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实用13篇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1

论文论文关键词:中国 东盟 纺织品服装 国际竞争力 论文论文摘要:文章用国际竞争力的两个主要测量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反映中国与东盟在纺织品服装业上的国际竞力。研究表明中国虽然在纺织品服装产业上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东盟五国中的印尼和泰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因此,中国与东盟应开展协议分工,在产业内部侧重发展不同的产品,重点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合作代替竞争。 一、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出口情况分析 (一)中国与主要东盟国家纺织品服装出口情况比较 纺织品和服装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中均占重要地位,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中国与东盟均属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的国家,目前基本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双方在纺织品服装的国际市场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为520.61亿美元,占世界服装出口的28.1%,东盟国家中只有缅甸和印尼跻身世界服装出口前十位,这两个国家的比例分别是2.0%和2.2%。2011年中国服装出口额为618.6亿美元,占全球出口份额的24%,排名全球 第二,增幅最大;东盟国家中服装出口位居前十位的只有印尼,列全球第九位。在2011年全球纺织品出口排名中,中国列第二位,出口334.3亿美元占全球出口份额的17.2%;泰国列第三位,增幅21%。而2011年东盟纺织品服装产品出口占整个东盟出口比例只达到1.0%。2005年到2007年这三年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分别达到了1150亿美元、1440亿美元和1712亿美元。在这三年中,东盟国家中印尼的纺织服装产品发展非常迅速,2005年印尼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86.1亿美元,而到了2007年印尼仅纺织品出口额就达到了100.03亿美元。这些数据说明,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排名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相比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二)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中国和东盟的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市场和日本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中国和东盟的纺织服装产品在美国市场所占份额约为10%,而在欧盟市场中国接近5%,东盟则超过5%,但所占份额不大,相差较小。这说明中国同东盟国家产品在美国和欧盟市场存在着竞争,原因是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是以发展中、低档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为主,而且出口的市场基本上都是欧美等国家,但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2005年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取消,这种竞争状况会日益加剧。而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份额仍然低于10%,东盟出口到Et本的纺织品和服装的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均超过50%,其份额差不多是中国在日本市场份额的6到8倍,这说明东盟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远远超过中国。 二、中国与碰鼬铲际静力匕较 在测度某国产品与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方面,通常使用的指标包括以下三种: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和出口业绩相对指数(IREP)。本文用前两个贸易指数来分析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C)比较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指数(TradeSpecilaCoemcient),也称贸易专业化系(指的是经这里的radeSpecializationCo—e伍cient,TSC),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系数越大表明优大。即TC指数=(出口一进口),(出口+) i;其中,Ve代表某类产品的出口值;vi代表某类产品的进口值。通常,TC~>O.8,则该产品具有很强竞争力;若0.5≤T0.C5,则0具8有强竞争力;若一0.5≤Tc<0,则该0<~产T品C具<.,则该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若<有一般竞争力;若一0.8<TC<0.5则具有较低竞争力;TC≤一0.8,则只有很低的竞争力。 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在双边贸易上1993年的TC=一0.8 3,几乎没有竞争性,1995年到2001年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为一0.74、一0.55、一0.43和一0.53,虽然贸易竞争指数有所上升,但基本上仍然小于一0.5,说明双方具有较低的贸易竞争力,在纺织品和服装产业上基本上属于完全的专业化分工。但随着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在纺织品服装产业上的结构调整及升级,中国与东盟的这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开始出现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由表l可以看出在2000—2003年间中国在纺织品上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0—0.5之间,说明中国在大部分中间产品纺织品上具有强竞争力;而在服装产品上TC指数一直大于0.9,这些数据说明中国在服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几乎到了只出口不进口,即实现了完全的出口专业化。 (二)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比较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其公式为:RCA=。其中,xe为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额;x为一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We为该类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w为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一般认为,若RCA≥2.5,则具有强的竞争力;若1.25~<RCA<2.5,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0.8≤RCA<1.25,则具有一般的竞争力;若RCA<0.8,则具有弱的竞争力。 由表2的数据可知,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RCA指数在1980年到2000年间均超过了4,说明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竞争力特别强,与东盟五国相比,纺织服装行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原因是纺织服装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中国又拥有成熟的生产技术、市场推广技术以及极为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而东盟五国除印尼外,其他国家的纺织品服装产品的比较优势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并且根据比较优势强弱排名依次为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而且泰国的RCA指数20年来一直在2.5以上,印尼在1990年后其RCA指数也超过了2.5,这说明在老东盟五国中,泰国是中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近几年泰国服装业发展相当快,已经向时装方向发展;而印尼近几年纺织品服装产业成长也相当快,已经成为中国的又一个竞争者。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世界主要的纺织品服装的消费领域美国和欧盟市场上,中国和东盟的纺织品服装产品均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双方均有较强的竞争力,但中国纺织品和服装产品与东盟国家相比其竞争力的优势更加明显,原因是中国在技术、规模效益上有较强优势。 而中国与东盟相比,虽然东盟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水平都低于中国,但随着东盟国家纺织品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在第三方市场上与中国已经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关系。双方在纺织品服装产品的TC指数上有一定差距,但均表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而东盟国家的RCA指数呈现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则出现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中国在纺织品服装产业上的竞争优势正在受着来自东盟国家的竞争压力。 鉴于中国与东盟双方的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对各自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两国对第三方市场出口结构的相近性,双方在对外贸易中应加强协调合作,避免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减少贸易摩擦,对促进双方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双方在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和加工上均是以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并且是世界中低档纺织品服装制成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双方的要素禀赋、产业层次、出口市场的相似性加剧了贸易关系的竞争性。因此,中国与东盟应根据小岛清教授的理论开展协议分工,在产业内部侧重发展不同的产品,重点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合作代替竞争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2

Keywords : Quota system,Textile trade, trade friction,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1. 中国纺织品贸易现状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以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不可比拟的成本优势,正日益成为一个纺织大国。根据中国海关统计,自1995年以来我国纺织品贸易顺差每年都在200亿美元以上,2004年达到了782亿美元,超过该年度全国贸易顺差总额320亿美元的总值(如图1)。在产品结构上,由于以往的贸易限制集中于服装等制成品,取消配额后,服装及纺织制成品进口增长快于纺织原料,制成品在全部进口中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进口结构以化纤制品、纺织 制成品为主。 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盟15国、美国、口本、香港和俄罗斯市场,2007年对这五大市场出口991.35亿美元,占出口总金额的57.9%,集中对美欧市场的大量出口,容易与美欧引起贸易摩擦,过分依赖少数几个出口市场,容易形成买方垄断,一旦发生贸易冲突,其谈判筹码和周旋余地不足。

我国加入WTO以后,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全球纺织业原有市场和利益格局,因此对于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就有了所谓“挤占了他人的市场份额”的大量反倾销等各种障碍。而低价销售是我国遭遇反倾销的直接原因。根据出口扩张性增长理论,如果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且处于不断增长中,那么我国生产纺织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能力会提高更快。纺织品是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有次出现的经济增长我们称之为“出口扩张型增长”。而我国是个纺织品出口大国,其出口能力的提高和出口量的增加会造成国际纺织品市场供给的增加。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增加会造成纺织品国际市场价格的下跌。

在图2中,新的纺织品国际相对价格曲线(TOT’)比原来的(TOT)斜率要小。大国的消费只能沿着新的国际相对价格曲线(TOT’)作选择,在均衡点C2'上,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U2')虽然高于增长前的U1,但比贸易条件不变下的U2要低。贸易条件的恶化对于出口国经济福利水平也是具有负面影响。

2. 中国纺织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2.1新产品研发能力弱,国际营销能力低

纺织服装行业将向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功能差异化、安全环保型方向发展,而一些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污染高和威胁人体健康的大路货产品将被逐步淘汰。我国在产品设计与品牌建设方面,与国外企业差距很大。我国企业普遍追求短期效益,从事大量的来料、来样加工和贴牌生产,或简单模仿、复制国外产品,导致纺织服装产业长期处十粗放经营状态,出口贸易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中低档产品的出口数量大,利润微薄,研发能力弱。另外,我国企业开发国外市场的能力不强,营销水平不高。绝大部分出口企业都主要依赖国外的中间商出口,未真正融入纺织服装的国际营销链。在国际纺织服装产业链中,中国制造商只获取了l0%的利润,90%的利润被国外品牌商、中间商、批发零售商赚取。中低档、无特色、无品牌的纺织服装大量出口,并在短期内快速激增,将引起进口国的抵制和其他出口竞争国的恐慌,从而导致与进口国及其他出口国的贸易摩擦。

2.2容易产生贸易摩擦

虽然2005年1月1日,废止了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但美欧又对中国出口纺织品进行设限,贸易摩擦不断出现,2005年中外纺织贸易摩擦事件有许多。究其原因,主要有3种:一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由于美国已逐渐丧失了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无力维持它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2008年以来经济萧条,各国开始想要振兴本国经济,而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保护国内产业;二是贸易本身包含着经济性因素和政治性因素,政治家一方面要为谋求本国利益长袖善舞,另一方面要赢得竞选的胜利,也必须屈从于某些特殊经济集团;三是我国的纺织产品市场过剩,纺织企业非合作博弈。中国出口纺织品相似程度高,替代性强,供给缺乏弹性,企业为了获取订单竞相压价,给当地纺织企业以反倾销的口舌。同时,出口纺织品技术含量低、质量不高,也多受到国外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限制。我国目前已批准的19744项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只有8621项,采标率不足44%。可见,我国在技术标准、质量控制、检验及检疫和认证等方面的落后,也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屡屡得手的原因之一。纺织品出口企业战略不清晰,缺乏行业合作。

3. 对策

3.1纺织品贸易协会方面

改善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秩序,加强行业自律。针对中国纺织品容易产生贸易摩擦,规范出口经营秩序,促使企业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避免因国内外市场的大幅波动而使国家和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从根本上遏制低价出口的恶性竞争行为,减少贸易摩擦。

建立纺织业检测机制。针对国外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我国纺织商会及行业协会应积极采取措施,面对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政策、反倾销政策等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带来的种种不利,逐步建立起纺织服装的监测系统,对一些重点产品的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出口国别和地区及时,帮助我国纺织企业正确认识市场前景,确定发展方向。

制定纺织品进出口市场准入标准和认证体系。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以后,国家采取行政手段限制和规范企业贸易行为越来越少,纺织商会要根据国际纺织品市场需求情况和外贸敏感度对纺织服装行业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环保、劳动保障等情况,在商务部支持下,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国际上认可的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2纺织品贸易企业方面

目前,中国对外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出口量大而利润薄、产品结构不合理,易引起贸易摩擦。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加大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更新、改造技术装备,为技术创新、产品创特色奠定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特色产品开发,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拓展产品的多样化功能,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口益多样化、小批量的市场需求。并尽量拉长产业链,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和资源的比较优势以及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尽量加大加工程度高的服装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减少纺织原料、坯布、普通面料等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研发能力。最后大力开发功能型、环保型产品出口。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要在抗静电防辐射、防火阻燃、抗菌防霉、抗紫外线、环保无污染等产品的开发上着力,扩大功能型、环保型的出口,避免低水平、同质化层次的激烈竞争。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合力“走出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意识的加强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我国的纺织原材料成本、环保成本、劳动力成本也在较快地上涨,低附加值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明显下降。加之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威胁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提升,也都会给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带来较大影响。我国要以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为龙头,联合各类优势企业组成“联合舰队”配套“走出去”。组建跨国企业集团到更有资源、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投资兴办产业、营销链配套企业,提高海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经营能力和配套能力,从而减少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

