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分级方法实用13篇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1

1基本流程

综合多个省市的安全风险分级指南,目前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流程基本划分为:成立工作组、划分区域、开展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定管控措施、进行风险告知等。基本工作流程图见图1。对企业来说,首先需要组织技术、安全、设备及生产等人员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组。其次收集分析政府部门颁发的关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规范,结合企业安全评价报告等内容,理顺风险辨识的思路、进度、工作安排。再次需要进行区域的划分。可以按照内部业务系统的各阶段、场所位置、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式的结合来划分作业单元。作业单元划分时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并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1]。开展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需要对数据进行梳理汇总,包含各区域涉及的各层级负责人、设备设施信息、作业活动信息、危险物质信息和工艺信息等。在此基础上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作业单元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应当遵循固有安全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固有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设施、部位、场所、区域以及作业活动应重点管控。应当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层级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在工作场所或岗位设置明显的安全风险告知卡和警示标志[2-3]。

2模型设计

通过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过程分析,结合对多家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总结[4],目前笔者及其团队设计了一套针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模型。按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流程的前期、中期、实施、后期四个阶段,制作了数据设计和支持单元两种功能模块。数据设计分为制度建设、基础信息表、风险辨识表、公告警示4个数据块。支持单元分为设备设施检查表、应急措施汇总表和安全标识汇总3部分。工作流程、数据设计与支持单元之间的关系见图2。

2.1数据设计的具体内容

制度建设单元含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两部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主要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组织、职责、流程、技术要求、风险点评价、控制措施、管控层级等进行规划。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中涵盖日常排查、综合性排查、专业性排查、季节性排查、重点时段及节假日前排查、事故类比排查、复产复工前排查和外聘专家诊断式排查等要求。隐患排查治理中还增加了基于风险点的管控措施,按管控层级和频率进行隐患排查的要求。基础信息表包括区域信息及风险辨识需要收集的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管理工作及危险化学品等数据采集的格式。其中区域信息中有区域名称、各层级责任人等信息。在整个模型设计中,区域名称是整个数据结构的主指针,将基础信息表与风险辨识表的数据进行关联。风险辨识表中包括区域安全风险等级的汇总判定、设备设施分析记录、作业活动分析记录及对基础管理单元、总图单元的检查表。其中设备设施分析记录为:序号、风险点编号、责任部门、所在单元、区域、设备设施名称、设备设施类别、风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危险有害因素、检查内容、标准、可能造成的事故类型、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5]、可能性、严重性、风险值、评价级别、风险分级、应采取的管控级别、区域颜色、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备注。作业活动分析记录为:序号、风险点编号、部门、所在区域/地点、作业活动名称、作业步骤/内容、活动频率、风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可能性、严重性、频次、风险值、评价级别、风险分级、应采取的管控级别、区域颜色、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备注。公告警示含安全风险公告栏和安全风险点警示牌,各地规范要求对较大以上风险点进行公告和警示。

2.2支持单元的具体内容

设备设施检查表涵盖炉类、塔类、反应器类、储罐及容器类、冷换设备类、转动设备类、起重运输设备类、供配电设备设施、通用电气设备、通用设备及各类机械设备检查表[6]。应急措施汇总收集了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涉及的各类事故类型的应急处置措施、各类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安全标识汇总收集了各类安全标识的图标。

3模型使用

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前期、中期、实施、后期四个阶段,对数据设计和支持单元的引用如下:

3.1前期

前期对于工作组的组建、工作组织、职责、流程、技术要求及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可参考模块中的制度建设要求制定本企业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按区域划分原则进行区域的划分,区域名称唯一不重复,主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序号、所属单元、区域名称、所属部门、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人数等。区域划分结束后,由各区域负责人负责组织本区域人员进行后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3.2中期

各区域负责人按“基础信息表”的内容,收集本区域的各种数据。数据收集过程中需经本区域人员参与确认,以防止数据的遗漏。

3.3实施

各区域负责人按风险辨识表模块进行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的安全风险辨识、风险度评价、安全控制措施的填写。设备设施安全风险辨识中,可根据设备的类型,引用设备设施检查表模块,根据设备设施的类型,匹配设备应检查的内容和可能产生的事故类型。安全控制措施中的应急措施可引用应急措施汇总模块中的内容。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风险辨识中风险度的可能性、危害程度、作业频率的取值需经区域内参与人员奇数人员表决,取表决票数大值的作为风险度评价结果。模块中对于风险度评价级别、风险分级、应采取的管控级别、区域颜色、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已设置计算公式自动进行计算。各区域负责人组织完成本单元的基础检查表、总图检查表的填写。本模块将各区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辨识结果汇总,筛选出各区域设备设施风险和作业活动风险的最大值作为本区域的安全风险等级。

3.4后期

根据各区域的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完成安全风险公告栏的编制和较大以上风险点警示牌的制作。企业在完成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后,将各较大风险点的安全措施落实纳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系统中。

4结论

1)针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组织过程进行了梳理。2)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中涉及的各种数据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多种类型企业的数据模型。3)将区域名称作为数据指针,将区域各层级负责人的管控层级与区域、风险点的风险级别进行关联。4)最终风险度的计算、管控层级的确定采用数据自动匹配,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和数据统计中产生的错误。

参考文献

[1]T/SWSA004-2020,工贸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基本规范[S].

[2]苏应急〔2019〕(105),江苏省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区分级指南(试行)[Z].

[3]浙应急基础〔2020〕(56),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Z].

[4]江阴市大阪涂料有限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安全风险分区分级管控报告[R],2020.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2

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繁荣了经济和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现代化大生产隐藏了众多的潜在危险。就电力系统而言,电力网络不断扩展,网络构成及网络控制更加复杂,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高电压、大电流、长距离输电使电网稳定问题愈加突出。现代化的工业和人民生活对电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电力可靠性和电压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电力设备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国内电力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总结,已逐渐拥有完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式。但是基层工作人员在进行隐患排查时或是根据主观经验判断或是依照范例进行对比,各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将隐患的严重程度量化。本文主要是借鉴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法,对事件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以定量方法确定安全隐患分级,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安全隐患的严重情况。

1 安全隐患概述

1.1 安全隐患定义与分级

安全隐患具体指安全风险程度较高,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作I场所、设备设施、电网运行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方面的缺失。

根据可能造成事故后果的影响程度,目前电力企业安全隐患分为Ⅰ级重大事故隐患、Ⅱ级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和安全事件隐患四个等级。其中,Ⅰ级重大事故隐患和Ⅱ级重大事故隐患合称为重大事故隐患。

1.2 安全隐患定级方法

1.2.1 主观判断法。主观判断法是指工作人员在汇总现场情况后,征询有关专家(一般是基层骨干)的意见,对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做出合理估算,经过反馈和调整后,对安全隐患进行定级的方法。主观判断法的优点是方法简便易行,定级较快。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隐患标准”,基层工作人员在隐患判断、认定、分级等具体工作中,往往只能依据自身专业知识进行主观判断,宽严程度随人、随单位而变,造成安全隐患定性不准、分级不当、判定标准不一致、隐患信息不翔实等问题。

1.2.2 范例辨识法。范例辨识法是指工作人员参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范例,依据其中编制在列已确定的安全隐患,对比实例、分类样本、描述、文字说明等形式的表述,在实际工作中排查认定安全隐患。

这种方法有效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员工和管理人员排查发现安全隐患、给隐患分级分类的准确性,切实促进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开展,范例辨识法本质上仍属于一种定性方法。

1.3 借鉴资产全寿命风险管理思路辅助定级

上述定性方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电力企业基层人员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认知程度有限、生产系统已有设备缺陷管理流程和隐患排查治理流程之间存在差别,所以无论是主观判断法还是范例辨识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我们可以借鉴资产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的思路,采用一种定量方法来辅助安全隐患定级。安全隐患具有安全风险程度较高的特征,因此就可以采用量化风险的基本思路,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法为安全隐患定级。风险评估法较上述方法,主要在于合理考虑事件发生可能性,同时扩展事件影响程度的维度。

2 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方法

2.1 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方法

按照风险评估标准,采取既定的评估方法,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风险影响程度两个方面进行量化,综合评定风险值和风险等级:

风险(Risk)=风险发生的可能性(P)×风险影响程度(F)

式中:R为风险值;P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F为风险影响程度。

2.2 定量计算风险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各专业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对风险评估标准进行适当调整,选择不同的维度或者增加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识别和评估,但不同评估标准对风险等级的划分应保持一致。本文将以全面风险评价为主要模型工具。

2.2.1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P。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极低、低、中等、高、极高。对应业务发生频率为:可能每5年以上发生该类风险(概率极低);可能每1~5年发生该类风险(概率低);可能每年发生该类风险(概率中等);可能每半年发生该类风险(概率高);可能每月发生该类风险(概率极高)。以上依次对应1~5分。

2.2.2 风险影响程度F。风险影响程度从电网安全、人员伤亡、社会形象、直接经济损失四个维度分析确定,选取四个因素的最高值作为损失度。每个维度的风险影响程度分为五个级别,并依次对应1~5分。该五个级别的取值参照《资产全寿命风险评估模型》所定义的取值范围,结合公司对人身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的承受能力调整后确定。

即:

F=Fmax=Max(F1,F2,F3,F4)

电网和设备安全。将电网安全风险损失度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较小、一般、较大、重大、严重。具体内容执行国家相关标准法规所定级别划分标准,对应影响程度分别为《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中定义的七级至一级电网和设备事件;人员伤亡。将人员伤亡风险损失度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较小、一般、较大、重大、严重。对应影响程度为人员从轻伤至一至四级人身伤亡事故。

社会影响。将社会形象风险损失度分为五个级别,分别为较小、一般、较大、重大、严重。对应影响程度为在县域至国际范围不等;直接经济损失。将直接经济损失风险损失度分为五个级别,分别为较小、一般、较大、重大、严重。对应影响程度为1000万元至数亿元不等。

2.3 确定风险等级

2.3.1 一般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低或风险发生后对公司的综合损失度较小的风险(1≤风险值≤4)。

2.3.2 中等风险。介于一般风险与重大风险之间的风险(4

2.3.3 重大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高,且发生后对公司的综合损失度较大的风险(9

Y轴:P(可能性)

X轴:F(影响程度)

图1 风险评估矩阵

例如:上图中A点风险值为2,属于一般风险;B和C点风险值都为12,属于重大风险。

2.4 安全隐患与风险分级对应

3 基于资产全寿命的风险评估

以下实例选自某电力企业安全隐患管理平台,将对采用风险评估法定级的结果与传统定级方法的结果做出比较。

3.1 实例简介

某电力公司2014年7月15日检修公司500kV XXXX5322线#45-#47杆塔(15米)100MW光伏项目施工隐患。500kV XXXX5322线#45-#47杆塔(15米)100MW光伏项目施工中,大型作业机具距离带电导线较近,现场作业人员较多,且该隐患可能一定时期内较长时间存在,易造成安全距离不够导致线路故障跳闸和人员群体伤亡事故发生。

3.2 传统评估分级

可能导致后果: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2.2.7.1条,35千伏以上输变电设备异常运行或被迫停运,并造成减供负荷者,构成七级电网事件。如果造成人员伤亡依据不同的人数构成不同等级的人身事故。

采用范例辨识法,查询“输电专业”“违章施工”相关条目,条目描述“线路保护区内起重作业,不能保证安全距离:220kV ××线#36~#37,110kV ××线#29~#30塔间通过××钢材市场,导线最低点离地仅15米,钢材市场起吊作业频繁,易造成线路跳闸和人员触电事故”,属于“一般隐患”。

3.3 采用基于资产全寿命的风险评估分级

计算风险值:

P取值4――公司可能每半年发生该类风险(概率低)

F1取值1――符合《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的七级及以下级电网事件(风险损失度较小)

F2取值4――3人及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及以上50人以下重伤(风险损失度较大)

F3取值2――在地市范围内受到影响,但该影响需要一定时间、付出一定代价消除(风险损失度一般)

F4取值1――100万元以下(风险损失度较小)

F=Fmax=Max(F1,F2,F3,F4)=Max(1,4,2,1)=4

R=P*F=4*4=16

确定风险等级和隐患分级:风险值为16,介于(9,25),根据附表的划分等级属于重大风险。

3.4 比较和结论

风险评估得出的安全隐患分级和原系统录入时评估的等级不一致,原因是本次事件评估人员未充分考虑事件发生可能性较高、长期存在且现场人员多等因素。同时,本事件可能引起较严重的人身伤亡事故,须引起充分重视,评估人员低估了其影响程度。

4 结语

电力企业安全隐患分级工作,是[患排查治理的基础。安全隐患分级工作,目前普遍采用的主观判断法和范例辨识法,经过不断改良和完善,已经可以较大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采用基于资产全寿命的风险评估法,对事件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定性结合定量能更有效核证,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法,将能重点应用于需要特别关注的、可能成为工作焦点的一些隐患的管理,可以更加准确、科学地对隐患进行定义和定级。

采用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法虽然能通过定量计算的方法对安全隐患辅助定级,但仍需注意其局限性:(1)虽然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法适用面较广,但由于风险评估所采用的取值范围的局限性和通用性,其评估结果有时不能准确反映出管理者期待的个性化结果,宏观的变量取值可能难以反映微观的事件本质,即客观性和主观性不能完全统一,有时应根据企业承受风险能力和实际情况对理论取值进行调整;(2)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工作量较大,无法完全替代现有定级方法,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应筛选出有上述特定隐患或存在争议的实例加以运用。

相信在今后电力企业安全隐患分级工作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法会得到进一步完善,更能确切的指导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国家电网安监[2011]2024号)[S].2011.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3

1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安全生产风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与劳动作业息息相关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突然发生的,可能对员工的人身造成伤害、对设备造成损坏或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因素[1]。企业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安全生产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日常的生产活动,也可能来自突发的环境变化,这些风险都有可能危害到员工的人身安全、设备及财产的完好,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国家的利益。因此,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实施预防为主的重要手段之一。风险管理是以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为对象的全面风险管理[2]。而实际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并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动态风险管理。

2风险动态管理

目前,国内企业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安全监管工作模式,但在这样的模式中,企业的少数监管人员难以切实有效的管理好多数的员工,因此采用“由下至上”的风险动态评估思想,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现行的被动式的“从上而下”的安全监管工作模式。在风险动态评估过程中,引入了“标准初始风险等级”概念,即假设人的行为良好和作业环境改善后的安全状态(可认为仅指设备设施的安全状态)。运用风险矩阵法评估确定最基层辨识点标准初始风险等级,在此基础上,逐级确定企业各班组、各工段、各车间,直至整个企业的标准初始风险等级。同时,将目前企业实行的“自上而下”、相对静态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量化和考核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上下联动、动静结合的分级动态评估及控管网络。通过以上所述的风险动态管理过程,各级组织管理层都能清楚掌握本级风险发生变化是由下级的某个或某几个基层辨识点风险变化造成的,为其安全监管提供最有效的基层动态监控数据;同时,也让基层作业人员清楚了解自身处于何种风险状态,强化其风险意识和认知。风险动态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动态分析、风险动态评估和风险动态控制三个过程,企业进行动态风险管理的流程。

3风险动态分析

风险辨识的目的是确定危险的种类和危险的来源,是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更是风险管理成败的基础,如果风险辨识不全面不细致,风险管理就会留下死角,而这些风险管理上的盲点必将导致风险管理的失败。根据事故致因基本理论,企业根据人因失误的危险、设备的危险、物质的危险、环境的危险和管理的危险五个方面对企业历年事故进行事故致因因素辨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踏勘分析、滚动修改完善的形式,设计出人、机、物、环、管等五个事故致因因素的信息采集项目[3],科学制定切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辨识点风险动态分析表。同时,采用风险矩阵法评估确定各辨识点的风险等级[4-5],不同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划分不同的风险等级,例如将风险等级划分为三级,即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

险动态评估

4.1建立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

由于客观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风险的性质和情况也会随之变化[1],因此在充分认识和了解研究对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在不同条件下,选定最佳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并在运用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评估,以达到预期的风险管理目标效果。按照辨识点、班组、工段、车间、企业五个级别搭建风险评估体系,即由最基层辨识点风险开始,逐级构建不同的评估模型和计算方法,推进风险管理进班组到岗位。不同企业的组织结构分级情况及生产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科学且切合实际的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建立如下:设Ri为各级风险值(i=1代表班组级,i=2代表工段级,i=3代表专业厂级,i=4代表公司级,下同),Xi为各级总辨识点中上升为中风险的辨识点数量(且仅为导致人员轻伤而非物损坏的辨识点)(Xi=Ni-Mi),Yi为各级总辨识点中上升为高风险的辨识点数量,Z剩i为各级分阶段剩余指标数Z剩i=Z0i-Z'i(其中Z0i为分阶段总指标数,Z'i为前期累积已发生指标数),Mi为各级标准初始风险等级的中风险点数量(与企业阶段性计划整改相关联),Ni为各级阶段风险状态的中风险点数量。(1)在实际运用时,应从下至上逐级求得各级风险动态值,并将已评估出的下一级的风险值作为评估上一级整体风险时的一个辨识点,例如由班组中各岗位辨识点风险值求得班组整体风险,又由工段中各班组风险值求得工段整体风险(即评估班组时辨识点为各岗位,评估工段时辨识点为各班组),以此类推,最终得出企业整体安全生产风险动态值。(2)当Xi<0,即通过相应整改,各级别中某些风险点的风险级别下降。(3)当Z'i>Z0i时,应对Z0i指标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指标为Z'oi,则:本级修正:Z0i<Z'i≤Z总i,则Z'oi=Z总i-Z'i,此修正为必须修正;上级修正:Z'i>Z总i,可向上级申请机动指标。

4.2确定各级标准初始风险等级

根据第3节中的辨识点风险动态分析表,在假设人的不安全行为处于良好状态的前提下,结合设备设施安全状态、作业环境可改善后的安全状态,确定辨识点、班组、工段、车间、企业的标准初始风险等级,以此为标准,通过建立的模型可动态监测到风险的偏离。在确定标准初始风险等级时,采用了关联及组合风险评价方法。风险等级相同:如有关联或组合的若干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相同,则最终的风险等级为该相同的风险等级;风险等级不同:如有关联或组合的若干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不同,则最终的风险等级取单一风险中风险等级最高的。如有必要,还应再升高一级。若按照以上两种情况确定的风险等级仍然不能完全体现出该风险整体的严重程度,仍可继续升级风险等级[6-7]。

4.3分解各级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是对安全生产情况实行定量控制和考核的有效手段[8]。在企业的年总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级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Z0i),即根据本级生产饱和度(如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生产任务、季节特点等),同时结合历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规律统计分析,按时间(月份或季度)分阶段分解年总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指标,如图2。通过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管理网络。在标准初始风险等级结合作业层实际情况的同时,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则结合了管理层的实际情况,使最后建立的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4.4评估各级动态风险等级

在确定各级标准初始风险等级和分解各级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基础上,再次运用辨识点风险动态分析表对最基层的各风险辨识点的风险等级进行动态评估,得出各风险辨识点的动态风险等级,然后,根据4.1中的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进行逐级的动态评估,从而得出各级的动态风险等级。

5风险动态控制

通过逐级、动态的风险评估,企业将得到不同时间段各级的风险状态: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企业可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编制不同等级的风险控制实施方案。通过辨识点风险动态分析表和风险控制实施方案,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不仅能够清楚风险状态及风险具体存在的地方,同时也能明确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从而进行有效的风险动态控制,从而提高了企业各级的风险控制水平,且使各项风险控制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6实例分析

基于某生产企业真实背景开展了安全生产风险动态管理研究。针对每个评估对象的特点,采用现场观察、询问、交谈、查阅有关记录、工作任务分析等方法,通过踏勘分析、滚动修改完善的形式,设计了人、机(物)、环、管等事故致因因素的信息采集项目,分别从如何正确选择工器具、合理选择作业方法、确定现场安全防控重点等方面提供了信息,并辨识出其生产过程中实际和潜在的危险源,共22个风险辨识点,通过一线人员工作经验和风险矩阵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发生的后果以及风险等级进行了初步判定。结合每个风险辨识点初步判定风险状态,根据关联及组合风险评价方法,综合判定该企业的标准初始风险等级为中风险。通过统计该企业往年安全生产事故情况,分析出该企业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段为5~8月和10~11月两个时间段。根据该企业已确定的年总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情况(4个轻伤),结合该企业生产任务实际情况以及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段,确定该企业分阶段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再次通过辨识点风险动态分析表分析,对最基层的各风险辨识点的风险等级进行动态评估。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生产运行后,该企业共有2个下降为低风险的辨识点,4个上升为中风险的辨识点,没有上升为高风险的辨识点。结合对应的分阶段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将动态风险等级和标准初始风险等级相对比,按照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计算得出:Y=0且0<X<Z因此,该企业在该阶段的风险等级为:中风险。此时,企业应综合考虑生产任务和管理等因素,调动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致因因素排查和整改,在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的情况下,立即与一线工作人员协商积极、迅速展开措施使之降低或恢复初始风险状态;如不能有效降低风险,开风险控制小组会议,提出强化的管理措施,达到风险动态控制的目的。

7结论

根据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生产及管理情况,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建立了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通过风险管理全过程,企业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各级风险等级,采取风险控制实施方案进行分级控制,提高整个企业的风险警惕敏感性,并使得安全生产目标分解,各级安全责任分明,实现了企业的整体风险控制,有效减少了企业事故发生数量,减小了企业和社会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陈少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罗云,樊运晓,马晓春.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孙华山.安全生产风险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4]李树清,颜智,段瑜.风险矩阵法在危险有害因素分级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4(20):83-87

[5]党兴华,黄正超,赵巧艳.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40-143

[6]何学秋,林柏泉,田水承,等.安全工程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4

0引言

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产生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是一种诱发事故的隐患,如果不进行治理和超前防范,结合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意识,它就有可能演变为事故。事先进行研究分析预测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就会化险为夷,确保安全。电网建设工程施工因环境复杂、建设周期长、工作和工序繁多、存在近电作业等特点,存在多种形式的安全风险,国网公司于2011年提出了对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按照“动态识别、科学评估、分级控制”的原则,实施施工安全风险的全过程管理,以实现对基建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

1 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

根据国网公司对施工安全风险的管理办法,将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类别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固有风险,指在正常情况下,施工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典型的固有风险有人身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火灾、坍塌、电网事故、交通事故等。

第二类是动态风险,是指在作业时特定情况下,施工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是以固有风险为基础,结合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外部环境、安全管理等实际情况,实施的修正计算。动态风险是确定风险管控措施的最终依据。

2 施工安全风险的评估

2.1 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的划分

国网公司将安全风险从小到大划分为五个等级:

一级风险(稍有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较低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轻伤及以下事件的施工作业。

二级风险(一般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人身轻伤事故的施工作业。

三级风险(显著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人身重伤或人身死亡事故的施工作业。

四级风险(高度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高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容易发生人身死亡事故的施工作业。

五级风险(极高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很高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施工作业。

