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控风险点实用13篇

质量管控风险点
质量管控风险点篇1

1、前言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使得建设施工对安全质量要求更为严格,内涵也更为丰富,它不仅包涵技术、组织、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工程法规、行为科学及相关规范等诸多因素。由于工程项目处于不同的地点,虽然具体环境千差万别,却都存在周期长、体积大、施工人员流动分散、露天高空作业多等特点,使得安全质量现场控制不易到位。因此,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引入安全质量风险控制势在必行。安全风险告知、质量关键点控制、“一图四表”是开展施工现场安全质量风险控制的科学方法,是确保风险管理深入推进的有效工具。把风险控制现场标准化管理与信息化有机结合,在施工现场公布识别风险、预防风险、降低风险、控制风险的措施,实行风险告知,看板管理,同时,在管理系统中制定相应的隐患信息管理模式,化解安全质量隐患,是实现安全质量管理目标的重要环节。

2、工程概况

宁安铁路六标起讫里程为DK222+400~DK265+100,线路全长42.7公里。主要工程量有:路基12.42 km,正线桥梁27.424km/22座,涵洞1656.47横延米/61座,铺轨工程由铜陵铺轨基地向东铺至芜湖,向西铺至安庆,正线铺轨250.24单线公里,站线铺轨42.07公里,新铺道岔125组,管段共有杏花、迎江两个梁场,共预制、架设900T箱梁856孔。目前,桥梁下部工程及路基主体已基本完成。杏花梁场设计551孔,预制551孔,迎江梁场设计305孔,预制305孔,架设305孔,已全部安全顺利架设。连续梁施工、制运架梁、无碴轨道施工、营业线及临近营业线施工等风险区域全部运用安全质量风险管理与标准化管理相结合,现场施工生产稳步推进,安全质量受控,从未发生安全质量事故。全管段多次被评为中国铁建总公司、上海铁路局、宁安公司、集团公司的安全质量标准工地,多个工点被评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

3、安全质量风险管理现场标准化与信息化的结合运用

3.1 安全质量风险管理标准化与信息化管理结构

3.1.1 按风险控制为:安全风险告知书、质量关键点控制表、安全质量风险公示图、安全质量风险识别分析登记表、安全质量风险应对计划责任展开表、安全质量风险动态管理监控表、安全质量风险处置结果评价表。

3.1.2 安全质量标准化为:安全质量控制目标、安全质量生产管理机构和职责、安全质量生产管理制度、安全质量过程控制、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质量缺陷与事故处理)。

3.2 安全质量风险控制与标准化的结合运用

3.2.1 加强安全质量风险控制,必须以标准化管理为手段,从安全质量风险的组织论证、分析研判,到动态管控、责任落实,及时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检查台账,动态掌握变化、动态化解风险,规范现场管理,重点从风险识别分析、应对计划、动态管理,处置结果的流程进行控制,及时在现场公布相应的风险标识标牌,告知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管理和作业人员风险所在及控制措施,在信息系统中进行安全质量风险应对计划责任展开表、安全质量风险动态管理监控表、安全质量风险处置结果评价表,针对风险逐一销号。

3.2.2 针对风险存在的普遍性,指挥部按照项目施工特点,以长江为界,划分一分部、二分部、杏花梁场、架梁分部、迎江梁场、铺架分部、三电迁改七个施工区域,成立“五部一室”,落实项目、部门各自安全质量责任;组织局指、项目部两级管理人员对铁道部、上海铁路局、宁安公司及集团公司下发的各项管理制度、办法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学习和研讨。结合标段工程实际,制定下发了《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安全生产责任制》、《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科技创新暨“四新”推广与应用实施细则》等40个安质、工程、计财、物资、设备管理制度、办法。统一风险编号(安全风险编号为NA6-1(2\XH\YJ)FB-AQ-;质量风险编号统一为NA6-1(2\XH\YJ)FB-ZL-……),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层层识别风险,风险的识别分析采用专家调查法(见图1)。

3.2.3 针对不同控制层面安全质量风险的差异性,建立风险清晰、级别分明的风险点数据库和公示图,确定连续梁施工、制运架梁、无碴轨道、营业线及临近营业线施工为安全质量风险管理重点;实行分级控制,划分责任区,落实责任人,控制了重点也就是把握了关键(风险期根据工期动态调整)。风险识别控制采用风险优先指数分析法(RPN法)即:

1、小冲大桥风险系数RPN=2*5*3=30

2、桥面无碴轨道风险系数RPN=2*4*2=16

3、长枫港特大桥风险系数RPN=2*4*1=8

4、专用线文苑路立交桥(电厂专用线)风险系数RPN=3*4*2=24

5、安庆站改造风险系数RPN=4*4*2=32

6、杏花梁场风险系数RPN=4*4*3=48

7、迎江梁场风险系数RPN=4*4*3=48((见图2)

(风险系数RPN=P×S×D,可能性(P)、危害性(s)、可检测性(D),确定风险程度排序:极高度风险:RPN=31~125;高度风险:RPN=16~30;中度风险:RPN=6~15;低度风险:RPN=1~5。)

3.2.4 根据风险发展的动态性,从工点作业开始,按作业工序如桥梁工程按桩基础、承台墩身、箱梁制运架、桥面系、轨道施工等;路基工程按地基处理、路堤、路堑、过渡段、边坡防护、防排水等;对每个风险点结合人员、设备、管理、现场等实际情况,从不同层面制定措施,形成职责分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质量风险控制体系。按施工项目的主要内容,对安全质量的风险管理作了进一步细化,对安全质量进行风险管理;在小冲桥连续梁、桥梁高空作业处制定了安全风险告知,质量关键点控制;在杏花梁场、迎江梁场、无碴轨道施工工点及等高风险显著位置设置安全质量风险公示图、安全质量风险识别分析登记表、安全质量风险应对计划责任展开表、安全质量风险动态管理监控表、安全质量风险处置结果评价表,“一图四表”张榜公示,并对工点进行风险动态管理,进行风险监控(图3)。

质量管控风险点篇2

工程风险控制制度,是指工程参建单位和保险公司及其委托的风险管理机构为降低和避免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对建设工程实施安全质量监管和对事故预防预控的制度。

第三条按照“共同投保、共同保障、共同控制、相互制衡”的原则实施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

共同投保,即参与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单位共同投保建设工程保险,确保工程建设和竣工后一段时期内的安全质量事故和缺陷损失能获得经济补偿。

共同保障,即由保险公司及其委托的风险管理机构共同对建设工程进行安全质量风险管理,共同保障工程安全和质量,并按保险合同约定对出险给予及时理赔。

共同控制,即共同投保单位和共同保障单位,共同参与建设工程现场安全质量风险控制。

相互制衡,即引入保险制度,通过经济手段将部分的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监督管理责任转移至保险公司和风险管理机构,对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的安全和质量控制行为形成第三方制衡机制,互相制约,共同规范市场。

第四条选择本市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或者政府主导的公共建设工程开展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试点,通过政府工程的示范效应积极引导其他建设工程参与试点。

第五条**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设交通委)、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局负责本市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试点的综合管理,并成立**市建设工程风险管理试点工作推进小组,具体负责试点的监督、指导和协调工作。

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行政区域内试点工作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相关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支持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试点工作,减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对试点企业给与必要的扶持政策。

第二章风险管理参与主体

第七条由建设单位牵头,与勘察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单位组成共同投保体投保建设工程保险。

第八条经认定的保险公司可以参与建设工程风险管理试点。

对于投资大、风险大、行业特殊、理赔要求高的工程可由几家试点保险公司实施共同承保。

第九条风险管理机构受保险公司委托,对建设工程潜在的安全和质量事故损失风险因素实施辨识、评估、控制、处理,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减少和避免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

参与风险管理制度试点的风险管理机构应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备甲级监理资质;

(二)具备施工图审图资格;

(三)具备工程检测资格。

试点期间,尚不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可以以监理公司为主采取委托形式联合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审图机构和检测机构,共同参与工程风险管理。

鼓励现有的工程监理、设计审图、检测等机构通过改组、合并等方式发展成为风险管理机构。

经认定的风险管理机构可以参与工程风险管理制度试点。

第十条安全质量鉴定机构负责鉴定建设工程保险期内发生的安全质量事故、质量缺陷和保险责任事故。

经认定的安全质量鉴定机构,不得与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试点项目参与各方存在任何隶属或者关联关系,单位的员工也不能在安全质量鉴定机构中兼职。

第十一条试点企业在办理认定手续时,资料齐全的,予以当场办理。

第三章工程保险制度

第十二条本指导意见所称的建设工程保险,包括建筑和安装工程一切险、人身伤害险、工程质量保修保险等三个险种。

建筑和安装工程一切险,是指共同投保体单位将工程建设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导致的工程本体的物质损失和约定责任范围内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的经济行为。

人身伤害保险,是指共同投保体单位将项目从业人员在直接从事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因意外事故导致人身伤亡引起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以及将与承保工程直接相关的外来从业人员因住院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转移给保险公司的经济行为。凡已参加外来人员综合保险的,人身伤害险保险费率按比例降低。

建设工程质量保修保险,是指共同投保体单位将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质量隐患在工程竣工满一年后引发的质量缺陷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的经济行为。工程质量保修保险不设置免赔额。保险期从竣工满一年后开始起算,最低保险期限为:

(一)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10年;

(二)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5年;

(三)供热与供冷系统,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

(四)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2年。

其他项目的保险期限由双方约定。

第十三条建设工程方案设计评审后,建设单位根据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偿付能力、信誉水平、类似工程保险经验、风险管理服务水平、基本费率,通过比选等方式自主选择试点保险公司,并签订保险意向书。

第十四条建设单位确定勘察、设计、施工承包单位后,保险公司委托保险中介机构等具有风险评价能力的单位实施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价,并出具风险评价报告。

风险评价包括共同投保体风险评价和工程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所确定的共同投保体风险系数和工程风险系数作为确定工程建设保险费率浮动依据。

第十五条风险评价完成后,由共同投保体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

保险合同应包括保险责任、除外责任、保险费及费率、保险期限、被保险人义务、风险控制、保险理赔等主要内容。

第十六条建设工程保险采取浮动费率机制,在基本费率的基础上根据共同投保体风险系数和工程风险系数实行相应浮动。

第十七条工程建设保险费=建设工程合同价×[建筑与安装工程一切险基本费率+人身伤害险基本费率+质量保修保险基本费率]×(共投体风险系数×65%+工程风险系数×35%)+附加风险管理费

第十八条建设单位不再预留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保修金)。

已投保设计职业责任险的设计单位,在实行工程建设保险和风险管理时按具体工程情况适当减少保费。

第十九条建设工程保险的保险费根据共同投保体成员的责任实行分担制,其中建筑和安装工程一切险,建设单位一般分担80%左右,设计单位一般分担20%左右。人身伤害险,建设单位一般分担30%左右,施工承包单位一般分担70%左右。建设工程质量保修保险,建设单位一般分担20%左右,施工承包单位一般分担80%左右。附加风险管理费全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条建设单位在领取施工许可证的同时,应提供保单、保费付款凭证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证明等资料。

第二十一条保险公司应按照保险合同约定,以统一理赔标准、缩短理赔周期的原则进行建设工程保险理赔。

第四章工程风险控制制度

第二十二条共同投保体成员应根据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有关合同的要求,对工程安全质量风险进行自控和预防,并积极配合风险管理机构的现场风险控制工作。

