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实用13篇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篇1

一、寻找历史沉徒,挖掘“和乐”文化根基

1、学校发展历史和现状

毗邻的广东省高等法院和全国企业100强的广电集团都与我校保持着良好的共建关系,学校所处的华颖社区是全国文明示范社区,有着良好的科技、德育等教育资源。小区有众多的优秀校友,他们成功的人生经历将成为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学校文化特质培育的原型榜样。学校多数教师居住在小区内,与学生家长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关系,与周边单位、社区配合紧密,和谐融洽。

我校办学成绩斐然,得到了区域认同。但移交政府办学后,更名为华颖中学,社会知名度下降,文化认同缺失。同时随规模的扩大,新旧教师在教育理念和人际关系上均存在磨合和融入的关系,而办成有区域影响力的优质学校则是关系群体中的共同愿景。我校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创建“和乐”校园,挖掘文化之根,培育学校文化特质,推动学校发展的行动策略。

2、“和”与“乐”的辩证关系

“和”有和顺、和谐、和融、天和、地和、人和之意,寓意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融洽,和谐融合,和平相处。中华民族历来贵“和”重“和”。“和”既是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白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诸葛亮的“用兵之道在于和”,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统一战线到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等思想,“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成为促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根基。由此均可说明“和”作为价位观的重要性。

“快乐教育”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一。孔子与弟子关系有“师道尊严”的一面,但《论语》中展示出更多平等讨论、“各言其志”的一面;在平等、轻松、和谐气氛中,实施“快乐教育”。《论语・待坐章》就是快乐教育的定格,表现了师生平等互动和师长尊重学生,学生内心的愉悦不言而喻,学习的效果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二、凝练文化特质,挖掘“德育”教育品质

学校文化特质是个性的文化学校特色即文化特色,精神化文化的个性表示比其他个性标识更具内涵,更为彰显。

凝练学校文化特质

在实践中,我校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有了系统的理念思想,但怎样把学生塑造成这种价值取向下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就是学校要表达的特色。这点是我校在“和乐”校园创建实践过程中的难点。

我校分析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借鉴了学校所在区域企业―广州无线电集团的核心价值理念,寻找文化特质的关系共集。

三、培育文化特质,构建价值观理念体系

我校结合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寻找根植于学校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的文化特质,将挖掘和培育学校文化特质作为深化“和乐”校园创建活动内涵的行动策略。

1、学校愿景的形成

“文化本身就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学校文化同历史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这里所指的历史,不仅包含国家民族的历史,还包括学校的历史。从学校历史来看,一所学校,不管历史的长短,其走过的时间历程都是一笔财富,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教育资源。”

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诞生背景与沿革、学校中的先进分子和优秀人物的作用、学校所在地域的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剖析我校40余年的办学历史所取得的优良成绩,离不开智能增值的核心理念,而广州无线电集团在科技领域中的求真务实态度同样是学校办学所追求的,其能发展壮大和多领域扩张,与其和谐发展,乐于向上是分不开的。企业描绘愿景是为了企业的长盛发展,学校描绘愿景是对末来理想和长远战略目标的纲领性蓝图。为此,经过讨论,我校师生制定出以体验“智能增值天天向上”的阳光教育,成为一所提升生命质量的和乐学校!”作为学校的愿景。

2、对校训的解读

校训是独有的精神理念,是学校展示给社会和历史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激励的训词,是育人取向的外显方式。

我校的校训是“以德蕴华,颖出于勤”,这个校训嵌含了我校的校名和育人日标。但过去没有很好地作解读,通过对解读校训的讨论活动,形成了以下共识:

德:学以人为本,人以德为尚;知识之道,重在人文,为人之道,重在人品。对学校而言,德为育人之本;对学子而言,德为成人之本。

华:出自“春华秋实”。华,花也,指华颖的学生如烂漫的花朵。“以德蕴华”的校训精神,将激励着华颖师生修身养德,弘扬中华美德。

颖:出自“脱颖而出”颖:尖子。《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勤:与“逸”相对,有“劳累、辛苦”的意思;与“惰”相对,有“努力、尽力”的意思勤能补拙,天道酬勤。

“颖出于勤”的校训精神,将引领着华颖师生勤奋学习,求实创新,脱颖而出“以德蕴华,颖出于勤”的校训,以德为首位,以勤为途径,巧妙地涵盖了“华颖中学”的名称,既激励学生又鞭策老师。

3、校花的修订

华颖中学创办的初衷就是解决当时无线电行业从业人员子弟的读书问题,平民化的办学思想由来已久,这与现今义务教育公平、均衡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结合学校“阳光教育”的愿景,我校初定的校花是向日葵,认为向日葵向日而生,就是追求公平、公正的阳光教育理想在培育学校文化特质的活动中,师生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应该改扩为太阳花,因为太阳花的品种纷呈,颜色各异,这寓示着我校的育人目标是多元的,同时太阳花耐生性良好品种质朴,不需“娇生惯养”,与我校目前学生的生源结构以工人子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相吻合。

太阳花的花语是追求光明、真理和幸福,朵朵向太阳。同时在讨论中大家也挖掘出太阳花蕴含了许多积极的德育品格――积极、乐观、感恩、奉献、守纪、顽强、勇敢、执着、忠诚、活力、热情。而这些都将很好地蕴含在育人的过程中。

4、学校办学理念的提炼

我校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明确而统一的办学理念。我校运用swot分析技术科学分析了学校发展现状,将学校历史传统与现展思路相结合,提炼了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崇德尚美朴行宏志,和乐相生”:

“崇德尚美‘’的诠释。德者,性之端也;德为基,人之基也。是一个人的品质致远的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要以德为先。美者,心灵愉悦也,尚美就是崇尚美、追求美。崇德尚美旨在让当代的中学生德才双馨,达人生至高境界。要有美的情怀,会选择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实现美。我校校训中强调的是“以德蕴华”正是此意。

“朴行宏志”的诠释。朴者,有质朴(朴实;不矫饰);诚朴(诚恳朴实);俭朴(俭省朴素);朴秀(朴实而秀美);朴质(朴素纯真)之意。朴行则为其外显的行为方式。宏志为“守纪律、能吃苦、能忍耐、有志气”的“宏志精神”。

“和乐相生”的诠释。和谐者,融洽、调和也,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人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用和谐的理念引领人,陶冶人、培养人、塑造人,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师生阳光健康,有积极的心态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将形成乐教乐学的良好校园氛围。

“崇德尚美”是基石,“朴行宏志”是内驱力,“和乐相生”是办学目标的升华。我校追求公平均衡的教育理想,虽然学校生源存在不平衡的状态,学校流动人口子女比例达到60%,但能尽量兼顾各个社会群体子女的教育权利。我校认为:“教育成功一个孩子,则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此办学理念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能被广大师生所认同和接受。

