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实用13篇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1

当前,关于课堂教学的说法很多,有“有效教学” 、“优质教学” 、“高效课堂”、“理想课堂”等等,其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追求课堂教学效能的最大化。课例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它集中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行为导向”或“工学结合”等主流思想。课例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行动研究,它把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让教师一边实践一边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因此,它备受专家学者推崇,也深受一线教师认同。专业项目课程课例,是广大专业课教师在教研实践中,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形成的一种成果表达方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学习项目中各种工作任务的完成。它通常是以完成某一具体工作任务为研究对象,提出对工作任务的解决方案和个人反思,以便对工作任务本身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通过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研究,把农业专业技能教学和课例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

一、意义

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际+教学反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课例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听课,讲课。它有明确的研究主题,有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有聚焦于发现问题的“观课”,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剖析,找到成功或不足之处的反思。课例研究使教材解读从模糊趋向清晰,使课堂活动从粗糙趋向精致,使课堂细节从繁琐趋向简约。努力探索专业课有效教学的方法,并将专业项目课程课例教学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这对提高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效能,培养农业类专业应用性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实践

课例教学研究能提高专业课堂教学的效能,在培养应用性人才中发挥着一定作用,鉴于此,笔者提出一些粗浅的做法,供同仁商榷。

1.用心把握整合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载体,是积累系统科学知识的工具。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要全程参加课例研究,就必须研究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编写目的、编排特点、知识体系、学习重点、难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隐含的思想方法、教材呈现的教与学的方式及习题的练习功能等。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专业项目课程课例教学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行动导向”或“工学结合”教学思想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摒弃了学科体系的束缚,注重实际行动,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从而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2.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所有活动的文本设计,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 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做到统筹兼顾,才能使教学设计更有效。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它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课例研究”的长远目标在于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思维习惯以及与其他同学合作的能力等,所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尤为重要。学生的自身素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课堂纪律、自我约束能力等都较差,课堂不应该出现的现象经常出现,如吃东西、照镜子、梳头、看杂志、说话等,睡觉、不干扰别人听课就算不错的。这些情况要了解、掌握。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教师根据“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注意效能”的原则,探索“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理当离不开逻辑化的教学设计,只有严密的逻辑化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才不至于变成为一句空泛的口号。以具体项目、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任务完成”为核心的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的教学设计能够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教育思想,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3.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将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才是新课程的要求和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不管在过去还是在当前的新课程背景下,都是教师一直关注的焦点。不过从我国传统的对课堂教学研究的状况来看,大多数是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念或是教师自己发现、研究和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这种研究途径使教师个体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效率也不高。课堂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程度较高的实践活动,课例研究为研究课堂教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课例研究是教师群体开展的一种集备课、上课、观课、议课为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例教学研究中教师更加关注问题,特别是技能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更加关注细节,特别是技能教学中的细节。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强调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中要避免诸如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变“讲堂”为“学堂”。使传统的讲授法推陈出新,演绎出讲解法、讲述法、引导法、点拨法等。所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三主”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三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三有”(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议论、有所创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新技能、吸收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懂得怎么做人等,而不是为了赶教学进度。

总之,精心规划、设计、组织课例教学,能够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又使他们懂得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训练了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工作能力,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4.仔细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部分,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效果的批判的反思与讨论,回答“这堂课上得如何?”。从师生交往方式、学生观及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教学模式的选取、教学活动的安排、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深思,说说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重点要说明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有何差异,要真实描述自己的授课体验与感受。吸取专业研究者或同行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对课例进行再加工和实施,改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于建明.高职课例教学研究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2

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笔者也一直试图寻找一个正确的支点,笔者把它称为“教学天平”的“平衡点”。但实际教学中,我们离“平衡点”有多远?如何解决?需要我们共同的探讨和实践。笔者下面就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发现并抓住的四大“平衡点”,进行分析。

一、巧妙导入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乎每位教师都会对于课堂导入方式深思熟虑,总想探寻一个最巧妙的导入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太过于注重导入的方式,往往出现喧宾夺主的局面,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导入的内容上了,对教学的主体和关键却听得不知所云,这样本末倒置局面的造成,值得我们的每一位教育者反思。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1.导入方式注重启发性

能够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能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内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导入方式注重针对性

