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设计实用13篇

科技的设计
科技的设计篇1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科技馆的发展方向、科技馆建设中展示设计的各阶段工作内容。文章指出,科技馆的展示设计主要包括展示主题与内容、展项与展品、展示空间等方面的设计,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设计,整体设计分为方案设计、概念设计、深化设计和施工设计等四个阶段。

[关键词] 展示设计 方案 科技馆

展览教育是科技馆最主要的功能和最核心的内容,展示面积在整个科技馆的建筑面积中占60%以上[1]。为此,在科技馆建设过程中,展示设计尤其重要,决定着科技馆的发展方向。科技馆的展示设计与一般公共展示设计的区别在于它的系统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展示的主题与内容设计,也就是内容设计;

②展项与展品设计,也就是承载内容的展项展品的形式与方式及其在空间中的关系设计; ③展示空间设计,也就是一般所谓装饰空间或布展设计,但严格地说,把这部分设计称为布展或装饰都有局限性。

上述三个方面的设计虽然涉及不同的设计工种,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由于我国的展示工程比较偏重于传统的博物馆工程,往往把科技馆展项展品认同为博物馆的文物,忽略了内容设计和展项展品的整体性;把展示空间看作为陈列空间,忽略了展示空间的主题性和体验性;把展示设计局限在布展的概念上,对展项展品没有整体理解,没有明确的内容动线发展,故事线的展开。展示被局部化为装饰,没有对主题空间感受与体验的理解,更谈不上内容及其载体与体验空间的一体化。因此,目前大部分科技馆的设计还是分为展品采购和布展设计。这种比较初级的科技馆展示认识不仅制约了科技馆自身的进步,也是当前展示工程把设计与施工分开,把展项展品设计与展示工程分割的原因[2]。

科技馆的展示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其设计是逐步发展的过程,是总体设计的把握与各个局部设计的专业性逐步互动发展的过程。展示设计正是在这种宏微观十分活跃的反馈中逐步完善的。就展示设计自身而言,整个设计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方案设计;概念设计;深化设计;施工设计。每个设计阶段都涉及内容、空间和展项展品三个部分。

1 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又分为展示策划方案、展示设计方案。

1.1 展示策划方案

它是在建筑尚未确定之前的展示策划方案,主要包括:

①明确的展示目标、展示建设的背景、展示服务的对象、展示的规模、投资匡算、展示的定位及先进性目标、展示将实现的功能、展示的基本理念等;

②明确的展示主题,及其对展示内容范畴确定的依据;

③展示内容的基本框架与涉及的基本内容;

④表达内容的基本展品及反映特色的核心展项。

展示策划方案是展示与建筑配合的依据,也是展示对建筑提出的基本要求。建筑设计方案应在展示策划方案确定后方可进行,并对展示策划方案予以充分的理解,满足其功能的需求。 必须指出,一个优秀的科技馆必须实现外展(指广场部分的展示)、内展和建筑的三位一体;一个优秀的科技馆应该有自己的主题或宗旨;一个优秀的设计必须体现这个主题或宗旨。但是在我国很少有科技馆有这样的理念,建筑往往是地标,独立特行;广场是开阔的空间或人流的集散;内展成了展品的分类堆积,没有动线和主题内容完整的思考[2]。

因此,现代科技馆的策划方案提出主题内容和目标的目的就是要统筹建筑、广场和展示的系统,三个方面共同演绎主题给公众以启示。

1.2 展示设计方案

它是在建筑确定之后的展示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展区平面划分与游客动线;游客参观体验概要;展区效果示意图;展示内容资料文本;核心展项描述及效果示意图;主要展项展品描述;展项展品的总体分析;展示的基本人流分析;造价估算。

2 展示概念设计

展示概念设计也叫初步设计,其工作内容包括:建筑分析图;平面布局图及说明;展区的分主题与主要内容;展区空间环境描述及效果图;展区平面图与人流动线图;展区展项布置图;展示三维导航影片;展项展品清单,包括名称、主要内容、表现手段和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主要展项展品的效果图与技术原理图;白模型;展项展品总体报价;装饰工程总体报价。 需要特别指出,展示概念设计是总体设计,涉及的专业设计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方向的确定和方式的选择,应由总体设计师牵头,业主单位和设计公司共同完成。

3 展示深化设计

展示深化设计分装饰、展项展品、图文版和影视媒体四个部分进行,其作用是引导装饰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各细分专业的深化设计。

3.1 装饰工程部分

主要包括:

①按最后确定的展项/展品的尺寸大小而调整的总体布置平面图;

②人流动线标识、通道方向示意等;

③展区(包括与原有建筑系统接口的部分)的水、电(包括灯光、动力用电)、空调通风、消防、弱电、AV、灯光的管线配置图,负载计算,管线、灯具设备(含工作灯具和应急灯)规格及推荐供货商及样品(注:仅针对展区,不包括展项展品部分,这部分主要是提供给建筑方作为粗装修的参考);

④防火区分隔图;

⑤展区的平面、立面及剖面图(含最终确定的尺寸大小、材料清单、颜色); ⑥地板、墙面及天花板装修的材料平面图及关键部分立面图;

⑦能反映展区各主要视角的彩色透视效果图;

⑧建议的材料清单,包括名称、规格、性能、尺寸、数量等一切与材料相关的内容。

3.2 展项展品部分

主要包括:大型展项的具体内容;大型展项效果图;大型展项设备与软件集成设计;大型展项表演控制原理图;展项展品的具体知识;展项展品造型及材料设计;展项展品安装位置及外型尺寸;艺术性展项的小稿、效果图与模型等;影视片故事梗概。

3.3 图文版与影视部分

主要包括:图文版清单;图文版文案;每块图文版的平面位置;与图文版安装相关的强弱电布线图;每块图文版的造型设计图(平、立面)及材料说明;典型图文版的平面设计规格;典型图文板的彩色立体草图。

必须强调在深化设计阶段,各种专业设计工种以及施工公司必须介入,研究如何在一定的投资控制水平上与总体设计互动以实现展示效果,这就与当前施工与设计分开的展示工程发生矛盾。因为在招投标之前,在专业施工单位未确定之前,设计方很难与他们进行工艺的深化设

计协调。在建筑工程上,一旦概念设计确定,就可以明确扩初设计,而扩初设计是施工招标的依据。因此科学上讲,在总体设计确定后就要进行施工的招标,深化设计应在专业施工公司确定后并与之合作方可进行。

4 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是展示工程工艺效果的关键,展示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必须按照“谁设计谁施工”的原则进行。所谓“谁设计谁施工”指的是在一个施工的局部,专业施工必须对工艺负责。展示工程不是一家公司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很多专业公司来共同实施。有的项目根据总体设计师的白图施工,由于缺乏工艺细部的思考,造成大量返工现象;有的设计师并不具备具体领域的施工经验,其图纸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由专业施工公司与总体设计师讨论完成施工图是设计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展示工程的质量[2]。一般而言施工图设计也可分为三个部分:

4.1 装饰工程部分

主要包括:

①精确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

②材料表,用表格形式说明展馆各部位(地面、天花、墙面、隔断等)主要装饰材料的名称、型号、规格、颜色等,以及需要交代的特殊做法;

③根据建筑方的粗装修,以及展项设置情况,完成展区的水、空调通风、消防的管线配置详图;

④电气工程(强电部分)施工图,包括系统图、原理图、安装图等;

⑤集成系统(弱电部分)施工图,包括系统图、原理图、安装图等。

4.2 展项展品部分

主要包括:展项展品科学内容的审核确定;展项展品外型、各部件、道具尺寸详图;展项展品材料清单;展项展品的安装位置与固定方式;大型展项的硬件结构搭建;展项中故事分镜头脚本和视频摄制计划;展项集成设计方案与设备清单;展项展品的功能及其它特殊需求;展项展品中的影音流程,含多媒体软件的系统分析书和详细设计书;展项展品操作与维护说明。

4.3 图文版部分

主要包括:图文版文案审核确定;图文版样稿;图文版安装方案。

科技的设计篇2

内饰上,比如人机交互界面的中控台,现在的中控台都是触控屏,还可以远程控制。未来它可能改变整个汽车的内饰设计,比如显示屏就在你的前窗上。

奇瑞 Hakan Saracoglu

技术总能打开设计的新疆界。你可以运用科技做一些非常新的尝试。我没法预测。你看十年前就和现在很不一样,比如灯的设计,用了很多LED技术。科技会让我们与汽车的联系更紧密、沟通交互更简单。

观致 Gert Volker Hildebrand

数字时代是一个沟通的时代,所以在内饰上我们力求将观致3轿车整个界面设计得简洁优雅,将仪表盘上的很多功能整合到触摸屏上,不需要很多繁复的按键,这就是数字化带来的一个变化。减少对驾驶者的干扰,更好的保障驾驶者的注意力。

宝马 Laurenz Schaffer

你看看我们设计的BMW i3 电动概念车就知道,在设计电动车时候不太一样。例如在设计前脸和引擎时,前面不需要太大的空间。电池系统放在了后面。

吉利 Peter Horbury

新的材料、新的能源,包括车的重量减轻,但对车内空间要求越来越多,所以可能会带来设计上重要次序排列的变化。对于设计来说也是有很多的机会。

宝马 Laurenz Schaffer

科技进步带来两个改变:一是,你怎么操作信息;另一个是,你怎么可视化信息。这是将改变汽车交互设计的两件事。操作信息中,又分为语音操控和体感操控。而信息可视化方面,未来你会看到非常多灵活的呈现方式,围绕仪表盘会有多样化设计的可能。

