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市场现状实用13篇

零售市场现状
零售市场现状篇1

我们再来看2009年下半年,从2008-2009南京都市报整体平均销量变化来看,南京都市报整体平均销量出现了小幅下滑,尽管每份报纸有升有降,但《金陵晚报》依然保持领先,并拉大了与排名第2位的《现代快报》的距离,《扬子晚报》销量提升,《南京晨报》排在第4位,变化不大,《今日商报》变化不大,市场地位仍然排在最后。

竞争愈演愈烈 《金陵晚报》强者地位凸显

2009年下半年,南京都市报随着零售价格的稳定,其销量在小幅下滑过后,其零售市场将会趋于稳定的发展态势,并将保持原有的竞争格局,仍会是《金陵晚报》和《现代快报》处于市场第一、二名的领先地位;这两份报纸市场份额共占据六成以上,但世纪华文连续监测数据同时显示,这2份报纸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拉大,2009年下半年,《金陵晚报》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

比较来看,《现代快报》市场份额的减少和《扬子晚报》市场份额的增长使得他们之间的竞争关系也愈来愈紧密,《扬子晚报》和《南京晨报》在市场上也具有一席之地,而且《扬子晚报》市场份额的增长使得其对于《南京晨报》的领先地位得以巩固和加强。而《今日商报》市场低迷状态仍在持续。其中,《金陵晚报》近年来平均销量一直排名在第一位,2009年下半年以47.62份/摊再次位居榜首,并占据了将近1/3的市场,市场份额为32.55%,再加上其高实销率高覆盖率的表现,竞争实力十分强劲。

各项指标综合分析 未来仍具上升空间

综合来看南京都市报,其中,《金陵晚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和《南京晨报》的实销率和覆盖率都在90%以上,不断地加大铺货力度使得前3份报纸的覆盖率在今年下半年更是达到了100%,实现了区域全覆盖。其中《金陵晚报》的优势更为突出,两项指标均排名第一位。《今日商报》的实销率及覆盖率水平均比较低,市场竞争实力弱小。

零售市场现状篇2

1947年,爱尔兰香侬机场为无聊等候的过境旅客尝试免税品销售,现代免税业由此诞生。此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免税业以其高品质、价格优惠的独特性,吸引了国际旅客。目前,全球共有大小2500家免税店,销售上万个品牌,成为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道风景。中国的免税业从1979年确认以来,目前仍在徐展。

1 免税业向市内旅游零售业转型

免税店有各种形式,例如进境店、离岛免税购物、市内店国人购物等新型免税业务,目前欧盟内部就有免税业向旅游零售业的转型。实际上免税购物与旅游市场密不可分,旅游零售这一概念扩大了免税业的范畴,同时免税业目前也习惯于称自己为“旅游零售”,旨在为所有在全球及各地区之间来往的旅客提供超值、奢华、而又实用的购物体验。所以,本文中,旅游零售业也指免税业。

2 免税品基本概念

免税品是指免征进口海关税、进口环节消费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商品。其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 价格优势:免税品比市内百货公司(有税市场)相同商品价格低10%-40%左右。 (2) 品牌优势:免税品多为国际著名奢侈品品牌商品。 (3)品质优势:通常免税品的采购渠道为从各国际品牌供应商直接采购,相关业务由各品牌公司“旅游零售”部门直接管理。免税店经营的商品范围涵盖进口烟草、酒水、香水、化妆品、护肤品、服装、皮具、首饰、手表、玩具、食品、保健品和本国特色产品等大类。以国际知名奢侈品牌为多,所以免税与有税价差大,成为了免税的重要优势之一。

免税店通常设立在“境内关外”,例如机场出境隔离厅内,凡是出境人员均可以购买。中国在2011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海南离岛免税政策”是近些年免税市场的一大突破,该政策将免税购物的优惠开放给了所有旅客,他们不必出国,只要离开海南岛,即可享受一定限额的免税购物,受到了国人的热烈追捧。

二、 全球免税发展概况及2010零售数据

早在1947年第一家免税店在香侬机场开业时,那时候全球的销售额也就是几十万美元,发展到70年代的时候达到4.5亿美元,到1996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210亿美元的销售额。在2010年,全球的销售额超过了390亿美元。

根据瑞典著名旅游零售市场研究机构Generation Research的研究报告,2010年,奢侈品,其中包括时尚品、电子产品、皮质品、玩具、手表、太阳镜和摄像机,还有珠宝等等,占到全球销售的36.1%。它的销售是增长最快的一个行业,达到了16.7%。对中国免税市场来说最重要的销售品类烟草,只是占了全球销售的7.3%。

三、 亚太旅游市场简析

如今,亚洲占到全球免税销售的几乎1/3,也就是32.3%。到2015年的时候,亚洲的免税商品销售预计会占到全球的1/3。如果现在的趋势继续,到2014年亚太市场会超过欧洲成为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市场。

全球免税销售中销售最多的一个商品品类是女用香水和女用化妆品,而男用香水排在第五。对中国非常重要的烟草这一类是在世界上排名第四。在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韩国在免税品销售方面是世界第一。韩国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免税商品市场,中国在世界上排名第五,而这已是相当不错的排名,因为在15年以前中国在50名以后。

在亚太区域,2010年比2009年销售额增长了22.1%,前两位产品是香水、化妆品,增长率高达25.3%。而欧洲在2010年比较疲软,由于货币贬值、火山灰影响、经济恢复缓慢等因素,只有4%的发展速度。而在亚洲,每一个100美元或者100元,或者100日元、100韩元,其中就有40块花在免税奢侈品消费方面。而机场免税渠道占到亚太地区整个销售的57%。

在十年之内,到2020年的时候,中国凭着它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强劲的免税品消费需求,会占到全球奢侈品品消费的44%,而今天的这个比例仅仅是15%。中国现在已经是路易威登在世界上最大的、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同时占据了GUGGI 18%的销售份额,和爱马仕11%的销售份额。实际中国是仅次于韩国的在亚洲最重要的免税市场。虽然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时候,日本是最最重要的市场,但是现在已经被中国和韩国超过,它的重要性已经远不如以前。

四、 中国免税市场现状分析

东亚在全球的免税商品销售中占了非常好的地位,几乎是全球旅游零售市场的20%,其中大中国占到44.5%,这彰显了中国日益的重要性,同时,也给各品牌供应商发出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他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个地区的发展,中国变得越来越重要,全球的供应商都必须关注中国市场的需求。

1 四家国内免税运营商

1979年,免税业在中国得以承认,国家实行了由国有公司专营、集中统一管理的政策。198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免集团,对全国免税业实行统一管理。目前在国内,获准经营免税商品批发兼零售业务的免税运营商主要有四家,分别是中国免税品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国有免税商品(集团)有限公司、珠海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日上免税行有限公司。但其中,只有中免公司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中免是隶属国资委的央企中国国旅的子公司。

2 中国免税市场品类结构分析

由于中国免税市场发展较晚,以及中国人对烟酒产品的偏爱,目前中国免税市场对烟酒类的销售依赖程度非常大。然而,现在烟草类的免税销售在全球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在这方面已向全球各烟草供应商提出了巨大挑战,如果有一天全球、或者政府严格限制烟草类产品的销售,就会对全球的烟草行业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从而波及免税店的烟草销售。

而酒类的销售,从一开始便在全球的免税业务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免税行业早期,酒类的销售是占到总销售的40%的左右。而回顾一下过去十年,对比一下2000年和2010年的销售情况,在2010年已下降到16%左右,这一发展趋势全球的免税发展趋势相同。

而最重要的是,化妆品类的销售是从2000年占总销售额的20%左右提高到了2010年的30%左右,这是令人惊喜且巨大的发展,不仅顺应了全球旅游零售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说明了该品类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五、 中国免税市场的明天――香水化妆品发展机遇

通过烟酒香水和化妆品类在全球免税市场中的销售的机会,我们看到香化类的销售确实是免税行业增长最快的一个品类,很快就会占到全球免税品销售的1/3。数据显示,全球排前12位的免税零售企业在全球免税化妆品市场的占比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仅仅这12家企业,就占到全球化妆品销售额的90%以上。而且随着这个行业的不断整合、兼并和收购,所以现香化类企业变得越来越大,数量也在逐步减少。

如果列举了全球免税零售销售的顶级香水化妆品品牌,例如Chanel(香奈儿)、Dior(Dior)、Estee Lauder(雅诗兰黛)等排名前十二的品牌,我们看到前十二名的品牌占到全球免税销售的一半。如果再对比了亚太地区的销售和全世界其他地区的销售,就发现在亚太地区,护肤品和彩妆产品的销售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占比高得多,在亚太地区化妆品的销售占到销售总额的72%,而全球的这个数字,平均值是41.7%,所以亚太地区化妆品的占比要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跟亚太其他国家有一些共同之处,中国也是化妆品护肤类的产品销售额占比尤其的高,占到57.1%,而亚太地区的平均水平是47.1%,中国彩妆类的销售也是同样的重要,这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非常相似。如今,中国销售额排名比较前的一些企业有雅诗兰黛集团,欧莱雅集团,LVMH集团, 香奈儿集团等。排名前12位的企业占到了全国免税销售的绝大部分。

相比之下,如果按照亚太地区整体的发展水平,中国将是一个香水化妆品发展的巨大市场。有着无限的潜力。但是如何做到,又在哪里实现,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实现呢?可以在以下五点发展方向中寻找突破点。

1.中国免税行业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具有强大的实力和专业的精神。可以在未来将免税店的招投标触角伸向国际市场,通过在更加成熟与庞大的亚太、甚至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进一步提升运营水平和能力。

2. 利用自身的庞大的地理优势及广阔的分销渠道,向各大化妆品供应商争取将高端产品和销售延伸到更多的口岸免税店和其他渠道免税店,即所谓的“二线门店”。虽然这些门店暂时的销售水平和店面形象与免税业一贯的奢华购物体验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他们具有相当高的发展潜力,拒绝他们就是拒绝了未来的广阔发展空间。

3. 充分利用“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开拓国人对免税购物的认识和了解,充分挖掘国人的购物潜力,同时将消费留在国内。“海南离岛免税”借鉴了韩国济州岛、日本冲绳岛等免税岛的政策及经验,这些免税岛如今的销售额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五亿美元,所以充分利用该政策,对于中国免税业务的发展将有很大的推动影响力。

4.充分地利用国际及亚太旅游零售数据,并注重搜集信息与资源,关注世界旅游零售市场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以助中国免税市场放眼世界,优化整体运营。

5. 培养高端奢侈品运营人才。随着中国免税行业的飞速发展,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国内各知名高校已率先推出“奢侈品管理”专业,可考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内部人才向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积极引进外部优秀人才及经验人士,将先进的采购、营销、运营等理念和方法带入中国这个迅速崛起的市场中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中国的免税运营商在世界舞台上大展拳脚。中国是世界的未来,那么中国的旅游零售市场将是世界旅游零售市场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零售市场现状篇3

1引言

当下,我国的炼油产能已经逐渐步入了比较严重的过剩时期,而国内的石油成品油的零售市场也将进入到一个资源较宽松、相对也比较过剩的“买方市场”。因此,面对这种形势,我国的石油零售公司及其相应的终端加油站,就必须采取相关的手段全面加强内部的规范化管理,以全面提高石油成品油在市场营销以及管理方面的水平,从而形成该企业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这也是目前我国众多的石油成品油零售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1]。

