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电视网络论文实用13篇

电视网络论文
电视网络论文篇1

一、有线电视的发展历程

有线电视以其传输质量好、容量大、以及可双向传送等特点得到迅速发展,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在我国几乎每个城镇都安装了有线电视网络,截止2006年底,全国有线终端数已近17800多万个(含宾馆及商用楼),其中县级有线电视用户占了半壁江山,目前已成为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网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县级有线电视是从最早的共用无线电视系统发展而来的。从开始时230MHz隔频传送,300MHz、450MHz、550MHz邻频传送已发展到750MHz邻频传送体系;干线网从电缆为主向光缆为主发展,网络结构普遍向HFC转变;由于卫星广播电视传送的迅速发展,有线电视所传送的电视节目也由初期10套左右,发展到20-30多套。在经济文化发达市(县),已在有线电视网络上进行多功能开发。

但是,作为县级有线电视网络在起步时限于当时的资金,技术条件和初级阶段用户的需求等原因,所建的网络存在很多问题,即先天不足,随着网络的扩大,频道的增加,失真、载噪比及故障率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加之用户对电视鉴赏能力的提高,新需求的萌发;国内外CATV新技术,新产品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有线电视与通信、语音、图像、数据之间的界限模糊,正互为融合,相互渗透,有线电视正由单向广播式传输,向双向交互式传输过渡,各地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的建设正在有计划地进行。因此,县级有线电视网络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适时地对已建网络进行升级与改造是非常必要的。

二、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升级改造的前提

1、凡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部分或者全部达不到指标要求的系统都有必要进行升级与改造。例如:

1)不能工作于邻频或指标达不到要求的前端设备;

2)传输网络达不到指标要求。如采用的手动增益放大器,由于温差变化造成的电平波动大大超过网络容忍波动能力,则会造成载噪比或失真指标下降;网络原设计放大器补偿线损的余量不足,导致温度升高及电缆老化时欠补偿。此时又简单地换用高增益放大器,使信噪比下降;

3)随着节目源的增加和网络的扩大,实际频道数超过规划的频道数,网络实际的级数超过规划的级数,导致非线性指标下降;

4)网络传输频带窄。如300MHz、450MHz系统可用的正常频道少,再加上正常频道部分被开路电视台占用,所以必须启用增补频道。而部分增补频道经常受到移动通讯设备、无线寻呼的干扰。严重影响电视信号质量。使得直接收的频道显得十分紧张;

5)电缆接插头、供电系统等器件档次低,系统可靠性差,维护量大。

2、打算为下一代的CATV网络综合利用打下基础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网络质量,把电缆网改造成为光纤、电缆混合网(HFC)。进而把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成大容量、宽频带、数字化、智能化、交互式的有线电视网络。

三、网络升级与改造的目标

网络是广播电视的生命线,只有形成全省、全国的网络,才能真正发挥出广播电视系统的优势和规模优势,也才能真正发挥国家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作用。

纵览CATV的发展史,升级改造伴随其发展的始终。在升级改造时起点越高,所改造的CATV网的服务周期越长,投入产出比也越高。因此在制定网络升级改选目标时应结合国内外有线电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本着高起点、高质量、高要求的指导思想,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长远目标出发,立足有线电视,着眼综合信息网,既考虑目前的实用性与经济承受能力,又考虑到长远发展的需要,从县级来讲,应确定采用HFC网,干线传输以光纤网络为基础网络建设,这不仅是事业发展的主要基础,而且集先进性、长久性、实用性、经济性、高可靠性和多功能兼容性为一体。只有在县级都建立HFC局域网,才能为日后交互式电视、数字化信息传输、多功能网络的实施以及与互联网接轨预置一个高性能平台。为此,网络升级改造的目标是:

1、为使县级有线电视接入网能与省SDH光纤干线传输网相匹配和接口,接入网升级改造后具有双向传输功能,能实现多功能应用;

2、能适应传输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过渡,包括语言信息传输,在条件成熟时,实现三网合一;

3、配备先进的网管系统,能实现有条件接收。

四、网络升级改造的形式、模式

1、网络升级改造的三种形式

1)原有有线电视网络中电缆干线部分改造成光缆干线(可利用原有杆路路由或做适当改变)。以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增加播出节目套数,仍无法实现多功能交互业务。

2)重新敷设光缆干线,改变分配形式,将光节点的光接收机配置反向光发射模块与双向放大器、反向光收,网管系统、服务器等一起构成双向交互业务平台。缺点是反向通道中噪声干扰大,电缆屏蔽较难解决,系统瓶颈问题严重,系统设备投资大。

3)采用ATM技术与有线电视网结合的技术,技术复杂,性能价格比不高,扩展能力差。

2、升级改造后的几种模式

1)改造成模拟光纤网。一是AM(调幅)光纤网,这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一种性价比较高的传输方式,其突出的优点在于,频道的安排和调制方式与广播电视系统标准完全兼容,光接收机输出可直接接入电缆网络,便于实现光纤一同轴电缆混合网络(HFC)系统传输,有利于双向传输和交互式业务的开展,为下一步宽带信息网的发展铺平道路。其中1310nm光传输窗口由于受光纤损耗的限制,传输距离有限。1550nm光传输窗口光信号可以用掺饵光纤放大器(EDFA)直接放大,多级EDFA串接可以使传输距离达200KM,可以解决大范围多节点的联网。二是FM(调频)光纤网。这种模拟网的优点是信噪比高,传输距离远,(可达70KM,加中继达几百公里)缺点是每个频道的带宽较大,传输频道较小,调制方式与广播电视系统标准不兼容。

2)改造成数字光纤网。一是无压缩数字光纤网。它的优点是传输质量高,对误码率的要求很低,终端设备相对压缩数字低很多,缺点是误码率较高,每个频道用一百多兆比特,多用于专用网。二是压缩数字光纤网。压缩数字电视的质量和压缩率有关,压缩程度越厉害,图像质量越差。压缩数字电视是电视传输的发展方向,将来点播电视必须要用,但目前成本还很高。

3)改造成CAIP网络。采用CAIP网络技术,即在HFC网络基础上架构宽带IP城域网,这也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宽带用户接入网最佳传输媒介。该网采用先进技术,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建网,既满足当前的业务传输需求,也适应将来业务发展的需要。

五、网络升级改造的实施

根据升级改造目标和经济条件,其实施一股有以下三种方案:

1、全面升级改造方案--争取到一大笔资金,在现有网络维持工作的同时,另以新的一套设备从前端到用户,取而代之,在一夜之间进行割接,使之“脱胎换骨”。

2、分期升级改造方案--先规划小区,将光纤节;点建到小区,与原分配网络相“对接”,使信号质量及可靠性来一个大的跳变,然后再改造分配网络。这一方案适宜于干线比较长,放大器级数多的网络。

3、部分升级改造方案--对于现有干线级数不多的网络,先改造电缆分配网,使之由手动增益控制升级为AGC或ASC控制,由单向网络升级为双向网络,既解决信号稳定问题,又为下一步奠定基础。

经济条件好的可选全面改造方案,经济条件较好的可选分期改造方案,依靠自己力量滚动发展的,可选部分改造方案。即使是部分改造方案,也应当是规划目标下的分步实施方案,所采用的器件应合乎总体改造目标。

有线电视网络的升级改造起点越高,寿命越长,重复投资就越少。经过认真地论证和预算,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入资金,高起点升级改造,特别是处于经济发达、多功能应用前景广阔的县级,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但是,不论采用那种方案,都不宜单纯依赖台外部的资金与技术力量,在管理上有自,在技术上有主动权。如要在网上大规模地推行一种新技术,可先通过小区试验,使台内,技术人员掌握设计、施工、维护要领,形成自己的管理与技术队伍。

有线电视的发展和完善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关于对旧网设备的利用问题。旧网设备的利用在网络升级改造时成了不可回避的问

题,是当前经济条件的需要。可以利用网内用户需求发展的不平衡性,将放大器下放到暂时无双向要求的分配网络中使用。

电视网络论文篇2

因此,电视目前出现的困境,从对迫近性来看,与其说是内容危机,倒不如说是经营收益快速下降产生的财政危机。这个财政危机的产生,除了长期以来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还有三个原因实实在在地跟互联网密切相关: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有更高要求的有价值电视观众不断流失到互联网上。⑵越来越多的传统电视广告商跟随这部分观众把广告投放转移到互联网上,2013年,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增长了105%,就很说明了问题。⑶上面两个因素又促使电视机构、栏目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饮鸩止渴,向视频网站免费或廉价提供视频内容。这三个原因分薄了电视机构应有的收益,造成他们每况愈下的、似乎毫无改善可能的财政困境。于是,电视媒体将被新媒体取代的“末日论”亦真亦幻,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许多电视人真的信了,为此抑郁的还不少。那么,我们应该怨天尤人责怪互联网的出现吗?自怨自艾是无法阻挡社会技术进步的。电视应该停止对视频网站的节目输送吗?长久以来电视机构对互联网上传自己的节目所持的半推半就的态度已经使情况变得欲罢不能。这样看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确实让电视行业备受煎熬。事实上,如果我们能换一种视角,换一种思路,就会看到其实技术进步也为作为电子媒体的电视提供了公平的发展契机,电视应该是新技术的最热烈的创导者和推动者,尤其在面对方兴未艾的移动网络技术。在现有体制和法律环境下,电视行业能否化解新媒体的冲击?能否在移动网络时代生存发展下去?这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提升终端体验未能挽回颓势

广电行业内部业务的运作,大致可以分为内容生产、渠道传播、运作经营三大环节,其中又包含了许多子环节,如内容生产中的策划、采访、文稿、剪辑等;渠道传播的前端、发射、传输、终端等;运作经营的组织、宣传、广告、推广等。在当前面对新媒体的巨大挑战之时,电视机构这些运作了几十年的传统环节,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它们的合理性,并在把握新技术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抓住其中的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各环节的与时俱进。传统电视的主战场是家庭的客厅,客厅是人们的温馨幸福之所,也是电视长久以来的安身立命之地。目前电视的苦恼也集中在这里:掌握着电视遥控器的,大多已经被广告商判定为价值低的人;而一些网络公司、视频网站推出的电视机顶盒、路由器使得网络视频能够进入智能电视端,也在不断蚕食着电视的收益份额;更让人焦虑的是,年轻的、有价值的观众正快速远离电视转而投奔新媒体,因为它更适合这个崇尚个性的群体。

随着近年来广告商逐步加大了在互联网上的投入,广告投放的蛋糕不会无限膨胀,这边多了,那边肯定就少了。电视要重新得到广告商的青睐,就要稳住和重新赢得有价值观众,而这些观众却早已经不耐烦只能在固定的某个时间守在客厅看自己喜欢的某个电视节目了,移动互联网能够满足他们时尚、个性、互动、随心所欲的需求,而传统电视面对这日益庞大的有价值观众群的需求却无能为力。因此,要改变移动网络时代电视的生存困境,首先要从改变终端开始。与和互联网密切相关的PC、平板、智能手机相比,电视行业似乎也很早就看到了自身在显示终端的劣势,因此,在终端满足观众交互、多媒体需求上,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等;在终端的显示质量、方式上,不断努力提升从模拟到标清、高清到3D的画面质量,最近又盯上了4K。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电视终端的节目观赏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依然不能阻止年轻的、有价值的观众从荧屏前不断流失,转移到了互联网上;另一方面,吊诡的是,目前互联网的视频显示质量并没有超越电视的优势,因为它们所提供的视频大多数情况下在从电视转移过来的过程中,画质会有相当大的损失,然而观众依然弃电视如敝履,投奔互联网却乐此不疲,着实令努力挽回观众的电视机构困惑不已。这样看来,清晰度、色彩等画质因素并不是这些观众优先考虑的要素。电视机构在终端上企图抓住观众的思路出现了严重偏差,之前的种种努力,以及把电视做得更大、更薄的想法,并不能满足观众的真正需求。

