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实用13篇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1

一、叶以群的文学特征观概述

叶以群作为我国对文学理论研究极深的一位文学理论家,其文学特征观始终坚持“文学是用形象反映生活”。

在叶以群看来,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不仅具有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一样的共同性质,而且具有自身得显著特点。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里,人们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两种主要形式是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共同点表现在其来源和作用以及认识的过程。但是,作为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形式,文学、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哲学、社会科学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1]哲学、社会科学一般以公式、概念、定理、理论的形式为人们表现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知识,然而普列汉诺夫说过:“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使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2]也就是说,艺术、文学的主要特点是运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给人们呈现出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叶以群通过对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得出他的观点,认为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进行塑造和人与人彼此的关系进行具体描绘,从而呈现一种具体、生动的生活场景,以形象的形式用文字来表现出生活状况。

叶以群得出文学、艺术是适应着人们认识现实的不同需要而产生的,是以“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因而也就决定了它必须借具体的、感性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3]所以,文学和艺术有着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特点,即文学的特征是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二、叶以群的文学特征观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叶以群的文学特征观形成的原因除了他自身对文理论的积极认真探索和研究,当时国内外具体的政治、文化环境也是观点形成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文学理论以及文艺学,最早是从域外引进的。一开始,我国的文学理论深受苏联的影响,形成一种文学理论的“苏联模式”,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逐步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中苏关系也有所破裂。反映到文学理论上,就是这年的全国文科教材会议提出建立自己的文学理论和文艺学体系,同时由蔡仪和叶以群领衔分别组织写作班子,编写教材。在1961年北京召开高校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周扬嘱咐叶以群组织班子主编全国高校通用的文学理论教材,这就是他后来与叶子铭等编纂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尽管如此,在以叶以群为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中仍然存在着浓郁的苏联味道。因此这本书书只是在文学起源论、鉴赏论、批评论以及例子上,大量采用了中国的材料,才是书本带有了中国的风格和民族的气派。但在指导思想、理论体系、基本命题这些方面上,却仍然来自“苏联模式”。

在文艺解放后,教育部组织人员对叶以群的《文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修订,全书的章节结构基本不变,一般只在观点、材料、文字方面进行修改加工,若干章节则做了较大的充实和删改,艺术文学现象除个别外,原则上仍以一九年为界。所以说,叶以群“文学是用形象反映生活”的文学特征观点依然对文学理论领域有着深远影响。

三、叶以群的文学特征观对后来文学特征的影响

自叶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成为全国高校文科教材之一后,他的文学特征观点影响了很多文学理论家对文学基本特征的理解,文学理论家对以后的文学特征有了新的认识,而叶以群的文学特征观点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文学理论领域普遍遵从的观点。

文学用形象的形式反映生活;科学则用理论的形式反映生活。这些说法几乎成了文学理论中一个不容质疑的定律。后来在我国,对人们的文学理论观点产生较大影响的几本文学理论著作基本上都是以这一定律为准则。例如:巴人的《文学论稿》(1954年)说:我们所谓文学艺术的形象性也就是文学艺术不同于别的学术文字的一个特征:学者是由一定的观点,解释事实,表现自己对事实的态度。但在文学艺术中,情感表现得更为广泛的,是借了更生动的形象的形式而描写的……文学艺术与思想科学不同的仅是表现方法,而其内容则是相同的,即同样在发现真理……[4]又例如郭正元的《文艺学新论》(2009年)说:文学用形象化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就要描绘种种具体生动的图画,栩栩如生对的人物,以呈现生活的面貌,而不是用概念的逻辑推理的论理方式来抽象地说明生活。[5]这两个例子都表明了叶以群的文学特征观点对人们的文学理论观的重大影响,也表明其是具有可取性的。

文学要反映的既是具体的情景,也就要有完整的面貌,主要是描写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和人的具体生活情景。[6]也正是因为叶以群的文学特征观符合这些要求并且具有相对较高的影响力和可取性,才得到人们对其的认可。

当然,也有人对“文学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提出异议,这是因为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而文学理论也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不断更新充实,但是总的来说,叶以群的这种文学特征观至今仍对文学理论有着巨大影响。我们研究文学特征的时候,不仅要看到未来,也要结合前人的经验总结,对像叶以群的文学特征观这种观点要吸收其有利的精华。

参考文献:

[1][3]叶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1964年出版,1979年修订后再版)第35页,第43页

[2]《》,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地第4页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2

设计教育是来源西方的学科,如何利用东方的文化创造具有中国本色的现代系统教育方法,值得当下所有设计教育工作者深思。汉字创造中所凝聚的思维方式,不仅贯穿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也直接孕育和影响着现代人的艺术设计思维。汉字六书造字法则之中,以象形为本。本文就从象形出发,研究其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汉代记述六书以许慎六书说最为著名,许慎《说文解字•叙》中将六书归纳为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汉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产生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构成“形、音、义”三位一体的表意文字体系。

六书者,象形为本。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记载:“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一法,在创造的方法上属于现实主义,要求以对象的本来面目,如实地描绘对象,通过对对象的认知,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并对对象特征进行集中、加工、典型化,以寄寓字义。象形字是构成其他几种汉字形式的材料或构件,是其他几种汉字形式生长的基点,他模仿自然事物形态所构造。由此可见,象形是对世间万物的抽象式的表达方法,以图形的形式纪录下周遭的一切美丽事物,简单来说就是文字符号的观物取象过程。设计教育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以自然万物为原点,参照象形思维方法来进行相关的思考和设计思维训练。

一、设计教育中的“观物取象”思维

象形是对世间万物的抽象式的表达方法,以图形的形式纪录下周遭的一切美丽事物,简单来说就是文字符号的观物取象过程。设计教育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以自然万物为原点,参照象形思维方法来进行相关的思考和设计思维训练。

1.观物―设计中取材自然的整体思维。观物是设计的素材累积阶段,观“物”是指观“自然现实之物”。象形造字取材自然,设计教育亦可以自然万事万物为研究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其原理启发学生进行设计。自然万物为设计提供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使人类社会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注重与自然对象的对应联系基础上,教师还需告知学生设计还应表现为以经验为特征的整体把握。整体把握是现代设计整体思维的源头,它引导设计者基于自然现实对象做整体性的考察。

象形造字特别注重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如:对日、月的仰视;对井、龟的俯察;对山、川的远取;对眉、眼的近于等。这种多角度的归纳总结更是对现代设计教育深有启示,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关于现实物象的整体把握需要从各个方面角度去审视概括。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俯仰往还,远近取于。正是有了多方位的观察和思考,才可进行对事物整体掌握概括,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2.取象―设计中的立象以尽意。观物是为了取象,取象是为了立象以尽意。设计首先经过观物,然后基于整体思维方法对“物”进行特征的归纳,取得最终所需的“象”。设计的实质就是创造“象”,离开了“象”,人类的文化创造不可存在。设计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创造“象”的过程中,要格外强调设计中的取象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模拟再现。而必须依据人们对自然事物的把握和认识,对客观事物进行选择、提炼、概括和创造――选择最能代表对象之“象”。象无论是取自“物”的整体还是局部,都必须突出事物的基本特征。另外,设计中的取象还突出表现为以具象(象)表达抽象(意)的思维特征。设计务必注重“意”在“象”中,设计教育者应督促学生牢记“立象”是为了“尽意”这一设计思维理念。

二、设计教育中的“抽象象征”思维――循具象把握抽象

象形字来自于具象的图画形状,但是图画性质减弱,抽象性增强,这才使其称为“文字”而非“图画”;现代设计教育中要强调设计来源于自然形态,但其具象形态感要减弱,抽象象征含义要增强,这才能使其称为“设计艺术”而非“临摹”。

1.抽象―设计中的赋形表达。造字时针对万物之中种类相同者也都各具不同的形态,且会呈现复杂的模样,就必须异中求同、取其特征,做抽象象征式的表达。设计教育中关于设计的阐述亦同理。设计如造字一般经历“物(客观事物)―象(心中意向)―形(物化形态)”这样一个过程。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取象,形则是对这种取象的再赋形。象之于物有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形之于象不是对物的简单模拟而是抽象表达。所以教育学生对形的表达过程要格外注重“抽象”这一极其重要层面。

2.象征―设计中的以形示意。汉字是以形表意的文字,设计亦是以形示意的过程。设计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已建立起来的基本“形”,要着重培育学生寓“意”以“形”中的思维方法。设计中对“意”的理解和表现皆是基于“象”和“形”的基础上。教育学生通过整体思维方式归纳总结事物的外在特征,创造抽象之形;随后还需寄寓形以深邃的思想,表达富有特殊意义的象征事理。设计作品有义务在本体事物特征表述的基础上,唤起欣赏者的意识,使其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汉字六书的象形造字手法,观自然之物,取特征之象,构抽象之形,表象征之意。象征之于设计教育亦是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以整体思维的方法观世间万物形态;经由选择、提炼归纳象以表达意;引导学生用概括的手法表达象,构造抽象的形式;告知学生应赋予形态以象征意义,使其内涵升华。象形这一伟大的造字思维方法在现代设计教育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设计教育中可遵循上述的诸多因素,用系统的手法培养学生以全新的思维方法创造成果。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3

