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实用13篇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1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是任何事物不能代替的主要生产资料,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例,其安全性及完整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较大,其余额的真实与否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也很大,并且其相关费用也是决定净利润的重要因素,所以搞好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当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造成企业家底不清。按规定,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建立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账,记载固定资产的名称、购进时间、规格、型号等。同时由企业的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负责保管,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并由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账核对。但是,有些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一是只设置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但没有实物卡片账,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最终导致账物不符、账账不符,造成固定资产记录不清;二是利用“小金库”等账外资金违规购建的固定资产,为逃避监管而不入固定资产账或部分入账;三是会计差错,即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有实无。

2.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造成企业利润反映不真实。有的企业购置固定资产不按规定的资金渠道列支,而故意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冲减当期利润;有的长期挂往来账;任意多提、少提或不提折旧,折旧成了某些企业调节利润的调节器。

3.固定资产产权不明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中涉及产权问题的项目主要表现是房屋和土地。由于历史上国有企业用地多采用财政划拨形式,企业的一些房地产项目存在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等证照不全,产权不清的现象,这些房地产长期归企业使用,虽然不存在第三方对其产权进行要求,但为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这些房地产应该补办相关证照,补办证照往往需要一笔不小的税费支出,加重企业负担。因此企业不愿意主动补办相关证照。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按新会计制度规定,无产权的固定资产不得入账,随之就产生了由于证照不全而未纳入账内管理的房屋和土地,它们的出租收入及变卖收入也游离于账外,形成企业的账外账,最终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4.固定资产维护得不到及时保证。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维护不及时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尤其是当生产任务紧张时,企业就会尽最大努力生产,延长设备的连续作业时间,甚至不按操作规程操作,致使机器设备超负荷工作,又不能及时保养维护,从而导致企业机器设备的使用寿命严重缩短,不能达到其财务的折旧年限,形成了账实不符。

5.闲置固定资产大量存在。中国国有企业在不断的改建扩建或者工艺调整过程中,导致众多固定资产的闲置,降低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没有及时对损坏无法修复资产或闲置资产进行规划再利用或者清理以回收资金,形成长期闲置现象。

二、国有企业加强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对策

1.完善固定资产确认入账。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规范对每一笔固定资产予以确认,避免想当然、随意性。新增固定资产必须经资产管理员签字确认后,财务部门方可办理报销手续,否则一律不予受理。这就要求采购人员提供该项固定资产符合规范的手续资料。固定资产管理员应按账卡要求记录各项有关数据;资料不全、不清、不懂之处,应主动咨询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固定资产管理员不可能行行通、门门精,需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记账进行检查纠错。该项程序应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下转210页)

(上接162页)

2.加强账外固定资产控制管理。严格实行职务分离制度,固定资产及原材料、燃料使用单位只能根据生产经营需要提出购买请求,不得自行采购;物资供应部门根据已核准的申购计划具体承办采购业务。企业对某些擅自截留收入,违规处置公有资产的人员,及时地进行查处。企业会计人员要严格执行费用报销制度,认真履行国家和企业赋予的会计监督职责。

3.改善固定资产清查方法。若想提高固定资产清查的效果,应该将现行的清查方法改为互查为主的方法。即由上一级的管理部门从各企业抽调专门的资产清查人员,分成若干小组在企业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进驻企业进行清查,真正做到见物清点。同时,责成企业财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及使用部门共同参与资产清查,对于资产拆分、打包资产等情况,随时了解,以便准确核查资产。对最后的资产清查结果再填表上报,这样才能保证固定资产盘点的数量真实可靠。

4.加强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完工审计。作为资产购建审批的对应环节,完工审计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成立专门小组召集有丰富经验的审计、财务等专业人员来担任审计人员。采取追索调查方法,调查这些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有没有形成固定资产的可能,可能形成哪一类,多大价值的固定资产,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疑问。然后根据这些线索或者可疑票据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工程项目工地的职工、课题组人员及销售商等,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查出账外资产。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2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

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对固定资产管理做一个具体明确的定义。有些只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范围进行了定义,也有从固定资产的对象出发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定义,例如郝净、高卉在《固定资产管理资产标识码系统及其开发》中认为,固定资产管理就是以固定资产为对象,面向资产增加、变动、减少全寿命周期,以保证既有资产安 全、完整。笔者认为,固定资产管理更主要的是一种过程,因此在本文中,固定资产管理指的是通过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活动以提高资产利用率,减少资产的无谓损失,最终使固定资产的效用达到最大化的一种活动 [1]。其具有以下特点:长期性。固定资产管理活动贯穿于在企业生产活动的始终,从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到报废等环节;广泛性。固定资产管理的对象包括企业房产、地产、设备等多种内容,牵涉到的管理部门也较为广泛,包括生产、经营、会计等部门;多样性。固定资产管理活动的方法较多,如日常监督、定期维护、评估等。固定资产是国有控股企业资产的核心部分,是企业正常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都能占到该企业总资产的90%以上,因此管好用好这些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其效率,延长资产使用寿命,减少资产流失,不仅是每个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更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物质保障 [2]。

二、加强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1.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财务核算脱节,账实存在差异。(1)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资产管理出现脱节现象。实物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制约关系不清楚,有问题互相推诿。购置资产时由于单据传递的不及时,导致实物管理部门账卡与财务部门台账不一致 [3]。(2)资产来源复杂,在资产购置上有集团控股公司购置、有下属二级单位购置、有集团控股公司内部互相调拨、有新建项目投入,尤其是新建项目所形成的资产,由于前期财务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沟通的较少,形成了资产台账的不准确性。(3)职能部门负责人、业务管理人员及资产使用者变动频繁,而资产移交工作未同时跟上,对存在问题资产的责任互相推诿。部分基层领导主观上对资产清理不够重视,而资产清理工作既费时又费力,往往不够彻底,导致人走后而接管人员对资产的来龙去脉不清楚。(4)在资产管理上缺乏主人翁责任感,认为资产是国家的、是集体的,与个人和我的小集体关系不大,出现对资产不爱惜,听说或发现有损资产的行为不关心而听之任之 [4]。(5)资产的计量不够准确。由于历史原因,对房屋和建筑物有的未办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在面积的登记上不准确,也有过去有房产证而是按优惠政策计算,楼道走廊未计面积,造成登记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

2.固定资产报废制度不完善。一项固定资产从采购进来,调拨使用,再到最后的报废,一般都要经过一套规范环节才能正式退出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我单位对固定资产采购、调拨、使用等环节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却往往忽略了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对一项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去向,残值收入,管理部门无法提供上述事项的完备资料。不少人认为,报废的固定资产其价值已在使用中消耗,本身已无多大价值,不是管理的重点。但在我们这样的大企业中,投资、技改项目多,导致大量的固定资产一次报废,其残值收入金额较大。废旧物资的市场不像产成品市场那样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其销售价格没有一个客观的参考标准。很多废旧物资的购买单位都为个体私营的物资回收公司,再加上此环节的内部控制薄弱,缺少相关的相互牵制制度,很容易出现舞弊现象。

3.编码不统一,导致固定资产实物与账务难以核对固定资产在购入时,管理部门为了便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往往有一套固定资产的编码,而财务部门为了便于账务处理也有一套自己的编码。两个部门的编码又往往有各自不同的标准。由于两个部门间编码不同,在实物管理部门的台账上要查找一项财务账上的资产只能通过固定资产的名称、型号来查找。在一般的小企业中,资产相对较少可能查找不会很困难,但在拥有几十亿固定资产的大型企业中,由于资产品种繁多,查找起来却犹如大海捞针 [5]。

三、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管理研究

1.强化设备前期管理是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基础。设备的前期管理是对设备投产前的管理。设计、选用什么样的设备,对投产后运行的经济效益、设备维修投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合理设计、科学选型是设备前期管理的关键。设计选型时既要考虑到设备的可靠性、适用性、维修性、安全性等因素,又要考虑到厂情。尽量同原有的设备系列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设备后续生产、运行、维护的经济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设备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设备的运行成本。传统的设备一生管理中,由于各环节都是以行政单位为界,前期管理与运行管理常有脱节的现象,有时候设备刚投运,就出现改善、改造情况,既影响生产又增加了投资,因此推行运行维护与前期设计、投资控制相结合的办法就可解决这一矛盾,不能单纯追求在设备前期管理中降低投资,从设备寿命周期最经济这个角度看,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2.建立设备管理状态评审制度,维护设备资产的使用价值。设备是物化了的资本金,同时存在着价值和使用价值。设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就设备工作本身而言反映在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上。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备价值管理,就是对设备投入方式、投入的回收和投入后创出最大限度的效益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设备使用价值管理,设备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通过管理手段和措施,减少设备的功能损失,保持和恢复设备的功能性。设备使用价值的保值在生产活动中主要靠正常的维护和保养等手段来实现。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宏观调控、监督和增强约束机制,就是对设备使用价值情况进行评审考核,为此,建立了设备评审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监察制度,以状态监测等现代化手段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动态分析。定性定量评价各单位设备的管理成效,提高了经济效益[6] 。

