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实用13篇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篇1

一、健康及健康产业概述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种躯体、精神、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该定义清晰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精神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和体格健壮等。而健康产业,是与人们健康相关的产业,范围广,如医疗卫生产业、制药产业、保健产业、养生服务业等。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形成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产销为主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医疗产业、医药产业对于消费者而言多是被动消费,偏重于治疗;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则是主动消费,偏重于预防;保健品产业介于二者之间。

二、健康管理专业定位

随着健康产业的发展,国内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逐渐增多,如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等。基本都是全日制三年大专教育,培养能开展健康管理相关资料的收集、健康风险评估与分析、健康指导及健康干预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面向主要是医疗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检中心、健康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药店、养生会所、养老机构等。根据健康及健康产业的定义,并参考各院校健康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我们可归纳总结健康管理专业应区别于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立足于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为健康或亚健康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治未病,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可以定位于培养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健康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非科研型人才。

三、人才能力建设流程

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是以职业为导向,根据专业定位,调研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再依据工作任务明确专业人才能力要求,从而确定学习领域,制定相应的职业导向课程。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探讨专业技能,对于人文素质等方面不做探讨。

四、专业人才能力建设

为确定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能力要求和课程体系,我们到部分健康管理企业进行了调研,同时通过智能招聘等网站调查了解企业招聘健康管理工作人员所需要的技能,主要目的是根据所需要的职责和任务,分析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与职能能力。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对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岗位主要有健康顾问、健康管理师、健康专员、健康咨询员、健康管理业务主管、健康教育经理、健康市场专员、健康维护师、保险人等等,岗位职责主要是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健康医学解答、提供健康管理咨询服务、提供健康监测的提醒服务以及满意度回访工作、做好医生与用户桥梁沟通工作、为会员制定个性化健康评估和指导方案、健康档案的管理、健康产品的销售、健康中心的管理等等。整理企业对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的岗位和能力需求后,我们发现可以将健康管理服务业中的职业岗位分为四类: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和经营管理。然后在这四类岗位中,再根据企业的需求,列出岗位工作任务及对应的专业能力要求,再确定学习领域,从而可指出对应的课程或设计相关课程.

五、人才能力建设的对策

1.专业应定位于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健康管理专业属于非医学类专业,而且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以技术技能为主,在专业深度上与本科院校学生差别,因此,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应定位于非医疗产业中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以经营、服务为主,从目前企业对健康管理岗位的职责需求来看也是以经营或管理服务为主。培养的学生会使用简单的体检仪器,检测结果会做初步的解读即可,更重要的了能够胜任健康产品、机构等的经营、管理。2.课程设置应以职业为导向。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大多按学科门类进行编写,因此,健康管理专业的课程多是先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然后学一些技能课程,如了解体检仪器的使用,这种课程的划分或安排,有其优点,但不利于技能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特别是理论教学部分。因此,健康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职业为导向,在目前的学科课程基础上,开发职业导向课程,将理论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贯穿于相应的职业课程中。如表1中健康经营管理职业岗位,根据就业岗位,可以设计开发健康产品营销、健康机构管理、健康推广等职业课程,将管理学、营销学等理论融入到这几门职业课程中,以实际的技能需求或案例来教学。

六、结语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根据企业需求分析健康管理专业人才能力,从而设计职业课程,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群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5.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1-142.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篇2

OSHA的培训课程计划分为三类,外展培训课程主要面向雇主和员工,内部培训课程主要面向联邦和各级政府官员,苏珊哈伍德培训资助计划则主要资助非盈利组织用以发展职业卫生材料和培训课程。三种培训计划覆盖了从社区到企业,从雇主、雇员到政府官员,从潜在就业者到危险环境工作人员,完全覆盖了职业安全可能涉及到的人群。

OSHA外展培训计划主要为雇主和员工提供职业安全培训,以帮助他们识别,避免,治理及预防工作场所所存在的安全和健康危害,同时可提供关于工人权利、雇主责任,以及如何进行投诉等方面的信息。自1971年开始实施,OSHA外展培训计划得到了迅速发展,它通过培训培训师其后授权培训的模式扩大了计划的覆盖面,提高了培训的便利性,在2005至2010年度期间,有超过3.5万名雇员通过该计划得到了职业安全知识的培训。OSHA鼓励经授权的外展训练机构把他们的培训资质、培训课程目录及培训计划在网站上,雇主和雇员们可通过邮编在网站上查找住址附近的培训点,选择合适的机构来进行培训。培训的课程一般分为10个学时课程及30个学时的课程两种。10学时课程适用于入门级工人,而30小时学时的课程更适合高级管理者或负责安全管理的雇员。通过外展培训,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可确保工人更了解工厂危险源和他们的权利,并有助于提高生产力。

OSHA下设的培训机构教育中心OTI,是一家由OSHA授权的全国性的非盈利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为联邦政府、各州官员以及其他联邦机构人员提供关于职业健康和安全的合规培训,并代表OSHA为公众,工会组织,企业管理者及监督员提供职业健康安全培训。课程包括OSHA标准、外展培训课程培训师课程及其他升级课程。

