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现状实用13篇

自然环境现状
自然环境现状篇1

2.1研究地点与方法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成长条形分布,核心区并不集中,与其他保护区界限明显、入口明确相比,想要进行问卷调查并不容易,于是选择雁窝岛景区和千鸟湖景区两个点作为研究地点,首先这里到了夏季有固定的游客,有统一的游客出入口,游人集中便于取样;其次这里都是湿地景观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典型之地,而且在雁窝岛景区还有省级的环境教育基地,利于研究的可操作性。

2.2问卷设计

2013年4~5月,将设计问卷进行预调查,根据游客对调查问卷的反馈内容进行了整改,于7月旅游高峰期开始正式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1、游客的统计学特征;2、游客游览的目的及吸引游客的资源3、游客对保护区环境教育的感知情况;4、游客对保护区环境教育成果的满意度。

2.3调查方法

在雁窝岛与千鸟湖旅游区随机发放问卷,各310份,雁窝岛收回298份,游客中途离开未收回3份,有效问卷295份,千鸟湖收回问卷302份,有效问卷300份,合计发放问卷620份,收回有效问卷595份,有效率达95.97%。

2.4数据分析

采用EXCEL和软件包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结果与讨论

3.1游客的统计学特征

统计分析显示出:抽样参与调查的游客基本特征中,男性略高于女性;年龄集中于20岁到60之间中青年人群,20岁以下及60岁以上老人仅占16.14%;教育程度较高,本科受教育人数所占比例在52.10%,与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共占总调查人数的65.04%;参与调查游客中,月收入在2000以上的游客占主要部分;游客中机关事业单位、学生、公司职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相对较多;省内外游客都有,省内仍占偏大比重。

3.2游客动机以及吸引游客的资源

前来挠力河自然保护区的游客普遍是以亲近自然为目的的旅游,此类游客占到了35.29%,其次休闲度假、观鸟、摄影及接待亲友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前来了解环境教育或是有关环境教育的人数只占4.41%,比重很小。一般的游客认为:此保护区所拥有的湿地文化、鸟类资源、以及生态价值是最值得前来的旅游资源,分别占比例的31.43%、23.70%和17.82%,另外雁窝岛和千鸟湖景区分别位于黑龙江省农垦八五二农场和红旗岭农场的辖区,所以前来了解农垦文化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从游客游览的目的中,不难看出,了解环境教育或参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游客只占很小比重,只占参与问卷调查人数的4.2%,说明游客此番前来的主要目的与环境教育无关,而环境教育是自然保护区开展相关活动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保护环境的一种教育途径,对人们自觉、主动进行环境保护有着前瞻性的作用,因此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感受环境教育十分必要。

3.3环境教育对游客的影响

通过游客对保护区环境教育感知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在挠力河自然保护区中的游客,潜在意识里能感受到环境教育理念的人占到36%,主动感知占23%,被动感知占32%,而毫无感知的游客仅占9%。同时受教育程度也对游客感知环境教育的程度起到一定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游客,主动感知环境教育的能力越强,反之毫无感知的比例越高。通过调查发现游客对挠力河部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的感知情况并不乐观,来到保护区的游客只有23%的游客可以主动感知保护区带给他们环境教育的感受,而绝大多数游客只是在潜意识或者被动的感受,而且受教育程度也影响着环境教育感知的程度。这些足以证明游客无法在保护区内感受到应有的环境教育,而仅仅是把保护区当做一种挂着生态旅游头衔的一般风景区,而非自然保护区,可能甚至还会失望于保护区的风光没有峨眉般的秀丽、泰山样的壮美。而且对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是能够主动去感知环境教育,他们更能够了解保护区开放生态旅游并不因为他们有着旖旎的自然风光,更主要的是他们有着天然的生态系统,是我们破坏过的土地上不再拥有的生态福地,这里可供我们研究、了解它,然后激发起我们保护家园的意识。因此开展让游客可感知的环境教育是挠力河部级保护区走生态旅游又有别于一般风景区的特殊之路。从游客选择多项的保护区内开展环境教育的形式中,不难看出,游客普遍认为导游解说和亲身参与到环境教育项目中是最佳的环境教育形式,另外观看宣传片、参观宣教馆和观看宣传册也很有吸引力,环境宣传图版和其他形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游客喜欢在保护区内开展的环境教育形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参与环境教育项目占有很大的比重,这足以说明,参与到群众喜闻乐见的环境教育项目是环境教育的一种新体验,是把传统的被动式教学,转化成“我参与,我了解,我保护”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教育模式,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和参与热情。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本就是一种自然保护的主动战略,是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自然保护区中的环境教育项目和游客相结合,有利于环境教育项目数据的采集、反馈,更能把环境教育的成果带回到各个地区,相比只在周边的村落、学校来做有更为广阔的社会效益;如果环境教育项目成果明显,所带来的口碑和品牌会通过游客精神层面的满足而扩散,吸引更多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人们来参与,增加保护区的收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更有利于研究、保护工作的开展。

3.4游客对环境教育满意度调查

游客来挠力河保护区旅游观光,对当地保护区环境教育的开展情况的满意度并不乐观,其中持一般态度的游客占绝大多数,比例在37%,对环境教育开展情况不满意的游客占32%,满意与非常满意的游客仅占28%。游客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的满意度有很大的影响,学历越低对环境教育的要求越低,很容易满足,相反,学习越高的游客,越不容易满足于当前环境教育的情况,期望值越高。

4对挠力河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原因分析及发展建议

4.1原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的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不难看出,挠力河部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的成果较少,成效不佳,游客对环境的感知及满意度不高。产生当前环境教育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保护区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和资金紧张等几方面原因。管理体制:《黑龙江挠力河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未规定统一的执法主体,又无监督制约条款,保护区法律、制度仍不完善,多部门之间难以协作共处,导致保护区管理局综合管理职能弱化。保护区涉及利益主体多元化(当地居民、当地政府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流域跨度广,位处不同行政辖区,如此交叉的复杂背景下,无论在执法上,还是在业务上,都无法针对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监督”,于是形成了政出多门的局面。资金问题:世界各国经验表明,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财政拨款是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主要经济来源。资金投入不足,极大地制约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自然保护区处于老少边穷地区,地方财政比较紧张,一些保护区甚至连基本工资都难以为继,日常管护活动必须的运行经费没有保障,尤其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经费缺乏,严重影响了对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挠力河自然保护区按照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要求,保护区的人员工资和运行费用完全由地方政府负担,中央政府只负担部级保护区的部分基建费用和部分专项资金,由于各级政府投入到挠力河保护区的资金有限,为了维持日常管护开支,保护区开展了自营创收项目:一是开展生态旅游,二是芦苇收割以及实验区内部分土地的承包收入。其中生态旅游项目由于开展不久还不具规模,加上保护区位置较偏远,游客认知度不高,致使保护区开展的生态旅游收入甚微;此外芦苇收割和土地承包所获得的资金也很有限。保护区管理局资金缺口大,运行和管理经费不足,制约着保护区管理职能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4.2发展建议

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区管理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组织管理系统,在无法改变大的管理体制的环境下,落实保护区内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负责制。形成保护区内部责、权、利分明,团结协作,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将保护区环境宣传教育管理作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来抓,对周边居民特别是对依靠湿地资源生存的当地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禁渔、禁垦”等教育,倡导居民向第三产业转型,为居民提高经济收入提供帮助。重视提倡当地传统文化习俗中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思想进行宣传教育。制定长期的社区、游客宣教计划,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式宣教活动,有目标的进行宣传,保障保护区核心区的生态完整性,克服地方利益主义对保护区资源的破坏与掠夺。申请省级、部级或国际环境教育项目,挠力河自然保护游客对挠力河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开展情况的满意度调查受教育程度对保护区环境教育开展情况的满意度调查区的湿地及生物多样性非常好,并且十分有特色,在雁窝岛和千岛湖风景区这两个重要的旅游景区开展生态教育型生态旅游,开展严格意义上的、以科学考察、生态教育为主的生态旅游活动对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景区都是带有农垦文化的生态湿地,这是多数保护区所不具备的,发挥优势的争取环境教育项目是关键,通过有针对性的,参与性高的环境教育项目,既可以申请到环境教育项目资金,又可以通过项目的社会效益,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形成旅游收益,通过旅游的收益更好的对保护区的建设及保护进行完善,从而形成资金链,以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自然环境现状篇2