三是立足长远利益,理性、依法经营。一些企业以自身的短期利益为重,缺乏长远观念和全局观念,不自觉执行环保法和劳动保护法,以牺牲公共环境安全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为代价,靠以量取胜在国际市场上低价销售产品,甚至发现有国外贸易摩擦的苗头后,仍然突击大量低价出口,导致大量贸易摩擦的发生,最终受损的是所有出口企业。正常的出口秩序既要有政府的监管、行业组织的协调,最终要靠所有出口企业的自觉行动。因此,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要牢固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依法经营,共同维护正常的出口秩序。要学习和掌握WTO规则,在进口国对我国纺织服装非法设限时能运用WTO规则积极参与应诉,维护我国产业的合法权益。

3.3政府和社会的应对之策

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还将面临各种贸易摩擦和新的挑战,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发展战略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政府做好相应服务工作。积极引导纺织业抓紧提高纺织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能力,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堵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并加强对纺织企业遵守国家劳动、环保和安全生产等有关法规的监督管理;认真审核纺织服装业经营出口贸易的必要条件、市场准入标准和认证体系,以提高纺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经营对外贸易的技术业务水平;完善与纺织品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应加快修订一个与市场化进程同步发展、为政府加快向行业商协会放权,使后者在开展各项工作中有法可依的相关法律法规。

其次,引导产业集群的改进。纺织产业集群在给地区经济带来效益的同时,自身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是集群内部纺织产品的结构不合理;二是集群内部产品同质化、产业差异化程度低等现象严重。而建立在产品同质化上的价格战,很容易脱离良性发展的轨道,而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之中。因此,综观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一个“柠檬市场”,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是无法避免和解决的。要纠正导致市场失灵或低效率的单个企业或个人的欺诈行为,提高其预期风险成本,就必须有效制造和传播“正确的市场信息”;利用纺织业在全国乃至亚洲的龙头地位,制定纺织业的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若纺织业在市场能达到占近1/ 3的份额,则即充分为纺织业集群制定整个纺织行业的各种生产标准和市场规范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整个产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可有效地避免“柠檬市场”的产生。

总之,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要统筹规划、多方配合、协调一致,共同遵守和运用WTO规则,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主动预防和应对中美纺织服装特保摩擦。

总结

我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消费、出口大国。加入WTO以来,纺织服装出口的快速增长暴露出一些问题,产品附加值低、与其他国家的纺织服装贸易摩擦不断等。从国际贸易原理的分析来看,盲目扩大出口量会使国际纺织品价格降低,进而使贸易条件恶化,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福利水平,建议引导出口企业改善出口竞争秩序,加强行业自律。从中美纺织服装特保贸易摩擦的应对策略来看,鉴于目前生产、出口企业众多,完全依靠企业的自律行为难见成效。因此,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行业组织的协调作用不可忽视,要加强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正确引导与协调。同时要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着力推进市场多元化。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要统筹规划、协调一直,主动预防和应对纺织服装遭遇的贸易摩擦。

本文仅就中国纺织品贸易的一些现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关中国纺织服装贸易方面仍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蕴岭.世界市场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 李小红,史小芳.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4).

[3] 孙际文.2007年纺织品贸易环境国际新特点及外贸政策新变化[J].纺织导报,2007,(03).

[4] 陈林,秦向东.欧盟东扩对我国纺织业的潜在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1):47-52.

[5] 赵坊芳.中国纺织服装业应对后配额时代贸易摩擦[J]. 国际贸易,2005(11):20.

[6] Matthew Meonkey.如何应对后配额时代新贸易摩擦 [J].纺织信息周刊, 2005 (1) : 11.

[7] 何莉娟.后额时代的我国纺织品贸易[J].市场经纬,2006,(6)21-24.

[8] 王亚飞,郑明慧.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J].当代经济管理,2008(4):25-28.

[9] 潘惠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6 ,(1):38-40.

[10] 黎友隆.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面临的形势及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文荟,2006, (4):89-91.

[11] 高伟凯.后配额时期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态势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4):63-68.

[12] Rainer M. Ierwangen, GATT VI and the

Protectionist Bias in Anti-dumping Laws,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1990.

[13] 金旭:共享中国纺织业优势[J].中国经贸,2007.(120).

[14] 郭燕:纺织服装走出去战略[J].科学决策,2002.(11) .

[15] 张哲,刘建华.中国经济崛起和中美经贸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06,(11).

[16] 李秋珍.美国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特保措施的微宏观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3):46-51.

[17] 廖屹甍.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政治起因与相应对策[J].经界, 2006, (6) 33-36.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与出口国,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对于本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要解决13亿国内居民的穿衣问题、为相关产业提供配套,还在拉动经济增长、积累建设资金、解决国内就业、增加出口创汇等方面肩负着重任。特别是纺织服装业由于具有产业链长、劳动密集的特点,因而其发展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尤为重要。纺织业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出口依存度相当高的产业,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十分明显,而美国作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在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的不断扩大,在美国市场遭遇的贸易壁垒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据海关统计,目前,美国对华的贸易壁垒主要有关税、配额、反倾销等传统型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等新贸易壁垒,特别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关税作为一种传统贸易壁垒,虽然它对一国进口的限制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小,但通过对不同产品制定不同的税率,可以比较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的产品施加不同程度的限制,特别是,对于初级原料产品制订较低的关税,而对于深加工产品制订较高的关税来提高关税有效保护率。关税在阻碍我国商品进入时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区域贸易集团的贸易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使得我国商品在进入北美和欧盟市场时的难度更大。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国家,而纺织和服装业是被立案调查最多的行业之一。

2.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的发展概况

2.1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概况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是随着国际纺织生产中心在80 年代中期由西方发达国家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龙”)转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过程中开始的。80 年代初,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仅占世界商品贸易总额的4.72%,(959 亿/20310 亿美元),从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其贸易额开始迅猛增长,到1990年已达2122.7 亿美元,十年时间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增长了121.3%,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6.25%,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0%,远高于同期世界商品贸易总额的增长率。2006 年的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为5300 亿美元,虽然在117830亿美元的世界贸易总额里的比重下降到了4.5%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纺织品服装产业在经过上世纪8、90 年代的高速增长后逐渐步入“夕阳时期”)但在1990年到2006 年的16 年间,纺织品服装贸易依然保持了9.36%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说,在世界商品贸易发展趋向能源和高端制成品快速增长的两级分化趋势大环境下,纺织品服装贸易保持了持续、稳定的较快增长。

2.2 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概况

改革开放后,我国获得了一个开放的、持续扩大的国际贸易环境,在政府着重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的政策指导下,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不断扩大。1980 年9 月,中美签订了第一个纺织品贸易协定,1984 年我国加入《多种纤维协定》(MFA),改善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外部环境。1994 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13%。到加入世贸组织前夕的200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到520.8 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20.89%,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14.6%。随着2001 年中国的顺利入世,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可以享有《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规定的第三阶段18%的份额增长,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在2002 年、2003 年和2004 年分别实现了15.68%、30.09%和20.10%的高速增长,并在2002 年超越墨西哥、土耳其,成为美国、欧盟市场的纺织品服装第一大供应国。2005 年是纺织品配额制度在全球取消的第一年,被国际配额制度长期压抑的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当年年初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虽然在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中遇到了很多的阻碍,但我国的纺织品服装产业在当年依然取得了20.69%的高出口增长率。随着2005 年《中欧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和《中美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的相继签署,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2006 年争取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可预见的出口环境,2006 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1440.17 亿美元,增长率达22.53%。

2.3 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概况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消费国,也是中国纺织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从两国贸易规模来看,2002 年、2003 年和 2004 年,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额分别为 121.87亿美元、149.24 亿美元和182.40 亿美元,在美纺织品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占到15.56%、17.91%和20.31%。2005 年初,随着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的终结,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增长。从各月出口金额看,除2 月受到春节影响外,到6 月出口达到最高,为 25.87 亿美元。随后,受到美国设限的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增长趋缓,到12 月份当月对美出口仅有 13.91 亿美元。

全年共计224.05 亿美元。经过2005 年纺织品配额取消,美国重新设限,中美协议签署等大起大落的变动之后,纺织品服装出口在2006 年迎来了相对稳定的大环境,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2006 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继续以平稳的态势增长。从输美纺织品构成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以服装为主,服饰次之,织物和纱线较少。2003 年、2004 年和2005 年对美服装出口额分别达到72.58 亿美元、89.28亿美元和151.44 亿美元,在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 62.52% 、61.33%和67.59%。服饰类出口额在绝对量上位居第二,但同比上升幅度不大。作为原料的纱线和织物,虽然绝对量不多,但同比上升幅度却很大,特别是纱线2005年出口额比2004 年上升了145.85%。

3. 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原因

3.1 美方原因

美国政府在指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国内利益集团的对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力,通过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来保证国内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是美国政府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其次,在国际上将经济问题泛政治化是美国政府实现其经济和政治霸权的一大手段。最后,扭转贸易逆差,寻求经济复苏也是重要的经济原因之一。

首先,经济利益集团对美国政府决策的影响。在经济学理论中,在两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前提下,每个国家的出口产品的相关产业会扩张,而国内与进口商品竞争产业由于国外商品的冲击会相对萎缩,劳动力会从萎缩的产业流向扩张的产业,并再次达到均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劳动力在两类产业中的调整并不是畅通无阻的,因此会产生失业问题。这便是自由贸易带来的调整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言论再次沉渣泛起。“中国者”认为,自“9.11”以来,美国过于在全球反恐,以至忽略了它的最有潜力的竞争对手――中国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和军事实力的不断提高,美国正面临着在亚洲被边缘化,在全球被分流利益的威胁。美国对华纺织品服装贸易政策作为其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纺织业对中国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解决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和全国的就业问题帮助很大,美国在纺织品服装贸易上对中国不断引发摩擦,必然对中国的经济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带来干扰,从而通过纺织品贸易来牵制中国,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最后,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设置较多的贸易壁垒是美国经济发展放缓、对华贸易持续逆差的产物。

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疲软,美元连续贬值,一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2006 年美国对华贸易总逆差达2506 亿美元,占美国当年8811 亿美元的全球贸易总逆差的28.4%1。面对如此大的贸易逆差,在对中国的出口又不能快速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设置贸易壁垒以阻止中国的产品更多地进入美国市场,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而首当其冲的便是纺织品服装贸易。

3.2 国际原因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必然置于国际贸易的整体框架之中,因此国际贸易的全球环境,必然会影响到中美双边贸易的发展。在全球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的大环境中,美国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设置如此多的贸易壁垒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除此之外,美国和欧盟因为经济规模、政治文化上比较接近,它们在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设置贸易壁垒的时候,往往互相模仿。所以在处理对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时候,往往还要考虑到欧、美双方相互的示范效应,这使得本已非常复杂的纺织品服装贸易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3.3 中方原因

国际贸易大环境和美方的内部原因,对于解决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问题时都是外因,只有真正处理好我国自身的问题,方能解决问题的根本。