苏珊哈伍德培训资助计划自1978年以来已培训了超过180万名工人。OSHA通过该计划为非营利组织提供资金以发展职业安全和健康培训材料和培训计划。苏珊哈伍德培训资助计划的重点是为提供工人和雇主的培训和教育,以帮助他们识别,避免和预防工作场所存在安全和健康危害,并告知雇员和雇主根据“职业安全与卫生法”他们各自所应拥有的权利及所应承担的责任。目标受众包括潜在雇员,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员,和高危险行业的工人。该计划基金主要来源于国会的拨款,以竞争的形式向非营利组织提供。基金每年划拨一次,每次划拨的基金方向都不尽相同,主要集中在组织能力建设,特定主题培训及培训材料的开发等方面。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篇3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篇4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篇5

心理健康教育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惟有更新观念,科学探索,才能推动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发展,建构高起点、有特色、可操作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念

(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贵在以人为本

“心理教育是关注人类心灵世界的一个复杂系统,是关心人类心理生活的一种现念,是关照人类现代人性的一种新型教育,是关怀人类精神生命的一种崇高事业。”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人为本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促进人的素质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推进社会现代化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生为本。所谓“以生为本”,就是把学生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旨趣。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现代人性观为指导,从90后职校生生理、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的特殊性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为本。所谓“以学为本”,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和主导活动。在职校学习阶段,学生要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成长的意义,学生态的价值,学生命的智慧。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现实社会生活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活,服务并服从于职校素质教育,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学习素养、职业素养和心理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校为本。职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基本单位,最重要的就是从学校实际出发,把立足点定位在充分利用本校特色教育资源上,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生素质和谐发展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研究。善于利用其他学校所没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职校的优势与独特资源。

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校为本这三个方面反映了“人本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真正体现了现代人本心理健康教育的真谛和使命。必须明确的是,它们本身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体现和实现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形成和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重在精益求精

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基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视野,心理课堂活动更要高质量、有创意、易操作、重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不在多而在于精,贵在精益求精。职校心理教师要在“精”字上做文章、下工夫、求实效,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目标确定、人员安排、过程调控和活动设计等方面精益求精,做到精确、精神、精巧和精致。

活动目标要精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预防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促进职校生心理自主和谐健康发展。职校心理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和实际需要出发,可以和学生一起商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做到精心设计、清晰明确,做到精通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主题,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各方面目标的精髓,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精华。

活动主体要精神。职校心理教师在课堂活动的人员组织安排上,要善于用人所长、扬长避短,善用“精兵强将”,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发扬团队合作精神,精诚团结,相互支持,密切协作,自身也要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做到精力充沛、精神振奋,做到教学仪态自然大方,言行举止优美得体,着力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活动过程要精巧。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手段技术上做到精心安排,适时适度地正确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讲究直观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和适切性。二是教学内容材料要精心准备,做到贴近职业教育实际,贴近现实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心理世界,适当精简课堂教学用的心理材料,适时提供一些职校生喜闻乐见的心理格言、名言或警句。三是教学语言上要精心提炼,从设计确立的课堂教学目标出发精讲自己的思想观点,做到精辟深刻。在课堂上心理教师表达的话语不在多而在于精,特别是在学生活动体验交流之后要糕心小结,言简意赅,这样能够取得“画龙点睛”、“事半功倍”之效。是教学时间安排上精打细算,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做到自然过渡,有序推进,结构紧凑。五是教学方法方式上要坚持启发式,富有体验l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活动设计要精致。要全面考虑活动过程的师生互动,活动之前对学生的相关要求要明确具体,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激情投入,活动之后要进行必要的教学小结与反思,了解学生心理体验的深刻性。反思当下现实,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精简一些活动,不要刻意追求活动的数量,或者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上的标新立异。

(三)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成在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研究时展的特征,解决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要和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全面融合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要确立“心理育人,人人皆有责”“心理育人,各学科有责”的基本信念,在教学、科研、管理、环境和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心理教师以“导”为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对学生心理发展多引导、心理矛盾多辅导、心理问题多疏导,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与亲和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与时俱进,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思路: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健全机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管理,提升心理健康教程建设的统筹强度;建构模式,整体推进,努力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境界,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有四点基本要求:富有特色、起点较高、便于操作、充分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具体操作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关键是要有大心理健康教育观: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各学科教学中的科学定位,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二是课内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三是显性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潜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四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学校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学生会工作及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五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六是学校、社会(社区)、家庭与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四方面的有机结合。

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就更需要“积极推进、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加强领导”,努力做到“四个一”:实施“一把手”工程,即校长或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充分整合全方位的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实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深做实;确立“一盘棋”思路,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校的一项工作制度和教育理念,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中去考虑、去规划;建构“一体化”格局,即正确对待职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和谐发展、相得益彰;实行“一条龙”服务,即从入学适应、校园生活到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都以促进人格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职校教育教学的各阶段、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职校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和中介。要善于在素质教育场域中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职校教育整体去设计和规划,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来看待。

二、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两大路径

服务、教育、引导和管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职能。目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工作职能上管教过多,服务过少;教育方式上言教过多,活动体验过少;管理方式上指挥过多,指导过少;服务方式上被动过多,主动过少。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树立“助人自助与自助助人”的信念,坚持“成才与发展为本、教育与管理为纲、引导与服务为主”的工作方针,着力创新工作职能,科学提升工作效能。

