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实用13篇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1

1.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的身体发展、智力与经验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loo,则4岁就已具备50% ,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一17岁的9年中获得的。从脑科学的层面看,婴儿出生时脑重350 } 4008,为成人脑重的25 % , 1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50% , 2岁时为75% , 6岁时孩子的脑重为12008,已接近成人脑重(1350一14008)的90% o}’}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是人身体、智力与经验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2.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生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发展、最易受挫的时期

这一时段里,孩子从只会啼哭,到会爬、会走路、会奔跑,不但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所有的认知、经验与能力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在客观上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中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不顺应儿童自然的发展,而是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贻误天才的成长。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训练和装备心灵的阶段,它不仅为小学做准备,更为人的一生做重要的奠基,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命大厦的高度、广度和坚实度。因为,它涉及到儿童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注重个性的彰显,又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智慧以引导、帮助幼儿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有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所以,在客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学前教育所要面对的是人类生命的塑造,是人类第二次生命的给予,任何轻微的、不适宜的闪失都可能会延缓或摧折生命之花的绽放。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幼师生科研能力较差,理论知识不够广博,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贻误教育时机。而传统的高校生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等弊端。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在前列。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05年本科生的教育基础课13门,专业课21门,为学生奠定了广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则探索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幼儿教师的培养并没有因为学前教育处于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而降低师资培养的要求。例如,法国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3十2的基本学历,即先通过3年大学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考人教育专业,进行2年的学习与实习,再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美国和日本对于幼儿教师学历的基本要求也均在本科以上,目前硕士、博士担任幼儿教师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且非常注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确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人人心,“终身教育”、“全纳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潮呼唤“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的创新型、多元化幼儿教师。在这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广基础”指具有广博的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深专业”指具备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课这一平台上不同专业核心课、技能课程进行深人研究,以达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的水平;“高学历”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应建立在本科层次上;“多能力”指幼儿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诸如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等;“善研究”指科学研究能力较强,善于反思,善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能撰写出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对此,下面主要从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i.育人理念

学前教育阶段除具有与其他教育阶段共同拥有的职业道德精神外,还应具有更为深刻的育人理念。这里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每个生命个体优化地成长为基本要求,抓住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发掘天才,通过适宜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活动等,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言表、创造、记忆等能力及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长,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可能的空间、环境与条件的支持,使每个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潜能发展,在人生至关重要的时期能够获得既是全面的又是个性的优化成长,为人生的发展做重要的奠基。而且,这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性认识和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因时空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当然,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责的完成需要耐心、恒心、坚定的信念来成就,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份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事业为自己存在全部意义的热爱。

2.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至少应系统学习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学前教育三个领域的知识。学习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知识阶段应广泛涉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卫生咨询等学科的知识,深化自身的理论构建,为专业课学习搭建一个知识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应广泛学习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课程,同时应深人研究某一专业技能的知识,诸如绘画、舞蹈、乐器等方面的知识,使自身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当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广泛而深人地学习理论知识,教师还需要对众多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可采用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选修课又可分为限选与自由选择的课程修习方式。

(2)能力目标。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兴趣和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应包括: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的能力,有效地引导、组织儿童的能力,准确地观察、发掘幼儿潜能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流畅的言表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等。

(3)实践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84-02

随着政府对学前教育专业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广西学前教育专业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广西学前产业人才严重不足,现有人才难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高职院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在对幼儿教师需求量增加的同时,对学前专业人才要求也相应提高。各种资料显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紧缺成学前教育短板,四川、湖北、湖南、广西等地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缺口量很大。按照每班“两教一保”配备,新增的教职员工总数至少要在140万人以上。可见,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在100万以上。

(一)市场急需大量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从专业建设的社会需求看,学前教育专业是经济发展急需的必要专业,在高职院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是必要而迫切的。近年来,在广西幼教、各类师范学校应届毕业生推介会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并不愁“嫁”,甚至周边省市如广东、湖南的幼教机构都到广西来抢人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紧缺成学前教育短板,据了解,广西2015年全区需要学前教育师资5.6万人,目前已经在岗的学前教育师资有2.7万,缺口还是相当大的。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毛入园率要从2009年的50.9%提高到75%。从全国现有13.8万所幼儿园的“存量”,推算未来10年的“增量”,至少需要新建7万所左右的幼儿园,这就必然需要大量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二)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是互促互进、密切相关的,加快广西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愈显突出,它具有的独特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学前教育为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为人才的可持性发展所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为广西经济建设,实现新一轮发展目标提供人才支持、知识保证、创新动力和发展后劲的基础。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开发更为直接的社会功能就是为父母安心参加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学前儿童实施优质的教育不仅关系到儿童一生的发展,更是关乎维护当前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一件大事。

(三)学前教育专业是人才市场所需的特殊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是人才市场所需的特殊专业,其教育对象是学前儿童,截然不同于以“物”为对象的其他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具有教师教育特点,在职业教育中应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姜大源指出:“职业学校(院)应瞄准市场设专业,在专业设置上应具有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和研究的方法,要立足于调查研究,立足于开发,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需求同步,为学生铺设一条通向经济社会的道路。”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的是合格的社会人和职业人,为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直接输送合格的专门人才,为学前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证,将为广西经济建设,实现新一轮发展目标提供人才支持、知识保证,奠定创新动力和发展后劲的基础。

(四)学前教育专业是教育改革所需的重要专业。开设学前教育专业顺应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是教育改革所需的重要专业。

1.承担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任务。发展广西的学前事业,光靠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是行不通的,必然要整合社会所有资源进行合理支持与配套。因而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任务,直接为各级各类学前教育专业开发机构(包括幼儿园)输送合格幼教师资和提供各种专业服务(尤其是为广大边远山区提供业务指导),从而达到促进广西学前教育专业开发事业规模的发展和提升学前教育机构办学质量之目的。学前教育专业开发还可以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是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所需的重要专业。

2.推进人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当前高等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基层学前机构专业人员,要求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在英语能力方面,学生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英语综合能力,更应该具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技能。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中通过设计活动、准备活动、完成活动的过程,整合教学资源,为各类学前机构输送热爱儿童、学历较高、有一定教科研能力、学前教育理念新、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的毕业生,较好地推进人才市场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有利条件和可行性

目前,社会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幼儿教师需求旺盛,学前教育专业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国内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结构现状,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明确提出了特色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一是突出“专业”特色,构建以“学前教育”为主体的专业体系,打好“技能”牌子。二是突出“应用型”特色,培养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为支撑的应用型人才。三是突出“技能型”特色,培养能够胜任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需要的外向型、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必须淡化理论教学分量,强化技能培训力度,使学生培养成为“毕业就能就业,上岗就能上手”的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四是突出“基层”特色,培养能够“开发、应用、管理”、专业知识扎实、安心基层一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人才,为广西发展战略“立足南宁,面向广西,辐射西南,走向东盟”提供人力保障及人才支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的主要内容充分显示了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有利条件,而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可行性如下:

第一,学前事业发展迅速,学前教育专业开发专业势在必行。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教育事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2010年全国在园幼儿达到2189.4万人,增长了5.3%;幼儿园比2009年增加了5638所,增长了5%;班数增加了29876个,增长了4%;3~6岁幼儿入园率为40.75%,比2009年提高了3.35个百分点;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为71.8%,比2009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我国幼教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开发人才的需求骤增。尽管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院校增建了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学前师资,仍然不能满足整个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广西为例,全区“缺前”儿童总数为200多万人,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育人才的支持,因此开设学前教育专业是非常有价值、有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发展前景与就业形势。尽管近年来我国学前事业获得了发展,但仍与我国学前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要缩短幼儿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规划目标之间的差距,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而这个差距就为学前教育专业开发专业人才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就业市场和人生舞台。加上广大企业迫切需要符合中国实际的学前教育专业管理理论知识,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量增加的同时,对学前专业人才要求也相应提高。各种资料显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紧缺成学前教育短板,全国各地的学前教育专业缺口量很大,现有人才难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从2012年的就业形势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开发人才奇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学前教育专业将是就业的热门专业之一,就业市场前景广阔。