教师设计导入方式,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展开,切不可单纯为了一个新颖、精彩、吸引人眼球的导入,而脱离教学内容,生搬硬套上去。这样的导入,纯粹是暂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主体部分的衔接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3.导入方式注重科学性

导入作为课堂的第一幕,教师要注重导入语言的科学性,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意捏造,信口开河,而要让每字每句都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激发其对新内容的求知欲。

二、案例选择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在思想政治课中,案例教学是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普遍认为它能够在枯燥的政治教学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案例教学这种形式,却忽视所举案例是否与本节教材内容密切相关,是否能说明某一观点或原理,是否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切忌为了举例而举例,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1.案例选择的恰当性

穿插在教学中的案例,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是教师如果本末倒置,为了吸引学生,为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信口开河地随便讲一个案例,这样就不恰当了,起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效果了。

2.案例选择的渗透性

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案例是否与教材内容匹配,是否能够恰当说明教材的某一观点或原理,而且要注重是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能力,提高了觉悟。这个就是渗透性的关键。

3.案例选择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他科目,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所以,案例的选择,可以在贴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案例教学就一举两得了。

三、有效提问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在新课程理论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堂灌”,学生已经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他们和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实现了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

但是,课堂提问的层次和水平,还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比如说,教师的提问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教师提问多,学生回答少,根本没时间锻炼学生的思维。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抓住有效提问与课堂效果的平衡。

1.有效提问的相互性

在新课程理论下,提问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师可以依据教材设计有效的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并且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师生一起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教材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效提问的全面性

有效提问应该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应该根据问题的内容和难易程度,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简单的问题问基础薄弱的学生,复杂的问题问基础好的学生,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回答出来,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有效提问的针对性

有效提问,不论数量有多少,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抓住本质,有针对性,挖掘教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

4.有效提问的层次性

有效提问不能停留于浅层次,应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由浅到深。所以,在有效提问中,追问是必要的,教师从最简单的问题出发,逐层深入,一步步提高问题的梯度,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问题。

四、正确评价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所以,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倡导鼓励、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1.评价方式的整体性

整体性指评价的主体是整个班级,班级的每个成员通过各自的努力,使班级整体取得一定的地位,达到既定的目标。这样可让每个学生的努力都得到承认,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评价方式的合作性

合作性指评价的主体是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好小组的分工和合作,通过每个成员的努力,使得这个组得到肯定的评价,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

3.评价方式的个体性

个体性指由于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教师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独特的自我个性,树立学习的信心。

行文至此,但是文章题目提出的“课堂教学”离“平衡点”到底有多远,笔者还是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这本身是一个阶段,一个过程。笔者探讨的四个“平衡点”也只是单纯在现有的实践中体会、总结的,只能代表一种过去的状态。笔者在以后更长、更深入的教学实践中,将再体会,再修改,再补充,再完善……

参考文献: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3

含糊不清的问题很难让学生展开思维,不确切的问题必然会产生多种回答而引起混乱。例如:已知磁场方向和导线运动方向,如何确定导线中的电流方向?此题因果关系不明,学生很难回答,是由于导线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感应电流呢,还是由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因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欲使提问达到引人注意、启发思维的目的,提出的问题必须题意清楚、准确严密。

2.紧扣目标 精心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

3.优化程序 注重研究

提问的一般程序是:教师踢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然后指名回答。那种先指名后提问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被提问的学生因没有思考的余地而非常紧张,而其他学生觉得与己无关而袖手旁观,达不到启发思维的目的,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用"对不对""能不能""好不好"之类的判断和填空题让学生齐声回答,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实质上大多数学生未经深入思考而随波逐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不但对物理概念与规律获得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如何发现和研究新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必须优化提问程序,注重研究性学习。提问之前,必须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提出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问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并鼓励发表不同意见,使一系列的提问成为研究性学习的纽带。当然,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课前必须精心设计。

4.难易适度 顺序渐进

物理学中的"共振"现象对教师的提问很有启发。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要"吃透",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才能出现"共振"。提问过易,缺乏启发性,学生感到乏味不愿回答;提问过难,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将果子摘到",每一次成功的机会都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温故知新、顺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问的重点在于弄情"为什么",学会怎样去学习。