(一)着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职能

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追求的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制度、方法与技术,更应注重建构专业化发展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智慧与艺术。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成才服务”是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倡导的时念,就是要在实践中自觉地把学生视为职业学校事业的生命之线、生存之根、发展之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贴近职校生的生活世界、情感需求和生涯规划,为职校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第二,转换专业角色,注重教育过程。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职校生发展的“人格引领者”、“精神关怀者”和“重要他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扮演好多重专业角色,善于做有思想的“教育家”,做能创新的“研究者”,做善反思的“实践者”,做务实际的“多面手”;善于从教育者、权威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心灵导师”、“心理导演”和“心智导游”的角色。

第三,转化精神状态,创新引导艺术。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克服怨天尤人、无所作为的消极心态,变被动防守、疲于应付为主动出击、科学引导,对职校生的未来发展负责。

第四,转移工作平台,提升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把大多数学生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宿舍和公寓走访调研,在教室和辅导室里、在课堂和操场上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在“零距离”与学生对话交流活动中观察思考。要不断创新和变革管理方式,从权力化、制度化管理向人格化、人性化管理转变,从封闭式、强迫式管理向民主式、自主式管理转变,从常规事务型管理向特色创新型管理转变,从经验化管理向专业化管理提升。

(二)科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要在科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上下工夫、求实效。

第一,用心重于用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与沟通,心灵对心灵的耕耘与创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知心”和“贴心”的教育,是以心“换”心、以心“唤”心、以心“焕”心的工作艺术,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会做有心人,用“心”去做。

第二,引导重于矫正。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得法”,就是要经常性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管理工作和服务意识,以“导”为教育原则和主要方法,多做引导性、指导性、辅导性和疏导性的工作,对职校生的思想问题要开导,道德问题要教导,学习问题要辅导,生活问题要引导,择业问题要指导,心理问题要疏导,行为问题要督导。

第三,行动重于策划。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反思专业实践和开展校本心理科研等途径来实现自身的积极发展,努力成为创新型和智慧型的专业化和专家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篇6

2.1选择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职能从过去单一的以临床诊疗工作为重心转移到以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等“六位一体”的综合[2]。选择目前乡镇卫生院承担的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社区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管理、糖尿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将这些内容融入到预防医学的各个章节中进行讲授,如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这一章中,插入高血压患者管理、糖尿病患者管理的知识内容。为了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统计和流行病学知识,插入社区健康调查与社区卫生诊断知识,并选择某一社区开展调查活动,形成社区诊断报告。2.2基于岗位工作技能设计教学活动围绕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实现技能教学和技能训练课程化,即先对岗位工作技能所需的理论知识安排一定课时进行课堂教学,如重点介绍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规范和流程,然后在经过一定理论教学后,让学生以动手操作、情景模拟、小组完成典型任务等方式进行强化训练,以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2.3基于岗位工作任务选择特色教材在教学中,作为理论知识讲授使用的教材,选取了由我校教师主编和参编的全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同时以校企合作开发的方式,与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家共同编写了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医学院校实践教学教材,该教材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以12个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按照背景描述、事件处理过程、基本理论支撑、问题判断分析等内容编写,注重培养医学生对所学课堂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现场实战能力。

3考核内容与方法

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未能体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水平的高低,特别是其今后进入工作岗位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因此采取了理论笔试和项目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项目实践操作考核主要围绕十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如以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家庭访视、高血压患者随访;以小组团队分工的方式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考核成绩依据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表现、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团队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分。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篇7

我国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阶段进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平台建设阶段,人们关注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谁来做、从哪些途径去做、工作开展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等问题。在内涵发展阶段,人们应该更关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是否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课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如何、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否得到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得到真正提升等问题。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化,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日益变得必要和迫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及其服务水平的带有导向性和评价性的相关指标的规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依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事实证明,没有这样一套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难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因此也就难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要求。本文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我国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尝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的主要指标作一论述,希望能对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标准的建立工作提供参考,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有所启发。

一、领导与管理

服务标准:学校应有校级领导主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具体组织与实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现状与经验:一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着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从侧面体现出校长的现代化学校治理水平。目前,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由学校校长负责,有的由书记负责,大部分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负责。关于责任部门,有的由学校德育处或德育室具体负责,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成立了独立于德育处的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作为责任部门。关于具体的执行责任人,有的由德育主任兼任,比较重视此项工作的学校由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负责。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许多学校制定了学年、学期的工作计划,但计划的目标设定还不够明确,内容不够系统,措施不够具体有力。关于课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安排了专门的课时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如天津实验中学在初一和高一年级隔周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在其他年级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由年级负责实施,安排讲座、咨询会、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