宝马 Laurenz Schaffer

科技进步总能带来新的机会,给你带来新的思路,从而带来新的设计。例如iPhone这样的手机,外观上基本上就是一块屏幕,从硬件设计角度来看新的设计机会不多。但手机上的交互和内容变得更重要。

奔驰 Olivier Boulay

电子和互联网技术只是诸多新科技中的一部分,还有电动、数字化等,它们无疑会为汽车设计带来一场革命。但另一方面,汽车工业确实是重工业,面对新事物恐怕不会改变的那么迅速。事实上,这对中国汽车品牌反而是一个机会,有机会实现全新的跳跃式发展。尽管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关注设计大车型,但新技术潮流也会帮他们开始学习设计便利车型的。

观致Gert Volker Hildebrand

技术的发展肯定是会带来一些影响的。但是有一些技术的发展不一定是消费者愿意接受的,比如说无人驾驶。因为其实开车时有些人就是想开车,喜欢享受驾驭的乐趣。他们开车的过程是一个主动享受的过程。这种技术其实是不是可以被人接受我还是持怀疑态度的。

吉利 Peter Horbury

新能源等也会影响车的外形,比如发动机没有了,变成电动机了,油箱的尺寸都不一样了等等,车的外形、内饰甚至座位方式可能都会发生变化。比如无人驾驶,是不是司机都可以朝后坐了?这实际会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

福特 Kumar Galhotra

科技的设计篇3

说到设计,E30巧妙的线缆收纳很值得一提。在音箱底部你可以看到这款音箱除了蓝牙还支持AUX与光纤接口连接,再加上电源、LINK OUT超低音信号输出等接口,是不是不敢想像所有线缆连接起来的样子?别怕,这么漂亮的一款音箱怎么能让杂乱的线缆来捣乱?你可以看到音箱下面的支架不仅让音箱站得更牢固,还可以将所有的线缆整齐地卡在里面,简单、美观、实用,设计不就该如此吗?

智能音箱来袭

智能手机、智能家电都渐渐地主导了各自的市场,那么我相信智能音箱的趋势也一定会如此。

遥控器无疑是E30音箱中一个最大的亮点,圆圆的小家伙非常招人喜爱,拿起来沉甸甸的,质感和手感都非常不错。遥控器采用了433MHz的射频技术,经过测试在无遮挡物的情况下20m内操控音响非常灵敏,这对普通房间来说已完全够用了。遥控器的顶部是一个按键,短按、长按可以分别控制静音与睡眠,左右旋动遥控器则可以控制音量。在用蓝牙与E30连接的时候,遥控器还可以通过组合按键来做其他操作,颇有创意。

升级,这是我们在电脑与手机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语,那么我告诉你音箱也是可以的。在E30音箱的底部你可以看到一个4针插孔,通过这个接口,今后漫步者很有可能在网络上放出软件升级程序,比如增加遥控器的操作功能、调教音箱等。

声音淡雅细腻

E30的声音并不像外形设计那样具有冲击力,清新、自然是给笔者的第一感觉。当看到3个扬声单元排列的时候,以为这款音响的低音会被染得很重,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三频声音分布的非常均匀,高音不尖、低音不沉,没有过分的音染去刻意地讨好听众的耳朵,这种调教与一些发烧级的Hi-Fi音响很像。在中频人声方面E30处理的最为优秀,细腻的声音层次分明,2.2系统给人的空间感的提升也可圈可点。综合来听E30的声音很值得去细细品味,声音的还原度较好,听久了也不会累。这一点E30一定会赢得不少发烧友的好感与肯定,看来高端定位的这一步漫步者做的值得肯定。

漫步者E30音响内部正面照片,图中显示的是丝膜高音单元与中频单元。

科技的设计篇4

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以下简称DBR)是一个国际性的前沿课题,国内学者对DBR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DBR属于设计科学的范畴,作为一种整合设计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法论,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设计科学概述

1969年西蒙在《人工科学》中,将自然科学与人工科学加以区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计科学这一门类。他认为要研究人类,在相当大程度上就要研究设计科学,因为它不仅是技术教育的专业要素,也是每个知书识字人的核心学科。同时指出设计科学是关于设计过程的学说体系,它在知识上是硬性的、分析的、部分可形式化的、部分经验性的、可传授的。

1994年Van Aken提出了一种更广泛的科学分类,他根据不同的研究范式,将科学分为三类:形式科学、解释科学、设计科学[1]。形式科学几乎没有经验性元素,它们的研究范式是测试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如数学、哲学。解释科学包括大部分的自然科学和一些社会学科,它们的研究范式是通过描述、解释现象,尽可能的预知该领域内可观察到的现象,如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设计科学是生产知识去支持设计、产品开发、系统建构,它们研究范式是开发出明确的适应性理论去适应实践的目的,如医药学、工程学等等。

1995年March和Smith在西蒙对设计科学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科学的六个特征:设计科学研究是由研究者发起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需要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协作;构造和评价是设计科学两项主要活动;通过建立行为,形成知识、使用知识、评价知识;设计科学产生四种知识:概念、结构 、模型和方法;产生技术人造物;通过价值或效用来评价产品[2]。

从关于设计科学的众多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设计科学是以技术为基础,以创造新的知识、人造物去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实用价值为其产品的评价标准,最终在实践中建立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方法和实例。

二 DBR出现的背景及其内涵

尽管设计科学在工程学、医药科学领域论述的比较多,但在教育研究领域,人们对设计科学的认识相对较少,直到1992年,Allan Collins在有关“设计实验”的早期文章中,首次提出构建教育领域中的设计科学这一理念。他认为我们需要建立教育研究领域中的设计科学,从而研究不同的学习环境设计会怎样影响教与学的相关变量,进一步开发出情境化的理论,这也正是Ann Brown 与Allan Collins创生DBR方法论的初衷。

Ann Brown通过“设计实验”把实验室中对学习的研究与复杂的教学干预联系起来,在研究方案中,她致力于研究教室环境下的学习,她认为这种学习是丰富的、复杂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3]。与此同时,Collins提出了在教室环境下研究学习所需要的理论以及这样做所要面临的挑战,并且定义了“设计实验”的关键特征:(1)在与实践者的实际协作中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2)将已知的和假设的设计原理结合起来去合理的解决这些复杂问题。(3)进行严格的反思和调查去改进学习环境,同时界定新的设计原则[4]。

实际上DBR是由“设计实验”(Design Experiment)演化而来, 有关对DBR的界定,国际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不同的DBR的专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5]。笔者认为,由Wang&Hannafin提出的DBR的定义体现了其内涵和本质:基于现实情景中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交互,通过迭代的分析、设计、开发、运用,产生情景化的设计原则和理论,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实践,是一种系统而又灵活的方法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种研究在美国已经形成了自己专门的研究团体,即由斯宾塞基金会(The Spencer Foundation)1999年发起的DBRC(Design-Based Research Collective),其中包括了来自认知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人类学、生物学、数学、人机交互学以及教学设计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他们一直进行相关的研究,以期推动该研究的发展。为了避免“设计试验”与“实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试验教学法”(Trial Teaching Methods)相混淆,2003年DBRC用DBR代替了“设计实验”[6]。

三 DBR的设计科学特征分析

设计科学又称为设计方法论或设计哲学,它是从人类设计技能的本质上去探讨设计活动的规律,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论范式就是开发出情境化的理论、人造物,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DBR作为教育技术研究中的设计科学具有一些设计科学的特征:

真实情景性。设计科学是在自然的情境中解决存在的问题,DBR设计学习环境和开发学习理论或学习原型的目的在于干预,真正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所做的研究要能够解释在真实情景下设计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迭代性。在设计科学中,评价要贯穿于研究的始终,只有通过不断的评价,才能改进最初的设计。在DBR研究中,开发和研究发生在设计、实施、分析和再设计直至理论形成这样一个持续的循环中。

创新性。设计科学与形式科学、解释科学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设计科学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DBR研究过程中,理论既是DBR的基础也是DBR的结果,因为DBR有一种“驱动理论”的特性,理论会通过研究过程不断发展、优化,同时现实世界情景中复杂的、真实的以及一些带有局限性的因素也会指导DBR研究,最终形成情境化的理论。

可传授性。DBR的研究结果是设计过程与研究的背景之间的连接,在DBR研究过程中详细地记录有关设计是否起作用,发生了什么样地变化,实践怎样被促进了等等。通过这些文档,其他研究者和设计者可以联系他们自己的背景和需要进行研究,来提高理论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性。同时,这也有助于理论共享,便于实践者与其他教育设计人员进行交流。

四 实施DBR的一般步骤

因为DBR在教育领域是比较年轻的,自身也有许多的变量,所以它不是简单得一步接一步地描述和指导DBR。尽管这些步骤是顺次的,但这些步骤经常是同时发生的,有时也会以不同的次序发生。

第一、知情探索

DBR最本质的不同方面是它强调阐述教师、学习者和其他人在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一般采用需求分析的方法来确定问题的领域,发现其中的问题。例如:中学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高中女孩子不愿意学习数学以及其它理科课程;大学生对学术研究没有兴趣;工人不能把培训的内容运用到工作中等等。同时,要确定来自社会、文化或者其他方面的约束有哪些,哪些是属于教育领域的问题,哪些不是。接下来,从现存的数据和研究中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例如:采用文献调查法查阅与问题有关的资料,从而确定问题的范畴;通过受众特征分析,了解受众的特点。最后,以收集到的数据为基础,对解决问题的潜在方法进行系统的描述,例如:技术支持、理论框架,开发出最初的设计原型。

