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习惯培养实用13篇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篇1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目前在初中学生中较普遍地存在着不良的学习习惯,特别在数学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多。一部分学生是不会学,他们看上去很认真,笔记记得密密麻麻,生怕漏掉什么,练习也一本一本地做了很多,但是收效甚微,以至最终丧失信心。

实践证明,他们就是因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问题。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等基本的学习习惯。每一个学困生,都有其困难的理由,有外在的原因,也有内在的原因,但是往往是因为习惯上存在缺陷。因此,推动学生数学学习,就要在改变学生原有数学学习方式与习惯上下功夫。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成为我们改变困境的一个突破口。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必要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道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从学校教育的实际看,如果教学失去有效性,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同样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也不能适应与时俱进的社会,终将被社会所淘汰。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如果不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非常不利。从我们实际教育工作看,尽管不少教师任劳任怨,辛勤耕耘,可是没有培养起下一代良好的个体素质,学生只会“死学”,而最终导致“学死”。学生有了知识没有实践,或者不会实践,甚至有的学生只有在教师督促下才能学,自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会学。这些弊端的存在,从小的方面讲,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从大的方面讲,对提高民族素质无益。

从社会的需求来看,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和知识激增速度也随之加快,学习越来越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初中教育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这些知识的浓厚的兴趣和进一步吸取新知识的持续发展的愿望,并取得一定的思维方法,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而形成具有勇于创新的能力和品质,是面临知识经济挑战,把我国建成世界强国的一项奠基工程。而良好学习习惯正是实现这一工程的必要手段。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他成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处处表现,好的方法才能时时运用。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抓好的基本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山区里有一对父子,以打柴为生,每天上午父亲赶着马车拉着柴禾到城里去卖。在去城里的路上有一个急转弯,每当快到这里时,坐在车后的孩子就大声地提醒父亲说:“爹,该拐弯了”。他父亲一拉缰绳,一举鞭子,牲口就很快拐弯了。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他父亲生病不能赶车,他只好赶着马车去城里卖柴并给父亲买药治病。当走到这个急转弯时,他再喊吆喝,马就是不拐弯。这时他突然想起喊道:“爹,该拐弯了”。马很快就拐弯了。这就是动物也会形成“习惯”。动物尚且“习惯成自然”,何况人呢。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养成某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1. 认真预习的习惯

“学贵自悟”,有目的的预习读书是学好数学的良好开端。教学中常可以看到,自觉进行了预习的同学,上课就积极主动,认真听讲,对新知识接受快,学习效率就高,没有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没有一个概略的了解,学习效率当然很低。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不能预习或预习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看不到预习对听课带来的好处,更看不到预习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学能力,他们害怕磨刀会误砍柴工,不如等到上课听老师讲就行了。二是对初中学习的特点认识不足,依赖性强。有的同学认为上小学时自己的成绩很好,可到了初中,感觉很吃力,有时花了好多时间,效果也不明显,成绩老上不来,心里着急,不知怎么办。这类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小学的学习方法已不能适应初中学习,没能及时调整,仍像在小学一样依赖于教师、等待着教师给予帮助,不知道初中的学习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而不能自觉主动去预习。三是对数学不感兴趣,过去数学成绩差,不想学,因而对数学学习无激情,更谈不上课前预习。四是缺乏指导和训练,缺少方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比如精心设计预习提纲,使大多数学生细读之后就能理解,从中培养学生掌握如何分析定义、定理中的关键字、词、句以及与旧知识的联系。建立适当的检查职责,书写简明的读书笔记等,对检查中有知识缺漏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使之一起前进。对预习的指导还必须与心理辅导相结合,才能克服上述不良因素的影响,有效地调动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 专心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作为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熟悉教学内容,以新课标为准绳,潜心研究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要站在全体学生的立场上,权衡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单位课节的重点与关键,恰到好处地指导学生。

首先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针对初中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事易受感情支配,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充分利用上新课前的几分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将新知识转化成一些有趣的问题,即创设问题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急于解决问题,从而顺利地展开新课的教学。

其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听课效率。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专心听讲,将学生的努力和教师讲课过程紧密联系起来。要培养学生学会听,学会注意听教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注意听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的方法和过程;注意听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注意听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小结。

再次是指导学生认真思考勤摘笔记,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中学数学概念繁多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初中学生必须重视培养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教材中最精华的东西和听课中自己头脑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随意性强,做笔记可给予“动”的机会,约束精力的分散,是一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在刚开始时,课堂上要给学生明确提出哪些需要记,哪些可不记,并要留有适当时间让学生抄写,防止学生因做笔记而影响听课。