1.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为了国家长久的发展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合理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既能照顾现在当代人的发展状况也能够顾及到后代人的发展。在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从自然资源中汲取够自己用的资源就可以了不要铺张浪费,只有人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的时候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确保城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成为可能。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了自然资源的供给人类也就走向了灭亡,为了更好地将自然和人类本身的重要性同等的看待,就需要不断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的理解到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存在于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环境,更包括社会方面的环境。只有当自然和生活合理结合到一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为了保证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的一个平衡性,就需要进行园林生态建设,也就是人为的制造自然,将园林生态环境融合到人们的生活文化中,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交相辉映,这样才能保证城市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发展下去。园林生态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城市发展中离不开城市整体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城市整体规划中最常见基础性建设有建筑设施的建设,城市道路系统的设计和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合理构造。这些对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中的安全性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还有自然生态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用。

2.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园林生态建设

城市的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城市本身的结构设计和规划,城市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所经历的历史年代以及所汇集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些都象征和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状态和特点。城市的发展必然要满足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由于城市是人为建设和改造的,其结构和功能设计与建设完全依据人类的需要进行的,因此自然环境也是由人为的设计和安排的。如果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能够尽可能的保护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受损害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但是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这一经典理念,往往出现了自然让步与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进而导致了如今很多城市是真正的属于钢筋水泥混凝土构造的冰冷世界,同时也也为城市环境状况带来了很多影响。比如夏季城市内部由于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致的温度过高,进而增大城市制冷措施然后再排放更多地二氧化碳,进而导致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城市环境变化恶劣,往往会出现旱涝自然灾害,雾霾扬沙天气日益增多,这些都严重危害城市的发展和人类身体的健康。自然这种状态下的城市不会发展的过于长久。当政府意识到自然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时就开始了园林生态建设。良好的空气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当然离不开自然生态,园林生态建设则很好的满足了这一需求,因此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园林生态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城市的园林生态建设要能够符合城市本身的发展规律,结合城市具体发展状况和结构设计来进行园林生态环境的设计和建设。

3.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园林生态建设

3.1保护城市周围和内部的自然生态环境

在城市的发展源头,往往会建设在河流附近,因为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同时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河流应用。河流不仅对经济有重要影响,更关乎自然生态环境的质量。对于城市内部或者周围有河流的应该做好对河流环境的保护工作,强化保护河流水资源理念和相关的法律条文,这样有利于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约束,进而更好的从城市可持续发展出发对河流资源进行保护。城市建设过程中必然包含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因此为了避免在自然生态环境的造成的资金浪费和时间浪费,就尽可能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做好保护工作。自然环境的良好状态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充分的将保护自然环境理念深刻的映射到各种生产活动中,才能够更好的对自然环境做好最根本的保护。

3.2进行园林生态建设

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离不开是关乎城市和居住环境的,在进行园林生态环境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的与人类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更要满足自然,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只要这样园林生态建设才能够更加成功。园林生态环境设计和建设中要能够满足人动植物之间的自然和谐状态,根据动植物生态学原理对园林生态进行科学设计和规划,最大限度上实现自然环境的建设和发展,以确保园林生态环境建设能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并且能够相辅相成。建设完成后的园林生态环境还有自我发展和自我抵抗恢复能力,能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真实的起到作用,这样才能体现园林生态建设的意义。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做好城市建设土地资源和园林生态建设土地资源的协调工作,能够很好的维持其中的平衡关系。园林生态设计和建设最根本的原则就要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够让园林生态更长远的发展。

4.结语

园林生态环境的建设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规划,从根本问题和实际状况出发设计科学合理的园林生态建设环境,以帮助城市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环境现状篇3

