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实用13篇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篇1

为做好2019年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指导意见》(鲁教基发〔2015〕4号)、《泰安市教育局关于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泰教发〔2015〕50号)、《泰安市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改革实施方案》(泰教发〔2017〕56号)、《泰安市教育局关于2019年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的实施意见》(泰教发〔2019〕12号)等文件精神,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改善民生、促进公平为原则,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引导学校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行一考多取,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鼓励高中学校特色发展,逐步扩大办学自主权,支持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制定录取方案,逐步实现由高中学校确定录取标准和录取方法。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实施“阳光招生”,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招生录取工作顺利进行。

二、招生计划

(一)计划数量。

2019年我县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为4900人(见附件2)。全市职业学校招生计划为25500人,其中宁阳县职业中专(含宁阳县技工学校)2000人。

(二)计划构成。

1.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为自主招生、艺体特长生、指标生、统招生。艺体特长生计划原则上为计划数的5%左右,普通高中指标生计划不少于计划数(不含自主招生、艺体特长生)的60%,剩余计划为统招生计划。

县教体局根据初中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结果、毕业年级报名参加学业考试人数和2018年指标生完成率,并综合考虑普通高中及初中的区域位置,确定各初中所分配的指标生名额(见附件3)。

2.民办普通高中计划为市内计划,报经泰安市教育局批准后实施。

3.县职业中专招生计划为三二连读高职专科680人、春季高考班890人、就业班230人、职业中专技工班200人,共计2000人。宁阳县2019年职业教育招生任务具体分配到各初中学校(见附件4)。

其他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分为技工院校、普通中专、五年一贯制高职、三二连读高职,以及中职学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4”分段培养职业教育。

三、招生范围与报考要求

(一)普通高中。

1.参加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考生为2019年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往届初中毕业生一律不得参加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民办普通高中面向市内招生也必须是2019年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2.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县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可在我县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与我县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客商子女凭“客商证”,不受户籍限制。

3.在宁阳县外泰安市内就读的宁阳户籍考生,在就读学校所在县市区报名考试,如需参加宁阳县普通高中录取,须在宁阳县填报高中志愿,但不得报考普通高中指标生。于5月10日至15日凭身份证或户口簿到宁阳县教体局基教科办理填报志愿手续。6月15日(星期六)下午5:00前,持学业水平考试准考证、户口簿,到宁阳县教体局基教科填报志愿,过期不予办理。

4.在泰安市外就读的宁阳户籍应届初中毕业生或客商子女,如来我县参加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须报名参加泰安市初中学业水平全部科目的考试。考生持户口簿或身份证,客商子女须持客商证等相关证明,于5月8日—10日到宁阳县教体局基教科报名。报名时,须提供学生学籍证明和一寸免冠证件照片(电子版),经核实后,填报《泰安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补报信息登记表》。

5.在宁阳就读的泰安市内非宁阳户籍应届初中毕业生,如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中录取,须于5月10日—15日凭身份证或户口簿到户籍地县市区教体局办理报考手续。

(二)职业学校。

1.参加中职学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4”分段培养职业教育招生录取的范围为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划定报名资格线,资格线以上的考生方可填报志愿。

2.参加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五年一贯制高职、三二连读高职招生录取的范围为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并且分数成绩达到相应要求。

四、录取办法

按照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规定,从2019年开始,我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实行“分数+等级”录取方式。分数表达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等级表达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

(一)划定报名资格线

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后,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分数科目的成绩与特殊考生加分之和(以下简称“分数成绩”),划定各县市区公办普通高中、民办普通高中、各类职业学校招生的报名资格线。分数成绩在报名资格线以上的考生,方可参加相应类别的录取报名。

(二)普通高中录取办法

1.基本要求。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C等以上(含C等,下同),信息技术、理化生实验成绩为D等以上,音乐、美术、综合实践考查科目成绩均为“合格”的考生,方可报考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须达B等以上,方可报考普通高中指标生。

2.等级成绩要求。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前,各高中学校对各类招生计划提出等级科目的成绩(以下简称“等级成绩”)要求,符合等级成绩要求的考生方可参加录取报名。宁阳一中、宁阳二中、宁阳四中、宁阳复圣中学4所公办普通高中的等级成绩要求:

艺体特长生: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等级成绩要求为6D以上。

指标生: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等级成绩要求为5C2D以上。

统招生。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等级成绩的要求为6D以上。

3.公办普通高中录取办法。

(1)自主招生。我县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宁阳一中“翱翔计划班”200人。由宁阳一中制定自主招生方案,报经县教体局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并面向社会。高中学校根据自主招生方案确定拟录取名单,报县教体局审核,对符合录取条件者予以正式录取。

(2)艺体特长生。报考艺体特长生的考生,须参加我县组织的艺体特长生专业测试,分专业专项(或单项)按照计划1:1.5的比例确定专业合格考生。录取办法:根据艺体特长生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对符合等级、专业要求的考生,首先按分数,分专业专项(或单项)按照计划1:1.2的比例投档,然后根据专业专项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计划为止。当分数成绩相同时,录取等级成绩高者。

(3)指标生。根据指标生计划和考生志愿,对符合指标生等级要求的考生,依据分数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计划为止。当分数成绩相同时,录取等级成绩高者。

(4)统招生。根据统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对符合统招生等级要求的考生,依据分数,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计划为止。如有剩余计划,根据调剂志愿和“是否服从调剂”且符合相应高中统招生等级成绩要求的考生,依据分数,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计划为止。当分数成绩相同时,录取等级成绩高者。

4.民办普通高中录取办法。民办普通高中实行自主招生,由金桥学校制定自主招生方案,报经县教体局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并面向社会。录取工作于7月31日前结束。

(三)职业学校录取办法

1.职业中专、技工院校的录取,根据各职业学校计划,按照考生志愿和分数,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计划为止。

2.普通中专、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五年一贯制高职、三二连读高职、普通本科高校“3+4”分段培养职业教育的录取,根据各学校招生计划,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计划为止。

五、志愿填报

(一)志愿设置。

高中段学校招生设置五个志愿和“是否服从调剂”志愿。

第一志愿为公办普通高中指标生志愿;

第二志愿为公办普通高中统招生志愿;

第三志愿为公办普通高中调剂志愿;

第四志愿为民办金桥高中志愿;

第五志愿为宁阳县职业中专专业志愿;

另外,设置了公办普通高中“是否服从调剂录取”选择意向和职业中专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录取”选择意向。

第一至第三志愿考生填报时均可在宁阳一中、宁阳二中、宁阳四中、宁阳复圣中学四所公办普通高中选报一所;第一至第三志愿均为独立志愿。公办普通高中“是否服从调剂录取”是提供给未被以上顺序志愿录取考生的最后一次公办普通高中录取机会。为方便学生报考民办普通高中,设置第四志愿为民办金桥高中志愿,如报考可填涂该志愿。普通高中和职业中专志愿可以兼报,填写职业中专专业志愿即视为兼报职业中专。

为保护广大考生的利益,维护招生录取的公正、公平,经学校公示并向县教体局基教科报送具有指标生资格的考生,必须填报指标生志愿,否则不得参加统招生志愿的填报和录取。

(二)志愿填写。

6月13日(星期四)上午,九年级考生考完英语后在考场填涂《宁阳县高中段学校招生考生志愿卡》。考生填卡结束后,由考点负责清点验收,交县教体局基教科集中管理和采集信息。志愿一律由学生本人自主确定,任何人不得干预。考生志愿填报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更改。为防止考生填写错误,在考前发放与正式志愿卡一致的样卡,供学生练习填写。

报考普通本科高校“3+4”分段培养、普通中专及高职类院校的,由考生本人登录“泰安市初中学业考试与高中段学校招生管理平台”(taszk.com)网上填报,时间安排见附件5,具体时间以平台公布为准。

六、录取批次

高中段学校的招生录取分7个批次,每批次严格按考生志愿、分数成绩、等级成绩和相关要求进行,考生在某批次一经录取,即不再参加后续批次的录取。

第一批,录取报考中职学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4”分段培养招生志愿的考生;

第二批,录取宁阳一中翱翔班自主招生考生;

第三批,录取普通高中艺体特长生;

第四批,录取公办普通高中指标生;

第五批,录取公办普通高中统招生;

第六批,录取宁阳县职业中专考生;

第七批,金桥学校自主招生和职业学校剩余计划补录。

七、录取通知书发放及新生报到

(一)通知书发放。公办普通高中新生录取通知书由考生登录“平台”自主打印,其它录取学校的通知书由录取学校发放。

(二)新生报到。考生凭录取通知书和学业考试准考证,按通知书上规定的时间到录取学校报到。各学校要提前做好新生报到注册的各项准备工作,采取有效方式公布报到流程,为新生报到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八、特殊考生照顾政策

(一)烈士(军人除外)子女加10分。

(二)归侨子女、华侨子女、港澳台籍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加5分。

(三)2015年12月31日前出生的农村独生子女,且现仍为独生子女的考生加5分。

(四)军人子女按《山东省实施细则》(鲁政联〔2012〕1号)有关规定,享受降分录取政策。根据《泰安市教育局关于落实消防救援人员优待政策的通知》(泰教函〔2018〕127号)规定,消防救援人员子女继续享受现役军人子女同等待遇。

(五)根据公安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公政治〔2018〕27号)精神,公安烈士子女加10分录取,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加5分录取。

享受加分或降分录取的考生,在其语文、数学、外语3科总分基础上,按分项加分(或降分)一次,不重复累计加分(或降分)。凡享受政策加分或降分录取的考生,所在初中毕业学校要在校内进行不少于5天的公示,接受监督。

九、加强领导,确保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进行,县教体局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1),协调全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工作。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按照县教体局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高中段学校招生的各项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对初中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的评估工作;基教科负责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的统筹安排、组织协调及普通高中计划编制和招生录取;职成教科负责职业中专(含技工学校)的计划编制和招生录取等工作;考试中心负责普通中专和高职学校招生录取工作;体卫艺办负责艺体特长生的专业测试、资格认定、录取工作;教学条件装备与后勤服务科负责理化生实验技能测试工作;计财科负责招生录取的经费保障工作;纪检监察室负责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各个环节的监督监察工作。

(三)完善招生管理,加强考核评价。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继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并将招生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年度考核。各单位考核的学生基数,以市教育局注册学籍学生数为依据。对职业教育招生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授予“宁阳县教学工作(职业教育招生)先进单位”“宁阳县教学工作(职业教育招生)先进个人”称号,该称号等同于“宁阳县中小学教学工作先进个人”。

为进一步提高指标生完成率,促进各高中、初中均衡发展,将各初中学校指标生计划完成率纳入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并作为下一年度指标生分配的主要依据。

(四)严肃工作纪律。各级各学校要切实增强政策意识和大局意识,守纪律、讲规矩,不折不扣地落实招生录取各项规定。严禁违规招生宣传;严禁擅自提前招生;严禁超范围、超计划招生;严禁违反招生程序招生;严禁招收借读生;严禁公办高中招收市外考生;严禁民办高中从未列入外市招生计划的外市中招收学生;严禁以各种名目乱收费。要充分尊重初中毕业生的选择意愿,不得强制学生分流。要层层签订规范高中段学校招生工作责任书,做到招生规范、清正廉洁。

(五)加大宣传力度。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各级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报考资格、志愿填报、录取办法、录取分数线、录取结果、时间安排、监督咨询和举报电话等全部信息,加大对招生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招生氛围。

附件:

1.2019年宁阳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2.2019年宁阳县普通高中招生计划表

3.2019年宁阳县普通高中指标生计划分配表

4.2019年宁阳县职业教育招生任务分配表

5.2019年宁阳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日程表

6.2019年宁阳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咨询电话

宁阳县教育和体育局

2019年4月24日

附件1

2019年宁阳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凤新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任庆梅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晓乾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县教科研中心主任

王现文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丁开冰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香县教体局党组成员、主任科员

纪复勇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县考试中心主任

李凤山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副主任科员

殷凡勇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县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成员:杜焕彬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

李建中县教体局办公室主任、县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

樊勇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县教体局基础教育科科长

张加宏县教体局计划财务科科长

朱兆河县教体局纪检监察室主任

董广军县教体局学校安全管理科科长、副主任科员

柳方喜县教体局职成教科科长

崔彬县教体局教学条件装备与后勤服务科科长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篇2

一、接收院校及计划申报

1. 高职(专科)学生“专转本”计划总量控制在我省高校高职(专科)毕业生的5%以内,共14000人,其中安排在普通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民办二级学院,下同)计划10500人,普通公办高校计划3500人。