3. 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

数学作业是巩固数学知识,激发数学兴趣,训练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许多学生视作业为负担,课后只凭着课堂上的印象匆忙作答,作业字迹潦草,马虎粗心,解法单一,格式不规范,甚至抄袭,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做作业的目的性,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一般地,良好的作业习惯应包括:(1)要养成做作业前看书的习惯。做作业前要认真阅读复习课文,观察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要明确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功”。(2)养成审题的习惯。在强调学生作业时要认真审题的同时,我在讲例题时,经常有意识地先问学生题目是什么题型,它有什么条件,有哪些特点等,作为审题的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3)要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经常对学生阐明做作业的意义,教育学生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若有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完成或遇到难题不会做时,宁可以后抽时间补做,切不可为了应付任务而去抄袭。(4)规范作业的习惯。规范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作业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但要求按时完成,还应要求像例题那样规范。通过订正、指导,逐步养成规范作业的习惯。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篇2

二、必须培养学生大胆说英语的习惯

作为一种沟通与交流的工具,英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因此,在培养初中初始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时,我们就必须先培养学生大胆说英语的习惯。目前,很多学生不愿意张口说英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发音不标准。学生不能够掌握正确的单词发音,当其说错某一个单词后,往往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使自己陷入窘境,因此,为了避免这一情况而不说英语。第二,没有合适的使用环境。众所周知,如果能够进入到英语的语言环境中,那么一个人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能够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并学会如何使用英语。而对于初中学校来说,还不能够实现这一点,这就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没有使用英语的环境。

在了解学生形成开口说英语的学习习惯的阻碍因素之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全面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学习习惯:首现,要积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鼓励,积极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表达想要表达的思想,在学生展现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时,我们必须抛弃个人情感的影响,增加表扬、合理批评。其次,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最大限度帮助学生构建英语使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形成张口说英语的学习习惯。

三、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根据现行的教学大纲以及素质教育相关要求,对于初中初始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必须要开展严格的书写教学,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具备能够正确、熟练且端庄地书写英语字母、单词以及句子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就必须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首先,强化基础。对于初中初始年级的学生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培养学生书写习惯时,我们就必须注重基础、强化基础,即,要让学生写好26个字母的大小写。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以板书的形式,将字母的正确笔画书写顺序传递给学生,以此来规范学生的笔画书写顺序。其次,合理的使用英语字帖。英语字帖能够帮助学生美化自己的字体,使其更好地掌握英语书写的形式,在开展英语书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购买英语字帖亦可以自己制作字帖(教师在学生的练习本上书写正确且美观的单词或字母,让学生照此练习)。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能够使其正确、熟练且端庄的书写英语字母、单词以及句子,有助于其更好地学习英语。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篇3

(一)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学习行为习惯与人的性格命运的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习惯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二)可以减轻家长、老师的负担。

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让学生自己受益,而且能减轻家长、老师的负担。一个学生如果养成了检查订正作业的习惯,那么不需老师和家长提醒,就会把作业认真地做完。

二、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及问题成因

(一)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现状。

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初中学生普遍学习被动,学习无计划性。很多初中学生上学时常常忘记带学习用具;部分学生缺乏课前预习的习惯,初中学生年龄小,依赖思想严重,缺乏积极思考的习惯,课外阅读能力差。很多学生的学习仅限于课堂学习,课外看电视,迷恋游戏,甚至谈恋爱。有的同学看课外书只是走马观花地看,或者看一些毫无益处的言情、网络小说。

(二)初中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教育是家庭承担社会责任中最重要的一种功能。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家长的一些不良做法往往会对孩子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在学校里,部分教师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心中只有教案,没有学生,对教师的教体现较多,对学生的学重视不够,对教师预设的结果展示较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展示不够,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有的教师教法陈旧,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课堂不够民主、和谐,致使部分学生思维不活跃,发言不积极,未能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书写不规范。

3.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心理上的某些主观原因也会造成其不良的行为习惯。表现在: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不能正确理解相关的道德要求,把违反纪律看做“英雄行为”,把顶撞老师视作“勇敢”,等等;有的学生因为性格上的某些缺陷,如:自私、任性、骄傲等消极的性格特征,导致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培养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措施

(一)意识培养,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向学生透彻地讲述什么是好的习惯,什么是不好的习惯,以及某一习惯的操作方法及其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重要最基础的操作。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动机的支配,都是为了取得对自身有益的好处,没有人乐意做一件对自己没有意义的事情。

(二)明确要求,反复训练,长期坚持。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因此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习惯要求。

1.预习。

2.认真听课。

3.上课主动回答问题。

4.上课记笔记。

5.课后复习。

6.独立、认真完成作业。

(三)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就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老师要严于律己,事先垂范,从“我”做起,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学生按时到校,按时进教室,遵守各种纪律,认真预习、准备,书写规范,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重视学校、社会、家庭的配合。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篇4