2当前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我国的石油成品油市场及其销售也紧随其发生了相对应的波动,如今,石油成品油的消费情况已经逐渐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间接衡量指标,而这也意味着国际油价的变动将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及其战略意义[2]。在我国,其成品油市场不仅有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以及中国石化三家主要的国有企业,由于市场的逐渐开放还吸引了诸如BP、道达尔等跨国石油企业的进入。同时,随着我国石油成品油零售以及批发市场的不断开放,吸引了众多的外资成品油销售以及生产的企业进入到我国市场中,一方面加剧了国内的石油成品油销售的竞争局面,而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我国中石油以及中石化两石油集团向国外的发展。当前,外资石油成品油公司的进驻,不仅提高了我国的成品油市场的竞争力,而且将国内成品油的市场垄断格局给打破了,有利于我国的石油成品油的消费市场的竞争更加趋于自主化。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全面地展开市场营销策略,必然就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阻碍着成品油零售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3当前石油成品油零售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成品油零售企业就存在着对客户需求重视度不够等相关问题,从而制约了该类零售企业的长期发展,而其营销观念的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品油零售企业的发展。下面对目前我国石油成品油零售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3.1企业体制改革不合理

目前,在我国众多的成品油零售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水平较落后,且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的问题。这些零售企业由于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网,使得内部的相关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报送变得比较零散与迟缓,而且企业内部也没有形成力量较强的营销管理队伍,在人才的流动机制以及对员工的激励机制方面也不健全,从而使得整个企业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低的管理水平。同时,在有些省市企业的上划方面出现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情况。如有些省市石油企业在上划以后,其地方政府就可能会在加油站以及对加气站的审批、用地以及贷款等方面减少对国有石化集团所属的一些销售企业的支持力度,或是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甚至是有些地方还专门成立了当地的石油零售企业,与国有的省市石油企业共同争夺市场。

3.2企业内部人员缺乏必要的营销意识

目前在部分石油成品油零售企业,其内部的员工普遍在营销意识方面表现得比较薄弱,而这也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相当一部分的干部员工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对于成品油零售发展所具有的强大的促销作用。从本质上来说,营销其实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经营管理的方式与技巧,它不能完全等同于销售,且两者之间相互比较,营销更加重视过程,而销售则更重视结果。而也就是因为现今人们对营销的本质理解出现了误解,导致其对市场的认知一般都会大于对营销的认知,且对销售的重视度也要大于对营销的重视,从而使成品油的零售市场出现过多地重视成品油的销售而往往忽略对一些非成品油的销售以及重点关注销量而忽视利润的情况。同时,在一些基层的加油站,其内部的业务人员几乎都没有参加过有关市场营销的学习与培训,即使是经过了学习与培训,也仅仅是对一本书进行上下员工的整体学习,不仅内容少,且水平不一;而对于企业内部组织的有关经理与主任级的工作人员对相关营销技能的学习与培训中,也往往由于培训的内容、方式以及对象同实际情况联系不够紧密而导致其缺乏了时效性与针对性,而且培训的机制也比较难以满足整个企业内部人员对营销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技能培训的需求力度,因此,从整体上来说,部分成品油零售企业内部人员在有关营销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是比较薄弱的。

3.3过多重视价格战而忽视了相关策略的有效运用

在营销策略中普遍存在着价格策略、产品策略以及渠道策略与促销策略四种。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就必须有效地将这四个营销策略结合在一起,然而,目前在我国众多石油成品油企业普遍是过多地重视价格策略,热衷于价格战,而忽视了其他三种营销策略的有机运用[3]。长期以来,各成品油企业间的价格战就打得十分激烈,而这也是通过牺牲自身的利益来快速抢占市场份额的一种“恶性”竞争,结果也往往都是“俱伤”而不是“双赢”。而对于产品、渠道,特别是促销等营销要素,人们往往对其认识不够全面,无法真正发挥出其作用,特别是对于促销的认知还不够全面,运用也不够得力。故在对部分的加油站中业务人员的调查研究中显示,相当一部分的业务人员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做促销”、“应该怎样促销”,只知道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收钱、输油以及开票”的工作,只要钱不少收,油也不输错且票也不开错就好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就直接导致多数的成品油零售企业出现经营不善的情况,影响其长期的发展。

4推动当前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发展的对策

4.1完善并优于成品油的销售服务体系,以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对于石油成品油的销售企业来说,由于其油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消费者根本无法从直观上去判断该成品油质量的好坏。因此,该企业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及其形象,即该企业的品牌形象就成为了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我国众多的成品油企业要想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占有并保持一席之地,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全面提高其服务的质量,从而通过优质的服务赢得更多广大的消费市场。如在组织的实施过程中,可通过不断完善内部的硬件以及软件的管理,创新服务的内容,积极地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公路文化”的加油概念,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发一些除了加油以外的配套服务,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客户服务;同时,还可对传统的服务方式进行改革,如运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以提高加油的效率,通过普及IC加油卡的运用以逐渐去打破传统的现金结算方式,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加油服务;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内部规范化管理的手段,以统一内部的服务标准与形象的设计,进而打造出全新的企业形象。

4.2加强营销技能的培训,树立营销意识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成品油企业需不断加强对内部员工有关营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全面增强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充分运用营销手段以展开相关业务的能力。而在加强员工对营销技能培训的时候,就需根据员工的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对于一线的员工,由于他们是整个成品油零售市场中的终端,面对的主要是不同的客户群体,因此就需要将推销的技能以及促销的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主要的培训内容传授给他们,而对于客户主任或是加油站的站长,他们属于营销的管理者,因此,就可将营销策略制定与运用的相关知识传授给他们[4]。同时,为了避免行政开支的增大,加油站不必专门设立培训人员,可同当地的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展开培训工作,在院校内部设立培训基地或是聘请当地职业院校的教师到加油站展开营销的培训,抑或是从职业院校聘请一些营销专业的学生以全面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综合营销素质,最终使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树立营销的意识,并充分发挥出其优势。如积极做好夜间的生意,并将产品的定位集中于家庭的常用以及急需的用品,从而塑造出“24小时连锁便利超市”的形象,或是在节假日的时候,增派临时员工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4.3转变打“价格战”的营销做法,全面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在今后的成品油市场中,由于产品日趋走向同质化,使其价格的竞争效应也会随之减弱,而品牌以及服务就将成为企业占据市场份额的“重头戏”。在本质上,一个产品的品牌所包含的意义远远地超过了其本身的价值,不仅代表了产品的质量,而且还向人们传递着某种特定的文化,并拥有一批忠诚的追随者,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5]。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成品油零售企业就需要在优质品牌的树立上面下工夫,赋予其品牌鲜明的理念、文化以及思想,从而使其变得更加个性化以及人性化,并使其在为客户提供更多品牌内涵的同时还能够得到客户的后期的信赖与回报。同时,企业还可对加油站实行分类以及功能定位的处理,因地制宜地展开个性化的服务,并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差异价格与差异的服务,抑或是对于那些在城市中心的加油站,可适当地将非油的创效作为企业增收的重点来看待,从而为消费者提供全方面的服务。

5结论

当前,随着我国石油成品油的销售市场竞争趋势的日益加剧,各成品油销售企业正面临的挑战也随之增加,而成品油的销售也从传统营销观念下的“皇帝不愁女儿嫁”的销售形式逐渐朝着品牌营销、服务营销以及价格营销等多元化的形式发展[6]。虽然,目前石油成品油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也同样带动了客户选择性的增加以及客户需求的相关变化,因此,对于众多的石油成品油的零售企业来说,在其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开始加大对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视度,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以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以及内部员工的营销意识,从市场营销方面入手,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及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以全面推动成品油零售企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旭升.浅谈我国成品油营销现状分析及展望[J].商场现代化.2011(14):29.

[2]李为民.当前形势下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现状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商业.2010(35):26-27.

[3]贺培玉.我国成品油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营销策略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09(18):120.

零售市场现状篇4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消费理念的提高、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日趋复杂,零售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那么就一定得在原有的经营基础上,改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加强经营管理、规避经营风险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等,在未来的市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1 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

经济新常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机遇,这些机遇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大改革与大调整、“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大消费和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及“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等。

2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

2.1 零售业的基本情况――以成都市为例

最近啄辏成都的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比如远洋太古里、新世纪环球中心等,每一个新开的购物中心都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关门歇业、并购重组的事情在零售行业也不断发生,例如成都仁和春天两店被收购、红旗连锁兼并互惠超市、人人乐的“闭店潮”等。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成都零售行业竞争形式加剧,行业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行业整体面临各种挑战。

2.1.1 成都购物中心整体零售市场表现良好

从最早的单体商场,到加入了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的购物中心,再到业态多样化与消费享受化的商业综合体以及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消费者对商业综合体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对城市综合体在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上的需求也在不断重叠。

2.1.2 快时尚迅速占领成都商业圈

在2016年3月底,成都的快时尚门店数已经达到49个了,比如GAP和C&A在成都分别有3家门店、优衣库有4家门店、ZARA和UR分别有7家门店、H&M有11家门店等。作为消费者,我们会发现不论进入哪家购物中心、走进哪家百货市场,都会看到这些快时尚门店,快时尚门店已经迅速占领了成都的商业圈。

2.1.3 消费习惯的变化将影响零售商业的发展

零售商业应顺应消费者消费习惯与行为及时代的变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重构生态链接。伴随个性化需求和目的性消费的提升,消费者面临多元化的选择,网络购物虽然成为“90后”消费的主要渠道,但随着价格驱动力的消失,被实体商业赶走的消费者最终也将回归。

2.1.4 成都本土零售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有待提升

目前,零售业国内20强竟然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说明本土零售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还有待提升。对2008―2015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进行分析。虽然成都市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但近几年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相比前几年下滑得稍快,这不仅说明市场竞争越发得激烈,更多的是体现出了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态势。

2.2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已经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且操作性较强,在市场上已经比较成熟而且行之有效。主要包括:实体店零售模式、网络零售模式、“网络+实体店”相结合的零售模式、多渠道与泛渠道的营销模式等。

2.3 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2.3.1 零售增速受宏观影响,消费拉动有限

零售每年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说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就必须提高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开拓新兴市场,转变消费观念,从而鼓励消费,引导消费。

2.3.2 传统消费热点降温,新的热点拉动力不足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以及消费热点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传统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而逐渐降温,新的消费热点又不足以拉动零售业的发展。

2.3.3 居民收入将成为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者的重要因素。我国居民对收入的提前预期已经表现在消费上,而在进一步的消费中,收入是他们扩大消费的前提,也将会对最终消费产生直接的影响。

2.3.4 网上零售市场增速将放缓

网上消费环境的改善以及网上销售模式的多样化,使得网上零售市场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剧、服务不够完善及物流系统的不健全,减缓了网上零售的发展速度。

2.4 零售业的影响因素

零售业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2.4.1 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支持

由于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调节力度比较有限,而产业结构以及相关联的供给结构,又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变量。因此,国家为了释放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改善消费者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从而促进零售行业消费结构的全面升级。

