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管理论文实用13篇

职工管理论文
职工管理论文篇1

职工民主管理是预防企业决策和经营失误的有效手段,是煤炭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既是企业管理的主体,也是客体。企业管理创新就是经营“人”的内涵和载体的丰富与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方向,就是职工民主管理不断地深化。职工民主管理让职工参与进来,实行厂务公开,民主决策、管理、监督,就一定能有效地预防经营管理者的失职渎职甚至等行为的发生。

二、加强国有煤炭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健全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这是加强职工民主管理的保证;行政积极支持是加强职工民主管理的必要条件;工会是职工参与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组织者。工会要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经营实际,及时向党组汇报、与行政沟通,积极取得党政对民主管理工作的支持。企业党政要定期研究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重大问题,为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着力营造党组织领导职工当家作主,行政支持职工当家作主,工会组织职工当家作主的良好格局。

(二)、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民主管理的主要载体和基本形式,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在企业里,不可能人人直接参加企业决策和管理,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只能通过选出的代表召开职代会这一形式来行使;同时,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可以当选职工代表,这就使得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能够共商企业发展大计。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便于协调劳动与资本、依靠与雇用的关系,是现代企业实现劳资双赢的有效模式和制度保证,对这项制度要加强管理,提高执行力度。

(三)、坚持和加强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企业内部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是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规范劳动关系双方行为,增进合作共谋发展的需要。同其他行业相比,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相对比较复杂,尽管当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错,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还需要在内容和程序等方面加以完善和规范。国有煤炭企业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一般是一年或者几年一次,但靠一次协商和一次合同签订是不能做到万无一失的,因此就需要工会能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及时组织临时的平等协商,并将协商情况通报广大职工,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

(四)、扎实深化厂务公开工作厂务公开是新时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种新形式,其积极作用是能理顺职工情绪,密切干群关系,充分调动、保护和发挥好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建设。近年来,国有煤炭企业在厂务公开的途径和形式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结合时势发展新要求,笔者认为深化厂务公开工作还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

1.进一步健全、优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厂务公开工作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必须进一步坚持党组织统一领导、各个部门齐抓共管、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岗位在厂务公开工作中的责任。

2.加强对厂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要让职工知道企业的实情,而加强监督检查是保障厂务公开取得实效的重要措施。要按照领导是否重视、责任是否明确、制度是否健全、效果是否明显、群众是否满意等标准,认真检查并严格考核,保证厂务公开达到预期效果。

3.完善和规范相关制度。建立完善定期协商制度和临时协商制度,推动工会组织定期或临时地与企业行政协商解决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和其它临时性问题;完善工会和行政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职工对企业经营、管理、发展和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职代会评议领导干部制度,推动职代会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进行的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

4.加强对职工代表的培训,努力提高职工代表的素质。一是组织学习《职工代表大会条例》,树立职工代表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二是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促使他们在职工民主管理中提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进行企业管理的专门知识和有关生产专业知识的教育,保障职工代表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职工管理论文篇2

1.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能力目标分解为,使学生能够处理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岗位工作职责识别,预测企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状况,能够根据区域企业背景资料为企业进行简单人力资源规划,能够为企业常见工作岗位编制工作规范与任务说明书,能够编制、起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需的相关文本,招聘简章、应聘申请表、面试相关表格、录用通知书、劳动合同、工资报表等,能够根据企业招聘计划要求设计招聘测试方案,能够参与模拟招聘,妥善地处理与应聘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企业的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绩效考核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薪酬方案。同时通过一体化设计使学生能够处理个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包括能够为自己及他人进行素质测评,能够为个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能够制作规范的求职简历。

1.3通过分析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目标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基本术语、理论,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工作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员工招聘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员工培训的方法与技巧,掌握企业绩效和薪酬设计的要点,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文本的格式内容。

1.4课程素质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设计与学习实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沟通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具备良好的成本观念、时间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敬业爱业、乐于奉献,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的关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应以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构建,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组织各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然后完成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达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

职工管理论文篇3

核心员工具有完善的专业知识,具备特殊的或是难以替代的才能,掌握企业的核心事务,控制关键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工作进程,还关系到团队的凝聚力。核心员工离职,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损失、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造成更多的人事变动、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1.1中肯的意见来源

核心员工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运作以及文化等有深刻并独到的见解,并且核心员工也与企业建立了一定的感情,通过离职前的恳谈,他们会指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对企业的建议和看法,以帮助企业改进和发展。

1.2高效的信息来源

核心员工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素养和从业经验,往往会继续在行业内发展,会掌握大量宝贵的专业信息,企业通过对其的关系管理,能够获得新趋势、新技术以及对手的动态等信息,以保证企业能紧跟市场和技术潮流,抓住宝贵的投资机会。其次,他们可以结合现供职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感受,对原公司的内部管理和运作提出宝贵的改进建议。

1.3可靠的人才来源

离职核心员工是企业的人才储备资源。首先,他们是公司未来再招聘最合适的人选。核心员工深刻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再次雇佣他们的成本为雇佣新员工的一半,而其生产率会比新员工高出40%左右,忠诚度也会大大提高。其次,离职核心员工可以成为员工推荐人,为公司减少搜寻成本及招聘费用。离职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各方面有深入的了解,知道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类型,因而会找来合适的人选。

1.4积极的宣传手段

企业同离职核心员工建立、保持良好的关系,能让离职核心员工在树立企业形象、宣扬企业理念以及对外界评论采取行动上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声誉,提高品牌与社会影响力,会为企业带来滚滚的客源和财源。

2离职核心员工关系管理

离职核心员工具有很大的价值,为了更好地管理他们,发挥他们价值,企业要对其进行关系管理,即在核心员工正式离开企业后,仍然把他们看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关注其职业发展和动态,保持和维护与他们的关系。

2.1知名企业的离职员工关系管理

2.1.1麦肯锡公司——建立名录:一网打尽

麦肯锡咨询公司将员工离职视为“毕业离校”,并且讲所有离职的“校友”的信息汇总成“麦肯锡校友录”。麦肯锡的管理者深知,随着这些离职咨询师职业生涯的发展,他们将会成为公司潜在客户,形成一大笔资源。事实证明,麦肯锡一直用于培育其遍布各行业的“毕业生网络”的投资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2.1.2惠普公司——握手话别:陪送“嫁妆”

惠普(美国)公司有一家子公司对待跳槽的员工是:不指责、不强留,利索地放人,握手话别。一个离开惠普出去创业的人说:惠普每年要花不少钱用在人才培训上,有的人来惠普就是为了镀金,学了本事待价而沽。对此,公司的管理层认为,人家愿意来,说明惠普有很大吸引力;人家想走,强留也不会安心。退一步说,一些优秀人才到外面去服务,也是惠普对社会的贡献,符合惠普一贯坚持的“互胜”精神。

2.1.3Bain公司——真心牵挂:人走心连

Bain公司专门设立了旧雇员关系管理主管,利用前雇员关系数据库,跟踪离职员工的职业生涯变化情况,不但包括他们职业生涯的变化信息,甚至还包括结婚生子之类的细节。公司于1985年创立“校友网络”,“校友”经常收到最新的校友录,被邀请参加公司的各种活动,而且每年收到两次关于公司长期发展、专业成就和校友们的个人业绩的通讯。同时Bain公司还尽可能地帮助这些“校友”,让他们能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大的成就。

2.1.4摩托罗拉——不记前嫌:好马回头

鉴于前雇员已经熟悉企业文化、公司业务,较之新进员工能降低招聘和培养成本,摩托罗拉非常重视好马的回头,为此有一套非常科学完备的“回聘”制度。“回聘”是为了给拥有公司需要的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前任员工提供工作机会。为了鼓励“核心人才”的回槽,公司制定了的一套相应的服务年限计算办法。

2.1.5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真诚挽留,关注发展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一般都会真诚挽留想要离开的员工,但同时也尊重他们的选择。公司通过谈话了解其离职的原因和对公司的看法,同时公司还经常与他们保持联系和交往,关心他们发展和去向。公司认为离开的员工里有很多是非常优秀、有能力的人,和他们保持交往,会为公司带来新的资源。

2.1.6IBM——热情依旧,欢迎回来

IBM对于离职的员工,仍保留一份名单,人力资源部经理会经常保持跟他们的沟通、聊天,仔细倾听他们有价值的意见,关心他们离开IBM后干得怎么样,想不想回来,并没有因为他们离开IBM而对他们冷淡,在这种文化下,很多原来离开的员工又重新回到了IBM,并且回来后又做得很成功。IBM认为,从IBM离开的员工出去干上几年后会学到一些东西,如果他们愿意回IBM,公司的门总是敞开的,他们会增加新的价值。

