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药物分析论文实用13篇

药物分析论文
药物分析论文篇1

1资料来源与方法

对我院2006年上半年门诊及病房收集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68例,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以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病人基本情况及ADR发生率168例发生ADR的病人中,男性患儿99例(58.93%),女性患儿69例(41.07%),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发生ADR的比例约为1.43∶1。各年龄组的ADR发生率不同,其年龄分布及构成比见表1。

2.2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168例不良反应中,单一用药133例(79.17%),联合用药35例(20.83%),联合用药可增加ADR的发生率。引起ADR的药物共计74个品种,其中中药制剂3种,其余均为西药制剂;口服药品25种;按其药理作用分13类(见表2)。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占首位,122例(72.62%),涉及39种药物(见表3),其次为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为9例(5.36%)。

2.3不良反应分类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较多,以皮肤系统的各种皮疹最多,病例127例,占75.60%,提示皮疹是临床最常见的ADR;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次之(见表4)。表1年龄分布及构成比表2不良反应涉及药物种类、病例数及构成比表3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品种及例数表4不良反应分类及临床表现

2.4严重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5例,占总数的2.98%。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肝功能损害及严重药疹。注射用阿奇霉素(齐宏)、头孢呋辛(达力新)各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拉莫三嗪片(利必通)引起严重药疹1例,布洛芬口服液(美林)引起肝损害1例,这4例严重不良反应经过抢救治疗均恢复正常。另外1例为外院使用中药注射剂穿琥宁引起过敏性休克来我院抢救,因多器官脏器衰竭抢救无效死亡。提示临床医生,儿童应用中药注射剂应谨慎。

3讨论

3.1本组不良反应报告中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占首位主要是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药物的广泛大量应用,使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多,提示临床医生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使用药物前要详细询问患儿的过敏史,用药后认真观察,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3.2从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来看,以皮肤过敏反应最多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二是药疹是变态反应所致,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物,如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它们的抗原性较强,最易引起该类反应。尽管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是病情较轻,一般予以停药或治疗症状即消失。其中1例为严重药疹,经住院治疗后痊愈。

3.3联合用药不良反应本次调查中,联合用药占20.83%。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产生协同作用,也可能产生拮抗作用,甚至引发ADR,对病人造成损害。临床联合用药现象比较普遍,但潜伏巨大安全隐患。ADR的发生率常随着联合用药种类的增加而增高,当联合用药超过4种时,ADR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1]。提醒临床医师给病人开处方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3.4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唯一1例死亡病例为外院使用中药制剂穿琥宁注射液所致,来我院急救中心抢救无效死亡。由于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其所含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作为过敏原导致过敏反应发生[2],另外,剂型的改变容易导致成分发生变化,很有可能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提示临床医生,儿童应用中药注射剂应慎之又慎。

3.5尽管一些ADR具有不可预测性(B型ADR),但是多数的ADR是可以避免的,要求临床医生用药前问清病人的ADR史,家族过敏史,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等,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把安全用药放在合理用药的第一位。

药物分析论文篇2

1.2多具咸、甘味动物药多具咸味、甘味,笔者统计发现:49种动物药中有28种是咸味药,占动物药的57%,如平肝潜阳的石决明、珍珠母;软坚散结的牡蛎、海蛤壳;补肾助阳的雄蚕蛾、海狗肾等;16种是甘味药,占动物药的33%,如补中缓急的蜂蜜;祛风止痒止痛的露蜂房;补血滋阴的阿胶等。

1.3多主沉降升降浮沉主要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的性质之一。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与性味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者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故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但对此“无”字,应理解为“多数不”。而动物药多具咸寒之性,故多沉降,如利水消肿的蝼蛄;熄风止痉的地龙;活血化淤的土鳖虫等。同时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与药物的质地有关,质轻者多主升浮,质重者多主沉降。而动物药质地沉重,故多主沉降,如清热凉血的水牛角;清化痰热的海蛤壳、瓦楞子;平抑肝阳的石决明、珍珠母、牡蛎和紫贝齿等。

1.4多归肝经

中药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即药物的作用部位,它表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即药效所在。笔者归纳发现动物药中有32种药归肝经,占动物药的65%,如羚羊角、蝉蜕、熊胆、水牛角等。可治疗吐衄失血,积聚痞块,眩晕耳鸣,郁闷不舒,胁肋窜痛,疝气疼痛,目昏耳赤,巅顶痛等肝经病证。

2效用特点

动物药作用多样,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疾病。其效用特点主要体现在平抑肝阳、软坚散结、熄风止痉、温肾助阳和破血逐淤消癥等方面。

2.1平抑肝阳中药的药性是药效产生的物质基础。动物药中部分咸寒走肝之品,多具平抑肝阳之功,可治疗肝阳上亢所致之证,临证以头昏、头痛、眩晕、耳鸣为主要表现,是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证型。具有此功效的动物药大部分是质地坚硬有重坠之性的动物介壳,古有“介类潜阳”之说,例如石决明、珍珠母、牡蛎等,其中石决明为凉肝、镇肝之要药,与珍珠母两者相须为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眩晕者,以育阴潜阳。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肝开窍于目,是以其性善明目。研细水飞作敷药,能治目外障;作丸、散内服,能消目内障。为其能凉肝兼能镇肝,故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的论述[3]。现代药理证明本品含大量钙盐,能中和过多之胃酸,又有解热、镇静、解痉、消炎、止血等作用。而牡蛎咸寒质重有类似石决明之平肝潜阳作用,多用于水不涵木,阴虚阳亢,眩晕耳鸣之证,常与龟甲、龙骨、牛膝等滋阴平肝潜阳之品同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

2.2软坚散结动物药中五分之一的药物具有散结之功,或软坚散结或攻毒散结,可用于治疗痰核、瘰疬、癥瘕积聚等证,这可能与这些药物咸软、辛散、以毒攻毒的药性特点有关,如牡蛎、海蛤壳、海浮石、瓦楞子、鳖甲、僵蚕、蜈蚣、全蝎等。其中牡蛎味咸,功可软坚散结,用治痰火郁结之痰核、瘰疬等,常与浙贝母、玄参等配伍,如《医学心悟》消瘰丸;用治血淤气结之癥瘕痞块等,常与鳖甲、玄参、莪术等配伍,近代用治肝脾肿大等有一定疗效[4]。而全蝎和蜈蚣味辛有毒,善于攻毒散结,常用治疮疡肿毒、结核等证,如两者配以土鳖虫共研细末治疗骨结核[5],此因两药对结核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3熄风止痉

熄风止痉是部分动物药的另一功效,适用于温热病热极动风、肝阳化风等所致之眩晕欲仆、项强肢颤、痉挛抽搐等证或用治风阳挟痰,痰热上扰之癫痫、惊风抽搐及风毒侵袭引动内风之破伤风痉挛抽搐、角弓反张等证,如羚羊角、牛黄、地龙、僵蚕等。其中羚羊角为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牛黄以其化痰开窍、凉肝熄风之功而为治痰热蒙闭心窍,神志昏迷,惊痫抽搐之良药;地龙清热熄风,可用治温病热极生风所致的神昏谵语、痉挛抽搐及小儿惊风或癫痫、癫狂等症;白僵蚕既能熄风止痉、又能化痰定惊,故对惊风癫痫而挟痰热者尤为适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此功效的药物均有镇静和抗惊厥的作用[5]。

2.4温肾助阳

部分动物药甘咸性温,能温补肾阳,主要用于肾阳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淡漠,阳痿,宫冷不孕,尿频遗尿等证。临床上常用的有鹿茸、海狗肾、紫河车等。中医认为,有情之品,可补有情之物,这三者均为血肉有情之品。其中鹿茸性味甘咸温,入肝肾二经,具有补督脉、壮元阳、生精髓、强筋骨等功效,为峻补元阳的要药,《本经逢原》称其:“专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下元虚人,头旋眼黑,皆宜用之。”海狗肾则为治肾阳衰惫所致阳痿精冷、精少不育之药食两用佳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两味药均有雄激素样作用。而紫河车不仅是固本之良药,能峻补气血,益肾精,强壮体质,增强抗病能力,用于一切虚劳证,同时也是治疗肺肾两虚的虚喘之良药,《本经逢原》云:“紫河车禀受精血结孕之余液,得母之气血居多,故能峻补营血,用以治疗骨羸瘦,喘嗽虚劳之疾,是补之以味也,原本为古时道家谓修炼而成的玉液,称服之可以长生,极为宝贵”。现代药理证明胎盘有激素样作用,其能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激素。给哺乳期幼兔注射胎盘提取物,能明显促进幼兔的胸腺、脾脏、子宫、阴道、乳腺等的发育,也可促进甲状腺、发育,对脑垂体、肾上腺、卵巢、胰腺、肝、肾等几无影响。

