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实用13篇

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
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篇1

文物保护专业在入学的前两年,基本为学科基础课程,其中包括文科理科两部分。文科内容包括所有考古系学生都要学习的考古学导论、古代建筑导论、文物保护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中国古代史等几门基础课程:理科内容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实验、无机化学及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接下来进行的就是更为专业的课程。比如无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有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以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概论等等,与此同时,还需要选修诸如中国古代青铜器、古代陶瓷、佛教石窟、动物骨骼学、人体骨骼学、农业考古、科技考古等课程。如果有精力的话,还可以选择旁听考古专业的新旧石器、三代、秦汉、隋唐考古课程来充实自己。

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篇2

一段原汁原味、野性十足的古长城,被文物保护部门修缮成一条僵硬、呆板的水泥路,拙劣的创意和强烈的反差,让人哭笑不得而不忍复睹。人们首先想知道的是,小河口长城修缮是否按规定办理了申请、报批、立项等手续?修缮过程中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招标投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是否存在腐败交易并因此导致胡乱决策、野蛮作业?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的回应,不但矢口否认了上述质疑,而且坚称修缮采用的是“专家制定的唯一的方案”,“是目前看来最适合的保护方式”。

即便在小河口长城修缮从报批到施工的全过程中,程序上不存在明显的问题,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对此也应有深刻反思。文物保护包括其中的文物修缮工作,应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非专业人员和公众无权参与和监督,不意味着公众不能给文物修缮的结果打分。在普遍追求经济效益、开发效率的当下,征地拆迁、建筑施工破坏文物的新闻不绝于耳,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困难。文物被破坏、损毁于开发商、施工队之手,已让人怒不可遏忍无可忍;而文物如果被破坏、损毁于“自家人”――文物保护部门及专业人员之手,无疑更让人痛心疾首怅恨难平。长城保护不能搞成“破坏性修缮”,“自家人”不能变成“败家子”,这个惨痛的教训必须认真记取。

“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拷问文物修缮机制

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篇3

一、天一阁博物馆藏品的特色和保护现状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是亚洲地区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迄今已有450年的历史,拥有大量的古籍、字画等纸质藏品,是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但是,这些承载着重大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古籍文献和书画碑帖由于历史、气候、环境等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待修复的情况,有的古籍甚至已呈无法翻阅的状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天一阁博物馆约有41%的古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损,部分书画藏品存在天地杆脱落、裱件分离现象。2014年底为配合全国范围的古籍普查工作,更有大量折裂、残破的碑帖需要镶衬、扫描。天一阁藏品的保护和修复迫在眉睫。

二、天一阁博物馆古籍保护修复历程

天一阁的古籍修复传统古而有之,可以说是伴随并见证了天一阁的荣耀沧桑。只不过那时天一阁里的“修书匠”,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清末时,天一阁里的古籍在近代图书馆创始人缪荃孙眼中已是“书帙乱叠,水湿破烂,零篇散帙,鼠啮虫穿,书、阁皆呈一副破败景象”。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天一阁体制的国有公管,馆藏纸质文物的不断丰富充实,天一阁里的古籍保护修复日益受到重视,并设立了专门的修书岗位,“修书匠”重现古阁。20世纪60年代,馆里派洪可尧老师参加了由文化部主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与如今已是古籍修复领域资深专家的赵嘉福、潘美娣等前辈一起同门学技。洪老师学成归来后,为天一阁抢修了部分古籍,也为天一阁的“修书”后辈们树立了技术标杆。1996年,由四位修复师组成了古籍修复组,当时的古籍修复组不仅要承担天一阁博物馆馆藏古籍的日常修复工作,还肩负馆藏书画装裱和碑帖传拓的临时任务。为此,四位老师专程赴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培训。2005年,历时十余年之久的421册明代科举录修复工程宣告完成,成为新时期以来天一阁古籍修复领域最令人瞩目的成果,为以后天一阁博物馆成为部级古籍修复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在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顺应时势,以原修复小组为基础,成立了藏品修复部。随即扩大修复场地、购置修复设备、壮大修复队伍,于2009年被文化部评为首批十二家古籍修复中心之一,从而确立了浙东地区纸质类文物修复中心的地位。

三、天一阁博物馆纸质类文物修复队伍的具体建设模式

1.注重修复队伍整体素质的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渠道业务技能培训及研讨交流

纸质类文物修复是一门专业性强、技能要求高的社会特殊工种。天一阁的修复师作为文博行业的“图书人”,既需要学习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图书馆学的相关业务技能。为了帮助大家在两者中协调好关系、找准自己的位置,成为一名合格的文献修复师,天一阁博物馆结合本馆特色积极为大家创造各种培训条件和与同行交流的机会。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1)外派培训学习。自藏品修复部成立以来,馆里多次派馆员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员在学成归来后,针对其培训内容结合自身心得感受,对部门其他人员进行转授培训,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天一阁藏品修复部修复队伍的整体素质。(2)同行交流研讨。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作为十二家部级古籍修复中心中唯一的文博单位,非常注重图书和文博间的融合交流,积极寻求创造各种国内外学术研讨交流机会。201 5年成功举办第六届东亚纸张保护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中作了学术交流报告。不仅获得了业界同行的交口称赞和专家们的一致认可,更为本馆的纸质文物修复人员提供了一个向同行取经学习、走向更高舞台的机会。

2.注重纸质文物修复队伍合理的人员配置和梯队建设

纸质文物修复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学科、一门艺术。培养一位优秀的修复师不能一蹴而就,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传统纸质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授,多以外出学习培训和徒传授为主要途径,尤以手口相传的师徒传授方式最为普遍。以天一阁博物馆修复队伍为例,部门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十五名,下设传统修复和科技保护两个分部,除三人从事科技保护工作外,其余十二人均从事传统古籍修复工作。其中三位编制内的古籍修复师年龄平均差异十岁,很好地预防和解决了若干年后由于退休等原因造成的修复师短缺和传统纸质文物修复技艺“传、帮、带”的断层问题。三位科技保护技术人员分别是一名化学科技人员和二名纸张研究科技人员,主要针对本馆的待修复古籍和修复材料进行各项数据检测,为传统修复提供有力依据和保证。作为新形势下传统技术行业的新兴科技人员,他们的参与既是传统修复的有力保证,更是新时代文物修复理念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体现,是纸质文物修复队伍里不可或缺的力量。

3.注重纸质类文物修复队伍技术的全面性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篇4

架上绘画修复专业学制6年,包括文化、史论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涵盖绘画修复史、修复理论、博物馆环境保护、材料技法、理化检测、研究方法、档案管理等,其教学特色是注重基础、突出实践。其范围涉及油画和木板丹配拉的修复,有时也兼顾壁画保护。在整个绘画修复教育体系中,从一年级起课程就设置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破损作品的修复,逐年由易到难,学生每年还要到不同博物馆进行修复实习,在博物馆严谨规范的修复过程中进行实习的教学,收获是巨大的。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来自不同博物馆、不同时期、不同技法风格、不同材质的大师原作,尤其是在国家博物馆和冬宫(埃尔米塔什博物馆)实践期间,当学习研究列宾、列维坦、鲁本斯或伦勃朗的原作时,会让人兴奋,让人陶醉,让人执著。绘画训练和原作临摹作为修复专业的必修课,自始至终穿插在学业中,并作为毕业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评估学生对绘画作品、所使用材料和作品结构的了解。实践出真知,现实生活、绘画基础、绘画技法、材料和媒介以及创作者的内心情感都能帮助学生提高对作品构成、材料技法特性、作者的创作意图等的理解,是作品修复最终准确完成的重要因素。扎实的绘画功底和大量的修复训练与社会实践,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首先成为一名合格的修复师和一名油画保护保全的社会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是俄罗斯油画修复专业极具内涵、最具特色的培养路径。

俄罗斯油画修复保护体系完整,法制健全。馆藏珍品修复前,遴选的修复师必须签订法律文件,承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值得推崇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修复委员会制度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商业行为的副作用和减少修复工作的失误,确保修复圆满完成。修复委员会由政府职能部门、博物馆文保专家、修复专家、资深理论家、艺术评论家、著名艺术家、承接单位领导、专业负责人、修复师组成,对破损作品共同研究制定缜密的修复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工作进度,在修复专家的监理下严格执行,碰到问题随时讨论解决。修复工作遵循油画修复中安全性、可逆性、稳定性、真实性四大原则,选用的修复材料和采用的修复技术必须具备安全性和可逆性,不会对被修油画造成伤害,每件作品修复完成后立即进行保护处理。

俄罗斯油画修复偏爱天然材料,但也不排斥合成材料,天然亚麻、动物胶、蜂蜡、蜂蜜、碳酸钙、淀粉酶、蛋黄等是最常用的,如今黑海鲟鱼胶已非常珍贵。俄罗斯博物馆、美术馆的传世作品至今都保护保全得非常好,这或许是在修复保护中因对合成材料长期预后的未知性,而对天然材料的偏爱与谨慎考量的结果。

关于油画的修复标准,不同时期总有不同的声音,是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虽然两者都强调作品的原始状态,只不过修旧如旧强调的是保持当前历史的真实;而修旧如新强调的是还原当年历史的真实。油画是一种用色彩来表现事物的视觉艺术,色彩的真实和画面的完整集中体现出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在科技和艺术水平不断进步的条件下,从社会的总体评价而言,油画作品选择修旧如新,力求恢复油画在创作时的原貌应该更有价值,使人们能够真实地从视觉上感受到作品的原始色彩和创作精神。此时采用天然材料修复作品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

俄罗斯馆藏油画都立案存档,并定期体检进行完好或残损状况登记,修复保护前后同样要及时补充完善,除了文字表述法外,特别引入了图形标识介入法,如下表所示:

将不同的图形标识在作品的电子图片相应位置上,操作简便,形象直观,表述规范,表达准确,尤其利于作品数字化信息化档案管理。只要熟知标识的含义,完残状况一目了然,统一标准的图形标识还有助于国际交流,消弭语言障碍,强化文物档案的管理。

