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体系实用13篇

能源管理体系
能源管理体系篇1

能源;管理体系;节能减排;体系建设;分析

近年,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推进,能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变得日趋紧迫,能源利用的科学化管理变得急迫和必要,随之而来,老旧的能源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够适应新的能源格局的要求。因此,建立新型的能源管理体系成为必然,建设和完善新型能源管理体系也就成为节能减排工作走向科学化、长效化、标准化的必然要求。单纯的节能减排工作应向全面的能源管理体系发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其发展的基石和保障,科学系统的能源管理将是未来能源使用的必然趋势。在国家日益加大推动节能减排力度的形势下,能源使用也逐渐由粗放化、分散化向科学化、体系化转变;由能源的简单使用向能源的高效利用转变;由以往只注重“结果”的能源管理向注重有效的过程控制转变。

1.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1社会意义和作用能源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是对能源系统的全面管理,已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及基础,做好能源管理的体系建设利国利民,影响深远。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推进落实;有利于提高全民的节能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自然观;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开发、资源利用的协调和统一,有效促进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2对企业的意义构建能源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支撑,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能源管理体系为企业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供可靠而又长效的制度保障,继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持续有效的能源管理达到科学、合理、高效用能的目的。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管理中还存在如:节能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节能标准执行不严格、节能技术获取渠道不畅通、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不规范、节能目标责任不明确等诸多问题。为此,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为企业全方位解决能源利用领域的诸多问题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同时为国家能源战略的持续推进提供正面支持。

2.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2.1能源管理体系遵循系统管理原则,实施的是标准化管理从系统的全过程出发,通过实施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注重建立和实施过程控制,使组织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不断优化,通过履行节能监测、组织能耗计量与测试、组织能量平衡统计、组织能源审计、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自我评价等措施,不断提高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性,发挥出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能源管理承诺和方针并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或使用目标[1]。

2.2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以国际上通行的P-D-C-A循环作为过程运行模式,组织采用“策划-实施-检查-处置(Plan-Do-Check-Act,PDCA)”的运行模式[1]。通过P-D-C-A过程运行模式的实施,使各过程之间的输入、输出和控制要求明确,达到相互衔接,相互协调。

2.3能源管理体系模式的基本原理能源管理体系模式遵循的是系统管理原理和“P-D-C-A”过程方法,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1]。通过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改进,用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范,对组织内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进行控制和优化,实现能源管理方针和承诺,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或使用目标。

2.4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模式根据管理体系模式构成的基本理论、国际实践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设计了我国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在管理承诺的基础上采用“P-D-C-A”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为兑现管理承诺、实现能源方针和目标而进行策划、实施、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等过对能源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3.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分析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依据GB/T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1]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050001:201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使用指南》[2],本标准于2012年12月31日,于2013年10月1日实施。根据管理局的实际情况,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可以采用多种方案进行,方案一,按照新标准,结合海上油气开采的实际情况,重新建立一套独立的能源管理体系;方案二,依托管理局现有管理体系,集合颁布实施的能源管理文件,进行体系整合。

3.1建立独立的能源管理体系方案一,按照能源管理体系的标准要求,结合管理局能源管理现状,建设独立的能源管理体系,可构建管理局能源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换的管理模式,但需要开展的工作也是繁多复杂的,如:编制能源管理体系手册、建立所有标准要素范围内的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并形成相应的记录、图表及文件管理;然后,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应培训、学习、宣贯和督导PDCA循环管理的实施等。该方案的实施存在主要问题如下:体系建设工作量巨大,并且与管理局现有管理体系(如HSE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存在相当大的重复,导致体系运行管理可能出现界面不清、权属不明等问题,有碍能源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实施。

3.2充分利用现有管理体系进行体系整合

3.2.1方案思路方案二,根据GB/T23331中的规定,“组织可将本标准与其他管理体系要求进行结合”[1]。充分利用管理局现有体系资源,合并部分体系内容,对不满足标准要求的体系结构进行调整,并结合管理局目前已经建立并有效运行的管理文件,对体系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包含能源管理体系要素、结构科学合理、程序顺达、管理规范的能源管理体系,达到各个管理环节全面受控。该方案可避免建立独立的能源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较大减轻体系建设工作量,并与管理局现有其他管理体系进行有机融合,其运行管理不会造成大量重复的管理工作,有利于管理局各项工作持续推进。

3.2.2方案实施方式结合管理局的实际情况,将能源管理体系纳入管理局综合管理体系,与HSE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平行。具体建设方式如下:体系结构仍然遵循原有管理体系结构,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严格遵循《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中之要求进行编订。与管理局其他已有或交叉内容,重新整合,重复内容不作新的规定,各业务部室的责权利重新划分,明晰管理界限。作业文件在原有制度文件基础上进行有益补充,增加生产工艺、工程项目管理和能效控制方面的内容。对具有能源管理特性的要求,不能与现行体系要素实施有机融合的要素,则在管理体系中进行相应的增加。整合后的能源管理体系包含能源管理、设备管理、生产工艺、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科研等诸多要素,在管理局综合管理体系框架下运行,形成统筹管理的独立运行体系。

3.3方案分析结论对方案一和方案二进行评估后,结论为:结合管理局目前已建立并有效运行的管理体系,开展各体系间的整合,形成具有现代能源管理特性的新型能源管理模式,是一种可行且经济的能源体系建设思路,方案二可行且符合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优势如下: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与管理局综合管理体系中相同要素有机整合,既能体现能源管理的特性,又规避了交叉管理中界限不清,多头管理的弊端。2)对《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中所涵盖的能源管理要素做了有益补充,为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打下坚实基础。3)避免独立建设体系造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浪费。4)减少后期实施的各项成本风险和推行难度。

4.能源管理体系的实践

4.1实施过程能源管理体系是管理局整个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由能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三层文件有机构成。管理手册是能源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各部室和员工进行能源管理相关活动的行为准则。确立了公司发展的能源方针和目标,对公司能源管理提出总体要求,规定公司能源管理的总原则,使得公司各部门、作业公司、研究机构、工程建设单位等在具体工作中有据可依,提供方向引导。划清业务部门或单位间的责、权、利,解决界限不清问题的困扰。对开展能源评审和绩效考核提出具体标准,大大提高执行力度和深度,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建设,强化了日常管理。对周期性、预防性管理提出管理要求,弥补原有管理中的不足,手册即注重现场人员的管理也注重提高节能意识和技术素养,在注重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沟通的同时也强化了与承包商的信息交流,从项目的源头就开始强化高效治理,减少后期治理或补救式治理的管理成本和建设成本。对于勘探、开发、工程建设、投产、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作出了要求,实现全程管控,项目从设计初期开始管控,各设计参数、监测和数据采集有机结合,实现能源数据监测和能效评估的时效性。注重合规性评估制度建设,杜绝能源评估的随意性和非理性事件的发生。内审、外审与预防性管控相结合的管理设计,可以实现有效监控,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处置,达到防患于未然。程序文件主要对各项管理程序进行规范和确认,包括有法律法规、能源评审、基准管理、人员培训、运行监控、内审管理、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记录控制等管理过程实施程序管控。作业文件是整个管理体系的第三层文件,基础性制度文件,是对现场实施制度管控的依据,同时,该层文件也对现场具体执行方进行业务和技术指导。该部分定期和不定期修订,持续完善,适时增补调整。在制定和修订时需要对现场做全面和细致的调研,接地气、可操作是作业文件的核心。

4.2实践经验

4.2.1分层管理降本增效在能源体系建设中按照管理的层级不同,体系的设计采用分层控制,主要涵盖管理层管理手册、执行层程序文件、生产作业层的作业文件,做到层级分明、责权利清晰透明、专业细致精准全面、可操作性强,保证各个层级无缝衔接,有的放矢。通过对管理流程的细化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也降低了管理成本。

4.2.2分类控制细化权重在能源的使用中采用分类管理,这在《能源使用管理办法》中充分体现,依据生产作业的实际需求,公司日常使用的能源主要集中在自产的天然气、原油、成品柴油和外购的电力,细化这几种主要能源的使用规范,制定定额管理标准成为必要,对于主要的用能设备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为进一步提高设备的用能效率打下基础。用能的分类管理可以清晰的划清能源使用中的权重,实现分类控制,有侧重的管理既确保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又简化了管理流程,规避了多头和模糊式的管理造成人员和资源的浪费,这些在天然气的综合利用中尤为突出,取得满意的实际效果。公司通过建立长效的天然气利用治理机制,大大提高了伴生天然气的综合利用水平,有力推动了区域开发的进程,使原有的点式分布的开发模式向区域化,点面结合的开发模式转变,能源利用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4.2.3精细化、长效化管理各项制度的建立一定是服务于现实的需要,精细化管理对细节意识、服务意识、规则意识、系统意识的把控是常规管理的基础,细化、求精的管理理念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将成为今后公司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逐渐补充能源管理要素,细化流程控制,逐步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将会成为常态。建立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只是能源管理的初级阶段,积极推动建全和逐步完善能源管理体系的长效机制才是提高能源管理水平的关键。渤海石油管理局早在“十一五”期间就将科学化能源管理提高到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能源管理长效机制成为各级领导和部室的共识,持续完善体系建设将是管理局一项长期工作,并将坚持不懈。

5.结束语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既要有政府的引导、行业专家的指导,更要有主体企业的扎实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政绩工程,要注重实效,防止流于形式。能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应以节能管理为抓手,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能源管理的长效机制,将管理的制度规范化、系统化和将制度创新引入管理制度的设计、优化、完善过程中,保证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和高效实施,这将是能源管理工作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能源管理体系篇2

2014年8月份,南宁卷烟厂依据《能源评审管理程序》要求,进行了厂区全范围的第一次能源评审,评审中对能耗数据统计、分析显示万支卷烟综合能耗(kgce/万支):由技改前2012年2.66,下降至技改期间的2013年2.61和2014年上半年2.03,若以2012年为基准,下降幅度为1.88%和23.68%。

数据表明:南宁卷烟厂在技改中能耗有显著下降,且有持续下降的趋势。为找到其中优秀的节能经验,结合公司推行的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构建广西中烟卓越的能源管理模式,笔者对南宁卷烟厂“十二五”技改能耗管理经验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均衡用能设计的目的和潜在利益

将均衡用能引入动力供能规划和产品的工艺设计中,能减少企业技改项目建设和投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利能耗影响。在实现均衡用能设计的过程中,企业及其竞争力、顾客和其它利益相关方都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利益。潜在利益可包括:

通过优化布局和能源绩效参数的使用而降低能耗,使过程更稳定和高效;促进革新和创新;增强员工的动力;提高对节能降耗的认知;降低能源管理的风险;改善内部和外部信息交流。

二、建立整体性和前瞻性的能源战略

在三大类型(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的节能方式中,企业往往重视技术节能或(和)管理节能,而忽视结构节能。而在国家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更多的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石化能源的比重,会是长期贯彻的方针。

南宁卷烟厂技改过程中,锅炉使用天然气替代柴油(重油)做燃料,同时引入光伏发电项目,均是出于整体性和前瞻性的能源战略的考量。

制定能源战略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 产品工艺相关的问题

企业将均衡用能引入产品工艺的设计和开发,需考虑下列相关的问题:

