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科研工作计划实用13篇

数学科研工作计划
数学科研工作计划篇1

为基层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聚焦有效教学,关注常态课堂,不断提升学科教学质量;通过集智备课加强教师间学习交流,通过小数博客加强教师间网络研修,通过菜单教研加强教师间合作研讨;教研员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和专业素养,多形式培养学科骨干教师。

三、具体工作

2、开展"菜单式"教研,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本学期将继续扎实开展"菜单式"教研活动,把高效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全市小学分为东、南、西、北、中六片,分年级全员参与。形式为菜单式教研活动,三月份筹备、调研、下单,采取集中调研,分片筹划,每片选出2名做课教师。四、五月份分片按单开展"菜单式"教研活动(每片一天,具体安排届时通知),内容为观摩、研讨、答疑,教研员针对菜单主题进行评课和专题讲座。通过此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提高教材的研读能力,从精彩的典型案例分析反思教学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3、做好优秀课评选工作。坚持评选程序科学,过程安排周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把评优活动与新课标贯彻落实相结合,与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与教师培训相结合,注重在活动中发现新典型,提高评优效益。通过本次活动深入分析教师的教学现状和小数课堂教学存在问题,认真总结为小学数学教学奠定扎实有效的基础。

4、通过参与基层校晒课活动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教研员要加强晒课指导,现场研究指导,确保小学数学学科晒课质量。通过本次活动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以追求区域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验的有效提升。

5、加强薄弱校、偏远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业务指导。开展学科教研员与农村教师点对点的服务。对薄弱的学校开展结帮扶对子、上示范课、做专题讲座、同课异构等活动。

6、充分利用小学数学工作室博客,加强网络交流的实效性。一是教研员要常态化网上学习、浏览博客,积极推荐优秀的网络资源并上传至博客,二是及时上传基层教师的优秀案例、评课体会、读书反思、问题研讨意见,做到积极跟贴,切实发挥博客的共享功能,三是以校为单位组织数学教师先看小学数学工作室中的视频课然后评课并在博客内讨论,提高教师讲课听课评课能力。

7、开展集智备课活动,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小学数学一年级和六年级的教学设计征集,及时形成案例文本材料上传小学数学工作室博客,与广大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充分发挥教研员引领指导作用和骨干教师辐射示范作用。

8、通过树典型校加快骨干教师培养,本学期发挥典型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主要采取观摩教学、经验交流、信息反馈、展示成果等,促进骨干教师的成长。对典型校骨干教师适时加压,向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激励这些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9、研究教学评价,用心编写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10、协助师训、学校、教育局完成有关工作。

附:各月份工作要点

3月份

1、政治业务学习

2、"菜单式"教研活动的筹备、调研、下单

3、组织学科网络教研(博客)

4、参与基层校集智备课。

4月份

1、"菜单式"教研活动

2、关注薄弱学校,组织学科送教下乡活动。

3、参与基层校集智备课。

5月份

1、"菜单式"教研活动。

2、课堂教学典型校调研。

3、朝阳市优秀课评选

6月份

1、骨干教师培养组织学科网络教研(博客)

2、关注薄弱学校,组织学科送教下乡活动。

3、出期末测试题。

7月份

1、整理上交各种业务材料。

数学科研工作计划篇2

Study on 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s DMPTool

Wu Hairu

Abstract Under the Big Data environment, whethe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data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s a result, some U.S. fund will have to make project data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etting up a management plan. To help researchers to quickly generate the data management plan, the 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 developed data management plan generation tool C DMPTool based on the user needs of reality. Use of tools is also provides some useful reference for domestic library research services.

Keywords Data management plan. DMPTool.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为提高科研数据管理水平,国外众多研究机构引入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形成各具特色的数据管理模型,如ICPSR社会科学数据存档生命周期模型、DataONE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模型、英国数据存档生命周期管理模型等[1]。这些模型虽因研究主体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但均将制定数据管理计划视为科研数据管理的关键点。为帮助研究者迅速生成简单有效的数据管理计划,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基于科研人员的现实需求,联合其他7所科研机构,共同研制了一款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DMPTool。本文拟对该工具进行介绍,并阐述该工具为国内科研数据管理带来的启示。

1 DMPTool的提出及发展

2010年初,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简称NSF)了项目管理指南,规定自2011年1月18日起所有提交至NSF的申请项目必须以附件形式提交一份不超过两页纸的数据管理计划,详细描述申请者如何实现项目数据的有效管理与共享传播,缺少数据管理计划的申请项目将不予接受[2]。除此之外,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下属的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航空航天局等其他科研项目资助巨头同样在其资助指南中对项目的数据管理做出明确规定。为响应这些科研项目资助机构的要求,方便科研者制作数据管理计划,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联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图书馆、史密森学会、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图书馆、数据监管中心以及DataONE项目中心,推出了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DMPTool[3]。

2011年10月,DMPTool在线版本正式,该工具一经,便引起科研界及图书馆界的极大关注,并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2011年十大数字保存发展项目。2013年,DMPTool项目组接受Alfred P. Sloan基金会、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协会注资,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研发工作。2014年5月,项目组正式DMPTool V2版本,相较版本1,版本2实现了诸多改良(见表1)。

1.1 DMPTool角色权限改良

系统的角色权限设计包括两个维度:一是系统用户的角色定义,包括角色大类(如操作员、管理员)和大类下的角色细分(如科研机构级别管理员、总系统管理员);二是职责和权限在不同角色大类和细分角色的分配。

升级版的DMPTool在角色权限方面做出了如下改良:(1)增设系统编辑员角色,包括资源编辑员和模板编辑员,前者负责帮助信息、链接信息、参考答案的日常维护和更新,后者负责数据计划模板的日常维护和更新。(2)增设科研机构级别DMP复核员角色,负责对机构内提交的数据管理计划进行统一检查和审核。(3)对管理员角色进一步细分,增设科研机构级别管理员,负责管理、维护机构级别的DMPTool,及时收集反馈基层数据管理需求信息,协调发展科研机构与资助机构、总系统管理员的合作关系。

表1 DMPTool新旧版本对比分析表

1.2 DMPTool模块设置改良

升级版的DMPTool登录界面包含三大模块:公开化DMPS、DMPTool新闻和DMPTool帮助。该界面设计可以使用户在正式使用工具前通过大致的浏览就可以初步掌握DMP的结构内容、DMPTool的发展动态及具体如何使用DMPTool。其中,帮助模块最能集中体现升级版DMPTool的创新:(1)增加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常见问题解答);(2)专设针对系统管理员的Wiki帮助,并通过GitHub进行托管控制;(3)增加数据管理指导内容,相较旧版工具侧重于数据计划的生成,升级版的工具更侧重于对科研人员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4)增加公开资源信息,公开资源信息包括各资助机构的项目信息、最新政策、资助动态等内容,该内容的加入赋予了DMPTool新的内涵和外延,除了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功能,DMPTool进一步彰显了对科研机构、资助机构和科研人员三者信息沟通和合作的促进作用[4]。

1.3 DMPTool模板设置改良

旧版的数据管理计划工具中,可供用户参考复制的数据计划模板大多是按照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政策制定,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科研机构对数据存储、数据共享要求的差异,这些按照资助机构要求制定的模板并不能完全满足科研人员以及科研机构数据管理计划生成需求。因此,升级版的DMPTool别增设了科研机构DMP模板,该模板管理权限统一下放到科研机构层级的系统管理员。

1.4 DMPTool自定义改良

数据政策、用户需求的不同都会引发数据管理计划的不同,而数据管理需求又会随着科研领域、数据管理偏好、数据计划用途等具体内容的变动而变化。DMPTool必须在统一的数据管理政策下,尽可能关注科研人员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才能实现应用工具的可持续化发展,因此,升级版的DMPTool进一步拓展了其自定义功能。(1)科研机构自定义。包括①机构基础信息输入、Logo设计;②机构授权,自定义设置不同的角色和权限,如模板编辑员、资源编辑员、复核员、管理员;③模板自定义,设计符合本机构数据政策、应用于不同领域或提交给不同资助机构的DMP模板。(2)科研人员自定义。这一模板大多是为了满足用户特定条件下的需求,如教师想设计一份用于大一本科生数据管理课堂教学的通用性DMP,或者项目中不同角色(PI或CO-PI)的科研人员需要从不同角度出发设计不同数据管理侧重点的DMP,这些都可以通过用户自定义功能实现[5]。

2 DMPTool的功能分析

2.1 快捷生成科研数据管理计划

DMPTool工具是一款开源软件,可免费获取,用户登录注册也不受任何限制。协助科研人员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生成数据管理计划,是DMPTool的项目宗旨之一。纵观整个DMPTool的使用步骤(如图1),完美诠释了在线应用工具的便捷性。

图1 DMPTool管理工具使用步骤图

第一步,选择DMP模板。包括三项内容:(1)选择登陆方式(机构用户或非机构用户);(2)选择科研项目资助机构,如NSF-AGS(NSF天文地理科学基金会)或NSF-BIO(NSF生物科学基金会)等;(3)选择所需复制的计划模板,即开放共享的计划、机构内共享计划、用户创建的历史计划。用户应评估当前计划需求,选择适当的模板作为新计划的制定基础。

第二步,填写数据计划基础信息。包括以下内容:填写计划名称、项目申请号、项目提案截止日等内容;增加项目合作者信息,设置项目合作方拥有对数据计划编辑、预览、下载的权限;设置数据计划公开方式,包括仅项目申请人和合作者可见、机构内共享和公开存取3类。

第三步,完成DMP细节描述。通过答题的方式,完成数据格式、数据存储方式、数据共享策略等内容的设置,每道问题都配答题指导、参考答案和相关性资源链接,能够保证数据管理能力较弱的用户也能详细、客观地作答。

第四步,自动生成科研项目数据管理计划。DMPTool在综合前3步信息的基础上,自动生成报告,用户只需选择报告导出格式(txt/rtf/pdf等3类),便可预览、审查系统形成的数据计划,并根据实际需求做出相应调整。整个使用过程方便快捷,不仅有利于科研人员时间成本的节约,潜移默化中也有利于其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6]。

2.2 紧密联系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

先前的科研模式中,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三方对科研数据的管理需求被完全割裂,而DMPTool的出现,成为联系三方科研数据管理需求的桥梁和纽带。(1)研究者和研究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MPTool查看所属机构的计划示例,预览科研机构的需求,查看计划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科研机构也可以利用DMPTool积极了解科研人员的数据管理水平及需求,利用工具中呈现的数据管理信息和政策,整合规范自身的数据管理政策,促进科研人员与机构图书馆、IT部门及其他数据管理部门的合作和创新。(2)研究者和资助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DMPTool几乎囊括了所有主要项目资助机构(NSF/HIN/DOE/NASA/USDA/DOD)的数据管理要求,并及时追踪各机构的数据政策变更,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MPTool了解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需求,另一方面,资助机构也可以随时通过对数据管理计划的查看、编辑,及时掌握科研人员的需求动向,改良其数据管理要求和政策。(3)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科研人员制定的数据计划可以通过科研机构的审核后提交至资助机构,强化了科研单位对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政策研究,另一方面,科研机构也可以通过DMPTool与资助机构探讨数据管理相关政策,反馈科研人员的集中化数据管理需求,逐步实现数据政策的规范统一[7]。

2.3 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定制需求

DMPTool不仅能够帮助用户高效生成标准化数据管理计划,还可以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数据管理需求。(1)对科研人员而言,用户可以在标准化数据管理计划中添加体现其个性化需求的元素,使得整个计划在满足资助机构、科研机构要求的同时体现用户一些个性化、多元化的数据管理需求。(2)对科研机构而言,DMPTool管理员可以依据科研人员需求自定义其数据管理计划工具,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机构级别的信息服务功能,如数据存储服务,不仅进一步完善数据管理计划,更有利于其对科研数据的统一规范化管理[8]。(3)对资助机构而言,用户可以依据资助机构的不同需求而提供不同的计划版本,同时可以依据资助机构需求信息变更,及时调整数据计划,保证计划体现资助机构的专门性需求。

3 DMPTool带来的启示

3.1 分层推进科研数据管理工作

科研数据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科研数据遵循计划、采集、确认、描述、保存、分析的发展过程,要确保科研数据发挥出更多价值,必须依据数据发展进程来管理数据。国外科研资助机构及科研机构很早就将提供数据管理计划作为项目申请的硬性要求,我国也应积极设立数据管理计划相关规范要求。首先,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科研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和开放式存取,制定完善的数据管理政策,从政策层面进行数据计划流程的规范和引导。其次,各科研资助管理机构应依据政府出台政策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导,硬性规定项目申请必须附带符合标准的数据管理计划,同时从多方面提供资源,辅助其计划制定。最后,科研机构同样需要制定符合本机构数据管理需求的数据管理政策,协助科研人员制定数据计划,促进科研数据的共享和传播。

3.2 强化科研各方的信息沟通和共享

政府科研管理机关、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共同构成了科研有机统一体。政府是科技创新的保护者、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者、重要基础设施的投资者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政策的制定者;科研资助机构在政府相关政策指导下落实科研项目考核评估、促进产学研结合、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引导科研成果创新;科研机构侧重机构层面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负责科研成果的审核、评估和归档及其他面向本机构科研人员的科研服务项目;科研人员是最直接的科研成果产出者,利用政府、资助机构、科研机构提供的多方资源开展研究,形成丰富的科研成果。充分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是科研有机统一体高效运作的前提,DMPTool项目的成功之处也正是在于其实现了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的紧密联系。我国也应通过统一科研平台的构建,及时国家科研导向和政策扶持,反馈各类科研需求,保证科研人员的言路畅通和科研政策的上通下达。

3.3 基于科研人员需求构建完备数据管理工具箱

DMPTool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的产生直接源于科研人员项目申报的需求,除了DMPTool,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还设计有一系列满足科研人员数据管理的工具(图2)。

图2 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管理工具箱示意图

以数据生命周期为序,在数据计划阶段有DMPTool协助科研人员生成数据管理计划,项目申请成功后,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ataUp检测数据格式、建立标准化元数据,EZID赋予科研数据统一化标识符,最后通过Merritt实现数据的长期存储、管理和分享。整个数据管理过程中,科研人员还可使用Colectica进行数据追踪。强有力数据管理工具箱保障了科研人员对数据的全过程及高效管理。我国科研相关机构也应在切实了解科研人员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数据管理应用工具,形成工具箱体系,实现科研人员对科研数据的全方位、高效化管理。

3.4 整合共享,提高科研数据利用效率

各科研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在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数据管理经验,科研人员也形成了较高的科研数据管理素养,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的DMPTool工具对三方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1)通过自定义功能的设置,鼓励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在DMPTool平台设计符合不同用途和需求的计划模板,并实现模块共享化管理;(2)DMPTool工具中整合了科研机构、资助机构的数据政策、常见问题、管理程序等信息,通过长期应用实践的磨合,有利于更为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政策和科研数据环境的形成;(3)DMPTool平台实现数据计划的三级复核制度,并设有不同级别的数据计划管理员,充分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现了科研数据的高效管理。国内的科研数据管理也应在多方科研力量集结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4 结语

加州数字图书馆联合其他7所科研机构研制的DMPTool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为我国数据管理提供了新视角,国内科研机构应在设立数据管理计划标准化程序、切实了解科研人员需求的基础上,促进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的沟通交流,整合多方资源,设计强有力的数据管理工具箱,实现对科研数据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 1 ] 丁宁.国外高校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模型比较研究及借鉴[J].图书情报工作,2013(3):18-22.

[ 2 ] NSF.Grants.gov application guide:A guide for preparation and submission of NSF applications via grants.gov[EB/OL].(2011-01-18)[2014-05-21].http://www.nsf.gov/pubs/policydocs/grantsgovguide0111.pdf.

[ 3 ] Sallans,Andrew.DMPTool:a community tool[EB/OL].(2011-07-11)[2014-05-21].http:///about-the-dmptool/.

[ 4 ] Lake,Sherry.DMPTool2:Improvements and Outreach[EB/OL].(2013-11-04)[2014-06-04].http:///presentations-and-press/.

[ 5 ] Strasser, Carly.Expanded functionality for better data management planning[EB/OL].(2014-02-25)[2014-06-04].http:///presentations-and-press/.

[ 6 ] Zing, Tao. DMPTool:Expert Resources and Support for Data Management Planning[EB/OL].(2013-09-06)[2014-06-04].http:///presentations-and-press/.

[ 7 ] Sallans, Andrew.DMPTool:Integration with other open science software[EB/OL].(2013-05-23)[2014-06-04].http:///presentations-and-press/.

