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控制的步骤实用13篇

投资控制的步骤
投资控制的步骤篇1

1.2工程造价控制相关概念工程造价是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简单理解就是工程价格,包括从项目评估开始,进行决策、设计招标、直至竣工验收等一系列投资管理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如土地费用、设备费用、技术劳务费用以及其他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费用等。工程造价控制则是投资方根据市场环境,从公司经营角度出发,通过对价格控制达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法。

2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

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成败,关系到造价的投资经济效果的好坏。因此,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1科学评估项目投资目标从开始办理工程施工手续需要缴纳的各项费到建筑工程费用,业主应按照工程项目的要求,根据市场化原则确定投资计划,科学确定工程控制投资目标。同时应积极了解市场行情,以及各种应缴费用情况和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环境,如地质、交通、水电等,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费用情况。比如一个建设项目需要缴纳的前期费用主要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白蚁预防工程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等。而对于以上各项费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因此业主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各项费用承担的比例,详细测算拟建工程应该缴纳的费用额,并注意各项费用的减免范围,做到心中有数。

2.2科学预测市场价格合理预测市场价格的目的在于形成预期综合单价以及工程造价。它要求建设单位在进行招标投标前,需要对完成工程项目所需的费用,对工程量清单中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综合单价必须要有一个初步的预测,对每项工作内容的市场价格必须预测一个可接受并且切合实际的价格范围。如建设方可以根据由社会平均水平编制的消耗量定额及人、材、机的预期市场价格编制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综合单价。市场价格预测主要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根据相关的资料统计,影响项目投资最大的阶段,是约占工程项目建设周期1/4的技术设计结束前的工作阶段。因此项目投资控制的重点在于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以后,控制项目投资的关键就在于设计。

3.1基于限额设计的造价控制限额设计,即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照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并严格控制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不突破总投资限额的工程设计过程。投资分解是确定限额设计指标的主要方法,首先根据投资估算编制限额设计的总额指标,限额设计总额一般只下达投资限额的90%,以使项目经理或总设计师留有一定的调节指标。限额设计总额再按照项目各专业特点及成本分配规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往往不是仅凭设计任务书就能办到,而是要进行方案设计,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它是在投资额度不变情况下,使用功能和规模的最大化问题。限额设计贯穿于工程的各个阶段:①方案设计,其任务是开展方案比选,明确设计创优的目标,进行设计的规划和投资目标制定,酝酿设计的质量、进度目标,以及进行方案的投资框算和初步评价;②初步设计,它在整个设计过程控制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目的是适时地制定出相应的目标规划方案、专业设计的目标,深化和控制设计优化目标等;③施工图设计阶段,该设计形成最终成果,是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据,其重点应在工程量的控制上,工程量一经审定,便作为施工图设计工程量的最高限额,不得突破;④配合施工验收总结阶段,这是工程设计全过程的收尾阶段,也是检验整个工程投资控制工作最终效果的阶段。

3.2基于价值工程的造价控制价值工程是一种以功能分析为导向、以群体决策为基础、以寻求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系统方法,是以整个项目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提高整个项目的价值和效益。价值工程的三要素是价值、功能、成本。价值是功能和成本的比值,因此提高价值的方法在于提高功能或者降低成本。采用价值工程进行造价控制的意义在于:首先,价值工程以创造新的价值为目标,反映了事物发展和逐步创新的本质;其次,价值工程追求功能与成本的最佳结合,符合更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的创造原则。在追求功能最高的同时,追求总费用的最低额度。价值工程的具体方法(表略),价值工程的分为四个步骤: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新阶段,实施阶段。就每个阶段而言,对象的选择和功能分析是价值工程的核心内容。

投资控制的步骤篇2

一、 解析控制价值

(一) 增添总体收入

在施工进展中,控制成本即妥善调配现有的物力人力、控制总体投入。它整合了初始的投入、后续各类支出,属于整体调控,有着系统特性。落实成本控制,怎么凸显应有的最大化,是应被侧重探析的。在最大范畴内规避浪费金额,节省总的消耗。这样做,提升了综合架构内的经济成效。科学调控成本,增添原有的调控认识,培育优良管理。

(二) 妥善调配资源

对于成本管理,它应被划归为总的财务范畴,归属财务管理。适当利用资源,就要构建最完备的绩效评判,构建评价体系。有序运用资源、运用现存金额,提升施工之中的总效率,达到拟定目标。金额利用成效应被提升,构建效益保障。设定成本控制,可缩减平日消耗掉的必备经费,包含建材耗费、各类管理耗费、选购机械耗费,缩减额外开支。侧重调控财务,规避额外范畴的建筑损失。在最大范畴内,创造最优效益。

(三) 采纳绿色途径

环保以及节能渐渐被接纳,成为企业共识。实现持续发展,不可缺失它们。建筑施工之中,若能替换常用的原材,选取这一类别的节能原材,即可减小污染,确保主体安全。此外,还可增添总体范畴的收益及效率,确保施工稳定。调控成本同时,还应倡导环保、设定绿色施工。拟定环保指标,促进平日之内的细节落实,不可予以忽略。

二、 现有控制弊病

(一) 缺失必备认知

对于成本调控,它含有偏复杂的构架及体系,应当明晰分工。若没能构建更完备的新式体系,职员就没能明晰彼此的职责,缺失控制认知。某些企业并没能注重去查验成本、调控总体成本。在偏旧理念中,没能细分出多层的调控步骤,也缺失了设定出来的法规及关联的规程。这类体系弊病,阻碍着长久态势的控制进展。此外,缺失细化分工,还会耽误拟定好的总进程,减小应有利润。

(二) 能力水准不佳

管理水准紧密关系着消耗掉的总成本,属于决定要素。缺失管理能力,职员素质偏低,影响有效控制。现有企业以内,很多人员并没能累积着足够的、必备的认知,成本控制低下,局面不利控制。若没能拥有最强的这类能力,分工不够明晰,就很难把设定出来的调控步骤予以落实,更难以去细化。缺失调控监管,施工及对应着的管理缺失了同步性。

(三) 盲目浪费金额

建造程序之内,投入进来的金额可分成单纯的建造投入、非建造范畴的投入。伴随施工进展,建造规模也被拓展。这种情形之下,非生产架构内的累积投入渐渐变得更多,很易浪费金额。有的企业没能细分总体的建造投入、非建造类的投入。缺失细化界限,带来盲目投入。预算得出的金额数值与消耗掉的数值彼此偏差太大,浪费建材及珍贵的资金。

(四) 没能完善流程

调控建造成本要依托企业以内的财务部门。从现有状态看,这类部门还没能慎重予以调控,控制成效偏低。缺失最佳理念、最适宜的途径,没能在最短时段内搜集信息、查验核对信息,并且予以处理。这种流程漏洞,也附带着偏大的损失。

三、 摸索方法途径

(一) 增添成本认识

对于成本控制,应把它识别为综合特性的流程,涉及复杂内涵。经过分析可得:建筑企业以内的现有人员仍没能拥有最为敏锐的这类认知,怠于控制成本,管理成效不佳。为此,应能培育出明晰的职责认识,培育强烈意识。接纳新式理念,拥有责任意识。企业要拟定定期的这类考核,查验管理能力。沟通其他企业,强化彼此互通及平日的交流。条件准许时,还可构建这样的学习组,确保高效调控,创造新式途径。

有序控制成本,不可依托单一的路径,应当涉及全面。它关联着很广的范畴,融汇在全程中。细分施工步骤,各个步骤都要依托专人才可落实。施工主体都应参与,彼此密切协调。成本管理有着凸显的同步倾向,它衔接着财务及建造,含有多类要素,构建必备的保障。企业职员都应慎重去识别这样的调控环节,细化落实进程。

(二) 细化查验成本

在财务监管中,成本被归类为必备的要件;缺失健全机制,很易出现松散。在某些企业内,管理者寻找出了这样的空子,借助职权予以非法获益,获取非法利润。为此,要构建最为细致的、成本查验必备的规程。完善调控机制,设定单独小组以便随时去查验成本。定期设定抽查,查出漏洞则予以处理。归结这类经验,规避近似的漏洞及弊病。设定考评流程,设定最适宜的奖惩。对于各类流程,都应指派适宜的职责主体。落实细化职责,确保高效调控。

优化调控成本,就要明晰目标,构建配套组织。结合企业现状,完善这样的组织。设定科学规划,着手予以落实。依托新颖科技来调控金额的耗费。选购进场的原材应被充分予以运用,强化建材监管。对于购进原材,要规避劣等的选购材质,杜绝后续隐患。调控成本中,施工安全紧密关联着建造好的工程,它构成了中心。确保流程安全,维护施工安全,也便利了平日内的成本控制,高效运用及调配金额。

(三) 不可忽略核算

在竣工时段内,慎重完成核算。建造即将终结,就要查验偿付的总金额,核对日常支出。对于完工核算,它密切关联着消耗掉的产出成本;在这种基础上,再去识别效益。应被明确的是:哪类开支可被划归为必备的、哪类是额外的。对于竣工核算,确保它的精准。对于细分出来的流程及环节,都要着手核算。环节含有建材选购的经费、办公及机械费、差旅及接待耗费。

对于超额经费,要识别出根本的成因。例如:选购建材消耗掉的金额超出了拟定额度,则要辨别这样的超额归结为单价升高,或是投标要素。核算要显出针对性,提供后续参照。

结语

在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被设定为侧重点。慎重控制成本,确保高效施工、如期完成建造。财务人员要明晰成本调控中的要点,归结这类要点。要提升针对性,培育成本意识。优化设计原有的调控思路,在施工进展之中就要着手去控制。强化管控各个流程及关联的步骤,杜绝建造中的质量弊病,消除建筑隐患。

参考文献

[1]刘志强. 试析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与方法[J]. 价值工程,2014(11):122-123.

[2]王勇. 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及策略[J]. 科技与创新,2014(07):94-95.