第二十三条保险公司应委托风险管理机构,对工程现场进行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比选等方式选定风险管理机构,并与风险管理机构签订风险管理委托合同。

第二十四条风险管理机构的风险控制应从项目初步设计起贯穿到竣工后满一年止的工程建设全过程。

风险管理机构根据工程具体特点,以建设工程保险合同和风险管理委托合同为依据,编制风险管理大纲、各阶段风险管理实施方案和程序、事故应急预案,加强风险的预控和预警工作。

风险管理机构对初步设计进行风险指导和质量预控,对施工图设计进行审查,并出具施工图审查报告。

风险管理机构建立风险预防清单,确定风险控制对策,及时建立视像监控平台和信息处理平台等技术监控手段,通过现场跟踪管理,实现风险动态管理和节点控制。

风险管理机构认为施工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的,或者可能产生工程安全和质量隐患的,有权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改正。对影响工程主体结构安全和质量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未经风险管理机构签字认可,不得在工程上使用。

风险管理机构出具的工程评估报告,应当作为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必备资料。建设单位申请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时未提交工程评估报告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不予受理。

第二十五条风险管理费按下列公式计算:

风险管理费=设计阶段质量风险管理费+施工阶段和竣工后一年的安全质量风险管理费

设计阶段质量风险管理费,施工阶段和竣工后一年的安全质量风险管理费,试点阶段参照沪建监协字(2001)第20号《关于工程建设监理费**市行业指导价标准的通知》中设计、施工、保修三个阶段的监理取费标准再增加10%安全管理费。

第五章各方义务和责任

第二十六条共同投保体成员应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管理责任。试点工程中,建设单位可以不再委托监理机构实施工程监理。

共同投保体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建设工程保险费。

在发生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事故时,共同投保体应及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建设工程在竣工后一年内出现质量缺陷的,由施工承包单位负责维修,维修费用由施工承包单位承担。

第二十七条保险公司对合同约定的建设工程保险责任负有经济赔偿义务。

保险公司收到共同投保体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及时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对应理赔的金额超过500万元的重大赔案,在赔偿限额内应及时预付赔款。

保险公司应严格按照风险管理委托合同向风险管理机构支付风险管理费。

保险公司应制定工程防灾防损制度、事故应急预案、重大损失报告制度、预付赔款制度和保险理赔绿色通道制度。

保险公司应对建设工程保险单独核算,对出险和赔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向**市建设工程风险管理试点工作推进小组上报当年的赔付情况。

第二十八条风险管理机构应对工程安全质量承担监督和控制责任。

在风险发生时,风险管理机构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对已发生和还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风险管理机构不按照委托合同约定履行风险控制义务,给保险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质量管控风险点篇3

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式发展,治疗各种疾病及不同治疗效果的药物层出不穷,人们在得益于新型药物的治疗的同时,也同样面临药物质量带来的风险。随着我国药检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药品质量风险的关注度也普遍提升。为了应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致力于药品质量风险的研究。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主要根据文献资料对制药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流程进行综述,并分析统计学在制药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应用中的适用性。

1 制药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质量风险管理是贯穿于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评估、控制、沟通及审核回顾的过程。实现对制药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的有效管理,需要熟悉风险管理的流程。对风险管理流程的把控是实施风险管理、有效降低制药过程质量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首先对风险管理的流程进行概述。将制药过程质量风险管理分为四个步骤: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和风险审核及回顾。

1.1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了对风险的识别、分析以及风险分析过后的风险评价环节。这三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弄清楚可能产生的风险、风险发生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对风险的评级。有效的风险评估工作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团队,并应使团队包括各方面的评估专业人员,他们应对药物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有深入的了解,如人员、厂房、设施、设备、物料、产品等,并对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有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能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

其中,风险识别环节的有效进行,需要企业相关人员能够对风险有较为敏锐的识别,可以参考并利用已有的风险识别经验和信息。可参考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产品的生产数据资料。产品的数据资料可以形成对可靠质量水平的控制标准,当出现偏离一般生产水平的质量时,认定为可能会出现风险。相关风险识别理论,风险识别理论能够为风险识别提供理论参考,实现定量评判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风险识别的研究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识别指标,根据已有的指标进行风险识别不仅可以提高识别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

在识别风险后,对风险的分析十分重要。风险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出现这个风险的可能性有多大,对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判断,并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形成风险程度评价表。在风险分析这一步骤中,我们可以使用所有可用的信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估计。风险分析对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影响也较大。

风险评价即评估该风险发生后影响的严重程度。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前,应预先建立一个风险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会使用到风险指数矩阵图,然后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来综合评价风险等级。

1.2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范围内是评价风险管理效果的有效指标。风险控制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分析风险控制的范围和可能性,然后采取措施降低风险。风险控制过程的关键问题是:(1)判断评估后的风险是否超出了风险控制的水平。当风险超出可接受的范围时,就要采取有关措施进行风险控制,以尽可能降低风险;(2)企业在降低风险中的可能性。任何风险都有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利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寻求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始终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降低企业可能性损失的有效方式;(3)分析风险,找出风险的可能性来源。风险具有不可预估性,因此找到风险的可能性来源是风险控制的必要环节也是可以正本清源的最有效措施。找到风险的可能性来源,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并及时找到有效的降低风险的措施。

1.3 风险沟通

在进行了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之后,进行及时的风险沟通是风险管理系统程序的必要环节,也是风险管理模式良好运行的基础。一个风险交流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同系统不同时期风险的数据分析。对不同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能够系统把控风险管理的效果,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不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优劣点,为后续风险管理的更有效开展打下基础,进而进行系统性的风险管理过程的全面分析。通过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分析,能够及时了解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新的风险出现时重蹈覆辙。

1.4 风险审核、回顾

在完成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及风险沟通后,风险管理程序的结果的审核及回顾是最后一个步骤,这对于全面把握该次分析管理的效果十分有效。风险审核及回顾的主要工作有:(1)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文件。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回顾,并形成记录文件,以便为后续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数据资料;(2)定期开展不同岗位员工的全面风险回顾工作,使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都能够及时对风险管理进行总结,同时可以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对风险回顾的效果进行考核。

2 制药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

2.1 统计质量管理法

近年来,随着科研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品的研发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展。药品的大规模研发,给更多的疾病治愈带来了希望,人们享受着新型药物的治疗效果,也面临着药物质量的风险。特别是在仿制药在整个药品处方量中占比逐渐增大的情况下,药品研发过程与制药过程的质量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国监管部门对于药学研发、药品生产开发与药品质量管理领域的统计学要求也逐渐提高。其中一部分原因归结于药品的安全性主要是在研发环节和生产环节体现的。除此之外,仿制药的大规模开发,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药品质量的可靠性。

在劳动力资源和原料资源成本日益增高的大趋势下,药品质量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有效因素。企业正在积极寻求有效措施使其在药品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统计学是一种有效的数学分析工具,在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应用已经证明了其优势性。在监管要求严格化及企业自身发展动因的双重因素驱动下,统计学在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应用方面将会有长足的发展。通过对已有的科研资料分析发现,国内药企也已经大规模、广泛性地开始使用统计学工具来实现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但是在如何高效地利用统计学工具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现统计学在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利用是今后药品质量管理的一大方向。

2.2 统计学在制药过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2.1 统计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统计学是有效的制药过程质量控制工具,利用统计学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是有效控制手段,如何实现统计学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是主要的研究目标。每一种药物都需要准确的成分配比,才能保证其药效,避免副作用和毒性。然而药品的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因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而导致药品质量稳定性失良。药品稳定性的失良被称为药品稳定性的波动。药品稳定性波动可以分为自然波动和异常波动两种,而异常波动的出现往往是基于药品的原料性质不良、人员操作不当、技术水平欠缺等原因。对药品质量的控制主要就是通过发现和分析这些因素,从而控制药品的异常波动,实现其质量的稳定性。统计工作中的控制图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控制图的核心工作就是监测并识别药品稳定性的异常波动,并通过控制图的反馈控制,有效地处理异常波动,最终实现药品稳定性的波动范围控制在自然波动范围内,实现对药品质量的有效控制。

2.2.2 统计学在质量诊断中的应用。作为统计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工具,控制图最早由休哈特博士(Shewhart)在1924年首先提出,并被命名为Shewhart控制图。这是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特别是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图形是通过测量或计算样本与样本的数目或时间来体现质量特性。统计推断是实现Shewhart控制图的制图原理,利用统计推断实现对药品质量稳定性的诊断,其中利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是方差分析。实现统计学在质量诊断方面效果的工作流程为:(1)根据研究对象确定要选用的控制图类型、控制的参数、取样间隔、取样次数和样本量;(2)进行生产研究,按照确定的取样方案进行样品取样,通过对取样样本的检验形成记录结果;(3)按照设计的规程计算中心线、控制下限和控制上限,并检查是否有任何点超出控制限,从而揭示异常波动;(4)通过对异常波动的分析,调查确定其发生来源,去除超限点,并重新计算中心线、控制下限和控制上限。如此循环,直到所有点落在控制限内,从而建立出用以对后续生产进行质量诊断的控制图。

2.2.3 统计学在质量优化中的应用。利用统计学工具对药品生产过程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诊断之后,还需要进行验收取样,从而实现对药品质量进一步控制和优化。质量源于检验,即使是对已经控制过的质量进行有效的验收取样,也能够进一步保证质量的安全性。从本质上来说,验收取样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质量,而是质量进一步优化的有效控制手段,也是预防严重质量偏离的最后防线。验收取样方法是根据取样结果和预先设定的判别标准,决定放行或拒收批次的决策理论,理论依据是概率分布。

3 结语

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是基于对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流程分析,阐释统计学在药品质量管控中的应用和适用性。基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缺乏,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 GMP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生 产经营企业风险评估系统:中国,201010233202.2 [P].2012.

