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实用13篇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1

一、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学现象

(一)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学现象

物理学现象在我们平时的家庭生活中非常常见,穿衣镜、望远镜、眼镜的配戴、工厂企业、交通运输、农业灌溉、杆秤、撬杠、铡刀、跷跷板、白炽灯、日光灯、节能灯、彩灯、霓虹灯等很多常见的生活现象,其中都包含着较多的物理学知识。总之,物理学知识在家庭生活中非常常见,对于生活实践、工作实践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无比重要的帮助作用。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善于从这些家庭现象入手来进行其背后原因的分析,不断提升自己对于物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学现象

物理学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体现在外面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早晚的天空为什么是红色的、死海不死、为什么拉车比推车省力、挑重担的人走路为什么像小跑步、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我们吸汽水是“吸”上来的吗、纳米走近我们生活、不倒翁为什么搬不倒等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学知识,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物理学的反映,同时具有较强的物理性。学会掌握这些知识,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能够不断地提升我们对于物理知识的认识,同时在根本上强化我们的物理综合水平,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二、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对我们的帮助

(一)便于我们深入理解物理学知识

善于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学知识,便于我们更加深入地对物理学知识进行认识和理解,从而强化对于具体知识的吸收。比如针对于平时生活常见的各类物理学现象,如石墨炸弹的原理、微波加热原理、雷雨中的物理知识、为什么小鸟站在电线上不会触电等这些现象,都暗藏着较多的物理学知识。因此,通过我们不断深入地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物理学解读,对于不断提升我们的综合物理水平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对于物理学科素质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通过观察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对于不断提升我们的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促进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这对于自我发展和进步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的物理学知识来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解读,找到其背后的物理学知识,从而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物理能力和物理素质,以此来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有助于提升物理学科综合素质

在平时的生活中,善于实现物理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对于不断提升自身的物理学科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有效地分析,对于背后的物理学内容进行充分地研究,从而来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讨论能力、探究能力、思考能力,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综合物理学科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较为实用化的学科,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不断地提升学生对于日常现象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物理素质。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相关的问题的时候,应该运用相关的物理学知识来进行解决,多动脑、多动手、多思考,从而来不断地强化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来不断地实现物理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从而来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素质和综合运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物理与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有紧密地联系,必须要提升自身物理问题的解决效果。

三、结语

物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十分常见,善于从生活中找到相关的物理学知识,从而实现日常生活与物理学习的结合,对于我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善于找到物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必然性,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物理学知识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这样对于我们不断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物理学科素质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2

(一)试卷结构

全国各地化学考试的模式不同,有化学单科考试,还有理化生、理化、理化地学科合卷考试。

1.题型分布。试题分为选择题(占36%左右)和非选择题(占64%左右),非选择题又分为若干大题,以填空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为主。

2.难度分布。试题难度:容易题70%左右,中等难度题20%左右,较难题10%左右。

3.内容分布。试题遵循《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试题考查内容覆盖了课标中的5个一级主题及全部19个二级主题,试题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比重达到70%左右,其中,科学探究过程、实验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考查融于另外四大主题的内容考查之中。各部分的分值具体分布比例说明如下:“身边的化学物质”40%左右,“物质构成的奥秘”20%左右,“物质的化学变化”30%左右,“化学与社会发展”10%左右,其中涉及科学探究的内容不少于20%,涉及计算的内容不超过10%。

(二)考试内容及考试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及三维目标分类,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业考试的考试水平要求如下:

1.认知性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知道水平――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认识(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等),认识水平――能领会所学知识的基本内涵(能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等),理解水平――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说明、区别、判断、运用等,其中较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

2.技能性考核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初步学习和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初步学习――初步形成的技能,初步学会――能独立完成的技能。

3.体验性考试要求由低到高依次为:体验、感受、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在题素材和内涵中要体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身边的化学物质包括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关注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着重考查学生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的理解及运用有关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产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考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观察和实验信息加工、分析推理以及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等。

二、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命题趋势

(一)突出化学基础性、启蒙性,注重考查主干知识

全国各州市化学试题都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全面覆盖主干知识。主要考查的基础知识有:(1)物质类知识,包括氧气、水、碳及其氧化物、燃料与新能源、金属、酸、碱、盐及有机材料等常见物质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溶液的基本知识;(2)工具类知识,包括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常见碱、盐的溶解性表,常见物质的俗称等;(3)规律类知识,包括原子得失电子规律、质量守恒定律、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规律等;(4)技能类知识,包括化学用语的书写、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与运用、根据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常见仪器的识别和选用、常见气体的制取、常见物质的检验与区分等。

(二)全面体现新课标要求,注重能力考查

1.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生产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它们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2.实验能力。用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课程规定的化学实验的能力;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简单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有识别成型的实验装置图和仪器的能力;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进行物质的制备、鉴别、分离和提纯的能力;能对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正确评价的能力等。

3.思维能力。对初中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储存,做意义记忆和抽象逻辑记忆,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能运用储存的知识,将实际问题或题设情境分解,简单地迁移、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应用能力;能利用数学工具,计算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等。

4.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探究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探究题一般保持两个题的命题方式:(1)以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为考查重点;(2)以实验探究为核心,通过发现问题、寻找信息、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完成论证、反思评价等环节进行考查。

5.计算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迁移,体现化学计算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三、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复习备考策略

初中化学学业考试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单元复习,目的是巩固“双基”;第二轮专题复习,目的是把知识点网络化,便于纵向联系和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复习时可按下列专题进行: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单质和化合物(通常是常见物质的性质、变化与用途,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化学用语,常见物质的推断、鉴别和除杂)、基本实验、化学计算题、开放性试题、科学探究题和综合应用题等;第三轮模拟训练,目的是全面提高应试能力,积累考试经验,同时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点。由于化学考点多且较分散,复习时间相对其他科目较短,在复习中要做到事半功倍,就必须掌握“有效复习”的策略与方法。 (一)依纲据本,夯实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之首,考前一定要系统地将化学课本通盘认真复习,立足教材、夯实双基。化学学业考试试题总体比较简单,绝大多数试题都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再现、翻新、改编、整合或重组,要高度重视课本例题、习题、实验、家庭小实验和插图,注重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其中化学用语是基石,工具性和规律性的知识是钢筋、水泥,必须花时间进行记忆与训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考试成绩的根本。如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化学用语、基本实验、常见元素化合价、1-18号原子电子得失的规律、质量守恒、反应类型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常见物质性质与用途、二表二图(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酸碱盐溶解性表、溶解度曲线图、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互关系图)等。

(二)吃透标准,把握方向

新课程标准是学业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各州市化学考题以“稳”为主,稳中求“新”,“稳”主要体现在试题结构相同,试题题型不变,“新”主要体现在考查角度和形式上。核心基础知识年年必考,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六大营养素、化学式的含义、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应用、元素周期表信息的判断、原子结构的简单知识、有关溶液(溶解度及曲线的含义、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状态的判断)的知识、常见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常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的制法及性质、材料类型的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等。将这些知识认真扎实复习,就抓住了学业考试中的大部分分值。

(三)分门别类,形成网络

拖笆币把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使其系统化,并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脉络清晰、主线突出的知识网络。做到知识点、疑难点、考查点、易错点、基础点、综合点、能力点的复习与训练层层落实,逐项测评,细节过关;做到四结合,即教材与考试要求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单项与综合结合,复习与训练结合。结构化的知识,才是最有力量的知识;系统化的复习,才是最有效果的复习;综合化的训练,才是最有作用的训练。在教学复习中,要努力实现这样的转变:零散知识变结构知识,考点知识变题型知识,缺漏知识变新增知识,残缺知识变系统知识。

(四)讲、评、练三结合

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说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实践的重要性,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习题作业加以巩固和检验。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教师可以将系统归纳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采取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解惑答疑和学习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提高复习效率。教师要根据教学和评价的需要创造性地编写有高学习价值的习题和测试题,既要吸取以往习题教学的经验,还应积极改进习题教学,在习题的选择和编制上,应充分体现习题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功能,注重选择有真实情境、符合学生认知特征、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开放性的习题,通过改变问题的情境和呈现方式,实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的复习备考方法和策略是通向成功的桥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全程复习备考中要努力做到:把握课标,有的放矢;立足教材,双基达标;综合教材,双基提高;拓展教材,技能提高;研究考题,应试提高;整合讲评,效率提高;有效演练,水平提高;指导考法,分数提高。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3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 (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 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一、水的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要学会区别?各举几个例子,并写出化学式?

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

五、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什么?

(2)有哪些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何种操作?

(3)明矾和活性炭的净水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4)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两低三靠”的含义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应如何防治?

七、节约用水

认识节约标志,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做法?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

四、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

五、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电子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七、原子与离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八、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九、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十、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 M有机物 等于 MH +MC 不含有O元素;

大于 MH +MC 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十一、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十二、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1)标示的含氮量 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 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100%

(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 大于 理论含氮量 则是虚假广告。

十三、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铁钉生锈后质量为什么增加?

(2)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为什么减少?

二、用微观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1)知道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会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注意有无系数)

三、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四、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查化学式 --- 根据化合价;

(2)查配平 --- 数原子数,尤其氧原子;

(3)查条件和箭头 ---- 根据所学知识或题目所给信息。

五、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必须要查;

(2)比例式必须要列;

(3)设答必须要完整;

(4)单位,x---不带单位,数字---必须带。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一、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认识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单质;

(2)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刚石和石墨性质有什么显著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CO2

(1)用什么药品?固体能否选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体能否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装置?

(2)依据什么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常见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常见的收集装置有哪些?

(3)如何进行气体的检验和验满、验纯(可燃性气体)?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环 ,如何实现?

四、温室效应

知道温室效应的成因和防治;注意与空气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区别。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来说明?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与水、澄清水灰水反应,学会设计实验说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物理性质有哪些?(2)化学性质有哪三个?(3)如何检验CO?

