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实用13篇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1

一、少儿美术教育的意义

少儿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快速成长的时期,我们在这个阶段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美育训练,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少儿美术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少儿学习阶段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素质教育程度将直接影响孩子们一生。特别是教育部要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而美术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艺术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培养艺术欣赏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绘画能力,这是对孩子才艺方面进行向外拓展的重要手段。

2、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

孩子在少儿阶段心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所以我们要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心理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教育由于自身特点的关系,它不仅对孩子们的情感、脑力、体力等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可以改善孩子们在长期烦躁的学习中对其心理产生不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美术教育可以让孩子们从枯燥而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放松下来,让他们感受艺术的气息,放松身心,让他们体会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培养孩子的学习和创造能力

很多家长认为美术教育仅仅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绘画作品、欣赏作品,这是一个误区。他们忽略了美术教学一个重要的作用,即为培养孩子的学习和创造能力。虽然美术教育在少儿阶段属于基础学科,但是通过美术教学学习孩子们在创新精神、学习能力方面得到激发及培养,让孩子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将有信心。

二、当前我国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美术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各个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美术教育的投入也逐渐加大。但在很多学校,特别在农村,美术教育依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这将对提高孩子们的整体素质、贯彻与落实素质教育基本原则产生阻碍。所以,我们少儿美术教育教师不仅要克服美术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还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前少儿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1、部分地区存在对美术教育认识不够,重视不足

传统的教育制度观念影响着我国进行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比如应试教育观念深入家长、教师心中,促使孩子们无法选择或灌输美术对自己毫无前途的观念,从而导致很多学校或艺术培训机构的相关课程如同虚设。这部分人认为这些课程对孩子前途或对学校升学率毫无帮助,没有学习的必要,无法正确的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最终形成孩子们对这类科学无法产生兴趣,使而美术教育地位在课堂之中变得底下。

2、美术教育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

美术教育从业者对美术教学的认识不不够,学校或学生对其不够重视,迫使学校在聘用美术教师时,提出的要求也相对简单,造成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所以,在实际课堂上,他们对孩子们要求较低甚至毫无责任感,随意让孩子们在美术课上翻阅其他学科的书籍或作业,造成孩子们对美术教学毫无兴趣。

3、美术教学不符合实际

美术教学如果脱离实际生活,那么孩子们就不能从现实生活中体面到美术,也使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受到限制。很多地区美术教师将美术教学局限在课堂上,基本上放弃或忽略外出写生的活动,而在课堂上对孩子们传授一些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或简单的物体绘制。

三、我国少儿美术教育改进意见

由于受传统教育制度观念影响,我国素质教育实施效果在部分地区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在农村并没有完全依照国家素质教育规章执行,特别是美术教育。因此,关于少儿美术教育改进意见,我认为:首先,针对对美术教育认知不足的地区或学校,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普及全面素质教育。此外,我们应该加强对部分美术教师继续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交流学习会等,从而提高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美术教育打下基础。其次,由于少儿美术教育内容存在一定单一性或不符合实际生活等弊端。因此,我们要根据少儿特点及教学规律进行“量体裁衣”,首先要培养孩子们的绘画兴趣,才能让他们完全学会表达或创造性表现。然后,我们要根据《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相关规定制定教学内容,从而规避美术教师只重视孩子们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成果,而忽视了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情感的体验及态度的倾向。因此,我们应该对教学内容以开放的态度,尊重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最后,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采用多元化评价,对孩子们的艺术体验得到促进。因为老师的评价对孩子提高艺术兴趣积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我们也要开展多样化的艺术课程教学,以灵活多变的、合作小组等形式来培养孩子们艺术兴趣和协作精神。最终实现,孩子们在艺术教育中对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丰富与提高,而满足我国素质教育相关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志成.关注成长,尊重艺术,天性浅论少儿美术教育的自主性[J].教育观察,2014(01).

[2]郭佳.少儿美术教育与创新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2

1、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因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艺术氛围等各异,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家长的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其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即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原无固定意向而随大流思想;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即碍于情面或者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如此,如“其他人的小孩都学,我的孩子不得不学”。这样的家长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为数不少,也是很大一部分家庭很难将家庭艺术教育长期坚持下去的原因。

2、功利心理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价值之基础或基本评价标准,同时又强调行为实际效果的价值普遍性和最大现实的伦理学说。”中国家长都有传统“望子成龙”的情结,再加上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较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的误区。很多家长让孩子选择学艺术,就是为了使小孩有一技之长,将来更好的立足社会;有的直接就是希望孩子长大之后能进入到演艺圈,成为名演员、大歌星,或者升学时有特长加分等,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目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会带有一些功利性因素,但绝对不能太强,否则就会偏离学习本身的目的,不利于学习的正常进行。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如此,一旦艺术成为一种谋生的技能,它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那我们的艺术教育培养的将是一个个艺术工匠,而不是一个有着较高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如果家长抱着急功近利的心理来对幼儿进行家庭艺术教育,这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将来发展。

3、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在外或者忙,很少有时间来陪伴孩子,便应孩子的要求,甚至脱离自己的客观条件,给予孩子某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来对孩子进行补偿。有的家庭给孩子学声乐、器乐、美术,却因为家长自己小时候的考试焦虑等而放纵孩子在艺术教育中遇到困难就逃避,什么都学,什么都半途而废。这样的家长过分溺爱放纵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会让孩子变得没有目标、没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难以得到必要的培养,成年后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处理事情,都会变得懒散、过分依赖他人,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则很容易变得灰心、失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4、心理投射