在各类文体中,不少教师不大爱教说明文,学生也不大喜欢学说明文,觉得它既不像记叙文、文学作品那样形象感人,又不像议论文那样具有一种论证的逻辑力量,枯燥而乏味。这一认识,使说明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事实上,让学生学好说明文体,不仅是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对学生整个思维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说明文与其它文体思维的区别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所谓说明,就是要客观地对某种事物或某一事理作解说,使人能够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这就决定了无论在表达方式上或是在思维形式上,说明文都不同于记叙文、文学作品和议论文。 与记叙文、文学作品相比,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回想、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而说明文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进行抽象思维。可见,二者所运用的不是同一类思维。 与议论文相比,二者同属于抽象思维。无论议论或说明,都要运用抽象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说明文甚至像议论文那样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但是,二者的抽象思维又有所不同。议论文的思维,主要在于通过逻辑推理能够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观点或论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说明文的思维,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以及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议论文和说明文虽然都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但议论文更多地是对抽象道理的分析和综合,而说明文中对实体事物的说明则更多地对事物的实体进行分析和综合。说明文虽然往往也要用到推理,但说明文的推理在于说明客观性的事理,而议论文的推理则在于论证自己的观点。  二、说明文的在思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引起大家对说明文教学的重视,在这里有必要谈谈说明文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初中到高中,是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并不断走向基本成熟的重要时期。学生要由记叙文的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发展到议论文的比较高级的抽象思维,其间起着过渡性重要作用的便是说明文的比较初级的抽象思维。 我们知道,说明文一般可分为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和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为了说明事物的形状、质料、特征、成因、类别、构造、功能等,虽然需要抽象的分析和综合,但它毕竟还有着眼前的具体实物的形象或其表象的依托。在这一点上,实体事物说明文和记叙文思维凭借的材料或思维的对象都是实际事物的形象或表象,只是在思维加工的方式上一个采用了一形象加工的方式,一个采用了抽象加工的方式。所以,学生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第一步首先应该由记叙文过渡到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即由再现性的形象思维过渡到实物概念的抽象思维。实物概念是对实体事物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结果,它已从具体形象或表象上升到了概念,但又比社会概念、科学概念、哲学概念等的抽象度低。因而可以说,实体说明文是由记叙文的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向着初级的抽象思维过渡的最佳转换点。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再由实体事物的说明文过渡到抽象事理的说明文,这样,思维的抽象度就又提高了一步。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如《人类的语言》、《食物从何处来》),为了阐明事理的概念、内容、规律、性质、关系、作用等,不仅要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而且要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它的要求比实体事物说明文高。但与议论文相比,因为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只是客观地解说,主要不在于通过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所以它的思维难度又比议论文要小一些。在学好抽象事理说明文的基础上,第三步再过渡到议论文的抽象思维就比较容易些。由此可见,要学生由记叙文的形象思维一下子跳跃到议论文的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说明文正好在二者之间起着一个中间环节的过渡作用。  三、说明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说明文的思维能力应该包括思维方法(分析、综合等)和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的运用能力,根据说明文的教学重点,这里着重谈谈思维方法运用能力的培养,关于思维形式问题我们结合到议论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去讲。 学写说明文,所涉及的主要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方法。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最基本的方法,其它的方法都是由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派生出来的。 分析和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互依存的两种思维方法。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方面,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分出来。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结合起来。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人们总要经历一个对事物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才会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说明事物,就是要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并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所谓特征,也就是个体与类或类与类之间所存在着的差异性。所谓特征,也就是个体与类或类与类之间所存在着的差异性。而要能看出这种差异性即抓住事物的特征,就必须在思想上先能够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方面,通过比较认识,看其具有怎样的个别特征,然后再把这些个别特征结合起来,形成对这一事物整体特征的认识。这是写说明文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思维过程。比如《如鼠》一文,作者为了抓住松鼠的特征,即从思想上把松鼠分解为外貌、习性、性格三个方面,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松鼠外貌的特征是“漂亮”,习性的特征是“驯良”,性格的特征是“乘巧”,然后再把这些特征综合起来,即文章开头所说;“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乘巧,很讨人喜欢。”所以,要让学生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最基本的是要学会善于对事物进行思想上的分析和综合。 比较,也是为了能够找到个体与类或类与类之间的差异性。通过个体与同类的比较,或异类事物的比较,就可以看出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抓住事物的特征。像《松鼠》中说:“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抓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松鼠和四足兽是个体和类的关系,通过比较就可以看到它与其它四足兽的不同即在于“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抓往嘴里送东西吃”,这就抓住了松鼠不同于其它四足兽动物的特征。《松鼠》中还说:“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松鼠与山鼠同属鼠类而不同种,是并列的两类事物,这样一比较,就把松鼠不同于山鼠的特征区别出来了。有比较才有鉴别,越是相近的事物就越是需要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找出它们的差异。正因为如此,人们为了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常常是对事物一边进行分析,一边进行比较,看事物之间的差异到底在什么地方。所以,要教学生能够把事物的特征说明白,还必须重视比较能力的培养。 从初中生初学说明文的情况看,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往往看到的是事物外在的一些现象,而且说得很笼统。这说明学生还处在一个不能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更不善于通过比较来鉴别事物的阶段。因此,培养学生说明文的思维能力,一开始就要抓好分析和比较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会了分析和比较,就不难抓住事物的特征。 分类,是在上述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特征进一步分门别类的方法。为了把事物说清楚,在说明文中常常需要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功用、成因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像《万紫千红的花》、《食物从何处来》、《看云识天气》、《向沙漠进军》等课文,就都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通过分类,便可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被说明的事物所包括的种类及其特征,以及种与属之间的关系。分类实质上也是一种分析、比较和综合,不过它是在更高的思维层次上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因此,要教学生学会分类,关键在于能够让他们科学地确定分类的标准,然后按照这个标准对事物进行类别上的分析、比较和区分,再把各类的特征综合起来。 抽象和概括,是指为了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把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从感性材料中抽取出来,形成对事物的一般认识的思维方法。抽象,就是把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与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区别开来,从而抽取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概括则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抽象和概括,是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彼此是紧密联系着的。概括须依赖于抽象,而概括又是抽象的必然发展。 说明事物,不能只说明事物的外部形态,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够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如它的性质、规律、原理、关系、成因等。如果说对事物外部形态的表面认识还是一种感性的认识,那么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这就必须对具体的感性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中国石拱桥》在说明赵州桥时,就不单进介绍赵州桥的形体结构,而是从对桥的形体结构分析出发,分四个方面研究了桥的结构原理和设计特点,这就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然后经过概括,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这就达到了对赵州桥的理性认识。在说明文的几种思维方法中,分析、综合是基础,而抽象、概括是关键。要让学生能够由表及里看到本质,能够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必须对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予以特殊的重视。学生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了,说明事物本质属性或特征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而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讲,他们具备了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也就顺利地由形象思维过渡到了抽象思维。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4

引言

机械图样是机械工程界的技术“语言”, 是设计、制造、检验、使用、维修机器或或者零件的重要技术文件,是工程技术交流人员交流的工具。《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培养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1]。但是这门课学生普遍反映较难,特别是对于比较复杂组合体三视图和零件图读图,感觉比较困难。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在读图过程中使用的特征分析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读图的目的

读机件的视图即根据已知的视图,想象出机件的空间形状和结构的过程,一般分为看标题栏、分析视图表达方案、详细分析想清零件结构形状、分析尺寸、分析技术要求和加工方法、功能分析等这几个步骤,其中详细分析想清零件结构形状是读零件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读零件图的核心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使用特定的方法分析视图,想请机件的主题结构形状,又要依靠对局部功能结构和典型局部工艺结构规定画法的数量掌握来想清零件上的相应结构[1]。

二、常用的读图方法

1、 形体分析法

从几何学的观点看,所有机件都可以抽象成组合体,既有简单基本体挖切、叠加再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组合而成的,那么在读机件视图的时候也可以把机件拆分成若干个基本体。形体分析法[2]就是假象把一个机件分解成若干个基本体或者部分,然后弄清各部分形体的结构形状、相对位置、组合方式、表面过渡关系等,这是读图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2、线面分析法

线面分析法,是根据表面的投影特性(积聚性、实形性、类似性)分析表面的性质、形状和相对位置的一种方法,该法主要用于切割型组合体,组合体经截平面截断后,形体不完整、特征不明显,无法根据特征视图和三等关系推断组合体的结构,就必须运用线面分析法进行补充读图,具体方法就是根据视图中每个点、每条线、每个面的分析想象视图中线、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从面、线的角度去理解物体各部分的结构形状,从而勾勒出组合体的整体形状[3]。以上两类方法在机械制图读图和绘图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在本文中介绍一种新的读图方法——特征分析法[4]。

三、 特征分析法

特征是一个科技名词,特征的定义是可以作为标志的显著特点,任一客体都具有众多特征,机件也不例外,具有自己的特征。任何机件都可以抽象成组合体,组合体又可以拆分成许多被挖切或者叠加的基本体组成,这些被叠加或者挖切的基本体都有各自的特征,如圆柱体、球、棱锥等都有各自的形状特征,这些基本体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组合体,它们在组合体中又有自己的位置,是在机件的左边还是右边、是上还是下,即为位置特征。机件的视图能够完全、清晰地表达机件的结构形状,那么在视图中一定有反映各部分形状、位置的

视图。所以视图的特征分析法就是,通过视图分析出每一部分的形状特征和位置特征,然后再综合起来想象整体,这就是特征分析法。

四、 特征分析法应用实例

例如:已知机件的主、俯、左三视图(图0),利用特征分析法分析想清构形状。

读图步骤如下:

根据三视图,利用三等关系,分线框对形体,共把机件分为4块,分别对应编号1、2、3、4,其中3有相同的两块。

分析每一部分的形状特征(利用三等关系)

机件4块中的第1块,编号为1,俯视图的投影是1,有两个圆角的类似矩形线框,主视图中投影为1´为矩形线框,左视图中投影为1"矩形线框,块1的俯视图投影中有两个实线圆,利用三等关系,在其他两个视图中投影对应为两条虚线,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块1的形状特征为:一块方形板,上有两个圆角,两个圆形孔,形状特征如图1所示。

机件4块中的第2块,编号为2,左视图的投影是2",利用三等关系,主视图中投影为2为矩形,俯视图中投影为2'矩形线框,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块2的形状特征为:一块方形板,形状特征如图2所示。

机件4块中的第3块,编号为3,主视图的投影是3',块3的主视图投影中有一个实线圆,利用三等关系,在其他两个视图中投影对应为两条虚线,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块3的形状特征为:耳板,形状特征如图3所示。

机件4块中的第4块,编号为4,左视图的投影是4",利用三等关系,在主视图上对应的投影为三角形的4',俯视图中对应的投影为矩形线框4,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块4的形状特征为:三棱柱,形状特征如图4所示。

分析每一部分的位置特征

块1的位置特征,根据三视图中的投影1、1'、1",得出块1在机件中的位置左、下、并且关于机件前后对称中心面前后对称。

块2的位置特征,根据三视图中的投影2、2'、2",得出块2在机件中的位置在块1的右面、下、前、后端面和1平齐。

块3的位置特征,根据三视图中的投影3、3'、3",得出块3在机件中的位置特征为:右、上、前后两块、并且与2的前后端面平齐。

块4的位置特征,根据三视图中的投影4、4'、4",得出块4在机件中的位置为左、在块1之上、前后对称。

综合想象整体,根据以上对于机件的形状特征和位置特征分析,综合起来想象整体,整体结构如图5所示。

以上就是特征分析法的具体步骤,首先利用三等关系,分析机件有几块组成,其次分析每一块的形状特征,在其次分析每一块的位置特征,最后综合想象整体结构。特征分析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图方法。

五、总结

读懂组合体三视图和零件图的最重要一环就是根据视图想象出机件的空间形状和结构。本文所介绍的特征分析法,就是从机件的每一小块入手,通过分块、分析每一块的形状特征、分析每一块的位置特征、最后进行综合想象整体,得出机件的结构形状。

参考文献

[1] 刘朝儒,吴志军,机械制图[M],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5

图形具有符号性与语义性双重语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演变过程视为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中华民族通过象征图形这种符号活动和符号思维,使图形符号达到一种综合效应,包括功利的、审美的、历史的、宗教的、生理的内涵,呈现出多重动因结构和象征意义,隐含着社会的秩序与法则,透露出诸多的非语言代码信息。

一、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研究中国传统象征图形与对象的关系。象征图形和其他图形一样,由点、线、面、色彩和形状组成,抽象象征图形由点、线、面这些可见的视觉元素组成,具象象征图形则由一些现实形象构成,它们都具有情绪意义,但还不是艺术符号,而是现实符号,它们本身还不具有审美意义,只能引起现实的情绪。只有它们的特殊组织才能构成艺术符号,产生审美意义。中国象征图形有两重符号结构,即现实符号与艺术符号两重结构体系。两重符号结构决定它的两重语义,现实符号具有现实意义,即象征图形的显性语义;艺术符号具有审美意义,即象征图形的隐性语义。

1、显性语义

显性语义是象征图形的最表层的意义,是理解图形意义的基础。一切象征图形都由现实符号构成,中国象征图形的显性语义就是它的确指意义,现实的指称与含义只在图形的现实层次上存在。现实意义(指称与含义)是艺术意义的必要构成,舍此图形就成为意义的空洞,审美意义也就无所凭附。

显性语义就是感性、知性意义,它有现实的指称、含义。图形只有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也就是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联系,才能开始被理解。对于文盲、色盲或音盲,文学、造型艺术和音乐是无法理解的。相反,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活体验的人,对于图形艺术也就有更深刻的理解。象征图形的显性象征性通常通过形声而获得,形声,是利用谐音,通过假借,运用某个具体形象获得象征效果,如连(莲)年有余(鱼),福(蝙蝠)寿(桃)双全等等。这种象征手法在中国传统象征图形中很常见,中国的象征图形重视结构形式的律动感和生命感,不追求对自然形象的逼真摹写,而是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抽象美及音律美,通过这些象征图形来表达人们心目中的追求与愿望,也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心领会其中的含义。

2、隐性语义

图形不能仅仅用现实符号来解说,不能停留于现实意义水平。探求图形的语义,更重要的是越过显性语义,发掘图形的隐性语义,即图形的审美意义。但是这里不是探求具体的哪一个图形的审美意义,而是探求整个象征图形的共同意义。在语言学范畴内,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曾作出语言(相当于符号系统)与言语(相当于符号表达式)的区分,即语言是社会的、共时的,言语是个体的、历时的;语言本质上是音义之间的关系、结构,它没有实在的意义;言语则是语言的应用,有实在的意义。与语言不同,图形艺术符号是不可分析的意象符号,它不能分解成更小的符号单位(因为构成它的符号单位是现实符号)。因此,象征图形与具体的象征图形形式具有统一的语义。

隐性语义是象征图形语义的高层次,它是象征图形符号所表达的真正意义。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隐性语义常常通过形意而获得。形意是利用直观的形象表达非本身意义的内容,例:松鹤以示长寿,石榴示多子,莲花示高洁等。此外,还常用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表现在装饰内容中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如用岳母刺字宣传精忠报国,用桃园三结义教人仁义忠厚。

