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成本分析方式实用13篇

成本分析方式
成本分析方式篇1

从实现的途径来分类,天然气调峰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控制终端用户的用气,控制峰谷气价来实现调峰需求;第二类是通过建造一些设施,如高压管束、管道、储气罐、液化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地下储气库等,通过这些建造的设施来达到调峰的目的。对于如地下储气库之类的调峰设施,造价非常的昂贵,少则几亿,多则上百亿,因此选择何种调峰方式,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实际因素,以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为目的。

同一项目的不同建设方案之间的比选方法,在《国家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中有明确规定,主要包括: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比较法、费用现值比较法、净现值比较法、净年值比较法、最低价格比较法等。这些比选方法有个很大的局限性,就是只能对同一项目的不同建设方案之间进行经济必选,但不同调峰方式的经济比选是属于不同类型项目之间的比选,因此《国家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中所指出的一些方案经济必选方法并不太适合不同调峰方式之间的比选。

近些年,有许多研究机构对天然气调峰问题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采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对不同调峰方式进行经济比选,尽管这些方法有各自的优点,但综合考量,目前这些使用的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单位调峰投资和运行成本是目前常用的一种不同调峰方式经济必选方法,但这种比选方法有个很重要的不足就是没有考虑气田调峰和用气项目调峰存在产品生产和销售的问题。对不同调峰方式进行比选,首要的前提研究各种调峰方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方法将不同的调峰方式置于同一平台,根据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提出计算方法、判别标准以及比较指标,一旦建立了同一的平台、找出了比较的指标,对于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以及优选最佳调峰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调峰方式特点分析

不过的调峰方式所使用的调峰设施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天然气的调峰,可不同调峰方式所使用的具体调峰手段以及投入产出具有非常大的区别。

2.1 储气罐调峰特点分析

储气罐依据工作压力可分为高压储气罐以及低压储气罐,天然气地面储存常采用金属储气罐,储气罐根据管网的天然气压力来供给和吐纳天然气,当处于用气高峰时,储气罐中的天然气送入天然气管网;相反,当处于用气低谷时,此时天然气需求减少,管网中多余的天然气进入储气罐储存。

2.2 地下储气库调峰特点分析

地下储气库存储容量大,占据世界天然气储存设施总量的九成以上,地下储气库包括许多种类,主要有含水层地下储气库、盐穴型地下储气库、废弃矿穴型地下储气库、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地下储气库调峰的原理与储气罐调峰的原理有很多相同点:即当供气量大于用气量时,多余的天然气进入与输气管道相连的地下储气库中存储起来;而当供气量小于用气量时,不足的供气量由与输气管道相连的地下储气库来补充,因此地下储气库调峰原理被形象地称为 “削峰填谷”。地下储气库既可以满足用气的季节波动的用气,又可以满足日波动对供气的要求,保证用气的平稳,此外地下储气库储气也可以作为应急以及国家战略需求。地下储气库具有安全以及库容大等优点,对于供气调峰、应急以及国家战略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地下储气库具有其先天的不足,对地质条件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库址的选择就非常困难,此外地下储气库还存在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能耗大以及运行费用高等缺点。

2.3 LNG调峰特点分析

LNG被公认为最好的天然气储备调峰方法,与其它调峰方式相比具有许多优势:首先LNG气源途径多样,既可以通过全国各地小型LNG液化工厂获得,也可以从大型LNG接收站获得。与地下储气库相比,LNG调峰投资少,在有限的空间内天然气存储量大,可以快速应对天然气的供应短缺,对于没有合适地质条件建设储气库或储气库储备不足的地区是个很好的选择,此外LNG不受运输条件和规模限制,将其用作低温储备气源要比高压球罐储备和管网储备调峰优越得多。

2.4 管道调峰特点分析

管道调峰看可分为城市高压管道储气和输气管道末端储气两种。最后一座压气站到城市门站之间的管段被称为输气管道末端,管道末段的起点为最后一座压气站的出口,它的流量是固定不变的。城市门站的进口为输气管道末段的终点,直接向城市供气,其流量是个变化的量。气体具有压缩性,但城市的天然气用量小于管道末段的起点的流量时,天然气就被压缩在输气管道内,而当城市天然气使用处于高峰时,管道内压缩的气体就被释放出来以补充不足。城市高压管道调峰与输气管道末端储气很相似,只是城市高压管道更加接近用户用气,能够更加及时反应用气的变化,管道调节的调节量比较小,因此主要用于小时调峰和日调峰。

2.5 气田调峰特点分析

产气的油田也可以对天然气进行调峰,这主要是通过调整气田的产量来达到该目的,与常规开发的气田相比,调峰气田并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投资和运行成本。但是使用气田调峰具有居多风险,这主要是由气田以不稳定的方式生产带来的。其中一个风险是设备风险。调峰设备只有保持经常的运行才能保证其运行的稳定,如果长时间停产,设备就很难保证稳定的运行,这一点无论是地面集输、处理设备还是井下设备都是一样的。第二个风险是底层风险。气田调峰是建立在气田的连续稳定生产的基础上的,而实际情况是地下情况复杂多变,产量等运行特征很难确切地掌握,这些特征一旦发生变化,就必须多开采方式以及开发方案重新研究设计,此外如果当长输管道输气量达到设计能力时,提高气田产量也不能解决问题。气田调峰与LNG调峰、地下储气库调峰相比,很大的一点不同是气田调峰在实现调峰功能的同时还生产天然气及其副产品。

2.6 用气项目调峰特点分析

天然气用气项目调峰是利用一些消耗天然气的项目来进行调峰,如天然气发电项目。通过消耗多余的天然气来达到调峰的目的,由于是消耗多余的天然气,因此这种方式与其它方式相比,增加了天然气的供应和销售量;用气项目调峰与气田调峰有个相同点就是实现调峰功能的同时,存在产品生产和销售的问题。

确定不同调峰方式的成本时,应该考虑把天然气业务作为一个总体来分析,而不只是分析部分的成本,与常规开发方式增加的成本相比,不同调峰方式增加的成本既要考虑调峰设施本身的成本,还需要考虑由于调峰设施的建设引起整个天然气业务其他环节变化而增加的成本。

成本分析方式篇2

一、降低税务成本的中性形式

降低税务成本的中性形式是指纳税义务人通过精心安排,利用税法的漏洞或缺陷,规避或减轻其税收负担的非违法、不能受法律制裁的行为。从本质上看,它既不合法,亦不违法,而是处于合法与违法之间的状态,即“非违法”,通常称其为“避税”。

避税行为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减轻了纳税义务人的税收负担,使其获得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国家税收收入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纳税人有权依据法律“非不允许”进行选择和决策。国家针对避税活些动暴露出的税法的不完备、不合理,采取修正、调整举措,也是国家拥有的基本权力,这正是国家对付避税的惟一正确的办法。如果用非法律的形式去矫正法律上的缺陷,只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因此,国家不能借助行政命令、政策、纪律、道德、舆论来反对、削弱、责怪避税。

(一)避税产生的客观原因

避税产生的主观原因是利益的驱动,避税形成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本身的漏洞。如纳税义务人定义上的可变通性、课税对象金额上的可调整性、税率上的差别性、起征点与各种减免税的存在诱发避税。

2.法律观念的加强,促使人们寻求合法途径实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在“人治”大于“法治”的税收环境中,纳税人会倾向于用金钱贿赂政府官员、用美色引诱政府官员、用人情软化税务官员、靠背景和托关系向税务人员施压等不正当途径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3.纳税义务人避税行为的国际化,促使国际避税越来越普遍。产生国际避税的原因是沉重税收负担、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国税收管辖权的选择和运用不同、各国间课税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各国税制要素的规定不同、各国避免国际重复征税方法不同、各国税法实施有效的程度不同、其他非税收方面法律上的不同。

(二)避税的特征

避税与偷税相比具有以下几大特征:

1.非违法性。避税是以“非违法”手段来规避或减轻税收负担的,它没有违法,从而不能采用像对待逃税行为那样的法律制裁。对避税,只能采取堵塞税法漏洞,加强税收征管等反避税措施。事实上,究竟何为“非法”,何为“非违法”,何为“合法”,完全取决于一国的国内法律,没有超越国界的法律的统一标准。在一国为非法的事,也许到另一国却成了合法的事。因此,离开了各国的具体法律,很难从一个超脱的国际观点来判断哪一项交易、哪一项业务、哪一种情况是非法的。

2.高收益性。避税是一种非违法行为,它一定能给纳税人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并且与违法行为的偷税的风险性极不相同,避税基本上可以说极低风险或无风险。

3.策划性。由于避税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况且现行的税法制度和征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要做好非违法的避税,一定要有策划意识。首先,要了解税法,尊重税法;其次,要了解税法的漏洞或缺陷及征管中的漏洞;再次,要对自己的企业经营进行妥善安排,使之符合避税的要求;最后,要精通财务会计知识和其他法律知识,才不致于将避税变成了逃税。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经营者铤而走险采取了降低税务成本的偷税等非法形式。偷税,即逃税或称税收欺诈,国际财政文献局《国际税收辞汇》上的解释为“偷税一词指的是以非法手段逃避税收负担,即纳税人缴纳的税少于他按规定应纳的税收。偷税可能采取匿报应税所得或应税交易项目,不提供纳税申报,伪造交易事项,或者采取欺诈手段假报正确的数额”。《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偷税”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非法性,即偷

税是一种违法行为;二是欺诈性,也就是说,偷税的手段往往是不正当的。这与避税完全不同。

二、降低税务成本的积极形式

降低税务成本的积极形式是指纳税义务人依据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采取合法的手段,最大限度地享用优惠条款,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合法行为,通常分为“节税”与“转税”两种形式。

(一)节税

节税与避税的区别在于节税符合政府的法律意图和政策导向,是应当鼓励的一种税收行为,而避税相反。节税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其实现途径是利用税法中的优惠政策和减免税政策。节税与“非违法”的避税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合法性。从法律角度看,避税是采用“非违法”的手段来达到少缴税或不缴税,而节税则采用的是“合法”的手段来达到上述目的,其合法的最主要标志就是节税是利用税法中的优惠政策,而优惠政策本身并不是税法中的漏洞,它是立法者的一种政策行为,节税者的节税行为符合立法者当初的立法意图。

2.道义性。避税则是利用税收立法上存在的漏洞或不完善之处,以达到少缴税的目的,在道义上通常有不正当之嫌。节税是充分利用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符合国家调整产业导向的行为,是正当的行为。

3.趋同性。避税较多地受制于税法和征管漏洞或缺陷,而这些漏洞则是税务当局当初始料不及的,也是在未来的立法和征管中要加以克服的;相反,节税则是立法者和税收征管者希望纳税义务人去做的,纳税义务人的节税行为几乎完全在税务当局的预料之中和期望之中。

