教师考试论文实用13篇

教师考试论文
教师考试论文篇1

当前,德国教师教育见习期工作由各州文教部(Kultusministerium)主管,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要负责见习期的申请时间安排、见习期名额控制、见习生的筛选、见习生的见习管理与评估、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组织与安排等事宜。为了规范德国各州见习阶段的具体运作,提升各州之间的一致性,促进见习教师的跨州流动,德国政府于2012年制定了面向教师教育见习阶段及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标准,旨在从多样化中寻求一致性,确保各州教师教育质量的均衡。

(一)见习阶段的运作方式

修业阶段结束后,通过了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或者是获取了硕士学位的师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州文教部主管见习期事务的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进入该州开展见习服务,并提交相应的材料。文教部根据候选人的综合素质及本州见习学校的师资需求,筛选符合要求的师范生。见习申请一经通过师范生便成为见习教师。文教部根据见习教师的意向、从教学科、从教阶段等进行综合考虑,将见习教师分配至各教师见习学校(Lehrerseminare)。见习学校安排专人负责见习教师的见习活动,如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小组研讨等。见习教师开展具体教学工作的中小学被称为合作中小学(Seminarschulen)。见习学校属于各区政府管理,其工作人员一般由州文教部任命。各见习学校一般设有课程主管(Seminarfachleiter)、学校督学(Seminarschulrat)、讲师(Lehrbeauftragte)等职务,分别负责见习学校的课程组织、教学督导及教学等事宜。其中,讲师主要负责教授学科教学法及其他与学校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各合作中小学则安排指导教师(Men-toren)负责见习教师在中小学见习期间的教学指导。这些指导教师均是各合作中小学的全职教师,但由于其职责在于指导见习教师的教学活动,所以其工作与见习学校密切相关,需要与见习学校就见习教师的见习事宜进行充分合作与沟通。在该阶段,见习教师在各中小学的教学活动是以准教师的身份进行的,可以享有全职教师一半的工资与津贴。这一薪酬规定除了能够保障见习阶段见习教师的基本生活来源,还能体现其教师地位得到充分认可,进而强化见习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根据教育与科学工会柏林分会(GewerkschaftErziehungundWissenschaft-LandesverbandBerlin)的统计,柏林文法中学见习教师的工资是参照德国公务员序列中A13级(相当于高级公务员)来发放的,其中2013年9月1日以来,见习教师所获得的最低工资为每月1133欧[3]。此外,见习教师也能享有相应的家庭、子女及节假日补贴。

(二)见习阶段的准入条件

德国师范生进入见习阶段开始其见习服务的传统模式为:师范生取得德国传统的文科硕士(Magister)或理科硕士(Diplom)学位证书,并通过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但在博洛尼亚进程的影响下,为构建共同的欧洲高等教育空间,德国的教师教育也在新世纪开启其改革进程,这种改革主要体现在新的学士及硕士学位的引入方面。目前,德国除传统的硕士学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之外,已经开始出现新型学士加硕士学位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这一改革对见习制度的影响之一便是见习阶段准入条件的改变。当前,德国见习阶段准入条件已经从通过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改为通过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或取得硕士学位。如:巴伐利亚州是目前德国仍只实行传统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一个州,该州的师范生申请在本州开始其见习服务的准入条件为取得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证书,但同时,该州也认可来自外州的师范生以硕士学位作为进入见习期的条件。其原因在于,德国各州除了为本州的师范生提供见习服务外,也接受来自其他州的师范生的见习申请,因而为了吸引更多来自其他州的师范生在本州开展见习活动,巴伐利亚州也把硕士学位证书作为了其见习阶段的准入条件之一。而柏林州则自2004年以来,只提供新型学士加硕士学位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因此,该州的师范生进入见习期需要获得新型硕士学位证书,而来自外州的师范生则可以选择提供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证书或硕士学位证书。德国其余各州也均同时认可以上两种证书。如今,德国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已经不再是师范生进入见习期的唯一条件,新型硕士学位的获得也成为其准入条件之一,这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德国政府试图通过减小政府干预(如非强制化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和增强高等教育机构办学自主性(如认可硕士学位作为见习阶段准入条件)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意图。

(三)见习阶段的服务时间

据统计,当前,德国教师教育见习阶段的服务持续时间为12~24个月[4]。如:萨克森州规定的见习服务时间为12或24个月;巴登-符腾堡州、不莱梅、汉堡、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下萨克森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萨尔州、石勒益格-霍尔斯泰因州等州均要求所有类型的见习教师都需完成18个月的见习服务;巴伐利亚州规定的见习服务时间为24个月。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州要求的见习服务时间为15个月、16个月或21个月。从总体上而言,当前德国各州对教师教育见习期服务持续时间的要求以18个月居多,少部分州为12、15、16及24个月。实际上,德国传统的教师教育对不同类型见习教师的见习服务时间要求是不同的,一般而言,见习教师未来从教的年级越高,其需要参加的见习服务时间就越长,如未来进入文法中学、职业中学、特殊学校从教的见习教师所需完成的见习服务时间就相对较长。然而,随着德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德国各州对教师教育见习服务的时间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其改革趋势为,德国各州开始采取统一的见习服务时间,即:无论见习教师修习的是何种教师教育类型,均须完成相同时间的见习服务。以柏林州为例,柏林原来遵循的是12~24个月的见习服务时间要求,其中见习教师任教年级越高,所需参加的见习服务时间越长,但自2014年8月18日起,该州开始取消以往12~24个月的要求,取而代之以统一的18个月[5]。统一见习服务时间的原因,部分在于德国各州开始调整其中等教育体制,如合并主干中学、实科中学和综合中学,以最大程度降低中等教育分轨制所带来的教育不公平。各类教师见习服务时间一致化,可以减少以往不同教师教育类型之间因见习时间不同而带来的又一不公平。

(四)见习阶段的任务组成

德国教师教育见习阶段的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多样,见习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师见习学校继续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在各中小学参与和承担教学及相关工作。一般而言,见习阶段主要由3个阶段组成,即定向阶段(Orientierungsphase)、独立教学阶段(EigenverantwortlichesUnterrichten)和考试阶段(Prüfungsphase)。定向阶段的任务是引导见习教师适应教师角色及帮助其根据未来从教学校类型及教学阶段进行职业定向。独立教学阶段的任务是为见习教师提供独立教学的机会,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展见习教师的独立教学能力并逐渐培养其职业素养,为见习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基础。在第一个阶段结束时,各见习学校的主任会根据见习教师的综合表现来决定其是否适合进入第二阶段,不适合进入第二阶段的见习教师需要继续强化定向阶段的学习。一般而言,文法中学的见习教师需参加为期12个月的第一阶段学习,主干中学、实科中学及小学的教师需参加为期6个月的第一阶段学习。在定向阶段,见习教师每周需用约2.5天的时间在中小学参与课堂教学、课堂观察等活动,同时每周用约2天的时间在教师见习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以强化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同时对自己的实践参与经验进行反思。在独立教学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见习教师独立承担教学活动的能力,因此,见习教师在中小学见习的时间有所增加,每周需要在中小学工作约4天,同时用约1天的时间回见习学校学习[6]。见习教师在见习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反思教学经历,与见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及其他见习教师相互交流,同时分享好的教学经验等。第三个阶段为考试阶段。考试阶段一般持续3~6个月,考试的形式有课堂教学、口试、笔试、学术论文写作等多种。因此,在不同的见习阶段,见习教师所需完成的各项活动的要求也不一,同时,各阶段也有各自明确的见习目标。

(五)见习阶段的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是德国见习教师在见习阶段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学科、专业学科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及学校法等的学习,部分州还提供本州教育基本问题、教育政治学、学校发展、小组活动等学习内容。如:黑森州是按照模块式的方式开展见习教师的理论学习活动的,以文法中学见习教师为例,其理论学习模块包括“模块一:教育、指导与照管”、“模块二:诊断、支持与评价”、“模块三:课堂教与学的文化及其创造性运用”、“模块四:职业角色指导与反思”、“模块五:教师的参与与教学及学校发展”、“模块六:文法中学高级部教学活动的开展”等[4]。其中,前两个学习模块是所有类型见习教师都需要学习的内容,其他模块则是根据不同类型见习教师的不同需求而专门开设的,如小学见习教师理论学习模块就包含“小学创造性教与学”等针对性内容。一般而言,在教师见习学校承担理论教学工作的教师均是教师见习学校的专任教师。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见习学校也会邀请从事教育研究活动的大学教师或富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以及富有教育管理经验的教育管理人员来校开展教学和研讨等活动。

(六)见习阶段的教师教育标准

德国政府自2004年以来,面向修业阶段的师范生先后制定并了《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科学》和《各州有关教师教育专业学科与专业学科教学法共同内容的要求》,以为其教育科学、专业学科、专业学科教学法的学习提供标准。为了规范德国各州教师教育见习阶段的运作,德国各州文教部长常务会议于2012年12月6日了一份名为《各州有关见习阶段的规划与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共同要求》(LndergemeinsameAnforderungenfürdieAusgestaltungdesVorbere-itungsdienstesunddieabschlieendeStaatsprüfung)的政策文件,对见习阶段的准入条件、目标设置、见习教师的资格要求与录取标准、见习阶段需完成的任务、见习阶段见习教师需遵循的行为标准等都作出了指导性规定。具体而言,见习教师在见习阶段需遵循的行为标准包含以下11个方面的内容:(1)见习教师能够了解见习机构教育与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并对该过程进行反思;(2)见习教师须参与教师专业化的活动,学会应对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冲突和需要作出判断的情境;(3)见习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课堂与学习环境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4)见习教师须了解儿童与青少年在学校内外的学习过程;(5)见习教师须掌握儿童学习成就与能力发展的激励原理;(6)见习教师须了解异质性与多样化已成为学校及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7)见习教师能够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进行诊断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出判断并进行评价;(8)见习教师能够认识到交流、互动与冲突解决等活动是教学活动与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9)见习教师能够从概念的、教学法的及教学实践的角度,与各类媒体打交道;(10)见习教师须了解教育体系的结构及其发展历史,同时了解单个学校的发展过程;(11)见习教师须了解教育研究的目标与方法,能够对教育研究的结果进行阐释与利用[7]。以上11个行为标准分别涉及见习教师对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习诊断、学习评估、多媒体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认识与理解,涵盖了教师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总体上而言,德国见习阶段教师教育行为标准与德国政府于2004年和2008年所的教师教育标准的基本原则基本保持一致,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见习阶段的特殊性,对见习阶段见习生需遵循的行为标准进行了细化。