投资控制的步骤篇3

接下来的内容有助于企业全面了解自己在海外组建分销网络过程中需要开展的各项工作。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企业通过分销伙伴来在全球范围内销售自己的产品。

■制定正确的策略

许多企业往往根据本季度或本年度的销售目标来管理分销渠道,而且多为战术。这种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在目标市场上获得长期的成功。

我们曾为全球90多个国家的企业制定过营销、销售和分销方面的策略。经过研究和比较,我们发现,多数企业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包括好的和不好的方面)来与渠道伙伴开展工作,很少有企业和经理人愿意花时间来考虑整个渠道流程。

■扬长避短

在制定渠道策略时,企业应该了解自身的优势,千万不能好高鹜远,这一点很重要。因此,企业应该十分了解自己当前的业务。此外,企业还应该弄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从外部获取帮助,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伙伴并与之签署合作协议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做好产品入市流程

如果缺乏周密的上市流程,企业将无法为渠道工作提供充分的指导和保障。在尚未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并最终出台渠道策略的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将是朝令夕改、战术性的渠道计划。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各部门可能过于独立,大家往往只关心本部门的工作,而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企业各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往往显得过于独立。实际上,企业各部门在制定战略性营销计划、营销传播策略、产品策略和渠道策略时,需要密切协作。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在与外部伙伴共事的过程中,企业将无法实现各项既定的目标。

■明确双方的职责

为了保证产品按照既定的方案(流程)成功入市,绝对有必要发挥企业和渠道伙伴双方的作用。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应该对分销伙伴的业务模式、成本结构、收入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如此才能使外部分销伙伴充分发挥作用并具备相应的执行能力。

■巧妙影响渠道伙伴的业务模式

假设我们已经制定了完善的渠道策略并找到了合适的渠道伙伴,接下来,我们应该根据渠道伙伴的业务模式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

需要提醒的是,许多企业在影响渠道伙伴的业务模式时没有按照以下3个类型对渠道伙伴做区分:

由你卖:企业可运用自身的品牌优势来影响分销商,借助分销商的力量拉动销售,分销商会主动推动送货及服务等相关工作。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拥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将营销活动的重心集中到终端客户或消费者身上。

一起卖:分销商能主动进货、卖货,企业需要与分销商密切合作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这种模式下,企业营销活动的重心应该放到终端客户或消费者身上,但也需要关注分销商。

卖给他:分销商通常是企业的客户,但不是企业的伙伴。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主要任务是赢得供应商的“心理份额”,以说服他销售自己的产品(不要销售或不仅仅销售竞争者的产品)。企业营销活动的重心应该放在分销商身上,而不是终端用户或消费者身上。

企业应该清楚自己的角色,从而使自己在上述每种关系类型下都能与合作伙伴一同获得成功。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多数情形下往往是分销商的伙伴之一(同一分销商可能有多家供应商),企业之间会通过竞争来争夺分销商的资源。基于上述原因,企业必须精心为每个渠道成员建立“客户总价值诉求”。

最后,了解渠道成员如何衡量经营绩效(如整体销量、利润增加、预期的投资报酬率等)也很重要。渠道伙伴的关键绩效指标不同,其行为也会迥然不同。

■充分了解、规划渠道成员的利益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企业尚未与渠道伙伴做沟通就公布新的渠道方案或改变现有的渠道方案。成功的企业都知道,渠道伙伴的意见对于自己制定并提供各项营销计划(或方案)非常重要。

企业还必须考虑渠道方案给渠道伙伴带来的财务影响,要关注双方的投入、各自的盈亏平衡点、长期结果评估等与财务相关的因素。

通过与渠道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据此执行“无缝”营销方案──这使企业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从营销投入(如广告、直邮、促销)中能获得多少回报。

这就要求企业主动与自己的渠道伙伴进行交流。这些渠道伙伴一般都有自己的经营计划和季度营销方案。

■从一开始就制定正确的渠道策略

具备制定全新渠道策略的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企业应该培养这种能力。

当企业对市场有很好的把握时,它就可以按照下文将要介绍的相关步骤选择渠道伙伴或分销商。这一流程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坦诚、互惠的关系并使之稳健、牢固。这些相关步骤的主要作用在于让企业与分销商迅速建立起平等、可靠的业务关系并规避潜在的风险。尽管其中的一些步骤可能与实际情形不完全吻合,但灵活运用这些步骤将有助于企业将分销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在介绍这些步骤之前,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前3个步骤应该在与潜在的分销商进行会面或洽谈之前就进行,这一点很重要。请记住,今天,受渠道成员之间利润竞争因素的影响,分销商不大可能真正去关心企业的利益,除非企业能出台令其信服的政策或方案。

建立、管理

分销网络的11个步骤

以下是由11个步骤组成的关于分销网络建立及管理的流程:

■步骤一:识别所有当前和潜在的终端客户

为了进入新的市场(新兴市场或发达市场),企业一般都会关注潜在(或当前)的终端客户和消费者,并为此专门建立客户数据库。

■步骤二:对客户或终端用户、消费者进行调查

可以通过本企业在当地的营销人员或本国领事馆来开展这项工作,但是不要通过潜在的渠道伙伴或分销商来做,目的是为了保证调研结果的客观性。从终端客户和他们希望得到的体验入手包括了解客户是如何使用本企业产品的,客户是如何做购买决策的,以及产品位于客户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步骤三:描述理想分销商及合格分销商的标准

在开始寻找分销商之前,应该确定理想分销商或合格分销商的标准,并在寻找分销商的过程中坚持这些标准。

■步骤四:对潜在渠道伙伴、分销商开展调查

一旦识别了潜在客户和终端用户、消费者,企业就必须针对客户和终端用户进行调研。该项工作应该在远距离的地方执行,并且注意不要与潜在渠道伙伴通气以便于获得公正、客观的市场信息。

■步骤五:与潜在渠道成员、分销商进行会谈

在成功完成以上步骤后,企业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料,并有可能在寻找、选择渠道伙伴和分销商方面比竞争者做得更好。

■步骤六:为目标区域、细分市场选择渠道伙伴

接着,企业可以根据步骤三所确定的标准对所有潜在分销商进行排序,并剔除不符合标准的分销商。

■步骤七:共同制定营销和销售策略、行动计划、行动目标

训练有素、实力雄厚的企业能够与其分销商共同做销售预测,并与他们共同制定年度销售计划。

■步骤八:与渠道成员商讨进货量

企业和渠道成员应该根据销售预测就进货量达成一致,这很关键。双方就进货量达成一致后就可以着手商谈下一步的工作,如定价、授信、运输等。

■步骤九:共同制定销售和服务计划

企业有必要与渠道成员和分销商就来年的业务目标达成一致,描述各种策略并按照优先顺序把它们写下来。此外,双方还需要商讨用以执行策略的详细战术并商谈具体的责任、关键控制点、费用等问题。

■步骤十:提品、销售和服务方面的培训

分销商越信任企业,企业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因此,企业有义务就销售本企业产品的相关事项(包括产品定位、产品卖点、销售技巧等内容)培训分销商的员工。

■步骤十一:制定渠道成员、分销商确认计划

接下来,企业应该把双方的关系告知公众。企业可以通过信函方式后按照分销商名录、市场其他潜在客户名录等名单进行邮寄,以此告诉他们某分销商是你的业务合作伙伴。

分销商监控及管理策略(DMC策略)

许多企业往往认为自己是渠道的控制中心,但实际结果却是企业无法对分销渠道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营销方案往往只关注终端用户,而忽视了渠道伙伴。此外,企业通常无法准确衡量渠道的获利状况,取而代之的是,多数企业衡量分销商的绩效标准是销量和临近季度末期时的压库进货量。实际上,企业应该根据分销商的销售效率及给客户带来的附加价值来衡量其绩效。

企业的分销策略是由企业的发展理念、企业开发新市场的能力、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对风险的承受力决定的。对于多数渴望利用全球商机来做生意的企业来说,它们在做战略决策时还需要设立相应的职能及运营部门来充分支持其相应的战略。

举例来说,如果企业决心对销售、制造、总装、渠道服务和渠道行为做有效的掌控与管理,企业就有必要将双方的业务进行整合,而且,整合的方向和程度会极大地影响企业对分销商业务的监控和管理程度。

在以下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的情况下,企业才有可能对渠道实现高效的监控和管理:对目标市场有效地进行投入并参与当地市场的运营;对分销商的销售、服务和本企业的制造成本有效地进行管理。因此,企业的经销商监控与管理策略(DMC策略)对于企业在重点市场上实现高速增长大有帮助。

在分销环节的管理和监控方面,多数企业倾向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产品环节。其实,更多地去管理、监控分销商的业务环节,才更有利于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拓展业务,这是分销商监控及管理策略(DMC策略)的基础。运用DMC策略可以发挥杠杆作用,并有效地指导资源的分配,从而使客户关系发挥最大的效能,而且这种强有力的分销也有助于双方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发展更具建设性、更稳固的合作关系。通过更好地管理、监控分销商业务中对销售和分销有重大影响的活动,企业可以帮助分销商更有效地管理它们的资源、资金、人员及相关资源,这有助于让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

中国企业成功范例

■美的集团

美的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厂商之一,其海外销售额在2002年就达到了3.省略、Costco、Office Depot等网上渠道销售产品,这也是一种有效的销售渠道。

约翰・卡斯林

投资控制的步骤篇4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不仅仅是为国家节约资金,也是在为承包企业获取最大化利益。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应当在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基础之上进行,运用先进的管理办法和基础,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建设经济效益更加、社会效益更加的水利水电工程。

一、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范围简述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特点必要突出的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对工程施工所需的人力、物力等进行综合的预算统计。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与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密切相关,成本控制不当,就很有课程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或资金流失,无论是成本投放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对工程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务必要力求恰到好处。成本控制贯穿了工程建设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完成整个过程中,管理的内容保护各施工资源的投放和使用、管理经费的投放和使用、技术成本的投放和使用、结余资金的使用等等,这是对一些施工资源的综合性管理,一切涉及到成本支出的项目都在成本管理的范围当中。妥当的成本管理是将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质量效益有机结合,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建设,达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效果。

二、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原则

(一)坚持以工程质量与安全为基线的原则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头等大事是质量与安全管理,任何管理工作的实施都应当以满足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为基准,任何工程管理行为、施工行为都不可以损害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为代价,因此,任何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都应以施工质量和安全为基本原则。

(二)资源集约化原则

节约资源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方式,实施集约化的资源管理策略可以有效的降低建设成本,起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提升工程施工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资源集约化为成本管理原则,有效的避免了非必要资金的支出。

(三)动态控制原则

动态控制原则既是根据实际的施工进展和施工变化,执行成本扣工资。动态控制原则并非是一味的按照制定好的成本控制办法和标准实施成本控制,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施工状况和进展,对可以减少成本消耗的部分加以利用和改进,随时随地发现成本控制的目标,对于出现成本控制偏差的项目,要即使进行整改,尽量减少成本控制目标与实际作业展开的差距。

