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职教理论论文实用13篇

职教理论论文
职教理论论文篇1

作者:杜艾芳 单位:江苏铜山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专业部

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功能化之阻却及其根源

所谓功能化阻却,就是指功能化在实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阻碍因素,导致功能化过程无法顺畅和正常地进行下去,继而导致功能化结果的不出现和不完全出现的情形。在实践中,不少地方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实践功能化阻却严重,主要表现及其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指导实践技能,根源在于教本与实践的严重脱节。(1)重点安排上实践性不强。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主次错位、重点倒置、内容割裂的现象,重知识、重原理而轻技能、轻实践。受此影响,理论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理论的系统性而忽视理论与具体技能的链接,注重知识原理而严重脱节于具体技能层面,没有在理论教学实践中对研究性理论和操作性理论加以区分。毕竟,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给予的理论主要不是研究性理论,而是一种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操作性理论。最终导致理论教学更抽象难以对技能培训形成浅显易懂的效果,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甚至缺失,导致理论教学功能化重点发生偏离甚至阻却的现象。(2)内容更新上滞后性明显。理论教学不同程度滞后于生产实际需要,滞后于就业创业需要。以电子专业为例,专业基础理论课为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笔者从教十余年,这两门专业课所用教材已持续多年没有改变,以至于对于这两门教材的内容和习题几乎能够倒背如流。而电子技术的发展迅速,对技能培训的要求时刻在变,教材内容显然已经老化,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对技能培训的理论支撑和直接帮助非常有限。(3)学科教学间综合性薄弱。职业教育不同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融会欠缺,文化学科知识之间、专业知识之间、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之间的互渗互融严重不足,职业学校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在这种孤立学科教育下,其基本的职业技能素质难以得到锻炼,多层次、多方面的技术潜能难以得到启发,综合性、复合型的职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难以得到培育和提升,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指向。2、理论教学主体:教学师资薄弱无力指导实践技能,根源在于教师与实践的脱节。(1)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教师处于比较封闭的工作环境,“吃老本”现象大量存在,对企业发展、产品技术等缺乏最新的了解,呈现出理论日趋老化、教学水平递减的状态;部分教师从企业转入,技能理论教学水平不高。(2)教学模式实训性有待提高。很多学校以传统的灌输性知识传授为主,以实践为基础的生成性教学和实训性教学严重不足。这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薄弱、实训基地匮乏、实训设施严重不足的结果,也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惯性使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落后于时代、脱离于实践的现象较为严重,成为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功能化的一个突出障碍。3、理论教学环境:学校服务技能氛围不足,客观上没能最大化指导实践技能,根源在于导向与实践的脱节。(1)教学管理导向偏离。很多职业学校实践技能教学氛围建设重视不够,就理论教学抓理论教学,对于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的重视程度严重失衡,与职业学校围绕技能抓教学的重要任务相背离。(2)教学设施建设导向偏离。很多职业学校硬实力建设没有坚持技能优先原则,既没有围绕实践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相关教学设施,也没有建立稳定有效的校企合作与联合办学机制,必要技能实训基础设施严重缺乏。(3)技能考核评价机制导向偏离。很多职业学校在考核与奖励机制上,着重于一般的学校秩序管理,而忽视了职业学校所应具有的技能这一特质性考核导向,忽视了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等级水平、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关联度、学生在理论教学指导下学习专业技能的效果等职业学校教学考核上的核心要素和评价标准,忽视了教师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技能贡献度的激励机制建设,其结果必然是影响理论教学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加剧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脱节后果。