三、德国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

德国的见习教师在见习阶段即将结束时,需要参加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只有通过了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见习教师才可获得完全的教师资格。由于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主要由各州文教部组织,因此运作方式多样。为了提升各州之间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一致性与公平性,减小差异,确保各州教师教育质量均衡,德国政府也制定了面向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相关标准。

(一)考试目的

德国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目的主要在于考核见习教师是否具备了成为正式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以柏林州为例,柏林文教部制定的《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管理条例》(VerordnungüberdieZweiteStaatsprüfungfürdieLehrmter)对此次考试的目的进行了说明,具体包括如下几点:(1)考生需要证明通过见习阶段的学习及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具备了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2)考生能够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规划和准备其教学活动,同时也能够对其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3)考生需掌握普通教学法、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及政治教育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内容,同时能够将以上知识与内容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4)考生需掌握其从教学科的教学法基础知识与基本内容,并能够运用于其专业学科教学活动;(5)考生需了解有关学校体系的基本知识,如学校法、教师法等内容[8]。除此之外,见习教师还需参加急救培训课程的学习,急救培训的目的在于帮助见习教师了解并能正确应对学校中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

(二)考试组织

德国对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委员会。虽然各州在考试委员会人数要求、委员会成员组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该委员会通常需由以下几类人员组成:各州文教部考试局官员、见习学校领导、见习学校课程主管及讲师、合作中小学领导、合作中小学教师等。委员会成员涉及文教部、见习学校、合作中小学等与见习教师开展见习服务密切相关的各利益主体,有利于委员会较为全面地把握见习教师在见习学校和合作中小学的综合表现,对见习教师作出较为客观的整体评价,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三)考试内容与形式

就考试内容及形式而言,目前,德国各州的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一般包括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实践活动、口试、笔试等几类。以柏林为例,柏林的见习教师在见习期结束时也需要参加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实践活动及口试。其中,学术论文写作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体现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见习教师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来判断见习教师所具备的教学实践能力及相应的判断能力。见习教师需要在论文中表现出其所具备的有关教育与教学问题的观点,并能够从教育科学及专业科学知识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的考核方面,柏林的见习教师须参加两次教学实践活动考核,具体的教学主题由见习教师与见习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协商确定。两次教学实践活动的考核时间共计2个课时,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为50分钟。见习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将授课大纲提供给考试委员会专家,授课结束后,考试委员会专家会与见习教师就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交流。因此,教学实践活动考核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见习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也涉及见习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准备、分析及反思等内容。在这一部分,考试委员会专家也会针对见习教师能否根据教学年级及授课对象群体的特殊性而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进行评估。口试主要考核的是见习教师对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的认识能力。口试的持续时间为60分钟,口试的问题主要围绕《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管理条例》所规定的5个方面的考核内容而设计。口试除了单独考试的方式,有时也采取小组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结束后,委员会对见习教师的表现给出单项分及综合分。以德国的评价方式来计,单项分及综合分均在4分(1分为最高,5分为最低)以下的考生即通过了此次考试,没有通过的考生则需要再次参加考试。

(四)考试标准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常务会议于2012年12月6日的、名为《各州有关见习阶段的规划与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共同要求》的文件对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标准也进行了说明。该文件指出,各州举行考试时,要确保考试形式的恰当性,考试要以见习教师的能力发展为导向,考试要结合修业阶段的教师教育标准来进行[7]。由于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由各州文教部负责,而德国16个州的文教部运作方式各不相同,所以该标准并未对各州的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作出细节性规定,但该标准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制定了各州组织考试时需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为各州寻求考试组织的一致性及确保见习教师培养质量的均衡性提供了一定保障。

教师考试论文篇2

大学英语学业测试覆盖面广,考生人数多,是全国高校的一项重大考试。其反拨效应直接影响到测试的构念效度。有鉴于此,对英语教师进行英语测试反拨效应理论的培训,使其不仅能够结合教学实际,了解考后教学应改进的环节;而且能够按照现代测试理论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考试制度,观察考试效度,了解社会效应,使考试制度更臻完善,其意义不言自明。

但是,长期以来,为数不少的高校忽视了外语教师语言测试学理论知识的培训,致使考试与教学脱节,考试效度不能保证,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对我校(宁夏大学)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为期四个学期的语言测试知识包括反拨效应理论实践操作的相关培训,对考试命题的原则等方面进行实际把握,并把应用语言测试理论进行试卷分析列入常规的期末大学英语考试工作环节中,旨在验证英语测试学的反拨效应理论对外语教师发展的影响。

1 反拨效应理论背景

考试反拨效应,即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Messick 1989)[1]。

Bailey(1996)曾提出了一个“参与者――过程――结果”反拨效应模式,用于探讨反拨效应的工作机理。其中,“参与者”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以及教材设计者和出版者;“过程”指“参与者采取的有助于学习的任何行动”,如教材开发、大纲制订、教学方法的变化、学习和应试策略的采用,等等;“结果”指“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和“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质量” [2]。根据这一模式,测试的性质将首先影响参与者对其教学和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态度,而这种理解的态度又反过来影响参与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从而影响学习结果。Hughes (1989)[3]建议了七种有助于产生正面的考试效应的方法,如考核希望学生有所提高的能力,扩大考核面和加强考核内容的不可预测性,采用直接测试手段,让学生和教师充分了解考试等。

据此,笔者根据Bailey的考试反拨效应基本模式,结合Hughes提出的方法,重点培训我校大学英语教师对语言测试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反拨效应理论如何在科学研究中的操作。因为它是考试效度的拓展和延伸,关系到考试对社会和教育体系宏观层面上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教学微观层面产生的影响[4]。

2 结果与讨论

2.1 培训前情况介绍

长期以来,学界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教师仅凭经验即可命题测试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无需了解多少专业的语言测试学知识。对于英语考试题目的代表性怎样体现?题目的难易度如何?区分度怎样设计?考试结果如何分析?对教学有何作用等问题不甚了了。致使很多教师凭经验命题,考试偏离了初衷,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和目的。以我校为例,在培训前,大部分教师不仅处于这种对语言测试学理论知识懵懵懂懂的状态,仅凭经验命题考试;而且对如何以测试反拨理论为工具,开展相关教学研究不甚了解,科研论文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数据的支撑。其结果是:不仅没有科学、客观的试题库,而且发表科研论文的几率较低。影响了教学效果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也影响了教研论文撰写的有效性和严谨性。因此,极有必要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以提高我校语言测试质量,加大学业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促进大学英语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

2.2 培训内容介绍

据此,从2003年起,我们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师语言测试学理论知识做了三个学期的分批培训。重点教会他们考试的命题原则和如何评估考试分数正态分布情况、综合判断分数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对教与学的影响、运用SPSS软件计算题目难易度、区分度以及考试项目分数的相关分析数据处理等方面。从2013年起,又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计算机辅助英语测试题库建设方面的培训,对如何提高考试命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易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命题结束后,我们又请测试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对题库质量进行了检测,建议修改不合格的试题,保证了学业测试的命题质量。

2.3 培训后现状调研

以下对语言测试理论知识培训后的现状做一调研。

2.3.1 考试命题

从2004年起,我们组织熟悉语言测试理论知识的大学英语教师建设期末考试题库,2006年建成该题库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我们在使用中针对存在问题的项目进行了修改,教学质量随之稳步提升。2009年我校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了优秀等次,并很快步入“211”大学建设的行列。其中,我们大学英语的题库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肯定。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大学英语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展开,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了电子教案优化设计、双向交互、实时多点交流、数据信息快捷收集等功能[5],旨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测试手段的现代化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从2013年开始,我校利用外研社提供的计算机软件和相关系统,进行了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学业测试的相关改革,把成熟可靠的大学英语题库引进到相关的系统中,实行一个考场多套试卷的做法,降低了学生的作弊机率和押题机率,提高了考试评估的准确性,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快了考试信息反馈的周期。截止到2016年1月,此项考试已经成为我们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调查表明,此项考试的正面反拨效应大于负面反拨效应,促进了我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和学习。

2.3.2 教学研究

以下是语言测试理论知识培训后我校大学英语教师科学研究情况以及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

表中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6年十年间,我校大学英语教师科学研究以及课题立项呈上升趋势。其中,以语言测试为工具,对教学和学习效果进行数据验证和分析,已成为发表相关教研论文的主要手段。

3 结语

综上所述,要使教学活动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必须建设科学客观的试题库,对教与学的效果进行公正的评估。要使教学研究走上正轨,以测试为方法是其必经之途。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传授有利于语言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获取正面的测试反拨效应,以达成英语教学目标,正是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Messick S.Validity[A].In Robert L Linn(ed.).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rd ed.) [C].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9,13-103.