心理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直接体现为父母将自己小时候所渴望而没有得到的艺术教育强加在小孩身上,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决定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使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在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以后,孩子会由于失去目标而变得迷茫。由于通过孩子进行投射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自动化过程,常常不被父母意识到,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因此更值得为人父母者警醒。怀有“心理投射”的父母往往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去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长,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违背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初衷,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敌视艺术教育,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人格上的障碍,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应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消除功利思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与理解幼儿,从而促进幼儿自身全面发展。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客观的规律,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其选择的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也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拔苗助长。同时,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由于幼儿家庭环境不一样,幼儿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进行家庭艺术教育。

2、尊重与理解幼儿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理解和尊重儿童。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不一样,儿童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家长要对幼儿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及时的鼓励。幼儿的很多艺术作品无法用成人的眼光去解读,但是,要意识到幼儿有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倾听幼儿对自身创作的解读,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3、消除功利思想

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要有着明确的认识,学艺术是为促进幼儿自身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升学加分、为了赶时髦、为了不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等等,从而不要盲目的“从众”、“跟风”。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3

1、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因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艺术氛围等各异,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家长的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其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即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原无固定意向而随大流思想;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即碍于情面或者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如此,如“其他人的小孩都学,我的孩子不得不学”。这样的家长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为数不少,也是很大一部分家庭很难将家庭艺术教育长期坚持下去的原因。

2、功利心理。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价值之基础或基本评价标准,同时又强调行为实际效果的价值普遍性和最大现实的伦理学说。”中国家长都有传统“望子成龙”的情结,再加上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较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的误区。很多家长让孩子选择学艺术,就是为了使小孩有一技之长,将来更好的立足社会;有的直接就是希望孩子长大之后能进入到演艺圈,成为名演员、大歌星,或者升学时有特长加分等,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目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会带有一些功利性因素,但绝对不能太强,否则就会偏离学习本身的目的,不利于学习的正常进行。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如此,一旦艺术成为一种谋生的技能,它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那我们的艺术教育培养的将是一个个艺术工匠,而不是一个有着较高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如果家长抱着急功近利的心理来对幼儿进行家庭艺术教育,这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将来发展。

3、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在外或者忙,很少有时间来陪伴孩子,便应孩子的要求,甚至脱离自己的客观条件,给予孩子某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来对孩子进行补偿。有的家庭给孩子学声乐、器乐、美术,却因为家长自己小时候的考试焦虑等而放纵孩子在艺术教育中遇到困难就逃避,什么都学,什么都半途而废。这样的家长过分溺爱放纵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会让孩子变得没有目标、没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难以得到必要的培养,成年后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处理事情,都会变得懒散、过分依赖他人,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则很容易变得灰心、失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4、心理投射。

心理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直接体现为父母将自己小时候所渴望而没有得到的艺术教育强加在小孩身上,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决定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使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在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以后,孩子会由于失去目标而变得迷茫。由于通过孩子进行投射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自动化过程,常常不被父母意识到,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因此更值得为人父母者警醒。怀有“心理投射”的父母往往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去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长,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违背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初衷,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敌视艺术教育,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人格上的障碍,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应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消除功利思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与理解幼儿,从而促进幼儿自身全面发展。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客观的规律,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其选择的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也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拔苗助长。同时,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由于幼儿家庭环境不一样,幼儿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进行家庭艺术教育。

2、尊重与理解幼儿。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理解和尊重儿童。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不一样,儿童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家长要对幼儿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及时的鼓励。幼儿的很多艺术作品无法用成人的眼光去解读,但是,要意识到幼儿有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倾听幼儿对自身创作的解读,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3、消除功利思想。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4

例如:在世界各国的野外生存比赛中,每当遇到一些困难,中国的参赛队员总是第一时间地选择退赛,因为他们的父母不放心他们的动手能力,觉得孩子们无法在野外训练中生存下来,就是因为平常总是读书、写字,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造成如今孩子们动手能力不足的局面。想要养成动手的好习惯,美术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2体会美术作用,促进多角度发展

让孩子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教育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让孩子们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画家的笔下的多彩世界,让孩子们明白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是有许多美丽的新鲜事物。还有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可以使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可以提高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于小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重要意义。

小学时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需要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此利于提高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观察艺术品,观看画展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孩子们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培养孩子与他人良好沟通的技能和换位思考的品质。形象化思维和逻辑性思维是孩子们在美术学习中逐渐养成的。更好的利用右脑,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美术教育还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发现美、创造美。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重视小学美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说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提高美术教育的地位,将美术这门学科与其他普通学科同等对待。孩子们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美术。《小学美术课程开展标准》中指出,美术也属于小学课程教学标准的内容,小学教育像一个系统化的流程,美术与其他学科相互配合,融会贯通。同时,在美术教学开展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以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要依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最大限度地让孩子们领悟到美术教育的趣味。

3增加课堂内的美术趣味性教学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有趣的方法总能使事情变得更简单。在进行美术课程的教学时,首先要让孩子们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来对待美术学习,争取用最有力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小学生处于少年时期,是身体成长、储备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对新鲜事物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因为学习状态和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表现能力都有所不同。在进行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班级的孩子们对美术学习都抱有很大的信心,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对美术学习抱有不耐烦的态度,我会遵循因材施教的美术教学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孩子的美术水平和兴趣程度,帮助他们进行美术学习。