构建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功能化的六大支持机制

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基本前提在于职业教育,基本出发点在于紧扣技能,基本方向在于指导实践,基本目的在于促进就业和提升能力。构建职业教育理论教学的实践功能化机制,必须统筹理论教学的多元要素,多方考量,多措并举,努力形成内涵丰富、理论系统、支持有力的机制体系。(一)教学设置的互渗互融机制———注重课程间关联渗透对实践技能的促进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不仅表现为课程组织方式,更在实质意义上体现为一种课程价值观念,课程设置的好与不好、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上。定位上,职业教育理论教学的课程开发设置,应当符合“实践功能化”的教学方向,符合职业教育“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基本目标,能够培养学生基本的就业技能和方法能力。可以说,既不同于单纯的理论研究,也不同于短期的岗前培训,这是课程设置的基本方向所在,应当尽可能避免出现偏离目标方向的课程组织设置。体系上,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基调,积极完善职业教育理论教学课程设置体系,推动理论教学向实践技能渗透融合。坚持从一般就业、特定专业和具体岗位等不同层面出发,纵向谋划、统筹考虑理论教学课程设置体系,既要提供学生就业的一般素质能力,也要提供特定的专业理论能力,以及具体岗位技能理论知识,体现出一套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分明,一般、特殊、具体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不同专业之间、不同岗位之间以及同一专业岗位的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横向谋划理论课程设置体系,最大限度地促进课程之间的渗透、联系和融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内在链接,促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释放最大化的效能。(二)教学内容的超前更新机制———注重对实践技能的超前指导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实践中,必须摒弃因老师而开设专业、老师能看懂什么教材就用什么教材的内容陈旧、秩序混乱的教学现状。理论教学内容上,应当确立需求导向的思维,坚持“三个方向”:坚持理论教学的职业方向。按照专业决定内容的思路,从专业发展的实际以及与其相关的职业岗位实践出发,超前确定教学内容和选取教材。坚持理论教学的市场方向。按照需求决定内容的思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人才市场什么专业紧俏、什么岗位紧俏、什么技术工人紧俏,教学内容就有针对地向这些方向倾斜和覆盖,并做到紧扣当前、把握趋势、适度超前。坚持理论教学的时代方向。按照技术决定内容的思路,教学内容要紧跟科技创新实践和劳动技能发展趋势,适应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总之,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岗位需求、市场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地方性和时代性而不是一味强调系统性;教材选取上要突出需求性、科学性,坚决祛除随意性。(三)教学重点的实践延伸机制———注重对实践技能的理论对接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应当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项目教学为载体,切实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应当紧扣实践、结合实践、融入实践,做到理论教学的项目化、具体化、实践化,使得教学内容有针对、不枯燥、解决实际问题,使得学生对教学有兴趣听、听得明白、听后能用,从而体现出职业理论教学与普通中学理论教学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辅之以在实践教学中紧密结合理论,做到实践教学理论化、抽象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融互动,进一步促进和支持理论教学向实践延伸结合的努力。(四)教学方式的实训应用机制———注重对实践技能的理论运用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企业结合学校、企业为主,理论结合实践、实践为主的理念,在理论教学的具体组织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充分考虑实践因素,构建形成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可以总结为“四个强化”:强化在实训基地中开展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于技能理论的认知更加形象和具体;强化在校企合作中开展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于技能理论的理解更加直接,且学后即可运用;强化在技术开发中开展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于理论的运用在创新中更加深入;强化在技能大赛中开展理论教学,让学生在技能竞赛中补充理论知识、提升理论水平、生发出对技能理论的浓厚兴趣,并在平时教学中有机渗透技能大赛标准,使得这些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教学方法和模式,能够成为职业学校理论教学实践功能化的重要且直接的支撑机制。(五)教学师资的全面提升机制———注重对实践技能的教学顺应应全面提高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当前,应着力做到“三个注重”: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教师的理论水平。针对一些来自于专业技术岗位一线教师实践技能强而理论功底不足的实际,通过加强培训强化其理论水平,实现理论功底与实践技能的同步提升与协调发展。注重提升理论教师针对专业技能的教学能力。针对很多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技能薄弱的实际,引导广大教师既要强化技能水平提升,继而在理论教学中能够结合实践开展教学工作,更要鼓励理论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最大化推动理论教学实现其实践化功能。注重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提升培训。顺应职业技能实践日新月的发展趋势,强化专业技能教师的定期培训机制,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使得职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更新和提升,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始终能够为广大职业学生学习技能发挥现实有效的作用。(六)教学管理的技能导向机制———注重对职业技能教育的制度引导从学校领导和组织管理的角度讲,应当树立以实践职业技能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并着力完善“三大制度”:完善技能导向的硬件投入制度。健全职业教育的稳定投入机制,全力争取并用足用好各级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扶持政策和财政投入,切实加大对教学设施、实训基地、专业器械等职业学校硬实力建设投入力度,为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功能化奠定坚实基础。完善技能导向的激励制度。建立必要的奖励机制,引导广大理论教学工作者在技能锻炼中研究理论、在理论研究中开发新技术技能,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形成教学工作清晰明确的职业技能导向,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独特内涵与实践功能。完善技能导向的约束制度。建立完善的考评约束机制,健全教师理论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把教师技能水平、理论教学效果、学生实践能力等作为教师绩效的重要评价标准;健全民主监督制度,把学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设施、管理制度等建设水平,作为监督学校各级管理层的重要标准,应用于学校管理层的考核,最大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功能化的实现。

职教理论论文篇2

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阅读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1、设立职业教育学科馆员,专人负责职业教育教学

相关图书文献的采编与参考咨询工作为了针对性地为教师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帮助,高校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专职与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联系.以其作为服务对El单位,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服务桥梁,相互沟通,主动为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高职院校按照往往按照专业大类设置“学科馆员”,如我校设置了船舶、旅游、港口、航海等方面的学科馆员,而针对于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理论学习研究需要的“职业教育”学科馆员。则很少去关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阅读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也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重视“职业教育”学科馆员的设置与培养工作,与教务处、科研处、高教所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部门建立联系,为教师职业教育教学点改革与研究提供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应熟悉所负责的职业教育教学相关馆藏资源的分布情况,深入各教学单位与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开展调查,收集意见,并积极推动藏书资源建设,并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定题检索与参考咨询服务工作。

