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建设论文实用13篇

思政建设论文
思政建设论文篇1

在企业发展中开展思想理论工作,要以理论为指导进行相关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为本推崇服务意识。在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复杂的,工作任务也比较重,随着现阶段的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员工的思想就会受到很多不利影响,价值观的形成也因此受到了很多影响。有甚者在利益的诱惑之下出现的现象,主席提出的“苍蝇老虎一起打”正是针对这种普遍的贪污现象而言的。人性的自私以及企业内部的利益冲突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很多的压力。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就要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实际利益,以服务意识为主,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顺利成功与否的标准,要从员工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员工解决实际的生活困难和生活需求,这样才能有效的化解矛盾,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也就能为企业创造更过的发展机遇和利润。2.与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结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以科学的态度推陈出新,保证内容、形式、方法的科学性,不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变成形式主义,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汇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企业文化是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讨论的新课题,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理论和实践对接的桥梁。企业文化是指能够为企业员工所接受的、能够反映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念。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凝聚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这对企业发展和管理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要注意与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结合。3.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措施。首先,紧密联系实际,选准企业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和结合点,选择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问题加以解决,从而打开工作局面,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其次,重视和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个性,是这个企业在文化上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性。它只为这个企业所有,只适用这个企业,是这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条件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通过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从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着手,结合企业的特点和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选择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发展本企业的文化个性,培育员工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工作精神,为企业发展服务。此外,在企业文化建设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中要灵活应用软硬结合的技巧,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先导,积极强化,软硬兼施,相辅相成。在培育企业文化的同时,必须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工作人员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也应遵循这些法则,通过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工作人员的价值观、信念和作风等要素,引导工作人员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问题,树立起团结向上、乐于奉献的思想意识和企业精神。

思政建设论文篇2

以司法公开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全市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公正是司法的生命,是司法公信力的基础。司法公开是一种态度、一种自信、一种力量,有助于对审判权的监督,增强群众对司法的信任,拉近法院与群众的距离,消除群众对法院和法官的神秘感,通过司法公开、民意测评、法制宣传等措施,切实提高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坚持民意测评,科学制定在全市法院开展民意测评的实施方案,对测评对象、被测评对象、测评方法、测评内容等进行科学设置,院党组两次研究方案,此项活动正在实施中。坚持司法公开,及时召开新闻会,对法院重大工作、重大决策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让群众及时了解法院工作,江西省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今年已就执行工作召开了2次新闻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坚持法院开放日活动,邀请各阶层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观法院、旁听案件庭审,增进对法院的了解和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密切和人民群众的感情,满足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广泛听取群众那些理性中肯的意见,不断加强和改进法院各项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运用各种载体,反映群众对司法的新要求、新期待,提升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增强公民法治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积极参与社会诚信建设。

以增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全市法院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坚持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要完善党支部考评机制,使考评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增强考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发挥考评的带动和引导功能,推动党支部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以学习贯彻十精神为契机,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严格遵守规定,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学习、遵守《》的模范,凡是规定党员必须做到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规定党员不能做的,领导干部要带头不做。认真落实各项组织生活制度,在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狠抓落实,杜绝组织生活制度流于形式,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过双重组织生活。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贯彻执行院党组的各项决议和院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组织的决议,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增强大局观念、集体观念,克服小圈子、小集团利益,紧紧围绕建设“全省一流法院”目标凝神聚力,做到目标同向,思想同心,行动同力。

思政建设论文篇3

作者:樊胜利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老干部局

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结合国有企业实际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离退休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任务艰巨性主要源于工作量的增加和工作深度的拓展。1.离退休干部队伍数量快速增长,“口袋”党员也随之而逐年增加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离退休干部群体较为庞大。在部分单位,离退休人员数量已经接近或超过在职人员数量。离退休人员的快速增长,对活动场地、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等需求也相应增多,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尽管目前的制度安排是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但由于一些企业处于偏远落后地区,且大多是先有企业组织后有地方政府组织,企业所在地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为确保稳定,大部分企业离退休干部仍由企业代管,只有少部分企业离退休干部实行社会化管理。但在这些实行社会化管理的离退休干部中,因地方社会建设不太成熟、离退休党组织不健全,再加上服务管理不到位,出现不少退休干部不愿意向地方移交组织关系或因移交程序复杂而没移交成,从而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俗称“口袋”党员),并呈逐年增多趋势。如何在制度上完善,进一步规范国家、企业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尽可能使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在党组织管理之中,是新时期企业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2.离退休干部的自我意识普遍增强,精神追求越来越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离退休干部越来越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尤其关注自我。一是对自身健康特别关注。二是越来越重视自身相关权益的维护和公平诉求。离退休干部十分关心企业落实党和国家有关离退休人员政策的情况,普遍对当前企业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退休政策差异反应强烈。问卷调查显示,70.8%的离退休干部认为当前要重点改善企业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待遇。对目前同一企业不同单位、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收入待遇差异,离退休干部意见也较多,期盼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仍然重视自我提高和自身价值的实现。问卷调查显示,离退休干部有79.5%的人仍坚持理论学习充实自我,89.4%的人支持党组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84.7%的人对参加党组织活动、集体游览、参与老年大学或老年协会活动和为单位、社会发挥余热表现出较强兴趣。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引导离退休干部正确认识自我,并利用这种自我追求的积极性把他们引向更加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更好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是摆在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二)离退休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难度越来越大难度加大主要源于工作对象复杂性的增加。1.由于政策差异形成诸多利益群体,离退休干部的思想状况越来越复杂从整个离退休群体来看,有离休的与退休的差别。而在退休人员中,又有早退休的与晚退休的区别,有正常退休的和提前内退的区别,有党员干部与非党员干部和一般群众的区别,有党组织关系移交地方的和没有转党组织关系的区别。在部分企业,同一矿区退休人员中还有民族之分,有正式员工与买断工龄、家属工之分。个别企业还对不同时期参加工作的实行不同的政策。这些不同差异,导致离退休干部的攀比心理越来越突出,还导致他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有着较大差异。同样面对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物价上涨、食品安全以及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和行业不正之风等社会不良现象,有些人就认为是改革开放中暂时出现的问题,有些人则根本不能接受从而流露出极端消极失望情绪。2.生活状况差异较大,离退休干部的诉求越来越多元化一是身体状况呈现两个极端:一方面,随着年轻退休人员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状况较好的越来越多,有的虽然年纪已经七八十岁了但仍精力旺盛,继续在为社会、为企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身体素质下降、生活能力减弱的人也逐年增多,有不少人常年抱病,甚至卧床不起、行动不便。二是生活境况也出现两个极端:有些人由于原单位经济实力较好或者子女条件较好,生活景况越来越好,心理也越来越阳光;但也有一部分人因病、丧偶、空巢家庭或子女原因、生活条件差等各种影响,生活境况越来越差,失落感越来越强,有的甚至变得孤僻、沉默。不同的生活状况,其思想状况不同,关注点、兴奋点也都不一样。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对活动内容和空间的期望较高;身心健康状况较差的人期望更多更好的养老服务和精神慰藉;而生活较差的人则期望更多的帮扶以改善生活待遇。如何将这些具有不同心态、不同诉求的不同群体的思想统一起来,把他们的心都凝聚在一起,是新时期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所面临的最严峻考验。(三)原有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矛盾主要源于对新形势的不适应。1.传统的以单位为主的组织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离退休干部的居住越来越分散,集中学习的难度加大。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离退休干部养老方式日益多元化,有采取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机构养老等传统方式的,也有采取旅游、回原籍和候鸟式等异地养老方式的,并且采用后一种方式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业务的拓展以及经营方式的变化,点多面广的企业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具体到每一点人数很少,甚至有的点连离退休党小组也组织不起来。如何使更多的离退休人员参与组织学习活动,也对新时期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挑战。2.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方面,方式方法单一、片面,或过于依赖集中学习、报告会和组织活动等传统方式方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或片面单纯以服务管理替代思想政治工作全部内容。问卷调查表明,离退休干部有50.7%的人认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有1/3的人认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缺乏说服力。一方面,手段相对传统,思路不开阔,社会学、心理学等科学理论方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不够。比如,美国有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随时掌握那些空巢家庭老人的生活状况,并针对老人出现的不同情况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相比而言,国内目前在技术手段上还普遍滞后。另一方面,所依靠的力量太单薄,过于依赖企业和离退休部门,发挥老干部自身作用不够,更不重视挖掘和发挥社会资源(组织人力资源、活动场地资源)的作用。在发达国家,社会力量是一支很重要的力量。比如,德国出台专门法规鼓励大学生与独居老人一起居住,既解决了独居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的居住问题。由此可见,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探索和形成一套真正符合现代老年人心理生理状况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确是任重而道远。3.离退休干部活动场地等阵地建设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方面,活动场地日趋紧张。在调研中,有不少单位反映,随着离退休人员数量的快速增长,离退休干部活动场地越来越不够用。个别企业由于认识不到位还将有限的场地用于经营目的,使离退休干部活动空间更加紧张。一方面,专门针对离退休干部的宣传主渠道还不畅通,使得一部分人爱听小道消息,也爱传播小道消息。在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路径的问卷调查中,“畅通交流渠道”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搭建活动平台”。另一方面,离退休支部活动经费不足。随着物价不断上涨,离退休支部的活动经费越来越捉襟见肘。如何进一步加大场地建设、加强阵地建设、保证必要投入,使他们活动有空间、发挥作用有平台,也是新时期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4.离退休服务管理队伍建设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方面,服务管理人员数量相对不足。调研中,有的企业反映,近十年来,离退休人员数量增长了10倍,而服务管理人员只增加1倍,且以年龄较大、女性、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员为主,加上服务内容日益增多,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一方面,服务管理人员自身结构和素质还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结构上缺乏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医学护理、信息化等专业背景的专业人才,在素质上,服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政策水平、大局意识以及工作技巧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对服务管理人员的激励还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其积极性。在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离退休服务管理人员在待遇上普遍低于生产经营一线人员,在职业生涯发展上路径也相对较窄,有部分人员觉得前途无望。再一方面,离退休党支部班子队伍建设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在新退休干部中,经济管理或技术类型干部越来越多,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却越来越少,加上缺乏激励手段,离退休党支部班子建设也成为新时期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新课题。与此同时,部分单位领导对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视程度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受市场经济大环境及业绩考核导向的影响,有些单位领导认为发展是硬道理,对思想政治建设特别是对离退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认识还不到位,甚至有所放松。