一是早期引入,即在设计和开发过程初期确定能源因素;二是工艺的复杂程度,可将多种工艺利用DOE方法,优选固化;三是多准则概念,即考虑主要相关的能源消耗和能源因素;四是在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考虑取舍。

(二)信息对称原则

信息对称交流包括内部和外部信息交流。

内部信息对称交流需要建立从员工获得有关均衡用能有关问题信息反馈的机制,如制丝车间的真空回潮工序在作业时,蒸汽能耗峰值超过10t/h,每个生产批持续时间约在30分钟,属于间歇式、爆发式的能耗环节,动力车间锅炉的供汽负荷为保障其峰值用汽量,会长时间维持较高负荷的输出状态(以20t/h锅炉供能为例,火力调节至80%以上),但蒸汽耗量长时间处于3-4t/h的能耗水平,造成典型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大马拉小车”的状况。

通过加强制丝车间用能信息的通报,使动力车间锅炉班组准确掌控用能量的变化,就可以避免锅炉长时间的高负荷空耗,形成用能联动管理机制。

外部信息交流可以迅速提升能源绩效,稳步引入均衡用能设计价值和利益的机会。外部信息交流关键在于节能政策、行业节能技术、经验交流等。通过外部信息交流,仅空调系统节能一项可发掘的节能量占空调系统能耗的25-30%,约占全厂总能耗的10%。

依靠外部交流学习的空调相关节能机会如下:

一是空调智控系统,利用主机智能节电器、计量系统、远程监控三大功能模块,减少了绝大部分不适当、适时调控的能耗;二是根据现有冷冻/却水循环系统的运行参数,计算现有系统的实际功率和效率,找出系统的“最佳工况点、最佳匹配点、水力平衡点”,由厂家专业设计,量身定制高效节能泵,替代原有的常规水泵或用智能节能(Smart Power Saving,SPS)技术应用到电动机节能控制上;三是空调动态冰蓄冷(冰沙蓄冷)的应用,以实现“夜间蓄冷、白天供冷”,“夜间蓄冷”保证主机在最高能效比运行,“白天供冷”正做到“用多少冷就给多少冷”。

提倡环保意识,既省钱又节能;四是利用天然冷源,过渡性季节,不必开制冷主机,完全可以冷却水塔达到降温效果等。

三、推行系统化节能管理模式

(一)系统化管理的作用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调查发现:组织推动一次性的节能改进活动后,可能因为缺乏适当的管理机制,无法形成有效的节能效果。一次性的节能改进活动如图1所示。

但是,当组织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后,可以透过系统化的PDCA的管理循环,引导组织持续改进节能绩效,降低能源使用成本。持续改进的能源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

南宁卷烟厂在技改过程中,也在探索能源管理体系(GB/T23331-2012)的充分应用,不仅利用过程方法加强能源效率的管理,还更深入研究了管理系统方法对能源效率的整体影响。

在建设能源管理体系时,明确了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要素和过程,利用系统能源效率管理理论和过程方法对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进行优化和控制,运用P-D-C-A的管理模式,实现对能源管理全过程的用能控制和持续改进,形成了“过程-系统-持续改进”型的能源管理体系应用思路,如图3所示。

(二)预先行动的方法

将能源因素引入产品工艺的设计和项目建设(或改、扩建)规划期,寻求预防不利能源消耗、能源效率影响的发生,它提供了一个在产品全工艺周期和项目投产运行中预见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系统的机会。采取预先行动,可大大增加获益的机会。反之,在产品工艺的设计和项目建设(或改、扩建)规划期末考虑能源因素的影响,等到产品上线、项目投产后,再采取降低能源消耗或提升能源效率的措施将增加数倍的难度和风险,甚至出现无药可医的严重后果。

南宁卷烟厂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中,通过对GB/ T2331-2012标准“4.5.6设计”条款的反复学习和解读,在技改阶段就适当进行了合理用能评估,如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标准、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及有关部门规定的其它内容;用能总量及用能种类是否合理;是否采用先进节能工艺技术;是否达到国内外能耗先进水平;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产品目录;能耗指标分析;采用的节能技术措施和预期达到的节能效果分析;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是否合理、先进;经济效益分析等。

这种预先行动的方法为技改后节能降耗打下了笃实的基础。

(三)认真执行现行管理体系

南宁卷烟厂能源管理体系的程序(主要管理过程应用)文件以质量管理体系现有流程为基础,能源计量设备管理纳入计量管理体系控制,主要用能设备的能源绩效参数控制结合TnPM活动制作看板进行有效管理。能源管理的意外事故、紧急情况或潜在灾难的预案规定,通过修订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应急预案来体现,这些融合式的体系推进形式,将能源管理的模块工作有机融入了已成熟的管理标准,减少了新体系推行的难度和效果不可预知性。

(四)方法学的应用(多学科方法)

在GB/T23331-2012标准中,提出“方法学”的要求,如“4.4.3 能源评审要求”,南宁卷烟厂以提升能源绩效为目的,利用多学科优势结合的方法,将最佳节能实践或优秀经验加以固化,形成一套方便使用的节能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通过相关学科的引入,将精益能量分析、基本负荷分析、最佳技术评价、夹点分析、物料平衡、物流分析、统计模型分析等方法应用于能源管理体系策划和运行中,可提高将能源因素引入产品的设计和项目规划的成功性,具体的开发应用由能源管理的多职能小组来完成。确保所有相关的经营职能都对能源消耗、能源效率的改善有所贡献。

四、精细化用能的部分理论分析

(一)产品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方法用于确定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相关的能源因素和能耗影响,以此帮助制定设计方法。减少产品能耗影响的设计的局限性和主观性。充分考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可确保:

产品生命周期中最相关的能耗影响被确定;对那些主观上认为能耗影响很小,而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流程或工序加以考量;不仅仅关注产品本身的能耗影响,还要关注产品在生产系统中的能耗影响;能耗影响不从一个生命周期阶段转移到另一个生命周期阶段,或从生命周期的某一中间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

如热气流烘丝工序,温度控制一般设定600±50度,较大的温度波动会造成能源浪费,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的观点来审视,此类产品工艺有高能耗的特点,如果不能将工艺余热充分利用,则其相关牌号的产品均会被附上高能耗的标签。

整合要求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和能源因素有助于确保在权衡大多数设计决策后找到适当的节能方案:

在不同能源因素之间进行权衡。为减少产品烟丝量所进行的优化,可能会对其卷包效率或终端消费产生消极影响,可以比较每项方案的潜在能耗影响,促使决策者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在能耗、经济和社会利益之间进行权衡。这种权衡可能是有形的(如低能耗成本、减少有害废物)、无形的(如方便性)、情感的(如形象):通过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有益于环境,可能增加初次成本,但同时也会产生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低碳经济)。

在能源因素、技术因素和(或)质量因素之间进行权衡。如:设计决定的某种材料,可能会对产品的能耗产生消极影响,尽管该材料本身是对质量提升是有益的。具体见图4。

(二)物质流成本核算――资源节约、再生利用和能量回收利用

在不对产品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前提下,优化其所需资源(材料和能量)的使用,减少所用材料的数量和有害性也可使制造和工艺过程中废弃物(废能量)的产生最小化。

ISO 14051物质流成本核算(MFCA)标准是“环境管理计算”的主要工具之一,该标准主旨是提高生产过程中预期物质的产出以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从而帮助组织减少成本,物质流成本核算是一种能够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其物质和能源的使用活动的潜在的环境和财务后果,并通过改变这些活动,寻求环境和财务改善机会的管理工具。

物质流成本核算通过开发物质流模型促进物质使用活动不断增加透明度,这种物质流模型以物理单位跟踪和量化组织内的物质流和库存。在物质流成本核算中能源可以包括在物质中或单独量化。由物质流产生和/或与之相关的任何成本随后量化并分配到物质流。物质流成本核算尤其强调与产品相关的成本和与物质损失,例如废物、空气排放、废水等相关的成本的比较。

MFCA 的理论根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在MFCA方法中,先根据物质的物理单位如重量、体积或容量等计算某个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和能源等,然后相应换算为资金单位,来计算生产成本。MFCA 仅供组织有效计算生产成本而用,与组织需要对外公布财务数据而依据的财务成本的法律和法规无关。MFCA方法适用于任何组织类型,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等,无论是大型组织还是小型组织。

(三)将能源基准变成活动的标尺

能源基准是测量与能源绩效有关的特性的方法。该测量可将具有相似工艺的、早先的产品或竞争者的产品作为基准进行比较,衡量当下的能耗水平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为了基准的先进性,应依据更详细的分析结果对特性选择进行定期验证。然而能源基准经过分析和统计确立下来的通常是一组固定数据,可方便比较一段时期的能源绩效;但对于时刻受不同因素影响而不断波动的能耗来讲,其对比的意义重要性则不大。为了让能源基准也变成活动的标尺,可以用E-P工具将能源基准赋予一定的条件,并分析出相关变量的影响度,让能源绩效和用能环境关联起来,随时可以利用能源基准动态了解当下的能源绩效状况。

如图5表明了产品生产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同时,对于如何提高能源绩效,给出了分析的基础依据。

从图5可以看到企业的电能消耗与基础电量E0、企业产品量P以及与生产有关的各种能源变量a有关:E= E0+aP。在基础电量E0、企业产品量P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变量a非常重要,能帮助找出用于非产品生产的能耗以及产品生产中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降低变量a,提高能源绩效,达到节能。

参考文献:

[1] 张晓光.一般均衡的理论与实用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美)丹尼尔・耶金著,朱玉摹⒀种久粢.能源重塑世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

[3] 史兆宪,赵旭东.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能源管理体系篇3

引言:能源,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概念来讲能源就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转化的物质。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对能源的使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能源的开发。能源不仅是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成本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管理体系能够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同时降低企业的能源消耗,从而在节约能源成本投入的前提下保护环境,在企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我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构建正处于发展初期,由于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利润的增加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优秀表现,不仅国家将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上日程,各企业也纷纷将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必然会为企业的发展,为环境保护带来巨大的贡献。

一、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构建的前期工作

    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是以能源高效管理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发展起来的对企业能源供应的实时监测、分析和控制系统。运用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我们能够实现对企业生产和经营中所需能源的高效调配,在组织好企业生产和运营的前提下对企业能源使用进行有效控制,达到降低企业能耗的目的。

1、准备齐全的设备设施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进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构建时,我们首先要对企业的能源耗用结构进行分析,并针对能耗结构进行能源管理系统构建的初步计划,按照计划进行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交换机、服务器、办公场所、办公设备等硬件设备的采购和配备,为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构建提前做好设备配置。对于化工和机械生产企业,想实现能源管理的第一步则是优化机械设备,化学工艺生产流程和机械制造工艺中有很多设备都是能够通过技术更新和设备换代实现能耗降低的,我们在搭建企业能耗管理系统时要首先考虑到对企业生产环节设备能源消耗的降低,实现了设备能耗降低的最优化后,再对进行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构建,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能源节约效率,实现节约企业能源消耗成本,提升企业生产和经营效率,到达保护环境的目的。