2.2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流程

2.2.1固有安全风险评估

固有安全风险值受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事件出现的频率、发生风险事件产生的后果三个因素的影响,国网公司建立了《电网工程固有风险汇总清册》,并在清册中明确了各种情况下固有安全风险的数值和等级。

固有安全风险评估流程如下:

1、工程开工前,业主项目部组织设计、施工、监理项目部开展项目交底及风险点初勘工作。

2、施工项目部根据风险交底及初勘结果,从《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工程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办法》的《电网工程固有风险汇总清册》中选择相应的作业工序及其对应的风险等级,确定本工程各施工工序固有风险等级,编制本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预控清册》。

3、施工项目部筛选三级及以上固有风险工序,建立《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控清册》,经施工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审批、监理项目部审查、业主项目部确认后。

2.2.2动态安全风险评估

国网公司在动态安全风险评估中提出了维度和动态调整系数的概念,并建立了《维度实际情况与K值的取值关系表》。

维度即影响动态风险的六方面因素,即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环境、安全管理。根据这六方面因素的执行情况确定对应的风险值。

动态调整系数K为六个维度对应风险值的平均值。

动态风险的评估过程如下:

1、在分项工程作业前,施工项目部按照《维度实际情况与K值的取值关系表》,计算出各工序作业风险动态修正系数K,对《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控清册》中固有风险值D1进行修正,得出动态风险值D2,D2=D1/K。

2、依据动态风险值D2,查阅《施工安全风险值D与风险等级关系表》,确认实际作业存在的安全风险等级,建立《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动态识别、评估及预控措施台帐》。

3、实际作业时再次确认六个维度影响因素的取值情形与作业实际情形是否一致。当出现情形变化时,重新计算动态风险值及作业存在的安全风险等级。

2.3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分级管理

建管、施工、监理单位应建立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制度,按照“年度策划、月度评估、周预警、日报告”要求,对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实施分级评估管理,即省公司将重大风险纳入年度安全管理策划、业主项目部组织月度安全风险评估、施工项目部填写周安全风险预警清单、业主项目部实施重大风险日报告。

3 施工安全风险的控制

3.1 施工安全风险的动态控制

动态风险等级是确定决定风险控制措施的主要依据,要对施工安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应考虑降低风险等级,以减轻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由于动态修正系数K受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外部环境、安全管理等六个维度实际情况影响,因此对维度进行控制是降低风险级别的有效措施。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种方法加以控制:

1、合理安排有关作业人员

施工单位的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均必须持证上岗。对于技术比较复杂或难度较大的工作必须由有多次工作经验、业务技能水平较高、身体素质及精神状态较好的人员实施,除了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外,还必须由有经验的人员带领和监护,严禁临时用工参与此类工作;对体质不适或精神状态不佳的人员,适当安排从事比较简单的工作或暂停其工作。

2、使用合适且合格的机械设备

施工单位应建立现场施工机械安全管理机构,配备施工机械管理人员,落实施工机械安全管理责任,对进入现场的施工机械和工器具的安全状况进行准入检查,并对施工过程中起重机械的安装、拆卸、重要吊装、关键工序进行旁站监督。施工队(班组)安全工器具应定期试验、送检。

3、加强设备材料进场管理

要严把工程设备和材料进场关,统一配送的设备材料必须进行到货验收,施工单位自购材料必须有合格证,并按要求送检,业主单位应组织抽检,确保不让不合格的设备材料进入施工环节。

4、精心编制施工安全技术方案

施工项目部应认真组织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等安全策划文件并报审实施;对安全风险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或重要临时措施、工序、特殊作业等,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或安全技术措施,报上级审批后进行专项交底,部分超过一定规模危险较大的项目还应组织专家进行认证审查。

5、合理选择施工环境

一是要保证合理的施工工期,不得因为抢进度而降低施工标准;二是要尽量形成开阔的施工作业面,以便于施工,对于复杂环境要保证隔离措施的完善;三是要选择合适的天气进行施工,少数恶劣天气下不进行高风险施工;四是要在施工现场实施安全文明施工和安全设施标准化,创造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

6、完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业主和监理、施工企业均应建立安全管理、安全保证和监督体系,并保证安全管理人员到位,项目现场均应配置安全员,完善现场安全管理各项制度,认真组织开展班前班后会等各项安全管理活动,认真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发现缺陷及时闭环整改。

3.2 施工安全风险的分级控制

3.2.1 二级及以下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工序作业

施工项目部组织开展二级及以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监理项目部实施巡视检查。

1、二级及以下固有风险工序作业前,施工项目部应复核各工序动态因素风险值,仍属二级风险的,按照常态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施工。

2、二级及以下固有风险动态升级为三级及以上风险的,应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至二级及以下风险。否则,按照三级及以上等级风险控制办法组织实施。

3、特殊条件(暴雨、雷雨、大雾、冰雪等恶劣天气时的户外作业)下,经动态因素调整后,对风险等级低于二级的,考虑到作业条件的特殊性,应将风险等级按照三级及以上风险进行控制,极端情况下,应停止施工。

3.2.2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管理

1、三级及以上固有风险工序作业前,施工项目部应组织进行实地复测,计算动态风险等级,并报施工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审批、监理项目部审查、业主项目部确认。

2、优先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三级及以上施工工序风险等级。采取措施后仍然在三级及以上风险的,应严格执行《电网工程安全施工作业票B》,制定“电网工程施工作业风险控制卡”,报施工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审批后,在作业前递交监理项目部审查、业主项目部确认。同时,根据分级管控要求,各级管控人员必须亲临现场监督检查、会签作业票。

3、四级及以下固有风险经过动态修正后出现五级风险的,应通过改善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环境、安全管理等六个维度中某些维度的条件,把风险等级减低为四级及以下之后,再行施工。

4、采取措施后仍然出现五级风险作业工序时,施工项目部必须重新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含安全技术措施),由业主项目部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论证,并报省公司基建部备案。作业时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务必到岗到位,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条件不能满足时必须停止施工。

4 结束语

对电网工程施工作业安全风险进行分级管控是降低基建安全风险、确保电网工程施工安全可控、在控、能控的重要举措,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设管理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企业均应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严格按照国网公司关于电网工程安全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的工作流程开展相关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切实提升工程现场的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5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基于主观经验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的分析和调整,引入信息(知识)价值与安全风险分析可靠度概念,构建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通过决策结果的比较,讨论了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同时进行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的可靠性分析,量化安全风险分析结果对地铁隧道施工决策的影响,为科学、安全的进行地铁隧道施工提供决策支持和重要保障。

1 基于主观经验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

1.1 决策单元的划分与变量空间的构成

设整条地铁线路由若干段隧道区间组成,每段隧道区间构成一个独立的决策单元。考虑安全风险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问题由以下变量空间构成:

(1)风险状态空间R={R1…Ri…Rn…}由n个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组成。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由隧道区间的地质水文环境、工程周边(既有建筑物、地下管线)环境、区间长度、计划工期、施工管理等因素共同决定;

(2)施工方法空间S={S1…Sk…Sl…}由l种隧道区间施工方法组成。目前隧道区间的施工方法主要有明挖法、盖挖法、暗挖法、盾构法;具体工程中这些方法又可以细分为多种不同的施工工法,如暗挖法可分为全断面法、台阶法、CRD法等;

(3)成本空间C=(Cki)l×n由安全建造成本矩阵构成,其中Cki由Sk∈S和Ri∈R决定,表示在某种安全风险等级的情况下,采用某种施工方法进行施工时,考虑施工过程中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和预期损失值后的建造成本。

1.2 风险状态空间的概率表达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是以风险状态空间的概率信息为基础的,工程实际中风险状态空间的概率通常根据决策者的主观经验判断设定。因此,某段隧道区间的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可用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先验概率矩阵P表示为:

P=[p1…pi…pn]

其中pi表示该段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等级为i级的先验概率。

1.3 决策结果

以第m段隧道区间为例,通过主观经验设定的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先验概率矩阵P,进行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的结果应为:

(1)

这时选择的施工方法所对应的安全建造成本期望值最小。

2 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

以上决策过程是在未进行系统安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决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决策者的经验知识,容易导致决策结果带有过多的主观性和任意性,为地铁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本质上的隐患。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在决策阶段进行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充分收集获取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的信息,以提高决策信息的真实度、完整度、可信度,从而修正上述决策模型中状态变量空间的概率信息,支持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为了将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及其成果有机的结合到施工决策过程中,在上述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

2.1 变量空间的调整

除上述模型中的三个变量空间外,本模型引入以下变量空间:

(1)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成本变量CRA。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成本CRA是指一系列安全风险分析工作的总费用,包括工程详勘、建筑物管线调研、安全风险辨识、安全预评价、RAMS咨询等。

(2)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空间SAR。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反映安全风险分析结果真实、有效、可信的状态属性,用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矩阵SAR=(pSARi|Rj)n×n表示,其中pSARi|Rj(0≤pSARi|Rj≤1)由安全信息(知识)价值变量ε决定,表示工程实际中安全风险等级为j级的隧道区间,经过安全风险分析后得出安全风险等级为i级的概率。

2.2 风险状态空间的概率表达

进行成本为CRA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后,决策者便可以在收集获取的安全信息(知识)基础上进行决策,通过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矩阵对风险状态空间的概率信息进行修正,得出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的后验概率。

(1)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空间的概率表达

为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空间的概率表达,引入安全信息(知识)价值变量(0≤ε≤1)。这里,决策者所掌握的安全信息(知识)即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时所掌握的安全风险分析成果;而完全信息(知识)条件是一种理想状态,表示决策者在决策时拥有关于风险状态的完全确定性信息(知识)。

由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及其矩阵定义可知,pSARi|Rj是信息(知识)价值变量ε的函数,即pSARi|Rj=fij(ε)。因此,安全风险分析可靠度矩阵可表示为SAR=[fij(ε)]n×n,其中,0≤fij(ε)≤1;每列之和;当ε=1时,即完全信息(知识)条件下有且。

(2)风险状态空间的后验概率表达

设某段隧道区间经过安全风险分析后得出安全风险等级为i,则其实际安全风险等级为j的后验概率PRj|SARi可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得出:,其中PSARi是该段隧道区间经过安全风险分析得出安全风险等级为i的全概率,即。

2.3 决策结果

以第m段隧道区间为例,在经过安全风险分析得出该段隧道区间安全风险等级为i级且采用施工方法k时的安全施工成本期望值为。因此,第m段隧道区间基于安全风险分析进行施工决策的结果应为:

(2)

考虑理想状态下,即完全安全信息(知识)条件下,有且,则第m段隧道区间基于安全风险分析进行施工决策的结果应为:

(3)

3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及其可靠性

3.1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

相比于基于主观经验的决策结果,完全安全信息(知识)条件下的决策收益为EVPA=E[CPerfect Analyse]-E[CNo Analyse]。由于完全安全信息(知识)条件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工程中不可能保证,故EVPA没有实践意义。

相比于基于主观经验的决策结果,基于成本为CRA的安全风险分析所获得的决策收益EVPA=E[CGeneral Analys]-E[CNo Analyse]。因此,成本为CRA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EVGA-CRA。

对于特定地铁工程而言,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等级概率矩阵P、安全建造成本矩阵C可视为已知条件(常量),因此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1)安全风险分析成本CRA。一般的,随着安全风险分析成本CRA的提高,基于安全风险分析所获得的决策收益EVGA逐渐增加,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先逐渐增加;到达峰值后逐渐减少。CRA、EVGA、EVRA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的影响因素示意图

(2)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矩阵SAR。进行成本为CRA的安全风险分析后,SAR主要通过安全信息(知识)价值变量ε影响EVRA,表现为CRA所对应EVRA曲线上某点的垂直偏移量,如图1所示。

3.2 EVRA的可靠性分析

上述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矩阵SAR对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的影响,可以通过可靠度理论进行以下分析:

(1)EVRA的极限状态方程。设某段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先验概率矩阵P、安全建造成本矩阵C已知,进行成本为CRA的安全风险分析后,令安全风险分析可靠度矩阵SAR=[fij(ε)]n×n为随机变量空间,则EVRA极限状态方程为EVGA=CRA, 有:

当EVGA-CRA>0时,EVRA为可靠状态,可靠概率为P(EVRA>0);

当EVGA-CRA

当EVGA-CRA=0时,EVRA处于临界状态。

(2)EVRA的可靠性指标。可靠性指标β是根据随机变量空间SAR的不确定性用来衡量EVRA失效概率的指标。在本文中,随机变量空间定义为X={f11(ε),...,fnn(ε)},且fij(ε)服从正态分布,利用一次二阶矩理论,可靠性指标为:

(4)

其中EX为随机向量X的均值向量,∑-1X表示随机向量X的协方差矩阵∑X的逆矩阵,X∈Ω表示随机向量空间X={f11(ε),...,fnn(ε)}在失效面EVGA

(3)EVRA的可靠概率

根据可靠性指标β的定义,可以求出EVRA的可靠概率为:

(5)

因此,通过可靠度理论分析SAR对EVRA的影响,可以建立安全信息(知识)价值变量ε与EVRA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为正的概率,量化安全风险分析结果对地铁隧道施工决策的影响。

4 算例

某城市地铁工程隧道全长18821.2米,可划分为18个区间。根据地质水文环境、工程周边建筑物、管线环境、区间长度、计划工期、施工管理等因素,对安全风险的后果、人体暴露于风险环境的频繁程度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综合考虑后,该城市地铁工程共设定五种安全风险等级,如表1所示。

表1 某地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等级表

安全风险级别 风险的后果 暴露于风险的频繁程度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Ⅴ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连续暴露 完全可能预料

Ⅳ 灾难,数人死亡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相当可能

Ⅲ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每周一次暴露 可能,但不经常

Ⅱ 严重,重伤 每月一次暴露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Ⅰ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每年几次暴露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该城市地铁工程考虑安全风险后进行施工方法征集和编制,拟采用以下五种施工方案(含辅助施工方法),不同安全风险等级下采用不同施工方法时平均每米的安全建造成本矩阵C如表2所示。

表2 某地铁隧道工程平均每米的安全建造成本矩阵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方法 不同安全风险等级下平均每米安全建造成本(元)

Ⅰ Ⅱ Ⅲ Ⅳ Ⅴ

明挖法 94500 135000 171000 216000 265500

浅埋暗挖全断面法 123750 105750 159750 220500 270000

盾构法 130500 146250 139500 191250 244140

浅埋暗挖台阶法 139500 135000 162000 188550 236250

浅埋暗挖CRD法 132750 137250 155250 193500 198000

该城市地铁工程的18个隧道区间,根据决策者主观经验,结合本地铁工程实际,得出每一隧道区间所对应的施工安全风险等级概率矩阵P,如表3所示。

表3 某地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概率矩阵

序号 区间名称 长度(m) 安全风险等级先验概率

Ⅰ Ⅱ Ⅲ Ⅳ Ⅴ

1 A-B站 294.5 0.51 0.49 0.00 0.00 0.00

2 B站-C站 1275.8 0.15 0.47 0.38 0.00 0.00

3 C站-D站 1222.6 0.15 0.47 0.38 0.00 0.00

4 D站E站 970.8 0.00 0.00 0.47 0.53 0.00

5 E站-F站 1646.6 0.00 0.29 0.64 0.07 0.00

6 F站-G站 694.3 0.15 0.25 0.53 0.07 0.00

7 G站-H站 936.9 0.14 0.25 0.56 0.06 0.00

8 H站-I站 1224.8 0.47 0.43 0.10 0.00 0.00

9 I站-J站 1609.1 0.48 0.45 0.07 0.00 0.00

10 J站-K站 602.4 0.49 0.51 0.00 0.00 0.00

11 K站-L站 967.6 0.51 0.49 0.00 0.00 0.00

12 L站-M站 1153.8 0.50 0.50 0.00 0.00 0.00

13 M站-N站 889.2 0.78 0.22 0.00 0.00 0.00

14 N站-O站 992.8 0.10 0.83 0.07 0.00 0.00

15 O站-P站 1019.6 0.19 0.81 0.00 0.00 0.00

16 P站-Q站 1215.1 0.67 0.33 0.00 0.00 0.00

17 Q站-R站 953.1 0.86 0.14 0.00 0.00 0.00

18 R站-S站 1152.2 0.13 0.32 0.54 0.00 0.00

针对上述5个等级的安全风险,进行成本为CRA=1500元/米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其安全风险分析的可靠性矩阵SAR如表4所示。

表4 安全风险分析的可靠性矩阵

经安全风险分析得出的安全风险等级i 工程实际安全风险等级j

Ⅰ Ⅱ Ⅲ Ⅳ Ⅴ

Ⅰ 0.9 0.1 0 0 0

Ⅱ 0.1 0.9 0.1 0 0

Ⅲ 0 0 0.8 0.1 0

Ⅳ 0 0 0.1 0.8 0.1

Ⅴ 0 0 0 0.1 0.9

利用公式1~3,经过计算可知:进行成本为CRA=1500元/米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后,该城市地铁隧道工程的安全建造成本为2175796793元,相比于基于主观经验的决策结果所获得的决策收益EVGA为161708401,该城市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为133476601元,节约安全建造成本6.13%。其中隧道区间7的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最高,为11409.06元/米。该城市地铁各隧道区间的不同决策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某城市地铁各隧道区间的不同决策结果比较分析图

下面以N站-O站区间为例,进行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的可靠性分析验算,为简化验算模型,设该段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等级概率为P(Ⅰ级风险分布概率为0.4,Ⅱ级风险分布概率为0.6)、安全建造成本为C(浅埋暗挖全断面法针对Ⅰ级风险平均每米安全建造成本为126000元,针对Ⅱ级风险平均每米安全建造成本为129000元;明挖法针对Ⅰ级风险平均每米安全建造成本为75000元,针对Ⅱ级风险平均每米安全建造成本为168000元)。

进行成本为CRA=1500元/米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令其安全风险分析的可靠性矩阵SAR随机变量空间为(ε1,ε2),如表5所示。

表5 安全风险分析的可靠性矩阵变量空间

经安全风险分析得出的安全风险等级i 工程实际安全风险等级j

Ⅰ Ⅱ

Ⅰ ε1 1-ε2

Ⅱ 1-ε1 ε2

利用公式1~3,经过计算可知:N站-O站区间工程进行成本为CRA=1500元/米的安全风险分析后,该段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20400ε1+23400ε2-24900(0≤ε1,2≤1)。因此,安全风险分析的可靠性矩阵SAR对于EVRA的影响如图2所示。

根据可靠性指标定义,EVRA失效面方程为20400ε1+23400ε2

其中ρ为随机变量ε1,ε2的相关系数,利用公式5,可求出该段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的可靠概率,如图3所示。

图2 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矩阵与效益间的关系

图3 相关变量的可靠性指标与可靠概率

5 结论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是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的一项重要前提工作,其成果是科学、安全的进行地铁隧道施工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因此,将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及其成果有机的结合到施工决策过程中,在实际工程中运用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引入信息(知识)价值与安全风险分析可靠度概念,构建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并进行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的影响因素和可靠性量化分析。算例表明,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为科学、安全的进行地铁隧道施工提供了决策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在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所获取的安全信息(知识)价值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兵.地铁车站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2] 宫志群.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风险分析及评价[D].天津:天津大学,2006.

[3] 周诚.地铁工程建设安全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4] 赵恒峰,邱菀华,韩丽敏.不确定性决策中完全信息获得的事前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20-24.

[5] 郭卫平,朱山立.不确定性决策分析中的概率问题[J].统计与决策,2004,179(11):9-10.

[6] 边慎.决策理论研究及不确定性决策模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7] 董明钢.盾构隧道施工安全的若干问题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5.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6

网络安全正逐渐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问题,每年全球因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系统被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有效的安全策略或方案的制定,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首要目标。安全风险评估是建立网络防护系统,实施风险管理程序所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然而,现有的评估方法在科学性、合理性方面存在一定欠缺。例如:评审法要求严格按照BS7799标准,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漏洞分析法只是单纯通过简单的漏洞扫描或渗透测试等方式对安全资产进行评估;层次分析法主要以专家的知识经验和统计工具为基础进行定性评估。针对现有网络安全评估方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本文拟引用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化程度较高的评标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可根据多因素对事物进行评价,是一种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分析和评价具有“模糊性”的事物的系统分析方法,它是一种以模糊推理为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非精确与精确相统一的分析评价方法。该方法利用模糊隶属度理论把定性指标合理的定量化,很好的解决了现有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中存在的评估指标单一、评估过程不合理的问题。

1 关于风险评估的几个重要概念

按照ITSEC的定义对本文涉及的重要概念加以解释:

风险(Risk):威胁主体利用资产的漏洞对其造成损失或破坏的可能性。

威胁(Threat):导致对系统或组织有害的,未预料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漏洞(Vulnerabmty):指的是可以被威胁利用的系统缺陷,能够增加系统被攻击的可能性。

资产(Asset):资产是属于某个组织的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资源,本文指的是与评估对象信息处理有关的信息和信息载体。

2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2.1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中的评估要素

从风险评估的角度看,信息资产的脆弱性和威胁的严重性相结合,可以获得威胁产生时实际造成损害的成功率,将此成功率和威胁的暴露率相结合便可以得出安全风险的可能性。

可见,信息资产价值、安全威胁和安全漏洞是风险评估时必须评估的三个要素。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这三者也构成了逻辑上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①信息资产的影响价值表明了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完整的安全策略体系中应当包含一个可接受风险的概念;②根据IS0-13335的定义,安全威胁是有能力造成安全事件并可能造成系统、组织和资产损害的环境因素。可以通过降低威胁的方法来降低安全风险,从而达到降低安全风险的目的;③根据IS0-13335的观点,漏洞是和资产相联系的。漏洞可能为威胁所利用,从而导致对信息系统或者业务对象的损害。同样,也可以通过弥补安全漏洞的方法来降低安全风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全风险是指资产外部的威胁因素利用资产本身的固有漏洞对资产的价值造成的损害,因此风险评估过程就是资产价值、资产固有漏洞以及威胁的确定过程。

即风险R=f(z,t,v)。其中:z为资产的价值,v为网络的脆弱性等级,t为对网络的威胁评估等级。

2.2 资产评估

资产评估是风险评估过程的重要因素,主要是针对与企业运作有关的安全资产。通过对这些资产的评估,根据组织的安全需求,筛选出重要的资产,即可能会威胁到企业运作的资产。资产评估一方面是资产的价值评估,针对有形资产;另一方面是资产的重要性评估,主要是从资产的安全属性分析资产对企业运作的影响。资产评估能提供:①企业内部重要资产信息的管理;②重要资产的价值评估;③资产对企业运作的重要性评估;④确定漏洞扫描器的分布。

2.3 威胁评估

安全威胁是可以导致安全事故和信息资产损失的活动。安全威胁的获取手段主要有:IDS取样、模拟入侵测试、顾问访谈、人工评估、策略及文档分析和安全审计。通过以上的威胁评估手段,一方面可以了解组织信息安全的环境,另一方面同时对安全威胁进行半定量赋值,分别表示强度不同的安全威胁。

威胁评估大致来说包括:①确定相对重要的财产,以及其价值等安全要求;②明确每种类型资产的薄弱环节,确定可能存在的威胁类型;③分析利用这些薄弱环节进行某种威胁的可能性;④对每种可能存在的威胁具体分析造成损坏的能力;⑤估计每种攻击的代价;⑥估算出可能的应付措施的费用。