2、做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

图书资料的采编与导读工作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各地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相关图书资料。高职院校要制订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图书采购计划.不断跟踪职业教育研究的动态,通过网络图书电子商务平台检索采购相关的图书资料。不断丰富馆藏资料。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内容具有个性化,图书出版信息的来源也呈现多元化,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可以开展“教师点购图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鼓励教师自由点购自己需要的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并享受优先借阅的权利和乐趣,“职业教育”学科馆员负责收集读者的点书要求,采购教师所需的图书,一旦图书采购送达后及时通过电话通知点书者来馆办理借阅手续。要做好职业教育文献的收集工作。职业教育研究的许多文献除了通过书店采购渠道获得外,更多的是通过学术团体的会议材料发放途径获得大量灰色文献,包括一些会议论文集、院校信息资料以及相关的教学改革光盘等。学校应该出台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相关规定,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术会议,另一方面应要求参会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传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并将会议材料递交图书馆。高职院校参加的各个学术团体数量很多,各个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学术研究活动。如论坛、学术年会等。每年各个部门教师参加学术和等获得的会议资料汇总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因此学校图书馆应在教师巾聘任职业教育文献征集员,聘请一些校内的学术团体联络员担任文献征集员,征集职业教育相关的会议资料等灰色文献。图书馆要积极宣传文献征集采编工作,形成文献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著数量不断增多,各学术期刊刊登的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也大幅度提高。一方面在海量的职业教育文献中,良莠混杂。需要进行知识导航;另一方面处于改革期的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发展也比较快,不断涌现许多热点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立交桥问题、高职院校招生改革问题等等,如何让老师们能够关注职业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高质量的学术文献,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图书馆及学科馆员,要主动与学校教务部门、高教研究所(室)、科研部门以及教育督导(质量监控)部门等合作,聘请教育研究人员定期研讨,跟踪职业教育研究动态,定期编辑出版《高职教育动态》。将最新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相关文献以及职业教育政策介绍给教职员工,引导教师阅读学习。要根据学校办学实际情况,为学校教育发展以及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定题检索与咨询参考工作,服务学校的教育改革重点.服务教职员工的教育科研工作。如为教师的重大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文献检索,通过图书馆馆际交流、互借系统获得更多相关文献。

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职教理论论文篇3

职业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人中国,它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等随着赶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研究的先驱者,富勒(FrancesFull—er)在《教师关注问卷》中提出了四个阶段:任教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关注学生,使人们认识到教师是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

在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研究过程中,比较成熟的是费斯勒1985年提出的周期动态模式,他把教师的职业生涯划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966年,《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第一次正式认可教师职业,将各级各类教师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这一大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文件中,明确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应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众所周知,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主要包括:职前知识、技能的准备阶段、在职实践阶段,而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是在职的实践阶段。

继续教育的重点就是,提升中职教师在职时的知识、情感、技能,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只有认清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才能针对性的开展继续教育,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对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要实施“青蓝工程”重在培养引领教师全面业务达标;对于中青年教师要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质的飞跃,通过专家引领、校企合作培养“顶梁柱”;对于处于稳定性和停滞阶段的中老年教师而言,要通过“传帮带”形式激发其积极层面。由此可见,认清到职业生涯理论中的普遍规律,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生利主义是师培宗旨

1918年,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生利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物,如农业生产出谷物、工业制造出各种器具等;二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事,如商人通过商品流通使商人和顾客互通有无、医生为人们解除病痛。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生有利之物”与“生有利之事”,就是生产出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人群的技术本领。“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这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陶行知认为建设一支有生利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保证。在对“生利主义之师资”的论述中,他指出要成为职业教育的合格教师,第一,必须具备“生利之经验”,也就是必须具备从事职业的实际本领或者专业实践技能。第二,必须具备“生利之学识”,也就是必须具备职业教育的专业知识,没有学识作为经验指导,便会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第三,必须实施“生利之教授法”,也就是教育方法,不同的专业各不相同,职业教师应该熟悉学生的心理及教材的性质,教、学共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职业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论述中,陶先生指出三种方法:

(一)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生利的经验、学术与教学。

(二)收录职界之杰出人物教以生利的学术与教学。

(三)延聘专门学问家与职业中有经验者同室试教,使其互相砥砺补益,成长为职业教师。

不同的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职业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支生利的师资队伍,而生利的最直接经验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对于中职专业课教师而言,每年都有50个学时的企业实践要求,这一规定较好的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意图,达到了培养生利之师资的目的。因为专业老师进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企业生产与研发,能带动与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便于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快速成长。其次,企业的技术专家也可以走进校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企业骨干还可以参加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参与研讨、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计划。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实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是中职校所迫切所需的。

最后,校企合作还可以解决职校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可以实现设备的资源共享,老师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对于今天的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来说,我们要在做好技能大赛、课堂教学大赛、创新大赛的同时,重点做好校企合作的文章,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的投入,对企业进行对口培养,让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专业教师的生利之经验,圆满完成社会实践的要求,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句

随着经济的不断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承担职业教育的教师而言,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我国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发展迟,这些因素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研究,遵循教师发展的规律,才能探索出科学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师培之路。

【参考文献】

[1]金林祥,胡国枢主编.陶行知词典[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职教理论论文篇4

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十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要求职业教育向市场驱动的转变、向宏观引导的转变、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必须接受市场检验,必须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所以中职会计专业也要顺应时代的大潮流,更新中职会计教学理念,以需求为依托,深化会计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技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培养出会计核算型人才和会计事务管理中等人才,下面笔者就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中职会计教学的特点及不足

(一)专业课时不足,且偏重于会计理论知识教学

当前的中职会计教学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理论课程来完成,如: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等,这些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重通常在60%左右,文化课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重通常在35%左右,而会计实际操作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通常在5%左右,有个别学校的会计实操课占总课时比重甚至更少。

(二)教学模式仍然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主角,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扮演着听众角色,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进行机械被动式的知识吸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发散,培养出的只能是理论不深、实践不精的教条型人才,很难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实践教学条件差,实训方式单一

