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易错点实用13篇

初中历史易错点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1

初中历史单元课的复习不能只靠死记硬背,应该总结和寻找其中的方法和规律,进行科学地复习和记忆,通过一条主线将看似千头万绪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串联起来,使支离破碎的知识变得具有条理性,从而不断提高历史单元课的复习效率。

1 初中学生历史单元课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1历史线索不清晰,前后颠倒混乱

在人教版的历史教材中,知识点都是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这样的顺序进行编排的,每个单元课又都独立成章。老师在讲解历史课程时,虽然能够对单元课外的内容有所拓展补充,但是还会受教材的限制,致使学生们不能快速全面地掌握课程中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事件。在进行单元课的复习时,会涉及到上一个专题中的历史事件,这些内容相互关联和穿插,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学习不牢固,而将历史时期相互混淆,将不同的历史人物、事件混为一谈。

1.2练习数量不够,解题能力不强

在历史考试中,填空题主要是看学生的背诵记忆能力,看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何。而综合题和选择题就提高了答题的难度,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1900年以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特点有以下几种形式: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实践”,问“从理想到现实”是指哪一个历史事件?这就不只是考查学生的记忆内容了,而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很多的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又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练习,因此在做这样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时就非常容易出现错误。另外,也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历史考试过程中不能正确地审题,从而造成解题的错误。

1.3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错字别字过多

在历史考试阅卷的过程中,发现考生在解答题目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错别字,在填空题和综合题中都有体现。有一些是比较冷僻的字,还有一些是平时最常用的字,学生都会出现一些错误,大大降低了答题的正确性,将不该丢失的分值丢失。

2 初中历史复习出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

2.1集中归类的方法

在初中历史单元课复习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把性质相近或者是相同的历史事件,依照一定的规律、顺序进行分类集中归纳,然后将各个知识点分别进行记忆。例如,将历史中所有改革变法的事件,依照朝代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归纳,并以图表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图表中可以体现以下内容:时间、朝代、人物、变法的内容、意义、造成的影响等等。

2.2结构梳理的方法

这种复习的方法,就是像梳子一样,需要对凌乱的历史知识归纳梳理,整理出一个头绪。也就是要抓住单元课中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对全部内容进行复习之前,先在大脑中有一个知识的基本框架,能够使人一目了然地知道本单元课历史知识点的结构轮廓。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历史单元课复习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抓住复习的重点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克服畏难的情绪,然后再按照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进行复习,有效提高复习成果。

2.3举一反三的方法

在历史单元课复习的过程中,要想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就要进行由此知识点到彼知识点的联想,把类型相同的问题进行结合,进行举一反三,这样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在复习《辛丑条约》的时候,就应当联想到《马关条约》、还应当联想到《南京条约》,通过这样的联想,将这几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都牢牢记住。《辛丑条约》将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马关条约》更加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南京条约》将中国彻底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一整理归纳后发现这三个条约内部之间有着某种关联,内容是丧权辱国的程度一个比一个严重。这样的联想记忆方法,不但节约了记忆的时间,又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还不至于在考试过程中将条约的内容相互混淆,避免答题出现错误。

2.4“连缀成篇”的方法

这种复习的方法主要是指把时空跨越比较大的历史事件,按照关联点进行联接归纳成篇,这样更加容易记忆。单列开来的历史事件不容易记忆,但是如果能够将它们以打油诗或者顺口溜等形式进行串联成篇,就会大大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使学生们读起来能朗朗上口,学生愿意学,也容易记。

3 总结

做好历史单元课的复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引起全体师生的高度重视,在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历史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课程特点,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断地总结和归纳出适合于每个学生的复习和记忆方法。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2

要求“学生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不仅要熟悉重要的知识点,还要能正确写出。

历年的南京市《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中都要求:考生所答的历史专有名词、历史人名、历史地名、朝代名称等,如出现错别字,皆以错误判定,不予给分;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也不予给分。但不少学生对正确书写问题仍然是不够重视,这就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而应将规范书写问题列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内容。

教师大都采用口头默写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但随意性比较大,效果不理想。自上学期以来,笔者自己编制默写讲义,以新课标为依据,紧扣中考考点,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以填空题型为主,可以当作课前预习案,也可以当作课后默写讲义。由于难易适中,可行性强,因此学生从中不仅可以收获历史知识还可以收获学习的快乐。现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的讲义默写为例。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的诞生:(①)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②)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③)时,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规模;武则天时,开创了(④)和(⑤);唐玄宗时,将(⑥)成为进士科主要的开始内容。

3.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⑦)多年,直到(⑧或⑨)才被废除。

比如②处“隋炀帝”中的“隋”“炀”,④处的“殿试”,⑤处“武举”中的“武”,⑥处“诗赋”中的“赋”,都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字词。笔者不仅在幻灯片上展示这些字的正确写法,还让学生亲自到黑板上书写,结果真是“不写不知道,一写吓一跳”。

比如“武”

“试”的书写,很多学生多写一撇,“隋”多写个“走之旁”,“炀”写成“汤”或“肠”,令人啼笑皆非!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3

初中历史学习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系统,首先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展开的,学生记忆起来有规律可循,只要理出大的枝干和框架,学生的大脑里就会有系统的知识点,在做题时可以直接调动知识点,不用绞尽脑汁的苦想,大大提高了做题的效率。另外,初中的简答题内容也比较单一,所以在面对考试时学生只要审对题拿分其实很容易,而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在面对考试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一)善于审题

