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实用13篇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篇1

比如,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如果用其他方法解释可能讲了半天学生没法理解,但是利用公式就能事半功倍,两者公式上可以看出不同P=和η=×100%,一个是所做的功与时间之比,一个是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学生记住公式便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再比如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而公式:F浮=G排简练地概括出其中的阿基米德原理,学生理解就非常简单了。

二、公式便于了解物理量的影响因素

初中阶段知道怎样改变物理量的大小很关键。初中物理量本身很多,而许多物理量的影响因素又有很多,很难记忆。此时利用公式就可以简化很多记忆过程。比如,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是: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与受力面积和方向没有关系。如果用公式表示P液,=ρ液gh只要学生理解公式中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h表示物体高度。液体的压强大小只决定于公式中的变量,与其他没有任何关系。

三、公式帮助学生排除实验多变量因素的干扰

初中物理探究验证实验的核心思想就是控制变量法。毫不夸张地说,学不好控制变量法就做不好物理实验。在验证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不同的实验中变量很多。很多变量都会影响吸收热量的效果,比如考虑不考虑散热问题?在用煤油和水的对比实验中考虑不考虑湿度问题?如果逐一控制变量会使实验难度和复杂程度增加。而没有很好地控制变量会影响实验结果,导致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公式Q=cmΔt,很清楚地看到影响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主要因素有质量、初始温度最终温度和物质的本身属性比热容。所以这个实验可以改成验证实验,在保证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初始温度相同时,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实验的设计思路一下就清晰了。在初中物理实验题中,学生能够通过公式确定实验中的主要变量有哪些,题目就简单化了。例如,如何增大机械效率的问题?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知道从何做起,如果能够用公式η=×100%。可以明显地看出机械效率的两个影响因素是有用功和总功。从而可以降低实验设计难度,控制总功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有用功所占的比重;控制有用功不变情况下减少总功,然后围绕这个思路去设计实验。

四、活学活用公式可以巧解正比和反比问题

比例问题是初中物理从性质到计算的一种过渡。中学物理中很多比例问题,比如轮船从大海驶向长江,请说出吃水深度的变化。我们可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gv排得到。

五、活用公式帮助巧计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问题

初中物理中许多单位都是复合单位,比如比热容单位、密度单位、热值单位、速度单位等。许多单位学生容易搞混淆,比如错把热量单位焦耳看成比热容单位。如果搞清楚公式间简单物理量的单位,那么这些符合单位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比热容的单位:J・(kg・C0)-1很不好记。但是根据比热容求吸收热量公式得Q=cmΔt从而可以理解为热量的单位焦耳与温度和质量单位之比,从而得到J・(kg・C0)-1这个单位,简单了很多。另外,公式还可以解决复合单位换算的问题。可以通过平均速度的公式换算出1米每秒等于3.6千米每小时。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篇2

1、 研究的对象和过程从直观到抽象:如对象模型——质点、过程模型——自由落体运动等。

2、研究的问题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 运算的方法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 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 解决的物理问题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5、从知识学习到物理思想、物理哲学的"应用"。

学习高中物理要涉及到一些物理思想和物理哲学问题,这在初中是没有的。而这些思想,在理解上似乎简单,但在应用上难度很大。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它不单单是知识性问题,而是物理哲学问题。"用不用力来维持物体的运动",涉及到人平时生活中的思想观念,甚至是人们生活中的哲学问题,统治着人们的灵魂。所以,牛顿第一定律的位置,要远远高于"单纯知识性"的牛顿第二定律的位置。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其实是灵魂深处思想观念上的"革命"。在初中,学生表面上似乎学会了,但总在解释问题时自相矛盾,其实就是物理哲学层面的问题没有解决。再如,"运动的独立性"、"力作用的相互性"、"机械功"、"守恒"、"平行四边形法则"、"物理规定"等等,都涉及到知识以外的物理哲学问题。物体的一个分运动不影响另一个分运动的效果、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平等性、力推着物体有了位移才说力做功了、矢量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为处理问题方便需要人为主观规定一些东西等等,都是物理哲学层面上的问题,对学好物理有指导方向和理清思绪的作用,同时能大大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关于"物理思想"的问题,也和"物理哲学"一样,它是需要"慢慢"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建立起来的。例如"微元法"、"平均值"、"无穷小可忽略"、"隔离法选研究对象"、"比值定义法"、"变化率的应用"、"变化率的变化率的意义"、"正负量的意义"、"参考面意义"、"统一单位制"、"基本量与导出量"等等。这些也不是单纯的物理知识问题,而是思想方法问题。这些对于初中学生几乎是空白的,而建立起来这些思想,又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 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摸仿,不习惯于创新;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 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