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上,今后应注意扩大工作网络,加强与校外专业机构和社区的联系。应在年度或学期计划中,具体规定各项活动的内容与工作分工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服务标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至少应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参加部级培训或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轮训,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应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或活动,帮助教师学会心理调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状与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目前,整体上看,我国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包括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通过引进专业人员、落实职称评聘、提高待遇、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提升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实践证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障。天津实验中学多年来重视心育师资队伍建设,现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科以上专职心理教师3名,其中1名为天津市特级心理教师。学校建立了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校级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阵地,面向全校开展咨询和开设专门课程;以所在年级为阵地,由年级组长负责开展具有年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并纳入年级组工作计划;每位班主任都是持证上岗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一级辅导站自觉接受上一级辅导工作站的指导,从而保证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辐射到每个班级、每位学生。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心理辅导社团,每个班级至少有一位学生参加。学校全体教师均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培训并取得证书。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今后应在专业化和全员化两个层面上下功夫。要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尽快落实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的相关待遇,使他们工作起来无后顾之忧。

三、专门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开设以活动为主的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课程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时间分配和教材纲要;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布置合理、科学,定期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辅导活动有记录,书写科学规范。

现状与经验: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目前,我国有些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专门课程,但内容和形式存在随机性和任意性,缺乏系统的教材大纲和活动设计。不少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但在心理辅导室资源建设方面,如心理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咨询记录图表、学生档案、学生心理素质测评工具及咨询和工作环境布置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只有一个简易的房间。据天津市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1.2%的学校开设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课程,74.1%的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做到固定时间经常开放的学校占32.5%,无固定时间、有问题时预约开放的占56.6%,基本不开放、形同虚设的占10.8%。由此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精细化程度亟待加强。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专业性较强,任务比较繁重,应组织相关专家与基层学校协同攻关,开展相关试验,积累经验,然后再大范围推广。

四、基本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科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与经验:许多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重视利用课堂及各项教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两条基本途径,甚至部分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建议:提高全体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是利用好基本途径的前提,今后应加大全员培训,包括班主任和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年级组为单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过程渗透,以学科组为单位挖掘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搞好学科内容渗透,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搞好各类活动渗透。

五、支持性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利用个别咨询、家访等途径对有需求的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现状与经验:家庭和社会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开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

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注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提高家长的亲子沟通技能;要注意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与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不能只在教育内部开展,这是我们在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共识。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发展均比较成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取有所突破,开拓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服务标准:学校及教师应有科研意识,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承担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一批课题报告、论文、著作及调研成果等发表或获奖。

现状与经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处在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许多工作的深化和推进需要科研的引领。如心理辅导课程的建设、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均需要组织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研究,尤其需要科研人员与基层学校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拿出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基层学校,尤其是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边干边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2013年以来,随着校本研究的深入,基层学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意识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看,水平参次不齐,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尚不明显。

建议:应在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三个层面开展科研,形成教育科研工作的全覆盖,以此加强教育科研的力度;要注意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协同合作,保障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七、制度建设

服务标准: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篇8

[

关键词 ]医院;健康教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c)-0121-02

Is shallow to talk the management style that the hospital healthily educates

LI Yufen GU Tianjin

Province eastern camp City, Shandong two people hospital,Dongying,Shandong Province,257000 China

[Abstract]The nearer in the last years progresses unremittingly along with the medical science, hospital healthily education have become overall healthily educate of key part, is the outcome of medical science development, social progress.Modern hospital already from pure medical treatment service, change dire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d recover from illness to turn service mode with the integral whole in the bottle gourd gradually.Hospital according to oneself special advantage, continuously go deep into a research and develop healthy education, to the hospital develop, the social service all have aggressive influence.Reform strength to continuously enlarge foundation in the medical treatment up, inquire into a hospi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management style is a hospital development of point research topic.

[Key words]Hospital;Healthy education;Management style

[作者简介]李玉芬(1976.12-),本科,研究方向:内科护理。

1 医院健康教育的系统管理

在医院管理中,健康教育是系统性、组织性与计划性的社会教育活动,能够积极影响人们,改变不良生活行为与健康行为,降低健康危险因素,能够预防疾病与促进保健,使人们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提升,涉及了经济、心理、社会、教育、医疗等多个学科,属于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是现代医学的发展基础。

首先,医院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在2010年,卫生部明文规定,要求各级医院均设立健康教育科室,专门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在每个机构中,需设置2人以上人员。同时,需构建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和部门协作的健康教育网络,强化健康教育体系,使健康教育服务质量得以明显提升,进而提升全面素养,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要想实施健康教育,构建医院健康教育组织机构。该院在2007年开始,即建立了专业组织机构,由院领导、宣传科科长、业务部门负责人,共同构成医院健康教育小组,实行医院领导、行政与临床科室的三级管理网络,宣传科负责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同时,设置了客户服务专岗,专门负责医院的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包含计划执行、更近落实与监督考核。