四、建设阳光文化,凸显学校文化特质

1,“阳光班级”的营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学校愿景和“太阳花精神”的引领下,进行班级文化特色建设,通过班级班徽活动中的征集及讨论,将“和乐”中的“乐”精神进一步深化,凝练出十大“乐”。此活动调动了全体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班级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深化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太阳花精神”中有许多好的德育品格,在班徽设计活动中,各班结合本班实际,在制定班徽和口号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我校校训和学校文化特质的认识。目前,我校每个班级都有班徽、班级口号,这些班徽和口号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共同制定的。此外,学校还开展了“阳光阶梯”德育育人制度,学生会、团委还成立了学生阳光监督队,让学生参与校风管理,建立阳光评价,每天由阳光监督队将评分在公示栏中公示:开展“追星”评比活功,制定“星级文明班”和“阳光少年”校同之星的评比“星星辉映”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2、“阳光育人”的实施

两千多年前,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树立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杜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

为打造“和”文化,我校倡导了“和谐融合”和“和而不同”的两种文化理念。“和谐融合”和“和而不同”是希塑每个师生能平等相待,和谐相处,同时师生又有张扬的个性和特长,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好体现。

翻开:《哈佛家训》,它会告诉你:“教育的目的,不是修正每个人的缺点,而是发现和激励一个人的忧点和特长。每个人一生差不多只能做好一两件事,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让每个人都具有做好一百件事的本领,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从一个人身上发现他能做好件事的特长,然后激发这种特长,强化这种特长。”发展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带动其他方面的成长,这才是教师的教育智慧。

这一观在与我校创建“和乐”校园中“和而不同”文化内涵是一脉相承的。为此,我校为小学部全员开设第二课堂,打破年级分界,根据学生爱好和兴趣自主选择项目,虽然有些课程只有几位学生报名,学校也会尽可能地开设,并不惜经费外聘教师指导。中学部由学生自主成立社团,自行制定管理章程,目前学生社团丰富多彩,发展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我校认为:学生有多少需要,学校就提供多少服务,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让学生选择教育,而不是让教育选择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充分、和谐的发展,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成为教师施展才华,激扬人生的沃士。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篇2

1.促进初中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因此对其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有效为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初中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2.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毛病,其中的原因就是课堂教学的改革缺乏时效性,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学能够从局部改变这个弊端,应用的好的话就会得到借鉴,届时就会促进整个课堂教学的改革。

3.保证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

初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在国家民族发展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今后国家民族的发展。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实施时效性教学,为学生们传播一些与时俱进的思想教育知识,让学生们了解当今时事,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方向确立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兴趣不高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的是“注入式”的教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批评的:这好比是“在岸上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学生缺少真实的体验,所掌握的也不过就是空洞的理论。学生自然对思想品德课提不起兴趣。为此,要在教学策略上创新。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转变。

2.教师缺乏课堂情趣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理智和情感,分析和综合,无意识和有意识是不可分割的,当它们处在最和谐的状态时,也是人的心理活动最有效的时刻。因此,当学生们处于一种严肃的课堂氛围中,课堂知识的接受性是不理想的,这样的话课堂教学再有时效性也没用了,因此老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尽量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和感情,给予课堂轻松、生动的气氛。

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效性内容单一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不仅要体现其与时俱进,更要注重内容的新颖和丰富。但是目前许多初中思想品德老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体现时效性,却存在内容的单一性,例如,有的老师传授的内容只是一味的国际新闻,这样会使得教学的内容存在乏味单调。因此,老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要具有时效性和丰富俱全。

三、如何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1.内容新颖,丰富齐全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和加强其时效性的一个教学方式就是教学内容新颖,种类丰富齐全。例如,可以通过国内和国际的事实新闻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鼓励他们发表看法,但是在内容上要新颖。

2.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也是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效性的一种方式。例如,可以以最近最火的话题“老人摔倒是否应该扶”来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教学,让他们能够对发生在生活,甚至发生在自己旁边的事进行思想考验,最后再联系课文的知识对他们进行知识的传授。

3.对话教学,体验教学

所谓对话教学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发言者,通过讨论的教学方式再加上老师的最后总结和传授,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体验教学就是设立课堂情景教学,例如,模仿“老人摔倒”来看看学生们的反应,然后再进行讨论,最后再结合思想品德中的知识对学生们进行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能够帮助青少年在成长期间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给学生传授更多的关于思想品德的新知识,丰富初中学生的思想知识。

参考文献:

[1]徐朋洋.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架构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5).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篇3

有反差的母女

与女儿左颖的响亮名号相比,持有宗申集团10%股份的母亲袁德秀,低调而神秘。

早年,汽车界大亨尹明善和左宗申的“夫人外交”,一直为外界所津津乐道。但除此之外,袁德秀在宗申集团鲜有抛头露面的动作。

1982年,袁德秀与丈夫左宗申用5000元在重庆巴南区王家坝开了一个摩托车修理店,业务不熟练的左宗申把摩托车装了又拆,不吃不睡,袁德秀则把饭菜热了又热。创业艰难,收益却不错,最好的时候一天能赚几千元。

而这一年,女儿左颖出生了。

虽然忙碌,袁德秀并没有忽视对女儿的教育。她经常对左颖说,想要做好事,先要学会做好人。她经常给女儿讲已去世的外公是如何帮助别人的。

左颖说,“我从我自己身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很幸运有这样的父母,指引了我最基本的怎样做人的方向。”

1992年,左宗申用50万元创办了重庆宗申摩托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始生产组装摩托车。随后摩托车市场井喷式爆发,左宗申走上“摩托大王”之路,而袁德秀则在集团担任过副总裁,CFO(首席财务官)等职务。如今,她已退出了左宗申和女儿的事业领域,专心在宗申会所里摆弄花花草草。

左颖成名很早。

早在2001年,时年19岁的左颖就受让了重庆市渝北区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持有的宗申进出口公司51%的股权,同时还持有ST联益第二大股东宗申高速艇公司55.88%的股权。

2004年9月,刚满22岁的左颖成为宗申高速艇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借此成为上市公司宗申动力的实际控制人,由此被称为“中国最年轻的亿万富豪”。

为了培养这个接班人,父亲将女儿推向财富高峰。在此之前,左宗申为了女儿的培养早已是煞费苦心。

据说是在咨询专家之后,左宗申才给左颖定下了这样的教育路径:17岁在巴黎学法语,19岁时到美国迈阿密读高中和大学,大学学的是国际财经和市场营销。

左颖很感谢出国这段经历,让她更成熟、独立、视野开阔。在美国期间,她也展露出了不俗的商业天赋。

生活费中省出来的钱,她用来投资,其中苹果、RIM和金沙三支股票让她获利不少。最成功的案例则是在迈阿密投资房产,又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将所持房产悉数卖出。当大家称赞她超凡的预测能力时,她说:“我2007年大学毕业回国,当然要把房子卖掉,这全是运气啊!”