2.4.2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推动效应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国内社会消费品总额也持续增长,未来经济的发展也可能继续带动国内消费行业的持续繁荣,比如餐饮、旅游、娱乐等,也将推动零售行业的不断发展。

2.4.3 国民人均收入和支出的增长促进零售行业消费升级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消费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逐渐追求质量消费、品牌消费、安全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等,从而促进了零售行业从实用消费向高端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的转型升级。

2.4.4 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也有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城市化还刺激了市场的消费需求,推动了零售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4.5 尚不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零售行业的不断转型发展,对于物流配送以及售后服务体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形成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效供应链和分销网络,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物流体系,建立高效的物流和配送中心,以保证零售企业商品安全、及时地送达。

3 零售业的发展前景

3.1 零售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市场的激烈竞争、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零售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3.1.1 竞争过度、盈利艰难

整个零售行业分化重组的进一步加剧,致使实体零售走向集中、网络零售渐进分化。零售企业只有在艰难中探索、在困境中突围、在变化中创新,才会在竞争中寻求差异化,极大地提高自身的盈利空间。

3.1.2 店面同质化减弱,个性零售开启

零售企业为了提升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服务性消费,同时开启了个性零售,按照不同商品所对应的不同消费群体实行差异化定向营销。这种个性零售将导致店面同质化的减弱,从而提升零售企业间的竞争优势。

3.2 发展前景的预测与展望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经济格局的调整幅度相对较大,英国公投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等也导致了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加大。面对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代零售将重视以服务为发展理念,不断创新零售企业的发展模式、管理理念和服务内涵,打造完善的零售服务体系,实现向现代消费理念的转变。

3.2.1 便利店势头更劲

便利店是以满足顾客的便利性需求为宗旨,采取自选式的购物方式,一般位于社区附近的小型零售商店或网上商店。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便利店业态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国内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未来的消费市场,将会出现更多适应消费者便利需求的便利店。

3.2.2 社区商业将实现品质升级

社区商业是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在消费观念的提高、电子商务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实体商业的传统经营模式都在调整转型,在市场上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社区商业变成了新的肥沃的“战场”。城市零售边缘的崛起,形成了“集聚―扩散”的趋势,众多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微”化,落户社区商业。

3.2.3 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2016年零售业仍将承受经济增速放慢、成本高、利润低的压力,发展也将进一步从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导向型转变,零售业优化调整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总的来看,行业整合并购将会更加深入,未来这一势头也不会减弱,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已是形势所需。

3.2.4 跨境电商会更加热闹、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在经济新常态及“互联网+”的影响下,实体零售业在运用自媒体运营、网上商城、移动支付、体验式消费传播上进行了各种尝试。在零售业对互联网传播及成交工具的应用达到新的高度的同时,实体零售也正在逐步尝试从跨境电商体验店到线上预约、线下上门送货等新型经营方式。

4 相关对策及建议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不是很理想,不仅面临竞争形势的加剧,而且还受到各种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零售企业应当总结过往经验,做出相应的抉择,调整运营状态,更快的适应市场。

4.1 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

在零售行业,即使是同一零售形式其经营特色也会有所差别。因此,零售企业要想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顺应“经济新常态”这一形式,就必须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对企业战略组合适应性不断进行创新。

4.2 强化零售业的内部建设

随着零售技术的不断发展,如电子商务技术、库存控制、信息传递、售货方式、商品检测等,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涌入市场,起着推幼饔茫零售企业在来自两端的压力下,不得不更新观念,对零售业企业内部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改进,培养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合作意识强,而且能够为企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企业才会在市场生存得更久,才有利于零售企业的长期发展。

4.3 加强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会使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零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方式之一就可以从服务上寻求突破,同时加强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更加细分的市场中进行推广和销售,满足多元化的个性化需求,开设跨境电商体验店,将对零售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4 扩大零售业对外开放

市场是行业生存的前提,对外开放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满足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零售业可以在这个新平台上综合发挥自己的竞争实力,将国内零售打进国外市场,从而拓宽营销渠道。

4.5 商业模式创新

零售企业应从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出发,对零售业的新模式、新市场、新技术、新业务等进行创新,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开创一个全新的、可赢利的产业领域,从而给零售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5 结 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消费者将更为关注服务品质,即追求在购买及使用过程中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体验,更加强调商品的品牌和文化内涵,也将更加关注绿色消费、安全与健康等。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所以,零售企业不仅要承受住市场的巨大压力,还必须随消费者的理念,不断调整自己的销售业态,提高自己的服务理念、品牌文化内涵以及满足健康安全等要求,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机遇[J].经贸论坛,2015(3):11-13.

[2]包双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综合体的创新发展[J].理论探索,2014(3):91-94.

[3]葛艳荣,赵金岭.论非经济因素对我国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0(15):19-21.

[4]严先溥.消费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J].中国发展,2005(1):25-30.

[5]黄海艳,朱永新.企业诚信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07(1S):170-171.

零售市场现状篇5

外资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

外资零售业进入我国,对我国来讲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在国内零售商的获利方面、我国零售业态方面、经营状况上以及其他方面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一)外资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的消极影响

1.国内零售商的获利受损。基于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外国零售商的进入会给我国零售商带来一定的利润冲击,他认为行业本来具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品和服务品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制约着国内零售商的获利状况。

通过图1可以看出,国内零售业和外资零售业店面的全部布局使得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外国零售商在我国的有效并购使国内零售商企业面临严重威胁。小型社区街区及零售商店的进入使得替代品进一步扩大,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不断加强,对店面促销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供应商希望提高商品的价格,从而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零售企业只有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一些竞争手段,来影响市场竞争机制,从而占领有利的市场地位,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

2.我国零售业的经营受到打压。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地方,随着外资零售商的不断涌入,对我国零售业的经营状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首先,外国零售商不断打压我国零售业,外资零售业为了抢占我国市场经常采取低价倾销的方式。沃尔玛的天天低价、家乐福的超低销售是低价销售的最好体现,在外资零售业的打压和竞争之下,我国零售业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其次,使国内零售业在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加剧,外资零售商只对我国的一些发展较好的城市有投资兴趣,这也就促进了中东部及一些城市的发展,而对于那些落后的农村或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比较差,而且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比较低,其投资的兴趣并不大,这也就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调节。

(二)外资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的积极影响

1.我国的零售业态不断扩大。我国早期的零售业只有普通超市这种简单的形式,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简单的超市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而外资零售业的进入,不仅丰富了我国零售业的业态理念,而且也使我国的零售业态呈现多元化趋势,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需求,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也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例如我国的零售业由街边小摊、夫妻店、百货商店发展到今天的超级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大型综合超市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态的主力。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零售业态的种类在不断增加,加油站、专业店、百货店和超市已经占据了零售业销售额的大多数,已经成为了我国零售业态的主力。外资零售业的进入,使我国零售业不得不增加零售业的业态,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在国内市场上保持自己的地位,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位。

2.加深了我国零售业对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认识。我国零售业长期处于小而分散的状态,并不了解规模化和现代化对于发展的作用,只有少数零售企业意识到整合性的经营方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可以壮大自身力量。外资零售业的进入,使我国零售业可以系统地、全面地观察到其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加深了对零售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认识:零售店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必须考虑投资回报率,考虑市场的潜力和业态本身的适应性;零售业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软件的现代化,即管理方法的科学化、严格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等;大型百货公司不是零售业规模发展唯一的选择模式,超级市场和其他小型零售店也可以通过连锁的方式走向规模化。

3.弥补了零售业建设资金的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零售业的发展却长期受到资金的限制。长期以来“先生产,后生活,再商业”形成了零售业店面狭小、门面依旧的局面,小型的经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零售业的发展,但被限制在“实力不强,商品种类有限,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之中,有的甚至连正常的运营也成问题。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零售业建设资金的不足,对于多数国内零售商而言,外资的大量注入为他们更好的扩展规模、采购先进的设备、引入高水平的管理方式提供了条件,从而带动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

4.带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我国零售业也存在技术支持落后和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传统技术会造成原料浪费严重、缺乏效率,而管理水平较低也使经营管理存在各种漏洞,如缺乏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忽视员工的能力培训、低效的宣传手段等。外商在我国建设的许多大型零售企业,为我国同行提供了学习国外零售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技术的机会,可以从中吸取有用的知识,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使我国的零售业在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进程中走得更快一些。

5.满足了我国居民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商品多样化需求的旺盛,单一化的商品需求已经不再满足民众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生产的商品总量增加的同时,国外各种名牌商品的大量进入,满足了我国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外资零售业的进入促使中外商品的竞争,推动国内厂家提高商品质量,商业零售企业改善服务,同时也使得各种商品的价格回落,让广大居民得到实惠,也让消费者更加信任本土零售企业。

(三)外资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的其他方面影响

外资零售业进驻我国,对我国零售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我国零售商获利直接减少,对我国的经营状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例如,首先促进了零售业态的多元化发展,增加了就业。零售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外资零售业的不断涌入,实行职工本土化原则,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服务人员都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上寻找,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就业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其次,外国零售商通常在国内设立商品采购中心,与我国当地的供应商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实行采购本土化原则,所购的商品大多数来源于国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加速了零售业业态的变革。最后,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来发展本国经济,吸收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转变我国零售业的经营方式,不断增强国内零售业的竞争实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通过表2可以看出,外资零售业在我国零售业占很大比例,相对于港澳台地区,无论从法人企业还是年末从业人数来说都高出很多,但是与我国大陆地区零售业的发展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这也就说明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国内零售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起飞阶段。外资企业虽然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对我国经济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国内企业,我们要做到不断引进外资,扩大国内市场,加大整顿国内零售企业,使国内零售企业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零售业应对外资零售业挑战的策略

(一)不断扩大本土零售企业的规模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本土零售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且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与外资零售业的规模相比,仍然相对较小。我国本土零售业可以通过企业重组、并购、收购的方式,把企业做大、做强,争取培育出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零售企业,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国内零售业可以通过企业间的联盟来扩大自己的实力,从而获得成本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利润空间。组建联盟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培育一批相当有竞争力的企业,与外资企业一较高下。但是,在联盟时要注意几点:保持品牌的独立性、注重联盟效应、注重联盟后的整顿。这样才能够把企业做大做强,保持我国本土零售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培养本土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内零售业想和外资零售业一较高低,就必须努力地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树立的核心观点是:以顾客为核心。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中,顾客永远是上帝,顾客的多少和满意度直接关系到商家的存亡。只有顾客满意,商家才有可能继续在市场上存活下去。然而要获得顾客的信任和支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外资零售业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因此我国的零售业商家就需要考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让顾客光顾。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求商家有着自己的服务特色和商品,更多的了解顾客的消费心理,这样才可以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实际的服务和商品,从顾客的消费心理特点出发,满足他们的消费欲望。

(三)经营途径和业态多元化

我国本土零售业的经营业态处于比较单一的状态,普遍以百货、超市为主导,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外资零售业竞争时最重要的就是效益,在以后的发展中,我国零售企业要更加注重运营的信息化、网络化,并以此为基础来发展经营多种业态。在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今天,有效地利用网络建立快速的销售渠道也成为众多商家的选择。我国具有世界最大数量的网络消费者,零售业通过电子平台建设虚拟“零售店”可以更好地挖掘潜在的消费,电子交易的开启可以弥补零售业单一经营模式的缺陷。例如餐饮娱乐、大卖场、专业店、综合商场等,使企业呈现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特征,以更低的价格、更高的服务来与外资零售业进行竞争,但在发展新业态的时候也应统筹好原来成功的业态,进行综合发展。

