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方法实用13篇

科技创新的方法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1

第二,各种技术难题、冲突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

第三,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数目的功能。

TRIZ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创新思维方法与问题分析方法;

二是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三是工程矛盾解决原理;

四是发明问题标准解法;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2

针对制约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积极性的因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来不断提升高等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的积极性。1)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意识。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既关乎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又关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只有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一些大学生对伪科学缺乏鉴别力,对科技创新缺少兴趣的现实,从培育科学精神、提高思想认识等方面,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力度。一是从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入手,改革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培育科学精神[1]。二是从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入手,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宣传教育活动,在宣教活动中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三是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入手,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活动,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兴趣。此外还需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将专业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深入社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5]。2)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学校要在师资力量上下工夫,减轻教师授课压力,使教师有更多精力参与和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其次要提高教师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把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与评优评先、职称晋级挂钩,对指导教师进行一定的课时补贴。三是严格科技创新项目指导教师的审核工作,使每位教师最多指导两个项目,杜绝扎堆现象,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指导科技创新项目。3)进一步抓好制度体系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应在加强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建设上做大文章,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推进。第一,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列出责任清单,规范部门职责,强化配合意识,加强沟通交流,各司其职,杜绝模糊地带,消除责任“真空”。第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单一的人才评价机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先进的教育理念,需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支撑。学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克服高校传统评价存在的指标模糊、内容片面、方法单一的弊端,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发掘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从知识、能力、素质、创新等方面,全方位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做出科学评价。“评优”“评奖学金”“研究生推免”等高校人才评价机制要修改完善。如让科技创新项目完成较好、但考试成绩并不十分突出的学生,也能在学校得到较高评价。第三,健全结题审核机制和推广体系。首先,严格科技创新结题要求,并量化具体标准,例如就的期刊进行审核,对于质量差的坚决不予结题,追缴经费并减少所在学院科技创新立项的名额,对于高质量成果给予资金等各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其次,聘请有关专业教师和企业家组织审查学生科技创新结题工作,并对项目的后期应用和推广予以指导和帮助。再次,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把学生的科研成果推广出去。4)进一步增加资金物质投入。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积极性,必须在资金物资方面认真规划、加大投入才能真正有效地得以解决。一是合理安排和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经费,设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和支持更多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同时从经费等方面支持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二是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将实验室作为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和基地,让学有余力和有兴趣的同学在实验室更多地接触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创新的实践能力。三是针对山西农业大学的特点,提供更多的实验田和实验作物供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3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水平含量来提升在市场中的占有量,而提高科技水平的重要内容就是解决企业产品的关键技术。本文以某企业生产的逆流冷却干燥机分料系统为例,在设计该产品时其存在减速机电容易损坏的现象,该技术问题一直影响该产品的使用效率,因此解决该技术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瓶颈。因此本文利用TRIZ中的问题分析方法对该设备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此找到切实可行的技术问题解决方案。

1.1 该技术问题的描述

该机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物料水分被蒸发的现象,进而造成物料水分过小而对机电的使用寿命构成影响的问题。其工作原理就是将物料进入该机械后,形成物料层,经过系统的分离,将物料进行均匀分布的过程。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国由于干燥机内的热风与物流是直接接触的,因此其在处理大产量的物料时,往往会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进而会导致减速电机的损坏,因此需要针对该技术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1.2 解决方案

对于上述所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要形成初步的解决思路,并且对该技术问题进行技术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具体的解决方案是构建技术系统组件模型,对其根据市场要求对系统功能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当该设备的箱体面积比较大时,就会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从该处入手,改进分料盘及料靶。

2 TRIZ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运用机理

2.1 构思阶段

在对该机械产品的性能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之前,需要经过严密的构思阶段,这个阶段需要相关人员要经过大量的数据调查,市场需求分析,然后在对该设备的性能技术进行改进设计。而TRIZ理论则为构思阶段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首先TRIZ理论能够培养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TEIZ理论包含的智能小人法、九屏幕法以及金鱼法等技巧,对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TRIZ理论所提供的培训能够让相关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该方法的核心,从而将其投入到实践中;其次提高构思效率。市场对该产品的反映会影响到该产品性能的改进与创新,以此保证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市场的要求,而TRIZ理论则可以促进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并且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研发技术。该理论所包含的的技术进化S曲线、技术进化规律以及需求变化规律等都会将企业的市场发展情况、企业的实际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进而构思出符合市场的产品。

2.2 实践阶段

实践阶段主要是根据对机械产品性能的总体构思思路,根据构思对其进行实践操作,以此生产出具体的实物。在一个机械产品创新生产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以农业机械设备性能创新为例,其不仅需要相关设计人员的参与,而且还需要生产车间工作人员的参与,由此可见实践环节影响因素的增多,需要及时发现有效的信息,进而提供给具体的生产,而TRIZ理论则具备该特点:首先其能够快速准确的定位问题,并且给予解决。TRIZ理论具有一定的简化特点,其可以将我们遇到的问题进行简单处理,以对复杂问题的分解、细化等方式进行分析,根据矛盾矩阵对焦点问题进行直接分析,以此快速有效的找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其次帮助企业合理配置资源。该理论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尽可能降低企业的资源使用而获得更大的功能,这对于市场竞争的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该理论也与当前构建节能型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而且该理论是在研究了大量的专利技术之后进行的总结与归纳,是综合多因素而形成的,因此其能够有效对资源进行优化配;最后提高了企业创新的凝聚力。该理论能够最大功能的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新积极性,进而在企业中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2.3 扩散阶段

当企业在解决了具体的技术问题之后,企业的产品就会快速的投入到生产中,并且经过系列的运输、销售之后流入到市场中,从而为且创造与收货利润提供机会。而TRIZ理论则是保证企业产品被市场认可的重要依据:TRIZ理论所提供的S曲线技术系统能够准确的对关键技术的解决提供帮助,判断企业生产的设备是否符合市场技术发展的趋势,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另外通过TRIZ理论还可以对当前企业产品的技术进行判断,如果该技术领先于同行业的技术,那么企业就可以扩大生产,相反企业就需要对关键技术进行改进与创新。

