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泌尿系统论文实用13篇

泌尿系统论文
泌尿系统论文篇1

1.2检查方法

1.2.1CTU检查仪器型号

Aqullion16层螺旋CT机,日本东芝公司生产。扫描层厚2.5~3.2mm,螺距1.25,电压120kV,电流250mA,扫描野350mm。常规准备,嘱患者平躺,先行普通CT、增强CT扫描,再行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增强扫描仪非离子造影剂辅助,用量1.5ml/kg,速率不超过3ml/s。行多层面重组、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方式,保证图像清晰度。

1.2.2MRU检查仪器型号

1.5T超导单梯度磁共振成像仪,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先行轴位T1及T2加权常规扫描,定位水平成像序列。二维扫描参数:TR:max、TE:1200、扫描野35~40、层厚70mm、间距0、二维扫描、扫描9s;三维扫描参数:层数增加至21层,扫描时间270s,其他同二维扫描。经MIP重建后仪器得出扫描图像。

1.3研究方法

综合手术、病理、临床随访结果,确定泌尿系统疾病有无及类型,以此为金标准,分别评价MRU、CTU二者检测敏感度、特异度、检测准确率。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金标准检测结果

金标准检出输尿管恶性病变14例:原发性恶性肿瘤10例、继发性恶性肿瘤4例;良性病变38例:囊肿10例、结合8例、单纯积水7例、单纯狭窄6例、其他7例;结石及结石相关病变51例。总阳性率85.8%。

2.2三种检验方法与金标准对比

CTU检测阳性89例,其中真阳性83例,其检测敏感度为0.806,特异度为0.824;MRU检测阳性96例,其中真阳性81例,敏感度0.786,特异度0.706;联合两种检测方案,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完全一致。三种检出一致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泌尿系统论文篇2

1.2方法

采用无菌、干燥塑料杯采集所有受试对象清晨首次尿液标本,混合均匀后倒入已编号的玻璃试管中。对照组尿液标本采用干化学法进行检测。观察组尿液标本采用UF1000i型尿沉渣分析仪(日本Sysmex公司)检测白细胞数量(参考区间:小于20个/微升)。所有标本均进行微生物培养。上述检测方法均参照文献。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尿白细胞检测结果

观察组患者尿白细胞数量分布为小于20个/微升25例、大于或等于20个/微升25例,所占比例分别为50.0%、50.0%%。对照组患者尿白细胞数量分布为小于20个/微升35例、大于或等于20-100个/微升15例,所占比例分别为70.0%、30.0%。观察组患者中,尿白细胞数量超过参考区间上限的患者所占比例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尿微生物培养检测结果

观察组患者尿微生物培养阴性13例,阴性率为26.0%;微生物培养阳性24例,阳性率为48.0%;微生物培养可疑阳性3例,可疑率为6.0%。对照组患者尿微生物培养阴性21例,阴性率为42.0%;微生物培养阳性12例,阳性率为24.0%;微生物培养可疑阳性2例,可疑率为4.0%。观察组患者尿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3.1尿沉渣检验及其优越性 在住院患者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中,尿液生化检验具有极为重要作用和临床意义,能够通过测定尿液的理化性质和有形成分,有效诊断和鉴别诊断泌尿生殖系统、肝脏等脏器及系统的病变,同时也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尿沉渣检测通常采用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技术对尿液中的有形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生理情况下,尿液中的有形成分,例如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细菌、结晶等均极为少见。多数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尿沉渣检测可检出结晶和上皮细胞,因此尿沉渣检测可用于疾病的初步诊断。尿沉渣检测主要是对尿液中的有形成分进行检验。载玻片法属于尿沉渣检测的传统方法,但存在操作标准难以统一、影响因素较多等不足,因此检测结果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检测结果见的可比性也相对较差。定量分析板法是用于尿沉渣检测的新方法,具有标准化及规范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及准确度高等优点,同时还能够对检测结果进行一次性处理,数据结果也具有较高的量化程度。