第二、开发、实施、修改干预

根据设计原型开发干预。开发干预是与形成性评价交互式作用的,在开发干预的过程中要及时的对形成性评价作出反馈,以开发出一种更精细化的干预,干预的形式可以是:人工制品、软件等等。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更加详尽的干预将会被运用到类似的环境中,从而使研究者能够描绘设计与多样的实践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DBR操作过程中,研究者需要积极的与其他参与者协作来设计,比如:教学设计人员、课程开发者、教师和评价者,协作者把他们的努力集中在不同的层面:认知层面、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资源层面、机构或学校层面。如果没有这种协作,干预不可能在现实世界的背景中产生有效地变化。

通过迭代的循环,DBR不仅能够构建强有力的、适用于实践的理论,而且能够形成被实践很好的支持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同时还能够更深的理解学习环境的复杂性。有人曾经这样形容DBR的迭代过程:“DBR的迭代过程就如同人们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试着去理解世界”。

第三、评价干预的影响

DBR通过收集数据来揭示干预是否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问题是怎样被解决的;选择的理论能否能够解释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哪些现象是由当时环境中的“当地性(local)”因素引起的[7]。DBR通常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来设计干预,因此通过干预,研究者们能够例示理论或者是有关教与学的假设。毫无疑问,设计是DBR中很关键的工具,正如Joseph所说,DBR解决问题不是通过形成理论来解决而是通过设计来解决。

第四、评价更为广泛的影响

以各种形式来形成DBR报告,其中包括什么因素会影响设计的推广;什么样的政策或文化适合采用这种设计;什么关键因素会影响这类设计的运用等等。这些报告将会对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将会为他人的实践或研究提供一种平台,从而推动DBR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DBR的研究过程是从设计到实施到评价再到重新设计,研究者要揭示在现实情景中对于解决特定的问题来说,什么起作用,什么不起作用,特定的状态下怎样起作用。 因此,一定要注意特定研究实施的局限性或特定的条件,这种局限性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研究结论可能仅适用于研究情境或有类似特征的情境,而不是适用于更广泛的教学情境。

五 DBR与教育技术传统研究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众所周知,要理解一种新事物,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是通过把新事物与现存事物进行比较来理解,对于DBR也是如此,通过比较它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的区别,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DBR。

1 DBR与实验研究

首先,DBR研究是在现实的背景下进行的,它要处理现实情景的复杂性和局限性,而实验研究通常只注重单一的决定性变量,没有其他变量的干预[8]。其次,由于实验研究者试图控制研究过程中的变量,因此他们的研究步骤是倾向于固定的。与此相反,DBR的研究者们试图对研究过程进行反复、灵活的修改来创造一种复杂的情况。第三,在DBR研究的过程中往往要涉及到与社会的交互,因为它是在现实的情景中进行的,而实验研究它要试图阻止参与者与外界环境的交互。所以,对于DBR的理论研究成果很难在实验室进行验证。第四,大多数实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先前的假设,而DBR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现实的情景中形成新的理论或开发一种轮廓来运用于教育实践中,从而真正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2 DBR与行动研究

DBR与行动研究的类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看成是伴随着一系列的行为发生的,研究的参与者比如教师都要参与到研究的过程中。在DBR中参与者既是研究者又是设计者,研究者通常是研究过程的发起者,而在行动研究中,通常是实践者发起研究。

3 DBR与形成性评价

从某种程度上说,DBR与形成性评价有相似之处,即它们都是关注过程、注重迭代的流程,都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中进行。但两者有本质的不同,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通过操作一种方法,检测一种现象,理解运用一种方法的一系列的过程,检测现存的理论,改善或者是提高某一种特殊方法或特殊设计的运用。而DBR通过设计开发更广泛的原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前的需要,并且要扩展、揭示和确定理论之间的关系。然而,形成性评价在DBR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DBR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形成性评价对开发出的设计原型、人造物做出有效性评价,以利于设计的修改和问题的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将DBR与教育技术传统研究方法比较,并不是摒弃了传统的研究方法,与此相反,它是建立在形式科学、解释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例如,在DBR的研究过程中,要用到人种学中定性分析的方法与实验研究中定量分析的方法相结合,文献检索、观察法、实验研究方法、评价研究法等等都会运用到DBR的研究过程中,巴拉布(Barab)[9]曾经说过“与其说DBR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系列的方法”,DBR要与这些研究方法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使研究者更加理解他们的主张。例如,基于实验室的研究者应该自问他们的基于实验室的理论怎样通过在现实情景中的检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DBR的研究者应该思考他们的主张怎样能够在实验室中得到更精确的检测。

六 DBR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DBR通常是以教育工作者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为驱动,研究者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理解与解释教育现象,更多是要通过干预来改变和改善教育实践[10]。在研究过程中,也能充分考虑到“社会情景”这一重要因素,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教育领域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而是与其它领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DBR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了起来。因此,DBR研究有更大的潜力来影响教育实践的进行以及教育产品的开发,同时使得DBR的结果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通过以上阐述,笔者认为DBR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及其方法上可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借鉴。

第一,目前国内教育技术的实证研究比较少,尽管目前实证研究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实证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水平,解决教育技术应用中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强调的是,实证研究的目的并不能局限于单纯的验证假说,而要去研究这一假说在哪一范围内成立,对教育实践的哪些方面具有指导作用。要做到这一点,作为目前实证研究中的误差项中被排除在外的风俗、文化、环境、历史、社会等因素也必须包含进来[11]。

第二,强调研究不同情景下的学习活动,形成情景化的应用理论,这对促进教育技术的理论发展与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习环境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的变化,如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多样的学习环境(其中包括创设多样的网络学习环境,创设丰富的传统学习环境),这是目前值得教育技术工作者去研究的问题。并且通过不同情景中的学习活动,真正地将理论“情景化”,同时通过形成性评价、反馈等手段迭代的改进设计、改进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真正的去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在研究过程中要客观、详细的记录研究过程,不仅要记录先前的设计或干预是否起作用,更要关注什么在起作用。科学的研究范式的特点是可重复性,通过对研究过程的记录,使整个研究过程清晰完整,这有助于研究成果的共享,也有助于在相似的环境中的重新应用,同时增强了理论的应用性。

第四,促进教学设计的“本土化”研究。在教育技术领域,教学设计的“本土化”研究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领域,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是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论的生存背景、实践应用,尤其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了解不够,致使很多国外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模式引入我国后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受到实践的排斥。中西方除了文化差异外,技术水平、教育条件、教育行政制度等等的差别都会导致设计需求的不同,“本土化”的核心应该把握住东西方文化差异,在实践中构建“本土化”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

第五,要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持久性。多年来,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我们要认识到,一项成功的教育改革,并不是通过短时间、局部的改革功效来去判断成功与否,而是要从持久推广的过程中,认识到改革推广过程中的差异,例如东西部的差异、观念的差异,丰富教育改革的内容。

七 结束语

在教育技术领域,我们对有关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关注还比较欠缺,随着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深入,要使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取得发展,我们必须重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丰富和发展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当然,这并不是说基于设计的研究就是最好的研究,它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运用传统的观点来看,DBR的客观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另外,由于研究的“情景化”,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适性[12]。然而,我们不得不关注这种研究方法论对某些问题有其独到的适应性,基于设计的研究为我们理解自然情景下的学习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论范式。

参考文献

[1] Van Aken. 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the design sciences: the quest for field tested and grounded technological rule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4, 41:219246.

[2] March S and Smith G. Design and natural science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1995,15(4): 251266.

[3] Brown A.Design experiments: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creating complex interventions in classroom settings [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1992,(2):141-178.

[4] Collins Joseph & Bielaczyc K. Design Researc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J]. 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004, 13(1):15-42.

[5] Kelly A. Research as Design [J].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3, 32(1):3-4.

[6] [DB/OL]省略.

[7] Philip Bell. On the theoretical breadth of design-bas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Draft, 2004 ,(1):1-36.

[8] Cobb P. &Schauble L.Design experiment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J].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3, 32(1):9-13.

[9] Sasha Barab&Kurt Squire. Design-Based Research: Putting a Stake in the Ground [J].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004, 13(1):1-14.

科技的设计篇5

A:前脸的设计在不断衍变。但今日对于不同车款的区分也已经很明显了。比如说腰线的设计—前大灯,水平线,这个设计理念我们会一直坚持。再改动也不会在这方面做改动。

比如说苹果公司突然改变了设计,那就会失去一些东西,所以像水平车线这样的设计我们会一直坚持的。我目前着眼于大众整个集团的汽车设计工作,其中我认为很能区别其他品牌的是进气栅的设计,这是比较有特点的设计。但这个肯定会不断衍变。

T:曾经中国消费者更多偏好实用、性价比高的车型。近几年他们购车的口味发生了变化。设计是否已经成为了吸引消费者的一个新的竞争点。

A:好的设计定义起来也很不容易,设计是一种表现,比方说有人喜欢线条简洁的,有人喜欢错综复杂的。近十年来,外观的设计又迅速发展,但与品牌是有紧密联系的。可同时,设计不只是外观的设计,而是如何能在好看的外观的前提下,实现技术、舒适性、空气动力等统一。而且还要兼顾安全因素,这是最重要的。

我不喜欢那种“乱七八糟”的设计,我追求的是一种简洁。

T:您的设计理念之中,哪些是想要向消费者传达的信息?