女富豪的任性

2007年,左颖回国,这一年她所持有的宗申集团股票的市值达8亿多元,比父母还多了两亿。在很多媒体看来,她已经是“宗申集团的实际控制者”。

回国后,左颖被左宗申带在身边做董事长助理,掌管的是以出口为主的部门,但也要参与生产、研发新品。左宗申很严厉,但凡左颖说话不到位、考虑事情不全面都会被骂。虽然经常挨骂,但左颖也学到不少东西。

2008年,左颖回到迈阿密。她自己说是因为“难以适应重庆的气候”。这算是一次“出逃”,使得左宗申在2009年再次游说左颖回国后,认真考虑了左颖的兴趣,投其所好,开发了房地产项目。

当时,经济危机肆虐全球,摩托车出口量大跌。熟悉海外市场的左颖当仁不让回来“救火”。

在左颖推动下,宗申集团慢慢走出了国门,开始向国际化大公司的目标迈进。而左颖也很快成了名副其实的女富豪。

2008年,26岁的左颖步入婚姻殿堂。这场婚礼挥金如土,仅制作婚礼请柬一项,就花掉了上百万元。

也许是对女儿的“奢侈”感到不满,2009年,左宗申忽然收回了左颖的大部分公司股权,要给她“降降温”。

问及这次“回收”股权,左颖作何感想,她的回答是,“这次收回去,和他(父亲)当初给我的时候一样,没有和我商量,我也不反对。他(父亲)安排、我听从。”

2009年11月,左颖闯了一个不小的祸,她买入了3万多股自家股票,违反了证监会的相关规定。左宗申大怒,让她写一份《承诺函》,并通过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本金与全部收益“赠与”上市公司。左颖对此事至今心有余悸。

其实,父亲的严厉与较真,做女儿的从小就感受深刻。

宗申集团甫一建立,左宗申就给10岁的左颖灌输接班的思想,告诉她“你跟其他的小孩不一样,公司里有几千人要吃饭,你要保证他们的饭碗。”这让还是小女孩的左颖压力很大。

左颖生性喜好自由,在国外旅居多年,更加养成了她率真不羁、直来直往的性格。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左氏父女两人每天的“必修课”是总结一天里左颖哪些话说的不得体。最终,左宗申给女儿下了结论:你不适合和政府打交道,说话太直,容易得罪人。

父搭台女唱戏

如今的左颖虽然已经平实圆滑了不少,但依然会在微博上直言质疑某些“基金”,怒斥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取笑某产品的广告策划,晒晒玩耍的照片,也会转发父亲和德国宝马摩托总裁的合影,并评论道“哎哟喂,怎么没有我呀”,宛如一个普通的小女孩。

左颖感恩父亲对她的良苦用心,想用努力工作来回报他,如今她已经可以全身心投入于事业,同时也开辟着自己喜欢的另一条路。

左颖对左宗申的“父辈搭台、儿孙唱戏”的理论非常认同。和许多海归一样,左颖也有创业冲动,但她知道如果从头开始,撞得头破血流,血也白流了。所以她愿意尽可能利用父亲的名声、资源和人脉,这样成功的几率更大。“但至于你能通过这个舞台演什么戏、卖多高的票价,那就完全是自己的本事了。”她说。

左颖充分践行了这种想法。2009年,她和丈夫在美国迈阿密注册了一家绿程公司,主要业务是绿色能源项目。她通过父亲公司的名义,包括以前宗申集团在南美洲开拓的人脉资源,向乌拉圭等国政府推荐,希望成为他们的采购供应商。

左颖想,现在绿程还相对边缘,如果未来成为一个产业,可能会结合宗申的传统项目,选择优势发挥并做大。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篇4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9―0090―01

初中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有利于德育的渗透。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揭示其德育作用,如何将德育与地理知识的传授完美地结合呢?笔者就此问题谈几点做法。

一、 在新颖的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将德育目标具体分解到三维目标中,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设计新颖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德育内容渗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就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来看,学生学习“地球与地图”,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从而初步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世界地理知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树立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了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的活动。如,围洞庭湖造田“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出自己的见解,与组内同学交流,推荐辩手发表观点。在辩论过程中,不求答案统一,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通过此次辩论活动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又如,在学习“地球仪”时,让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在乒乓球上画出南北两极、赤道和0°经线,每隔30°画出一条经线和纬线,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掌握经纬线的形状、特征,经纬度的分布规律,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德育的渗透了无痕迹,水到渠成。

二、在联系生活中渗透德育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围绕此理念,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地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经常挖掘身边与教材有关的生活素材。如,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兰州黄河段的水质如何,兰州交通现状如何,应采取什么措施;兰州新区是如何规划的,兰州的旅游现状,兰州有哪些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等,让这些素材与教材的相关章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化,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触手可及,使之学以致用,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渗透德育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篇5

不断学习是提高教师师德水平,促进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保证。学校党支部、校长室一直注重教职工的理论学习,规定每周三下午为党员干部学习时间、每周日下午为教师学习时间,雷打不动。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

首先,我们加强了政治理论的学习,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良好的品德、正确的价值观不是靠空泛的说教形成的,它缘于人对人生、对理想、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只有在提高教师政治理论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将师德工作落在实处。我们工会积极配合党支部坚持组织教工学习党的基础知识、邓小平文选,学习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将党的政策、路线教育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提高教师政治觉悟的基础上,开展行之有效的师德教育。

其次,加强了法制学习。在师德教育中,我们坚持以法治教,以法治校。今年工会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考试等各种形式检测、巩固这些知识,提醒教师时刻记住要遵纪守法。在学法的基础上,工会协助考核组制订《教师管理条例》、《班主任管理条例》等各项规章制度,对师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成为教师约束自己行为,提高师德水平的保障。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chazidian.com

同时,工会将“爱生敬业”活动与学陶活动结合起来,成立了一职中“陶行知研究学会”,学习陶行知的“奉献”、“求真”、“创造”等教育思想,以陶为师,塑造和完善教师自身的人格,进一步加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丁邦美、金亦兵、金锦云、许森等一大批优秀的新老班主任脱颖而出,他们敬业爱生的佳话在学生中广为流传,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今年11月如皋市教育系统德育建设研讨会上,工会主席朱加林同志向全市四十多所学校的领导和工会主席作了《加强师德教育,创建文明学校》的工作汇报。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6-0011-04

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在科技,实质在人才,而人才的核心特征是高水平的创造性。这种情况促使各国政府加大对创造性研究的力度,重视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从国际范围来看,以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纷纷提出各种改革举措,力图通过最大限度地培养、开发国民的创造潜质,将其内在的创造性外化为创造产物,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就国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正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现代化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完成了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崛起,正在加速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在这一历史性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创造性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要实现建设^、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必须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

由于青少年创造性的发展不仅受知识、智力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同时受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通过跨文化比较,才能更深入地发现青少年创造性发展的规律,找到影响其创造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在教育实践中借鉴他种文化的先进经验,提出加强我国青少年创造性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一、对青少年创造性的界定