选择题一般来说是将几个相似、相近或者相反的选项放在一起以达到混淆答题者的目的,如果学生在审题的时候不认真,就很容易落入编题人设好的圈套。因此,在平日的训练里老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生掌握了审题技巧,识破出题人的圈套和陷阱,做题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首先,老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在平日做练习题时老师可以以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起来审题,审题包括审题型、审题干、审题这几个方面,学生首先要明确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题目,明确出题人出此题的目的,另外要读懂题干,明确题目要求,是选正确项还是选错误项,是选做法还是选意义,明确题目要求后就要带着问题找答案,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会有很大的迷惑性,学生要根据题目要求逐一排除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老师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规范的审题思路: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题目,出此题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哪一部分的知识掌握情况,题目要求选出什么样的答案,根据题目要求可以直接排除哪个选项。通过进一步审题,其他选项分别是因为什么被排除以及选择正确选项的原因,通过这一思路学生可以将题目进行透彻的分析,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就能够掌握熟练的审题技巧。

(二)了解题型

了解题型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明白出题意图,迅速作出思考判断,以提高审题的效率。初中历史的选择题题型可归纳为:年代人物类,选择正误类,材料分析类等。年代人物类要求学生选择在某一时期,某一年生的事情或者是某个人的思想做法等,做这类题要求学生把四个选项发生的时间或者是涉及到的人物都写出来,根据题目要求直接选出符合的一项,这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选择正误类则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看明白题目要求是选出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避免出现南辕北辙的低级错误。材料分析类是初中历史选择题所占分值较大的也是较难审题的一类,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求学生会分析材料并能从选项中选出符合材料要求的一项,因为历史材料题会涉及到文言文,所以学生如果不能准确审题很容易出现理解误差,因此学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如果实在读不懂题目要求也要通过捕捉关键词来推测题意。

(三)学会检查

学会审题和了解题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准确率,而学会检查则是为了保证答题的质量,避免出现低级错误,出现不该犯的错误。首先学生要养成检查的习惯,即使是平日里的训练也要坚持检查,考试的时候学生的大脑会保持长时间的兴奋和紧张,一旦做完题学生紧绷的神经也会放松下来,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利用剩余的时间进行检查,而如果学生在平日里就养成了检查的习惯,在做完题后学生依然能受习惯驱使进行检查。另外,在检查时不要轻易修改答案,如果这道题一眼就能看出是自己选错了,那么则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如果这道题在第一遍做的时候就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在检查的时候依然无法确定答案的话,那最好就不要因纠结而修改答案,人的第一感觉初始判断往往是大脑最深层的记忆,在记忆模糊的时候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最可靠的。

二、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一)读材料

历史的简答题多是以历史材料为依托的,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作答,因此做历史材料题首先要学会读材料。阅读文言文材料时要学会抓重点,我们做的是历史试卷并非语文试卷,所以无需逐一分析材料中的所有字词,但要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材料的重点所在,并能迅速联系到课本所学知识,然后找到课本知识与材料的契合点从而明确答题方向。

(二)分析材料

分析材料是为了更透彻的理解问题,学生在作答材料题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对材料理解不透彻,只是根据问题照搬答案,而作材料题时往往都有题目要求是请结合材料进行作答,所以完全脱离材料照搬课本的现成答案的做法是得不到高分的。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应该对历史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出题人要求结合材料进行作答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因此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进行作答。

(三)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审题错误,学生在落笔作答之前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看清题目是让回答什么问题,从哪几方面回答问题,很多学生看一眼问题就根据课本上老师画的标准答案全部抄上,以为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但实际上,历史材料题的问题都比较细致,不会出现那种太广泛片面的问题,所以学生在作答之前要审清题目要求,按照要求作答,不要漏掉要点但也不要多写一些与题目要求无关的答案。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4

一、明确历史教学目标

“一个有着明确教学目的的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以后,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求历史教师要更加注重整体目标的构建。

首先,在设计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及课程标准,确定每一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明确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行为的主体、行为情境、行为本身、行为结果以及行为标准五个基本要素,而历史课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初步阅读、归纳、理解一些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培养独立思考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日甲午战争”一课时,作者设计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生学习本课后,能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中日甲午战争,包括黄海大战的过程、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而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的衰弱是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根本原因;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目标不但涵盖了相关知识点,还包含着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相应的内心变化的目的,如此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确定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最常见的就是整合单元教学目标。每一个单元的教学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的,在单元教学结束之后,不妨回过头来进行一下单元整合,找到单元之间的联系,使学习与复习都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对历史也能有更为清晰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过程中,第一单元侧重讲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第二单元则侧重讲述在外国列强侵略下的国内局势,如此可以对应起来。比如,第一单元第三课中讲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此时,中国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也就有了第二单元第七课所讲的维新变法运动。这样把单元目标整合起来,学生能在把握历史框架的基础上主动思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了解学生的起点就是要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见到过,哪些是他们熟悉的,哪些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备课才能找准方向。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并以此分析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性,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平等地学习新知识,又能相互取长补短,做到知识与思想的交流。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日甲午战争”一课时,作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投影,录像等),强化教学的直接性与感染力;把讲述法跟启发式、讨论探究式教学法结合使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有效进行课堂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既能充分学习新知识,又能通过启发、讨论等方法让学习能力不足或者原有知识储备欠缺的学生也能理解本课所学的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

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除了能帮助教师合理设计教学的方法与过程之外,还能帮助教师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重难点。每课都有要学习的主要知识与主要内容,在这些主要知识中也会有一些学生不易理解并且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如果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知道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在设计教学侧重点的过程中以及在对难点问题的把握上,就能够更加精准。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重难点既使得初中历史课堂不会起点太低,让学生对历史提不起兴趣,又不至于过分拔高,让学生对初中历史产生“畏惧”心理。

三、灵活有效的课堂设计

课堂教学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之外,还必须有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因为好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达成,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采用的教学方法也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

教学设计即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设计是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课堂导入的设计。导入环节要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引起他们对课堂的关注,从而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在讲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单元时,可以利用歌曲《春天的故事》进行导入,让学生在歌声中开始新课的学习,思考歌曲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在思考中,学生的疑问自然产生,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在导入之后的课堂内容中,要特别注意把握课堂的重难点,根据重难点来贯穿整个课堂,保证课堂教学始终有一条主线。历史教学的主线很明显就是主要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而围绕着主要的历史线索,可以把教学的重难点以灵活的形式贯穿其中,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比较容易地突破重难点,掌握主要知识点。