三、成本控制步骤

(一)成本预算

成本预算是施工建设前的一项成本控制步骤。在计划投资建设期间,应当由工程建设的投资方对工程项目投资进行预算,若是承包工程,则应当由承包商根据投资方提供的施工图纸和施工要求,预算工程建设的所需成本。成本预算的目的在于:提出成本投资低价,在预算成本的大前提下进行施工建设,有效避免大笔资金的支出。

(二)成本决策

完成成本预算之后,与工程项目有关的各单位应当进行一个总汇,根据工程设计和建设需要,决定最终的总成本投资数目和字项目的投资数目,细化成本投放容量和方式,有效控制各个子项目工程的投资计划,进一步的删减投资成本,缩小成本控制的范围。

(三)成本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应当根据成本预算和成本决策实施成本控制策略。该步骤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制定成本控制目标、建立成本控制工作制度、划分成本控制职责并监督实施、解决成本超支问题、动态调整成本控制策略。

(四)成本考核

水利水电工程竣工之后,应当根据成本控制目标和投放标准,核实各个项目的实际成本投放数目,查清每一笔资金的确切流向,查看有无错记、漏记情况,考核资金流动是否与工程建设有关、有无资金流失或贪污问题存在,核算结余资金。成本考核还应与工程质量考核结合进行,查看资金支出是否与成本支出成正比,评价工程建设的性价比和综合效益。

四、水利水电工程成本管理策略分析

(一)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控制体系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手段实施就基本参考。成本控制体系中应当包含成本控制的目标、基本方式和内容、各部门关于成本控制的基本职责和方向、各管理组织之间的基本关系与合作方式等等,管理部门则根据成本控制体系的标准展开成本控制工作。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成本控制的范围和基本方式,有利于进一步细化成本控制职责。

(二)重视成本核算工作

成本核算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成本决策结果和各子项目的成本投资数据。成本预算的主要内容包括:预算施工作业的资源消耗量、计算建设施工所需要的材料的数量、明确各工程资源的具体分配方式和分配对象等。成本预算为成本决策提供参考,是对施工资金、施工人员、施工材料等进行预配置,为后续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降低了施展难度。在实际的管理当中,成本核算应当由投资方、施工方和监理单位共同考核完成,三方需要拿出自己的施工意见和成本投资方式、投足数量,而后在折合三方利益与要求,择取最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案用于成本管理。

(三)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设计

施工设计方案与成本控制有着必然的联系,对施工方案设计进行优化,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消耗,降低机械和人工的使用量,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设计首先要满足质量控制要求,在不影响建设质量的基础上,对施工工艺进行优化,选择具有节能环保性质的施工工艺,减少资源消耗,同时提升其环境效益;对可更改的复杂工程结构进行简化,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施工操作步骤,尽量的运用自然环境优势、光照、水流等,削减机械的使用,以此来降低和控制成本的消耗。

(四)大力引进新的施工工艺、机械和新的成本管理技术

新的施工工艺和机械不仅可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而且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资源消耗,例如大型复式施工机械可以完成不同的工程作业,它的使用就可以减少其它小型施工机械的使用,解决了机械租赁或采购成本;现代的水利水电工程成本管理则可以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计算机中的数据处理软件和技术具有计算精确、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的特点,可提升成本管理的精准度和工作效率,减少人员聘用这一块的资金支出。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量大、影响因素较多、管理面广泛,需要针对工程内容制定一套详细的管理方法,严格监督执行,才能够同时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海平.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7):152-153.

[2] 方莉.探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6):826-827.

投资控制的步骤篇5

Step7定期检视成果

只要根据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方法,将你之前所做的理财投资步骤做一整合后,你就可以了解在理财过程中定期检视成果的重要性在哪里了。

事前控制:设定理财目标,拟订达成目标的步骤。

以下的问题可以帮助你:

衡量目标设定是否合理?

有配合你个人人生的阶段目标吗?

达成目标的方法可行吗?

你能操作进行的步骤吗?

事中控制:“记账”就是在事中控制的工作。

你可以从自己的记账记录中得知道你个人日常生活金钱运作的状况,当你发现现金流动有异常的状况时,可以随时知道并做出应变。

事后控制:计划完成时所做的得失检讨结果,也是另一阶段规划所必需要参考的重要资料。

Step8股市投资策略

股市的投资要有阶段性的目标

如果你在股市投资上是个新手的话,建议你先将目标放在恒生指数成分的蓝筹股做半年至一年期的投资。由于蓝筹股股本大,股价不容易被炒作、流通量较高、公司财务相关资讯比其他上市公司透明与投资回报率稳定,所以适合股市新手作为将来进阶练功之用。

中长线取现金股息较可取

投资蓝筹股所获得的报酬来源有二:一是公司所配发的现金股息;二是买卖股票所赚取的差额。以中长期的投资来说,现金股息是最主要的报酬目标,若要设定此报酬目标则可依据往年平均的投资回报率。因此,你所关心的是公司目前营运状况和获利与去年同期相比较的情形,而不是公司股价今天涨跌多少。

Step9参与理论谈

随着网络的兴起,理财网站的不断设立,提供了散户许多可利用的工具,例如线上分析软件、公司财务报表及研究报告等。其实,对散户最有效的工具是论坛及聊天室。经由论坛,你可表达或了解别人对某些股票相关事件的看法,吸收你认为可信度较高的论点。在聊天室里,三、五个志同道合的网友也可互换信息,讨论个人的理财心得等。

投资控制的步骤篇6

在权益法下,通常将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作为一个整体对待,这同将母公司和子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经济主体)对待从本质上讲是一样的。因此,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8号意见书《普通股投资核算方法中的权益法》(APB第18号意见书)指出,如果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采用权益法,那么,通过权益法和完全合并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所获得的应归属于投资企业的净损益和股东权益通常应当是相同的(除非出现超额亏损等情况)。两种方法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财务报表的具体项目上。比如,在权益法下,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通常在资产负债表上以单一账户(如“长期股权投资”)列示,同样,来自投资的损益,通常在利润表上也是以单一账户(如“投资收益”)列示,因此权益法也称单行合并法。而在完全合并法下,则需要将类似长期股权投资或投资收益的单一项目具体化,将其还原为具体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项目(也称逐行合并法)。

因此,从权益法的演变来看,其目标可概括如下:(1)使投资的账面价值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化而变化,并最终使投资账户的账面价值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相等(目标一);(2)作为一种合并方法,使得通过该方法所获得的应归属于投资企业的净损益和股东权益同完全合并法一致(目标二)。

对权益法目标的定位不同,其核算的步骤和程序会存在差别。

二、权益法的运用

(一)何时应当运用权益法

通常只有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或更大影响时,才能够运用权益法。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或更大影响时,采用成本法通常是不合适的。这是因为:

(1)将收到的股利确认为收益可能不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所赚取收益的充分计量,因为收到的股利可能和被投资单位当期的业绩没有任何关系。通过使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金额随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可以使投资企业及时确认基于投资而导致经济资源的增加和减少,从而更好地满足了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2)投资企业可以通过股利发放的时点来操纵收益。因此,APB第18号意见书规定,发行股票的公司,对下述企业(未合并的子公司、合营企业、持有被投资单位50%或以下的股份,但能对其经营和财务活动施加重大影响的公司)的投资应当在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中采用权益法核算。并且母公司也应当在母公司报表中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权益法。

(二)如何运用权益法

权益法的运用取决于权益法的目标。不同目标下权益法的运用步骤如表1所示。如果将权益法视同一种合并方法,其核算的步骤和程序应当比较完全合并法的步骤和程序进行。

在运用上述步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表1权益法的运用

1.权益法作为一种单行合并方法,投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通常都只以单一项目来反映对被投资单位的成本,以及被投资单位净损益和其他权益的变化。

2.初始确认时,长期股权投资通常以成本入账,但我国准则中将企业合并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因此,我国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也相应地区分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需进一步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两种情况分别处理。

3.对投资成本与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差额(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如果形成母子关系,编制合并报表时则称合并价差)的组成可以通过投资成本、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和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来进行分解。

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合并价差)

=投资成本-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

=(投资成本-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

=商誉+投资日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化额

从会计的角度看,对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至少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不单独确认,确认投资收益时也不考虑;(2)单独确认,但不摊销;(3)单独确认,在一定年限内综合摊销;(4)不单独确认,但确认投资收益时需考虑;(5)下推到被投资单位确认。

在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中权益法运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处理上。1995年以前基本是采用第(1)种方法,1995-1997年主要采用第(2)种方法,1998-2006年采用第(3)和(5)种方法,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则采用第(4)和(5)种方法。显然,只有在第(3)、(4)和(5)种方法下,即对长期股权投资差额进行摊销和减值,或者在确认投资收益时进行考虑,或者下推到被投资单位确认,才可能实现目标一。超级秘书网

在目标二下,对这一差异需要比较完全合并法进行处理:

(1)初始计量中,对初始投资的利得(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需单独确认。作为一种单行合并方法,对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不单独确认为商誉,而是反映在投资的初始入账金额中。

(2)因为购买日后,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基于购买日子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算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所以权益法下,后续计量时应当基于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计算的净利润份额确认投资收益。

4.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内部交易的处理。

权益法两种目标下运用步骤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内部交易的处理。在目标一下,无需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的内部交易进行处理,特别是在“顺流”交易中,未实现的内部损益并不影响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因此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金额缺乏依据。相反,如果根据内部交易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金额进行调整,就不可能实现目标一。然而,在目标二下,则需要比较完全合并法的做法对内部交易进行相应的处理。

总体来看,我国新会计准则主要是按照目标二来设定权益法的运用步骤,但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内部交易的处理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顺销交易,只要求按比例抵消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而不是完全抵消。

(2)如果投资企业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那么投资企业首先要在其账面上进行如下会计处理(假定为顺流销售的未实现销售利润而不是销售亏损):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而且还需要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做进一步的调整处理(下面的调整只是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上进行,并不需要在投资企业的账面上反映)。即:如果是逆流商品销售,因该内部交易的未实现损益的影响体现在投资企业持有的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当中,故应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编制以下调整分录(假定为逆流销售的未实现销售利润而不是销售亏损):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存货、固定资产等

如果是顺流商品销售,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该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在个别报表已确认投资收益的基础上进行以下调整: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投资收益

投资控制的步骤篇7

在权益法下,通常将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作为一个整体对待,这同将母公司和子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经济主体)对待从本质上讲是一样的。因此,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8号意见书《普通股投资核算方法中的权益法》(apb第18号意见书)指出,如果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采用权益法,那么,通过权益法和完全合并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所获得的应归属于投资企业的净损益和股东权益通常应当是相同的(除非出现超额亏损等情况)。两种方法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财务报表的具体项目上。比如,在权益法下,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通常在资产负债表上以单一账户(如“长期股权投资”)列示,同样,来自投资的损益,通常在利润表上也是以单一账户(如“投资收益”)列示,因此权益法也称单行合并法。而在完全合并法下,则需要将类似长期股权投资或投资收益的单一项目具体化,将其还原为具体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项目(也称逐行合并法)。