2.1.7Intel公司——不拘形式,鼓励回来

Intel的招聘不拘泥形式和对象,心胸博大、广纳英才。对每一个从公司离开的人都有一次重复雇佣的机会,对离开的优秀员工,公司鼓励他们回来继续工作。

2.1.8北电网络——保持联络,吸引“回归”

从北电网络辞职的人如果不是因为违反公司制度的原因,公司非常欢迎他们再回北电来。为了吸引那些优秀员工回北电,公司专门有一个”回归“政策。

2.2离职核心员工关系管理

离职员工关系管理是指建立离职员工信息资料库,与离职员工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通过双向的价值交换和个性化沟通,使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价值。实施完善的离职员工关系管理,是发挥离职员工对企业价值的有效途径。借鉴知名公司的经验,对离职核心员工的关系管理应该要做到如下的几方面。

2.2.1尊重核心员工,与其保持良好的关系

尊重核心员工的心理感受是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在雇用关系解除的过程中,企业对待离职核心员工的态度不仅会对这些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在职员工的情绪。如果企业粗暴无礼或者不尊重离职核心员工,那么,在职员工便有可能认为企业是不可信的,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可能像企业所期待的那样融洽和紧密。不仅如此,企业是否能够妥善地处理与离职核心员工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到企业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吸引优秀求职者。2.2.2建立定期面谈制度

第一次离职面谈是在核心员工离职时进行,目的是消除其对企业的负面情绪;了解其对企业当前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和目前激励体系效度的评价;了解其对企业的工作环境以及内部人际关系的看法,让其对部门或公司层面需要改进的部分提出建议;了解其对原岗位后续工作展开的建议以及离职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

除第一次的离职面谈外,企业应和离职核心员工定期交流,以朋友的身份在各种轻松的场合进行,谈话内容尽量宽泛,具有弹性,包括企业战略、薪酬制度、市场信息、行业动态等方面。利用离职员工面谈记录卡,将所有面谈的内容用规范化的文件表格保存下来,便于以后做周期性的统计,分析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2.2.3为员工做好职业指导,帮助其寻找安全感

企业应就离职核心员工的个性特征、兴趣、职业需求,对其特长和潜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帮助明确其职业发展蓝图。这为员工再次就业,找到合适的位置,增加职场安全感和加深对企业的感情都是非常有效的。

2.2.4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进行个性化沟通

在核心员工正式离开企业后,应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把企业新的情况和发展动向告知他们,并对他们在新企业的发展状况做跟踪记录,形成离职核心员工信息库。建立离职核心员工关系网,根据员工的不同背景对员工进行细分,并因人制宜地为他们提供最对其口味的信息,让其感受到来自原公司的关怀,仍旧保有归属感,如邀请他们参加公司节庆、定期寄送公司刊物等。一方面,这使离职核心员工感觉自己被尊重,愿意为企业奉献才智;另一方面,对离职核心员工做跟踪记录,使企业一旦需要就可与其取得联系,节约了搜寻成本。这样就在组织与离职核心员工之间建立了一种良性的人际互动,实现双赢。

2.2.5建立离职核心员工返聘制度

很多跨国公司认为,前雇员比新人更为熟悉企业文化、公司业务,较之新进员工降低了招聘和培养成本,还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新经验,这为企业的多元文化带来了积极因素,核心员工更是如此。那些知名企业的做法,值得发展中的中国企业借鉴。

3结语

核心员工掌握着企业的重要信息和机密,其离职无疑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并且企业还要担心其泄露机密,但如果企业能充分认识到离职核心员工的价值,在其离职时有开放的胸怀和足够的气魄,并且能借鉴知名公司在离职员工管理方面的做法,学习他们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建立企业自己的离职关系管理机制,核心员工离职后,不但不会泄露企业机密,而且还能为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提供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晓莉.延续管理你的离职员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7).

[2]稻香.管好你的核心员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职工管理论文篇4

1、2职工薪酬管理结构缺乏科学性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为实现激励员工的最佳效果,通常应用对员工开展个人评价以及鼓励的方式。该做法虽实现了激励员工积极性的明显效果,然而却会对员工、劳动人员之间的协作精神形成负面影响,进而对整体企业的发展运行水平形成抑制作用。再者,职工薪酬体系结构欠缺一定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由于企业欠缺良好的职位评估系统,在明确员工工资的阶段中,总是通过职位评价进行,该过程明确的薪酬标准势必欠缺不科学性。甚至一些企业应用较为单一的排序手段将一样岗位职位拿来进行排序,制定相应的薪酬标准。该类方式无法显现出职工薪酬管理的合理公平性。

1、3职工薪酬管理法律规范欠缺完善性

当前,虽然新劳动法针对企业职工薪酬管理进行了细致的规定,然而,仍旧包含较多不足之处。首先,劳动合同法中规定,劳动合同的变更,应通过书面形式。而实际上,用人部门同员工签署合同的过程中,并无法对各个合同问题均进行明确的规定。而双方履行合同阶段中,基于社会情势的发展变化,使得劳动合同签署时有关客观情形发生了变化,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下去。该类状况之下,则需要两方针对劳动合同中规定的一些内容、条款进行适应性的调节。经过调节之后的合同义务则可由员工继续执行。然而,经过调节变更的合同内容并没有通过书面形式,如果最终用人机构并不承认,则会使员工利益受损。因而现实工作中,如果劳动合同针对工作岗位没有进行清晰的界定,而事实上企业针对员工进行的调整,虽没通过书面的形式进行,然而仍旧为变更劳动合同,因此体现了法律效力。

1、4工资支付存在不合理性

在非全日制员工工资支付以及结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例如,在结算周期上,新劳动法规定,对于非全日制员工的报酬支付结算,不应长于十五天,如果超出这一时间段,即可视为拖欠员工工资。而劳动法第五十条指出,工资应通过货币形式依照月份支付到劳动人员本人手中,不应进行克扣或是故意将劳动人员的报酬工资滞后支付。该类规定导致较多机构单位选择在每个月十五号方付给员工上一个月的报酬。规定以月份进行支付的模式以及十五天的工资支付周期使得一些企业单位拖延、克扣劳动人员半月报酬的现象经常发生。

2、优化职工薪酬管理策略

2、1更新薪酬管理理念,履行宽带薪酬管理模式

为有效解决职工薪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企业单位应全面更新薪酬管理理念,积极引入宽带薪酬管理模式。该模式为对比于传统意义上的等级薪酬管理模式而提出的。主要是为通过一些大跨度的工资范畴取代以往复杂多级别的工资跨度。该类新型薪酬管理工作模式对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展开公平合理的竞争极为有利。可令员工产生更大的斗志,奋发图强,不断升华。另外,该类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可有效的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激发员工核心潜能价值。

2、2引入动态薪酬管理系统

通常来讲,劳动人员在论及薪酬的过程中,所关注的为薪酬之中的经济成分,即经常所讲的报酬工资。针对该部分内容,如果仅仅依据员工劳动服务的期限、年资、工作业绩等刚性标准来提升薪酬等级,则会引发劳动人员懈怠或是消沉的负面情绪。为解决该类问题,可通过应用动态薪酬管理的模式应对。该模式包含四部分内容,即工作岗位、行业市场、工作业绩以及能力水平等。在该四类要素之中,排除工作岗位在短时期之中为固定不变的要素之外,其他要素则为可变的内容,这样便使设计薪酬体现了良好的弹性效果,可发挥激励工作人员、良好的留住人才的功能。同样的,企业单位也可将此看做是员工岗位分析评估的参考依据,进而优化人力资源应用管理效果。

2、3优化增资机制,优化法规体制

各企业单位应进一步明确合理的薪酬标准,创建优质的增资机制。针对相关行业以及工作岗位的薪酬管理、等级水平做好调查分析,细致的考核员工技能、业务,综合各类状况,在召开职代会的基础上,广泛听取意见,做出合理的决策,进一步优化增资机制。企业需要确定科学的薪酬标准,建立完善的增资机制。倘若单位薪酬管理同相关法律规范不一致,可利用调节管理体制的方法进行有效修正。例如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节休假标准等。针对法规同实际脱离的状况,企业单位可依据发展现状利用民主管理的方法设立规章体制,进一步优化补充法律法规。

职工管理论文篇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焦点不仅是资金、技术等传统资源,而是建立在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创新能力。同时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范围更加广阔,市场变化速度日益加快,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企业必须保持学习的能力,不断追踪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才能在广阔的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增加对人力资源不断的投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管理,提升员工素质,使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持续提升企业业绩和实现战略规划。

