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物资监管论文实用13篇

物资监管论文
物资监管论文篇1

作者:钱义长

实施物资采购廉政风险管理的途径

1.识别风险,让廉政风险点显现化。识别风险是实施廉政风险管理的前提。识别风险的关键就是找准、找全风险点,至少应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把握上层,从重点领域、关键部位查找风险点;二是把握中层,从职能分配、权力运行和资源配置等角度查找风险点;三是把握基层,从干部思想道德、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等角度查找风险点。要按照“强化风险意识,发动全员参与,联系实际查找,实现全程覆盖”的工作要求,围绕“自己找不准,就相互找;部门找不准,就上级点;自己单位找不全的,就发动群众来补充”的工作思路,分个人和集体两个层面进行分类查找。查找个人(岗位)廉政风险,要抓住自己找、众人帮、组织审、公示四个环节,对照履行职责、执行制度等情况,查找出面临的或潜在的廉政风险点;查找集体廉政风险要抓住人人找、集体定、组织审、公示四个环节,在人人查找的基础上,通过班子内部、部门内部相互查找、相互提醒、共同完善,找全找准在“三重一大”事项研究决定及其组织实施、资金运作及财务管理以及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集体廉政风险。要通过全员查找、全员受教育,全程查找、全覆盖无死角,实现风险显现化、受控化。2.评估风险,让廉政风险点等级化。评估风险是实施廉政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指从企业目标出发,在事件识别的基础上,运用风险分析方法和评估工具对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以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将会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要对排查出的廉政风险点进行梳理、筛选、归类、分析,鉴定风险的性质,估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频率和严重程度。在实施中,要结合实际,依据廉政建设风险程度的不同,将评估对象分为一般、严重、重大三个等级。一般风险,即可能引发一般性廉政问题,但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风险;严重风险,即可能引发违纪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风险;重大风险,即可能引发违法犯罪问题或可能引发群体性廉政问题的风险。在此基础上,确定业务工作、岗位、单位廉政建设高风险领域、部位和关键点,研究探索风险发生的条件和规律,为明确廉政建设工作重点、制订防控措施、评价单位廉政建设工作情况,提供较为客观、科学的依据。3.防控风险,让廉政防控措施针对化。防控风险是实施廉政风险管理的关键。是指风险被识别后,根据风险点性质制定控制政策及程序,以强化风险管理,使风险点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从而实现风险防范。一是思想教育防控。坚持把思想教育贯穿始终,围绕领导重视到位、人人教育到位、认识统一到位,以教育倡廉、竞赛知廉、承诺保廉、歌曲咏廉、典型赞廉、文化育廉等活动为载体,激发干部职工时刻绷紧自我防范这根弦,确保人人清楚岗位有风险,何处有风险,如何防范风险。二是构建系统防控。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运用系统论原理,针对风险点情况,整合资源,整体联动,制定班子、部门防控图,使每个点环环相扣、事事相联、点点清晰、责任明确,提升防控效果。三是完善制度防控。好的作风是基础,好的制度是保证。完善防控制度、构建长效机制是落实防控措施的根本要求。要不断健全完善内控制度,明确权力界限,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办事、决策透明度,实行权力制衡,防止廉政风险发生;要结合实际抓好监督办法的落实,防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生廉政建设问题;要抓好企业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通过严格管理,防范廉政风险;要抓好反腐倡廉制度的贯彻落实,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清理修订现有制度,针对风险点的需求建立健全制度,增强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形成能够管住、管好的制度体系。四是创新机制防控。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强化分段管理,建立业务制衡机制。将采购岗位与计划、供应商管理、合同审批、价格监管、质量监督、货款承付等岗位分离,使各环节相互制约、整体联动;强化动态管理,建立过程控制机制。突出物资采购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物流控制,建立过程控制定期分析制度,建立物资采购供应台账,从需求计划接收、采购计划编制、询报价、订单创建和审批、采购到货、质量验收、物资出库、货款结算付款、合同评分核销等方面,对物资供应的每个环节进行跟踪和控制;强化采购管理,建立价格预警机制。通过ERP、电子商务等信息平台,建立健全计划、采购、招标、合同等涉及物资供应全流程的管理制度,推行网上动态竞价采购、战略供应商采购、框架协议采购等新的采购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商情分析等渠道,完善采购指导价监管等内部监督制约长效机制;强化岗位管理,建立岗位交流机制。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实行动态跟踪考核,定期轮岗交流。五是加强监督防控。权力失去监督,腐败就难以避免。要从完善制约机制、分段监控、重点把握、客观审视评价、规范操作等方面,整合监督力量,完善监督机制,谋求监督效果。要充分运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各种针对性专项检查、效能监察、财务审计职能监督以及职工代表值班、业务公开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及时跟进,全程参与,加强对风险点的监督防控。对风险点监控要做到监控责任明确,监控内容具体,监控要求严格,监控结果及时运用,切实防患于未然,努力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六是依靠现代管理技术防控。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职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为实施廉政风险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借助ERP系统上线运行,一是实行网上采购,做到过程和结果及时公开。二是按照有限授权、相互制约的原则,在网上设置不同的用户角色,既各司其职,又相互监督,确保规范用权。三是实施指导价控制程序,强化价格控制手段,使价格保持在设定的空间内。四是建立追溯机制,完整记录物资采购信息,方便永久追究。4.监控风险,让风险管理良性化。监控风险是实施廉政风险管理的保证。一方面,要监控廉政风险点的变化,并针对变化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另一方面,要监控风险管理每个环节的运行情况以及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纪检部门是实施监控的主体,担负着督导检查、考核评估、组织协调等责任。要协助党政深化党务公开、厂务公开,要大力推进民主监督工作,要加强风险处置工作,对发现的违纪违规苗头问题,及时采取诫勉谈话、诫勉纠错等处置措施,避免风险扩大。对违纪违法案件要及时查处、分析原因,发现并掌握廉政风险发生、演变的规律,及时采取新的风险防控措施。要将廉政风险管理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作为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对物资采购廉政风险管理的思考

1.实施廉政风险管理要遵循五项基本原则。(1)预防性原则。廉政风险管理不仅要应对已然的问题,而且更要预防未然的问题,针对潜藏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制定对策。遵循预防性原则,就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由事后向事前转变,变事后惩戒为事前监督,变被动查处为主动防范。(2)及时性原则。要及时发现问题,对发现的廉政问题快速做出回应,做到及时应对,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3)针对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观性和客观性,对共性问题抓重点、抓关键,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对个性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防止扩散。(4)有效性原则。要明确责任,强化督办,硬化考核,杜绝防范缺失、防控不力,保证廉政风险管理机制的有序运行并取得实效。(5)规范性原则。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2.实施廉政风险管理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1)实施廉政风险管理必须深化业务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能有效的降低风险。要遵循“突出重点、公开结果,内外有别、重在对外,区分层次、有限授权”的原则,按照“决策民主、操作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永久追溯”的要求,除国家法律规定不宜公开的内容外,对主要经营活动的实施结果都要按照授权,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重点对与企业以外的单位所发生经营活动的实施结果进行公开,促进决策透明、规范运作,从而有效降低廉政风险。(2)实施廉政风险管理必须强化制度建设。廉政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制度建设,要使风险管理成为各级干部群众共同的思想意识、行动准则,需要一套运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做支撑。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级管理、责权明确的工作组织体系,抓好廉政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制度建设。落实好“党内监督条例”、“惩防体系纲要”,真正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要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档案,对存在的风险点及相应措施要进行分类管理,提高风险防范的效能。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廉政风险防范监督考核操作办法,以制度为抓手,公开工作流程,规范操作程序,将风险管理寓于各项规章制度之中。要采取单位定期自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动态考核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等方式,全面系统地考核评估风险防范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做到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3)实施廉政风险管理必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在廉政风险管理工作中,党委统一领导是关键,党政齐抓共管是合力,纪委组织协调是保证,专家智囊论证是优势,上下齐动、群众参与是基础。要重视调动自上而下的积极性,释放全员支持参与的能动性。实施物资采购廉政风险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许多工作都需要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完善。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廉政风险管理体系结构,重点健全完善制度保障、程序运行、理论引导、科技监控和考核评价等配套体系,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廉政风险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廉政风险监控网络,落实监控职责,充分发挥监控网络对廉政风险的防控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健全廉政风险控制措施,把每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推动廉政风险管理更深入、更扎实、更有效地开展,以此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

