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随笔实用13篇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篇1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模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时,只提供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让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示都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此外,我还让学生制作殷墟龟甲、兽骨模型;临摹《清明上河图》、《步辇图》、《蒙娜丽莎》等;到革命老区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如此多种形式 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发挥,促进学生创造性意识的发展。

3.构建完整的历史事件内在关系的结构

所有的事情就像一张网,历史事件就是这张网上的一个个节点,若干节点组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张无边的大网,但无论你提起哪个节,都会将这张网提起,高的部分那是与你提起节点联系紧密的,低的部分是联系相对疏远的,但由此我们却可以知道他们之间是绝对有联系的,或远或近而已。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一张网,要一节点而知网、一叶而知秋、一事而知史。

学习历史的最大功用是用它来研究今天,预言明天,而且现在的学业考试非常注重对热点时事问题的考察,从这两个角度讲,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关注当今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

近两年,从黄岩岛、到三沙市的设置,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价值的线索,那就是海权,而且这个线索更紧密地把若干个节点联系得更紧密,构建围绕海防、海权的知识网。

我们曾经强大,从南宋指南针应用、海船的发达到元朝的空前海运到郑和下西洋,再到新航路的开辟,继而英国因为夺得海权而成为霸主,正是因为从明末的闭关、海权的失去,而被迫步入近代,开始以洋务运动为始的近代化探索,这张网还可以再大些。这个线索和知识网警示我们及后人要重视海权,重视海防的建设,这也是知识网格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由此,我们根据不同的线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以这个知识结构让学生逐渐读懂事件背后的真相,这是个良性的循环。这要求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格体系的能力。我们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并把握学业考试的动向,在自己的课堂中贯彻创新理念,建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单一的授课模式。

4.与语文等其他学科整合,为学生学习历史“搭桥铺路”

例如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我引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唐诗,使学生立即识记西域的地理概念和形象地理解西域的广袤和荒凉。一曲谭晶演唱的《丝绸之路》把学生带进2000年前黄沙飞舞、驼铃悠悠的漫漫古道,在歌曲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更激昂。

5.巧用影视文学作品,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在讲到北宋、西夏、辽的对峙时,我跟学生聊起了《天龙八部》,通过对萧风、段誉等人物的简单回顾,使学生深刻理解这段历史。另外,很多历史穿越剧或历史题材影视剧受学生追捧,但这些历史剧史实在破绽百出,教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在课堂上我们要引用正剧,例如在讲辛亥革命时给同学们播放《走向共和》等片段,孙中山的形象在学生眼里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6.与时事紧密结合,使历史具有时代感

关心时事、议论时事是很多学生的爱好,在历史课堂中恰当地引出这些话题,既可以理解历史,又可以为现实问题寻找出路。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时,我和学生谈到时事热点“中日之争”,一起回顾问题的由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古就是我国领土。针对日本自卫队进行的夺岛演习,我又进行追问,我们应如何回击日本的行为?怎样不让甲午海战的悲剧重演?学生义愤填膺,陷入沉思,思想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7.在网络资源中放飞思维

把网络资源引入历史课堂,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思维健康成长。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网络教学日益广泛,历史老师要通过网络,开拓进取,借助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培养学生熟悉网络、利用网络查找历史资料,启迪学生思维,放飞思维空间,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并努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8.在学习竞赛中积累沉淀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篇2

一、设置表演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初中历史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离学生的现在生活很远,单一的讲述、渗透不能够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喜欢表演、展示自我、模仿等特征,为学生构建一个表演情境,即:营造一定的角色,让学生来扮演,增强他们的真实感,从内心来启迪学生,诱发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认知历史知识。如:在学习中国历史中的“明清经济的发展”教学内容时,所涉及的明朝时候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产生关系有所疑惑,同时学生对于明清的经济体制大都是通过电视、网络了解到的,没有真正的关注过。鉴于此,笔者让学生结合这部分内容,自编、自导、自演清朝经济发展的故事并分角色扮演。进而,在表演的过程中感悟、体验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时所内涵的经济体制本质。这样,构建表演情境,让学生自编、自导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自主收集素材、编写故事等等,促使学生更深入的掌握历史知识。

