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创新与创业教育实用13篇

创新与创业教育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1

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步伐,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与创业教育 徐飞

大学生创业的精神核心要素郑强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史宗恺

时代的呼唤,理念的升华,改革的深化——对大学创业教育的审视郑家茂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曹胜利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徐建军

论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杨芳

社会创业与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葛建新,周卫中,霍佳园

论国防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的关系贺少华

中华气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策略——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型宋湘绮

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唐海波,王瑜萍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董青春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目标的思考王辉,刘海军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刘新少

综合性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以兰州大学为例石兆俊,马世英

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机制与创业培训初探党杰

打造创业教育"循环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赵金华,李宏国,宋之帅

"平台·模块·窗口"式大学生自主创业教导模式实践研究严建雯,俞金波

高等工科创新教育模式初探付永民

论《刑法学》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田兴洪

主题团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途径孙伟,胡智林

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高财经人才创新能力何玉长,林芳,郭庆

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入SIYB项目的分析研究罗栋

青年创业人才培育管见——以温州市瓯海区为例邹良影,谢志远,朱城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调查与建议段洪波,宋凤轩

国外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有效性分析沈超红,谭平

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基本问题——兼叙"3·3·3"课程体系和7P教学模式的探索孙洪义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的审视彭忠益,王俊杰,许欢

社会转型期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李涛

大学语境下的"创业家"精神万萍

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建初探贺才乐,胡志群

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分析江学良,杨慧

"三创教育"的核心是塑造创业精神——让"知本"走进现实郭一红

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与实现路径胡小军

大学生创业恐惧心理成因分析与规避模式欧旭理,罗方禄

大学生涯设计中的就业创业导向探索刘新庚,聂智

在高校学生党支部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创新与创业教育 刘迪,陈泽元,丁琼,李静泊

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业教育——以温州大学为例巫明川

职教创新教育探讨吴德平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彭十一,王家合

浅谈对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李善妮,丁乃峥

建构主义视野下商科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彭晓娥

大学生创业创新网络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杨宇涵

提高冶金工程专业本科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夏志美,王宇菲,苏振江,王建丽

论商科院校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监控的创新肖晴初

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再思考董晓梅

关于将"学习型组织"引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陈春莲,江广华

基于发展战略思想浅析中小型企业的出售和兼并金湘亮,张佑祥HtTp://

创新信贷管理理念,促进持续稳定发展——浅谈城市商业银行小企业关系型贷款退出丁时杰

对教指委工作的几点希望林蕙青

开拓进取,群策群力,办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高文兵

建立健全三个体系,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徐建军

创新理念,建立体系,整体联动,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途径顾晓松

教学科研双管齐下,创业教育夯实基础王艳茹

以机制创新为内核,开辟创业教育新模式何向荣

激发青想,成就精彩人生张翔

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耿兵,段玲

经济学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唐志良,刘建江,杨海余

大一学生创新教育的意义探析与路径选择张金学,蒋翠云

全真环境创业教育的理论特征论析何伏林

国防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作用贺少华

基于知识获取的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方亚楠,魏海燕,李后卿

农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创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苏小冬,毕德全

理论和实践并重,培养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创新人才陈志永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尹新明,彭文博

试论培养基层创业人才的典型实践——以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为例夏春雨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探讨李志明,李艳,汪朝杰

构建高职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刘素婷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略论贾新民,张宝忠

浅论创新精神在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中的体现创新与创业教育 毛成辉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宋之帅,赵金华,陈刚,徐姗姗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质量谭斯品,张弛,王浩,邹江,易宇星,王念,刘可

浅析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张兆强,冯兰东

当代研究生心理健康若干问题调查报告——以某理工科院系为例段泽球,王小玲

创业教育"时滞效应"与创业教育效果评价分析沈超红,陈彪,陈洪帅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与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思考张灯

开展性别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吴庆宏,王赛扬

西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王西文,曹茜

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张志超

完善高职创业教育机制的探讨刘素婷

全面工程教育背景下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骆守俭,宋来,吴冰

农林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赵忠,陈遇春

信息与计算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何明昌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黄芳,纪富贵

"两层次,三平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王金华,习金文

利用网络服务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杨宇涵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彭文博,尹新明,李冠峰,张留湛,宛新生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创新与创业教育 李波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认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发达国家正在兴起的一个趋势[1]。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每个学生,而不是仅限于满足少数学生的需求。

教育部在 2010 年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两者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专业教育的实践与应用。

1 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活动。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创新为先导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育,是教学内容、方法、思想、评价、教育体制的创新[3]。

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才,使其富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具备成为企业家的能力[3]。通过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大学生具备创业能力,并使它成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成为一个创业人才。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创业过程中也需要有创新精神,其中发现创业机会就是一种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使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

2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

(1)由经管学院负责

由经管学院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任何一个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选修这类课程。经管学院主要传授商业计划书书写、资本运营、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给感兴趣的学生。这类课程的知识内容都较为容易,因此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比如北京大学由光华管理学院负责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管理方向的双学位辅修。

(2)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在校全体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创业学院通过系统全面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实施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中山大学创业学院、暨南大学创业学院等。创新创业学院除了针对全校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外,特别针对一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进行双学位和双专业的招生,但招生一般规模较小,比如中山大学创业学院的创业黄埔班每期招生30人。这种培养方式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目的就是培育未来企业家,并实现创业意向同学、创业导师团、风险投资家等群体的聚集。

(3)成立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指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为依托,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组织形式,是在新经济迅速兴起的大背景下大学功能的延伸[4]。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于1999年开始组织开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

大学科技园的人才培养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而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对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人才进行培训。不仅为他们提供锻炼机会,也为他们提供创业环境、实践条件和培养创新思维 [5]。大学科技园这一平台与其他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创业理论教学、教师指导、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紧密结合。可以实现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信息交流、评估和反馈。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大学科技园,比如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

3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

3.1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高校自身以及社会的重视,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把创新创业教育沦为创业培训。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者同样重要。创新教育培养学生首创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但目前高校里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仅为创业教育,而对于专业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没有足够的重视。

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某种技能与操作层面,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培养和扶持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

(2)创新创业教育孤立于专业教育。

目前各大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较小,仅为一小部分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的沦为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和对有创业意向学生的教育。脱离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犹如空中楼阁,缺乏理论基础,不能长久。很多高校中的创业大部分是低层次的创业,比如开个网店、在学校租个门面卖东西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了专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的实践都是在没有技术门槛的领域进行。很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为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比如辅导员等,专业教育教师几乎没有参与进来,这也是造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重要原因。

(3)课程体系不完善。

从目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来看,很对高校仅是开设一两门创新创业类课程,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很多课程为选修。另外很多课程都停留在课外环节,处于一种应付差事的状态。创新创业教育有着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

3.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能把二者剥离。专业教育中按岗位对口分专业办学,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的是整体把握[6]。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创新与创业都需要有具体的方向,而方向的选择来源于专业素养。发现问题和发现创业机会都是以专业知识为保障的。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创新创业很多都是在一定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是实施创新创业的基础[7]。

(2)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促进。

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的用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从而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强化与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现实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强化专业教育[8]。

专业教育是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应用,二者不能相互取代,但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等教育需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为实施载体,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高等教育的最佳效果。