物资监管论文篇2

近年来,电力设备设施生产厂商所需原材料一路攀升、人工费用逐年提高、管理成本节节攀升。国家电网公司实行物资集中采购率达到100%,供应商之间竞争愈演愈烈,一些供应商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集中招标中拿到订单,不惜采取一切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如采取降低原材料购置成本、减员增效、缩短管理链条等手段。上述原因导致入网物资设备质量明显下降,给电网安全运行造成隐患。

2主要做法

2.1组织体系建设

为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集约化管理的战略,推进物资质量管理不断深化,东营公司成立了质量监督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集约化战略,提出东营公司质量监督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管理目标,指导、协调质量监督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质量监督工作落实情况,推进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2.2队伍建设

东营公司在组织体系建设的同时,重视人员队伍的培养,对质量监督相关单位和部门员工的设备监造专业知识培训并进行业务考试,考试合格后颁发执业证书,作为东营公司质量监督工作具体实施的后备力量,实现兼职监理工程师持证上岗,合理利用东营公司兼职监理师和社会技术资源,共同实施对供应商产品的质量监督工作。每年开展质量监督工作培训,宣传国家电网公司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不断学习创新,保证质量监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与时俱进。

2.3常态化机制建设

物资质量监督人员按时参加东营公司的安全生产例会,参加公司每月召开的质量监督与供应商关系管理月度例会,建立与生产、基建、营销、物资等部门和单位的横向沟通机制,以及与项目管理部门、施工单位等上下联动的纵向机制,深化设备材料质量监督主体责任的落实。常态化机制的建立充分调动基建、生产、营销、物资等各环节的力量并使得信息高度综合和集中,使得每次抽检的结果分析都能全面和客观,每次问题处理都彻底、及时,保证质量监督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2.4考核机制建设

结合山东省电力公司物资质量监督管理有关规定,根据《山东省电力公司供应商不良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及东营公司有关制度,制定了《国网东营供电公司物资质量监督管理考核办法》。物资管理部门每月组织相关部门召开月度例会,对各单位月质量监督工作完成情况予以通报,并按照指标得分进行排名,考核机制的形成有效地提高各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壮大质量监督人员队伍,改变原来参与性不强、工作质量不高的弊端,为保障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2.5监造工作管理

保证主设备质量,公司监造工作由物资部门统一管理,监造范围除严格按照公司要求的范围实施外,扩展了110kV变压器、电抗器、断路器、组合电器四类产品,均通过招标方式选择中标的监理公司进行监造。对于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其他设备类产品,由物资部门组织项目单位结合厂内出厂试验进行关键点见证。保证监造质量,杜绝监造不力,缺岗,漏监等情况,对驻厂监造组进行“飞检”,并根据“飞检”结果对监造组进行评分,评分标准涉及内部管理、监造人员配置、档案文件管理、监造过程管理、监造文件编写以及信息沟通管理等多个方面,根据年度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的参考,保证主设备的驻厂监造工作实效打下基础。

2.6抽检工作管理

结合东营公司实际情况,按照电压等级及项目需求单位对抽检实施单位进行划分,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工程项目,公司组织质量检测中心或送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抽检,110kV及以下工程项目由各项目需求单位组织抽检。充分利用公司资源,避免到货高峰时任务扎堆,人员不足的情况,充分调动各项目需求单位的积极性,保证抽检工作的实际效果。

2.7安装调试阶段的质量管理

物资安装调试阶段,质量监督人员对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内容如下:(1)监督设备基础、预埋件的施工及检测工作。(2)对设备安装中的隐蔽工程进行检查验收。(3)在设备安装过程中进行旁站监理,监督设备安装的工艺过程和关键工序的施工。

2.8运行阶段的质量管理

在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已交工验收后,按正式生产条件和规定的期限运行,通过运行数据记录与设计要求对比,检查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的设备连续正常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实施效果

3.1提高入网设备物资质量

通过不断探索发现部分设备制造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例如,在配电变压器的抽测中,发现诸如空、负载损耗超标、漏油、防腐涂层偷工减料等多种质量问题,有些问题情况较为严重。对线缆类装置性材料的抽检中发现问题较多,主要为导线节径比、线密度、直流电阻不符合要求等。针对发现的问题都做了妥善处理,通过对供应商不同程度的处罚,提高了供应商的质量意识,保证了入网产品的质量。

3.2“四位一体”有效联动机制初步形成

深入开展供应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以来,一直将质量监督工作与招标工作及供应商关系管理相结合,改变了原来各部门衔接不够紧密的多头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质量监督与合同、招标及供应商关系管理“四位一体”的有效联动机制。

3.3产品质量监督链条形成

物资监管论文篇3

WSR是物理(W)――事理(S)――人理(R)方法论的简称,它不但也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也可以作为一种解决复杂、困难问题的有力工具,WSR理论是我国著名系统科学专家顾基发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提出的。WSR理论以传统哲学观为基本指导,同时大量吸收西方系统方法的思想,是一种软系统方法论,是众多方法的综合统一。它的内涵主要是人们进行各类实践活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法则,“物理”、“事理”和“人理”常用于表达各领域、各对象下适用的规律或一般法则,因此人们在了解认知和作用于比较复杂、困难的对象时,应综合运用多种理论知识、规律和方法,强化人与人之间交流与配合,深刻领悟物理、事理和人理,获得最好的实际效果。

二、基于WSR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由于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与WSR系统具有高度的紧密联系性,并且还具有WSR系统形成和演化的本质特征。因此通过对WSR理论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比较研究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与WSR理论契合部分,构建WSR模式框架,分析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关键因素,构建三维模型,建立运作流程,逐步构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1.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WSR因素分析

为使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工作更富逻辑性、条理性,可依据WSR理论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的内涵,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物、事、人因素分别分析研究,具体如下。

2.W(物理)因素分析

按照WSR理论指导思想,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场地设施、检验器材、信息网络、数据库、评估体系以及在质量监控中运用的运筹学、统计学、质量管理学理论等。主要有:

(1)足够的资金支持

在目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中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较为短缺,科技含量过低。相关领导部门需提高认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解决监控经费问题,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信息资源建设

目前高新技术参与程度有限,没有建立全面有效的军队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信息捕集与处理过于粗糙,从而没有更有力的应用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中,造成大量重复性工作与资源浪费。应深入建立军队院校与地方大学互联互通的学位论文信息资源数据库,以更好的实施监控。

(3)理论建设

对于管理学、运筹学等理论理解不充分,掌握不全面,应用不到位,不能规范的进行学位论文质量监控。要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基础理论的探索、应用理论的研究、技术理论的应用,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的科学性。

3.S(事理)因素分析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事理因素主要包括规章制度、监控运行机制等。主要有:

(1)健全学位论文质量监控规章制度

目前相关规章尚不完善,不利于质量监控的落实。建立健全学位论文质量监控规章制度是建立完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前提。建立和完善学位论文考评制度、问责制度、召回制度,加大对研究生学员、导师、研究生处的考评和问责,对考评中发现的问题,依照规章制度予以纠正及处罚,同时进行信息公示。

(2)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

当前学位论文质量由导师、研究生处(办)主要负责,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尚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实时监控。为保证质量监控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必须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操作实施,可成立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委员会或工作小组,由研究生处参谋、导师、专家、学员队干部等共同组成。

4.R(人理)因素分析

(1)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人员素质

一是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人员有针对性的技术水平培训。使其深入掌握相关规章制度,全面了解质量监控的有关理论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基础,并不断在实践中认识提高。熟悉质量监控方面信息资源的使用的技能,获得从事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的基本能力。同时,应加强对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单位领导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对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有全面的了解,以适应领导工作。

二是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人员的职业道德。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学术活动,涉及研究生学员、研究生导师、专家等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和学术声誉。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人员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而据有了某些特权,如果其经不住各方面的诱惑,就会产生学术腐败等严重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工作秩序的行为。因而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人员自觉形成良好的觉悟,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诚实守信,是质量监控工作更有实际效果。

(2)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管理

要加强研究生导师资格审核和认证,并在强化质量控制的同时保障导师的权利。导师作为学位论文的辅导者与责任者,是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活动中最重要的参与人之一。选择学术能力强、责任意识高的导师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条件。应该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资格审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导师的相关资质、学术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只有符合条件的导师才能入库。对于在学位论文质量方面出现问题的导师,应视情况进行惩处,必要时从导师库中移除。同时要尽量为导师提供学术上的保障与服务,对于学位论文质量突出的导师应适当奖励。

参考文献:

物资监管论文篇4

制度化、法规化建设是高校物资采购的重要基础,它使高校的物资采购规范在国家的法规和学校政策下存在及运行。反之.如没有一套完善的物资采购组织与管理的政策与制度,物资采购将无法达到目标,采购行为将难以规范。该制度和法规体系建立要注意以下几点:(1)应在学校统一布置下,依据国家法规和学校实际,组织有关资产(物资)、财务、审计、监察、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调研和充分讨论达成共识,以利各方面政策的协调。(2)学校应制定物资采购的政策性文件和配套的实施细则。从宏观的角度,高校的物资采购应置于学校的系统规划下,从立项到资产运行等采购的全过程进行规划和设计。内容涉及目标与原则、立项与采购、采购的监督与保护、资产运行与处置等;从微观而言,应把重点放在立项、采购、合同签订与验收和售后眼务上;从文件配套上,要在政策指导下的文件出台后,分别制定公用行政物资、图书、医疗、基建工程及后勤产业等系统的物资采购细则等。(3)政策上应体现强制与限制性的特点:如实施对采购及各部门的限制性,对采购方式的限制性,采购不同限额的限制性运行条件,物资采购必须的强制性监督要求等。高校的物资采购属政府采购和集中采购的行为范畴,决定着其强制性与限制性贯穿采购的全过程。

    高校采购的重要性、政策性要求克服经济上软约束与责任间接和非赢利的特点,应该建立各环节的责任制,包括人员责任、立项采购合同责任、验收服务责任、物资管理责任、审计监察责任等,并建立各目标责任制。有关人员在物资采购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贿受贿的,应追究其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并根据国家法规和学校政策,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二设立专门机构,实行职业化管理

    设立专门机构,实行职业化管理是高校物资采购的组织保证。高校的物资采购,应实施专门物资采购机构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协作及使用单位参与的系统化运作,以形成专门人员为主,技术人员、使用者为辅的采购队伍。在学校领导下,形成评委决定的物资采购职业化管理和专兼结合的工作思路。

    设立专门的物资采购部门,应以.‘供管结合、服务为本、优质优价、创造市场”为指导。通过成立专门部门,认真贯彻国家的政策与法规,规范学校采购的组织、制度、程序、办法等,建立适应学校需要的采购体系;加大集中采购的力度,实施归口管理加强物资采购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负责全校各类物资的采购供应工作;发挥批量采购与零星分散采购的优势,发挥集中与专业化采购的主渠道作用、为学校各项事业提供高效优质、及时供应的服务;维护学校利益和当事人利益,建立采购监控与责任机制;负责物资采购信息收集进而创造市场,提供咨询服务;办理物资采购中物资提运,办理各种手续等业务。

    实践证明。没有一个单一采购的专门机构可以适应所有物资采购形式,成功的采购组织结构应该是各专门机构为主,技术和使用部门为辅,相互配合来组织特定的采购需要,满足特定的采购目标。当前高校的物资采购专门机构。可在资产物资的归口部门设立物资采购中心,也可以在其他资产(物资)分管部门设立,物资采购的工作可以在资产(物资)、医疗、产业、后勤、基建、图书等部门组织下实施规范采购。

   保证精干的专职人员,形成有良好的采购技术与商务活动能力的专业人员为主、兼职人员为辅的相对稳定的采购队伍。高校应形成专职人员、评委群库、专业技术人员群库及使用人员等多层次的采购人员结构,专业人员其岗位涉及经济、技术、教科诸多方面,处理的人事复杂,故要具有以下几点素质:(1)对高校教育事业的了解和热爱;(2)有一定的学历,综合素质较高。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有灵活应变能力和经济活动能力;(3)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4)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诚实、自律,勤政廉政,这点十分重要。

    三建立有效的物资采购的监控体系

    建立运作有效的物资采购监控体系是高校物资采购的特点。是实现采购目标的要求和保证。应建立的监控机制包括:(1)财务监控机制(2)审计监控机制(3)监察机制(4)技术监控机制。建立监控机制要注意坚持几个方面要求:(1)对物资采购当事人依法规强制性实施监督,而对当事人也赋予了一项强制性的义务,必须主动、自觉地接受监督。(2)各监控部门要依法规实施监督,监督和处罚均应“依法实施”,不能变相行政干涉,不能没有法规依据和违反程序。(3)正确行使本职权利。高校的物资采购涉及的监控部门多,不可能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监控,各部门要十分注意各自的职权范围分别负责监督,而不能越俎代庖,让当事人’‘无所适从”。(4)注重时效性。物资采购有明显的时间效益,不允许监控部门搞、‘文山会海”、搞“层层审批6实践中,各监控部门如何行使职能又提高办事效率,这点是急需研究的。

    四对物资采购进行明确规范

    对高校的物资采购进行规范是主要管理形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规范:

(l)全过程的程序规范:基于物资采购的意义和实践表明,程序规范应包括立项—采购计划—采购—合约—验收—付款—物资建账—物资运行与服务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则和约束力。当事人不得随意改动;

物资监管论文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的发展多样化,企业的管理体系趋向于复杂化、精细化,这就造成了企业急需更新现行的现代企业制度来满足时代的要求。追求更高的价值是企业一如既往的生存目标,企业在追求企业的价值目标时,良好的企业制度就成为了企业赢取利益的关键工作。当前企业的价值管理制度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现代组织制度和现代管理制度。现代管理制度中的会计监督成为当前企业制度的重中之重。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市场经济中,利益是各个经济主体争夺的对象,只有做好利益监督,保证利益良好分配,才能真正建立其良好的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会计监督的概述和重要性