[ 8 ] Abrams Stephen, Sallans Andrew. Enhancing DMP

数学科研工作计划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163-02

1 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科技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各方面的重视。科研工作的开展场所基本汇集在高校,云集了大量的科研人才,科研成果也集中在高校,高校的科研统计成为整个科技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实行科教兴国战略迫切需要科研统计信息,高校科研统计工作不断改革探究,但是依然还存在着些问题。

高校科研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十分明显,需要对高校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各种数据的采集,将这些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处理,这项工作对分析当前高校科研的现状,剖析其中的规律乃至于探求今后的发展趋势均大有裨益。所以说,高校科研统计工作可以分析出高效可研工作的整体状况,也从侧面为学校在政策制定、规划设计方面提供依据,也能够很大程度上推动高效在科研方面的管理水平。

2 科技统计的内容

一般意义下,所谓的高校科技统计实际上就是指统计从事科学研究人员方面情况、统计科研经费方面、统计科研课题方面、统计研究机构方面、统计科研成果方面、统计获奖成果统计方面以及学术交流方面等情况。所以,高校科技统计的工作内容可以大致概括为:(1)科技投入。(2)科技活动过程。(3)科技成果。

3 高校科技统计的任务

高校科技统计的任务主要是不断搜集社科工作的基础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从而揭示所研究高效在社科工作上的发展规律。这项工作能够给学校的正确政策、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使学校各社科管理部门工作更加规范与科学。高校科研统计的具体任务是对高校各项科学研究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系统的分析、提供详实的资料并及时实行相关监督职能,在当前随着高校科技研究的不断推进和不断发展,科研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科研统计的职能主要有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等三个方面:

(1)信息职能即高校科研管理层依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及时、全面、系统地采集分析数据。

(2)咨询职能即利用掌握的统计信息资源,并结合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专题分析,分析结果可供学校科学决策、管理提供各种有价值的选择性咨询建议与对策方案。

(3)监督职能即根据科研统计调查和分析,统计监督学校科学研究发展情况,统计检查学校政策、计划实施情况,考核效益和成绩,并揭露存在的问题。

4 高校科技统计作用

(1)反应科学研究特征和规律。

科研统计的基本特征就是从现象数量的本质认识分析事实,以此判断。所以科研统计能很准确反应科学研究发展的基本规模、所处水平、各环节结构、以及速度、比例、效益,并预测其发展。

(2)高校科技统计是高校领导层制定宏观决策的依据,是高校科研管理的基础。

科研统计的数据反映了某一时期内高校科研得实力、能力、规划、水平等。而计划、规划、目标的制定和实施都要用数据来规定、量化和判断。所以,科研统计为高校制定、计划、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科技统计是科研管理人员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科学的决策作用于高校的快速发展,科研管理人员通过对准确的统计数据分析,能准确地把脉学校的整体发展前景,分析各学科的科研人员比例是否合理、各级各类课题、经费分布的状况、科研成果产出和科研投入情况,确定如何合理地分布、配置高校科技资源和科研力量,制定学校的科研发展目标和方向,深入挖掘分析统计数据,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全面健康的发展。

(3)为检查、监督政策、计划、目标执行情况提供依据,是高校科研管理中绩效考核,科研奖励、职能评定等工作的重要尺度。

监督职能是高校统计重要职能,是对制定的科研计划、规划、目标的实施情况、完成情况、进度情况等用统计数据检验。通过对比、检验、分析,揭示政策、计划、目标执行过程中出现薄弱环节及不平衡现象,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绩效考核全方位化、系统化、复杂化。对高校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是落实高校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也反映了教师个体科研的实力。科技统计被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获奖,范围全面,参考统计出的准确数据,管理部门评价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工作就更加合理更加公正,对在课题、成果、获奖方面突出的科研活动的工作进行奖励,从而激励了科研人员搞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为高科技作出贡献。好的激励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增强其的进取意识,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从而促进学校科研更快更好的发展。

数学科研工作计划篇4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本学期教研组工作,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学校工作计划为依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全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科研能力和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工作目标与措施:一、转变观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只有勤于学习才会乐于施教,我们才能真正教好书、育好人,为此,我们教研组将不断强化学习教育,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结合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组织本教研组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论》、《走进新课程》等书籍,促进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争取通过努力,全组上下形成了较浓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学习型教研组。二、 落实常规,明确目标,努力创建教研组特色在教研组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组将确立“全员管理”的理念,形成全员参与、全组动手的工作氛围,在学校管理的大背景下,立足教研组自身,加强过程管理,严格落实各项常规工作,努力创建教研组特色。我们从常规教学入手,在开学初教研组相同学科老师共同确定工作计划和课程进度,不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中疑难,力求在备课上体现创新;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课后写好反思和总结,多在一起讨论“我这节课是怎么上的,有什么地方觉得不够到位”,积极的向其他教师请教,把好的教学建议以教学后记、教学反思的形式记录下来。将“讨论——学习——讨论——反思、总结”形成了我们教研组独特的风景线。三、 教学教研,相得益彰,快速提高教科研能力 教科研的主阵地是在课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在教中研,研中教,教研相长。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倡导任务型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手势、直观教具和表演等方法,运用电教媒体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引导学生理解、模仿和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我们每个人的研究课得到充分体现。 其他工作: 1、搞好办公室的卫生工作,按时关门、窗、电器,注意防火防盗。 2、按时完成各处室交办的各项临时工作。 具体活动安排: 3月份:制定各学科教学计划和学科进度。 4月份:配合学校做好“艺术活动月”工作。5月份:搞好期中质量检测的出题、阅卷和分数统计工作,并写出质量分析报告。6月份:制定期末复习计划,搞好期末复习,搞好期末考试监考、阅卷、统分和试卷分析等工作,并对本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 相关文章:2011年春学校九年组教研工作计划2011年春季学期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11年小学美术教学计划小学英语科2011学年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2011年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2011年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第二册教学计划教研电教中心2011年度初中数学教研工作计划2011年县教研中心工作计划查看更多>> 教学工作计划

数学科研工作计划篇5

1.我院科研数据信息概况

我院属于综合性医院,集医疗、科研以及教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医护人员对医院科研统计信息的需求愈来愈强烈,因此医院科研统计信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2006-2011年我院科研部分数据信息如表1。

上述表格的科研数据信息是我院科研工作的真实记录,反应我院整体的科研水平,是综合评估我院科研项目的重要根据,也是我院监测及管理多项科研活动的重要数据依据,更是我院制定科研工作计划、合理及科学配置科研资源、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我院的科研管理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我院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发展,提高我院的科研管理水平。

2.科技统计信息对医院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1科技统计信息是医院科研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医院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涉及到众多的环节是对科技活动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科技立项、科研人员投入、经费投入、项目执行过程的监管、成果鉴定、成果奖励、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信息反馈,是个循环的管理系统。主要为执行医院的方针政策、服务。在医院科研管理工作中,科技统计信息可以为医院相关的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全面、有效地医疗信息,使科研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最近的医疗科研发展动态,这些重要的科研信息以及科研动态往往是医院科研活动或者医疗现状的真实反应,通过这些统计信息,可以对医院的医疗科研工作给予综合、客观、全面地评价,为医院科研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这些统计信息制定与医院现状相符合的科研发展规划,使医院科研发展规划更加科学,对医院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促进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可以说,科技统计信息是医院科研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

2.2科技统计信息是医院科研管理宏观调控的必备条件

科学决策是医院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科学的决策可以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科技统计信息是医院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统计信息是医院医疗工作的真实反应,是医院实际情况的记录,因此,医院决策人员在制定决策时必须参照这些及时、科学、全面以及准确的统计信息,可以促进医院决策者制定出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科学决策,因此,可以说统计信息是医院科学决策的必备条件[1]。

医院科研统计信息主要反应医院科研方面的信息,例如,我院2006年国内中医药研究论文数ISSN为210篇,2011年国内中医药研究论文数ISSN为330篇;2006年在研课题经费总额/每百张开放床位数为2.335,2011年在研课题经费总额/每百张开放床位数为7.794;2006年部市级及以上获奖/每百医护技研数为0.002,2011年部市级及以上获奖/每百医护技研数为0.008等等。从上述例子可看出,医院科研统计信息是医院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对医院科学研究发展趋势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依据这些科研统计信息,医院科研管理的决策人员可以更好地进行宏观决策,同时制定出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确定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重心,因此,可以说科技统计信息参与医院科研管理的整个决策中,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参与科研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定,同时参与计划执行的整个过程,为医院领导或者决策者提供宏观监测,为医院的科研发展情况的预测提供决策参考。

第二,跟踪医院在研科与课题方面的情况,统计跟踪医院科研成果中各项基础及核心科研课题的开展情况,不断深化医院科研课题的统计分析。

第三,综合分析医院的整体的科研情况。从这些角度分析,科技统计信息是医院科研管理宏观调控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医院科学管理的基本条件之一。通过对科技统计信息的数据分析,不仅可以客观、公正评价前一阶段科技规划实施的效果,而且对今后科技规划的调整和执行科研管理决策制定以及宏观调控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

数学科研工作计划篇6

数据密集型科研新范式的发展,使科研数据管理成为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重要部分。英国是最早实施E-Science计划的国家,众多学科数据中心拥有良好的数据管理传统,在一系列资助机构政策和政府项目投资推动下,近年来英国高校的科研数据管理成效显著。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络调查,考察了英国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的发展状况,并在典型案例分析中,探讨了其发展特点和路径。

1 背景

2001年,英国政府投资启动了为期六年的“E-Science核心计划”(E-Science Core Programme),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和工具的建立,促进E-Science的广泛应用。尽管数据管理并非“E-Science核心计划”一期重点解决的问题,但在大型E-Science项目中数据管理的意义很快显现[1]。2003年,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JISC)了一项关于E-Science数据管理的报告,该报告指出“英国尚缺乏政府层面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基础设施的全面战略”,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国家数据能力的建议,重点是由JISC和“E-Science核心计划”共同资助成立英国数据管理中心(Digital Curation Centre,DCC),为英国高校的数据管理提供专门知识和建议[2]。

英国对科研项目产出的数据管理已有多年历史,只是数字化科研数据的增长进一步强化了数据管理与长期保存的需求。英国的多个研究理事会都投资建立了特定学科的数据中心,收集和保存资助项目的科研数据,使其能为后续研究所利用。如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建立了英国数据存档(UKDA)中心,艺术与人文研究理事会(AHRC)建立了虚拟艺术数据服务和历史数据服务中心,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建立了国家地理科学数据中心、大气数据中心等多个数据中心[3]。

NERC、ESRC和AHRC等设有数据中心的机构早在1996年至2000年间就相继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200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签署《开放获取公共资助科研数据的宣言》,并于2007年《开放获取公共资助科研数据的原则和指南》。英国作为成员国之一,为响应OECD的政策,英国主要科研资助机构,包括惠康基金(Wellcome Trust)、研究信息网络(RIN)及英国研究理事会的其他4个专业理事会均了数据管理政策。这些政策对其资助项目科研数据的管理、保存和获取做出了明确要求,并将受资助者实际遵守情况作为今后是否给予资助的依据[4]。

E-Science计划的实施、国家数据管理机构的成立及科研资助机构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的,推动了英国高校科研数据管理实践的迅速发展。英国相关机构基于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不同层面投资启动了多个项目,很多高校也结合自身特点就科研数据管理的实施进行了积极探索。

2 英国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的相关项目

2.1 JISC资助的相关项目

JISC作为英国非政府部门公共机构,为英国高等教育领域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创新应用提供战略指导、咨询建议和资金支持。JISC资助了很多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的相关项目,本文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项目加以介绍。

2.1.1 DISC-UK数据分享项目

DISC-UK数据分享项目(DISC-UK DataShare project)于2007~2009年获得JISC资助,由JISC投资建立在爱丁堡大学的EDINA国家学术数据中心,爱丁堡大学数据图书馆牵头,与牛津大学和南安培大学共同建设。DISC-UK(Data Information Specialists Committee,英国数据信息专家委员会)是由英国数据馆员和数据管理者所组成的联盟,如英国高校图书馆和院系的数据支持专业人员,该项目是在这些数据专业人员的现有合作基础上建立的[5]。

DISC-UK数据分享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在E-Science技术应用、科研资助机构的政策要求、开放获取运动发展等变化的信息环境下,探索高校科研数据共享的新模式、新流程与新工具。项目旨在通过高校数据支持人员和机构仓储管理者的合作与知识交流,发展英国高校的分布式机构数据仓储模式。三所大学分别基于不同的仓储平台,建立了机构数据仓储及相关服务。其中,爱丁堡大学采取独立的数据仓储系统,并设计与该校的科研出版物仓储实现互操作;而牛津大学和南安培大学则选择与各自的科研出版物仓储同一系统的建设方式[5]。

2.1.2 数据审核框架项目

数据审核框架项目(Data Audit Framework projects)于2008年获得JISC资助,其目的是为英国高校掌握其拥有的数据及实际管理情况提供必要的审核工具,以推动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政策与实践的发展。该项目共包括五个子项目,其中一个为总体的框架发展项目,由格拉斯哥大学人文先进技术与信息协会(Humanities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Institute,HATII)与DCC共同承担,负责创建数据审核框架和在线工具;其余四个是框架实施项目,由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学院及皇家学院分别承担,作为具体应用案例,检测数据审核框架的有效性并促进其利用[6]。该项目的主要产出是为高校核实所拥有的数据及评估其管理情况提供了一整套的方法、工具和实施指南,涉及前期规划、数据识别与分类、数据管理评估、调查结果与建议等各个阶段[7]。

2.1.3 管理科研数据计划

管理科研数据计划(Managing Research Data programme)是JISC资助的大型项目,共分两期,分别包含若干子项目,旨在通过发展和支持科研数据管理来推进英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其中,一期项目为2009~2011年,包括科研数据管理基础设施、科研数据管理计划及其支持工具、科研数据引用、链接、整合与出版,以及科研数据管理培训资料等多个项目系列[8]。一期项目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工具、技术和服务,并且针对若干学科领域发展了相应数据管理培训材料。二期项目为2011~2013年,在一期项目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英国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的能力。其核心是17个科研数据管理基础设施项目,帮助高校建立或进一步发展数据管理基础设施及支持服务,涉及发展本校的数据管理政策和实施路线、数据管理指导材料和培训活动、项目进程中动态数据的管理和存储系统、数据仓储平台及数据目录等多个方面[9]。

2.2 DCC及其机构参与计划

作为数字保存和数据管理的国家机构,DCC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期活动主要是参与公众和商业部门的项目活动,与国际组织、标准组织合作,开发数据管理工具;二期活动则更多地直接参与研究社区的相关活动;从第三期开始,DCC转为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展专门服务,加强高等教育系统的数据管理能力和技能建设[10]。

2011年,DCC由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的高校现代化基金(Universities Modernisation Fund,UMF)资助,实施了为期两年的机构参与计划(Institutional Engagement programme)。该计划通过与21所英国高校的密切合作,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和支持,以提高科研数据管理能力。DCC针对各参与机构的特定需求和重点,协助其开展一系列数据管理活动,从需求评估、制定政策和方案、提供培训到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数据管理服务。这21所参与机构涵盖了各种高校类型,从而为英国各类高校的数据管理提供了最佳实践案例[11]。

3 英国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的实践活动

3.1 爱丁堡大学的科研数据管理

爱丁堡大学科研数据管理的负责部门是其信息服务部。信息服务部包括爱丁堡大学数据图书馆和EDINA国家学术数据中心。爱丁堡大学通过DISC-UK数据分享项目和数据审核框架实施项目建立了科研数据仓储,并调查了本校研究人员的数据管理状况和需求。在此基础上,信息服务部于2009年建立数据管理指南网页;数据图书馆尝试为地理科学学院的博士生提供数据管理培训课程,随后又为研究生发展了通用的数据管理培训[12]。2011年制定并了英国高校第一科研数据管理政策,确认了研究人员和大学在数据管理中的责任[13]。

为贯彻学校的科研数据管理政策,信息服务部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制定数据管理实施路线。该路线分为数据管理计划、动态数据管理设施、数据管理工具与服务、数据管理支持4方面。其中,数据管理计划部分是对科研数据收集之前的计划制定提供支持和服务;动态数据管理设施是为科研活动使用中的数据提供存储平台和数据处理工具;数据管理工具与服务是对项目结束后数据产出的描述、存储和提供获取;数据管理支持就整个科研全程提供咨询与支持服务,重点是为研究团体和专业人员提供定制化的培训及尝试深度数据管理咨询服务[14]。该路线对各个阶段数据管理的目标、负责单位和行动措施都予以详细规定,从而确保了该校科研数据管理的有效实现。

3.2 牛津大学的科研数据管理

牛津大学依托于各类项目,发展了一系列数据管理设施和服务。在DISC-UK数据分享项目中,牛津大学图书馆利用Fedora平台建立了Databank数据仓储。2009年,牛津大学承担了JISC管理科研数据计划一期项目SUDAMIH(Supporting Data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 for the Humanities,支持人文学科数据管理基础设施),发展了协助人文研究人员管理数据的软件工具、培训材料和课程[15]。

为整合已有的数据管理基础设施,牛津大学在2011年实施了Damaro(Data Management Roll-out at Oxford,牛津大学数据管理推出)项目,获得JISC管理科研数据计划二期项目资助。牛津大学实践的重点是发展该校科研数据产出的元数据目录――Datafinder。Datafinder记录牛津大学的所有科研数据,提供其所在位置(本地或大学外的系统)信息,并与该校的研究论文仓储(Oxford Research Archive,ORA)整合,ORA中的研究论文与Datafinder中对应的科研数据相互提供链接。牛津大学还为研究人员开发了在线科研数据库服务(Online Research Database Service,ORDS)等数据处理和协作工具,研究项目结束或数据出版时,ORDS收集的元数据能自动在Datafinder创建记录,使大学可以跟踪研究人员的数据产出[16]。

3.3 巴斯大学的科研数据管理

2011年,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了其科研数据政策框架[17],并对受资助机构提出了涉及数据管理和提供获取的各个方面的9点预期[18]。与之前其他资助机构政策不同,EPSRC将政策遵守的责任主体限定为机构而不只是研究者。EPSRC要求受资助机构制定明确的政策实施路线,2012年5月1日开始执行,2015年5月1日以前应完全符合预期要求,不遵守的机构将不再具备受资助资格。

