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用13篇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1

二、“假设的故事”的批评

所谓“假设的故事”,是针对进化生物学中的适应主义纲领的批评。1979年,高尔德(S.J.Gould)和列沃汀(R.C.Lewontin)发表了题为“圣马可的三角拱腹与潘哥洛斯范式:适应主义纲领的一个批判”的文章,总结并激烈地批判了适应主义纲领(adaptationistprogramme)。他们所说的适应主义纲领基于这样一种观念:自然选择具有至高无尚的力量,它用于支配生物体的设计与建造的,将是可能方案中最佳的。按照这种纲领来研究适应现象,通常要进行两个主要的步骤:一是,“生物被原子化为‘性状’,这些性状又被解释为由自然选择按其功能设计的最佳结构”;二是,“逐个部分的最优化失败后,通过断言生物不能每一部分都最优化又不伴以其他部分的消耗,而承认了相互作用。‘权衡’观念被引入了,生物被看成是(满足各种)互斥要求的最佳妥协方案”。高尔德和列沃汀还列举了适应主义者的论证风格,如“当一个适应性论证失败了,就去试另一个”、“如果一个适应性论证失败了,就假定还存在另一个较弱形式的论证”、“强调直接的功利性而排斥结构的其他性质”、把适应性论证的失败归因于对生物的生命缺乏完善的理解,等等。他们所要指出的是:一个适应性故事的拒斥经常导致它被另外一个解释所取代,而非导致对于是否需要一个不同解释的怀疑;一个故事的接受标准是如此的宽松,他们可能不需要确证就可以成立。也就是说,适应性假设具有很大随意性,缺乏一个客观可靠的步骤、程序,也无法提供经验的证明。高尔德和列沃汀对适应主义纲领的批判也成了对于解释的进化心理学最为著名的批评,因而也是对于进化心理学作为科学的最大障碍之一。Cosmides在一个采访中回应了这种批评:“具有专业进化生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对于任何特征的事后解释进行虚构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进化解释具有重要的约束。”也就是说进化心理学提出适应性假设的过程,是有着严格标准而绝非任意的,那些批评进化心理学是随意编造的人都是门外汉,根本不具有专业的进化生物学知识。Holcomb还明确地辩护道,进化心理学是一个最佳解释推理,而最佳解释推理是科学事业中经常用到的研究方法,所以进化心理学的解释也是科学的。

这里,需将“假设的故事”和“最佳解释的推理”背后的逻辑展示出来。我们不妨先构造一个进化心理学的例子。通过对当代人类个体行为的观察可以发现,1号男性喜欢腰臀比更低的2号女性而不是较高的4号女性,3号男性喜欢腰臀比更低的6号女性而非更高的8号女性,5号男性……,等等。这时,得出归纳命题:当代男性中的大多数喜欢腰臀比值低的女性。我们暂时接受描述当代人类行为的命题是真的。对于这个当代人类行为的归纳命题,进化心理学家提出一种解释的假说,认为这是由于远古祖先面临着一个在繁殖中选择最佳婚配对象的适应性问题,如果那些具有喜欢腰臀比值低的女性这样一个内在心理倾向的男性,其繁殖更为成功,那么经过多代的繁衍,当代人群中具有喜欢腰臀比值低的女性的内在心理机制的男性的数量就会更多。对此,进化心理学家所经常使用的表述,往往是将许多概念混杂在一起,让人感觉似乎有道理,但概念的定义不明确,逻辑线索不清楚,同时也缺乏一种有力的理论表述形式。实际上,其核心命题不过是描述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外界环境条件所要求的适应性问题,同时在一部分人群中出现了形成解决方案的内在心理机制的变异;第二个阶段则是自然选择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某些内在心理机制的变异能够成功解决适应性问题,从而具有这种内在心理机制的个体具有更高的繁殖率,经过自然选择其后代数量也就更多。概括起来说,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具有能够解决远古适应性问题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个体。令上述的解释性原因为假说a,把被解释的当代人类行为称作假说b,然后从a可以推出b。根据a和b的真假,可以得到一个因果推理、一个最佳解释推理和一个讲故事的假设:

1.如果a被考古等多方面的证据表明为真,b作为一个归纳命题被接受为真,那么我们对b作出解释a时不会感到任何困惑。这正如用“下雨”对“地面湿”做出因果解释一样。

2.如果a的真没有得到有效的证据,而b作为一个归纳命题被接受为真,并且如果a是真的,则相对于其他可能性假说b得到最好的解释,于是有理由认为a是真的。这是具有盖然性的溯因推理。接受大爆炸学说也是这样:为什么所观测到的宇宙数据是如此这般的,宇宙大爆炸学说比其它学说的解释更为合理(有更多的归纳证据),于是大爆炸学说被人们所广泛的接受。

3.如果a没有得到有效的证据证明为真,而b作为一个归纳命题被接受为真,并且如果a是真的,则b得到一个并非最佳的解释,那么a就是一个随意的假设。这就是真正的讲故事了,比如为什么所观测到的宇宙数据是如此这般的,神创说比起宇宙大爆炸学说就是一种随意的假设,就好象讲故事一样,中国人可以说是开天辟地,而印度人则说是梵天创造了世界。在批评者眼中,进化心理学属于第三种情况。他们把进化心理学中远古适应性问题的假设都看成是随意编造的故事,看不到进化心理学家在做出适应性假设时遵循的严格规范,把典型的最佳解释推理或溯因推理完全混同于“选择万能论”的适应性论证。实际上,进化心理学家大都强调他们的理论在解释力上优于行为生态学的,其根据就在于归纳证据的数量。同时,进化心理学在给出适应性问题假说时,广泛吸收了进化生物学、神经生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的成果,有必要的科学事实依据。强调最佳的解释力及假说的科学事实基础,就是最佳解释推理区别于“假设的故事”的最重要的特征;而这两个特征也最佳解释推理作为科学方法的基本条件。Holcomb指出:“进化心理学已经建立起来了一套精致的专门的技术来检验关于行为的适应意义和相关机制的假说。……随着证据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我们不仅仅认为这些进化假说是值得选择的,同样认为它就是正确的。”

三、对内部心智结构的预测

有些批评者认为,进化心理学家都在忙于为当前的人类行为编织各种各样的可能解释,很少做出一些可供实验检验的经验预测。即使偶尔对内在心理机制的结构构建出了各种模型,但这种预测也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猜测,仍然缺乏明确的关于内在心智结构的独立证据,因而也是成问题的。而进化心理学家则明确表示,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就是提供有关内部心智设计机制的预测,其途径和方法是:根据有关的环境信息输入以及心智模块所执行的任务、表现出来的行为功能来预测内部机制。进化心理学家的具体作法有下面三个步骤。第一,进化心理学家首先假定:我们都有一个石器时代的大脑,大脑最初被设计制造的时候是用来解决远古适应性问题的,所以我们关注的不是当前环境条件下的输入输出,而是远古环境条件下的输入输出。第二,大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计算然后输出特定的行为。通过大脑的功能也就是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任务,可以对它的内部设计机制做出合理的预测并构建出近似模型。这就类似于平克(StevenPinker),所说的“逆向工程”方法,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装置的功能,那么就能够对其内部的设计机制做出一些合理预测。第三,对于大脑内部设计机制的假设模型仍然要进一步经受检验,具体的做法就是考察其输入输出是否完全符合我们大脑的真实输入输出,也就是考察假设模型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输出是否符合人类的真实行为,符合度越高,那么我们的假设模型就越逼近对于大脑内部结构的真实描述。