例如:在美术课上,教他们画小动物时,我会先跟大家讨论:大家喜欢的动物有什么种类,有什么生活习性,有什么外貌特征。再开始让大家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绘画。或者是让孩子们分组作画,共同合作。一方面调动大家绘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美和光构成的。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职责和义务带领孩子们去发现美、创造美。

例如:在上第六冊《关于艺术陶艺制作》一课时,我会先带着孩子们去陶艺制作工厂参观,观看陶艺制作的方法和制作流程。增加孩子们对于陶艺的兴趣,让他们想动手尝试制作陶艺最大限度的鼓励他们进行美术创作。同时,快乐的学习氛围能提高孩子们的创作热情。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5

一 、欣赏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人,我们要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自己的民族,了解我们祖国艺术的独特风格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优秀的艺术作品,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优秀的思想精华,让孩子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艺术风格及成就等方面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让他们感受到中国艺术作品幽深的文化底蕴。记得在三年级欣赏《翱翔蓝天的风筝》一课中,我向大家展示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告诉他们,这些风筝都是老师在山东潍坊举行的著名的风筝节中购买的。孩子们兴奋极了,绚丽精美的风筝使他们个个惊叹。于是,我讲到风筝节的盛大场面以及美丽的风筝。除了介绍风筝各色种类,生动造型,精美纹样以外,还把风筝的悠久历史,制作工艺也介绍给他们。同时,我还告诉孩子,有许多的外国游客都很喜欢我们中国的风筝,他们说中国的风筝是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因此,我们中国的风筝远销海外,极负盛名。孩子们听的认真极了。最后,我满怀深情的对孩子们说:“美丽的风筝凝结着中国劳动人民和手工艺人辛勤的劳动以及聪明与智慧,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我们要爱护这宝贵的财富,将它发扬光大。”讲到这里,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亮了。我分明在他们明亮的眼睛中,看到了自豪和骄傲。下课后,孩子们意犹未尽,摸着漂亮的风筝,久久不愿离去。我知道,他们爱上了风筝。第二天,几个孩子拿着他们连夜制作的风筝来找我。孩子说:“老师,我们长大了也要参加风筝节 ,我们要做一个很大,很大的中国地图风筝,让它飞的很高,让在外国的中国人都能看到。”看着孩子们认真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孩子纯洁的心灵。通过欣赏注入民族文化精神,体现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在审美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孩子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了美育教育之目的。

二、实践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挖掘艺术的绘画,手工课特色教材教学的有利时机,通过结合历史,节日,乡土文化及背景,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向孩子传授制作技巧和绘画方法,还利用知识,思想激发学生情感。向孩子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各环节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培养了孩子爱国主义情感,还陪养了他们自信、谦虚、勇敢、勤劳、刻苦、助人为乐等好的品质。艺术教学环节中,渗透这些教育,以小见大,对于孩子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1、相互鼓励为主,渗透品德教育

艺术教育主要是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培养各种能力。在绘画过程中,有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差、不爱说话的孩子表现出不自信,自卑的心理,不爱画,画了不让看。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同龄孩子的鼓励和启发会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于是,在艺术课的讲评中,我做了刻意的安排。我把这些孩子的画贴在了黑板上,请其他的同学说说这些画的优点,然后提出合理的小建议。热情的孩子给了他们很高的评价。最后,我说:“你们画的很好,只不过在画时要注意一些小的问题而已,我们多么希望能看到你们更美的作品呀!”那些画的主人们由惊奇变的激动,我知道,他们找到了自信。因为,他们不止得到了我的赞美,更获得了大家的肯定。孩子们的互相鼓励,激发了大家积极向上的情绪,萌发追求新目标的信心。同时,也使孩子们之间更加团结,互相进步。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6

(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1、艺术的探究式学习应注重突出艺术在幼儿情感体验、情感抒发方面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艺术领域是这样描述的: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在指导要点中也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一些都反映出,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中,我们更多地是将艺术教育作为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手段,而非艺术内涵的本身。就拿音乐教育来说,提到音乐的定义,总不外乎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音強等要素,通常我们可以将一首音乐作品从这些立足点上來剖析。但是我們常忽略的一点是:把上列这些要素随便拼凑起來,却不能算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应该是某些特定的旋律加上特定的节奏、再加入特定的音色而形成一個浑然的、不可取代的整体。而这个時候,所谓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音強已不单独存在,它們分別將自己注入,而共同汇集成一道声音的洪流,听着音乐的時候,我們是被这个无比美妙的整体所震撼、所驱动。达芬奇和凡高都是伟大的画家,但是他們的伟大也都是在当我们的心被他们的作品感动的時候,他們的伟大才显现出來。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教育所探求的应是如何让孩子在艺术氛围中去感受艺术所带来的愉悦性、感官冲击、美感体验和对人格的升华作用,从而使孩子喜欢艺术、乐于表现。例如,在孩子的舞蹈教学中,我们不应强调这个舞蹈的基本动作是什么,怎么做,应引导孩子理解这段音乐所表现的什么情感,从而可以用什么动作去体现。在绘画教学中,我们不应强调这片树林应画成秋天的金黄色,而应引导孩子去探索秋天可以用什么颜色来表现收获的喜悦。(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2、艺术的探究不能离开必要的艺术表现技能的培养。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感官艺术,幼儿对艺术的感悟和体验更多地是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得以表现出来,而艺术的表现不可避免涉及到艺术表现的技能和水平。在幼教届,曾对艺术教育需不需要传授技能技巧进行过争论,而且当前在许多艺术教育活动中,也已越来越不重视艺术表现技能的传授,但我认为不强调技能技巧的传授,并不是摈弃技能技巧,试想一个连颜色都分辨不清的孩子,如何去表现艺术作品蕴含的色彩美?,一个不知道节奏、不会听辨旋律变化的人,靠什么来感悟和体验音乐的美?著名的画家达芬奇的最初的艺术创作也是从鸡蛋的写生画开始的,巴赫、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生涯也是从最初的钢琴弹奏开始的。为此,幼儿的艺术教育不应抛弃艺术基本技能的传授,只不过我们应改变以往受人以鱼的传统教学方法,积极探究受人以渔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3、幼儿艺术教育的探究应植根于幼儿已有的生活和兴趣。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7

