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论文实用13篇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1

1.2图案设计

幼儿来到世界不久,对万物都感到很新鲜,同时每个孩子在家长眼中都是非常可爱、天真烂漫的,所以家长也愿意将孩子打扮得可爱活泼。其次,随着媒体产业的发达,很多卡通节目,比如喜洋洋与灰太狼的热播,很多小朋友在选择服装时都偏向带有卡通人物的服装。因此,在一些图案设计上经常会选用卡通的、富有童趣的。幼儿服装上图案的选择在满足幼儿喜好、富有童趣的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应积极向上,对幼儿智力、性格等方面起一些积极的作用。例如一些英文字母、数字、等有关知识的图案;一些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方面的图案;或是一些童话卡通人物,满足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

2廓形和结构设计

廓形是指服装正面或侧面的外观轮廓,体现了服装总体形象的基本特征,是服装的直观形象。被喻为服装款式造型的第一要素,廓形直接影响到服装的结构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可以使服装款式设计具体化,是服装造型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设计思想的根本手段,同时其结构设计更关乎到穿着的舒适性以及功能性。以下就是围绕A、H、O这三种适合幼儿穿着的廓形与结构展开的讨论。A廓形的设计主要表现为服装上半部较为紧身、下半部较为宽松,这一设计的选择主要考虑到幼儿肚子部凸起这个体型特征。肚子部分较为宽松的设计既能够较好的遮住幼儿肚子凸起这一体型不足,展现幼儿的天真可爱,同时又没有禁锢幼儿的生长发育,使得幼儿的体型健康发展。例如这款裙子,采用了A字廓形的设计,款式上比较宽松,能够遮住幼儿的凸肚,从结构图上看,裙片从腋下开始加放松量直至裙摆,像一朵盛开的花,既符合幼儿的特殊体型,又体现了幼儿可爱、天真烂漫的特性,采用无领设计,方便儿童穿脱,裙子上两个插袋的设计,既方便孩子储物,又给衣服带来了功能性。O廓形的风格特征为内部造型线的设计没有明显棱角,外观较为饱满、圆润,达到服装外形上下收紧,中部宽松的特征,O廓形的服装宽松且易穿脱,现在可见的连体服和幼儿下装在设计上多选择O型的设计。例如这条裤子,采用的就是O型廓形的设计,整体轮廓像一个圆圆的O字,O型的裤子比较宽松,便于幼儿的行动,同时加大了臀部以及裆部的设计,穿着比较舒适,这款裤子既考虑到孩子穿着行动时的舒适性,又不失美观,是时尚与个性的结合。从结构上看,臀部到脚口的的线段采用圆顺的弧形设计,裆部到脚口同样如此,这样做使得臀部以及裆部比较宽松,穿脱比较方便,增加了穿着的舒适性。从美观性角度来看,O型的设计比较可爱,符合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H廓形的造型线设计往往偏重于直线形,服装的设计多呈现简约、中性化的特征。2-3岁的儿童性格好动,H型服装呈直筒状,上下等宽,这一特点适合儿童好动的特征。H型的服装设计简洁,通常适用于幼儿下装的设计和男童服装的设计。例如这款男童背带裤短裤,就是采用的H型廓形的设计,上下呈直筒设计,宽松舒适,同时又便于穿脱,裆部给出的余量较大,便于幼儿活动以及生长发育。背带裤腹部裁片的设计比较保暖,防止幼儿吹风着凉,同时采用假拉链,既有美观性还具有时尚性。门襟处和贴袋处采用卡通图案,符合了孩子可爱的性格。从结构上来看,裤子立裆深度加大,有利于儿童活动的各种方便;臀围处呈明显的曲线结构,利于儿童的走路。总之,整条背带裤的设计,既有设计美感,同时又体现H型廓形的简洁大方的特点。

3零部件结构设计

领、袋、袖、腰头等均属于零部件的设计,零部件的造型设计决定了整体服装的合理性以及实用性。

3.1领型设计2-3岁幼儿颈部较短,同时会自己吃饭,但是常常会掉饭粒,所以设计领型时以无领和领座较低的领型为主,要求领部开口较大,方便头部

活动的同时也易于带围兜或者食饭兜。

3.2口袋设计

2-3岁幼儿手部变得灵活,有抓握的能力,喜欢大大的口袋,能够将喜欢的东西装进去,通常幼儿的服装中以贴袋为主,避免了口袋布弄伤孩子娇嫩的皮肤,贴袋通常设计卡通图案,整体造型可爱天真,位置能够自由变化,同时具有实用性。

3.3袖子设计

2-3岁幼儿活动量明显增加,袖子多采用插肩袖或者连身袖,这样的袖子与肩部没有明显的区别,宽松舒适,易于活动,同时,幼儿生长发育迅速,保证了衣物的合身性。

3.4裆部设计

2-3岁幼儿基本能够知晓是否要上厕所,并且在家长的帮助下上厕所,裤子大多采用不开档设计,但需要比较宽松,在冬天衣物较多、穿脱不方便时会使用尿布,所以也有部分裤子采用开档的设计。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2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3

高职教育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行业、企业的结合为目标,深化改革,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此,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相关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的整合资源,将企业项目融入教学,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的课程群,是符合高职教育当下的培养目标。课程群的建设促进课程间的相互交融,增强课程间的相关性,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本文以服装专业服装工程方向为例,浅谈高等职业类院校以服装结构为中心,以真实项目为驱动的课程群。

1 以服装结构设计为中心,整合部分课程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的延伸和发展,使构思得以实现的根本;服装结构设计的合理程度是提升工艺效率的前提,是服装工艺设计的基础和准备。

在服装结构设计过程,是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材料、服装设计、人体工程学、工业制版、服装工艺等多门专业课程融会贯通的过程。因此,建设以服装结构为中心,以真实项目为驱动的课程群,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1)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课程相互融合。

服装结构设计包含平面结构设计和立体结构设计,平面结构设计将服装与人体的三维关系,转化为服装与纸样的二维平面关系;立体结构设计是将布料直接覆盖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通过造型技法进行三维立体设计,最终得到平面结构。

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各有千秋,平面结构设计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将服装的数据特征进行总结,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性强的数学公式与结构比例,能够合理的分配省量、控制松量,具有稳定的、广泛的可操作性。由于立体结构设计是在人体或人台上,直接进行的服装三维立体设计,因此,立体结构设计在解决缠绕、堆积、抽摺等立体空间造型强的服装,要比平面结构设计容易。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种互补性,利用立体结构设计得到的结果,拓展平面结构设计技巧,促进学生加深对平面结构理论的理解;利用平面结构理论,检验学生在立体结构设计中对省量处理、松量控制、开口设计等是否合理;逐渐规范操作手法,使立体结构设计更趋稳定性。例如,原型、衬衫、西装等经典款式,可同步讲解,相互比对;具有褶裥、抽摺、波浪、不对称等造型的款式,可选用相同款式同时进行,相互拓展;选用能将衣身分为空间造型强,与结构造型简单两部分的礼服或创意服饰,促进学生形成利用平面结构理论与立体结构技法综合设计的能力。

(2)以服装结构设计为中心,整合部分课程。

高职类学生学制一般是三年,三年期间除去顶岗实习的时间、公共课占用的时间,专业课学习时间大量缩短。若想将服装工程方向的课程,开设的面面俱到,有些力不从心。进行课程整合将部分课程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核心课程中,除去或弱化非相关内容,势在必行。比如,①对于高职类学生人体工程学中有关于人体静态计测方法、人体动态特征与着装形变、服装设计中人体工效学的运用、服装穿着舒适性等内容,可分层次融入到,结构设计课程款式的讲解中,而不需要单独开设。②对于服工方向可不开设服装效果图这门课程,而服装效果图中有关于款式图绘制的内容,可融入到结构设计课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绘制款式图时,对服装各部分比例的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款式设计的理解。如此与服装效果图有关的素描、水粉、艺用人体结构等内容可舍弃。