1建立科学的企业职工培训体系和有效培训计划

1.1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拟定培训计划,首先应当确定培训需求,从自然减员因素,现有岗位的需求量,企业规模扩大的需求量和技术发展的需求量等多个方面,对培训需求进行的预测,对于一般性的培训活动,需求的决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①工种、业务分析:通过探讨水电行业未来几年内发展方向及变革计划,确定工种、业务重点,并配合水电行业整体发展策略,运用前性的观点、将新开发的业务事先纳入培训范畴。②组织分析:培训的必要性和适当性,以及组织文化的配合是极其重要的前题,否则培后及组织优劣等也应该加以分析,以确定训练的范围与重点。③工作分析:企业培训体系是根源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体系之下的,只有根据企业战略规划,结合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才能量身定做出符合自己持续发展的高效培训体系。

1.2有效的培训体系着眼于水电施工企业核心需求有效的培训体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救火工程”,而是深入发掘企业的核心需求,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预测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提前为企业需求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1.3有效的培训体系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员工培训说到底是一种成人教育,有效的培训体系应考虑员工教育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训练技法,针对具体的条件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针对具体个人能力和发展计划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次的构建培训体系,达到全员参与、共同分享培训成果的效果,使得培训方法和内容适合被培训者。

1.4有效的培训体系充分考虑了员工的自我发展的需要按照自身的需求接受教育培训,是对自我发展需求的肯定和满足,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同时也要与员工个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实现员呀素质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这个体系将员工个人发展纳入企业发展轨道,让员工在服务企业推动企业战略止标实现的同时,也能按照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另外,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也使员工认识到,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才是其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有效的培训体系应当肯定这一需要的正当性,并给予合理的引导。

培训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培训形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培训的形式很多,企业在选择具体方式的时候不必因循守旧,固执地套用已有的既定模式。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使员工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因此,企业应结合其资源优势,员工特点及培训内容,合理选择适合本企业所需的科学的培训系统和有效的培训计划,以便达到最终目的。

企业培训管理要取得成效,重点要把握以下要点:第一,要切实把握好“三性”。①系统性:根据企业现状及发展目标,系统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企业管理者必须对培训的内容,方法,教师,教材和参加人员,经费,时间等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培训内容的适当与否是培训能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作好培训前的需求分析。个人分析就是找出某一员工现有的技能水平与要求的技能水平的缺口。培训就是要填补这一缺口,雪中送炭。②前瞻性:企业培训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将来的长远发展。③针对性:要“有的放矢”,把握好培训的主方向,主目标,不能“漫无目的”的所有项目一起上,一定时期内,还需主题明确,中心突出。第二,要有广泛的员工参与。认清员工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适当的主题,深度及培训形式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一样,进行全面培训。企业应把所有那些合乎条件,渴望学习的员工都纳入培训的范围,尤其是企业的高级主管人员应首先接受培训。真正影响培训和开发效果的人不是培训人员,而是受训人员的直线管理者,如果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技能,培训与开发的措施往往落空。第三,要有反馈与交流。每次培训结束后都要做培训效果评估,对培训内容本身的可实践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以后的培训具有更好的效果奠定基础。

2搞好水电施工企业员工培训应处理好两个关系

2.1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应该从长计议,设计员工教育的方案。从世界上成功的组织或企业看,可以发现,他们开始并不急于求成,而是注重发现,组织和运用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员工通过学习,创造,挖掘,发挥自己的潜力。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日本,德国等一些比较重视企业员工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的国家,企业历来重视员工培训教育,为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他们在教育上的投资从不吝啬。上海航空公司曾因更新飞机,有约一年半时间成为“无机公司”,面对极大的经济压力,当时有人建议将技术工人劳务输出,赚一笔钱,也有人提出让一部分职工待岗回家,省一笔线。但是公司最终没有赚那笔钱,也没省那笔钱,却投入资金搞全员培训,把公司变成了一所大学校,从而为迎接一流飞机,提供一流服务,作了人才,智力准备。从长远眼光看,这是最终出高效益的手段。

2.2在岗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员工的职务,职称升迁的联系水电施工企业开展员工职业培训教育,不是纯粹为教育而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根据水电施工企业的发展目标,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挖掘,培养人才,调动,激励员工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将在岗员工接受职业教育与其职务,职称升迁联系起来,是及时“兑现”企业和员工教育投入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把企业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设计一个“学习——提升”的闭环结构。即企业员工的每一次提升,都须经过相应等级的培训,而每一项培训,都是为学习者的进一步发展作准备,这样循环重复,螺旋式上升,使受教育者不断地从接受教育中得到激励,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

3制定适合水电施工企业的培训方法与技术

人员培训是一项在时间和金钱等各方面花费都比较大的工程,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对不同人员的素质提高也有轻重缓急,同时,企业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且成年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及成熟的思维能力。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的投资效益,就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培训对象和选择培训方法和技术。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员工的培训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在岗培训:在岗培训是指员工不脱离岗位,利用业余时间和部分工作时间参加的培训,这是企业应用最普遍的培训方式。

3.1.1根据新的技术和职业发展要求来调整,提高在岗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如资兴焦电股份有限公司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近两年来,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由党务工作部牵头,先后举办了的初级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每周利用一至二天的时间对车间副主任以上的初级管理人员和公司副部级以上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知识,财务知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艺术和市场营销等知识进行了专题的培训。

3.1.2满足在岗员工要求掌握更高技能的职业要求,为其成为中等专业人员及基层管理者(如中,高级工,技术员,班组长等)作好准备。由于公司的发展,去年来,资兴焦电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技术发展部和生产安全部联合在各分厂开展的员工岗位技能培训,利用工余时间对岗位员工进行了系统的岗位知识,质量管理和设备操作技能的培训,有效的提高了员工的综合技能,促进了公司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公司的发展。

3.2脱产培训:脱产培训是指员工离开工作岗位,去专门从事知识技能的学习。如资兴焦电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湘潭矿院举办的煤化工研究生班培训,集中时间组织相关人员脱产进行培训。

无论是何种培训,下面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在日常开展的培训工作中也应用得比较广泛的,如课堂教学,视听技术(电视,录像,电影,录音带),计算机辅助指导,情景模拟,学术会议与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计,高级游戏,讲座,多媒体技术,新员工培训等。

3.3部门互动式培训:设置培训主题后,根据部门员工特点,将培训内容分解到部门相关人员,各自进行学习:培训由大家共同参与,每位员工都是老师,各负责主讲部份内容,每讲完一部份,全体员工就其授课内容及方式展开集体讨论。总结长处,改进不足,以不断完善:此种培训所产生的效果是多方面的,既可促使大家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培训内容精要,又可提高授课者语言表达及文字组织能力,还可通过讨论阐述不同观点,帮助大家共同理解,从而使所有参与者获得提高。如“TCL电工集团”采取此种培训方法,培养并形成了水电员工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互动式的培训,让员工在平常的生活与工作中不断积累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3.4岗位复训:在岗员工在从事一定时间相同的职业工作后,往往会渐生惰性,操作由熟练而变得机械,麻木,甚至将规定的程序简化“吃掉”。因此,对于在某一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的在岗员工进行岗位复训,以温故而新知,是必要的。岗位复训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按需施教,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缺什么补什么。复训的内容包括: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研讨。每期复训,都应要求每位学员必须提出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案例(在实际工作中处理成功的,失效的事例)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启发,从而不断积累岗位工作范例。

职工管理论文篇6

目前实际施行的总经理由有关政府主管部门选拔委任这一实际做法就是所有问题的核心。就是政府主管部门选拔委任所管理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股份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的实际做法。常常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确定好总经理人选后,再由公司董事会任命,或由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而走过场的实际做法。2004年的调查显示上级政府主管部门任命或推荐而产生总经理和董事长的企业仍占多数(1)。也就是说虽然城市经济改革已经二十多年,国有企业和国有股份公司领导阶层的建立仍没有摆脱沿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的所谓上级提拔下级方法(以下称为“提拔制”)。这一方法致使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长期无法建立一套可以切实运作的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聘任总经理,及相关监督激励和科学决策机制。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时,由政府统一计划全国的工农业生产,统一分配资源和产品,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指挥系统,国营企业厂长由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提拔任命是必要的。然而在今天这种市场竞争体制已经相当发展的环境下已显得极其不适应。

(二)“提拔制”产生的制度性缺失刨析

让我们认真地思考一下这种传统体制决定总经理董事长的方式所产生的种种缺失。了解这些缺失,能帮助我们认识问题的本质和产生相关连带问题的复杂性。也就是需要我们来认真地了解思考一下我们具体的国情,从而帮助我们找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之最佳解决方案,并在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时取其精髓为我所用。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举世公认。成功地经历了价格“双轨制”向市场竞争的转换,并且很早就实现了国有企业的“利”改“税”。引进外国资本更使得中国市场经济的竞争日趋成熟。目前我国在年引进外资额方面,年外贸总值等许多指标方面已居于世界前列。国有企业内部改革也经历了最早的八十年代初厂长的“四化”,即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等。及随后的党政分开,和八十年代中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和责任承包制等,到了九十年代并施行了部分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股票上市。同时并先后出台了<<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在国家六五,七五和八五的每个五年规划中,国家还向大中型国有企业通过拨款和贷款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国有企业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但总经理由上级政府主管部门钦定任命的传统做法一直没有改变。它产生的缺失主要如下。

