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实用13篇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篇1

一、初中数学课堂观察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

初中数学课堂观察,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在课堂观察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目的来进行研究和观察的。对初中数学课堂进行观察,就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人们通常都是根据其目的选择课堂观察的方法与措施,进而对课堂观察过程作出科学、合理及系统的规划,使得初中数学课堂观察稳步有序地推进。

2.理论性

我们知道,进行观察往往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实际上,就初中数学课堂观察本身而言,其通常是以一定理论作为依据的,而课堂观察则需要观察现象或问题也是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的。

3.选择性

对初中数学课堂进行观察,就意味着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通常情况下,对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较为系统与复杂,往往需要人们在初中数学课堂进行观察时,对某些问题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因一些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必然存在一定的选择性,使得其所描述的事实并不全面和真实。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的思考

1.教师自身努力

教师自身努力,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对课堂的观察方式比较多,人们对课堂的观察也在不断地深入进行,使得了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人们已经以教师如何由新手转变为合格教师为关注的重点。一般情况下,我们主张教师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课堂观察。只有通过自己深入仔细的观察,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不断提高其课堂观察能力。初中数学教师要提高其观察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仔细地观察课堂,以自身的教学活动为观察重点,以学生为观察对象,了解掌握学生的参与情况等,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进行策略进行调适与控制。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课堂观察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做起,从自我抓起。可以选取一个观察角度进行,也可以选择一定观察片断进行。此外,在开展初中数学课堂观察活动时,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对课堂的情况也要作全面的观察和了解,以便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和调节,进而使课堂生的整体效果达到最优程度。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针对课堂活动的某些细节,有侧重地进行观察,进而达到对初中数学课堂活动的全面了解与掌握。同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和研究。此外,教师要怎样实施有效管理课堂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和研究,不能停留于表面现象上,而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仔细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要善于透过现象研究课堂活动所反映出来的具体问题。

2.观察别人教学

教师自身努力,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的根本方式。实际上,进行课堂观察活动,往往都是通过合作来完成的。诸如观察活动,技术掌握、制作计划、撰写报告等,通常不是依靠教师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而必须通过与他人之间进行合作才能完成。这样,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观察时,也要加强同他人之间的合作、分工、交流以及沟通。要通过民主的交流、对话,不断实现共同发展的最终目的。此外,在观察活动过程中进行合作,需要一些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带头作用,通过自身的专业引领,进一步调动其他教师参与课堂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观察,更需要注重对课堂细节的深入观察,而教师在观察别人课堂教学时,则需要在观察细节的前提下,使观察更趋于系统和合理。这样,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师主动对他人的课堂进行观察,首先必须经过精心的准备,也要根据自身的目的、任务来有针对地选择课堂观察的方式、策略和措施,并对观察的具体过程进行科学、系统和合理的规划,使观察活动置于一定的思维体系中。

3.专家进行观察

专家进行观察,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专家进行观察,对于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也使得观察活动更具针对性和选择性。因此,我们在促成教师形成自身独特教学风格的过程中,更要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通过专家来观察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促使了教师必须秉持开放的态度,向专家敞开心怀,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进行改正。与此同时,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主动地综合、分析专家的观察意见,认真进行自我剖析,及时做出有效的改进、完善。此外,在专家观察过程中,教师所进行教学活动、方式、环节和效果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专家面前,诸如备课、上课、评课等。这样,使得了初中数学教师成为了一个被观察者。值得一提的是,初中数学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吸收专家、他人的观察意见,不断进行调节、改正及完善,利于全面推动初中数学教学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甚至可以说,专家观察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自身课堂观察的能力与水平。专家观察,能准确地提炼教师课堂教学的风格、特征以及效果,通过观察有利于教师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也使教师增强了课堂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和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推动初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需要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必须促进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深入课堂、了解课堂、掌握课堂和观察课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篇2