4.调整性。节税的关键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此,纳税义务人要能灵活应变,有敏锐的洞察力,想方设法通过经营决策的调整达到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

避税和节税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节税是从纳税人角度进行的界定,侧重点在于减轻税收负担;而避税则是从政府角度定义,侧重点在于回避纳税义务。由于征纳双方立场不同,纳税人从个体利益最大化出发,在降低税收成本(包括税收负担和违法造成的税收处罚)而进行筹划的过程中会尽量利用现行税法,当然不排斥钻法律漏洞;而税务当局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贯彻立法精神,必然反对纳税人避税的行为。但这种反对仅限于道义上的谴责。只要没有通过法定程序完善税法,就不能禁止纳税人在利益驱动下开展此类活动。因此可以说,对节税和避税的严格区分,仅仅是体现了一方当事人即政府的意志。如果考虑另一方当事人,则这种区分不仅变得毫无意义。而且,在实际中也难以操作。由于避税和纳税筹划之间界限相当模糊,对于一项节税计划中是否有避税因素,常常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二)转税

转税是税负转嫁筹划的简称,它是指纳税人在不愿或不堪忍受税负的情况下,通过提高价格或降低价格等方法将税收负担转移给消费者或供应商的行为。

转税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转税从本质上来说是纯经济行为。偷税、避税以及节税在性质上属于一定程度上的法律行为,只是有“违法”、“非违法”以及“合法”程度上的不同,而转税则是纳税义务人通过价格自由变动的一种纯经济行为。

2.转税能否成功取决于价格。没有价格的自由浮动,转税也就不存在。由此可见,价格自由变动是转税赖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商品供求弹性的不同所导致的价格对厂商供应量的影响以及对消费者消费量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转嫁税款归宿的方向和程度。

3.转税不影响国家税收收入。逃税、避税和节税的结果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国家税收收入的减少,只是避税是被迫减少,节税是主动减少,而转税的结果是导致税款的归宿不同,不一定减少税收收入。

三、降低税务成本的筹划意义

降低税务成本的筹划即纳税筹划,主要是站在纳税人角度而言,进行纳税筹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违法的、合理的方式以规避或减轻自身税负、防范和化解纳税风险,以及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纳税筹划主要包括避税、节税与转税三种筹划形式。纳税筹划不仅能减轻企业的税负,还有其他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

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与纳税意识的增强一般具有客观一致性和同步性的关系。因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初衷的确是为了少缴税和缓缴税,但这一目的达到是通过采取合法或不违法的形式实现的,而要使这一形式的有效实现,纳税人就必须熟知税法,搞清楚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在此过程中不由自主的就提高了其纳税意识。

(二)有利于实现纳税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纳税筹划不但可以减少纳税人税收成本、实现节税功能,还可以防止纳税人陷入税法陷阱(显性背后的隐性陷阱)。税法陷阱是税法漏洞的对称。税法漏洞的存在,给纳税人提供了避税的机会;而税法陷阱的存在,又让纳税人不得不小心,否则会落入税务当局设置的看似漏洞,实为陷阱的圈套(这也是政府反避税的措施之一)。纳税人一旦落入税法陷阱,就要缴纳更多的税款,影响纳税人正常的收益。纳税筹划可防止纳税人陷入税法陷阱,不缴不该缴付的税款,有利于纳税人财务利益最大化。

(三)有利于税收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

纳税人根据税法中的税基与税率的差别,根据税收的各项优惠、鼓励政策,进行投资、筹资、企业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等决策,尽管在主观上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税收负担,但在客观上却是在国家税收经济杠杆的作用下,逐步走向了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道路,有利于促进资本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有利于国家税制的日趋完善

纳税筹划是针对税法中的优惠政策及税法中没有规定的行为而进行的,因此在税务人员进行税收征管过程中会针对企业进行的纳税筹划工作而发现税法中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问题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反馈可作为完善税法的依据,有利于税法的逐步完善。

参考资料:

成本分析方式篇3

采用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的企业根据订单安排生产,由客户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一种需求拉动式的生产方式。企业产品多样化、个性化,交货期短,企业效益与批量基本无关。企业生产以人为中心,利用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信息和网络技术,利用产品和工艺的模块化、标准化、通用化,快速响应市场,尽快获取订单,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运作速度。敏捷制造生产方式下运用使得企业成本管理环境了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仅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企业swot、所处行业的“五种力量”、外部和内部价值链和生产战略选择等进行了分析。

一、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下企业的swot分析

(一)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分析

采用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的企业,对来自于外部环境机会的分析,主要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日趋增长、同质产品供应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追求个性的产品需求市场急剧扩大、个性化生产所需的新技术设备日趋成熟、替代产品的竞争能力日趋降低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来自于外部环境威胁的分析,主要从低成本的外国竞争者进入、竞争对手利用新的制造工艺和新的管理方式缩短产品交付时间并大幅度降低成本、经济增长缓慢导致产品的市场需求放缓、贸易政策及汇率政策的不利变动、电子商务时代的网络安全及信用问题等方面不利于大批量定制生产的条件。wWW.133229.coM

(二)内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采用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的企业,对来自于内部环境优势的分析,主要从产品系列关键模块的核心竞争力、卓越而迅速的个性化产品设计和加工工艺、低成本的订货和交付系统、严格的成本控制、员工高效的运作技能、持续的产品结构和模块功能改进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来自于内部环境劣势的分析,主要从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导致产品成本偏高、成本降低过度引起利润率降低和产品交付时间的延迟、全新产品的研发迟缓等市场前景不看好的因素方面进行分析。

二、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下企业所处行业的“五种力量”分析

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服务的威胁、现有竞争者间的争夺以及买方与卖方的侃价能力等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在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下,这五种基本竞争力具有新的特征。

(一)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第一,在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下,顾客在选择产品的时候更加强调个性化,企业如何利用产品设计的模块化与个性化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要成为获利的关键,这使一些传统的大批量的单一产品生产正逐渐失去市场。定制服务是满足顾客个性化需要的有效途径,然而定制服务对于厂家的要求很高,从接收订单到开始设计、生产和物流配送都要准确、迅速地完成,这无疑会加大新进入者的成本,从而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第二,虽然信息技术使用的成本日渐下降,但是,为了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企业还必须提供客户参与到产品设计中的机会。因此,新进入的企业要设计和建立的不是普通的电子订货和交付系统,而是在传统的订货和交付功能的基础上,还必须开设专门的空间和平台为客户参与产品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便利。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一旦某个企业或某个产业已经实行了成熟而完整的电子商务定制体系,竞争者就难以进入同一目标市场与当前企业进行竞争。第三,随着产品歧异性的日趋明显,网络上的企业网站众多,而且信誉良莠不齐,消费者或商家在选择购买或合作对象时往往更钟情于那些已经在行业内部具有一定品牌,信誉良好的企业,而那些新进入者的网站因为无法获得买家的信任而难以吸引顾客。

(二)现有竞争对手争夺的激烈程度分析

在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下,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首先,地域限制被突破。在传统竞争中,一些产品由于受到和订货、交付以及地域等成本的限制,消费者只能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选择,企业只面对本区域内的竞争。而大批量定制生产中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突破了地域和订货与交付成本的限制,消费者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自己中意的定制企业并参与完成产品的设计与交付,这使商家面对的竞争范围急剧扩大,现代物流的快捷和低廉也使这种竞争进一步加剧。

其次,在internet这个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需求者和竞争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某企业的产品设计和交付方面包含个性化的信息,并与其他企业的类似产品进行比较,那些产品功能落后,模块设计不够灵活,产品个性化程度低以及客户参与设计程度低和便利性差的企业将难以吸引顾客,其最终结果是大批量定制企业在产品设计的顾客参与性和交付响应时间等方面相互模仿的程度加剧,致使厂家必须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得竞争优势。

(三)替代产品压力分析

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的替代产品压力较小。因为顾客个性需求的离散性使得很难在市场上寻觅到雷同的产品,这就避免了与竞争对手进行直接的产品竞争。另外,大批量定制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与顾客的交互性,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供应商都可以在企业的网站上相互沟通,企业可以从交流中吸收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将其体现于产品的设计与交付过程中,形成完全不同于替代品的产品构思。同时,企业也可以从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信息中总结和分析,从而形成全新的产品功能模块构思,这种构思不是产品部分模块的个性化设计,而是大部分或者所有模块的全新设计和开发。

(四)对买方的议价能力分析

在市场交易中,买方总是想方设法压低价格、要求较高的产品质量或索取更多的服务项目,买方侃价实力的增强意味着商家利润的减少。在大批量定制生产的条件下,企业给客户提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单一商品,而是体现了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并把客户吸收到产品的设计中,这就使得产品的设计过程在最终商品的价值形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于客户中意的个性化产品设计,再辅以完善的质量控制水平和快速交货优势,企业对买方的议价能力也能明显增强。

(五)对供方的议价能力分析

企业不仅与顾客之间存在着讨价还价行为,与其供应商也存在着这种行为。当供应商提高价格或降低服务质量时,就会使企业成本升高而减少利润。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的模块化思想决定了企业产品的大部分部件是同质的零配件采购,虽然是定制生产,但需求量仍然很大,这无疑使企业作为买方的侃价实力大为增加,同时,企业还在长期的定制生产中掌握了零配件更充分的信息。因此,在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下,企业地位显著提高,对于标准的零配件买方的选择范围更大,而个性化的零配件,企业可以自己加以变形生产,仍然掌握着采购过程的主动权。

三、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下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分析

企业内部价值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产品开发、供应、生产、销售、一般管理、后勤服务等八个方面。大批量定制方式下人力资源管理、产品开发设计、供应、生产、销售等五个方面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下,员工按照工作的中心可以分为再设计(在原有模块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设计)小组、制造装配组、营销组和售后服务组。但是,员工的工作没有绝对的界线,产品的设计、制造、营销以及售后服务都需要员工间的高度配合,以保证企业在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下占据质量、成本和时间上的优势。因此,企业必须系统地、有计划地培训员工一专多能,并强调员工间的团结协作,共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为了实现这一点,必须在企业中消除等级界限,充分尊重员工。保证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上级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顺畅非常重要。

(二)产品开发设计分析

在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下,做好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功能模块设计是降低产品总成本的重要切入点,面向大批量定制的开发设计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尽可能减少产品的内部多样化,增加产品的外部多样化而降低成本和争取减少再设计以保证快速交付,所以整个开发设计工作必须具有全局性的观点,面向整个产品族而不仅仅是单个产品,面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而不仅仅是产品的开发设计本身。此外,开发设计工作十分强调基于相似性的“简化”和“重用”,为后续生产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供应分析

