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热点实用13篇

医学科研热点
医学科研热点篇1

知识图谱是在引文分析理论和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它将复杂的科学知识领域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和图形绘制,以可视化的方式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揭示科学知识及其活动规律,展现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文章以共词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可视化工具CitespaceII对我国儿科学与卫生学核心期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为中国医药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以下简称CMSCI)数据库中2004年到2008年的发文及引用数据。

2.我国儿科医学分年度研究热点

2.1 2004年儿科医学研究热点

2004年有多个不同的关键词,在Citespace中为控制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的节点和连线的数量在一定的范围内(尽量让连线的值大于节点的值),参考聚类后可视化图谱中的Molularity Q和Mean Silhouette的值,经过多次调节阈值,最后选取了一组较为合适的阈值(下面其他共现、共引图谱的阈值设置均经过了如此的探索实验过程)。节点类型选取Keyword,阈值设为(4,1,10)、(4,1,10)和(4,1,10),得到的网络图谱中节点数为150,经pathfinder精简算法简化后得到的网络中连接数为160,自动聚类后得到的可视化图谱如图2.1所示。

图2.1 2004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2.1中圆环的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Freq)成正比,圆环外层年轮的宽度与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的大小成正比。需要说明的是,频次高的节点其中介中心度不一定也高,这两个指标分别从统计与网络结构两个角度来诠释节点的,没有绝对的相关性。有紫色外圈的节点表示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点,其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造血干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心肌炎,心脏病,新生儿等在该图谱中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度,是2004年儿科医学的专家们的关注焦点。

分析图2.1中频次和中介中心度均较高的重要热点关键词,2004年儿科医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主题领域:①研究主体,主要是包括儿童,婴儿,新生儿。这些正是儿科医学研究的对象。②研究途径,主要包括,发病机制,细胞因子临床分析,预后及诊断,通过临床分析对发病机制的研究,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③主要疾病的研究,白血病,紫癜,川崎病及阑尾炎,可以看出这些疾病是儿科医学研究的重点。

2.2 2005年儿科医学研究热点

节点类型选取Keyword,阈值设为(5,2,11)、(5,2,11)和(5,2,11),得到的网络图谱中节点数为130,经pathfinder精简算法简化后得到的网络中连接数为129,自动聚类后得到的可视化图谱如图2.2所示。

图2.2中共有34个紫色外圈的关键点,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受体,细胞因子,巨细胞病毒,败血症等关键词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度,是儿科医学的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图2.2 2005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从2005年的图可以看出,研究儿童的频次有明显的提升,说明研究儿科领域的学者在增加,同时这一学科也在慢慢获得更多关注。同时在疾病研究方面新增了心脏病,脑损伤,肥胖,预示这些是研究趋势。通过综合分析图4.2中频次和中介中心度均较高的重要热点关键词,可以将2005年儿科医学的研究热点归纳为以下三大大主题领域:①研究主体,儿童,婴儿,婴幼儿及新生儿。②主要的疾病研究,哮喘,心脏病,癫痫,白血病,肺炎,肥胖症及心肌炎。另外从表2.2看到,那些频次较低,但是中心中介度较高的关键字,白血病,肥胖症及心肌炎。

2.3 2006年儿科医学研究热点

节点类型选取Keyword,阈值设为(7,1,10)、(7,1,10)和(7,1,10),得到的网络图谱中节点数为116,经pathfinder精简算法简化后得到的网络中连接数为115,自动聚类后得到的可视化图谱如图2.3所示。

图2.3 2006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2.3中共有27个紫色外圈的关键点,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血清,血脂,免疫和心力衰竭这4个关键词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度,是儿科专家关注的焦点。结合表2.3中2006年出现次数较高的关键词,可以得到2006年儿科医学的研究热点相对前两年一方面既有连续性,如儿童,婴儿,治疗,哮喘词频尽管有着一定的变化,所以一直是这三年的研究热点内容,另一方面也有较大的变化,出现了前两年没有的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神经母细胞瘤,可见儿科医学的学者们加强了对病毒及癌症的研究。

2.4 2007年儿科医学研究热点

节点类型选取Keyword,阈值设为(4,1,10)、(4,1,10)和(4,1,10),得到的网络图谱中节点数为52,经pathfinder精简算法简化后得到的网络中连接数为50,自动聚类后得到的可视化图谱如图2.4所示。

图2.4 2007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2.4中共有33个紫色外圈的关键点,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心力衰竭、动脉导管未闭、肺损伤、血管瘤、外科手术、高氧和超生心动图等关键词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度,是2007年儿科医学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虽然这些关键词的不具有较高的频次,但是这些代表着未来学科的发展趋势。由上图看到儿童的频次依然是今天频次最高的关键词,而肾病综合征逐年上升已经排在十一的位置,说明越来越要了,也是这三年来研究发展最快的疾病。其次早产儿,癫痫依然具有较高的频次,所以仍然是学科研究的重点。通过综合分析图2.4中频次和中介中心度均较高的重要热点关键词,可以将2007年儿科医学的研究热点归纳为以下3个主题领域:①研究对象,依然是儿童,婴儿,新生儿,新增加的早产儿。②研究的主要的疾病,哮喘,肺炎,肾病综合征,白血病,癫痫,缺氧缺血。③研究途径,临床,发病机制,病理。

2.5 2008年儿科医学研究热点

节点类型选取Keyword,阈值设为(6,1,10)、(6,1,10)和(6,1,10),得到的网络图谱中节点数为157,经pathfinder精简算法简化后得到的网络中连接数为162,自动聚类后得到的可视化图谱如图2.5所示。

图2.5 2008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2.5中共有42个紫色外圈的关键点,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发病机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细胞因子、并发症、高体积分数氧、细胞凋亡、病毒性心肌炎、手术和化疗等关键词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度,是2008年儿科医学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图2.5可知儿童、诊断、哮喘,病因发病机制和细胞因子这5个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度均较高,是2008年儿科医学的研究热点,同时代表着儿科医学的研究前沿。通过综合归纳分析,可知2008年以发病机制为重点的评价开始成为儿科医学的核心研究热点,因为其频次和中介中心度都是很高的。通过综合分析图2.5中频次和中介中心度均较高的重要热点关键词,可以将2008年儿科医学的研究热点归纳为以下4个主题领域:①研究对象,主要是儿童,婴幼儿,新生儿。②研究途径,主要是通过对细胞因子,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来探索治疗途径。③主要疾病。包含的热点关键词有哮喘,肺炎,川崎病,癫痫,肺动脉高压,肥胖白血病;④实验对象。主要是大鼠,小鼠。

3.儿科医学知识图谱综合分析

通过第2部分分年度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已经对各年度儿科医学的研究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本节将通过绘制2004-2008年儿科医学整体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将这5年来儿科医学的研究内容形象直观地在一张网络图谱中展示出来,进而揭示儿科医学研究的知识结构及其演进。节点类型为Keyword,阈值(7,1,10)、(7,1,10)和(7,1,10),得到节点数200,经Pathfinder算法修剪后得到连接数205,聚类后Modularity Q=0.806,Mean Silhouette=0.9072,表明聚类效果较好,可视化聚类视图如图3.1所示。

图3.1中按照中介中心度的大小来控制节点标签的显示,节点大小与其代表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大小成正比,圆环的颜色代表年代信息,随着年代的递进颜色由浅入深,节点从里到外不同颜色圆环的厚度与对应年份的出现频次成正比。节点间连线的颜色代表其共现的年份信息。

由此,可以通过节点的颜色和圆环的厚度来清楚的看出其代表的关键词每年的出现频次。另外,图中含有红色外环的节点代表该关键词的burst值不为0,红色外环的宽度与其突变率成正比,表明这类关键词一经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图3.1 2004-2008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分析表3.1,可以看到,儿童,婴儿,诊断,哮喘,脑缺氧,脑缺血,癫痫,紫癜,预后,大鼠都有较高的频次,表明这些是儿科医学的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而聚合酶链反应,肺炎支原体,早产儿,临床表现,高胆红素血症,细胞分化,一氧化氮合酶,造血干细胞,细胞因子,川崎病,惊厥有较高的中心中介度,表明这些将是儿科医学学者们未来研究的方向。

由以上图表分析,可以将这5年儿科医学的研究主题归纳为如下三大领域,下面将分别阐述各个领域的发展脉络与趋势:

⑴研究对象,主要是儿童,婴儿,新生儿,早产儿。这方面不用过多赘述。关键词频次最多的就是儿童。

⑵研究途径,主要是通过诊断,临床分析,研究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在实验通过对大鼠的实验,研究细胞因子,造血干细胞,细胞分化,一氧化氮合酶,进一步探索治疗疾病。

⑶研究的疾病,主要是哮喘,脑缺氧,脑缺血,癫痫,紫癜,窒息,川崎病,肺炎,脑炎,阑尾炎,肾病综合征。这些是儿科医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此学科也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4.小结