历史中总是有着众多的历史事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不多,极有可能混淆。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堂教学时,可以穿插相应的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像了解历史事实;也可以在学习了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后,把这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让学生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至关重要,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把课堂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善于激发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问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说话,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同时利用课堂讨论、自主交流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比如,就某一个容易产生争论的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采取讨论、辩论等课堂形式进行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情节,则可以鼓励学生改编成历史剧,在课堂上演出,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用这些方法激发他们的想象,开阔他们思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不能不让学生犯错。学生在初次接触一个问题的时候,难免会进入思维误区,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步。教师要敢于让学生犯错,只有走入了思维误区,产生了困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对知识才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但是在让学生犯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一个度,不要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对错误的历史信息印象过于深刻。对于学生犯的错误,教师不要直接进行批评与否定,因为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但是,教师要对犯错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点拨。

在利用灵活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后,历史教师应该趁热打铁,补充大量的知识以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因为在这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下,学生的学习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引进大量相关的课外历史信息,能让学生在掌握丰富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及时反思课堂教学,才能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扬长避短。所有的教学理论都是从他人的实践中得来的,而自身的教学实践则是教师直接获得教学经验的法宝。在课后,教师及时回顾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反应,并结合自身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查找出原因,找到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的方法,改进那些对课堂没有作用的行为。

课后反思的内容可以包括对课堂讨论环节的反思,如为什么这节课学生的讨论不是很积极,有没有及时表扬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想法,有没有及时纠正错误的观点等;还可以包括对课堂语言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反思、对课堂教学重难点设计的反思等内容。没有反思的课堂教学是不完整的,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不会有帮助。

总而言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作,需要历史教师从各个方面去把握,认真做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就能更从容地建立起高效课堂,让学生高质量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5

我们现在初中使用的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和版式的编排大都沿用以前的版本,而过去的版本缺乏一定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初中生由于处于心理发育阶段,死板的教学课本、教课内容、方式对初中生的吸引力小,激发其求知和探索欲不强。课本缺少可读性,课本和课堂内容过于陈旧化,让学生感受不到历史的厚重,从而觉得历史知识没有实际的实用作用,从而从心理上轻视历史,不愿意下苦功夫去学习。初中历史的教学特点是内容知识较为繁杂,时间性、记忆性的东西较多,在理解记忆的同时,很容易忘记或是记混,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

初中历史教学的形式创新度不够,学生仍旧处于被动地位,以讲解、讲述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停留在说教范围内,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要求,要能够形象生动的讲述历史知识,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课方式,使其与时俱进。

2.对初中历史教学重视度不够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向来有重理轻文的观念,而初中历史属于文科中的一大类。因此,初中历史长期在人们的偏见中生存,传统的观念认为历史学没有太多实际的作用,历史学科的深度和实用性行不如理科强。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学难以受到重视。

3.时代科技产品与教学融入不深

当下初中的历史教学采用的教学道具大都较为传统,一般都是采用黑板、粉笔等传统道具,而我们的社会却在进步,随着社会进步衍生发明的新型文明成果没有运用到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来,历史学有很多形象和生动的地方是传统教学道具所表达不出来的,要想历史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学习,就应大胆引入当下新型的科技产品,辅助历史的教学,展现历史教学的多样性、形象性、生动性。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记录者,初中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这些知识的背后通常都影射着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而初中生处在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很有意义,而初中历史的背后就在教导学生要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观。因此,初中历史还担负着一个教育初中学生德育的工作。

我们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哲学史,从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阶级状态,是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我们的国家从社会主义发展到奴隶社会,再发展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再到现在的社会主义,这是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来的,同时可以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国家的制度和现状,增加对我国情况的了解和认同,学习世界历史,掌握不同国家的发展蜕变过程,可以了解到社会的丰富和多彩性。学习历史对其他学科也是有一定的辅助意义的。

初中历史中的突出优秀人物,可以对还在心理发育阶段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从而起到模范的作用,引导激励学生向伟人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接受道德价值观教育。历史是客观发生的事情,以史为鉴,可以让学生吸取先人的不足,加以改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或是人生道路的指引都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

三、增加初中历史教学的元素

1.增加情景教学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发生的特定场景和前因后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特定的场景出发,把事件发生的因素都考虑进来,并客观地进行分析,解释所产生的历史结果,同时作出假设和提问,如果当初没有这样,历史会有什么改变?如果历史中的人物是你,你会怎么选择,怎么做?你的想法和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只要把握住大的方向,教师不必拘泥于细枝末叶的小节以及标准答案,发散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考。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时事事件,想要全面地了解一件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就要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发展情况有一个了解,把学生设定在这样的一个情景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了解,和其他学科达到一个相互支撑的良好局面。

2.增加教师员工的个人素质魅力

教师是初中生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一个比较直观和形象的渠道,由于初中生心理年龄不成熟,其很容易把对教师的个人主观看法同初中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注意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教学魅力,教师在讲授知识所体现的情感和态度,会给学生一个最直观的冲击力,教师要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气氛,以情感渲染学习气氛。

3.初中历史教育中加强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历史知识中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和道德知识,我们在向初中学生教授知识同时,要潜移默化将这些蕴含的东西传授给他们,我们的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人物,让学生理解他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和品德,让学生对是非对错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判断和认识,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是符合道德观念的;怎么做是错的,是违背道德观念的,将历史中的人物具体化、形象化,是学生更好更深入理解他们,产生从心底真实的共鸣,从而践行正确道德价值观。