2.5破血逐淤消癥动物药入血分者不乏见,以其蠕动之性,飞灵走窜,具搜剔络中淤血、化淤消癥之功,广泛应用于淤血所致的各科病证。其中尤以妇科为常用,因妇女以血为本,临证遇淤血阻滞即可用之,尤以血瘀经闭,产后淤滞腹痛,癥瘕等证为宜。常用药物有水蛭、土鳖虫、穿山甲等。其中力峻效宏属水蛭,其擅破血逐淤消癥,多用治癥瘕积聚、血淤经闭之重症。《神农本草经》曰其:“主逐恶血、淤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可见其效之猛,这与其含有水蛭素有关,水蛭素不仅能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也能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反应,抗凝作用极强大;能防止血栓形成,对已形成的血栓有溶解作用。土鳖虫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主入肝经,性善走窜,作用较强,善逐淤血,通经闭。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说其:“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是理血伤科要药,为妇科通经所习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水提取物0.54g/kg灌胃,可显著延长出血时间和复钙时间,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率,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对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质的含量均无明显影响[6]。而穿山甲则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临床上有用穿山甲配三棱、莪术治疗癥瘕积聚及盆腔炎症包块,因其能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液粘度之故[7]。

具有活血逐淤消癥功效的动物药不仅常用于妇科疾病,还可用于当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的四大杀手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以及应用于内、外、儿、精神等各科,例如土鳖虫可用于治疗风心病并心衰、前列腺肥大及膀胱挫伤[8];水蛭可用于治疗肝硬化、心绞痛、子宫肌瘤和乳腺癌,甚至可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从而控制或减轻病情[9]。以动物药为主所组成的方剂如鳖甲煎丸,抵当汤、丸,下淤血汤,通窍活血汤,大黄虫丸等,几千年来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经久不衰。

综上所述,动物药的药性特点为多偏寒凉、多具咸味、甘味、多主沉降、多归肝经;而其效用主要具有平抑肝阳、软坚散结、熄风止痉、温肾助阳和破血逐淤消癥等特点,研究动物药不但要深入了解其药性还应通过实验来研究其药理作用,以利于临床用药,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林喆,邓明鲁.中国动物药概况[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3,5(9):24.

[2]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

[4]林海燕.浅析海洋生物类药性能特点[J].江西中医药,2003,34(4):42.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6]王怡,翁维良,许秀森,等.心脑通与其单味药抗血栓作用的实验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1):9.

[7]张丹妮,耿爽,鞠志杰,等.虫类药在妇科临床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03,23(7):56.

药物分析论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现为三乙医院,2004年门诊量为110万人次,住院病人30758人次。头孢菌素类药物购药数据来源于2002~2004年我院药剂科所提供的资料。药品数据包括药名、规格、包装、批发价、数量、生产公司等。

1.2方法

对所有应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品种的数据进行汇总,分别对4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品种的年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用药金额(DDDc)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用药金额按药品通用名、商品名和药品生产商进行排序。

2结果

2.1头孢菌素类药物品种

按药品通用名计算,2002~2004年共有20种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我院应用,其品种数量依次为第三代(13)>第一代(3)=第四代(3)>第二代(1),详见表1。表1头孢菌素类药物品种应用情况(略)注:*根据抗菌谱,把氧氟头孢钠分为第四代

2.2各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

2002~2004年瑞安市人民医院各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详见表2、表3。表2各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金额比较万元(略)表3各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频度比较(略)注:*为均值

由表2可见,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最大,各年的用药金额均占总用药金额的70%左右,但呈逐年下降趋势;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金额最小,但用药金额较2002年上升了367.03%。2004年,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较2002年上升52.06%。

由表3可见,3年中DDDs排序为:第一代>第三代>第二代>第四代;DDDc排序则为第四代>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第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2004年与2002年比较DDDs分别上升5.3%、195.05%、34.68%、428.57%,DDDc则分别下降39.62%、48.44%、35.43%、21.65%。

2.3头孢菌素类药物单品种的用药金额及生产商销售金额排序2002~2004年瑞安人民医院头孢菌素类药物单品种的用药金额按通用名和商品名排序及生产商销售金额排序前5位详见表4、表5。表4按通用名、商品名排序的单品种用药金额(略)表5生产商销售头孢菌素类药物金额排序(略)

由表4可见,按通用名金额排序的前1、3、5位的金额之和分别为187.9、352.75、483.32万元,分别占该类药物总金额的25.16%、47.24%、64.73%;按商品名(产商名称)金额排序的前1、3、5位的金额之和分别为33.35、81.07、114.33万元,分别占该类药物总金额的15.29%、37.16%、52.4%。

2.4头孢菌素类药物单品种的使用数量排序

见表6。由表6可见,片剂美丰、针剂头孢唑啉使用量最大,各占口服、针剂总量的44.63%、43.09%,均为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表6按商品名排序的单品种使用数量(略)

由表5可见,按药品生产商销售金额排序的前1、3、5位的金额之和分别为66.7、86.28、121万元,分别占该类药物总金额的30.58%、39.55%、55.46%。

3讨论

从上述数据看来,我院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基本正常。虽在用药金额上第三代排序靠前,但第一代在DDDs排首位,在使用数量方面也以第一代为主,故第一代占临床治疗的主导地位。

数据表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金额最大,按通用名排序的前5位的用药金额之和占总金额的64.73%,其中4种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而按通用名、商品名、产商用药金额排序时,结果不一致,说明生产商同时有多种产品进入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第二、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2004年与2002年比较,DDDs上升195.05%、428.57%,DDDc则下降48.44%、21.65%,说明药物价格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医疗机构统一招标采购和浙江省药品实行顺价作价的结果。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数量最大,但第三代的用药金额最高,说明临床医生对头孢菌素类药物选用较为合理,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故价格稍高。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DDDc均在40%左右,由于第四代头孢抗菌谱广,对革兰阳、阴性菌群作用都较强,为避免造成细菌耐药性和二重感染,临床应用上应慎用。在34种头孢菌素类药物中,以注射剂为主,口服为辅,这可能与住院患者症状较门诊重有关。

以后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药物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的了解,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遵循“能窄不广、能低不高、能少不多”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尽量做到能免则免,不轻易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药物分析论文篇4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pplicationoftheexvivoATPbioluminescenceassay(ATP-TCA)inthechemotherapyofbreasttumor.MethodsThesurgicalspecimensof37patientsweretestedbytheATP-TCA.ResultsEvaluabletestresultswereachievedin34of37patients,theevaluabilityratewas91.89%.Thesensitiveratesofetoposid(Vp-16),paclitaxel(TXL),mitomycin(MMC),5-fluoruracil(5-FU),oxaliplati(OXA),epirubicin(EPI)was14.71%,20.59%,32.35%,47.06%,58.82%,67.65%,respectively.ConclusionATPbioluminescenceassayisagoodoptioninthechemotherapeuticagentsscreeningofbreasttumors.

[Keywords]ATPbioluminescence;breasttumor;chemotherapydrug

选择针对个体有效的药物进行化疗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同一化疗方案对不同个体的类同肿瘤的疗效存在差异,化疗前对药物进行体外敏感试验,预测出有效的单药或有效(或敏感)联合药物组成的化疗方案,是提高化疗药物疗效的潜在方法之一。ATP-TCA法(三磷酸腺苷-肿瘤细胞药敏试验)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敏感而稳定的药敏检测方法[1]。本文应用ATP-TCA法对37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细胞进行6种化疗药物的药敏试验,以探讨ATP-TCA法用于乳腺癌患者体外化疗药物检测在方法学方面的可靠性。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3年3月~2005年5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乳腺癌(经病理确诊)患者37例标

本。37例患者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65岁。

1.2材料ATP-TCA试剂盒(包括改良PRMI-1640培养基)由北京金紫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MPL-1型自发光分析仪为德国Berthold公司产品。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南通制药总厂),表阿霉素(EPI,浙江海政制药),足叶乙甙(VP-16,江苏恒瑞),紫杉醇(TXL,澳大利亚FH科贸有限公司),丝裂霉素(MMC,日本明治药厂),草酸铂(OXA,法国SanofiWinthrop公司)。

1.3方法ATP-TCA操作步骤(按试剂盒使用说明操作):取肿瘤组织标本,在无菌条件下,剥离肿瘤组织的纤维、脂肪及结缔组织,然后用剪刀将肿瘤组织尽可能剪成小碎块,过200目钢网后放入肿瘤组织解离酶液中,置37℃、5%CO2、95%湿度下孵育1.5~3h。在室温下,以1500r/mim条件下离心20min,弃上清液,用Hanks洗2次,以PRMI-1640制成癌细胞悬液,取35μl用台盼蓝染色,显微镜下计数,并观察细胞活性。调整细胞浓度至20~40万/ml,以每孔0.1ml接种至96孔培养板内。按400%、200%、100%、50%、25%和12.5%的血浆峰值浓度,将药物加入培养孔每孔0.1ml,每个浓度3个平行孔,并设最大抑制(MI)和无药物(MO)对照孔,于5%CO2、37℃、95%湿度下孵育6~7天。加入肿瘤细胞ATP提取液0.1ml,混匀后室温下15min,取0.05ml混合液置微板荧光分析仪检测。