医学科研热点篇2

我院虽然也是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落后也是同样的。

本人在基层医院急诊科工作近二十余年,结合我院急诊科的发展成长,现浅谈一下急诊医学的热点及其发展方向。

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相继建立起急诊科以来,急诊医学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逐步建立完善。在我国,急诊科是近30年兴起的一门新兴,独立的临床学科。急诊科以“迅速、准确、有效”为救治理念,以“急诊快速诊断”、“生命绿色通道”为科室亮点。当前急诊医学逐渐建立了以“心肺复苏、急性中毒、创伤急危重症”等方面的研究为医疗特色,科研重点的学科发展方向,并成为当前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边缘学科,急诊工作是否及时、妥善,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预后,急诊医学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的总体水平。

本人认为急诊科与传统专科之间的急诊问题不言而喻,专科与专科之间同样存在急诊急救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急诊科的重点、热点及其发展。

1心肺复苏

就CPR的医学和社会意义而言,其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及其普及应用价值都毋庸置疑。近年来CPR的研究再次受到足够的重视,成为当前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心肺复苏技术是需求在急诊科的每一位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基本功,而且做到急诊科的每一位医学人员的心肺CPR复苏操作,是全院第一流的。自2005年CPR指南颁布至今,许多学者做了一些卓有建树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新进展。通过10年来CPR方面取得成绩,发达国家和地区能达到接近5%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但最终的出院率仍很低,最主要的原因是复苏后的脑功能损害及脑死亡。以前CPR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CPR的优选次序,低温治疗,复苏后管理、CPR的质量,药物选择与溶栓等方面。

总之,CPR技术历经50年的发展进步,已与其形成之初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复苏的结果和预后仍不尽人意,仍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急性中毒

中毒始终是人民生命安全的一大威胁。急性中毒是争诊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急性中毒毒物种类以药物、乙醇、一氧化碳、食物、农药为主。自杀是常见的中毒原因,大约占所有中毒50%,急性中毒病死率约2%左右,死亡患者中毒毒物以农药为主(有机碳)。儿童中毒以农药、药物和灭鼠药三类为主。目前急性中毒的救治越来越受到重视,急性中毒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3急性创伤

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100余万人死于创作,受伤数千万人以上。在我国,创伤作为第5位死因。创伤已成为急诊最重要的疾病谱,创伤救治的研究已成为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前在颅脑损伤、脊柱脊髓损伤、骨盆骨折、腹损伤等救治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这些严重的创伤治疗是以全院多学科共同来完成,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应尽可能缩短急救环节,及早进行急诊手术或收住创伤ICU接受连续的高级监护和治疗,及时发现隐藏性休克,对创伤休克进行充分的复苏,以减少脏器功能不全的发生。我院把ICU建立在急诊科,对危重症病人起到,特别是严重的创伤起到缩短时间的作用,减少急救环节。而Eicu是急诊科现代化的崭新标志。已成为衡量一所现代化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准,它是缩短危重病人抢救时间,也是减少抢救环节的重要标志。

以上就是我在基层急诊科工作的心得,心肺复苏、急性中毒、创伤是急诊科的三个重点,也是三个亮点,急诊科的发展也将围绕心肺复苏、急性中毒、创伤等热点问题展开,完善急救救治问题仍需广大急诊领域工作者共同努力。

医学科研热点篇3

2重点实验室管理

重点实验室是一个联合单位,其日常管理主要由动物实验中心负责,为了保证有效运行,成立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动物实验中心主任兼任重点实验室主任,由科技厅任命,并设秘书1名,负责与科技厅和各个组成单位研究人员的联系。为了克服实验中心固定人员少,研究室多的局面,在管理上采取“六化”管理措施。2.1科室管理精细化。为加大科室管理力度,根据科室点多面广的特点,并结合工作人员各自的专业优势,为充分调动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其管理意识,本实验室建立“交叉网络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每个人负责一个研究室的相关管理工作,每个人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每周一科务会上各室负责人进行工作汇报,由科室主任进行讲评,提出要求并协调各个管理小组之间的工作。此模式一方面锻炼个人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保证管理上不留死角,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工作上的推诿,使科室运行高效[3]。2.2科学研究团队化。从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始,本实验室以建立研究型团队为主要目标,将科室工作人员从单纯实验保障型向实验保障和研究复合型过渡。利用科室承担的全军及军区课题,将科室人员分成多个科研攻关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人均由博士或硕士担任,如一名博士带领一名实验员负责脑和神经内分泌方面的研究,另一名博士带领另一名实验员进行肠道黏膜通道性方面的研究。在导师指导下,在读研究生和科室实验员也组成研究小组。将大课题分解成小课题,由各小组负责实施。在动物实验及取材时通力合作,取材后各小组进行各自所取脏器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这样一方面节约科研团队时间和经费,另一个方面充分调动科室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收到很好效果。本团队2015年获批原科研创新团队。2.3人才培养自主化。针对动物实验中心人员科研实力相对薄弱问题,为了加快研究步伐,不能靠等高学历研究人才的引进,本实验室注重现有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坚持于每周五上午进行科研课题讨论,并针对每个科研小组的研究方向,要求课题负责人进行相关国际前沿的读书汇报。针对科室招聘人员学历低的状况,为了适应研究型科室的发展战略,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专业硕士。在此模式下,一名主管技师在参与课题研究同时,于2015年7月顺利从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硕士毕业。另一名实验员也于2015年考取新疆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正参与本课题研究,另外两名实验员于2016年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本科2名博士分别获批自治区的科研项目,并获批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1名博士后顺利出站;重点实验室获批新疆医科大学联合博士培养点,科室人员在共同的课题攻关中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升[4]。2.4联合攻关多学科化。重点实验室的客座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委员有军内著名的野战外科院士,也有高原医学、航空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家教授。在各位专家的指导和带动下,实验室既在军内进行研究合作,同时也在疆内与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院内与放疗科、烧伤科、输血科、急诊科、ICU、临床医学研究所、检验科、营养科、心内科等科室建立跨学科的科研团队,以加快特殊环境军事医学研究,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团结协作,联合攻关。2.5研究方向特色化。因为本实验室具备“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这一特色平台,在科研方向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沙漠干热环境腹部火器伤创伤机制及救治研究为“十一五”全军临床高新技术项目,在国内外首次建立沙漠干热环境腹部火器伤模型,前期研究经科技成果鉴定认为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其救治研究正在进行中。同时,成功建立沙漠干热环境中暑模型,在美国急救医学杂志,并在国内外首次将姜黄素应用于沙漠干热环境热射病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大鼠的生存率明显提高,提示姜黄素有明显的脏器保护作用,以此推测姜黄素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沙漠干热环境热射病的有效药物,其机制7个科研攻关小组正在积极研究中,有多篇文章陆续发表。本实验室已经在沙漠干热环境研究中形成特色优势,但在高原领域的研究尚未形成学科优势。近期拟与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研究所联合,以新疆民族医药为突破口,结合特殊环境医学的研究方向,以期在高原和沙漠干热环境损伤保护的药物研究方面形成研究特色和优势。2.6安全管理常态化。始终把安全管理放在首位,组织全科人员认真贯彻条令条例,遵章守纪,从军区部队发生的事故问题中汲取教训,逐步加强全科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本科在实验过程除了强调生物安全外,还存在毒麻药品管理的安全、消防安全、消毒锅的压力容器安全、人工实验舱的操作安全等,加上新疆环境的特殊性,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本科实际情况,科室安全工作实行四级负责制(包括各实验室、各组、总值班员、主任)。为了加强安全,启动24小时在岗在位的安全值班,并制定值班制度,明确值班的责任,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5]。

本实验室已经获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但仍存在基础薄弱、管理经验不足、科研实力不强,没有形成较强的学科特色优势等问题。随着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多学科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高原和沙漠干热环境医学的研究特色,促进本院特殊环境军事医学的研究发展。

作者:刘江伟 是文辉 杨帆 雷权 许永华 张云宏 单位:1.新疆军区总医院新疆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 2.新疆军区总医院医务部

【参考文献】

[1]房世杰,任红松,李进,等.对新疆农业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6):35-38.

[2]田伟,陈吉.疗养院健康管理实践[J].医院管理杂志,2017,24(1):22-24.