应用科学和工程研究一直是巴斯大学的重点研究领域,EPSRC是其最主要的资助者。因此,巴斯大学科研数据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确保满足EPSRC关于科研数据的政策要求。巴斯大学科研数据工作组2011年获得JISC二期管理科研数据计划资助,实施了Research360项目。该项目的中心就是制定一个完全符合EPSRC预期的科研数据管理实施路线,并发展具体运作案例来支持其执行。工作组在调查巴斯大学科研数据现状基础上,对应EPSRC的9点预期,制定了包括22个目标和举措的数据管理实施路线,规定了各目标实施和监督管理的责任单位。为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工作组与查理比格里(Charles Beagrie)公司合作发展实际案例,借鉴其数据管理和数字保存成本/效益分析的丰富经验,探讨通过合理投资实现数据管理的可持续运作[19]。

4 英国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的发展特点

4.1 以实施资助机构政策为中心

资助机构政策对英国高校的科研数据管理发挥了重要的驱动作用。英国研究理事会的七个专业理事会均要求在申请资助时要提交数据管理计划,因而英国高校数据管理实践的重点之一,就是根据本校需求发展数据管理计划支持工具和相关指南。由于EPSRC的数据管理政策将政策遵守的责任限定到机构层面,且取得了更好的实施效果,包括巴斯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都积极发展数据管理路线和措施以符合EPSRC的要求。而这些政策得以有效贯彻实施,有赖于英国在科研数据管理基础设施和服务上的大量公共投资。除JISC在科研数据管理项目上进行的重大投资外,英国研究理事会也支持将项目基金用于科研数据的管理和共享[4]。

4.2 注重科研数据的整合与发现

数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确保具有长期价值的数据能被获取和重用。从机构层面上看,英国高校通过其科研数据仓储和科研出版物仓储的整合,以及科研数据元数据目录的建设,实现科研数据与对应出版物的链接,促进科研数据的发现和获取。从国家层面上看,英国拥有众多的学科数据中心和不断增长的机构数据仓储,这些数据仓储采用了不同的系统平台和元数据标准,因而需要建立全国性的通用搜索网关,增加科研数据的可见度。为此,DCC在2013至2014年与英国数据存档合作,完成了科研数据注册(Research Data Registry,RDR)实验项目。RDR建立了英国高校和学科数据中心的科研数据注册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测试收获来自英国九个数据中心和九所大学数据仓储的元数据记录,从而提供统一的英国科研数据注册和发现服务[3]。

4.3 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合作

英国皇家学会在2012年的《科学是一个开放性的事业》报告[20]中指出:“转变将数据视为私人领域的研究文化对于实现科研开拓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变革需要大学、科研资助者、政府机构及学会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合作”。英国高校在开展科研数据管理时,不仅实现了图书馆、IT部门、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的内部合作,还积极与DCC等国家机构合作,尤其是与学科数据中心进行密切合作。例如,英国数据存档作为英国最大的社会科学数据收藏机构,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在数据管理与共享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英国数据存档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协助埃塞克斯大学建立数据仓储和相关服务,实现了数据中心和机构数据仓储的知识交流和共同发展[21]。

4.4 注重国际交流与标准化

数学科研工作计划篇7

2006年高等学校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教育部科技委评出的“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就是集中体现。在基础研究领域,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教授在井冈霉素的基因识别与组装合成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率先获得了完整的井冈霉素基因簇,该工作成果在《细胞》系列之《化学生物学》上发表后,被多家国际权威杂志报道,受到高度评价,并在Nature系列杂志之一的《自然生物技术》专栏撰专文特别报道,这是我国在重大生物技术成果及潜力方面的首次专题报道。在应用研究领域,华东理工大学于遵宏教授主持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气流床气化技术开发方法,获得了2006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006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在国防科技领域,西北工业大学张定华教授围绕整体叶盘研制突破了18项关键技术,系统解决了研制全过程的主要工程技术难题,实现了5个方面的集成创新和复杂整体结构件加工技术的跨越,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具备整体叶盘制造能力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由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2所高校完成的“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重大专项研究的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由清华大学等高校完成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第三军医大学完成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和中国科技大学完成的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等3项成果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CERNET2建设位列十大科技进展之首。

南京大学等单位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的距离,中国科技大学发现一种可有效通过皮肤传送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短肽,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在光纤通信中成功实现一种抗干扰的量子密码分配方案,上海交通大学研究证明人类干细胞可存活于山羊体内 ,4项成果入选2006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

产学研结合实现突破

2006年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成果鉴定丰硕。中山大学牵手企业、地方政府,“零转让”十项科研成果(所谓“零转让”,就是校方转让科研成果的着眼点不局限于转让时的“瞬间”效益,而是以知识产权在企业中占有股份的形式,把教授们的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出去,学校更加关注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可以少要甚至不要回报),力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海淀区人民政府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签署了联手共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合作协议,以充分发挥中关村地区科技资源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界和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同济大学与苏州市政府签署校市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共同建设现代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力求使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走出小循环,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高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6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举办“2006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推动我国高等学校与大型企业开展科技与人才培养合作,全面提升产学研结合的范围、力度和层次。

2006年初,教育部与广东省启动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成立了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探索省部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广东省投资1亿元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一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在政府推动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2006年末,教育部分别在浙江和河北召开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工作会议”和“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座谈会”,进一步组织和动员高校科技力量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发展提速

2006年10月,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通知》,新认定了1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至此,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已达到62个。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7家依托高校建设的技术转移平台在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11月15日,教育部召开推进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视频会议,周济部长发表重要讲话,对规范化建设工作提出的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产业规范化建设列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齐抓共管产业改革改制工作,更好地促进高校产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会议的召开将高校科技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承担重大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全国科技大会之后,《纲要》提出的16个重大专项相继进入论证阶段。教育部作为成员参与全部16个重大专项的领导小组。目前,各重大专项正在进入实施方案编写和专家论证阶段。教育部已就部分重大专项的实施方案,组织相关高校认真研讨。

2006年,“973”计划项目教育部作为第一依托单位立项数为21项,占当年项目总数的32%;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并任首席科学家的项目29项,占总数的45%。2006年国家启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设立蛋白质、量子调控、生殖与发育、纳米等4个计划。高校立项总数占全国64%,项目经费近1.3亿,占全国的66%。高校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06人,占当年总数的66%。

2006年,高校承担的“863”项目也比“十五”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牵头承担的重大项目课题数量占到21%,重点项目课题数量占到34%,专题课题数量占到63%。

2006年,高校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上实现了新的突破,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共有16项通过了国家组织的论证,其中包括“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村镇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个重大项目。截至到2006年底,共有高校牵头的6个项目,近200个课题正式启动,获得国家专项资助6.3亿,占总数的21%。

2006年高校承担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专项经费)项目94项,占全国总数的34%,共获得资助专项经费 1.2亿元。承担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指令性项目61项,占全国总数的60 %。

2006年“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计划”和“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培育项目计划”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共立项16项,资助率为27%。重点项目共立项326项,其中直属高校156项,资助率为74%;地方高校170项,资助率为65%。培育项目共立项59项,资助率为53%。

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根据国务院部署,教育部牵头制订9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纲要》(下称《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其中,将于近期出台的《关于加强研究型大学建设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措施,将推动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促进高校科技工作协调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发挥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还联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外专局等研究制定了《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高校作用,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2006年,教育部科技司牵头完成了“国家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和宣传普及”和“2020教育发展纲要信息化”专题研究;参与编制《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参与完成高等教育专题研究;支持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展的2个重大战略研究项目――“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并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配合部内有关司出台《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受理多项有关学风问题的举报,逐项查清了事实,研究处理意见,既有力打击了学风不端者的不良行径,也恰当保护了不同学者间的学术分歧。

创新平台建设迈上台阶

2006年国家实验室扩大试点10个,依托高校建设的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技术等进入试点范围。农业国家实验室也在争取依托高校进行建设。先期试点的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北京大学与中科院联建的分子科学、华中科技大学光电等国家实验室进展良好。

北京科技大学“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评价试验装置”、 华中科技大学“强磁场实验装置(脉冲强磁场部分)”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共同参与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等 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正式批复立项,总投入6.5亿元。 “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和“蛋白质研究基础设施”等项目正在积极争取。

2006年高校承担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材料环境腐蚀网、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中国数字科技馆、岩石和化石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等一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取得良好进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198个,其中依托高校建设的有125个,占总数的63%。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45个,占总数的36%,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37个,占总数的27%。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352个,其中开放运行的187个,正在建设的16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171个,其中2006年启动建设的126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共4个,其中2个为2006年新建。一些学校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科研组织形式,成立了研究院、工程技术院、国防院等,深化了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了学科交叉和资源共享。

团队培养和人才计划稳步推进

2006年是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的第二年。当年共受理64个项目申报。经专家评审,确定了51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列入本年度资助计划。这些基地共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10个国家的院士40名,以及29个国家和地区的教授及同等职位者近400名。基地的国内合作研究人员500余名,包括17位院士、72位长江学者。目前,引智基地总数已达77个。

2006年“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经通讯评审、会议答辩和现场考察程序,共遴选优秀创新团队63个立项资助。63位团队带头人中,有两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31人,33人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3年共资助182个优秀创新团队,其中有的通过评审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共受理申请1378人。经专家会议评审,共资助937人。其中自然科学领域740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97人。2004年以来,该计划共资助新世纪优秀人才2800余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服务国防和国家安全建设成绩裴然

高校通过充分了解需求,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国防基础科研、预研、军品配套、型号研制、重大项目研制与创新等方面,承担了一大批国防科研项目。项目几乎涵盖了军工科研工作的所有领域和若干国防科研计划。通过项目的实施,完成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对于加快我国新军事变革,推动国防科技现代化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国防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高等学校国防科技工作会议”,总结了“十五”期间高等学校国防科技工作成绩与经验,全面部署“十一五”期间高校国防科技工作。

教育信息化建设生机勃勃

2006年9月,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网络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5所高校共同建设的CNGI-CERNET2/6IX通过项目验收和技术鉴定。由10位院士组成的项目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CNGI-CERNET2/6IX是我国自主设计和以国产关键设备为主的大型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主干网。该项目起点高,实现难度大,特别是“建设纯IPv6大型互联网主干网”、“基于真实IPv6源地址的网络寻址体系结构”和“IPv4 over IPv6网状体系结构过渡技术”属国际首创,在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06年7月,由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2所大学联合研发的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 Grid”通过成果鉴定。该项目,整合了全国20所高校的大量网格资源,建立了资源共享、配置灵活、跨学科、跨地域的高效网格环境,系统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数学科研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 :卓越计划;职技高师;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84-04

问题的提出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多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迫切需要提升工程技术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教育部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年―2020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要达到10%的比例,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的比例。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职技高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和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两重任务。在国家“卓越计划”指导下,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代表的职技高师分别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卓越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职业教育所需的具有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卓越师资。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对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大学数学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美国在“迈向2020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备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及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大学数学是卓越人才培养关键中的重点已成为共识。学习数学不仅要获得一大堆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目前,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介绍数学定理、推导证明与例题,着重于逻辑推理的严谨,缺乏实际应用的例子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背景分析,学生学习感到难度大、无法理解具体应用,进而导致学习兴趣锐减、学习效果不佳、与专业学习脱节等等。如何开展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笔者拟从职技高师的角度探讨“卓越计划”下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与实践,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职技高师基础课程的数学,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二是作为职技高师的数学专业,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

“卓越计划”下数学基础课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目前,各理工科专业类别大都开设数学课程,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式以及研究问题的着眼点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数学知识外,还要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卓越计划”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适应“卓越计划”的基础课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保证。2010年至2012年间,我们在对全国四十余所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在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方案中,对数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以下创新改革。

进行数学基础课分类分级教学改革 依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首先,构建了不同专业需求、具有专业特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大学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类别,实施了机电类、经济管理类不同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生源,实施了区别高中生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不同的教学大纲,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机电类专业高中生源中进行了分级教学,实施了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改革,形成了适应“卓越计划”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理论知识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改革。增加了数学实验课程,以Matlab软件为例,让学生掌握数学编程与科学计算能力,如将Matlab引入线性代数课程,使之与线性代数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线性代数课程的最新计算工具和方法,不仅可以用手算低阶的矩阵,而且使学生学会求解6阶及以上、复系数的线性代数问题,适应后续课程的学习,提高数学基础课的效果,为专业应用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

强化案例教学 数学基础课程除了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与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外,重点强化数学的应用性。根据“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数学基础课实施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学会”转变;从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向以专业工作需要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为中心转变。根据机电类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如电路分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图形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等需要进行大量分析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不降低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改变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概念、定理、证明、例题的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科学计算能力,以适应后续课程学习与培养应用能力的需要。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课题组教师在电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杰尔霍夫电路方程、信号变换与信号处理、定积分与拉普拉斯变换性质求解刻画RLC电路等应用案例;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机械运动分析、流体力学受力计算与流量分析等应用案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金融与人口的指数增长模型、均衡价格模型等案例。又如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中,增加了解析函数在平面向量中的应用、留数计算在数字滤波器性能分析和形状设计中的应用案例等等,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增加了投入产出模型案例等等,以此强化数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数学在专业中的运用,明确学习数学基础课的目的,了解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途径。此举受到各相关学科专业的欢迎和好评,对“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到,实施“卓越计划”下的数学课程创新改革,一方面对教师继续学习针对培养对象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可激发数学课教师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更加明确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支撑学科、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意识,改变了强调完整地讲授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观念。

编写数学课教材 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从专业需求和“卓越计划”的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入手,理学院先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各专业学院教学院长和专业教研室教师座谈会,听取专业学院对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意见。结合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删减了部分较难理解的内容,增加了相应的实例、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的练习题和数学家简介,编写了适合我校机、电类专业的《应用高等数学》教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完善数学精品课资源平台 我校“高等数学”课程是天津市精品课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是校级精品课程,在校园网上,这些课程的网页成为教师和学生课外自学的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进一步了解问题的背景、发展历史、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年的考试试卷分析等,提高学习兴趣,其中的“互动答疑”链接可使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提高学习的效果。

以竞赛为载体强化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能力 “卓越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在数学基础课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建模是把数学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桥梁,强调数学原理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针对职技高师“卓越计划”的特点,我校在多年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举办学校数学建模竞赛,由教务处颁发竞赛文件,理学院承办。以建模竞赛为切入点,通过数学建模讲座、培训及选修课的开设,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和内容融入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在专业中的数学应用能力。三年来,每学年的第二学期(5月份)组织竞赛,参赛报名的原则是:(1)学生自愿报名,鼓励不同专业学生联合组队;(2)由学生所在学院推荐,形成全校各学院支持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氛围;(3)参照国家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和时间安排,进行学校建模竞赛;(4)评选学校数学建模竞赛奖,纳入学校对学生的奖励,记录学生课外学分;(5)从获奖队伍中选拔25支参赛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在2011—2013年国家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取得了获得国家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天津市一、二等奖15个的突出成绩。

“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技高师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方面军,其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职技高师的领军校,于上世纪创立的“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成为我国职教师资“双师型”政策的核心成果之一。

在全国8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中,1所学校(天津)拥有“数学”和“统计学”一级硕士点;8所学校都设有数学类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教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同时都承担全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3所学校(天津、江苏、河南)的“高等数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在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在职技高师中,一方面数学专业担负着培养中、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师的重任;另一方面数学作为职技高师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师资的新要求下,对职技高师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研究至关重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通过对中、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和师资现状的调查,按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的要求,制定了职技高师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以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准教师素质与能力。

数学师资素质与能力分析 在对全国13所高等职业院校和28所中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与数学师资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数学课程应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继续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任务;以提高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为目标;以适应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任意选修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讲座、数学活动以及学生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内容。达到职业院校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教师应系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数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了解机械、电子、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学建模方法,能熟练应用Matlab、spss等数学软件,具备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计算、数据分析的能力和进行数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制定数学专业“卓越计划”改革方案 在对天津、江西、广东等职技高师数学类专业教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依托“卓越计划”,以“强基础、善应用、重能力”为指导思想,制定了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的系列改革,包括大类招生改革、学分制管理改革、实行导师制、专业分流与模块化培养等等。模块化培养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师范教育模块、专业提升与拓展模块等。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学生初次就业率和考研率明显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奖3个,天津市奖10多个的突出成绩。

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数学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数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实施了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平台基础建设、科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数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等一系列改革后,我校成功获得“数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培养的研究生有近20%考取了国内外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结语

基于“卓越计划”的职技高师数学教学创新改革的实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服务于专业并支撑专业课教学,在专业设计环节,发挥了数学计算的优势,我校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在专业大赛和全国建模竞赛中屡次获奖,首届“卓越师资班”毕业生多数被“211高校”的工程实训中心或中、高职院校聘为师资。

深化数学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升应用型大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帆.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66-7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数学科研工作计划篇9

1、积极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强化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20*年共申报部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24项,其中共有10个项目获科技部立项,1个项目获国家资金资助20万元;组织申报部级新产品计划项目29项,其中共有20个项目获科技部立项,8~11个项目获国家资金资助(经费文件未下);国家攻关项目引导项目2项,获国家经费资助220万元;组织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项目1项,尚有10余项正在准备之中。积极组织申报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重点科技计划专项,并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论证和国家863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调查等工作。目前,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正在评审过程中。