3.控制设备运行风险,增加经济效益。设备风险控制的方法从企业角度来看有以下几方面:(1)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为了免除风险的威胁,采取企图使损失发生概率等于零的措施。(2)冗余储备。冗余储备是指备用设备或备用计划的准备。当原有设备等失效时,这些备用措施就可立即起作用 [7]。(3)风险分散。风险分散的目的是降低设备对特定事物或人的依赖程度。分离是将某事物或作业程序区分成好几个部分。(4)风险转嫁。风险转嫁的途径有两个:一个为通过保险契约转嫁出去;另一个为通过非保险契约转嫁出去。常见的形态有四种;买卖契约、出租契约、外包契约、辩护(或免贵)协议。将运行阶段的设备管理工作通过外包契约转嫁给承包人就是风险转嫁的一种形式。(5)风险自留。即企业把风险事件的不利后果自愿接受下来。如在风险管理规划阶段对一些风险制定风险发生时的应急计划,或当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不大、不影响大局时而将损失列为企业的一种费用。

四、加强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相应措施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管理的任何疏漏都会导致管理链条的松动,需要各部门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在建章立制上狠下工夫,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管理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按照钱物分管的原则,也符合内控管理需要,固定资产要有专门的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购置、处置、调配、报损,一切资产的进出都要通过实物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需有实物管理部门出据的手续才能付款和登记台账。二者的分工是: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的总账和明细账,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实物账和卡片账。而实物保管部门根据“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领导人和责任人[8] 。 统一固定资产编码。对一个单位而言,每项固定资产需要这样一个统一标准的编号。当一项固定资产购进时,就需要根据它的基本信息给它编号,这个编号要包含一定的信息,如原值、结构、购进时间、型号等。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将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贯穿于日常工作,使之经常化、制度化。每年至少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清理,对需要修理的要及时进行修理,达到报废年限的,或者虽未达到报废年限,但实际上已损坏无法修复的要按规定办理报废手续,及时消账。做到账实、账卡完全相符。使资产管理趋于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迈进。固定资产是企业竞争力的储备。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是为了企业的生产,更是为了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的需要。市场竞争瞬息万变,也要求我们义无反顾地去创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姜伯昊.卓有成效的成本管理体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郝净,高卉,固定资产管理资产标识码系统及其开发[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8).

[3]钱建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浅议[J].企业与经济管理,2007,(9).

[4]王顶柱.预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4,(9).

[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3

而从会计实务上看,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制度》,办理固定资产会计事项时,存在如下问题:

(一)不同方式取得固定资产的初始计价口径不一致,造成相同的固定资产出现不同的计量结果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与相关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同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采用了不同的成本计量方法,现将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方法归纳如图所示:

图固定资产初始计价方法分类图

固定资产初始计价上的差异产生的经济后果是: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固定资产取得的方式不同,使各个企业在相同的会计期间取得相同的固定资产,或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取得相同的固定资产出现不同的计量结果,形成不同的入账价值,造成各个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出现差异。在同一会计期间,各个企业即使采用同样的折旧方法,所发生的折旧费用必定不一致,在折旧抵税的作用下,使各个企业的所得税负可能出现不公平。

(二)固定资产按应计提折旧额计提折旧形成的折旧基金无法维持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造成固定资产再生产能力障碍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提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其中,应计提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及减值准备后的余额。可见,决定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额的最主要因素是固定资产的原价――即固定资产的初始计价。折旧的最终目的,是在某项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时,能将其所有的成本以折旧和其他方式(如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处置固定资产等)列入使用期内的成本费用,并通过业务收入得到补偿,形成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的能力,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经营。

对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额计提折旧的经济后果是:形成的固定资产补偿基金无法保证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造成了固定资产再生产能力的障碍。究其原因十分简单,固定资产作为长期资产,其使用寿命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如此长的时间内,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固定资产的价值与技术性能都在发生变化,用一成不变的固定资产原价作为折旧基数所形成的折旧基金当然无法保证与时俱进的固定资产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

(三)对固定资产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用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比,非法手段的运用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具有税收档板的作用,为了达到多提固定资产折旧、减少所得税税负的目的,某些企业在固定资产会计政策的运用上作了一些选择,甚至采用了非法手段。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达到提高折旧基数的目的。主要手段有通过互相投资,提高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特别是在关联方之间);通过债务重组,将难以收回的债权转化为固定资产;更有少数企业钻了现行税法空子,动了“现在多付3.3,今后少交33”的歪脑筋,在建造固定资产时弄虚作假,提高固定资产的造价,以多交3%的营业税及附加税费为代价,人为地提高固定资产的原价,通过折旧抵税达到少交33%的企业所得税的目的。二是合理地缩短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现行财务制度对各类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作了一个控制幅度的规定,如《工业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生产用房的折旧年限为30年-40年。企业往往选择下限作为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以提高年折旧额。三是尽可能选择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快速折旧法,使前期折旧费用增加,以取得货币时间价值收益。

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上出现合法与非法交织的情况下,产生的后果是:会计信息的不可比,甚至产生虚假的会计信息。

二、调整固定资产会计政策的设想

针对固定资产会计的现状及其产生的经济后果,采用"市价法"确定固定资产的期末价值,据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是解决存在问题的较好办法。其做法是:

(一)在平时,企业仍按原先确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按月在月初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将计提折旧的基数调整为固定资产上年重置完全价值和当年增减固定资产计算的账面余额,其计算公式:

固定资产折旧基数=固定资产上年重置完全价值+本年新增固定资产原价-本年减少固定资产的上年重置完全价值

(二)在首次采用本方法时,由政府授权的有关部门公布各类固定资产的当地购置价格作为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企业据以计算全部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并调整累计折旧金额与折旧费用,其计算公式是:

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某项固定资产数量×当地购置价格)

调整后的累计折旧金额

=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原价应调整的折旧费用=调整后的累计折旧金额-固定资产已计提折旧

(三)以后,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均由政府授权的有关部门公布各类固定资产的当年物价变动指数,企业据以调整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及累计折旧,其计算公式是:

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某类固定资产上年重置完全价值×(1±物价变动指数)]

调整后的累计折旧金额

=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折旧基数

应调整的折旧费用=调整后的累计折旧金额-固定资产已计提折旧

(四)会计处理

假定某企业固定资产原价为1200万元,已计提折旧300万元,月折旧率0.5%,于20×1年末开始采用“市价法”计价,确认全部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为2000万元。20×2年末固定资产物价调整指数为+6%,则会计处理如下:

① 确认20×1年末固定资产增值部分

固定资产增值=2000-1200=800(万元)

借:固定资产――增值8 000 000

贷:资本公积――固定资产增值8 000 000

② 调整20×1年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调整后的累计折旧金额=2000×300\1200=500(万元)

应调整的折旧费用=500-300=200(万元)

借:管理费用――折旧费 2 000 000

贷:累计折旧――增值调整2 000 000

③ 20×2年计提每月折旧

固定资产原值部分月折旧额=1200×0.5%=6(万元)

固定资产增值部分月折旧额=800×0.5%=4(万元)

借:管理费用――折旧费100 000

贷:累计折旧――原值折旧60 000

――增值折旧40 000

④ 确认20×2年末固定资产调整额

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2000×(1+6%)=2120(万元)

固定资产增值=2120-2000=120(万元)

借:固定资产――增值1 200 000

贷:资本公积――固定资产增值 1 200 000

⑤ 调整20×2年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调整后的累计折旧金额=2120×500+2000×0.5%×12/2000

=657.2(万元)

应调整的折旧费用=657.2-(500+2000×0.5%×12)=37.2(万元)

借:管理费用――折旧费 372 000

贷:累计折旧――增值折旧372 000

若固定资产物价指数为负数,则相应调低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并调整累计折旧金额。假如上述企业20×3年末公布的物价指数为-2%,则20×3年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 20×3年计提每月折旧

固定资产原值部分月折旧额=1200×0.5%=6(万元)

固定资产增值部分月折旧额=920×0.5%=4.6(万元)

借:管理费用――折旧费106 000

贷:累计折旧――原值折旧60 000

――增值折旧46 000

②确认20×3年末固定资产调整额

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2120×(1-2%)=2077.6(万元)

固定资产增值=2120-2077.6=-42.4(万元)

借:资本公积――固定资产增值424 000

贷:固定资产――增值424 000

③ 调整20×3年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调整后的累计折旧金额=2077.6×657.2+2120×0.5%×12/2120

=768.712(万元)

应调整的折旧费用=768.712-(657.2+2120×0.5%×12)

=-15.688(万元)

借:累计折旧――增值折旧156 880

贷:管理费用――折旧费156 880

(五)会计信息披露

运用“市价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期末计价并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后,应当对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予以披露,在资产负债表中,可在固定资产大项的固定资产原价下增设:“固定资产增值”栏,用于固定资产增值金额的披露;在累计折旧栏下增设:“其中:固定资产增值折旧”栏,反映根据固定资产增值所增提的折旧额。同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固定资产增值调整的依据,固定资产增值金额的计算和固定资产折旧金额调整的情况。

三、固定资产采用“市价法”计价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计价标准问题

固定资产采用“市价法”的计价依据是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也就是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购置相同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为了防止各企业高估或低估市价,产生固定资产不合理计价的现象发生,市场价格的确定应当采用政府集权办法。建议由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编制“固定资产类目表”统一固定资产分类方法,并由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在每一年度终了时公布固定资产的物价变动指数,同时注明各省市的调整系数。各级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此为依据确定当地的物价变动指数,企业据以调整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从而可以避免各企业在固定资产初始计价中弊端。

(二)与税收政策的衔接问题

按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结果,必定增加企业的成本费用, 减少企业的会计利润,影响到应纳税所得额的确认和所得税的计算。从理论上讲,按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计提折旧的结果,也只能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为了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应当允许企业在税前列支。