四、合适的移动终端是电视生存的重要方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客厅依然是电视的重要战场,但电视机构应该把主要注意力转移到移动收视的用户上来。电视寻找到能够尽快投入使用的合适的移动显示终端是生存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电视在终端显示的发展方向,应该体现出设备的便携性、节目的个性化定制、网络的互动性,以及良好的观赏感受等这些需求的兼备,才能逐步稳住和挽回观众。但这些需求当中,又存在着一些矛盾似乎不太可能同时兼得,比如观众看电视要求的良好观赏感受,这其中不但有高画质的要求,而且还有适当的显示尺寸的要求,这与设备的便携性是有冲突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电视行业曾经寄希望于可卷曲电视,但这种电视在可预见的将来,卷曲后的体积和便携性还是无法跟我们目前广泛使用的智能手机相提并论的。在便携性、显示质量上,智能手机倒是最佳终端。目前的智能手机并不是电视的理想终端,然而,笔者认为它有条件能够成为电视的理想终端。未来电视的终端,能够稳住进而拓展有价值用户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应该具备五个要素:便携、交互、个性、大幕、高画质。上面我们讨论到,便携和大幕似乎是无法统一的矛盾,然而,技术的进步能够解决这一矛盾,这就是在智能手机上增加投影功能。

事实上,目前的投影技术发展也是一日千里,只是没有像移动互联网技术那样引人注目。随着技术的进步,投影的亮度、发热、噪声、微型化等问题将会得到解决。更何况,目前投影技术已经达到了与手机相结合的实用条件,但互联网因所提供的内容类型的差异,对投影的需求没有电视大,而电视行业自己乱了阵脚病急乱投医没有抓住这一关键点。笔者相信,如果在电视行业意识到这一点并积极推动智能手机与投影这两种媒介的相互融合,将会极大地促进双方的发展。当这两种前沿技术在智能手机的方寸之间完成交汇整合之时,将为电视的发展重新赢得信心、尊重以及宝贵的生存空间。同时,除了智能手机,电视行业还要密切关注前景远大、日趋成熟的作为智能穿戴设备的智能眼镜,虽然目前它的技术还在发展阶段,产品价格高企,对眼睛存在不确定影响,但它仍将是视频显示的另一个争夺焦点。投影手机的出现,将使电视从固定收视的家庭客厅,延伸到移动收视的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上,电视将从目前的终端困境中解脱出来,并因大幕、高画质完胜互联网视频提供者,当然,这仅仅是网络时代电视为生存做出改变的第一步。投影手机将为电视行业提供移动收视的终端条件,也为电视行业在获得如此重要的终端用户的前景下,倒逼行业从这个终端开始,溯信号源而上,对终端软件、信号传输、前端、节目制作、摄录设备等各环节进行一系列深刻的适应性调整、变革。

电视网络论文篇3

二十年前,网络并不盛行,没有“美剧”这一说法,那时候的美剧被统称为“译制片”。

1980年5月,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引进美国科幻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产生巨大文化影响。为之后《成长的烦恼》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奠定了基础,并以此催生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今天,中国电视剧市场不断变化的情形使美剧潮流已经不是暗暗涌动了。《越狱》《欲望都市》等美剧在大洋彼岸刚播完,国内字幕组便以迅速的义务投入到了翻译的工作,几个小时的时间,一集配有中文字幕的美剧就可以下载。美剧的全新制作和运作理念,捕获了很多观众的眼球。从之前的数年到如今的几个小时,大洋彼岸的文化交流不只是地理意义的时差。

2美剧在中国网络传播的情况分析

2.1美剧在电视媒介传播失败分析

2.1.1失败现状

《疯狂主妇》第一季的全球收视率使美剧在全球掀起了一阵一阵的狂潮,2005年12月,中央电视台八台播放引进该电视剧。但是结果却出人意料,该节目的收视率非常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上包括《疯狂主妇》在内的美剧传播却异常流行。这似乎说明了电视媒介的限制问题。

将网络传播与电视媒介传播做一个仔细的比较,我们会发现造成这种收视反差的原因不是或者主要不是两种媒介本身性质的问题,而是播放方式、传播内容、观众的收视习惯等问题。央视八套每天晚上10点开播,采用三集连播的形式,而且在翻译制作的过程中,删去了一些粗俗和带有性暗示的语言。正因为此,央视引进美剧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有点“出力不讨好”。

2.1.2具体表现

首先,播放时间太晚,三集连着放完之后,就接近凌晨1点了,无论对于“美剧迷”们还是普通电视受众,这都是难以接受的。

其次,三集联播满足了观众一次性观看过瘾的心理,但是对于那些地道的“美剧迷”们来说,这恰恰是他们最痛恨的地方。通常,美剧的播放方式是采用“季”的形式,基本上都是每周一集。这一方式的形成,是美国很多商业性质电视台竞争激烈的适应性结果。这种方式给了我们足够时间的猜疑和茶余饭后谈及的信息以及媒体评论和反馈,也形成了另一种方式的宣传效应和受众对电视剧的期待效应。

再次,在传播内容方面,“美剧迷”们更希望看到贴近原汁原味的电视剧,而不是经过删改甚至任何更改的“本土版本”。在美剧的拍摄现场,没有固定的剧本,“边拍边放”的模式,收视率差的瞬间就会被刷下来,视率高的则可以继续自己的拍摄,以求成本最低化,收益最大化,这是名副其实的“市场经济”的表现。

最后,央视八台是在美国第一季播放完毕之后才引进第一季的,很多观众大部分包括“美剧迷”都是跟着美国的播放节奏观看的,他们在美剧播放完毕的12小时左右就可以通过网络观看或者下载观看最新的一集,所以当央视八台引进第一季时,很多潜在的美剧电视受众已经欣赏完毕了,这也使它流失了一部分忠实的电视受众。

2.2美剧在网络媒介传播成功分析

2.2.1技术元素-P2P技术

我们不难发现,美剧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只能通过网络传播这种控制性较弱的渠道进行,其实这就说明了美剧的网络传播实质是一种隐秘的“地下”民间传播。就像我们刚才前面论述的那样,在美国刚刚播放的电视剧,在中国大概12小时内就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或者直接在线观看,这样的网络技术称为P2P技术。

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同事”和“伙伴”的意义,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或称之为“对等联网”。P2P还可以理解为point-to-point的缩写,是下载术语,为“点对点”下载的意思。意思是在你自己下载的同时,自己的电脑还可以继续做主机进行资料的上传,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必须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它改变了互联网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不管是思想还是技术,P2P直接将人们联系了起来,使得网络上的沟通更容易、更直接,在P2P技术的“资源共享”的网络文化的倡导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下载与上传。

无论电视还是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它们都承载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信息样式,电视剧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电视剧是不要求时效性的。换言之,如果是新闻节目,则网络P2P传播将不再具有优势,几个小时的差别都可能是致命的伤害。正因为这个原因,网络P2P传播很难见到新闻节目的影子。

电脑的显示屏大小以及分辨率就目前来看还难以与电视特别是高清等离子或液晶电视相抗衡,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利用P2P下载了美剧,却转而利用电视来欣赏。除了更好的视觉效果之外,电视媒体还特别适合家庭或几个人同时收看,而电脑则显得屏幕太小了些。但是最终这一切还是归功于P2P传播技术。谁也不能否认网络媒体近几年的爆炸性增长,但是从普及率来看,网络媒体还有一段路要走。这段路所需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经济发展、延伸网络的基础设施、费用等各种因素。

2.2.2美剧文化元素

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中国而言,之所以美剧能够在网络传播中如此受到追捧,取决定意义的还是在于美剧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这就不是由网络传播的相关优势决定的。主要是因为美剧在故事情节、悬疑惊悚、叙事和表演等方面的特色与表现迎合了“美剧迷”这个文化群体;另一方面是当然,只要存在任何一个文化群体,对于某一种文化都是有需求的,那么存在的这样一个对美剧有消费能力和需求的群体,或者说是美剧通过强大的互联网在近几年内培育了一批日益壮大的消费群体,而中国电视媒体又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比如说美剧的引进制度困难、数量小、翻译制作以及播放方式等。因此,美剧借助网络传播而流行就不难理解了。

2.2.3全球化的网络传播效应主导元素

美剧在网络上的的热传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当今社会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全球化,不容忽视。全球化意味着权利,意味着垄断。经济以及现实的不平衡导致了全球化必然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而其他地方都可能沦为边缘全球化。在全球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发展中国家过多地依赖西方发达国家,比如技术、资金、产品等等,美国在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就像是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化”这一词语的布热津斯基,放弃了对“帝国主义”的批判。在文化传播领域,全球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把文化渗透作为实施手段,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推广其文化产品,在文化交流日益强大的今天实施隐秘的不平等文化侵略以及文化霸权,从未形成“文化帝国主义”。可见,全球化语境不是一个中立的概念,它其中一个最重要特点是边缘性。

西方发达国家的在先进科技知识和信息上都处于垄断地位。在美国自己的电视中,外国节目的占有率只有1.2%,美国公司出产的影片产量只占全球影片产量的6.7%,却占领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许多贫困国家则是媒体资源困乏、传播能力低下。全球化时代,网络和数字使人们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人类进入一个知识、信息和产品共享的时代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一些贫困国家从之前的“信息困乏”阶段转为“信息丰富”阶段。信息及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使得各种信息大量涌入,鉴别和删选难度加大,从而给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文化侵略以及意识形态的侵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就连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也批判地审视道:“目前西方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意味着美国的全球公司能更好地获得全球市场。它们已经处于统治地位了……二战以来的历史表明,美国一直在领导着全球市场。”“美国作为世界的霸主,不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在传播领域,都占有主导地位。”

2.3电视与网络传播美剧的两者比较

2.3.1配音与字幕

美剧作为一种日益流行的文化形式,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有效途径,并且已经成为了人们之间经常谈论各种话题的核心。在“美剧迷”们的谈论中,他们都喜欢用“追”来形容自己对热门剧集的喜爱。比如一部美剧在美国本土播放完之后,“美剧迷”们往往会在第二天就“追”到了带有字幕的美剧,更有甚者,会直接通过互联网实时收看在美国当地电视台播放的这部电视剧。

“英语里的一些理语和习惯表达法如果用中文讲出来的话效果差很多,找不到那个感觉了,还是原声更准确”、“配音很难说能够和人物完全吻合”,面对央视的配音,美剧观众这样感慨。美剧内容经过央视大剪刀裁减,让本来节奏很快、头绪繁多的《绝望主妇》更让中国观众看不懂了。此外,央视引进时间落后,很多影迷早已在引进前通过网络等媒介先睹为快了。最终,收视率的惨淡结局让电视台不得不对外来剧做出慎重考虑。

2.3.2制作播出机制

科学的节目生产流程必须纳入与之相应的节目整体运行机制中,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从宏观上讲,是指影响节目生产与运行的人事、分配体制;从微观角度讲,栏目组的用人策略、管理办法以及节目的质量控制及其规范等都属于整体运行机制的范畴。

电视剧的核心是编剧,剧本是第一位的。编剧根据时事变动、观众反馈,随时调整剧情,目的就是让观众把剧中人当成自己的朋友甚至家人来关心,由此把观众固定在屏幕前不愿离开。但美剧的编剧往往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队作业,分纵向、横向好几个层次来创作剧本。不同的编剧分别负责不同的情节线索以及高潮部分的设置,然后再把每集的故事内容紧密地编织起来,分工合作的专业编剧团队使情节点、主线、辅线自然交替,让观众毫无喘息机会。例如《犯罪现场调查》的责任编剧就有8个,而整个编剧团队有20多人。“程序和制度”是美剧高产又高质的重要保证。

美剧生产基本采用标准流水线来组织,一条经典的流水线一般包括这些“工序”:主笔设计情节——提纲作者编写提纲——对话作者撰写对白——总编剧汇成脚本——制作人和导演做前期筹备——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播出。从生产周期来看也很有规律,甚至可以实行上班制,星期一读剧本,星期二改剧本,星期三排练,星期四修改,星期五实录,星期六剪辑,下一个星期的某个时候播出。

2.3.3受众研究

(1)美剧受众的统计学研究

在新媒介的环境影响下,特别是在数字时代,与电视媒介的传统受众比较之后,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之前的普通受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受众在成长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以自我为中心,认同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疏离传统价值体系等特征。他们在审美消费商更乐于选择国外的艺术作品,从而在其中发现并且认同,产生共鸣。在面对美剧这一来自异域的文化产品时,我们这一代的新青年与之找到了契合点。

网络经验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一项调查表明,在2952名参与者中,81.4%的人首选的娱乐方式是上网,高于“看电视”(65.6%)和“读书看报”(52.8%)。在83.2%的受访者看来,年轻人娱乐方式最显著的变化是娱乐方式越来越依赖网络。

美剧受众通常以高学历人群为主体,他们大都是在校大学生和公司白领。与中国本土电视剧的受众相比,“美剧迷”们拥有更多的利用各种方法学习并且利用新媒介资源和文化资源,他们都经历过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拥有高学历的教育背景以及良好的外语能力和宽阔的视野背景,这些都是他们对美剧如此着迷的文化基础。

