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实用13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1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西某市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各50名学生、初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各50名学生共350人进行团体测试,获得有效答卷305份,有效率为87.14%。

2.研究方法

采用目前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广泛运用的SCL-90量表为测查工具,然后将所得数据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该量表有90个评定项目,包括感觉、思维、情感、意识、行为、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等内容,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被试的自觉症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90个项目共含10个因子,每一因子代表某一类情况,通过因子得分可了解受检者的症状分布特征及其病情的具体演变过程。各因子如下: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F4(忧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其他项目)。它们反映了受检者睡眠及饮食情况。为更详细地反映受检者的情况,我们将F10(其他项目)分别归为F11(睡眠)和F12(饮食)两个因子。

三、结果

在各因子上呈阳性症状的人数及其在总人数中的百分比,结果见表1。

结果表明,在学生中症状出现最多的为F12(饮食)、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人数均占总人数的40%以上;其次为F6(敌对)、F8(偏执)、F9(精神病性)、F4(忧郁),人数均在30%以上;再次为F11(睡眠)、F5(焦虑),人数均在25%以上;症状出现较少的为F1(躯体化)、F7(恐怖),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下。

为进一步考察呈现阳性症状的具体表现,将90个项目每一单项的阳性出现率(即2分的项目)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2。

表2的结果表明,学生中的阳性项目有28项,按所属项目多少排列分别为:F2(强迫症状)有7项,占阳性项目数的25%;F4(忧郁)有6项,占阳性项目数的21.43%;F3(人际关系敏感)有5项,占阳性项目数的17.86%;F8(偏执)有3项,占阳性项目数的10.71%;F5(焦虑)、F6(敌对)、F9(精神病性)各有2项,各占阳性项目数的7.14%;F12(饮食)有1项,占阳性项目数的3.57%。

四、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强迫症状、忧郁、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倦怠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社会问题反映在家庭和学生身上,比较突出的是就业问题。一方面,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就业—幸福”的路径达到目的,有的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过急,使孩子造成压力过大。另一方面,学校之间竞争激烈,有些教师采用的方法欠当或教育水平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倦怠心理随之产生。

2.因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引发的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在家比较孤独,在学校除了上课,集体活动较少,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比较淡薄、互相关心不够。一些学校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较少,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不够,更没有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鉴于小学、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社会阅历少,加上经常看一些电视、武打片,打打斗斗,家庭、学校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吵闹不休;一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或是缺乏教育知识,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很容易产生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

3.青春期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多元,有主流文化,也有不少非主流文化,学生家庭生活改善,有的营养过剩,学生生长发育快,青春期提前到来,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没有及时跟上,没有及时正确引导。非主流文化负面的影响更不可忽视,一些学生特别是女生,追求个性化、现代化,好奇的年龄特点加上个性化的追求,而往往理想与现实生活又没能完全一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就容易出现诸多问题。

4.中、小学生的个人行为

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比较快,处于人格发展较快阶段,与社会接触较多,得不到及时而正确的引导,个人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教育和家庭教育没能及时引导,容易引发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乃至初中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加上社会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中、小学生或者不现实地追求,或者不分是非地模仿,以此展示自己的个性,往往容易偏激。

5.学校教育改革滞后

我们的教育受传统教育影响较深,教材比较单一,教育方法也不能因生施教,学生个性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充分发展。多年来教育改革步子很小,最突出的要算“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一直指向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学校教育不能完全根据人的成长特点和遵循教育规律,加上学校教育中没有很好安排或渗透心理教育内容,因而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没能很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者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发展多元智能,没能因材施教。

五、建议

1.提高认识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2.健全制度

建立心理咨询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活动,聘请心理卫生专家对障碍性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咨询和治疗。多种形式进行心理教育,如学校生活学习中的心理教育,课堂上渗透心理教育,校园文化生活中的心理教育,利用多媒体进行的网络心理教育,像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那样建立“网上心灵之家”,等等。

3.丰富实践活动

要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余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让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充满生活,使其成为推动学习、思想进步的力量。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2

2.调查材料及方法

调查材料:调查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CR)》作为测查材料。该量表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年龄段的青少年,它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立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以团体测验方式进行。区教研室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后作为各单位的主试开展工作。

3.测查时间

2010年11月1日―30日。此时段学生已到校两个多月,无重大考试,相对而言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自然状态。

4.统计标准

《MHT―CR》量表用八项因素反映学生的焦虑心态,每项因素以标准分8分为临界点,即得分<8为正常焦虑,得分≥8为异常焦虑。八项因素标准分之和为学生的焦虑总分,焦虑总分的临界点为64分。

正常焦虑生:无一因素达到或超过8分者为正常焦虑生。

异常焦虑生:至少一个因素达到或超过8分者为异常焦虑生。总分超过64分者为严重异常焦虑生。

5.统计手段

EXCEL及人工。

二、调查结果

1.具有各类过度焦虑学生的检出率

测查结果显示:全区共检测847人,在八个分量表中,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468人,占总人数的55.3%(见表一);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有14人,占总人数的1.7%(见表二)。

表一: 《MHT―CR》量表焦虑分统计表

表二: 《MHT―CR》量表各因素异常检出率分布统计表

其中:

两所小学共检测299人,在八个分量表中,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93人,占总人数的64.5%;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有8人,占2.7%。数据显示小学生异常焦虑生的比例明显高出全区平均值9.2%,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数也比全区平均值高出1%。

初中两所学校共检测265人,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28人,占总人数的48.3%;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有1人,占0.4%。

高中两所学校共检测283人,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47人,占总人数的51.9%;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有5人,占1.8%。

2.男女生心理焦虑水平的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中各因素过度焦虑的人数,在总体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女生异常焦虑人数的比例明显比男生异常焦虑人数的比例高(见表三)。同时,并非每个因素都显示出性别差异,只在某些因素上显示出显著差异:男生在冲动倾向方面明显高于女生;女生在学习焦虑、自责、恐怖、过敏倾向、孤独倾向等因素上比例明显高于男生,高中阶段尤为突出。(见表三)

3.各因素异常检出率分布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我区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等四个因素,显示出学生在学习考试、自信心、情绪控制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存在比较多的困扰。(见表二)

三、讨论与分析

1.学习焦虑问题突出,检出率达48.1%

从焦虑的内容看,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男生还是女生,学习焦虑都比较明显和突出,检出率高达48.1%,城区明显高于农村,令人担心的是小学生的学习焦虑检出率达58.2%,高出全区平均值的10.1%。访谈和调查发现,学生们对考试普遍怀有恐惧心理,过度关注自己的考试成绩。究其原因大约如下:

一是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进多年,但子女的学习成绩仍然是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甚至是亲子沟通的唯一内容。成绩好时家长大都褒奖有加,成绩不好时则着急、训斥和责骂。无疑,这些态度和行为会加重子女的心理压力。

二是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各科老师为了提高学科的成绩,加大作业负担,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引发学习焦虑。另外,一些教师处理问题时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身心发展规律,方法简单粗暴,易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对抗教师,直接表现为对教师的回避和学习兴趣的减退甚至丧失。

三是新生对环境的适应困难。各个学段有各自的特点,在学习方法、教学方式、课程安排、学业要求等方面,差别较大,需要新生及时调整积极适应。新生出现短期的适应困难,产生学习焦虑是正常的、自然的,但是许多学校为了出成绩,常常无视相关教育法规和规律,缩减学生休息时间,延长在校学习时间,频繁考试以考代练,公开排名,这些对新生往往产生很大压力,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情绪躁动、忧虑、厌烦等反应。

2.异常焦虑人数占第二位是过敏倾向,检出率为13.6%

过敏倾向表现为过于敏感,感受性太强,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行动易受到损害。造成学生过敏倾向较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理上的原因。过敏倾向严重的人,一般都有所谓的神经质体质,它是天生的,通常在幼儿期就表现出了体质上的特点。如其消化系统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容易发生紊乱,容易有腹痛、腹泻等身体不适的症状,这种孩子大多被看作体质虚弱儿。

二是独生子女家庭较多,父母关注的对象较为单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思想和行动受到父母太多的限制和控制,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父母大多以消极的方法应对,如各种惩罚,持续否定等,孩子得到太多负面评价,缺少应有的安全感,养成了谨小慎微、刻板戒备的性格特点。

三是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当学生出现一些人际关系矛盾、学习成绩不理想、遭遇挫折等问题时,教育者常常无暇静心思考,采取妥当的应对策略,而是方法简单,从经验和主观出发。

四是中学生过敏比率较高还与他们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有关。在这一阶段他们会更多地关注自我,会更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但由于其阅历、生活经验、社会化程度的限制,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常常比较片面。