企业或部门的价值管理是以追求企业价值为目标,基于企业原有的传统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最终实现预定的资产价值和业绩要求的高效企业管理方式。企业价值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和核心,任何企业的发展过程都应以实现企业的价值为终极目标。企业价值管理的会计监督体系至关重要,它是企业追求价值的前提条件,企业的运营模式的选择和财务管理的提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理论层面上讲,会计监督的包括记录、分析和检查,它的重点在于监督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来自各方各面的因素的正常变化以及分析参数的波动是如何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会计监督不仅是建议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基本前提,而且还是当前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保证:它包括保证文字叙述正确合理,将不合法的收支严肃管理和筛除;还包括数字作假的监督,保证每笔账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而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最后,会计监督是企业自我约束的保障。大多数企业缺乏约束力,约束力的好坏从财政数字和文字等的准确与否就能一目了然,所以会计监督对于企业实现高水平的自我约束至关重要。

三、会计监督的现状和问题

由于当前经济环境与传会计监督模式之间的不协调,现行的企业财务监督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具体来说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1.监督目标过于狭隘

监督目标是会计监督系统的保证和要求,使企业的财政上达到根本的约束,才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根本。监督目标不仅为企业设定了结果要求,还在无形之中为企业的管理模式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主导作用,明确而有效的监督目标是企业实现价值过程中的强有力的推手,狭隘无用的价值目标将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衰败。监督目标是会计管理系统中各项决策和规定的前提和要求。由于现行企业的最终价值是直接属于公司的期权所有者和股东成员,因此传统会计监督以企业所获得的物质资本量的多少来监督管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目前大多数的股份公司中,股份制的管理模式就成为了最主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因此对于财务管理模式的监督和检查才是保障企业财政健康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2.监督资源过于片面

监督资源是会计管理所针对的主体,也就是财务管理的对象。企业的所进行的主要财务工作就是将财务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因此,会计监督其实就是关于监督财务资源如何正确分配的学科。当今的财务资源主要指的物质资源即物质资本,物质资本的创造、利用、分配构成了会计监督的所有内容。物质资源的范围局限程序就直接影响会计监督的范围大小,这也体现在会计监督的作用效果。因此,片面的物质资源决定狭小的会计监督范围,而狭小的会计监督范围直接造成财务管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限制了企业管理制度地再扩大和二次发展。物质资源也将远h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现代企业更多的缺少战略性的资源。因此,必须扩大监督资源这样才能扩大企业的战略眼光,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创造无限的可能和机遇。

3.监督机制过于低效

会计监督的管理机制是管理公司会计和财务的责任、权力、利益的一套行为规则,它的职能特点在于通过行为规则整合协调有关公司财务的各个因素,从而使会计监督更加高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在影响公司财务的多项因素中,首先应该保证有关公司财务的权力归属,财产即是利益,必须明确公司财产的归属者,权力与能力、职责直接挂钩,这不仅可以提高公司会计监督效率,还可以提高企业内形成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企业氛围,对形成良好的企业行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是股份制特点存在,因此,他们的主要权力集中在了少数几个企业股东手,这就形成了以股东利益为主的财务管理机制。这样使公司的财产资源太过于集中,会导致企业所有者之间的权力竞争,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严重者甚至将导致企业的衰败。而且这样的股份制制将大大阻碍企业的资源配置,从而降低企业物质资本的分配效率。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的会计监督,实行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保证财务的正常健康。

四、基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监督模式

1.以价值为逻辑主线

因为目前企业大多以物质资本为主要的价值追求目标,因此造成了以物质资本为主线的会计监督模式,导致了狭隘的会计监督模式,阻碍的企业发展。必须改变企业会计监督模式的发展主线,这个新的主线就是价值。如今企业面临新的时代环境,需要接受更多更严酷的挑战,用价值主线替换物质资本成为了时代要求。虽然价值一直是企业的追求目标,但是以股东利益为主的财务追求使得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疏忽了企业真正的核心价值,使企业的发展方向受到了限制,阻碍的企业发展。一定要将如何保障价值创造视为企业会计监督的核心。企业的存在便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的价值创造体现在各方各面。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前提,制度的完善与强硬是保障、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是体现。这些方面都将成为企业会计监督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价值创造环境将使企业呈现崭新的格局,充分的发展企业各个成分的职能作用。改变以往的股东利益为主的价值理念,将价值拓展到包括股东价值在内的员工价值、消费者价值,不仅注重眼前利益,还要考虑长远利益,追求长远利益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价值为会计监督的逻辑主线,更要明白价值主线的内容和理念。

2.将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设为会计监督目标

随着时代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寻求自身的立足之地。好的企业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能找到符合自身的发展目标,目标即是动力,只有清晰而明确的目标才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源源动力。我们所说的企业文化也就是企业的发展目标,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文化,但是优秀的企业都有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每个员工都能在企业文化中兢兢业业的奋斗着。新型的会计监督模式,将企业价值持续增长作为财务目标体现了目标主体的立体性和时间维度的长期性。为了实现企业长期的财务目标,会计监督不仅要保证日常监督工作和内容的高效完成,更需要站在股东、员工和顾客的角度来考虑,只有真正协调好这三种主体的利益关系,企业才能真正实现会计监督的长远目标。

企业生而为盈利,保持盈利的持久能力是关键,这样的企业才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衡量企业竞争优势的最直接的标准就是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一个先进和合理的会计监督模式将会促成企业价值地持续增长。因此,新型会计监督模式以持续价值增长为目标,以保证财务资源地合理分配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高效橹饕表现形式。

3.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和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越来越高,会计的监督管理越来越多样化,会计工作越来越丰富多样化。会计理论知识设计经济、管理、法学等方方面面。在传统会计方面,凡是入门者必须具备会计的从业资格证和注册会计师证,根据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分为不同级别的会计证。对于具有强烈法制性的纳税会计来说,纳税会计的理论知识更加繁多和精细,这些知识理论中除了基本会计学科的知识外,还有浩如烟海的法学知识。因此,必须提高对会计监督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考核,增加对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的考核和实践技能的考核。对已经上岗就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工作水平考核,对于水平高低职位的工作人员应给给予升职奖励,对于水平低高职位的工作人员应给予降职处分。由于会计监督的职务类型众多,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应给对工作人员进行如下的几种分类:分经验型人员、理论型人员、实践型人员,对于不用类型的员工应给给予其最擅长的岗位,各尽所长,才能充分提高会计监督的工作效率。

4.改善企业的管理体制和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

企业的会计监督水平与的管理体制和企业的科技水平是分不开的。因此,企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新型会计监督模式来满足时代要求。因此,提高企业员工的会计监督理念是根本。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将先进的会计监督理念深入人心。改变企业传统的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促进利益的最大化分配和使用。围绕会计监督中关于企业成本控制的各种理论基础,制定一套完善会计监督系统管理体制,用规定和制度约束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行为,从而从根本改善企业的发展状况,提高会计监督的应用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人才战略,引进关于会计监督的人才。运用先进的会计监督设施,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利用核心技术降低成本费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代替落后的人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目的。

五、结论

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竞争趋势尤为激烈。企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达到时代的要求,运用符合代要求的管理理念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新型的会计监督模式,是会计监督目标更加清晰、会计监督机制更加有效、会计监督更加丰富,这样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资源配置和权力配置的相互支撑局面,为企业的财务资源分配提供更大的空间,使权力分配更加平衡。任何不服从社会市场经济规律的企业终将被环境所遗弃。只有改变陈旧的会计监督模式,改善企业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地将企业的价值考虑在企业会计监督模式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企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永松.现行会计监督体制对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效用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3(07):136-137.

[2]杨柳.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经营管理者,2012(14):238.