七、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之间联系要熟练掌握。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一、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

(1)燃烧的条件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2)缓慢氧化的条件 (3)爆炸发生的条件;

(4)防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5)防爆炸的措施(列举实例)

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不到着火点;(2)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3)两者皆满足

三、控制变量法证明的必要条件,例:A、B、C三个条件;

具备B、C,不具备A,不成立,说明A是必要的; 具备A、C,不具备B,不成立,说明B是必要的;

具备B、A,不具备C,不成立,说明C是必要的;

同时具备A、B、C,成立,说明ABC同时具备时,结论就可以成立;例:铁生锈,铜生锈;

四、燃料有关问题

石油的几种产品及主要用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形成?利用?主要组成元素?所属物质类别?了解使用H2、CH4、C2H5OH、液化石油气、汽油、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五、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意义?不完全燃烧的后果?措施?

六、本单元有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要熟记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一、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哪些区别于一般非金属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硬度大、熔点高等性质?列举常见的金属之最。

二、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出发,列举金属的用途。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用途;如:Cu、Fe、Al。

三、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的特性

举例说明在金属中加入其它元素可以改变金属的性能。

四、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百炼成钢“蕴涵着什么化学知识?列举常见的生铁和钢制品。

五、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观点出发举例说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六、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能否用铝锅长时间盛放食醋,为什么?

(3)天然水中溶解有一些铁盐,为什么新买来的铝锅烧开水后,在水面会留下一道黑色的印痕?

(4)农业上常用硫酸铜溶液和熟石灰来配置农药波尔多液,为什么一般选用木通而不用铁铜来配制?如何检验配好的波尔多液是否含有硫酸铜?

七、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1)金属与酸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酸溶液的要求?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盐的要求?置换与被置换的顺序:

Zn Fe 与CuSO4反应,置换时---先强后弱,所以Zn 先与CuSO4反应;

Fe 与Cu(NO3)2、AgNO3混合溶液反应,置换时---先弱后强,所以Fe先与AgNO3溶液反应

八、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的矿物

有哪些常见的铁矿石和铝矿石,写出它们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九、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1)铁生锈与氧气和水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只与水接触,不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氧气有关,氧气必不可少;

只与氧气接触,不与水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水有关;水必不可少

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生锈,说明:生锈的条件是:氧气和水两个必不可少。

(2)防止锈蚀的原理?方法?说出几种具体做法?

十、了解从铁矿石中铁还原出来的方法(用实验方法将铁还原出来)

(1)炼铁的原理;(2)方程式?(3)实验:步骤,现象,尾气处理;

十一、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1)废电池随意丢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2)回收废弃金属具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九单元 溶液一、认识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与特征;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举例说明乳化现象;(2)用洗涤剂去油污与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与化学实验;(2)无土栽培的营养液;(3)医疗上各种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中溶质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 NH4NO3 NaOH 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温度表现不同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 /KNO3 /Ca(OH)2溶液分别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变成饱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义?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什么叫溶解度?“20摄适度,KNO3的溶解度为31.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A、B两条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什么?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可分为哪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九、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

(2)20摄适度,O2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什么意义?

十、了解结晶现象,胆矾晶体的形成,海水制盐?

(1)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溶液?

(2)如何将KNO3和少量 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KNO3晶体?

(3)过滤和结晶这两种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混合物?

十一、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需要哪些仪器?主要步骤?

(2)固体作溶质和液体作溶质(或浓溶液稀释)的区别?

十二、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x100%;

(2)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M浓 x浓% = M稀 x稀% 或 M浓 x浓% = (M浓 + M水 )x稀%

(3)与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溶液质量 = 反应前溶液质量(不含不溶性杂质)+-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

第十单元 酸和碱一、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或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变化)?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两种?它们遇酸性或碱性溶液分别显示什么颜色?

(2)什么样的花朵汁液适合做酸碱指示剂?

二、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1)酸和碱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

(2)浓H2SO4和NaOH不慎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三、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或碱溶液:如何稀释浓硫酸?

四、实验探究酸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1)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浓盐酸的挥发性?造酒时调节酸度,为何使用稀硫酸,而不用盐酸?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用浓盐酸?

(2)盐酸的用途有哪些?

(3)学会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的用途有哪些?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4)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共同的化学性质有哪些?与酸碱指示剂;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与碱;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实验探究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实验探究NaOH固体的吸水性?NaOH固体的用途?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NaOH做干燥剂?

(2)NaOH和Ca(OH)2的俗称,Ca(OH)2的用途?使用NaOH应注意什么?

六、学会通过实验探究NaOH和Ca(OH)2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2)与酸;什么叫中和反应?(3)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4)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七、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胃酸过多,如何治疗?如何处理废液中硫酸?被蚊虫叮咬如何处理?

八、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1)如何用PH试纸测试溶液或土壤的酸碱性?

九、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一、了解NaCl、Na2CO3、NaHCO3、CaCO3等盐的名称、俗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二、学会粗盐提纯,粗盐提纯过程中蒸发操作需要哪些仪器?步骤?都要用到哪个仪器?蒸发什么时候停止加热为什么?

三、如何检验CO32-?常见的沉淀有哪些?

四、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1)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

(2)学会判断一些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五、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1)植物生长需求量较大的几种元素是什么?

(2)氮肥/磷肥/钾肥的作用分别什么?什么叫复合肥?举几例?

(3)如何鉴别氮肥/磷肥/钾肥?

六、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不合理使用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一、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1)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哪些食物富含糖类或油脂或蛋白质或纤维素?

(2)氨基酸在体内的作用是什么? (3)淀粉的代谢过程。

二、知道某些物质(CO、甲醛、黄曲霉毒素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1)CO如何使人中毒? (2)甲醛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3)黄曲霉毒素使人中毒原因是什么?

三、了解某些元素如:Ca、Fe、Zn、I、F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人体缺乏Ca、Fe、Zn元素对人体分别有什么影响?

四、初步认识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五、能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六、了解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了解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4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要学会区别?各举几个例子,并写出化学式?

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

五、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什么?

(2)有哪些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的是何种操作?

(3)明矾和活性炭的净水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4)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两低三靠”的含义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应如何防治?

七、节约用水

认识节约标志,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做法?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

四、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

五、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电子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七、原子与离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八、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九、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十、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M有机物等于MH+MC不含有O元素;

大于MH+MC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十一、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十二、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1)标示的含氮量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100%

(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大于理论含氮量则是虚假广告。

十三、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铁钉生锈后质量为什么增加?

(2)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为什么减少?

二、用微观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1)知道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会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注意有无系数)

三、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四、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查化学式---根据化合价;

(2)查配平---数原子数,尤其氧原子;

(3)查条件和箭头----根据所学知识或题目所给信息。

五、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必须要查;

(2)比例式必须要列;

(3)设答必须要完整;

(4)单位,x---不带单位,数字---必须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认识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单质;

(2)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刚石和石墨性质有什么显着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CO2

(1)用什么药品?固体能否选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体能否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装置?

(2)依据什么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常见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常见的收集装置有哪些?

(3)如何进行气体的检验和验满、验纯(可燃性气体)?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环,如何实现?

四、温室效应

知道温室效应的成因和防治;注意与空气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区别。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来说明?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与水、澄清水灰水反应,学会设计实验说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物理性质有哪些?(2)化学性质有哪三个?(3)如何检验CO?

七、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之间联系要熟练掌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一、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

(1)燃烧的条件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2)缓慢氧化的条件(3)爆炸发生的条件;

(4)防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5)防爆炸的措施(列举实例)

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不到着火点;(2)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3)两者皆满足

三、控制变量法证明的必要条件,例:A、B、C三个条件;

具备B、C,不具备A,不成立,说明A是必要的;具备A、C,不具备B,不成立,说明B是必要的;

具备B、A,不具备C,不成立,说明C是必要的;

同时具备A、B、C,成立,说明ABC同时具备时,结论就可以成立;例:铁生锈,铜生锈;

四、燃料有关问题

石油的几种产品及主要用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形成?利用?主要组成元素?所属物质类别?了解使用H2、CH4、C2H5OH、液化石油气、汽油、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五、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意义?不完全燃烧的后果?措施?

六、本单元有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要熟记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哪些区别于一般非金属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硬度大、熔点高等性质?列举常见的金属之最。

二、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出发,列举金属的用途。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用途;如:Cu、Fe、Al。

三、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的特性

举例说明在金属中加入其它元素可以改变金属的性能。

四、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百炼成钢”蕴涵着什么化学知识?列举常见的生铁和钢制品。

五、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观点出发举例说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六、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能否用铝锅长时间盛放食醋,为什么?

(3)天然水中溶解有一些铁盐,为什么新买来的铝锅烧开水后,在水面会留下一道黑色的印痕?

(4)农业上常用硫酸铜溶液和熟石灰来配置农药波尔多液,为什么一般选用木通而不用铁铜来配制?如何检验配好的波尔多液是否含有硫酸铜?

七、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1)金属与酸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酸溶液的要求?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盐的要求?置换与被置换的顺序:

ZnFe与CuSO4反应,置换时---先强后弱,所以Zn先与CuSO4反应;

Fe与Cu(NO3)2、AgNO3混合溶液反应,置换时---先弱后强,所以Fe先与AgNO3溶液反应

八、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的矿物

有哪些常见的铁矿石和铝矿石,写出它们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九、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1)铁生锈与氧气和水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只与水接触,不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氧气有关,氧气必不可少;

只与氧气接触,不与水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水有关;水必不可少

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生锈,说明:生锈的条件是:氧气和水两个必不可少。

(2)防止锈蚀的原理?方法?说出几种具体做法?

十、了解从铁矿石中铁还原出来的方法(用实验方法将铁还原出来)

(1)炼铁的原理;(2)方程式?(3)实验:步骤,现象,尾气处理;

十一、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1)废电池随意丢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2)回收废弃金属具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九单元溶液

一、认识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与特征;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举例说明乳化现象;(2)用洗涤剂去油污与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与化学实验;(2)无土栽培的营养液;(3)医疗上各种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中溶质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温度表现不同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KNO3/Ca(OH)2溶液分别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变成饱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义?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什么叫溶解度?“20摄适度,KNO3的溶解度为31。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A、B两条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什么?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可分为哪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九、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

(2)20摄适度,O2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什么意义?

十、了解结晶现象,胆矾晶体的形成,海水制盐?

(1)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溶液?

(2)如何将KNO3和少量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KNO3晶体?

(3)过滤和结晶这两种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混合物?

十一、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需要哪些仪器?主要步骤?

(2)固体作溶质和液体作溶质(或浓溶液稀释)的区别?