3.异常焦虑人数占第三位是身体症状,检出率为13.1%

身体症状一般是指强烈的心理焦虑引起的生理反应,如学生明显地感到自己的心跳、胸闷、头痛、出冷汗、失眠、食欲下降,甚至呕吐、小便失控,对声音和光线过敏等。这些类似疾病的症状的出现,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子女受到父母严厉的惩罚或者苛刻的责备后,不敢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愤怒,便把这种情绪压抑下去,而我们的身体会把这些压抑的情绪记忆下来,以后当有类似情境出现时内心又会感到痛苦,于是便以各种身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是过分关注分数名次,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来自外部和自身的高期望,极易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情绪过分紧张。当学生无法通过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应对时,躯体便会以各种症状来转移、掩盖。一般而言,体弱与过敏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身体症状。

4.异常焦虑人数占第四位是自责倾向,自责倾向的检出率11.7%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自责倾向都比较明显,女生又明显高于男生。过度自责的学生往往很自卑,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常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才能、智商等不如别人,并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和周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归因为自己的责任。过度自责容易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认知产生偏差,会接受大量的负面信息,久之会感到自卑、沮丧、无奈和无能,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 年5 月至2010 年12 月对在我院保健体检中心体检786 人,其中男性426 例,女性360 例,年龄35~70 岁,进行亚健康状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研。

1.2 调查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整群抽样及现场调查的方式,对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保健人群进行现场发放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在调查员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并当场收回。

1.3 调查内容

自行设计了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共分3 部分:①一般状况及健康认知;②亚健康症状(23 条);③亚健康影响因素(27 条)。每个条目下都设有“完全没有”、“很少有”、“有”、“多数有”和“总是有”五个等级的选项,得分0、1、2、3、4、5,分值越高亚健康状态越明显。

1.4 亚健康状态的判断标准

一到三个月之内反复出现下列16 项症状之一诊断为亚健康。

1.4.1 生理因素

①持续的疲乏感;②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③头痛、头昏;④耳鸣;⑤肌肉酸痛;⑥容易感冒;

⑦性能力下降。

1.4.2 心理方面

①烦躁不安;②孤独感;③注意力不集中;④失眠或多梦;⑤记忆力减退。

1.4.3 社会方面

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②工作效率低;③人际关系紧张;④ 对生活失去信心,闷闷不乐。

1.5 体检内容

包括一般情况(血压、身高、体重)、血尿常规、生化、胸部x 线检查,心电图,腹部B 超等。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 软件处理数据,采用频数统计,卡方检验及Longistic 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为=0.05

2 结果

2.1 亚健康状态发生率

本次调查问卷收回786 份,合格752 份,有效回收率为95.6%,年龄35~70 岁,469 例出现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发生率为59.7%,其中女性亚健康状态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

2.2 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症状频数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该保健人群亚健康状态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涉及躯体及心理等多种症状。其中出现频率为10%以上的症状有:疲惫乏力,失眠,腰肌酸软,脱发,情绪低落,出现10%以下的有:头晕脑胀,眼花干涩,胸闷气短,焦虑及注意力不集中。亚健康人群的体征表现:“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高、高体重、负荷高,“一低”免疫功能偏低。“一多”疲劳的感觉多。

2.3 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Longistie 回归分析

以10 项相关因素为自变量,并按专业知识根据其是否可能对亚健康产生影响进行赋值,单因素Lon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亚健康相关因素有:居住条件,周围环境,人际关系,体育锻炼,加班,工作紧张,作息无规律,熬夜及饮食(P

2.3.2 多因素Longistic 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结果得出的9 项相关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因素也与亚健康有关故纳入多因素分析),再次进行多因素Lon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4 项进入回归模型,表明女性,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及饮食搭配不合理为亚健康发生最危险因素(P

3 亚健康干预措施

3.1 提高对亚健康的认识,调适心理,自我保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培养乐观向上,豁达平和的人生态度。

3.2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健康四大基石,少熬夜,保充足的睡眠。控制总热量,减少动物脂肪和甜食的摄入,增加豆制品,多进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减少钠的摄影入量。

3.3 体育锻炼:贵在坚持,重在适度。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通过锻炼来转移心理疲劳,中老年人的运动还应遵循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动静结合、安全监护等。

3.4 健康管理,建立预警系统:收集保健对象的个人健康档案,进行健康评价,亚健康评估,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通过健康体检中心这个平台,利用综合手段,如健康教育宣传、电话咨询、心理疏导、运动指导、中医调理、互联网、健康管理门诊治疗、建立亚健康监测预警机制,对亚健康人群进行跟踪随访,定期查体,给予生活方式指导等,对保健亚健康人群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管理,从而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方面发展,避免慢性病的发生。对个人、群体、社会均有经济效益,获益最大的是获得了健康的保健人群。

参考文献

[l] 于智敏.走出亚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23.

[2] 林顺治.国民亚健康状况之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109-111.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4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进行抽样:先抽取吉林省内疫情较为严峻的城市;从该市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小学;再从每所学校中便利抽取整个班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最终共选取了该市6个城区及镇街的8所学校共84个班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于2020年4月1~30日(疫情期间)和2020年9月1~30日(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开展问卷调查。问卷中告知被调查小学生及其家长本次调查的目的,被调查者同意后方完成后续调查内容。本研究已获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伦理(研)2020年第112号]。1.2调查工具。1.2.1一般情况调查表。一般情况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知情同意书,以及性别、年龄、年级、父母性格、父母文化水平、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等信息。1.2.2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采用程灶火等[5]编制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对调查对象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由小学生及其家长共同讨论填写。该量表分为认知功能、思维与语言、情绪体验、意志行为、个性特征5个维度,内含24个条目。每个条目划分为1~7个等级,分别为:过度病理行为、过度神经质行为、高健康状态、一般健康状态、低健康状态、缺失神经质行为、缺失性病理行为。先将原始条目按等级记分(1~7分),后采用5级评分。对原始条目记分进行转换,即原始条目中7分改记为1分,6分改记为2分,其他等级不变,计算出各个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分。该量表总分反映总体健康状况,分量表反映不同领域的健康水平。根据常模标准制定5种心理健康状态划界分值[6],根据该划界分值确定5种健康状态,即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低健康状态、一般健康状态、高健康状态,以此来评价儿童和青少年总的健康状态及5个维度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中该量表5个维度的Cronbach's系数在0.773~0.786之间,总分的Cronbach's系数为0.785。1.3质量控制。疫情期间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的调查均采用“问卷星”制作网络问卷。各问题的每个选项均设置为必答选项,发至已做好前期培训工作的小学生班级微信群及QQ群中,相同IP地址只能作答1次。待所有小学生及其家长填写完毕后收集问卷。收回问卷后编号、审核,剔除无效数据,将数据导入SPSS数据库。随机抽查所录入数据进行复核,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描述,无序的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有序的计数资料分析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各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疫情期间共发放360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7份,有效问卷为3593份,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9.81%;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共发放3089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为3080份,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9.71%。调查的小学生社会人口学特征见表1,两组各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不同时期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疫情期间组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组小学生总体健康状态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情绪体验、意志行为两个维度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以上两个维度疫情期间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较差。见表2。2.3疫情期间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小学生的性别、年级、婴儿时期主要带养人、家庭类型、父母亲性格、父母亲文化水平及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疫情期间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总体健康状态的5个等级重新定义划分,即将疾病、亚健康定义为“不健康”,将一般健康、较好健康、高健康定义为“健康”。以是否健康为因变量(是=0,否=1),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家庭类型、家庭教育方式、父母亲性格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女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于男生(OR=1.453),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相应降低(OR=0.895),父亲、母亲性格介于急躁和平缓二者之间的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较低(分别OR=0.496、0.470),单亲家庭和大家庭的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较核心家庭高(分别OR=2.995、3.446),家庭教育方式以鼓励与责骂兼顾的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风险较低(OR=0.263),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在情绪体验和意志行为这两个维度中,COVID-19疫情期间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组。这表明面对COVID-19疫情及长期居家隔离,小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意志行为及情绪体验方面的影响较显著,此结果与李少闻等[7]研究的结果类似。这是由于小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情绪和行为处于不断发展调整过程中,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是重大疫情事件中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的易感人群[8]。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级、婴儿时期主要带养人、父母亲性格、父母亲文化水平、家庭教育方式及家庭类型等对疫情期间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显著。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家庭类型、家庭教育方式、父母亲性格对疫情期间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的增长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OR=0.895),年长的小学生总体健康状况优于年幼的小学生。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其思维方式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为逻辑思维并最终形成主导思维,同时思维的批判性及独立性逐渐加强,年长小学生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较年幼的小学生强[9]。而年幼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仍处于萌芽时期,更易受到父母、老师及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预防不同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对年幼的小学生,应更加注重安抚与引导,引导其克服心理障碍,有利于发挥其优势和潜力,并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10];对年长的小学生,应更加注重倾听与沟通,为其创造一个稳定的心理支持环境。小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阶段,小学生还未形成独立的人格,对事物的认知不够全面,他们对情绪的控制、对外界的认知及意志多依靠于家长的帮助。疫情期间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不良的亲子沟通、不当的教育理念、错误的教养方式都是引起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11]。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亲性格介于急躁和平缓二者之间是疫情期间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保护因素(父亲、母亲OR分别为0.496,0.470);家庭教育方式以鼓励与责骂二者兼顾亦是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保护因素(OR=0.263)。家庭是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概念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家庭环境等因素都对个体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12-14]。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亲家庭的小学生疫情期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核心家庭的2.995倍,大家庭的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核心家庭的3.446倍。这提示,良好的家庭结构、父母维持平和的性格并应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小孩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此外,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疫情期间女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风险明显高于男生(OR=1.453)。这可能是由于女生性格较男生更感性、细腻、敏感,遇到突发状况,面对生活环境的改变更容易担忧、焦虑,更易受到父母性格、情绪的影响。因此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给予女生更多的关注,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COVID-19疫情期间,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情绪和行为方面受到明显的影响;性别、年龄、父母亲性格、父母亲文化水平、家庭教育方式及家庭结构是疫情期间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在这场艰巨、持久的疫情防控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15]。因此,我们应重视公共卫生事件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需要注意其情绪和行为问题,及时纠正和正确引导;同时小学生的家长应做好自身调节,稳定自身的情绪,保持心态平和,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面对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社会、医疗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应与家庭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小学生相关身心问题。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Statementonthesecond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HealthRegulations(2005)EmergencyCommitteeregardingtheoutbreakofnovelcoronavirus(2019-nCoV)[EB/OL].(2020-01-30)[2020-11-12].