二、运用语言创设教学氛围,诱发学生情感共鸣

初中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其独立能力还很欠缺,很容易受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是传达信息、实现教与学的基本途径更是影响学生视觉、感觉等器官的关键因素。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语言艺术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进而在特定的情境中诱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即:以语言的形式来创造一个让学生感觉轻松、自由、活泼、容易生情的氛围,促使学生敢于表达自我、张扬自我个性等等,启发学生的情感。这样教师通过随意性、艺术性的语言和教学手段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如:在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内容时,笔者深情的朗诵余光中的《乡愁》来启发学生产生情感,即: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这样以情深意长的诗作乡愁来动学生之情,让学生感受海峡两岸情不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吸引学生自主去关注海峡两岸,自主的收集相关信息等等,诱发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进而有效的实现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三、运用高科技再现历史情境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现如今高科技的多项成果已经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多媒体、互联网、投影、录像等等都从视觉、听觉等不同途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而这些高科技作为教学工具不仅仅是方便教师陈述、促使课堂教学形象化,对于历史学科来说,高科技能够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更真实、更直接的接触历史信息,更有效的感知历史,活跃思维。像运用计算机程序编程能够将教师的思维过程以计算机图形和文字双重出现,形成一定的教学软件,从而能够再现真实的历史现象,将历史情境近似地展示给学生,强化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记忆和了解,深化历史教学。如:在学习“南京大屠杀”教学内容时,笔者通过互联网下载一些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图画、影视,如:将南京的老百姓当作日军练习射击的活靶子、活埋南京老百姓、杀死南京城的百姓等场面,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再现当时历史画面,定格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日本人为什么能在南京犯下这滔天罪行?我们作为当代学生应该怎么做?让学生通过历史情境将情感升华为对历史知识的理性认知,了解只有我们自己强大了才能够不受欺负。高科技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它以其特殊的、真实的形式有效的冲击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学习。

总的来说,情境教学作为新课标背景下的产物,在历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作为教师应合理的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认知,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技能。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篇3

一、创设精彩的课堂导入,诱发学困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班上的学困生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及积极性相对来讲也较为低迷,具体表现为始终不能很好地融入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活动,学习过程始终心不在焉,学习效果自然也差强人意。对此,笔者认为,要想做好这部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首生应当积极诱发他们对于初中历史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创设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不失为诱发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强烈学习动机与积极学习欲望的有效渠道。

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例如,在教学“诸子百家”这节内容之前,笔者并没有一上来就向学生灌输各学派的不同思想主张,而是率先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出示了一组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幻灯片,包括“和为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内容,随后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你们看来,北京奥运会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果与其体现出的独特中国传统文化有没有密切的联系呢?如果你认为有的话,请举例说出自己的认识与观点。很多学困生在看到直观生动、形象立体的幻灯片时,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兴趣。

待笔者这个“看似与学习无关的问题”一抛出,他们的表达欲望与积极性立马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因此,发言的积极性更为高涨,表现得也非常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愉悦而融洽。趁势,笔者又讲道:“因为北京奥运会将传统中国文化元素进行了最淋漓尽致的发挥,能让我们透过演员的表演真正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与丰富内涵。其实,除了北京奥运会中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因素,我国传统文化中还包括其他内涵深刻、主张鲜明的文明。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之中,去更多、更深刻地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如此,借助多媒体教辅设备就为学生精心而巧妙地创设了一个别致的课堂导入方式,使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历史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最充分的调动与维持,从而为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相关的历史学习活动之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积极的正面评价,使学困生也能享受到历史学习的成功感

在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学困生之所以对学好初中历史没有坚定的信心与意念,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感受不到初中历史学习的成功感,体验不到初中历史学习的愉悦感。这就表明,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且必须给予学生历史学习活动充足、积极的正面评价,以此在确保学困生享受到初中历史学习成功感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他们认真学习初中历史、努力学好初中历史的顽强信心与坚定信念。在对上述观点形成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笔者将其灵活地运用在了自身的初中历史实践教学中。

如,针对学困生不敢轻易在课堂上发言、唯恐担心错误遭他人耻笑的心理,笔者通常对这部分学困生的回答采取“错误客观化、优点最大化”的处理策略,即在客观指出错误的同时,最大限度上挖掘其回答中所体现出的优点。如在学习《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这一板块的内容时,在笔者的多方鼓励下,一名学困生终于发言了,虽然他说错了其中一个姓氏的来历,但却将其他的姓氏来历全都正确无误地说了出来,这表明该名学困生对于这部分历史知识的学习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考虑到这一点之后,笔者并没有对他所犯的错误一味地进行指责与批评,而是给出了他如下的激励性评价:“回答得很棒,能将这么多的姓氏来源流利而完整地复述出来,老师知道你背后肯定也付出了很多,这次的回答让老师刮目相看,真正应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说法。但是,要是将回答中的错误稍稍修改,就更完美了。希望你在日后的历史学习中再接再厉,老师期待你的惊艳表现……”该名学困生看笔者没有直接严厉斥责,相反却是温言的鼓励,这使他的脸上展现出一种被信任、被尊重的光辉……

总之,只要我们从学困生的主观实际情况出发,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并给予他们积极的正面评价,就一定能帮助学困生树立起学习历史、学好历史的坚定信心与意念,以此为基础,才能真正更好地完成初中历史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从而为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历史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历史素养不通过程度与发展”的教育目标真正落实到实处。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篇4

