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精读课堂论文实用13篇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篇1

一、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提问现状

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阅读为重点辅以听、说等各方面,涵盖全面的英语技能知识。当前,许多精读教师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与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缺乏艺术性。有些问题肤浅、平庸、缺少信息沟,问法单调,只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1.了解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是老师为掌握学生对事物的了解情况。

2.体验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针对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3.预测假设性提问。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做出预测或推测。

4.知识性问题。这类问题是根据课堂需要,教师对学生已学知识或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的提问。

5.理解性问题。这类问题可检验学生对材料所提供的重要事实或特定细节的掌握情况,也可训练学生迅速获取重要信息的技能及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及短语的能力。

6.推断性问题。这类问题是针对文章的引申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而提出的。学生需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7.分析性问题。该类问题学生需将有关的信息一点点地挑出来,把它们与整体意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出结论。

8.综合性问题。该类问题要求学生把文章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拼凑到一起,进行综合加工,形成新的观点和看法。

9.评论性问题或观点性问题。该类问题就是对文章的内容、观点进行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陈述其理由。

问题的种类很多,都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每次课都应包括所有类型的问题,具体采用哪种形式的提问,还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三、如何艺术性设计英语专业精读课堂问题

一般来说,专业精读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热身阶段、课文处理阶段、课文处理后阶段。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因此所设计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1.热身阶段

热身阶段是总体式教学的重要一环,主要目的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因此这一阶段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到趣味性,体验性,可说性。如笔者在上英语专业《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Text1TheTeddyStoddardStory时,就采用了如下类型问题:

1)观点性提问

Whatqualificationsagoodteachershouldhave?

2)了解性提问

WhatdoyouknowaboutAmericaneducationalsystem?

3)体验性提问

Whatisthehappiestexperienceyouhaveeverhadinyourlife?

4)预测假设性提问

Supposeyouaretheteacher,whatwillyoudo?

以上问题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想象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课文处理阶段

课文处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关键所在,课文是文化背景、词汇、语法、篇章等知识的载体。通过课文处理,要求学生能把握课文基本思想和篇章结构,了解作者思路等,具有语篇理解能力。这一过程中,老师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类型:

1)理解性问题

Whatdoesthesentencemean?

2)综合性问题

Whatisthemainideaofthethirdparagraph?

3)分析性问题

Accordingtothepassage,where/when…?

4)推断性问题

Whatwillhappeninthefollowingparagraph?

5)观点性提问

What’syouropinionontheattitudetheteachertowardsTeddyStoddard?

这个阶段思索性问题策略的持续使用可保持学生高度注意,使教学相融,加强师生交流。

3.课文处理后阶段

在课文处理完成以后,设计一些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复述课文、总结中心思想、课文场景表演、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进行巩固,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这一阶段的问题应与课文密切相关。有以下类型:

1)综合性问题

What’sthemainideaofthetext?

2)分析性问题

What’sthestyleofthetext?

3)推断性问题

Whatkindofcareerwouldyouliketodo?Why?

这一阶段的问题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培养其思维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四、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问题要讲究趣味、结合实际。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教师有艺术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振奋感情、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教师在课堂上应时时体现出爱。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给予提示,诱导学生作答。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以肯定为主,肯定其勇于回答、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

3.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突出主体,引导思索。设计的问题要能突出主体,发展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发现原因,引导思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少提“封闭式”问题,多提“开放式”问题,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展开讨论并充分让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

4.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情景。教师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引起他们的共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不断拓展知识。:

5.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讲究艺术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问艺术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应深入研究提问的艺术性,帮助学生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篇2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115-02

近年来,生态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学的研究也渗透到多个领域。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然而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生态化教学模式这股新鲜血液的注入。

1 教育生态学概述

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的一门学科。20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最早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他指出,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原理来研究教育的种种现象、成因,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1]。教育生态学将教育教学看作一种生态环境,在该生态环境中,教师与学生是其主体,其他条件或因素则可被称为环境因子 [2]。

英语精读课堂也是一个微观的、开放的生态系统,由两大生态因子构成,即课堂生态环境和课堂生态主体。课堂生态主体由英语教师和学生所组成[3]。英语精读教学就是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课堂生态环境等因子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使课堂构成一个完整、良性的有机生态体。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因子被破坏,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进而导致课堂生态偏离良性循环的轨道,造成生态失调并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只有保证每个因子的良好运行,才能使课堂生态生机勃勃,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2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非生态现状

课程资源非生态化 教材是生态化教学中的重要因子,调查发现教材的选择有较大的局限性,教材的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教材中的课文多选自20世纪70―90年代的国外文学作品或报刊文献,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产生太多兴趣。此外,教材选用方面一味套用本科模式,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没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课堂教学非生态化 英语精读课堂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是导致教学非生态化的一大原因。英语精读课堂生态环境大体上包括课堂物理环境、课堂社会环境和课堂价值环境,在这几方面均存在非生态化的状况。

课堂物理环境主要由教室内装饰、噪音、颜色、舒适度等物理环境因子组成。精读授课均为大班教学,组织课堂活动时噪音较大,教师很难掌控纪律,个别学生就会浑水摸鱼。此外,教室室内均为白色无装饰墙面,部分学生觉得过于单调和严肃。

课堂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班级规模、学生座位编排、男女性别比例、师生生态位、校园语言环境、第二课堂等[4]。目前精读教学学生人数过多,与教育生态学理论中的最适度原则相违背,导致课堂生态的失衡。此外,在教学中,“秧田式”的座位排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部分时间教师长时间站在讲台位置讲授,无法关注每位学生的反映。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在课后接触英语的渠道不多,校园英语氛围需进一步加强。

课堂价值环境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目的与兴趣、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班风与学风等。调查发现,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英语入学成绩较低,学习动机不强,容易产生焦虑等心理障碍。这些都影响了精读课教学效果。

课程评价非生态化 在课程考核方面,精读课程采用平时考核和试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基本以教师评价为主,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试卷考核采取的形式是闭卷考试,形式较为单一,容易造成学生考前临时突击,不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3 教育生态学理论对精读教学的启示

优化课程资源设置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要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与时展保持一致,选择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除经典作品外,可以适当采用当今畅销作家的作品等;教学中补充中国文化内容,提升学生用英语弘扬中国文化的能力。其次,在教学手段使用上,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技术生态因子,引领学生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并在课下进行相关网络微课、资源共享课的学习和演练。最后,在教学任务设计上,安排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形成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营造生态化的课堂教学

1)改善课堂物理环境。首先,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教室内英语文化建设,安排学生分组出英文板报,板报的内容可以是英美国家文化习俗、英语新闻、学生英文日记等,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和展示英语的平台。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在教室的角落设立“报刊角”,放置一些近期的英文报刊供学生在课余时间翻阅,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班级形成英语阅读的良好氛围。

2)调整课堂社会环境。首先,通过分组优化班级规模。学习小组作为小型临时性生态集体,不仅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解决人数过多带来的诸多问题,弥补大班授课的不足,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座椅排列方式。最后,转变教师角色,调整师生关系。在英语精读课堂中,师生之间处于平等的生态位。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应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3)强化课堂价值环境。首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上和课下均应不断进行沟通和交流。其次,学风和班风建设需要学校、学生管理者、授课教师、学生干部以及每个学生的多方努力,通过学生座谈会、班会、讲座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实施多元发展性教学评价 师生作为教学生态活动的主体,都应是教学评价的主体。评价体系中既要有教师的评价,也鼓励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自评与互评,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逐步建立全面而客观的动态教学评价体系,即最终成绩=平时课堂评价(小组讨论、课文文化背景展示、课堂表现等)+课外评价(课后作业、英文黑板报制作、网络资源共享课的学习状况等)+期末评价(试卷考核)。

综上,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优化课堂教学,增强精读课教学效果,努力构建民主、和谐、健康的教学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任其平.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R].2007年科学人文教育融合与复合型教师能力培养国际研讨会.2007.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篇3

一、精读课的现状和问题

(一)精读课的来源和历史功绩

英语精读课来源于我国的语文教学。我国学习汉语语文的方法与其非常相近,它涉及到处理语音、词汇、语法、文体、修辞、写作知识、文学知识的问题。课文就是这些方面的知识通过编者科学组织,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体。通过课堂教授课文和与之相配合的各种课堂训练,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精读课过去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挥过积极有利的作用,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今后将仍然是一条学习掌握英语的有效途径。现在,大多数院校仍然把精读列为必修课,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英语精读课毕竟不是汉语语文课,因此它的任务和侧重点也必须有所不同。英语精读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有代表性、有一定深度的文章的分析和讨论来研究英语的特点,并通过学生的操练来逐步掌握这些特点,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重点应放在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上。