3 企业应用TRIZ科技创新的优势

在竞争尤为激烈的当前时代,各行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积极创新。TRIZ理论是实现创新设计的有效方法,与以往的头脑风暴法等相比,其优势更为突出,不但对创新的内在规律做了更深入的分析,而且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尤为重视,强调对矛盾的解决,不再逃避矛盾,另外,其随机性也有所降低,而是在研究技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设计开发的完整过程。大量的实践表明,对TRIZ理论加以合理应用,能够对问题情境进行系统分析,尽快触到问题本质,发现存在的矛盾,并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而且有利于突破定式思维的束缚,从多个新的角度分析问题矛盾,并估测其未来趋势,在提升创新速度和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大有裨益。

4 推广TRIZ理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4.1 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企业要充分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积极营造重视应用科技创新方法的氛围: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各种媒体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阐述实施TRIZ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意义,在全社会形成相互弘扬科学创新的精神;其次政府要合理引导技术创新,将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员工的薪酬福利形结合,以先进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员工创造丰厚的经济利益,从而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最后政府要引导企业培养先进的创新理念。企业要帮助企业全体员工树立创新的意识,让企业员工自觉运用科技创新意识指导技术创新活动,进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2 加大对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师资团队的理论水平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创新方法师资和技术人员梯队。加强人才引进和竞争机制,实现人才的良性竞争和流动,吸引、凝聚和培养一批具有综合交叉能力的创新方法研究与应用高层次科技人才,构建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Invention Tool),开创创新服务网站,为创新人才培养,开展境内外创新方法学术研讨、交流、论坛等活动提供平台;建立技术难题解决案例数据库,并进行深化推广扩散工作。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4

1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特征分析

1.1中小科技企业的民营特征与创新

从所有制看,中小科技企业绝大部分采用民营机制,不要国家投资,不要国家编制,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四自)。这使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基本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率先走向市场。“四自”促使中小企业开展竞争的战略是创新。中小企业以“四自”为基本宗旨拥有了在重大问题上独立自主的决策权、择优录用的人事权、适应市场变化的自主经营权,以及按各种要素的贡献决定收入的分配权。

1.2中小科技企业的规模特征与创新

首先,由于中小科技企业的组织结构灵活且有弹性,容易形成学习型组织。其次,中小企业所能够提供的创新激励大。由于企业规模小,组织结构灵活,中小企业易于采取特定的激励机制以调动职工的创新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员的优势,开展创新活动。再次,创新适应性强。大企业历史悠久,组织结构复杂,要实现技术轨道和技术积累的空问转换,往往是艰难、痛苦而且代价高昂。中小企业的历史一般很短,其技术积累和组织结构都较为简单,且具有相当的“柔性”,创新的阻力较小。最后,制度与文化方面对创新的约束较小,因为中小企业未形成大公司那样一套制度与文化架构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受到的约束自然最小。

1.3中小科技企业的集群特征与创新

产业群集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集群主要表现在通过支撑机构和企业问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缔,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而且集群能改善创新的条件,舢遮:率的成长。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对技术和外部襁性高,对信息反馈十分敏感,更需要通过群集来增强创新}毙力。群集促进了技术之间的互相模仿和学习,有利于技术进步。综观国外成功的各种开发区,不论是自发形成的,还是由政府规划建立的,都具有明显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如美国硅合因其半导体工业群集而闻名天下;中国台北的新竹科技:业园,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硬件加工基地。

2中小科技企业群创新的路径与方法

2.1区域创新与学习

20世纪30年代之前有学者认为,创新的主要源泉来自企业内部研究开发活动,提高创新绩效的关键在卜增加研究开发资源的投入。在企业内部遵循“发明一开发一设计一试—生产一销售”的线性创新理沦模式。但近十年来,线性创新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首,尢,线性创新理论过于强调创新源泉的内源化,忽视tk’t,部知识的作用。创新不一定采用山发明到扩散的线性模式,可能有不同的创新源。根据帕维持和希普尔的研究,创新源不仅来自于企业内部,用户在使用创新产品过程中也会积累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同样是创新源,在某些产、中,供应商、用户在创新过程中起着主作用。冈此,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不仪取决于企业内部的学习和管理,同时也和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问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有关。其次,线性创新模型将创新放在一个企业内部来孤立地考察,而忽视了企业所处环境对于刨新过程的影响。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任何一个企业都_尢法在所涉及的各个技术领域中全面跟技术变革的步伐,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一味追求完整地掌握一个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需的科技,而是根据身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将自身的科研力量集中于生产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将产品价值链其他环节的科研活动留给其他企。此外,企业问的技术联系和相互依赖益密切,创新越来越依赖于企业之间趟越边界的“集体学习”。特别是对于大量的没有式研究歼发职能的中小企业,外部知识资源是其创新的主要源泉,成功的创新取决于企业与各种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

因此,创新过程是个动态的、非线性的学习过程,它通过解决生产问题的非正式活动,通过满足特殊顾客的要求,通过克服各类“瓶颈”来学习如何使用、改进和生产,从而促进创新者不断调枢自己的决策,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最终实现创新目标。同时,创新并不是一个企业的孤屯行为,业必须在创新过程中与外界大量交换信息,因此,研究创新过程必须将企业与企业所处的环境放在同一系统中进行考虑,新能力的提高要求它各种和创新活动有关的丰体之间建学习关系。

2.2区域集群学习与区域创新优势

2.2.1集群学习

创新可以婵解为一种交互作用和学习的过程,而知识技术创新的复杂性以及外部的不确定性,使得创新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单个业或其他行为主体简单合作的结果。因为学习需要积累,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通过连续的过程而发展起来的知i是在连续的学习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现盈余和积累的过程、学习是相互作用的。新知以从创造者的个体圳有转他人,需要双厅不断地相互作用、协同合作,从而导致了知识累积过的广集群学习的过往往义体现在一定的地域范嗣内,而区域内创新技术、知识和思想的迅速扩散,仅靠企业在市场中的交易过程进远远不够。知识技术的转移扩散更多地依赖于企、之问的交流与合作,依赖区域人行为主体的集群学习。而h.在一定范内集聚的供商以及当地的劳动力市场、社会文化等,使得企业之间嘶对而的交流以及在信任基础上二实现的非契约形式的合作,不但降低学习的社会成本,同时加速了难以复制的隐性知识的扩散与转移。集群学习是一定区域内的成员企业为了应付技术不确定性的挑战而协调行动,本质上是知识空间转移的一种有效载体。