3.2泌尿系统感染尿沉渣检测应注意的问题

健康者尿液中没有红细胞或数量极少。当连续数次尿液高倍镜观察均检出1-2个红细胞时,可判为镜下血尿;肉眼观察即可发现尿液呈赭红色或洗肉水样,可判为肉眼血尿。一旦出现肉眼血尿,说明泌尿系统疾病的病情已十分严重,患者需接受进一步检查,以发现病因和明确诊断。在对泌尿系统感染患者进行尿沉渣检测时,应注意规范操作,以保证标本染色效果、防止标本污染,同时应采用标准的检查器材。在尿沉渣检测的临床应用中,通常采用晨尿标本,因为晨尿具有较高的浓缩度,能够更好地反映尿液中有形成分的实际情况。一般而言,尿沉渣检测应在标本采集后1H内进行,从而避免长时间保存标本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3泌尿系统感染尿沉渣检测的优点

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尿液中通常存在一定量的病原体和白细胞,因此对患者尿液中的细菌及白细胞进行检测对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诊断极为重要,也有助于判断疾病的病程。Sysmex公司UF1000i型尿沉渣分析仪同时采用了流式细胞技术及荧光染色法,因此检测白细胞、红细胞等有形成分的线性范围较大,准确度、灵敏度和检测效率也较高,有效避免了干化学法尿沉渣检测的不足,适用于泌尿系统感染患者早期诊断。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干化学法相比,采用UF1000i型尿沉渣分析仪对泌尿系统感染患者进行尿沉渣检测,可明显提高异常检出率(P<0.05)。

泌尿系统论文篇3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

术前完成各项检查,进行心理护理,做好阴道、肠道及皮肤准备。术中、术后加强护理和留置尿管护理,同时密切观察呼吸、心率、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留意患者的疼痛主诉。针对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有规划、有目的的护理。

1.2.2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护理

(1)加强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保证整个导尿过程的无菌、通畅和密闭。在更换引流袋或是液时都要细心操作,防止病菌侵入机体。

(2)缩短置管时间:通过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来缩短置管时间,减少泌尿系统受感染几率,可加强腹肌和膀胱肌的锻炼来实现膀胱功能的恢复。首先要跟患者讲明原因,取得配合,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锻炼,做收腹及提肛运动,每次为10-15min,每天至少做3次。

(3)减少反复置管的几率:选择管质较软,易于国定而不易脱落的导尿管;掌握好拔管的时机。拔管前先彻底消毒会和尿道口周围,并将气囊内液抽净,可在术后24h膀胱充盈的情况下进行。

(4)加强相关的健康指导:保持会阴清洁,可在术后适当使用洁阴洗剂清洁外阴并用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与尿道口接触的导尿管部分,大小便后要及时清洗外阴与。嘱患者多喝水,保持每日的尿量大于2000ml,可使尿路自动清洁,为减少刺激,尽量穿棉质清洁内衣。

(5)尽早发现感染征兆:护理人员要积极询问病情并仔细观察,早期发现感染征兆。

1.2.3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标准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则诊断为敏系统感染:(1)尿离心后,镜检白细胞为5—8个/HP;(2)尿液细胞计数,白细胞大于10ul;(3)尿培养菌落数>105/ml。

1.3数据处理

应用SPSS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护理组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例数为3例,占8.6%,对照组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例数为11例,占36.7%,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泌尿系统论文篇4

鳞状细胞癌是前列腺癌中的罕见类型,在原发性前列腺癌中发病率不足1%,可能源自尿道移行上皮及尿道周围部的导管。前列腺鳞状细胞癌常继发于前列腺癌放疗、内分泌治疗后,或结石慢性刺激,继发于泌尿系统结核目前未见报道。前列腺鳞状细胞癌临床症状常表现为下尿路梗阻及血尿,PSA多处于正常范围,细胞角蛋白19等鳞状细胞癌标志物或有助于诊断。肿瘤组织病理切片可见细胞呈巢状聚集,体积大,伴角化珠,异形性及核分裂像明显。由于前列腺鳞状细胞癌内分泌治疗无效,发现时多处晚期,治疗常以经尿道前列腺电切、膀胱造瘘等姑息手术为主,有条件者可选择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术后辅以放、化疗,化疗多采用基于铂类的联合化疗方案。本例虽无继发于泌尿系结核的直接证据,但在肺、皮肤等部位,结核慢性刺激导致鳞状细胞癌并非罕见,本患者病理特征明显,其余器官未发现鳞状细胞癌,符合原发性前列腺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标准,因此我们认为本例鳞状细胞癌继发于泌尿系结核慢性刺激的可能性较大。