因此,从权益法的演变来看,其目标可概括如下:(1)使投资的账面价值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化而变化,并最终使投资账户的账面价值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相等(目标一);(2)作为一种合并方法,使得通过该方法所获得的应归属于投资企业的净损益和股东权益同完全合并法一致(目标二)。

对权益法目标的定位不同,其核算的步骤和程序会存在差别。

二、权益法的运用

(一)何时应当运用权益法

通常只有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或更大影响时,才能够运用权益法。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或更大影响时,采用成本法通常是不合适的。这是因为:

(1)将收到的股利确认为收益可能不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所赚取收益的充分计量,因为收到的股利可能和被投资单位当期的业绩没有任何关系。通过使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金额随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可以使投资企业及时确认基于投资而导致经济资源的增加和减少,从而更好地满足了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2)投资企业可以通过股利发放的时点来操纵收益。因此,apb第18号意见书规定,发行股票的公司,对下述企业(未合并的子公司、合营企业、持有被投资单位50%或以下的股份,但能对其经营和财务活动施加重大影响的公司)的投资应当在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中采用权益法核算。并且母公司也应当在母公司报表中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权益法。

(二)如何运用权益法

权益法的运用取决于权益法的目标。不同目标下权益法的运用步骤如表1所示。如果将权益法视同一种合并方法,其核算的步骤和程序应当比较完全合并法的步骤和程序进行。

在运用上述步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表1 权益法的运用

1.权益法作为一种单行合并方法,投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通常都只以单一项目来反映对被投资单位的成本,以及被投资单位净损益和其他权益的变化。

2.初始确认时,长期股权投资通常以成本入账,但我国准则中将企业合并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因此,我国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也相应地区分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需进一步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两种情况分别处理。

3.对投资成本与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差额(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如果形成母子关系,编制合并报表时则称合并价差)的组成可以通过投资成本、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和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来进行分解。

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合并价差)

=投资成本-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

=(投资成本-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

=商誉+投资日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化额

从会计的角度看,对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至少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不单独确认,确认投资收益时也不考虑;(2)单独确认,但不摊销;(3)单独确认,在一定年限内综合摊销;(4)不单独确认,但确认投资收益时需考虑;(5)下推到被投资单位确认。

在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中权益法运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处理上。1995年以前基本是采用第(1)种方法,1995-1997年主要采用第(2)种方法,1998-2006年采用第(3)和(5)种方法,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则采用第(4)和(5)种方法。显然,只有在第(3)、(4)和(5)种方法下,即对长期股权投资差额进行摊销和减值,或者在确认投资收益时进行考虑,或者下推到被投资单位确认,才可能实现目标一。

在目标二下,对这一差异需要比较完全合并法进行处理:

(1)初始计量中,对初始投资的利得(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需单独确认。作为一种单行合并方法,对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不单独确认为商誉,而是反映在投资的初始入账金额中。

(2)因为购买日后,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基于购买日子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算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所以权益法下,后续计量时应当基于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计算的净利润份额确认投资收益。

4.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内部交易的处理。

权益法两种目标下运用步骤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内部交易的处理。在目标一下,无需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的内部交易进行处理,特别是在“顺流”交易中,未实现的内部损益并不影响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因此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金额缺乏依据。相反,如果根据内部交易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金额进行调整,就不可能实现目标一。然而,在目标二下,则需要比较完全合并法的做法对内部交易进行相应的处理。

总体来看,我国新会计准则主要是按照目标二来设定权益法的运用步骤,但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内部交易的处理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顺销交易,只要求按比例抵消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而不是完全抵消。

(2)如果投资企业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那么投资企业首先要在其账面上进行如下会计处理(假定为顺流销售的未实现销售利润而不是销售亏损):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而且还需要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做进一步的调整处理(下面的调整只是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上进行,并不需要在投资企业的账面上反映)。即:如果是逆流商品销售,因该内部交易的未实现损益的影响体现在投资企业持有的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当中,故应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编制以下调整分录(假定为逆流销售的未实现销售利润而不是销售亏损):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存货、固定资产等

如果是顺流商品销售,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该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在个别报表已确认投资收益的基础上进行以下调整: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投资收益

投资控制的步骤篇8

中图分类号:F04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企业将由粗放型经营向节约型经营转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竞争机制使成本成为各种解决问题的焦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产品不断涌现,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耗费降低,进而使社会生产在更大规模上进行。竞争不仅使有利可图的产品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也推动着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企业需要通过价格调整等销售策略来扩大市场份额,为了抵消价格下降所形成的不利影响企业需要降低成本,这就迫使企业将成本控制提上日程。而且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要想生存或谋求壮大,除了技术领先、资本雄厚之外,管理在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永恒的主题,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今的市场更多的是买方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众多企业在竞争,而生产的往往是同质产品,差异不大,这时就要看哪家企业具有成本领先优势,提供的服务是否优质,品牌的美誉度如何,其中成本控制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素。要使企业的成本比竞争对手具有优势,那么他就可以运用低价竞争手段,扩大市场占有率,进而增加生产量,获得规模效应,占领市场。企业只有不断加强成本控制,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获利水平。基于各个因素考虑成本的控制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产品成本核算的几种主要方法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起码的要求,因而品种法是产品成本计算的最基本方法。分批法分为一般分批法和简化分批法。简化分批法的特点是部分批量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分步法是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1.1品种法

品种法也称简单法,是按照产品品种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如发电采掘等生产。在这种类型的生产中,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不可能或者不需要划分为几个生产步骤,因而也就不可能或者不需要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在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中,如果企业或车间生产规模较小,或者车间是封闭式的,或者生产是按流水线组织的管理上不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也可以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如小型水泥厂、织布厂及辅助生产成本的供水、供电、蒸汽车间等。

1.2分批法

1.2.1特点及适用范围

分批法是按照产品的批别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小批、单件,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生产,如重型机器制造、船舶制造,精密工具仪器制造以及服装、印刷工业等。在这种生产类型企业中,由于生产多是根据购货单位的订货单位组织,因此,分批法也称订单法。

1.2.2在分批法之中还存在着一种简化分批法

在小批量、单件生产的的企业或车间中,如果同一月份投产的产品批量很多,且月末未完工的批数也较多,如机械制造或修配厂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各批产品完工之前,只需按月登记直接接入费用和生产工时。只有在有产品完工的的那个月份,才对完工产品,按累计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计入费用,计算完工产品成本,而全部产品的在产品应负担的间接计入费用,则暂时不进行分配,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这种方法可称为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

1.3分步法

分步法是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因为在这些企业中,产品生产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产步骤进行。例如,纺织企业生产可分为纺纱、织布等步骤,冶金企业生产可分为炼铁、炼钢、轧钢等步骤;机器制造企业生产可分为铸造、加工、装配等步骤。为了加强成本管理,不仅要求按照产品品种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而且要求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各步骤产品成本,提供反应各种产品及其各生产步骤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的资料。

2我国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的现状

2.1企业的产品成本控制没有重视设计开发

企业一直把提高产品质量与降低成本的目光紧紧地盯住在生产制造与检验过程。并且采取措施强化成本统计。如分车间独立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材料和工时消耗等等。结果精力花费了不少,成本付出了很多,但却是收效平平。其原因就是只注重了事中控制,而忽视了影响质量与成本的事前控制。其中设计开发便是一个重要环节。现代设计认为,产品质量的优劣首先是设计,提出产品质量的“源流控制”理论,即设计阶段是“上游”,制造和检验分别是“中游”和“下游”。抓好了上游控制中、下游控制就容易。

2.2原材料采购成本加大对总成本有很大影响

在目前的情况下,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逐渐增多,从而使企业有目的的进行成本控制的难度增大。例如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在一定时期内变化的幅度加大,其市场的不稳定使这种变化更加难以被预见和估测,再加之原材料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给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如果企业原材料使用和采购不恰当就会造成企业成本的提高,又因为原材料的重要地位,成本提高的幅度相比之下会比其它原因大很多,所以原材料环节如果处理不当产品的成本必然增大很多。

2.3缺乏对成本控制目标的协调

为了加强对成本的管理,企业的管理者会向各个部门下达成本控制的目标,并据此予以检查和考核。这样做的优点是的确会使各个部门真正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但由于企业并未从企业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各部门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工作的效果并不是很显著。因此,企业缺乏对各部门成本控制工作的统一协调会无端的增加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内耗,从而会使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目标无法实现。

2.4员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职工非常关心劳动的回报。对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发展并不关心。企业对员工的薪酬管理比较简单。很多企业员工的劳动报酬比较固定,相互之间的差距不大,在报酬上存在平均主义,也存在部门之间的分配不公,责权利关系不够明确,员工工作的被动性较强,劳动效率不高。

2.5决策过程成本观念不强 任何领导层决策的失误,都要由整个企业承担损失。由于产品开发、市场选择、资金运作不当,或者优柔寡断、议而不决而丧失的发展机会,都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开支,必然拉动产品成本上升。

3成本控制的措施

成本控制分为事前成本控制,事中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控制。

3.1事前成本控制措施

3.1.1领导决策控制成本措施

任何领导层决策都可能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所以领导的决策是企业成败的第一步。领导者如何能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做出正确的决策,首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建立健全企业决策规范体系;二、建立广泛的信息收集渠道;三、严格决策论证程序不走过场;四、完整记录决策过程;五、坚持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有一定的准绳和规范,才能在决策中规避风险,从而为企业节约成本,带来更大的利益。

3.1.2产品设计控制成本措施

企业生产管理要全面性、系统性。企业应该重视投产前的一些由生产要素和产品设计等方面成本控制,而不只是只重视事后成本控制。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非常重要,因为产品的成本有80%在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在生产环节想要大幅度降低成本是不可能的。如果企业在产品设计上做的出色,能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又是成功的一步。通过大幅度提高销售量来促进产量的提高,产量的提高降低了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这样,产量越高,单位成本就越低。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从而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