人本主义教学观是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应运而生的。人本主义教学观从人本主义心理的角度抨击传统教育,认为教学要以人为本,即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活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使课堂成为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我国教育者们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素质教育,随后进行了课程改革。其中,人本主义教学观被引介而加以重视,成为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历史学科也乘课程改革的东风,抓住机遇努力探索,试图开创一个真正生动、活泼、富有创造性的历史教学新局面。从初中历史来看,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它蕴涵着诸多全新教学理念和要求,处处渗透着人本主义教学观。随后在《标准》的要求下,去除了“繁、难、偏、旧”的教材,新教材从内容到形式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来。历史课要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历史教师光是认真领会《标准》,吃透新教材,具备新理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将新理念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付诸实施。而人本主义教学观对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是倍受瞩目的,它引领着教学方法朝着多样化的方向转变。下面笔者将以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来说明人本主义教学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

一、体验历史与“动手”的关键点,让学生学习历史

看过一句话:“听了,你忘了;看了,记住了;做了,学会了、理解了。”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尤其对学习历史而言,动手做极有意义,不仅能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与灵感,而且能使学生形成内心的体验和对历史的认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正是“历史教学应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重视教学的过程”的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实践。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一课中的“祖冲之和圆周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以往教学中,笔者通常会倾注情感来讲解这部分内容,但学生往往觉得无趣无味,更谈不上情感教育。经过思考,笔者决定让学生通过“动手”在体验中学习。先让学生借助课后“自由阅读卡”了解“算筹”的基本知识后,以学习小组(每组四人)为单位用课前准备好的牙签模拟“算筹”计数。到后来计算比较大的数据如:69857423+28369451,学习小组发现桌面、牙签不够用了,而且觉得“算筹”计算比较烦琐枯燥。于是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入祖冲之以及他推算的圆周率,告诉学生祖冲之就是采用“算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把圆周率精确到第七位的,而且在计算过程中经常遇到多位数的乘方、开方,一个算式往往要算几天。学生有了模拟算酬计算的体验,由衷地赞叹祖冲之的伟大。并且当笔者让学生结合体验的感受谈他们对祖冲之成功的看法和分析时,他们一反以往羞答答的情况,发言非常积极。由“动手”到动脑、动情、再到动口,水到渠成地达到了课标要求的情感目标。

笔者曾经参观福州时代中学的初一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果展览,对那些自制的学生作品印象深刻。有甲骨文、竹简、彩陶、简单石器、历史知识手抄报等,透过这些作品笔者看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他们把遥远的历史拉近了。笔者相信这些“动手”的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二、寻求历史与“身手”的契合点,让学生运用历史

历史本身是充满智慧的,但如果学生缺乏最起码的学史兴趣,或者历史不能为现实服务、启迪未来,那么这种智慧就只能沉睡在故纸堆里,任其发霉而已。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能关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即“身手”也就是通常说的所谓现实,引导学生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历史并学以致用。这正体现了人本主义教学观之一――“历史教学应从强调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可以说涉及了中国古代史中唯一的思想文化史,而且诸子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诸子思想是比较难理解的,并且似乎脱离实际。如果只是纯粹的讲解那只能把诸子思想变成枯燥的说教,也不能突破本课的难点,即讲清各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的政治、哲学思想。即使是通过搜集“诸子百家”有关的成语故事,也难以达到目的。如何让这些已经离我们几千年的思想主张“复活”过来,如何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抓住各家代表人物的思想闪光点呢?新教材突出了儒、道、法家,因而笔者针对这三家的思想主张设计了一道生活应用题,在让学生大体了解这三家的观点主张以及一些史实后,通过身边的事情来让他们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这道应用题是这样的:我校是一所美丽的校园,可是,总有一些同学不能自觉保护美好的校园环境,例如,校园里原本洁白的墙壁已留有脚印、球印;光洁的地板粘上了口香糖;课间吃完东西乱扔包装袋。作为我校的学生,请你用儒家道德教育、法家规章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观点,为保护校园环境提出你的建议。学生们看完这道题后,原本沉闷的课堂逐渐活跃起来,大家围绕着这三家思想的闪光点七嘴八舌讨论开了。学生们还触类旁通地提出了对墨、兵家等的实际运用。

通过类似的引导、思考,即便学生提出的想法、方法相对幼稚,却能让学生在轻松掌握知识的同时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学以致用的能力,并能激发他们爱校、爱国的情感。

三、教学历史与“放手”的适当点,让学生探究历史

能为教学服务的历史材料十分丰富,包括史料、古迹等,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历史人文环境充分利用,最好能让学生“设身处境”,适当放手,从而把“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进而探究历史,获得结论。这是历史教学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表现。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线索明了,知识点少而精。于是笔者有意识地尝试放手,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与自主搜集、查阅有关内容的历史读物、图片资料,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得出结论。考虑到是初一学生,还缺乏探究学习的基础,不能把所以事情放给他们,再最后验收结果,因而笔者制定了详细的步骤。首先笔者按知识点分成三部分,即“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分组完成。“张骞通西域”要求弄清西域指哪里(最好用地图表现),张骞去西域干什么,搜集相关故事;“丝绸之路”要求弄清丝绸之路的路线、除丝绸之外还运输哪些东西(希望采用导游的方式介绍),搜集有关的名胜古迹,思考汉代对外交通为何以陆路为主;“班超出使西域”要求弄清班超出使西域的时间,搜集相关故事。在调查、搜集过程中允许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接着要求在课前一周内让各组学生两次汇报学习进展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如提供一些资料来源的可能线索、提一些启发性的意见。最后让各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共同分享成果,包括信息、结论以及探究经历和方法。并让各组学生互相提问题,进行疑问解答,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也为下一课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思考,学习所得也更为丰富。