泌尿系统论文篇5

结果

病原菌结果:在尿液标本当中共分离出30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33株、革兰氏阳性球菌62株、真菌5株,按照分离数量进行排列,大肠杆菌的分离数量最多,占172株,其次为肠球菌,共47株,详细情况见下表1。细菌耐药率结果:在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当中,对常用的抗菌药物都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详细的情况见下表2、表3。

泌尿系统论文篇6

1.2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主要包括三个项目,即结石一次排出成功情况、一天排尿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2)患者及家属满意率:比较患者和家属对治疗服务的满意情况,其中包括十分满意、普通满意和不满意,满意率=(十分满意例数+普通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结石一次排出成功率、一天排尿量分别为80.0%和(1500.0±20.1)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和(1087.3±18.1)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服务的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对治疗服务的满意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2000,P=0.0073)。

泌尿系统论文篇7

AKI是一个新的名词,代替急性肾衰竭,主要强调肾损伤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没有表现出可测得的肾功能指标下降之前,肾损伤已经发生。AKI常分为3个病理生理范畴,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KD导致的AKI有肾前性和肾性。而小管间质性肾炎(TIN)、HUS、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病、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是肾性AKI的原因。肾前性AKI:发展为肾前性AKI的KD患儿几乎都伴有急性心力衰竭(AHF)或因胃肠功能紊乱导致低血容量,肾活检没发现肾小球和肾小管病变,随着AHF和低血容量的纠正,AKI恢复。部分KD患儿发展为AKI可能系AHF引起肾低灌注所致。肾性AKI:TIN是AKI的常见原因,特征是肾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在肾组织中发现有Th和Ts细胞,这提示这些细胞对TIN有致病作用。Veija等报道1例2岁男孩确诊为KD,同时发现伴有TIN,最后出现AKI,肾活检表现为弥漫性间质单核细胞和多形核细胞浸润,通过按KD治疗病情恢复。大多数肾性AKI不需要特殊治疗,少数需要血液透析。Bonag等报道1例8岁男孩,除了有典型KD表现外,还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急性肾功能减退等肾活检表现为TIN伴轻度系膜区扩大,无血管受累,诊断为KD伴肾病综合征和AKI,通过支持疗法病情痊愈,没有使用激素。说明KD合并的肾病综合征随着KD的治愈,肾病综合征可以自然缓解,而无需针对肾病综合征进行特殊治疗。有研究尸检1例因KD死亡病例发现TIN伴轻度系膜基质增多。这些均说明KD所致肾性AKI是由于肾小管间质炎症所致。因为T细胞活化在TIN和KD发生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T细胞的活化可以使KD患儿发生TIN。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病:Nagamatsu等报道1例3岁KD男孩,发展为肾性AKI,病理学特点是:光学显微镜肾小球正常,电镜可见电子致密物上皮下沉积,提示由于免疫复合物导致的肾小球病变。与KDSS相关的AKI:KDSS是KD的一种严重形式,表现为低血压和灌注不足。炎症指标显著增高,冠状动脉病变危险性增高,二尖瓣反流,长时间心肌功能障碍。Gatterre等报道11例KDSS,其中10例发展为AKI,8例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所有10例AKI恢复没留肾的后遗症,MacArdle等报道1例2岁男孩KDSS发展为AKI,进行腹膜透析,肾活检肾小球正常,有少量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肾小管坏死,这些表现提示AKI的发生是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和多器官功能不全所致。

三、HUSKD并HUS

有2例报道,Ferriero等报道1例2岁KD女孩,有轻度HUS表现,通过支持治疗痊愈。Heldrich等报道1例3岁KD女孩,出现HUS和过敏性紫癜。虽然其发病机制不清楚,也没有进行肾活检,推测可能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四、急性肾炎综合征(ANS)