二、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语法分析

语法分析研究的是符号之间的关系,艺术符号具有多层次、多形态的语法结构。所谓多层次的语法结构,是指艺术语法既有深层结构(逻辑与时空范畴),又有表层结构;表层结构可划分为文化语法、历史语法与文本语法三个层次。

象征图形的文化语法,也就是象征图形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所具有艺术普遍的形式法则。这个规则是超越历史特征的对艺术形式规则的最基本的抽象,它表现为象征图形的多种形态。从视觉欣赏的角度来看,象征图形具体的表现形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式,有抽象人形态、动物形态、植物形态、抽象形态、具象形态等等。

植物纹是彩陶上应用非常普遍的一种纹样。有类似卷瓣花朵纹样的旋花纹,还有以单叶为母题,用不同形式组织起来的叶状纹。植物纹又常与象征果实或者花蕾的圆点连结起来,而这些黑点很有节奏的装饰在流利多变的线条、块面中,展现出优美的韵律和瑰丽多彩的艺术效果。

象征图形的历史语法,就是在一定的艺术传统内,各个时代形成的表现手法和寓意。有些象征图形是在一定艺术传统内、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形式规定。这种规定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形成,又成为具有约束力的法则,制约着象征图形的创作。

象征图形的文本语法也就是象征图形的形式结构特征。语法是语言的构成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在图形中,由点、线、面构成基本词汇之后,需要将这些基本词汇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些构成法则就是图形的语法。中国传统象征图形具有显性语义和隐性语义,依此我们也可将其语法分为艺术语法与现实语法。现实语法是艺术语法的基础、前提。现实符号的语法和语义支撑着艺术符号的语法和语义,中国象征图形的现实语法就是各种形式构成法则。

1、现实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构成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在图形中,由点、线、面构成基本词汇之后,需要将这些基本词汇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些构成法则就是图形的语法。中国传统象征图形具有显性语义和隐性语义,依此我们也可将其语法分为艺术语法与现实语法。现实语法是艺术语法的基础、前提。现实符号的语法和语义支撑着艺术符号的语法和语义,中国象征图形的现实语法就是各种形式构成法则。

2、艺术语法

艺术语法是非自觉性的自由法则,是充分个性化的涵义表达的形式规则,它要求更为自由的语法,突破现实语法的限制。

中国传统象征图形艺术语法本质上是非时间性的空间操作规则。色、线、形的配置,主要不是依前后相继关系确定意义,而是从聚合中确定意义,是色彩与色彩、线条与线条间的同时性对比产生审美意义。线条、色彩、形体是空间中展开的,这自不须多说,图形创造了审美的空间形式,必然违背自然空间形式。因此现实语法与艺术语法发生矛盾,结果是现实空间服从审美空间,发生变形。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变形现象在民间图形中犹为广泛,例如中国传统象征图形中的环形透视和透明透视构图法,表现出与西方写实主义迥然不同的构图方式,据此产生的象征图形亦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创造出独有的审美空间。

3、语法修辞

语义“修辞”被称为语言的艺术,主要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象征作为一种语言表现手法,是通过符号表达非符号本身的信码。与文学一样,中国象征图形语义修辞手法也非常丰富,其中暗映着中华民族文化所独有的特征,中国象征图形的语义修辞形式主要有:隐喻,寓言、拟人化和对比等。

象征图形的修辞形式使图形充满了“意味性”,唤起人们的想象,当通过联想寻找到另一层意思时,会因与象征本义契合而获得心理的愉悦感,当人们观看一幅图形作品时,象征为图形带来了强烈的美感。语义修辞的运用使图形变得更加生动、深刻,传达力和艺术表现力获得空前的解放和提高。

三、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语用分析

语用分析研究符号与人的关系,任何符号表达都要依存于一定的语境。语境有两类,一是指上下文,一是指符号表达式所处的现实环境。前者称小语境,后者称大语境。

1、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语境

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往往离不开它自身所处的环境。中国象征图形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游离于中国古代整体文化的进程之外。中华民族有独特的思维方式,象征就是其中之一。特别是“早熟”的传统思维方式以及古老而丰富的民族风俗,都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图形与象征的结合,从而形成一条贯穿古今的象征通道。

第一,古老的农业文明在数千年间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原始象征形象跨越时空而再生的根源。中国长期处在自给自足的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文明形态中。崇尚恒久而少变,相信四季循环、周而复始的自然法则,构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反古复始”的意识形态。汉代以前的中国象征母题,绝大部分是象征性的神人和神兽,较少有植物。这正是原始社会象征思维延伸和发展的结果。动物是原始人获取食物的第一选择,也是大多数图腾崇拜的对象。彩陶纹样中,可明确辨认的图形多数是动物和人;青铜器更有大量的动物和神兽;一本《山海经》也全是神人和神兽。它们都具有象征的意义。

第二,专制集权在政治生活、心理行为、观念习俗等方面大大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国民性。弗洛伊德说:“象征的表示就从来不是个体所习得的,而可视为种族发展的遗物。”从商纣王、周厉王的暴君统治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再到清代文字狱,暴虐统治加上以“忠”、“孝”为核心,扼杀个性的儒家伦理思想枷锁,造成中华民族含深沉、内敛的性格。含蓄和模糊性成为中国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如生活中,各种物欲以及男女情爱的用比喻或暗示含蓄地表达自己想法,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内向性格在文化形式上的体现,因此中国人的生活中充满了象征性,自然也不可避免的折射到了图形形式的体现也充满了象征精神。

第三,中国的民俗保存并发展了象征图形的发展,使之成为民族装饰艺术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民俗活动极为丰富,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各个方面,都有特定的象征物、象征色彩、象征符号或数字。它们历史悠久,并贯穿社会的上层与下层、时空的远古和现代。我国的文化象征,“大致不外两大系统,即祈福纳吉的生存观念系统和子孙繁息的生殖观念系统”(注:参见刘锡诚、王文宝编著《中国象征词典》,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象征图形的发展,原始社会的生命观,封建社会自帝王至庶民的祈望,几乎都离不开象征的表现手法。明清以来用谐音、寓意象征吉祥的图形遍及社会上下,象征也成为中国装饰艺术的重要特征。

2、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情感表达

在世界上不同民族从远古至今的文化传统中,丰富多彩的象征语汇犹如浩瀚的大海。象征图形在不同文化传统中所表示的寓意往往大相径庭。比如,在基督教的艺术作品中,绝对不能出现生殖的象征图形;而在某些东方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却对生殖器顶礼膜拜,认为其代表了人类繁衍的神力。

中国图形艺术的象征表现,其象征手法巧妙、细腻、丰富,能够充分表现出抽象寓意和意境。中国传统图形发展史历以数千年,同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展示了丰富而深厚的象征性内容。

岩画或崖画可是说是我国最早的象征图形,它是我国原始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类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反映了我国早期─数千年、上万年或更早时期人类的艺术文化。这些岩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现了多种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涵义。

中国洞窟壁画图形所具备的文化意蕴和岩画比较一致。如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晚期的地画图形,画面描绘两猎人执棍棒将两只野兽驱赶至陷阱的场景,这画面寄寓的是祈求狩猎以获丰收的一种愿望,更有可能的是反映了某种巫术的、信仰的或是寄托着某种愿望的抽象寓意等。这些古老的象征图形不仅包含了大量直观的现实生活内容,一定程度上所体现的文化深层意蕴几乎是普遍性的甚至是世界性的。就中华文化而言,这些图形还代表了发达的多源头的中华文化之根系。

先秦时代的漆画、帛画同样是象征图形之一,如楚国的凤鸟漆纹画及一些狞猎漆画映现出那一历史时代所描绘的远古先民征服自然以及人类统治地球的精神。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代的《人物龙凤帛画》是一贵妇做合掌祝祷状,《人物御龙帛画》描绘了贵族乘驾龙车之态,它们一方面象征着人类征服之意,另一方面也象征了早期人类幻游太空或升入天界的精神境界。帛画图形的其他象征意义还包括、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等。远古华夏先民的一些风俗信仰和精神风貌完全可以由腾龙飞凤舞的象征图形透射出来。

彩陶纹图形所表达的一些象征涵义同样比较突出,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彩陶纹符有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等,总体上看它一方面反映人类最初对美的朦胧追求,另一方面则表达了直接或间接的象征意义,如反映奇异想象力的纯自然艺术特征和表现宗教、巫术、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的社会寓意。

其他彩陶纹,如十字和星纹等象征太阳(神)、鸟(凤)纹象征太阳、蛙(蟾蜍)纹和月桂树纹象征月亮等等,就是后来的引申义了。另外,等级制度出现后,一些象征图形还能表现出种种等级差距,如衣饰图形可以显示等级、贵贱差异,这类标识及象征一直被保存并传承下来。再如,商周铜鼎纹象征政权、王权;春秋战国时代,所谓九鼎为最高权力之象征,周天子以九鼎食,诸候七、卿五、士三,等级分明。

总之,中国传统象征图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价值取向,图形所表现象征的各种信仰、习俗等文化内涵,则更加突出,映现出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四、中国传统象征图形语义研究的现实意义

象征图形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形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发挥着它们的自身魅力。中国传统象征图形中的人情意识、比喻暗示、谐音联想、符号标识、移情通感也正是现代设计中常用的思维方式。传统图形蕴藏着丰富的本土资源,学习它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丰富了视觉语言,给设计注入了中国特征的元素。了解象征图形的语义能够使我们在运用象征图形的时候更加自如,从而使现代设计更加多姿多彩,丰富了现代设计语言。

参考文献:

[1]尹定邦.图形与意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6

纹章从属的纹章学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是一门古老而成熟的研究符号学的学科和识别体系,也是为了使纹章的设计与使用管理更加规范的典章制度。纹章学源自于战场或竞技场上的纹章传令官。这些纹章专家们将解读和设计纹章的规则即纹章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献语言和符号系统加以研究,最终使其形成完善和系统的学术体系,直接规范纹章的设计与使用,保障其稳定发展。

因战争而发展成熟的纹章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排他性、世袭性与永久性。成为界定身份、权威和血统,表现从属和统治关系以及记录宗谱、名誉和功绩等最为理想的符号载体。除了见证战争之外,纹章迎合持有人名位需求心态,在特定场合审慎使用,作为符号系统具备辨识形式与象征意义以及可世袭的唯一性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现实功用价值、记录历史信息、展示人文理念提供了可能。这种带有多重信息的可继承物成为当时明细社会个人与团体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指标,与西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如影随形。因此,自然而然成为中世纪兴起大学的基本识别标志。直到今天,中古时代纹章遗存的鲜明印记仍旧在校徽中得到继承,特别是大学校徽的身影悬于校门、刻于重要建筑物、印于庄严的典礼场合,是对所属权的强调和依附载体的装饰,代表了一种信仰或是膜拜,更以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成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精神、价值观以及教育理念和行为识别的物化体现,也是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及印象的判断,是大学人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当代很多大学为了借助纹章的历史地位并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能量和养分,也喜好采用纹章图式设计校徽。英文中校徽通常被称作seal(印章、封印)或者coat of arms, shield of arms (盾章),从用词本身也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校徽的设计内容往往因受到重视的程度使得对其应用场合也变得格外挑剔,基本上都是在正式场合中经过批准限定使用,如学校官方正式文件、文凭、证书、特别奖状和典礼资料等。一般场合则是以经过注册的简洁的标志(logo)来代表学校视觉形象。这类标志图形通常由校名全称或缩写字母变形、抽象图形、校园标志性建筑、雕塑或者有代表意义的图形等构成,在欧美大学成为一种惯例。