1.4ATP-TCA结果评估

1.4.1应用ATP-TCA的条件(1)检测的标本必须经细胞学和病理学证实为恶性肿瘤,且混悬液中肿瘤细胞数>20%。(2)培养板MO对照行必须可观察。(3)药物活性的剂量反应曲线须可观察。(4)平行孔间CV值<20%。

1.4.2ATP-TCA药物敏感和耐药的解读(1)药物敏感定义:高AUC(抑制曲线下面积)值,低IC90(抑制90%癌细胞生长时的药物浓度)、IC50(抑制半数癌细胞生长时的药物浓度)和SI(敏感指数)值,和高TGI(癌细胞生长抑制)值(表示癌细胞生存100%抑制)。(2)药物耐受定义:低AUC值,高IC90、IC50和SI值和低TGI值(特别是在高测试浓度和弱剂量反应时)。(3)敏感度分级,定义为:强敏感:IC90≤100%TDC(测试肿瘤药物浓度)和IC50≤25%TDC。部分敏感:IC90>100%TDC和IC50≤25%TDC。弱敏感:IC90≤100%TDC和IC50>25%TDC。耐药:IC90>100%TDC和IC50≤25%TDC。

2结果

在收集的37例患者中,34例具有评估性,总可评估率为91.89%,乳腺癌ATP-TCA试验药物剂量效应曲线图(见图1)。

ATP-TCA试验结果显示不同个体的乳腺癌细胞对6种化疗药物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在所测试的化疗药物中,它们的敏感率排序如下:表阿霉素(EPI)67.65%,草酸铂(OXA)58.82%,5-氟尿嘧啶(5-FU)47.05%,丝裂霉素(MMC)32.35%,紫杉醇(TXL)20.59%,足叶乙甙(VP-16)14.71%。其中表阿霉素的敏感率最高,足叶乙甙的敏感率最低(见表1)。

3讨论

在本研究中,应用对乳腺癌有较高评估率的ATP-TCA法[2],对37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细胞进行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学的再研究。ATP是活细胞的基本能量单位,当细胞的代谢受损时,ATP合成水平下降,其与活细胞数量呈正相关,故通过测定ATP水平可反映生物体的增殖活性。ATP体外药敏试验的原理是细胞内ATP与荧光素-荧光素酶复合物作用产生可测定荧光(波长562nm),检测荧光值计算出ATP量可反映活细胞数。Sevin等研究认为乳腺癌手术后组织的可评估率为97%,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86%,其临床符合率为70%~80%[2]。本组实验结果较之为低,这可能与我们的操作不够熟练、培养过程真菌污染及试验用药有关。乳腺癌被认为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化疗中度敏感,Rein等[3]用ATP-TCA法测试晚期乳腺癌体外对蒽环类抗生素、肽素类和铂类的敏感性,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bcl-2的表达,发现体外反应率最高为66.7%,提示化疗反应和凋亡无关及P53、bcl-2的表达与体外药敏结果无关。我们应用北京金紫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ATP-TCA试剂盒,体会到ATP-TCA法有如下优点:(1)成功率及重复性高,达97%;(2)细胞用量少(1.5~2.5)×1011/L;(3)采用荧光检测范围较大,且可定量;(4)药物浓度呈线性范围,有6个细胞级数,判断趋势明显;(5)干扰因素少;(6)改良的RMPI-1640培养基可选择性地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并抑制纤维细胞和血细胞的生长[4]。研究表明,ATP-TCA法用于体外乳腺癌患者的癌细胞化疗药物检测在方法学上是可靠的[5]。因本研究样本有限,涉及临床因素不多,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疗效一致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NgTY,NganHY,ChengDK,etal.ClinicalapplicabilityoftheATPcellviabilityassayasapredictorofchemoresponseinplatinum-resistantepithelialovariancancerusingnonsurgicaltumorcellsamples.GenecolOncol,2000,76:405-408.

2SevinBU,PerrasJP.Tumorheterogeneityandinvitrochemosensitivitytestinginovariancancer.AmJObstetGynecol,1997,176(4):759.

药物分析论文篇5

1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2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2.3肝脏毒性[7]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2.4对血液系统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2.5免疫系统的毒性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2.6胃肠道毒性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7心脏毒性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5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5.1与心血管药物合用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5.2与抗凝药合用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5.3与茶碱类药物合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5.4与降糖药合用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5.5与利尿剂合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5.6与其他药物合用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6.

2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3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

4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5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

6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39.

7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

8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1794.

9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

药物分析论文篇6

20世纪的癌症治疗主要还是以外科手术、放射线治疗及化学治疗为主,但严重的副作用使得病患畏于就医,而致病情延误,间接的造成治疗效果不彰,疾病无法有效根治等情形。

1.1外科手术(Surgery)

利用手术将固性肿瘤摘除(Lumpectomy),而肿瘤的摘除须于癌症的早期,癌细胞尚未转移时进行,但大多数的癌症未于早期发现,如胰腺癌、肝癌、肺癌、食道癌等,而且某些部位的癌症手术非常困难,如头颈癌及脑癌等;手术切除通常无法完全清除癌细胞,术后的复发可能性及导致癌细胞转移可能性也极高。

1.2放射线治疗(Radiotherapy)

利用放射线同位素如60Co,以体外照射的方式,对癌症细胞的基因造成破坏,使细胞死亡,但是放射线同时也会对正常的细胞造成伤害,目前以研发利用单株抗体结合放射线同位素或癌症化学药物,有如导弹的功能,直接攻击癌细胞,避免正常细胞遭受伤害,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

1.3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化学疗法如同放射线疗法,大多数的化学药物是针对癌细胞快速生长的特点所施予的,但是对某些正常细胞如毛囊细胞或骨髓细胞等,生长快速的细胞仍会大幅度造成伤害,而导致免疫系统受损、掉发及呕吐等可能严重危及生命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有抑制核苷酸生成的抗代谢药物(如5-Fluorouracil、Methotrexate等)、干扰基因复制的烷基化剂(如Cyclophosphamide、Chlorambucil、Mechlorethamine等)、干扰酵素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如Dactinomycin、Doxorubicin等)、抑制有丝分裂的药物(如Paclitaxel、Vincristine等)、类固醇或荷尔蒙拮抗剂(用以治疗对荷尔蒙敏感的肿瘤,如Predmospne、Tamoxifan等)[1]。

220世纪末的抗癌药物

20世纪末,因为基因重组技术于1973年的发明,造成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的蓬勃发展,蛋白质癌症药物的发展也随新技术的开发而进入了新的时代;其中成功研发上市的药物有细胞激素类药物(Cytokine)、治疗用拟人单株抗体(Humanizedmonoclonalantiboby)等。

2.1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

癌症的免疫疗法主要是利用细胞激素(蛋白质药物),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进行一定程度的攻击,目前上市的细胞激素主要有两类:干扰素(Interferon,INF)及介白素(Interleukin,IL),大多为20世纪80年代所研发的产品。目前尚在研发中的产品有:细胞毒杀淋巴细胞生长因子(CytotoxicLymphocyteMaturationFactor,CLMF)、GM-CSF、G-CSF、IL-3、IL-12等细胞激素(其中GM-CSF、G-CSF为癌症病患接受化疗或放疗对造血细胞所造成伤害的辅助治疗剂)。

2.2单株抗体(Monclonalantiboby)

单株抗体是可与肿瘤细胞的特殊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形成非常具特异性的结合,目前有些公司推出以肿瘤化学药物结合放射线同位素(如131I或99Yt)的方式,将药物带到癌细胞内而造成癌细胞的伤害,并减少正常细胞的伤害。此类药物是为单株抗体当作药物使用的良好典范[2]。另一种治疗癌症的单株抗体药物Rituxan,以治疗低程度或微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Rituxan是结合B细胞淋巴肿瘤细胞的表面抗原CD20的单株抗体,籍以降低肿瘤数量。

2.3研发中的其他药物

2.3.1抗血管生成(Anti-giogenesis)

药物目前唯一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3],原先此药物是设计来抗溃疡的,但之后发现另一新作用为抑制胃癌恶化。目前此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大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一般认为此类药物必须与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并用,来控制癌细胞的生长,但不作为治疗癌症的第一线用药。

2.3.2微脂粒(liposome)

技术微脂粒技术可作为癌症药物新剂型,降低癌症用药的副作用,由于微脂粒具有亲水性及疏水性双重性质,可将不溶于水的药物或毒性较高的药物包裹在微脂粒的内部,直接注射到肿瘤患部,这类药物目前有治疗卵巢癌的多柔比星脂质体Doxil。紫杉醇的微脂粒包裹剂型,目前也在积极研发中[4]。