四、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之所以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是因为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使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可以指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初中历史的教学,不是为了死记硬背,也不是仅仅为了取得较高分数,这样做是背离初中历史教学的初衷的,我们不仅要以史为镜,还要用它所显示的规律来探索未来发展道路,指引人生的前进方向,用更加具有深度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历史、学习历史,不仅符合我们大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初中生的一个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考归纳问题能力,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从历史知识里影射到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各个学科的教授和学习打下基础,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应在把握住大的方向下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发挥出其真实的作用。

综上所述,是笔者对于初中历史教育方法和意义的思考,希望能够通过改进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增加初中历史的教学途径,来最终达到初中历史的真实教育意义,帮助引导其树立正确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为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6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着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7

当前教育亟待改革,国家也在大力倡导素质化教育,素质化教育正在我国有条不紊的进行。所谓素质化教育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填压式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教育中更有主导作用,更有课堂活力,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使学生更有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一个比较理想的教学,应该能让学生了解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思维,跟着教师的思维去学习,引导学生,使学生思维清晰化。现代的课堂需要开放化,但是教师要将自己一直处于教的位置上。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富有生机,真正有价值的课堂。

二、个性化教学的内容

历史个性化教学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引导的方式代替灌输的教学方式,是新式教学方法的基础。历史实行个性化教学会把历史变得生动灵活富有情趣。

1.改革历史教学程序引领自主思考

传统的教学程序,尤其是历史的教育,主要是以课堂灌输知识为主要内容,整节课都是教师在夸夸其谈学生很少有参与的机会。学生既不知道教师在说什么,老师也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学习效率很低。所以这种教学程序一定要彻底改革。首先,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合格优秀的教师,必须会把课本中的一些知识分类列成一个一个步骤,进而再变成一个一个现实的问题,能让自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对这些问题提出疑问,产生质疑,再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自主思考的目的。但是能达到这一点有一些不容易,这就要求教师将课本知识转变的问题能让学生感到疑惑,而且经过自己努力或老师帮助能解决的现实的问题,这些与我们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解决问题,还能保持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在解决的时候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了对知识的理解,但是这些理解是不够准确不能构成完整的一个系统。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积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进而总结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屡清知识脉络,在思考的过程中不脱离主线。

2.有效利用错误资源进行正确引导

在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理解性的错误,它是学生对问题的一种思维反应,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错误资源,不要马上将其否定,如果只是简单的将这些错误否定,不仅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还将影响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兴趣。教师应该用最短的时间将学生引导到正确思考路线上去,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质量将会大大提升。

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错误,这些错误是由于学生对问题理解不当造成的,造成错误将其改成的过程乃是学习的根本,所以这些理解性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在不断改正错误不断发生错误中得到了大量的知识,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发现能力,善于捕捉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错误,发现隐藏在错误背后的教育价值,利用这些价值从各个角度将学生造成的错误引导到正确的路线上来,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创设情境高效学习历史

历史是富有趣味的并不是枯燥的,之所以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感到枯燥无味,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把握好,把趣味性的的历史枯燥化了。所以教学方法应该创新,其中,情境的创设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首先,历史情景再现法,现在的教室都配备有多媒体设备,要把其充分的利用起来,在讲课前把所关系到的历史视频片段以及图片资料搜集完整,在讲授时,把历史事件结合视频片段进行讲解,会使课堂气氛更加积极,学习知识更加的轻松愉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时,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视频片段进行播放并展示历史照片,讲解抗日战争时配以抗战视频和历史照片等。其次,让学生融入历史,要了解历史就要深入历史,最好的就是要融入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扮演历史人物进行历史片段的展示,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历史进而记住历史。

三、结语

只有先进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中国的传统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必须要实现素质教育。中学历史的个性化教育,要做素质化教育的先行者,就必须要进行教育方法的全面改革。推行历史教育的个性化对于发展素质教育,增强教育质量起着引导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个性化教育,是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瑞莲.新课标下初中历史个性化教学.《文理导航(上旬)》.2012年7期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8

A.他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B.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成就

C.他是历罕见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D.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2.今天,有的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一政体的最早出现与哪部历史文献有关?()。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汉谟拉比法典》

3.“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这句话中的“变革”是指()。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光荣革命

C.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D.工业革命

4.解放“手”的最早发明是()。

A.珍妮机B.蒸汽机C.内燃机D.飞梭

5.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某同学发现1804—1814年间欧洲国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法国大革命C.美国独立战争D.拿破仑战争

6.“在欧洲以外直接依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这是对哪种罪恶的揭露()。

A.封建制度B.奴隶制度C.资本主义D.殖民扩张

7.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会晤

8.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你无法享受到的生活方式是()。

A.穿印度的棉衣B.打电话聊天

C.吃美洲产的玉米D.喝中国产的茶叶

9.“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些歌词引自()。

A.《国际歌》B.《宅地法》C.《复活》D.《英雄交响曲》

10.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矛盾无法调和,主要是围绕下列哪一问题?()。

A.工业品进出口问题B.是否开放国内市场问题

C.奴隶制的存废问题D.是否提高关税问题

1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苏格兰人民起义B.新议会的召开

C.内战爆发D.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

12.“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这句话反映了()。

A.英国圈地运动中出现了“羊吃人”的悲剧B.俄国废除农奴制后农民一贫如洗

C.日本明治维新后农民纷纷破产D.美国内战后解放的黑奴的处境

13.历第一个圆了人类飞上蓝天的梦想而被称为“航天飞行器的先驱”的是()。

A.奥托B.莱特兄弟C.富兰克林D.蒙特哥菲尔兄弟

14.现代工业崛起的标志是()。

A.电力的广泛使用B.蒸汽成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要能源

C.棉花时代的到来D.“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的到来

15.第二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D.手机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16.历史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办一期黑板报,宣传第二次工业革命,下列适合的标题是()。

A.开辟新时代的“宣言”B.引领时代的思考

C.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D.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

17.意大利作为德奥战前的盟友,在一战爆发后没有参加德奥集团,反而参加了协约国对原来的“盟友”作战,这最能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A.原因B.性质C.特征D.结果