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时期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六个老有”,坚持以人为本,以更加宏观的站位和更加宽阔的视野,找准着力点,不断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努力把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到新水平。(一)根据离退休干部自我意识增强的特点,着力在“深”字上下工夫,努力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当前企业离退休干部的思想现实,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要在巩固理想信念教育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把更多精力放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上,使离退休干部生活得更加有尊严、更具幸福感,从而更好激发他们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乐观向上,积极追求人生的理想。根据离退休干部实际,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主要领导干部带头落实联系老干部制度、通报制度、重大节日慰问制度、生病住院看望等一系列制度。现任主要领导直接关心、关怀和关爱,是对离退休干部人格的最大尊重,其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部门和任何人都难以替代的,是对离退休干部最好的激励。2.针对当前离退休干部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好解疑释惑工作。调研表明,离退休干部目前有许许多多的思想困惑,如对国际关系、腐败、特权、行业作风、道德败坏、食品安全、物价上涨等一堆社会问题揪心,对企业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退休政策等一些涉及自身利益问题的不理解。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要针对他们思想困惑产生的不同根源,采取学习教育、辅导报告等不同措施去逐一化解。对于那些存在悲观焦虑情绪尤其是烦躁、冲动、偏执等非健康心理的离退休干部,要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帮助他们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安宁。3.发挥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和各类文体协会的作用,引导离退休干部选择更加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更多离退休干部走出家门,让他们在各式各样文明高尚的活动中增长知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4.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离退休干部队伍人才荟萃,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要针对有相当一部分退休干部渴望发挥作用的现状,通过返聘、咨询顾问、志愿者组织等方式主动设计和搭建各式各样的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智力优势、威望优势,让他们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促进企业发展、改进社会管理、培养教育下一代等方面继续发挥独特作用。要大力宣传报道离退休干部发挥余热的先进事迹,让更多的离退休干部看到退休人员照样有理想有目标,激发他们追求积极人生,实现自我价值。(二)根据离退休干部群体越来越复杂的现实,着力在“细”字上下工夫,努力提高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成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只有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达到预期效果。做好新时期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必须深入离退休干部之中,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把他们的思想统一起来,使他们的心凝聚在一起。根据当前实际,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对待因不同政策形成不同利益群体的情况,要在承认历史、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力争在后续的管理与服务中消除差异,一视同仁。对待历史问题,一方面要做好正面教育解释,引导他们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历史;另一方面,也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代表他们向上级部门和组织反映真实情况,以实际行动赢得理解。2.对待进入“双高期”的离退休干部,要从完善服务体系入手,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各项服务之中。通过提供更加亲情化、精细化、人性化的生活帮助、精神关怀和心理慰籍等全方位服务,帮助他们增强健康自信,改善生活质量。3.对待那些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较困难的离退休干部,要着力健全帮扶机制。通过有效开展爱心互助活动,建立互助基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4.对于个别思想偏激、诉求方法欠妥的离退休干部,要主动出击,认真对待。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甚至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用组织的关怀来换取他们的理解和爱心,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要妥善处理老干部来信来访,尽量帮助解决问题,对一时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要说明缘由,讲清道理,让他们了解为什么不能办,用真情去赢得他们的理解。总而言之,新时期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必须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去感染他们、打动他们,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大趋势,着力在“实”字上下工夫,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突出“实”字,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根据离退休干部实际,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1.认真落实好国家政策规定的各项离退休干部待遇。要把认真落实好国家各项政策作为先决条件,保证他们能够看文件、听报告和参加重要会议,保证他们能够参加党组织活动,保证他们能够按时足额领取离退休金和各项生活补贴,按规定及时报销医药费。要定期深入到离退休干部之中,认真了解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对落实政策待遇的反映,切实增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2.进一步改善提高国有企业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待遇。要针对当前企业退休人员反映较大的待遇差异问题,大幅度提高企业退休金,缩小企业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差距,缓解当前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情况下企业退休人员的心理压力。要采取措施,逐步缩小企业退休人员因不同退休年限而导致的退休金的政策上差异,尽可能保持各地区在国家政策执行上的一致性,减少不必要的攀比。企业要结合本企业实际,争取政策支持,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让离退休人员实实在在享受到企业的改革发展成果。要改变当前企业退休人员医疗费与退休金直接挂钩的做法,适当提高年老人员医疗报销比例,让他们不仅做到老有所医,还要做到老能所医,共享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成果。3.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要适应老龄化社会到来的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解决离退休干部最关心的养老问题,使他们在养老方式上有更大更多的选择空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文化传统,把孝道文化融入各项服务管理之中,使离退休干部始终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四)紧跟时代步伐,着力在“新”字上下工夫,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1.创新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形式针对离退休干部居住分散、离退休后流动性较大、异地居住增多,以及离退休干部整体进入高龄、高发病期等特点,按区域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党小组),方便离退休干部参与学习教育活动。对企业离退休人员相对集中的城市社区,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作用,积极探索企业搭台,政府主导,地方党委和企业党组织联手协作,社会公益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参与,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各类关爱组织为基础的覆盖全社区的新型组织形式,把社区内所有离退休人员都纳入组织之中。对于点多面广型企业,不适宜单独组建离退休人员党支部的,要按照“四就近”原则,或编入企业在职党组织,或转入地方社区党组织管理。总之,要通过组织方式的创新,不让党员离退休干部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处于思想政治建设的盲区。2.创新思想政治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适应离退休干部生理、心理特点,发挥离退休党支部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老年大学、老年党校、老年协会和老年报刊等载体,围绕先进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创新学习教育方式方法,占领主渠道。一是改变学习方式,增强吸引力。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改进读报纸、传达文件等单调的学习教育方式,尽可能多采用声音、图像、图片以及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二是创新学习方法,增强有效性。采取开展讨论、专题辅导、实地参观、主题教育活动等老同志喜闻乐见的方法,把学习教育融入娱乐活动中。三是丰富学习内容,增强针对性。根据老同志关心的问题和思想上的“盲点”,选准主题,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力求做到既有针对性,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思想高度。四是利用社会资源,拓展教育渠道。利用社会力量和社区资源,开展心理疏导、聊天服务、邻里关爱等活动,积极组织他们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各类展览,不断拓宽离退休干部思想教育渠道。(五)围绕建立长效机制,着力在“坚”字上下工夫,不断筑牢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基础1.强化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制度保证企业是经济组织,离退休干部工作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加强新形势下企业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制度约束。要研究制定加强国有企业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企业的责任义务和目标任务,统一规范企业在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中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制度、要求等,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而不仅仅依赖于领导的认识水平。要把离退休干部工作纳入企业领导班子业绩考核中。与此同时,对于党员离退休干部特别是那些离退休领导干部,要坚持从严要求,积极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做到党要管党,防止思想懈怠。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夯实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2.进一步完善企业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于离退休人员包袱过重的企业,国家应通过适当的税收减免政策来鼓励企业,维护企业的积极性。对于离退休服务管理人员,企业要在人员配备、薪酬分配、学习培训、职务晋升等方面做到与其他生产经营人员一视同仁,提高他们的职业责任感。要把离退休工作岗位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重要岗位之一,让更多的年轻干部体会做老干部工作的艰辛,理解老干部工作人员的难处,为进一步改善老干部工作条件奠定良好基础。3.加大投入,做好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保障工作理顺离退休党支部活动经费的资金渠道,做好党费的收缴和返还工作,多途径、多渠道筹措活动经费,保证离退休干部基层支部开展活动的经费支出。进一步加大老年活动中心以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的力度,保证不断增长的离退休干部开展活动有空间、发挥作用有舞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强化培训,提高离退休服务管理人员的政策运用和解释水平、服务管理水平、改革创新能力和政治敏感性。补充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医学护理、信息化等专业背景的专业人才,逐步提高离退休工作人员的职业化水平。要大力加强离退休党支部的班子建设,选聘具有丰富党务工作经验、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离退休干部充实到领导班子中,夯实做好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组织基础,不断推动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思政建设论文篇4