(四)制定全方位的营销策略

一个好的营销策略可以挽救危险边缘的零售企业,甚至壮大该企业的实力,它是一个成功企业所必需的“钥匙”。企业需要完整的科学规划、有效的应对策略和经营的目标。营销策略主要有服务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公关策略、广告策略、品牌策略等。我国零售业最常用的是低价销售,也就是价格策略,而忽视了别的营销策略,这也是导致我国零售业长期处于一个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零售业实行营销战略时,也应该采取全面的营销战略来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例如加大对于广告的宣传,客户关系的管理,提高客户对品牌的忠程度,利用宣传和公关,借助口碑效应来对产品进行促销。

(五)重新进行市场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东西部、城市和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而这种趋势也为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外资零售业虽然大步的向我国进军,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及东部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外国零售商对我国农村及西部地区投资的兴趣并不是很大。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交通和通讯设施也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对商品的需求量也进一步加大。同时国家对西部地区实行商业扶持,使我国零售业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挖掘市场潜力,向西部挺进。本土零售业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消费能力、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消费方式等建立一些新的零售业态,抢占先机,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市场定位在外商关注较少的西部地区或农村地区,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六)提高物流配送水平

在物流配送模式上,每个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对于大型零售企业而言,可以自建物流配送中心,而小型零售企业可以选择与第三方进行合作。以沃尔玛为例,他们投资建立了强大的自动化分销系统,这种分销系统不仅使成本得到节约,而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物流成本也大大降低,从而节省了很多成本,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他们还建立了庞大的网络系统,使供应商能够第一时间内知道什么产品需要补充等,并使商品的补充远远超过了同行的平均水平,这也就使沃尔玛的库存费用达到最低,获得批量折价,最终以低价销售,使管理水平大大提高。我国零售业整体物流配送水平还不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建立自有品牌

在现代市场中,品牌观念深入人心,我国零售商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应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向生产者提供消费需求的信息,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去。这样既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又可以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随着外资零售业的不断进入,想要在市场上立足,就要突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让消费者知道这个品牌,了解这个品牌,信任这个品牌。与此同时,零售商还要不断地增加产品的内在价值和附加值,培养顾客对产品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谢佳利.从沃尔玛看外资零售业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J].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杰罗姆·贾尔斯.沃尔玛连锁经营[M].哈尔滨出版社,2004

3.赵凡禹.零售业连锁经营之王[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4.[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5

5.朱睿.外资零售业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的冲击及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7(9)

6.周桂荣.入世与中国零售业的对策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12)

零售市场现状篇6

零售业是实现各种商品的价值和使用的重要途径,是反映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并担负着促进生产,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需要的重要任务。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历程,同时是信息技术在零售业中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的历程。零售业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零售业的信息技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地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成绩。通过探索我国医药零售业的经营模式来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医药零售业的发展,在医药零售市场竞争新格局里维护并且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和经营率,能够在更好地服务人民与进行自我完善发展建设上取得双赢的成绩。

(一)我国医药零售业目前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医药经济也随着高速发展、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医药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这给我国医药零售业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零售商在不断的进行经营体制改革以及特有的市场运行模式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

①药品零售商的传统经营模式

我国的零售药店也一直沿用以销售药品为主的传统的经营模式,但是随着竞争的不断强化,传统的药店也在销售上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不断加强药品零售店的个性化经营和多元化模式的经营,目标更具有广泛性,将服务的群体扩大化,改变了以前的局限性的销售模式。致使我国药品零售商不断蓬勃发展的原因在于国家推进了医疗体质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使传统的药品零售商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不断的突破和创新。

②政府政策的不足

我国政府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政府政策在制定时缺少相应的监管体制,有的药品零售商可能违背了市场规律。现在的药品零售市场准入太严但是市场监管太松,应该加强对零售市场的监管,在供给市场需求量的同时还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安全等问题,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非法经营问题,重视市场机制,发挥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让市场在合理的范围内运行,让市场不断得到完善与改进。

③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到来为中国的药品零售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电子商务对中国零售企业来说既紧迫又艰难,但是市场竞争不可阻挡,中国零售企业需要不断通过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来快速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新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的快速形成。这也是中国在面对WTO之际的一次发展机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电子商务一大支柱的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在势不可挡的经济潮流中,必将百花齐放,竞相争妍的局面。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使得供应商与中间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的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带动了物流体系和供应链的现代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模式,加速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优势,为我国药品零售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零售市场现状篇7

我国零售业已进入向外资全面开放的后WTO时代。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外资零售业就通过合资、联营等各种方式对我国的零售业市场进行了试探、摸底。如今,摆脱了政策羁绊的外资零售巨头更是挟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在我国零售市场开始了全方位的竞争,这势必影响我国零售业市场格局。强大的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的零售业市场集中程度,但这对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却并非是好事。因此,本文从市场集中的角度对我国零售业现实市场状况进行解析,并从产业层面提出加强我国零售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现状

市场集中程度一般是用产业中最大的四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累计数占整个产业市场的比例(CR4)来表示。通过测算零售企业前4位的销售额和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以获得相应的市场集中程度的数据,并得出两个方面的结论。首先,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总体上呈持续上升的态势。我国零售业的CR4从1990年的0.40%提高到2003年的2.60%,平均每年上升15.48%。其次,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尽管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自1990年到2003年来不断上升,但总体上仍然很低。这一结论是通过将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美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进行比较而获得。美国零售业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其零售业市场集中度CR4的平均水平约在16%以上,远远超过我国零售业近几年的市场集中度。另外,根据笔者对美国2003年的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计算,2003年美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CR4和CR8分别为10.70%和14.60%,分别是同期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4.12倍和3.75倍。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处于较低的水平。

根据零售业的商圈理论,零售企业的辐射能力随着其交易半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这样便决定了零售竞争的相关市场往往存在较强的区域性。因此,对零售业在区域的集中程度进行度量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零售业的规模水平和竞争程度。

笔者通过对2002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这五个大型城市的市场集中程度进行测算,得出这五个城市的CR4依次分别为4.06%、4.36%、4.08%、6.4%、10.40%。分析可知,中国大型城市中的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全国零售业的CR4相比,表明大型零售企业在一定的地域区间内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力量,尽管这种市场力量依然相对薄弱。而在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具有人口密集、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特点,可以通过自身拥有的先进的信息收集、加工储备、传播设施和大规模的仓储设施、发达的金融机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这些优势,成为该地区的商品、资金、信息等流通网络的结点。大量的零售网点、机构和人才在大城市的聚集使之成为零售商业活动的核心。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型城市的零售市场相比,我国大型城市的零售业市场集中程度依然很低。

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过低的成因

市场容量急剧增长

市场容量的大小与市场集中度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愈大,进入市场的企业就越多,大企业的控制能力相对就越小。尤其对零售业来说,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会以较快的速度提高,而大型零售企业在整个市场所占的份额便会降低,使市场集中度有下降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我国的大多数商品在总体上已形成了买方市场格局。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大幅度提高。从1990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由686.3元增加到2622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10.2元增加到847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二者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6%和5.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相应地带动了他们的实际购买力,也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

零售企业规模过小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费者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刺激了零售企业的繁荣。在众多企业进入零售业的同时,我国零售业也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零售企业,2000年以前尚没有一家,2003年已达到10家之多。与自身的发展作纵向比较,我国单个零售企业的规模和大型零售企业的个数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相比较,可以发现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组织规模仍然偏小,缺乏全国性的大型零售企业,更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零售企业。例如,2003年美国的沃尔玛公司的全球销售总额为278081百万美元,而2003年作为中国最大商业集团企业的上海百联集团公司的销售总额仅为4851666万元人民币,沃尔玛公司是上海百联集团公司销售额的476倍。由此可知,尽管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个数增加,且规模有一定扩大,但从总体考察规模仍然偏小,使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保持在较低的程度。

不合适的低进高退壁垒

从零售企业进入的角度来看,零售业的经营是为了满足分散型的消费需求,从而决定了零售经营的分散性,使得其规模经济壁垒低。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仍然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较低。而且大多数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手段较为落后,同时零售经营的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并不高,从而形成了较低的技术壁垒。从零售企业退出的角度来看。对大多数中小零售企业来说,退出时主要面临的是经济壁垒,包括库存商品折价销售或转让、合同违约赔偿、人员遣散费用以及租金等方面的损失。对大型零售企业和国有零售企业来说,沉淀成本等经济因素会产生很大的阻止退出效应。

提高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对策

零售企业需进一步提高自身实力。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现有零售企业的规模过小。零售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创新和经营控制的统一,实现零售企业自身实力的壮大以及规模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我国零售企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客观地说,我国零售企业在店铺形式、商品布局、营销手段和技巧等方面的经营管理模式,总体上仍处于对国外零售业先进业态和管理方式的模仿引进的阶段。缺乏本土创新的“拷贝式”成长使零售企业之间很难拉开档次,业态趋同发展,最终导致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展开过度竞争。近几年我国零售市场上所开展的跨地域兼并重组之潮,使一些零售企业的规模迅速得以扩大,随之而来的变革管理却一直存在诸多问题,成为整个零售业界的心头隐痛。因此,我国零售企业除了在提升零售企业品牌资产、打造零售自有品牌等营销管理方面的创新,加强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控制能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供应链整合工作,通过组织结构创新来妥善解决采购部门、后勤部门与信息部门的职能整合问题,使目前形式上的加盟、连锁等先进经营方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集中采购、营销联合等方面的优势。

加强零售行业自律,创造良好信用环境。我国零售业正经历第二次开业高峰,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的增加有了显著提高,原有业态如百货商店、专业店进一步规范化的发展,超市、仓储店、便利店、连锁店等新兴业态几乎在同一时间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业态竞争多元化的局面。然而,大多数零售企业尚处于浅层表面变革的局面。零售市场存在着企业间恶性价格竞争、盲目扩张造成资源紧张、信用环境差尤其是零供矛盾不断增加等问题。因而有必要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零售业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促进零售业行业自律和经营规范。建立零售行业信用体系,正确处理和改善零售行业与供应商、消费者以及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行业协调发展的信用环境。