A:简洁、实用性、设计中的比例问题以及给人优雅的感觉。线条、表面这些外观设计一直是大众的通用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像一种基因一样。

但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装饰,也不是想要博人眼球。而是真正要实用,并且要骨子里透出一股优雅。

T:未来大众汽车的设计元素会有哪些变化?

A:大众的产品正在不断增加新的血液。比如说SUV等车型。因此我们正在定义新的设计语言,以让顾客可以清晰地区分这些车型之间的不同。

其实大众有四款标志性产品,甲壳虫、帕萨特、保罗、高尔夫。虽然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其实有很多独特的设计在每个产品里。很多车企羡慕我们有甲壳虫和高尔夫这样可以作为标杆的车型出现。

T:目前大众所有车型的设计语言非常相似,有人评价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只是大小的改动。您如何看待这个评价?这种情况是否需要改变?

A:首先,大众集团是立足全球事业的汽车制造公司,产品出产到世界各地。顾客要从世界每一个角落里认出大众生产的车。对于我们来说,设计要符合品牌。你看苹果手机全球就一款,很一样啊,这样比较你觉得大众的设计奇怪吗?

科技的设计篇6

随着2014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的盛大开幕,各大品牌的服装设计师纷纷推出新一季的时尚设计作品,在这一季的服装设计系列作品中,有的以优雅、复古、趣味、未来感的视觉效果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有的则以实穿技巧为设计重心,有的在新型面料上大下功夫,更有设计师将二维码这种高科技的元素融入到概念设计中,令人清晰的感受到,时尚与科技的跨界时代已经来临。

一、服装材料设计与科技的跨界

世界著名女装设计师迪奥曾说:“面料不仅能表现设计师梦想,同时也能激发设计师思想,而这正是灵感的源泉,我们的许多思想就来源于面料本身。”服装材料设计与科技的联系可谓是最显著的,新型的纤维面料在每一季各大品牌的时装中总是层出不穷。从2005年竹纤维制作的新型商务西服到牛奶纤维的出现到环保再生面料……,科技的发展总能为时尚设计注入新鲜的血液。

而在中国国际时装周2014春夏会中,日本最大的尖端材料生产商东丽织染首发了一款名为“冰淇纺TM”的环保再生面料,主打超轻薄、高透气、易洗涤、速干抗皱等特性,在著名设计师刘薇的创意下,这种高科技被巧妙地运用在了时尚当中,面料的性能与设计师自然轻盈、如清新之风扑面而来的“冰”美人的设计概念结合的天衣无缝,获得第17届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全新触感的功能面料秉持着绿色、科技生态的革新精神(图一)。

二、服装印花设计与科技的跨界

现代的数码印花为时装工业提供了技术上的革命性突破,与过往的印花面料相比,数码印花面料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其图案本身是数字化的格式,来源更加自由开阔,高科技赋予印花无限的可能性,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数码印花不断出现在各大时装周上,而科技印花不仅是技术上的体现,印花图案的设计也与科技融合在一起。比如中国时装周上二维码印花图案与运动装的结合设计就是科技与印花设计的典型案例。二维码最早起源于日本,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是所有信息数据的一把钥匙。被广泛营运在现代商业活动中,如产品溯源、广告推送、网站链接、数据下载、商品交易、信息传递、名片交流、WIFI共同享等。矩阵式二维码又称棋盘式二维码)是在一个矩形空间通过黑、白像素在矩阵中的不同分布进行编码。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中的乔丹2015/SS流行趋势会上,设计师受到3G、WIFI普及应用的启发,以“蜕变.矩阵代码”作为设计主题,将二维码的有形图标作为设计灵感(图2),矩阵的排列,以及二维码的运用都被充分发挥,在会中结合科技的还有会发光的led材质、可移动的数码提包和巨型二维码连体衣,科技创意给人无限的欣赏空间。

三、总结

科技从表面上看反应的只是一种高新的技术或者手段,从中国国际时装周的一些秀场来看,科技内在却蕴含着时代的精髓,孕育着创新与突破的巨大能量,是时代的象征,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相信在这个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下,服装时尚与科技的跨界设计会使我们的生活会变得缤纷多彩。

科技的设计篇7

禅宗有个故事说:“俱胝和尚,凡有诘问,唯举一指。后有童子,因外人问:“和尚说何法要?”童子亦竖指头,胝闻。遂以刃断其指,童子负痛号哭而去,胝复召之,童子回首,胝却竖起指,童子忽然领悟。”(《曹山语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由此,可以联想到,设计界正在风行的简约设计也正是走过了现代主义的价值观、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飞升下的功能主义设计观,才终于找到了在当代需求当代科技文明下的新价值、新境界。

一、简约主义的背景来源

简约主义是一种思想方法,指导设计与应用实践。简约主义最初来源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后从建筑方面开始逐渐发展到了建筑、平面、产品等设计的方方面面。简约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提倡少修饰或无修饰。现代主义建筑大师Ludwing Mies Van der Rohe的名言“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被认为是简约主义的核心思想。

1.1简约设计理念的提出背景

生活环境中充斥着各类产品,物质过剩,信息爆炸,需要更多地精力去应付生活。商业社会产生了许多功能复杂的产品,但许多设计功能冗余,让人难以理解。因此近来设计界提出简约科技的理念,鼓励设计师回归“简约”的精神,让科技强调“实用性”,跳脱繁杂取巧、华而不实的设计,强调简单实用才是设计的主流思想。简约科技追求的是一种科技结合上的完美、简化。科技简约是不断简单化的,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不断优化组合。简约科技应用到工业设计领域,其特点就是保持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利用科技将产品的造型、工艺、概念等简化到最少的程度。因此,简约设计常常显得非常含蓄,与此同时又达到了以简胜繁的功效。

1.2简约设计的概念

科技对产品的影响也并不是产品越复杂越精密越好,而是强调科技产品也能很简单就上手,带给人类感动和微笑的“心”生活。简约科技代表“简化复杂”、“简单使用”、“简约能源”。这种精神蕴含于产品设计中,即为鼓励强调化繁为简之精神。简约设计也体现为自在简单的“Lohas乐活”生活,强调简约设计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让人找到诗意的栖居。简约设计开始提倡能够提升生活品质,同时通过科技使人们生活更加便捷的设计。

二、当代科技下产品设计中“简约”的力量

各领域科技的发展导致涌现出了许多功能各异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出现的最终目的不应是使事物变得复杂,而应是简化生活。由此,简约设计的理念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简约设计能更符合用户的需求,给用户带来绿色环保的享受,不但在细节上做的出色还能提升产品的整体文化内涵。

2.1简约满足用户需求

面对纷繁复杂的消费市场,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的产生变化。从原来对产品体积大,功能多,造型材质体现身份地位,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对产品的功能具有更加精确、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希望产品的设计能够提升生活品质。

美国苹果公司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例如iPhone手机的Siri功能就是利用语音识别科技实现简化操作、简约设计很好的例子。Siri是一款内建在苹果iOS系统中的人工智能助理软件。此软件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用者可以使用自然的对话与手机进行互动。将人对“机”的单向指令操作,演化为自然的人机对话。苹果公司还将Siri整合到汽车语音控制系统中。

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在路上开着车,通过方向盘上的语音命令按钮,你的视线不必从路况上移开就能向Siri提问。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视线干扰,iOS设备屏幕不会变亮。凭借免视操作功能,可让Siri帮你打电话、选择播放音乐、听写文本信息以及其它更多事务,满足了现代人对产品更人性化、更深程度的精神需求。

2.2简约带来绿色体验

简约设计带给用户绿色环保的体验。简约设计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做出合理的预计,考虑到产品的材料经历从生产到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发挥设计的轻松特质,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具有环境上的可持续发展性。

例如,飞利浦公司在这方面的研究就非常具有可参考性,其设计的bio-light(生物灯光)凭借对新型材料的出色运用得到了红点概念奖。

bio-light是一个通过不同生物技术,利用发光细菌、沼气和堆肥材料来实现。由于其特殊的发光体,bio-light还能体现出对环境光的适应性,并可以进行自我修复。生物科技材料的应用使整个灯光的设计摆脱原本的能源束缚,并且解决了调节亮度的问题。无需提供能源也无需进行人工的操作,简化了提升了产品的绿色概念,使整个设计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力,带个用户绝佳节能环保体验。

2.3简约凸显细节追求

简约设计并不等同于简单设计。简约设计考虑到产品设计人、机、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同时并不会失去产品设计对细节的把控。关注产品的细节部分,同时也不破坏其整体性。对细节的关注,更体现了简约设计对人的深入研究,对用户的关怀。

例如苹果电脑的侧边呼吸灯设计。不同于一般电器的指示灯只有亮和灭两种状态,苹果的呼吸灯完全模拟人的呼吸状态。

在一份2002年7月获得的“呼吸状态LED指示灯”专利中,苹果描述了睡眠状态LED的闪烁频率如何模拟缓慢的呼吸节奏。目前,Mac笔记本闪烁频率与一名成年人的平均呼吸频率相符,即每分钟12-20次。而这个细节的存在也是在不影响产品整体的简约设计下的,不会为了凸显某一细节功能而破坏整体效果。这种对于细节的态度,也体现了设计师对简约设计的把握:简约而不简单,整体又不缺乏细节。