(2)性质相同。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同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同为意识形态范畴,必须依靠企业的管理层自上而下的推广和践行。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政治建设都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员工思想朝着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它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设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建设在性质上一致的,两者都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企业发展服务。

(3)途径相通。企业文化理论体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发挥作用才能去的切实的效果。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多种多样,主要通过各类讲座、活动、宣传标语及各类书籍、座谈等的熏陶。思想政治建设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如对进行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社会主义道德法制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等,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同样适用。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不同点

(1)范畴不同。企业文化是兴起并繁荣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管理理论,它通过培育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理念、行为导向和准则,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本质上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则属于政治理论教育范畴,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是一种政治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有组织、有意识的教育,使广大党员职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属于政治工作范畴。

(2)内涵不同。企业文化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及发展历程,提炼出为企业员工广泛接受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标准,具有企业自身鲜明的形象。不同企业之间,因自身情况不同,企业文化也不尽相同。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依照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依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党员干部和企业员工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基本理论、精神文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群众路线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对员工在企业具体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认识、情绪行为等问题进行疏通引导和有效化解,具有较强的社会共性特征。企业文化是适合不同企业实际情况需要而形成的,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企业。而广义上的思想政治建设具有相对统一的标准,适用于不同企业。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建设的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建设作为现在企业管理的手段和企业软实力的体现,具有许多的相通的之、处,但也有许多的不同。只有在企业发展中,抓住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建设的精神实质,实现二者的有机结结合,才能促进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建设的双发展。

思政建设论文篇5

1.2不可替代性。

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由于在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方面,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尽管两者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在所属的范畴方面,由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不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不会出现相互取代的现象。

2融合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2.1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进行创新。

对于企业来说,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建立生动、活泼,并且容易被人接受的企业文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企业文化,通常情况下,这种企业文化不具有强制性,这时会消除员工的心理障碍与逆反心理。在改进、丰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这种寓教于文化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2.2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进行创新。

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高度关注文化因素对员工观念、心理等产生的影响,同时借助企业文化,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自身的经营活动、娱乐活动等进行融合,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空虚感在一定程度上降到最低。

2.3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够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在心理方面,使他们更加信任领导和同事,并且更加热爱企业,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不断地努力工作。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内容方面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具体化。

3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对建设企业文化的作用

3.1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为其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对于企业来说,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企业通常情况下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并且会触及到一些人切身利益,对于上述问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来解决。

思政建设论文篇6

建设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培育企业的文化,要充分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做到科学地管理企业,促进企业在科学发展观下不断地自我提升[5]。离开了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建设、平衡的构架等,企业文化就不可能真正地建设起来,实现其在企业中应有的价值,所以,企业要综合考虑,加强企业文化的科学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在企业各个方面贯彻思想政治的核心价值理念,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结合党的先进思想,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加以具体分析,找出有利的建设因素,探索正确的发展道路。要在企业的发展目标上贯彻思想政治理念,塑造企业形象,提炼企业精神,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使其与我国当前的法律、文化等相协调[6]。这样,能够展现企业的精神风貌,竖起强大的精神支柱,为企业的生存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文化建设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行动原则,充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文化建设特点,综合各项因素,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建设水平。要避免企业文化建设的泡沫化,扎扎实实地、有步骤地、有条理地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合理调度资源,以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神,要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创造能力,改进建设方法,创新建设好方式,全方位地积极探索有益的途径,增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效果,提高合理化的建设水平。要善于发现问题,做到及时处理,以防止留下文化建设的隐患,对企业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

三、注重规范管理,营建良好的企业环境

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求企业能够提供强有力的管理支持,同时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7]。所以,要搞好企业文化的建设,保证文化建设能够规范化、秩序化地进行,企业需要在运作环节加强管理。要结合企业实际,根据现代管理的发展动向,及时修订企业已有的管理条例,完善各项制度内容,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的成分,并加以应用,将企业核心价值理念注入其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价值作用。与此同时,要加强企业管理团队的打造,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在企业的文化建设当中,要严格按照企业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管理,避免企业文化建设出现混乱、无序等现象,积极配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注重人力资源制度的创新,积极吸引人才投入企业的建设,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努力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要从多方面丰富文化活动,加大活动开展的力度,提高企业职工的待遇,引入企业的竞争机制与绩效考核,强化职工的文化建设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完善企业管理、增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引入企业竞争机制、完善激励措施等方法,发挥思想政治的价值作用,使企业职工将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相结合、个人追求与企业追求相结合,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8]。并且通过企业模式的创新,转变企业运作方式,改善各项条件,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本身就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核心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原动力。