321世纪最具有潜力的治疗癌症新技术

21世纪的疾病治疗将是以基因为主轴的治疗方式,尤其是以基因为主的研究领域上预期将会有跳跃式的进展。现将基因治疗的应用趋势归纳如下。

3.1导入正常基因基因治疗

可分为两类:传统的“基因补偿”与“基因置换”。基因补偿是利用正常基因的功能补偿变异基因的不正常功能,例如p53蛋白质变异时会造成细胞的繁殖失去控制,假若将正常的p53基因置入细胞中,将可补偿p53蛋白质的功能[5]。基因置换则是设法将突变基因从细胞核中剔除的方法,以便维持细胞中原有的基因调控功能。此项技术目前已有多家生技公司正在研发。有科学家指出基因置换法的技术层次太高,且风险太大。目前的基因治疗,大多还是以基因补偿为主。

3.2反义核苷酸链(Antisenseoligonuclleotide)

利用人工合成短的核苷酸链与有害基因转译的mRNA相互结合,以干扰有害蛋白质的合成;此方法目前所遭遇的问题是反义核苷酸链的专一问题及反义核苷酸链的生产必须大规模制造,所以有剂量高、成本高的商业营运问题。

3.3利用自杀基因(Suicidegene)

首先将疱疹病毒的HSV-tK(Tymidinekinase)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内,基因的表现酵素将对人体无毒的前驱药物Ganciclovir转换成有毒的药物,籍以杀死癌细胞。

3.4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全群抗原的基因疗法(MHCantigentherapy)

Vical公司所研发中的产品Allovectin-7是利用HLA-B7基因(HistocompatibilityLocusantigen-7gene)以脂质(Lipid)混合的基因传递技术,诱导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特定胜肽的辨识,目前已进行头颈癌(Head&neckcancer)、黑色素瘤(Melanoma)的人体临床试验。其中黑色素瘤已进入第3期人体临床试验。此项产品极有可能为美国FDA核准的第1个基因治疗产品。

3.5细胞激素基因治疗

由于细胞激素的制备困难,价格昂贵,利用细胞激素的基因来取代以往的免疫疗法,将渐渐成为主流。目前最常用的细胞激素基因为IL-2基因,其他研发中的还有GM-CSF、IL-4、TNF-y等基因,这些基因可直接注射至患部,避免传统免疫疗法所造成的全身性副作用。

4基因疫苗

基因疫苗可以说是传统疫苗的新一代技术。基因疫苗的设计是特别针对癌细胞的特殊抗原基因(Tumorcell_specificantigengene),如黑色素瘤的特殊gp75、gp100抗原,大肠直肠癌的CEA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籍以转译成抗原胜肽,刺激人体对此抗原的专一性免疫反应,基因疫苗的基因传递系统,在目前最常用得到为Vical所拥有的裸DNA传递(NakedDNAdelivery)技术,DNA以无封装的方式打入肌肉细胞内,刺激免疫系统中的树状细胞诱导免疫方式。

5讨论

科学家对基因学的操作逐渐成熟,跨国际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即将完成,癌症治疗药物的研发将以基因药物为主流。虽然目前尚无此类药物成功上市,但是从NIH的统计资料来看,癌症的基因治疗将会领先其他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而首先推出上市。预期2010年时,所有癌症将可利用新的基因技术,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治疗[6],使人类不再受到癌症的威胁。

【参考文献】

[1]ErnstE,Possibleinteractionsbetweensyntheticandherbalmedicinalproducts.Part:asystematicreviewoftheindirectevidence.Perfusion,2000,13(12):4.

[2]DeCaterinaR,LiaoJK,LibbyP,FattyAcidModulationofEndothelialActivation,AmJClinNutr2000,71(1Suppl):213S.

[3]蒋淑媛,陈建勋.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J].中化药讯,2008,1(43):15,20.

药物分析论文篇7

1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1.1我国糖尿病病人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检查治疗及自我护理知识普遍缺乏了解一项对216例糖尿病病人调查中发现,58.33%的病人不了解糖尿病的预后情况,21.29%的病人不了解饮食控制的重要性,75.61%的病人不了解高血糖的危害性。有47.9%的新诊断糖尿病病人从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87%的病人不了解如何正确使用降糖药物及如何避免其副作用;60%的病人不控制饮食;72%的病人不会自我监测血糖和尿糖;92%的病人不了解如何适度活动,病程中34%的病人发生过低血糖;88.4%的病人愿意积极配合治疗;90.7%的病人认为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非常必要[2],说明绝大多数糖尿病病人渴望接受全面、系统的指导,从而有效地控制糖尿病。

1.2接受过健康教育后,疗效明显提高有人将98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健康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住院期间向传统教育组的病人进行传统的糖尿病知识宣教;健康教育组则由责任护士按程序对住院病人实施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分别观察两组病人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及认识态度(遵医行为)等3个项目,结果显示:健康教育组分别为91.5%、93.5%、96.0%,传统教育组分别为74.6%、73.4%、,88.1%,(P<0.01、P<0.01、P<0.05)。国外有研究人员将1395例高危糖尿病病人(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糖耐量减低、静坐生活方式者)随机分为教育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由接受过专业糖尿病知识培训的护士对病人进行教育、监督。并由经主治医师进行督促;而对照组病人则不接受任何训练。3个月后随访发现,干预组病人中分别有15%、16%和6%接受了运动、饮食和减重计划,而对照组中相应的比例分别为2%、3%和2%(P<0.05),说明护士教育和医师督促相结合,在高危糖尿病人群中能增加其对运动、饮食和体重控制的依从性,从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1.3随着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给糖尿病的研究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研究发现,糖尿病在发病上不仅与上述生理病理学上的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有关,如工作学习长期过度紧张,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中的突发不幸事件等社会、心理上的不良刺激,都是糖尿病发生和引起加重的重要因素。临床观察进一步发现,大多数糖尿病人除了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以及血糖增高这些大家都熟悉的症状和表现之外,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思维、情感、性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和情志活动的异常,如忧思过度、心烦不安、紧张恐惧、急躁易怒、悲伤易泣等。在对这些病人诊治过程中,单纯用药物来治疗,如口服降糖药或注射用胰岛素,疗效往往不够理想,而同时配合以心理疗法,采取形神合一、身心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常能收到事半功倍或单纯药物达不到的效果[3]。从而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治疗糖尿病也必须重视纠正和消除来自社会、环境的不良刺激,使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恢复正常。在此前提下,再配合药物治疗,身心同治,才能收到满意疗效。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疗法是非常重要的。

2健康教育的实施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工作已由单纯症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相关知识教育)转变。在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早已有了糖尿病教育护士协会。护士作为糖尿病病人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必须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2.1教育针对的人群包括门诊糖尿病患者和住院患者糖尿病患者教育内容可分为:治疗基本知识;糖尿病的本质、诊断、治疗原则、急慢性并发症等。基本生存技能;胰岛素注射、服药、家居血糖监测、低血糖处理、运动饮食调节等;预防知识;生病的处理、足部护理、旅行须知等。

2.2教育模式分为个体化教育、小组教育和患者联谊会

2.2.1个体化教育评估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测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腰臀比;评估患者饮食、运动状况,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是否伴有慢性并发症;了解近期的检验结果;目前接受的治疗方案;家庭背景及支持等。根据评估的结果了解患者现存问题,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每次重点估计2~3个问题,作为本次教育的目标。根据上述已经确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包括个体化教育和小组教育方案,预约下次教育时间。最后通过一对一形式的教育,指导用药细则,调整食谱和运动计划。

2.2.2小组教育以小组为单位,每次15人左右,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营养师、足病诊疗师主讲,通过问答、交流、观看录像等形式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这种教育方式易于提高患者学习的兴趣,而且面对面的交流能够详细而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疑惑,增进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另外,小组活动也为患者之间交流提供了1个有效的平台,有利于更好地配合糖尿病的管理。对于住院患者和出院患者可有不同的计划,住院患者的护理教育计划:住院期间,糖尿病护士和医生合作,为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制定完整的教育计划,积极实施并及时做出效果评价。出院患者的评估教育及跟踪服务:住院患者出院1~2周后常规来糖尿病中心复诊,糖尿病中心的护士要再次全面评估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程度、饮食、治疗、生活习惯及自我管理水平,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患者明确目标实施合理有效的教育。对每个患者教育都需制定明确的目标,目标是因人而异,根据年龄、家庭支持、患者存在的问题而定,下次复诊时评估上次的目标有无实现[4,5]。此后,对每一例糖尿病患者一般进行1~4次的跟踪评估。出院后,患者若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电话与中心护士及时联系。

2.2.3患者联谊会可使患者更多地了解糖尿病知识,并打消因患糖尿病而产生的孤独感。一种最好的方法是与同样患糖尿病的病友交流。现在有很多地区成立了糖尿病病友自己的俱乐部组织。在这些团体组织中,你会遇到糖尿病病友也在学习患糖尿病后如何生活的问题。在一起互相学习,采用新的更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会做得既容易又有趣。如此改变生活和学习方式,对每个病友都有益,并为新的友谊奠定了基础。在这些团体中,许多糖尿病病友聚集在一起,比较他们各自的自我康复记录和交流他们各自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3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

