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实用13篇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篇1

一、重大行政决策与成本效益分析

行政决策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目标,根据一定的客观情况,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系统分析行政事务,对所要解决的事务或问题做出决定的行政活动。而重大行政决策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行政职能依法作出的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以及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决策。

我国长期以来就非常重视行政决策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体系”等,党中央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决策机制建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与引导。在中央政策精神的引导下,我国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的地方性法规,在不断发展的立法实践中我国重大行政决策的决策机制将不断发展和完善,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

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中,以寻求在公共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政府的行政决策活动往往关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重大行政决策活动更是与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决策过程中必然伴随来自多方面的成本因素,如果评估与选择这些成本因素直接影响到政府决策的成效。因此,通过制定合理完善的决策机制从而提供一种更为系统性和具体化的方法来为决策提供保障机制是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正是试图提供一种方法可以评估与测量行政决策活动的各种潜在成本,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解释各种影响的标准和模式,从而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成本效益分析在行政决策中运用得最早的国家是美国。从19世纪后期开始,美国联邦政府就开始将成本效益分析运用于公共工程项目的评估上。到20世纪60年代后联邦政府又将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广泛运用于除了公共工程项目以外的其他行政决策领域,这一分析方法在美国的行政决策中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应用规则从而发展成为一个较为系统化的决策原则。而大陆法系中将成本效益分析引入政府管理之中的一个主要代表国家是德国。德国通过其《基本法》以及《欧共体条约》的相关规定,将经济分析原则作为政府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选择而加以强调。基于其规定较为初步和单一,因此其相对应的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性规定也较为简单。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关于行政决策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对我国的决策机制影响较大,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正是在这一影响下引入到我国的决策研究领域中,当时我国主要将成本效益分析法应用于重大工程项目的决策机制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决策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要求行政主体只有更全面地将成本效益分析原则应用到更广泛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工具性价值。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分析原则在各国的发展非常不平衡,这与各个国家的不同法律传统和现实国情有关,也与各国行政法学的发展方向有关。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分析原则将成为世界各国行政决策领域普遍研究和应用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成本效益分析应用于重大行政决策的必要性

成本效益分析在各国的应用实践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从立法方面来看在各国行政法领域中并未为对这一原则加以明确化,但从实践方面来看其实该原则一直在行政决策方面被不同程度地加以运用。随着公共行政的转型发展,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具有系统分析和量化分析特征的方法是适合我国行政法发展的,因此,对成本效益分析应用于重大行政决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于增强重大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重大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是政府决策所追求的理念之一,重大行政决策是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务所做出的决策,其科学性在很大程序上影响了决策实施的可行性及社会效果。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将抽象的理念与事实转化成具体的数据与信息,其本身作为一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为重大行政决策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将成本效益分析应用于重大行政决策,是保障决策科学性的有效工具。具体来看,成本效益分析将决策中涉及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及相关利益因素转化为可供评估的不同变量,在充分权衡公共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对变量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得出最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

(二)利于提高重大行政决策的效率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正由“全能型政府”走向“有限政府”,在这一过程之中政府将行政权力合理适度地放归于市场与社会,使得市场与社会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社会自治的新公共行政理念。政府的精力和资源是有限的,政府也不总是决策项目的专家,因此重大行政决策需要专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参与,而参与其中的专家及评估机构运用成本效益分析对重大决策项目进行科学评估正是对政府有限理性的有效补充,从而有利于政府决策的效率。另一方面从决策内容来看,决策的效率取决于运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收益,因此,成本效益分析作为评估成本做出决策的有效工具,将政府决策的风险因素量化为分析指标,使得行政决策者能够在比对多种因素的前提下做出最优选择,这本身就是效率最大化的具体体现。

(三)利于构建完善的行政决策机制

行政决策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立法到实践不断发展完善。当前我们各地方政府已纷纷出台了关于重大行政决策的程序性规定,其中不乏有关重大行政决策需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规定。构建完善的行政决策机制是保障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与法治化的必要措施。成本效益分析作为决策评估的有效方法,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而且在运用此方法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其主体是多元的,一方面专家论证系统运用成本效益分析做出科学的专业性评估;另一方面,为了评估多方利益的不同诉求,公民及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决策过程,来自公民理性的“民意”反馈正是成本效益分析中各种分析指标的直接来源。因此,将成本效益分析引入重大行政决策是完善决策机制的应有之义。

三、成本效益分析应用于重大行政决策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对一种具体研究方法的总体定位及阐释,鉴于当前实践中重大行政决策在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方面才刚刚起步,且成本效益分析本身的经济学固有属性决定了研究其在重大行政决策中的应用是一项非常复杂和专业化的工程。因此,本文主要在论述决策中需引入成本效益分析的必要性的基础之上,从宏观方法论方面对该决策原则做出进一步阐述,以求为今后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做出初步的分析。

首先,成本效益分析是一项系统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其基本应用原理是针对某个项目,根据专业性的初步评估提出实现该项目的多种方案,再运用一定的实质分析技术将方案中涉及的重要因素量化为多种成本指标,通过分析进一步建立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最后依据一定的判断原则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将这一原理应用于重大行政决策中,即是将实证主义的精神引入到政府依法行政的实践当中,具体来看体现为对重大行政决策中涉及的相关利益因素经过科学有效的评估与调查量化为决策的成本指标,然后在行政目标的指引下,从最大程度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决策成本指标与预期取得的社会效果做出关联性评估,从而本着用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的原则来做出最终的决策。

其次,从成本效益分析运用于重大行政决策的程序性研究来看,这一原则为决策者提供了各类可供评估的具体指标,有利于建立成本因素与效果指标之间的关系,但这一分析过程对决策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项重大行政决策所涉及的利益因素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哪些因素应归为成本指标,哪些因素应归为效益指标,需要科学合理地做出判断。在建立成本指标与效益指标具体关联的过程中,又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与评估,这也需要专家、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等的广泛参与,从而在多方共同努力之下最大程度保障成本效益分析的科学性。因此,重大行政决策引入成本效益分析应在程序性规范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使得这一专业性较强的分析方法能够在法制规范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效用。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篇2

由于经济学和会计学的职能不同,对这两门科学的基本要求也不一样。会计学的原则:一是可操作性原则。经济学研究是从具体到抽象,需要的是抽象思维。会计学从抽象到具体,从一些基本规定出发,对日常业务进行帐务处理,以再现实际的资金运动。而日常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十分复杂的,存在着多种选择,这就需要作出若干假定和规定,确定一些原则和程序,因此,会计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有用性原则。会计学十分明确的目的,就是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最重要的原则是有用性,另外,重要性、及时性、可比性、一致性等原则都是强调如何发挥其对管理的有用性。三是评价性原则,经济学揭示本质和规律,也就是回答“是怎样”的问题;而会计学反映现实,着重解决“好不好”、“怎么办”的问题,会计要发挥控制的职能,其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评价性。会计原则中的诸如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收入实现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都是为了使会计信息满足评价性的要求。当然,规范经济学也重视评价“好不好”的问题,但这种评价只是对制度而言,并非是对现实的资金运动而言。

经济学与会计学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经济学与会计学在对象上完全一致,在职能上却明显不同。经济学和会计学都是为了认识经济运动,但这种认识却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进行,经济学认识经济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会计学则认识经济运动的过去和现状及其效果。搞经济的人必须懂会计,否则只能纸上谈兵,根本无法认识和分析现实;搞会计的人必须学经济学,否则根本无法理解各项指标的含义和实质。哪里有经济学,哪里就有会计问题;哪里有经济活动,那里就必然有会计存在。抽象和具体,理论与应用在这二者之间形成了完全的对立统一。我们学习《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学与会计学的论述,认识二者的关系,对发展会计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决策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地、科学地描述企业各项决策方案的形成,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及结果作出超前评价的一种“事前规划型”会计规范。它通过会计特有的方法,对企业未来的效益和损失进行计量、报告和控制。它是会计学科里一个值得研究和推广的重要领域。

一、决策会计的对象

决策会计的对象是企事业单位未来货币化资产的运动及其结果,即在未来某一时期经货币计量后的有形、无形资产流入与流出的预计数量。它与现行财务会计的对象有以下不同之处。

1.超前性与总结性的区别。决策会计利用各种信息、情报,运用会计的方法计算各决策方案的预期效益,优化决策方案,据以控制和考核决策项目的运作,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而财务会计则是对资产运动的过程及结果作出描绘和反映,其重心在于“观念的总结”。

2.可选性与唯一性的区别。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应按不同方案的货币化资产运动的趋势设置,不同方案之间要能比较,便于选择。而财务会计的报告结论却是唯一的。

3.假定性与真实性的区别。决策会计是在现有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在多种假设中确定的,将货币化资产流量通过合适的数字模型表达出来,决策对象的循环过程可表现为直线型或曲线型。而财务会计报告却要求真实可靠,其会计核算程序是周转循环型的。

二、决策会计的职能

决策会计的职能在财务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新发展。

1.参谋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会计的参谋职能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会计人员应将掌握的各种数据变为活的信息,按照企业管理的不同要求,加工成为各种有用的资料,供决策者参考。

2.预警职能。市场经济的瞬息变化,要求会计提供的各种信息不能等到相关过程完结后才去收集,信息滞后就失去了价值。决策会计核算体系,就是通过反映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资源要素的变化来测定大环境的现状和变化的趋势,做到预先发现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影响并给予事先预警。

3.参与决策职能。会计参与企业的高层决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企业内部的成本、费用、收入,外部的市场价格、税收等等,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掌握有关的数据和信息的会计人员,都有充分的发言权,这对决策方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是一个有力的保障。

三、决策会计的原则

决策会计的原则应包括会计基础和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配比性、谨慎性、可行性等基本内容。决策会计的会计基础宜选择“收付实现制”。因为决策会计所反映的是未来企业货币化后的资产流量,它可以将费用的发生直接表现为决策项目的资产流出,效益的获得直接表现为决策项目的资产流入。这样,便于对决策项目的资产流入与流出进行比较,以优选决策方案。

可靠性要求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有较高的可信度。由于市场变化和企业经济活动带有不确定性,决策方案不可能绝对精确。但对其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却是可以的。决策报告具有可靠性,它才有用。

相关性要求决策会计在收集、加工处理、传递决策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必须满足与企业有关方面的不同要求,考虑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对会计信息需要的不同特点。

谨慎性要求在优选决策方案时,充分考虑企业风险,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其核心是在决策过程中尽可能留有余地,使决策方案建立在比较稳健可靠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经营者的风险。

可行性要求会计在参与决策时要全面考虑需要与可能、成功的概率、确定因素与不确定因素,把决策会计工作建立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的获取切实可靠的基础上,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

四、决策会计的方法

决策会计涉及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决策会计方法的多样性。但总的来说,可分为以下两种:

1.定性分析决策。这是多种经验判断方法的运用,是会计人员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或借助他人的知识和经验,在决策的各个阶段,利用掌握的信息对未来的情况综合分析判断,提出决策目标、方案、参数,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选择。这类方法的优点是简便、灵活、省时省力,但其缺点是严格论证差,主观成份大。