3.2事中成本控制

3.2.1对材料成本的控制措施

材料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材料的耗用量和材料价格两个因素。首先对材料耗用量的控制,是在定额法下通过制定先进合理的定额和实际限额发料制度进行的。车间施工人员和技术检查员要监督按图纸、工艺、工装要求进行操作,实行首件检查,防止成批报废。车间设备员要按工艺规程规定的要求监督设备维修和使用情况,不合要求不能开工生产。供应部门材料员要按规定的品种、规格、材质实行限额发料,监督领料、补料、退料等制度的执行。生产调度人员要控制生产批量,合理下料,合理投料,监督期量标准的执行。其次是对材料价格的控制,即对原材料的采购价格、运输费用、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材料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进行控制。购买材料时要做到货比三家,就近购买,质优价廉。选择最佳的购货数量和购货批次,选用适当的运输方式,提高采购工作效益,降低采购费用,以达到降低材料价格的目的。

3.2.2对成本计划的控制措施

在企业成本控制的工作中,应当以成本控制为目标,以成本预测为基础,以成本监督为手段,实行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应该制定严格的成本标准。成本标准是成本控制的准绳,企业成本标准首先包括企业成本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指标。但成本计划中的一些指标都比较综合,还不能满足具体控制的要求,这就必须规定一系列具体的标准。其实,监督成本的形成,这就是根据控制标准,对成本形成的各个项目,经常地进行检查、批评和监督。不仅要检查指标本身的执行情况,而且要检查和监督影响指标的各项条件,如设备、工艺、工具、工人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等。所以成本日常控制要与生产作业控制等结合起来进行。最后,及时纠正偏差。针对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查明责任者,分别情况,分别轻重缓急,提出改进措施加以贯彻执行。

3.2.3对工资成本的控制措施

对资本成本的控制就是对人力资源的控制,不同的工资制度有不同的控制方法。首先计时工资制度下的工资制度,一方面,是反映工时定额执行情况的,即数量差异。当实际工时大于定额工时时,反映劳动生产率降低,工资费用的浪费,反之,当实际工时小于定额工时,反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资费用的节约。另一方面,是反映工资单价的变动,成为价格差异,实际工资单价是由工资总额中应计入成本的工资费用和实际生产工时两个因素决定的,在实际生产工时一定的情况下,计入成本的工资费用越多,工资单价就越高,在工资费用一定的情况下,实际生产工时越多,工资单价就越低。因此,充分利用工时,压缩工资中的非生产时间也是节约成本的一项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工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人员的培训、管理,提高人员素质,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3.2.4对制造费用的控制措施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外的各种间接费用,其内容有生产管理部门人员、生产服务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机物料消耗、季节性修理车间的停工损失等。有定额的按定额控制,没有定额的按各项费用预算进行控制,制定降低成本措施,提高产品的合格率、优质率。

3.3事后成本控制

通过实际成本和一定标准的比较,确定成本的节约或浪费,应进行深入的分析,查明成本节约或超支的主客观原因,确定其责任归属,对成本责任单位进行相应的考核和奖惩。通过成本分析,为日后的成本控制提出积极改进意见和措施,进一步修订成本控制标准,改进各项成本控制制度,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成本的时实控制主要是针对具体各个成本费用项目进行实地实时的分散控制。而成本的综合性分析控制,一般只能在事后才能进行。成本事后控制的意义并非是消极的,大量的成本控制工作有赖于成本事后控制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控制的事前与事后是相对而言,本期的事后控制,也就是下期的事前控制。

投资控制的步骤篇9

步骤三:电费回收是否及时到位。是否实行电费“购电制”,购电系统是否与营销系统连接,购电电费是否作为预收及时入营销系统;是否做到日清日结,是否将当天收入及时存入银行电费专户,是否核对当天收费额,是否有私存电费的情况;高可靠性供电费、临时接电费、电费滞纳金的收取是否到位。

3.对计量管理风险控制测试。

(1)对计量器具管理测试。包括计量器具采集终端的需求审核、出入库、配送、运行、淘汰、丢失、停用与报废等规范性。

步骤一:是否建立计量装置设备台账、运行台账、报毁计量装置台账。

步骤二:计量变更是否经过内部审批和相关流程控制,抽查台账表号与现场表号是否相符。

(2)对计量检定检测管理测试。包括电能表及采集终端质量监督管理,电能计量封印管理以及电能计量器具申请、校验、检定管理等规范性。

步骤一:检查封钳、封扣管理是否规范。是否使用业务系统登记并且信息完整;检查是否建立封钳、封扣领用台账且信息完整。新购置和轮换回来还需继续使用的电能表,是否经室内检定合格并封印。

步骤二:检查表计的领用、借用管理,是否建立台账等;盘点电表库存是否账实相符。检查智能表上线率、采集成功率是否匹配。

(3)开展保障计量量值传递的准确性、可靠性测试。包括对计量标准器具的需求审核、建标、复查、封存(撤销)、更换、量值溯源、报废、运维、期间核查等。

步骤一:检查是否有明确电能计量装置的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管理职责、流程的规范性文件,对计量值偏离标准状态的处理是否有控制措施。

步骤二:一是检查电能计量装置的设计审查是否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电能计量器具的选用和订货,生产厂家的生产资质是否经过审验;购进的电能计量设备,是否由专门的计量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进行验收,新购进的计量装置是否按照有关规程进行首检,是否存在不合格记录并进行退货处理。二是投运前的电能计量装置是否经计量部门检定、测试合格,主要参数、测试结果等数据是否记录存档。三是电能计量器具是否有专人保管并分类存放,电能计量器具的轮换、报废与淘汰是否制定相关计划并得到严格执行。

步骤三:评价计量量值传递管理的有效性。检查是否发生计量故障(差错)并开展分析,计量装置是否定期送上级检定机构检定,检定异常是否交由厂家处理。抽查复检以评价其管理的有效性。

(4)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对客户侧、关口和公用配变电能信息远程采集测试。包括测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主站设备新增、消缺、更换管理,终端设备消缺、更换管理等规范性。

步骤一:检查电能计量装置的信息远程采集测试的职责是否明确,相关操作流程是否有明确的规范性文件。

步骤二:一是计量采集主站设置是否制定新增、更换、消缺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二是检查用电采集终端工作电源配置是否符合规程,采集底码连续性是否校验,采集数据是否经过专人进行多级复核,失电数据保持是否符合年限规定。是否存在大范围采集异常情况,异常情况是否立即分析并组织排查;三是电能质量监测是否有效开展。电压监测、谐波监测等监测记录是否齐全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计量故障是否进行处理。

步骤三:评价电能信息远程采集的有效性。检查是否制定电能信息远程监督抽检方案,是否开展抽样和监督抽检试验,抽检结果是否达到标准。

4.对客户服务管理风险控制测试。

(1)对供电优质服务开展情况测试。包括供电服务应急处置、品牌实施、品质评价管理等工作规范性。

步骤一:检查是否制定针对性、符合客户要求服务规范性文件,对服务质量是否进行有效监督和考核。

步骤二:一是检查是否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受理客户紧急报修业务。计划停电是否提前公告制,重要客户是否书面通知。二是检查基层单位是否规范工作用语、服务行为,营销服务的首问负责制是否得到贯彻落实;用电报装、电费缴纳、用电抢修等服务措施是否得到落实;服务时限是否得到严格遵守。三是检查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指标是否达标,是否存在大规模的行风投诉事件,用户投诉是否有效处理,是否开展满意度调查。“三公调度”、“十项服务措施”是否得到有效履行。

步骤三:评价供电优质服务开展的有效性。检查是否开展用电服务的监督、考核工作,客户反馈的意见是否进行甄别和整改,评价优质服务是否产生良好效果并得到广大用户认可。

(2)对服务热线管理情况测试。包括检查故障报修、投诉举报、信息查询、订阅服务等规范性。

步骤一:检查故障报修电话是否有专人负责,电话记录是否齐全;是否建立对外服务的网站、信息专栏和查询电话,是否明确延伸服务的内容、收费标准和服务流程。

步骤二:评价服务热线管理的有效性。抽查服务热线的记录,回访部分用户,评价服务热线管理的效果与质量。

(3)对供电营业窗口管理测试。包括检查营业窗口标准化建设、服务规范化建设和供电营业窗口硬件设施建设,服务质量监督评价考核管理等规范性。

步骤一:检查营销窗口标准化建设情况。是否在明显的位置设置VI标识、设置办理各类业务的标志、标牌;是否公布现行电价收费标准、业扩报装工作流程、国家电网公司“三个十条”和服务承诺内容;工作人员监督台员是否统一着装,佩带统一标志,挂牌服务。

步骤二:检查服务规范情况。一是检查电费抄核收是否实行“五统一”:统一电价、统一发票、统一抄表、统一核算、统一考核;电费电价是否实行“三公开”:电价公开、电量公开、电费公开;服务是否做到“四到户”:销售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电费收缴情况公布率达到100%;二是检查是否设立并公布值班电话,是否安排工作人员、抢修车辆24小时值班供电所受理居民客户用电申请;三是检查受电装置检验合格并办理相关手续后,是否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送电。

步骤三:评价供电营业窗口管理的有效性。检查是否开展营业窗口服务专项检查和评比活动,抽查营业窗口建设、窗口服务是否到位,评价营业窗口管理的成效。

(4)对客户的用电情况进行测试。包括检查高危及重要客户用电安全管理、周期检查服务管理、专项检查服务管理及自备电厂巡视检查管理、违约用电、窃电工作的查处等规范性。

步骤一:检查是否针对供电服务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对高危及重要客户是否制定针对性强的应急处理措施。用电高峰期是否制定避峰、错峰措施,是否出现因不当停、限电引发客户大规模投诉事件。

步骤二:一是检查是否有效开展负荷预测和负荷管理工作,是否制定负荷管理系统主站和终端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二是检查是否协助高危及重要客户对老旧开关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保证重要客户的负荷承受能力。三是检查是否开展用户自备电厂安全巡视检查,是否开展高耗能等用户用电专项检查,违章用电查处是否规范。

步骤三:评价客户用电管理的有效性。检查是否认真对待客户投诉,解决好重点客户的热点难点问题,评价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考核是否有效。

(5)对重大活动或重要场所提供用电情况测试。检查是否针对重大活动或重要场所提供用电指导,确保活动期间用电安全,包括重大活动用电隐患排查、督促整改和向有关部门备案等。

(6)改进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对策。

步骤一:检查是否制定重大活动保电的规范文件,是否建立重大活动保电工作机制,规范保电工作流程。

步骤二:一是检查是否制定保电工作方案、事故处理预案和供用电应急预案,是否做好保电期间电网运行方式安排,是否开展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设施安全检查和消缺工作。二是检查是否对重大活动涉及的保电客户开展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是否对因重大活动保电工作而影响用电的用户及时作出安排。三是对保电工作中事项,是否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办理。