(一)有关创造性定义的主要观点

尽管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创造性”一词的理解和使用有很大的差异,但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定义涉及四个方面: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的产品;创造性的个人;创造性的环境。许多心理学家对创造性的研究都是沿着这四条路线进行的,只是各自强调不同的方面。早期心理学家对创造性的界定多注重过程,如创造性研究的倡导者吉尔福特(J.P.Guil-ford)指出,创造性思维是个体创造性的具体表现,其核心是发散思维。“创造力研究之父”托兰斯(E.P.Torrance)将创造性视为一个找出困难、构成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后来人们强调从产物角度来界定创造性,如格鲁伯(H.E.Gruber)认为创造性是新颖和价值的统一体,创造性产品应该既新奇又有价值。近20年来,随着对创造性理解的加深,许多研究者都试图将创造性看作各种成分的综合体,从整合的视角来理解创造性,出现了包括艾森克(H.J.Eysenck)的创造性理论、乌班(K.K.Ur-ban)和希克森特米哈伊(M.Csikszentmihalyi)的创造性系统模型及斯腾伯格(R.J.Stemberg)的创造性投资理论等多种系统观理论,人们对创造性的探索也由单纯的某一个成分扩展到两个或多个成分的结合。

(二)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

基于对以往研究结果的分析,林崇德教授提出,创造性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并将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在独特地、新颖地且有价值地(或恰当地)产生某种产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能品质或能力”。他进一步提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强调创造性包含了思维和人格两个方面的内容月。

创造性思维属于智力因素,它有五个特点及表现:第一,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第二,思维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成分;第三,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常称为灵感;第四,在思维的意识清晰性上,创造性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第五,在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上,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而创造性人格则属于非智力因素,它也包括五个方面的特点:健康的情感,包括情感的程度、性质及其理智感;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目的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刚毅的性格,特别是性格的态度特征,例如勤奋以及动力特征;良好的习惯。要研究和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不仅要重视创造性思维,而且要特别关注创造性人格。

二、青少年创造性的跨文化比较

以往跨文化研究中,人们发现中西方儿童的创造性确实存在差异,但孰好孰差,结果存在矛盾。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研究忽视了创造性的领域差异和文字、图形差异,且未能全面地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同时进行考察。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在参考以往创造性测量材料的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科学创造性测验”和“青少年创造性人格问卷”,分别考察不同国家青少年在创造性思维、“创造自信”和创造性人格方面的差异。

(一)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跨文化比较

“青少年科学创造性测验”共5题,分别是问题提出、产品设计、产品改进、问题解决和科学想象,含图形和文字两种材料,其中产品设计题的计分采用功能性和新颖性两个维度,其他题目可从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被试为4个国家的1409名初、高中学生,其中中国670人、日本208人、英国215人、德国316人。

首先,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三个指标进行考察。分别计算问题提出等4个题目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及全部题目的新颖性,然后取其平均数值,结果得到图1。

总体来说,流畅性和灵活性分数从高到低依次是中、德、英、日,新颖性上由高到低则是德、中、日、英。这反映出我国青少年在面对科学问题时,反应数量和类型是较多的,但独特性显著不如德国青少年。另外在产品设计题的功能性得分上,排序从高到低依次是日、英、德、中,这与流畅性、灵活性的排序恰好相反。

其次,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各项目得分进行考察。分别计算4个题目的得分(标准分),结果得到图2。在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上,我国青少年成绩要好于其他三国;在产品改进上,日本青少年表现最好;而在科学想象方面,德国青少年表现更突出。

最后,从不同测验材料的角度考察四国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差异,结果得到图3。不同国家青少年在言语和图形任务上表现出的差异模式不同。我国青少年图形任务成绩显著好于言语任务;日本青少年情况相反;英国青少年在两种测验材料上没有显著差异;德国青少年情况与日本相似,统计检验达到边缘显著水平。

总结以上结果可以发现:第一,我国青少年在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上表现是好的,但在

新颖性这一重要指标上有待提高;第二,我国青少年的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能力高于其他三国学生,但产品改进分数低于日本同伴,科学想象分数低于德国同伴;第三,相比言语材料,我国学生更擅长图形材料;第四,我国青少年产品设计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国同伴。以上结果说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是卓有成效的,青少年在思维的速度、广度等品质上得到了较好训练,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涉及解决与生活相关的科学问题、进行产品设计和产品改进时,我国青少年表现还不够好,这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青少年“创造自信”的跨文化比较

“创造自信”是个体基于对自身创造性的整体感知和判断而作出的一种综合评价,反映了青少年对自己实施创造活动的能力所持的信心。我们针对1712名中、德两国青少年(其中德国被试为379名八到十三年级的学生),采用自编问卷,请调查对象在0~100的范围内给自己的创造性从总体上打一个分数,用以代表“创造自信”的程度。研究统计了两国青少年“创造自信”的平均得分,并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我国青少年“创造自信”的年龄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我国青少年的“创造自信”最高为100分,最低为0分,平均分为82.87(标准差为15.49);德国青少年的“创造自信”最高也为100,最低为40分,平均分为65.03(标准差为10.20)。总体而言,我国青少年的“创造自信”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上,13~18岁各年龄组国内青少年对于自己的创造性打分均明显高于德国同年龄组。

进一步地,以创造性自评分数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画图,就得到了两国青少年“创造自信”的年龄趋势。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的“创造自信”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特点,但在整体趋势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即年龄越大的青少年“创造自信”越低;而对于德国青少年,从13~15岁其“创造自信”在逐渐降低,这与我国青少年情况类似,但15岁以后他们的“创造自信”分数却表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整体上我国青少年“创造自信”随年龄增长而趋于下降,德国青少年则趋于上升。这说明“创造自信”随年龄下降的趋势并非是一个普遍性的状况,它可能与后天教育、环境有重要联系。同时说明我国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对自己的创造性反而越来越不肯定。因此,基于我国青少年“创造自信”的年龄趋势开展相应的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跨文化比较

在参考以往测量工具的基础上,笔者编制了包含9个维度、共72道题目的“青少年创造性人格问卷”,对中、日、英、德四国的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英国被试268名,德国被试379名,日本被试161名,中国被试717名,样本总量为1525。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分数的比较如图4所示。

调查发现:在创造性人格的总体结构上,四国青少年既存在共同性,也存在差异性。首先,四国青少年在好奇心和冒险性上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点,这两个方面都较为突出;其次,坚持性是中、英、日三国青少年相对较弱的方面;再次,除了好奇心和冒险性,开放性是我国和日本青少年创造性人格中的突出特点,自我接纳是英国青少年较为突出的特点,德国青少年的突出特点则是坚持性。