4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必须依赖于专业教育。有了专业教育的支撑,也更容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因此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融合。

4.1 教学理念的融合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级人才。

因此专业课任课教师不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少数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老师的事,而应该积极参与进来。而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老师也要紧扣学生的专业方向,不能泛泛而谈,要做到有的放矢。

4.2 培养方案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成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两门课。即在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

(1)理论基础知识培养

在修订培养计划时,避免专业教育中偏窄、偏专的倾向,加强通识教育。同时,应加强综合性教育,做到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9]如工科专业的学生应当开设经管类课程,而经管类专业学生应该学习工程类相关课程。因此,针对学生的专业不同,应设置不同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形成课程群,以供学生选择。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需考虑课程的衔接和连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主要由通识必修类课程(英语、数学、政治等)、通识选修课(学校特色课程)、学科基础课(某学科大类要求学习的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综合知识和素质类)组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包括各类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类课程。

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分为两大模块,一为公共选修课类课程,另一模块为专业限选课。公共选修课类课程是针对全校各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可以在此设立一些与专业联系不怎么紧密的课程。比如《创新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团队》、《商业计划书写作》、《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模拟经营》等。因为专业背景的不同,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课程。因此在专业限选课模块中加入一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可以考虑设置一些需要一定专业素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比如:《科技创新》、《产品设计与创新》、《科研方法论》、《创业项目管理》、《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创业融资》、《创业营销》等。同时,推行弹性学分制度,给予一定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学分和创业技能学分。

(2)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锻炼,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应该重视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教育密切相关的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能把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课程设计类、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另一方面的实践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具体的创新创业。如:大学生科研训练、挑战杯等课外竞赛、大学生科技园等创业实践。

4.3 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培养方案融合的基础上,强调教学内容的融合,即在专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合需要专业老师的积极参与。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合,需要专业教育的教师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穿插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每一个专业知识的用途,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

在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方面,专业课程教师应该把本学科的前沿和动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方面,主动从所授课程中探索、挖掘创业教育元素,结合创业项目、创业大赛、创业任务、创新发明诠释所授知识的用途,指明知识对于职业、创业、创新的作用。[10]

4.4 教学方法的融合

在传统的专业教育过程中,老师扮演的是一个演说家的角色,学生只是一个听众。在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压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应该扮演一名引导者,引领学生学习。

为了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专业课程的讲授老师应该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动导向法、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等等。

另外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例如MOOC(慕课)这种形式。这样学生可以针对他们在创新创业活动过程遇到的问题,自主在网上学习,有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4.5 实践平台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实践锻炼。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平台。

目前专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主要有: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集中实践。但这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积极开展一些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活动,比如大学生科研训练、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建立创新创业园区与孵化基地等。在这些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中,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5 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能脱离专业教育来实施,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紧密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专业教育也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能够更好地互动,需要进行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平台等方面的融合。通过这些方面的融合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1-3.

[2]张久献.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堂教学融合研究[J].才智,2014,(19):210-211,214.

[3]王恩德.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科教文汇,2012,(28):42,46.

[4]王济昌,王晓.现代科学技术名词选编[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

[5]张真柱,许日华.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40-42.

[6]江玮 李文 汪丽琴,等.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3,(11):252-256.

[7]陈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110-112.

[8]王福英,林艳新,候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探讨[J].会计之友,2010,(3):123-124.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3

1创新创业教育

1.1创新教育创新的原意包含3个方面:第一是指事物或观念的更新;第二是指新东西的创造;第三是指旧东西的改变。学术界对创新教育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是指一种教育活动,主要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意识、人格、思维及创造能力为目的;广义是指一切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活动。1.2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形成了创业能力和技能,最终促成了学生的创业行为。这种创业行为可以是指学生在新领域内开创式的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就业压力等因素的作用下,模仿他人的商业项目自行创业的行为。1.3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创业教育、创新教育以及高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新教学模式的设计,促使学生认清自我和人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增进创新精神和事业心,同时不断挖掘学生的相关潜力,达成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以应对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的教育质量得以提升及趋向多元化,促进高职学生最优化发展。

2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育

目前要想更好地发展高职院校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育,就需要充分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要根据当今社会发展要求,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进行革新,抛弃过去人们将服装企业的创建理解为创业的片面想法。多元化是现代的创业特点,创业行为存在于在各种经营活动与组织中,不管是新企业的创办,还是旧企业的革新,都属于创业范畴。在目前的高职服装制版与工艺教学中,十分注重树立学生的自主择业观与就业观,而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创业观念的培养。目前需要对这种落后传统的创业教育观念积极革新,将专业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同时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充分融入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学中。具体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统一考虑,在思想上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结合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特点,在专业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贯穿到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既具备较高的服装制版设计、工艺水平,又具有一定生产技术管理能力的创业型技能人才。

3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的有机结合

3.1实现教育理念相结合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正确的理念是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施行成长的土壤。国家大力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计划是为了造就最具创造性、最有创新精神的一代。作为高职院校,在实施有机结合过程中,牢记“育人”这个核心,要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3.2建立课程体系相结合作为高职院校在制定服装制版与工艺人才培养课程时,应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从专业培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中,培养既精通专业又具有创业创新能力、能够善于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课程体系设计环节来实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将课程分为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建成多层次、立体化、全过程的课程体系。3.3构建长效运行机制相结合建立一个完善的具有充分保障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教育管理平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没有建立或没有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致使全校上下没有形成一股合力。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并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起规范、科学、系统的管理平台。3.4完善师资队伍相结合构建一支“理论精、实践强、层次高”的师资队伍,要求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多元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既懂创新创业教育又懂专业教育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这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模式,尽快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高层次教师队伍。3.5拓展实践基地相结合随着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愈来愈重视,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也在各高职院校相继成立,但是由于基地的硬件设施、软件配备、运行方式等还不成熟,没有很好地发挥基地作用。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寻求和整合各方资源发挥自身特长,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方面做一些延伸和探索,发挥服装专业资源优势为学生打造专业的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4结语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得到国家、政府、社会的重视,随着高职服装专业院校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必须结合本校实际采用相适应教育模式。无论采用哪种教育模式都是知识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服装制版与工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

参考文献

[1]任丽红.高等院校服装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60-62.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4

为了深化高等教育创业教育改革,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的文件,今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双创”教育从高等学校新的历史使命上升为国家战略。虽然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双创”教育,开设了许多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与专业教育脱节,忽视了与专业教育的联系。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信管)专业由于发展较晚,且是由图书情报学、计算机信息管理等几个专业合并形成,一直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其课程体系各个学校各不相同,遇到了各方面的评论和质疑,更遑论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培养的向导。因此,明确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强化“双创”教育与专业的融合,对于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就业技能,提升就业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信管专业“双创”教育的现状

1、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该专业是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复合性专业。[1]由于本专业开办的历史较短,各高校对该专业理解的不同,使得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一直没有明确。各所学校按照原有的专业定位,有的注重情报管理,有的注重信息系统,有的注重管理,教师和学生缺乏对该专业的正确认识,感觉迷茫,“双创”教育不能与培养目标有机融合。

2、课程体系不健全

由于“双创”教育和信管专业教育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双创类课程,但是还没有建立较为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双创”类课程主要还是选修课,特别是信管专业核心课程本身与“双创”类课程有重叠之处,专业课程和“双创”课程设置分离,缺乏有机融合。[2]