从“美剧迷”们,我们发现,80新生代已经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学习作为“主科”的英语,直到大学,他们还需要跨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两道坎。因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本科毕业生的英语程度足以支持他们观看带有中文字幕的英语原声影视剧,对剧情发展、人物行为的理解就没有什么障碍。这使得美剧迷比其他群体更适应英语原版剧集,而且能在更大程度、更深层次上获取、领会美剧所传达的信息。同时,美剧受众的参与度、选择性更强,更加自我导向。他们都从根本上摆脱了以往老式的收看模式,不再是被动的收听者、消费者、接收者或者目标对象。受众似乎更希望能够参与到美剧的传播中,发表自己的反馈意见,并对传播者产生巨大影响。在美剧以“季”为单位制作和播出模式下,美剧受众更加积极参与到美剧的讨论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自己所爱的美剧。

美剧在特点的受众中流行,收看美剧并不是一种大众文化行为,只是分众文化行为。美剧的受众是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人群。他们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对时尚和潮流更为敏感更为热衷,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美剧己逐渐把我国的精英观众纳入囊中,可以说在意识形态上,美国已取得胜利。

其实中国早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引入美国的影视剧,从早期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神探亨特》到后来的《成长的烦恼》,都对中国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互联网第一次扩大了海外影视剧这种扩张力,并开始在中国人中间形成美剧的粉丝群体,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娱乐文化生活。对我而言(我也是美剧迷),看了美剧之后,对我的审美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判断。我认为,美剧带给我的就是完全突出个人价值,思维天马行空,没有约束感,没有雷同感,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

“越过剧集本身,只要稍加联想,就会想到很多。人生的漫漫长路,又何尝不是在越狱……更多的时候,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得己—沟坎、路障、高墙。”这是一位网友在看完《越狱》后的自白。

(2)美剧的目标受众

电视剧若要赢得高收视率,就必须尽最大可能地满足最大部分受众的需求,除此,别无他法。而电视剧生产的关键是找准最大目标受众。针对受众目标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准、教育程度、收视习惯以及个人的消费能力、收入情况、生活情况、心理状态等诸多信息进行研究,就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制作出符合他们口味、适合他们收看的节目。电视剧是流行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电视剧所表达的生活、思想是更加复杂和变化的,反映的是大众的情感和观念。电视剧取材来源于生活,如果电视剧本身所表达的思想看不到我们自己的生活、愿望和梦想,那么电视对我们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

就整体收视情况而言,绝大部分受众对美剧的行为忠诚度明显高于情感忠诚度。根据资料显示,在回收的229份有效问卷中,有60.3%的被访者表示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看美剧;有55%的被访者表示每周会花1到5个小时收看美剧。但另一方面,却有46.3%的被访者称自己的收看行为并没有特定的规律性;当被问及“如果没有新剧,是否会反复收看以前收藏的美剧”时,有43.6%被访者坦言不会。

2.3.4审查制度带来的时差

中国电视剧在制作和播出机制上都与美剧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如美剧一般,完全根据观众的反应来拍摄制作。但中国的编剧和导演勇于在借鉴中不断尝试。在新《西游记》新浪官网启动仪式上,导演张纪中说,“想学美国,也来个按季播出。”因为新《西游记》涉及的故事和人物太多,仅拍摄就需要大半年,后期制作还要将近一年时间。如果50集一起播,观众看到新版《西游记》至少在一年半以后。而且这个剧在系列叙事方面有先天的条件,它本身就由一个个较为独立的小故事组成,这样观众不会在收看效果上感到割裂。不过,张纪中计划中最大的障碍,在于中国并没有按季审查的制度,剧组准备积极和上级单位沟通,争取以新颖的制作形式应对这部难得的经典大戏。

2.3.5节目特征

美剧中充满了个人主义的英雄形象,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剧通过网络传播的现象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美剧不仅表现了美国的大众文化,也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反思。在提供紧张的情节同事也对现实政治提出批判,甚至对人性进行深入的剖析。观众寻求视觉刺激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理性思考。

美国的终极规则是个人在不妨碍别人的价值体系下追求他认为最有益的东西。最早的西部片可以看作是美国个人主义最直接的产物,一个个西部牛仔、狂野甚至粗暴的拓荒行为,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对美国人开发西部的一种神化,创造着一种理想的价值规范,去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去肯定他们的勇气和毅力。此外,大量以动作和惊险见长的系列剧,也在大行其道地表现个人:大名鼎鼎的《越狱》、《超人》、《蝙蝠侠》,包括中国观众最早看到的美剧之一《加纳森敢死队》,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个人救世的故事。虽然美剧中的英雄造型多种多样,但本质上“美国英雄”的特征是固定的:单枪匹马、绝对自信、不屈不挠,当然也少不了美女的紧随相助,这就是美剧中的英雄形象,也就是常说的美国梦,美国人习惯誉于自己的一种造型。

剧中某些故事可能严重脱离现实,但是却以绝对符合美国价值观和美国大众审美趣味而获得流行。有人说美剧是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比起韩剧的悲苦凄美、中国港台剧的简单深刻,美剧的个人英雄主义更能打动人,更能激发人们对自身及现实的关注,当然,这也和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很大关系,在这方面中国人更讲究集体荣誉而美国人更注重个人奋斗,而对个人奋斗精神的追求,正是现阶段年轻人所追求的,也是处于上升期的中国社会的潮流倾向。

3网络视频研究

3.1网络技术

3.1.1网络技术在中国的成熟与发展

网络技术的发展变化,可谓速度惊人。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是厂商导向阶段。基本上在网络行业工作时间比较长的人都知道,刚开始的IT都是集中地把用户内网连在一起,所有项目、所有用户都一直在做同样的事,网络设备厂商作为主导。

第二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到最近一两年,是公网的阶段,中国电信和现在的中国网通等固定网络运营商都在集中精力做外网和公网。

第三阶段,也就是从现在开始,将进入应用导向和用户导向阶段。以后技术的发展并不单单为了内网或者外网,而是朝更深层次发展,主要在用好这个网,更容易地享受到网络服务,更容易地把网络服务推向网络端这几个方面。

今后网络的发展将由应用服务主导,由智能终端将各种应用叠加起来,叠加之后网络对应地要做到服务的融合,而服务的融合则会推动网络的融合。这个发展方向的推动方式与以往是反方向的。

原来的网络上,数据是数据、视频是视频、话音是话音,不同业务网络是互相分离的。现在互联网出现,大家都用同样的数据网,都可以跑话音业务,不可避免的是话音业务会从原有的网络分流到数据网上,新的网络要不停地扩大,而且能力要不断加强,以满足终端业务的叠加,原来的话音网慢慢就没有了。一方面是越来越加强,一方面则越来越小,最终不同的网络会合并成一个。视频的融合最终也会推动网络本身的融合,原先提三网合一是从省钱的角度去看,今天再谈三网合一,是从推动新的服务这个角度看,以后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与网络相关的技术改变,都是以应用为导向的,这是一个最大的主流方向。

3.1.2中国网民的成熟和发展

我国网民增长主要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环境的变化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我们可以预测,我国将会有一个网民发展高峰期:

(1)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将会大大提高农民接触网络的机会,这会使我国网民大幅度增长。

(2)“电子政务”工程的实施和企业信息化,将会带动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上网。

(3)网上远程教育的实施和普及,也会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和使用网络。

(4)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网络消费将会带动更大一部分人上网。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是一个必然而漫长的过程,我国人口基数大,说明我国网民发展规模很有潜力,并且可以预计互联网将越来越向大众化靠拢,成为普通人都能使用的工具,网民的特征结构也将会更加合理与平衡。

3.2网络视频技术——以字幕组为例分析

3.2.1字幕组的工作动机和态度

美国新上映的电视剧之所以能够近乎零时差进入中国受众的视线,走的并非官方通道,而是仰赖一大批“影迷”网民的无私奉献、倾情推出。美剧在中国市场的的初次传播离不开字幕组的力量。

字幕组,是由爱好者根据个人兴趣所组成的团队,是将外国影片配上本国字幕的爱好者团体,是一种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新事物,属于一种民间自发的个人团体组织。中国网民意识到,很多优秀的电视剧、动画、电影都来自欧美、日韩,而CCTV等有权引进节目的影视机构,一般引进国外优秀作品的速度非常慢,涉及相关的审批手续也非常繁杂,加上中国民众平均的外语水平只是一般,字幕组由此诞生。字幕组并不以营利为目的,爱好者们制作字幕只是因为自己对某部作品的喜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兴趣。

随着观众对美剧的日益疯狂,出现了专门以美剧为对象的字幕组,并发展壮大至今。进入2007年,由于美剧《越狱》在中国的疯狂流行,字幕组引起了CCTV等主流媒体的关注。CCTV-4中文国际频道曾经在《中国新闻》栏目中做过新闻报道。美剧字幕组的负责人,也接受了《三联生活周刊》、《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的采访。

3.2.2字幕组的具体工作步骤

字幕组的运作其实与公司的运作相比丝毫不差,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充满了严肃的责任感。为了让美剧社区内粉丝第一时间看到新剧,各个论坛的字幕组都奉行“0-day”原则,就是当一些火热剧集在美国播出的时候,字幕组调动尽可能多的人力资源,来确保该剧的字幕可以在当天尽快。一部最新热播电视剧从美国首映到网上通常用不了24小时,最快的几小时后就可以下载收看了。

第一步骤:传输

传输工作通常由在美国留学、工作或移民生活的中国影迷网民完成,他们热情高涨的守在电视机旁,边看边录。把新播完的美剧剧集从国外BT网站传到国内字幕组某一个连接。传输时间最快需要半个小时。英文字幕常由录制人员直接用MSN或QQ传给字幕总监,字幕总监再分发给下面的工作人员,同时通知参与这次翻译行动的时间轴、翻译、校对、压片人员。

第二步骤:配轴

当一剧集的无字幕视频准备好后,先由时间轴人员清理字幕里的广告,并为英文字幕配上时间轴,即“从几分几秒到几分几秒,某个角色说了什么话”,做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是细心,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对错时间点。一部45分钟的片子,一名熟练的时间轴人员大概两个小时就可以搞定。

第三步骤:翻译

字幕总监收到配好时间轴的英文字幕,分派给4名翻译,40分钟的片子每人负责10分钟左右,差不多200句对白,两个小时的工作量。

翻译完成后,还需要校对人员最后把关,纠正翻译错误,统一翻译风格,并重新检查时间轴,因为有时英文一句话要分两行显示,而中文几个字就能表达。更何况字幕不是书本上、网站上的文字,可供读者按自己的阅读速度来读。字幕在画面上是一闪即逝的,观众的阅读速度,会被它的停留时间所控制。即使观众能在该行字幕消失前阅毕,太长的字幕仍会占用观众的时间,妨碍他们观赏画面,这就需要校对人员特别注意。

第五步骤:

校对完毕后,把各类文件打包压制成可在电脑上播放的视频文件。字幕总监在网上中文字幕文件。通常,他们还会顺便把简体中文转换成繁体格式,连同英文字幕一并打包,单独提供下载。“早的视频可以获得更多的下载,这涉及到网站的名誉和工作人员的尊严问题,所以字幕组之间会如此争分夺秒地抢进度。

字幕组最大限度的满足了美剧迷急切看到最新剧集的愿望,但因为面临下载量和荣誉上的竞争,时间上的紧迫也会造成质量的下滑。言不及义、语言错误、断句零散、语言累赘、措辞缺乏美感等情况也屡见不鲜。本来是颇受人关注的火爆剧目,最后并没有以本来可以的完美面貌展现给观众,这很令人惋惜。这是国内电视台字幕翻译工作者由于国家文化影响所做不到的。

4网络视频对中国传统电视的影响分析

4.1美剧与国产电视剧的比较

4.1.1国产电视剧的现状

当今中国电视剧是一个重要但稚嫩的文化产业。在文化产品生产总体系中,电视剧生产位置重要且发展迅速。从1958年中国的第一部电视剧诞生到现在,中国的电视剧己走过了50年的历程。与西方电视剧发展的历史相比,中国电视剧度过的岁月显然要短得多,但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努力,它已成为与亿万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且进入了大学课堂,成为萃萃学子的热选课程。

中国电视剧也有不少受观众欢迎的优秀作品。但近年来各项随机调查表明,中国观众对国产电视剧的满意度普遍不高,收看热情逐年降低。据调查,2006年,每个中国人每晚收看25分钟电视剧。而在2003年,每个中国人每晚收看电视剧的时间是30分钟,在2001年则是32分钟,呈逐年下降趋势。此外还有总收视人口减少的问题。从2000年到2006年,中国电视的总收视人口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