不同时期、不同心理类型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对策。糖尿病患者有以下常见心理状态。

3.1悲观、失望、抑郁心态由于此类患者多是l型青少年或2型经长期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者,需终生依赖外源胰岛素替代治疗。当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或有的经数年至十数年满怀信心地积极治疗,最终药物失效,依靠药物维持治疗的希望破灭,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我们在做宣教时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患者了解到DM目前虽不能根治,但通过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科学用药、保持良好的情绪可以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减轻其心理负担。以宣泄法使患者发泄愤怒的情绪,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DM的治疗前景并请恢复较好的患者介绍经验,消除患者悲观、愤怒和失望的心态,解除心理抑郁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必胜信心。这类患者情绪稳定后均很主动地配合治疗护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2恐惧、焦虑的心理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终身型疾患,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出现种种并发症,加上因缺乏相关知识或认识的片面化,一些病人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也在所难免。他们恐惧被截肢而成残疾人,恐惧疾患带来的难以想象的麻烦,更恐惧折寿和死亡。如有些病人发现其他糖尿病人患糖尿病坏疽或眼底出血时,就怕得不得了,紧张、恐恐惶惶不可终日,有的病人甚至夜不能寐,从而使病情加重。还有的糖尿病病人合并有末梢神经病变,肢体麻木、疼痛,也怀疑得了糖尿病坏疽,担心要被截肢,一天到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方面,对肢体疼麻感觉特别敏感,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服药也难以见效。而其实,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其死亡率远比许多疾病都低得多。绝大多数病人的病情都渴望得到有效控制,病人中的长寿者也比比皆是。对以上所述的这类病人,可用转移注意式的心理治疗,这是一种把患者的注意力从疾病上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以减轻病情或使疾病转向痊愈的心理治疗方法,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说服和影响,转移其注意力,可收到单纯药物达不到的疗效。

3.3怀疑、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出现此类心理的患者多数为初发病且疾病症状较轻或无症状者,糖尿病早期患者一般都症状较轻甚至根本没有症状,有的还可能反常地“红光满面”,给别人一种“体格健壮”的假象。还有的患者误认为血糖高些对身体健康并无大碍,故对疾病采取“不以为然”的态度。还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和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服药治疗。还有些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血糖成功地下降至正常水平,就自认为病已治愈而自行停药,并放松了对饮食的合理控制,也不注意劳逸结合,直到血糖急剧上升,病情变本加厉时才后悔莫及。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反反复复可能使得疾患更加难以治愈,甚至带来致命危险!这时可不与病人讨论病情,等待时机,可先不进入病人角色,但要告知患者家属如何照顾患者,主动关心患者,密切护患关系,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可请同病室的患者与其交流,通过发放糖尿病知识宣传资料、知识讲座及健康教育录像等,让患者逐步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明白它是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坚持长期治疗。

3.4内疚、自责心理有的患者在认识到糖尿病与遗传相关时,便抱怨父母乃至祖宗八代怎么偏偏把病“传”给了自己。有的患有糖尿病的家长在得知子女也患上糖尿病后,深深的内疚感便油然而生,对于这类患者需用真诚的态度使之相信我们,让他把思想顾虑倾诉出来,让患者了解到DM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帮助了解患者的实际困难,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我们运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患者的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合理提供治疗信息[6]。对病情变化、检查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感染和影响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现象。

3.5抗拒对立和矫枉过正心理这是两种极端化的心理。一些由于得病时间较长、并发症多且严重,而治疗效果又不明显的患者,很可能对用药或治疗失去了信心,最后自暴自弃地对医务人员采取不理睬、不信任、不配合的“三不”态度。有的患者为了更快地“降糖”,便过量、过频用药,或过度节食、过度运动,最后造成低血糖,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昏厥。第一种情况单纯心理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需用多种手段配合治疗。第二种情况可用化验单来说明问题,常可收到奇效。

4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

糖尿病人心理治疗的重点是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反应,帮助病人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遵从医嘱。主要有以下方法。

4.1支持心理治疗通过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帮助病人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4.2认知疗法帮助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信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

4.3行为疗法某些行为疗法技术可帮助病人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6:235.

2钱荣立.搞好糖尿病教育是提高和巩固疗效的基础.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1):1.

3刘俊荚,董荣乔,吕璇.健康教育用于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体会.河北医药,2004,26(5):442-443.

药物分析论文篇8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与其普遍具有的结构特征(如手性中心、芳香环、杂环和不饱和性等)具有密切的关联,该特点使得植物来源的新药在作为药物使用的同时,还可以作为先导物进行结构优化,这也对人工合成技术提出了挑战,另外,利用组合化学技术建立天然产物结构数据库,也能使可供利用的化合物结构成倍增加[8]。

2抗癌药物研发

据估计,从1990年至今,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了约25%,当前全世界的癌症病例已经超过1200万,癌症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其中最致命的4种癌症分别为肺癌、胃癌、肝癌和直肠癌[9]。目前,有40%的抗癌药物来源于天然产物,其中植物来源的药物在治疗癌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临床上使用的植物源抗癌药可分为4类:长春花碱、鬼臼毒素(Epipodophyllo)、紫杉烷类(Taxanes)和喜树碱(Camptothecins)。

分离于长春花Catharanthusroseus的长春碱(Vinblastine)和长春新碱(Vincristine)已经临床使用了近40年,其作用机理是通过特异地结合微管蛋白并使之解聚而阻断有丝分裂[10];鬼臼毒素分离于盾叶鬼臼Podophyllumpeltatum,也可结合微管蛋白,在细胞循环的GII期通过可逆抑制DNA拓扑异构酶II使得DNA双链断裂,由于毒性太高,研究人员对其进行结构修饰获得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足叶乙苷(Etoposide)[11];包括紫杉醇(Paclitaxel)及其衍生物在内的紫杉烷类化合物也可与微管蛋白结合,但是并不干扰其组装或使之解聚,其中紫杉醇最初分离于短叶紫杉Taxusbrevifolia,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12];喜树碱分离于喜树科植物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最初由于具有抑制骨髓细胞的严重副作用而被放弃,但在发现其具有抑制拓扑异构酶I的活性之后,又重新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它可以使DNA发生裂解并重新组装[13]。在2002年,仅紫杉烷和喜树碱两种新药就占据了全球将近1/3的抗癌药物市场,总价值超过27.5亿美金。

截至2003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NCI)已经对5886种植物(分别代表2582个种,1358属和288科)进行了样品采集、分类整理和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其中多数来源于物种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热带雨林地区,在该筛选过程中由于采用了中空纤维分析技术(Hollowfiberassay)而使得筛选效率显著提高。经过多年努力,许多不同结构的生物活性成分被分离出来,如香豆素类化合物(Coumarins)、葫芦素(Cucurbitacins)、黄酮类化合物、环烯醚单萜(Iridoids)、木脂素类(Lignans)、柠檬苦素类(Limonoids)、萘醌类(Naphthoquinones)和萜类化合物等。其中有许多正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白桦脂酸和Silvestrol,后者分离于印度尼西亚楝科植物高氏马兜铃Aristolochiafoveolata的果实,它对肺癌(Lu1,ED50=1.2nM)、前列腺癌(LNCaP,ED50=1.5nM)和乳腺癌(MCF-7,ED50=1.5nM)细胞均具有抑制作用[14]。

3癌症化疗药物的研发

针对癌症发生和形成的不同阶段有许多不同的治疗策略,例如清除自由基、分解致癌物、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增强免疫力、调节基因表达和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等。草药和可食用植物等诸多植物来源的产品长期以来就为人们所广泛使用,因此被开发用于癌症化疗用途在安全性上是很有保障的,其中有很多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包括姜黄色素(Curcumin,结肠癌I期临床)、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乳腺癌I期)、大豆异黄酮(前列腺癌II期)、吲哚基-3-甲醇(乳腺癌I期)、芥子醇(Perillylalcohol,乳腺癌I期)、维他命A酸衍生物(Retinoicacid,I期)、苯乙基异硫氰酸盐(肺癌I期)和白藜芦醇(Resveratrol,I期)[15]。其它代表性的化合物还有异甘草苷元(IxocarpalactoneA)和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前者分离于可食用植物茄科的Physalisphiladelphica,其叶、茎部位的提取物可提高奎宁还原酶的活性,已知该酶与人体中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有关,后者分离于原产秘鲁的香二翘豆(Dipteryxodorata,又称黑香豆,英文名Tonkabean)的种子[16]。此外,还有4个从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中分离获得的黄酮类化合物,它们均为强效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绝经后妇女体内芳香化酶的活性而降低乳腺癌的复发率[17]。

在研究植物来源的癌症化疗药物的过程中,又有许多与药物化疗作用有关的新靶点相继发现,如抗突变、抗氧化、诱导HL-60细胞分化、雌激素受体拮抗作用和酶活性的抑制(如蛋白激酶C和鸟氨酸脱羧酶)等。与此同时,一些极具应用价值的试验方法也逐渐建立起来,例如鼠器官培养(Mousemammaryorganculture,MMOC)用于体外鉴定化合物对二羟甲基丁酸(DMBA)所致机能障碍的抑制作用。