首先,我国与出口创汇为导向的出口策略和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特别保障措施实施的一个前提标准就是出口量的连续、大幅上升。在我国鼓励出口的政策指引下,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自然会踊跃接单,使得出口量连年攀升。同时,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美、日、欧、港四个国家或地区,尤其是美国,2006 年313.63 亿美元的出口额占当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21.8%。除了对于单一市场出口量的快速增加容易招致贸易壁垒外,出口市场选择范围的过于狭窄对于分散我国的对外贸易风险也极为不利。

其次,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投资发展不平衡。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投资和对外贸易有一个特点,就是两者的主要流向相反,一面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大量流向国外,但进口较少;一面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很多,但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走出去”的少。外商直接投资对加快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缓解资金紧张曾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直到现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依然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应该多加学习的地方,但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国际投资流向的不平衡已经影响到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吸引到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投资母国而言有较强的出口替代效应,减少了投资国对我国的出口,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而我国的纺织品服装企业“走出去”的又比较少,不能将工厂设在国外,从国外向当地或目标市场出口。两方面对比的结果就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非常大,导致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升温。

第三,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的结构不够平衡。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对美出口商品的结构也相对集中,将我国对美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集中在某种或几种类型产品上,这使得我国对美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极易引起当地市场及生产企业的关注。当地的市场管理机构、行业协会及生产企业由于担心来自中国的商品会挤掉他们的市场份额,纷纷以种种借口对我国的纺织品服装施加或申请施加贸易保护措施,造成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的贸易壁垒。

结 语

纺织品服装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一直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大出口国,我国长期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大量价廉物美的纺织品服装产品,增加了进口国消费者的福利,也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以及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到各种贸易壁垒的阻碍。尤其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第一大出口国――美国对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设置了重重的贸易壁垒。不论从美国市场对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重要性而言,还是美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设置贸易壁垒的程度上而言,积极寻求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应对美国贸易壁垒的策略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珏.试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与理论基础[J].世界经济研究,1994,(6)

[2] 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M]. 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1997

[3] 张二震等.国际贸易政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4

国际贸易可以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奢侈品的国际贸易中,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通常是混合在一起的。王欣(2008)认为,奢侈品贸易可以分为三种:普通进出口、伴随服务贸易产生的货物贸易、资本直接输出。普通进出口是最为直接,也是比较原始的一种奢侈品贸易方式。这种方式成本高、贸易壁垒高、效益较差,在国际较为成熟的奢侈品市场,这种方式已经不是主流。但是在中国市场,直营的方式仍是大多数国际高级品牌所采取的方式。如LV、CHANEL、BURBERRY等,都直接在高档的商场设立专卖店,销售成品。利用这种渠道,国际高档品牌能够较好地控制新店面的选址,打造奢侈品高档、高质量的品牌形象;通过店面方式与目标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营销,为目标消费群体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使得整个贸易销售的过程中,各环节的利润达到最大;在中国大陆控制供给,使商品供给始终处于不饱和的状态。在伴随服务贸易产生的货物贸易方面,旅游业对奢侈品消费影响最大。由于中国大陆市场并不成熟,人民币不断升值,很多高消费人群都选择到国外直接购买奢侈品。根据贝恩公司对中国奢侈品行业的研究,中国奢侈品境内消费比重在近年来逐步上升,但是仍然不足50%[1]。很多中国大陆消费者都愿意到港澳,或者产品的原产地购买奢侈品。国际奢侈品牌的资本直接输出主要表现在其为与东道国国内品牌通过合资、并购的方式,成立新的子品牌。在发达国家这种做法十分普遍。PPR集团于2004年拥有GUCCI集团99.4%股份,2007年止共拥有PUMA品牌62.1%的股份;LVMH集团旗下有子品牌LOUISVUITTON、1996年加入的LOEWE、2001年加入的FENDI等。徐雯(2009)对奢侈品进入中国的区位因素、产业因素和公司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区位因素(WTO政策和文化距离)对国际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进入模式选有显著影响,而市场环境、政企关系、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经营知识和经验积累对中国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影响程度不大。”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际奢侈品牌进入中国的方式明显倾向于新建子公司,而不趋于选择与本地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在新建的合资企业中,国际品牌的股权越来越高。总体而言,国际品牌在华投资倾向于独资、控股。国际奢侈品牌主要进入基础设施好和交通便利的一线城市。城市人均消费能力高对奢侈品牌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力和政策因素也对国际奢侈品牌有着正吸引力[2]。高级服装是奢侈品行业中的一个重要分部,可认为其贸易方式即分为直接进出口高级成衣、伴随旅游服务产生的货物贸易,以及国际企业资本直接输出与东道国企业合资成立新品牌。

(二)国际高级服装品牌进入中国的三个阶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高级服装行业呈现寡头垄断市场态势。根据周婷对中国大陆的高级服装市场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际高级服装品牌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能够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世界一些国际品牌,如金利来、梦特娇等,都试水中国市场。这些品牌并不是世界一流品牌,但是帮助中国大陆的消费者了解到了国外的服装品牌,并在中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贸易逐步发展,国际一流品牌逐步为中国大陆消费者所知。但这一时期的国际品牌一般都选择亚洲其他国家作为跳板,由经销商,不直接进入中国大陆市场。90年代末,多个国际品牌逐步尝试在中国大陆直营,如1997年LV取消商,直接进入中国大陆。21世纪以来,中国逐步成为了奢侈品消费大国。但高级服装品牌发展不平衡、地域集中、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中国大陆的高级服装贸易市场呈现以下特点。根据2010年贝恩咨询公司的对2009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研究报告,中国大陆奢侈品市场中,高级服装(男、女服饰)市场总额共达98亿人民币。前五大品牌约占50%市场份额。男士服装前五大品牌分别是:AMARNI,BOSS,BURBER-RY,DUNHILL,ErmenegildoZegna。女士服装前五大品牌分别为:AMARNI,BURBERRY,CHANEL,GUCCI,MaxMara[3]。一线高级服装品牌扩大市场,新兴品牌也不断介入,市场分布集中,基本上直营店、专卖店只能在发达城市的高档地段可见,例如北京国贸商城,上海浦东,杭州大厦等地。同时,国际品牌在二三线城市寻找市场突破点,但并不是销售的重心。产品加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中国消费者对高级服装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4]。从单纯的批发贸易逐步增加零售贸易。BURBERRY就在2010年以7000万英镑的价格收购了其中国大陆特许经销商,KwokHangHoldingsLtd,旗下的50间零售店,实现对零售店的直接控制,并称这项收购能够使BURBERRY在2011—2012财政年中增加高达2000万英镑的运营收入[5]。高级服装品牌在中国大陆继续大力进行门店扩张的同时,奢侈品的市场营销和销售渠道越发重视网络平台。网购奢侈品也初见端倪,但是仍不成规模。另外,高级服装行业的进入壁垒非常高。打造高级服装品牌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人力。一个季度的成衣要经过设计、、采购等环节,才能够真正进入市场;市场营销方面的成本也非常高,比如高级卖场的租金、全球范围的各类广告费用等,而且这类费用并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所回报;有名气的设计与管理人才是高级服装品牌必备的人力资源,但是在中国大陆,至今没有全球有名的服装品牌或设计师,这方面的教育机构也寥寥无几。

二、价格歧视激励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

(一)高级服装市场不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市场的重要特征有:产品同质性、各厂商在市场中地位平等。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苛刻,当今世界市场极少出现完全竞争的情况。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则包括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三种。其中,寡头垄断市场指市场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产商,每个产商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每个产商对市场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单个产商在定价的时候,都会考虑其他竞争对手的反应,因为一个产商降价可能会引发另一产商的报复。产商之间的竞争可能是价格方面,也可能是非价格的。同时,产商之间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作为奢侈品行业的一个重要分部,国际高级服装行业有明显的寡头垄断特征,其中LVMH和PPR集团是行业的两大巨头。LVMH集团1987年成立于法国,通过大力并购其他品牌以发展自身。其高级服装部旗下有不少国际高级成衣品牌,包括:LOUISVUITTON,MarcJacobs,KENZO,FENDI,Céline,LOEWE,GIVENCHY。LVMH在全球有超过80000名雇员,2400间门店。其近年来的收入相当可观。表1LVMH集团2007—2010年销售收入资料来源:根据LVMH集团年度数据整理而得。第二巨头法国PPR集团旗下也有不少国际高档服装品牌,包括GUCCI,YvesSaintLarent,AlexanderMcQueen等等。其在奢侈品行业内市场份额大,市场绩效良好,但是总体而言难以与LVMH相抗衡。表2PPR集团2007—2010年销售收入资料来源:根据PPR集团年度数据整理而得。虽然其他品牌,如CHANEL、BURBERRY、VERSASE、PRADA等等,在全球范围的市场份额都无法与两大巨头分庭抗礼,但都有较大产品差异性,在全球范围内知名度高,因此也有一定的定价能力。这些产品差异来自于不同品牌各自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明确的品牌形象。由于奢侈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市场,打造国际化、高档次的品牌形象,扩大规模效益,所以,资本的直接输出、品牌的并购、企业的强强联合,仍然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短期内,高级服装行业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不会被打破。

(二)中国大陆市场符合价格歧视的条件

由于出现了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产商生产一样的产品,却以不同的价格销售给不同市场上的消费者,这种现象即“价格歧视”。当企业拥有市场力量的时候,企业能够区分不同的市场并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在增加销量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单位利润,提高企业获利及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实行价格歧视的企业必须属于不完全竞争行业,有定价能力;市场必须有效分割,消费者不能在不同市场上倒卖产品;厂商在不同市场上遇到的需求弹性不同。第一,在国际市场上,制成品都有一定的差别,特别是高档奢侈品,差异性是产品的重要特征。LVMH与PPRGUCCI为行业内两大寡头,两者的定价、市场营销等等行为,都会相互影响,并影响其他品牌的企业行为。其他高级服装品牌有明显的商品异质性,所以,中国高级服装市场不完全竞争。第二,贸易壁垒的存在使国内外市场通常能够有效分割开来。对于高档奢侈品而言,一般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税收较高、保护主义等,也由于高档品牌本身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很高,这个条件也能够得到满足。中国大陆市场有较高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消费者无法自由地在国内外市场倒卖商品,因此大陆市场可以认定为是一个有效分割的市场。第三,产商在国内外市场上遇到的需求弹性通常有差异。在本国,产品销售渠道更多、覆盖面更广、知名度更高等,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和较低的需求弹性。然而在国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商品的需求弹性一般较高。在中国大陆,高级服装面对高消费人群,价格昂贵,而且覆盖的市场非常有限,需求变化会随着经济、社会等因素上下波动,需求弹性比在原产地的需求弹性要大。由此可见,中国大陆高级服装市场符合价格歧视的条件,而且成本较高,所以高级服装品牌在中国大陆市场实行更高的定价。比如BURBERRY的高级成衣,同一件女装上衣,在英国售价为1200英镑,折合人民币约12000元。但是在中国大陆的售价大约为20000元[9]。商务部在2011年3月22日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包括服装在内等奢侈品,中国大陆价格比美国高出51%,比法国高72%[10]。

(三)以LVMH为例分析价格歧视激励产品进口中国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5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提出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在他的《国富论》中指出国际分工的原因是各国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这种绝对差别是由一国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或其历史条件形成的,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其不具有优势的商品。随后,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1817)提出了相对优势贸易理论,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认为一国不仅可以生产和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也可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没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通过分工,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国的社会福利同样都会得到提高。各国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都可以“两利取其重,两弊取其轻”来确定其在国际分工的位置,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利。其后出口退税,瑞典经济学家厄里·赫克歇尔(Eli Filip Heckscher,1918)和伯尔蒂尔·俄林(BertilGotthard Ohlin,1933)提出了要素禀赋论。认为国际分工应建立在各国要素禀赋基础上,一国应该从事较为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商品的出口,进口较为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分工和交换将会使贸易双方的经济水平得到发展,社会福利得到改善。