2、强化政府出题功能和宏观导向作用,积极项目申报指南。我们围绕国家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省“*”工程和《*省结构调整实施办法》,在近年来登记和奖励的科技成果以及各有关单位申报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基础上,按照工业项目注重选择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节能、环保的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农业项目注重选择促进作物增产增收的新品种、新技术及优质高效肥料、病虫害防治和农业机械、畜牧、林业等方面技术先进成熟、效益明显的科技成果;编制完成了《*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2005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并于20*年3月底前在*之窗网站上公开。该指南分前言、指南说明、注意事项和指南内容等四部分,其中农业部分主要涉及农作物品种选育、引进与栽培;节水、旱作农业;畜牧与饲料;农机、农产品加工及无公害农业等;林业;水利、水保技术等。工业部分主要包括煤炭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化工行业、电力行业等领域。同时申报指南对项目申报单位及主要完成人也作了明确规定。通过申报指南的,使各申报单位更加了解了成果推广计划支持的方向,以及应具备的条件,有效避免了项目申报单位申报时的盲目性,提高了项目申报质量。

3、认真贯彻执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编制的安排意见》,积极开展项目评审、编制和下达工作。根据20*年度省科技三项费预算,全年共组织编制和下达了*省科技攻关(第一、二批),*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第一、二批)、*省火炬计划、*省星火计划、*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省青年基金和自然基金计划等科技计划,下拨经费11788万元。

20*年,*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围绕国家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省“*”工程,立足全省经济建设的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产业方向,积极开展项目的受理、评审和编制下达工作。本年度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共受理11个市、15个省直有关部门申报的180个项目。在项目评审中,按照国家《科学技术评价办法》中关于科技产业化项目立项评审“应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重点从带动产业技术升级、引导新兴产业形成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或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配套集成等方面作出评价”等有关规定和要求,从申报项目的技术先进程度、对经济建设的作用、推广辐射能力、市场前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资料的完整和准确性、组织机制、实施基础和能力等八个方面设计了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评审指标体系。根据项目管理要求,对申报项目进行多次审核和筛选,在申报单位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学科相近原则,对通过初审的120个项目分为6个专业组,组织30余名专家,于3月24日至25日进行了项目评审。

本年度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共安排项目61项,计划总投资9亿元,其中政府资助经费1424万元。项目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23.9亿元,利税6.1亿元。项目投入产出比为1∶3.6。

本年度计划安排的项目中,资助经费45~50万元的重大项目有12项(其中5项是“*”项目),占项目总数的20%,占资助经费总数37.2%;资助经费15~30万元的重点项目31项,占项目总数的50.82%,占资助经费总数的40.2%。

4、完善计划项目申报内容,积极推进计划管理的电子政务。20*年新改版的项目申报书将各类计划集中分为《*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申报书》《*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报书》《*省科技产业化与环境建设项目申报书》《*省软科学项目申报书》《*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申报书》等五类,从而使各计划的管理更趋规范、统一。它不仅满足了项目评审工作的需要,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计划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机关办公效率,推动了*省科技信息网络化的巨大进步。目前,项目的申报、受理工作已全部实现了网络化。

5、积极部署*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的要求,20*年将全面启动制定*省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在规划的制定上,我们在指导思想上要把握好几个方面:一是要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确立科技创新在新时期国家战略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制定科技规划体现国家意志,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二是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确定科技发展的目标,以原始创新为主,引进和创新相结合,实现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努力使中国成为技术创新型国家。三是通过制定规划凝炼一批重大科技问题,推动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工程,大幅度增强*省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按照20*年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省发改委“关于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报送了省科技厅参加领导组的成员名单及“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拟开展研究的专题,并对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初步安排。

组织相关人员,就“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题报告征求意见”的事宜进行了安排,并完成了上报工作。

6、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工作。20*年科技部与财政部将组织创新基金实施五周年纪念活动,为搞好本次活动,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对创新基金的总结、调研、宣传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目前已开展和完成的工作主要有:

(1)根据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的通知要求,对本省2003年的创新基金工作从组织、实施、运行及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并上报了相应的总结报告。

(2)围绕创新基金五周年工作相关规划调研主题,对创新基金立项资助单位、各市科技管理部门、参与创新基金工作的中介机构及申请过创新基金的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等80余家单位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返回的调研材料的汇总分析,并结合*省创新基金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与体会,编写上报了相应的调研报告。

(3)目前,正在根据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的通知要求,制定创新基金五周年工作计划。

(4)完成了创新基金项目2003年年末的监理与上报工作,继续组织开展了本年度的创新基金申报工作,并对合同到期的两个项目进行了验收和上报。

(5)创新基金五周年展览宣传活动。20*年是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实施五周年,科技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在全国开展了创新基金五周年总结宣传活动,目的在于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创新基金实施五年来的成效和经验,向社会各界展示创新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创新基金工作在新形势下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按照科技部与财政部的部署,省科技厅也组织开展了相应的总结宣传活动,通过报刊、网络、展览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展示*省创新基金实施所取得的成效,以扩大创新基金的影响,促进社会各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关注和支持,推动全省创新基金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组织开展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

第一,对创新基金实施五年来*省所有的立项项目(共40余项)进行了调研。并通过《*日报》和《*科技报》对创新基金实施所取得的六个方面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分析:培育和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方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在引导地方财政投入、吸引社会投入方面;在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方面;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方面;在推动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

第二,网上展。在《*之窗》网站设立了创新基金网上宣传窗口,主要内容包括:序言;政策法规;*省创新基金五周年宣传方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简介;*省创新基金立项项目一览表;*省创新基金项目展示;*省创新基金实施成效;典型案例。

第三,编辑出版了《*省创新基金项目汇编》。主要内容:项目名称、立项编号、资助金额、技术领域、项目简介(包括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主要技术特征、应用领域、国内外市场需求等)、项目实施所取得的效果(包括项目投资情况、执行期内实现的年销售收入、年利润和项目实施所取得的社会效益)。

第四,组织企业参加了科技部举办的“南宁中国?东盟博览会”(*省五个企业入选)。

第六,组织企业参加“*省第二届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展示暨合作洽谈会”(组织20个项目参展)。

第七,组织有关科技中介机构和人员,深入各市地,就创新基金及其项目申报等内容,对市县科技管理人员及有关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讲座培训,并开展了相应的宣传咨询活动。

二、科技进步奖奖励工作情况

1、2003年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审。2003年度*省科技进步奖评委会于20*年1月13日在太原召开。会议在廉毅敏副厅长的主持下,经过项目主审人介绍、专家讨论、填写投票表等议程,对通过省科技进步奖学科评审组、专业评审委员会评出的14项一等奖项目进行了审核,对137项二等奖项目进行了核准。会议决定授予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完成的《三峡1200/125吨桥式起重机研制》等14项为2003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决定授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新线铁路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综合施工技术》等137项为2003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共计151项。

经过30天公示和异议处理,20*年2月28日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对获奖项目进行了颁奖。奖励金额为:一等奖4万元,二等奖1.5万元(软科学类奖奖金6000元)。授奖单位及完成人指标为:应用研究类、成果推广及产业化类主要完成人和完成单位数限额在:一等奖为10人、7个单位;二等奖为8人、5个单位;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类、软科学研究类的一、二等奖的主要完成人和完成单位数均限额在5个以内。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我们对2003年*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及奖励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编制成《2003年度*省科技奖励工作年报》上报国家科技部备案。

2、20*年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准备情况。20*年*省科学技术奖的推荐与评审是按照新的科技奖励办法组织的第一次评审。新的科技奖励办法最主要的调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奖励的名称和类别设置进行了更改;二是增设了三等奖(科学技术杰出贡献类和国际科技合作类除外);三是进一步加大了奖励力度。根据上述方面的调整,并结合往年科技奖的评审情况,提出本年度科技奖的评审方案。

本年度共计受理报奖项目322项,截止目前,形式审查已经结束,本月底前将进行各学科组及专业组的评审工作。

3、科技成果登记、统计工作。截止到10月15日,全省共登记科技成果227项。这些成果中按成果来源来划分,部级计划项目占成果总数的12.4%;省部级计划项目占成果总数的47.3%;其他项目占成果总数的53.3%;按成果类别划分,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占到87.7%,软科学类占到12.3%;按成果完成单位划分,科研院所主持完成的成果占到19.5%,大专院校主持完成的成果占到33.5%,由企业完成的成果占到23.1%,由医疗机构完成的成果占到14.8%,由其他单位完成的成果占到9.1%。

三、科技统计与科技信息工作

20*年科技统计工作根据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部署和要求,围绕全省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及工作目标,积极探索科技统计工作的新思路,不断提高科技统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尽职尽责,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完成了各项科技统计工作。

(一)科技统计年报工作

1、独立科技机构及有关科技活动单位的统计调查。按照科技部的统一部署,对全省地市以上政府部门属(包括国务院各部门、中国科学院和省市地以上各部门所属的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省社会科学院所属的非独立的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所)138个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机构、13个转制研究与开发机构、20个社会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机构、13个科技信息和文献机构及37个县属研究与开发机构的人员、经费、课题、成果、专利等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

2、部级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统计调查。对国家基础研究计划3项、国家863计划19项、国家攻关计划14项、国家星火计划72项、国家成果推广计划52项进行了统计调查,报表回收率100%。

3、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和科技开发贷款年报。对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和地方科技支出进行了统计调查,包括11个市、119个县的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情况的总体调查,为进一步分析各级科技三项费和科技事业费投入情况做了基础性的工作。

上述各类科技统计调查数据已于5月30日前按时上报国家科技部。并按*省统计局的特殊要求做了相应的数据汇总,将汇总数据报送省统计局。

(二)完成了科技部布置的县(市)科技调查工作

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将20*年定为“县(市)科技工作年”,为了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全国县域科技工作的发展情况,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科技部国科计函[20*]9号文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对县(市)科技工作开展全面的调查。按照科技部的要求,将“地(市)科技工作调查问卷”和“县(市、区)科技工作调查问卷”布置到11个市及119个县的科技管理部门,报表回收率100%。按照要求将数据整理、核实后上报科技部。并配合科技部进行的县(市)调研工作,进行了简单的数据分析。

(三)*省科技进步统计分析

根据近年来《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对1998?2002年这五年间*省科技进步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省的总体排序由1998年的第25位上升为2003年的17位,增幅十分明显”,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各级领导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等多种场合引用了该分析结果,对全省的科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论文“1998?2003年*省科技进步统计分析”发表在《*科技》。文章通过对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4个一级指标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在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中总排序处于上升水平。由于科技进步监测是将*置于全国各地区组成的动态系统中进行评价的,因此,*位次的上升,一方面与上年水平比较有较高增幅;另一方面,其他地区历年水平较高,其增幅不明显,而*原来水平较低,增幅较大,表现出位次明显增高。从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看,目前*省突出的问题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科技意识较为落后。

(四)*省科技统计信息中心启动

根据科技厅党组成立“*省科技统计信息中心”的决定,积极与省情报所沟通,完成了办公场地的改造装修、办公设施的购置,目前中心可进入正常运转。

(五)编辑、出版了《20*年*省科学技术统计年鉴》

为了满足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制定科技规划、计划及科技管理决策的需要,更好地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我们和*省统计局社会科技处共同编辑了《20*年*省科学技术统计年鉴》,以反映全省科技活动概况。本年鉴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编辑了*省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及全省全社会科技活动综合资料;第二部分对*省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社会人文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转制研究与开发机构、县属研究与开发机构的人员、经费、课题、成果等情况作了详尽的反映;第三、四、五部分分别反映了*省科技进步奖、专利、国际科技合作、技术市场、各类科技计划安排等情况;第六部分列出了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概况一览表。

四、其他工作

1、行风评议工作。行风评议是掀起“三个代表”学习新高潮的具体落实,是贯彻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旨的具体体现。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树立行业新风优化发展环境”行风评议工作》的统一部署和具体安排,按照《计划成果处行风自查与整改意见》,计划成果处作为行风评议的主要处室之一,结合这次行风评议,我们针对社会上普遍关心的工作作风建设、科技计划和科技评价工作,积极开展处室行风建设,并参预完成了20*年行风热线等行风活动。

数学科研工作计划篇10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0年到1965年,我国共招收研究生22700多人。[1]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迈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西北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距离研究生教育强国相差甚远;与国际和国内一流大学相比,西北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在创新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实现两个百年发展目标”、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对创新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实现创新的路径之一就是从历史中进行借鉴。本文以西北大学馆藏档案为依据,试图从历史和个案的视角,对1956-1966年西北大学研究生招生工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西北大学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实践

1、西北大学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基础

(1)国家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为高等学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现实需要。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为适应国家各项建设突飞猛进的新形势,高等教育必须迅速地培养大量忠实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技术干部、管理干部、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并保证提高培养干部的质量,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政治水平,以赶上国家的需要。”[2]部分高校和中国科学院为满足这一需要,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时全国十四所综合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

(2)学校拥有一批著名教授,为开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师资力量。1956-1966年,历史学科有侯外庐教授、陈直教授、陈登原教授、马长寿教授,文学学科有付庚生教授、刘持生教授,地质学科有张伯声教授、杨钟健教授、夏开儒教授、霍世诚教授、王永焱教授,物理学科有岳潞憬淌凇⒔仁寿教授、田渠教授,化学学科有冯师颜教授、数学学科有杨永芳教授、刘亦珩教授、刘书琴教授,生物学科有吴养增教授、李中宪教授、陈兆骝教授等一批著名教授在西北大学执教,为学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

(3)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为开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条件保障。学校立足西部,主动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地质、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绩。以地质系为例,1949-1959年,地质系教师完成科学论文77篇,完成调查和研究近50项。[3]科学研究不仅推动了学科发展,也为开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条件保障。

2、研究生招生政策

1949-1966年研究生招生政策,经历了“从最初的推荐、审查,以政治素质为主的政策,到严格的政治审查基础上的选拔考试政策,然后重回政治审查的老路,接着是教育大革命下的研究生扩招,然后又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采用严格的选拔考试,接着又回到四清运动下的推荐、审查方式,直到最后的停止招生”。[4]西北大学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认真做好招生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研究生招生质量。

3、研究生招生专业、招生计划和录取情况

1956年7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公布了《1956―1957学年综合大学等院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计划》,批准西北大学在光学(旋光方面)招收2名副博士研究生,由岳潞阒傅迹煌时批准西北大学在几何、函数论、普通物理、光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政治经济学共计7个专业招收二年制进修师资研究生共计13人。[5]经过考试选拔,最终录取副博士研究生3名,其中光学2名、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史1名;录取师资进修研究生13名。这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大学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正式开始了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说明:1.本表数据根据1956-1966年西北大学馆藏档案统计。2.光学、自然地理、构造地质、民族史4个专业分别包括1957年招收研究生的5名计划,其中物理1名、地理1名、地质1名、历史2名。

4、西北大学研究生招生的特点

(1)计划性。1956-1966年,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具有非常明显的计划性特点。从中央到各单位,不仅有长期的规划,而且有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高等教育部先后制定了《高等教育十二年规划(草案)》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等。计划在十二年内招收研究生35500人,[6]其中,下达给西北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为9个专业195人;[7]计划在1953-1957年每年分别招收研究生2887人、1145人、1824人、2363人、2575人。[8]

西北大学也制定了《西北大学十二年规划》《西北大学第一个五年计划》和《西北大学1963-1972年培养研究生规划》。1956-1967年,学校在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地质学共计10个专业计划招收研究生201人,毕业研究生总数113人。同时,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招收研究生13人。[9]

此外,招收研究生的各个高等学校还需要制定年度研究生招生计划并上报高等教育部审核批准。以1956年为例,西北大学上报高等教育部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为: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史、光学专业招收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各2名;计划招收光学1名、几何1名、函数论2名二年制进修师资研究生。[10]教育部最终批准西北大学在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史、光学专业分别招收2名副博士研究生,招收二年制进修师资研究生几何1名、函数论2名、普通物理2名、光学2名、分析化学2名、物理化学3名、政治经济学1名。[11]

(2)多样性。首先,从研究生的称谓看,既有副博士研究生,也有进修师资研究生,还有普通研究生。1956年,西北大学计划招收副博士研究生4名,其中光学2名、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史2名;最终录取了光学2名、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史1名;计划招收进修师资研究生13名,最终录取了13名。1957年3月25日,高等教育部“决定不用‘副博士研究生’这个名称,去年招收副博士研究生一律称为研究生。”[12]西北大学的进修师资研究生也仅仅招了一届。

其次,从学制看,有二年制、三年制、也有四年制。1956年,西北大学招收的师资研究生学制为二年,副博士研究生学制为四年。1957年,高等教育部决定暂不招收二、三年制的研究生,只招收四年制研究生。1959-1966年,研究生的学制均为三年。

第三,从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计分标准看,有四级计分和百分制计分。1956年招收的副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列主义基础》成绩按照四级计分,外语和专业课成绩按照百分制计分。

(3)不均衡性。首先,从学科门类和专业看,研究生招生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从表一可以看出,招收研究生的专业数和录取人数,文科远远低于理科。仅有4个文科专业专业招收了6名研究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1.1%和13.0%;15个理科专业招收了40名研究生,所占比例分别为78.9%和87%。从图一和图二可以看,无论是分专业招收研究,还是分年度招收研究生,均呈现出剧烈震荡的特点。就年度招收研究生的特点而言,这是由于“1953年完成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产生许多单科院校,急需大量补充师资,所以对应的师资研究生数量激增。……同时从1955年开始招收四年制的副博士研究生,极大地激励了广大知识分子积极向现代科学进军的爱国热情和激情,所以招生人数持续增加,到1956年重新达到了一个新高。”[13]1961年,陕西省高教局为了给省属高校培养师资,除了给教育部批准的专业和导师增加为省内培养研究生计划4名外,又增加了7个专业和8名导计划招收12名研究生,使得该年研究生招生达到了历史最高。