(二)精读课面临的质疑

精读课历来课程教学比较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精读课本身带来的弊病,而是由于教学方法、课本及教师和学生本身造成的。

精读教学往往是以注入式或讲座式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其表现之一就是“灌”,越到高年级,这种情况越严重。教师习惯于讲座式教学法,往往偏重于词句、语法的解释,有时还喜欢离开课文,越扯越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不懂,把文章翻译成中文,忽视了文章的结构、内容、文体的分析,忽视了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学生则习惯于坐听、记录。他们认为老师灌得多,就是教师有水平,他们学得也会更多,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的交际性,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

比较突出的是下面几个方面:

1.精读课讲得太精太细,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发展;

2.对词的用法和句子的语法分析过多,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法量和真正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

3.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即学生会过分注重阅读材料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词的用法,不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并且限制了阅读速度;

4.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太少,不能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沉闷;

5.精读课占时间太多,成了压倒一切的课程,使师生双方对其它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

6.精读课企图照顾的面太多,如阅读、朗读、口语、语法、写作、词汇、修辞、文体、翻译等,结果力量分散,收效不大。

这些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精读课教学中的一些敝病,促使教育者对精读课的设置和安排加以重新考虑。有的专家认为既然精读课面面俱到,不如改成综合课,让其维持原状。还有人认为既然国外没有这门课程,说明精读课的教学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应该完全取消。

(三)精读课的局限性

目前,国际上英语专业教学的常见教学形式是综合课程(integrated course),所有语文技能的学习都包括在内。表面上是一门课,实际上每一技能都分别有专门的训练。这比起仅靠阅读和语法分析来学习一门外语的形式显然是一个飞跃。这是因为,每一语言技能的培养都有其特殊的要求,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专门训练和学习,仅精读一种教学方式无法在时间、强度和深度上保证所有语言技能的熟巧训练。我国英语专业课也包括听说、阅读、写作、语法、翻译以及文学史地概况等内容和方面,[1]合起来也就近似一门综合课。但是,我们过去上精读课,总想面面俱到,试图把语音、语调、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翻译技巧等内容都放在精读课里训练,这就如同蜻蜓点水,什么都想教会,结果学生什么也没学好。想要求学生就课出评论性的口头作文,却从未介绍过翻译技巧;给学生布置一个又一个的笔头作文题目,却从未向学生介绍过各种文体写作的常识和要求,不考虑学生是否受过相应难度的写作技能的训练,等等。因此,要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受到合符标准的训练,必须使精读教学与其它语言技能的教学“平起平坐”。当然,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有些课程宜早开,有些则晚开,并有所侧重,但决不能让精读课“一统天下”。

二、精读课面临的改革和提高

(一)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

下列情况不容忽视:

1.英语与汉语差异较大,学习的背景和环境都与学习汉语大不相同;

2.学习者大都是成年人,成年人不同于儿童,成年人理解力强,机械模仿力差;

3.我国目前学生的外语水平偏低,[2]即使在大学学习了四年英语,也很难说有多少人的语言基础过了关。

考虑到中国学生学英语的这些特点,如果也像要求小学生那样强调机械操练和背诵,显然是不妥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成年人理解力强这一特点,通过对典型范文必要的讲解分析和学生参与的课堂讨论,加深他们对所学材料的理解。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记忆和掌握运用,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中国学生学英语与西方人学英语不同,他们有的把英语作母语,有的虽然把英语作外语,但他们的文化比较接近。中国学生学英语与学汉语更不相同,一则汉语是母语,语言环境不同,二则学习语文从小学到大学有十多年的学习时间,而学英语的时间却要少得多。这些特殊的情况就规定了我们对英语的学习要有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快地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精读作为我们特有的课程出现,就是这一特殊情况下的自然产物。

但是,我们决不能认为精读课开得越多越好、课文讲得越细越好,更不能认为精读课可能代替其他专业课,把精读摆在一个不适当的位置。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教员在教学中总的形象应是循循善诱的导演,通过恰当的引导和讲授,让学生“进入角色”,学会“演技”——学会语言技能。精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时提出的。[3]他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具有个性化和自主性的过程,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记忆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1.首先,教师应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和激发者:[6]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在课堂上提供可理解性的信息输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保证课堂内容的趣味性,保持并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精读课上,尤其是基础阶段的英语精读课,教师应避免传统的语言知识、文章结构的枯燥灌输讲解,应使讲解形式多样化,讲解内容趣味化,通过开展各种合适的活动,充分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其次,教师应是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创设者: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不断取得进步。另外,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能营造出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易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展开。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学习者习得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除了要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应尽量创建与所教授内容相关联的情境,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或现实生活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将新的内容构建到已经存在的认知图式里。

3.最后,教师应是学习的发动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精读课堂教师角色应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者、中心者向发动者、组织者、引导者转化。教师主要是发动和组织学生学习,真正的学习过程即信息获得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新模式教学中从事的是越来越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有效的英语教学原则应该是“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教师应舍得把精力放在课堂组织上,减少讲授时间,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时间。另外教师还必须通过认真细致的备课,用热情、活泼和满腔热忱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并渴望使用英语;不论在那种教学方式上都不应停留过久,以免流于单调。

(三)精读课和其他课程的互补

精读课能帮助学生通过对上百篇课文的分析从而大体上理解和熟悉英语所特有的表达思想方法。但是应当看到精读课的局限性:精读课使我们接触的语言材料有限,虽然它有利于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扩充英语感性知识,培养理解和快读能力,培养写作和翻译能力等都无法由它来单独完成。应当把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快速阅读能力的训练交给泛读课,写作能力训练交给写作课,语音、语法交给语音语法课——这样才能做到各课任务明确,收到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良好效果。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精读和泛读分工的重要性。学生只有通过大量地阅读,才能巩固精读课所学的知识,并把这种知识扩展开来。著名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教授曾经说过,应当让学生大量接触外语,使他们沉浸在外语之中,而不是偶尔接触一点点。[4]因此,泛读是配合精读必不可少的课程。精泛并举,从低年级就可以开始。到了高年级,可逐步减少精读的课时,并相应地增设一些选修课,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增加他们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三、精读课对教材的新要求

教学效果除了与教学方法有关系外还与教材有密切的关系,而教材的编写方法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学使用的方法。我国精读使用的传统教材,低年级就包括了听、说、读、写、译、语法等各种练习,与专设其他课程分工不明,教师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高年级的教材也存在着重点不突出的问题。设计和使用理解性问题是精读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精读教学关键的一环。现在常使用的精读教材虽附有理解性问题,却对文章作品的特点、中心思想、作者意图等方面侧重不够,更不注重“人的发展”,[5]即教材的编写都是以语言自身的规律为出发点,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这里还必须指出,低年级英语精读教材的编写应以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为主,这一阶段阅读能力的训练是以句子为范围的。高年级精读教材的编写则应把重点放在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上,即以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主要情节的展开、作者的意图、文体风格和修辞手法为重点。

总之,精读课教学确实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材也必须改革,但我国目前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绝不能全归咎于精读课的教学。对于精读课,我们也不能故步自封,把精读课放在不适当的位置上。精读课和其他课程可以做到各有自己的目标和重点,而又互相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因为精读课文有典型性,课堂上的教授和讨论带有指导和示范的性质,所以在基础阶段这门课的作用会比其他课程大些,地位也就显得重要一些,课程时间的安排也就相对地多一些。高年级阶段要注意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增加读写的实践量。根据复旦大学的调查,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往往与读写实践量的大小成正比。精读课的重点和讲授方法随年级而异,也受培养目标的制约,一般来说,师范性质的院校可把重点多放在打好语言的基础上。

怎样开好精读课,并注意到它与各课之间的联系和配合,解决提高技能和传授知识之间的矛盾,仍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广大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通过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精读课教学将更加趋于完善,并将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克. 中国外语教育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147-148

[2]刘润清 戴曼纯. 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5-6

[3]黎闯进.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专业精读课堂[j]. 时代教育,2008,(9):138-139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106-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活动国际化的发展,全球化交际已成为一股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当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急需一大批既懂业务又有英语交际能力的人才。笔者在一次调查中发现,社会用人单位(包括高校、科研单位、公司等)关于大学毕业生英语能力的看法是:在各技能中,听说能力被认为是最有用处的技能。用人单位对语言技能重要性的排序是:听(71.40/0)、读(64.3%)、说(61%)。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普遍感到不满意,对口语及写作能力更为不满。社会需求的反馈,要求教师认清这一趋势,加强口语教学的力度,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全方位发展,尤其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的任务迫在眉睫。然而,目前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课时非常有限,主要用于精读课,通常没有专门的时间用于口语教学,口语仍然是学生英语学习中最困难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在有限的精读课课时内进行口语训练是势在必行的。