环境评价不仅可以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定量依据,也对区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近年来,环境评价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但评价单一多侧重生态环境方面,对历史文化遗产类区域环境整体状况的定量评价尚显不足。目前,RS与GIS技术的发展与结合为区域生态环境调控以及定量评价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2-3]。马荣华等[4]以植被分布图、土壤侵蚀图及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对海南岛进行了自然生态环境评价;张秀英等[5]借助Arc/Info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陇中黄土高原潜在生态环境评价研究;江振蓝等[6]借助ENVI软件的支持,利用TM遥感数据提取福州市生态环境评价因子,构建了福州市生态环境遥感评价模型;王磊等[7]对海岸地带进行了健康生态系统评价。分析发现,这类评价研究缺乏对人文环境价值评价的关注,而针对京杭大运河这一特殊遗产[8],应以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并重。因此笔者利用RS和GIS技术,结合相关数据,构建了综合环境评价指标和体系,对北京市域范围内通惠河和北运河周边2km范围区县进行环境评价,以期为运河全线区域环境的整治、保护、可持续发展及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运河水系的范围包括北京崇文区、朝阳区和通州区的一部分,总面积为1394km2,其中运河本体面积为4.4km2(以下简称为运河地区)。北京地区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115°25'~117°30'E,39°26'~41°03'N),南北直线距离170km,东西直线距离160km,全市总面积16410km2;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量年际间变化较大,年平均降水量516.4mm。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山地属太行山脉、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东南面向华北平原。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水系包括通惠河和北运河两段,通惠河是整个京杭大运河的最北段,北运河与通惠河相连,水源均来自于北京昌平区的温榆河等诸多河流。研究北京地区运河沿线环境评价范围遵循运河保护规划单位划定的保护范围,评价范围为运河本体及周边2km,评价总面积为266km2。 1.2数据源及信息处理 研究区数据源为:(1)遥感数据。选用2006年9月全色波段为2.5m×2.5m,多光谱图像为10m×10m分辨率的SPOT5卫星遥感影像,该影像分辨率高,色彩信息丰富,有利于地物的判读。采用RS与GIS相结合的方法,以1∶5万地形图为基准对遥感影像进行图像配准、几何校正和解译,获得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数据。(2)土地退化数据。根据北京市林业局2006年的土地沙化面积数据和北京市水务局提供的水土流失面积数据得到。土壤侵蚀的类型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侵蚀,对于北京来说,土壤侵蚀情况相对较小,仅有轻度和中度侵蚀。(3)北京市区和通州的水资源量、降雨量等数据。由北京市环保局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提供。(4)遗产数据。包括元、明、清3个时期的文物数据和课题组实际测量的遗产数据[9]。(5)经济数据。包括航运数据、旅游数据等,均从统计年鉴和其他统计资料获取[10]。信息处理方法为:(1)将收集到的各类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数据进行基本处理,建立基于GIS的北京运河沿线地区的综合环境评价专题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退化、环境质量、不同年代遗产、航运统计资料、旅游统计资料及社会经济数据库等;(2)统一各种地图数据的投影方式和坐标系统,根据环境评价的指标,利用ArcGISS9.3程序对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提取土地利用类型数据。 1.3综合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目前,京杭大运河环境价值评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文献[11-12]中从水利、建筑、遗产、景观等多维角度强调了运河的价值。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遗产类价值评价特征,针对运河这一复杂的特殊体,笔者强调了京杭大运河的生态价值、遗产价值、经济价值和景观休闲价值,提出了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人文环境评价体系,较全面地概括了运河这一兼具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线性遗产的环境评价指标。以生态、人文环境评价指标为基础,构建了京杭大运河沿线区域的综合环境评价体系(表1)。在这里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及气候资源,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引起的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也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对,人文环境是指由人为因素带来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往往蕴含人们的某种态度、观念和认知等。 1.3.1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其评价需考虑多要素的影响。结合北京地区生态环境的状况,分要素指标权重和总权重的确定依据为HJ/T192—2006标准[13]。笔者采取以遥感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选取生物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5个指数构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表1)。人文环境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方面较多。具体到京杭大运河这一特殊的线性遗产,在查阅众多文献和广泛征求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京杭大运河的现状及历史地位和作用、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标准的要求,参考遗产价值评价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14],选取遗产价值、经济价值和景观休闲价值3组目标层及10项因素层指标,建立了人文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表1)。目前,关于人文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尚无标准参考,因此,文中人文环境总权重的确定参考生态环境权重确定方法,分因素指标权重的确定依据专家打分、发放问卷调查、现状调查数据及文献统计数据结合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定来确定。 1.3.2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及环境评价模型的建立 (1)评价指标的标准化。由于各类专题数据的性质不同,无法进行直接比较。为使各类数据间具有可比性,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该研究采用极差标准变化对数据进行处理。(2)环境评价模型。通过对各类数据进行标准化和量化处理,采用多级加权求和的方法来实现运河沿线区域环境的定量化评价,结果代表区域综合环境评价指数。(3)综合环境评价方法。整个数据库包含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多个环境综合评价数据,对每个参评因子进行环境相关评价,计算每个区域的综合评价指数。参照文献[13],生态环境评价指数的阀值范围为0~10;对人文环境评价的数据进行标准化,依据生态环境标准,其评价指数的阀值范围也确定为0~10,两类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阀值为0~20。综合评价指数越大,环境质量越好。为便于比较,对评价指数进行分级处理,将综合环境状况划分为5级,即好(15.1~20.0)、较好(11.1~15.0)、中等(7.1~11.0)、较差(4.1~7.0)和差(0.0~4.0)。不同等级的环境状况指数体现环境状况的区域差异性。#p#分页标题#e# 2结果与分析 2.1北京地区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评价分析 将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土地退化数据及环境质量数据,经过公式(1)标准化处理后分别带入公式(3)及分因素公式,求出北京地区京杭大运河沿线2km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评价现状指数(图1)。由图1可知,北京地区运河沿线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数平均为4.44,分布范围为2.86~5.25。评价结果在各等级中分布主要集中在第Ⅲ等级区和第Ⅳ等级区,说明运河沿线地区整体生态环境状况一般,整体处于中等以下水平。从区域角度而言,通州地区的环境状况要好于市区,除土地退化指数外,其他各项均是通州高于市区。生态环境略好的区域是通州,属于第Ⅲ等级,通州地区位于北京郊县,地势平坦,水网密度高,植被覆盖率高,生物物种丰富,环境质量较好,经济一般发达;环境状况较差的是北京市区,属于第Ⅳ等级,市区经济发达,城市建设速度较快,土地退化现象严重,人口增长明显,整体环境质量较差,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2.2北京地区京杭大运河沿线人文环境评价分析 将人文环境相关因素的数据经公式(1)标准化处理后分别带入公式(4)、(5),求得北京地区京杭大运河沿线2km范围内的人文环境评价现状指数,如图1B所示。北京地区运河沿线的人文环境评价指数平均为2.72,分布范围为2.42~2.84。评价结果在各等级中分布主要集中在第Ⅳ等级区,说明运河沿线区域整体人文环境状况较差。北京地区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起源于元代,历经明、清到现代,运河沿线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沿线区域的遗产价值较高;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济宁以北段运河断航,北京地区的运河失去了航运功能,除北运河丰水期可以发挥输水、灌溉功能外,通惠河大部分河段枯水季节已经干涸,仅作为城市的排污河。另外,因水源不足和运河本体状况较差,北京市对运河沿线区域的旅游、景观功能的开发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人文环境压力也较大。从区域角度而言,通州地区的整体现状要好于市区,首先区域内运河本体水利工程的科学价值较高,沿线文物密度高;其次区域内水网丰富,有利于沿岸经济发展;通州地区除注重城市开发建设外,也注重加强运河沿线旅游、景观功能的开发。 2.3综合环境评价分析 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评价现状指数带入式(2),求得北京地区京杭大运河沿线2km范围内的综合环境评价现状指数如图1C所示。北京市运河沿线的综合环境评价指数平均为7.16,呈正态分布,分布范围为5.28~8.09。环境评价结果在各等级中分布主要集中在第Ⅲ等级区和第Ⅳ等级区,其中第Ⅲ等级所占的比重最大,为66%,第Ⅳ等级为34%,而第Ⅰ、Ⅱ等级均为0。说明北京市运河沿线的环境综合状况不好,大部分区域处于中等以下水平。从区域分布看,通州地区的综合指数高于市区,整体环境状况略好,但仍处于中等以下水平,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相符合。因此,从区域格局来看,北京地区运河沿线区域各项指标的环境评价结果均是东部高于西部,形成了由郊县向市区逐渐降低的态势,局部略有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通州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但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处于中等;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快,但人文环境,自然条件相对薄弱,环境评价结果处于中等以下。由此可见,各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及人文环境建设均与区域环境综合现状有较强的相关性,某些情况下,还可以成为关键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环境综合评价结果,也影响着环境现状的空间分布。 3结论 (1)北京地区运河遗产沿线的环境状况整体一般,大部分地区综合环境状况指数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区域格局上呈现从通州远郊区县向市区逐渐降低的趋势。近年来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有较强的相关性。须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强运河沿线区域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善与建设。 (2)对京杭大运河遗产综合环境价值进行定量评价,且系统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类环境评价的构成要素及评价模型。在原有生态环境评价基础上,增加了人文环境评价。从生态和人文两个角度对运河遗产进行评价,涵盖生态环境、遗产价值、经济价值、景观价值等多项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地反映运河类遗产的环境现状的特性,且提升了环境评价结果的真实度;将历史文化遗产纳入环境评价模型,对于京杭大运河环境保护、开发与申遗具有重大意义。 (3)对运河北京段沿线2km生态和人文环境状况指数在区域内的平均分布开展研究。未来拟在空间分布上继续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遗产空间分布及旅游为目的的京杭大运河沿线遗产点、旅游线段为对象的生态和人文环境状况指数的综合评价。

自然环境现状篇4

前言: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对于电力能源的使用需求越来越高。然而,燃煤电厂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仅会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同时送所排放出来的气体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这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燃煤电厂为了解决作这一问题,引进了先进的保护设施,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环保。而性能诊断技术在环保设施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找出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环保设施的运行质量。

一、加强燃煤电厂环保设施运行状况的重要性

燃煤电厂在运营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这些物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人们的身体健康来说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燃煤电厂的领导人员应该加强对环保设施的控制,完善设施的运行状况,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保证设施可以顺利运行下去[1]。另外,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低碳、环保、绿色经济生产、发展原则,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燃煤电厂应该加强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并根据设施的运行现状制定对应的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废弃排放问题,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二、燃煤电场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现状以及性能\断技术分析

(一)诊断要求以及目标

性能诊断技术是燃煤电厂环保设施在运行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的对设施的应用目标进行合理控制,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因此,燃煤电厂环保设施在运行过程中,性能诊断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设施所排放出来污染物性能指标进行全方面研究,以所得结果为基础质地对应的安全生产策略,并严格遵该策略开展各项生产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环境[2]。其次,在燃煤电厂的工作人员还应该以所得的性能诊断数据为基础进行环境保护,并将现有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创新、完善,提升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与效率,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燃煤电厂的环保护工作质量。最后,在开展环境保护设施性能诊断工作时,还可以对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找出设备在运行时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诊断内容