按照Silverman的一项研究,我们的男性祖先要四处奔波狩猎,而女性祖先则是在固定地方采集,在这两种适应性环境条件下的男女具有不同的行为模式。综合有关环境信息输入和行为输出的情况,可以假定男女具有不同的空间辨认模块,男性更加擅长于运动中的精确定向和对三维物体进行心理转换,而女性则更加擅长于记忆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男女具有不同的空间辨认模块”的假说,还要被运用于预见男女在其他方面的行为差异。比如,男性注重通过变换居住地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女性更注重通过装饰和重新摆放家具来改善居住条件。如果根据空间辨认模块假说做出的预见都是真实的,就能证明人类男女大脑中的确存在不同的空间辨认模块。这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相似性。认知心理学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因此,认知心理学特别注重实验设计,以求获得判定内部心理机制所需要的材料。不过,进化心理学并非是对当下的输入输出进行操作,而是通过考察远古环境的输入和人类行为输出之间的适应关系来预测内部心智结构的。

进化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没有本质的不同。它们都同样地把人类大脑假定为一个信息处理装置,都相信这个装置里面充满了成百上千台功能分化的微型计算机,每一台计算机专门负责处理一个特殊的适应性任务。其实,整个认知科学都采用这种功能主义研究进路。虽然无法知道心灵的物理-化学结构,但可以知道电脑的内部设计机制。而且,当把电脑看作是人脑的模型时,可以成功的预见许多人脑支配行为的许多特征。按照功能主义的主张,即使在缺乏关于黑箱内部实际经验证据的基础上,我们也能够凭借其输入输出,构建出各种功能模型来对它进行科学研究。所以即使没有细胞学和生物化学的证据,孟德尔关于遗传因子(基因)的研究也是科学的,同时只要承认模型在科学中的作用,就没有理由怀疑进化心理学有关内部心智结构研究的科学性,因为虽然各种心智模块假设还缺乏直接的独立证据,但这不是进化心理学独有的“缺陷”,而是一切以模型为工具的科学研究共有的特征。

四、进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不足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2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转贴于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 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 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3

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在介绍方法的同时,给予了理论思维应有的重要地位。这是其他心理学研究方法教材所鲜有的。理论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从科学研究的本质看,科学要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实际经验,对经验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获取真理性知识,推进人类的认识水平。也就是说,科学研究的本质是通过经验观察和逻辑推理,系统地探索人类未知世界,积累真理性知识的过程。它不仅包含经验观察,同样也包含逻辑推理。因此,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不仅使用诸如观察、实验等手段按严格的科学程序和规范去获取经验,而且也使用推理这样的思辨过程。其二,从科学研究的功能来看,科学研究的功能在于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解释和预测本身都是理论工作,控制和描述也同样有赖于理论,由此可见理论工作在科学研究中同样具有其重要的地位。换句话说,如果理论工作不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部分,至少和实验工作同等重要。其三,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来看,在方法论体系中最高的层次是哲学方法论,包括哲学中的认识论、逻辑学以及一般科学方法论;其次是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方法论;最后是“技术性”方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同样涉及以上众多层次。由此看来,介绍心理学研究方法这门学科不仅需要涉及各类具体研究方法,同样需要论及理论思维方法。而该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

三、立足逻辑,体现层次性

作为教材,作者不仅考虑到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更是从学生学习与教师教授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学习逻辑的基础上由浅人深地安排内容的取舍,做合理的顺序编排,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层次的需求。首先,内容按照研究过程的顺序展开。就知识体系来说,该书在《绪论》中对心理学研究方法做了简要概述之后,按照研究过程主线依次介绍了研究课题的选择、文献资料的查阅与综述、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结果推论与理论建构以及最后的研究报告的写作。其次,内容的难度由浅人深、层层递进。考虑到学生往往是在本科二三年级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可能这时还缺少研究经验,因而在安排本书内容的时候先从简单的部分人手,在学生基本掌握研究过程、方法与研究结果之后,再导人相对复杂的方法、理论建构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步步深人、扎扎实实地形成这门学科的认知结构。再次,妥善处理与其他方法类课程的关系。由于学生之前可能已经学习了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方法类课程,例如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等,为了减少相应的基础知识的重叠,本书侧重介绍重要的“剩余”研究方法,避免与先前课程内容的重复。最后,在每章内容安排中,作者在介绍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增添了《延伸阅读》部分,不仅引导本科生深人学习,同时也满足、拓展了不同层次学生、研究者的学习需要。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4

金融学的研究的核心内容便是研究资产与资本的配置效率问题,二十一世纪是市场经济时代,在该时代中,资金以及资本则是通过金融市场来进行配置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好或者集体则便是市场的构成要素之一,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便形成了市场中的资本以及资产两者的供应关系,并形成了价格。价格的波动则是资产以及资本配置的方向标。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并逐渐完善的阶段,力求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的健康、迅速。实现这一点,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充分的将现有的资本集中起来,加大投资力度,促进投资效果,进而实现最优的资本以及资产配置[1]。金融学与心理学的融合完全来源于同一个思想:即人类可以计量出自身的感觉。建立一个高效的、现代化的、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最终目标,我国必须加大现代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的运用到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道路上来。

一、金融心理学概念的提出

人的行为是理想的,这是金融学的一个标准前提,Grordon Pepper曾经说过:拥有大众心理学的学位可能比拥有经济学的学位更加的有助于理解金融市场行为。从金融市场的主体要素可以看到,金融市场是一种群体行为,研究这种群体行为的科学便称之为“社会心理学”。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是一个大的房间,人便成为住在这个房间的群体,这样的一个群体共同生活在这个大房间,共同去求解一个经济类问题,接下来便是研究这些组成要素之间是如何互相作用的,特别研究的重点便是某个人的存在是如何影像到其余的个人行为的。

金融心里学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是研究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社会心理学实际上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的分支,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主要分为十四个大的分会,每个分会都对应着心理学的一个比较具体的研究领域,比如运动心理学、组织心理学以及政治心理学等等,经济心理学也是这十四个分会中的其中一个,经济心理学的分支又主要包括货币心理学、股票市场心理学以及储蓄、投资和心理学,这三个分支能够非常直观的解释个人在与金融市场经济进行交互的行为,与此同时,还能够对我们解释清楚金融市场自身的意义,这些是经济心理学存在的最为重要的一面。金融市场的驱动便是社会中的数以万计的人,这是一个大的群体,群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影响。这种金融现象又可以称之为“群众心理”以及“大众心理”。群众心理并不等效于个体心理与群众数量的乘积,但是,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因此,需要深入的理解金融市场的群众心理,需要解释市场与人们群众之间的互相作用,需要有合理的理由去解释成交量、价格以及舆论媒体之间的反馈环以及拼接的过程,其中,能够理解做出最终决策的市场参与者则更加的重要。研究经济行为的金融心理学便诞生了。

二、金融心理学的定量分析方法

针对金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个:定量分析研究方法以及定性分析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质的研究,而定量研究方法是量的研究、量化研究[2]。本课题重点研究定量分析方法,目前,金融心理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生态化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据分析技术以及实验设计技术在不断进步。能够很好的控制误差,而在定量分析方法中,金融市场经济离不开社会现实生活,因此,金融市场的实验环境便就是生活,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人的心理活动是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比如社会、个人以及外部的环境以及多种复杂的要素等等。因此,金融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这些因素,这种多因素的研究便是未来金融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具备非常高的生态效果。金融心理学的生态化研究将会使得实验更加的贴近现实的生活,其结果也将更加的接近实际的金融市场。

(2)精确化的数据处理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越来越强大,这样便可以使得大量的多元素数据统计分析才能更进一步的开展,针对复杂的、大型的数据处理软件也已经问世,如SPSS、LISREL、HLM等一些级别比较高的软件已经被应用到金融心理学的研究领域[3]。这样,便可以突破技术的限制,使得数据的处理变得更加快捷,效率更高。这样,多种影响因素量的增加,这样便可以分离出来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使得数据研究的结果更加准确,更能够贴近现实的环境。