三、广西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规划与建设

以打造广西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为目标,依托产学研平台,立足培养专业特色鲜明、素质突出、核心能力强,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人才。通过精品专业建设,使本专业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实现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广西学前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师资建设。采用“外引内培,重在内培”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制订新教师培养方案,本方案包括实行导师制加强读新教师培养小组,以及安排教师到基层锻炼,与实践基地签署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协议。聘请国内知名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授为本专业的兼职教授,促进本系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进程。

(二)教学改革。鼓励教师结合各自专业特长,鼓励教师确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抓好院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结合联办园业务指导工作,加强与幼儿园一线教学的联系,鼓励教师与幼儿园联合开展课题攻关。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配合教务处进一步做好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效果监控。

(三)强化实践。完善教育实践制度。在学科教学中进一步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增大教学实践的课时比重;健全校内技能实训系统,进一步完善“幼儿游戏室”,增建适应社会需要的“蒙台梭利教室”、“奥尔夫音乐教室”和“幼儿教育活动模拟室”;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学年均安排形式适宜、时间合理的教育实践活动;营建良好教育实践环境,延长教育实习时间至一学期,推行顶岗实习新模式,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建立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为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校外实习基地体系。

(四)教育科研。确立“以科研立身,以科研强系”的基本思路。在发挥科研为教学服务,为教学提供动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科研优势,积极面向地方基础教育,争取有更多的横向课题,为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服务。

(五)基地建设。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构建既能满足教学,又能服务于地方的学前教育专业实验实训室;进一步巩固和规范实习基地。抓好早期教育研究基地建设工作;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着手加强与新校区所属行政区域内的幼教机构的业务联系工作,并根据需要遴选合适的教育实践基地;根据学生就业需要,在教育基地建设上适当增加民办幼儿园在教育实践基地体系的比重。

总之,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的认可以及我国实情,使得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开发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鉴于广西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开发人才离实际需求仍相差较远,广西高职院校应尽快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为加快广西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及专业发展前景分析[EB/OL].(2010-06-16 )[2013-12-05].http:///hyunit/news_cx.asp?id=4533

[2]姜乃强,张爱华.我国幼儿教师缺口大[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8)

[3]姜乃强.如何破解学前教育师资之困[N].中国教育报,2011-06-12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3

一、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流失原因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高考成绩不理想,被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

根据调查,玉溪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所有男生都不是自愿选择学前教育专业,而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被生源调剂过来的,使得他们被动地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由于并非主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人的态度是无奈和无辜,普遍都寄希望于转专业,或者消极的对待专业学习。

2.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解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解度不够,造成了他们对自己就读学前教育专业产生了疑惑。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认为,学前教育,不具备挑战性和技术含量,也没有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广泛重视,以后就是当“男保姆”。二是,就目前来说幼儿园里本科层次的幼师还比较少,所以很多的本专业男生就认为,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根本就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什么要费自己四年的时间和经历来学习。

(二)社会部分因素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影响

1.传统观念

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抚育儿女是女人的天职,她们细心、周到、耐心,适合于照顾幼儿;再者一些孩子的家长会对男教师对孩子的细心照顾以及教养态度和方式方面产生疑问。这种性别上的歧视不仅会增加男教师的工作难度,还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同时也会妨碍他们开展正常的幼教工作。

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但是很多人还不完全了解它的专业培养理念,这使得人们存在一种思维定势——男生担任幼儿园教师往往不被社会广泛认同,很多人认为男生从事幼教是一种没出息的表现,无形中就给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使得大部分男生在刚入校时就对本专业产生了排斥,希望能转专业。

2.学前教育专业的女性化教学方式

由于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内容和教育者的观念、言行以及女生居多的环境更容易使男生产生女性化的特点。此外,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女生居多,使得专业的特点更偏重于女生,从而使得很多女生多才多艺,在专业课的学习和校园各类文艺活动中都有出色的表现,而大多数的男生在这方面缺乏灵气,使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感到很无力。

二、改善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态度的对策

(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自身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对于他们在学习本专业时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本专业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笔者觉得在招收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过程中可否考虑增加面试的环节,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这些男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有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此方法高校能够选择到更喜欢、适合本专业学习的男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也有利于男生的自身发展,并且可以把许多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自我认同感

现如今的幼教事业已被定义为“奠基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阶段,幼儿教育不能没有男性,这一点在有些国家几乎已成为了法律。日本幼儿园男性教师的比率约占7%,日本规定在每个幼儿园里必须有 1/4以上 的男教师;美国幼儿园男性教师约占1 /2美国规定每个幼儿班至少有一名男教师。目前,在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就业形势依然良好。

学前阶段是人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最深远。因此要教育男生确立对儿童的爱,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爱。通过专业教育使男生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把从事学前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而非谋生手段。所以无论是女生还是男生从事幼教工作都是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认同感

1.让人们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性别优势和性格特点

随着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男生和女生将会共同参与到幼教事业中,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性别优势和性格特点,更能够促进幼儿,特别是男幼儿的性别认同、性别行为、人格特点等的健康发展。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着人的一生,但在每个年龄阶段又有各自的特点,有着本年龄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这个核心问题解决好了,既能使人顺利成长,又有利于他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其中幼儿期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其中的一个问题便是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所以男性教师是未来学前教育的必然发展现象。

2.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任课教师可以试着探索男女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教学风格和接触幼儿的风格上的异同点,要提倡男生有一种平等粗放的教育态度,培养男同学特有的对待幼儿的态度,即不娇惯、不主观宠爱、不偏爱独立性等,要鼓励男生使用自然、直率、温和、精炼的教学用语。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4

1.2教学方法单一

理论教育多于实践教育,这是大部分学科的通病,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也不例外。但学前体育教育专业担负的是未来儿童的体育运动,身体锻炼课程指导的重要责任。理论多与实践这一单子的教育方法,只能让学生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四的矮子,理论的教学知识多于实践能力,这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是极其不利的,也是目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中最大的问题。

2、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也是学前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就目前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改进,才能进一步提高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

2.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规格与目标一致

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适用于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从培养方向和目标,与教学规格等方面统一。让教师和师生都对本专业的人才标准、学习特点、学习目标和实践能力等等方面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制定出详细的教学时间安排,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引导,可以使学生更迅速的达到教学目标。

2.2选择恰当的教材版本,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任务

应该根据学前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材版本,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任务。尤其是要以科学的合理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体育运动能力为主。专业课上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但以幼儿体育运动知识、体育保健以及体育健康等等内容为主,还要注重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加强岗位锻炼,丰富教学经验。与学生实习单位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实践状况,及时根据用人单位的意见,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及时做出调整,以结合实际培养出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为根本目标。

2.3创新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性的专业人才

学前体育教育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又有其独特的特点,不是按照原有的说教式,灌输式理论教学方式进行就能完成教学目标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要进行实践教学,这也是能够检验学习成果最直接的方法。这就要求开设学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要从自身的条件入手,不但要有一套优良的教学方法,还要有足够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实习岗位,保证教学与实践的同步进行,这也是进一步培养适应性专业人才的条件。

3、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

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创新与研究中,我们一定要从原来的陈规中跳出来,用全新教育理论和方法,培养理论扎实,职业技能熟练的人才。

3.1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特色明显

学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前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较高的体育运动专业技能,丰富的体育健康理论,以及热爱学前教育,热爱学前儿童的专业人才。并且以培育热爱体育运动,体育职业技能娴熟的专业特色人才为主要方向。同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要求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互进行。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安排一定的学时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另外还有一部分时间是安排到对口人才输出的学校,或者专业实习岗位,或者学习自主联系的幼儿园、学样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行业特点、以实专业能力有一定透彻的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并且可以对将来的职业要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保证了专业对口就业论的稳定性。