不少初一新生,在小学就养成来许多不良习惯。比如:过多地依赖家长辅导、懒于思考、依赖别人、作业做完要家长检查有无错误、与别人对答案、抄袭别人作业、作业做错不订正,作业敷衍潦草、马虎了事等。针对上述情况,要尽可能早地从初一新生入学紧抓不放,对于作业不认真做的,教师要把他叫到办公室个别辅导,要求他规范化、工整化、整洁化,并按要求重做一遍,直至达到要求为止。对于每一个学生都要严格要求,要常抓不懈,不能放过一个学生,要使学生认识到,作业必须认真完成。想马虎了事是过不了关的。对于抄袭别人作业的要耐心地与他们谈心使他们认识到抄袭作业的危害性,并责令他们重做。对于喜欢对答案的同学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养成自觉检查答案的准确性的良好习惯。作业做错的要自觉订正,直至会做为止。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系统工程,教师必须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我们教师要有意识的,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习惯培养,防止和克服不良习惯的形成,对于不良习惯要坚决纠正。

二、

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

学生数学成绩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没有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有些学生上课听不懂课也不复习,也不问,不会就抄。我要求学生课前要预习一节课或两节课内容。把看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待上课弄懂。课后要认真复习,直到掌握为止。我要求学生要养成“先预习,后听课,再复习,后作业”的习惯。按照“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先后顺序进行数学学习,经过多次训练,直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三、

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

数学课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数学素质,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其中阅读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由于历史的原因,学生一直没有读数学书的习惯,只知道怎样解题,解对就行。我把“指导学生阅读,教会学生阅读,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有关数学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的具体做法是:课前泛读,初领其意,课堂精读(上完新课后,教师读课本内容让学生认真听,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再加以解释),课后复习,把握精髓(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复习小结)。培养学生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这样潜移默化,对近年来中考试题中频繁出现的阅读理解题,同学们能得心应手。

四、

培养学生养成作课堂笔记的习惯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上课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记笔记,培养学生记笔记而不是培养学生抄书、抄黑板,而是指导学生记纲要、记精华、记方法、记规律,记要点,记书上没有的,记不懂的地方,记变式练习,记探索创新,记错解分析。

五、

教会学生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许多问题都是由老师提出,学生还未来得及思考,又由老师很快解答。学生惑而不解,缺乏探索求知的能力,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思维的敏捷性就调动不起来,其结果是: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苦。好多学生勉强听懂了,可是到解决具体问题时,又不知如何去做。尽管花了很多时间,收效甚微。基于这种情况,我的具体做法是:

1.利用互逆命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习惯

2.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解题思路

3.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知道它的数学模型是什么?

4.利用变式习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5.利用一题多解,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6.利用图形的折叠、旋转、平移等不同变换,启发学生思维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篇5

1 学习习惯的内涵及其作用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学生会自动地学习。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对学业成绩有着明显的影响,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的组织性和系统性,有效地形成结构化的智力活动和知识结构,从而拥有高质量的学习。从学生心理发展过程来看,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生深刻的影响。在学习早期阶段,如果学习习惯在一定途径下得到顺利发展,并形成个体的一种需要,将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发挥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导致学生在社会结构中位置分化的重要条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现状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老师这样对学生说:“你非常聪明,就是太懒了。”“我讲过的题,你为什么还要做错?”等等。对于上述这些现象,在大多数老师的教学生涯中都或多或少出现过。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比较重要的,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学习有重要的影响;超过80%的学生认为课前、课后、课中都对学习的影响非常深远,值得重视,其中85.32%左右的学生认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85%左右的学生认为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和做好课前准备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有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而我们的学生又做得怎样呢?调查分析显示:认为自己没有课前预习习惯的学生占到了约55%,其中认为自己经常进行课前预习的只占24.77%,约60%的学生是偶尔在家进行课前预习;超过半数的学生预习功课的时间控制在10到30分钟之间,属于比较正常的时间范围,其他学生多数为10分钟内;对课后复习的态度存在较大问题,有55%的学生是做完家庭作业后就不再看书学习。

可见,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不少学生还存在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急需我们去引导和解决。

3 初中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策略

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

3.1注重培养课前认真准备和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课前认真准备的良好习惯。如教科书、笔、课堂作业本、作图工具、草稿本、笔记本等要有序的摆放在课桌上。具体做法是:首先在开学的第一节课给学生交代数学课上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然后在以后的每节上课预备铃响后不急于进入教室,而是站在教室门口环视一下,观察学生是否做好课前准备,待学生准备妥当后再进入教室。

课前预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在预习时,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3.2 培养学生上课听说看想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上课听说看想的良好习惯,具体就是教会学生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会听,是指课堂上,一是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拔、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二是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具体做法是:当我讲完一个知识或一个例题后,专门抽上课开小差的学生起来复述我所讲的内容或解题思路,如果不能复述,就抽一名上课专心的学生来复述,然后再让他复述一遍。另外也可就一些较为简单的例题进行口述解答,然后叫学生自己独立写出解答的详细过程。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具体做法是:当我讲完一个重点内容或重点例题或典型几何图形后,将板书在黑板上的内容擦掉,然后叫学生快速地在课堂作业本上写出来或画出来。