(3)重预测性研究方法

金融市场的研究结果能够准确的预测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向,这便是重预测性研究方法。金融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水平:最低的描述水平,这种水平仅仅测定或者评价当前的心理行为状态以及特征;其次便是解释水平,该阶段则重点研究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以及活动特征等;最高的水平便是重预测性水平,强调通过精确的揭示金融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寻找规律,通过规律来预测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

三、总结

金融心理学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释、预测以及调控人这个市场主体的心理。只有具备预测水平的心理学研究才具备真正的实际价值,金融心理学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的主要工作是构建好对应的因果管理数据模型,并且要时刻注重纵向的数据动态分析。随着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元回归分析、因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多层分析等高级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应用,均可以为金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5

21世纪,生物学、法律学、经济学、建筑学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在探索人类幸福生活方法时,把关注点集中在环境问题及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问题上。心理学领域,研究人类行为最主要的是探求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知觉、认知及学习的因果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过程就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就人类发展来讲,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适应环境是其发展的前提。但是,人对于环境的适应不是完全被动的适应,通过认识和实践去改造环境是人类适应环境最大的特点。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借鉴多种科学知识,反应出交叉学科的特点。与其它研究相比,环境心理学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是,关心自变量(环境)对因变量(人类心理)的长期效应。

二、环境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景观评价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

20世纪70年代,Daniel等人开始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景观评价的系列研究。即探求景观的物理特性(例如,地形、植物、水等)与心理反应(例如,选择的喜好、风景的感觉等)的相互关系研究。

景观评价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把风景与风景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再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风景评价中来,通过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各风景成份之间建立起数学关系。所以,心理物理学的风景评价模型实际上分两个部分:一是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即风景美景度;另一部分是对构成风景的各成份的测量,而这种测量是客观的。

(二)景观评价的心理学方法。

Daniel认为景观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注重人的景观经验多元分析。虽然在研究程序上景观评价的心理学方法与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较类似,但是在解释景观选择和喜好时,不是从物理特性上解释,而是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概念来解释。

1 .Be r l y n e 的对照刺激特征( c o l l a t i v e s t imu l u sproperty)。Berlyne根据实验美学的研究结果,提出美的反应是人的视觉刺激所具有的复杂性(complexity)、新奇性(novelty)、不协调性(incongruity)及意外感(surprisingness)等相互对照特性与此类刺激诱发的探索行为的函数关系。也就是说Berlyne认为通过不同的刺激类型的特性,可以促使不同唤醒的产生。这就是Berlyne的对照刺激特征概念。

根据Berlyne的对照刺激特征概念,Wohlwill以人工景观、自然景观和二者混合景观等3类景观为评价对象,对人的景观喜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第一,3类景观中自然景观的喜欢程度最高,人工景观的喜好度最低;第二,无论是自然还是人工,中等复杂程度的景观最受欢迎;第三,新奇性、不协调性及意外感与喜好程度成直线关系。其中,新奇性和意外感与喜好程度成正比关系,不协调性与喜好程度成反比关系。

2.Kaplan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

Kaplan以进化论为前提,以人的生存需要出发,提出了风景信息的观点,相继提出并完善了他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他认为,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和为了生活得更安全、舒适,他必须了解其生活的空间和该空间以外的存在,他必须不断地去获取各种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去判断和预测面临着的和即将面临着的危险,也正是凭借着这些信息,去寻求更适合于生存的环境。所以,在风景审美过程中,他将人的风景认知中质的信息归纳为,复杂性、神秘性、统合性和明瞭性等4个方面。同时,他又指出人对风景质的要求是既要风景具有可以被辩识和理解的特性“理解性”(Making sense),又具有可以不断地被探索和包含着无穷信息的特性“探求性”(Involvement),如果这两个特性都具备,则风景质量就高。随之Kaplan又把这两个特性分别在风景信息是否马上使用(即时),还是作为线索使用(推测)两个侧面进行了扩展,于是形成了四维量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三)自然环境的减压功效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Ulrich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投入到自然对人的心理及生理压力的缓解上。首先,他为了解释人对自然环境的感情与美的反应,提出了心理进化模型。此模型详细地描述了人的感情形成的基本过程,其中特别强调到了人接触新环境时的感情状态。其次,将人对环境的喜好作为重要的感情考虑,并将其视为压力调节中众多情感(如,恐惧、关心、愤怒及悲伤等)中的一份子。由此可见,心理进化论体系,不仅包括美的反应,也包括压力调节、自然的形状及内容等众多情感的反应与生理反应。

近年来,Ulrich等人用脑电图、心电图等精密的科学测试手段,来客观地测量人的情感反应,避免了语言表达测试的种种弊病,使得该理论体系更趋于完善。Ulrich认为,自然风景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其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它也直接影响着人的其它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反应,他的研究发现,自然风景往往明显的加速病人的恢复,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而城市风景则延缓病人的恢复,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

(四)原生态自然体验研究。

环境体验课程的目的是借助于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整个社会对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有一种新的正确理解和态度,使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激发人们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一批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而环境体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Talbot和Kaplan在其一项长达十年(1972-1981年)的纵向研究中,对参加野外环境体验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在这项研究的初期结果表明,所有参加者对原生态自然体验的价值都给与了极大的肯定。经过野外环境体验,与其他人相比,体验者不仅关心他人,同时在自我认知、自信心和日常生活的计划等方面都有极大提高。

在此项研究的中期,通过问卷调查,对野外环境体验者在观察原生态自然反应变化过程中,面临知识、理解等困难时所产生的感情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体验者不仅在野外环境的体验过程中,有意识、自觉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而且不分男女老少都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斗志。此项研究的最后两年,研究者主要考察了体验者的支配环境情感。研究结果显示,体验者无论参加时间长短,也不分男女老幼,都表现出无意支配自然,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感觉。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直接接触自然的活动中,能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五)自然环境自身的机能评估。

在物理环境中,动物和植物等有机体与土、水、大气等无机物在相互影响的同时,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目前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关注景观对于土地、空间的利用等自然环境的直接效果,还包括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也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6

Abstract: To quickly identify student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so that timely guidance and treatmen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CL-90 measured data, throug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 order to verify whether there is a problem with the students.

Key words: abnormal psycholog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elf-reporting inventory

1概述

近年来,随着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国内出现精神异常者也逐年增加,导致精神病医院人满为患,亚健康人群更是多之又多。这种情况在高校也十分常见,尤其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更为突出。

如何快速判别心理问题学生十分困难,为了让管理者快速得到准确信息,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建立数据模型进行主成分分析,用数学的方法来建立模型,分析其是否有精神异常。通过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主成分表达式,实现用简单的表达式来即时预测。从而使得管理者及时有效地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精准疏导和精神治疗。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定期对全院学生进行测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但缺少数据分析方法,往往是通过对话交流、打电话、发短信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交流,很多学生还对此心理辅导有抵触情绪,若没有及时疏导,会导致很严重后果发生。本研究就是通过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下简称SCL-90表)进行测试,以此数据作为样本进行研究,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动态跟踪,预测判断,做到及时疏导处理。

2研究思路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用来测试发现心理问题学生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测量表。本研究就是以SCL-90表作为测试题。SCL-90表共有90道题,试题内容主要涵盖身体状况、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10个方面,每道题共有5个可选项,每个选项都是以“无、轻度、中度、重度、严重”作为选择项答案。测试者依照自己具体情况如实回答即可。经过近三年努力,共收集了合格答卷1888份SCL-90表实测数据,以此为实验样本,进行如下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SCL-90表数据,进行清洗,踢去一些错误信息或有空格情况的数据。形成excel电子表格文档。

第二步:把90道试题依照内容不同分别划分为10个方面。分别对这10个方面进行统计,这10个方面分别用F1,F2,…,F10作标记,分别表示身体状况、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状况、焦虑情况、敌对情绪、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10项内容。