十二、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2)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M浓*C浓%=M稀*C稀%或M浓*C浓%=(M浓+M水)*C稀%

(3)与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溶液质量=反应前溶液质量(不含不溶性杂质)+-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

第十单元酸和碱

一、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或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变化)?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两种?它们遇酸性或碱性溶液分别显示什么颜色?

(2)什么样的花朵汁液适合做酸碱指示剂?

二、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1)酸和碱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

(2)浓H2SO4和NaOH不慎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三、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或碱溶液:如何稀释浓硫酸?

四、实验探究酸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1)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浓盐酸的挥发性?造酒时调节酸度,为何使用稀硫酸,而不用盐酸?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用浓盐酸?

(2)盐酸的用途有哪些?

(3)学会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的用途有哪些?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4)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共同的化学性质有哪些?与酸碱指示剂;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与碱;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实验探究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实验探究NaOH固体的吸水性?NaOH固体的用途?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NaOH做干燥剂?

(2)NaOH和Ca(OH)2的俗称,Ca(OH)2的用途?使用NaOH应注意什么?

六、学会通过实验探究NaOH和Ca(OH)2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2)与酸;什么叫中和反应?(3)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4)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七、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胃酸过多,如何治疗?如何处理废液中硫酸?被蚊虫叮咬如何处理?

八、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1)如何用PH试纸测试溶液或土壤的酸碱性?

九、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一、了解NaCl、NaCO3、NaHCO3、CaCO3等盐的名称、俗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二、学会粗盐提纯,粗盐提纯过程中蒸发操作需要哪些仪器?步骤?都要用到哪个仪器?蒸发什么时候停止加热为什么?

三、如何检验CO32-?常见的沉淀有哪些?

四、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1)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

(2)学会判断一些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五、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1)植物生长需求量较大的几种元素是什么?

(2)氮肥/磷肥/钾肥的作用分别什么?什么叫复合肥?举几例?

(3)如何鉴别氮肥/磷肥/钾肥?

六、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不合理使用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一、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1)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哪些食物富含糖类或油脂或蛋白质或纤维素?

(2)氨基酸在体内的作用是什么?(3)淀粉的代谢过程。

二、知道某些物质(CO、甲醛、黄曲霉毒素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1)CO如何使人中毒?(2)甲醛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3)黄曲霉毒素使人中毒原因是什么?

三、了解某些元素如:Ca、Fe、Zn、I、F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人体缺乏Ca、Fe、Zn元素对人体分别有什么影响?

四、初步认识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五、能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5

一些教师备课的主要工作是熟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考试题,从如何帮助学生懂得答好这些题目的角度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往往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获得比较理想的考试成绩,但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乐趣和价值从而喜欢上化学这门学科,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化学学科的观点和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由于教学过度关注考试,教师常常忽视重点主干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思维被一些细枝末节的所谓考点所拖累,最终无法构建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

2.缺乏对中学化学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局限于孤立的章节或课时内容

长期在初中任教的教师不熟悉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同样一直任教高中的教师对初中化学的教学现状也不太关心,这是很常见的现象。而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内容设置注重概念的螺旋式发展,同一主题内容在不同的模块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不能把每一个章节、课时的教学放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体系和中学化学总体教学目标中进行思考和设计,往往给人感觉教学缺乏灵魂,而且很容易发生难点知识一步到位、重点知识不到位的情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内容鲜活、栏目丰富,吸引了很多教师开展对教材栏目教学功能的挖掘和研究。这种教学研究方式总体来说是积极的、有效的,但这种研究如果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也会使一些经验缺乏的教师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的探究上,造成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单独看一节课也许会认为有新意、有思维深度、有探究力度,但从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看也许价值并不大。我们更倡导在找准核心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发掘教材的功能和价值。教材有几种版本,不同版本内容的设置、活动的设计有很大差异,但都是服务于相同的课程标准,这一事实也告诉我们孤立地深挖教材欠妥。

3.曲解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的作用,架空教学目标的导教、导学、导评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教学目标必须有导教、导学、导测评的功能,但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设置逐渐与课堂实际脱离,成为教学设计中一顶华丽的“帽子”。其中最主要的几个误区是:(1)认为课堂教学必须有完善的三维目标陈述,把课程目标误用作课堂教学目标,导致目标达成情况无法评价,教师们被迫把一些空泛、大概念的词语放入课堂教学目标中,如“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科学精神”“探索能力”等。(2)认为三维目标就是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加入方法、情感的目标,不理解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渗透在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之中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之中。所以会在现在的课堂中听到教师把“方法”“能力”“态度”“精神”“观念”等词语常常挂在嘴边,唯恐听者不知,却没有真正让学生在思考具体问题时充分体验和养成的策略,学生也能感受到课堂的怪异和做作。

二、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看法

1.长期的、最终的教学目标不同于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有人说,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不仅要教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是什么?布卢姆、加涅等教育心理学家在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时并没有“能力”的提法,而代之以具体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等广义的知识,这些分类使教学更具操作性。能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无法在短时间里、在一件事情上就能发展起来,可以说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就好像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一样,它也是最终的目标,但并不适合作为课堂目标使用。而教学是由一个个课堂组成的,课堂教学必须有具体的可以达成的目标,即使要渗透一些思想和方法也要转化为具体的活动和任务。

2.化学核心观念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根本目的是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化学基本观念。山东师范大学毕华林教授将化学核心观念作如下分类(见附图)。

该分类体系清晰简洁,将学生学习的中学化学基本内容和学习的方法有机呈现出来。通过学习中学化学,人们可以理解世界万物都是以若干种元素(原子)为基本单元构成的,可以透过宏观物体“看到”其微观构成,能理解宏观物质为什么有相关的性质和用途,能理解一切自然界没有的新材料何以制造出来,也能理解有的物质为什么会逐渐失去它的性质,能理解周围的阳光、空气、水在物质的变化中起着什么作用;学习中学化学,人们能学会更有效地处理生活中大量复杂的信息和数据,具备透过事物外表认识其本质的思维习惯;学习中学化学,人们可以了解化学在创造五彩世界中的作用,可以纠正化学破坏了环境的片面认识,理解科学之于人类的意义。

3.实施化学核心观念教育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有一个经典的比喻:“没有基本观念统领的知识教学是把‘种子’磨成‘面粉’的教学。”意思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学科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应该借助这些有限的知识形成终身有用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把这些知识当做启发思维、训练思维的“种子”,而不在于要把知识本身嚼碎记牢。所以,具有实施化学核心观念教育理念的教师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实施化学核心观念教育,必然注重知识与核心概念的认知过程,必然强调概念间的联系和知识迁移,必然会引导教师关注整体、把握本质,引导学生不要过分注重细节,超越具体事实,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所学知识。

与不可捉摸的“能力”相比,化学核心观念更容易与具体的化学知识相互渗透和融合,教师落实三维课程目标便有了抓手,素质教育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三、基于化学核心观念教育的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框架及其解释

我提出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路框架是:1.分析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2.分析教材具体的知识本体及其主线;3.分析学生相关的原有认知和后续认知;4.分析教学内容承载 的化学核心观念、思想和方法。

课程标准将课程划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提出若干个主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主题与教材的章题并不是一致的,主题注重体现学科价值,章题注重体现知识逻辑,但主题下的具体内容都能在教材的某个章节找到。所以课程标准最突出的功能是首先指出了具体内容的价值取向,即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告诉教师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其次课程标准对某一主题知识在中学各阶段要达到什么目标层次作了规定。因此,看课程标准看什么?一看这个内容为什么会出现在教材中,二看同一主题的内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了几次,要求有什么不同。

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要理解新知识必须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或上位学习,或下位学习,或并列结合学习)。我认为,现在的新知识也必将成为今后学习的“原有认知结构”,所以教学也要着眼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

在毕华林教授对化学核心基本观念的解释中,我从影响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这些基本观念中最应该落实的重点(见下页附表),这些重点应长期支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

四、应用实例

1.案例一:人教版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

(1)分析课程标准。

九年级:“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一)地球周围的空气——2.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必修1:“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5.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选修4:“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4.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5.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6.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分析课程标准内容,得到以下认识:初中学习氧化反应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氧气的性质,只需要形成一种观念:一定条件下氧气能与大多数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氧化物。必修教材放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个主题下,显然是告诉我们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在准备一种学习工具。选修4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工具更深入的应用且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因此对生活中常见的电化学现象要理解并会用化学语言解释。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是螺旋上升的:表面现象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应用。

(2)分析本节教材具体的知识本体及其主线。

通过思考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回忆初中从得氧和失氧角度建立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概念,在此基础上,从化合价有无变化角度分析具体的化学反应,建立从化合价角度界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原子结构出发,以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的反应为例,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通过“学与问”栏目,探讨氧化还原反应与其他化学反应类型的关系;然后从电子转移的方向角度给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同时提出氧化性、还原性,列举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举例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材的主体内容逻辑清楚,但是理论性很强,学生接受是有障碍的。这些学习障碍是:氧化还原反应和化学反应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把得失氧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标准不再适宜?新的分类标准与得失氧的分类标准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的反应化合价不会变化而有的会变化呢?