物资监管论文篇6

现行的国资监管体制,是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建立起来的。经过七年来的努力,按照“统一所有、分级管理,政府履职、机构代表”的要求,中央及省、市设立了国资委,国务院于2003 年出台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地方政府和国资委也制定了一批地方性的国资监管法规制度,2009 年5 月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了《企业国有资产法》。在《企业国有资产法》出台、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国资监管体制改革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国有资产监管的相关概念

(一)国有资产的内涵。国有资产,指的是属于国家所有的全部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即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由此可见,企业国有资产的本质要求在监管过程中应当以国有资产的保值为基础、以增值为目标。国有资产主要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

(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是关于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的目标方向、机构设置、权限职责划分及调控管理方式等多方面的基本制度体系,以及国有资产委与所监管企业、再投资企业的行为规范、权责关系,是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组织制度。它涉及国有资产、国有企业的具体功能和相互关系,需要探讨对国有资产、国有企业的监管程序、监管路径和方法手段,以及对涉及其中的相关人员如何约束和激励。

二、国有资产监管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委托理论。委托问题是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信息不对称的分布,为保证所有者权利的实现,防止人出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偷懒”、“过度在职消费”等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委托人必须要花费一定的“成本”来监督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资产监管的理论基础就是委托理论。但在国有资产监管的委托关系中,存在着比一般公司制企业中更为复杂的委托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层层的委托关系。在这样复杂的委托关系中,同样存在着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分离的问题,也同样存在着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证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将是国有资产所有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在其论述中详细考察了产权的权利统一和权利分离的各种不同情况,详细论述了所有权和占有权的统一和分离、劳动力所有权和支配权的统一和分离、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和分离以及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和分离。对比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和以科斯等人为代表的西方产权理论,二者都是以产权和制度为研究对象,有着不少共同点。这两种产权理论都强调了产权和制度的重要性,将制度安排视为影响经济绩效的重要因素。但是,马克思产权理论是以集体主义、经济共同利益和国家干预主义为前提的,科斯等西方学者的产权理论是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展开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是其研究基础。马克思以商品为逻辑起点,以阐述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主线,揭示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认为,产权是生产效率的最一般条件和基本要素, 不同产权制度下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不同的经济制度的性质体现了生产关系的本质,但它们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只具有反作用,而不是决定性因素,制度变迁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科斯等人以交易和交易费用为核心, 其研究的理论主线是交易费用分析, 以交易费用的高低来评价产权制度的效率的高低。西方产权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主要表现是产权制度的修正,建立和完善私有制才是制度变迁的方向。

(三)德鲁克的创新理论。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对企业创新问题进行过系统研究。他认为,“变化”为创新提供了机会,系统的创新存在于有目的、有组织的地寻求变化,存在于对这些变化可能提供的创新机遇进行系统的分析。德鲁克列举了基于变化而进行创新的七个来源:一是意外的成功、失败或外在事件,二是现实与设想或推测的不一致,三是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四是工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五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六是认知、情绪方面的变化,七是新知识包括科学的和非科学的。德鲁克的创新理论基本的思想就是企业要时刻寻找外部或内部的各种变化,并对之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应对变化的相应措施。这是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依据,也是创新的基本指导思想。

三、国有资产监管的法律依据

(一)宪法的相关规定。按照《宪法》的规定,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有义务代表全体人民履行管理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各级国有资产委要在保障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国有经济的实力,引导国有企业引领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在实现国有企业效率增长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推进。

(二)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根据《公司法》,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依法享有所有者权益;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也依法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是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的。

(三)物权法的相关规定。《物权法》明确了国有资产的产权归属和权益收益归属,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法律基础。《物权法》明确界定了国有资产的范围及其权利行使的代表主体,从法律上强调国有资产与其他财产的平等性,有助于转变国有资产管理理念,有助于通过市场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配置,有助于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 企业国有资产法的相关规定。《企业国有资产法》明确了国有经济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国有资产的委托关系。

(五)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明确,国有企业在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出资人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获取收益,不断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物资监管论文篇7

企业或部门的价值管理是以追求企业价值为目标,基于企业原有的传统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最终实现预定的资产价值和业绩要求的高效企业管理方式。企业价值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和核心,任何企业的发展过程都应以实现企业的价值为终极目标。企业价值管理的会计监督体系至关重要,它是企业追求价值的前提条件,企业的运营模式的选择和财务管理的提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理论层面上讲,会计监督的包括记录、分析和检查,它的重点在于监督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来自各方各面的因素的正常变化以及分析参数的波动是如何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会计监督不仅是建议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基本前提,而且还是当前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保证:它包括保证文字叙述正确合理,将不合法的收支严肃管理和筛除;还包括数字作假的监督,保证每笔账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而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最后,会计监督是企业自我约束的保障。大多数企业缺乏约束力,约束力的好坏从财政数字和文字等的准确与否就能一目了然,所以会计监督对于企业实现高水平的自我约束至关重要。

三、会计监督的现状和问题

由于当前经济环境与传会计监督模式之间的不协调,现行的企业财务监督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具体来说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1.监督目标过于狭隘

监督目标是会计监督系统的保证和要求,使企业的财政上达到根本的约束,才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根本。监督目标不仅为企业设定了结果要求,还在无形之中为企业的管理模式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主导作用,明确而有效的监督目标是企业实现价值过程中的强有力的推手,狭隘无用的价值目标将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衰败。监督目标是会计管理系统中各项决策和规定的前提和要求。由于现行企业的最终价值是直接属于公司的期权所有者和股东成员,因此传统会计监督以企业所获得的物质资本量的多少来监督管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目前大多数的股份公司中,股份制的管理模式就成为了最主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因此对于财务管理模式的监督和检查才是保障企业财政健康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2.监督资源过于片面

监督资源是会计管理所针对的主体,也就是财务管理的对象。企业的所进行的主要财务工作就是将财务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因此,会计监督其实就是关于监督财务资源如何正确分配的学科。当今的财务资源主要指的物质资源即物质资本,物质资本的创造、利用、分配构成了会计监督的所有内容。物质资源的范围局限程序就直接影响会计监督的范围大小,这也体现在会计监督的作用效果。因此,片面的物质资源决定狭小的会计监督范围,而狭小的会计监督范围直接造成财务管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限制了企业管理制度地再扩大和二次发展。物质资源也将远?h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现代企业更多的缺少战略性的资源。因此,必须扩大监督资源这样才能扩大企业的战略眼光,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创造无限的可能和机遇。

3.监督机制过于低效

会计监督的管理机制是管理公司会计和财务的责任、权力、利益的一套行为规则,它的职能特点在于通过行为规则整合协调有关公司财务的各个因素,从而使会计监督更加高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在影响公司财务的多项因素中,首先应该保证有关公司财务的权力归属,财产即是利益,必须明确公司财产的归属者,权力与能力、职责直接挂钩,这不仅可以提高公司会计监督效率,还可以提高企业内形成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企业氛围,对形成良好的企业行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是股份制特点存在,因此,他们的主要权力集中在了少数几个企业股东手,这就形成了以股东利益为主的财务管理机制。这样使公司的财产资源太过于集中,会导致企业所有者之间的权力竞争,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严重者甚至将导致企业的衰败。而且这样的股份制制将大大阻碍企业的资源配置,从而降低企业物质资本的分配效率。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的会计监督,实行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保证财务的正常健康。