2.定量分析决策。这是一种数学分析法,这类方法是根据掌握的有关信息、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用直线或曲线来描述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按某一方向、规律延伸或变化。这类方法在实践中被证明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例如:价值工程法、量-本-利分析法、回收期法、成本加成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净现值法、线性规划法、矩阵法、代数法、差量分析法、经济批量法、贡献毛益分析法、概率分析法等。这类方法的实质是把所涉及的变量与变量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将数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然后按照决策的前提条件,计算出多个可能出现的结果,在多个决策方案中进行量的比较。定量分析法确定的决策方案的精确性与严密性较好,有利于掌握有关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其主要问题是如果把握不好,就对客观经济变化缺乏应变能力,有其局限性。故仍需与定性分析法相结合,在定性分析的前提下进行定量分析,否则易变成纯数字游戏。

五、决策会计报告形式

决策会计报告不同于常规的财务会计报告,它是一种“事前规划型”的未来货币化资产流量运动的描述。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篇3

所谓政府管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实现某种公共政策目标,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规范和制约,主要通过管制部门对特定产业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进入、退出、价格、投资及涉及环境、安全、生命、健康等行为的监督和管理来实现。

1978年以前,美国的航空运输业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航空运输企业的数量、经营范围、航线的经营权利、运营飞机的座位数量、票价等都是由民航委员会(CAB)决定的。这种管理模式从30年代形成以来一直未有多大的变化。在航空运输业处于起步阶段的30年代,这种过度保护的管理模式对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是必要的。但几十年来,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大型喷气客机的出现,使得航空运输日益成熟成来,已经成为一种便捷、有效、安全的运输形式。尤其是70年代初以B747为代表的宽体客机的出现,使得航空公司的运力迅速增长,而运输量的增长远远赶不上运力的增长,而由于石油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衰退,更使这种运力过剩的状况愈发严重,航空公司陷入全局性的亏损和经营困难。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载运率(Load Factor)不断下降,票价不断上涨。这种矛盾意味着现有的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社会各界对航空运输业的管理体制提出激烈的批评,批评者认为过度僵化的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航空公司的竞争性和活力,使得许多航空公司陷入了严重的亏损。

在航空运输业放松管制的20年间,航空运输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大批新的航空公司进入市场,原有的航空公司也在调整其航线和运营计划,同时也有许多具有良好声誉的航空公司由于不能适应新形势、采取适当的竞争策略而不复存在了,如泛美、东方、贝内夫等等。许多新的航线被开辟了,越来越多的城市享受到航空运输服务;票价作为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被广泛地使用。原有的航空运输市场格局已发生很大的变化。1998年美国的航空客运量达到近6亿人次,比1978年增加一倍多;全国人口的50%在过去一年中曾乘飞机旅行过;美国航空公司的数量从放松管制前的二十多家增加到1998年的90多家;航空票价的平均水平在扣除了通货膨胀的因素以后,20年中下降了约40%;客座率也比20年前大幅度提高,航空运输业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载运率从1976-1978年的50%-55%上升到1996-1998年的66%-68%。同时美国航空运输业的放松管制增强了美国航空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民航运输放松管制公共政策的渐进决策分析

(一)渐进决策模型的基本内涵

渐进决策模型最初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鲁姆于1959年发表的《“渐进调试”的科学》中提出。所谓渐进决策,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的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有政策进行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的改变,逐渐实现决策目标。在渐进决策中,决策者只进行边际的决策,只考虑有限的政策方案与有效的行动结果,只重视调试目标、重新检查资料,作连续不断的补救性的分析评估与社会片段的分析。渐进决策模型在分析以社会稳定为前提的政策变迁时是十分有效的。从认识论上讲,它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将决策的运行看作是一个前后衔接不间断的过程;从方法论上看,它注重量的积累,以量变达到质变,主张通过不间断的修正,达到最终改变政策之目的。它所主张的试错法、计算决策法、启示决策法、突破瓶颈法等策略分析手段无疑对现实中的决策助益颇多。

(二)渐进决策模型在民航放松管制政策过程中的应用

1、任何一项决策必然要与时间、信息等因素相关,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直接受制于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后果信息的了解程度。因此决策者只能在对决策方案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就开始决策,继而边决策边执行,以期完成整个决策过程。我国的民航管制具有一定特殊性,政策的变革必须以了解这一特殊性为基础。我国的市场机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过来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民航业的一切活动都由政府的行政命令安排,管制存在于民航系统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对市场失灵状态的约束。如李晓钟等认为,我国管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因并不是因为市场失灵,而是源于计划经济惯性和本能。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航空运输的发展,使得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近30年的时间里,航空运输的发展非常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因此,中国的民航管制政策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自然转变,必须有一个逐渐人为调整的过程。

2、渐进模型认为沉没成本不允许决策者考虑所有的可供选择的方案,特别是政策方案的任何激烈改变。因此现有政策对既有政策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面对着无法忽视的庞大的人力或物力上的投入。决策过程天然的对存在根本性变革的政策方案产生了排斥。民航运输业既是资本密集型又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入所需的资本金额巨大,技术尤其是安全性的技术要求很高。民航的资产专业性强,在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退出机制的情况下,沉没成本非常高。近年来,民营企业对民用航空领域投资热情日益高涨,因此民航领域对非公资本开放势在必然。国内的奥凯、春秋、鹰联、吉祥四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内首批试水民用航空业的民营公司,四家航空公司近期先后投入飞行。在现行体制下,我国民航的经营成本较高,飞机租赁、航材、航油、飞机起降费用等刚性成本占总成本的80%,可控成本如人员费用、办公费用等仅占20%。航空公司降低成本的空间十分有限。

3、渐进决策模型是实现较少冲突的权宜之计。市场上买卖双方总要相互讨价还价,妥协的结果便是相互退让,最终取得能使各方等同或超过最低限度满足的“议价”。受到各方影响的政策制定过程,必定会使最终成型的政策方案成为协调各方利益的妥协物。例如,当1997年中国民航总局放松价格管制,允许机票打折时,整个行业表现出无序的状态,导致了全行业利润的下降,1998年甚至导致全行业亏损24.4亿元。价格管制刚刚松动,就导致全行业亏损。承担民航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民航总局不得不迅速采取紧急应对措施。1999年1月,国家计委和民航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国内航线票价管理,制止低价竞销行为的通知》,即“禁折令”。禁折令很快对改善整个民航业经营业绩产生了重要作用。1999年国内民航业盈利7.9个亿,一举扭转了1998年的亏损局面,同比减亏37.7亿元。但禁折令德实行使全国旅行社在1999年全年累计减少收入10亿元;各航空公司也客流量锐减,只好纷纷采取各种变相打折的办法争夺市场;消费者增加了交易成本,更加怨声载道。面对重重压力,民航总局意识到禁折令这种强行抬高价格的管制措施维持不了多久,于是很快出台航线连营措施。规定从2000年4月1日开始,国内各主要航空公司在102条航线上采取联营措施,联营涉及了国内25家航空公司。2001年3月,联营航线增至150余条,占到了全国民航航线总量的60%以上。航线联营使市场竞争度程度大大降低,是民航业市场化改革的倒退。而且,航线联营也不能有效杜绝犯规行为。因此,民航总局不得不在2001年分两次宣布共有15条航线可以公开打折,最低可以达到5.5折。这一阶段,进入管制是先放松再严格,使民航业由完全垄断过渡到垄断竞争。民航总局试图放松价格管制以促进行业竞争,但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政企不分的弊病没有根除,没有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使得这一尝试引发了恶性价格战。民航总局不得已采取了违背市场取向的行政性措施以救市,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市场化改革、规制放松的倒退。

三、评价与思索

(一)缺憾

1、渐进决策模型始终强调缓慢式的冲突化解与步进式的目标达成。试图用片段性的、修补性的手段来弥合社会共识与现实状况之间的边际差距。例如我国的民航法制建设不完备,规制行为带有随意性。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民用航空法》(1995)、《民用机场管理暂行规定》(1986)、《国务院关于开办民用航空运输企业审批权限的暂行规定》(1989)、《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2002)等法律、法规,但没有形成航空业规制法规体系,甚至有些法规已经过时,对航空业的发展起阻碍、限制作用。规制机构出台的措施带有行政命令的色彩,主观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对其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监督。

2、渐进决策模型允许试错机制的存在,允许对步进过程中新生的细小错误进行改正,并在这种不断的纠偏之中求取正确的结果。然而民航有其自身特点,其沉没成本及一次性投资均十分巨大,其影响力几乎遍及当代信息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巨大甚至难于挽回的损失。一味重复渐进主义中“纠正所有错误剩下的就是正确”的做法,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无论是航空技术的进步还是民航运输行业的发展,都承受不起这样高昂的成本。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篇4

0引言

短道速滑技战术仿真系统为短道速滑运动员提供一个可在计算机上进行比赛对抗的平台,以达到对不同战术的可行性研究以及与国外高水平运动员模拟比赛的目的。

在该仿真系统中,智能体的任务就是模拟短道速滑运动员在比赛中产生类人决策,并与人为控制的运动员进行对抗,达到使用户体验到与高水平运动员竞技的目标。所以,智能体决策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该系统的仿真性,特别是短道速滑运动是一种节奏快、速度高、对决策要求准确的体育项目,更加要求智能体在决策过程中不仅要尽可能地不犯规、不出错,而且要能够体现出决策的个体差异性,即不同的智能体在应对同一种情况时产生的决策是不同的。所以,智能体决策过程首先要保证运动员能够完成比赛;其次,能够实现不同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有各自的滑行特性和决策习惯。

对于智能体决策过程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大致分为四类,如表1所示。其中,符号主义通过一定的逻辑规则,对特定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联结主义试图构造类似于人脑活动机理的网络来模拟智能;演化主义以生物界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为参照,通过对编码的类似自然选择的计算来达到智能模拟;行为主义的目标则是能够建造可自主发挥作用、有生命周期的计算实体[1]。

对于短道速滑仿真系统中的智能体决策,如果采取有限状态机或者决策树等方法计算智能体的决策,由于受到逻辑规则的限制,虽然能够通过制定准确的逻辑规则实现智能体完成比赛的目的,但逻辑规则变更难度大,从而使得:其一,无法达到不同运动员在决策上的差异性的要求;其二,无法改进已有的决策过程或生成新的决策方案。而人工神经网络则不仅可以通过对样本的训练使得智能体能够按照样本的滑行方式完成比赛,还能够通过不同的运动员拥有不同的神经网络权值实现决策的差异性;同时,本系统的训练样本可以通过实际比赛时记录人的操作实现,不仅可以将人的表现建立到智能体中,还能不断改进已有的决策方案或生成新的决策方案。多agent系统中的反应式agent允许agent通过处理当前的瞬时信息获得决策方案,非常符合短道速滑这种速度高、变化快的体育运动中智能体的设计[2-3]。

因此,本文中智能体的决策过程将行为主义和联结主义两种智能模拟方法相结合,参考多agent系统中的反应式agent设计智能体的决策模型,使用具有学习能力的神经网络实现智能体的决策过程。从而让不同的运动员通过拥有自己的神经网络而体现出差异性,并且在系统的使用中,神经网络还可以通过用户的使用情况而不断优化。

1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人工神经网络通过模仿生物神经网络系统的行为特征,实现了从样例中学习出一种能够从输入向输出映射的函数。神经网络的本质是通过给定的权值改变规则和训练样本,不断修正系统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直到达到所需精度。

反向传播(BP)算法是训练神经网络权值最常用的方法。该算法利用输出层误差来估计前导层的误差,并修改前导层的权值,然后再用前导层的误差估计更前一层的误差并修改权值,如此下去,就形成了信号从输入层向输出层传播,而误差则沿反方向逐级向输入层传播的过程[4]。但BP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的缺点。由于训练样本易得,本文采用BP算法来训练神经网络的权值,并引入每一轮训练之前将样本顺序打乱、根据误差改变量的大小调节学习速率、增加动量项等方式以避免BP算法陷于局部极小解[5]。