3、“双创”型师资力量薄弱

“双创”教育实践性强,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双创”意识和经验,但因为我国企业实现信息管理起步迟,受重视成都不够,教师缺乏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法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实际指导,能够两者兼备的教师较少,这也成为“双创”教育的软肋。

4、考核与评价方式落后

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中,无论哪一个专业还是那一门课程,基本还采用单一的考试方式。这种方式不能满足对学生的“双创”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信管专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明确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双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信管专业是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基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人才,这与企业的决策咨询管理需求一致,与企业CIO的目标培养一致。参考我国2011信管学科课程体系(CIS2011)和国际信管学科课程体系(IS2010)的培养目标,结合国内外本专业的培养要求,我们认为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满足智能经济、智能管理、智能商务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在明确这一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把“双创”教育贯穿在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实践教育过程中,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与“双创”教育、科技创新等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科技活动等全方位融于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

2、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建立渗透“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

要实现培养“双创”复合型信管专业人才,课程体系设置尤为重要。在学时学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和“双创”教育课程相融合,如何科学合理地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新学”、“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有机融合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双创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与其它专业相比,信管专业课程与“双创”教育课程的融合有极大优势。“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法》、《新企业创立》、《技术创新管理》、《企业成长管理》、《创造学》、《电子商务》、《就业指导》、商务谈判模拟、创业计划、企业家讲座等课程。和信管专业的管理学、经济学有很大重叠,因此与其它专业相比,可以适当增加IT战略、商务智能、移动平台开发技术等课程,这样可以实现专业知识和“双创”知识的有机结合。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引入“双创”型导师

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保证。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信管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要求教师教学中要能对几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具备企业实践和创业意识。这样的队伍对所有学校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但是学校可以聘请高级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企业家、管理人才、工程师、创业成功人士、企业CIO等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上课或开展专题讲座,既传授专业知识也传授创业技能知识,使学生获得实际经验。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为教师创造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加强同国内外信息管理教育同行的交流,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通过吸收新技术、新成果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直接从企业引入人才作为教师,不要总是从学校引进应届毕业生。

4、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精神

课堂教学是“双创”教育的又一主战场,经验丰富的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能力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能将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技能完美结合,从而实现最终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式、开放式和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使其思维具有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敏感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把专业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创业岗位做好准备。最后,教师还应主动提高自身知识,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创客、O2O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思维引入课程教学,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

5、加强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增强学生“双创”能力

“双创”教育的基础是实践,在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上,实验室是基地,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利用所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达到创造新成果、提出新方法、推出新观念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对“双创”人才培养的作用,我们构建了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堂实验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设计)、企业实习实训(含项目实训、企业实习)、社会实践(主要是调查研究)、科技创新(包括科技立项、专业竞赛和创业竞赛)、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项专业和职业认证。为学生创造出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通过参加如“挑战杯”等大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改革现有考核方式,适应“双创”型人才的评价要求

积极探索和推行大学生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教学考核体系,改变传统试卷考核形式,不再仅仅注重考试成绩,而是更加注重“能力分”。毕业不再是简单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还应该有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证明,企事业单位将其作为招聘人才的重要依据,从而反促学校教育考核的改革。

四、结语

培养“双创”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方针。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片面地强调“双创”教育,忽视和弱化专业教育,则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双创”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3]明确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才能更好地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实现创新性复合型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梁莹,戴经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2015(4)73-77.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5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公益事业,历来是培养人、研究人、发展人的创新工作。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已认识到了创业及创新对于中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对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先明晰两者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高校顺利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新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涵辨析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内涵

何谓“创业”? 创业不但指部分人的创立企业,而是指人类对所有事业的创新和创造。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业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是指创办企业,把“创业者”称为“企业家”,把“创业”视为“创办自己的企业”,这是国际上对创业的最普遍的理解。而广义的创业是指开创事业,与此相应,就是把“创业者”视为开创事业的人。

如何理解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员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越来越重视员工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这为我们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提供了思路。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层面上来解释创业教育的含义:广义的创业教育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课程、资助资金、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

因此,我们提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广义的创业和创业教育,即开创事业和与此相应的教育活动,强调了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创业意识。

(二)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在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上关于创新的研究,最早在20世纪初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提出的,他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 (innovation)一词并给出了创新的定义,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及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方法;利用一种新材料;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后来,创新的概念被广泛使用和拓展,一般认为:凡是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都是创新。创新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的,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一类是非技术性的,如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教育创新、知识创新等。

所谓创新教育,是把创新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

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目标及内容辨析

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的理解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本文将从目标及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阐述。

(一)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目标辨析

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是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多数人一谈创业教育,马上想到要开公司,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虽然,创业和办公司有关,但创业教育并不是教育学生都去开公司,主要还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

创业教育反对传统的压抑个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开拓进取的主体意识,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活个性、充满活力、不墨守成规、具有后续发展能力的创业型人才。第二,培养学生的市场开拓意识。在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市场、把握市场机遇的事业敏感性,同时注重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市场开拓意识。这也是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第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超越意识。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现实或传统的思想束缚,培养学生创新与超越意识。第五,培养学生承受失败的挫折意识。通过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磨练自己的品质,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大学生顽强、坚毅、独立、自信和承受失败的挫折意识,努力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启发诱导他们挖掘自己的才能和创新、创业的潜能。

创新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符合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规格;只有具备了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越来越快、知识和应用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学校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问题。

(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容辨析

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建立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意识、心理品质、能力和社会知识结构等的教育体系。它是进行创业教育的依据,是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三、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前面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概念、目标及内容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辨证统一体。创新是创业的基础,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成效,可以通过其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根本倚仗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具体的体现;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孵化器,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是为了满足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人的解放。两者在功能上又具有一致性。

同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同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提高国民和广大劳动者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和创造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创业能力是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可见,创业教育是实现创新和创造教育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这样,素质教育可具体化为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实施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四、启示

经过两者的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不能混为一团,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只有充分把握两者,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从两者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在创业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应围绕创业实践通过多项途径使创新教育有机的溶人了创业素质的要求,形成了独特功能和体系,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转化成果就是要落实到创业上来,创业素质应成为大学生基本的必备的素质。创业教育应超越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在宏观与微观上明确把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实施都是系统工程。

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由原来传统的以课内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向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必须完成由培养计划规范的第一课堂与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同样,创业教育的实施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方力量才能顺利、有效地推行。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社会文化的不同以及激励机制的欠缺,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得到诸多社会力量的资助与政府政策的支持。这就使我国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主体的高校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压力,高校要正视现状,针对本校实际,面向未来,做出更多的努力与探索。

第三,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要更加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受教育者是居于主体地位的,教育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只有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要更加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主体要不断探索出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方式和途径。这不仅使学生证明和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同时还会主动发现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具备创业初步能力。这就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第四,校企合作是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国外许多大学通过和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注重企业的创业实践教育。校企合作可以更好的使用双方的相关资源,一方面企业参与了学校创新创业和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与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实训方式的指导与评价等,另一方面通过综合实训、提供创业实践机会,通过三个月到一年的综合考察,企业还可以甄别出一批优秀学生作为企业骨干培养,留下来的学生能够在工作上“无缝对接”,直接上岗,并且在态度上更加踏实肯干。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获取创业实践机会和就业机遇,学校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得到了理想的人才,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刘丽君,李斌,郑焱,霍灵瑜.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9(5).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6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分析