医学科研热点篇4

2.1总体情况

以立项年度为准,1998至2012年与中医药研究相关的“973”计划立项3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65项,两类项目(以下两类项目均指1998至2012年与中医药研究相关的“973”计划已立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批准重点项目,不再说明)共95项。

2.2项目承担单位情况

2.2.1各类承担单位承担项目情况按照项目承担单位性质,把项目承担单位分为医药类大学(含军医大学,以下不再说明)、研究机构(含军医研究机构,以下不再说明)、非医药类综合大学、中医医院、医药企业五大类。除1999年立项的“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共同承担之外,独立承担的94项项目中,各类单位承担的项目情况见表2。其中,承担项目最多的前三家单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12项,包括14个二级院所)、上海中医药大学(8项)、中国药科大学(7项),三家单位承担的项目总数占比287%。

2.2.2各省(区市)项目的承担数从承担单位所在地域分析,“973”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分布于全国10个省(区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承担单位分布于全国17个省(区市)。

2.3项目研究领域分布情况两类项目按照研究领域大致可分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药方剂研究、针灸穴位研究、科研方法学四大领域,其分布情况见表4。其中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的系统整理与框架研究、脏腑津液气血体质、病因病机、诊断研究、证候研究、治则治法六个小方向,各方向的项目数见表5。中药方剂研究包括中药资源、中药炮制、中药药性、方药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中药方剂配伍、中药研究的新技术六个小方向,各方向的项目数见表6。针灸穴位研究包括经脉穴位研究、针刺治疗及作用机制、灸法研究三个小方向。

3特点与问题

3.1中医药整体的资助力度在不断加强表1中反映出1998至2012年两类项目的项目总数总体上是上升的;经统计,2005至2012项目总数是1998至2004年的3倍,可见中医药基础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从两类项目的导向上看,“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强调重大理论问题的解决,提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基本思路,结合多学科技术但坚持中医理论自身道路;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针对重大问题,强调多种创新思路的探索,强调多学科新技术的应用,二者各有侧重和不同。

3.2医药类大学是中医药研究的主力北京、上海两地集中了中医药基础研究丰富的科研资源。两类项目中,医药类大学承担的项目总数超过一半,原因可能在于医药类大学集教育、科研于一体,有较为宽松的科研条件和优越的科研条件,为承担部级重大研究项目奠定了基础。同时,企业应该是医药研发的重要力量,企业的研发成果可以更快的促进中医药的产业化。医药企业在2005、2008、2011年分别承担1项“973”计划项目,显然离人们的期望有较大差距。从承担单位所在地域来看,北京、上海两地承担的项目占据总项目数的一半,说明京、沪两地集中了丰富的科研资源。而中西部地区承担项目数较少,此种情况与李氏等[4]从2005至2011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情况看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状况得出的结论类似,中医药的基础研究可能也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3从研究领域分布看中医药基础研究的特点和热点1)整体来看,中药方剂研究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热点,且中药方剂研究吸引了更大程度的广泛参与。表4反映出中药方剂研究占据了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主导,其项目数较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多出一倍有余。经统计,承担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21家单位中,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研机构、中医医院共16家,比例为762%;承担中药方剂研究的56家单位中,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研机构、中医医院共21家,比例仅为375%。其他承担中药方剂研究的单位中,不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85”“211工程”著名高校,中国医学科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著名西医院校/研究机构。可见,中药方剂研究比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吸引了更大程度的广泛参与。有学者[5]统计了2011年《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全年收录文章中基金文章的结果,得出了“在中医药研究领域,重视中药方剂的研究与开发,高于重视中医药的临床实用”结论,本文数据从一个侧面验证了此结论。2)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脏腑津液气血体质和治则治法是研究热点,证候研究和中医诊断研究项目数相对偏少。6项脏腑津液气血体质研究中,五脏相关的理论研究占据了4项,分别是2008年立项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脏腑相关理论的应用基础研究、2009年立项的“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2010年立项的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研究、2012年立项的“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脏象理论研究。治则治法中,主要集中于死亡率高、危害大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COPD、Alzheimer病等。在中医基础理论系统整理与框架研究方向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邓铁涛教授负责的项目《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于2005年获得“973”项目资助,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潘桂娟教授负责的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于2012年也获得“973”项目资助。证候研究方面,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药特色之一,证候研究项目仅为4项,说明证候研究仍然是中医理论研究的难点,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医诊断研究方面,2004年由北京工业大学贾克斌教授负责的项目《中医关键诊断信息获取与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是目前为止唯一的重大项目,这可能与中医诊断特有的抽象性、标准的多样性以及所需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和多学科的交融性有关,该方面的研究还迫切需要加以重视。3)中药方剂研究中,中药方剂药效物质及其机理和中药方剂配伍是研究的热点,中药安全性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中医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其在临床的有效性,但中药方剂组成成分复杂,确定中药方剂中的有效成分及其配伍规律自然成为研究的热点。同时,随着中药在临床广泛使用,中药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02年批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乌头类有毒中药的安全性研究》和2008年立项的“973”项目《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反映了此种趋势。4)针灸穴位研究中,针刺治疗及作用机制集中于针刺镇痛的机制,经穴特异性是经脉穴位研究的热点。与针刺镇痛有关的研究中,北京大学分别于2007、2012年获得“973”项目支持;在经穴特异性研究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申请的项目获得2006、2011年的“973”项目支持,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许能贵教授申请的项目获得2009年“973”项目支持。灸法研究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吴焕淦教授领衔的团队于2008年申请的《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获得“973”项目资助,该项目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灸法首次作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立项。5)随着循证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等学科新思想、新方法不断应用于中医药研究,中医科研方法学研究逐渐得到重视,中医药疗效评价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两类项目中,与中医药疗效评价的方法学相关研究的项目有5项,其中2项“973”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但国内有学者[6]在总结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和进展时谈到:“我国在研究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评价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至今为止未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及传统文化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这在很大方面阻碍着中医药事业在国际上的发展,在这种医学背景下,如何健全发展中医疗效评价体系成为发展中医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医学科研热点篇5

在多个领域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该技术仍存在一些缺点,主要表现在:(1)知识图谱中出现的节点-链接较多,且存在多个节点重叠或是图谱中缺少相应的标识,使研究人员较难理解图谱的含义或容易漏过某些重要的信息[20~22]。因此,未来的可视化图谱应提高知识图谱的可读性,以更友好的界面、更清晰明了的标识,让阅读者更容易地看到知识图谱和发现其中内在的关系,从而获得有用的信息。(2)不同的可视化分析软件采用的算法不同,得出的知识图谱也不同,研究人员容易对这些不同的结果产生迷惑;此外,对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图谱反映出来的信息,也需要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从而限制了可视化研究的广泛开展[23,24]。(3)目前使用的可视化分析软件大部分都是采用国外数据库作为源数据,而没有针对国内数据库开发的、得到公认的分析软件,因此,对国内有关领域的可视化研究较少[25]。

医学科研热点篇6

2. 3人才培养自主化

针对动物实验中心人员科研实力相对薄弱问题,为了加快研究步伐,不能靠等高学历研究人才的引进,本实验室注重现有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坚持于每周五上午进行科研课题讨论,并针对每个科研小组的研究方向,要求课题负责人进行相关国际前沿的读书汇报。针对科室招聘人员学历低的状况,为了适应研究型科室的发展战略,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专业硕士。在此模式下,一名主管技师在参与课题研究同时,于2015年7月顺利从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硕士毕业。另一名实验员也于2015年考取新疆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正参与本课题研究,另外两名实验员于2016年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本科2名博士分别获批自治区的科研项目,并获批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1名博士后顺利出站;重点实验室获批新疆医科大学联合博士培养点,科室人员在共同的课题攻关中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2. 4联合攻关多学科化

重点实验室的客座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委员有军内著名的野战外科院士,也有高原医学、航空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家教授。在各位专家的指导和带动下,实验室既在军内进行研究合作,同时也在疆内与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院内与放疗科、烧伤科、输血科、急诊科、ICU、临床医学研究所、检验科、营养科、心内科等科室建立跨学科的科研团队,以加快特殊环境军事医学研究,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团结协作,联合攻关。

医学科研热点篇7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专业学位的含金量并不如学术型学位,理由往往如下:因为中国的学位制度正处于转型期,专业学位刚刚设立不久,还是个试验品;因为专业硕士录取分数线相当低;很多考生都是考不上学术型硕士才不得不调剂到专业硕士;因为专业硕士通常要交学费且不享受奖学金待遇……

其实以上种种,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是误解。

何为“临床”?原意是诊治必临病床,引申义是医生为病人诊断和治疗疾病。而在现在,很多医科生从“临床”走向了“离床”,越来越偏重于理论,越来越看重发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课题,而忽视了技能的操练,越来越重视病情本身而非病人。几年前,一条“临床医学博士不会做阑尾炎手术”的报道见诸报端,引起轩然大波。同时,又有大量数据表明每年的医学本科毕业生大量转行,很少有人愿意做医生,医院招到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医生越来越少。人们开始质疑中国医学教育,认为当代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医学生只会背书而不会看病,重理论轻实践。几年后,临床医学硕士应运而生,大大弥补了医学研究生实践不足的问题。从目前的临床医学硕士就业的情况来看,在招聘硕士研究生时,各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岗位更倾向于招收临床医学硕士毕业生。

相比于学术型的医学研究生,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恰好可以弥补实践不足带来的诸多问题,该学位专为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医生而设立,旨在提高医科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事实上,在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报考热度要大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而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来看,读临床医学硕士进入医院做医生的概率要比学术型硕士大。