目前,有很多学校有了会计实训室,但实训室里面除了几张摆设的空桌子外,什么也没有,甚至有些中职学校开设了会计专业,即没有独立的会计实训室,可见,中职学校其实验实训的条件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此外,即使有中职学校开展了会计实训,但往往会计实训方式比较单一,如:教学中,给学生一套企业某年某月的经济资料,要求学生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但整个过程缺少“审核、监督”环节,基本局限在会计核算上,这样的实训只是培养了学生的简单的账务处理能力,而没有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二、改进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的措施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除了需具有必要的会计理论知识外,关键是要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为此,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尽快改变目前教学现状,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做好课程规划,建立一个融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为一体的应用型的学科体系

首先,专业课与文化课课时总体比重应为9:1,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操课课时总体比重应为6:4,并且尽可能多采用理论与实操一体化的课程,文化课最好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密切的课程,如:财经应用文写作、商务英语等。

其次,中职三年共6个学期,第一、二年全面打好基础,第三年强化巩固综合训练,其中:第三年第二学期安排学生一个学期的专业生产实习,并且学校安排指导教师定期进行辅导监督,基础性的课程应该在第1学期开设,如: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学等,专业性强的课程在第二年开设,如: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等,从而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时能够做到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逐步积累,减少学习吃力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处理

中职生源来源渠道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学生个体发展不平衡,教学中容易出现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并且有相当的学生为初中的学习困难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接受能力低,面对这样的中职生源和艰巨的教学任务,必须对教材根据中职的会计学生的自身特点来进行处理。如: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基础会计学》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笔者对《基础会计学》的教材进行了处理,按如下的顺序授课:规范的会计书写技能训练会计科目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账簿分类与登记报表种类、编制与分析

记账程序种类与方法企业具体经济业务分录编制其他

会计理论。经过这样的一条从感性认识入手的教材处理,让学生对会计比较容易入门,加深了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然,如果有条件的学校应大力开展校本教材编写,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搜集资料,与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会计实务工作者共同编写会计教材。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简言之,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沟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教学,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真正实现课堂上教与学的共鸣。会计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科学的运用,可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加强实验实训的建设

1.坚持以模拟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辅的思想。有人认为:中职学校出钱购置会计实训室,倒不如安排学生到企业去进行实习。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到企业去实习,由于有很多的局限性,往往达不到预期实习效果,?所以有必要加大校内会计实训室的建设,使会计模拟实训室成为学生的实践主阵地,让学生在模拟实训室中能接触到一些较真实的原始的会计资料,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实际工作,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2.配置好实训室的硬件和软件。首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应建立会计手工模拟室、会计分岗位模拟室、会计电算化模拟室、ERP沙盘模拟室等,做到每门专业课都有实训机会,每个班都有实训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实训机会,各实训室应根据各科、各班的情况配置好足够数量的用品用具;其次,实习实训室应购置好全真规范的凭证、账簿,一式多联的原始凭证,如:收据、发票等;再次,在这样一个信息的时代,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新政策、新法规不断颁布与更新,这就迫切要求会计实训资料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内容,做到实训资料与时俱进性;另外,为了提高实训的效果,加深对会计资料的感性认识,要求实训资料具有高度仿真度等。

3.实训形式多样性

(1)会计实训要改变以前单一的期末综合实训形式。可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开展随堂实训、阶段性实训、期末综合实训等,如:在模拟实习时,根据模拟单位的经济特点、组织结构、规模大小,模拟设立不同的工作岗位,主要是与财务工作关系密切的部门岗位,设置仓管员、销售人员、车间统计人员,出纳、会计、主管会计等等,分别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让模拟单位运转起来,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在模拟企业担任的岗位进行轮换,使学生体验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职责及其联系,最终完成会计实习。

(2)积极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边讲理论边实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会计课的感性认识,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使学生轻轻松松的学到了知识,为将来的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基础会计课、财务会计课、成本会计课和会计电算化课等都可采用这种方式。

总之,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只要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需求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坚持会计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中职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教理论论文篇5

最后,教学过程注重护理礼仪、爱岗敬业教育,加强心理素质培训和语言沟通能力培养,使实习学生能充分掌握一些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爱伤观念,护理学生对患者要有同情心、要发自内心的关爱患者,是做一个合格护士的必备人文素质。着重培养护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每一位护理学生,强调每一项完整的护理操作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应给予强化团队意识的培养。

2高职护理教学管理之实习阶段

首先,根据学生临床实习时,对新鲜事务好奇心高、积极性高等特点,合理安排岗前培训,将医院基本信息、护理工作制度、临床护理工作技巧、相关礼仪、法律知识等让学生在上岗之前熟悉自己岗位信息,更好地适应实习工作。同时安排经验丰富的护理工作人员为新的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讲解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临床实习,正确面对护理学科发展趋势和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医院、从学生到护生的角色过渡。其次,根据不同专业和科室特点,针对性进行人文知识教学,合理安排护理实习生进行大班教学,重点讲解一些典型病例、个案等进行讲解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学生提问、分组讨论和集中讲评等诸多方式,拓展学生眼界,为护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最后,在实习过程当中根据专科的特点,积极开展特色教学。如门诊部可以将服务意识、分诊方法等作为专科特色,引导实习生加强自身服务意识培养等工作。如急诊科课根据急诊收治多样化、病情多样化等特点,积极组织场景教学,模拟实际工作当救治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问题和相关措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护理等工作。