体育教学中学生要学会学习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注意培养形成良好观察智能。学生学习体育技能技术,首先是通过观察,获取该动作表象,从而对该动作形成初步概念。同时有了良好观察智能,学生就能够较快、较好地学习,掌握和创新动作,如在创新过程中有了良好的观察智能,就能够较易发现动作共同性,差异性,有利于寻找出创新途径,有助于开发创新的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因此,培养学生观察智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源泉。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许多的时间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观察能力,也是要求学生有良好观察品质,良好观察智能。但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在观察能力方面,特别是在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上的不同,都会生成他们观察上的个体差异,但是学生良好的观察智能都是以潜能的形态存在,教师只要给予适当培养、引导、鼓励和机会,几乎每个学生的观察智能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有效的激发。在体育教学,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智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学生、体育教师、体育专家、其它学科教师

2.2研究方法:

2.2 1 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问卷回收率90%。

2.2 2 数理统计法:调查出来的数据,用数理统计法进行处理。

2.2 3 访谈法:与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与部分学生进行交流,谈话。

2.2 4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到与本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2.2 5 实践法:在体育教学中,去实践,去思考,去总结。

2.2 6 观摩法:通过观摩其他体育教师的教学,观看体育公开课的录像,收集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成良好观察智能有关内容。

三.分析与讨论

3.1要有计划、有步聚、有系统地进行观察活动。

在体育教学中观察无时不在,观察时间、地点、事物不断变化,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变化性、不确定性。如何把整堂课或同一单元内不同课时的观察重点有机联系起来,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把握能力,纵观整堂课,观察存在于整堂课之中,有时需要马上启动,有时需要仔细深入,观察的形式、时间、项目千变万化,在教学中就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观察活动,这样的观察是很有必要,它有利学生系统性和连贯性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知识。同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清晰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整堂课的节奏,要不断地,有步骤地启发,引导学生去观察。如在教师或同学示范动作时,提醒学生仔细有系统地观察不同的示范动作分解动作、部分动作、完整动作,使学生对动作逐步的有个较清晰的感觉。另外教师可有计划地通过示范正确与错误的两种动作及提醒学生观察两者不同之处,使学生通过观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在分组练习时,教师要求同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地位,练习时注意互相观察,互相交流,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例如:在快速跑分组教学中,我改变以往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我体验,互相观察动作,思考老师所提的观察要求:不同程度同学的步频与步幅;为什么有的同学跑得快?有的同学跑得慢?从而揭示观察共性问题――步频、步幅,在强化观察比较过程中,学生通过整堂教学,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系统观察、思索、练习、再观察、再思索、再练习,逐渐建立跑的正确动作概念和基本方法。一节课,教师在课的开始时,就可以提出今天的观察重点,在课的过程,更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对象、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观察,使学生观察能够上一个新台阶,不只是停留在看热闹的看客,有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智能。

3.2要训练提高学生观察力,使之达到习惯化

在各种观察活动中,要不断提出观察要求,进行反复训练,使学生把观察当作重要任务,以达到习惯化的程度。因为习惯成自然,就会促使学生积极性反馈,从而使观察向更高级的水平发展,形成良好的观察智能。如有的学生视、听觉的敏感度较差,就应反复加强视、听觉的反应训练,使其提高敏锐度,缩短其反应时间等,从而提高观察力。又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采用生动的语言讲解,漂亮的身体示范动作、灵活灵现的图解展示、以及激情四射的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强烈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力,使学生乐于观察和善于观察,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性和独立性,以提高观察效果。例如,学习“排球正面扣球”,为了让学生清晰看到动作的变化和动作的全过程,教师可以将复杂的动作分成几个阶段进行讲解,最好是能够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我们把要观察的动作定格,或放慢动作,不断重复,使学生对动作观察更仔细,更清晰,而且通过不断刺激学生观察,使学生观察习惯化,观察力提高,形成良好的观察智能,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能更自然、更习惯、更懂得进行观察,有利于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技能。