校徽既然是大学以艺术的形式和图形表现方法来界定概念、表明特征、传递信息的符号,就有着唯一性、象征性等个性特征,同时在使用规则和方式方法上又有着严格的要求。

纹章因辨识而源起,校徽的辨识性亦为其最基本的属性。无论是单一色彩的几何形还是花哨的华丽饰章映衬,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物、物品,都必须以保证其辨识性为前提条件。同时由于纹章的主体性特征,随着纹章作为一种社会代码为整个社会广泛接受,也得到了统治阶层的认同和支持。对欧美大学校徽而言,通常都会至少具备非常显著的四类特征之一。首先,权利机构或地域特征的表征符号;其次,宗教图形符号如灯台、“黑耳”或十字;第三,书本、火炬、蜡烛、光芒、五星等代表知识的图形符号或者天枰(法学)、神灯(神学)、调色板(艺术)、望远镜(天文)、地球行星(理工)、蛇(医学)等代表学科的图形符号;第四,铭文条或书本上的校训文字所表示的办学宗旨和方向。最具代表性的如剑桥大学校徽盾形纹章以英国皇室的纹章形象――维多利亚时代的金狮为图式主体,金狮纹章的力量促进学校团结一心;华沙大学近圆形纹章校徽的图式为一头象征帝王的、头戴皇冠、头侧向、直立形态的波兰鹰,双翅分开,寓意崇高、尊贵,鼓舞着波兰人的壮志雄心,鹰周围环绕的五颗星分别代表当时的神学、法学、医学、哲学及自由艺术五大学科体系。此外,尽管不是必须存在的,但为了更加有效地识别图形近似的校徽而生成的饰章在校徽中使用的也较多。

早期的纹章学理论将色彩限制在六种色系的互相搭配组合中并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白色(银色)和黄色(金色)系。第二组是红色系、黑色系、蓝色系、绿色系。后来为了应对与日俱增的纹章数量,又将紫色系和橙色系也纳入纹章色彩家族,纹章图记最初以几何形界面分割为主时,色彩成分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当图记内容日渐丰富甚至加入饰章后,色彩的扶持作用烘托了图记的形态,也有助于区别纹章。色彩运用的基本原则是禁止将属于同一组的色彩并列或叠加运用。这也是从纹章起源时出于可见性和易辨识性规定的,对校徽而言也是为了便于特定载体上的拓展使用,底色与图记颜色的高对比度是不可缺少的纹章色彩准则。如布朗大学校徽的标准色是红色和白色,双色扭绳环饰基座也是红色和白色,既是为了丰富校徽纹章的造型,也是为了强化学校视觉识别系统中标准色彩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在纹章学中规定,环饰用色要与主纹章色保持一致。

现代大学诞生于以文明文化的传承者自居的基督教温床之中,纹章学又是中世纪以来重要的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符号学学科,必然受到基督教义的深厚影响,基督教会的宗教劝告和宗教戒律作为履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从最初对大学教学内容的控制直到以宗教意识而不是宗教手段渗透到大学的运作中,对欧美大学的创建与发展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从校徽的组成内容中也可见一般,除了被十字分割盾面以象征庇护的校徽形态比比皆是以外,校徽图式中最重要的灯台既是神学这一学科的图形象征,也是为表达世界上唯一的光就是耶稣基督。

再者,大学是学术研究与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对此指代特征校徽中表述明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圆形校徽主图记上翻开的书页左上角为英文大写字母“A”,书本象征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字母“A”象征智慧的开端,环绕书本的铭文条上写着“光明普照世界”,书本正上方有一颗向下散放万丈光芒的五角星,象征着知识的发现与传播。康奈尔大学校徽中翻开的书本图形上写着校训“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多伦多大学校徽仍然采用传统的盾形纹章,内部图形为书本、皇冠等,上方饰章则是一棵栎树,象征“百年树人”,耶鲁大学的“光明与真理”,密歇根大学的“人文,科学,真理”,芝加哥大学的“知识得以增长,生命方能高贵”等等,校徽中校训文字的象征描述不胜枚举。是打开的还是合起的象征知识的书本,是穿透云层的阳光抑或是散发光芒的蜡烛、繁星都是欧美大学常用的校徽象征图形,这也是对大学学术性质的最好诠释。

纹章的外在形态、图记元素和设计法则被中世纪政治制度和认可并推崇,成为当时占有重要地位的符号体系,致力于现实功用、并力求明确地表现等级特征、骑士精神等个人、家族或社会的理念态度,甚至体现全社会成员普遍的精神追求。大学校徽就是将这种多元的精神理念与美的外在形态和谐统一的集成载体。无论历史性还是时代性都保有着持续的生命力,不失为一种高度符合审美概念的艺术表现形式。

校徽外形最常见的也都是采用近似于黄金分割的比例绘制,从而取得尺度完美、庄重肃穆的视觉美感,以符合形式美的最基本法则。除此之外,纹章四周饰章的构成和布局秉承均衡原则,大量运用对称这一影响着具有“对称美”的人类美学尺度,并以是否符合“对称性”去审视客观世界和创造主观审美的形式美核心法则,贯穿了纹章形态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并成为衡量纹章艺术性的美学尺度。秩序稳定、庄重威严的特征正是作为大学视觉形象代表的校徽必须具备的特征。

纹章缘起的12世纪至16世纪,形态和图式一直力图就合实际战斗中简单的盾牌式样,简单而肃穆,反映出当时沉重黑暗的社会氛围,映射当时的古典主义艺术风格;而之后宗教题材逐渐减少,反映现实生活以及社会各阶层不同需求的设计内容和风格不断发生变化;呈不规则扭曲状的精致盾章,以及形如花团锦簇般扶持着盾章的饰章,均折射出文艺复兴以及之后的洛可可、巴洛克等新的艺术风潮接踵而至对纹章设计的渗透,纹章被当作理想的装饰艺术品,迫不及待地为其添加华丽繁杂的图形元素,有着纸卷一样边缘的盾牌和花丛般纠结的斗篷便是巴洛克艺术的产物。追求比例的典雅、大量运用涡卷形曲线和其他各种曲面造型成为时尚。纹章式样的几经变化在校徽的外观和图式、色彩上均有所体现,时而朴素庄重时而繁复花哨,紧跟其所处历史时期艺术特征的步伐。很多大学校徽纹章在各个时代都有变体,成为映射同时代艺术风格的忠实载体,在这种超强的适应力背后,纹章文化的稳定性却能保有其结构形式始终流承不变,因此,校徽纹章得以实现历史研究与艺术审美价值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 Michel Pastoureau:《纹章学―――种象征标志的文化》,谢军瑞、曹德明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7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a lot of data growth in the network. The potential value of unstructured text dat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duction, marketing and after-sal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mining model of automobile reviews based on latent feature, which makes text data mining fine, and discerns the commenting essentials of text, namely review object and review word.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is model is 81%, with good classification results.

Keywords: text mining, commenting essentials, sequence annotation, latent feature

1引言

S着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与此同时,汽车行业作为已有百年历史的传统产业,也在“互联网+”的时代趋势下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革新。本文将对网络采集的汽车评论数据,利用文本挖掘技术进行分析。

当前,各汽车垂直网站中的评论数据多为文本数据,数据量大,结构复杂,并且包涵了众多无效信息。事实上,对于汽车评价数据的不同维度,人们更多关注其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即一段评论的评论要素。现有的汽车评论要素识别方法考虑的特征有限,本文通过将评论要素挖掘建模为序列标注问题,综合考虑多个特征,提出基于潜在特征的挖掘模型识别评论要素。

2相关工作

2.1 评论要素概述

评论要素包括评价对象与评价词,评价对象是每一评论文本中的主题,评价词为评价对象所对应的描述。如在汽车的评论数据中,有:“外观沉稳大气,空间够宽敞,价格刚好在接受范围之内。”

该评论共有三个分句,主题分别为“外观”、“空间”、“价格”,即可作为该评论的三个评价对象,评价对象能够与各自对应的评价词构成、、的的二元组。本文的目标是提出一种基于潜在特征的模型,挖掘文本评论数据中的评论要素。

2.2 评论要素识别方法

2.2.1 基于规则的评论要素识别方法

在研究初期,评论要素的抽取主要是基于规则的方法,这些规则的制定通常需要借助包括中文分词、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依存句法分析、语义角色标注在内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Hu和Liu[1]标注待分析文本中的名词,通过Apriori算法发现其中词频较高的为评价对象,再确定评价对象临近的形容词为其评价词。

Popescu和Etzioni[2]对算法进行了进一步地优化,通过定义句式结构标识词来计算名词短语与这些标识词间的互信息(PMI),PMI可以表示词间的共现关系,PMI较小则词间共现次数较低,即该名词短语为评价对象的可能性较低,过滤这些非评价对象的名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算法的准确度。

Blair-Goldensohn等[3]考虑了文本中频繁出现的名词短语,对文本的不同语句标以不同权重,统计这些名词短语的出现频率并对其进行权重排序,仅抽取权重较高的部分作为评价对象。

Scaffidi等[4]通过比较名词短语在待分析文本中出现的频率与在普通语料库出现的频率,识别真正有意义的评价对象。

基于规则的方法本质在于计算频率,虽然较为简单,但可以有效地识别出频繁细粒度评论要素;然而该方法过于依赖规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规则的覆盖范围难以掌握,评论要素的抽取效果在多种情况下难以保证全局最优。

2.2.2 基于机器学习的评论要素识别方法

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需要事先标注训练语料,但准确率高且泛化能力强。目前的主流算法包括条件随机场(CRF)和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序列标注模型通常采用HMM,但HMM中存在两个假设:输出独立性假设和马尔可夫性假设。其中,输出独立性假设要求序列数据严格相互独立,而事实上大多数序列数据不能被表示成一系列独立事件。相较而言,CRF则无需非常严格的独立性假设,能够有效解决标注偏置的问题,而且可以灵活引入多种特征,所有特征进行全局归一化,最终实现更好的抽取效果。

CRF是典型的判别式模型,线性链CRF模型如图1所示:

其中[X=x1,x2,…,xn]表示观察序列,[Y=y1,y2,…,yn]表示状态序列,通过训练模型可以得到状态序列的条件概率。在评价对象预测实例中,文本数据分词得到的[w1,w2,…,wn]作为观察序列输入CRF模型,输出对应的状态序列[l1,l2,…,ln],以B、I、O形式的标签表示。B为预测评论要素的开头部分,I为中间部分,O为其他部分。

Jakob和Gurevych[5]将评价对象抽取问题建模成序列标注问题,引入词性、依存句法、意见句等特征,在不同领域训练CRF模型,以得到更独立的训练结果。

徐冰[6] [7]等先后采用了N-gram、词性、词典特征及词、词性、上下文特征、位置特征、浅层句法特征对COAE2008评价对象抽取任务的语料进行抽取。

王中卿[8]等考虑了词、词性、依存关系等特征,最终在COAE2011评价搭配抽取任务中F值排位第一。

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在训练数据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但训练数据所耗费的代价较大。本文设计了潜在特征来训练模型,在保证模型可靠性的原则上降低了训练成本。

3基于潜在特征的评论要素挖掘模型

3.1 评论要素的特征

3.1.1 序列特征

评论要素以序列形式排布在评论数据中,具有序列特征。如在评论文本“大排量好费油”中,包括评价对象“排量”及其u价词“大”与“好费油”。然而由于分词的不同,可分为“大排量/好费油”,“大排量好/费油”,不同的序列切分导致了不同的语义,因此,本文将评论要素的识别建模成一个序列标注问题。

3.1.2 语境特征

评论数据中的上下文形成语境,语境对评论要素的识别有重要影响。一方面,不同语境中相同的词可能在评价对象与评价词的识别中互相转换;另一方面,评价对象与评价词的关联关系对于同时识别评价对象和评价词有重要作用。如“空间大”中评价对象“空间”的语境是“大”,评价词“大”的语境是“空间”,当确定“大”是评价词时,很容易找到相应的评价对象“空间”。本文将利用语境特征同时识别评价对象与评价词。

3.1.3 语义特征

传统的评论要素识别方法通常定义较高频的名词和名词短语作为评价对象,定义其附近的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作为评价词[1] [2]。本文统计了汽车之家网站的1000条评价数据,分析得到词性与评价要素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在评价对象中名词占比最高,达79.65%;评价词中动词占比24.75%,部分形容词短语被拆分成形容词与其他词性如副词,联合占比69.78%。由此可见词性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评论要素的语义特征,但不能仅依靠词性标注规则大概率地正确识别评论要素,因此本文引入了潜在特征这一概念,模型将利用潜在特征进行学习。除词性外,命名实体、语义角色、句法分析、情感分析等自然语言处理方法也常用来理解文本语义,本文将选取上述所有特征来共同描述评论要素的语义特征。