艺术教育就是培养一人的人格魅力。一个有气质、有魅力的人,并不一定是非常美丽的。例如有的人虽然穿着很普通,容貌一般,但是却非常吸引人,有亲近感。

二、艺术教育可提高综合素养

艺术创作是儿童建立自信心的最好途径之一,他们在创作中获得自由快乐的体验。创作也是离不开儿童的个性而独立存在的,从孩子喜欢各种艺术培训内容也能反映出其不同的个性。如:喜欢节奏明快的孩子,个性外向成分多,而喜欢画安静的孩子,个性内向倾向多。老师正可以通过各种艺术作品的传授过程来发现和了解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并通过艺术教育来影响和促进他们健康个性的形成。创作过程与作品能够使孩子获得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是个人成就感的重要源泉,艺术创作在形成孩子自觉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少儿学习艺术能使孩子性格变得开朗,特别是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通过艺术学习,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学会与人交流,改变其人的性格。让孩子学会与陌生人更好的交流,培养孩子的社会活动能力,使其达到孩子综合素养的提高。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发掘孩子表演天赋,学习与人沟通交往,增强孩子适应社会能力”。

艺术教育可以使所有的孩子解放天性、建立自信、完善气质、规范谈吐,能使孩子对艺术的见解力得到提高,增强艺术修养,及表演的胆量。

三、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心性

要让孩子学会欣赏,懂得欣赏的目的是人们对美好事物和人的理解。一个人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我们可以技不如人但不要嫉妒与人,不要让你的内心有失落感,在挫折中体验,在失败中成长。我们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性,宽广的胸怀,不要让挫折和失败产生嫉妒和扭曲性心理,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一个大度、善于理解人的人,这也是我们在新型教育体制下所要培养的新型人才。

孩子在从事艺术创作时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到互补作用,有助于智力发展。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通过视觉去感知事物的形状、比例、色彩等,观察力得到很好锻炼和培养。孩子往往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记忆去创作,这样在画的过程中记忆力也得到锻炼,孩子的注意力一般较弱,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而创作活动无论从内容、过程到结果都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有效地锻炼和增强幼儿的注意力。艺术创作能够有效地催发幼儿的想象力,激起他们种种美妙的联想;创作活动是比较自由的,它不受客观自然规律的限制,能使人超越时间和空间,有生命与无生命,现实和幻想的种种限制,从而为想象和创造提供一种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用一种现实化,形象化、具体可见、可闻的形式,使孩子的想象和创造能够借助艺术媒介表达出来,实现出来。

孩子在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即使再好的成绩也有不足之处,让孩子知道自己不足之处,知道自己优秀的地方,不足的要改进,不要帮助孩子找借口,优秀的一面要让孩子保持,逐步完善,缺点要及时改正,以此教育孩子戒骄戒躁、永无止境的事物规律。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8

一、家庭艺术欣赏现状

我做过一个针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家长并不过多地与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欣赏方面的交流,一起参观美术作品展、听过音乐会或欣赏过艺术作品的人数比例很小,因此可以看出在家庭中,家长并不重视儿童艺术欣赏的培养,没有营造家庭艺术氛围,或带孩子参加各种艺术活动,让孩子亲身感受生活与艺术。

而在其他一些国家,这种现象是很不寻常的。为了营造家庭艺术氛围,法国父母喜欢带孩子参加各种艺术活动,让孩子亲身感受生活与艺术。在学校和家庭的合力培养下,法国孩子对建筑、美术、音乐普遍有独特的感悟与认识。在俄罗斯,家长普遍重视对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在周末或节假日,俄罗斯人最喜欢带孩子去的地方是剧院、音乐厅和艺术博物馆。他们听音乐时的自制力正是来自这种投入,而投入则是家长平常循循善诱与熏陶的结果。回到学校,他们会和老师、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博物馆艺术品前,你经常会看到年轻父母俯身对孩子指点、讲解,而各个博物馆对小观众都是免费开放的。

以上现象说明我国在家庭艺术欣赏教育方面的欠缺,这更要求学校通过家校合作这一平台,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孩子的艺术鉴赏力。

二、家校合作开展艺术欣赏活动的建议

通过一系列调查,我得知大多数学生希望在音乐、美术欣赏过程中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并愿意将自己的感受与他人分享。大多数家长是支持学校的音乐、美术欣赏活动的,乐意在家庭中开展;家长们都高度赞同家校合作开展艺术欣赏活动,并提出一些建议:(1)可以让孩子多听、多看、多开展讨论活动;(2)以学校活动为主,家庭为辅;(3)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画展等;(4)举行相关比赛,并把好的作品张贴出来,形成小型展览会;(5)开展教师、学生、家长的座谈会;(6)前期先由教师帮助引导开展活动,后期由孩子和家长收集资料和累积经验开展活动;(7)多让孩子们分享在家累积的资料。当然,在适当时候教师可以邀请部分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中。利用每学期音乐、美术课本中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拓展,并开展相关活动。