2.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职(专科)毕业生服义务兵役退役后接受普通本科教育招生办法(试行)》(教学厅〔2009〕6号)文件要求,今年我省继续开展具有普通高职(专科)毕业学历退役士兵“专转本”工作,计划300人。

3. 普通高校接收“专转本”计划由接收高校申报。各高校必须单独为“专转本”学生组建班级,不得插班学习。

4. 接收高校要将“专转本”工作纳入学校本科培养规模,要根据“专转本”生源情况、自身办学条件和往年接收规模,合理地申报接收计划,其中二年级接收比例不超过50%。要按照本科专业与报考考生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基本相同的要求,认真制订“专转本”专业计划,于2013年1月31日前将计划按附表数据库格式报送我厅高校学生处(电子文本和纸质文本各1份,纸质文本须加盖学校公章,电子文本发至xuzhy@ec. js. edu. cn)。我厅对各校申报的计划进行审核后下达。

5. 接收学校应根据我厅下达的“专转本”计划,制定办班简章。简章应明确招生人数、专业名称、专业要求、办班地点、学费标准、培养方式、学籍管理、毕业证书发放等内容。简章应上网供考生查询。

二、选拔对象及方法

1. 选拔对象为列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经省招生部门按规定程序正式录取的,在本省各类普通高校的专科二年级、三年级在籍学生(含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学生);经市招生部门按照规定程序正式录取的,在本省各类学校的五年一贯制高职的五年级在籍学生;我省具有普通高职(专科)毕业学历的退役士兵。经有关单位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审核后可参加“专转本”考试。

2. 针对上述三种选拔对象采取三种选拔方法:普通高职(专科)学生、我省具有普通高职(专科)毕业学历的退役士兵“专转本”实行全省统一考试选拔的办法;五年一贯制高职的五年级在籍学生“专转本”由接收院校组织考试,择优录取,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专转本”实施方案另行下达;少数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由接收高校自主招生。

3.适当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选择少数高校进行试点,实现部分学生由接收院校直接考试录取。2013年,自主招生计划为350人,安排在南京晓庄学院、苏州科技学院、盐城工学院、淮阴工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等5所普通公办院校,只面向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招生。自主招生工作在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报名和学校按规定的程序和条件推荐的基础上,由接收院校采取专业理论考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择优录取,录取工作须在普通高校“专转本”统一考试学生报名前结束。普通高校“专转本”自主招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另行下达。

三、报名、志愿填报及考试

1. 报名条件。(1)思想品德较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2)在校学习期间未受记过及以上纪律处分。普通高校高职(专科)二年级学生“专转本”报名还必须具备无不及格课程,其中每门专业基础课学习成绩达到良好以上的条件;三年级学生“专转本”报名还须具备能修完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达到毕业要求,能正常毕业的条件。

2. 报名资格审查。普通高校申报“专转本”的考生,由考生推荐高校根据报考条件、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资格审核,并在校区醒目处张榜公布。

3. 志愿设置。2013年“专转本”录取按照考生报考类别设置平行院校志愿,分公办批次、民办独立学院或二级学院批次录取。考生可根据自己在专科阶段所学专业情况,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所划分的十一个学科门类,在本学科门类中选择相同或相近专业。每生最多可填报同一批次三所院校的三个专业。

4. 考试。普通高校高职(专科)二年级、三年级统考科目及分值相同,分开命题和考试。文科(英语、日语类)、艺术类考试科目:语文(150分)、英语(日语)(150分)、计算机(100分);理工科类考试科目:数学(150分)、英语(150分)、计算机(100分)。满分为400分。英语类考生英语试卷不同于其他类考生。省控线按文科类、英语类、日语类、理工科类、艺术类分别划定。江苏2013年专升本考试时间定为2013年4月20日。

普通高校高职(专科)学生和我省具有普通高职(专科)毕业学历的退役士兵 “专转本”的报名、考试、录取工作均由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统一监督。我省退役士兵凭身份证、普通高职(专科)毕业证和士兵退役证在指定的地点报名。

四、转入与培养

1. 全省统一考试结束后,由省教育厅统一划出二年级、三年级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录取资格线,有关本科院校根据公布的计划和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省教育考试院负责组织录取和监督。对不符合接收高校对专科所学专业要求、专业基础课不符合招生要求的,学校可以不予录取。对已被录取但未能正常毕业的三年级学生将取消录取资格。

2.普通高校“专转本”自主招生录取工作由接收院校负责,在学校招生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本着德、智、体全面衡量的原则,制定录取办法。按考试累计总分从高到低顺序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经省教育厅审核后,确定录取名单,学校发录取通知书。

3. 省教育厅对录取结果进行审核和注册,并办理相关学籍变更手续。

4. “专转本”学生统一转入本科三年级学习。

5. 普通高校“专转本”学生学费与接收院校同专业学生实行相同标准。

6. 接收院校要全面总结近几年来“专转本”工作,针对“专转本”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认真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五、学籍管理与就业

1. “专转本”学生,由推荐院校和接收院校按照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转出和接收手续。

2. “专转本”学生不得转专业和转学。“专转本”学生到录取学校报到后要求返回原校的,视为自动放弃学籍。

3. “专转本”学生除国家和省有明确规定的,享受与转入学校本科生同等待遇。“专转本”学生毕业证书内容要按照国家规定填写。

4. “专转本”学生毕业时,按国家有关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执行。

六、加强组织领导

1. 接收院校要切实加强对“专转本”工作的宣传、组织和领导。要明确专人负责,加强政策解答,落实工作责任,严格加强管理,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生源学校要认真做好学生报名、选拔、送考等工作。考点学校要积极协作、同心合力做好考试组织和考生服务等各项工作,确保考试的安全和保密。

2. “专转本”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报名公开,选拔办法和选拔结果公开,杜绝选拔过程中的不正之风。要进一步发挥高校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加强对“专转本”工作的监督,凡在组织报名、考试、录取等过程中违反规定,将不符合条件的学生“专转本”的,一经查实,取消该校选拔或接收“专转本”学生的资格,并对有关当事人予以纪律处分。

附件:

1.2013年“专转本”招生计划数据库格式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篇3

企业是构成社会的元素之一,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管理的好与否,职工实行计划生育自觉性的强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与和谐稳定。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积极探索新的管理途径,不断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模式和管理手段,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1、转变观念,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计划生育工作

随着形式的发展,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由以往仅就计划生育问题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为主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转变,”从更加人性化的高度,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工作,逐步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但对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来讲,尽管口头上讲“两种生产”一起抓,而实际上只顾抓生产、抓安全、抓效益。在企业体制改革、机构调整,减员增效等一系列变革中,计划生育工作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置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削弱了。有些职工群众错误的以为国家的人口计生政策宽松了,可以任意满足生育的愿望了。针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如果不及时地转变观念,纠正错误认识,调整工作思路,科学有序的人口发展目标就不能实现,已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速度将会出现反弹。因此,必须强调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当前继续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转变观念,是新时期新形势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对于企业来讲,领导干部带头转变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1)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观念,自觉加强人口理论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重新认识和理解计划生育工作,以强烈的责任感,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真正负起总责,关注本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注重培养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高素质的计生工作者;要建立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协调各个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切实把计生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完善目标责任制,切实把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真正做到“两种生产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2)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观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从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加强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全体职工思想观念转变。因此,企业的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党和政府的计生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新的生育观念,普及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引导职工群众按照国家和政府的人口政策、法规,规范个人的生育愿望和生育行为;帮助解决职工思想认识问题和切身利益问题,提高职工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

2、以人为本,用优质服务的态度解决育龄群众的需求

人口问题实质上就是发展问题。随着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计划生育工作在几十年的管理实践中,曾取得的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计划生育工作正在从过去单一依靠行政手段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转变。在新形势下,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把依法管理与综合服务结合起来,把职工的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把引导节育与自愿节育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服务,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新路,开创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

1)文明服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划生育工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安全避孕,其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计划生育工作者,要在以往开展的计生科普教育基础上,增加艾滋病、性病等一系列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科普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加宣传教育的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对象。新时期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不仅要懂政策、有热情,更要掌握与计划生育相关的医学知识,为职工群众解疑答惑,把科学管理融于服务之中,科普教育融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在服务中体现教育,营造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文明服务和谐企业氛围。

2)优质服务。

在继续做好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孕情普查、妇女病普查等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技术相关的优质服务基础上,还要继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完善奖励机制。应该真心实意的从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急职工所急、想职工所想、帮职工所需、解职工所难,把工作做深、做细,真正发挥激励职工、服务职工的作用。企业计划生育工作重点是优质服务,科学管理,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各个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诚心诚意地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让计划生育工作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发挥积极作用。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篇4

企业是构成社会的元素之一,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管理的好与否,职工实行计划生育自觉性的强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与和谐稳定。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积极探索新的管理途径,不断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模式和管理手段,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1、转变观念,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计划生育工作

随着形式的发展,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由以往仅就计划生育问题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为主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转变,”从更加人性化的高度,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工作,逐步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但对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来讲,尽管口头上讲“两种生产”一起抓,而实际上只顾抓生产、抓安全、抓效益。在企业体制改革、机构调整,减员增效等一系列变革中,计划生育工作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置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削弱了。有些职工群众错误的以为国家的人口计生政策宽松了,可以任意满足生育的愿望了。针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如果不及时地转变观念,纠正错误认识,调整工作思路,科学有序的人口发展目标就不能实现,已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速度将会出现反弹。因此,必须强调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当前继续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转变观念,是新时期新形势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对于企业来讲,领导干部带头转变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1)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观念,自觉加强人口理论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重新认识和理解计划生育工作,以强烈的责任感,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真正负起总责,关注本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注重培养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高素质的计生工作者;要建立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协调各个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切实把计生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完善目标责任制,切实把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真正做到“两种生产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2)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观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从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加强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全体职工思想观念转变。因此,企业的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党和政府的计生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新的生育观念,普及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引导职工群众按照国家和政府的人口政策、法规,规范个人的生育愿望和生育行为;帮助解决职工思想认识问题和切身利益问题,提高职工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

2、以人为本,用优质服务的态度解决育龄群众的需求

人口问题实质上就是发展问题。随着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计划生育工作在几十年的管理实践中,曾取得的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计划生育工作正在从过去单一依靠行政手段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转变。在新形势下,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把依法管理与综合服务结合起来,把职工的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把引导节育与自愿节育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服务,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新路,开创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

1)文明服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划生育工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安全避孕,其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计划生育工作者,要在以往开展的计生科普教育基础上,增加艾滋病、性病等一系列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科普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加宣传教育的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对象。新时期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不仅要懂政策、有热情,更要掌握与计划生育相关的医学知识,为职工群众解疑答惑,把科学管理融于服务之中,科普教育融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在服务中体现教育,营造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文明服务和谐企业氛围。

2)优质服务。

在继续做好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孕情普查、妇女病普查等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技术相关的优质服务基础上,还要继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完善奖励机制。应该真心实意的从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急职工所急、想职工所想、帮职工所需、解职工所难,把工作做深、做细,真正发挥激励职工、服务职工的作用。企业计划生育工作重点是优质服务,科学管理,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各个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诚心诚意地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让计划生育工作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发挥积极作用。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篇5

(1)社会总体对职教的定位,在理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据。(2)缺乏对典型的,有全面推广意义的办学、教学经验的总结、提高及推行。(3)政府机构调整还未顾及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虽然呼声很高,但实施中碰到许多困难,政府职能的定位还须等待;各级政府在政府行为上受某些领导偏见或认识不足的影响,法规制度形成的动力不足。如政府支持的专项研究,政府对制度的建设的迫切感、使命感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意识不够等。从管理法规,到政府的管理职能、政府管理机构组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观念的取向、所采取的措施等,既保留计划经济由政府包办“计划驱动”的那一套,又有新时期市场经济产生的“需求驱动”那一套,还有转型期“计划、规划前瞻不准确”的问题。(4)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实际上还未达到与普遍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还在教育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还被作为衡量标准套用于职教。(5)各种独立的职教管理标准、规程、制度,没有进行统一的整理、修订;质量考核标准,国际规程等没有全面引入职教考核制度。等等。

由上述原因可见,传统普教思维、理念和现代职教思维、理念的碰撞;新旧制度间的碰撞;制度不完善时期的制约因素与扩展需要同存,所引发的论争增添了改革的风火。

2.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思想和市场经济思想的多重挤压

人常说“惯性是可怕的”。习惯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职校的管理人员以及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教师、学生和社会,对学术型、研究型普通大学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备加推崇。他们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政府管理行为,认可传统教育的评价观、质量观、办学水平观,鄙视职业技术教育。他们虽然对照搬苏联50年代的经验有反感,但又对现代市场经济不理解,把资本主义30年代所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混淆起来。他们的心态是矛盾的,其管理行动往往是投机的。职教机构的管理工作者和大部分师资受普通高校传统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他们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技术技能教学;他们欣赏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传统三段式教学,鄙视“以能力为中心”的职教试验;他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主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对实验教学、示范教学、研讨式教学不适应或看不起。