4.1.2国产电视剧存在的问题

电视剧观众减少的基本原因,主要原因就是电视剧的忠实观众群体主要由老年人构成,而这批人在不断缩小,一批老年观众去世,新的老年观众群体又无法再很短时间内形成,故电视剧忠实观众的人数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少;至于中青年人,总的倾向是越来越远离电视,更别说是电视剧了,他们在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上,有着更广阔的天地。而从电视内容角度分析,国产电视剧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

(1)电视剧精良制作缺乏,质量不高。电视剧本的优劣,是决定电视剧作品成功与否的根本和前提。缺少了精彩的剧本,电视剧当然离优秀有着大段距离。专门从事电视剧创作的优秀编剧还很少,而有些创作经验丰富的电影文学作家及小说家却又不愿涉及到电视剧。同时,现在颇有成就的电影导演们,只看到了电视剧表现力不及电影这一方面,却忽视了电视剧投资少、成本低、周期短、市场大、老百姓观赏便捷等优势,几乎都对拍摄电视剧不屑一顾。演员表演上的欠缺、用人不当、拍摄资金的不足也妨碍了电视剧质量的提高。电视台纷纷对电视剧采取限价措施,此外还存在拖欠付款、违规退片等不良现象。因为电视台的强势地位,对于这种经济行为中的违规现象,制作机构也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这也极大的打击了电视剧创作者的热情。

(2)电视剧产业化不足。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产业规模还相当有限。从国家统计局在门户网站上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第十部分“文化、卫生和体育”中公布的数字看到:“本年全国有电视台287座,广播电视台1993座,教育台44个,有线电视2006年用户15118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616万户,年末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6%,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2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58部。”值得注意的是这份统计公报中列出了电影片的年生产量,却没有提及及电视剧的年生产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也从侧面提示出电视剧生产尚未形成较大产业规模,或至少目前尚可忽略不计。

中国电视剧现在的局面,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一循环来自于电视剧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为制作机构因利润减少,不得己靠降低作品制作水平或抬高销售价位以保持收支的平衡。电视台则一面对制作单位采用压价策略,一面大量增加广告时段,以求更多的收入。两家的做法导致电视剧质量下降和广告泛,观众抱怨不已,选择少看或不看电视剧。商家追求的是利益回报,日益低迷的收视率使他们逐渐对电视剧失去信心,投向电视剧的广告量下滑。曾几何时,我们的古装戏、历史戏在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广为流行,掀起了令国人自豪的“中国热”,如《三国演义》的热播改变了当时台湾地区的收视率格局,《还珠格格》的风行引起了韩国电视业界的恐慌。但如今巨额的商业投资和摄制技术革新与电视剧创作理念的严重滞后已经形成鲜明对比。“高清”、“名角”、“大资金”、“热炒作”无法改变剧情的跟风、题材的重复和表演的低俗。即使有了优秀的原创剧本,由于缺乏科学的市场评价体系和对编剧应有的尊重与重视,投资者们也会对原创剧本持怀疑或观望态度,缺乏创新的批量生产造成本土电视艺术文化领域水土的沙化。

4.2美剧盛行于网络带来的启示

电视受众是电视业的基础和希望。无论是集中着文化精英和意见领袖的小众,还是分布于各阶层的大众,对国剧的质量要求都越来越高,而受众欣赏水平的提升和美剧的网途入侵,令国剧处于前后夹击之势,腹背受敌的国产电视剧如果不正视这一现状,仍以老大自居,那么国产电视剧的冬天怕不远矣!美剧的网途入侵和小范围抢滩目前虽不会给国产电视剧带来致命影响,但不能因此就置若周闻,应该以此为契机,正视问题,认真面对,打造精品国产电视剧,收复高端小众失地,创造更多的市场佳绩。那我们可以从美剧中学点什么?

4.2.1准确细致的受众定位

美剧对受众的重视表现之一为美剧的系列叙事模式。美剧的系列叙事模式是美剧的一大特色。同中国电视剧关注整部剧集的完整性不同,美剧更为关注每一集故事的独立性。因为观众在观看某一特定剧集时,上下两集的观看时间间隔通常为1周。这么长的时间会淡化观众对于情节线的印象,从而削弱连续性,而系列叙事结构恰好符合了美国观众的这种电视剧消费习惯。35美剧的系列叙事统治地位的确立是媒体与消费者相互交流的必然结果,是电视台对于美国传统播出模式的适应,更是对观众观赏习惯的最大满足。表现之二为对不同类型电视剧的精确定位,满足观众的多样需求。美剧主要的三种类型:黄金时段播出的情节系列剧、日间时段播出的肥皂剧和情景喜剧针对的观众群各不相同。

日间时段肥皂剧主要针对家庭主妇,这些主妇对家庭中的人情世故家长里短比较关注,而不是社会敏感话题。因此日间肥皂剧的主要情节也是大家族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的人物关系冲突,情节本身通常并不激烈。黄金时段情节系列剧主要面向上班族和学生,这些观众的空闲时间通常集中于晚间,且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对故事情节的戏剧冲突性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情节系列剧的故事情节通常有比较激烈的冲突,且场面较肥皂剧宏大火爆。情景喜剧的特定观众群是以纯粹娱乐为目的的电视观众。这些观众观看电视的目的比较单纯,为的是通过电视在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求片刻的欢乐。因此,情景喜剧无论从编剧上还是表演上都服务于这一目的,通常选取比较轻松欢乐且时下比较流行的话题。“表现之三为在电视剧的创作过程中,美剧充分吸收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改善剧情发展的同时,凝聚更多的受众。日间肥皂剧在播出之一前一星期内制作完成,制片方针对观众的反馈调整以下的剧情发展,并将这一阶段发生的新闻和流行话题加入即将播出的剧集之中。情节系列剧在播出季之前6个月完成制作,根据受众的反馈来改变剧情的时效性较肥皂剧稍差一些,但在每季播出之后,仍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或者继续发扬自己的长处或者改正不足,尊重观众的意见和选择。

这虽然只是我国国产电视剧借鉴美剧的一个小小的尝试,但起码这种勇于借鉴和学习的谦逊、上进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电视剧突围的希望。

4.2.2风格的变革

适合观众口味的叙事能够维持观众对于电视剧的关注和期待,而多变的影像风格则在满足观众的视听刺激需求的同时,丰富了电视剧的叙事手段,吸引了年轻的电视观众群体。电视剧归根到底是视听语言的艺术,国产电视剧可用多样的影像风格和视听效果增添电视剧的魅力。应将注意力集中到剧本、对白和演员表演上,国产电视剧往往在影像风格上偏重单一的平稳摄像、中近景拍摄和流畅剪辑。这虽然符合大多数电视观众的观看习惯,但对于追求视听刺激的年轻观众则未免不够了。

美剧多变的影像风格很值得我们思考。它自然是好莱坞奇观化影像风格在电视剧中的流风余韵,同时无疑的,更是电视剧人出于对影像本身对于叙事的重要性的清醒认知,而这种多变的奇观化的影像风格对于年轻观众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4.2.3编剧的重视与鼓励

当今影视经济越来越繁荣,但中国编剧的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境况让人烯嘘。编剧在工作人员中,地位是非常低下、不受尊重的,是影视界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资金与权利,面对制片导演的生杀大权,只能惟命是从。编剧可以说从签合同开始,编剧就开始了一场,没人知道最后能拿多少钱。几乎所有合同都规定:乙方作的剧本必须通过甲方审核才会支付稿酬。影片拍好了往往归功于导演,拍砸了归咎于烂本子。最终造成的现状是导演没好剧本拍,编剧们生活很困难。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可以说是中国的编剧协会,有400多名会员,其中200多位40岁以下的会员多是自由职业者,通过写剧本来获得酬劳是他们惟一的生活来源。许多没有入会的年轻编剧也以“北漂”为主,他们大多没有职业证明,没有医疗保险。还有一些“”编剧,作品受到侵害更是无法保障,更不用说什么署名权的问题了。国内电影百花奖根本就没有编剧的奖项,当年《法官妈妈》获得百花奖时,身为编剧的王兴东甚至不被允许走红地毯。

美国的奥斯卡颁奖有“最佳剧本改编”、“最佳原创”两个小金人都是给编剧的。前一阶段历时一百天的美国编剧罢工结束,编剧们在新媒体方面的权益得到保障,以胜利的姿态凯旋,鼓舞了美国的编剧们积极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尽心尽力的创作优秀的剧本;再看看日本,日本电影剧作家协会会长加藤正人说,日本的编剧是最高的放权人,只有剧作家才能与制片商谈影片在市场的分成,导演是没有版权的。他们的编剧拥有影院、DVD、电视台播放、飞机播放版权,甚至弹子房游戏机上使用了电影的版权,编剧都有不同比例的收入提成。一部影片在日本发行DvD的话,编剧可以拿到50%的收入。’8影片在海外上映时编剧也能拿到相应的分成;在韩国,一些名编剧纷纷树起自己的品牌,他们可以自由地对演员、导演进行筛选,编剧成了质量和收视率的保证。

此外,美国电视剧题材、叙事手法等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中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完全可以在不断探索中尝试新的题材,形成自己的特色。

4.2.4接受异型文化的挑战,努力宣扬民族文化

美国人推销其意识形态的手段是文化输出,因为在这个方面,文化的效率最高。美国发达的商业也在推销文化的过程中赢利,巨额利润使人才纷纷进入行业,加速了其推销速度。美国利益与美国文化牢牢挂钩,两者相互盯准,使其拥有了异乎寻常的力量,放眼世界,到处都是美剧。

美剧在我国的传播是一种强势文化的强势渗透,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根源性文化、现实文化被忽略,从而使文化的主体性削弱,以致消失。面对海外电视剧的涌入,我们应该做到的是仔细研究和吸收美剧中的优秀元素,拍好国产电视剧,提高国产电视剧的竞争力。

首先我们要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我国国力不断提高,奥运会、残奥会的顺利举办让世人真正认识了中国,中国文化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美剧迷经常在美剧中看到中国文化的印记,中国文化给美剧剧集带来了新鲜的文化气息。热门美剧《迷失》中杰克的文身“鹰击长空”四字令人过目不忘;《老友记》主人公似乎对中国风的书画家居装饰十分感兴趣,莫妮卡家的阳台就挂着一个有大大“福”字的白色灯笼;《灵指神探》中渗入的中国字则随处可见,剧中男侦探就住在一家“排骨馆”的楼上,而剧中人物特别钟情旗袍和富有中国特色的油纸伞。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国力增强的同时,中国文化开始展现出其独有的魅力,全球劲刮中国风,紧追潮流的美剧当然也未能免俗,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被运用于美剧中。但沾沾自喜的情绪是要不得的,我们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努力的突破文化传播的樊篱,增强市场经济下的文化自觉能力,培养将文化与资本相结合的自觉意识,促进国产电视剧的崛起,让国产电视剧的海外传播承载起宣扬中国文化的重任。

他国文化之所以强势,是因为这些文化中包含了许多普世价值,诸如公平公正意识、民利意识,对唯美、理想的追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文化中普遍存在但需要重视和利用的文化营养。因此我们在强化本土文化、构建文化根基时,应该吸收他国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元素。再就要重视对人性的回归。国产热播剧《记忆之城》、《士兵突击》等在主题呈现方面,都注重共同人性层面上高度的构建,这些剧集如同广受观众喜爱的美剧,在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故事框架、人物形象背后,透视出了超越故事和人物本身的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共同人性。

在文化产业的观念上,美国提出“软实力”,韩国政府专门成立了“韩国文化振兴院”,以扶持电视剧制作,以漫画、动画片以及电子游戏为代表的日本流行文化,在最近10年内增长了3倍,增长率是日本经济的任何一个部门都难以企及的。而我国却出现了“文化赤字”的问题,国产电视剧既缺乏美剧的现代化实力,又没有韩剧的传统魅力,更缺乏一种品牌形象与理念。我国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在国外影视剧的引进政策、法律法规和观念观点等方面进行调整,大胆引进国外电视剧,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刺激我国国产电视剧的发展,把文化产业的振兴当作一件民族的大事来重视、管理、运作。做好文化和媒介的联姻工作,运用好文化突围的“冲锋枪”,取得文化“战役”的胜利!