其次,职责任务。医院健康教育机构主要负责理论研究、方法探索及策略分析,为卫生部门提供政策建议、技术咨询,对相关机构开展人员培训、业务指导,为社会推广健康教育的促进技术、适宜技术,进而向大众传播健康教育技能、知识与理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通过收集与加工、与整理,传播健康教育关键信息,实施健康素养监测、危险因素分析,开展相应效果评估,并公布健康教育结果。同时,各级医疗机构、卫生机构及基层医疗机构,均需开展健康教育。我院的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宣传科负责,包含健康目标、健康促进、年度计划、信息、患者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并将这些内容纳入年度考核管理。在我院健康教育工作中,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其一,院级健康教育,主要由健康部门负责。其二,病区健康教育,主要由各科室负责。其三,职工健康教育,主要由保健科负责。其四,社区健康教育,主要由宣传科负责。在我院管理中,通过完善健康教育体系,设置专职、专业人员,对我院健康教育进行连续性、一体化服务,进而明确健康教育职责,严格管理落实到位。促使我院健康教育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确保统一规划与长期坚持,通过多样化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构建专业化团队。在医院管理中,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反复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设置专业部门,负责跟进管理、实施计划等,还需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团队,促使健康教育水平、实效得以提升。其一,构建授课团队。在各级医院中,尤其是三甲医院,各种医学专家较多,由于他们诊疗经验丰富,行业发展信息较多,且医院医学人才丰富。对于参加健康大讲堂授课老师,我院构建了专家资料库,精心挑选授课仔细、备课认真及公众喜爱的专家,成立了权威性、专业性的教育专家团队,并将这些专家团队资料向学校、社区与工厂提供,按照实际状况,开展授课教育与学习,扩大健康知识覆盖范围,为饰面提供更为优质、全面与权威的健康服务,使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得以满足。其二,构建健康传播团队。对于现代健康知识,要想传播健康知识,需依靠专业传播技巧、传播文化,熟悉受众需求状况。我院由宣传科负责,宣传科了解媒体运作、健康传播的手段,并热衷于健康教育工作,可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确保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也有利于提升医院品牌形象。

第四,构建健康教育管理机制。根据我院实际状况,制定了管理部门的职责、考核、奖惩、健康课堂等管理内容,确定了义诊活动、授课考核、学院管理及监测评价等制度,利用制度管理,明确相关职责,做到定期考评,采取激励参与方法,确保健康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 医院健康教育的模式

按照医学疾病的相关特点,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加护,按照不同对象、不同场所与不同时间,实施院内与院外健康教育,提升公众认知程度,使公众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提升。

首先,患者健康教育。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包含门诊、住院与出院教育,主要采取黑板报、处方、小册子、宣传栏等形式传播,或通过闭路电视,和专家进行一对一咨询。针对住院患者,按照不同疾病与家属需求,实施疾病宣教,实施科学行为指导教育,构建长效追踪机制,由随访办公室负责健康教育随访,为患者指导随访期间的行为生活方式、注意事项,嘱托换则会复诊、回院时间,并不定时开展医学知识与健康资讯宣传。

其次,俱乐部、慢性病健康教育。针对有复发倾向与重点慢性病患者,需给予长期健康指导。现阶段,该院设立了14个慢性疾病康复组织,例如哮喘与爱肝之家、糖尿病与肾病学校、健脑与肿瘤俱乐部等。基本上每一季度就组织一次娱乐活动,举办一场康复讲座,给予一次心理辅导。在院内开办了《健康通讯》、《疾病预防》等报刊,以供成员学习与交流。

第三,社区健康教育。该院利用各类专业资源,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性的宣传教育,按照健康教育要求,设置相关议题,与世界卫生日相结合,积极组织医护人员开展疾病知识宣传,向市民提供卫生咨询服务,通过举办科普展览会,实施健康传播,用于承担社会责任。我院和电视台合作,开设了《健康大讲堂》节目,获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逐渐产生了品牌效应。

第四,创办健康教育网站。加强论坛社区管理,开展医患交流与沟通活动。例如,该院妇产科在网络上创建了论坛社区,由医护人员担任版主,回复网友咨询问题,开展交流与沟通活动,实现互相鼓励与促进,进而创建了孕妇温馨家园。

3 医院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按照健康教育的要求,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定期评价,在实施健康教育后,了解群众的健康行为、信念与信息知晓程度,进而掌握活动效果与社会效益。开展效果评估,主要包含知识知晓率、技能掌握率、行为转变率等,而开展效益评价,主要包含群众满意度、群众参与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首先,上级组织机构开展考核。根据医院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工作标准与工作规范要求,定期实施效果考核,主要采取调查问卷与资料汇报、抽查患者与检查现场等形式,了解医护人员用药、患者健康知晓率、饮食合理度等情况。

其次,该院效果评价。其一,问卷调查。在健康讲座之后,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授课老师的备课内容,调查授课效果,掌握课程欢迎度,明确授课能力水平;其二,开展网上满意度调查。构建网上投票平台,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并定期邀请社区学院,了解健康教育效果,征询健康教育建议;其三,评选优秀授课老师。通过公众网络投票数量,评定优秀授课老师。根据授课者课件制作与备课内容,结合听课者调查问卷结果进行评定。对于优秀授课老师,需给予一定奖励,以提升教师积极性,表彰、激励授课老师的工作。

4 思考

首先,健全教育教育管理制度。立足宏观角度,为促进教育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各级卫生部门需强化领导,加强业务指导,积极开展组织活动。同时,有目的性实施健康教育,构建长效管理制度,主要包含职称晋升、人员培训与管理,进而促进健康教育事业长远发展。