3.2教学内容设置调整,增强学前体育运动的多样性

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幼儿的体育健康和体育保健为主,而忽视了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在职业岗位上面对的都是幼儿,而吸引幼儿活动的主要亮点还是在于运动的多样性,以及趣味性上。因此,在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增加一些幼儿趣味体育项目和游戏理论和指导的要求,丰富学生的教学内容知识;另外,还要从幼儿的生长发育、情感特点,以及个性发展、活动机能等等方面,全面的了解幼儿的运动特点,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

3.3一专多能型的培养方向,提升学前体育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

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不但要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身体发展以及心理变化特点、运动意外事故处理等内容,还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除了完成必要的幼儿体育教学任务,还要可以适时根据幼儿的整体情况,编排适合幼儿锻炼的体育活动,如健体操、体育游戏等等,以达到全面培养幼儿运动能力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部分。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5

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保障,也是衡量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要想站稳“三尺讲台”,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学知识,学前教育教师需要具备多种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细微的观察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从事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的先决条件,是学前教育教师教学的基础性能力;为人师表的学前教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有效地与其他任课教师、性格各异的学生、不同的家长沟通和交往,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学前教育教师有细微的观察能力,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学习动态;会教材的知识与会教是两回事,怎样高效地教给学生文化知识需要学前教育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能够从学前教育教师、学生、知识三个维度来思考课堂教学问题;由于学生成长背景存在较大差异,知识储备各不相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这就要求学前教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够很好地维护正常教学持续有序地进行;对于已经出现的教学事件,学前教育教师要具备反思能力,能够从已有的教学事件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2.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2] 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自我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大致包括学前教育教师职业角色的定位与思考、从事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的内在动机、对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现状的满意程度、自我的教学理念、自我的课堂教学风格、自我教师生涯职业规划等。专业自我是对学前教育教师职业认识的深化和升华,是对学前教育教师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综合认知。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自我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渐显现出的一种职业特征,是在其职业工作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我认识。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自我与其职业发展相一致,一旦形成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并影响学前教育教师的工作学习态度和课堂教学方式,影响其职业成长和发展的总趋势。

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

每位学前教育教师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时刻受之影响。历史上曾出现教师职业角色的鲜明对照,“天地君亲师”与“下九流”“臭老九”,不同社会环境氛围下的教师地位存在较大反差,学前教育教师的心理状态也有显著差异。自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颁布并实施后,教师职业的地位有了法律保障,政治、经济等待遇明显改善,教师职业群体满意度相对较高,逐渐成为众人向往的职业。近些年来,重视学前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逐步形成学前教育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主流价值观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和学前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社会环境为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舆论导向、隐形的文化支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为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学校环境

这里的学校环境包括求学期间和从职以后所在的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因素对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对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的重视程度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求学期间的学校环境对学前教育教师(学生时代)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选择工作单位时主要考虑的学校因素有层次结构、地理位置、经济待遇、福利保障、学校文化氛围、职业发展空间等,有些学校领导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从职以后所在学校环境为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的发展空间与价值取向。

3.家庭环境

求学期间,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教师理想的塑造功不可没,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性格和行为的养成影响深远。从职以后,新的家庭环境对学前教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后续保障。家庭与学校基本构成了学前教育教师生活与工作的全部,学前教育教师每天都在家庭和学校的场域中互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家庭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考虑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时刻都在影响着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成长,影响着从职后的职业信仰、理想追求、角色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

4.自身经历

关注个人经历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是目前较为新颖的一个研究角度,即个人生活史或生命史研究。它应用于教育领域,主要叙述的是教师自己教育生活的成长史,反映的是学前教育教师的教育行为、观念是如何建构的,它是将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生活情境、时过境迁后对所处的特定观点加以呈现的过程,比较重视个体的主要经验。[3] 自身经历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身经历相关的学前教育教师理想、观念、价值观、教学行为、教学理念等在学前教育教师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即正式学前教育教师教育阶段,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师范教育是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的条件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形成的黄金时期,是学前教育教师技能培养和提高的关键阶段,为师范生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基础。师范教育是正式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阶段,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理想、专业知识、教学理论、教学技能都在这一阶段逐步形成。作为一名未来的学前教育教师在师范教育期间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把专业基本功做扎实,通过各种方式磨练教学技能(板书、教学设计、说课、讲课、教学研究等)。为了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积累,师范教育比较注重师范生的专业实习,学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处,为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平台,对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在职教师提供的适应于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研究”三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掌握不断涌现的现代教育理论,培养教师研究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辅之以计算机知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4] 在职培训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上级教育部门或学校强制要求在岗学前教育教师参加的一种继续教育,同时也有学前教育教师个人向单位提出在职培训需求,要求继续学习的。总之,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教师在职培训都是在外因与内因的互动中促进了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的发展。

3.同事互助

同事关系是从职以后学前教育教师学校生活中一对重要关系,其对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的影响可谓是潜移默化的,同事间互助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全是个体行为,其发展程度有赖于学前教育教师群体的团队力量和影响力。在学校教师集体中才能更好地针对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信息共享。在学习中,教研组是基层组织,是学前教育教师研究、成长的集体,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教学职能,而且具有重要的研究职能,这主要体现在教研组的教育研究活动中。借助这种力量,学前教育教师个体可以在成长中听到“不同意见”“多种声音”,可以促使学前教育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5]

4.自我反思

反思是思考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以后面对类似事情时会做得更好。自我反思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对教学事件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张立昌认为:“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6] 学前教育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育事件及问题要进行必要的反思,反思自己现有的不足,理顺思路,做得好的地方继续发扬,不好的地方要及时改正。只有这样,学前教育教师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育阅历,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机智水平。

(作者单位:张成林,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杨翠,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广东 韶关,512009)

参考文献:

[1]潘君利.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内涵解析与目标设定[J].山东教育,2009(9).

[2]梁双顺,钟雪梅.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6

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培养院校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及思想体系,以学前教育专业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为基础,结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制度、评估方式等要素,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及过程的总和。该模式涵盖了以下内容:一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二是培养院校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而设定的管理制度及评估制度;三是与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方法及手段;四是为实现既定培养目标和规格而对整个教育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活动。

目前,国内在培养高层次学前教育师资方面,以地方高校学前专科和学前本科两类为主。从现有的专业培养课程来看,大专层次的学前课程体系偏重“技能型”,其中,艺术类技能课三年不间断地进行学习,专科培养院校非常重视未来学前人才艺术技能的培养,但学生的文化水平、综合人文素养相对薄弱,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多流于表面,理论教授时多照本宣科,学生对接纳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能力表现不足,常常走向了培养教书匠的教学模式;地方大学中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多属于“知识型”或“理论型”,这些本科层次高校培养的具有一定学术性的学前教师,却不能满足当下时代学前教育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并提出“分类推进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地方高校要“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要以《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基准,分层次、分目标地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地细化到具体的操作环节,即学前专科层次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学前本科层次则重视扎实的基础文化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所需的能力

学前教育R涤τ眯腿瞬庞具备的通用知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内容如下:

1.专业通用知识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经管法律、艺术及科学、政策法规等基础知识。

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通识类基础知识,包括大学本科学生都要学习的思想品德、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中国文学、职业规划等内容。

2.专业核心能力:掌握学前教育理论主干知识与体系,具备基本的教育研究及反思能力;掌握学前专业艺术技能及实施操作能力;了解学前专业最新发展动态的能力;具备早幼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方法;早幼领域教学组织能力;学前领域创新能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

学前教育人才的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该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一般能力的培养,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实践性、综合性与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对培养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专业核心能力所对应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对应的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对应的课程体系,既要有利于现有教师资源和硬件资源为学生提供最优化服务,还要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的应用型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保证。

1.课程体系的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以将学生培养成为优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这也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方向。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自身特殊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因此,建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在师范性与职业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2.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

(1)理论取向与实践取向的平衡

学前教育专业应重视实践性内容的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研究学前领域的实践教育活动,使他们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建构专业知识体系,发展自我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全面发展和专业定向的平衡