18.右图武器最可能首先出现在哪一次战争?()。

A.拿破仑对外战争B.美国独立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

19.“生物是神创造的,是一成不变的”。这种18世纪中期以前的传统看法,被下面哪一位科学家创立的伟大理论打破?()。

A.牛顿B.达尔文C.托尔斯泰D.爱因斯坦

20.下列说法,符合右图人物的是()。

A.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

B.他主张以人权反对神权

C.他最重要的思想是“三权分立”学说

D.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

二、辨析说理(本大题有4小题,共18分。其中,第21、24小题各6分,第22、23小题各3分。请写出试题中错误的史实或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21.英语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最直接的原因是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3分)

错误:

理由:

22.1773年,美国青年约翰看到英国对家乡残酷的殖民统治,激起了他反抗英国统治的决心。几年后他参加了战争,并跟随后来的美国第一任总统林肯南征北战,取得了赫赫战功。(6分)

(1)错误:

理由:

(2)错误:

理由:

23.17世纪80年代末,一位法国人坐飞机到英国旅游。在英国期间,他观赏了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并对最近发生的光荣革命赞叹不已。(6分)

(1)错误:

理由:

(2)错误:

理由:

24.14—17世纪的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3分)

错误:

理由: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打破藩界,重划全国行政区。全国划为三府七十二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府、县知事管理,完全取消大名的封建领主权。大名离开藩国,迁居东京,从国家领取俸禄。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反映的是哪方面的举措?(2分)

(2)除上述内容外,这一历史事件还有哪些内容?(举一例)(2分)

(3)从促进国家发展来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4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二:……在电力的运用上,电报、电话、电灯、电梯、电影放映机等新兴电器相继问世,电报电话公司.电影公司等企业纷纷建立。

(1)依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电报、电话等新兴电器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就?(2分)

(3)两次工业革命都出现了新能源,促使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两个新时代,这两个新时代分别是什么?(4分)

(4)学习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以后,你有何感想?(2分)

四、问题探究(本大题共2小题,第27小题12分,第28小题10分,共22分)

27.回答下列有关新航路开辟的问题。

15—17世纪,欧洲许多冒险家多次进行海外探险。

(1)下列哪一项是当时探险者的梦想?()。(2分)

A.寻找刺激B.挑战世界C.追逐金钱D.扩张领土

(2)美洲长期以来与世隔绝。把它与世界开始联系起来的转折性历史事件是()。(2分)

A.迪亚士远航B.哥伦布远航C.达伽马远航D.麦哲伦船队的远航

(3)写出因哥伦布的发现而命名的土著居民的名称。(2分)

(4)有人把新航路的开辟称为“世界的发现”。你认同此观点吗?请说明理由。(6分)

28.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在奥匈帝国控制的波斯尼亚举行,并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年仅17岁的普林西普立刻冲上前去,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结果斐迪南夫妇毙命,普林西普被捕。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04页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

(2)这一历史事件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什么?(2分)

(3)第一次世界大战共有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大战涉及欧、亚、非三洲,双方阵亡840万人,伤2100万人,战争中共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学习本课以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2345678910

CADADDCBAC

11121314151617181920

BBBDDCBCBA

二、辨析说理

21.错误: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

理由:英语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最直接的原因是英国的殖民扩张。

22.(1)错误:美国。

理由:美国是在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后才成立的。

(2)错误:林肯。

理由:美国第一任总统是华盛顿。

23.(1)错误:坐飞机。

理由: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2)错误:但丁。

理由:《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作品。

24.错误:启蒙运动。

理由: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复兴。

三.材料解析

25.(1)日本明治维新。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3)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发展经济等。

26.(1)蒸汽机。

(2)第二次工业革命。

(3)“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问题探究

27.(1)C。(2)B。(3)印第安人。

(4)同意。新航路的开辟,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开阔了眼界,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了一起,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28.(1)萨拉热窝事件。(2)一战的爆发。

(3)世界大战的发生是整个人类的悲剧,一切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都是对人类社会犯下的罪行;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社会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试卷评析: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说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课标将教学评价主要定位于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评价的方法也是侧重于这两种评价范畴,所以试题命制也应以此为核心。

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史学教育的渗透性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是在学生阅读材料、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发的。科技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绝好材料。解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心灵得到洗礼的过程。

一、命题思路:

这次试题命制是初三年级学习世界历史以来第一次大容量考试,由于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相比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感觉不易学。所以第一次考试在试题命制上偏易,以基础为主,拔高为辅,设置梯度,以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够通过认真复习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从而

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本试题呈现如下特点:

1.考点覆盖面广,基础知识考查灵活。注重基础,覆盖较广。从头至尾所出现都是学生熟知的历史素材。难难易比例适中,遵从先易后难,逐级“爬坡”的原则,让全体学生都能进入,即使难度较大的主观题也通过分层设问让大多数学生得分。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内容,上述所列知识点均为初中历史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或者说是初中历史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均从大处命题,有的考查重要历史人物的突出功绩,有的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典型意义,有的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有的考查重要科技文化成果,总之,灵活多变,指向明确,不琐碎,不机械,不冗长,不拖沓。全卷没有一个机械的简单的死记硬背的试题,知识点的覆盖面如果以单元计占85%,覆盖面广,测试效果好。

2.新材料、新情境丰富。创设丰富的新材料。全卷文物图片、文字材改错题。这些新材料、新情境极大地丰富了能力考查的内涵、角度,扩充了知识容量,激发了学生思维,使试题鲜活生动。

3.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设置丰富的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进而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进行说明、分析或论证的方法和能力。

4.设计改错题可帮助学生清晰准确记忆知识点,不容易混淆而发生张冠李戴,记忆知识的效果更好更科学。

5.强化史学功能,灵活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鉴往知来,服务当今,塑造学生良好品质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6.重视历史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这主要体现在第二、三大题中。设置开放式问题给了学生以思维的拓展空间。