5结语——冲突、融合与分流

我们始终相信网络媒体带给世界的变化是巨大的,我们也丝毫不怀疑它对电视媒体和人们思想所形成的空前冲击,但这种变化和冲击是建立在整个媒体特性上的,而不是仅仅建立在网络媒体的传播技术上,尽管它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单单参照网络传播技术单个层面或个别部分上的狭隘视角断定电视媒体的前途。

就像报纸饱受网络媒体的冲击——即冲突,产生了电子报纸——即融合,但纸质报纸依然存在、发展(当代的大报可能衰退,微型的、专业的报纸将会发展)——即分流,电视的前途也是一样,而不是简单地利用P2P传播技术嫁给网络。事实上,从我们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传播技术对电视媒体前途造成的影响并不大。

电视网络论文篇4

(1)我们来看看兴起较早的电视文化的情况以及随之而来的互联网的影响。

在工业社会里,文化是多元的,所有多元大致可以说成三种文化鼎立的局面,一种是大众文化,一种是精英文化,一种是官方意识形态。对一个健康的社会来说,这三种文化是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联系,共生一体的。电视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大众文化媒介,但是它也吸收了部分精英意识形态。80年代中后期,电视在珠江三角洲这地方普及,使得电视节目成为大众接触最广泛的文化媒体,电视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等电视文化占据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大部分,我们不妨把它称为电视文化,(我们把这一时期出现的卡拉OK、电子游戏等需要荧屏辅助的视频产物也归纳到里面),这一年代我们称之为电视文化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电视文化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党的政策方针得以在电视媒体上迅速广泛地传播,广大的人民群众(当中包括青少年学生)能较快地接收到世界各地的新信息、吸收新的知识。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聪明多了,小小年纪知道的东西便很多,这是事实。电视文化的主流是通俗文化,我们作为受众可以完全放松的拿着手中的遥控器,轻轻活动一下食指,便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或是变幻莫测的国际时事,亦或是轻松休闲的娱乐节目,没有顾及,为所欲为。近几年,人们可能关注的更多是与自己忙碌紧张生活不相干的名人娱乐,这被看作是释放压力的最佳方式,笑笑闹闹也就过去了。但同时无休止的广告插播以及连续剧的无限等待,人们似乎开始厌倦了这种慢节奏获取信息的方式,现代人类更需要直接的了解与接触,随心所欲的选择与替换。这时网络文化也就随之诞生。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据报道,美国去年因特网的经济增长达62%,估计今年因特网经济的产值将达到8500亿美元,从而超过汽车业的7280亿美元,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美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互联网络文化是指以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在传递信息过程中在网络人群中形成的文化氛围、观念。和电视节目比较,它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形式多样、互动等特点。互联网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将是翻天覆地的,从经济领域到文化领域,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Internet是无国界的,互联网络的信息浩如烟海。意识形态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法律法规的不同使得不同意识形态的言论、文化产物在信息的高速公路上漫游,构成复杂纷繁的网络文化。在Internet里,地球是一个村庄,只要键入一个网址或者通过搜索引擎键入关键字眼,一眨眼就能到达世界各地的网站,这些都似乎实现了人们长久以来的愿望——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全球一手资讯。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又一大特点在于它的信息无限丰富性。网络是一个大容量信息汇聚场,它的容量无限的,没有版面和时段限制。它有巨大的存储、再现和搜索功能。而报纸则是过期作废,广播电视稍纵即逝。正是网络的容量巨大,才给人们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把人们对传统媒介,媒介工作者、媒介作品、媒介现象的不理想的方面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是以往任何媒体所不具备的。这一切的一切都形成了网络对电视的强大冲击。(2)具体就网络电视和传统电视的对比谈谈对网络电视文化的看法。

今年8月份在地方电视台文艺部实习,文艺部在没有大型直播的时候基本是闲散的,在一个偌大的办公室里,仅仅只有一个小的可怜的老式“王牌”电视机,而其余的空间则全让给了现在高新技术的产物——电脑。一共三台,每天周围都涌满了它的忠实受众,那么电视台这些做电视媒体的人们究竟在电脑堆里看什么呢?其实,不难发现,没一台电脑上都安装了PP-LIVE或者PP-STREAM。的确,网络电视魅力独特。在网络电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电视上看不到的东西,例如台湾媒体的新闻和娱乐节目以及从来不在电视上播出的经典电影,电视剧。或许我们在其中找到的最大的乐趣不是自己选择了而是自己消费了,而且消费的开心,消费的值得。我们在也不需要花时间来应付索然无味的电视广告了,再也不需要为选择节目而懊恼了。所以这种网络电视文化形式来势凶猛。

①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很大程度的掌握着一个节目的命运,或者是手中的一个小小的遥控器,或者是荧光屏幕上的可爱小鼠标,只需要花上半秒中的时间,轻轻的弹动你的手指,受众就可以了解他们想要了解的信息,选择他们所喜欢的频道。的确,这是一个消费者的时代,窥探事物的秘密是自古以来人类特有的心态。在闲暇之余你还会拿起手中的遥控器选择每天都萦绕耳边的国际时事的纷繁变化吗?会留恋枯燥无味的科教节目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会。人们更愿意去看一些搞笑,无聊的娱乐节目来松弛自己一天的生活。然而,网络这个第四媒体充分抓住了消费者的心态,不断的推出港台的娱乐综艺节目来获得利益。他们成功了,而电视消费的主体,消费者们也因此而登上了这条的贼船。

②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究竟是否在构建着一种所谓的文化消费。通常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分为有形消费和无形消费。而电视文化消费是属于后者,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消费,或许当问及某一观众这一问题时,他的回答可能是肤浅的,只是从经济学的某一角度来阐述他们所认为的潜在消费,然而他们并没有考虑到我们消费的其实是节目本身的某些值得挖掘的因素。

③观众究竟消费了什么?就网络电视中《康熙来了》这个娱乐节目来说,很简单,消费的是明星的隐私,是人类最初的窥探心理在作怪。当屏幕上出现很时尚的栏目背景时,当屏幕上闪现两个能言善语的喜剧人物时,当屏幕上晃动这一些帅男美女时……我们被彻底征服了。轻松恶搞的气氛,极其隐秘的问题,这都是刺激受众在消费该节目的主要因素。明星的隐私被我们理所当然的消费着,被我们欢乐开怀的接受着,后来我们才发现原来他们也和我们一样,过着平常人的生活。这时,消费结束,却又意味着新的消费的开始。

④当人们开始沉溺与对网络的喜好的时候,当人们开始发现网络能给人们带来更多便利的时候,为什么不静下心来想想它带来的这种新时代的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我们不能否认,网络电视的确速度很慢,有时一通讯就很长时间,我们似乎已经再不能悠然自得的全身放松,在电视声音的伴随下进入睡眠了,因为我们开始生活在一个连休闲都快节奏的时代了。当我们选择了去看一个网络电视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暗暗告诉自己,这种快节奏的文化理念究竟还能维持多久,网络电视不断快节奏的更新着,播放着,重复的次数相当之高,在重复的空隙之间都是如此的简单明了,方便,丰富的确是网络文化的优势所在,但是,当你在这个世界中畅游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回到现实中来,你会发现生活原来那么美好。

参考文献

[1]梁衡.新闻学原理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陈绚.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电视网络论文篇5

网络电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电视是指,通过公共互联网传输节目并将收视终端绑定于特殊编号的电视一体机或机顶盒的付费电视运营方式;广义上的网络电视,按照业务类型可分为三类:从事免费视频分享的视频网站、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付费电视运营业务、兼顾免费视频分享和付费视频运营业务的视频网站。

本文主要讨论狭义的“网络电视”,即利用互联网络来传输数字化电视内容,并且收视终端与电视一体机或机顶盒实现了绑定的付费电视模式。

与网络电视相比,传统模拟信号的电视节目传播系统有着诸多缺陷,其最大的缺点是:逐级放大的传输方式极易产生噪声积累,往往在长距离传输后信噪比恶化,所传输的声画质量会大幅下滑,色彩失真。另外稳定性差、可靠性低、调整繁杂、不便集成、控制困难以及成本昂贵等也是传统模拟信号电视节目传输系统的明显缺点。

网络电视的数字化节目传输系统则具备着天生的优势。首先,网络电视利用互联网宽带资源传输数字化的电视内容,节目声画质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同时也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服务和选择。其次,网络电视的新型智能人机互动是争取市场的关键,数字机顶盒的互动功能使得观众不必再像模拟信号电视时代一样被动地接受电视台安排好的节目顺序,从旧有的电视台“推”节目转向了以观众为行为主体的“拉”节目,受众完全有能力依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电视节目单,更不必为错过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而担心。再次,网络电视在今年获得快速发展离不开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丰富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最后,显而易见,网络电视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广电行业、电信行业和计算机行业之间的行业壁垒,将数字电视节目、互联网浏览、电子邮件以及多种在线信息咨询、娱乐、教育和商务功能相结合,虽然这样的行业大融合还需要一个历史阶段来调适各方利益以及政策、管理和法律等各相配套方面设施,但其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仍是值得期待和大势所趋的。

但网络电视发展也存在着瓶颈和制约。首先,在技术方面,网络电视并没有统一的数据编解码标准和统一的数据格式,这给网络电视的节目制作、传输以及管理等带来难度。其次,在内容方面,网络电视所提供的节目内容仍然严重依赖广电系统,掣肘于人,尤其是在国家广电总局针对“电视盒子”的乱象出台新规之后,网络电视发展艰难。最后,相对于发展了多年的有线电视机顶盒,网络电视的数字机顶盒技术尚不完善、成本较高,也远未普及。

二、网络电视发展的“中国式困境”

由于相关管理及法规的缺位,网络电视及其周边设备在中国也曾经过一段“群雄逐鹿”式的发展,期间滋生的许多问题仍被保留至今,形成当今网络电视发展的“中国式困境”。

(一)“电视盒子”市场乱象

各大科技企业纷纷投入精力生产电视盒子,其中有获得了合法牌照的,也有想方设法绕开监管、提供侵犯内容版权的非法内容。

据《中国经营报》的消息,2013年国内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的出货量达到千万级别,而其中跟牌照方合作的不足20%。除此之外,山寨盒子全面兴起,成为2013年度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出货大军中的主力军,份额高达80%以上。这些山寨盒子在软硬件方面没有相关授权,内容方面没有版权授权,甚至有些自架服务器或者盗链,提供广电总局181号文件所禁止的直播流、传播境外甚至黄色内容的频道。

(二)“三网融合”持续博弈

虽然在电信运营商看来,IPTV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且也逐步部署了与IPTV相关的业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电信的座位并非是有着明确的盈利目标,更准确地说的话,电信的作为更类似于“圈地”,为自己抢占未来的市场,不至于到时候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显而易见,在IPTV的相关业务方面,电信的运营经验的确比较匮乏,而且总体来说,国内的网络电视市场亦未成熟,用户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仍需经过大力地、长期地开发。此外,以电信为急先锋的网络电视IPTV业务发展还受到来自传统的有线电视的竟争。

实际上,内容提供商与渠道运营商的合作情况对IPTV的影响最为巨大。在IPTV产业系统上有内容的提供和推广商(如:中视网络),以及渠道运营商(如:中国网通、中国电信)。可以看到,这个合作的双方来自两个背景相差极大的领域,虽然合作意向强烈但是各自的利益诉求有明显的分化。对于这样的利益纠葛,广电部门希望通过努力建设自己的有线网络系统来解决,而电信运营商则希望充分利用自己的网络来推广网络电视获取分成,同时以此扩大自己的宽带服务市场,合作双方处于微妙地博弈关系之中。

(三)知识产权难获保障

网络电视发展带来了数字版权管理问题。除了利用发放牌照的方式来规范未经允许链接广电节目内容这种侵权行为之外,技术上的措施也是值得考虑的——对所提供的数字视频内容进行加密,并通过IPTV平台进行,用户接收到节目后不能直接解码收看,必须由数字版权管理系统进行授权后,才能进行解密和解码。

从2014年开始,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主的监管部门逐渐下大力气整顿中国网络电视的持续乱象。2014年6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闭函”给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两家单位,要求两家互联网电视牌照方华数和百视通进行整改,并指出乐视、天猫等知名品牌的电视盒子载有未经许可的优酷、爱奇艺、搜狐视频等视频类APP。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立即关闭其所有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中各类商业视听网站客户端软件及各类视频聚合软件和互联网浏览器软件的下载通道,对已经下载的软件立即予以技术处理。此外,在2015年初,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更是要求,即使在软件层面获得总局批复的机顶盒,也要等广电下发的串号,没有串号就不能上市。