4机遇与挑战

尽管药用植物来源的新药研发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在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先导物的鉴定、优化、开发和临床试验都要消耗相当长的时间。据估计,药物开发的周期平均为10年以上,总共需花去超过8亿美金,其中大部分成本都消耗在筛选过程中大量淘汰的先导物上,平均5000个先导物中只有1个成功通过临床试验。提高进入开发期药物的质量和数量,是新药研发人员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药用植物新药研发与其它类型的药物研发相比更加复杂和漫长,目前许多制药公司都在降低其在天然产物研发方面投资的比重,并将资金转移到了疾病的诊断和预防等其它方面[18]。

为了加速药用植物新药研发的进程,需要建立一整套标准化的有关植物采集、生物活性成分筛选和化合物分离纯化的技术步骤。生物活性成分高通量筛选方法的设计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在筛选方法确定之后,化合物或化合物库即可用于生物活性的测定,通过开发天然产物化合物库,用组合化学的手段将各种化合物的特征结合起来,可从一定程度上增加可供选择的先导物的数量和命中率,但这也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19]。同样,化合物分离速度的提高也有赖于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例如,以NMR、MS和高通量X-Ray衍射技术为基础的一些新方法已经成功用于药用植物先导物的开发。有理由相信,从药用植物中发现有利用价值的天然产物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新药研发的一个基本手段。

【参考文献】

[1]SamuelssonG.DrugsofNaturalOrigin:aTextbookofPharmacognosy[J].Stockholm:5thSwedishPharmaceuticalPress,2004,6:115.

[2]ButlerMS.Theroleofnaturalproductchemistryindrugdiscovery[J].JournalofNaturalProducts,2004,67:2141.

[3]HeinrichM,TeohHL.Galanthaminefromsnowdrop-thedevelopmentofamoderndrugagainstAlzheimer''''sdiseasefromlocalCaucasianknowledge[J].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2004,92:147.

[4]FrantzS.2004approvals:Thedemiseoftheblockbuster[J].NatureReviewsDrugDiscovery,2005,4:93.

[5]EisenbrandG,HippeF,JakobsS,etal.Molecularmechanismsofindirubinanditsderivatives:novelanticancermoleculeswiththeiroriginintraditionalChinesephytomedicine[J].JournalofCancerResearchandClinicalOncology,2004,130:627.

[6]BlaskovichMA,SunJ,CantorA,etal.DiscoveryofJSI-124(cucurbitacinI),aselectiveJanuskinase/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3signalingpathwayinhibitorwithpotentantitumoractivityagainsthumanandmurinecancercellsinmice[J].CancerResearch,2003,63:1270.

[7]CichewiczRH,KouziSA.Chemistry,biologicalactivity,andchemotherapeuticpotentialofbetulinicacidfor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cancerandHIVinfection[J].MedicalResearchReviews,2004,24:90.

[8]KoehnFE,CarterGT.Theevolvingroleofnaturalproductsindrugdiscovery[J].NatureReviewsDrugDiscovery,2005,4:206.

药物分析论文篇9

1超因果联系给中医药学的启示

以往所理解的因果联系都是很直观的,因果直接对应,甚至一一对应。但量子物理学[2]揭示出来的基本粒子间的相互联系则可以是超系统超时空的。一个几率波能够与宇宙中的任何其他部分发生联系,且不管它们之间相距多远,作用之间都没有时间间隔。这是一个令爱因斯坦都无法接受的结论,约翰•贝尔却在1964年给出了一个数学证明,并把它叫做“贝尔定理”。紧接着,法国物理学家又用实验证明了基本粒子确实受空间和时间中存在的不可见联系的影响。这个结论使得已经摇摇欲坠的牛顿-笛卡儿宇宙模型最终彻底崩塌。

基于贝尔定理-非局部的不可见的因果律,量子物理学给予第四个启示:人所受的影响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疾病发生发展所涉及的因果联系复杂到无法测定的程度,并且总有医疗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学者不应该去向建立在已经彻底崩塌了的牛顿-笛卡儿宇宙模型上的“科学”俯首称臣[1],也没有必要再用这种科学去解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去分离中药的有效成分。应该承认西医通过现代检测手段检测到了某些病因,但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病因也和通过“望、闻、问、切”所发现的病因一样,远不是导致患者生病的全部原因。既不能过于迷信那些没有思维的仪器,也不能在审症求因的缜密思维过程中过于武断和粗疏,因为中医毕竟是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师承有别,流派各异,或温热,或寒凉……都不乏奇效之例,也都有失误之诊。如何参佐为用,这不仅与医者能否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等中医典籍烂熟于心有关,还与医者是否具有杰出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密切相关。现在,中医已经按照西医的思维方式和医疗模式走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化”道路,传统的一对一师承关系“化”成了班级授课制的中医学院,传授了知识,丢掉了意会,遗失了自己的传统和精华,培养了一批会在西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的实际上已经不能再被称作是中医的中医师。如果目前这种情况再持续十年,现有的能够按照中医思路看病的两三万中医大夫都退休,中国也就没有中医,“疗病之功,莫先于药”的中药也就变成了一堆没有用处的垃圾。目前中国中医的状况是何等的危急。

2能量场给中医药学的启示

从量子物理学中涌现出来的最激动人心的概念就是能量场。在原子尺度上,场无处不在。这不是想象中的可视的实体,它们是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这正象磁铁的磁场不可见,但它能使铁屑产生图案一样。基本粒子跳着永恒之舞[3],它们之间或吸引,或排斥,互相碰撞,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或吸收能量,构筑起一张统一的、连接着整个宇宙的原子关系网。如果说经典物理学的核心隐喻是一台机械钟的话,那么量子物理学的核心则是一张无所不在的原子关系网。

基于能量场的概念,量子物理学给了第五个启示:应该从“场”的角度来理解医药。医药的作用,对于患者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场的作用。在这个能量场中,对靶点的直接阻断所起的作用往往是不持久的,因为阻断或消灭

的只是一个靶点,对于存在于整个能量场中的导致这个靶点出现的、现在还无法知道的种种因素,是无法将其一一阻断或消灭的[4]。这些因素很有可能又会在其他地方构成新的靶点,这也就是西医常说的病灶转移。

中医虽然也没有从能量场的高度来认识人的生命过程,但它的经络学说是不是与能量场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五千年的经验使然?就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而言,别说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远未建立,丁肇中的“反物质”还只是一种猜想,就连量子物理学的基础理论都还处于完善和发展阶段,现在就要对积五千年经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学说进行科学阐释,也许是为时太早了。现在不得而知,留待未来的科学去证明吧。当然,也没有必要轻信他人的毁谤而忍痛割爱。中医药学千万不能重蹈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覆辙,闹出“因为笑才高兴,因为哭才伤心”这样的笑话来。

3全息场给中医药学的启示

杰出的物理学家戴维•玻姆把场看作是宇宙之海中的漩涡,提出了用“全息场”来解释量子事件的非局部关联理论。他把不可见的隐藏的现实称作内含或者“折叠”的秩序,而把外部实在称为引申或者“伸展”的秩序[5]。在他看来,正是“感知透镜”在不断地变化,才有折叠秩序中不同的侧面不断地伸展开来。

全息图是用激光在一个全息盘上创建干涉图式而产生的。光盘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分辨图形,只是当一束激光穿过它,就“好象在池塘中扔了一把小石子”时才出现的一串串同心圆圈罢了。全息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不管这个盘子破成多少片,每一个碎片都包含着所有的完整信息,只是碎片越小,信息就越模糊而已。

基于全息场理论,量子物理学给予了第六个启示:就象“盲人摸象”这个古老寓言所揭示的那样,面对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在世界那“折叠”的内含秩序,在根本上是“盲”的-无法知道大象的完全的实在,而只能有关于它们的直觉的有限的经验。中医的耳针疗法,在过去看起来,也许近似天方夜谭,现在从全息场理论的角度来看它,也许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因为西医只承认可以检测到的“伸展”的秩序,而拒绝承认现在还无法检测到的“折叠”的秩序,所以,它往往比宁愿“舍症从脉”的中医更盲,也更不科学。

一言以蔽之曰,西医是建立在经典物理学基础上的科学,现在量子物理学已经让牛顿-笛卡儿宇宙模型彻底崩塌了,学者没有理由再相信它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中医药学是在几千年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格物致知而形成的理论体系,20世纪以前从未受过经典物理学的影响,它很可能与量子物理学和未来科学有着更多的相通之处[6],中医研究者应该坚定不移地自己走自己的路,力求中医药学的卓然自立,而完全没有必要去顾及别人的多嘴多舌。

参考文献

[1]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北京出版社,1999.

[2]阿莱斯泰尔•雷.量子物理学:幻象还是真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3]戴维•林德利.命运之神应置何方.吉林人民出版社.