其次,建立医院资源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模式。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属于社会性、公益性活动,其经济回报率不高,且工作难度较大。现阶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由于人财物鞥限制,投入和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健康教育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对于大型综合性医院,其健康教育人财物资源较为丰富,因属地管理因素,难以到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服务。在社区经费补偿较少状况下,怎样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和大型医院的资源共享,扩大健康教育受益面,提升健康教育的整体效应,是政府、卫生机构的重点研究课题。

第三,强化健康教育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构建职业化、专业化的健康教育队伍,提升健康工作者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强化从业人员制止培训,特别是健康管理员培训,使其工作技能得以提升,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渐提升健康教育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均需依靠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

[

参考文献]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篇9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医疔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医疔体制的变革、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疾病多样化的改变、慢性病患者的增加等等问题,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社区护理服务将在提高国民健康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社区护理也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疔护理地点更多地从医院病房移向社区和家庭;未来的护理人才也将由在医院工作的专科护士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因此,相应的社区护理学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革新也势在必行;中高职护理专业的社区护理课程教学改革也巳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开展社区护理教育,特别是如何进一步加强与完善社区护理的教学实训和实习环节,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培养出适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的高技能型护理人才,使护生毕业后很快找到工作,安心的在社区护理基层岗位上为民服务,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2.核心概念界定

2.1 社区护理学

社区护理学是在护理学、临床医学、社会学、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为适应公众的健康需求,在护理实践过程中综合发展而成的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新兴学科课程。主要目标是使护生掌握为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为目标人群提供连续性的、动态的、全科性的服务方法和手段。具体内容包括社区护理程序、家庭健康护理、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老年人保健、社区常见慢性病病人的保健护理等。

2.2 社区护理

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等理论和技术相结合,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服务对象为个人、家庭和社区,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疔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护理服务。

社区护理是一种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型护理服务模式,它实现了以疾病护理为中心向以人群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增添了新的工作内容,扩大了护理工作范畴,使护理服务从医院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变封闭式的服务为开放式的社会化服务。

社区护理的特点是: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为主体;服务综合性;服务连续性;服务可及性;服务协调性;服务分散性;服务自主与独立性。

3.社区护理教学和社区护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教育部门应着力负责全科医学及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该文件的颁布,对社区护理的教学和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照该文件的要求,结合笔者多年的社区护理教学和实践经验体会,归纳出以下存在问题和差距。

3.1 社区护理教学起步较晚;实践教学体系滞后;教材难以体现社区护理的特点;课堂理论授课学生参与性不强;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巳经开始将社区护理课程纳入护理教育大纲中。东南亚等国家的社区护理和社区服务从法律制度的制定及具体的工作实施,也早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相比之下,我国的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开设此课程历史短暂,至今还没有一所学校单独设置社区护理的专业。从事社区护理教育工作的双师型专职教师极其缺乏,多为从事护理学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多为国外教材的翻译版本,部分章节理论性很强,内容却空洞。案例大多是国外所开展的社区护理工作,很多护理服务项目在国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未开式,使得多数学生认为这些社区护理工作在我国还遥不可及,以后干这行了再学也为时不晚。另外,社区护理学课程中的一些章节和内容与临床护理、老年护理课程重复,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巳经有所掌握,因缺乏新鲜感而造成学习兴趣不高,而教师也认为社区护理学的课程难讲。这种不完善的教学体系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2 社会和各级政府对社区护理认识不足;政策及财政支持不够;社区护理服务普及率偏低;社区护理人才严重缺乏;社区护士角色功能单一;社区护理服务缺少专业特色;社区的卫生服务现状也给社区教学实训和实习以及学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困难。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各个医院或当地的社区卫生机构承担。各级政府尚无具体的社区护理规章制度和实施计划。社区护理机构均没有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没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政府和社会对社区护理的宣传、提倡力度不够;有关政策及财力方面支持不够;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另外,社区护士角色单一,主要承担起了照顾者角色。而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协调者、康复训练者、研究角色者等社区护理的功能较少。再加之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社区护理服务又缺少专业特色,使得社区的特色护理开展举步维艰,社区护理工作只能求生存,不能求发展。

4.建议和对策

4.1 重视并切实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教材和课程体糸;建立以全科护士为主体的社区护理服务专业技术队伍,推动社区护理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护理教学中把培养适应未来的社区护理人才作为长远的培养目标,在中高职院校开办社区护理专业,以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

4.2 建立校内社区护理实训场地和校外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区、家庭,直接参与社区护理工作的设计、实施,加深学生对社区护理教学内容的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社区护理素质。使护生真正做到四个转变:服务功能从医疔护理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服务对象从为病人服务向为群体(家庭、社区)服务转变;人才培养、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边缘性学科转变;工作方式从医院院内护理转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的转变。

4.3 转变观念,提高政府各级社区管理人员对社区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财力支持,改善社区护理工作环境,以吸引护理人员投身社区护理工作。

4.4 大力加强现有社区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转变社区服务理念,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开展社区护理相关理论的研究,借鉴国外社区护理工作先进经验,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教学和实践操作模式。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篇10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现状