三、家校合作提升小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具体举措

(一)角色定位,明确家校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家庭和学校应合理分工,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地位。明确各自角色后才能更好地履行相应角色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升家校合作功效。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是活动的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家长的朋友,学生的知心人,是活动资源的开发人。教师与家长必须是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告诉家长,让家长感到荣幸,教师要帮助孩子在心中树立起父母的伟大和无私,教师是家长和孩子联系的纽带。

家长应是学校教育的合作者、智慧者和鼓励者,而不是指责者、观察者和批评家。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要用智慧、真诚支持教育,学校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一旦出现问题,家长就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责,为教育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二)为家庭教育引路,提升欣赏教育能力。

1.开展“亲子共赏活动”,完成“亲子共赏活动反馈单”,便于教师掌握家庭欣赏教育能力和完成情况。

2.开展“艺术家庭”评选活动,如可开展“营造家庭艺术氛围”、“指导家长欣赏经典艺术作品”和“亲子共赏一幅画、一首歌”等活动。

3.鼓励家长进课堂,谈谈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或教孩子一些自己擅长的手工或绘画方法。家长走进学校,当回老师,充分调动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家长和老师三方都有利。

4.鼓励家长走进校园,把家庭欣赏内容表演给其他学生看,亦可以参观学校举办的美术作品展,感受美术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9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10

一、将剪纸艺术应用于环境创设中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剪纸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对称美、曲线美等,利用这些直接的视觉元素以及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能够促使幼儿更深入的感受艺术之美、理解艺术之美,进而产生对艺术的极大兴趣。由于幼儿自身动手能力的限制,他们的剪纸内容应以一些简单的样式为主,常见的图形包括小花、小树等。教师要分解和展示剪纸步骤,然后以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动手制作。此外,教师还可充分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网上搜索一些精彩的剪纸视频播放给孩子们观看,以此来激起孩子们对艺术家精湛的技术的向往之情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对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幼儿的参与率较低。国内有很多幼儿园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往往只有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制作和布置走廊墙面文化和教室环境文化;还有些幼儿园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虽然允许幼儿参与进来,但通常也只是由大班的孩子或者由一小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协助教师进行操作。正是这种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的表现与教师图省事造成了使环境教育沦为一纸空谈的后果。此外,有些孩子参与环境创设活动时,教师都是选择课下时间来进行活动,然而由于课下时间过短、过于零碎,导致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开发过程受到很大限制。对于幼儿园环境的要求应该集中在整洁、活力、美观、文化和素养上,如此才能使家长和幼儿走进校园后产生一种亲切感与认可感。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并在班级文化评比中取的好成绩,有些教师就会限制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活动。

(2)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能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的。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元素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发展的核心精神。可见,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重要性与独特的教育意义。但是,许多幼儿园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的过程中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反到过于向西方节日文化倾斜。比如到了圣诞节时,教师们似乎很热衷于准备圣诞树和圣诞礼物,甚至在万圣节时将活动开展到深夜。在庆祝这些西方节日的时候,校园显得非常热闹。对比之下,在庆祝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教师们所做的相关主题环境创设工作却很少,严重缺乏相应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三、剪纸艺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具体应用

(1)利用剪纸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同时,环境创设本身也具有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幼儿园教学实际、结合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特点来进行环境创设,确保创设出来的校园环境能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确保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获取知识、提升修养、获得身心上的愉悦感受。

(2)利用剪纸艺术作品美化校园环境。剪纸活动是一项具有美感的艺术项目,教师与学生一起手握剪刀,共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最终将这些优秀艺术品应用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去。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剪纸作品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在以往的剪纸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一些作品后,往往就会在课后扔掉或者全部让幼儿带回家把玩,使得剪纸艺术品无法真正融入到校园环境中,更无法使孩子们受到这些文化、艺术的启发。发现了这一教育误区后,教师应改变传统思路,将与幼儿共同创造的剪纸艺术作品应用到校园环境创设中。

(3)剪纸为幼儿园环境创设提供丰富材料。在开展剪纸活动的过程当中,m然孩子们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无法剪出复杂的形状,但是各种各样的剪纸艺术作品是包含了孩子们最真实的想象力的丰富材料。将这些材料应用到校园环境创设中,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更能影响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此外,剪纸作品本身的成本低廉,并且有着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师可以联系实际情况规定创作主题,例如“春天来了”,孩子们便可围绕主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剪出藤蔓、小花、小草、蝴蝶等作品。将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环境装饰材料。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当中,剪纸艺术发挥着独特作用,无论是从剪纸活动的艺术价值来看,还是从活动的使用价值、教育价值来看,都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11

儿童剧,很早以前对于我来说是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自从8年前进入话剧院接触儿童剧至今,我深深地为之着迷……