2、准备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分为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和企业能源管理监督系统两个体系,自动化能源管理系统虽然能够对能源的利用和管理有效控制,但为了提升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管理效果,仍然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监督管理制度来对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实施进行管理和监督。只有监督管理制度和企业能源自动化管理系统双管齐下才能实现企业能源节约的最大化。我们在建立监督管理制度时,要围绕着企业能源自动管理系统的架构进行设计,保证企业能源管理系统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的能源节约。

3、准备相关流程的工作人员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是计算机管理系统和企业能源管理规章和文件共同构成的,因此,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中,需要很多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为了保证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成功构建并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我们一定要做好相关人员的招聘和培训,打造一支技术优良的高素质企业能源管理系统队伍,保证企业能源管理系统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我们降低企业能耗的目的。

二、企业能源管理的体系策划过程

1、依据标准、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策划体系

第一,优化能源的利用过程及管理流程。为了实现对企业能源利用的有效控制,我们首先要按照能源控制标准进行能源利用过程和管理流程的优化,其中包括对耗能设备的更换、维修和技术升级等。

第二,建立节能的法律法规及标准数据库。目前我国政府和行业都对高耗能企业提出了一系列节能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也会对企业的能耗做出一定的规定,我们在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体系之前首先要仔细研读这些规定,参照这些规定建立企业节能标准数据库。

第三,进一步确立能源方针。能源方针的确立对企业节能管理体系的构建有直接影响,根据我国能源方针“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确定企业能源管理方针是“节约在先,优化运行,技术创新,和谐发展”

第四,制定能源目标、指标及能源管理方案。每个企业都有其各自的运营特点,因此在进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构建时,要针对不同的企业的不同特点进行能源管理的有效构建,组织制定企业产品能源消耗的方案和措施,并监督各单位实施。

第五,实施节能改进方案。节能改进方案的设计是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的重要步骤,因此,我们要实事求是的设计节能改进方案,并让企业的各单位按照节能改进方案的要求进行节能改进,针对有困难的单位和部门,需要进行详细的调研,帮助其解决困难完成改进方案,如果困难较大,可以对节能改进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2、进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文件编写

第一,确定管理体系文件框架。管理体系文件框架是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构建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进行能源管理体系文件框架构建时一定要详细。我们可以在进行企业能源初始评审、全面分析能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按照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确定体系文件框架。保证文件体系框架满足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构建需求,促进能源管理体系的成功构建。

第二,组织编写能源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组织编写能源管理手册时,首先要根据企业的能源管理需求进行能源管理体系文件框架的编写,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能源管理体系的编写和设计,之后我们要对能源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进行合并,之后分阶段、分层次、分专题的召开能源体系文件的评审会议,确保能源管理手册的可操作性,之后才能将评审通过的能源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应用于能源管理体系的创建中。

第三,动态管理能源管理规章制度和文件。做好能源评审后,我们要对能源管理制度进行反复的梳理和验证,实用的能源管理制度和文件需要妥善保管,脱离实际的,不适用且低效的能源管理制度和文件进行更改或删除。在进行梳理时,我们要基于企业的能源运营结构进行思考,按照节能的需要对已有规章制度和文件进行完善,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三、组织体系运行并不断改进

1、全面实施管理体系文件

    这一阶段的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文件,通过设计、审核等程序已经能够满足企业的能源管理需求。但管理体系文件、规章制度只是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真正构建一套高效的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我们需要将体系文件应用到企业的运营生产中,并以实践对我们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文件进行检验,并对管理制度和文件进一步完善,从而提升企业能源管理的管理效率。

第一,组织体系文件知识培训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和知识内容繁多,涉及的管理项目更是相当复杂,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还涉及到众多部门的许多工作细节。因此,为了使能源管理文件和办法更好的指导企业的能源管理,我们就要为相关员工增设具体的培训班。培训班的开设不仅能够使员工快速掌握企业能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文件,还能够提升员工的能源管理意识,从而形成企业内部从上到下的能源节约风气,提升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节能效率。

第二,及时进入基层了解问题。为了保证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和文件符合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我们必须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下到基层对能源管理制度的文件和规定的落实和应用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不足,以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对有问题的地方予以及时的解决,最终使我们的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真正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融合在一起,提升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节能效果。

第三,定期监督并及时整改。企业能源体系试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监督并及时做好整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并最终使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能够高效的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服务。

第四,建立体系考评机制。为了提升企业内部对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视,促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管理效果,可以建立系统的考评机制,在考评机制中,可以对完成企业能源管理目标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未完成能源管理任务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惩罚,提升企业员工参与企业能源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企业能源管理的健康发展。

2、组织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持续改进体系绩效

第一,组织能源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运行一段时间后,为了检查体系运行的效果,需要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在审核中如果发现问题,需要责令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整改,对建设性的意见和值得推广的方法,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进行实践,时机成熟后推广到整个能源管理体系,促进能源管理体系的整体发展。对于各单位的整改情况,需要及时进行验证,保证各单位整改措施落到实处,实现企业降低能耗的目的。

第二,组织管理评审活动。经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能源管理负责人应组织管理评审活动。评审以会议的方式进行,会议由最高管理者主持,要求会议中能源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系统汇报能源管理体系前期准备、策划建立、实施运行、内部审核等总体情况,各单位根据评审输入材料要求对本单位能源管理工作进行汇报。会上,最高管理者对能源方针、基准、标杆及目标指标等变更的重大决策、能源管理体系的改进措施、实施改进的资源需求等方面做出决策。会后,能源办制定管理评审报告并在厂内局域网上公布,能源管理负责人和能源办负责组织贯彻落实管理评审活动中的改进措施。

四、实现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

1、实现企业能源管理科学化

    现如今,企业能源管理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我们在进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构建时,要以科学的眼光构建一套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以计算机能源管理系统和传统以人为本、以生产为核心的能源管理体系综合运用,并将这两大能源管理体系有效的结合到一起,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全面的能源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能源节约效果。

2、实现企业能源管理标准化

    能源管理标准化,是指企业在应用能源管理体系的时候,要将能源管理方法作为主要的管理依据,坚决做到能源管理的协调统一,通过制订、和实施能源管理方法和措施,提升企业能源管理的效果,并获得最优的能源管理和使用秩序和节能效益。

第一,能源技术标准

能源技术标准包含能源质量标准,设备能耗标准及产品能耗标准几个方面。能源质量标准是指能源采购时要对能源的质量进行有效监控,从而确保能源质量符合要求。设备能耗标准是指用标准化的方法确定设备的能源利用率和转化效率,为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能源消耗提供参考。产品能耗标准是用标准化方法确定终端产品能源单耗指标,不符合能源单耗指标则需要改进设备及生产工艺流程,最终达到能源单耗指标。

第二,能源管理标准。能源管理标准是指将企业在能源管理中经常出现的事项和工作进行标准化,并最终确定管理工作法规。在后续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有类似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都应该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提升企业对能源使用的控制力度。

第三,能源工作标准。能源工作标准一般分为能源管理部门工作标准和能源管理岗位工作标准两部分,能源管理部门工作标准是根据企业能源管理目标和管理环节要求,对能源管理部门的业务内容、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进行的规定。能源管理岗位工作标准是指从事实业管理的岗位职责和任务,每项任务的数量、质量、完成期限的规定。各项任务的完成程序和工作方法,与相关岗位的协调配合、信息传递方式、考核办法等

3、实现企业能源管理程序化

    能源管理的程序化是指对企业能源管理的工作和业务流程进行系统分析,并不断优化,最终使之成为一套最优的工作程序固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和实施,企业能源管理程序化是企业能源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体现,是提升企业能源管理效率的前提。

五、总结

做好企业的能源管理,提升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能源消耗提升企业的效益是目前我国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任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企业不仅承受着着国内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也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庞大行业竞争挑战。为了使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能够健康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贡献力量。企业需要构建自己的企业内部能源管理体系,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能耗,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能源管理体系篇4

二、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能源管理体系遵循的是系统的管理原理,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的实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体系[1]。能源管理体系针对企业用能全过程(购入与贮存、加工与转换、输送与分配、终端使用)以及运营全过程(生产运营、管理运营、生活运营),并充分考虑新产品与过程的设计,识别企业能源评审中的节能机会,制定适用于企业的节能方案。

能源管理体系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的管理系统。从其建立、运行一直到持续改进的整个过程都需要遵循PDCA循环管理模式[2]。即:能源的策划阶段(Plan)、策划的实施与运行阶段(Do)、对实施情况的检查与纠正阶段(Check)、后期的持续改进阶段(Action)。PDCA思想的核心与实质就是在完成今天工作的同时,开发明天的工作。以这种思想为前提,建立起来的能源管理体系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与系统性。所以,PDCA循环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以螺旋的形式不断上升的循环。

能源管理体系的主线内容包括:(1)能源因素;(2)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3)能源目标与指标;(4)能源管理方案;(5)运行控制;(6)应急准备与响应;(7)监视、测量与评价;(8)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

能源因素的识别、评价结果、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的确定将直接应用于目标指标的制定,进而由目标指标制定出管理方案,明确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法和时间表;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目的是控制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使这些活动在规定的条件下处于受控状态;通过监视、测量与评价,检查落实完成和遵守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采取预防措施[3]。

三、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是通过对企业的深入调研,进行初始能源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制定或改进企业的能源方针,找出其中能源因素,对其加以控制,确定能源目标和指标,并制定能源管理方案;最终编制能源管理体系文件。

(一)建立能源管理体系领导小组

煤炭企业按要求成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由企业最高管理者和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的决策及协调工作,确定各部门能源管理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为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有序开展工作,要求必须制定能源管理体系推进工作计划,明确体系建立的内容和各部门职责与任务,企业全员参与。企业需对各部门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开展标准宣贯和培训,使部门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全面了解和掌握能源管理体系内涵、建立、实施和改进体系的方法与过程,同时要求各内审员在本部门宣传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做好体系培训台账。

(二)初始能源评审与能源管理体系策划

初始能源评审是煤炭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即根据历史数据及现场观察情况,调查企业的性质、规模、能源使用情况和生产工艺过程,一般包括能源管理调查和能源技术调查,确定企业目前的用能种类、能耗指标实际水平、生产工艺及设备设施状况等,从而发现明显的能源浪费环节,提出短期内提高能源效率的简单措施,最终确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方法和过程。

进行初始能源评审,形成初始能源评审报告。在此基础上,梳理企业能源管理制度,确定企业能源方针,建立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制定能源目标、能源指标,创建能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并经最高管理者代表批准实施。

四、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改进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是长期持续过程,为了保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企业必须提供专业人员、节能设施设备、能源计量监测装备及充足的资金等;还应对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知识、专业技能等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节能意识;在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中,相关部门及人员要及时沟通,保证信息共享,还要进行检查与纠正,即各部门要加强运作力度,努力发挥体系的各项功能,对管理程序中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行日常运行监视、测量与评价。当实际的绩效指标与设定值有较大差距时,要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并分析确定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最后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应重新评估,当纠正预防措施需要修改体系文件时,应做到闭环管理,最终保证体系的合理运行。