思政建设论文篇7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

社区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1.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和新体制下人口的大量流动,社区聚集了不同环境的人员,因此,社区的社会职能增强了,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社区文化建之中。

2.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环境,众多社会矛盾都在社区显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之一,为此运用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

3.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社区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居民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体现出来的。

4.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它融入社区文化活动之中,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烘托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可见,社区文化活动的建设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对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它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思想灵魂。在社区文化活动中通过对渗透思想政治内涵有利于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养、政治素质,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居民在社区的主人翁意识和社区精神,这对增强社区文化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社区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者相辅相成,社区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物质载体和教育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以社区文化为依托,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目的更具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有核心价值导向功能、规范保障功能、传播育人功能、服务凝聚功能。

(一)核心价值导向功能

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功能,通过对人的思想认识的教育引导使人们确立有利益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通过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影响和规范机敏的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首先表现为社区成员进行主流文化的教育引导。居民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去认识事物、解决社区内存在的问题、矛盾和冲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居民和睦相处。社区通过各种组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生活。通过各种活动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健康舒适的社区文化软环境。比如绘制板报、宣传栏、组织讲座、竞赛等形式将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居民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中去,提高居民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培养居民自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使社区群众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得以提高。其次,社区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导向功能还体现在,居民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又使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客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区文化的软环境建设渗透到居民的生活中去,易于被居民接受,同时居民也在身体力行中去熏陶和影响他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核心价值氛围。

(二)促进社区管理制度规范及生活秩序稳定的保障功能

社区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区管理规范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居民用法律法规、道德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以调整社区内部矛盾,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生活保障功能是指,通过正确的价值导向、道德标准、社会舆论来培养居民的道德素养,使居民形成道德自律,创建社区良好的道德风尚传递道德正能量,保障居民生活的秩序性和环境的稳定性。具体表现为:社区制定规范管理条例、社区的规则制度等,使社区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社区通过对法律法规、区规、条例规范的有效宣传。培养居民自觉的法制意识,培养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形成自我约束。

(三)传播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的传播育人功能是通过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的。社区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育人功能表现在,其一,通过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使社区居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文化认同,提高居民对文化的鉴别力和判断力,使社区文化建设朝着符合社会文化发展建设的方向前进。其二,正确的文化意识形态,对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做好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凝聚社区精神,培养服务意识功能

“通俗地说,社区就是一个熟人社会或者亲密群体,是归属感和亲密的伙伴关系。”当今社区文化建设是为了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习惯、不同地域等特性聚居的社区成员以共同利益、共同的目标、共同信念为出发点,形成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文化审美、共同的道德标准等。这些共同的产生是一种力量的凝聚。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服务的。从社区活动的参与性和覆盖面来讲,社区居民只要生活在社区中,即以自身的言行举止为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服务。居民积极的情绪为文化建设带来正面影响,消极的情绪为文化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这种服务意识隐藏在居民的生活中一直被广大居民所忽视,因此,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应该逐渐增强社区居民服务意思。

三、改进和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措施

社区思想政治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又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利的保障。社区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发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

(一)加强党在社区的组织建设,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

加强党在社区的组织建设,加强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为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担负着政策教育宣传,具有上传下达的职能,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社区群众真正的诉求,向社区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掌握最易于群众接受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吸收和培养积极的社区居民向党组织靠拢,调动更多力量为社区文化建设做贡献。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对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首先,通过建设加强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实现党组织在社区的覆盖面和工作网络,在社区工作中宣传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积极联系社区群众,维护社区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利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了解群众需要。其次,深入群众,提高党组织的服务水平。再次,创建党建主题活动,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积极开展以党建为主题,群众为主体,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党建活动,使社区居民在党建活动中更加了解党、拥护党、爱护党,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社区居民在社区党建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

(二)注重管理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社区管理人才是带动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在社区工作中社区工作者往往集管理、调节、教育、组织、服务、研究等能力为一体。在社区各个组织中起到凝聚团体力量,打造团体文化的重要作用。无论是社区党组织还是社区中介组织,优秀的管理人才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的知识、自身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亲和力。以个人的思想品格魅力去吸引群众,形成良好的榜样力量,用自身的素养去感化社区居民,形成一种无形的向上力量。具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才能对居民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使其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积极向上的。

(三)组织丰富的社区活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创新精神

社区组织丰富的社区活动,社区组织根据居民需求举办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社区活动。社区活动应具备覆盖面广、参与人群多样、弘扬民族优良传统,体现社区创新精神的特点。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性。在活动中居民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接受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外化向内化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易于居民接受,进而提高居民的思想素质。

(四)完善社区制度管理,创建和谐、健康、美丽新家园

思政建设论文篇8

1.2课堂文化存在背离,有违教书育人理念

目前,在高职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背离现象。课堂文化内部的诸多要素之间的不一致和课堂内的诸种文化之间的不一致,使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文化氛围极其不和谐,反映到学生身上就表现为课堂气氛沉闷,毫无学习的积极性。第一,文化内部因素之间的背离。组成课堂文化的四个基本要素: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之间在思想政治课堂出现背离的现象。以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背离为例,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思想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比如,绝大多数思想政治课教师深知“满堂灌”的教学法不利于高职学生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但仍然采用这种方法。而学生有时也明知教师的做法不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但由于害怕教师的“制裁”,只能无声承受教师的不合理做法。第二,不同文化之间的背离。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中,不同文化之间的背离主要表现为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课程文化与学生文化、制度文化与学生文化等的背离。思想政治课要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何编制课程大纲、怎样制定课堂规范,都是教师说了算,根本不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被排斥在课堂文化之外。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乐趣,思想政治课的教书育人理念自然被遮蔽。

1.3课堂文化乏味,有违寓教于乐理念

课堂文化是众多文化的聚合。学生各抒己见、思想不停碰撞、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有声有色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文化的重要特征,但现实的思想政治课课堂却单调乏味,令学生生厌。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进行的是一种理性活动,教学环节缺乏情绪体验和情感的渗透,从而使课堂往往变得如一潭死水。这样的课堂毫无乐趣可言,对于知识水平本就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就更缺乏吸引力了。

2.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2.1实施教学改革,增强课堂文化的渗透性和育人性

思想政治课重视道德内化与行为养成,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可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活动引领”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主要以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纲领,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品质养成规律,从高职专业特点出发,并结合社会热点、教学重点,设计说案导知、论道修情、弘德砥意、观世敏行四个版块。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经典案例讨论、热点话题辩论、主题演讲和实践汇报等教学环节,体现课堂活动的丰富多彩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活动全过程,通过评述案例、话题讨论、换位体验、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的实施,将理论知识传授与职业素质养成、理论学习与活动锻炼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实现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升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改革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将课堂设计、课上任务、实践活动等内容通过任务书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进入课堂,实现由感知、感动、感悟到行为改变,从而达到学生愿意进课堂,并且坐得住、听得进的效果。活动引领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力为目标,以任务带动实践,以实践提高能力,以能力提升素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感度、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人际交往、辨别是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2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环境