在开展燃煤电厂环保设施性能诊断工作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对环保设施进行性能诊断时,应该了解燃煤电厂环保设施的实际运行现状,并根据其运行现状制定对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严格遵守指定标准进行操作,保证设施性能诊断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其次,在开展诊断工作时,还应该合理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环境保护设施在线监测,并将所得结果进行合理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提升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与效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护自然生态话环境;最后,燃煤电厂相关诊断工作人员应该定期开展实施的诊断工作,找出实施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为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3]。

(三)诊断指标体系

燃煤电厂环保设施性能诊断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了环境保护体系和污染物排放控制体系,因此,燃煤电厂在实际运营生产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国家指定标准进行操作,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中的环境保护体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设备的生产运行效率,提升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另外,在对保护设施性能诊断过程中,还应该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开展设备运行监测工作,保证所排放出来的污染物指标可以得到环境保护的指定标准[4]。

(四)诊断方法

在对燃煤电厂环保设施开展诊断工作时,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操作:(1)物理诊断: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可以根据燃煤电场环保设备的运行现状指定对应的诊断目标,通过模型分析的形式总结出设施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2)量化诊断:在通过该方法诊断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按照环保设备性能诊断原则的重要性进行定量化,提升诊断工作质量与效率;(3)数学模型诊断:通过模糊集合理论的形式进行诊断。而工作人员还应该根据环保设施运行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并将其合理利用构建出对应的诊断模型,保证设施性能诊断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5]。

总结: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环保意识越来越高,而燃煤电厂环保设施的运行效果会直接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因此,燃煤电厂环保设施运行状况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相关部门也大力推广燃煤电厂环保设施运行对策,加强对燃煤电厂环保设施运行现状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许月阳,薛建明,管一明,王小明.燃煤电厂环保设施运行状况及性能诊断技术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S1:222-226.

[2] 卢伟辉,和识之,廖永进,张杰.广东省燃煤机组环保设备故障分析及优化措施[J].广东电力,2016,11:42-46.

自然环境现状篇5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整个面貌也在改善,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与全国相比,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总体水平较低,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受到自然环境的生态状况的影响,农牧业的生产水平较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主要得益于该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因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较低;该区域贫困面大,财政收入又低,资金投入困难,仍然面临严峻的扶贫脱贫任务。该区域以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蒸发量大,旱灾发生频率较高,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敏感,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基于该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判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否协调,首先要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同时还要考虑经济的发展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否在环境承载力之内,主要通过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两项指标来加以评估,前者指的是协调状态质的稳定性的数量范围,后者指的是协调水平高低的量。从当前该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现状,二者的协调水平较低。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具体体现为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三大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社会经济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人的经济活动上,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较大,人口多度增长会不断地向自然环境索取,大量消耗资源,一旦超过环境承载力,就会引发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人口素质低、环保意识差,又加大了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难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内部联系,在技术水平底下和一定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势必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产生大量的污染,最终又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减缓,甚至出现倒退。就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来看,作为社会生产的原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不合理开发利用,在其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因此,只有合理利用资源,才有利于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其衡量指标即为生态环境质量。北方农牧交错带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必须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协同作用。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前景

预测方法分为结构预测和非结构预测两类,前者是在定量化模型基础上加以预测,后者是通过定性分析即经验判断来给出预测结论,对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的前景预测,在模拟仿真值数据基础上提出四种模式:自然发展模式、人口经济快速增长模式、环境保护模式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模式,对这四种模式的协调状况和协调水平进行比较,对协调前景进行预测。随着区域、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整个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状况将得到改善,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模式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状况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方案

根据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状况以及二者的协调状况,为促进该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现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其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打破“贫困—人口增长—人口素质低—环境资源浪费—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环境承载力内,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环保意识来改善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其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应压缩农业、增加畜牧业、稳定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产业优势,获得综合效果,并结合该区域的实际情况,改善水、大气环境质量,恢复沙地植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应逐渐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方向转变,为实现这一转变,应加强环境立法,本着“谁污染、谁负责、谁治理”的原则,将环境管理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上来,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四,树立协调发展观念,增加对环保治理的投入,以观念促发展,转变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应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理实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并加强这方面的投入,保证生态补偿的有效实施。

自然环境现状篇6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具体体现为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三大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社会经济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人的经济活动上,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较大,人口多度增长会不断地向自然环境索取,大量消耗资源,一旦超过环境承载力,就会引发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人口素质低、环保意识差,又加大了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难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内部联系,在技术水平底下和一定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势必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产生大量的污染,最终又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减缓,甚至出现倒退。就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来看,作为社会生产的原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不合理开发利用,在其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因此,只有合理利用资源,才有利于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其衡量指标即为生态环境质量。北方农牧交错带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必须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协同作用。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前景。预测方法分为结构预测和非结构预测两类,前者是在定量化模型基础上加以预测,后者是通过定性分析即经验判断来给出预测结论,对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的前景预测,在模拟仿真值数据基础上提出四种模式:自然发展模式、人口经济快速增长模式、环境保护模式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模式,对这四种模式的协调状况和协调水平进行比较,对协调前景进行预测。随着区域、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整个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状况将得到改善,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模式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状况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方案。根据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状况以及二者的协调状况,为促进该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现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其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打破“贫困—人口增长—人口素质低—环境资源浪费—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环境承载力内,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环保意识来改善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其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应压缩农业、增加畜牧业、稳定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产业优势,获得综合效果,并结合该区域的实际情况,改善水、大气环境质量,恢复沙地植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应逐渐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方向转变,为实现这一转变,应加强环境立法,本着“谁污染、谁负责、谁治理”的原则,将环境管理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上来,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四,树立协调发展观念,增加对环保治理的投入,以观念促发展,转变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应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理实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并加强这方面的投入,保证生态补偿的有效实施。

自然环境现状篇7

1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忽视水资源的载力问题。一定意义上说环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才能恢复。水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也需要一定的水量,例如渗入地下的水、蒸发的水、排沙除淤的水、排盐碱的水、湖泊洼地的水量等等,一定要保留维持其基本平衡的水量。国外的研究表明,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值的30 %,这是保持大多数水生生物有好的栖息条件所推荐的基本径流量。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大自然才会给我们最多的回报,否则大自然的报复常常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沙尘暴已不再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事,每年春季北京及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已让我们认识到大自然的惩罚。

(2)对地质结构考察不细致,工程选址不当造成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

(3)在水库建设中缺少生态考虑,给一些濒临灭绝的水生生物带来致命打击。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

(4)给社会环境如工程带来的移民问题和耕地补偿问题,以及由于其安排不当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5)工程施工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

2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及具体实施内容

以上重点阐述了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不当而造成的一系列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受到重视,国务院规定今后凡大型的水利工程都要进行环境评估,但是往往由于缺少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导致我们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得仍然不够。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也总结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3种:预断评价、回顾评价和现状评价。评价方法很好理解,这里就不做过多的陈述,重点说一下评价方法的具体实施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①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研究;②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③环境影响的预测;④综合分析评价,在此我相应的展开论述。

2.1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

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它为此后的工作提供依据,所以预先调查的翔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的由此的产生的一系列结论。简单说就是对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调查,为现状的分析和今后发展变化的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执行上又分为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地形、地质、水文、水质、泥沙、气候、生物等等,社会方面是人口、民族、土地、经济发展、文物、军事设施等等。

2.2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的进行分析,根据各自的权重综合平衡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清单法: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素根据作用的大小以表格形式列成清单,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3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2)矩阵法:将影响环境的因素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素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素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3)网络法:属于一种流程图的结构,由箭头与方框做有序的组合,用以说明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逐渐影响。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形象地反映人类活动——效应——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4)叠置法:其做法是先区分影响类型并加以分别制成环境质量等级分布图,然后再将各分布图叠置起来,进行识别,筛选。