3.1.4 情感特征

评论数据中包含了用户的情感倾向,如好评词“给力”、“很好”、“不错”等,中评词“一般”、“可以”等,差评词“差”、“不好”等。在文本挖掘早期,研究者通过人工构建评价词词典来进行情感分析。虽然随着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新型评价词层出不穷,但早期研究仍为评价词的识别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本文将同时在模型和特征中考虑情感特性,抽取情感特征,并在模型中学习词汇的不同情感倾向。

3.2评论要素挖掘的定义

定义:给定一个产品的评论文本集合[D],其中[x=x1,x2,…,xn]为[D]中一个评论文本序列,[m]为文本长度,从所有可能的序列标注中选择最有可能的序列标注[y=y1,y2,…,ym],标注[y]中以TB开头以连续TI结尾的词或短语为评价对象[T],以PB开头以连续PI结尾的词或短语为评价词[P],识别其中[T]个评论表达的对象(评价对象)[T1,…,TT]和[P]个情感表达的词(评价词)[P1,…,PT]作为评论要素。

从解得的标签序列[y]中可以知道该评论文本是否包含评价对象或评价词。本文中以“TB”来代表产品评价对象的开头边界,“TI”来表示产品评价对象的内部,“PB”来代表产品评价词的开头边界,“PI”来表示产品评价词的内部,而其他背景词则标记为“O”,如表2所示:

3.3评论要素挖掘模型的结构

与多数序列标注模型一样,本节假设评论文本具有马尔可夫特性,即当前词只与当前词及前一个词相关。综合考虑评论要素中的序列特征、语境特征、语义特征、情感特征等,构建潜在特征层,提出基于潜在特征的评论要素识别模型,如图1所示:

1) 考虑评论要素的序列特征,将评论要素识别任务构建为序列识别模型,输入序列特征X,通过训练学习H层,并输出序列预测结果Y。

2) 考虑评论要素的语境特征,采用联合学习方式,同时学习和预测评价对象和评价词,构建当前词与前一个词间的语境变化特征函数,如图中[hi]与[xi-1]和[xi]所示。

3) 考虑评论要素的语义特征,抽取词性标注、句法分析、语义角色分析、实体识别等语义特征,通过潜在特征H层学习评论要素中不同类型的语义特征函数,如图中[hi+2]与[xi+2]所示。

4) 考虑评论要素的情感特征,抽取情感特征,并通过潜在状态H层学习评论要素中不同情感倾向的情感特征函数,如图中[hi+2]与[xi+2]所示。

5) 考虑评论要素潜在特征层与标注间的关系,根据评论要素中不同类型特征学习其中的映射关系,如图2中H与Y的关系所示。

本文模型在条件随机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潜在特征H层,同时考虑了细粒度的多种特征,及不同特征的潜在特征与动态组合特征。在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所改进的模型经t检验具有较为显著的提高。

4 实验结果

4.1实验语料

本次实验采集了汽车之家网站的用户评论并加以整理,随机抽取2000条评论数据作为实验语料,进行特征选取及标签(TB、TI、PB、PI、O)标注。

4.2评价维度及评价指标

4.2.1 评价维度

本次实验共设6个评价维度,分别是:

1) 精细的评价对象;

2) 粗糙的评价对象;

3) 精细的评价词;

4) 粗糙的评价词;

5) 精细的评价对象+评价词;

6) 粗糙的评价对象+评价词。

其中“精细”的定义为标注结果与预测结果完全相同视为预测正确;“粗糙”定义为评价对象(评价词)不区分开头边界与内部,即标注结果与预测结果属同一类则视为预测正确。

4.2.2 评价指标

[tp]:预测出需求的评价维度并预测正确的数量;

[fp]:预测出需求的评价维度但预测错误的数量;

[tn]:没有预测出需求的评价维度但预测正确的数量;

[fn]:没有预测出需求的评价维度且预测错误的数量;

实际实验中对数据进行了五折交叉验证,即将标注数据五等分,以其中四份作为训练集,一份作为测试集进行交叉计算,平均五个[P],[R],[F1]值得到模型最K的[P],[R],[F1]值。这样的结果可以更为客观全面地检测模型的性能指标。

4.3 考虑不同特征对模型结果的影响

实验使用了基于三种不同特征的模型对评论预料进行要素挖掘,分别是本文提出的基于潜在特征方法的评论要素挖掘模型(记作WOMM_combine)、基于语义特征的评论要素挖掘模型(记作WOMM_baseline)、基于词语特征的评论要素挖掘模型(记作WOMM_word),模型结果分别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可见,在基于精细的评价对象、粗糙的评价对象、精细的评价词、粗糙的评价词、精细的评价对象+评价词、粗糙的评价对象+评级词六个评价维度的实验中,WOMM_word模型平均[F1]值为75%,WOMM_baseline模型平均[F1]值为79%,本文所提出的WOMM_combine模型的平均[F1]值为81%,高于基于词语特征的WOMM_word模型6%,高于基于语义特征的WOMM_baseline模型2%,并且在六个评价维度下的个[P],[R],[F1]值相较均有明显提高,表明潜在特征对于评论要素挖掘模型的准确率有所提升。

5 总结

本文针对网络采集的消费者评论数据,以文本挖掘的方法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潜在特征的评论要素挖掘模型,该模型对于预测文本数据标注具有良好的效果。在当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考虑利用向量方法对评价要素匹配及情感分析领域进行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 Hu Minqing, Liu Bing. Mining and Summarizing Customer Reviews. In: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2004. 168-177.

[2] Ana-Maria Popesc, Oren Etzioni. Extracting Product Features and Opinions from Reviews. In: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Human Language Technology and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HLT/ACL2005), 2005:339-346.

[3] Blair-Goldensohn Sasha, Hannan Kerry, and McDonald Ryan, etc. Building a sentiment summarizer for local service reviews. In: WWW Workshop on NLP in the Information Explosion Era, 2008. 14.

[4] Scaffidi Christopher, Bierhoff Kevin, and Chang Eric, etc. Red Opal: product-feature scoring from reviews. 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ACM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ACM, 2007. 182-191.

[5] Jakob N. and I. Gurevych. 2010. Extracting Opinion Targets in a Single and Cross-Domain Setting with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 In Proceedings of EMNLP-10. 1035-1045.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8

形象设计是一种以人物为基本对象,强化人物外在审美视觉效果的艺术。但是形象设计不应局限于外在形象的改善,同时还需要改善个体的气质以及根据具体的外在环境对人物进行外在包装。形象设计是一种与美学之间存在天然联系的艺术。在形象设计当中必须充分融入美学的因素才能促进形象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对形象设计中的美学原理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与研究。

1形象设计的审美特征分析

美是一种极高的心理追求,也是人类对物质与精神世界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美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载体才能体现出来,并通过特定的载体实现人们的理想与信念。在这个过程当中,载体本身也会对形象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形象设计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形式美感,同时也会以最生动的方式体现出来,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形象设计的本质在于造型设计

造型就是指在特定空间下的形体,是事物外部形状的视觉表现。在造型设计当中,所有设计的内容都必须建立在已有造型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造型设计不仅需要遵循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同时还需要根据个人形象的基本特征以及审美需求,对个人外在条件进行系统性规划,建立起一种极具动感的外在形象,从而有效体现出个体的形式美。在造型设计当中,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变化,但是不同变化本身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需要在特定的约束之下才能完成。因此,虽然同样是形象设计,但是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与环境之下其造型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1.2形象设计属于一种重组艺术

形象设计所使用的装饰材料都相对较为简单,如服装、装饰品以及首饰等,通过多种材料的共同组合达到改善外在审美的目的,但是单个材料本身无法实现外在审美观感的有效改变。因此,在形象设计当中,重组是一种最基本的设计方式。所谓的重组也并不是简单的拼凑,必须遵循美学的基本特征。例如,在进行不同配饰的搭配过程当中,不仅需要考虑不同服饰与装饰品的颜色,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材料之间的搭配效果,把握主题、主旨和衬托的变化,实现协调性、整体性,体现动感、层次感。其次,搭配还需要注重整体效果,不能单纯地从局部入手进行搭配。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穿牛仔裤+西装这种搭配。

1.3形象设计属于一种视觉艺术

形象设计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视觉艺术,即需要以个体为基本载体,通过特定物质材料的应用强化个人外在的视觉效果。形象是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两部分构成的一套传达意义的规范或符号系统,其中基本元素包括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等。个人形象在人们心目中不是通过韵律或想象、抽象形成,而是凭视觉直观产生。虽然个人形象设计有韵律感、抽象性和逻辑性,但人们在欣赏时不是以理性的、逻辑的方式去审视,而总是以直觉的、感性的认知方式接受个人形象的色彩、形状、明暗、空间等视觉冲击力所产生的震撼。

2形象设计中的美学原理分析

从上文中可以发现,形象设计本身属于一种艺术,因此,形象设计必须遵循特定的美学原理才能进一步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在下文中,笔者将对形象设计中的美学原理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形象设计需要遵循的美学原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个性化原则

在形象设计中,个性化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首先,形象设计的艺术性要求所设计的形象必须具备一定的个性才能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从而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其次,在现代社会当中,随着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各种个性化形象的包容程度不断提升,艺术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因此,现阶段的形象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个性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个性化原则的具体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视觉形象的个性化,所设计的形象能够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从而满足人们对于视觉形象的实际需求;第二,视觉内涵的个性化,在视觉形象之下往往包含着一定的视觉内涵,即通过个人的形象能够体现出其内在的思想,视觉形象的个性化需要服从人物性格的个性化;第三,合理性,个性化也必须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即个性化设计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设计,还必须遵循合理性原则。

2.2视觉形象的完整性

个人视觉形象必须具备完整性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即形象设计不仅能提升个体的外在形象特征,同时还需要有效体现个人的内在心理特征以及个人气质等。在形象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以外在的视觉形象为设计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必须完整地表达出形象的所有属性。但是个人气质、环境等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为形象设计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探索个人气质与形象设计之间的关系,从而满足形象视觉对整体性的实际需求。

2.3对比性与调和性原则

对比是形式美学法则之一,在设计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无处不在,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色彩的冷暖对比、材料的质地对比、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使设计风格产生更多层次、更多样式的变化,从而演绎出各种不同节奏的美。调和则是将对比双方进行缓冲与融合的一种有效手段。协调指整体各部分的协调、各子系统的协调,含有全局的观点与整体的观点,这是基于各子系统相互配合从而产生最佳效果的深刻内涵。

3结语

在现代社会当中,形象设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市场中对于形象设计的美学认知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形象设计无法充分体现个体的内在美感。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对形象设计中的美学原理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与研究,旨在促进形象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扈航.娱乐节目主持人形象设计的创新性与审美导向性研究——以《快乐大本营》2015年节目主持人形象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5):639-643.

[2]李蕊.侘寂美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二三物”有机生活品牌形象设计的探考[J].设计艺术研究,2016,6(02):68-73.

[3]廖亮.传统美学观点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以靳与刘形象设计顾问公司标志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06):116-118.