思想政治课最鲜明的特点表现为思想性、政治性和思辨性,要想使课堂讲授达到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效果,课堂文化必须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师生必须建立互信和民主的关系。另外,高职学生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思想政治课需要贯彻民主原则,以适应时代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教学态度、教育观念上创设民主氛围,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态,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成才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每次独具个性的发言和技能展示。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和情绪波动,及时给予学生疏导和帮助,保守学生隐私。将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润物细无声”地把理论渗透到学生脑海中去。

2.3在创造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的品质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接受教材中的知识和已有结论,而忽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导致学生只是一味地背“理论”,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这种传统的课堂文化中,学生不考虑如何学习,缺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符合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中积极创建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的课堂文化,实现从“墨守成规”到“开拓创新”的课堂文化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结论,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思政建设论文篇9

要塑造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一个好的企业文化环境,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不断改进,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部分仍然不能丢。

思政建设论文篇10

双河彝族乡位于昆明市晋宁县县城昆阳西南方,南与玉溪红塔区、北与安宁市接壤,距晋宁县城---昆阳30千米,是昆明市9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境内直距长24千米,宽距长15千米,最高海拔2511.3米,最低1900米,总面积152.0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098.94亩,林地面积183688.5亩,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786人,其中,彝族人口7633人,占总人口数的78%。财政供养人员283人,全供养人员145人,其中:教师95人,半供养人员138人。双河彝族乡属于滇中高原浅割中心地带,年平均气温13度。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铁、铅、锌等矿产资源。境内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森林覆盖率高达77.8%为昆明附近少有。1990年,双河彝族乡被昆明市政府划定为“昆明市双河磨南德水源保护区”,1999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为云南省革命老区乡(镇)之一,是一个集少数民族、革命老区、水源保护区、森林保护区为一体的山区农业乡。

双河彝族乡财政收入主要包括乡镇所属的不同所有制企业上缴的除教育费附加以外的流转税和其他税收;烤烟农业特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县属改制后下划乡镇的企业上缴的除教育费附加以外的地方税收;乡镇以各种方式引入的企业上缴的地方税收(不含国家、省、市直接投资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各种税收);乡级各部门上缴非税收入;乡财政支出包括:乡镇所属的各项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建设性支出和其他支出。县对我乡实行“划分收支、核定基数、定额补助,超收分成”的分税制包干管理。收支矛盾突出,全乡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双河彝族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在:

(一)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由于群众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不强,无论是种粮还是种烟,推广科技的难度都很大,造成产量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如在烤烟生产中,中后期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烟叶质量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慢,洋蓟、草乌等新兴产业推广难度较大,不能形成规模。大部分群众再生产资本缺乏,不敢干,不敢试,缺乏市场信息,部分干部群众怕担风险,不敢放开手脚大规模进行结构调整。农业基础仍较薄弱,农民增收困难。

(二)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不够。由于受自然环境、区位、交通及人口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双河彝族乡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展缓慢。投资数百万元建起的狩猎山庄因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发挥到预期的作用,经济效益不明显,没能形成全乡旅游业的龙头。引进的一些生产性项目也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双河彝族乡属水源林保护区)、区位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难以实施。

(三)乡财政收入单一,村、组集体经济薄弱,面临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于财政收入的单一,当地没有足够的建设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缺乏,进一步造成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缓慢,要打破这样的经济循环怪圈,就必须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不仅有利于当地的经济主体的发展,从“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角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外来投资环境也是十分有利的。

(四)基本对策及建议

要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作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不断加强农村交通、能源、生态和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结合双河乡实际,1.抓好“宝夕”(晋宁县宝峰镇——晋宁县夕阳乡)公路的建设。由于“宝夕”公路的地理位置(该公路是双河彝乡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它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双河经济的发展,具有经济动脉的重要意义。2.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双河乡矿产资源丰富,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资源的开采,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工作思路和重点上,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建设资金要更多地向“三农”倾斜,公共服务要更大范围地覆盖农村。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是继续巩固和树立以烤烟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主线,强化烤烟产业的支柱地位。二是积极走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推进藜蒿、洋蓟(中药材)、草乌(中药材)等名特产业种植推广力度。这样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从优化产业结构中求发展,有利于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求发展。认真落实好这些任务和措施,将会明显提高资源

二是政府要积极贯彻落实支农政策,加大对双河彝族乡农业科技基础资金投入。

坚持“多予、少许、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积极鼓励农民种粮的同时,加大粮食种植过程的科技和资金投入,认真做好优质水稻良种补贴工作和保护价政策(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降低种粮成本,减轻种粮农民的压力,从2004年起实施了优质水稻良种补贴,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又实施了农民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这些政策的实施真正体现了农民种地不交税,还可以拿到补贴,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了让补贴资金不被截留、挪用、挤占,真正补到农民手中,从今年起,中央、省、市对补贴到农民手中的全部资金将通过发放存折的方式进行,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资金到户。由财政部建设农民补贴网,通过农户信息采集,录入农民补贴网系统,通过银行将补贴资金用存折的方式发放给农民,让资金顺利补贴到农民手中。积极贯彻财政支农政策,最大限度降低种粮成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大对农业专项资金的投入,最大限度的扩大农民受益面。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以改水、改厕及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为重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并覆盖农村。同时,在加大基础建设的前提下,有重点地支持一批有特色、有市场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比如蔬菜、花卉、水果、奶牛等产业,有效发挥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示范作用,走规模化、产业化种植,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带动群众形成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另外,资金来源也不能单靠政府,也要积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直接受益的农村公益性设施及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投劳,自力更生建设美好新家园。建立、完善全社会帮扶机制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同时可以考虑由县人民政府牵头,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鼓励外地的企业到双河投资。动员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如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等社会力量与村庄结对帮扶,参加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农村经济发展机制。

三是要大力支持双河彝族乡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民族民俗文化的不断弘扬,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秧佬鼓是70年代末期双河彝族乡复兴的一种彝族民间祭祀性舞蹈。90年代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整个滇中农村发展壮大,它对丰富双河民族民间文化、传播民风、增进民族团结友好,扩大对外宣传,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秧佬鼓曾经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大型开幕式和闭幕式,并以云南的“威风锣鼓”在国际民间艺术节上一举夺魁,还在北京的“山花杯”中华鼓舞大赛上夺得金奖。这就是一个可供大力开发和利用的文化产业和旅游资源环境,面对这一资源,关键是要积极筹措安排经费,引导双河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各级新闻媒体(同时可以考虑建立网站加强对外宣传)对秧佬鼓这一传统的民俗方式和核桃园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景区进行大力宣传,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宣传双河彝族乡,更重要的是宣传晋宁,甚至是弘扬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打好民风民俗这张特色牌,使双河乡的旅游业成为民族乡新的产业,成为彝乡人民的又一经济支柱。

四是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财政要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让农民最大限度成为公共财政的受益者,构建农村农民的医疗服务体系,使广大农民看得起病。同时,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让广大农民有放心的地方看病。继续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虽然是一种自愿性的医疗保险,但要鼓励农民都来参加,扩大覆盖面,这样可以减轻农民在遇到重特病时个人支出的压力。另外,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养老保障工作涉及到农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财政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引导,资金上给予支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老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保障)作为辅助保障形式,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健康发展。

五是提高农民增收的自主意识,发展新型产业。

农村要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政策和资金,还必须与提高自身素质相结合。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尤为关键。意识决定进程、决定发展。只有树立正确观念,只有在观念的指导下,大胆开拓、积极进取,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要让农民有自主致富的意识,要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增收致富问题,核心是要提高农民素质问题。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一代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通过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六是增加教育投入。