可以看到,国家管理机构对逐渐扩大的网络电视市场下了整顿秩序的决心,这也正是中国网络电视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前景与希望

虽困难重重,但各方面力量均在共同推动“三网融合”有序前进。2013年5月,中国网络电视台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投资设立“爱上电视传媒有限公司”,负责全国唯一的IPTV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可经营性业务的运营。爱上电视负责与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广电播出机构、电信运营商的商务洽谈和协议签署。至此,中国IPTV的运营模式基本确立,爱上电视负责IPTV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与地方分平台、电信传输网络的对接,地方广电负责集成播控分平台运行及地方频道及内容的落地,电信运营商负责传输平台、计费平台及市场营销工作。

电视网络论文篇6

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的本质就是将数字化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利用信息网络进行传播,毫无疑问是一种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传播的行为,那么,我们能否据此把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定性为《著作权法》所规制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十条对“信息网络传播权”进行了定义,“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从该定义中不难发现,版权法上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必须具备“交互性”的特征,公众对于获得作品的时间与地点必须具有可选择性。而在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过程中,公众不能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而是与收听收看传统广播电视一样,播什么就听什么、看什么,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具有典型的“非交互性”,因此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不能定性为版权法意义上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

2.能否定性为“广播”行为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十条对“广播权”进行了定义,“广播权,即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者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由此可见,“广播”行为的具体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狭义的“广播”(即通过传统无线方式传播);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同步传播前述狭义的“广播”(不包括直接以有线方式传播作品的行为);通过扩音器等工具传播前述狭义的“广播”。我们能否将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归入上述第二种情况,从而将其定性为“广播”行为呢?我国《著作权法》对“广播权”的界定来源于《伯尔尼公约》第十一条之二第1款,《伯尔尼公约》相关条款制订时,有线传播与无线传播特指通过有线广播电视、无线广播电视的传播,其对“有线传播”“转播”的界定显然不涵盖互联网、电信网上的传播行为。如果仅从这种“历史解释”出发来理解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显然不能将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归入上述第二种“广播”行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著作权法》在定义“信息网络传播权”时也使用了“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的表述,但却没有将“有线或者无线方式”限定于互联网或电信网,这里的“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甚至可以涵盖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只要具备“交互式”特点,就构成“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由此看来,我国《著作权法》中“有线方式”“无线方式”的表述已经不仅涵盖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无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而且涵盖计算机互联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因此,我国《著作权法》中“有线传播”“转播”(无线同步传播)宜理解为可以涵盖各种网络上的有线、无线传播。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是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同步传播广播电视(即前述狭义的“广播”)的行为,符合我国《著作权法》对“广播”行为的界定,因此可以将其界定为“广播”行为。除此之外,“网络同步播放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两者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最为明显的体现在它们是由同一信息源在同一时间向公众中的成员传送同一节目的行为。实际上,网络同步播放只不过是改变了广播信号的承载和传播形式,它所播送的内容仍然是广播组织以无线信号方式所播送的广播节目。”① 把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定性为“广播”行为,也更符合客观实际。从其他国家的立法来看,英国于2003年颁布的《版权及相关权法令》第4(1A)条款明确规定,广播不包括任何互联网传输情形,除非:(1)互联网传输和其他方式的传播行为同步进行;(2)对现场事件的实时传输;(3)传输已录制的图像或者声音构成了传输者所提供的某一节目的组成部分,而该节目是被该传输者在其确定的时间内进行传输。根据这一规定,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在英国应被视为“广播”,与无线广播享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对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做出这样的界定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值得我国在修订法律或解释法律时吸取借鉴。综上所述,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是一种“广播”行为,广播电台电视台在通过这种广播行为传播各种作品时,无需从作品的著作权人那里取得“信息网络传播权”,只要享有“广播权”就可以合法地实施这种“广播”行为。

二、网络同步播放中广播组织作为邻接权人的权利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四十五条对“广播组织权”做出了如下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有权禁止未经其许可的下列行为:(1)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转播;(2)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录制在音像载体上以及复制音像载体。”未经广播组织的许可,其他组织在信息网络上同步播放广播电视节目,是否可以定性为上述规定中的“转播”行为,是否构成对“广播组织权”的侵犯?根据《罗马公约》第三条的解释,转播是指一个广播组织的节目被另一个广播组织同时广播。根据这个定义,转播只能发生在不同的广播组织之间,不包含非广播组织转播广播组织播放的广播、电视的情况;转播只能通过无线电磁波的形式进行传输,不包含信息网络传输的情况。《罗马公约》对“转播”(rebroadcast)做出的这个定义被国际版权界广泛接受。如果据此来解释我国《著作权法》中“转播”的概念,那么,其他组织未经广播电台电视台许可就通过信息网络同步播放广播电视的行为不构成对“广播组织权”的侵犯,广播电台电视台就此无法得到法律的救济。随着三网融合的飞速发展,通过互联网、电信网传播广播、电视节目的情况逐渐增多,在网络上盗播广播、电视信号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对广播组织的危害非常大,因为信息网络的传播能力远胜于“转播”和“录制复制音视频载体”,如果不赋予广播组织许可或禁止网络传播其播放的广播、电视的邻接权,广播组织所拥有的权利便会成为一纸空文。如果说当初各国著作权立法纷纷创设“广播组织权”是为了保护广播组织以制止第三方对其节目信号的非法盗用,就有必要与时俱进,把对广播组织权的保护延伸到通过信息网络盗用广播电视信号的行为。近些年来,国际上一直在积极考虑将广播组织邻接权的保护延伸到信息网络,目前已形成《关于保护广播组织的草案》。该草案规定广播组织享有的权利包括:“授权以任何方式转播其广播节目的专有权;禁止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利用擅自制作的录制品向公众提供其广播节目,使公众中的成员可以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该广播节目的行为。”②本文认为,我国《著作权法》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将“转播”做扩张解释,广播组织权的内涵应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做必要的延伸扩展。综上所述,未经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许可,其他组织在信息网络上同步播放广播电视节目,构成对“广播组织权”的侵犯,广播电台电视台有权制止这种侵权行为。

三、“准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的版权问题

1“.准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的界定

本文所称“准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是指与“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相类似但又有细微差别的行为,具体指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广播回听、电视回看(时移电视)功能的行为。例如央视网提供的对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的回看功能、央广网提供的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节目的回听功能。这种行为与“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有着高度的相似性:首先,二者都是广播组织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行为;其次,二者都是为了使公众能够更加便利地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第三,二者都不直接以盈利为目的;第四,二者都是将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直接上传网络,未改变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对各种素材作品的使用方式。这种行为与“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仅有一点差异:前者可以使公众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时间,而后者仅仅是增加了公众“非交互式”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渠道。鉴于二者的紧密关联,本文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探讨。

2.广电节目网络回放与一般音视频点播行为的区别

从表面上看来,广电节目网络回放与一般音视频点播行为都符合《著作权法》对“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界定:“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然而,二者却有本质上的差异:首先,前者在网络上传播的是完整的广播电视节目,后者通常传播的并不是广播电视节目;其次,前者是为了使公众更加便利地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后者是为了使公众更加便利地获取各种音视频素材;第三,前者未改变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中对各种素材作品的使用方式,后者直接通过网络交互的方式传播各种音视频素材。由此观之,广电节目网络回放不宜与一般的音视频点播行为相混淆,直接简单地将其界定为版权法上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并不符合客观实际。

电视网络论文篇7

1.2有线电视网络设备和网络体系相对陈旧

从当前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来看,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网络设备和网络体系较为落后和陈旧,其中以农村地区表现最为突出,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对有线电视网络的优化建设起点不高。有线电视网络设备和网络体系相对成陈旧主要表现在电视网络体系的结构不够科学、路线级别有待提高、无法实现信号传输量的升级、容易因为环境变化对有线电视网络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线路出现老化等等,这些因素无疑都将成为开展线电视网络维护和管理的重要阻碍因素。

1.3缺乏专业的技术维护和管理人员

最近几年随着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线电视用户的数量不断增减,传输光电缆也在不断延伸,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维护和管理的工作量。但是从目前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维护和管理队伍来看,每个区域的维护人员通常仅仅只有4-5个,人均维护量超过了2千户,从队伍结构来看,维护和管理人员的年龄偏大,初中以下文凭人数比例较大,高学历的专业维护人员相对较少,甚至还有个别从事维护和管理工作的人员缺乏对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深入了解。再加上维护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导致他们有线网络维护和管理的理论知识不足,在具体工作中应对一些棘手问题时,常常会感到无从入手。

2加强有线电视网络维护和管理的对策分析

2.1加强有线电视网络维护

(1)建立定期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检查和维护的制度。一般情况下,对有线电视网络的维护主要分为日常故障处理和定期检查维护两种。定期检查主要指的是维护人员主动实施维护工作,从而便于其及时发现电视网络存在的故障,并采取有效措施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有线电视网络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而定期检查维护主要有月检、季检以及年检三大类,月检主要指的是在每个月月初或者月末维护人员对自身管辖范围中的各个网络线路进行检查和巡视,并对放大器的电源线、电缆接头等进行检查。季检主要指的是检查放大器和电缆的接头是否牢固,防水、屏蔽以及密封的效果如何以及线路电线杆、电缆、电线等是否牢固等;年检主要指的是对距离较远的用户或者新用户采取抽查访问的方式,并查看线路的质量,进而建立全面维护管理档案。

(2)营造一个良好的维护环境。这就需要相关人员首先保证设备和材料的质量,这主要是因为有线电视网络涉及的设备和材料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个网络的质量,质量可靠的设备和材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线路发生故障的概率。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统一采购方法,只有当设备和材料的质量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仓库;其次是要确保网络安装的质量,安装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以后对该网络的维护工作的难易程度以及工作量,确保安装质量主要包括加强对网络的设计和规划,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并制定出施工质量的验收清单,统计好每月、每季度以及每年故障投诉次数和维修次数以及二次重复维修次数,并以统计表的形式进行展示。

2.2加强对有线网络电视的管理

一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保证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台的信号传输质量和效率,管理人员应该在机房的前端将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台使用的传输光缆传输的信号设置成主信号;二是严格制定机房工作的交接班制度,从而保证节目在播出时的每个时段都有工作人员进行监管,另外针对播出机房还应该严格遵循安全管理制度,严禁其他人员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随意进出,如果播出机房一旦发生紧急事件,首先应该立即切断信号传输源,然后进行报警;三是建立有线电视网络的应急处置。如果一旦遇到传输信号的光缆出现故障,首先应该组织各个部门和人员做好接通和调通工作,确保网络系统恢复正常工作。如果不能正确判断出故障发生的具置或者设备,最好采用各个站点同时进行故障排查的方式,根据"先抢通、后修复"和"先国干、后省干、最后城市干线"的排查原则,采取合适的方式对传输系统进行抢通。在完成故障的排除工作后,从事有线电视网络管理的人员应该通知网管部门对线路故障的质量进行检测,在没有确认线缆传输质量的前提下,切忌不能封装接头盒,等到整个故障排除后,维护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该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汇报给上级部门。

2.3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维护和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

首先,相关部门招纳有线电视网络维护和管理人员时应该提高入门标准,尽量吸纳一些拥有有线电视网络维护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和学习有线电视网络维护和管理相关的大学毕业生;其次,要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来提高在职有线电视网络维护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打造一支高技术水平和高业务素质的维护和管理队伍;最后,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督促有线电视网络维护和管理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流程开展工作,保证有线电视网络维护和管理的时效性。

电视网络论文篇8
电视网络论文篇9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5年之间,收视率伴随着中国电视媒体经历的一系列改革,从一个陌生的外来户,成长为中国电视媒体厅堂里的尊贵客人。直面市场、直面生存、渴求经济上的收益与回报,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媒体谋求发展所要破解的首要难题。在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销售等流程尚未形成一个畅通的产业链条之时,广告收入成为了电视媒体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而收视率作为广告主投放广告量的主要依据,也随之成为各家电视台衡量一档电视节目生死存亡的主要砝码和标尺。

“收视率使电视台不仅了解了自己的观众,也知道了竞争对手。”④客观地讲,收视率的引入和使用,在促进电视节目量化考核体系的产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超越了单纯的媒体传播层面之后,收视率与广告收益的挂钩就使其最终演变成了一种经济活动。这样,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掌控者手中,收视率的角色和身份势必会产生出一系列的冲突与悖反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收视率测量的准确性与真实性问题,二是收视率导致的价值标准倾斜问题。