教师考试论文篇3

前 言

目前,渭南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学生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重视技术课程,而忽略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表现为对实践课比较感兴趣,对专业理论课重视不够,导致旷课、事假、病假增多,以及课堂上不注意听讲、考试作弊等现象泛滥。目前,关于体育专业学生专业理论课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层面的研究,而对学习专业理论课环境、教师教学、课程设置、学生学习及教学评价的研究并未涉及。此外,也未发现从行为层面对体育专业学生专业理论课学习情况进行系统的调研。而对学生专业理论课学习资源的使用、课堂内外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等情况的调研有利于更清晰、具体地认识体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情况,更有利于指导学生的改进与提高。本文通过对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专业理论课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体育学院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1级、2012级与2013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在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万方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查阅并收集了近五年的有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并在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资料搜索。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结合研究内容,按照体育科研方法和调查方法及有关问卷设计的要求,制订问卷并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其中,回收194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93%。

(3)访谈法

在校调研期间对从事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专业理课教学情况的看法。

(4)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运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与分析

1.体育专业理论课硬件设施状况

渭南师范学院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和渭南地区普通高校最大的图书馆,为体育学院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专业理论课的条件。但是这些远远不够,现阶段仍然无法满足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简陋,缺乏专业课实验室,例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课程没有条件进行实验。如果不做实验的话,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因此,体育专业理论课硬件设施的匮乏,是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长期存在的一大软肋。

2.课程设置状况分析

调查显示(见表1),学生对当前理论课实用性的基本评价中66%以上的学生认为当前理论课实用性一般或脱离实际,这表明部分理论课教学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学生认为目前的理论课学习实用性差,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访谈中了解到,认为课程实用性一般或脱离实际的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理论课在实践中根本用不到,或者由于研究的不透彻,造成张冠李戴的现象,在教学训练中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损伤。

3.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1)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的数量状况

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3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7人,讲师7人,教辅人员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2人。他们主要承担体育教育专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以及全校17000余名学生的群体工作。体育学院在校学生279人,每位专业理论课老师不仅要为体育专业学生上理论课,平时还要给非体育类专业学生上公共体育课,专修老师同时兼任体育专业课程和公共体育课程,可见理论课教师的工作量之大,任务之重。

(2)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教学内容状况分析

对选取教学内容的调查显示,有65.1%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理论课知识为教材内容。绝大部分课程都是采用高教出版社统编的教材,几乎所有的理论教师都按照教学大纲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随着各学科内容的扩展,所授内容越来越多,教材越来越厚,加上学生本身知识基础不扎实,造成学生拿到教材就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国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使得专业理论课教材篇幅受课时所限,教材内容不能展开讲解,学生对理论课产生乏而无味的感觉,因此教材形式应向多样化、主体化的方向发展。另外,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验课时占的比重为零,致使学生的技能训练明显不足。

(3)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教学方法状况分析

经过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查,有83.4%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采用的是结合教材内容的讲解法和结合多媒体教学法。由此看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基本上以讲解为主,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或实验安排较少。教学中除投影仪运用较为广泛外,其他手段运用不多,如体验法、启发教学法等。在教法上教师讲、学生记、课下背,其结果是学生费劲不小,理解不透,记不牢,特别对一些抽象、烦琐、复杂、枯燥的内容,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育专业学生性格直率、好动,课堂表现有热情,对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较感兴趣,表现为对技术课重视,对理论课轻视。部分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存在专业理论学不学无所谓的错误看法。而且,学生在理论课学习中,没有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另外,由于体育专业的特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是理论课和技术课并重开设。学生在技术课学习中,体力消耗比较大,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磨合时间。因此,表现为学生在上理论课时精力不足,如果理论课教学方法单调,就更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影响了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4.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1)学生对学习专业理论课的态度分析

{查显示,有21.2%的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课,13.1%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却有65.7%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专业理论课。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理论课不够重视。笔者在与部分不愿意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学生交谈中得知,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专业理论课认识偏差或不足所致,他们普遍认为无需学习专业理论课,只要学好实践课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是因为入学前文化课基础比较差,对于有些体育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比较吃力,而造成厌学现象。

(2)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是指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调查显示,有47.8%的同学学习的动机是为了应付考试,37.6%的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是为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而以考研和其他方面为动机的学生分别占10.8%、3.8%。由此可见,将近一半的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是为了通过考试,最终能够毕业。在访谈中了解到,应付考试的学生大都是由于学长们给灌输的大学考试很容易过,平时不用学等思想,致使学生从入学就出现倦学的思想;为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和考研的学生则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

(3)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的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上课认真听课的学生仅有23.1%,而77.9%的学生没有认真听课。通过观察发现,认真听课的学生大都坐在教室的前面,而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大都坐在教室的后面,玩手机、聊天、睡觉等,且睡觉的居多。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仅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而且还会影响老师上课的情绪,使课程无法正常进行。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平时不需要听课,只要在考前认真复习,考试就能通过或者根本就不想学习专业理论课。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专项课后上理论课,身体疲劳,无法认真听课。

从专业理论课逃课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见表2),学生逃课现象很普遍,83.9%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逃课现象。在整理数据时发现逃课现象呈明显的年级阶段性特点,三年级逃课现象严重。通过访谈了解到,造成体育专业理论课学生逃课现象严重的原因与其他专业理论课逃课现象有共同点,但又有自身的特点,主要原因如下:来自学生方面的原因(体育理论课无用论;学生本身理论基础太差;纪律松散、贪玩、厌学等)、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学手段传统落后;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不足;课堂常规管理不严等)和来自其他方面的原因(专业理论课与体育实践课冲突;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等)。

(4)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分析

从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见表3),有超过3/4的学生在考试中有过作弊行为,不能做到诚信考试,在考试中只有不到1/4的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到诚信考试。考试作弊是不诚信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试想一下,一个学习认真的学生考试成绩还没有一个平时只知道玩耍的学生的成绩高,学习认真的学生会怎么想?这种不公平的竞争可能会导致一个不作弊的学生也开始作弊。在访谈中了解到,凡是作弊的学生都是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没有积累下知识,考试前又不认真复习,但是迫于毕业的要求,不得不选择作弊。

5.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评价分析

(1)评价方式分析

通过对评价方式的调查(见表4),可以看出84.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评价方式是以考试或者考试+考核形式进行的,而其他形式的评价方式,如闭卷、半开卷、开卷、论文、口试、实验、研究报告等很少使用。这种单一的形式根本无法将各学科的特点在考试中体现出来,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科研方法》《运动训练学》等,这些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也不相同,采用统一的闭卷考试是无法完成不同课程的不同目标和任务的。期末结束学校会一次性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笔试有形式统一、试题范围广的特点,对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具有较好的作用,但其题型陈旧呆板,客观题多而主观分析少,出现了一些学生临时突击、机械背诵或抄袭作弊的现象。通过访谈了解到,每年体育专业理论课考试题好多都是上届或者前几届考过的试题,因此,很多学生钻了笔试考试的空子。这样就很难准确、客观地衡量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在评卷方式上,采用的是谁监考谁阅卷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简单却存在严重的弊端。首先,对于一些理论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等),有些老师对相关内容了解并不十分透彻,所以在评卷的客观性上存在问题。其次,由于评卷过程中没有密封试卷,所以评卷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人情因素,甚至有些时候出现擅自篡改试卷的现象,所以在评卷的公平性上也存在很大的漏洞。

(2)评价内容分析

从评价内容调查一览表(见表5)可以看出,有73.1%的学生认为评价内容为纯理论知识,有21.5%的学生认为评价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这说明了评价内容过于单一,考什么和怎样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在现实的考试中,利于考核知识记忆而不利于能力的考核现象普遍存在,这主要表现在客观题比例较大。一般来说,客观题解题答案标准单一,且解答方法简单,加之问题设计方式侧重于“会与不会”,不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即使是主观题,由于教师在评卷时主要是依据书本或讲授内容给分,学生发挥的余地不大,容易造成教师教什么,考试就考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有一句话“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应该是对当前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评价制度的最好写照。结果造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思想上不够重视,直到考试前一两周临时“抱佛脚”。这种考试的结果只能使学生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结 论

1.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专业理论课教学硬件设施优良,为师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但没有体育专业理论课的相关实验设备,是影响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因素。

2.课程设置欠佳,专业理论课课时安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3.学生人数多,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实际需求。教师选取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手段单一、滞后。

4.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态度不端正,动机不积极,兴趣不高,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5.专业理论课教学评价不完善,评价内容灵活性不高,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的掌握程度,评价方式存在单一且不合理的现象。

对策与建议

1.加强专业理论课教学的软硬件建设

继续加大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增加专业理论课教师数量与质量;完善实验设备,合理安排实验课,提高实验室使用率。

2.优化课程结构,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要求标准,选择实用性较高的课本教材,做到不脱离实际。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尽量避免技术课和理论课的冲突,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氛围。

3.教师教学改革

精简课堂授课内容,加强教学手段的改革,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分离教学。

4.端正学生态度,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端正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的态度。改变教学方式,增加课堂乐趣,使学生愿意学习专业理论课。

5.改革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创新教育

考试内容应当体现体育学科的主要内容,还要注意点面结合。考试方法多元化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考试形式,在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试、开卷考试、论文写作、实验操作等形式,提高它们在考试中的应用比例。加强考试监督力度,成立专门的考试监督小组,全程O督考试过程。将考试试卷集中密封处理,并由专门老师进行阅卷。

参考文献:

[1]曾小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探究》,《科技资讯》2011年第15期,第198页。

[2]高春花:《浅谈体育院系学生理论课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科技信息》2011年第27期,第187页。

[3]范春金:《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逃课现象及其对策分析》,2007年第4期,第63-64页。

教师考试论文篇4

独立学院自1999年开办以来,目前全国已有三百余所,承担了1/3的本科培养任务。独立学院通过利用普通高校优秀教育资源,吸收社会力量办学,有效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在解决教育经费短缺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上起了重要作用。与一二本的高校不同,独立学院培养的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如何使考试评价制度更好发挥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指引方向,成为当前独立学院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笔者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突出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以管理知识为主,实行多学科交叉渗透,专业知识面涵盖了管理、经济、技术、法学等学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学及其他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以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主,掌握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技巧,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金融单位、各类国有及非国有企业从事管理、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独立学院现行考试考核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不再是专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所谓“精英教育”,所以原有的传统考试制度作为衡量国际化和创新型人才的标尺已经不是很精确了。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指向,但其现行考试考核制度仍然存在诸多弊病。具体说来现状如下:

2.1分数考评“独霸天下”

分数是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最客观、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客观依据。但长期以来独立学院与其他层次的高校一样,认为分数就标尺,认为分数越高能力就越强。考试评价对考评个体的某些心理特征如记忆、推理、判断等有作用,但对整个人身心素质高低的测量,特别是其学习取向、个体价值取向、潜能、创新意识等是不足的。