ANS的临床特征是血尿、水肿、高血压。部分有中等蛋白尿、肾功能不全。大多数为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有些血管炎也可以出现ANS,如过敏性紫癜、Wegener肉芽肿、微血管炎等。Salcedo等总结7例KD并ANS,6例是儿童,平均年龄5个月,ANS的发生时间为2~30d,平均20d,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7/7、6/7、5/7、4/7,C3和C4下降者为4/7,2例发生轻度肾功能不全,肾脏改变随着KD的缓解完全消失,而6例存在冠状动脉损伤,1例进行肾活检,表现为系膜增殖性肾炎伴间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系膜区有IgM和C3沉积,电镜发现系膜区和内皮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KD并发ANG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基于发现有电子致密物沉积于肾小球,4例有C3和C4下降,推测部分可能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

五、肾病综合征

虽然蛋白尿在KD很常见,但发展为肾病综合征者少见,Krug等报道3例KD,年龄分布为4、4.5、8岁,有肾病综合征表现,所有3例均给予阿司匹林和静注丙种球蛋白,均未使用皮质激素,2周内蛋白尿完全消失,Gatterre等报道11例KDSS,其中3例出现肾病综合征,尽管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一,但所有肾病综合征患儿痊愈无任何后遗症。张琴等报道1例8岁男孩KD合并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发生在KD的恢复期,肾活检发现肾小球呈分叶状,系膜细胞及基质弥漫高度增生,广泛插入,形成双轨征,毛细血管管腔高度狭窄,基膜内系膜区可见嗜复红蛋白沉积,肾小管灶状萎缩及多数蛋白管型;肾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及纤维化;小动脉管壁增厚。病理诊断: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加用激素、环磷酰胺冲击、对症治疗,2个月后病情明显改善。

六、肾小管功能异常

肾小管功能异常时有报道。大多数研究是通过测定尿中尿溶酶体、尿IL-6、β2微球蛋白水平和尿NAG酶,发现这些指标在KD急性期增高,说明存在肾实质损伤。最有价值的研究是Watanabe等对23例KD患儿尿β2微球蛋白进行检测,根据尿分析结果分为3组,无脓尿、膀胱性脓尿、尿道脓尿。发现大多数KD有尿β2微球蛋白增高,但膀胱性脓尿患儿尿β2微球蛋白较尿道脓尿和无脓尿组更高。KD的肾小管功能异常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

泌尿系统论文篇8

②进行药物敏感的相关试验

通过纸片扩散法对药物敏感进行试验。将M-H琼脂、血琼脂培养基、链球菌、肠球菌当作培养基,以直接的方法进行接种。标准菌株可以采用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在35℃的环境下培养18~24h后进行相关的检验。

泌尿系统论文篇9

2、结果

2.1治疗组:手术中泌尿系损伤发生率:发生泌尿系统损伤的共计55例,发生率为0.175%。其中25例为输尿管损伤,发生的概率为0.079%;13例为膀胱损伤,发生的概率为0.041%;17例为尿道损伤,发生率为0.054%。在妇科手术中,不同的手术类型会造成不同的泌尿系统的损伤。共计22229例开腹手术,其中有28例为造成的泌尿系统损伤,发生的概率为0.126%,20例为输尿管损伤,8例为膀胱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089%和0.036%;共计6837例腹腔镜手术,其中泌尿系统损伤25例,发生率为0.366%,13例输尿管损伤,12例膀胱损伤,发生的概率分别为0.190%和0.176%。此外,还进行了2368例阴式手术,在阴式手术中尿道损伤是造成泌尿系统损伤的主要类型,共有2例,发生的概率为0.0845%.治疗组.开腹手术造成泌尿系统损伤的概率为0.175%,而腹腔镜手术损伤发生率高达0.366%,二者有着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泌尿系损伤发生率比较:统计资料显示,对照组泌尿系统损伤的发生率为0.655%,而治疗组为0.175%,二者有着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泌尿系统论文篇10