考试中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综合题考出了书中的重点知识,这就考核了教学目标之一——知识目标,本次考试考的既是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又需要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度,例如:选择题2,3,4,6,7,9,11,12,13,14,19,20,题。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多的是第12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4题、第14题,19题、第22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

考试中的试题出的很有特色。此题既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能力,有一定难度。但当中也反映出问题:其中本次考试考的既是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又不是学生所轻易能答对的,考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度和灵活性及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观点,例如:25、26题是学生最容易丢分的地方。特别是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考察,俩次科技革命,学生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学生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时对所学历史死记硬背,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中结。

还暴露出一个问题,书写问题最为严重首先是外国的人名、地名,由于音译的问题学生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其次是文字表述中语言表达不到位、不流畅。再有就是书写格式和字迹潦草,让人看不清就是写错别字,部分学生的卷面不整洁。

易混例如: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而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美国是黑人奴隶制,而俄国是农奴制等等。

记忆不准确尤其表现为对时间的记忆。

二、考试结果:

从试卷的得分情况来看,预期目标基本实现。85%的学生达到及格,低分率几乎为零,优秀率达到35%。学生通过考试对学习世界

历史增强了信心,感觉到学世界历史也并不难。

三、改进方法:

1)继续稳扎稳打,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1、在教学中加强比较,经常把同类、易混的内容放在一起对比。帮助学生自己把相同、相似、相近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归纳整理。

2、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通过课前提问,课后作业等形式强化记忆。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9

其一,指导学生把握历史考纲,吃透历史教材,摸清复习范围。

首先要掌握近几年来高考大纲引导学生搞清复习范围,制定正确复习的计划步骤和策略。

其次要明了哪些是必须掌握的东西,从目录到课本内容,从正文到图表,甚至解释的内容。只有在牢固掌握史实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理清线索。

在复习阶段,学生容易忽略的就是记忆,应指导学生安下心来,耐着性子,老老实实地认真背、仔细背、反复背,在背的过程中注意理解,注意横向、纵向联系,注意比较,注意总结。这样反复两三遍下来,就会得到回报。在记忆的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把隐含的知识挖掘出来,加深认识。这样,问题层出不穷。问的越多,解答得越多,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透彻,思路就越清晰。

其二,补充重要史实、史料、基本历史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知识,构建历史整体知实体系。

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必要的史实。如,讲秦统一六国时就有必要将秦的“远交近攻”策略给学生适当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史料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如讲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时可引用《汉书・食货志》的有关文字来说明西汉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情况。“至武帝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史料的补充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两个最权威的文件,它们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要求,而这两个文件所要求的历史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中学历史教材上所没有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补充。

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平时教学时就要重视将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进历史教学之中。

其三,指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

其四,指导学生把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

强调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考查,不但是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也是近年高考命题改革的一个突出成就。因此,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强化基本理论的贯彻,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把历史知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以上说的主要是具体智力因素,下面再从几个大的方面谈几点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一、指导学生分析近三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及有关研究文章

近三年来的高考,每年都有新的变化,而命题中新出现的改革趋向和命题特点,不会刚出现就消失,在指导高三复习时,就要引导学生重视这些特点,以适应高考命题的变化。特别是应届毕业生,让他们熟悉高考,研究高考,做到心中有底,高考时才不会惊慌失措。

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有份量的研究高考的文章;各地的会考、高考模拟题;有关部门召开的复习研讨会的会议资料、信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历史剧,有关历史的新闻等,可以有选择地指导学生阅读、讨论,从中捕捉信息,启发灵感。对台湾地区的高考历史试题、高考试点地区的历史试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研究。这些试题的特点是领导新潮流,是历史命题的方向。

二、指导学生建立高考历史错题题库

学生在考试时,会出现一道题一错再错的现象,避免这一现象的最好办法是建立错题题库。学生在复习中重视这一环节,及时总结得失,对学习效果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练习,题海浩瀚,如果想把所有做过的练习全部复习一遍,一则时间不允许,二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着重点。如果学生建立了错题题库,复习时主要看曾经做错的练习,针对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原因,就会加深印象,考试时就能避免再出现错误。

三、指导学生重视历史教材中的重、难、冷点,以及易混、忘、漏的知识点

在进入综合训练阶段,各种训练题、模拟题铺天盖地而来,学生应接不暇,穷于应付,大有被题海淹没之势。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试题进行分类整理,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处理,重视知识的重、难、冷点,明察易混、忘、漏的知识点,同时指导学生通过做题来熟悉教材、笔记,将自己认为没有掌握或者不好掌握的知识制作成卡片,随时随地反复强化,越到后期,记忆、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越来越强,书真正是越念越薄了,高考自信心也就足了。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10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所以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对课标的解读。农村初中教师对《课标》的学习和理解度比较低。如何做到相对恰当的课标解读,既能做到相对清晰地解读课标,又不会造成学生的理解混乱,我认为“名词化”解读是不错的方法。我将目标初步拆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而后,把更主要精力放在找寻课程标准描述的内容上,把表述中“人物”、“地点”、“事件”等内容用名词进行概括。如人教版八年级第一课《鸦片战争》相关课标的表述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我们能清晰地看见里面三个事件的概念“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从表述的层次看,“虎门销烟”是识记层次,“《南京条约》”为理解层次,而“鸦片战争”则是运用层次。我们再将三个名词根据层次用不同颜色表示:“虎门销烟”用黑色表示“了解”,“《南京条约》”用蓝色表示“理解”,“鸦片战争”用红色表示“运用”。这样就对课标进行了相对简单的“名词化”解读。

二、学习目标的“名词化”展示和课程重难点的“名词化”表述

课标解读完成后,就存在一个目标展示问题。关于目标展示,我们大可以“名词化”。在学习目标后展示几个名词,把重难点用不同颜色标识,这样就既能让学生基本了解课堂学习的中心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鸦片战争》为例,我的学习目标展示就是“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三个名词,而在“《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两个名词上,分别标识蓝色和红色以示本课的重难点。