第一是造成选才不准。一个政府主管部门少数决策者面对多个国有企业,是少数人决定多数人。受决策者本身素质,精力所限,难以选出真正的人才。政府主管部门中通常实行的也是一长负责制,很容易形成一人决定多人的状况。显然存在着相当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容易产生任人唯亲,官官相护,钱权交易等行为。

第二,容易被钻营者利用。总经理职位掌握着企业的人财物大权,有识之士看重这一职位,胸怀大智一展宏图者虽然有之。钻营者要取得总经理位置要捞取个人好处也不乏其人。一些人会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阿谀奉迎讨好上级主管,拉关系弄手段欺上瞒下想方设法弄得总经理的职位。同时在国有企业内部,也是层层的“提拔制”和一长制。通常总经理是由企业内部提拔上来的。其被提拔到总经理位置之前,早就已经练就了阿谀逢迎和左右逢源的功夫,真正的企业管理素质早已退化了。总经理位子时一旦被这些人弄到手,国有资产不流失不浪费也就不可能了。通常真正的管理人才没有精力和兴趣去奉迎讨好上级,在竞争总经理位置时就处于弱势位置上了,也就难有机会被“提拔”成总经理。这种体制下“提拔”上来的总经理厂长多数已经不是经营管理人才了。

第三是缺少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缺少监督会致使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总经理们产生乱用权力的行为,狂傲自大专权独断的行为,和盲目决策的行为,不可避免的腐败行为等。通常在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中,董事长也是由上级钦定。董事们一般由总经理董事长等推荐人选,由政府主管部门确定,或由主管部门委派。这样董事会和总经理就基本上都是被任命被提拔的,二者或者成为一个利益集团,或者董事会成为总经理的附庸而不起作用。总经理是实权人物,可以说一不二。董事会或者成了“不管会”。总经理总管公司大权,在采购销售和对外合作和发放工程过程中,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即在改制过程中,极易被金钱诱惑,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这种体制下即使有出色人才被提拔上来,因缺失监督和激励机制,也容易产生懒惰和不图进取的行为,易使企业失于管理。

关于缺少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这一点,连国有企业经营者们都极认同。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3年4月的对中国企业家调查报告<<2003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综述>>中,接受调查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有81.1%认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2)。可见这一机制的建立仍然任重道远。

第四是使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流于形式。现有职工代表大会由企业工会来召集。虽然工会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各级工会委员会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然而没有规定产生工会主席的具体办法。实际运作中,企业工会主席是由本企业领导班子推荐人选,上级工会确认的。也等于是被总经理等提拔上来的,当然为总经理马首是瞻。致使工会民主选举制度无法运作。职工代表大会也就成为总经理和管理层的附庸而不起作用。变得有名无实。

第五是难以使政企分开。在这种传统的上级提拔下级的方式,不仅产生裙带关系,也使企业也无法摆脱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非法律框架下的干扰。上级部门人员知道总经理是“提拔”上来的,要看政府部门人士的眼色行事,上级部门的行政干扰就多。这就是政企分不开的根本原因。关于政企不分的政府职能转换问题,在2002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中,企业经营者关于对五年来转变政府职能的成效评价,48.8%认为"效果一般",32.7%认为"尚未见效",仅17.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较好"或"成效显著"(3)。

第六是使企业管理难以进步。企业内部,总经理选拔下属同样存在选才不准和缺乏监督,形成附庸。管理者只要把上级敷衍好,无须对国家对人民对企业职工负责任。管理层就容易变成特殊利益阶层。这样的利益阶层在现有体制下,无法在市场上为企业谋求利润地最大化。相反容易变成在寻求他们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寻求的过程无疑会以牺牲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为代价。

第七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由提拔产生的企业领导班子,只向上级负责,不必关心职工利益。在管理经营中不注重职工意见,甚至压制职工意见。处理事情不公,,损公肥私,甚至。职工很有意见。在企业在改革过程中,职工下岗失业,企业领导却自私自利,容易引起职工对企业领导和政府的不满和对立情绪,造成社会不稳定。

第八是使国有股份公司的董事会制度也流于形式。国有股份公司因为沿用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拔制”方式选拔总经理和董事长,因此同样造成上述的七个问题。即被学界称作所谓“一股独大”的问题。“一股独大”本身并不应该成为问题,而由政府部门来委派董事长总经理才是“一股独大”问题的关键。

当然在这种现实制度中,既使有真正的企业家,要把企业经营好,同时要把“上级”恭维好,又要有常人所没有的自律而不被诱惑,不产生骄傲,遇重大决定能集思广益主动用专家集体决策的方法。这样的要求其实是苛求,不符合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也不利于创造产生企业家的客观环境,当然也就无法造就一大批企业家了。也就无从谈起形成一个企业家市场的机制了。在这种体制下真正企业家的诞生也应该是偶然的,是异数。而国有企业改革是要造就一大批经营有方,带领国有企业改革走向市场和走向成功的企业家群体。由以上八个制度性缺失的分析,已足以论定政府主管部门选拔委任总经理的“提拔制”方法就是产生国企和国企改革的主要问题的核心。是所有其他问题的根源。

(三)国有企业人员犯罪立案数据及个案分析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2004年,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借改革之机侵吞、挪用、私分国有资产涉嫌犯罪的国有企业人员10407人。国有企业人员的职务犯罪占查办贪污贿赂案件总数的41.5%,其中相当数量都与国有企业改制有关。贾春旺例举的大量数据事实说明,这些犯罪已经不是个别案例。这样大面积的犯罪可以佐证“提拔制”是产生的以上所列各种缺失弊端的根源。

一些改制事例也说明这种制度是产生的弊端的原因。例如据人民网的报道(4),大连白云旅游汽车出租公司原公司法定代表人等15名管理层人员以404万元的协议价格将在改制过程中把至少价值4千多万的国有公司买下。在新注册的民营公司中,公司原经理和原党委书记共持有80%多的股份。在出租车牌照已有交易市场的情况下,每个牌照仅作价1万元转让给新的公司。而改制前大连白云旅游汽车出租公司一次所转让外卖的牌照费每台高达20万元,记者并了解到事实上市场价可达每台30万元。这一改制“从程序上来说确实没问题,有政府部门批准,有资产评估审计,有职工大会通过,一切该走的程序都走了。(报道原文)”。这一事例说明,原有“提拔制”产生的管理层再没有监督机制条件下本身就有的动机和方便条件,等改制政策的来到,给了管理层大肆侵吞起国有资产的机会。也说明政府部门的批准是违反市场原则的,至少是严重和官官相护的行为表现。资产评估单位也相当不客观,市场价亦曾可卖到20万元的牌照,竟被评估到2万元。人们有理由怀疑这是一起公司管理层,主管部门,和资产评估单位合谋的舞弊行为。职工代表大会的通过证明这一改制过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失灵,是经理和书记的傀儡,不起作用,只起了形式上的作用,与本文所刨析的相一致。从这一事例可看出上面所里举的多种国企“提拔制”产生的多种弊端在这里都有深刻的表现。

(四)市场经济学分析

以上分析可见原计划经济体制的“提拔制”方法是多么不适应和违背了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市场经济学的解释就是,市场理论的前题假设条件是企业的行为是在谋取最大利润。而我国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因为是政府部门钦定总经理,使得国有企业和后来演变的国有控股公司始终没有摆脱是隶属于政府的附属机构这一原本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始结构。国有企业就无法实现市场经济所应有的在法律框架下谋求最大化利润的市场行为。改革以来被质疑的国有资产流失是这种制度各种缺失弊端的综合结果。在经营,股份制改造,及改制过程中就无法避免的产生大量的行为,如(三)的案件数据所列。即经营者会把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把在首位,而其做法就是以牺牲国有资产为代价。这种制度无法建立起企业谋求最大化利润的行为。

(五)公司民主治理是世界通例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把总经理置于一个受到普遍选举产生具有民意基础的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董事会的直接监督约制之下。这种民意或者是股东民意,如美英的制度。或者是雇员民意,如日本制度。或者使二者的结合,如德国和西欧等国的制度。董事会并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专家组集体决策使决策更具科学化。总经理是执行董事会决议决定和领导企业日常工作的“总执行长”(CEO)。为使企业管理更有效率,许多先进国家并立法在企业内部设立由选举产生的监事会来监督董事会的运作机制。监事会的运作是经常性的,可组成各种专业委员会来分组调研企业各种问题和情况。监事会的人数应是董事会人数的若干倍。即监督总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监督。董事会定期开会,不影响总经理的日常工作。监事会定期开会,来监察董事们是否失职或提出公司管理改进要点意见。监事会开会的频率高于董事会开会的频率。