新农村的建设,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关键,有了钱,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教育,苦什么也不能苦了孩子,缺什么也不能缺了教育。作为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障农村业务教育经费,认真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学费、免杂费、补助生活费),真正形成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的和谐好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我们立足当地的实际,积极调研、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才能建设我们所期待的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1.云南财政研究报告.2005/曹建方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2

思政建设论文篇11

一、满足“三向度”目标: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人类进步

围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我们有很多需要认真思考的战略性问题。其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在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始终能够满足“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人类进步”这样一个“三向度”目标。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

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主要是与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形成其本质的区别。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政治文明首先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或者准确些说,是按照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逐步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和主张,也为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进程中,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形态。而且,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形态已经形成并且日趋成熟。尽管不同的国家在其具体政治形态方面依然体现出不同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但是作为一种政治形态,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也具有一些共同性特征。这些共同性特征主要是:

1.代议制度。尽管卢梭竭力提倡人民并通过直接民主制的形式来实现人民的权力,但是他自己都认为真正的民主制是不会有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的制度设计是被称为“代议”的制度。这种制度表明,在民主政治的制度下,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本源,但由于人民不能直接执掌国家的权力,因此便通过一定的规则,由人民选举一定数量的代表行使国家的权力,“代”为人民“议政”,因而就建立了所谓代议制的政府。

2.选举制度。正是有了上述的代议制度,所以就需要选举制度。甚至我们可以认为,代议制度与选举制度是一对“连体孪生兄弟”,它们同时产生而且无法分离。所谓选举制度,是说按照宪法法律具有选举权的国民依法选举国家以及地方的议员及其他政府官员的一系列原则、规范和程序的总称。尽管各国由于其不同的历史和传统所决定的选举制度的具体规范和程序均不完全一致,但是基本上都有类似的选举制度也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当代的选举制度是构成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支柱,同时也从来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要素。

3.政党制度。政党现象是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产物。现代的所谓政党制度,是一定的政治集团(往往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通过其政治纲领并推出其政治领袖参与政治竞争以获得政治权力执掌地位的一系列原则、规范和程序的总称。政党制度是伴随着选举制度的发展而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在一些具有典型政党制度的国家如英美等,其政党制度并不是人为的设计,因而一开始并不具有宪法的依据,而是在其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政治惯例。

4.权力分立与制约的原则和制度。国家权力是一种结构体系的观点是早在古希腊就产生的政治知识。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作为构成的基础,一个优良的立法家在创制时必须考虑到每一要素,怎样才能适合于其构成的政体。倘使三个要素(部分)都有良好的组织,整个政体也将是一个健全的机构。……三者之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部分);其二为行政机能部分……;其三为审判(司法)机能。”[1](P214~215)后来,近代的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权力分立及其制约的意义,在实际的政治发展中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尽管不同的国家由于其历史传统不同,对权力分立与相互制约的思想主张所理解的程度也不尽一致,但是很多国家均把这一主张视为重要的原则,并在不同的制度结构中体现这一原则的一般精神。

5.政治与行政分立的原则和制度。这是权力分立制度的最为直接的体现。根据美国政治思想家古德诺的分析[2](P1),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两者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因而这也决定了两者应该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则。类似的观点如孙中山先生的关于政权与治权划分的思想和主张。在政治与行政分立原则的基础上,一些国家普遍建立了一系列相互匹配的制度,如以行政中立为基础的文官制度,并通过文官制度,使政府的行政管理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等等。

可以认为,上述这些主要的政治制度特征是构成当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方面,是能够说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形态的基本要素。因此,如何超越上述这些制度要素,构筑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形态,并能够使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和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原则和制度,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其次,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还要考虑到中国的特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方向,而且这不仅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也要体现在政治建设方面。就政治建设而言,能够直接间接影响其进程和形态的国情因素至少有以下一些基本方面:

1.超大规模的人口。目前中国有13亿多的人口,而且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何组织如此庞大的人口以形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看,人口越多,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就越大,因而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的难度也越大。另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基础薄弱,所以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因素离现代政治文明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这无疑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人口的条件下,解决政治问题的知识和智慧要求将更高。

2.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传统。中国具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传统,与欧洲历史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相比而言,一直到辛亥革命帝制之前,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从来就没有受到过社会的挑战,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结构始终占据着政治生活的主导地位,而且日益得到强化。这种政治形态特征甚至直接间接影响到现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乃至于邓小平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3](P332)当然,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或者说在中国人民长期的政治生活积累中,也创造了不少政治文明的成果,也有不少的政治经验,也曾经为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而且也有一些政治知识和政治经验至今仍然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这种情况既影响到我国的政治发展,又构成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

3.极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国的经济状况是其政治发展的基础,而在我们国家,泱泱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传统落后的茅草屋交相辉映,最豪华的汽车与毛驴并驾齐驱,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平衡性已经构成了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度推进政治文明的进程,也是一个需要充分知识和高度智慧的严峻课题。

仅从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其特定的环境基础和条件。而政治文明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在一定的环境基础上找到有效组织人类政治生活的知识和智慧,并基于这种知识和智慧来构建有效的政治制度。因此,如何按照中国的特色推进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又一个重大战略性课题。

最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要体现人类的进步,从而能够为人类的政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尽管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并且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建设,但同时需要指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大国,作为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我们不仅要在物质文明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对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而且也要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为人类美好政治生活的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为了作出这样的贡献,这就首先需要我们的政治文明进程能够符合人类进步的一般取向,从而使我们的政治文明形态能够与其他形态的政治文明进行交流、对话,在互相竞争中取长补短,在相互共存中共同推进,从而推进整个人类的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认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满足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和人类进步这样的“三向度”目标,或者说,也只有能够满足这“三向度”的目标,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才能取得成功,我国的政治建设才能得以发展。

二、实现“三原则”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政治文明建设涉及到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然而,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上述“三原则”的统一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应该说,在实际的政治实践中,这三者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差别的一面,如何在一个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使上述“三原则”的统一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政治的题中之意,在我们中国人的话语系统中,说所谓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切中题意的。但是如我们在上文所分析的,将民主界定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意义上,也仅仅是一种原则而已。因为在事实上,要让人民在一国的政治活动中都来“当家作主”,这是无法在操作层面上解决的问题。于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就被具体化为一种代议的制度结构,即通过人民选出的代表“代”为人民“议政”,而由人民选出的代表“代”为人民“议政”的基本途径就是制定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系列规则即法律,然后要求所有的参与者都按照既定的法律规范从事政治活动,这就产生了“依法治国”的问题。同时,几乎在所有的政治体系中,一定的政党总是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如在我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领导和支持人民通过其全国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法律和法规,并依照宪法、法律和法规,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以及依法治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事实上,我们的政治实践也表明,什么时候党的领导得到了全面的落实以及依法治国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也就得到了实现;同样,什么时候人民真正地当家作主了,党的领导以及依法治国也就会体现出来。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政治原则,也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以及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在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需要不断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的领导能够成为推进政治文明进程的动力,并通过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使党的领导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在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按照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问题,其关键之点,是如何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并以此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问题。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已经提到了我们党的议事日程,已经成为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步骤。如何理解执政能力,特别是如何评价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是党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另外,作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有必要从理念、制度以及程序上解决上述“三原则”不一致状况下的协调问题。就是说,努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是我们的目标和理想状态,而在实际的政治实践中,也不免会发生那种三原则不一致的情况。譬如说,某个党组织或党的领导人的行为缺乏法律依据,这时候到底是“坚持党的领导”还是“依法治国”?再譬如说,某个地方党组织推举的政府组成人员候选人在人民代表大会表决中未能通过法定的票数,这时候也会产生究竟“以什么为准”的问题。诸如此类,需要我们形成统一的认识并通过制度的以及程序的规则,使“三原则”都能得到体现。>三、正确认识并处理政治的生态环境与合理借鉴的关系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政治作为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建立在其经济基础之上。而根据恩格斯的分析,所谓的经济基础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或者说,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的,能够直接间接影响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法律制度的,是一个包括了自然的以及人文的多种复杂的因素。恩格斯指出,“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说的。因此,这里面也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装备。……此外包括在经济关系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力才继续保存下来),当然还有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4](P505)政治如同一个生物体,其生存和发展有赖以一定的“土壤”条件,这就是所谓政治的生态因素。但是,由于人的共同性,特别是人的价值取向的共通性,所以人类社会也确实存在着人类共同的一些政治知识以及基于这种知识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存在着能够满足人类共同政治生活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这也就构成了不同国度之间互相借鉴其合理政治成果的基础。因此,如何处理上述这种政治的生态环境与合理借鉴的关系,也就成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譬如说,政治建设中涉及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制度设计。邓小平同志1980年在其《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已经充分注意到了制度设计的重要意义。他通过对于“”的深刻反思以及基于对英法美等国家制度设计的基本认识,指出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5](P333)邓小平就此指出:“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这种比较方法虽然不全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视。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5](P333)