[2]WangGH,ZhangYT,ZhaoJ,etal.MitigatetheeffectsofhomeconfinementonchildrenduringtheCOVID-19outbreak[J].Lancet,2020,395(10228):945-947.DOI:10.1016/S0140-6736(20)30547-X.PMID:32145186.

[3]潘苗,张三强,周升生,等.应激状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影响因素及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2):309-313.DOI:10.13342/j.cnki.cjhp.2021.02.032.

[4]KnightZG.AproposedmodelofpsychodynamicpsychotherapylinkedtoErikErikson'seightstagesofpsychosocialdevelopment[J].ClinPsycholPsychother,2017,24(5):1047-1058.DOI:10.1002/cpp.2066.PMID:28124459.

[5]程灶火,袁国桢,杨碧秀,等.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15-18.DOI:10.3321/j.issn:1000-6729.2006.01.004.

[6]程灶火.儿少心理健康量表[M]//杨玉凤.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52-358.

[7]李少闻,王悦,杨媛媛,等.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居家隔离儿童青少年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0,28(4):407-410.DOI:10.11852/zgetbjzz2020-0169.

[8]江玲,罗心瑜,唐华,等.疫情防控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7):60-62.

[9]林素兰,,咸亚静,等.乌鲁木齐市小学生社交焦虑和抑郁现状调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20(8):670-674.DOI:10.7499/j.issn.1008-8830.2018.08.013.PMID:30111478.

[10]杜莲,邱田,蒙华庆,等.重庆市主城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5):629-631.DOI:10.13406/j.cnki.cyxb.2011.05.003.

[11]张嫚茹,王国强,刘健,等.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对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影响路径[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8,27(4):361-365.DOI: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8.04.015.

[12]高猛,李雨辰,张伟.父母冲突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4):446-451.DOI:10.7499/j.issn.1008-8830.2017.04.017.PMID:28407834.

[13]汪燕妮,薛红丽,陈倩.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5):421-425.DOI:10.7499/j.issn.1008-8830.2016.05.009.PMID:27165591.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5

doi:10.14033/ki.cfmr.2015.03.033

亚健康状态又称为次健康状态、第三状态,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处于低质的健康状态,这种低质状态虽然还是健康状态、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但是如不加以调节或治疗,则有可能发展为疾病,因此亚健康对人的健康已经构成危险。目前,关于亚健康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危险因素与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中医诊断与干预方法研究等方面,而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在亚健康的监控与判定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要想发现亚健康,健康体检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因为它可以通过发现受检者检验值微小的变化,从而做出临床判断,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防治[1]。司徒志强等[2]研究发现,心电图表现可以较为敏感的反映人的亚健康状态。笔者亦通过对健康人群与亚健康人群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心电图作为一种简便、无创、廉价、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可以作为亚健康的初筛方法推广应用。现将之总结与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亚健康状态判断标准及《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的亚健康状态筛选流程,从2013年7月-2013年9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健康体检的1056人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亚健康人群共216例,并同时从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人群83例,将他们的一般资料及心电图结果纳入统计分析。两组受检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亚健康状态的判断标准

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拟定亚健康状态的判断标准:(1)反复出现(持续3个月以上)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工作;(2)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所偏离但不符合临床疾病诊断;(3)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4)尽管有非重大器质性疾病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减退无因果联系。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年龄25~45岁,性别不限;(2)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1.3.2 排除标准 (1)处于围绝经期女性;(2)有吸烟及嗜酒史者;(3)检查前1周内有服用各种药物者;(4)检查前1 d内有饮用咖啡、浓茶及情绪激动者;(5)专业运动员。

1.4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在检查前安静休息3 min以上,取平卧位,全身放松,采用12导光电心电图机(日本光电ECG- 1350P型)连续描记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描记检查,纸速25 mm/s,增益1 mV/cm。确保所记录基线平稳、无干扰、图像清晰,诊断标准以中国心电学会、中国心律学会推荐的《心电图标准化和解析的建议与临床应用国际指南2009》[3]为标准,由专业人员进行记录和判断结果。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亚健康人群组心电图结果中存在有窦性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正常范围或轻度异常心电图改变。健康人群组与亚健康人群组异常心电图出现率分别为13.25%与26.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从医学角度来看,人的生理状态大致可以分为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是指既非疾病又非健康的中间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游离状态。部分处于亚健康状态者有可能向疾病转化,在这一中间状态中,可能会有这些疾病的早期表现或先兆症状,但这些早期表现及先兆症状往往被人忽视,因此有必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让科学的检测与评估技术成为健康、亚健康与疾病评估的基础[4]。对于无明显疾病症状的亚健康状态常常被人忽视,这恰恰是很危险的,如老年无症状的心律失常,因为得不到自己与医生的重视,因此其危害更大[5]。

亚健康作为一个当代医学的新概念,对医学尤其是保健医学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6]。随着人们生活与工作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正越来越大[7]。尤其是公务员,近年来,他们已经成为亚健康的高发职业人群[8]。既往医学界关注更多的是对疾病的研究,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对于健康的重视,亚健康问题正成为现代医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亚健康的产生最主要是社会心理应激原引起的应激情绪反应,主要包括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等。适度的紧张与焦虑可以提高警惕人的警觉水平,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如果过度的、长时间的紧张与焦虑以及精神长期或反复处于紧张状态,则会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功能的持续亢进,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亚健康虽然不属器质性病变,但长期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导致亚健康逐渐演变为各种恶性肿瘤和慢性心血管疾病。

在亚健康的诊断上,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国内主要有临床症状诊断及量表诊断法[9]。在亚健康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所提供的各种检测与分析技术[10]。亚健康的成因有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上述因素均可导致心电图异常的发生[11]。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肌激动的电学活动,心肌的功能活动由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调节,迷走神经具有抑制作用,交感神经具有兴奋作用,这种拮抗性能可以灵敏地调节心脏的活动以维持其稳态和适应机体的需要。心电图的改变一般认为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可能涉及自主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以及全身代谢的影响、药物的作用等。而亚健康的产生最主要是社会心理应激所产生,长期社会心理应激以及睡眠节律的失调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紊乱,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各种心律失常、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电图异常改变。心电图检查有异常发现者的人群当中,当然有部分属于心电图的正常变异者,但仍然存在部分非正常变异者,这些非正常变异者此时并非健康状态,而是亚健康状态,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处于健康或亚健康人群有必要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查所发现的心电图异常有助于心脏病的早期发现和防治[12]。心电图在亚健康人群中伴有正常范围改变或轻度异常改变均能演变为心血管事件危险因子,是器质性疾病的前兆[13]。但是,如要充分发挥心电图检查在亚健康监测中的诊断作用,单靠一次心电图检查是远远不够的。心电图某些波或波段的异常改变,有可能预示患有某种疾患,但也有可能是正常变异[14]。例如,右束支在解剖学上细而长,易发生阻滞,其临床意义应视心脏其他方面情况而定,如出现在健康临床上无明显心脏病者常无重要意义,对既往心电图正常突然发生的右束支阻滞则应考虑病理意义[15]。加之心电图记录的只是心肌激动的电学活动,心电图检测技术本身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还受到个体差异等方面的影响。此外,心电图结果与年龄因素也有关,譬如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受检者年龄的增加,心电图阳性发生率亦随之增加,异常心电图发生率与增龄呈现正相关[14]。因此,建议定期复查,建立心电图检查档案,对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动态分析其心电图变化与演变,并密切结合其它检查与临床资料如年龄与性别等等,如此才能得出有利于健康评估与健康管理的正确解释。

参考文献

[1]杨菊.2640例老年人体检结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8):64-65.

[2]司徒志强,王明飞.人群亚健康状态与心电图关系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0,30(9):1507-1508.