2.4 脆弱性评估

安全漏洞是信息资产自身的一种缺陷。漏洞评估包括漏洞信息收集、安全事件信息收集、漏洞扫描、漏洞结果评估等。

通过对资产所提供的服务进行漏洞扫描得到的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此设备提供的所有服务的风险状况,进而得出不同服务的风险值。然后根据不同服务在资产中的权重,结合该服务的风险级别,可以最后得到资产的漏洞风险值。

3 评估方法

3.1传统的评估方法

关于安全风险评估的最直接的评估模型就是,以一个简单的类数学模型来计算风险。即:风险=威胁+脆弱+资产影响

但是,逻辑与计算需要乘积而不是和的数学模型。即:风险=威胁x脆弱x资产影响

3.2 模糊数学评估方法

然而,为了计算风险,必须计量各单独组成要素(威胁、脆弱和影响)。现有的评估方法常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指标作为分界线,界限两边截然分为两个级别。同时,因为风险要素的赋值是离散的,而非连续的,所以对于风险要素的确定和评估本身也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精确性,因此运用以上评估算法,最后得到的风险值有很大的偏差。用模糊数学方法对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进行研究和分析,能较好地解决评估的模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从定性到定量的难题。在风险评估中,出现误差是很普遍的现象。风险评估误差的存在,增加了评估工作的复杂性,如何把握和处理评估误差,是评估工作的难点之一。

在本评估模型中,借鉴了模糊数学概念和方法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这样做是为了既能比较简单地得到一个直观的用户易接受的评估结果,又能充分考虑到影响评估的各因素的精度及其他一些因素,尽量消除因为评估的主观性和离散数据所带来的偏差。

(1)确定隶属函数。

在模糊理论中,运用隶属度来刻画客观事物中大量的模糊界限,而隶属度可用隶属函数来表达。如在根据下面的表格确定风险等级时,当U值等于49时为低风险,等于51时就成了中等风险。

此时如运用模糊概念,用隶属度来刻画这条分界线就好得多。比如,当U值等于50时,隶属低风险的程度为60%,隶属中等风险的程度为40%。

为了确定模糊运算,需要为每一个评估因子确定一种隶属函数。如对于资产因子,考虑到由于资产级别定义时的离散性和不精确性,致使资产重要级别较高的资产(如4级资产)也有隶属于中级级别资产(如3级资产)的可能性,可定义如下的资产隶属函数体现这一因素:当资产级别为3时,资产隶属于二级风险级别的程度为10%,隶属于三级风险级别的程度为80%,属于四级风险级别的程度为10%。

威胁因子和漏洞因子的隶属度函数同样也完全可以根据评估对象和具体情况进行定义。

(2)建立关系模糊矩阵。

对各单项指标(评估因子)分别进行评价。可取U为各单项指标的集合,则U=(资产,漏洞,威胁);取V为风险级别的集合,针对我们的评估系统,则V=(低,较低,中,较高,高)。对U上的每个单项指标进行评价,通过各自的隶属函数分别求出各单项指标对于V上五个风险级别的隶属度。例如,漏洞因子有一组实测值,就可以分别求出属于各个风险级别的隶属度,得出一组五个数。同样资产,威胁因子也可以得出一组数,组成一个5×3模糊矩阵,记为关系模糊矩阵R。

(3)权重模糊矩阵。

一般来说,风险级别比较高的因子对于综合风险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换句话说,高的综合风险往往来自于那些高风险级别的因子。因此各单项指标中那些风险级别比较高的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即权重也应该较大。设每个单项指标的权重值为β1。得到一个模糊矩阵,记为权重模糊矩阵B,则B=(β1,β2,β3)。

(4)模糊综合评价算法。

进行单项评价并配以权重后,可以得到两个模糊矩阵,即权重模糊矩阵B和关系模糊矩阵R。则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Y=B x R。其中Y为模糊综合评估结果。Y应该为一个1x 5的矩阵:Y=(y1,y2,y3,y4,y5)。其中yi代表最后的综合评估结果隶属于第i个风险级别的程度。这样,最后将得到一个模糊评估形式的结果,当然也可以对这个结果进行量化。比如我们可以定义N=1×y1十2×y2十3×y3×y4十5×y5作为一个最终的数值结果。

4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示例

以下用实例说明基于模糊数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在评估模型中,我们首先要进行资产、威胁和漏洞的评估。假设对同样的某项资产,我们进行了资产评估、威胁评估和漏洞评估,得到的风险级别分别为:4、2、2。

那么根据隶属函数的定义,各个因子隶属于各个风险级别的隶属度为:

如果要进行量化,那么最后的评估风险值为:PI= 1*0.06+2*0.48+3*0.1+4*0.32+5*0.04=2.8。因此此时该资产的安全风险值为2.8。

参考文献

[1]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2]韩立岩,汪培庄.应用模糊数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7

由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情况不具有可比性,没有参照对象,历史数据难以收集,并且煤炭企业安全涉及的风险因素定性指标占有大部分,所以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影响程度的确定采用调研对象调查法。设有n位调研对象参与评价,一般将第r位调研对象给出的第i个风险评价指标Ui的风险影响程度记为dri,风险影响程度参见表2,综合全部调研对象对所有风险评价指标的风险影响度评价,得到评价样本矩阵,如式(2)所示。按照调研对象等权的原则,采取简单算术平均值计算受访者的打分,结果作为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影响程度量化值。以“作业人员持证率风险”为例,最终简单算术加权平均值为3.1333,处于(3,4]这一区间,风险影响等级为“中度”。同理其他12个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因素的评分结果:“作业人员责任心”为3.2分,风险影响等级为“中度”程度;“人员操作违章率”为3.0667分,风险影响等级为“中度”程度;“设备故障率”为3.4667分,风险影响等级为“中度”程度;“设备完好率”为3.3333分,风险影响等级为“中度”程度;“防护装置配备率”为3.1333分,风险影响等级为“中度”程度;“地质情况”为3.2667分,风险影响等级为“中度”程度;“粉尘浓度”为3.4分,风险影响等级为“中度”程度;“照明情况”为3.3333分,风险影响等级为“微小”程度;“湿度和温度”为3.2667分,风险影响等级为“中度”程度;“安全制度的健全”为3.5333分,风险影响等级为“中度”程度;“操作规程的落实”为3.4667分,风险影响等级为“中度”程度;“安全投入”为3.6分,风险影响等级为“中度”程度;风险影响等级为“中度”程度。

3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发生概率的确定

由于历史和行业等统计数据的缺乏,客观定量确定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发生概率非常困难,所以相关数据只能通过定性分析。通过调研,在风险矩阵栏中填入风险发生概率,风险发生概率详见表3。以“作业人员持证率风险”为例,其平均分值为46%,处于(41%,60%)这一区间,属于“安全风险有可能会发生”的等级。同理其他12个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因素计算结果:“作业人员责任心”为59.33%,属于“安全风险有可能会发生”的等级;“人员操作违章率”为52%,属于“安全风险有可能会发生”的等级;“设备故障率”为46%,属于“安全风险有可能会发生”的等级;“设备完好率”为47.33%,属于“安全风险有可能发生”的等级;“防护装置配备率”为49.33%,属于“安全风险有可能发生”的等级;“地质情况”为50%,属于“安全风险有可能发生”的等级;“粉尘浓度”为51.33%,属于“安全风险有可能发生”的等级;“照明情况”为53.33%,属于“安全风险有可能会发生”的等级;“湿度和温度”为47.33%,属于“安全风险有可能发生”的等级;“安全制度的健全”为58%,属于“安全风险有可能发生”的等级;“操作规程的落实”为60%,属于“安全风险有可能发生”的等级;“安全投入”为59.33%,属于“安全风险有可能发生”的等级。

4煤炭企业安全风险等级的确定

风险矩阵方法中,风险影响程度和风险概率决定了风险等级,由于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影响度和风险发生概率均设置了5个范围区间,所以风险等级也被划分为5级分值区间,具体如表5所示。可采用插值法计算更为精确风险等级量化值,计算方法是,假设一个煤炭企业安全风险经过调研对象评估确定的风险影响量化值为I,在区间I1,I[2]内,其风险发生概率为RP,在区间RP1,RP[2]之间,该煤炭企业安全风险等级量化值被定义为RR,处于区间RR1,RR[2]之间,则RR被定义为式(4)。在确定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因素的13个三级指标的影响度和发生概率后,为进一步细化风险等级,采用插值法计算。以“作业人员持证率”为例,经过计算其风险影响度量化值为3.1333,处于(3,4]这一区间,风险发生概率量化值为46%,处于(40%,60%]这一区间,参照公式(5)。

5确定Borda序值

风险等级计算结果显示,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因素的13个三级指标都处于“严重”等级,这就形成了一个包含13个安全风险因素的风险结,因此需要运用Borda序值法对这13个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以关键安全风险。本文来自于《中国矿业》杂志。中国矿业杂志简介详见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8

1.2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模型。

在政府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主要是借助安全风险评测工具和第三方权威机构,对安全风险分析、安全等级评估和安全检查评估等三方面进行评估工作。在此,本文重点要讲述的是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模型。在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模型中,着重需要考虑到的是其主要因素、基本流程和专家评判法。

(1)主要因素。

在资产上,政府的信息资源不但具有经济价值,还拥有者重要的政治因素。因此,要从关键和敏感度出发,确定信息资产。在不足上,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和被利用的潜在性。在威胁上,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受到来自内、外部的威胁。在影响上,可能致使信息资源泄露,严重时造成重大的资源损失。

(2)基本流程。

根据安全需求,确定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等级和目标。根据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结构和应用需求,实行区域和安全边界的划分。识别并估价安全区域内的信息资产。识别与评价安全区域内的环境对资产的威胁。识别与分析安全区域内的威胁所对应的资产或组织存在的薄弱点。建立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和安全风险等级评价原则,并确定其大小与等级。结合相关的系统安全需求和等级保护,以及费用应当与风险相平衡的原则,对风险控制方法加以探究,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和解决方案。

(3)专家评判法。

在建设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前期决策中,由于缺少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因此,可以通过专家评判的方法,为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提供一个大概的参考数值和结果,作为决策前期的基础。在安全区域内,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即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数据层、用户层),应用需求和安全需求划分的安全边界和安全区域,建立起风险值计算模型。通过列出从物理层到用户层之间结构所存在的薄弱点,分析其可能为资产所带来的影响,以及这些薄弱点对系统薄弱环节外部可能产生的威胁程度大小,进而通过安全风险评估专家进行评判,得到系统的风险值及排序。在不同的安全层次中,每个薄弱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潜在威胁。若是采用多嵌套的计算方法,能够帮助计算出特定安全区域下的资产在这些薄弱环节中的风险值。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9

前言: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是造成安全事故的源头。根据相关法律条文规定了安全事故的等级: 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经济损失一般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如果安全事故发生必须查询原因、处理责任人、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次发生安全事故,绝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定发生安全事故决定不能够逃避责任或者是试图掩盖事实,应该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将发生的实际情况上报相关部门,把安全事故损失降到最低,加强对建筑施工安全防患,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预测和识别

在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预测中我首先要理解风险量。风险量是指不确定的损失程度和损失因素发生的概率,既然存在着事情发生的概率那就是可以控制和预测的。怎么样预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要根据建设施工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依靠科学方法进行判断,注重运用科学理论依据转变凭靠施工经验来判断施工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专家学者通过了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怎么样预测施工安全风险的方法。这些论文方法实际运用效果都是相对成熟的我国很早就开始了运行用,建筑施工企业结合项目运行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来预测风险。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就是对风险情况进行认知,研究那些因素可能形成风险因素或者已经存在风险的因素,在综合考虑消除或者降低风险,最终达到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运行的目的。