2 以真实项目为驱动,促进课程融合

以真实项目为驱动,有助于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材料、服装设计、工业制版、服装工艺等多门专业课程融会贯通,避免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知识的断层和重复,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项目的选择与安排需具备以下条件,(1)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结合企业案例,制定囊括理论知识的真实项目。(2)能够将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设计、工业制版、服装工艺技术,融为教、学、做一体的综合性项目。(3)经典款式项目可融入到课程内容中,与课程同步,体现能力逐级递增的层次性。比如衬衫、西装等项目。(4)创意服装、礼服类项目,由教师辅助,学生独立完成,从设计到成品的整个过程不求量,以求精益求精。(5)毕业设计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由校外企业专家,根据本企业需求制定设计要求;另一种由校内专职教师,根据流行元素制定设计要求。

3 课程考核体系的保证

有力的课程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及教学效果的保证。针对项目驱动化的教学模式,采用过程评价与综合评分办法。

过程评价,使评价体系贯穿于整个项目的进行中,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与调控,有助于平时知识的积累与架构。

综合评分,综合企业评价、专家点评、平时表现、学生互评四种因素,以35%、30%、25%、1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除此校内需成立监管部门,评估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力。评估的内容包括:项目的实用性、项目的创新性、项目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项目进度的控制;同时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企业对项目完成的评价也融入到整个评估体系。

4 结论

课程群的建设不仅能促进课程间的相互连接、相互参透、相互补充,还促进了相关课程的整合,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缩短了学时数。为避免课程间的断层,促进课程间的衔接以真实项目为驱动。项目的制定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结合企业案例,制定涵盖教学内容,体现知识能力递增的项目。同时,需建立强有力的课程考核体系,监控教学质量,考核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慧仙.高校课程群三论[J].煤炭高等教育,2006(4):113-115.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4

通讯作者:雒薇艳,女,研究生导师,教授,长期从事服装专业的相关研究,有资深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形式,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以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设计与社会实际脱节现状,从教学自身的环节来看,现有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艺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学科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发展更深入的要求。形成与国外服装设计课程想切合的教学体系,提升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的整体水平。

一、研究意义

一直以来,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从教学自身环节来看,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都存在一定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系统论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基本特点是讲究系统不是个体、单位的,而是整体性、关联性的一个集合体。系统论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各个部分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作用。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依存与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系统论基本思想方法是将相互联系、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包含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它有明确的目的,是可以控制的。而服装设计是集艺术性、应用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系统学科。

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系统论改革服装课程内容之间缺少联系性,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与优化,对教学知识结构内在关系的同构与整合,形成“专业教学、实践操作、课题设计”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真正践行教学、研究与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系统论研究针对服装设计学科应用性强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特点,强调教学中设计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顺应服装产业化需要,具有极大地应用与实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一)教学特色----体现人文与工程相结合

作者对长春市内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不同年级近400多名学生,进行有关服装创意思维方面问卷调查,经过数据整理统计,其共性问题是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在创意思维方面明显不足,缺乏形象创意思维,设计思路与表现手法单一。可见,工科院校有它自身的教学特色及学生优势与不足。

(二) “专业教学”案例化, 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

通过多样性思维如发散与辐合、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及多向与側向等形式,设计仿生、移用、派生、想象、异形同构与主题构思等思维训练方法,课程注重深度以教学案例为主线,服装造型和工艺技术相融合,建立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科学、理性、富有个性化的思维设计能力。

(三)“实践操作” 教学一体化,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集中开设30学时实践课程,将抽象理论应用到具体设计,将平面设计向立体设计、效果图向成衣转化, 独立设计并绘制服装效果图、结构图,工艺流程图与成衣制作,使学生设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设计能力,设计作品具有实施性与合理性,体现工科类服装设计专业侧重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课题设计”,参与服装设计大赛

“课题设计”工作室模式, 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顿悟,在顿悟中掌握服装设计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服装设计工作室,任课由学校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组成,采用大量实际案例与具体项目进行教学,拓展专业深度和广度,锻炼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课题设计”使理论联系实际与服装市场、企业相结合,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学生了解最新服装动态与设计理念,实现设计理论、实践环节、最新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增强课堂实效性,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服装设计大赛。

总结:综上所述,系统论方法运用于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改变了学生设计思维定势。论文创新之处在于将系统论的方法应用于传统服装教学中,探索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新的模式,提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服装教学与社会实际、市场、企业相联系。充分发挥服装教学中各个环节的优势,使各教学环节之间相互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为服装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海龙;张亮系统论在知识组织中的运用 2007(08)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5

现代服装工程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结构设计既是款式造型设计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工艺设计的基础。因此,服装结构设计在整个服装工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能真正学懂并能够变化运用,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现在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认为服装结构设计的学习就是听老师讲解,然后进行操作,记住一些基本知识,最后通过考试。导致这样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总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灌输性的教学。服装结构设计在现在的服装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服装结构设计,是从事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教师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以下对以往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模式容易出现的一些弊端进行分析。

1.理论与实际不能完全结合。

学校的学习环境不同于实际的生产环境,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只是讲解一些基础款式的操作,并不进行实际的生产应用,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掌握一些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的版型操作。

2.灌输式教学。

上课只是简单地讲解一些知识点,强迫学生记住某些知识点,进行反复的操作练习,学生感到乏味无趣。

3.自由散漫。

由于服装结构设计的课程着重于实际操作,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上课没有兴趣,学生逃课时有发生,教师不闻不管,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4.填鸭式教学。

在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中,只讲解一些基础款式的操作,学生学一款会一款,遇到变化款式操作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进行举一反三的操作。

这些教学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模式进行学习,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有些老师上完课就走人,和学生之间没有沟通交流,学生有问题也没机会问,甚至不敢去问。

传统意义上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授课模式是教师首先讲授理论知识和工具操作,其次分析基础款式,最后学生练习。这种授课方法使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厌烦枯燥的学习氛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更不能使他们学以致用。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们可以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项目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从教师的角度说,项目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我们会发现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很适合这类课程的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符合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遵守以下四项原则。

1.在学习中,教师起指导作用。

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接受,而是让学生尝试自己去绘制新的项目,就算操作不了,也可以试一试,在试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印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当前所学知识并获得相应能力。

2.学习的重点是项目的选取。

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以一些基础的款式作为练习,项目本身缺乏趣味性。教师可采用跟市场相结合的款式进行讲解,启发学生主动采用身边的素材来进行操作学习。高职院校普遍注重技能的培养,对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掌握服装结构设计技能的重要性及其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趋于程式化、单一化,教学款式陈旧,所以,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改进,精选一些时尚性、流行性的款式供学生学习和讨论使用。

3.营造学习的氛围。

将三至八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一同讨论课程中的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见与独到的见解,然后作出对该问题的研讨结论,再和其他组的同学分享。小组研讨可以提供每位成员较多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于那些害羞与不敢在众多人面前讲话的学生而言,小组研讨会让他们较有自信和发言的胆量。

4.建立新的评分机制。

在以往的教学中有部分学生不注重学习的过程,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基础不够扎实。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评分机制进行改革,平时成绩占一部分比例,考试成绩占一部分比例,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只为了通过考试而去学习,会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从而提升学习的质量。

总之,项目教学法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透彻,特别适用于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31-01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生产的核心技术,一方面,它将服装效果图转化为服装平面结构图,是服装设计师设计理念实现的有效保证;另一方面,它为工艺设计提供结构合理的工艺样板,为制定工艺标准提供可行依据。因此,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胜任本专业的工作。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程的关系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应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找出它们的相通点,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立体的知识体系,避免出现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点时出现死记硬背、相互孤立的现象。尤其是在计算公式和服装尺寸放量方面,一定要考虑与人体、服装款式之间的关系,只有把关系讲透,学生才能灵活掌握应用。在教学中,可以按照实际生产的要求,把款式设计、面料选择、版型设计、制作工艺等结合起来学习。