教材对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的介绍方式是先给出严谨的定义再让学生分析具体的反应,这种呈现逻辑并不符合学生认识一个新概念的心理规律,概念的形成应建立在诸多生动的事实的概括之上。因此,这些概念的学习应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形成融为一体,在具体化学反应的认识和分析中建构概念。可以尝试直接拿一些熟悉的反应问学生:谁把谁氧化了?你认为谁该称作氧化剂?反过来,谁把谁还原了?你认为谁该称作还原剂。

(3)分析相关的原有认知和后续认知。

原有认知: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独立界定的,学生还没有将两者统一在一个化学反应中;有若干个比较熟悉的氧化还原反应实例,但数量很有限;已经学习了两种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标准(物质组成和种类;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

后续认知:能从元素化合价特点分析某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能预测其发生的化学反应;能合理判断一个陌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可能产物;会配平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从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的关系看,兼有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形成是从具体到一般的过程,但在认识这一类反应的时候又要运用与认识离子反应类似的思维,即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范畴进行分类。从新知识和后续认知的关系看,后续认知是下位学习,将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概念具体化为众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应用。故本节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个环节的学习,重点不在于记住这些物质,而在于理解为什么它们是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随着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深入再逐渐去熟悉。本节教学形成“低价元素反应中有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趋势,高价元素反应中有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趋势”的观念对后续学习是最必要的。

透过分析我们能抓住教学的重点,从而轻易地排除一些“考点”对教学的干扰。如升降价元素处于同一物质中;氧化还原反应配平问题;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讨论(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四种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交叉分类关系如何?)等。

(4)分析承载的化学核心观念、思想和方法。

化学核心观念对“氧化还原反应”学习的支持,具体内容如下。

变化观: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这里主要是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元素观:化学变化中元素保持不变的深化认识(原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会变化,还原剂失去的电子与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一定相等)。

微粒观: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是原子外层电子的转移。

分类方法:可以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便于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运用。

化学价值观:氧化还原反应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5)“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设计参考。

①知识与技能。

a.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并能区分化学反应的各种分类标准。

b.能通过分析化合价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得电子”、“失电子”、“被氧化”、“被还原”、“表现氧化性”、“表现还原性”。

c.初步学会计算化学方程式的电子转移总数。

d.能根据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初步分析其氧化性或还原性。

e.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过程与方法。

a.在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探究过程中体会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

b.能结合实例从微观上分析一个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案例二:人教版必修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分析课程标准。

九年级:“二、身边的化学物质——(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6.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常用化肥的鉴别。”

必修1:“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选修4:“主题3溶液中的离子平衡——4.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 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从三个模块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要求看,初中对盐的性质的要求是个别了解,高一对盐的性质要求是纳入类别并对本质有初步了解,高二则对电解质的性质达到微观分析的层次。

(2)分析本节教材具体的知识本体及其主线。

教材内容的主体就是一个科学探究,探究的顺序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于水的情况、水溶液的碱性、两者的热稳定性、与酸的反应,其中与酸的反应教材没有要求做实验而是直接书写反应方程式。最后简要介绍其作为食用碱和工业用碱的用途。

教材突出了实验手段在元素化合物学习中的作用,用实验提升兴趣、启发思维。教材对物质性质的探究基本遵循了外观观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基本过程。但如何落实概念和理论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学习的指导,教材没有具体的设计,没有安排讨论、思考与交流等活动。用途的介绍需适当补充。

(3)分析相关的原有认知和后续认知。

原有认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写出反应方程式;了解化肥的鉴别的一般思路方法;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及其条件已经学习,基本具备从类别和组成上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

后续认知:铝盐和偏铝酸盐较为特殊,铁盐的学习重点在氧化还原反应;选修模块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的本质原因、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

可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学习承载着大多数价态稳定的盐的性质学习方法,也承载着多元酸形成的盐的性质的学习方法,用怎样的方法和思维认识这些盐的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如果不这样认识,有可能降低本节教学的要求。

元素化合物的学了借助实验观察和分析,还要有有效的理论工具为指导,指导本节课内容学习的工具主要是离子反应理论、物质的类别(组成相似性质相似,同类物质性质相似),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性质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思维方式。首先从类别看,如果是熟悉的物质类别,那么它应具备此类物质的一般通性,比如金属、酸、碱等,但对盐的学习是无法借助同类物质通性的,盐的通性在高中阶段应该概括为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再从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入手探究它们的性质和反应,在遇到具体问题和疑难时应抓住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根本思维。

如,对于碳酸钠,一种合理的思维方式:溶于水会有和,猜测能否与某些离子生成沉淀、气体、水;猜测能否与某些离子生成沉淀、气体、水;然后再进行必要的实验探究。初中学过的大理石在组成上与碳酸钠有共性,大理石高温分解的性质碳酸钠有没有?碳酸氢钠可以使用非常类似的思维方式。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的组成在学生看来都有一定的相似,能不能抓住这种组成特点突破对碳酸氢钠的认识呢?与碳酸钠相似故也能与酸反应,与碳酸相似故也能与碱反应,还可能受热易分解。最后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用分类工具扩展到其他碳酸盐和碳酸氢盐。

(4)分析承载的化学核心观念、思想和方法。

化学核心观念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学习的支持,具体内容如下。

微粒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的认识、电离特点。

变化观:离子反应是有条件的。

分类方法: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离子的反应;同类物质性质相似。

实验研究方法: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化学价值观:碳酸钠、碳酸氢钠用途广泛。

(5)“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目标设计参考。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a.进一步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过程:外观观察某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特殊性质。

b.进一步体会对比实验中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

c.初步学会以物质分类、离子反应等理论工具探究常见的盐的性质。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6

本节教材编写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珍爱生命的情感。在介绍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见弱电解质”之后进一步以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来讨论溶液的酸碱性问题,加深了学生对弱电解质的理解,同时又为接下来介绍测定酸碱溶液浓度的方法――“酸碱中和滴定”奠定了良好基础。据此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1 教学目标[1]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了解酸碱度的表示法――pH,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②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归纳信息的自主学习方法的形成;

②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关注身边物质的酸碱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和运用化学的情感;

②认识酸碱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酸性体质的形成及危害,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理念。

1.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溶液酸碱性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及pH试纸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pH试纸的使用方法。

2 教学实录与设计意图

学生计算、思考、回答问题通过计算分析进一步巩固对溶液酸碱性本质原因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过渡】通过上述的计算我们发现直接利用溶液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大小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有时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引入另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这个物理量就是pH;那么什么是pH,它与溶液的酸碱性又有什么关系?测定溶液的pH又有哪些方法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72-73,分小组交流与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板书】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常温下pH大于7的溶液)

中性溶液:常温下pH等于7

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常温下pH小于7的溶液)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归纳整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收集、归纳、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提出问题】溶液的pH我们如何获得?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方法?教材中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多媒体展示】1.定性的测定:指示剂法(常见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2.定量测定:pH计法和pH试纸法

pH试纸法的几点讨论:

1.常见试纸的类别有哪些?

2.利用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3.pH试纸能否事先润湿,如果润湿会对测得结果有何影响?

【学生演示实验】用pH试纸测定家用食醋、雪碧、可乐、矿泉水的pH1.学生思考回顾、回答

2.学生现场测定:利用pH试纸测定日常生活中醋、雪碧、可乐、矿泉水的pH,并根据结果判断其酸碱性1.让学生了解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学会pH试纸的使用方法

3.让学生学以致用,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H,培养其实验动手能力及学习的兴趣

【过渡】从测试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雪碧的酸性与醋的酸性相当,甚至比有的醋还要强!因此我们说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能长期大量饮用雪碧(尤其是青少年),否则就会导致体内钙的溶解与流失,不仅如此,雪碧还是一种酸性食物,长期饮用会导致人形成酸性体液,那么酸性体液又有什么危害呢?

【多媒体展示】酸性体液――百病之源(视频材料)

【过渡】从视频中我们知道了正常人血液的pH为7.35~7.45,小于7.35的为酸性体液,大于7.45的为碱性体液,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肿瘤都与酸性体液有关,酸性体液还会使人常常感到身体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腹泻、便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防止形成酸性体液我们必须控制酸性食物的摄入量,那么什么是酸性食物,什么是碱性食物呢

【多媒体展示】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

【过渡】英国学者克里比斯曾发现了人体内的“克氏循环”,因此克里比斯获得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课前我们说的醋虽然是酸性但其实它是一种碱性食物,适当多食用对我们是有利的,因此要适当地多吃点醋。那么每天我们摄入的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应满足何种比例才科学合理呢?

【多媒体展示】酸碱平衡――21世纪人类健康新理念学生聆听、常识性了解酸碱性食物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了解酸性体液与碱性体液的概念及形成原因、危害1.了解酸碱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化学即生活,生活即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2.让学生常识性地了解“酸、碱性食物”、“酸、碱性体液”的关系,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的指导意义,让学生养成健康生活的理念

3 教学感悟

3.1 新课程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教学倡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常见物质与化学现象,将物质性质、化学原理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实验研究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思想[2]。本节课中我们有效地利用学生熟悉的“醋为酸性溶液”这一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与“醋却是碱性食物”这一认知冲突导入课题,引出学生分析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酸性物质有哪些?碱性物质有哪些?”的探讨,让学生对酸碱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进而提出“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会表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有关知识去分析溶液的酸碱性与水的电离平衡的关系。通过共同的分析得出了溶液酸碱性与水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有关后,很自然地就想到“那么如何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呢?”这一既有定性又有定量分析的问题上来,让学生的探究顺其自然地进入到了pH测定方法,而这一探究中我们仍然选择了日常生活中学生常喝的可乐、雪碧、矿泉水及食用醋等来测定其pH,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过量的饮用雪碧等饮料是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最后再回到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的介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整节课时刻围绕学生熟悉的物质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及原理,进而思考如何去健康地生活这一情感目标。

3.2 既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化学知识,更应该关注对他们一生有何影响与有何价值

从教这些年来,每一年都有毕业的学生回来看望老师,在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中很少有人再提及当年所学的化学知识了!即使提起来知道的也少之又少了,这不禁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在化学课的学习中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什么知识才是学生最想要学习的?怎样的化学课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怎样的化学课才算一节好课呢?怎样的化学课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呢?……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笔者逐渐意识到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化学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的常识;不仅要了解一些化学原理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利用原理去分析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社会现象和指导自己科学健康地生活;不仅让他们掌握化学思维的方法,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健康生活,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比如本节课中让学生学会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及判定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常识性了解了溶液的酸碱性与食物的酸碱性是不同的,并通过酸碱性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让学生形成了日常生活中要“少吃酸性食物,多吃碱性食物”、“不要过量喝雪碧等酸性饮料”等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这些与他们生活、生命密切相关的一些常识、生活理念必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知识。笔者想这也就是新课程所提出的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化学课使学生终生受益的目标所在吧!