1.2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数据(DLP、ED、CTDIvol)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Student’s-t检验分析(经Levene方差齐性检验,若方差齐性用t检验,若方差不齐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若1≤理论频数≤5时,用连续性卡方校正值,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多个样本率之间的多重比较,采用χ2分割法,重新规定检验水准,以P<0.0125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MSCTU髓质期常规剂量(120kV+固定毫安技术)和延迟期低剂量(100kV+CAREDose4D技术)扫描的辐射剂量比较:34例中,髓质期单期图像辐射剂量CTDIvol为(18.38±0.00)mGy、DLP为(815.85±56.80)mGy•cm,ED为(12.24±0.85)mSv,有效毫安为(240±0.00)mAs,延迟期单期图像辐射剂量CTDIvol为(4.72±0.64)mGy、DLP为(208.56±36.26)mGy•cm,ED为(3.13±0.54)mSv,有效毫安为(105.41±14.01)mAs,范围74~129mAs,两组单期图像辐射剂量比较,CTDIvol(t=124.433),DLP(t=52.547),ED(t=52.538),有效毫安(t=56.003)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00)。在低剂量延迟期扫描条件下,单期有效辐射剂量ED较髓质期减少了74.43%,CTDIvol较髓质期减少了74.32%。3种不同图像组合对泌尿系统病变定位、定性的诊断对照:使用以下3种不同的图像组合进行对照分析,常规CT轴位(含3期图像,即平扫期、皮质期、髓质期轴位图像),含延迟期CT轴位(含4期图像,即平扫期、皮质期、髓质期、延迟期轴位图像),全尿路MSCTU图像(含CTU后处理图像,即含延迟期CT轴位+CTU后处理图像)。34例中累计发现14种泌尿系统疾病,全尿路MSCTU图像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7.1%(33/34),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1.2%(31/34),常规CT轴位的定位诊断率最低,为73.5%,漏诊了9例患者,而结合延迟期CT轴位图像,其定位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增加了7例患者,达到了94.1%,在CT延迟期,多检出了1例肾盂旁囊肿,1例输尿管癌,2例输尿管息肉,2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1例泌尿系炎症,而全尿路MSCTU图像较含延迟期CT轴位多检出了1例不全性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图1)。在定性诊断中,含延迟期CT轴位检出了常规CT轴位不能定性的2例肾盂旁囊肿,1例输尿管癌,1例输尿管息肉,2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1例肾盂癌,而全尿路MSCTU图像的定性诊断率更高,较含延迟期CT轴位多检出了1例输尿管息肉,1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1例泌尿系统炎症,其诊断准确率为91.2%,仅仅误诊了3例(1例乏脂肪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误诊为肾癌,1例囊性肾癌误诊为复杂性囊肿合并感染,1例输尿管炎症误诊为输尿管癌)。具体3种不同图像组合对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性对照见。

3种不同图像组合对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

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全尿路MSCTU图像>含延迟期CT轴位>常规CT轴位,定位诊断准确性均高于定性诊断。其中全尿路MSCTU图像与常规CT轴位的诊断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5),其余组合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25),具体3种不同图像组合对泌尿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敏感性统计学对照见。CTU后处理CPR、MIP、VR技术成像对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对照:34例患者的延迟期薄层1mm图像均成功进行后处理重组成像,包括MPR/CPR、MIP、VR图像。3种后处理重组技术对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MPR/CPR>MIP>VR,定位诊断准确率高于定性诊断准确率。MPR/CPR的定位诊断准确率最高为97.1%,定性诊断准确率最高为91.2%,具体CTU3种不同后处理重组技术成像对泌尿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对照见。其中MPR/CPR技术与MIP、VR技术对照,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MIP技术与VR技术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25),具体CTU3种不同后处理重组技术成像对泌尿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敏感性统计学对照见。通过3种不同方法的对照研究显示,作为CTU后处理重组技术中的二维MPR/CPR技术能够清晰反映病变的位置,并能准确定性,区分病变的良恶性,而三维重组技术MIP和VR,由于影像的重叠,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较低,但是对于泌尿系统结石、