特别需要考生注意的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一般不接受跨专业推免和考研。根据最新的执业医师法规定,本科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以参加临床医师资格考试,所以即使本科毕业于预防医学、护理学等相关医学专业,也很难如愿就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科室轮转两年半的学习

教育部和卫生部设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临床医学硕士学制三年,一般的学校安排半年时间上课、做实验,两年半时间在医院各科室轮转。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在学的三年里不仅要完成系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临床实践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一批兼具精湛医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临床医生。

绝大部分院校的临床医学硕士都按具体的三级学科设置培养模式,学生在报考之初就可以按照自己对某一细化学科的兴趣去选择专业。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重点学科开设不同领域的医学专业课程,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院校和专业方向。下面,笔者就临床医学硕士阶段的课程内容作简要介绍。

首先,接受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这一阶段学生需要修读完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等多门课程。尽管临床医学硕士属于偏重于应用的专业学位,但是医学理论仍是临床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未正式进行医院科室的临床学习之前,各大高校的临床医学硕士均开设有医学理论和实验的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相关的实验,学生可以更理解医学和生命本身,了解疾病的发生机理,为进入正式的临床学习阶段做准备。任何正确的实践都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科学,医生承担治病救人的使命,更需要学生夯实理论基础,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只有实践与理论并重才是做好医生的基础。

其次,学习所选领域的专业课程。这一阶段学生会有明确的导师,硕士生导师同时就是自己的带教老师。学生的选课也有所侧重,大量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中外文文献,做相关的实验等。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病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如果你选择儿科学方向,那么你的导师一定是儿科医生。在硕士期间,研究生至少有两年时间要和孩子打交道。不仅系统学习儿科知识,更要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儿科医生做准备。同样,选择其他方向也是如此。笔者的一位朋友考取了精神卫生方向,入学后即在省精神卫生中心学习工作,三年后对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非常了解,毕业后进入医院精神科工作也非常适应。

最后,临床实践。学生在明确分科后,会在相关的科室学习,有医师执照的往届毕业生会和在职的医生一样,承担一定的诊疗任务。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接触病人,培养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同时积极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为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打好基础。进入科室后,导师会着重加强对学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其具备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和医疗实践能力。实践是临床医学硕士教育的最重要一环,特别是对于外科系统而言。医学本科生在最后一年忙于考研忽略实习,读研后很多又忙于科研论文,而鲜有动手机会,临床医学硕士能弥补这个缺口。外科的研究生跟着老师上手术台是家常便饭,他们不仅要站在老师身旁认真观摩,同时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从拉

钩、剪线、缝合这些最基本的实践,逐步学会关键步骤的操作,很多研究生会在毕业前成为手术医生的第一助手。也正是因为这些实践的不断积累,学生工作后会更快成为主刀医生,而非单纯的“理论家”。

就业去向

1.临床医生

不同的临床学科方向,就业的侧重大有不同。而且,都是做医生,从事的工作也各有侧重。

就内科学而言,是上一年度报考最热的医学专业,也就意味着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最激烈。但内科在就业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临床工作不仅注重知识能力,而且非常重视实际的操作经验,招聘的医院非常看重这一点,这对毕业生来说也是个不利的因素。所以在读书期间,要特别注重操作经验的积累,为就业打好基础。

而对选择全科医学、家庭医学方向的同学来说,新医改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契机,社区医院越来越受重视,家庭医生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外科学也是临床医学最重要的分支,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新兴外科专业技术更新换代快,急需注入新鲜血液。而年轻医生接受新知识快,身体素质好,所以就业前景看好,特别是男生。

对于神经病学和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来说,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前者是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热点,已然成为前沿科学。而随着当代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人们压力日愈加大,对心理医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的现状是精神科医师的收入整体偏低,随着新的精神卫生法的出台,该行业也有着光明的前景,尽管道路曲折。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也是临床医学硕士就业的热门选择。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是涉及多个学科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新兴科学。作为辅助检查的有效方式参与临床工作,需要高技术的专门人才。

运动医学医师这个职业,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也是不错的选择。中国运动医学具有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在国际体育界享有盛誉。随着国家“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项宏伟计划的开展,运动医学跃入大众视野。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运动能力,防治运动技术性伤病,指导群众体育,应用体育锻炼加速伤病后的功能恢复以及防治运动不足病和老年病等成为运动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

此外,康复与理疗学、肿瘤学、急诊医学等医师岗位都有大量缺口,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高水平医生数量严重不足。

2.公务员、事业单位

千万不要以为公务员和事业编之类都只是文科生的岗位,作为医科学生,如果你现阶段不想做医生,需要一份相对轻松安定的工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不错的选择。每年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区)卫生局、各地疾控以及医院的职能部门等都提供有一定技术要求的行政岗位供临床医学硕士等相关医学专业毕业生报考。

3.医药公司

近几年来,生物科技相关公司在大陆雨后春笋般大规模涌现。药品研发岗位薪酬高,技术含量高,不仅吸引了药学专业毕业生,同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也因为其丰富的医学背景,备受重视。

另外,伴随医药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私营企业中的贸易、营销、检验和医药信息管理等岗位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将会增加,像辉瑞制药、默沙东、诺华公司等每年都招收大量临床医学硕士的毕业生。

4.考博深造

在所有专业中,医学专业是对从业者学历要求最高的专业。在任何一个行业,遇到博士大家都会特别注意,因为学历高人一头,是“稀缺资源”。而在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年轻的住院医师,拥有博士学历者不在少数。特别是对于想进入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做医生,读博更是必修课。读博时选城市和导师比学校本身更重要。对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都是学位越高,关注的领域就越专注。临床医学专业的博士往往就已经明确了非常细的专科方向。读博的三到四年里,一定要仔细斟酌未来最想做的研究方向,在期待就业的城市读书,能大大增强在该地工作的概率。

5.出国留学

2009年,一本《小强海外行医记》热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生张德强也一时备受关注。作为国内第一本全面而翔实的中国医学毕业生申请美国住院医生培训的行动指南,读者在分享他在申请到美国做医生这段经历的同时,也把就业的眼光投向了国外。

现在,医学本科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去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或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造,或在一些前沿的实验室里做科研助理,或经过专业培训并通过严格的准入制度后在国外行医。不仅丰富了视野,拓宽了人际

资源,医学梦想也在异国他乡得到延续。

6.医学传媒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国内外的医学团体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医药相关协会、学会和学术期刊、杂志需要专职的医学英语翻译,薪水不菲。同时一些医学传媒机构,如卓信医学传媒集团等也需要医学背景的毕业生承担采编工作,以保证刊物的专业水平。同时各地的健康教育机构也吸引了大量临床优秀毕业生就职。

院校推荐

1.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医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走在全国的前列。目前,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硕士在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天津血研所、南京皮肤病研究所、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都有招生计划。涵盖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麻醉学、影像医院与核医学、肿瘤学、老年医学等多个三级学科方向。临床医学硕士每年都是学校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

协和医学院是财政部 6 所“小规模特色高校”的试点学校之一,研究生经费采取全国最高拨款标准, 公费生基本助学金不低于1500 元/月,专业学位研究生也享受公费生待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往届生,报考临床医学硕士需要考生已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证书》(均不含待批),未获得证书者不允许报考。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医学院之一,竞争相当激烈,专业基础好和有一定的医学实践能力的考生报考占优势。

2.北京大学

2012年,北京大学医学部迎来百年华诞。经历百年发展的北医已然发展成我国最重要的医学创新研究基地和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 。

优秀的附属医院是临床医学硕士的重要培养基地,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北医六院、口腔医院、北京肿瘤医院、首钢医院、北大深圳医院都招收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此外,积水潭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航天中心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地坛医院、回龙观医院、首都儿研所、民航医院等作为教学医院,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招生计划。

北医的临床医学硕士培养侧重于临床医疗技能训练与研究,学生的实践机会非常多,而且有诸多参与合作办学项目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二级学科统考生的招生规模几乎都在5人以内,还有很多专业仅招收一名学生,在报考时要平衡好兴趣与专业冷热门程度,才能增加胜算。

3.复旦大学

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医疗行业发展更是迅速。在这样的一座城市读医学院视野也更加开阔。

该校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的分科较细,涵盖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学、医学病理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多个专业分支。

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再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有着光辉的历史传统。如今的交大医学院仍然是众多考生追捧的热门医学院,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分别位居国内第一位和第二位。

在内科学范围内,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外科系统中的整形外科、骨外科等都是国家重点学科,而这些分支在临床医学硕士中都有招生。在师资方面,交大医学院更是力量雄厚,从现任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都是交大校友和终身教授。

瑞金医院、新华医院、仁济医院等无论从学术水平再到硬件条件,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对于有志于留在长三角发展的同学来说,交大医学院是不错的选择。