儿童戏剧事业的确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他的服务对象是儿童,我国有数亿少年儿童,他们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现在许多学校都非常注重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孩子艺术素质的培养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出优秀的儿童剧,会滋润千千万万小观众的心田,伴随着他们健康地成长。儿童剧是应当特别讲究结构的艺术,理想的儿童剧应当以单纯的结构表现丰富的生动的内容,而且还要有发人深思的寓意。儿童剧一定要有儿童情趣,要让小观众坐得住、看得懂、感兴趣。这8年来,我院排练演出千余出儿童剧深得小朋友们的喜爱,在欢声和掌声中让他们接受潜移默化的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的教育。如:我们推出的童话剧《蚜虫历险记》,就是告诉孩子们蚜虫对我们的伤害,提醒他们刷牙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们说:“平时他们怎么也不愿意刷牙,可是看儿童剧以后啊,小家伙还时刻提醒我们要早晚刷牙呢!”其实随着时代进步,现如今孩子们的思想比我们想的要成熟的多,要将孩子看成一个自主自立的完整世界,而不是成人居高临下的眼里的孩子的世界。今天的社会已完全不同于以往,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儿童教育成人的社会,孩子们比成人更敏感、反应更迅捷,因此要用积极的引导方式,调动一切可能的资源,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促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意义上,儿童戏剧艺术应当成为伴随青少年成长的快乐伙伴和幸福天地。

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李庆说过:“儿童戏剧事业是一项很不容易的事业,儿童剧的创作和演出有着许多不同于成人戏剧的特殊的艺术规律。儿童剧的物点主要是由它为之服务的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的时期,他们好想、好问、好奇、好动,他们比较喜欢借助于形象、声音、色彩等具体的感觉来思维;他们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但又没有相对稳定的志向;他们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却又非常天真幼稚。儿童剧的创作和演出,要适应广大少年儿童的这些特点,而且在适应的基础上,又必须以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加以引导和启发,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和逐步地成熟起来。”现在的孩子不像过去,以前有块泥巴、毛线、一张废纸,孩子们都可以玩半天,爬树、钻草丛都是很早以前常见的游戏。可是今天的孩子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如今更注重他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素质的培养。这其中有:一、对品德的培养。艺术素质教育与“德”有紧密联系。在我们的儿童剧中品德教育的儿童剧很多,如:《公共汽车上》仅15分钟的时间,在舞台上用“让座”和“抢座”这两个鲜明的对比,让孩子们在心里自己去评判对错。还有《口香糖的故事》用拟人的手法来告诉孩子,乱吐口香糖是多不文明的行为。我想这比他们上一堂思想品德课要深刻得多了。二、对审美观的培养。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学科,各艺术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艺术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管是哪一种艺术,它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人类对世界、对现实、对生活的一种情感反映。孩子的审美观和大人不同,他们是用很单纯眼光去看待事物。儿童剧就是利用舞台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化装设计等一些直观效果来给孩子视觉上的冲击。让他们从开始的惊叹到用欣赏的眼光和态度去观看,让他们享受艺术带来的美的享受。三、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孩子是未来的主人,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会让他们有无穷的发挥空间。观看儿童剧本身就是坐在一个完全虚幻、想象的空间里。只在舞台上营造特定的气愤和环境,让孩子们跟随其一起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幻想森林、海洋、天空、魔幻的城堡,还有正义的使者。利用拟人的手法在舞台上上演一幕幕虚拟的真、善、美,让孩子们跟着精彩的剧情一起想象,一起断定是与非。我们所做的都是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触及人类普遍精神理想的生活感悟,不仅关乎知识和眼界,而且关乎心灵塑造,关乎我们的下一代人能否在应对自我、他人、社会和现实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有爱心、有品位、有健全人格的人。因而,以一种宽广、开阔的思维方式介入儿童剧的创作,人们会发现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精神世界。

中国的文化艺术是一个整体,儿童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尽管儿童剧艺术相对于文学艺术,甚至相对于儿童文学,都是弱小脆弱的。但惟其如此,就更需要关注,需要呼吁,中国的文化艺术建设不能忽视了儿童戏剧艺术。

(作者单位:安徽省话剧院)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12

一、具体工作

(一)认真落实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以明确的工作计划为指导,做到工作有目标,有方向,有全局观念,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高度重视,统一领导,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网络。我们一直以来十分注重抓好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等在内的综合教育,把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生整体素质来抓。为此,学校成立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调整和确定健康教育的目标掌握学校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使之逐步进入科学化的轨道。

(三)完善健康教育监督评价体制。以校长为组长的健康教育监督评价小组,总结去年的工作经验,今学期对健康教育监督评价体制进一步完善,丰富了评价内容,健全了评价标准。整个健康教育评价本着公正、公平、客观的原则,真正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监督、有评价、有奖有罚,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立足根本,营造氛围,学校健康教育成效逐步显现

我们坚持将健康教育列入了整个教学计划,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及常见病的防治起了很好的作用。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坚持做到“五有”,即有课本,有教案,有课时,有考核,有评价;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我校针对学生身心发育特点,选择教材,以及将学习方法指导等纳入健康教育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二、反思与展望

(一)我校教师关于健康教育的科研水平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以教育促科研、以科研带教育的良性发展的模式。

(二)在健康教育的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我们在工作中过于强调学生的共性,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的尊重和塑造,这一点有违健康教育的宗旨。我们在塑造学生共性的同时又很容易忽视对学生创造性的塑造。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健康人格不但要求学生生理、心理健康,还需要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三)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还离健全、完善的健康教育模式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在很多时间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说教,而忽视了身体力行对学生有着更有效的教育意义。

相信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必将更上一层楼。

教育的心得2艺术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过去的一学年,经过学校师生共同的努力,艺术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起色。我校围绕着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从教师到学生,从社会到家长,对艺术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学校基本形成了艺术特色教育的氛围。学生艺术水平、观赏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高,现作总结如下。

一、贯彻新课标精神,切实加强课题研究 .