首先,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要求充分了解供应商的历史信息,掌握供应商的生产进度和生产技术手段,在产品中大量采用质优价廉的零部件,以此来降低存货成本和质量成本。其次,大批量定制生产企业还可以与供应商达成战略联盟,促使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尽量符合大批量定制的要求,将通用零部件制造和装配成企业需要的功能模块,节约企业在通用功能模块方面花费的时间,把精力集中在个性化设计和个性化制造上以加快企业的交付速度。因此,企业必须对供应商信息进行细化和有效管理,而且要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四)生产分析

大批量定制对生产的要求是:第一,生产过程要具有足够的柔性,可以根据定制产品的不同特点进行模块的重组,保证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地生产出定制产品;第二,工艺装备和数控程序具有很好的重用性,易于转换,适合于不同定制产品的加工;第三,原材料和半成品具有很好的通用性,能满足不同零部件加工的需要。在产品交付过程中要注意协调个性化设计与生产的关系,因为企业在接收客户订单后,必须先进行必要的个性化再设计,后续的生产过程才能启动,特别是在满足客户个性化的再设计过程中,既要着眼于客户的需求,又要着眼于后续生产过程的便利,而且要尽量迅速完成以便加快整体的交付速度;在生产流程中,企业还要尽量采用并行工程的优势,按照设计的方案同步进行产品不同模块的制造和装配,最后整合成合格产品进行交付。

(五)销售分析

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要求销售人员对每一位客户负责,保证客户满意是大批量定制企业的生命线,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销售过程绝对不能轻视,因此,销售人员应与客户建立学习关系,不断地从客户那里得到反馈信息,从中发掘客户的需求和愿望,不断为改进现有产品的功能模块提供帮助,从而向客户提供其真正需要的定制产品。与传统的销售人员为企业的产品寻找客户不同,大批量定制的销售人员的任务是帮助客户寻找满意的产品,并且进行及时的交付。从某种程度来说,销售人员更像客户管理员,也是大批量定制企业不断进行生产循环的重要纽带。

四、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下企业的外部价值链分析

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主要包括行业价值链分析、供应商价值链分析和客户价值链分析三个方面。

(一)行业价值链分析

在外部价值链中,企业与供应单位、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价值链构成了一条从供应单位价值链、企业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到买方价值链的行业价值链。在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下,企业应把自己置身于行业价值链中,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考虑是否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进一步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范围,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交付响应时间。

(二)供应商价值链分析

供应商价值链活动是企业外部价值链的接口,企业应加强与上游价值链供应商的联系。企业同供应商之间能否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至关重要。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特别重视与供应商的关系,并注重培养提高供应商的技术开发能力,使商品物资供应系统能灵活迅速地适应产品的设计变更以及产品功能模块变异的需要。通过使用网络等电子商务系统把供应商纳入传统管理流程,使供应商随时共享企业的生产管理信息,从而保证按照要求及时、准确地交货。同时,大批量定制企业还能为供应商分析其价值活动,帮助供应商挖掘其降低成本的潜力,其结果是企业的物料采购成本、库存持有成本和订单管理成本都将大幅降低。

(三)客户价值链分析

在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下,企业也应对销售渠道的价值链系统进行协调和优化,努力开拓销售渠道、为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控制销售费用、控制产品占用资金、减少货运损失、及时收回应收账款、降低销售成本,从而减少产品生命周期总成本。此外,销售价值链活动也是企业外部价值链的接口,下游销售渠道会影响到企业的成本结构。加强与下游价值链的顾客关系,不仅可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增加顾客的价值,还可以降低企业的质量成本和销售成本。同时,重视客户的价值链分析还能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善于发现客户的不满意,探索客户对类似产品需求的新动向,以利于企业有目的地进行全新理念的产品设计和开发,保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另外,企业应努力为客户分析其价值链活动,帮助其降低成本,以此来稳定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五、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下企业的战略定位分析

根据对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特征的分析,采用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的企业在战略定位分析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总体竞争战略、一般竞争战略和业务战略等三个方面。

(一)企业的总体竞争战略分析

采用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的企业在总体竞争战略上,一般选择发展型竞争战略。具体而言,是以发展型竞争战略中的集中化发展战略为主,一体化发展战略为辅。表现为: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有利机会,努力挖掘和运用企业的内部资源,扩大产品组合,扩张原有市场,开拓新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要求企业不仅仅停留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层次上,而且更强调要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创造性,主动出击,主动进攻,发现新的需求,甚至创造出新的需求,引导市场,引导消费。

(二)企业一般竞争战略分析

采用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的企业在一般竞争战略上,大多选择差异化战略为主,目标集聚和成本领先战略为辅的综合性竞争战略。具体而言,企业通过一系列的产品模块化设计和生产来获得产品市场,按照顾客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特点选择恰当的模块进行最经济的成本“筑入”,以迅速占领市场,获得良好的经营业绩。选择差异化战略与成本领先战略的结合,涉及到先进的消费和生产理念、规模经济、模块化与专利技术、原材料优惠待遇和其他因素等众多的因素。因此,企业要实施差异化与成本领先战略的双重优势,就必须采取扩大生产或服务的模块化范围与深度,恰当设定模块化设计的明细程度,开发专利技术,进行低成本设计,采用自动装配线以及降低管理费用等举措,形成差异化和成本领先的双优势。

(三)企业业务战略分析

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下,企业的业务战略一般选择以“金牛”业务为主、“明星”业务为辅的战略。具体而言,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下企业的业务一般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之间,发展速度相对较低,市场占有率较高,是企业现金流的主要提供者,更是企业的业务基础。因此,企业内部主要业务单元的产品开发、采购、生产流程、销售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大都倾向于差异化服务的低成本战略。也就是说,企业在产品计划和研发、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和销售、售后服务和废弃、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本着以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融合模块化设计与模块化生产的多品种、快速灵活生产的柔性优势,把大批量定制管理思想与成本管理思想相结合,从设计、采购、生产和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消除业务价值链上所发生的一切浪费,以达到业务价值链成本最优的目的。

【参考文献】

成本分析方式篇4

政府绩效评估是以绩效衡量与改进为核心的政府管理过程,它包括绩效评估组织设计与安排、绩效评估运作和衡量、绩效评估监控与结果反馈等环节。相应的,任何环节绩效评估都离不开相应主体,绩效评估活动安排者、具体评价者、评估监控者成为政府绩效评估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主体性要素。由于上述三类主体的构成、角色以及功能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政府绩效评估组织模式,并对政府绩效评估过程及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模式选择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一、交易成本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一)交易成本理论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引入

交易成本概念正式提出源于科斯(R.H.Coase)1937年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他认为市场经济并不是“无摩擦的”,市场运行中存在着交易成本,这种成本就是利用经济制度的成本,即利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由于内化市场交易成本的需要,企业组织才得以产生,即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是企业得以存在的直接原因。此后,威廉姆森(O.E.William-son)拓展了交易成本的研究视野,将交易成本分解为事前交易成本(包括签约、谈判、保障契约等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包括适应性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建构及营运成本、约束成本),细化了对交易成本的研究。80年代以来,交易成本理论的运用得到了进一步延伸。诺斯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制度绩效与制度变迁问题进行了阐释。其后“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将交易费用的概念应用于广泛的领域,如关系、寻租活动、企业内部考核、外部性问题、纯粹市场与层级组织之间的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形态、经济史甚至政治制度等”,实践证明,“不论是经济关系还是其他关系,只要它表现为,或者可以表述为签约的问题,就都能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概念做出评价”。

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管理也是充满选择的过程。传统意义上,人们将政府理解为不偏不倚的“仁慈人”,由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提供公共产品成为必然选择,因此,传统公共行政隐含着对公共管理过程交易成本的忽视。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布坎南(J.M.Buchanan)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人”假设和复杂交易范式引入对政府领域的研究中,指出政府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有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内在动机。因此,政府不应成为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事实上,政府管理活动也体现为对政府管理模式的选择过程,其中各种管理模式之间也存在着交易成本问题,选择能降低交易成本的管理策略成为百年公共管理发展的不懈追求。只不过与市场交易活动相比,政府公共管理过程是更为复杂的交易过程,它所面对的是具有特殊身份的“公民”而不是一般的“顾客”,它所面对的“市场”环境更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政治性,尽管如此,“政治市场和政治交易的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交易成本已成为分析政府治理的重要工具。

(二)政府绩效评估组织模式选择体现为一种交易活动

任何绩效评估都离不开主体参与,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评估组织模式。所谓绩效评估组织模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评估目标,评估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相互协作而形成的权责体系。绩效评估组织模式与绩效评估过程相伴生,是绩效评估活动的组织载体。从评估过程角度,政府绩效评估主要包括绩效评估规划与安排、绩效评估实施、绩效评估监控三个主要环节,相应的存在评估活动安排者、具体评价者和评估活动监控者三类主体。

在绩效评估组织模式中,绩效评估安排者即绩效评估规划与设计阶段的主体,其主要职责在于厘定评估目标、明确评估标准、制定评估制度、规划评估流程和实施步骤等。绩效评价者是直接参与对政府绩效进行衡量的组织或公众,其使命在于依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客观、公正的评估政府工作。另外,在整个评估活动过程中还有绩效评估监控者,其功能在于监督政府绩效评估工作,规范绩效评估流程,确保绩效评估结果的有效性等。正是由于绩效评估中组织者、评价者以及监控者的存在以及相互间权限分配构成了绩效评估的组织模式。理论上,在绩效评估活动中,评估安排者、具体评价者、评估监控者可由政府官僚、社会公众和“第三方”机构(或专家)来分别承担,由于不同主体在绩效评估各环节介入的不同,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可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模式(如下图)。

政府绩效评估活动离不开主体的参与,不同环节评估主体的参与是绩效评估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和基础。从组织角度而言,绩效评估本身体现为绩效评估组织模式的选择和运行过程。任何有效的绩效评估活动均以对政府绩效信息的客观甄别与分析为基础,然而,政府、公众、第三方在角色、认知、利益、信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仅使不同类型政府绩效评估的交易成本不同,而且对绩效评估结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不同类型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二、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典型组织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组织模式可能存在诸多类型。限于篇幅关系,本文将着重以评价权的设置与归属作为主要标准,分析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三种典型模式。

(一)目标责任制考核

目标责任制考核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最初的设计思想源于“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是在组织内部,通过将官僚科层组织总目标层层分解并落实到各工作岗位,到年终时比对各工作岗位目标完成情况以评定下属的工作绩效。90年代以后,目标管理思想被引入政府管理领域,并在政府管理实践中逐渐发展为目标责任制考核。