3.3对不同教学内容要提示学生观察的最佳位置和距离

由于不同教学内容,就要根据不同的动作的特点,合理选择观察的最佳位置和距离。一般来说,一些比较大幅度的运动项目,如跳高、跳远全程动作、各种跑、篮球、排球、足球等需要学生观察完整动作的示范时的观察距离就应适当地远点,而对单个动作或局部动作或幅度较小的动作或需要学生观察重点与难点的动作时,学生观察距离就可以适当近些。如技巧中的许多动作是在低位状态下,教师为了方便学生观察到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不宜安排前后重叠的队形,而应把学生安排在垫子两侧或周围。合理观察的距离应根据动作结构特点和观察重点,合理及时地做调整。如跨栏教学中重点要学习攻栏,就要提醒学生站在栏前左右两边,有利学生观察该动作。又如体育舞蹈中扇形步,老师提醒学生根据老师动作路线变化选择正面、侧面、背面观察方位。另其次如果是一些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徒手操、艺术体操、街舞等不受场地器材约束的教学内容,学生的队形可以同教师成三角形,也可以成散点、扇形、圆形等图形,主要有利学生观察。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示范方位和距离,使学生能看清看细动作,有利学生观察效果,明白和掌握动作,同样也有利教师观察学生,师生之间交流更有活力,有利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4运用多种直观方式开发学生的观察力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运用多种直观方式,直观方式有各种各样,常见有多媒体(电脑、电影、电视、模型、幻灯、录像、等)、动作的示范、语言的讲解等。直观的各种方式的运用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任务、教材性质、教材难易程度、学习的不同阶段有目的有区别加以选择,在体育教学中各种直观方式要灵活运用,要随着整堂体育教学情况不同发展不断变化,使它们在同一节拍,同一节奏上协调配合。例如我们在学习动作开始阶段,教师比较适宜多示范,除了集体示范,教师巡回指导时最好也能适时做示范;当学生对动作有一定了解,但是对整个动作完整过程,还缺乏清晰的形象,从而对完成动作有一定的困难的时候,这时适宜采用完整的示范,如果能够加上多媒体或图像演示、以及其它学生的完整示范,同时教师旁边加以说明,这样更有利加深学生对动作形象的认识,在脑海形成整个动作表象,有利扩大和提高学生观察的效果。在学习动作提高和改进阶段,教师应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错误动作,要明确指出产生错误原因,教师这时适宜采用正误对比示范和重点示范,让学生观察有所侧重,有利动作改进和提高。在动作运用自如阶段,教师较少示范,这时可以请,动作优美的学生展示,或自己进行优美动作示范,来激发学生向更美、更高、更好目标挑战。为了取得良好观察效果,教师应选择运用各种直观方式,并把握使用的时机,把各种直观方式很好融合在一起,灵活运用,吸引学生注意力,让观察来的容易,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方式来开发学生观察力。

3.6观察有机结合想象,使观察进一步拓展、延伸

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现象进行加工改造创意出新形象的过程。体育教学是以人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结合观察和思维活动参与的一种心理体验的活动过程。因此观察和想象有密切关联,学生很多想象都来自平常的观察,在教学中观察时运用想象,使观察更丰富、更有趣、更活力,使观察有了生命力,使想象真正活了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去观察,去思考,使学生脑海有印象,这样就有利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更有利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观察想象中领悟知识,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站立式起跑教学中,首先我们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或学生的起跑动作,在学生观察基础上,让学生去想象,这样学生脑海中有刚才起跑动作表象,再结合想象,使整个动作生动起来,我们可以把站立式起跑想象成猎豹在捕捉猎物的情景:它慢慢地靠近,然后静止不动,聚集全身力量,突然爆发出击。又如在高抬腿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想象一下骑自行车上坡的腿部动作,使动作形象起来,较易掌握动作要点。在排球扣球的挥臂让学生先观察后想象到甩鞭子动作或羽毛球的扣杀。在技巧前滚翻的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想象滚动的圆球。在体育舞蹈摆荡的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想象荡秋千的感觉。双杠支撑摆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后想象钟摆的动作等等。以此很好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使想象有了翅膀,能够更好在空中翱翔。想象力是丰富多样,甚至是异想天开,没有极限的,它是人们创新的源泉,有了想象才有创新的可能,在想象中创新,在创新时展开无限想象,二者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即使学生的想象是幼稚可笑,离奇怪诞,都说明学生真正动脑筋了,这时应多给表扬,少泼冷水,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样观察是想象力的来源,能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有了良好观察智能有利学生展现惊人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篇3