1、忽视大学生体质健康后续服务工作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相应地出台关于体质健康的标准,鼓励大学生积极地参与至体育锻炼活动中,从而增强大学生的体魄,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然而,在全面实施标准的过程中,高校虽然重视开展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另一方面是上报测试数据的整理工作,严重忽视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后续服务管理工作,导致国家制定的标准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2、体质测试网站有待于完善

现阶段,体质测试网站不提供查询的服务,导致学生既无法查询自己的体质测试成绩,也无法对比近几年来的体质测试成绩。因此,学生无法对比自身的体质测试的成绩,更无法了解自身的体质健康变化状况。即使学生通过测试网站查看自身的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然而网站并不能够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应地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3、缺乏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干预与管理

我国出台相关的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体质健康水平,按理来说高校应当主要面向于体质弱势的大学生群体,针对于体质弱势群体身体状况,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从而促使其发生改变。然而,在全面实施标准的过程中,高校将工作重点放在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方面,缺乏对体质弱势群体进行有效的干预,背离健康标准以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1、搭建网络服务平台

当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主要按照以下几个基本步骤进行,分别是:首先,开展对于大学生的体制健康测试;其次,全面评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再次,给予大学生体质健康指导与咨询;最后,加强对大学体质健康的干预,也就是说,大学生的健康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然而,随着高等院校的持续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难度。为此,加快网络服务平台的搭建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后续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四个步骤的统一,促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信息的、教育以及管理等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进而推动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理念的实现。

2、开展提升体制健康的工程

高校在全面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的服务工作过程中,应当重视与体育教学以及阳光体育等活动的有机结合,充分地整合以及利用高校目前的各项体育资源,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逐步建立起系统化以及科学化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后续的服务管理模式。

3、加强对弱势体质群体的干预

加强对弱势体质群体的干预,在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的后续服务管理中属于重要内容。因此,基于网络服务平台,主要需要干预弱势体质群体以下四个方面内容,分别是:首先,通过网络平台的应用,面向于体质弱势学生,开展关于体质健康的教育活动,除此之外,通过开设健康知识讲座以及选修课等活动,全面提升弱势体质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其次,针对于弱势体质的大学生,为其提供必要的咨询与指导,不仅如此,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加快相关软件的开发,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运动的干预;

最后,适当地调整公共体育的服务方向,充分地发挥出体育教师在干预体质弱势大学生方面的作用。

三、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的构建措施

1、加强体育课堂的干涉力度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进一步地深化,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课堂的作用,既有利于健康标准的实施,又可以促进增强大学生的体魄。与此同时,高校应当重视适当地对公共服务方向进行调整,由当前的技能型的体育课堂教学转变为重视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体育教学。除此之外,高校应重视发挥出体育教师的作用,加强对弱势体质学生的干预,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指导与训练,重点地关注与帮扶体质弱势的大学生。

2、完善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

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将近一半的学生由于学校缺乏场地设施,而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因此,高校应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效地弥补场地欠缺的问题。除此之外,高校应重视适当地增强室外的体育场地与设施,满足大学生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场地与设施需求。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应重视加强对体育设施的保护,既可以充分地利用好场地设施资源,又可以延长体育场地的使用时间,让大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段参加各项体育锻炼活动,创造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我国大学生的体制健康水平呈下滑趋势,我国先后出台健康标准的目标是鼓励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大学生的体魄,从而改善学生的健康体质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通过构建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充分地整合与利用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资源,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篇11

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对当代人的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据相关部门调查后发现,大部分青年都认为新媒体工具扩充了自己的生活。更多的人愿意利用新媒体工具,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方便,网络成为了人们寻找资源的重要基地。对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管理课程开发进行研究,非常的有必要。

一、微信健康管理课程的现状

微信公众号指的是开发者在微信公众平台当中申请的应用账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针对特定人群所发送的文字、图片、语音,从而实现全方面的沟通交流。其的特点是方便快捷、私密性、自定义性。

本次研究中,笔者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搜集了10个相关的微信公众平台,从微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都是心理健康中心的。从内容上来看,其形式非常多样化,其包括了心理知识、健康知识、运动诀窍、饮食知识、活动体验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公众平台当中,其服务体系做得非常的不到位。也就是说,健康咨询以及心理援助方面的内容非常少,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笔者针对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健康管理存在下面这几个问题:第一,当前自主拥有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而且长期投入使用,拥有一定受众人群的平台并不多。一部分企业为了配合一些商业活动,所以才开设了微信公众平台。不但运营的时间非常短,而且维护和更新也不及时。如今的社会中,产生亚健康状态的人不在少数,若是平台仅仅是以单纯介绍健康知识为主,那么可能会使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和表面,甚至没有系统性。

二、微信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分析

1.调查问卷设计

整个问卷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是受访者的个人资料,第二个部分是受访者平时是否关注健康讯息,或者有没有订阅微信公众平台。使用三点记分的方式,举个例子,我平时有阅读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的习惯(1=从来不阅读,2=偶尔阅读,3=经常阅读。第三个部分。第三个部分则是搜集受访者对微信阅读平台、内容的喜好,建议等,总共列出14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使用四点记分的方式(1=不需要,2=可要可不要,3=需要,3=非常需要)。另外还需要添加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受访者提出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内容。