我国国有企业及国有股份公司虽然在形式上已经建立了类似的制度,但实际的运作却背道而驰,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时的传统对总经理董事长的“提拔制”做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二十余载,极其滞后“提拔制”沿用至今应该是要认真思考和彻底痛改了。否则宝贵的时间和财富都可能流失殆尽。而使我国国企改革错过历史机遇。改革的方法无疑应以能够有效建立起企业内部的民意选举监督机制为原则,使之能靠自我调节在市场中以实现最大利润为其行为。

六)职工治理为主是我国国企和公司治理改革的唯一可行方案

为证明引入职工治理为主是我国国企和公司治理改革的唯一可行方案,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日本和德国两个有代表性的治理模型。

日本的公司实际运作是倾向于雇员管理的形式。传统上日本公司的董事会制度流于形式。因日本文化和日本公司内部完善的管理使得日本公司形成了务实能干的出身于员工的管理阶层,他们是职业的管理家群体。企业内部有一套有效的考核晋级制度,所形成的管理层具有民意和能力。企业的管理层采用日本文化所独有的集体决策模式。美国著名公司治理结构学者RobertA.G.Monks在分析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后指出,日本公司董事会对管理层非常信任。董事会传统上只起向股东报告企业经营状况的中间媒介,董事会只是管理层的“影子”(Ghost)(5)。可见日本企业的治理结构基本上是扎根于雇员的群体的。当然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问题的出现,及金融市场的开放,美国机构投资者的界入,要求日本市场透明化并要求建立英美式的股东参与选举监督董事会的制度,迫使日本正在进行这样的改革(6)。然而这一改革基础当然还是其雇员治理结构的框架。日本公司雇员为主体的治理模式创造了日本的经济奇迹,产生了丰田,日立等一大批世界一流企业。

德国法律规定,雇用500名雇员以上的公司应有1/3到1/2监事会成员由雇员选举产生,监事会再选举并监督董事会(7)。雇员参与企业经营会议,“雇员在经营会议保有1/3-2/3的议席,和其他股东共同任命、监督经营人员,并提供商业方面的建议,参与重要战略性事项的决策”(8)。德国在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尚利用雇员来产生一半或近一半的监事会和董事会成员。雇员参与企业监事会董事会选举和企业经营会议,参与决策决定和管理,并用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实现了德国战后的经济奇迹并管理着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企业。这着实值得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人们来思考和借鉴。

我国国有企业和后来改造发展的国有股份公司,缺少美国和英国公司起初的私有股东的合伙经营过程,这一过程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是初始合伙的原始目的。在后来的发展上市过程中,美英公司是以原始合伙股东为大股东开始,这是基础,逐步发展过渡到机构投资占主体的过程中。原始大股东在向机构为大股东的转化过程中,仍起很大作用,例如微软公司的盖茨和鲍尔,其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没有改变。而美国公司的散户股东因为股票持有分散,对股东大会的选举不起多少作用。但战后发展起来的机构投资者逐渐在治理结构中起到作用。目前美国机构投资者所占上市公司中股本比例的百分之六七十。故英美制度有其根源也自然有其结果,再加上政府监管的严刑峻法,使得适合其本国国情。我国国有企业原来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原本就没有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没有放弃“提拔制”的做法,虽然进行了市场环境的改革,但源于企业内部的民主治理机制始终无法建立。企业在市场上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也就始终无法建立。

我国所有制改革论者试图在国有企业没有建立起内部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的情况下,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从而寄希望建立起类似英美式的股东大会选举制约董事会制度。因为国有企业缺少美国和英国公司起初的私有股东的合伙经营过程,即缺少原始追求最大利润的基础和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追求最大利润的原始市场行为过程。所有制改革论者的股份制改造本身,忽视了从以国有股份为主向以私有股份为主的转化过程需要一个长期过渡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又没有放弃“提拔制”,而这一过程中机构投资者的建立更需要时间。就使得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股份公司无法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问题雪上加霜。所以,用股份制改造国企的改革方法在我国就注定了它不会有成功的结局。所有制改革论者还把国有企业改革长期无法成功的原因归咎于“产权不清”和“所用者缺位”的所谓产权问题,认为是改革难以过关的根源。但从本文的分析很容易可以看出,“提拔制”才是产生国企改革种种严重弊端的根源,而不是所谓产权问题。

所谓产权问题的观点在日本和德国治理模式经验面前也不攻自破。日本公司在董事会实际不发生制约作用的情况下,靠雇员治理就非常有效。日本公司的董事会传统上只起向股东报告企业经营状况的中间媒介,对管理层没有制约和约束作用,董事会只是管理层的“影子”。按照所有制改革论者的逻辑,这也应是所谓的“所用者缺位”。但日本公司靠雇员治理却非常有效,治理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德国也在私有制公司中引入高达1/2和2/3的雇员选举监督治理机制,德国的公司治理也特别有效,战后建立并管理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按着所有制改革论者的逻辑,德国的雇员治理对应于私人股东同样也可以说是所谓的“所用者缺位”。但日本和德国在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同时,都避免了美国式的总执行长年薪天文数字似的高于雇员平均年薪的现象。由日本和德国的经验证明,“所用者缺位”的所谓产权问题是无稽之谈,根本不成为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法,首先是要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起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现代公司治理的民主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的建立,从上面的分析和对比看,因为我国国有企业缺少美国和英国公司起初的私有股东合伙的经营过程,股份制改造方法就有实行二十年仍无法利用股东建立起有效治理结构的不彰结果;政府管理部门的“提拔制”又是产生所有问题的症结根源;显然只剩下依靠职工来建立选举监督机制这条应该走而始终没走的路了。而日本和德国却提供了靠雇员治理的非常成功经验。显然我国走依靠职工为主建立起有效的选举监督机制才是最容易实现的国企改革方式,也应该是最捷径的方法。所有其他方法都是舍近求远的方法。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因为没有采用这种方法,也就一直没有取得成功。

所有制改革论者的股份制改造方法和近年实行的改制方法,显然是本末倒置的方法,其结果当然有如隔靴搔痒,文不对题,对国企改革没能起到积极作用。其结果是更加快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产生大量的犯罪,如贾春旺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数据所列。

(七)建议

建议完善公司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使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股份公司内部,对应于国有资产比例部分,由企业的职工通过选举产生职工监事组成职工监事会。再由职工监事会选举对应于国有资产部分的董事会成员。同时尊重私人股东和机构股东权益,由他们组成私人机构股东大会,选举其有效代表比例的监事会成员,其监事会选举他们有效代表比例的董事会成员。因为持有股票的私人股东比较分散,实际参加股东大会的代表股份比例通常较低,低于10%,更有甚者一些公司股东大会流通股股东参与率接近零(9)。他们比例对应的监事会成员应由职工选举来补缺,理由是为了建立起有效的选举机制,防止因私人股东缺位其对应比例的监事会成员无法选出,使得监事会和董事会法定人数出现空缺。即用职工代替选举来弥补散户股东不积极参与股东大会选举所造成的机制欠缺。

这种制度类似于德国的“二元制”制度。形式上也类似于我国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二元制”制度。但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受制于“提拔”制,故成为了管理层的傀儡,不应采用。

这种制度要能使由若干比例职工签名自发地组建选举委员会,由选举委员会负责选举事宜。特别强调的是制度上要使职工能依法自发的组建选举委员会,这样就可避免上级主管政府部门的权力干预,才有可能真正地实现政企分开。董事要设立资格条件,譬如什么学历,什么经历,财务董事,人事董事,审计董事等。选举监事会组成各种监事委员会等。董事可以有一定比例是独立董事。董事不同时兼任监事职责等。

类似这里建议的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因为国有企业是我国原来的基础,职工以主人翁地位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革新是我国经济历史的渊源和历史背景。职工为国家建设曾经忘我的工作过,曾经涌现出一大批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著名劳模。职工治理机制的建立也顺应这样的一个历史渊源。我国国有企业的历史结构与美国式的私人合伙有限公司的历史背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历史背景。所有制改革论者的股份制改造企业和改制措施在企业没有建立起职工选举监督的治理机制之前应该彻底抛弃。建立起职工选举监督的治理机制之后,一个企业才可实行股份制改造或所谓改制。这样的改造或改制都会在公平的市场上发行股票或招标买者。不但能够解决公平问题,也可达到融资效果最佳化的境界。