一、理论依据

语言学研究成果显示:语言,之所以先语后言,一是因为任何语言产生时都是先有口语,后才有文字;二是因为婴儿学语言往往是先学说话,再学认字。章振邦先生指出:“有人在评论当前我国外语教学问题时,把矛头指向了‘听说领先’和‘交际法’。我认为这是批错了对象。我们中国人在国内学习外语,听说外语的机会很少,听说能力自然地会成为外语习得中的薄弱环节,因而在外语教学中从加强听说能力入手,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有声语言,从听说人手教外语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加拿大学者Swain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设”(The 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理论,指出仅仅依靠可理解的输入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实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的输出;而在某种条件下,输出可以促进二语习得,其方式不同于输入,但却可以增强输入对二语习得的作用。Swain认为,要使学习者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必须赋予其正确运用语言的机会,通过写和说这种输出型的语言运用手段,给予学习者以压力,迫使学习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积极性,从而使学习者在写和说的过程中,实现可理解输出,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可理解输出假设理论明确地阐明了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有助于促进他们流利和准确地使用语言。

可理解输出假设理论不仅影响大学本科英语教学,而且还涉及高职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成人教育的英语教学。王灵芝、符永道指出,强化语言输出是解决“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主要途径,同时也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堂上进行口语技能训练是切实可行的。

二、传统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的模式和弊端

(一)传统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的模式

传统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的教学计划如下(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3》教材为例,课时为每周4节课,每节课45分钟):

1.课文讲解(两节课,90分钟)。步骤如下:导入(10分钟);学生阅读(10分钟);回答课后问题(15分钟);课文讲解,包括生词讲解、段落大意讲解、篇章结构讲解、语言点讲解、难句分析(55分钟)。

2.练习课(两节课,90分钟)。内容如下:课文复习(15分钟);课后练习讲解和核对(15分钟);语法复习和练习(15分钟);作文讲解和修改(25分钟);课本配套综合练习讲解和核对(20分钟)。

(二)弊端及其原因

传统的公共英语精读课上,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而学生却反应冷漠。原因如下:长期以来公共英语精读课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原则,是输入式教学方法。教师认真备课,致力于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因此,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往往是被动地阅读、听、做笔记,很少有开口说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调动都不够,没有给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

多年以来的应试教育和教学观念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意识,以为学英语就是做阅读理解的选择题、翻译和作文。这也正是许多学生虽然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四六级考试,但仍因口语能力不过关而在毕业求职时频频受挫的原因。对中国学生而言,不利的语言环境,落后的教学观念,欠妥的学习方法,脱离实际的教材,往往使口语学习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由于授课时间有限,公共英语没有专门的口语课,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精读课课时内训练学生的口语技能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堂上进行口语技能训练的策略与成效

(一)对传统的公共英语精读课教学计划进行变革

在教学中,笔者对传统公共英语精读课教学计划进行了变革,新旧教学计划对照如表1所示。

(二)新计划中课文讲解的变革和成效

1.增加了3分钟的值日报告。值日报告是笔者安排给学生每次课都进行的项目,其内容不限,只要求用英语表达。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值日报告涉及天气预报、学校新闻、班级活动、幽默故事、诗朗诵、景点介绍、家乡介绍、自我介绍等,内容非常丰富。因为在课前有准备,口头表达的时间也很短,所以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把精心准备的报告展示给同学和老师。可以在公众面前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鼓舞。在事后问卷调查中,有90%的学生表示,从最初不敢开口讲英语到最终走到台前,面对观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战胜自我的过程让他们受益匪浅。

2.省去了学生课堂阅读课文的时间。课堂时间宝贵,所以笔者强调课前预习,在课前就要求学生阅读新课,找出难点,为上课做充分的准备。

3.课文讲解倾向于课文重点讲解和答疑。因为有精心的预习,所以笔者在课文讲解时偏重难点分析和给学生答疑,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让学生主动求知。教师的地位由原来的课堂主导者,变成指导者和帮助者。

4.增加了20分钟的口语拓展练习。这一部分主要是开展口语技能训练,让学生有输出的机会。形式包括小组讨论、口头陈述、复述、生词造句、简短演讲等。比如,笔者在将《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3》第五单元课文A(A Sweet Love Story)讲解完后,结合课文的内容布置了3分钟的口头表达任务,并列出了一些可用的单词和词组。主题:the most moving thing 0r person

inmylife(最让我感动的人或事)。学生小组讨论5分钟,然后派出代表讲出来。最后老师和同学一起评价,选出当日的口语之星,为优胜者的小组加分。

同时,笔者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设计了相关的口语拓展练习。比如,笔者在《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3》单元2设计了“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的讨论主题,在单元6设计了“在大学阶段我为将来的职业生涯需要做什么准备”的讨论主题,在单元8设计了“我为环保能做什么”的讨论主题,等等。这些主题和当代社会以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将来的求职息息相关,所以学生兴趣浓厚,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

口语拓展练习环节锻炼了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促使精读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这是因为:其一,口语拓展活动的主题和单元的主题有关,在口语实践中学生必然会涉及课堂所讲的语言点、生词、句型等。其二,学生在口语练习中容易出现词汇少、语法有误、表达不流畅的问题,促使学生想从精读课堂、课本、泛读材料和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找到解决的方法。正如Swain实验调查后所作的结论:“可理解的输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有很大作用,但仍不足以使学习者全面发展二语水平。如果学习者想使二语既流利又准确,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输出在二语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除了能提高学习者二语的流利程度外,输出还能提高学习者二语的准确性。在交际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学习者不得不将自己的语言表达修改得更连贯、更准确。使用目的语表达可以激发学习者,促使他们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便能成功地传达想要传达的意思。

(三)新计划中练习课的变革和成效

1.缩短了练习、语法、作文讲解和核对的时间,重点在答疑,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增加了35分钟的才艺表演。表现形式主要是角色扮演、小品表演、戏剧表演、辩论、演讲等。例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3》第五单元课文A描述了一对年轻人真挚、纯洁、感人的爱情故事。笔者根据该单元的内容和主题布置的家庭作业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改编表演。每班分4组学生,分组表演,每组5分钟左右,最后老师和学生共同作出评价,选出最佳表演团队。第六单元课文A讲述了找到好工作的秘诀和怎样应对面试失败。笔者设计的主题是面试现场,学生自由选择扮演面试官和求职者,选出最终的面试成功者,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求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在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参与者,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设计者、监督者、合作者和帮助者。

在学期末的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中,90%的学生认为这种方法比单纯把时间放在课文的讲授、做练习上效果要好,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篇5

一、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提问现状

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阅读为重点辅以听、说等各方面,涵盖全面的英语技能知识。当前,许多精读教师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与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缺乏艺术性。有些问题肤浅、平庸、缺少信息沟,问法单调,只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1.了解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是老师为掌握学生对事物的了解情况。

2.体验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针对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3.预测假设性提问。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做出预测或推测。

4.知识性问题。这类问题是根据课堂需要,教师对学生已学知识或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的提问。

5.理解性问题。这类问题可检验学生对材料所提供的重要事实或特定细节的掌握情况,也可训练学生迅速获取重要信息的技能及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及短语的能力。

6.推断性问题。这类问题是针对文章的引申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而提出的。wWW.133229.COM学生需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7.分析性问题。该类问题学生需将有关的信息一点点地挑出来,把它们与整体意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出结论。

8.综合性问题。该类问题要求学生把文章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拼凑到一起,进行综合加工,形成新的观点和看法。

9.评论性问题或观点性问题。该类问题就是对文章的内容、观点进行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陈述其理由。

问题的种类很多,都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每次课都应包括所有类型的问题,具体采用哪种形式的提问,还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三、如何艺术性设计英语专业精读课堂问题

一般来说,专业精读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热身阶段、课文处理阶段、课文处理后阶段。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因此所设计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1.热身阶段

热身阶段是总体式教学的重要一环,主要目的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因此这一阶段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到趣味性,体验性,可说性。如笔者在上英语专业《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text 1 the teddy stoddard story 时,就采用了如下类型问题:

1)观点性提问

what qualifications a good teacher should have ?