四、“情境”历史与激励的结合点,让学生畅言历史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建立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的教学关系,可以说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民主”的情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而言是非常之必要的。其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学生是最容易形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经常给予学生信任的眼光,或者用鼓励性的语言等,激励学生畅所欲言,并视不同情况给予理解或正确的指导。

如,在教学秦始皇、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时,笔者都会先鼓励学生就自己从电视、或报刊、或课外书上所了解到的与这些人物有关的内容来简单地谈一谈对他们的看法,可以互相补充,也允许有不同的观点,然后带着不同的观点来进行学习,接着仍然由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教师在最后对其中一些错误的看法给予纠正,对不同的观点给予指导及肯定。在学生畅所欲言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将原来零散的、尚未具体化的内容形成比较完整、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将小说、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加以区分,学会辨证地分析历史人物。从而不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最大程度上让他们的新旧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

又如,新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思考题,其中大部分是开放性的,答案不唯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激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就行。目的是以历史知识为依托,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引导学生走向成才。

五、“多样”历史与认知的稳合点,让学生感悟历史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不可能长期的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保持高度思想集中。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新鲜感、减少和缩短其疲劳周期,而且是让学生轻松学好历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也是人本主义教学观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

笔者曾经在福州时代中学听过一节相当成功的公开课。这位李老师上的是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这堂课。他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新课,歌声把学生带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新课上来了。接着教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与总结的作用。“官渡之战”由学生阅读课文讲述,“赤壁之战”由学生自编自演“将干偷书”并让学生说出有关的历史典故。通过模仿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身临其境,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使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更深刻地了解历史。教师在用两个表格帮学生总结了两次战役后,用多媒体播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朗诵,并让学生举出后人评价赤壁之战的诗,更加深了学生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地位的认识。最后李老师安排了课堂讨论:如何评价曹操。学生各抒己见后,李老师恰当地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曹操,培养学生辨正地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避免极端化。印象最深刻的是,李老师在回顾学习重点所做的小结,概括为“了解两次重要战役,知道三个国家,评价一个人物”,言简意赅,相信学生很容易记住。整堂课下来,李老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的体验,上过这堂课的学生将难以忘怀。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篇5

一、挖掘历史教材内容,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学往往被放在低于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的位置,很多学生和家长不重视,这种现状给历史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现阶段的历史教学总结出以下两点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挖掘历史教材内容。湖湘大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因此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有许多湖南的历史知识,如四羊方尊、屈原、蔡伦,魏源《海国图志》、曾国藩及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湖南志士、伟人等。随着新课改的出台,历史教材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导语”“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课程资源,不断扩展课堂内容,开拓学生学习思路。例如,在2012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中,第23题考查什么是雷锋精神,人教版教材的课文正文中并未涉及,而是出现在八年级下册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自由阅读卡”中。只有不断地挖掘教材内容,利用和开发教材所提供的资源,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方向,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师可以对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重组,按照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时间或人物顺序进行重新划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提高记忆效率。

二、整合湖南历史资源,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与理解,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学习认知能力。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湖南历史考试内容的分析,出题人主要用选择题或判断题等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查,内容相对简单,并不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将湖南当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贯穿在历史教学中,将中国的发展历史与湖南当地的发展历史相结合。譬如:在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一课中,教材只提到了孙中山,而2011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第19题却是:请列举两位为辛亥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湖湘伟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湖南当地历史渗透在历史课堂中,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他们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记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对比思维习惯,又能减少因单独记忆历史教材内容和当地历史发展而造成的记忆混乱压力。

三、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新课标中倡导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课外参观活动,带领学生到岳麓书院、雷锋纪念馆、故居等地参观,搜集历史资料,延伸历史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历史遗迹,拉近学生学习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帮助其养成好的历史学习思维和习惯。例如: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指导学生动手开展几个活动,如仿制湖南古代文物(长沙有走马楼吴牍、四羊方尊、马王堆素纱禅衣等),临摹欧阳询“欧体”书法比赛,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手抄报竞赛等。通过历史实践活动,弘扬湖湘文化,开展爱国爱家乡教育,使初中学生“知我湖南,爱我湖南”,做一个“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人。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教材,再结合当地的历史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精神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篇6

