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人口老龄化的利弊实用13篇

人口老龄化的利弊篇1

一.原因:

1、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已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的规定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到2010年,我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4岁,女性约为77.4岁。可见,现行退休年龄远低于平均预期寿命。另一方面,我国养老金的受领时长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法定退休年龄应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应调整,而现行退休规定显然不适合发展需求。

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的隐形负债问题显现,我国养老金缺口将日益增大。我国“人口红利”即将进入收割期。依现行退休年龄,我国很有可能形成“未富先老——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局面,这必将对我国财政形成巨大负担。由此发展,只有两种结果:年老后得不到足额养老金;通货膨胀,民众手中的养老金不具其应有价值。

3、立足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人们的劳动年限增加,而现行退休年龄并未适应于这一要求。特别是对于那些脑力劳动者,其培养成本相对较高,但其劳动年限较短。这种投入产出的失衡,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利弊分析:

延迟退休年龄是一大趋势,但其施行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有利也有弊。下面将对其利弊进行分析。

(一)利:

1、从政府的角度,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有利于缓解财政压力,减小养老金缺口。通过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使政府达到“开源节流”的目的,即增加养老金的收缴收入,同时降低养老金支出。这一措施有利于缓解社会养老基金的收支平衡压力,消除养老金的“空帐”危机,使得养老保障制度能够正常运行。

2、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角度。随着经济发展,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期限也相应延长。长期来看,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社会总产出的增加,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对于社会上相对短缺的智力劳动者,延迟退休有利于他们拓展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人力资本的投入也能得到充分的回报。

3、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角度。我国“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老龄化不断加剧。有资料显示,“在2035年我国将出现8.1亿劳动人口对2.94亿老龄人口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数量将降低,劳动力成本增加,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延迟退休年龄,增加市场上的劳动力人数,有利于应对这一危机。

(二)弊:

1、从短期来看,延迟退休会加重就业压力。这一弊端是很多人对延迟退休持反对意见的重大原因。作为新旧员工的一种更替方式,当老员工的工作年限延长,新员工将很难进入该企业。而如今,中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从20多年前的“天之骄子”成为一个集中的“弱者群体”。因此,延迟退休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就业压力。

2、加重弱势群体的生活压力。对于那些体力劳动者、低收入阶层,民众的反对态度是很明确的。由于他们的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强度较大,决定了他们对自身的工作满意度较低,延迟退休会加重他们的生活负担。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并未落到实处。延迟退休对这一群体是不利的。

3、延迟退休可能成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手段。延迟退休政策的受益者多为脑力劳动者、高收入群体及权贵阶层。尤其是对于那些手握实权的政府官员,他们更愿意延迟退休。而这也为那些心怀不轨的人“钻空子”提供了便利,不利于社会公平,同时也不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

三.政策设计

延迟退休有利有弊,但为大势所趋,如何设计一种方案,使得尽可能多地降低其不利影响才是重中之重。

1、在现行退休年龄下,应该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前面已经分析了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尽管现阶段对其施行还有困难,但控制提前退休是需严格执行的。政府需加强引导,强调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以防更多的人提前进入退休大军。积极发展退休金“早领惩罚,晚领奖励”的制度,联合各企业单位,控制提前退休。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延迟退休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采取缓和的手段。首先,可以提高女职工的退休年龄,在统一女性的退休年龄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全体劳动者的退休年龄。其次,以点带面,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试点,充分总结其经验教训,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

3、推行弹性退休制度。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劳动者在达到法定最低退休年龄以后, 有选择退休或者继续留在劳动市场的弹性空间。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它鼓励劳动者多劳多得;给予劳动者相对较大的自由度,依照个人喜好有选择地工作。同时,依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差异,制定有一定区别的退休年龄。在鼓励延迟退休的同时,考虑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差异。

4、把握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推出的适当时机。具体年龄的制定与其所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息息相关。具体来说,退休年龄的延迟应与劳动者当期的就业形势及老龄人口比率紧密联系。尽可能减少阻力,顾及更多的利益主体,使制度的施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结论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一条必经之路,从长期来看,利大于弊。但必须承认,其推行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考虑到经济社会大背景,选择适当时机;推行弹性退休制度;完善社保体系,改善就业者、退休者和失业者的现实生活状况并提高他们对未来生活保障的信心,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丛春霞.延长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影响分析[J].发展.2010(01)

人口老龄化的利弊篇2

引言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着手对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经过10多年的探索,于1997年正式确立了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特征的混合型养老保险模式。2013年,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的发言,建议我国从2016年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并每两年延长1岁退休年龄。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一度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有缺口的养老金和有争议的延迟退休。对此,人们所持观点不一致,从国家、社会等角度都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该政策的利弊。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学术文献,累计访问100人,经过总结与分析,从社会、个人等方面得出延迟退休这一政策的利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一、样本与资料情况