其次,从各专业完成招生计划看,也表现为不均衡的特点。期间有7个专业没有完成招生任务,少录取研究生11名。具体为:1956年的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史专业1名,1957年的物理专业1名、地理专业1名、地质专业1名、历史2名,1959年的分析化学专业1名,1964年的地貌学专业1名、民族史专业2名,1965年的区域地质专业1名。究其原因,一是报考人数太少甚至无人报考,如1957年报考全部4个专业的人仅有1人;1959年报考物理化学的仅2人,而分析化学专业没有人报考。二是严格坚持“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如1964年“由于民族史和地貌学考生成绩很差,离最低录取标准较远,决定不予录取。”[14]

(4)不连续性。从表二可以看出,西北大学共有四年没有招收研究生,分别是1957年、1958年、1963年、1966年。具体原因各有不同:1957年,西北大学计划招收收研究生5名,其中物理1名、地理1名、地质1名、历史2名。1957年是由于“我校本学年招考研究生,只有一人报考,未录取。”[15]1958年是由于招收研究生来源困难,高等教育部停止了绝大多数高校的招收研究生工作,其中就包括西北大学。当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275名,其中农科9名、林科6名、师范242名、文科13名、理科5名;工科、医药、财经、政法、体育、艺术均停止招生。[16]1963年是由于西北大学发现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而主动停止招生。1966年,西北大学在分子物理等6个专业计划招收研究生10名,但是由于“”开始,从此开始停止研究生招生工作长达12年之久。

(5)重视导师的意见。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教育部明确要求,“高等学校研究生的录取名单,应由研究生的导师提出意见,经教研室和系主任审核,报校长和校务委员会批准。”[17]“录取时应该充分尊重导师的意见,录取名单最后应交由校委会通过。如果导师意见与其他方面意见有不同时,应该共同商讨研究,力求做出的决定,确有充足的依据,各方面满意。”[18]同时,还对导师带研究生的人数做出了如下规定:“业务水平高,科学研究开展得好,对研究生培养有经验的导师,如条件许可,一般在同一时期可带4-5名研究生,不能再多;业务水平高,但对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不够,科学研究开展得还不够好的导师,如条件许可,一般可只带1-2名研究生;业务水平一般的教师,不应招收研究生。”[19]此外,“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导师挑学生,学生选导师”。西北大学在录取研究生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如地质系、历史系经过系务会议讨论并征得指导教师的意见,提出了初步录取意见。

三、结论和启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于1956年7月11日、1956年8月9日批准西北大学在光学、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史专业分别招收副博士研究生2名。这标志着西北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正式开始了研究生教育工作。

2、西北大学立足西部,肩负建设西北的使命,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严把招生质量关,研究生招生工作总体良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在考试和录取中,实行推荐报考、政治理论课以平时成绩代替、重视导师在录取中的作用、规定导师的招生人数、重视对导师的考核等做法,对今天的研究生教育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受当时环境的影响,研究生招生工作还处于探索期,在制度设计、执行操作等方面还有不足。如没有指定参考书目,不利于考试备考;一些专业不能完成研究生招生计划,还不时出现研究生停招现象等。因此,今天的研究生教育需要吸取教训、不忘初心、回归本质,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需要一个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办学自。

【注 释】

[1][4] 谷秀娟.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考察(1949―1966)[D].湘潭: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07.Ⅰ.24-25.

[2][6] 高等教育部.高等教育十二年规划(草案),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6-1-永久,41、2,西北:西北大学档案馆.

[3] 安三元.西北大学地质系十年来科学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2.107-116.

[5] 高等教育部.1956―1957学年综合大学等院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计划,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6-8-定期,111,243-244,西安:西北大学档案馆.

[7] 西北大学.进行规划工作的几个文件,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6-1-永久,87,西安:西北大学档案馆.

[8] 高等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下达第一个五年计划,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6-1-长期,10,西安:西北大学档案馆.

[9] 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十二年规划(草案),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6-1-永久,71,西安:西北大学档案馆.

[10] 西北大学.西北大学上报高等教育部1956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电报稿,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6-8-定期,63.

[11] 高等教育部.1956年暑假高等学校招考副博士研究生、进修师资研究生选拔专业、人数,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6-8-定期,243-244、246.

[12] 高等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通知关于研究生的名称问题,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7-4B-长期,5,西安:西北大学档案馆.

[13][16] 谷秀娟.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考察(1949―1966)[D].湘潭: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07.5.26、25.

[14] 西北大学.关于报送1964年研究生初步录取名单的函,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64-25A-永久,51,西安:西北大学档案馆.

[15] 西北大学.我校1957学年度未录取研究生的报告,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7-4A-永久,132.

[17] 教育部.1962年研究生选拔考试办法,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63-36B-永久,6,西安:西北大学档案馆.

[18] 教育部.关于今年高等学校研究生新生录取工作问题,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62-25-永久,9,西安:西北大学档案馆.

数学科研工作计划篇11

1.1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生命科学数据管理服务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11]开展了针对生命科学数据的数据管理服务。该图书馆设立了科学数据管理馆员(ScienceDataManagementLibrarian)的职位,专职负责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与联络工作,免费为本校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数据云存储和存储介质,或协助科研人员找到能够满足需求的第三方数据存储的解决方案,建立数据管理服务网页,提供针对生命科学领域数据管理的详细指南和服务。具体服务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四大部分。

1.1.1记录数据对实验室记录,提供针对生命科学实验室数据记录获取的指南,如保持好的实验室笔记(包括案例和清单)的新手指南,莱斯大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保持实验室记录的指南,甚至比较了各种油墨后提出的实验室笔记本选择建议,还有专业研究人员描述他们如何成功地管理专业笔记的书籍等。对于元数据,提供了生命科学科学数据常用的机读标准,如DarwinCore的生物多样性数据标准,生态元数据语言(EML)的生态学数据标准,ISA-Tab的omics-based实验数据标准以及其他的生命科学数据标准等。

1.1.2撰写数据资源管理计划协助制定数据管理计划,提供了一个采用IU-specific语言编写的NSF数据管理计划模板,并且建议使用DMPTool作为计划撰写工具,提供关于数据管理的指南,包括数据管理的一般概念(即记录数据与元数据,如何处理敏感数据等)和链接相关资源,以及提供制定数据管理计划的培训视频等。另外,还提供有关科研数据管理计划的人工咨询服务,由科学数据管理馆员审查核定,确保计划符合基金的要求。

1.1.3存储数据和保护资源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提供免费的数据长期保存服务,研究人员能够获得50TB的数据存储空间。印第安纳大学科研人员还可以注册一个研究文件系统(RFS)或学术数据档案(SDA)账户,为进行中和已结束的研究提供独立的私人存储数据。它提供的小型开放数据空间,可以上传150M的文件到IU-ScholarWorks平台。它提供的私有数据到开放数据的转换体统,研究人员可以将研究文件系统(RFS)或学术数据档案(SDA)中的科研数据传输到开放数据平台,供他人访问下载,实现科研数据共享。此外,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还向科研人员介绍了Biosharing.org和databib.org两个科研数据网站,主题领域涉及生物科学、生态系统科学、环境科学和健康与医学科学等。

1.1.4汇集数据管理相关政策提供印第安纳大学和科研数据管理相关的研究政策,如在生命科学领域特殊的研究政策,印第安纳大学关于人类被试研究的标准操作程序,敏感数据管理指南等。1.2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图书馆数据管理服务[12]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与新英格兰地区的几所图书馆联合开发了新英格兰协作数据管理课程(NEC-DMC)项目。NECDMC课程是科学数据管理最佳实践的教学工具,适用于健康科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科研人员。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将这套课程上传至网站上,供科研人员和学生学习。课程的案例来自临床研究、生物医学实验室、工程项目和行为医学定性研究等科研数据管理的最佳实践案例。除了MECDMC课程外,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图书馆还提供生物医学科研数据管理支持服务,由3名不同专业的图书馆员负责联系、咨询及其他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2.1科研数据管理介绍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大力强调管理科研数据的重要性、为什么管理数据、良好的数据管理是什么样的、数据丢失的结果等。

1.2.2管理数据数据引用:向科研人员介绍为什么要引用数据、数据引用规范、引用数据的工具(DOI引文格式化程序),并列出了若干数据引用规范案例。数据伦理:向科研人员指出什么是负责任的研究行为、什么是数据完成性、如何匿名化定量数据和定型数据、去除识别信息的病人数据使用,并且提供了数据伦理案例研究等。文件管理:提供了文件结构和命名模板,数据文件组织建议等。文件储存和备份:介绍数据存储介质(个人存储介质、网络驱动器、云存储)和存储设备,数据存储、备份和安全的建议及最佳实践。所有权:介绍了知识产权政策、数据所有权和知识产权相关知识。规划:提供数据管理计划政策、程序和指南,数据管理计划制定工具,以及eScholarship@UMM管理平台。政策:提供各类数据政策,如基金自助者数据政策、出版商数据政策、期刊数据政策以及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数据管理政策。数据保留时长:介绍本地数据保留政策、数据保留时间及负责数据保留的部门。

1.2.3提供学校的资源与政策提供了学校的数据管理工具BioTools@UMassMedicalSchool安全的数据云存储、学校的数据管理政策、学校数据分析规划服务、临床资料咨询和解决方案以及研究计算方案和工具等。

1.2.4提供其他开放和可用的数据资源提供了开放以及公开可用的数据(如Bioinfor-maticsTimesaver、Data.gov、Databib、GenomicDataRepositories、HSRIC:Data,Tools,andStatistics、NIHDataSharingRepositories等资源)和可用的生物科学的数据存储库(如Dryad、GenBank、GeneExpressionOmnibus、MouseGenomeInformatics、ProteinDataBank等资源),以及公开的卫生数据集、社会科学数据集和开放数据资源等。从上述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来看,生物医学科研数据管理咨询服务占很大比重,除了数据管理政策咨询、数据管理计划撰写指南及模板、知识产权咨询等咨询服务外,具有生物医学领域特色的数据收集方法、元数据标准、数据类型和范围、生物医学数据特有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生物医学研究政策、生物医学数据资源以及生物医学研究数据管理的最佳实践案例更成为了服务的重点。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与文献情报服务有很大差异,需要配备专业的数据管理服务人员。

2对我国图书馆医学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启示

2.1以用户为中心无论图书馆如何提供科研数据管理支持服务,科研数据管理的主要责任者仍是科研人员。因此图书馆开展科研数据管理支持服务必须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首先在服务范围内对生物医学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需求的调研,主要内容包括对科研数据管理政策的掌握情况,实际的科研数据管理方法及工具、科研数据管理计划的模板及工具使用情况,元数据格式、转换格式和工具使用情况,数据分析方法及工具的利用情况,科研数据管理目前存在的困难,以及对于图书馆能够提供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需求等。针对以上情况,学科馆员需深入重点课题组,对科研数据管理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全面掌握服务对象在科研数据管理方面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升模式和对服务的需求。然后根据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初步设计出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思路,结合本单位学科化服务重点服务计划,进一步开展基于生物医学数据生命周期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2.2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模式科研数据是根据科研工作的流程而产生的,同科研项目一样,也有生命周期。医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为科研团队或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必须遵循生物医学科研数据的生命周期,满足科研进程不同阶段对科研数据管理的不同需求,才能有效地提供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学科馆员根据数据文档计划(DataDocumenta-tionInitiative,简称DDI)的研究数据生命周期[13],确定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模型,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存档、数据、数据发现、数据分析及数据再利用8个阶段,并根据不同研究阶段数据管理需求来确定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2.2.1研究设计阶段在研究设计阶段,确定研究任务的同时需制定一份关于未来科研数据管理的规范计划。科研数据管理计划(DMP)是描述研究过程中及研究项目完成后科研数据处理方式的正式文件。清晰完备的数据管理计划不仅使得科研数据生成、保存、共享和利用等操作规范化,也可保证他人分享数据和长期保存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学科馆员要提供各基金机构数据管理政策、数据管理计划软件、基于科研数据管理计划的制订提供咨询与指导、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DMP最佳实践案例以及详细的研究数据管理指南等。

2.2.2数据收集阶段在数据收集阶段,科研数据管理需要确定数据格式、尺寸和命名方式,以及对数据短期进行存储。但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由于实验方法、对象、材料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数据收集方法与工具也存在很大差异。学科馆员需协助科研人员创建元数据,提供生物医学数据元数据格式、生物医学数据存储标准、一些分布式文件系统的介绍、其他可用的图书馆数据资源,以及根据情况构建或引入科研数据管理平台。

2.2.3数据处理阶段在数据处理阶段,科研数据管理的任务主要为数据转换和数据重新构建。生物医学领域数据类型比较复杂,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提供专业数据分析处理工具,学科馆员可以为科研人员介绍高性能计算中心、专业数据处理课程、数据处理方法等。

2.2.4数据存档阶段在数据存档阶段,科研数据管理的任务主要为数据长期保存与管理。目前用于科研数据长期保存的系统主要有公共数据仓储库、各学科领域的专门数据仓储库、各机构建立的数据仓储系统等。学科馆员需协助科研人员进行数据的上传存档,提供生物医学数据归档政策、数据仓库介绍、数据上传归档工具以及数据字典等。

2.2.5数据阶段在数据阶段,科研数据管理的任务主要为数据共享、确保数据安全和权力。数据的和出版是将研究数据视为科学研究活动的产出成果进行和出版,将有助于推动数据共享的进程。学科馆员可以提供生物医学科研数据共享与数据出版政策、生物医学科研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以及科研数据安全相关问题咨询等。

2.2.6数据发现阶段在数据发现阶段,科研数据管理的任务主要为数据挖掘和数据利用服务。学科馆员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发掘更多可用的数据来源、提供数据引用规范以及科研数据知识产权相关问题。

2.2.7数据分析阶段在数据分析阶段,科研数据管理的任务主要为萃取和提炼科研数据中的信息知识。此时,学科馆员需帮助科研人员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到数据内在的知识联系,提供生物医学科研数据分析软件(如SAS、SPSS等)及生物医学科研数据统计咨询服务等。

2.2.8数据再利用阶段在数据再利用阶段,科研数据管理的任务主要为数据关联与再利用。学科馆员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再利用的政策,并根据新的科研任务提供新的科研数据管理计划等。学科馆员在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过程中可以使用libguides建立数据管理支持服务平台,提供生物医学领域数据管理详细的指南和服务,重点建设数据计划及元数据标准、生物医学科研数据管理最佳实践、生物医学领域资源等。

2.3馆员能力建设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发展对图书馆员带来了极大挑战,如专业领域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受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有研究表明[14],健康、科学的图书馆员虽然对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开发具有兴趣,但往往缺乏提供生物医学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有效技能。学科馆员虽然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图书馆实践经验,但对于专业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仍需提升各方面能力。在数据管理咨询服务能力方面,需加强理解和把握生物医学科研数据的生命周期,学习生物医学数据管理相关技术知识,熟悉生物医学元数据,掌握生物医学领域科研数据相关政策及规定,熟悉生物医学领域科研数据的范围和存储格式,加强对机构知识库的了解,补充基金申请书写作经验,提升与科研人员合作和沟通的技巧等。另外还需加强开发数据管理软硬件的能力,掌握应用专业软件(如Dspace、Fedora、Eprints等)定制开发特定领域的数据管理平台的能力等。

数学科研工作计划篇12

2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数据政策的发展概况

2.1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数据政策发展概要

 2.1.1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的igbp计划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于1986年组织了以研究全球变化为目的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该计划共包括八个核心计划和两个技术支撑计划,即:国际全球大气化学计划(igac),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jgofs),过去的全球变化计划(pages),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水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全球分析、解释和建模(gaim),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计划(globec),以及数据信息系统(dis)和全球变化的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start)。该计划的科学目标是:描述和了解控制整个地球系统的关键的、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描述和了解支持生命的独特环境;描述和了解发生在地球系统中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方式。

为了实现这个科学目标,igbp十分重视数据与信息管理。igbp报告no.8(1989年)和no.12(1990年)就已认可了遥感与数据管理的先行性实验,并在igbp报告no.30中详细阐述了1993~1998年的实施计划。同年12月,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科学委员会会议上对no.12中的数据政策进行了完善补充。1996年10月,igbpdis的科学委员会主席john townshend专门就igbp的数据政策在igbp newsletter no.2进行了阐述(详见附录1)。