学前教育专业各门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早幼专业人才为根本依据的。因此,课程设置既要选择早幼领域工作中频繁用到的内容,又要选择一些能锻炼学生未来工作能力的内容,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文化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平衡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多门通识类、基础类文化课程,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理论与素质基础;开设各门专业技能课程,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奠定基础。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自身具备的师范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性,决定了这二者不可偏废,不能顾此失彼。

(4)课程设置模块化、微型化

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知识、素质、能力、技能方面的要求设置四大课程模块,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设置的目标;课程设置转向时间短、授课及考核灵活的微型课程,增强课程方案的灵活性,更好地促进学前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成长。

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十二年教学实践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作出了积极探索,主要内容如下:

1.依托专业核心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院校应以全面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学前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本着理论“够用、管用、实用”的原则,结合教学实际,紧密围绕教学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大纲和教材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增加核心知识的学习比重,删减课本中陈旧、与核心知识无关或相关性较弱的课程及知识内容。同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将其引人课堂教学中,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专业能力的培养唯有通过系列的、逻辑完整的课程体系或课程群才能实现。安康学院在建构最新的学前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非常重视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现行的最新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实验、实训、集中性实践)、课外素质拓展课程四大模块构成,将本专业所需核心能力相对应的核心课程编制成矩阵图(如表1所示)。专业核心课程总计开设15门,其中的12门课程与学前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核心能力对应,4门课程为未来的专业发展服务。

2.依据专业核心能力建立专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高校的专业而言,无论什么专业,其知识体系都是由专业领域知识、知识单元、知识点三个层次内容有机组合成。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实践体系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的各项专业技能训练的科学组合,包括综合能力实践和专业技能能力实践。其中,综合能力实践包括人文社科实践能力、自然科学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能力实践包括五大领域教学实践、保育实践以及教研科研实践活动。

安康学院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设计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专业核心能力学习及训练方面。各实践课程对应的实践能力点如表2所示。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程类别,加大实践教学的总量。课内实践、实训占总课时的41%,集中性实践环节为40个周(课程设计、集中实训、社会实践、见习与实习等),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3.建立“课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自开设以来,就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在当前建构的最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更加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强调在课内见习和校外实训中将第一、二课堂衔接。

(1)继续建设校外教学基地

以校外见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继续加强校外教学基地建设,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拓展学生实习、实践的广度。幼教机构给学生提供辅导,使其在实践方面有较快的成长。

(2)推进“n内外一体化”教学

科学调整学前专业技能教学时间,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互联系;制订“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技能课程教学、技能选修课程教学为主要渠道,以课外竞赛、社团活动为辅助教学,统一规划和设置课内专业技能课,形成融会贯通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强化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相互补充和延伸。

(3)重视校内培训、校外实践两大平台有效衔接

面向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校内成立了各类专业社团,定期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加强课内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际操作能力,重视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重视课外实训,强调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之间的互动,打破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不足的局限;通过课堂培养+社团活动+校外实践突破教学时空限制,强调在校园文化、社会服务、顶岗实习等多个领域内强化学生全方位的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

4.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衔接,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

(1)坚持前后相继的实践教学机制

在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时,科学安排各个环节,使实践教学活动循序渐进、有效衔接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第一学期,学生入学后,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应重视学生职业信念的培养,强调树立专业思想、强化专业意识,体验早幼教学氛围,并结合教学活动寻找自身不足;第二学期,集中两周时间用来安排保育见习活动,要求学生着重观察儿童的活动情况;第三、四学期,各安排一次教育见习,为时一周,此次见习强调的重点为紧密结合所学课程,如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一名儿童,对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并与“学前儿童心理学”紧密结合,完成该儿童的个性分析报告及幼儿园教育教学观察分析报告;第五、六学期,以全面进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见习和实习为核心内容,适时增加学生到园实践的时间,要求学生以幼儿教师的基本能力为基准,强调幼儿园实习、支教等环节;第四年,安排学生进入早幼机构实习12周,学生可在幼儿园实习的同时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完成毕业论文的材料收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转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继续推进校内外双导师制

基于“校内外一体化教学”平台的建立,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继续推行校内教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并行的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外专业学前资源或教师的优势来培养学生,既有利于拓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又有利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完善应用型人才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5.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基于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还应坚持人才培养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多元考核与试卷考核并重的原则。

(1)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或评价方式

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学习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或评价方式,并贯彻到学生四年的学习计划中。如采用教师职业技能达标考核、课内专业理论评价考核、技能实践考核、社团管理考核、社会应用能力、活动竞赛考核等形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评价。

(2)建立学前梯级技能考核标准与制度

课堂教学中,可将学生需掌握的各种技能训练融合到相关课程和教学之中。如,将声乐、舞蹈、课件制作、美术、手工、讲故事、教育活动设计等学前教师基本技能,按目标划分为若干级别、毕业达标等级及达标形式,具体化到每个学期、每个月,以“月目标学期目标年度目标毕业目标”的梯级形式出现。同时,将教师技能融于常规教学之中,融于课堂和课外训练之中。

(3)强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实际能力和技能为中心,培养“国家学历+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双保险”学前专业。要求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努力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书,英语、心理咨询师、育婴师等资格证书。

(4)建立学生学业自评体系

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建立学生学业自评体系,即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全过程进行持续观察、记录、反思的基础上建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该体系能够及时地给学生的学习或学习规划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发展方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帮助其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最终有利于实现促进学生不断进步,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总之,安康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根据社会行业或职业岗位对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通过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依托“课内外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建立了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非常重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全程的评价与反思,强调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但菲、徐桂娟、索长清、赵琳、孙倩倩:《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年第1期。

[2]秦金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3]陈小燕:《对W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

[4]李兰芳、张海钟:《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简介》,《幼儿教育》2011年第15期。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宁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教师教育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1-159)、2012年度宁夏高校科学研究项目“民族贫困地区民办幼儿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南山区为例”(项目编号:2012-336)和2013年度宁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新升格师范学院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培养模式研究――以宁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项目编号:YB2013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1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在这一背景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抢抓机遇,申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由于新升格师范学院主要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学生普遍艺术技能技巧较差,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加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重理论、重观念、轻实践、轻能力的传统,使得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高质量幼儿园对学前教育人才基本技能的要求。为此,新升格师范学院要顺应学前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新升格师范学院要摒弃学前教育的专业意识,加强与社会(幼教机构)的联系,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社会不仅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且对幼儿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幼儿园调研了解到,大多数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认为,优秀的幼儿教师应有爱心、专业技能全面、性格开朗;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一定的艺术素养和科研能力。幼儿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即优良的道德素质(热爱幼教事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实践智慧、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在我国,专业知识技能主要是在职前培养中获取的。因此,新升格师范学院在定位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根据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学校实际条件和资源,制定富有特色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为顺应时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先后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如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幼儿教育师资培训和儿童传媒工作者、儿童早期社会服务、管理和研究人员等,并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质的生源”。蚌埠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学前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及管理能力,能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保教、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已将培养幼师、中师的专业课教师转变为主要培养幼儿园专业化教师和幼教机构的管理和科研人员。

随着《纲要》的颁布实施,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了学前教育的发展速度,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大。为此新升格院校增设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期望培养出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必须准确定位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可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学前教育教学及保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学前教育教学及保育的基本能力,能够在学前教育机构及相关部门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及管理、在社区从事学前教育及社会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1.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基本结构及存在的问题。当前,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构成主要包括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教育实践。公共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广泛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专业核心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教学和组织活动的科学方法,形成专业能力;教育实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合理,实际上却存在着各类课程比例失调、分布不均、教育资源浪费、学生的实践缺乏等问题。一是各类课程比例失调。分析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会发现,通识课程的比例大且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学时过多且内容上有交叉、重复;选修课程过少,不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技能课程比例偏低,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学生形成实践智慧。二是技能课程比例偏低。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主要是为学前教育机构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在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调研中发现,与原幼儿师范学校的毕业生相比,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艺术技能技巧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与艺术课程开设不足和学生技能训练的质量有很大关系。三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在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学时少、学分比例低,缺少对第二课堂技能训练的安排,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课内与课外相脱节,学生难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艺术技能技巧。