5.中山大学

医学科研热点篇8

2.使西药吸取中药之长,更好地发挥西药的优点。中药的特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是中药的特点和长处,它们与机体的“证”相对应,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例如从四气中的寒热看,可与“证”对应使用,即热证用寒性药,寒证用热性药,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再如归经,按现代观点的结核菌感染的疾患看,有肺、肾、肠、骨等结核病,按中医理论体系分析,这不同部位的疾病,属于不同归经,在选用药物时,是要考虑到的。然而西医却一概用抗痨药物。西医这种对机体疾病部位不加区分而选用药物,是因为西药无归经之说所致。如果西药的此种“归经”特性被研究确定后,则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再如抑菌消炎药的抗生素和磺胺药,都是针对致病菌而起作用的,凡为细菌感染性疾患均可考虑使用,而对机体状况、病变部位、病情等考虑较少,但按中医观点,不仅要考虑到病源,更要考虑到机体状况,从而选用相应特性和功效的药物。就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而言,尽管从西医角度看均属细菌感染性疾患,但从中医看,在急性期属实热证(或湿热证),应选用苦寒药,而在慢性期,则属虚寒证(久病必虚、虚易成寒).是不宜选用苦寒药的。临床实践已证明,磺胺类和抗菌素类药物对急性期效果较佳,慢性期效果不佳。这已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药物具苦寒之性味。但现在尚未深入研究它们的中药性味,而仍是同一药物施治于不同的证。这从中医药理论讲,是违反用药规律的,因此,难能更好地发挥这些西药的功效。如能对磺胺类、抗生素类的性味进行研究,确定其属性,那么,现在这种不分证地使用的情况就会改变。从而可以保留西药之优,吸取中药之长,更好地发挥作用。

3.丰富和发展中药学中药学的丰富和发展,主要应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数量的增加,这好理解。现在中药(包括草药)大约有5000种(中药大辞典收载5767种),而现在常用的西药的品种比这更多,如果能对这些西药按中药特性分别归类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及使用规律,使其成为“中药”,显然可以大大丰富和发展中药学。所谓中药学质量的提高,就是经过对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弄清其成分及各成分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经过药理和临床研究,确定各成分的药理和临床作用,也包括单味药(即混合物形式)的药理和临床作用。从而总结中药的特性及功效和使用规律的现代科学内容。这可包括两方面内容,就寒热性而言,在物质上,究竟哪些物质结构呈现寒性作用,哪些物质结构呈现热性作用;在生物活性上,究竟哪些现代观点的生物活性表示寒性这一特性,哪些生物活性表示热性这一特性。这样就可以从现代科学水平上,阐述中药的特性和使用规律而丰富和发展中药学。

4.促进中西药结合,进而促进中西医结合基于如上三点,有可能为促进中西药的结合创造有利条件。因为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之一——发现的有效化合物,能被两种医学体系使用,西药的归属分类,也能被两种医学体系使用。在此基础上,再归纳和探索中药的现代科学规律,即物质和生物活性方面的规律,从而促进中西药的结合。以药效为基础,又能反过来说明疾病的发病本质,从而促进中西医的结合。例如,中医所称的热证,一般是用寒性药物治疗,若药物的作用机理弄清了,那么,就可以说明证的本质。西医的热症,是指体温高于37℃而言;而中医的热证,不仅包括高于37℃的体温,还包括体温并不高于37℃的热证,在中医的热证中,一般用寒凉性药物,但对那些假热真寒证,却要应用甘温药,即谓甘温有时能祛大热。这样,如果对不同类型热证(或热症)所用药物的作用机理搞清楚了,那么,也就可以把中医和西医关于热证(症)的概念得以划分或统一,进而促进中西医的结合。

二、西药是否具备中药的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能对这个问题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但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可以说,还是有一定认识基础的。

1.物质的同一性不论西药还是中药,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即由相应化合物构成,这两类药物的化合物具有以下的同一性:(1)它们大多由天然化合物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构成。例如西药的利血平,是天然产物,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产物,中药的绝大多数如麻黄等是天然产物,但也有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由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2)就成分而言,有的为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有的为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如西药阿托品、磺胺噻唑是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巴甫洛夫合剂、三溴片等为成分结构清楚的混合物,而相当一部分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番泻叶等,其成分结构不完全清楚。而中药,尽管大多数药物的成分结构尚不清楚,如天麻、竹茹等,但也有一些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即为龙脑,相当一部分矿物药的成分结构大体清楚。(3)中药和西药都有中国产的和外国产的。如西药所使用的大黄,就是以中国产的为优,但很多现在使用的西药为国外首先研制出并生产的;中药的番红花、西洋参等都是由国外进口的,而绝大多数传统中药却是国产的。

2.生物活性的同一性不论中药还是西药,其应用对象是一致的,即都是用来治疗或预防人体的疾病,这是生物活性同一性的基础。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讲;所谓生物活性,就是指药物对机体生理、生化、病理状况的影响能力。治疗疾病,就是使异常状况转变为正常。只是由于中药和西药是处于不同的医药学体系中,才具有用不同术语所表示的生物活性。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医药学知识的积累,现在逐渐在取得共同的表示方法。例如,中药的很多苦寒药,均具抑菌消炎作用,当然,并不能由此而完全认为抑菌消炎作用即为中药特性——味苦性寒的表示方法,但起码这表现了中药的味苦性寒这一特性的一个方面,又如,很多补益类中药具有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这就说明,这类中药与西药的免疫增强剂具有此方面的共同生物活性。作为西药,虽然现在尚未进行其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系统研究。但在临床使用中,已发现一些西药表现为中药的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例如服用阿托品后,呈现颜面红赤、口干、口渴等,而这些表现是中药热性功效的一个方面,可见,在这方面来讲,阿托品表现为中药特性的热性,又如考的松,这是激素类西药,一些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而对肾阴虚病人效果不好,这说明它具有中医药学术语的补肾阳的作用。可见二者具有生物活性的同一性。

3.中医具有研究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的悠久历史现在使用的一些中药,本来并不是中国产的,它们在传入我国之前,即使作为药用,因其不具备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也只是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或民间药来使用。但在传入中国后,由中国的中医药人员加以使用和研究,逐渐总结、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使它们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最后成为中药,有的并成为常用中药;例如番红花主产南欧及伊朗等地,乳香产在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苏合香主产土耳其西南部,没药主产红海及阿拉伯半岛,西洋参主产美国及加拿大等地。西医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是按西医药体系来使用的,而现在它们早已是常用中药了。就是在近年,这类研究工作仍在进行,如水飞蓟,为菊科植Silybummarianum(L.)Gaertn的瘦果,原产南欧及北非.六十年代末及七十年代初,国外报道,它可治疗肝炎,并进行了化学、药理、临床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确可治疗肝炎。我国将其引种后(主在华北、西北等地),不仅进行了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等研究,同时进行了西医药学体系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也证明,确实对肝炎病有一定疗效,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下的研究,经临床使用和总结,归纳出了它的一些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表示的功效。如“性味:苦、凉;功用:清热解毒、具保肝、利胆、保脑、抗X线用”(《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25).这样它就成了中药,可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了。总观之,过去既已把一些按西医药理论体系使用的西药,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性和功效,那么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西药,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单体化合物,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其“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表征的功效。

三、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从我国古代及现代对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功效的研究来看,其基本方法和主要途径是:对药物进行表观考察、临床效用观察及逻辑思考,进而加以总结和归纳。那么,对现代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研究,也应遵从此种方法和途径,具体如下:1.表现特性的考察研究中药的表观特性,如气味、颜色、质地、性状等,基本是通过直观的考察研究,总结归纳出来的,如颜色,就是人们肉眼所见之颜色:质地,就是手触、牙咬所感受的具体情况;性状究属固体、液体,是一目了然的;嗅味是用鼻嗅感知的。就是中药较突出的特性——味,在古代,开始也是由口尝而确定的。即使在近代,仍有人在实地进行中药味的考察。据报道,有人将近300种常用中药进行口尝,结果,其味与文献记载相一致者占78.6%。当然也有部分中药难辨其味者,是后来根据临床功效按中医药理论进行研究的,如有的能解表、归肺经,往往将其味归纳为辛等。如上方法,对西药的表观特性研究,也是适用的,即通过实地考察,或闻、或看、或触摸、或推导,从而赋与西药以相应的中药特性。这部分工作,对西药来讲,还是较易进行的,因为其中很多在文献上已有记载了。如黄连素,黄色结晶,味极苦,水溶度较小,这实际已使其中药表观特性具备了。

2.通过文献研究,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中药的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临床疗效总结、归纳出来的。就中药的重要特性一一性味而言,就是这样进行的。例如秦艽,《本草衍义》云:“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是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可见,作者倾向于此药为寒性。再如雄黄,《本草经疏》云:“雄黄,味苦平,气寒有毒,《别录》加甘、大温,甄权言辛,大毒。察其功用,应是辛苦温之药,而甘寒则非也。”对于西药,己进行了大量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并通过临床应用,对它们的功能、主治、毒性、副作用、禁忌等,都已积累了大量资料;根据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分析和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可以赋与它们相应的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