[4]谢孟颐.从设计表现到设计战略——我国品牌形象设计战略的研究意义及其思考[J].设计艺术研究,2012,2(05):14-19+24.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9

品牌个性是消费者赋予品牌以人格化特征的集合(Aaker,1997)。许多研究表明,品牌个性对于消费者品牌认同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Freling、Forbes,2005;金立印,2006),鲜明的品牌个性会使消费者产生一种共鸣,因此消费者愿意选择那些品牌个性(或者品牌形象)与自我概念(或者自我形象)一致的品牌并对品牌保持忠诚。同时,品牌个性又是独特的、难以为竞争者所模仿的,因此,品牌个性为企业提供了相对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品牌策略的运用,可以创造出具有高度品牌忠诚度的消费者群体,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许多学者对品牌个性的定义、量表开发及品牌个性的测量方法、品牌个性的形成,及其同消费者品牌偏好的关系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我国关于品牌个性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消费者的个性是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因而品牌个性必定也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西方学者的品牌个性理论和品牌个性纬度量表等是基于西方文化背境下提出的,因而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特征,对于中国等东方文化特征的消费者只能起到参考作用,在研究与应用中应该加以调整。本文旨在通过文献回顾探讨品牌个性的纬度构成及其营销学应用。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品牌个性研究者以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品牌同人一样,具有不同的个性,用描述人的个性的词语来描述品牌,从而形象地把品牌比作个性各异的人。不同个性的品牌对应着不同个性的人,因此也有了明确的目标市场定位(周志民,2006)。品牌个性理论把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品牌个性同象征性消费有着密切联系,当消费者想要表达真实自我而又不便于直接说出口时,或者有理想愿望而不能在现实中实现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表达出来(金立印,2006;李庆春,2006)。因此,消费者的人格特性与品牌个性偏好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Plummer等认为品牌个性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表现形式和间接表现形式。前者主要通过品牌使用者的形象、品牌生产者的形象,如公司员工或高层管理人员的形象,以及品牌推荐者的形象直接转移品牌个性;后者则主要通过与产品相关的一些要素间接地转移品牌个性。目前的主流观点是以直接表达方式作为品牌个性研究的基础。

学者Levy (1959) 等人认为品牌个性还包括其主要消费者的人口特征,如性别、年龄,以及社会阶层等,这些人口特征可以直接从品牌使用者形象、员工或间接从其他品牌联想推断而来(Aaker ,1997)。例如,由典型使用者形象的驱动,美特娇可以被认为是女性化产品,而金利来则被认为是男性化象征;沃尔玛被认为上流社会阶层(高档) ,而大润发则被认为是蓝领(低档)。

(二)心理学中的人格个性及其“大五”模型

人格个性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由内在的心理特征与外部行为方式构成的(郑雪,2001)。由于人类个性特征的复杂性、抽象性、多重性和易变性,个性研究一直处于探索的状态。大五模型(Big Five Model) 是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研究中得到较为普遍认同的个性结构。大五模型将各种个性特征都划归到神经质(Neuroticism)、外向性( Extraversion)、开放性(Openness)、和悦性(Agreeableness)以及谨慎性(Conscientiousness) 五大个性维度和30个维度特征,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测量量表体系。通常认为大五模型构成了一个合理的个性框架,能够比较准确的测试出人类的个性特征,因此,在多种学术研究领域,如心理学、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得到应用,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得到了证实。

品牌个性模型比较

有些营销学者直接把心理学中的人格个性大五模型及其纬度构成直接应用于品牌个性的研究,但多数学者认为,品牌个性的形成和人格个性的形成并不完全一样(Kassarjian,1971;Aaker, 1997)。人格个性主要是先天形成的,而品牌个性主要是由企业的品牌定位和品牌信息传播决定的,是品牌形象代言人、典型使用者等与品牌接触形成的,因此直接利用人格个性模型及其纬度量表研究品牌个性的做法并不可取。Aaker(1997,2001)等在品牌个性模型的构成及纬度构成量表开发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地工作。

(一)Aaker的美国品牌个性模型

美国学者Jenniffer Aaker(1997)使用归纳法研究了品牌个性及其维度构成,认为品牌个性可以直接由消费者个性得以体现,是人格个性投射到品牌的结果,并强调了情感在品牌中的重要性。她根据心理学中人格理论的“大五”模型,提出了美国品牌个性模型,并以特质理论和词汇法作为方法论基础,从个性心理学维度出发,以西方著名品牌为研究对象,依靠现代统计技术,发展了一个系统的品牌个性维度量表(Brand Dimensions Scales,BDS) 。在该量表中,品牌个性被分为“真挚(sincerity)、刺激(excitement)、胜任(competence)、教养(sophistication)和强壮(ruggedness)”五个维度,各个维度下分别又包含有若干品牌特征。

Aaker 提出的品牌个性模型中的真挚、刺激和胜任这三个纬度,与人格个性“大五”模型中的和悦性、外向性和谨慎性三个维度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张俊妮等,2005)。Aaker的品牌个性维度量表在西方营销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有些市场研究公司在其基础上,结合定性研究中的投射技术,发展出一些品牌视觉图,用以研究企业的品牌个性。但是Aaker的品牌个性模型与人格模型一样,都是由西方学者在西方文化环境下根据西方人的个性提出来的,其对个性内涵的界定、包含的内容、形成的因素的解释无不受到西方意识形态、价值体系、文化传统的影响(郑雪,2001),用这样的工具研究出来的个性形象反映的是西方人的行为特征,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中国人个性中最重要、最独特的特征。

(二)日本与西班牙的品牌个性纬度模型

为了探索品牌个性维度的文化差异性, Aaker等(2001)对日本、西班牙这两个来自东方文化区以及拉丁文化区的代表国家的品牌个性维度和结构进行了探索及检验,并结合美国品牌个性的研究结果,对三个国家的品牌个性维度变化以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美国品牌个性维度的独特性维度在于强壮(Ruggedness),而日本是“平和的”(Peacefulness)。西班牙却是“热情/激情”(Passion)。

(三)黄胜兵、卢泰宏的中国品牌个性纬度模型

为了与国际同类研究进行比较,识别品牌个性与文化之间的真正关系,中国学者黄胜兵和卢泰宏(2003)在Aaker 的品牌个性模型基础上进行了中国品牌个性维度的本土化研究。他们认为:第一,中国作为儒家文化代表,与美国等西方以倡导“个人主义”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既便与同样是儒家文化代表的日本相比,两者也是具有差异的;第二,中国文字本身是主义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品牌名称与西方品牌相比表现出更强的品牌个性;第三,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品牌环境的多元化,不仅有自己几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也有经过西方规范化品牌管理打造的跨国公司品牌。

黄胜兵等使用中国词汇,以来自中国的品牌对中国的消费者进行了本土化研究,构造了中国品牌个性的模型,该模型包含“仁、智、勇、乐、雅”五个维度并提出了中国品牌个性维度的独特性特征,为我国营销学者进行有关品牌个性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结果,并为我国企业品牌管理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是,中国地域宽广,城市、农村消费者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层级城市的内部差异的存在,该量表能否在所有中国消费者中使用仍然需要得到更多的研究验证。

(四)品牌个性维度的跨文化比较

为了识别中国品牌个性维度的独特性及与西方品牌个性维度的一致性,黄胜兵和卢泰宏(2003)把Aaker的美国、日本品牌个性维度量表翻译成中文,把这两套词表与中国品牌个性维度词表组合成两套问卷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品牌个性一方面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保留了本土化的独特特点,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仁”/sincerity、“智”/competence、“雅”/sophistication这三个维度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一致性,这是共性。“仁”是中国品牌个性中最具有文化特色的一个维度,其次是“乐”。 中国与美国相比品牌个性最具有差异性的是,中国更加强调群体性利益,而美国更加重视个人利益,强调个性的表现,这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在品牌个性中的体现 。而中国与日本相比,中国品牌个性中存在着“勇”,而日本则不存在着这样一个单独维度,而勇与美国的“ruggedness”比较相关。

品牌个性理论的营销应用

企业应该积极进行品牌个性与消费者自我形象方面的研究,依据消费者的个性进行恰当的市场细分和品牌定位,并寻找与消费者的共鸣点,建立品牌联想和品牌忠诚。

(一)根据消费者的自我形象对消费者群体进行市场细分

品牌个性理论的研究指出消费者之所以购买某一品牌的产品,是因为该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潜意识需求、同时又总是试图与其自我形象维持一致。具有相同自我形象的消费者会赋予同样的品牌以同样的形象和意义。消费者会从品牌中区隔自己,同样品牌也从消费者中将自己区隔开来(李庆春,2006)。消费者对具有某些个性的品牌形成购买偏好并对其保持忠诚,从而使该品牌形成固定的消费者群体。因此,企业应该收集消费者自我形象和品牌态度等信息,通过消费者的自我形象进行市场细分,以获得同类自我形象的结构特征的消费者群体。

(二)寻找与消费者的共鸣点并建立积极的品牌联想

品牌个性所倡导的生活方式要与产品的特色相适应,又要能够引发符合目标消费者个求的、心理上、情感上的联想,这样才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品牌管理者要充分挖掘该消费群体的潜意识需要和自我形象,并为品牌个性进行恰当的定位和塑造。同时还要挖掘目标消费者的价值观、需求和欲望,挖掘能使目标消费群产生共鸣的、有情感说服力的信息进行整合营销沟通。

(三)利用整合营销沟通提升消费者的自我形象

品牌的象征性消费使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成为一种自我表达的有效途径,消费者会通过购买、展示和使用品牌产品来定义、维持和提高自己的自我形象,并向他人展示这种自我形象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企业应通过整合营销沟通手段展示并增强消费者的自尊感和自我形象,向他们承诺或暗示使用具有这种品牌个性的产品将帮助他们实现理想自我或产生更强的自我形象,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尊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黄胜兵,卢泰宏.品牌个性维度的本土化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1)

2.Aaker,J.Dimensions of Brand Personality.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7

3.金立印.基于品牌个性及品牌认同的品牌资产驱动模型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4.周志民.品类个性的形成与作用机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10

结构是物象组合秩序和搭配关系在构造形式上的客观反映。它具有支配物象形态本质特征的功能。任何不同的物象都由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形态所构成,但无论他们的形态多么复杂,他们本身都有一定的组织秩序和搭配形式,这一切形成了形态结构样式,又都具有构成其基本特征的总体形式规律,是经过科学分析和从万物繁杂的形体结构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最简约、最具有代表性和普遍规律的结构形式——即几何式结构形式。无论何种个体物象,都体现的是这个基本结构规律重新组合与排列出的个别秩序,虽然在结构组合与排列上可能是内在的或者不可视抽象的,但只要以结构的观念去理解、观察和研究它,就不难发现复杂形态中的几何式结构特征,通过发现的结构特征,惯以艺术语言,绘画技法,把物象还原到关键的结构形态之中。我们只有掌握要表现的物体本身的结构关系并加以运用结构定性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才能更加深入了解、掌握物体形态、本质、特征,也才能为了解物象造型提供必要的基础特征。在平时素描基础造型训练时,要注意培养和树立素描造型的结构观念,从而,对所塑造的形象在解剖结构上加深研究和充分了解,这将关系到在素描造型基础训练过程中能否获得理性而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深入观察所表现物体的形态内在结构的能力,即走出模仿客观表现的误区,在造型上得到理性的深化和创造性的升华。

我们一般都是在一开始接触素描绘画时,对所要进行描绘的物体,往往把视线、注意力、兴趣集中在物体变化丰富的色彩光影或吸引自己的某局部上,而且不假思索和选择地要将这些客观局部形象表现出来,虽然是表现了近似的轮廓和浮华美丽的外表,但画面构成单薄,内容空洞,没有整体效果更是缺乏内在联系,缺少具有说服性的内在骨架,往往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但结果却是事倍功半的。之所以有这些问题出现,主要原因还是从思想没有认识到造型结构的重要性,没有对所描绘的物象运用结构理论和方法从本质上进行深入观察和深刻理解。但也不乏画者手、眼、脑的配合以及绘画技巧、方法运用不熟练的因素造成的。盲目模仿客观物体表面现象的绘画方法是不好的,必将导致我们在学习素描造型基础训练过程中走上弯路,甚至停滞不前。在素描训练造型基础训练中,自觉注重结构形态观念,是对所描绘物象的观察、认识、理解、表现等多方面的。

它并不是只在技巧上如何表现物象,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观察和理解物象的特征,把握物象的本质结构和普遍的造型规律,这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理性思维过程。它强调的是对物象本质特征的洞察力和分析力。米开朗琪罗曾说过:“艺术家用脑,而不是用手去画。”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理性思维在造型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意义。综合造型结构训练目的过程,就是要强化对物体形体结构因素在理性上的感知能力,掌握其主动性。物体的立体性依靠它可视的三维空间方向的表达,同时又取决于形体的轮廓特征及体面结构;物象形状处于三维空间之中而具有一定的立体;结构与形状是物体在空间中存在形式的客观反映,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支配着物体的结构特征和形态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物象形态基础,把握着自然界一切物体的平衡。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11

文献标志码:A

Product shape feature recognition based on entity model

XUE Chengqi, LIU Dingwei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 Southeast Univ., Nanjing 210096)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ity model, the simple shape features are searched in the model feature space by starting with feature tier in i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 the geometric topologic relation on parts model of single feature is obtained, and the automatic shap feature recognition is realized. After further investigation on feature-based entity model, an approach about shape feature recognition of product is proposed. And a module of feature parameter extraction for microwave part is developed to implement automatic recognition and extraction for shape feature on complex part model. The method provides a way to quickly create part warehouse for enterprises,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collaborative design and data sharing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Key words: feature recognition; shape feature; feature modeling

0 引 言

近年来,特征识别一直是CAD/CAM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实体模型的特征识别方法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研究人员提出许多特征识别方法[1]:基于图、语法、规则的特征识别方法,基于痕迹的特征识别方法,基于立体交替和分解、单元体分解的特征识别方法以及神经网络的特征识别方法.这些特征识别方法大多从最低层的零件模型入手,从最基本的点、线、面开始识别,基于某种规则对拾取的点、线、面等几何特征体素进行组合和匹配,构造特征几何实体,然后按照预定义的特征对此特征实体进行比较匹配,判定特征的类型,提取相应的特征参数.但在特征识别的难度上尚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2]:(1) 相交特征的识别;(2) 复杂零件的特征识别;(3) 基于多种信息的特征识别.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实体模型的产品形状特征识别方法.该方法不再是从模型空间的元素层着手,进行点、线、面识别和特征重组与匹配,而是依据实体造型的特点,从模型空间的特征层入手,搜寻模型空间中的简单形状特征,根据造型特点,获取单个特征在零件模型上的几何拓扑关系,从而实现形状特征的自动识别.