2.4简约彰显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也是简约设计的重要一环。文化内涵的渗入是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却深深扎根在设计的每个方面。也正是这些无形的文化内涵给科技融入简约设计增添了附加值。中国古代有道家文化,宣扬“绘事后素”的简约主义精神,但在这方面,中国却做的远不如日本。日本的设计由于禅宗理念的渗入,而愈显灵性和深幽,因为禅意的设计艺术,始终表现出一种自然外物的空寂,它以“象外之象、意外之意”描绘出一个极静的空灵意境。日本设计师把禅宗与设计的结合视为表现自己文化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的最佳选择,在他们的理念中,普遍认为简单的优于复杂的,幽静的优于喧闹的,轻巧的优于笨重的,稀少的优于繁杂的。例如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的设计,强调sleek simplicity、user-friendliness(光洁的外表,用户良好性),产品的形状精简到最基本的几何形,通过精准的比例分割,适当的倒角,纯净的色彩,类似瓷器表面的质感和严谨优良的工艺,给人一种“禁欲”的美感。深泽直人的设计并没有把科技放在很显眼的地位,而是通过文化内涵的渗透,合理的运用科技来达到简约设计的目的,这些设计通常平凡但不普通,简单却不简陋,精致而不张扬,体现着日本禅宗空灵、优雅的独特气质。

三、基于新科技引领下的简约设计特征

简约设计以往在工业设计领域通常指产品的外形方面,抛弃繁杂的装饰,追求造型、色彩的简洁大方。简约设计在当代科技发展环境下并不只关注造型的简约,更多的是功能上的简约、生产工艺上、概念上的简约。

3.1造型上的简约设计

简约设计在新的科技背景下也有了新的内涵,人们对产品外形的要求通过复杂科技集合来实现。例如Leap Motion交互公司最近期推出其新型交互设备Leap 3D,让用户可以用手势精准的操作电脑。

该设备是通过红外LED和摄像头技术,以不同于其他运动控制技术的方式来完成对手指的追踪。这种全新的动作感应方式也是Leap体积小巧的原因。简单的几何外形看上去就像一方镇纸,却能同时追踪几十万个目标。通过复杂的科技手段来优化产品,让用户体验到简约造型或是简洁的交互界面。

3.2产品功能上的简约设计

产品功能的简约,并不是指产品功能的“单一性”,而是指单件产品的功能真正满足人们的合理需求,去除掉那些无用的装饰,摒弃产品功能上的简单“加法”。就如设计大师Diter Rams所说,好的设计应该是诚实的,忠实地传达功能,而不是企图显得更高级更奢华。产品功能诉求也应符合简约设计的理念,让产品呈现其原本应有的样子,使产品与人的需求恰当的匹配,也让人们更加适度的生活。

3.3生产工艺上的简约设计

主要表现为绿色的、集约的、可持续的设计。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3个“RE”。即Reduce减少、Reuse回收、Recycling再生。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通过科学方法对产品生产流程工艺进行优化简约,实现可持续的设计。

3.4概念理念上的简约

让设计回归简约,摆脱产品对科技过分的依赖性,摆脱单纯的对“大好快”的追求。纵观简约设计的发展历程,随着设计功能第一性向诸多因素统筹考虑的转化,功能主义和现代主义也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简约设计的新境界在追求各项设计要素的平衡中必须谋求一个平衡点,即我们人类本生。简约设计就是把“人”作为科技与设计和谐平衡的基点,摆正了“人”在设计中应该处于的位置,通过设计让科技和人和谐相处。也只有这么做才能跳出为了设计而设计的怪圈,还设计以本来面目,还我们的生活以简约的本质。

因此,在当今的多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以科技为实现手段,简约设计的理念可通过造型、功能、从生产工艺和概念四方面来入手,从而使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实现更好的发展。

科技的设计篇8

20世纪以来,科技文明的进步,使得科学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提高了。21世纪后现代艺术设计要求设计师要更科学、更理性的去创造与认识一切,这样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设计师设计创造的更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所以说现代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兄弟关系。比如现代一个不懂计算机技术的设计师很难展开他的设计活动,或者说不用计算机的辅助,会在速度以及效果图上落后于其他熟练操作各种辅助软件的设计师。又比如即使是在传统绘画方面,也面临着在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作为一个现代的艺术工作者,既要有返璞归真的思想也要有勇于创新的勇气,不能单一的去追求某个方面,否则就会走进思维的死胡同。

1.2科学技术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生活与生存需求,与设计的目的几乎相同,同样都是为人而设计。设计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创造更新、奇、异的效果。科学技术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因为他需要艺术的外壳来包装自己、推广自己、以最快的方式得到大众的认可。所有的艺术都离不开日益更新的科学技术,有了新技术的血液注入,传统的艺术形式才能够得到继承的同时被完善和发展,从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由于活动的种类与规模的不断拓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自然的过度开发。

所以人类开始重新思考正确的发展模式,通过创新新能源或改进原有能源技术从根本上进行治理,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等。

在七十年代,格鲁斯在德国首先提高了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就是生态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这是一种新的设计观念,是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中,进而帮助设计决策方向。如今,人们开始进入“数字化”的时代。从前的二维设计状态不断地受到三维四维设计的冲击,设计师在不断探求新的领域,而受众也在不断尝试接受新的设计状态。由于技术的支持,艺术家的思维也延续到其他领域中去寻找突破的灵感。所以说“数字化”时代的科学技术为艺术设计创造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的造型基础,现代艺术设计也逐渐由传统设计方向向“数字化”方向转变。

科技的设计篇9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2-0015-0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期刊以其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栏目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成为传播知识、交流技术的重要手段。作为知识和信息载体的期刊,其内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同时,期刊的版式设计作为其外在形式,重要性也在逐步凸显。期刊的版式设计是按照一定的视觉流程和审美规律,将各种文字、图形及其他视觉形象加以组合排版,是期刊编辑的环节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科技期刊的版式设计可提高读者阅读兴趣

科技期刊设计也讲究美感,版面布局是否妥当、字体与字号的选择是否恰当、图形和表格的搭配是否合理、颜色的搭配是否协调、标题的运用是否正确、页码以及页眉页脚等元素的使用是否规范、空白的留置是否充足等因素都会影响读者对刊物的感受和兴趣。好的版式设计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提升医学期刊读者阅读兴趣,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如期刊版式过于平淡、刻板,平铺直叙未显示重点和要点,会使读者在阅读中失去兴趣;而文字或图表过于密集的版式设计会使读者产生视觉疲劳,影响阅读。版式设计中应体现文字、图表编排疏密得当,题目、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素统一规范,达到美观易读,并能体现鲜明的目的性、主动性和选择性,表达一种审美意识。因此,要获得视觉美感,版式设计者不仅要从艺术美的规律出发,,还要从接受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科技期刊的版式设计可促进内容的表达

科技期刊作为期刊的一个门类有别于一般的大众文化产品,内容上的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要求在版式设计中既要反映期刊的内容,同时又要具有相当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其严谨性与艺术性在内容的表达方式上要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科技期刊的版式设计一般要求严肃、简洁、理性化,且一旦确定即比较固定。合理的版式设计可以突出重点、强调层次,将内容的信息更加鲜明、准确的表达出来。如科技期刊中常见的表格在设计上就有表题、表头、表身、表注几个方面需要注意。表格的排式也需根据内容及文字多少设计为竖排表、卧排表等。分栏是科技期刊版式设计的重要手段,多采用两栏、三栏的分栏方法,因此一些尺寸较大或内容较多地表格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如设计为跨栏表、续表等方式。此外,图片在科技期刊中也很常见,可以直观的表达文章的内容,使读者一目了然,因此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科技期刊中如何使图片更好地发挥其对文字内容的补充、说明、指示作用,是版面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技期刊的图文合成时,可根据图片与正文文本的关系以及图片幅面的大小,选择文主图辅、图文并重、图主文辅三种样式, 图片在版面的位置也可以选择串文图、通栏图、跨栏图、超版心图等。这些内容,都需要技术编辑在版面设计过程中凭借经验和认真的态度进行斟酌。

3科技期刊的版式设计可树立品牌形象

科技期刊的版式设计给读者的是第一印象,有助于体现科技期刊特色、树立期刊品牌。在版式设计中巧妙运用标题、文字、空白、图片、线条、色彩、分栏、分区等多种元素和多样手段,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特色,就有助于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期刊的品牌效应。好的品牌效应可以帮助读者从众多的同类刊物中选择本刊物,并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亲切、愉悦的感觉,传递视觉上的美感。好的版式设计也有助于体现科技期刊的办刊理念和办刊宗旨,可以更好地突出刊物重点栏目、内容。如何在版式设计的层面上树立科技期刊的风格和特色,并促进品牌效应的产生呢?一方面要强调版式的连续性与统一性:即每个期刊的版式都保持基本一致,统一性是指期刊的版面设计与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内容风格相一致,如版面分栏、标题、字号、字距等都有统一的设计,形成基本版式,基本版式结构决定了各家科技期刊的表现特征,影响着它的传播效果;整体设计原则还要求版式设计不仅仅着眼于版面的美观, 还要着眼于实用。这是由科技期刊的性质所决定的另一种整体观。 整体设计原则这个方面的要求,是设计功能上的整体观:美观与实用的统一体。另一方面要强调灵活性与多样性:即期刊中每个栏目之间的版式设计可以不同,可根据各栏目的特点、特色、内容、要求等灵活地设计各栏目的版式,在统一中求变化,力求更好地体现每个栏目的主旨、特色。