这种制度能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政府减轻了负担,得以集中精力研究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组建国有企业联合集团等较宏观的事宜及对策。比如多个中小型国有企业可以合并组建一个联合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由各企业职工分别选举委派董事。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企业服从政府法令和宏观措施。

这种制度可以形成企业内部的激励行为,我国市场环境已经具备,有效的选举机制可以把经营人才悬赏企业的领导位子。监事会和董事会并掌握对经营者奖励惩罚的规定和实施。职工的收益也与企业的经营好坏紧密相联,其选举监督也是以经营为导向的。因此就可以把企业导向到追求实现最大利润的行为方向上去。我国的基础公司治理结构也就可以与日本,德国,及美国的制度相比美了。日本有企业和雇员是“生命共同体”的说法。我国国有企业若能赋予职工有效的管理监督权力,可以成为真正的生命共同体。因国有资产归全民所用,每一个职工都有管理监督的权力和责任。改革以来,职工一直没有实际参与选举监督和管理国有企业的权力,职工的监督权力和积极性受到抑制,无法发挥。

不仅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应该建立职工选举监督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以日本和德国等国的经验,即使国有股份少于一半的企业,和一定人数规模的私人企业中其实也应借鉴仿照德国的制度保证一半数量的董事和监事由职工选举产生。这样做有利于私人企业对对国家法律的遵守,有利用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也有利于带动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建立了真正的职工选举监督激励和专家民主决策制度,再辅之规定一定企业解决冗员政府政策,规定一定的雇员周转率使企业可以吐故纳新提高职工素质。由企业职工自己具体决策解决冗员问题会使下岗职工更容易接受,从而减少下岗职工与政府的矛盾,利于社会稳定。

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建立由职工选举产生监事会董事会,建立主要源于职工的选举监督激励机制的治理结构是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股份公司改革成功的唯一可靠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晓文等:对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中国经济时报2005-3-28人民网转载

(2)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3年11月,2003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综述,第二部分,二,4,

(3)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经济体制改革热点的判断和建议--2002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三、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4)赵华魏运亨国企改制再现管理层一夜暴富神话2005年01月22日人民网>>社会>>社会观察

(5)RobertA.G.Monks,在JAPANINVESTORRELATIONSASSOCIATION上的讲话,题目CorporateGovernanceSpeechNovember2,1994,Tokyo,Japan

(6)小林阳太郎日本公司治理的现状与课题(2003/03/17)

职工管理论文篇7

一、在尊重关心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读者的全面发展

高校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读者服务”,在读者服务中,学生读者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对于图书馆的使用频率上都要远高于教师读者,当然这不代表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员工读者处于次要地位。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职员工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的重要平台与保障,在下一个问题中我们要重点论著,这里就不再赘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校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天然的管理与被管理、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这就使得高校图书馆在向学生读者提供“读者服务”时,自然不自然的将自己与学生读者放到了一个相对不平等的状态,高校大学生读者群体是一群人格相对独立,受社会多元价值取向影响而个性化十足的知识青年,他们对于尊重、关心、自由、平等等字眼的追求与关注更高更强烈。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要转表传统的工作理念,切实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全新工作理念。要切实站在学生读者的角度,尊重、重视学生读者的心理诉求与关切,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舒适、平等、开放,而又有人情味的阅读环境。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管理与服务活动中以制度为准绳,确保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读者成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与服务者,让学生在图书馆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让更多学生走进图书馆,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图书馆,让图书馆成为专业学生拓展知识广度与深度的第二课堂,让素质教育的课堂延伸到图书馆,让大学生读者在阅读中感悟,让大学生读者在阅读中提升。使图书馆真正能给学生读者营造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展创新思维,认识未知、探索未知,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育人平台。

二、在教职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是高校图书馆自身的事,也是高校每一位教职员工与学生的事,高校的每一个构成要素都要也都应该关注高校图书馆管理与建设工作。高校如若在这一问题上达成更多的共识,需要高校图书馆转变传统的条块分割、职能分工的认识误区,树立开放办馆,合作办馆的办馆理念。高校教职员工,是高校图书馆重要的读者群,也是高校图书馆管理与建设的重要主体。参与管理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内容与具体形态,高校在管理与建设中应积极主动的搭建教职员工参与管理的平台与机制,一方面,通过搭建教职员工参与管理的平台与机制,能够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参与图书馆管理的热情与积极性,发挥教职员工群体的群体智慧、群策群力,确保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更有水平更有质量。尤其是文献资源建设这一块,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也是高校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的重要平台,而文献信息正是高校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搭建教职员工参与管理的平台与机制,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就更有针对性、更科学,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使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更好的围绕和服务高校整体工作展开;另一方面,通过搭建教职员工参与管理的平台与机制,能够及时地发现高校图书馆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找到破解和改进问题的办法,提高管理水平与能力。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应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指引下,以服务育人、服务读者为己任,全面科学履行自身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全局。

作者:马骥华单位:张家口学院

职工管理论文篇8

2.1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

正如上文所说,市场化取向的加强是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管理的一大特点,因此,在高职教育管理的创新中,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一特点。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与专业课程的开发上。这也是目前高职教育管理存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专业和课程本身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专业课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再好的教学投入也只能是南辕北辙。因此,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上,需要牢牢抓住市场的需求与形势,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实行高职与企业对口共建的模式,必要的时候可以成立相关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加强高职教育内部的沟通,最终实现专业与课程的科学合理,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育管理的水平。

2.2实训基地共享

实训基地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高职教育本身强调实践操作性,因此,脱离了实训基地的培养,告知培养的毕业生就不是真正的人才,高职教育管理也只能是一纸空文。而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往往需要较大的相关投入,一些高职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支撑其独立建立实训基地,因此,为了推动高职教育管理总体水平的提升,应当实行实训基地共享的机制,不同的高职之间可以共享实训基地,高职与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把企业变成高职的实训基地。

2.3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管理离不开专业水平过硬、业务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发挥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更是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前提下,师资队伍建设不仅仅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更是要求教师同时担负起引导学生的作用,有些高职在教育管理中引入了“双师”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具备方向性能力与意识,这是工学结合要求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最终目的。

2.4科研同步开发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走工学结合之路,重心在应用、共享。具体措施包括: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校企共同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使其成为区域推行新技术、研发新产品的中心。做到科研课题来源于行业企业,科研资金来源于行业企业,科研人员校企共组,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生产一线服务。

2.5激励制度与后勤服务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都是发挥其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行更加可行并且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激励制度。要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对于教职工进行科学的分配,在此基础之上,还必须有完善的奖惩机制作为工作效率的保障,这一机制的标准应当多元化。此外,还应当通过加强交流、外界合作等方式通过教职工的努力为高职建立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最终把激励制度变成一种内心共识。而这一切的根本都离不开完备的后勤服务,这也是未来高职教育管理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良好的后勤服务是高职教育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高职后勤管理,更要落实工学结合理念,坚持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结合,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方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职工管理论文篇9

(二)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人才。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建立,使得高职院校获得了优质、稳固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准职业人”的身份真实体验企业实际岗位的工作内容,体会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经过在企业具体岗位的实践,明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要求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整学习方式方法。学校也通过搜集实践期间企业和学生两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这样,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内容、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三)是为企业孕育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建立,需要让企业全程参与院校对在校学生的教育过程。企业通过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院校一起建立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选派企业高技能员工或者管理人员担任学校相关课程的技术指导老师;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举办企业产品技术及信息专题讲座;根据企业生产周期和教学规律,工学交替式安排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校企深度合作培育出来的学生既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能紧跟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是促进校企双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

企业是现代社会分工体系中专门从事生产与服务的经济主体,其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应该成为相应的社会责任主体。企业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在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现为: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建立长效机制,互利共赢,积极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加强最基本的两项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培养社会认可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二是为企业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的能力。

二、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思路

分析现状,创新模式。通过各种方式的调研,对比省内外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校企合作的依存关系和社会功能,总结校企合作的规律和特点,创新思路,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寻找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探索出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整合资源,创造条件。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建立,需要以企业提供的融实践教学和企业经营于一体的实战性实训基地和学校拥有的“双师型”师资力量为基础。校企双方整合资源,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企业员工或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同时也从企业中聘请若干兼职教师,负责承担课程嵌入式教学任务和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指导。探索路径,创造效益。学校与企业一起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的评价体系与标准,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同时,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达到社会认可、企业满意、学生受益的共赢的目标。

三、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策略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研究的总体目标是:融教学、实训、生产、培训、职业技能提高于一体,探索具有仿真教学环境、体现工学结合特点、拥有先进教学条件,并对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具有共享和示范作用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