我校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在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式下,我们坚持“全面+特长”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将德、智、体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全面实施艺术教育,使学生人人接受艺术教育,个个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发挥了艺术教育在育人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克服了小学艺术教育中专业化、和“以绘画、唱歌为中心”的纯艺术教育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实小特色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完善常规管理,强化过程管理 .

在措施上狠抓艺术教育任务的落实,把我校的艺术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上。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情况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由教导处、教研组长组成的艺术教育领导组及时查阅,反馈信息,使其更具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重点、不定期地抽查,加大随堂听课的力度,正常开展每周一课的教研课,夯实艺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领导组将随时了解艺术教师的教学动态,及时分析、综合教学现状,与艺术教师一起交流,鼓励教师及时地记录教学心得,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的督促机制,又提高了艺术教学的质量。

三、艺术教学成效明显,艺术活动多姿多彩

艺术教研组充分发挥了集体备课的优势,共同研究艺术学科.教师之间形成彼此支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风气.本期推出好几节艺术教研课均获得领导、家长、老师们的好评。艺术教师们对学校的活动尽心尽力,每次的活动成功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辛勤的付出。艺术教师们抽自己休息时间准备基本功大赛,在活动中赛出风格为我校添光加彩。走进舞蹈组,孩子们用自己肢体语言表现着对音乐理解的美,对生活感悟的美。另外,音乐教师指导并协助徐老师组织的《潇洒女兵》系列大课间活动参加了镇上的比赛,获一等奖,本次活动得到的校领导的全力支持和各位老师们的全力帮助,更是老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是我校教师团结一心的良好体现。我校六一艺术节小品《快乐大扫除》在学校艺术节演出中获得阵阵喝彩,舞蹈也在以前的基础上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今年六月我们为了给同学们搭建展示特长的舞台,举办了“我与新课程同成长”大型书画、手工等作品展,各个艺术小组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参加竞争。

我校还在假期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也是我们艺术训练的一个拓展活动。它是我校艺术训练深化的表现。学生有了收获、教师也有了收获。

我校艺术教育工作正在蓬蓬勃勃地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正在深入推进,以上的成绩只能说是过去,在新的一年里我校要以新的理念去塑造学生,提高人文素养,达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只要我们广大教师明确身负的重任,脚踏实地,就能够把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就能开创出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教育的心得3第一,接纳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每个人在遇到大事时都会紧张甚至焦虑,这种情绪不仅仅有负面作用,还有正面的意义。比如,可以让人精力集中、调动潜能,一定的兴奋比没有感觉肯定更有利于考生的发挥。所以,当情绪紧张、焦虑时,先要接纳它,与它共存,并感激它。同时,要知道大家的心态都差不多,千万不要陷入因紧张焦虑而导致的自责中。

第二,采取科学的备考复习方法,并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考前不要再耗费时间做大块成套的试题,应该多做一些提纲挈领的工作,例如查看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公式,看读书笔记,翻阅以往的试卷,对前后知识进行穿线;要多熟悉历年考试的题型;对重点知识做好查缺补漏等等。另外,考试前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肯定性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

第三,适当休息,保证睡眠。适当休息可使心理压力大大降低;压力较大时,不要闷在心里,找你信任的人倾诉。一旦学习没有效果就不要再打消耗战。考前几天每天要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晚上不要熬夜。如果一时无法入睡,就采取腹式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睡不着闭目养神也是很好的。

需要强调的是,考生上考场前的这几天,情绪有些波动,难以彻底放松,这些都很正常,家长不要跟着坐立不安、手足无措。同时,此时的考生就像一支已经射出的箭,靠惯性的作用就能完成考试,多吃点少吃点、多睡点少睡点其实都无所谓,家长不要盯着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放

教育的心得4最近,在《青年教师》中我有幸阅读到了《像鲁迅那样教育孩子》。我非常好奇这么伟大的的学者,在教育子女上又是怎样的见解呢?怀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也怀着一种好奇,我仔细详读了这篇云南的李晓萍写的文章。文章中这样说道,“鲁迅认为: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基于打骂,使他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鲁迅对于这两种教育孩子的态度非常不赞成。前者,教育方式骄纵为主,后者是禁锢孩子的发展。今天的教育何尝不是这样,要不然怎么会出现“我爸是局长,我爸是李刚。”这样嚣张跋扈的孩子呢?在这些官二代、富二代的孩子们背后,我们应该反思,什么样的教育让孩子们变成这样,家长要反思、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反思呢?我们总是对那些轻而易举选择轻生的孩子感到叹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这些脆弱的“乖孩子们”内心为什么如此脆弱,那么伤不起!我感慨今天的教育真的出现了问题。面对多元的社会,面对个性鲜明的孩子,教育的方式不能够再单一,一把尺子很难衡量不同的孩子。

作为母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我们在学校里对于孩子来说教给孩子们什么东西最重要。知识、能力、做人!三者都很重要。但我认为教会学生做人是我们第一要任。前几天有一位家长和我交流,说:“周老师,请您帮忙给孩子换个座”。问明原因,原来是同学间的小矛盾。就因为这等“大事”就让我大动干戈?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当孩子受到伤害时,家长会用他的翅膀保护好孩子不要受到伤害,可是,将来孩子们走向社会呢?还能继续保护吗?所以我建议他,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变得更强大,变得能够自己保护自己。