[3]中国心电学会,中国心律学会,译.心电图标准化和解析的建议与临床应用国际指南2009[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4.

[4]刘贵杰.亚健康测量技术与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92.

[5]季敏娜.老年健康体检无症状心律失常综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2):51-53.

[6]王俊,郭雯,王景芳.亚健康与21世纪医学[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1):106-108.

[7]张国方,罗美香,林燕.健康体检护理在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95-97.

[8]辜洁妮,朱惠莲,许斌,等.广州市越秀区部分公务员亚健康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4,15(2):124-127.

[9]刘键,李锋.躯体亚健康的诊治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2):222-224.

[10]周辉,项平,曾强,等.亚健康状态的现代化评估[J].北京中医药,2009,28(11):852-855.

[11]孙雪梅,马直勉,张卉.某高校2629例教工体检心电图结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5):527-528.

[12]肖炉芳,孙钰,林振中.健康人异常心电图的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7,16(1):88-90.

[13]刘景霞,孙晓宁.亚健康人群中的111例心电图特征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3):239-240.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6

大学生是国家不久未来的顶梁柱,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容忽视。我们试图通过本次亚健康状态调查,了解江苏省外国语专业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为进一步研究该专业学生的健康保健措施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江苏省大学外国语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从躯体表现、心理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分析其亚健康水平。

1.2问卷来源

本调查评估表由“亚健康状态的测量及诊断标准研究”课题组设计,包括亚健康常见症状自选题78条,内容包括躯体表现、心理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等。

1.3方法

1.3.1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学生体能测试的过程中,由相关老师协助,发放亚健康状态评估表。由多名调查员监督,学生独立填写,30分钟完成,当场自填收回。

1.3.2数据的录入与筛选

运用visual foxpro6.0数据库软件由9名输入员分别输入,集中汇总成“三四年级大学生亚健康评估数据库”,然后从总数据库中抽取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的记录,共539条,排除严重缺失的问卷――除敏感问题外缺失率大于0.04%(超过3题),已明确诊断有疾病患者――抽取有效问卷共515份,有效率为95.5%,并进行数据处理。

每份问卷共81题,1至78题为选择题,每题共5个选项。这5个选项按照健康等级从低到高给出1至5分的评分标准。由每份问卷分数评定一个人的健康状态。问卷的总分数越高说明亚健康程度越低,反之则越高。通过统计得出各个方面的总分、均分、标准差,并进行分析比较。[1][2]

1.3.3数据的处理

数据统计首先将每题5个选项按照程度分别赋上1至5分,首先算出每道题的平均分、标准差,并按躯体表现、心理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分别分析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男女生在躯体表现、心理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性,运用相关性分析表述外国语学院学生的躯体表现、心理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的相关性。[3]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学生亚健康状态调查结果分析

2.1.1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学生躯体表现亚健康状态调查分析[4]

由表1可见,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学生躯体表现均分在2分以下的没有,2分―3分的共3题,占躯体表现总题相的8%;3分―4分的共26题,占躯体表现总题相的54%;4分以上的共19题,占躯体表现总题相的38%。

数据显示该学院学生躯体表现均分大部分在3分以上,其中第15题药物促眠的均分4.85分,说明该学院学生基本不用药物就可以拥有良好的睡眠;第34题牙齿松动的均分4.58分,说明该学院学生牙齿健康状况良好。该学院女生人数多,平时生活有规律,注重保健身体,身体比较健康,从躯体表现数据看,该学院学生健康水平比较高。

第2题和第4题是关于躯体疲劳表现的问题。其中,疲乏缓解的均分是2.20分,压力大时特别累的均分是2.77分。疲劳表现方面,该院学生感觉自己在休息后疲乏感部分缓解,压力大的时候特别累一般或经常特别累。从第5题的调查结果(情绪好时很少感到累)发现该院学生的疲劳状态是可以改善的。

2.1.2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学生心理表现亚健康状态调查分析

由表2可见,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学生心理表现均分都在三分以上。第53题生活消极问题的均分为4.09分,该学院学生很少或从不会生活消极,表明该院学生对生活兴趣高,积极向上,体现出大学生的活力。从其他各题相的数据表明该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良好,没有较强的孤独感,情绪比较稳定。

2.1.3江苏省高校外国语学院学生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亚健康状态调查分析

由表3可见,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学生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的均分2分以下的没有,均分在2―3分的共4题,占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总题相的28.6%;均分在3―4分的共10题,占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总题相的71.4%。第63题的得分为2.94分,表明该学院学生有点信心,但不是很足。第66题和第73题是关于压力的,该院学生的得分都在3分以下,表现为感觉自己有一般或比较大的生存压力;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偶尔或比较担心。第69题的得分为2.75分,表明该院学生的社会支持的水平中等偏下。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该院学生的自信心、压力承受能力及社会支持的亚健康水平都不高。该学院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感觉自己有一定的生存压力,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感到担心,说明该学院部分学生对社会适应程度不高。

通过访谈调查发现,该学院学生在个人目标和现实情况的把握上不是很准确,部分学生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作比较,容易产生失落感,严重的还会引起抑郁情绪、自卑感。

2.2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男女之间亚健康状态比较

2.2.1男女生躯体表现方面的亚健康状态比较

运用SPSS软件[5][6][7],通过独立样本T-test检验分析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男女生躯体表现方面亚健康状态的差异(见表4)。

由表4可知:男女生躯体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亚健康状态差异不显著(P>0.05);男女生心理表现亚健康状态差异显著(P<0.05)。

2.3江苏省高校外国语专业学生躯体表现、心理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三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表5)[8]。

根据表5的数据可以发现:学生躯体表现与心理表现的相关性的p值为0.00,小于0.05,故学生躯体与心理亚健康方面的相关性显著。由图一可见,心理表现和躯体表现之间呈正相关,且心理表现对躯体表现的影响程度比躯体表现对心理表现的影响要大一些。

2.3.2躯体表现与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

根据表5的数据可以发现:学生躯体表现与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的比较p值为0.00,小于0.05,故学生躯体与心理亚健康方面的相关性显著。由图二可见,躯体表现和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之间呈正相关,且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对躯体表现的影响程度比躯体表现对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要大一些。

2.3.3心理表现与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

根据表5的数据可以发现:该专业大学生心理表现与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的比较p值为0.00,小于0.05,故学生躯体与心理亚健康方面的相关性显著。由图三可见,心理表现和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之间呈正相关,且相互之间的影响程度相似。

3.结语

该专业大学生躯体表现与心理表现状况比较好,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方面,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生存压力,社会支持度也比较低。男女生躯体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亚健康状态差异不显著;男女生心理表现亚健康状态差异显著,在躯体表现、社会适应及生活方式方面相关性显著。

参考文献:

[1]李加福.6.0中文版入门与提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焦赞康.在中全面控制[N].中国计算机报,1999-07-26.

[3]申希平,丁建生,李娟生等.在SPSS中利用均数和标准差做两独立样本t检验[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1):4066-4069.

[4]高利明.EXCEL函数在数据化整中的应用[J].河南电力,2006,2:61.

[5]刘莹.SPSS在问卷数据校验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08,08:183.

[6]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7]施锡铨,范正绮.数据分析方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8]孙逸敏.利用SPSS软件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120-123.

[9]易建华.校图书馆员亚健康问题调查分析与对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25,(107):72-74.

[10]乐虹,吴均林,王春荣等.大学新生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4,17,(3):13-15.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7

在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省时间易操作等特点。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回答所有90个项目,反映的是近一周时间内的身心状况。

田玉荣等人(1993)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对高校教师各因子的分析可知,高校教师各因子分及阳性分数均高于全国常模,高校教师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症、偏执症。黄晓芸等人(2009)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东莞市厚街镇236名小学教师进行评测,东莞市厚街镇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且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王海丽等人 (2014)在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调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在训练前后的对比分析,躯体症状、强迫病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睡眠和饮食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敌对、恐怖、偏执三项指标训练前后教师均处于基本正常范畴。

二、问卷调查法

潘孝富等人(2007)在对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中,采用问卷调查法,编制了中学组织气氛量表,探讨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了学校管理气氛与教师心理疾病中的敌意因子,学习气氛与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敌意因子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心理疾病各因子与学校组织人际气氛具有负相关,但不显著;学习气氛与敌意和焦虑、管理气氛与敌意因子回归显著。冯艳慧等人(2014)在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心理授权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问卷的验证性分析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回归分析指出,心理授权对职业倦怠具有很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访谈法

周智慧(2008)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以包头市幼儿园教师为例一文中,采用访谈研究的方法,对幼儿教师心理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表现和原因,提出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郑名(2005)在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中,采用量表法,结合访谈法,对 387名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其婚姻、职业满意度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等方面存在着心理问题;36 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方面的症状,显著高于36岁以下的幼儿教师;乡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城镇幼儿教师,未婚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已婚幼儿教师。

四、实验法

曹莹莹(2012)在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中,采用了实验法,也结合了其它方法,得到了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改善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实验,将每个组的前后测差值进行对比,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师生关系是有效的。萨提亚治疗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萨提亚的治疗工具形式灵活多样、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属于高中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本研究设计的团辅课程切实可行,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应用。通过实验班学生的个案报告体现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师生关系干预中的独特优势,通过学生行为的改进证明其在促进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方静 (2013)在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中,采用实验室实验法,揭示教师心理弹性与加工负性情绪信息时认知特点间的关系。结果说明了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颜色识别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有情绪Stroop效应,对消极词汇表现山明显的注意偏向效应。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再认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更为敏感,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偏向效应。

五、文献分析法

王力娟(2008)在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也结合了其他方法,结果揭示了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和状态焦虑水平与其人格倾向显著相关,与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显著相关.其中人格倾向是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是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调节变量。张璞 (2013)在对瑜伽运动对南昌市高校女教师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及其它几种方法,结果揭示了与对照组比较,经瑜伽训练后,高校女教师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平衡能力和柔韧性显著提高(P

六、结论

纵观以上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的总结,我们可知,最常见的是心理测量法,尤其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最为常用,其它方法用的很少,如需使用,也是和测量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对于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方法来说还是相对其他领域的单一,对于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多用实验法和其它有科学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曹莹莹.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方静.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3.