零售业行业政策的正确引导。零售业行业政策应侧重于提高零售业规模经济和调整进入退出壁垒两方面。根据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结构状况,如果单纯地依靠企业自身积累、自我扩张而扩大企业规模,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资零售企业开放的最后期限已过,缓慢的发展必然不利于我国零售企业参与已经到来的国际跨国零售巨鳄的同场竞争。因此,借鉴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形成大型零售企业的经验,我国政府在行业政策方面应该侧重于鼓励企业兼并和联合,鼓励零售企业实行“强强联合”,通过大型零售企业间的联合和重组,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大规模零售企业集团。另外,设计适度壁垒高度,促使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向有效市场集中度发展。就提高进入壁垒来说,重点应当是政策法规性壁垒。例如,在新建大中型零售企业方面,政府需要根据城市规模、消费结构以及购买力等方面对其进行审批,并实行大型商业零售网点建设的“听证制”,以确保大型零售企业与之相适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按照零售企业数量适度、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和结构合理的原则,做出相应的中长期规划,通过规划并配合有关政策来引导零售商业网点的合理发展;在降低退出壁垒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对零售企业实行跨产业转移的指导和支持;完善再就业工程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设置合理适度的进入、退出壁垒,进一步促进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做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协调工作。从长远的角度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另一方面还需注意防范零售业走向过度集中而形成强大的垄断力量。即采取措施使市场集中度维持在有效集中度水平,从而达到社会交易成本的极小化和社会经济效率的极大化。协调工作的进行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因而应当借鉴发达国家流通立法经验,结合我国丰富的流通实践,加快修订和研究制订规范商品流通活动、流通主体、市场行为、市场调控和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

总之,提高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使之达到市场有效集中度区间,最终建立竞争有序、集中有度的现代零售业市场体系。需要零售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俊豪.对我国流通产业市场竞争度的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0(2)

零售市场现状篇8

总结发现,以上大都是针对零售商成本信息为不对称情况下的逆向供应链协调研究,而针对再制造市场需求信息为不对称的研究文献还不多见。申亮针对再制造市场需求信息为不对称情形,构建了以制造商为主、回收商为从的信号博弈,分析了信号博弈的精炼贝叶斯均衡,推导出分离均衡、混同均衡、准分离均衡存在的条件,但却没有进一步分析制造商、零售商参与逆向供应链的最优策略以及政府参与对逆向供应链企业的影响。而在实际运作中,政府为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政府形象参与到逆向供应链运作中来,这不可避免要对逆向供应链企业的决策产生影响。因此,考虑政府参与对逆向供应链企业的影响更具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构成的逆向供应链系统,在不对称信息下,构建以制造商为主,零售商为从的Stackelberg模型,主要特色和创新点包括:①在制造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下,构建利润最大化模型,对逆向供应链参与企业的最优策略进行分析;②对比政府不参与逆向供应链、政府对制造商实施奖励、政府对零售商实施奖励三种情形下,逆向供应链参与主体的最优策略情况,为政府引导逆向供应链实施提供参考。

2 研究模型

2.1 模型描述

由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组成的逆向供应链系统,制造商委托零售商进行废旧品回收,制造商和零售商是委托和关系。制造商按市场需求从零售商处回收废旧品,并将回收的全部产品加工成为再制品投放到市场销售,市场需求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再制品的回收数量。在这里假设再制品市场需求状态有两种:一种是高需求,一种是低需求。当处于高需求状态时,零售商预测的市场需求低于制造商预测的市场需求;当处于低需求状态时,零售商预测的市场需求高于制造商预测的市场需求。博弈的顺序如下:

(1)制造商委托零售商从消费者市场回收废旧品,在回收期到来之前,制造商观察到再制品的市场需求的密度函数为f(x),分布函数为F(x);

(2)制造商根据生产计划以及对零售商可能的回收量,按照利润最大化确定支付给零售商的收购价格pm;

(3)零售商根据制造商提供的价格、以及对市场需求的预测,按照利润最大化确定回收量Q;

(4)当制造商向零售商递交回收量为D的订单时,零售商尽最大量满足制造商的订单。

当制造商在向零售商确定收购价格时,就会考虑到零售商所做的决策,因此,该逆向供应链构成了一个以制造商为主,零售商为从的Stackelberg博弈。在此假设零售商多余的废旧品处理价格为零。

2.2 符号说明

p0表示再制品市场销售价格,是个确定的常量;cm表示制造商加工再制品的单位边际成本,是个确定的常量;pm表示制造商向零售商处的回收价格,为制造商的决策变量,cri表示 零售商i的单位边际运营(包括库存、运输)成本,是个确定的常量,(i=1,2);pr表示零售商从消费者处的回收价格,是个确定的常量;ci=cri+pr为零售商i的单位边际成本(i=1,2,不妨假设c1>c2);D表示废旧品的市场需求量;Qi表示零售商i回收的废旧品数量,是零售商的决策变量;Q=Q1+Q2表示零售商中总的回收量;si表示零售商i的努力程度,其中Qi=ksi,k是努力系数(假设两个零售商的努力系数相同),(i=1,2);csi=12ms2i为零售商i的努力成本,m为努力成本系数(假设两个零售商的努力成本系数相同,(i=1,2);πm表示制造商的期望利润;πi表示零售商i的期望利润(i=1,2);λ表示零售商1所占的市场份额,那么(1-λ)为零售商2所占的市场份额(0≤λ≤1);G0=b表示政府给予制造商的奖励,其中b为奖励系数;

Gi=bQi表示政府给予零售商i的奖励,其中b为奖励系数(i=1,2)。为保证问题有意义,规定:

ci≤pm≤p0-cm(1)

3 不对称信息下的再制品市场需求模型分析

假设再制品市场需求D是一个服从密度函数为f(x),分布函数为F(x)的随机量,F(x)是严格递增的和可微的,且F(0)=0,F(∞)=1;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两个零售商根据制造商提供的回收价格和自己对市场的观察,共同预测市场需求函数服从密度函数为frx,分布函数为Fr(x),同样Fr(x)是严格递增的和可微的,且Fr(0)=0,Fr(∞)=1,同时制造商知道零售商的预测函数。制造商的决策变量为pm,零售商的决策变量为Q(这里假设除了再制品市场需求信息为不对称,其他信息均为对称)。

3.1 政府不参与逆向供应链的运作

3.1.1 模型构建

在该模型中,制造商是主导者,两个零售商是跟随者,这是一个序贯非合作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

(1)零售商1的期望利润:

π1=λpm-c1λQ-ms212

=λpm-c1λQ-mλ2Q22k2(2)

零售商2的期望利润:

π2=(1-λ)pm-c2(1-λ)Q-m(1-λ)2Q22k2(3)

(2)制造商的期望利润为:

πm=(p0-pm-cm)(∫Q0xf(x)dx+∫∞QQf(x)dx)

=(p0-pm-cm)(Q-∫Q0F(x)dx)(4)

3.1.2 模型优化分析

欲使两个零售商的利润达到最大化,可由π1Q=0,π2Q=0得到:

pm-c1-mλQk2=0(5)

pm-c2-m(1-λ)Qk2=0(6)

由式(5)和式(6)可得:

Fr(Q)=1-k2(c1+c2)+mQ2k2pm(7)

当制造商给定零售商的回收价格为p*m时,零售商对应的最优回收量Q*满足式(7)即可得到,由此零售商便可得到最大的期望利润。当零售商的回收量由零增加到Q*,这时利润也是增加,当回收量超过Q*时,利润就会减少,这是因为开始回收量比较小,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回收量的增多,当高于市场需求时,回收多余的废旧品的成本就全部由零售商来承担,利润就会减少,即当利润开始减少时,回收量Q*就是零售商的最优回收量。

定理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零售商总的最优回收量随着回收价格的增加而增加。

证明:对式(7)两端求关于pm的偏导,可得:

Qpm=k2(c1+c2)+mQ2k2p2mfr(Q)+mpm>0 ,故得证。可知当制造商欲回收更多的废旧品,就应该提高支付给零售商的回收价格。这是因为当回收价格提高时,零售商得到的单位废旧品利润增加,此时零售商的边际利润大于边际成本,零售商就会努力提高回收量,一直达到边际利润等于边际成本。

定理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成本零售商所占市场的份额会随着与低成本零售商的边际成本差额的增大而减少,并且高成本零售商所占的市场份额低于低成本零售商所占的市场份额。

证明:由式(2)和式(3)式可以得到:

λ=12-k2(c1-c2)2mQ,故得证。由此可知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高成本零售商欲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大的期望利润,就应该努力降低自己的边际成本。

(2)欲使制造商利润最大化,由下式得到:

πmpm=-(Q-∫Q0F(x)dx)+(p0-pm-cm)Qpm=0

即Q-∫Q0F(x)dx=(p0-pm-cm)Qpm(8)

当满足式(8)时,制造商便可求得最优的回收价格p*m ,获取更大的期望利润,这是因为开始时收购价格由零增加到p*m时,零售商的回收量也会相应增加到Q*,这时候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但是当价格进一步上升时,回收更多的废旧品就会超过市场需求,制造商的利润就会减少,所以当制造商将价格提高到p*m时,就是制造商给零售商的最优回收价格。

3.2 政府对制造商进行奖励

当政府对制造商回收的每单位废旧品的奖励价格为b时,制造商的期望利润为:

πm=(p0-pm-cm+b)

根据πmpm=-(Q-∫Q0F(x)dx)+(p0-pm-cm+b)Qpm=0

即Q-∫Q0F(x)dx=(p0-pm-cm+b)Qpm(9)

当政府给予制造商每单位废旧品奖励价格为b时,制造商根据期望的回收量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考虑到两个零售商的决策,当两个零售商中的最优回收量为Q*时,制造商便根据式(9)可得到支付给零售商的最优回收价格p*m。由于政府的奖励,制造商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就会提高支付给零售商的回收价格,回收量就会相应增加,当欲使回收量增加到Q*时,制造商的回收价格就需要提高到p*m,若再提高回收价格,就会使得回收量过剩,所以此时p*m就是最优的回收价格。

3.3 政府对零售商进行奖励

当政府对零售商回收的每单位废旧品的奖励价格为b时,可得到相应的零售商的期望利润;

零售商1的期望利润:

π1=λpm-(c1-b)λQ-ms212

=λpm-(c1-b)λQ-mλ2Q22k2(10)

同样可以求得零售商2的期望利润:

π2=(1-λ)pm-(c2-b)(1-λ)Q-m(1-λ)2Q22k2(11)

对式(10)、式(11)求零售商的最大利润,可由π1Q=0,π2Q=0得到:

pm-(c1-b)-mλQk2=0(12)

pm-(c2-b)-m(1-λ)Qk2=0(13)

由式(12)和式(13)可得:

Fr(Q)=1-k2(c1+c2-2b)+mQ2k2pm(14)

当制造商给定回收价格p*m时,零售商便可根据式(14)得出最优回收量Q*,获取最大的期望利润。制造商考虑到政府对零售商每单位废旧品的奖励价格为b时,零售商的风险减少,就会相应增加回收量,由于再生品市场需求有限,回收量超过需求量就会使得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减少,所以制造商就会比政府参与运作时价格偏低,根据利润最大化,所以当制造商支付给零售商的回收价格为p*m时,零售商的最优回收量为Q*。

定理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零售商总的最优回收量随着奖励价格的增加而增加。

证明:由式(11)可得:

Qb=2k22k2pmfr(Q)+m>0 即得证。所以为了获得更大的回收量,政府可以相应提高奖励价格。当政府的奖励价格提高时,零售商承担的风险减少,零售商的边际利润大于边际成本,零售商回收废旧品的动力增强,于是就会提高回收量来提高利润,当零售商的边际利润等于边际成本时,此时的回收量就是零售商的最优回收量。

4 模型的数值算例分析

4.1 模型的算例分析

前文分析了不对称信息下逆向供应链的协调机制,由于模型结构比较复杂,各个模型均为非线性规划问题,而且模型中还含有抽象函数,所以必须通过数值仿真才能得到具体的结果,在这里假设再制品市场需求函数服从均匀分布。模型中的各参数见表1。