一、更新学生学习观念,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与初中的有很大区别,随着层次的不同,教师的教学从引领学生的平时思维到对考试的认知,都要予以重视,要让学生形成符合高中阶段学习的观念。初中教材是纵向的通史编写模式,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则采用了横向中有纵向的模块模式。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开始教学前先对教材做一个整体介绍,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基础认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的思维重点落到相应的模块内容上。教师教学时也要注意从教到引再到点,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提倡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多阅读历史课外书籍,以拓宽知识的广度,为分析、评价史实作好铺垫……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的观念是需要持续更新的。

比如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学生对此时的政治制度了解不多,他们的理解、分析、比较能力不太强,他们往往只对具体的史实比较感兴趣,于是笔者采用角色扮演等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以掌握知识为主。而在后一个阶段的制度教学中,笔者或衔接过渡,或提问比较,或引导分析某一具体制度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是强化记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到上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就不同了,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锻炼与能力培养,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这一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笔者布置学生课前分组搜集相关资料,上课时运用学生阅读分析、教师点拨的方式,同时增加所设计问题的难度,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课后还布置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以加深他们对两极世界形成知识的了解。

二、引导学生探索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学习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学生的学习从启蒙阶段的“齐步走”,逐渐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走向个性化,对此教师应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情循序渐进,一边作理论引导,一边请学生分享学习经验、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例如高三总复习阶段,笔者会事先在网上搜集整理一些自己认为比较实用的学霸、状元们的学习经验,在适当的时机介绍给学生。如果学生感到从理论到实践有一定难度,笔者便让那些实施得比较好的学生,讲解自己的学习经验,主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怎样用、怎样化解难题的。对一些个性比较突出的学生,笔者会用商量的语气,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给他们以一定的建议。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篇7

(二)利用影视剧作品进行趣味导入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多媒体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大中小学校。另一方面我国影视剧的发展,进一步扩充了各种题材的历史剧数量。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截取类似于《大汉天子》《鸿门宴》《康熙王朝》等很受学生欢迎的影视剧片段导入新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分层教学法进行趣味教学

针对部分初中生上课吃力、基础薄弱,对历史确缺乏的兴趣的现状,教师还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综合历史素质。在分层次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将学生分为好、差二个等级,对那些历史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逐步引导他们学习基础知识,慢慢提升历史水平,教师要耐心地引导,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那些历史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完成此教学任务后,在指导学生深入探究一些历史问题,通过探究,让学生发现学习历史的乐趣。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与考试成绩,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了,自然会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感到其学科的趣味性所在。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篇8

笔者对我校256名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进行过调查发现,6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上历史课;90%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和他们交朋友,在他们答错题时多进行鼓励,而不是讽刺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89%的学生要求多上历史活动课和多媒体课;85%以上的学生希望教师上历史课能给他们多讲讲课外的知识,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观点;9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有风度、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的成长、平等对待学生的教师。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抱着积极的态度;由于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自尊心较强;他们个性不断成熟,独立性增强,有自我学习的要求,有展示自我的意愿;他们民主意识不断增长,要求教师能平等地对待他们,而且比较关注教师的修养和人格魅力;他们喜欢活动性的、生动有趣的教学;他们有学习上的竞争意识,表现出较强的好胜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关注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这些心理特点,尝试采取多种有效策略来激发他们历史学习兴趣。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学生对历史学习是抱着积极的态度的,如何使其积极的态度变为积极的学习行为呢?有效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和其他青少年一样,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好奇是思维的先导,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引发和激励。笔者在教学中就比较注意给学生创设悬念,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学生上课注意力就会格外集中,求知欲比较旺盛。比如,不少学生爱看一些历史方面的电视连续剧,我在上相关课程时就告诉他们,你们上好这节课就会发现,电视剧里面讲的一些内容和历史事实是有出入的,这样学生上课就格外认真,回家后还会和他们父母讲电视剧的那些情节是虚构的。

2.针对学生独立性不断增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独立性的增强,初中学生的认知活动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对学习有了更多自己的见解。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比如一次我在上初三复习课评讲练习时,就有学生提出改错题只要前后通顺就可以了,主语、时间等应该都可以动的观点,我觉得学生言之成理,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事实上这位学生的意见与中考的新精神不谋而合,而学生的意见得到教师的肯定,学习兴趣自然大增。随着学生独立性增强,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为此,笔者在课堂上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题等,有意识让他们争论,这样既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竞争意识增强也是学生独立性提高的表现,笔者就注意在教学中增加竞争的环节,如在历史活动课的教学中让不同小组的同学进行竞赛等,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达到明理求知的效果。

3.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在现时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针对学生喜欢活动课和多媒体课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动身实践、动手制作。笔者会布置学生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如调查我家姓氏的来源、调查我父母的知青生活 、调查我家的文物等。学生很喜欢上多媒体课,而且也通过电脑课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笔者就让学生设计一些课的幻灯片,结果从中还发现了不少好作品。这些做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奇妙的效果。