5.富有感情 助以手势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只有当一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关心时,他才愿意与老师积极配合,尽最大努力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的感情对提问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提出问题后,目扫全体学生,其作用有二:(1)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唤起全班学生的思维,对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多看几眼,使其预感到老师马上要叫他回答问题;(2)用鼓励和试探的目光和学生交换意见:"你能否站起来回答问题?"认真思索而没有结果者皱眉,害怕老师指名者低头,对问题已弄清者常微微点头,根据学生各种表情,教师已找到了指名的对象。教师伸出右手,掌心向上,面带微笑:"某某同学,请你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脸上又露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伸出右手,掌心向下,做出结论:"很好!完全正确,请坐。"学生回答不确切,教师运用比喻、类比等方式进行启发,从教师那鼓励的目光和表情中,学生获得了信心和力量。即使学生一字未答,教师仍然温和地说:"没关系,请坐。"虽然教师没有批评,学生看到老师那种安慰的表情和目光,却会感到非常惭愧。教师若不认真观察,翻开名册,随便指定一名学生,也没有丰富的表情和手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吗?

6.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4

Yang Qian-wei

【Abstract】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are masters of the classroom,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how to learn effectively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core of the classroom, but also the teachers teaching thinking and thinking of the student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n the process.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should be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inspiration, to fully stimulate students' thinking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lore cooperation.

【Key words】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Preparation; Autonomous learning; Teaching reflection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如何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我就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课前的备课要充分、有效

1.驾驭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就要求我们去研究教材和《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时目标的设定,主动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有收获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与知识的属性及学生的状态有关。我们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切实避免对一般学生就教教材,而对优生就脱离教材的现象,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把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整合课程资源,丰富数学学习内容,并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2.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重视使用”走向“恰当利用”。

计算器与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烦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课堂的教学容量,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但我们的着重点更应该放在将其作为进行数学探究活动的手段、工具和方法上。正如《标准》所指出的,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为实现有效教学的“辅助”作用。

二、课堂教学要灵活、多样

1.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例如,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小明家需要划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玻璃,尺寸如下,一条直角边为60cm,另一条直角边条为80cm,斜边长为100cm。来到玻璃店,老板拿出一块长方形玻璃,只量了两个直角边,就把玻璃划好了。小明不明白,你知道为什么吗?但是小明不放心,他又来到第二家店,老板也只量了两个边,但是是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也把玻璃划好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利用我们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加以判断)。”这样的例子从生活中来,达到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的目的。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就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以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

3.小组之间合作方式的有效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很多课堂上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应注意:分工明确、建立机制、适时引导。

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例如,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针对所设计的课堂练习、问题,进行小组PK等活动。

4.老师的语言要幽默、生动,充分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5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学习“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二、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教师组织评议后,作如下引导:师: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生1:我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拉一拉。生2:我认为是选4根对边相等的小棒。上述教学中教师以“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大,这样的提问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巧妙地认知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三、提问要有目的性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信息窗口后面的自主练习有一道求草地面积的题。这是不规则图形。在学生探讨出“分割”和“添补”两种转化方法后,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分割是不是越多越好?”设计这样的问题,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思考怎样才是最有效的分割?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有效地分割应该是越简洁越好。再比如教学小数加法,整理计算法则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经过讨论得出,相同点:①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②从低位算起。不同点:对位的方法不同。整数加减法是末位对齐,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通过计算法则的对比,学生更加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发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课堂提问要注重逻辑性

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教师应用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4)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5)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有逻辑性的提问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l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提问要注重实效性

首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每次提问放在什么时间,教师应该按照教学进度、学生理解程度及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听讲的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思路合拍。

其次,要掌握好提问的次数,也就是量要适度。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过多提问或提出的问题使学生难以解答,会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反感,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减少问题的量,优化问题的质,讲到什么时候提问什么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优化教师讲授的效果,而且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6

1.课堂形式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形式――计算机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工具,将多媒体与黑板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看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能在黑板上看到数学知识的演算过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要用多媒体或者都能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初中数学教学主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然而初中生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他们可能会被多媒体中过多的动画和音效吸引,从而忽视了上课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发挥传统教学的长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2)课堂教学的实验形式――数学实验是运用实验模型、实验教具等进行操作和演示性模拟实验,或使用纸笔通过具体或特殊数学例子进行思维性实验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侧重于学生的自主体验,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创设实验情境,不断将实践上升为理论。课堂教学实验一方面可以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对三角板的两个边的量得到结论。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主题,紧扣教学目标。新课标强调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宗旨,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究、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从而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已学习的知识和获得的创造力得到高度统一。