在创造性人格具体维度上,除怀疑性外,中、日、英、德四国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8个维度均有显著差异(见图4):第一,我国中学生在自信心和好奇心上表现好于其他三国中学生,这两个维度上分数最低的是德国中学生;第二,内部动机方面,日本中学生表现最好,我国中学生其次;第三,在开放性和独立性上,中、日青少年表现相近,好于英、德同伴;第四,自我接纳方面,我国中学生表现不如其他三国,该维度上表现最好的是英国中学生;第五,坚持性方面,德国中学生表现最好,其冒险性最差。

三、青少年创造性跨文化比较对创新教育的启示

从跨文化比较结果来看,我国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提高的方面,特别是在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产品设计与改进方面以及自我接纳、坚持性等创造性人格方面更是需要加强。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以便今后能够更好地开展青少年创造性培养。

(一)注重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我国学校教育历来重视知识的学习,重视学业成绩的提高,重视学生思维、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发展,这主要是对认知因素的训练,但对意志、情感、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和训练相对薄弱。从跨文化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学生的“创造自信”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下降,自我接纳和坚持性不够高。在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这些创造性人格方面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学生较发达国家学生缺乏创造性。因此,今后的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创造性培养方面更应注重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在重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把创新人格培养放在首位,重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学生对创造性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保护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二)结合各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工作培养创造性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篇7

Analysis of Privat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 Reform

FENG Yonggang

(Zhengzhou Chengg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ongyi, He'nan 451200;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 471022)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basic course")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ethics and legal concept. In this paper,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private colleges curriculum courses exist repeat content, single teaching method, the evalu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and other issues, from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reality,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management, teaching aspects of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methods were active exploration and reform, so this course really plays its role in fostering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standards and legal literacy.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 reform

1 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特点

民办高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同于普通公办高校教育的特点:民办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课程体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就学生而言,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思想素质偏低、自我意识浓厚和实用主义思想较重。民办高校自身及其学生的上述特点要求我们在进行“基础”课程改革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立足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改革措施。

2 民办高校“基础”课现状和原因分析

实效性不强是目前民办高校“基础”课面临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既有课程自身的问题,如课程内容不够新颖、内容陈旧,缺乏说服力等。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如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等。此外,也与民办高校学生重视不够,对课程内容存在抵触心理等因素有关。具体而言,民办高校“基础”课存在的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内容重复单一、缺乏新颖性

现行“基础”课的许多内容都是学生在中学政治课上曾经学到或接触过的,并且与开设的其它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重复,这就大大地削减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新鲜感,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地学习。同时,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较为稳定,近些年对教材内容修改和更新较少,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涉及较少,课程内容难以做到与时俱进,一些内容“假、大、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2.2 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激起学生兴趣

当前民办高校对“基础”课采用的主要授课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理论灌输的过于强烈,忽视了实践锻炼,致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地发挥,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2.3 评价体系片面,不够完善

目前,民办高校“基础”课主要是以分数作为评价指标,考核方式仍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模式,这种唯分数是从的单一评价体系只能从一个侧面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后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制素质的实际提高效果缺乏全面、真实的反映。

3 民办高校“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措施

3.1 丰富更新教学内容 (下转第149页)(上接第89页)

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基础”课老师需要在现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扩充,可以采取专题教学的模式,把内容相似或相近的章节整合为一个专题,突出讲解高校“基础”课与中学政治课以及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区别的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要紧密结合时政热点和社会新动态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内容要始终关注生活实际,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为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时事,与时俱进。

3.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着眼点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而这一目标单靠课堂的理论灌输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道德观念和法律常识,将学到的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日常行为,才能达到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目的。为此,需要“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多种教学活动,例如:课堂讨论、主题演讲、时事分析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开辟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锻炼的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将课程中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在更广阔的空间展开,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强化教学效果。

3.3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应该看到,传统的理论灌输方式在教授知识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要想增强“基础”课的吸引力,活跃课堂气氛,应该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颖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表明:情景模拟、主题演讲、课堂研讨交流、学生述课、案例导学、视频观摩互动等教学方法不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可以作为“基础”课借鉴和利用的有效教学方法。

3.4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教学考评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基础”课在评价方式上应该变传统的以认知为主的片面考核为全面的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整个课程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导向,把考核划分为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和实践考核,把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社会实践知识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结合起来,凸显“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平时考核可以参照学生的出勤率、上课发言讨论、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撰写调查报告等这些指标。期末考核主要采取传统考试的方式,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实践考核则考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和效果。这样,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式考核方式,全面考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的提高效果。

参考文献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篇8

2、 继续开展“养成道德好习惯,争做合格小公民”主题活动,人人争做“五小合格小公民”。

继续开展了“告别陋习,走向文明”活动,在队员中倡导文明卫生习惯,向卫生陋习开战,推动了小公民道德水平的提升,在“创卫”期间,队员们走上街头,向白色垃圾宣战,小手拉大手,向广大居民宣传健康知识,为施桥镇创建“省级卫生镇”作出了贡献。

3、开展 了“艺术百花园”活动。

我校充分利用美术、音乐等现有课程,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兴趣小组活动和各项比赛,不断提高活动水平,八月份组织学生参加了扬州市首届“素质拓展夏令营”、开发区首届“科技夏令营”,九月份组织学生参加了“我眼中的新扬州”摄影比赛,孔颖、景子君、戎国庆、吕云娇等同学获优秀奖。组织学生参加了“第六届残运会中小学生作文竞赛”,朱萌、刘思凡同学获全国二等奖,孔颖获全国三等奖。十月份组织开展了校“爱我中华”少儿书法比赛,杨一、王祎豪等同学获一等奖;开展了镇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十一月份组织开展了校电脑绘画大赛,卞景贤、朱萌、王超等同学获得所在年级的一等奖;选拔优秀选手参加了市、区级“三独”比赛,张天琦同学获独舞组二等奖;金晶、丁晶同学获独唱组二等奖;参加了开发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十二月份配合教导处组织开展了镇组织了五、六年级作文竞赛、数学竞赛。六(4)班朱佳同学的《橡皮和铅笔》发表在《扬州教育周刊》上。“元旦”前组织了全校小学生电视卡拉OK比赛,地点设在多媒体大教室,通过校园网向全校进行现场直播,通过层层选拔,孔颖、顾蒙蒙同学获得一等奖。

4.大力开展“创造、创新、我能行”活动。

我校通过平时的自然、劳动、科学、现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帮助少年儿童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了少先队主页,开辟了“心理辅导”、“体验教育”、“法制教育”、“学生园地”、“家校直通车”、“五小公民建设”等栏目。组织队员上网遨游,利用校园网、BBS开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八月份承担了开发区首届辅导员培训班“少先队工作网络化”现场。来自全区的近60名大、中队辅导员来我校交流了少先队的网页建设。我校的少先队工作网络化已初具雏形,得到了团市委、市少工委、开发区团委的肯定。

二、以“五有十率”为内容,不断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

1、强化少先队阵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少先队室的布置和活动软件资料的搜集,整理规范。