总之,笔者认为一节能让学生学习化学兴趣高涨、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有着无穷乐趣的课就是一节好课;一节能让学生记住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的课就是一节好课;一节能让学生终生受用的课就是一节好课!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7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3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综合实践活动是区别于学科课程的一门非学术性课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加强课堂知识和社会生活的联系[1]。目前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学校必须执行的一门课程,已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我们也在摸索和探寻中尝试开展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并力求在活动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2011年关于“纸巾荧光剂超标”[2]以及“猪肉发荧光”[3]等新闻报道频频见诸各类媒体,学生因这类新闻而激发出了对于荧光现象以及荧光物质的强烈好奇心。鉴于此,我们在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中开展了“探秘生活中常见荧光物质与荧光现象”这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化学综合活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化学研究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化学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其他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积累了一些实用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1 实施方案

1.1 知识和技能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首先对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图书馆资料如何查询”、“中国知网如何使用”、“网络搜索引擎介绍”等几方面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了解获取基本知识的来源和方法。然后结合中学实际介绍“苯环的芳香性”、“刚性平面”、“电子跃迁”等基础化学知识,为学生阅读与“荧光”相关文献打下基础。最后综合实践指导老师还必须对需要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进行基本的实验操作训练,以使学生掌握该综合实践活动所需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1.2 综合实践小组的划分及研究内容和方案

为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在学校规定的课程实施时间内顺利完成,并使得学生学会团队分工合作,我们在实施该综合实践活动时按照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以及课题研究的几个具体方面将参加该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第一组负责查阅文献获知荧光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及荧光物质的基本结构特点。要求将文献结果整理成文并制作相应PPT在整个课程实践小组展示。

第二组学生结合文献查阅和调查,寻找日常生活及自然界中常见具有荧光特性的物质。要求查阅清楚所寻找到的荧光物质的结构,以及产生荧光的原因,并收集含有荧光物质的实物若干,于整个实践组展示。

第三组学生利用第二组同学寻找到的具有荧光特性的物质设计完成引发这些物质荧光现象的实验,完成相应实验报告,并拍摄实验视频或照片若干。

第四组学生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另三组同学研究成果,撰写“我眼中的荧光现象”综述。要求通过调查了解荧光现象目前在日常生活各个层面的应用实例,并结合调查的结果阐述如何正确地看待荧光现象。

2 成果呈现

2.1 第一组报告——荧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荧光物质的结构特点

该组同学利用搜索引擎以“荧光”为关键词搜索了网络资料,弄清了荧光产生的相关机理。并利用校图书馆馆藏大学教材找到了荧光物质所有具有的结构特征。在实践中提升了资料获取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

2.1.1 什么是荧光

常温下,当某种物质被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即进入激发态,并发出比入射光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波长400~700 nm),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5]。而萤火虫以及荧光棒则是通过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发光的现象,一般称为“化学发光”或“生物发光”,不属于我们此处研究的“荧光现象”。

2.1.2 荧光现象产生的光物理过程

具有荧光性的分子吸收入射光的能量后(如图1所示),该物质中电子从基态S0

(通常为自旋单重态)跃迁至具有相同自旋多重度的激发态S1或

S2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释放其能量回到基态。如激发态S2 的电子可经由非常快的(短于10-12秒)内转换过程无辐射跃迁至能量稍低并具有相同自旋多重度的激发态S1 ,紧接着以发光的方式释放出能量回到基态S0 ,这里发出的光就是荧光,其频率即为νF 。由于S1 激发态的能量相对低,故在这一过程中发出的荧光的频率νF 低于入射光的频率νA。荧光态的寿命为10-8至10-5秒。

此外,电子也可以先从激发态经由系间跨越过程无辐射跃迁至能量较低且具有不同自旋多重度的激发态S1 (通常为自旋三重态),再经由系间窜跃等方式无辐射跃迁至激发态T1 ,最后以发光的方式释放出能量而回到基态S0 。由于激发态和基态S0 具有不同的自旋多重度,这一跃迁过程是被跃迁选择规则禁戒的,因而需要比释放一般荧光更长的时间(从10-4秒到数分钟乃至数小时不等)来完成该过程;当停止入射光后,物质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电子继续保持在亚稳态上并持续发光直至所有的电子回到基态,这种缓慢释放的光通常被称为磷光,磷光频率为νp 。

2.1.3 具有荧光现象物质的结构特点

发荧光的物质一般具有下列结构特点:(1)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等强吸收基团,且在一定程度上共轭体系越大,π电子的离域性越强,越易被激发而产生荧光。(2)分子的刚性平面有利于荧光产生。刚性平面结构主要可以减少分子的振动和碰撞去活的可能,有利于荧光的产生。(3)诸如-OH、-NH2、-OR等给电子取代基可使共轭体系增强,导致荧光增强[7]。

2.2 第二组报告——调查寻找生活中存在的典型荧光物质

该组同学首先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具有荧光性质的物质名称和结构,再分析这些物质可能存在于哪些日常生活常见的物品,最后再实地寻查菜场、药店、超市等多个场地收集含有荧光物质的具体物品。通过不懈的努力共寻得日常生活中含有荧光特性物质多种(如表1所列)。

该组同学在完成本组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充分锻炼了信息获取能力,更走入了社会提升了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2.3 第三组汇报——利用生活中常见荧光物质引发荧光实验

第三小组是由整个实践小组实验能力最强,且最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组成的。他们不仅要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将第二小组同学收集来的含有荧光物质的各种日常物品中的荧光物质释放,还要多次实验从而摸索出观察到荧光现象的最佳途径。多次的实验不仅是实验能力的提升,更是意志的锻炼,荧光实验的成功不仅证实第二组同学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是化学的基础。

2.3.1 实验1 叶绿素荧光实验

所需仪器与试剂:紫外光源(波长315~400 nm)、研钵和研杵、100 mL烧杯、3~5片菠菜叶子、95%乙醇。(此处使用紫外光源为网购一般驱虫用的黑光灯)

实验过程:取2~3片菠菜叶在研钵中磨碎,然后将研碎的菠菜叶溶解在50 mL 95%乙醇中,过滤得滤液。在暗室用紫外光源照射菠菜汁,观察荧光。如果观察不到荧光,加入乙醇稀释该溶液。实验观察到绿色溶液在紫外灯照射下呈现红色荧光。

2.3.2 实验2 原卟啉荧光实验

所需仪器与试剂:紫外光源(波长315~400 nm)、100 mL烧杯、棕色壳鸡蛋2只、0.1 mol/L盐酸。

实验过程:将2只棕色蛋壳放入50 mL 0.1 mol/L盐酸中,盐酸与蛋壳中的碳酸钙反应,鸡蛋壳表面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待碳酸钙反应完毕后,蛋壳中的原卟啉被释放出来。在暗室中用紫外灯照射含有原卟啉的溶液,可以观察到绿色荧光现象。

2.3.3 实验3 维生素B2荧光实验

所需仪器与试剂:紫外光源(波长315~400 nm)、100 mL烧杯、研钵和研杵。

实验过程:在研钵中将复合维生素片研磨成粉末,并将粉末转移到烧杯中加50 mL水溶解,随后在暗室中用紫外光照射,可观察到黄绿色荧光现象。

2.3.4 实验4 奎宁荧光实验

所需仪器与试剂:紫外光源(波长315~400 nm)、100 mL烧杯、黑松汽水或通力水。

实验过程:将黑松汽水倒入烧杯中,直接在暗室中用紫外灯照射,可观察到红色荧光。

2.4 第四组汇报——如何正确看待荧光现象

第四组同学通过网络和各类期刊文献调查荧光现象的应用范围、应用实例以及应用原理,并将所调查的结果写成综述,在整个综合实践小组展示。学生在综述的过程中学习了科技文献的写作,提升了资料整合能力。

2.4.1 荧光现象的应用综述

2.4.2 对于荧光现象的评价

荧光现象是特殊结构的物质产生的特殊光化学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此类现象并不神秘,我们应从容看待,遇到诸如“猪肉荧光”等新闻报道时不应为事物表面的“神秘”所蒙蔽,而应具有从事物本质看待具体问题的基本观念。此外,正确利用荧光物质和荧光现象可更多发展科技,造福人类。如奎宁等物质本身具有荧光性,但人们关注这类物质荧光性以外的用途,也是对物质应用的不同方面。同时也应注意荧光现象使用的适度问题,如利用荧光物质给纸类等增白不应一味追求“白”而忽略荧光物质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只有根据生产生活实际,合理适度利用荧光现象才是科学的做法。

3 总结与反思

本综合实践活动,是我们尝试在学生中开展的一个较具学科深度的研究课题。通过该课题的开展,我们认为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应充分关注生产生活热点与学生的兴趣点,兼顾这两点的课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的动力与激情。

本活动的开展教师并未完全放手,而是在最初的知识准备阶段和活动小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是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

该综合实践活动从内容上看,涉及理论的学习,文献的查找、实验的开展、物质的寻求等多个方面,要求学生通力合作方可完成。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宗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兼顾以上所述各个层面。

从最终呈现的活动成果来看,我们的研究并未能涵盖“荧光现象”的所有问题,研究的结果也未能提出创新的观点。但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学生科研意识、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阎蒙钢,马旭明.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探讨[J].化学教育,2008,(2):29~30.

[2] http://finance.jrj.com.cn/consumer/2011/11/22151411619339. shtml.

[3] http://apsafe.cn/zhuanti/fgzr/.

[4]许世生,董占伟等.因地制宜地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J].化学教育,2010,(8):28~31.

[5][6]荧光(百度互动百科)http://hudong.com/wiki/%E8-%8D%A7%E5%85%89.

[7]华中师范大学等编.分析化学(下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3~55.