摘 要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通过生物实验,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 利用插图和挂图;通过实验;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教师应在生物教学中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敏锐的观察能力。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使用挂图和插图时,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和课堂效果,需要注意:1)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教材和图的内容,做到指图正确,讲解严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2)教师要具体指导观察图的方法。在请学生观察图前,要把图中的符号、结构名称、切面位置等内容交代清楚。3)出示图的时间要适当,不可过早或过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 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2)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3)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观察内容,首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或者教师用谈话、讲述法进行总结。

2.2 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3 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只靠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有些标本需要长期观察,则要制成蜡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首先要进行解剖。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2.4 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就是: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2)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3)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用生态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及行为;要用结构与生理相适应的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要用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生物各类群的特征;要在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观察生物个体;要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观察生物界。4)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1)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2)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3)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演示实验中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篇4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促使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当前我们的教学还严重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较落后的山区学校,还存在着重考试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那么,如何巧妙地借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教师应具有良好素质,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因此,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2.1 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2.2 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2.3 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4.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4.1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4.2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5.联系生活实际,为创造能力提供实践平台

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总之,创作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应该成为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项最基本的目标。为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学法的指导,更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篇5

2培养对幼儿积极的观察态度

同是一件事,观察态度不同,观察效果就不同。认真地看与心不在焉地看,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个人对观察对象的态度越积极,观察效果就越好。据此,幼儿教师要培养对幼儿积极的观察态度。

(1)幼儿教师要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才会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热爱幼教事业,才会对幼儿持积极态度――热爱幼儿和对幼儿负责。

(2)幼儿教师要牢记看紧幼儿是自己的工作责任。只有这样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才能专注于幼儿。因为需要是个体活动的积极源泉。

(3)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教育的快乐和幸福,这样就会对幼儿教育感兴趣,兴趣可使人专注于做事。

3不断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经验

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就能做到“一望而知”或者一看就能发现值得深思的事物。反之,对某一方面一无所知的人,必然会对有关的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者在观察对象面前显得手忙脚乱、束手无策。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学习,多学习与幼儿身心健康和发展相关联的知识。

4要调动多种观察器官参与到幼儿教育和管理活动中

幼儿教师的眼、耳、口、鼻、手等观察器官都参加到幼儿教育和管理活动中,能使观察更完整、更正确,能使观察效果更好。有关研究表明,在接受信息方面,单纯靠听觉,一般只能获得15%左右的信息;单靠视觉一般能获得25%左右的信息;两者结合起来,又听又看就能获得65%左右的信息;如果听、看、嗅、触都用上,获得的信息更全面、更完整。

5培养良好的观察性格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好性格可促进能力发展,坏性格阻碍能力发展。要想有良好的观察力就要具有良好的观察性格――细心和耐心。

(1)细心观察就能实现观察的系统性、全面性、正确性。如果观察不细心,就会粗枝大叶,遗漏必要的细节,从而给幼儿教育带来伤害性事故。因此,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要反复观察、逐个观察。

(2)人有耐心时,大脑便清醒镇定,大脑清醒镇定时观察力便好。当人急躁慌张时,生理便发生异常,大脑缺氧、混乱,而大脑混乱会导致观察力下降。据此,幼儿教师在看护幼儿时不能急躁,一定要有耐心,反复观看他们、管理他们。

6培养观察所需的注意品质

注意某事物就能看到或听到某事物;不注意某事物,就会对某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导致此项活动无法顺利完成。因此,幼儿教师在看护幼儿时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如何培养观察所需要的注意品质呢?一是把易引起人们无意注意的客观刺激因素迁移到幼儿教育和管理活动中,使每个幼儿的言行都能引起幼儿教师的注意;二是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醒自己要注意哪些事项;三是心中有责任意识;四是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各种不良干扰,消除注意分散。

7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篇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红河学院校级教学建设项目“《教师教学能力》微课程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JG110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68-01

所谓课堂观察,就是观察者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凭借感官及辅助工具,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的连续性教学事件拆解成微小单元,透过观察点对每一个单元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从课前准备、课中观察到课后交流的过程,能够较全面地学习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援助等专业能力,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观察的内涵