2、优化辅导员素质,增强少先队的战斗力。参加、召开了辅导员例会,开展理论研讨,促进辅导员素质优化。张大勇 、卞寿康老师的德育论文在全国德育论文交流评比中分获二等奖。张娅老师的德育论文获省三等奖。沈高明、李跃萍老师在市计算机操作比赛中获三等奖。

3、进行了新一届大队委选举,逐步实施少先队小干部轮换制,让队员人人有岗位,个个受锻炼,为更多的少年儿童参与自己组织的管理事务,增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创造条件。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篇9

二、重视学识修养的全面教育观

潘天寿的人格教育思想是和他重视学识修养的全面教育观联系在一起。这与儒家的“六艺于治一”的思想相通的。“六艺于治一”就是重视审美教育与智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强调艺术与政治、文化、伦理的关系。用审美教育来陶冶人的情操,用道德教育来净化人的灵魂,用智育来启迪人的思维。使人艺术化,社会艺术化。“兴于诗,兴于礼,成于乐。”这是儒家的教育思想的理想境界,也是潘天寿一生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三、借古开今的创新思想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篇10

4.承德市生物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分析张晓霞

5.扈从文臣避暑山庄诗概述王颖,WANGYing

6.试论清代热河地区经济格局的变迁赵艳玲,庞凤芝,ZHAOYan-ling,PANGFeng-zhi

7.《资本论》的严密逻辑体系还是不打破为好——与卫兴华先生商榷田柏铭

8.从思维创新角度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何楠,代武社,HENan,DAIWu-she

9.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浅论"主流·传统·现代"的完整构筑张建宝

10.透视80后大学生"毕婚"一族吝莹莹,蔡栋

11.用心、用情,专业、专注——试论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实施谈话制度陈鹏

12.浅论西汉河西四郡设立的重要性王婷梅

13.浅论清代乾隆时期问题的成因殷琦,YINQi

14.浅谈清朝军事战争中的八旗组织赵阳,刘奇

15.清初满蒙联姻缘起小议李国亮

16.论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的实现吴迪,WUDi

1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朱继连,阮翠霞,常荣兰

18.我国沿海"民工荒"形成的深层原因与对策分析——以福建省为例林绍珍,金溶

19.略论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王顺芬

20.大力提高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孙东光

21."网络恶搞"行为的民法规制常传领,胡智强,郑鹍,CHANGChuan-ling,HUZhi-qiang,ZHENGKun

22.日本东京大气污染诉讼及启示陶建国,TAOJian-guo

23.读《聊斋》小札关阔

24.孔子"思无邪"说浅议姚崇实

25.谈《诗经》中"马"的文学价值布莉华

26."三言、二拍"中的侠许霁,杨蕾

27.生态审美理想在《边城》空间叙事结构中的体现乃学珍,魏学宏

28.解读《到十九号房间》中苏珊自杀的悲剧成因王冬梅,田祥斌,WANGDongmei,TIANXiangbin

29.从名动语义关系判定古汉语双宾语句刘瑞红

30.承德地名词用词特点初探张颖

31.美国当代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特征及其启示沈伟棠,SHENWei-tang

32.加强管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孙怡然

33.当前中职生盲目从众的原因探析姜伟国

34.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培育方式黄月明

35.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丁爱云,DingAiyun

36.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反思熊英

37.高职英语分专业群教学实践研究雷术海,LEIShu-hai

38.解读任务型教学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吴伟

39.关于加强高职生英语课外阅读的思考邹媛,黄华湘

40.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探讨蒋艳

41.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曹锦萍,CAOJin-ping

42.语义场内词汇联想与英语思维能力发展王健燕

43.英语中形容词的无比较级最高级现象包威

44.浅谈日语课堂情境的创设闫晶

45.演员如何克服演奏过程中的紧张心理宋东文

46.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初步认识闫玉龙

47.Blog与图书馆:现实与潜在孟春红

48.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实践与创新徐建新HttP://

49.尽快建立以生产销售为主体的废旧电池回收网络郭慕贤

1.避暑山庄建立与承德社会变迁付际红,纪欣,FUJi-hong,JIXin

2.浅析避暑山庄外八庙的政治历史价值匡翠春

3.承德普宁寺的建立及艺术特征毛丽萍,MAOLi-ping

4.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重要价值及研究工作牛菁,NIUJing

5.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论语》读解辨疑八则孙景龙,刘旭芳

6.论《楚辞补注》中的五臣注张艳存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篇11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的有无、大小将直接影响他对该学科的认可程度,进而影响其在该学科由己知领域探求未知领域潜能的发挥。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提供了济世良方。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其声像、动画特征,用图形、动画、文字、声音等形式,清楚直观地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增强课容量、教学条理性和形象性。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方式动态化,使思想品德课“活了”。

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思想品德课各环节,使课堂变样

1、设置问题

“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或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起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最近发生的国内、国外一些大事,扩大了学生的眼界,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增加社会责任感。学生对此进行强烈的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2、启发导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授《追寻高雅生活》一课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配以《高山流水》的音乐。优秀的音乐、舞蹈、诗歌、影视作品等,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能熏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有感染力的艺术具有“新颖、生动、直观”的特点,它最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陶冶学生的情操。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和激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创造一个‘乐学’的氛围。”

3、激发求索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活动中有声有色、有动感。这样,不仅能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也打开了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边欣赏,边观察,边思考,从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轻松愉快地主动获得新知。如运用动画演示“高雅与庸俗情趣”。在动态演示过程中加上音响效果,既烘托了画面,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把知识形象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

4、动态反馈

在使学生激发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站在更高的层次,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5、激发竞争

学生掌握道德知识之后,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精心设计练习题。运用多媒体教学,精心设计练习题,采用新颖别致的方式。如,运用“抢苹果”配以掌声作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上的竞技状态。使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成功的希望,体验到“学会了”和“会用了”的愉悦感。在学习中体验到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快乐,创造一个“乐学”的气氛。

6、实现目标

从思想冼品质的发展来看,道德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最后转化成支配行为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运用课件演示实例,让学生讨论,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教授《感悟青春》时,课件演示:同学问什么是真正的青春美,就此展开讨论。一方面增强了其参与意识,使学生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发挥思想品德课德育主渠道的功能;另一方面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认识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媒体教学应用于思想品德课中,使学生和教师充满活力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篇12

在经济膨胀,道德式微的当代,家庭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周恩来的家庭观,对规范新型的家庭伦理价值、构建和谐的家庭结构、倡导良好的家庭美德、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都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周恩来的家庭观