[3]冯艳慧,王冬兰,曹长德,侯德娟.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4]黄晓芸,陈丽江,祝嫦,吴玉芳.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当代医学,2009,(21).

[5]潘孝富,秦启文.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D].心理科学,2007,(4).

[6]田玉荣,周志田. (1993).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3).

[7]王海丽,刘敬红,杨兴才,李宏.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调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D].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3).

[8]王力娟.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8.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回收率93.5%。

1.2 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结合SCL90量表,但由于SCL90量表已经是1986年的常模,以此得出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是缺乏科学性的,也是不合理的[3]。因此,我们把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其中适合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增加了量表中没有但又与当今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预测和复测剔除相关性差(相关系数

1.3 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委托各高校负责人在班级集体同时发放,统一回收。正式调查在2004年9月1日~10月1日一个月内完成。为了考察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我们的调查分两个时期进行,时间间隔约1个月。

1.4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在Excel17.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和Amos4.0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F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检验。

在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方面,为了统计方便和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各因素各方面的得分均转换成百分制,选项从严重到没有得分依次增高。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 (见表1)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略)

由表1可以看出,有效问卷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大部分被访者的家庭是融洽的,有冲突的被访者约占总数的13%。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10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1.025%,由各因子所包含题目的共同含义对各因素命名为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共10个方面。对这10个方面进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可以合并为两大重要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55.929%,其中前4个可归结为个人自身因素,后6个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之所以这样划分量表维度,是为了更突出主要矛盾,寻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本质因素。表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负荷矩阵(略)

2.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各因素及维度进行了同质信度、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相关系数的检验。由表3可知: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92,稳定性系数为0.597,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各因素及维度的分数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总分的相关(0.488)超过了0.48(P

2.3 调查统计结果

2.3.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主要在性问题和学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两个方面所受到的心理困扰比女生严重得多,而在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和其他等方面,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主要在个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表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表(略)注:* P

2.3.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仅在性和学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差异间的距离并不是很大,体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心理压力比医学生的大,由表可知其得分较低,而医学生则在学业方面比非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总的来说,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由两者总分的情况可以看出。表5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表(略)注:* P

2.3.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的融洽程度息息相关。家庭融洽与家庭冲突仅在恋爱、学校和职业3个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其他7个方面,两者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且所有差异中得分高的均是家庭融洽的学生,说明家庭融洽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家庭冲突的学生。表6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表(略)注:* P

2.3.4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由好到差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并且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显著,而个人自身因素则不显著。具体体现为:①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大二和大四之间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大二的得分最高,大四最低,说明大二学生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好,大四在这两方面的压力比较大。②学业方面,大一和大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学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应引起重视。③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差异更大,大一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要求我们应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在学校与职业两个方面,大四得分最低,并且与其他三个年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在这一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总体趋势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这说明大四学生更关注职业和所处的学校,其心理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有所体现,而大二在这方面则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表7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表(略)注:* P

3 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高校招生分配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都使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4],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和教育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州10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根据有关报道,在中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6],而到了大学,两者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他们仅在性和学业两个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心理压力比女生大,这与男女自身原因有关:女生在性方面较男生难以启齿,且她们更主要地把精力用于学业,故在问卷上体现为女生的平均得分比男生高。而社会环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专业分类上差异并不显著。医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仅在性和学业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压力比医学生大,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医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业,在性知识这方面远比非医学生丰富,这提示我们不能忽视非医学生的性教育。而学业方面,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感到压力大,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从事的专业是人类神圣而特殊的专业,需要过硬的本领,因而学业要求相对严格,因而感到压力较大。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表6及其分析可知:家庭融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家庭冲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两者在个人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家庭融洽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们能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创造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们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成长。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大二的学生,其次为大三的学生,再次为大一的学生,最差的是大四的学生,这与王滔等的研究相符[7]。其原因可能为大二的学生通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学业和未来充满自信,暂时无就业压力,因此自我评价也较高,有较好的心理状态,故在量表上的统计得分最高。大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其适应性更强,但由于他们已经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有着新的困惑,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二的学生。由表7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得分比大二的低,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排在第3,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刚刚从高中走出来,一下子适应不了大学这种高度自我管理的新生活,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甚至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此期间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反映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便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差。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信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四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主要与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关。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竞争的激烈对大四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学校应该注重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未来新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严云岗,罗翔.关注新“弱势”群体,警惕心理疾病“入侵”象牙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

2 赵冰洁,陈幼贞. 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12(1):13~14.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9

摘要:近20年来,我国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已成为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大学生在多项身体指标

>>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 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初步分析与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调试策略 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策略 天津市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与分析 浙江某高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 南昌市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体质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对现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当代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探析 信阳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与分析 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对策研究 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与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年9月2日。③田英、李炳光:《对中韩大学生体质水平现状的比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④李成福等:《中韩2所大学男生体质量指数和肺活量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第2期。⑤潘书波等:《中日两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调查结果比较与分析》,《体育与科学》2003年第2期。⑥夏琼:《中日两国青少年体质比较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第1期。⑦于可红、母顺碧:《中国、美国、日本体质研究比较》,《体育科学》2004年第7期。⑧翟水保、许崇高:《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心肺耐力测试指标效度的比较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⑨纪宝成:《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2页。⑩慈鑫:《中国大学生体育运动治标未治本》,《中国青年报》2011年1月30日。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10

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1],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据2002年4月8日“21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提供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约有15%的人是健康的,15%的人非健康,70%的人呈亚健康状态。我国目前约有70%约9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研究表明[2],经济较发达地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北京为75.31%,上海为97.49%,广东为73.41%,陕西为94.9%,河南为62.83%。据调查上海、无锡、深圳等城市亚健康状态调查结果表明2000人中60%的人有失眠、多梦、不易入睡或白天打瞌睡,62%腰痛-背痠病.58%干活就累.48%脾气暴躁或焦虑。据统计,由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死亡占脑血管病的50.3%心脏病的59%,肿瘤的50.4%。王育学教授做过一个5万例的人群调查,亚健康的状态分布率达到56.18%,其中大多数为20一40岁的青壮年,他们中以白领、知识分子为主[3]。有资料表明最近5年,中科院所属7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134人谢世,平均年龄仅为53.2岁。国务院体改办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指出我国肩负重任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岁左右。“白领阶层”是亚健康的主要人群,而企业管理者中有85%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问题是导致亚健康的重要原因。张素炎等[4]研究表明,北方地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为21%,其中男性880人(20.5%),女性97人(32.1%)。女性亚健康状态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31一50岁是亚健康状态的高发年龄,性格内向者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性格外向者,教员、学员、医务工作者、编辑、工程师、技术员等从事脑力劳动较多的人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员。

2 地区一般人群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刘保延[5]等通过对北京地区亚健康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对1828份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北京地区亚健康人群以疲劳、失眠、情绪失调、疼痛等症状群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虚、湿、热、郁、瘀、气滞、津亏、痰为主要证候要素;脏腑功能失调多见于心、肝、脾、肾、胆、胃等;以心脾两虚、肝郁脾虚、脾虚湿困、肝肾阴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湿热蕴结、肝郁化失、脾肾两虚、痰气互结等10类基本证候多见。

孙晓敏等[6]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参加体检的广州、东莞、深圳三地人员发放亚健康调查表,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的现患率为65.1%。其临床表现复杂,涉及躯体、心理及社会等多种症状。

庞军等[7]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玉林、北海三个城市的城市居民进行亚健康中医证候问卷调查, 1467份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广西三城市亚健康人群以肝脾不调(肝郁脾虚)、脾虚湿困(脾虚湿盛)、肝肾阴虚、湿热内蕴、脾气虚、心脾两虚、肾阴虚、心气虚、脾肾阳虚、肝热脾虚、心肾不交等11类基本证候多见,各证候涉及脾脏最多,其次依次为肝、肾、心、肺。