4科技期刊的版式设计可节约出版物成本

合理的版式设计可以在保证版面清晰明了、布局合理的前提下,节省版面,更有效地利用版面,这可以直接减少原材料及辅助材料费用、制版费用、印刷费用以及装订费用。科技期刊版式设计中,版心是主要框架,其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版面的主体容量与阅读的视觉效果[1]。适当地扩大版心,并在设计中合理设计标题等要素,恰当的安排图表的位置及留白的尺寸等都可以节省版面,从而节约出版成本。当然,节约出版成本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保证出版质量的同时,提高出版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原材料涨价、环境污染的当下,节约宝贵的纸张资源、减少浪费、节约印装费用对于科技期刊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节省版面一定不能造成版式过于拥挤的感觉,以牺牲版式设计效果为代价,要把握好其中的度。

我国已经是数量上仅次于美国的期刊第二出版大国,而且在这些期刊中,主体是科技学术期刊。科技期刊的版式设计是期刊风格外化的重要手段,可以有助于更好地传递科技信息的独特价值,提高科技信息传播的深度、广度与速度,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树立科技期刊品牌效应并节省科技期刊出版、发行的成本。版式设计是期刊的一个系统工程, 好的版式设计,往往能够对期刊的内容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 提高期刊的传播效果,应加强重视。

参考文献

[1]陈梦思,郭立.学术期刊版式设计之我见[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03-204.

[2]李玲.期刊版式设计应遵循的原则[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4):73-74.

科技的设计篇10

数字科技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处理模式。由于其采用的是二进制编码,对其调取后会发现大量的“0”与“1”的排列组合,因此,将其命名为数字科技。在应用方面,数字科技并非特定的技术模式,其可对任何数据进行转化和处理,可用于各类生产和设计行业,除了本文所研究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建筑领域外,还包括工程、电子信息科技、生物技术等领域;数字科技具有模型化的管理能力,可借助3D软件制作设计模型,并在计算机中调节模型的参数,从而达到最优化配置,这样不仅有效解决了人力试验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有效避免了误差的产生,特别是一些专业的软件具有的自动检测和报错功能,可为使用者提供数据模型创建的合理建议。因此,鉴于数字科技自身强大的功能,以下对数字科技引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帮助。

1数字科技对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影响

数字科技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而言,这种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3方面:①设计效率的提升。计算机对设计的管理比设计师在图纸上的管理更加便捷。②满足个性化需求能力的提升。以往,设计者无法兼顾业主的所有需求,进而引发了业主与设计师、委托公司的矛盾;而在数字科技的帮助下,设计师能兼顾各种相关信息。③数字科技和网络化的实现,开拓了环境艺术的设计视野,使设计师能跟上时展的潮流,接触更多的世界级作品,这对于设计师的个人发展及其在设计领域的持久生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1.1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数字科技的核心能力在于对信息的处理,而环境艺术设计也可被看作信息的整合过程。这是因为在建筑和装修设计中,设计者主要负责构图和材料的选择,而构图是一种可转化为数字处理的信息模式,在电脑上构图不仅可提升设计效率,还能节约设计成本;材料选择的关键在于材料比例的设置,在计算机出现前,人们只能不断地搅拌原材料,并进行搭建试验,历经数千年后才找到相对完善和适合各类企业特征的材料应用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材料已逐渐被替代,对于新型材料的应用而言,再以长时间的试验方式寻求合适的比例,显然已不适合时展的需求。而在数字科技出现后,采用数字化调解和模拟的方式可有效解决材料的比例问题,且能帮助设计者找到不同气候环境下材料性能的差异,从而有效提升建筑的坚固程度。

1.2提高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效率

数字科技的表现力较为强,可展现语言、图形、文字和影像等,使设计者可以更好地调节色彩、光影、材质等效果,且在固定模型的帮助下,可借用对比手段优化新采纳的元素;可有效提升设计的艺术性。以往,设计师只能在纸上构图,其设计理念基于平面展开,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平面与立体的转化问题,进而导致设计师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设计;但依靠数字科技可直接立体设计,不仅减少了模式转化过程中的烦琐程序,还能保证整体艺术的输出效果。对于环境契合性而言,近年来,建筑设计正在向环境友好型发展,需要建筑设计师契合环境,以不破坏环境的设计理念设计建筑,且人们对建筑有审美需求,因此,在兼顾两者的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但采用数字科技后,可提前通过3D拍摄方法,将周边环境设置成设计背景,从而有效地融合建筑与自然环境。

1.3提升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市场竞争力

环境艺术设计虽然是一种与人类健康发展契合性较高的设计模式,但因设计过程烦琐、建设难度较大,导致其一直不受市场欢迎,加之环境艺术设计的自我要求较高、内容不断丰富,削弱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但对于我国当前的设计领域而言,正缺乏这样的健康设计理念,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不应被淘汰,反而需要得到有效发展。而借助数字科技,可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效率,并结合市场需求提升公众审美的契合性,从而使环境艺术设计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此外,数字科技还能帮助环境艺术设计建立模板式的工作方法,即通过程序将可借用的元素与设计需求相结合,实现整体输出的设计雇佣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服务效率。

2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必然会为人类带来改变,但很多领域却无法有效地与时代契合,本文所研究的环境艺术设计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笔者探讨了当前提升行业发展效率最有效的数字科技,以期借助其丰富的功能,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从而提升整个建筑设计领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健,张雪青.数字科技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科技的设计篇11

Abstract :In today's rapi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alternative clothing design shows a new feature. This article combs the new ways and new meaning,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 to designers thinking of alternative clothing design that given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oday's alternative clothing desig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but also for the pioneer exploration research of apparel design development.

Keywords :Alternative Clothing, Technology, Design

Internet :.cn

另类服饰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它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无论从社会变革,还是到艺术发展,另类服饰在吸收了20世纪以来的现代性的多重影响后,在后现代社会中发展越来越迅速,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

虽然另类服饰的发展依然游离于主流社会和思想意识的边缘,但是它依旧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多元化和类型化的特点愈发鲜明。另类服饰的设计不断汲取各种元素,同时细分程度越来越高。在如今科技当道,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另类服饰也呈现出了在技术文明语境中的独特魅力。

一、科技文明语境中的另类服饰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文明踏入了现代性突飞猛进的时代。工业革命后的技术化生产,也将艺术发展带入了革命性的历史阶段。现代主义艺术打破传统艺术的稳定结构和宏大叙事手法。当科技文明和大众文化逐渐侵袭着人文精神和典雅文化的时候,艺术家们也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在现代主义艺术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其中以未来主义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化和新科技表现最为狂热。机械、运动、速度都是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眼中最美好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嘲讽暗淡的色彩、对称的设计以及单调的风格,认为服装应该充满攻击性,充满力量以及突出的几何图形。这种激进的服饰观超越了当时的主流审美,未来主义受科技影响的服饰美学观强调反叛、冒险和现代性。在当时的未来主义的小众设计可以说是另类服饰设计的先锋。而正是这种富有科学精神的设计理念影响并启发着当今时尚的灵感,尤其在另类服饰设计中此特性更为鲜明。

20世纪60年代的太空风貌建立在光滑的、几何造型的极简主义结构上。设计师引用了合成纤维、塑料和金属,并且依赖金属色、荧光染料和白色来实现未来主义效果。太空风貌的设计虽然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但由于秉承了未来主义的精神,服饰设计运用的新材料、新理念标新立异,打破常规。

科技发展不断地修订着人们对未来的想象。新一代设计师运用高科技和高性能的织物,混合新材料和金属表面塑造更多样化的造型。在服装上反映机器零件和电子线路的样式成为一种趋势。还有些设计师运用工程学原理,使机器成为服装的一部分,创造出能够瞬间改变形态的作品。

另类服饰设计的影响因素很多,但是在科学技术语境中的另类服饰设计所表现出的科学性、现代性和超前性,具有了更为鲜明的特点。服装的物理属性发生了变化,其内涵探索也更为超前。

二、科学技术发展与另类服饰设计

(一)科技在服装和人体上的延伸

在科学技术语境下的另类服饰设计,运用新材质、新表现形式,以及所表达的新理念都超越了常规时尚的范畴,体现了出离传统、高于现实、标新立异的观念。

首先,很多另类服饰采用了原本不属于服饰设计领域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作为表现手段。另类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行为,反传统、反现实,而这种出人意料的材料和设计手法已然突破了服装传统意义上的使用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内涵。

2007年,胡赛・查拉杨在秋冬系列“空行者”(Airborne)中将超过一万五千盏LED灯用在服装上。除了作为一条裙子,其本身也成为发光体,具有迷幻色彩。当然,另类服装设计对技术的使用并不仅限于在服装上装饰LED灯这种增加视觉效果的方法。早在2000年春夏系列“负数之前”(Befor Minus Now)中,查拉杨便使用玻璃纤维材料制作了一条简约主义的白色裙子。这条裙子除了使用了另类的材料外,更是通过遥控,使服装产生了犹如飞行器一般的变形效果。整套服装和表演过程充满了冷静理性的机械运动之美,另类前卫的设计和观念让人叹为观止(图1)。在新科技的技术支持下,查拉杨进一步发扬了早期未来主义者的理想。这种实实在在的机械运动之美在服装上从表象到内涵都呈现了反传统、超越现实、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在2007年春夏的“111”(One Hundred and Eleven)系列中,查拉杨在分别代表1906、1926、1946、1966及1986年的女装中置入机械装置,借由机械装置使已经成为历史的服装重焕新生。不同时代的经典款式各自得到了进化,各种变形效果与人体构造紧密结合,一跃超过了当下的服装发展的时代进程,成为了前卫和另类的代名词(图2)。