2.3环境影响的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即预测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对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定量的预测估算。如预测水库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和对水库水质、水温的变化影响等,已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预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和对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多兼用数学和物理两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一些难以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则可通过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作定性的预测。如预测水库形成后对疾病流行的影响,多采取类比分析法,即选择与拟建水利工程具有相似自然、社会环境和水利工程特性的类比工程,进行对照并作出判断;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的影响,多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即针对各类生物对环境要求和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按工程兴建后的环境状况,预测分析其在数量上或种群、群落上的变化。

2.4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将工程兴建对各个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或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工程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和方案。由于水利工程对各个环境因子产生的影响错综复杂,环境效应之间又往往具有相关性,因此综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自然环境现状篇8

1.2对地质结构考察不细致,工程选址不当造成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

1.3在水库建设中缺少生态考虑,给一些濒临灭绝的水生生物带来致命打击。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

1.4给社会环境如工程带来的移民问题和耕地补偿问题,以及由于其安排不当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1.5工程施工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

2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及具体实施内容

以上重点阐述了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不当而造成的一系列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受到重视,国务院规定今后凡大型的水利工程都要进行环境评估,但是往往由于缺少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导致我们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得仍然不够。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也总结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3种:预断评价、回顾评价和现状评价。评价方法很好理解,这里就不做过多的陈述,重点说一下评价方法的具体实施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①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研究;②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③环境影响的预测;④综合分析评价,在此我相应的展开论述。

2.1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

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它为此后的工作提供依据,所以预先调查的翔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的由此的产生的一系列结论。简单说就是对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调查,为现状的分析和今后发展变化的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执行上又分为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地形、地质、水文、水质、泥沙、气候、生物等等,社会方面是人口、民族、土地、经济发展、文物、军事设施等等。

2.2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的进行分析,根据各自的权重综合平衡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2.2.1清单法: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素根据作用的大小以表格形式列成清单,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3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2.2.2矩阵法:将影响环境的因素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素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素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2.2.3网络法:属于一种流程图的结构,由箭头与方框做有序的组合,用以说明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逐渐影响。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形象地反映人类活动———效应———环境0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2.2.4叠置法:其做法是先区分影响类型并加以分别制成环境质量等级分布图,然后再将各分布图叠置起来,进行识别,筛选。

2.3环境影响的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即预测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对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定量的预测估算。如预测水库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和对水库水质、水温的变化影响等,已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预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和对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多兼用数学和物理两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一些难以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则可通过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作定性的预测。如预测水库形成后对疾病流行的影响,多采取类比分析法,即选择与拟建水利工程具有相似自然、社会环境和水利工程特性的类比工程,进行对照并作出判断;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的影响,多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即针对各类生物对环境要求和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按工程兴建后的环境状况,预测分析其在数量上或种群、群落上的变化。

2.4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将工程兴建对各个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或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工程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和方案。由于水利工程对各个环境因子产生的影响错综复杂,环境效应之间又往往具有相关性,因此综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3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现状篇9

1 环境工程的现状

1.1 环境保护起步晚

新中国的成立历经百年战火,百废待兴,追求经济发展深入人心。正是这种对经济发展的狂热追求导致国家和社会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以牺牲环境保护来追求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前提下,我国的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自然环境由于其特有属性导致其破坏容易,保护难,恢复更难。因此。尽管目前我们已经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但是由于环境保护起步较晚,环境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想要在短时间内恢复环境状况或者改变环境保护的观念,都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国环境工程的发展仍然面临极大的困难。

1.2 空间差异大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东南方向靠近海洋,南方属于亚热带气候,而北方又是极其寒冷的,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以及大戈壁,这些情况迥异的特点为环境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无法统一使用我们的环境政策,需要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环境状况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想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就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作,既极大的增加了工作量,又为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3 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尽管我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由于长期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观念人心以及一些人的鼠目寸光,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很多都没有落实到实处。尽管我们国家推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发展策略,但是我国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仍然不强,很多时候潜意识里仍然会忽视环境保护工作,仍然不会真正为环境保护付出努力和代价。在这种情况下,思想上不够重视就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动,我们在发展环境工程的时候就会不够用心,导致事倍功半。

1.4 收效期较长

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短期内我们很难看到十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如果资金投入无法得到回报,那么轻则影响企业的发展,重则会导致企业破产,这就导致很多企事业单位为了追求业绩,无法投入太多的资金和精力去进行环境工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业绩,如果短期内无法得到效益增加政府业绩,相关部门就会隐瞒实际的环境状况,或者在进行环保执法的过程中大打折扣,在经济发展面前无法做到执法必严。环境执法问题存在较多的不足[2],是影响环境工程发展的重要方面。

1.5 相关政策和技术不够完善

我国环境工程的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在很多细节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而对有关技术问题的研究也还不够完善,对很多技术难题都没有办法解决。特别是我国一些环境条件恶劣的地区,更加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去研究。同时,由于早期环境破坏严重,很多地方的问题凭借目前的技术还无法解决。因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技术的不完善,为环境工程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麻烦。

2 环境工程的完善策略

2.1 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

法律的支持是环境工程发展的坚实后盾,只有完善的法律才能为环境工程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为环境工程的发展提供指导。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发现我国环境法律的漏洞,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环保法律,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环境工程的健康发展。

2.2 政府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

环境工程收益慢,而资金投入比较高,如果一味指望企业单位是不现实的,因为企业存在的目标之一就是利润。为此,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来支持环境工程的发展,保证环境工程的顺利发展。另外,政府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环境工程的研究中去。无论是管理层面还是技术层面,我们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同时希望能够通过质量和数量来弥补时间上的不足。在中国,政府是最具有号召力的,因此也是最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的。

2.3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加强环保宣传工作,让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为环境工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环境保护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所有人一起努力,大家共同为环境工程的发展提供支持。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特别是新媒体渠道,将一些环境现状以及环境工程发展的要求传达给公众,同时从一些细节方面来指导公众支持环境工程的发展,只有这样通过所有人的努力,我们才能保证环境工程的快速健康发展。

2.4 改变环境评价制度

由于环境工程的投入与收益无法达到满足企业发展和政府部门对业绩的要求,所以才会引发一些落实环境保护政策的问题。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给我们的回馈,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环境评价制度,从多方面、不同的层次来评价环境工程,将环境投入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企业的收益和政府的业绩。例如,我们可以将企业对环境工程的投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打分,然后根据这个分数来对企业其他方面提供便利,例如税收或者银行贷款方面提供一些优势。对政府业绩的评价也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的积极性,才能更加尽心尽力的为环境工程的发展服务。

3 结语

环境是关系我们未来发展的大事,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我们既要保证经济效益,又要保证环境效果[3],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对环境工程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环境问题,从政策、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发展环境工程,大力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自然环境现状篇10

环境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想要更好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就需要认清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此,本文就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思路进行有效探讨。

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虽然我国经济近些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类发展历史已经表明: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无法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想要真正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需要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的路子并不是促进我国进步的最好途径,反而是一种错误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需要更多的能源,这使得我国需要加大能源开采的力度,这势必会对我国环境带来问题。再加上当前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差,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途径和次数都是不足的,环保相关制度的缺失,都使得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下去,而我国的环境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成为了当前的重点工作,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2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

虽然我国近些年开始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防治环境污染,加强对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国的环境问题仍然非常突出,这是非常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无论是对资源的保护,还是对污染的治理,两个环节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下面就从我国资源保护的现状和污染治理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2.1 资源保护现状

我国的水资源浪费问题和污染问题都非常严重,而在对水资源进行管理时存在着管理权责模糊,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且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很多公民缺乏节水意识。对于矿产资源的保护来说,其保护现状也不容乐观,我国近些年大力开展煤炭开采,对矿产资源造成了破坏的浪费,矿产资源保护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漏洞,无法对矿产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此外,我国对森林与草原资源的保护也不容乐观,虽然我国陆续颁布了多部法律,但是因为立法以及执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漏洞,使得我国森林和草原生态正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保护森林和草原资源迫在眉睫。