当前,多数地方政府都在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为开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市政府专门设立年度综合考评工作小组,下设组织审核组、考核组和监督组。审核组负责对部门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重点审核部门争先创优成果及部门重点工作目标实施结果。考核组负责对部门职能目标、机关作风建设共性目标实施情况综合评定打分。考评打分采取集中封闭的方式进行。监督组对年终集中考评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负责年度考核中举报投诉的查处及考核、审核结果复核工作。在年终经过部门自查、领导评鉴、社会评议后,根据考核及评议结果,确定对被考核部门的奖惩。

目标责任制考核主要依靠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

提高政府行政能力,通过对目标的提出、形成、下达、分解,执行过程的督查、监控、分析,目标实绩的考核、评估,目标绩效结果的评价、反馈,实行全过程、系统化管理。尽管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渐趋优化,例如将环境保护、就业等民生性指标引入绩效评估体系,上级政府开始聘请部分专家对下级政府部门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总体上,目标责任制考核主要体现为官僚组织内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进行的考核,其绩效考核安排者、评价者和绩效监控者都主要由官僚组织机构组成,其主要任务在于考察上级任务的完成情况,是典型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评估的内部政府绩效评估组织模式。

(二)公众满意度评估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内部评估模式,政府及其内部相关部门在评估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而社会公众作为重要的评估者往往受到忽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从评价的参与者来看,政府绩效评估存在评价主体缺位的误区。”许多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仅限于政府内部,“缺乏代表机关或权力、立法机关和社会部门的评估与控制,存在单向性和不平衡性”。

近年来,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入,人们认识到,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维护者,其工作绩效必须以服务为导向,以公民为本位。这一理念的强化不仅体现在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重塑方面,也体现在绩效评估的公民参与方面。以南京市“万人评估政府”为例,从2001年起,为增强政府的回应性,打造人民满意政府,南京市开展了万人群众评议机关活动,具体评估者除包括政府主要领导、人大代表、党代会代表、普通公务员等,还随机抽取了约4500名基层社区群众参与对政府的绩效评估。在评估结束后,南京市根据考核结果,对末位领导班子作出相应处理。考核排序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并向被评议部门反馈。

南京市“万人评估政府”模式是政府组织,公众参与绩效评估实践的典型代表。该模式最大的特色就是一改昔日官僚组织内部自我封闭式评价,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用者――民众纳入到正式的绩效评价机制当中。公众是政府权力的本源,政府是公共权力的受托人,通过引入公众的效用评估,不仅能真实了解公众的偏好,明确改进方向,而且公众满意度评估作为政府与公众进行政治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可以使公众了解政府行政过程,增强了公众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感,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合法性。

(三)专业“第三方”绩效评估

由于公众认知差异及其有限理性的存在,很可能导致绩效评估结果“失真”,由独立“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政府绩效评估成为一种新的绩效评估组织模式。第三方评估是一种有别于政府内部评估的独立评估模式,它是由独立于被评政府及其机构的社会机构组织实施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典型代表,如2004年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对甘肃省所辖市(州)政府和所属部门所进行的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它开创了第三方评价政府绩效的先河,形成了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甘肃模式’”。在“甘肃模式”中,除了甘肃省政府成立评议政府部门活动领导小组,负责评价活动的领导与协调外,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第三方”专业评估组织的价值。“整个评议活动的实施均由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课题组完成,包括绩效评价方案的制定及优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调查问卷的设计、印制、发放、回收,评价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评价结果的等。”

“第三方”绩效评估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第三方”专业机构的独立性,评估过程的公开透明性和结果的客观、公正性。由于内部评估是由政府本身组织实施的,真正做到无偏公正是有困难的,因而评估结果难以实现令社会公众信服的效果。在“第三方”绩效评估过程中,“第三方”组织凭借其所拥有的自主性,加之其依托科研院所的专业性优势,使评估活动能够避免偏见的影响,保证了评估结果的客观和公正。从根本上讲,“第三方”绩效评估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部分,具有现代社会治理的特征。实践证明,独立“第三方”绩效评估作为政府内部评估的必要补充,不仅完善了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而且在改善政府形象,促进社会治理结构转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三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组织模式的交易成本分析

由于绩效评估中安排者、具体评价者和监控者的不同,绩效评估组织模式不同,相应的绩效评估交易成本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交易成本可划分为协调成本、信息成本和监控成本三类,以下本文将基于上述三类交易成本,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典型模式进行分析。

(一)协调成本

协调是人类劳动分工的必然产物。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社会组织规模的扩张,使得协调成本愈发成为组织管理中一种不可忽视的成本要素。在政府绩效评估的组织实施中,由于不同阶段多主体间的分工与合作,必然产生相应的协调成本。这种协调成本受诸多因素影响。一是组织模式中不同环节主体是否具有一致性,即绩效评估安排者、具体评估者和监控者是否由同一主体而承担,即是由上级政府承担,或分别由不同主体承担;二是协调过程参与者的数量。无论是政府、公众还是第三方其在保障、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方面具有共性,然而由于所处的地位、认知、信息的差异使其对政府绩效的理解很可能存在差异,多主体的介入虽能有助于形成绩效共识,但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绩效评估活动所需的协调成本也会不断上升。另外,协调方式和协调主体的能力也成为影响协调成本的重要因素。

政府内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是在总目标分解基础上,由上级政府对下级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的考核。在目标责任制考核中,上级政府及其所成立的考核组是绩效评估规划、评价和监控的最重要的主体,尽管随着政府绩效评估的社会化,部分环节会引入专家参与,如在绩效评估规划环节邀请高校及相关专家协助设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操作说明,但从整个评估流程而言,自上而下的“内部趋向”仍是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特征。在该模式中,尽管政府组织的政治行为会因官僚组织的层级性和制度化而产生不可避免的协调成本,但由于官僚制所强调的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统一指挥和行动一致,使其协调成本会相对较低。“第三方”专业机构如“兰州实验”,它是在兰州市政府统一领导之下,由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兰州大学全程参与管理的外部评估,从绩效评估方案设计、评估组织和评估过程分析与监控均由兰州大学具体负责,相比政府内部评估而言,为保障政府绩效评估活动开展,它需要获得被评估单位更多的支持与认可,因此与被评估单位进行较为频繁的沟通和协调成为必然,相比之下,“第三方”评估中至少存在作为评估具体组织者――兰州大学与被评价者――省政府职能部门的协作,因而该种模式的协调成本会比源自于政府内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略高。对于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满意度评估,其中的评估安排者或由

政府出面或由独立第三方承担,总体而言,因为评估过程参与人数较多,绩效评估过程的沟通协调难度会进一步增加,这是一种协调成本较高的组织模式。

(二)信息成本

掌握全面而有效的信息是政府绩效评估的关键。事实上,政府绩效评估就是对所取得的政府绩效信息的搜集、整理、汇总与衡量。在政府绩效评估中,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很难做到对政府绩效信息的完全占有,即使可以,也存在着在信息搜集、整理、加工和运用等过程中的成本问题。因此,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信息成本的存在,交易成本理论才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

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大约80%的有用信息都为政府掌握,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这些信息都被政府垄断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导致政府社会管理的低效率,而且还影响了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展开。目标责任制考核主要体现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内部评估,由于下级政府及其机构也是“经济人”,具有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因此,它存在一种“报喜不报忧”的政绩冲动,导致下级政府存在制造虚假信息和隐瞒不当信息现象,虽然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绩效信息鉴别能力是有限的,但作为一种基于目标分解而进行的绩效评估,上级政府能够较为迅速的评判其目标完成程度,它是信息搜集成本较低的一种绩效评估组织模式。随着公民社会兴起,公众满意度评估成为一种体现“公民本位”的新型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它是建立在公民广泛参与和充分掌握政府绩效信息基础上的。然而,政府本身是一个科层组织,官僚组织的封闭性与僵化性,使得官僚组织与公众之间存在“天然隔阂”,导致“组织信息的绝大部分被滞留于各级官僚之手,公众只了解局部的有限信息,甚至不了解信息。”在政务公开尚处于起步阶段背景下,由于公众缺乏对政府具体运作过程的了解,公众往往依赖自身的主观判断,推测政府绩效,加之公众评估知识和评估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公众满意度评估模式的信息成本较高,且容易出现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失真”。在“第三方评估”模式中,“第三方”专业机构与被评估的政府部门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息成本同样存在,相对而言,第三方机构例如高校能凭借其专业化知识和与政府的特殊关系一定程度上增强信息的有效性,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较高信息成本。

成本分析方式篇5

一、引言

研究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输成本,从宏观方面来看,能够使政府决策者从总体上认识出行方式产生的所有出行成本并综合掌握使用者、运输企业、政府和社会分别承担的成本份额,有助于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层面上把握各种出行模式的发展导向,为制定交通发展策略和交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从微观方面来看,能够帮助企业或个人选择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减少浪费提升效益。

二、运输成本

完成客货位移全部生产过程(包括始发、运行、中转、到达等各个环节)的费用支出,是运输总成本,每一单位运输量(吨公里、人公里)的费用支出成为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是运输生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它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运输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运输量的多少,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运输工具和设备的利用程度,材料、燃料、电力消耗水平,以及货币资金的运用情况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最终都通过运输成本反映出来。

三、各种运输方式运输成本的构成

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成本的构成可以分为如下五类:(1)人工费:包括工资、休假薪资和津贴等;(2)设备费:包括设备购置、折旧、分期付款利息、零件、修理和轮胎等;(3)燃料费;(4)管理费:包括运输企业向运管部门缴纳的管理费用、保险费、税金及养路费等;(5)其他费用:包括水、电、通讯等各类杂费。

(一)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成本

1.公路运输成本的构成。公路运输成本是指公路运输企业为完成客货位移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总和。它分为运输总成本和平均运输成本两个概念。按照交通部的统计口径,公路运输成本由以下11项费用构成:

工资:按规定向企业职工支付的工资;职工福利费:按工资总额提取的用于职工福利的费用;燃料:营运车辆消耗的各种燃油的支出;轮胎:营运车辆运行耗用的外胎、内胎、垫带费用以及轮胎翻修费和零星修补费;修理:用于车辆各项修理的费用支出;折旧:营运车辆按规定提取折旧费;养路费:向公路管理部门缴纳的车辆养路费;运输管理费:运输企业向运管部门缴纳的管理费用;税金:企业按国家税法规定的税种税率向国家缴纳的款项;行车事故费:用于支付行车肇事的损失费用;