四、基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监督模式

1.以价值为逻辑主线

因为目前企业大多以物质资本为主要的价值追求目标,因此造成了以物质资本为主线的会计监督模式,导致了狭隘的会计监督模式,阻碍的企业发展。必须改变企业会计监督模式的发展主线,这个新的主线就是价值。如今企业面临新的时代环境,需要接受更多更严酷的挑战,用价值主线替换物质资本成为了时代要求。虽然价值一直是企业的追求目标,但是以股东利益为主的财务追求使得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疏忽了企业真正的核心价值,使企业的发展方向受到了限制,阻碍的企业发展。一定要将如何保障价值创造视为企业会计监督的核心。企业的存在便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的价值创造体现在各方各面。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前提,制度的完善与强硬是保障、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是体现。这些方面都将成为企业会计监督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价值创造环境将使企业呈现崭新的格局,充分的发展企业各个成分的职能作用。改变以往的股东利益为主的价值理念,将价值拓展到包括股东价值在内的员工价值、消费者价值,不仅注重眼前利益,还要考虑长远利益,追求长远利益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价值为会计监督的逻辑主线,更要明白价值主线的内容和理念。

2.将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设为会计监督目标

随着时代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寻求自身的立足之地。好的企业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能找到符合自身的发展目标,目标即是动力,只有清晰而明确的目标才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源源动力。我们所说的企业文化也就是企业的发展目标,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文化,但是优秀的企业都有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每个员工都能在企业文化中兢兢业业的奋斗着。新型的会计监督模式,将企业价值持续增长作为财务目标体现了目标主体的立体性和时间维度的长期性。为了实现企业长期的财务目标,会计监督不仅要保证日常监督工作和内容的高效完成,更需要站在股东、员工和顾客的角度来考虑,只有真正协调好这三种主体的利益关系,企业才能真正实现会计监督的长远目标。

企业生而为盈利,保持盈利的持久能力是关键,这样的企业才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衡量企业竞争优势的最直接的标准就是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一个先进和合理的会计监督模式将会促成企业价值地持续增长。因此,新型会计监督模式以持续价值增长为目标,以保证财务资源地合理分配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高效?橹饕?表现形式。

3.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和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越来越高,会计的监督管理越来越多样化,会计工作越来越丰富多样化。会计理论知识设计经济、管理、法学等方方面面。在传统会计方面,凡是入门者必须具备会计的从业资格证和注册会计师证,根据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分为不同级别的会计证。对于具有强烈法制性的纳税会计来说,纳税会计的理论知识更加繁多和精细,这些知识理论中除了基本会计学科的知识外,还有浩如烟海的法学知识。因此,必须提高对会计监督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考核,增加对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的考核和实践技能的考核。对已经上岗就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工作水平考核,对于水平高低职位的工作人员应给给予升职奖励,对于水平低高职位的工作人员应给予降职处分。由于会计监督的职务类型众多,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应给对工作人员进行如下的几种分类:分经验型人员、理论型人员、实践型人员,对于不用类型的员工应给给予其最擅长的岗位,各尽所长,才能充分提高会计监督的工作效率。

4.改善企业的管理体制和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

物资监管论文篇8

二、运输在途监管的运作模式

运输在途监管作为一项新的物流业与金融业相结合的业务模式创新,其业务流程可参见下图1。运输在途监管模式作为一项新的融资物流业务运作模式,无论是对物流企业、银行、发货人还是收货人均有着积极的意义。对物流企业来说,利于其开拓新业务,吸引更多的客户进驻,开拓新市场,延伸服务链;对于发货人来说,可以充分利用货物的运转时间融资,解决资金周转问题,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收货人来说,可以缓解短时间内因资金短缺而订购不到货物的情况,减少了因缺货造成的缺货损失,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对于银行来说,可以推进银行业务的创新,促进业务发展,同时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提高了资金利用率,有效降低了资金风险。

物流企业开展此项业务时,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去获取相应费用:(1)按照运输途中监管货物的货值(监管货物吨位乘以货物单价):1‰—5‰。(2)按照银行授信额度(贷款金额):5‰—10‰。以上二种测算方法,必须考虑到货物运输途中的监管时间,运输在途监管时间短,费用低;运输在途监管时间长,费用高。(3)按照实际发生的运输在途监管费用加上盈利部分。通过对运输在途监管的运作模式分析可以看到,物流企业作为中介机构作用不可忽视,它担负着担保以及信用加强的中介作用,物流企业通过开展运输在途监管模式扩展了其业务范围,提高了自身的盈利能力,在自身领域取得了竞争优势。

三、物流企业开展运输在途监管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物资监管论文篇9

物资不像货币有着成熟、严谨的财务制度来约束,且容易在实际物流程序中造成损耗,因此很容易成为工程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国企单位中的监察多少带有一些法的色彩,特别是效能监察,其监督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体、更加实际。笔者认为,工程中的物资管理效能监察对工程的经营目标起着杠杆的作用,在工程履约和质量能够得以保障的前提下,物资管理非常关键,甚至决定着工程盈亏。

众所周知,监察大致分三个部分,即事前监察、事中监察、事后监察,而事中监察也就是过程监督,又在监察中唱着重头戏。物资管理流程的纪检监察必须盯紧事前监察和过程监督这两个步骤,才可能堵住源头,防患于谓然。

一、监督采购环节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保障程序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采购招标中,保障了程序的公平和公正,就好象控制好水的源头,是清是浊,从水源开始。国企物资采购中一直沿用评审合同供方的办法,招标方从若干合同供方中进行标书的审核和评选,此时,程序的监察是全过程的,不仅监察投标书的完整性,还要监察评议表的打分情况;不仅监察供应商合格与否,还要监察供需双方是否猫腻;不仅监察投标书报价的合理性,还要监察评标结果是否符合企业利益。采购环节中,供应商的管理和招标程序的监察尤为重要,关系着供货商的实力是否能满足工程的需要,且进货价能否保持在合理价格区间内。

二、科学管理体现在过程控制中,配合现场管理人员监督材料的消耗,使漏洞无处藏身。

国企建筑单位在所属工程中都设有派驻专(兼)职纪检员,履行监察职能。现场材料在验收、发放和耗用中,存在很大的变数,这就要求纪检员对于材料的批量耗用和大型主材的耗用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比如一批钢筋,耗用的部位、设计用量和实际用量、制为成品的用量、还剩多少加工余料、是否按规定退库……这些都要求纪检员提高综合素质,对材料的主要施工部位大致了解,特别是对切块分包或工序分包的分包项的耗材,做到心中有数。

工程中常遇废旧物资的清理,及时处理变卖,即可盘活资产,也利于施工现场的整洁,满足文明施工的需要。纪检监察有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监督工程废旧物资的让售过程。当然,这仍需监察员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要能从现象中观察中端倪,而不是跟着跑跑龙套。废旧物资的让售同样需要选择收购商,通过比价确定让售价,清理装车,称重交易。此程序纪检员必须全程参与,配合物资部门和财务部门过磅和收款,如果受地理位置及施工条件的限制无法过磅,纪检员还应大概了解让售材料的理论重量,避免出现太大的偏差。

有些材料是一次性消耗但却地埋在临时场地(如型材和预埋件),场地拆迁或主体工程完成后应及时汇同有关部门,确定这些地埋件已经丧失性能或无法重复使用时,必须及时处理让售,以免因遗忘造成遗漏或丢失。

废旧物资的让售价格的确定也是很关键的环节,决定了项目资金的回笼。纪检员在参与让售前应充分查询市场上的废旧物资价格,有些废旧物资的处理价比进货价还要高,特别是有色金属和木材的价格,市场的波动较大。纪检员如果对市场价了然于心,则可对不合理的售价及时提出监察意见,不仅维护企业利益,也利于加强企业员工廉洁从业的观念,严格严肃管理人员职业操守。