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篇5

从事这一工作除了应具有建筑工程相关专业背景,方案设计更要借助数学工具,进行修复工作,并在工作中都应从助理开始逐渐学习。更好地进行古建筑物的修缮,我们才能更好尊重历史。如何更科学对中国古建筑物进行修复,科学方案设计问题要求利用数学工具对现有的数据保存整理和对丢失的数据进行恢复。

一、利用数学工具对现存的各类古建筑物的重要数据进行保存

需要建立全国各类古建筑的数据库,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国各个文物保护部门提供建筑物的外形和内部建筑的详细的视频和所用建筑材料(推测)和建筑工艺等各种测绘数据,利用数学工具依年代为主线或依建筑物类型为主线或建筑物的地域为主线,便于数据的查询;利用数据库里这些数据,便于利用数学工具Mathematica软件,Mathematica提供了方便在3D打印上使用的zpr输出格式,利用3D打印机,制作出其建筑物实体模型。当然古建筑物的材质和工艺的复原需要我们材料科学和古法工艺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和数据的保存,随着年代的流逝,风化和腐蚀古建筑物不断的受损,国家需要不断地投入和保护,我们离不开这些关键的数据保存,例如:如不保存很多珍贵的工匠的手工工艺都会失传,如能保存的工艺数据,现在要做好工作。同时要收集以年代为主线的中国古建筑有关的历代画作为参考资料,建立中国古建筑物的历史研究资料库。

二、利用数学工具对丢失的各类古建筑物的重要数据进行修复

对各类古建筑物的修复,关键在于对过去工匠风格的模拟,通过现存的工匠的造型风格,利用数学工具对丢失部分的造型恢复,利用数学工具建立建筑物的3D模型。通过各个年代的数据库的建立,各个建筑物都有各个年代鲜明的特征,利用这个数据库对丢失部分进行修复具有参考价值,如何更科学的修复我们课题组要根据工匠的风格数据库,借助模糊数学和神经网络数学算法等数学工具进行数据修复,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中的重点,通过课题组的研究,真实和可靠的。特别对人的头像的修复具有不可多得的技术手段。

三、利用数学工具对现存的各类古建筑物的风化和腐蚀推演

数据库保存各个时期的建筑物的腐蚀程度的数据,这样便于我们对现存的各类建筑物的风化和腐蚀的推演,利用数学工具对当地的气候和人为破坏对建筑物的腐蚀研究,进行数学推演,建立长期的监控体系,主要借助的数学工具是利用线性和非线性的理论建立数学模型,为了更好保护文物,为各个文物保护部门提供科学的建议,其意义十分重大。

四、中国古建筑物修复存在问题

在中国很多地方在修复古建筑物的过程中,有部分地区不尊重历史,不考虑年代的鲜明特色,一看全是模仿明代的建筑风格,这种态度是极不责任的。参与古建筑修缮主要有古建筑方案设计、辅助设计、工程负责人、工匠这几个层面,现在的古建筑修复方兴未艾,但现在的古建筑修复人才还是奇缺的,如何还原古建筑物的历史原貌,利用数学工具和资料库的检索,来科学还原古建筑物的本来面貌的是设计单位科学态度;对古建筑物修复现代人的历史责任,古建筑的方案设计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利用数学工具对古建筑物进行修复是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的,我们修复工作要借鉴意大利文物修复经验又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土法”和本地区建筑风格问题,同时要有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方法。

五、中国古建筑物修复中材料问题

材料科学日新月异,设计研究单位要对古建筑物现存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化验和分析。替代材料的使用,要考虑对古建筑物现存的部分有多大的损伤。古建筑物的大体积的木材使用较多,是否在巴西等木材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木材干燥加工厂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古建筑设计单位必须参股砖瓦的烧制工艺复杂性加工工厂等强制性的措施,不然很难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建立独立的中国古建筑物建筑施工监管部门。

不可否认,中国的古建筑物修复,有很多精品,修复技术在有些领域领先于其他国家,国家政府对古建筑物的修复日益重视,其弘扬了中国文化。由于对中国古建筑物的修复,涉及的金额巨大,资金来源于国家拨款和民众捐赠,为了科学的修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要建立中国古建筑物资源数据库。这样为现在的文物保护和将来的文物修复,提供最可宝贵的原始资料。另外国家在审批古建筑物修复工作中,要小心谨慎。要求文物修复设计单位充分尊重历史,本着对历史负责态度,一丝不苟地科学的修复,当然要借助数学这一强有力的工具进行数据专业修复。国家也是逐步再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不断完善监管体制。

参考文献:

[1]王静伟,曹永康,吴俊.上海市浦东新区登记历史建筑的分级保护策略研究[J].华中建筑,2011,(04).

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篇6

一、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文物保护的原则是文物保护的实践工作所需遵循的,虽然目前争议颇多,但是有几项原则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成为指导世界文物保护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这几项基本原则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考古现场上文物保护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由于考古现场条件的不足,决定了现场文物保护工作具备临时性的特点,那么,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应注意其工作过程中所采用的材料与相应的技术不能对后续研究保护造成负面影响,这是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所需要遵循的总原则,和后续实验室的保护工作有着本质性的差异。而考古现场的保护工作由于场合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事先取样。对文物的科学分析是研究的重要步骤,而相应最接近原貌的样品则是进行研究和科学分析的重要依据。事先取样原则也是现场文物保护工作需要遵循的,以尽量还原文物的原始状态,减少后期科学分析与研究所出现的偏差。样品一般包括地下土壤、菌种、地下水、空气、地下的温度湿度的记录等,以还原文物存在的具体环境。对文物样品的取样应本着对文物损伤最小化的原则,尽量采取微损或无损分析技术,但同时也应该兼顾今后文物科学分析和保护研究的需要,以尽量减少后期分析研究可能出现的偏差。

(2)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应该尽量保持文物的原貌,减少人为的干预。如果一件文物出土本身状态良好,则尽量保持其原本状态,不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简单的清洗工作,以免对后续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增加负担。

(3)可逆性与可再处理。可逆性与可再处理性是在必须文物进行相关处理的情况下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可逆性是指对文物所进行的任何处理日后都能在对文物不产生任何损伤及改变的前提下将它去除,这在科学上有着严格的定义,真正意义上的可逆性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可再处理性一般是指清除不掉的材料不会对后续的处理造成防碍的特性,它承认文物保护技术具有阶段性,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这两点都需要引起注意,在文物保护的工作过程中综合考虑,尽量不违背这两点基本原则。

2.后期文物保护与修复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1)尽量不改变与破坏文物原貌。研究者由于时代科技水平与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不可能通过研究揭示文物所包含的全部历史信息,为了确保后人进一步研究时,所提供文物物质实体的真实可靠性,要求所有研究者对文物所施加保护与修复措施都应做到尽量不改变和破坏文物的原状,这是文物保护最基本的原则。当然,这种保护应该以不损害文物本身为基准,例如对文物有侵蚀作用的成分则应作出相应的处理,以免加速文物被破坏的速度。而在文物的保护过程中,有一些业已形成的损害是需要后天的修复完成的,为了尽量维持文物原貌,在修复材料的选择上尤要以此为根本性原则,尽可能保留文物本身所包含的信息与价值。首先,要确保修复材料尽可能接近文物的原材料,其颜色、材质与制作工艺都应尽可能接近;当不得不使用现代材料时,应做到尽可能隐而不露,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要尽量不损害文物本身的纹饰,力求做到“修旧如旧”,尽可能保存文物原貌。此外,在对文物作出修复的部分应当有相应的具体记载,以便于后世研究更好地掌握研究情况,减少后续研究的麻烦。

(2)尽可能地延长文物存在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这对保护文物与修复文物的材料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也就是说,对文物进行修复与保护的材料应该保证其安全性与持久性,一方面不会影响文物本身的存在状态,另一方面则延长文物存在的时间。如果保护材料很快就老化变质,不仅需要再次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修复,材料自身的老化状况譬如断裂、发黄、粉质等都会对文物本身带来程度不同的损害,因此材料的选择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与评估、分析,结合文物自身的特质具体选择相应的材料。

二、当前文物保护所存在的基本问题

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现今随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为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宣传管理滞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是现今国人的文物保护意识仍旧不强,有关部门相关的宣传、管理工作都不到位,致使一些不法分子盗窃古墓、走私文物等犯罪行为日益猖狂,而相关部门打压力度却严重地不到位。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城乡规划上,只重视经济利益,而置文物保护工作于不顾,让大批珍贵文物沦为经济利益的牺牲品,譬如贵州省遵义市的政府部门盲目将遵义会议会址的大面积历史街区建筑拆除殆尽,对遵义历史文化名城和遵义会议会址的环境风貌造成了严重破坏,这种种行为都亟需有关部门加强宣传管理,提高国人的文物保护意识,严厉打击有关的违法犯罪行为。

2.专业人才匮乏,断层现象严重。文物研究队伍人员少、素质低。社会上文物工作急需的考古、历史、文物鉴定、管理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专博结合的综合性型人才稀少。一些专业人才不愿到基层文物部门工作。加之,受经费和人员编制的制约,具备一定文博知识的人才又调不进来。现有人员又多是非文博相关专业毕业的人员,接受专业培训锻炼少,造成基层博物馆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这些都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亟待改善。

三、结论

由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实践性,加之当前专业人才仍然较为匮乏,直接导致当前相关的理论研究不够,这不得不说是保护工作的一大缺憾,我国地大物博,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其文化遗产灿烂而丰厚,但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却处于相对滞后的位置,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明确其间的问题所在,对于今后的实践工作尤有裨益。所以,希望国内能加强文物保护的理论研究,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完善相应的体制,将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层次。

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篇7

1 调研方法

1.1 调研时间与调研单位

2006年10月-2008年6月,本项目组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收载、中医古籍藏量在200种以上的单位进行了调研(剔除保存条件过于简陋的单位),其中中医院校图书馆为调研重点单位。列入数据统计的有中医专业图书馆25家、省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35家。