服装产业是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装产品生产的工序多、流程复杂,人员构成杂乱,操作者文化水平普遍较底,生产的手工操作程度较高。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服装针织技术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服装手工制作技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一直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服装产业具有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的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装产品迅速销往世界各地,1995年已跃居世界服装出口第一位。但是随着我国服装产业在迅速的发展中阻力也越来越来大,虽然政府一直在政策上比较扶持服装产业,但是在中国的服装产业在全球出口过程中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我国服装产品进出口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产品就是中国出口的主导产品,服装产业也成为吸收劳动力最多的产业。本文以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TC)第四修订版作为服装产品分类的方法统计。以SITTC分类中第84章即服装及其附属产品以及84章下属的7个分支(SITC841、SITC842、SITC843、SITC844、SITC845、SITC846、SITC848)作为本文分析。

(一)我国服装产品在全球份额不断提高但在我国份额却不断下降

从表1可见,1993年至2008年我国服装产品出口增长较为迅速,出口总额从1993年的184.41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204.0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4.56%;服装贸易顺差规模也不断扩大,从 1993年的178.90亿美元提高到2008年的1181.22亿美元;在全球服装产品出口总份额也不断提高,从1993年的14.38%提高到2008年的34.30%,说明中国的服装产品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

但是服装产品在中国总货物出口比重却从1993年的20.10%下降到2008年的8.42%,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完善,已经从以前单一的劳动密集型主打产品发展成了以资本、技术密集为主的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的结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服装产品高额的贸易顺差已经引发一些国际摩擦,服装产品在出口过程遇到很多困难。

(二)我国服装产品出口深受本国出口退税政策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

从表1可见,出口退税成为调节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的有效杠杆论文的格式。在世界和我国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出口退税,出口退税税率调整似乎成了最常用的手段。1995年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的现象,服装出口也是快速增加,1994年出口同比增长28.69%。为了实现经济平稳发展,中央几经下调出口退税率。税率下调过程中也带来服装产品1995年、1996年出口额大幅下降。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服装出口同比下降了5.52%,面对我国服装出口的困境中央又对出口退税率几经上调,在1999年达到了17%的全额退税。2000年服装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9.92%,贸易顺差同比增长20.37%。

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中央再度调低服装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但由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使得退税率变化未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造成很大的影响,服装产品的出口依旧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出现萎缩现象,我国服装出口受到严重打击,国内很多服装出口企业纷纷倒闭。根据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09年我国服装出口总额为1070.51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1%。服装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又再次被调高来刺激我国服装产品出口,2009年服装产品的出库退税率几经上调达到了15%, 2010年2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126.38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89.34%。

表1:1993-2008年我国服装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表

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服装产品

出口总额

出口

增长率

服装产品

进出口差额

服装产品

中国出口份额

服装产品

全球出口份额

纺织品服装

退税率

1993

18441.25

-

17889.74

20.10%

14.38%

-

1994

23731.37

28.69%

23109.34

19.61%

19.91%

17%

1995

24048.88

1.34%

23079.93

16.16%

15.66%

13%,10%

1996

25034.47

4.10%

23989.99

16.57%

15.40%

10%,6%

1997

31803.25

27.04%

30685.92

17.40%

17.54%

6%

1998

30048.08

-5.52%

28976.07

16.35%

16.62%

6%,11%

1999

30078.05

0.10%

28976.09

15.43%

16.68%

11%,13%,17%

2000

36070.93

19.92%

34878.99

14.47%

18.64%

17%

2001

36650.21

1.61%

35375.72

13.77%

18.87%

17%

2002

41301.52

12.69%

39945.10

12.68%

20.31%

17%

2003

52060.76

26.05%

50639.20

11.88%

22.31%

17%

2004

61856.41

18.82%

60314.06

10.43%

23.68%

17%,13%

2005

74162.52

19.89%

72534.00

9.73%

26.33%

13%

2006

95387.77

28.62%

93663.94

9.84%

30.39%

13%,11%

2007

115520.13

21.11%

113544.03

9.47%

32.64%

11%

2008

120404.75

4.23%

118122.25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6

纺织品行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支柱性产业。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服装业已成为世界服装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济中的服装业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会有激烈的生存竞争,这就给我国服装贸易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地区贸易集团进一步发展和绿色贸易壁垒进一步增强,如何面对竞争日益剧烈的国际市场,继续保持服装贸易的稳定发展,是摆在我国服装业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和迫切的现实问题。

2新形势下我国服装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2.1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

随着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为代表的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成为我国服装进入世界市场的巨大障碍。许多发达国家都规定了进人本国市场的技术标准或要求企业严格控制化学物料,尤其是有害物质和有机溶剂的用量,有的还要求产品配备绿色环境标志以表明符合环保要求。由于我国服装企业技术、经济、试验条件有限而给服装出口造成极大困难,每年约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纺织品、服装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占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lO%以上。

2.2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挑战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之路,它虽然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了贸易自由化。但也把一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展为区域性贸易障碍,成为区域外产业进人的巨大屏障。世界服装产业调整已具有明显的区域集团化特征。我国服装进入北美、欧洲等市场又多了一层障碍。例如,欧盟纤制品进口货源首位的是其内部国家,占其全球进口额的5O.6%,而从我国的进口额虽居第二位,但仅占6.4%。

2.3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威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有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中的趋势。发达国家的服装业重点向高质化、高技术、企业结构高级化发展,而将劳动密集部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亚洲成为全球主要的生产基地。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正日益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有力竞争者。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各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其货币贬值所形成的出口产品低成本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它们将对我国服装业扩大世界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竞争。

3发展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对策措施

3.1充分利用WTO的有关规则

服装业是我国加入wrO所涉及的重要领域之一,要想利用人世带来的机遇就必须充分了解WTO的职能、基本原则、相关协议,特别是WTO有关纺织品服装协定。利用发达国家进口服装关税的下调和额外配额增长率的优惠,享受较大的出口经济利益,排除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对我国服装出口限制的任意性和歧视性,使我国服装出口潜力得以发挥。利用其监督机构职能,使我国服装出口在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上得到保障,防止不了解规则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经贸摩擦和损失。

3.2改变服装生产布局。降低生产销售成本

目前全世界服装生产能力已经绝对过剩。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成本竞争成为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为此,我国服装企业必须努力进一步降低成本,保持低成本优势,确保我国防治品服装贸易在国际服装市场上的地位。在国内外低成本竞争及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发达地区的加工型服装企业越来越难以生存,我国服装界应该调整企业布局,及时将生产能力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东西部不同重点的产业集聚,保持并增强我国服装生产的比较优势。

3.3实施品牌战略。创建知名品牌

现代服装业竞争是以科技为后盾、品牌为先导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国际服装市场是一个全球性的市场,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的利用名牌效应使市场延伸、拓展。因此实施品牌战略是服装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服装企业应充分利用人世的有利条件,抓住设计的战略环节,利用现代化营销手段,发展网络销售,大力创建有民族特色,又具国际性的服装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7

【论文摘要】 本文从绿色壁垒、服装品牌、服装质量、反倾销、环保服装五方面论述了中国服装出口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中国服装出口、促进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文关键词】 服装出口 绿色壁垒 品牌 服装质量 环保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服装出口大国,服装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因素影响了我国服装的出口,现在从绿色壁垒、服装品牌、服装质量、反倾销、环保服装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绿色壁垒对我国服装出口的影响 1.欧洲的绿色壁垒正在呈现出向全球服装贸易领域迅速蔓延的趋势。它在顺应国际消费潮流、满足人们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望、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无害的产品的同时,也正在成为各国在世界贸易向自由化发展过程中调整贸易关系、保护自身利益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正在以法律法规、工业标准或符合性(合格性)评定程序等方式纷纷构筑这种绿色壁垒。中国的服装出口长期以来一直集中在我国香港地区、日本、美国和欧盟四大市场,出口额占据总出口的75%以上。其中出口我国香港地区的产品通过转口贸易的方式,最终目的地也大部分集中在日本、美国和欧盟。因此,绿色壁垒及其迅速向世界服装主要进口地蔓延的趋势对中国服装出口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事实上,这种趋向正在逐渐显现。 2.过高的国际依存度使中国的服装出口贸易面临极大的国际市场风险。有专家预言,绿色、环保或生态安全型纺织品和服装将主宰未来的国际服装贸易市场,并获得广泛共识。因此,在绿色壁垒的挑战面前稍有闪失,就会对中国服装出口带来重大影响。统计表明,在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中,服装的出口占了三分之二以上,而我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更是高达50%以上,使我国的服装业承受着过大的国际市场风险的压力。据测算,我国服装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6万人失业,社会压力沉重。由此而对相关行业引起的连锁反应将会相当严重,这对中国纺织服装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3.就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出口服装生产企业而言,无论是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开发能力和获得最新信息的能力方面都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绿色壁垒的出现,无论是从观念、技术还是经济效益等各个层面上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绿色壁垒的出现,必将从一个侧面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尽管这种推动在一开始是有些身不由己和痛苦的。可以预料,以保护人类与环境为由推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将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国际贸易摩擦的一大特点。 二、我国服装品牌对服装出口的影响 中国服装产业不仅规模世界第一,而且制造水平跃居国际主流市场的首要位置,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服装消费国,但中国服装品牌却淹没在众多的国际品牌之中。中国服装行业由于缺乏完全属于自己的品牌而在出口贸易中大打折扣缺乏品牌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服装出口的软肋。现在是到了花大力气创品牌的时候了。 1.在服装的生产和出口上,我国是大国,但在纺织品服装品牌上,我国却是一个小国。一个很好的例证是,世界名牌Hugo Boss的精美衬衣在美国纽约第54大街的售价高达120美元,而剖析这个价格会发现,其中60%以上的利润给了销售渠道商,30%归了品牌商,而中国耗费大量资源、辛苦劳作的制造商拿到的只有区区10%。而在竞争激烈的代工市场,有些国内制造商为了打压竞争对手、拿到订单,不惜开出总售价8%左右的“超低价”。 长此以往,企业就会失去对国际市场流行趋势的把握能力,更加受制于人。 2.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商品最大的问题在于多年来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表现,使西方消费者形成了“中国货=低货、低价商品”这样的固定概念。一顶标有‘中国制造’的帽子,中国人卖给美国人1美元,但美国人卖给美国人25美元;一件中国制造的羊毛衫,在今年秋季广交会卖给美国商人的最低甩卖价0.8美元,而到了美国贴牌后的售价上百美元。我国的服装出口中,有50%以上的出口服装为来料加工;还有30%的出口服装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复样加工;用中国自己品牌的出口服装仅占10%左右,且款式单一,多为中式服装。附加值低、品牌意识淡漠是中国服装出口的顽症。 三、服装质量对服装出口的影响 1.由于我国现行的出口服装标准对 一些服装内在质量指标无明确的考核要求,一些企业已经形成了质量就是外观和规格的模糊认识,对合同要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出现了因色牢度等内在质量不符合合同要求而被评为不合格的情况。随着国际市场对服装要求更趋内在质量要求的趋势,合同订明内在质量要求的订单会越来越多,服装出口企业应该想方设法适应这种变化。 2.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加入WTO后,随着“关税壁垒”和配额的取消,国际市场肯定会通过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来限制我国服装的出口。我国的服装出口今后肯定会越来越多地碰到这些要求。但是现在一些服装出口企业安全、卫生、环保意识淡薄,往往不注重这方面的控制和检测,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3.实际上辅料、附件是服装的整体组成部份,辅料、附件的质量好坏肯定会影响到整件服装的质量,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往往使用一些质量不高的辅料、附件,从而降低了服装的整体质量,使我国的服装在出口时受到限制。 四、反倾销对我国服装出口的影响 1.“过渡性保障机制”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不利。显然,欧盟针对我特定产品的过渡性保障机制,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包括纺织品在内的中国出口竞争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制定的。制定和实施这一保障机制的目的之一,就是替代配额,继续保护本国、本地区有关产业的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欧盟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欧盟对中国产品实施的有关数量限制,最长可以达到4年,在世界市场竞争如此剧烈的今天,这样长时间地限制我国某一产品的进口,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很有可能使我国相关产品的欧盟市场被他国占领和取代。 2.“特别保护措施”不利于服装贸易一体化和中国服装的扩大出口。按理,随着服装贸易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一旦取消了服装配额,在中国服装产业与欧盟相比存在明显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情况下,欧盟对中国服装产品进口的增加应当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欧盟必将在此时实施特别保护措施条例,我国服装企业对此应有充分的准备。美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针织品、胸衣和袍服实施特别保障措施,理由足中国这3种纺织品对美国出口激增。此举立刻使中美贸易纠纷升级。而欧盟官方和产业界都不同程度地对美国的这一做法表示支持。因此,我们有理由警惕欧盟步美国的后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使用特别保护措施限制我国某些服装产品的进口。 五、环保对我国服装出口的影响 随着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呼声。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环保不可避免的与服装联系在一起,人们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环境保护则是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保对我国服装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1.近年来,欧洲消费者对服装的关注热点已转向环保服装和纺织品。以欧盟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陆续推出各种环保生态标签制度。出口到欧盟相关成员国的服装和纺织品,如果超出环保要求,就会被禁止进口。据统计,在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三四年中,我国至少有价值200亿美元的商品因不符合贸易伙伴的环保要求而惨遭退货。 2.环保服装在国际市场如此盛行,许多科技发达的国家都纷纷投身研制环保和功能型服装,将环保和功能服装引入他们的质量标准中,并按此标准进口服装。而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大多仍处于粗放式经营,很少从环保、安全等方面来考虑对服装面料的选择和制作。 回顾过去,尽管受到欧美贸易摩擦的严重干扰,在绿色壁垒、品牌、质量、反倾销、环保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还是进一步呈现加速增长和效益提升的趋势。服装出口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之一,无论从近期还是远期来看,服装行业始终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相对优势产业。可以相信,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在政府的正确引导和企业的自身努力之下,把压力转化动力,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黄泰山:《出口营销实战》.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5 赵峰:《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8 代克胜:发展绿色产业将为纺织服装企业增加优势.纺织品贸易快讯.2001.7期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8