4.穿插引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他强调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好之”、“乐之”,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能动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进行“穿插引进”,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所谓“穿插”,就是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片段。所谓“引进”,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加”进一些知识内容。总的来讲,一并称为“穿插引进”。课堂上的“穿插引进”可以是作品的背景材料、故事、寓言、笑话、诗歌朗诵、角色扮演、抢答等。“穿插引进”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篇9

第一,两考合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第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定的12门科目全部纳入初中学考范围,实行全科开考、随教随考;

第三,各科成绩以原始成绩和等级成绩呈现;

第四,确定了各科分值;

第五,确定了中招录取成绩组成。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新方案从2018年入学初一新生开始实施,2021年毕业会考和中考首次两考合一。现在的初二学生按计划将于本学期末参加地理、生物两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

市教委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和2018年已公布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工作要求,制定了《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

考试安排

(一)考试科目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考试设置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12门科目。

(二)考试方式

1.语文、数学2门科目采用笔试方式,其中语文考试时长为150分钟,数学考试时长为120分钟。

2.外语考试采用笔试、听力和口语考试的方式,听力和口语考试与笔试分离,笔试时长90分钟,听力和口语考试时长30分钟,学生九年级有两次听力和口语考试机会。

3.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考试,采用笔试与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每门科目笔试时长均为70分钟。2023年前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依据,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4.体育与健康采用现场考试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要求另行公布。

5.艺术(音乐、美术)依据学生平时表现和综合测评确定成绩,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依据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确定成绩。具体要求由各区教委制定。

(三)成绩呈现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原始成绩和等级成绩呈现,原始成绩主要用于中招录取,等级成绩主要用于毕业认定和自主招生。

1.原始成绩。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分值均为100分,其中外语笔试分值60分,听力和口语考试分值4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分值均为80分,其中笔试分值70分,实践活动分值10分。体育与健康分值40分,其中现场考试分值30分,过程性考核分值10分。

2.等级成绩。等级成绩依据原始成绩划定,由高到低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C等及以上为合格,D等为不合格。每门科目成绩达到满分的85%(含)以上为A等,满分的70%(含)至满分的85%为B等,满分的60%(含)至满分的70%为C等,满分的60%以下为D等。

3.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考试仅以等级成绩呈现。

(四)实践活动计分方式

实践活动包括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1.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计分方式。学生须在初中三年完成10次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每次计3分,满分30分。成绩除以3后,分别计入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2.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计分方式。学生七、八、九年级每学年应完成10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共30次,每次计1分,满分30分。成绩除以3后四舍五入取整,分别计入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3.往届生相关科目每科成绩由笔试成绩加毕业时实践活动成绩计分。在外省市就读回京参加中招的本市户籍学生(以下简称外省回京考生),相关科目成绩按笔试成绩(满分70分)乘以8/7,四舍五入取整计算。

考试实施

(一)考试时间

学生在完成每门科目课程内容学习后参加该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随教、随考、随清。其中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学完即考。地理、生物考试安排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末,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考试安排在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数学、外语(笔试)、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考试安排在九年级第二学期末。

(二)考试对象

1.本市初中在校学生均须按年级参加各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未在八年级参加地理、生物学业水平考试的本市初中在校生,须于毕业当年参加地理、生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用于毕业。

2.外省回京考生应按年级参加本市中招录取相关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生物考试须八年级参加。

3.往届生只能参加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

(三)报名方式

本市初中在校生在学籍所在初中报名。

往届生、外省回京考生等其他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到户籍所在区教育考试中心报名。

(四)考试组织方式

1.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科目由全市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分区评卷。

2.体育与健康现场考试由全市统一考试项目、标准及要求,北京教育考试院负责组织管理,各区具体实施。过程性考核由全市统一部署,各学校具体实施。

3.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考试由各区按照市级要求组织实施,在规定时间将各科等级成绩报北京教育考试院。

成绩应用

(一)初中毕业

1.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科目合格方可毕业,凡考试不合格的,区教委制定补考办法,补考成绩只计合格/不合格。随班就读学生由学校认定毕业成绩,原则上完成9年义务教育即可准予毕业。

2.外省市转学进入本市初中就读的学生,若已参加过省级或地市级教育考试机构统一组织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须经外省市相关教育部门认定具体等级后,到区教委指定部门申请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相应科目合格认定。

(二)中招录取

从12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中确定8门,将原始成绩计入中招录取总成绩,满分为66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物理6门成绩必须计入;按照文理兼顾原则,在历史和地理中择优确定1门、在化学和生物中择优确定1门计入。往届生和未在八年级参加本市地理、生物2门科目考试的应届生,将历史、化学2门科目成绩计入。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篇10