其次,用前卫的设计方法反思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的影响。胡赛・查拉杨对机械、科技在服装中的运用不仅限于将技术引入与服装结合,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2009年春夏的“惯性”系列以另类夸张的形式展现了速度和动力的美学特色。该系列以车祸为题,以速度为核心元素。运用创新的乳胶材料使服装具有极强的立体塑型效果,在服装上呈现出极具动势的失速线条。一种逼真的刹车后的失控效果立体形象地呈现在成衣上(图3)。这一设计极度震撼人心,将现代人不断追求的速度和与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服装和肉体上加以结合,更能令人深思。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沉醉于速度带来的便捷和,但往往在需要减速和紧急迫降的时候手足无措。查拉杨正是用一种反时尚的姿态,另类的服饰冲击效果,表达他对科技发展的思索。在服装美学背后是一种细腻而又辛辣的嘲讽。

对于科学和人类的发展是许多设计师乐于表达的主题,维克多和拉尔夫早在1998年秋冬设计系列“原子弹爆炸”中,就表达了对人类技术文明发展的忧虑。设计师运用服装结构造型的夸张变形,一方面模仿了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升空的形态,另一方面这种极度的变形效果也隐喻了原子弹爆炸的核辐射给人类及生物带来的恐怖变异(图4)。

(二)超级英雄、科学幻想与人体变形

在现代主义充分发展和后现代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入到文化的各个层面。20世纪30年代,在大众文化中诞生了超级英雄人物。一类是在人类越来越多了解的地球和外太空的情况下诞生的来自高科技文明世界的超人,另一类就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文明语境下,深受高科技其益与其害的超级英雄。钢铁侠、闪电侠,以及遭受伽玛射线辐射污染的班纳博士化身的绿巨人,都是人们不断受到科技发展冲击想象出来的具有强大超自然能力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人物在流行文化中崛起,深受人们喜爱。但是在超级英雄背后又表现了一种人类被自己所创造的科技改变带来的困惑。科学的发展带来文明大幅度的飞跃,但同时也面临着机械化到机械拟人化再到人被机械化的危机。

所以,在后现代的技术文明语境和大众流行文化冲击下,漫画英雄的感官效果成为了表达时代意义的重要形式。另类服饰设计中出现了重塑身体的景象。这一类型的另类设计许多都与超级英雄及人体变形有关。

杰西・穆格勒1995年秋冬系列中结合了机器人和亚马逊女战士的形象,呈现出未来感觉的科技时尚(图5)。亚历山大・麦克奎恩2007年的秋冬系列中以金色的紧身金属鳞片服装表现一种机械化未来女战士的形象(图6)。此外,他还从美式橄榄球队员的护具中获得灵感,创作了犹如绿巨人般的无限力量。格瑞斯・普2007年春夏系列中更是以变异形态的纯黑机器造型将科技战士的形象重现。

这类与科学幻想相关的另类服饰造型一方面反映出在科技发展背景下,科学技术从大众文化到服饰设计潜移默化的作用。对身体变形,肉体与机械、科技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同样是在科技迅猛发展之下的一种社会关注。超级英雄的形象从诞生之日起就为大众所喜爱,帮助人们完成了更多的自我实现和超越的理想。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超级英雄的形象通常会混合着未来主义的超前性。这些设计方法,更是将人和科技进一步结合。同时,在超自然的形象之后,也有设计师对不同时代风格的混合,将后现代打破常规的理念同时代技术语意融合创新。

结语

服饰设计科技化、科技发展时尚化,用科技成果改造服装,并和人体结合产生新的服饰观念,是科技语境中另类服饰设计的特征。这种服装超越了传统的版型和变化手段,另类的造型美感和新的创作形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

另类的主题,超越现实的素材,特异手法和极大的创作空间,以及幽默反讽的方式,是科技语境中另类服饰设计的方法。从机械和技术为人所用,到现在对科技产品的依赖,甚至到人的机械化。人类躺在科技成果上,越来越失去本源也引发了设计师对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另类服饰的标新立异,甚至反时尚化的手段,在科技条件的辅助下具有了更为鲜明的时代性。无论是对新科技的应用,或是对科技所带来生活变化的思考,亦或是从大众流行文化中汲取的经典形象,都反映了另类服饰设计的多元化和前瞻性。而代表着不断超越的科学技术恰好为服饰设计提供了适合的素材。所以在当今的另类服饰设计中,能够越来越多地发现科学技术的现象与内涵,在表现设计师创作理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服饰设计的开发及应用进行着探索。

科技的设计篇12

1 科技馆展示设计的概念与功能

科技馆展示内容丰富,涉及的领域广泛,以科学技术展示为主体,兼顾地域人文知识,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充实。科技馆的展示设计不同于纯粹的个人艺术创作,由于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一个成功的科技馆展示不是仅靠设计师的艺术天赋和高超的表现力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多程序、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确保展示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性以及展示设计制作工艺技术的可靠性、造价的合理性。所以科技馆的展示设计有着其特有的工作程序,在阶段层面上,一般分为前期工作、总体设计、深化设计、施工衔接四个阶段:而主题设计、展示内容设计、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从操作层面上贯穿了全部四个阶段,只是各阶段的侧重有所不同而已。

2 科技馆展示设计过程

2.1展示设计的前期工作

前期工作根据科技馆性质、类型、规模的不同而各不相同,设计人员在参与展示设计的前期工作的程度上,也要看具体情况和条件。根据展示设计的一般程序,展示设计的前期工作通常包括展示前期策划,展项资料的征集,编辑细目设计意向脚本和搜集相关技术资料,这项工作的成果主要以文案的方式提交给相关部门审核,并为后面的设计工作提供相关依据。工作的重点是展示主题的策划与展项资料的搜集。

2.2展示的总体设计。

展示的总体设计是由总设计师(或设计负责团队)全程操控的,对整个展示构想、展示特征、展示空间布局、功能动线分析以及总体形态、基调、色彩、艺术氛围、重点表达进行设计,并且以脚本为依据,将展示主题和内容赋予一定的,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和表现形式的创意表达过程。这一过程一般以图的方式表达出来,包括平面布局图,展示空间的效果图,立体布置图,版面设计的示意图以及色彩效果和照明效果的效果图等一系列表现图。

2.3展示的深化设计

总体方案阶段主要是着重于整体的把握,在总体设计方案获得确认后,设计师面临的工作是将总体设计方案中较为粗略的各种构想和策划付诸实施。从设计的深度讲,这一阶段是方案深化和细化的过程。从设计内容讲,除了把握整体设计要求,将精力集中于各个细节的推敲外,一些展示的单项设计也要付诸实施。在设计的深化过程中,需将总体设计中确定的展示空间组织以实际的构造和造型加以具体化,将展台、展架等展示道具,模型、灯箱、装饰物等展示设施的详细造型、构造方式、应用材料、明细尺寸等予以确定。一些版面、标识等平面设计范畴的内容。为了直观地反映版面的设计效果和计算面积,常常按照参观的动线方向,以一定的比例将展示版面的立面展开,习惯称为“展线展开图”。除以上主要部位外,其他特殊部位和方式也应以详尽的图示方式表达出来。

2.4展示设计与施工的衔接

设计图纸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设计过程的完全结束,要将设计的意图转化为现实,还面临着设计与施工制作衔接的重要环节,即展示工程的实施阶段。在深化设计方案经过主管部门审批后,预算得到了批准,设计人员还要为施工部门提供较为详尽的施工图并配合施工部门完成施工计划的实施。工程结束后,还需要主管部门审定,并依据试运行中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3 科技馆展示设计的创新思路

3.1 设计模式创新

何为设计模式,借用软件工程的概念来说,就是一整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设计流程与经验的总结。目前越来越多的科技馆展示设计,开始应用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为宗旨的系统论与非线互型设计模式,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模式创新。

何为“系统论”?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那么何为“非线性”呢?从逻辑上说,非线性是一种不满足线性叠加原理的性质,我们知道科技馆展示设计中,很多工作并不是线性分布的,一些关键性的要素往往互相制约,没有前后顺序之分,而是呈现一种多时间、多空间分布状态,并不能严格的说前者的“果”就是后者的“因”,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并行、交互的工作内容,不同领域、时空内容的组合,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成为整个进程中的关键扰动因子,成为效率倍增器。而非线性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可复制性,那么采用“非线互型设计模式”的展示设计,可以围绕着一个主题,及时响应和反馈外界信号,灵活机动的将各种创新设计因素组合起来,由于非线性设计强调的是展示内容的表达,非线性特征是不可重复性,表达的不同造就出独具特色的科技馆。