2智能体决策过程的设计

智能体的决策过程就是智能体在一定的输入下,计算出在当前输入下的一个输出,即为决策。

2.1决策过程模型

本文的智能体采用反应式agent设计[6],如图1所示。首先,智能体感知周围环境,获得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的情况,然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存储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最后将计算结果作为决策输出。

作为智能体决策过程的输入,自身状态与周围环境的输入不仅要体现出智能体当前的特性、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还要尽可能地简化,使智能体可能处于的状态不至于因为太多而使系统的性能下降。对于短道速滑比赛中的智能体,输入内容主要包括自身状态和前方运动员情况两类信息。其中,自身状态包括当前位置、速度大小、身体朝向、名次、完成圈数、剩余体能;前方运动员情况应包括前方运动员与自己的速度关系、距离关系和位置关系。

作为智能体决策过程的输出,在本文中为智能体在比赛过程中可能采用的动作,包括直道动作、弯道动作、加减速情况以及向前滑行的方向。

对于反应式agent系统模型中的知识存储与分析推理,可理解为输入向输出的映射过程,其中,输入为感知周围环境所获得的状态集合,输出为计算得到的动作集合,如图2所示,智能体感知到当前状态为Si,通过分析推理,得到在状态下Si应该选择动作Aj才是最优的决策。

神经网络的一个强大能力就是封装一个将输入映射到输出的非线性函数,这恰恰符合决策模型中对于知识存储和分析推理的要求。因而,本文决策模型中的感知环境就是神经网络的输入,知识存储就是神经网络的权值,推理过程就是前向的神经网络计算,决策输出就是神经网络的计算结果。

2.2神经网络的设计

根据决策模型的设计,将神经网络设计为有监督学习的神经网络。设计思路是:首先,用户模拟某一特定运动员进行滑行,系统记录下滑行过程中用户所控制的运动员的状态和此状态下所采取的决策,此数据即为神经网络的学习样本;然后,系统通过神经网络的训练程序以学习样本为输入得到神经网络的权值;最后,将此训练好的神经网络作为该运动员的专属神经网络,从而达到模拟此特定运动员的滑行特性和决策习惯的目标,如图3所示[7]。

2.2.1神经网络的组成单元

在决策过程模型的设计中,神经网络的输入包含多个非线性变化的输入,因此,在文中选择能够接收非线性函数输入且应用广泛的sigmoid单元,如图4所示。系统对输入进行了归一化操作,以适应sigmoid单元的输入要求。

2.2.2神经网络的输入

根据智能体的决策过程设计中所述模型,神经网络的输入要包含以下信息:智能体的位置、速度、身体朝向、名次、完成圈数、剩余体能、前方运动员与自己的速度关系、距离大小和位置关系。

(1)智能体的位置和身体朝向

对于智能体的位置描述为三元组?邀x, y, z?妖,即智能体在3D空间中的坐标。由于短道速滑所处的冰面为y平面,智能体的位置变化仅仅体现在x坐标和z坐标上,所以把x和z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以表示智能体的位置信息。

身体朝向为单位向量?邀x,y,z?妖。同位置信息一样,向量中的y值始终为0,所以,将x和z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

(2)速度大小、剩余体能和名次、完成圈数

速度与剩余体能为智能体的身体状态属性,在比赛过程中随相应的函数呈非线性变化。名次和完成圈数是智能体在比赛中的比赛属性,取值为整数,且以阶跃函数的形式变化。四个属性都以自身的数值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

(3)前方运动员的情况

对于智能体前方运动员的情况,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与前一名运动员的速度差、相对距离大小以及距离的方向,其中表示距离方向需要x和z两个参数。

所以,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包括12个元素,分别为:位置的x坐标和z坐标、速度大小、身体朝向向量中的x和z、剩余体能、完成圈数、与前一名运动员的速度差、与前一名运动员的距离大小、与前一名运动员的距离向量中的x和z,如图5中输入层所示。

2.2.3神经网络的隐藏层

由于具有单隐藏层的前馈网络可以映射所有的连续函数,而当需要学习不连续函数时,具有两层隐藏层的神经网络则更合适。本系统的神经网络输入不仅包含连续的输入(如位置、速度等),还包含不连续的输入(如名次、完成圈数等),所以,将神经网络的隐藏层设计成两层。

根据第一层隐藏层的节点个数为输入层节点个数的两倍,第二层的节点个数小于第一层的节点个数且不能整除第一层节点数的设计习惯,将第一层隐藏层的节点个数设为24个,将第二层隐藏层的节点个数设为11个,如图5所示。

2.2.4神经网络的输出

智能体的输出即为智能体所能采取的动作集合中的一项。在短道速滑仿真系统中,智能体所能采取的动作主要包括直道与弯道动作、保持速度、加速、减速、沿原方向前进、左转、右转。

根据智能体所能采取的动作集合,将神经网络的输出向量定义为:是否采取转弯动作、是否加速、是否减速、是否左转、是否右转,如图5中输出层所示。

2.3反向传播(BP)算法的应用

BP算法的样本来自于比赛过程中实时获得的人控运动员的状态和对应的输入,然后对输入样本进行迭代计算,便可以得到用于智能体计算决策的神经网络权值。将此权值应用于智能体计算决策的过程中,将当前的瞬时状态作为输入,同时采用BP算法中前向计算的方法计算神经网络的输出,便可以得到当前状态的决策。

3实验及结果分析

根据对短道速滑中智能体决策过程的设计,在所设计的短道速滑技战术仿真系统上进行了实验。首先,通过平台采集训练样本,通过BP算法训练神经网络的权值。然后,将训练后得到的神经网络权值应用于智能体的决策过程中,实现通过神经网络控制的智能体。实验结果主要考察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智能性,二是高级智能性,三是决策差异性。

3.1神经网络训练样本的采集

为了样本采集更接近于实际情况,首先开发了一个决策树算法,用来实现基本的智能体控制。在样本采集过程(比赛对抗)中,与人为控制的运动员进行比赛。同时,系统以帧为单位,采集人为控制的运动员每帧所处的状态以及对应的输入作为样本中的一项。

在本次实验中,以500米比赛为例,制作了激进和保守两种不同滑行策略的智能体,每个智能体运动员的样本采集均通过作者手动控制的形式与决策树算法驱动的智能体进行比赛来实现。采集激进滑行策略的运动员样本时,作者控制的运动员总是想争夺第一的位置,只要前方有人,就想方设法超越。采集保守滑行策略的运动员样本时,作者控制的运动员一直处于跟随滑行的状态,仅仅在比赛还有最后一圈时,才采取加速超越的策略,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3.2基本智能性

基本智能性主要考察智能体的路线选择能力,包括向目标点滑行,直道弯道动作的切换时机、躲避前方运动员。在实验中,将评价路线选择好坏的标准定为整个滑行过程中的出界次数和碰撞次数。

考察基本智能性的方式是人控运动员、决策树算法控制的智能体、神经网络中激进策略控制的智能体和保守策略控制的智能体同时进行500米比赛,最终通过比赛后的犯规统计,判断不同算法在基本智能性上的优劣,如表3所示。其中,实验结果来自于50场500米比赛的赛后犯规情况(出界次数和碰撞次数)统计的总和。

由表3可知,在基本智能性上,由于决策树的决策过程取决于其逻辑规则的定制,而在短道速滑比赛中,逻辑规则的定义相对较简单且完备,从实验结果上可以看出,决策树在基本智能性上的表现甚至好于人工控制的运动员,其中的4次出界,也是由于比赛中其他运动员对其的碰撞导致的。人工神经网络的实验结果相比于决策树略差,特别是在出界方面。一个主要原因是神经网络控制的运动员在进弯道之前刚刚完成超越或还在超越中,导致转弯时情况复杂,转弯算法难以控制,出现出界情况。但总的来说,保守策略的神经网络的犯规统计与人为控制比较接近,符合智能体尽量不犯规的目标,激进策略的智能体由于经常采取超越动作,滑行路线不够稳定,导致出界次数较多,需要改进。

3.3高级智能性

高级智能性是指智能体在能保证不犯规(不出界、 不撞人)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能状况,合理地选择滑行策略,从而达到体能利用最优,比赛成绩最好的目标。所以,高级智能性的评价标准包括比赛结束时的剩余体能情况和比赛成绩。测试高级智能型的实验和测试基本智能性的实验为一组实验,且四个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身体素质属性一致,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决策树控制的智能体剩余体能较多、成绩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在决策树的规则中,设定的智能体的巡航速度恰好为滑完全程剩余体能为10%的速度,即使由于超越和领滑时会多消耗体能而使最终的剩余体能略低于10%。这也恰恰体现了决策树算法在控制智能体上由于本身逻辑规则的限制而不灵活的缺点。相反,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神经网络在灵活性上要远远好于决策树算法,比赛结束时的剩余体能较少、成绩也较好。这主要取决于在获得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时,就按照规定的滑行策略,以将体能恰好用完为滑行目标来进行比赛,导致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在控制智能体时,会综合考虑位置、体能、完成圈数和前方运动员的情况做出一个与训练样本中类似的决策。

3.4决策差异性

决策差异性就是不同的智能体运动员在比赛中会采用各自的滑行特性和决策习惯,在对于基本智能性和高级智能性的实验中,已经能看出一些智能体运动员的决策差异性。在本节中,采用在比赛中每一圈结束时各个运动员的名次来考察在应用神经网络作为决策过程的智能体在决策上的差异如图6和图7所示。其中,图6中为一场人工控制运动员采用稍微保守的滑行策略滑行的典型比赛,图7为一场人工控制的运动员采用稍微激进的滑行策略滑行的典型比赛。从图中可以看出,采用激进战术的运动员的名次变化较为明显,这是因为该运动员一直试图超越前方运动员;采用保守滑行策略的运动员在前期的名次变化不明显,在比赛后期较为明显,这是因为比赛前期,该运动员以跟滑为主,后期才开始发力超越。其次,可以从图中总结出,如果人工控制运动员采用保守战术,则在体能较好的情况下,采用激进战术的智能体较为占优势,因为该智能体可以在取得领先位置后,凭借体能优势保持住自己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如果人工控制运动员采用激进战术,则采用保守策略的智能体更可能赢得比赛,这是因为在前期的比赛中,激进智能体和人工控制运动员为争夺领先而耗费了大量体力,使得在比赛后期,保守运动员可以凭借体能优势超越前方运动员率先到达终点。

4结束语

实验结果表明,在基本智能性上,人工神经网络表现稍差,出界次数较多,主要原因是造成出界的状态在训练样本中较少出现,以至于学习过程中无法提供给智能体足够的先验知识。这个缺点可以通过在场地弯道的边界处设计一面不可见的墙阻挡运动员出界,并同时带来减速效果来弥补。其次,在高级智能性和决策差异性上,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的智能体符合预期,不仅达到了在体能限制的情况下争取最好成绩的目标,还使不同的智能体具有各自的滑行特性和决策习惯。本文所述方法已经运用于短道速滑技战术仿真系统的智能体决策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梁义芝,刘云飞. 智能模拟及其实现[C]//2000中国控制与决策 学术年会论文集,2000:334-337.

[2] LESSER V R. Reflections on the Nature of Multi-Agent Co- ordin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n Agent Architecture[J]. A- 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 - Agent Systems, 1998,1.