会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具体做法: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提问后要及时给予评价,对回答得较好的,敢于发言的要给予鼓励。

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具体做法:一是给学生说的机会,如比较简单的口算练习、一些重点的定义等问题让后进生说,难点的让中等生说,当他们不能说的时候,就让优生说,然后再让他们说;二是鼓励学生要说,哪怕是说得不对,都要就其某一优点给予表扬;三是要多叫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来说。

3.3 认真复习的习惯

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竞赛制度,每天每人都有记载,然后进行阶段性的奖励和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学生进行复习,又增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趣,而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效果比批评和职责效果好得多。

3.4 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篇6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中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做作业前不复习,效果不佳;边做边玩,错误多,拖拖拉拉;自习目标不明确,东翻西看,浪费时间;马虎、粗心、毛躁,在作业和考试中,把简单容易的、有能力做对的题做错;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不良习惯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很有必要。

一、良好习惯养成,从初一新生抓起

不少初一新生,在小学就养成来许多不良习惯。比如:过多地依赖家长辅导、懒于思考、依赖别人、作业做完要家长检查有无错误、与别人对答案、抄袭别人作业、作业做错不订正,作业敷衍潦草、马虎了事等。针对上述情况,要尽可能早地从初一新生入学紧抓不放,对于作业不认真做的,教师要把他叫到办公室个别辅导,要求他规范化、工整化、整洁化,并按要求重做一遍,直至达到要求为止。对于每一个学生都要严格要求,要常抓不懈,不能放过一个学生,要使学生认识到,作业必须认真完成。想马虎了事是过不了关的。对于抄袭别人作业的要耐心地与他们谈心使他们认识到抄袭作业的危害性,并责令他们重做。对于喜欢对答案的同学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养成自觉检查答案的准确性的良好习惯。作业做错的要自觉订正,直至会做为止。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系统工程,教师必须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我们教师要有意识的,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习惯培养,防止和克服不良习惯的形成,对于不良习惯要坚决纠正。

二、善于求异和质疑问难的习惯

中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好问。对于这种好问的积极性,一定要很好地保护和发展。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特别是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进行鼓励和表扬;另外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编题练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独立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经过长期培养,可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具体内容是:①独立地思考问题,自己肯从书中、演示中或从分析自己的错例中寻找问题答案,不畏困难,积极思考。②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③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能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墨守陈规,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寻求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纠正懒于思考,事事依赖老师、家长、同学或单纯靠记忆、模仿、照搬等习惯思维的不良习惯。

三、培养学生数学预习的习惯

学习每一节数学知识时,要求学生预习必须做到:1、要妥善安排时间;2、要明确任务,预习的总任务是感知材料,初步理解新课内容;3、要看、思、做结合。用笔勾画出书中重要内容,动手做课后练习,遇可疑的问题要做好记录;4、预习前教师要布置预习提纲,预习提纲不宜多,要少而精。

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采用“提纲导向、抓住两点、知识迁移、记录疑点等方法。

1、提纲导向。课前给学生提供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自学,任务明确,目标清楚。

如:初三《代数》二次函数,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将y=ax2 ;y=ax2+k;y=a(x-h)2 ;y=a(x-h) 2+k;y=ax2+bx+c五个函数表达式列成表格。从定义、图像、性质等三个方面分析对比,指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又如:初三圆周角,我布置了以下三道题让学生预习,a. 怎样定义圆周角?对比圆心角的的定义,两者有何区别;b. 圆周角的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c. 圆周角的定理有几个推论,这些推论怎样证明?

2、抓住“两点”。在通读教材和对教材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自学,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3、知识迁移。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使相关的旧知识“升华”,用于解决新问题,从而实现知识迁移。

4、记录疑点。把预习中尚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带着问题听课,就可把课堂上的主要精力用在“刀刃”上。

四、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

上课做笔记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的板书进行抄写,而是要求学生对听课中得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它包括教师的思维方法和学生本人思考的过程和成果以及所存在的疑难。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做笔记的过程是语言操作过程,也是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做笔记还能使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学习效率更高。如讲解例题:已知ABC中,AB=AC=5,BC=8,求ABC的内心和外心之间的距离。经过分析得知,内心、外心都在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有一位学生及时将这发现的结论记在笔记本上,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将心得记在笔记本上。其他同学都模仿他,将结论记在笔记本上。这样便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用课内督促、课外检查的办法培养学生这一习惯。其中还需要教师经常性地讲评和个别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就能习以为常。

五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认真观察的习惯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篇7

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初中生正处在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从七年级学生抓起,在各种数学学习活动中关注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阅读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从七年级开始就应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树立起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思想。但大多数学生觉得数学课本没什么可读的,也不太会读,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的指导和循序渐进的培养。有效地阅读课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做起:

1.课前预习,初步感知

“学贵自悟”,有目的的预习读书是学好数学的良好开端。七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使预习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书,看不出问题和疑点,也没什么收获。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有效率的预习。比如,精心设计预习提纲,预习提纲应尽可能浅显易懂,使大多数学生细读之后就能理解,也可根据本节内容设置一些典型问题,围绕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大胆地质疑,从而达到预习的目的。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到先粗略地浏览数学课本的有关内容,对基本内容有个初步的感知,然后再对重要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认真地去听讲,在预习中不断养成边读、边想、边划、边算的习惯。

2.课堂精读,加深理解

有些人认为,数学课堂主要以知识的理解、应用为主,会做题就行了,不需要看书,特别是现在信息化的课堂,课件代替了一切,一节课下来,学生甚至不需要翻书,也没有机会看书。我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了课本这个根本,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精读,准确把握每节课的重点与关键,恰到好处地指导学生精读重点内容,在读书中悟出知识要点,做到读有所获。

3.课后复读,归纳总结

我平时要求学生课后结合课堂教学,重温教材的主要内容,在做作业之前看一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研究一下例题的解题过程和分析方法,然后再去做作业,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他们良好的复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听讲是学校学习的根本。由于一个班学生人数较多且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上应组织学生积极地、专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分神、不做小动作、不做一切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该练则练,该讨论则讨论,该动手实验,则动手实验,该回答则回答。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学会听课对初中生学习尤为重要,在听课的习惯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思、记的习惯。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应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2)听知识的引入及知识的发生及形成过程;(3)听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尤其是学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的思路和数学方法的渗透;(5)听课堂小结。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防止“填鸭式”“满堂灌”,掌握最佳的讲授时机,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应该紧跟随老师的思路而进行思维活动。如果在课堂上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课,而不思考老师讲授的内容,不理解这些内容,那么老师的声音就会变成催眠曲,使学生慢慢进入瞌睡状态。所以学生不积极思维,就发挥不了其主体作用。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和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本质和核心,会思考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记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地记笔记,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以记代替听和思,因此,学生在记笔记时要注意:(1)记笔记应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点,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三、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做作业的目的性,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良好的作业习惯应包括:

1.做作业前看书的习惯

做作业前重温一遍课文,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性质、法则等,然后认真观察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科书,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和解题的思维方法,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格式,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字迹要清晰。

2.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

有些学生急于完成作业,往往不认真读题、审题就匆匆作答,结果导致做错或者根本做不出来,回头再读题,才发现丢了关键性的条件,既浪费时间又徒劳无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这种示范:比如在提问时,先让学生大声地读一遍题目再回答,以示读题的重要性,在讲例题时,经常有意识地先问学生题目是什么题型,它有哪些条件,有哪些特点等,作为审题的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

3.独立作业的习惯

要经常对学生阐明做作业的意义,教育学生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若有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完成或遇到难题不会做时,宁可以后抽时间补做,切不可为了应付而去抄袭。

4.规范作业的习惯

规范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作业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仅要求按时完成,还应要求像例题那样规范书写。通过订正、指导,逐步养成规范作业的习惯。

5.解题后回顾与检查的习惯

解题后的回顾与检查,一是检验结果,主要是检查结果是否正确无误,推理是否有理有据,条理是否清晰,解答是否全面详尽。二是对解题的数学思想和基本方法进行反思,力求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培养学生准确说理的习惯

数学语言习惯的培养,直接影响到数学质量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要反复练习、强调,注意培养学生以下习惯:

1.准确表述数学概念的习惯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而准确表述数学概念,既是正确理解数学的体现,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数学概念,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防止并纠正概念表述中的一些常见错误:诸如混淆不同概念、减少内涵、偷换条件、以偏概全等。

2.正确使用数学符号的习惯

数学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数学符号就是数学的语言。正确使用数学符号,不仅可以正确表示数学概念,也可正确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初中起始教学中就应注重数学的符号应用,并有意培养学生把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的习惯。

3.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言必有据的习惯

培养学生语言准确的习惯,贵在坚持,难在不懈。教师既要严于律己,更要严于待生。课堂上要仔细听清学生答问,并从中发现不严密之处,及时说服并予以纠正,做到有错必纠,有洞必堵,还要有所预见,防患于未然。备课时、讲课中要尽量预见学生思维的“易混点”,有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辨析,避免应用时出错,或者故意设置思维障碍,引导学生“上当受骗”,吃堑长智,从反面告诫学生、提醒学生,往往比教师单纯的正面强调更有效、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五、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习惯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但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提出问题是创新的源泉。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释疑、解惑。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特别是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1)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2)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能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墨守成规,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培根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伴随、影响着每一个人,并在人生道路上显示出巨大的力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自主学习习惯的要求。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篇8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