步骤三:评价重大活动或重要场所用电管理的有效性。检大保电活动内部运转是否协调顺畅,重大活动的用电管理涉及的组织落实、技术保障、运行检查、消缺、服务等各项工作是否安全可靠、有效。

四、改进电能营销内部控制审计对策

(一)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核心。目前,大多数电能营销内部控制审计以定性分析为主,形成的结论缺乏量化的证据支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完整性评价难以到位,二是有效性评价可信度易受到质疑。因此,需要建立较为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确定内部控制水平等级。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分为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合理性和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将内部控制评级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A级(80~100分)、B(60~80分)、C(40~60分)、D(20~40分)、E(0~20分)。A级评价为内部控制系统完整有效,即制度完善,执行有效,适应业务发展需要;B级评价为内部控制基本完整有效,即制度较为完善,虽然制度执行有缺陷,但对企业稳健运行不会造成严重影响;C级评价为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D级评价为内部控制系统存在重大缺陷;E级评价为内部控制系统无效或基本没有控制。

(二)开发电能营销内控审计管控工具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管理可以通过手工或自动化手段实现。本文所指的电能营销内部控制审计管控工具是指内控审计管理的自动化工具。内部控制涉及大量控制点测试、评价和分值计算,手工已经很难胜任审计工作,需要开发现代化的管控工具来完成。

1.内部控制审计管控工具开发思路。一是建立营销内部控制审计风险评价库。将电能营销内部控制流程梳理关键控制点,对各控制点存在的风险整理入库,使内控审计自动形成审计路线图。二是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问题分类、权重、评价标准,计算得分。三是评价作业模板化。建立丰富内部控制评价模板,对营销业务模块均建立完整的评价模板,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2.充分考虑内部审计管控工具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并采取控制措施。审计需求的灵活性与软件功能局限性,增加了审计风险。在系统规划阶段应定义合理的期望值和系统功能边界,对系统功能缺陷、数据完整性、操作失误等应有清晰的认识,应对审计管控工具的应用有足够的控制,尽可能在系统中增加校验、人工复核等功能。

(三)推动内部控制审计有效参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审计过程是风险识别的过程,是风险评价和控制的过程。电能营销内部控制审计,应更多的从风险角度,及时发现营销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揭示潜在的风险,提出可行的改进意见和方案,保证内部控制系统健康有效运行,使电能营销风险始终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电能营销是电网企业的核心业务,点多面广,参与员工多,用户极其庞杂,利益纠葛、冲突多,管控难度大,面临很大的内外部风险。开展电能营销内部控制审计,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转化风险因素,争取有利结果,显得十分重要。不仅如此,内部审计必须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抓住企业的重点工作开展审计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职能作用,更好地为企业增加价值,并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宋志华,陈圣朝,等.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2]史厚云,陈圣朝,等.国家电网公司审计人员基础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财政部.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S].

[4]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S].

[5]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S].

投资控制的步骤篇10

同步制造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而使整个生产过程协调一致的一种方法。同步制造把焦点集中在瓶颈资源上,采用瓶颈资源的作业计划优先制定,以便确保其负荷不超过其生产能力,接着制定非瓶颈资源的作业计划以支持瓶颈资源连续运行。同步制造要求首先将产品与过程信息合起来表示,以减少信息容量。其次,不是对所有资源同时进行排序和负荷分配,而是先找出生产系统中的瓶颈(或称约束)、然后只对瓶颈资源进行排序和资源分配,最后根据对瓶颈资源的排序来对其他有多余容量的资源进行排序。这样,不仅大大的减少了排序与资源负荷分配的难度,而且这两者可以同时完成,大大缩短了排序时间。

2.同步制造的五步骤

第一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瓶颈。找出系统中实体或政策方面的最薄弱环节,识别系统的制约。实体制约包括原材料的投入不足、机器设备的产能不足以及市场需求不足等等;政策方面的制约包括法律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等等。

第二步:寻找突破制约的方法。对于实体制约要开发利用,使其尽可能的高效运行;对于政策制约要进行消除。假如某种原材料是制约,就要设法确保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和充分利用;若是市场需求是制约,就要给出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的具体办法等等。

第三步:使企业的其他所有活动遵从上述决定。也就是说,使系统的非制约环节遵从制约环节的节奏,实现系统其他部分与制约环节同步,从而充分利用制约环节的生产能力。因为制约决定了系统的产出,非制约资源如果不与制约资源同步而满负荷运行,追求百分之百的利用率的话,这样非但不能提高系统的产出,带来更多的利润,反而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增加更多的在制品、瓶颈环节更多的等待时间和其他种种浪费。

第四步:提升系统的制约。具体实施第二步中提出的措施,使第一步中找出的瓶颈环节不再是企业的瓶颈。因为已存在的制约是系统中的关键因素,对这些制约的改进将使整个系统得到改善。例如,工厂的一台机器是瓶颈,为了提高它的产能,可以采取缩短设备调整时问、增加操作人员、购买新机器等措施。

第五步:不要让惯性成为系统约束。如果制约被打破,回到步骤l,开始新的循环。就像一根链条一样,你改进了其中最薄弱的一环,原来相对薄弱的就会成为新的薄弱环节。

这五个步骤告诉我们TOC过程是一个持续改善的动态过程,它提醒我们任何政策和解决方案都不是永恒的,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在上述各个步骤中,发现瓶颈工序、识别系统制约这一步是其他各个步骤的开端,是定方向的步骤。方向定错了,其他步骤效率越高偏离目标越远。所以,正确的判断来源于正确的信息,正确的信息又来之于准确的数据,准确完整的数据是一切企业生产管理中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1]。

3.同步制造挖潜措施

SM通常采用如下措施以挖尽瓶颈资源潜力:一是加强经常性的维护保养,以尽量减少瓶颈资源故障停机与修理时间;二是加强现场管理和作业调度,以尽量做到人停机不停,人歇机不歇;三是加强生产作业计划职能,在计划安排与管理上动脑筋,如:(1)在瓶颈资源前设置缓冲环节,使瓶颈资源不受上游资源生产率波动的影响。(2)加大瓶颈资源的生产批量以减少瓶颈资源的设备调整次数。(3)减少瓶颈资源的辅助生产时间以增加基本生产时间。(4)是建立质量保证,在瓶颈资源前设置质量检查站,保证投入瓶颈资源的工件100%是合格品。

4.同步制造下的瓶颈

在现实的环境下瓶颈在企业中可分为很多类型,企业的瓶颈类型可从不同角度加以划分,比如:

按瓶颈过程大小可分为:影响公司生存型瓶颈、影响效益型瓶颈和影响工作效率型瓶颈等。按企业构成大要素可分为:企业质量体系瓶颈、企业战略瓶颈、企业资源瓶颈以及企业文化瓶颈。按资源状况可分为:环境限制瓶颈、资金资源瓶颈、人力资源瓶颈、信息资源瓶颈、硬件资源瓶颈、技术资源瓶颈、管理资源瓶颈以及时间资源瓶颈等。按产品构成可分为:核心产品瓶颈、形式产品瓶颈以及附加产品瓶颈。按质量体系要素可分为:管理职责瓶颈、文件化质量体系瓶颈、营销控制瓶颈、设计开发控制瓶颈、采购控制瓶颈、产品标识与可追溯性瓶颈、检验与试验瓶颈、搬运贮存包装防护与交付控制瓶颈、质量记录瓶颈、内审瓶颈、培训瓶颈、服务瓶颈、统计技术应用瓶颈等。按企业经营流程分为:营销瓶颈、供应瓶颈、生产瓶颈、研究开发瓶颈、财务瓶颈、服务瓶颈、运输瓶颈、包装瓶颈、贮存瓶颈等。按影响范围可分为:独立型瓶颈、关联型瓶颈、并存型瓶颈等。按瓶颈关联类型可分为:串联型瓶颈、并联型瓶颈、混合型瓶颈。按顾客满意度可分为:产品质量瓶颈、交货期瓶颈、服务瓶颈、价格瓶颈。按市场营销可分为:产品制造瓶颈、市场需求瓶颈、竞争能力瓶颈[2]。此外,还可按技术与管理角度、过程大小、观念方法、企业流程性质等划分。

但在生产计划与控制过程中,瓶颈在SM只认为指实际生产能力小于生产负荷的一切资源,它是系统内部制约产销率的约束因素,是制造过程中流量最小的地方。在现在市场生产中,主要分为静态瓶颈和动态瓶颈。

4.1 静态瓶颈

静态瓶颈资源(Bottleneck Resource)任何能力等于或小于需求的资源称为瓶颈资源。这是从静态的观点来描述生产系统中一类特殊的资源,指的是负荷率达到或超过100%的资源。几乎所有生产管理理论都注意到瓶颈资源是限制整个生产系统有效产出率的薄弱环节,并都把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放在能力的扩充上,试图建立一个能力平衡的生产系统来完成预期的产出率。同步生产认为,能力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即使能够做到能力平衡,由于生产活动中两个基本现象的作用(依赖性事件和统计流动),生产系统由的瓶颈现象总是存在的。

4.2 动态瓶颈

动态瓶颈资源(Wandering Bottleneck Resource)我们把由于计划或管理不当造成实际物流与计划物流发生显著偏差、使生产系统有效产出率降低的资源称为动态瓶颈[3]。生产系统中的动态瓶颈并不一定是由于能力不足造成的,但其效果与静态瓶颈是相同的。如果可能的话,静态瓶颈往往可以通过能力扩充来解决,但解决动态瓶颈就不容易了。

5.DBR系统

一般认为DBR体系浓缩了OPT的全部管理思想和管理原理。在这种体系下实现的生产方式称为“同步制造”(SM),旨在实现这样一种“同步生产”环境:生产系统的物流是同步运作的;也就是说,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连续而平稳地运动,平准地到达指定的位置,从而产品在流动中的等待时间和生产提前期较短。DBR体系以物流同步化为基本特征,以低水平的生产在制品(WIP)和较短的生产提前期为显著特点。通过拉式生产方式与推式生产方式的有机结合,DBR体系将企业生产系统的瓶颈资源作为重点分析与研究对象,以物流同步化为基本手段,确保瓶颈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从而使整个生产系统的有效产出率达到最大。

设计同步化物流时有两个基本问题必须加以考虑,一个是系统在特定时间内实现计划物流水平的能力,一个是计划物流水平的波动所产生的影响。DBR体系明确地考虑了这两个问题。与步调一致的行军措施类似,DBR体系也有三个有机部分构成一个完整体系。