沙塔娜提·穆罕默德等[8]对新疆和田、吐鲁番地区居民进行西北燥证及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新疆和田、吐鲁番地区人群亚健康状态的总发生率为71.9%,和田地区居民高于吐鲁番地区居民。非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有吸烟、饮酒,而不同地区、不同居住环境、不同民族亚健康及疾病的发生状况亦有所不同。(2)西北燥证人群与非西北燥证人群的健康状况分布差异显著,西北燥证人群健康状况差。

邹杰等[9]通过大量文献调研,拟定《亚健康基本证候调查表》,通过对郑州地区亚健康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对2133份亚健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地区亚健康人群以畏寒、疲乏、自汗、记忆差、易怒、气短、心悸等症状群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虚、湿、痰、郁、瘀、气滞、津亏等为主要证候要素;脏腑功能失调多见于心、脾、肾、肝、胆、胃、肺等;以心脾两虚、心肾两虚、肝郁气滞、脾虚湿困、痰气互结、肾阴虚、肾阳虚、气虚证、肝郁化火、湿热蕴结等基本证候多见。

凌慧等[10]对武汉市某小区居民的亚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亚健康的发生率为79.64%,主要有腰酸腿疼、精力不支、体力不足、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健忘和烦躁等症状。选取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状况等几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与亚健康状况做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职业为主要因素,其中男性的亚健康状态较女性出现的少,从职业来看,与服务行业及其他人员相比,教师、公务员和个体经营者的亚健康出现率较高。

蔡旭玲等[11]随机抽取了广州市85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亚健康的总发生率为42.10%,与亚健康有关的因素有9个:文化程度、是否经常喝浓茶、睡眠情况、生活紧张程度、工作或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为危险因素,提示亚健康与个人素质、生活方式、各种压力有关。家庭人均收人、家庭住房面积和肉菜比例为保护因素,提示亚健康与个人现状、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有关。

胡先明,陆素琴等[12]对太原市1073人进行了亚健康调查,发现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状态人群各占26.6%、62.4%、11%,女性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高于男性,脑力劳动者、文化程度较高者亚健康的发生率较高。

3 学校人群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

3.1教师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

霍云华等[13]以某医学高校的891名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中医证候调查量表开展调查,结果发现总体亚健康发生率为57.2%,以20-30岁教工的发生率最高,该年龄组亚健康状态占总数的64.7%;女教工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教工;对亚健康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包括工作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状况等。结论 教师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情况不容乐观,相关单位应积极采取各种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施,提高这些亚健康高发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范存欣等[14-15]分层随机抽取广东省19所高等院校866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43.90%;女教师心理亚健康发生率(47.87%)明显高于男教师(39.79%);随教师年龄增加,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工作不开心、工作进展不顺利、缺乏朋友可以谈心、对生活现状不满意、对家庭不满意、缺乏运动等10项。

陈亚华,郭海健等[16]为了解南京地区高校教工的亚健康发生状况及主要表现形式,选择南京地区4所高校2300名教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校教工亚健康的发生率较高(69.97%),而且有高峰前移的现象,30-40岁组的发生率最高(74.5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亚健康的主要表现以躯体和心理症状为主,其中疲劳的发生率最高(54.49%)。

朱丽等[17]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广东省19所高校教师进行亚健康调查,结果证明,30-40岁是高校教师亚健康危险年龄段,其中女性重度亚健康高于男性;工作不开心、工作时间长、缺乏体育活动等是高校青年教师亚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

陈国元等[18]报道武汉市中学教师亚健康状况的发生率为63.62%。在亚健康状态人群中,轻度心身失调的为33.87%,“潜临床”状态的为53.04%,“前临床”状态的为13.10%。李学英[20]报告泰安市城区中小学教师亚健康状况的发生率为65.8%,其中高中教师为73.5%,初中教师为66.2%,小学教师为45.2%.

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19]:接受体检的1866名知识分子中,亚健康状态率高达90%,且与职称高低成正比,正教授为95%,副教授为89.4%,其中40-50岁组“亚健康”状态率高达90.4%。

由娟等[20]以丹东市内的7所学校的1095名教师为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问卷开展调查,采用亚健康表现评分和排除诊断法进行判断,亚健康发生率为29.22%;以小学教师组的发生率最高, 其次是中学教师组, 且两组与大学教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教师亚健康发生率高于男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亚健康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社会心理压力大、不合理饮食、缺乏运动和不良行为习惯等12个因素。

3.2 学生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

李勇杰[21]等采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对我国7所重点高校一、二年级中随机抽样了65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亚健康人群分布呈男生高于女生,农村大于城镇,一年级多于二年级的特征;不良的学习、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是造成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且易疲劳、肌肉无力、耐力下降、对自身健康怀疑等亚健康状态的主因。

李军等[22]对256名大学生亚健康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已经相当普遍,亚健康的存在已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有学习环境及心理因素、生活事件、生活方式因素、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自然因素、家庭因素、就业压力因素等8种因素。

乐虹等[23]随机抽取文科、理科和工科3种类别的大学新生220人研究其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现状,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发生率为70.45%,常见表现依次为经常熬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吸烟、生活环境受污染、常与知心朋友谈心、觉得生活压力大、觉得学习压力大、酗酒、饮食不规则、缺少周围人关注等10项。

周岚等[24]用SCL-90问卷,对223名医学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医学研究生新生在敌对、偏执、恐怖、强迫症、抑郁、焦虑方面症状明显;2)医学研究生新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怖、偏执方面高于全国青年常模组;3)人际关系敏感化、敌对、精神病性因子水平应届高于历届。

柳太祥等[25]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亚健康状态症状表现相当普遍,在列举的90种亚健康症状表现中,具有15项症状以上表现的学生达61.99% (817/1318);64.42% (849/1318)的学生认为亚健康状态对自己的社会参与有影响;16.01% (211/1318)的学生怀疑自己有病。

武亚军等[26]研究成果表明,在列举的%种亚健康症状表现中,有50%以上中学生有5项及以上亚健康症状,64.1%的人认为亚健康状态对自己的社会功能有影响。

李军[27]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江苏省六所高校四年级1520名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现况调查表明,在列举的18种亚健康症状表现中,具有16项以上症状的学生达61.02%;64.19%的学生认为有亚健康症状,并对自己的社会功能有影响;20.87%的学生总怀疑自己有病。

4 其他职业人群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

徐怀忠等[28]对382名企业管理工作人员采用自制亚健康测量表进行现场调查发现,企业管理工作人员亚健康的发生率在67.8%,以36-45岁的年龄组发生率最高75.1%,男性组明显高于女性组。对亚健康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包括:缺少运动、各种压力、过量饮酒、社会环境等。

许韵民等[29]对67351名豫南地区企事业人员进行亚健康分析。结果符合亚健康诊断标准者48396例,占71.86%。亚健康各年龄段比较,男性发生率为73.38%,明显高于女性的69.12%;军官的亚健康发生率为64.67%,明显低于地方行管、科技、职工(72.30%,72.13%,73.24% )人群;行政、科技、职工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亚健康的表现类型以情绪不稳及记忆力减退最多,其发生与生活不良习惯及家庭因素有关。

霍云华,王学良等[30]在南方医院体检中心对前来体检的南方医科大学及其南方医院的教职员工进行了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对其亚健康发生的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亚健康发生率为57.2%,年龄17-64岁。亚健康状态人群中,男165名,发病率为52.5%,女345名,发病率为59.8%,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年龄在30岁以下的发病率为64.7%,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发病率为56.7%,年龄40-50岁的发病率为48.8% ,50-60岁的发病率为38.2%,依次递减,以年龄在3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最高,年龄在50岁以上发病率最低。亚健康人群中,医务人员占50.8%,教师占24.5%,其他职业的占24.7%;

张占杰等[31]对3家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亚健康状态问卷调查结果表明,ICU护士亚健康状态占39.5%。吕兆彩等[32-33]对5所武警医院的55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所调查的护士群体中符合1项以上亚健康症状的人为76.76%,符合5项以上亚健康症状的人为50.42%,亚健康状态在青年学生中也广泛存在,并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张进军等[34-35]随机抽查成都地区军队干休所离退休干部及家属1200人,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常见症状前10种依次为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尿频尿急、骨关节病、尿酸增高、健忘、耐力下降、活动后易疲劳、皮肤痰痒、视力下降。

蔡云清等[36]进行了南京市老年人便秘与亚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便秘对老年人亚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调查32项亚健康症状中,便秘组亚健康症状发生率高于非便秘组。结果提示皮肤痰痒和皮肤干燥为便秘者较为敏感的亚健康症状,可能与便秘产生毒素刺激皮肤有关。

林广平[37]选择机关干部1491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危险因素。其结果显示,广州地区省直机关干部亚健康状态发生率为50.84%,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机关干部中亚健康状态是严重的,影响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工作压力和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和体力锻炼等。

李燕华等[38]侧报道新兵亚健康发生率为14.32%;张素炎等[39]报道军人亚健康发生率为21.3%;吴洪林等[40]报道飞行人员“第三状态”发生率为66.91%;沈澄等[41]报道空勤疗养员的“第三状态”发生率为65.19%,而陆勤疗员“第三状态”发生率为53.01%.