第三步:针对此表格统计数据进行第一次按权值合并取平均值。从严重程度来分析,人为赋予其权,从无到严重分别记权为1到5。即若选“无”为1,选“严重”加权值为5。获得其平均值,作为F值,结果如表1所示。

第四步: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来进行分析。通过降低维度,找到主要成分,形成Q表达式。

第五步:通过此公式来验证此方法的正确与否。

3 实验结果

以此数据作为样本,在IBM SPSS Statistics 19软件环境下,进行降低维度,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如下相关矩阵,如下表2所示。从而得到了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3所示。得出了主成分矩阵,如表4所示。通过观测表4,显示在各个变量上的权重,可以得到表达式Q。

通过对表4成分矩阵得知,获得了一个主成分,可以通过此为主成分,建立Q表达式,表示如下:

Q=F1*0.744+ F2*0.654+ F3*0.705+ F4*0.815+ F5*0.849+ F6*0.602+ F7*0.598+ F8*0.707+ F9*0.823+ F10*0.727,通过此表达式Q对1888人的实际数据测定,计算出某学生的心理状况,最低值为9.00432,最高值为41.7192。高值为异常情况,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身体状况因素(F1)、抑郁状况(F4)、焦虑情况(F5)、精神病性(F9) 因素影响。即一个人存在抑郁或者焦虑加上患有精神病性问题必然导致心理问题。从而得出用此方法可以快速得知测试结果进行计算,就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Q值的平均值简称Q均值,Q均值高于3以上的表示问题严重,在2至3之间表示心理问题较严重,1.5至2之间表示较轻,1.5以下为正常。实践表明,此结论与实际更接近。

4 结果分析

其他方法测试结果与此结果的平均值相对比,得到如下数据,见表5。阳性项目均值与Q均值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差异主要原因是因为对F1--F10各项进行了加权平均,使得有了一些修正,使得结论更为精确。

5 总结

及时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本论文就是基于此问题之上,研究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快速疏导。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进行前瞻性的分析,给高职学院的学生管理者提供一个科学决策的依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其各项指标参数,利用此结果作为其权值,得到一个作用表达式Q,计算出其均值,利用均值大小区间判定其是否为异常者。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很直接。能够简单定位。

参考文献:

[1] 马锦华.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中的心理测验误差分析[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6):37-39.

[2] 王璇.改进的Apriori 算法在大学生心理数据分析中的应用[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1(2):35-38.

[3] 王茂莉.数据挖掘技术在中、 高职关键能力衔接指标构建中的应用[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4-47.

[4] 李录平.新形势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研究[J].科教文汇,2013(231):193-196.

[5] 王学志,魏继华,武立博.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3(2):44-45.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7

二、近红外光谱与心理学的结合

近红外光谱仪是国内较新的一种测量仪器。近红外光谱是以血液动力学原理为基础,用来评估生物组织氧合水平的无创性光学技术;多通道的近红外光谱能实时监测大脑功能的动态变化并可进行功能成像[1]。在无创情况下,近红外光谱系统考察神经激活的指标主要有3种:细胞色素氧化酶;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脑血流和脑血容。在肌肉运动过程中,血氧参数指标除了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之外,还涉及肌红蛋白的成分。肌氧包含了HbO和肌红蛋白(MbO2)两个部分。随着NIRS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可直接测量局部骨骼肌氧合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变化。

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利用近红外光谱和运动器材对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做了一些研究。Masaki等人[2]提出严重的社会退缩,称为孤独症。利用近红外光谱研究11例脑卒中患者在体育锻炼的急性效应中该类患者的前额叶皮层活动。患者进行斯腾伯格式的工作记忆任务和中等强度的蹬15分钟自行车的有氧运动(最大摄氧量的40%)。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孤独症病人在三个月的慢跑疗法后,双侧颞叶的血流动力学明显增加。这意味着慢跑疗法可能有助于“弹性”的增强自信心以及对神经网络神经调制。

心理学家将体育与临床治疗结合,Zeller等用NIRS来测量顶区皮质微脉管中HbO和HbR?舛鹊谋浠?值,通过进行空间任务,表明NIRS能检测出AD病人顶区皮质活性的降低,并可在未来用于早期AD病人的监测[3]。Fallgatter等在语词流畅性作业中发现正常被试者表现为左侧额叶的HbO增加,HbR减少,但痴呆病人上述半球一侧性表现不明显,而且HbO增加的程度也较正常被试者小[4]。Herrmann等进行了语言流畅性实验,并对受试者大脑额叶的脑血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说明痴呆病人额叶背外侧皮质的活性下降[5]。Watanabe等采用24通道的NIRS装置,要求被试者完成语词产生任务,结果发现,在优势半球侧,额叶的血氧浓度有明显变化[6]。

三、脑电的应用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8

俄罗斯学者叶梅利亚诺夫说:“今天已无须证明,在社会人文科学的所有概念中,对于研究和理解人而言,没有哪一个概念能比‘文化’概念更重要了。”可见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文化是任何社会科学门类的重要话题之一;同时,文化的内容之丰富、内涵之深刻、范畴之广泛,为各社会学科提供了宽广的研究空间。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在人类文化研究上的应用日益发展,各种基于文化的交叉学科理论和方法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各地区思想、习俗、制度以及共享的价值观念,对不同学科角度的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结对于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研究的学科起源

“文化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兴起于欧美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思潮与研究模式,这一研究模式实现了文化的跨阶层和各学科交叉研究,它是以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结合了社会学、文学理论、媒体研究、文化人类学等进行交叉研究[1-2]。文化研究的起源、所涉猎的问题和研究方法是多学科视角的交叠,而不是限定于某一学科领域。一方面文化本身受到多个学科的共同关注;另一方面文化研究是探讨文化与其他社会活动领域的相互关系,其目的是要对这一系列关系进行合理的诠释,因此文化研究必须与其他学科研究紧密结合,特别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

从文化研究所探讨的内容与范围来看,许多方面都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有关,接下来本文将从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这三个角度来分析文化研究的方法。

二、多学科的文化研究的方法

(一)人类学的文化研究

1.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文化是我们关于我们自身的故事。”[3]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目的是解释人类文化的异同,探求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特别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三种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涉及生计、工艺和物质文化的关系。(2)人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涉及社会制度、组织、习俗和社会文化的关系。(3)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特别是涉及知识、思想、信仰、态度、行为和精神文化的关系。

2.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文化人类学采用直接来自人际环境的资料,属于“第一手”的资料,因此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拥有明显的方法论优势。文化人类学家通过野外考察,亲身融入人们的日常活动,观察人们在饮食、交流、娱乐等日常行为,真真切切的感受生活并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生活。

文化人类学又包括三个学科: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是通过发掘人类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对远古人类文化进行研究[4]。考古人类学家以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把文化遗迹进行整合性的思考。在考古人类学家看来,文化的演进过程是关注的重点,而并非简单的对远古社会进行描述或者分类。语言人类学家主要是对语言的结构以及它的各个部分之间连贯的沟通系统进行研究;此外,不同语言是如何演化发展、如何分布;语言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年龄、性别、族群本质及社会阶级等因素如何影响语言;人类的思维方式受到语言怎样的影响,人类的信仰与价值观对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影响等都受到关注。社会文化人类学是从民族学和民族志两个方面来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的传承问题。民族学主要研究现存文化的种类及其演化过程,是社会文化人类学中最大的分支,系统与比较的方法是民族学中最重要的方法;民族志是以收集各民族的文化资料为基础,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达到对各个社会的文化及其过程进行描述和记述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二者密不可分,必须相互结合。

(二)心理学的文化研究

1.心理学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文化”逐渐进入心理学家的视野,受到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表征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文化的反应,即特定文化中的人内在固有的对刺激的解释和以此为基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或方式。文化进化和发展中不同的文化有不同进化程度或不同等级,这也是文化进化过程的基本特征,这一过程也是客观的,文化是一种自变量,行为是因变量。