中医专业图书馆分别是: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福建中医学院图书馆、甘肃中医学院图书馆、广西中医学院图书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贵阳中医学院图书馆、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湖北中医学院图书馆、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江西中医学院图书馆、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图书馆、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陕西中医学院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云南中医学院图书馆、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分别是:济南市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大连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苏州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青海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资料馆、天一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

1.2 调研方式

发送调研表:通过信函、电子邮件及召开全国中医古籍工作会议等方式发放调研表,指导填报调研材料。实地调研:对于个别古籍藏量丰富,但因缺乏古籍从业人员、无法填报调研数据的图书馆,采取实地考察。电话调研:对于一些填报数据不详,而又需要补充了解的,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再次调研。资源共享:通过相关课题的合作,获取各单位可以共享的调研资料。

2 中医古籍保存、保护现状

2.1 中医古籍的数量与规模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共藏书28 324种;35家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共藏有中医古籍21 814种。

中医古籍收藏数量情况,以北京、上海两个地区为主,分别为13 456种和6 080种;其他省藏书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江苏、浙江、天津、四川、吉林、辽宁、山东、广东、安徽、黑龙江、湖北、陕西、河南、湖南、内蒙古自治区、广西、甘肃、山西、江西、云南、贵州、青海。

2.2 古籍破损状况

2.2.1 破损数量

古籍破损是图书馆存在的普遍问题。与全国大型省级综合图书馆相比,中医专业图书馆藏书条件普遍较差,绝大多数图书馆根本达不到古籍保护的要求。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为例,馆藏古籍约103 000册,其中破损程度严重者近10 000册,中等程度破损者约有10 000余册,轻度破损者多达15 000余册,三项总计约占总馆藏的1/3[1]。

2.2.2 破损类型

古籍破损主要类型有:霉蚀、虫蛀、鼠啮、烬毁、水渍、絮化、粘连、磨损、撕裂、酸化、老化等,其中虫蛀、磨损、酸化、老化现象比较突出。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中医古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仅遭受自然的侵蚀,如水渍、烬毁、霉蚀、虫蛀、鼠啮等,也受到人为的损坏,如磨损、撕裂等,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纸张酸化、老化现象特别突出,严重威胁到对中医古籍的保存;第二,中医专业图书馆的古籍藏书主要是经过国家调拨、社会征集、购买、接收、捐赠等途径收集的,在入库前,原本就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所以虫蛀、磨损、撕裂等比较突出,虽经过修补后,仍然存在缺页、虫蛀、霉蚀、烬毁、磨损、撕裂等痕迹;第三,长期以来,因受投入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图书馆古籍藏书的书库环境、保护设备及保管手段、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比较落后,造成藏书受潮、尘污、霉变、粘结等现象[2]。

2.3 古籍修复

2.3.1 修复人员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中仅有6家图书馆配有古籍修复人员,共计7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2人;工作25年以上1人,15~25年2人,5年以下5人。

35家公共图书馆中有25家图书馆有古籍修复人员,共计81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43人,初级职称22人,无职称者7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本科学历38人,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2人,中学学历24人;工作20年以上23人,15~20年15人,5~14年22人,5年以下21人。

2.3.2 修复设备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中基本上都没有现代化的机器修复设备,修复人员主要还是使用一些简单的修复工具,如锤子、剪刀等,仅能进行简单的手工修复。35家公共图书馆中虽然也是以手工修复为主,但已有些图书馆配备了一些现代化的修书设备,如纸浆修补机等。

2.3.3 修复档案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中仅有3家图书馆建立了修复档案,占12%。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已建立修复档案数据库,正在完善与推广中。而公共图书馆随着馆藏古籍修复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也开始逐步建立馆藏古籍修复档案数据库。

2.4 藏书环境

2.4.1 温湿度控制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中有7家图书馆的古籍库房设有空调系统,占28%。设有空调系统的古籍库房温度平均控制在19.7~23.8 ℃,最低温度为10 ℃,最高温度为30 ℃;湿度平均控制在38.8%~56.2%,最低湿度为20%,最高湿度为65%。除了空调系统外,图书馆一般都配有温度计、湿度计。

35家公共图书馆中有24家图书馆的古籍库房设有空调系统,占68.6%;有18家图书馆的古籍库房空调系统是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占51.4%。设有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古籍库房温度平均控制在18~22 ℃,最低温度为12 ℃,最高温度为30 ℃;湿度平均控制在50%~60%,最低湿度为40%,最高湿度为70%。除了空调系统外,图书馆一般都配有双金属温度计、毛发湿度计、除湿机等来调节湿度和温度。

2.4.2 防火设施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中有20家图书馆具有防火措施,占80%。具体的防火设备有: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普通喷水自动灭火系统、烟感器等。35家公共图书馆中有31家图书馆具有防火措施,占88.6%。具体的防火设备有:消防自动报警系统、二氧化碳气体、1301气体、烟必净惰性混合气体、溴代三氟甲烷气、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等。

从两者对比来看,各个图书馆都很注重防火工作,尤其是在防火设备的选用上,气体灭火器更为方便实用。

2.4.3 防盗设施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中有17家图书馆具有防盗措施,占68%。具体的防盗设备有:防盗门窗、防盗锁、监测摄像头、红外和监控系统等。35家公共图书馆中有30家图书馆具有防盗措施,占85.7%。具体的防盗设备有:双门锁及门禁系统、通道门防入侵报警、红外线探测报警器、电脑监控无线防盗报警器、ANDOVER楼宇自控系统、红外、微波双监、探头摄像监控系统等。

从两者对比来看,公共图书馆使用防盗设施的情况比中医专业馆要更为普及。

2.4.4 防酸设施及脱酸技术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和35家公共图书馆都没有具体的防酸措施及脱酸技术。由于目前的环境污染严重,导致许多图书馆的古籍善本文献正在加速酸化和脆化,与一般的机械性破损相比,古籍纸张的老化,更是大批珍贵古籍面临的现实威胁。2008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对所收藏的善本古籍进行了纸张酸性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其pH值平均为5.41,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低于5.0,部分书籍的pH值甚至降到了4.5。这与20世纪60年代所进行的类似检测相比,pH值明显降低,已从弱碱性或中性转变为酸性。照此酸化速度发展下去,50年后其馆藏古籍文献的pH值就将普遍降至5左右。而当pH值在5.0以下时,纸张将全面脆化,保存年限不会超过200年[3]。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对古籍善本进行脱酸、去酸和防酸化工作。而就中医行业而言,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还属于空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当大。

2.4.5 防虫措施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均有防虫杀虫措施。主要的防虫药物或设备有:樟脑丸(或精片)、中药芸香草、中药杀虫剂、防虫纸、樟木柜等。这些防虫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防虫效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35家公共图书馆中有14家图书馆具有防虫杀虫措施,占40%。具体的防虫杀虫药物或设备有:樟脑精块、樟木材料设备、防蠧线、自控式档案杀虫防霉机、低温冷冻柜等。

其中,樟脑丸、樟木柜、低温冷冻柜的使用广泛,其防虫杀虫效果得到普遍的认同。低温冷冻杀虫技术具有杀虫效果好、对图书纸张和字迹无不良影响,对人体无毒无害等优点。

2.4.6 防潮措施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所采取的防潮措施都只是定期开窗通风、控制书库的温湿度等简单的措施。由于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这样的防潮效果并不十分有效。35家公共图书馆中,大多图书馆也没有很好的防潮措施,只有少数图书馆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方法。如南京图书馆就利用真空技术来包装保护善本书,即把已缩微拍摄过的、已数字化的或是利用率极少的善本书装进PVC塑料袋内,然后将袋内的空气抽出密封,最后放置于樟木箱内或书架上。这样既可以防虫,又可以防潮[4]。

2.4.7 防尘措施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中,采取的防尘措施都只是制作函套、樟木柜、铁皮柜、玻璃柜等,个别图书馆配有吸尘器。35家公共图书馆中,除了以上的防尘措施外,有一些图书馆还配有空气净化器、中效过滤器等,这些措施都能起到防尘作用,防尘效果也很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2.5 再生性保护

在调查的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中,有6家图书馆对馆藏的部分古籍采取了缩微复制、数字化扫描或影印出版等再生性保护措施,占24%。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是中医行业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带头单位,而且影印出版的《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备受各界好评[5]。在调查的35家公共图书馆中,均已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再生性保护工作,尤其是大型图书馆的工作影响很大。如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数字化资源服务成效显著[6];国家图书馆影印出版的《中华再造善本》受到国内外关注。

3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 中医古籍资源有待进一步深入调研

建国几十年来,国家通过收集、调拨、购买等方式把90%以上的古籍集中在全国公藏图书馆和文物单位中。但由于古籍整理经费不足、人员短缺,许多藏书单位没有对古籍进行细致清点和编目整理,也没有进行定级和破损统计,为古籍保护、利用等基础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因素。《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是第三次全国中医古籍资源调研的成果,该书虽然已问世,但并不代表中医古籍资源调研工作的结束。目前,中医古籍资源存世情况尚未完全查清,一些中医古籍孤善本及流失海外的品种线索还不清楚,对中医古籍的资源调研还需要从广度和深度上继续努力。

3.2 亟待修复的古籍数量多、修复人员少、修复手段落后,矛盾突出

据统计,全国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有100余人,即便是不眠不休地进行工作,也需要近千年才能完成1 000万册的古籍修复任务。全国古籍修复人才除数量严重不足外,还存在着学历较低(大都是大专以下文化水平)、专业技术职称较低、人员年龄偏大(40岁以下者不足1/6)等情况。因对古籍文献知识和生物、物理、化学相关知识掌握不足,限制了古籍修复人员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国内高等教育系统目前也没有开设古籍修复专业,修复行业还基本停留在手工和“师带徒”的经验传授阶段,没有把古籍修复和保护从传统技艺上升到理论和科学的层面,优秀技艺难以推广传播[7]。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国外古籍修复普遍应用电脑和工业机械等现代科技手段参与或辅助修复,还通过理化和生物实验室进行纤维监测和保护实验,积累科学数据,寻找比较好的保护手段。而我国图书馆至今尚未建立文献保护国家实验室,缺乏科学的检测和实验手段,科研单位对纸张的研究成果很少应用到图书馆的修复和保护中,使得古籍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难以科学化[7]。因此,不断壮大中医行业古籍修复队伍,不断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的技能,研制、引进先进修复设备是十分必要的。