李晶等[42]用健康普查的方式对3个单位400名职工进行健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症状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五心烦热的肾虚者较多,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失眠、健忘等脾肺气虚者次之。

外来工亚健康状态总体发生率为65.30%[43];图书馆工作人员亚健康发生率为69.18%[44]甚至中大班幼儿也存在亚健康状况[45],影响幼儿亚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幼儿性别、家长文化程度及幼儿所在的地区。

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青少年中,由于生理上的优势,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所占的比例一般不会很高;但在面临着重要考试的学生中,处于亚健康状态者所占的比例却非常高。中年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高于其他人群。尤其是知识分子、机关干部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人群是亚健康状态的高发人群,肩负着学习、工作、生活三重压力,其亚健康状况令人堪优;老年人生理功能退化,机体的反应能力下降,诱发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相应增加,处于亚健康状态者的比例也相应增加,其突出表现是离退休综合征。

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城市,生活节奏较快,人们承受越来越重的压力和矛盾:长期处于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超负荷运转的紧张状态中;再有经济收入不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人际关系复杂,废气、垃圾、工作噪音及射线等污染侵扰,过度劳作而 出现身心“透支”现象,自然就很容易形成亚健康状态;现代社会发展加速,信息变化快、新知识需要学习,还得具有创造新思维,这些都带给高知人群越来越重的压力和负担。在这个提倡创新的时代,高知、企事业管理、办公室白领人群大多是脑力劳动者,他们承担着更多的竞争压力,而过高的压力负荷会对人体生理和精神状况均产生不良的影响,长时间则至心理失衡、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机体抵抗力下降。如果恶性循环反复出现,人群自然从健康—亚健康—疾病转化,最终导致疾病。故而,关注亚健康状态、防范并调治亚健康,是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概念和疾病谱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科学进步、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

参 考 文 献

[1]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首届世界亚健康学术大会资料汇编[C],地点:北京.时间2006.1.

[2] 王育学.亚健康间题纵横谈[J].解放军健康,2005,1:6一9.

[3] 王育学.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 02.3-14,18-19.

[4] 张素炎,常群英,刘洁.北方地区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及其分析[J].医学动物防治,2003,19(4):208-210.

[5] 刘保延,何丽云,谢雁鸣等.北京地区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候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l30 (2):130-135.

[6]孙晓敏,魏敏,朱春燕等.广东地区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山东医药,2008 48(4):59-60.

[7] 庞军,唐宏亮,杨扬等.广西部分城市1 467例亚健康人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流行病学调查,广西中医药,2008 31(1):9-12.

[8] 沙塔娜提·穆罕默德,高华,周铭心,新疆和田、吐鲁番地区人群亚健康状态分布规律及其与西北燥证关系的研究,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 Jan.,30(1):11-13.

[9] 邹杰,石鹤峰,蔡永敏等.郑州地区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候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Vo.l 28, No. 7:610-613.

[10] 凌慧,胡樱,任宁等.武汉市某小区居民亚健康状态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4,17( 2):15一16.

[11] 蔡旭玲,张冠群,苏宁.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5):35.

[12] 胡先明,陆素琴,白丽霞,等. 太原市部分人群亚健康状况及其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11):807-810.

[13] 霍云华,王学良,李俊等. 广东省某医学高校职工亚健康状态调查分析.广东医学,2008,28(2):294-296.

[14] 范存欣,王声勇,马绍斌.广东省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4,8(6):522.

[15] 范存欣,王声勇,马绍斌.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3):320.

[16] 陈亚华,郭海健,喻丽,等. 南京地区高校教工亚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医学,2006,34(4):272-275.

[17] 朱丽,王声涌,范存欣.高校青年教师亚健康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5):595-596.

[18] 陈国元,刘卫东,杨磊,等.教师“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的研究[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0,1 5( 2):1 01-102.

[19] 李学英.泰安市城区中小学教师亚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 2003,1 7( 4):2 42.

[20] 由娟,牛亚君, 董慧等. 丹东市区教师亚健康状况及危险因素的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2008, Vol.35, NO.13:2457-2458.

[21] 李勇杰,苟定邦,严欣等. 我国七所重点高校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 29(4):334-337.

[22] 李军.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转化干预措施[J].闽江学院学报,2004,25(2):118.

[23] 乐虹,吴均林,王春荣.大学新生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4,17(3):13.

[24] 周岚,陈丽,陈洁.SCL-90量表对医学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J].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医学版 ),2004,20(2):89.

[25] 柳太祥,周保仁,王穆兰,等.中学生亚健康状态原因分析[J].中国校医,2004,18(1):63-64.

[26] 武亚军,谢为民,王爱婷,等.浪阳市中学生亚健康状态现状评估及其干预[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5):3 06一308.

[27] 李军.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转化干预对策[J].闽江学院学报,2004,25( 2):117-121.

[28] 徐怀忠,吴金兰,周玉玲等. 淮北市煤矿企业管理人员亚健康状况的调查.淮海医药2008,Vo.l 26,No.4:314-315.

[29] 许韵民,李新立,刘群才等. 豫南地区企事业体检人群亚健康调查分析. 临床军医杂志2007,35(2):272-273.

[30] 霍云华,王学良,李俊等. 广东省某医学高校职工亚健康状态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2007,28(2):294-296.

[31] 张占杰,梁晓坤.三家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亚健康状态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4,10(5):406-407.

[32] 吕兆彩,张弘,时学峰,等.5所武警医院护士亚健康状况调查分 析 及 对策[J].武警医学,2002,13(11):693-694.

[33] 吕兆彩,张弘,时学峰,等.武警部队医院护士群体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3):3 34-33 5.

[34] 张进军,袁志丹,林波.成都地区军队老年人亚健康调查 [J]. 西南国防医药,2004,14(6):688.

[35] 张进军,袁志丹,林波.老年亚健康界定[J].西藏医药杂志,2005,26(1):8.

[36] 蔡云清,王惠娟,张旭.南京市区老年人便秘患病率及其与亚健康症状关系的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 (40) :267.

[37] 林广平.机关干部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19(2):176-178.

[38] 李燕华,王玲,朱国军等.新兵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分析[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0,18(3):192-193.

[39] 张素炎,常群英,王志强,等.军人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及分析[J].华北国防医药,2002,14(6):4 06-407.

[40] 吴洪林,于广议136名飞行人员第三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1996,5(2):4 6-48.

[41] 沈澄,杜筱丽,崔常英.空勤疗养员“第三状态”分析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02,11(4):4 6-48.

[42] 李晶,金亚晶.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辨证[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756.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1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 年5 月至2010 年12 月对在我院保健体检中心体检786 人,其中男性426 例,女性360 例,年龄35~70 岁,进行亚健康状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研。

1.2 调查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整群抽样及现场调查的方式,对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保健人群进行现场发放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在调查员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并当场收回。

1.3 调查内容

自行设计了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共分3 部分:①一般状况及健康认知;②亚健康症状(23 条);③亚健康影响因素(27 条)。每个条目下都设有“完全没有”、“很少有”、“有”、“多数有”和“总是有”五个等级的选项,得分0、1、2、3、4、5,分值越高亚健康状态越明显。

1.4 亚健康状态的判断标准

一到三个月之内反复出现下列16 项症状之一诊断为亚健康。

1.4.1 生理因素

①持续的疲乏感;②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③头痛、头昏;④耳鸣;⑤肌肉酸痛;⑥容易感冒;

⑦性能力下降。

1.4.2 心理方面

①烦躁不安;②孤独感;③注意力不集中;④失眠或多梦;⑤记忆力减退。

1.4.3 社会方面

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②工作效率低;③人际关系紧张;④ 对生活失去信心,闷闷不乐。

1.5 体检内容

包括一般情况(血压、身高、体重)、血尿常规、生化、胸部x 线检查,心电图,腹部b 超等。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 软件处理数据,采用频数统计,卡方检验及longistic 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为=0.05

2 结果

2.1 亚健康状态发生率

本次调查问卷收回786 份,合格752 份,有效回收率为95.6%,年龄35~70 岁,469 例出现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发生率为59.7%,其中女性亚健康状态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而不同职业学历亚健康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亚健康知识知晓率见表1。

2.2 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症状频数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该保健人群亚健康状态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涉及躯体及心理等多种症状。其中出现频率为10%以上的症状有:疲惫乏力,失眠,腰肌酸软,脱发,情绪低落,出现10%以下的有:头晕脑胀,眼花干涩,胸闷气短,焦虑及注意力不集中。亚健康人群的体征表现:“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高、高体重、负荷高,“一低”免疫功能偏低。“一多”疲劳的感觉多。