2.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整体规划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整合,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专业特色,着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第一,要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出发点。学生的专业发展是课程设置的着眼点,在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顺应时展,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宽厚而坚实的专业基础教育,使他们具有后继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根据笔者对各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研发现,各高校学前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或与教育专业近似,或与心理学专业近似,或与艺术专业近似,难以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学前教育专业要注重能力、突出实践,课程设置要体现教育性、艺术性、综合性、广泛性,具有鲜明的特色,这是由学前教育的特定对象和方法决定的。第三,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教育实践贯穿于学生培养期和教育的全过程。

3.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新的课程体系应立足发展性,体现教育性、艺术性、综合性、广泛性,重视实践教学,重视艺术技能训练。第一,优化课程结构比例,加强专业课程综合化,灵活选课制度。针对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对通识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使课程既覆盖全面又精简,从而减少课时,给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实行“平台+模块”的模式,即通识教育平台(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大学外语课程模块”“计算机应用课程模块”“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课程模块”“专业认知及职业素养与发展课程模块”“综合教育课程模块”七个领域的课程模块构成)、学科基础平台(由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三个学科的基础课程构成)、专业教育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模块)、教师教育平台(包括基本的教育理论课程和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教育平台(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降低通识课程比例,优化内部结构;可以整合内容上交叉、重复的专业课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加大选修课比例,使学生根据不同定位进行选择;增加了技能课程比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智慧。第二,加大技能课程比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加强课外训练。目前,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艺术技能技巧较差是普遍现象,这与艺术课程开设不足和学生技能训练的质量有很大关系。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范生进行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努力做到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常态化,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主题化,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技能训练的任务化。其次要加大艺术技能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在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教学中,要强化艺术技能训练;要开设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技能强化班,使课内学习与课外训练有机结合,将艺术技能训练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保证训练时间,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要提出相应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前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技能达到一定的标准。第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育效果。学前教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能力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发展与完善。只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实践智慧的形成。在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育平台应主要由“通识教育实践”“教师教育实践”“学科专业实践”“学生实践创新与素质拓展”构成。“通识教育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在政治思想、军事、体育、外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教师教育实践”主要促使学生将所学习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科专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的专业实践技能;“学生实践创新与素质拓展”旨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拓展素质,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要努力做到教育见习在时间上的常态化和内容上的序列化,教育实习的系统化。要加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 增加教育实践环节的学分, 提高教育实践的学分比例。把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调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养成,加大技能课程和实践训练的比例。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8

一、何为应用型

应用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的,它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

应用本科与普通本科都是本科教育,它们的是本科教育的两种形态,二者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路径。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应用本科相较一般普通本科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方向及目标上,应用本科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而非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实践操作,技术应用为主轴设计学生综合能力素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要目标建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1]

另外,应用本科与高职专科相比也有较大的不同。一般的高职专科都是以培养一线的技术人才为主,而应用性本科培养的技术人才应是更为高端的,对技术需求更为精密,对技术人员素质要求更高,同时要能够承担培养第一线的管理人员或承担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任务。

二、学前教育本身的专业性、应用性

学前教育专业一般来说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不仅仅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有精炼的专业技能。我国学前教育教师的教学对象多为3-6岁的学龄前儿童,随着学前教育理念的推广和人们素质的提高,学前教育也从狭义的幼儿园教育逐渐拓展到了3岁之前的婴幼儿教育,甚至胎教也划入到了学前教育的范畴。因此就需要学前教育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学前教育的任务。

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来说,能让学生在本专业领域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在毕业以后以本专业就业并且能迅速融入社会生活,较好的完成工作,缩短适应时间应为主要培养方向。

目前国内的就业形势来说,学前教育是需求较大的专业,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量的需求,更逐渐过渡到质的需求;越是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人文气息浓厚,人口素质高的地区对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就越高。

总的来说,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要求应聘、就职的学生具备以下条件:“热爱幼儿教育、学历较高、有一定科研能力、幼儿教育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愿意长期在本园工作。”

三、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以上实际需求,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目标上应基本遵从以下几点

(一)基本师德养成及专业认同感

1.师德养成

首先,何为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教师是千百种职业的一种,自古对教师的这一职业的描述也不胜枚举“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以上既是对教师职业的描述,也是对即将成为或已经从事教师职业之人的要求。

新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有了很多新的内涵,包括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热爱教育事业等等。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具有与别种职业不同的特性,因此也就要求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具备更好的专业素养,师德即是所有专业素养的基础。

学前教育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幼儿,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人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期,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和培养幼儿正确的道德观尤为重要。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自身除了有过硬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正确的道德观念。

师德养成需要学生本身的道德基础,更需要教师的引导。了解学前教育本身在人的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师德养成的重中之重。

在培养学生师德方面,单纯的理论灌输作用不大,应以实践教学形式引导,才会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学前教育教师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对工作负责,对教学对象负责的理念,同时也构成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推动力。

2.专业认同感的培养

我国目前的大学专业分配尽管很多事遵从考生本人的意愿,但是在选定专业的过程中就有很多学生抱着容易就业或容易录取的功利想法,反而造成入学后对专业缺乏认同感,没有学习兴趣的问题。

①针对有此情况的学生,在不能调剂专业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负面情绪,乐于接受现在从事的专业。

②学生专业认同感首先来自于专业教师,专业教师首先要有对本专业的热情,在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魅力,重要性,帮助学生提升专业信心。

③教育实习和实践的合理安排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尽量选择学前教育机构实习、见习,增长见识,了解专业特点自然更能接受本专业。

同时专业认同感是伴随这专业自豪感产生的,因此让学生感受到身为学前教育教师的职责,成就感进而升华到对专业的认同,对职业的热爱。

(二)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分几大块

1.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生理学,神经生理学,营养学,钢琴,舞蹈,绘画美工,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遗传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主要课程因学校培养方案不同有部分差异,但基本上围绕以上学科开展,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综合性。

理论学习是实践的基础,因此,尽管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多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样会给专业发展,实践操作带来阻碍。另外,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掌握较多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

2.专业技能的培养

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掌握了心得知识技能都需要在教育实践中磨练、成熟。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实践性方面做了调整,修改了培养方案,加大学生教育实践和实习的比例,以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工作。

(三)基于学前教育机构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

尽管应用型本科不是以培养科研型人才为目标,但就学前教育专业本身来说,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科研能力,原因在于:

1.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对教师职业的要求都阐明了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师是站在教学第一线的人,他们对教育问题的直觉和感知力很多时候超越了从事纯理论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实践经验让教师从他们的角度发现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也许只是针对特定专业特定年龄段的学生的分析,足以为这门学科的教学改革注入新的理念。

第一线教师的研究视角或许是相对单一的,但却是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不断的教育实践才能验证教育规律的客观存在,以及教育问题的多种多样,也为教育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思路。

2.对科研能力实际要求有差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身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不高,但并不是不具备。差别在于,普通本科的科研水平要求相对较高,研究深度较深,研究角度更宏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教育科学研究更具化,例如“3-4岁幼儿的色彩认知――记xx幼儿园小班美术课”,或案例带来的教育思考,都是学前教师常用的研究角度。由此可见,对学前教师的科研要求都基于他们的实践教学。

(四)开设学前教育前沿问题相关课程,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讨论始终存在,无论我国还是别国对人的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让学生适时了解和掌握国际教育的前沿问题及动向是十分必要的。

开设当代学前教育思潮或者学前教育前沿问题研究的课程帮助学生开拓专业视野,对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十分有益。开设这类学科可以作为专业考查课,目的是为了学生眼界的开阔,对专业的认可,提升学习热情,更好的投入专业的学习。

结语,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是学前儿童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只有具备高尚师德,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承担培养合格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1] 百度知道:应用性本科(2009-07-18)

2014-02-10]/link?url=kzCCfGCGZo1CArG0QBDOLQ8mUAwDc96jNvp48TShmUDLnjIyBogjLClmAKIOPSC-N-TmN-mwCAzbFk1ccV-Pxq