(1)D元素—计划机制

在DBR体系中,D的职能是以挖尽瓶颈资源的贡献潜力为目标,以瓶颈资源的生产速度为依据,制定作业计划。也就是根据瓶颈资源的潜力决定计划期的生产量,并根据瓶颈资源的生产速度决定生产系统的节拍(或节奏)。

最初制订生产计划时,企业的关键约束,如市场需求、生产能力、物料供应等需要加以特别的考虑,在此基础上编制预备生产计划。预备生产计划是企业生产目标的基本体现,而生产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生产系统瓶颈资源的挖潜效果。因此,在预备计划制订后,就应依据预备计划进行修改,把它编成详细的瓶颈资源作业计划,并作为最终生产计划,这个最终计划通常叫做主生产计划(即: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是生产现场实施作业计划及市场销售的依据。

(2)B元素—缓冲机制

B的职能是指对瓶颈资源设置缓冲保护机制,目的是保护瓶颈资源的作业时间不因其上游环节的故障波动而有丝毫的浪费,从而保证整个生产系统得到最大的产出贡献。事实上,由于生产系统客观上避免不了莫非事件的影响。因此,生产系统实际的物流与计划物流不可避免产生偏差。保证向用户交货的有效途径就是设置缓冲(Buffer)。

(3)R元素—控制机制

R的职能是指形成这样一种控制机制,使生产系统所有环节都按照瓶颈资源确定的节拍(或节奏)工作;为了防止上游环节滥用其富余能力生产多余的在制品,要建立一种对生产系统入口把关机制,即建立一种把物料投入点与瓶颈资源、瓶颈资源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的机制,以控制投入生产系统的物料恰好满足瓶颈资源的需要。

以瓶颈资源的能力为基础的MPS决定了整个生产系统的生产节奏和顺序,MPS确定后,就可以计划生产的物流、产品结构、生产流程、缓冲时间和生产方针,用来决定各项生产资源计划的生产数量和时间,因此,各项生产资源和作业计划也就与MPS确定的生产节奏联系起来。以同步化生产支持强化MPS的非瓶颈资源的作业计划就成了反映和支持瓶颈资源作业计划的机制。实际上这种机制是在无需单独控制各项生产资源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所有资源同步制造的一套方法,其最主要的一条是只在需要的时间把所需要的物料定时投入到生产系统。

参考文献:

[1]郭永辉,钱省三.基于鼓一缓冲器——绳子理论的整合式生产作业控制系统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2):252-257.

[2]郭伟席,裕庚.一类瓶颈多选择整数规划问题及其求解[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1(5):124-127.

[3]周峰.DBR与协同生产原理[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70).

[4]周峰.DBR管理模式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机制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1999(4).

[5]夏锐,吴伟,贺敏伟.基于TOC理论的瓶颈分析及作业调度方案的探讨[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6,33(4):21-24.

[6]洪华.同步制造(SM)理论及与MRP、JIT系统的比较研究[D].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投资控制的步骤篇11

动态成本;房地产;管理系统

1房地产企业动态成本管理模型

成本管理从核算型向控制型管理改变,之后向价值创造型管理方式变化。管理系统的运作,使得建设企业从本质上提高控制成本的能力,更准确的分辨增值和非增值作业。最终使企业能够由原来的粗放型,不断向精细化管理演变,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房地产动态成本管理系统的主要有如下作用:①主要用于获取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往建筑工程的数据,以及目前实际的市场信息。此种做法能帮助企业决策时参考以往项目的历史指标、以及估算最新的人才、材料、设备的所需投入资金;②根据建设项目的动态情况,制定施工建设清单,在参考内部基准价库的前提之下,通过分析建设开发信息、施工材料清单,结合动态市场制定此工程的目标成本,将其作为工程成本把控的重要内容。施工材料清单清单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项目施工目标成本的合理性;③依照施工材料清单以及工程图纸,结合实际市场状态,实施建设项目的招标采购步骤,上一个步骤制定的建造施工目标成本起到掌控投入资金的作用,最终达到的效果在实施前设立标准之内。将这一阶段和上个阶段制定的成本计划做出对比,并将分析报告第一时间传送到企业成本数据库,帮助将来建造施工资金把控更加精准;④根据施工图纸完成既定的建设项目。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施工的实际成本低于制定的计划成本。掌控建造中产生的变动,管理资金投入。然后将得到的结果传送建立的信息数据库中,由此得到相关参考标准;⑤成本分摊。建造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分摊到单位工程上,然后就可以获取单位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将其进行累加计算得到项目的总成本;⑥评估分析。对建设项目的预期成本、计划成本以及实际成本进行差异化数据分析,然后对导致投入差异的因素进行限制,对资金投入控制能力进行验收,能为决策者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

2研究与投入使用

房地产动态成本管理系统投入使用的作用是:房地产信息,房地产运作成本,工程建设过程,房地产涉及资金数量和相应数据统计等相应方面的管理。

2.1基础信息管理分析

房地产涉及的信息,记录其中的建设性信息,对房地产建设的具体过程进行记录分析,与市场价值对比,从而建立企业的整体价值数据库。预估资金管理:分析项目的作业过程,确立单个项目花费,还要算上项目建设过程的费用,这个过程利用作业成本法完成。测算建设项目耗费,完成相关资源分配,获取单位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累加计算得到项目的总成本。

2.2合同管理

管理工程构建过程中涉及到协议和合同,在第一时间获取和确认签约内容,传送到内部存储数据库,将其作为指导参考。变更管理:施工计划最终完成会花费很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影响原计划,引起设计图的改变和施工计划的调整。这个部分就是记录这些变化,将数目与合同原始执行资金数目结合。计算出这个项目执行过程中总的成本,使项目管理者及时的掌握变化,调整企业内部的相应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3结算管理

根据项目工程动态的实施状态,对相关协议当中已完的内容执行结算,将其分配到对应的单位工程中。研究成本变化问题,转化成图表的模式。这样做有利于项目管理人员通过数据分析调整成本模式,该调整数据的结果应该储存到该企业的数据库中,更加有利于项目实施。

2.4成本统计管理

参照施工不同步骤的成本信息,在模块中对相应内容信息进行整理,及时对不同单位的投入资源完成合理的调配。本模块还需要完成差异分析功能,如:目标成本和签约成本的对比等,运用可视化的图表信息完成投入资金掌控工作。

3房地产动态成本管理系统的应用

房地产动态成本管理系统使用的效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能及时获取项目的成本信息,控制不合理成本的增长,分析无效作业和增值作业,能及时了解项目的资金状况,为企业的资金运作提供第一手资料,降低了企业的财务费用;②费用分配更加科学合理,产品成本比以前得到更加真实的反映,由此使得企业决策者能更加准确地进行产品定价,提高了开发产品的竞争力;③对工程的耗费资源实行动态核查,对资金投入差异的原因进行探究,系统向使用者展现的可视化内容,能帮助工程监督者第一时间制定对应的资源管理措施,从而达到降低项目投入的效果;④保证数据获取的有效性,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反馈。通过相关历史工程项目资金投入信息和在建项目成本信息进行新项目的目标成本制定,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保证投入决策数据最大限度的客观、及时、精确;⑤实现了企业内各部门的数据共享,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中小型的房地产企业和工程建设公司在项目开发的步骤和资金雄厚的企业具有很多共性,差异在于投入资源、流动资金和项目总的工作时间。这些因素不是可以影响上述系统工作状态的原因,该系统反而会使企业内部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工作管控力度,使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4房地产动态成本管理系统的特点

实时性:利用上述动态成本管理系统,结合企业本身的市场属性,将最终获取的实际成本管理成果实时、动态、真实的展示给决策者。成本管理模式:通过核算对象分解,将作业成本管理引入房地产企业管理中,细化成本管理对象,使成本发生情况具有可追溯性,动态反映成本状况。提供多维成本分析方法,规范成本管理流程。WEB技术:通过对系统使用WEB技术,解决集中式管理需求问题,能使企业和在外地的项目或者分公司及时进行数据汇总和实时数据的采集,保证信息的一致性,方便成本控制和企业决策。

5结束语

房地产企业动态成本管理系统能有效地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信息的真实性,企业的高管也能及时地获取有关的信息,辅助企业决策。房地产企业动态成本管理系统的运用能有效地减少企业的管理费用,节约项目投资。房地产动态成本管理系统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结合,更加有效的整合企业的获取和存储信息,同时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投资控制的步骤篇12

甲基苯并三氮唑,简称TTA 。英文别名:TTA,CAS,分子式:C7H7N3,分子量:133.15,甲基苯并三氮唑的熔点:80-86°C。甲基苯并三氮唑其中的水分:≤0.2%,灰份:≤0.05%,pH值:5.5-6.5

1.1 外观性状

甲基苯并三氮唑是白色颗粒或粉末,可加工成大片状、小片颗粒状、柱状、精细颗料状、粉状;甲基苯并三氮唑白色颗粒或粉末,易吸潮,是4-甲基苯并三氮唑与5-甲基苯并三氮唑的混合物,难溶于水,溶于醇、苯、甲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可溶于稀碱液。

1.2 用途说明

甲基苯并三氮唑用于金属(如银、铜、铅、镍、锌等)的防锈剂和缓蚀剂;

本品主要用作金属(如银、铜、铅、镍、锌等)的防锈剂和缓蚀剂,广泛用于防锈油(脂)类产品中,多用于铜及铜合金的气相缓蚀剂、油添加剂、循环水处理剂、汽车防冻液。本品也可与多种阻垢剂、杀菌灭藻剂配合使用,尤其对封闭循环冷却水系统缓蚀效果甚佳。

1.3 基本特性

甲基苯并三氮唑,纯品系白色颗粒或粉末,是4-甲基苯骈三氮唑与5-甲基苯骈三氮唑的混合物,熔点80-86℃,难溶于水,溶于醇、苯、甲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可溶于稀碱液。

1.4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工艺基本步骤。

①在反应釜中,将3,4二氨基甲苯置于纯水中,加热溶解;

②向步骤①所成的溶液中加入3,4二氨基甲苯的亚硝酸钠,进行反应;

③将步骤②所成溶液冷却;

④在步骤③所成溶液中滴入硫酸,出现大量结晶体生成;

⑤将步骤④所得混合物进行脱液处理;

⑥将步骤⑤所得结晶体加热,脱水;

⑦将步骤⑥所得结晶体进行蒸馏,制成所述的5-甲基苯骈三氮唑;甲基苯并三氮唑的生产方法以3,4二氨基甲苯为原料,通过中压合成、酸化、脱水、蒸馏处理,制备5-甲基苯骈三氮唑的工艺简单、制备过程容易控制,收率高、纯度高,生产成本低、易于组织工业化生产。