3.转型期职教受同时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双重挤压内外专家认为,我国下个世纪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依靠引入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增值产业驱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流程的产业不可能一日之间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取代。这就存在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不断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取代的转型过程。鉴于职教理论水平的有限与对生产过程工艺水平的了解不够,没有对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高水平的设计,难以与区域产业和目前管理以及今后发展所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紧密联系起来。二是我国职教师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师资知识老化,实践技术技能缺乏,习惯于传统学科学术教学、对产业及相联领域工艺流程、管理技术了解不够。况且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培养提高措施也缺乏联系新生产工艺、技术的渠道和参与生产实践的要求,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沿海地区引进外资、合资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而许多师资对之甚少了解或毫无接触,对国际规程,国际惯例,国际标准和管理规范不熟悉,当然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肯定是有限的,谈不上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职教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如果我们的职教不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还在灌输旧有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技术、工艺,则这种职教当然是落伍的了。三是我国职教的办学条件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许多学校的实训工场、实验室设备简单、落后,而校外实践工厂、实践场所又缺乏先进的适合于职教的场所,也无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先进技术接轨,只能“纸上谈兵”。

4.转型期职教受传统普教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育思想的挤压,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击是教育思想论争的主调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和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职教成为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一种教育。在整个教育界,教育思想的革新,冲突相当突出。传统普通教育,以课堂讲授学科知识为主,以应试作为教学动力的驱动和最终评价途径。了解普通教育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的许多职教管理人员和师资在实践中感到彷徨、无所适从、甚至抵触,反对。大多数人还未转过弯来或虽有所认识,没有新法(新的教育方法)。一部分平时注重实践环节的,通过学习、实践,很快就适应了职教环境;一部分平时注重学术理论探讨的人,或习惯于普通教育教学的人,教学现还未改变;而另一部分人,则在过渡时期、渗杂新旧。在我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其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以行业、产业专门人才为中心;而在走向市场经济阶段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思想应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中心。教育方法上过去主要是课堂讲授,职教和普通学校职业化课程,应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特别是职教技术技能教学,主要通过示范教学、学导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厚基础,高技能”的专门人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职教从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与传统普通教育距离拉大。在这个转型期,教育思想的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突,不仅在社会,在整个大教育,而且在职教机构内部(包括教师)在论争。也只有通过论争、试验和改革,才能使新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适应职教教学的要求,真正办出职教特色。

5.转型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的“竞争”思想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视野

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面向21世纪的转型期,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目前,应重点研究经济国际化中引发的高、中职教育与国际接轨问题,特别要注意“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人才国际化”两大问题。职教机构要以国际眼光来培养人才,为增强我国各行业、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各种能力服务,实现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不仅对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现状及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全国各地参与国际竞争也将逐渐扩大。以广东为例,进出口占全国40%,大量企业不仅从专业,而且从素质上;不仅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而且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甚至个体户,都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企业、行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规程、产品质量都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来增加竞争力;用国际质量标准管理制度对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越来越普遍,许多企业既将之作为营销手段,又作为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制度。为此,这些行业、产业、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国际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应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观念意识,而且应具有适应国际竞争的才能。

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一是缺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紧迫感;二是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三是缺少对国际标准、规范和先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了解;四是师生缺少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体验、实习(在国外实习)的感性认识和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际竞争相比,国内行业、产业、企业间的竞争更趋火热,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从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时期)变成过剩经济(市场经济时期),企业要生存,要盈利,必须从管理、产品技术创新、质量控制、营销手段方面优胜才行。职业技术学校与培训机构,除了给受教育者“竞争”意识教育外,同时应教会他们掌握尽可能新的技术、知识、工艺还要注意技术文化的养成和创造给他们更多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参与国内外竞争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多重挤压下的转型期职教,目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1.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80年代引进西德“双元制”到90年代引进“CBE”,反映了各级政府和一些职教机构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上的盲目性、教条性,缺乏科学思想。下面仅就发展型态进行分析。

实用型

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教社”成立80多年,是影响我国现代职教时间最长的学术研究团体,对我国现代职教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伸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陶行知以乡村生活为中心设置课程,注重劳动教育、因材施教并提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思想。实用主义的影响,在80?90年代我国职教中有一个口碑是“管用、实用、够用”。这个口碑在我国还没有自己独特的模式,但是,这个“口碑”本身又是缺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规程和准确科学根据的模糊的、可塑性过大的职教型式,在90年代,逐渐被模块式课程思想所取代或淡化。

特色型

80年代初,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政府推荐,率先在华东、东北等工业发达地区推广。这个型式以“突出技能”为特色,强调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融合合作关系。在该时期计划经济还未完全被市场经济取代时,职业学校与就业企事业间是“公对公”的关系,所实行的就业政策是国家分配,不存在失业问题。在当时企业生产科技变化不很大的情况下,职业技能教育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比较长,突出技能训练(特别是制式训练)所起的作用明显,对当时生产条件下的职工技能培训和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校与企业的关系的改变,科技发展使职校职业技能训练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逐步缩短,特别是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逐步推广,对职教人才的技能、技术要求日新月异强调基础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档次的呼声越来越高,双元制所需求的像德国那样的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合作关系在中国缺乏其文化背景、法律基础和社会支撑,逐渐显露其不适应性,难于全面推行。尽管如此,“突出技能训练、强调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的思想被认为是办出职教特色的重要标志。双元制模式经过中国式的改革,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符合四个合作关系条件下的中等职教,还在继续试验。

工专(师专)改进型

从80年代初开始,许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逐渐由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些中心城市大学,从师专文、理科专业中派生出一批高职专业。这些学校或专业,普通本科教育思想和本科教材、课程的痕迹相当明显。有些已经办出了职教特色(如有名的上海电机专科学校、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惠州大学等);有些则还没有从传统普通工程专科教育中脱胎出来,分不清“高职”与“高专”。

模块型

90年代,各地又引进世界银行推荐的加拿大CBE模式。这个模式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方向对应。受教育者根据个性选择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模块课程学习,教育机构也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来选择课程模块,达到预定的“能力要素”。CBE较为科学的课程设计与要求,无疑比“管用、实用、够用”进步。CBE产生于60年代。鉴于该时代科技发展,经济发达水平的限制及CBE主要以中等职业岗位为对象,对制式训练和科技度不那么高、变化不那么大的专业教育比较适合,许多高、中等职校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它在21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飞进时,对信息产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的不适应。有关专家认为,CBE模式在有选择的使用在某些传统专业、制式专业或科技度不那么高的专业,经过改造创新、有较大的发展意义,但对高新技术产业型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应采取“基础型”型式。

基础型

以综合大学职教学院为代表的以培养高职本科和高职研究生的试点院校,在研究世纪之交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行业、产业“现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后,注意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在未来人才发展中的持续性作用,强调职校教育的奠基作用,强调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意处理好长短期知识、技能与素质需求的关系,注重于较高水平的职业、技术、职业群、技术群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我国本科、研究生高职人才培养的先河,代表着我国职教向本科、硕士、博士层次人才培养的趋势。缺点是对高层次高职人才(如学士、硕士、博士)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技术与技能水平的定位、标准如何突出职教特色,还未有完善的、具说服力的、循序渐进的,有突破性的经验和实例,有待于下一步探索、定型。

多元整合型

一些学者在研究了普通教育“学科、学术本位”教学和职教“能力本位”教学后,从大职教的观点(普通高教是广义职教的一部分,专门教育是重要的职业教育,狭义职教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型、管理型人才的教育)出发,认为,必须根据专业的不同,其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含量的不同,素质要求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论是普教专业或者是职教专业(狭义的),不论是普教职业化或职教基础化专业;或者各种介于普教与职教之间的专门教育专业(如律师、农艺师、医生的法学、农学、医学等有关专业),不要刻意去强调普教、职教的特色;不要刻意去划分某一种训练是职业训练还是技术训练,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专门教育??而是根据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和课程目标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取舍。

问题是,是否由于某些介于普教与职教(狭义的)之间专门人才的教育问题,就去否定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狭义的)统一规律和特性呢?在狭义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下,探索其客观规律对它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可对专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应注意的是须对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程采取对应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和时间安排等教学要求,不能将广义职教的理念与狭义职教的理念借位。

经过多年的探索,各级政府和各个职教机构已经逐渐从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中清醒过来,企图构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问题是还有一批同志在盲目的照搬与硬套之宫,不去研究这些模式的精髓,长处、短处、适用环境,从而使办学实践走弯路,阻碍了职教改革的健康发展。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篇6

(1)社会总体对职教的定位,在理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据。(2)缺乏对典型的,有全面推广意义的办学、教学经验的总结、提高及推行。(3)政府机构调整还未顾及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虽然呼声很高,但实施中碰到许多困难,政府职能的定位还须等待;各级政府在政府行为上受某些领导偏见或认识不足的影响,法规制度形成的动力不足。如政府支持的专项研究,政府对制度的建设的迫切感、使命感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意识不够等。从管理法规,到政府的管理职能、政府管理机构组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观念的取向、所采取的措施等,既保留计划经济由政府包办“计划驱动”的那一套,又有新时期市场经济产生的“需求驱动”那一套,还有转型期“计划、规划前瞻不准确”的问题。(4)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实际上还未达到与普遍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还在教育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还被作为衡量标准套用于职教。(5)各种独立的职教管理标准、规程、制度,没有进行统一的整理、修订;质量考核标准,国际规程等没有全面引入职教考核制度。等等。

由上述原因可见,传统普教思维、理念和现代职教思维、理念的碰撞;新旧制度间的碰撞;制度不完善时期的制约因素与扩展需要同存,所引发的论争增添了改革的风火。

2.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思想和市场经济思想的多重挤压

人常说“惯性是可怕的”。习惯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职校的管理人员以及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教师、学生和社会,对学术型、研究型普通大学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备加推崇。他们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政府管理行为,认可传统教育的评价观、质量观、办学水平观,鄙视职业技术教育。他们虽然对照搬苏联50年代的经验有反感,但又对现代市场经济不理解,把资本主义30年代所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混淆起来。他们的心态是矛盾的,其管理行动往往是投机的。职教机构的管理工作者和大部分师资受普通高校传统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他们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技术技能教学;他们欣赏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传统三段式教学,鄙视“以能力为中心”的职教试验;他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主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对实验教学、示范教学、研讨式教学不适应或看不起。

3.转型期职教受同时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双重挤压内外专家认为,我国下个世纪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依靠引入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增值产业驱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流程的产业不可能一日之间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取代。这就存在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不断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取代的转型过程。鉴于职教理论水平的有限与对生产过程工艺水平的了解不够,没有对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高水平的设计,难以与区域产业和目前管理以及今后发展所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紧密联系起来。二是我国职教师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师资知识老化,实践技术技能缺乏,习惯于传统学科学术教学、对产业及相联领域工艺流程、管理技术了解不够。况且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培养提高措施也缺乏联系新生产工艺、技术的渠道和参与生产实践的要求,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沿海地区引进外资、合资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而许多师资对之甚少了解或毫无接触,对国际规程,国际惯例,国际标准和管理规范不熟悉,当然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肯定是有限的,谈不上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职教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如果我们的职教不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还在灌输旧有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技术、工艺,则这种职教当然是落伍的了。三是我国职教的办学条件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许多学校的实训工场、实验室设备简单、落后,而校外实践工厂、实践场所又缺乏先进的适合于职教的场所,也无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先进技术接轨,只能“纸上谈兵”。

4.转型期职教受传统普教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育思想的挤压,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击是教育思想论争的主调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和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职教成为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一种教育。在整个教育界,教育思想的革新,冲突相当突出。传统普通教育,以课堂讲授学科知识为主,以应试作为教学动力的驱动和最终评价途径。了解普通教育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的许多职教管理人员和师资在实践中感到彷徨、无所适从、甚至抵触,反对。大多数人还未转过弯来或虽有所认识,没有新法(新的教育方法)。一部分平时注重实践环节的,通过学习、实践,很快就适应了职教环境;一部分平时注重学术理论探讨的人,或习惯于普通教育教学的人,教学现还未改变;而另一部分人,则在过渡时期、渗杂新旧。在我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其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以行业、产业专门人才为中心;而在走向市场经济阶段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思想应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中心。教育方法上过去主要是课堂讲授,职教和普通学校职业化课程,应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特别是职教技术技能教学,主要通过示范教学、学导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厚基础,高技能”的专门人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职教从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与传统普通教育距离拉大。在这个转型期,教育思想的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突,不仅在社会,在整个大教育,而且在职教机构内部(包括教师)在论争。也只有通过论争、试验和改革,才能使新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适应职教教学的要求,真正办出职教特色。