同样的时段、同样的节目、同样的地区,不同的收视率调查机构所提供的数据大不相同。这种状况的出现表明,收视率调查公司在样本数据的采集和获取上,存在不规范问题,比如样本选择、样本户泄密与被收买,以及样本户人口结构特征与中国电视观众整体人口结构特征不一致等问题。如果不能保证上述比例的大体一致,那么收视率调查结果无疑会存在严重偏差甚至失实。另外,既然超越了单纯的电视传播领域而跨步到了经济活动中来,收视率就很难不染上急功近利的色彩,所谓“收视率是万恶之源”⑤的说法,言虽过激但不能不承认收视率对电视传播理念上的颠覆性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5年10月,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提出了“绿色收视率”概念。他认为:“以‘绿色收视率’作为节目、频道的评价依据,可以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地指导节目的生产和发展;以‘绿色收视率’作为评价指标,将为营造更和谐、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的电视生态环境创造适宜的条件。”⑥所谓绿色收视率,是指在坚持电视节目品位和确保国家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的基础上,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围绕“绿色收视率”概念的提出,中央电视台在融合主、客观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将引导力、公信力、满意度、专业性纳入评价标准,制定形成了“引导力(20%)+影响力(25%)+传播力(50%)+专业性(5%)”的新的电视节目综合考评体系。“央视建立的四维指标节目考评体系,不再以收视率高低为依据,也不再实行硬性的末位淘汰”,而是在影响力和引导力的指标当中,“突出了媒体的可信性、权威性和导向性、价值观等考量维度”⑦,将电视媒体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感放在首要位置给予强调。这一新的节目考评体系,也为网络电视节目传播效果评估提供有益参考。网络电视台的节目评估,不仅应该包括播放量、下载量、浏览量等指标,还应包括节目内容的可信性、导向性、权威性与专业性等指标。

二、节目播出平台的融合评估机制建设

技术变革和媒体融合政策的推进,使广电行业从节目内容到接收终端都呈现出巨大变化。无论是位于产业链前端的内容生产,还是位于产业链下游的接收终端与受众市场,传媒产业与通信行业之间的跨行业发展趋势十分明朗。网络电视播出平台必须立足于纵向打通和横向融合视角,对自己的媒体融合实践进行评估,这一评估至少应该包括五个层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制度融合和机构融合。在这五项融合指标中,技术融合是前提,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是重点,制度融合和机构融合是关键。

技术融合主要用来评估电视、互联网和电信三者之间的技术共享与扩散程度,构成网络电视跨行业发展的技术前提。只有技术融合达到一定程度,后继各层面的融合才能持续跟进,并为最终形成跨网大数据业务分发体系奠定基础。技术融合的评估主要通过相关行业间专利数据的共享和互渗进行测算,如三方在各自下一代网络的建设与改造上,应该充分考虑到三网未来衔接、兼容、通用的可能,并在技术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上予以整体统筹;不同厂家在生产终端设备时也应该遵循统一的制式标准,以方便不同行业的机构和单位在业务市场上横向融通。

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主要用来反映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企业和电信公司之间业务产品的交叉程度及融合流通程度,即同一类型产品(包含服务)在不同网络通道及平台上的传播、流转与应用程度。对网络电视节目播出而言,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的重要标准就是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企业和电信公司在市场需求和产品供给上的融通程度,具体到数据指标上则可以通过企业、公司和媒体机构在三方市场上的产品销售及服务数据来测算。

制度融合和机构融合牵涉到政府的行政管理、制度设计和机构改革等环节,对三网融合和媒介融合的发展影响至关重要。目前,在这一方面,还很难总结出量化的方法或指标。通常只能以定性识别的方法对其影响进行预分析,普遍存在着因政策不确定而带来的分析结果偏离现象。相比政策、制度上的极大未知性和由此产生的风险,机构间的融合评估风险则要相对小得多,因为加速推进行业机构间的融合——即大部门制改革是早已经确定并付诸实践的国家决策,可逆转的空间很小。

对以技术融合、市场融合、业务融合和机构融合为核心表征的产业融合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网络分析法、熵指数法和赫芬达尔指数法。网络分析法主要通过企业、媒体所处的社会网络结构的变化,来对整个行业的融合情况进行研判。这种评估方法中,每一个企业或媒体机构都是网络结构中的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的变化(如重组、并购等)都会在网络中被传导扩散,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使得整个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这种评估方法容易从整体上感知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但不容易对融合的效果进行精准评估,且数据收集处理庞大繁杂,存在时效上的滞后性。

熵指数法主要用来衡量企业或媒体机构经营业务的多元化程度,熵在物理上的意义是用来表示能量在空间中的均匀分布程度。1979年Jacquemin和Berry进一步将企业经营业务的多元化细分为行业内的多元化和行业间的多元化。该评价方法用DT(Total Diversification)表示企业经营业务的总体多元化程度,其熵指数表达式则为:

其中,Pi表示企业或媒体机构在所进入的四位码行业⑧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n表示企业或媒体机构进入的行业总数。企业或媒体机构经营业务和进入行业越多元,DT值越大;相反,如果企业或媒体机构只是专业化经营,没有跨行业经营业务量产生,则DT值为0。在这一评估指标中,DT值会随着企业和媒体机构所涉行业种数的增加而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跨行业融合的程度。

赫芬达尔指数法(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简称HI指数法)是用来衡量产业多元化的另一个常见的评估体系。1998年,产业经济学家Gambardella和Torrisi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度量电子信息产业中企业主体间不同业务的融合程度,对技术融合及技术融合与业务融合间的关系、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进行研究,划分出了与HI指数相对应的五个区间(见表1),分别代表低度融合到高度融合的五个阶位⑨,由此,使HI指数成为衡量行业融合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方法。其表达式为:

其中,HI是指所有变量(Xi)占总量(X)之比的平方和,其意义也随着变量X指代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用X表示媒介融合的市场总规模,Xi表示企业或媒体机构在广电、互联网和电信业任一行业中的业务分规模,则HI指数可以表示企业或媒体机构在以上三个领域上的业务多元化程度。以表1所示区间值为判断标准,则HI值越大,意味着某企业或媒体与广电、互联网和电信业的单一粘合程度越高,跨行业发展的多元化程度就越弱。反之,则表示某企业或媒体业务在广电、互联网和电信业间的业务分布较为均匀和多元。赫芬达尔指数作为评价网络电视融合推进程度及建设绩效的客观指标,不仅可以更为真实有效地反映媒体在建设过程中的表现,也可以迅速地反映其中的大企业、大机构在业务市场上的份额变化及垄断程度。相比熵指数法和网络分析法,赫芬达尔指数评价法在全面、深入反映网络电视业务融合的建设绩效上,要更为准确和灵活。

三、网络电视评估机制建设

随着视频网站的崛起和网络电视台的全面推进,基于多渠道、多平台视频播放量及下载量统计基础之上的网络视频评估机制建设日趋完善。除了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CSM)、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公司(CMMR)之外,新兴的媒介市场调查机构和大数据处理平台如泽传媒公司、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计算中心“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实验室”等,也都介入到了网络视频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建设实践中。而且,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影响力的扩大,网络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的关注度(包括提及次数、评论次数、转发次数)被纳入网络视频的评估数据中,构成了“微博电视指数”“全网传播指数”等新评价体系。

“传统的收视率调查只涵盖对直播收视的观众行为统计,而跨平台多终端的收视率调查需要在直播收视统计之外增加对以上多种视频应用行为的监测。所以这种更广口径的收视率调查不再仅仅局限于电视观众测量(TAM:TV Audience Measurement),而必须升级为更具广泛意义的视频用户测量(VAM: Video Audience Measurement)。”⑩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在视频用户测量基础之上的“全网传播指数”评价体系、“微博电视指数”评价体系和美兰德电视节目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更能准确反映电视节目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全网传播指数”,由泽传媒公司2013年的“全媒体收视率”及2014年的“全媒体传播指数”演变而来,目前包含两个评价指标:“全网收视指数”和“社交媒体影响力指数”。前者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11家视频网站(包括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乐视网、56网、华数TV、芒果TV、风行网和凤凰视频)对某档视频节目的转载、播放与下载数量;后者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新浪微博和微信对某档视频节目的提及次数、转发次数、评论次数与阅读浏览量。

依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媒体收视大数据管理平台,“全网传播指数”的数据采集上,已经初步覆盖了传统抽样调查(依据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搜索引擎评估(依据搜索引擎结果进行统计)、视频网站评估(依据节目在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数据进行统计)和社交媒体评估(依据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交媒体的传播数据进行统计)等四种渠道。随着2015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的加盟,泽传媒的“全网传播指数”评估体系建设迎来更多的智力支持。

电视节目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由美兰德市场调查公司和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推出,其基础是美兰德公司独立研发的“中国电视媒体网络传播监测与研究”项目。2013年7月,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2013年上半年度电视新闻栏目网络传播力榜单”,即以该节目评价体系为依据而得出。美兰德电视节目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重点强调了电视节目在电视屏幕之外,特别是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效果。所谓“网络传播影响力”,就是指某档电视节目或与之相关的话题,在视频网站、社区、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引起的反响与受关注程度,具体评价指标则采用“T3+2”来表示。“‘T3’指的是网媒关注度、网民评议度及视频点击量,‘2’指的是将网民评议度细分为网民美誉度及微博提及量两个细分指标。”?

电视网络论文篇10

(2)数据链路层

在数据链路层,主要作用是对传输数据进行标准化封装。通过对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封装,添加校验码,保证其在整个网络中能够安全准确的传输。在整个网络中提供了可靠的链接。

(3)网络层

在网络层,网络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对路由进行有效的选择。对于部署在监测区域内的大量媒体来说,采用哪种路由网络技术对数据进行发送转发,对于整个网络的数据转发性能来说非常重要。

(4)传输层

传输层主要的作用是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包括对数据包的检查校验。但是由于媒体网络所拥有的处理、缓存资源都比较有限,因此传输层的网络技术架构要求轻量、高效,不需要太多的资源开销。

(5)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是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的。根据具体的需求,可在应用层中添加其需要的任何应用程序,并且对这些功能模块进行监听和执行上层的指令。

2基于动态信息平衡的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应用

动态信息平衡网络技术也是一种以数据为中心的自适应路由网络技术。一般的网络技术仅采集广播电视数据的描述信息,只有接收到相邻媒体的数据请求时,才会向目标媒体发送有关数据。而基于动态信息平衡的网络技术可以利用三种消息进行通信:ADV,REQ和DATA。其中,用ADV描述媒体数据的有效传播,REQ表示请求数据接收,用DATA表示封装数据。该网络技术以抽象的元数据对数据进行命名,命名方式没有统一标准。通常有SPIN-PP,PIN-EC,PIN-BC,PIN-RL四种网络技术形式。SPIN-PP采用的是点对点的通信模式,并且两点间的通信处于这样一种理想状态:媒体间的信号不受干扰,分组数据不会丢失,功率没有任何限制。当发送数据的媒体通过ADV向其相邻媒体发送广播信息时,有感兴趣的相邻媒体就会通过REQ发送请求,然后媒体向请求者发送DATA,当接收到信息后,该媒体会向它的相邻媒体发送ADV,如此反复,直到没有数据响应为止。SPIN-EC在原有基础上添加了传播策略,通过设定传播阀值,令只有满足信息条件的媒体才能够进行与其它媒体的数据交换。SPIN-BC则通过广播信道来使有效半径内的媒体可以同时完成数据交换,而且通过添加定时器,来防止媒体重复的发送REQ请求。SPIN-RL进一步完善了SPIN-BC,主要考虑了数据交换过程中的容错性能。该网络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ADV对数据进行了命名,广播电视媒体在接收数据的时候会通告ADV,查看自身资源信息,从而解决了数据的交叠重复接收的问题,避免了资源的重复转发与接收,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内爆问题。与Gossiping网络技术相比,基于动态信息平衡的网络技术在解决了网络阻塞的时候,节省了媒体的发送传播。但是其缺点是由于消息是以广播的形式发送,因此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当某一媒体在发送消息时,如果相邻媒体都接收到数据时,该媒体接收到反馈消息后就不会继续转发,而对于远处的媒体可能还未接收到消息,这样就会造成部分媒体从网络中脱离掉;而当sink媒体要求所有媒体的数据时,相邻电视广播媒体能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播出去。对于贯穿整个网络技术的三个管理平台,在媒体信息、媒体移动、媒体传播三方面相互协作,最终使媒体能够以低耗、精准、高效的方式完成广播电视录制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电视网络论文篇11