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1.重理论轻实践。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一定要在具体实践中实际操作,并与服装制作工艺等课程结合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系统理论知识讲授,并按照课本举例进行手工制图,而没有将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工艺、服装面料、服装流行元素等有效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完成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学习后,不仅不能有效地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理论,反而往往只知道死记计算公式和数据,对制版知识一知半解。当服装款式发生较大变化时,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毫无章法,这样就会造成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严重脱节。

2.教学与服装市场和实际项目相脱节。由于学校的学习环境与实际的生产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校期间很少主动测量市场服装成衣相关数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只是讲解一些基础款式的操作,新方法的开发与设计方面的训练机会较少,校外实际生产更是不会进行。因此学生对版型设计和理论知识只能有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大部分理论知识无法验证,以致理解不清晰,应用时只能照搬,不能灵活运用最佳的结构设计和工艺手段表现服装造型。

3.学生对结构设计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服装结构设计就是当裁缝,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报考服装专业的积极性。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为非第一志愿入学的,并不是真正对服装专业感兴趣。也有部分学生对设计或管理比较感兴趣,将来毕业打算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而不愿意从事服装裁剪和缝纫制作等与“裁缝”相关工作,认为结构设计课程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因此,学生对服装结构课程学习态度消极,不重视甚至不参与课程实践,动手能力较差,无法对课程理念及知识点完全掌握。

三、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探讨

1.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整合交叉知识结构。为避免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与服装企业岗位之间出现相互脱节现象,需要根据岗位人才的需求修订教学计划,重视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密切配合,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有效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纵横向链接,并采用综合式教学法,在一个教学主题或项目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教学规划,同时注意调整综合不同课程的知识点,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将款式稿、灵感来源、结构图、工艺特点、工艺流程、面料小样、辅料等所有的过程都经历一遍,使学生结构设计知识与技能达到企业岗位的需求。同时通过制作完成服装,然后分析服装成品造型和舒适度,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为进一步掌握结构设计的尺寸规律与版型设计打好基础,不断提高服装制版水平。通过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2.创造性开展教学,完善教学过程。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形成最佳知识结构,将不同的结构设计方法与知识进行比对,从中找出规律。将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款型分析、人体结构等问题,这样讲解更直观明了,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课堂讨论。在服装结构课程的教学中,课时安排相对集中,以便采用分阶段教学,注重加强实践。在理论课阶段,由资深教师讲解,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每周讲授4~6学时。在实践阶段,由学生自主选择款式,进行1U1结构制图,并进行样衣的缝制,在样衣试制时,将净板放缝后进行简单缝制,重点不是工艺处理,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间的关系。通过对学生不同环节的专项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对结构设计的方法与理论进行理解与掌握,从而达到灵活掌握服装结构设计方法的目的。

3.加强与企业的横向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靠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最好的教师经历应该是从学生到企业再到教师这样一个过程,才能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但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新进教师一般是应届生,有的还要求是研究生,往届生很难进入高校,造成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学校应该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专业骨干教师成立特色研究机构或工作室。通过工作室使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体验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从而使学生将自身的学习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在工作中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外,可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的技术骨干来学校讲学和培训指导,广泛进行信息沟通、经验借鉴和技术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教师本人的技能素质。

4.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专业学前教育,使学生清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目的和作用。具体到服装结构课程中,需让学生明确学习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它不仅具有服装设计和工艺制作之间的桥梁作用,也是从事服装生产管理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这样不仅能启发学生认识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还能调动他们学习服装结构设计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注意分阶段、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逐步完成学习目标,保持强大学习动力。采取这种步步为营的学习方法,可以克服学习的盲目性,为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5.建立和完善新的考核方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就本门课程而言,我国目前主要有两种考核方式:一是考查;二是传统的卷面考试。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尝试对学生学习过程打分。比如可以把这门课程分为理论部分、款型把握部分、制作工艺部分、服装舒适度部分及最终服装效果部分,对学生完成的每一部分进行打分,并要求每一部分都合格才能考试通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为了考试而去学习,从而引导学生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也可以仅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查,比如实行项目式教学方式,在考查中主要对学生完成项目的具体过程进行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尝试完善新的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较强的课程,要不断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尝试新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进一步综合相关课程的知识体系,做好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结合;积极做好企业横向联系,产学研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成熟的企业先进生产技术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培养服装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陆鑫.服装专业人才培育中的“脱臼”问题研究[J].纺织教育,2005(6).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62-02

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由"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设计、服装CAD"等几门专业主干课组成。近年来,对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优化整合,逐步转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注重教学实操的新型课改。但也有不少学校由于对服装设计课的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教学模式乏善可陈,教学重点与学生就业所需无法实现"互动",学生走出校园,不能适应工厂的操作流程,不能吗上上岗等原因。导致学生知道理论,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现象。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出现或想得到画不出、或想得到却因打板不合理做不出、或只能临摹没设计想法的无奈现状。针对这些服装设计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服装设计专业课教学亟待深化改革。

一、立足学生就业,确定服装设计教学总体目标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在服装企业从事服装款式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裁剪、整烫、经营管理等技术岗位上工作的高素质中、初级专门人才。学生中90﹪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除了流水操作工以外,还兼有服装打板、服装裁剪、样衣制作、CAD制板、款式设计、放码、跟单、质检、服装产品生产流水线的组织与技术管理、服装产品推广渠道管理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虽不要求从业者有扎实的服装美术设计功底,但也要求具备一定的服装审美能力,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绘画表现基本技能。基于大多数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的特点及能力要求,结合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会把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服装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和线描服装效果图的绘画表现技能,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表现和电脑绘制款式图的综合能力,确定为设计课教学的总体目标。

二、改进服装美术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在美术基础教学,我校服装美术设计课考虑到学生现状,以转化为几何形体的人体为切入点,教材上使用的是由丁杏子主编的《服装美术设计基础》。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如何学习与服装美术设计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在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的需求,对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呢?我们的教学实践决定将整个的教学的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即"设计基础模块、设计理论模块、综合实训模块"。

2.1"设计基础模块"课程首先是绘画基础课。绘画训练不仅是画好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但鉴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了学生最易掌握,且最适合表现服装的线描技法的教学,如结构素描、人体动态线描等。在课堂教学中会配合服装杂志,临摹图中人物与动势,在了解服装的流行与趋势的同时。锻炼学生绘制人体动态,要求人体简洁、夸张,服装款式准确、清晰。进而从事到对视频中"服装"的运动着的模特的描绘,在动中观察,在静中总结归纳。 

其次是"服装绘画表现课",这是"设计基础模块"课程的核心部分。教学重点放在大量的服装线描效果图、服装款式图(工艺款式图、结构款式图)的训练上。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同时配合鉴赏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丰富学生的眼球,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印象,使其对设计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2设计理论模块课程的教学要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尽可能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入具体的服装零部件的设计专题,利用原型、立裁的综合教学体系。在教学上,可以从平面的纸样剪切剪裁,到立体人台的三维展示,将工艺的教学手法应用到设计的教学方法中,使学生明白,设计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设计是一个科学的有依据的思维加实践、总结的过程。

三、 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服装设计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强化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与结构对应变化的训练,掌握服装设计的主体核心。