2.12 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研究计划(ihdp)

ihdp由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与国际高级研究机构联合会(iflas)、联合国大学(unu)联合制订、组织和协调。它的目的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仿效自然科学所特有的大规模合作精神,力求更好地了解导致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对左右人与整体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动因的科学理解和认识;②不断努力探索和预测全球环境的社会变化;③确定大范围的社会战略及防止或减轻全球变化的不利影响,或适应无法避免的变化;④制定对付全球环境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政策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该计划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①提倡建立一个由科学家和其他有关方面人士组成的全球网络,鼓励这一网络与其他有关研究活动进行合作,以便探索人与全球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动因;②承担精选的切合本计划目的的研究项目;③确定能使该项计划付诸实施的适当的情报系统和方法;④探索全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的背景和促其形成的道德、文化、法律等传统和框架;⑤提出程序和技术,以便按政策取向整理各种研究成果;⑥针对全球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人类活动开展教育工作。

ihdp工作计划于1991~1992年度优先考虑了研究工作的数据需求调查、有效数据的编目以及所需数据的鉴别。1991年常务委员会巴塞罗那会议讨论了数据获取问题,决定努力改善发展中国家获取电子数据的条件,由于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集团(ciesin)多次为issc数据工作提供支持,ihdp依靠其开发数据信息系统。由robert worcester领导的专门工作组负责研究并起草了数据获取指导原则的有关声明,并以此形成了以后有关机构关于获取数据集的政策框架。hdp常务委员会于1992年10月29日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该声明。issc执行委员会于同年10月采纳了此声明,并提交1992年12月1日巴黎研讨会讨论得以通过。该项声明全文如下:

hdp关于数据管理与使用原则的声明

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与其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可比性的研究计划都要求尽早和持续地致力于高质量、长期数据集的建立、维护、校准、描述、存取和分发。

根本目标是实现全球变化研究者对全球变化的系列数据的全面和公开共享。

 长期保存全球变化研究所需的全部数据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每个全球变化的数据参数都应至少有一个明确指定的文档。确定数据采集、保留及删除重点的过程和标准将由参加到此项计划中的国内和国际机构共同完成。应当建立起信息交换中心的工作程序,以防止删除和损失重要数据。

 数据文档中应当存有关于数据储备的易于获取的信息,包括数据质量评价、支持性辅助信息,指导与辅助数据定位和获取的有关信息。

 在全球变化数据集的存储介质、加工过程和信息交流中应最大限度地采用国家和国际标准。

为实现数据的全面和公开共享,应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向全球变化研究人员提供数据。其费用不得超过满足特定用户需求的最低成本。有关机构应行动起来合理安排研究人员间的数据交换。

 对于那些在开始时数据仅供选定的研究资助机构人员独享的科学研究计划,数据一旦能够广泛使用,就应尽早公开数据。在各种情况下,资助机构将负责确定数据独享的明确期限。学者们根据数据发表论著的权利应当受到保护,多数情况下,从数据收集到数据提供使用的一年标准时期内,对上述权利的保护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此,如果数据独享的期限超过一年,就必须说明原因。

 研究人员的个人研究保密权受到保护,不能对原始调查或对数据向其他研究人员的传递进行干预,因为这构成了对个人研究保密权的侵害。应尊重有关数据机密的国家法律。

 本国研究人员有权使用其他研究人员在本国收集的数据,而且至少应当同时有权使用相应的出版物。如果可能,这些数据一旦由原研究人员公开,这一权利就应生效。

所有研究人员,不论是研究的发起人、数据的建档人员、数据编辑人员,还是数据用户,都应当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得和使用数据。由于全球变化提出的问题需要用多国的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应当向开展全球环境变化任一方面问题研究的研究人员公开从这些计划得来的数据。

2.13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的数据信息管理政策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是1967~1980年执行的世界气候计划(wcp)的子计划之一。世界气候计划(wcp)由世界气候资料计划(wcdp)、世界气候应用计划(wcap)、世界气候影响计划(wcip)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四个子计划组成,而wcrp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wcrp从7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1980年开始实施,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共同组织。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酝酿和深入,wcrp、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ihd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均成为其研究组成的重要方面。wcrp着重研究气候系统中物理方面的问题,igbp则着重研究地球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问题。wcrp的目的是扩充人类对气候的认识,探索气候的可预报性及人类对气候的影响程度,它包括对全球大气、海洋、海冰与陆冰以及地表的研究。

wcrp的长期目标是:改进和扩大对全球和区域气候的认识;设计和实施深入了解重大气候过程的观测和研究计划,包括海气相互作用、云与辐射间的相互作用、陆气相互作用;发展气候系统模式,论证对各种时空尺度的气候的预报能力;研究气候对人类活动如大气中co2增加的敏感性。

1988~1997年,wcrp主要致力于以下活动:进行全球气候分析、评估;进行数值实验、模式比较,改进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进行陆面过程、云辐射反馈、边界层及海冰的研究;实施“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toga)计划、“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oce)和“全球能量与水循环实验”(gewex)计划。

由于wcrp是icsu与wmo组织的,icsu的世界数据中心(wdc)系统的有关政策自然适用于wcrp。针对气象学与业务预报的发展,wmo成员组建了一系列数据中心处理专门数据及日常的天气观测。并且通过wmo的协调,各国国家气象局属下的数据中心系统收集、储存了许多水文数据和大气数据。虽然其存取途径与icsu数据中心不同,但从数据共享的原则上来讲是可以获取的。

2.2 一些国际组织的数据信息政策

221 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集团(ciesin)

ciesin始建于1989年,是一个致力于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人员提供服务的非赢利组织,专门从事跨机构和跨学科的物理、自然和社会经济信息的存取与整合。

ciesin的努力方向是使由美国政府机构、科学界、非政府组织、世界各国政府组织收集的信息能为科学研究、公共决策和教育事业广泛应用。该集团正在开发下列资源和能力:

①在全球环境变化方面,全球尺度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时间序列、基准数据和信息。②用于数据存取、跨学科研究和分析的先进网络的计算工具。③在社会经济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研究与决策机构之间建立桥梁。④通过国际性的数据编目网络进行数据鉴定、采集、管理、整合与传播分发。

ciesin可以同时进行人工和电子信息服务。它通过以下活动和数据计划提供服务:

①信息合作计划。②nasa地球观测系统数据和信息系统(eosdis)的社会经济数据及应用中心(sedac)。③由美国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地球与环境科学委员会指定的美国全球变化研究信息局(gcrio)。④由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u)的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hdp)指定的数据信息系统(hdp/dis)。⑤对全球变化的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start)国际秘书处给予实际支持。statr是由igbp、wcrp、ihdp联合组织的一项活动。⑥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的数据与信息系统。

ciesin数据信息系统已进入internet,网址为:telnet:catalog.ciesin. org.然后根据屏幕提示获取有关信息。

2.2.2 世界数据中心(wdc)

1955年9月,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国际地球物理年(igy)特别委员会针对当时的数据需求通过了建立世界数据中心(wdc)的决议。当时,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已使得传统的数据系统方式显得陈旧落后。由美国国家科学院提供资助建立了数据中心,命名为wdca,由前苏联科学院组建了wdcb,在几个欧洲国家及日本和澳大利亚也相继建立了分学科中心,形成了wdcc。

由于wdc在igy数据收集方面发挥了十分良好的作用,所以icsu决定在igy结束后继续保持wdc系统,并由其负责长期收集那些固定监测网络的数据和专题数据相对集中的新计划的数据,如由igy派生的太阳活动平静计划(iqsy)、作为地壳动力学计划(cdp)延续的上地幔计划(ump)以及国际磁测量计划(ims),中层大气计划(map),日—地能量计划(ste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截止目前,wdc系统已有44个分中心。

icsu的wdc系统遵循极为简单而又明确的原则:

①向“真正的”科学家提供的数据不得超出复制的费用;②数据交流要在有关wdc之间进行,并对数据备份以预防灾难性的意外丢失;③任何科学家都可以参观数据中心并利用数据;并要公布数据目录。

另外,根据资源情况,数据中心还要帮助科学家找到wdc系统未收录的数据。

 1995年10月在荷兰瓦赫宁恩召开wdc全体会议上,还达成了出版新的wcd系统指南的协议,该指南可通过www网查询。目前,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各wdc分中心都建立了主页及邮件清单,其网址为:

http://www.ngdc.noaa.gov/wdc/wdc.main.html

或http://www.wdc.rl.ac.uk。

 邮件清单可以用来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地址

wdc.org@ngdc.noaa.gov

2.3 世界环境与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网络的有关数据政策

231 全球性网络

(1)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的数据管理

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是一个以研究长期生态学现象为主要目标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其任务是:

①加强对一些跨国和跨区域的长期生态学现象的认识。②促进多个研究站参与的比较与综合研究。③方便地为参与站际合作及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学科工作的学者提供信息。④促进各种观测和试验的可比性、研究和监测的综合性与数据交换。⑤加强有关长期生态学现象的研究及其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活动。⑥促进跨国和跨地区的长期比较研究和试验的开展。⑦促进大时空尺度上的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为改善预测模型方面的科学基础作出贡献。

根据这些任务,ilter执行委员会提出了推动全球性长期生态学研究的相关建议,即建立各国网络间的信息交流网,出版各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研究系统和人员的指南,建立全球性的长期生态学研究项目,解决方法的标准化和尺度转换的问题。由此,构成了数据信息管理的基础:①改善世界各地lter研究者的通讯和信息获取条件,特别是电子信息;②出版全球长期生态研究站的指南,并为目前未与internet联网的地区建立访问ilter服务站的机制;③解决尺度转换以及取样和标准化问题。

(2)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的环境数据及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grid)

gems成立于1975年,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地球观察”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任务就是监测全球环境并对环境组成要素的状况进行定期评价。

参加gems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共有142个国家和众多的国际组织,其中特别重要的组织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及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等。

gems的目标是:

①增强参加国家的监测与评价能力。②提高环境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和可比性。③对选定领域进行全球的和区域的评价,收集全球环境信息。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gems根据《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增加了以下目标。④加强un专门机构间的合作。⑤促进学科(sectoral)数据集(包括社会经济学数据集)的收集。⑥向地方和国家当局提供设备和方法,综合利用学科数据进行政策方案的分析。⑦增加标识符(indicators)的使用。⑧发现具国际影响的环境问题,提供早期警报。

gems的活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①数据与信息:系统地收集和报道环境数据,进行数据协调活动,加强国家和区域的环境信息网络。②全球监测网络:主要是陆地生态系统监测和环境污染监测,如大气组成和气候系统、淡水和海岸污染、空气污染、食物污染、砍伐森林、臭氧层耗减、温室气体增加、酸雨、全球冰盖范围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问题等。③学科的和综合的环境评价:包括制定框架计划,确定评价方法,支持国家、区域和全球水平的环境评价。

gems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收集数据,而是在进行环境监测的同时,在所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环境状况进行定期评价,从而提高对环境的管理水平和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水平。

gems所收集的数据必须先进行精确度检验,否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此,为了能提供简短而有用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反映趋势或者能够与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监测同一问题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比较),就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最后,还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评价,以确定环境的变化趋势。gems已制定了几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在诸多领域,由最主要的国际组织或参与制定监测计划的国家机构负责贮存并处理原始数据。这将是一件长期而繁琐的工作,如记录温度的监测站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要这样重复不停地记录,这些原始数据还必须经过处理,才能对科学家或环境管理者有用,才能从中发现问题的主要发展方向。例如,世界气象组织(wmo)就负责处理并评价wmo/unep联合计划所收集的bapmon数据;加拿大内陆水中心(位于安大略省伯灵顿)负责贮存全球淡水污染物监测中所获得的数据。此外,设在伦敦大学的监测与评价研究中心(marc)是gems进行环境评价的得力助手。该中心每两年出版一本《环境数据报告》,至少每年组织一次研讨会,在低成本生物监测技术以及建立相关的全国性数据库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员进行培训。marc还出版了有关监测和评价技术方面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报告。同时承担了若干组织的监测和研究工作。marc不贮存原始数据,但负责处理原始数据,并把已处理过的数据贮存在它自己的环境数据库中。marc的数据库贮存了来自gems的已被处理过的大部分数据。今后,打算把该数据库建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环境数据源之一。但是,该数据库中的数据没有进行地理参照(即没有地理坐标)。因此,gis不能对其进行处理。为了能供grid用户使用,还必须给marc贮存的数据赋予地理坐标。

unep的《环境数据报告》是gems所有定期出版物中最为重要的,由10个主要部分组成,即:环境污染、气候、自然资源、人口、酸沉降、人类健康、能源、交通、垃圾、自然灾害以及国际合作。其中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简短的摘要,各种解释性曲线图表以及用表格表示的数据。由于《环境数据报告》主要是提供数据,则不是数据的解释,因此,gems又支持世界资源研究所编著出版了解释性的出版物——《世界资源》。该书包括了一系列有关主要环境问题的不同方面的长文章,并附有用表格表示的数据。该书也是每两年出版一次,与《环境数据报告》隔年交替出版。gems数据可供许多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供科学团体用于分析和进一步研究,使环境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能重视环境评价,并能使这些数据得到更加广泛的利用。为此,gems于1988年筹建了“环境图书馆”,目的是编辑一些以通俗语言编写的出版物,既能被不具环境专业知识的人阅读和理解,又能提供比一般通俗读物更加详细的有关环境的见解。该“图书馆”已取得很大成功。现已出版了有关温室气体、臭氧层、非洲大象、el nio现象、食品污染、淡水污染、城市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主题的读物,今后,这类系列出版物将不断扩充,将涉及gems的全部研究主题。

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grid)是gem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于1985年。目前,grid正发展为一个由各中心组成的全球性网络,这些中心都能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环境数据并分析各环境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grid就是在监测、评价以及环境管理之间(特别是在国家水平上)架起的一座桥梁。

grid的长期目标包括三个方面:①增强全球性和区域性具地理坐标的环境数据集的可利用性和公开交换;②向联合国和各政府间机构提供先进的环境数据管理技术;③使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能利用与grid兼容的技术进行国家的环境评价和管理。

grid是以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在大型计算机上可用来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微型计算机上可用来研究部级的甚至区域的环境问题。

(3)全球大气观测系统(gaw)的数据管理

1989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委员会批准了建立全球大气观测(gaw)系统的计划。目的是加强并协调wmo开始于50年代的由全球臭氧观测系统(go3os)、本底大气污染监测网络(bapmon)及其它较小的测量网络分别进行的数据收集活动。通过可靠而系统的观测,获取有关大气中化学组分变化及相关物理特性的信息,以便进一步了解这些变化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以及对其进行调控的要求,使那些不良的环境趋势(如全球变暖、臭氧耗减、酸雨等)能得到减缓或制止。

gaw系统的数据收集与管理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按照特定的标准,使用统一的仪器进行操作。这样有利于保证数据的质量。

数据存储活动由设在wmo成员国的各wmo数据中心承担。设在加拿大大气环境管理局的wmo世界臭氧数据中心(wodc)负责收集臭氧数据,并每2个月公布一次分析结果;设在美国noaa的国家气候数据中心负责存储有关降水化学分析、悬浮颗粒物质和大气浑浊度的数据;设在俄罗斯的世界辐射数据中心负责收集太阳辐射数据;设在日本气象厅的wmo世界温室气体数据中心(wdcgg)负责收集除臭氧外全部大气气体的数据。此外,有些数据也存储在一些国家数据中心或国家项目的主持机构。有一些wmo成员国负责提供中心实验室和培训条件。

在gaw范围内已开始设立质量保证与科学活动中心(qa/sacs)。这些中心将在确定gaw测量数据的质量目标和质量保证标准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还将配合gaw测量活动进行必要的培训。第一个qa/sac建在德国garmisch-partenkirchen的环境研究所,它将负责欧洲和非洲gaw数据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gaw还将在美洲、亚洲和其它地区建立这样的中心。(4)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的数据管理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所涉及的问题会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许多方面。气候问题已列在国际政治议事日程的最前列,形成了大量创议的重点,包括政府部门和科学界的专题讨论会、代表大会、政治声明,以及社会发展研究报告。1992年各国政府首脑签字承诺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就说明了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

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支持保障方面,数据与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方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全球气候研究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与来源的、全球的、区域的和局部的数据,因此,要加强并扩大目前的气候数据管理计划,说明需存储哪些数据、确定数据的质量与可获取性、促进数据交换,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进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还必须重视对气候记录中不确定性的定量表示,要建立高质量的区域性和全球性基本气候数据集。在这一方面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将与世界气候计划(wcp)的数据部分紧密合作。

目前,差不多所有的气候数据与其它地面基础数据都是通过世界天气监测网www的全球通信系统(gts)和卫星数据收集系统进行收集的。由于气候的描述必须兼有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其数据量要比目前在gts中流通的量大几个数量级。因此,需要改进gts收集附加分类数据的功能,或者建立一些辅助系统。

为获取卫星仪器观测数据,需利用地面配套设备。同样的设备可用来接收几个卫星的数据。因此,如果和其它研究或观测计划共用卫星与地面设备,则气候数据成本可有效降低。卫星数据与地面数据的合并通常可以提高其价值,而实时处理可以有助于控制成本。

以易获取形式进行长期的数据归档存储,对于气候变化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技术和模型的发展,需对长期数据集进行重新处理,因此必须要附有辅助数据或称作“元数据”(metadata),表明该数据处理或校验的情况以及质量控制评价、算法指示符等。对于大多数卫星仪器数据集来说,必须要含有足够的档案库存储器,以便能对原始仪器输出的地球物理参数进行重新计算,使修改后的数据成为有用的信息。

产生以空间为基础的气候数据的所需的总计算能力越来越大。要获取空间数据需要开发多信道技术和多种仪器协作测量的方法,建立质量控制方面的数值模型;还需要经常对全部原始数据进行重新处理,以便能不断更新校验记录或改进数据处理技术。

这些问题是gcos将要解决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为此,gcos将以综合性基本数据目录、分布式数据中心、综合性国际联网功能、以及与国际数据标准相一致的开放式系统结构为基础,制定一个国际gcos数据管理计划。在这项计划中,gcos将充分利用icsu世界数据中心系统来加强其实力。