(三)按固定资产增值额计提折旧额的会计处理问题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4

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行政、生产和生活等各项工作的正常运作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固定资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高校固定资产来源渠道已经不再单一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投资主体呈现了多元化趋势,高校的固定资产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外,事业收入、经营服务收入、其它收入或各种基金可购置、建设固定资产,以及通过贷款、捐赠等形式取得固定资产,投资者越来越希望了解高校资产状况,要求高校的财务状况能够完整披露,而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上却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重复购置,资源配置不合理,闲置现象严重

不少高校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上,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够重视,致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滞后,管理方式落后,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共享性差,闲置浪费严重的现象。由于生均拥有设备量是考核学校办学、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追求这些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以及在加强硬件建设的理由下,各个院系相互攀比搞建设,申请购买各种仪器设备,由于没有统筹规划,部分设备无序增加,造成许多资产设备的重复购置,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规范化管理,仪器设备日常管理维护不当,造成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缩短,形成另一种形式的浪费。这种无序的情形造成高校资产严重浪费、资源配置效率与利用效率很低。

2、会计核算不合理,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现有价值

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将固定资产购置的价值在购入时一次性计入支出,高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学校在购入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将固定资产在购置时一次性列入支出,违背了会计上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这样会造成购置固定资产多的年份支出的成本增大,会造成学校的教学成本支出波动较大,不利于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分析。固定资产入账后数据一直不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只反映历史成本,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相符。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会虚增固定资产的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现有价值。

由于业务素质等问题,报账人员将购买固定资产的包装费、运杂费、安装固定资产的安装费,购置车辆时支付的车辆购置附加费等与购买的固定资产分开报账,容易导致财务人员没有将这些费用划入固定资产价值,直接作支出处理,使固定资产价值与实际不相符。

3、对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改良、改建扩建支出核算不规范

我国的会计制度规定,在原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作为入账价值,增加固定资产的价值。固定资产的维修是指由于使用过程中的磨损造成局部损坏,为维持固定资产的正常功能而产生的维护费用。固定资产的改良,是对固定资产的原有性能的提高。两者的会计核算是不相同的,前者应计入当期费用,后者则应增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有的高校对固定资产改良和维修划分不清,会计核算不规范。由于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链接及沟通不及时等原因,对于固定资产的改良、改建扩建情况掌握不到位,将这些支出直接划入维修费用处理,而没有相应增加固定资产价值。

4、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相混淆,虚增固定资产价值

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都是高校教学实验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资产,随着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高校固定资产的价格定义是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由于界定固定资产的价格起点较低,定义模糊,以及各种各样的因素,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容易将低值易耗品列入固定资产管理,或将低值易耗品作为固定资产管理,财务部门据此入账,使固定资产管理起来变得繁重。而且固定资产是以历史成本入账的,特别是现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各种设备更新换代较快,这样很容易虚增固定资产,不能客观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

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包括具体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还应包括保证制度能够贯彻实施的监督体系。管理制度主要应包括固定资产的计划审批、采购验收、保管使用、变动与调拨、出租出借、处置制度等等。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在清查过程中,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各部门要如实填报盘盈盘亏明细表,并查明原因,明确责任,认真核对账、卡、物,确保做到账账、账卡、账物三者相符。各部门应配备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管理员,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价值较大的固定资产重点管理,设置专人维护保养,并建立固定资产考核制度。管理人员变动时,要认真办理移交手续,以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和安全。

2、对固定资产实行网络化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高校固定资产数量大、种类多、管理人员更替频繁,网络化的管理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来说,是实现信息化、实时化、科学化的唯一途径。对固定资产进行网络化管理,使学校的各级领导和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使用者能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变动情况,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和浪费现象。实行网络化管理,可对长期闲置、利用率低下的固定资产及时进行合理调配,使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并制定措施鼓励各院系部门之间设备设施的相互租借使用,有效地克服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等管理中的弊端,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固定资产的网络化管理,使学校的全部固定资产纳入统一管理,对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实行调配使用,可合理组织闲置固定资产的流动及调剂使用,真正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更科学、更先进;实现网络化管理,克服了以往单机版管理系统的封闭性、过时性,使高校的固定资产达到一种优化组合、配置合理的良好状态。

3、适当调整固定资产的界定标准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是财政部1997年颁布实施,其中界定了固定资产的标准,制度从颁布距离现在已十多年了,这一规定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制定的,我国现在经济环境与十多年前相比已有一个飞跃的发展,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速,仍沿用该标准进行固定资产的界定,必将导致将属于低值易耗品的物品列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使固定资产的管理变得繁重,加大管理难度。所以应适当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的界定标准,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

4、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方法

现行的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样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应取消将固定资产价值在购入时一次性计入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更改为对固定资产进行提取折旧的账务处理,并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取消“固定基金”科目,增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会计处理为: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每个月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固定资产报废清理时,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固定资产在预计使用寿命内计提折旧,报表上也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现状,可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和新旧情度,使管理者和信息使用者能及时了解学校的固定资产的状况。按照这样的会计处理可使学校的每一个会计期间的费用支出可以比较均衡地反应出来,报表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学校的会计信息,能及时提供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信息,解决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的现状。

此外,应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素质,认真审核分清固定资产的修理、改良改建扩建支出,对固定资产改良改建扩建支出应相应增加固定资产价值,资产管理部门要真正树立起资产的保值、增值的意识。

5、合并基建项目会计账套,完整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

高校现设有高校教育事业和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两个账套,这样既增加了核算的工作量,又使高校无法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应将两个账套合并,完整反映学校的经济活动。应增设“在建工程”科目,核算需要安装的工程、基建工程、技术改造工程所发生的实际支出,在基建项目竣工完成交付使用时转入“固定资产”科目。两个账套合并,报表可直观的反映学校的资源,可使报表使用者能更直接明晰的了解学校的经营情况。

高校的固定资产是学校赖以发展的物质保障基础,资产管理是学校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细致的工作,高校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核算制度,保证高校固定资产能有效的运行,保证高校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5

2.目前高校固定资产具有价值相对较高、来源渠道多样、规模增幅较大、使用地点分散的特点,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构成将日趋复杂。

二、现阶段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重视不足

高校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购置时一次性列支,不进行成本核算。在管理使用方面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忽视固定资产使用的长期性和综合效益,设备利用率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一些规章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部门对教学仪器设备、办公家具等固定资产的管理较为放松,这些固定资产名义上归学校所有,实际上使用权归固定资产占用的部门或个人所有,甚至有些仪器设备成为小集体或个人创收的工具。一些部门对资产的日常养护疏于管理,责任心不强,致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降低,难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影响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流失严重。由于高校的固定资产没有按照使用年限计提折旧,一些通用设备如照相机、空调等往往没有到使用年限就予以报废,随意性较大,甚至有些公物转为私有,导致资产流失。由于执行监督不力,高校资产流失状况令人担忧。大部分高校都已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制度的落实流于形式。

3.固定资产购置缺乏规划,使用效率低下。高校十分注重设备购置的资金投入,但缺乏统一的调控和规划。部分固定资产购建前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购建后缺少效益分析,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学校一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盲目追求“小而全”的配置模式,有的设备虽然可以通过调剂使用,却重复购买。追求高新尖技术,不考量购置的设备与实际需求是否匹配,由于没有专业人员懂得操作,导致一些设备高性能低作用,闲置资产的现象严重。管理者重购轻管,难以做到统一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共享,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4.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合理,资产信息失真。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原则,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原值,不计提折旧,不计提减值准备,账面价值一直保持历史成本,造成固定资产价值虚增。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差很大,无法衡量固定资产耗费成本,不能真正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和真实性原则。

5.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方式不严格。由于高校存在重购轻管等观念,对于购置的固定资产没有能够合理安排使用,也没有定期进行维护检修,造成资产使用不当提前报废。许多高校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评估环节薄弱,导致已处于报废阶段的固定资产剩余使用价值得不到有效利用。多数高校报废资产回收后只做简单变卖处理,没有考虑“二次利用”的问题,有些设备可能整体仍具有使用价值,一些电子设备还可作维修所需零件使用,可见资产处置需要出台更完善的措施。

三、新时期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改进措施

1.创新观念,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增强全校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改变以往认识上的片面性,实行分级监管,杜绝个别小团体或个人侵害学校利益的情况发生,强化管理意识,发挥固定资产最大使用效益。将资产纳入预算管理,重视专家的论证,克服资产重复购置,减少不必要支出,盘活现有资产,调配闲置资产,杜绝“重购轻管”现象。同时健全日常检测维护,提高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实现保值增值。通过科学的管理,提高高校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

2.加强监管,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管理制度是进行固定资产科学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也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证。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购置、验收、入账、报废等方面的制度,在制度上杜绝管理不善的问题。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体系,形成固定资产购入、使用、报废的监管模式,掌握资产信息,及时发现问题,防止固定资产随意报废,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人侵占,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3.合理配置,发挥固定资产最大效能。目前各高校的固定资产无论在数量、结构还是水平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学校在对固定资产进行购置时,不但要立足现在,更要考虑长远效益,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对确实需要购置的设备要从经济、技术性能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购建,对设备要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严格规范相关程序。同时,高校应建立资产共享平台,将固定资产信息公开化,方便有需要的部门查找,降低资产闲置率,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资产功效。

4.改进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会发生各种损耗,资产价值也会随之减少。为如实反映这种情况,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内合理分摊费用,使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够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实际价值,不会造成资产虚增。计提折旧有助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有利于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使固定资产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行政,节约有限的教育经费。

5.规范处置,体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管理理念。高校要建立合理的调配机制和评估制度,通过评估对符合报废标准的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处理,并利用固定资产信息平台及时公示报废信息,对仍具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进行再利用。对变卖收入情况要进行严格的审核,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真正体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理念。

总之,对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要高度重视,在管理中将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认清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认真对待,提高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趋于完善,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l]刘莉,樊庆文,徐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财会与金融,2013.(1).