那么,到底西方国家实行了一些什么样的制度、这些制度对于其有效统治以及对于其社会稳定和发展等等起到了一些什么样的作用?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地研究,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如何借鉴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问题上存有诸多争论。鸦片战争以后,洋人的“船坚炮利”使中国人猛然“觉醒”,于是,不仅出现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而且也有人看到了洋人之所以有“船坚炮利”的“长技”,是因为其“立宪法、开议会”从而能够开启“民智”的缘故,于是就有了“仿行立宪”的呼声。但是,终究是因为国情基础的缘故,使得在人家那里能够开花结果的东西,搬到我们这块土壤上根本就长不出叶子来。

孙中山作为一个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在试图解决借鉴吸收与国情基础的关系上动了不少脑筋,可以说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譬如他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在人家三权分立的基础上搞了个“五权宪法”,并根据中国人的民主素养基础,主张实行“军政、训政、”的政治发展推进战略,等等。

以为代表的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寻求到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开创了无产阶级政权的新天地。以后,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都强调了中国特色的问题,主张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一切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文明成果。

然而在我们的政治实践中,如何在一些具体的制度或原则层面既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基础,又注意借鉴吸收一些有益的政治文明成果,至今是我们在政治建设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政治与任何其他事物一样,也必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这正如江南的土壤长不了新疆哈密瓜的情况一样。但是,对于政治的问题,英国思想家密尔说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他说,人类对于政治的选择固然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这正如引水的时候无法违背“水往低处流”的规律一样,但是他说,“水车是做成的,而不是长成的”,[6](P13)因而,他充分肯定了在这个问题上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应该成为处理借鉴吸收与政治生态基础之关系的指导性原则。对此,我们非常有必要研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特别是要研究其制度设计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以及有效性的因素。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四、树立宪法法律的绝对权威以推进法治化进程

自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法治国家的政治建设目标之后,如何按照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就成了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步骤。建设法治国家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化进程同时也就是政治文明的进程。从一般意义上说,所谓法治的问题,有以下一些基本要义:

一是,国家依照公正理性原则,承认人类交往的基本准则或者通过成文法典的形式,建立以人类行为基本准则为基础的宪法法律体系。在人类的政治生活中,法律通常是指国家的立法机构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但是从理论上说,法律仅仅是一种文本形式,而在这种文本形式的背后,还存在着人类的公正理性原则以及人类交往的一般准则,正是这种原则和准则,是制定法律的基础。

二是,宪法法律成为国家统治和政府管理的基本依据。这是法治国家的核心问题,甚至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法治”的基本涵义,就是指国家的统治以及政府的治理具有宪法法律的依据。

三是,全社会形成普遍的法律精神和法律意识,这种法律精神和法律意识成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参与社会行为的依据和准绳。在这里,所谓全社会形成普遍的法律精神和法律意识,主要是说,社会所有的社会成员或者是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都能够以平等的地位和自由的人格为基础,遵循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并以此作为其社会行为的依据。无论是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社会成员还是不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社会成员,心中都有一种社会基本行为规范的意识,都有一种服从规范和准则的自觉性,都有一种在已知的并得到普遍认同的规则下共同生活的价值取向。

四是,国家具有独立的司法系统以及律师业以保障宪法法律的绝对权威。从法律的基本性质来说,法律正是一种绝对权威的东西,既是说,法律之所以成为法律,正是需要得到普遍遵守的。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之所以需要法律,也正是因为有人规避法律或者破坏法律,这正如卢梭所说,“在一个国家里,如果任何人都不规避法律,任何官员都不,那么,这个国家就既不需要官员也不需要法律。”[7](P142)因此,既然制定了法律,那就要通过某种切实有效的社会机制,来保障其权威性得到尊重。根据一般的政治逻辑和政治实践,人们认为,为了使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得到尊重,就要建立独立的司法系统和律师业,以构成有效的司法和法律监督机制。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绝对权威。

严格说来,一个国家的法治化进程并不在于制定法律的进程,而是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得到尊重的进程,是社会人伦关系的一般准则在社会行为中越来越得到体现的进程。尤其是,法治化的进程越来越体现为政府的行为具有宪法和法律依据的特征。洛克指出:“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他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也不能以地位优越为借口,放任自己或任何下属胡作非为,而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公民社会中的任何人都是不能免受它的法律制裁的。”[8](P59)因此,如何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性,使国家的宪法法律得到切实地遵守,是我们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我们当前的政治实践中,不可否认,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国家宪法法律的权威性没有能够得到切实的尊重和遵守。在一定意义上说,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乃至于其他种种领域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并不缺乏一定的法律规范,或者说主要地并不缺乏法律规范,缺乏的是:既定的宪法法律得不到切实的尊重和遵守。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的地位,这种执政党的地位不仅体现为一种宪法原则,而且已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运作程序给予了结构性的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执政党对于依法治国的立场和态度就决定了国家依法治国的基本方向;执政党对于宪法法律以及其党内章程权威性的尊重和遵守,也就决定了整个社会对于宪法法律权威性的尊重和遵守。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作为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执政党首先需要严格按照党的章程来办事,即通过依章治党的实际作为,来推进依法治国从而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仅仅需要遵循“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基本原则,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党有必要依靠其执政的有利地位,积极主动地维护宪法法律的绝对权威以推进法治化的实际进程。

五、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管理

作为政治文明建设战略的思考,推进政府管理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指出的是,注意到政府管理的全球化背景,即按照全球化的要求来推进政府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

全球化本来的意思主要是指经济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了这种趋势,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9](P254~255)现代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来得快来得彻底,而且,与过去不同的是,过去的全球化进程是一种客观的进程,是一种自然的过程;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是通过某种强力推进的过程。而在现在,几乎是所有国家都“张开双臂”,采取积极的姿态,实行了开放的战略。这就使得全球化问题日益成为各国政府管理所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我国加入WTO,是纳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大步骤。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按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推进、协调发展的战略,政府管理也面临如下一些方面的调整和完善。

第一,如何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规则,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始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所谓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其实质正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尽管我国强调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之所以要称其为市场经济体制,它对于政府的职能就有一些一般的要求。应该说,在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改革进程中,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也正是通过各级政府职能的转变,才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并逐步开始完善。但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准则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有一定的空间。特别是,确实凸现政府作为公共权力之主体的特性,不断满足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各级政府角色定位和职能转变的任务还很艰巨。而实现这种政府角色定位以及职能转变的任务,对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如何按照WTO的要求和国家行为的一般准则,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