初中学生正处在"形式运算"阶段,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他们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还很明显。高中物理需要抽象和理性的思维形式,它是以"演绎推理"为主线的大量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高中物理的内容,很多是比较大块的知识体系,是很严谨的抽象思维的产物。如果说初中是"抽象思维形象化"降低难度,那么高中物理是"形象思维抽象化"的思想方法的学习。这"形象思维抽象化"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工具,也是学生将来学习和工作的法宝。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篇3

对于高中物理学科思维模块的建立应采用以学生为主导,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现象和具体的物理实验完美的结合,让学生在实例中探索真知,教师将实验情景与物理结论建立联系,让一些难懂的概念瞬间变成学生追求真理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解决知识的愉,建立物理学习的信心,掌握基本的物理情景。例如在学习必修二《万有引力》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天体是眼睛看不到的,一点也不接近生活,认为难理解,这样就会出现很多奇怪的问题。那么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该如何处理呢?讲正课之前,建议拿一些球体的形象教具展示,并给学生讲解一些天体运动知识,或是一些天文学家的成长故事,这样也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适当改变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物理学科无非是综合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体。适当改进教学内容,每一节课前需要教师讲解一个相关的趣味性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使知识简单化,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探索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总结出物理基本规律和本质属性。例如:物理量分为矢量和标量,我们在讲解他们区别的同时,还要讲解运算法则,告诉学生物理量的运算法则适用于高中物理的所有公式:在课下练习时学生能够应用发散思维,以简单的方式将复杂的题目一一解出。在教师的引导和实验道具的配合下,学生立即将问题简单的解决了,那么学生心里一定有信心,在做题中会联想教师的思维方式与物理情景,对物理的学有帮助。

(四)提高技巧和方法应用的能力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不能采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是明白物体的状态,其次是物理情景的建立,最后才是受力分析,运用公式等。例如:解决运动学问题时我们要多利用位移的定义式(平均速度*时间)等,这样避免了那些二次的运动学公式,使问题简单化。由于初中物理知识简单固定,很多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内容的精髓,遇到高中复杂的题目时无从下手,生搬硬套公式,不能灵活地运用方式方法,所以正确理解题目,正确使用方法与技巧对物理题目的解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篇4

一、掌握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的重要性

初中电学教学的目的上,要求学生不仅对电路有着清楚的认识,还要对电学定律有着深刻的掌握。学生通过掌握电学计算题的模式化解法, 可在逻辑思维以及推理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电学试题中,电路计算的题目种类繁多,题型多样,再加之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不是很好理解,学生学习起来经常会感到解题无从下手,或是对欧姆定律理解不清的情况,而通过电学模式化解法的掌握,就能够对电学习题的解答有着清楚的思路,有比较固定的解题方法,实现解题的模式化与提高效率。

二、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分析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成为教学重难点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公式多,基本公式有:I=U/R、Q=I2Rt、W=UIt、P=UI,由这基本公式变形的公式就更多了。如求功率就有四个公式,P=UI、P=W/t、P=I2R、P=U2/R,在实际计算时,学生感到头疼;二是看不懂电路图,不能将题意用图像语言和数学语言正确表达;三是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解题过程将数据乱代入。当然,还有很多学生总以为计算式题比分析应用题容易得多,对一些法则、定律等知识学得比较扎实,计算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电学计算题模式化解法的培养,提高其计算的正确率,是初中物理教学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分析

1.模式化解题法有基本的解题思路。一是要认真分析电路,在做初中电学题时,最为主要的就是分析电路图,没有给图的题目按照题中文字信息画图,用电路图将题中描述的所有信息表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画电路图,要让学生分析电流走向,从电源的正极开始绘画,元器件应该画成长方形,画法要求横平竖直,不能有任何的曲线,元件的四条边框要均匀分布。二是要再对题中电压以及电流的情况进行分析,如要看电压表断开或连接时的状态,要分析电路中串并联的情况,要看电压表与谁并联就是测谁的电压等等。