二、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预测和识别是紧密结合环环相扣的。通过对施工安全评估与分析达到可以估算出各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大小,进而发现施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重点处置这些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施工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要以科学知识为理论基础,运用安全风险预测和识别出来的数据和事实来评估。运用数学逻辑思维方法建立模型,对建筑施工安全进行全方面、立体式、多角度的评估、现在比较成熟的评估方法是 AHP 法,该方法将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划分三个级别是Ⅰ级严重风险 0. 1≤权重≤1、Ⅱ级一般风险 0. 01≤权重≤0. 1、Ⅲ级轻微风险 0≤权重≤0. 01。通过对建筑项目的建模评估,判断出项目所处的风险级别,充分重视科学方法判断结果,提高项目安全防患意识,降低或者有效控制施工安全风险,保证项目平稳健康运行。现在能够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的方法很多,有的方法理论高深操作困难,有的方法要求逻辑思维强,有的方法要求具备很高的数学知识,总而言之现在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各有优缺点,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完善适应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的评估,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施工项目的环境因素及人为因素等各方条件都容易造成风险评估和分析结果的偏差,因此评估和分析的结果是一个有波动范围缺乏确定性,但是它确实具有指导降低安全风险的作用。

三、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风险源

众多专家学者给出风险的含义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仔细分析风险的含义可以归纳总结出来人是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客观条件是构成风险形成的不确定因素,风险的不确定性不是人们片面理解的不好因素,风险含义中强调负偏离,但是现实情况正偏离也是存在的,理解风险的含义后,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的负偏离获取最高的经济利益。在建筑施工中的风险源是在多个方面存在的,它是建筑施工中的顽疾。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下建筑施工中的风险源。

1.施工作业环境是风险源

人类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冲击高空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在我国建筑行业中高空作业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在施工项目中对高空作业的要求也是细致入微从实际操作人员到具体施工作业都有详细的规定。高空作业通常都会是贯穿建筑施工项目始末的。高空作业仅仅是造成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一种,施工作业环境的外部风险源主要是建筑施工项目所处的地理环境,我国的疆土辽阔,地理环境是复杂多变,严峻的地理环境无形提高了建设施工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

2.施工作业机械设备是风险源

现在建筑施工项目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建筑施工作业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如起重机、物料提升机、塔吊、钢筋弯曲机等等许多大型机械设备,它们就构成了风险源。使用机械设备的时候必是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不能因为非专业人员工资低就随意录用因小失大造成安全安全事故的发生。

3.特种操作人员是风险源

在建设施工项目中涉及到特种作业种类很多,特种作业是有技术含量的施工作业,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进行的,这些人员必须经过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系统的技能培训才能够进入到建设施工项目的生产一线上来。因为特种操作人员的专业性都是非常强的不能够让非专业的人员硬性加入到特种操作人员队伍中。给特种操作人员配备专业的防护措施,也是降低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

四、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管理措施

1.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控制

管理完成项目风险评价,确定了风险等级,确定控制风险的措施。执行措施的原则是:消除风险、降低风险、个人防护;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第一;禁止在不可抗拒风险下作业,对于存在的重大及中度风险要立刻停工整改,对轻度风险要加强监测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风险,稍加注意,不必采取措施。

2. 实现对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创新

加强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的创新。坚决从事后事故调查变为主动出击做到未雨绸缪。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理论方法判断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风险,加强对施工项目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落实岗位责任制增强从领导到施工人员对施工安全的防患意识。

3.对施工企业员工进行施工安全文明培训

现在施工作业人员一般都是文化素质偏低,教会施工作业人员正确的使用安全防护用品,懂得怎么样保护好自己,降低施工企业安全事故因为人为因素发生的概率,施工人员应该学习劳动法内容,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体利益。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施工项目的不断运行,通过有效的施工管理手段有些风险会被消灭除,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不可预知的新风险。坚决杜绝野蛮施工严格遵守施工规范达到降低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的目的。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10

Abstract:Security risks exi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bridge has been the focus of supervision industry security. Establish safety risk assessment system in the construction phase,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of 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 risk estimate, can enhance security risk awareness, keep a major workplace accidents. This article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assessmen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ctual case,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Key words:bridge construction, safety assessment, measures

1.概述

1.1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简介

1.1.1评估的重要性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环境条件复杂,施工组织实施困难,作业安全风险高居不下,一直以来是行业安全监管的重点环节。在施工阶段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施工安全风险估测,能够增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改进施工措施,规范预案预警预控管理,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是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风险评估在实施阶段的深化和落实,根据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寻找、辨识和评价该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源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及建议。其基本目的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为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实现安全生产,使事故和危害引起的损失最少。

1.1.2评估原则

本次评估以国家现行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为依据,以《铜南宣高速公路复工阶段缺陷修复及变更设计两阶段施工图设计》、《各合同段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为基础,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规范的评估程序,遵循《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有关要求[1],坚持政策性、科学性、公正性、针对性等原则,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开展该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1.1.3评估内容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包括总体风险评估和专项风险评估两项内容。

总体风险评估是在桥梁和隧道工程开工前,根据桥梁或隧道工程的地质环境条件、建设规模、结构特点等孕险环境与致险因子,估测桥梁或隧道工程施工期间的整体安全风险大小,确定静态条件下的安全风险等级。

专项风险评估是当桥梁或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等级达到Ⅲ级(高度风险)及以上时,将其中高风险的施工作业活动(或施工区段)作为评估对象,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施工工法,分解施工作业程序,结合工序(单位)作业特点、环境条件、施工组织等致险因子及类似工程事故情况,进行风险源普查,并针对其中重大风险源进行量化评估,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 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

2.1 风险评估过程

2.1.1风险评估总体要求

根据相关规定,风险评估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阶段

(1)成立专项评估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其中小组负责人应当具有5年以上工程管理经验;

(2)明确评估对象和范围,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和标准,了解同类工程的事故情况;

(3)现场查勘评估对象的地理、水文、气象条件,收集工程建设有关资料。

2)开展总体风险评估

根据设计阶段风险评估结果(若有),以及类似结构工程安全事故情况,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分析本项目孕险环境与致险因子,估测施工中发生重大事故的可能性,确定项目总体风险等级。

3)确定专项风险评估范围

总体风险评估等级达到Ⅲ级(高度风险)及以上的桥梁或隧道工程,应进行专项风险评估。其他风险等级的桥梁或隧道工程可视情况开展专项风险评估。

4)开展专项风险评估

(1)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施工工法,分解施工作业程序;

(2)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结合工序(单位)作业特点、环境条件、施工组织等致险因子,辨识施工作业活动中典型事故类型,建立风险源普查清单;

(3)对风险源进行风险分析和估测,确定重大风险源及其风险等级。

5)确定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接受准则的相关规定,明确重大风险源的监测、监控、预警措施及应急预案[2]。

2.2风险评估方法

2.2.1 桥梁施工总体风险评估方法

按照《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与指南解析》推荐的桥梁施工总体风险评估方法,桥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总体评估主要考虑桥梁建设规模、地质条件、气候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桥位特征及施工工艺成熟度等评估指标[3]。

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大小计算公式为:R=A1+A2+A3+A4+A5+A6,其中,

A1指桥梁建设规模所赋分值;

A2指工程所处地质条件所赋分值;

A3指工程所处气候环境条件所赋分值;

A4指工程所处地形地貌所赋分值;

A5指桥位特征所赋分值;

A6指施工工艺成熟度所赋分值。

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所赋分值应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而定,数值应取整数。评估指标也可以根据工程实际进行相应的增加或删减,同时风险分级标准也须进行相应调整[4]。计算得到总体风险值R后,对照下表确定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等级。

表2-2-2 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分级标准

风险等级 计算分值R

等级Ⅳ(极高风险〕 14分及以上

等级Ⅲ(高度风险) 8-13分

等级Ⅱ(中度风险) 5-8分

等级Ⅰ(低度风险) 0-4分

对总体风险等级在III级(高度风险)及以上的桥梁工程,纳入专项风险评估范围。评估小组应根据总体风险评估情况,提出专项风险评估中需要重点评估的风险源。其他风险等级的桥梁工程,视情况确定是否开展专项风险评估。

3.安全评估案例

3.1某桥梁工程概况

(1)交通运输情况

本线所经地区地表水系属长江水系,地表和地下水丰富。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沿线部分工点的水质分析资料可知,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本线路靠近国道,施工机械、物资等均可由国道引入施工现场,交通方便。公路自然区划为属Ⅳ3、Ⅳ5区长江中游平原中湿区、江南丘陵多湿区。

(2)地形、地质条件

项目沿线为沿江丘陵平原区,由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两个个微地貌形态组成。本标段无不良地质情况。区域地层区划属扬子地层分区,工程沿线出露的地层为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缺失前志留系地层,岩浆活动强烈,分布广泛,主要为燕山晚期形成,主要岩体有:高岭刘岩体。本项目内的褶皱形成于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早期凹陷盆地也较发育。褶皱轴向为北东向,背斜则相对紧密,向斜及坳陷盆地多开阔。

(3)气候

本项目属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是: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集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7-16.0℃,年极端最高气温41.7℃,年极端最低气温-16.7℃。多年平均降水量1280-1370,降雨年季、年内分配不均,年最小降水量760.8,年最大降水量2100,一日最大降水量为249.9。

(4)地震

根据多年地震资料记载,评估区内未发生破坏性地震。评估区主要受中强地震影响所致。评估区地震活动的强度、频度相对比较低,属于弱发震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属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动峰加速度分区为0.05g(地震烈度Ⅵ度区),桥隧构造物按Ⅶ度设防。

3.2该桥梁总体风险评估

表3-2-1桥梁总体风险评价情况[5]

评估指标 分类标准 标准分值 在建工程实际情况 评估

分值

建设规模(A1) 单孔跨径LK (总长L)超过或达到国内外同类桥型最大单孔跨径LK(总长L) 6-8 桥梁全长336米,单孔跨径30米。 1

LK<150米或L>1000米 3-5

100米≤L≤1000米或40米≤LK≤150米 1-2

L<100米或LK<40米 0-1

地质条件(A2) 不良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包括岩溶、滑坡、泥石流、空区、强震区、雪崩区、水库坍岸区等) 4-6 桥址区没有对路线有直接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断裂构造等不良地质现象,区内总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基本不影响施工安全因素。 1

存在不良地质灾害,但不频发或存在特殊性岩土,影响施工安全及进度 1-3

地质条件较好,基本不影响施工安全因素 0-1

气候环境条件(A3) 极端气候事件多发区域〔洪水、强风、雨雪、台风等) 4-6 I类环境,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1

气候环境条件一般,可能影响施工安全,但不显著 2-3

气候条件良好,基本不影响施工安全 0-1

地形地貌条件(A4) 山岭区 峡谷、山间盆地、山口等险要区域 4-6 平原微丘区 1

一般区域 0-3

平原区 0-1

桥位特征(A5) 跨江、河、海湾 通航等级1级-3级 4-6 跨河,无通航要求 1

通航等级4级-6级 2-3

通航等级7级及等外 0-1

陆地 跨线桥〔公路、铁路等)及其他特殊桥 3-6

施工工艺成熟度(A6)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国内首次应用 2-3 施工工艺十分成熟,国内有相关应用,本项目的技术人员大部分都参与过类似桥梁的施工。 0

施工工艺较成熟,国内有相关应用 0-1

根据桥梁工程安全总体风险大小计算公式计算风险值R:

R=A1+A2+A3+A4+A5+A6=5

根据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分级标准,该大桥为等级为Ⅱ级,属中度风险。不需要进行专项风险评估[6]。

4.结语

通过对该桥梁建设资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根据同类或相似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若干安全事故特点,辨识该桥梁施工过程中各项作业活动、作业环境、施工设备、危险物品等所潜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明确各类危险源的种类及危害程度,进而从安全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可行的安全对策和实施措施,提高工程项目施工期间的安全度,实现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张磊.成安渝高速公路龙泉山二号隧道安全风险评估分析.[J].《路基工程》,2013年.O3期:142~147

2.董路钰.复杂地质条件下轨道交通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研究.[D].2012年.重庆大学

3.郭东尘钢--混结合连续梁桥施工阶段风险评估研究.[D].2012年.北京交通大学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11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实现绿色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上级公司规定,结合我项目部实际,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持续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安全隐患与安全风险的区别,本制度所称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而安全风险是指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它是通过评估手段进行分级管控,使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

第三条

各分包单位要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作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位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预控和监控责任制。

第四条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分级管理,定期排查、治理。对安全隐患和风险要分类定级,制定措施,落实责任,落实到人,限时整改或预控,使隐患整改和风险预控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

第五条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闭环管理,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工作机制,落实隐患排查、建档、评估、整改、验收闭环管理,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跟踪治理、逐项销项制度;落实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分级、分责、监控、预警、预报制度。

第六条

对于新开工工程、新工艺、新设备、新设施的投入或生产安全环境有变化时,未进行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或未对风险、隐患采取有效管控措施的不得冒险作业和施工。

第七条

安全隐患治理应坚持“及时有效、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先安全后生产”的原则,风险预控应做到使安全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的原则,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安全风险不掌握不生产。

第二章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与风险预控职责

第八条

项目部及各所属分包单位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责任主体。

第九条

项目经理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整改和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生产副经理,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过程负领导责任;项目总工程师负责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评审,确定安全隐患级别,并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技术领导责任;安全员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监督管理责任。

第十条

项目名业务口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管控责任;安全员对安全隐患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监督、巡查、归档责任。

第十一条

各分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员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复查及风险管控负监督检查责任;分管负责人(工长、班组长)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领导责任,负责组织制定分管范围内安全隐患整改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是分管范围内高级风险的管理责任人;项目、分包单位总工程师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辨识出的风险负责组织评审分级,确定治理措施,并将评审结果落实到各责任人;安全员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辨识及其治理负监督管理责任;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有监督、归档、分析和上报的责任;分包单位负责人,对班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全面责任;分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对本分包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负技术管理责任,负责制定整改的安全技术措施,指导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班组长,对本班组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职工个人对本岗位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

第十一条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保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所需的资金,安全费用应优先用于安全隐患的治理与风险的控制。

第十二条

分包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应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的管理职责。项目部对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第三章

隐患排查治理

第一节

隐患分级分类

第十三条

根据安全隐患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大小,安全隐患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

一般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工,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项目部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十四条

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梳理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人。按照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分为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按照解决的难易程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

A级:难度很大,项目部解决不了,须由公司或属地政府主管部门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B级:难度较大,项目部解决不了,须由公司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C级:难度大,分包单位解决不了,须由项目部解决的安全隐患。

D级:班组、项目部安全部门能够自行解决的安全隐患。

第十五条

对安全隐患应及时梳理分类,汇总分析。从生产(管理)部门和专业角度对安全隐患进行分类。施工安全隐患分类:管理、临边、洞口、机电、脚手架、消防、作业平台,其它安全隐患分类由各分包单位确定。

第二节

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办法

第十六条

安全隐患排查分四级:分包单位、班组、职能科室、项目部。

事故隐患排查流程图

班组排查

职能科室

项目职能部门排查

项目部排查

项目部技术评审定级

项目经理确认

ABC级事故隐患上报公司

公司安全、行保部排查

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图

事故隐患档案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A级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B级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C、D级

重大事故隐患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应急预案

治理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进行整改落实

项目部制定整改计划和方案

项目部组织验收,合格与不合格

隐患整改复查

销档

第十七条

各分包单位应结合实际和专业特点,从人、机、环、管四方编制隐患排查表,避免隐患排查治事理过程中的人为失误。

第十八条

项目部每月排查二次安全隐患;项目部各业务口每周排查一次安全隐患并检查治理情况;分包单位每日排查不少于二次安全隐患并将排查治理情况报项目部安全部门备查。

第十九条

对严重违章行为、习惯性违章现象和重复发生的隐患作为安全隐患一并排查治理。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任何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均有权有责任有义务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报。

第二十一条

分包单位对每周、日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坚持“谁主管、谁治理,谁验收、谁负责”原则,确定责任人、隐患等级、治理措施,进行登记,上报项目部安全部门。

第二十二条

班组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当班整改消除,并做好记录。当班确实解决不了的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项目部安安全部门汇报,并制定具体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组织生产。

第二十三条

一般安全隐患中的C级和D级由本单位按照“五落实”即:落实整改目标、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资金,的要求制定整改计划和方案,责成立即整改或限期整改,并下达整改通知书。对限期整改的隐患,及时建档编号,由整改责任人负责监督检查和整改验收,验收合格后报本项目部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销项,安全员对C、D级安全隐患的整改验收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第二十四条

项目部各专业部室要经常了解各分包单位施工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并督促整改。对安全隐患项目部按相关要求实行挂牌跟踪管理,由专人监督落实。A级隐患上报公司,按公司要求整改;B级隐患由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负责落实,明确整改负责人,各分包单位根据主管部室处理意见制定初步整改方案和措施报相关部室,由相关部室组织审批确定后按照“五落实”即:落实整改目标、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资金的要求进行整改,由项目部首先对整改情况组织验收,合格后报请公司相关部室组织验收。对隐患进行闭环、销项,安全部对B级隐患排查治理及整改验收情况组织检查;C级隐患由项目经理负责落实,由项目部明确各职能部门整改负责人;D级隐患由各分包单位负责整改落实。

第二十五条

项目部及各分包单位要把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纳入施工管理责任范围,并根据安全隐患治理要求,由各分包负责人负责有关隐患治理措施及落实工作。

第二十六条

重大安全隐患的整改,由公司相关部门组织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制定并实施安全隐患治理方案。重大安全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治理的部门和人员;

(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二十七条

对重大安全隐患由公司实行挂牌督办,项目部负责具体牵头落实,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结束后,由相关专业部室组织验收、销项。公司安全部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监察、复查。

第二十八条

重大安全隐患治理结束后,项目部与各分包单位应对治理情况进行评估,编写评估报告,并将评估报告送报公司相关部门及安全部。

第二十九条

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及时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人员安全的情况时,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向公司相关部室报告。

第三十条

在安全隐患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安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工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工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施工生产、设施、设备,应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第五章

信息报告

第三十一条

对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各相关业务口及分包单位应当及时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报告。

重大安全隐患报告内容应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初步方案。

第三十二条

各分包单位及项目部各业务口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中的A、B、C级安全隐患,汇总后于当日报项目部安全部门;各分包单位及专业分包单位,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中的A、B、C级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总;各分包单位及专业分包单位上报的安全隐患A、B级隐患及排查出的A、B级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于当日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长。安全隐患在未整改完成前必须每日上报,直至安全隐患整改完成。

第三十三条

每周、每月、每季对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第二日前报项目部,由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总分析并分别于第二日统计分析送报项目部主要负责人签字。

第三十四条

项目部成立安全隐患检查评审组,每月负责对各分包单位上报的重大安全隐患和A级、B级隐患进行最终评审定级。对列入A级安全隐患须由公司协调解决的,由公司以正式文件向项目部提交隐患整改书面通知书。

风险预控管理

各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制度,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全面辨识本单位施工生产作业活动中的各种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一、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

各分包单位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辨识和风险评估,并确保:

1、危险源辨识前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2、辨识范围覆盖所有施工活动及区域;

3、风险评估采用LEC评价法,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值),

确定D值即危险程度,D值大于160为高级风险,责任人为分生管施工生产领导,

D值在70~160之间为中级风险,责任人为职能部门负责人,D值小于70为低级风险,责任人分包单位负责人。

4、每季项目部、分包单位根据下季度生产计划安排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预控措施,项目部编制风险预控手册,分包单位编制风险预控明细清单,各岗位工种编制风险预控卡,职能业务口管控风险预控手册,各岗位工种持风险预控卡上岗。

5、每月职能科室对分管分部、分项工程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分包单位重新对作业场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并更新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6、各生产班组每班召开班前讲话(教育)会,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对风险采取措施予于消除,对大的风险及时汇报。

7、凡是有新设计、新工艺、新环境、新设备、新设施时,必须要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8、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组织相关专业,班组长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风险预控手册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危险源监测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并确保:

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2、危险源监测设备(确实需要的情况下)定期检验,确保灵敏、可靠;

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台帐。

三、风险预警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项目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1)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2)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微信、QQ群),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四、风险控制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执行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中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风险控制程序,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1)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动、反映、警示的原则;

(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施工生产的运行模式;

(3)制定年、季、月度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年、季、月度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年、季、月度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4)编制《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方案》、《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应对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

(5)在高级风险范围内进行作业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施工管控程序。

五、信息与沟通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建立信息沟通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微信、QQ群),单位应确保:

(1)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和制定、评审;

(2)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风险管控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3)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安全风险负责人;

(4)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并留有记录(班前教育记录并签到)。

六、财政保障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根据存在的风险制定安技措施投入计划,保障管控风险的投入、降低安全生产风险,并应做到:

(1)建立《事故费用评估报告》及年度《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并对降低风险的投入进行相关分析;

(2)对单位年度事故损失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记录齐全;

(3)对单位年度安技措施费用投入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对未按计划完成的投入进行分析,记录齐全。

七、评审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风险预控管理进行评审,以确保风险预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1、每年年底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工程师对各分包单位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印发风险预控手册;

2、每月各分管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本施工范围内的危险源再进行辨识和评估,对新的或升级的风险重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如有变化重新修订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3、每月各职能口,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分包单位分管范围内的危险源再进行辨识和评估,对新的或升级的风险重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如有变化重新修订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4、班组每天早班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审。

北京城建七

项目部

2018年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12

关键词 养路机械;铁路工务;集中修施工;安全风险

1 大型养路机械施工安全风险辨识

1.1 风险因素分类

大型养路机械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于管理、环境、机器以及人员。进一步细分,根据导致事故原因可以分为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物因素以及管理因素。

1.2 风险辨识方法

针对大型养路机械施工安全风险,风险辨识方法主要包括:检查表法、头脑风暴法、故障树分析法、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法、对照经验法、类比法、系统安全分析法等。简单实用的风险管理,在初期可以选择检查的方法帮助确定,也可以使用对照法和类比法。当对风险管理有一定认识之后,就可以选择更加严谨的方法,深入识别风险。

1.3 安全风险辨识重点

大型养路机械施工安全风险辨识,可以根据一般的类型事故进行划分,有车辆冲突的安全事故、人员伤亡安全事故、火灾安全事故等等。这些划分为重点安全事故。根据安全风险基础信息以及安全特点,根据上下结合、自下而上原则做好辨识工作,详细寻找风险源,将安全风险因子控制住,杜绝安全隐患的存在。

2 大型养路机械施工安全风险分析

2.1 风险分析评价及分级

大型养路机械安全施工中,其实是有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式的,根据每个风险特征,风险点,风险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来进行等级划分可以划分成:A、B、C、D四个等级。划分的标准是:A级风险程度比较高,具备源头性、突发性以及系统性明显特征。这些特征会直接导致车辆出现冲突,会引发火灾或出现脱轨等等。B级风险,风险程度比较高,比较容易突发,而且突出过程中会有阶段性,可能会导致A级风险出现。C级风险,这个级别的风险程度一般,具备局部特征,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安全问题。D级风险,风险程度比较低,具备个别特征,可能会发生比较小的安全问题。