2.铁路运输成本的构成。铁路运输成本是指铁路运输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完成一定数额的客货运输周转量而发生的运输总支出。主要包括客运支出、货运支出和营运支出三项指标。

3.水运运输成本的构成。水路运输成本非为三大类,包括水路运输固定设施成本、水路运输移动载运工具成本和水路运输运营成本。

4.航空运输成本的构成。航空运输成本包括间接成本和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包括飞行费用、修理费用、折旧费以及其他直接飞行费;间接成本包括售票及预定机票的服务费、行李以及货物服务费、广告费和管理费等。

5.管道运输成本的构成。管道运输成本包括管道维修保养费、装卸费、管理费和工资等。

四、各种运输方式成本特点的分析

(一)公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较的特点

发到费用和中转费用低。公路运输一般是直达运输,无中转费用,始发终到作业量小,始发终到费用较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低得多;

固定资产占用少,可变成本高。公路运输用的公路大多由国家投资,运输企业只缴纳养路费,这部分投资不反映在成本中,因此固定费用占的比重小。公路运输成本中燃料消耗,车辆设备的折旧占的比重较大。

地区差异大。受物价水平、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全国各地区的成本差异较大。

(二)铁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较的特点

与运量无关的成本费用(指线路、通信设备、大型建筑物、技术建筑物的运用、维护费用,以及管理人员工资等)占铁路运输成本的50%左右,铁路运输的能耗较低。

始发和终到作业费用约占运输成本的18%左右,所以运距短时,成本高,只有运距较长时成本才能大幅度下降。

(三)航空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较的特点

航空运输的成本结构是低可变成本和高固定成本。存在飞机容量经济。飞机容量经济是指大型飞机的运输成本要低于小型飞机的运输成本。机场的拥挤程度对飞行成本也有影响。当发生机场拥挤时,在地面的飞机会排队等候起飞,在空中的飞机会排队等候降落,这一方面会使效率下降,一方面会增加飞行成本。

(四)管道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较的特点

管道运输业的固定成本比较高,而可变成本所占的比例较低。

(五)水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较的特点

固定资产折旧费占较大比重;不论是内河运输还是远洋运输,港口的建设总是先与航道的建设,同时港口建设还需要大量的配套设施建设。

运输成本随船舶吨位的增长而降低。吨位越大的船每吨公里平均运输成本就越低,但前提是运量和对应港口的吞吐能力足够大。

五、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对运输成本的概念有了了解。对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成本的构成和特点的分析,对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成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了解了各种运输方式运输成本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成本分析方式篇6

中小企业根据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总额来划分,这两个数据都在万元以下的就算是小企业,万元到上亿元的定义为中型企业,亿元至一亿元以内的是大企业,亿元以上的是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主要提供的服务方式是商品的制造、销售和提供服务,但它的实质是企业资金的运动和资金的增值,在这个生产过程中,不仅会面对各种财务危机,而且由于它的财务活动管理的困难以及自身内部组织的特点,其面临的财务风险有其独特性。

2.1中小企业外部融资风险大

中小企业资金量不足,在直接融资上,现行的上市额度管理机制决定了中小企业很难争取到股票上市的机会在发行企业债券上,因发行额度小也难以获得中小企业本身资金有限,信誉度不高等实质因素也难以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中小企业要获得外部资金,需要担保,或者以并不富有的资产进行抵押,使得外部融资风险相当的大。

2.2中小企业更多依赖内源融资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比大企业更多地依赖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方式上,中小企业更加依赖债务融资,在债务融资中又主要依赖来自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

2.3长期投资比率低下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相对紧张,外源融资大部分是短期融资,很少有长期闲置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权和债权,经济灵活性也要求其资产具备更强的流动性以应付不测之需,因此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金融负债比率高,自有资金比率低,短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和销售额的比率较高,中小企业的长期投资比率十分低下。

3中小企业的财务经济成本管理方式

第一,加强企业的财务经济成本预算管理。财务经济成本预算管理要求中小企业在进行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调整等过程当中都必须按照原有的规章方法进行,从而真正达到管控预算财务经济成本的目的。在进行财务经济成本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的分析财务目标,务必将每一个单独的目标分解落实到对应的员工上,最后保证中小企业的全部财务经济成本目标都可以完成。面对一些投资项目的经济成本预算,基本应该以投资预算为核心,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总预算和现金流出量的计划、资金筹措计划等。另外,现金流量预算工作的核心目的就是要仔细分析现金的流入量与流出量,及时保证财务资金的按时到位。

第二,逐渐完善财务经济成本责任方法,建立完善财务经济成本的管理计算机网络。切实执行财务经济成本管理的个人负责方法,设立财务经济成本管理中心,对财务经济成本进行科学高效率的管理。中小企业应该通过健全的方法来做好财务经济成本管理的计划、组织、管控、监督以及考核等工作,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财务经济成本的管控中,一定要对企业总部与下属各单位之间进行科学公平的对待,并且对于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恰当处理,最终完善出一个贯穿于企业上下、连接企业左右的财务经济成本管控系统。

第三,高度重视财务经济成本的管控,形成财务经济成本管理的信息反馈方法。财务经济成本管控最为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做好财务经济成本核算工作。财务经济成本核算要做好分阶段核算,并且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在分阶段的财务经济成本分析、考核之后,应该及时奖励和表彰一些按时完成的员工,也要按时惩处那些对企业造成危害的员工,只有做到公平公正,中小企业各部门的员工才可以意识到财务经济成本管控的重要性,以更加积极的工作激情来做好财务经济成本管理的各项工作。高速发展的现在,中小企业的财务经济成本管理水平是和财务经济成本的信息反馈能力联系很紧。在中小施工的项目中,一般都会涵盖一定的财务经济成本信息。因为在中小企业的所有部门,都一定要设置科学有效的信息管理反馈系统,依据相对应的信息的变化对财务经济成本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控。

第四,做好中小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实现施工现场经济成本的节约。中小施工现场的财务经济成本管理是中小企业的所有财务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现场管理个人负责制度,在施工作业面上实现划分到个人,现场的施工材料,及时清洁现场,防止重复用工,进而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其次,积极提高生产率,实现组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节约各方面的经济成本。最后,把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通过教育安全培训等一系列方法让全部员工都能够提高安全防范的思想,真正保证工作中员工的个人安全,防止各种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隐患,避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成本。

第五,加强资金的管控力量。在具体的相关施工过程中,财务部门应该要求项目部在中标后对各项目费用进行分解,做好整个项目的经济成本、费用预算,向企业财务部门报送。

成本分析方式篇7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是将工程设计和成本估算落实的阶段,也是工程成本支出最多的阶段,实际成本估算的精确性很大部分取决于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施工企业应该意识到成本控制是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决定了是否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管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发现和解决。

一、 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建筑工程成本的控制贯穿成个工程项目,其中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占成本总规划很小的比例,而施工阶段则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意识不强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无论是施工者、管理者还是决策者都参与其中,他们对于成本控制的认识程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在施工阶段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与所有的参与者都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施工阶段仅仅考虑运用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材料来向市场抛出卖点,而不会对整体的工程项目统筹规划,选择恰当的方案进行实施,这种左式思想增大了施工阶段的成本,不利于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所聘用的施工人员往往具有流动性大和低素质的特点,大多数施工企业并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去提升员工的素质,施工阶段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都不完善,因此其员工往往达不到企业对他们要求,施工企业的员工整体上都没有意识到成本控制对于建筑工程的重要性。

2. 管理环节薄弱

建筑工程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促使企业占据有利地位,成本控制无疑是重要手段之一。施工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底下,管理制度不完善,往往不能有效的实施成本控制相关制度。由于成本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施工阶段很有可能造成顾此失彼的状况,一味的注重高质量的水准,而忽略了成本的控制。由于施工人员的素质达不到标准,在建筑材料采购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漏洞,从而造成材料采购方面的失误,直接影响建筑材料的管理效果。

3. 施工方案不结合实际

我国建筑工程存在将施工方案的成本降到最低,从而增加中标的概率,但是却失去了施工方案的实际意义,这一现象造成的结果是施工方案与实际施工决策成为两张皮,促使施工阶段脱离了前期的施工方案的设定,不利于管理者在施工阶段对其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在施工阶段期间,管理者没有施工方案为依据,不利于及时发现在施工阶段的问题,将损失降到最低,从而增加工程项目不必要的成本。

二、 施工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要将工程各个部门的管理与成本管理相互协作,有效的控制工程施工的成本。建筑企业应该建立自身的工程成本控制数据库,总结前者经验,避免失误的反复出现,具体落实到独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管理分为估算、规划、控制、核算、分析总结等各个阶段的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建筑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

1. 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提升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意识

施工企业由于员工的流动性强和素质低下,直接影响施工阶段对于成本控制管理的实施效果。在短期内有效的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从而增强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意识,集体培训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措施。

施工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应该具有针对性,对于施工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其培训的重点应放在成本控制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对于施工阶段的操作人员,其培训的侧重点应在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等方面,以确保员工能够良好的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和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完成任务。

2. 完善施工阶段的管理制度

施工阶段对于成本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是“有制可依,有制必依”的基本条件之一。成本控制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责权制度、监管制度和奖惩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健全的责权制度是为了避免出现两不管或重复管理的现象,从而导致项目实施的混乱;监管制度是为了保证施工人员贯彻落实上级下达的任务和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奖惩制度是为了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员工以积极的态度进入工作状态。三方面的制度缺一不可,全面完善成本控制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上下员工共同完成项目的成本控制,从而对施工企业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例如材料管理制度的建立,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应该重视材料管理的制度。材料采购的成本是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管理力度,材料的储存、运输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监控,从而增加材料的利用率,从而降低的施工成本。

3. 优化建筑工程的设计体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施工企业面临着市场激烈的竞争和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其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项目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制定主要从业主和自身企业两方面的利益出发,争取在达到业主对建筑工程的要求的前提下,以最低的成本完成施工。施工方案的科学合理性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而施工方案科学合理的关键在于满足双方签订合同的条件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的规模、性质、场地状况和企业自身的施工装备、员工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勘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不只是商务部门的责任,它需要其他部门项目配合协作。企业在施工阶段做到有效的成本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有利于提升企业成本控制的能力,从而降低建筑工程的实际成本,增加企业自身的竞争筹码,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黄金菊.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8)

成本分析方式篇8

(二)灰?|物理热损失Q6

在火力发电的过程中,常常会排除一些煤炭的燃烧物,即沉降灰、飞灰以及炉渣等,它们在排出的时候往往还具有很高的温度,它们的热量也在不断地损失。计算公式:

Aar 表示的是基灰分、tlz指的是炉渣的温度、tcjh是沉降灰的温度、clz cfh ccjh 分别指的是飞灰、炉渣、沉降灰中灰量所占锅炉总灰量的比重。 q2以及q6都是消耗的热量在总热量中的比重,二者之和再乘以火力发电企业的运营成本就可以得到相应的非产品产出的热量损失。

二、污染预防管理成本的计算

(一)环境投资成本(E)与排污设备年运行维护费(M)

发电企业的排污设备总投资额就是环境投资成本E=[i=1nE1],其中的Ei表示的是企业中第i项环保设备的投资金额。

除此之外,还要每年对设备进行维修:M=[i=1nMi]。

1、脱硫工程

脱硫工程需要相应的设备,因此要投入设备成本、安装成本、技术成本、利息成本等,此外每年还要对其设备进行维修,维修也需要一笔费用在实际生产中还涉及到石灰石的设备成本、以及生产中水耗的成本,以及职工的工资成本。脱硫设备十分的昂贵,主要就是维修费用以及折旧费用,火力发电企业一般将1.5%~2.5%的投资成本来作为设备的维护费,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来进行折旧。

2、其它排污设备

在实际生产发展中还会有一些其它的排污设备,这些都是要计算在环境成本中的。将所有的设备投资金额相加就是企业的环境投资成本。

3、绿化美化费用

在火力发电厂中,一般会种植一些绿色的植物,不仅可以为生产员工提供良好的环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空气,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发电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绿化美化的成本也是其环境成本中的一部分。

三、污染治理成本的计算

(一)排污费损失

我国有具体的排污收费标准,不同的污染物、不同数量的污染物都有不同的标准,要将延期污染进行计算,从而收取相应的费用,每单位的污染当量的收取费用为0.6元。

排出的烟气污染物所收取的费用,是污染当量数之和与其收费标准、环境功能区收费调整系数的乘积。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烟气污染收费调整系数,在我国的发达地区其系数为1.2,在我国一般的地区的调整系数则是1.0,在我国比较落后的地区的调整系数为0.8,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功能区,它主要是根据不同区域的社会功能以及环境、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来进行划分的,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差别,不同的类别也有不同的调整系数,主要分为一二三类,三种不同类别的收费调整系数为1.1、1.0、0.9。从一般情况下来说,火力发电企业都处于一般区域,为了方便计算,可以将两个系数都调整为1.0,然后在我国的计算办法基础上,得出其污染物的污染当量表。

[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一氧化硫\&污染物当量/Kg\&0.95\&0.95\&2.18\&16.70\&]

(二)烟气污染物总排量的确定

首先确定的是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在发电的时候,煤炭中的硫会与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产生的总量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b是所燃烧的煤炭的量,t表示的是氧化为二氧化硫的Sar的比例,W代表的是每年的总发电量,[ηs]变式的脱硫的效率。

除了会排放二氧化硫还会有氮氧化物,主要就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它们主要是在煤炭燃烧的时候,氮氧化物中的氮从中分离出来与氧结合,从而形成了NOx,或者是在燃烧的过程中氮与氧之间发生了相应的反应,从而产生了氮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总排放量:

成本分析方式篇9

我局所辖某高耗能客户运行容量为2×16500KVA,由**220KV变电站35KV线路供电,用于电石生产用电。该客户于2009年1月申请增容2×25500+1×4000=55000KVA,经宁夏电力公司批复由**330千伏变电站出110千伏专用线路供电。从经济角度考虑,该客户申请废除原**220KV变电站35KV供电线路,全部改由**330千伏变电站出110千伏专用线路供电。将增容的4000KVA的变压器改为50000KVA的客户变压器,将110千伏供电电源降压成35KV后供原2×16500KVA冶炼炉生产用电。

1.两种方案电费成本分析

该客户共4台电石冶炼炉,供电方案有以下两种:

1.1 2×16500KVA冶炼炉由**220KV变电站35KV线路供电,2×25500KVA冶炼炉由枣园330千伏变电站出110千伏专用线路供电。该客户用电性质属于大工业用电,电费成本主要包含两个元素(功率因数力调电费在本分析中影响不大,此处不做分析):电度电费和基本电费。

在此种供电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一)下,客户电费成本分析如下:

(1)电度电费

从供电电压等级划分,该客户电石生产大的供电系统分为35kV和110kV两个系统。老系统2×16500KVA冶炼炉执行宁夏电网35kV电压等级的大工业用电,新增容2×25500+1×4000=55000KVA系统电价执行宁夏电网110kV电压等级的大工业用电。两个系统生产用电电价相差0.015元/千瓦时。

(2)基本电费

在宁夏电网内,基本电费的计算有以下两种方式,由客户自己选择,一个日历年内保持不变。在宁夏电网现行电价中,按变压器容量计算的基本电价标准是30元/千瓦时.月,按需量计算的电价标准是38元/千瓦.月。这两种计算方式的平衡点是0.7895。也就是说,当客户实际负荷达到装见(或合同)容量的78.95%以上时,选择按变压器容量计算基本电费对他们有利,否则,选择最大需量对他们有利。

第一种,按变压器容量计算,基本电价标准30元/千伏安.月。若受电点抄见最大需量超过核准容量,则按最大需量计算。新装、增容、变更和终止用电当月基本电费按日计收,每日按全月基本电费的三十分之一计算。事故停电、检修停电、计划限电不扣减基本电费。变更中暂停业务的时间小于十五天的,暂停期间基本电费照收;暂停期满或每一日历年内累计暂停用电时间超过六个月者,从期满之日起,供电人按约定的容量计收基本电费。

第二种,按最大需量计算,基本电价标准38元/千瓦.月。若两处受电点的最大需量低于相应核准容量的40%时,则按核准容量的40%计算。对按该方式计算基本电费的客户,申请暂停用电必须是全部容量(含不通过变压器的高压电动机)的暂停,部分容量的报停不予扣减基本电费。

考虑到电石这类用电负荷的利用率高达90%-130%(理论值是30%,实际值我区最大值已达到20%),基本电费的计算选择按变压器容量比较划算。因此,客户110kV系统计费容量为2×25500+1×4000=55000KVA,35kV系统计费容量为 2×16500KVA,总计费容量88000千伏安,则在正常情况下(不考虑客户报停容量)110kV系统和35kV系统基本电费共计2640000元。

1.2 4台冶炼炉全部由由**330千伏变电站出110千伏专用线路供电。客户将增容的4000KVA的变压器改为50000KVA的降压变压器,将110千伏供电电源降压成35KV后供原2×16500KVA的冶炼炉生产。

在此种供电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二)下,客户电费成本分析如下:

(1)电度电费

与第一种供电方案比较,新增用电容量的供电没有变化,仍然是110kV电压等级供电,而老系统则由35kV电压电源供电改为110kV电源供电。从电度电价上分析,110kV电压等级对应的电价比35kV电压等级的电价低0.015元/千瓦时。正常情况下,一台1.65万千伏安电石矿热炉月平均用电量1150万千瓦时。这样,该客户采用本方案供电时,两台1.65万千伏安电石矿热炉的电度电费每月将节省2×1150×0.015=34.5万元电费。

(2)基本电费

与第一种供电方案比较,该方案中基本电费的计算仍然按变压器容量计算有利。此时总计费容量由原来的88000kVA变更为101000kVA(新增容量中的4000kVA变更为50000kVA),同时变化的还有:原来2×16500KVA冶炼炉变用电可分炉报停并根据相关规定核减停运部分容量的基本电费,而本方案中无论是一台还是16500KVA冶炼炉生产用电,其计费容量均为50000kVA。

2.两种方案下电费成本结论

比较上述两种供电方案,其电费成本得如下结论:

在此种供电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二)下,客户电费成本分析如下:

(1)电度电费

成本分析方式篇10

一、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煤炭企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相对稳定,为国民经济提供重要支撑。煤炭企业的价值主要由其产品的成本所决定,煤炭生产不同于机械制造等行业,材料消耗不构成煤炭产品实体,直接材料消耗不大,固定成本在煤炭成本中占比重较大。由于煤炭企业的生产过程有着相对稳定场所及生产流程,因此在煤炭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必要选择。

在煤炭企业内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不但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且还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确保煤炭企业内部资金的高效运转, 增强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提前制定工作计划,避免企业经营上、财务上的风险,循序渐进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优化的发展目标。

在煤炭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要确定以成本预算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因为,不论从煤炭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还是煤炭企业产品销售过程来看,煤炭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不存在开发新产品的问题,成本项目比较明确,经营风险比较小,建立以成本预算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成本预算的方法

在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实现对成本预算的高效管理,建立合理的管理组织体系,包括预算管理的决策层、预算管理的职能部门、预算管理的责任部门、预算管理的执行单位等相关部门。通过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及工作流程,“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上下结合”合理的完成煤炭企业的成本预算工作。在科学、合理、高效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完成煤炭企业的成本预算。

(一)根据煤炭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

按照一定得比列进行计算。同时,在煤炭企业中宣传成本预算的方式和方法,让领导支持、认可并重视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的成本预算,减少煤炭企业进行成本预算时遇到权利再分配、个人利益得失等阻碍及问题。提高成本预算相关的各个部门对于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成本预算的认识,在企业内部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及支持。

(二)坚持企业发展为重点,实现企业经营为目标的成本预算思路及原则

在进行成本预算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做出适应市场发展及需要的目标预算。通过绩效考核,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管理,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且,在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按照企业的产业布局和管理体制分层次、分部门得进行成本预算及管理。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的目标及实际经营状况,在科学合理的基础管理之上对企业进行成本预算。同时,要严格对企业的成本预算进行执行,并估计出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发生的各类问题,做好事先的准备工作,以便在特殊情况下做出相应的调整。使煤炭企业能够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通过成本预算积极稳妥的开展各项生产活动。

(三)在煤炭企业内部建立健全成本预算制度,形成基层成本预算的意识

通过建立健全成本预算制度处理好煤炭企业成本与生产工艺、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关系。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让煤炭企业各部门、各级领导、各个班组、各个岗位员工都能够积极实施基层预算制度,扭亏增盈保证企业整体成本预算目标的实现。

(四)在煤炭企业内部推行成本预算控制制度

把成本预算制度与企业内部激励制度结合在一起。以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完成为评估标准,结合煤炭企业自身的实际,充分考虑企业的利润及控亏目标,制定煤炭企业各部门、各级领导、各个班组、各个岗位的成本控制目标。按照煤炭企业的产量变化规律进行调节,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岗位的控亏增盈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成本预算的目标。另外, 煤炭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要严格的根据企业经营规律制定出想要的目标成本和消耗定额,监督企业各个部门并严格执行成本预算的开支。

(五)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管理办法,通过现代成本预算法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的成本预算