医学科研热点篇9

1.2应用前景近年来,广西先后整理出版了《壮医药线点灸学》、《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线点灸临床治验录》、《中医疗法治百病丛书———药线点灸疗法》、《中国壮医学》[14]等著作,“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发掘整理与疗效验证研究”获199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壮医外治的理论创新与应用”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壮医药浴药线点灸疗法治疗风毒病的规范技术研究”荣获2010年度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已入选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技术前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广西科技攻关项目等资助立项的基础上开展了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先后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等。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已列入2009第一批广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广项目、2013第二批广西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民族医药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2010-2011-2012年部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等并向全国推广,是《中医壮医临床适宜技术》[15]之一。并在世界中医药大会、首届全国中医外治法学术研讨会、杏林寻宝-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首届自然疗法研究国际学术大会、中国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传承与创新推介交流会等进行学术交流。该技术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基础,社会效益和应用前景好。

2疾病诊断标准

2.1西医标准参照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皮肤科诊疗常规(北京协和医院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

2.2中医标准依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人民军医出版社)、《白癜风治疗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白癜风临床分型及疗效标准。

2.3壮医诊断标准按照壮医皮肤科的诊断标准。

3适应症

符合本病壮医、西医诊断及中医病证诊断标准者(不伴有并发症;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治疗流程实施时),可纳入治疗病例。年龄:18~65岁。人群范围:喯能豪(白癜风)

4禁忌症

排除病例标准(包括非适应症或剔除标准):①某些皮疹消退后遗留之色素脱失、贫血痣、白化病,以及其他综合征引起白斑、老年性白斑,日光浴性白斑等;②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疗法过敏者;④在治疗过程中服用或外涂过同类药物者。

5技术操作规范

5.1器械及材料壮医药线(Ⅰ、Ⅱ、Ⅲ号药线)、壮药酒(双骨酊)等由广西壮医医院提供。

5.2技术操作

5.2.1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规范①备好火源。②备好药线、药酒。③合理选穴组方,取准穴位。④选好。⑤药线分步施术:分为四步进行:一是整线,二是持线,三是点火,四是施灸(一按火来即起为一壮,一般一穴点灸一壮即可)。⑥药酒涂擦方法:药线点灸之后施以适量药酒,涂擦患处。

5.2.2选穴方法采用“寒手热背肿在梅,萎肌痛沿麻络央,各疾施灸不离乡”、“梅花穴”的配穴原则,根据辨病辨证取穴施治,疏通龙路、火路气机。“寒手”,凡出现畏寒发冷等症状,选用手部的穴位为主,如阳溪、后合谷穴、曲池、手三里等;“热背”,凡出现发热症状者,选取背部的穴位为主,如大椎、背八穴(从风门至大肠俞连线平分为五等份,两等份交界处取一穴,每边四穴,共八穴)等;“梅花穴”:即在白斑明显的部位取穴,然后以此穴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1.5寸(中指同身寸)各取一穴,成梅花之形;“麻络央”,麻木不仁症,选取该部位经络的中央点为主。同时根据辨证分型取穴施治。

5.3治疗时间及疗程每天或隔天点灸+涂擦药酒(双骨酊)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5.4关键技术环节辨证(阴证、阳证、虚证)用穴、选穴方法(采用壮医“寒手”、“热背”、“梅花穴”、“麻络央”的配穴原则)。

5.5注意事项①注意施灸力度,以免烫伤皮肤。②持线的着火端必需露出线头,以略长于拇指端即可;③操作时必须掌握火候,施灸时以线头火星最旺时为点按良机,不要平按,要使火星着穴,要注意手法轻重,一般是轻手法对轻病、重手法对重病,或快手法对轻病、慢手法对重病;④施灸时注意点按力度及时间,避免灸伤皮肤;灸后有蚁咬感或灼热感,不要用手抓,以防感染;⑤对眼部和孕妇禁灸,实热者慎用。⑥教育患者对本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告诉其本病为慢性过程,需坚持治疗。

5.6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如出现不慎灸伤皮肤可涂以“万花油”。

6不良反应/事件

尚未发现。

医学科研热点篇10

1热针疗法

热针疗法是部级名中医管遵惠主任医师根据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结合现代电子技术,将针刺灸疗融为一体的治疗方法。热针疗法使用GZH型热针仪,可使刺入人体的针发热,根据治疗需要提高并控制体温度,温度可以30℃~80℃调节,并保持恒温,起到针刺、灸疗、温针灸、火针等综合疗效[1]。GZH型热针仪的改型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相关课题,曾先后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是部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之一[2]。管遵惠,徐杰等[3]应用GZH型热针仪随机分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热针组治愈率64.1%,电针组治愈率31.7%,经统计学处理χ2=29.29,P

范德辉,夏波[8]应用GZH型热针仪配合中药熏洗治疗类风湿夏关节炎128例疗效观察,随机分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电热针疗法

DRZ-1电热针疗法这是由内蒙古电传统医药开发中心研制。王春[12]应用电热针治疗桡骨茎突狭笮性腱鞘炎27例,有效率达85.2%,半年后随访,治愈好转患者病情稳定无复发。铃木聪等[13]应用电热针为主治疗痹症6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VAS,血沉,抗"O",有改善,电热针组有效率达96.7%,毫针组有效率达80.0%。熊云,铃木聪等[14]应用电热针随机分组治疗寒湿型坐骨神经痛,电热针组总有率达94.12%,毫针组有效率达76.67%,经统计学处理,电热针组有明显差异(P

叶学红,孙才均等[19]应用电热针疗法联合化疗药物对小鼠肿瘤治疗,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

3其他电热针及热针疗法

陈伟等[20]应用自制的电热针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分组治疗,治疗组用骶管滴注配合电热针治疗,对照组用布洛芬口服治疗,结果都能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4结论

通过对各种热针疗法的临床研究查询整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作用大部分是充分肯定的。目前仍然存在统一标准,规范应用问题,更好地将热针疗法推广应用,对热针疗法仪改进,这是热针疗法临床工作者工作重点。而且,从目前所查阅论文看,对如何客观评定热针疗法的临床疗效,针刺热效应,机理,还没有统一的规定,统一标准,如何更客观,更直接的标准来衡量热针疗法,这是我们针灸临床工作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管氏热针疗法已经由机理研究,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全面总结,并撰写了《热针疗法》一书[28]。如果能统一标准,更加程序化应用,热针疗法将更广泛应用临床,疗效更加卓越,将会有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全国名老中医管遵惠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之一。

此外,笔者查阅关于热针,电热针,火针,磁热疗法论文比较多,重点对热针机理研究进行综述,论文的统计工作有不全面的地方,可能还有一些方面没有考虑周到,仅仅希望能为热针疗法的工作者提供参考。科学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热针疗法必将在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下,不断的应用改进中,更趋于完善,更广泛向全国推广。

参考文献:

[1]管遵惠,等.GZH型热针仪的回顾总结及改型研究[J].中国针灸,1994,14:415.

[2]管遵惠,等.热针疗法[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3]管遵惠,徐杰,等.GZH型热针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2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3(3):34.

[4]杨晨曦.管遵惠热针仪治疗颈椎病8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7,18(6):30-31.

[5]徐亚莉,金亚辉.热针仪治疗哮喘104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13(3):44-45

[6]郭翠萍,等.运用热针仪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3):31-32.

[7]管遵惠,等.热针九宫穴治疗增生性脊柱炎10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1,(3):35.

[8]谭保华,管遵惠,徐杰.热针治疗颈椎病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观察[J].天津中医中药杂志,2001,18(4):32-33.

[9]管遵惠,王祖红,等.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肌电图观察管遵惠[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7(3):39-41

[10]管遵惠,徐杰,等.热针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甲襞微循环的影响观察[J].中国针灸,1996,7(5):39.

[11]范德辉,夏波.针仪配合中药熏洗联合医药治疗类风湿夏关节炎128例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7):285-287.

[12]王春,等.电热针治疗针治疗桡骨茎突狭笮性腱鞘炎27例[J].中国针灸,2011,31(11):861.

[13]铃木聪,魏来,夏玉卿.电热针为主治疗痹症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4):240-242.

[14]熊云铃木聪,电热针治疗寒湿型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4,11(3):28-29.

[15]石爱华.电热针结合四君子汤随机分组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3):418-420.

[16]郭长青,马慧芳,李兴广,等.电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5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4,3(11):25-26.

[17]林凌峰,梁燕萍,等.电热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11):689-690.

[18]王恩菊,姜华.中药加电热针治疗外阴白色病变[J].中国民间疗法,20008(2):19-21.

[19]叶学红,孙才均,等.电热针加温联合化疗对小鼠肿S180抑制作用研究[J]实用肿瘤杂志[J]199813(6):354-356.