质量管控风险点篇4

质量;风险管理;民用核安全设备

1概述

风险管理的理念已经被有效地应用到众多领域和部门中,在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核工业领域中仍存在一定的空白。企业如何建立核安全设备质量风险管理的模式,推进产品质量不断改进、提升质量保证的管理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2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

在产品的制造周期内,对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源进行识别、衡量、评价、应对和监控的过程,将预期的风险规避、降低、转移或风险保留,以达到风险损失最小的目标。质量风险管理的过程一般为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风险决策(即风险应对)、风险监控。

(1)风险识别。是根据相应制造活动的历史质量信息,通过对产品制造活动过程进行分析,预期产品制造活动完成后的结果,查出风险源的过程,并且找出向风险事故转化的因素。质量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德尔菲法、工作-风险分解法、流程图法、头脑风暴法。

(2)风险衡量。在对过去损失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概率论,对已识别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事故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进行衡量。

(3)风险评价。对风险衡量的结果进行判断风险是否可以被接受的过程。

(4)风险决策。质量风险决策,又称风险应对、风险防范,是指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采取一系列的工艺措施、检查控制措施、管理措施等对风险源进行应对的过程。

(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对已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跟踪,确保已制定的防范措施有效实施,并在情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重新进行规划或应对。

3质量风险管理的应用

3.1概述

某公司将质量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制造过程。该公司主要承制大型的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由于其重要性和特殊性,质量风险管理理论的采用与实施对该公司的质量管理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该公司对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的质量风险管理工作以月为周期,每月月初策划、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工作,并于下月初对上月质量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完善质量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积累质量风险管理措施和经验,为后续质量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体现出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2实施流程

3.2.1质量风险识别———确定质量风险对象。

该公司根据公司企业的自身特点,采用专家调查方法中的头脑风暴法,组织质量管理人员、工艺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等形成小组开会,根据经验、专业知识等列出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具体实施如下:

(1)质量管理人员按照月度生产计划,初步确定本期风险管理的范围;

(2)采用专家调查法中的头脑风暴法,确定本期质量风险管理的制造活动内容,初步确定风险项;

(3)质量管理人员编制本期质量风险管理的制造活动清单,包括项目名称、制造活动内容、可能存在风险项和风险评估的主要责任部门,其中主要责任部门负责对该项制造活动内容风险点的主要识别与衡量部门;

(4)质量管理人员将本期质量风险管理的制造活动清单主送至责任部门,抄送至与制造活动相关的各职能部门。

3.2.2质量风险衡量与评价———确定质量风险点。

(1)风险预衡量。主要责任部门、质量保证部部门内部进行讨论和分析,进行风险预衡量,为后续风险衡量做好准备工作。

(2)风险衡量。质量管理人员组织主要责任部门、质量、生产、技术等相关部门召开质量风险管理月度会议,出席会议人员应熟悉本期制造活动清单的所属专业工作内容。会议中以主要责任部门为主讲人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和流程图法对每项制造活动风险点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后果进一步的讨论、分析,为质量风险的评价工作提供基础。

(3)风险评价。质量管理人员根据会议讨论的情况,风险发生的概率(p)和风险影响程度(c)定量分析,确定风险的大小,将定性的问题转化为定量的结果,风险评价指数与风险发生概率、风险影响程度成正比。这种关系表示为风险评价指数R=P*c,其中R的判断准则。

(4)确定风险项(包括风险制造活动内容及其风险源)。

3.2.3质量风险应对———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1)风险管理目标。目前,该公司的质量风险管理目标以规避、降低风险为主。

(2)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在质量风险管理月度会上,主要责任部门根据风险评估情况提出风险点的应对措施,详细阐述各措施的意义,然后与其它部门展开讨论,确定风险防范措施。

(3)风险防范措施。质量管理人员编制、质量风险防范工作表。

3.2.4质量风险监控———防范措施实施。

该公司的质量风险监控建立的风险监控体系主要形式为风险防范工作表和不定期的质保监督检查。质量风险防范工作表包括防范措施、部门责任人、执行人、完成情况、风险发生情况、验证人等列,其中部门责任人负责对执行人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证人(即质控工程师)负责对责任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该表格基本构成了一个质量风险监控体系的框架。不定期的质保监督检查,确保了质量风险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该公司质量风险防范工作表每项制造活动独立卡片,打印后随工件流转,随工件流转前已确定部门责任人,执行人由部门责任人确定,防范工作表随工件制造工序实施开展。

3.2.5质量风险管理模块化。

定期对实施过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评价,将经多次实施并验证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固化,建立核电产品质量风险防范标准案例,确定适用范围,并按设备类型整理归档。核电产品质量风险防范标准案例可以在后续质量风险防范工作中被直接引用,如其被引用执行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由质量人员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修订。

4结束语

质量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动态性、复杂性和相对性等特点,目前,针对类似大型机械设备类的单件小批量产品,国内尚没有完善的质量风险管理理论,可以借鉴的管理经验较少,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制造中的质量风险管理经验更是匮乏,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完善,为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的质量提供一定的保证。

作者:关颖 单位: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大连加氢反应器制造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际、国家标准.GB/T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际、国家标准.GB/T23694-2009.风险管理术语[S].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风险管理术语.

[4]范道津,陈伟珂.风险管理理论与工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5]约翰•布莱克墨.追求质量:世界最佳企业的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质量管控风险点篇5

一、工程概况

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MHTJ-20标段DK988+250~DK1058+800,正线总长度69.388km,位于湖北省襄阳市,途径襄州区、樊城区和襄城区,其中正线路基总长度47.478km,项目等级为国铁Ⅰ级(重载铁路);本项目开工日期为2015年8月1日,竣工日期为2019年9月30日,标段总工期为50个月。具体的铁路工程工程项目建设流程图如图1所示。

二、铁路施工质量管理及风险控制特点

(一)普遍性在本项目施工过程中,每一施工环节都存在事故安全隐患与风险,且这些隐患与风险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会随着质量管理及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与落实而有所下降。因此,作为本工程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应当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在第一时间内对其在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及风险予以控制,以更好地降低和减少风险发生概率。

(二)偶然性本项目主要项目和数量众多,施工线路较长,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都有可能会成为诱发质量问题及风险的罪魁祸首。由此可见,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还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三)可变性在本项目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与风险隐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随着施工计划和施工进程的不断加快,虽然一些已有的风险可能会被得到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风险的出现和产生。同时,由于风险来源的途径也有很多,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难以对不断变化的风险进行合理控制。

三、铁路施工质量管理及风险控制现状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铁路施工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本身具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但就本项目来说,相关负责人却对此的了解少之又少,即使是一些管理人员了解与掌握了该理论,也没有将其与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用。加之,施工人员疏于怠于学习,不能将新技术和新工艺运用到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这十分不利于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风险控制难度大本工程项目建设时间长、作业多、范围大,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技能,还要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过程中,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但从目前关于铁路施工角度来看,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的资料和操作规范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工作的难度。

(三)影响因素较复杂在本项目中,如车站、桥梁、隧道等各种类型的建筑是风险控制的主要源头,又由于项目主体各异,施工人员、施工用燃料以及施工阶段大不相同,因此很难全面且系统地做好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工作。

四、铁路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一)健全与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与完善管理制度,以此提升质量管理的实效性。在本项目中,施工质量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就是管理制度,也只有健全与完善的管理制度才是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开展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管理制度为核心,建立施工质量监管体系,严格监管工程项目的每一个施工环节,实现工程项目整体的施工质量要求。(2)严禁雇用不满18周岁的童工,实行轮班施工,做到不延长、超时工作,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足够的休息时间。(3)健全与完善的管理制度,可加强施工质量人员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质量管理工作效率。

(二)建立与落实培训机制在本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管理工作得以质量保证的主要抓手。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1)模板安装拆除工人经过专门技术培训,熟悉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培训合格颁发上岗证才可进行模板安装拆除操作。(2)各种机械操作人员和车辆驾驶员,必须经过培训并考试取得操作合格证,方可上岗。(3)建立机械操作人员的档案,并委派专人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与落实培训机制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升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还要结合既有的施工质量管理经验,对在施工过程中的出现的质量管理问题加以全面地分析,以此提升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与能力。

(三)提高与强化施工能力在本工程项目中,施工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施工人员的施工能力。因此,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健全保证工期的组织机构,选调整体素质高,施工作业能力强,有突出业绩的各专业队伍进场施工。也就是说,要在从根本上强化施工人员施工能力的同时,提升本项目的施工质量。此外,还要建立规范化的施工标准,监督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标准与流程组织施工,并遵循精细化的施工原则,不断提升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四)落实责任与加强考核质量管理应当按照“逐级负责、分工负责和岗位负责”的要求,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和各个施工人员的质量管理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人。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考核力度,充分发挥和调动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做法:(1)制定质量管理考核办法,作为月度考核依据。(2)将质量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有机地结合于一起,提高全员执行施工质量管理的自觉性。(3)奖惩严明,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保证质量管理考核办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4)针对本工程涉及领域新、新材料和新设备多的特点,认真执行和落实各种材料、机械设备使用和管理制度及办法,随时和定期组织检查考核。(5)树立先进标兵和安全标兵模范,充分发挥形象激励和荣誉激励的作用,促进质量管理考核办法的顺利实施。

五、铁路施工风险控制措施

(一)优化与完善施工流程优化与完善施工流程,合理避免施工风险发生。在本工程项目中,风险控制的重要因素便是施工流程问题。因此,要想实现风险控制目标,就要不断优化和完善施工流程,以此降低和减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发生的概率。而在本工程项目中,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升施工安全,进而推动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二)注重与加强施工风险在本项目的风险控制工作中,还要注重和加强施工风险的重视程度,这就需要提升施工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只有提高了施工人员对本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意识,才能降低整个工程项目的风险。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宣讲,使施工人员可以明确施工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使其可以积极与主动地参与到风险控制工作中,推动工程项目风险控制工作的高质量运行。

(三)强化风险控制队伍在本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工作中,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控制队伍,工程项目风险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风险控制队伍。相应地,高素质的风险控制队伍才能保证风险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所以,施工企业要对施工队伍进行严格的素质考核,确保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能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另外,还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加大对施工队伍风险控制知识面拓展,降低工程项目施工风险,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

质量管控风险点篇6

2 上海世博村E、F地块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招投标工作实践情况

2.1 风险管理主要参与方及各方角色

本文所指的风险管理是指通过由建设单位和建造单位组成共投体购买建筑工程一切险和工程质量保修保险,引进保险公司和风险管理机构作为独立第三方,不但负责工程建设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风险和工程使用期质量损害风险的承保,还负责对建设期间的施工安全和设计施工质量进行监督控制,从而起到工程风险管理的作用。

保费分担比例为:(1)建筑和安装工程一切险:建设单位分担80%,设计单位20%;(2)建设工程质量保修保险,建设单位分担20%,施工承包单位分担80%;(3)风险管理费全部由建设单位承担。

本工程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参与单位包括:各参建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和风险管理机构。其中,以建设单位为首的各参建单位在风险管理中主要扮演投保人和风险控制执行人的角色;保险经纪公司主要帮助建设单位管理风险管理事宜,如选择保险公司、选择风险管理机构以及协助索赔等;保险公司主要扮演风险承保人和风险管理机构委托人的角色,希望其作为独立第三方不但承保工程建设期风险和使用期工程质量风险,还能通过风险管理机构扮演风险监督和控制的角色。在该试点项目上,由于不再聘请专门的工程施工监理公司,所以,风险管理机构同时扮演了工程施工监理公司和工程风险管理机构两种角色。

2.2 风险管理工作各方合同关系

风险管理具体工作程序见图1。

2.3 本项目投保阶段招投标工作

2.3.1 保险经纪公司的确定

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博土控”)对由建委推荐的,符合条件并对试点制度均有所认识的四家保险经纪公司进行保险顾问招标,通过对其提交方案的比选,特别对风险管理试点制度的认识程度进行比较后,确定上海东大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大”)作为本项目的保险经纪公司。保险经纪费由招标确定的保险公司支付。

2.3.2 保险公司的确定

世博土控召开由建交委、保监会共同确定的、涉及试点制度的八家保险公司参加本项目保险招标说明会,突出本项目建设的重要性、特殊性及风险管理试点制度的试验性、示范推广性。回标后,由保险经纪公司从风险管理试点制度的要求以及保险招标文件要求出发,对包括险种之间的衔接、免赔额设置、保险条款内容、风险管理工作及费用支付等内容,通过列表形式对保险公司投标文件作出分析汇总。在此基础上,由市建交委、市安质监总站、同济大学、世博土控等5家单位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对各保险公司的技术标进行了评审。为配合建交委试点制度在更多的保险公司中得以试行、贯彻并落实,评委就本项目的承保方式展开了讨论,并最终采用3家保险公司共保的方式,确定由中保(以下简称“中保”)、天安、平安排名前三的保险公司为中标单位,由中保作为首席承保人共同承保本项目。这一承保方式的采用旨在对试点制度中涉及的建筑工程质量保修保险条款、风险管理机构招标等环节在比较多的保险公司中得以充分磨合并运行,以达到取得试点经验并最终在更多的项目中不断推广的目的。