(一)调查方法、内容、对象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运用的方法是访谈法。根据社会群体的职业性质、年龄、学识,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采取分别访谈的方法进行,所选取的访谈对象均为随机性选取,现场提问、现场回答,并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调查内容:本次访谈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关系延迟退休这一政策、对此自己的看法以及原因、以及这一政策实施后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影响等问题。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均为阜新市人民,其中大学生占20%,事业编、行政编工作人员占20%,普通劳动者占20%,离退休人员20%,已退休人员20%。本次调查共访谈100人,得到有效回答100份,有效率为100%。

(二)阜新市人民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关注程度基本情况

根据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可以初步了解阜新市人民对于延迟退休这一政策的关注度。在100个被访谈调查的对象中有,63%的被访谈对象是非常关注,14%的被访谈属于一般关注,23%的被访谈对象属于不关注。

(三)阜新市人民对延迟退休政策观点的基本情况

根据本次访问调查的结果显示,阜新市人民对于延迟退休政策的基本观点情况为:支持该政策的37%,其中大学生占8%,事业编和行政编工作人员占4%,普通劳动者占13%,离退休人员占#%,已退休人员占9%;反对该政策的64%,其比重分别问12%、16%、7%、17%、11%。

二、延迟退休政策有利影响

(一)国家层面

(1)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填补养老金缺口。据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报告统计,2011年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而延迟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延缓支付养老金的年限,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提供时间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延迟退休可以延长缴费年限,从而在征缴养老保险费这个环节缓解养老金严重亏空的现状。根据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2)延迟退休可以完善我国退休政策。我国关于退休年龄的政策是上世纪70年代制定的,迄今已经约40年,人口预期寿命提高了7岁多。因此,延迟退休可以完善我国的已经保持多年的退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养老保险体制的完善,提高养老保险的社会性作用。我国退休年龄逐渐延长,也是适应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受教育年限延长的必然选择。

(3)延迟退休可以对抗人口老龄化。根据第二次人口普查,我国是全球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20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7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借鉴国外经验,对抗人口老龄化进程极速加快的较为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延迟退休。和国外相比,我国的退休年龄已经早于其他国家,因而可以说,延迟退休是对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个人层面

延长退休年龄,将会延长个人的工作年限。也就意味着,原来的退休年龄将会有所改变。延迟退休年龄会避免工作人员过早退休闲在家里,其益处一方面表现为可以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提供一份经济收益,增强自己老年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劳动获得经济收益会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和被需要感,从而能够减轻其的不安稳心态,对于强化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层面

延迟退休是对个人工作周期的短暂性延长,可以避免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延迟退休可以缓解高级专业人的“短缺”问题,对于这一类社会群体而言,一旦人员流失,会对企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重新聘用会造成资金、人力资源等浪费;(2)“元老”级的工作人员延迟退休可以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延迟退休的负面影响

(一)社会层面

延迟退休对于社会而言,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延迟退休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就业困难,因为一些岗位会被年纪较大的人占据,这会剥夺部分年轻人进入这些行业和岗位的机会;(2)从现今社会现状而言,很多劳动者因为个人的经济状况等因素放弃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而延迟退休,会使得更多的人因为经济收入状况弃缴;(3)延迟退休年龄使得年纪较大的人仍然在从事工作,会使得整个社会呈现老态化,从而会使拖慢社会进步的进程。

(二)个人层面

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已经意味着将近工作了半辈子,很多人退休以后的生活早已规划好,而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会将原本的计划打乱,从而打乱个人的生活节奏。对于工资收入处于中等以上的工作人员而言,延迟退休年龄意味着自己要晚享受老年生活。另一方面,个人得不到就业岗位就会加重社会现有的“啃老”现象,甚至会产生一种极端的方式危害社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性。

(三)企业层面

延迟退休对于企业而言,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延迟退休使得临退休人员仍然占据着工作岗位,使得企业不能够招聘年轻人,不能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提升企业的整体活力;(2)现有的年纪较大的工作人员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兴趣、能力远远比不上年轻人,从而一些新兴的高科技电子技术的不熟练操作会影响工作的效率;(3)该政策实施,很肯能会造成部分劳动者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既拖延了工作的进程,也不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工作氛围。

四、结论

综合以上针对延迟退休政策这一问题的利弊分析,本文作者认为,现今人社部提出的“阶梯式”退休是值得提倡的,这种弹性的退休机制不仅可以在避免本文中论述的弊端的同时,强化该政策实施的有利影响。