[5]中国纺织网.中国纺织业面临诸多挑战,2017年现良好发展势头[EB/OL]..[2017-03-15].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9

一、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以2005年为例,据美国海关统计,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达892.07亿美元,同比增长708%。

我国从1994年起,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加入WTO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持续较快增长,2002年~2004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6%、28%和21%。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和美国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以2004年为例,占世界纺织品出口市场、美国纺织品市场的比率分别 为23%和17.6%,比2001年也分别提高了2.8和3.9个百分点。

2005年,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激增,出口总额达1175亿美元,其中,出口到美国的达195.76亿美元,同比增长66.09% (其中服装为135.66亿美元,同比增长76%,纺织品同比增长47.38%)。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金额约占我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17%。

2006年,服装主要类别商品对全球出口额保持一定增长,增幅在6.6%~85.8%之间,但对美国出口下降,降幅在11.6%~78.7%之间,主要是裤子、袜子和衬衫等设限产品。

2007年1月~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735.3亿美元,增长17.3%。其中纺织品出口252.2亿美元,增长9.8%;服装出口483.1美元,增长21.7%。同时,纺织品服装顺差几乎占据我国1125.3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半壁江山”。

总之,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在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及出口国的中国外贸市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的特点

中国入关以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明显增加,在2003年发动一起,2004年发动了三起纺织品设限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分别于2005年5月自主启动了三起、于2006年5月、9月接受业界申请启动了六起对华纺织品设限,除此之外还对我国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不仅如此,从长期来看,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断挑起贸易摩擦将是不可避免的。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表现方式主要是美国有意从三个方面设置贸易壁垒措施来阻碍中国纺织品服装大量涌入:

1.关税壁垒。美国纺织品进口平均关税约20%,是其所有商品进口平均关税的10倍左右。服装进口关税一般均在20%以上。

2.技术性壁垒。美国的技术性壁垒又称“绿色壁垒”,它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法规),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由于这些强制性技术标准以美国的技术水平为基础,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

3.启用保障条款。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贸易法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有关条款的修正案。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向美国出口纤维制品、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等。

综观入关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种摩擦已呈现了新的特点: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手段法制化;手段政治化。因为很明显,在美国,纺织业已是“夕阳”产业;而在中国,由于处在发展阶段及劳动力优势等原因,纺织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个是“夕阳西下”,一个是“如日中天”,这样的力量对比下,世界纺织品贸易配额的取消自然会带来频繁的利益冲突,再加上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相关政治人物利益乃至大国战略等诸多问题,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便不再只是纺织品问题,而成为美国对华经贸博弈的重要砝码。

三、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产生原因

中美贸易摩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前所说,涉及到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因素,但总的来说,不外乎经济利益问题和政治因素,完全可以这样说,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利益集团方面,就经济学“理性人”假说和人在经济社会的“自利性”来看,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各集团的利益冲突。简单来说,某个利益团体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整个国家或世界的贸易利益对于他们来说是次要的,这样就会导致政府的对外经济行为失调。中美之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也是如此。

那么,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入美国市场,到底会对各利益集团带来什么影响呢?

对资本所有者而言,他们实际收益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因为一方面,中国纺织品服装产品进入后,直接的后果是导致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下降。在短期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下降,纺织品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会趋于下降,并且由于资本收益率的下降幅度小于价格下降幅度,这样以纺织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而另一方面,由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因此以其他商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减少的。因此,不能就此做出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增加或减少的结论,而应当最后综合他们的消费偏好进行考量。

对纺织品部门工人来说,他们的实际利益是受损的。这一损失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部分资本退出纺织品部门后,纺织品部门的剩余资本的边际收益将趋于增加,在竞争市场上资本和劳动要素分别按照他们的边际产出获得收益,因此即使在纺织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纺织品部门工人的实际利益也是减少的,当纺织品价格下跌时,纺织品部门工人集团的实际利益更是趋于减少;二是由于纺织品部门整体规模的下降将直接导致工人就业率的下降。

对其他部门工人来说,他们的实际收益则是增加的,这一福利变化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纺织品价格下降引起其他部门工人福利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有部分资本从纺织品部门进入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其他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下降,并导致工人的收益增加。

对土地所有者(庄园主)来说,由于纺织品的涌入并不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而纺织品价格却是下降的,因此庄园主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

由此可见,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存在着美方四大利益集团的“利益非均等”现象。

在政治因素方面,美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在中美贸易弈非常明显:

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来看,纺织业作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之一,近几年就业人数一直在5%左右徘徊。如此庞大的劳动者队伍是美国社会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随着中美纺织品自由贸易的开展,这一部分人将感到自身的收益每况愈下,他们渴望从美国政府那里得到贸易保护,于是他们会通过工会向政府施压。同时,他们也是未来大选的选民,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也会制定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政策,以争取更多的选票。

从美国工会的角度来看。因为普通工人群体的利益在贸易中是受损的,所以在发生贸易利益冲突时,他们会采取行动给政府施压,迫使政府出台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这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形成的主导内在因素之一。

从中美纺织品贸易中的土地所有者(即美国的农场主)的角度来看。中国庞大的食品市场为美国农商企业提供了机会,出于害怕中国政府在农产品上进行保护,以回应美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的保护主义,当美国政府制定或采取针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的限制政策时,他们投的是反对票,这也是我们在贸易争端中应积极争取的力量。

所以,中美贸易摩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各利益集团都在起作用,究竟是哪个集团占上风,这取决于各利益集团在这一过程中的总的互动行为和博弈结果。

四、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对策

贸易发展中出现摩擦是难免的,特别是随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可以这样说,贸易摩擦也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而且只要中美贸易顺差存在,贸易摩擦就会存在,甚至在一定情况下还会恶化。为了公正、合理地解决好这种摩擦,避免导致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紧张,中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善于从国际贸易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认清时局,把握方向,从中微观操作和宏观战略等多个层次,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动性,以便从根本上缓解贸易失衡带来的外部压力。从中微观层面看,作为微观主体的纺织品服装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借助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实现生产的国际化,并通过市场、产品多元化发展,降低贸易壁垒林立带来的潜在风险;作为中观主体的贸易行会组织,也应在纺织品博弈中发挥小而灵的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协作与对话,成为政府经济谈判的替代方式和有益的补充。同时要通过建立“行业自律协议”,适当控制出口,因为过度的出口激增势必引起贸易摩擦。从宏观战略层面看,应该把纺织品贸易纳入国家整体经贸战略中重新布局,建立健全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采取措施加快国内产业升级,同时以战略性步骤扩大内需,真正打通国内国外两大消费市场,这才是最终解决外部贸易压力的根本措施。

2.要善于运用包括世贸规则在内的各种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增强处置贸易争端的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作为WTO成员,今后充分利用WTO相对公平的仲裁机构解决贸易争端,不仅应成为一种正常的运行机制,更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符合国际处理纠纷惯例的有力手段。同时,也为中方能够融入WT0大家庭中,真正成为一名普通成员,建立起一个积极的有效途径。

3.要善于在处理贸易争端时努力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充分整合各种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资源,最大程度化解与相关国家的贸易摩擦。同时要从民间、官方多层次建立推进力量,善于利用“经济大使”做好“桌外功”,防止“临时抱佛脚”。

4.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贸易中不可比拟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低附加值,但由于缺乏强大的技术和品牌支撑,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反而成为美国发难的对象。美国虽然依赖纺织品服装进口,但众多进口替代来源地使得美国在处理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上蛮不讲理,中国要摆脱不利地位,实现纺织品服装贸易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

5.积极协商,实现“双赢”。对于中美贸易摩擦,我国政府和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目前毕竟互为贸易大国,打贸易战只会两败俱伤。而且,纺织品服装贸易也只是中美之间贸易的“冰山一角”,因此,双方都要以积极的姿态,看重长远利益,努力寻求通过博弈和协商来解决问题,为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而共同努力。“斗则两伤,和则双赢”,这已经是人们对当前贸易摩擦共识的一句老话。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为中国带来了巨额顺差,解决了数以千万计的纺织服装工人的就业问题,但中国并非最大的获利者。经验表明,国际纺织品采购价值链中,中国纺织品生产商只能拿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进口国的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同时,中国廉价的纺织品服装为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巨大利益。