在合同谈判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关键性问题:

(1)专家在技术标评标过程中发现的保险责任空缺的问题;

(2)本工程时间进度与保险期限的特殊性需求问题;

(3)与风险管理试点制度要求相比保险条款措辞含糊,不符的问题;

(4)风险管理试点制度中关于对共投体风险系数评价的依据及引起的相关费率问题;

(5)投保金额确定的依据问题;

世博土控、施工总包方、中保、东大等各方多次商榷、探讨,并经各方对风险管理试点制度抱有的积极尝试、努力完善的态度,最终达成保险合同内容的一致性。

2.3.3 风险管理机构的确定

风险管理机构是风险管理试点制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同时由于其委托关系的转变,各项具体工作也在原来施工监理工作的基础上有了更深、更广的要求,其立足于为保险公司服务,为一系列的包括建设过程中及竣工验收后的风险管理工作服务。

(1)市安质监总站、世博土控及三家中标保险公司确定了风险管理机构招标过程中各方的角色和具体工作。中保为风险管理机构招标人。根据市安质监总站提供的具备风险管理机构资格的监理公司名单,由世博土控、中保、招标共同完成风险管理机构的招标工作。经过招投标,最终确定上海浦惠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惠”)为本项目的风险管理机构。

(2)针对风险管理机构协议签订的具体方式,即世博土控与中保、中保与浦惠分别签订两方协议,还是由世博土控、中保、浦惠签订三方协议事宜,世博土控、中保、浦惠、东大等各方进行了讨论,最终确定由世博土控与中保签订《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合同》的同时,由中保、世博土控、浦惠建设签订《建设工程委托风险管理合同》。各方针对上述合同,结合风险管理试点制度的要求,在原工程监理合同的基础上融入了试点制度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对风险管理机构的考核、管理及安全质量行为检查等,最大限度地通过合同来完善风险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

(3)风险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安全、质量、进度和文明施工管理,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并督促责任方改正;2)项目竣工验收和移交管理;3)程竣工验收之后的一年保修期结束时,回访工程运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检查和记录修复情况。

2.3.4 施工总承包招投标

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由上海第七建筑公司作为世博村E、F地块施工总承包单位。在施工总承包单位的招标文件中明确本工程为风险管理制度试点工程,在风险管理期间,由保险公司按试点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及义务,施工总承包单位需分担建设工程质量保修保险金额的80%,此部分报价由投标单位自行考虑,包含在投标总价中。招标文件还根据试点办法明确了工程质量保修保险金额的计算方法和共投体风险系数。

施工单位确定后,参与建设方与中保的保险合同谈判,明确了保险公司按施工总承包工程中标合同价作为暂计保费的依据,若在保险期间实际建安造价超过投保金额时,世博土控及时通知中保出具批单,并加收保费,最终保费待工程结算审价结束后按照实际建安造价调整,多退少补。

完成这四项招标,风险管理的各参与单位基本确定。

2.4 本项目招投标阶段的具体工作与试点制度的主要区别

2.4.1 试点流程

指导办法:先进行保险招标,达成投保意向书,再进行施工总承包招标,与设计、勘察单位组成共投体。

实际操作:在保险招标前该项目已确定设计单位,但此时并未明确项目是否进行风险管理试点,因此最终共投体中未包含设计单位,建工险保费亦只能由建设方单独承担而无法有效分摊。

存在原因:确定在本项目进行风险管理试点是在项目立项之后的一段时间启动的,未在第一时间介入,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存在滞后,无法将所有共投体一并纳入。

2.4.2 保险费率

指导办法:先进行保险公司招标,确定投保意向,然后结合工程本体风险评估和共投体综合素质评价确定系数,达成最终保费。

实际操作:由于此项目保险公司投标时已充分了解了工程本身的风险状况,同时也能确定选用一流资质的总包施工单位,因此保险公司综合其内部报价的各因素后直接给出了质量险的最终保险费率。而总包招标文件中仍将共投体综合素质评价系数的概念引入,造成总包对质量险保费难以接受,最终各方协调达成一致。

存在原因:共投体综合素质评价没有专门机构,因此综合费率系数无法确定,特别是工程本体风险系数无法确定。但如果今后确定了基本费率,综合系数由专业机构确定的话,保险公司招标报价就没有意义,此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2.4.3 工程质量保修险条款

指导办法:一年保修期内风险管理机构对工程运营质量检查、回访,督促质量缺陷维修和记录。

实际操作:

(1)在本项目工程质量保修保险条款中,删除了“工程竣工验收一年后风险管理机构验收不合格,保险公司可予以退保”的内容。

(2)对条款中涉及的与试点制度不一致的说法进行了修正,如试点制度中的“质量检查控制机构”在保险合同中注明,特指“风险管理机构”。

(3)增加了试点未提及的风险――第三者责任险,即将因发生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主险责任范围内的保险事故而直接引起保险地址内的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纳入承保范围。

存在原因:

(1)从根本上讲,保险公司的条款内容尚未和试点制度的要求相匹配。共投体认为风险管理机构的委托关系已经转变,应该由保险公司负责对其聘请的风险管理机构进行严格管控,即工程竣工验收一年后的质量问题应由保险公司负责,而不应存在要求建设方退保问题,一旦届时发生退保,建设方完全不能通过保险获得相应的保障。

(2)条款中存在着细节事宜与试点制度不相吻合。其中有一些条款仅在原有民用住宅质量险条款的基础上,通过附加险的形式使保险责任和保险范围得到完善。

(3)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在试点过程中尚待一步步完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4.4 风险管理机构协议

指导办法:未明确

实际操作:世博土控、浦惠、中保签订三方协议的同时,世博土控与中保签订两方协议。

存在原因:指导办法中未对此协议有明确的说法。由于在试点工程中风险管理机构扮演了双重角色,同时作为工程施工监理机构和风险管理机构。保险公司缺少既懂工程又懂保险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具有双重身份的风险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感觉吃力,如果完全由保险公司与风管机构签订合同有些内容无法执行。

3 从风险管理试点招投标阶段工作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3.1 建议引入评价风险系数的中介单位

由于风险系数影响到最终保费的支出,而且涉及到共保体各方的保费分摊,属敏感问题,因此如果没有一个专业的中介机构做此方面工作的话,很难有说服力,建议引入专业评估机构完成此项工作。或者建议由保险公司直接完成对项目主体的风险评估及共投体综合素质的评估,在费率出具时做出详尽的解释说明,当然对于共投体综合素质的评价需有一套专门的标准予以支持。

3.2 建议整合并统一质量险条款内容

虽然质量险条款属专门条款,但其中的内容不是针对目前的试点制度,无论是从其保险责任还是措辞来看都有很大的牵强性。比如,有些条款明显违反了试点制度的本意,试点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风险管理落实《建筑法》规定的工程质量责任,维护工程未来业主的质量权益,但有些条款却允许保险公司在保险期限内由于非保险责任而解除保单,显然阻碍了试点制度根本目标的实现。条款的严密性、专业性,包括承保条件的完整性势必影响最终参与保险的共投体各方的利益,因此建议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与保险公司联合制定工程质量保险条款,以保证制度的损害赔偿目标和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3.3 关于风险管理机构双重角色的问题

试点工程中,风险管理机构实际上扮演了双重角色,同时作为工程施工监理机构和风险管理机构。但是,风险管理机构是无法取代监理单位的,原因是,第一,监理单位和风险管理机构的管理内容不同。监理单位是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进行控制的机构,而风险管理机构应该是受保险公司委托的第三方机构,保险公司关心的只有质量问题,而且是那些工程质量保险承保的质量问题。也就是说,监理机构的管理内容通常大于风险管理机构的管理内容;第二,风险管理试点制度设计意图就是要引入独立第三方来对包括工程施工监理单位在内的所有参建单位的不当行为进行监督。所以,将施工监理单位和风险管理机构合二为一并不合适。建议由保险公司委托风险管理机构,独立于原有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之外,不取代施工监理单位。

3.4 关于试点流程

建议将风险管理的切入点与项目立项同步进行。在建设项目流程审批方面建议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专门的、具体的操作流程。

3.5 关于保险经纪人

建议由建设单位委托保险经纪,充分发挥保险经纪人的作用。目前的风险管理试点本身属于探索性的项目,从试点项目中可以看出,由于风险管理的参与者较多,合同关系较为复杂,风险管理参与各方在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产生分歧,因此可充分利用保险经纪人的中间角色,既可以协调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各方关系,又可以帮助建设单位做好保险方案、保险条款等专业审核工作,维护建设单位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丁士昭.工程项目管理. 中国建工出版社.2006

质量管控风险点篇7

质量管理;国有企业;法律风险

0 引言

质量管理体系通常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根据企业特点选用若干体系要素加以组合,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从企业的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销售、使用全过程等将企业内部质量工作的要求和活动程序予以制度化和标准化的一种管理体系。国有企业的法律工作是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所需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若将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和国有企业法律工作开展有机的结合,必定能够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国有企业的法律工作的建设。

1 国有企业法律工作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提升,企业管理工作水平日渐上升,如何寻求传统的法律工作与新型企业发展的契合点,是现阶段企业法律工作管理的重点。对于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法律工作,需要将传统的法律工作的体系、方法和运行模式进行系统、科学的规范和调整,将ISO9000的考核机制和考核内容引入法律工作体系中,即通过建立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形成“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的良好运行机制,使工作质量管理系统规范化,通过机制改革和管理考核,实现国有企业法律工作由传统型向发展型迈进,从随意性向规范性转变,从号召式向自主式演进,最终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实现分散型管理向系统型管理的转变。推行法律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互动互商,共创共建的过程,在体系推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强调沟通协调,强调主动服务,强调条块结合,强调步调统一,若在法律工作的推进过程中,需要涉及多个主体,则需要考虑在确保和谐稳定的前提下,科学发展,通过资源共享和平台整合,互享法律工作成果,共商党建发展手段,共同推进法律工作的可持续循环控制,通过流程再造和痕迹管理达到规范和落实各项法律工作的目标,整体提升法律工作总体水平,因此,建立和推行法律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既是保障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又是企业法律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岗位防控