2.2 污染治理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随之而来的就是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可以说,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有环境污染事件的出现,比如工厂排放出各种有毒的液体和气体,汽车每天都在排放大量的尾气,生活中的废水污染了河流、湖泊等等。毫不夸张地说,地球每天都在承受着人们的污染。

面对日益严峻的污染问题,我国开始加大管理和保护力度,颁布各种法律,积极进行宣传。但是我国目前对污染的治理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首先,我国立法仍然缺失,且缺少从根本上保障公民环境权的法律,这使得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而在执法环节,往往是凭借着政府的行政权力来实施环境污染的监管工作的,这使得民间力量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这使得我国对环境监管的工作不能有效开展。从公民角度来说,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还不是很强,个别人十分看重经济发展,认识不到环境的重要性。很多人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无法做到自觉履行环保意识,更别提实施自己的监督义务去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督了。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仍需加强,仍然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努力。

3 我国环境保护的未来发展思路探讨

基于环境保护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考虑到我国当前存在的一系列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性建议。

3.1 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有利于弥补国家环境行政管理的漏洞。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政府的公共事务也日趋繁多,这使得政府的环境管理不可能面面俱到,难免有遗漏之处。为了保证国家对环境的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借助社会中介组织和个人的力量来补充国家力量的不足在现代社会就显得很必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还有助于监督环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高依法环境行政的水平。

3.2 完善环境行政公开制度

环境行政公开制度是实现公民环境知情权的需要。环境知情权又称环境信息权,是国民对本国乃至世界的环境状况,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国家的环境管理状况以及自身的环境状况等有关信息获得的权利。这一权利既是国民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又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民主程序。环境行政公开制度要求政府公开各种环境信息。这里的环境信息包括公共信息和个别信息,前者是指向全社会的环境信息,如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状况公报,空气质量周(日)报等,后者指只有在公众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才提供的个别信息,如某个污染企业的排污数据。

3.3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为了提高环评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报纸、电视、广播等渠道来宣传公益事业和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公众什么是环评、在环评公众参与中采取何种方式、何种渠道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帮助公众避免孤立地看待问题,既要让他们了解不利的一面,也要让他们了解有利的一面,包括项目建设的背景、对当地发展经济的意义。同时还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环评公众参与机制,对公众参与的方式、对象、步骤、内容、时间阶段、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等作出具体的规定或建议,并落到实处。

4 结语

环境保护问题关系到我国能否一直又好又快地发展下去,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能否持续下去。因此。我们一定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而想要真正保护环境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和执法,同时鼓励公众都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或事业中来。只有所有人民共同努力,我国的环境才会得到最有效的保护,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会更有效、更长久。

参考文献:

[1]吴卫星.环境权法律化实证研究――兼议我国环境权研究的几个误区[J].青海社会科学,2006(3).

自然环境现状篇11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43-02

环境状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使我国经济的发展规律呈阶梯状变化趋势。便利的交通、发达的工业基础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沿海地区却拥有近70%的工业基础,内陆地区只有30%的工业基础。和内陆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状况要好得多。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环境状况是引起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西部地区土地沙化问题严重、水资源短缺、经济增长效益低,这些问题是导致西部地区贫困的主要因素。想要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应该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一)各地区经济生产总值的不平衡现状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产值的不平衡。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这10个省市。而西部地区则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这12个省市。以1995年、2000年、2005年这三年为例,东部人均GDP分别为8638元、14309元、25973元。而西部地区人均GDP则分别为2691元、4252元、8717元。由此可见,西部地区人均GDP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人均GDP产值,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非常严重。

(二)各地区人均收入的不平衡现状

在1995年、2000年、2005年这三年中,我国东部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5700元、8342元、13621元,东部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2531元、3618元、5258元。而我国西部城镇居民在这三年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4053元、5704元、8782元,西部农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1145元、1606元、2277元。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和东部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形式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形式则以发达的工业为主。东西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与人均年收入现状存在着不平衡,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将会使我国贫富差距问题不断恶化。

.

二、我国环境资源的总体概况与东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

(一)我国环境资源的总体概况

我国的资源不足且分布区域不平衡,很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而其他地区则严重缺乏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地区的人民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保护当地环境,最终引起了各种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很多地区都有严重的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问题,这些环节污染问题不仅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对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产生了威胁。

根据我国土地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土地面积为1.21亿公顷,而全国的2800个区县中,竟然有六百多个区县的人均耕地不足0.05公顷,这一数据远远低于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规定的农民人均耕地标准。我国的水资源也同样紧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很多地区的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面积减少,导致我国每年缺水量达到400亿立方米。

(二)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

我国东部地区的水利资源充足,有很多河流、湖泊以及水库设施,当地农民能够很好地发展农业、渔业。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便于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这将会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状况要好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雨水充沛、而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则比较恶劣。

我国西部地区有大量的沙漠,这些荒漠的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34.6%,仅西北五省和内蒙古地区的荒漠面积就占国土面积的27.3%。当地居民难以在荒漠环境中进行农业生产,这是导致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而且这些荒漠的面积还在持续增加,甚至会引起更加严重的沙尘暴。

由于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沙漠,这将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问题不仅使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且还使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严重欠缺。很多地方不断出现河流断流、草木枯死、土地沙化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西部地区的水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很多企业不注重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反而还向黄河中排泄大量的污水,致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兰、环境因素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贫困、人口、生态环境这三种因素互相影响,会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中。随着西部地区人口的增加,相应的人均耕地面积就会减少,当农业耕地无法负担众多的人口时,就会出现贫困问题。为了解决贫困问题,西部地区的村民就会不择手段地乱砍树木,村民这种靠山吃山的观念会严重损害当地自然环境。

西部居民为了能生产更多的粮食,就会将很多林地变成农耕用地,破坏了当地的林地环境。由于失去了林地植被的保护作用,就会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导致当地风沙、旱灾、沙尘暴等恶劣环境问题的不断发生。这些恶劣的环境问题将会使西部地区出现大面积干旱,干旱气候的风蚀作用会不断地侵袭农耕土地,使粮食产量迅速下降。土地的不断荒漠化将使村民逐渐丧失仅有的农业耕地,最终陷入极端贫困的生存绝境。

(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效益较低

西部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然而由于对煤炭、石油等资源的过度开采,西部地区的能源将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我国很多草原地区,牧民是通过饲养大量牲畜来达到致富的目的,牧区草地已经难以供养更多的牲畜。由于风沙的侵袭,很多草原地区不断出现土地沙化问题,这对于依靠放牧为生的牧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三)恶劣的环境状况危害着当地居民的健康

西部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对这些资源进行开采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对生态环境则疏于治理。我国西部地区对工业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很低,然而西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却严重超标,将会严重危害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

我国黄河流域的内蒙古乌海地区废水污染问题严重,渭河、湟水河、北洛河等河流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废水污染问题。陕西、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地的很多企业在对矿山的开采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当地环境,致使矿山废石、废水随意排放,严重地污染了生态环境。如果将这些废弃物排泄到河流中去,就会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给居民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四、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改善,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注重保护环境,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人民基本生存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生态环境则是经济发展的大前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应该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的情况下,将经济增长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相互协调。西部地区应该继续实行退耕还林政策,要让沙漠地区出现更多的青山绿水。西部地区还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确保水资源能够合理地利用。当地居民也要有良好的环保意识,不能滥砍滥伐,要保护林地植被,使水土流失问题不再发生。

(二)转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

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以粗放型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缺点。某些西部的经济形式还是以农牧业为主,然而农牧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则非常缓慢。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形式,要依靠市场信息和科学技术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我国应该加快生态技术的革新,促进环保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要在西部农村推广农业灌溉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应该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要将有害废弃物的排放量降到大自然自净能力之内。西部地区要逐步改变过去粗放型生产模式,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形式。