[3] 饶东宁,蒋志华,姜云飞. 多agent规划综述[J]. 计算机应用研 究,2011,28(3):801-804.

[4] 戚德虎,康继昌. BP神经网络的设计[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1998,19(2):48-50.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篇5

社会经济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推动形成了以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评价为内容的管理会计体系,至此“,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构成管理会计完善的体系。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管理会计在吸收西方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不断创新,产生了很多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目前,西方国家盛行的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划、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标杆管理、适时制等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在我国部分企业得到了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面林万祥(2008)认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①改革开放前与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主要应用有厂内经济核算、经济活动分析、资金归口分级管理、厂内银行、内部结算;②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至20世纪末与转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会计,这一时期大量引进西方管理会计并结合中国实践进行应用,但是在成本会计系统、短期决策、资本预算、业绩衡量等方面,应用比例低于美国和日本;③21世纪初与国际趋同和本土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标杆管理、适时制等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开始在我国部分企业得到应用,一些方法的本土化改良研究也已广泛开展。2.推广应用的措施方面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李晓洁(2005)认为,推动管理会计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企业重视,包括设置专业部门、培育相关人才、构建相关信息系统;理论体系的完善。3.管理会计创新应用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巨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如何有效使用管理会计方法化解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可持续地开展循环经济是理论有待研究的问题。

二、管理会计在提高企业价值中的应用

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广泛,涉及到预测、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等方面。本文主要从成本控制、管理决策、预算管理、业绩评价四个方面探究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以及管理会计如何提高企业价值。

(一)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成本控制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关键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找出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及时发现实际成本与预定目标成本之间的差异,以连续并合理地降低成本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运用管理会计进行成本控制首先应进行成本性态分析,其次按照成本性态分析结果及企业业务特点选择成本控制方法。

(二)管理会计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1.短期决策企业短期经营决策主要有生产决策、价格决策,采用的决策方法是贡献毛益分析法、差量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等。2.长期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新产品开发决策、旧设备更新改造决策等,决策方法包括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等。长期决策常常会诱使管理者提供虚假信息,为竞争公司有限的资金而高估现金流入、低估现金流出,因此在进行长期决策时一定要评估项目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以做出最优长期决策。3.基于价值链的管理会计决策管理会计可以从三大价值链出发,分别以利润、资金和成本三个要素为导向,构建决策方法框架。纵向价值链应以利润为导向,重点关注其自身的利润诉求,利用利润库分析、客户价值分析和供应商契约调控价值链上各方关系。

(三)管理会计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1.预算管理的应用全面预算包括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可以运用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经营预算也称业务预算,是企业综合预算的基础,涉及企业的供、产、销各项经济活动。财务预算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预计现金收入、支出、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资本支出预算也称为专门决策预算,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有关。2.预算管理的意义编制预算使决策具体化,有利于保证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和执行。预算管理使各部门管理人员明确自己在业务量、成本、收入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有效安排和控制各部门经济活动,并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可以作为控制及业绩评定的标准。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篇6

    所谓政府管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实现某种公共政策目标,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规范和制约,主要通过管制部门对特定产业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进入、退出、价格、投资及涉及环境、安全、生命、健康等行为的监督和管理来实现。 

    1978年以前,美国的航空运输业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航空运输企业的数量、经营范围、航线的经营权利、运营飞机的座位数量、票价等都是由民航委员会(CAB)决定的。这种管理模式从30年代形成以来一直未有多大的变化。在航空运输业处于起步阶段的30年代,这种过度保护的管理模式对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是必要的。但几十年来,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大型喷气客机的出现,使得航空运输日益成熟成来,已经成为一种便捷、有效、安全的运输形式。尤其是70年代初以B747为代表的宽体客机的出现,使得航空公司的运力迅速增长,而运输量的增长远远赶不上运力的增长,而由于石油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衰退,更使这种运力过剩的状况愈发严重,航空公司陷入全局性的亏损和经营困难。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载运率(Load Factor)不断下降,票价不断上涨。这种矛盾意味着现有的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社会各界对航空运输业的管理体制提出激烈的批评,批评者认为过度僵化的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航空公司的竞争性和活力,使得许多航空公司陷入了严重的亏损。 

    在航空运输业放松管制的20年间,航空运输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大批新的航空公司进入市场,原有的航空公司也在调整其航线和运营计划,同时也有许多具有良好声誉的航空公司由于不能适应新形势、采取适当的竞争策略而不复存在了,如泛美、东方、贝内夫等等。许多新的航线被开辟了,越来越多的城市享受到航空运输服务;票价作为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被广泛地使用。原有的航空运输市场格局已发生很大的变化。1998年美国的航空客运量达到近6亿人次,比1978年增加一倍多;全国人口的50%在过去一年中曾乘飞机旅行过;美国航空公司的数量从放松管制前的二十多家增加到1998年的90多家;航空票价的平均水平在扣除了通货膨胀的因素以后,20年中下降了约40%;客座率也比20年前大幅度提高,航空运输业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载运率从1976-1978年的50%-55%上升到1996-1998年的66%-68%。同时美国航空运输业的放松管制增强了美国航空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民航运输放松管制公共政策的渐进决策分析 

    (一)渐进决策模型的基本内涵 

    渐进决策模型最初由美国着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鲁姆于1959年发表的《“渐进调试”的科学》中提出。所谓渐进决策,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的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有政策进行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的改变,逐渐实现决策目标。在渐进决策中,决策者只进行边际的决策,只考虑有限的政策方案与有效的行动结果,只重视调试目标、重新检查资料,作连续不断的补救性的分析评估与社会片段的分析。渐进决策模型在分析以社会稳定为前提的政策变迁时是十分有效的。从认识论上讲,它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将决策的运行看作是一个前后衔接不间断的过程;从方法论上看,它注重量的积累,以量变达到质变,主张通过不间断的修正,达到最终改变政策之目的。它所主张的试错法、计算决策法、启示决策法、突破瓶颈法等策略分析手段无疑对现实中的决策助益颇多。 

    (二)渐进决策模型在民航放松管制政策过程中的应用 

    1、任何一项决策必然要与时间、信息等因素相关,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直接受制于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后果信息的了解程度。因此决策者只能在对决策方案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就开始决策,继而边决策边执行,以期完成整个决策过程。我国的民航管制具有一定特殊性,政策的变革必须以了解这一特殊性为基础。我国的市场机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过来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民航业的一切活动都由政府的行政命令安排,管制存在于民航系统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对市场失灵状态的约束。如李晓钟等认为,我国管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因并不是因为市场失灵,而是源于计划经济惯性和本能。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航空运输的发展,使得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近30年的时间里,航空运输的发展非常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因此,中国的民航管制政策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自然转变,必须有一个逐渐人为调整的过程。 

    2、渐进模型认为沉没成本不允许决策者考虑所有的可供选择的方案,特别是政策方案的任何激烈改变。因此现有政策对既有政策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面对着无法忽视的庞大的人力或物力上的投入。决策过程天然的对存在根本性变革的政策方案产生了排斥。民航运输业既是资本密集型又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入所需的资本金额巨大,技术尤其是安全性的技术要求很高。民航的资产专业性强,在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退出机制的情况下,沉没成本非常高。近年来,民营企业对民用航空领域投资热情日益高涨,因此民航领域对非公资本开放势在必然。国内的奥凯、春秋、鹰联、吉祥四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内首批试水民用航空业的民营公司,四家航空公司近期先后投入飞行。在现行体制下,我国民航的经营成本较高,飞机租赁、航材、航油、飞机起降费用等刚性成本占总成本的80%,可控成本如人员费用、办公费用等仅占20%。航空公司降低成本的空间十分有限。  3、渐进决策模型是实现较少冲突的权宜之计。市场上买卖双方总要相互讨价还价,妥协的结果便是相互退让,最终取得能使各方等同或超过最低限度满足的“议价”。受到各方影响的政策制定过程,必定会使最终成型的政策方案成为协调各方利益的妥协物。例如,当1997年中国民航总局放松价格管制,允许机票打折时,整个行业表现出无序的状态,导致了全行业利润的下降,1998年甚至导致全行业亏损24.4亿元。价格管制刚刚松动,就导致全行业亏损。承担民航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民航总局不得不迅速采取紧急应对措施。1999年1月,国家计委和民航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国内航线票价管理,制止低价竞销行为的通知》,即“禁折令”。禁折令很快对改善整个民航业经营业绩产生了重要作用。1999年国内民航业盈利7.9个亿,一举扭转了1998年的亏损局面,同比减亏37.7亿元。但禁折令德实行使全国旅行社在1999年全年累计减少收入10亿元;各航空公司也客流量锐减,只好纷纷采取各种变相打折的办法争夺市场;消费者增加了交易成本,更加怨声载道。面对重重压力,民航总局意识到禁折令这种强行抬高价格的管制措施维持不了多久,于是很快出台航线连营措施。规定从2000年4月1日开始,国内各主要航空公司在102条航线上采取联营措施,联营涉及了国内25家航空公司。2001年3月,联营航线增至150余条,占到了全国民航航线总量的60%以上。航线联营使市场竞争度程度大大降低,是民航业市场化改革的倒退。而且,航线联营也不能有效杜绝犯规行为。因此,民航总局不得不在2001年分两次宣布共有15条航线可以公开打折,最低可以达到5.5折。这一阶段,进入管制是先放松再严格,使民航业由完全垄断过渡到垄断竞争。民航总局试图放松价格管制以促进行业竞争,但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政企不分的弊病没有根除,没有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使得这一尝试引发了恶性价格战。民航总局不得已采取了违背市场取向的行政性措施以救市,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市场化改革、规制放松的倒退。 

    三、评价与思索 

    (一)缺憾 

    1、渐进决策模型始终强调缓慢式的冲突化解与步进式的目标达成。试图用片段性的、修补性的手段来弥合社会共识与现实状况之间的边际差距。例如我国的民航法制建设不完备,规制行为带有随意性。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民用航空法》(1995)、《民用机场管理暂行规定》(1986)、《国务院关于开办民用航空运输企业审批权限的暂行规定》(1989)、《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2002)等法律、法规,但没有形成航空业规制法规体系,甚至有些法规已经过时,对航空业的发展起阻碍、限制作用。规制机构出台的措施带有行政命令的色彩,主观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对其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监督。 

    2、渐进决策模型允许试错机制的存在,允许对步进过程中新生的细小错误进行改正,并在这种不断的纠偏之中求取正确的结果。然而民航有其自身特点,其沉没成本及一次性投资均十分巨大,其影响力几乎遍及当代信息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巨大甚至难于挽回的损失。一味重复渐进主义中“纠正所有错误剩下的就是正确”的做法,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无论是航空技术的进步还是民航运输行业的发展,都承受不起这样高昂的成本。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篇7

在营销、生产、研发、人力、财务等各方面,每个管理者每天都要面对众多决策问题。对每个决策问题的分析、判断、选择决定着决策质量以及决策后果,短则影响企业三五年的绩效,长则影响数十年的发展乃至生死存亡。因此,MBA教育应当充分关注培养学员的决策能力,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环节全面系统地融入决策能力的培养。

一、在教学目的环节明确决策能力目标

大部分MBA项目的教学目的都按照课程分门别类撰写,撰写时大多以课程内容为目标,很少以工作中的应用功能为目标。决策能力是以工作应用为导向的管理者核心能力的主成分,因此应当在教学目的描述中体现决策能力的表现。