5.转型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的“竞争”思想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视野

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面向21世纪的转型期,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目前,应重点研究经济国际化中引发的高、中职教育与国际接轨问题,特别要注意“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人才国际化”两大问题。职教机构要以国际眼光来培养人才,为增强我国各行业、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各种能力服务,实现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不仅对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现状及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全国各地参与国际竞争也将逐渐扩大。以广东为例,进出口占全国40%,大量企业不仅从专业,而且从素质上;不仅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而且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甚至个体户,都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企业、行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规程、产品质量都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来增加竞争力;用国际质量标准管理制度对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越来越普遍,许多企业既将之作为营销手段,又作为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制度。为此,这些行业、产业、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国际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应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观念意识,而且应具有适应国际竞争的才能。

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一是缺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紧迫感;二是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三是缺少对国际标准、规范和先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了解;四是师生缺少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体验、实习(在国外实习)的感性认识和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际竞争相比,国内行业、产业、企业间的竞争更趋火热,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从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时期)变成过剩经济(市场经济时期),企业要生存,要盈利,必须从管理、产品技术创新、质量控制、营销手段方面优胜才行。职业技术学校与培训机构,除了给受教育者“竞争”意识教育外,同时应教会他们掌握尽可能新的技术、知识、工艺还要注意技术文化的养成和创造给他们更多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参与国内外竞争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多重挤压下的转型期职教,目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1.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80年代引进西德“双元制”到90年代引进“CBE”,反映了各级政府和一些职教机构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上的盲目性、教条性,缺乏科学思想。下面仅就发展型态进行分析。

实用型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教社”成立80多年,是影响我国现代职教时间最长的学术研究团体,对我国现代职教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伸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陶行知以乡村生活为中心设置课程,注重劳动教育、因材施教并提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思想。实用主义的影响,在80?90年代我国职教中有一个口碑是“管用、实用、够用”。这个口碑在我国还没有自己独特的模式,但是,这个“口碑”本身又是缺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规程和准确科学根据的模糊的、可塑性过大的职教型式,在90年代,逐渐被模块式课程思想所取代或淡化。

特色型

80年代初,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政府推荐,率先在华东、东北等工业发达地区推广。这个型式以“突出技能”为特色,强调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融合合作关系。在该时期计划经济还未完全被市场经济取代时,职业学校与就业企事业间是“公对公”的关系,所实行的就业政策是国家分配,不存在失业问题。在当时企业生产科技变化不很大的情况下,职业技能教育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比较长,突出技能训练(特别是制式训练)所起的作用明显,对当时生产条件下的职工技能培训和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校与企业的关系的改变,科技发展使职校职业技能训练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逐步缩短,特别是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逐步推广,对职教人才的技能、技术要求日新月异强调基础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档次的呼声越来越高,双元制所需求的像德国那样的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合作关系在中国缺乏其文化背景、法律基础和社会支撑,逐渐显露其不适应性,难于全面推行。尽管如此,“突出技能训练、强调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的思想被认为是办出职教特色的重要标志。双元制模式经过中国式的改革,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符合四个合作关系条件下的中等职教,还在继续试验。

工专(师专)改进型

从80年代初开始,许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逐渐由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些中心城市大学,从师专文、理科专业中派生出一批高职专业。这些学校或专业,普通本科教育思想和本科教材、课程的痕迹相当明显。有些已经办出了职教特色(如有名的上海电机专科学校、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惠州大学等);有些则还没有从传统普通工程专科教育中脱胎出来,分不清“高职”与“高专”。

模块型

90年代,各地又引进世界银行推荐的加拿大CBE模式。这个模式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方向对应。受教育者根据个性选择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模块课程学习,教育机构也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来选择课程模块,达到预定的“能力要素”。CBE较为科学的课程设计与要求,无疑比“管用、实用、够用”进步。CBE产生于60年代。鉴于该时代科技发展,经济发达水平的限制及CBE主要以中等职业岗位为对象,对制式训练和科技度不那么高、变化不那么大的专业教育比较适合,许多高、中等职校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它在21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飞进时,对信息产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的不适应。有关专家认为,CBE模式在有选择的使用在某些传统专业、制式专业或科技度不那么高的专业,经过改造创新、有较大的发展意义,但对高新技术产业型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应采取“基础型”型式。

基础型

以综合大学职教学院为代表的以培养高职本科和高职研究生的试点院校,在研究世纪之交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行业、产业“现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后,注意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在未来人才发展中的持续性作用,强调职校教育的奠基作用,强调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意处理好长短期知识、技能与素质需求的关系,注重于较高水平的职业、技术、职业群、技术群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我国本科、研究生高职人才培养的先河,代表着我国职教向本科、硕士、博士层次人才培养的趋势。缺点是对高层次高职人才(如学士、硕士、博士)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技术与技能水平的定位、标准如何突出职教特色,还未有完善的、具说服力的、循序渐进的,有突破性的经验和实例,有待于下一步探索、定型。

多元整合型

一些学者在研究了普通教育“学科、学术本位”教学和职教“能力本位”教学后,从大职教的观点(普通高教是广义职教的一部分,专门教育是重要的职业教育,狭义职教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型、管理型人才的教育)出发,认为,必须根据专业的不同,其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含量的不同,素质要求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论是普教专业或者是职教专业(狭义的),不论是普教职业化或职教基础化专业;或者各种介于普教与职教之间的专门教育专业(如律师、农艺师、医生的法学、农学、医学等有关专业),不要刻意去强调普教、职教的特色;不要刻意去划分某一种训练是职业训练还是技术训练,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专门教育??而是根据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和课程目标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取舍。

问题是,是否由于某些介于普教与职教(狭义的)之间专门人才的教育问题,就去否定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狭义的)统一规律和特性呢?在狭义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下,探索其客观规律对它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可对专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应注意的是须对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程采取对应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和时间安排等教学要求,不能将广义职教的理念与狭义职教的理念借位。

经过多年的探索,各级政府和各个职教机构已经逐渐从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中清醒过来,企图构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问题是还有一批同志在盲目的照搬与硬套之宫,不去研究这些模式的精髓,长处、短处、适用环境,从而使办学实践走弯路,阻碍了职教改革的健康发展。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篇7

(1)社会总体对职教的定位,在理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据。(2)缺乏对典型的,有全面推广意义的办学、教学经验的总结、提高及推行。(3)政府机构调整还未顾及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虽然呼声很高,但实施中碰到许多困难,政府职能的定位还须等待;各级政府在政府行为上受某些领导偏见或认识不足的影响,法规制度形成的动力不足。如政府支持的专项研究,政府对制度的建设的迫切感、使命感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意识不够等。从管理法规,到政府的管理职能、政府管理机构组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观念的取向、所采取的措施等,既保留计划经济由政府包办“计划驱动”的那一套,又有新时期市场经济产生的“需求驱动”那一套,还有转型期“计划、规划前瞻不准确”的问题。(4)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实际上还未达到与普遍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还在教育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还被作为衡量标准套用于职教。(5)各种独立的职教管理标准、规程、制度,没有进行统一的整理、修订;质量考核标准,国际规程等没有全面引入职教考核制度。等等。

由上述原因可见,传统普教思维、理念和现代职教思维、理念的碰撞;新旧制度间的碰撞;制度不完善时期的制约因素与扩展需要同存,所引发的论争增添了改革的风火。

2.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思想和市场经济思想的多重挤压

人常说“惯性是可怕的”。习惯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职校的管理人员以及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教师、学生和社会,对学术型、研究型普通大学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备加推崇。他们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政府管理行为,认可传统教育的评价观、质量观、办学水平观,鄙视职业技术教育。他们虽然对照搬苏联50年代的经验有反感,但又对现代市场经济不理解,把资本主义30年代所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混淆起来。他们的心态是矛盾的,其管理行动往往是投机的。职教机构的管理工作者和大部分师资受普通高校传统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他们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技术技能教学;他们欣赏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传统三段式教学,鄙视“以能力为中心”的职教试验;他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主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对实验教学、示范教学、研讨式教学不适应或看不起。

3.转型期职教受同时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双重挤压内外专家认为,我国下个世纪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依靠引入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增值产业驱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流程的产业不可能一日之间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取代。这就存在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不断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取代的转型过程。鉴于职教理论水平的有限与对生产过程工艺水平的了解不够,没有对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高水平的设计,难以与区域产业和目前管理以及今后发展所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紧密联系起来。二是我国职教师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师资知识老化,实践技术技能缺乏,习惯于传统学科学术教学、对产业及相联领域工艺流程、管理技术了解不够。况且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培养提高措施也缺乏联系新生产工艺、技术的渠道和参与生产实践的要求,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沿海地区引进外资、合资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而许多师资对之甚少了解或毫无接触,对国际规程,国际惯例,国际标准和管理规范不熟悉,当然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肯定是有限的,谈不上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职教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如果我们的职教不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还在灌输旧有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技术、工艺,则这种职教当然是落伍的了。三是我国职教的办学条件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许多学校的实训工场、实验室设备简单、落后,而校外实践工厂、实践场所又缺乏先进的适合于职教的场所,也无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先进技术接轨,只能“纸上谈兵”。

4.转型期职教受传统普教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育思想的挤压,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击是教育思想论争的主调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和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职教成为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一种教育。在整个教育界,教育思想的革新,冲突相当突出。传统普通教育,以课堂讲授学科知识为主,以应试作为教学动力的驱动和最终评价途径。了解普通教育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的许多职教管理人员和师资在实践中感到彷徨、无所适从、甚至抵触,反对。大多数人还未转过弯来或虽有所认识,没有新法(新的教育方法)。一部分平时注重实践环节的,通过学习、实践,很快就适应了职教环境;一部分平时注重学术理论探讨的人,或习惯于普通教育教学的人,教学现还未改变;而另一部分人,则在过渡时期、渗杂新旧。在我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其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以行业、产业专门人才为中心;而在走向市场经济阶段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思想应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中心。教育方法上过去主要是课堂讲授,职教和普通学校职业化课程,应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特别是职教技术技能教学,主要通过示范教学、学导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厚基础,高技能”的专门人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职教从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与传统普通教育距离拉大。在这个转型期,教育思想的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突,不仅在社会,在整个大教育,而且在职教机构内部(包括教师)在论争。也只有通过论争、试验和改革,才能使新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适应职教教学的要求,真正办出职教特色。

5.转型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的“竞争”思想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视野

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面向21世纪的转型期,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目前,应重点研究经济国际化中引发的高、中职教育与国际接轨问题,特别要注意“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人才国际化”两大问题。职教机构要以国际眼光来培养人才,为增强我国各行业、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各种能力服务,实现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不仅对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现状及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全国各地参与国际竞争也将逐渐扩大。以广东为例,进出口占全国40%,大量企业不仅从专业,而且从素质上;不仅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而且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甚至个体户,都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企业、行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规程、产品质量都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来增加竞争力;用国际质量标准管理制度对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越来越普遍,许多企业既将之作为营销手段,又作为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制度。为此,这些行业、产业、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国际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应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观念意识,而且应具有适应国际竞争的才能。

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一是缺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紧迫感;二是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三是缺少对国际标准、规范和先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了解;四是师生缺少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体验、实习(在国外实习)的感性认识和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际竞争相比,国内行业、产业、企业间的竞争更趋火热,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从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时期)变成过剩经济(市场经济时期),企业要生存,要盈利,必须从管理、产品技术创新、质量控制、营销手段方面优胜才行。职业技术学校与培训机构,除了给受教育者“竞争”意识教育外,同时应教会他们掌握尽可能新的技术、知识、工艺还要注意技术文化的养成和创造给他们更多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参与国内外竞争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多重挤压下的转型期职教,目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1.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80年代引进西德“双元制”到90年代引进“CBE”,反映了各级政府和一些职教机构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上的盲目性、教条性,缺乏科学思想。下面仅就发展型态进行分析。

实用型

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教社”成立80多年,是影响我国现代职教时间最长的学术研究团体,对我国现代职教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伸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陶行知以乡村生活为中心设置课程,注重劳动教育、因材施教并提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思想。实用主义的影响,在80?90年代我国职教中有一个口碑是“管用、实用、够用”。这个口碑在我国还没有自己独特的模式,但是,这个“口碑”本身又是缺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规程和准确科学根据的模糊的、可塑性过大的职教型式,在90年代,逐渐被模块式课程思想所取代或淡化。