三、“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自主阅读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农村中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是比较低的,我便使用了相对简单又好操作的“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名词化”“探宝式”阅读,就是把课程中涉及的重点名词提出,做出学生阅读的第一目标,学生阅读的第一任务是在课本中找寻到相应的名词并勾画出位置,之后以名词为中心展开相应阅读。当然在名词设计上,有时候可以适当找一些有特点、特色甚至怪异的词,容易激发学生“探宝式”的和兴趣。比如《鸦片战争》中,我在自主阅读环节中,就设定“鸦片战争”、“林则徐”、“关天培”、“香港”、“南京条约”等名词,让学生寻找位置。还把“虎门销烟”故意写错为“虎门烧烟”,把“鸦片”改造为“”,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创造探寻名词的乐趣。学生能很开心地接受这样的引导并顺利转入自主阅读中。

四、课堂教学“名词化”流程

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后,之后就是较为简单的教学过程了。在“名词化”课堂教学中,我主抓核心词语的标识,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点,理解知识点。还是以《鸦片战争》为例,在“《南京条约》”的内容环节,我让学生首先齐读两遍《南京条约》的内容,然后抛出“香港岛”和“2100万元”两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是学生很容易误解的,属于考试易错的部分,很多学生在描述《南京条约》时会把“香港岛”和“2100万元”写作“香港”和“2100万两”。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为在学生的概念里,这两组词的表述是一致的,所以需就名词给予较深层次的解释。以香港的地图说明“香港”是由“香港岛”、“九龙司”和“新界”构成的;“银元”和“银两”更不是一个概念,价值相差许多。

“名词化”的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眼球,也便于学生找寻知识的核心,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地“抠字眼”也并非坏事。

五、课程讨论“名词化”议题

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对课程部分内容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在设置课堂讨论的议题时,我依然采用“名词化”方法,以名词作为讨论的主题。核心词、特别的、有趣的词语甚至改编的词语,都可作为议题。设置议题的目标很简单,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成长。

再以《鸦片战争》为例,我设置议题“民族英雄”和“虎门烧烟”。在“民族英雄”的讨论中,让学生首先总结本课出现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关天培,之后回忆七年级曾经出现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总结“民族英雄”的概念,理解什么人是“民族英雄”,并反问岳飞和文天祥是否是“民族英雄”?这样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一个历史共性概念的理解;接着是“虎门烧烟”的议题,这个名词是我有意写错让学生纠错的,学生很容易找到我把“虎门销烟”写做“虎门烧烟”了,也知道“销”改作了“烧”,于是引导学生讨论“销”和“烧”的区别,“虎门销烟”为何不是“虎门烧烟”。这个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六、课程总结“名词化”反馈

课程知识总结是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练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内容的总结。但是这样一个总结过程操作难度较高,常用的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练结知识的点的覆盖面不够;语言总结,时间过长。此时我们不妨再用“名词化”总结。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11

1.扭转错误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历史自2005年被首次列入中考科目以来,历来都采用开卷方式,开卷考已经被深深地烙印在学生脑海中了。原本在农村中学历史学科就存在被学生、家长、领导重视不够的不利因素,再加上这一信息的错误引导下,广大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历史复习缺乏积极性。思想是行动的指导者。作为教师首要任务便是--扭转错误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力转乾坤。教师可晓之以理,用史实说话:其一,历史虽名为开卷,但试题容量大,涉及知识点多且范围广,考试时间仅为60分钟,开卷作答时间远远不够用。就说去年我市中考历史试题,化成单个小题,大大小小有44小题,每小题大约只允许有1分钟时间作答,试问同学们对"用1分钟时间从7本书里准确地找出答案"有多大把握呢?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由此可见,要想有好成绩,历史只能是半开卷而已。其二,如今高中教育得以大力发展,不管是高中历史会考,还是高考历史,均采用闭卷形式,作为学生,目光应长远,初中多掌握历史知识,为高中打好基础。其三,学史使人明智。学好历史可以提升个人素养。既然学好历史,可以"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

用如此有力的史实,向学生们敲敲警钟,必能使学生们及时扭转错误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中考历史复习教学做好铺垫。

2.狠抓基础,狠抓课堂实效

新课改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和培养,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只会是空中楼阁。纵观历年历史中考试题,均源于教材,均没有超出《课标》和《考试说明》之外。一般说来,试题多数都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因此中考复习教学应以《课标》和《考试说明》为纲,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不变应试卷之万变。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对每一个“考试内容”包括哪些知识要点,分别要达到哪一层次的“目标要求”,有几种考查角度,有哪些相关联知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识记”“理解”“运用”这些不同“目标要求”的内容,复习时要有重有轻,有详有略。狠抓基础,确保基本分的拿足。

此外,教师要狠抓课堂实效,督促学生多读多记多写,形成语感和手感,考试时自然而然便会写对。对于课堂上可以掌握的知识要督促学生当场掌握。高效率的课堂学习才会有高水平的成绩。

3.勤作比较,提高学习实效

在中考试卷中,几乎每一种题型都涉及到比较能力。选择题侧重于不同选项的比较,改错题侧重于相似知识的比较,材料解析题侧重于相近史实材料的比较,综合题则侧重于相关联历史知识的比较。历史学科本来就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如果再不勤作比较,许多知识极易混淆,出现低效学习。比如:对于“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便应该用表格法加以比较,对于“美国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同样应该用表格法加以比较。再如:在2009年的中考试题中就涉及到的“三次科技革命”的众多知识点,用表格法加以比较,便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还有,对于一些小知识点也应勤作比较,如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极易被学生混淆,若加以比较及区别,将极有利于学生识记,提高学习实效。总之,比较的好处多多,应勤作比较。