1、以此为目的,从教学方面上讲,如在款式图的绘画教学时,同步进行的是男女裤子、男女衬衣的结构和缝制工艺的教学,款式图的绘画表现教学重点就放在男女裤子、男女衬衣的表现上。在表现款式图时,对款式的结构、比例,以及省道、分割线和门襟扣子的位置的确定,缝制工艺特征的表现,都要体现裤子、衬衣的结构制图、缝制工艺的要求。设计理论课的教学实训的课题也要注意结合同步进行的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设计综合实训模块更应将服装设计、制板、工艺、融为一体。教学内容的交叉整合,极大地克服了设计课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2、从教师方面来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款式造型设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服装工艺技术水平。这并不等于说设计教师必须要把服装做得如何精致,但起码的缝制工艺要有所了解掌握,尤其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强的能力。不仅常规服装的结构、裁制要懂,还要能运用服装结构原理,随意变化出新的结构形式。做到能以绘画表现款式、造型,以款式造型来设计结构,再以结构验证款式造型的合理性。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款式造型与结构变化的能力。

四、中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改革策略

4.1全面与市场接轨、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为服装市场培养出综合、实用且富有创意的全能型人才,因此为了完善巩固这一目标,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全面与服装市场接轨,依据服装企业的产销供一体的发展趋势,拓宽专业口径,积极创办与服装设计、服装营销与品牌效应等密切相关的多样性学科及专业,从而培养出既拥有综合的服装设计能力,又会营销之道,能将服装品牌推向市场,走向成功的专业服装设计与营销人才。服装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品,更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传承,凝聚着不同国家、不同人们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与综合的审美意识。因此服装行业的发展水平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促进学生树立内外兼修的创新设计理念、综合艺术修养,培养他们对抽象美、行为美、艺术美、前卫美的综合敏锐感,细微洞察力,并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超前设计意识与综合创新设计理念,才能最终体现中职学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真正内涵。我们可在学校现有实验资源的基础之上,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全面引进CAD设计室、成立专业的服装设计模拟工作室,通过丰富的设计、打样、销售、剪裁、制作等各项实训环节,强化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4.2强化师资建设,灵活设置教学计划、编制教学方案,令学生掌握绘窗技能。面对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师资匮乏的现状,我们应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行业交流机会:如通过定期聘请行业知名设计师来学校讲座,令教师更多地参加行业内组织的各项交流比赛与成果鉴赏会,使教师走出课堂、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汲取成功设计理念与经验,同时在不断充实自我、丰富自我的同时构建起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雄厚,专业技能强劲、全面的双师型服装设计教师队伍。在教学计划与方案的制订中,我们应充分依据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定位目标;通过深入实践的社会调查,了解专业的发展走向与趋势;同时聘请行业内的成功教育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真正设计出灵活、多变,适应中职学生特色,注重动手能力强化,专业知识面拓宽的实践教学方案。

以上是笔者从事服装设计教学的一些体会,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将服装设计课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避免了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性,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缩短学生掌握技能的周期。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很快适应并胜任工作岗位,发挥学生的才能。

参考文献

[1]康玉娥.浅谈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论丛,2006(1).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8

解构主义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新风格的探索,更在于解构主义在向正统、主流和规范质疑的同时,还致力于发现、挖掘过去的创作实践中被忽略和压制的方面,特别是拓展了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从未涉及的创作可能,唤醒了人们意识中沉睡多年的以冲突和不平衡为主要形态的审美观念。解构主义曾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瞎搞”,但究其本质来看,解构并不是解除一切,它是有的放矢的,是一种无秩序中的秩序。

服装设计中解构是对服装传统的颠覆,是不断地打破旧结构并组合成新的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觉比和谐重要,新的服装从合成过程到观赏过程,其意义处在一个不断流变的过程中。因此其结构和含义都难以把握,作者的作品不仅仅为作者自身的理念所转移,还在于观众的参与,观众看到的是什么便是什么。当我们第一眼看见这些解构主义的服装时,我们的视觉是有压力的,这种压力来自于服装的非传统手段以及反常规的所谓优雅之类,有点摇滚的震撼、波普的刺激以及朋克文化的感观影响。这些作品激发出人类所潜伏的别样情感和美感,一种类似破坏后的。解构主义的分离特征和破碎感不是随心所欲而为之的,是一种精心处理的最后表现。

二、 加里亚诺的作品风格

约翰・加里亚诺有时装设计怪才的称号,离经叛道又寓于优雅,惊世骇俗却不失韵味。他的设计,首先是极尽奢华的高贵:华美的蕾丝、高档精致的面料、夺目的服饰配饰、精彩绝伦的刺绣图案,加上夸张眩目的化装、几乎垄断了所有人对美的奢望。和其他设计师不同的是,加里亚诺的设计尽管华美精致、高雅气派、却不入俗套,不走陈规,总是要在其中加入新的观念和前卫思想。从裁剪上、搭配上、整体给人异乎寻常的创新鲜感。他大胆创新,将这种前卫的设计完美地与高级女装的高贵优雅融合起来,奇而不怪,前卫不失优雅,裁剪精妙,搭配繁而不乱,多而不杂,形象妖媚而不低俗。他精确地把握了前卫与经典、时代和传统的关系,敏锐地捕捉到时尚的最新定义。他可以将任何一种元素妙不可言地运用到服装上。

从加里亚诺的设计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带有解构主义观念的设计作品,尽管从其他设计师如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川久保玲(Rei Kawakubo)、马丁・马吉亚拉(Martin Margiel)、胡塞英・查拉扬(Hussein Chalayan)和维维安・维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等人的作品中也能看到带有解构主义理念的设计作品,但是本文选择加里亚诺的作品是因为他在运用解构主义设计的观念和手法上具有代表性。尽管服装设计师们或多或少都在使用解构设计的观念和手法,却都不标榜和承认自己就是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师,目前服装设计界尚无明确划分哪些设计师为后现代主义设计师。本文以加里亚诺的设计作品为例是为了更深层次地理解解构主义,而非把加里亚诺划为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师行列。

纵观加里亚诺历年的设计作品,可以看出他的设计在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同时,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也有一定的演变,在经过了初期的历史折衷主义之后,才渐变到解构主义。历史折衷主义和解构主义一样同属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表现。它的特点就是从历史中吸取装饰营养,加以运用,与现代主义的冷漠、严峻、理性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加里亚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折衷主义作品是他在1984年引起轰动的毕业设计――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服装系列。

从加里亚诺的设计作品来看,他的设计中真正较成熟地体现解构主义观念的时间是在1999年以后。从1999年以前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更偏向于使用折衷主义的方法来进行他的设计,尽管他从公开言论上已经在采用解构主义的思想,但从技术上似乎还不够成熟与圆润,因此,从其设计的形式上看,并没有完全的解构,而是在历史折衷主义的手法上徘徊。可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加里亚诺才真正以较为娴熟的技艺实现了这种完全的解构主义设计。

三、加里亚诺的四种解构方向

1、文化的解构

文化的解构主要是指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进行解构,而后再通过设计师的语言把这些解构后的文化应用到自己的服装设计作品中,有的文化解构甚至是把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经过解构后直接拼凑在一起,这样的作品很难分辨究竟哪种文化占主导,或是设计师的灵感主要是来自于何种文化,它给人一种在杂乱无章下寻求宁静的艺术感。

由于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决定了加里亚诺是解构文化的典范,英国一家媒体这样评论过加里亚诺,“当别的设计师都在街上寻找创作灵感时,加里亚诺却在图书馆翻阅着史书。”

图1是加里亚诺2004年春夏的作品,他进行解构的文化是古埃及文化,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把非常典型的古埃及文化元素解构出来,运用到他的设计中,使人一看便知,但细看又不全是,因为在此他已经融入设计师本人的语言了。

图2是加里亚诺2002-2003年秋冬的作品,他把带有印第安文化的元素通过解构手法运用到自己作品中。

2、传统服装意义的解构

服装的定义是指人(包括穿着者的身体和精神)和在身上的穿着物(包括衣服、裤子、鞋帽和饰品等)以及生活环境(包括政治、宗教、经济、地理、风俗等)共同构成的着装状态。从西方传统的意义讲,所有的因素应当和谐统一,也就是说衣物的样式、色彩、图案以及配饰方法都必须和着装者的身份和体形以及他所在的场合、环境完全相符合。