特色型

80年代初,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政府推荐,率先在华东、东北等工业发达地区推广。这个型式以“突出技能”为特色,强调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融合合作关系。在该时期计划经济还未完全被市场经济取代时,职业学校与就业企事业间是“公对公”的关系,所实行的就业政策是国家分配,不存在失业问题。在当时企业生产科技变化不很大的情况下,职业技能教育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比较长,突出技能训练(特别是制式训练)所起的作用明显,对当时生产条件下的职工技能培训和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校与企业的关系的改变,科技发展使职校职业技能训练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逐步缩短,特别是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逐步推广,对职教人才的技能、技术要求日新月异强调基础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档次的呼声越来越高,双元制所需求的像德国那样的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合作关系在中国缺乏其文化背景、法律基础和社会支撑,逐渐显露其不适应性,难于全面推行。尽管如此,“突出技能训练、强调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的思想被认为是办出职教特色的重要标志。双元制模式经过中国式的改革,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符合四个合作关系条件下的中等职教,还在继续试验。

工专(师专)改进型

从80年代初开始,许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逐渐由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些中心城市大学,从师专文、理科专业中派生出一批高职专业。这些学校或专业,普通本科教育思想和本科教材、课程的痕迹相当明显。有些已经办出了职教特色(如有名的上海电机专科学校、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惠州大学等);有些则还没有从传统普通工程专科教育中脱胎出来,分不清“高职”与“高专”。

模块型

90年代,各地又引进世界银行推荐的加拿大CBE模式。这个模式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方向对应。受教育者根据个性选择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模块课程学习,教育机构也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来选择课程模块,达到预定的“能力要素”。CBE较为科学的课程设计与要求,无疑比“管用、实用、够用”进步。CBE产生于60年代。鉴于该时代科技发展,经济发达水平的限制及CBE主要以中等职业岗位为对象,对制式训练和科技度不那么高、变化不那么大的专业教育比较适合,许多高、中等职校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它在21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飞进时,对信息产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的不适应。有关专家认为,CBE模式在有选择的使用在某些传统专业、制式专业或科技度不那么高的专业,经过改造创新、有较大的发展意义,但对高新技术产业型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应采取“基础型”型式。

基础型

以综合大学职教学院为代表的以培养高职本科和高职研究生的试点院校,在研究世纪之交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行业、产业“现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后,注意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在未来人才发展中的持续性作用,强调职校教育的奠基作用,强调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意处理好长短期知识、技能与素质需求的关系,注重于较高水平的职业、技术、职业群、技术群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我国本科、研究生高职人才培养的先河,代表着我国职教向本科、硕士、博士层次人才培养的趋势。缺点是对高层次高职人才(如学士、硕士、博士)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技术与技能水平的定位、标准如何突出职教特色,还未有完善的、具说服力的、循序渐进的,有突破性的经验和实例,有待于下一步探索、定型。

多元整合型

一些学者在研究了普通教育“学科、学术本位”教学和职教“能力本位”教学后,从大职教的观点(普通高教是广义职教的一部分,专门教育是重要的职业教育,狭义职教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型、管理型人才的教育)出发,认为,必须根据专业的不同,其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含量的不同,素质要求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论是普教专业或者是职教专业(狭义的),不论是普教职业化或职教基础化专业;或者各种介于普教与职教之间的专门教育专业(如律师、农艺师、医生的法学、农学、医学等有关专业),不要刻意去强调普教、职教的特色;不要刻意去划分某一种训练是职业训练还是技术训练,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专门教育??而是根据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和课程目标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取舍。

问题是,是否由于某些介于普教与职教(狭义的)之间专门人才的教育问题,就去否定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狭义的)统一规律和特性呢?在狭义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下,探索其客观规律对它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可对专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应注意的是须对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程采取对应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和时间安排等教学要求,不能将广义职教的理念与狭义职教的理念借位。

经过多年的探索,各级政府和各个职教机构已经逐渐从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中清醒过来,企图构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问题是还有一批同志在盲目的照搬与硬套之宫,不去研究这些模式的精髓,长处、短处、适用环境,从而使办学实践走弯路,阻碍了职教改革的健康发展。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篇8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取得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到2010年,全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的问题,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防震减灾、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明显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初步形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开展四大主要行动

根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在“*”期间实施以下主要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1.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针对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制定全市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建设实施计划,落实科学素质教育的各项任务,建立和完善科学教育的评价机制,把未成年人科学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2.开展课外科技教育活动。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快乐科学校园行”、“科普大篷车”、科技专家进校园、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

3.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把科学素质教育成效纳入“五好文明家庭”、“文明职工”等评比标准,鼓励重视子女的科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母亲素质工程”、“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活动。

4.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水平。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发挥青少年教育基地、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积极利用科技场馆、科研院所的科普功能,建设社会化科普教育基地。

5.建立健全青少年科技教育考核激励机制。把科学教育实施情况及其成效作为合格学校验收、星级学校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发挥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期间,推荐评选一批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推荐表彰中小学优秀科技辅导员。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围绕科学生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开展农民培训工程,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创业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能力。“*”期间力争达到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0万人、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创业培训3.5万人,农业从业人员基本轮训一遍,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前普遍接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

2.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全面提升广大农户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种养水平。“*”期间,力争全市每年新增科技示范户5000户,辐射带动农户10万户,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定期举办科技活动周暨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社科宣传周、送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通过举办科技下乡、科技大集、专家讲座、科技入户和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保护耕地、清洁生产、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观念和知识,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

4.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培养一支专群结合的农民技术员队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传播能力。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支持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促进农村科普体系建设。以“一站一栏一员”(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建设为重点,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队伍,不断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一批集推广、培训和示范于一体的科普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1.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适应城镇化加速的新形势,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

2.开展城镇劳动人口技能培训。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继续教育,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期间,力争培训城镇劳动力30万人次以上,其中,再就业培训10万人次以上。

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培训、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充分发挥企业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广泛开展“文明职工”、“讲理想、比贡献”、“职工职业技能大练兵”等活动,全面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

4.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大力开展科普示范城区、社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市民学校、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等阵地作用,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宣传,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加强对干部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训。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着力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实施“5+X”公务员能力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到2010年将科级以下公务员轮训一遍。

2.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教育和培训机制。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干部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行政院校)要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

3.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普及。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三、实施四大基础工程

配合上述行动计划,“*”期间重点实施以下基础工程: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1.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培训县及县以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

2.加强科学教育辅导员与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各级学会、协会的作用,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建立中小学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重点开展对农村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积极组织大学生担任中小学科学教育志愿者。

3.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4.加强中小学校科学教育设施建设。中小学校要创造条件建立科学实验室,省三星级高中要创造条件建立技术实验室,确保技术课程的开放。在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中,要确保科普书籍占有相当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因地制宜建设富有特色的科普活动场所及科普教育基地。

5.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普场馆、社区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增强行政院校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等单位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1.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调动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科普创作、科技传播专业团体发挥作用。

2.促进科普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中国数字科技馆,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校校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集成国内外现有各类科普信息,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服务,不断扩大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针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科普资料送到基层。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1.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增加电视台、广播电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综合性报纸科技栏目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等,向公众传播科技动态和科技知识。在市县电视台推广《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

2.扩大科普出版物发行。加强网点建设,推进科普出版物在基层和农村的发行工作。

3.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科普宣传。提高各类媒体对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及时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1.加强科普设施建设。要把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投入,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功能互补、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科普场馆网络格局。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面向群众、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捐赠、资助、投资兴建公益性科普设施和参与经营性科普场馆建设。

3.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创建一批部级、省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推动各类科普示范基地设立公众开放日、科普接待日,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研发机构和生产车间等场地设施。

4.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在城乡社区建设科技活动中心、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终端设备等设施。加大青少年校外科普场馆、基地建设,加快“农家书屋”建设,使其成为农村重要科普阵地。

四、建立和完善四大支撑体系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政策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制定表彰奖励政策,表彰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成绩优异的集体和个人。

(二)健全经费投入体系。坚持政府引导,鼓励社会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要根据承担的科普任务,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通过有效运用政府的引导资金,促进全社会增加对科普事业的投入。落实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三)构建人才队伍体系。专兼结合,建立志愿者队伍,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全面提升在职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好科普专职人员技术职务评定工作,提高专业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各界人士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四)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全市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监测指标体系,开展全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加强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进程的监测评估。将监测统计工作列入本地区、本系统年度常规统计,根据监测评估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如期实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

五、加强组织领导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篇9

一、前言

科学素质是公众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众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地区经济社会健康、高效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众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市科普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公众接受科学普及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科普工作保障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科普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科普工作机制有了创新,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打造了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项目,科普工作逐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但是,目前我市在公众科学素质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公众对于科学技术信息的获取还缺乏主动性,对科普活动的参与热情不够高;二是素质教育理念尚未得到全面落实,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不够全面深入;三是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欠缺,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四是科普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任务艰巨;五是城乡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差距明显,公众特别是适龄劳动人口的科学素养水平不高。

制定并实施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目的是要全面推动我市公众科学素质建设,通过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传播和普及,尽快使公众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明显提高,为我市实现“十一五”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今后五年,我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要围绕“城乡统筹、产业提升、开放带动、滨海开发、科教兴市、和谐发展”六大战略和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畔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名市的要求,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十六字方针,全面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政府推动——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将公民科学素质行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将《行动计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领导,加大公共投入,推动《行动计划》实施。

全民参与——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行动计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市科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其他社会各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

提升素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行动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行动计划》,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和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

三、总体目标

到20__年,全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形成“四大工作体系”,切实提高“五大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努力使全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众科学素质有明显提高,与我市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公众科学素养达到3以上。

“四大工作体系”:以市科普(科技)活动中心为阵地,建设镇(街道)科普学校、村(社区)科普室和一批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等科普设施体系;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为主体、科普画廊等城乡科普基础设施为辅助的科普宣传体系;以科技(科普)工作者为骨干、科普志愿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为网络的科普组织体系;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助为辅的多渠道投入的科普保障体系。

“五大重点人群”: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差距;以提高城市社区文明水准为目标,切实提高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

企业从业人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增强,科技人员对企业自主创新中贡献有较大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四、主要行动

(一)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以造就观念新、技术好、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为重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普及科学的生活方式、先进的生产方式、文明的生活观念,大力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

1.积极开展科普示范单位达标和科技示范户评选、农职称评审工作。到20__年,100的镇达到__市级科普示范单位标准,60的镇达到省级科普示范乡镇标准,30的行政村达到省级科普示范村标准,60的行政村达到__市级科普示范村标准;发展省级科技示范户20户,__市级科技示范户50户,市级科技示范户100户以上,具有农民技术职称数的农民占农村劳动力3以上。

2.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各种公共教育资源,建立镇(街道)科普学校,与镇(街道)成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形成满足人民群众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各种教育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__年,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农村致富骨干和带头人2万人次;农村从业人员的年培训率达到30。同时,针对农村民营企业职工、示范基地服务人员,开展与生产、服务、销售紧密相关的培训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择业、就业能力。

3.逐步形成农村科普服务长效机制。重视农村科普设施建设,丰富农村科普资源,充分利用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科普队伍建设。行政村都要完成“一站一栏一员”建设(科普活动站定期开展活动,科普宣传栏有5米以上标准展板并定期更换,科普员由专人负责),并搭建手机科普短信平台,开办农村广播科普声讯,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民信箱的作用,村村都有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科普小组和科普志愿者,定期开展科普电影展映、科普报告巡讲、科普画廊巡展、科普集市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二)城镇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以倡导城市居民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提高城市社区文明水准为目标,综合发挥各部门的作用,整合科普资源,开展“科教进社区、建设新家园”活动,建设学习型社区。

1.完善城镇社区科普设施。社区科普画廊(10米以上标准展版)覆盖率达100,并定期更换,有条件的要建滚动灯箱式科普画廊和电子科普画廊;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阅览室)覆盖率达100,科普图书300册以上,活动正常开展。

2.积极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科普示范社区达标活动和科普楼道、科普家庭创建工作。100的街道达到省级科普示范街道标准,30的社区达到省级科普示范社区标准,60的社区达到__市级以上科普示范社区标准,80的社区达到市级以上科普示范社区标准。

3.举办科普讲座和技能培训,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提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社区科普学校覆盖率达90,每所科普学校每年举办各类讲座培训10次以上。广泛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社区拥有20人以上的科普志愿者队伍,辖区居民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杜绝伪科学、反科学和封建迷信,精神文明水平有较大提高。