(5)世界天气监测网(www)的数据管理

www数据管理的目标是,将www观测网络和通信系统连接成一个协调的全球系统,满足www计划以及wmo其它相关计划的需求。数据管理的任务是,协调有关wmo数据交换标准编码和数据表示形式的制定与维护,管理并促进数据处理和操作软件的交换、协调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发展,进行气象数据的交换。

www系统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基础气象学、水文学、海洋学和其它相关的环境数据,以数值代码的形式存储,可供各方面利用。②天气分析、预警和预报数据,包括为一般目的和为各种专门活动(如农业、航运业、渔业、交通、水文、水管理、工业和旅游业)提供的数据。③对由气象现象(特别是热带气旋)引起的自然灾害的预警报。www的数据管理系统,按照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式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有关标准,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通信网络将管理方式和复杂程度不同的各种型号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现在,对气象数据的交换、归档和检索,都采用了二进制通过形式来表示数据的值,这就是向最终目标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www数据管理系统可保证对www数据进行有效的组合、交换和处理,帮助所有成员从观测系统和数值天气预报(nmp)模式中获得最大的好处。通过有规则的管理,可改善数据质量并能使各成员更容易获取www数据和产品,从而可提高wmo数据工作效率,使其它wmo计划也都能从www基本系统中受益以支持其运行需要。1993年,wmo征求了气候学专家们对数据的需求和意见,制定了wmo分布式数据库(ddb)计划,现已进入实施阶段。为了改善www观测数据的质量,wmo在各区域设立了数据质量指导中心,还编辑出版了《www数据管理指南》,对www系统数据管理的各个方面提供具体的指导。

(6)地球观测系统(eos)计划的数据信息系统(dis)

地球观测系统(eos——earth observing system)计划是由美国宇航局(nasa)发起,欧洲空间局(esa)、日本、加拿大等多国空间机构参与的大型国际计划,是近年来也是未来十年国际上最宏大的一项遥测地球计划,是一项跨世纪的长期计划。eos计划最初是为了参与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gcrp),以航天领域能作出贡献为其目的缘起的。从80年代开始,nasa一边准备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esa、日本、加拿大的合作体制,一边致力于地球环境问题的研究,逐步推进而发展了eos计划。eos科学与任务需求工作组于1984年提出报告,eos科学指导委员会对报告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现在的eos计划,并于1985年获得美国总统的明确支持,并把eos计划置于利用空间观测技术实施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位置上,因此,eos计划与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gcrp)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起到相辅相成、互相支持的作用。

进入90年代,在美国、欧空局、日本、加拿大等国的积极推进下,eos计划获得重要进展。随着eos数据信息系统(eos dis)的启动,以及今后几年一些大型平台的升空,eos计划的主计划大约从1997年左右开始。在这之前,各参与机构围绕全球环境变化、资源调查都在积极地推进eos计划的实施。目前,eos计划的目的已经明确,已构建好框架,学科研究课题及其优先领域也已拟定,卫星及其传感器研制和发射也已列入日程。

eos计划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将依靠各研究组织及其合作增强eos数据的应用能力。以往的经验表明,只有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而积极的用户参与是其程序中的重要一项。为了有效地支持eos科学研究,eos计划拟建立庞大的数据信息系统(eosdis)。eosdis已在1991财政年度随eos的重新启动而正式开始实施。初始任务是利用现有数据来支持已有的地球科学与应用数据系统,在适当时机将这些系统纳入eosdis网络,这一步骤靠给用户配置计算机设备来完成,积累一定经验之后,有关eosdis的处理、分发、建档等活动的试验性文件将产生并提供给研究团体检验。根据用户反馈意见,持续不断地改进原有系统。

未来eosdis的功能如下:

①eos极轨平台及其载荷的运营管制;平台的寿命是5年,eos的任务是15年,因此要更换两次平台,在替换平台期间不能产生数据的间断现象。这是eosdis对数据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②eos数据的处理和再加工;制作1-4级的数据产品,制作标准产品和特殊产品。③数据的保存、分发。④信息管理。⑤网络的建设。⑥数据算法的交换。

eos数据的使用和交换原则:

eos数据的使用者分为缔结了研究合同的用户、与eos运行有关的美国国家机构中的用户和其他考虑想将数据用于商业目的的用户三种。前两种用户享有使用eos数据的优先权。

由研究型设备得到的数据:①研究数据对于参加国的研究者来说,以不超过数据的复制和传输费用的价格提供;②为使其它国家的使用者也能在上述同样条件下获得数据,最好缔结研究合同;③经过处理的eos数据、研究结果、算法也可依照与提供原始数据相同的条件向其他研究者提供。

由业务型设备得到的数据:①eos计划的目的之一就是向任何数据使用者和任何使用目的的用户提供数据;②所有数据的取得和使用,必须经提供观测数据的机构的同意;③确立一种数据提供手段,使所有的机构对于任何申请者和任何数据都能以合理的价格保证提供;④任何研究型设备的提供机构在将来都可以把研究型设备变成业务设备。

(7)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数据的获取、管理与流通

由三个国际组织:萨赫勒与撒哈拉观测计划(oss),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核心计划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共同发起,达成了建立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的协议,其有关数据政策如下。

在确定并开始实施全球陆地观测系统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被监测的变量、监测系统的时空结构、实施计划、研究站选择/管理、测定方案、资金来源、其它操作要求以及与其它网络的耦合。所有这些都与数据处理有关。同时,一个设计得好的信息管理策略将为此网络奠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数据定义和管理草案将规定网络本身的结构。

为了根据信息和数据流来确定网络的基本结构设计,就必须始终记住以下三点:①形式必须遵循功能:只有确定了系统功能之后,才能决定采用的硬件和软件。②技术有效性和转让:网络中各研究站的可达性、舒适性(水、电和通讯系统)以及工作人员的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所有数据管理方面的决议必须考虑这种差异性,并提供各种适当的选择。③数据流通:网络的目的就是促进数据的流通和收集。在网络中以及在网络在各合作机构之间,数据必须畅通无阻。因此,通讯在网络发展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数据获取

应首先确定被监测的变量和要能的数据用户。应符合网络的主要目的,尤其是帮助限定被监测的变量,包括格式、抽样频率、分辨率和分布。

①数据质量目标(dqos):在采样、监测和定期复查之前,就必须制好dqos。若未达到dqos,那么所收集的数据集就没有什么用处,并且妨碍数据之间的相互比较。 ②测定单位:每一个变量必须用标准的测定单位来表示。 ③统一方法:在整个网络中,必须统一采样的方法,即尽可能采用标准的测定技术和方法。 ④网络手册:把所运用的一般采样方式、变量单位和测定方法绘编成网络手册,为网络的工作人员和用户提供清楚的指南。网络手册将定期复查和更新。⑤核心数据:构成网络的各研究站将负责收集专门的核心数据。基本的数据集已经列出,但还必须包括本站的基本特征和土地覆盖数据才能进行gcte的评估。各研究站可选择收集他们所愿意收集的数据。在网络中,虽然总是鼓励协调一致,但是这种一致仅限于核心数据集的收集与提供方面。对于特殊的研究站(如特殊的生物群,特选的重点研究站)可指定收集和提供补充数据集。⑥空间数据:在收集与空间有关的数据时必须尽可能准确地标明数据收集点的纬度和经度。如有可能则组成光栅扫描网络或导线,这是最灵活的系统。

虽然某些与多变的或广泛分布的物象相关的参数将是很难准确定其空中位置的。但不鼓励用人工标志(如高山研究站的顶点或研究站的中心点)来表示数据的空间属性。

 数据流维护规划

①数据输入:应采用统一的数据输入模式(有效的数字化格式和硬拷贝格式)把核心数据输入数据库。②数据的互换格式:数据供给者与用户之间的数字化数据的互换将只有通过统一的格式来实现。③数据存档:核心数据档案库应保存在地区数据中心或专题数据中心。虽然全球中心不重复贮存这些数据库,但是这些中心相互间是直接联网的,通过任何一个中心都能存取所有的数据。④数据传送给用户:数据能以联机、脱机和硬拷贝方式提供,目标是使所有的数据都能联机提供用户使用。⑤数据共享:网络的成员应当服从统一的有关数据共享、属性程序和商品化利用的协议。可把英国环境变化监测网络(ecn)达成的协议作为仿效的样板。

数据管理

图1是一个推荐的数据管理结构模型,共分为三个层次。层次1为网络台站,每个研究站都有责任进行研究、数据收集、数据输入和质量控制。层次2为地区数据中心(rc)和专题数据中心(tc)。图1 与数据管理有关的gtos结构模型

地区数据中心需设5~10个,其任务是:数据存档;编制报告;质量评估;协调技术支持;检测数据的应用,包括由非网络用户提出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扩充的建议;与非网络的研究站进行合作;存取非网络数据;把数据集提供给用户。

每个地区数据中心的职责就是为研究站保存所有核心数据集的档案库拷贝,以此为目的,每个地区中心将联接成网络。在特殊情况下,地区中心可以委托其它中心行使其职责。

①在设在专题数据中心(tc)的地方,可以把特殊变量的管理委托给他们。例如,专门负责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世界自然保护监测中心(wcmc)。②在技术和基础设施较差的区域,可以建立支撑中心并委托负责存档之前的数据准备工作。③可以委托支撑中心进行专门的实验室调查,包括网络中一批研究站的样品分析。例如水或有机物的化学分析。

层次3为总数据中心(metadata centre)。

唯一的文档文件数据中心将对中心协调委员会负责:①保存所有有效数据集的目录或索引,包括有关格式、存取和有效性的详细说明;②保存利用过这些数据的人员名单;③确保网络内信息流的畅通;④确保质量控制和评估的全球协调;⑤保存操作日程表;⑥与内外合作者和数据用户保持联系。

(8)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的数据管理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是一个国际合作系统,其主要任务是应用遥感、海表层和次表层观测等多种技术手段,长期、连续地收集和处理沿海、陆架水域和世界大洋数据,并将观测数据及有关数据产品对世界各国开放。

goos的主要目标是获取全球统一标准的海洋数据集,据估计,其核心数据集可能达到20~30种,因此,这些数据应用效率只能通过有效的数据管理来实现。goos数据管理的基本策略是数据存取便捷,各国充分共享。这一策略是goos获得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财政和物力资源支持的关键。据设计者初步估计,goos建成后,数据管理经费每年将达2~4亿美元,约占goos整个维持费用的20%左右。

goos数据管理包括数据获取、传输、产品制作和模式设计等过程。这些过程的执行机构是地区中心和世界数据中心(海洋学)。每一过程都存在数据质量控制问题,为了取得统一标准的高可靠性数据,传感器的比测和相互校准,测量和传输过程的数据质量控制和误差检验等是数据管理的基本内容,www、igoss、gloss和国际海洋数据与信息交换系统(iode)以及银行、航空等商业部门数据管理系统适用的先进技术、软件都将引入goos数据管理,goos数据管理系统将随上述领域的技术进步而逐渐升级和完善。

232 区域性网络

亚洲-太平洋区全球变化研究网络(apn)的目标是要在政府间建立一个协作网络,以促进亚洲-太平洋地区各国的全球变化研究,以及加强各国处理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的能力,该网络十分强调需要在亚太地区引进和加强电子和其他通讯系统,以促进本地区数据与信息的交流,解决诸如数据政策的发展、数据标准化和质量保证等有关问题。应该发展一个联合或通用的数据集。

欧洲全球变化研究网络(enrich)的总体目标是为全球变化研究国际行动作出欧洲的重要贡献。考虑到欧盟成员国现有的活动,enrich的目的是为欧盟的政策目标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这将通过充当信息交流的场所和促进在研究与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来实现。enrich的一个重要努力是在internet建立enrich服务器,发展横跨欧洲的先进通讯网络《高频带宽度、高分辨率、相互多媒体服务》,特别要联系整个欧洲的大学和研究中心。

美洲国家间全球变化研究所(iai)的研究范围为美洲、欧洲-非洲和远东-西南太平洋地区,其主要目标是:①指导和支持基础研究;②收集和管理数据;③促进人类资源的开发;④为制定与全球变化有关的公共政策作出贡献。其基本原则是促进标准化数据和信息的交换。

2.3.3 国家网络

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ter)计划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于1980年正式启动。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以长期生态学现象为主要对象的研究网络。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研究水平最高的部级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ter重视数据集的可比性以及方法和设备的标准化。数据集的可比性至少包括统计和实时记录。设备的标准化还包括测量、方法及计算机的标准化,其有关通讯、数据控制以及分析用软硬件的标准化在1988年就已选定。

成立于1992年的英国环境变化监测网络(ecn)是一个综合性的环境监测网络。该网络旨在收集、存贮、分析、解释以一系列关键变量为基础的长期数据。这些变量是从遍布英国的47个陆地试验站和谈水试验站收集到的。存取数据库的计算机网络对所有的数据提供者开放,并进行每年一次的数据整编。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是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从1988年开始筹建的,与其它网络相比较,更强调网络的整体性和总体目标,强调直接服务于解决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在观测方面强调观测仪器、装备和观测方法的统一,以使取得可以互比的数据;在数据方面强调数据格式的统一和数据质量的控制,强调数据共享,强调数据的综合与分析。现在正在投入建设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信息系统(cernis)。

2.4 美国国家的数据政策

美国是全球变化研究投入较大的国家之一,其在数据、信息政策方面对国家计划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值得借鉴。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usgcrp)力求实现以下目标:①建立一项相互协调的综合性长期计划以记录地球系统的状况;②增进对地球系统过程的认识;③增强预测能力。美国认为,对数据和相关信息的有效管理以及数据资源的全面共享是实现这些科学目标的关键。这里的有效管理是指自始至终地支持高质量的长期数据集的生产与保存,保证便利而廉价地使用数据及相关信息,以及在全球数据的生产与分发中采用相应的国家与国际标准等。

在此种需求下,美国全球变化数据管理跨机构工作组(iwgdmgc),于1989年11月对各成员机构的数据管理和使用政策问题进行了调查,起草了七项声明,负责起草声明的工作组成员,包括美国能源部(doe)、商务部(doc)、内务部(doi)、环境保护局(epa)、国家宇航局(nasa)、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海军部(do)和农业部(usda)的代表,经过修订的政策全文可见附录2。

1991年7月2日,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下属的地球与环境科学委员会已批准了这些声明,并经白宫国内政策委员会的全球变化工作组及其它工作组讨论后正式通过。声明正式发表六年来,各成员机构依据这些原则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2.5 国际关于信息自由的法规(附录3)

根据国际上颁布的关于“自由与均衡的信息流通”法规,也可以获取有关政府的信息。这种途径,即获取政府信息途径的基础是公民有权检查政府和政府的记录。迄今为止,只有有限的几个国家实行信息自由或途径公开的立法。表1概括了当前的概况。有关获取信息的途径的立法方面人们提出许多重大问题,其中以下三个因素较突出。

表1 获取信息途径的法案:颁布取得信息途径的方法

国家法规颁布年份

澳大利亚 1982

奥地利1973

加拿大1983

丹麦1964(1970年修订)

芬兰1951

法国1978

荷兰1979

新西兰1983(1982年修订)

挪威1970

瑞典1949(1976年修订)

美国1967

资料来源:海牙社会研究所为《世界交流报告》编写的材料。

(1)成本因素

信息途径公开的权利不可避免地要带来公共预算所必须承担的费用问题。例如,在澳大利亚,1983~1984年度用于满足信息要求的费用为1760万美元。这就对享有获取信息便利条件受益者提出了问题,而且某些社会分子会不会滥用这种权利?这一问题反过来又导致对不同用户集团收取不同费用的问题。

(2)技术因素

政府机构越来越多地运用电子手段来存储信息。公众寻求的信息的电子格式提出了需求者如何取得读懂这种格式所必需的技术问题。

(3)国家安全因素人们担心,国家安全的概念可能会轻率地扩大到把政府希望保密的文件包括进去。许多政府已引用国家安全问题为理由来说明为防止非法泄露政府机密而限制信息自由是正当的。但是这就产生了如下问题:什么样的信息才能被认为属于公开领域的,以及这样的信息能否全都可以不受官方限制。特别是情报机关一直争辨说,获取信息的种种要求破坏了它们的安全安排。

 3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数据与信息政策的特点

3.1 目标一致——自由、公开地共享全球变化数据集

目标是否合理或符合客观情况对国际、地区和国家全球变化研究活动影响甚大。这个目标不是指要达到什么目的口号,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方向、任务及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这是在综合国际发展趋势,根据国家或地区的需要,同时权衡于自身研究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在这方面,美国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

美国的全球变化数据管理跨机构工作组(iwgdmgc)建议让所有全球变化人员全面、公开地共享整套全球变化数据集成为一个基本目标。在其颁布的政策中,全球变化研究人员是指那些在研究机构、企业、政策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中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们。全球变化研究数据集是指那些对本国(美国)竞争性的工业应用系统以及改善环境管理系统可能有用的数据集合。

iwgdmgc要求数据集以实时方式提供。数据一旦可供利用,全球变化研究人员就有权公开、自由地获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现行保障机制为:数据必须送交“档案馆”,由其建立关于数据集的信息系统,并供研究人员使用。虽然,上述目标比较合乎实际,现代的信息技术发展也为数据的共享提供了基础,但是在数据集实时提供方面仍难以统一。这是因为,服务的及时性定义取决于具体的资助机构,而不是用户。这个问题现在存在,以后也许仍将存在。