为持续深化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增强法律风险防控能力,需开展质量管理体系下的国有企业法律风险岗位防控,推进法律风险由部门防控向岗位防控进行落实,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三级法律风险岗位防控体系。国有企业法律风险岗位防控体系是将法律风险防控与经营管理业务和全面风险管理相结合,将法律风险防控纳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业务流程,实现对法律风险的全方位防控,具体操作过程是将法律机构职能防控与业务部门管理防控相结合,建立部门分工协作、责任明晰、共同防控的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国有企业三级法律风险岗位防控体系,从统一标准,统一考核尺度的前提出发,将法律风险的类型和特点按照法律关系的性质进行区分,分门别类的建立与之对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岗位防控体系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部分组成,纵向是从组织机构的上下指导关系出发建立岗位防控体系,横向是指从岗位职责出发建立岗位防控体系,包括清理岗位,梳理岗位职责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识别岗位法律风险源点,判断哪些岗位是涉法岗位;针对涉法岗位细化岗位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措施;按照规范格式编写风险防控体系,其架构主要包括岗位名称、岗位编号、隶属部门或单位、任职条件、岗位职责、法律风险源点、法律后果、控制措施、实施证据、法律及制度依据等内容。具体的实施步骤包括清理机关及直附属各部门岗位名称及职责;清理岗位名称及职责;清理对外投资公司岗位名称及责任;识别并确定涉法岗位;识别涉法岗位的法律风险源;对照法律风险源梳理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完成各岗位法律风险防控措施等。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岗位防控体系是通过对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进行测量和分析,全面的对企业的安全、治理、环境行为进行充分有序、文件化、可验证化的评价,企业法律风险岗位防控体系建立后,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事项制定预防和纠正措施,为防控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包括职业健康、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废水排放、噪声排放、放射性物品管理、固体废弃物处置、钻井工程、自然灾害管理、电力通信、管道保护、质量管理和综合等方面。职业健康和劳动保护依托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职工权益保障条例、高温天气劳动保护法、放射人员健康管理办法、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劳动保护用品配备标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则制度进行制定;环境保护依托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保护条例、环境检测质量管理规定、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环境统计管理办法等,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实行分类管理;废水排放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标准进行制定;废气排放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相关标准进行制定;噪声排放按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在易产生噪声污染的单位采取防范措施;放射性物品管理按照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标准进行制定;应急管理通过定突发事件应对办法、突发性事件报送管理办法和突发性应急预案,开展多岗位应急系统演练,增强各级员工应急处理能力;管道保护依托新颁布的管道保护法,开展多种形式的管道保护法宣传与学习工作,将其融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质量管理依托产品质量管理,从化学剂产品质量认定、物资采购质量监督、产品交接计量等多种方式从标准上对质量进行把关,严格执行质量管理的各项规定,加强质量管理的宣传,从企业管理层和员工自身共同出发做好质量方面的管理和掌控工作。

质量管控风险点篇8

1成本控制管理的目的、风险及特点

1.1成本控制的目的

在保证质量、保证开发时间的前提下,以最合适的成本来完成一项建筑是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的目的所在,但是往往会有很多的因素导致成本控制管理混乱。这些因素包括:①开发商在进行地产开发时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很好地估算投入产出比;②成本规划不科学,成本决策太盲目,没有根据,不规范;③由于核算方法不规范、搜集不全面、管理措施不得当等,导致成本信息失去真实性;④成本管理盲目,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1.2成本控制的特点

房地产开发的成本控制特点有三点:①成本管理是贯穿一项房地产工程始末的,时间跨度很长;②受国家政策、开发商成本控制管理制度、施工环境、房地产市场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工程施工中是不确定也不能预计的;③成本控制要根据工程施工始末的各个项目施工质量、所用的材料以及工程进度来进行动态地调整,是一种动态的活动。

1.3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风险

较长的成本控制时间、较多的不可预计的影响因素、动态活动等特征,导致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存在风险,这些风险会导致成本计算工作人员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成本的估计和计算不够精确。产生成本控制风险的因素,常常有施工用的材料质量、招投标政策、合同管理成本、设计变更等。因此,应该在工程施工时,对这些风险进行考察和评估,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工程施工中的成本风险。

2工程成本控制及风险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大部分成本都用于包括了总工程、分包工程、工程管理成本、相关配套设施等。因此,工程成本控制和风险,是整个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中最主要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从工程设计、施工、竣工、支付使用,再到后期质量监测的整个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的核心就是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

2.1工程成本控制要点

在房地产开发的工程建设中,有六个关键要点:规划设计、招投标制度、设计变更费、施工现场签证、合同管理、现场协调。①成本控制的重点是规划设计,规划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工程投资的总额。②招投标制度是成本控制的核心,只有严格的招投标制度才能找到可靠、优质的施工队伍,才能很好地控制成本投入。③成本控制中最难的关键点就是设计变更。在工程施工前的设计,会因为施工的实际情况而进行一些设计的变更,这样会影响投资预算。④为了更加快捷地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就有了签证的出现,签证可以在原有合同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以适应施工中的新问题。⑤合同的存在,是施工双方各自履行义务的依据,因此合理、具有执行力、条例以及义务界限明确的合同是成本控制的依据。⑥工程中成本控制的手段是现场综合调节,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施工工程现场进行综合地调节,来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最后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2.2房地产开发中工程成本控制风险

工程成本控制风险主要有:①工程招标风险。如果在招标时工作人员对于工程量、材料要求等的重要问题在招标文件上阐述不清或遗漏,或者双方在签合同时没有对不确定、有分歧的问题进行统一都会在工程施工时出现成本控制风险。②施工阶段的风险。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因为施工过程耗时长、施工过程中设计发生了更改、施工现场签证不确切、管理人员不负责等问题最后都会导致成本失控。该风险最不确定。③施工材料管理方面的风险。在招标时若没有对施工材料的类型以及型号进行明确地规定,及在施工时没有向施工单位明确当时的价格,可能会导致预算不足而选取质量次的材料,这样工程质量会受到了影响,从而造成了成本控制风险。

3为了有效规避风险采取的措施

3.1针对工程成本控制要点采取的措施

针对工程成本控制要点采取的六点措施如下:①在施工前进行合理可信地规划设计并且进行审计,通过后做好科学成本估算,根据估算设计出详细的施工图;②采取严格、良性竞争的招标制度和严密的招标文件,以选择优质的施工单位;③根据设计的变更,合理地进行投资成本调整;④对于签证的制定,让专业的设计工作人员审计签证的资格,尽量将签证落实于图纸上;⑤采用国际化的合同文件格式,并且条例界限清晰、具有很强的执行力来规范合同的签订;⑥加强现场的综合协调,加强部门的沟通和配合。

3.2针对工程成本控制风险采取的措施

要降低风险,就要针对工程成本控制风险要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成本控制风险要点主要包括了三点:招标风险、施工阶段的风险,材料管理的风险。①针对招标的风险,要在招标时制定严格的招标文件,以选取有条件和资质的施工单位,有效地避免能力不足的单位被选中;②针对施工阶段的风险,要就指定好成本控制的预算,制定好控制方案并且进行严格地审批,并且严格要求和控制签证;③充分考虑到材料市场价格会在不同时期产生波动,因此双方要签订好合同,在合同中明确好所用材料的型号以及类型,坚决不使用劣质材料,并和施工单位随时沟通当前材料价格,以便进行成本调整。

4结束语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有在分析与研究成本控制的目的、风险、特点,工程成本控制要点,以及成本控制风险的要点之后,并付诸实践,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很好地控制成本,较多地获取经济效益。

作者:何海强 单位:山东中铁诺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赵永明.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2]田永玉.建筑类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分析[J].企业管理与改革,2014,(8).

质量管控风险点篇9

在中国,全国60%以上的旅客周转量和70%以上的货运周转量依靠铁路运输实现,铁路运输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旅行需求、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工具。城市轨道交通更是以“低碳、环保、节能、高效”等特性成为了公共交通运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4年北京地铁年乘客量突破34亿人次,2016年4月29日,北京地铁单日客运量达1 269.43万人次。因此,作为完成交通运输任务的承载主体,轨道车辆的安全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要求,质量安全风险成为轨道车辆作为公共交通工具的最基本要求和必备条件,作为服务于大众的移动运输装备,每天数以亿万计的旅客乘坐高速动车组、普通铁路客车、地铁、轻轨、现代有轨电车等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轨道车辆是否安全,其质量是否可靠,直接关系到广大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质量安全轨道交通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确保轨道车辆的运营稳定,保证广大旅客生命财产安全,创造舒适、绿色出行环境,通过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覆盖轨道交通全过程的质量管控体系,在轨道交通产品整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控制和运营维护等四个环节的有效管控,实现了轨道交通整机产品实现全过程、全要素的质量监控和可追溯性,从而有力地保证了产品质量和按期交付。

一、质量安全风险的界定

所谓质量安全风险,是指车辆运行中发生的可能危及旅客人身安全的行车事故或造成换车、停运、救援等导致车辆必须立即退出运营服务的重要性能故障,包括但不限于车辆重要受力部件的裂纹或断裂、车外安装部件脱落、转向架热轴、车辆火灾、车辆间分离以及牵引制动系统重大故障等。

质量安全是轨道交通车辆的生命线和基本属性,所谓以质量安全管理为核心的、覆盖产品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控模式,即在IRIS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系统整合整机产品实现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控制和售后运营四个环节,通过质量安全风险的识别、分析、改进的循环过程,综合运用RAMS、质量门―里程碑―控制点、FRACAS等多种方法,并在焊接、粘接等特殊过程,依照EN15085、DIN6701等国际通行标准进行管控,以达到保证整机产品质量满足要求,达到在线运营车辆安全稳定的最终目的。

二、轨道车辆质量安全风险点

根据轨道车辆的生产实际,其质量风险主要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资采购、运营维护等四个阶段出现,因此对质量安全风险项点的识别、分析与控制也主要在上述四个阶段进行。根据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控制特点,主要分为前提控制、过程控制、后果控制三类。

生产过程质量管控主要是通过控制点把每道工序进一步细化为关键控制点,然后根据细化的关键控制点的质量特性赋予监控等级,监控点一般分为四类:检查点(E点:Examnation point)、审核点(R点:Audit point)、停止点(H点:Hold point)和见证点(W点:the witness orders),根据质量风险的大小来决定控制点的分类(如下页表所示)。

在轨道交通产品的物资采购环节,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和采购产品质量管控两个环节,涉及了产品研发设计、现场工艺策划、生产制造、质量检验和运输交付等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其中包含与多个供应商间多个接口,其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都非常复杂。

综上,轨道交通产品的物资采购环节的主要风险有:一是新产品未经验证或验证不充分;二是首检中出现统计学中的第二类错误,未发现采购件存在的质量问题或其生产工艺存在的漏洞;三是供应商批量生产的产品与首检通过样件质量存在重大差异;四是批量生产时供应商未经批准私自更换关键零部件;五是供应商的产品结构变更未经设计部门批准等。

三、轨道车辆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一)树立以质量安全管理为核心的、覆盖产品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控模式的新理念

第一,推进以基于风险管理的质量安全管理模式,通过覆盖产品实现全过程的质量体系,实现公司的发展战略的基本方针,解决质量保证和按期交货的问题。第二,树立按质量计划、业务流程进行质量管理的科学理念,克服不讲流程,只求进度,不具备条件就开工、没有检查完就进入下一道工序的不负责任的生产方式。第三,树立每一个环节都精心细致、讲求标准和方法的精益管理理念,克服了过去推着干、将就着干、凑合着干,有问题再说,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执行不到位的粗放式管理的陈旧落后模式。第四,树立以质量、以核心技术来赢得未来市场的蓝海战略的理念,克服红海战略中,以靠压低价格去与竞争对手较量的简单数量的拼杀观念。

把轨道车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管控和运营维护作为核心环节来攻克,在实际生产中,每一步都一丝不苟地严格按风险管理的要求进行精心操作,将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深入贯彻到每一个过程和每一名职工身上。