一、初中历史教学将更注重思想情感渗透

历史承载着发展的漫长历程,知古论今、展望未来,其中蕴含了多少的情愫。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渗透对学生的思想与情感教育,让他们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增强责任感。中国的近代史更如同一部屈辱史、血泪史,包含了中华民族最黑暗的一段岁月,对学生强化思想教育,能够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职责,增强使命感。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题材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民族被侵略、受欺辱,就是因为这个民族缺乏凝聚力、综合国力不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只有民族崛起、国力增强,才能够维护与领土的完整,才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才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出示了一些影视的题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当年弹丸之地的小日本是如何侵略我国的,对我国犯下了多大的罪恶,同时向学生播放了展示中国人民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视频资料,如阅兵式上的场景,海军军舰在巡游的场景等,通过这样的对比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渗透,让学生明白这样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增强了爱国主义自豪感。

二、初中历史教学将更注重现代手段运用

多媒体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当得到广泛的运用,因为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无法打造生动形象的历史课堂。以多媒体手段为依托,可以在历史课堂上展示更多的信息,这一点对于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帮助较大。例如在《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投影了6件古代工艺精湛的古代青铜器图像,让学生对于古代人民的劳动与智慧具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了解。有了这样的生动演示,教师的讲解会更加顺利。再比如,在《钢铁长城》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国人民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笔者运用一段视频短片引领学生走进军营,感悟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雄赳赳气昂昂的中远程导弹、乘风破浪的现代军舰、凌空而起的新型战机等,这一切都向学生展示了一幅我军现代化建设昂首阔步向前进的雄伟画卷。学生在这样的演示中激情大增,爱国主义情感充满胸怀。由此可见,多媒体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发挥补充信息、营造氛围、加强教学生动性、增强思想教育效果的综合功能。

三、初中历史教学将更注重学习兴趣激发

兴趣对学生学习历史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以生动的信息增强教学形象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以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每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尽可能地多设置教学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研究,以及设计出前后连贯的思考题,交给学习小组自己去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活跃起来,大家相互讨论研究问题,遇到不同的观点开展进一步的探析,改变了过去历史教学直接给予的被动方式,学生在这样的历史模式中投入程度更高,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另外,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正面激励的评价调动学习兴趣,对学生态度保持和蔼,积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历史学习中的进步要给予表扬鼓励,以此提高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的满足感,这样的积极情感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帮助较大。

四、初中历史教学将更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整合梳理,更要引导他们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调研能力等。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历史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些专题讨论活动,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综合探究。例如在《》内容教学中,笔者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的背景、人物、内容、结果等基本知识之外,还要求学生讨论分析失败的原因,揭示什么样的深刻教训。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经过学生的发言与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出了国内封建势力反对、西方列强阻扰、封建制度下无法彻底进行改革等原因。在分析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依靠自己的努力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问题的规律,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独立探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再比如《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从小处着手,仔细搜集与社会生活变化相关的内容,如生活条件的变化,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变化等,在这些资料的搜集中积累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环节延伸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篇11

1.教师应在历史课堂中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由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内容更感兴趣,所以高一的历史教学应注意联系实际,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例如,我经常与学生共同分析时事热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说明历史在认识社会、判断社会问题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讨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通史类或者专题类的书籍

教师可以介绍《全球通史》《大秦帝国》等书籍,也可结合时事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如《旧制度和大革命》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视野,对于学生在高中期间的历史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二、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稳固的。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教材内容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这种错误理解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线索,构建知识的体系。首先,在章节上整理单元重点知识线索,这是教学常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个章节在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比如,在讲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要突出该课在本册书中的地位,因为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对近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打破教材编排,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可以参照学情和初中教材对高中教材进行大胆取舍,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比如,我在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这一课时,由于内容多,理论性强,有很多政治经济学概念,非常不好理解。如何让学生把这节课学好呢?我发现教材材料丰富,我结合教材内容和网络上的一些资料把本课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以美国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我用James一个虚构的人物的人生经历创设了四个历史情境贯穿全课:第一场景讲了James失业,继而又找到工作;第二场景讲了James在70年代再次失业;第三场景讲James在福利政策下的生活,并让学生分析福利政策的利弊;第四场景讲了James在90年代末生活的改变,每个场景都配有相关探究性问题,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篇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也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广大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设备改进、教学模式改革以及教学空间拓展等方面可以看出明显的变化,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了扎实基础,成为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标。笔者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在教学改革发展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究,本文将作简要分析。

一、创新历史教学理念,全面贯彻课程改革精神

历史是一本浩瀚的发展全书,历史教学工作是引导学生对发展历程的回顾,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指导未来的发展之路。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摒弃落后、陈旧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不能继续采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活学,变机械记忆为深刻把握,教会学生“会学”,全面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笔者在历史教学设计中,首先对师生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不再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教学过程坚持以教师启发、学生探究学习为主,不再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而是采用引导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思维,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去寻找问题的根源,以及发掘现象之后揭示的本质与内在规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体地位都得到了体现。其次,在教学目标方面注重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因为自身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的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与深度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体现这样的差异性,较好的方式是指定差异性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目标定位与学生的学习基础相一致,避免学生因为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