[8][12]张奚宁,马君等.激光诱导荧光光谱中内源性原卟啉Ⅸ对胃癌生长状态的标示作用[J].激光生物学报,2008,(6):720~722.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8

普通高中学生化学学业基础会考是考核学生化学学习能否达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化学1”、“化学2”、“化学与生活”的内容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命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导向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使绝大多数认真学习的学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

3.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实践性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考试目标要求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下列四个层次。一般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了低层次的要求。

A: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即识别“是什么”)

B: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即明确“是什么”)

C: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即懂得“为什么”)

D: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即能够“综合应用”)

2.技能性学习目标包含“初步学习、模仿”、“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 、“学会、掌握、迁移、灵活应用”三个由低到高水平层次的要求。技能性学习目标可有机结合纸笔测验和实验操作考查进行考核。

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相关的体验性学习目标可有机渗透到“考试内容”中的知识内容进行考查。

四、考试内容

化学1

主题

知识内容

考试要求

备注

1

 

1.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2.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3.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

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4.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5. 化学变化的本质 

6.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

7.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

 

 

8.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

等方法

9.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

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A

A

 

A

 

B

B

B

 

B

 

 

 

B

 

A

 

 

 

 

 

 

关注现代化学发展的新成就

 

 

 

 

 

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微粒

数、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方法对化学科学研究的作用

    能说出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化学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化学在研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懂得赞赏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

 

1.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物质的检验(Cl-、Ag+、SO42-、CO32-等离子)

3.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5.实验安全与实验工作习惯     

 

 

 

6.实验能力

 

 

7.实验方法

B

 

B

 

B

B

B

 

 

 

B

 

 

A

 

 

    有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初步学会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初步学会过滤、蒸发等方法

    初步学会溶液配制的实验技能

具有实验安全意识,能识别常见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基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能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会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学习化学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

 

1.物质的分类

 

 

 

2.胶体

 

 

3.钠的物理性质

4.钠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水的反

应)

5.钠的重要化合物

过氧化钠(颜色、状态)

碳酸钠(物理性质、与酸的反应、热稳定性、用途)

碳酸氢钠(物理性质、与酸的反应、热稳定性、用途)

6.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7.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二氧化碳的反应)

8.铝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氧化铁、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9.铝的重要化合物

氧化铝(两性氧化物;与强酸、强碱的反应)

氢氧化铝(两性氢氧化物;与强酸、强碱的反应)

10.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11.铁的化学性质(与氯气的反应)

12.二价铁与三价铁的相互转化

13.铜的物理性质

14.合金材料(铝合金、铁合金、铜合金)

15.酸、碱、盐在溶液中的电离

 

 

16.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7.离子反应

 

 

 

18.氧化还原反应

 

 

 

19.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0.氯气的化学性质(与铁、铜、钠、氢气、水、氢氧化钙溶液的反应)

21.次氯酸的漂白性

22.溴和碘(颜色,状态,在水、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性,氧化性强弱比较)

23.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

气的反应)

24.氮的重要化合物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颜色、

状态、气味;二氧化氮与水的

反应)

氨(物理性质、与水、氯化氢、

氧气的反应)

铵盐(受热分解、与碱反应)

硝酸(浓硝酸与铜、木炭的反

应;分解反应;使铁、铝钝化;

稀硝酸与铜的反应)

25.硫(颜色、状态、用途、与氧

气反应)

26.硫的重要化合物

二氧化硫(颜色、状态、气味、

溶解性;与氧气、水的反应)

三氧化硫(与水反应)

浓硫酸(与铜、木炭的反应、

使铁、铝钝化)

27.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28.硅的物理性质

29.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与氧化

钙、氢氧化钠溶液、焦炭的反

应)

30.硅酸盐(玻璃、水泥和陶瓷)

 

B

 

 

 

A

 

 

B

B

 

 

A

B

 

B

 

A

B

 

 B

 

 

B

 

B

 

B

B

B

B

A

 

A

 

 

A

B

 

 

 

B

 

 

 

B

B

 

 

B

A

 

 

B

 

 

B

 

 

B

 

B

B

 

 

A

 

 

B

 

B

B

 

A

A

B

 

 

A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常见化学反应分类(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氧化还原和非氧化还原;离子反应)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区别溶液、胶体和浊液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能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可溶性正盐的电离方程式

 

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有难溶性物质、气体、水生成),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能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能判断氧化剂、还原剂;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了解氮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了解铵态氮肥

认识氨氧化法生产硝酸的反应原理

 

 

 

 

了解二氧化硫气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认识由SO2生产硫酸的反应原理

 

 

知道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知道二氧化硅可以制造光导纤维

 

 

了解玻璃、水泥和陶瓷等硅酸盐产品的用途

化学2

主题

知识内容

考试要求

备注

1

 

1.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

知识

3.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4.元素周期律

 

5.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6.周期和族

7.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8.化学键

9.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10.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1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

特征

12.同分异构现象

A

B

 

B

B

 

A

B

A

 

 

A

A

B

B

 

A

 

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能讨论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

 

 

知道碱金属、ⅦA族元素的性质的递变规律,感受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了解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

能以丁烷为例说明同分异构现象

2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3.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原电池

 

5.电池的应用

 

6.化学反应速率

7.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物的性质、浓度、接触面积;反应的温度、压强;催化剂)

8.可逆反应

9.化学平衡

A

 

A

B

 

A

 

A

 

A

A

 

 

A

A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

能以铜锌原电池为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

知道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

 

1.烃、烷烃

2.甲烷的化学性质(燃烧、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3.乙烯的结构

4.乙烯的化学性质(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与溴的加成反应)

5.苯的结构

6.苯的性质(燃烧、与硝酸的取代反应)

7.石油炼制(分馏、裂化、裂解)

8.煤的干馏

9.乙醇的结构

10.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1.乙酸的结构

12.乙酸的化学性质(酸性、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13.酯和油脂(酯、油脂的组成和油脂的水解反应)

14.糖类 [组成、分类(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

15.葡萄糖的性质(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

16.蛋白质的组成(组成元素、氨基酸)

17.蛋白质的性质[在某些浓盐溶液中的析出、变性(凝聚或聚沉)]

18.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纤维)

 

19.乙烯、氯乙烯的加聚反应

 

20.海水的综合利用(晒盐,氯、溴、镁的提取)

 

 

21.酸雨的防治

 

22.绿色化学

A

B

 

A

B

 

A

B

 

A

A

A

B

 

A

B

 

A

 

A

 

A

 

A

 

A

 

A

 

 

A

 

B

 

 

 

A

 

A

 

 

 

 

认识乙烯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苯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知道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认识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知道油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知道糖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知道蛋白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认识聚乙烯、聚氯乙烯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能以海水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化学方法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能以酸雨的防治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知道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化学与生活

主题

知识内容

考试要求

备注

1

 

 

 

1.食品中的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

2.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特点

3.氨基酸、蛋白质的性质特点(蛋白质的盐析、变性、水解)

 

4.人体必需的维生素

 

 

5.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6.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7.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8.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某些生化反应

9.常见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着色剂、膨松剂(疏松剂)]的组成和作用

10.膨松剂:NaHCO3的性质

11.某些药物(胃舒平、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和疗效

A

 

A

B

 

 

A

 

 

B

 

 

B

B

A

 

A

 

 

B

B

    知道食品中的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知道人体共有八种必需氨基酸,知道哪些常见食品中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

知道常见的几种人体必需维生素及其主要来源和摄入途径,了解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知道维生素C的还原性

知道常见的几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及其主要来源和摄入途径,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知道淀粉、葡萄糖、脂肪、蛋白质在人体中消化和吸收的某些反应

知道防腐剂、着色剂、膨松剂(疏松剂)的合理使用

 

 

知道安全用药常识和医疗保健的重要性

2

 

 

1.生活中的常见材料

 

2.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

3.金属和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4.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5.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铁、铜的化学腐蚀;铁的电化学腐蚀)

6.金属防护的常用方法

7.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8.生活中常见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

A

 

A

 

A

A

A

 

A

A

 

A

 

    知道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知道化学在发展生活用材料中的重要作用

    知道居室装修材料可能对居住环境造成的影响

   

 

 

 

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知道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3

 

1.水污染造成的危害

2.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

3.大气主要污染物

4.减少或消除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5.主要的居室空气污染物

 

6.“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7.废水处理、垃圾和其他生活废弃物处理的方法

  B

A

 

A

A

 

A

 

A

 

A

 

 

 

 

 

 

 

 

了解甲醛、一氧化碳、苯等主要居室空气污染物对人体能产生危害

知道“白色污染”,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知道防治土壤污染、保护环境的要求,能举例说明废水处理、垃圾和其他生活废弃物处理的方法

[说明:根据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特点,制定本内容标准时,还参考了我省应届学生使用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即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化学与生活》等相关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五、考试形式

普通高中学生化学学业基础会考采取闭卷、纸笔测试方式进行。对化学实验技能部分另以实验考核的方式进行。

六、试卷难度

容易题(难度值0.80以上) 约80%

中等难题(难度值0.60~0.80) 约10%

稍难题(难度值0.40~0.60) 约10%

全卷难度值约为0.80~0.85

七、试卷结构

1.试卷包括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试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模块知识内容比例

化学1 约40%

化学2 约40%

化学与生活 约20%

4. 试题知识内容比例

(1)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约30%

其中:化学概念、理论 约22%

化学计算 约8%

(2)元素化合物知识 约50%

其中: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约36%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约14%

(3)化学实验 约20%

5.试题题型比例

(1)选择题 (共22小题) 44%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9

练习,就是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练习习题处理能力,多做题。还要善于归类,就是能判断同类型题。这样就是我们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习题,把记忆的东西消化吸收。每天花二三十分钟做题,要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怎样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这就要求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其次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复分解反应主要是发生在酸、碱、盐之间。

1.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气体或者水,三者必具其一,也可同时具备。

2.一般要求反应物溶于水或酸,因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更难电离的物质的过程。

可见,记住酸、碱、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对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还要记忆部分常见的酸、碱、盐的溶解性。一般来说,钠盐、钾盐、铵盐、硝酸盐在水中都可溶;氯化物中除氯化银难溶于水或酸外;硫酸盐中除硫酸钡难溶于水或酸外,硫酸钙、硫酸银微溶,其余可溶;碳酸盐中除钾盐、钠盐、铵盐可溶,碳酸镁微溶,其余的难溶;常见的碱中,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氨水易溶,氢氧化钙微溶,其余难溶。

记住了上述知识点,再去判断是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就势如破竹,势不可挡,处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在中学化学中还有个很常用的知识点,就是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非常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是帮助我们判断金属能否与不同物质的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一个重要依据。

例如:X、Y、Z分别是Fe、Ag、Hg、Cu四种金属中的一种,X的单质能够从Y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但不能从Z的盐溶液中置换出Z,也不能和盐酸反应,Z的单质也能够从Y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但不能够置换出盐酸中的氢。

(1)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

(2)若X是Hg,则Y是________。

(3)Z和Y的硝酸盐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Y用相应的元素符号表示)________。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顺序的内容判断,X比Y活泼;但X排在氢后面;Z比X、Y活泼,但Z也排在氢后面。综合考虑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是Z>X>Y;若X是Hg,那么,Ag、Hg、Cu都排在氢后面符合要求,相对应Z是Cu、Y是Ag。

答案:(1)Z>X>Y;(2)Ag;(3)Cu+2AgNO3=2Ag+Cu(NO3)2。

要想顺理成章地解决这道题必须跨越的障碍就是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要熟记金属活动性的规律: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而且金属位置越靠前,反应越剧烈。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够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有的同学会问怎样记忆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可采用“五元素一句”的方法,即:“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这样记忆比较押韵、上口。注意书写时最好用元素符号表达,这样还可以练习元素符号的记忆,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在学习中熟记一些基本规律,可以使我们比较快捷、准确地处理问题。因此,把学习化学的思路进行调整,形成记忆中的化学是必须的。我们不仅要记一些反应规律、原理、定理,还要熟知常见的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反应中伴随的现象等,这是处理推断题需用到的知识点。有些同学害怕做推断题,不知从何下手,这就是对物质的性质及反应现象知识储备不足。

例如:某种常见无色、无味气体能够灭火,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哪种气体?