[2]刘敏.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新探[J].会计之友,2011.(19).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6

一、外商投资购入设备的入账价值

我国政府为鼓励外商投资影视公司,根据相关的政策规定,在外商投资我国影视公司的总额内采购免税范围内国产设备的,能够全额退还该设备缴纳增值税。《企业会计制度》也明确规定,外商投资我国影视公司收到的税务机关退还增值税款,可以冲减购买固定资产入账价值。这样的会计核算方式存在一定问题。第一是违背可比性的原则。同国内的其他影视公司比较而言,相同的购置条件之下,外商投资我国影视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入账价值低17%(设备增值税通常是17%)。要是同进口设备比较而言,在效用、性能以及出厂价类似条件下,外商投资我国影视公司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机会存在较大的差别。国内的影视公司在会计核算方面需要统一,这时因为影视公司的身份差距日益降低,资产计量不可比,会导致在分析相关经济指标的过程中,会计信息使用人员作出不当判断选择。第二是扭曲影视公司间公平竞争。我国已经加入WT0,外国资本持续涌入我国市场当中,并且享有国民待遇。不过因为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有所区别,影视公司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不同,会影响到我国影响影视公司影视作品制作的成本以及利润,导致那些经济实力较为雄厚以及享有优惠措施更多的外商投资影视公司有着超过国内其他影视公司的竞争优势。第三是可能招致反倾销报复。目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各个发达国家相继采取反倾销措施。我国的产品往往质优价廉而成为牺牲品。外商投资影视公司固定资产入账价值,需要避免扣除退还增值税。税务机关退税作为政府的产业政策行为,并非是影视公司的经济行为,目的主要是鼓励外商投资影视公司,同时采购国产的设备,从而给予相应的采购补贴,实施关键主要是确保利益流入到我国的影视公司,同时影视公司可以从采购国产的设备当中享受好手。不过通过哪一种形式体现并不重要。同国内的其他影视公司类似,两者在取得固定资产过程中的成本相同,因此应该同国内的其他影视公司一样来核算固定资产入账价值。

二、固定资产使用期间入账价值

固定资产管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后续支出,可以说是影视公司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分成更换、增添、改建、改良以及修理等情况。针对这方面的情况,《企业会计制度》当中没有明确具体给出相应的会计处理措施,只是在改建扩建的方面明确规定在固定资产基础上改建扩建,需要根据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再加上因为改建扩建而导致该资产在预定使用状态之前的耗费,并且减去在改建扩建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变价收入。针对影视公司的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发生的后续支出,如果改建结果可以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或者提高固定资产的质量,那么就应当作为资本性的支出来计入影视公司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要不然的话只为保持影视公司固定资产的工作效能,就需要计入收益性的支出。影视公司固定资产使用列入到当期费用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增添。也就是影视公司对原有的固定资产加以扩充或者是增加附属物,从而增加并改善固定资产利用能力,例如将影视公司的办公大楼从十层加高为十二层,那么全的部支出成本需要扣除在增添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变价收入,从而作为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第二是更换。影视公司将固定资产某个部分用相同装置替代,从而恢复原有的质量,可以视作修理而计入收益性的支出,要是更换关键的部件则需要根据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并添加更换成本,再减去更换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变价收入,来作为会计入账价值。第三是改建扩建。影视公司固定资产的原有前提下,进一步改变结构形式,或者是扩大规模容量,质量通常情况下会大为提高,《企业会计制度》当中有着明确会计处理的规定。第四是改良。影视公司着重提高自身固定资产质量,将某个部分装置替换成为品质更好的器材,从而可以大幅改善质量,并且耗费较多的支出,会计处理同关键部件更换的情况一样。第五是修理。影视公司为确保固定资产处于良好使用的状态,而进行保养维护以及修缮,由于固定资产效能的影响比较复杂,并且支出金额差距较大,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计入当期费用或者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影视公司的会计制度逐渐发展完善。在新会计制度实施之后,固定资产清理、盘盈以及减值核算都发生一定情况的变化。这就要求影视公司在进行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会计处理的过程当中,根据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每年对固定资产进行测试,一旦影视公司的固定资产出现减值,就需要及时进行减值的处理,并且根据减值之后的账面价值来计提折旧,相应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预计,确保影视公司对于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处理符合新会计制度的要求。

作者:闫喜英 单位: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有限公司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7

一、电信企业资产价值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内控建设风险的控制有效性不强

内控建设风险的控制有效性不强是电信企业资产价值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内控建设风险的控制主要是对资产的控制,内控建设风险控制不到位造成了电信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或者资金管理工作的不畅通,不能有效的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电信企业在内控建设风险方面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在市场前端承包业务流程中不能有效贯彻内控制度,而且承包业务的合同签订授权没有规范的审批程序,对资金收支不能及时地在账面上反映,极大的削弱了电信企业的资产价值。二是各个层级部门不能有效的核实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而且没有与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和信息终端部门实施密切的合作,这为有效的控制内控建设风险及电信企业的资产价值增值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2、固定资产管理保障力度不足

固定资产管理保障力度不足是电信企业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是固定资产缺少统一的管理部门。在电信行业中,固定资产占整个行业的60%以上的资产比例,但是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一般都是由财务人员兼职,这样就导致职责不能明确化,使得固定资产的监管不到位,不益于电信企业资产价值的提升。二是电信企业缺乏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和监督机制。企业内部固定资产保障力度不够,不能保障资产的有效管理,同时现存的固定资产管理也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这给电信企业固定资产价值增值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电信企业的固定资产积压问题及缺乏对固定资产有效管理意识等问题也严重阻碍了电信企业资产价值的增值过程。

3、EVA管理不高效,资产拓展狭隘

EVA(经济价值增加值)管理不高效,资产拓展狭隘是目前电信企业存在的又一重要问题。EVA理论来源于诺贝尔经济学家弗兰克・莫迪利亚尼和莫顿・米兰对公司价值的研究成果,是一种以企业长期价值为导向的的业绩评价体系。但是目前经济价值增加值核算管理不高效及资产拓展狭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电信企业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一是大部分电信企业目前没有建立以EVA为主的价值管理体系,即使中国电信已经引入了EVA价值管理体系,但是由于缺少经验导致效率不高。二是当下电信企业资产拓展狭隘,只是片面的核算账面价值,忽略了无形资产的核算,如数据资源和用户数量。总之,EVA管理不高效与资产拓展狭隘是信息时代衍生出来的新问题,也是电信企业在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势必要解决的问题。

4、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

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是当前电信行业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是国家的信用体系不完善。这直接导致了电信行业无法掌握客户的信用情况,为资产价值增值过程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风险性。二是由于资产管理保障不到位造成不良资产的产生,缺少资产的动态管理,不能借助会计软件核算系统实施信息共享、构筑信息共享平台,没有责权利对等的资产价值监督与管理体系、资产责任体系。三是缺少资产的流动管理,资金占用率较高,低值易耗品的配置流动性、随意性大,专用性强、价值量大的物资配备分散。

二、提升电信企业资产价值的途径

1、完善内控建设机制

针对电信企业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内控建设风险控制有效性不强的问题,建议企业要严格完善内控建设机制。首先,要成立一个完善的内控工作机构以协调电信企业内部各部门工作间关系。鉴于电信企业建设内控的特殊性,必须要完善网络运营部、销售部等资产使用部门与财务部工作协调流程,优化电信企业内部资产价值跨部门核实程序。同时,内控部门要强化与宣传资产价值增值方面的意识,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优化内控管理细则,明确内控管理内容。其次,要强化内控建设的风险控制。可以在采购流程内控建设中规范集中采购流程,在内控建设中实行重点防范管理内控风险,严格控制与识别未经审批的采购活动、不科学的采购计划带来的风险,避免内控风险为资产价值增值过程带来损失。最后,要深化电信企业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制度,保障审计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外部审计要招聘进行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审计以提升财务的真实性与安全性。这是建立在企业财务报告公开透明的基础上的,进而可以及时发现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及保障资产评估的有效性。

2、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问题,建议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首先,电信企业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60%-80%,而且我国的电信企业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这为电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电信企业而言,固定资产具有其特殊性,如折旧率高、种类多、维护成本高等。因此要对固定资产建立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如借助完善的决算与预算机制加快决算与预算进度,严格控制固定资产的采购数量,严格控制对资产的更新程序与更新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其次,对于固定资产的更新要严格按照企业内部规定执行,随着3G、4G、4G+网络的迅猛发展,每年的设备更新数量与更新周期变化很大,对于这些固定资产的变动要做好科学的调度工作,建立适合本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登记与调度、维护制度。最后,要试图依靠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对其固定资产进行动态核查,保证账实相符,也可以将检查情况绩效化。鉴于电信企业的固定资产设备分散性较大,需要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核查制度。