参考文献:

[1]张运成:简析当前中美经贸摩擦.《现代国际关系》,2004,(1)

[2]我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对外经贸实务》,2004,(3)

[3]吴晓波聂品:现代国际领域产品生产周期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5(5)

[4]中美纺织品贸易危机实现.新闻网,2005年8月25日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10

一、前 言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的前身是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于2005年7月签订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该协议2006年5月28日正式生效,作为四国之间在货物、服务、知识产权贸易和投资等相关领域给予互惠的经济合作协定,称为“P4协议”。为避免被亚太经济边缘化、平衡与抑制中国的崛起、重振国内经济,美国于2008年9月加入TPP谈判,并于2009年11月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随后,澳大利亚和秘鲁加入TPP。2010年,马来西亚和越南也成为TPP谈判成员,TPP成员数量扩大到9个。2012年10月8日,墨西哥正式成为TPP第10个成员国。2012年10月9日,加拿大正式加入TPP。2013年7月日本成为TPP最新成员,从而使TPP谈判方扩大至12 国,涵盖约1/3的全球贸易,参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和占世界经济比重近4成,TPP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自美国高调加入并开始主导TPP谈判进程以来,其他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TPP的关注度迅速提升。饶芸燕(2013)认为TPP将成为美国重返亚洲、建立全球经贸霸权、平衡中国的新工具;胡麦秀(2012)指出TPP将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作为亚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与TPP成员国有着紧密的贸易联系,TPP组织的成立及其发展前景可能会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汤碧、林桂军(2012)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发现,美国主导的TPP冲击了中国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战略,改变了整个亚太地区的贸易流向,将会减少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收益,并且使中国在区域合作中话语权和影响力受到损害;彭支伟、张伯伟(2013)、赵金龙(2012)、万璐(2011)等学者运用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得出,TPP将会使中国福利受损、贸易条件恶化,这些研究从宏观经济层面出发,重点分析了TPP对相关国家整体福利、贸易情况的影响。中国至今没有收到加入TPP谈判的邀请,很有可能会成为TPP的“最大牺牲品”,尤其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纺织服装产业,可能会最先受到冲击,这使得中国必须要提高警惕,正确应对。TPP的生效将会对我国纺织服装贸易产生怎样的影响?陆圣(2013)运用全球贸易分析(GTAP)一般均衡模型就TPP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中国被排除在TPP外,中国的纺织服装部门有可能成为TPP的“输家”;曾坤生和王珏(2012)选取三个常用的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TPP12国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情况,指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对外依存度较大,不管加不加入TPP,都必须要壮大自身。纺织服装部门是TPP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我国出口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尝试从中国与TPP成员国纺织服装的贸易现状入手,收集整理大量的数据,重点对中国和TPP成员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中国纺织服装部门提出应对TPP的对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中国与TPP成员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在我国出口总量和全球纺织服装出口中一直占据较高比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持续增长,为我国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做出了巨大贡献。TPP成员国中,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长期位于中国十大纺织服装出口国家和地区之列[9];近20年来,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占中国对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35%①以上,TPP成员国对中国纺织服装的进口变化将会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1992至2013年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出口总额变化如图1所示。下文采用的纺织服装贸易统计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贸易(UNcomtrade)数据库,纺织服装产业分类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次修订版本(SITC Rev.3)进行界定。

由图1可以看出,除却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出口额略有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出口额基本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前,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出口额增长趋势比较缓慢,加入WTO之后,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额相比加入之前急剧增长。这可能得益于中国加入WTO便与除越南之外的TPP成员国同属于WTO,各种优惠贸易安排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纺织服装对TPP成员国的出口,这也许可以从反面预测如果中国被排除在TPP之外,可能会削减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

一旦TPP谈判达成协议,其成员国之间将免除所有的产品关税,实现百分之百的货物贸易自由化,越南、秘鲁及马来西亚等国由于贸易转移效应势必会部分取代原属于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影响中国纺织服装的竞争力。中国和TPP成员国相比纺织服装贸易的竞争力如何,将是本文第三部分重点分析的内容。

三、中国与TPP成员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对比分析

为综合研究中国与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情况,本文从众多测算出口竞争力的指标中选取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实证分析。

(一)出口市场占有率

出口市场占有率(MS)指一国某产业的出口总额占世界这种产业的出口总额的比例。这一指标反映该国某产业出口的整体竞争力,其值越大,表明该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其公式为:

MSi=Xi/Xw (1)

MS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市场占有率;Xi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额;Xw为该产业的世界出口总额。根据可获得的数据,对2003~2012年中国和除文莱之外的TPP成员国进行对比分析,应用公式(1)计算了中国和TPP成员国的MS指数②,分析结果可以发现:

近十年来,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出口市场上的占有率是逐年上升的,2012年的比重达到37.74%,远远高于TPP各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占有率。智利、马来西亚、秘鲁的纺织服装市场占有率略有升高;越南近年来增长迅速,市场占有率已由2003年的0.96%上升到2012年的2.71%,在TPP成员国中纺织服装贸易市场占有率仅次于美国;除上述四国之外,TPP的其他成员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占有率都处于下降过程。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TC)指数又称净出口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同时考虑了对外贸易中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TC指数的值越接近1,表明该国纺织服装的国际竞争力越强;越接近-1表示竞争力越弱;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TCi=(Xi-Mi)/(Xi+Mi) (2)

TC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额,M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进口额。计算2003~2012年我国和TPP成员国的TC指数,从中可以发现:

中国纺织服装的TC指数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0.66上升到2012年的0.82,存在较强的贸易竞争力。由于美国是纺织服装进口大国,导致美国的TC指数与出口市场占有率不一致,其MS指数在TPP成员国中位居榜首,而TC指数却垫底TPP;墨西哥的TC指数虽然在样本初期大于0,但在2006年之后TC值开始小于0且继续下降;马来西亚、秘鲁和越南的TC指数大于0,并且越南的指数还在不断增加,说明其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其他TPP成员国TC指数都小于0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是指一国某类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比重与世界该类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的比率。该指数剔除了国家出口总量和世界出口总量波动的影响,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出口与世界该类产品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RCA指数的具体公式如下:

RCAi=(Xi/Xie)/(Xw/Xwe) (3)

其中,RCA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代表i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额,Xie为i国总出口额,Xw表示纺织服装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Xwe为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一般认为,若RCA≥2.5,表示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若2.5>RCA≥1.25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1.25>RCA≥0.8则具有一般的竞争力;若RCA

在样本区间内,中国纺织服装的RCA指数始终大于2.5且变动很小,表明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越南的RCA指数在样本区间内均大于我国的RCA指数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竞争力不容小觑;秘鲁纺织服装的RCA指数呈下降趋势,由较强竞争力下降为一般竞争力;墨西哥的RCA也表现为下降趋势,纺织服装由一般竞争力产业转变为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他TPP各成员国的RCA指数均小于0.8,竞争力很弱且大多数成员国的竞争力还在继续下降。

由上文定量分析可知我国纺织服装具有出口竞争力,但存在竞争力下降的隐患:出口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且始终保持大额顺差,与TPP成员国相比竞争优势明显;但是,我国纺织服装的RCA指数不仅出现了逐渐弱化的趋势,而且小于越南纺织服装的RCA指数,表明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相对优势在下降。若TPP谈判成功,成员国之间相互免除关税以及对非成员国设置的非关税壁垒等因素势必会降低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在TPP成员国中的竞争力。

四、TPP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潜在影响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仍然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出口的大多数纺织服装商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同质化严重。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使得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在国际竞争中大多依靠低价格获胜;且大部分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为中小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由于TPP成员国在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TPP对纺织服装部门条款的实施可能会大大削弱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纺织服装竞争力。

(一)TPP实施后引起的价格竞争力变化将减少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

TPP成员中的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都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进口国,越南、墨西哥、日本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亚太的主要竞争对手,越南甚至是仅次于中国的美国第二大纺织服装进口来源国。TPP达成后,其成员国将会对来自区域内的纺织服装产品全部减免进口关税,而对非成员国的产品仍保持原进口关税。由于中国和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具有较高的相互替代性,且税率直接影响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口价格,若TPP成功实施,依靠价格竞争力取胜的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必然会受到TPP关税减免协议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使得美国、日本等国减少从中国的纺织服装进口,转而增加从越南、墨西哥等国的纺织服装进口。陆圣(2013)的研究结果证明:TPP实施后,在贸易转移效应的作用下,中国对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的服装出口将大幅减少,如果被排除在TPP外,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很可能成为TPP的“输家”。

(二)“从纱认定”的原产地规则将降低我国纺织服装中间品竞争力

随着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发展,关税作为贸易保护的一种措施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为弥补关税作用的不足,各种非关税措施层出不穷,其作用亦日益凸显。原产地规则作为非关税措施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进口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和其他保障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发达国家的青睐。TPP协议规定只有符合原产地规则的产品才是贸易自由化的对象。TPP中较为严苛的“从纱认定”原产地规则条款的制定和运用将会对中国和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产生影响。“从纱认定”原产地规则要求受惠产品从纺纱开始至产品完成的各道工序必须全部在成员国国内生产,才能享受自由贸易区所规定的优惠措施。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很大一部分是向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间产品,但是“从纱认定”原产地规则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阻碍这种贸易模式,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TPP成员国时受到歧视待遇,影响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竞争力。

(三)TPP的其他议题也将间接影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

TPP谈判议题相当广泛,包括农业、政府采购、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劳工和环境标准、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竞争政策、贸易救济措施、市场准入、跨境服务等多个领域。美国引入的“高标准、严要求”谈判规则超越了WTO,其中有些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劳工和环境标准、跨境电子商务等,对我国当前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冲击,会间接削弱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竞争力。同时TPP在新兴贸易领域也设立了规则保护,而这些领域很多也涉及纺织服装产业。TPP成员国中发达国家居多,大部分成员国对纺织服装进口在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企业还无法满足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管理体系和社会责任等国际标准。这些都会成为未来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障碍,严重制约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竞争力。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TPP成员国中,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长期位于中国10大纺织服装出口国家和地区之列;近20年来,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占中国对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35%以上,TPP成员国对中国纺织服装的进口变化将会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通过综合分析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三项指标,可以看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大国地位非常稳固,出口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且始终保持大额顺差,与TPP成员国相比竞争优势明显。但是,我国纺织服装的RCA指数不仅出现了逐渐弱化的趋势,而且小于越南纺织服装的RCA指数,表明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相对优势在下降。

(3)若TPP成功实施,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必然会受到TPP协议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使得美国、日本等国减少从中国的纺织服装进口,转而增加从越南、墨西哥等国的纺织服装进口;“从纱认定”的原产地规则将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TPP成员国时受到歧视待遇,阻碍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我国很多纺织服装产品目前还无法达到国际管理体系的要求,制约我国未来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会成为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障碍,严重制约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竞争力。

(二)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结合TPP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可能造成的影响,应采取下列措施,以使我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具有可持续的出口竞争力。

1. 按兵不动,密切关注TPP谈判进展

中国应加强对TPP谈判进展的研究,密切关注其发展进程,形成对TPP的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这是针对TPP可能削弱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采取有效对策的基础。虽然TPP已历经19轮谈判,但目前仍存在较大分歧。由于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关税税率等方面的差异较大,“高标准、严要求”的TPP谈判议题最终能否达成,取决于成员国间、成员国内各行业间利益矛盾的平衡和协调,还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中国此时没必要急于加入TPP谈判,但应及时深度地跟踪TPP的变化和进展,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和深化有关纺织服装贸易议题的研究,以积极应对可能达成的各种协定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2. 加强对外区域合作,推动现有FTA的发展