受填鸭式教学方式的严重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之间普遍存着学习目的不明,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情况。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跟着学什么,严重缺乏自主学习和反思的精神,不能够挖掘出自身的学习潜力,致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我们所谓的“差生”,学习成绩之所以落后,多因未能适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逐渐落后于人,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疲乏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动机,逃避学习、反感学习。综观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抄袭作业的现象,尤其是抄袭数学作业的现象,便不难推断出许多学生在数学方面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稍有疏忽便易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上脱节,对学习新的更深层次的知识感到吃力,继而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习惯的重大意义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理论繁复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想要真正学好数学无异于痴人说梦。初中数学是从算术到代数的分水岭,这也正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大好时机。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巩固、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利于学生今后广泛学习与吸收其他学科知识,全方位提升自我。可以说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

三、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习惯的策略

1.营造民主学习氛围,唤醒自主学习意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交流、共促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皆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创造教学上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勇于、乐于思考与讨论问题,敢于发出质疑,不盲从老师。教师应关注与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不只是知识方面的,还可以是态度、情感、兴趣、需要、价值观、生活经验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增进师生双方各方面的熟悉与了解程度,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友好互动、双向沟通、优势互补。

2.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强不易理解的学科,繁多的定义、定理和公式常常令学生感到十分头疼,教授这些知识的过程也令人感到十分枯燥。因此,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一些自主探究活动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与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内隐的学习潜能,由亲身体验收获知识,感受到独特的成功的心理体验,并在探究实践当中慢慢对这门学科产生积极与持久的学习兴趣,支持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这门学科。

3.突出课前预习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准备教授新的内容时,应引导与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通过预习不仅能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初步了解,查漏补缺,这样做足准备在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除了鼓励学生预习,教师还应下功夫在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考查上,可向学生征求相关意见或者通过讨论提前为学生指定预习内容及目标,和学生约定检查规则,定期检查,以督促学生真正落实预习事项,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如是说过。自主学习习惯是开启数学这座巨大矿藏的密匙,锻造这把密匙需要每一位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我们将探索不止,期待早日将这把密匙交送到每一位求知若渴的学子手中。

参考文献:

[1]魏言静.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高数学教学实效[J].考试(中考教师).2010(7).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篇9

3 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作业习惯;认真审题,仔细解答的习惯;复查验算的习惯;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画图都要规范的习惯。

4 善于质疑和创新的思维习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篇10

1、学生不良习惯的原因分析。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归因分析研究:

(1)学生自身因素。现在的初中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懒惰,怕吃苦、不爱动手动脑,没有平时的点滴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肯定难以形成.

(2)学校教师方面的因素。青少年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由于青少年身心都处于快速变化的阶段,自制能力不够,做事常不能持之以恒,需要教师经常旁敲侧击地进行跟进、督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有相当一部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是知识教育重于方法与能力教育,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的指导跟进督促不足是造成良好学习习惯难以形成的一个重好原因.

(3)家庭因素。现在农村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家里的学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居住在亲戚朋友监管。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等也由于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低,对孩子教育缺乏应有的知识,通常把重点放在“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上,对于孩子的学习通常是不过问,顺其自然,长此以往,随着问题的日积月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丧失,因此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较城里学生差。

二、培养良好学习惯的重要性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不夸张地说,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人的一生。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 。

三、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容。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有观察思考方面的良好习惯、时间安排方面的良好习惯、课前预习方面的良好习惯、课堂听讲方面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和课外阅读方面的良好习惯、总结归纳系统复习方面的良好习惯。。。。。。下面就如何培养农村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逐一进行介绍。

1、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1)观察周围事物,以发现它们共通性与差异性

(2)观察老师在课堂讲课中一言一行、轻重缓急的观察以便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重点。

(3) 在平常的练习中观察、发现知识间的规律与联系以便更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与体系等等。

(4)在观察中认真思考,边观察边思考。

2、养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惜时如金,讲究效率的习惯.

(1)学会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天、周、月、学期计划).

(2)做事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有先后次序之分.

(3)学习时应专心致志、力争一次性做好、讲求质量与效率.