决策能力具体分为七个维度:抗结构化能力(Resistance to Framing)、社会规范认可能力(Recognizing Social Norms)、自信能力(Under/overconfidence)、运用决策规则能力(Applying Decision Rules)、风险感知的稳定能力(Consistency in Risk Perception)、抗沉没成本能力(Resistance to Sunk Cost)、路径独立能力(Path Independence)。

抗结构化能力主要是培养学员在分析问题时避免定势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经营管理遇到的决策问题通常具有多元化属性,并且随着时间变化波动。结构化思维表面上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但是容易进入僵化思维,导致决策粗放,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因此是重要的培养目标。

社会规范认可能力主要是培养学员的社会伦理价值观,提高决策的社会公益性。尽管经营管理的决策主要围绕产品和服务的运营展开,但是企业的每一项决策或多或少都会影响社会公众,因此社会伦理价值意识的强弱对于决策质量影响很大。凡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决策不仅会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而且会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因此社会规范认可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

自信能力主要是培养学员对自我能力的客观评估,避免过度自信或缺乏自信。过度自信的管理决策者往往会做出激进不切实际的决策,导致企业过度扩张陷入危机,而缺乏自信的管理决策者往往会做出保守落后的决策,导致企业错失良机发展滞后。自信能力的培养引导学员客观看待自身的能力范围,保持合适的信心水平,从而在工作中制定合理的决策,因此自信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

运用决策规则能力主要是培养学员树立决策规则意识,避免情绪化决策,建立理性决策思维模式。决策规则可以引导管理者做出理性决策,而忽视决策规则,依赖经验决策的管理者容易盲目决策或经常变更决策,使企业经营管理陷入盲动的误区。规则性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基础,因此决策规则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

风险感知的稳定能力主要是培养学员客观评估未来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就是风险发生可能性的能力。管理者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动态,对于未来各种可能性的感知稳定性对于决策的连贯性影响很大。风险感知稳定能力强的管理者更加能够保持经营战略的稳定连贯,而稳定能力弱的管理者会做出使企业发展大起大落的决策。因此,风险感知的稳定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

抗沉没成本能力主要是培养学员避免沉没成本对决策影响,使注意力集中在未来成本与收益的平衡上理性决策。沉没成本容易使管理者面对未来决策时过度考虑历史成本,尤其是过去决策失误造成的成本损失。这种影响容易导致新的决策延续以往的错误决策,从而沉没成本持续累积,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因此,抗沉没成本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

路径独立能力主要是培养学员独立分析判断的能力,避免受到决策问题表述方式的干扰。在经营管理中同一性质的问题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述,管理者是否能够识别差异化表述背后的问题本质对于决策判断至关重要。对于表述方式的识别能力决定了管理者是否能够快速做出准确判断,因此路径独立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

MBA课程大体上可以分为营销类、生产运营类、财务金融类、人力资源类、信息管理类。每一类课程都贯穿上述决策能力的七个维度,然而每一类课程在七个决策能力维度上的表现形式与侧重点都各有不同。营销类课程重点在于训练抗结构化能力与社会规范认可能力;生产运营类课程重点在于训练运用决策规则能力与路径独立能力;财务金融类课程重点在于训练风险感知的稳定能力与抗沉没成本能力;人力资源类课程重点在于训练社会规范认可能力与自信能力;信息管理类课程重点在于训练抗结构化能力与运用决策规则能力。

如果将决策能力纳入MBA课程的教学目的,那么就应当在对教学目的的内容性描述后面增加对应的决策能力水平描述。在决策能力水平描述上首先应当描述该课程重点培养哪些维度的决策能力,然后描述重点维度的教学内容载体或表达方式,最后描述该课程的目标是将学员的决策能力提升到哪个水平上。

只有将决策能力的描述纳入教学目的描述中,才能使教师明确授课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学员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明确地向学员传达学习的目标不只是考试分数,而是实际工作能力的改进。

二、在教学方法环节明确决策能力培养

传统的MBA课程大纲重在对于课程内容的描述,对于教学方法的规定较为简单,而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方法沿袭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这种方式尽管有助于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是在知识运用上甚为欠缺,因此容易导致眼高手低的学习结果。

对于MBA学员的决策能力培养,恰当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教学方法分类标准,教学方法分为八种: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角色扮演、仿真训练、自学、电影、录像。对于决策能力的培养,应当优先考虑角色扮演、仿真训练、研讨会、案例研究。

培养抗结构化能力最好的训练方法是仿真训练和案例研究,因为这样可以使学员看到非结构化决策的优势,体验界定决策问题的灵活性;培养社会规范认可能力最好的训练方法是角色扮演和研讨会,因为这样可以使学员体会社会规则对于决策后果的约束力,以及如果不遵守社会规则对于决策质量的负面影响;培养自信能力最好的训练方法是仿真训练和角色扮演,因为这样可以使学员感受到自身的自信水平属于过高亦或是不足,从而将自信水平调节到比较客观的状态;培养运用决策规则能力最好的训练方法是仿真训练和研讨会,因为通过仿真训练可以给学员提供运用决策规则的机会,然后通过研讨会讨论仿真过程,评判学员是否自始至终使用了一贯的决策规则,从而提高学员对于决策规则重要性的认识;培养风险感知的稳定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角色扮演和案例研究,因为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使学员亲身感受对于风险的判断,并且事后查验自身判断的稳定性,而案例研究可以通过局外人的视角观察分析决策者对风险感知的稳定能力对于决策质量的影响;培养抗沉没成本能力最好的方法是仿真训练和研讨会,因为仿真训练可以使学员切身感受沉没成本对于决策者的心理冲击,而研讨会可以给学员们机会讨论回顾仿真训练时的感受,有助于在工作中避免沉没成本的影响;培养路径独立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因为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使学员感受到在决策过程中受到其他决策者影响的心理状态,而案例分析可以使学员通过局外人视角看到路径独立能力对于决策效果的重要性。

匹配性强的教学方法对于MBA学员决策能力各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只有将合理的教学方法与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才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多种教学方法的穿插使用对于惯于使用课堂讲授的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对于课堂授课组织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教学形式将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多中心交叉并行的丰富形式。

三、在教学效果环节明确决策能力测度

目前MBA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开卷或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侧重于教材内容,对于类似决策能力的知识应用能力少有涉及。这种考核方式引导学员注重知识记忆与理解,但是容易忽视知识运用,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绩效。

决策能力测度对于MBA学员以及授课教师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通过决策能力测度,学员可以了解自己在经营管理某个方面的决策能力各个方面水平以及提高的程度,而授课教师可以了解课堂教学对于每个学员决策能力各方面促进提高的程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原则上应该在一门MBA课程启动时第一次测度学员的决策能力各方面水平,并且将此作为起点参考。在课程中期开展第二次测度,使学员了解自身决策能力提高的进度,明确接下来的学习重点,同时使教师了解决策能力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明确接下来的教学重点。

测度MBA学员决策能力各方面水平的测量工具有三种方式,可以并行结合使用。第一种测量工具是国际通行的测量问卷,这种方式通用程度高、适用性广、体系性强;第二种测量工具是MBA授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开发适合本课程的测量试题,这种方式内容针对性强、与课程结合密切、引导学生现实应用;第三种测量工具是MBA授课教师以课程内容为蓝本,针对学员的上级和同事设计调查问卷,测度学员的决策能力,这种方式应用导向性强、评价主体与工作关系密切、对决策能力评价最直接。上述三种测试工具分别处于三个层面:基础决策能力、专业决策能力、应用决策能力,因此结合使用能够全方位体现MBA学员的决策能力水平,测量效果最好。

国际通行测量问卷在上述7个决策能力方面各有一套测试题,每一套测试题由若干选择题构成。抗结构化能力的测试方式是将每个决策问题分为正反两种结构化表述,请答题者分别判断每种情况下的选择或决定,计分方式是将两种表述下所做选择的对应分值相减,即为该题得分;社会规范认可能力的测试方式是给出一系列社会规则以及发生的比例,请答题者估计发生的比例,计分方式是用实际发生比例和估计发生比例的排名相关度计分;自信能力的测试方式是给出一系列回答是否的问题,在每个问题后面询问答题者确定无疑的信心百分比,计分方式是1减去每题信心百分比和平均信心百分比的绝对值;运用决策规则能力的测试方式是给出一系列决策场景和决策规则,请答题者遵循该规则做出决定,计分方式是正确答案的百分比;风险感知的稳定能力的测试方式是给出一系列关于未来事件发生概率的问题,请答题者给出自己的概率估计,计分方式是相同估计在总体估计中的百分比;抗沉没成本能力的测试方式是给出一系列面对沉没成本的决策问题,请答题者做出自己的判断,计分方式是通过加总每题得分测度抗沉默成本能力;路径独立能力的测试方式是给出一系列猜硬币类的游戏,每个游戏给出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单阶段决策,另一个是多阶段决策,两种版本的实际概率相同,请答题者选择其中一个版本,计分方式是一致性选择在总体选择中的百分比。

开发结合教材内容的课程决策能力测量试题,首先要分析课程内容的每个部分对应决策能力的具体维度,然后将课程内容按照决策能力维度的基本逻辑设计出若干决策场景,并且设计出对应的若干基本选项,最后在测试使用中可以在该课程部分教学开始前测试一次,之后再测试一次,使学员看到自己决策能力的提升。

针对学员上级和同事的决策能力调查问卷主要本着主观体验的原则,采用半开放式的题目,答题内容可以在任课教师的协助下解读。问卷结构可以分为如下部分:第一部分请学员上级或同事回忆该学员近期工作内容涉及的决策事项;第二部分请他们评价在这些决策事项中该学员的决策水平;第三部分请他们提出改进该学员决策能力的建议。MBA学员自己发放并回收这些问卷,回收后可以请任课教师帮助自己按照决策能力的理论维度解读问卷内容,寻找提升决策能力的切入点。

综上所述,作为MBA教育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决策能力对于学员的工作发展具有长期影响,在MBA教学工作中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决策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MBA课程教学中只有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三个环节全面贯穿决策能力的维度,做到目标清晰、方法正确、效果明确,才能产生相互支撑的系统效果。

参考文献

[1]孔伟明.基于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MBA校友导师制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18-23

[2]卫志民.中国MBA教育国际化的思考和展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50-56

[3]吴少平.MBA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40-44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篇8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法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选址方法主要有定性和定量的两种方法。定性方法有专家打分法、Delphi法等,定量方法有重心法、P中值法、数学规划方法、多准则决策方法、解决NP hard问题(多项式复杂程度的非确定性问题)的各种启发式算法、仿真法以及这几种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等。由于定性研究方法及重心法、P中值法相对比较成熟,因此,本文将主要分析定量方法中的数学规划、多准则决策、解决NP hard问题的各种启发式算法、仿真在配送中心选址中应用的研究状况。

数学规划方法

数学规划算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混合整数规划和动态规划、网络规划算法等。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规划论中常常引入了不确定性的概念,由此进一步产生了模糊规划、随机规划、模糊随机规划、随机模糊规划等等。不确定性规划主要是在规划中的C(价值向量)、A(资源消耗向量)、b(资源约束向量)和决策变量中引入不确定性,从而使得不确定规划更加贴近于实际情况,得到广泛地实际应用。

国内外学者对于数学规划方法应用于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姜大元(2005)应用Baumol-wolf模型,对多物流节点的选址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举例对模型的应用进行了说明,该模型属于整数规划和非参数规划结合的模型。各种规划的方法在具体的现实使用中,常常出现NP hard问题。因此,目前的进一步研究趋势是各种规划方法和启发式算法的结合,对配送中心的选址进行一个综合的规划与计算。