2.2.2集群学习效用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三螺旋”理沦认为,支持区域创新系统模式有三股力量:一是政府;二是企业;三是研究和学术机构。一个区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政府、企业与大学这3种力量能否形成有效的相互交叉影响的“j螺旋”关系。其中的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只是区域创新环境的一部分,它为创新主体完成创新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撑,真正的区域创新主体是中小科技企业。集聚或网络化活动可以调动众多主体参与,激发更多主体进行创新,从而达到提升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目的,使整体区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创新在某种程度}是一个区域的集体努力,小企业不用承担全部的创新费用和压力。南于创新区域中存在贸易网络、技术传播机构、商会、培训协会等组织形式,创新费用和压力就可以分散到区域的各个组织中去承担。因此,学习犁区域中各区域主体在能动响应各种挑战和机遇过程中,形成具有柔性化的网络组织的区域。它强调区域是否具有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整体性快速与柔性反应的能力,以及区域内企业、市场、政府、公众以及其他主体之间是否具有互动与协同关系,更强调学习足学习型区域获取上述能力与关系的关键。学习还导致生产成本的下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生产者的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提高;此外,这些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又是根植于参与具体生产过程的众多个体之中。由此可见,产业区域内部的集群学习效应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为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资本、劳动力、企业家能力和市场拓展等完善的便利条件;二是南于处于学习曲线底部的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在集群内迅速扩散,使大多数集群内企业规避了创新和磨合风险。

2.2.3集群学习与区域集成创新效应

当前发达国家的公司的特征是融合创新,即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集成而产生的创新。我国学者提集成创新,即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根据集群学习参与者的相互关系,以将集群学习归并为两大类:一类是区域内有前后向联系的企业参与的集群学习,比如总装企业和零配件企业之间的集群学习等;另一类是同一价值环节中的,如总装企业之问、零配件企业之间的集群学习等。一般来说,前后向企业的集群学习是推动区域内纵向集成创新的有效机制。区域内前后向企业间的集群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比较常见的有互相派遣技术,提供技术咨询或接受技术培训、组建联合研究所进合作创新等。与前后向企业的集群学习不同,同行企业间的集群学习有助于创新的横向集成。由于同行之间有着明显的竞争和利害冲突,因此有意识的合作相对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但区域内同类企业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企业必须不断进行学习,区域内相关中介机构也必须随企业和员工的要求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通过这种合作的学习,同行企业之间可以分享创新的成果,使各自的价值创造功能有所提高,从而使所在价值环节得到优化。除了有意识的合作之外,同行之间非正式的知识共享也应该被考虑,其具体形式包括人员的流动及平时的交谈等。这些途径同样会使创新者的知识外溢到同行那里,与其已有的知识基础相结合,从而催化出新的创新。

3结论

3.1建立企业学习网络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5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提高质量;方法途径

引言

当代大学生群体年龄构成中,90后大学生已成为其中的主力军。针对9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培养需求多元化、思维异常活跃的特性,单一的课堂书本教育已缺乏吸引力,这个群体更多的追求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勇于尝试,乐于在动手过程中动脑,将课堂知识融合在实践操作中去巩固和加深。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给予当代大学生很好的动手动脑的条件和基础,如何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好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质量,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积极探索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质量不高原因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质量难以保证,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在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教育和过程优化中出现了较多被忽略的问题和因素,而这些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和因素又恰恰是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方面。

1、部分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政策上欠缺,科技创新培养体系不健全

当今,部分高校尤其是文科类院校对于科技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缺乏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其对于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雷声大,雨点小”,既没有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撑,更没有健全的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大学生科技创新成为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可看不可做。

2、院系之间交流合作欠缺,难以做到点面结合,难以有效整合学生科技创新资源

高校内部院系较多,各个院系也具有其办学发展的优势力量。各个院系都具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同时具备专业内优质的师资、独有的实验室设备及丰富的学生创新思路。单一院系科技创新的基础无论多么厚实和牢固都不可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只有注意加强院系间的交流协作,共享优质资源,加强名师的指导,开拓学生的思维及视野,才能形成点面的结合。创新面的扩大推动了创新点质量的提高,创新点质量的提高带动了创新面的扩大。

3、第一课堂给予大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课堂依然采用的是一种知识灌输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90后的大学生在结束了高中的繁重学习任务之后已经越来越厌倦这种教学方式,甚至个别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课堂厌倦症,旷课、逃课的学生不在少数。有的教师仅仅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恹恹欲睡,师生互动少,课堂沉闷,学生也只是机械性的做笔记,如此教学谈何启迪学生思维的发散?陈旧的第一课堂教学模式是导致大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淡薄,主动性不强的重要原因。

4、学生科技创新师资匮乏,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

目前,部分高校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不太重视,积极性不高,部分指导教师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没有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创新目标不明确,项目实际应用价值不高,项目中断现象比较严重,这也严重打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消耗殆尽。

5、学生科技创新目标缺乏“自下而上”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较少,科技创新活动基本依托国家、省市或学校举办的各类科技活动和竞赛,学生更多的时候是接到通知,然后参加此类竞赛活动,依据竞赛活动的内容和主题进行相关方面的准备。在这个环节过程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流程完全变成了“由上到下”的被动式参赛,参赛内容固化,作品无新意,学生缺乏主动思考与自主动手的意识。

6、实验室开放程度低,设备利用度不够

目前很多高校实验室对大学生的开放程度比较低,设备利用度不够。尤其是周六、周日、假期或晚上等时间,实验室大门紧锁,很多设备闲置,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实验设备的利用度不够,学生动手实践的空间不足。这种现象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如设备精密度高易损坏、师资不好调配、学生安全等。