3、深化EVA管理,拓展广义资产

深化EVA管理,拓展广义资产是当下电信企业急需采取的有效措施。首先,EVA管理对于提升资产价值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建立电信企业的EVA指标体系是深化EVA管理的重要途径。建立EVA管理体系主要是从激励制度、公司理念、管理体系与评价体系四方面进行实施。在目前电信行业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具体操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可持续增长。要维护存量、抢占增量,保障增值业务的多点拉动以及宽带业务的战略扩张,以强有力的战略抢占农村的电信市场,以增量带动存量增长与发展,推动电信企业资产价值种类与数量的提升,要转换商业模式,必须大力推广电信行业内EVA为正的业务,持续创造资产价值,保障企业在发展中平稳转型。其次,要控制资产的成本与费用,建立完整的资产维护成本定额体系,试图从项目管理与整体使用的角度建立维护资产成本效益的测评机制。如武汉电信经过有步骤的推行与深化EVA管理,经过2―3年武汉的大部分电信均有效的应用了EVA管理方法,大幅度提高了资产价值创造水平,将资产成本平均每年降低1%以上。最后,要将广义资产的拓展深入至各层级,由原来的账面资产拓展为广义资产,将广义资产概念实践化,如数据资源、用户数量、渠道资源、品牌资源及人力资源等资源价值的潜力巨大,广义的资产价值运营具有长期性、全员性及集团层面推动性。事实证明,广义资产价值提升效果显著,具有巨大的资产价值提升空间。

4、强化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

强化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当下电信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针对电信行业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提出的。首先,要规避不良资产的产生。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与减少资金占用率,尽量尝试实行零库存制度,在预算编制有效合理的基础上,提前申报物资设备购置计划,以减少物资设备的购置成本与增加资金的周转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资产价值。对低值易耗品进行总量控制,鉴于低值易耗品流动性强、随意性及不易管理等特点,必须完成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进行动态管理,进而提升低值易耗品价值的增值。其次,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实施资产的动态管理,优化财务结构,利用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简化不必要的财务结构,达到强化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的目的。

三、结语

据相关资料显示,电信企业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60%-80%,因此资产价值的增值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值。但是20%-40%的资产主要表现为资源价值(广义资产),广义资产价值的提升是当前资产价值提升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通过发现在电信企业资产价值增值过程中的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其中探讨层面主要包括固定资产、信息手段、广义资产、EVA管理方法及制度建设,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8

增值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税种,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增值税制度有三大类型: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我国1994年开征增值税时选择的是生产型增值税,这一方面是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另一方面则为了抑制投资膨胀。十几年来,增值税已成为我国的第一大税种,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等各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生产型增值税扣税项目的不彻底,特别是公司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导致对固定资产等生产投入物的重复征税问题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增值税公平、中性的优越性发挥,也不利于公司的扩大再生产,不利于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的特点,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我国于2004年7月1日起在东北三省的行业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2007年7月1日起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了中部六省。2008年7月1日,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个盟市和四川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在几年试点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我国于2009年1月1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国际上通用的消费型增值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允许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将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应征收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排除在上述设备范围之外;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取消原增值税暂行条例对来料加工、来件组装、补偿贸易进口货物免征增值税的规定。

二、增值税转型改革存在的问题

转型后的增值税尽管已发挥了巨大的效能,但改革并没有完全到位,仍然面临进一步优化的问题。

1.增值税“非中性”影响征收链条

完整的增值税税制改革应包括增值税的转型、形成完整的征收链条、明确合理的征税范围,但本次增值税转型未形成明确合理的增值税征税范围和征收链条。任何一个税种的税收制度设计,一般都要考虑公平与效率两方面因素,并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这就要求税收尽量避免对经济活动产生低效和无效影响,保持税收的中性。所以增值税征税范围应覆盖经济活动各个领域,形成一个环环紧扣的链条,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形成足额抵扣的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根据公平与效率原则审视我国增值税征税范围,与增值税“中性”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2.存量固定资产的税款不能抵扣

这次增值税转型改革,只允许抵扣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对存量固定资产的税款则不准扣除。这是因为我国固定资产存量相当大,如果所有已购置固定资产所含税款都允许抵扣,有可能使财政收入缺口过大,从而危及经济的正常运行。存量固定资产的税款不予抵扣,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策扭曲和逆向调节,造成企业之间不平等。经营好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宁愿购买新的固定资产而不愿实施兼并,从而不利于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诱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统计表明,近些年来我国固定资产净增加值数量巨大,导致所含的税额加大。这些数量庞大的存量固定资产所含税额,将会使新购进固定资产与以前的存量资产在抵扣问题上出现衔接不上的情况,还会使新办企业与老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公平竞争,不利于企业兼并等资产重组的进行。由于被兼并企业的存量资产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宁愿购进新的固定资产也不愿意走资产兼并重组的道路。而老企业也会通过变卖方式将存量固定资产转为新购进固定资产,从而获得进项税的抵扣,导致存量固定资产所对应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的政策形同虚设。

3.税制结构不合理,限制增值税优越性的发挥

现行的增值税与营业税调整范围不同,抵扣衔接不顺畅,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消费型增值税的优势,影响了增值税转型的效果。2009年起在全国推开的消费型增值税,其课税对象主要针对商品,而劳务则属营业税征收范围,这使得增值税转型在第三产业领域的影响极为有限。虽然增值税对上一环节已纳税款进行税前抵扣,但增值税转型抵扣范围存在着盲区,没有覆盖全部商品、劳务领域。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商品与劳务之间自由流动,但二者却适用不同的抵扣制度,在抵扣问题上造成混乱,不利于经济的运行。从长期看,增值税扩围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税制结构必然要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4.中央、地方税收利益分配矛盾更加突出

在我国目前的分税制体制中,增值税由中央与地方按照75%:25%的比例分成,营业税在地方税收总收入中占据较大比例,地方财政收入主要对增值税和营业税收入较为依赖,以2008年各税种占地方税收收入比例为例,营业税为47%,增值税为28%,企业所得税为25%。增值税转型所带来财政减收问题对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构成了挑战,而随着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继续深入,增值税征税范围不断扩大,将使原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的行业进入到增值税征收范围,打破现行的增值税收入分配格局,将会使地方税收收入承受更为巨大的压力。

三、完善建议

1.分步稳妥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

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不仅有利于完善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也增加了税收。从本质上讲,增值税征税范围越宽,越能发挥增值税的中。在具体扩大税基过程中,应本着税率统一、公平税负的原则,应涉及到所有创造和实现增值的领域,逐步将营业税并入增值税的范畴,拓宽税基,缓解增值税转型带来的税收减少。

第一阶段应将交通运输业以及与之联系紧密的仓储保管业、物流业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解决由于国税局与地税局不协调造成的运费进项税额不能如期抵扣、营业税抵扣增值税以及“税收漏斗”问题。

第二阶段应将建筑业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目前,我国建筑物销售缴纳营业税,建筑所用的原材料已经缴纳增值税,但新建筑物出售时按全额计税,产生重复征税。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对商业用房或住房以及土地使用权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保证建筑业相关产业增值税链条的完整。

第三阶段是在增值税征收管理比较规范高效的前提下,稳步拓展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将与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都有一定关联度的行业,如金融保险、邮政电信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但此举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因为这两个行业具有

特殊性,在时机成熟时才可以实施,在短期内不宜并入增值税征收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并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如住宿、餐饮业、旅游业、娱乐业等,这些行业直接面向消费者,与纳税人生产、流通关联度不是很大,很难形成增值税链条关系,因此,上述领域基本上应属于增值税的。

2.允许对存量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

存量固定资产投入到生产和流通领域长期使用,其价值尚未完全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从公平角度讲,其所含增值税应与增量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一并抵扣,并彻底解决出口商品的增值税退税问题。但由于存量固定资产的价值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转移,各地各企业确认其转移的价值标准即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预计净残值、清理费用等各不相同,要获取存量固定资产抵扣税额相当于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固定资产清产核资。如果进行彻底的存量固定资产清理,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花较长时间来从事此项工作;如果清理过程中管理从宽,这可能会形成巨大的税收黑洞,将直接对财政收入形成冲击。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9

本文所指的高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是指高校固定资产从形成到处置的过程中,由于核算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原因,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虚列或少计。核算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校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高校基建项目等的核算方式,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特殊规定,造成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其取得成本和存续期间的动态价值。管理手段的影响,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入账和处置不及时、不同步,或者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监管不到位,甚至为了某种需要而人为粉饰报表等,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核算方式和管理手段对高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的影响,可能是单独的影响,也可能是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具体分析。