多准则决策方法

在物流系统的研究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大量多准则决策问题,如配送中心的选址、运输方式及路线选择、供应商选择等等。这些问题的典型特征是涉及到多个选择方案(对象),每个方案都有若干个不同的准则,要通过多个准则对于方案(对象)做出综合性的选择。对于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人们常常以运输成本及配送中心建设、运作成本的总成本最小化,满足顾客需求,以及满足社会、环境要求等为准则进行决策。多准则决策的方法包括多指标决策方法与多属性决策方法两种,比较常用的有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判、数据包络分析(DEA),TOPSIS、优序法等等。

多准则决策提供了一套良好的决策方法体系,对于配送中心的选址不管在实务界还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均有广泛的应用与研究。关志民等(2005)提出了基于模糊多指标评价方法的配送中心选址优化决策。从供应链管理的实际需要分析了影响配送中心选址的主要因素,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由此给出了一种使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有机结合的模糊多指标评价方法。Chen-Tung Chen(2001)运用了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多准则决策对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以投资成本、扩展的可能性、获取原材料的便利性、人力资源、顾客市场的接近性为决策准则,并对各个准则采用语义模糊判定的方式进行了权重上的集结。

有关多准则决策方法,特别是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在配送中心的选址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是基于线性的决策思想,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线性的决策思想逐渐地暴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非线性的决策方法是今后进一步的研究的重点和趋势。

启发式算法

启发式算法是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和策略,是建立在经验和判断的基础上,体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力。启发式算法常常能够比较有效地处理NP hard问题,因此,启发式算法经常与其它优化算法结合在一起使用,使两者的优点进一步得到发挥。目前,比较常用的启发式算法包括: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算法;模拟退火算法。

(一)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来的,是受遗传学中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启发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搜索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使用模拟生物和人类进化的方法求解复杂的优化问题,因而也称为模拟进化优化算法。遗传算法主要有三个算子:选择;交叉;变异。通过这三个算子,问题得到了逐步的优化,最终达到满意的优化解。

对于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研究,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将遗传算法同一般的规划方法结合起来对其进行了研究。蒋忠中等(2005)在考虑各种成本(包括运输成本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应用背景,建立的数学规划模型(混合整数规划或是一般的线性规划)。由于该模型是一个组合优化问题,具有NP hard问题,因此,结合了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选择恰当的编码方法和遗传算子,求得了模型的最优解。

遗传算法作为一种随机搜索的、启发式的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但是,往往比较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情况。因此,在研究和应用中,为避免这一缺点,遗传算法常常和其它算法结合应用,使得这一算法更具有应用价值。

(二)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是由大量处理单元(神经元)广泛互连而成的网络,是对人脑的抽象、简化和模拟,反应人脑的基本特征。可以通过对样本训练数据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网络参数结构,从而可以对复杂的系统进行有效的模型识别。经过大量样本学习和训练的神经网络在分类和评价中,往往要比一般的分类评价方法有效。

对于神经网络如何应用于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韩庆兰等(2004)用BP网络对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进行了尝试性地研究,显示出神经网络对于解决配送中心选址问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这一研究的不足是神经网络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在对数据的获取有一定的困难的情况下,用神经网络来研究是不恰当的。在应用ANN时,我们应当注意网络的学习速度、是否陷入局部最优解、数据的前期准备、网络的结构解释等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及可靠地应用ANN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三)模拟退火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 SA)又称模拟冷却法、概率爬山法等,于1982年由Kirpatrick提出的另一种启发式的、随机优化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的基本思想由一个初始的解出发,不断重复产生迭代解,逐步判定、舍弃,最终取得满意解的过程。模拟退火算法不但可以往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往差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算法跳出局部最优解,达到全局最优解。

对于模拟退火算法应用于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研究,大量的文献结合其它方法(如多准则决策、数学规划等)进行了研究。任春玉(2006)提出了定量化的模拟退火遗传算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来确定配送中心地址的方法。该方法确保总体中个体多样性以及防止遗传算法的提前收敛,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评价指标权重,并与专家评分相结合进行了综合评价。该算法对于解决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除以上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之外,启发式算法还包括蚁群算法、禁忌搜索算法、进化算法等。各种算法在全局搜索能力、优缺点、参数、解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种启发式算法基本上带有随机搜索的特点,已广泛地应用于解决NP hard问题,同时也为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智能化处理提供了可能。用解析的方法(包括线性规划等)建立数学模型,然后运用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是目前以及未来研究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一种较为可行和可操作的研究方法。

仿真方法

仿真是利用计算机来运行仿真模型,模拟时间系统的运行状态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并通过对仿真运行过程的观察和统计,得到被仿真系统的仿真输出参数和基本特征,以此来估计和推断实际系统的真实参数和真实性能。国内外已经不少文献将仿真的方法运用于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或是一般的设施选址的研究,研究结果相对解析方法更接近于实际的情况。

张云凤等(2005)对汽车集团企业的配送中心选址运用了仿真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先确定了配送中心选址的几种方案,应用了Flexim软件对各方案建立了仿真模型,根据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方案的选择。该方法为集团企业配送中心选址问题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法。薛永吉等(2005)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物流中心的最优站台数问题进行研究,在一定假设和一系列限制条件下,求解最优站台数量,并针对数学模型的复杂性和求解的种种不足,以ARENA仿真软件为平台,建立仿真模型确定了最优化方案。Kazuyoshi Hidaka等(97)运用仿真对大规模的仓库选址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对仓库的固定成本、运输成本,和同时满足6800名顾客进行了仿真,以求得临近的最优解(near-optimal solution)。在求解的过程中,结合了贪婪-互换启发式算法(Greedy-Interchange heuristics)和气球搜索算法(Balloon Search)两种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该算法能比较有效地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和得到比较满意的选址方案。但是,研究的结果容易受到运输车辆的平均速度变化的影响。

仿真方法相对解析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仿真需要进行相对比较严格的模型的可信性和有效性的检验。有些仿真系统对初始偏差比较敏感,往往使得仿真结果与实际结果有较大的偏差。同时,仿真对人和机器要求往往比较高,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分析能力,而相对复杂的仿真系统,对计算机硬件的相应要求是比较高的。关于未来的研究,各种解析方法、启发式算法、多准则决策方法与仿真方法的结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各种方法的结合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从而提高选址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决策对于整个物流系统运作和客户满意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法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数学规划方法、多准则决策、启发式算法、仿真方法在配送中心选址中的应用。研究发现数学规划方法、多属性决策方法、启发式算法、仿真方法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和一定的适用范围,各种方法的组合研究是未来研究的一种趋势。同时,由于选址问题本身具有的动态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性,因此,开发和研究新的模型与方法也是进一步解决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必需途径。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篇9

一、决策风险及管理

决策风险是指在决策过程及方案实施中,能够影响目标实现或是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1]要想实现目标任务,就必须从决策活动开始注意管理风险,防范风险发生和损失产生,才保证后面行动的有效和结果的实现。“制定决策的过程越完善,决策也就越合理”,“有效的决策管理不仅要减少灾难发生的可能性,更要增加决策的有效性”。[2]

决策作为人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行动方案并付诸实施取得结果的过程,不仅仅包括其中较为精彩的“拍板”、“拿主意”环节,也包括后面的方案实施及调整活动。一般的决策过程有以下六个阶段: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收集信息;设计备选方案;论证和评估方案;选择方案;方案实施及调整优化。[3]决策风险管理,就是在决策过程及方案实施中,对能够影响目标实现或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进行识别并加以控制。

1.确定问题及目标的风险:主要指决策目标确定系统是否健全完善,目标选择是否符合实际、需要及发展远景。

2.信息风险:主要指是否形成完善的决策信息收集、处理系统。信息系统能否有效运作,做到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的相符印证;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能否保证可用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性,信息处理技术及手段能否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

3.方案设计风险:主要指决策方案的设计如何在实现利益最大化与投入有限性之间实现平衡,方案设计能否做到轮廓清晰、细节合理及如何实现这样的要求。

4.方案论证风险:主要指如何对决策方案进行全方位审查论证,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估如何实现;能否得到结构合理的评估专家组;决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如何在经济、技术、资金、人力资源实现平衡优化。

5.方案优选风险:主要指决策体制机制是否科学、高效运行,并处于不断的优化之中;决策者的责任追究制度是否完善并得到有效的落实;决策的监督制度是否到位。

6.方案实施过程风险:主要指实施方案选定之后,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技术进步、资源供给及目标调整等,实施方案是否得到了及时有效的重估和优化,方案目标是否做到与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动态匹配和适应。

二、决策分析四方盒

在当前纵深交错的管理理论中,尤其随着决策科学的深入发展,使得决策行为拥有了丰富的分析和应用工具,每一种理论都具有较为强大的优势和特点,分析工具的专业化、精细化,使得一种工具较难以在实践中全面性地透析决策面对的问题、环境,并保证目标的绝对实现。

本文综合运用系统方法论、比较方法论、假设演绎方法论及权变方法论组成“决策分析四方盒”,来对决策风险新的研究探析。假定有一条时间带从左向右延伸,在时间带上有一个决策分析盒;首先是将待分析的问题和目标任务放入决策分析盒中,进行锚定;决策分析盒底面是系统方法论,对问题和目标进行基础性的分析,认清问题、目标的全貌;与时间带方向垂直的决策分析盒前后两面是比较方法论中的纵向分析,对问题与目标的历史、过往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比较研究;与时间带同向的决策分析盒两面是比较方法论中的横向分析,对问题和目标进行当前环境和资源供给的对比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获得对问题与目标的性质和内容(要素、结构及关系)的准确把握;决策分析盒的上面是假设演绎方法论,综合系统方法论和比较方法论的分析结果,对问题变化和目标实现进行前瞻性地预测、推算;决策分析盒的六个侧面用权变方法论当作连线进行粘合,即将权变方法论全方位地贯穿于整个分析和决策的过程中。

图注:决策分析四方盒是位于时间轴上,底部是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分析,前、后两面是横向比较方法,正、反面是纵向比较方法,上面是假设演绎分析,权变理论是四方盒的每条边线,融合于系统方法、比较方法及假设演绎方法的分析之中。

1.运用系统论分析,全面把握决策风险

系统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包括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系统论基本原理主要指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其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系统论运用完整性、集中性、等级结构、终极性、逻辑同构等,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目的性三大基本特征。[4]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决策风险,主要是将系统方法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将决策过程及对象的性质、要素、结构、环境进行全面剖析,力求把握影响决策的相关变量。

在问题界定和决策目标确定阶段:全面剖析决策问题,分析清楚问题的性质、内容、结构及相互关系,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切中要害。聚焦决策目标,科学慎重评估决策目标集,剔除价值较小、与决策目标关联度不高的目标选项,提高决策目标的准确性。

在决策方案设计阶段:增强方案设计主体的独立性,仅仅围绕目标实现、资源约束及风险程度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可行性方案设计及优劣性分析。多方听取意见建议,提高组织内部对决策目标的认可程度,增强决策的可行性。

在方案评估阶段:一是开展决策方案可行性的全方位论证与评估,提高方案评估活动的质量,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强调引入外部力量,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较为独立的方案评估与风险揭示,提高评估的独立性、科学性、准确性,增强方案与实践的切合程度。