7、团队组建模式单一,人员流动性较大,项目断层现象严重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组建的过程中,单一的依靠本专业、本年级同学进行组队的现象比较多,而一个项目的完成所需的知识是全方位的,知识涉及面也比较广,项目也不单单是一年或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项目的再优化也需要较长的后期完善过程,在此过程若有学生毕业,项目的延续及再优化就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

8、科技创新资金来源困难,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

目前,很多高校或者院系很难有效的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资金的来源,即使是获得了科技创新资金的支持,也难以实现资金持续的常态化配置,资金短缺致使场地和实验设备得不到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阵地的缺失及科技氛围的冷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

9、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为社会财富效率低

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较多,其中不乏具有社会应用价值的高质量成果。但因为实用价值、转化渠道等诸多方面因素制约,高校不得不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止步于竞赛获奖,止步于专利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具有社会应用价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一种摆设,极大了浪费了创新资源。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将其成功的孵化为社会财富才可能发挥科技创新便民强国的巨大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明确创新政策,强化落实,健全创新培养体系

大学生科技创新政策应从目标设置、组织流程、激励机制应等几个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明确和落实科技创新政策使得指导教师和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有章可循,以此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均衡和有效的发展。科技创新培养体系的逐步完善,应贯穿于四年大学学习生活,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同步进行。

2、加强院系科技创新交流,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各个院系之间应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强有效的沟通交流,优势互补,共享实验资源,加强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并安排专业教师队伍给予学生相关的指导,有利于大学生展现自我科技创新的优势力量。

3、注重第一课堂启发式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第二课堂的过程推动作用

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应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教师要多注重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给学生留出较多的自主思考空间,同时要充分利用课内的教学实践环节。在学生第二课堂,要组织开展相关内容的竞赛活动,注重引导参加实践,将理论知识也有效地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合理、高效过程教育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4、多方位解决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现状

首先,引入“大学生科技创新导师制”,从模式和责任角度给予学生创新以优厚的创新师资力量;其次,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作为教师工作量来进行核算,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再次,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引入毕业论文,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和学生精力的投入。

5、落实实验室开放制度,合理调配实验师资,加大实验室开放程度

没有实验室教师的现场指导,实验室全面针对本科生开放目前来看基本不可能,实验仪器精密度,实验设备危险性都不容忽略。通过合理调配实验室教师师资,以确保实验室开放时有教师现场指导,实验质量和实验安全都可以得到保障。

6、多专业年级组队,保证项目质量和延续性

多专业的大学生组队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层次全面化,创新思维多元化;同时高低年级混合组队有利于项目的稳定持续和再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持续再优化过程也是创新项目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

7、依托院系,多渠道筹措大学生创新资金

首先,鼓励有条件的院系在经费上给予大学生科技创新支持;其次,多方联系友好合作单位或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引入企业资金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最后,有条件的院系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比较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适当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来,这样既解决了经费问题,又提供给大学生充足的实践动手动脑的机会。

8、依托大学生科技节和学生社团,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院系可通过举办科技节相关活动,使广大学生成为既有科学理念又有科学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各院系根据自身特色,制定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在“科技节”这个平台上,以普及性科技创新活动和高水平竞赛为牵引,以大学生创新基地为依托,以大学生科研立项为基础,以特色课程体系为核心,以优秀创新团队为骨干,努力打造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条件,促进学生参与并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节每年举办一次,为期一个月,内容丰富多彩,化工设计大赛、电子制作大赛、校园DV大赛、辩论赛、金工作品展、学生科技作品展、科技图片展、科普电影展以及科技知识讲座,这些活动已经成为各学院科技节的特色项目,并为全国性的挑战杯大赛、智能汽车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比赛做选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同学们的科技创新热情。

9、找准创新方向,依托大学科技园、科技局、企业等方面,全力促成创新成果的孵化

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利用网络、书刊论文、教师和企业单位等资源多方查询,找准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依托高校的产学研机构(大学科技园)、单位和企业等主体,积极联系或邀请该部分主体来校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价值评估会”,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做出准确的社会应用价值评估,同时将有潜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推向市场。

综上,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质量的提高依赖于高校或院系的“产学研”优势,依赖于合理、高效地过程教育和过程优化,依赖于以创新为主线,创新点质量提高和创新面的扩大相互良性作用的“线点面”的结合。(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6

逻辑思维方法作为人类思维的基本的方法之一,是思维在逻辑结构上的活动程序和格式,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周密性,步骤性。逻辑思维人们对概念的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法,人们可以借助逻辑思维间接的获取新知的一种途径。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则不同于逻辑思维方式,它既遵循逻辑思维又不完全遵循逻辑思维的一种思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逻辑没能被形式化、规范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过程的逻辑性,是指其过程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等。在逻辑思维方面,类比推理在科学发现与创造方面的作用很大。类比常常是科学技术研究从已知跨越到未知的桥梁。创造性的非逻辑的思维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等等。在非逻辑思维方面,想象对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作用很大。下面这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应用。

相传鲁班有一次进入深山砍树的时候,一不小心,脚下滑了一下,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于是他摘下一片叶子,仔细观察,发现正是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上划破了口子。他还看到了一棵野草上有两条大蝗虫,两个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齿,能够很快的磨碎叶片。于是,鲁班在这两个实例上得到了启示,因此发明了锯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鲁班发明锯子就是运用了创造性的非逻辑的思维方式的顿悟得到的。

二、科技创新产生的源泉

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有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创新按其实质,大致可分为发现式创新和发明式创新两种。

当今社会科技创新的源泉主要是人的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的思维主要包括逻辑性的思维和非逻辑的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对人的科技创新起到互补的作用,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一样,缺一不可。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在不同的方面起到不同的作用。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纵向(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酝酿和顿悟”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审查和验证”的阶段。