2)了解性提问

what do you know about american educational system ?

3)体验性提问

what is the happiest experience you have ever had in your life ?

4)预测假设性提问

suppose you are the teacher, what will you do ?

以上问题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想象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课文处理阶段

课文处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关键所在,课文是文化背景、词汇、语法、篇章等知识的载体。通过课文处理,要求学生能把握课文基本思想和篇章结构,了解作者思路等,具有语篇理解能力。这一过程中,老师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类型:

1)理解性问题

what does the sentence mean ?

2)综合性问题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hird paragraph ?

3)分析性问题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where/when… ?

4)推断性问题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

5)观点性提问

what’s your opinion on the attitude the teacher towards teddy stoddard ?

这个阶段思索性问题策略的持续使用可保持学生高度注意,使教学相融,加强师生交流。

3.课文处理后阶段

在课文处理完成以后,设计一些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复述课文、总结中心思想、课文场景表演、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进行巩固,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这一阶段的问题应与课文密切相关。有以下类型:

1)综合性问题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

2)分析性问题

what’s the style of the text ?

3)推断性问题

what kind of career would you like to do ? why ?

这一阶段的问题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培养其思维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四、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问题要讲究趣味、结合实际。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教师有艺术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振奋感情、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教师在课堂上应时时体现出爱。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给予提示,诱导学生作答。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以肯定为主,肯定其勇于回答、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

3.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突出主体,引导思索

设计的问题要能突出主体,发展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发现原因,引导思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少提“封闭式”问题,多提“开放式”问题,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展开讨论并充分让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

4.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

教师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情景。教师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引起他们的共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不断拓展知识。

5.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讲究艺术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问艺术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应深入研究提问的艺术性,帮助学生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篇6

张德禄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 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在话语交际过程中,话语意义通常是由非语言因素体现的,说话人的语言内容与说话人的眼神、动作、说话的语气等非语言因素相结合,能理解说话人的真实表达意义。非语言因素还包括伴语言特征(语音、语调、语速、音响度等)、身体特征(手势、眼神、肢体动作等)以及非身体特征(环境、网络、PPT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运用PPT配合教师的讲解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典型地运用听觉、视觉两种模态进行教学,教学涉及听音频文件、看视频动画、幻灯片出现伴随声音等多种模态的过程。教师对所教学内容进行模拟与讲解则是听觉、视觉和触觉同时进行的。语言学家就这种交际方式产生的话语进行分析就是多模态话语分析(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对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的分析。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是指运用多种感觉(听觉、视觉、触觉、感觉等),对语言、文字、图像、动作、声音等多种符号和手段进行话语交际分析的现象。

二、理论介绍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的理论基础是韩里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多模态话语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那里接受了语言是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势的观点的理论,认为多模态话语本身也具有系统性; 接受了纯理功能假设认为多模态话语与只包含语言符号的话语一样, 也具有多功能性,即同时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接受了语域理论,认为语境因素和多模态话语的意义解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朱永生,2007)。

(二)多模态话语综合理论框架

从语境和交际层面及话语意义层面说, 单模态和多模态话语交际并没有什么区别。在综合性多符号模式图示中, 李姆把语言和图画贯穿于交际模态共有意识形态、体裁、语域和话语意义四个层面,媒介与物质把四个层面联系起来。从横向来看,表达和内容层面的多符号模式可分为语言和视觉图形以及整合空间。纵向上有四个层面:内容层面、表达层面、语境层面和意识形态。张德禄教授(2009)在多模态话语综合理论框架探索中通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的解释和分析中提出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分为四个层面: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

三、多模态话语分析指导下的初中英语精读教学

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基础的教学实验就是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指导英语精读教学课堂的实践,目的是为中学教师多年来运用各种感官表达意义的方式找到理论依据,帮助教师通过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对英语精读学习的兴趣,通过多模态的教与学,达到学生精读水平能力提高的目的。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教学实验、课堂观察、访谈和阶段测试的方式进行。教学实验是在实验 A 班和对照班 B 班进行的利用多模态分析理论指导下的精读英语课堂和利用传统教学方式的英语精读教学。阶段测试是把两个班的阶段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数据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对实验班的访谈,主要访谈的内容是对多模态课堂教学方式的反馈。通过教学实验结果的对比以及定量分析的方法,用以分析教师如何运用多模态教学方法指导实际初中英语精读教学。

(二)研究对象

参加本次教学实践的是南京市十三中学的初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共 81人,其中 A 班 40 人,B 班 41人,为了便于数据统计把两个班级人数定为一致,从 B 班的同学随机抽取一人的成绩和调查问卷忽略不计。在实验前,A 班、B 班由同一英语老师授课,参考两个班的阶段性精读测试成绩可知两个班级的成绩基本持平。实验班 A 班适当地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突出运用多种模态教学方式,对照班 B 班仍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三)实验过程

本文作者在积极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实验。在实验班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进行学习。在多模态话语理论的指导下制作课件时注重对字体、声音、色彩和图片等的设计。在实验班的英语精读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教师的手势、姿势、眼神和动作传达出的信息,使课堂更加活跃、学生更加积极。在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课件仅仅是传递教材信息,类似于板书的形式内容。教学过程是讲解单词短语,讲解语法,讲解课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记忆单词及例句用法。本教学实验首先采用访谈法,然后用阶段性测试的方法测试教学效果,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四、研究结果和讨论

(一)观察法

在教学实验中,笔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观察。发现实验班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集中,表现积极,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比较密切。而对照班学生注意力容易受到干扰,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仅限于几个特定的学生。因此不难得出,通过多种模态展示精读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能高效地学习、记忆所学的知识,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多模态课堂使学生高度参与课堂教学,实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

(二)访谈

在教学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 A 班的学生进行访谈。访谈是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访谈对象是在实验班随意抽取 10名学生,访谈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访谈问题有 4个。访谈问题如下:

第一,你能适应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英语精读课吗?

第二,你认为英语精读课堂上教师的眼神、身体动作来展现表达某些意义会使你更容易理解或者记忆吗?

第三,在英语精读教学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你上课注意力更加集中了吗?

第四,你是否对英语精读学习更加感兴趣?

实验结果发现9名学生回答适应多媒体课件上课,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教师眼神、身体动作的展现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阅读内容;8名学生反映采用新的教学法后上课注意力更加集中,剩下两名认为过多的图案和色彩会分散注意力;8名学生认为使用多模态教学后对英语精读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多模态教学对他们的精读学习有帮助。

(三)阶段测试结果及分析

教学实验的结果是以实验之后的精读阶段性测试的考试成绩作为后测数据,该测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参与测试的学生共 80 名,实验班40 名,对照班 40名。

从统计数据来看,实验班的平均成绩要高于对照班。成绩也证明了适当地使用多模态话语理论指导的课堂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精读学习水平有明显的作用。

五、结语

本文在教学实验的基础上,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阐释了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框架下初中英语精读教学的有效性。根据教学实验的结果可看出,多模态教学过程可以增加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提高精读学习成绩。多模态课堂克服了许多传统课堂的缺点,使学生高度参与课堂教学,实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因此,如何在初中英语精读课堂上高效利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还是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英语精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Arnold,2004.

[2] Jewitt,C.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ase of “abili-

ty” in UK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J].Advances in Disco-

urse Studies,2008.

[3] Kress,G.&T.Van Leeuwen.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

nold,2001.

[4]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7(1).

[5]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

学刊,2007(5).

[6]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语言教学

与研究,2009(1).