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国际性组织,WTO在加强成员国贸易合作的同时,实际上也提供了一种体制和规则,并通过这种体制和规则,来取代原本由成员国自己设定的行为依据和准则。这也正意味着,作为一个WTO的成员国,有必要通过自身的政府管理,来适应这种国际性的体制和规则。在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事实上各国政府对于本国经济和贸易的管理责任日益重视并日益加强,然而这种对于经济和贸易的管理责任却始终必须在WTO的贸易体制和规则框架之下,即任何国家行为需要符合国家行为的一般准则。这方面也给我国政府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课题。

第三,如何按照国际社会政府管理的普遍标准,来确定我国政府管理的目标。

对外开放的政策及其一系列举措,使我国逐步逐步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体系之中。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将我国的对外开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近几年来,我国的许多大都市适应这种改革开放的趋势,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因此,围绕这样的趋势和目标,如何按照国际社会政府管理的普遍标准,来推进我国的政府管理,应当成为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六、制定切实的政治发展战略以推进政治发展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推进协调发展的战略提出以后,特别是将政治文明的问题提到了我们党的议事日程以后,很显然,制定切实的政治发展战略来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就成了政治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人们注意到,无论是党的十五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战略,都表明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政治发展目标,而如何按照这个目标,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推进战略,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首要问题。

改革意味着一种既定利益关系的调整。一般来看,经济改革是人民经济利益调整和重组的过程,而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既涉及到人们政治利益的调整与重组,而且实际上也涉及到其经济利益方面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方面,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要比经济改革遇到的障碍要多;另一方面,政治改革所可能遇到的风险也比经济改革遇到的风险要大。一种既定的政治结构可以推进经济改革,可以抑制由于经济改革可能带来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分化和重构,从而最终可以提供经济改革的秩序保障。而在政治改革方面,如果政治结构本身发生变化、人们的政治利益进行着急剧的调整和重组,这时候就很难有政治系统外的机制来维系其变革过程中的秩序和稳定。因而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政治秩序的失范,从而给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影响。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所面临的特殊问题。

但是另一方面,国家的长治久安又恰恰需要政治的改革和完善以及政治文明的推进来实现。邓小平同志曾经多次表示过这样的意思。特别是在1986年,小平同志较为集中地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对于经济改革、经济发展、国家的民主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3](P176~178)而且,他还多次希望不要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希望通过制度建设以及其他切实的措施,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3](P380)因此,通过积极的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并且理智地认识并把握政治文明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风险,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有效地降低风险,也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无论是从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人民群众对于政治生活的需要来看,我们既定政治系统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已经为人们所关注,因而如前所述,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问题。多年来,在政治建设方面,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发展目标,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建设民主和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可以说,能够反映现代政治发展最新理念和方向的概念和命题,都被我们提了出来。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切实的发展战略和操作步骤,使我们提出的发展目标得以逐步实现,并使人民对于这种推进产生广泛的认同,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前景具有相对明确的预期,这就成了我们取得政治文明建设实际成果的重要关键。

在某种意义上说,政治也是一门高超的技艺。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有过类似的说法,认为政治是一切技艺中最为复杂最为高超的技艺。之所以说是一门高超的技艺,是因为政治不仅需要原则和目标,而且更需要精巧的设计和规划,使政治的原则和目标具有明确的操作步骤从而能够使其得以实现。我们非常赞同关于政治需要解决的是人类集体生活的难题的说法。而如何解决这样的难题,这是比任何其他技艺都要复杂的事情。而且相对来说,命题好提,目标好定,困难的正是如何进一步规划具体的步骤和举措。因此,在这方面,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处理好目标定位与操作步骤的关系,认认真真地设计出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以促使我们许许多多既定原则和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思政建设论文篇12

一、科学发展观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科学指南。

(一)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高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出发,引导高职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正是我们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本质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上,使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高职大学生应不仅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受益者,更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推动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既是为了广大学生,同时也要依靠广大学生。只有动员广大学生自觉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能不断进步。可以说,离开了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原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就失去了根本意义和力量源泉,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二)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规律

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实际上就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等。离开发展这个解决问题的关键,就不可能有成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所要求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规定的发展。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学科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行政、教务、团学、后勤、各专业教学单位等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始终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一句话,只有遵循科学发展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三)科学发展观生动展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科学思想方法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集中而生动的展示。比如,它对以人为本原则的倡导,生动展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它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倡导,生动展示了运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这些科学思想方法是我们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所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所有高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宏伟工程,它要求各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自觉运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想问题、办事情,以利于把广大师生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这一伟大工程中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各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自觉运用联系的观点做好统筹兼顾工作,使这一工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它要求各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自觉运用发展的观点搞好前瞻性筹划,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去不断开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必由之路

当前,面对时刻变化的国际和国内环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无疑是空前艰巨、空前复杂的事业。全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准备。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位。这是我们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必由之路。

第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学科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前提。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促进和保证学科建设的发展繁荣。这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是独立于现实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活动,它始终是与学科建设的发展进步相伴随的,是以后者为前提条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这个平台,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才能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

第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是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中心环节。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增强教学效果。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吸引力。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引导高职生走出校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通过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全面客观反映高职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第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应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重点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努力造就一批坚持正确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造就一批政治业务素质良好,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青年骨干。可以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能否扎实推进,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师资队伍建设抓好。

第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是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体制是教学管理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必须建立规范、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体制。在领导机构上,通过学校党委直接领导的模式,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高度重视,获得应有的地位,使学校各相关部门能从学校人才培养的高度思考和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提高决策及实施效率提供保证。在教学组织机构上,通过设立专门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活动组织、队伍力量分配、日常管理等大量需要协调的工作,避免出现扯皮、工作不到位、资源浪费等问题,保证教学管理体制较好的整合协调机能;通过组建相对独立的教学实施部门,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估、教研科研活动的展开、教师的选聘、培训、评优以及职称评定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能够独立地进行,避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处于不利的竞争环境中,大大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思政建设论文篇13

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职工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强化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其把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职工解疑释惑,可以增强其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人才意识,为职工道德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思想保障和强大精神动力。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职业道德素质成为衡量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行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要使职工队伍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要不停地加强对每个成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教育,做到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以良好的美德感染人,以诚信的道德服务人,以优良的公德带动人。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引导职工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特别是要把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企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要引导职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牢固树立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热情周到和谦逊礼让的作风,全力做到既对企业负责,又对客户负责、对社会负责。要引导职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注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获得团队的和谐奋进和个人的幸福。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

人文环境得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思想沃土。企业要为职工提供一个适于工作和生活的外在环境,领导与职工、部门与部门、职工与职工之间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是职工科学合理、高质高效地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必要前提。如果企业的人文环境建设滞后,就无法充分调动起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难以培育企业的整体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建设优质的企业文化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一致,能够保障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是优化企业人文环境、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四思想政治教育为企业文化建设激发创新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知识的社会、信息的社会,干部职工的思想空前活跃,信息渠道多元化,参与意识强、鉴别能力强,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因此,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志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加强自主锻炼,做到精于业务、勇于钻研、善于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的能力。伴随着职工生活方式的丰富多样,职工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突破的紧迫性越来越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理念、内容和方法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与企业管理的需要相适合,与职工思想现状相吻合,与行业发展特点相结合,找准着力点、选好突破口,创建新模式、构建新思维。以创新的勇气和务实的举措,建立一套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又切合本单位实际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和价值,真正体现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