TPP的大部分成员国都与中国签有FTA,随着TPP作为新贸易协定的出现和发展,原有的FTA不可避免地将遭受削弱。目前,中国在暂不参与TPP的情势下,为最大限度地弥补TPP潜在的贸易转移效应将会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造成的损失,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加快推进中日韩FTA谈判,如果中日韩FTA能够达成,必将大幅抵消TPP实施带给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消极影响;其次,大力推动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FTA谈判,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经济高度互补,合作领域非常广阔,中澳FTA谈判若顺利完成,不仅能大大提高两国的经济发展、巩固双边关系,也可促进中澳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最后,积极探索金砖五国达成FTA的可能性,金砖五国覆盖亚、欧、非、拉美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金砖五国作为全球五大新兴经济体,潜力巨大,若能达成FTA,必将会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来出口契机。

3. 提高纺织服装出口标准,提升产品质量

TPP有关劳工和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要求,很多涉及纺织服装产业,对我国目前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必须提高纺织服装的出口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政府应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绿色出口,或许政府可以对纺织服装征收更严格的环境税,再将这部分收入帮助企业发展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在纺织服装产品知识产权和安全性检测等方面加强力度,打击侵权和劣质产品,减少产品召回和避免知识产品等贸易壁垒。这不仅是为了应对发达国家对纺织服装贸易设置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也是为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这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经过竞争生存下来的企业必将在今后的纺织服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出口竞争力。

[注 释]

① 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计算所得。

② 如需计算结果,可以联系作者。

[参考文献]

[1] 胡麦秀.美国主导TPP的战略动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情报杂志,2012(9):81-86.

[2] 陆圣.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潜在影响――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J].世界经济研究,2013(11):27-33.

[3] 彭支伟,张伯伟.TP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13(4):83-95.

[4] 饶芸燕.模板、跳板、挡板:美国战略视角下TPP功能的三位一体[J].世界经济研究,2013(8):9-15.

[5] 汤碧,林桂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战略的影响与中国的对策[J].社会科学研究,2012(6):16-20.

[6] 万璐.美国TPP战略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拟的分析[J].当代亚太,2011(4):60-73.

[7] 曾坤生,王珏.中国对TPP参与国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2(10):54-57.

[8] 赵金龙.美国TPP战略的动机及其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2(6):18-26.

[9] 朱彤,孙永强.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出口结构与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2):25-31.

[10] Areerat T,Kameyama H,Ito S,et al. Trans Pacific St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With Japan,South Korea and China Integrate: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12,4(1): 40.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11

一、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及摩擦现状

(一)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现状

基于特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纺织品服装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出口的强势产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纺织品出口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额不断攀升,短短数年间便从2003年的790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1771亿美元。200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据中国纺织品贸易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1至8月,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包括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已达l189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9.1%。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2006年,美国进口纺织品服装达932.77亿美元;其中,我国20o6年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服装达270.67亿美元,与2005年同比增长20.81%,占美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的比重为29.02%t~3。中国的贸易出口增长对美国本土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和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及进口国,中美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不断,成为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焦点。

(二)中美纺织服装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经济原因和政治原因两个方面。经济方面由于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短时间内激增,对于正处在衰落调整期的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形成压力。此外,巨大的贸易顺差也是产生中美贸易摩擦的关键经济诱因。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为1141.73亿美元,而主要部分是纺织品与服装的进口,美国认为巨额的顺差背后是美国工人的大量失业。在政治方面,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是引发贸易摩擦加剧的直接诱因。由于美国很多州都存在失业问题,而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高就业率的产业,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竞选者都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态度。此外,墨西哥、印度、东盟、中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是对美国出口服装和纺织品的大国,美国政府对来自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实施贸易限制,可以给上述国家带来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换取他们给予的各种回报。

二、中美纺织服装贸易摩擦博弈分析

(一)博弈、囚徒困境

博弈是指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闭。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不断摩擦过程就是在贸易关系下双方为了实现各自利益的博弈过程。一次性博弈常常导致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典型的非合作博弈的例子,其内容是: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犯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8年。若二人都保持沉默,在警方没有证据指控对方时,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若两人同时认罪作证,则二人同时判监5年闭。解析囚徒困境,可以看到这样的局面,即在两个参与者和一个庄家之间,参与者如何运用属于自己两次机会即合作和沉默。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即选择坦白。因此,这场博弈中最可能达到的结果,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选择坦白,结果二人同样服刑5年。二人均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而视另一方利益与不顾,这就是“困境”所在。双方利己的选择毫无疑问没有任何合作的可能,当然不可能达到双赢的结果。

早在2003年11月17日美国决定对我国针织布、袍服、胸衣3种纺织品出el设限;2004年又发动12起纺织品特保措施调查,同时继续对针织布、袍服、胸衣3种纺织品出口设限。针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2005年5月30日,中国财政部宣布自2005年6月1日起对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关税进行进一步调整的决定,规定对2005年1月1et开始征收出口关税的148项纺织品中的78项产品停止征收出口关税,原定于2005年6月1el提高或降低出口关税的相关产品同时取消。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中国的降低出口关税针锋相对,双发的博弈关系走向囚徒困境。

由于中美都期待双方有长期的贸易合作,在双方博弈过程中一方获利并非建立在另一方完全利益损失的基础上,因此激烈的贸易摩擦最终引发了两国关于贸易问题的谈判,在摩擦一博弈一再摩擦一再博弈的过程中走出囚徒困境,走向双方合作的重复博弈的过程,

(二)“合作博弈”实现双赢

所谓合作性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合作博弈采取的是一种合作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妥协。妥协之所以能够增进妥协双方的利益,是因为合作博弈能够产生一种合作剩余,这种剩余从合作关系和合作方式中产生出来,且以合作关系为条件。因此,妥协必须经过博弈各方的讨价还价,达成共识进行合作,以获得最大的合作剩余闭。由于在合作博弈过程中,任何一个博弈方的不合作行为,都会受到对方的报复或惩罚,而不合作方由于担心引发惩罚行为,就需要积极与博弈方合作,因此合作博弈通过对合作关系的合理利用可达成双方共赢的收益。’

由2005年贸易摩擦引发的中美双方谈判,最终于2005年i1月8et,由中国商务部部长和美国贸易代表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后简称为《备忘录》)。《备忘录》中明确了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及出口量等,例如中美双方同意在协议期内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棉制裤子等21个类别产品(包括11个类别服装产品和1o个类别纺织产品)等实施数量管理。《备忘录》的签署为中美两国创造了暂时稳定的贸易环境。然而2007年以来,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社会责任标准和反补贴等贸易壁垒成为美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设限的新手段,国际市场竞争等不利因素使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2008年《备忘录》有效期的结束(2008年12月31et止)、四年一次的美国大选、美国的贸易赤字和经济滑坡等因素进一步引发中美双方的深层贸易摩擦。在整个中美贸易摩擦过程中,我们看到,由于中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大于美国对于中国的依赖,当双方出现摩擦时,选择让步和牺牲更多的是处于劣势的中国,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和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实力,从被动应战转变到主动出牌,从而在合作博弈中争取更多的利益。

三、建议和策略

(一)政府积极创造贸易环境

首先,中国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激励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从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来看,加快产业升级成为我国纺织产业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整合国内现有资源,完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是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的重点。其次,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行业自律,避免行业间恶性竞争。

国内一些纺织品企业为抢得订单,向国外客商的报价越压越低,利润空间被压缩到极限。恶性竞争的结果不仅损害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秩序。只有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才能拥有健康的贸易环境。第三,建立贸易预警体系,构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如利用现代高科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国内外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定期编写纺织行业预警报告,通过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和网站,为国内企业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减少企业由于遭遇贸易壁垒带来的损失。

(二)企业从求“量”转向求“质”

第一,企业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由于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激烈,中国的生产力成本和产品原材料优势消失,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面对贸易摩擦中反倾销、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一系列贸易障碍,中国的企业生存艰难。只有具有自身技术优势,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如江苏某植绒有限公司,注意收集欧美市场的流行趋势和市场动态,保证公司的产品研发和产品种类贴近世界行业的前沿。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以产品的多样化和高品质参与市场竞争。第二,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扩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企业需要的不只是生产型的技术人才,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国际贸易以及政策研究等各类专业型人才都应成为企业的生力军。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重视与高校等专业研究机构的合作,构建创新研发平台。企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及优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使企业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使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企业从求“量”向求“质”的转变。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12

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博弈问题

参与博弈的主体及博弈结果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识到:在有序和开放的货物、货币交流的世界市场体系下,国际间竞争的重心已由原来的军事让位于经济,而经济的竞争是在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优化配置和自由有序流通的框架内进行的,因此逐步形成了当代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局势,即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在这种一体化过程中,任何一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都将导致自我窒息和衰亡。在上述的大背景下,原关贸总协定组织中的各方,对于有悖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原则、损害广大进口国消费者利益的世界纤维(纺织品及成衣)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部分,进行了充分磋商和谈判,终于在乌拉圭回合中规定了取消配额的三阶段方案,明确了2005年起进入纺织服装自由贸易阶段,这种结果无疑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上文描述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轮“博弈”的结果――以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而告终。显然,在这一层面上的博弈主体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即纺织服装的进口国与纺织服装的生产国兼出口国,下同)。当然,它是在ATC框架内,以逐渐和分阶段地放宽纤维贸易的进口限制,最终全面取消进口限制为前提条件,而进入后ATC时代的。

从效用函数的观点而言,隐含在发达国家背后的是政府的选票,即“选票经济”最大化。而发展中国家,则是所在国厂商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博弈的双方遵循ATC框架下的“规则”,充分“合作”的结果,达到了“纳什均衡”。

博弈在不同层面和相同层面上发生

在1995年至配额限制全部取消前的10年里,世界纤维(纺织品及成衣)贸易虽处于ATC时代,但在这10年间,独特的生产要素赋效应,使中国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并且随着产能的增大,在世界纺织品和成衣市场的份额逐步增大。2002年我国纺织服装在全球市场份额已经分别增加到了22%和30%。而2005年1月至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总值为860.56亿美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9.67%,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66%。其中出口总值是748.29亿美元(纺织品是283.75亿美元,同比增长24.82%;服装是464.54亿美元,同比增长21.73%),比2004年同期增长22.88%,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5.73%,同样,据预测,到200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占全球的份额将比2002年提高6%-7%,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估计可达1000亿-1200亿美元,约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0%左右。

由于我国参与了该回合的谈判,作为正式的WTO的成员,理所应当地分享这一成果带来的经济收益。然而,同一层面上“博弈”各方的“合作”结果并不代表各成员国的步调一致。2004年3月,土耳其、墨西哥和美国的一些纺织品行业组织推出了一个《伊斯坦布尔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并要求世贸组织接受它们的提案,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继续实行配额管理,直到2007年底。同时还要求WTO组织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竞争力作出评估。《宣言》发表后,又有几十个国家(包括非洲13国)和纺织品行业组织在《宣言》上签字表示支持。显然这是来自于国际纺织品行业内各个利益体新的“博弈”,矛头直指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行业。他们担心并害怕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份额会使他国的相关行业失去竞争力,加上外部舆论的渲染,客观上也反映了这些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的恐惧与担忧。