2.心理学的文化研究的方法。心理学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文化。既有实证方法,也有解释学方法;既有量化方法,也有质化方法[5-6]。

(1)主位与客位研究。主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亲自介入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来了解其文化行为,客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从一个特定的文化外部去研究其成员的行为[7]。主位研究方法实际上是研究者亲身走入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体会他们的习俗、观念,这强调了调查对象作为信息提供者的作用,研究者使用的描述概念使调查对象更生动、更富有意义,使得研究更为客观。在客位研究方法中,研究者与对象的交谈了解其内心世界,这样的方法强调了研究者的作用,研究者可以使用对自己有利的概念、捕获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概念进行整理分类,可以促进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

(2)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有时也被称为全文化研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对与文化相关联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做假设检验,研究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文化背景因素对心理及行为特征变量的影响[8]。跨文化比较研究通常假设一种文化背景下的某个心理变量的得分显著高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变量得分。跨文化验证研究虽不及一般的文化研究应用广泛,但此研究对于考察在一种文化中发展出的心理测量工具在其他文化背景研究下的适用性、等值性、作用及意义有着重要作用。

(3)解包研究。此研究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研究变量的差异,测量变量差异产生的原因变量。“文化”在通常意义下被认为是非具体化变量,而在解包研究中,“文化”将以某些更具体化的变量的形式出现,以便于能在统计意义上解释文化差异的程度。这些更具体的变量被称作背景变量,背景变量的统计差异就解释了文化差异,为了使得所有的文化差异都能得到解释,研究将会不断引入新的背景变量。

(4)生态学水平研究。与大多数跨文化研究不同,生态学水平研究将假设检验研究的分析单元从个体被试转向了国家,文化得分则是个体被试的得分总和或均值。在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时,生态水平研究反映的是总体水平的关系,而并不反映个体水平的关系。

(5)人种学研究。人种学研究指研究者从客位角度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特性进行研究,此方法包括大量观察与实地工作,可获得丰富的研究资料。此方法要求研究者与所研究的群体生活在一起,周密地观察、记录、参与“他文化”的日常生活,获得该文化群体的习俗、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正确地感受、认识“他文化”。在完成田野工作后,细描、说明所观察和体验到的“他文化”,并将自己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与另一种文化进行对比。

(三)传播学的文化研究

1.文化传播学的基本观点。文化传播学是研究人类文化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文学、文化性和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9]。

2.文化传播学研究的方法。传播学主要分为欧洲批判学派和美国经验学派两大流派。这两大流派的主要的差别在于传播学研究方法上的分歧:欧洲的批判学派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应坚持人文主义,而美国经验学派更倾向于实证主义。人文主义者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有着不同于自然学科的独特研究方法。实证主义者则更愿意将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因果性的说明。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实证研究主要分两类: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质化研究方法包括民族志研究、田野研究、个体访谈、集体访谈、案例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纵向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其中的具体方法与社会学、心理学上运用的方法多有重合。

梅琼林认为在传播学史上,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始终纠缠在一起,在冲突中走向融合,也在融合中持续冲突,并在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了现代传播学的理论体系[10-12]。

三、总结

100多年以来,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现代科技的发达、国际社会的普遍进步,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研究的发展。其宏观的研究领域,过去局限于研究原始民族或简单社会的异文化,现在也研究复杂社会和发达国家及本体文化。由于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行为科学以及相关的自然科学加强了协作,产生了新的边缘学科更多的跨学科研究。本文试图梳理人类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学科对文化研究的方法,希望能为文化研究这门复杂综合的科学厘清思路。文化研究日将成为一门世界性的人类科学,面临着日益增多的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研究并解决这些课题,需要东方与西方的交流、国际性的合作,从而文化研究也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济南:山东大学,2011.

[2]刘仁秀.审视二十世纪西方文化批评[J].美与时代,2005(10):20-21.

[3]曾军.文化研究的理论突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4]安志敏.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文化源流的思考[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2):44-46.

[5]李炳全,叶浩生.主流心理学的困境与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文化心理学能否成为心理学的新主流?[J].国外社会科学,2005(1):4-12.

[6]李炳全.文化研究与心理学的理论突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6-92.

[7][美]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M].李培茱,高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8]叶浩生.多元文化论与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4(1):144-151.

[9]李新祥.出版传播学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及意义[J].出版科学,2005(1):28-35.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9

运动心理学主要是探究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的特点,并探究心理变化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将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羽毛球教学相结合,以讨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山东体育学院2015级研究生羽毛球专选队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等以“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羽毛球教学”等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询了近几年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文献,并整理,为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2.访谈法

通过对山东体育学院2015级研究生羽毛球专选队教练员进行访谈,了解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运动心理学的首先出现是由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之父顾拜旦提出的。在他的倡议下,1913年国际奥委会在洛桑召开了运动心理学专门会议,它标志运动心理学进入科学的行列。1920-1940年,苏联、德国、美国等国均对运动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探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多数国家加强了对运动心理学的重视程度,陆续都开展了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立了运动心理学会并召开专门会议,同时也涌现了大量的文章和书籍,使的运动心理得以迅速发展。

三、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访谈法

访谈法是以某一主题,通过访谈者与受访对象的对话、交流获取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分为结构式访谈和开放式访谈。

(二)观察法

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又被称为“现场观察”,是指在自然观察中,研究者在一种完全自然的状态中对被使者的行为进行观察。

2.实验室观察法

实验观察法是指将被观察者集中在种特定的实验室中让他们白由活动,或规定一些任务让他们去完成,对一些特定行为进行仔细系统的观察,观察者可以借助一些设备仪器,通过单项玻璃、摄像机和电视监视器进行隐蔽观察,这叫“实验室观察法”也叫“系统观察法”。

(三)心理测量法

心理测量法是指使用心理学家已经编制好的标准化测量工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标准化的个性测验、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焦虑情绪测验等工具都有其特定的测定范围和作用。在采用心理测验法时,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正确地选择测量工具。在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时,一般要受过专门的培训,或者受过严格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来实施。

(四)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是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揭示心理和行为规律的重要手段。它在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在任意时间内进行周密的观察,而且运动员别人可以验证,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高度公认的客观性。实验研究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和准实验3种。

四、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

(一)访谈法、观察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

在对山东体育学院2015级研究生羽毛球专选队教练员的访谈中,了解到羽毛球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示范法、讲解法以及分组练习法。

(二)实验研究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近几年关于运动心理学实验研究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都有涉及。

五、结论

通过整理文献和访谈发现,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羽毛球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相似之处,均采用了访谈和观察法,另外通过实验研究法,以科学实验与羽毛球运动相结合的特点,为羽毛球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羽毛球运动员的优势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解缤,于新彦.不同水平羽毛球运动员后场球落点判断过程直觉性决策的眼动特征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6):735-740.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10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涌现了大量发现,无论是韦伯和费希纳关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发现,还是赫尔姆霍茨关于青蛙神经传导速度的发现[1],都促进了心理学研究从思辨转向实证的进程。1879年,冯特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成为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拉开了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序幕。从学科性质看,心理学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从近三十年的发展及趋势看,无论是探讨心理本质的理论研究,还是强调社会现实需要的应用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向自然科学靠近:借助一定的仪器或工具,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并收集研究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研究假设,获得对人类心理活动的认识。方法论问题是任何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熟练运用相关的统计技术、实验技术实现研究目标,是国内外心理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能力特点。在2012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2],心理学专业的核心知识领域有11项,其中与研究方法有关的包括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及其常用软件、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占三分之一强。这种重视充分说明了掌握专业研究方法与技术,在心理学科的专业能力及培养中所占的地位。但是,虽然这些方法类课程是心理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但是由于其学习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对于那些高中学习文科的学生来说,心理上的惧怕及学不好的自我暗示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因此,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是心理学科本科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 当前心理学方法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方法类课程往往存在一种矛盾的心理:认识上高度认可研究方法类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都应当学好;行为上又因为感到高难度而惧怕和逃避。这在任何类型的心理学院、系、专业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除了受课程本身的内容与性质的限制外,也与当前方法类课程在教学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断裂