2.模式化解题法需要区分物理量的关系。电学模式化解题,需要把题中已知的物理量、要求的物理量和题中隐含的物理量在分析电路时标记出来,同时,把未知量都标在图上,寻找各种物理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要实现这种逻辑分析,就必须运用基本的电学计算公式和通过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建立起物理量方面的联系。

3.模式化解题法的“三板斧”程序。第一是系统掌握基本公式和简化基本公式,研究表明所有的电学公式其实有三个特性:公式是一个整体,公式可以变形公式都有已知条件。第二是善于简化复杂电路,构造基本电路模型,如分析初中阶段电学电路模型主要有三种:简单电路、两个电阻的串联、两个电阻的并联。路。第三是对于串并联电路可以使用“表格法”帮助整理解题思路和书写解题步骤。

四、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实践技巧

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具体做法是:走好两大步,完成计算题。

第一大步:准备阶段。认真读题、审题,分析题目中所述电路的状态。没有电路图的画出电路图。根据开关的闭合及断开情况或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情况得出题目电路共有几种状态。

第二大步:解答计算阶段。

1.找出电源并分出电源的正极。顺次标出电流的流向。标电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电路中的电流表视为一根导线,电压表看为断路(电阻很大);二是要注意各个电键当前是处于断开还是闭合;三是若电流有分支,要特别注明电流是在什么地方分支,又是在什么地方汇合。

2.判断电路的联接方式。一般分为串联和并联,但也有些电路是既有串联,又有并联的混联电路。若不是串联的,一定要理清是哪几个用电器并联,如果还是混联的,还要分清是以串联为主体的混联,还是以并联为主体的混联。

3.写出电路的外部关系图,既我们平时所说的电路特点。要求写出连入电路中的所有用电器及整个电路的电压、电流强度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4.若电路中连有电压表和电流表,判断它们分别是测什么地方的电压和电流强度,分别对应于外部关系图中的哪个物理量。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篇5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转贴于

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四、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特别是普通中学普通班以及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的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台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好静厌动。这些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篇6

物理概念和物理现象组成了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两大分支。而这两大分支体现出了初中物理的基础性和固定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感受到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趣味性不高。但要想让学生深刻的掌握基础性的知识,就必须利用一切资源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融入课堂,并吸收本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是教学内容的重点。

一、首先,重视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形成过程

死记硬背是物理学习手段的一大误区。其实,在中国,大部分学生都已在小学阶段形成了背书习惯,对于不了解或不清楚的知识点,首选的方法便是死记硬背。虽然这种方法在短期教学过程或应付考试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放眼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这种强压性的学习方式是错误的。比如,在初二物理教学中,对于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学生,用纸上谈兵的方式讲述升华、溶化或凝固的概念,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展现出足够的耐心和精力,使用情景展示的方式或看图方式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物理概念来源于实际生活,如果能在课堂上尽可能的还原自然规律,将会是教学手段的一大突破。待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一步的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活中各类现象的观察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极为重要,也常常被人忽视。重要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事物的观察不够全面,通过学生自己对事物的思考和研究,会形成各式各样的看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也离不开实践,实践可以直观的解释一系列物理现象和概念。另一方面,实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学习的热情。

二、其次,在讲解概念与规律时重视公式的运用

学以致用是所有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物理教学也毫不例外,解释了众多现象和概念定理之后,教师应该逐步引领学生学习解题方式。而公式就是物理这门学科解题的关键。正确运用公式的前提不言而喻就是需要学生能正确理解公式的含义和运用条件。比如,在学习杠杆定理时,杠杆平衡条件是:F1L1=F2L2,学生要了解其中“力臂”的概念。虽然说,物理的计算题较为简单,几乎都可以套用公式来解题。但是,学生的高错误率同时也让人深思,是否在哪个教学环节没有做到位。其实,学生在解题时,思维偏于感性,选用的解题公式时会带着很多主观的想法,往往这些主观的想法与正确的解题思路是背道而驰的。那学生的主观思维是怎么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个人认为,对概念的模糊,掌握程度不够是导致主观臆断的直接原因。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有着被动性,对学习内容无法灵活运用,可能课堂上举得例子听懂了,课后习题时,会发现课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与课后作业难以对号入座。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普遍现象,从改变教学手段出发,首先,要用通俗易懂的言辞对概念、规律作出正确的解释;其次,对公式的内在含义与运用条件要与前面已解释的概念规律作出完美结合;最后,要对该公式的经典题型作出详细分析,教会学生在怎样的前提下运用该公式。从学生的考试结果来看,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单位也是学生易于记混的部分。