4讨论

3.1MSCTU单期扫描辐射剂量问题

CT尿路造影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多期扫描带来的高辐射剂量,低剂量研究应该遵循“合理使用低剂量”原则,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7]。本研究中,我们尝试在延迟期采用低管电压100kV结合CAREDose4D技术的低剂量扫描方案,在降低管电压的同时,通过自动毫安调节技术降低了扫描时的有效管电流,进而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通过对照髓质期的常规剂量扫描(120kV、固定管电流)方案,结果显示在低剂量延迟期扫描条件下,单期有效辐射剂量ED仅仅为(3.13±0.54)mSv,较髓质期减少了74.43%,CTDIvol为(4.72±0.64)mGy较髓质期减少了74.32%,达到了欧洲泌尿放射协会(EuropeanSo-cietyofUrogenitalRadiology,ESUR)所推荐的可接受辐射剂量(在平均体质量为60~80kg的标准体型患者中,单期扫描剂量5~6mGy)[2]。CAREDose4D技术会自动根据患者身材和扫描范围线的衰竭变化自动调整有效mAs,既可以提高射线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辐射剂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目前,该技术在胸部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腹部低剂量的技术还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Hundt等[8]研究结果显示,在其他扫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用CAREDose4D扫描技术与不使用该技术相比,在胸部扫描辐射剂量可减少30.5%,腹部扫描辐射剂量可减少29.7%。本研究在泌尿系统造影延迟期开启CAREDose4D功能,预设的参考值为175mAs时,100kV扫描条件下的有效mAs幅度范围为74~129mAs,均明显低于预设的参考mAs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辐射剂量。

3.2全尿路MSCTU图像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

MSCTU技术是利用泌尿系统的血液循环和肾脏排泄功能的原理,静脉注射含碘的造影剂,采用动态增强多期扫描方式,获得肾脏的皮质期、髓质期和延迟期图像,利用延迟期的泌尿系统充盈特点进行后处理重组,获得泌尿系统全程的影像,可以准确显示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清楚显示泌尿系统的病灶,提供详细的解剖细节,可以作为“一站式”检查方法解决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难题[1,4]。按照正常的生理排泄过程,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30~40s肾脏皮质强化为主,60~70s肾脏髓质强化为主,此时,仅仅是肾脏强化的过程,而尿路未显影,对于输尿管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较低,约2~3min后含碘剂的造影剂进入集合系统开始排泄过程,对于正常人群5~10min肾脏的集合系统和输尿管显影效果较好,但是对于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其排泄功能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结合平扫、皮质期、髓质期的图像和诊断,采用个性化的延迟时间,争取泌尿系统能够全程显示,充盈度良好的输尿管图像,既有利于后处理图像的重组,也有利于疾病的显示,因此,国内外较多学者认为,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建议进行延迟期扫描[2]。本组研究结果显示,3种不同图像组合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全尿路MSCTU图像>含延迟期CT轴位>常规CT轴位。全尿路MSCTU图像的诊断准确率最高,检验效能最佳,其诊断价值明显高于常规CT轴位扫描,可以较好的显示泌尿系统全程,检查出常规CT轴位漏诊的病变,主要表现在泌尿系统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和肾盂、输尿管腔内的密度较低或体积较小的病变,如输尿管癌和输尿管息肉,同时还能通过泌尿系统管腔内的显影判断疾病的位置和性质,如肾盂积水和肾盂旁囊肿的鉴别,输尿管损伤及内漏的判断,有利于检出早期病变,并帮助定位、定性[9-10]。但是对于继发肾脏功能损害的患者,泌尿系统显影较差,多次的重复延迟扫描又增加了病人的辐射剂量,特别不适用于对辐射非常敏感的人群,如儿童或年轻女性患者。因此,我们在泌尿系统的延迟期尿路造影时采用低管电压100kV结合CAREDose4D技术的低剂量扫描方案,有效降低了单期辐射剂量,同时静脉推注速尿5mg以加速排泄过程,争取做到肾盂、输尿管一次全程显示,但是对于部分中-重度肾功能损伤的患者,特别是梗阻严重的患者,上述方案仍然无明显效果,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8-10]。