职教理论论文篇6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两者关系紧密相联,有很多相通之处。

(一)两者的内容有重叠部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程设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形势政策》,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二)两者的实践形式有互通部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我们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特点和特殊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专题讲座、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可以使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品质。

(三)两者的指导思想相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教学进程的一致性,还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给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并鼓励和支持当代学生敢于冒尖,鼓励和支持他们向老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权威质疑。同时也尊重当代学生的人格,正确看待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发扬民主,给每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创造性的全面的发展。两者都从学生立场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四)两者的目的一致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重在潜移默化,它如一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学生们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组织和指导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性

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学生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和符合青年学生重个性张扬、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结合广大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的思想实际,引导、组织学生成立理论学习社团,如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时事政治研讨社等,把理论学习社团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则应该亲临指导理论学习社团活动,经常与学生一起座谈、讨论、畅谈学习心得。学生在理论学习社团可以通过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学到在课堂教学上难以系统学习的知识,同时,可以把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应用到他们的业余学习中,使理论学习社团变成内化理论知识、提高个人思想素质的重要渠道。此外还可以通过少数精英学生带动大部分学生,在学生中掀起学理论、促素质的局面。

(二)组织和举办专题讲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专题讲座是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全面把握马列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从时代的发展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会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观察社会、审视世界,达到学以致用,应组织专题讲座,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针对性地、紧扣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举办高水平的专题讲座,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认真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可以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抽象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关心国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求真务实的良好人生态度。实践表明,高质量的理论与时事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三)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社会实践是把学生从课堂教育带到社会中,它具有社会灌输、事实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少,学生多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少实践活动教师都放给学生自己来进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部分学生存在简单应付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时,只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相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需要调动、利用校内各种教育力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要将实践教学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实践教学与党建、团建相结合,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清明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要组织安排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则要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他们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同时也可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意识。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促进邓小平理论进入学生头脑。

三、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主要领导统一负责,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分工负责的领导与管理体制,将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为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师资队伍保障

首先,师资队伍数量的保障,按师生比配备师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学生之比严重失调,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育者特别是专职辅导员和学生之比也严重失调,师资队伍数量明显偏少的现状要求高职院校应从学校和学生发展大局出发,按师生比合理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其次,师资队伍质量的保障,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育者的岗位培训。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选派他们出外进修学习,参加培训,组织他们开展社会调查,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

(三)考评机制保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的考评体系比较完善,相比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的考评体系则需要建立和规范。为便于考评,应注意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操作性,尽量量化考评指标,制定考评标准。第二课堂活动要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考评坚持过程与结果、知与行、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应加大第二课堂活动成绩和学分的比重,形成规范、合理、客观、系统、多元的教学考评体系。

(四)经费保障

学院要把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纳入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给予物质保障,切实解决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职教理论论文篇7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地方教育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相比,与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比,以及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对地方教育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能力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加以解决。

(一)强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地方教育行政领导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行力,有明确的人才战略意识,清晰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依靠健全的决策机制,依法行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特色。[1]

(二)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

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催化剂。职业学校应适应社会转型发展,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取得社会的支持。在制定改革举措和创新成果的普及与应用时,要深入企业、事业单位,产业、行业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既要照顾到现有行业一线技术需要,还是充分考虑国家和省级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导向,统筹发展,合理布局,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拓展职业教育对社会服务的方向和领域。

(三)增加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能力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的体现之一就是不断增加了职业教育投入,但总体来看,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职业教育投入仍然不足,教学资源缺乏且配置不平衡、不合理。地方行政领导者要处理好与政府、社会与企业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积极争取、主动出击,在人力资源、经费投入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同时,要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在条件保障上即可顾及各专业之间的均衡,还要突出优势专业和特殊人才,发挥资源的最佳利用率,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职教理论论文篇8

现今我国职业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5000多万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了生产服务的骨干力量。同时,各种形式的培训也迅速展开,自78年以来,累计培训城乡劳动者13亿人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1)义务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职业教育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大部分提供职业教育的为私立学校,存在许多如乱收费等不良现象(3)职业教育需求严重不足(5)职业教育学校的体制不健全(6)职业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7)职业教育的定位不够明确

2财政对职业教育支出比率不高的原因

2.1财政对职业教育方面的支出不足

国家一年将给予一名重点大学本科大学生几千元补助(直接拨至学校),相对而言,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则相形见绌。国家对职业教育财政支出较少则成为导致职业教育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备,师资力量不强,学生实习机会少,学校办学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同时经费短缺又表现为学费上涨,直接导致生源数量下降。由此可见,财政对职业教育补贴不足将会使我国职业教育陷入学校办学质量差和职业教育生源不足的恶性循环之中。

2.2人们崇拜学历的观念依然牢固

当今仍有大多国民秉持非正规(本、专科)大学文凭无用观,认为职业教育低层次、低水平、低竞争力,却忽略了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摘要:技能学习。大多人对职业教育存在的偏激观念从而导致一部分青年劳动力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积极发展。

2.3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职业高中的多项办学基本指标(如专任教师人数及学历合格率、实验室、建筑面积达标率、理科实验设备达标率、图书达标率、体育馆面积达标率等)仍然没有达到《教师法》、《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要求甚而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中办学的基本指标。这使得职业教育成了用人单位眼中的低等教育,在读学生也肩负着更大的压力。