与此同时,欧美某些协会(如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和欧洲纺织品协会),以取消设限后三四个月的统计结果为由,借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所签定的“游戏规则”,向美国商务部提起对中国销往美国的7种纺织品服装重新设限的要求。之后,欧洲的部分国家、土耳其、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哥伦比亚、南非等国纷纷跟进,从而引发新一轮“博弈”。我国政府在分析了参加“博弈”的各方力量和隐藏在背后的玄机,为了调控本国纺织品服装对欧美出口的步伐,除了呼吁纺织服装企业理性面对“后配额时代”外,又降低纺织品服装(也包括其他商品)的出口退税税率,并实行纺织品服装出口自动许可管理,对那些敏感的纺织服装类别项下的产品进行监控;并于2005年起对148种纺织品征收出口从量关税;在跟踪分析了实行5个月的运行情况之后,5月20日再次宣布从6月1日起大幅调高74种纺织品服装出口关税税率。我国政府的此举是动用行政管理及“财政税收”等一系列“组合拳”,宏观调控本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节奏,在这场“博弈”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权,显示出一个大国的负责任姿态,为全球纺织品贸易体制的平稳过渡尽一份责任。我国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有条件博弈”,达到在双赢中实现发展的目的。

多角度考虑“博弈”的策略

纺织品服装产业是任何一个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不发达国家。贸易自由化与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与开放本国市场的问题,都是政府面临的两难选择。政府在考虑策略选择时,并非只有“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倘若博弈的各方从互惠互利的原则出发,少一点争斗,多一点合作,协商化解争端,结果使各方都会从贸易自由中获得最大利益,而且全球贸易的总收益也增加了。正基于这一“正和博弈”原则,我国和欧盟2005年6月在上海签订了《中欧纺织品谅解备忘录》和9月5日的“北京补充协议”,既维护了我国整体贸易环境的稳定,也解决了欧盟的燃眉之急、悬梁之苦。中美也经过七轮的艰苦谈判,终于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为双方企业创造了稳定和可预见的贸易环境,有助于中国纺织品今后的有序出口。否则,“博弈”的双方采取不合作的策略,结果往往使双方的产业与市场因贸易战受损。

从中欧、中美在纺织及服装上的“博弈”的现象上而言,似乎是“贸易问题个案”,但“贸易问题”的背后却是隐含着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的“博弈”。在这些利益中,政治利益远远高于经济利益。很明显,欧、美等国利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贸易问题”,大打“政治牌”。除了迎合其国内其他政治团体利益外,还有“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这便是“博弈”的延伸。

纺织品服装行业中的各单元体积极应对外来的“博弈”

纺织品服装行业既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行业,也是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这其中的生产商、出口商、行业协会等单元体如何协调行动,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配合政府积极应对外来的“博弈”,在“纳什均衡”的条件下受益。

政府层面

要将视角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纺织服装业作为传统产业,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如孟加拉国,其80%的出口创汇来自于纺织品,巴基斯坦也有类似的情况。许多拉美国家如墨西哥纺织行业所雇佣的员工人数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1/4,是仅次于电子及原料行业的第二大就业行业。多年以来,一方面是纺织服装的配额体系保护了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行业,使他们免受来自低成本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丧失了大量出口机会。在这些国家看来,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其完善和发达的“产业链”,使得其生产的纺织品服装极具竞争力,构成对他国相关产业的 “威胁”,从而引起失业率增加,导致政局动荡。因此,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引导和促进我国贸易转型升级,建设贸易强国,鼓励企业“走出去”,实施海外投资战略,充分利用他国的生产要素。这样,既可以避免与盟友的贸易摩擦,也可以帮助其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而中国企业也会从投资实业中获益。

我国企业层面

优化纺织品服装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纺织服装企业应着重把发展纺织服装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放在第一位。就纺织服装的面料、设计、生产和营销等各环节而言,波特的“价值链”理论阐述了企业间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在当今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和贸易市场体系中,高档成衣的旺盛决定了企业必须在纺织品服装整个制作过程中,提高科技含量,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融入上层主流社会。

创立自主品牌,逐步摒弃那种OEM式和以数量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而形成以技术为后盾,以产品品牌为依托,以质量取胜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新格局。

实施“走出去”战略,跨区域投资设厂,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出口贸易型为主转向贸易与投资并重型。实现就地生产,就地经营销售,巧妙利用原产地原则,跨越欧、美等国的贸易障碍。根据海默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前提是: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制造方面必须拥有垄断优势,这样才能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纺织品服装企业要有完备的生产记录和会计资料,妥善保管每一笔贸易的成本核算资料,善于利用“外交”关系,配合本国政府参与“博弈”,学会与外国政府和媒体打交道。

行业协会的层面

做好信息收集及与政府的沟通等工作。它既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也是政府的参谋,除了在信息收集与沟通,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及行业经济的预警系统等方面发挥充分的作用外,还要向政府反映企业呼声,组织企业参与并配合政府间的谈判,积极参与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应诉。

实施扶优的品牌战略。行业协会要利用其特殊的地位,抬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门槛,充分利用“广交会”等平台,通过品牌展会和品牌商品的有机结合,整体推广展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品牌,扩大相关企业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及认知度,培育中国自己的世界服装名牌。

加强国际协会中的合作。积极发展与国际或进口国的纺织服装制造行业协会、纺织服装进口贸易商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争取它们中的积极力量,进而影响其政府的决策。

增强国际竞争力与服务东道国发展相结合。支持和鼓励各类企业在不断开展国际经济合作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提高技术和市场开拓能力。同时,也要引导企业将自身发展与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转让适用技术、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经贸合作,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为东道国创造更多的税收和就业机会,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从其背后引出了的一系列博弈的主体,各博弈的主体因利益体的不同,而在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并且博弈也不会一磋而就,具有反复和多变性,所以要确立长期的准备,通过不同层面的双边谈判机制从容应对对抗性的博弈,趋利避害,争取双赢或多赢的结果,最大限度地保障和维护自己的利益。

参考文献: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13

奢侈品在经济学概念中,所指的是其价值与品质之比最高的产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奢侈品不再是少数人才可享有的权力。奢侈品种类繁多,包括服装、珠宝、箱包、腕表、化妆品和香水等类别。上世纪九十年代伊始,奢侈品服装品牌不断地进驻我国市场。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品牌被大众熟知,品牌的专柜店铺也在各个一线、二线乃至三线城市不断延伸下去。近几年来我国奢侈品服装行业的进出口现状以及其发展趋势,也是分析我国居民的消费购买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水平一项重要参考标准。

同时,奢侈品服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相关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我国物流货运行业,奢侈品品牌对于物流运输有着较高的要求,且需求量较大,如店铺间的调货运输服务,电子商务物流等。还有纺织工业,多数奢侈品品牌在我国开设代工工厂。乃至服务业,奢侈品品牌优秀的客服质量,也是我国许多其他服务行业需要学习的。奢侈品服装行业的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企业借此契机也可积累财富。对于我国奢侈品行业进出口的现状分析,完善我国的奢侈品服装进出口贸易政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理论基础

国外学者对于奢侈品贸易的研究中,卡文德(2009)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奢侈品在北美以及欧洲的市场需求有所下滑,2009年起,奢侈品品牌将目标转移到了中国的潜在奢侈品消费市场。

近年来由于我国对于奢侈品消费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对其进出口贸易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申文举(2014)提出,贸易是奢侈品的一种特性,是随其长时间存在以及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我国现今奢侈品贸易的现状,宋孟桦(2013)认为中国奢侈品贸易起步晚,长期处于贸易逆差。

中国奢侈品服装行业进出口贸易现状

进口长期大于出口,处于贸易逆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加,以及个人品味的提高或者消费心态的变化,我国奢侈品服装行业发展迅猛。据统计,我国2015年奢侈品服装类市场规模约占总奢侈品消费的18%,约200亿元。近年来,我国的奢侈品服装进口市场正在不断的扩大,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自2010年起,进口额一直于双位数的增长。但是对于出口市场,我国发展缓慢,奢侈品服装出口额远低于进口额,且出口增长相对于进口发展缓慢。

奢侈品服装消费渠道发展迅速,九十年代初始,奢侈品品牌专卖店在我国稀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对应的奢侈品进出口贸易政策也相对放宽,国外各大奢侈品服装品牌抓住机会纷纷抢占我国奢侈品市场。

进口品牌层次结构多样化,我国奢侈品市场发展初期,进驻我国市场的奢侈品服装产品品牌数量极少,当时我国消费者对于奢侈品服装的认识仅限于Dior,Chanel等少数具有多年文化历史积淀的品牌上。然而,时至今日,随着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日渐成熟,几乎国际上知名的服装品牌都已入驻中国。多样化的品牌也满足了我国各个阶层消费者的需求。

出口品牌稀缺,国际上,消费者眼中的奢侈品服装品牌大多数都是国外品牌。中国目前还是缺少能让消费者认可的奢侈品服装品牌。我国本土奢侈品服装品牌发展不成熟,起步晚,市场份额低。

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我国2005年―2015年各年奢侈品服装进口额、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统计数据。

为了研究影响我国奢侈品服装进口的因素,以进口额(Y)作为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I),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S),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解释变量(X)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此来确定我国奢侈品服装进口额与这四个因素之间的量化关系,以期模型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实际的情况。

建立模型如下: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奢侈品进口额与城镇居民人均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且各方检验和数据显示都较为良好。

从中可看出影响我国奢侈品服装进口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单位的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奢侈品服装进口就会提高0.021023个单位。即在一定范围内,中国国民的人均收入越多,我国奢侈品服装进口数额也就越高。

结论及建议

由以上模型可得: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奢侈品进口额,整体上来看,经济越发展,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越多,奢侈品贸易就越大,从而导致消费者收入提高,对奢侈品需求的增大导致进口长期增长并大于出口。

对我国奢侈品市场始终存在进出口贸易逆差这一问题做出分析和建议。首先,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收入提高,需求增大导致进口长期增长并大于出口,其次也因为我国国内高端设计人才匮乏,产品创新举步维艰;境外消费额远高于境内,非法仿冒产品泛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首先,我国目前缺少知名的国际奢侈品服装品牌是我国现今奢侈品服装出口疲软的主要原因。为解决此问题,我国政府可加强对于国内本土奢侈品服装品牌的培养,鼓励该类企业的发展,如给予在本土开设专卖店面的奢侈品服装品牌相应的价格优惠,优越的地理位置等政策。其次,针对我国本土奢侈品服装品牌高端设计人才匮乏,产品创意底这一问题,品牌管理者可引进国际相关专业奢侈品管理人员,加强品牌的运营管理,同时借鉴学习国外奢侈品品牌成功的营销策略。再次,中国现奢侈品服装境内外消费金额差异巨大,主要原因为我国该类产品的进口关税过高,多数消费者会选择境外购物。如何适当降低奢侈品服装进口关税,将部分境外消费转换为境内消费,扩大国内的奢侈品服装消费市场的销售收入是我国今后重点应关注的话题。最后,目前中国国内奢侈品服装行业内还充斥着各种仿冒产品,严重危害奢侈品服装市场的发展。为此,我国应加强对此行为的法律监管力度,遏制非法仿冒品牌产品的出售,以此给我国奢侈皮服装行业提供一个更有利,更和谐,更稳定的发展环境。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