(一)联合建立实践性实训中心,创新教学环境,变零星式实训为系统式实训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属商科类,不同于工科类的人才培养模式,故该专业实践性教学成为很多高职院校目前办学中难以落实和实施的教学环节。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的经营规律与学校教育教学规律不一定能很好地吻合,同时,企业的职能部门有限,难以同时接纳大批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训,导致学校在安排学生实训时,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被分散到多家企业,学校集中管理和指导的难度加大。校企联合建立实践性实训中心,既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又能结合学校教育教学规律,还能一次性接纳大量学生,便于学校开展实训教学与管理。同时,学生在实践性实训中心工作时,受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和企业文化熏陶,能加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进行课程嵌入式生产实训,体现工学结合,变学生为“准职业人”

企业在学生实训过程中,会对学生进行岗位知识培训、企业文化培训、企业管理大纲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一方面,企业需要耗费财力、物力、人力专门安排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亦有可能已经对相关内容进行过学习,但与具体企业的结合度不够。另外,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作息时间安排一般都会以企业生产需要为主,比如会安排“三班倒”等。为了让受训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辅导员和指导教师要进行悉心的指导,校企之间要有更多的沟通,才能最终达到学校实训教学和企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校方可以利用优质的师资力量与企业深度合作,将相关课程嵌入生产实训,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培训合二为一,既满足企业培训需要,又满足学校教学需要。学生在边学习、边实践的情景下,既充当学生的角色,又充当企业工作人员的角色;既有企业工作人员的现场指导,又有学校老师的理论补充。

职工管理论文篇10

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人认可,尤其是得到领导者的肯定,由此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后勤职工同样如此,随着银行业的改革发展,要求后勤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和服务意识,后勤职工必须以高度的全局意识认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时时刻刻以较高的起点和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实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争当岗位标兵和岗位能手”的目标.后勤职工所承担的工作与原先相比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在逐渐加重,导致压力感逐渐增强.另外,工作得到领导与同事的赞许、肯定或工作职级与职称的晋升、同事间人际关系等,都能够激发后勤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或诱发不良的心理情绪.而外部环境与内心体验较大的差异性,正是导致后勤职工情绪资源过度的消耗,逐渐形成负性情绪,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重要因素之一.

1.2内在因素的影响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后勤职工的自我效能感是其对自我能不能成功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的主观判断,而影响其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包括自我成败的经验和归因的方式.如果后勤职工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工作并能够应对完成工作任务所带来的压力,他就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积极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正确对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压力,通过工作成就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排除焦虑和抑郁,强化自信,形成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自我效能感与后勤职工的情绪耗竭呈负相关.自尊作为一种良好的健康心理,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由肯定的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重和自爱,是使个体追求不断向上和发展的原动力,自尊使个体既不会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和侮辱.具有较强自尊心的后勤职工表现出极强的对情绪进行精确分类的能力,既能够积极努力增强和延长积极的情感,又能够启动有效的方法拒绝、限制或者抵消消极的情绪.相反,低自尊的后勤职工就不太擅长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与较高自尊的后勤职工存在着认知和情感体验方面较大的差异性,低自尊则常常使其在成功事件之后产生更多的焦虑情绪及对自我认知的怀疑.由此可见,后勤职工个体的自尊水平越高,工作倦怠的水平就越低,情绪耗竭发生的几率就越小.动机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勤职工的情绪.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不仅仅受情绪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动机是一个人的内部动力过程,使人的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例如后勤职工期望在工作部门享有一定的地位,这种动力就会推动他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后勤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但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而且直接影响着身体健康,因为它能够通过调节工作倦怠对人的影响降低情绪耗竭程度.

2注重后勤职工情绪管理的方法

个人因受社会、生活、工作等适应能力的影响,其情绪也表现出积极与消极的不同状态.根据心理学家的情绪管理理论,情绪管理是一个人对诱发事件的感知、评估和由此引起的以此情绪体验为基础而产生的新的情绪体验以及如何表达的过程.集中反应出一个人为适应社会现实环境,有针对性、科学地转变与适应的过程;一个人为实现某一既定目标而采取的有益于生存、有益于发展的个体的内外活动过程;一个人对自我情绪认知和监控、识别、调节与适应等的情绪智力水平.银行后勤工作的服务性质表明它是一种典型的情绪性工作,所以,情绪表达的结果直接制约或者影响着后勤工作绩效水平和后勤工作目标的实现.提高后勤职工的情绪管理水平,既有利于后勤工作目标的实现,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后勤职工的工作生活的质量水平.所以,在管理工作中,制度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在重视人性管理的同时融入情感管理,通过营造一个既有严肃规章制度又有重人情温馨的和谐氛围,才能够不断增强后勤职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其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逐步掌握科学的情绪管理方法,更加有效地积极进行情绪调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管理工作发挥最大的效能作用.

2.1必须将人本管理理念落实在管理实践中

“以人为本”是情绪管理的核心.在后勤管理工作实践中,坚持人本管理理念就要重视后勤职工的根本利益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后勤职工的生命、人权和尊严等,赋予他们更多的自,建立科学公平实效的评价机制.善于营造一种富于感彩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后勤职工的情绪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其自信心与职业责任感,为后勤职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平台,使后勤职工在职业工作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命运,促进后勤职工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2后勤管理要注重情绪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

在论述党的管理中就强调,要注重制度管理中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与人性化管理中情感的柔性作用相结合.在强调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既注重抓建设与细化规章制度,又注重抓制度的落实与过程效果的跟踪了解.既然后勤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活生生的后勤职工,那么后勤管理的本质就是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积极、主动性,所以后勤管理仅仅依靠刚性的制度和硬性的控制,强调人的服从与遵守,很难取得管理工作成效、达到管理目的.这种长期忽视管理对象情感和发展需要的管理手段,极容易导致被管理者的厌恶甚至抵触情绪,反而对管理麻木不仁.鉴于制度管理的局限性,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就必须注重后勤职工的情绪管理,力求使管理工作中的人性与理性达到有机的融合,以此达到使后勤职工心悦诚服的目的,发挥后勤管理工作的最大效能.

2.3在管理中处理好情绪管理与情感需求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性的解放,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日益凸显,同时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一个凝聚、团结、向上的集体是由全体成员以情感为纽带而形成的.以“用情感管人”为纽带,注重将情感管理融入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现代管理的科学理念.现代管理应当记取春秋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对待冯的做派上得到教益,积极了解后勤职工产生负面情绪的根源,并善于疏导化解.积极了解后勤职工的所思所想和所需所盼,积极营造思想沟通、感情交流、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让后勤职工在感受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有意义信息的同时,将情绪特定的组织规范内化为自我的成就目标,进而在后勤工作中表现出组织所期望的情绪,实现情绪管理的有效性.

2.4为后勤职工提供干事、创业、发展的平台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银行后勤职工同样期盼自己能够有所成就,由此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进而通过实现自我的理想与抱负体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所以,后勤管理应当以“用事业留人”为根本,积极为后勤职工的进步成长创造条件、提供干事、创业、发展平台.在情绪管理中,一方面注重后勤职工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提升,积极提供政策支持与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注重以评价后勤职工在公司特定环境之下所表现的情绪状态与情绪行为是否符合公司要求为标准,设计与制定满足后勤职工升迁的途径和机会.只有了解后勤职工藏在内心深处的想法,让其选择自己喜欢和有目标的工作,使其职业愿景与银行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共同成长,不断强化后勤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和提高后勤职工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责任感.

职工管理论文篇11

(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从根本上讲,课程体系应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存在多种课程体系,如模块课程、多元整合课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和项目课程,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等。

(三)“123工程”

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有关专业技能的教学内容分解、整合为100个左右小型学习项目、20个左右中等规模和难度的学习项目、3个左右综合学习项目,即“123工程”。所有学习项目来自物流管理专业当前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及来自企业实践和社会热点的部分内容。首先,“123工程”包含着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既包括“讲解——训练——考核”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也包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重点的理念。其次,“123工程”是一个专业课程考核体系。按照完成学习项目所需时间、学习难度等分为三个层次,100个左右小型学习项目为第一层次,即“123工程”中的“1”,20个左右中等规模、难度的学习项目为第二层次,即“123工程”中的“2”,3个左右综合学习项目为第三层次,即“123工程”中的“3”,毕业之前,要求学生至少完成其中60%以上的学习项目。最后“,123工程”是构建新课程体系的基础。在“123工程”的基础上,根据学习项目类别、学习领域范围等,将以上不同层次的学习项目重构为项目课程,最终构建新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从一门课的改革到课程体系的改革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单靠某一门课很难挑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对于物流专业这样衍生出来的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而且,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根本问题正在于课程设置,甚至被立项为“精品课程”的那门课本身就可能存在某种问题,从而形成了课程建设的悖论。

(二)生源质量的下降要求变革教育教学方式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职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突出表现在文化课成绩,而物流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通常处于中等水平。这里并不否认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他们的智力等,而是需要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变化,并且根据这种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式。

(三)高职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所带来的压力

一方面是90%以上的高职学生就业率,另一方面是不足40%(数据来自麦肯锡的研究报告)的平均就业专业对口率,物流管理专业还略低于这一平均数。虽然学生未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就业有着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但是这已经给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敲响了警钟,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为何不在花了三年时间学习的专业领域就业?