你只要知道我们中学化学中介绍的二氧化碳就具有这样的特性,其他的无色无味气体都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把问题解决了。就像旁人向你描述一个熟人的外貌、性格特征,让你判断他是谁,你只要按照提供的特征对号入座,就能解决问题了,前提是你必须熟记这些特征才行。

例如:通常状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很接近空气,有剧毒。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无毒。知道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回答下面的问题:

实验室收集一氧化碳只能用______法。收集二氧化碳只能用______法。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10

2.熟练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实验事实以及单质、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化学实验是证实某物质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唯一手段。中学阶段的大部分化学实验都是定性实验,这些实验虽然简单,但确实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看清反应实质,进而推断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与实验结果的相互关系。物质的制备原理是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的,某一物质的制备方法不止一种,但教材上采用的方法则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最好方法,熟悉了这些实验,在设计实验时就能够灵活选择实验原理。

3.能查阅、运用有关图表、数据和其它资料。

4.掌握中学化学常规实验手段,熟悉常见仪器的规格、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常规实验手段是化学实验的基础,综合实验是常规实验的综合运用,即使那些高、精、尖的实验也离不开常规实验,因而教材中所有实验(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一丝不苟地完成。通过动手,一方面达到对常规实验操作(加热、蒸发、过滤、分液、称量、滴定、仪器的组装等)的熟练掌握,同时熟悉常见仪器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事项。

二、设计实验必须有化学实验总体观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包含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设计(4)实验药品、仪器、装置(5)实验操作及操作规程(6)实验结果的处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可称为化学实验的六要素。实验目的是核心;实验原理是达到实验目的的理论根据;实验程序是能否完成实验的关键,它的设计以实验原理为基础;药品、仪器、装置是物质保证,这些物质条件的选择是由实验原理和实验程序决定的,同时对实验程序也起着制约作用;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是实验得以顺利、安全进行的保证,它的制定要由实验程序和实验用品来决定;实验结果的处理是对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所进行的检验,在解释实验现象、处理所测得的数据、分析实验误差等项工作中必须对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三、思维能力是化学实验设计的核心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11

摘要:提出FOSS以人类探索自然的认识脉络来编排化学教学内容,在探究中生成学习需要,促进概念的理解并发展探究能力,使得课程学习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均成为探究之旅;并提出其探究能力的具体化和系统化培养值得我国基础科学教育借鉴。 关键词:FOSS;探究能力;化学课程 美国科学课程FOSS的全称叫做充分选择的科学系统 ( the Full Option Science System ),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加州大学支持的劳伦斯科学馆(Lawrence Hall of Science)于20 世纪80年代开发的一套从幼儿园到八年级的科学课程。它综合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和数学等多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高度综合的科学课程。如果我们在关注其综合性的同时,抽出其化学学科的教学特色,则将更有利于化学教师理解其内涵和获得更多的启示。 一、以人类探索自然的认识脉络来编排教学内容 FOSS各个模块中与化学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见附表。在幼儿园阶段,学生通过对身边常见物质的认识,了解不同种类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性质决定用途,通过一些方法可以使物质转化;在1一2年级,了解气、液、固三态物质的差异,体会分类的方法,学习固体的简单分离方法(筛分);在3 -4年级,学习水的重要特性,通过对岩石成分的分离与鉴定以及色谱分离技术的了解,奠定物质分离以及化学反应的认识基础;在5 -6年级,学习溶液这种特殊的混合物,认识饱和溶液和晶体的概念,并且由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混合产生气体引出化学反应的概念; 在7一8年级,在微观层次认识物质的组成、分离以及化学反应,学习单质、化合物、元素、原子等基本化学概念。 可见,FOSS的化学教学以对物质的认识为切人点,以分类为线索,建立物质、性质、用途和变化等之间的联系,其化学教学脉络见图1。这样的内容编排有利于学生感受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化学有规律可循,同时由于自然界的物质多以混合状态存在,因此由对混合物的认识过渡到对纯净物的认识,进而到微观层次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教学脉络既切合认知规律,又呈现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和方法。 二、在探究的框架下教学 1.探究作为促进概念理解的手段 探究是FOSS的突出特色。每个模块由数个探究单元组成,探究被作为显性的和主体的教学方式,在探究中生成学习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1 -2期 @ 需要,促进概念的学习与理解。以混合物概念的教学为例,首先让学生观察三种物质—砾石、硅藻土和盐,感受每种物质具有不同的外部特征,然后学生向盛放三种物质的杯子中分别加人50 ml水,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当你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混合物。以上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自己制备混合物的过程中认识混合物。至此混合物的概念教学并没有完成,因为当我们说两种物质混合形成了混合物,意味着这两种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如何让还没有学习化学反应概念的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呢? FOSS的设计是让学生再分离以上三种混合物,通过对分离后物质的观察认识到在混合物中每种物质保留其自身的性质。最后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分离由砾石、硅藻土和盐三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的探究任务,全面理解和巩固混合物的概念。在以上探究活动中,还生成了过滤、溶液、晶体等其他概念的学习需求。例如,学生在分离上面三种混合物时,首先用到的是以前学过的筛分方法,筛子可以分离砾石和水,但不能分离另外两种混合物,这时教师介绍滤纸—相当于有许多肉眼无法看到的小洞的细筛,这样就进人到用滤纸过滤方法的学习。滤纸过滤方法可以分离硅藻土和水,但不能分离盐水混合物,从而向学生介绍溶液的概念—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物,固体物质在液体里仿佛消失了,这种混合物不能用滤纸过滤分离,那么如何分离溶液呢?这样又生成了结晶及晶体的学习需要。FOSS就是这样将知识教学融于一个个探究活动中,使得课程学习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均成为探究之旅。 2.具体而系统地发展探究能力 F OSS不仅将探究作为教学方式,更作为需要学习与掌握的技能。FOSS的每个模块都列有具体的探究能力发展目标,并使教师明白哪些教学环节能够达成这些目标。以“化学反应”;模块中的“鉴别神秘混合物”;探究活动为例,学生面对鉴别未知混合物的任务,首先提出的方案可能有:到书上或网上查找信息;与其他物质混合,看是否有爆炸发生;加人水看有什么现象发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混合物,等。教师引导学生:精确的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首先利用工具近距离观察混合物是一个比较好的建议。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混合物,记录颗粒颜色、大小、形态等,这些观察的结果在后续的鉴别中被作为重要的证据。以上教学活动所针对的能力发展目标是“运用适当的工具进行观察并将结果作为证据”;。可以说,FOSS是通过设计恰当的活动来培养特定的探究能力。这些探究能力发展目标是具体的,而且构成了从幼儿园到八年级的探究能力发展体系,该体系所基于的是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之探究能力发展标准。 三、实验生活化 FOSS实验生活化需要我们关注的是两方面:一是试剂生活化,即试剂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如, “混合物与溶液”;模块中的一个活动是认识化学变化,用到的药品是碳酸氢钠、氯化钙和柠檬酸三种试剂。碳酸氢钠是厨房中常见物质,氯化钙常用做融雪剂和干燥剂,柠檬酸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在饮料和糖果的包装上面都可见到柠檬酸的字样,这些试剂拉近了学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第二方面是实验器材多数取材于生活。例如,滤纸用的是日常过滤咖啡所用的纸,搅拌棒用的是类似雪糕棒的木棒,药匙用的是家用塑料量勺,容器用的是塑料杯、塑料瓶或塑料袋。 例如,塑料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凹凸扣自封口的,不仅可以用来盛放固体试剂,有时还可作为反应容器。如,在进行化学反应的教学时,让学生在塑料袋中放人氯化钙、碳酸氢钠和水,在赶走袋中空气并封口后,塑料袋又逐渐涨大,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有气体生成,同时塑料袋魔术般涨大的过程让学生异常兴奋,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需要关注的是FOSS实验器材多为塑料制品,包括滴管、量筒、放大镜、天平等,这样的实验角品既安全又廉价,教师和学生均不必担心仪器破损,可以放心地动手试验。 四、以记录单强化教学 在每一个探究活动中,FOSS均为学生提供记录单。这些记录单不仅有表格,而且往往配有图形,起到了提高兴趣、强化观察、促进理解等作用。以“混合物与溶液”;中的一个认识化学变化的活动为例,该活动是学生在三个塑料杯中分别加人以下试剂:①号杯:I匙氯化钙,1匙碳酸氢钠,50 mL水;②号杯:1匙氯化钙,1匙柠檬酸,50 mL水;③号杯:1匙碳酸氢钠,1 匙柠檬酸,50 mL水。该活动记录单(图2为该记录单的一部分)上面印有3个空杯子的图形以及表格,要求学生在空杯子的图形上画出看到的现象,并用文字描述相应现象。这样的活动记录单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图示与文字记录的双重要求促进了学生对细节的观察,也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促进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和记忆。 五、以配套读物延伸教学 FOSS的每个模块都为学生准备了配套读物,内容涉及有关概念的深人讨论、课外实验、科学与社会等。这些阅读材料与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很大的超越性。阅读通常安排在探究活动结束后,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探究中会对一些知识发生兴趣,希望知道更多,从而有了阅读的需求。义由于有了探究中所学习的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更容易接受与理解阅读材料。因此,阅读成为概念巩固与拓展的过程,成为延伸课堂教学的手段。 六、启示 笔者曾将FOSS课程中的一些教学活动介绍给一线的化学教师,他们认为这样的课程是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希望也能有这样的教辅材料帮助他们摆脱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而言,目前我国很多课程的设计是在知识的框架下发展能力,缺乏系统培养学生能力的规划,导致学生能力发展低效。例如,有的课程标准只有笼统讲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没有提出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探究能力标准,其后果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被虚化,甚至于出现有教师让学生背“探究要素”;这样的教学。因此,出台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的探究能力发展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程体系,便于一线教师在能力的框架下设计教学是当务之急。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12