课堂观察架起了课堂教学和教育研究的桥梁,让教师开展基于课堂的教学研究,以改善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它既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课堂研究范式。课堂的观察者可以是教学管理者、教学督导、教师等,教学管理者和教学督导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策略,为教师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教师观察他人课堂后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从课堂观察中获得实践知识,互相汲取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课堂观察的特点

从定义看,课堂观察具有目的性、理论性、选择性等特点。一是目的性。不论观察者是什么身份,课堂观察总是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在课堂观察中,教师通常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目的来选择观察对象、内容和方法,在课前要作出系统的观察计划,这样才能够达到观察的目的。二是理论性。深层次的课堂观察需要运用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在理论和概念的引导下,以观察的课堂为背景,分析、讨论收集的资料,并反思、界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教学和解释,因此,课堂观察有较强的理论性,是一种教育学层次的观察。三是选择性。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就意味着有选择。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必须对要研究的问题,观察的对象、内容、方法、时间,分析资料的工具、方法等进行选择,不同的教学问题,观察的重点不同,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也会不同,并非随意进入某一教室,满堂记即可。

(二)课堂观察的内容

LICC模式把课堂观察的内容划分成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4个维度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每个维度包含5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的观察点不同。学生学习维度重点是观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以及目标的达成情况,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5个观察视角;教师教学维度是实施教学的过程,包括把握教学环节、呈现教学内容、师生对话、指导学习、调控课堂等;课程性质维度主要观察被观察者的教学设计情况,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评价等,教学策略包含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堂文化则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审视课堂,深度观察教学中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变化,包括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五个视角。

(三)课堂观察的过程

课堂观察的过程一般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交流三个阶段。课前准备的目的是让观察者熟悉被观察者的课情(可以采用说课的形式),由此确定观察的目的、重点,制定观察量表,确定数据处理的工具、方法,避免课堂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确保主题明朗、重点突出。课中观察是按照课前准备,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和角度进行观察,记录、收集数据可以采用录音、录像、笔录等方法。课后交流是对课中观察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总结、交流,包括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对课堂提出修改建议等。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什么性质的课堂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始终应是平等对话;观察者切忌以职位自居高位,或代表某一权威,影响交流的深度,失去课堂观察的意义。

二、通过课堂观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

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设计、组织、预测、援助、评价构成教师的核心能力。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预测”发生在教学开始之前,对教和学的初始状态和期望状态进行预测和分析,决定教学设计的其他环节;“评价”则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预测和评价能力又从属于设计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援助能力三个方面。LICC模式的四个观察维度从形式到内涵,全面展示了被观察者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援助能力,为观察者提供最真实的信息。因此,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唤醒教师教学研究意识、创设平等的教研文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听评课呈现出形式化、任务化、客套化的特征,教师只是在完成任务,没有主动性,也不能体现其科学性,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观察。从“任务型”听评课向“课堂观察”转变,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研究意识的觉醒与培育、一种教学生活态度的升华。部分观察者可能是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教学督导,他们肩负着学校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任,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策略,消除自上而下的“评价性独白”的霸权地位,赋予普通教师教学话语权,促进课堂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间通过平等对话达成共识与和解,实现对课堂教学问题的理解与重构,构筑平等的“研究性对话”教研文化。

(二)重新认识和学习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面向教师的未来教学,以改进教学、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学术探讨活动,不是为了评价教学,获得某种奖励的居高临下的行政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双方地位平等。重新认识课堂观察的目的和意义,意识到课堂观察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作用,端正教师对日常听评课的态度。对课堂观察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还需要教师学习一些常用的观察技术和方法,提高课堂观察的效度和信度,如确定观察内容、制作评价量表、学习观察中的录音录像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等。

(三)多种观察方式结合,加强反思

LICC模式中的每一视角都可以作为一个课堂观察的主题,针对某一个主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授课教师、授课内容进行观察,同样也可以针对某一个教师开展不同主题的课堂观察。教师应该把团队观察与个人观察相结合,主题观察与跟踪观察相结合,课堂观察与自我观察相结合;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关键细节,对关键细节进行分析、讨论;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和教学援助行为;思考课堂中各种学习场景,分析其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和隐含的教学理念,感悟教学策略,建构置身于情境之中的再设计,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既是一种课堂研究方法的改进,更是一种教研文化的重建,正确认识课堂观察,科学地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潡.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国强.课堂观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1(11).