我感慨“教育真是一门艺术呀!”我很庆幸自己走在教育的前沿,很庆幸自己能够亲身感受教育的艺术,很庆幸能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很庆幸能够分享孩子们的快乐与悲伤。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让与鲁迅先生有着相同教育观的我,再一次坚定自己的信心。不能受各种“率”的干扰,不能把学生从不同的个体,训练成一个“听话”的机器人。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保护好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中思,在思中乐。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育人为本,特色发展”。

教育的心得5一、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委精神上来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按照省委决定和县委安排,镇党委开展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对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绿色郁南”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部署,做到政治坚定,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按照“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基本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把整顿作风与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牢记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行为民,真正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

二、求真务实,发挥自身表率作用党政办的干部职工,代表着党委、政府形象。好形象靠好队伍树立,好队伍靠好班子带领。我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发挥好表率作用,带动本级老师在教学质量方面有一个新的提高,为建设教育强镇作出我的贡献。

(一)提高素质,勤奋学习。学习,是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作为一名干部终身的任务。宽广的视野、正确的决策,来自不懈的学习。我要通过学习,增强自身工作的预见性、洞察力和驾驭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动性和自学性。加强法律政策学习,熟悉中央大政方针,正确研判宏观形势,善于捕捉发展机遇。向先进学习,学先进的理念,学成熟的经验,为我所用,助我发展。(二)顾全大局,畅通政令。畅通政令,是确保步调一致、夺取胜利的法宝。我要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全局意识,树立“一盘棋”思想,自觉服从镇党委的统一部署和重大决策。强化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到位要履职,履职要到位,增强执行力,做到“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带头维护团结,同级组其他成员多沟通、多尊重,少猜疑、少埋怨、少拆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齐心协力做好工作。

(三)实事求是,狠抓落实。求真务实是干部的应有品格,是衡量干部作风好坏的重要标志。群众最反感的是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作风漂浮,工作不实。我要从自身做起,在党政办大力弘扬务实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改进会风和文风,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崇尚实干,绝不空谈,扭住目标,锲而不舍;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搞浮夸,让事实说话。

(四)严于律已,廉洁从教。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要树立做任何工作都是为党工作的理念,淡泊名利,一心为公。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县纪委的要求,坚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牢记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经得起考验,守得住底线。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常怀感激之情,常葆进取之心,常存敬畏之念,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三、突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是这次作风整顿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党政办要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必须狠抓作风整顿建设。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篇13

二、情节虚构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审美内容及形式的。例如,幼儿在沙堆上插上树叶,表示“绿化沙漠”,用彩泥捏出圆圈表示“点心”。

三、行动受知觉支配

儿童会被周围环境中某些有趣的、引人注目的特征所吸引,从而注意局部忽视整体,对能引起他强烈感官的事物会留下相当稳定而持久的印象。

面向全体儿童的艺术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喜爱,丰富其感性神经,激发他们发现美的欲望和能力。前苏联学者托洛维奇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因此对幼儿进行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也需要一定审美能力为基础,否则艺术教育会因为没有“审美”而变成泛泛之谈。但在幼儿园的审美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幼儿教育审美教育可有可无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懂得如何审美,只要会画画就可以了。教师在幼儿园也只教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

问题二: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正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工作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教育,教师往往不能带领幼儿进行。

问题三:将幼儿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等同起来

这是一种把幼儿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的狭隘做法。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一种途径,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一个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各个领域。

在这样的情况下,审美教育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便凸显出来了。儿童的艺术活动过程是不是一种审美发现的过程,这是判断其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准。

其实在生活中、社会中、大自然中处处都有让孩子可欣赏的美的内容。我力图让孩子用眼睛、用心去感受一切美的事物,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力。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一)欣赏环境的美

幼儿园教室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我在布置教室时凡孩子视觉所能触及的范围都尽可能使之充满美感。在元旦时,我剪了一些彩色皱纹纸,将它装饰在灯上、墙上,孩子们对此欢呼雀跃,“真好看、真好看,像彩色雨”,这是孩子们的自我欣赏。用吹塑纸做出小动物,用彩纸折出各种手工,这些设置在孩子周围的艺术品,是我有意识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从色彩、构图、造型等角度让孩子们感知与理解美,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二)欣赏自然美

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到旷野之中领略风光旖旎的大自然美色。但自然美除山水美外,还包括生态美和园林美,这些内容,是带孩子到公园散步就能领略到的。

根据《纲要》中所提出的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的要求。在春游时我带孩子们上公园去看树,有的幼儿站着远远眺望,有的弯下身看。让幼儿观其树形,更是千姿百态,“像伞、像头发、像人在跳舞”,这是幼儿尽情领略了色彩、造型、生态之美后发出的感慨。在春游时,我带幼儿来到鸽子房前,让幼儿感受鸽子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开始时幼儿不敢上前,不一会儿幼儿喊“老师,鸽子吃了我的玉米,它站在我肩上”,有些还用手去抚摸鸽子:“鸽子的羽毛好柔软呀!”幼儿对鸽子的印象是书上不能得到的,这时鸽子和幼儿之间形成了非常和谐的景象。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受自然之美,在我园后面,有一片植物园,种了一些玉米、绿豆、南瓜等,我就经常带领幼儿在那里观察。“玉米长的比我高,玉米长胡子了像老爷爷,向日葵的花像脸盆,豆角像弯刀”,这些都是幼儿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是审美力的表现。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