(二)基于L险管理的模式,以质量安全管理为核心,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控

为了能够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评估风险,同步采取措施,实现质量持续改进,需要树立风险意识,形成以质量安全管理为核心的、覆盖产品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控模式,作为轨道车辆研发设计、生产过程、采购控制和运营维护的核心控制手段,完善组织保证、文件策划、体系运行、激励机制四方面的内容。

在项目执行中,依照产品实现过程中研发设计、采购与供应商管控、生产过程管控、运营维护管理等环节的不同特点,在每个环节的重要质量管控点和子过程,分别组织识别安全风险项点,并根据风险点的级别,通过不同等级的措施加以控制,并在项目节点进行全程的跟踪和验证,确保措施取得实效,所有风险点得以有效控制,从而实现了产品实现过程的全要素的有效管控,在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时,主要基于如下原则:

1.车辆安全运营主导原则。为满足轨道车辆“五防”(即防燃轴切轴、防配件脱落、防车辆火灾、防制动故障、防高压系统故障)和相关法规的要求,根据轨道车辆产品质量特性,结合生产的人、机、料、法、环、测等各要素,通过冗余设计和相关实验:整车试验包含启动加速试验、动力制动特性试验、惰性阻力试验、横向运行稳定性试验等验证产品设计结构和整机产品的质量安全。通过传感器,对高速动车组各子系统实时监控,主要是温度、速度、加速度、压力、安全环路和自动保护,实现自监测、自诊断、自决策,保证轨道交通安全可靠运营(如下图所示)。

2.故障导向安全的原则。故障导向安全原则是铁路设计的最根本的安全原则,该原则是指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应以特殊的方式做出反应并导向安全,具有导致减轻以至避免损失的功能,以确保行车安全。

按照故障导向安全原则,对过程进行三步骤分析:

第一步,潜在故障分析:运用隐患识别分析、FEMCA(故障模式、影响及失效性分析)。

如上图 轨道交通安全监控系统等工具,对可能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和对项目进度造成影响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设置不同等级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想点,并在设计、生产制造、测试、运营维护等环节进行全过程预管控。

质量管控风险点篇10

二、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框架

(一)为什么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构建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的目标确定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项目周期性长、协作关系复杂、流动性强、露天作业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其风险的表现形式比一般企业更为复杂,无论是项目初期的投标决策还是项目结束的竣工验收交付与决算,在合同管理、经营承包模式、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多种风险隐患。因此,除了实现提高经营效率、维护资产免受损失等一般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外,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还需要综合考虑风险、质量、安全等多种元素。本文认为,在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应结合行业特点,通过对工程业务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严格制定质量和安全技术规范,合理设计内部控制体系,并对其严格实施、全面监督和及时改进,其内控目标是在符合施工企业质量验收标准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减少项目施工成本、合理保证项目施工进度、降低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安全管理风险,为实现机械物资等项目资产的安全性、项目信息的客观性提供合理保证,最终提高施工项目的经营效率和效益,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和企业战略目标。

(二)控制谁———内部控制的对象和层次构建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在企业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中应贯穿内部控制的管理要求,内部控制应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业务和交易事项中。也就是说,构建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应整合企业人员、资金、物资设备等各项资源,通过风险控制点的设置和内控制度的安排渗透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所有业务,简而言之,企业的价值活动及其增值过程构成了内部控制的对象。因此,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对象应涵盖从合同签订阶段、前期策划阶段、工程施工阶段到工程终结阶段的所有业务。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对象分为两个层次:组织层面控制和流程层面控制。组织层面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制定、颁布及实施一系列规章制度而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安全、有效运行,包括:企业管理层决策程序、企业基本会计制度、主要经济事项的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是流程层面内部控制,它是指公司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和战略目标,在业务流程中采用的控制,根据施工企业实际情况,施工企业主要围绕着工程项目的承接和分包、合同签订、采购管理、施工管理、资金管控、工程价款结算等等业务建立控制措施和程序。根据企业重要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应对企业的重点交易事项和高风险环节予以特别重视,并把其作为影响企业价值增值的关键业务,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方案,以适当成本实现有效的控制。

(三)如何控制———内部控制的构建步骤

在明确内部控制目标和对象的基础上,可以按以下步骤构建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1)识别和分析企业风险。通过梳理企业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董事会、管理层和专家集体讨论、判断和鉴定企业潜在的重大风险及其来源和性质,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专家打分法、敏感性分析法等对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程度、风险等级进行合理分析,明确各项风险的大小及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从而为制定不同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2)制定内部控制措施。根据相关的准则、指引、实践,有针对性地选择控制措施,将控制点嵌入生产经营活动,以规避、降低和控制可能的风险。(3)监督和评价。定期检查、严格监督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并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对相关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控制风险做出评价,根据评价结论及时纠正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三、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构建

—以工程施工阶段为例施工项目主要业务阶段为:(1)合同签订阶段:包括市场调查、施工投标、签订施工合同等;(2)前期策划阶段:包括投标交底与合同评审、选派项目经理与组建项目经理部、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规划等;(3)工程施工阶段:主要内容是投入机械材料和劳力进行施工并形成工程实体,具体包括资源(人员、材料、机械)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等。(4)工程终结阶段。主要内容是工程施工验收、决算、签署工程回访保修证书、建筑物使用说明、工程移交、施工项目管理总结评价等。工程施工是施工企业的核心业务,其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对于施工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工程施工阶段为例,探讨内部控制构建框架的具体实施问题。

(一)构建内部控制对象和目标

施工阶段内部控制属于流程层面控制,其控制对象是投入机械材料和劳力进行施工并形成工程实体时的一切业务活动,结合其业务特点,内部控制目标既应当与企业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目标一致,又应该同时侧重以下方面:一是投资不超过合同价款。通过工程造价控制、费用变更控制、预防并处理好费用索赔、挖掘节约投资潜力来努力实现实际发生的费用不超过计划投资,工程造价不超过合同价款。二是进度符合合同工期约定。通过工程控制进度计划的制定和审查,对施工现场加强管理、严格施工,对各项施工任务进行实时动态控制,对施工中的问题积极协调和解决,使施工进度能够如期完成,项目竣工时间符合合同约定。三是质量达到验收规范。通过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资质管理、加强物资与施工机械的质量控制、制定审核科学的施工方案等方法对施工环境实施全面、全程控制。对每一个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严格把关,实现合同约定的施工质量目标。四是安全施工。通过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安全监理等举措综合治理,实现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目标。

(二)识别和分析内部控制风险

在工程施工阶段,内部控制风险主要有:一是成本风险。施工企业成本主要由分包款、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管理费等组成。施工中常常出现工程项目成本超支的问题,主要原因有预算成本执行粗放式管理,不能全面控制成本;工程物资管控力度较弱,对材料使用量的监督流于形式;材料消耗定额核算不准确,不能根据消耗定额和施工进度科学安排用料;施工现场中以班组承包的方式较多,技术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技术不熟练、施工能力薄弱的班组存在着施工质量不高、资源使用浪费的现象。二是质量风险。质量是施工企业永恒的生命线,然而有的企业为了追求施工进度和成本控制,忽略了对于质量的严格要求。由于施工企业人员流动性强,有时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达不到合同规定的要求。三是安全风险。一些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重视不够,责任心不强,存在着侥幸心理。施工现场防护和管理不到位,存在着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会致使企业资质降级甚至吊销,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四是工期进度风险。施工企业项目大,周期长,影响因素众多,施工活动又受到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存在着不能按时完成工期进度的风险。

(三)制定内部控制措施

1.成本控制措施

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企业应努力做好成本控制,力争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首先施工企业应制定科学的成本核算制度。选择合理的费用分配方法;完善原始记录的登记、审核和保管制度,为正确核算施工成本提供原始依据;修订和审核工时定额、费用定额等资料。其次,将材料控制、劳动控制、机械设备控制、项目费用控制作为成本控制重点。材料领用应严格控制、定期盘点;周转材料要及时回收、整理;精简管理机构,减少不必要的工资支出;科学选用机械并对其定期保养,提高机械使用效能;严格审核费用支出,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再次,明确成本考核目标。定期考核成本控制结果,奖优罚劣,并将其纳入项目经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最后,及时了解技术进步信息,采取先进的技术流程降低成本,尽可能地扩大成本控制范围和深度。

2.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企业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问题。首先,在工程施工前期,应根据合同有关质量标准的要求明确施工技术标准和质量规范,同时将质量控制责任分解,并层层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使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主动参与到质量控制过程中来。其次,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日常材料采购、设备管理、专业人员设计和施工能力以及施工方法都会对施工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应加强对这些风险点的管理,把好每个环节的质量关,并对其实时监督。再次,平衡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以及工期进度的关系。既不能为了追求成本低,工期短而降低对质量的要求,也不能因为追求质量的尽善尽美而延长工期,超支成本,尽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按时高效地完成工程项目。

3.安全控制措施

施工阶段安全生产的控制要点包括:内外架子及洞口防护、作业面交叉施工及临边防护、大模板及现场堆料防倒坍,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等。具体措施方面,企业首先要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设施投入,杜绝使用不安全防护用品,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技能和安全教育。其次,施工区域的封闭、脚手架的搭建等安全防护措施应通过监督部门审查合格,特种作业必须通过申请审批方可开始施工。施工中要严格遵循工程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不得违章施工作业,从而减少和消灭安全隐患。再次,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要严格落实安全监理责任,加强安全监理。

4.工期进度控制措施

影响工期进度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施工设计方案变更、材料供应不及时、设备故障、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因此要确保工期进度,企业在施工前应按合同的规定安排科学的施工进度,合理规划资源配置、设备检修、人员培训等工作,做好施工准备;施工中保质保量,避免返工耽误工期;有序做好各工种的衔接和交叉;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要责任者的全员责任体系,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任务、目标和实施期限,项目经理负责施工进度的统筹和协调;在施工过程中,要定期追踪检查工程的实际进展,如果发现前期计划有不合理之处,应随时向管理者和决策者汇报,对施工进度及时调整修正,确保施工任务能按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遭遇导致工期拖延的情况,冷静分析问题及成因,及时协调解决工期拖延因素,以减少违约风险。

质量管控风险点篇11

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突破原有管理体制的关键点,分别体现在以下 3 个阶段。

1.1 设计阶段

以严格设计审图为前提,以过程变更控制为手段,全过程降低项目技术风险。

(1)加强设计风险的识别与风险预控。风险管理在设计方案确定后开始介入,通过专家调查法等风险识别办法对设计方案进行风险识别,然后进行风险评估,按评估结果对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等阶段进行风险指导和预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

(2)强化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在保证设计产品符合强制性规范条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设计工作的特殊性和当地的气候和施工条件,把强调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

(3)发挥专家的技术优势,把好“四新”技术的应用关。利用风险管理单位强大的专家技术优势,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这四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的安全。

1.2 施工阶段

以事前预控为基础,以过程监控为重点,以治理通病为手段,降低工程质量风险。

(1)建立风险源清单,确定风险控制对策和措施,实现预前控制。风险源清单的建立,对业主、施工单位和风险管理单位起着未雨绸缪的作用,可以及早确定风险控制对策,采取响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实现积极有效的预前控制。