3.2 主题策划创新

如何将传统的知识体系用全新的主线进行串接是主题策划的主要内容,过去的科技馆或者是一些小型的专业馆,展示方式多以学科化,学术分类为主线,多采用以展品为中心的展示设计方式,这种方式在现在看来相对比较呆板,层次感与临场感较差,无法激发参与者学习的热情,也就无法有效的实现知识传达的目的。而坚持小主题大内容的设计理念,采用“体验教育、过程教育、情境教育”为主导思想的主题化展示方式是一个场馆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策划方式,可以摆脱以往展项孤立于展厅,互相之间没有有效联系的弊端,通过物、景的有效串接,使得空间与展项一体化,展项以观众为中心,展馆更加具有亲和力。根据目前我们收集资料的统计,无论中等规模的综合性科技馆还是小型规模的专业科普场馆,如果是遵循以观众为中心的主题化展示设计理念建设起来的场馆,都具有很强的展示力与持久力,也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同。

3.3 艺术设计创新

展示设计的创新是指在总体设计中需要大胆的想象,突破常规,这样才能有特色,但绝不是胡思乱想。设计中一定要坚持以观众为主的设计理念,把握科学性与真实性的原则,积极提倡设计的创新性与针对性,同时坚持安全可靠性原则。参观者是科技馆传达的目标主体,展示设计中考虑问题的着眼点是观众,包括动线、氛围、视角等设计要素都要基于参观者生理、心理的需要。决不能以设计者个人的偏好来替代观众的喜好。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传统、敢于标新立异、独具一格、使得设计创意具有超凡脱俗的创造力与表现力。所以一个科技馆是否能有特色,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展示艺术设计的创新至关重要。

4 总结与展望

科技馆是科普教育的社会阵地,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综合体,在未来时代,科技馆的社会价值将会不断提升,强调体验,多元化、主题化将是未来科技馆的发展方向,而以人为本的创新是科技馆永葆生命力的主要因素。我们说提升理念是科技馆创新建设的前提,以主题化设计、采用非线性动态互动设计模式,坚持小主题大内容的设计理念,运用“体验教育、过程教育、情境教育”理念,多学科,多层次的边缘化设计的展示方式是一个科技馆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注重前沿科技、热点内容最新成果的转换是科技馆展示内容创新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科技的设计篇13

一、科技期刊封面的设计定位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封面色彩灰暗、版式陈旧,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有的学术期刊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封面设计单调,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学术严肃性”的意境。封面没有美感,即使学术水平再高,也会影响其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1]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在多年的工作中交流接触的科技期刊也有几十种,但能让我真正记得的不是太多,但还是有些让人印象较深的期刊封面设计极具个性,使人过目不忘,如《中国国家地理》、《读者文摘》等常常在众多期刊中引起我的关注。他们的共性特征是识别性很强,而其突出的特色就是个性化表达,个性化的期刊封面总能显示该期刊明显区别于其他期刊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其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独特,艺术风格明显,具有标志性意义,它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其构成形式及风格基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期刊主办及编辑出版单位的办刊理念以及刊载内容的学科范围、属性、特点和特定的作者、读者群定位。

期刊封面像人的面孔,要生动,有个性特点,也像走在大街上的妙龄少女,要提高回头率总要有适度的修饰,但要真实可认,那就一定不要浓妆艳抹,真正耐看的面孔一定是有性格特点的、有内涵的。

因此,能吸引我们关注的、让我们记住的面孔总是有其独有的特征,期刊封面的这张面孔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对期刊封面设计总体风格的把握与个性化表达是科技期刊封面品牌定位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个好的期刊优秀设计能力不仅是期刊美术编辑的基本能力,也是期刊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是因为他是艺术修养、美术技巧、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的体现,如果说期刊的选题策划、组稿、栏目策划是期刊得以生存发展的重头大戏,谁又能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期刊脸面的封面的设计不重要呢?任何事务都有其特有的规律,期刊封面的装帧设计也有自己的特定规律。一般来说,要有统一的标准颜色和有别与他人的独特标识,当然要在符合国家关于期刊封面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在封面设计上体现自己的特色,在设计上多花心思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通常是人们常说的抓“眼球”其道理也就在于此,当读者一拿到杂志,便能意识到自己所拿到的是什么期刊以及它属于哪类性质的期刊,从而加深读者对刊物的整体认识,从而有所取舍,谁又能说一个好的封面不是打开杂志的一扇窗呢?

二、个性化封面设计及其美学特征

科技期刊封面装帧设计从效果和作用来看,可以划归“视觉装饰艺术”;从设计主体的角度看,它则属于“平面设计”,即通过对作品的构思和创作表达设计者个人的意志、感受和情感。因此,期刊的封面设计过程实际上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不仅有设计主体的形象思维,而且有灵感的平面构成,其核心是创作一个美的有鲜明个性风格的平面构成,即通过设计和创作把一系列平面视觉元素按照美的艺术规律加以组织和布局,使之成为有序、有意味、有精神功能的个性画面。

封面是期刊的重要部位,科技期刊的封页设计,既要考虑艺术性,更要讲究科学性。封面应力求庄重、雅致、朴素、大方,构思立意深邃,雅而不俗。[2] 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的构成元素包括点、线、面、色块、符号、图形以及其他装饰等,其符号包括自然语言、人工语言,图形则有写实图形、写意图形、抽象图形和意象图形等。

设计者除对必须标注的信息要素(如刊名,刊号,出版年月、卷次和期号等)在规范许可范围内进行艺术加工外,还需根据自身科技期刊的学科特点、读者定位和市场定位,确立期刊的设计思想、主题和风格,通过对视觉艺术整体宏观的把握,寻找最具有表现国和个性化的设计元素,构图方式和色彩基调,去表达,构思风格独特的封面图形,力求用简洁、抽象但寓意深刻丰富的构图和画面凸显主题,并形成独特的封面视觉艺术风格。

所谓“个性化表达”是指期刊编辑在适合媒体传播的基础上,同时又能充分展示企业科技、营销理念和市场推广的独特方式。是在保持期刊整体风格的基础上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个性化体现了设计主体的设计风格和时代特征,是期刊审美取向的艺术化定位。

三、增强个性表达,凸显品牌特色

转贴于

《建筑节能》是科技类的学术期刊,因此,我们通常在封面设计上过于强调严谨性、习惯性,常此以往,也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式,失去了艺术创作设计的灵动与创新,因而严肃有余,更谈不上生动、活泼了,因此,在封面设计上就显得拘谨和呆板,缺乏个性化表达。而与国际知名建材企业的一次广告设计合作才使我们有了不一样的触动和感悟。2010年4月奥地利堡密特(Baumie)公司在我刊封面刊登广告,希望通过的我国建筑节能行业唯一的《建筑节能》专业期刊对具有百年历史的国际建材企业的产品——有30年保温防火经验的保温防火材料在中国进行宣传,从而打入我国的建筑工程保温材料市场中,但在贵公司传来的广告素材和相关要求时却有些困惑,如果按这家公司的要求我们的美术编辑一时难以完成,我们也是一致认为对我刊原有的设计原则和方针是一次不小的冲击,当时还有意要说服这家企业重新提供素材,调整广告方案,但我们认为这样不妥而最终作罢,这时我们反复与美术编辑协商这期的广告方案,最终还是决定采用了传来的广告素材,并在图面的设计中根据堡密特Pro处墙外保温系统的特点在封面设计中大胆采用了艺术化的绿色树叶这个元素,突出了由美女头像为基本构图的主体部分,并将人的眼睛作为“绿叶”布图的基本构思,历经几次创作,终于完成了当期的封面设计,不仅突出了产品绿色环保特点,也传达出了我国建筑节能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理念。在由双人组成的图面增添了家的元素,图面整体温馨生动,这也是最为独到的设计亮点,从而有了人、家、绿三个主要元素的融合与协调,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也就使得这期的封面设计与《建筑节能》期刊的整体设计不但不冲突,并且显得相得益彰。由于这次成功大胆的封面设计的尝试,也使得奥地利堡密特(Baumie)公司增加了封面广告的投入计划,不仅增加了我刊的收入,也得到了广告用户的认可和读者的好评。

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建筑节能》期刊封面的艺术性,满足了企业的个性化表达需求。使我们对期刊封面的设计多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增强了我们不断探索的勇气和信心。也为进一步提升了期刊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结 语

科技期刊工作是科学技术工作和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的美术编辑承担着大量的编辑排版、设计等日常繁重工作,工作重复性强,因而也容易在平面设计中失去创作激情而流于平淡,因此,必须努力学习新知识,要与时俱进,适应科技期刊的发展要求,在保持科技期刊稳定的特色风格的基础上,找到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风格定位。封面广告是期刊广告的主打版面,因此,美术编辑要对广告的内容及产品特点及市场需求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设计中根据企业产品特点,突出广告企业的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及文化定位。

要善于学习,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素质。敢干打破旧的设计思路,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和审美情趣,适应科技期刊发展需要;要深入调查社会需要,树立新的设计观念。期刊的封面设计是一种观赏性艺术,当期刊作为商品推向社会时首先给读者的是一种视觉冲击,如果没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就难以引起读者共鸣,也将失去这块市场,也同样失去广告业主的信赖;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增强封面设计的艺术性、观赏性,版面设计好坏的标准不应只一味地追求“好看”,而是要更有效、准确地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从而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公信力,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期刊打造品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期刊在周期性出版过程中不断地接受读者及市场的检验,逐渐地培养读者的阅读需求,使阅读期刊从一种可有可无的即兴化为内在需要且必不可少的迫切性。期刊的品牌打造全过程离不开编辑的积极努力。[3]在期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期刊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企业的认同和市场的检验,在期刊品牌建设中我们不仅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要求,还要从每一个环节细微之处着手,而期刊美术编辑的设计理念的提高与艺术修养的培养是做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