2.2考试内容不科学

国外高校考试中几乎无死记硬背的题目,考试范围不局限于所学知识,注重关联知识的考查,在基本概念和原理之外,与实际相联系的应用知识考查较多。曾有很多我教过的毕业后又去国外读硕士的学生反馈说,国外大学的考试,它不是一场记忆力的考试,而是一场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试。举例说,在一次市场营销课的期中考试中,只有4条情景题。其中一题描述的是一家经营出现严重亏损的汽车零售公司现状,题目中列出该公司经营的各种数字及该公司过往所使用的一些经营手法,最后问的是,假如你现在是这家公司的市场部经理,你将如何令该公司的市场运作恢复正常及让它最终盈利。这样的考试题目,基本上是市场营销课的主要考试题型。这种类型的考题,不但要求学生非常熟悉市场各个环节中的实用概念,透彻理解它们,并要求学生能在具体情况中应用它们。换句话说,这样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否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转换到解决现实问题中。题目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们不需要在考试前做大量的参考题,更不需要背考题及标准答案。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只要老师评估认为该方法在现实中是可行的,学生都可以获得高的分数。这样的考试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这对于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作用。独立学院的任课教师在出题时,往往会对指定的教材有所偏重,因此,学生考前只要记忆指定的教材内容,便可顺利过关。一般客观性试题较多,诸如分析等锻炼发散性思维的题型较少。

2.3考试方式单一

考试方式单一,难以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独立学院目前很多考试偏重于闭卷笔试,试题、答案都是唯一的,缺乏考试形式的多元化,缺少平时的考核、检测,缺乏教学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反馈,造成教与学脱节。总结性考试考定成绩,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知识水平和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与综合性能力,抑制学生创新能力。而国外高校考试形式比较多样化,如侧重平时的考核,平常经常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进行自我探索,并提交论文报告,使学生有独立思考锻炼机会。还有在课程中分组进行专业课题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研究水平,在此过程中,也顺便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一举多得。

3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建议

为使我国独立学院学生能适应市场需求,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抢手的创新型复合型的应用人才,针对目前独立学院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对理论课程考试环节考核方式的改革

第一,应以素质教育为本改革考核的指导思想。传统的教育一直侧重于智商的培养,情商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大学对学生的教养理念已转变为“情商”与“智商”相结合、“通才”和“专才”教育并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现代的人才观和考试观,彻底改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第二,打破单一考试模式,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式,笔者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最近出台了《关于取得学校组织的各类部级考试合格证置换相关成绩的管理规定》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其规定: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考试的本、专科学生,可申请置换《大学计算机基础》或《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考试成绩;通过英语四级考试(425分)的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可申请置换《大学英语》课程的考试成绩;非英语专业的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全国职场英语(一级)资格证书者,可申请置换《职业英语Ⅰ、Ⅱ、Ⅲ》课程的考试成绩,并认可取得证书之前的各学期英语课程考试成绩合格,也可免修以后各学期的英语课程等。第三,对考试内容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变通,应当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非对知识的记忆程度。一是考试题型要创新,且要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创新兴趣为主。应当考虑增加主观题型的比例,使得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在考试中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对一些课程采用“开卷考”形式。开卷考一方面可以降低分数在学生心中的分量和地位,让其知道平时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p#分页标题#e#

3.2对毕业设计环节考核方式的改革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本科生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然而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运行状况却存在隐忧,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3.2.1现有毕业设计考核模式存在的缺陷

以笔者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管学部2012届毕业班为例,其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分七个阶段:第一阶段:2011年11月1日-11月11日,(10-11周)毕业论文准备阶段,审定毕业论文题库。学部各系按学院要求拟定2012届级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各系主任负责审定所属各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然后由学部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审定作为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备选题库;第二阶段:2011年11月14日-11月25日,(12-13周)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动员阶段,组织学生选题由各系召开2012届本科生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大会,对学生进行动员及相关问题的讲解;第三阶段:2011年11月28日-12月9日(14~15周)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布置论文工作安排,指导教师在接到指导任务书后,必须在第14周前与所指导的学生见面,使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对自己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工作;第四阶段:2011年12月10日-2012年1月13日(16~20周)学生收集资料、拟定写作提纲、提交开题报告;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开始毕业实习。在此阶段,学生可开始毕业实习,并按指导教师要求收集论文写作资料,拟定写作提纲,提交开题报告。在2012年1月13日本学期结束前学生必须向指导教师提交电子版开题报告、写作提纲、收集的论文写作资料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工作计划表。指导教师应对完成情况进行登记,对未按要求完成的学生不得离校;第五阶段:2012年1月14日-2012年3月30日,各系各专业毕业生进行毕业实习,完成论文初稿。在此阶段,学生进行分散毕业实习,本科生毕业实习周数不少于8周的同时,应当完成实习报告、文献综述、外文译文、论文初稿。在实习期间,学生与班主任、指导老师要保持密切联系;第六阶段:2012年4月2日-2012年4月20日,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中期检查阶段。各系组织教师对毕业实习进行中期检查,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毕业实践报告》完成情况,指导教师要求在2011年4月20日前,收齐自己所指导学生的《毕业实践报告》,检查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及实习单位签字、签章等。指导教师填写《毕业实习中期检查表》。各系组织教师对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学生的《文献综述》、《外文译文》、论文初稿完成情况,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学部将对各专业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工作进行中期检查;第七阶段:2012年4月20日-2012年4月27日,学生返校,完成《文献综述》、《外文译文》定稿,论文修改,毕业实习评定与个人总结阶段。2012年4月20日,本学部各系毕业生结束实习返校。返校后学生要完成对《文献综述》、《外文译文》的修改并定稿。2012年4月27日-2012年5月4日,论文改稿、定稿。2012年4月27日起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按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进行格式修改,并于5月4日前收齐所有论文定稿,2012年5月7日-5月14日,各系组织教师进行评阅论文,5月15日将已评阅论文交专业秘书,并做好答辩准备工作。2012年5月19日(周六)、20日(周日),论文答辩。从以上安排来看,整个过程周密严格,首尾相接,但是从结果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实习周期太短,难于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预期效果。很多高校习惯于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通常与实习在一起,尽管我们要求学生撰写论文要以其所实习单位的事例为关注主题,并将知识运用于帮企业实际分析问题且提出解决对策。但多数学生通常是春节过后还游离在人才市场,高不成低不就,迟迟未选择单位或以考研为由不去真正实习,而寄希望于从网络摘抄资料拼凑论文以敷衍了事。然而,即便是春节前就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也因为学业不扎实或观察思考能力不够的缘故,在企业干了三四个月了还是懵懵懂懂不知就里,只满足于做些平常打杂的事情。没有观察和深入分析的能力,即便是简单的企业实际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对很多人也是勉为其难,而仅仅靠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

(2)过分看重找工作,论文写作应付了事。据教育部数据披露,2012年毕业生人数高达680万人,比去年增长20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面对日益加剧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除了频繁奔波于全国各地的人才市场找工作外,很少有人把毕业论文设计看得有多么重,更何况是就业压力更大的三本独立学院的学生。

(3)写作能力薄弱,撰写论文力不从心。很多学生即便是早在大一就开了诸如《应用文写作》、《经济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但一旦接触到本科毕业论文这样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就感觉很难。我们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缺乏论文写作能力,在论文写作时对于自己所论的问题、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事无巨细地将一堆材料没有逻辑联系地堆砌在一起,还有更甚者将网络摘抄的文档丝毫不加处理地就放在那,连网络痕迹都附带着。

教师考试论文篇5

一、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函授教育的管理体制是学校有关函授教育的领导工作、教育文件的制定和具体实施,学员学习情况、思想和成绩的考核和评定,优秀学员的评选和优秀毕业论文的评定等一系列函授工作的制度的规范的总和。如果要具体要求细化,它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管理人员的构成。由分管函授教学的校领导、函授班的班主任、管理学籍的教师、和函授班的班委会成员共同组成,这是函授教育管理的基本框架。它的具体工作应该有函授教育的定期专题调研、制订函授学员管理细则、函授教学的教学文件,教学工作的日常管理,管理人员定期召开班务会,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的各项信息和动向,并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材料。2.管理制度的制订。建立健全函授教育的管理制度,是提高函授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育部和省、市有关函授教育管理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从学员实际情况出发,对分管函授教学的领导、班主任、管理学籍的教师、任教的本校教师、外聘教师、学员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予以规范。在制订制度时,既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校、教师和学员多方面的具体情况,又要体现“严格”,明确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既体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又表现出可操作性。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切实加强函授管理的领导工作,把函授管理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二、提高函授教学中面授的管理和教学质量

不管什么性质的教学活动,都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高效率的面授教学是函授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时它也是函授教育的自身特色。因此函授教育就其自身特点而言,首先要从管理和教学上下功夫,而“教”的关键是面授教学,只有抓好面授,才能切实提高函授教学的质量。其中要注重教师的选聘,高水平的教师可以提高面授教学的质量,要选聘那些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和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来担任面授教学的任务。而且在对教师加强管理和督促,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刻苦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突出重点。在教学中能够结合实际和实事以及社会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针对学员实际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在教案的撰写中要考虑到不同学员的实际情况,要做到每次授课内容常讲常新,坚决杜绝使用旧教案。在要求教师达到要求的同时,要确保学员参加面授的比例,班主任要严格按照管理条例,对违反规定未达到规定学时的学员要坚决取消考试资格。教师在搞好面授教学的基础上,督促学员完成课后作业,搞好复习,巩固面授的成果。

三、严肃考风考纪

函授教育的教学效果、学员面授和自学的成绩要通过考试来衡量。考试是函授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树立考试的权威性,首先要体现考试的公正性,如果在考试中管理人员出现疏忽就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严肃考试纪律,端正考试风气,既能够检验教师和学员的教学成果,又有助于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每次考试前要把《考场规则》再向考生强调,同时加强试卷的管理,防止漏题。在考试的组织、管理、巡视、督查等方面严格把关,对考试中违纪人员严肃处理。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发现,严肃考风考纪,既可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教学工作和函授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严把质量关,确保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顺利进行

合格的毕业论文是函授教学的成果体现,是对学员理论学习、专业知识的掌握、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等多方面成果的检验,是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否提高的具体反映,也是他们通过函授学习,各方面以能力和知识提高的具体体现。毕业论文是函授学员毕业前的重要工作。如何让学员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函授教育管理者和教学人员的一件大事。从指导教师的选派、毕业论文的题目的确定、框架的构成、资料的搜集整理,要求指导教师和学员必须密切配合,稿件的写作和定稿,必须要字斟句酌,不厌其烦。在论文的答辩工作中,要做到组织严密,合理选派考核人员,防止答辩过程中走过场,或在答辩中刁难学员。教师在对学员撰写论文进行指导时,要做到有理有节,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让学员对论文撰写的要求、特点和资料搜集整理及写作方法等方面得到全面的了解和提高。指导教师的任务是给学员在题目确定、资料搜集整理、写作方法和论文修改等方面提供帮助。但必须做到严字当头,严把质量关。