假设市场需求函数的真实分布有两种情况,即高需求和低需求,假设高需求状态时f(x)=120,此时在信息不对称性情况下,零售商预测函数为fr(x)=118;低需求状态时f(x)=112,此时在信息不对称性情况下,零售商预测函数为fr(x)=114,将各个赋值代入,可以得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如表2、表3。

由表2、表3得出,无论是再制品市场处于高需求状态还是处于低需求状态,只要政府参与逆向供应链的运作,废旧品总的回收量以及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的期望利润都会增加;在同样条件下,高成本的零售商获得利润均小于低成本零售商获得的利润,高需求状态下废旧品的最优回收量均大于低需求状态下废旧品的最优回收量;高需求状态下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期望利润均大于低需求状态下的期望利润。

4.2 政府的奖励价格b与回收量Q之间的变化关系分析

从图1、图2可以看出,政府的奖励价格b与零售商的回收量Q成正比例关系,当政府希望以相同的奖励价格分别对制造商和零售商进行奖励时,对制造商奖励时的回收量明显小于对零售商奖励的回收量,而且随着政府奖励价格b越来越大,零售商的回收量差距也就越大。政府通过参与逆向供应链运作,既要考虑到政府的支出,也要考虑到社会效果,所以希望以最小成本来达到最佳效果。同时,在高需求下,政府的奖励效果更加明显,即回收量增加更显著,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1)当政府对逆向供应链企业进行奖励时,希望以同样的奖励价格得到更大的奖励效果时,就会选择对零售商进行奖励,这是因为零售商更接近回收市场,对零售商奖励更直接、更明显。

零售市场现状篇9

1.零售饱和指数。国际上衡量零售饱和度最常用的方法是计算零售饱和指数(The Index Retail Saturation,简写为IRS)。IRS=(C×RE)/RF。零售饱和度指数是指每平方米零售面积负担的购买额或销售额数,它主要揭示某市场区域某类商品或服务的潜在需求程度。式中,IRS为某地区某类商品或服务的饱和指数;C为某地区购买该类商品和服务的顾客数;RE为某地区顾客平均购买该类商品或服务的支出;RF为某地区经营同类商品和服务商店的营业面积。从公式的内容看,该饱和指标是按照零售业态或商品种类计算的。若开展纵向比较,某种零售业态的饱和指数的计算值从低到高,然后趋于逐渐平缓下降,说明该种零售业态逐渐趋于饱和状态。若开展横向分析,在不同的零售业态中,零售饱和指数计算值高,说明该种零售业态的潜力比较大,相反零售饱和指数计算值低,说明该种零售业态的潜力比较小。

2.凯利的动态相对指标。美国学者莫顿·凯莉通过比较销售额所占市场份额和营业面积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率情况,确定某种业态的饱和点。即如果某种业态的营业面积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率大于销售额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率时,就代表出现饱和,相反则不饱和。动态相对指标=销售额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率-营业面积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率。当动态相对指标>0时则出现饱和;当动态相对指标

二、北京零售业态饱和度分析

(一)总体饱和度分析

近几年很多企业意识到单纯的价格战不能固守企业现有的市场份额,必需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才能在经济逐渐全球化的环境下处不败之地,改进管理方法,完善物流体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因此近几年北京的零售业整体以稳健的步伐发展。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05~2010年。

本文利用从2004年到2009年的零售业态饱和指数数值展开纵向的比较,北京近几年的零售饱和指数整体逐渐上升的趋势,如图1所示,北京的零售业饱和指数经历了下降和回暖,2006年创下最低水平,即2.024706万元/平方米。随后逐年上升,到2009年达到历年最高水平2.482673万元/平方米,由此说明随着政府多项扩大内需措施出台,企业营销意识的改变,首都零售业的发展出现回暖。

(二)具体业态饱和度分析

1.百货店。表2中百货业态的动态相对指标在0点上下的波动幅度较大,2006年(—36.001%),2007年(4.606%),2008年(—21.642%),2009年(20.459%),这种上下大范围的波动起伏是机遇也是威胁。2009年百货 业态的动态相对指标在其他业态居于榜首。首都生活节奏相对其他城市比较快,消费者购物愿意选择便利、品种齐全的业态。同时价格仍是消费者关注的最主要的原因,百货业态近几年不断被调整商品定位、不断创新是导致波动的内因。

2.超市。北京的零售业态中超市的市场份额比较大,

2006~2008的市场份额为31%,29%,30%。所以无论是从超市的销售额还是对连锁商业的贡献来看,均占有重要的地位。超市的饱和指数在2004~2009年围绕1.8上下波动,起伏并不是很大,并且逐渐趋于平稳的状态,即零售商每平方米的营业额在近几年的变化不大,利润已经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超市的营业面积仍在不断的攀升,到2009年达到最高2340618平方米。从零售商的利益角度看,超市已经达到了相对的饱和状态。动态相对指标评价业态是否饱和以0为分界点,2004~2009年超市出现饱和和不饱和交替的现象,但是不饱和程度相对较小,最大达到7.958%,饱和的程度在2009年达到最高峰14.809%。从消费者利益角度看,对超市业态的需求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但是消费者对于超市的人员服务、产品质量、商店声誉、购物便利等方面的需求仍有发展的空间。零售商应该从消费者利益角度提升该业态的市场份额。

3.便利店。从2004年~2009年便利店的销售额变化较

小,围绕180254万元波动,对于零售商来说,这种平稳的状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便利店在平稳的发展。便利店业态的动态相对指标居于0点以下的年份居多,2009年为—15.784%,消费者对于便利店的需求还在继续,特别是它购买便利。所以便利店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处在快速发展的成长期。

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多种零售业态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如百货商店、超市,需要企业吸收先进的技术,提供管理方法,建立市场调查机构随时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快速的对需求变化做出反应。同时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法规,引导连锁企业的网点布局、业态转型,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性竞争,规范零售业市场。

参 考 文 献

零售市场现状篇10

随着电子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 电子商务在社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流通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网络购物的普及与发展,对传统商品零售业形成了巨大冲击,改变了商品零售业的发展格局。

一、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网络零售市场的发展现状是:零售规模大幅增长;网络零售市场各类主体快速成长与网络零售用户数量较快增长。而缺乏有效的赢利模式、网络零售商行为欠规范与物流配送服务能力提升慢则是网络零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零售业更是得到突飞猛进,网络购物依靠其商品丰富、价格低廉、无时间和地域限制等鲜明特点吸引了大批的消费者,网上零售市场迅速成长和发展,网上购物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

1.网络零售规模大幅增长

21世纪初随着电子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购物开始兴起,2004年网络零售年交易额仅有50多亿元,2008年网络零售交易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1年达到8019亿元,是2004年的149倍,7年来平均年增长104%(见图1)。

2.网络零售市场各类主体快速成长

由于利用第三方提供的网络平台开展零售业的经营,具有进入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个人在网上开店的C2C模式成为网络购物的主流,并推动着网络零售市场的快速发展,2011年个人网上店铺数量达1620万家;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当当网等一批自主销售类B2C 购物网站较快发展,B2C成为近两年网络购物的亮点,市场份额逐步上升。同时,传统零售企业电子商务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苏宁、国美、百联等一些大型商业企业纷纷以实体店为依托、建立或收购网上销售平台,将传统渠道的触角向网络购物延伸,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品牌和市场。2011年,国内B2C、C2C及其他网络零售企业已达20750家;网络购物离不开物流快递业的服务和支持,适应网络零售市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物流快递业的发展,2011年网络快递企业达10390家,实现业务收入780.6亿元。

3.网络零售用户数量较快增长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数量的增加和网络购物服务水平的提高,更多的网民进入到网络购物的行列。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参与网络购物的网民用户达到1.94亿人,占网民的37.8%,几年来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成为网络零售市场发展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网络购物为消费者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和实惠,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但年轻的网络零售市场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1.缺乏有效的赢利模式影响可持续发展

目前网络零售市场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网络平台和网络零售企业忙于跑马圈地式的扩大规模、低价竞争、抢占市场份额,通过不断融资或上市来推动其自身的发展,“烧钱”式发展成为大部分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网络零售企业的毛利率水平也在不断下降。由于一味追求规模扩张,没有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缺乏利润增长点,盈利能力不足,大部分企业亏损经营,依靠吸引风险投资进行扩张,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网络零售市场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2.网络零售商行为欠规范,经营诚信有待提高

网络购物由于采取非实物、非现场的购物形式,网络购物出现的诚信问题比较突出,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一是有些商品的实际质量与网上广告宣传不符,质量低下,以次充好;二是商品质量良莠不齐,存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三是一些商品售后服务差,三包责任难落实,商品出现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四是存在购物安全隐患。包括购物时有欺诈,货款的支付安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等。

3.物流配送服务能力提升慢制约快速发展

物流配送是连接网络店商和消费者的关键环节,是能否及时、安全的完成网络销售的重要渠道。物流配送业受投资大、行业发展欠规范等原因,物流配送发展滞后于网络零售的发展,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物流配送网络更不完善。物流配送不能满足网络零售市场发展的需要,存在着发货慢、配送迟缓、配送空间受限、服务差、商品损害等种种问题,直接影响网络零售市场的发展。

二、影响与作用

零售市场现状篇11

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现状 根据零售业的商圈理论,零售企业的辐射能力随着其交易半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这样便决定了零售竞争的相关市场往往存在较强的区域性。因此,对零售业在区域的集中程度进行度量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零售业的规模水平和竞争程度。

笔者通过对2002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这五个大型城市的市场集中程度进行测算,得出这五个城市的CR4依次分别为4.06%、4.36%、4.08%、6.4%、10.40%。分析可知,中国大型城市中的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全国零售业的CR4相比,表明大型零售企业在一定的地域区间内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力量,尽管这种市场力量依然相对薄弱。而在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具有人口密集、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特点,可以通过自身拥有的先进的信息收集、加工储备、传播设施和大规模的仓储设施、发达的金融机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这些优势,成为该地区的商品、资金、信息等流通网络的结点。大量的零售网点、机构和人才在大城市的聚集使之成为零售商业活动的核心。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型城市的零售市场相比,我国大型城市的零售业市场集中程度依然很低。

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过低的成因

市场容量急剧增长 零售企业规模过小 不合适的低进高退壁垒

从零售企业进入的角度来看,零售业的经营是为了满足分散型的消费需求,从而决定了零售经营的分散性,使得其规模经济壁垒低。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仍然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较低。而且大多数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手段较为落后,同时零售经营的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并不高,从而形成了较低的技术壁垒。从零售企业退出的角度来看。对大多数中小零售企业来说,退出时主要面临的是经济壁垒,包括库存商品折价销售或转让、合同违约赔偿、人员遣散费用以及租金等方面的损失。对大型零售企业和国有零售企业来说,沉淀成本等经济因素会产生很大的阻止退出效应。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提高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对策