1 特征识别原理

特征识别就是从产品的实体模型出发,自动识别其中具有一定工程意义的几何形状,即特征,进而生成产品的特征模型.特征识别是对零件实体模型进行解释,从低层信息中抽取数据形成零件高层信息的过程.图1给出特征识别系统的结构.

图 1 特征识别系统结构

特征识别的基本原理是将几何模型中的几何实体与预定义的特征类进行比较,确定相匹配的特征实体,从而识别出相应的特征.特征识别过程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3]:(1) 搜索产品几何数据库,匹配特征的几何/拓扑类型;(2) 从数据库中提取已识别出的特征实体;(3) 确定特征描述参数;(4) 构造特征几何模型;(5) 对能够合并成组合特征的基本特征进行组合,获取高级特征.

2 基于实体模型的形状特征识别方法

2.1 产品实体模型构造

三维几何约束模型是参数化特征造型的基础.它在形体表达模型的基础上,以几何元素之间的内在约束关系表达设计者蕴涵在几何模型中的设计意图.参数化特征模型以形状特征单元为基本构造元素,通过各特征单元的组合操作和约束关系构造整个产品模型,这种层次构造特性需要采用CSG模式记录产品的生成历史与层次结构.另一方面,特征的维护往往需要特征内部各几何元素及其约束关系.特征实例一般以特征形体中的几何元素为基准元素,按特定的定位和定向方式构成形状特征模型,这需要以B-Rep模式实现,而且采用B-Rep方法比较容易表示特征形体的几何约束模型.因此,采用混合CSG/B-Rep表达模式是一种能结合各自优点的三维实体表达模式,既能支持多层次的几何抽象,又能实现特征造型的参数化.

三维参数化特征模型由混合CSG/B-Rep模式和几何约束模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根据构造过程用到的元素类型及构造方法,该模型可分为3个层次:形体层、特征层与元素层,见图2.

图 2 参数化特征模型的3个层次

产品设计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特征设计(增加特征)和特征编辑(零部件的特征参数、约束尺寸及结构的修改).特征设计是交互式过程,进行拓扑元素标志号的命名和继承.特征编辑则根据CSG树记录信息,对新旧模型的拓扑元素标志号进行映射和匹配.产品模型的CSG树是一棵二叉树,其叶节点为特征体素,中间节点为设计的操作过程.在特征设计过程中其CSG树中各节点指针值保持不变,只是把两棵CSG树合并成一棵CSG树,根节点为新生成的节点,记录操作运算参数.特征参数及约束尺寸修改过程是按CSG树的生成顺序重构新模型,特征的结构修改过程是先调整CSG树上的各节点位置,再按调整后的CSG树重构新模型.由于新旧模型的CSG树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特征编辑能保证CSG树节点标志号的唯一性和正确传递,为命名面、边和顶点的标志号提供基准.CSG树的节点标志号ID通过中序遍历CSG树实现.[4]

2.2 产品形状特征识别方法

从图2可以看出,元素层的特征体素(点、线、面)通过正则布尔运算形成特征层的简单形状特征(圆柱体、孔、槽等),这些简单的形状特征是参数化特征造型的基本单元.普遍的特征识别方法均从模型空间的元素层着手,在零件空间上搜寻CSG树的叶节点――点、线、面等几何特征体素,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重新构造几何实体,对此几何实体进行预定义匹配识别.这些方法都存在相交特征识别以及对复杂零件特征识别等困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从三维参数化模型中的特征层入手,基于实体模型进行形状特征识别的方法.该方法利用CSG树的数据结构特点,首先对实体模型的CSG树和B-Rep表示进行特征遍历,得到实体模型特征树上所有特征的标志,以此标志为线索,读取对应于每个标志的特征信息,从而实现对实体模型的特征提取.这样可以避免对相交特征的点、边、面重组与识别,同时也避免相交特征所造成的几何信息和拓扑信息的丢失.

所采用方法的CAD支撑软件是UG NX 1.0,它对外的参数接口函数是UG OPEN/API函数.UG软件的造型特点是:使用参数化和变量化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建模方法,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为每一步特征操作进行编码的同时建立特征表达式.特征表达式是UG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对象,也是UG系统中建立参数间关系的重要机制.一个特征表达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多个特征和其他相关信息.[5]本文所用的特征识别方法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模型特征表达式的遍历.下面是该方法的具体实现步骤:(1) 选取目标对象,得到目标对象的标志;(2) 根据对象的标志开始遍历特征树,得到特征二叉树链表第1个节点的指针;(3) 读取第1个节点的特征表达式标志,由此得到与表达式一一对应的特征标志,从而利用相关API函数可以读取该特征的相关信息,如特征名称(feature-name)、特征类型(feature-type)等;同时,由特征表达式标志读取表达式内容,可以得到该特征的几何参数信息;(4) 将提取出的特征信息分类存入产品零件信息库中;(5) 判别遍历是否结束,是则退出,否则返回第2步,读取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实体模型特征树的链表数据结构特点,用遍历的方法实现对产品形状特征的识别与提取,避免从整个零件模型上抽取点、线、面,再将它们进行重组匹配的难点,避免识别相交特征的困难.同时,该方法也适用于对产品实体模型的相关特征信息的识别与提取.对于复杂形状的零部件,该方法的识别效果也比较令人满意.

3 应用实例

本文以微波器件为例,基于UG平台,开发微波器件特征参数提取模块.图3是特征参数提取模块的主界面.在主界面的左边表格里列出的是已经提取出来的特征参数,右边则是由用户选定的待存入参数的数据库表格,用户须从左边表格中选取适当参数放入到右边对应的表格中,然后按下“零件参数入库”按钮,完成参数入库.

图 3 特征参数提取模块主界面

以下对实现特征参数提取功能所用到的主要UG OPEN/API函数进行简单说明.

(1) 程序中实现遍历的函数是UF-OBJ-cycle-objs-in-part,定义如下:extern int UF-OBJ-cycle-objs-in-part (tag-t part-tag, int type, tag-t * object);遍历的起点是给该函数的第3个参数object传递一个NULL-TAG,遍历的终点是函数的第3个参数返回的值为NULL-TAG.函数的返回值是部件文件中指定类型的所有对象,无论对象是否能被显示.但是该函数不能获得condemned对象、表达式和睡眠对象.所谓睡眠对象是指已经从模型中被删除的对象.

(2) 提取表达式的函数是UF-MODL-ask-exps-of-part,定义如下:extern int UF-MODL-ask-exps-of-part (tag-t part-tag, int * number-of-exps, tag-t** exps).该函数可以获得当前对象中所有表达式的标志.

(3) 获取特征标志的函数UF-MODL-ask-features-of-exp,定义如下:extern int UF-MODL-ask-features-of-exp(tag-t exp, int number-of-features,tag-t ** features).该函数获取与特征表达式对应的特征标志.

(4) 获取特征信息的函数UF-MODL-ask-feat-type, UF-MODL-ask-feat-name和UF-MODL-ask-exp-tag-string,定义如下:extern int UF-MODL-ask-feat-type(tag-t feature-obj-id,char ** feature-type);extern int UF-MODL-ask-feat-name(tag-t feature-tag,char ** feature-name);extern int UF-MODL-ask-exp-tag-string(tag-t expression-tag,char ** string).这几个函数可以获取特征的一些信息,前面两个函数得到特征的类型和名称.其中,类型是UG对特征所定义的特定字符串,例如“BLOCK”表示实体特征,“SIMPLE HOLE”表示基孔特征.而名称也是UG对特征所定义的特定字符串,大多数情况和类型相同.但是名称带有时间序号,例如在建模过程中,有两次实体建模的操作,系统就会按操作的先后顺序给两个特征命名为BLOCK(0)和BLOCK(1).第3个函数可以得到特征表达式的内容,它是一个形式如〈name〉=〈value〉的字符串.除了这3个函数外,还有许多可以获取特征信息的API函数,例如获取特征向量的函数、获取特征坐标位置的函数等,这些函数根据开发人员的不同需要而加以使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4 结 论

提出基于实体模型的产品形状特征识别方法,基于UG平台开发微波器件特征参数提取模块,实现复杂零件模型形状特征的自动识别与提取.为企业零件库的快速建立提供途径,也为网络环境下的协同设计和数据共享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波, 宋长新, 程敬之. 自动特征识别的新方法[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2,36(8): 806-809.

[2] 高曙明. 自动特征识别技术综述[J]. 计算机学报, 1998, 21(3): 281-288.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12

在艺术形式中,动画属于影视艺术,影视艺术如同绘画、摄影,以一种固定的、直接的方式反映世界,但它们意义最终还是产生在一系列复杂的规则之上,这些规则在实际的作用中,被表面的种种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所掩盖,成为一种透明的存在。作为视觉形象的语义符号特征,符号作为信息载体,是实现信息储存与记忆的工具,也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动画艺术主要是以视觉形态和视觉形象作为信息载体,以画面符号和文字符号作为基本语速进行传播,其中视觉形象作为主导。

在众多艺术样式中,动画是最具符号特征的艺术形式之一。动画形象造型是构成动画艺术形式的元素中的视觉化部分。在默片时代,动画艺术与电影一样,完全依赖强化外形特征或动作特征来区别不同形象及性格。动画由于它的描绘方式,对形象的塑造有着更大的自由度。再从形象的造型符号化特征延伸到背景设计、声音、特效等构成要素并纳入视听统一的符号系统之中。围绕一个主题,传达出特有的艺术意味。

其符号化的语言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假设性的符号特点

动画的最根本特征是假定性,它的形成正是因为儿童即或成人把欣赏动画形象的表演当成了动物园活实动物的狂奔。“假定性”造成的“真实的幻觉”就在于对其形态的夸张变形与假设。从符号学角度来说,动画形象符号化的本质在于演戏是假扮,非真实的客体。 既然我们已经认同动画本身就被一种假扮的表演,那么我们在搜寻中美日“假扮”的背后,自然与本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中国艺术审美趣味上:大体上“重意轻象”、小体“细致入微”的显著特征;在造型上,重装饰轻写实;在技法上,重传统轻开拓。如《山水情》中的琴师,泼墨加以数笔勾勒,仙风道骨,文人气质便立于眼前。动画设计者在不断的水墨动画艺术的探索中,构成了水墨动画写意抒情、重感受的哲学传统与艺术特征。这种将意象与装饰文化假设表现在动画形象的创造上,正是它有别于美日的最大符号特征。

相比较而言,美国艺术审美趣味上:追求“真实生动”的造型特征、性格上重“乐观张扬”、传达观念上重“娱乐至上”。如《功夫熊猫》中阿宝的形象是一只真实生动大熊猫,造型细密。在性格塑造上阿宝旨在表达为实现梦想,不怕打击、永不放弃、乐观、幽默品性。在观念传达上阿宝的搞怪表情、动作都会让观众爆笑,这正是“娱乐至上”等假设性观念在起作用。