三、最后,在习题讲解和示范中注重概念和规律的运用

考试的目的是衡量每个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虽然,一份试卷并不能有太大的说服力,但是对于一些课堂上常常讲解却一如既往解答错误的题目,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而这些隐藏的问题,往往因为师生们在平时的重视度不够所引起。在平常训练中,教师较为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解答正确,往往忽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更加糟糕的是,学生对题目都还存一丝疑惑时,教师就要求学生把公式套上去,跟着老师的步骤解题。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产生的后果是较为严重的。当题目稍微拓展一下,学生就不知道该如何着手答题。

比如,在学习电路这一章时,教师应该在解题前先让学生判断该图属于并联电路还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在求电流大小是应用:I = I1+I2,而串联电路则用:I =I1 =I2。在单位运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其准确性。比如,热量Q的单位是J;机械功W的单位是J;功率P的单位是w。教师给出的题型最好是较为经典的题型,经典的题型具有代表性,可以让学生在思维上少走很多弯路,经典的题型也具有较大的转换空间,有益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将概念和规律融入公式,将公式融入解题过程,这是物理解题的必然过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是教学的关键,把握这一关键后,才能进入更深层次的教学中去。

总之,初中物理概念与规律是初中教学大纲的重点教学内容。同时,对今后高中物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明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强弱点,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尽全力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篇7

一、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跨度太大。

现行高中的物理教材(必修模块)与初中物理教材相比,初步分析有以下显著特点:从直观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从标量到矢量,从浅显到严谨,从定性到定量。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而高中物理教材以叙述为主,有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重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概念定义规范严谨,理论性较强。而且高中物理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的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2.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相去甚远。

初中物理,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及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

3.初、高中物理教学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断;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的边角关系都还处在模棱两可的状态,这里既与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学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问题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4.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性。

初中教师受知识面和水平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高中教学衔接的认识,没有重视知识的渗透和方法的引导,对某些知识和方法过分强化,使学生在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太重,不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而有些高中老师对初中学生的基础差异、男女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快慢程序等因素考虑不足,所以平时把布置的作业、练习题以及考试题的难度提得太高,以至于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接受的“失败”太多,没有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厌学。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应采取的策略

1.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问题简单、公式简单、公式中所涉及的物理量少,许多学生只要会公式、会带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长期的习惯养成使学生根本不去分析问题。而高中物理,学生的解题关键是对一个具体的物理过程作出准确、透彻地分析,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老师讲课能听懂,书也能够看明白,就是题目不会做,即使“会”做也易错的情况。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如探究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过程,必然要涉及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初中物理教学一定要注意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渗透各种研究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3.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学生初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4.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篇8

1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现象,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像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等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总结起来现行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如表1所示.

2初高中物理衔接困难的现状分析

在笔者的教学中发现,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完成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21高一新生在数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先天不足

比如,在讲到位移――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时,要理解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则必然涉及斜率的概念及求法,但在初中的数学中并没有斜率的相关知识.再比如,讲到瞬时速度的公式v=ΔxΔt(Δt0)时要提到数学上极限的方法,但初中数学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另外,初中物理在解}中主要涉及的是数字的简单运算,而学习高中物理更多的涉及到字母的运算和推导,高一新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是先天不足.由此可见,学生在初中储备的数学知识与能力不足,是学科知识体系安排的宏观问题,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能力问题.

22高一新生的思维方式不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初中物理学习相对简单,这些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常把注意力停留在对显性知识的简单获得上,忽视了对物理本质的理解.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习惯于套用公式,忽视了对过程的分析和物理思维的运用, 因此许多学生初中毕业时并没有真正具备应有的物理学习能力和方法[1].与此相反,许多高中物理过程的变化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形成的,需要学生抽象地假设一些物理图景或状态,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推理判断、比较鉴别、分析综合、空间想象和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2].例如初中物理中的研究对象是物体,而高中一开始就把初中讲的“物体”抽象为一个新的物理模型――“质点”.这对学生的思维跨越和建模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给学生一个过渡的“台阶”,必然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困难.

23高一新生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由于初中物理知识容量不大,多是定性的了解,定量的公式运算和变式较少,不少初中教师往往采用知识的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然后采取对知识点“狂轰滥炸”式的题海战术训练,最后通过复习阶段的重复性练习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到了高中,知识容量突然增大,教学时间相对有限,大部分知识内容需要学生多分析、多思考才能真正掌握,习题的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光靠死记硬背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学生必然会感觉不适应.