国内心理学专业发展的早期,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等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理论介绍为主,随着教学条件的提升及专业发展的需要,现在普遍增设了诸如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实验设计与编程、认知神经技术的应用等课程,但在教学安排上理论课程与这些应用课程之间并没有有机结合在一起,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1.2 技能性课程与实际研究之间存在断裂

方法类课程如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及其技能性课程往往都开设在前两个学年,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心理学的专业素养还比较低,接触的专业研究比较少,大部分学生对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往往局限在教材提供的例题上,颇有隔靴搔痒之嫌。学生即使掌握了方法的应用条件与特点,掌握了工具与仪器的基本操作,但遇到具体的研究时,仍然不知道如何实现。

1.3 技能应用类课程缺乏合适的教材

目前有关统计软件、实验软件应用的教材或书籍,在内容上更多偏向于介绍工具的菜单应用,强调的是操作指导[3],缺少与完整的心理学研究相对应的方法介绍,如实验研究如何统计分析、调查研究如何统计分析等,导致学生在面对自己的研究时,无从下手。不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工具实现个人研究的能力,因此特别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应用类教材。

2 心理学研究方法类课程的优化改革

结合当前心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上述心理学科方法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师资力量配置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若要改善和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建设教学团队,加强教学研究

优秀的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发展,提升教学水平的基本前提[4-5]。心理学研究方法类课程,在内容上有着明显的递进性关系,比如在学习实验心理学之前需要掌握心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才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但这些课程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在学习心理统计的时候,如果对心理学的实验设计、各类研究不了解的话,则统计的学习就变得形而上。其实这也是方法课程学习让学生感到难且枯燥的原因,也是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割裂的原因。因此,将教授方法课程的教师组建成为一个教学团队,开展教学讨论与研究,处理好不同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与相互渗透,在讲授内容、讲解深度、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等方面,对各课程教学进行明确的界定,避免不同课程重复讲授的浪费或出现知识点缺漏,全面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2.2 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心理学方法类课程一般由理论课程和实操课程构成,如实验心理学与实验课、实验设计与编程、心理统计与SPSS应用、心理测量与问卷编制与应用等都构成一个个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这些实操课程的开设是随着心理学科的发展而慢慢开出的,每一门课程的开出都使学生的知识获得由自学式的零散、模糊、杂乱,变得系统、清晰、准确而高效率,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在总学分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统筹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根据学生培养与发展的需要以及师资力量条件,多开设高水平实用性的实操课程,才能将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

在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整合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

(1)理论与实操的平衡。由于实操课程可以快速地让学生掌握研究工具、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在课程设置时易出现“重实操、轻理论”的现象,认为理论课学不学没关系,掌握了研究工具的使用就可以了。但实际上,理论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以理论为指导,工具的应用就会出现问题。例如在统计学习中过于强调SPSS统计软件的掌握,忽视统计思想的指导作用,就会出现用错统计方法、无法解释结果、甚至提取错误的统计结果的现象。

(2)理论与实操的联系。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操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往往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因此同一范畴的理论与实操课程在内容上往往有重复的地方,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就会使教学出现冗余或缺漏。例如,实验心理学学习中,理论课布置了实验设计的作业,而实验操作、实验设计课也布置了类似的作业。如果把这些科目的作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完成从理论构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到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实实在在地将作业变成一个有价值和意义的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体验研究的成就感。实践中已经有学生将实验课、测量课的作业进一步优化,成为自己毕业论文的内容,并公开发表[6]。

2.3 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任何学科开设方法类课程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从事专业研究的能力。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操课程,如果不以此根本目的为指导,都会沦为“为了教而教”,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就是枯燥的技术操作,让学生无法领会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包括了文献阅读、问题分析(提出假设)、研究设计、工具选择(实验编程)、数据收集、统计分析、撰写文章等一系列技术模块,这些内容渗透于所有方法类课程的学习中,如果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寓理论于应用,则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1)将文献阅读与问题分析融合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在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主题论文阅读,在专业研究论文中找到理论学习内容的应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专业研究思路与流程,另一方面也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促进思考。笔者在《心理统计》的授课过程中就尝试了这种办法。经过两届学生、每届2-3轮阅读的试验,发现通过论文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研究的认识,深化了对心理统计专业地位的认可,一些学生由此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与方向,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

(2)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将专业研究融合于技能课程的学习中。无论是统计软件的学习,还是实验编程与实验仪器的使用,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完最基本的操作之后,以完成研究任务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 [7],掌握工具与仪器的使用。例如,SPSS教学可以从一个具体研究的数据分析为线索来介绍软件功能;实验编程软件的学习以完成不同的实验设计为目的进行教学和学习,尤其是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其他理论或实操课程中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不是去完成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去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3)组建学生学习小组,合理利用竞争与合作。团队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在科学研究中也非常注重科学团队的建设。方法类课程的学习中组建稳定的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培养了科研品质。

总之,随着心理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数据分析技术与实验技术不断涌现,在不断提升心理学研究水平的同时,也为心理学的教学带来了挑战。将心理研究的新技术新发展及时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是心理学科方法论教学的重要任务,其实现有赖于不断的教学改革与优化。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张奇. SPSS for WINDOWS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西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3): 75-78.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11

进化心理学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股新思潮,它结合了现代生物学和现代心理学,以进化的视角解释和研究人类的心理与行为。人格心理学以人的本性和个体差异为主要研究内容,由于人格本身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等众多其他因素对人格的塑造和影响致使人格流派和理论繁多。而进化视角下的人格心理学研究,从生存与繁衍的角度,以长期的、宏观的视角研究人格的形成与差异,更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人格,为人格心理学诸多理论的更新和整合带来助益。 

一、进化论与进化心理学 

(一)进化论概述 

进化论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所有物种都面临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生存问题和繁衍问题。针对这两个基本问题,达尔文提出了两个基本理论:自然选择理论和性选择理论。自然选择理论由三个必要部分组成:变异、遗传和选择。首先,变异是进化过程得以运作的必要成分,它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其次,只有一部分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并且只有那些可以遗传的变异才能在进化过程中发挥作用。最后,差异繁殖成功率是自然选择导致物种进化的“关键”。性选择有两种主要的运作方式:同性竞争和异性选择。自然选择理论主要探讨因生存问题进化出的适应器,而性选择理论主要关注因求偶行为而产生的适应器。 

(二)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综合现代进化生物学和现代心理学,用进化的视角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对人类心理机制的核心假设和基本主张与传统心理学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经过多年的辛苦耕耘,进化心理学才逐渐被传统心理学认可。不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了进化心理学的主张。进化心理学家虽然在一些主要领域内的某些关键性问题上仍有争议(如个体差异的重要性是否存在领域一般性的心理机制等),但在很多方面都达成了共识。 

进化心理学集中探讨四个问题:1)哪些过程将人类的心理塑造成当前的形式?2)人类心理的机制或组成部分是什么?它们是如何组织起来的?3)心理的各组成元素和结构拥有什么功能?4)来自当前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输入信息,是如何同人类心理的设计特征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可观察到的行为的? 