3、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1)通过看注释等、读课文,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熟悉生词和词组。

(2)细读课文,初步掌握大意。

(3)了解新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4)理出内容和知识等方面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5)利用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养成正确又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

(1)听的习惯。---“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眼到是指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是指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是指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是指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 耳、眼、脑、手、口齐用,做到侧耳静听,以目助听,以思导听,以写促听。做到边看边听,边思边听,边记边听,专一聆听。①一边听,一边看,以听为主,以看促听。听老师对课文的分析,听老师的提问,听老师的总结等;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挂图,看老师的演示等。老师的板书是整堂课的要点,它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或短句将知识要点写在板书上。②边听边思考、边理解、边记忆。一般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老师讲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师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何异同……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③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人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④听课必须记笔记,借助符号帮助自己记录,以利长期记忆。如重点语句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只要自己懂得、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⑤积极参与,积极举手发言。

(2)说的习惯。①准确把握“说“的状态、注意说话的仪表仪态。②确定话题。③清晰的思路:说谁?说什么?怎么说?都是说话之前应该想好的,有条理、有重点。④注意语速、语调。生动,有感情。⑤注意说话的词语规范,一是说话时应该尽力避免使用方言词汇;二是尽力避免使用不规范的词语。⑥紧扣话题,言简意赅。

(3)大声朗读、背诵的习惯。①读书坐姿端正,书本与眼睛的距离适度为30~35厘米。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正确,就是读文章时,要读准字音,要用普通话语音朗读,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拉腔唱读,按照标点符号掌握停顿的位置和停顿时间的长短。

流利就是读得自然、流畅、有适当的速度,区别各部分间的轻重缓急。

最重要的还是要读得有感情。首先在朗读时,对每一句话里的关键字、词或短语,都要读重音影响我们情绪的字、词或短语,要读重音。特别要注意具有鲜明形象的形容词、比喻词以及重叠词等更要读重音。其次,注意停顿。

朗读时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应根据标点符号而定。逗号停一拍,分号和冒号停两拍,句号停三拍,删节号或段落结束停四拍。但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显示某一语气,停顿的时间可以变化,

朗读时还要注意语调。语调就是通常所说的腔调,也就是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

③应背诵一些精彩的段落与词语。

(4)写的习惯。①书写姿势正确,格式、词距、标点规范。②书写工整, 字迹清楚,作业整洁,卷面整洁,格式正确。

5、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和认真思考的习惯。---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做好笔记,努力做到当堂理解、记忆。

(1)做好课前准备:预备铃一响,马上进教室,书本放好,安静端正坐好.

(2)上课要集中注意力。

(3)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踊跃发言。①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看老师演示、板书和表情、动作,仔细想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讲解的内容,认真做好笔记。②可以尝试在老师没有作出判断、结论之前,自己试作判断、试下结论。看看自己想的与老师讲的是否一致。找出对与不对的原因。。③注意听同学们的发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加课堂上的讨论活动。④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演示、读书、写作业等任务。⑤要力求当堂理解。⑥要抓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和学科特点的关键。

6、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检查、自我改错的习惯.

(1)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

(2)先复习后做作业、先审题后作答。

(3)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不懂的一定多方求证弄懂。

(4)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能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墨守陈规,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寻求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5)书写工整, 字迹清楚,作业整洁,卷面整洁,格式正确。

(6)作业做完后还应仔细检查.对自己没有100%把握的题重点检查. 7)、注意教师的批改,及时找出错误原因订正错误。

7、养成练后反思、课后复习、单元总结的习惯.

(1)练后反思: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①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②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③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④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⑤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2)课后复习,把握每课知识要点、重点。①重温课本,理清脉络。②归纳整理,把握重点。③比较异同,抓住关键.④遇到问题,主动请教。⑤认真实践,力求熟练。

(3)单元总结:每一单元学完后,要利用列提纲、绘图表等手段,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整理,拉知识线索,提纲契领,将知识浓缩,比较记忆. 每次考完后,都要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整理错题集找出缺漏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二)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应坚持的原则

(1)教师主引导、督促,学生主反复强化训练。由于农村学生特殊的环境导致了他们获得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信息较少,在学习过程中又得不到他(她)们家长的及时指导,对于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知之较少,因此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借鉴、分析、总结、归纳出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技巧,然后向学生介绍,传授给学生,再由学生进行反复强化训练,消化运用。

(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原则。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不懈,教师也要经常督促,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

(3)坚持共性与个体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学习方法、习惯有共通性的东西,但也因人而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还应结合个体差异区别对待。

2、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由教师将学习方法习惯的知识内容融合于每堂课的内容中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试范,课堂上引导。

(2)对于已经传授的方法习惯教师要在日常中随时指导、督促、检查。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篇11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首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上课伊始,我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三、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见,自古以来,教育家们都非常重视知识的巩固。因此,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或别处获得新知识后,一定要复习。通过复习,旧东西能有新理解,理解不深的东西可以加深理解,零散的东西会变得系统。教师可以抓住作业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两个主要环节,对已学知识复习巩固。教学中重视作业的布置、检查、批改与讲评等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让学生在思考和练习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技巧。

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穷的人。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很重要,世界上许多成果就是思考的结晶。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勤于动脑、遇到问题先认真想一想的习惯,同时,教师还要善于通过教材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此外,对于那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退缩,或向教师、父母寻求答案的学生,不要代他们解答难题,而要用坚定的眼神鼓励他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他敢攻克困难。