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的利弊篇3

2、在与成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相应的静止型人口年龄金字塔中,由于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只是在高龄人口部分才有比较急剧的收缩,因而塔形较直。其中劳动年龄人口部分呈上顶和下底相差不大的梯形,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结构为成年型。

3、在与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相应的缩减型人口年龄金字塔中,由于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呈柱形。其中劳动年龄人口部分相应呈柱形。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结构为老年型。

二、国际上关于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有两种观点。持悲观看法的人认为该现象“弊大于利”,主要论点是中年劳动力随着年龄增加会出现体力、耐力、智力、抗病力、精力、适应能力和体力恢复能力等的衰退。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劳动力比重上升,必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持乐观看法的人认为该现象“利大于弊”,因为有研究表明,老年劳动者与青年劳动者相比,有同样的劳动能力,老年人体力差一些,但在技术和经验上有优势,可以互补。美国劳工局的一项调查结论认为,45岁以上的劳动者对劳动市场的适应能力与年轻人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别。

三、本文认为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不同工种、不同地区和生产自动化水平的高低作具体分析。就工种来说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较大;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于劳动生产率影响就要小一些。就地区来说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对发达国家影响较小。

在缓解和减少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不利影响方面,一些国有和地区采取了适合于各自不同特点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有:

1、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实行鼓励生育政策,用提高人口出生率的办法,缓解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

2、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超高的国家,用吸收国外年轻劳动者移民的办法,增加青年劳动力,相应降低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劳动力的比重;

3、实行终身教育,特别是对45岁以上的职工进行技术、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使他们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工作变化的需要:

4、发展中地区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生产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水平,减轻劳动强度,减轻对老年职工体力的要求;

人口老龄化的利弊篇4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接近1.8亿。预计到二0五一年将达到四亿多的最高值,之后将维持在三至四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二是老龄化发展迅速。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百分之七提升到百分之十四,发达国家大多用了四十五年以上的时间,而我国只用二十多年就接近了这一指标,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会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一。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比较,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三年。

四是城乡倒置显著。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一点二四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本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

五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我国则是在仍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足三千美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二、我国现有养老模式及存在弊端

目前在我国主要养老模式为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按照投资主体可分为政府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两类。政府养老机构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及集体供款。资金来源单一、数额有限造成了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收养人数少、社会效益不高等问题。民办养老服务业属于新兴的公益性服务行业,其特性是投入大、收益薄、收效慢。如果单纯按照成本核算,其创办初期基本处于亏损状况。

机构养老均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对在养老人的照顾并不完善,在养经济负担也较沉重。

这令大多数老人难以接受;护理条件较差,大多数的养老机构仅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与饮食服务,而只有部分养老机构可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更为严重的是,为减轻负担,一些养老院不准自理能力差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入住,严重违背了设置养老机构来帮助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的初衷。

家庭养老作为中国最为传统的主流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形式是在家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也随着现代生育观念、生活节奏和生存压力的改变,受到严重冲击。独生子女家庭作为21世纪城市的主流家庭,独生子女父母的这一代, 既要抚养和教育子女, 又要赡养和照顾护理四位老人。预计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在这种家庭结构变迁的影响之下,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照料、精神慰藉功能逐渐弱化。虽说“百善孝为先”,但面对老人所需要的长时间与专业的护理,子女也会觉得分身乏术,产生“照料疲劳”的感觉。且面对着越加激烈的竞争,一些青年夫妇更重视子女的照顾和教育, 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多花在子女身上, 而对老年父母的照顾却有所忽视。所以,以子女供养为主的家庭养老也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

三、 公寓化养老模式初讨

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和社会化养老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局面,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党和政府都明确提出在我国要保证“老有所养”,还要“优先发展社会养老事业”,把养老事业提高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充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社区的力量,利用合力加强社会养老工作,探讨新的养老模式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老年公寓是一种新的居家养老方式,不仅拥有分散的居家养老所没有的各类保障服务设施,让老人居住得安心、舒心,又拥有一般养老机构所没有的家庭氛围。所以,其比较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减轻子女养老压力,提高社会效率;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服务专门化、系统化,老年人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首先,新型老年公寓起点高、理念新、融入市场会很快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变老年人“望寓生叹”为“养老首选”,让养老产业的经营者看到了光明的前程。老年人养老观念的革新又直接影响年轻人的择偶观、家庭观、生育观和事业观,将拓宽更大的养老产业市场激活“老年经济”,形成养老社会化的良性循环。

人口老龄化的利弊篇5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24世纪74年代以来。其人口老龄化趋势已十分明显。在新世纪来临前夕,我国跨人了老年型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4%为老年型社会的划分标准),如果说上个世纪最后24年的时间,我国把解决人口数量问题作为最紧迫任务的话,那么21世纪中国面临的问题则是结构性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因此,弄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建设幢康的老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人口老赞化的特征