而日本动画坚持用笔画勾勒形象形象,表达创作者对形象形象的主观意蕴,整体形象含蓄内敛、人文情趣较浓,引发观众对现实世界的深思。如《千与千寻》中千寻的形象,人物由简洁的线条勾勒而成,准确地刻画出形象的性格特征。其主要形象千寻身处陌生、险恶的环境仍以其的方式来表现,这无疑是日本动画形象的假定性中的一个最好表达。

2.动态化的符号特点

实际上,动画的形象包含两种结构,即外形结构和动作结构。动画的本质是运动,而形象是由运动完整体现的,而运动的状态是以形象形态的内在结构作为支撑的,这两者表现了形象的自然属性和心理属性。强化造型中的自然属性的质感、量感都是有着“意在形外”的目的。但动态设计的同时又是借形象的自然属性的差异来体现整部动画片动态样式的丰富效果的,它们各自的运动规律构成了不同的动作符号。

从中国文化趣味上来追寻,中国动画形象在静态上追求意韵、装饰的情趣,但在动作上明显表现出了一种矛盾的状态。其一动作的程式化 。动作的民族化大都和戏剧动作相关,高度总结了动作的表现及过程。它以生活为依据,通过模拟手法,提炼加工和艺术处理来表现的,是艺术达到相当高的高度的总结。《三个和尚》中最具程式化的动作是和尚挑水的动作了,扁担在左右肩膀更替,头的朝向一变,就代表挑水上下山的过程。其二是动作的意象化。意象是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动作的意象化是用动作来象征和表现形象的精神气质,这也是中国动画的独到之处。如《大闹天空》中孙悟空的翻、跑、蹦、跳、窜、挠痒等,既体现了他猴性的灵活动作,又显示了他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意象化的动作辅助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美国动画艺术形象节奏快、想象力丰富。如迪斯尼、梦工场、福克斯等公司相继生产出了一部又一部精美的动画大片。在形象动作的设计上美国的动画堪称一流,每一处动作的安排都是那么的自然流畅,让人佩服,柔美和力量交织并行。在美国的动画中,所有动物形象的动作和性格,都已不再是单纯的动物本身,而是将它们“人化”了。动作的“拟人化”是美国动画的一大特点。还有,美国动画形象动态 “夸张”和“弹性”结合得非常巧妙,并将这特性奉为原则。

日本动画运动给人一种简约的美感。动画运动的情调于节奏之中有起伏缓急,张弛得当,和谐优美。从手冢治虫到宫崎骏,每一部片子都备受少男少女们的喜爱,如《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蜡笔小新》等。

总之,各个民族对影视动画的运动表现形式有不同层面的理解。因此,也展现出了不同的民族审美,使动画形象运动美的艺术异彩纷呈。

3. 隐喻的心理符号特点

动画形象原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并不只是纯粹的表象传达,动画在某些方面与漫画有相通之处,人们在淋漓尽致的夸张形象和表现中获取一种心理认同。动画是连环画的一种延伸,它优于漫画之处是它具有更接近于人的变化的动态性思维。它浓缩着、积淀着、隐喻着一个国家、一支族群强烈的情感、思维、信仰和文化心理层面。它以具戏剧化和表现力的形式将隐喻着的文化心理表现得更彻底,这是动画语言突出的优势。

由于华夏民族心理层面具有内敛性的特征,造就了中国艺术的诗意般的意韵,即便是动画形象的把握上,也是较擅长以写意式来传达与暗示。在形象的塑造上,多采取“曲、意、渲”手法,在造型叙述中,它并没有明确的表现指向,也没有针对某一个具象的轮廓展开塑造,而是采用了超越常规的表征方式,以意象视觉高度符号化,结合中国中庸的心理特点勾勒多样景象和伤感的、怀旧的气息,令人感动回味。或许,这正是中国柔性文化下的散点式的、诗意的形象阐释形式。

美利坚民族具有外表的强大与内在的脆弱、外表的羸弱与内在的坚忍的特点。在形象的塑造上明显受到圣经文化、社会现实、社会阶层形象的影响。所以在塑造形象时以“强健、刚直、体块”外形和阳刚的气质、不惧危难,果断刚毅、机智勇敢为基点,这些正从心理的角度对美国进行了解读,隐喻着个人英雄主义、救世主义、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等美国社会特有的审美特色和心理表征。

日本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个性,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包容性和创造性。日本动画形象正是在这种心理支撑下,其形象明显透露着“趣味性、柔媚、时尚”,这正是日本动画语言运用的传神之笔。日本社会讲究“内”,“内”就是团队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表现在诸多方面。所以日式英雄形象更多是依靠“共性的色彩、类似的调式、美丽的造型”来显现个人顽强的意志、战友间的紧密团结协作。

形象构成是一种造型艺术,它一刻不停地展示有意味的形式语言,作为对动画之美的精髓,可以把动画中的精神与情感表现得更淋漓尽致。用符号的观点来解析动画形象,可以使之开拓出更广阔的学术理论空间,同时也为人们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动画形象提供了一种哲学方法。作为我们,以符号学的方式来探讨现代动画基础理论研究,及时地调整动画形象研究,适时地追随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可以科学地指导动画的创作实践。

本文系湖北美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基于符号学概念下的中日美动画形象研究”子论文,项目编号 2011012

参考文献

[1]叶佑天,用动画叙写涩涩战争苦难与淡淡离愁的方式,[J],电影评介,2011(18).

[2][法]罗兰·巴尔特等著,吴琼编:《形象的修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幼蒸,慎之.从符号学看中国传统文化[J].史学理论研究,1995(03).

[4]蔡文林.中国动画造型设计的风格特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5]索绪尔[瑞士].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6-37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篇13

0 引言

人在完成某种作业或解决某些问题时,主要依赖于视觉表象操作或表象过程[1],体育动作技术学习与一般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不同,需要一定的视觉表象来唤起和调节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它以运动感知觉和视觉感知觉的材料为基础形成的,通过运动视觉表象和运动动觉表象反映技术动作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力量上的基本特征,支配自己肢体,通过随意运动再现动作的形象,在此基础上通过身体练习最终形成运动技能[2]。有学者指出:形成正确的视觉表象是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基础[3]。认知心理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在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中,注重表象、注意、问题解决等因素的研究,提倡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动机培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诸多认知心理学理论广泛应用到教学领域中。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积累传授知识、记忆巩固知识的模仿式教学范式,强调从人机交互、协作学习等角度出发,给学生充分自由,让学生发挥个性潜能、自主创新、主动建构,通过提供交互性、直观性、生动性的教与学的环境,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但是,目前的体育技术教学多媒体课件主要从动机培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角度出发进行课件设计,注重陈述性知识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却忽略了学习者在学习体育技术这一特殊知识(即程序性知识)过程中表象加工过程对其学习效果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以Kosslyn的表象计算模型理论为指导,提出既符合学生认知过程,又具有交互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的体育技术教学设计策略,为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提供一个科学、有益的探索。

1 Kosslyn的表象计算模型理论

Kosslyn等人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以及计算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表象计算模型理论,它是建立在高水平视觉加工基础之上的。Kosslyn的表象计算理论就是一个以系统方式进行信息转换的“黑箱”,就是要通过对所要解决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的分析来提供一种运算,它强调的是执行运算过程中所采用的精确步骤。Kosslyn的表象计算模型理论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视觉表象在一个叫做“视觉缓冲器”的结构中得到显示[4],它是在一种具有空间功能的特殊的空间载体,视觉表象在空间载体上的大小决定了客体表征的清晰程度。其次,空间载体的最高分辨率部分即中心部分,能够描述客体的位置、方位、大小等各种空间关系。第三,视觉表象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表象文件和命题文件,在各种加工子系统的参与下,在短时记忆中生成已有表象。许多加工过程均使用表象文件、命题文件以及空间载体去生成、解释和转换表象。第四,由于视觉表象出现于视觉短时记忆中,而且其容量有限,所以视觉表象一旦在空间载体上生成,极易衰退[4]。

2 体育技术教学课件的设计策略

2.1 目标信息量适中策略

目标信息量适中策略是指在呈现完整运动技术信息时,要突出其基本特征的表象信息,删除细节的表象信息,使呈现目标的信息量由大变小,因为目标信息量过大会溢出空间载体的有限范围,使目标不能表象在具有最高分辨率的中央区域。因此,目标信息量大小适中有助于学生把注意集中于所学的动作环节上,避免由于给初学者呈现过多的信息,造成部分表象信息丢失,影响学生正确的动节表象的形成。例如,根据空间载体存载表征目标的特点,在制作单杠短振屈伸上动作技术教学课件时要采用两种呈现方式:

1)首先呈现动作技术特征结构。要识别一个客体,人必须区分出客体的特征特性,忽略掉无关刺激的变化。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采用Flas只呈现短振屈伸上的出浪、收腿等技术环节,给学习者建立一个基本的动作特征和拓扑关系表象,不呈现动作细节,以减少这些信息对空间载体的占用,使呈现目标信息量由大变小,使其不会溢出空间载体表征的有限范围,利于形成视觉表象;

2)其次增加动作细节信息量的呈现。当基本特征表象建立后,应当及时呈现由于动作变形或隐藏而忽略的客体的细节部分。用Flas或视频放大屈伸上动作技术的时机和方向、动作姿态、动作方向、用力时机等关键技术和动作细节,突出局部,使不易观察到的细节部分放大,增加视觉摄入的信息量,丰富已经形成的视觉表象。

2.2 目标信息呈现多维化策略

目标信息呈现多维化策略是指通过对客体的大小、方位和位置关系信息的呈现,将学习者所观察到的二维视觉物体结构整合成贮存于空间载体中的具有三维物体结构特性的心理表征,调节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Shepard等的心理旋转实验证明,表象可以表征物体的三维结构,而不仅是图形的二维特征。例如,在蛙泳技术教学课件设计中应从3个方面进行目标信息呈现。

1)空间关系呈现。可以识别客体的形状即客体是什么。可以从正、背、侧三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视频呈现,突出蛙泳动作技术在正、背、侧三个方向上呈现出不同的信息,学习者通过建立类别关系表征来捕捉蛙泳技术的一般特征。可以更有效地阐明躯干、手、臂各相邻部分间的空间关系;

2)拓扑关系呈现。可以表明客体的那些部分是彼此相联接的,哪些部分是彼此包容的。应用多媒体渐变技术,从完整蛙泳动作技术呈现渐变到蛙泳腿或蛙泳手局部动作技术后再还原到完整蛙泳动作技术的呈现;将蛙泳腿和蛙泳手等局部动作技术同步呈现进行比较,突出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配合时机。

2.3 表象与命题表征结合策略

Kosslyn认为长时记忆中包含表象文件和命题文件两种数据结构形式[4]。表象文件包含表象怎样在空间载体中被进行表征的信息(即说明目标是什么),表象文件可以表征整个物体或者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尤其是一些表象文件规范了一个描述物体基本形状的框架表象。命题文件可以表征物体的各种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他的一个基础部分之间的关系。许多加工过程均使用表象文件、命题文件以及空间载体去生成、解释和转换表象。例如在五步助跑掷标枪动作技术教学课件设计过程中,目标的呈现方式如下:

1)先以视频或三维动画的方式呈现五步助跑掷标枪动作技术的动作要领、技术细节、动作过程,提高学习者对信息的接收量,通过表象表征方式给学习者建立一个五步助跑掷标枪的基本动作技术框架表象;

2)再以视频、语言、文字等多元化信息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把“五步助跑掷标枪”这一动作技术制作成多个慢镜头画面、静帧画面或三维动画,配以简练的语言讲解、字幕提示等进行展示与模拟,使学生能够看清投掷步、引枪、最后用力的动作细节。通过表象表征和命题表征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五步助跑掷标枪动作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技术,化解练习难点,形成完整的动作技术视觉表象。

3 结论

本文根据Kosslyn的表象计算模型理论,以表象加工过程和存载视觉表象的空间载体的特点为依据,以多媒体技术提供的交互性、直观性、生动性的教与学的环境为基础,结合体育技术教学直观性、示范性和操作性的特点,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将表象理论应用到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提出了:1)呈现目标信息量大小适中;2)目标信息呈现多维化;3)表象与命题结合;4)强化视觉表象,避免表象衰退等体育技术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策略和相应的目标信息呈现方式,以期为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37-238.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