3应对初高中物理衔接困难的策略探讨

针对以上初高中物理衔接中存在的困难,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一谈解决初高中物理衔接困难的应对策略.

31物理教师要适时客串一下数学教师,补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先天不足

解决学生数学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既不能幻想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改变来完全服务高中的物理教学,也不能完全等待高中的数学进度来补齐知识的欠缺,只能是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相关的数学知识时,提前讲解明白,便于学生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到位移――时间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时,要先给学生说一说斜率是什么.当然,对于数学知识的讲解,要尽量降低台阶,让学生理解就行,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对于斜率这个概念往往会感到比较陌生和抽象,但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坡度”却有着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两个概念类比一下,如图1(a)和(b)所示.告诉学生,斜率是表示图线倾斜程度的物理量,好比坡度表示斜坡的陡峭程度一样,斜率的含义与坡度相当,从而顺理成章引出k=tana=ΔxΔt,即图线斜率表示速度.

通过这样深入浅出的对比分析,既能解决数学知识的缺失,又能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真正达到了“低台阶,巧衔接”的效果.

32架好思维过渡的桥梁,助力思维方式的转变

首先,从初中物理习惯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物理常用的“抽象思维”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思维的训练和形成是长期作用的结果,要改变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也需要一段时间来过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 ,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去引导、培养高中物理需要的“抽象思维”,搭好这两种思维方式转变衔接的“台阶”.比如在必修一的内容中,加速度是比较抽象难懂的一个概念,在上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前面几节的复习类比,层层递进来引入加速度的概念.“位置的变化我们引入了位移,位置变化的快慢我们引入了速度,那么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怎么来描述呢?”教师马上举出一些生活中关于速度变化的例子,轮船启航和火箭发射,在10s的时间内速度分别增加到02m/s和100m/s,谁的速度增加得快呢?以8m/s行驶的汽车能在23s内停下来,以8 m/s飞行的蜻蜓能在07s内停下来,谁的速度减小得快呢?更进一步,如果两个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都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来比较他们速度变化的快慢呢?引导学生联想前面速度的定义,还有初中对功率的定义方式,可以得出通过他们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多少来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即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来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从而引出α=ΔvΔt.其思维衔接图2所示.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引导和类比,再联系生活中一些形象的例子,可以有效地降低思维衔接的“台阶”,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促进抽象思维的形成.

33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注意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注意改变初中生学物理那种依赖性强,靠模仿去吸收信息的习惯,引导学生掌握透过现象寻找本质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注意研究各部分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归根结底就是应注意能力的培养.[3]

例如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时,不是让学生仅仅记住公式x=v0t+12at2就行,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白这个公式是怎么得来的?物理思想是什么? 如何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来解决物理问题的?

如图3(a)为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要计算全程的位移,我们可以把运动的时间等分成5份,每一小段内我们都用这一段的初速度乘以这一小段时间(实际是把每一小段等效为匀速运动了),这样全程的位移就是@五个矩形的面积之和,如图3(b)所示.引导学生分析会发现,这样计算的结果实际是比真实值偏小的,原因就在于每一小段的位移应该是用这一段的平均速度乘以这一小段时间,而我们用的是这一小段的初速度(它比每一小段的平均速度都偏小)乘以这一段的时间,因此总的结果肯定比实际值偏小.那么能否减小误差呢?

根据上面的分析让学生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把时间等分成10份,那么每一小段的初速度和这一小段的平均速度就会更加接近,这样10个矩形的面积之和就会和真实值更接近了,你会发现上面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和越来越小了,如图3(c)所示.

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我们无限划分,这时候无限多个小矩形的面积几乎就是全程的位移,此时上面的小三角形的面积几乎不存在了,也就是说整个梯形的面积就是无限多个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它就代表了物体运动的位移,如图3(d)所示.

运用类似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出,上述结论不仅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适用,而且对一般的变速直线运动也是适用的.把过程先微分后再进行累加(积分)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思想方法――“微元法”.比如在以后我们求变力做功时,也可以利用这种思想和方法来做.这样一来,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个冷冰冰的公式,更多的是这个公式背后所蕴含的物理思想及解决此类问题所需要建立的物理模型,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公式的内涵与外延,逐步改变学习初中物理时形成的机械、死板的学习方式.