(三)西部地区应该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的概念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当企业在损害生态环境的时候,就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如果企业对生态系统进行了保护,那么就应该对其进行利益补助。生态补偿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让受益者支付生态保护费用,使受益者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

根据生态补偿制度中“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当污染企业在破坏生态环境的时候,还应该支付相应的环保资金。比如,一些化工企业会往河流中排泄污水,这将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当地的生态管理部门就可以根据规定,让化工企业缴纳排污费,再利用这笔排污费来治理河道污染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

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能对污染企业进行有力的约束。然而,我国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却不够完善,很多生态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空白。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才利用法律的漏洞,大肆污染生态环境。为了有效治理我国的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应该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明确各化工、石油、煤炭企业的环保责任。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如果发现污染环境的问题发生,就应该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的处罚。

(五)加强政府部门的生态管理责任

政府部门应该承担环保技术开发、环境质量、污染问题清除等责任,要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内容与精神。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生态管理责任,要最大限度地平衡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府部门要转变过去提供环保物资、直接投资环境治理工作的职能特点,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外资、私人企业、社会资金多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自然环境现状篇12

    (2)对地质结构考察不细致,工程选址不当造成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

    (3)在水库建设中缺少生态考虑,给一些濒临灭绝的水生生物带来致命打击。因此,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

    (4)给社会环境如工程带来的移民问题和耕地补偿问题,以及由于其安排不当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5)工程施工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

    2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及具体实施内容

    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受到重视,国务院规定今后凡大型的水利工程都要进行环境评估,但是,往往由于缺少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导致我们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得仍然不够。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也总结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水利工程对环境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3种:预断评价、回顾评价和现状评价。评价方法的具体实施内容,可以分为4个部分:①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研究;②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③环境影响的预测;④综合分析评价。

    2.1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

    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它为此后的工作提供依据,所以预先调查的翔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结论。简单说就是对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调查,为现状的分析和今后发展变化的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执行上又分为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地形、地质、水文、水质、泥沙、气候、生物等等,社会方面是人口、民族、土地、经济发展、文物、军事设施等等。

    2.2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地进行分析,根据各自的权重综合平衡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清单法: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素根据作用的大小以表格形式列成清单,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3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2)矩阵法:将影响环境的因素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素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素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3)网络法:属于一种流程图的结构,由箭头与方框做有序的组合,用以说明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逐渐影响。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形象地反映人类活动———效应———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4)叠置法:其做法是先区分影响类型并分别制成环境质量等级分布图,然后再将各分布图叠置起来,进行识别和筛选。

    2.3环境影响的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即预测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对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定量的预测估算。如预测水库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和对水库水质、水温的变化影响等,已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预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和对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多兼用数学和物理两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一些难以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则可通过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作定性的预测。如预测水库形成后对疾病流行的影响,多采取类比分析法,即选择与拟建水利工程具有相似自然、社会环境和水利工程特性的类比工程,进行对照并作出判断;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的影响,多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即针对各类生物对环境要求和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按工程兴建后的环境状况,预测分析其在数量上或种群、群落上的变化。

    2.4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将工程兴建对各个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或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工程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和方案。由于水利工程对各个环境因子产生的影响错综复杂,环境效应之间又往往具有相关性,因此综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3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现状篇13

Abstract:Based on the ecological index and modified press-state-response model and beginning with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ecological security,this paper h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the synthet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eco-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n areas along the main canal of Middle Route of South to North Transfer Project after respectively considering the natural influence and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nature,economy and societ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the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levels during the entire evaluation,only the Lushan County was "better" and Anyang City was "worse" with others in the ordinary levels.Besides,in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Xichuan County was the only one in relatively secure state while 97.54 percent of all the study area was in the early or moderate warning states with the moderate warning areas accounting for 16.28%.As a whole,eco-environment quality in 2004 was generally in an ordinary leve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situation was worrying,so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supervision to limit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study area.

Key words:PSR model;Middle Route of SNWTP;ecological environment

生B环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同时,生态环境又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对其质量评价能较好的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社会生产和人居环境稳定可协调的程度。南水北调中线主干渠是缓解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中的重要一环,其沿线区域生态环境的好坏对沿线输水安全具有重大的影响[1]。

如今区域生态环境评估研究往往以定量评价为主。定量评价属于综合评价,往往采用一定的公式和模型进行描述 [2]。目前国内外生态评价模型框架有PSR模型(压力-状态-响应)、DSR模型(驱动力-状态-响应)、DPSEEA模型(驱动力-压力-状态-暴露-影响-响应)以及欧洲环境署提出的DPSIR模型等,所有模型均将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预防措施考虑在内。其中,PSR模型将社会经济与环境有机统一的结合在一起,与其他模型相比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生态安全评价中自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许多学者运用PSR模型在各种区域尺度上进行了相关的生态环境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3-6]。然而,在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环境评估的众多研究中,多数研究集中在水源区[7-9],而对该工程沿线生态环境研究的文章相对欠缺[10-12]。因此本文结合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体系,基于修正后的PSR模型,构建12个可量化指标,尝试应用于大型工程施工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评估,分别从环境质量状况以及生态安全两个角度分析出发,对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主干渠沿线河南段4 km缓冲区区域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对比。

1 研究区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总干渠全长731 km,占总干渠全长的36%。研究区为主干渠沿线4 km缓冲区范围(图1红色部分),在河南省境内主要经过27个县市,经纬度范围为32.63°N-36.27°N,111.65°E-114.38°E,区域面积5 930 km2,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3.55%。研究区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具有不同的水生态特征,降雨分布不均,自然、经济、社会情况差异较大。同时,研究区内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土地过度开发、水体严重污染、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等问题突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地限制。

2 资料

根据模型指数构建需要,除了研究区矢量边界图以及河南省行政边界图等辅助数据外,评价所需的主要基础数据包括评价区2014年的土地利用、植被覆被、土壤侵蚀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矢量和栅格数据均使用统一的投影与坐标系统,主要基础数据见表1。其中,土地利用数据由人工目视[CM(22]解译获取,误差矩阵检验精度达90%以上,见图2。

NDVI为2014年5月-9月MOD13Q1每16天合成数据产品,共10景影像,利用MRT工具进行数据格式及投影转换,然后结合ArcGIS栅格计算功能获取五个月象元NDVI最大值的均值分布图,结果见图3。

3 方法

评价从环境质量状况和生态安全两个角度分析,二者的定量描述分别由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和修正后的PSR模型计算结果即综合生态安全指数确定。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主要侧重表达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综合生态安全指数包含了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同作用。

3.1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3.2 修正PSR模型

3.2.1 模型体系框架

生态安全评价需要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引入了应用广泛且认可度更高的修正PSR模型。综合自然与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因子,结合模型概念框架以及研究区实际情况,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14-16],构件了修正PSR模型评价体系框架,见表3。该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层。准则层中自然人文压力反映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压力等方面的因素,生态系统状态包括土壤、植被、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响应则体现了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的反应和解决能力。评价最终落脚在指标层,由8个可以度量的指标组成,其中生态环境现状由五个分指标构成,具体见上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描述。

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调查的方法,分析对比各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构造对比判断矩阵,计算权矩阵并做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指标权重。

4 结果与分析

4.1 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经过指标计算,通过ArcGIS制图,获得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统计图以及分指数加权后正向贡献值统计图,见图4和图5。根据图4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级标准,沿线的27个县市中,只有鲁山县为“良”,安阳市处于“较差”,其他处于“一般”,对应面积比例依次为5.80%、3.54%和90.66%。

分析图5发现,生态环境状况排名靠前的地区,如鲁山县、安阳县、博爱县以及淅川县,林地覆盖率高,水系发达,自然基础条件优越。尤其是处于“良”的鲁山县,在多年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下该县森林覆被率超过50%,使得该县生物丰度贡献值最高。相比而言,鹤壁市、郑州市以及安阳市多项分指标均不理想,郑州市植被覆被和生物丰度最低,而安阳市污染负荷压力最重,自然环境压力较大。整体来看,研究区环境质量状况处于一般水平,区域已经处于较为敏感阶段,部分地区土地退化、污染超标等情况凸显,这些制约性因子将不利于水源的保护工作。