(一)至情至孝敬老情。周恩来幼年过继给他的叔父,童年受到生母、嗣母和乳母的关爱,他对三位母亲都心怀敬爱。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恩来有一次谈到自己的生母,感慨的说,“35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新中国成立后,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1946年,我在南京。南京离淮安只有三百余华里,我很想回淮安老家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就当他年近五十岁的时候,回忆起母亲,仍然记忆犹新。“我都六七岁了,母亲还背着、搂着我睡觉哩。”[1]周恩来童年命很苦。一岁时养父去世,九岁时生母病故,十三岁嗣母也离开了人世。作为长男的周恩来,主动挑起家里的重担。1941年国共合作期间,他谈到两党团结共同抗日时深沉的说,“就我来说,母亲的坟墓却在沦陷的江苏。我多么想回去给她扫一次墓呀——这是把生命献给革命和祖国的不孝儿子对母亲能尽的起码责任。”[2]

在重庆时,他还将岳母接到自己身边,并努力让老人生活得称心如意。父亲病故时,他在医院养病,工作人员没有告诉他真相。病好回家之后,面对父亲的遗像,他失声痛哭。建国后,他通过言传身教,引导亲属晚辈,赡养和孝敬父母。

(二)互敬互爱夫妻情。周恩来与邓颖超心心相印,共同生活了五十年。他的养女孙维世赞叹说,“他们两个人的感情,我觉得很像新婚不久后,老是那么好。”[3]他们夫妻互敬互爱,男女平等。在处理夫妻关系上,他们提出“八互”,即“互爱、互敬、互勉、互慰、互让、互谅、互助、互学。”[4]他们一生都坚持“八互”原则,矢志不渝。在黑暗的1930年,国民党曾悬赏30万银元捉拿周恩来。邓颖超肩负当好家庭妇女,掩护周恩来的重任。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邓颖超受党中央的派遣,在南京、武昌、重庆、上海等地做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他们夫唱妇随,配合紧密,被新闻媒体形容为 “双星交辉”。在得知邓颖超没有生育能力之时,周恩来没有抱怨,两人共同带养革命后代,视如己出。免费论文参考网。

(三)慈爱严厉亲属情。周恩来关怀后辈,关心他们的家庭。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邓颖超把两人工资的三分之一都用在抚育侄儿辈们身上。侄儿周尔辉的父亲是烈士,周恩来将其接到北京抚养,选择普通学校就读。20世纪60年代初期,周恩来一位在广州工作的侄儿因忙于工作,家务事做得少,对妻子关心不够,发生了一些矛盾。周恩来知道后把它当作一件大事,并与邓颖超一起按照他们的“八互”原则,拟了三条建议:“一、作丈夫要克服骄气,体贴妻子;二、作妻子要克服娇气,关心丈夫;三、家务事要夫妻共同负担。”[5]

另一方面,周恩来有严格要求后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亲情观、身份观,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1968年,周恩来的侄儿周秉和与侄女周秉建先后赴延安和内蒙插队。由于表现好, 1970年经当地群众推荐,二人按照正常手续,分别应征参军。周恩来知道后,批评教育他们“不能搞特殊化”。他教育后辈有三条准则:“要不靠关系自奋起”“要丝毫不搞特殊化”“要艰苦奋斗一辈子”。当他知道侄儿周保常夫妇从广州调至湖南沉江县工作时,他让邓颖超转告侄儿侄媳,到任河地方都不要讲出与他的关系,“不要讲出去,特别要教育小孩子也不要讲出去,讲出去,人家就会照顾你们,那不好!”所以,在他的侄辈以及第三代的登记表里,都找不到与他的“关系”。[6]周恩寿病退后,从1950年到1968年都在周恩来处领取生活费,从每月105元到120元,后来增加到200元,直到周恩寿的六个孩子全部工作。

(四)志同道合革命情。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是典型的志同道合类型的。五四运动时期,天津学生积极响应,周恩来、邓颖超分别是南开大学和直隶女师的学生活动骨干分子,在共同的斗争当中建立了友情。后来,周恩来到法国勤工俭学,邓颖超则留在北京。两人鸿雁传书,互诉衷肠,彼此都建立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两地书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决定结为伉俪。1925年8月8日,他们结为同生死、共命运的革命伴侣。1965年,周恩来在教育侄儿侄女正确对待恋爱、婚姻大事时说:“我决心献身革命的时候,我就考虑,作为一个革命者的终身伴侣,必须也能一辈子从事革命。应该选择一个能经得起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的人作为伴侣,共同战斗。这样,我就选择了你们的七妈(邓颖超)。接着就和她通起信来,我们是在通信中确定关系的。我和你们的七妈在共同战斗和长期的通信中,相互了解的基础是坚实的,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了。”[7]

翻开革命年代以及周恩来出门在外给邓颖超写的信,信虽短,却字字牵挂、句句真情。几乎每到一处,每有感触,周恩来都要写信告诉邓颖超,一起分享。1954年春,西花厅的海棠花盛开,当时周恩来正在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不能亲临赏花。于是邓颖超便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成标本压在书中,托人带给了周恩来。看到海棠花,周恩来百感交集,百忙中,他也没有忘记回赠邓颖超一个热情的问候,托人带回一朵芍药花送给邓颖超。周恩来回国时特意把那枝海棠花带了回来。邓颖超就用一张纸作衬,把海棠和芍药放在一个镜框里挂了起来。免费论文参考网。

二、周恩来的家庭观对当代家庭伦理建设的启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庭伦理建设的问题又重新浮出水面。夫妻感情不和、离婚率居高不下、“包二奶”现象普遍、子女教育无人管、老人孝敬无人问……家庭伦理被破坏殆尽。参照周恩来的家庭观,结合当前的社会和家庭实际,大力提倡一套新的完整的家庭伦理价值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一)孝敬老人要有心。现在的家庭,父母子女天各一方,有的子女远在外地,很难经常回来看望父母。时常打电话问候,特别是父母的生日和平常节日一定要记得打个电话。有条件的子女,应该尽量把父母接到自己住处,方便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前不久,网上报道了一个故事:一个退休后的父亲,把自己的三个子女告上了法庭。理由很简单,就是生日、逢年过节没有接到儿女的电话问候。要求也很简单,只要儿女一年回家团聚一次,让父亲看看。这一点,身为共产党高官的周恩来,日理万机,却没有忘记母亲的忌日。父亲到武汉来,周恩来开完会后亲自去迎接。每天回家,尽管工作很累,总要对父亲和岳母嘘寒问暖。相反,今天的很多年轻人,总是以工作很累,没有时间回家为由,一次次的让父母担心、失望。其实,孝敬父母不在于时间的多和少,而在于有心。时间是海绵,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周恩来都挤出时间陪父亲,问候父亲。打个电话,问候父母,告诉父母你的近况,短短的几分钟,却包含了无限亲情。