可以看出,进化心理学更关注人类心理形成的原因与方式,试图为人类行为寻求一种终极的解释,较之传统心理学理论对于人类行为的解释更深远、更宏观,纳入了更多对生物学因素的考量。 

(三)进化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进化心理学的领军人David.M.Buss 提出了进化心理学分析的层级理论。Buss 认为进化心理学的分析层次按照具体化程度可分为一般进化理论、中级水平的进化理论和具体的进化假设。 

Buss在其《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中还提出了检验进化假设的常用方法:1)比较不同的物种:对在某些维度上存在着差异的物种进行比较,是检验功能假设的证据来源之一,比较法的重点在于,“研究者在试图理解某种动物的行为时,不是仅仅去考察这种动物本身,而是去检验某种特质在与之相关的不同物种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2)比较雄性和雌性:根据Trivers的亲资理论,两性在配偶选择和同性竞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两性之间性嫉妒的差异。3)比较物种内的不同个体:比较物种内的不同个体时,可以比较不同的年龄、独生子女与拥有同胞兄弟的子女、贫穷个体和富裕个体、不同家庭规模中的个体、拥有不同吸引力的个体之间行为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适应器的进化机制。4)比较不同情境中的同一个体:比较身处不同背景条件下的同一个体是揭示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的一种有效方法。 

因此,关于人格的研究可以借鉴buss在进化心理学中提出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的分析层次上,结合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选择不同的群体进行比较和研究,从而更好地发展和丰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 

二、进化视角下的人格研究 

人格是个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所表现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规定了个人的行事风格,并影响着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注重从整体的视角探究人性本质的一个分支,它以人性及其差异作为其核心,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人。 

(一)理论流派及研究范式 

不同的人格理论流派和学科分支都有各自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当不同的流派和分支纳入进化的视角后,可为其研究方法注入新的血液,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人格。 

1.特质论与“大五”结构模型。特质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形容词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20世纪末人格领域最令人欢欣鼓舞的进展应该是五因素模型的提出。大量的研究者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都得出五个人格维度:神经质、外向性、亲和性、尽责性和开放性。但很多学者指出,人格其实具有一个非常不同的结构,只是我们表述人格特质的能力受到我们语言中所拥有的形容词的限制。我们可以发现,即使认可度最高的人格特质模型也存在诸多争议。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进化的视角来研究人格的基本维度。首先,可以对于已经确定的人格的五个因素进行功能分析,将这五种特质放在远古社会的情境中进行考量,分析每一种特质在面对什么样的适应性问题时会被激活、激活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例如,在面对食物获得和寻求配偶方面这些人格维度是如何作用的。其次,可以通过对比男女两性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来理解每个维度的进化意义。 

2.临床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中常见的变态心理有焦虑、抑郁、人格障碍、分离性障碍、应激与躯体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这些变态心理表面看来对人类的发展和进化都具有不利影响。但是,就拿焦虑来说,例如对于明天是否有食物、是否有安全的栖身场所以及是否有稳定的工作、可靠的爱人等问题有一定程度的担忧,确实能够促进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但担忧的程度也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从进化的角度来说,首先,一定程度的焦虑能够促进个体做出更多维护自身生存和繁衍的行为反应,如贮藏或分享食物、建立或购买房屋、努力工作、保持对性伴侣的忠诚度等行为,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整个种族的进化;其次,个体担忧程度的多重差异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进化提供了资源,自然和社会的选择会将焦虑程度恰好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那部分人保留下来,而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的人群则由于无法正常维持自身生活或无法很好地繁衍后代,被自然选择所淘汰,从而自然和社会在全人类的层面上推动人类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提高与进化。因此,从进化的视角下看待心理疾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到这些心理疾病可能存在的进化意义,同时也能对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进一步地思考和权衡,为心理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视角,有助于产生更多新的心理治疗技术。 (二)研究内容 

人格心理学本身的研究内容就非常丰富,以下仅从认知风格和依恋类型两个方面简述进化视角下的人格研究。 

1.认知风格。根据 Silverman 的一项研究,我们的男性祖先要四处奔波狩猎,而女性祖先则是在固定地方采集,在这两种适应性环境条件下的男女具有不同的空间辨认模块,男性更加擅长于运动中的精确定向和对三维物体进行心理转换,而女性则更加擅长于记忆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如果根据空间辨认模块假说做出的预见都是真实的,就能证明人类男女大脑中的确存在不同的空间辨认模块。 由上述研究实例我们可以尝试将认知风格作为一种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通过考察这种心理机制被激活的背景、能够解决的适应性问题以及这种心理机制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认知风格的作用方式和对人格的影响。 

2.依恋类型。婴儿的依恋类型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以父母给予的抚育资源为激活背景和输入信息,结合不同的早期经验产生不同的依恋类型。例如,若父母喜欢追求短期的择偶策略,而不是对于婴儿给予长期大量的投资,那么婴儿对父母不愿意给予投资的适应结果就产生回避型依恋;另一些母亲则易怒、心不在焉、害怕、饥饿或筋疲力尽,则婴儿会表现出紧张、害怕和没有安全感从而形成焦虑型依恋。从发展的角度看,抚育投资少对儿童的成长不利,儿童会更不顺从、更具有攻击性,但从进化的角度看,抚育投资的多少对儿童的成长并没有优劣之分,只因为不同的物理和经济环境,使儿童成年后在解决问题时采取不同适应性策略。抚育资源投入的多少则可能根据不同的环境状况,如一段时期内的气候、食物等物质资源的多寡与稳定性、社会整体经济状况的走势,最终通过频率差异选择出最适合的依恋群体,实现进化。 

三、结语 

传统的心理学提供的多数是“最近解释”,如特质论描述人格的各种维度、认知流派提出人类各种信息加工的方式和策略,而进化的视角则强调要对人类心理和行为提供一种终极的、远端的、功能性的解释,如特质论提出的各种特质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作用;认知流派的信息加工策略是如何与环境相结合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进化的视角将现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放进了更加宏观的系统,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结合,并且在研究的时间轴上不仅关注当下,而是延长到整个人类和生物进化的时间轴上,使得心理学研究能得出更深远的结论。 

然而,进化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人类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进化得到的产物,即我们的身心都是我们祖先的“活化石”。我们知道,进化和自然选择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可能长达几万年之久,所以按照进化的观点,我们现在已有的心理机制很多都是用来处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的适应性问题的。例如,远古社会中男性捕猎需要用到的身心理结构、女性用来采集需要的身心理结构、当时人类对于脂肪的储备、对于高能量事物的偏好、对于性伴侣的选择和维持以及当时社会的社会形态都与当今社会相差甚远。就是说,进化的思想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考量实时环境与进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后,进化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是根据考古学资料和其他历史资料进行回溯性的分析和推测,这就给进化心理学蒙上了一层“讲故事”的自圆其说的色彩,因此很多进化心理学得出的推论无法进行证伪或陷入循环论证。 

参考文献: 

[1][美]巴斯.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M].熊哲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美]Burger,J.M.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12

一、修辞心理学的概念内涵

修辞与心理学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思维活动的成果。人类语言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修辞不仅与心理,而且与使用语言(修辞)的社会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人们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探寻修辞活动的心理机制,开辟了修辞研究的新领域。一般认为,修辞活动与心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修辞本身就是一个以语言为媒介的心理活动过程,修辞主体的修辞行为和修辞对象接受修辞成果都伴随着心理活动,有时是非常强烈的心理活动。第二,修辞活动会受到修辞主体和修辞对象双方心理因素的制约。第三,修辞活动是修辞活动参与者心理互动的结果。很多修辞方式都是建立在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像比喻、移觉、比拟、夸张等许多修辞手法,无论修辞主体在修辞创造时还是修辞对象在接受时,都离不开联想、想象和情感等心理活动。可以说,修辞心理是修辞话语生成或建构的重要动因。要想对修辞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就必须了解蕴含其中的修辞心理,正因如此,近年来,人们建立了修辞学的分支——修辞心理学。

所谓修辞心理学应该是立足于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关注与修辞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旨在揭示对应的心理规律,其研究对象是所有的修辞心理现象,其体系的基本构成至少应囊括三大部分:一是修辞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二是修辞个体心理、修辞群体心理各自的结构、功能、分类以及两种心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原则、心理基础和心理过程[1]。