(2)建立数字化风险控制平台,实行风险动态管理。结合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以及数字工地的影像管理,制定有效的风险监控方法,根据各个专业分项工程重大风险等级的风险特征值和报警值,对施工现场以及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3)强化要素管理,控制风险诱因。通过对现场人、机、料、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的有效控制,从资质审查、准入控制、工艺样板引路和质量通病的治理等环节着手。

(4)强化过程控制,完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的跟踪控制平台。对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控制,对于工程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采取旁站等跟踪控制措施,严格把好质量关。

(5)检测公正、科学化。采取科学的检测、检查方法,实现对工程质量的评价以数据说话;充分发挥检测机构的公正、独立和科学性,确保工程内在质量。

(6)强化安全教育和方案审核,完善安全监管体系。通过宣传、授课、观摩等相对直观的教育方式,作好一线工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对安全问题的感性认识和风险意识。作好安全专项方案与技术措施的审核,确保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7)强化重大危险源的跟踪控制和应急预演,完善险情应急机制。应急预案的制定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不可或缺,通过跟踪控制和应急预演进行过程控制,有利于风险事故的减少。

1.3 运营保修阶段

(1)制定缺陷责任期和 10 年责任期的风险控制工作计划,督促有关单位提供建筑物和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手册,作好设施管理工作,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质量问题。

(2)组织专家对建筑物竣工状态、一年保修期结束后的状态、以后每隔一年的使用状态进行检查,出具检查与评估报告(以理赔范围为基础),必要时可以采取向使用者问卷征求意见的形式。

(3)督促尾项工程和质量问题的整改落实,合理规避缺陷责任风险。

2 、风险管理模式下三个关系的转变

推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其基本手法是将风险进行转移和控制,在此过程中建设工程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将发生 3 个变化。

2.1 改变了业主与保险人的关系

在原有的工程保险制度下,保险人仅关注事后理赔,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现在是由共投体和保险人共同关注保险标的,在过程控制上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双方共同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底线,以最低限度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为共同目标,有利于降低政府在建设工程上的风险责任,同时对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共投体作为保险合同的一方,风险、责任共担,有利于协调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与业主单位之间的利益冲突,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全过程风险管理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建设工程参与各方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积极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发展,满足了我国在加入 WTO 之后面对国外工程咨询公司挑战的需求。保险人积极参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意味着保险人必须增强在工程保险领域的经验和保险实力,这将在客观上提高保险人的保险管理水平和效益。

2.2 改变了监理委托的关系

现有的监理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

(1)缺乏公正、独立性。由于监理受业主的委托,无形中受制于业主,对业主的不规范行为缺乏有效监督,监理工作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不能做到真正公正、独立的第三方,从而也不能积极有效的开展监理工作,对于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管理也只是表面上、形式上的,这样就降低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对业主也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促进了监理工作的恶性循环。

不少业主是因为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得不委托监理对建设过程开展监督管理工作,而委托了监理之后又不愿意放权,在投资、进度、设计这些方面都是业主的单方面决策,使得监理工作变成了仅仅是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这样就造成了监理的名不副实,从而降低了监理的工作职能和水平。由于监理对进度、投资没有管理决策权,当业主和承包商片面追求进度、投资方面的控制目标时,根据投资、进度与质量这三者的平衡关系,必然会降低质量方面的要求,而监理对此又无法控制,这样就造成了建设工程质量的低下。

(2)先天不足,无法弥补。现行建筑法规和体制下,监理的工作范围仅仅局限于施工阶段,不能参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不仅在保修期的服务少,尤其是在设计阶段无法介入,无法进行预先控制,而设计阶段对于整个项目的质量、投资、进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提前在设计阶段介入,那么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就非常困难。

(3)安全管理缺乏资金保障,安全条例无法落实。由于安全管理资金常常无法到位,监理无法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增大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间接造成了业主和政府的压力。

由保险人委托风险管理单位的优势,一是公正、独立。风险管理单位受保险人委托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目标是保险标的,作为独立于业主、承包商以及设计和勘察单位的第三方,真正具备了公正独立性,有效的提高了工程质量,把政府从实体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中解脱出来,降低了政府的压力,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利益。二是促进控制目标最优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的内容以质量和安全为核心,必然按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进行风险管理。但与此同时,风险管理单位也要继承“监帮结合”的优秀传统,通过优化技术方案等手段提供增值服务,追求质量、安全、投资、进度四大目标的最优实现。三是管理要求更上一层楼。保险人关注的保险标的是 10 年责任险,期望能控制和降低风险,减少理赔,这就要求风险管理单位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要做的更高、更强、更细。

2.3 改变了检测机构的委托关系

现有检测机构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

(1)由施工单位委托的检测机构的工作缺乏公正独立性,为施工单位的利益擅自改动检测数据,出假报告,对工程质量的损害非常巨大。

(2)检测工作仅对来样负责,降低了检测机构的责任,提高了建设工程的风险。

(3)监理单位对材料见证取样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有效的对材料进行监督控制,失去了第三方检测的作用。

风险管理单位委托检测机构机制的优势,一是材料检测机构独立于施工单位,对整个工程的利益负责,提交的检测报告真正具有公正独立性。二是材料检测是风险管理单位的服务内容之一,是一项质量管理手段,材料检测机构必须对现场负责,化解了委托检测的风险,从而降低了工程风险,提高了工程的质量。三是通过落实材料检测机构责任,提高了检测机构的风险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

3 、风险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1)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推行全过程管理理念,既可以将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各个割裂的环节有机整合,又可以通过对风险进行早期识别、评估,从而及时控制质量安全风险,更加有效地配置管理资源。

(2)强化设计风险管理,从源头上降低项目技术的风险。资料表明,多达 40%的质量问题是由于设计过程或设计原因引起的,因而,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至关重要。现行审图制图尽管在保证设计质量、制约业主和设计承包商的不合理行为方面有卓有成效的贡献,但也存在如下争议和局限:一是审图公司由政府委托、有政府行为的属性,同时又要进行市场运作,其体制方面的矛盾难以理顺。二是整改单遭遇人情关。三是业主对于审图的必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够。四是审图时效不合理。五是审图作为质量控制体系的一环,无法从项目整体运作的角度来看待工程质量风险问题,并且使风险流程控制缺乏延续性。通过推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将施工图审查工作纳入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保证其公正独立性,摆脱业主和设计承包商的干扰,提高对设计产品的质量控制。

(3)重视施工风险的识别与分析、评估,强调事前预控。事前控制做的好坏与否,对整个施工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施工风险的预判、预警和预控,可以使风险管理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有利于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监管资源。(4)保证了第三方的公正独立性改变了监理委托关系,保证了风险管理的公正独立性,有利于加大

现场监管的力度和深度,保证了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的实现。

(5)强化了运行保修阶段的服务,降低因项目使用不当引起的风险。通过保修期内的质量检查,及时掌握项目的使用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风险控制和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保险人和业主的风险。

4 、产生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4.1 产生的问题

风险管理单位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按照风险管理大纲,对业主、承包商、供货商等项目参建方进行管理和监督,在试点工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分担还不明确,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和供货方的责任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等来界定。这给风险管理单位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风险管理单位在操作模式上虽然与原有的监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摆脱不了原有监理体制下的做法,仍然存在很重的监理痕迹。

(3)风险管理单位的组织大部分仍然是按照原先的监理单位的组织来实施的,其人员也以原有的监理人员为主,缺少有经验的风险管理评估、分析人员。并且具有工程保险相关知识的人员也非常缺乏,降低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4.2 改进措施

面对在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下进行风险管理所产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建立相应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险法规体系。通过确定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中的业主财产险与参建各方(勘察、设计、施工方和风险管理单位)的责任险的配套实施措施,明确和落实参与建筑工程项目各方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更好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2)建立对风险管理单位的资质认可和监督机制。由于风险管理单位工作性质的重要性,因此,对风险管理单位的资质认可和监督管理非常重要。应该建立有关风险管理单位资质认可的办法,使风险管理单位可以不断增强技术能力,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3)整和资源,建立具有充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单位。从审图机构、设计单位、保险公司等引进人才,与现有的监理公司的技术力量相结合,充分整和相应的人力资源,进行工程保险方面知识的培训和累积,使得监理单位可以顺利的向风险管理单位转变,切实提高风险管理单位的市场地位。

(4)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力度,不断弥补实际工作中不足。针对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优化方案,落实和加强风险管理措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信息平台的作用,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水平,使风险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5 、结束语

工程保险和风险管理制度对提高我国的建筑管理水平,完善建筑管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工作在试点工程上的实施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得到了各方的好评。但由于是刚刚起步,风险管理的操作模式也是在逐步探索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不足之处再所难免。只有通过持续改革,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工作,才可以不断完善工程质量保险和风险管理制度。希望本文可以为当前建筑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也能为监理行业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Inherent defect insurance. IMIA Conference. 2001.9.

[2] Advanced diploma in insurance. The chartered insurance institute. 2004.

[3] Scott E Harrington, Gregory R Niehans.风险管理与保险[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质量管控风险点篇12

前言

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开发项目质量的质量管理。质量负责人的职责是按照投资人项目开发要求,负责编制开发项目质量计划,并组织实施。按质量计划要求,检查项目质量计划执行的状况。对发现的重大质量问题,要积极组织研究解决,同时编制项目质量报告,报上级质检部门及项目经理。制定开发项目的质量计划,充分掌握和了解项目的要求,明确咨询成果的质量目标和质量要求,熟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把质量目标层层分解下去,按质量计划和实施步骤层层落到实处。

一、房地产项目质量的特点

由于建筑产品多样性、体形庞大和空间上的固定性,以及生产单件性、露天性和生产周期长,实施程序繁多、涉及面广和社会合作关系复杂等特殊技术经济等,使得建设项目质量具有以下特点:

1.项目质量形成过程复杂

项目质量包括决策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包括安装质量、设备质量、材料质量)和其它质量等,均对其总体质量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和影响。

2.项目质量影响因素多

项目周期长,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设计、设备、材料、施工方法、管理和工人技术水平等因素,都会造成项目质量的事故。

3.影响项目质量隐患多

项目施工过程中,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以及隐蔽工程多,必须严格控制各个工序和中间产品质量,才能保证最终产品质量。

4.项目质量水平波动性大

由于建筑产品及其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使其生产活动受到各种不利因素影响,项目质量水平容易产生波动。

5.项目质量评定难度大

项目建成以后,不能像某些产品那样可以拆开检查内在质量;如果项目完工以后检查,只看其外表,很难正确判断其质量好坏,因此项目质量评定和检查必须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否则就会出现质量隐患。

二、房地产质量管理措施

1.设定质量目标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质量目标,确定与项目投资人的开发项目战略和产品策划定位有关,同时与项目的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处于一个相同优先级。因此,项目开发的质量目标必须适合项目本身的特点。目标过低,会对项目带来伤害,失去市场竞争力;过高会造成投入成本加大,综合开发绩效降低。项目经理作为项目质量管理的总负责人,应根据项目的发展的具体情况,组织项目部对项目的工程质量提出明确目标,并经公司主管领导审批确定。

2.设立项目管理架构

项目开工前,项目经理要认真研究公司内部相关报告与既有成果,提出工程分期分区施工安排,并在此基础上牵头组建项目部,提出人员编制、职责分工方案。同时提出对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人员资格、工程经验及岗位数量配置的具体要求,制定地盘工程质量管理架构及相关流程。在质量要求方面,项目部必须有明确的架构与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3.建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