3.3MSCTU三维后处理重组技术的应用价值

MSCTU后处理重组技术主要包括MPR、CPR、MIP和VR。由于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实现了各向同性,其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有了明显提高,MPR冠矢状面重组能够多方位显示肾脏、输尿管、膀胱的位置,在MPR的基础上沿输尿管走行方向进行CPR重组图像,沿输尿管走行方向拉直,获得从肾盂至输尿管、膀胱的连续性图像。通过任意平面的旋转,多角度、多平面观察整个泌尿系统的走向、梗阻部位和病变形态,其密度分辨率较高,即使造影剂不能完全充盈,仍然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用于诊断,该技术是输尿管疾病定位、定性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10-11],MIP和VR属于三维重组图像,较CPR更加立体和直观,MIP图像是将一定厚度的体层容积组织或物体中最大强度的像素投影到相应平面上,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厚度,其灰阶值可反映实际组织的CT值,图像类似于传统的IVP,对于肾脏集合系统的图像分辨率较高,可实现多角度、立体观察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较宽的窗宽、窗位(300/800HU)更适合显示结石、钙化等病变。VR技术的立体感最强,图像更加直观逼真,可形成彩色图像,其原理是通过容积数据进行所有像素的总和投影,可以更加立体显示整个尿路的形态,更容易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和位置关系,3种技术各有优缺点,需灵活运用[4,12]。本组研究通过对CTU3种后处理重组技术对照结果显示,CPR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及其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MIP和VR,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是MIP和VR作为三维重组技术,其立体感更强,更有利于泌尿系统先天异常和结石的诊断,而对肾脏和输尿管的实质性病变诊断准确率相对较低。因此,在泌尿系统CTU中,根据不同患者的泌尿系统显影情况和不同的疾病诊断,以横断位为基础,结合不同的重组技术,采取最优化、最准确、最快捷、最直观的方法,对于显影程度较差的患者,首选CPR技术,对于显影度较好的患者,若临床怀疑泌尿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首选VR和MIP,而对于结石、肿瘤等疾病需密切结合横断位、CPR和VR技术,以便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诊断和分期[10-12]。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泌尿系统论文篇11

2.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的CT检查均采用GE螺旋CT机,64层,所有病灶均行直接增强扫描.对比剂用优维显,剂量1.5ml/kg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速率3ml/s。

3.评价指标

分析CT征象及病理结果。肾癌分期标准:I期:肿瘤局限于肾膜内;Ⅱ期:肿瘤侵犯超过了肾膜但仍被局限在肾筋膜内;Ⅲa期:肿瘤侵犯下腔或者是肾静脉;Ⅲb期:区域淋巴结内发生了肿瘤转移;Ⅲc期:肿瘤在侵犯腔或者是肾静脉的同时有明显的区域淋巴结转移;Ⅳ期:肿瘤侵犯临近组织器官,或者是肿瘤发生了远处转移。肾盂癌分期标准:I期:肿瘤范围仅仅局限于肾盂肾盏内部;Ⅱ期:肿瘤局限于肾盂肾盏内部,但对周围肾盂输尿管肌层也有侵犯;Ⅲ期:肿瘤侵犯肾实质及肾周围组织液;Ⅳ期:已经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者是远处转移。膀胱癌分期标准:T1期:膀胱内可见到明显肿块,但是膀胱内壁无明显增厚,仍然光滑;T2期:膀胱内壁出现了一定程度增厚,但无明显僵硬感;T3a期:膀胱内壁既僵硬又增厚,但是其外缘仍然光滑;T3b期:膀胱内壁既僵硬又增厚,同时在其周围脂肪层中出现了软组织密度影;T4期:盆腔淋巴结出现肿瘤细胞转移,同时侵犯临近器官。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肾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肾癌CT扫描密度上增强后,中轻度以上显著强化者72例(92.3%),中度以下强化者6例(7.7%)。在CT分型上,局限外凸、局限浸润、弥漫性浸润的例数分别为55例(70.5%)、16例(20.5%)和7例(9.0%)。CT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1.0%,手术后病理分期与CT分期呈正相关。