二、修辞心理学研究进展

修辞心理学的系统研究专著和完整的学科体系虽然建立不久,但修辞心理问题,则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就很早有人注意到并作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探讨。

20世纪中期以后,诸多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修辞心理特别是一些辞格产生的心理基础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20世纪60年代以后,还先后出现了一批专门探讨某一种或某几种辞格形成的心理基础的论文[2]。在修辞心理学这一研究领域,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代表人物是复旦大学的吴礼权博士。他的著作《修辞心理学》对修辞学的理论建构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从心理学角度系统研究修辞现象的专著,《修辞心理学》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学科体系。它在绪论中回答了修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问题,初步完成了为这门学科正名、定位的任务。从总体上揭示了修辞文本建构的普泛性心理规律。不但独具慧眼地单列一章讨论“修辞主体”的问题,赋予了不同层次、不同个性修辞主体的心理特质在修辞心理研究中应有的非同寻常的地位,而且对“修辞文本”的基本假设、修辞文本构建的基本原则也作出专章探索,从心理学角度对修辞文本建构的“恰切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作出全新的阐发。借鉴普通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的相关理论分别探讨了六个大类的不同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修辞心理学》一书在对修辞手法进行心理阐释时建立了一个较为全面的阐释体系[3]。

至此,修辞心理学已经具备了大致完整的学科体系,但由于修辞心理学学科的特殊性,在此之后对修辞心理学的研究似乎仍未能独立于修辞学的范畴,之后的研究大多是修辞学家对于某些修辞现象的修辞心理过程的分析和细化。

张春泉在《修辞心理过程个案考察之一——以蒋孔阳为例》中,以蒋先生记叙自己书记题名的心路历程的文章为个案,对蕴含其中的内省的修辞心理过程进行了个案考察。通过对蒋孔阳文章的逐句研究,详细解析了题名的动机、过程、结果题名未遂,完整研究了该文中全部、完整的修辞心理过程[4]。

在此之后,张春泉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对修辞心理过程进行个案分析的文章,取得了一些修辞心理学的独特成果。例如在《修辞心理过程个案考察之二——以鲁国尧为例》中,张春泉以鲁国尧《创造新词的心路历程》为例,进一步从微观、常观、宏观视角探讨修辞的过程性、研究修辞心理的材料、方法以及修辞心理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5]。

张爱惠通过对《红楼梦》回目中的修辞翻译对比研究,证实了修辞心理学在修辞文本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在国内学者逐步建立修辞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的同时,国外也有不少学者对于修辞心理进行了研究。例如GERTRUDE BUCK在其1895年发表的Figures of Rhetoric: A Psychological Study.一文中就描绘了修辞手段在心理学层面产生的过程,并且认为修辞格是一个有组织的复杂的心理活动。John Shotter在The Rhetoric of theory in psychology一文中,认为理论的语言的天职正是通过对理论的说明陈述从而在修辞学上有选择地影响我们感知:对我们自身活动中“合理到难以注意”的方面的渲染,并且引起我们“对论述的想象”,即导致我们把小说当作现实[6]。奈梅亨大学的Michael W. Katzko在The Rhetoric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Problem of Unification in Psychology一文中对心理研究的修辞结构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三、修辞心理学的方法论价值

1.修辞心理学建构的意义

修辞学只归纳、分析语言运用中哪些手法有哪些表达效果,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可以使用哪些修辞手法,对人们为何要运用某些修辞手法、某种修辞手法为什么有较好的表达效果等深层次问题没有进行阐释,使人知其然却不能知其所以然。修辞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阐释人们为什么要运用某些修辞手法、为什么某些修辞手法有较好表达效果等深层次问题的心理原因,建立一套阐释理论,说明修辞现象得以产生的心理机制。解决修辞学不能解决的“所以然”的问题。开展对修辞心理学的研究是可能的、必要的,它将有助于人们弄清有效修辞的内在机制。通过修辞心理学的阐释,能够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修辞文本的理解,增强修辞自觉性,提高修辞能力,使思想情感表达更趋圆满。

2.修辞心理学在修辞文本的翻译过程中的价值

修辞活动是个体现象, 因此不同作者的修辞手法都有所差别。但是修辞心理学却是一种集体现象, 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修辞文本可以被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人所理解的原因, 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修辞是可译的。修辞翻译是一个本族文化与异族文化交汇变通的过程。文化有民族之分, 修辞也因此而各不同。但是修辞不是完全不可译的, 正确了解不同民族的修辞心理, 就有可能跨越文化和思维的鸿沟, 尽最大可能实现修辞文本的可译性。修辞之所以能够翻译, 是因为修辞心理是人类的通性,修辞文本在研究中有民族之分是因为各民族在地理历史等社会、人文因素的印象下显现出强烈的民族性。修辞的通性和民族性都可以用修辞心理学来解释[7]。由此可见,修辞心理在修辞文本的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四、结语

修辞心理学作为一门由修辞学和心理学交叉衍生出的独特学科,有着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正由于其学科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其学科独立以来,虽然有吴礼权博士大体建立了其学科体系,但其后发展的并不迅速,研究成果较心理学的其他分支而言也较为稀少和分散,修辞心理学这一发展现状是不容否认的,但同时修辞心理学对于修辞学和心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而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希望修辞心理学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会有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修辞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作出贡献,丰富修辞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使修辞心理学的研究逐步成熟深入。

参考文献:

[1]段曹林,冯广艺.对修辞心理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兼评吴礼权的《修辞心理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0

[3]冯广艺,段曹林.简评吴礼权的《修辞心理学》[J].修辞学习,2003,(6).

[4]张春泉.修辞心理过程个案考察之一——以蒋孔阳为例[J].修辞学习,2002,(5).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13

1 体育知识在认知心理学维度的分类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是现代心理学对知识进行的分类,它是按照学习过程为指导的方法,对于指导教学,完善过程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科学使用。认知心理学是基于教学应用的分析目标,体育教学的开展也需要发挥认知心理学的意义,借鉴具体分类的标准,将知识转变为几种不同的分类,并回答高校体育教学的本质问题,解释体育本质含义。体育程序性知识是指导教学的知识内容,其中又包括动作技术和心理承受力,只有将体育教学转变为认知心理学维度,才能更好的完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教学改革。

2 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的本质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观念,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从认知心理学维度开展探究,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思想

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教学课程,它会随着新运动、新技巧的出现不断变动,从思想上进行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学的主要原则。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从他们的兴趣入手改革教学,并运用现代化方法授课,促进学生更好的参与体育运动。

2.2 技能培训

认知心理学维度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在思想转变的同时,还要关注技能的训练,尝试在实践中教学,突出现代体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作用,立足认知心理学规律,拓展教学宽度。《新课标》提出的五大体育教学目标,要通过教学改革实现,基于认知心理学维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培养,锻炼他们的意志力。

2.3 高校体育知识类型

体育知识类型是体育教学方法选择和应用的主要依据,体育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知识类型主导着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例如认知形态的知识类型要选择以语言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而操作形态的体育知识则要选择以语言为辅的体育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即根据体育知识的类型实施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才能将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体育能力,才能达到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真正目的。

2.4 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

认知心理学维度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的基础,大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必须从他们的思想进行分析,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标。深刻理解知识,善于运用知识;尊重了学生差异,才能使体育教学恰到好处地施加于每一个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去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和价值,充分发展自己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并自觉加强身体的基础练习和运动能力的训练,才能提高自身的接受体育知识、技能信息加工的能力。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坚持改革与创新,从认知心理学维度探讨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关注学生的运动心理和诉求,坚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认知心理学维度对教学改革也提出了更完善的思路,教学必须不断扩展和创新,在思想上进行转变,做好技能培训,并健全教学方法与体系,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春梅,李志宏,任平.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2012,04:96-99.

[2]吴家萍.论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4,21:66-67.

[3]叶蓁,普文龙.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相关问题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10:83-8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