在煤炭企业中,可以推行ABC物资管理分类法来提高成本预算的科学化及系统性。同时,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成本预算可以与企业的管理成本预算进行结合,推动对固定成本、变动成本、责任成本、标准成本的管理。

三、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成本预算的意义

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的成本预算,是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与核心。我国的煤炭企业一直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而精确细化的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推动煤炭企业通过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与模式完成企业预算的目标。

首先,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的成本预算完善了企业的经营计划与生产目标,有利于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通过成本预算来促使企业的各部门、各级领导、各个班组、各个岗位根据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提前制定工作计划,避免企业经营上、财务上的风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优化发展的目标。因此,煤炭企业在针对自身运营情况而进行的成本预算,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量化管理,保持经济资源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企业的平衡发展。

其次,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进行成本预算促进了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班组、各个岗位之间的交流与互助,通过基层成本预算,使企业各个部门间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各个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同时成本预算也有利于煤炭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产品价值及效益的进一步认识,明确企业的各个阶段生产目标的实现。

最后,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的成本预算为煤炭企业的绩效评价标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依据,有利于企业内部进行考核,强化企业对于内部生产经营的控制。因为,成本预算是一个企业对其自身经营计划的量化及货币化的呈现。成本预算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不断为企业的业绩提供了评价标准,还有利于企业对于各个部门进行业绩考核及激励,促进了企业领导对于各个部门及员工日常生产活动的管理与控制,有效的规范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促进了企业经营活动有目标、有制度的循序发展。因此,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的成本预算管理是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强有力的措施。

四、结束语

目前,随着现代企业对自身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现代企业日益重视通过完善自身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煤炭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供给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及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成本预算的方法的分析,煤炭企业应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坚持企业发展为重点,实现企业经营为目标的成本预算思路及原则,通过在煤炭企业内部建立健全成本预算制度,形成基层成本预算的意识。从而,促使企业的各部门、各级领导、各个班组、各个岗位根据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提前制定工作计划,避免企业经营上、财务上的风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优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旭东.试论煤炭企业从财务预算到全面预算管理的新跨越[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2).

成本分析方式篇11

财务报表分析;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一、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模式(Model)最初从物质形态领域形成,后移植到认识形态领域,目前已逐渐转变为一种方法体系、范式体系和结构体系(翟亚军,2011)。教学模式最初由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等人于1972年提出,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教学模式应是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符合教学规律、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要素与教学结构的教学活动总和(高坤华等,2014)。国内学者关于教学模式构成要素的观点如表1所示。笔者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念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活动的范式和计划,其要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设置比较

如表2所示,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性质为专业课,其学分数为2或3。

三、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目标比较

笔者对几所高校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比较,具体见表3。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预期效果与最终境地。如表3所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一是要求学生了解与掌握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企业财务报表结构;三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包括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分析等;四是要求学生学习与初步了解企业财务报表拓展分析的相关知识,包括综合业绩评价、盈余预测与管理、企业价值评估等。

四、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比较

教学内容除传统的课本教材之外,应有经典专著和参考教材、文献资料作为补充,还应包括学科前沿、实际应用、新兴技术、科研成果等。这些内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必须进行系统重构(高坤华等,2014)。目前,以下几所高校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1)上海财经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基本原理及基本报表;财务分析的基本内涵;财务分析的方法;流动性及风险评价;经营效率评价;盈利性评价;成长性评价;现金流量状况评价;综合分析。(2)东北财经大学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分析理论;财务分析的信息基础;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综合分析与业绩评价;趋势分析与预测分析;企业价值评估。(3)南京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概述;财务报表构成;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方法;财务报表分析的扩展和综合运用。(4)首都经贸大学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会计信息与证券市场;基于价值评估的资产负债表分析;基于价值评估的损益表分析;基于价值评估的现金流量表分析;基于价值评估的非财务信息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投资风险分析;盈余特征、盈余质量与盈余预测;盈余操纵分析;盈余预测;基于盈余预测的价值评估与投资决策。(5)江西财经大学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分析概论;财务分析信息基础;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分析。(6)南京财经大学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分析理论;财务分析信息基础;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综合分析与业绩评价。(7)南京审计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概述;融资活动分析;投资活动分析;经营活动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投资回报率和盈利能力分析;信用分析;前景分析与估值;财务报表分析的运用:综合案例。(8)上海金融学院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概述;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现金流量分析;上市公司特定指标分析;财务综合分析;会计操纵与财务预警分析。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包括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以及核心问题等(宋夏云,2015)。通过以上汇总可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四块:一是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如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涵义和目的、财务报表分析的信息基础、财务报表分析的程序与方法等;二是企业财务报表的结构分析,如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三是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如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等;四是企业财务报表的拓展分析,包括综合业绩评价、盈余预测与管理和企业价值评估等。

五、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比较

如表4所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等。

六、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考核方式比较

如表5所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相结合为主。

七、研究结论

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其教学目标在于:一是要求学生了解与掌握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企业财务报表结构;三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四是要求学生学习与初步了解企业财务报表拓展分析的相关知识等。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企业财务报表的结构分析、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和企业财务报表的拓展分析,其教学方法主要有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等。

参考文献:

[1]高坤华,余江明,段安平,雷磊,李新潮.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

[2]乔伊斯,威尔.丁证霖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3]宋夏云.本科会计学《会计前沿》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

[4]万伟.三十年来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15,(1).

[5]王雪芹,奚凤兰,陈士强.《运动生理学》教学模式创新及实践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1).

成本分析方式篇12

成本费用分析报告的格式

成本分析报告的格式一般由标题、数据表格、文字分析说明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由成本分析的单位、分析的时间范围、分析内容三方面构成。如:《××棉纺厂××××年×月份的成本分析报告》。

(2)数据表格

成本分析报告数据表格的一般内容有:原料成本表、工费成本表、分品种的单位成本表等。

(3)文字分析说明

文字分析说明重在以表格数据为基础,查明导致成本升高的主要因素。影响产品成本的因素包括:①建厂时带来的固有因素。②宏观经济因素。③企业经营管理因素。④生产技术因素。这几类因素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一般来说,内部因素应该是分析的重点。

(4)提出建议

成本分析报告是从影响成本诸要素的分析入手,找出影响总成本升或者降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的措施,以供领导决策 参考。

导语

导语也称前言、总述、开头。分析报告一般都要写一段导语,以此来说明这次情况分析的目的、对象、范围、经过情况、收获、基本经验等,这些方面应有侧重点,不必面面俱到。或侧重于情况分析的目的、时间、方法、对象、经过的说明,或侧重于主观情况,或侧重于收获、基本经验,或对领导所关注和情况分析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作重点说明。如果是几个部门共同调查分析的,还可在导语中写上参加调查分析的单位、人员等。总之,导语应文字精练,概括性强。应按情况分析主旨来写,扣住中心内容,使读者对调查分析内容获得总体认识,或提出领导所关注和调查分析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引人注目,唤起读者重视。

主体

主体是分析报告的主要部分,一般是写调查分析的主要情况、做法、经验或问题。如果内容多、篇幅长,把它分成若干部分,各加上一个小标题;难以用文字概括其内容的,可用序码来标明顺序。主体部分有以下四种基本构筑形式。

1) 分述式:这种结构多用来描述对事物作多角度、多侧面分析的结果,是多向思维在谋篇布局中的反映。其特点是反映业务范围宽、概括面广。

2) 层进式:这种结构主要用来表现对事物的逐层深化的认识,是收敛性思维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反映。其特点是概括业务面虽然不广,开掘却很深。

3)三段式:主体部分由三个段落组成:现状;原因;对策。如此三段,是三个层次,故称三段结构。

4) 综合式:主体部分将上述各种结构形式融为一体,加以综合运用,即为综合式。例如,用“分述结构”来写“三段结构”中的“现状”;用“三段结构”来写“层进结构”中的一个层次;用“总分结构”来写“分述结构”中的某一方面内容;也可以使用“总分总结构”来写,分述之后总结主要情况、做法、经验或问题。