一、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问题分析

核算方式和管理手段两个因素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的影响,贯穿于资产整个存续期间。以下通过典型事件,进行具体分析。(1)高校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包括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影响账面价值的准确、完整。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多家高校因资金不足而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按现行的收付实现制,高校利息支出不进行费用化和资本化区分,而是在实际发生时,由学校财务会计直接列作当期事业支出,未按照具体固定资产项目进行成本分摊。(2)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法反映因自然损耗、技术进步等引起的价值减损,保持不变的账面价值,势必背离其实际价值,导致账实不符,资产价值虚增。固定资产在运行过程中通常会产生有形和无形损耗,高校固定资产也不例外。经过十几年的扩招,高校在校生人数增加,实践教学任务增多,房屋、家具、仪器、设备等资产的使用更加频繁,有形损耗加速。另一方面,高校固定资产中,仪器设备、电子产品众多,其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快,无形损耗愈加突出。这些都导致固定资产实物价值减少迅速,而其账面价值仍然保持为取得时的价值,造成资产价值虚增。(3)现行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的特殊性,造成资产账面价值少计。高校利用国家拨款和自筹资金进行固定资产基本建设时,首先通过“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将全部建设资金一次性转入基建会计,视为支出发生;建设资金在实际支出时,由基建会计进行独立核算。待工程完工决算并交付使用后,才能将工程支出反映到高校会计核算主体的“固定资产”科目,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从建设资金转入基建账户到工程投入使用,建设周期较长,实际支出无法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在高校财务会计主体反映,导致高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记录不完整。(4)固定资产入账、销账不及时。高校购置的设备等固定资产,一般是在投入使用并验收合格之后,才通过财务部门支付款项,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自行建造的房屋等固定资产,即使已经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和移交手续的,也不能作为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在实际工作中,款项支付可能会滞后,竣工决算、移交手续也可能会经过较长时间,这就造成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变动不同步,出现价值偏差。同样,在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环节,资产管理部门对各类固定资产的报废年限有明确要求,且许多都超出了实际可用的年限;实际处置时,审批手续也比较复杂。于是,在高校拿到准许报废某固定资产的文件之前,该固定资产可能早已进入报废状态,甚至在仓库堆积很久。这也造成账面价值失真。(5)管理缺失。高校固定资产核算范围大,数量多,高校内部各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分工不够明确,人员有限,无法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定期清查盘点。尤其像图书、桌凳等价值较低的大批同类物资,数量多,保存、使用相对分散,容易破损和遗失。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定期盘点不能落实,很容易出现账实不符现象。(6)为了粉饰财务报表,人为造成账面价值失真。高校办学过程中,要接受本科教学评估等各类评估、考核,生均占有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也常常被列为重要考核指标;同时,高校为了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提高其偿债能力,也要求有较高的固定资产价值总量。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在固定资产价值管理方面,力争多增加、少报废,甚至有些固定资产实际已经无法使用,但仍然不予报废,使账面价值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问题解决思路

解决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问题,需要高校和上级管理部门共同面对实际,完善制度、认真实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引入权责发生制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核算。高校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固定资产,将借款费用等初始费用计入取得成本,可以使资产的入账价值更合理、完整;在后续计量中,通过计提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既可以动态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信息,又有利于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2)改变现行的基建会计独立核算制度,将基建项目纳入事业会计主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统一核算;在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后,即以暂估价计入固定资产,保证资产入账及时。(3)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高校内部资产管理部门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确保资产安全;同时,定期开展资产清查、盘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高校内部和上级资产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资产入账和报废处置的管理制度,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操作效率,保证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随着实物的变化及时调整。(4)高校自身要明确办学方向和办学措施,合理规划,理性融资;各级主管部门也应该修正高校考评标准,合理评价高校的办学水平。通过内外环境的变化,改变高校对固定资产价值总量的依赖状况,消除人为因素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影响。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10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进行抵扣。为了税负平衡,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降为3%。

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所说的固定资产是指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或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的固定资产。

允许抵扣进项税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没有金额上的限制。房屋、土地、建筑物等不动产在建工程属于非增值税项目,不允许抵扣。

需要抵扣增值税的固定资产要取得合规的增值税抵扣凭证,即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完税凭证、运输费用结算单据;可抵扣进项税的运输费不包括装卸费、保险费等其他杂费。

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是2009年1月1日以后实际发生、并且取得2009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合规凭证上注明或依据合规凭证计算的增值税税额。

三、税收筹划实例分析

(一)外购固定资产纳税人的筹划

增值税转型后,享受外购固定资产抵扣政策的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小规模纳税人不在此列。因此,对于新办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纳税人身份。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由于计算方法不同,此次转型所受影响也不同,企业可以采用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判别法进行身份选择。方法如下:增值率=(销项税额-进项税额)÷销项税额,按照现行税负,一般纳税人税率为17%,小规模纳税人税率为3%,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为17.65%;当企业增值率低于17.65%时,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重于一般纳税人,适宜选择作一般纳税人;当企业增值率高于17.65%时,则一般纳税人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适宜选择作小规模纳税人。

假定某小型机械设备厂,2009年不含税销售额为40万元,会计核算制度健全,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当期该企业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为5.8万,如何确认该企业纳税人身份?

增值率=(销项税额-进项税额)÷销项税额=(40×17%-5.8)÷(40×17%)×100%=14.7%

由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可知,企业的增值率为14.7%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17.65%,该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的税负轻于小规模纳税人,企业适宜作一般纳税人。确认一般纳税人后,应及时地向税务机关申请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若现为小规模纳税人的企业,应抓住转型期国家对一般纳税人降低认定标准的契机,向当地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

(二)外购固定资产内涵的筹划

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激活企业的投资行为,促使企业扩大投资和技术更新。需要注意的是,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是指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企业购进不动产项目的固定资产,属于非增值税在建工程,不得抵扣进项税。因此,企业必须把握好固定资产界定的标准及可抵扣的范围,不可盲目扩张。

(三)外购固定资产进项发票的筹划

《暂行条例》中规定,企业购进固定资产应取得合规发票,才能享受增值税抵扣政策。我国现行发票管理中有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之分。因此,企业采购固定资产,应尽可能地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同时,要密切关注供货商开具的发票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以便享受增值税抵扣政策。

购买设备的运费发票,要注意不能把保险费等杂费开进去,以免运费进项税不能抵扣。代垫银行手续费、进口费等价外费用不应与买价合并开进增值税发票中。另外,购进可抵扣进项税的固定资产运输费用与购进非增值税不动产在建工程货物的运费应分别开具,以免运费进项税不能抵扣。

以提供设备为主,又提供安装劳务的混合销售行为,应要求对方将设备价值和相应的安装费分别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安装费发票,以免因安装费而影响主要设备的增值税抵扣。对于设备改造工程所需物资要自行采购,不包给施工单位。避免因取得建筑安装业发票,而影响设备改造工程所需物资增值税的抵扣。

(四)外购固定资产供应商的筹划

企业在采购固定资产时,供应商有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由于两种供应商的适用税率不同,企业采购时必须做出选择。假定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不含税价款为200万元。如果企业向一般纳税人(税率17%或13%)购进固定资产时,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为:200 ×17%(13%)=34(万元)或26(万元);如果向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3%)购进固定资产时,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200 ×3%=6(万元)。显然,企业从一般纳税人供货商处采购固定资产能获得更多的进项税抵扣。因此,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应尽量选择一般纳税人供货商。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11

近年来,为进一步改善沿线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各级工会组织用于“三线”建设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以小食堂、小浴池、小宿舍、小学习室和小活动室的“五小”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三线”建设全面推进。工会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主要为“五小”设施配备生活和文体设备。随着这些设备的不断增加,工会的实物资产之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资产,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使用效益,维护和保障工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已经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强化工会实物资产的管理。

一、在“三线”建设和日常投入的源头上,严格控制实物资产的购置

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实际出发,有计划、科学规范地投建“五小”设施。避免产生随意性、重复性的支出,严禁超范围开支。

1.科学合理地制定“三线”建设实物资产的购置计划,严格区分行政与工会“三线”建设投入范围。

由于工会经费主要是用于职工开展各项活动支出,“三线”建设投入要以行政为主。工会经费只能用于“五小”设施配备的一些生活和文体设备,不能用于土建、装饰装修等工程建设项目支出。

2.“三线”建设和日常所需实物资产的购置,严格实行预算审批和集体决策制度。

“三线”建设用于“五小”设施配备的各种设备形成的实物资产以及日常所需实物资产,主要有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两大类。因而实物资产购置的管理,可按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分别做出规定。

固定资产的购置应规定基层工会有权支出权限,可在单价和总价上分别设限。限额内的可自主决定,需经同级工会委员会集体讨论决策;超出限额的固定资产购置,需经上级工会审批。

低值易耗品购置只在总价上设限,限额内可自主决定,并经同级工会委员会集体讨论决策。超出限额需经上级工会审批。

实物资产的购置还应编制购置预算,预算内容应包括购置资产名称、品牌、规格型号、单价、数量、金额、资产使用部门(车间、班组)的具体地点等。基层工会有权支出限额内,购置预算由同级工会委员会集体讨论决策,超出限额报上级工会进行审批。

3.实行集体采购和采购反馈制度。

实物资产的购置,应采取设备物资购置集中办理、集体采购、签订合同和招投标程序,禁止一人办理采购的全过程。对经上级工会审批按预算执行的购置项目,应进行采购反馈(相当于决算)报上级工会,以检验预算的执行情况。

4.工会不需要材料存储。

工会实物资产,既有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还包括材料。工会是社团组织,工会经费主要用于全体会员开展各项活动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线”建设用于“五小”设施配备的各种设备,都是从市场采购设备,并由供货方负责安装调试和提供售后服务。使用单位只负责日常保养,不需备用零配件、备用设备等物资储备。同时,各单位也不自行加工制作有关设备。所以,工会实物资产管理,只有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不包括材料。

二、健全资产管理责任制,加强实物资产在用环节的管理

1.实行资产管理责任制。制定并严格执行职责分工制度、日常保管控制制度、定期盘点制度、监督检查等制度,把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

2.建立健全维护保养制度。明确实物资产保管人、使用人的责任,正确操作、使用实物资产。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维护保养,充分利用实物资产生产厂家给予的保修期,由其做好检修维护,确保实物资产安全完整和状态良好,防止其因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遭受损失。