2.肾盂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肾盂癌CT扫描检查中,病灶的强化程度呈现为明显的不一致。肾盂癌的CT分型显示局限肾盂型、广泛浸润肾实质型、肾盂壁增厚积水型分别为20例(57.1%)、10例(28.6%)和5例(14.3%)。CT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为71.4%。3.膀胱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膀胱癌患者中,CT增强后扫描病灶中呈现为均匀强化者70例(88.6%),非均匀强化者9例(11.4%),CT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8.6%,手术后病理分期与CT分期呈正相关。

泌尿系统论文篇12

1.2菌株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尿液标本按微生物真菌常规方法分离培养,选用科玛嘉CHROMagarCandidaTM显色培养基。真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用API20CAUX板条和ATBFUNGUS3药敏试剂条进行检测,方法和结果判断均按试剂操作说明。质控菌株为白念珠菌ATCC90028,购自江苏省临床检验中心。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WHONET5.6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念珠菌分布构成情况

泌尿道标本共分离出念珠菌112株。

2.2主要念珠菌对5种抗菌药物敏感率情况

泌尿道分离出的主要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如下。

3讨论

多数真菌感染均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机体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调造成身体内环境平衡失衡,造成真菌感染,形成二次感染,甚至终未感染,近来真菌感染率不降反升,耐药现象也多有报道[2],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天然耐药,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常不敏感,而氟康唑是临床经验用药首选药物,因此,将念珠菌鉴定到种的水平,对临床抗真菌感染治疗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为了有效控制多重耐药性细菌引起的感染,新的、高效的广谱抗生素较多地应用于临床,由真菌引起的临床感染也随之增加,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耐药性,不同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的白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3]。本结果显示,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伏立康唑敏感率均大于90%,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的敏感率相对较低,并仍有降低趋势。氟胞嘧啶是一种抑菌剂,单独使用易产生耐药性,一般与两性霉素联用;三唑类药物使用方便,不良反应较轻,吸收好,应用广泛,易产生耐药;两性霉素是治疗真菌严重感染首选,但与人类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导致不良反应,有较强的肾毒性,这就限制了它在临床的使用[4]。

泌尿系统论文篇13

本次调查的10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在2013年2月~2014年5月进行CT扫描的疑似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其中男69例,女31例,年龄24~54岁,平均年龄35.8岁,通过随机分组模式,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50例)和乙组(50例),其中甲组进行常规剂量CT扫描,男28例,女22例,年龄24~50岁,平均年龄34.5岁,乙组为低剂量CT扫描,男30例,女20例,年龄26~54岁,平均年龄36.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上述的100例患者均患有长期的腰痛、血尿现象。

1.2方法

CT扫描所采用的仪器为Siemens16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范围为从肾脏上部开始进行扫描,直到膀胱、输尿管等部位,两组进行扫描时,采用两种不同的剂量进行扫描,即甲组剂量为常规剂量150mA,乙组剂量为低剂量50mA,在进行扫描前,要保证患者身上无任何杂物,同时患者在进行扫描时,要适当减少呼吸,以保证整个扫描过程不受呼吸的干扰而产生错误的检查数据[5,6]。

1.3疗效判断标准

主要观察泌尿系统结石的大小、形状、数量以及具体的类型,同时检查结石周边有无变形,输尿管有无阻塞,通过对扫描所成的图像进行判断,大致可分为三个等级,即优、良、差,优为图像成像清晰,结石情况显示明显,符合诊断需求,良为图像成像一般,结石情况显示较为明显,符合诊断要求,差为图像成像不清晰,整体成像质量差,不符合诊断要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参与扫描的100例疑似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中,通过常规扫描确诊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45例,通过低剂量扫描确诊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44例,整个扫描中存在漏诊误诊现象,但两组诊断准确集结基本相同(P>0.05)。常规剂量扫描中所确诊的45例患者中,共发现结石70个,位于肾脏部位21个,输尿管部位49个,其中包括上部14个,中部20个,下部15个,低剂量扫描中确诊的44例患者中,共发现结石64个,位于肾脏部位14个,输尿管部位50个,其中包括上部17个,中部14个,下部19个。就扫描成像结果来看,甲组成像优的40例,良的10例,无差成像。乙组成像优的25例,良好的25例,无差成像。两组在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