二、成本分析的组成

标题

标题由成本分析的单位、分析的时间范围、分析内容三方面构成。如: 《××棉纺厂××××年×月份的成本分析报告》。

成本分析方式篇13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实质上是制度分析范式

经济学范式主要具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世界观,另一方面是指方法论。从世界观的意义上讲,经济学范式所表明的是经济学家们共同的基本信念和价值标准等。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看,经济学范式是指被经济学家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来看,它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经济学范式。其内容包括四方面:一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信念与价值观,二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科学方法与具体分析方法,三是以生产方式范畴为核心的概念体系,四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从其基本内容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本质上是制度经济理论,马克思采用的是制度分析方法,是较早地把制度纳入经济分析中的理论家。马克思明确地将生产方式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定义为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基础,并将立足于经济基础之上的法律的、政治的及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视为真正的社会制度。因此,制度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包含着作为经济制度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和作为上层建筑的与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体系两个层面。前者可以看作是一种仅限于经济关系领域内的狭义的制度,后者则可以被视为一种广义的制度。以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然涉及并从本质上剖析作为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固定化和规范化表现形态的一个社会的各种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的制度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制度范畴的内涵就是社会形态的“生理学结构”,它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作为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的社会形式的财产制度与劳动制度,这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作为生产关系主要内容的生产过程的管理制度与生产成果的分配制度,这是由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派生制度。三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等制度,这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所产生并决定的上层建筑。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制度”分为狭义的制度和广义的制度,狭义的制度是指经济制度,即财产制度与劳动制度、管理制度与分配制度,这是仅限于经济领域内的制度;广义的制度是指包括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制度,即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这是存在于经济、政治领域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结构细致缜密,涵盖并详细界定了各种制度内容,科学地揭示了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以一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探讨了各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突出特征和最大贡献就是它以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内部矛盾为根据阐明制度变迁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阐明了制度的“内核”与“外壳”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制度结构中,制度的“内核”是以一定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财产制度与劳动制度,制度的“外壳”是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管理制度与分配制度;在社会制度的总体结构中,制度的“内核”是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及相应的生产关系,制度的“外壳”是政治法律制度等社会上层建筑。从二者关系来看,制度的“内核”是基础和内容,制度的“外壳”是结果和形式,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映与包含前者。制度的“内核”与“外壳”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度体系的内在矛盾是制度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当一定的制度的外壳能够容纳并适应其内核的发展时,它就能存在与发展:当一定的制度的外壳不能容纳与适应其内核的发展时,它就要被炸毁并被新制度的外壳所取代。马克思正是运用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框架论述了人类社会制度的历史更替,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社会制度变迁的浩大历史画面。马克思还具体地分析了生产方式发展引起社会制度变迁的机理:生产方式变化(物质生产方式变化——社会生产方式变化)——生产关系变化——上层建筑变化。诺思认为,马克思的分析力量在于强调了结构变迁和社会生产潜力与产权结构问的矛盾。这实际上是指马克思的物质生产方式与其社会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因此,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为一种制度经济学,或一种关于社会制度分析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科学地确定了以社会制度为内容的研究对象,而且建立了以各种社会制度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范畴与概念体系;不仅具体分析了各种制度因素之间的唯物主义的辩证联系,而且科学地阐述了社会制度的矛盾运动过程及客观规律。今天,我们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就必须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传统,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范式的基础上吸收当代经济学的科学成果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成果,进行科学综合,实现理论创新,努力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范式。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制度分析范式应当现代化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不仅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范式而且必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吸收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新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构建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范式。首先,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以生产方式理论为基本框架的马克思经典范式是迄今最为科学的经济学范式。同西方经济学相比,它无论在世界观方面还是在方法论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科学性,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变革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解释力与指导力。其次,我们之所以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发展、创新、现代化,是因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两类十分明显的“反常现象”:其一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大量“反常现象”,其二是现代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的大量“反常现象”。这两类“反常现象”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经典理论提出了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有实现理论创新,才能对新的大量“反常现象”具有适应性,才能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产方式新特征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信息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在马克思经典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科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形式所发生的新变化,提出新观点,建立新理论,形成具有现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再次,20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代表的经济学迅速发展,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分析方法与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充分吸收这些分析方法与研究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科学综合,形成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范式。最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方法与基本原理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新特征和现代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新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并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形成了引人关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成果,这为我们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索,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目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经过创新发展已经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构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理论框架,将已有的研究成果整合进来,是该范式今后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从其自身发展趋势看,也需要同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兴经济学门类进行科学综合。一般说来,经济学范式的运动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一是纵向批判与继承,形成经济学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学革命;二是横向兼收并蓄,形成经济学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大综合(胡进,2004)。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发展是一个“建立——革命——综合——革命——综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一个纵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自我扬弃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成果与方法的横向综合过程。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范式本身就是在广泛吸收当时经济学成果与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范式,应当而且必须充分吸收和广泛借鉴当代经济学的积极成果与科学方法。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根本特征是坚持“理性——个人主义——均衡”的分析框架和数学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实证分析方法。这种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实证方法把经济学看成是以事实、感觉、经验为依据,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的科学。二是个体主义占主导的方法论原则与基本内容。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的假设,这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继承了个体主义的原则,并进一步强化了“经济人”假设,使它成为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三是坚持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西方主流经济学以均衡分析为基本方法,因为“经济人理性”要求行为的一致、有序和可观测,而只有处于均衡状态的人的行为才是稳定的,具有可观测性或实证性,才能表现出“理性”。四是广泛应用数学方法作为主要分析手段,这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分析方法最显著的特征。总的来说,尽管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本身具有局限性并日益面临经济社会生活的挑战,但其实证分析方法、个体主义分析方法、一般均衡方法和数学方法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因而是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应科学借鉴和利用的。如果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分析方法,那么西方经济学门类的发展则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20世纪以来,新制度学派、西方马克思学派、结构主义和演化经济学等学派广泛发展起来,其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从总体上看,西方经济学各新流派的基本共性是在许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影响,坚持“制度——历史——社会结构”的分析框架和多元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及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激烈批判。西方经济学新流派所提出的一些观点与主张,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构筑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大厦的重要理论来源。在现代西方经济学新流派中,新制度经济学是最值得注意和借鉴的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制度,或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拓宽到制度领域里。新制度经济学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很多是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方法。如,个人主义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供给——需求”一般均衡方法及经典物理学和现代数学的方法,特别是引入实验室实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的方法。二是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实绩与制度创新、制度变迁的内在联系。三是在分析框架的确定上深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理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虽然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存在许多重要区别,但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性及相通之处。第一,在分析方法上,二者都注重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特别是动态的历史分析方法,因而这两种理论都具有历史感。“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第二,两种理论都重视意识形态在制度稳定与创新中的作用,都认为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变化滞后性。第三,在制度创新的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都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寻求制度变迁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吸收与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吸收和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与成果,进行科学综合,构建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范式,不仅必要,而且也可行。通过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一新的研究体系对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进行创造性的综合,不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而且还能在寻求融合的基础上带来重大的理论创新,进而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

三、怎样构建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范式

从总体上说,构建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范式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来统一整个制度经济学理论,建立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崭新形式。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之所以能承担这一重要任务,是由于马克思制度经济学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具有涵盖或涉及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内容的理论广度,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运用独创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框架来解剖制度本质和制度变迁内在历史逻辑的理论深度。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之所以必须实现同新制度经济学的科学综合,因为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是一个宏大的制度经济学体系,它为我们勾画的是一个远距离、深层次、长镜头般的制度分析框架,揭示了制度的真正起源和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框架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规律及其基本趋势,这是一种长期的、历史的、动态的制度变迁观。但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历史任务所决定,对短时期内的具体制度变迁过程,这种研究就无法直接回答。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框架既缺乏对制度和制度变迁深入的微观分析,又未能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对理论进行精细化的处理和数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进行综合,某种程度上就是吸收与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构建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范式是一项宏大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发展与创新工程,需要科学设计、正确推进。从总体上说,这一工程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一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科学框架。首先,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生产方式理论为基础,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框架,即从制度的角度来整理和构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框架:通过对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研究,来揭示一定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这一研究是本质层次的,它必然涉及并要求从本质上剖析一个社会的各种经济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体系,最终形成一个人类社会长期的、本质的整体制度分析的框架结构,以此作为一般制度分析范式的基础。其次,在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吸收新制度经济学一些相关的分析方法与研究成果,构建一个综合的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的科学框架。二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科学框架来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经济结构的本质特征与具体形式,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及其客观规律,确立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信息化、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观点。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科学框架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经济结构的本质特征与具体形式,揭示现代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及客观规律,确立现代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市场化、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观点。

具体说,进行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科学综合、构建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范式应抓住以下三个主要环节:

(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宏观根本制度的研究基础上展开对微观各项具体制度的研究,实现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综合。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属于宏观制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是一个宏大的制度经济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试图解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不同社会形态之间过渡的客观必然及其各种主客观条件,并从现存社会制度内在的矛盾推演出未来理想的社会形态。它既体现人类尊重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又体现人类理性构建能力和对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一定生产方式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是社会的根本经济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所研究的制度,是微观的企业制度、产权制度等具体经济制度,这是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将这两方面内容结合起来,一是要在生产要素所有制、劳动制度、管理制度、分配制度与政治制度等根本制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产权制度、企业制度和国家制度等各种具体制度,即在分析社会形态内在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人们的具体行为规则。二是要在分析各种法律、契约、政府和公司等正式制度的同时,研究各种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等各种非正式制度。三是要在分析各种制度本身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制度的实施机制。这样,既可以从深层次上揭示制度的起源、本质和变迁的真实过程,又可以用更简洁、生动的语言和技术手段来分析社会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与运行方式,从而在本质经济学与表象经济学的统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科学综合。

(二)在马克思制度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基本框架下运用个体主义分析方法,实现研究方法的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科学综合。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总体分析框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这是揭示制度起源、本质和真实演变过程的科学方法,显然这是一种整体方法论。“马克思的总体方法可以概括为总体性、社会性、制度性、历史性和阶级性五个基本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深刻地蕴涵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总体规定性、社会规定性、制度规定性、历史规定性和阶级规定性的理解”。同时,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还应采用个体方法论,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基于新古典经济学所采用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这是因为个体分析方法在细致描述和刻画制度形成和变迁特征方面,在运用数理模型来描述和分析具体的制度形成和制度变迁过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个体方法论能容易地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从而使制度经济学能使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描述方式,对制度和制度变迁的总体过程进行更细致、更具体的描述,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制度及其变迁的内在逻辑。因此,我们应在马克思制度整体主义方法论框架下运用个体主义方法论来补充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

(三)在阐明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的基本前提下详细分析制度变迁的具体动力,实现基本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综合。在马克思看来,一个社会的生产力的扩张能力即物质生产方式的繁盛与生产的社会形式及其生产关系的适应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应当而且必须将社会制度的变迁历史唯物主义地置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框架来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则把制度的变迁表面地置于“成本——收益”和“供给——需求”框架来分析,认为制度变迁主体对制度变迁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的计较是制度变迁的动力。也认识到在人的动机背后决定人行为方式的客观力量。前者可称之为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后者可称之为制度变迁的具体动力。构建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就是要揭示与阐明制度变迁两种动力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内在联系:当生产的物质发展要求生产的社会形式进行相应变革时,必定同时存在制度变迁的潜在收益,制度变迁主体会通过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比较来努力实现该种制度变迁的潜在收益。如果仅仅停留在制度变迁根本动力的分析上,我们将难以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制度形成的具体步骤、原因及制度变迁的具体方式和过程,更不能对制度形成和制度变迁进行数理模型描述和定量分析。只有在阐明制度变迁根本动力的基本前提下详细分析制度变迁的具体动力,并将这两种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揭示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

从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科学综合的主要内容,既包括研究对象与分析方法的综合,也包括理论观点的科学综合。通过这些综合,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得到丰富、完善、发展与创新,形成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这一科学范式体系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硬核”部分,如,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及以生产方式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框架,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及以此为核心的矛盾分析方法、整体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等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关于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基本主体和主要内容等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等。二是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保护层”部分。如,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综合分析方法:在马克思制度整体主义方法论的框架内运用个体主义分析方法;在马克思历史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成本——收益”的均衡分析方法;在马克思矛盾分析方法的前提下运用“谈判——合作”的博弈分析方法;在马克思逻辑分析方法的前提下运用“数理——模型”的数学分析方法。又如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新观点:制度变迁的动力是根本动力与具体动力综合作用的统一:制度变迁的范围是宏观制度变迁与微观制度变迁的统一;制度变迁过程是长期制度变革与短期制度调整的统一;制度变迁的主体是社会集团的集体力量与个人参与的统一,等等。

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科学综合是一种理论的创新和思想的深化,这种综合是经济学价值判断的综合和演变过程。它既是一种方法论的创新,理论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的拓展,又是一种关于制度经济学甚至整个经济学思想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框架和理论结构是科学的,它需要综合和补充的是不同制度经济学流派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新的研究成果,它需要的是自身理论框架的进一步拓展和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不同制度经济学流派的发展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供了营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种开放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科学综合符合科学发展的正常模式。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比较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及西方经济学有重要区别。无论从世界观还是从方法论方面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因此,应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地位与指导作用。同时,应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纳入科学范式的轨道,努力实现其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