(三)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

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为载体,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以增强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帮助青少年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1.完善组织,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建设,组织有志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教师、科普宣传从业者和不同学科专家,通过科普报告会、科技专家进校园等形式,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活动形式,培养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学习科学技术、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载体,创办学校创新实验室。至20__年,全市80的学校要依据本校特色与专长,开设相关专业的创新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以校内科技辅导员、相关课程任课老师和校外科技人员为主组成导师队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技探究习惯。实验室运作成熟以后,还可为校际师生交流服务。

3.整合资源,充分发挥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科学展教功能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发挥社区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室)。到20__年,全市建成__市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8个,市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个,各个科普教育基地要开辟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展教内容,为中小学生提供科学普及、校外科技探究和实践场所,农村远程教育要对农村未成年人开展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培训。

4.搭建平台,继续举办青少年科普报告会、电脑机器人比赛、信息奥林匹克比赛、宇航科普活动、校园科技节、青少年创新大赛、“三模”比赛等各类竞(比)赛,普及生态保护、节约资源能源、安全避险等知识,鼓励学生崇尚科学、探索奥秘、主动创新、提高实践能力。

(四)企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行动

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提升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开展“企业讲创新、职工比技能”活动。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科普设施建设。按照“一所一廊一刊”的要求,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要积极建立科协组织。建立科协组织的企业要建设能够满足企业职工需求的科普场所,并有组织地逐步向社区居民开放;要在厂区内建设6米以上科普画廊,开展科普知识宣传;企业要有自己的报刊,宣传企业文化、普及科学技术。

2.广泛开展“讲创新、比技能”竞赛活动。通过各类技术练兵、技术协作、技术比武、技能培训、科普宣传等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水平,提高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技能素质。鼓励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技人员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3.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争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数量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到20__年全市技术工人的总量增加一倍,高级及以上等级的技能型人才占我市技工队伍的比例达到15以上,建立起一支以中级技工为主体、高级技能人才为龙头的结构相对合理、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工人队伍。

4.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评价体系,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培训、鉴定质量,不断提高培训实效,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5.建立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继续推进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制度。

(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以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为重点,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围绕建设学习型机关,调动公务员提高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1.市委党校(行政学院)要把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把科学前沿知识、科学管理理论列入干部培训教材,把科普教育作为干部培训必修课。

2.举办各类科技报告、专题讲座、学术论坛,向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宣传科学发展观,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态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市政府网站开设“科普直通车”专栏。

3.各镇(街道)、各部门要完善决策机制,决策行为充分体现科学性和创新性。

4.在领导干部中招募“科普大使”,在公务员队伍中招募“科普志愿者”,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科普队伍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公众科学素质行动战略意义的认识,把公众科学素质行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抓好。要将公众科学素质行动列入各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全面提高全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

——科协是科学普及的主要社会力量,各镇(街道)、各部门应把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摆上议事日程。镇(街道)科协是最基层的科普组织机构,直接面对社会公众,其工作成效与科普事业密切相关,各镇(街道)要设置科协工作职位,镇(街道)科协主席由镇(街道)分管副书记兼任,科协副主席由镇(街道)分管工业、农业的领导兼任。同时要配强、配好镇(街道)科协秘书长,镇(街道)科协秘书长根据镇(街道)中层干部职数和素质要求,可享受中层干部相应待遇。市级学会是科协的组织基础,要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发展会员,壮大基础,使学会会员数与科技人员总量达到适当比例。要重视和发展非公企业科协,在科技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和单位,积极组建企业科协。

——把建立、优化科普工作人才队伍作为科普能力建设的重点。以学会会员为基础,巩固发展科普讲师团队伍,面向公众举办科普讲座,普及科学知识。建立科普创作队伍,引导科技人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结合群众需求,编印科普书籍和资料,繁荣科普创作。建立科普志愿者队伍,充分调动在职科技人员、大学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与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全面提升在职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设立“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和“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奖项,对在公众科学素质行动中作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每两年表彰一次。

——市成立《XX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工作的领导和检查监督,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积极参与,主动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协,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

(二)整合社会力量,依法推进科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不仅从法律上将政府开展科普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同时还明确提出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宣传力度,努力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广大公众和社会组织明确依法参与科普活动和履行科普职责的权利与义务,从根本上提高公众的科普法规意识和社会组织的科普责任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科普事业、人人参与科普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要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及水平。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和需求编写教材。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在公众科学素质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优势。新闻媒体负有科普宣传的责任和义务,《__日报XX版》要开设科普专栏、专版,电视台、广播电台要开设科普栏目,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普节目和科普公益广告,培育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科普栏目。

——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 社会团体要积极组织和支持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活动。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体育、气象、地震、文物、旅游等机关、事业单位要结合各自工作开展科普活动。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要结合各自工作对象的特点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要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公园、商场、车站、码头等各类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要在所辖范围内加强科普宣传,并纳入城乡建设统一规划。

(三)加大财政投入,推进科普创建工作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篇10

今年各市(县)区要严格按照省政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和市及市(县)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中确定的20*年普通高中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市直普通高中计划招生2900人(详见附件1)。

根据省政府的要求,省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继续招收“宏志生”,*市高级中学、大石桥市一高中、盖州市一高中、开发区一高中、熊岳高中和大石桥市二高中各招收100人,老边区高中招收50人,共计招生650人。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普通高中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的实施意见》(营教发[20*]21号)精神,普通高中继续招收体育特长生和艺术特长生,招生计划、招生办法及收费标准按照《*市20*年普通高中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工作方案》执行。

(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

招生计划详见《*市20*年中等职业院校(初中起点)招生目录》(附件2)。

中师、中专(含五年制高职)招生计划另发。

(三)技工学校招生计划另发。

二、考试时间、科目

(一)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6月28日——6月30日。

6月28日:

8:30——11:00语文(汉语文)

13:30——16:00理化

6月29日:

8:30——10:30数学

13:30——15:30外语

16:20——18:00政史

6月30日:

8:30——11:00民族语文

(二)考试科目

考试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理化、政史五个学科。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为150分(英语听力满分为30分。听力考试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去掉听力考试的内容,对其余试题分数总分加权为满分150分,即将考生外语试卷听力考试以外试题卷面原始总分乘以150/120;如遇外语听力分数不及格,实行外语总分扣减5分;听力成绩虽不计入中考成绩,但作为录取参考并提供给招生学校),考试时间为语文150分钟,数学、外语各120分钟;理化满分为200分(物理120分,化学8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政史满分为100分(政治、历史各5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市中等职业学校(中师、中专除外)、技工学校英语成绩只做参考分数,不计入总分。中等职业学校需要面试、加试的特殊专业在招生项目中注明。

使用朝鲜语授课的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科考朝语文和汉语文,成绩各按50%计入语文总分;除汉语文外,其他各科可用本民族文字答卷,也可用汉语文字答卷(但一张试卷必须用一种文字作答)。

参加高中阶段升学考试的考生须参加体育考试,满分为60分,计入总成绩。具体实施办法按照《关于印发*市初中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营教发[20*]13号)执行。

三、命题

今年我市中考继续采取辽宁省十二市联合命题的方式命题。

(一)命题依据和要求

考试命题坚持以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本,夯实基础,难易适中,不出偏、繁、怪和似是而非的题,命题符合初中教学实际。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等具体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继续学习的潜能。易、中、难试题的比例分别占70%、20%、10%左右,选择题分数不超过学科试题总分的20%(外语学科不超过40%,政治、历史学科不超过50%),物理、化学学科实验性试题不少于学科总分的20%。各类各学科命题考试的基本要求见各学科的《考试说明》。

(二)命题组织方式

命题组织市和命题人员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

四、加分政策

应届初中毕业生报考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五年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给予考试总成绩一次性加分。

(一)初中学习期间,获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加5分。

(二)烈士子女,加20分。因公牺牲人民警察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人民警察子女加10分。

(三)现援青(藏)干部(教师)子女,归侨子女,华侨子女,港澳台胞子女,加10分。

(四)现役军人子女,加10分。

(五)初中学习期间,拥有一项发明授权专利的,加5分;拥有两项及两项以上发明授权专利的,加10分。

(六)初中学习期间,参加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参与组织的各种竞赛,获得部级一、二、三等奖或省级一等奖的,加5分。

具备两项以上加分条件的,取分值最高项加分,不累计加分。

中师、中专优先录取和加分办法政策另发。

技工学校加分范围及标准按招生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

五、报名考务工作

报名考务工作由市及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协调,市及各市(县)区教育行政(招生)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一)报名

今年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仍实行普通高中和中师、普通中专、职业中专(高中)及技工学校两类志愿单向兼报的办法。第一志愿报考中师、中专的考生和未被普通高中录取且有意参加中师、中专补录的考生,一律由学校统一组织到所在地招考办报名。社会考生(往届生)到所在地招考办报名。报考市职业中专(职教中心)、职业高中的学生可以在全地区所有职业中专(职教中心)、职业高中招生(含五年制办学层次)中选择填报志愿,并按中考的统一要求参加考试、录取。

中考报名考务费按市教育局20*年一次性收费规定标准收取。

(二)招生录取

普通高中招生:由市及各市(县)区教育行政(招生)部门统一组织,任何学校不得自行招生。

中师、中专招生:由省、市招考办统一组织、录取。

职业中专(职教中心)、职业高中招生:由市及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安排并录取。

各市(县)区教育行政(招生)部门要严格依照录取顺序进行招生录取工作。

(三)试卷订购

中考试卷定购由市教育局统一负责,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务于5月30日前将试卷定购数以书面的形式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中师、中专试卷定购数由市招考办统一汇总报市教育局。

六、考试工作

(一)按照《20*年辽宁省十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工作意见》要求,进行学业考试工作。

(二)根据《关于印发*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的通知》(营教通发[20*]13号)精神,从“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对考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具体使用办法,并报市教育局备案。

(三)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初中升学考试要“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继续对考生进行物理、化学实验操作和外语口语加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按照《辽宁省关于认真做好20*年中小学招生及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工作的通知》精神,全市各普通高中要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学业考试成绩作为招生的主要依据。省级示范性高中(重点高中)要从指标到校的招生计划中划出10%以上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用于招收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考试成绩全优的学生。

七、几点要求

(一)各市(县)区要高度重视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工作。要建立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从本地实际出发,打破学校归属部门和类别界限,统一制定本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政策和措施,统一组织实施招生工作,要在政策、管理、人员和经费上予以保障,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省政府已把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完成情况列入对各市教育工作考核指标之一。市政府及教育督导部门也已将此项工作列入对市及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指标之一。市教育局将招生工作的完成任务指标分解下达到各所属学校并作为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市及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规定,在保证20*年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不得突破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初中毕业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市教育局将市直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比例作为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之一。

(三)中等职业学校可跨区域招生。往届初中毕业生、外省市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及*地区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经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批准后,可予以录取。各中等职业学校可凭学生高中阶段教育的学历证书,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自主招收高中毕业生(包括往届生和高中毕业进城务工人员),以就业为导向安排教学内容,接受中等职业的学历教育或培训。

(四)普通高中招生要严格招生纪律。普通高中招生要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公办普通高中招生分为统招公费生和择校生。择校生招生严格执行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严格执行录取“宏志生”、体育、艺术特长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学业考试成绩全优学生的条件。普通高中班额标准为45人,最高班额要控制在50人以下,以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除市教育局批准的学校(含民办学校)外,其它各公办高中严禁跨市(县)区招生。

(五)各市(县)区继续落实省政府关于举办“宏志班”的意见。要根据省教育厅规定完成“宏志生”招生计划,解决好品学兼优、家庭困难学生就读优质高中的问题。

(六)根据《辽宁省关于认真做好20*年中小学招生及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工作的通知》精神,教育行政部门在普通高中择校费中提取部分择校费,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学校收取的学杂费必须全额拨付学校,任何单位、部门不准挪用、平调、挤占或抵顶财政拨款。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篇11

3.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总体要求,做好配套政策制定、师资培训、课题研究、教材选用、经费筹措、技术装备等相关准备工作,确保2010年秋季起全面实施新课程。

4.稳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深化高中招生考试改革,做好省级以上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定向切块分配到初中工作。提高高考自主命题质量。调整完善普通高校、艺术和体育院校以及对口职教招生政策,推行普通高考网上填报志愿改革,继续推进平行志愿投档模式改革试验。研究制定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改革指导意见和方案。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和发展。