3.3 保存环境和保护条件各馆层次不一,差距较大

由于重视程度、藏书量、财力和人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个图书馆对于本馆古籍的保存和保护工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古籍藏量多的图书馆往往比较重视古籍保护工作,在财力和人力上的投入也比较大,保存环境和保护条件也比较好,而且也具备有进一步改善保护条件的基础和可能性。但是古籍藏量少的图书馆则不会对于所藏的古籍给予过多的重视,有的甚至是忽视。对于这样的图书馆在短期内改善古籍保存环境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中医古籍分布分散,其中包括有不少小型图书馆。因此,如何解决不同规模图书馆的馆藏条件差异问题,尤其是小型图书馆的古籍保存环境和保护条件,也是中医行业古籍保护的一个突出问题。

4 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4.1 发挥各级政府和领导在古籍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对中医古籍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经费支持是做好中医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开展与实施,国家和政府对于古籍保护工作在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而在充分发挥古籍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在财力和物力方面给予有力保障,从而有计划地改善古籍装具和保存环境、增加古籍修复设备。

4.2 实施古籍普查,摸清情况,推进古籍保护工作

中医古籍普查工作只是一项先导性、基础性的工作,该项工作的目的在于了解全国现存中医古籍收藏的数量、级别、破损和保存与保护状况,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珍贵古籍名录;开展切实的保护修复措施,培养古籍修复人才,抢救性修复濒危古籍,改善珍贵古籍的存藏条件,并力争在保护古籍原本的同时,通过数字化、影印出版、缩微等方式充分利用古籍文献的价值;广泛听取来自古籍保护工作者、古籍研究人员以及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意见,各古籍收藏单位进行交流与协作,增强古籍保护意识,广泛深入地推进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

4.3 加强中医古籍保护、修复人才培养

古籍保护工作的良性发展关键在于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改变当前古籍保护人才缺乏的现状,形成多层次的古籍保护、修复人才梯队。除了政府在高等院校图书馆学系或中文系中培养“古籍整理和保护”方向的本科和研究生外,还应在高、中等专科学校培养高职和中等专业的古籍修复专业人才。与此同时,有计划地输送合格人才前往国家图书馆或大型公共图书馆中从事古籍保护工作,开展全国中医古籍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4.4 多种方式灵活实现对馆藏古籍的保护

建议藏书量少、保存条件差的图书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实现对馆藏古籍的保护,如赠送、有偿出让、代管。

由于一些小型的图书馆目前确实缺乏财力和人力,可选择一个财力人力比较充足、设施设备比较齐全,且有妥善保管古籍的综合能力的大型图书馆,将馆藏古籍全部或部分或复本予以赠送或有偿出让;也可将所藏古籍转运到保存条件好的大型图书馆,双方签订代管协议,其所有权仍归原馆所有,代管图书馆对其图书进行整理和保护,并可享有查阅的权力。

4.5 通过交流与合作,形成较完善的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体系

2007年5月底,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完成了在中医行业内进行传统医药文献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初审及提交工作。2007年9月以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牵头组织开展全国中医行业的39家图书馆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以及《国家珍贵典籍名录》的相关工作。2008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向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申报了“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现已获正式批准。鉴于多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方面的工作基础及在全国中医行业内的牵头与示范作用,可通过与全国中医专业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立一个中医行业古籍保护管理与技术体系,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医行业内古籍保护应用标准,以利于今后古籍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5 结语

中医古籍资源保存与保护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的中医古籍保护工作已经初步展开,但仍然存在很问题,尤其是基础设施配置和修复人员配备方面。古籍的保存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战斗在中医古籍保护行业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此呼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古籍保护工作力度,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增加专项经费投入,为做好古籍保护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裘 俭,刘国正,符永驰,等.中医药古籍保护技术体系研究与利用[A].崔 蒙,朱冬生.中医药信息研究进展(一)[C].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6.384-389.

[2] 张建龙.古籍图书破损状况与古籍修复及保护方法的探讨[EB/OL]. nlc.gov.cn/service/wjls/pdf/14/14_22.pdf,2006-12-25.

[3] 熊 建.中华文化之根——古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8-19(7).

[4] 牡 鹿.古籍文献如何防虫、防潮[EB/OL].xici.net/ b604956/d33707474.htm,2006-01-06.

[5] 裘 俭.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医古籍保护工作述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62.

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篇8

3)文物保护经费有限,博物馆建设力度有待提高。文物保护是一项实施难度大、经历周期长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力量作为支撑。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并加强对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针对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还比较有限,博物馆建设力度还不能满足当前对博物馆文物保护的要求。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很多地区博物馆不能正常的履行文物保护职责,使得相关政策法规无法真正落到实处,阻碍了文物保护进程;与此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很多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无法被引进,维修和管理手段落后,科学技术含量低,大大降低了文物保护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无法充分体现现代化文物保护理念。

4)文物保护队伍专业素质不高,文物修缮技术水平低。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一批专业基础强、拥有先进理念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相关工作人员不但要扎实的文物保护专业理论基础,还需要对博物馆对文物的特性以及历史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仅有的少数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到,缺乏基础的文物知识,实践能力还有待加强,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究其原因,一是文物保护工作相对比较枯燥繁琐,选择从事该行业的年轻人不多,导致人才贫瘠;二是我国在文物保护专业方面的教育培训还不是很普及,高校课程设置短缺,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而落后的文物修缮技术也使得文物保护工作更加严峻。

二、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对策

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和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力度,进而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措施加以改善:

1)制定科学的文物保护方案,规范文物保护管理程序。造成文物损坏的原因有很多,在进行文物保护或修复之前,必须进行全方面的调查研究,详细掌握文物的特性和特征信息,通过充分的前期调查研究之后制定科学可行的文物保护方案,才能确保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进行。一是要加强对文物信息的采集工作,通过查阅历史书籍、实地考察探究等多渠道搜集文物信息资料,确保采集的信息准确、全面,以便为文物保护或修缮提供有力参考,同时要借助现代化技术,将收集到的文物图像信息和文字信息录入到数据系统软件中,以备永久存档。二是要重视对文物特征的检测分析,通过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从多角度对文物进行定量或定性检验,为制定科学的文物保护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此外,文物保护及修复工作繁琐复杂,需要进一步规范文物保护管理程序,才能有效提高文物保护效率和管理质量。一方面要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和管理程序进行文物保护与管理,确保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文物定期检查和测验工作,要严格遵循修缮原则,避免文物的二次损坏。

2)加大文物保护工作资金投入,注重馆藏文物日常管理。文物保护工作难度大、程序复杂,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保证,但目前我国文物保护方面的投入资金相对较少,阻碍了文物保护工作进展。地方政府需要高度重视文物保护,除了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予以支持外,还需要设立专项资金保证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进而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稳步发展。要注重文物的馆藏管理工作和日常维护工作,一是要不断改善博物馆的馆存环境,配备先进的基础设施和防盗安全设施,确保文物保存在温度、湿度等相对平衡安全的环境中。二是要建立规范合理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做好文物信息的分类和归档工作,建立健全文物信息等级台账,对于文物的出入库情况要做好详细记录,并设专人负责,实行岗位责任制。三是借助信息系统技术,实现文物保护的数字化管理,逐步加快文物保护的现代化进程。

3)重视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培养,提高文物修缮技术水平。博物馆文物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对文物保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至关重要,文物保护工作者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博物馆文物信息,才能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好发展,一是博物馆要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以及绩效考评机制,通过提高薪资待遇等方式吸引更多精英人才,为从业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要加强文物保护队伍的培训指导,通过聘请专家指导、对外交流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并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提高文物修缮的技术水平,通过引进先进的修缮仪器设备和技术,提高文物维修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文物的完整性。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文物修缮程序实施修复工作,并提前做好文物修缮方案,避免造成文物次伤害;二是要建立预防性保护思想,做到未雨绸缪,从而保证文物安全完整。

4)加强文物保护知识宣传,鼓励全民参与文物保护。文物是历史发展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全民都参与到文物保护当中去。博物馆作为馆藏文物的重要场所,有责任加强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提高大众保护文物意识,形成政府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物价值不断在提高,但部分文化遗产正在悄然消失,如不加以保护和宣传,将对文化发展事业带来不利影响。首先,博物馆要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的文物保护形象,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其次,要加强博物馆讲解队伍建设,讲解人员作为向观众宣传文物历史的传播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通过宣传引导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去。同时,要畅通多渠道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一方面通过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向中小学生和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激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或展览的方式,让观众亲身感受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篇9

同时,国家文物局进一步加强了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文博干部的培训工作。与中央民族大学联合举办了“少数民族文物研究生进修班”举办了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四期“少数民族文物干部培训班”对新疆、、青海、广西、云南等10个省区的文博教育培训工作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

为适应文博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国家文物局对全国文博系统职工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组织专家对八十年代末编写的系列“文物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出版了修订本,加强了文博教育培训的基础工作。

通过利用国际合作培训文博人才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文物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挪威、印度、波兰、埃及等十多个国家合作进行过文博专门人才的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一方面派遣人员出国进修,深造,另一方面邀请国外专家来华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同时,针对国内文博行业专业技术水平发展不均衡的现状,积极与国外进行政府项目合作,于1996年建立了中意合作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2002年在北京建立的中国文物研究所文物保护修复培训中心等,有针对性地将国外文物保护修复的科技成果、技术、资金、设备应用于国内文博教育培训领域,此外,我国已正式加入了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家文物局于2001年派代表参加了ICCROM大会,2002年邀请其总干事访华,加强了与国际文博教育培训权威机构的联系,中外教育培训的交流与合作使我国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在文物、博物馆管理和业务工作上的差距。