总之,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付出汗水和智慧.教师要充分认识初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在教学中尽量巧设台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建立物理模型,体会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适时补充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顺利衔接.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篇9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 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2. 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 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 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

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3. 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4. 学生初中旧学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严重负反馈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认为拉电灯的绳与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在直线运动中,匀速的根深蒂固,难以接受变速运动所带来的变化;他们认为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随平抛的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与澄清,致使他们又多次地再出现抵触,并使他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

5. 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特别是普通中学普通班以及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的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台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好静厌动。这些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篇10

2.初、高中物理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不同,思维能力要求不同

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目标是以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主,向学生简单介绍探究物理现象的方法和步骤,且多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的;高中物理是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注重过程与方法,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基础之上的,高中物理教学要使学生的思维逐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初中阶段教学通常是直观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是对物理现象本质的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一般不涉及物理现象的本质,概念和规律性的知识常用文字描述,只需简单记忆就成了。课堂上教师讲解例题计算题居多,由于不要求了解知识的来源,学生几乎不了解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学生练习时只需在课堂上模仿教师的做法,记下解题的步骤,套用公式,这就养成了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高中物理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材内容,就决定了学习高中物理要了解知识的来源,要通过抽象、概括、推理才能揭示现象的本质,才能找到现象的变化规律。因而高中物理,现象多,关系复杂多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过程,很注重细节。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解题时就现出“读不懂题目的意思或找不出题目的隐含条件,对物理公式的意义和适用条件搞不清楚”的现象,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难学、难懂。

4.数学应用能力达不到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物理学科的原理、定律需要用数学关系表达。(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增多,物理量间的变化规律复杂,初中阶段描述运动规律的只有一个公式,涉及三个物理量和一个常量;高中阶段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常用的物理量有近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四个物理量。有矢量,也有标量,有常量,也有变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这是高中学生学习物理难点之一。(2)用图像表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描述物理过程。(3)矢量运算广泛。矢量运算是学生进入高中遇到的难点之一。小学到初中,标量运算规则很熟练,高中阶段的矢量运算,接受平行四边形法则,是对运算规律不同的认同,也是对运算规律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这是数学应用能力跟不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问题。(4)应用数学图像描述物理量间的关系,不懂斜率的含义。高一新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都达不到高中物理的要求,这是学科间存在的衔接问题。

二、有效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

1.调查初、高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初中物理从观察、实验入手,内容形象直观。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2)高中物理内容科学、严谨,知识结构逻辑性强,循序渐进,内容表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三维目标中更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2.注重构建“质点”模型,化有形为无形

初中物理教材所描述的物理现象形象具体,就“物体”这一概念而言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物体。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构建“质点”模型,是教学的难点。“质点模型”的核心是“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一种替代方法,构建“质点模型”的过程是让学生逐渐淡化物体的具体形状,认识到忽略物体的形状,把物体当作一个有质量的点,这样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怎么才能认同“质点”?为此,教师应做好物理实验,如不妨做做牛顿管自由落体实验,羽毛、小石块、纸片、铁块同时落下,研究这些物体的下落就跟物体的形状无关了,就可用一个点替代物体了。什么条件下点能替代物体?概括起来就是定理、定律的适用条件。能有效构建“质点模型”,学生对重心的概念,共点力的概念就容易理解了。

3.重视物理量的矢量运算

初中物理的计算往往是标量计算,数学问题简单,学生容易解决。进入高中,矢量运算贯穿于高中物理的全程,涉及力、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还有动量、冲量等,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初中阶段“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是高中阶段物理量的矢量运算的衔接点。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篇11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与初中物理相比主要差别是:首先是初中教材直观,高中教材抽象,如初中讲物体,高中讲质点;初中讲带电体,高中讲点电荷。其次是初中物理研究问题单一,高中物理研究问题复杂,如初中只讲二力平衡,高中讲多力平衡;初中只讲匀速运动,高中讲变速运动,曲线运动等。另外数学知识跟不上,如初中只讲标量,只有代数运算,高中引人矢量运算,但高一数学还没开。同时教材编排形式体系差别也不容忽视。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定、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忽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轻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轻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习惯于模拟,不习惯于创新;习惯于课堂随大流,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假如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重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碰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似乎真是无章可循。

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跟不上。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