二、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5.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抓好中职学校和中小学学习实践活动,加强指导调研,突出实践特色,抓好整改落实。认真总结教育系统学习实践活动成功经验,着力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推动各批次学习实践活动单位联动互动,努力构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6.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总结西部大开发十年和“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研究制定我省中长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编制《*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改革发展规划》,明确“十二五”目标任务,理清未来十年发展思路。

7.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牵头做好《*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调研和立法准备工作。研究制定全省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继续开展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8.加强教育督导。推动完善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级政府落实教育规划优先、财政投入优先、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推动“三个增长”的进一步落实。启动“两基”迎国检工作,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抓好自查自纠和督查整改,为2011年顺利通过国检做好准备。做好石渠县“两基”过程督导和评估验收,确保我省“两基”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制定下发《*省关于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意见》。继续开展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围绕教育中心工作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和调研。

9.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教育交流合作水平,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为重点,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加强和改进出国留学工作,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做好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管理工作,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做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推动教育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提升教育外事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实施学校灾后重建攻坚,切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10.又好又快推进学校灾后重建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加强质量管理,打好学校灾后重建攻坚战,确保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告别板房进入永久性建筑学习;到2010年底基本完成学校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11.推动建立教育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援建省(市)在互派教师(校长)和教育管理干部、选派教育专家到灾区指导工作、学校结对帮扶等方面与对口支援市(州)、县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逐步把工作重点从硬件建设转到软件提升上来,着力提高灾区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12.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突出重点,加大工程建设资金省级统筹和新增专项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市(州)、县政府责任,确保工程年度目标任务完成。加强指导检查,严格审计监督,建成“放心工程”。基本完成全省中小学校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13.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与管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加快省直管学校灾后恢复重建步伐。做好“特殊党费”和港澳援建学校项目有关工作。推动实施第二期“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中央新增教育投资项目,抓好项目资金监管。督促项目单位加快建设步伐、保证建设质量。做好高校、中职地方财政贴息贷款的使用管理工作。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14.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贯彻落实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抓好学生社会实践,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完善省级中小学校风示范校评估标准,继续开展校风示范校创建工作。推进灾区少年儿童精神家园重建工作。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召开全省中职德育工作会议,以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活动为重点,营造良好氛围,切实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15.继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贯彻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精神,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创新工作途径和方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开展督查。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丰富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展高校师生思想状况滚动调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6.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体育课程要求,积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冬季长跑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组团参加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和校长论坛活动。推广我省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成果,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17.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创新和适应社会等能力,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巩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深化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中小学教材管理。开展中小学、幼儿园自制教具活动,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继续做好“*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示范校”创建工作。深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双证书”制度、“订单式”培养和顶岗实习制度。

18.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抓住重点环节,集中力量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重点整治教师有偿补课和参与社会收费培训、占用学生节假日集体补课和上新课、随意增减课程、下达升学指标、以考试成绩排名排位等问题。组织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确保规范办学行为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19.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工作。组织开展*省语言文字“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修改完善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估标准和体系,开展第五批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工作和二、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组织开展第13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进一步推动“中华诵·经典诵读”工作;加强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管理指导,推动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化建设、*语言文字网建设和面向社会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等工作。

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20.继续大力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促进城乡和区域义务教育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着力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快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探索解决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稳定和短缺问题,推进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指导成都市继续做好部省市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推动“*省义务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评估验收2-3个示范县。

21.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根据教育部的总体安排部署,研究制定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意见和措施,促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和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做好普通高中教育成本调研工作,鼓励支持各地探索化解普通高中债务问题。

22.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发挥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作用,加快全省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逐步实现“班班通,堂堂用”。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普九”装备质量,提升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颁布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推行学籍电子化管理。

23.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召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落实政府职责,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促进幼儿园健康发展。

24.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施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年度计划,继续实施富民安康工程、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教育项目和阿坝州大骨节病综合防治易地育人项目。切实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25.保障特殊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加强特殊教育,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达到3.95万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继续实施乡村教育发展五年计划,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

26.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做到“应免尽免”、“应补尽补”。资助普通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大力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扩大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覆盖面。落实国家和省的规定,免除中职学校1-2年级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为普通高中家庭特别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加大地震灾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确保不让一个灾区学生因灾失学。争取国家支持,启动实施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六、深入实施职教攻坚,提高中职教育发展水平

27.抓好对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宏观规划和分类指导。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职教攻坚。完成中职招生54万人目标任务。

28.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继续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健全完善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和办法;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启动实施彝区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扩大彝区中职学校招生规模,推进彝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29.加强中职学校建设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分专业生均经费拨款标准,推动建立中职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规范中职学校招生和管理办法。加强教育教学工作指导,探索建立中职学校科学评价和考核机制,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以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为契机,加强重点学校和专业建设,切实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30.加快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推动中职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通过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建立以行业为纽带、校企合作的集团化办学实体。大力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切实提高中职教育的适应性。

31.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以“9+3”学校为重点,加大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投入。抓好农村中职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推动市、县加快改善农村中职学校办学条件。

七、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训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外部评价,开展教学工作专项督查和情况通报。组织实施高职院校新一轮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实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办好广播电视大学。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开展适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要的继续教育。

33.抓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以优化结构为重点,做好全省专业学位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教育。做好20*—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工作,开展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及专业评审。加强对部级、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和管理,加强“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34.加强高校科技创新。继续抓好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科技创新基地为平台,实施科研重大培育项目。启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加强青年科技学术带头人培养。继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

35.切实做好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年度招生计划安排和管理工作。继续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全力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确保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月底达到75%。

八、实施人才强教计划,强化教育发展的人才保障

36.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强教师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和纪律意识。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37.加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完善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加强校长日常管理与考核工作。开展农村中小学、地震灾区校长和高校校级干部以及市(州)、县教育局长培训,做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和研修培训等工作。组织开展省教育厅机关干部和市(州)教育局干部上派下挂锻炼工作,提高全省教育行政管理水平。

38.推进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三大计划”。做好民族地区和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实施第二批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组织送教下乡培训农村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能力。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做好到期特岗教师安置工作。制定实施地震灾区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继续通过编制内招聘、“特岗计划”、区域内调配和地区间交流等形式保障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师资需求。切实抓好灾区教师心理重建。

39.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健全具有职教特点的教师培养、选拔和聘任的制度。完善职业院校师资培训体系,拓宽培训渠道,加强省级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推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40.加强高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做好“长江学者”、“”、“百人计划”、“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工作,重点抓好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启动实施高校骨干教师海外培训计划。继续开展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健全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发挥高校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的辐射带动作用。

41.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学校编制管理,推进中职学校人员编制标准试点。深化校内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完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做好在非义务教育学校和其他教育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

九、加强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42.提高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大力推进教育系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师生员工。贯彻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省高校第十八次党建工作会议,全面部署高校党建工作。深入开展高校“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深化高校“四好班子”建设,组织开展第二次高校四好班子和“创先争优”评选表彰活动。加强高校“四强”党组织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加强中职学校和中小学党建工作,扩大民办学校和民办培训机构党建“三覆盖”,切实发挥党组织在推动发展、凝聚人心、服务群众、促进和谐方面的作用。

43.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基建、招生、物资采购、校办产业等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教育内部审计作用。强化直属高校和直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做好教育系统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增长和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教育惠民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

44.加强行风建设。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政策,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积极开展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区)活动。以信息公开为重点,深入实施招生考试“阳光工程”。开展教育行风(校风)评议“回头看”活动,完善教育行风评议制度和监督体系,促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和舆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45.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突出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以完善和演练应急预案为抓手,建立完善学校应急管理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扎实抓好学生食堂、学生公寓建设与管理,强化学校食品饮水卫生安全,推进农村学校卫生“四改一加强”工作,做好甲型H1N1流感及其他传染病防控工作,保障师生健康安全。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篇12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将科学的发展观具体落实到教育工作上,全面发展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数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协调发展就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有序,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最终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当前,我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低以及普教和职教的发展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我市的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三县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偏小,三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在全省处于较后位次,而且职普比例不合理(三县高中阶段招生和在校生职普比均在3:7左右)。要达到省教育厅提出的到**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5%和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今年全市初中毕业生突破7万人,高中阶段的招生任务将比去年增加6500人,即便如此,全市高中阶段入学率仍然达不到60%,06年、07年还要继续扩大高中阶段招生规模),我们至少要经过两三年的艰苦努力才能完成省教育厅的目标要求,这个任务相当艰巨,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

要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就必须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绝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而是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我市实际来讲,职业学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现在我市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比较低,去年只有52.57%,按照今年的计划也只能达到58.57%,今后两三年是我市初中毕业生的高峰期,今年是71063人,**年高达78693人,**年也有73385人,即使是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5%,职普比按1:1计算,普通高中每年也只能招收2万多人。近几年我市每年还有25000名左右的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这就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下,如果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必影响我市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我市“3461”行动计划的进程,影响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同时,我们还要深刻认识到,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一线的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技能型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生产发展的一个桎梏,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的高就业率就是一个客观的反映。我市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努力使我市成为**乃至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把握好发展普通高中的节奏,把普通高中的工作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主导、市场驱动、服务就业、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要求,创新办学思想、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一要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资等多种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加大投资力度,营造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要鼓励和支持中外合作举办职业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二是紧扣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这一条主线,壮大优势学校和品牌专业。三是紧紧抓住转换办学模式这一关键,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开展“定单”培养。我们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新体制、新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在稳步保持目前职普比例超过4:6的基础上,逐步向职普比例大体相当靠近,确保**年职普比例达到1:1。

二、明确目标,强化责任,确保今年高中阶段招生任务的完成

今年我市高中阶段招生任务繁重。一方面初中毕业生数比去年增加7000人左右,另一方面,三县的高中阶段入学率分别有7-10%的增长,整个高中阶段招生要突破40000人,比2004年净增6000人以上,而增量部分大都集中在三县,因此三县的任务更加繁重。今天市教育局与三县教育局签署了完成高中阶段教育招生任务目标责任书,一诺千金,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希望大家言必行、行必果、讲诚信。以圆满完成任务是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和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具体体现的高度来对待此项工作。根据省教育厅要求,我们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办法,即市区普高增幅控制在8%左右,三县初中的毕业生升学率,根据去年的基数与到**年达到65%的要求,分三年逐步实现来安排,其中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按照5.5:4.5的比例制定计划。应该说,普通高中的招生任务会顺利完成,关键是抓好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与本县职教资源会产生很大的矛盾,我们要想方设法,积极拓展职教资源。附设初中部的职业高中要压缩初中规模,扩大职业高中招生容量。要在确保本市、本县职业学校招生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动员初中毕业生到市内外、省外优质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就读,还可以与优质中职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招生。中职招生不仅仅是本县职业学校招生,只要是就读于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专<含五年制高职>、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的学生都计入本县中职招生总人数。在这个问题上,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解放思想,克服地方保护和部门封锁,用开放的胸怀,充分利用本市和外地的优质职教资源来发展本地区的职业教育。各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县行政区域内的生源情况,结合今年高中阶段招生工作任务,逐乡镇、逐学校分解招生指标,明确招生责任。市辖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动员初中毕业班教师认真做好毕业生分流指导工作,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帮助学校和学生家长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市教育局要在今年9月新学年开学后,逐县、逐区、逐校统计今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情况,计算各初级中学毕业生升学率和普职比例,并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与明年省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分配挂钩,并予以公布。

三、加强领导,实行高中阶段招生招生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各县、区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加快发展、富民强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都要成立高中阶段招生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解任务,加大对招生工作的统筹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建立高中阶段招生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职教招生一票否决制,市教育局要安排专项经费对完成今年高中阶段招生任务的县区进行奖励。对没有完成招生任务的县区予以通报批评,并扣减当年的教育专项经费。省市职教专项经费将与各县中职招生情况紧密挂钩。

同志们,到**年完成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5%,职普比例达到1:1,是本届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树立信心,周密组织,狠抓落实,认真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确保今年高中阶段招生计划的顺利完成,进一步推动我市教育工作的协调健康发展!

谢谢大家!