在决策方案选择阶段:最大的风险就是决策者本身。决策者的素质、知识、经验及与决策目标的利害关系,都会影响决策的风险程度及目标实现。管理决策风险最有效的办法是民主决策,杜绝一言堂,提高参与决策的人员的平等性;建立和执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决策者的责任意识。

2.运用比较研究,准确把握决策风险的性质和内容

比较研究是要抓住影响决策及目标实现的相关风险的特征和具体内容,准确分析各个风险因素在决策中的地位、权重、应对成本及相互间关系。比较研究主要有两种,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沿着时间的方向,用历史资料、统计数据(可以利用组织内部资料,也可以是同行业的外部相似性资料)分析决策风险,提高决策者对决策内容的把握程度,降低风险兑现的机率及应对成本。横向比较主要是以决策的规范化程序与风险管理模式为标准,对比性的分析风险因素及关系,提高风险管理的准确性。

3.运用假设演绎研究,前瞻性地把握决策风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假设演绎研究主要是对决策方案在未来情景中展开时可能暴露的风险进行一种“大胆假设,小心演绎”,以便控制决策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引发决策时未预测到的风险出现,避免方向偏离、可期利益受损及不可控成本增加,确保决策目标实现。

假设—演绎研究是保证决策前瞻性的重要方法。基于现实的问题和决策目标,着眼于决策目标能否实现,追求近似真实的情节演绎和风险预测,充分展示风险在未来环境的变化,延伸决策风险管理的时间和空间界限,提高决策风险管理的质量。

4. 运用权变理论,高效地做出决策

“权变”有“随具体情境而变”或“依具体情况而定”的意思。权变理论更多的是一种决策思维,为决策者提供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决策者在设计方案时,确定一定的调整空间及资源预备;在分析和预测决策方案风险时,适当放大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带来的损失;在决策方案实施过程中,建立和执行风险跟踪机制,实时监控相关风险因素的变化,并根据风险发生概率及时作出应对,避免或化解风险。权变理论是贯彻于决策全过程的,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这对决策者的素质、知识、技能、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变理在决策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和运用,与肯·兰登提出的“BSF步骤(向后看、侧面看和向前看)”一样,是对决策风险进行的再控制。

决策风险管理中的系统研究、比较研究、假设演绎研究及权变研究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方法论集成。系统研究是基础,是为揭示决策风险的全貌;比较研究是关键,是为找出风险要点及主要的应对措施;假设演绎研究是核心,只有实施动态的决策风险应对,风险管理才是有效的;权变研究是保障,是为确保决策方案顺利实施及决策目标的实现。只有运用这样的决策风险管理方法集合,才能较为全面、准确、可靠,并富有前瞻性地管理决策风险,确保决策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魏征(637).谏太宗十思疏

[2][美] J·弗兰克·耶茨[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李建熊(2008).公共决策风险管理浅析[J]

[4]申仲英,肖子健.自然辩证法新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篇10

2.1 理性决策理论及方法

理性主要是指人类的判断、推理等,不同于感觉等心理活动的思维活动。有学者认为,理性是人类人认知世界的最高层次。[1]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主要代表经济生活中一般个体的抽象意义,且经济人与理性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经济人假设中认为,经济人的思维和行为都是理性的,且决策目的都为获取最大化利益。理性的经济人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

古典决策理论是一种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都应是理性的,理性决策应保证有明确的决策客体、清晰的决策目标、各个决策方案的结果对应概率都能够精确计算、决策者决策总为最优、决策过程不受时间及成本限制。

理性决策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决策与定量决策两种。[2]其中,定性决策主要是居于心理学、行为学等,通过调查分析,充分发挥专家智慧的决策方法。这一方法运用中,决策者会从决策对象的本质展开研究,根据个人能力作出决策。通常适用于自身因素较为复杂、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的客体,一般包含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而定量决策方法,主要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对决策中不同要素的关系进行表现,并获取最优决策方案的方法。

2.2 定量决策在艺术管理视角下理性决策中的运用

决策中一般包含决策者、方案、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概率以及结局几个基本要素。

首先,在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具有明确可供选择的方案,能够在唯一的自然状态下,获得决策结局,在决策过程中,只需要选出最优方案即可。确定型决策中可运用的决策技术众多,包括内部投资回收率法、线性规划法等。以线性规划法在艺术管理决策中的运用为例。例如,某演出公司安排了A、B两场巡演,这两场巡演计划同时进行,需要一定的人员、场地等成本。其中,A巡演人员成本为2万元,场地等成本为4万元,每场演出所获取的利润平均为8万元;B巡演人员成本为4万元,场地等成本为2万元,每场演出所获取的利润平均为6万元。而公司在人员预算上有48万元,在场地等预算上有60万元。在市场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实现预算利用最大化以及组织利润最大化?所获取的最大收入为多少?通过线性规划法,可以设A巡演场次为x场,B巡演场次为y场,获得的最大收入为z万元。[3]从而获得目标函数。通过计算,可以获得最优方案,即A巡演为12场,B巡演为6场,所获取的最大收入是132万元。

其次,在风险型决策中,决策者虽然有多个不同的选择方案,但是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和结局也相对较多。自然状态概率可预测,决策者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决策中所用的决策技术主要有决策树法贝斯决策法等。

最后,在不确定型决策中,自然状态同样众多,且其概率不可预测,需要决策者融入主观意志进行决策。决策技术包括乐观的大中取大原则、悲观的小中取大原则、最小的最大后悔值原则、等可能原则等。

由于在艺术管理理性决策中,决策者的目标多样化,对问题的认知能力有限,处理水平有限,会受到时间、空间等影响,因而决策中并非完全理性,还需要在运用古典决策理论的同时,运用其他理论对其中的缺陷进行补足。

3 艺术管理视角下的有限理性决策

3.1 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有限理性”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但是这种理性是有限的。随着各类科学理论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经济人假设的缺陷以及完全理性决策模式可操作性的缺乏,从而使有限性决策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赫伯特?西蒙的“满意决策”、林德布罗姆的渐进决策理论等。在有限理性决策理论中,艺术管理决策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时间因素、伦理因素、决策者个人因素等,决策者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3.2 艺术管理视角下的有限理性决策

首先,艺术管理的决策客体本身具有特殊性,往往客体无法量化测试。比如说如何评测受众的审美规律,如何评估某一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等。这些无法量化的测算就使艺术管理决策的难度大大增加,需要在有限的理性框架下开展决策。艺术管理决策有限理性具体体现在三方面:第一,艺术管理决策相关联的要素众多,而艺术管理决策者能力有限,无法将其全部找出,只能分辨出关联明显的要素;第二,艺术管理决策者无法预知所有的决策方案及相应的结果;第三,决策者必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且艺术管理决策会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

其次,在有限理性决策框架下开展艺术管理决策,也可以辅以理性的决策技术以实现科学决策。例如,某地想要测算当地需要多少艺术团体,以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就可以依据理性决策技术进行各因素规律分析,能够获得准确的定量结果,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目前,基于这种决策理论的决策支持系统已经大量出现,并广泛运用于城市交通管理、航空管理等。例如,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在艺术管理决策中,也可以对这些系统进行充分运用。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篇11

Key words: voyage decision-making;knowledge representation;frame structure;script

中图分类号:U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02-02

0引言

在航运业中,存在大量日常业务所积累的有用知识,这些知识在航运工作中可以帮助业务员、管理层迅速、准确地判断和决策,缩小决策偏差、避免失误现象发生。因此在远洋运输领域中,知识的有效利用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突出的贡献。然而对于航运业决策系统的研究,大量学者还只是从模型库角度展开研究,忽视了对航运业知识及其表示的研究,所以对航运业知识进行详细分类及其表示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远洋运输业中重要的航次决策环节为研究主体,针对航次决策领域中的知识及其表示方法进行研究。

1航次决策知识研究

航次是指船舶运输的生产周期,是船舶从事货物运输生产的一个完整过程[1]。对航次按照时间分类可以分为简单航次和复杂航次,其中本课题从简单航次角度对航次作业过程中涉及的航次决策方面的知识进行研究。在简单航次中,船舶在上次卸货港卸货完毕驶离引水站作为本航次的起始时间,到本航次卸货完毕驶离引水站作为本航次的终止时间[1]。

1.1 航次决策基础知识与航次决策有关的知识较多,其中基础知识主要有船舶、货物、港口、燃油、运河、里程表和航线等[2]。①船舶;船舶是航运业生产的最主要载体,它贯穿于航次运输的整个生产周期,其中与航次决策有关的船舶知识主要包括:船名、船籍、种类、载重量、舱容、吨位、燃油箱、油耗、航速、位置、状态、吃水深度和租金等。在船舶知识中可以根据知识的确定与否划分为静态知识和动态知识。其中船名、船籍、种类、载重量、舱容、吨位和吃水深度可以认为是船舶静态知识,同时燃油箱、油耗、航速、位置、状态和租金被认为是动态知识,它们随着每个具体航次运输生产过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②货物;与航次决策有关的货物知识主要包括:种类、积载因素、数量、包装形式、起止、运费率、佣金和运费税收等。其中种类以及积载因素描述了货物的基本属性,属于静态的,而货物数量、包装形式、起止地点、运费率、货物佣金则随着航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③港口;与航次决策有关的港口知识主要包括:最大吃水深度、货物装卸率、港口使费和港口燃油等,这些知识都呈现出不确定性。④燃油;燃油作为船舶的主要动力能源,是航次生产活动的基础。与航次决策有关的燃油知识主要包括:燃油种类、燃油价格、加油港地点等。⑤运河;运河是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其中与航次决策有关的运河知识主要是指运河使费的计算和运河通过时间,运河使费的计算同港口使费计算的主要内容基本一致,主要包括:过运河税、引水费、系解缆费、港口及灯塔费、费、检疫费、过运河杂费和淡水费等[3]。⑥里程;里程是指港口之间距离知识,主要有三部分构成:首先是起始港,然后是终止港,最后就是两港口之间航线数值距离。⑦航线;航线是指船舶经营人在进行航次生产活动时,船舶实际停靠的港口、通行的运河和航行的海域等,其中与航线相关的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中所提及的有关停靠港口、运河和在港口之间航行的计划等。因此,航线知识应该包括:起始港、停靠港、途经运河、目的港。

1.2 航次决策中基础知识之间联系分析除了上述分析的基础知识,在航次决策中,同样有大量经验性知识需要研究。这些经验性知识是隐性的,没有具体的形态,存在于船舶运营者从事每个具体航次生产活动之中。同时在航次生产活动中,航次决策基础知识之间由于船舶经营者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时刻变化,存在大量复杂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就可以概括为实际运营过程中的经验性知识。这些知识是隐性的,主要表现为:船舶与货物、船舶与港口、船舶与运河、货物与港口、货物与里程表、港口与燃油之间的联系,如表1。

2航次决策知识表示方法构建

2.1 航次决策知识及表示方法分析前文分析的航次决策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分为七个组成部分:船舶知识、货物知识、港口知识、运河知识、燃油知识以及里程知识。然后各主体知识又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属性知识。其中确定性属性具有有限论域,即给定主体基础知识,其静态属性知识部分是唯一确定的,表现出常识性。而不确定性属性呈现出论域的动态性,需要根据具体环境给出,因此该动态属性知识表现出经验性。除此之外,在1.2节分析中,航次决策基础知识之间也存在动态的经验知识,该类型知识是由于航次决策基础知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航次决策同样发挥着很大作用。而且经上文分析,不难看出,航次决策中的静态知识和动态知识都表现出良好的结构性。