三、定期配合做好核算核销工作,保证过程监督的可靠性,真实性和时效性。

现场物资的核算核销应该是定期、准时并汇同涉及材料耗用的相关部门共同进行,这有利于准确估算工程成本和预期盈亏,不论是按月摊销还是季度摊销,工程专(兼)职纪检员都应全程参与此项工作。核算清理中,因为不方便称重和丈量,有很多数值是目测和预估的,这也要求纪检员要了解常见材料的属性,其间如有偏离正常值的估测,应及时提出监察意见,并想办法得出相对准确的数值。

对物资的核销,纪检员一定要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反复核对清理,切不可图方便省事,把仍可再利用的物资当作废物核销了。工程中的损耗可分为人为的损耗和非人为的损耗,其中人为的损耗是无法估计也无法挽回的,这一点能够考量工程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也最能够考量纪检员的敬业心。

效能监察不是三两句话、几张表格或装订好的监察记录,它是实实在在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具体事务,实务性很强。国企建筑工地物资管理流程中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或漏洞,管理好物资就是管理好了物化的金钱,这个工作比管理货币化的资产更有难度,因此更需要一个完整地监督系统。而不设置监察职能的项目管理等于没有安装杀毒软件的电脑,你可以在网上漫游或冲浪,但你得时刻冒着被浪头打翻的风险。

【参考文献】

物资监管论文篇10

一、物联网的基础理论

(一)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属性

所谓的物联网主要是对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以及其系统的一种全称,通过结合各种接入网以及互联网,不仅仅将人与物体间的沟通真正意义上实现,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连接交互最大限度上实现。

物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和物理世界的延伸,同时也是对互联网和物理世界的某一综合,借助一定的设备进行连接,并实现物体和人以及物体和物物体之间的交流。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分析

一般而言,物联网的技术主要有感知层、接入层和应用层几种。感知层主要是对信息进行识别,并通过一定的设备连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资源的交互。接入层主要是对感知层的信息进行信息的传递,将信息直接的传送到互联网上,并提供一个相对可靠的基础设施平台。而应用层作为物联网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实时管理和控制网络内的海量信息,并将各类行业的实际应用加以构建,从根本上为信息的交互和通信作充足的准备。

二、物联网在推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分析

(一)当前环境监管信息化工作的现状分析

环保系统管理监控手段长期滞后,为改变“管理靠经验、污染靠眼看、收费靠估算”这种环境监管上的尴尬现状,从2007年开始,国家投资7.45亿元、地方配套90多亿元启动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加强现场环境执法,建立了河流水质的自动监控、空气质量的自动监控、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污染源工况监测、核与辐射的自动监控等一系列以物联网为依托的监管平台。

就其实质性而言,物联网在推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中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环境监管信息在采集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也有着相对薄弱的突发性事件响应能力,以至于难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交流。一方面有着相对不统一的环境监管数据格式和交叉的环境信息共享能力,其转换过程相对来说过于复杂,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另一方面有着不统一的环境监管综合平台架构,对于综合效应的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而言之,物联网在推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及时的对已经存在或者是潜在形式的问题加以解决,从根本上提高环境监管的力度。

(二)物联网在环境监管创新中应用的优势分析

物联网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有着一定的优势,一方面物联网的数据采集系统不仅仅有着较低的成本,同时对于网络的监测和部署有着一定的快速性。一方面物联网技术中的实现了三网融合,从根本上将可靠的宽带保证提供给环境监管信息的传输,并为实现了环境监管的统一。另一方面物联网对于环境的整合有着实质性的积极影响,通过借助于云计算、服务计算以及网格计算,实现跨越式的智能管理。

(三)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分析

就目前而言,物联网应用已成为推动环境管理升级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影响。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主要是结合环境信息采集技术、环境数据传输技术以及环境数据处理技术等几种技术。

环境信息采集作为环境污染控制的先决条件,是对环境污染源的直接监督和治理,主要涉及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而环境数据传输技术主要是实现近距离通信的传输过程以及远距离广域网络通信的实现。环境数据处理技术从根本上是对云计算技术、环境挖掘技术以及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技术的借助,并对传输数据的安全可靠性进行保证,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

三、全面加强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管创新建设应用的相关建议

全面加强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管创新建设的应用,一方面就要协助与循环经济的建设,并及时的监控环境废弃以及废水等的排放,并对污染源加以控制,从根本上将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以及无害化处理真正意义上实现;另一方面则要实行全方位的环境监测,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拓宽环境监管的范围。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现有的环境监管在实际的创新建设过程中,应大力的将物联网技术加以推广应用,一方面建立一定的环境质量监测,对污染源进行监控处理,及时的防范环境分线,并将相对环保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加以构建;另一方面则要建立一定的环保领域信息共享机制,不仅仅对城市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有着一定的支撑作用,同时将环保领域物联网覆盖的范围以及其覆盖的效果扩大,本着科学的原则,实现环境监管的创新建设和管理。最后就其实质性而言,更应该将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并对环境监管人员队伍的建设加强。

结语:

总而言之,物联网在推动环境监管创新中应用过程中,更应该提高对物联网技术重视的力度,并从根本上对相关的管理机制进行协调管理,从根本上构建一定的资金保障机制以及其服务机制,最大程度上拓宽环保物联网科学健康应用的范围,服务于现代化的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物资监管论文篇11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性质及其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管的必要性

    (一)农业保险的性质

    农业保险的性质事关我国未来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定位和我国农业保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建构。

    关于农业保险的性质,有学者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角度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有学者从农业保险具有商品性和非商品性的二重性以及农业保险主体面.临的博弈困境的角度加以分析,由此得出农业保险经营的市场失灵并需要政府大量补贴的结论。[1]

    笔者认为农业保险应当属于准公共物品。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人们需要的物品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第二类是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第三类是自然垄断物品,第四类是共有资源。私人物品是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自然垄断物品是有排他性但无竞争性的物品,共有资源是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2]农业保险的特点——社会效益高而自身经济效益低,反映它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但是,农业保险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为,参加农业保险必须符合一定条件,比如缴纳保险费等,因此农业保险应当属于准公共物品。另有学者认为农业保险产品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一种物品,但更多地趋近于公共物品。[3]

    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因为市场是按照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的,只有在私人物品的范围内,市场机制才是有效率的。由于农业保险自身风险大、社会效益高和经济效益低,所以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按照商品的实际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实施农业保险只能是违背商品交换一般规律,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当农业保险既定的社会效益目标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时,政府就要用“看得见的手”通过国家立法、国家定价、财政补贴等国家干预手段来实现这一特定目标。[4]

    国外农业保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说明农业保险商业化经营的不可行。Wright和Hewitt在研究中发现,历史上使用私人来承担农业保险多重险的尝试无一幸存。对于所有险和多重险,基本上都由政府来直接或者间接经营。在1938年以前,经营农作物保险的私人保险公司都遭到了惨败,最终退出了这一业务领域。[5]美国联邦政府于1938年颁布《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的基本原因就是私人保险公司根本无法承担农作物保险的巨大风险。

    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决定了我国农业保险不可能走商业化道路,而只能是政策性的。与一般商业性保险相比较,政策性农业保险是非营利性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目标。继2004、2005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后,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要求“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产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从上述中央一号文件的规定可以看出,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已得到国家核心层的认可和支持。

    (二)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管的必要性

    1.我国农业保险监管的理论解释

物资监管论文篇12

1.围绕物资管理的重点环节,创新监督体系

1.1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组织协调职能

通过明确监督、协调的职责、内容、权限、方式、程序和要求等,领导班子积极参与,纪检、内部审计、财务等职能部门积极配合,逐步形成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和工作网络。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使职能部门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效果。