五、培养学生养成勇于提问的良好习惯

学问学问,有学必问。在学习中,疑问多是学习深入的表现,疑问少甚至无疑问则是学习肤浅的表现。设疑是提高数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勇于设疑、提问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应大力表扬,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此外,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幼稚的问题,不应埋怨他们什么都不懂,更不能斥责,要鼓励他们提出什么地方不懂,积极启发他们,帮助他们动脑筋,弄清楚疑问。

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我从一年级起,就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同时还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建立解题的基本程序,如审题――列式――计算――验算――作答等,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

七、培养学生多读课外书的良好习惯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篇1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36

《初中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初中,使学生学好美术,培养其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美术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初中美术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美术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美术知识。下面就谈谈在教学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地学习美术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

一、目前初中生学习美术的现状分析

目前,初中生在美术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学习美术的习惯相当不好,具体表现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或者有的学生请同学代替自己完成美术作业。甚至有的学生干脆就没有作业,问他们的时候,有时候连人都找不见,即使找见人了也无法让他们认认真真地完成美术作业。经常性的交不全作业,是目前美术这门课所面临的困境。有些学生在小学时就从来没有规规矩矩地上过一节课的美术课,都是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教师从来也没有讲解过相关的美术知识,这样导致学生心里就没有美术是一门课的概念,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不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因此,在培养学生美术学习习惯方面,任务非常紧迫和艰巨。

二、培养学生美术作业善于临摹的习惯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临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临摹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美观念是否正确。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临摹不像的原因不是不会临摹和从审美的角度去分析原作品,只是不假思索地拿来就临摹,画到那里就到哪里。如在物体的空间方位的临摹上,有的学生是把临摹的方向看错,本来是光从左上方投下来,学生是从正西方向照射过来,他原作的画面肢解得面目全非。所以,在学生临摹原作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仔细看图,初步了解原图的基本构架。看图是了解原作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临摹能力的开始。其次,教师应让学生仔细推敲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准确理解原图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临摹,完成自己的作业。在临摹一些复杂的作品时,我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动笔,而是想一想是不是有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彻底明白原作意图的地方,这样既提高了临摹的速度,又提高了学生美术临摹的准确性。通过这样的美术作业训练,可以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临摹习惯。

三、培养学生美术课上会听的好习惯

对于美术课来说,让学生了解怎么去观察原作。原作的构图思路,着色的方法,中西方人物表现方式的不同,以及中国画中如何表现西洋画的透视变化规律,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之处等这些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不给学生讲清楚这些知识,学生是很难理解每一幅名画的神韵美的。这样,学生对画的理解就不能渗入到画中,而是浮于表面现象,就会使学生养成一知半解的习惯。所以,教师在美术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这是学习美术的关键一步。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很多学生对教师讲的理论知识不屑一顾,教师还没有讲解明白画画的原理,他们就挥毫在那里画起来了。如果要想让学生学好美术,上课认真听讲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对此,美术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来。

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美术作业的习惯

美术作业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美术作业习惯应该包括对美术作业的态度及独立完成等。学生解决美术作业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美术问题的分析与理解,还体现在对美术问题的反复实践研究等方面。在平时的美术作业中,教师应对一些画面凌乱的学生先进行提醒,让他们独立思考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自己提出解决的方法来。有的时候,教师还不能过于相信学生的纠错能力,而要通过美术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尤其是美术作业,不像其他课程,答案是可以复制的,美术作业谁的就是谁的,别人无法代替完成的。

总之,学习美术的能力和习惯只能在学习生活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使自己的教学改革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美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篇13

那么,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入轨道。”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每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后,宜总结此体裁课文应掌握的各种知识点,以后在教授这种体裁的课文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大胆领着学生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当前许多学校存在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重成绩轻能力,令学生作业越减越重的不良现象。我们教师应深思深省,自觉推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师更应自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①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佳作除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外,中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千字文。向学生提出目标:初中三年,阅读中外的名著20本,阅读千字文200篇。②养成每天做阅读记录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后,把佳作的作者、梗概等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种自我约促,也是一种知识积累。总之,初中生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过程中,都应养成自觉摘抄、作读书笔记等积累知识的习惯。

二、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读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

三、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具体应抓三方面的工作:

1、在静态语境中练基本功。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自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是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2、把课上活,促进交谈。学生在静态语境中的说话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当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更多的将是动态的交际语境。因此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初中生对动态语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初中生这种适应能力,要求语文教师必需把课上活,要为各种形式的交谈创造有利条件:①创建“对话、答问、讨论”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机智诱导下,捉住机会,利用更多的动态交流语境,积极练口。②围绕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钻进去,跳进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说起来,争起来,辩起来。做到这些,语文课才能活起来。③教师要及时发现说、争辩活动中,那些有新意、有创见、高水平的发言,并及时鼓励创新的见解,激励争辩双方,进而让学生形成一种敢说、爱说、会说的风气。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