[7] 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篇7

一、情感因素的概念

所谓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和体验。在英语精读学习中,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这些情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同时也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课堂氛围。也就是说,情感因素包括两个部分:老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它们对英语精读教学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情感因素在目前英语精读教学中的现状

1.焦虑、紧张、缺乏自信成为影响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主要障碍

由于英语与汉语本质上的不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就目前现况来说有些吃力。宏观上来说,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并不短,现阶段一般而言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但是效果确实不尽如人意。从微观上来说,学生自身由于在英语精读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难免会产生焦虑、紧张、缺乏自信等情感,而老师会潜移默化的受学生的影响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丧失信心。而英语精读教学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就是交流,通过交流老师才会了解学生的掌握度,但是由于学生之前产生的焦虑、紧张、缺乏自信等情感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表达,进而影响课堂交流。

2.英语精读教学知情脱离

英语精读教学就像汉语的文言文教学一样,不仅要能够在信达雅的原则下进行翻译,还需要学生深入文章内部去体味作者在写文章时的心境、思想感情等等。但是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生把英语精读中知识体系和情感因素分隔开来,大部分的学生在精读过程中只重视知识体系,或者说是把文章读懂,至于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所要传达的东西则无需深入探讨。这种现状是对英语精读片面理解的结果,不仅影响学生对精读的深入了解,也不利于情感因素真正作用的发挥。

3.精读课堂氛围比较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安全感

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精读课堂氛围比较枯燥乏味,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老师逐段逐句逐字的翻译,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会与学生有些互动,但是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保持,同时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其实也是完全忽视情感因素的结果,虽然新形势下大力倡导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但还是存在一些老师由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习惯而一时难以快速的纠正。

三、对情感因素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的建议

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情感因素运用的终极目标。据此,首先,老师需要选择适宜的精读教学材料,应该具备真实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并且内容需要贴近生活,这样才能从外部条件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曾经有一个有趣的调查:一些工作之后的人被询问学生期间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最后的总结结果是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很少是因为对知识的传授,更多的原因是老师的个人魅力。所以在英语精读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运用这一点,当然也不是进入另一个极端即不重视知识体系的建立,只是相对而言也要重视教师的个人魅力的表达。最后,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可以采取竞赛、讨论、游戏、表演、辩论等多种方式。

2、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罗杰斯曾指出: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创造性自由表现出来的重要心理环境,而不良的课堂氛围会对学生造成压抑感和不安全感,创造性不能自由发挥,并且会产生戒备。一方面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例如在需要学生回答问题之前不妨让学生交流几分钟,既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又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有一定的准备。另一方面是老师与学生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老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以诚相待、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缩短距离。在此基础上,老师还需要在课下积极地与学生交流,有关学习,有关生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加上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可以为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情感因素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因素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情感因素要求老师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就是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一改之前的老师全课讲授为尽量让学生多开口,能让学生自己表达的老师绝不开口。学生的动口机会增多,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对英语精读的兴趣,相应的就会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上面已经提及恰当的教学方法加上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可以为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情感是双向的,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去创造。

五、结语

总而言之,情感因素对英语精读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有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没有情感因素的摄入,精读课堂氛围比较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安全感;英语精读教学知情脱离;焦虑、紧张、缺乏自信成为影响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主要障碍等等问题就会普遍存在。对此,笔者简要的提出了两个建议,即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信若老师对这些建议进行实践,并在时间的检验下不断地完善更新,相信情感因素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将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篇8

现阶段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普遍不容乐观,尤其在中小城镇农和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其阅读水平难以实现新课标对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而课堂英语阅读教学是能够引导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发展的有效指导途径,但多数地区的英语课堂阅读教学难以实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益作用,致使多数学生达不到英语测试对英语阅读水平的标准。下文从高中教师水平,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等影响课堂英语阅读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具体分析了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本文将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简要归纳为以下两种情况:

1.1忽视课堂教学阅读策略的指导,缺乏英语阅读教学相关技能

在部分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多数高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专业技能方面仍与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尚存差距。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策略上的忽视和认识上的模糊主要表现在在日常的英语阅读课堂,部分教师直接在阅读课堂上使用阅读理解试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练习,通过简单的校对答案,提示问题答案的出处,完成阅读课堂的教学任务。这种简单且缺乏阅读过程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缺少反思与提高的自我练习,这种简单的阅读教学模式对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思维的培养失去了启发意义,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指导者的作用。

1.2对课堂阅读教学策略认识失误,阅读教学方式传统

绝大多数地区,包括城市,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英语的教学方式。阅读教学的方式是自下而上,及通过对篇章的生词、语法和句法的分析帮助学生达到对文章内容的认识,这种微观的阅读讲解法,忽视了培养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结构、阅读策略以及假设、预言与推断等能力。其次,传统的阅读教学,阅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知识点分析,其课堂的整个过程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只是知识的灌输者,对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思维变化没有清晰的把握和认识,从而阻碍了学生整体阅读水平的发展。

2.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组织

针对上述提到的目前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的两种主要现状,本文结合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环境,从对阅读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教师的阅读教学策略,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等多层次、多维度的视角帮助高中英语教师提供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组织方案。

为确保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教师作为阅读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应该充分而周密的计划整个课堂阅读教学的各个阶段,包括阅读课堂前的准备,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以及学生课后阅读任务的安排等。课堂阅读教学只是整个阅读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组织离不开教师课前的准备,与课后学生的巩固和反思。因此,本文针对阅读教学的三个阶段的实施策略,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以期达到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2.1阅读课前的准备工作

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精心的课前准备。其准备工作的主要部分便是阅读材料的选择。为促进高中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该有一套规范的标准,根据新课标对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和高考考试大纲的规定,教师为帮助学生实现阅读能力和考试成绩的双重提高,而新课标与考试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存在诸多相同之处,因此,筛选的阅读材料在阅读长度,难度系数,题材,体裁等方面要与新课标对阅读要求的标准相契合。以期帮助学生在日常阅读练习中培养对相似阅读材料的熟悉程度。

2.2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组织

根据图是理论,阅读的过程是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交替阅读的过程。即通过自上而下的跳读和略读在头脑中对阅读的材料形成总体的印象和图示,通过精读段落、句子这种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和头脑中形成的图示进行对照和不断的验证,这种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可以帮助读者在不断的推测和验证的过程中快速领悟篇章的主旨大意,分析推测细节要点。因此,在阅读课堂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对阅读材料的初步感知阶段:首先,教师可以引入阅读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帮助学生形成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其次,介绍部分的关键词;然后初步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关于练习方式和题型可以设置选择题、正误判断题、连线题和问答题等方式考察细节题,主旨大意题,推断题,态度观点题等。

对语言知识点进行综合教授:在阅读语境中教授短语和词汇,包括单词的读音,拼写,意义,词性,用法,功能和构词;对阅读材料中的重难点句子进行讲解,包括语法结构,句子的功能与用法;帮助学生分析段落的结构与主题。通过有点及线到面的语言知识教授,为学生打下坚固的语言知识基础。

帮助学生对阅读的材料进行综合理解:教师通过对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和对阅读材料题材和体裁的分析指导学生综合深入地理解课文;通过组织学生练习、讨论与交流对课文进行综合深入的理解;在讨论、交流与复述课文中发展表达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交际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2.3阅读教学活动的课后安排: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篇9

“翻转课堂”也叫“反转课堂”,自2011在美国兴起以来,就吸引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及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狭义的“翻转课堂”指制作短小的视频让学生课前学习,而广义的“翻转课堂”包括那些凡是把主要的学习资料和任务布置给学生在课前或课下自学的,而在课堂上进行答疑,解惑,讨论和交流的学习模式。具体的变化有:1.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单单是课程内容的传授者,更多的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与促进者;2. 学生从被动的内容接受者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3. 教学组织形式从“课堂授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转变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协作探究”;4. 课堂内容变为作业完成,辅导答疑和讨论交流等;5. 技术起到的作用是为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提供方便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6. 评价方式呈现多层次,多维度。

二、翻转课堂在英语精读课堂中的应用

1.创建教学视频。在创建教学视频时,首先,教师应明确目标及视频最终需表现的内容;其次,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最后,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而学生需在课下进行知识拓展。

2.组织课堂活动。组织课堂活动的步骤应包括:创建内容,独立解决问题,开展探究活动,同时还可以将多种形式结合。另外,教师在学生的课堂活动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评,如语音语调,词汇句法,表达方式,甚至背景知识。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活动可以总结如下:

(1)辩论赛/演讲比赛:对学生进行分组辩论/演讲的方式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锻炼其思辨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2)角色表演:课前给学生留拓展作业,课上进行角色表演,锻炼语言表达,而教师对表演进行评价。

(3)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总结如下: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单元进行讲解,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各自承担一部分讲解任务,如:朗读,课文背景介绍,单词的解释,语法分析,翻译等。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考核造句或情景对话,练习句型。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考核单词,用你比我猜的形式进行。

三、问题及对策

1.问题。课前的问题在于:首先,教师制作教学视频技术不够专业;其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乏课下英语学习动机和有效监测措施。

课中的问题在于:首先,学生的表现及讲解效果达不到基本要求;其次,学生不善于提问,学习主动性不强;另外,学生在台上时,台下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听,也不能对单元知识现有的掌握程度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巩固。

课后的问题包括:知识的复习,反馈,答疑与监测。

2.对策。首先,基于精读课程的特点,可将每一单元主题下分为若干个知识模块,如: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技能,阅读技巧等,分别采用不同的媒体手段向学生进行知识传递。在课前的资料整理,视频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工合作,每位教师制作指定类型或指定知识模块的教学资料,资源共享,提高效率。

其次,在发放课前学习视频的同时将视频中相应的知识点制作成简易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完教学视频之后需独立完成相关练习。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参差,可将练习分为A、B、C三类,难度程度递减,知识面不变。

最后,学生的监测可以采用网上视频课程学习计分制,使得课后的知识复习,反馈,答疑与监测应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网络平台供学生和教师随时上传和下载相关主题,而教师进行有效监测,与平时成绩挂钩,包括:学习时间长短,作业完成情况,答疑频率等。

四、结语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育带来新转机。本文所设计的高校英语精读教学模式体现了翻转课堂教学的理念,有望用来解决目前翻转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精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钟晓流,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下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学研究.2013.