[3]张爱军.课堂观察之于教师研究:价值、困境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篇7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使用挂图和插图时,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和课堂效果,需要注意:(1)、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教材和图的内容,做到指图正确,讲解严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2)、教师要具体指导观察图的方法。在请学生观察图前,要把图中的符号、结构名称、切面位置等内容交代清楚。(3)、出示图的时间要适当,不可过早或过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1)、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2)、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3)、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二、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2)、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3)、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观察内容,首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或者教师用谈话、讲述法进行总结。

2.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4.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就是:(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2)、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其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3)、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通过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 (4)、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篇8

一、前言 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社会信息化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知识“新陈代谢”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代替旧知识而成为新的理论基础。以科学家统计的生物文献更新的时间为例,生物医学是30年,生理学是72年,植物学是100年。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们普遍认识到:必须及时地不断地提高自己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面对着信息时代的挑战,他们需要具有更强的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从信息灌输式转变为信息处理能力式,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中心问题。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什么是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观察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是由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荷兰德尔夫特市的列文虎克(Antony von Leeuwenhoek)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发现了微生物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的实验管理员胡克(Robert Hooke)受列文虎克的影响,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发现了细胞;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观察杂交豌豆后代的性状,发现了遗传规律,创立了遗传学。在对生命现象观察的过程中,生物学家们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经大脑思维加工形成了理论学说。达尔文在五年环球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大自然的观察资料,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进化论,写下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达尔文在“对我的智力的评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本领,能够看到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且对它们做细致的观察。我在观察和收集事实方面,勤奋努力,真是无以复加。”勤奋努力的观察,这就是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良好的观察能力。这就是: 1.能充分有效地使用视、听、嗅、味、触各种感官,并通过这些感官进行思维。 2.观察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 3.能做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如,种子成分的定性观察、骨的成分比例、视野内表皮气孔数目的定量观察。 4.能做动态的观察。例如,观察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动物的活动行为等。 5.能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 6.能发现观察对象间差异。 教师应在生物教学中按上述各项,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作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 例如:在“细胞分裂”一节中,利用挂图讲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后,教师又接着挂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请学生对比观察两张图的相同处和不同处。然后让学生对照“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讲述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最后教师总结。这种由学生自己观察——讲述——老师总结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再如,在讲解生物的拟态概念时,教师挂出“枯叶蝶拟态图”,图中枯叶蝶的背面观部分,事前已用纸盖住。教师指图向学生提问:“图中植物的枝上有什么?”学生会说:“枯叶。”老师再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几片“枯叶”有什么差异。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图上。观察一会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当学生的答案被老师否定后,会激发学生更认真地去观察图。如果学生观察到图中“枯叶”有差异,教师便可请学生进一步指图说明差异之处。然后,将盖住枯叶蝶背面观图的纸揭去,指明这片“枯叶”原来并不是什么叶,而是一只美丽的蝶。此时,教室里往往会哗然,学生急迫地想知道原因。教师在这个时候再讲解拟态的概念,恰到好处,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在教学中使用挂图和插图时,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和课堂效果,需要注意:1)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教材和图的内容,做到指图正确,讲解严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2)教师要具体指导观察图的方法。在请学生观察图前,要把图中的符号、结构名称、切面位置等内容交代清楚。3)出示图的时间要适当,不可过早或过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1)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2)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3)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二)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2)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3)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例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根据观察内容选用了“观察—思考—总结”的观察程序的探索式同步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观察内容,首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或者教师用谈话、讲述法进行总结。 2.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是“观察蚯蚓”实验的观察提纲。 目的要求:Ⅰ.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Ⅱ.观察蚯蚓的运动。Ⅲ.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材料用具:活蚯蚓、玻璃板、棉球、醋、手电筒 观察内容:(见下表,仅以观察蚯蚓外部形态为例) 方法步骤 观察记录 分析和讨论 体色 背部色_,腹部色_。 1. 刚毛对蚯蚓 的生活有什么 意义? 2. 蚯蚓的外部 形态有哪些特 点与其生活习 性和环境相适 应? 3. 蚯蚓的体节 与其进化有何 关系? 体形 体呈_形,前端_,后端_。 体节 有(或无) 口和 (用手分别挤压两端) 有肉质唇状物翻出的一端 是_,没有的一端是_。 环带 (先观察,后用手轻摸) 环带位于_端,较其他体节 色_,表面_。 粘液和刚毛(先观察,再 用放大镜观察) 感到体表_和_,刚毛着生 存体节的_部位。  3.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如,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必须要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看见,观察时还要将标本做成装片(或切片)。若要使观察的结构清晰可辨,则要将标本染色。有些标本需要长期观察,则要制成蜡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首先要进行解剖。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4.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就是: 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 2)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其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通过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用生态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及行为;要用结构与生理相适应的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要用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生物各类群的特征;要在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观察生物个体;要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观察生物界。 4)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四、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 其次,观察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最后,观察要有兴趣。兴趣是观察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生命现象,开展课外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往往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表现在生物观察中。当观察成功时,他们就兴趣盎然;反之,则兴味索然。在观察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观察获得成功,以增进他们的观察兴趣。例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学生往往因观察不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而失去观察的兴趣。我们分析了学生实验失败的诸多原因后,在进行实验时,采用了以下的方法。第一,选用当年培养的分裂旺盛的新鲜材料做实验。第二,装片制作过程中,严格掌握材料解离、染色、漂洗的时间、解离液和染料的浓度及压片的技术。第三,观察是学生感到最难的环节。因为学生只从教材插图(或挂图)上看到过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模式图解,而这些图解与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标本物象相差较大,因此,学生不会辨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显微图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与教材上的插图对照识别。然后再让他们观察洋葱根尖永久切片,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装片,就能容易识别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了。 另外,传统的观察实验往往是验证性的,学生只是按规定的步骤进行预期的观察。在观察活动中,涉及“学生主体”的内容不多,对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讲,观察兴趣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将学生作为主体,用探索式的方法,设疑引导观察,让学生 在解疑中获得成功,这会使学生的观察兴趣大增。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篇9