另外,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不够全面合理。现在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路线极为相仿,定位不够准确。大多都以烹饪、电脑、机电维修、美容美发等为主,专业设置不够全面。职业教育侧重点应是对理论水平要求不高的应用和技术,学校在办学时应该首要考虑其对社会和对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2.4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也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国有企业亏损比较严重同时民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动不大,但素质要求却提高不少,使得国内就业形势较为严重。加之今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愈加使得国内就业形势恶化。再加上有些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追求,种种因素都使得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

3.解决途径及可行性分析

针对以上新问题,为使中国职业教育尽快摆脱目前所面临困境,本文分别从学校以及政府两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3.1学校方面

3.1.1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学校应转变以往被动等学生上门的做法,通过新闻媒体、招生简章、网上公开招生广告和信息,积极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广揽生源。

3.1.2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没有无法继续升学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非常多,在缺乏相应的岗位知识储备和技术储备的条件下,这些劳动力收入很低,甚至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因此需要接受一定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来提高其竞争力。这就为职业学校扩大生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3.1.3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面向市场培养人才

学校教学质量总体下滑是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的一大原因,因而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对专业设置、课程布置、教学管理、教学思想、教学计划等各方面的改革,发展和创新办学理念,提高师资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定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使其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较好的结合,从而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增强就业竞争力。

从国家来说,应改变多年来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的政策,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分配给职业学校的比例,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出,同时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实施逐渐转变人们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引导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正确定位。

3.2政府方面

3.2.1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提高师资力量、改善办学质量及资助贫困生接受职业教育等,使职业学校有能力、有条件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紧密结合市场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实行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职业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地位,有效缓解现阶段职业学校收费偏高、生源不足等新问题。

3.2.2加强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工程。国家应积极引导社会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使学生在边学习边实践中把握适应市场要求的有用技能和相关经验。

3.2.3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如美国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及澳大利亚TAFE模式,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借鉴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同时结合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具体国情,充分充分利用东部和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及就业市场,广泛开展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使东西部教育发展差距新问题及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新问题的解决有了更好的出路。

4结论

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状况并不容乐观,这其中既有政府的原因,也有国民的原因,甚至和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分不开。政府和人民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今后我们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同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时,我们还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发展模式,适当应用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和职业教育学校的功能同等重要,我们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充分的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备注摘要:

美国CBE模式摘要:

美国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主要是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是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由于美国职业教育具有大众性的特征,因此其职业教育主要是由学校或学院这种公共教育机构来承担的,雇主参和职业教育的程度在美国一直很低,当然这和其职业流动性高也应有一定关系。

德国“双元制”摘要:

“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和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功能,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功能。

澳大利亚TAFE模式摘要: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主要由劳动部门负责,劳动部门的功能逐渐加大,且占主导功能。直接承担职业教育的主要实体是TAFE。TAFE虽然是学院,但实际上学员80%的时间是在工作现场进行的工作本位学习,只有20%的时间是在TAFE进行的学校本位学习,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度。

参考文献摘要:

[1邓海建.《中国职业教育的一次理性回归》[J.西北职12期.

[2胡永.《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得和失》[J.黑龙江教育,2006.

职教理论论文篇9

1.2中职学校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问题行为多

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在选择专业前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就读后又发现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没有学习欲望,又加之学生自控能力较弱,这也直接导致了课堂问题行为较多、涉及面较广。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影响教师教学的行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奎伊在《教室里的教育心理学》中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结果,结合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范围、主体和表现,将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4类。过失型是由学生不正当或不合理的需要或单纯、好奇、试探、畏惧等心理引起,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现象,如迟到、早退、逃课、睡觉、说话、吃东西、打电话等。品德不良型是由不良需要引起,受已形成的某些不良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支配,有意识地采取有害的行为方式,产生违犯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不良行为。攻击型是由挫折造成的愤怒、不满所引起并受一定的气质性格所制约。在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发生的发泄、对立、反抗、迁怒等攻击。压抑型是在挫折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行为,一般具有隐匿性、持续性的特点。如害羞、退缩、心事重重、冷淡、焦虑、不安、紧张等。

1.3中职学校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比较传统和单一

中职学校的课堂管理方式偏传统和机械,一是以纪律为本,强调规则的遵守;二是课堂问题行为重纠正而非预防。中职学校教师不注重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则,学生对于课堂规则并不明确,所以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并不明晰。中职学校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方式简单,管理目的侧重于“纠错”,而忽视对学生心灵的关注。

2中职教育课堂管理改进措施

2.1提高中职生生源质量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考扩招,选择中职的学生越来越少,大部分也是就读高中无望不得已而选择。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近年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日益凸显。国家意识到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意义,2008年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10万,2009年招生860万。2009年又启动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进一步体现了中央的新期望。2009年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约90%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都能够享受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一系列鼓励措施,使得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年中取得蓬勃发展,其教育规模己经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实现了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国家政策的扶持,法律的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扭转中职教育发展局面的根本。提高中职生整体水平,中职教育才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中职教学课堂管理才会有一个根本性改变。