1.5 甲基苯并三氮唑包装储藏。

包装: 塑料编织袋、复合袋、纸板桶、全纸桶、铁桶,内衬塑料袋

净重: 10kg,20kg,25kg,200kg

储藏: 本品易吸湿应存放在通风、干燥处,不得和食物与种子混放。

2 化工行业的发展特征及导向

2.1 化工业现状

化学工业简称化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与农业、国防、国民经济各部门及人民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化学工业是从19世纪初开始形成,并发展较快的一个工业部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学工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化学工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门类齐全、基本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相关工业发展的化学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不仅在总量上迅速发展,而且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组织结构、工艺装备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到“十一五”末,我国已形成包括油气开采、炼油、基础化学原料、化肥、农药、专用化学品、橡胶制品等约50个重要子行业,可生产6万多个(种)产品,涉及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完整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已进入世界化工大国的行列。

化学工业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原料来源划分,可分为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行业;天然气常与石油共生,也常把天然气化工归属于石油化工。从产品出发,可划分为无机化工、基本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等分支。还有其它多种分类方法,但每种分类方法都难于严格适应。

石油化工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囊括了很多生产部门,如橡胶助剂行业,合成材料行业,农药行业,化肥行业等,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中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石化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能有效地推动农业、机械、建筑、轻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2.2 行业现状

有机化学原料(有机化工中间体)是化学原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化工行业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是基础原料的下游产品,又是精细化工产品的原料,具有品种繁多、合成路线选择性广、市场需求前景好、合成技术进展迅速等特点,它主要包括炔烃及衍生物、醇类、酮类、酚类、芳香烃衍生酸酐等,其产品主要有乙烯、丙烯、苯乙烯、三苯、甲醇、乙醇等。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精细化工中间体主要生产国和供应国。 从产品生产的过程角度分析,基本有机化工产业作为整个石化工业的龙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础化工产业已成为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内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产业已经由过去的以国有企业投资为主,转变为国有企业、港台、外商投资并举的局面,投资主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不但可以加快我国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产业的发展速度,还可极大地提高整个行业的产业发展水平。基础化工行业的景气状况主要受到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受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拉动,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1]。

2.3 行业驱动要素

对于化工产品的升级换代,目前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在利益推动下,对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企业加大了发力度,由低端精细化工品的加工向高附加值迈进,转移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由于新兴产业的新需求是推进大飞机、高速列车、电动汽车、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这都需要一系列关键化工新材料的支撑。

3 甲基苯并三氮唑化工产品生产工艺概述

3.1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工艺

对于甲基苯并三氮唑的生产工艺,包括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工艺配方和工艺设备等。随着环境优化的愈发明显,生产工艺中的三废处理也凸显重要。工艺流程简图见图1。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具体操作过程是在配料釜中加入水、亚硝酸钠和甲基邻苯二胺,常温下搅拌待物料溶解后,由真空抽入环合反应釜中,关闭进料阀,通入导热油缓慢进行加热到230(250)℃,水受热产生的蒸汽使釜内压力上升至3.8(4.0)MPa,保温保压反应约5小时,反应结束后,通入冷导热油降温到100℃以下,打开放空阀使得釜内恢复常压;将反应物料放入酸化釜中,通过高位槽加浓硫酸进行酸化,调节pH接近中性,酸化过程控制温度在70℃以下,酸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导出至液碱吸收处理,物料趁热分层,上层水相冷却至室温析出结晶经离心分离后,结晶料与前道分层所得的下层料相一并送脱水釜中减压脱水,控制条件为:80℃、-0.07MPa,经脱水处理后,进入精馏釜,采取导热油加热,在

图1 工艺流程简图

3.2 甲基苯并三氮唑产品生产工艺的质量、成本控制

3.2.1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目标体现在QSTE四个方面:(quality)质量合格、(service)满意服务、(time)准时性和(environment)清洁生产。公司努力在质量计划,质量检测,质量改进和质量投诉方面加强管理,将质量控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全体人员,力争取得ISO9001:2000系列认证,树立良好产品形象,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为以后打入国际市场提供质量保证,确保公司生产经营良性循环发展。

3.2.2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成本控制

对于成本控制,不从基础工作做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也将受到大大的影响。

(1)定额制定

所谓定额,就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其主要有:材料定额、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对于工时定额制定,主要依据是各地区的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就特别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往往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是定额管理,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来控制材料成本和燃料动力成本,通过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来控制工时成本、控制制造费用,这都要依赖定额制度。如果没有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也是定额,这也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2]。

(2)标准化工作

所谓标准化工作,就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也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并且能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

4 甲基苯并三氮唑市场研究

市场调查报告往往是市场调查人员以书面形式进行的,其中反映的是市场调查内容以及工作过程,并提供调查结论和建议。市场调查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在市场调查报告中,整个市场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果质量受撰写的好坏的影响,这也能给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导向作用,更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中国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发展趋势:

多年来,为了立足国内市场,兼顾全球市场环境,并且结合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的供需变化规律,对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进行了研究,并且对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内企业群体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尤其在中国,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发展趋势,已经从不同角度切入了行业,这也为甲基苯并三氮唑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与专业级的市场导向。这同时也为以后的企业的发展战略、投资决策、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权威、充分、可靠的决策[3]。

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市场调查报告-用途,是业内企业市场部门、战略部门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分析市场、掌握行情、了解竞争对手、洞悉行业发展趋势的有力参考资料;是行业新进入者了解市场现状、掌握竞争格局、发掘投资机会、明确产品定位的必备调研资料;帮助咨询公司、广告策划公司快速、深入地掌握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供市场规模及增速、市场份 额、进出口、行业财务指标等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帮助私募基金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及其它投资机构摸清行业的盈利能力和增长趋势,并对行业内的重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其产品、技术、人才、管理、效益等(需要定制);适用于其它需要对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进行全面市场调研的机构或个人。

【参考文献】

投资控制的步骤篇13

1 施工图预结算

施工图预结算,是依据国家规定的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和地区批准的材料预算价格,按单位估价法计算的,以工程量和货币形式变现的预算,是用来控制基本建设投资和拨款、编制基本建设计划、签订施工合同、成本核算和办理工程结算的法律文件。

2 施工图预结算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符合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

为保证土建工程施工预结算编辑体制的合理和有序,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对编制的内容、标准等进行了详细而统一的规范。

(二)保证施工图预结算编制的准确性

施工图预结算编制的准确性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点。为了保证其编制的准确性,编制人员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项编制工作。认真了解施工设计图,深入土建工程施工现场以掌握工程量。同时也要掌握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基本施工设施的市场定额,办证定额套用的合理化。

(三)实事求是,保证不出现漏项少项、多算重算、高估低估情况

施工图预结算的编制工作是一项既复杂又严谨的工作,要求编制人员认真核查每一项预结算内容和单价定额,做到实事求是,保证不出现漏项少项、多算重算、高估低估情况。

3 施工图预结算的编制依据

(一)土建工程的施工设计图

施工设计图,是表示工程项目总体布局,建筑物的外部形状、内部布置、结构构造、内外装修、材料作法以及设备、施工等要求的图样。规定了土建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特征、建筑结构和尺寸、建筑用料及其定额、装修方式等具体内容。这里所指的施工设计图是通过会审的施工图纸,不仅包括以上内容,也包括图纸会审记录等内容。

(二)经过批准的施工方案

土建工程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文件,规定了土建工程的施工方法、构件加工、施工材料及其堆放地点等。这些资料直接影响着工程量的计量和预算定额的套用。

(三)现行的预算定额和地区单价定额

土建工程设计图预结算编制的确定,需要结合举国上下现行的预算定额和地区单价定额。现行的预算定额是工程项目施工图预结算编制的基础,而地区单价定额则是决定预算定额的关键性因素。地区单价定额具体内容包括当地的材料单价定额、人工工资以及机械台班及其消耗量等。而具体某一地方土建工程预结算则是在现行预算定额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单价定额来确定预结算定额。

4 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结算的编制条件

土建工程在进行施工图预结算编制工作之前,必须保证符合以下编制条件。第一,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需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通过审批,才能保证预结算编制文件具有法律效益,进而得到认可和有效执行;第二,施工设计图必须通过投资开发单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的共同认可,避免出现在施工期间出现分歧情况,保证预结算编制文件不出现变更;第三,施工设计图需要进过严格的会审,保证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预算定额套用、单价定额等诸多方面的合理化。

5 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结算的编制方法

在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方法中,单价法与实物法是两种常用的方法。

(一)单价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1、按相应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中各个分项工程的工程量;

2、套取相应预算定额的分项工程量的定额基价,得出各个分项工程的直接费用,然后汇总出总工程直接费;

3、用总工程的直接费乘以相应的费率得出工程总的间接费、利润和税金,最后将这些费用汇总,得出施工图的预结算费用。

(二)实物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1、与单价法相同,计量出各个分项工程的工程量;

2、套用相应分项工程的定额消耗量,将各个分项工程量分解为相应的消耗量;

3、用相应分项工程的消耗量分别乘以相应的人工、材料、机械的市场单价,然后将各种费用相加得出分项工程的工料机总费用;

4、用工料机总费用乘以相应的费率得出工程总的间接费、利润和税金,最后将这些费用汇总,得出工程的预结算费用,这也与单价法的最后一项步骤相同。

6 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步骤

(一)收集编制施工图的有关基础资料

有关资料在这里具体是指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结算的编制依据,上文内容已有涉猎,不再重申。

(二)熟悉与掌握土建工程施工设计图的基础知识与资料

编制人员只有在全面熟悉与掌握施工设计图的基本知识与资料的前提下,才能了解图纸的设计意图和土建工程项目的全貌,进而根据施工图的具体内容编制预结算文件。

(三)掌握土建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与施工组式设计

掌握土建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与施工组织设计,目的是为了解影响工程预结算编制的主要因素,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例如,土建工程施工阶段的工程变更和市场材料单价的变化情况等影响因素。

(四)精确计量土建工程的工程量

在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结算编制方法中,多次涉及工程量问题,足以看出精确计量工程量的重要性。它的计量必须严格按照图纸尺寸和现行工程量的计算规则,有条不絮逐步计量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再得出总工程量,避免漏项和重项等情况。

(五)利用预结算编制方法计算得出各个工程量的直接费,再乘以相应的费率得出工程总的间接费、利润和税金。最后将这些费用汇总,得出施工图的预结算费用。

7 总结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