框架表示是把对象、事件、状况等有关联意义的、具有联系的知识抽出来[4],利用结构化的方法将它们组织在一起。框架表示具有良好的结构性,具有对航次决策中基础知识表示的基本条件。然而框架表示通过各种关系槽将与主题事件有关的知识在框架基础上组织在一起,导致结点之间关系的过度复杂,给整个框架系统带来了大量冗余、不一致性或矛盾性知识。同时在航次决策中,经验知识存在于每一个特定的航次生产实践活动内和航次作业之间发生的联系中,因此清晰地将每一个航次作业中的知识和航次作业之间的知识表示出来,才能满足本文对经验知识表示的需求,而现有框架表示方法无法满足。

2.2 三层次航次决策知识表示方法构建为了满足航次决策知识表示的需求,本文借鉴脚本表示方法中对事件表示的思想[5],改进框架表示方法,将与航次生产事件相关的每一个框架知识对象按照实际航次生产发生的情况组织起来,从而满足对航次决策基础知识和经验知识表示的需求。本文将知识表示方法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每一个层次都定义一种相应的知识对象:基础知识对象、过程知识对象、经验知识对象,分别定义如下。

定义1:基础知识对象,描述了论域内基础知识的各种静态属性知识、动态属性知识,其中静态属性知识,即常识,是唯一确定的。动态属性知识是根据论域内的实际操作而动态表示的。基础知识对象可以用下面的3元组表示:

BO::=(N,N_SA,N_DA),说明如下:(1)N是命名空间内唯一的标识符,由合法字符组成,但是它不能等于系统保留字。全体论域范围内的标识符集合为NP,且N∈NP。(2)N_SA是一个有序多元组,(n_sa1,n_sa2,n_sa3,…,n_sam),其中n_sai∈NP,(i=1,2,…,m)。N_SA描述了基础知识对象N的所有静态属性知识,n_sai表示基础知识对象N的第i个静态属性知识。(3)N_DA是一个有序多元组,(n_da1,n_da2,n_da3,…,n_dak),其中n_dai∈NP,(i=1,2,…,k)。N_DA描述了基础知识对象N的所有动态属性知识,n_dai表示基础知识对象N的第i个动态属性知识。

定义2:过程知识对象,是一个用来描述与单个实践活动相对应的知识对象。该知识对象借鉴脚本表示方法中按事件序列出现顺序描述知识的思想:按单个实践活动发生的过程对当前活动阶段所发生的基础知识对象的动态属性知识进行表示。过程知识对象可以用下面的4元组表示:

PO::=(PN,TA,PA,JE),说明如下:(1)PN是命名空间内唯一的标识符,由合法字符组成,同样它也不能等于系统保留字,同时PN∈NP。(2)TA是过程知识对象时间维度属性,它由一个有序多元组构成,(ta1,ta2,ta3,…,tan),其中tai∈NP,(i=1,2,…,n)。TA描述了过程知识对象发生的不同时间阶段,tai则给出了每一个时间段。(3)PA是过程知识对象空间位置维度属性,它由一个有序多元组构成,(pa1,pa2,pa3,…,pan),其中pai∈NP,(i=1,2,…,n)。PA描述了过程知识对象所涉及主体所处的不同空间位置,pai定位了过程知识对象的即刻空间位置,pai与tai是一一对应的。(4)JE是过程知识对象初级经验知识维度,它也由一个有序多元组构成,(je1,je2,je3,…,jer),其中jai∈NP,(i=1,2,…,r(r>=n))。它是在前两个维度的定位下,依托特定环境背景产生的初级经验知识。

定义3:经验知识对象,是面向求解决策问题,由系统自动构建的临时知识对象。它以实践活动的过程知识对象为依托,根据问题求解的目标和条件自动匹配合适的过程知识对象,并选取满足条件的初级经验知识临时装载成为经验知识对象,为最终获取决策所需要的经验知识提供知识基础。经验知识对象由下面的4元组表示:

EO::=(EN,CTO,CO,TO),说明如下:(1)EN是命名空间内唯一的标志符,标志符命名应充分体现当前经验知识对象所求解问题的目标和条件。(2)CTO是经验知识对象中在目标和条件两方面同时满足的初级经验知识对象集合,它由一个有序多元组构成,(cto1,cto2, cto3,…,ctoj),其中ctoi∈NP,(i=1,2,…,j)。CTO作为在问题求解目标和条件两方面都满足的初级经验知识对象集合,是最有可能为问题求解提供可靠知识帮助的。(3)CO是经验知识对象中仅在条件方面满足的知识对象的集合,由一个有序多元组构成,(co1,co2,co3,…, cok),其中coi∈NP,(i=1,2,…,k)。CO仅将满足条件的知识对象进行载入,为问题求解提供了次可靠的知识辅助。(4)TO是经验知识对象中仅满足所求解问题目标的知识对象的集合,它由一个有序多元组构成,(to1,to2,to3,…,tom),其中toi∈NP,(i=1,2,…,m)。TO仅将满足目标的知识对象载入,为问题求解提供了知识辅助功能。

3实验及结论

以益海船务公司一定时期积累的业务知识为表示对象,借助上文提出的三层次知识对象表示方法,共建立了船舶基础知识70个,货物基础知识34个,港口基础知识1557个,燃油基础知识7个,运河基础知识4个,里程基础知识116844个,177个航次过程对象。然后以船舶燃油费用为求解知识,以船舶OCEAN EMPEROR、运输铁矿石货物、货物起止港分别为印度Goa和中国Rizhao为限定条件,以建立的知识对象库为基础进行求解。最终经过合理的匹配和搜索方法,获得该实例中船舶的燃油费为125011.25,与船舶运营者以往从事航次作业时的燃油费支出较吻合。因此,这种表示方法在航次决策领域内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博.单船经营成本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1:4-19.

[2]胡正华.航次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与设计[J].世界海运,2002,26(2):18-19.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篇12

工程建设物流运输方式的选择,一般要考虑三个基本因素:一是运输方式的安全问题;这是工程建设物流运输方式选择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货主最关心的一点,这也是工程建设物流与普通的物流运输方式选择不同的一点;二是运输方式的速度问题;三是运输费用问题。从物流运输功能来看,速度快是物品运输服务的基本要求。但是,速度快的运输方式,其运输费用往往较高。同时,在考虑运输的经济性时,不能只从运输费用本身来判断,还要考虑因运输速度加快,缩短了物品的备运时间,使物品的必要库存减少,从而减少了物品的保管费的因素等。工程建设物流运输方案的选择中,首先要考虑货物运输的安全性问题,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尽量的提高速度减少费用。因此,工程建设物流中运输方式或运输工具的选择,应该是在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后,寻求安全度最高的前提下的运输费用与保管费用最低的运输方式或运输工具,必要时工程建设物流可以选择多种运输方式联合的方案。

一、工程建设中的运输方式选择

工程建设物流的高风险、强时效、一次性特性使其实施起来一般需要专用特殊设备、多种运输方式、多家物流企业协作进行。内容可能包括设备拆卸、包装、移动、装箱、固定、海运、空运、陆运、拆箱、安装等。与其他物流类型相比,工程物流在操作过程中更容易出现突发性问题,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需要建立一整套具有一定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方案。通过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优方案,以最低的费用、较高的效率、良好的顾客服务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本文提出采用决策网络计划技术及不确定性理论进行工程建设物流运输方案的选择,建立起相应的优化模型,从而为工程建设物流项目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二、决策网络计划技术

网络计划技术是现代管理科学总结出的一种比较有效的管理方法。它的总体思路是以缩短工期、提高效率、节省劳力、降低成本消耗为最终目标,通过较为形象的事件关系图――网络图来表示预定计划任务的进度安排及其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计算时间参数,找出所谓的关键性路径,然后利用时差,进一步改进实施方案,以求得工期、资源、成本等的优化。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又可以通过信息反馈,不断地对实际进程进行监督、控制和调整,以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最佳效果。

在各种生产工作和其他工作中,由于采用不同的技术,不同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不同的组织方式,结果使所需要的时间、花费的成本以及完成的质量也各不相同,这就产生了若干个不同的方案可供参考。实际上,尽管一下子感到待确定的因素太多,但由于复杂环境和现实条件的制约,绝大部分工期费用关系往往只有几个有限的可能,因此本文只需考虑有限的几个方案的选择。

决策网络计划技术正是为适用于这种工作的工期和费用的有限关系的情况而研究出来的。其思路是,将那些可以有不同费用或不同方法完成的节点表述为决策节点,把这一类决策节点都在一张网络图上反映出来,然后由拟订计划的人员进行全面分析。在一定的工期要求下,对这些决策节点进行决策,分别选择合适的工期,来得到成本最小的实施方案。同时。可以对全部工作做出时间的安排。

研究表明,方案选择对工程建设物流项目的影响非常复杂,方案选择的不同不仅使该工序的后续工序要受到其影响,也使一些并行的工序的选择产生影响,侵得有关人员难以凭借经验对各运输方案体系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本文结合决策网络计划技术(DN技术)及不确定性理论。建立用于工程建设物流项目实施管理的优化模型,以辅助项目的决策。

三、工程建设物流运输方案选择的应用

成本决策方法的运用篇13

    核算型电算会计的会计目标与手工会计的会计目标没什么差异,因为它主要是作为手工帐务的代劳工具,而它的使用对象是会计人员,它主要运用了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原理及计算机知识,而它的功能主要是完成事后核算。

    管理型

    管理型电算会计的会计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人、财、物和供、产、销以及其它经营进行全面管理。它的使用对象不仅包含了会计人员,而且还包含企业管理者乃至企业的最高层领导,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更主要的是面向企业的高层领导。管理型电算会计不仅使用了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和原理,而且运用了管理会计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决策科学的思想、技术、方法原理,将业务处理中的核算型电算会计上升至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管理型电算会计。管理型电算会计有如下功能:分析功能、控制功能、预算功能。分析功能包括对各种财务报表和预算报表的比较、结构、比率、绝对数趋势、定基、环比等多项分析。预算功能:管理型电算会计提供从一般科目到投资、筹资、资本支出、销售收入、成本乃至现金流量的全面预算。控制功能包括通过保本点、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预计流动比率、预计投资报酬率等计算控制,通过预算报表与实际中执行的反馈结果进行控制。总结到一点,管理型电算会计的功能就是事中管理与控制。

    决策支持型

    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的会计目标是提供会计上的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支持环境,且对企业的财务决策全过程提供支持。非结构化是指规律完全没被人们掌握的问题,如某些突发事件。与此相反,规律完全被人们所掌握的问题是结构化问题,而有部分规律被人们掌握的问题则是半结构化问题。结构化问题与非结构化问题是划分管理型电算会计与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的标志。管理型电算会计解决结构化决策问题,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

    决策支持型会计对会计决策过程提供全过程的支持是指它不仅支持做决定的活动,而且还支持做决定前的情报活动,做决定前的思考活动(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当然还支持做决定后的决策实施活动,因此,它支持决策的全过程。支持是指它提供一种有丰富数据基础的形象化决策支持人机对话环境,从而让决策者在这个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由于这类决策规律没完全被人们所掌握,因此,它不能由计算机完成,只能由人去完成,但计算机能提供支持。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的使用对象是企业的总会计师、总经济师与企业总裁,直接为他们进行财务方面的战略型决策提供支持。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既运用了会计理论和方法,又运用了数量经济学、模糊数学、控制论和模型技术。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 为财务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 提供模型支持;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