最近,国家文物局在国内部分高校及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开展了高校文物、博物馆专业及相关专业教育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得到了许多高校和文物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收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反馈材料,初步分析后可以得出:学历教育方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山西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九所学校五年来共培养考古学、博物馆学、人类学、文物保护技术和古建筑等专业本科生近700人(其中文物保护专业近100人)研究生120多人,在职教育方面,此次调查的10所高校,17个文物行政部门和文博单位,五年来,共培训16780余人次,时间以15天以内的短期培训为主,培训类型有举办讲座、培训班、进修班、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培训对象涉及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各级博物馆馆长、保护修复技术人员、文物鉴定人员等。其中考古及博物馆学方向1400余人次,各级管理干部370余人次,古建筑维修方向450余人次,文物保护修复方向360余人次。此次调查涉及范围虽然有限,但调查对象均为目前国内进行文物、博物馆教育培训较为成熟的高校及省、市文物行政部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为科学分析我国文博系统教育培训的现状提供了可靠依据。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文博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文博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博事业发展的需要,总的来看,熟练掌握文博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能够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博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奇缺,各级、各类专业管理干部普遍缺乏岗位培训,文博系统持证上岗、资格认定、资质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落后于许多行业和部门,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全国范围内培养大专以上学历文博人才的高校数量仍然偏少、专业设置不均衡、培养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文博事业对高学历专业人才的需要。

2.文博在职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系统规划和计划。文博教育虽然形成了学历教育、在职培训、国际合作培训等多种方式,但各种方式之间缺乏系统协调,有机结合,培训规模偏小,参加培训人数偏少,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高校和文物行政部门没有在职教育培训的中长期计划,其他高校及培训机构也因与文物行政部门或相关单位缺乏有机联系,发展艰难,在职教育培训尚未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文博系统教育培训发展的主要因素。

3.文博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地位还没有在机构设置、人员培训和经费投入等方面体现出来,文博教育培训工作应作为基础建设重点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文博教育培训发展状况与其所处的地位仍不相适应,从中央到地方,还没有形成具有统一规划的培训网络;教育培训经费在文博系统的事业费中所占比例较小;分级、分类的科学培训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博教育培训发展的瓶颈。

4.现有文博教育培训发展不均衡,根据国家文物局1999年对全国文博系统从业人员调查的结果,我国目前考古专业与博物馆专业基础较好,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而文物保护规划、文物科技保护、古建筑维修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其中,文博管理理论、文物保护理论方面的专业人员匮乏的现象更为突出,造成文博基础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际工作的需要。目前的教育培训主要针对专业技术展开,难以满足文博系统中高级管理人员对提高管理水平的迫切需求,文博系统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奇缺的现象,已经成为文博教育培训工作的薄弱环节。

以上困难和问题,涉及文博教育培训工作及与其相关的许多方面,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当的时间和一个积累的过程,但我们不能消极等待,只有开拓创新,努力探索新时期文博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才能使文博教育培训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思路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在我国漫长历史进程中遗留下来的众多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加强文物工作,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素质,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10月修订通过的《文物保护法》是我国文物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文物保护法》确立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是指导新时期文物工作的基本准则。李岚清副总理强调指出:要认真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提高文物工作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在随后召开的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对文博系统2003年的四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其中一项就是要进一步加强文物事业的队伍建设,加强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艺的传承工作,逐步形成文博专业的人才梯队。逐步确立资质认定、持证上岗的管理思路,并采取适当方式对各级文物管理骨干等进行岗位培训,使他们具有更加全面的素质与合理的知识结构。单霁翔局长强调,要把文博人才队伍的建设当作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的基础工作,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造就一批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管理强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文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务院会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文物局会议对文博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要求,我在这里谈一下对加强文博地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近年来,文博系统的许多干部对文物、博物馆工作的规律虽然开展了一些研究,但缺乏深入探索,对市场经济规律、国际通行规则知之甚少,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知识恐慌”和本领恐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文博系统,包括高校文博专业和相关专业都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放开视野办教育,集中力量抓培训,大幅度提高队伍素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摆在首位,做好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确立终身教育和全员培训的目标,努力提高文博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1.继续完善文博系统在职干部教育培训政策和法规体系,在贯彻落实《2001年-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五”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文博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及相应实施办法》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制订、完善相关规定和配套措施,加大文博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为文博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政策保证。

2.进一步深化在职教育培训的改革,制定管理制度和相关办法,逐步建立适应文博事业发展和职工队伍建设需要的,开放、流动、规范、协调的教育培训运行机制,通过国家文物行政部门的规划、协调、对教育培训工作实行分级、分类实施客理运行机制。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本地区文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立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制度、证书登记制度和考试考核制度,把教育培训、资格认定、持证上网和年检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模式。这项工作已经列入了国家文物局2003年的重点工作,希望有关高校和地方文物行政部门给予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3.建立多渠道的文博事业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在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单位,个人共同为文博事业教育培训投资,并有计划地吸引国外机构和资金进入文博教育培训领域。

4.建立文博系统教育培训基地网络体系,发挥中国文物研究所中意合作文物保护修复培训中心的示范作用,鼓励和支持地方文博单位建设区域性培训中心,努力做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实行资格认定制度和教能质量评估制度,充分发挥各地文博培训中心在人才培养、知识和技能的传播、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5.大力开发、整合和充分利用包括文博系统在内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高等院校等现有继续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开发使用效率,逐实现继续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共享水平。加强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充实和完善高等院校的文博专业和文博系统急需的相关专业,在体制上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同时,继续推进“馆校结合”,除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外,还要依托文博教育培训实力较强的相关高校,建立若干文博教育培训网点,承担部分文博在职教育培训任务,发挥高校在文博教育培训中的师资优势和骨干作用,合作培养文物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

6.加强文博系统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兼职为主,兼专结合的原则,加快培养建设一支政治优良、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师资队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师资队伍的作用,聘任政治素质较高、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进修、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提高专职教师的专业水平,拓展知识领域。掌握教育培训师资资源,建立教育培训师资信息库,实现师资资源的社会化共享受。

7.有针对性地为管理型干部与专业技术干部设置相联系的教育培训活动,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全国各地各级文物相关局长、博物馆馆长、文物保管所所长、考古所所长等进行岗位培训、轮训。针对行业需要,对不同职称专业技术干部进行在职与脱产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培训。加强《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规、规章的学习、培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采用现代化的远程教育培训手段,提高文博教育培训工作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含量。

8.对于一些传统技艺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紧迫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和文博单位开展“师承制”试点工作,给予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持。

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篇10

一、引言

预防性保护是与抢救性保护修复相对应的保护措施。预防性保护的提出,是近几十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倡的新理念。传统的抢救性保护修复是被动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而预防性保护是主动的、积极的,是良性维护作品的最佳选择。“预防性保护”这一概念最初于1930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关于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预防,至今已经成为国际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共识和发展方向。油画作品预防性保护的原则紧密扣合这一宗旨,其核心为:对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管理、监测和控制;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使作品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作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护和保存油画作品的目的。有关油画作品预防性保护研究的文章在我国目前较为少见,这方面的专家与学者就更是廖然无几。

油画是用透明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制作过基底的布、纸、木板等材料上进行制作的一种绘画形式。它于15世纪起源并发展于欧洲,到近代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画种。油性材料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丰富的技法效果,可以说几乎包容了所有其他材料和画种的技法特点。随着油画的传播与发展,不同地区、国家的画家依据自己生活的社会背景、民族气质,在油画语言上进行了不同的纵向探索,形成了各国、各地区的学派。

二、保护的契机

油画在中国已经历了百年发展并活跃在中国艺术市场,目前的油画创作在绝对数量上完全称得上是世界油画超级大国。这势必引发我们对油画做另一个角度的思考,即,我们在“消费”和享受油画艺术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和得到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是否研究过,或者说是否尝试着如何去科学地管理这些油画艺术作品。

油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三重因素使其在人类文化遗产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如中国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一批油画作品,无论从艺术思潮的角度还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它们的历史价值与意义都是无法复制、无法重生的。因每一个历史期间都有其独特性,所以艺术作品除了它们固有的审美价值外,在人类文化及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它所承受的意义极具说服力。油画保护所要研究的与油画艺术的风格、流派、样式、题材等艺术史学的角度不同,它侧重对油画艺术的艺术价值与物质性进行探究与分析,这一角度是极具挑战性的。这种观点来源于欧美一些艺术理论家和作家,他们从不同的二个方面对油画作品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一方面是其物质性(物理特性);另一方面是决定作品之所以是艺术品的认同性(审美)。如,伦勃朗(荷兰,1606-1669)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要有一个实体存在:画布油画(oil painting on canvas),它是与一件杰作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家的代表作这种身份相分离的。

油画作品的商业价值与收藏价值,与所有艺术品的商业价值一样,指的是金融而非审美关注,是以投资和融资为目的,是物质财产估值的一部分。通过近几年来的艺术市场成交状况便可窥视商业价值一二。2010年中国艺术市场全年成交总额是573亿人民币,较之2009年的225亿人民币超过了150%的增幅,远远高于其他经济门类增幅和涨势。“2010年秋拍,中国书画、瓷器杂项、油画及当代艺术三大主力品种总成交额突破339.68亿元人民币”。

虽然油画作品还无法与中国书画相比,但2010年春拍与2000年的0幅成交数量、0元成交额相比,已经达到成交数量4055幅、成交额23.2亿元人民币的程度,显示出强劲的蓄势待发之力。