(一)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素质教育为前身,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生为己任。学生不但要具有行业和商业方面的前瞻能力,更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和坚忍、勇敢、诚信、极富创造力的人格素养,既要能够带领团队前进,又要具有充分的人文关怀,肯为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奋斗,更有责任心地对他人人生价值的实现负责。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国家意识要求学生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和完善的道德素养,包括对基本道德规范的遵守及对公民道德的理解和践行。从目标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要培养素质高尚、道德规范且具有人生理想的大学生。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不但说明二者具有绝对的关联性,更决定了二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然会“并肩前行”。

(二)教育内容的互融性创新创业教育的展开立足于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引导,且强调个人价值的建构和实现,必须借由社会价值的实现才能达成。创新创业教育提倡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来提升创业活动的成功率,并时刻强调集体主义对于成功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创新创业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涉及财务融资和法律风险等问题,教育体系还会开展法制教育、品质教育以及文明教育等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思想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行为意识,重视对道德规范、法治规则的遵守。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具有明显的互融性,如若开展融汇式教育,二者的融合并不会耗费过多的时间、精力。

(三)教学方式的相似性在教学方式的择定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立足于实际,教师会尽可能地利用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情境扮演、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实地实习、校内虚拟线上创业、社会实务调查等。目的在于用实际的见闻和仿真的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样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以志愿服务、参与讲座、社会调查等内容来实现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积累。双方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拥有较高的相似性,都统一注重使用实践方式完成对教育信息的有效传达;且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这两种教育体系也都开始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方式,例如开展线上教学、开设翻转课堂教学等。总的来说,两者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都是充分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兴趣意向去选择,因此二者的融合极具便利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及归因

(一)缺乏充实的理论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高职院校领域内并不属于新课题,许多院校为了提升双创课程在素质培养方面的优势,都逐渐开展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纳。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却出现了内容不相容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双创教育进程中直接挪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例如核心价值观传递、道德规范讲演等。而实际上,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学是为了在课堂中吸收创业知识、建立创业意识,双创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并未直接体现在明面上。教师贸然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加入双创课堂中,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该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在于教师未能进行充实的理论研究。正常来讲,教师应该立足于二者相同的教学目标,对二者的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后,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以自然的方式糅合到双创教育体系内。

(二)缺少专门的教学力量要同时实现对两个教学体系的糅合和有效传递,这对于教师本人的理论研究能力、教学改良能力有着一定要求。目前来看,国内开展双创和思政的融合教育时,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会要求思想政治讲师作为主讲人员参与双创课程。理论上思想政治讲师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功底,能有效传递思政知识,但在学生视角看来,两个教学体系内的教师分别讲演,与分别参与两门课程基本一致。尤其思想类的教育,需要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以隐性方式呈现,教学人员的组合过于刻意,反而会降低思想类教育的实际效果。而归根结底,这种问题的显现是因为高职院校缺少对专门教学力量的培养。

(三)缺少合力教育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进阶提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以“融合”的方式进入双创教育体系,但其实际作用应是动态、活性的,应时时刻刻对大学生产生活泛的教育作用。但实际上,国内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这一方面都只是采集思政教育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并未重视对思政教育方法的使用。这使得糅合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受益最大的并不是大学生群体,而是参与教学的教师。归因可知,缺少合理教育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教学人员并未意识到“合力教育”的重要作用,导致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契合潜能未能被充分发挥[2]。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

(一)从本质更新观念,开展融合教育的理论研究校方需要从根本上更新创新创业优化的观念,首先要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内容需要在潜藏的状态下进行,需要教师在日常讲解案例、辅导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的过程中进行隐性的信息传递,而并非是明面上的思想教育。因此,校方需要开展以发挥二者契合度为主的理论研究会议。会议由双创教育人员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共同主持,二者要针对自身在思想、素养教育方面的特征和优势进行总结,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找出两个体系之间的理论共通点加以提炼。例如,二者都注重对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但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完善人格的实际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对人格内涵和人生价值的理论传递,将二者结合可以形成以真实案例吸引学生效仿、用生动理论讲解帮助学生明确“完善人格”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长效作用的教学模式。其优势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哲思价值,创新创业教育则令思政教育外显形势更加生动易懂[3]。

(二)建立“双师”教育体系,强化师资力量为了提升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糅合的实际效果,对教学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行升级同样迫在眉睫。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校方要根据二者契合的程度和二者糅合的可操作程度,设定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预期效果,并根据该效果拟定教学人员应达到的理论认知水平和教学水平;其次,将拟定的教学人员专业需求作为标准,要求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分别派出几名成员作为学习者。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成员需要进入思政教育内进行听课学习、理论交流,并参与社会志愿活动、思想教育宣传活动,充分理解思政教育的模式、目的和价值。思政教育团队成员需要参与企业实践、创业讲座、创业者采访等活动,充分体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目的;最后,教学人员需要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经验加以整合,彻底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成为可同时进行双向教学的“双师人才”[4]。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7

一、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

(一)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专业教育是在高等教育深入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学科与职业的分化而兴起的,主要为提高人的专业技能,实现更好就业做准备。专业教育教授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主要使受教育者在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后能够从事与专业教育相关的工作。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投入社会实践做好准备。因此,专业教育是立足于某一行业或专业领域培养专业化人才。专业教育在19世纪刚刚兴起的过程中遭到大学的普遍反对,因为它不符合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自由主义教育主张尊重人的自由发展,强调人的外在表现性与体验性的自我需要。专业教育所强调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强化,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义教育理念截然不同,被看作一种狭隘的、束缚人的精神与心灵发展的教育。随着教育的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到20世纪初期,专业教育思想已成为大学教育的主流思想。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形式,通过一系列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就业观念、技能和心理品质[2]。在当前创新创业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既是走向社会的求职者,也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为核心,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精心编排课程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视野开阔,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勇于挑战自我,具有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和优秀组织管理能力的创业型人才。

(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1.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严格意义上讲,专业教育不同于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策略和方式,它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当今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发展起来的,是为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专业人才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即为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职业指导教育对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2.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创业教育虽然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上与专业教育不同,但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存在。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同样,创业教育的发展为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完善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工作岗位和内容的不断变化,在客观上要求专业教育内容相应做出调整和完善,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度不断提升。专业教育调整的内容与提高人才对日益多样和多元的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有关,发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时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缺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在当代和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学会生存,更好地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融相通的。

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做好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教育部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对加强创业教育做出具体部署,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机构,完善相关制度,配齐配全办公场所和人员,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信息决策咨询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一)加强创业教育指导是提高专业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

创业教育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职业素养,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体的,专业教育下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是创业教育下创业能力的基础与支撑,创业能力是创新创造能力的具体实现形式,只有将创新创造与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实现专业教育承担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功能。

(二)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存在和发展

创业教育是围绕学生的专业学习、人生发展方向、职业规划、就业创业能力提高、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等方面开展的教育形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率,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的创新创造意识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3]。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存在和发展,必须以专业教育为基础,适应经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加快专业教育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与创业教育操作层面的对接,是当前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基础作用、实现二者有效融合所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