[20]陈伟,姜兴鹏,余成玲.药物骶管滴注配合电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观察[J].实用中医中药杂志,2008,24(11):718-719.

[21]李振新,李世普.激光间质疗法在组织中温度分布与光纤加入端的关系[J].激光生物学报[J]2006,16(3):253-254.

[22]李桂霞,孙淑珍,等.磁热疗法抗炎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1(8)16-17.

[23]黄石玺.火针针具及临床操作改良[J].中国中医基础学杂志,2007,13(3):231-232.

[24]杨丽芳,邓省益,等.相控聚焦疗法配合灌注化疗恶性腹腔积液[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3):176-178.

[25]张文华,周瑞贞.中药外敷热疗法治疗腰肌劳损68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10):32-34.

医学科研热点篇11

“证候”最早见于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七证候之一》,是中医学的特有名词。证候,是中医四诊后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本质的病理概括,主要由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中医学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中医证候的内在本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历代医家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构建证候结构,不可避免地含有主观性,大大的降低了其科学性。如何提高中医证候的科学性一直是中医学者关注的问题,中医证候辨识清楚也更有利于临床用药,提升中医诊治的有效率。从CNKI中以“中医证候”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从2001年相关的中医证候研究开始大幅度上升,2010年后对中医证候学发展进入稳步上升期,大部分是关于中医临床疗效的研究,约10%为中医证候积分的研究,研究的主要病种是冠心病,研究较多的证候是气滞血瘀证。罗宏华[4]认为疾病应“三分治,七分养”,治疗前整体评估患者,根据疾病中医证候的不同进行中医辨证施护,可以做到因人施护,并辅以中医特色的健康指导、功能锻炼和情致调护,制订出现代医疗手段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案,将更有利于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近年来,循证医学、统计学、精准医学等多学科的不断交互发展,使得中医临床进入空前发展期,越来越多的新形式引入中医研究中,中医证候学也因此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陶嘉磊[5]总结的目前关于中医证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数据挖掘、中医四诊信息分析、要素条目筛选、证候量表应用、证候标准制定、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WesternBlot法、ELISA法、低通量芯片等)等,他主张从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出发,采用高通量系统论的组学方法探寻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中医证候及其分型的物质基础,实现宏观、微观层面的证候分型。目前关于中医证候学的研究较少,仍需要广大研究者不断创新发展,以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揭示中医辨证分型的深刻内涵。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候学

中医学没有独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专题,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常见于“痹病”“腰痛”等病证的论述中。《灵枢五庭津液别》云:“虚,故腰背痛而胫酸”。《素问标本病传论篇》云:“肾病,少腹腰脊痛”。《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候》中将其病因描述为:“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虛,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交争,故腰脚痛”。古代医籍对此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做了大量的描述,《景岳全书》中认为腰痛的辨证有5种,一为肾阴肾阳亏虚;二为风寒湿着;三为劳役伤肾;四为坠堕损伤;五为寝卧湿地。《丹溪心法》将本病的病因归为五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痰积。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医辨证分型,近代医家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分型有部分发展创新,黄锦芳[6]分气滞血瘀型、虚损劳伤型、寒湿凝滞型;陈虹[7]将其分为血瘀、寒湿、虚损三型;古庆[8]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期气滞血瘀型、突出梗阻期经络瘀痹型、久病虚损期肝肾亏虚型。各类医家的分类大同小异,均是以八纲辨证为基础围绕病因病机来划分的,但目前广泛使用的辨证分型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主要将本病分为血瘀、寒湿、湿热、肝肾亏虚四种证型。近年来部分学者对各自地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候学及辨证分型的展开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地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证型分布各有规律,但整体大致相似。向剑锋[10]在长沙地区对62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LDH患者的中医证候以肝肾阴虚证(176例,28.3%)、风邪入络证(50例,8%)、脾肾亏虚寒凝证(231例,37.1%)、气滞血瘀湿热证(166例,26.6%)四种证候类型为主。孟魏魏等[11]在上海市长宁社区对10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LDH中湿热痰滞型(44例,4.4%)较少,而风寒湿滞型(291例,29.1%)、肝肾亏虚型(362例,36.2%)、气血瘀滞型(303例,30.3%)较多。钟广伟[12]对湖南三家三甲医院的349名LDH患者进行调查,其中气滞血瘀型(137例,39.3%)、风寒湿滞型(91例,26%)、肝肾亏虚型(85例,24.4%)、湿热瘀滞型(36例,10.3%)。根据以上几位学者的临床调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辨证以气滞血瘀和肝肾亏虚为主,中医强调治未病的思想,根据此病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给予相应的中医特色的健康指导,推出中医特色功能锻炼及情志调护方法,推广中医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疾病的预防上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候学的研究目前仍然较少,现代学者在古代辨证分型上进行了创新,部分地区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且目前的调查以临床就诊的患者为主,缺乏符合临床症状但未就诊的人群的数据,中医辨证的实质仍需要广大中医学者大力开发。

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候学量化研究

中医辨证施治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常因缺乏客观依据使其诊治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下降,近年来随着中医证候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基于文献、书籍中有关中医证候的相关辨证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及大量文献计量学研究找出某一病种的临床常见症状体征出现的规律,基于临床现有且常用的量表制作一些临床常见病的中医症状体征的量表,利用中医证候量表探索量化中医诊断和疗效的新方法,已成为当前中医研究的一大热点。龚燕冰[13]总结了可供临床研究者使用的中医证候研究的量化及统计学方法,主要有专家调查问卷、多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最大似然判别、结构方程模型等。中医症状体征量表在中医证候量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将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方面进行条目细化,参考目前国际常用的评价量表编制过程,部分中医研究者依据中医辨证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编制出部分证候量表,以期达到量化细化的目的。王天芳等[14]的“疲劳自评量表”、刘凤斌等[15]脾胃病辨证量表、刘小珍等[16]肝火上炎证候测量表、姜小帆等[17]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素评定量表、吴勉华等[18]瘀热病因进行量化测量、王哲等[19]抑郁症中医证候自评量表、王琦等[20]中医体质量表均是参照目前通用量表对中医证候量化的新探索,在此类量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医辨证的内涵。孙佳佳等[21]查阅大量书籍文献,在腰椎间盘突出证候分型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讨论和临床调查修订条目,通过信度和效度考核后形成一个具有可行性、高信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候测评量表,其可行性需临床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部分学者[22-24]也致力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量表的研究,并将中医腰椎间盘突出症量表应用于临床和科研,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症状体征量化的积极实践者。中医证候量化是中医研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在探索阶段,将更有助于中医科研和临床的研究。

4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候学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将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分析临床问题一直是目前中医人不断探索的方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部分学者开始将现代医学中的多个学科与中医证候学进行交叉研究,多学科的诊治已成为现代临床诊治的新方向,也为提升中医辨证施治探索新的方法。黄志敏[25]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对舌色进行科学化分析,探索中医证型与舌象之间的关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大部分舌下络脉瘀阻,且以年轻患者多见,可能与大多数患者有腰部扭伤史有关,多以气滞血瘀型为主,肝肾亏虚型LDH患者中66.67%表现为青紫舌,28.57%淡白舌。调查中也发现舌诊与问诊存在证型不相符的情况,可能与患者除主症外仍伴有影响舌象的相兼症状有关。舌诊作为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舌象是疾病本质的反应,舌诊技术要求较高,难以掌握,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特殊处理,建立舌象大数据库将对中医教学和科研带来益处。刘肖瑜[26]通过红外热图技术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八纲辨证中的寒、热证型,为探索寒、热型辨证提供了新方法。傅永波[27]发现尿中的人骨退化特异标志物CTX-Ⅱ水平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系发生具有正相关性,血瘀型患者和湿热型患者较肝肾亏虚型患者高。李陆虎[28]发现肝肾亏虚型组髓核组织中的MMP-2、MMP-1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气滞血瘀型,MMP-2和MMP-13在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中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仇湘中等[29]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与血清TNF-α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韦勇[30]认为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各型(肝肾亏虚型、风寒湿滞型、湿热痰滞型、气滞血瘀型)患者中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尹兰山[31]认为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肾水衰竭,无法滋养筋骨,更易出现骨质疏松及关节软骨、椎旁肌的退变。赵银霞[32]用m-DIXONQuant技术定量评估椎旁肌脂肪含量,认为竖脊肌、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呈正相关。许建文[33]认为蛋白质组学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可能是以后研究的热点。

5量化后的中医证候与影像学的相关性研究

医学科研热点篇12

王钰教授为中华内科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呼吸病专业委员会顾问,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全国第二至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王老在临床、科研第一线工作40余年,医、教、研并重,临床中尤对肺病的防治造诣颇深,既师于古而又不泥于古,撷众家之精华,创立新说,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治学严谨的中医大家。笔者为王钰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跟师3年来受益匪浅,兹将王钰教授治疗肺病的主要学术思想介绍如下:

1重经注典,治肺除喘

王老善治肺系之疾,贯肺系之整体,窥其全貌,认为肺系病以热、咳、痰、哮、喘五大证为主。王老认为:“热因毒作,无毒不起热”,热证调度清热之法,咳嗽内外有别,哮、喘其治当辨寒热虚实。肺病咳喘多由痰作祟,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和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他脏,不耐寒热,是为娇脏,故感受外邪,常首先犯肺。六淫邪气中又以寒邪伤肺最为多见,《难经・四十九难》中云:“形寒饮冷则伤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中亦谓“形寒寒饮则伤肺”,皆为此意。临床中急慢性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疾病多为气候寒冷刺激中使呼吸道抵抗力下降,继而诱发病毒或细菌感染,寒为阴邪,其性凝敛,主收引,寒邪伤肺多致肺气郁闭不宣,而“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一旦寒邪闭肺,肺失宣发,肺不布津,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水津聚而成饮,终致寒饮伏肺,饮邪久伏,则可转化痰热成患,所以使肺气得以宣降,痰热得清,风寒得解,化痰(饮)则是治疗肺病咳喘的重要手段。王老临床中善用白果定喘汤和止嗽散两方,每每随症化裁,收效颇著。定喘汤为《摄生众妙方》中方剂,具有宣肺散寒,清热化痰,降气平喘等功效。治哮喘,喘咳上气,痰多色黄,苔微厚腻。方中白果(炒黄)21枚,麻黄9 g,杏仁6 g,款冬花9 g,苏子6 g,法半夏9 g,黄芩9 g,桑白皮9 g,甘草3 g。加水煎煮,取汁。分3次服。《本草纲目》曾赞其曰:“服之无不效者”。王老认为白果含氢氰酸,临床用量要适宜,不可多服,尤其不可过多生用。痰多难咳者,加瓜蒌、胆南星以助清热化痰;肺热偏重者,加鱼腥草、石膏清泄肺热。而止嗽散是清代名医程钟龄所创的一首经验方,对于多种咳嗽均有良效。方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泻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善治伤风头痛咳嗽;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百部甘苦微温,能润肺,治肺热咳呛;白前辛甘微寒,长于下痰止嗽,治肺气盛实之咳嗽;陈皮调中快膈,导滞消痰;甘草炒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所以程氏云:“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

此外,治疗哮喘调理气机至关重要,因哮喘发作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故治疗时加用疏理气机的药物疗效显著[1]。

2 固护先天,调理后天

王老临床学术思想的核心为“以人为本,治病要人、病兼顾”,也就是说治病的目的是祛除人身上的疾病,保证人体的健康;而人也是疾病的载体,无论是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所引起的脏腑气血的变化都离不开人,人的生理状态及具体条件,往往决定了疾病的发生、改变,没有人这个载体便不会有一系列的治疗演变,因此在治病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人”这一重要因素。注重人体正气,发挥人体自我调节能力,是实现“以人为本”这一学术主张的主要手段。这个核心在治疗肺病过程中尤为突出。“久病不已,穷则归肾”,“肾间动气,为人生之本,乃生化之源。”虽然肺病的病位在“肺”,但是王老更为重视“肾”在治疗本病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肾是人体“精神之所舍和元气之所系”,故极赞“五脏之真,惟肾为本”、“肾为先天之本”之说。肾与肺关系密切,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吸入之气,必须下及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只有气血化源充足,肾中精气不断充沛[2],摄纳正常,才能使肺的气道通畅,呼吸均匀。所以王老在临床治疗肺病的过程中善于滋肾阴、补肾气、温肾阳三法,并无偏执,“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3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是人类的主要传染病之一[3],属于中医“肺痨”范畴,又名痨瘵,古亦称“传尸”或“疰”[4]。2008年王钰教授作为专家指导我院承担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项目)――《肺结核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她认为当今中医药防治肺结核虽有研究报道,但多为个体化报告,尚无统一辨证标准,致使科研成果得不到公认,目前中医文献对肺结核的诊断规范化研究薄弱,尤其是以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为基础的规范研究很少。故王老指导课题组全面检索现代文献有关肺结核中医证候的描述,将20年来文献中涉及肺结核中医证候的论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肺结核中医证候类型(症状)文献数据库,并依据《中医药学名词》规范了该疾病常见症状的中医名称。研究证实肺结核主要致病因素是正气虚弱,是本病传变、转归、预后的决定因素。证候要素统计结果来看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主要病理因素是肺阴虚、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病变部位在肺,肺属金,喜润恶燥,痨虫侵袭,肺脏先受,受耗肺阴。脾属土,脾为肺之母,肺痨日久,子盗母气,则脾气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则肺更虚;如脾失健运,停痰聚饮,影响肺气的宣降,可见咳喘之症,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土败则金衰”之论;而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又可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则可见肺肾两虚。如《素问・咳论篇》所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证候要素出现频率结果同样说明,本病阴虚火旺为本,并可伤及肺脾肾三脏同为病。王老对肺结核中医证候规律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探讨肺结核基本证候分布特点,归纳出肺结核的主要中医证型,总结出简单准确、方便临床应用的辨证要点,对最终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肺结核的中医诊疗规范有着深刻的医学理论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

4 小结

王钰教授善于研究诸家,遍览古今,主张取众家之长,为我所用,贵在变通。她临床治病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证时必须明确疾病,再进一步辨证施治,辨病与辨证必须结合起来,再遣方用药必获良效,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保证和条件。她认为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背离中医理论,不能抛开中医的辨证体系,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先进的科研方法挖掘祖国的医学宝库财富,造福于人民。

[参考文献]

[1]王琦.62种疑难病的中医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

[2]柯新桥.柯新桥中医医学论文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50.

医学科研热点篇13

基于共词聚类分析结果,同时结合文献复习,国际上医院管理研究热点可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

1.医院质量管理

质量是医院管理者最为关心的内容,因此质量管理研究也是医院管理研究中的核心部分。该研究领域包含主题词“TotalQualityManagement”、“QualityAs-surance,HealthCare”、“SafetyManagement”、“QualityofHealthCare”、“QualityIndicators,HealthCare”、“PatientSatisfaction”、“SecurityMeasures”等。通过对主题进行分类,国际上医院质量管理研究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

第一,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由于疾病的诊疗是医疗服务的关键,因此学者们比较热衷于研究疾病单元质量管理和护理质量管理。同时,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研究管理理念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分析每种管理模式的特点和效果也成为研究热点。

第二,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质量管理方式是否有效、是否继续采用,激起了研究人员对医疗质量的持续关注。他们从诊疗、护理、管理等各个环节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价,并利用医院信息系统采集的数据对医疗质量进行即时监测与分析,而且质量评价方法有越来越贴近临床实际的趋势,例如在评价住院医师医疗服务质量时会考量轮转评估的可信度和效度。同时,在以临床表现为基础、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管理理念下,学者们也会从患者角度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价,其中重要的一个关注点就是患者满意度调查。此外,建立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开发评价工具,也是研究机构和学者比较关注的领域。

第三,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研究。在整个医疗过程中,随时随地都存在医疗安全风险隐患,然而这些隐患难以规避,并且有可能影响到最终的医疗质量,比如不良事件、医疗差错等。因此,在日趋完善的医院质量管理中,如何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与风险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

2.医院改革

医疗改革一直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该研究领域主要包含主题词“HealthCareReform”和“DeliveryofHealthCare”。对医院来讲,自身若要发展,不仅要面对并且改进本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要时刻保持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和平衡,以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在该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者们更倾向于对改革效果进行研究,其原因有两点:宏观上,医院内部各种体制机制改革会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影响,包括医院管理模式改革、医疗服务机制改革、筹资制度改革等;微观上,诸如病房医疗管理制度的调整也会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效果。西班牙研究人员发现,科学适宜的病房管理策略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此外,医院改革的实证分析也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之,医院管理者可以从这些研究中借鉴成功经验、避免失败。

3.医院董事会管理模式与效率

该研究领域主要包含主题词“GoverningBoard”和“Efficiency,Organizational”。董事会制已经成为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医院管理的主要模式之一。在以绩效为导向的医院管理模式中,研究人员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董事会管理模式与组织绩效和效率之间的关系上。一方面,对董事会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完善董事会模式、提高组织效率的建议。另一方面,分析董事会管理模式与医院运行效率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董事会执行力越强,医院绩效就会越好,表现为高收益、低成本。

4.资格认证与医院应急管理

该研究领域主要包含主题词“Accreditation”和“DisasterPlanning”。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JCI)认证标准与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CQI)标准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外部因素造成的安全问题,如疾病暴发、危害公共秩序行为、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因此,针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在医院资格认证中所占位置也越来越重要。近年来,研究人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对该领域进行研究:第一是基于JCI和CQI等标准促进医院的应急管理建设,包括灾害预案、防恐预案的完善;第二是医院应急预案的持续更新;第三是讨论医院应急管理的标准以及应急预案的制定标准。

三、研究意义与展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