二、改进历史教学手段,有效发挥信息媒体作用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信息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助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这一手段的运用,更好地发挥其促进作用。在教学《灿烂的青铜文明》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灿烂,笔者运用信息手段向学生演示了各种精美的青铜器,既有生活中使用的青铜餐具,也有祭祀等仪式上使用的祭器,也有青铜宝剑等等。在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下,各种精美的青铜艺术品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惊叹精美做工的同时,有效增强了对青铜文明的领悟与了解,提高了教学的深入性。在教学《“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浩劫,笔者运用信息手段向学生出示了一组图片与数据,纵向比较文革前后经济与发展状况,横向比较文革前与中国大陆发展水平接近的周边地区文革后的差异,以直观的感性资料增强了学生对文革所产生影响的认识,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效果。

三、优化历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初中历史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抓手,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探究实施了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法”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相关的知识点以及难点、要点,都是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则借助于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分析研究,积聚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时,笔者设计了一组思考题:“1.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建国初期我们面临什么样的国际形势?3.面对不利的国际形势,如果你是中国领导人会怎样做?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与积极意义是什么?5.万隆会议上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周恩来是如何应对的?6.求同存异理念的提出起到了怎样的效果?”以这样一组探究题为线索引领,笔者鼓励学生按小组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小组间的巡视与点拨,组织各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学习成果展示,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最后的环节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既体现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同时也活跃了教学氛围,提高了互动效果。

四、拓展历史教学空间,强化历史教学资源整合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篇13

一、 首先这些要求是从学生进校开始培训。

1.一般开学第一课不要急于上新课,而是明确提出对历史课学习要求。接着上新课时就要耐心的辅导:学一段内容在书上如何做笔记,提出要求。而且课后将书收起来作检查,对做得好的给予表扬,对做得不够好或根本没做的要作进一步的辅导,而且把做得好的作为示范进行传阅。如此坚持,直至学生基本学会。学生容易松懈,应该在一段时间(以期为单位)后应重复上述步骤,这样做了后应该初一结束后学生基本都学会了。、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

作用:学生能构建初中历史的知识网络能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便于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内容。

要求:首先,构建某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知识网络。其次以课或以单元形成知识网络。第三以一阶段或一册形成知识网络。

2.训练: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老师要不厌其烦的告知学生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有背景要素(包括原因、条件、目的等)、经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等)、结果要素(影响、作用、性质等),学完一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时用一定的符号就把相关要素展现出来,整个现象、事件就比较全面的得以把握了。其实教材往往在一课中会用几个小标题来呈现历史内容,学生弄清每课小标题之间的关系,小标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同样一个单元,教材分为几课来讲述,学生要知道课与课之间的关系,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每课与单元主题之间关系怎样?然后根据理解用框架的形式把相关内容联接起来。还有同一册或同一时期的内容要明白每个部分讲述历史问题的属性。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类:政治策略、国家统一或政权巩固活动、经济举措、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科技、文学(戏剧、小说、诗词等)、艺术(书法、绘画、音乐、雕塑等)、社会习俗根据这些方面来整理历史内容从而形成一个线索清晰,彼此联系的历史知识网络。学生通过一件历史事件,一课内容,一个时期的知识这样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来理清知识网络。通过反复强化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方法。

3、记忆方法

作用:初中历史学科是记忆性较强的科目,课程标准提到的识记层次内容占知识与技能目标的70%。学生最感恼火的也是记忆。因此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对提高历史学习效果是很重要的。

要求:我们通过探索归纳了七种记忆方法即:顺序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归类记忆法、归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要求学生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采用上述方法。下面就顺序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进行具体介绍。

顺序记忆法:就是按事情本身的发展顺序依次记忆。①、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记忆。如《红军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开始长征;1935年10月,陕北会师;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结束。这里的"4""5""6"就是其特征。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

1.教学中自然的情感流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一只粉笔一本书,念完了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在教学《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一节的结尾部分,我提议:我们可以从郑和、戚继光的身上学到什么?(小组讨论,归纳,发言,然后评出三个较好的小组答案,由组长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分享。)然后,我声情并茂地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心?"--爱国心!学习他们的什么"情?"--爱国情!学习他们的什么"行动?"--爱国行动!这样一呼一应,加之我激情高亢的语调,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郑和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西洋"上航行,共享"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独特风土民情"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教学之中了。

2.教学图片的精心设计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有时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运用和设计有关图片、图表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我讲俾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时,就利用电脑绘制了一张类似红十字会标志的示意图,讲解时,边介绍内容边指示,图表一步一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新奇之中不仅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还通过这一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趣味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的新颖创设

在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各种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主动自主地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活动体验式

例如,在讲《佛教的产生》时,由县城凤山顶的寺庙导入。在介绍佛教出现的背景、教义、影响后,设计活动:佛教教人向善,请举出俗语成语证明--(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2)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教学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方法亦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