对管理制度具体实施的策划是工程质量管理策划的重要内容,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应带领项目部仔细研究工程特点,确定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执行的具体质量管理制度,规划执行程序和流程,编制实施细则。工程质量现场管理制度大致可以分为:图纸会审制度、施工交底制度、样板先行制度、旁站监理制度、工序控制制度、材料管理制度和联合检查制度等。

4.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和外部监控措施。

所谓内部控制体系,就是通过内部交底、学习交流、检查等方式在项目部员工中树立质量意识,明确各个工序的质量控制流程、重点和方法,从而在现场施工管理中做到心中有底。所谓外部监控及管理体系,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对施工单位的现场施工流程和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以保证施工质量。

5.发挥监理责任作用

对监理单位架构与人员要求:除需对监理单位现场人员数量配置提出具体要求外,还需对监理单位人员的考勤、不称职人员的撤换以及因工作失误造成损失人员的处分等提出具体管理办法。要求监理单位认真履行监理合同,根据服务合同、监理规划(实施细则)、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以及有关行政法规等对整个项目从开工到竣工验收实行全程监控,做好日常检验记录、工作日志及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三、项目质量风险

项目质量风险是由于设计不当和施工质量问题造成的纠纷冲突形成问题引起的风险。包括: 在项目决策阶段由于经济技术分析失误, 出现品质与价格矛盾导致的质量问题; 在设计阶段, 违反设计规范、标准, 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要求,造成的质量问题; 施工阶段, 从业人员对设计知识认识有重大错误, 擅自改变设计造成的质量事故质; 施工管理过程中, 不重视关键部位和关键过程的跟踪检查处理, 对一些容易出现影响结构安全, 特别是一些虽不影响结构安全, 但对正常使用功能有严重影响的问题, 处理不及时, 没有做到事前控制的永久性缺陷或者售出交房后造成的质量隐患; 交房实物与销售承诺、广告宣传项目方采购设施与承诺品质下降与承诺不相符造成的实物质量问题; 以及新技术工艺材料应用不当造成质量问题。

四、房地产项目风险及其分类

房地产项目的生命周期从投资决策、前期工作、项目实施、租售和资产经营四个阶段, 不同阶段对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项目改进的措施有不同认识, 投资决策面对的风险最多, 但是对可能发生的概率判断越难, 所以房地产投资决策初期项目团队面临不确定性最大但拥有最大的灵活性, 也拥有更多的选择, 而到项目后期, 风险因素和风险发生后结果越来越清晰, 而项目团队可以改变的已经很少, 选择的机会也相对减少, 如项目的定位、项目的类型、承包商是否如期完工和交付、房地产市场的变化、金融形势和政策等。如果想取得项目的成功, 需要识别风险, 找出影响房地产项目可能才在风险因素、 潜在的风险、和项目可以改进的措施, 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房地产项目各阶段都有不同的项目计划和目标, 房地产项目风险识别就是识别出影响项目各种目标的风险因素、潜在的风险事件和风险征兆, 为风险分析做好准备。房地产项目风险识别程序见图1

图1房地产项目风险识别程序

按照风险来源分: 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经营风险。

按照影响范围分: 整体风险、局部风险。

按照控制性分: 可控风险、不可控风险。

按照后果分: 纯粹风险、投机风险。

房地产项目风险如图2

图2房地产项目风险图

五、房地产项目的风险控制

房地产项目风险控制就是根据项目风险分析后预先才确应对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的活动。由于房地产项目一次性、独特性和复杂性, 决定项目的风险不可避免。风险发生后的损失难以弥补性和工作的被动性, 决定风险管理需要采取主动的策略,风险控制的预警系统、应急计划和风险工作制度和流程就是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可以实现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1、风险控制预赞系统

当发生项目风险征兆达时, 发出风险预苦信息, 制定出现风险预警信息时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跟踪监测关键风险因素变化, 一旦出现预警, 即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在投资决策阶段对拆迁、汇率、利率、材料价格等因素制定预普策略。在前期工作阶段对政府报批可能影响较大因素, 制定预警策略, 交通影响评价和日照分析、园林指标等, 如一旦发生风险, 应采取变更指标和减少建筑面积等应对策略。在项目建设阶段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进度、技术质量等风险, 做出相应风险应对, 如增加费用, 加快工期, 更改变更设计提高质量等, 在租售和资产经营阶段采取多种营销手段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 降价、增加品质、降低物业费用、 聘请高水平物业管理公司等。

2、制定定对风险的应急计划

就是根据项目的风险规律制定的应急措施和风险管理计划, 一旦出现费用、进度、技术风险, 就动用应急措施。包括预算应急费、进度后备措施、技术后备措施三种。

3、制定工作制度

根据风险分析结果, 才确风险应对策略, 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 预防、降低和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如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授权审批制度、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结论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作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来说,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要通过实施和建立质量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开发前期阶段及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及控制水平,从而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所有的质量控制都要着眼于发现不合格并立即消除不合格的目的。只有这样房地产开发企业才会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进行良性循环,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从而使得房地产市场更加稳定和繁荣的发展。

质量管控风险点篇13

近几年来,虽然电子渠道发展迅猛,但物理网点的基础地位并未动摇,仍是各家银行竞争的焦点。目前,网点功能单一现象比较严重,对公业务辐射范围较小,网点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总行提出网点综合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2、风险仍然是左右银行发展轨迹的重要筹码

“发展是业绩,安全也是业绩”,柜面风险控制依然是网点建设的重要主题。为此我行加强委派营运主管和检查督导两支队伍建设、强化会计基础等级管理、会计操作风险控制评价、检查项目考核三个体系建设,调动了各层面防控操作风险的主动性,保证了前期业务发展过程中风险的完善控制管理。

3、实现风控与网点综合化发展的有效衔接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这其中包含了风控归口管理部门的确定、柜面风险管理职责调整、对原有风控队伍进行调整整合等体制建立问题;也包括了网点风险的重新评估、风险点的重新确认、网点风控措施的不断完善、风控效果考核等技术手段的完善。有效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才能为网点综合化建设中柜面风险的控制奠定坚实基础。

二、网点综合化柜面风险控制体系内容

为充分实现“强化基础、有效控制、促进发展”的风险管理原则,网点综合化柜面风险控制体系需要围绕风险责任、柜面监督、风险管理三方面开展。

(一)健全风险责任体系

从总、分、支行等层面,健全柜面风险控制组织架构,完善分支机构负责人重大经营风险和案件引咎辞职制度,落实员工行为积分制度,进一步明确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的风险责任,从而为风险控制体系奠定基础。

在柜面风险控制组织架构和职责落实的同时,还需要对各条线、各级机构的风险管理责任目标进行分解,明确工作要求和任务,完善风险控制评价绩效考核机制;将风险责任与管理权限、岗位责任有机结合,加强风险管理的内生动力;加强对风险责任落实的监督检查,强化落实“三个问责”,即案件、基础管理、业务发展的工作问责,对违规责任人一定要严肃追究、严明责任、严厉处罚,实施有效问责以实现约束作用。

(二)构建多层次柜面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需要强化全行员工的风险意识,构筑流程、系统、营运主管、检查督导等多角度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做到操作风险管理职责无缝衔接,才能严防操作风险管理悬空,实现风险点的全面覆盖,充分发挥监督体系作用。

1、流程控制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管理学中非常有名的论断。细化管理,优化流程,是做好基础工作永恒的主题。每一项业务的操作流程,涉及多个工作环节,如何做到每一个环节全部合规,仅凭执行人的自觉性是不够的,只有通过流程控制,下一个环节对上一个环节的工作进行质量检验,不合规问题进入不了下一个环节,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违规。业务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业务运营模式和风险点的不断变化,相应的业务流程也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只有持续不断地对每一项业务操作流程进行细化、优化,才能保证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系统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行系统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数据交易量大幅度提高,资金数额也越来越大,需要借助系统设置对核算交易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防范资金风险。一是合理设置系统授权控制,授权控制应该秉承合理原则,使所有业务能够按照各项规章制度来执行,并提高执行的效率和质量,防止授权环节过多过滥,失去监督效用;二是充分发挥柜面监测系统预警作用,精确监测系统模型及参数设置,提高异常、可疑交易预警的准确性,促使相关管理人员及时提示督促前台业务人员规范操作,整改补救,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对于交易核算起到较好的风险控制作用;三是建立完善的以风险为导向的事后稽核,扩充稽核模型,扩大风险稽核范围,有效利用稽核系统的数据资源揭示风险环节和问题,实现对风险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

3、检查控制

(1)强化营运主管监督作用

实施网点综合化后,委派营运主管负责柜面风险监督管理,继续实行上级行委派制度。营运主管作为防范柜面风险的第一道关口,其任务是代表委派行监督所在机构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防范柜面操作风险。营运主管要切实承担起柜面业务的实时监督职责,突出事前控制和事中监督,加强柜面业务关键风险点的监控,把各种违规行为和风险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管理行要保证营运主管监督的独立性,任何人不得干扰和阻挠其行使监督职责,真正落实风险管控责任。

(2)发挥检查队伍检查督导效用

全行建立了集中统一管理的会计检查督导队伍,全面负责组织实施网点柜面业务操作的检查,为实现业务合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点综合化建设增加了柜面检查的工作量和难度,对检查人员的数量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更好地发挥检查队伍的柜面风险防控作用,一是强化检查责任,坚决杜绝检查流于形式、走过场;二是严格落实检查要求,加强对检查效果的考核和管理;三是创新检查方式,提高检查的深度,解决风险环节问题。

三、对网点综合化柜面风险控制体系的几点建议

柜面风险控制体系要适应网点综合化的需要,要在总结已有的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手段基础上,适时发展柜面风险管理理念,提高柜面风险管理的技术含量。

(一)网点综合化坚持风险控制优先原则

柜面风险控制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扎扎实实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打牢发展的基石,业务开展才能建立在坚实稳固的基础上,也才能取得健康的、和谐的、持续的发展。网点综合化建设中要坚持风险控制优先原则,柜面风险管理机制到位、人员配备到位、业务素质合格的网点才能实施综合化;要坚持循序渐进,网点风险控制条件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不能实施脱离风险控制的网点综合化。

(二)严格对公业务准入审核和管理

对私网点实行综合化,需要对其开办对公业务的相关条件进行审核。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对网点条件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开办对公业务的网点,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改进,达到制度要求才能开办,不能放宽对公业务办理门槛,不能为了推行综合化而综合化。对于新开办对公业务的网点要加大管理力度,多检查多指导多规范,扶助其平稳过渡。

(三)逐步推进柜面风险转型

为适应网点综合化建设需要,柜面风险管理要及时作出调整,及时跟进转型,从而更有效地实施风险控制。

1、由结果管理向诱因管理转变

柜面风险管理覆盖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操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是一种结果,产生风险问题的根源是诱因。目前,对柜面风险的管理,多是就具体问题说问题,采取“堵”的方式加以应对,对为什么会发生问题,即产生问题的源头关注不多,研究不够,因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抓源头,就是抓诱因,是解决风险管理的根本所在。如果风险控制过程的质量不高,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因此,要想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源头,管理重点必须从事后结果管理向过程控制、向诱因管理转变。

2、由存量风险控制向增量风险控制转变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