2.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语言,是数学教师在教材中使用规定教材,针对特定的学习对象,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使用的语言。

(1)教学语言要有吸引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有吸引力的语言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经过听觉的刺激,使学生能有效地接受知识。

(2)强化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地位。数学因图形和符号变得简约、形象,教学中应注重此应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任何一门学科的入门都开始于它的语言。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扫除数学语言的障碍,正确理解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严格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它们,使其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与此同时,教师更要把数学知识本身传授好,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7

导入

情景

参与

一、丰富多彩的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故事导入式:用有趣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情趣和注意力的集中。尤其是采用一段幽默的故事方式,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story time,以巩固本单元的内容,教师可以大胆创新,把它搬到一个教学单元的开头。如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4“we love animals”,在进行A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一个农场主的身份介绍“Look!I have a monkey.”同时也为后面的Let’s sing“Old MacDonald”做了铺垫,而在进行本单元B部分的导入时,教师可以扮成一个动物园园长,边讲故事边在黑板上将动物园的成员罗列出来,导入教学。用故事导人课堂时,就是要注意叙述故事的速度以及语气,尽量让小学生觉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图画式:课堂图画的主要形式是挂图、剪贴画、简笔画、幻灯图片等。儿童的抽象思维比较差,所以使用图画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东西,这种导入式可以达到直观教学的效果,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角色,融入到课堂中来。如在讲There is a house in the picture.Behindthe house there is a tree.In the tree there is a bird…变化无穷的活动画面随着老师的讲述、拼贴,一幅优美的图画就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种导入式不但容易将全班的精神集中在一起,而且学生从中也受到美的熏陶。

3、游戏式:小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教师能不断的带给他们惊喜,而单调的,平淡无奇的导入方式,引不起学生的注意。针对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先组织学生做游戏,再导入对新授知识的学习易于让小学生接受。教师要尽可能让小学生的多项器官协调起来,以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如:上课开始进行说写单词比赛,要求一下同学说的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和上一位同学说的单词的最后一个字母相同。比如说第一个同学说English,第二个说hot,第三个说take。这样既可以帮助小学生熟悉了单词,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的能力,也为新授单词打下了基础。尤其在小学,学生自我表现意识强,往往会说出一些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教过的单词,而他们是通过其他途径获知的。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注意身边的日常英语,养成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

二、创设英语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现代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还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还应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意识。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而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使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

三、创设开放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英语是一种很活泼的语言,英语学习应是快节奏、带有动感的。教材的设计有音乐伴奏的Let’s go和Let’s chant等。为了适应学习内容的灵活性,把英语变成开放民主的交流现场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要想课堂“活”起来,教师先要“活”起来。教师作为平等发言中的首席,自始至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语调抑扬顿挫,语言风趣幽默,表情丰富、手势恰当,以此做出榜样,渲染气氛,感染学生。

四、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8

一、坚持教学内容与主体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各自活动中展现“风采”

职高生与高中生相比而言,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佳,学习意识淡化,学习中缺少主体能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职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而学习情感是学生开展能动学习活动的思想保障.这就要求,职高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情境的创设、数学问题的设置等方面,坚持学生学习情感、学习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内在欲望,找到学习活动努力的方向.

如,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目标设置时,教师抓住以往学生学习实际,设计出:1.掌握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3.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针对不同职高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身前进的方向;又如,在“不等式”问题课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解答不等式问题的事情,设置了:已知集合M={y|y=x2+2x-3,x∈R},集合N={y||y-2|≤3},则M∩N的集合?、已知全集U={x|x2-3x+2≥0},A={x||x-2|>1},B={x|x-11x-2>0},求C∪A,C∪B,A∩B,A∪B,A∩(C∪B), (C∪A)∪B、方程(m+3)x2-4mx+2m-1=0的两个根异号,且负根的绝对值比正根的绝对值大,求m的范围.由易到难的三个问题,让三类学生都有解答问题的时机,达到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的目标,实现各个学生学习个体的“风采”展现.

二、坚持问题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提升素养

问题:已知a=(cos4x,-1),b=(1,sin4x+3sin2x+1),若函数f(x)=a·b.(1)若f (x)=-1+3,且x∈[-π12,0],求x的值.