油画作品收藏,有诸多因素决定。博物馆、美术馆、高校、画廊、企业、个人等收藏目的不尽相同。对于中国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画廊与高校等诸多收藏与展示、研究的艺术机构来说,油画保护这一领域的研究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简单地说,一幅有污垢或破损的油画,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视觉审美,其经济价值也会大打折扣;一幅有重要意义及价值的油画作品,我们视其为人类文化遗产而要留传后世。

二、预防性保护的涵义

每一件油画作品在艺术家完成后脱离出手,就意味着它进入了保护的状态中。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领域内,油画的保护与修复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对中国艺术界和收藏界而言,则是异常的新和日益的迫切。保护与修复是两个紧密相关的因果。修复是针对各种不利因素对油画作品已经造成的损伤,利用技术和设备进行必要的修理与挽救,如油画作品中材料的自然老化、人们管理的疏忽、人为损坏和收藏环境的恶劣等起因。修复并非是我们选择养护油画这一艺术品的最佳途径,在不得不采取的这一干预行为(修复行为)之前,更为妥善和积极的方法是我们提前消除隐患因素,确保提供一个有利保存作品的环境,预防性保护的核心意义也正在于此。

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学者切萨莱·布兰迪(Cesare Brandi)在他的《修复理论(Restoration Theory)》(1963年出版)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和优先的原则应该是,对艺术品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其效果极大地优于在紧急情况下的“临终”抢救性修复。此处,他还将预防性保护定义为:所有致力于消除危害以及确保有利条件的保护措施的统一行动,由此强调了预防性保护与修复的必要性,其目的在于阻止极端紧急状态下的修复行为,因为这样的修复很难达到对艺术品的全面拯救,并且最终总会对艺术品造成二次创伤性损害。对于修复,他认为,要有把作品留传给未来的意识,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物理性实体与美学性、历史性两极性认知的方法来实现。并强调,艺术品即使有欠缺、损伤,也还是艺术品,就这样保持原状不修复也不会失去其历史性、美学价值,仍会继续作为艺术品而存在下去。根据对修复程度的认识,布兰迪提出了修复原则:最小干预性原则、兼容性原则、可逆性原则和可辨识原则。

1987年国际《艺术品和文物保护及修复章程》再次申明了预防性保护“即是对所要保护的艺术品及其周边环境条件的共同行为”。这个定义再次结合了布兰迪所阐述的理念,可以认为:预防性保护乃是对任何一种文化遗产所采取的保护和维护操作的共同行为,对所有旨在保护文物本身的干预规划的制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关注维护和保护性操作,不应该仅仅针对艺术制成品,同时也应该针对艺术制成品的保存环境。

目前我国对油画作品的保护,主要是对修复技术和材料的关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和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分别建有油画修复工作室,及一些从法国、俄罗斯、美国留学归来的个人工作室。他们对国内大批早期油画作品的修复干预的确挽救了不少珍贵的油画作品。如抢救性修复我国著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众多的油画,历时近一年,对108幅油画进行修复;与法国专家联手历时5年修复徐悲鸿的22件油画作品;与日本群马大学富泽秀文教授合作对刘海粟的部分油画作品进行了临时性的保护措施;再如对李铁夫(1862-1952)、余本(1905-1995)、胡一川(1910-2000)等早期油画家作品的修复。修复性保护对损伤已迫在眉睫的油画作品确实起到了缓解、延长作品寿命的作用,但修复带来的诸多后果及修复本身在内的诸因素都要承担着极大的风险。可以说,任何修复活动都有可能构成一种对艺术品原状或原意的把握与干预,有可能纠正或复原相关的感知与理悟,但是,也有可能因为热情过头的修复而形成“破坏性的保护”的事实,或者酿成千古遗恨,使得艺术品面目全非,或者是严重地偏离原作的气象,貌合而神离。

在国内,油画修复的负面影响极少公开披露,故没有确凿的实例来进行参照研究,但不公开并不代表没有,毕竟我国对油画作品的保护研究才刚刚起步。欧美此类的例子也是专业圈子里的人们不愿公布和正视的事实,如19世纪末雷诺阿的《游艇聚会的午宴》(收藏于美国菲利普藏画馆)的修复宛如一场不可回首的悲剧;而17世纪伦勃朗的一些杰作经过修复也成了这个行业内不想多说的话题。无论是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提香,还是维米尔、夏尔丹、莫奈或梵·高等,都似乎有不幸的修复经历。这些已成为了博物馆等收藏机构不敢公示授人话柄的痛处。

三、油画材料(媒材)及作品结构研究

油画材料与技法体系从开始形成迄今已近六百余年。油画是用油性媒介材料和矿物、植物或动物颜料、蛋彩颜料或直接使用化学合成颜料,在制作过基底的布、纸、木板、金属版等材料上进行创作的一种绘画形式。它起源并发展于欧洲,到近代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画种。油画材料(媒材)可分为基底材料、油画颜料和媒介剂材料三大类。基底材料指承载绘画颜料层的依托材料和底子涂料;油画颜料是绘制时直接表达绘画的色彩和肌理效果的主要材料;媒介剂材料则是用于调整颜料性状并使其和基底材料结合在一起的各种稀释剂、结合剂和上光剂等。油画作品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将油画材料及作品结构研究纳入本学科的教学体系,主要依据以下几点:第一、油画材料(媒材)及作品结构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们是油画作品形成所依赖的物质基础。

第二、掌握油画材料知识和了解作品的结构,是维护好油画作品最基本的条件,是实施预防性保护的必要前提。典藏建库、展示陈列、收藏空间、包装运输及温湿度日照变化、气候变化等,油画作品的材料材质都会对此发生反应。

第三、在维护与修复时,油画材料知识的掌握还决策着手段与技术的实施原则,关系到作品最后重新呈现的原创性与视觉审美的品质。艺术家们所使用的媒材从油画颜料到蛋彩颜料,一直到现代的合成颜料,每一层——从第一层的表面涂层,保护画面的清漆(上光油)至中间的颜料层、再到最底层的基底层——之间的互相影响极为复杂。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材料教学与研究,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加入油画技法绘画课,提高学生的认知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有开设实用化学与艺术作品分析等课程。

四、油画的修复与教学研究

油画的修复研究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修复史的研究,这是从史学的角度对已发生的事实做一个归纳性的描述。欧洲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艺术作品的传统加固和修理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在一段时期内主要是私人对艺术品的修复。19世纪,科学和艺术这两个领域变得越来越紧密相关,英国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环境对艺术品的破坏性影响,法国化学生物学家在这段时期对颜料的研究中还使用了科学分析法。但保护或保管、保存(Conservation),作为一门专门的研究领域,最终在德国初步完成,1888年,以弗里德利希·拉特根,一位化学家被应聘到柏林皇家博物馆工作为标志的。之后各国先后成立了文物与艺术品保护的组织,英国和美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迅速发展。英国1950年成立了国际上第一个保护组织——“保护历史和艺术作品国际研究协会(IIC)”,是“一个常设机构,旨在规划和提高保护、维护各类珍贵遗产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和工作规范”。二是修复技术的研究。虽然修复并非是我们选择养护油画这一艺术品的最佳途径,但要承认的是,油画修复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和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工作,同时对修复人员的学术基础和艺术鉴别能力也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日前受教学空间与修复设备等条件的局限,学生们的实际修复操作大多是在离开学校后进行,所以在校期间系统性地加大理论学习的份量与强度,包括技术原理的学习,是一个良性的开端和进入专业知识层面的开始。这种模式有相当的益处,一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学术基础,提升艺术修养;二是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日后可厚积而薄发。

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对于损坏的油画作品是无法修复到与原创时的样子丝毫不差的,修复最好的结果是消除导致已损坏、腐烂和破损的因素;作好防护,避免状况进一步的恶化。根据国际上目前最科学的修复理念,油画修复是以保护和延续其存在为主要目的,修复措施首先考虑保持油画原物质结构的完整性,坚持最少量干预的原则。在必须进行干预的情况下,选择对原作现状最少影响、对原作的化学和物理状态最少改变的手段。修复者必需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质,了解各种处理措施的长远效果,了解在必要时能够使被修复油画安全回复至修复前状态的可能性。每一幅需要修复的作品都有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经过十分谨慎而周密的实验和论证,从而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所以,不论是修复的前期准备工作,修复过程中,还是后期的检验环节,每一个步骤都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合理并高质量地解决问题,使作品最终得到理想的修复。

修复的技术过程与手段主要包括:

第一步?摇观察,观察是修复前必备的工作,艺术素养与鉴赏能力、专业知识在第一步的环节中起决定作用。

第二步?摇画作扫描、拍摄,有条件的话可以将画作转换为数字信息。

第三步?摇综述画作情况。

第四步?摇将画作已经出现的状况详细描述。

第五步?摇详细记录损伤区域状况。

第六步?摇利用仪器对画作进行逐步分析,如X光、紫外线或红外线检测等。

第七步?摇对画作整体分析、评估(从画框、内框、画布、画作基底、画面品质等入手)。

第八步?摇设定、论证处理步骤。

第九步?摇准备修复材料。

油画保护与修复的理论教育培养是构成该学科体系的重要基础部分,也是该学科四年本科基础必修课程中的主干课程,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及专业知识结构的建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具体技术操作的掌握与实际应用能力,其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具有极好的学术基础和艺术鉴别能力的专业人才。

因为理论部分主要涉及五个方面,所以在本科四年的教学计划中,它们可分别在一、二年级中的各个学期中完成。每个学期安排60左右学时来学习这些专业理论知识。

结语

目前我国对艺术品保护的研究更多的是针对具有历史和人文价值的文物,包括传统书画、青铜器皿等,而较少涉及中国当代艺术中重要的艺术形式:油画。这也许只是个时间问题,随着油画艺术在中国本土化民族化的过程中,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为我所用;国内艺术院校油画专业仍强烈地吸引一批批热爱它的学生们,油画保护与修复的意义和重要性一定会受到有关人士的关注、重视。当然“油画保护与修复”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一定要在学校、科研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完善,涉及到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工作室和实验室、培养师资、制订教学计划、编写和出版教材、配备物质设施和投入经费等多方面。这需要我们同心协力,一同改变目前我国的现状。