教师考试论文篇6

随着二十一世纪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英语考试也紧跟时代步伐,我国大学英语以往全部都是采用纸质考题考试。但是随着2008年我国教育部在部分高校采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机考试点以来,大学英语机考的考试形式就成了研究界议论的焦点。

海南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教师于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就在2009级学生中就开始采用《大学英语口语》机考的形式,尝试新的口语机考模式,开始收集宝贵机考经验。在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我校对2010级学生和2011级学生采用了《大学英语期末口语机考》与《大学英语期末考试机考》,大范围内推广我们新颖的考试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此形式的考试方法,对提高我们大学英语教学是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太快,我们大学英语考试现有的题库系统大都存在封闭建设,考试题目功能不全,没有和最新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题目挂钩,出现测试平台使用效率不高,题量较少等问题,都需要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网络环境下建立大学英语机考题库的必要性

我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一直走在改革队伍的前列,大学英语部教师深刻体会到建立大学英语网络机考试题库对提高我校的英语教学管理有着必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我们采取大学英语网络机考的形式,那么建设试题库是比不可少的因素,它将直接影响到评测学生学习效果,关系到标准化考试客观公平性争议。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只有在标准化机考统一数据分析下,对教学做出全面分析,才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根据不同试题分差和试题难度分析,编制有价值的试题库,才可以保证大学英语机考的客观和公平性。我校从2009年考试建立大学英语期末考试题库,满足现代教育考试的需要,对走出大学英语机考新考试形式作出大胆尝试。 2012年“基于大学英语网络平台评测体系的应用研究”获得海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课题。

三、基于网络平台下的大学英语机考题库的理论依据

我们对于题库的建设理论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其中理论依据比较成熟的是经典式测试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经典式测试理论是最早的试题库建设理论依据,通过相关的公式和数据分析检验测试的难度、效度、信度、区分度和可行性等。另外一种理论是项目反应理论,是研究者对于试题库试题内容进行正确修订、试题库合理性筛选和试题库内容选择使用的基础。该理论要求在不同的试题库测试时期,需要对一些子项目内容进行测试。

对于这两种理论研究,我国研究者陈祖芳等(1999)认为,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是有很大的权威性,其中不乏有很多从国外直接引进的原版英文教材。但是在实践教学与测试中,当学习者被问及教材相关内容和试题对提高英语水平的作用时。数据表明,对于教材自带的试题册测试内容,只有27%左右的学生认为试题对学生学习作用很大或有帮助,但近40%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另外,韩少杰 (2006:33)认为,我们大学英语考试的真实目的是向学生传达某个学习阶段,他们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教师平时开展的大学英语期中测试和大学英语期末考试,实际就是检测学生对课文里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结语

通过实践教学与测试证明,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机考试题库的开发和应用对检测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起到一定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对大学英语网络机考试题库持有肯定的态度,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网络知识,把握大学英语语言测试的特点和规律,争取开发出完善的英语试题库内容与水平测试题目内容,共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上新的台阶。

本文系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校级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基于大学英语网络平台评测体系的应用研究》系列论文,项目编号:QN1211。

参考文献:

教师考试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3-0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高职院校工作的开展。现如今,落后的教学观念、方法、手段和死板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都是造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显著的重要原因。所以,改革课程考核评价途径,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才能更好的促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实际状况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主要形式是笔试,考题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为了应对这样的考试,学生只是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对课堂上的知识并不能很好的掌握,更不用说对课外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的考核途径很容易让学生只在意考试的结果,不去注重享受学习的过程。有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迟到早退看小说,在快要考试的时候想方设法的从老师那“偷题”,要求老师给出考试范围、划出考试重点。更有甚者,通过请老师吃饭、给老师送礼来贿赂老师,希望老师可以透露考试内容,或者是在改卷时多多关照。这些现象在如今是很常见的。这些学生的行为彻底背离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所在,真是令人寒心。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的研究有缺陷

现在,对于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缺陷。一方面,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专题性的研究;另一方面,课程考核评价途径比较单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没有自己的特色。

2.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中存在许多的问题

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运用考试的方式来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并转换为一定的学分,计入学生个人档案中。而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效果的一部分,再联系教师的工作业绩和科研能力,作为教师评奖评优评职称的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的课程是一样的,其考核方式与教学效果的显著性密切相关。虽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途径经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者的不断改进,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3.现有的考核评价途径难以考查教学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

现有的通过一张试卷进行考评的方式,是没有办法准确考查教学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其结果会导致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不等同于素质。因为课程教学的一般要求和教学对象不同素质水平的特殊状况不吻合,再加上观念、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理评价考核系统难以建立,从而导致了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极有可能会因为自身修养而受到个人爱好和感性色彩的极大影响,如果只顾及学生的爱好,就会很容易使理论庸俗,有可能会出现“低俗的课程受到学生的追捧”等问题。

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改革的研究思路

1.加重过程考核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注重学习,改变学生应付考试、只要分数的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考核更应该侧重于学习的过程。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不应该将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上课时是否遵守纪律,是否认真听讲,课后是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等等也可以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加重过程考核会加大教师的任务量,这就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与学生接触,深入学生之中,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2.注重灵活运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更加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修养,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而不是一味的遵循教条、一味的死记硬背。教师要用灵活的考试题目引导学生注重理解应用,绝对要避免临时突击记忆重点知识就可以得高分的考试形式。在倡导“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高职院校里,纯记忆题型是不符合其教育理念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考虑考试题型时应坚决避免这样的考试方式,不出或尽可能少出只靠记忆就可以得满分的题目,更不应该将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点作为考试内容。

3.运用实践载体

在专业课注重实践载体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重视实践载体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和用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素质的做法,应该运用更加全面、更加多样的考核评价途径。比如社会专题调查、演讲答辩、分析案例等等。在众多的考核方式中,要紧紧抓住实践载体。与卷面笔试的考核方式相比较,运用实践载体,用具体的实际问题来考核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在运用过程中,要避免格式化的条条框框,重视题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课程考核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课程考核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间接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途径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展现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还可以促进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程考核评价途径的改革,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课堂扩展到课外,由单纯的知识考查扩展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评,这样可以以考试促进教学,以考试推动学习。所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途径的研究和改革可以大大的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推动高职院校更好更快的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再娥.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1:91-92.

教师考试论文篇8

1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制定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要求改变以往重阅读轻能力的思想,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放到工作的首位。这就要求改革教学体系,改革考试评估体系,体现听说和实用为主的要求。Morrow(1979)认为,我们应该区分“交际行为”和“交际能力”,因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是通过其语言行为表现出来的,“交际行为”不仅反映的是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知识,而且还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在实际的交际环境中运用语言并展示其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了构成其“交际能力”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测量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对他们的语言行为进行直接的测试,如,写作考试、口试、听力测试等。尤其是口语考试,他是语言测试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最能体现真实交际的基本特点,如语境,交互性,相关的信息差等(Weir,1999)。基于这些理论,有必要改革现存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模式,加速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以更好的体现口语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2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模式对比研究

(1)传统的大学英语口语考试中,多采用的是外教授课外教考试或者中教授课中教考试的模式即教考合一的模式。这种传统的口语考试模式形式单一,容易造成衡量标准不统一,缺乏客观性和交互性。而且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使过多的情感因素掺杂其中,外教对学生的口语成绩也有放宽的趋势。(2)为了解决传统的教考合一的模式带来的弊端,可采用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式。机助式的口语考试模式(即人机交互),口语考试在网络电脑教室进行。学生随机抽取预先录入电脑中的考题。学生的考试录音将自动存入电脑。随后由评分教师进行评分。评分教师将分成几组,同时打分,最后取平均值。实现了人机交互,人题交互。在这种考试模式下学生口语水平的发挥不受考官情绪和水平差异的影响,不和老师面对面交谈,减轻了心理负担。同时教师的评分更加准确、公正,评分标准便于统一。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模式的改变能更好的解决口语测试的效度和信度问题,交互式的口语测试模式更加体现了真实性和公平性。因此,在我们的大学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换其角色,从培养学生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入手,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3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模式改革前口语课堂教师的角色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上,如果我们把老师比做导演,那么课本就是剧本,学生就是演员。被动的听从导演的指挥,严格的按照剧本朗读单词―讲解课文―做口头句型练习―做语段练习等课堂活动。或者教师找出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组织讨论,教师对题目的挑选缺乏目的性、系统性,教师象征性的来回走动,倾听学生讨论。总之,整个口语课堂成了“英语角”。学生是说了、做了。但没有方向、目的和反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起主导作用,扮演着传输者、传授者和支配者等角色。学生只是个被动的听众。这些都严重妨碍着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

4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模式改革后口语课堂教师的角色

4.1 敦促者

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说得不如教师期望的那么流利。教师们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走出困境,同时,也可以提一些专门的建议帮助他们继续这项活动。如果教师能给学生这种支持,并且不打乱学生们的讨论或不干涉他们的想法,那么学生在遇到语言或思想障碍时就会树立自信,消除挫败感。

4.2 参与者

教师在启发学生输出语言时,应当做一个好的参与者。教师可以通过热情的态度和有条理的活动设置来达到这个目的。如,教师可以和全班对话,像近乎平等的参与者一样交流。教师也可以亲自参与到讨论或角色扮演中去。这样教师可以间接的启发学生,为活动开展提供新的信息,保证学生的持续参与,而且还可以营造创造性的课堂气氛。但教师要避免参与过多,否则会形成垄断口语活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3 反馈提供者

学生做完活动后,教师要对其表现做出评价,告诉他们,哪些地方比较好,哪些地方有待提高。既可以针对活动的内容,也可以针对语言的使用。过多的纠错可能会压抑他们的积极性,使整个活动失去交际性。另一方面,有帮助的且缓和的纠错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和犹豫。这一切都依赖于教师的反馈技巧和得体性。(1)委婉的纠错:在学生的口语练习中,如果学生想不出说什么,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适时的指出语言问题,适当的进行纠错。但无论教师怎么做,教师的纠错行为都必须委婉。也就是说,不能中止活动强调错误直到没有人出错才让学生继续小组讨论。(2)记录错误:教师在课堂上还扮演者观察者的角色,观察学生的表现、聆听学生的发言,以便在课后进行反馈。教师可以在表格中记录学生的发言,无论正确、不正确或合适、不合适的都可以记录。教师还可以使用音频或视频设备对学生的语言表现进行记录。(见表1)(3)课后改错:教师可以把记录下来的学生错误抄写在黑板上,看学生能否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或者,教师可以把正确的和错误的单词、短语和句子都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判断。也可以针对某些个别学生的错误作记录,对这些学生的错误加以批注并给出改进建议,告诉他们可参考的字典、语法书或互联网。

5 结语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模式的改革导致了教师课堂角色的重新定位,有助于教师们重新思考和探讨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重视学生的动态和相互联系。鼓励学生依靠和使用群体内部资源,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长远看必将对今后的口语教学产生积极的反拨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试行)[Z].