2.1国内有线电视技术

国内有线电视已经迈入数字化时代。有线电视信源编码遵循MPEG-2标准,传输层遵循MPEG-2复用规程,信道编码依据DVB-C标准。有线电视传播通过运营商实施,运营商基于卫星和有线网络完成流媒体数据的复用、抗扰、调制和传输。信道利用QAM64调制,码率36Mbps,复用6~8套标清电视信号。相形而言,MPEG-2编码支持的标清电视占用4~8Mbps带宽,高清电视占用16~20Mbps带宽。H.264编码支持标清电视占用1.5~2.5Mbps带宽,高清电视占用6~8Mbps带宽[2]。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应用的快速发展,利用H.264技术提升现有信道容量和利用率,可以降低传输带宽和运行成本。配合兼容MPEG-2和H.264技术高清机顶盒的成本下行,相辅双向、交互式的数据业务的展开,H.264技术在国内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愈加丰富。

2.2国内有线电视网络身处的围困和破解

丰富的Internet资源和个性化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形成了无所不在、应用无所不至的全民网络应用现状。网络和手机视频的数据业务弥补了家庭电视无法移动的缺憾,填补碎片化时间信息获取和休闲娱乐的空白,也由此波及居家生活。首先,设备结构、用途迥然不同。相形于网络视频,家庭数字电视视频收视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和流畅度,其视听效果和居家体验远超于网络视频类,手机视频更是不及。家庭电视是一个纯粹的专业级视听设备,而手机及其附件只是单功能移动媒体,非专业级。其次,资费和带宽限制。网络/手机视频的收视普遍受制于资费和带宽。费用是网络/手机视频消费永恒的话题,其资费不菲,用户自由的信息需求或许是奢望。享受良好的带宽资源的前提是避开高峰时段,业余时间是享受的最好时段,但又处于网络繁忙的高峰时段,网络有其所不及的一面。直面现状,数量众多的网络/手机视频依然对有线电视网络造成较大冲击。家居电视的位置固定和体积硕大自然法则,没有必要更改,但是让其拥有个性化十足的智能终端设备所具备的诸多性能,的确是可行的。有线电视网络具有信道传输优势,通过H.264技术进行信道拓展,一个QAM64广播信道中就能够传输32套标清电视,形成36Mbps广播传输通道。其次,有线电视网络具有末端优势。据统计,目前69%的智能终端流量来自于WiFi,预计到2016年底,将有80%的互联网流量将来自于WiFi。有线电视网络已经做到线缆入户,三网合一背景下WiFi进入家庭成为现实。需要在家庭设置电视收视WiFi路由器,即可建成家庭无线局域网。WiFi路由器集成在机顶盒内,是将家用电视的标配机顶盒视为家庭无线源数据中心节点,在电视上加装WiFi接口。于是,有线电视网络将个人智能终端、家用电视有机关联,产生出崭新的视频数据业务模式,尤其是结合DVB+OTT机顶盒的出现、三网融合背景驱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数据需求,都将焕发有线电视网络应有的光彩。

3、WiFi、H.264、HLS集成应用

3.1系统原理

WiFi、H.264、HLS集成应用的基本原理概况如前所述,改进的有线电视网络系统主要由H.264实时编码器、复用加扰器、CAS系统、IP-QAM、无线路由器、智能终端等组成[2],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H.264编码器同时完成多路(16/24)节目源编码,编码速率必须保持在SDTV所需的500~1000Kb-ps,否则,损害编码稳定性和输出码率精度,直接影响子数据文件形成,造成系统稳定性下降和系统效率降低。加扰器、CAS系统共同增强源视频流的抗干扰能力,EPG系统的加入,用于源视频流的指引性检索,经过此番变换的视频流再交由IPQAM实现调制后,输入有线电视网络信道。机顶盒接收有线电视网络信道传来的IPQAM调制流,通过视频网关和H.264完成解码,并同传数据至无线路由器,用户数字电视、个人终端都可以通过客户端软件实现源视频流的欣赏。图2示例居家设置的WiFi覆盖场景,也可以选用HFC+DOCSIS技术设置适用于户外的WiFi无线热点形式[3]。

3.2系统评价

由图2可见,由于下行信道采用与现有有线电视相同的传输方式,相形于网络视频,较为突出的是扩容了原有信道,硬件成本极少;信道扩容将促使电视信号质量大幅度提高,实时性和流畅度更好,视频播出与在线用户直接数量无关,无缓冲等待和卡壳问题;家庭数字电视、个人智能终端设备(智能手机、PAD等)通过运营商收视资源导引软件,经收视资源许可确认,即可实现图2构建的WiFi网络欣赏网络电视节目;有利于视频资源的版权保护,易于进行加密和授权,与原有系统的兼容性强;易于实现视频及其他节目资源的推广,拓展运营模式。先进的技术就是生产力。全面采用WiFi、H.264、HLS集成应用技术而完成的经典有线电视系统的改造,利用一个下行信道即可实现32套数字视频的共享收视,而且独立家庭视频节点之间互不干扰,一个独立家庭视频节点能够在线并发3~5个个人智能终端(如需更多,则需增大WiFi路由器功率,但带宽可能受限),完全能够提供满意的流畅度。这种模式,完全可以取代现有的位于医院、商场、广告屏、学校等场所为多种场合人群共享数字流媒体网络服务。

电视网络论文篇12

时代不断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的进行各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来不断的完善各方面的问题。在我们进行的各项的工作当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员的参与,人是一切发展的原动力。我们也知道今天的发展非常的快速,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是如此,我们在不断的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人们想要快速的进行工作,就得不断的进行学习。企业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的力度,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大家的专业水平。要充分的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使得大家更好的投入到培训当中来,建立严明的奖惩体制,这样能够鼓励员工进行学习,经常的组织各类的竞赛活动,使得大家更好的进行学习。

电视网络论文篇13

一、网络安全问题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网络安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的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内网和外网。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外部网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入侵方面,主要的体现在:未授权的访问,破坏数据的完整性,拒绝服务攻击和利用网络、网页浏览和电子邮件夹带传播病毒。但是网络安全不仅要防范外部网,同时更防范内部网。因为内部网安全措施对网络安全的意义更大。据调查,在已知的网络安全事件中,约70%的攻击是来自内部网。内部网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物理层的安全,资源共享的访问控制策略,网内病毒侵害,合法用户非授权访问,假冒合法用户非法授权访问和数据灾难性破坏。

二、安全管理措施

综合以上对于网络安全问题的初步认识,有线中心采取如下的措施:

(一)针对与外网的一些安全问题

对于外网造成的安全问题,使用防火墙技术来实现二者的隔离和访问控制。

防火墙是实现网络安全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防火墙可以对所有的访问进行严格控制(允许、禁止、报警)。

防火墙可以监视、控制和更改在内部和外部网络之间流动的网络通信;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从而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所以,安装防火墙对于网络安全来说具有很多优点:(1)集中的网络安全;(2)可作为中心“扼制点”;(3)产生安全报警;(4)监视并记录Internet的使用;(5)NAT的位置;(6)WWW和FTP服务器的理想位置。

但防火墙不可能完全防止有些新的攻击或那些不经过防火墙的其它攻击。为此,中心选用了RealSecureSystemAgent和NetworkEngine。其中,RealSecureSystemAgent是一种基于主机的实时入侵检测产品,一旦发现对主机的入侵,RealSecure可以中断用户进程和挂起用户账号来阻止进一步入侵,同时它还会发出警报、记录事件等以及执行用户自定义动作。RealSecureSystemAgent还具有伪装功能,可以将服务器不开放的端口进行伪装,进一步迷惑可能的入侵者,提高系统的防护时间。Re?鄄alSecureNetworkEngin是基于网络的实时入侵检测产品,在网络中分析可疑的数据而不会影响数据在网络上的传输。网络入侵检测RealSecureNetworkEngine在检测到网络入侵后,除了可以及时切断攻击行为之外,还可以动态地调整防火墙的防护策略,使得防火墙成为一个动态的、智能的防护体系。

通过部署入侵检测系统,我们实现了以下功能:

对于WWW服务器,配置主页的自动恢复功能,即如果WWW服务器被攻破、主页被纂改,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并把它恢复至事先设定的页面。

入侵检测系统与防火墙进行“互动”,即当入侵检测系统检测到网络攻击后,通知防火墙,由防火墙对攻击进行阻断。

(二)针对网络物理层的稳定

网络物理层的稳定主要包括设备的电源保护,抗电磁干扰和防雷击。

本中心采用二路供电的措施,并且在配电箱后面接上稳压器和不间断电源。所有的网络设备都放在机箱中,所有的机箱都必须有接地的设计,在机房安装的时候必须按照接地的规定做工程;对于供电设备,也必须做好接地的工作。这样就可以防止静电对设备的破坏,保证了网内硬件的安全。

(三)针对病毒感染的问题

病毒程序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使用盗版光盘等传播途径潜入内部网。网络中一旦有一台主机受病毒感染,则病毒程序就完全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散,传播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可能造成信息泄漏、文件丢失、机器死机等不安全因素。防病毒解决方案体系结构中用于降低或消除恶意代码;广告软件和间谍软件带来的风险的相关技术。中心使用企业网络版杀毒软件,(例如:SymantecAntivirus等)并控制写入服务器的客户端,网管可以随时升级并杀毒,保证写入数据的安全性,服务器的安全性,以及在客户端安装由奇虎安全卫士之类来防止广告软件和间谍软件。

(四)针对应用系统的安全

应用系统的安全主要面对的是服务器的安全,对于服务器来说,安全的配置是首要的。对于本中心来说主要需要2个方面的配置:服务器的操作系统(Windows2003)的安

全配置和数据库(SQLServer2000)的安全配置。1.操作系统(Windows2003)的安全配置

(1)系统升级、打操作系统补丁,尤其是IIS6.0补丁。

(2)禁止默认共享。

(3)打开管理工具-本地安全策略,在本地策略-安全选项中,开启不显示上次的登录用户名。

(4)禁用TCP/IP上的NetBIOS。

(5)停掉Guest帐号,并给guest加一个异常复杂的密码。

(6)关闭不必要的端口。

(7)启用WIN2003的自身带的网络防火墙,并进行端口的改变。

(8)打开审核策略,这个也非常重要,必须开启。

2.数据库(SQLServer2000)的安全配置

(1)安装完SQLServer2000数据库上微软网站打最新的SP4补丁。

(2)使用安全的密码策略

。设置复杂的sa密码。

(3)在IPSec过滤拒绝掉1434端口的UDP通讯,可以尽可能地隐藏你的SQLServer。

(4)使用操作系统自己的IPSec可以实现IP数据包的安全性。

(五)管理员的工具

除了以上的一些安全措施以外,作为网络管理员还要准备一些针对网络监控的管理工具,通过这些工具来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管理。

Ping、Ipconfig/winipcfg、Netstat:

Ping,TCP/IP协议的探测工具。

Ipconfig/winipcfg,查看和修改网络中的TCP/IP协议的有关配置,

Netstat,利用该工具可以显示有关统计信息和当前TCP/IP网络连接的情况,用户或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得到非常详尽的统计结果。

SolarWindsEngineer''''sEditionToolset

另外本中心还采用SolarWindsEngineer''''sEditionToolset。它的用途十分广泛,涵盖了从简单、变化的ping监控器及子网计算器(Subnetcalculators)到更为复杂的性能监控器何地址管理功能。”

SolarWindsEngineer''''sEditionToolset的介绍:

SolarWindsEngineer’sEdition是一套非常全面的网络工具库,包括了网络恢复、错误监控、性能监控和管理工具等等。除了包含ProfessionalPLUSEdition中所有的工具外,Engineer’sEdition还增加了新的SwitchPortMapper工具,它可以在您的switch上自动执行Layer2和Layer3恢复。工程师版包含了SolarwindsMIB浏览器和网络性能监控器(NetworkPerformanceMonitor),以及其他附加网络管理工具。

SnifferPro能够了解本机网络的使用情况,它使用流量显示和图表绘制功能在众多网管软件中最为强大最为灵活;它能在于混杂模式下的监听,也就是说它可以监听到来自于其他计算机发往另外计算机的数据,当然很多混杂模式下的监听是以一定的设置为基础的,只有了解了对本机流量的监听设置才能够进行高级混杂模式监听。

除了上面说的五个措施以外,还有不少其他的措施加强了安全问题的管理:

制订相应的机房管理制度;

制订相应的软件管理制度;

制订严格的操作管理规程;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