3.2 数据集的特征与管理

(1)数据准备

没有充分的数据准备就不可能实现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和目标,没有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数据源,无论国际性计划、还是国家计划的研究都会困难重重。近年来,特别是1 kmavhrr数据集的成功,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数据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从过去的经验教训来看,过去常常忽视了高质量的长期数据集的建设、维护,缺乏长期研究的资源。其中的原因较多,因素之一是对长期数据集的投入较大,各机构难以求全;因素之二是轻视数据工作,重视软硬件系统,使得数据处理工作不能连续,或造成用户的重复开发;因素之三便是轻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根据这些状况和国际、国家有关计划的实现目标,政府数据政策明确提出全球变化研究计划需要及早、连续地监督、管理高质量长期数据集的建设、维护、验证和说明,以有利于存取与分发。由于长期维护大量数据的费用很大,所以在计划开始时采集数据就需要从此首选目标出发。而且,数据集的合理准备、验证、描述与维护对其是否能为科学界广泛应用十分重要,所以对于工作的连续性必须强调,使那些中途参与工作的人能与最初参加研究的人员一样,能够尽快了解数据是如何收集、校正和交换的。

数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指要使全球数据集的传播媒介,处理方法与通信应尽可能地使用国家和国际标准。许多数据集不能广泛使用的直接原因就是用户固有信息管理系统与数据集不兼容。所以,要通过国际标准与协议,使用户能够自由存取、阅读和加工数据而不必再去设计或购买专门的软硬件。

目前这方面的工作通过国家和国际标准组织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有些组织的协议比较广泛,有些协议偏重于学科和具体应用。例如,国际标准组织制定的开放系统界面协议(osi)带有7种不同的通信系统,现已为广大用户所接受。internet上也有许多协议与网关为数据集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如x500,ftp及gopher,yahoo等许多检索引擎。

在数据准备工作中,尽管已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要把它作为整个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进行投资,不仅要求项目负责人努力,还要有专门的数据机构帮助。要确保数据集能以标准格式提供给用户,并在必要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的通信协议。

(2)数据的积累与保存

数据集的长期保存是实现数据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由于全球变化研究涉及的因素较多,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测量参数进行存档显得十分重要。针对这种需求,国际社会也很重视增强数据采集与数据生产机构的能力,使其能够对文档进行合理安排,存取数据集和相关信息。而“数据采集、维护与管理的程序与优先原则应由国际与国内的参加机构确定开发”,并要能够建立一种机制,来防止系统崩溃或遗失重要数据后便于进行恢复。

对于wdc,强调要在有关wdc之间进行交流,对数据复制贮存以预防灾难性的意外丢失。igbp与美国数据政策中都要建立一个情报交换所,由其负责重要数据集的保存与备份。hdp也采取和igbp一样的政策。

(3)数据的完整可靠

很容易看到,全球变化研究人员和有关机构十分重视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许多计划与国家政策指出:“数据文档必须具备有关数据资源的能够容易获取的信息;包括质量评价、支持性辅助信息,以及有助于确定并获取数据指南与帮助”。

目前全球都在开发一种全面综合的全球变化数据与信息系统。igbp dis,hdpdis,starp以及美国gcdis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设立的。在这种系统中,数量质量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稍有差错就会导致科学界用户的以讹传讹,得出的结论也许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数据系统的编制人员就有义务告诉用户关于数据本身的信息,由其进行判别是否采用。

目前,进行同行评议是验证与记录数据质量的重要机制,一旦具备这种表述清晰的编目、地址名录及查询系统的话,用户就会自己判断他们得到的东西是什么。这点也正是我国建立数据集仓库时常常缺乏的。

3.3 实现目标的重要条件——费用低廉

为了保障数据的广泛利用与使用,国际社会十分强调使用数据的收费标准,首要原则是不能超出用户的边际费用。尽管这种情况常常受各机构的实际情况与政策的影响,但对研究人员(各机构定义不同)提供的数据基本上免费或仅收取复制费与传播费的边际费用。如世界数据中心对“真正的”科学家提供数据的费用不得超出复制的费用,但有些人员还是会受到限制的。

也许正如美国iwgdmgc指出的那样,收取一定的复制费和传播费用是一种管理大型数据集的有效工具。它可以确保该数据集不止被无止境的存取,使得数据传播机构不致受预算赤字的困扰,而专心地支持数据利用。对于小型数据集以及不常用到的数据,所付出的管理耗费可能还要超出收益,所以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可能更为有效实际。因此,国际上所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为了支持公益性的全球变化研究用户在使用数据时不应付出那些以商业利润为目的费用。

除了收费,行政管理上也要努力促进数据的获取与交流。数据与信息系统就是一种很好的保障机制。

3.4 尊重知识产权与数据共享

尽管各国际计划、组织和国家十分强调全球变化研究者对全球变化的系列数据的全面和公开共享,但他们也都十分重视保护个人研究数据,只不过这种数据独享的明确极限都要由研究资助部门确定。对于那些在开始时数据仅供选定的研究人员独享的科学研究计划,数据一旦能够广泛使用,就应尽早公开数据。

有些数据,如遥感数据,应尊重有关数据机密的国家法律。这个问题始于1986年大众媒体使用遥感影像的问题。在美国,地面遥感商业化法案(1984年7月17日已成为法律)对那些对空间摄影感兴趣的公司强制实行发许可证计划,只有在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才会发给许可证执照。这项法律使美国政府得以没收违反这一法案的任何摄像,从而发生了与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可能性冲突,因为正如最高法院所裁决的,该宪法修正案也规定了搜集信息的权利。因此,遥感搜集信息也可以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护。1986年5月,电台—电视新闻协会建议,陆地卫星法案应当与宪法第一修正案相一致。1987年2月该协会和全国广播公司就陆地卫星法案应用于媒介遥感方面向商业部提出了建议。

然而90年代以来,卫星侦察技术开始转入民用。美国政府也将采取充分利用民间卫星照片的态度,并把其作为削减财政赤字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形势下,美国地球观察公司定于1997年6月发射专用1号卫星1997年5月17日,参考消息,第7版。届时,卫片的精确度将可从10 m提高到1 m的建筑物和标识。

因此,所有研究人员,不论是研究的发起人,数据建档人员,数据编辑人员,还是数据用户都应当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得和使用数据。

4一些强化中国全球变化研究数据管理政策的建议

客观地讲,中国学者不仅较早地介入了而且积极地参加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国内,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全球变化研究的思想和框架出发,组织了一批很有意义的研究项目,特别是在气候变化、水资源问题上取得了许多成果,而且得到了icsu、igbp、wmo以及联合国组织的高度评价。但由于众多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全国性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至今尚未正式出台,难以指导和规划全面的全球变化研究活动。我国在能力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建立资源共享体制困难重重。如前所述,全球变化观测与研究具有全球性、长期性、连续性、综合性、高技术、高投入的特点,产生的巨量数据需要进行汇编处理,必须深刻了解需求,使观测与研究与之相匹配,并能充分共享这些数据资源。

因此,我们建议,有关数据信息政策应尽早出台,具体内容如下。

(1)从根本上提高对地球科学、资源、环境领域以及全球变化研究的数据工作的认识数据工作是提高、改善科学认识和总结、发现科学规律的基础,特别是有关全球变化研究的综合性科学数据集,更是建立各种过程模型和区域性、全球性等大尺度模型所必需。因此,必须把数据采集、数据评价、数据处理、数据保存与数据共享纳入科学研究成果验收与评价的首要工作。

(2)利用“后发”优势,建立中国全球变化研究观测系统与数据信息系 对于我国dis系统的建设,不必从头探讨,只须在国外现有先进水平基础上,对原有观测系统进行利用、改造,对观测要素的确定与规范化观测、仪器设备的统一购置与标定、数据网络规划与实施、数据评价与汇编处理、资源共享原则与具体规定等统一规划,做好协调工作就可以顺利进行。根据国际上igbp与wdc密切合作的发展趋势,目前首先要协调、加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重大项目与wdc—d有关学科中心的联系,同时根据需要增设新的学科中心,按照国际标准建立起网络式分布型数据信息系统。

(3)建立全国性的全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加强全球变化研究信息的管理交流 从中国全球变化研究一开始,就有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我们的工作重点首先应集中在基础资料和基本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上,使更多的部门和科学家、企业家深入了解和参与igbp计划。尤其应重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发展动向信息汇总及国内各相关学会、委员会、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为此,需要在国内选择一个既参与全球变化研究又有信息管理与传播能力的单位做为建立中国全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的基础。该中心应为公益性、非赢利性的服务机构,是一个从事与全球变化研究有关的信息搜集整理、加工、传递、交流的专门机构。

(4)在互联网络上(如internet, asnet)上设立全球变化研究信息服务处网址与立项。由于互联网络上的用户众多,协议和规范已为众多人所接受,所以凭此进行数据共享,推动国内全球变化研究是十分便利而有效的工具。该信息服务处的主要内容包括:指示中国全球变化文献数据库、研究项目与成果数据库、会议信息库、中国专家及机构参与研究工作的项目库;出版有关全球变化研究进展的快报及其它出版物;举办必要的学术专题讨论会和调查报告。

通过以上努力,既可以扩大宣传,同时又可以加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数据与信息的共享,继而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

 参考文献

1 刘全根.科技情报分析研究.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 吴康生,王梅.当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信息技术.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3 孙成权,张志强,李明主编.全球变化研究国家(地区)计划及相关计划.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4 陈泮勤,孙成权主编.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一)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5 陈泮勤,孙成权等主编.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二)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6 孙成权,张志强等主编.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三)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7 曹月华,赵士洞编.世界环境与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网络.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交流报告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9 stan ruttenberqthe icsu world data center system:current status in the 40th anniversary year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global change newsletter,1996,no.27

10 information cooperative review.ciesin.vol:1.issu4.1996.

11 秦健(美).美国“合作实验室”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科技政策的启示.科技导报,1995,(11):21-22.

12 孙成权,张志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战略选择.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6,18(2):67-70.

13 孙成权.陈晔.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项目评述地球科学进展,1995,10(1):70-74

14 fu congbin.ye duzheng. recent progress on global change research in china.地球科学进展,1995,10(1):62-69.

15 the “interproject”——a new concept for igbp research.igbp global change newsletter,1996,no.26.

16 eosdis vo world wide gateway information sheet(1996).

17 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gcdis implementation 1995 volume1—interagency implementation.1996.

18 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gcdis implementation 1995.volume ⅱ—agency implementation.1996.

19 our changing planet:the fy 1997 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1996).

20 施永辉.全球变化研究信息开发与利用——跨学科情报研究案例.硕士学位论文,1996.

附件1 igbp的数据政策

john townsshend

john townsshend博士是igbp-dis科学委员会主席

(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系)

随着igbp各核心计划与框架活动从规划过渡到实施阶段,数据政策愈来愈成为igbp的重要话题。igbp窗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的一个计划,icsu的各种 原则与宗旨不言而喻地适用于igbp的发展。

自从1957~1958提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之后,icsu一直保持了世界数据中心(wdc)系统,由其承担收集、储存、整理及重新分发数据的服务。icsu对其属下的计划规定义务以确保数据能自由公开地进行国际交流。其义务简述如下:icsu的项目都应能够具有提供数据细节和存储形式说明的数据管理计划,应由各成员组织提交给wdc,使得这些数据不仅能够为成员组织共享,也可以为所有科学家共享。因此,在一项icsu计划中,国家参与要签订协议,即同意按照数据管理计划提供数据。1990年,基于icsu既定的自由公开共享的数据与信息交流政策原则,提出了igbp-dis的数据政策。其描述如下:“igbp优先重视高质量的长期的全球数据集建设、维护、验证、描述、获取和传播,并包括新的全球数据集的综合与集成”,以及“全面公开共享整套全球变化数据集与全球变化研究需要的其它数据集,乃是igbpdis的基本目标”。(igbp报告no.12)根据icsu和wdc的原则,1994年12月在澳大利亚举行的igbp科学委员会会议上提议并通过了下面更为详细的数据政策:

①igbp需要及早并持续地对高质量的、长期的数据集的建设、维护、验证、描述、获取及传播进行约束。

②让所有全球变化研究人员全面、公开地共享整套全球集是一项基本目标。

③为了保障长期进行全球变化研究,保存所有数据是必要的。对每个及整体全球变化数据参数来说,应该至少有一个明确的说明文档。设定数据采集、保存与清除的先后顺序和标准应由国家与国际上的成员机构来制订。要建立一个“扫除”程序以阻止重要数据集的清除与丢失。

④数据文档必须包括有关数据储备容易获取的信息,涉及质量评价、支持性辅助信息,以及确定并获取数据的指南与帮助。

⑤全球数据集的处理、交流,以及媒介应尽可能地使用国际标准及恰当的通用国家标准。

⑥应以较经济的费用向全球变化研究人员提供能全面、公开获取的数据。首要原则是不能超出具体用户的边际费用。有关机构应承担研究人员之间数据交流畅通无阻的管理责任。

⑦对于那些尚处理原始调研者专用数据时期的项目,其数据一旦可以广泛使用,应尽快公开。对各种具体情况,资助机构应明确规定专用时期的终止期限。

igbp需要遵守公开、廉价获取数据集的原则,因为它是icsu的组成部分,如果它只保障自身数据的获取,就会导致从其它计划获取数据成本的提高。置于上述原则下的数据集包括野外数据、经过处理的遥感数据及模型输出结果等一系列产品。在这方面,利用数据集的igbp科学家应承担主要义务。在dis的协助下,igbp评估这些政策的深远意义时,发现要解决以下问题:

①核心计划将如何确定哪些数据集可以使用,并以保种格式分发?

②费用对数据利用的影响的什么?这些费用要求任何核心计划或框架活动应以较低成本提供数据。

③何种机制可以确保数据的传播?

④如何进行长期存档?这不仅涉及技术性问题,还关系到怎样确定责任与维护的问题。

⑤在这些活动中igbpdis与核心计划应起什么作用?

⑥其它可能卷入的机构组织能够承担什么义务(如世界数据中心系统,wmo数据中心系统等)?

⑦对其它有使用或复制限制的数据供应者,igbp应负的责任是什么?

⑧利用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数据时,有一些重要问题与igbp项目和活动有关,特别是如果不得不依赖这些数据,而这种数据又非其科学结论所能替代时,igbp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实施其科学计划?

⑨关于以igbp名义收集的数据处于专用时期时,igbp科学家与项目有何特权?

数学科研工作计划篇13

1开展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的必要性

1.1政策要求:推行信用管理是大势所趋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要求探索建立科研机构和科技社团及科研人员的信用评价制度。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依法依规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1.2现实需求:增强警示性形成震慑

加强科技计划活动相关责任主体的科研信用管理,尽快出台针对性的科研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对科技计划活动中的失信行为实行科研信用记录和惩戒制度,能够增强对相关主体的警示作用并形成震慑,同时是做好全省科研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2广东省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现状

2.1制定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制度保障

2014年9月广东省科技厅出台《关于科技计划信用的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广东正式全面启动科技计划信用体系建设。2015年底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咨询专家信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初步建立了专家信用管理系统,并得到了广大专家、科研部门和单位的广泛认可。

2.2实施科技业务管理“阳光再造”,实现涵盖科技业务全流程的“痕迹”管理

从2014年开始,深入调研借鉴国内外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的先进经验,针对科技管理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全面实施省级科技业务管理阳光再造行动,并相应调整优化省科技厅内设机构及业务分工,全面推动广东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广东已经初步建立了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并投入使用,阳光政务平台可完成科技项目全流程的审核审批,科技咨询专家的信息管理,科研信用体系管理,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

2.3建立科研信用数据库,积极推动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科技咨询专家信用管理数据库,所有在库专家须接受信用管理才可参与科技咨询活动,对专家参与的科技计划活动名称、时间、次数、是否存在失信行为等信息进行记录,实现全程留痕管理,有助于科技咨询活动质量的提升。

3广东省科技计划信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3.1信用信息的采集与评价、各信用主体信用管理实施细则、信用体系尚不健全

信用信息的采集与评价是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的核心环节,科技计划中出现的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和调查工作尚未完全明确,一旦相关行为主体触发了信用行为后,信用信息的收集途径、举证方式存在一定困难,需要人工对佐证材料进行审核并将信用变动录入系统。

3.2信用行为等级的确认和信用值调整规定不够完善

基于项目管理过程的指南制定、项目申报受理、项目评审、实施管理、结题验收、绩效评价、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与信用有关的行为将给予记录,并以此为据对各信用主体的信用值进行调整。系统自动触发记录的信用行为,需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而人工录入的信用行为不是系统的标准化行为,因此需要制定人工录入信用行为的审批细则。

3.3信用信息的数据共享和应用处于起步阶段

通过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产生的失信记录信息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申报和参与科技咨询活动的参考,范围仅限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影响力还不够。缺乏信用信息数据的共享平台,暂时还未能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科技计划信用数据的共享和应用。

4对策与建议

4.1抓紧完成严重失信等相关规定的制订,做好制度出台后落地工作

抓紧完成针对项目承担单位、承担人员、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科技咨询专家、中介机构等科技计划活动参与主体严重失信与惩戒相关政策制度的拟定工作,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增加失信成本,形成警示和震慑。

4.2针对各个信用主体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

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咨询专家信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基础上,制定科研信用管理和不端行为处理制度,激励科研诚信行为,重点防范和惩戒科研活动中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骗取滥用科技资金、利益勾结、违约失信和其他违背公认准则、社会公共道德的行为,全面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的信用管理工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