五、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

内部审核一般是在体系运行5个月左右进行,煤炭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内审安排在生产淡季或设备检修期。煤炭企业按照审核准则、范围、和方法等,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内审。内部审核的重点是把过去做的工作和准则进行核对,来判定相符性和有效性。

能源管理体系篇5

2怎样在造纸企业推行能源管理体系

浙江景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顺应发展要求,积极推行能源管理体系,于2015年8月份顺利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进一步推进了公司管理工作的精益化运营,有效提升了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和节能减排意识。下面结合景兴纸业能源管理体系推进过程中的经验与同行进行分享。

2.1营造节能宣传氛围

在企业推行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首先人人在意识上要形成统一。“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的价值,都是企业效益的根本所在。而能源管理体系的推进正是将平时生产运行推进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制度化。为了让新的管理体系深入每位员工的工作行为中,车间处处悬挂起“能源管理”的宣传资料,更是在员工间开展了签名活动,同时对能源体系推进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学习。

2.2全员参与节能识别

节能管理涉及“节能机会管理”、“法律法规符合性”、“持续节能管理能力”。而“节能机会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纵观制造企业,综合能源浪费存在四个层次(图1)。而能源绩效改进机会的识别、评价正是基于这四个层次,从而实现对本部门能源绩效改进机会进行控制和管理。尽管制浆造纸企业在项目招投标时特别要求必须标明生产线或具体的主要设备的单位产品耗电量的保证值,如单位产品耗电量与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纸张定量、生产规模、运行方式、公共设施(例如水源、废水处理等)等有关条件。可实际运行或受产能、品种的限制,或受工艺变化、技术进步等因素,设备的效率低、耗能高的现象总会存在。制浆造纸企业运行控制的耗能设备设施和系统,通常包括:(1)变配电系统;(2)蒸汽供应系统;(3)空压机的运行;(4)电动机的运行;(5)风机的运行;(6)泵的运行;(7)制冷机的运行;(8)工序生产设备的运行;(9)办公后勤活动的能源管理等。这就需要通过“节能机会清单”(表1),为后续实施提供依据,起到降低运行费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目的。接下来以“节能机会清单”中“空压机”和“工艺设计”进行能源管理的进一步剖析。对单体设备进行节能机会识别时,更需要我们关注与之相关的变量来识别改进机会,下面为一张“空压机”相关变量的表格(表2)。表2中的气电比、温度、压差等参数是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这就需要技术人员记录和分析这些数据的经济以及合理性,结合生产工艺要求进行优化,寻求改善的空间。就“工艺设计”而言,制浆造纸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蒸汽、电力,有时也会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现有的工艺流程是否随着原材料的变化对产品适应性已经产生影响;现有的工艺或设备技术是否符合“四新技术”的升级运用;现有的浆泵配置和蒸汽损耗是否对产品来说是最科学和合理等,这就需要技术人员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对工艺流程中的每一个工艺环节进行关注,去寻求改善点。另外,节能管理中关于“法律法规符合性”,就是响应“高耗能落后设备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应用“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等;而“持续节能管理能力”就是通过“PDCA循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行动)”等手段,采用节能改进工具,促进能源管理标准化,真正为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服务。这些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

3能源管理体系给企业产生的影响

“能源管理体系”的推进进一步升华了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景兴纸业公司内部成立的自上而下的“双增双节”活动,就是“能源管理体系”在企业发挥作用的具体实践。在外部市场无法左右的情况下,只有眼睛向内,在岗位上增收节支、增产节约,运用能源管理体系的手段为企业生产运营助力。2015年度一个个项目成功落地,如化工成本节约奖、节能节电奖,让企业员工切身体会到能源管理体系带来的益处。

4结论

管理无止境。除了质量、环保、安全之外,能源管理的重要性已经不容置疑。而尚处于寒冬之中的造纸业更需要通过能源管理,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效融合,来增强企业的免疫能力,时刻以标准为基点,不断完善自我管理,推进公司健康发展,为企业在市场洪流中前行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顾兴进.节能减排打造绿色造纸企业——造纸行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J].浙江造纸,2012,36(1).

[3]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12)[S].2012-12-31.

[4]曹海兵.浅谈三大管理体系对造纸企业运行的影响[J].中华纸业,2014,35(12).

能源管理体系篇6

11 650次,相当于全球最大港口上海港全年船舶靠泊艘次。在航运市场持续低迷下,节能减排、降耗增效既是攻坚突围之策,也逐步形成了履行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的自我约束。

2011年8月,中远集运首开船舶能效管理的先河,率先编制完成了国内首份“船舶能效管理计划”,在通过中国船级社审核后,一年内在近远洋和内贸内支航线所有船舶推广实施船舶能效计划,运用能效要素管理的手段,使包括船队和航线管理、航次计划、气象导航、合理配载、港口协调、船岸联系、装卸控制、最佳压载、废热利用、船舶和设备维护、能源管理、燃料管理等诸多环节,得到了有效监测和监控、评估和改进,年度能耗指标开始从高位回落。

船舶能效管理在全船队实施两年初显成效,但中远集运高层并不自恃与满足。针对集装箱班轮营运班期紧、周转快,海域全覆盖、时间全天候,燃油成本居高的特点,管理团队将目光聚焦在挖掘降耗增效的更大空间。2013年9月,中远集运与DNV GL船级社、中国船级社携手合作,引入国际标准ISO 50001:2011和国家标准GB/T23331-2012,着手建构能源管理体系,通过管理“升级”再上台阶,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刚性约束。

与聚焦提高燃油利用效率的船舶能效管理不同,“能源管理以‘能源’为核心进行控制和管理,组织通过能源评审识别主要能源使用、确定具体的能源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方案”,DNV GL船级社管理服务集团大中国区总裁康文煜认为,建立和形成能源管理体系,其系统性、综合性体现在对能源消耗的过程控制,包括能耗计量与测试、能量平衡统计、管理评审、自我评价、节能技改、节能考核等,降低能耗、提高能效目标的整体绩效更大。

从船舶能效计划到能源管理体系,中远集运高层果断决策,自我加压,对标最新的国际标准和规范,以此提升班轮船队能源管理质量水平。

绩效:从体系运行到节能指标翻倍

建构与运行能源管理体系,既是企业完善节能减排流程,与集装箱班轮船队现有安全管理等三大体系的有效对接,更是船舶能源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过程。历时8个月的紧张准备和试运行中,中远集运确立了“节能减排、高效低耗”的能源管理方针,通过“标准”研读、现状调查、体系设计、方针确立、基准搭建、文件编制、运行检查、内部审核和外部认证等主要工作环节,完成了能源管理的组织架构、方针目标、策划运行和监督检查等一整套规范,形成了具有PDCA循环模式的管理体系。

“航运公司的能源管理,其主要对象是燃油,主要环节集中在航线设计、船速控制、调度监督、燃油采购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其主要用能设备是船舶的主副机。”中远集运副总经理侯立平强调,能源管理的重点在于节能意识强化、能源管理制度设计和监督管理到位,其中能源管理基准选择和监督测量更是重中之重。

据介绍,中远集运能源管理体系运行采用的能源基准主要包括总能耗、燃油总消耗量、油消耗总量、单位工业总产值能源(万元产值能耗)、燃油单耗(千克/千吨海里油耗),以及不同箱位量船舶的燃油消耗限值标准等15项,同时,对包括EEOI船舶能效运营指数、经济航速、船舶航速滑失率、货载航行总里程(海里)、主机MCR功率、船舶平均航速(海里/小时)等24项相关绩效参数,进行定期监控与分析。

在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制度安排下,近年来先后对12艘5 100TEU船主机增压器进行封堵改造,15艘万箱以上船加装自动切断装置;实行航线加船减速,通过控制船舶运行的合理航速减少能耗;优化航线设计,减少绕航往复,扩大节油成果;落实监控责任到人到点,实行船舶油耗跟踪和监测。通过从岸基到船舶的经营节能、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举措多管齐下,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燃油成本实现了可控。根据数据对比,2008年,中远集运运力总箱位量为43万TEU,年油耗量达283万吨;2014年运力箱位量增至80万TEU,今年1-7月,平均单箱运力燃油和滑油消耗同比上年分别下降了19.59%和31.68%,全年油耗量有望回落至238万吨。船队总箱位量增长近一倍,而油耗却下降近50万吨,显现了能源管理的良好绩效。

领跑:从船队竞争力到绿色航运新名片

在全球加快减排步伐的倒逼下,航运业低碳减排已经从呼声、议案进入具有明确操作性、强制性的实际行动。2013年,美西港口实施对所有进港的船舶采用低硫燃油由此前的20海里扩大到100海里;2014年1月,美国加勒比海“排放控制区(简称ECAs)”除确立硫氧化物的排放限额和排放标准,还规定2016年后建造的船舶的排放不得超过其确立的第III级,同时将ECA适用范围延伸至海岸线之外200海里,几乎涵盖了美国、加拿大、法属领地、波多黎各以及美属维尔京群岛的沿海水域。

在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推动下,2015年起任何船舶进出波罗的海、北海排放控制区的燃油硫含量不得超过0.1%,或者废气排放必须经过净化且净化达到同等水平。2016年后,新造船舶的氮化物排放必须降低75%左右。而欧盟委员会正在建立的海运业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系统,主要针对5 000总吨以上停靠欧盟港口的大型船舶,并将航运业排放规范整合至降低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欧盟政策框架下。

能源管理体系篇7

1)通过能耗状况调查,摸清分公司产、耗能现状。对分公司内部及外供能源计量状况进行全面排查,掌握各用能单位的实际能源产耗情况、设备配备情况以及相互供求关系。2)按流程化管理方式对公司能源指标管理的数据业务流程和管理业务流程进行设计和优化,编制了能源预算和指标管理的业务流程。3)建立核心数据库对能源指标系统进行管理,在统一的企业基础模型与能源指标管理业务模型下进行数据整合,确保数据的准确可读性。4)充分利用现有系统数据,与分公司能源和生产信息系统动态数据集成、交换。采用图形化数据集成和核心数据库模块实现统一的用户权限的管理,保证系统的可实现性。5)完善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通过图形化展示各装置各类能源每天的消耗量、综合能耗、月累计能耗、月计划能耗以及实际进度与时间进度的比较,及时准确掌握各装置能耗情况,发现和解决能耗数据的实时跟踪及参数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基于指标体系的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过程的主要内容

3.1能耗预算管理功能在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增加能耗预算管理流程。管理者可以依据不同优化方法及企业的能耗需求推算出各单位合理的能耗预算,并提供了能源预算与实际能耗的查询、统计和分析。系统每月自动生成燃料、动力、能耗计划、成本考核、动力预算分析等报表。

3.2综合展示功能综合展示模块依据总部对装置的能源考核指标进行分类,主要展示:“分公司日能源产/耗情况,炼油、化工、煤化工、热电日实物能耗和综合能耗情况。实时、直观、准确地展示各区域能源的重要数据,为及时全面掌握分公司的能耗状况提供信息支撑。

3.3能耗监控功能系统依据MES系统数据,对各装置日、月能源消耗情况进行数据的采集,以直观简捷的图形化方式进行展示,全视角了解各单位能耗的历史及现状,使用户对各装置能源预算和能源消耗情况一目了然,以便更好地对装置能耗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如图1所示。