在全市高中阶段招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教育党委书记、局长马明生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高中阶段招生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教育厅有关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失时机地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引导初中毕业合理分流,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规模,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水平,是教育战线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实践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要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我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战略目标的有力保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召开这次会议,通过回顾我市近年来高中阶段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信心,坚定发展观念;通过明确我市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了解差距,找准重点,增强改革与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下面我就高中阶段招生工作讲几意见:

一、2004年我市中考招生工作的回顾

(一)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猛,招生工作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2004年,我市高中阶段教育招生34967人,增幅为19.5%;其中普通高中招生19038人,增幅为17%,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5929人,增幅为22.8%;初中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52.57%,较上年增长1.68个百分点。

(二)职普协调发展的调控成果充分呈现,职普比例更趋合理

2004年,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比例为45.55%,职普比为4.6:5.4,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9:6.1,职普结构更为合理。

总结几年来我市中考招生工作,由于我们坚持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有利于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职普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立足我市实际,落实省级教育部门的宏观调控目标,做好统筹协调工作,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令广大群众满意的成绩。

二、**年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职普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不动摇

我市**年初中毕业生共计71063人,较上年增加7036人,增幅为10.99%;高中阶段计划招生41616,较上年增加19.02%。围绕上述计划目标,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继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家2003-**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振兴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管理;根据省政府关于**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8%、省教育厅关于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力争达到60%的规划要求,拓宽思路,加大宏观调控工作力度,将高中阶段招生目标分解到县,统筹管理,统分结合,确保今年招生总量的增幅计划顺利完成。二是要统筹兼顾打造优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将高中阶段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统筹规划,将普高教育与中职教育统筹规划,将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效益与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解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与实际不足之间的矛盾。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市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三是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职普协调发展。目前我市职普教育发展较为均衡,职普比例合理。但是应当看到随着高中阶段入学高峰的到来,人员基数增大必将加大毕业生分流工作难度,造成职普比例降低。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政策调控,控制普高招生人数,重点做好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内涵的工作;另一方面继续深化中职学校招生改革,创新办学思路,以拓宽中职毕业生就业渠道拉动扩大招生规模。

(二)明确**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总体目标与任务

**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确保普高招生增幅达8%,中职招生增幅达23%,整个高中阶段招生增幅不低于19%。

去年我市初中升学率为52.57%,今年要在普高和中职教育同步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升学率达到58.57%,力争达到60%;同时进一步优化职普比,为完成省教育厅到**年初中升学率达65%以上、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要求,提前规划打好基础。

根据上述目标,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是:

1、以进一步完善招生管理体制为重点,统分结合,落实招生计划要求

根据省教育厅宏观调控总目标,市教育局统筹协调,各县教育局和各学校抓好落实。按照统分结合、以市为主的中考招生工作管理体制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和协调,成立专门组织,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及时通报情况,并把普通中专连同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成人中专的招生任务一同划分到县,签定责任状,实行教育考核一票否决制。

2、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重点适度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适度发展普通高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但是应当看到,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趋缓造成对高中升学的推动力逐步减弱,另一方面我市高中入学高峰的到来需要合理分流调节,不能让学生都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加剧升学竞争。因此,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处理好普通高中发展的规模与效益关系。

3、以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提升办学内涵为重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今年我市中职教育增幅计划为23%是按照省教育厅要求,配合我省中职教育人数增加6万的计划而定的,为达此目标,大力发展中职教育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办法改革。省教育厅提出,要淡化五年制高职和普通中专的招生计划概念,扩大招生学校根据办学条件调整招生专业和计划的自以调动学校办学积极性。根据这一要求从我市中招看,要进一步完善中职招生二次报名和二次录取措施,切实打通普教职教招生调剂渠道。

二要进一步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思路,扩大规模,解决新的矛盾。从目前我市中职教育发展的情况看,突出矛盾已逐步由生源不足转变为资源不足。各中职学校在深挖办学潜力的同时,还应以区域联合、校企联合、校院联合等多形式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等灵活模式和机制,来丰富办学形式,把办学主体多元化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经,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

三要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内涵,练好内功,充分发挥现有中职教育资源功能。通过行政干预、政策调控,加强对中职教育管理,在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办学内涵方面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形成特色;完善中职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探索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订单式”教育模式,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拉动扩大中职招生规模。

三、切实做好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工作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逐步加大,也促使更多的学生进入到中职教育中来。我市中职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其所占高中阶段教育比例由2002年的40.45%,到2003年的47.64%、2004年的45.55%再到**年(计划)的48.63%,均高于同期省平均水平,职普结构合理。保持这一良好态势,要强化以下措施:

(一)加强调控力度,控制普高招生人数,为中职学校提供充分生源

我市普通高中招生最低控制分数线由2002年的300分提高到2003年360分,再到2004年的420分,同时严格执行招收普高择校生的“三限”原则,既提高了普高生源质量,又为中职招生留出宽阔空间;完善高中阶段教育生源调剂机制,开展中职招生的二次报名和二次录取,扩大其招生自。

(二)统筹规划招生工作,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

从中职招生的管理体制、引导办法、奖惩措施、计划管理、招生宣传和工作运行机制改革等方面统筹规划,积极推进“五个开放、五个扩大”的中职招生政策;强化服务意识,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各初中学校要指导学生客观分析形势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填报志愿,鼓励、引导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业学校。各县、各校领导和教师一定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择业观。

(三)拓宽中职毕业生就业渠道,为中职发展提供充沛后劲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篇13

一、春季高考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生源复杂春季高考的生源群体复杂。有中等学校毕业生(含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夏季高考落榜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如北京、上海、安徽和内蒙古等地春季高考的最初招生对象主要是夏季高考的落榜生,后来因为生源不足,才将招生对象放宽至应届生。山东省春季高考最初主要面向三校生(职专、中专、技校生),代替了对口高职考试,允许普高学生参与其中,允许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兼报。山东春季高考实际报名的学生,目前还是以中等学校毕业生为主,另外有部分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普高生,也就是参加夏季高考难以保证被本科录取的普高学生。虽然山东春季高考将技能考试列入,但技能考题过于简单,考试难度系数小,普高生通过短期培训也能考出较好成绩[3-4]。总体上来说,春季高考学生语数英等课程成绩比夏季高考学生相对偏低,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二)春夏季高考考试科目不同山东春季高考采取“知识+技能”的考试形式,“知识”部分考4科,为语文、数学、英语及专业知识;“技能”部分考专业基本技能,学生实际操作。夏季高考科目属于“知识”,采用“3+综合”模式,除考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外,还选考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而天津春季高考考试内容为中职学校所学语文、计算机基础、数学、外语四科。与夏季高考“3+综合”的考试模式也有不同。上海的春季高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夏季高考为“3+1”(报考普通高校本科),两者也有所不同。(三)全国未推广,多省市停招国内春季招生改革在天津、北京、安徽、内蒙古等省市有试点,但总体并不成功,并没有在全国推广,相反进行春季高考改革的很多省份已终止[4]。如北京2000年始,2006年停止;安徽2000年始,2005年停止;内蒙古2001年始,2004年停止。还在实行春季高考的上海,招生也在萎缩,从2006年的1300人,降至2015年的270人。与之相反,山东省的春季高考发展迅速。2012年山东春考本科招生人数为2600人,2013年达到5200人,2014年10460人,2015年12778人。2012年参加山东春季高考的学生为40160人,2013年为50485人,2014年为78240人,2015年达到110885人。从图1可知招生人数和考生人数,逐年递增,发展形势较好。在大学转型的大背景下,自2014年,山东理工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多所传统的一本、二本高校开始招收春季高考本科学生。(四)春季招生本科学生培养经验不足笔者所在学院2014年春季高考招收了3个本科专业,但春季招生计划下达前,在教学管理、培养模式、授课方式等方面都缺乏针对性研究。经调查发现,个别高校对春季招生学生与秋季招生学生采用相同的培养模式,造成春季招生学生不适应,大面积不及格现象频发。本科招生数量较多的山东省,春季招生计划数也仅占到山东高考本科招生计划的1/20,针对春季招生学生培养的研究非常少。(五)国外经验无法借鉴国外的招生制度与国内不同。如美国高校的招生模式,根据高校类型和层次的不同,以高校为主体,在中学和各种考试机构的配合下,实行三种不同的招生政策,即选拔性招生制度、开放性招生制度和特殊招生制度并存的高校招生模式。英国是高校招生采取证书制国家的典型代表,只要学生通过高中毕业考试(或会考),并获得毕业资格证书,同时也就基本获得了大学学籍登陆权和进入大学学习的资格。法国也没有全国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也是采取高校入学证书制的国家。只要学生通过高中毕业考试,并获得毕业资格证书,同时也就获得了进入大学学习的预备资格[5]。因此,国外没有春季招生这一特殊现象,无法复制国外的培养模式。

二、春季高考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理论基础问题对2014年入学的土木工程(春季招生)40名学生所做的调查发现,90%的学生来自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对学生个人调查及中职学校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调查发现:(1)培养计划不同,开设课程有差异。中职学校开设语文、数学、外语与专业课类课程,偏重于实用。而普高学校开设语文、数学、外语以外,还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课程,偏重于基础。(2)相同的课程执行不同的课程大纲。以数学为例,中职数学较简单,更偏重于专业方向上对数学的要求,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知识。而普高数学是比较全面的,以提高数学素养,满足个性发展为目标。通过表1的课程对比可发现,中职学校数学学习的广度和难度要小于普高学校,中职学生缺乏幂函数、空间向量、导数等知识点的学习。按照山东省春季高考数学大纲,考试内容包括代数、三角函数、平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初步五部分。按照山东省夏季高考数学大纲,考试内容包括表1中的数学1至数学5,选修2,及选修4的第5部分,内容深而广。(二)专业主干学科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力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对学生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而中职学生在这些相关课程上的知识储备不足,成为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障碍。调查还发现,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以春季高考科目为主要内容,技能课学习简单而不系统。(三)专业方向土木工程专业所招收的春季考生来自房屋建筑、交通土建等中职学校,学生培养面向的行业有一定差异,需要在本科培养阶段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四)专业定位职业教育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培养岗位技术人员为目标,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在应用型与研究型上有不同的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强调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更多侧重于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强调具备科学研究人员的基本素质。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机对接与互动。

三、春季高考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的具体做法

(一)学生培养定位的确定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以下原因决定:一是生源特点,春季高考学生具有中职教育背景;二是承担培养任务的学校定位,学校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三是就业去向,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往届毕业生约80%到施工、监理、管理等部门就业。(二)学生培养计划的调整制定了专门针对春季招生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依据主要有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制定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7]、专业评估与认证要求、生源学生特点及知识背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与夏季招生的土木工程专业相比,有一定差别。(1)适当增加总学时,由182学时增加到184.5学时。(2)不分专业方向。采用“大土木”的培养标准,以房屋建筑课程体系为主,兼顾道桥核心课程,提供一定的选修课程,增加学生的就业面,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3)补充部分普高知识。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中,增加中职学生没有学习的,但是专业需要的数学及物理等基础知识。(4)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比重,由37周调整为48周。(三)教学方法的改进因材施教,推动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学习方法,启动主干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基于渐进式和项目化,研究并确定“做中学”工程案例。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改革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段式演绎教学法,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归纳教学法,进行教学与工程实践的对接。研究并筛选多个完整的工程案例,分解成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课程设计原始资料。在做每门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时,取其中一部分来做,学生做完全部课程设计,即为完成整个项目设计。前序课程的设计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后续课程的设计是前序课程的继续与提高,根据课程关系递进进行。同时,改革考核方式,以项目实施过程考核代替终结性考核。编写《项目化教学案例库》《土木工程材料》等教材,在按照专业核心能力重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设面向春季招生,与教学方法改革相配套的教材。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方便自主性学习与引导性教学,增加师生互动渠道。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建设了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路基路面工程等课程网站及虚拟实验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形成网上教学、讨论的互动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的要求。(四)反馈机制的建立跟踪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记录发现的问题,作为下一次调整的依据。(1)形成培养计划的调整制度。首先保证培养计划执行的严肃性,严谨随意调整培养计划。同时,考虑到春季招生学生培养经验的缺乏,实行2年小调、4年大调的培养计划修订周期。(2)建立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反馈机制。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开展,反馈培养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座谈会的形式征求学生对培养计划的意见与建议,同时邀请相关高校同行专家和用人单位专家论证、评审培养计划,征求制(修)定意见。由教学秘书和系主任负责该项工作的落实。(五)学生管理的调整配备专职辅导员及兼职班级导师,重点帮助学生从中职教育向本科教育过渡,尽快适应新的大学文化。

四、结语

春季招生与夏季招生不仅仅是招生时间不同,更重要的是生源的差异,这需要高校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教学方法。学校在调研的基础上,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定了针对春季招生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与学生管理方法。春季招生学生培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综合的培养效果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李木洲.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与变迁:成效、难点及趋势[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38-143.

[2]徐丽.春季高考的理性分析[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0.

[3]杨东.“春季高考”实施六年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6(2):34-36.

[4]徐丽.春季高考的理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0.

[5]殷志.我国高考制度改革趋向及分类招生考试探索[J].大学教育,2015(3):15-16.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