前人在发明创造某个新事物的时候,同样也遵循这个思维发展的三阶段。例如: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他坐在一棵树下,发现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他首先在脑中进行逻辑性思考,思考苹果落下的原因,发现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然后他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酝酿和顿悟”阶段,提出新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从上往下落,而不能往上掉呢?现在开始发散性的思考,研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证明出来之后还要进入第三个阶段――“审核与验证”,只有自己的发明经得起实践的验证才能被大家接受,进而得出大家都认可的最佳的推论。这就是牛顿万有引力发明过程的思维发展的几个阶段。

三、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对科技创新的互补作用

(一)创新思维既不排斥逻辑思维又不满足于逻辑思维

在思维的实际过程中,一旦逻辑思维中断,非逻辑思维变回出来为你连接到思想,让原来的思维继续下去。逻辑思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等无方向可走时,非逻辑思维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非逻辑思维是逻辑思维的有益补充。

(二)想象过程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对立统一

就想象本身而言,它既有逻辑性又有非逻辑性,是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对立统一。想象是创造一个你好新形象的过程,在一个特定的性质、法律、状态和结构形式的形成过程中,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个真正的因素在科学和艺术的研究中克服人类的认知障碍,实现整个世界的自由和超越所有现实世界的自由。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捷的才思,得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想象的过程中也渗透着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例如,计算器的发明,首先人们想象是否有一个东西可以代替人脑的计算帮助人们计算大的数据,这个东西肯定要会加减乘除基本方法,其次速度要快,于是再经过非逻辑的想象,有没有一种机器可以做这样的事情,进而计算器得以发明。由此可以说明,想象过程也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

四、结语

逻辑思维方法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现代科学技术主要借助它而形成发展起来,但是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把人类征服自然的双刃剑。合理的利用会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而不恰当的使用则会将我们推向万丈深渊。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仅有逻辑思维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应有意识的加强非逻辑思维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在科技创新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起着互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满场.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01).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7

2. 创新科技转化的具体方法

2.1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

2.2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8

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科技创新、产业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作者曾构建了产业竞争优势评价模型[2],对中国医药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演化阶段进行了实证分析;黄文青[3]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赵玉林,周珊珊等[4]基于新钻石模型对武汉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评价;王家庭[5]基于中国30省区的数据对科技创新、空间溢出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张赛飞,邓强等[6]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则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为研究视角,分析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一)从绝对指标上看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

1.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整体表现。

从1995-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及出口额等总量指标都逐步提高,分别从1995年的965.36亿元、937.09亿元、53.55万人和528.41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3 576.3亿元、23 227.6亿元、361.49万人和14 265.7亿元,增幅达20倍之多[7],这也反映了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在逐步形成和提升。见图1。

图1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表现

注: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12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里面没有1996年和1997年的出口额数据

另一方面,1995-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业人员、主营业务收入、企业数和出口额不仅绝对数量在增长,而且其占全国的比重一直位居首位。其中,出口额更是一直占全国总出口额的1/3以上,当年价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几乎也是一直占全国的1/4以上。因此,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具有绝对竞争优势,而且主要是规模优势。见图2。

图2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

2.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的表现。

从当年价总产值和出口交货值两个方面分析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五大细分行业,即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广东省及全国的发展情况。从当年价总产值看,1995-2011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1995年和1999年甚至超过了70%,因此,相对于其他四个高技术行业而言,其具有绝对的优势。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其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也在30%以上,2003年超过了40%,因此,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广东省也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相反,1995年至2011年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广东省的优势并不明显,特别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其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0.5%,另外,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占广东省的比重也不超过5%。见图3。

图3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5大细分行业总产值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比重

从出口额的角度同样可以看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中具有绝对优势,两者之和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95%以上;而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1995-2011年三者比重加起来不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5%,具有相对劣势。见图4。

图4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5大细分行业出口额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比重

(二)从相对指标上看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

为了更全面了解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情况,下面再从出口竞争力指数这个相对指标的角度进一步分析。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竞争能力的大小揭示了该产品所处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这里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on,TC)来衡量。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从产品的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应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产品竞争力的变化。

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公式为:

式中:TC为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Ve为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值;Vi为高技术产业的进口值。

通常,TC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在±l之间。当其值大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越强;小于0时,说明竞争力弱,指数越趋近于-1,其竞争力越弱。若TC≥0.8,则该产品具有很强竞争力;若0.5≤TC<0.8,则该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若0≤TC<0.5,则具有强竞争力;若TC=0,则该产品具有一般竞争力;若-0.5≤TC<0,则该产品具有低竞争力;-0.8

由于数据有限,本文只测算了2002-1010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见表1。

由表1可见,广东省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只有2002年小于0,其余年份均是介于0和0.5之间,说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具有强出口竞争力。

另外,与其他省级区域对比可以看出,福建、江苏、天津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略强于广东省,福建省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最强。

二、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现状

科技创新就是基于科技的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它是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其越来越成为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增速明显

为促进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广东省经济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广东省不断提高对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力度。广东省R&D经费内部支出在1995年只有1.735 3亿元,而在2001年超过了50亿元,2005年超过了100亿元,2008年超过了200亿元,2011年则达到了将近481亿元。同时,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投入的新产品开发经费也是大幅度提高,由1995年的2.9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81.28亿元[7]。

相对而言,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也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是很大。而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分别为4.33亿元和1.21亿元,远低于2007年的22.54亿元和2.23亿元[7]。见图5。

图5 1995年至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情况

(二)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产出成绩斐然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在2011年分别达到39 338项和45 172项,达到历史最高值。

同样,近几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出口额也得到大幅度提升。2011年的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出口额分别达到7 408.07亿元和4 283.09亿元,也创下历史记录。见图6。

图6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项科技产出指标

三、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的测度

通过前述分析可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都得到极大提升,但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科技创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测度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科技已成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而且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劳动力和资本这两大传统要素。同样,本文认为科技创新在广东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过程中是内生变量,因此在建立模型时把其作为单独的变量考虑进去。

用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为解释变量,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取1995-2011年之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OLS法)进行回归分析。由于对各时间序列取对数后不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对经济时间序列取对数后可以避免模型的异方差,因此对指标的原始数据都取其自然对数,建立双对数函数模型进行计量检验:

ln Y=c=a ln X(2)