[2]庞云凤 张宗业.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研究[J].淄博师专学报,2008(4):3-10

作者简介:梁红蕾(1981-),女,吉林长春人,琼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林琳(1988-),女,海南乐东人,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23-02

专业作为高校培养各种人才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其中,特色是专业的生存之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的形式下,加强特色专业是一个专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2012年西安翻译学院增设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作为学院新增专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指引下,中央和地方关于学前教育工作指导方针和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我国学前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活跃发展态势,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无论从学生规模还是人才培养质量或是办学效益上都得到了明显提升。而另一方面在开办学前教育高校林立的现实情况下,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在经验、发展基础和平台上都较为薄弱。所以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更需以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突破口,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思路,以特色立足,以质量固本,以成效壮大。

一、学前教育专业特色与优势分析

办学特色是增强办学实力,扩大学校影响的前提,同时,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办学特色的凝练。特色提炼不是盲目的, 而是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 特别是办学历史中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 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来的。[2]因此,在西安翻译学院总的办学特色为指导的前提下,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对自身的特色建设给予了相应的定位。

一是突出依托西安翻译学院母体外语环境优势,强化双语幼教培养,建立中高端幼师培养体系。西安翻译学院的外语优势和学院历史积淀,培养“学前+外语+技能”的双语幼儿教师,是我院学前教育最大的办学优势之一。在同等情况下,双语幼教更受社会和家长的青睐,因而在职场就业中更具竞争优势。着力强化双语幼教培养,无疑是我院优于同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最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

二是以大平台多方向的培养模式,打造学前教育的办学特色,培养多能一专人才。即在确保学前教育学生基本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学前专业开设四个特色方向:1.音乐舞蹈方向;2.绘画美工方向;3.双语教学方向;4.早期教育方向。在整合现有优势教学资源,在确保幼儿教师全面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开设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早期教育等专业选修方向,强化具有不同专业特长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培养多能一专幼儿教师,使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鲜明的特色独具就业竞争优势。

三是立足社会需要,建立培养和培训一体化、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一体化、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全方位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四是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和办学资源建设体系。聘任部分省内外资深学前教育专家和优秀幼儿园教师作为我校的专业师资,确立一些具有影响和特色的幼儿园作为我校的实践基地和研究基地,实现教学的开放性。

二、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专业建设目标

《陕西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指出从2011-2013年,陕西省新增幼儿园2428所;而到2014年到2016年,全省建设450所幼儿园,每年各建150所。[3]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是“行动计划” 取得的最重要成效,也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特点。[4]而在幼儿园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教师的补充与质量问题成为当前最迫切和艰巨的任务。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突出办学优势,发展办学特色,增强办学实力,为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在《纲要》的指导下,西安翻译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制定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科研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进一步加大实践环节,加强省内省外交流,注重教师培养,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1.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

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建成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形成学校发展依靠专业建设,学科发展支撑专业建设的良性局面。为此,必须优先建设若干重点学科,发展优势学科,把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落到实处,增强发展的内涵基础。

2.坚持学前教育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实践的需要决定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走向。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基础,为幼儿园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从幼儿园教学实践中获得办学资源和发展动力。要处理好高端需要与中低端需要、未来需要与当前需要的关系,立足中端需要和当前需要,着眼高端需要、未来需要,以专科教育为平台,培养高层次适用型人才,在本区域专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要认真研究经验,反思专业和课程模式,提升办学层次,立足专科层次,着眼本科层次,突破学科建设,不断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3.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

“人”的发展,既是专业建设的条件,也是专业建设的目的。要坚持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下最大力气,创造最好条件,引导教师从事专业教学,进行专业研究,成为专业人才,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要坚持在专业实践中促进专业发展的理念,面向教学实践,提高学术要求,丰富学科领域,促进教师专业化。要沟通学校与研究机构、幼儿园的联系,积极引进社会学术资源、人才资源和教学资源,推进专业教师、研究人员、幼儿教师的角色互动,优化专业建设路径。

三、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实现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握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 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条件,正确理解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才能找到适合的方式搞好特色专业建设。[5]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中体现特色,实现特色专业建设。

1.探索系统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优化教育理论课程,根据高职学生教育特点,教学内容把握住“必须、够用”原则。强化技能型课程及加强教育实践课程,使方案向更加有利培养具备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实践型人才方向靠近。

2.坚持特色引领,积极打造特色方向班,实现真正意义多能一专

建立本专业综合测评模式,通过测评模式对学生基本条件和技能能力进行细分,打破班级建制,开设音乐舞蹈方向、绘画美工方向、早期教育方向、双语教学方向四大模块,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素质教育模式。

3.建设教学团队,造就一支优质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服务学前教育发展的能力

进一步完善本专业教师团队的结构,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团队,造就一支专业水平高,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能够承担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且能够承担各级各类幼儿教师在职培训任务和有效地指导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4.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建设省级、院级精品课程,提升专业内涵

加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联系,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实践课程的内容、方法和具体步骤,在实践课程中重视理论课程的指导性和引领作用。根据培养目标和当前时代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专业课程的职业技能要求,重视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的能力。

积极打造院级精品课程,以进一步实现省级精品课程推荐,积极鼓励结合客观教学实际进行教材自编。

5.强化实践育人,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从教能力

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构建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及发展性都比较强的课程体系,合理规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教学比例。使文化通识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及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约各占三分之一左右。调整和改革课程实施方法,构建适合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方法体系,特别要加强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与模拟教学,构建快乐、高效、灵活的,能与幼儿园教学对接的教学方法体系。

6.加强校园对接,构建“校园合作,学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整合校内琴房、舞蹈室、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资源,建立蒙台梭利教室、奥尔夫音乐教室、仿真幼儿园教室等实训中心。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继续建立一定数量的以幼儿园为主体的见习实习基地,满足学生不定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的需要,探索学校和幼儿园之间零距离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7.改革考核方法

学前教育的成绩评定,不应遵循其他专业传统单一的纸质闭卷理论考核的方式,应提倡多样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知识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加大平时的专业竞赛成绩、幼儿园实习、见习的成绩的百分比,折合在内。这种考核方式克服了学生突击复习应对考试带来的弊端,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查学生幼儿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以赛代学,定期举办技能大赛,考查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

在班级范围内、年级范围内、院级范围内,定期组织弹琴、唱歌、跳舞、画画、手工、幼儿双语教学展示等。通过比赛检验教学成果,提高提升学生对于基本技能的运用。

特色专业建设对高校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核心意义,但它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形成的。在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稳定性和动态性,不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打造出特色化、创新型成功的特色之路是我们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的。

参考文献:

[1]李俊龙,林江辉,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8,(4).

[2]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0).

[3]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EB/OL].http:///news/qitawenjian/201411/05/8531. html.

[4]郑名.“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成效分析与政策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4,(8).