创业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与专业教育不同的新型教育方式,创业教育立足于时展与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不是对原来教育的细枝末节的修补与完善,而是深层的具有根本性的教育方式。各高校只有把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并作为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的教育改革工程,加快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综合办学水平。

三、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发展下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探寻二者融合发展的路径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深刻认识做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还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创业教育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创业能力、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为目标,坚持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强调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无论是在创业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爱好,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注重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的改变。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设计,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与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协调发展能力。虽然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背景、内容不同,但它们在教育根本目标与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4]。专业教育作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流,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的发展下,不断对自身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与调整,正是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推动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进程,使得不同教育发展的路径更宽广。

(二)深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进程

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还要加快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在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性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很多高校认为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教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职业规划、未来人生发展方向、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锻炼与培养,使得学校教学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因此,高校要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核心,构建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体系。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坚持以专业教育为根基,立足专业教育主导地位,创新职业指导教育与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形式,教育引导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创业素质、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师队伍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与创业教育不相符合的地方,突出表现为专业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性,没有完全纳入到学校日常教育范围内。因此,加快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进程,加强教师资源队伍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任课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还不够,对学生创业能力、职业素养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必须从校外引进具有丰富创业实践或职业经历的企业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到校兼职,优化教师结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快创业教育实战实训与专业教育实践融合进程,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创造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专业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转变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造精神与创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培养。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形式,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战实训能力的训练,以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创业项目等为载体,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职业素养等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训练,在实战模拟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各实习实训基地、项目实验室将专业实践与专业教学、专项技能训练与技术应用等进行充分融合,在训练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和执业行为的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无缝融合对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显得愈发重要,进一步加快实践教学与职业指导、创业教育的实训实习的融合进程,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统一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5]。同时,教育的整体性特点,使得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在教育的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创业教育目标通过专业教育的实施来实现。因此,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呈现出相互促进、不断融合的关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渗透、融合、促进和发展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专业教育发展中,要把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内容纳入进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夯实学生创业就业的基础。只有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促进,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加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适应时展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有关部门和高校要深刻认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二者的融合发展进程,同时,在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发展中,要针对不同层次教育的特点,在坚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根本一致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牢固树立“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以侧重专业教育为主,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实习以侧重创业教育为主”的基本思路,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完善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专业技能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晓艳 杨福章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曹英,肖丽梅.论我国高校学科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相互促进[J].商业经济,2014(3):77-79.

[2]史永安.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3):55-56.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8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概况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绿色化学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自1996年以来,美国每年颁布“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英国约克大学、诺丁汉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都设立了各具特色的绿色化学研究中心,日本也制定了以环境无害制造技术等绿色化学为内容的“新阳光计划”。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绿色化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国外先后出现了《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1996)、《CleanProductsandProcesses》(1998)、《GreenChemis-try》(1999)等专业性刊物。同时也产生了《GreenChemistry:TheoryandPractice》(1998)、《GreenChemistry:ChallengingPerspectives》(2000)等重要专著。很多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绿色化学课程。1996年美国斯克兰顿大学,1997年美国俄勒冈大学,2001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等。20世纪初期开始科技创新的重大社会价值被发达国家所重视,例如,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等观点。后来人们日益重视创新的社会推广,例如,1962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罗杰斯在其著作《创新扩散》,讨论了创新扩散的过程及各种影响要素。当今,技术创新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持科技竞争力、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1.2国内研究概况

199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推进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题;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联合资助了“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与化学反应工程”项目。本世纪开始,国内也相继出现了李德华的《绿色化学化工导论》(2005),李再峰的《绿色化学实验》(2008),王敏等人的《绿色化学理念与实验》(2010)等著作,以及相关论文。中国科技大学在1998年完成了首轮《绿色化学》课的教学。2003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化学与化工学科委员会设立“可持续发展化学—绿色化学教学研究”重大课题。绿色化学已成为未来高等院校化学教育的重点建设领域之一。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崛起,创新创业教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中,要求高等学校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人才培养全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能力等等。当然,创新创业不是一种立竿见影的事情,我们的创新教育还很薄弱。多数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不成体系、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在这方面,专业技术新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是一种提升创新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比如,化学化工领域的绿色化学,可以融入到创新思想、理论、技术、工艺、创业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

2高职化工专业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2.1响应国家战略决策

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西部地区产业升级、企业壮大,不断输送优良的高技能人才。2.2适应区域发展政策化工、能源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优势产业、重点产业,化工技术的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深加工,生产链条的延伸,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对自治区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2.3立足产业发展优势

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总产值达10990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8%。化工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化工技术的绿色化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4彰显学院办学特色

学院以化工专业为主打专业,是自治区专门培养化工方面高技能人才的院校。加强化工技术创新课程建设是学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

2.5紧跟专业发展趋势

当今化工专业展现出绿色化、环保化发展趋势。在我们的课程内容中积极吸收这方面的内容,在创新教育中也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2.6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创新日益成为企业能够发展壮大的生命线。而且创新也涉及到企业的各个研发、生产、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创新已成为企业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具有的一项基本素养。

2.7满足学生成才需求

高职生的知识基础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都比较薄弱,但是社会发展、企业发展的需求却更高了。这时需要开发新课程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3高职化工专业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教学

将绿色化学教育中的关键点与创新创业的能力点进行对接互融,开发“绿色化学与创新创业”课程,精心设计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融合教学思维导图见图1。

3.1“绿色化学与创新创业”课程开发

在课程开发方面,注重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观念、理论、技术、工艺、成果层面的紧密对接问题,努力做到创新创业教育更加生动具体,绿色化学教育更加注重实际应用等。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探索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层次、连接点、内容:①探索绿色化学思想与创新创业思维相融合;②探索绿色化学理论与技术发明创新相结合;③探索绿色化学技术与技术开发创新相结合;④探索绿色化学工艺与技术设计创新相结合;⑤探索绿色化学成果与创业相结合。

3.2“绿色化学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

在课程的教学方面,教学内容中采用较多经典案例,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探究式、动手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注重学生的绿色化学创新创业方案的设计。经典案例在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发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案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系统性、社会性、示范性,对总结、提炼、反思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化教学在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项目化教学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研究性、实践性、训练性,对培养学生的观念、理论、技术、方法等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绿色化学创新方案的设计,在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更应该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以考核知识点为主。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9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认识模糊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重视学生在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然而目前仍有部分高校虽然在教学中给予了创新创业教育足够的重视,但却存在认识的偏差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为了文化知识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中除了创新创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之外,仅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基础就业能力为目的针对学生创业能力尽心了培养,这也显示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单一性,与现阶段市场人才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2.高校、相关部门、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

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能为高校的创新创I教育提供有力的资源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但现阶段仍有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没有对这些资源充分的利用,也没有与相关部门和企业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国家相关部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往往更急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以加强学生今后就业自身所具备的适应能力,但却忽视了高校和市场之间互动关系的构建。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所表现出的支持往往只停留于表面的资金投入,却没有全面与高校之间构建深层良好的合作关系。