3.建立实物资产台账,按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分别设立保管台账。设立固定资产台账,建立固定资产保管卡片,指定保管人。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并与工会财务部门进行账、卡、物的核对,做到账卡相符、账实相符和账账相符。低值易耗品应指定管理人员,由管理人员和使用部门分别建立低值易耗品台账。低值易耗品台账应包括购置日期、购置项目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金额、存放使用地点和保管人等内容,确保低值易耗品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三、确保资产安全与完整,严格实物资产调拨及处置环节的管理

工会实物资产调拨及处置,可按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分别制定管理权限。

1.基层工会固定资产的调拨、报废和变卖不论价值大小一律报上级主管工会审批,基层工会无权自行处置。

基层工会之间固定资产的无偿调拨,可由调出单位填写固定资产移交、接收记录,与调入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在移交、接收记录上签字,报上级主管工会办理监交审批。

超过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确需报废的固定资产,可由设备保管使用部门(人)提出申请,经工会主席、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工会财务主管和资产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共同组成鉴定委员会,对资产进行鉴定并评估,有残值的一定要确认残值收入,对确实失去使用价值需报废的固定资产可填写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表,由工会主席、经审主任、经办人和实物保管人分别签字,报上级主管工会审批后,基层工会财务人员方可做销账处理。

2.没有使用价值的低值易耗品更新、报废时,应由保管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经工会主席、经审委主任及工会财务部门等有关人员组成鉴定小组进行鉴定,形成书面认定记录,据此确认更新或报废低值易耗品。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解决校舍紧张等问题,许多高校纷纷利用银行贷款投资建设新校区,高校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加。除此之外,多种来源共同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固定资产,具有形态多样、种类繁多、数量大、价值高的特点,并且投资越来越庞大。但同时也出现了资产监管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资产价值失真、会计核算不当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应切实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改善会计核算方式,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水平。对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过程缺乏有机协调

由于我国高校大部分是公办性质,属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高校的固定资产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投资建设而成,长期以来高校无偿地使用固定资产,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对固定资产管理和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由于高等教育考核指标主要为教学、科研方面,不少高校领导忙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而忽视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从而造成高校普遍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购轻管、公物私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情况。认为只要完成了教学计划、科研任务就行,基本不关注固定资产的效益性。或因不愿承担风险而过多地囿于教学、科研,忽视了固定资产的经济使用效益,使得部分固定资产出现闲置现象。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在学校职能部门,而固定资产购建以各学院、部门为主,“谁购建,谁拥有;谁拥有,谁使用”的现状形成了固定资产管理与使用相分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由于资产管理与资产使用部门间的责任不明确,未能有效共享资源,管理效率低下,以致管理不到位,重复投资情况明显,造成资源浪费,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在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在高校中同样存在。特别是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高校固定资产主要用于教学、科研及为教学、科研相配套服务。在购入时,直接列入学校当年支出,无需考虑经济回报,不象企业那样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进行补偿。这种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高校为扩大规模,盲目地扩大对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配置时,也只想到拥有,而没考虑如何更好地使用。结果造成:一方面,急需购置必要的资产设备;另一方面,出现大量的资产闲置,给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弊端。由于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执行监督不力,高校固定资产流失状况令人堪忧。首先,是随意改变用途。部分拥有固定资产使用权的二级单位私自对外出租、出借学校的房屋、设备、仪器等进行经营活动,所得利益归部门所有,谋取小集体利益,但其耗损维修费用却由学校承担,造成学校资产流失。其次,对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缺乏管理。某些部门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固定资产不按有关规定进行评估检查,对出租、出借、转让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办理资产出租、出借、转让手续,甚至也不收取使用费用,使得固定资产被经营单位无偿占有和使用。高校资产投入得不到合理的补偿,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

(三)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实行的是以“账物分管”为原则的分类归口管理模式。如后勤管理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设备处管理设备仪器;财务处负责固定资产价值核算。而各职能部门又分别归不同学校领导分管,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一个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权力集中的综合监督协调部门。造成固定资产实物流动与财务核算相脱节,职能管理部门与各教学、科研等占有使用部门相分离的状态。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最终导致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着“帐实不符、家底不清、资源浪费、资产流失”等问题。虽然,有些高校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也形同虚设,多数依附财务部门帐务基础上的管理,并不能实施帐物核实的对应管理。

(四)国家的投入体制存在问题

国家大包大揽的投入体制,助长了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上出现“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在制定增添仪器设备计划时,更是缺乏一系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对于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缺乏专家论证制度、购前论证关;对于实行项目化管理的资产,没有严格按照项目的申请、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的审核、项目的评估、项目的审批、项目的执行、项目的后期检查评价等程序来操作。而更为严重的是固定资产投入后,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评价、检查、考核机制。

(五)会计核算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而在实际操作中,固定资产的界定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固定资产名称不清,价值限额模糊,将部分单价不足的也列为固定资产,或者应列入固定资产的却没入固定资产账,使得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方法,反映在固定资产核算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造成高校财务报表中普遍存在着虚增资产、成本核算不真、资产更新资金不足等问题。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只核算原值,不计提折旧。高校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仅设置“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两个对应的会计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除了清理报废外,入账后数据一直不变。由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只反映历史成本,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并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不能反映其客观情况,从而导致虚增净资产。这种会计核算方法既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也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树立正确思想,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首先必须树立正确思想,提高资产管理意识。强化管理不仅能消除混乱,保证效益,且更能创造效益。因此必须增强管理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从领导到使用者、管理者都必须意识到管理好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严格实施管理制度。实行校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主要负责,管理者和使用者直接负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有关个人,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强化管理意识。只有管理意识提高了,才能管好用好固定资产,使其保值、增值,发挥其最大的经济使用效益。

(二)完善健全管理体制,防止高校固定资产流失

规范、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制度保障。

首先,各高校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建立具有权威性、独立性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学校监管各级各类资产。财务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设置数量、金额总账,进行总量控制,掌握固定资产总值,实行财务监督,并进行价值管理与控制;设备、房产、图书馆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对教学仪器设备、房产及建筑物、行政设备、图书等实物和价值进行归口管理;实物的具体使用部门应建立资产管理台账,依账放置,准确反映资产去向,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各级管理部门明确责任、相互制约。同时,利用计算机按照管理要求建立资产数据库,全面、完整地记录学校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信息,利用校园网实现网络化管理,准确、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调配等变动情况,使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财务核算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使用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建立 “统一口径、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质量,并为学校高层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对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果要加以考核,避免闲置、重复购置,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对于报废、损毁的仪器设备,要建立严格的报废制度,对仪器设备的自然寿命、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三者综合评定,杜绝固定资产的浪费现象,减少固定资产的损失。

其次,建立定期的清理盘点和资产核销制度。固定资产盘点是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可操作的实物盘点制度,及时掌握资产损盈情况,并按规定程序进行账务处理;对报废、调出、依法转让的固定资产要严格履行审核程序,如实地进行固定资产核销的账务处理,准确反映固定资产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固定资产的家底清、账实相符。同时,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根据损失情况进行责任追究。

(三)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会计核算方法,充分发挥财会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固定资产作为高校重要的物资资源,必然要求财务对其从形成到使用耗费再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建议在其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二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同企业一样,其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使用与否,使用程度如何,都会发生各种损耗,资产价值也会随之减少。为了如实反映这种价值减少的情况,就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样既可以建立符合高校内部资金循环和价值补偿机制,又能达到其资产价值管理和实物形态管理的统一。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投资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作为发展市场经济重要手段的一种产业,客观上也要计算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高校就具有现实意义。计算折旧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的种类和性能,考虑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从而选择不同的核算方法。

三是突出财会部门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财会部门应参与固定资产全过程的管理,做好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把好固定资产管理的资金筹集、运用关口,确保学校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为高校的决策者们在财务管理上提供决策支持。

三、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账务处理上的建设性更新设想

根据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由此可知,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初始计量时,所采用的基本计量属性为历史成本,介入其他计量属性为辅助的方式。

高校固定资产大多以发票上标明的金额为主要依据转入固定资产价值入帐。有时对隶属于设备由于分解开票的配件而作为材料支出,此举并不能反映整套设备与仪器的全貌。漏记固定资产成本,甚至有化整为零的情况。这些处理方式对资产核算都是不合理的,不能真实地记录固定资产的真正入帐价值,也并非是历史成本的完全反映。除此之外,笔者建议参照企业核算方式增加以下核算科目:“固定资产折旧”、“固定基金减值准备”。在固定资产下设立二级明细科目:(1)房产,(2)设备仪器,(3)交通工具,(4)低值易耗品等。针对房产可对应设立:“房产增值准备”、“固定基金增值准备”。等等科目,类似企业化管理核算,能使资产负债表反映得更真实。现将列举新增科目的帐务处理如下:

各类固定资产:设备仪器、交通工具、房产、低值易耗品等都可参照企业会计核算采取月计提折旧模式,分录如下:

借:固定基金减值准备xxxxx

贷:固定资产折旧——房产xxxx

——仪器设备xxxx

——交通工具xxxx

——低值易耗品xxxx

低值易耗品,主要针对一些家具及课桌椅板凳的管理核算,笔者认为不应列入固定资产科目更为合理,而作为低值易耗品类似固定资产管理更为合适。因为其数量之多,单价并不高,易破损,管理困难,需要不断修理与补充替换。因此在会计核算上可以采取2—5年之间的无殘值摊销方式。分录如下:

借:固定基金减值准备xxxxx

贷:低值易耗品摊销准备xxxx

经过这样革新以后,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固定资产及固定基金均应为备抵后的净值列示,为了使报表使用者能准确了解单位资产变动情况,应在报表附注中表明各项增减固定基金的成因及影响程度。这样处理结果将会使报表使用者得到真实的资产情况,也能更贴切遵循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同时也可以帮助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情况及成新程度,更好地促使各部门管理好固定资产。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财务司.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法规汇编.1997.