生物体内除了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四大类物质外,还有成千上万种次生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四大类有机物代谢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物质,往往是是代谢的终产物,称为次生产物。这些次生产物不仅给人类提供丰富的营养保健物质和化工原料,对生物自身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多烯色素就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种类,但大部分读者对多烯色素等次生化合物的化学本质及用途知之甚少。本文以多烯色素为例,介绍了其常见种类的生物来源、化学结构、化学性质和保健价值,增加读者对次生化合物的认识,并为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1 多烯色素的化学本质

次生产物可以分为三大类:萜类、酚类和含氮次级化合物,多烯色素属于萜类化合物中的一种。萜类的结构特点可以看作是由若干个异戊二烯单位头尾相连而成的化合物,这种结构特点称为异戊二烯规律。所以萜类化合物的分子中碳原子数均为5的倍数,萜类也是根据化合物分子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进行分类的,可分为单萜(10个碳原子)、倍半萜(15个碳原子)、双萜(20个碳原子)、三萜(30个碳原子)、四萜(40个碳原子)和多萜(>40个碳原子)等种类。四萜化合物由8个异戊二烯单位连接而构成,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由于四萜化合物的分子中都含有一个较长的碳碳双键的共轭体系,所以四萜都是有颜色的物质,因此也常把四萜称为多烯色素。

2 多烯色素的常见种类

多烯色素的常见种类有胡萝卜素、叶黄素、番茄红素、虾青素、辣椒红素等,他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还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逐一介绍如下。

2.1 胡萝卜素(carotene)和叶黄素(lutein)

胡萝卜素(carotene)呈橙黄色,在植物中的功能为吸收和传递光能,并保护叶绿素。胡萝卜素根据其两端的化学结构又分为α,β,γ,δ,ε等5种异构体,其中β-胡萝卜素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含量最高,生理作用最强。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单线态氧)、抗衰老、抗氧化、提高免疫力、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等作用。β-胡萝卜素还是哺乳动物合成维生素A的前体,1分子β-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化成2分子维生素A,是目前人类最安全补充维生素A的产品,维生素A是维持眼睛和皮肤健康的重要营养成分(图1)。

叶黄素呈黄色,主要的作用是抗氧化,尤其对延缓眼睛的老化和退化具有重要作用。人类视网膜黄斑位于眼底视网膜中央,黄斑体的视网膜组织层里有大量的叶黄素,早期的解剖学家称该区域为“黄斑”或“黄点”。黄斑是感光细胞聚集的地方,负责在视野中央提供颜色和具体细节。视网膜上的叶黄素还可能起着蓝光过滤器和猝灭单线态氧的功能。俗话说“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精辟概括了叶黄素的保健功能。

2.2 蕃茄红素(Lycopene)

番茄红素是一种洋红色的多烯色素,呈现明亮的红色,由于最早从番茄中分离获得,故称番茄红素。天然番茄红素存在于番茄、西瓜、南瓜、李、柿、葡萄、红莓、柑桔等果实以及萝卜、胡萝卜、芜箐、甘蓝等植物的根部。番茄红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作用是β胡萝卜素的3倍,更是维生素E的100倍;是目前已知最有效的抗氧化活性物质之一。它能促进癌细胞分化,抑制癌细胞增殖,是防癌、抗癌的佳品,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延缓衰老等也具有显著作用(图2)。

2.3 虾青素(Astaxanthin)和虾红素(Astacin)

青色的虾蟹高温烹制后为什么变成了红色?那是因为虾蟹体内的虾青素转化成了虾红素。虾青素和虾红素是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空肠动物体中的一种多烯色素。其中虾青素在动物体内与蛋白质结合存在,而呈青或蓝色,高温下虾青素因氧化作用而变成了虾红素(图3)。

虾青素和虾红素是自然界优质、高效、安全的着色剂和最强的天然抗氧化剂,对人体也具有较强的保健作用,可有效清除细胞内的氧自由基,增强细胞活力,维持机体平衡和减少衰老细胞的堆积。具有保护皮肤健康,促进毛发生长,抗衰老、缓解运动疲劳、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生理功能。

2.4 辣椒红素(Capsanthin)与辣椒玉红素(Capsorubin)

辣椒的红色是一种辣椒红色素,并不辣,其辣味物质是辣椒碱。辣椒红色素也是目前热门的抗氧化剂,其主要成分是辣椒红素和辣椒玉红素。辣椒中还含有大量黄色素,黄色素主要成分是β-胡罗卜素和玉米黄质。其中红色素占辣椒色素总量50%~60%,所以呈现红色。辣椒红色素不仅色泽鲜艳,色价高而且食用安全,也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是辣椒红素在食用油中的溶解度不高,自制辣椒油呈浅浅的黄红色,而工业辣椒油往往呈深红色,这种辣椒油添加了人工的红色素,并不是辣椒红素,可能对人体有害,尽量不要食用(图4)。

3 结语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天然化合物,多烯色素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物质。了解这些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保健功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有助于学生了解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增加学习兴趣,丰富生物学知识,促进生物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凌健,方欣,杨长青,等.植物萜类次生代谢及其调控[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3,43(12):1030-1046.

[2] 李福枝,刘飞,曾晓希,等.天然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7,28(9):227-232.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13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2

一、活动设计

1.目标

检查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归纳总结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常见物理通性。

2.用品

NaCl、KHSO4、NaOH、KOH、冰醋酸、柠檬酸、葡萄糖、植物油、娃哈哈纯净水、康师傅矿物质水、V形玻璃管(预装微量KHSO4、NaOH、KOH、柠檬酸或葡萄糖)、药匙、小试管(3支)、试管夹、微型酒精灯、塑料废弃药板、牙签若干、音乐贺卡(2个)、洗瓶、废液缸。

3. 步骤

(1)将实验结果与现象观察填入表1。

(2)比较常见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状态、熔点高低:用药匙小头任取3种固体样品适量于小试管中,酒精灯微热,观察不同物质熔化的快慢。

(3)比较常见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不同状态的导电性:

将音乐贺卡导线连通,检查贺卡是否完好;在每次检测前都应用洗瓶冲洗、滤纸擦拭导线,同时避免导线直接接触,以免实验结果出现误差。

①取娃哈哈纯净水、康师傅矿物质水各3~4滴于塑料药板的小孔中,用音乐贺卡检测两种液体的导电性,理解“离子对于溶液的导电性是必需的[1]”这句话。

②用药匙小头分取各药品适量于药板孔中,分别用音乐贺卡检测其导电性。

③向上述几种药品中分别滴加3~4滴娃哈哈纯净水,用牙签搅拌后再检测其导电性。

④分别用酒精灯小心加热装有柠檬酸钠、氢氧化钡、柠檬酸或葡萄糖的V形管,待固体熔化后用贺卡检测其导电性,见图1。

4.数据与现象

5.分析与讨论

(1)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熔点的高低比较

①通常,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熔点高低有什么规律,界限明显吗?

②以你选取的物质为对象讨论一下:熔化时,微粒间的作用力(键)发生什么变化,熔点的高低说明了什么?

(2)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不同状态下导电性比较

①固态时、溶于水形成溶液、熔融状态导电性有什么规律?

②结合“离子对于溶液的导电是必需的”的理解,离子化合物溶于水能导电说明了什么,共价化合物呢?

③结合②中的讨论,如何解释熔融状态下两类化合物导电性的规律呢?

④结合③中的讨论,推测NaCl、NaOH熔化后是否导电?

(3)结合酸、碱、盐、有机物等知识,说明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水溶性有什么规律?

二、几点说明

1. 分组活动的主题确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建议“交流讨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2],而教材仅在“思考与交流”栏目中提出了问题[3],并没有给出明确解答。缺少了实验直观感知的支持,学生将更难从微观角度来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因此,分组活动的设计,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两类化合物性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顾必修1中电解质知识,建立起与两类化合物间的联系,加深必修2中关于化学键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为《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中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2. 选择代表性的试剂

两类化合物在水溶性、熔点高低、导电性等方面都是存在区别的,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哪些试剂展现出这些区别,达到活动设计的目的。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电解质知识,我们确定了酸、碱、盐、有机物是实验研究的范围,再从中选择学生相对比较熟悉,某些受热易融化的物质,见表2。

其中,不少资料在验证熔融状态物质导电性时都选择了KNO3,但当铜导线接触熔融KNO3会出现发黑、气泡等现象,因此我们选择了KHSO4、NaOH、KOH、柠檬酸等物质。

(2)利用两种常见瓶装水,娃哈哈纯净水和康师傅矿物质水,来帮助学生强化溶液导电性和离子之间的必然联系。既解决了蒸馏水不足的问题,又增加了分组活动的生活化气息。

3. 实验微型化处理

实验设计力求能够适合全年级16个教学班的分组教学,利用塑料便当盒作容器,青霉素瓶、10mL点滴瓶、废塑料药板等微型实验用品的使用,顺利满足了实验进课堂的要求。

(1)废塑料药板替代井穴板

微型实验常会利用井穴板对多种药品进行平行对比操作,常见井穴板分6孔、9孔等规格,6孔井穴板孔径大,材质好,价位较高,9孔价格相对低廉,但孔径较小,清洗时非常麻烦,材质不好,长期放置易发黄。

因而,在开展校本课程第二轮时将井穴板替换成了家中废弃的塑料药板。我们通过两种途径收集药板,长期在化学办公室和实验室设立药板回收箱,以及提前通知学生为分组实验准备药板,既提高了学生回收利用废弃物的意识,又让学生亲身参与了实验的准备过程,与实验有了更深层次的联系。

(2)V形管微型化

利用内径1cm左右的玻璃管弯制成120°角的V形管,手持加热,10s内即可出现明显现象,操作简单易行。

参考文献

[1] Phillips,J.S.等著,王祖浩等译. 科学发现者:化学概念与应用(上册)[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93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