[2]王斌宏.“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4(11).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篇10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英美文学课改革中的适用性

1.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

隶属于语言学习的英美文学课重点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智能,但深入的文学解读可以全方位提升多元智能。以该理论为指导的文学课程应体现两个思路:“一是为多元智能理论而教,二是通过多元智能来教”(霍力岩24)。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如何使语言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通过这门课最大程度地得到多元智能提升呢?“为多元智能理论而教”就回答了这一问题。学生坚持从教师精选的文学文本中领略语言的精妙,语言智能得以提升;小说、戏剧展现的社会图景和人物冲突可以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有助其社会交往、自省智能的提升;诗歌所传达的音律美可刺激学生音乐智能的发展;文学作品细腻的画面美对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提升也大有裨益。本科高年级以上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领悟力可以确保他们仅通过文字媒介即可达到文学作品对其多元智能要素的作用;但对于本课题研究对象――本科低年级学生来说,文字途径远远不够。所以,这就要求“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将文字学习途径多元化为可以作用于学生视觉、听觉、空间、逻辑、社会交往等各方面智能领域的刺激因素。笔者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文学作品中单一的文字魅力借助音频、视频、动画和游戏等多种媒介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将文学文本中潜在的文学感受作用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直接刺激学生全方位智能的提高。学生通过课程得到阅读经典的“欲望”,便可借助他们已被调动起来的多元智能独立获得文字、音、型感受场的智能刺激要素,自如地从文字时空过渡到逻辑、视觉、听觉、社会时空,从而领略文学经典的魅力。所以,教师在此课程中借助多媒体形式沟通了博大精深的文学世界和语言能力及理解力有限的文学初学者的感知世界。

2.弥补学生英美文学学习兴趣的缺失

兴趣缺失的重要原因在于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丰富阅读体验被抽象、枯燥的课堂知识灌输所取代。传统的英美文学课“文学史+选读”(王守仁 11)的讲座模式要求“学生既了解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又能读懂古今经典文本,还要对文学产生持久的热情,这样高的期待难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文学兴趣”(范谊 155)。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里难免会以考试为导向,抽象、扼要地介绍作品梗概、作家的写作技巧和文体风格;学生没有足够的先期阅读体验,只是机械地背诵知识,应付考试。于是“文学体验”被简化为“文学知识”,失去了直觉体验的文学课失去了灵魂。于是,很多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会课前布置大量阅读材料,但阅读文本的语言难度又会使单词量有限的学生产生挫败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中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二语习得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的情感要素,应该相信“兴趣是后天形成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制成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在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起来,从而全方位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在以PPT为主体的课件中插入了介绍文学大师的相关图片、BBC视频和音频节目、文学文本改编的flash和视频、诗歌的名家朗读音频和动态画面等形式多样的互动多媒体画面。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部分将刻板、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一扫而光。

3.引导学生进行英美文学名著的细读

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学习的开端,文学的学习并无捷径可走,所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名著的细读也必不可少。对原文经典积累很少的低年级学生对名著的了解多来自名著缩写本,如“书虫”系列。克拉申的“知识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坚持学习者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信息(comprehensible input)来习得语言,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接受略高于学习者自身水平的语言信息,“i+1”即表述了“输入假说”原则。传统的“满堂灌”式授课给予学生过多的知识输入,这种知识轰炸会把他们弄得头昏脑胀,使得学生在未产生学习兴趣就已产生排斥心理,甚至对老师平时发的阅读材料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克拉申又强调知识输入必须有“足够”的量,而且输入的知识必须是“有趣”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将向学生输入的知识进行加工,也就是说,可以使低年级学生阅读精选、注释过的符合其语言水平的经典文学文本。笔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精选加工部分经典电子文本作为该课的核心阅读材料。材料中节选了最能体现作家风格的精彩选段,文本阅读重要关注点和难点已加标注,与文本相关的思考问题已加设置。教师通过作业和课上讨论与学生交流,由此来检测学生是否认真阅读该选读段落。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这点尝试使学生受益颇多:以前学生面对文本的一片不知所措,而现在面对精选、评注后的文章似乎得到了在文学海洋中乘风破浪的一叶扁舟。每学期教师要求学生从这些选读材料中选取一部完整作品,写成论文。另外,笔者课件的附带材料部分除了名著中英文版本的PDF,TXT格式和手机书外,还有名著音频阅读版和大量文学名著改编成的原文电影、卡通、BBC连续剧等,可供学生阅读文本之后补充使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课件较好地平衡了课上、课下的时间分配,使教师在课堂讲解、引领学生课堂实践和给学生布置课下任务的三个环节中游刃有余。笔者的多媒体课件每章容量较大,课上并不是一屏一屏地逐一讲解,而只是提纲挈领地点拨学生领悟其中要点。课下教师将课件及其附属音频视频文件存入班级学习的网上公共邮箱或虚拟硬盘,学生可以随意获取资源得以课下进一步自主学习使用。

4.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笔者任教的这些80和90后学生较前代人自我意识更强烈,追求标新立异。他们厌恶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权威、以考试为导向、以成绩为评价标准的传统学习体系。所以,教师必须在必要的课堂讲解之外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才能真正达到多元智能理论应用的效果。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进度,安排学生作展示任务。学生都非常熟悉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使用,可以制作内容丰富的PPT和flash:以动态画面展示书中的经典对话、以树形图来展示复杂的人物关系、以流程图展示情节进展。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在展示之前已经认真读过所给材料,并没有借助网上拷贝、粘贴的情节梗概或人物分析来对付,而是经过自己的理解和消化以图示的方法来展示。学生还会撷选精彩场景排练的英文小剧,使课堂活动异常活跃。学生的参与调动了他们语言、逻辑、视觉、听觉、运动、交往各方面的智能训练。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1983,134),而英美文学课也应遵循类似的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文学爱好者,只是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并激励他们对文学的激情。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英美文学课改革实施中的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核心研究成果,而这一项目的着眼点是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多元智能理论在国内教育研究多应用在美育方面。对于该理论在本项目改革中的应用,笔者归纳了如下的局限性,以供进一步研究。

1.理论的跨文化局限性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英美文学学习者多方面智能的提升依赖于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自主学习来实现。而该理论原本目标人群是美国学生,所以应用于中国国情中还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美国教育传统重实践和创造,而且美国学生个性鲜明、直率、张扬,而中国学生个性较为温和、内敛,并不太热衷于参与课堂活动。很多外教在中国的课堂上进行互动时都会遭遇冷场,而且发现,学生年级越高,越不喜欢互动。第二,美国学生的智育会搭配较完善的美育教育,旨在其创造力的开发,而中国教育考察重点放在智育方面,即使学生接受美育也不乏带有功利性。所以,关注美育的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教育素质改革中的渗透具有难度。第三,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国大学生更习惯于知识接收者的角色,他们不大质疑书本上的知识,缺乏自主学习动力。教师利用内容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作用是否持久还有待考察。但该理论的跨文化适用前景越来越令人乐观,因为以80后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已全部过渡到90后,后者的英文基础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要明显优于前者,他们的性格和视野也更加国际化,而且这门课开设在考试压力不大的本科二年级,他们对于多样的课堂活动有新鲜感,大都热衷于参与到课堂展示活动中。

2.克服该理论应用时华而不实的倾向

英美文学课应该以文字为核心。文学的魅力主要是来自语言和语言体现的思想内容。文学属于精英文化,需要呵护。只不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借助大众文化媒介,使曲高和寡的经典文学更加接近文学初学者的欣赏水平,一旦将学生领进了门,还是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不懈的阅读、写作等英语学习实践来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和理解能力,逐渐过渡到可以独立地不依赖大众媒介的解读而直接领悟文本的精妙。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多媒体课件不能制作得过于花哨而喧宾夺主。课件中撷选的英语语言必须是精致的。课件中插入的图片类似书中插图,应同内容吻合,不能分散学生注意力。课件中的视频和音频节目必须紧扣课题,而且不宜过长。课上绝不能以全堂观看名著改编电影的形式代替对文本的讲解。80、90后的这一代学生成长于媒体时代,他们敏感而富有个性,但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和韧性,而文学学习是需要持久的热情,深入的学习也需要艰辛的努力。教师也不应该只一味地依赖课件形式上的求新求异,而是应该把焦点放在课件的实际内容和语言质量上。