1.2丰富内部监督手段,推进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容易滋生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将权力适度分解,合理配置。如通过将采购管理、采购实施、采购监督权力分设,将计划岗位与采购岗位分设,以避免采购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建立下一环节对上一环节开展业务监督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促进工作的规范性。

1.3改革权力运行机制,增强监督的针对性

通过深入查找在对权力制约、资金监控过程中可能或容易滋生腐败的问题,把工作重点放在对权力的制约、资金的监控和领导干部及重点岗位的监督上。在采购决策方面,对三重一大问题必须严格经过方案提出、方案论证、集体讨论、研究通过等程序,进行民主、科学决策。在资金使用方面,必须遵守财务制度,资金的调配使用都要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超过一定数额的要严格执行集体讨论或报有关部门审核。同时要对权力行使的结果按照办事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进行公开,如价格确定、合同签订、货款支付等情况,要保证公开的内容全面深入、真实准确。

2.拓宽监督渠道,建立长效机制

2.1构建群众监督的平台,从监督方式上求突破

在举报方面:要严格受理和处理程序,大力倡导实名举报。在防治商业贿赂活动中,应公布举报电话,让供应商、用料单位、职工群众都参与进来。在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的同时,要变坐等上访为主动下访,有针对性地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注重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通过与供应商座谈、回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2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是以增加价值、改善营运、通过系统规范的手段来评估和改进组织控制及组织的监控统御,以达到组织的即定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应灵活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参与物资采购的事后、事中、事前审计,对物资采购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及时、全面的发现潜在风险,并针对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审计信息,做出客观有效的审计评价,并对未来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前瞻性的审计建议,保证物资采购程序高效有序的运行。

2.3贴近物资采购岗工作实际,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

物资采购过程的财务监督主要具有制约性和促进性两大作用。

2.3.1制约性作用

遵守物资采购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内控要求,严格物资操作及资金流动程序,把好结算关,通过财务监督揭示出物资采购过程中的差错和弊端,不仅可以纠正核算差错,提高财务工作质量,还可以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非正常损失,有效防止物资采购过程中的铺张浪费,堵塞管理漏洞。

2.3.2促进性作用

财务监督通过对物资采购活动及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评价,指出其合理的、有效率的方面,以便继续推广;同时指出其不合理、无效率的方面及存在的问题,促使单位管理层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办法,挖掘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2.4以防范制约为目的,强化廉政监督

一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及重点岗位人员履职情况的监督,实现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二要坚持经常性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通过开展专项效能监察和执法执纪检查等工作,确保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三要发挥好廉政档案的监督作用。廉政档案应全面记载员工廉洁自律的有关情况,通过不断规范档案管理,切实发挥跟踪监督、廉政鉴定、综合分析的作用。四要坚持推行交流轮岗制度。对较长时间分管某大类物资采购的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应定期进行轮岗交流,避免和减少权力运作中腐败现象的发生。

3.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监督内容

一要针对形势发展和实际需求,从削减权力、规范权力、制衡权力、公开权力运行等环节入手,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腐败滋生蔓延的制度根源,总结监督工作的经验教训,对现行制度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加以修正和完善。二要针对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和新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通过制度创新加以预防和治理。分层次签订廉洁从业承诺,分解和落实责任要求,对从业行为加以规范;与供应商签订廉政协议,对双方交易行为进行约束。三是在制定各项实体制度的同时,要制定相应匹配的程序规范和操作办法,使制度既有切实可行的内容,又有明确的实施程序和责任追究办法。四要切实提高执行力。要对重点业务和关键环节相关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加大执行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提高执行力,增强制度的实效性。

4.坚持惩防并举,强化监督职能

4.1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提高廉洁自律意识

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开展正反典型教育等活动,进行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员工树立廉洁诚信的价值观,积极营造勤奋、文明、健康的廉洁文化氛围。

4.2加强制度教育,确保各项制度深入人心

物资监管论文篇13

停小贷放不良信托

“此事在业内确有争议,目前的结论是不良房地产信托可以做,小贷公司债权不能做。”一位接近四大资管的知情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透露。与此同时,4月13日,某四大资管内部人士致信记者证实,传闻争论属实,对于该业务资产管理公司还在与监管机构协商中。

在记者的采访中,多数信托和资管人士表示,目前业务一切正常,尚未收到监管层的要求,而银监会明文叫停四大资管收购不良房地产信托的可能性不大。

“对于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收购不良资产是主营业务,既然是主营业务,又要如何去限制呢?”北京某信托公司高管向本报记者表示,“可以做风险提示,明确发文应该不会。”

“小贷公司的债权现在打死也不敢做,太不安全了。”资深投行及信托人士王彬告诉记者,继中担事件债权追偿无果,(控制人)陈奕标失踪之后,小贷公司风险暴露,甚至蔓延到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对于小贷公司贷款也是避而远之。

与小贷债权相比,业内对于四大资管谨慎接盘不良房地产信托的态度较为肯定。近年来,房地产业发展过快,开发商信托融资体量过大,伴随楼市调控不断深入,2012年的房地产信托兑付高峰显而易见,资产管理公司接盘不良房地产信托早有准备,非一时兴起。

“资产管理公司接盘,成本一定比信托公司的高,这毋庸置疑。”上述高管说,而收购之后,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主要有三,要么打包买进,分拆卖给市场投资者;要么付诸诉讼,做执行,变卖抵押物;要么和债务人谈重组,给其回购。

“目前的情况,如果抵押物价值足够高,做不良房地产信托处置赔钱的几率不会太大,不确定因素在时间风险,因为抵押物变现、诉讼时间有时不受控制。”上述知情人士提到。

房地产风险是焦点

“我认为,目前的讨论并非新冒出来的问题,而是对四大资管对接不良信托和小贷债限制问题的扩大化。”信托人士刘擎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提到,对于四大资管与信托业务对接的限制和管理早已有之,现在讨论的是一个持续扩大的问题,讨论的重点在房地产,问题的核心取决于银监会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判断。

刘擎指出,四大资管作为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在自我判断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热情接盘不能兑付的信托项目很正常,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讨论;而银监会的决策风向标,业内十分关注事情的进展。

“如果银监会对此采取极严格的管理政策,则反映监管层对房地产的一个极空的态度,这不仅是对信托、资管业务的影响,最终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防范风险,毕竟四大资管接过来的大部分信托是不良资产,以防扩散。”刘说。

“争论的角度与房地产限制政策有关,主要还是控制房地产市场不要太过热。”上述知情人士分析道:一方面,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讲,不良的房地产信托是非常优良的投资机会,抵押物实实在在,相对容易变现,比收购工厂等来得方便,业务正常,不应受限;另一方面,基于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松紧度把握的判断,银行和信托均有限制,而对信托产生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需要有个空间,“包括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资产管理公司也要留有余地,资产公司可以在资本金范围内,按正常的允许去做委托贷款。”

监管趋严标准抬高

2011年9月底,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信托和理财产品投资业务报批,并强调资产管理公司应主要围绕不良资产经营管理和处置开展相关业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直接投资信托和理财产品的业务模式全线停止,进而转向通过信托前期增信担保,间接从事远期不良资产收购业务。

2012年1月,银监会再次向四大资管发文,要求各资产管理公司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不得开展信托产品担保及不良资产远期收购等业务;并要求已签约的此类项目要尽快予以清理,做好风险排查和风险防控。

而业内对此的官方说法为担保非主营业务,监管部门此番是再次强调资产管理公司要回归不良资产处置经营主业,而对于担保背后可能产生的房地产风险增大的关系,多位信托人士表示,不排除此等联系的可能,只是说法上没提房地产。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