作者简介:吴晓欧(1968-),女,汉,本科,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馆学研究、藏品管理;张辉(1971-),男,汉,本科,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当代影像艺术。

注释:

①陈克伦,2010全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会议PPT文件。

②《雅昌2010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PDF版,22页。

③《书籍遗产领域的预防性保护措施》,萨尔瓦托莱·罗鲁索著;马艺蓉编译,《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年02期P83-89。

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篇11

中国自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科技文化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从1987年到2004年7月1日,中国已有30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1项,自然遗产4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此外,我国的昆曲(2001)和古琴(2003)先后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相关链接・

印度的文保经验

在名胜古迹保护和维修上,印度一贯秉承“不是修旧如新,而保护残迹”原则,尽一切努力保护原物。

印度文物保护和修缮的资金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建立国家文化基金,二是鼓励本国私人企业参与保护和修复工作,三是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人民的参与是最好的保障”,每年11月19日至25日是印度的“世界遗产周”。在政府、民间等多方力量下,印度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

印度的古迹一般面积都比较大,但没有店铺泛滥的情况。在印度,你甚至很少发现在古迹上乱涂乱刻的现象。

罗马的修复之路

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篇12

鉴于当时国内城市园林绿化所用草坪大多依赖于进口,耗费水资源严重、维护成本较高的情况,王召明产生了将具有抗旱、耐寒、耐盐碱等特性的蒙草植物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的想法。随即,他筹措资金组建研发团队,成立了独家以原生态本土乡野植物修复当地草原为理念的研究机构,开始组织对本土乡野植物的引种驯化和种质资源积累等工作。经过几年发展,至2008年,蒙草先后引种驯化160多种具有抗逆性的本土植物,通过引种驯化、培养、繁育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走出实验室、走下苗床,走向市场。并在草原生态修复、矿区生态修复、盐碱地治理与改良、节水园林等领域大量应用。

转变是全方位的,也是彻底的。从园林绿化到草原生态修复,蒙草做了许多尝试和努力:从园林绿化理念到草原生态系统修复理念的转变;从野生乡土植物驯化繁育到草原生态修复技术和种质挖掘技术的转变;从园林绿化单一产业链运营模式到生态系统修复、土地立体利用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的转变;从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到扁平化管理模式的转变;从单一的产业平台到多家企业联手打造生态产业联盟平台的转变。最终,蒙草成为一个以草原、矿区、盐碱地、荒漠等自然环境生态修复以及节水园林绿化建设等为主业,致力于打造生态产业平台的最佳运营商。

核心技术 成就专家地位

蒙草拥有国内领先的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实力。先后成立抗旱植物研究院,荒漠地区生态研究所,盐碱地改良研究所,草原生态研究院,北京园林蒙草乡土植物研究院等国内一流的生态环境研究机构。吸纳了中国草学会原理事长云锦凤、著名抗旱植物研究专家王林和、园林专家高秀梅,草原生态专家纪大才、邢旗等人加盟。在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研发了野生植物驯化、繁育、制种技术,节水抗旱园林绿化技术,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等核心技术。

在业务体系方面,蒙草业务已涵盖生态修复,节水园林,生态牧场,蒙草种业,现代草业几大领域。

光芒在身 不忘回报社会

秉承“建设美丽中国、助推生态文明、用绿色梦托起中国梦”的企业使命,蒙草要做“中国草原生态修复与节水园林专家”。成立10多年来,蒙草在业务成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先后获得“中国生态建设贡献奖”、最佳环境贡献上市公司、安永企业家奖,福布斯中国上市潜力企业第50强等荣誉称号,同时公司董事长王召明还被评为CCTV年度经济人物。

光芒在身,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不忘回报社会。

蒙草,作为“播撒绿色、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使者,2013年,与中央电视合发起了大型生态主题活动“小草行动”。通过讲述小草、草原、生态圈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及理念来唤醒社会各界对生态的重视保护、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以实际行动自觉地践行生态文明,让绿色梦成就中国梦。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机制,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该公益活动得到了政府、NGO组织、学术机构、企业单位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引导人们选择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积极、理性、深入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上获得了共鸣。

打造品质 成就“美丽中国梦”

中共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内蒙古也作出了“建设北疆生态屏障的发展定位”。重任在肩思奋进,2013年,蒙草与本富牧业联合发起,汇聚了30多家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社会团体等,成立了生态产业联盟。作为国内生态产业模式探索和实践的先行者,其旨在于,“以草原生态修复为基础,致力于打造草原种质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现代牧场建设运营——绿色养殖加工及新能源应用——新牧区建设”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平台,将草原生态修复从单纯的绿化种草转向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综合草原生态文明建设。

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篇13

引言

俗话说“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上海是近现代中国的“缩影”,具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蕴。上海不仅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近代工业、近代文化的发祥地。上海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今天还留存在上海的大约二千万平方米的近代建筑,就是上海的历史和文化的最好见证。

保护和利用好上海近代文物建筑,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变迁,这些文物建筑的结构和原有饰面日益残破,其载有的历史信息逐渐消逝。而每一幢文物建筑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和独特的个性,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修缮方案对整个建筑的保护、修缮、合理利用起关键的指导作用。

一、上海近代文物建筑

上海近代建筑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有大量的各个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也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以及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上海文物建筑依据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被国务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各区县人民政府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包括重要的机构旧址、名人旧居、宗教建筑、工业建筑、金融商贸建筑、文化教育娱乐建筑、医疗卫生体育建筑、典型风格建筑、住宅建筑等品类。

二、上海近代文物建筑修缮方案编制原则和要点

1、编制依据

文物建筑修缮方案编制必须基于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研读修缮设计方案、设计图纸、上海市文物局《行政许可决定书》、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物中心《保护要求告知单》、勘察报告、房屋质量检测报告、大楼原有设计资料、历史照片、历年来维修记录等资料,认真细致地考证原有文物建筑构造特色、施工工艺、施工用料等相关工作,有效保护原建筑历史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严格按规定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程和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文化部第26号);《优秀历史建筑修缮技术规程》;《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北京文件)》;《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相关专业规程和技术标准。

2、保护原则

文物建筑修缮相关原则有:真实性原则;可识别性的原则;可逆性的原则;可读性的原则;最小干预原则;缜密性的原则;全面保护原则;最大限度保护建筑原存部位的原则;合理利用原则;坚持“四个保存”的原则;“不改变文物原状”;“修旧如旧”等原则。

修缮方案根据文物建筑的特点、部位,按设计方案和专家意见遵循相应修缮原则。

3、文物建筑的常见问题

文物建筑其具有时间跨度大,建筑水平参差不齐,形式复杂,类型多样等特点。常见问题有建筑的重点保护部位和保护项目的损坏;建筑使用功能改变、布局与结构的局部调整;建筑物发生变形、倾斜、沉降,影响使用安全;建筑构件损坏,导致结构承载能力不足;建筑内外装饰损坏,影响正常使用;建筑原有设备、设施的损坏或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造成建筑不能正常使用等等。因此,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具有条件复杂、难度大的特点。

4、文物建筑的常见施工内容

文物建筑修缮施工重点是保护部位的保护和修缮施工,如:外立面修缮、室内保护部位修缮、屋面修缮、原有结构修缮或加固等。对于外滩建筑群等一些合理利用的文物建筑,要保护、恢复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建筑特色,在使用功能上将空调、消防、监控、网络等现代化的设备、系统有机的融入到文物建筑中,从而实现建筑风貌与现代功能,保护修缮与合理利用的协调统一。相关常见施工内容如下:

外立面修缮部位。花岗石、大理石、水刷石、清水砖、泰山砖、斩假石、水泥拉毛、涂料、面砖、鹅卵石墙面;门窗、铁艺、落水管、砖雕、石雕、各种花式线条等修缮施工。

室内修缮部位。木饰面、花岗石、大理石、水磨石、马赛克、墙地砖、木地板、石膏线条、平顶花饰、油漆、贴金、沥粉、门窗、壁炉、五金、金属件等特点部位修缮施工。

屋面修缮部位。坡屋面(屋架、梁、檩条、椽子、屋面板、屋脊、凡水、天沟、瓦屋面、金属屋面、天窗、封火墙、女儿墙、烟囱、雨水管等修缮施工)、平屋面(结构层、隔气层、保温层、防水层、保护层、伸缩缝、沉降缝、分仓缝、女儿墙、烟囱、凡水、出水口等修缮施工)。

结构修缮和改造加固工程。静压锚杆桩、树根桩、基础钢砼加固、裂缝及损伤的修补、混凝土碳化修复、钢筋除锈、种植钢筋、墙体钢筋网片加固、柱梁加大截面钢砼加固、柱梁板碳纤维加固、柱梁板粘钢加固、楼板补缺、新开洞口等。

安装工程。给排水、强弱电、通风空调、消防、报警、网络等。

其它。脚手架搭设、室内装饰、市政配套、绿化景观等。

5、保护措施

根据上海市文物局《行政许可决定书》、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物中心《保护要求告知单》明确重点保护部位和保护内容,并针对保护部位现状进行分析,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外立面保护。外立面窗修缮时加强原有外墙饰面的保护。对重点保护的外立面门进行围护封闭。

室内保护。根据现场情况,对需要保护的墙面、花饰采取覆盖、封闭等措施进行保护。对有价值的五金件、灯具采用保护性拆除修缮,待施工后期恢复。

非保护、保留部位拆除中保护措施。拆除中如遇到疑似历史上的原始痕迹的部位,马上暂停此处拆除工作,并及时通知监理、设计和业主方,经确认后方可继续拆除;现场拆除过程中如有不清楚是否拆除之处,先行与设计和业主方沟通后方可进行拆除。

结构加固与保护。文物建筑加固需避开保护部位,加固方案必须考虑结构整体性能的提升。施工中加强建筑物的沉降观察。加固前,对局部破损结构采取临时支撑等措施,保证原有结构安全。加固工程应严格按通过评审的设计图纸施工。