在该问题案例教学中,笔者改变传统“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模式,而是将上述问题解答任务“吩咐”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案例的观察、分析、思考以及解答等活动,实现问题案例的有效解答.学生在分析问题条件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考查向量的数量积,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等方面的案例,在解答时要对向量的数量积公式、三角函数的性质以及函数图象平移公式等内容灵活运用.学生解题过程如下.

解:(1)f(x)=a·b=cos4x-sin4x-2sin2x-1

=(cos2x-sin2x)(cos2x+sin2x)-2sin2x-1

=2sin(2x+5π16)-1.

f(x)=-1+3,即sin(2x+5π16)=312,

因为-π/2≤x≤0,

因为2x+516π∈[-π16,516π].

故2x+516π=π13或213π,

所以x=-π14或x=-π112.

在上述问题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学生能力培养渗透到问题解答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进行问题探究实践、思考分析的时机,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中,实现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和提升,从而把问题解答的过程变为职高学生探究、思维合作等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

三、坚持数学教学与专业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增长技能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9

一、从备课中提高课堂效能

成功来源于充分的准备。教学作为一种计划性的活动,更应有备而行。因此,在课前教师必须要做深入的钻研,细嚼文本,挖掘精髓,弄清例题背后的思想,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学情,采取“以学定教”的策略,确定“三维目标”,预设课堂。需要强调的是:一是结合实际学情,二是要确定“三维目标”,包括学生的基础状况、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因素,教师要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掌握最实际的学情,给课堂教学预设一个准确的定位,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进行有机地结合,要弄清“三维目标”的相互关系。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学习体验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对学生的升华,是构建并学生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因此,每一节数学课都应该努力去实现“三维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的提高和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满足每名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要根据教材的自身特点,科学地分配三个维度的各个比重,要避免“三维目标”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二、从提问中提高课堂效能

问与答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是师生最简单、最直接、最经济的互动平台。因此,问题的质量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进度、效度,提问的方式、对象、处理涉及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投入力度。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不断地优化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还要因人而异,分层分类地发问。总体来讲就是问题要难易适中,内容要难易有别,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要找准最靠近学生的知识认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如果提问的内容过于简单,则达不到启发诱导的目的;如果提问的内容过于偏难,则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挫败其学习积极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针对班级的实际学情,设计出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难于理解和领悟、且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要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教学办法,设计成分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从实践中提高课堂效能

《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又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具有足够时间和空间来动手实践的经历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无疑会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能。大家知道:动手实践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注重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检验知识的来历,获取知识与经验,从而主动地建构知识,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做数学”,在“做数学”中来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变换时,要让学生动手将提前准备好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纸片进行拼放,从而演示出全等变换的三种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拼放、演示过程中较好地掌握平移、翻折、旋转的特征及三者间的联系。

学生的思维是都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会得到有效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梯形”时,教师要设计一个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通过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手撕一个等腰梯形并思考是如何撕出来的,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展示自己的等腰梯形,并积极地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学生的兴趣一得到激发,必然会在撕纸的过程中发现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然后教师再用课件演示对折等腰梯形的全过程,验证学生操作中的猜想,必然会水到渠成地得出等腰梯形的性质,使学生在亲历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添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从反馈中提高课堂效能

学生的数学素养都是在反复的练习中培养起来的,有练习就要有作业,有作业就必须要有反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必须要把学生的作业看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延伸、学习情绪的再次调整和认知结构建构的强化过程。通过课堂作业,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使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促进学生打破陈旧观念,不断修正错误;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自己教学的落实情况和所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总结,找出更加切合学生实际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等等。作业的反馈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关注高效课堂教学的同时,更要密切关注课堂作业的有效性,要建立全面、公正、艺术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针对作业反馈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无论课程改革达到什么程度,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能却始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戴春华,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情境[J],考试周刊,2009年10期;

[2] 沈玉芳,浅谈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 ],成才之路,2010年35期;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10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职能是教学组织管理的首要职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要有统一的标准要求,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规定了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还能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什么内容,学完之后将得到什么,把教学目标明确的告知他们。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教师才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环节、利用教学资源、把握教学生成、评价教学效果等。所以,制定教学目标一是要合理,二是制定之后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做。只有带领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工作竞争力,并真真切切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提高,学生才能与教师配合一致、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计划的制定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在课堂上只是关心实施自己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时间分配不给学生一点机动的余地,唯恐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后会出现课堂乱哄哄的局面。其次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制定教学计划时以学生为中心,根据目标去确定要讲的内容,根据计划去确立教学目标,通过为学生讲述切合实际的内容去实现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有创新的思维能力;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所教学生的充分认识;要有反思能力,写好教后记,才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通过组织职能,稳定课堂纪律