2.2加强教师对中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并适当注重课堂管理技巧

美国著名的课堂管理专家库宁(JacopoKooning)认为,课堂管理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师有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他做的课堂管理高效率和课堂管理低效率教师的对比研究表明:两种课堂管理方法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防止了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因此,职业学校教师要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教学魅力,通过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充满吸引力,以使学生关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优质的教学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改进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是导致他们厌恶学习、捣乱课堂的重要原因。在中职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上,首先应提倡与职业实践密切联系的活知识,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加强理论和实践学习。(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经说过:“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平等对话的课堂,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3)适当注重课堂管理技巧。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班尼(M.A.Bany)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教师的所有工作任务里面,管理技巧最为重要”,比如制定恰当的课堂规则,学习预防和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构建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増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等。

2.3设法改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课堂中主要影响课堂发展与教学质量的人际关系,同时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良好行为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学获得高的效率的基础。师生关系融洽,交流渠道畅通,教师尊重学生,学生爱戴教师,便能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课堂管理也随之轻松容易。因此,教师应设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应尊重学生,以理服人。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和质疑,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和他们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给与他们一些人生与情感的指引,学生感到了被尊重、被信任,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就能听从、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其次应关爱学生,以情动人。中职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都比较大。教师应注意与学的沟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语气和表情,避免或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向学生阐述自己的期望,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困境与问题。

职教理论论文篇10

1.2建立起“双师”教师团队。

要想在根本上将教学质量提升一个档次,就要建立起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们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作为基础,还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工商管理教师队伍中,应该讲在具有实践工作经验教师的比例进行扩大。并定期安排教师们到企业中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身工作经历。同时将实践教学的能力在根本上加以提升。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要聘请一些具有行业则个的管理人员来到学校担任教师,扩充兼职教师队伍,在根本上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资质兼职教师讲授的相关机制。

1.3创建实践教育基地。

要想在根本上将工商管理追暗夜的教学目标加以实现,就必须做好相关事件基地建设工作。实践基地的件事儿主要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实习部分。在学校内的实践工作一般是为学生们进行模拟教学与训练来使用。是一种培养新型人才的场所。校内的实训基地应该将对学生技能训练放在首要位置,令学生在相对真实得分情况下得到相关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学习到相关理论的同时拥有专业的技能。在根本上减少从业之后的工作压力。

1.4向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对充裕的文献资料。

学校方面应该尽快的建立起图书馆,并在其中配备大量的资料,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查阅,在进行资料准备工作的时候,不但要向学生们提供理论方面的资料,在管理案例上也应该多加思考。

1.5对以往的考核方式进行全面创新。

职教理论论文篇11

有人可能会说,你所讲的“课程”不就是指“教学内容”吗?否,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过狭隘。过去我国长期受前苏联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总习惯于把课程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但事实上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课程理论已从教学理论中分离出来而直接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下位理论。因此,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应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样,就应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解为是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所需职业技术人才而设计的所有教育活动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亦即学习某一特定专业或工种的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包括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及社会培训部门)的指导下所应取得的全部经验。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牵涉到教育行政部门,更与广大企业和学校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教学人员直接有关。因此,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都应在思想上自觉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更新职教课程观念,积极地投入到现代职教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由于我国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和具体困难,人们为了摆脱困境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职教的外部,希望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以始终保持对职教的强烈需要,希望职教立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能更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希望上级部门增拨经费以满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仅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够全面,也不够现实,因为它缺少了对职教本身的自省,其中也包括对职教课程发展现状的检讨和反思。其实,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更为根本的措施还在于职教自身的不断完善。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理顺体制和改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而且更应注重对职教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改革。

如何切实地做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运用现代课程论的思想来更新职教课程观念,树立起一种职教“大课程观”。这里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其一,就现代职教课程的内涵而言,我们不能将课程观念局限在正规的显在课程之上。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代表的是整体的学习概念,它并不仅限于教学计划表中排列的各门学科,也包括规定科目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但在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只注重那些严格按计划组织的教学科目,而普遍忽视了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支配学校师生集体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的校园文化之类隐蔽课程的建设。事买已经证明,在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这类非正规的隐蔽课程是比任何正规的显在课程都来得有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在揭示现代职教课程内涵时,一定要把显在课程和隐蔽课程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如果这种非正规课程的作用发挥得好,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又能够增强现代职教课程的总体效应。

职教理论论文篇12

1.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经验

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各有特色。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德国非常注重员工培训,政府官员、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要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并建立起以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特色,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加拿大的教育很注重能力培养,其最突出的是建立起以能力为教学基础的CBE教育思想体系。日本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虽然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具特色,但体现着共同的发展趋势。

(1)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教科文副总干事鲍维尔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近年来,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模式。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就是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就业部门与社会的工业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等通力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方向、内容等进行协商,同时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机制中,政府除了从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办学以外,还要起到组织领导、协调办学、建立质量保障制度等作用。而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就业需求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实习、培训场所和就业渠道,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动态,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

(2)职业教育和培训终身化。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这表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势已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并因其重要的意义而被提倡。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终结性教育,过去那种认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经过时了。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计划。例如,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新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并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

(3)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的综合素质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过去的技能主要是指任务能力,即与完成具体任务相对应的具体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培训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任务技能(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任务能力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在现代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相关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它们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一般素质的培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将一般素质与任务能力结合起来。最近,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英国的核心能力概念,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包括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以及技能、思维、品德的三种素质,等等,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