对传统服装意义的解构是指设计师通过解构传统服装造型对人体曲线的表现,使服装可以不符合人体结构,可以宽松、可以任意造型;通过对传统服装严格的道德规范的解构,使服装的性别表现多样化;通过解构服装穿着场合的严格界限,使穿着更加自由,形式多样化,并消解了服装的等级观念。这些非主流服装解构了服装传统意义上固定的审美模式,解构了以追求高雅为最高标准的审美,使服装审美多样化: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方式表现高雅,也可以表现性感和色情,表现脏乱和破旧,华丽的蕾丝和破碎的毛边都是时尚。穿破旧衣服的可能是个富人,因为服装华丽和破旧不再是个人经济条件的标志,而是个人对时尚的不同追求。

图3是加里亚诺2006-2007秋冬以“中世纪女战神”为名的系列作品中的其中一款,在此作品中,加里亚诺解构了传统服装的意义,故很难看出这款服装符合传统审美意义的元素所在,服装不像是为人体服务的,而更像是一件脱离人体的艺术品。

图4是加里亚诺2004年秋冬贫民化系列服装设计作品中的其中一款,服装中的可乐瓶、蓬头乱垢的头发、背上的画板等服饰足以看出这款服装的非主流性,是对传统服装意义的解构。

3、服装材料的解构

服装材料的解构就是打破传统服装面料的限制,使用与传统面料迥异的材料来制作服装。其中包括把传统认为不能做服装的非纺织材料用来做服装,并利用这些新材料的特性创造新造型。另外还有对传统面料进行再加工,使其产生全新效果。通过对服装材料的解构,打破了服装面料原有的风格概念,进行任意搭配的手法消除了服装的风格。原有通过对服装面料的材质对服装的描述词汇, 诸如“飘逸”、“硬挺”等在通过材料解构后的服装中将很难用得上。

图5是加里亚诺以金属材质作为服装面料的设计作品,很难用何种风格来形容这件作品。

图6是加里亚诺运用反光强烈的金属材质和透明的薄纱面料进行对比,这件服装给人一种叛逆的豪华感。

在图7所示的作品中,加里亚诺运用报纸作为裙装面料,透过报纸上诸多的信息量给人塑造出这件服装穿着者为生活而忙碌奔波、十分艰辛的造型。

4、服装结构的解构

对传统服装结构的解构就是把传统款式的构成结构打破,再造出新的似乎结构出问题的服装,或是某些部位进行非常规的改造。在解构服装的传统结构时设计师也创造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裁剪构成方式。比如加里亚诺就创造了他独特的螺旋式纵纹剪裁,令他得了“Cristobal Balenciaga奖”,并从此奠定了他在时装界的基础。

打破传统结构的目的在于最终寻找到新的方式。解构传统的服装结构,不仅是对结构胡乱的打散和游戏式的偶然任意重组,还要对传统结构精心地研究,在解构的同时找出更好、更合理的结构方式。所以解构主义服装设计师不只是结构的破坏者,也是结构的改革和创新者。

图8是加里亚诺2004-2005秋冬作品,作品中运用解构手法进行了服装结构。

四、中国的服装设计与解构主义

西方的解构主义使服装的审美多样化,残破美成为时尚。解构使服装的性别表现多样化,性感和色情得到炫耀。解构使服装的造型超越了人体的结构,使材料和图形选择更多样。解构打破了所有的规范,呈现出一个破碎和不完整的世界。总之解构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自由、宽泛的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观念。

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应该在比较全面理解西方后现代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去理解解构主义和正确运用解构主义。不能仅以外表的视觉刺激程度、怪诞等表面特征来判别解构主义,甚至错用解构主义手法,更不能为了追求解构主义而去设计服装。服装设计师应该从市场时尚发展的趋势要求来探寻服装设计的观念和方法, 因此对待解构主义设计的观念和手法应该按需要来选择应用。由于设计师所面对的市场差别很大,这使得每个设计师对解构主义的观念和手法的运用千差万别。借鉴西方解构主义服装设计的手法也应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来有选择地借鉴,决不能盲目抄袭,应该目的明确地正确运用解构主义的观念和方法。

注释: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页。

[2]邬烈炎编著:《解构主义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3]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7页。

[4]包铭新主编:《世界名师时装鉴赏辞典》,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Stephen Bayley,Philippe Camer:《20世纪风格与设计》,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9

1.符号学理论系统的内涵与服装设计

符号学(Semiotics)又称语义学(Semasiology),词义源自希腊语Sema(符号)。人的生存环境及社会关系等一切有意义的物质形式都是符号。美国人皮尔斯在上个世纪初提出了著名的符号学理论,任何一个符号都是由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三种要素构成的,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和道德性的功能,是意义与对象间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使对象和意义融合为统一的符号系统。当代设计学借助符号学的方法使自己由技术——数学或美学——数学的理论而过渡到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服装设计也不例外,从符号学的角度讨论服装设计,能够让人们更加理解人与社会、人与服装,协调发展且融为一体。

2.符号学理论与线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体现

2.1服装外部轮廓线的运用

外部轮廓线是设计的关键所在,它控制着服装的视觉形象。同时,它也构成了服装的外形特征和塑造了服装的风格,又是服装流行更新、循环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服装外部轮廓线在服装造型中,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服装领部形态的造型线条,二是肩部的形态变化,三是服装底边线的造型线,四是服装的长短和变化等,通过以上四点塑造服装的各种形态和不同风格,服装的外部轮廓线的良好运用可以使服装在外表上表现为高贵典雅、放荡不羁、潇洒自由、和朴素自然的特点。所以,服装造型中对外部轮廓线的设计相当重要。

2.2服装内部结构线的运用

服装内部结构线包括了服装的省道、分割线和褶裥等内部结构线条,它决定了服装的起伏,控制了服装的转折,构成了整体的服装形态,主要体现在服装的拼合部位。同时,服装结构线不仅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和人体的自然特征,而且,这些结构线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塑。既有美观的效果,又做到了结构合理,使人有舒适感。

2.2.1分割线的运用

分割线是在缝合服装裁片的时候产生的,也叫做剪辑线和开刀线。分割线是根据人体曲线设计制作,使人穿着时有舒适感,同时,分割线也装饰了服装,美化了人体,起到了服装造型上的分割作用。所以,在服装造型中,如果遇到面料单调、花色简单的服装材料,我们就可以考虑使用分割线,打破单调的效果,让人从视觉上感到服装的丰富,其手法可以在分割的位置进行改变,也可以在改变分割的形态,增加或减少分割的数量,从而让服装在造型上营造设计师想要表达的艺术氛围。

2.2.2省道线的运用

省道线在服装造型中不仅可以使得平面的材料更加符合人机工程学,使人体产生舒适感,使面料具有立体性,而且在服装的造型设计中的省道线还有装饰功能。

2.2.3褶裥线的运用

褶裥线是面料在造型的过程中,通过抽丝、堆积、打皱等方法使面料产生皱褶、纹路、波纹等效果,具有线条感。褶裥线的运用不仅可以使服装有肌理效果,产生体积感,使的服装的外观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而且可以很好的造型,是服装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2.3装饰线的运用

装饰线与服装的结构没有关系,仅仅起到装饰服装的作用。是在服装的袖口、衣服的下摆、口袋的位置、衣领的位置等地方添加各种样式和图案花纹的线条,可以使服装在外观上更加丰富,起到装饰作用,可以吸引人们的视线,突出人体的美。中式服装中的装饰线一般放在衣服的下摆、袖口和领口处,同时采用多种色彩的明辑线,使服装看上去更加精美、更加含蓄。