3.4能耗实时跟踪功能用户通过系统实时跟踪能耗数据,可以实时发现能耗超标情况,并快速查明能耗偏高的原因。如图2所示。

3.5水煤浆、热电能耗管理功能系统采集实时数据、lims系统数据,形成了水煤浆、热电能耗数据管理流程,并提供了能源指标数据的查询、统计和分析。通过图形化展示水煤浆、热电装置各能源指标每天的消耗量、每天制氢能耗、每天发电标准煤耗率、供电标准煤耗率、供热标准煤耗率等能源指标,使用户及时了解生产情况和能耗的变化情况,实现了能耗计划跟踪,为进一步实施能源优化方案提供参考。

3.6能耗日报表功能对能耗指标日数据进行更专业的整合,详细介绍炼油、PX、水煤浆、热电每天各类能源指标的实物量消耗和能量消耗及实际消耗、累计消耗与计划消耗的比较。

4实施后的效果

能源指标管理上线运行以来,已经成为金陵分公司掌握全厂生产能耗情况必要的数据支撑,实现了能源指标的可视化管理。在能源分析活动中,通过图形展示形式将能源信息直观地展现给企业管理层。为查找能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在能源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4.1管理效益基于指标体系的能源管理是对分公司能源和生产信息系统进行提升和深化应用的系统。正式投用后,在能源管理诸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4.1.1提高了能耗管理的工作效率系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能耗预算管理流程,管理者可以依据不同方式根据企业的能耗需求推算出各装置合理的能源预算,方便快捷的生成各类能源报表,改变了以往通过人工方式统计各类能耗预算报表的做法,提高了能耗统计工作和管理工作效率。

4.1.2实现了能耗计划跟踪系统建立了能源指标分析体系,通过图形化展示各装置实时能耗、实时综合能耗、每天的消耗量、每天综合能耗、月累计能耗、月计划能耗以及实际进度与时间进度的比较,通过实际能耗与计划能耗对比发现生产的薄弱环节,提前预警,快捷方便的跟踪查询实时能耗和历史能耗情况,为进一步实施能源优化方案提供参考。

4.1.3提高了装置能耗实时指标分析水平各单位通过系统实时跟踪能耗报警信息,实时发现能耗超标情况,对生产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并查找能耗损失的原因,纠正发生的操作失误,减少能源损失,满足生产和经营需求,实现卡边操作,实现效益最大化。系统成为监控装置运行、降低生产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能源监测站点、监测指标及监测频度和手段上切实实现全息化能源监控管理。该能源指标监控体系实现了金陵分公司所有的生产装置监测点的能源在线监控,其中包括炼油板块、PX板块、热电板块、水煤浆板块,55个生产装置,1355个能源指标测站点,并对监测数据进行预测趋势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及时的能源监控信息,以便及时处理出现的能源指标超标情况。在能源监控体系运行之前,由于监测站点和监测项目多,各运行部和相应处室能源监测管理工作人员少,基本上靠人工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任务重,各级能源管理人员只限于信息的收集,缺乏有效的信息分析手段,难以溯本求源、及时上报和解决问题。领导层主要是通过每天的能源简况等简单汇总报表来了解当天的能源产耗情况,信息相对滞后,发现问题时往往能源消耗超标一段时间,而应用该能源指标监控体系后,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和领导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实时报警,直观明晰的图形化分析功能,随时关注、实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水、电、气、综合能耗等能源指标的达标。

能源管理体系篇8

2.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战略性导向

战略性的效能评价是指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协调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需建立战略性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人力资源发展、人力资源规划、团队合作能力等。设立战略性导向的目的在于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完全契合。人力资源管理政策需要员工与管理者的共同参与,和企业的层级结构和功能性政策相吻合。

2.2过程性导向

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指标需要有技术性的目标。包括保护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回报人力资源等评价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充分反映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执行情况。员工能够领悟到组织积极向上的核心精神,让管理效能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从而让工作效率达到最大化。

2.3协调性导向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与内外部环境相协调,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中一直要考虑的因素。内部协调是人力资源管理者中专业人员和一线人员的相互协调,同时也是各个职能之间的相互协调。

2.4结果性导向

人力资源管理的良好结果有两个方面。其一,员工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其二,组织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3.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指标的意义

3.1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这个经济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素质高、技术全、知识新为目标,不断地完善自身。全球的竞争趋势由经济竞争逐渐变为人才竞争,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指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素质 ,同时也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企业应意识到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和提高员工技能的重要性,为企业的发展做准备,为提高管理水平打下基础。评价指标也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从而为企业创造利益,推动企业发展。

3.2有利于制定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有效合理的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能够帮助企业在人才竞争的时代中获得优势。21世纪,无论是企业的信息技术发展,还是企业的变革,都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效能评价指标的建立有助于企业指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主要体现着人才的培训和选拔两个方面。

3.3有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指标能够客观公正的评价,及时纠正企业在决策上的偏差,从而避免相关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合理的评价指标能够有效地评价人力资源管理,让有助于提高组织绩效的人迅速被赏识,实现“低投入高回报”的目标,有效的实施人力资源活动。

3.4有利于引导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指标有助于清晰地认识到企业费用的消耗情况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投入状况,让企业深刻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是企业调整决策和有效增加投入的依据,能够改善员工的态度,提高职业技能。有针对性的发展计划在企业成长阶段是十分重要的,而计划的制定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此外,管理者根据效能评价所反映的情况可以制定相对应的措施,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利润。

能源管理体系篇9

(二)融资风险大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未来收益以及未来信用等都难以确定,因此融资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投资时间久,运营中操作繁复。另外,客户的信用难以约束,节能服务公司根据合同的要求进行节能改造,但是客户是不是能够按照约定支付服务费用或者是分享节能收益都不能够确定。

(三)融资抵押、担保受限

我国大多数的节能服务公司属于轻资产企业,公司的规模较小,能够用于抵押的资产就更少,节能项目作为抽象的资产,不能够直接的转变为可移动、可变现以及可保值和可增值的物质资产,在融资中不能作为有效的抵押资产。(四)缺乏评估体系随着我国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丰富,我国目前现存的银行评估系统不能较好的对节能技术和产品进行评估,另外目前能源管理市场也缺少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和能力,因此节能新技术和节能新产品的鉴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同时,我国能源市场缺少专业的、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另外,我国还没有构建科学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评估习题,难以对项目的价值和计量节能量进行评估。

二、多层次管理金融支持体系的构成

(一)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框架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主要是以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层次的框架体系,而金融市场体系中主要由一级投融资市场和二级转让市场以及衍生品交易市场构成。一级投融资市场为二级转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二级转让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一级投融资市场的流通,未来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则促进一级和二级市场的价格透明化,能够提升一级和二级市场的发展。三个级别的市场相互影响,有机结合下,三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构成

1、一级投融资市场

目前我国没有达到上市标准的节能管理公司可以通过项目未来收益权益的出售,获得相应的市场融资。而投资者在一级投融资市场中以投资的形式来获得节能项目的未来收益权益。一级投融资市场利用未来节能收益权将投资者和节能服务公司联系起来,节能服务公司将未来收益变现获得资金,然后利用获得的资金进行新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既能够获得项目启动资金,又能够获得部分未来节能收益权。市场上的权威机构对节能公司的未来节能收益进行评估,综合分析节能服务公司的资产以及信用、财务等状况,综合确定价格。然后节能公司和投资者进行谈判,最终确定交易的价格。

2、二级转让市场

一级市场的投资者如果进行资金周转或者结构的调整,可将收购的未来节能收益权在二级转让市场中出售,通过转获得周转资金。二级转让市场能够将长期投资转化为短期投资,促进了投资的流动,降低了风险,有助于一级市场的发展。二级转让市场的交易模式可以根据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的收益权交易流程来完成。交易双方要先在交易所进行注册,然后提交转让申请,在通过审核后双方进行价格的谈判协商,确定好后签订合同并备案。

3、衍生品交易市场

衍生品交易市场与现货市场相比,市场的性质得到了延伸,当合同能源管理的一级和二级交易市场逐步完善时,就会形成具备更加规范和更优的组织结构的衍生品交易市场,主要交易内容包括期货、互换以及期权等。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交易双方主要有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投资者参与到市场中,有助于未来节能收益价格的形成,促进一级和二级市场的运作。

(三)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中的金融工具创新

1、未来节能收益权

未来节能受益权是节能公司根据合同要求对能源进行改造,为客户提供服务后获得的该项节能收益的权利。一级市场中,节能公司可以出售未来节能收益权来融资;投资者利用闲置的资金购买未来节能收益权,期望获得未来的增值。未来节能收益权可以划分为多份等额份额,投资者购买其中的份额,在二级市场流通转让。

2、节能收益债券

节能收益债券是由国家政府发行,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以及节能服务公司的未来收益作为标准。节能收益债券是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给节能公司带来更多的融资机会。节能收益债券是国家做担保,风险相对较低,社会大众一级投资机构等对该类型的投资更为认可。而节能收益债券进入到二级转让市场进行交易,投资者可以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债券的持有或者退出,能够增强债券的流通性。

能源管理体系篇10

Key words: Contract Energy Management (EPC);risk aversion;risk prevention;risk allocation; risk transfer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234-03

0引言

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控制可以分为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回避、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防范、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分散、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转移等四个子系统。其基本逻辑是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后,首先是对根本性的风险予以回避,放弃或拒绝该项目;其次对无法回避的风险采取可行而有效的手段予以防范,降低该风险的发生概率;再次对无法回避而且降低程度有限的风险进行分散,即在节能服务公司(EMCo)与客户以及相关合同当事人之间进行风险承担与损失的分配;最后对于自留风险以及公共风险进行风险转移,将此种风险转移到其他进行风险管理的社会组织。

1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回避

合同能源管理(EPC)的风险回避是指EMCo经过对所识别出来的EPC风险进行评估之后,考虑到风险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损失的程度,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或者对原来的项目方案进行修改调整以避开风险源。风险回避具有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优点,能将风险的概率降低到零,使回避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获得收益的机会。

风险回避是风险评估之后的决策结果,如果一个具体的EPC整个系统有巨大风险或者某个子系统或某个风险发生的几率很大且损失也可能很大,那么就必须进行风险回避。根据EPC在我国的实施情况,我们认为风险回避一般来自于客户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融资风险、设备与原材料采购风险、施工风险、节能量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违约救济的环境风险(行政救济风险与司法救济风险)等,当任何一种风险或某几种风险的组合发生的几率很高、可能引起的损失很大,致使原来预期的收益目标产生负向偏离的时候,就必须要立即放弃或拒绝该项节能项目;如果进行适当的修正可以的话,则也可以进行修正后再行启动。

2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防范

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防范是指对于无法回避的风险我们应该寻找现实可行的方法与途径与以防止和降低,若在采用了防止与减少这类风险的方法之后,该项目的风险仍不可接受,EMCo就应该放弃该项目,转而寻求其它风险低、回报高的项目。值得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风险都可以防范,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风险中不可抗力的非人为风险就是不可防范的。有关风险防范的具体方法有:

2.1 EMCo内部风险的防范。内部风险的防范不仅是对EPC所有风险的应对,更是对可行性研究风险的相应防范。

2.1.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里有两种含义:一是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按照管理学的要求,制定和规范各种管理制度,使之达到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和谐统一。制度的低成本供给、制度结构的协调、制度的静态稳定与动态调整相统一,保证EMCo在EPC的整个过程的风险调控能力。

2.1.2 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EPC中有三个层次:员工层次、人力资源层次、人力资本层次,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达到我们所谓的第三层次。特别要注意人力资本的产权界限模糊性所带来的风险,人力资本的流动性风险以及人力资本价值不确定性风险。

2.1.3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构建科学的管理组织,优化管理流程,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使组织资源可以得到充分使用,系统内外的各个运作过程节点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EPC的整个成本可以降到最低,并且可以减少风险源的存在,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能够进行很好的控制。

2.2 客户风险的防范。客户风险的防范旨在选择合适的客户。确定适当的客户是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EMCo必须确保所选择的客户业务状况良好,财务制度健全,会按项目的节能量支付给EMCo应分享的比例。因此,EMCo从一开始就应通过多种渠道对客户进行全面了解,通过银行、其它客户、客户上级主管部门、客户的客户等去了解客户的各方面情况,并与客户单位的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保持联络,随时获得他们对项目的反馈意见,以便改进工作;同时避免因客户单位机构改革和人员变动带来的风险。选择客户从对客户评价开始,以了解与评价客户的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

2.2.1 客户基本情况的了解和评价。①客户公司成立时间、注册资本额、资本到位情况、股东名称及实力等。一般来说,若公司成立时间太短,在与其合作时应予以充分关注;公司注册资本较大时,说明其实力较强;如果客户的股东是很有实力的大公司,那么客户的风险就会小一些。②客户经济形式。客户属于国营、民营、三资还是私人企业,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往往预示着不同的风险程度。但一般因地区而异,因社会发展阶段而异。③客户与政府关系类别。有些企业与政府关系深厚,这些企业往往在经营上无太大风险,但可能会存在一些信用风险。④企业组织结构。包括:全资子公司有多少,控股公司有多少,参股公司多少,各自的状况如何。了解这些以便全面了解客户的整体经营情况和实力。⑤企业的综合素质。如领导素质、社会评价、厂区面貌、员工精神面貌等。了解这些以便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2.2.2 客户财务情况的了解和分析评价。①了解客户的主营业务和兼营业务。了解EMCo要投资的项目是与主营业务有关,还是与兼营业务有关。一般来说,企业较重视其主营业务,投资于此风险会小一些。②了解经营情况。包括了解: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总资产、净资产等数据。同时,还要了解客户产品的市场状况、市场竞争情况和市场前景等。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生产经营持续增长、市场前景良好的客户是优质客户。③关注财务报表的审计情况。看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是否经过审计,审计报告结论是什么,有无保留意见,存在哪些需要说明或调整的事项。④财务状况分析。包括资产变动的来源分析、利润增减额变动分析、利润构成变动分析、资产负债结构分析、获利能力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等。⑤银行负债及偿债能力分析。一方面要分析客户的银行负债情况,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客户的或有负债分析。⑥应收账款与其它应收款分析。⑦现金流分析。除了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等分析外,还应分析:a.利润质量;b.未来状况。以便全面了解客户的过去和将来的财务状况,充分评估可能的风险。

2.2.3 重大事项的了解。EMCo还应该关注客户可能会出现的重大事项,因为重大事项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对重大事项的分析主要包括:①分析客户近期可能进行的重大建设项目或重大投资项目;②对客户可能会出现的重大体制改革,包括资本结构变化、高层人员变动等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③了解客户当前有无面临重大法律诉讼问题;④了解客户近三年是否出现较大的经营或投资失误,如果有,原因是什么;⑤客户是否参与了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的交易。在资金使用方面是否存在违规违纪行为。如果有,客户则会面临很大的法律风险,可能导致EMCo的投资项目失败。⑥其它重要项目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主要针对客户存在异常情况的资产、负债项目。

2.2.4 科学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可借用银行的信用评估系统,剔除信用不良的客户。示范EMCo之一的辽宁EMCo就非常成功地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利用他们的客户信誉评估系统对自己的目标客户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同时对客户群进行正确评价和细分。他们根据评估结果,结合本公司的技术特点和全省的行业特点,将客户分为三类:黄金客户、机会客户和高风险客户,并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从而将客户信誉风险降到最低。在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时,EMCo内部负责相关项目的人员应回避,因为他们的评估意见可能不够客观。向与客户有业务往来的其它单位核实客户的信用情况。如向客户的原设备供应商、合作单位等核实。在对客户进行详细的评价基础上,尽可能地选择优良的客户。这类客户应是真正有节能潜力,而且真诚地愿意与EMCo合作,而不是由于急需使用资金或出于其它目的。

2.3 节点风险的防范

2.3.1 合同风险的防范。合同风险是合同的不完全性所导致的,合同风险的防范重在签订一份尽可能完善的合同。目前来看,这方面的风险还是比较高的。要力争将风险控制在合同上,通过合同的约束来保障项目的正常执行,以及EMCo正常地收回应得的收益。

2.3.2 融资与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够不投资而更新设备、节约能源使EPC的重要优势,如果融资出现风险,则该节能项目将面临失败。融资风险的防范有两个方面:一是EMCo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二是选择好的项目或者是选择资信良好的客户,这是保障项目的未来稳定收益的关键,也是融资途径顺畅的关键。关于财务风险,特别强调EMCo应成为项目成本分析的专家,这是取得项目利润的重要前提。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有:不要忽视项目中发生的各种杂费,它们累计起来很可观。例如,更换荧光灯镇流器时,要用的导线和连接件,这些材料的成本虽然低,也应计入项目的成本内;应将“间接”成本如交通费用、清理现场垃圾费用等都计入项目成本内;明确可能的“附加”成本,应让客户清楚地理解这些都是项目的额外成本。例如,要更换泵或风机上的电机时,应将滑轮、密封件、皮带等的费用包括进去。如果门窗玻璃或百叶窗损坏了,EMCo更换时就有额外费用发生。

2.3.3 施工风险的防范。EMCo必须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完成项目,以使客户按时向其付款。如果建设期比计划期延长了许多,EMCo的贷款利息就会增加,其它费用也可能会增加。降低这种风险的方法有:在制定施工进度表之前确定各有关设备的交付日期;仔细地计划施工步骤,让客户方面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介入这一过程,以便他们能指出潜在的施工问题;让EMCo的项目经理对项目施工全面负责;在施工进度表中留有一定的时间余量,以防可能发生的工期延迟。

2.3.4 设备和技术风险的防范。尽管设备制造商对设备的性能和质量有担保,如果所安装的设备运行情况不佳,EMCo仍然会为解决有关问题而承担额外费用。减少这种风险的方法有:只使用经过考验的技术,EMCo不应在其业务中进行新技术的应用试验;采用有可靠性记录的设备,例如,很多电子镇流器都具有极好的性能,但在实际项目中,应选用有良好运行记录的镇流器;选择愿为其设备提供担保的、优秀的设备供应商,所提供的担保应包括承担更换设备的人工费用。这里要注意,尽量避免接受那些财务状况不太好的设备供应商的设备,尽管他们也提供了优厚的担保。因为,一旦设备出现问题,而该设备制造商却停业了,无力履行其担保责任,这时EMCo就会遭受损失。

2.3.5 节能量风险的防范。这是EMCo容易犯大错误的地方,降低这种风险的方法有:对项目的目前状况进行实测,而不能靠假定。例如,对调速传动设备更新改造前,必须确定泵的负荷分布,以精确计算节能量。为节能量的计算误差留出余地,确定合理的误差幅度。例如,按计算节能量的80%来确定实际的节能量。对项目的节能量进行连续地监测,密切注视项目实施后未达到预期节能量的早期迹象,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3.6 投资回报风险的防范。这是EPC业务的独特风险,需要EMCo关注和研究。在项目开始前,EMCo应结合客户的具体状况制定详尽可行的风险管理方案,确保按计划收回项目投资和应分享的效益。根据国内示范EMCo的经验和教训,回避此类风险的方法有:知己知彼,主动安全。只有全面了解客户的情况,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并在出现风险时有相应的对策来化解。必须在合同谈判时就与客户将效益分享及期限谈清楚,并向客户解释清楚“为什么”和“怎么做”。如辽宁EMCo采用资金封闭运行机制,就较好地保证了EMCo的投资回报,同时也使客户容易接受。制定合理的分享年限,并留有一定的应变余量,以保证在客户方面出现任何不利变化时,EMCo仍然能收回全部投资。选择权威的能源审计部门监测项目节能量,以保证能公平合理地进行项目的能耗评估和节能效益分析。该审计部门最好是国家有关部门、当地或该行业影响力较大的机构。

2.3.7 证据风险的防范。在违约与救济阶段,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是EPC的外部环境,或者说是外生变量,在风险防范时我们一般不予考虑,但证据风险我们可以有效防范,措施是分工清晰,责任明确,记录准、及时、完整。特别是对于影响履约的因素与结果的记录与签字,对于合同履行变更与解除的缘由与情形要记录与按规定签字盖章。还要注意发挥法律专业人士的指导作用。

2.3.8 风险的防范。在争议解决时,其EMCo代表人无论是属于公司内部员工还是公司聘请的外部律师或其他专业人员,都存在风险问题。对于风险的防范除了选择人之外,主要是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把所的事项与其付出的努力相联系,尽力达到中的信息对称性,消除信息的不对等、不充分、不真实、不完整,解决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分配

合同能源管理(EPC)的风险分配,是指对于无法回避而且预防无力的风险,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在EMCo与客户以及其他合同当事人甚至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分配,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通常情况下,EMCo会将一些损失频率高而损失程度轻微的风险自己保留下来,而把自己不能很好管理的风险分配出去或转移出去。EPC风险分散是站在法律角度予以阐述的,这里有三个基本假设:①EMCo与客户能够清楚地约定这些风险管理条款;②些约定条款能够被全面适当执行;③当一方没有全面适当执行时,另一方可以无成本地申请强制执行。很明显,救济风险不能以此来分散。下面我们对EPC的风险分散措施予以阐述。

3.1 客户信息的合同化。通常情况下,EMCo要确保与之签订合同的客户具有相应的资格与履约能力以及基本的信用,如果出现客户的信用风险或者经营风险,那么EMCo要承担其不利的后果。但是如果EMCo要把客户的基本或者关键信息作为合同的一部分订立在合同之内,性质就发生变化了,客户必须保证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否则客户就应当承担 “欺诈”EMCo的法律责任,这样就把本应由EMCo承担的风险分配给了客户。

3.2 不可抗力的约定。对于EPC中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法规风险、行政与司法救济风险等非人为风险可以采取不可抗力的条款约定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散。由于这些风险是人力事前不可预见、发生时不可控制、发生后不可克服的事件,故从责任上区分,双方都没有过错责任。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不可抗力的涵义、不可抗力的范围、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的处理以及双方损失的承担,十分必要。这有利于包括EMCo在内的所有合同当事人预期行为后果,对于风险进行适当管理。