3.教师的定位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应用使得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作用发生改变,但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的指导依然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有的教师上课对学生的课堂展示部分缺乏有效指导,学生的展示偏离重点或占用时间过长;也有个别教师干脆就成了一页页放幻灯片的放映员,不加讲解。即使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依然不可或缺;学生的参与只有在教师的监督和控制下才能达到全方位素质的磨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作用并没有消失,而是应该融入课堂活动的每个环节。教师的权威可体现在:(1)精致的授课语言和充实的内容。教师课前准备了课件,但备课环节依然必不可少,应该对自己的授课语言精心设计,因为教师的英语表达可以传达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学识和语言表达的崇拜有助于增强其学习动力。(2)对文本深入而丰富的解读。教师不应只是照搬教科书上的内容,他们对作品的解读应该有多层次的阐述:其中既包括概括性的主题、人物分析的解读,也应该包括阅读该作品时的主观感受。教师对某些作品的原创型的品评会令学生觉得亲切。(3)教师对学生展示活动的评价。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表现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所以渴望自己的努力受到肯定,也希望得到中肯的意见和帮助。教师应该对每个展示都给予点评:既应用适当的赞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应该指出其展示中的谬误和不当之处。(4)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成英美文学学习的从感性到理性分析的一个关键过渡。王守仁教授曾指出在英美文学这门“素质培养课中,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而对于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无疑是较高的要求,也是最难达到的,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更需要学生自身的阅读积累。

由此可见,将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该门课程既有裨益,又存在一定问题,但主动权是掌握在授课教师手中,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授课教师可以制作成文本、音频、视频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件,并以此为工具,在课上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将预定的课程任务以生动的形式展开,并督促文学课所必需的文本阅读,以达到课程最优化的效果,促进学习者的各方面智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人各方面智能发展差异的重视与现代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教学、和谐交互式教学、心理暗示教学等方法有应和的要素,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Gardner,Howard.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New York: Basic Books,1983.

[2]Gardner,Howard.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 Basic Books,1993.

[3]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in,1982.

[4]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2):12-14.

[5]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150-156.

[6]霍力岩.多元智能课程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4):24-27.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篇11

诵读课文是巩固英语基础知识,形成良好语感的好方法。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单词、句子、对话、课文,这些都是学习英语的好材料。作为英语教师,除了在导学案中要体现英语基础知识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诵读教材里面的对话、课文,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然后再选择一些同等难度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阅读水平;随后,教师逐渐给学生提供一些难度稍高一点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阅读能力。 

诵读课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英语教师要学会对学生进行分层次阅读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的阅读量应该大一点,最好要求他们把课文都诵读下来。英汉两种语言句子结构的差异是学习英语的一大难点,可以适度地进行一下这方面知识的渗透,以强化优生的英语思维,为他们的英语持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中等学生,要降低要求,不要灌输太多的语言知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对于学困生,要求不能过高,可以从简单的对话开始诵读,以激励为主,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教师就要给予鼓励,以便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总之,对于学困生,教师要下大功夫,研究教学方法,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这对于提高整个班级的英语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开展高效课堂阅读教学,改善课堂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课堂是英语学习的主阵地,如何开展高效课堂阅读教学成了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是学生成了做题机器,英语资料一本一本地做,知识点一个一个地背,学生对英语学习早就失去了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欠佳。因此,英语教师要学会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英语阅读教学主要分为Pre-reading(预读)、While-reading(读中)、Posting-reading(读后)三大部分。Pre-reading,即在阅读课文前通过学生的积极参加,主要围绕着主题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体系,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预测,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扫清进一步学习的障碍,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While-reading,即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技能来进行课文阅读,同时要以一定的阅读策略为指导。人教版英语教材的主要阅读策略包括:猜测生词能力、整体了解课文大意能力、获得细节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课文分析能力等技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中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训练,比如略读、跳读、精读、研读。初中的阅读材料以叙事文章为主,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跳读,辅以划分小组合作学习,理清文章中的时间、空间、事件发生的顺序与关系,然后配以一些思考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以便引导其抓住主题。Posting-reading,即让学生进行拓展性语言训练,包括回答问题、讨论练习、扮演角色、课文复述、写练结合等。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是现代英语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阅读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注重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光具备课内课文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新《英语课程标准》对五级阅读技能有明确的规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该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课外阅读材料的补充教学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学生基础、阅读量的要求,并选择具有时代特点、内容丰富的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阅读的生词率不超过3%。常见的一些面向学生的英语报刊就比较适合学生阅读,并且有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 

精读的材料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主,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是比较不错的精读材料。另外,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名篇作为精读的材料,这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帮助也很大。对于泛读,教师最好帮助学生选择一些资源丰富的网络材料。只要坚持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三)读写结合 

阅读和写作有很强的共性,可以说是一对双胞胎兄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初一开始,教师就应该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每节课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读英语课外书,布置英语作业时有意识地少布置笔头作业,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等。读写结合,读了以后可以写简单的读后感,让学生读得多,写得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积累与书面表达结合训练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一种新的教学实践模式。英语教师要广泛关注,认真研究,把其作为一种教学常规手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合理调控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总之,英语阅读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英语教师既要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结合现代教学理论,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为学生英语下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篇12

大学英语教学在精读教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英语精读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巩固、帮助扩大词汇量、培养英语语言基本能力,而且是学生赖以提高阅读能力以此为工具来获取更广泛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大学英语新教学大纲规定大学生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要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无疑离不开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重要地位。然而,传统的英语精读教学模式多是以语篇为基础,以此展开单词的讲解和练习、句子的结构分析和翻译。这样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中讲解得多,学生发言的机会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语法基础差的学生有一定的促进因素,能够帮助他们扫除语言上的盲点,强化语法知识的巩固。然而对于那些基础知识好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束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校对大学英语实行了分级、分块教学。分级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分块教学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分块教学由两个教师负责一个班,分别教授听说和读写。这种方式虽然强化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但是加重了精读教师的负担。这主要体现在精读课上教学形式的单一和教学内容的繁重;更重要的是,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的精读教师没有多媒体教室可用,只能使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这样一来,我校的精读教师在多媒体普及的当今教学环境下就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听说课的多样性相比较,精读课对学生来说就显得枯燥乏味。其次,学校的扩招导致学生人数的急增与师资的短缺形成突出的矛盾。这样,英语教学只能以六七十人的大班进行,学生人数的增加减少了学生与教师单独的有效交流,这对英语教学的效果带来了很大的损害。再次,我校实行选课制,学生在每个学期的前两周或上一个学期的期末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选课。如此一来,每个英语班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行政班级,相互陌生的课堂环境使得学生之间不能交流自如,这种状况也对英语教学所要求的合作化语境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优化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

基于上述的教学环境,作为我校的精读教师就不得不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多种有效方式来优化课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课堂教学的。