4.善梳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是由点、线、面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历史知识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如果只是单纯地掌握一个个的知识点,孤立地记忆,是适应不了中考的要求。近几年来,中考主观题就有许多专题化的考查。如2007年的中考试题第32题的主题便是“近代西方列强侵华战争史”和“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的抗争及探索史”;又如2008年的中考试题第32题的主题是“伟人”;再如2010年的中考试题第32题的主题是“反抗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专题化考题的出现,要求教师在狠抓基础之时,善梳脉络,既要构建纵向知识体系,也要构建横向知识体系,还要最终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适时利用专题形式或目录形式或纲要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只有“凌绝顶”,才可“一览众山小”。

5.巧法学习,事半功倍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12

与这同时,宋老师事先就提醒学生:“医生给病人看病要对症下药,同学们给‘病题’瞧病一定也要对症下‘笔’呀!同学们应该知道历史就是过去人们生活的反映,是需要运用理性去思考的。所以作为晚辈后生的你们,在考究历史时,一定要用‘冷思维’去还原历史,才不至于歪曲历史。”

学生乍一看这道探究题目,懵了。但仔细想想,与宋朝“繁荣的商业和城市”的内容一对照,就如同欣赏一幅北宋生活画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赫然立于眼前。这时,再用多媒体放一曲舒缓的古筝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去探究,去思考,学生会感觉好像是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呢!

再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这道历史探究题时,宋老师先举了个例子来引导,也就是帮助学生找出其中的一两处错误,如:在北宋时期商业贸易已经不再像唐朝等朝代的时候仅仅局限在“市”里进行了,而是大街小巷均是店铺林立,所以说商业活动必须到“市”里进行交易是错误的。这样有了教师的引导、示范、启发,再加上我省历史科考试为开卷考试,可翻阅书本及有关资料,学生通过“按图索骥”,查阅相关资料,找到相对完整的答案,“会诊”结果总结如下:

第一处错误:“不许随意进行商业活动,必须到统一的‘市’里进行交易”不符合历史,因为在北宋时期商业贸易已经不再像唐朝等朝代的时候仅仅局限在“市”里进行了,而是大街小巷均是店铺林立,所以说商业活动必须到“市”里进行交易是错误的。

第二处错误:“没有任何轻便的货币可以利用”与历史不符,因为北宋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了北宋中期,应该纸币已经流通开来了。

第三处错误:“一般的百姓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享受自己的精神生活”不符合历史,因为宋朝提供了为广大市民阶层进行娱乐的场所——瓦子(或称瓦肆)。

第四处错误:“只有等到元旦的时候才能放松一下” 不符合历史,宋时节日其实有很多,比如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广大百姓完全可以得到放松身心的机会。

第五处错误:“白天里能看到很多骑着高头大马的或者坐着马车的人”不符合史实,因为宋朝时马比较少,人们出行一般都坐轿子或乘坐其他牲畜拉的车。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13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二字,历史也不例外,所以学习历史也一定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对历史课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历史,也才能很快地把知识点记住。这样,慢慢会去理解和领悟在历史现象背后所蕴涵着的历史规律,从而能得心应手地分析历史问题。千万不要抱着一种如果不考历史,我就不学的心理。 有的学生会问:如何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呢?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然后,可以回想一下,有没有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历史剧、历史知识,通过上网、查阅各种书籍,或向历史老师请教,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你就会发现很多很有意思而以前却不知道的观点或真相,学习历史的兴趣慢慢也就培养起来了。有了兴趣后,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很多同学认为学历史要诀就是背,其实是错误的。仅仅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这个历史事件前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历史道理。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时从背景、性质、特点、影响等几个方面去想。经常这样思考和比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

二、联系现实

历史尽管是过去的事情,但是和现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现实的铺垫,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实。历史是人类的记忆,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延伸,任何现实问题都能从中找到根源。我们学习历史决不只是单纯为了猎奇而去翻检陈年旧帐,而是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历史的学习是为了迎接更好的现实,从现实中找回历史。学习中如果我们能从现实问题入手,就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就能在我们的脑海中激活相应的那段历史,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真切的感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兴趣与价值。历史的兴趣是在不断地培养的,价值是从历史中表现出来的。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经常会有周年性的纪念,届时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都会有大量报道,还会提供许多背景资料,这就为我们学习历史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氛围。利用有关的历史资料来了解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历史就在我们生活中。提高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掌握好历史知识。

三、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

教学时,教师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掌握学习的知识。由于讲授法具有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以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为主,重知识逻辑顺序等特点,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起的作用比较大。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一般运用的都是这种方法。这是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学生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必须是时序性的历史概念,要求教师讲课时讲得系统有序,条理分明,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课堂,教师必须把课堂内的知识讲好,讲明白。另外,历史教学中其它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需要以讲授法为基础,才能有好的收效。历史教学中的讲授法,是历史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叙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描绘和刻画典型的历史事件、历史环境和历史人物;对人物和事件的深入讲诉加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记住,更好的掌握。概述历史的梗概、要点、性质和意义;解释历史概念,阐明历史规律,论证历史结论等,从中完成历史教学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智能、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知识的传授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应该有很高的责任心,不断地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前进。激发学习兴趣,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意识和开拓学生视野,鼓励评价。教师注意自己评价,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四、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

有条理的学习才能把知识真正的学好,把所学的知识有条理的分析出来,就比较容易的记住了。当知识点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知识结构和内容绘制框架图或者表格去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这样我们在记忆时就比较容易了。有时,适当地进行整理归纳,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把知识有条理的系统的划分出来,可以帮助我们记忆,让我们能够很快的记住知识的内容和重点。

学好初中历史掌握好学习方法,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上带来的问题。把历史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对初中历史知识更好的了解,和比较深入的认识。学习和生活可以联系在一起,两者可以互相的学习,知识的不断提高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学好初中历史知识,为我们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努力奋斗。知识改变命运,学好初中历史知识改变我们的命运。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