3.3 情势变更的约定。对于双方节能服务合同中不可抗力没有涵盖的情况,如果发生了异常变化则应约定情势变更条款。特别对于节能量风险、节能价格风险、设备与原材料采购风险等适用较多。当价格或节能量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应属商业风险,EMCo应该自我承担,但如发生大的变动,致使合同履行严重显失公平,属于无法预见的不正常的商业风险,应允许当事人以情势变更原则主张变更或解除合同。但如果迟延履行,在此期间发生的异常变化则不能适用情势变更。情势变更必须是对一方当事人显失公平,或是履行合同已没有意义,或对一方造成重大损害。

3.4 违约责任的约定。违约责任的约定是对履约阶段中的风险分配。一般情况下,融资、技术与设备和原材料、施工的风险由EMCo承担的居多,对于EMCo的约束也多,但是这些环节仍然需要客户的密切配合,有时这些配合至关重要,如此在合同中明确客户的违约责任就可以把部分风险分配给客户。而设备监测与维护、节能量的核算以及投资回报风险更与客户息息相关,这就需要约定客户如违约应该承担的风险与损失。

3.5 免除责任的约定。对于不可抗力和情势变更,EMCo可以依照合同和法律免除责任,将风险转移至客户或共同承担。但在EMCo与设备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技术供应商、资金提供者、施工者等按照合同行事时仍然会受到不可抗力的困扰致使相关的节能服务合同的履行遭受障碍,此时双方协商在节能服务合同中也可以约定EMCo的免责或部分免责。

3.6 履约担保的约定。由于EPC的节能模式,EMCo承担了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有时会使项目本身遭受不合理的阻碍。为使项目运行顺畅和公平合理起见,也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履约担保。这既可以在节能服务合同中约定,也可以在牵连合同(技术服务合同、设备与原材料供应合同、施工合同、融资或融资租赁合同)中约定。担保主要来自于EMCo之外的其他合同方,如可以要求客户提供第三方担保或者资产抵押等有效担保方式。

3.7 牵连合同的约定。把由EMCo承担的部分风险通过与其他第三方订立合同的形式分配出去,这主要体现在牵连合同中。为了实施一项EPC节能项目,EMCo必须把自己不具备能力的业务承包出去,与相关方订立节能服务合同的牵连合同,如技术服务合同、设备与原材料供应合同、施工合同、融资或融资租赁合同等。这时EMCo就有机会把有关风险――融资风险、技术风险、设备与原材料采购风险、施工风险等合理地分配给合同方。如邀请设备制造商共同参与实施节能项目,用节能效益分期偿还设备费用等方式。

3.8 合同主体的多元化。按照风险分散的基本原理,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选择风险特征不同的主体进行组合,是不同的风险之间相互抵消,最终形成无风险或风险低的组合。这表现为合同主体的多元化。EMCo可以通过储备各种供应商和分别与之订立合同的方式分散风险。“不要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合同主体的多样化使EMCo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但并非是越多越好,供应商过多将会带来过高的成本,从而出现新的成本风险。

4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转移

对于无法分散或无法回避的风险,EMCo可以将该风险转移到合同当事人之外,通常情况下是风险管理的专业组织。本报告认为风险转移有三种方式:保险转移、合同债权转移、期货转移。

4.1 保险转移。EMCo可以根据自身对风险的管理能力和风险损失承担能力,将那些认为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或者管理成本很高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并交纳一定的保费,在保险事故发生后,EMCo可以获得了向保险公司索赔的权利,此时衡量的是保险费用与得到赔偿之间的差距。但是现在保险公司承保的险种有限,需要EMCo进行通盘考虑。

4.2 合同债权转移。合同债权转移是EMCo将EPC模式下的全部或部分节能利润的收益权转让给银行或其他组织或个人,银行或其他组织或个人将折算后节能收益一次性支付给EMCo,由银行或其他组织或个人取代EMCo的合同主体地位,收取将来的节能利润,实际上是将由节能服务合同产生的债权转让出去,这既是一种融资方式也是一种风险转移方式,EMCo在转让自己的债权的同时也把自己的风险转移出去了。

4.3 期货转移。期货转移主要是针对EPC模式中所需要的大宗期货商品所具有的风险,如设备原材料采购风险、融资租赁风险等。期货是指买卖双方墙顶协议,确定在未来的某一时间,以规定的价格交割一定数量的某一品种、规格的商品。期货交易的产生,为现货市场提供了一个回避价格风险的场所和手段,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期现货两个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避免商品价格的千变万化导致成本上升或利润下降,可利用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即在期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上数量相等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使期现货市场交易的损益相互抵补。锁定企业的生产成本或商品销售价格,保住既定利润,回避价格风险。

上述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控制模式之间既有逻辑关联,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EMCo在进行风险管理时要系统考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每一个节能项目的情况(客户情况、节能设备改造、资金与财务等等)进行组合式风险控制或单独式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田基赞,李鸣,关瑞.“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与节能降耗对策.经济视角,2007,(11):70-71.

能源管理体系篇11

1、企业简介

该企业是一家化工纺织企业。主要产品分为两大类:工业丝和浸胶布。公司主要耗能设备包括:九苯炉、二十四台干燥器燃烧机、空压机、水泵、风机、空调等。

企业主要用能系统简图1如下:

图1 企业生产流程简图

2、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组成

2.1 公司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分类

公司的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分为6类:1公司能源管理手册;2公司能源管理公共性文件;3公司能源管理运行管理程序;4公司能源管理支持性程序,5相关图表;6记录表格。

能源管理手册是按照《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09)的内容和顺序设计开发而成,包含公司能源管理的全部过程,是公司能源管理体系的主线。手册中涉及其他文件的内容都以“接口”的形式与相应的文件相连接。本手册主要供公司管理层和能源主管负责人掌管和使用。

公司能源管理公共性文件是公司总经理向全厂的旨在作出承诺并说明公司能源方针及管理职责的文件。公共性文件具体包括3个文件:公司能源管理承诺书,公司能源方针,公司能源管理职责和权限的决定。

公司能源管理支持性文件是对体系的规范化、合法化运行起到支撑作用,并与公司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相协调的文件。兼容性文件共21个,主要涉及法律法规的获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交流、文件及记录控制、不符合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应急准备和响应等。

公司能源管理运行管理程序文件是为了具体指导各部门特别是重点耗能单位生产操作的文件。运行管理程序的内容主要涉及各部门供配电、计量、冷冻、空调、空压、制氮等的管理。所以,每个运行管理程序文件都是独立的整体,可以单独供相关部门作为作业指导书使用。运行管理文件共30个。其中,动力厂10个、浸胶二厂7个、电仪厂2个、其他生产分厂10个、设备能源处1个。

相关图表是对公共性文件、运行管理程序和支持性文件等的补充,是对一些管理内容和数据的概括性说明。

公司能源管理记录表格是在体系开始运作之后对相关活动和数据的记录文件。能源管理记录表格直接包含与相应的运行管理程序或支持性程序之中。

2.2 公司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层次分析

公司能源管理体系6类文件可分为4个层次:能源管理手册,支持性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各层次的文件关系见图2:

图2 能源管理体系各层次文件关系

能源管理手册(包括能源管理公共性文件[1])是对公司能源管理体系的说明,对公司能源管理体系的策划、执行、检查和改善做出系统性的要求。能源管理手册是能源管理体系管理者的行动依据和指南。

支持性文件主要指支持性程序文件,同时也包括一些相应的图表。支持性文件由一些具体的策划、执行和检查等过程的控制保证体系正常运行。支持性文件为各部门管理职责划分和相互协调提供支持。

作业指导书在此主要指公司能源管理运行管理程序和相应图表。作业指导书为各重点耗能单位的操作人员提供了具体操作规章。

记录是能源管理体系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和管理评审各环节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记录。记录主要由各部门的具体操作人员来完成。

3、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公司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可分为两个时期:准备期和运行期[2]。

公司能源管理体系的准备期应进行初始能源审计并编写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初始能源审计的要点在于识别能源因素、特别是主要能源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能源管理初始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等。编写能源管理体系文件时应确定体系范围、资源的供给,同时应保证体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准备期的工作可以由外部专家主导完成,公司任命管理者代表予以协调帮助。准备期耗时3个月。

公司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实验运行期和持续运行阶段。实验运行阶段耗时近5个月,主要包括公司公共性文件、确认各种图表的内容和对应位置、准备和执行支持性文件、执行运行管理程序、对体系运行进行记录、对运行结果进行检查和评审(见图3)。经过实验运行和管理评审证明公司能源管理体系能够有效运行,然后即进入体系正常的持续运行期。

4、结语

(1)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分为6类:能源管理手册,公司能源管理公共性文件,公司能源管理运行管理程序,公司能源管理支持性程序,相关图表,记录表格。这6类可分为4个层次:能源管理手册,支持性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4个层次分别代表了体系的建立和说明、运行支持、操作规范和运行记录。

(2)公司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可分为两个时期:准备期和运行期。准备期的要点是识别能源因素和编制体系文件。运行期又可分为实验运行期和持续运行期。实验运行期是对体系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及是否能正常运行的关键的检验。

能源管理体系篇12

一、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和依据

我国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降低20%的总目标。 在众多的能源管理措施中,能源计量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在工业生产领域,从原材料采集、运输、物料交接、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都需要通过测量数据控制能源的使用。因此,能源计量是企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加强能源管理,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是企业节能量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建设节能型企业的重要措施。

1、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ISO9000族标准中对管理体系的定义为: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可包括若干个不同的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BS7799/ISO2700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等等。这些管理体系是社会不断发展、不断总结的产物,往往以“标准”的方式规定不同方面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就是在能源计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包括为实现节能降耗目的而持续控制和管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工作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过程。

能源计量是为了确定用能对象的能源利用完善程度而对能源及相关量的计量。这里所说的用能对象可以是系统、设备、过程,甚至是微元;也可以是国家、地区、企业等行政区划或法人单位。能源利用的完善程度可以是设备效率、能效比,也可以是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值能耗、单位GDP能耗乃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弹性系数。

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是能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部分,同时也是计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工业企业能源计量属于工业计量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体。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能源计量工作,在《节约能源法》别强调了加强能源计量的要求;作为《节约能源法》的配套法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中也规定了重点用能单位应健全能源计量、监测管理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应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国家先后制、修订了一批能源计量与监测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用以指导能源计量工作的全面开展。全国各省市对能源计量工作也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许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办法,并加紧对能源计量管理及技术的研究。

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就在于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和《计量法》,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上全面加强能源计量工作,从而提高企业能源管理和节能工作水平,推动企业节能降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管理层面上看,采取强有力的节约能源措施势在必行,而这些措施的落实都离不开计量。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要贯穿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主要基础工作包括建立能源计量的组织机构,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明确企业领导的职责和能源计量队伍的建设等。要提倡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量化跟踪和量化考核发现工艺缺陷、技术潜力和管理漏洞,及时加以改进提高,促进技术进步,把节能挖潜落到实处。