[2]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文化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教师考试论文篇9

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在无法改变高频率考试的高考复习冲刺阶段,将学生和教师从疲乏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达到高考复习效益的最优化呢?学生自主阅卷指导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途径。

所谓学生自主阅卷,就是每一次考试结束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批改试卷、自行分析答卷、自主讲评试卷的一种复习教学方法。下面以高考语文(福建)复习为例作简要介绍。

一、教学准备

1. 成立学习小组。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性别等因素,成立学习小组,一般每组6人。

2. 小组分工定职。确定组长1名,全面负责组内的学习活动;收发员1名,负责收发本组试卷;记分员1名,负责登记、上报本组成员的答卷总分;记录员1名,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内容要点;发言人1名,代表小组在班级发言,监督员1名,负责监督小组各成员的履职情况。

二、教学模式

【模式一】班级流水阅卷

(一)学生自主批改试卷

1. 各小组收发员收好本组答卷,用一活动夹夹好上交老师。

2. 学生按6人小组就坐。

3. 明确批改任务。教师可按试卷结构(以福建高考语文卷结构为例,下同)将阅卷任务分为古诗文阅读、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五大块,原则上每个小组完成一大块任务。

4. 教师分发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人手1份)。

5. 各小组研讨所批改部分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统一评判尺度。教师巡回指导。

6. 学生个人自主阅卷。各小组收发员分发给小组成员批改,教师巡回指导。

7. 教师将各小组答卷发回本组,各小组记分员将本组成员的分数登记,语文科代表汇总后上交老师。

(二)学生自主分析答卷

1.学生按6人小组就坐。

2.各小组讨论所批改部分全班同学的答题情况,分析主要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小组记录员做好讨论记录。

(三)学生自主讲评试卷

1.按试卷结构顺序,各组发言人依次代表小组汇报讨论情况。

2.全班同学自由发言。

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模式二】小组流水阅卷

(一)学生自主批改试卷

1.各小组收发员收好本组答卷,用一活动夹夹好上交老师。

2.学生按6人小组就坐。

3. 明确批改任务。由教师指定或各小组长抽签决定(他组的或是本组的试卷)。

4.学生研究所批改部分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后,与其他组同一批改任务的同学探讨,统一评判尺度。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个人自主阅卷,组内交换任务试卷,直至批改结束,每张答卷的最后批改人统计出该答卷的总分。教师巡回指导。

(二)学生自主分析答卷

1.学生按6人小组就坐。

2.各小组讨论所批改组同学的答题情况,分析主要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小组记录员做好讨论记录。

㈢学生自主讲评试卷

1.各小组发言人代表各组汇报讨论情况。

2.全班同学自由发言。

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模式三】个人独立阅卷

㈠学生自主批改试卷

1.各小组收发员收好答卷,上交老师。

2.学生按6人小组就坐。

3.教师随机分发或学生抽取批改任务(1人1份答卷,他人的或自己的)。

4.教师分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人手1份)。

5.学生个人研究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后,小组讨论统一评判尺度。教师巡回指导。

6.学生个人自主阅卷,统计出该答卷的总分。教师巡回指导。

7.教师将答卷发还本人,各小组记分员将本组成员的分数登记、上报班级语文科代表,语文科代表汇总后上交老师。

㈡学生自主分析答卷

1.学生按6人小组位置就坐。

2.各小组讨论,每位同学查阅自己的答卷,结合所批改的答卷,分析自身或同学的主要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小组记录员做好讨论记录。

㈢学生自主讲评试卷

1.各小组发言人代表各组汇报讨论情况。

2.全班同学自由发言。

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必须指出,全班流水阅卷、小组流水阅卷、个人独立阅卷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的学生自主阅卷教学系统。这三种模式务必依次实施,即前一种模式至少完整训练一轮后方可进入后一种模式。就高考语文复习教学的实践看,在依次进行全班流水阅卷5-6次、小组流水阅卷5-6次后,即可直接进入个人独立阅卷模式。而个人独立阅卷实施2-3次后,便可完全放手,让每位学生在每次小考后,对自己的答卷进行自我批改、自我分析、自我讲评,并随时和同学、老师交流讨论。这时候的“个人独立阅卷”是学生自主阅卷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正是高考复习最后阶段广大学生最需要也应该是最有效的一种复习方式。

在高考复习中施行学生自主阅卷教学,教师能由知识的传授者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则由知识的接受者真正转变为学习和探究的主人,教学效果良好。

考察以上三种模式,学生自主阅卷指导还有如下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每一种模式,无不需要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无一不是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下完成的,离开了任何一位同学的自主探究或合作,哪一种模式都难以圆满完成。

其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一种模式,都一改学生被动接受批改,被动听讲的局面,而由学生自主批改、自主分析、自主讲评,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最有效的调动。

教师考试论文篇10

一、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分析

中职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中职在籍学生参加,考核内容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考试既注重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又注重考查学生职业技能的实操训练。学业水平测试可以加强中职学校的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客观地衡量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可以促进教师更新教学思想观念,研究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学业水平测试还可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考试成绩作为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优异者,达到高等院校的招生条件,可以获得继续升学的机会,这有利于人才选拔。《旅游概论》是旅游服务类专业基础知识考试科目,该课程在中职旅游类专业学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二、中职旅游概论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1)学科理论性较强,内容重要但枯燥。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概论》内容涉及旅游地理、旅游历史、旅游文化、旅游经济、旅游管理、旅游心理学等专业课程,学生要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理论、基本知识,课程具有综合性、逻辑性、抽象性的特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内容比较枯燥。(2)中职学生学习方面存在困难。中职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学习基础薄弱,文化素质不高,影响其进入中职学校后,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能力不足,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另外,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主动性和自制力较差,《旅游概论》的学习对中职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3)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中职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中职学生文化课学习能力较弱,理论课学习需要记忆,内容枯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有“轻理论,重实训”的学习倾向。中职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大多数中职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这种状况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旅游概论》的学习力度。另外,中职学业水平测试是一项新政策,教师既要研究学业水平考试题型,分析《旅游概论》知识考查点,还要思考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业水平测试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4)教学设施存在问题。中职学校缺乏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部分学校由于资金不足,教学设施设备配备不足,已有的教学设施更新也比较缓慢,不能适应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设施手段的落后,无法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理论性强的旅游概论学科,教师单一的讲授,学生无法全面地理解知识。(5)中职专业教育体系之间缺乏共享与互动。中职学校之间,中职学校教师之间跨校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沟通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会阻碍教学信息的传递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中职学校和旅游企业之间就人才培养、合作教学等沟通渠道不畅,缺乏校企互动。

三、应用学习科学理念改进中职《旅游概论》教学的策略

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传统的学校教学已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学习科学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在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教育学、教育技术等共同推动之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专注研究教与学的跨多学科领域,将学习研究的焦点回归到“人”本身,探索学习的科学规律。学习科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主要研究“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人是如何学习的?”“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环境来促进有意义、有深度学习的发生?”。笔者将学习科学理念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探究改进中职《旅游概论》的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

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帮助人学习。首先,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改进教学方式,教师自己先要成为学习者,要与时俱进,理解学习。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专业知识的迭代更新,学生的成长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因素都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提升《旅游概论》教学效率的重要性,组建《旅游概论》教学团队,融合专业教师集体智慧,积极教研,达成共识,从而更高效、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其次,中职学生面对学考,要设立学习目标并树立学习自信心。教师应该鼓励并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目标。学生从中专一年级开始就要认识到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性,清楚学考与取得毕业证、与继续升学的联系。在培养学生自信心、学习目标的设立中,家长的积极配合与鼓励支持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教师要引导家长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和鼓励,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避免学生产生自卑的情绪。再次,改革教学方式,就是要改革“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保留传统教学中的优势部分,剔除“满堂灌”的被动学习态式。在教学中,倡导“情境学习”“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活动实践”等主动学习模式,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经历、生活、兴趣、体验联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课前+课中+课后”

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构建“互联网+教育”条件下人才培养新模式。”信息化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关注学习全过程,教师提供支持、指导、帮助的作用。“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平台,将课堂向前后延伸,形成三个阶段:学生课前自学,课中探究,课后拓展。三段融为一体,互相呼应,把学习自交给学生。(1)课前借助平台,自主学习,养成习惯。课前教师进行学情分析,预习测评。教师精心设计《旅游概论》课前自学任务单,制作微课或利用网络优质的视频资源形成课前学习包。教师将学习包到网络平台,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学生课前自学,自学任务单可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学习测评、学习困惑等,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学习,培养自学习惯。教师通过学习平台,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2)课中以学定教,学教互动,释疑总结。首先教师把学生课前自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设计成为课中教学的依据,任务单的设计要从易到难,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挑战自己。教师课中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然后教师积极创设情境,主要讲解学生不会的、易出错的、想不到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深度讲解。最后对课堂教学归纳梳理总结,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的层次结构,明晰重难点。(3)课后拓展延伸,反思评价,知识迁移。课后学生完成学考模拟测试题,巩固知识。连接外部优质学习资源,拓展课堂教学深度,如在学习中国旅游简史的旅游饭店时,教师将纪录片《饭店,在历史的转弯处》发到学习平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既可拓展学生对旅游饭店视野,也有助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反复观看微课等视频资源。学生学习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为主,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馈。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开展“研考纲,析教材”活动,建立《旅游概论》教学资源库