2.3 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longistie 回归分析

以10 项相关因素为自变量,并按专业知识根据其是否可能对亚健康产生影响进行赋值,单因素lon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亚健康相关因素有:居住条件,周围环境,人际关系,体育锻炼,加班,工作紧张,作息无规律,熬夜及饮食(p<0.05);而出现挫折或事故,吸烟饮酒因素与亚健康无明显相关。(p<0.05)

2.3.2 多因素longistic 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结果得出的9 项相关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因素也与亚健康有关故纳入多因素分析),再次进行多因素lon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4 项进入回归模型,表明女性,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及饮食搭配不合理为亚健康发生最危险因素(p<0.05)

3 亚健康干预措施

3.1 提高对亚健康的认识,调适心理,自我保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培养乐观向上,豁达平和的人生态度。

3.2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健康四大基石,少熬夜,保充足的睡眠。控制总热量,减少动物脂肪和甜食的摄入,增加豆制品,多进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减少钠的摄影入量。

3.3 体育锻炼:贵在坚持,重在适度。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通过锻炼来转移心理疲劳,中老年人的运动还应遵循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动静结合、安全监护等。

3.4 健康管理,建立预警系统:收集保健对象的个人健康档案,进行健康评价,亚健康评估,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通过健康体检中心这个平台,利用综合手段,如健康教育宣传、电话咨询、心理疏导、运动指导、中医调理、互联网、健康管理门诊治疗、建立亚健康监测预警机制,对亚健康人群进行跟踪随访,定期查体,给予生活方式指导等,对保健亚健康人群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管理,从而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方面发展,避免慢性病的发生。对个人、群体、社会均有经济效益,获益最大的是获得了健康的保健人群。

参考文献

[l] 于智敏.走出亚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23.

[2] 林顺治.国民亚健康状况之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109-111.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12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量状态,却过早表现出疲劳增加,活力、反应能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1]。1998年国家教委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40%的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 [2]。国内不少学者运用自制问卷调查表测量大学生健康状况[3-5],但缺乏心理测量学检验,降低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本项研究在国内现有量表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特点,初步建立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4月在广州大学城收集到的521份大学生亚健康问卷,占回收合格问卷的4295%,亚健康大学生的一般情况详见文献[6]。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1]和其他文献[7]制定亚健康诊断标准:(1)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2)无重大器官的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3)尽管有明确的疾病诊断,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减退无因果关系。纳入标准:符合亚健康诊断标准;在校全日制学习的大学生;愿意接受调查。排除标准:严重器质性疾病;全部问题的缺失和漏填超过5%;问卷内容前后矛盾;不愿合作者。

1.2 测量指标根据天津康复医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的亚健康状态自评表,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特点[3-5],建立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修改的条目主要有:(1)“对城市的污染、噪声、拥挤非常敏感,实在难以忍受,渴望清静”修改为“感觉宿舍环境嘈杂、拥挤,难以忍受,渴望清静”;(2)“因性欲减退,对配偶的亲昵动作无动于衷,暗自怀疑自己的性能力”改为“为一些有关性的想法而苦恼”;(3)“感到事情变得很糟糕,且看不到改善的征兆”具体为“感到将来的就业很糟糕,且看不到改善的征兆”;(4)“配偶和孩子对自己不满意,自己很伤心,也很内疚”修改为“辜负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期望,自己很伤心,也很内疚” 。

修改后的量表有31个条目,包括躯体症状、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5个方面。根据症状出现的频率和程度统一划分为“没有”、“偶尔出现”、“有时出现”、“经常出现”、“经常出现而且很严重”5个等级。

1.3 观察方法调查表发放前告知学生调查表填写要求,进行无记名填写,集中发放,当场回收并核查。每次收集30~60份调查问卷。调查者采用结构访谈式,包括中医舌诊、脉诊及健康状态判断等内容。问卷的填写时间平均为20 min。调查人员具有中医执业医师资格。

1.4 统计学方法将问卷中的原始数据输入SPSS 110 软件中的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 α”系数法测量,效度检验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测量。

2 结果

2.1 结构效度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测量问卷的结构效度,KMO统计量为0912,适合因子分析[8]。用主成分分析抽取公因子,最大方差旋转后的结果显示:5个主成分分别代表学习、心理、社会适应、躯体症状、人际交往等方面,每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各个条目的因子载荷量见表1和表2。表1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旋转后主成分贡献率,表2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旋转后的各因素矩阵(略)。

2.2 信度检验应用Cronbach α系数法测量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的结果表明,心理、学习、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及躯体症状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07 2、0786 6、0748 5、0640 9、0643 3,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3 6。

3讨论

在现有的量表基础上,针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特点,根据临床专家意见修改、制定的亚健康调查问卷更具有针对性,不同于通用的生存质量测量量表,属于亚健康大学生专用的量表。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测量工具,还应该对修改后的量表进行心理测量学评价。心理测量学评价是在临床流行病学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两大部分。

心理维度、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在08以上,表明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学习维度、社会适应维度、人际关系维度、躯体症状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均超过06[8],符合制作调查问卷的信度要求。

总体来看,修改后的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而暴露出的一些不足有待在今后的临床应用过程中进一步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协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朱寒笑.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02 (3):72.

[3]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广州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90.

[4]李勇杰,苟定邦,严欣,等.我国七所重点高等学校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4):334.

[5]陈叶坪,麻晓鸽.某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55.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1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T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宜昌三峡学院等5所高校的5O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842人作为心理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对象,其中有效回答fl,理问卷并参加伞部体质指标测试的学#为1715人,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I一90),测定大学牛的心理健康水平。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区分为正常绀、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近年来,SCI90最表在内心理卫生问题调查以及临床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体质测试法

基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内容,测试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握力等6项数据,并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中的在线体质测试与评估指导导航栏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在线评分,据此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体质优秀组、良好组、及格组和不及格组。

1.2.3身体自尊量表

《大学牛身体自尊量表》(PSPP),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用来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的标准化工具。基于本研究的目的,笔者利用本量表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对其体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4数理统计法

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和体质测试评分的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2项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一90总分是9O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I一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参照李虹报道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L一90总分兰18O为心理障碍,其中18OSCL一90总分<225为轻度心理障碍,225耋SCL-90总分<27o为中度心理障碍,SCI一90总分耋270为重度心理障碍。9个因子中任一项三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对SCL一90问卷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占调查总人数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7;具有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3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有173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茎3分;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以上的初步统计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卷中的9项因子进行了分项统计,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其次为抑郁、焦虑和敌对。这些症状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从而致使其心境处于忧郁、苦闷的情感之中,并导致他(她)们在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和竞争性活动项目,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少兴趣,反应迟钝。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在大学生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2大学生体质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依据大学生体质测试的等级标准,将体质总体评价、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成绩划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将身高体重等级划分为体重正常、较低体重、肥胖和营养不良4个级别;为便于比较,本研究将体重正常者归为优秀组,将较低体重者归为良好组,将肥胖和营养不良者归为不及格组。将所测得的6项原始成绩经过在线评分后,得到6项指标的评分和等级,按体质等级统计得到如表4的结果。从体质总体评价等级来看,96.97%的大学生体质等级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然而,从另外5项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有些指标整体偏低,如立定跳远和肺活昔体重指数不及格的比例分别高达44.O2%和24.9O%。由此说明,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已势在必行。

大学生体质健康总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身高标准体晕、台阶试验、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在总评分巾所占的权分别为0.15、0.20、0.15、0.30和0.20。为检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6项体质指标间是否存在差异件,现分别以各项体质指标得分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经整理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由表2可知,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除在身高标准体重指标上没有差异外(Sig~0.05),其余5项体质指标的得分均存在差异性(Sig<o.05)。如把重度组与正常组相比较,则6项体质指标问均存在显著差异性;中度组与正常组相比,除了在身高标准体重和台阶试验两项指标上没有差异性外,其余4项指标之问均存在差异性;轻度组与正常组相比较,除了在肺活量体重指数、定跳远和身高标准体重分数上存在着差异性外,其它3项指标之问的差异性不明显。由此说明,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旱逐渐下降的趋势。

2.3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2.3.1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健康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活动和健康自我监控的心理基础,有关资料把青少年的健康知识结构分为3个方面:1)本体性知识,即青少年对整个健康学的理解与掌握;2)条件性知识,即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青少年在健康促进的实践情景时所具有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为考察青少年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其健康评价的关系,杨剑博士运用访谈法和健康知识评价法,对青少年的3方面的知识水平进行了5级评定,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相关系数高低排序看,本体性知识与健康关系密切程度较高,其次为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都达到显著性水平。笔者在与调查对象的访谈中也发现,对健康自我评价较高的大学生掌握的健康知识比较全面,而那些对健康知识知之甚少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的健康评价不高,由此说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健康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即健康知识结构越高,健康自我评价就越高。因此,今后有必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

2.3.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认知是基于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的。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情况,笔者利用PSPP中的调查数据,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是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4、5可知,随着体质状况或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它3个方面的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要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它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有学者研究发现,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所以,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必要增强健康知识传授力度,改善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在调查和测试的对象中,有24.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体质之间有同向变化的趋势,即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3)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2建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