药物分析论文篇10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

一、生物制药技术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1肿瘤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54.7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1.2神经退化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

1.3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

1.4冠心病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

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二、生物制药发展分析

未来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

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这种方法到2015年可能会成为心脏等系统临床药物试验的主流方法,而复杂系统(例如大脑)的药物临床试验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药物分析论文篇11

我国临床药学起步较晚,对于临床药师的培养模式仍在摸索与试验阶段[1,2];2006年,卫生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项目(以下简称“规范化培训”)启动。药学病例分析的书写可反映学员的临床思维与职业敏感性的培养情况,是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重要的教学方式[3],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根据规范化培训大纲的要求,学制一年的培训学员需书写至少10份病例分析,学制半年的学员则需书写至少2份病例分析。我院自2010年起成为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目前共招收了20多名抗感染药物专业的培训学员,对抗感染药物专业学员书写药学病例分析的基本情况与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带教教学实践,学员书写的药学病例分析质量均有提高,现将经验分享如下。

1学员书写药学病例分析的基本情况与问题

1.1选题情况

我院自2010年以来招收的抗感染药物专业学员共书写160份药学病例分析。书写药学病例分析选题情况见表1。

1.2书写药学病例分析存在的常见问题

通过整理分析抗感染药物专业学员书写的160份病例分析作业,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四类问题:(1)选题不恰当。包括选题简单,不易展开讨论;或选题偏于宏观、讨论点过多等问题。该问题的实质是学员临床经验不足,职业敏感性较弱,不能很好的选择适宜的治疗事件。这类问题占较大的比例(37.5%),对学员来说是难点之一,应该引起带教老师的重视。(2)讨论及分析。包括没有讨论点、未针对明确的药物治疗事件展开讨论;未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论据不充分、条理不清晰或逻辑关系混乱。此类问题占35%。(3)病史摘要。病史过于冗长、治疗过程描述不清晰,不注意删减和处理病史信息,甚至与药历书写雷同;缺少与主题相关的药物治疗信息,没有强调和突出临床药师干预过程;没有体现结果,不清楚患者是治愈、好转还是死亡。此类问题占33%。(4)其他问题。缺少前言或前言没有交待主要背景;引出的讨论问题较牵强、讨论的目的不清楚;整个文章有较多书写语序、文字书写错误等;总结不切主题、空话套话多;参考文献不注意时效性、格式不规范、文献质量较差等。此类问题占15%。书写药学病例分析常见问题见表2(部分病例分析可能同时存在两个以上问题)。

2药学病例分析的相关概念

2.1定义

医学病例分析(或称病例报告,Casereport)是临床上有关单个病例或几个病例的详尽报告,通过对新发疾病、罕见疾病或某些常见疾病的不常见表现进行详细描述与记录,以引起医学界的注意[4]。药学病例分析借鉴医学病例分析,定义是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一次治疗事件的描述,以具体病例药物治疗的过程及相关问题的分析总结为主要内容;且根据规范化培训中学员作业的要求,明确仅对单例病例进行分析。因此,药学病例分析是1例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1次治疗事件的描述,着重讨论一个问题,强调药师的作用。

2.2内容与要求

参考临床医学的病例分析内容,药学病例分析包括题目、前言、主体、讨论和参考文献5个部分[5],但具体的写作要求有所不同,主要突出药学特点。

2.3作用

药学病例分析的书写可以强化撰写者对不同药物治疗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职业敏感性、拓宽专业视野,从而培养撰写者的药学知识应用能力、药学思维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

2.4药学病例分析质量点评

药学病例分析质量点评要点包括:讨论的问题选择适宜、分析论据充分、重点突出、病史资料简明扼要、用语规范、格式统一。具体根据《病例分析质量缺陷评价表》进行评价。

3药学病例分析写作的教学情况

3.1药学病例分析与教学药历的区别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员容易将药学病例分析与教学药历的写作内容混淆。教学药历(Medicationhistory)是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而为患者建立的用药档案[6],详细地记录患者药物治疗的全过程;且教学药历的书写经验已有较多报道,学员从中获益颇多[6]。药学病例分析和教学药历的内容、特点、功能不尽相同,但目的一致。对于药学病例分析写作的教学通常先将药学病例分析的概念以及内容以授课的模式向学员进行介绍及举例说明,并且着重讲解其与教学药历的区别。药学病例分析与教学药历的比较见表3。

3.2各部分内容的书写要点

药学病例分析的题目应突出讨论主题,简洁清晰,尽量体现临床药师作用。前言介绍主要背景,引出讨论问题,阐明讨论的目的。主体即病史摘要,应包括患者一般情况、阳性体检与辅助检查、与主题相关的疾病情况(简要概括)、与主题相关的药物治疗(详细且条理清晰)、治疗经过(强调和突出临床药师干预过程)、应有结果体现。如果病情复杂、疗程长等可辅助图表,注意书写需详略得当,与主题无关的治疗内容应舍弃,切记无关文字过多,冲淡主题。讨论部分应对该治疗事件进行讨论及分析,最后进行总结,是临床药师工作的切实体会;且需要学员具有文献检索能力,分析、归纳与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是药学病例分析的难点。在书写过程中应注意,选定主题和理论知识应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分析对比;应体现临床药师的逻辑推理与分析思路;注意相关因素的全面甄别;注意参考文献的引用和分析,参考文献要求引用准确,文中标注清楚、著录格式统一;还应注意文献质量,重视时效性及权威性,尽量保证国内外文献兼顾等。

3.3点评标准的告知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员明白药学病例分析的写作要点,培训老师还应将质量点评的内容告知学员。学员在了解质量点评要点后,可对应评分点对已完成的初稿进行修改,以达到药学病例分析的写作要求。

4讨论

药学病例分析的书写是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临床药师以其职业敏感性和专业视野,善于发现“不普通的事”。包括常规治疗中、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特殊病理状态(肝、肾功能不全)、特殊药物(华法林、环孢素、丙戊酸)治疗以及特殊治疗方案[血透、腹透、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中出现的“不普通的事”,然后用简要、清晰、详略得当的语言概括事件的发生经过。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归纳与总结问题,在书写过程中需注意理论知识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分析对比,体现临床药师的逻辑推理,重点在于体现临床药师在治疗事件中的作用。其书写要求与目前比较公认的方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即“问题导向性学习法”一致。

药物分析论文篇12

 

当前《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依托《中国药典》,基本不涉及外国药典内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外国药典主要包括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欧洲药典、日本药局方和国际药典),而外国药典内容可作为开展《药物分析》英语教学的最重要、最直接源泉。尽管目前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尝试采用了双语教学法对本科生的《药物分析》实施教学,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3-7],但通过国内外药典对比学习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仍未见报道。为此,本文将国内外药典对比学习的教学方法用于本校药物分析双语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新型

 

《药物分析》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实用性药学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1《中国药典》与外国药典对比学习开展《药物分析》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各领域对外合作和国际性学术交流日益增多,药学领域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方法的学科,其不仅要求会用药品标准检验/评价药品质量,还要求会研究药品质量规律,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在当前各个领域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药品质量评价/控制方法及药品标准也要求国际化,这就要求药物分析工作者研究我国药品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药品标准,并能制定符合他国要求的国际化药品标准;另一方面,药品生产领域的迅猛发展,外国独资、合资等大型制药企业和科研单位对既懂专业技术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正逐年增加,要求医药类人才能阅读英文期刊,能撰写发表英文论文,能在国际学术会议中用英语发言[8]。

 

显然,大学英语四、六级教育不能适应上述药物分析专业英语的实际需求,而外国药典内容可作为开展《药物分析》英语教学最重要、最直接的来源,其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药物分析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顺应当前形势的要求,且通过与《中国药典》内容进行对比教学,还将助力于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各国药品质量控制手段的异同和进展。因此,通过《中国药典》与外国药典对比学习,开展《药物分析》双语教学可为药学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英语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2教学实施

 

开展《药物分析》双语教学很重要,而《中国药典》与外国药典对比学习是开展《药物分析》双语教学的有效方式,作者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2.1教学目标

 

《药物分析》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建立药品质量第一的观念和严谨科学的作风,始终围绕药品质量问题研究控制药品质量的规律与方法;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研究已知化学结构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让学生能胜任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评价/控制工作,并具有探索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9]。教师应给学生反复强调,英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工具,应尽量掌握,如果不能听懂或者难于接受,可先少用英语,用中文即可,以掌握课堂内容为主。

 

2.2学情分析

 

进行双语教学前,教师需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总体了解,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平均英语语言能力,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英语水平,才能有针对性地在课程上使用相应层次的英语表达。如果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低,教师就得注意多用简单易懂的词汇去讲解,或辅助用汉语进行解释,或将要表达的英语内容写到PPT上,让学生边看边听(或跟着老师一起阅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2.3教学内容及计划

 