2.2 定性风险及分级分析示例

大型养路机械施工中引起的安全事故比较多,某例风险是引起了冲撞接触网支柱,这个安全风险已经在安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三起。调查发现,出现安全风险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为操作失误引起的,加之设备自身就缺少了防备撞击的装置,因此,将安全风险隐藏起来。另外,在管理上也存在管理缺陷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人员出现触电,造成了停工。

3 大型养路机械在集中修施工中的安全风险控制

3.1 细化施工方案,强化风险意识

拿到施工方案之后,相关人员要仔细研读,清晰每个细节要求。在此基础上安排人员到现场进行全方位的线路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结合大型养路机械施工项目,根据施工总体安全需求以及实地调查情况,开始制定自己的施工配合方案。该方案不仅将每个施工细节包含在内,而且将施工组织方案、职责分工以及应急抢险预案都被包含在内。每个参与施工的人员都需要认真阅读,为更好的进行大型机械养路施工奠定基础。

众所周知,大型养路机械施工线段比较长,人员属于分散状态,安全管理跨度比较大,这不利于施工安全进行。因此,理当做好管理工作。管住边远作业人员不失管,管住单独作业人员不失教,管住重点施工人员不失控,参与施工的车间以及各个部门,都应该掌握好安全风险控制方法,在施工中基于安全理念进行。不断提升遵章守纪自觉性,将安全风险根植在脑海中。干部职工要根据自己的安全岗位职责,加入安全风险排查,落实安全风险责任。

3.2 全面研判安全风险,制定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大型养路机械施工,一般承担的施工项目比较多,参加的施工人员数量也比较大,投入的机械设备也比较多,安全管理难度会相对较高。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及时研判安全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第一,对人员进行风险研判。关键是针对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评判,尤其是对一线施工的人员,更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分析,查看这些人员的业务素质、业务能力。第二,对设备风险进行研判。对大型养路机械等自轮运转设备,从最日常的检查、保养,运行使用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判,及时排查和识别出潜在的故障,从而提升设备使用效率。第三,对作业存在的风险进行研判。主要是对大型养路机械司机进行研判,从他们的作业标准、作业流程查看作业过程中是否根据标准执行,是否落实了安全标准。第四,对管理风险进行研判。从安全制度落实情况,排查出可以导致风险出现的漏洞,对作业环境也需要进行分析,及时控制住风险。

参与施工的人员数量多,相互配合的单位也多,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作业穿插以及相互影响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施工方案准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该问题,尽量和施工主体单位协调好。提前查清楚大型养路机械对当下相关工程会造成哪些影响,也要明白这些施工单位存在的缺陷。在清楚了前提问题之后,在严格的施工条件下,尽最大能力和主体单位建立起和谐的施工关系,提供便利,在合适的空间和时间内完成工作。总而言之,在施工过程中,要尽量提高施工天窗的利用率,施工主体单位指派专人配合大型养路机械施工,提前排定大型养路机械进路、提前标识地下电缆位置等,不但提高了对安全风险的有效掌控,也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还为其它施工配合单位的施工提供了便利,收到了多赢的效果。

3.3 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把控现场安全环节

大多数的集中修施工的空间比较限制,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下,只要存在一个小小的疏忽就会导致更大的问题出现,这就要求施工队伍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尽职尽责,都要落实责任,保障施工顺利进行。施工过程中,根据第一手资料,结合大型养路机械作业环境,制定出安全风险控制措施,从作业流程、施工防护以及方案中落实。每个作业人员肩负起自身范畴内的责任,必须做到责任落实到人。

4 结束语

为了实现大型养路机械在铁路工务集中修中的施工安全,应该细化完善具体的施工方案,将其作为安全风险保障,在施工中逐渐强化风险意识,将其作为安全风险控制的第一手段,进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责任明确到人。严格根据作业需求进行风险控制,使得集中修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孙昊.大型自动化物流——我们信任昆船——访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物流中心主任杨自辉[J].中国储运,2014(4).

[2]戴明宏,张君霞.四岗递进、四地循环的铁路大型养路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3]陈政南,张天婴,姜成,苗晓雨.大型养路机械车辆侧滚对曲线通过性能影响的试验分析[J].铁道机车车辆,2013(6).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13

[中图分类号] 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155- 03

1 引 言

风险是以一定的发生概率的潜在危机形式存在的可能性,而不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结果或既定事实。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损失结果减少到最小的管理方法。随着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但信息安全方面的威胁也大大增加,具体到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存在各类风险,这些风险有着自身的特点,对系统的影响也随着不同阶段而不同。其中信息安全风险是指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在来自环境的威胁下而产生的风险,这些风险会对信息系统核心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造成破坏。对测绘行业信息安全风险的评估是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对风险计划和风险控制过程的有力支撑,而如何识别和度量风险成为一个难题,目前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没有一个行业性安全评估类或者安全管理类规范标准,通用安全评估规范在很多方面对于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复杂性和行业特点缺乏适用性,往往较难落地,为此提出市县级国土资源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

2 国内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经历了很长一段的发展时期。风险评估的重点也由最初简单的漏洞扫描、人工审计、渗透性测试这种类型的纯技术操作,逐渐过渡到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由于信息安全问题的突出重要性,以及发生安全问题的后果严重性,目前评估工作已经得到重视和开展。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积极投身于信息安全的研究,期望找到保护信息安全的盔甲。美国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独占鳌头,政府控管体制健全,己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险分析、评估、监督、检查问责的工作机制。DOD作为风险评估的领路者,1970年就已对当时的大型机、远程终端作了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风险评估; 1999年,美国总审计局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出版了相关文档,指导美国组织进行风险评估;2001年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协会(NIST)推出SP800系列的特别报告中也涉及到风险评估的内容;欧洲各国对信息安全风险一直采取“趋利避害”的安全策略,于2001-2003年完成了安全关键系统的风险分析平台项目CORAS,被誉为欧洲经典。我国信息安全评估起步较晚,2003年7月,国信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题组启动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相关标准的编制工作;8月,信息安全评估课题组对我国信息安全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完成了相关的评估报告,总结了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的基础性工作;2004年3月国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的征求意见稿;2005年2月至9月,开始了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2007年7月我国颁布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 20984一2007)并于2007年11月1日实施;2008年4月22日,在国家信息中心召开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实施指南》预制标准第二次研讨会,此次会议主要就标准工作组制定的《实施指南》目录框架进行了详细研究与讨论,《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实施指南》作为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规范》之后又一技术性研究课题,将充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具体实施工作。

3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方法和手段

3.1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方法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通过综合分析评估后的资产信息、威胁信息、脆弱性信息,最终生成风险信息。资产的评估主要从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三方面的安全属性进行影响分析,从资产的相对价值中体现了威胁的严重程度;威胁评估是对资产所受威胁发生可能性的评估;脆弱性的评估是对资产脆弱程度的评估;具体如下:

(1)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市、县、乡三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范围内的资产进行识别,确定所有的评估对象,然后根据评估的资产在业务和应用流程中的作用对资产进行分析,识别出其关键资产并进行重要程度赋值。根据资产评估报告的结果,可以清晰的分析出市、县、乡三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各主要业务的重要性,以及各业务中各种类别的物理资产、软件资产和数据资产的重要程度,从而得出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同时,可以明确各业务系统的关键资产,确定安全评估和保护的重点对象。

在此基础上,建立针对市、县、乡三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资产配置库,对资产的名称、类型、属性以及相互关系、安全级别、责任主体等信息进行描述。

(2)威胁评估。威胁是指可能对资产或组织造成损害事故的潜在原因。威胁识别的任务主要是识别可能的威胁主体(威胁源)、威胁途径和威胁方式,威胁主体是指可能会对信息资产造成威胁的主体对象,威胁方式是指威胁主体利用脆弱性的威胁形式,威胁主体会采用威胁方法利用资产存在的脆弱性对资产进行破坏。

在此基础上,充分调研,分析现有记录、安全事件、日志及各类告警信息,整理本行业信息系统在物理、网络、主机、应用和数据及管理方面面临的安全威胁,形成风险点列表。

(3)脆弱性评估。脆弱性是指资产或资产组中能被威胁所利用的弱点,它包括物理环境、组织机构、业务流程、人员、管理、硬件、软件及通讯设施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可能被各种安全威胁利用来侵害一个组织机构内的有关资产及这些资产所支持的业务系统。

通过研究,将建立本行业的涉及主要终端、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数据库及应用等主要系统的基线库,从而为脆弱性检测在“安全配置”方面提供指标支撑。

(4)综合风险评估及计算方法。风险是指特定的威胁利用资产的一种或一组脆弱性,导致资产的丢失或损害的潜在可能性,即特定威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在风险评估模型中,主要包含信息资产、脆弱性、威胁和风险四个要素。每个要素有各自的属性,信息资产的属性是资产价值,脆弱性的属性是脆弱性被威胁利用后对资产带来的影响的严重程度,威胁的属性是威胁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属性是风险发生的后果。

综合风险计算方法:根据风险计算公式R= f(A,V,T)=f(Ia,L(Va,T)),即:风险值=资产价值×威胁可能性×弱点严重性,下表是综合风险分析的举例:

注:R表示风险;A表示资产;V表示脆弱性;T表示威胁;Ia表示资产发生安全事件后对组织业务的影响(也称为资产的重要程度);Va表示某一资产本身的脆弱性,L表示威胁利用资产的脆弱性造成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风险的级别划分为5级(见表1),等级越高,风险越高。

各信息系统风险值计算及总体风险计算则按照风险的不同级别和各级别风险的个数进行加权计算,具体的加权计算方法如下。

风险级别权重分配:

极高风险 30%

高风险 25%

中风险 20%

低风险 15%

很低风险 10%

各级别风险个数对应关系(即各级别风险相对于很低风险的个数换算):

极高风险 16

高风险 8

中风险 4

低风险 2

很低风险 1

风险计算公式R’=K(av,p,n)=av×p×n,其中,av代表各级别风险求平均后总和,p代表相应的风险级别权重,n代表相应的风险个数权重。

总体风险值=R’(极高)+ R’(高) + R’(中) + R’(低) + R’(很低)

3.2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的手段

(1)专家分析。对于已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策略,由经验丰富的安全专家进行管理方面的风险分析,结合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现状,指出当前安全规划和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并给出安全建议。

(2)工具检测。采用成熟的扫描或检测工具,对于网络中的服务器、数据库系统、网络设备等进行扫描评估;为了充分了解各业务系统当前的网络安全现状及其安全威胁,因此需要利用基于各种评估侧面的评估工具对评估对象进行扫描评估,对象包括各类主机系统、网络设备等,扫描评估的结果将作为整个评估内容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3)基线评估。采用基线风险评估,根据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基线检查,拿现有的安全措施与安全基线规定的措施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得出基本的安全需求,通过选择并实施标准的安全措施来消减和控制风险。所谓的安全基线,是在诸多标准规范中规定的一组安全控制措施或者惯例,这些措施和惯例适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所有系统,可以满足基本的安全需求,能使系统达到一定的安全防护水平。

(4)人工评估。工具扫描因为其固定的模板,适用的范围,特定的运行环境,以及它的缺乏智能性等诸多因素,因而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人工评估与工具扫描相结合,可以完成许多工具所无法完成的事情,从而得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估结果。人工检测评估主要是依靠具有丰富经验的安全专家在各服务项目中通过针对不同的评估对象采用顾问访谈,业务流程了解等方式,对评估对象进行全面的评估。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