组织职能是计划职能完成的保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对组织施教的具体内容、方法、手段以及组织学生学习的各种形式,如个人的、集体的、课内的、课外的等等,起到协调作用。通过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要素,协调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关系,如教师与学生、课堂环境、授课信息、教学目的与计划等使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相互协调起来。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利用信息反馈及时疏导、调控教学流程中的各种问题、偏差,把课堂教学组织起来,形成协作系统进行整体运作,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达到教学活动整体最优的目标。

在班级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中,开学的第一节课就给学生建立有效地考核制度:一学期终了,考试成绩占70 分,日常成绩占30 分,考试成绩与日常成绩综合归入档案。其中日常成绩包括按时上课和下课,共计分10 分(一次迟到早退扣一分,旷课一次扣3 分);课堂表现共计分10 分(课堂违纪一次扣1 分);作业完成情况良好共计分10 分(作业未完成一次扣1 分,扣完为止)。

教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体制,这是顺利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只有制定并能够坚持执行完善的课堂教学管理规定,才能使课堂教学体制能够有规可依、有章可行,才能够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三、通过领导职能,发挥教师的影响力

领导在管理学上解释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通过该过程来影响、激励和引导人们执行某项任务,以达到特定目标的一种行为。教师作为带头人按既定的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前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推动、督促教学目标的实现。

还有学者认为,“发展到今天的教师领导力是指教师在一定的群体活动中,通过自身的专业权力以及所具有的非权力性要素,如教师的知识、能力、情感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对‘被领导者’活动中的其他成员的一种综合性影响力”。

具有领导力的教师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在学习上,心理上、思想意识上给予学习指导,发现自身的潜能,而且在生活上以及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帮助、激励学生。在与学生的动态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就会尊重、感激、喜欢教师,学生只有喜欢自己的任课教师,他们才会“爱屋及乌”,而对该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对于教师而言,只有由衷地去欣赏学生,并获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开展好课堂教学。教师喜欢学生、学生信任教师,这样的班级组织才具有真正的凝聚力,课堂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以提高。

四、通过控制职能,确保教学目标实现

控制职能是指在教学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随时将实际执行情况同原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对比,及时发现工作偏差,进而采取纠正措施来调整原有计划,以保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活动。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活动系统各要素是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不断变化的,有的因素还是不确定的。教学中是否发生了偏差、发生了多大偏差、应采取什么控制职能,教师通常采用观察、与学生对话、提问、收集意见、批改作业等具体措施进行补救与调整,以确保计划完成。

五、通过激励职能,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11

一、趣味游戏,培养兴趣,提高课堂效能

好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让妙趣横生的“动感”进入数学课堂,能够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如学习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长×宽+长×高+宽×高)×2后,让学生拍手读顺口溜:长宽高别漏掉,它们分别去握手,然后又来手拉手,最后变成一对好朋友。这个小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了知识,并得到巩固和提高,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能。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设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欲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课题”、“主题图”、“想一想”、“ 试一试”、“画一画”,不仅能帮助教师创设情境,还能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学生分析思考的过程。

三、借助多媒体,调动兴趣,提高课堂效能

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我发现它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多媒体教学使教学者省力,它能直观生动地进行教学。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使教师的板书量大大减少。其次,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容量,加强知识间的连贯性。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进度加快,并且节省了教师反复讲解的时间,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再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可以积极主动去寻找解题思路。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了课堂结构,使课堂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还拓展了学生知识、思维空间,对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调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设疑问难,启迪兴趣,提高课堂效能

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多样性,能使学生身心处于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开阔眼界、增加知识的同时,巧妙质疑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对知识学习的欲望。如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多媒体中的平行四边形对折的情景图,然后让学生拿出学具亲自对折。这时老师设疑:通过对折,你们发现了什么?通过刚才的做法是否能求出三角形面积呢?同学们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带着问题去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学生在疑问中求知,效果极佳。特别是从生活实际中找出的问题,学生的发言更为踊跃,经过自主探索,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还能升华学生所获取的新知,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能。