零售企业需进一步提高自身实力。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现有零售企业的规模过小。零售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创新和经营控制的统一,实现零售企业自身实力的壮大以及规模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我国零售企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客观地说,我国零售企业在店铺形式、商品布局、营销手段和技巧等方面的经营管理模式,总体上仍处于对国外零售业先进业态和管理方式的模仿引进的阶段。缺乏本土创新的“拷贝式”成长使零售企业之间很难拉开档次,业态趋同发展,最终导致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展开过度竞争。近几年我国零售市场上所开展的跨地域兼并重组之潮,使一些零售企业的规模迅速得以扩大,随之而来的变革管理却一直存在诸多问题,成为整个零售业界的心头隐痛。因此,我国零售企业除了在提升零售企业品牌资产、打造零售自有品牌等营销管理方面的创新,加强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控制能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供应链整合工作,通过组织结构创新来妥善解决采购部门、后勤部门与信息部门的职能整合问题,使目前形式上的加盟、连锁等先进经营方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集中采购、营销联合等方面的优势。

加强零售行业自律,创造良好信用环境。我国零售业正经历第二次开业高峰,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的增加有了显著提高,原有业态如百货商店、专业店进一步规范化的发展,超市、仓储店、便利店、连锁店等新兴业态几乎在同一时间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业态竞争多元化的局面。然而,大多数零售企业尚处于浅层表面变革的局面。零售市场存在着企业间恶性价格竞争、盲目扩张造成资源紧张、信用环境差尤其是零供矛盾不断增加等问题。因而有必要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零售业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促进零售业行业自律和经营规范。建立零售行业信用体系,正确处理和改善零售行业与供应商、消费者以及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行业协调发展的信用环境。

零售市场现状篇12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新态势

1.跨国零售商在我国零售业中日渐发展壮大

1991年,日本的八佰伴与第一百货在上海合资成立第一八佰伴,正式拉开外资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序幕。外资零售企业2012年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快于行业平均速度。321家外资投资零售企业的外资利用规模达19.11亿美元,同比增长5.46%。我国连锁零售企业总数逐年增加,2006年外商投资连锁零售企业迎来攀升的高峰期,门店数额由3781家大幅度扩张为10289 家,2011 年达到巅峰,门店数达到20456 个。“2012 年在华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长6%以上,外资大型超市单店销售额均在3亿元左右”。2012年公布的外资快速消费品百强数据显示,其中外资销售额占35%,在华零售市场所占份额逐年提高。

2.网络零售逐渐盛行,多种零售方式融合发展

随着通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零售日渐成为一种与实体店铺零售一争高下的零售方式。零售商意识到网络零售的重要性,纷纷着力构建网络营销体系。“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较2012年13205亿元,同比增长42.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4%。

(数据来源:《2013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

由图一可知,我国网络零售市场逐渐繁荣,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从2009年的2600亿元到2013年的18851亿元,每年交易规模以约1到2倍的速度增长,2014年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将达27861亿元。零售行业中网络零售逐渐盛行,多种零售方式融合发展。

3.兼并重组现象越来越多,出现“强强联合”模式

近年来,全球零售业联合、兼并做大规模现象层出不穷。面对激烈竞争,零售商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生存、发展壮大,规模化是必然趋势,联合、兼并也成为普遍现象。例如,国美先后收购永乐电器和大中电器,物美收购美廉美等。“2013年,我国零售业并购交易量同比增长至少44%,共计36起,并购交易总额甚至接近2012年总额的4倍,其在连锁超市体现得尤为明显。”

纵观我国零售业并购案发现,以往零售企业之间的并购多为“大鱼吃小鱼”模式,但近些年出现“强强联合”趋势。例如,2005年中国连锁百强排名显示,位于前两位的分别是百联集团和大商集团,同年二者战略合作,强强联合。此次联合使两大集团老大地位更稳固。这样的强强联合也出现在物美与美廉美之间。

二、跨国零售商逐步垄断战略

对跨国零售商进入我国零售业,各方说法不一。庄尚文(2009)、程贵孙(2010)等从产业链角度探讨了在通道费上跨国零售商对供货商的纵向控制;王平(2009)、赵亚平(2008)等从法律与行政规制角度探讨了跨国零售商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及其措施;吴清萍(2009)等运用经济模型探讨了跨国零售商与上游企业的博弈;陈甬军(2008)等联系我国实际探讨了跨国零售商纵向控制对我国制造业产业优化和升级的影响。

国外文献研究中,Dobson(1997)等运用价格竞争范式分析了零售价格与抗衡势力的关系;Chen(2003)认为,零售价格变化反映出抗衡势力与卖方势力的联合效应。本文主要从跨国零售商给本土零售业带来的弊端,论述对我国零售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运用斯塔克伯格模型分析跨国零售商进入我国零售业走向垄断,逐步控制我国零售业市场,提出应对措施。

第一阶段:打破原有市场完全竞争状态,价格与销量均衡消失

模型假设:我国零售业市场中存在n个零售商,第1个零售商为领导者,其余n-1个为追随者,第i家企业为n-1家跟随企业中的任意一家企业。假定需求为简单的线性需求,市场价格p=a-bq, 作为行业产量Q =q1 +q2 +…+qn 的函数的均衡价格,其中i=2,3…n-1。领导者预期追求者试图在领导者的选择既定的情况下也实现利润最大化。领导者为了做出合理的生产决策,必须考虑追随者的利润最大化问题。追随者的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

当许多零售商不断进入,行业中零售商数量不断增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零售业商品价格趋向于边际成本,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状况。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零售商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均衡产量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此时的总产量既定,为。领导者产量为,对应的价格公式为p =a -bq1。包括所有跟随者产量总和为,。图中四点坐标分别为: 。如图二所示,领导者与跟随者价格直线与成本线分别相交于A、B两点,此时P=MR=MC,零售市场接近完全竞争状态。然而,跨国零售商进入我国零售业市场,成为跟随者,且销售额占比越来越高,改变了现有的市场格局。假设领导者与跟随者价格和成本保持一致,跨国零售商销售量的增加必会刺激领导者增加销售量,领导者价格线右移至B点。领导者与追随者销售量均增加导致价格下降至P’ ,与其相交于C、D 两点。此时MR ≠MC ,价格不再等于边际成本,零售市场完全竞争状态消失。

第二阶段:跨国零售商逐步成为垄断者

本文用内资零售商指代本土零售商,私营零售业中多以中小零售商为主。本土零售商中私营零售商占据五成左右,中小型零售商构成本土零售商主力。跨国零售商与本土零售商价格竞争,使中小规模零售商亏损。长此以往,中小型零售商资不抵债、破产清算,在价格战中被淘汰出局,本土零售商势力必会大大减弱,无法与跨国零售商抗衡,占据绝对优势的跨国零售商成为斯塔克伯格模型的领导者。

模型假设:中小型零售商被迫退出竞争,零售业市场上只存在本土零售商和跨国零售商,跨国零售商是斯塔克伯格模型领导者,其产量表示为y1,本土零售商产量表示为y2。均衡市场价格取决于总产量,用反需求函数P(y)表示行业产量Y=y1+y2的均衡价格。假设领导者预期追求者试图在领导者的选择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领导者为合理做出自己的生产决策,必须考虑追随者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跨国零售商成为斯塔克伯格模型的领导者,其产量为y1= a/2b,本土零售商为追随者,其产量为y2= a/4b,跨国零售商的产量是本土零售商的2倍。

下游跨国零售商成为上游供应商的主导零售商,占有市场优势。跨国零售商对供应商进行纵向控制并滥用市场优势,表现为不合理收取通道费、进店费、节庆费,占用拖欠供应商货款,压低进货价等。加重了供应商的资金负担,影响供应商正常生产运行。久而久之,供应商资金无法回收投入生产,导致破产、退出市场。不仅损害了供应商利益,对我国制造业发展也带来弊端。

供应商遭受跨国零售商不公平对待,考虑到跨国零售商需求大、竞争力强等因素,仍然会选择其为合作伙伴,严重挤占了本土零售商的进货渠道。此外,跨国零售商强迫供应商达成排他性交易或独占区域等协议,对本土零售商是致命打击。本土零售商进货渠道缩减,产品来源受限,无法确保商品供应的持续性与实时性,造成本土零售商与市场滞后甚至脱节。

本土零售商在我国零售业中的失利,使我国零售业市场势力失衡,健康有序的竞争机制不复存在,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无法发挥。竞争的缺失也致使零售企业失去改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动力,既得利益者更注重维持现有利益,而非注重改善消费者福利,提高市场福利效应。跨国零售商成为我国零售业垄断者,拥有绝对的市场优势与控制价格权力,新零售商一旦进入市场将会遭受跨国零售商全力打压,与其竞争更是难上加难。垄断高价将损害消费福利,零售业物价将大幅度攀升,我国零售业陷入被跨国零售商垄断操控的局面。

三、应对措施

1.积极促成本土零售企业联合,应对跨国零售商的挑战

本土零售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我国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和生活习惯十分了解,但较大部分是私营业主。他们的致命弱点是,经营主体分散,数量虽多但良莠不齐,缺乏专业的营销知识,信誉度不高,经营商品不统一,没有雄厚的经营资本等。需要本土零售商不断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市场销售战略计划,分阶段、多渠道销售产品,自建营销网络,提升技术含量和品质,创立民族品牌,提高谈判技巧和水平。此外,联合聚众经营能产生强大抗衡力,获得规模效益。与上游供应商合作,优化物流配送机制,规范行业收费机制,实现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公平交易,由此抗衡跨国零售巨头依靠品牌、资金等优势给上游企业带来的破坏与压榨,在保护我国制造业同时,确保本土零售业利润。

2.以法律做盾牌,保护我国零售业正常发展

法律规范能为我国零售业发展保驾护航。《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对通道费、进店费等做出明确规定,有效避免了上游供应商与零售商,尤其是跨国零售商之间的利益纷争,杜绝跨国零售巨头利用自身优势对上游企业压榨和垄断性控制,从而保证了本土零售商的基本利益。

3.本土零售商应重视网络零售业务的开拓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2483.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同比增长93.7%,预计2013 年网购交易规模有望突破1 万亿元”。网络零售与传统零售相比,买方订货、产品展示、营销、物流等都更快速、便捷、有效,被广泛接受。近几年,现代网络与物流的快速发展,为网络营销带来便利。本土零售商可借助网络零售影响力增强实力,抵抗跨国零售巨头的冲击和挑战。

跨国零售商进军我国,对我国零售业造成冲击。跨国零售商分割了本土零售市场,给本土中小型零售商造成致命性的打击,削减了他们的进货渠道,挤占了他们的利润空间,甚至形成行业垄断,操控我国零售业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面对跨国零售商的挑战,我们要完善法律保护我国零售业正常发展,也要自强不息,相互联合合作,形成规模加以抗衡。

参考文献

[1]吴绪亮.纵向市场结构与买方抗衡势力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9.

[2]王平,赵亚平.跨国零售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规制评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23(6).

[3]王平,潘月杰.跨国零售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及其法律规制[J].改革与战略,2009,25(188).

[4]肖迪.基于结构分析的供应链之间竞争行为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5]吴清萍,忻红.零售商买方势力定义辨析[J].农业经济研究,2009(40).

[6]吴清萍.零售商买方势力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9.

[7]吴绪亮.买方集中、纵向限制与抗衡势力——解析加尔布雷斯假说的反垄断涵义[J].财经问题研究,2005.