《药物分析》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3个板块:①总论部分,包括药品质量标准,药典及药品质量评价基本内容;②各论部分,七大类经典化学药物,中药制剂及生物制品分析(鉴别、检查与含量测定方法);③药物分析相关应用及技术,包括在新药研发、制药过程监控、临床药学研究及非法添加物检测等领域中的应用及技术。建议本门课程学分为6.0,理论教学总学时为66,各部分教学内容学时安排见表1。

考虑到各国药典对同一类(或同一种)药物的质量分析方法不同,作者主要选取各论内容开展《中国药典》与外国药典对比学习。而对于总论内容,各国药典基本相似,可在总论对一些专业词汇及基本原理进行双语教学,为各论内容的各国药典对比学习奠定基础;对于最后一部分内容(药物分析相关应用及技术),可参考英文文献并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双语教学,对所学药物分析专业英语进行巩固和提升。

 

对于各论部分(七大类典型化学药物分析)的教学内容设计,首先按照教材学习每一类药物在《中国药典》所规定的质量分析方法(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而后学习该类药物外国药典所规定的质量分析方法(与《中国药典》的分析项目一一对应)。即学习完《中国药典》的鉴别方法后,紧跟学习外国药典的鉴别方法,再分别对比学习检查及含量测定,通过这种对比方式,使学生们易于理解和掌握国内外药品标准的异同。

 

2.4教学方法制定

 

基于制订的双语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情,教师要制定出适应本校药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如可结合提问式、PBL式、案例式或讨论式等方法来开展双语教学。如,课堂上教师可先请学生当场阅读英文内容,而后用英语提出问题,学生用英语作答,也可以小组形式讨论(鼓励用英语讨论)后再作答;可用“PBL+讨论式”,教师提出问题,课后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并制作英文PPT,课堂上让学生英文介绍PPT,并进行讨论;也可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师先用英语介绍某一药物的结构母核、官能团及相应的理化性质,并介绍此类药物生产工艺及可能产生的杂质,然后安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结合教材英文讨论其质量分析方法(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再请学生回答讨论结果。

 

2.5课后作业及思考题设置

 

教师用英语设置课后作业及思考题,并要求用英语完成。设置的作业可简单一些,在课堂笔记或教学PPT中可获取答案,学生只需用英语整理、总结即可,如某药物的国内外药典分析方法有何异同。另外,设置思考题可供有余力的学生在英文文献或参考书中寻找答案,如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硫酸阿托品片剂的含量测定采用提取后的非水溶液滴定法,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测定。这种方式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英语阅读、写作能力。此外,作为对学生的鼓励,可在作业簿或下次课上,及时用英语对答案进行评述,并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书面或口头表扬。

 

2.6教学反馈

 

上课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随时交流,了解学生对于双语教学的看法和要求,并及时对自己上课的方法、内容和进度进行调整。如,作者讲授外国药典收载分析方法的PPT是全英文的,前几次课也大多是英文讲述,学生反馈较难听懂,随后就调整了教学方法,英语读完后,再用中文简单重述一遍,并用中文注释一些专业词汇,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学生如果不能听懂或者难于接受,可多用中文,英文慢慢跟进。

 

3教学体会

 

通过对我校药学专业学生进行了基于《中国药典》

 

与外国药典对比学习的《药物分析》双语教学实施,作者有如下几方面的体会:

 

3.1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外国药典及开展双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兴趣和自信心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双语教学实施得当,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自信心,不仅仅可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第二语言表达及应用能力。如教学过程中通过举一些实例反复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强烈的学习动机必然会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学习效率;课堂上或课后注意随时用英语鼓励、表扬学生,让学生有成就感,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用双语学懂、学好本门课程知识。

 

3.2注意因材施教

 

教学的重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模式为主导,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可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先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英语水平,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如学生没有需求或难于接受,可先用中文,英文慢慢跟进;如学生英语水平较差,减少英语使用比例;对于个别基础较差学生,鼓励他们自发学习或跟进学习。

 

3.3尽量双语设计PPT内容

 

当前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育仍以汉语为主,大部分药学专业本科生的英语水平均较低,如采用全英文PPT授课,还是难于实现教学目的,而采用中英文对照的PPT,学生更容易接受,且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和信心。

 

3.4注重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国内外药典

 

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比较国内外药典药物分析方法的异同,如国内外药典对同种药物的分析方法不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方法的利与弊,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方法的局限性,或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方法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如,对于阿司匹林原料药的含量测定,2015年版《中国药典》采用直接酸碱滴定法,而美国药典(USP36-NF31)采用剩余量滴定法,有何利弊;再如,《中国药典》与外国药典对某种药物中的杂质检查数量及限度要求不同,有何考究。

 

4结语

 

尽管开展药物分析双语教学不易,但十分必要,而《中国药典》与外国药典对比学习是开展该课双语教学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其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药物分析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顺应当前形势要求;还能通过与《中国药典》内容进行对比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各国药品质量分析方法的异同和进展,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注意因材施教,双语设计PPT内容以及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国内外药典等方面。尽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索研究,如学习效果评价、考核方式和有效运用等。

 

参考文献

 

[1]石娟,傅强,郭琦.《药物分析》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6):684-685.

 

[2]胡丽萍.中医高等院校公共英语、医学英语及双语教学衔接问题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6,22(22):123-125.

 

[3]郑辉,李世军,郑卫新,等.药物分析双语教学的微课设计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11-112.

 

[4]陈阳,李容.药物分析双语教学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4,41(272):209-211.

 

[5]郑辉,郑卫新,李万梅,等.双语教学在药物分析课程中的实施与思考[J].高教前沿,2013,(1):70-71.

 

[6]郑艳.药物分析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药学实践杂志,2008,26(3):224-225.

 

[7]李清,崔艳.药物分析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探索[J].药学教育,2013,29(3):60-62.

 

药物分析论文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462

药物分析课程是药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是研究及发展药物质量控制的学科,其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及研究内容已被拓宽至药学领域中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药学教学及科学研究中每个环节均需要药物分析课程的技术支持。近年来,我校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该教学模式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还需与药学科学研究中的实践相结合,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型教学方式与“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型及研究型教学模式相结合,为学生营造一种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重点培养其创新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1多种教学方式的实施

1.1药物分析课程中的基础专业知识、相关内容及重要范例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 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物分析》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一版(以下均简称为“第一版”)中,一些章节的内容包括药学分析的基础专业知识、相关重要内容,以及一些分析实际应用的范例,这些都是学生进行进一步学习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的基础理论。例如,绪论、药典概况、药物鉴别、含量测定方法、体内药物分析、中药制剂分析、生物药物分析等内容。对于上述章节的学习,将安排16个学时,并采取授课教学模式为主以及案例教学为辅 ,对药品质量研究进行系统全面的介绍,保证药学知识体系的规范性、全面性及系统性。

1.2各部分内容采取讨论式的授课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版教材中内容均按照药物化学结构分章节,但是,其中多数章节里典型药物质量控制方法在分析化学中多有讨论,并未有更多的新知识和新理论。第6章至第18章内容的授课方法上,教师尝试进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创设启发性的问题,并以此为导向,引导所有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则进行最终总结和补充,课时总共安排24学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章节内容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则依据药品质量控制分析中的基本规律,设置不同类型的探讨启发性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查阅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开展自我学习,遇到问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应就讨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以保正学生能扎实的掌握药学分析课程的基础知识。

1.3针对药学分析中的前沿及热点问题,结合学生自主科研,开展相关研究性教学 针对第一版教材中关于药品质量分析中的现代分析技术等药学前沿及热点问题,结合我校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研究实践性课题,运用药学分析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及技术对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使学生的科研活动与教师的教学合二为一,实施研究性的教学方式。本学期末,安排10课时左右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进展,归纳总结并讨论,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题进行专题研讨,药学分析教研室所有教师均参与讨论,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指导和纠错。

2讨论

药物分析课程是药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药物分析是发展和研究药物全面质量控制的一种“方法学科”,是药物科学发展和研究的“眼睛”,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及研究内容已被拓宽至药学领域中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药学教学及科学研究中每个环节均需要药物分析课程的技术支持。更有人形象地将药学分析比喻为药学研究中的“万金油”,

《国家中长期(2010-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我们国家要在新药研发及生产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首先需要一批优秀的药学方面人才,特别是具有高素质、高文化的研究类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肩负着社会进步及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就是教学工作,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评价一所高校教育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尺。近年来,我校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方面实施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该授课模式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还需与药学科学研究中的实践相结合,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型教学方式与“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型及研究型教学模式相结合,为学生营造一种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重点培养其创新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3结语

国内外研究性高等院校的药学教育不再把目光仅聚集对学生灌输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在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等方面,而是更多地去考虑学生在本学科发展的整体大环境中是否具有研究才能及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教学的人才教育经验,对原有的教育方式进行深入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综合教学,兼顾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教学双方的同步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真正地培养出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有较强发展及创新潜能、“德智体”全方位发展的药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姜楠,张文顺. 《中药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7): 249-250.

[2]祁秀玲,陈俊荣,于永军,等. 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药物制剂技术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12): 160-161.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