一、幼儿观察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幼儿阶段是孩子认识世界与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这时加强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对幼儿性格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6年我国针对幼儿教育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该文件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探究”,“鼓励幼儿参与实践活动,学会在实践中尊重别人”“加强幼儿感官培养”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和实践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在幼儿教学中,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幼儿通过观察去认识事物,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又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与思维逻辑,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行为表现能力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为幼儿将来适应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观察力的特点

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幼儿观察力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稳定性较差

幼儿阶段孩子的性格比较好动,常常会受个人兴趣和情绪支配,一般很少会自觉的为某一目的而进行观察。在学习当中,一般对一个事物的观察时间较短且经常改变观察对象的现象,导致观察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并且常常会在过程中忘记观察的任务,或者频繁的更换观察对象。

2.持续时间短

根据数据显示,在幼儿园中,3岁左右的幼儿观察图片时间一般不会超过5~6分钟,随着年龄的变化,观察时间会相对延长,6岁的幼儿观察时间一般会延长到12分钟左右,这些要以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为主,如果他们对观察对象不感兴趣,那观察时间甚至只会持续一两分钟,这就很容易出现观察偏差。

3.系统性与概括性较差

根据研究表明,3岁左右的幼儿在对事物进行观察时,他们的眼球运动轨迹处于一种杂乱的状态,这时兴趣支配他们的大脑;4~6岁的幼儿眼球远东轨迹会逐渐向事物轮廓靠拢,也就是说,幼儿在观察事物时,还是缺乏系统性。而且仍不能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了解,往往也发现不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从而导致系统性和概括性较差。

三、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有效措施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各种行为习惯会直接影响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生活中人们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才会调动他们的观察欲望,幼儿阶段是培养一个人兴趣的最好时期,这个时幼儿对周围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只需要抓住这一特点,正确引导就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比方说,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有条件的幼儿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每天的变化,这样幼儿就有了对事物观察的兴趣,从小蝌蚪的尾巴渐渐变短、变没,从小蝌蚪长出来两条腿等等,通过现场观察,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