3.高校缺乏对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

虽然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高校开设了创业中心等孵化基地,但这类基地所面向的目标绝大多数都是那些已经有创业项目的学生,而针对那些没有创业项目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而言,这类基地往往只能给予他们相关的理论知识教育,而不能有效的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这不仅大大选择了部分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对这部分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二、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式

1.从认识出发强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高校自身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出的是推动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动力,而这也就要求高校能明确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首先,要以社会的需求为基础对办学的理念加以转变。各高校要对自身办学的定位加以明确,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性为目的对专业的结构以及教育的模式进行转变;其次,要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对教学进行改革。各高校要对原有的教学体系有所转变,按需将不同专业的知识内容和实践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再次,以学生主动性的激发为目的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出了传统的教学之外,各高校还可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的文化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最后,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出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结构加以调整。

2.推动高校、相关部门、企业间的良好互动合作

一方面,由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开放性,因此在教育中就应当重视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要切实提高学生在市场的适应性就必须拉近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将实践教学切实的融入带创新创业教育中,使高校和企业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内容的培养之外,还应当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而强化对学生的实践培养。这也就要求国家的相关部门能给予高校相关政策的支撑。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社会性的特点,不仅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得打更坚实的科技和资金的支撑。这也就要高校、企业和相关部门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以聘请经验丰富的实业家等进行相关授课并获得科技和资金的支持。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

高校要切实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在得到国家相关部门支持的同时,从教学的观念出发得到企业的认同以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首先,高校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其次,高校要以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加以转变。最后,通过平台的构建使企业更好的参与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一方面,高校要对自身教学所具备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与企业之间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高校可使优秀的教师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学习和锻炼以丰富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同时,高校还需对课程的体系加以转变,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出发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采用与学生更加适应的课程体系,来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要切实推动企业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参与是新课改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向,也是推动高校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国各高校应当从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主要问题出发,以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长恒.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

[2]王长恒.企业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6).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10

1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随之出现就业难和招工难的双重问题。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很多企业的技术岗位急需的熟练技工难以招满,说明我国原有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仅侧重于就业培训和以具体工作岗位为导向的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导致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结构单一,不利于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补充和发展,是迎合知识经济时展而兴起的。创业教育的概念最早于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是一种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开创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就业压力的逐步加大,高职院校亟需围绕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来创造财富,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实践是关键。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系统的实践教学来完成[1]。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中,逐渐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职业型创业者。实践教学是创业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构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反之,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可以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有利于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解决就业问题,缓解社会就业压力[2]。因而,构建一个适合时代需要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

3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就需要在开展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将多层次的创业课程、创业讲座、创业实践等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1 基于园艺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开发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对园艺技术专业各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和专业教师的意见,总结归纳职业岗位企业核心岗位、拓展岗位和专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及素质要求,从而开发和确定与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标准相吻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及创业必修课。其次,要基于受教育者职业道德培养、创业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系统设计文化基础课程、能力拓展课程和创业选修课,形成高职园艺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3.2 基于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园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管理制度、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等的总和。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就需要在确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分析学生对园艺技术专业知识的认知规律和技术形成规律,从而将课程实验、校内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组织创业实践活动等实践训练有机串联起来,形成能力递进、层次分明的实践训练体系,使得学生在系统的实践教学中完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3]。

3.3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组织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组织上,要突出高职园艺技术专业的特色和培养目标,要将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并注意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注入和引进,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突出与“工学结合”密切联系的实践教学环节,即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课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4]。在教学进程安排上,要遵循能力塑成的规律,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系统化设计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项目。

4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实施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就需要培养、引进具有创业教育背景的专兼职教师,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和利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政策保障措施,精心构建和实施实践教学体系。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学人员的培养是专业教学中最宝贵的资源,高职教育创业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培养一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过硬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对于现有的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促进中青年教师通过自学、专业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加强专业实践技能、创业知识水平和创业实践经验的培养。也可以在政府和学校的层次上出台多种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深入园艺相关企业一线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活动,安排教师承担具体的生产、管理与经营任务。另一方面,由于创业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专职教师很难具备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可以结合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项目,聘请知名教授和有经验的行业专家、成功企业家、企业技术人员等做兼职教师[5],改善专职教师队伍结构。

4.2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职业环境。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开展创业教育,丰富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和内容,可以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技术,又具备一定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的园艺技术人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与园艺产业化发展方向相适应,要有一定的规模,并具有较为齐全的配套设施,在保证实践性教学的同时,也可建成高收入的农业实体[5]。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主要由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承担,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基地的管理,引导学生参与技能创新、科研管理等。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通过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弥补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投资大、更新慢、训练项目单一、企业氛围不浓、不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等缺陷[6],可以加强专业与外界的联系,有助于学校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同步进行。学生通过企业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机会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行业,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创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4.3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树立全新的考试观念,通过多种考核形式(笔试、口试、操作考试、成品生产等)检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针对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要将各职业工种的理论与技能训练贯穿在所有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训过程中,将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纳入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中,以保证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也可鼓励学生参与考评,促使他们反复探索和训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和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和院系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检查和监督,并针对实践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重点考核、评价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7]。

4.4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政策保障措施。根据国外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可知,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障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要开展创业教育和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样需要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保障,要从法律上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扩大高职院校的办学自,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不断制定和完善关于创业教育实施目的、方法、内容、师资、投入上的相关规定等。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国家或地方的法律法规来明确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学校以外的各种形式的力量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鼓励企业接收教师实践和学生顶岗实习,从而培养真正的创业型技能型人才为行业和社会发展带来效益。

5 结束语

以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为基础,指导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有助于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开拓高职教育更广阔的领域,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也必然存在着一些阻力和问题,如高职教师教学工作繁重、实践技能和创业经验积累缓慢,国内缺乏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管理难度大等。因此,还需要在现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专业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和完善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参考文献:

[1]许彦伟.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基于黑龙江A学院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11.

[2]魏丽波.基于创业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05.

[3]高俊萍,吕玲,闫春霞.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幸福生活指南.高等职业教育,2011(6).

[4]汤洁,胡春霞,王丽.高职园艺专业实践课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

[5]孙红绪.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6).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11

创新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将研究、教育、商业训练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模拟演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为从事商业、企业活动和就业做准备。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入到西方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的推广、深入和发展,形成了比较规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合理的状况,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应是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使之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可以分解为如下三个具体目标:第一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二是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是进一步缓解就业的压力。只有目标明确、定位合理,才能引导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专业教育也称为专门教育或专门学,其以通识教育为前提基础,通过系统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专业技能训练,在某一特定的领域达到特定水准的教育。专业教育集中体现专业特点的中心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职业倾向性,且与未来实际工作常有接口部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专业教育得到规范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教育目标的一致将二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其次,专业教育可以说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再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强化、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产生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加专业学习的动力,强化专业教育。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启迪学生思想智慧、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品质、锻炼学生多种能力的教育。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可以融入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中,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为实施载体,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高等教育的最佳效果。否则,离开专业教育而谈创新创业教育容易成为空谈。

然而,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往往撇开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进行研究。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往往局限于单一的、独立的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和理解上产生误区,似乎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不大。这种误解容易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孤立、自成一体、相互冲突,削弱各自的教学效果,失去整体效应。 因此,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是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具体的专业教育中,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学科及专业特点不同,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不同。各高校、各专业应根据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特点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的会计学专业教学及近几年指导“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体会认为,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较好地融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研究探讨。