(4)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联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劳动力在国际和国内流动量加大,顺应这一变化趋势,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开始建立国际化的职教合作网络和运行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职教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组织者,目前已建立的联合国职教信息网络,是连接了128个国家的一个职教实施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在德国波恩建立一个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提供职教研究与发展信息,培训职教人员。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发展。中德两国政府近20年来进行了下岗妇女再就业、关键素质培训等多项专题项目合作,最近又结合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综合性职教合作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双边以至多边的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又一新形式。

2.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的三点启示

(1)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发人力资源的重点是培养,关键在应用。职业培训从其本身特点看,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知识螺旋积累过程,是发现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要培养造就的也是这种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专业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只是对这种专业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又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既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人才的自身培养;既要重视人才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这里说的培养和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职业培训。

(2)政府部门在职业培训中要站准位置,发挥作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必须重视职业培训外,还应该摆正位置,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规范作用;二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内容的指导作用;三是要发挥对培训市场的监管作用;四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激励作用。

(3)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从教育规律和各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分析,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公民必须经历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书本理论。它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为主要特征,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就业准备打好基础。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如果说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的话,那么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就应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的实践和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就业问题的挑战,展开了以就业、转业、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培训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行的职业培训教育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与“缺乏一个既符合国情市情又符合市场运作规律、适应职业培训需求的体系”有关。

1.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及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问题。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和培训管理权限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培训组织、人员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义务等具体事项。目前,我国在职能界定方面,一是政府对职业培训应提供何种支持和服务,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明确;二是企业及中介组织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清楚。

第二,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区无论在政策与财政支持、还是在实践方面发展速度较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二是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职业培训有声有色,对企业经营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而另外一些企业欠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意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对技术工人实行中长期培训计划或措施。在问及“您参加工作后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主要来源”(多选择题)时,90.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31.1%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单位的培训;18%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社会有关部门的技术培训。三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人们在观念上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

第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费用不少,并且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多层次、专业化培训体系有待建立。

第四,培训经费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问题。目前,除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由国家全额负担外,其他培训资金均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担负。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调控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有些部门把其看做创收手段。在农村缺少政府有效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第五,宣传导向和观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阻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并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分数为依据,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竞争。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为选拔和淘汰者的归类,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对通过岗位职业培训和自学的人,其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没有文凭而不被重视和重用。职教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反映在政策上是待遇过低。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流失严重;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以天津为例:截至2003年底,在83.5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27%,高级工占9.83%,中级工占27.3%,初级工占61.6%。呈“金字塔”型,塔基过大,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级结构呈“钻石”型,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2.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框架

(1)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确立第一资源战略和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潜在资源。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二十年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的思想,即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任务。实施能力开发战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和培训的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2)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指导作用,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首要责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政策制定和办学必须由政府、产业部门和社会三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高技能性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减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使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在职业培训中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即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单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二是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3)树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除了教育共性之外,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职业教育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职业培训更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第一价值得到提升”,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用教育的方法使人的生活具有乐趣,职业教育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整个教育事业关注全民成为可能,关注每一个人,这是以人为本的认识基点。

(4)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劳动者,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要服务。一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二是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三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职业培训机构要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新的岗位技能标准,加强岗位培训。为培养一支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进一步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我国工业东移、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做好劳动力结构调整和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围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再培训机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

(5)完善职业培训政策,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推行“双证”就业制度,把就业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先培训后就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保证;二是鼓励和支持民办、中外合办职业培训机构,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四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培训经费应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将财政拨付的再就业培训经费落实好,提高再就业培训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毕结礼.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3]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与管理实物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职教理论论文篇13

2.1教材现状目前看来,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材过于陈旧,根本赶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所以培养出的人才也会掌握着一套老套陈旧的基础理论,不适应社会的各种需要。反之呢,则过犹不及。同样会使教材和教学之间出现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学效果依然是不会显现出来。

2.2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堂教学现状

2.2.1教学原则。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我们教师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大部分的中职院校中仍然固守着教师作为课堂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上课时一味的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述,尤其是计算机理论知识的专业术语很多,这样的教学理念是不可能带来课堂的高效率的,这忽视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积极思想内涵,这样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改革等方面起到了遏制作用,也从课堂上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2.2教学模式。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的教学主体是老师,无论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思考模式,从备课、讲课到课后反思,很少有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课堂便是一潭死水,荡不起任何的涟漪。学生一直在被动中接受着知识的灌输,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这就可能会导致即便是以后在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中也很难独自处理各种问题。

2.3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中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层次应该是不高的,文化课的成绩也是不很理想,当然了,对于学习这个活动也是不很感兴趣,所以导致我们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力不是很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看中的是计算机的操作性,而相对的理论课程却觉得了无生趣,很少有学生可以认识到基础知识对于提高计算机水平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进制的转换、程序的编制等是“无用的”。

3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3.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无论从事任何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是一个前提性的必备因素,它是我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计算机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起学生对于这门知识的浓厚兴趣,只有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进行学习才有可能收获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才能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学习透彻,为以后其他的实践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前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新型的教育局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应在课堂角色中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的思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获取知识。计算机理论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它还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密切的联系实际,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将理论知识发挥到极致作用。

3.3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考力、简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从教学形式还是趣味性方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是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所以我们应该多多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灵动起来,丰富起来,让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变得充满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4教学策略的改革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团队的意识,小组合作的作用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同样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进行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有了学习的兴趣。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这样学生机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能够在团队的质疑中提高思维、思考能力。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