五、体验成功,稳定兴趣,提高课堂效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地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创设不同情景让每个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例如让学困生解决基本问题,让有余力的学生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学生伸手或跳一跳“可摘到”的知识决不引导……每当学生解决了问题,取得成功之时,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肯定,并给予鼓励,让学生一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能。

六、巧妙总结,升华兴趣,提高课堂效能

总结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慨括、要点的提炼、精髓的浓缩,更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慨括,而巧妙地总结更能使学生记忆、理解,甚至朗朗上口,使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学习的兴趣得到升华,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我在讲完小数乘除法,让学生总结出运算法则后,又将法则编成了易记的顺口溜,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了教学目标。我编的顺口溜是:

小数乘法记要点,关键就是小数点。

小数点,先别管,当作整数来计算。

积上确定小数点,两个因数都要管。

因数小数共几位,从右向左数几位。

不够位数0补足,最后添上小数点。

小数除法抓关键,看准除数作判断,

除数如果是小数,连同被除数一起变,

除数如果是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算。

余数添0继续算,最后确商小数点

商的小数点对准被除数的小数点,

这样使学生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掌握系统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潜能。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12

预习要怎样才算切实到位呢,才能体现导向作用呢?

(一)导读练习要集中体现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自读提示”,我在《故都的秋》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在哪些段里概括出来?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②这些段落的描写体现了现代散文的哪些特点?

这样通过预习,就把学习这篇散文的方向定下来了。

(二)导读练习内容要具体

我设计《故都的秋》的导读练习按标准化形式设计,里边有选择趣、判断题、填空题、阅读题。既重视基础知识的预习,也重视重点难点的预习;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把握,也重视能力的训练。这样,学生在完成导读练习的同时,也就基本上了解了学习课文的要领。

学生懂得了学什么,怎么学,教学目标就明确了,教学的方向也就确定了,那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有了保障。

二、突出课堂教学的主题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要围绕主题来展开,要像写作优秀散文那样,运用各种材料、各种表达手法来突出主题。通常情况下,要围绕主题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一)点面结合

既注意做好面上的分析、训练,也要注意做好点上的分析、训练。

(二)教学结合

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主题。该讲则讲,基础知识要讲透;该练则练,基本能力要多练,即做到精讲多练。该点则点,重点难点要点明;该引则引,每一步都要做到有的放矢,即突出重难点。

(三)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要遵循教和学的规律,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把握,促进能力的提高。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要做到心中有教;什么能力需复习什么知识,要做到手到拿来,即要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我讲《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就突出了课堂教学的主题地位,王要围绕下边两个问题来展开:一、这篇课文(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二、为什么说“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是这篇课文的又一特点?

在教学中,我先从整体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明确本文主要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五幅故都的秋景,这些秋景既不以时间顺序来安排,也不以空间顺序来安排,这样,从选材和组材上体现出了散文的“形散”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秋景的共同特点,即“清、静、悲凉”,从而把握住了作者正是以这个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本文不散的“神”。通过学习,学生对课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就了然于胸。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深入到点上进行分析,分析各幅秋景的描绘角度、描绘特点:秋花,侧重于色,突出冷色;秋槐,侧重于形,突出落寞;秋蝉,侧重于声,突出残声;秋雨,侧重于味,突出话秋凉的情韵;秋果,侧重于实,突出淡绿,微黄的色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作者选择这些秋景来写的原因,明确:(1)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2)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作家思想苦闷,逃避现实;(3)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4)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作者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适世文学”。这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通过分析,课文“以情叹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特点也就体现出来了。

一节课下来,学生既学习了描写等基础知识,又培养了概括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筛选信息能力、理解辨认修辞能力等,达到了高效率、快节奏的目的。

这样,围绕着主题来展开,课堂水分挤干了,无用功没有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篇13

二、在有效操作中建构数学知识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能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地建构知识。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各自从家里带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我提示学生可以用各自桌上的工具来研究。话音刚落,学生就忙开了,看的看、量的量、比的比、剪的剪,开动脑筋,人人参与实践。有的说:“长方体表面上相对的面是长方形。”有的说:“剪开后能重叠的两个面形状、大小都一样。”还有的说:“我带的这个长方体它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这些发现,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而且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在有效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操作,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再讨论书本上的三个问题。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自己发现结论(边总结边板书):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这样的有效操作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使有效课堂落到了实处。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