(二)对待妻子要有情。外面的花花世界总是一现昙花,只有家庭是永远的港湾。要永远记得回家,哪怕再远再晚再累,都要回家。现在,一部分人在外面赚钱了,就“包二奶”,背叛爱情、背叛妻子,嫌家里的妻子不漂亮,没有素质。其实,反过来想想,没有妻子的风雨同舟,哪有你今天的辉煌。夫妻之间要互相信任,这一点周恩来是我们的楷模。周恩来哪怕再累,总要写一封信,或者捎带一点带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回来,几十年如一日。邓颖超没有生养,也不离不弃,夫妻之间总是那么恩恩爱爱,甜甜蜜蜜。当然,今天写信已经过时了,但是出门在外,给妻子捎带一点她喜欢的东西,或者时常给她打个电话报平安,或者抽出时间陪陪妻子,聊聊天。一句话,有情自然幸福长存。

(三)教育孩子要有义。孩子是家庭的幸福果,孩子的教育当然也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对待孩子首先要严格。孩子们没有社会经验,也没有理性分析的能力,他们好奇心强,对什么问题都有兴趣。这个时候如果不好好的引导,孩子容易学坏。比如电脑上网,玩游戏,本来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但长期沉湎于电脑,对身体反而有害。因此必须严格要求孩子,明确规定每天上网的时间。其次,教育孩子要有方法,尤其要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孩子的自律性很差,而且喜欢窥探父母的行动。一但发现父母说一套做一套,他以后对父母也就说一套做一套了。免费论文参考网。比如,如果父母,孩子就会利用父母在外的机会,放松自己。再次,父母要留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周恩来对自己侄儿侄女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从来不能让侄儿侄女因为自己而放松要求,更不允许自己的侄儿侄女因为自己的原因调动工作。但是另一方面,他也非常关系后辈的发展,甚至关系他们的感情生活。总是找机会现身说法,循循善诱,启发后辈。

参考文献:

[1]陈乃昌:追随周恩来的岁月,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2]郑毅涛:广交朋友的周恩来,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

[3]宋家岭等:伟人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4]宋家岭等:伟人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5]中共淮安县委《周恩来与故乡》编写组:周恩来与故乡,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5:60。

[6]《绍兴人民怀念敬爱的周总理》,见《人民日报》1977年1月18日。

大学生新颖德育论文篇13

廖政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3级研究生):荣辱观应该是一种道德标准。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明确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摒弃的。“不知荣辱,则不可以为人。”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实际上是对个人、对社会的一种道德要求和规范。

裴广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3级研究生):“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曾被作为道德规范为社会所强调和鼓励。比如,我们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教育。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如此鲜明、系统的方式来阐述和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现实针对性。

当今社会变迁非常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以往的一些道德规范和标准正在受到强烈冲击。明确和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我做家教的时候,就发现有些教辅书籍对光荣和耻辱的定义有模糊认识。有的文章讥笑穿着朴素的农村孩子,把穿金戴银当作光荣。

左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5级研究生)“八个为荣,八个为耻”其实是从正反两方面提出要求。我们以往所接触的道德教育和要求,更多还在强调好的方面,告诉我们应当做什么。这次胡总书记的论述明确了应该引以为耻的种种行为,对整个社会应该都是很好的警醒。

孔令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我觉得,这八条在这个时候提出来,可能是因为“八耻”在以前仅仅是苗头问题,现在变成明显的现象了。比如骄奢淫逸的风气,缺乏团结互助等。再比如说,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先富帮后富?我以前听到一个故事,一清华学生去燕京集团面试,老总特别不屑。这个学生最后说:你不觉得对我们太不客气了吗?老总说:以前有个清华学生来了3个月后,招呼都没打就走人了,留下的项目没有一个人能接得起来,给公司造成很大损失。为这一件事,他对整个清华学生的印象都很差。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做不到,就很成问题了。

蔡颖婕(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5级研究生):“八个为荣,八个为耻”,在论述上非常简洁,而其中的每一条又都很具体,与现实生活很贴近,可以说是息息相关。清华校园里停放了很多自行车,有个别同学常随手把垃圾丢到别人的车筐里。遵照“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这些同学应该会反省自己的行为。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所矛盾时,才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荣辱观

孔令昭:我们现在对于成功的定义有偏差。一个健康的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应该有很多种。不是有钱有权有房有车就是成功。

王丹青(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一条,我印象最为深刻。“学术造假”应成为一个首先需要纠正过来的问题。

蔡颖婕:爱祖国、爱人民是对一名中国人最基本的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有关“热爱祖国”和“服务人民”的两条,看起来是非常宏大的要求,其实也与我们密切相关。清华每年都有很多人申请出国留学,毕业后有些人回国了,有些人留在了国外。但我认为我们社会更加需要肯定和宣传那些回国做出贡献的人。实际上,正是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所冲突的时候,才能真实反映出一个人的荣辱观念和道德水准。

裴广江:我曾经在《科技日报》工作过一段时间,对“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表述很有感触。据我个人了解,青少年中把探究科学作为职业和理想的人比以前少了。他们更多地希望能够成为富翁和明星。把崇尚科学纳入到社会主义荣辱观之中,实际上是把科学作为一种价值提升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层面来加以肯定。其影响深远。

蔡颖婕:社会非常需要提倡团结互助的氛围。譬如说,这段时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人们不少关注。个别大学生甚至选择自杀作为“解脱”。周围的人就应当反思一下,是否平时对这些人的关心太少了。如果大家都以团结互助为荣,关心他人,营造充满温情、和谐的氛围,也许就会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左娅:团结互助原本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固有价值观,而当前社会则更多地强调竞争、注重利益、崇尚独立,这本身有其合理性,但一味强调竞争、利益、独立,往往会在人们之间造成隔膜,乃至于出现一些令人心寒的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现象。这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廖政军:团结互助的含义恐怕也包含着对社会困难群体的关心和帮助。有人提出“有钱也不要捐给穷人”的观点是不利整个社会和谐的。

吴济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5级研究生):诚信缺失已成为当今社会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在校园里表现出作弊、抄袭、学术腐败、学生拖欠助学贷款……更为可怕的是,不少人还对这种种现象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荣辱观十分必要。

廖政军:还有遵纪守法的问题。现在有一些人觉得能钻法律、纪律、规章的空子就代表自己有能耐,觉得这么做“有面子”,瞧不起遵纪守法的人。这种是非颠倒的荣辱观对社会祸害不浅。

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是从我做起

林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建设和谐社会,光有法制还不够,社会道德的因素也要有。两者缺一不可。“八荣八耻”中包含有传统美德,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传统文化。

刘蔚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我觉得现在大学里有一点信仰迷失的感觉,感觉到没有目标。这个时代需要大家建立正确信仰。

蔡颖婕:很简单: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廖政军: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我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所考虑更多的不是收入,而是能否最大限度地把所学运用于社会实践,用知识来回报国家和社会。

吴济海:最关键的还是行动起来!在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后,对自己认为应该去做的事情,就不要观望,勇敢地去做。

左娅:作为学习传播学的大学生,我们建议在提倡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改进传播方式,更加关注传播效果。譬如:针对不同的人群,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要求应该是不同的。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