式中:Y为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X为被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a=d(ln Y)/d(ln X) ,即为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提升所作的贡献。运用Eviews 7.0经济计量软件进行计算,得到回归模型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的增长与其竞争优势的提升正相关。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每提高1%,就可以促使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升0.661 7%。

(二)科技创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竞争优势的测度

采取上述同样的方法和模型,分析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

以Y表示被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总产值的增加;ci表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的常数;ai表示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竞争优势的贡献度;Xi表示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的R&D经费内部支出,建立双对数模型

式中:i=1,2,…,4。i=1时代表广东省医药制造业,i=2时代表广东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i=3时代表广东省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i=4时代表广东省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由于1995-2011年广东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数据不全,无法进行回归分析。所以,在此就不再计算科技创新对广东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贡献度。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加大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

从上述分析可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的增长与其竞争优势的提升呈正相关。虽然近些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总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其研发投入强度却不到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因此应不断提高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其竞争优势。

第二,提高研发投入产出水平,加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近些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出现下滑,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更多地用于了先进设备的引进,而这是不利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因此应加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工作。同时,也要加强研发投入经费的管理,提高发明专利授权数,因为这是研发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志。2009-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发明专利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分别是68.06%、72.77%和65.99%,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因此要继续保持这种优势,合理支配研发投入经费。

第三,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

虽然广东省是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大省,拥有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拥有华为、中兴和腾讯等一大批创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但是其众多关键的技术和产品仍主要靠进口解决。在全球家电制造产业链上,广东省的家电产品也一直在中低端徘徊。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重点发展规模超千亿元的软件、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群。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极具产业包容性的智能家电,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

[ [6] 波特 迈克尔.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768.

[2] 张倩男.中国医药制造业竞争优势演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6):4348.

[3] 黄文青.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2941.

[4] 赵玉林,周珊珊,张倩男. 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8100.

[5] 王家庭.科技创新、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30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11):4954.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9

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水平作为评价高校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其强弱直接影响高校的地位与声誉。如何评价各高校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并找出制约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对教育管理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实施教育管理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系统分析和模糊数学结合的方法,构建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作出评价。

1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步骤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指标体系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与代表性;整体性与层次性;简明性与可操作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2)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体系权重

专家对两个因素进行比较时,采用定量的标度,可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见表1。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dmax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W=(w1,w2,…,wn)T的各个分量wj,就是本层次相对上层次因素的排序权重。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为CR=CI/RI,其中CI=(dmax-n)/(n-1),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2。

(4)确定评语集及隶属度矩阵

(5)一级综合评判

第i准则的模糊评价Bi=Wcj,Ri=[Bil,Bi2,…,Bin]其中Wcj=[Wcil,Wci2,…,Wcim]表第i准则层下第m个指标的权重,表示隶属度矩阵。

(6)二级综合评判

S=WB・B=[WB1,WB2,…,WBj,](BT1,BT2,…,BTj)T=[S1,S1,…,Sn],其中表示B层相对A层的权重。

(7)评价结果的处理

若S不满足Si=1,则进行归一化处理,令Pi=Si/Si(i=1,2,…,n)得新的判断矩阵。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选取{Pi}相应的评价等级作为评价结果。

2 实证分析

2.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咨询教育管理部门专家及研究生导师,结合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原则,经反复筛选与整合,将目标层A分为5个准则层{B1,B2,B3,B4,B5},并确定了每个准则层Bi下的指标层Cij,见表3。

2.2确定各层的权重值

设计指标权重调查表,邀请专家对各因素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通过咨询结果进行整理后可得判断矩阵。运用Matlab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归一化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权重,见表4。

2.3评语集及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对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给出“优、良、中、及、差”的等级评判。对于定量指标,查阅历史记录或相关等级标准,可利用隶属度计算方法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函数,建立隶属度矩阵。对于定性指标,利用等级标准,采用专家打分法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隶属度矩阵。本文以江西某高校H为样本,利用上述方法,建立隶属度矩阵,见表5。

2.4综合评判

首先,利用表4与表5中的数据,进行一级评判,计算出准则层Bi的评判结果,见表6。

结合表6所得的矩阵B及表4中的准则层权重WB,有S=WB・B=

2.5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二级评判结果知,有6.1%属于“优”,17.2%属于“良”,54.1%属于“中”,14.5%属于“及”,3.3%属于“差”。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该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为“中”。由表4可知,14个指标中,权重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高水平论文比重、科研经费比重与毕业论文质量。因此要提高高校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应该从以下入手:(1)鼓励研究生深入科学研究,积极发表高水平论文;(2)政府部门应不断提高高校的科研经费比重,加大科研的支持力度;(3)导师应在毕业论文质量上严格把关,努力提高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10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指标体系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与代表性;整体性与层次性;简明性与可操作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2)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体系权重

专家对两个因素进行比较时,采用定量的标度,可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见表1。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dmax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W=(w1,w2,…,wn)T的各个分量wj,就是本层次相对上层次因素的排序权重。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为CR=CI/RI,其中CI=(?dmax-n)/(n-1),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2。

(4)确定评语集及隶属度矩阵

(5)一级综合评判

第i准则的模糊评价Bi=Wcj,Ri=[Bil,Bi2,…,Bin]其中Wcj=[Wcil,Wci2,…,Wcim]表第i准则层下第m个指标的权重,表示隶属度矩阵。

(6)二级综合评判

S=WB?B=[WB1,WB2,…,WBj,](BT1,BT2,…,BTj)T=[S1,S1,…,Sn],其中表示B层相对A层的权重。

(7)评价结果的处理

若S不满足Si=1,则进行归一化处理,令Pi=Si/Si(i=1,2,…,n)得新的判断矩阵。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选取{Pi}相应的评价等级作为评价结果。

2 实证分析

2.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咨询教育管理部门专家及研究生导师,结合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原则,经反复筛选与整合,将目标层A分为5个准则层{B1,B2,B3,B4,B5},并确定了每个准则层Bi下的指标层Cij,见表3。

2.2确定各层的权重值

设计指标权重调查表,邀请专家对各因素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通过咨询结果进行整理后可得判断矩阵。运用Matlab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归一化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权重,见表4。