(一)教育理念的融合

即将现行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融合。观念、意识支配行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正确的教育活动行为。高校在会计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去除传统的、单一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理念,树立融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理念,在会计学专业教育过程中,始终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只有做到教育理念的融合,才能做到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的协调、配合,达到二者较好地融合,实现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即将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方向,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就会计学专业而言,有的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主,有的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会计人才为主,还有的高校以培养兼具研究型和应用型的会计人才为目标。普通本科院校多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尽管各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有其共同之处――均强调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其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现行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不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规范、持久开展。因此,应调整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融入到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比如,在现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加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描述,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合理,便于引导会计学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课程体系的融合

即在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课外模拟演练阶段,在课外环节进行,而且是围绕各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组织进行,多处于被动、临时应付、不规范的发展状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纳入到课内环节,没有纳入到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体系内,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导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专业教育课程冲突,创新创业教育得不到保障。

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紧密结合起来,考虑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连贯及过渡关系。在会计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课程设置应仿照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划分为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理论课模块课程主要讲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介绍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与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可设在大一、大二学年度,采取课内讲授与课外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达到开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意识、了解创新创业基本常识的目的。实践课模块主要是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可结合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竞赛进行,最好安排在会计学主干专业课之后,也可与主干专业课的授课同时进行,应设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学年度课外环节,主要采取模拟演练、专题讲座的形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包括分工合作能力、团结协调和组织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书写及作品包装能力、形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及至心理承受能力等)的目的。通过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相结合,规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内。

(四)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课程体系融合的基础上注重授课内容的融合,将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形式是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的最终成果通过书写制作的作品――“创业计划书”体现出来,创业计划书实际上就是可行性分析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战略与营销策略、经营管理、管理团队、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关键风险与问题等,其中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等内容与会计专业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是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因此,在讲授会计专业课程过程中,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创业活动连接起来,将专业教育内容与创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可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案的制定和完善

考核方案包括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和教师相关工作量的考核。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教学考核还不够规范。对学生的考核,有些学校适当给予点学分,有些学校则没有考评,全凭学生课余自愿参与。对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有些学校对参与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教师给予折算一定的工作量,有些学校对获奖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适当奖励,有些学校则没有任何考核,教学评价体系处于不规范状态。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应同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一样要规范、完善,而不能敷衍了事。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形式灵活多样、模拟演练和实践环节多、难以统一评价标准、难以量化等,制定考核评价方案要灵活、恰当,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采取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

(六)师资及教学管理保障

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保障方面,应从校内教师资源和校外教师资源两方面进行建设,以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师资为辅。校内打造创新的教师队伍,保障学生正常的创新创业教育授课,带领、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校外师资主要是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给学生作专题讲座,对模拟创业演练活动给予相应指导、点评。本校近几年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活动中采取校内教师指导为主、校外专家指点为辅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效果。在师资保障的同时,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加以保障,制定、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总之,高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制定、执行具体的培养方案来实现,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管理配套规章及流程、师资建设保障等。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较好的融合,必须做到上述人才培养方案方方面面的融合、协调及保障,将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凤莲.会计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会计之友,2005(5).

[2] 彭云飞,徐循.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9).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12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融合的价值分析

“存在即合理”, 世间所有事物都不是孤立的, 联系是普遍的。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依赖学校的专业教育,必须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否则就成了海市蜃楼,华而不实了。从艺术专业的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为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注入了新鲜血液,更改了过去一成不变的单一的培养模式,促进了艺术专业的改革,从而培养的艺术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两者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艺术专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可以看出来,不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是动漫制作专业,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上,一个最根本的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艺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最高目标是进行艺术设计,而艺术设计就需要较强的创新思维和较高的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未来社会进行艺术设计,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而艺术专业大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优势,这首先是由艺术专业学生自身优势所决定的。艺术专业学生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能力比非艺术专业学生要强,思维敏捷独特,分析问题的视角比较新奇,对外界新鲜事物比较专注和投入,这都成为他们具备创新创业的自身优势。同时,艺术专业别具一格的专业教学特点也决定艺术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创业优势。艺术专业的教学除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生活中不断创造新的作品。比如学习舞蹈的同学,就鼓励他们编排新的舞蹈,学习鞋类制作的同学,希望他们设计出新的产品,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自己的设计更加的美轮美奂。艺术专业要想“永葆青春活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要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利用学生的创新创业优势,为国家培养出创新型艺术人才。

2、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未来1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人才质量。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社会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型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打工不如开个小店”的创业意识,使其从单一的求职者向为社会提供大量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转变,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更多的人提供工作机会。而传统的“学科本位”专业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这种创造性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改变现行的教育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学校,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作系统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重建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校企融合模式等,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社会性人才,尽量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

3、提升艺术素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艺术是传承文化的优质载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文化强国,将文化强国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而国民艺术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程度。人是社会的人,国家是人的国家。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素质的高低,是取决于其文化内涵,换言之,审美能力、艺术素质才是评判个人、社会或国家境界的关键。艺术成就尽善尽美的人,亦能成就尽善尽美之国。故所谓 “文化强国”,乃是“艺术/审美强国”。而欲“立”欲“强”,必须大力普及国民的艺术教育,提高全民的审美能力才是正道。提高国民艺术素质最有效的手段便是通过艺术教育, 把艺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国民艺术品位、艺术审美能力,不断地提高和改善自己的生活品位,进而追求更高的美感和品格,从而达到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最高境界,迎接文化竞争的世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强国的中国梦。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相融合,必须根据艺术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来进行深入的分析。艺术专业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创新的专业,艺术专业的学生本身具有创新创业的特质,而艺术专业老师也是一个求新求异的群体,根据这些特点,要把两者有机的融合起来,必须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师资的相互渗透融合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要想更好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支个性鲜明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知名校友、企业杰出创业者和学校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共同组建一支融学术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创业教师团队,建立“专家库”,随时随地地服务于学生。学校的师资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企业的老师主要为学生提供深入企业学习、提供产品技术服务、参与新产品的开发等专业技能的学习,积累实践经验;邀请知名校友、杰出的创业者为学生提供专题创业报告等,这样全方位的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全面促进学校与社会、学术与产业、专职与兼职创业学生在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方面紧密结合,共同推进创新。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融合

这是创新创业教育和艺术专业融合的最根本的保证。很多高校长期以来把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割裂开来,专业教师一般只对学科基础知识进行教学,很少涉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又不是专业老师,这样人为地割裂了课程结构体系。虽然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学分评定采取的是课内学分和课外学分相结合的模式,但是往往只注重课内学分的修行,而课外学分很多都是浮于表面,形式多于内容。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必须要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重新进行编排设计,在专业教育的层面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能脱离专业教育的基础。比如动漫专业,在实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由企业的老师专门进行培训和指导,和企业老师共同探讨动漫设计,动漫制作,乃至参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获取实践经验,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都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企业学习可以获取学分,同时企业的学习可以和学校设置的课程进行置换,这样学生可供选择的机会就会更多。