从技术层面上看,能源计量涉及热工、化学、力学、电学、光学等专业,几乎涵盖了现有计量学的各个学科,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及熵增原理来测量用能设备、用能系统的用能情况。能源计量的对象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和载能工质,很多情况下能源计量属于现场工业计量,其计量对象多是动态的、多因素的,能源形式又是多样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能源计量技术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计量器具的种类不断增加,能源计量器具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不断提高,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度也不断提高,能源测试要求亦愈来愈高,对能源计量技术研究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可见,作为能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能源计量充分体现出技术上的发展和管理上的创新。

2、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依据

对于能源计量工作,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为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且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还在不断完善。

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主要依据如下:

《节约能源法》、《计量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GB 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T 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dt ISO 9001)、GB/T 19022《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idt ISO 10012)、GB/T 20901《石油石化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 20902《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 21367《化工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 21368《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 21369《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 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6422《企业能耗计量与测试导则》、GB/T 15316《节能监测技术通则》、GB/T 16616《企业能源网络图绘制方法》、GB/T 17471《锅炉热网系统能源监测与计量仪表配备原则》、GB/T 18603《天然气计量系统技术要求》、SH/T3104《石油化工仪表安装设计规范》、JJF 1112《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等。

二、工业企业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本文力求提供一个有效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模式,强调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用能有关的活动进行计量控制,以完整的系统管理的方法将能源计量各项工作组织成为一个具有的的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达到以最小的管理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1、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职责

企业应建立文件化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

①确立能源计量方针和目标:企业应根据自身管理方针和节能目标,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并结合国家能源政策、计量工作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确定可测量的、分级的能源计量方针和目标。

②建立能源计量管理组织和工作机构,可以专门设立或与其他职能部门合并设立,但应有企业领导负责,设立专职岗位职责和管理职责,并下达正式文件明确其职责范围。

管理职责可主要包括:企业领导管理职责,能源计量管理职能部门职责,能源计量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能源计量技术人员岗位职责,能源计量检定,校准及维护人员岗位职责,能源计量统计分析人员岗位职责等。

2、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制度(或程序文件)

企业应齐备有关能源法规和标准文本,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部门职责分工、人员培训、能耗定额管理、奖罚等制度);建立、保持和使用文件化的程序来规范能源计量人员行为、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和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汇总。

能源计量制度(或程序文件)可主要包括:能源计量人员管理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制度,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汇总管理制度,能源计量培训教育制度,能源统计报表制度,能源计量管理检查和评价制度,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等。

3、人力资源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实施能源计量管理所必要的人力资源。应明确能源计量管理负责人,全面负责能源计量管理工作。企业应根据有关要求和工作需要,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以保证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并将培训要素贯穿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规定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及能力要求。配备的能源计量人员主要负责以下工作:

①能源计量的策划和控制工作;

②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使用、检定(校准)、维修、保养、报废等工作;

③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处理、汇总、统计、分析工作;

④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内部检查、管理评审工作;

⑤能源计量评价及改进工作。

4、文件和记录

企业应识别、收集、编制和控制能源计量管理所需要的所有文件(包括内部制定或来自外部的),如有关能源的法律、法规、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能源计量器具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能源生产转换等的技术规范、指导书等。企业对以上文件和资料应进行有效的控制。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能源计量管理记录的标识、储存、保管和处理的文件化程序,记录应清晰、完整并规定适当的保存期限。

5、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

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应满足GB 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要求。对于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冶金、化工、钢铁、火力发电等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还应分别满足GB/T 20901《石油石化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 20902《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 21367《化工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 21368《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 21369《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企业通过能源计量器具的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控制应满足GB/T 19022《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idt ISO 10012)规定的计量要求。

企业应编制完整的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表中应列出计量器具的名称、型号规格、准确度等级、测量范围、生产厂家、出厂编号、内部设备编号、安装使用地点、目前状态(指合格、准用、停用等)、检定/校准有效期限和量值溯源方式等。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和主要用能设备应编制独立的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分表。

企业应建立能源计量器具档案,对在用能源计量器具实行分组管理。能源计量器具档案应包括:使用说明书、出厂合格证、检定或校准证书、维修记录、其他相关信息。

企业应制定能源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校准计划,并按计划对能源计量器具实施检定/校准,确保计量器具量值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因无法拆卸或检定安排受生产装置的检修时间牵制的计量器具,应制定核查等方法对计量器具的准确度、可靠性进行评定,并制订检定/校准计划。

在用的能源计量器具应有相应的标识可反映其检定/校准状态,并与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相对应;对影响其计量性能的调整装置应进行封印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

企业应按JJF1112《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要求做好在用能源计量器具的监视工作,及时识别不合格计量器具,防止不合格计量器具的使用。

6、能源计量点的设计与控制

能源计量器具的设计、安装和使用应满足GB/T6422《企业能耗计量与测试》和GB/T15316《节能监测技术通则》,并对用能设备进行能源效率监测。

企业应正确识别主要次级用能单位、主要用能设备或主要用能单元(装置、系统、工序、工段等),合理确定能源计量点。依据设计规范、使用说明书等内容确定能源计量器具的安装位置、安装方法、使用条件以及计量人员、计量方法、环境控制、计量数据采集、计量数据转换等要求,并形成相应文件。应建立能源计量网络图。能源计量网络图应能清楚反映计量器具的安装位置、准确度等级和能源数据链的流向等内容。

7、能源计量数据的管理

企业应建立能源统计报表制度,能源统计报表数据必须能够追溯至计量测试记录。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应采用规范的记录格式,计量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记录表格应便于数据的汇总与分析,应说明被测量与记录数据之间的转换方法或关系,并满足统计和能源管理部门的要求。

能源管理体系篇13

水泥行业是能源消耗的重点行业,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认监委《关于加强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12〕3787 号)中指出:管理节能是促进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水平的有效手段,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借鉴成熟管理模式,将过程分析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管理理念引入企业能源管理,建立覆盖企业能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体系。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将能源控制和管理与生产调度控制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安全稳定、经济平衡、节能减排、优质环保的基本目标。

(1)节能降耗的需要。能源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水泥企业单位产品能耗下降不仅能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对整个企业能源节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先进而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进而打破能源制约的瓶颈,较好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2)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公司是一家以水泥生产为主导产品的集团企业,水泥行业是国家公认的高能耗、高消耗企业,能源是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必须利用建立先进而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进而打破能源制约的瓶颈,较好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2.内涵和主要做法

能源管理体系主要利用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为基础,集成过程监控、能源管理、能源调度为一体的公司级管控一体化计算机系统。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思想,将能效管理与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及自动化系统进行有机融合,构筑以煤、电、水、气等数据自动采集为能源数据支撑;集中监控、安全稳定为生产保障;能耗统计、成本分析、能效对标为管理考核;能源的产生、利用为决策参考的面向节能降耗的信息化能源管理模式。

(1)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施。公司的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打破了传统的以物料优化为主线的思路,通过建立物料和能量的集成优化模型,最大程度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①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一是现场仪表系统改造。对企业能源输送、生产和应用等控制系统仪表进行升级改造,用以适合能源管理系统能源介质和生产过程的调控及计量要求。二是网络层系统建设。通讯层位于管理层与现场仪表层之间,主要采用前端采集设备、光纤网络交换机和网关等设备,先进行区域集中,再由区域把数据送往监控中心。三是管理系统建设,管理层由高性能的工业控制计算机、服务器、显示器、打印机、UPS不间断电源、GPS时间对时器、声光报警设备等组成,通过日报表、月报表、年报表等形式反馈给企业管理者全面了解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及用能状况,检查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挖掘节能潜力、寻找节能方向、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一是实现远程抄表,降低管理成本,节约人力资源;二是提高用能管理水平,增强及时性和有效性;三是提升能源管理精细化水平,向用能设备要效益;四是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五是提高突发故障和异常处理的效率,降低能源不必要的浪费

(3)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源管理应用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在线能源平衡管理、在线能源系统故障管理、能源信息管理、基础能源管理4个子系统模块。①在线能源平衡管理。实现系统性负荷预测,包括电力负荷预测、日用电量预测、燃煤系统预测等,以及负荷的管理。②在线能源系统故障管理。完成能源系统事件及故障记录和工艺与设备故障的报警与分析。③能源信息管理。实现能源数据采集与基本处理、能源设备的监控与调整、能源信息的归档和管理、能源生产报表管理、部分场所的视频监控、环保在线监视及分析等。④基础能源管理。按照公司生产计划及历史数据编制供需计划,指导能源系统按照供需计划组织生产,对各能源介质实际发生量、使用量、放散量等数据进行采集、抽取和整理、取得能源生产运行的实际数据,并对相关能源消耗指标进行管理和分析。

(2)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实施。为了确保能源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与能源管理中心配套的各种管理制度、运行规程,保证能源管理实效性,加大挖潜降耗力度,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依据国家对能源管理相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公司实际,能源管理责任部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定额指标合理性、可操作性、切实调动强化全员的节能和资源节约意识,严格“节奖超惩”制度,以推动企业在生产管理、工艺过程控制、设备经济运行的挖潜改造节能降耗,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

(3)技术装备的构建与实施。为提高能源系统的技术装备水平,确保能源系统运行安全、稳定、高效。公司选用的设备全部技术先进,材料优良、结构合理、环保的节能型产品。

全面运用先进技术。公司每年投入大量的技改技措资金加强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提高生产系统的运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一是采用节能高效永磁稀土电机对功率7.5kw~250kw内的低压电机进行改造,采取动态监测模式,配以完善的监测仪器,挖掘节能潜力;二是对水泥磨选粉机的改造,完善生产工艺,推广使用选粉效率高的选粉机,提高磨机台时产量,降低粉磨电耗。三是对节煤剂的试验测试,探索降低水泥窑标煤消耗的新途径。四是研究水泥窑协同处理废弃物及水泥窑脱硝的方案,为应对水泥产业政策的调整做好准备。

优化能源计量设备。依据《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要求,按照三级计量规范,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配备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能源计量器具。

3.实施效果

(1)降低管理成本及单位产品能耗成本。①完善能源信息系统。一方面,能源管理系统通过I/O、通信接口、专用仪表和第三方系统收集满足系统应用功能要求的数据,改变原有人工抄表、手动录入系统,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增强生产信息相互共享,实现生产管理信息的下达和能源分析信息的上传。②优化能源管理体系。公司应用信息化技术,通过能源基础管理模块,公司的管理及技术人员可以及时了解、监控生产系统运行情况,各类信息通过该模块及时、反馈,实现在信息分析基础上的能源监控和能源管理的流程优化再造,实现能源质量管理、运行管理、动态监控管理等自动化和无纸化,有效实施客观的以数据为依据的能源消耗评价体系,减少能源管理的成本,提高能源管理的效率。加以将客观数据的及时用于考核,将提高现场操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完善操作、优化操作的能力。③提高劳动生产率。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将在公司的管理体制创新中发挥示范作用。系统的最终目标可以实现简化能源运行管理,减少日常管理的投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2)经济效益显著。转变传统能源管理模式,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大幅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相比能源管理系统建立前,吨熟料煤耗下降了1.21%,吨水泥综合电耗下降了1.7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