2.3评语集及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对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给出“优、良、中、及、差”的等级评判。对于定量指标,查阅历史记录或相关等级标准,可利用隶属度计算方法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函数,建立隶属度矩阵。对于定性指标,利用等级标准,采用专家打分法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隶属度矩阵。本文以江西某高校H为样本,利用上述方法,建立隶属度矩阵,见表5。

2.4综合评判

首先,利用表4与表5中的数据,进行一级评判,计算出准则层Bi的评判结果,见表6。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11

1.廊坊市多媒体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廊坊,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使多媒体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市场前景辉煌。为全面了解廊坊市多媒体人才培养现状,我们参照《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高职高专教育评估手册》、《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研究》等相关文件及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涉及多媒体专业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适用岗位、人才缺口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关系等多方面内容,并附有两个开放题,给答题者反馈问题的空间。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是廊坊市开办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高校的授课教师、学生及部分企业。本次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问卷175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2.1%的教师及75.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专业应用教育亦已显得滞后,62%的教师认为多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尚有不足,65%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45%的企业认为职业院校专业学习与岗位衔接亦有一定差距,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35%的教师很少参加专业培训,31.2%的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42%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学投入缺乏。

2.高职多媒体专业设置研究

为加快科技进步和多媒体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高职多媒体专业设置上,应有长期的、战略性的眼光,应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构,朝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按社会行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发展情况设置相关实用的专业,以达到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基于廊坊市产业特点,计算机多媒体专业职业岗位群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平面广告设计、印前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设计、室内装饰(展示)设计、网页与影视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等几个方面,故针对以上职业岗位设置如下专业:(1)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2)网页与影视设计专业。(3)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专业。(4)动画设计专业。(5)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力图让学生在有限的三年高职课程学习过程中成长为合格的多媒体人才。

3.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研究

3.1大力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给学生以自由的发展空间和可能。例如,鼓励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创作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并自成系列,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为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转贴于  3.2组织专业教师撰写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及实习实训教材。这样便于将教师平时对课程的积累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目前已经有基础课类的《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和专业类的《图形处理实训教程》已经应用于课堂教学,尚有《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等课程的实训教程正在编写中。

3.3改革评价体系。考核方法分成笔试和实践能力两种,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状况,检测教学的综合效果,并给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目前考试工作中应加大实践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能力考核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检测,应用过程评价,改革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机制。建立“课堂作业——章节作业——综合作业”的三段式过程评价体系。

3.4开展学生作品展示活动。以学生演讲的形式介绍自己的作品创意、构思、技术应用及实现过程,再辅以教师讲评,既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5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多媒体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功能和它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多媒体技术,能熟练掌握常用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对于低年级学生,注重多媒体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必需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的难度、不同内容的课程题目,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4.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的基本要求

4.1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室。对于多媒体专业的基础课当前大部分计算机设备均可承担教学,但是近年来许多多媒体专业应用软件的功能不断提高,因此须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法投入。

4.2改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多媒体应用的日新月异,对高职学校多媒体专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思想敏锐,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敬业精神,注意发展动态,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要组织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新知识、新软件。

4.3计算机多媒体专业应该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地域特色,只有帮助企业做到人才本地化,促进毕业生顺利就近就业,专业的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基础。所以校企结合是多媒体专业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因此,紧紧围绕促进应用和提高效率两个中心目的,将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应用相结合,拟提出“以应用促教学”对策,这是将高职多媒体专业建设应用于区域经济的一次教育尝试性应用研究,也是全新视角下的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的一个范例。

5.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注重创新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总之,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形成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提高多媒体专业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12

1 增加实践技能课的学时

对理论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理论联系实践,比如在讲妇科检查章节时,同时开展妇科检查学时的临床实践教学,让学生边学习边动手操作,加强理解和操作。引入PBL教学法、临床病案导入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融合基础课与临床课,如在讲子宫肌瘤章节时,可由一个临床病案导入,并与病理课的相关内容联系,以便于学生临床理论知识的掌握。

2 学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增多,目前的实践技能培训资源相对匮乏,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利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来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如发展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数字化、可视化的教学平台,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利用教学模型、模拟临床场境教学等方式,实现临床场景模拟性,身临其境,惟妙惟肖,清晰直观,一目了然,提高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轻松操作,反复操作,达到熟能生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习效果。

3 实习前强化培训

对学生进行实习前教育,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利用模拟器具强化基本功训练,如外科的洗手、穿手术衣,外科的换药、拆线、打结和缝合,妇科检查、白带检查、宫颈检查、输卵管通液检查、产科检查、骨盆测量等基础妇产科操作,再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考核,直至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使他们一到医院实习就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4 编写妇产科专用临床实习手册

突出中医特色,病历书写方面须有中医的特色,重视“望、闻、问、切”等基本检查手段,并且其内容和形式要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衔接,要求学生掌握实习手册所规定的内容,以便接受期中实习检查和毕业前检查。

5 实习过程中强化训练

在带教中结合临床病例,对医学生进行提问,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能督促学生检查知识不足之处加紧学习。临床上遇到特殊疑难病例时,通过教学查房,师生一起检查患者、讨论病情,适当诱导启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提问和病例讨论,使学生有兴趣、有意识地去学习,不断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13

1、甘肃开展创新方法的重要性

创新方法和工具有几百种。目前,国际上创新型国家普遍重视以TRIZ理论(拉丁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缩写,它既不是英文,也不是俄文,是由前苏联发明天才和科学家阿奇舒勒于1946年发现,并且基于50多年研究,汇集1500多名专家对250多万份发明专利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建立起的一套体系化的、实用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方法体系,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从其产生、发展到成熟运用,经历了l4个发展阶段,它是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理论和方法体系,被欧美国家称为“超级发明术”[2-3]。)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科技创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TRIZ理论目前正由福特、摩托罗拉、三星、3M、菲利浦、LG、Bosch、西门子、中兴通讯、华为、美的、南车集团等企业广泛推行[4]。实践证明,应用TRIZ理论可增加80%―100%的专利数量、提高60%―70%的新产品开发效率、缩短50%新产品的上市时间。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方法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2007年7月,总理对王大珩、刘东生、叶笃正三位老科学家《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建议》做出“‘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这一重要观点应高度重视。”的重要批示;2007年8月,科技部启动了创新方法试点工作,黑龙江、江苏、四川3省被列为第一批试点省份;2008年4月,正式启动了创新方法工作在全国的普及、推广;2009年,科技部设立“创新方法工作专项”“;2009至2011连续三年举办“创新方法高层论坛”。