[5]王淑文.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内涵及途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4).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10

一、转变办学理念,为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保障

高等院校要成立主抓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管部门,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和一系列教育措施。学校要为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配备专业的、高素质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对于其他学科教师,学校也要把对他们是否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考核中,同时高校还要注重对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外,还要增设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在教师的考核标准中纳入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情况,并把它作为学校评优及教师晋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在学生的考核中,除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考试合格外,重点把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纳人奖学金、荣誉称号等评先的主要条件,以激励学生自我提高职业道德素养的积极性;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高校要注意为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健康有益的舆论环境,多开展舆论宣传,让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时刻都能感受到良好职业道德的感化,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以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为主导,结合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拓展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一)注重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

适当引用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人都认为职业道德教育课就是空头说教,学起来枯燥乏味,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情况,结台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曰,如选取当前幼儿园的虐童事件,创设道德两难境界,让学生以一名幼儿教师的身份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给学生明确的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以此深化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而且也培养了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

(二)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有着丰富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办学经验的高校,要根据学生专业发展需要,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和在学前教育界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及优秀的幼儿园一线教师开发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校本课程。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要利用本校的相关优势资源,尤其是在案例的选择上多选用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成长故事和突出事迹,在校本教材中强调热爱幼儿、尊重幼儿、为人师表的要求,尽可能把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上,让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符合他们的从业需要,让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中发挥实效。

(三)注重其他学科教学的师德渗透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少,因此其它各学科教师应该结合本学科的内容渗透对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连续性,不断强调学生的职业热情感、职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等,让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感受到职业道德教育无处不在,其职业道德素养也会不断提升。

三、合理安排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课程,引发他们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自主意识

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一日之功,高校应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量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全方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特别要增加见习、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时间,使学生在实习中学会爱岗敬业,在与幼儿园领导和同事的相处中,适应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及规章制度,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这些良好的职业习惯将内化成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

四、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对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情况进行评价,不能仅限于对职业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如把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的态度、学习的主动性等纳入评价体系中,注重考察学生的道德行为,因为稳定持久的良好道德行为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人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对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道德行为的考察主要包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奋学习、从善如流等方面,是否在这些方面达到了一个台格幼儿教师的标准,在评价过程中坚持学生定期自查自评的方式,在自查自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自我主动监控职业道德行为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路径探究[J].ValueEngineering,2012,(6)

[2]肖幸.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J].科教导刊,2012,(5)

[3]黄丽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培养研究田.时代教育,2013(24)

基金项目: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11

学前教育;教学;幼儿教师

幼儿期是孩子的认知和心理都善未成熟的阶段,学前教育的教师承担着幼儿期学龄前儿童的综合能力的发展,由于幼儿教师特殊的工作性质,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也要求更高。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专业性幼儿教师的专业,这种职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更高,幼儿教师只有在专业技能学习和锻炼的阶段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工作岗位中肩负起教育幼儿的职责。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做到有效避免学生在学校所学和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中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师要把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未来的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中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凸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存在的意义主要就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美术专业技能的幼儿美术教师,把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顺应学前教育中各种关联要素的需要。第一、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今天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天幼儿教室里的幼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用未来教师的标准去培养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加更够胜任未来的工作,所以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相结合教学是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的需要。第二、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社会的需要。对于幼儿教育人才,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幼儿的家长们都更喜欢专业技能高,工作适应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到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能够让学生顺利成长为用人单位和家长的需求,满足社会的总体需求。第三、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实现中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社会输送具有幼儿专业技能的人才,专业技能强的学前教育人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得到长足稳定地发展。

二、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的途径

学前教育要想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进行有效结合,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教师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成长成为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幼儿。

(一)学前美术专业教育要注重学生教师素养的培养

今天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即将成长为明天的幼儿教师,所以在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未来的教师进行培养。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美术技能,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教师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美术教育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育,学生除了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之外,还应该掌握如何把自己学到的美术技能交给学生的能力。所以中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师责任重大,不仅要教会学生美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未来的工作性质结合于教学中。如:教给学生一些幼儿小朋友要学习和掌握的简单的作画方式和作画内容,以便学生能够在将来的教学中得以应用。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教师素养,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多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良好的额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

(二)学前专业美术教育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专业美术教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如果说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美术技能的掌握大多处于理论理解的程度,学生见习和实习的过程却是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自己在学校学习到只是转化为专业技能,学生的综合技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第二、培养学生实际教育教学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会遇到很多突发性的问题,教师可以把一些在给幼儿进行美术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做成课件,在班上来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效应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三)学前美术专业教育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幼儿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中职美术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具备创新的意识。创新是美术作品的生命力,幼儿教师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并把这种意识用于教学当中,才能让幼儿的美术作品充满新意。因为幼儿教师的创新能力不仅让幼儿接受到新型的教学,还能让幼儿在具有创新精神教师的指引下成长成为有创新精神的儿童。中职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型的教育是把创新精神进行传承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了创新的精神能够让自己将来的教学工作充满新意,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幼儿教师能够享受到教学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树立自己教学的信心。

总之,在中职学前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把教学和学生的岗位需要结合起来,把学生当作未来教师来培养。中职学前教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师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中职学前教育美术的学习让学生成长成为幼儿教师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并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在中职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成长成为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陈怡 单位:宁波外事学校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12

国考;幼专;学前教育学;问题;解决策略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正式实施。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文件规定,从2014年起入学的师范生(包括幼专学生)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即教师资格“国考”),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也是如此。改革后的幼儿教师资格“国考”,增设了综合素质的考查,同时,加强了幼儿教师岗位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1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因而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幼儿师范教育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是幼专学生学习幼儿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师范院校体现师范性的重要标志性课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教学水平质量的高低。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的保育和教育,探索学前儿童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学前儿童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的核心内容。然而,经过对幼专学生实习的幼儿园调研和对毕业的幼专学生就业的幼儿园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当前幼儿园普遍反映幼专学生存在很多问题:如幼儿教育理念落后;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等,这不利于幼儿优美人格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当前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不适应。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前,幼专学生只要在学校通过学前教育理论考核合格,普通话达标,经过短时间的教育实习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有直接的关联。而幼专学前教育学作为幼儿师范院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重书本知识,轻活动设计的训练,教学方法仅仅依靠讲授,幼专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学习并记住一些有关幼儿教育和保育的书本知识,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上述问题的发生。鉴于此,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探索一条使幼专学生能迅速适应幼儿教育发展需要,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成长之路。

2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幼儿教育理念落后

幼专学生的教育理念落后,这主要与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有直接的关系。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不太清楚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认为幼专学生只要掌握了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就自然形成了相关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忽视幼儿园活动设计的训练。二是教师认为学生到学校来是接受教育的,教师只需要“传输”,学生“接收”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课堂教学中只有自己的“独白”和“表演”,忽视了幼专学生的“学”,这种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没有情感交流的教学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三是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只注重“教育”内容,忽视“保育”知识的传授,各幼专学校普遍重视教育课程的开设,而有关保育知识的课程除了开设《学校卫生学》外,几乎没有其它课程,这必须导致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只注重“教育”内容,忽视“保育”知识的传授。

2.2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幼专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的条件性知识和保育的实践性知识的缺乏,与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不适应。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条件性知识。幼专学生在校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正如前面所讲,教师的角色是传递者,承担的是“传输”知识的任务,而学生的角色是接受者,承担的是“接收”知识的任务,师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同时,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很少到幼儿园听课和进行调研,不了解当前学前教育的实际,不能将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运用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教学往往从理论到理论,因而幼专学生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必然不能解决幼儿园教育实践问题。学习中,幼专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而考试往往也只以知识性考题为主,这就是造成幼专学生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知识(即条件性知识)与幼儿教育和保育的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原因。

2.3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

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表现在所学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适应幼儿园教育保育与教育实践的要求。幼专学生在校进行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途径主要有:学前教育学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学校统一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试讲和参加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教师仅仅以讲授为主,幼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缺失主体性,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幼专学生特点和幼儿园实际需要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能有效得到提升。试讲虽然安排有教师指导,但主要是由幼专学生自主进行练习,指导教师听两三次课,因此,幼专学生教育专业技能训练质量很难保证。教育实习根据目前幼专学生的就业需要,所以一些幼专学校安排为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相结合,实习时间很难保证,加之一些学校对实习过程不够重视,学生实习流于形式,这是幼专学生教育专业技能不强产生的主要原因。

2.4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

幼专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没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等。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由于重知识传输,轻能力培养;重“教育”内容的传递,轻“保育”知识传授,不能根据幼儿园教育实际需要,真正做到保教合一。更有甚者认为,幼儿教师只要在幼儿园让孩子吃好、睡好,有责任心,孩子不出事就可以了,幼儿教师哪谈什么专业发展?这样自然不能引导幼专学生养成正确的幼儿教育态度,更不能在为幼专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之前作好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准备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幼专学生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是造成幼专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3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要使幼专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快速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实际需要,迅速将所学的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幼儿教育能力,这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使幼专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以保证幼专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和快速成长。为此,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的路径就是要帮助幼专学生:

3.1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要让幼专学生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后,对考生的要求更高了,表现为:考试的难度加大了,考试的形式多样了,内容更广泛了。具体针对幼专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国考”后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加强了幼儿教师岗位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增设了综合素质的考查,考试的形式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考试内容更为广泛,包含了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能力等,因此,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幼专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幼专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专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同时,还要帮助幼专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变以往幼专学生只通过简单模仿和操作,解决一些学前教育实际中创造性程度较低的问题的学习方式,促进幼专学生“能动、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幼专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3.2形成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

幼专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为幼专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理论知识基础,还应当为幼专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独特的视角、域界和思维的方式,了解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的原因,特别是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对于增强幼专学生的信心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幼专学生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满足社会对未来幼儿教师知识结构的需要,从而提升幼专学生的教师专业素养。

3.3提升幼儿教育专业技能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幼专学生获得幼儿教师资格的难度,对幼专学生在校的学习、考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幼专学前教育学的课程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要提升幼专学生的幼儿教育专业能力,在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前教育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的结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幼儿园典型教学视频、微格教学、带领幼专学生到幼儿园见习等方式,突出幼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引导幼专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学前教育实际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幼专学生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并将所学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从而提高幼专学生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使幼专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和领悟幼儿教育规律。

3.4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

要让幼专学生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应当通过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幼专学生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还要让幼专学生意识到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自己肩负着为国家未来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的历史重任,并将热爱幼儿和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作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职责。我们只有总结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认真思考教师资格证“国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准确定位学前教育的功能,才能不断推进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的改革,从而促进幼专加强对幼专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应时展的新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作者:郑枫 单位:铜仁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13

一、教育价值在学前教育进程中的体现

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它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要杜绝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价值偏离”现象,需从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入手。

新中国第一个高等师范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诞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借鉴前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初步建立和形成了适合中国学前教育的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1956年2月20日教育部颁发《师范学院教育系幼儿教育专业暂行教学计划》,统一制定了高师学前专业教学计划;1978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指出“原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应积极办好这个专业,扩大招生名额,为各地培养幼师师资。”截止2003年全国30多所高校设置了本专业,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数量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各高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受教育对象和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从而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更具弹性,人才培养过程更具个性化、灵活性和开放性。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提高,迫切需要培养反思型、研究型的专业化幼儿教师,各高校根据社会发展和当地需求,在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做了调整,培养目标已日趋多元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在发展进程中根据我国国情不断加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体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同时,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渗透,学前教育也逐步兼顾教育的内在和外在价值的统一。

二、教育价值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偏离

学前专业本身还不成熟,还处于摸索发展之中。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指导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运行中,不免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忽视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曲解了教育目的性要求,偏离了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普及与质量不能兼顾

国家提倡以公益性、普惠性、低收入为原则,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随着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提前完成,学前教育整体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然而反映在高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致使培养目标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主要表现为:

1、幼儿园专任教师的缺口大

随着投入、规模、场所等硬件指标的逐步实现,幼儿师资队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全国缺口达到了64万。[2]同时,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比应达到1∶5—1∶7,保教人员与幼儿比应达1∶7—1∶9;半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比应达到1∶8—1∶10,保教人员与幼儿比应达1∶11—1∶13。[3]而我国目前幼儿园总体师幼比为近1比23,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更高。[4]因为没有足够的合格师资,导致大量的非师范专业、非学前专业、社会无业人员、小学的老弱病残退都涌入幼儿园,充斥了幼儿教师队伍,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职业的专门性特征和教育育人的本质性。

2、高师人才培养急功近利

在学历与教师资格挂钩的时期,各地高师通过全日制和函授教育的培养形式大力扩招,加快向社会输送学前师资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教师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引发了质量建设的忧患,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幼儿教学工作、学生不热爱幼儿教育事业转行跳槽的现象日益增多。

这种现象凸显了在“人”的软实力没有完全具备的前提下,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只注重了教育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幼儿师资的人性发展和幼儿本位的教育内在价值。

(二)专业发展意识薄弱

只有具备强烈的专业意识,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于职业之中。学前教育是根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其专业发展意识尤为重要。然而表现在高师和幼儿园的实际现象,却并不乐观。

1、各层面培训机构缺乏全面的专业意识

中职中专类学生培养偏重教育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对学生本身就薄弱的理论基础没有加以重视,会导致把学生当做技工培养,学生只重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学习,对于专业的理解一知半解,进入工作岗位也无法以专业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和自我专业发展;高师院校恰恰是在学生本身理论基础就强的前提下大力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强化,而弱化了学生随年龄增大难以掌握的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导致学生就业后无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

2、幼儿园用人机制中缺乏长远的职业意识

很多幼儿园在用人中存在严重偏差,认为只要技能技巧好就是好教师,造成就业倒挂现象,致使高师毕业的本科生就业远远不如中师类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师在做人才培养方案时的摇摆不定,在应然的教育追求与实然的就业需求矛盾中彷徨,在有限的学制中,如何既让学生专业理论扎实,又能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这是大多高师院校面临的难题。

(三)职业发展近视性强烈

首先,高师把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为社会输送更多学前师资的工具,一味追求社会效益,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认同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导致教育悲剧不断上演,教师虐待、无视幼儿的现象屡禁不止。

其次是以短平快著称,以社会在职人员为主力军的成人教育,入学门槛越来越低,教学过程越来越简化,文凭获得也越来越容易,这一揽子工程背后背负的是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无数幼儿的健康成长。

这种职业发展的近视性,体现了高师学前教育培养模式强烈的功利性,借助国家扶持幼教事业而谋生,缺乏内在的职业意识和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根源还在于缺乏了教育的内在价值。

三、教育价值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回归

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对教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应该从教育的本质和整体性上认识教育培养的目的及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了,教育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一)重新审视教育价值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5]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就是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如今学前教育事业已经日臻完善,教育目的理应越来越强调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我们不能过多地强调“知识内容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生命内涵的领悟”、“职业理想的坚持”,高师学前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时首先要坚持追求人性的完美与和谐,进行“完整人”的塑造,而不是“知识人”的塑造。

在普及与质量兼顾的过程中,必须以幼儿的健康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主旨。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所说“即使缺乏幼儿师资,也绝不能让不合格教师上岗,否则会严重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极不负责的。”[6]教育是不允许任何人做实验,以幼儿的成长为代价的。因而建设一支合格、稳定的幼儿教师队伍,实现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成为目前高师学前教育发展的重心。

(二)提升专业发展意识

基于当前我国学前师资紧缺的实际,国家采取高师、幼专、幼师三层面培养结合的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实践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层次和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大中城市幼儿园均要求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幼师、幼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拆分合并到高校将成为总趋势,高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将成为学前师资的主要来源。2007年至今,甘肃、北京、山东、新疆等地都已完成了幼儿师范学校并入高校的工程。

2012年之后,国家将采取资格证与学历教育的分离,这也是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考验。因而高师要树立全面的专业发展意识,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全科教师为主,专科教师为辅,必须配备特教课程;同时,高师与当地的幼儿园要建立合作共同体,建立教育实习、专业见习基点,指导园所办园理念,形成长远、长效的用人机制。

(三)注重职业发展的长期性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的效力将在幼儿的后续成长中得以体现。因而高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要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增设置职业类课程模块,加强学生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促进学生提前体验职业角色,增强学生的职业愿景,加强学生内在的职业意识和强烈的职业认同感。

高师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根据教育本身的迟效性和长期性进行设置,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成公共基础教育、专业核心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和实践教育四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的教育模块,实行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7]课程结构与门类也要多样化,在传统“三学”“六学”为中心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增设一些新的课程门类。

“百年人生,立于幼教”,高师作为学前师资培养的摇篮,将承担越来越艰巨的重任,因而以教育价值为标尺制定合理、科学、人道的培养方案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诉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百年中国幼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0、119

[2][6]学前教育师资短缺如何解决[N].中国教育报, 2013-03-10

[3]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N].中国教育报, 2013-01-02

[4]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