2.积极鼓励幼儿发问

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经常会对观察物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就应该认真聆听,及时解答幼儿问题,诱导幼儿对事物进行深入探索与观察。以蚂蚁为例进行说明,蚂蚁是生活中的常见生物之一,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对蚂蚁进行观察,这时很多幼儿就会提出疑问:“蚂蚁脑袋上的那两个东西是什么?”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因为因此,他们会通过脑袋上的触角来辨别方向、寻找食物,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教师还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鼓励和表扬,激发幼儿的求知兴趣。

3.在游戏中培B幼儿的观察能力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篇10

教师还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培养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没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就不会有很强的创造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培养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区别和联系。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去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 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篇11

二、什么是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观察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是由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荷兰德尔夫特市的列文虎克(Antony von Leeuwenhoek)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发现了微生物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的实验管理员胡克(Robert Hooke)受列文虎克的影响,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发现了细胞;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观察杂交豌豆后代的性状,发现了遗传规律,创立了遗传学。在对生命现象观察的过程中,生物学家们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经大脑思维加工形成了理论学说。达尔文在五年环球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大自然的观察资料,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进化论,写下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达尔文在“对我的智力的评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本领,能够看到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且对它们做细致的观察。我在观察和收集事实方面,勤奋努力,真是无以复加。”勤奋努力的观察,这就是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良好的观察能力。这就是:

1.能充分有效地使用视、听、嗅、味、触各种感官,并通过这些感官进行思维。

2.观察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

3.能做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如,种子成分的定性观察、骨的成分比例、视野内表皮气孔数目的定量观察。

4.能做动态的观察。例如,观察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动物的活动行为等。

5.能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

6.能发现观察对象间差异。

教师应在生物教学中按上述各项,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作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

例如:在“细胞分裂”一节中,利用挂图讲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后,教师又接着挂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请学生对比观察两张图的相同处和不同处。然后让学生对照“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讲述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最后教师总结。这种由学生自己观察——讲述——老师总结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再如,在讲解生物的拟态概念时,教师挂出“枯叶蝶拟态图”,图中枯叶蝶的背面观部分,事前已用纸盖住。教师指图向学生提问:“图中植物的枝上有什么?”学生会说:“枯叶。”老师再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几片“枯叶”有什么差异。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图上。观察一会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当学生的答案被老师否定后,会激发学生更认真地去观察图。如果学生观察到图中“枯叶”有差异,教师便可请学生进一步指图说明差异之处。然后,将盖住枯叶蝶背面观图的纸揭去,指明这片“枯叶”原来并不是什么叶,而是一只美丽的蝶。此时,教室里往往会哗然,学生急迫地想知道原因。教师在这个时候再讲解拟态的概念,恰到好处,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在教学中使用挂图和插图时,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和课堂效果,需要注意:1)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教材和图的内容,做到指图正确,讲解严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2)教师要具体指导观察图的方法。在请学生观察图前,要把图中的符号、结构名称、切面位置等内容交代清楚。3)出示图的时间要适当,不可过早或过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1)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2)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3)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

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二)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2)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3)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例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根据观察内容选用了“观察—思考—总结”的观察程序的探索式同步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观察内容,首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或者教师用谈话、讲述法进行总结。

2.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如,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必须要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看见,观察时还要将标本做成装片(或切片)。若要使观察的结构清晰可辨,则要将标本染色。有些标本需要长期观察,则要制成蜡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首先要进行解剖。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4.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就是:

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

2)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其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通过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用生态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及行为;要用结构与生理相适应的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要用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生物各类群的特征;要在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观察生物个体;要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观察生物界。

4)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四、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篇12

教师还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培养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没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就不会有很强的创造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培养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区别和联系。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

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去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三)锻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

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 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篇13

1.以美引趣

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统一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等数学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进而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2.以用促趣

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观察在解答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

3.以成导趣

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方法,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他们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保证观察方法的正确性.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使学生养成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掌握观察方法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作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三、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1.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初中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标.

2.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在观察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3.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