[8]于立,吴绪亮.纵向限制的经济逻辑与反垄断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5.

[9]程贵孙.零售商买方势力的成因、经济效应与政府规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0]张茜.基于市场势力的主导零售商纵向约束:效应分析与规制思路[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6).

[11]陈甬军,胡德宝.中国的买方垄断势力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8,7(4).

零售市场现状篇13

一、引言

2005年,我国零售行业进入全面开放时期,外资零售企业开始加速在我国的扩张。仅2005年一年,获批进入我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就从314家增至1341家。外资零售企业的区域布局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在二三线城市扩张的速度加快,流通服务业成为我国接受FDI增幅最快、规模最大的行业。外资零售企业大量涌入,带来了技术、规模、品牌形象与定位、服务等优势方面的一系列挑战,加大了我国零售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使内资零售企业经营难度加大(荆林波,2005)。宋则、李蕊(2007)指出,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直至世纪之交,商贸流通业集中大面积引进、模仿和消化吸收国外管理经验、流通方式和实用技术的阶段已基本完成。用市场、空间换技术、换管理、换经验的正面效应已经出现拐点并加速衰减,外资在我国流通业超速扩张,已经严重影响到内资零售企业的盈利状况。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外资零售企业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流通产业的安全(宋则,2007;杜丹青,2005;黄漫宇,2011,等等)。另一方面,外资零售企业的技术、管理的外溢也很明显,提高了内资零售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王晓红(2004)归纳为四点:“鲶鱼效应”提高了中国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人才本土化战略促进了中国零售企业人才的成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推动了中国零售企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外商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产生重要的借鉴作用。汪旭辉(2009、2011)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流通服务业FDI在行业内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东中西部地区的正向溢出效应有较明显的差别。

综合评价这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对于制定相应的外资流通企业规划政策,促进内资流通企业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拟从零售上市公司入手,来分析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对我国内资零售企业经营效率总的影响。这基于两点考虑:(1)相对于零售企业而言,零售上市公司有较多的经营数据是公开的,便于分析;(2)零售上市公司是我国内资零售行业的“国家队”,研究这一期间零售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的变化,既有一定的代表性,也能够对政策制定提供较强的依据。现有对全面开放期后内资零售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变化的研究,都是从整体的平均情况来考察的(汪旭辉,2009、2011;杨波,2010、2011)。本文试图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从结构角度出发,研究全面开放期后我国内资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在结构上的变化,以期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零售业全面开放政策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研究方法和变量选择

(一)研究假设

为了给以后的实证分析提供路径,根据经济理论和对现实的观察,提出若干假设。

假设1:我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原有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两极化现象将加剧,适应能力强的上市公司业绩提高较快,适应能力弱的上市公司业绩提高慢甚至负增长。

零售业全面开放后,急速涌入的大量外资零售企业成了内资零售上市公司直接的竞争对手,使我国零售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迅速改变了零售业上市公司外部的经营环境。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会有几种机制同时起作用:创新和扩散机制;经济系统的自然选择机制。创新活动是一种组织的学习惯例,是涉及各种要素互动的复杂系统,最初是个体的行动,后来通过扩散被广泛复制和采用。扩散过程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过程,同时也是企业个体的学习过程。在扩散的过程中,某些模仿者可能会在原有创新技术上再次创新。由于企业主体的异质性,包括偏好、认知、信念、知识存量、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的不同,创新对不同企业主体的影响会有很大差别。同时,企业之间不断竞争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出反应并进行适应性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自然选择机制会使企业群体会出现两极分化:适应能力较强,原有经营状况较好的零售企业会成功地受到外资零售企业的技术、管理外溢,由于外部竞争的压力而更充分运用企业的内外部资源,经营绩效提高较快;而适应能力较弱,原有经营状态较差的零售企业则接受外资零售企业的技术、管理外溢效果较差,同时外部竞争的较大压力使其生存环境恶化,经营绩效提高较慢甚至出现下降。基于此,提出假设1。

假设2:开放后上市的零售企业经营绩效高于原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但变化幅度小于原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可以把1992年以来的我国零售市场环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2004年,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数量较少,速度较慢,国内零售行业竞争属于常态;第二阶段是2005年至今,外资零售企业大量涌入,速度还很快,零售行业竞争激烈程度迅速提高。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一般都是同行中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2005年前的我国零售行业竞争状况和2005年后的差别很大,这可能会导致开放后上市的零售企业的平均经营绩效高于开放前上市的零售企业。同时,2005年前上市的零售上市在2005年后,面临突变的市场环境,突变的市场环境会激发这一群体的潜能,导致整体的经营状况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而2005年后上市的零售上市公司,从上市之初就处在第二阶段的环境中,受到外界的冲击较小,很可能会使这一群体在这一期间经营绩效变化的幅度小于2005年前上市的零售公司。基于此,提出假设2。

假设3: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绝对差距在缩小,且变化幅度大于东部地区。

在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前,外资零售企业主要进入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的零售市场,而在中西部地区布局较少。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会对同地区的其他零售企业既带来正面效应,也带来负面效应。一般来说,在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前期,其技术、管理外溢效应较明显,较强的学习效应会使内资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提高,因此是正面效应占主导;而到了中后期,由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会对内资零售企业产生较大的挤压,使内资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上升减缓甚至出现下降,负面效应逐渐显现。所以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会使内资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呈现倒U型。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零售行业开放的时期较晚,所以其经营绩效仍处于上升期,而东部地区很可能已经接近倒U型曲线的顶点甚至可能已经过了顶点,所以在2005年后,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上的差距可能有所缩小。图1说明了这一推测。基于此,提出假设3。

(二)研究方法和变量选择

现有分析零售企业经营效率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运用投入产出的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将零售企业看作投入产出系统,运用DEA方法来计算其经营绩效的相对值;另一种是运用若干财务绩效指标,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出一个总的财务绩效指标,以此来综合评价其经营效率,并得出经营绩效的绝对值。基于零售行业的特点,DEA方法是一种基础和常用的方法,在许多国家的零售企业经营效率的研究中得到使用。本文也采用第一种方法,先采用DEA方法,从结构视角出发,计算和对比我国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然后运用Malquist指数(简称MPI)法,计算和对比我国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变化情况。

零售企业是一个多种投入和多种产出的系统,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择要同时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指标既要有代表性和全面性,又不能有过多的重复和交叉,另一方面是数据的可得性。借鉴前人的研究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作为产出指标,采用员工薪酬、固定资产净额、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作为投入变量。本文所有的原始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三、实证研究结果

(一)2005年前上市的零售公司经营绩效的结构性变化

2005年前上市的零售上市公司有60家,除去2家退市的公司,2005年以后仍然从事零售行业经营的共有58家。为分析全面开放政策对这些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结构性影响,将其分为两个群体:一类是适应能力较强,表现为在2005~2010年期间,从未有过亏损的,定义为A组,共有41家上市公司;另一类是适应能力较弱,在这一期间出现亏损的,定义为B组,共有17家上市公司。用DEA-MPI方法对A、B两组和2005年前上市的零售公司总体的经营绩效变化进行计算,详见表1。

从表1可以得出,从总体上来看,原有零售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降低了1.2%。从结构上来看,虽然经营状况较好的A组的经营绩效提高了2.8%,但经营状况较差的B组的经营绩效降低了9.5%,使原有零售上市公司总体的经营绩效有所下降。从各自的内部变化来看,A组零售上市公司生产前沿面向上移动,表现为技术变化提高了4.1%,而内部经营效率则降低了1.3%;B组零售上市公司的生产前沿面和内部效率均下降。从DEA的均值和标准差来看,相比2005年,2010年各组内部的差距有所拉大。由于DEA是一个相对值,A、B组的DEA均值下降说明,2010年整组的平均水平和当年效率最高的零售上市公司差距拉大了(效率最高的零售上市公司效率值为1),说明不仅组间而且组内都出现了分化加大的现象。实证结果基本与假设一相符。

表2反映了A、B两组零售上市公司在几个重要投入、产出变量上的比较。以2010年为准,从固定资产净额来看,A组的上市公司平均规模明显大于B组,B组的平均规模只有A组的一半左右。从费用上来看,B组的平均员工薪酬是A组的45%左右,营业费用是A组的40%左右;而B组的管理费用偏高,是A组的62%左右。从产出变量来看,B组仅有A组的20%左右,利润也只有A组的35%左右。2005~2010年,B组和A组相比,投入变量差距变化不大,但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差距在加大。这说明全面开放期里适应能力较弱的企业主要是规模较小的企业。从投入产出指标来看,B组企业的费用控制得不好,营业收入和利润都增长得较慢,这是A、B两组经营绩效差别的主要来源。

(二)新上市公司和原有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和变化幅度的对比

2005~2010年,共有17家零售公司上市。在对比这17家新上市的公司(定义为F类)和原有的58家上市公司(定义为E类)的经营绩效和变化幅度之前,有必要先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这两类公司的主要投入产出变量进行对比(表3)。从表3可以看到,2005年,以固定资产净值来衡量,F类公司的规模略大于E类公司的规模,但产出变量明显高于E类公司;到了2010年,两类公司产出变量的差距有所缩小。这说明,从经营绩效来看,新上市公司优于原有上市公司。

表4反映了E、F两类公司的经营绩效及其变化的情况。两类公司总体的经营绩效平均降低了约0.8%。其中,原有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下降了1.2%,而新上市的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提高了1.1%。从变化幅度上来看,新上市的零售公司变化较小,而原有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略大,基本证实了假设2。从内部结构来看,两类公司的生产前沿面都有所下降,而内部经营效率都有所提高,这很可能反映了2005年后,市场竞争加剧,对这两类企业的经营活动都产生了一定的压力,而这两类企业通过学习和创新,都提高了自身要素的使用效率。

(三)中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和东部地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和变化幅度的对比

58家E类公司中,有19家的总部位于中西部,39家的位于东部地区。表5给出了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的主要投入、产出情况。表5显示,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的规模比中西部地区的要大,但费用控制得较好,在多数年份要低于中西部地区。与2005年相比,2010年中西部地区的零售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上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表6反映了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及其变化情况。在2005、2008、2010年这三个时点上,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的平均经营绩效高于中西部地区,其内部的绩效差别也高于中西部地区。2005—2010年,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下降了3.9%,而中西部地区的经营绩效则提高了3.8%,基本验证了假设3。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受外资挤压的原因,生产前沿面下移了3.5%,内部经营效率基本保持不变。中西部地区的零售上市公司无论是生产前沿面还是内部经营效率都有所提高。这说明,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变化已经过了图1所显示的倒U型曲线最高点,外资对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来说已经是负面效应占主导,而中西部地区的零售上市公司则受益于外资零售企业的技术、管理外溢效应和学习效应,正面效应占主导。

四、结论和启示

(一)结论

1.在全面开放期期间,2005年前上市的零售公司,经营绩效较好的一组和经营绩效较差的一组无论是组内还是组间差距都在加大。2.2005年后上市的零售公司的经营绩效平均高于2005年前上市的零售公司,但变动幅度小于后者。3.总部在中西部地区的公司经营绩效有所提高,而总部在东部地区的则有所下降,导致二者的经营绩效差距在缩小。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