2.4服装面料条纹线的运用

服装造型设计中,对面料的肌理的设计手法之一就是面料条纹线的运用。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东方还是西方,面料条纹线的运用还是相当成熟的。同时,面料条纹线的运用也需要科学合理、恰到好处。成功的面料条纹线不仅可以使服装在造型上多姿多彩,而且还有功能性的作用展现出来,也是很多顶级服装设计师的重要造型手段之一。

2.4.1服装面料的色彩条纹线的运用

服装面料条纹线包括组织结构条纹线和色彩条纹线,其中色彩条纹线是由不用色纱编织而成,或者还有不同色彩的印花,它们可以形成各种形态、各种距离不同、数量不一样的条纹线。如斜条纹线给人活泼运动的感觉,不同方向的条纹线的混合又会出来形态百变、造型各异、美轮美奂的服装视觉感受。各种粗细和间距不一的条纹使服装更加富有韵律感。

2.4.2服装面料的组织结构条纹线的运用

织结构条纹线的形式有很多种,如纵向的、横向的、波纹状的、圆弧型的等等,是在服装造型中,改变织物组织而得到的造型线条。还有些是通过改变织物的组织中缝隙的大小或者孔眼的面积来最终打破原有服装单调的效果,从而赋予服装以不一样的美感。

3.结语

总而言之,服装造型师或者设计师应当根据穿着者的不同的年龄、职业和穿着时间等,来选择不用的造型线设计,设计师更应该熟悉和掌握各种服装线条的情感特征和表现形式,这样才能出来更多经典的服装造型,更加体现服装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才能把更好的服务消费者。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10

我爷爷是个裁缝师。看过他手缝棉袄。听他说过:“四、五十年代用过铬铁熨烫衣服。稍懂事时,用的是双脚踩的缝纫机缝制衣服,把木炭火装在熨斗里来熨烫衣服。到八十年代末,服装企业用的是电动衣车和蒸汽烫斗。最近,企业里流行使用电脑衣车和衣服整形机。各年代比较起来,每次服装缝制工艺质量的提升,服装设备也同步更新了。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服装企业定单量大,制作时间长。当今,演变成定单量小,款式变化周期短、速度快。迫使服装工艺改进,探究新工艺。同时,研究服装新设备,来提高速度、质量和效率。如开袋机、西装装袖机、电脑衣车等新设备层出不穷。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衣着要求越来越高。首先从衣着外表:缝制工艺质量就要提高档次。同时,结构设计要准确,款式也要新颖,才能提高整体衣服的档次,满足人们对衣着的需求。因此,服装缝制工艺可以促进结构准确,款式更新颖。

二、服装缝制工艺促进结构设计的准确性

服装结构是一门理论知识较深、实操技能很强的课程。通常我们认为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独立课程,与其它课程没有瓜葛。这是我们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表面认识。也就是对结构设计课程没有深入理解它的理论知识,忽略了理论与实操技能相结合。结果成了纸上谈兵,缺乏实用性。结构设计的实用性既包括它的理论知识,也包括它的实操技能。与服装缝制工艺课程有密极的联系。结构设计完成要通过缝制来表现其板型的优劣。衣服缝制需要缝份,各个部位的缝份量因位置不同而所加的缝份量大小也不相同。如普通有里女西装的下摆贴边加4cm宽的贴边,而有里普通女装马甲的下摆贴,做4cm宽的贴边,二者结果一样。但缝制方法不一样:女西装下摆贴是先折返4cm宽,再熨烫好;马甲的下摆贴是大身下摆与贴边先车1CM缝份,再沿缝折返。从外表看,马甲下摆底端多了一条缝。马甲工艺为何要这样做呢?从缝制工艺实际操作中,就容易理解这个理论知识。由于面料特性,归拔工艺不是所有形状都能达到,只是通过归拔工艺满足人体外形提供辅助作用。从此实例而知,服装结构设计离不开缝制工艺。同时,缝制工艺可以促进结构设计的改进,使板型效果更准确地表达设计要求。

三、服装缝制工艺能推进款式设计更新

服装款式设计,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艺术构思与艺术表达的统一体。设计师一般先有一个构思和设想,然后收集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同时对结构设计,尺寸确定以及具体的裁剪和缝制工艺等也要进行周密严谨的考虑,以确保最终完成的作品能够充分体现最初的设计意图。也应具备一定的独创性,从而增加服装的附加值。服装归根结底属于商业行为,其设计应在表现创意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生产制作的便捷。做工和装饰过于繁复琐碎只能加大生产成本,影响制作进度,最终将缺乏市场竞争。

其设计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各种不同的人体作为造型的对象。进一步讲,人的外在形状特征和内在心理因素制约着服装造型结构。因此,学习服装款设计比较其它视觉设计来讲,不仅仅是把效果图画好,更重要的是还得学会缝制工艺、结构设计、面料等相关知识。这是制约着服装款式设计学习爱好者的软助和难处。

款式设计不仅具有一定的绘画表达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缝制工艺和结构设计知识。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具有一定的缝制工艺和结构设计基础。这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服装造型,设计出合理的装饰细节。丰富的结构、制作工艺知识有利于创作。英国设计师麦昆茵(Alexander Mcqueen)的例子,很好说明这个问题,许多美仑美奂的服装精品均出自其亲手缝制。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11

实践创新教学模式精准化

1.更新培养模式,转变教学理念

为适应21世纪服装设计人才需求发展趋势的培养目标科学定位。我校依托服装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对接,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训为主导,走校企合作、项目结合为契机,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

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模块化”,可以模拟服装企业制作工艺流程,按课程顺序分为:基础模块、裙子模块、裤子模块、衬衫模块、旗袍模块等。

2.强化课程标准模式,形成系统的课程教学方案

服装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联系。首先从培养目标入手,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体系。为实现人才培养标准的准确定位,我们应该以核心专业课程标准为主题,依据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不断渗透企业岗位与边沿课程的知识内容。企业需求与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产业需求与专业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对接。

3.以专业岗位考证及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特色

证书课程实施环节一体化,探索学习成果认证形成不同转换模式;在学期间,参加服装设计或制作比赛获奖的学生,提交获奖证书,可作为相应课程成绩。课程内容尽量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例如学生通过学习服装结构设计、立体裁剪等课程后可以帮助学生考取服装制板师初级(五级)、中级(四级)职业资格证书;学习服装画技法、专题服装设计等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考取服装设计师初级(五级)、中级(四级);学习裙裤装制版与工艺、上装制版与工艺等到可以帮助学生考取服装定制工初级(五级)、中级(四级);学习服装CAD应用技术课程后可以帮助学生考取服装CAD制板师证中级(四级)。

根据行业岗位需求、能力结构本文从四门核心课程进行研究。《服饰图案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缝制工艺设计》、《服装CAD应用技术》

1.《服饰图案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施

《服饰图案设计》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总学时数54,本课程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中理论30%,实践70%。为服装设计及品牌企划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本课程具有实用性、适应性和审美性的特点;采用自主式教学和项目教学法,将理论教学与组织学生参加具体项目的设计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教学。通过大量的实训作业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设计创新能力。

(1)教学模式:采用“教、学、练、做、评”于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内容的设置;如:简化理论部分,强化图案设计流程――从如何写生、到变化、到设计,重点培养学生从设计到服饰图案应用的能力。同时将品牌项目结合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所学知识与实践项目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了教、学、练、做、评一体化。

(2)实验项目的教学法设计

服饰图案设计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示范,写生归纳,挖掘新的表现技法。精讲多练,直观教学。例如:打破传统图案教学方法,利用白色文化衫、环保袋、纺织颜料或炳稀颜料为素材重组装饰设计的创造,服饰图案设计还可以通过手绘和刺绣相结合。通过品牌项目模拟设计与制作,让学生懂得一个项目如何从设计到制作完成的流程,掌握服饰图案设计与应用技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3)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考核标准:百分制,满60分为及格

评分方法:

A.构思及创意表达30分程

B.配色及表现技法30分

C.整体效果30分

D.综合出勤及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10分

2.《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施

《服装结构设计》本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54学时;是双证融通的课程之一。

《服装结构设计》是结构设计的基础,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服装结构设计的原理,逐步熟练和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及技巧,使学生能根据设计的款式,按品牌服装的结构设计理念,制作出具有品牌理念、现代流行元素的服装款式板型。在上述教学要求中,本课程将以一定量的作业为前提,使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今后的专业设计形成较好的衔接。

(1)教学模式:采用“教、学、练、做、评”于一体

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轻理论,重实践;其次,采用直观、具体的示范操作,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强化实践、融入行业,采用“教、学、练、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2)实验项目的教学法设计: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是根据行业岗位的需求,开拓专业导向的实践课程方案,在每一单元模块教学过程中,首先采用5分钟微课件示范操作,再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制板技巧,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设计目标任务。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制作出符合款式要求和结构板型:在西裤制板过程中以基本结构为主体,时尚裤装结构为辅导,在实际应用中强化西裤结构制作的体验模式,以实物示范―结构制图―样裤试制等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效掌握西裤结构的主要特点和应用原理,为拓展时尚裤装奠定良好的基础。

(3)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服装款式设计图文件考核评分

评分标准:结构设计的准确性50%、设计30%、清洁度5%、合理性15%。

3.《服装缝制工艺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施

《服装缝制工艺设计》本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3学分, 课内54学时;也是双证融通的课程之一。通过对服装工艺基础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充份了解服装基础工艺的特性,理解服装工艺的规律,熟练服装工艺中的手针工艺、车缝工艺基础和裙装工艺的缝制技巧,掌握服装工艺流程,使服装工艺水平达到服装品牌的品质要求。

(1)课程教学模式

在《服装缝制工艺设计》课程教学中,重点采用“教、学、练、做、评”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地点在实训室中进行,“教学练做评”紧密结合,轻理论,重实训,把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手段、考评方法于一体的模式。

(2)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服装工艺教学以深入浅出为主导,着重缝制工艺的基础教学,分析讲授服装缝制工艺的普通规律和缝制技巧,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运用高清摄像影机的性能特点,让学生可以全方位清晰地了解服装工艺制作的全过程),采取现场直观操作,学生同步学习的实践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并通过对各类服装的缝制与工艺流程手册的完成,来提高学生的服装缝制工艺水平。

(3)教学成绩评定:

作业与评分标准以大作业的形式考核,按课程规定完成裙裤装缝制工艺(成品)各一件,根据工艺流程设计制作《缝制工艺设计于册》。

评分标准:A.缝制工艺的优良性70% B.整烫工艺水平10%C.缝制工艺手册20%

4.《服装CAD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施

《服装CAD应用技术》本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3学分, 课内54学时;也是双证融通的课程之一。

(1)课程教学模式

在《服装CAD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重点采用“教、学、练、做、评”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地点在计算机房中进行,把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手段、考评方法于一体紧密结合。

(2)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服装CAD应用技术》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式学习方法与任务教学法;教学内容“学以致用”充分体现以就业岗位裙为导向和考取服装CAD制板师证的改革理念,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练做评”模式的内涵是:以行业职业能力为依据,整体设计教学方案,合理组合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理论和实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设计操作方法,以实际服装款式的设计制作和各种品牌服装的具体设计,让学生进一步接触生产,把学到的知识能融会贯通地运用。

(3)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服装CAD应用技术》考核方式以大作业的形式:

按服装款式设计图文件考核评分。

评分标准:公式设置40%、设计30%、款式设计的合理性20%、输出10%。

结语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12

《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开设的两门核心课程。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中针对不同款式进行制图与制板的过程;服装工艺制作是将裁片运用一定的缝制技巧组合起来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两门课一般由两位老师分别讲授,由于课程内容不够衔接,教学方法不够统一,往往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从1995年开始探索将这两门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做”合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分授教学的缺陷

《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分授教学,虽然任课教师可以集中精力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较好地驾驭教材、实施教学。但随着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新教材、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客观要求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必须紧密结合,而分授教学的缺陷就日渐凸显:

(一)教学内容不衔接

由于分授教学,讲结构与讲工艺的两名教师授课范围界定不清,往往在“裁剪”这个结合点上互相推诿,成为服装专业教学的薄弱环节。而“裁剪”恰恰是服装成衣外观效果的重点,这个重点不突破,就无法进行服装成衣制作。例如:讲结构造型的教师,通常在理论上讲授几款服装造型,课程就基本结束了。上工艺课时,多数学生往往拿着面料无从下手。讲工艺课的教师只能再从打样板、校样板、排板与裁剪主料、辅料配伍等讲起,最后才能导入工艺制作的主课,直接影响了工艺课的教学进度。有时因为结构教师与工艺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连贯,两门课衔接不及时,造成信息混乱,也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不统一

由于分授教学,讲结构与讲工艺的两名教师的教育背景、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实践阅历的差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时学生习惯了一种教学方法,当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出现的时候,学生往往还需一段适应过程。例如:在讲授案板扣烫零部件时,有的教师不讲方法和技巧,要求学生扣出来就行,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扣烫才能完成工艺要求;有的教师按照服装工艺标准,要求学生在扣烫止口时,必须将熨斗从外向里、从右向左进行,反面朝上沿线迹虚出0.1依次扣倒,以保证正面止口顺直,没有虚眼皮,一次成功。这样,两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不统一,往往造成学生无所适从。

(三)理论和实践分离

由于分授教学,讲结构的教师偏重结构的研究,讲工艺的教师偏重工艺的研究,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注重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由于理论与实习的联系不足,特别是理论和实习的教学进度不一致,教学中存在着重复讲授、重点难点不统一、要求不一致等情况。加之有的教师知识技能单一,难以帮助学生实现结构与工艺的完美结合。例如:有的结构教师缺乏工艺实践,在讲授上衣结构制图时,照本宣科,讲解单一、死板。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特殊体型时,往往不知如何正确调整肩宽与胸围的差数,做出的服装没有达到美化人体的目的,犯了服装结构上最忌讳的错误;同样有的工艺教师不熟悉结构或工艺不精,必然授课简单,做不到举一反三,甚至发现不了样板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服装成衣成为次品、废品。

由此可见,分授教学有违服装专业内在的教学规律,也不适应现代服装产业发展需求,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必须加以改进。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体化教学,就是把《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这两门核心课程由一位教师讲授,从款式设计到结构设计,从样板设计到工艺设计,直到制作成衣,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做到“做中学、做中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正如一位服装前辈说过的那样:“一个好的设计师,她的作品不一定是精品;而一个设计师配一个好的工艺师,她的作品一定是精品”。一体化教学就是要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把服装设计的最佳效果充分展现出来。

(一)整合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衔接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按照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标准,将两门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制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服装外观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三大模块为支撑的一体化模块课程内容,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将理论知识与实习训练合二为一。围绕提高“核心技术”能力教学内容,突破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的学科化教学模式,把教材中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精缩成各知识点,串成知识链,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例如:在讲授女装结构时,重点讲授基础型(原形)应用和变化规律,通过若干款实例,使学生掌握女装结构原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在讲授女装裁剪时,重点讲授款式与面料的搭配及面料性能、纱向对成衣效果的影响。在讲授女装工艺时,重点讲授领子、袖子、止口在成衣中的重要性。这样,把服装结构与工艺的教学内容有机衔接,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专业理论更加连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围绕项目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统一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坚持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围绕工作项目课题,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习实训教室,通过模块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手段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融理论、实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生产实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能训练,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