截止目前,全国共有24个省、区分别以试点或承担专项的形式开展创新方法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应用以TRIZ理论为主的创新方法后,出版了一系列教材,研发出相应的创新工具(CAI),培养了上千名创新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才,解决一大批技术难题和科学难题,研发诞生了一批专利成果,切实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方法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和开创性的工作,万钢部长强调要把创新方法工作作为全国“十二五”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为科技创新提供方法支撑。

甘肃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

大力推广以TRIZ理论为主的创新方法工作,对提升甘肃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缩小甘肃在全国的差距、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科技创新的路子,建设创新型甘肃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2、甘肃开展创新方法的紧迫性

甘肃人口多、面积大、生态环境脆弱,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欠发达省份,技术创新基础条件薄弱。

一是人才流失严重。“十一五”期间,我省流失的科技人才达4986人,其中,高级人才999人。二是科技投入低。从科技投入的强度上看,我省处在全国16―20位之间,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总量较低。三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大型企业集团已建立起专门的研发机构 ,但研发规模较小 ;大多数中小企业企业研发能力差,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难以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四是基础设施薄弱。甘肃虽然已初步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区等创新基地,但数量少,创新能力有限。

因此,对于面临资源环境压力,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甘肃来说,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迫在眉睫。

3、甘肃开展创新方法工作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甘肃省按照建设创新型甘肃的总体目标,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核心,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主渠道作用,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进程。

2010年甘肃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17位,比“十五”末提升了6位,增幅居全国第一。五年中,取得省级科技成果4160项,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励42项、省级奖励895项;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156.1亿元,2010年技术市场交易额居全国第15位,技术市场取得跨越式突破;申请专利11480件,授权专利6046件,专利授权量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比“十五”增长了123.1%、147.4%;2009年发表国际论文3793篇、国内论文7856篇,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量居全国第6位。

通过五年建设,沿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形成了3个科技创新区,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农业科技园区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7个、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个、星火产业带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创新型试点企业60家、高新技术企业19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9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这些创新高地和转化基地基本涵盖了甘肃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引导科技创新向高层次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5]。

4、创新方法进甘肃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理“自主创新,方法先行” 的重要批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科学技术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甘肃自2010年就筹备开展创新方法工作。在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创新方法研究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甘肃省科技厅的领导下,在甘肃省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的积极努力下,创新方法正在逐步走进甘肃。

甘肃省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一直在积极努力、推动创新方法工作在甘肃省的开展。在甘肃省科技厅条财处的统筹安排下,编制了创新方法国际国内现状、TRIZ理论基本知识等资料,并以送达、邮件、传真等形式将资料发送省直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和创新型试点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宣讲,管理部门、研发机构、教育系统、企业层面对创新方法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制作了创新方法专题宣传片,在甘肃省科技传媒(LED大屏)进行滚动播出,向社会各界宣传和介绍创新方法工作、TRIZ理论,社会各界对创新方法的认知度有了较大提高;并且积极与甘肃省省直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和创新型试点企业进行了衔接和沟通;向科技部申请并获批科技部条财司专项《甘肃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国科发财【2011】488);组织召开了“甘肃省创新方法工作协调会”,成立了甘肃省创新方法工作组,确定了甘肃省创新方法工作试点推荐、培训师资推荐标准和要求,对甘肃省创新方法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创新方法工作在甘肃省范围内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科研人员的浓厚兴趣和普遍关注,为甘肃省开展创新方法的应用推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相关院所、高校、创新型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国内创新方法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加强了创新方法的高层推进,提升了创新方法的认识水平,为甘肃开展创新方法工作奠定了基础,并且取得了积极进展。

5、存在的问题

创新方法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6]。甘肃省刚刚启动创新方法工作,在本土师资的遴选及培训、企业推广应用、资金等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一是培养与技术相结合、与行业对接,符合本省企业实际需求的师资队伍受创新工具有限、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二是各单位推荐学员时考虑到培训时间和自身工作时间的冲突而放弃报名参加培训的机会。

三是由于培养本省TRIZ理论师资队伍,需要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聘请专家和开展培训耗资很大,仅靠项目经费难以持续开展培训工作。四是从全省企业总体情况分析来看,多数企业缺乏专门的研发人员,企业R&D投入比例非常低,而且企业管理层大多数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不重视技术创新,尤其是对创新方法、TRIZ理论缺乏深度的认识和了解。五是管理层面对创新方法的认识、认知程度决定了推动创新方法工作的力度。那么,如何提高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对创新方法工作的认识,增强创新方法工作积极性;如何将创新方法推广到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中,特别是将创新方法引入到职业技术学院等培养技术类人才的知识体系中,开展针对管理层面的创新方法基本知识普及培训,提高对创新方法工作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六是这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如何开展甘肃特色的创新方法工作,有持续的资金支持,需要全省政府部门以及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的推进对象的共同努力,协同推进。

总之,创新方法工作是一项浩瀚的科学工程,也是一项宏大的国民素质工程,是从源头上推动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实施的基础性工作[7]。甘肃只要深入学习掌握创新方法,确实树立创新理念,合理运用创新原理,就能充分发挥创新的方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企业的创新活动更具先导性、时效性和科学性,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进一步为建设创新型甘肃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洋.天津市开展创新方法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浅析[J].科技成果纵横,2009-04-32.

[2]井辉,郇志坚.基于TRIZ的复杂管理问题求解模式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1):155―159.

[3]姜雪松.TRIZ理论先行,黑龙江刮起创新风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08-31.

[4]杨廷双.大力推广技术创新方法提升龙江自主创新能力[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1-02-17.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