四、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重观察,受生活经验和错误感性熟悉影响较大。

高一学生,非凡是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的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四周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台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如他们根据生活经验熟悉到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越大,速度越快惯性就越大等错误观点,即使讲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但学生还是在心里排斥正确的观点,还老犯概念错误。

通过对以上分析,阻碍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瓶颈是教材的衔接问题,学习方法适应性问题,数学基础问题,感性与理性熟悉差异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结合学生实际采取下列措施。

1、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把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把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爱好。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爱好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爱好,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爱好,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异,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定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异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篇12

在研究物体压强的问题中,常用到公式p=F/s和p=ρgh,但是每个物理公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只有合理、灵活地运用公式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对于形状规则的容器中液体压强而言,这两个公式都适用。由p=ρgh可知,液体压强P和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当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成正比;当液体的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成正比。

当液体的密度和深度都不能确定时,常用p=F/s判定液体压强的大小。利用此法关键是判定液体对容器的压力F与液体重力G的关系(一般情况下,G=F)。

但是,当容器形状不规则(上下粗细不均匀)时,情况就复杂了。并非所有公式都适用而且使用顺序颇有玄机。

例1:如图所示为形状不同的甲、乙、丙三个薄壁容器,它们的底面积都是S,容器内盛有密度为ρ的同种液体,深度都是h,则三个容器底受到的压力关系大小如何?

例2:三个质量相同的容器底面积相同,容器内装有等质量的水。关于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压力,以及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压力大小关系如何?

所以,综上所述,在研究这一类问题时首先要分清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压力(内部问题)和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压力(外部问题)。对于内部问题(液体问题),要先算压强后算压力;对于外部问题(固体问题),要先算压力后算压强。

综上所述,我们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口诀是:内强外力。公式运用的顺序也是固定的。

以上只是笔者不成熟的几点思考,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教育界同仁集思广益,对固体、液体压强计算这个中学物理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难点,做出更多简练精辟的归纳与总结,争取早日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人人掌握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严超.浅析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08:29.

[2]惠恩玲,张锦国,拾景忠.谈谈对液体压强的深层理解[J].物理教学,2015,08:34-36.

[3]王少芳.初中物理液体压强难点突破[J].物理通报,2010,08:18-20.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篇13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初中物理教材,文字说明比较通俗易懂,易于理解。

(2)初中物理在研究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实验提出问题,或者由实验得出结论,认识和过程基本上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分析物理现象一方面比较简单,另一方面与日常生活现象比较紧密,因而学生学习起来并不感到生疏和突然。

(4)初中物理的学习主要是形象思维,而且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所以在思维活动方面学生一般能够跟上。

(5)在初中物理学习当中,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掌握,要求学生在理解、记忆方面较多,推理、论证方面较少。

(6)初中物理练习题方面,要求学生解说现象的较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学生完成作业困难不大。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2.缺少方法转变,造成理解障碍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会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3.思维定式造成迁移障碍

思维定式的迁移分为正向迁移和负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的为正向迁移;起干扰、抑制作用的为负迁移。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式负迁移的消极表现:

(1)在解决新问题时,盲目地照搬旧经验,不注意新旧问题间的差异。

(2)由于思维定式造成思维方式的僵化,不利于思维的发散,缺乏创造性。

(3)在建立概念和规律时,学生因未真正掌握其内涵和外延,便会造成“定式错觉”,而极易迁移到应用中去。不能区别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物理概念,如电压和电动势,电势与电势能,质量与重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等。

(4)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时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差,理解不透彻,将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上相近、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或规律混淆,产生晕轮效应,成为学习的障碍。如在对自由落体运动问题的认识上,学生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所受的重力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问题的认识上,学生对鸡蛋碰石头这一物理现象,认为鸡蛋碎了是由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比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分不清变化和变化率,如速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率;磁通量的变化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等。

4.畏难情绪造成心理障碍

在跨越初高中“台阶”的过程中,有的人越往上攀登越感吃力,不乏落伍者。而落伍者中,有不少是女生。理科是女生弱项的舆论和事例常压得女生不敢放胆去学习物理,造成心理负担,使学习信心不足。男生在抽象、理解思维方面较强;女生在形象、机械思维方面较强,在高中偏向逻辑推理的学习中,女生喜欢记忆的方法已不适用了,从而在成绩上出现退步现象,但特色的差异并不代表能力水平的高低,只是一开始的适应程度的不同,使有的女生心理上产生障碍,缺乏信心,畏缩不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