(三)着眼企业需求,实现理论实践结合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坚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从满足企业实际岗位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同时也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实操情况下完成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例如:在讲授女装结构与工艺时,让学生走访企业,进行市场调研,每位学生至少收集5至10款不同服装款式图(效果图),然后由学生选出最喜欢的有代表性的几款作为教学内容。然后由学生自己打板,教师对各个样板逐一点评,使全体学生受益。在工艺环节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工艺方案,自己检验工艺时效、质量,最后将成衣与样板对照,互相讲评成衣质量和不同工艺方案的利弊,使学生对专业技能和工艺流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较好地掌握了服装结构设计的原理、服装工艺设计的技巧。这样,拉近了学生的技能与岗位需要的距离,较好的解决了人才培养中学生所学技术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制作出的成衣与市场的款式结构设计及工艺设计相符度大大提高,得到服装行业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三、一体化教学的初步成效

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体化教学,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了教学相长,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双提高”。

(一)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我从事服装专业教学16年,这些年就是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丰富和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锻炼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成为一名“双师型”专业教师。现在我不仅能够承担《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服装材料与应用》、《中国服饰史》、《立体裁剪》、《服装推档》、《特殊体型制版》、《工业化样板》等多门课程授课任务,而且技能水平也不断提高。2008年在辽宁省纺织行业服装制作工(制版)职业技能竞赛中,我经过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核和成衣动态展演三个部分内容,最后获得第一名,荣获了“辽宁省纺织行业服装制版职业技能大赛状元”和“辽宁省技术能手”称号,同时晋升技师资格,并被辽宁省总工会授予“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又荣获辽宁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服装行业“十大技术精英”称号。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13

2.在教学中的地位

服装设计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基本上也是按照上述三大组团进行设计的。服装款式造型设计课程组团一般由设计基础、设计思维训练、设计表达、专题设计等课程组成;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组团一般由立体裁剪、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制图、结构设计原理、工业制版等课程组成;服装工艺课程组团由服装机械原理基础、服装工艺、服装生产管理等课程组成。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组团在服装专业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学生设计表达,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培养学生服装设计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现状

1.理论缺乏系统性

我国高校服装专业的建立时间比较短,服装结构设计在多数人眼中属于服装裁剪范畴,认为技术含量不高,甚至是不屑于研究。由于人们对于服装结构设计的认识不足,导致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目前,流派众多,以平面结构设计为例,服装行业中有原型法、比例法、D式裁剪法、梅式裁剪法、360度裁剪法等。高校教学常用的是原型法和比例法,而原型法中又有文化式原型、登丽美式原型、美式原型、英式原型等;比例法中又有六分法、十分法、短寸法等。各种方法各有特点,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由此可见,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系统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实践环节薄弱

服装设计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尤其是服装结构设计环节。一个制版师的能力如何,实践经验丰富与否,直接决定着成衣的效果。但是,目前高校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多数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实践环节薄弱。多数教师所讲授的服装结构制图款式传统、陈旧,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模式化,与市场脱节。由于实践内容缺少时效性,所以学生兴趣不高。实践过程多为制作1∶5的示意图,1∶1等大图制作不多,而且多是为了练习而练习,往往缺乏后期的成衣实践验证。要求学生实践练习的目的多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和熟练要求不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效率上都与生产实际需要差距较大。总体来说,高校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较为薄弱。

3.相关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首先,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组团中的相关课程衔接不够紧密,如立体裁剪、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制图、结构设计原理、工业制版等课程的教学往往是孤立的,缺乏横向融通。其次,服装款式造型设计组团的课程与服装结构设计组团的课程衔接更是欠缺。款式造型课程的教师只注重学生艺术感觉的训练,只注重设计的款式、色彩、面料等因素,对于服装结构的关注和指导很少。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师往往比较注意与工艺课程的衔接,而对于款式造型设计的关注较少。各课程组团之间的纵向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孤立地学习各门课程,缺少全局观和系统性,不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4.师资队伍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高校服装专业设置较晚,服装专业教师队伍还不尽成熟。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师大体由几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院派,由高校课桌到高校讲台,理论功底较为扎实,实践经验较少;一部分是企业派,在企业一线从事生产多年,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功底略显不足;还有少部分教师是20世纪90年代从纺织、染织、工艺美术等专业经过进修学习后转到服装专业任教,系统理论学习不够,实践经验更是欠缺。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尤为重要。

三、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加强理论研究,提高系统性

服装结构设计是根据款式造型设计,解决衣片与衣片之间的逻辑关系,衣片缝合后所形成的成衣立体空间与人体空间的对应关系的科学。所以,理解服装衣片与人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与规律,是研究服装结构的基础。首先,要研究人体每个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规律,掌握人体和人体空间结构,再利用目标人体和服装人体的规律和服装平面结构衣片数据相对应,最终形成相对应的平面衣片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将服装各个平面组成衣片的排列关系用数学的方式加以规范化。通过服装结构数学模型的研究,总结核心本质规律,提高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服装结构设计首先是理性的分析,然后才是感性的升华。所以加强服装结构课程组团的系统研究,通过由立体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化过程,让学生形成理论构架,系统理解理论体系,这是学生学好服装结构课程的前提。

2.加强实践环节,提高针对性

对于服装结构课程,学生的实践环节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本技能训练,二是专业能力实践。基本技能训练包括立体结构设计时对于剪刀、珠针等的熟练应用技能等,平面结构设计时对于相关制图工具的熟练运用及运用直尺画曲线的技能等,主要是运用工具的能力和心手协调能力。专业能力实践包括基本绘图能力、根据效果图进行结构设计制版的能力、工业样板制作能力等。将实践技能和能力有针对性地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单元,在注重学生实践作业质量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提高效率,以适应服装行业高效率、快节奏的生产模式。以平面结构设计时袖窿曲线的绘制为例,现在很多教师习惯教给学生使用曲线尺来绘制。但由于服装的款式和规格是不断变化的,袖窿曲线也应该随着款式、规格的变化而有所区别,而曲线尺的曲度却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绘制时,要么不论服装怎么变化,曲度都一样,失去了设计的意义;要么因没有合适的曲度,学生无从下手。所以训练学生用直尺画曲线的技能是十分必要的。用直尺画曲线是企业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功,也是服装设计师必备的技能之一,但是高校教学时却一直没有强调和重视它。其实只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训练学生的心手协调,一般的学生只需要几周的时间就可以做到基本熟练,而佼佼者只需几天就能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实践项目和环节的针对性,精心规划、循序渐进,最终就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目的。

3.注重相关课程衔接,加强实用性

服装结构设计相关课程的衔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组团内课程之间的衔接,二是三个课程组团之间课程的衔接。目前高校的服装结构课程一般是每门课程单独授课,各自为政,横向融通较少。例如:立体裁剪开设1~2个学期(大一、大三),服装人体工程学开设1个学期(大二),服装制图开设4~5个学期(大一至大四),结构设计原理开设1个学期(大三或大四),工业制版开设1个学期(大四)。从开设的时间上看,基本符合知识逻辑体系,但是由于每门课是由不同的教师授课,缺乏有效的衔接。建议可以尝试打破各课程界限,以裙装类、裤装类、衬衫类、西装类、时装类等项目为切入点,以人体工程学为基础,运用立体裁剪(立体制版)、平面制版、变化原理,最终形成工业样板的思路来调整课程设置,让学生了解每一类典型服装款式从形成到最终完成工业样板的全过程,达到系统理解、熟练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到生产的中间环节,在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与实例讲授中要与服装款式造型设计课程相衔接,对设计作品加以分析、分解,将款式造型设计通过理性的二次创作,把效果图转化为可供生产的样板。在服装工业制版的讲解中要与服装工艺课程相衔接,对于样板的缝份、吃量、剪口等的设计合理,裁断版、工艺版的制作准确,对生产工艺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同时,还要通过工艺制作,对所设计的样板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一个不懂款式设计的制版师是没有灵魂的制版师,一个不懂工艺设计的样板师是没有根基的样板师。只有通过三个课程组团的有效衔接,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