6、重点保护部位修缮措施

重点保护部位修缮原则。坚持“四个保存”的原则,即保存原形制,保存原结构,保存原材料,保存原工艺手法,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文物建筑的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原汁原味地保留文物本身的历史信息。

修缮施工前,应对结构、装饰、设备的损坏程度,进行全面、详细检查。必要时采用仪器、工具作探查、取样,定量、定性的检测。并形成反映建筑残损状况的图纸、照片、文字资料。

重点保护项目的修缮,应制定周密的专项修缮方案,包括施工方法、工艺技术措施和质量要求等。应加强隐蔽项目的查验,发现其结构、构造、材料质量与设计不符合,应保护现场。待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后,方可继续施工。

重点保护项目的材料、工艺和施工方法,应进行现场试样,待专家确认后方可大面积施工。

7、施工进度编制要点

文物建筑施工进度编制要符合文物建筑评审顺序和施工顺序,要为设计方案深化、修缮方案评审、小样制作评审、重点部位保护和修缮、材料定加工等工作留出时间,避免因赶工对文物建筑的修缮造成不利影响。

8、施工机械、施工工具选择要点

正确拟订修缮方案和选择施工机械,根据重点部位保护修缮方案选择配套的修缮工具,施工方法在技术上满足修缮施工质量要求。

9、现场平面布置要点

根据文物建筑的特点和保护区域,科学的布置现场,合理规划施工通道,避免在保护区域进行材料堆场和加工,楼板上严禁大量材料或垃圾集中堆放。

10、主要施工管理人员和劳动力选派要点

项目经理、主要施工管理人员选派具有上海市文物局颁发的施工上岗证,重点保护项目修缮施工选派具有同类项目修缮经验的技师和专业队伍负责施工。

11、施工质量要点

修缮施工应严格按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修缮方案进行。如有变更,应及时告知主管部门,并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工程质量和技术措施完全符合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范和规程的要求。

12、施工安全要点

根据文物建筑的特点和施工内容,编制工程相关的应急预案,对外立面脚手、拆除工程等重大危险源,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三、修缮实例

1、和平饭店四方锥形铜皮屋顶修缮

笔者编制了由我公司承接的和平饭店外立面修缮及环境整治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修缮方案,并在专家评审会上进行了方案介绍。

1.1、和平饭店屋顶概况

和平饭店北楼,原名“沙逊大厦”,享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曾二次被评为“世界最著名饭店”。1996年被评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饭店绿色尖屋顶是外滩建筑中最醒目的,金字塔形铜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标志作用。

和平饭店北楼采用钢框架结构,尖顶为工字型钢屋架,斜屋面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承重构件材料为型钢、钢筋混凝土二种。塔楼方形锥顶用瓦楞紫铜皮饰面,长期以来已氧化成绿色,后期屋面又进行了仿铜锈色油漆。原有瓦楞紫铜皮厚度约1mm,瓦楞紫铜皮顺水搭接,并采用铜钉固定在实木洋松上,实木洋松通过连接件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斜屋面板上。屋面有部分瓦楞紫铜皮有脱落、起翘、变形、缺损,部分铜饰件缺损、变形,木基层腐烂、缺损等缺陷。

部分瓦楞紫铜皮整张脱落

1.2、铜板面油漆饰面处理

铜板表面采用脱漆剂对原有漆面进行脱漆。原有漆面为历次维修涂刷,漆面较厚,需多次脱漆处理。首先,涂刷第一遍脱漆剂,待油漆浮起后,以人工用铲刀对铜板表面起壳的漆面进行铲除。反复进行脱漆处理后,达到70%~80%原有油漆面清除。屋面铜板为瓦楞造型,对于凹面内残余油漆,使用角向磨光机及钢丝抛光皮进行打磨清除。脱漆完成后,用细砂皮对铜皮进行打磨,清除铜皮面锈渍,保证铜皮面平整。同时,使用清洁剂对铜皮面进行清洁。

完成以上工作后,对洁净的铜皮面进行封底漆涂刷。待封底漆涂刷完成后,以细砂皮对铜皮面打磨,平整。清理完成后,进行铜面氟碳面漆涂刷一遍。待完成头遍面漆完全固化后,再次进行细砂皮打磨平整。后进行氟碳面漆第二遍涂刷。待面漆涂刷完全完成后,对面漆表面,涂刷亚光油,达到对漆面进行保护的目的,使其不褪色、不变色。

1.3、屋面瓦楞铜板整形、修缮、缺损部分恢复

对于屋面原有瓦楞铜板起翘、变形部分,我方采用整形,归位,加钉固定的方法加以处理。现场施工人员对屋面部分瓦楞铜板,拆卸后按原样进行整形复原,对缺损木基层部分进行修补。而后,将整形完成后的屋面铜板进行归位,用按原样加工的铜钉进行固定。对铜屋顶整体,木基层缺损部分进行修补,铜皮面进行加钉铜钉加固。接缝处以银焊进行焊缝,完成后打磨平整。

对于铜屋面部分铜板损坏无法修复及铜板缺失,我们采取按原样更换的修缮方法。对损坏及缺失部分铜板进行现场放样,根据现场的实际尺寸及规格由专业厂家进行冲压、折边,加工成型,然后运至现场,我们再进行安装施工。

1.4、原有浇铸铜饰件缺损,变形修缮

锥形铜屋面部分原有浇铸铜饰件缺失,我方按原形进行翻砂制模,浇铸成型后在现场按原样进行复原。部分铜饰件基层出现铁涨,混凝土风化缺损;致使铜饰件变形、脱落。对于以上情况,我方对混凝土损坏部分进行清除,将铜饰件整形归位后,对基层进行扎钢筋,混凝土浇捣。完成后,对表面进行环氧树脂封闭。防止再次发生风化现象。

1.5、类似项目的应用

小桃园清真寺四个半球形屋顶修缮也采用氟碳漆,借鉴了和平饭店的修缮经验。

2、上海银行营业部修缮工程

2.1、工程概况

“联合大楼”位于四川中路261号,原名四行储蓄大楼由盐业、金城、中南、大家银行联合设立的四行储蓄会投资建造。该大楼为地下1层、地上8层(局部塔楼9 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大楼占地607m2,总建筑面积约为5854m2。由匈牙利籍著名建筑师由邬达克设计,1928年建造完成。1994年大楼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楼外观为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外立面采用三段式处理,底层、二层和半地下室上部合为一体构成基座,设贯通的汉白玉壁柱;三至六层主体部分饰深褐色泰山砖,与基座构成明度对比;六层作挑檐,水平檐线与下部的腰线构成统一;七、八两层及塔楼与基座上下呼应。

2.2、外立面修缮

外立面重点保护修缮主要包括外墙汉白玉、泰山砖、水刷石、门窗、金属件等特色装饰部位。

大楼东、南立面保持相对完好,西立面则破损状况略严重。整体上大理石、柱式、花饰等有比较明显的风化、局部开裂、缺损等现象,墙面有开裂、剥落、锈污等现象。修缮时先拆除后来附加的多余物,对外立面涂刷了涂料的部分,清洗剥离到最初的层次,并按该层复原。对外墙吸附性污染采用高压水枪清洗,局部污染严重的采用化学清洗剂,去除锈斑和油迹。汉白玉大理石修缮,局部风化缺损部分、细裂缝部分维持现状,仅作材料加强处理。水刷石修缮,起壳面积在0.5以下时,采用注入法环氧树脂修理,对大于0.5,特别是有裂缝的水刷石墙面局部凿除重做。先预设与原墙面相近的配比、颜色、粒径制作小样,待小样确认后,修补部分新的水刷石根据试验得出配合比进行修复,严格把握冲洗时间,控制新老墙面差异。泰山砖修缮,缺损程度不大,可以进行修复,局部损坏严重时,采用挖补镶贴修缮,对色泽、纹路保持原样。重点保护的门窗、金属件以清洗修理为主,对无法修复的,按原有风格重新加工安装。

2.3、室内修缮

室内重点保护修缮部位主要包括两个门厅、底层大厅、101和201房间、金库、七层会议室的空间格局及装修、楼梯间及其他原有特色装饰等为内部重点保护部位。

底层门厅、大厅墙柱面石材、铜门、铜花式、马赛克地坪、穹形天花为原物,保存较好,局部有污渍。对所有石材墙、柱面、地坪采用物理方法清洗大理石去除污垢,用大理石专用胶和石粉进行嵌缝、修补,最后进行打磨抛光,使大理石饰面变得石纹清晰、光亮。历史原物天花、梁的花饰线脚修复,原涂料出白,重刷白色乳胶漆,原线条金箔修补。铜门、铜花式保存较好采用清水清洁保持原状。

楼梯间地面踏步马赛克、墙裙釉面砖、扶手为原物。清洗、整修马赛克地面、墙裙釉面砖,对破损缺失处根据现状复制补缺。扶手及金属栏杆以清洗修理为主。

101和201室房间天花、墙裙基本保存完好,地坪有所变动,壁炉架有保护价值。七层会议室墙裙、壁柱为原物。八层会议室平顶线条为原物。吊顶按历史原物花饰及线脚修缮翻新,局部贴金箔。木护壁、木门套、门扇拆白,表面开放漆,恢复原有柚木本色。木地板按原始资料复原。石材壁炉清洗、清洁。

文物建筑的机电更新中,要做到设备、管线对保护区域产生最小的负面影响。为了妥善解决底层门厅和大厅墙面、地坪的保护与新增设备的矛盾,我们将空调出风口安装在原有大厅柜台中,并根据底层空调出风口的位置,利用地下室合理布置相应管线,原有大厅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四、结束语

上海近代文物建筑是上海历史文脉的积淀,做好文物建筑保护和修缮意义重大。文物建筑应得到科学地保护及一丝不苟的修缮,需要各专业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让我们带着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同共参与到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使我们的文物建筑延年益寿、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通知》200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