[2]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2006-06-07.

[3]叶可辉等.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3).

[4]刘明远,汪芸.新时期加强和改革高校设备管理.实验室科学,2006,(4).

[5]吴涛涛.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4,(1).

[6]徐朝宏.高校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06,(2).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解决校舍紧张等问题,许多高校纷纷利用银行贷款投资建设新校区,高校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加。除此之外,多种来源共同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固定资产,具有形态多样、种类繁多、数量大、价值高的特点,并且投资越来越庞大。但同时也出现了资产监管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资产价值失真、会计核算不当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应切实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改善会计核算方式,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水平。对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过程缺乏有机协调

由于我国高校大部分是公办性质,属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高校的固定资产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投资建设而成,长期以来高校无偿地使用固定资产,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对固定资产管理和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由于高等教育考核指标主要为教学、科研方面,不少高校领导忙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而忽视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从而造成高校普遍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购轻管、公物私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情况。认为只要完成了教学计划、科研任务就行,基本不关注固定资产的效益性。或因不愿承担风险而过多地囿于教学、科研,忽视了固定资产的经济使用效益,使得部分固定资产出现闲置现象。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在学校职能部门,而固定资产购建以各学院、部门为主,“谁购建,谁拥有;谁拥有,谁使用”的现状形成了固定资产管理与使用相分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由于资产管理与资产使用部门间的责任不明确,未能有效共享资源,管理效率低下,以致管理不到位,重复投资情况明显,造成资源浪费,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在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在高校中同样存在。特别是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高校固定资产主要用于教学、科研及为教学、科研相配套服务。在购入时,直接列入学校当年支出,无需考虑经济回报,不象企业那样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进行补偿。这种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高校为扩大规模,盲目地扩大对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配置时,也只想到拥有,而没考虑如何更好地使用。结果造成:一方面,急需购置必要的资产设备;另一方面,出现大量的资产闲置,给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弊端。由于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执行监督不力,高校固定资产流失状况令人堪忧。首先,是随意改变用途。部分拥有固定资产使用权的二级单位私自对外出租、出借学校的房屋、设备、仪器等进行经营活动,所得利益归部门所有,谋取小集体利益,但其耗损维修费用却由学校承担,造成学校资产流失。其次,对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缺乏管理。某些部门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固定资产不按有关规定进行评估检查,对出租、出借、转让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办理资产出租、出借、转让手续,甚至也不收取使用费用,使得固定资产被经营单位无偿占有和使用。高校资产投入得不到合理的补偿,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

(三)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实行的是以“账物分管”为原则的分类归口管理模式。如后勤管理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设备处管理设备仪器;财务处负责固定资产价值核算。而各职能部门又分别归不同学校领导分管,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一个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权力集中的综合监督协调部门。造成固定资产实物流动与财务核算相脱节,职能管理部门与各教学、科研等占有使用部门相分离的状态。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最终导致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着“帐实不符、家底不清、资源浪费、资产流失”等问题。虽然,有些高校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也形同虚设,多数依附财务部门帐务基础上的管理,并不能实施帐物核实的对应管理。

(四)国家的投入体制存在问题

国家大包大揽的投入体制,助长了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上出现“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在制定增添仪器设备计划时,更是缺乏一系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对于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缺乏专家论证制度、购前论证关;对于实行项目化管理的资产,没有严格按照项目的申请、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的审核、项目的评估、项目的审批、项目的执行、项目的后期检查评价等程序来操作。而更为严重的是固定资产投入后,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评价、检查、考核机制。

(五)会计核算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而在实际操作中,固定资产的界定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固定资产名称不清,价值限额模糊,将部分单价不足的也列为固定资产,或者应列入固定资产的却没入固定资产账,使得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方法,反映在固定资产核算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造成高校财务报表中普遍存在着虚增资产、成本核算不真、资产更新资金不足等问题。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只核算原值,不计提折旧。高校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仅设置“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两个对应的会计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除了清理报废外,入账后数据一直不变。由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只反映历史成本,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并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不能反映其客观情况,从而导致虚增净资产。这种会计核算方法既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也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树立正确思想,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首先必须树立正确思想,提高资产管理意识。强化管理不仅能消除混乱,保证效益,且更能创造效益。因此必须增强管理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从领导到使用者、管理者都必须意识到管理好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严格实施管理制度。实行校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主要负责,管理者和使用者直接负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有关个人,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强化管理意识。只有管理意识提高了,才能管好用好固定资产,使其保值、增值,发挥其最大的经济使用效益。

(二)完善健全管理体制,防止高校固定资产流失

规范、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制度保障。

首先,各高校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建立具有权威性、独立性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学校监管各级各类资产。财务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设置数量、金额总账,进行总量控制,掌握固定资产总值,实行财务监督,并进行价值管理与控制;设备、房产、图书馆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对教学仪器设备、房产及建筑物、行政设备、图书等实物和价值进行归口管理;实物的具体使用部门应建立资产管理台账,依账放置,准确反映资产去向,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各级管理部门明确责任、相互制约。同时,利用计算机按照管理要求建立资产数据库,全面、完整地记录学校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信息,利用校园网实现网络化管理,准确、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调配等变动情况,使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财务核算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使用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建立 “统一口径、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质量,并为学校高层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对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果要加以考核,避免闲置、重复购置,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对于报废、损毁的仪器设备,要建立严格的报废制度,对仪器设备的自然寿命、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三者综合评定,杜绝固定资产的浪费现象,减少固定资产的损失。

其次,建立定期的清理盘点和资产核销制度。固定资产盘点是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可操作的实物盘点制度,及时掌握资产损盈情况,并按规定程序进行账务处理;对报废、调出、依法转让的固定资产要严格履行审核程序,如实地进行固定资产核销的账务处理,准确反映固定资产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固定资产的家底清、账实相符。同时,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根据损失情况进行责任追究。

(三)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会计核算方法,充分发挥财会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固定资产作为高校重要的物资资源,必然要求财务对其从形成到使用耗费再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建议在其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二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同企业一样,其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使用与否,使用程度如何,都会发生各种损耗,资产价值也会随之减少。为了如实反映这种价值减少的情况,就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样既可以建立符合高校内部资金循环和价值补偿机制,又能达到其资产价值管理和实物形态管理的统一。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投资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作为发展市场经济重要手段的一种产业,客观上也要计算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高校就具有现实意义。计算折旧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的种类和性能,考虑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从而选择不同的核算方法。

三是突出财会部门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财会部门应参与固定资产全过程的管理,做好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把好固定资产管理的资金筹集、运用关口,确保学校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为高校的决策者们在财务管理上提供决策支持。

三、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账务处理上的建设性更新设想

根据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由此可知,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初始计量时,所采用的基本计量属性为历史成本,介入其他计量属性为辅助的方式。

高校固定资产大多以发票上标明的金额为主要依据转入固定资产价值入帐。有时对隶属于设备由于分解开票的配件而作为材料支出,此举并不能反映整套设备与仪器的全貌。漏记固定资产成本,甚至有化整为零的情况。这些处理方式对资产核算都是不合理的,不能真实地记录固定资产的真正入帐价值,也并非是历史成本的完全反映。除此之外,笔者建议参照企业核算方式增加以下核算科目:“固定资产折旧”、“固定基金减值准备”。在固定资产下设立二级明细科目:(1)房产,(2)设备仪器,(3)交通工具,(4)低值易耗品等。针对房产可对应设立:“房产增值准备”、“固定基金增值准备”。等等科目,类似企业化管理核算,能使资产负债表反映得更真实。现将列举新增科目的帐务处理如下:

各类固定资产:设备仪器、交通工具、房产、低值易耗品等都可参照企业会计核算采取月计提折旧模式,分录如下:

借:固定基金减值准备xxxxx

贷:固定资产折旧——房产xxxx

——仪器设备xxxx

——交通工具xxxx

——低值易耗品xxxx

低值易耗品,主要针对一些家具及课桌椅板凳的管理核算,笔者认为不应列入固定资产科目更为合理,而作为低值易耗品类似固定资产管理更为合适。因为其数量之多,单价并不高,易破损,管理困难,需要不断修理与补充替换。因此在会计核算上可以采取2—5年之间的无??值摊销方式。分录如下:

借:固定基金减值准备xxxxx

贷:低值易耗品摊销准备xxxx

经过这样革新以后,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固定资产及固定基金均应为备抵后的净值列示,为了使报表使用者能准确了解单位资产变动情况,应在报表附注中表明各项增减固定基金的成因及影响程度。这样处理结果将会使报表使用者得到真实的资产情况,也能更贴切遵循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同时也可以帮助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情况及成新程度,更好地促使各部门管理好固定资产。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财务司.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法规汇编.1997.

[2]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2006-06-07.

[3]叶可辉等.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3).

[4]刘明远,汪芸.新时期加强和改革高校设备管理.实验室科学,2006,(4).

[5]吴涛涛.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4,(1).

[6]徐朝宏.高校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06,(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