2.调查结果分析

发放问卷让受访者填写后,将问卷收回。首先分析的是信息关注需求分析,50名接受采访的人当中,仅仅只有31个人知道微信公众平台中的健康咨询,还有9个人没有听说过健康咨询,说明宣传工作做得不好。在关注信息这方面,接受采访的人普遍表示,平时会经常关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健康知识,70%的受访者表示会经常关注相关的信息,因此可以看出受众群体对健康教育微信订阅有需求。

三、基于微信平台构建健康管理课程开发

1.构建合理的模块

因为当前微信健康管理构建的现状不理想,所以可以在过去的基础上,增加服务体系、课程体系等等。此外,因为人们的亚健康状态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也频繁出现,所以危机预警和危机干预也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加入危机预警以及危机干预,这样便可以构成微信平台的模块体系。

2.对健康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微信公众平台需要引入一些能吸引受众的信息,针对目前受众关注的健康咨询,可以针对受众的需求进行健康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开发的时候,开发的单位必须要和相关的机构,如医学图书馆、医学院等进行合作,除了提供各种各样的健康信息,健康知识,还要和这些结构合作开展线下服务活动,如咨询服务、交流活动、健康知识讲座等,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快捷的服务。

3.充分挖掘用户需求

在通过微信构建健康管理课程的时候,必须要了解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利用微信的信息推送功能,从而根据用户的需要分类推送消息。用户通过微信平台实现了交流互动,同时用户回复相关订阅关键词,可以将用户需要的信息传送给用户。不仅如此,也要通过微信的统计和调查,对用户阅读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微信公众平台所推送的信息的关注情况,适当进行调整。最后还需要采用语义检索、关联度检索等方式,从健康信息里找寻符合用户需要的信息。

4.完善健康信息推送的方式

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必须对信息推送形式进行优化。比如,可以将一些枯燥的健康知识用漫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方便用户理解,提高用户的阅读兴趣。对于一些医学术语,还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必须根据当前的季节,按照人们的需要来推送专题信息,比如“糖尿病专题”、“老寒腿怎样缓解”等,从而促使用户获得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最后,还要鼓励用户在下面留言,提高用户的参与度。

5.大力的进行宣传

除了要增加微信平台的功能,丰富里面的内容,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比如,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向用户介绍信息服务公众号,定时发送健康知识,引起受众的注意,避免用户在使用的时候产生不确定的心理。

四、结语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全新的多媒体工具,利用其来推送健康管理知识,不但可以提高健康管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对于公众健康管理,也有着非常大的益处,因此需要大力的进行推广和宣传。

参考文献:

[1]王福军,冷怀明.中国高校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6,34(1):109-113.

[2]甘春梅.我国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现状研究[J].现代情报,2016,36(1):74-78.

[3]毛凤艳.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化教学研究[J].职业技术,2015,14(11):62-63.

[4]靳玉婧.微信在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8(18):117-119.

[5]张竣淞.微信公众平台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方面的应用初探――以华北科技学院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20):82-84.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篇12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篇13

2.1课程改革目标

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的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学生应该满足基层民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对从业人员应具有的基层卫生服务的岗位能力要求,满足卫生行政部门对基层卫生服务的要求,满足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医药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并能在毕业后尽快通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证书。

2.2课程内容改革目的与理念

临床医学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沿用的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五大学科课程的压缩版,知识缺乏整体性,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应用型、创新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也忽视了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相结合,毕业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需要和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居民及国家对他们职业能力的需求。在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卫生行政机关要求的卫生行政能力和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素养,发挥预防医学的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社区科研、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引领和储备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兼顾多方要素,摒弃过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由知识带来的受教育对象的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的全面发展,摒弃过往为工作而工作的态度,转化为工作是我的能力体现,推陈出新。

2.3课程内容改革实施思考

预防医学涵盖的的五大学科,看似一盘散沙,其实他们都紧紧围绕着“健康”这一主题。结合新时代公共卫生主题,在预防医学课程内容改革中应紧密结合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以及强化学科内部知识间的兼容、渗透与连贯。既然他们都属于医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他们之间就一定有着必然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改革中,将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第一模块为现代健康观即绪论部分;第二模块为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即原环境与健康;第三模块为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涵盖医学统计和流行病学;第四模块为健康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原预防与控制。添加第五模块健康相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第六模块健康相关行政管理。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强化现代健康观,并将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贯穿到整个社区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服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终身医疗服务(活动)中去。

2.4课程内容改革实施实例

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各种职业能力融入预防医学教学中,是本次课程内容改革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基层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为例。第一部分学习认识三级预防的开展在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学习完后,总结和思考“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自然、职业、饮食、心理、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如何在社区开展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第三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考核,指标计算方法、社区高血压调查报告、本地区的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第四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控制干预(社区危险因素、干预方法、效果等)研究;第五部分是根据社区人群社会—心理—生物特点分析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社区管理方法、分析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提出改进措施;第六部分是高血压防治相关政策、法规与卫生服务。课程学习最后,学生结合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全科医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通过查阅论文、教师指导开展学术研究和/或论文撰写。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