3、整合资源,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有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都讲究一个创新,都希望有新的东西出现。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用,学生所学知识必须要经过实践检验才会更加的巩固。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创业实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参与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高校学生是动态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分为一、二、三年级。创新创业是一个过程,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也是一个过程,可以参考英国的一些做法:根据艺术专业的特色可以设立广告设计制作公司,服务对象主要是学校所有部门的广告业务等。公司里设有CEO、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的雇佣者三种岗位,一年级学生作为一般雇佣者身份加入公司,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二年级学生担任中层管理人员,而三年级的学生担任CEO,新老更替,公司的人员也会源源不断地出入,各个岗位可以实现流水线的体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打造创业孵化园和创业园区,吸收更多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团队参与进来,孵化企业和创业项目的层次也能不断提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园区。

同时,还可以依托学校“创新创业”社团和各种竞赛平台,推进创新创业。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增加创业体验和实践经验。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联合社会、企业等为竞赛提供技术指导、资金资助等支持,推动创新作品的产业转化。鼓励学生多参加创业创业大赛,通过书写创业计划来来提前了解公司的运作模式,更好地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更好地促进创业。

4、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改革考核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作为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的切入点,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深度融合专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是要真正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变,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目前许多大学生的主要目标是毕业找个好工作,或者好好学习,毕业后考研、考公务员,普遍认为创业对于自己来说遥不可及,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学校必须要营造一个浓厚的创业氛围,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树立大的创业观,要让学生明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拼搏进取,是创业;自己开小店,办企业,是创业;到农村去,到西部去,也是创业。

同时,要改革已有的考评考核方案。学生要创业,必须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创造和实践活动。比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为了寻找创造的灵感,他们可能要花一定的时间到处采风,只要学生通过采风能够完成规定的作品,乃至寻找到创业的机会,都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学分。同时,要注重创新能力的考核,设置一定的“创新”学分,对那些参加各种比赛获得奖项的同学,对学生的小设计、小发明、论文等创新成果都应该给予学生量化,计入一定的成绩,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自己的创新创造得到老师和学校认可的信心,从而激发更大的创造热情。

【参考文献】

[1] 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 黄茂.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

[3] 齐勇锋,李平.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2.

[4] 黄琳楠,韩增芳.对创新创业教育潜入专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

[5] 李京.提高艺术省就业竞争力的策略探究[J].文学教育,2014.

创新与创业教育篇13

“一带一路”倡议将旅游先行作为突破口,在推动沿线国家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合作深化的同时,对国际化、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旅游人才需求迫切。深化旅游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助推“一带一路”旅游业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是必然的选择。高等院校作为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首先要明确“一带一路”背景下需要什么样的旅游人才,对旅游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什么。“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国家众多,经济、文化、语言、民俗及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各异,因此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熟知国际规则、跨文化交际能力强、旅游专业素质高、具备一定外语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高等院校在实施旅游人才培养计划时,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目标[1]。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同质化严重,缺少国际化视野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国内高校积极探索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路径,部分高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中增加涉外语言类课程,加大涉外语言能力培养的力度;有的高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互换留学生,开展联合办学。同时,我国政府在资金、政策和合作项目上大力支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但现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采取的模式几乎相同,同质化较为严重。各地旅游业发展现状、经济发展基础和社会文化环境各不相同,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各具办学的基础和特色,用同一模式去培养全能型人才,不仅忽略了各自办学的区域特色,还失去了旅游人才培养的灵性和差异性。同时,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较少,留学生和交换生比例较低,协作育人项目推进迟缓,培养的旅游人才缺少国际化视野。

(二)片面追求模式,忽视内容建设

从整理的现有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更多地注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试图寻找一种万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人才培养模式解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期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很难,找到万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难[2]。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内容,质量高低取决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等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只有完善的教学条件、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合旅游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强化理论知识,忽略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合作不断深化,要求旅游从业人员要熟悉沿线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对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这既是培养高质量旅游人才的阻碍,也反映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人文素养培养与能力提升类课程设置的不足,现有旅游人才的人文素养与能力水平跟不上“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行业发展的速度,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匮乏

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际化、高素质的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需要“双师双能型”教师,既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理念,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既有较高的专业教学能力,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但当前旅游高校的教师多数是国内高校毕业的,且从校门到校门,缺少旅游发展的国际化视野与理念,又欠缺旅游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经验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能充分满足旅游管理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信息计算机技术能力培养的需要。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深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掌握创新创业基本知识,熟悉创新创业机遇与挑战,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具备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为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建立旅游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有利于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深化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二)有利于拓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

行业就业困难和行业就业对口率低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推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融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利于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增加旅游人才市场的供给[3]。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和旅游新产品研发的重要支撑,具有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更具备在旅游行业发展的潜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能拓宽就业的渠道,也可以成为旅游行业就业的创造者。

(三)有利于“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业的转型

“一带一路”倡议促使我国旅游人才培养要提质增效,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在专业教育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改革的切入点[4]。“一带一路”倡议、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文旅融合等有利于我国成为旅游强国目标的早日实现。在新产业、新业态、新背景模式下,我国旅游业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型高素质、国际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软文化实力。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构建“三全”育人模式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全”是指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首先,全体教师要参与并落实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中探寻、融入和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实现课课有创新创业、师师讲创新创业。其次,要将创新创业思想与立德树人相统一,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自觉形成创新创业精神。最后,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实现时时有创新创业、处处体现创新创业,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

(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路径依赖和手段。在旅游管理专业课中融入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构建完善的旅游管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岗位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双能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创新创业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还要融入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热点,使学生对旅游行业发展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开阔学生创新创业的眼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依赖于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旅游社会实践、旅游行业调研、服务旅游行业等,在旅游行业实践中将专业知识与行业发展需求对接,确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着重提升行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能力。专业还可以依托学校现有的创新创业平台、基地,教师可以通过申请协同育人项目等打造联合培养课堂,为学生创业夯实基础。

(三)完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

修订、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前沿理念,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和优秀成果,更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体现旅游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在修订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还要规范各类专业教学文件,严抓执行与落实,真正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内容的融合,而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解决行业发展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增加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而推动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首先,在与创业联系较为紧密的专业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环节,以创新创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行业调研,最终提出解决的方案。其次,在认知实习、课程实践和专业实习中增加创新创业内容,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向、案例分析、小组协作、社会调查、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乐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例如,笔者在承担的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中以“在校大学生‘穷游’旅游消费需求调研”和“在校大学生乡村旅游需求调研”为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问卷设计、发放、回收、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在餐饮管理课程中,让学生以毕业后开办餐饮企业为题进行餐厅的选址调研、餐饮产品创新设计及营销,最终形成完整的创业计划书。由于两门课程增加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训环节,因此,在最终的成绩考核中加大了平时考核(课后作业、实验表现和成果等)占总评成绩的比重。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推动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后,在专业实习实践中,推动“双导师”机制,加强校内校外的结合,在实习实践中增设创新创业环节。

(五)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的融合

积极搭建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师+旅游行业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这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根本与保障。其中,专业教师应积极走进企业,学习企业先进与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行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师和旅游行业教师要积极走进学校和学生,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旅游社团活动和创新创业大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进入旅游行业创新创业场景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融合兼具可行性与必要性,既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又是深化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两者的有效融合,必将推动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将全面激发旅游高等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

[参考文献]

[1]杨丽婷.基于校企联盟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2]赵乐乐.安徽省旅游人才结构优化与素质提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