4.2 生态安全评价分析

研究区生态安全值范围在0.52~0.81之间,见图6。根据面积统计和图8可知,研究区安全等级分布在较安全和中度预警之间。淅川县的145.71 km2区域处于较安全状况,占研究区的2.46%,而81.26%的研究区面积处于预警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评价区域内的中度预警状态县市一共八个,占县市总数的三分之一,占总面积的16.28%,其中安全度最差的是安阳市、郑州市、焦作市,生态安全值分别为0.52,0.58和0.60,形势不容乐观。

从“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角度出发分析,见图7,自然人文压力指数差异较大,从三者的权重分配以及贡献值分布情况对比来看,该指数在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影响也最大。安全度最高的淅川县,其自然人文压力贡献值高达0.45,主要原因在于该县在2009年-2011年间移民16.2万人,并大规模绿化种植和关停污染企业。而安阳市、郑州市以及焦作市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人口密集,消费水平较高,工业集聚,人口压力明显。尤其是安阳市环境污染特别突出,重污染天气和河流水质超标严重,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值的注意的是,各个县市生态状态的差异很小,根据环境评价的结果可知,由于研究区沿线各县市生态环境指数几乎全部满足生态环境标准,即使是最差的安阳市环境指数也接近标准值,使得归一化加权后的生态状态贡献值相同。

与自然人文压力相比,生态响应方面,虽然市级区域指数值相对较高,如郑州市明显高于淅川县,但各个县市差距并不大。分析原因,生态差异取决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值和人均GDP大小,虽然市区较县级区域经济发达,人均GDP高于县级区域,但工业密集,污染严重,使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高,从而导致了该指数在县域和市域范围之间的较小差异。

结合生态安全分指标贡献值结果,通过安全等级空间位置差异对比发现(图8),在八个分指酥校生态安全等级与人口密度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处于中度预警以上的地区均为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分析可知,这些地区全都位于主干渠中游和下游地区,以中游地区最为集中,这些地区具有较为突出的经济发展定位,部分地区属于河南省经济的核心地带,而上游在整个研究区中经济发展薄弱,从而造成了区域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差异。另外,主干渠所经过的城市中心区域生态安全值明显较低,如:郑州市(0.58)低于新郑(0.64),荥阳(0.68),中牟(0.70);焦作市(0.60)低于淇县(0.74),博爱县(0.69),修武县(0.70)。对于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地区,生态安全指数反而越低,充分暴露了我国部分城市城市化建设的负面效应,这将对水源保护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流经此处的主干渠,政府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水源保护工作。

5 结论

本研究主要基于修正后的PSR模型,分别从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生态环境安全两个角度综合全面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评价做了详细的探讨。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自然以及自然、社会、经济三者对于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现状,说明了评价模型体系运用于大型工程沿线生态评估的可用性,为南水北调中线输水环境的调查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科学依据。

整体上,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并不乐观。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沿线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采取节水、调水、治污三项措施同步实施策略,为维护和稳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优良水质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坚实的生态基础。

限于数据获取的限制,本文只针对研究区一期的生态环境做了详细的评价分析。为了更好地揭示南水北调主干渠沿线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还需要结合多年的数据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善同,许新宜.南水北调与中国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LI Shan-tong,XU Xin-yi.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M].Beijing:Eco-nomic Science Press,2004.(in Chinese))

[2] 刘红,王慧,张兴卫.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述评[J].生态学杂志,2006(1):74-78.(LIU Hong,WANG Hui,ZHANG Xing-wei.Research review on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J].Chinase Journal of Ecology,2006(1):74-78.(in Chinese))DOI:10.13292/j.1000-4890.2006.0015

[3] 杨一鹏,蒋卫国,何福红.基于PSR模型的松嫩平原西部湿地生态环境评价[J].生态环境,2004(4):597-600.(YANG Yi-peng,JIANG Wei-guo,HE Fu-hong.Assessment of wetland eco-environment in western Songnen plain based on PRS model[J].Ecology and Environment,2004(4):597-600.(in Chinese))DOI:10.16258/ki.1674-5906.2004.04.037

[4] Pei H,Fang S,Lin L,et al.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for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in a hyper-arid oasis:a case study of the Turpan Oasis,China[J].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4(2):1449-1461.DOI:10.1007/s12665-015-4134-z

[5] 吴克宁,关小克,冯新伟,等.基于PSR模型的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灰色预警[J].河南农业科学,2007(6):83-85,89.(WU Ke-ning,GUAN Xiao-ke,FENG Xin-wei ,et al.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warning of Zhengzhou using Gray System based on the PSR model[J].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7(6):83-85,89.(in Chinese))doi:10.15933/ki.1004-3268.2007.06.025

[6] 丁彩霞,延军平.基于PSR模型的宁夏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5(3):191-196.(DING Caixia,YAN Jun-pin.Research on ec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based on PSR model[J].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5(3):191-196.(in Chinese))DOI :10.13961/ki.stbctb.2015.03.041

[7] 王苑澹张晖,董小平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0(3):230-232,236,242.(WANG Xiao-feng,ZHANG Hui,DONG Xiao-ping,et prehensive eco-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of Shaanxi water source area in Middle-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J].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0(3):230-232,236,242.(in Chinese))DOI :10.13961/ki.stbctb.2010.03.019

[8] 王立辉,黄进良,杜耘.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161-166.(WANG Li-hui,HUANG Jin-liang,DU Yun.Eco-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of Middle Route of the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11(2):161-166.(in Chinese))

[9] 刘远书,高文文,侯坤,等.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变化分析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3):440-446.(LIU Yuan-shu,GAO Wen-wen,HOU Kun,et al.Analysi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on watershed of the Middle Route of South-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15(3):440-446.(in Chinese))DOI:10.11870/cjlyzyyhj201503013

[10] 郭恒亮,f原原,楠晓慧,等.南水北调中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5,13(3):444-447.(GUO Heng-liang,WEI Yuan-yuan,HE Xiao-hui,et al.Land use change and its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analysis of Middle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5,13(3):444-447.(in Chinese))DOI:10.13476/ki.nsbdqk.2015.03.010

[11] 窦明,左其亭,胡彩虹.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2):63-66.

(DOU Ming,ZUO Qi-ting,HU Cai-hong.Assessment of influence of Water Transfer Project from South to North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J].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2005(2):63-66.(in Chinese))

[12] 张璐,杨爱民,吴赛男,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对受水区城市绿地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0(4):4-7,23.(ZHANG Lu,YANG Ai-min,WU Sai-nan,et al.Study on eco-environmental benefit of urban green space within water receiving areas from phase 1 of Middle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J].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2010(4):4-7,23.(in Chinese))DOI:10.13928/ki.wrahe.2010.04.009

[13] HJ 192-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S].(HJ 192-2015.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ndard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in Chinese))

[14] Walz R.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systems:experiences from Germany[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0,25(6):613-623.DOI:10.1007/s002670010048

[15] 左伟,周慧珍,王桥.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概念框架研究[J].土壤,2003(1):2-7.(ZUO Wei,ZHOU Hui-zhen,WANG Qiao.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election of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assessment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afety[J].Soils,2003(1):2-7.(in Chinese))DOI:10.13758/ki.tr.2003.01.002

[16] 彭建,吴健生,潘雅婧,韩忆楠.基于PSR模型的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概念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12(7):933-940.(PENG Jian,WU Jian-sheng,PAN Yajjing,et al.Evaluation for regional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based on PSR model:conceptual framework[J].Progress in Geography,2012(7):933-940.(in Chinese))DOI:10.3969/j.issn.1672-1683.2009.06.00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