(四)以123工程学习项目为依托

“123工程”实施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原有各门专业课程的技能点被碎片化、项目化,原本在不同课程中的技能点还被整合、扩展和延伸,非常便于学生自主选择和学习,也利于学生举一反三,便于培养学习迁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来自企业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和物流行业的社会热点看似放到那门课都可以,哪个老师都可以讲,其实这些问题一般都带有一定的综合性,不同专业教师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出发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在123工程的框架之下,这些问题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学习项目,专业教师讲授时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而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视野,因为物流的各个功能模块本身就存在效益背反的现象。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结果

(一)项目化的新课程体系

项目化的学习内容首先是按照项目所需学习时间长短和难度分为三个层次,这是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然后进一步设计各层次项目的归类方法与细分标准,笔者建议按照学习内容的载体、学习领域等两个标准进行分类。1.按照学习内容的载体分。可以分为设备操作类、设备观摩类、计算方法类、理论观点类、案例分析类、软件操作类、经营对抗类、顶岗实习类、调研类、填单制单类、基本技能类等。2.按照学习领域课题分。可以分为调研类项目课程、企业物流类项目课程、物流企业类项目课程、流程类项目课程、设计类项目课程等。无论按照哪种分类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最终都要做到按同一标准分类时所有的项目不遗漏、不重叠,大小学习项目匹配;同时,同一项目课程中的各个学习项目也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

(二)新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

由于改革过程伴随着不确定性,为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本文建议分四步实施,首先,将“123工程”课程体系与当年大二学生现有课程体系并轨实施,在原有课程体系学习和考核的基础上,同步将“123工程”学习项目的考核要求作为考核标准;其次,就“123工程”课程体系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并对实施方案和课程内容做出调整;第三,选定一个班级,全面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同时,设置参照班级,以便于期末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考察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根据比对结果,适时做出调整;第四,全面实施“123工程”课程体系,持续进行“123工程”学习项目的完善和更新。

(三)新课程体系的考评标准及考核方法

现实情况下,学生所就业的物流专业岗位是有限的,这也意味着学生对不同职业岗位的学习程度可以有所不同,在有限时间、精力下,学生可以重点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相对比较通用的专业技能。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后,学生可以考虑放弃其中某一部分学习项目,某一门甚至某几门课,只要保证不同层次学习项目的总数达到60%以上,且保证通过。

四、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建议

(一)整合现有教学资源

1.师资。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也不例外,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现有师资情况,包括师资结构、研究方向、主讲内容等。每位老师应能够独立承担所有项目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配合承担所有项目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当然这一要求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课程资源。首先明确新的项目课程与原有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等的关系,这也是重构项目课程得到专业教师鼎力支持、从而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为了便于改革的实施,可以先从专业技能特点明显的专业核心课程着手,逐步延伸至基础课和方向课,将其技能点纳入新的项目课程,此外,针对知识结构体系比较完整的课程,还要制定相应的授课方案。3.实训资源。不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阶段不同,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支持力度也不同,因而物流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的条件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实施新项目课程的时候,切不可照搬模仿,必须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条件好的,可以作加法,增加学习项目,条件一般的,可以作减法,学习项目内容不恰当的,也可以作相应调整,总之,不能离开现实条件。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

1.转变途径。学习项目的设计离不开物流教学团队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打破原有的框架体系,需要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这也需要获得团队教师的理解和支持。笔者认为观念的转变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努力,一是借助外力转变,从校外请高职教育研究专家来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或者带领团队教师到兄弟院校那里求经取宝。二是自我转变,可以采取榜样示范、内部培养、教学体验等方式帮助教师转变观念。2.转变内容。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方面就可以讲得清楚的,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而不是考倒学生。因此如学生需要,可以向学生公开所有的题库。二是教师的角色更加侧重对学生的评价,即学生是否通过了某个学习项目,其次才是教会学生。因此,极端情况下,某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申请讲解前直接开始考试,其实学生考试的过程也可以作为其他同学学习的过程。三是专业教师的团队观念,不能只是上好某一门课,而对其他课程不闻不问,要知道,人的时间、精力、经历等都是有限的,单靠某位专业老师的努力是培养不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必须发挥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作用。四是学生都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才,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帮学生选择,甚至强迫学生选择,这主要体现在学习项目的选择方面。

(三)学校教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改革是要打破常规的,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实施需要打破原有的一些工作做法,对原有教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必然给相关人员增加不小的工作量,这些都难免会引起教务管理部门的反感,甚至是否定。针对这一方面,首先需要得到各方面领导的支持与配合,他们能够为专业改革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要做好与教务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沟通,通过各种合法、合理的途径为他们争取正当权益,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此外,教学改革团队的教师必须要锐意改革、树立信心、坚守信念,力争尽善尽美的完成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四)学习项目的持续改进与更新

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特点,学习项目需要持续改建与更新,既包括每个学习项目的题库,也包括每个学习项目本身。要想学习项目有生命力和活力,就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持续更新。这是企业实践和物流行业发展进步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职工管理论文篇12

1.颠覆以往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核心地位

教师们在对学生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在根本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全面突出,并使用“互动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令学生在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强化学生的团结合作以及沟通能力。在此模式下,教师们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在根本上将自身特点发挥出来,并积极的参与进去,在进行分析问题的过程之中,进行组织和分工并采取行动,最终得出解决的办法,在最后依照科学的目标来将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评价。

2.建立起“双师”教师团队

要想在根本上将教学质量提升一个档次,就要建立起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们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作为基础,还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工商管理教师队伍中,应该讲在具有实践工作经验教师的比例进行扩大。并定期安排教师们到企业中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身工作经历。同时将实践教学的能力在根本上加以提升。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要聘请一些具有行业则个的管理人员来到学校担任教师,扩充兼职教师队伍,在根本上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资质兼职教师讲授的相关机制。

3.创建实践教育基地

要想在根本上将工商管理追暗夜的教学目标加以实现,就必须做好相关事件基地建设工作。实践基地的件事儿主要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实习部分。在学校内的实践工作一般是为学生们进行模拟教学与训练来使用。是一种培养新型人才的场所。校内的实训基地应该将对学生技能训练放在首要位置,令学生在相对真实得分情况下得到相关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学习到相关理论的同时拥有专业的技能。在根本上减少从业之后的工作压力。

4.向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对充裕的文献资料

学校方面应该尽快的建立起图书馆,并在其中配备大量的资料,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查阅,在进行资料准备工作的时候,不但要向学生们提供理论方面的资料,在管理案例上也应该多加思考。

5.对以往的考核方式进行全面创新

学校方面可以将以往的考核方法进行全面转变,可以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相关工作,理论与实践操作考试应该与之相结合,在答辩现场应该利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于基础性课程的考核,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对于知识理解能力上,在根本上做好教学质量的监测工作。

职工管理论文篇13

1.颠覆以往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核心地位

教师们在对学生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在根本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全面突出,并使用“互动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令学生在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强化学生的团结合作以及沟通能力。在此模式下,教师们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在根本上将自身特点发挥出来,并积极的参与进去,在进行分析问题的过程之中,进行组织和分工并采取行动,最终得出解决的办法,在最后依照科学的目标来将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评价。

2.建立起“双师”教师团队

要想在根本上将教学质量提升一个档次,就要建立起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们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作为基础,还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工商管理教师队伍中,应该讲在具有实践工作经验教师的比例进行扩大。并定期安排教师们到企业中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身工作经历。同时将实践教学的能力在根本上加以提升。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要聘请一些具有行业则个的管理人员来到学校担任教师,扩充兼职教师队伍,在根本上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资质兼职教师讲授的相关机制。

3.创建实践教育基地

要想在根本上将工商管理追暗夜的教学目标加以实现,就必须做好相关事件基地建设工作。实践基地的件事儿主要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实习部分。在学校内的实践工作一般是为学生们进行模拟教学与训练来使用。是一种培养新型人才的场所。校内的实训基地应该将对学生技能训练放在首要位置,令学生在相对真实得分情况下得到相关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学习到相关理论的同时拥有专业的技能。在根本上减少从业之后的工作压力。

4.向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对充裕的文献资料

学校方面应该尽快的建立起图书馆,并在其中配备大量的资料,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查阅,在进行资料准备工作的时候,不但要向学生们提供理论方面的资料,在管理案例上也应该多加思考。

5.对以往的考核方式进行全面创新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