建立《旅游概论》教学资源库的目的是服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团队根据《旅游概论》学业水平考试大纲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可从以下三方面建立资源库。(1)建立《旅游概论》学考试题库。《旅游概论》学考,实行一科两考制。试卷分为卷Ⅰ:合格性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填表题等;卷Ⅱ:等级性考试,题型包括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所有学生均须参加合格性考试,有升学意愿的学生还需参加等级性考试。教师团队结合教材各章节内容占学考分值的比例,设计全方位覆盖考点的各单元专项试题和综合模拟试题。将选择题、判断题导入“问卷星”网络平台,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可以随时登入“问卷星”进行在线测试训练。简答题、论述题加入学生平时的单元测试、模拟测试当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调整教学。(2)建立《旅游概论》教学视频资源库。课堂教学中,《旅游概论》教学信息呈现形式主要有五种:文字、表格、图片、动画、视频。从中职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分析,教学信息有“文不如表,表不如图,图不如动,动不如影”的现象。信息化教学中,以微课为主的教学视频,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学资源。(3)建立《旅游概论》其他教研素材库。主要包括《旅游概论》教学方案、优质教育教学研究文献、历届学生《旅游概论》学考数据等。素材库建设要发挥《旅游概论》教师团队、旅游教研组和旅游集备组的力量,还要借助优质网络资源的素材,如名师工作室的共享教学资源。

(四)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旅游概论》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指教学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没有固定、死板的方法,贵在采用恰当而合适的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法,因材施教。(1)分层教学法。《旅游概论》合格性考试成绩以等级制评定,按当期考生总数的相应比例,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D级以上为合格,E级为不合格。等级性考试以百分制具体计分。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分层教学法的具体做法是:①目标分层,明确方向:教师详细解读中职学考政策使学生及家长充分了解,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本着自愿原则,确定中职学业目标,学生自己进行目标分层:中职毕业目标,或者继续升学目标。②学生分层,明确层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将学生分为ABC三类,A学优生、B目标生、C学困生。知识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为A类;学习态度较好,对自己有要求,但学习能力较弱的为B类;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薄弱的为C类。③教学分层,明确要求。A类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要求,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对B类学生要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主动性;C类学生重在心理调整,多予以鼓励,增强学习自信。分层教学可以使各类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提高。(2)现场教学法。《旅游概论》现场教学法以“走出去、请进来”方式进行。“走出去”指将教学课堂转移到相关工作现场,教学情景与工作场景相吻合,学生亲身参观体验工作岗位,可弥补学校课堂教学的不足。“走出去”可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如旅游饭店章节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学校校企合作的XX(福建)大酒店参观见习,学生获得饭店业的前沿资讯,见识各类服务设施,零距离感受企业工作氛围。“请进来”指将行业内的优秀专业人士请进课堂、请进校园,评价指导教学。如在公开课《旅游资源》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邀请业内人士远程参与课堂观摩点评;邀请学校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开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3)课堂分段教学法。基于脑科学的人类记忆的“首因—近因效应”原理,课堂教学中首先进入大脑的信息和最后进入大脑的信息在学习中更具优势。中职学校的课堂40分钟,存在头尾2个高效期和1个低沉期。教师采用分段教学的方法,把重要的、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内容放在前15分钟进行,中间10分钟的低沉期,安排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练习和回顾,对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提炼安排在后15分钟进行,避免将2个高效时间段用于课堂管理。(4)“三分钟停顿”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隔10或15分钟“停一停”,先让学生两两配对或以学习小组形式“想一想”,然后“说一说”刚才所学到的知识点或感兴趣的点。“三分钟停顿”教学可以有效促使学生从倾听状态转换到思考讨论状态,有助于学生及时总结。综上所述,随着中职学业水平测试工作的推进,教师对《旅游概论》的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成为必要。笔者通过研究,从科学的视角了解当前教育教学变革实践的最新进展,拓展和更新了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学习观和教学设计观,认识和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多种非认知因素。教师和学生彼此配合,共情、共进,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思想,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的深入融合,学习科学的理念与教师团队智慧相结合,是提高《旅游概论》教学有效性策略的主要模式。师生共同努力,以学业水平考试为契机,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提升师生素养,最终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郝银华.学习科学视角下微型教学视频设计与学习效果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教师考试论文篇11

在难以改变现行考试制度的前提下,教考分离不失为找回寓教于乐的可行途径,但这里所谈的教考分离,侧重点不在后者,而是前者。当然,这涉及到学校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的改革,比如教师教学水平的考定不能单以学生分数为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鉴定也不能以最后一场考试定乾坤,使考试带来的压力减少到不会使教与学的双方都盯着最后的分数奔去。就教师这一角色而言,在课堂上应该力图使教不再盯住考试或最后的考评结果,使每一堂课自行成为知识教与学的考场,而这种考试是通过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与对话实现的。进而试图使文学作品与文学史本身的研讨成为师生对话的共同平台,不致使教与学的两方成为各想其所想,各欲其所欲而难以相交的平行线。总而言之,寓教于乐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实现,需要尽量清除教与学各环节非常明确的功利性追求,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另外,就是要保证课堂外同学们逐渐培养起专业兴趣。就高校文学课的教学而言,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外教学。保证课堂外延伸教学的进行,兴趣小组与文学沙龙都是较好的受学生欢迎的形式。没有课堂外的延伸,文学教学就会枯萎,蜕变为理论教学。

将教与学的双方从直奔结果的恶性循环中解救出来,使教不仅仅为考试而教,学也不再紧紧盯着最后的考试,这只是为寓教于乐提供了一个平台,寓教于乐的最终实现,要使这个平台充分地丰富起来,需要利用现代多媒体资源,挖掘各种有利因素,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但是,教永远只是作为教学的一方出现的,这方面的努力,需要大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的一方放下以成绩论英雄的沉重的心理负担。否则,一方面要求漂亮的分数,如同面临高考的考生一样;另一方面,却又要求教师教学不以考试为旨归。如此一来,势必造成教学定位的紊乱,现行的大部分教考分离改革中出现的以考试为中心的弊端就是一例。有的教师撰文论述教考分离的优点时说:“在教学中既考虑到大纲要求又照顾到教材内容,既考虑题库的覆盖面又照顾到教学时数和信息传递量。因而,很多教师必然要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在既……又……的表达式中,不知教师兼顾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老是去“考虑题库的覆盖面”,这样追求来的“课堂教学效果”将归于何处?

很久以来,每每和朋友们聊天,谈到大学时代遇见过的老师,往往将其分为三类:科研学术很棒的老师,上课上得很好的老师,还有就是上课科研都很好的老师。前两种老师比较常见,第三种却很罕见。按照这种分类,我们逐一评判了自己以前的老师和听说过的一些教师。现在自己站在讲台上,发觉将上课上得好坏与否全部归因于教师,实在太过偏颇。上课是由教与学两个环节构成的,教得好与学得好本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如学的环节得不到适当的提升,教得好也就往往流入恶俗趣味,成为徒有其表从而略显浮华的生动而失去沉甸甸的知识内容。

改变以考试分数为中心的教考模式,近几年一直是社会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一个早已为人耳熟能详的解决方法,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其实就要培养学生们的独立精神以及创造性。缺少了这一点,教学也就失去了翱翔的翅膀。以文学课教学为例,这一点就更其显著。面对文学的浩瀚大海,教师根本不可能一一引领学生去阅读赏析,更何况所有的解读本来就是难以穷尽文本的一家之言。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更广阔的文学天地,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自己去开启更多的文本世界,这就需要使教学富有创造性。起码,教学之所教的,不应该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结论,而应该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和途径。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完成一个文本的解读分析,而是作为一座桥梁、一架梯子,使同学们通过这座桥梁或梯子进入文学文本,自己开启那个神奇的文学世界。文学的技巧是可传授的,字词句篇的意思是可具解的,但是作品,作品中的文学世界,是无法由他人包办的,真正的文学,是在个人与文本的具体而亲密的接触过程中实现并完成的。因此,创造性的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自身富有创造性,还要求教师了解学生们的思维状况,并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创造性阅读和思维的文学世界。

教师考试论文篇12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大学阶段的教学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标,大学阶段的考试也应围绕此目标,真正发挥其检验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双重作用,既要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更要激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和能力提升。在实践中,传统的课程考试往往形式单一,内容以知识记忆为主,一次期末考试往往决定了学生成绩的最终评定,使得学生以突击复习、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同时,由于考试成绩往往是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标准,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具有了功利性,只重视考试内容的复习,对其他具有学习价值的知识不花时间钻研,甚至为追求成绩而在考试中作弊。这样的考试很难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业水平,还使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学习观和考试观,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不利于形成优良的学风。如何克服上述弊端,更好地实现考试的功能,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经管类本科课程为对象,研究了国外大学经管类本科课程的考试方式,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在本校的教学资源库中,有国外一些高校的开放课程,这些课程一般都有包括课程纲要(syllabus)、教学日历(calendar/schedule)、讲义(lecture notes)、课件(slides)、作业(assignments)、考试(exams)和资料(readings/study materials)等内容的详细课程信息。通过查阅经济及管理类的二十多门本科课程,可以发现国外高校的本科课程考试具有如下特点。

一、结合课程特点选择不同的考核形式

国外课程的考核形式灵活多样,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考核方法。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史课程采取回答问题的方式,学生仅需回答三个问题,但对问题的回答以掌握老师课前布置的阅读内容和参与课堂讨论为基础,综合阐述观点;政治经济学的课程以撰写论文作为考核的方式,学生需完成指定题目的论文两篇(每篇要求12~15页)或一个主研究论文(15~20页);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则由3次小测验和若干次习题作业构成;而经济研究课程的考核办法为撰写小论文、完成主课题研究及做两次课堂演讲(presentation)。可以看出,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老师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这些办法力图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避免要求学生死记知识点。有些课程,老师通过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评定,而对一些需要对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和应用的课程,老师则注重通过习题和测验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针对不同课程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考核方式的长处,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达到最佳的考试效果。

二、考核成绩构成不单一

国外课程的分数评定往往由几部分构成,最简单的成绩构成也包含作业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个部分,而大多数课程的成绩往往由四五项内容构成,举例如下。

A课程:

B课程:

C课程*: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的课程尽量从多个方面对学生做出评定,避免由一次考试,或从一个方面决定学生的成绩。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定,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应对考试,使学生通过提高全方位的能力,获得更多展现自己学业水平的机会。

三、考试政策提前说明

在国外大学的课程纲要里,教师会对课程和考试的安排做出明确的说明,尤其是在课程考核方面,学生能够在选课时就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内容及教师的要求有清晰的认识。关于考试的政策说明往往包含考试分数构成、作业次数和要求、论文内容和页数要求、作业及论文的提交日期,等等,这些说明往往会非常具体。例如,老师会明确提出:课后习题为必交,占总成绩的25分;必须按时提交答案,不按时提交一律不计成绩;习题成绩在12.5分以上才可以参加期末考试;习题可以和同学讨论,但提交的答案必须为自己完成。又如,针对考试,老师明确告知:一共3次考试,占60分,每次20分;前两次考试在第7周和第13周随堂考,最后一次在期末考试期间考;每次考试的内容仅针对之前的授课内容,考过的部分不再重考;考试基于教材、习题、指定阅读和课堂讨论。针对习题,老师明确提出:习题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取自教材和课堂讲解,一部分基于阅读和课堂讨论;习题提交日下午5点以后再交不计成绩,无例外。针对论文,老师会给出内容方向、页数要求等,有些老师还会给出参考书目和提示性思考方向,对论文提交日期也会有明确的说明,如要求第15周提交论文,大纲和初稿在此前2周上交等。对考试政策提前说明可以让学生有所准备,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学生之后的讨价还价,建立学生对考试制度的尊重。

四、可选择性

可选择性有两个具体的体现:其一,老师在布置论文时,往往会给出多个题目由学生选择完成,例如从3个题目中选择1个作为研究的方向,其好处是老师既对考核内容有一定的控制,又给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自主选择的自由,减少学生在对待论文写作时的任务感;其二,老师在进行作业评定时,往往会从布置的多次作业中选择其中完成最好的若干次计入成绩,这样使得有一两次作业没有完成好的学生(不论因何原因)还有新的机会做得更好,对学生形成一种激励。

五、重视过程性考核,而非终结性考试

教师考试论文篇13

德累斯顿经济技术大学((Hochschule für Technik und Wirtschaft Dresden,HTWD)是在1992年德国重新统一以后建立的一所国立的以教学为主的高校。该校共有8个系(Faculties),主要有建筑工程与设计、电子工程、创意设计、信息学与数学、园艺学和农业、机械工程与化学工程、测绘与制图学、宏观与商务管理等专业。为探究德国高校推动内涵发展、保证教学质量的经验做法,我走进HTWD教室听课,参与监考,旁观口试和论文答辩,与该校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交流。我发现HTWD在课堂教学、考试、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都体现了“内涵式发展”的精神。

一、重视案例教学

2012年6月19日上午,根据HTWD经管学院Gonschreck教授为我提供的课程表,我选了Braun 教授的战略管理课。这样,我有了一次直接观摩德国大学案例教学的机会。

下午,在教室里,我看到选这门课的学生有30多人。这是一次案例分析课。首先是看电影Wall Street(《华尔街》),但只用大约20分钟有选择地看了电影的部分情节,然后有三名女同学根据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专题阐述与分析。我看到学生利用PPT探讨的问题包括影片中两个公司的经营特点、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两人对各自公司的影响和作用等等,学生的PPT页面设计得很好,讨论的内容也很深刻。Braun教授坐在下面不时地提问。其他同学听得也认真。

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们对此课准备得非常认真。从她们自己写好的PPT、她们对影片所涉及的公司和人物的评述及对公司经营模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在课前下了一番功夫,在回答问题环节也没有什么问题能难住她们。这种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教师是观摩者、指导者和程序上的控制者。当然,就我以往对国内案例教学情况的体会和观察,案例教学一般只适用于小班教学,这样可以给予每一位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机会,有利于每位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在一个学生人数较多的课堂上开展案例教学往往会导致很多同学没有机会深入其中,仅充当“局外人”的角色。

在HTWD这种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作Presentation (学术报告)一样,都是日常教学的组成部分;在一个阶段后的理论教学之后,HTWD都开展几次如样的案例教学。

二、讨论课效果好

6月20日11:10-12:40,我听了Lewis教授的国际战略分析课。这是一次讨论课,上课的形式同前一天Braun教授的课一样,不是以教授的讲授为主,而是学生分组进行讨论。L教授也与其他学生坐在一起,也不时提问,最终做了简单的讲评。

这次在教室里有两组共10名同学(据我课后了解,班内其他同学在忙各自的专题,这次没有到班里来)。第一组的5名同学利用多媒体介绍了化妆品(涉及Nivea、L’Oreal、 Bebe三种品牌)销售的影响要素及应对问题,5名同学各负责阐述和分析其中的一部分,轮番上阵,在第二组和Lewis 教授提出问题的时候,她们则相互补充。在第二组同学阐释原东德R?thappchen酒营销案例并由第一组同学提问时,情况也是如此。学生们的准备十分充分。

应当说明的是,我的听课是提前30多分钟方与Lewis教授商定的,也应该属于国内“不打招呼”的抽查式听课。在这次听课结束时,我对德国大学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强,课程学习的效果好。

三、“诚信”位于考试要求的第一位

6月22日,在办公室里,Braun教授对我展示了他所授课程的期末考试试卷。这是一份闭卷考试试卷,有英语和德文两个版本(国际交换生用英文答题),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内容类同国内的经济学课程考试,包括概念解释、问题分析、案例和论述,后面的几个大题中,学生可从中选取三个题目作答。

让我感到新奇的是,诚实考试要求及处罚内容列在试卷第一页,并要求学生在上面签字。这个签字与试卷题头写的姓名不是一回事。它的作用主要是用以约束学生遵守考试规则,保证诚实考试。

考试结束后,我向Braun进一步了解有关学生诚实考试的事。我问Braun:“学生签字后是否还有作弊的?”Braun回答我说:“有的时候还是有的,但很少。” 无论如何,为“诚信”签字是德国大学适用的一种特殊的考试规则,也足以说明德国人对“诚信”的重视。

四、口语考试严格把关

6月29日,Braun教授对我说要给学生安排“口头考试”。第二天上午,口头考试被安排在我所在的办公室进行。考官是Braun教授再加另一位老师。Braun教授已出好多套试卷,让考试的学生随机抽取一份,一个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另一名学生在一旁阅读自己试卷内容,准备考试。考试中教授提问,另一位老师负责记录。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看任何材料。考试时间平均每人次持续半个小时(考试现场如左图)。这种考试形式上老师很随和,学生也讲规矩,进门时学生与教授寒暄,出门时与教授握手,但我发现还是有学生被多次问得哑口无言,甚至额头冒汗。最后在老师的评议环节,学生先回避;约5分钟之后,Braun教授让学生进来,告知其考试基本情况(包括考试结果)。

第二天我问Braun前一天口头考试的内容、评分标准。B教授说,这次囗头考试的内容分两个部分,一是要求学生复述课程某一章节的内容,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二是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最终评价结果不是一般考试的6分制,即1分:Sehr gut(优秀);2分:Gut(良好);3分:Befriedigend(中等);4分:Ausreichend(及格);5分:Mangelhaft(不及格);6分:Ungenuegend(差),而是Gut(好)或Schlecht(坏)。结果是Schlecht的学生一学期后补考。Braun还告诉我:在德国“口头考试”甚至比书面考试重要。口头考试的成绩能占一门课程考试成绩的60%乃至100%。也即是说,有的时候期末只有口头考试而无书面考试。

我发现在这种口语考试中,教授是主角,教授的自是很大的。另一方面,这种形式上看起来简单的考试,要占用教授大量的时间。我看到Braun教授前后用了四个下午的时间方完成了其课程的口语考试,非常辛苦。但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历练,毕竟他(她)们有一次与教授面对面“交锋”的机会。

五、基于“责任”与“信任”的监考

7月4日中午12点40分,Braun教授上的一门课要进行期末考试,我帮他监考。如果我不来监考的话,则监考老师只有Braun一个人。而Braun对我也有话在先:“你们可以随时离开考场。”

学生进入考场后,利用考前的时间看看材料。因为这是一门闭卷考试课程,Braun教授发卷时要求学生收起材料,而学生的包仍放在学生一侧,没有集中收取。开始答卷了,只见学生都手拿彩笔,将阅读材料中的重要句子标记得清清楚楚,并随后将自己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我没有看到一位作弊的或有作弊倾向的学生。

这是我第一次亲临德国大学的教室考察德国大学的考试情况。我还是从中感悟到德国大学考试机制的两点“精髓”,即“信任”与“责任”。这包括学校对老师的信任、老师对学生的信任、老师对自己、学生和学校承担的责任以及学生对自己学业和个人声誉所负的责任。这种良好的考试“生态”降低了考试“成本”,毋须学生在考试前进行“诚信”宣誓,也毋须学校进行“诚实考试”动员,也毋须督导人员在考场巡回检查,一名老师就可掌控一场考试。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1]其意是说,由于你对他人的不信任,他人做出了让你不信任之事。老子讲的这句话,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德国人注意到了。

六、毕业论文答辩简单而又规范

7月5日下午参加答辩的是一个身穿正装的学生。答辩前,我翻阅了一下他写的论文。这论文是用英文写的,共126页(包括图表)。答辩时该生以Presentation(学术报告)的形式,按PPT讲述研究的内容和观点。参加答辩的老师只有两个人,即学生的指导老师俩人(一个教授,一个博士)。学生讲完后,教授提问,博士记录。最后几分钟学生回避,这两名指导老师商定学生的论文答辩通过与否。实际上在学生答辩前,学生的论文已被教授仔细的审阅了,教授对该生所写的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已在掌握之中。

如果以教授为主的两人答辩组评定论文答辩合格,这意味着这名学生的论文答辩通过了。在HTWD,论文答辩没有那么多复杂的程序,也没有那么多表格让指导老师和学生填写。看来在德国的大学,这论文答辩的“内容”比“形式”重要。学生和老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修改和完善论文方面,以保证论文的质量。

通过这些活动,我体会到了德国高校简单而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德国教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2]的教学态度,也体会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之意,即“责任”、“信任”、“严格”和“规范”。这些经验做法值得我研究和借鉴。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