(一)充分发挥教学的情感因素

充分发挥教学的情感因素,就是说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心理活动中的“情感”活动规律,借助语言、文字、面部表情、行为动作等一系列方式向学生传递思想感情信息,实现师生相融的一种心理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恰当地利用“情感”这个杠杆,不仅关系到课堂气氛的和谐与否,还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更关系到学生的发展趋势。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及思想品德的培养,无不与他们的情绪体验结合在一起。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信心倍增,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不好的情绪,则让学生信心受挫,进而抑制学生的智能发展。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恰好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具体说来,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1.树“亲和”形象。这意味着教师要抛弃传统的观点,不要以一副严肃、不可质疑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完全可以以朋友的态度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学生与教师没有代沟的顾虑,学生更愿意表达自由的意见。这样,自由无拘束的语境对学生的自主交流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善于“煽情”与“共情”。这意味着一位外语教师,首先应该像演说家一样善于从情感入手调动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找准情感的突破口,在教学中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比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课文“Fresh Start”第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父母离开后感到失落无助的情景。针对这个语境,笔者以深情的语调回忆了自己当年的情境,然后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由于学生刚入学不久,他们都对入学的第一天有深刻的记忆,所以他们就很愿意讲述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的学生与作者有同样的感受,有的学生则有一种笼中鸟儿被放飞的释然,还有的学生则讲述了对学校的失望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既了解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又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情感安慰和鼓励。这样一种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融入一体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能很好地带动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次,善于共情就是善于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平时教师要多了解学生感兴趣、所关注的话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围绕课文设计出这方面的话题供他们参与讨论。一方面,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了解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心中的困惑给予解答,帮助他们疏通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在讲授《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Career Planning”时,教师让学生说出各自理想的职业和准备选择的职业。由于这个话题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是他们所非常关注的,他们发言就很踊跃。有些学生信心十足,表示会为自己理想的职业奋斗;有些学生则表达了自己的失望与迷茫,当初是迫于家长的意愿就读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的兴趣,现在不知何去何从。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回应:为那些信心充足的学生喝彩,表达出对他们的由衷欣赏之情;而对那些有消极情绪的学生则给予安慰,鼓励他们积极面对问题,尝试作一些改变,给他们一些好的建议。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光为教知识而教,应该将英语教学融入到思想情感的交流中,让英语成为师生交流的一种语言载体,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不经意地掌握英语的奥妙。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无论哪门学科都如此。就英语而言,我校以理工科为主的学生更是如此。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就缺乏对英语的热情,英语基础也不好,学英语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大学英语课堂如果缺乏趣味性,大部分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应付了事,在课后为了应付考试又像高中一样死记硬背语法知识。这样的状况只会损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英语学习毫无益处。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笔者在精读课堂中采取了以下种种能增强教学趣味性的措施。

1.围绕课文主题精心设计导入话题。这类话题要富有趣味性,让学生容易参与进来,唤起他们急于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比如讲授“Money”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欧美一些主要国家的纸币图片,让他们辨认是哪国的货币,并且学习货币相关的英语称谓。然后,教师趁热打铁,让他们讨论一下钱带来的好处。这样的话题让学生没有陌生感,他们自然就能融入课堂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如在学习“Communication Without Words”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导入话题:教师先做出一些示范性手势,让学生猜测教师所表达的意愿,这个活动让学生明白“body language”在交流中的意义。然后,教师再将之引申到英语语境中的一些常见 “body language”,让学生讨论其表达的意义,同时让他们对所讨论的体态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事实证明,学生的主动性在这个环节中发挥得很好。由于他们平时对英美人士的言语行为特征比较好奇,这个话题让他们有机会讨论并模仿,他们都表现得很兴奋。这种兴奋的长久持续为他们获取课文中的语言知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拓展课文背景知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文化背景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内容不但包括了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而且包括了一定量的以中国为背景的语言材料。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关主题融入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促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恰当的交际;帮助他们扩展写作和翻译的思路,扫除阅读和听力理解的障碍。更重要的是,它是英语精读课堂上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可以唤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学习工具的强烈渴望。笔者在课堂常使用的方式是进行文化的对比和介绍与课文背景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学、影视等相关知识。例如,在学习“Holidays and Special Days”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英美主要的传统节日进行对比,如将Christmas 与春节进行对比。学习“Animal”时,将动物在中英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形象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英语中动物的丰富文化意义。这样的对比,让学生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同时加深对英语的掌握。再如,课文“A Good Heart to Lean On”中涉及美国大都市纽约。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简单向学生介绍纽约城市的概况,比如一些代表纽约的建筑、地名和地标,纽约的别称,以及它在美国的经济文化地位等背景知识。事实证明,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很愿意参与教师所设计的这方面活动中来。

3.引入时事等趣味话题操练词汇。词汇量与词汇的理解运用一直是阻碍大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瓶颈。然而,词汇的学习往往是枯燥乏味,费时又费力。精读课堂教学既不能以讲词汇为主,又不能忽视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采取趣味多样的方式来处理课文中的重要生词。大多数学生对时事新闻,尤其是娱乐新闻很关注,同时对于英语电影很有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在课文的词汇学习中,根据需要适当地引入与主题词相关的时事新闻、或社会趣事、或校园生活话题、或经典电影中的台词作为操练句型。这种以主题词为中心的句型操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单词用法的同时又对社会时事有所了解,让他们觉得英语的学习是一种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事情,是生动有趣的,不是孤立的、单调无趣的。比如,在学习“Corruption”一词时,笔者联系当时媒体揭露的腐败案件,并拓展与此相关的词汇,如anti-corruption,campaign,political reform,corruptive case,supervision,illegal income,bribery等词。在学习“isolate”时,当时正是甲流感爆发的时候,学生中有人因为高烧被隔离的情况,笔者便联系这一实际让学生利用这个词语来描述这一情况。同时,笔者拓展与此相关词语如infect,infectious disease,swine flu,isolation等。当然,这种方式需要教师有相当高的素养,在平时注意关注时事新闻,对学生感兴趣的英语电影、娱乐趣事也多要加留意。教师只有跟上时代潮流的脚步,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自由发挥、信手拈来。

三、结语

大学英语精读在大学英语中所占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如何在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促进大学生巩固英语基础知识、提高英语综合技能、提升自身素质是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为导向,充分考虑到本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英语学习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作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基于实际的教学成效,笔者总结出上述几个方面优化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经验以供同行探讨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曾凡贵主编.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H].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王皓.活跃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气氛的对策[H].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1).

[3]应云天.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篇13

1.Free talk 5'

顾名思义――自由谈,本环节是在师生间相互问好后进行的课堂活动,要求5~8位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个1分钟左右的小故事,小笑话,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此环节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活跃课堂气氛,是正课的预热,为开展其他教学活动打好基础。

2.Dictation 5'

单词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基础。课堂上教师利用五分钟时间将上节课所学单词以及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单词,按照4:1的比例做听写,教师说汉语,学生迅速写出英语单词。此步骤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预习复习单词的习惯,并且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复习情况。

3.Fast reading 5'

fast reading――快速阅读。阅读训练是英语语言学习学致用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在此训练过程中会运用到skimming,scanning这两种阅读技巧。以往的精读课程并不将阅读训练系统的纳入到课堂教学中,而是将阅读训练留做课后作业。学生们不能有效利用时间进行训练,往往是5分钟可以做完的,拖到10分钟。有些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为了完成作业,会出现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或者自己乱编答案等情况。快速阅读这一教学步骤的设置,可以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并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在最初选取阅读材料时要选取难度较小的文章进行训练,随着学生知识积累的进程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4.Explanation and analysis 30'

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创造一种语言环境,通过多次练习提高水平。通过此步骤的设置秉着精讲多练的原则,在有限的二十分钟内,讲解的知识点的数量不超过10个,并且详略得当,使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迅速掌握其用法。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在讲解的过程中加入大量的上口练习。通过一系列从单词到词组再到句子的训练过程,学生们对造句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学生们争先恐后地造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趣味横生,妙语连珠。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增强,有相当一部分句子成为学生们学习之余仍经常使用的高频句子。这一步骤为下一步making sentences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Making sentences & Recitation 30'

给学生10分钟时间根据所学过的单词词组造句子,以分组比赛形式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并活跃课堂气氛。背诵,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记忆手段,在语言学习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建立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同时综合运用脑、耳、口等功能,兼具速度要求的动态语言学习过程。综观各种风靡国内外的学习方法,无论是疯狂英语,还是新东方,无论是单词学习,还是句型学习,归根结底都离不开背诵。离开了背诵,要想达到脱口而出的境界,恐怕是天方夜谭。下面本文将结合朗读和背诵的优势,对这一训练方式加以分析和论述。以New Headway Intermediate第二单元Get happy中的课文The clown doctor为例,课文篇幅较长节选地段作为背诵段,本段一共六句话,在对课文进行前五步的讲解练习分析后,学生已对课文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第一步:学生熟读课文,教师对重点生单词进行纠音,如:extremely, nonsense,balloon,yelling等,时间2分钟。

第二步:背诵中文译文,时间5分钟,要求背诵流利。

第三步:根据所背诵的中文逐句背诵英文原文,时间10分钟。

第四步:学生巩固背诵全文,教师抽查,时间3分钟

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学生们在熟练掌握这一方法后可以大大缩短背诵时间,对学生听力口语写作的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6.Revision 15'

课上复习贯彻精讲多练,本步骤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包括单词游戏(单词拼写,故事接龙,图示法),快速阅读,造句,短语练习,背诵技巧,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网,便于课后复习。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教学方法及步骤的研究从知识层面到应用层面的讨论希望能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经过实践,可以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这对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某种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大胆改革,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为本,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实用性技术人才,为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高职外语教学.北京师范大学,2001,1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