    (一)老年人口绝对数贵庞大,且潜势迅猛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问题,更重要的是老年人a的绝对数量问题。199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r已达1, 24亿,这几乎相当于当时一个俄罗斯的全国人口,相当于两个英国的人口,3个西班牙的人口或4个加拿大的人口(prb,1999)。若把这样庞大的人口群体作为一个国家的话,它将是世界上排名第十的人口大国。如此规模的老年人口仅作为消费者而存在,对我国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区城不平衡性

    由于不同省区间、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我国人口老龄发展也呈现出区域间的巨大悬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程度最高的上海市,早在74年代末就突破了10%的老年人口比重,进人老年型人口的行列。而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的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两地区19911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5.15%和5. 24%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3. 18%和3. 38%(《人口研究》1999. 6)。从城乡差异上看,一方面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人口超前程度也迅速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到城市,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都高于城市,农村也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二、目前我国养老保呻的主要方式

    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群,面对即将来临的老龄化高峰期,“养老,,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主要有两种方式: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它们各有其利弊之处。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我国农村维持至今的主要养老方式。家庭的特殊职能在“养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老有所养,不仅是经济供养还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两个重要方面。家庭养老能够使老年人得到生活上的照顾,还能使他们享受到天伦之乐,免除老人的寂寞孤独。另外,老人和子女一起生活,父母帮子女照顾孩子或料理家务,子女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这种方式对双方是互惠的,它体现了老人的价值,使老人心理上得到平衡,也有助于提高老人的家庭地位。

    家庭的功能非其它养老方式所能替代,然而,这种养老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首先,尽管在我国敬老尊老的文化代代相传,但子女对老人的供养一直有很多问题。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的交换理论从本质上解释了这一现象,他认为,社会中的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个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惠的交换模式,即在人们的交换中,双方都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只有对等、互惠,交换才能持续下去。(这种东西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由此进一步提出,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人越有价值,他就越可能采取该行为;反之,若没有价值,他就要避免这种行为。

    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存在着这样一种交换,用经济术语说.父母抚养子女,是对子女进行投资,子女对父母的赌养,则是对这种投资的回报。但这种交换于父母一方更为不利。从时间上看,子女一出生,父母就在付出。子女一无所有,父母倾情给予。年幼时要照看,稍长要上学,以后的成家立业仍需父母支持,等到子女成年,父母已竭尽财力。在最需要帮助的年龄处于最不利的经济地位,缺乏交换的资本,成了子女的“包袱”。

    从交换动机上看,父母生养子女,多是出于生物学的本能,不会考虑到年老时可能得不到子女的帮助就不抚养孩子,而子女对父母的赌养则更多地出于伦理道德准则和责任感。因此,就容易出现‘痴心父母多,孝顺儿孙少,的局面。

    交换双方的不对等,从本质上决定了“家庭养老”的弊端。这种弊端是不可避免、无法克服的,其表现就是“家庭养老’的不稳定、不可靠。而时代的发展,又给“家庭养老”带来了新的危机:

    1.老年人口数t急剧上升,寿命延长。我国已步人老年型社会,到本世纪3fl年代老龄化高峰期来临之前。老年人口仍将膨胀。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老人的寿命延长了很多;

    2,家庭呈小型化趋势。计划生育的实行,缩小了家庭的规模,尤其在城市,独生子女己十分普遍。同时,人口流动性增强,出国留学、务工、移民潮的出现,其后果就是空巢家庭的增加。20世纪54年代,我国家庭平均规模为5. 5人左右,1995年l%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平均规模已缩小到3,15人。未来,空巢型家庭和单身老人家庭仍将迅猛增加。到2.125年,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家庭将突破2000万户,其中女性单身老人家庭将占主体。(《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景与对策专家研讨会综述》,《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6期)。

    3.女性劳动参与率在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及其社会角色的多样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与此同时,妇女在家庭中的闲暇减少,而女性在家庭养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大量“下岗职工”出现。失业率上升,家庭收入锐减,这种就业不充分的状况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5.传统崇老文化衰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的人侵,逐渐淡模了传统的祟老文化,“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退化。而杜会主义养老文化建立迟缓,使得家庭养老的行为模式缺乏规范,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总之,老年型社会对“养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当前特殊的社会背景却使家庭赌养能力不但没有同步提高,反而有所下降,造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家庭养老”原来就存在本质上的弊端。现在又增添诸多间题,更加难担重任,它已不可能作为一种主要的养老方式来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

    (二)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即通过税收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方式.将分散于个体之中的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统一组织起来,达到分散风险和收人再分配的目的,从而实现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在两个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是分散风险的程度不同:家庭养老的代际关系发生在家庭或家族范围内,而社会养老在整个社会范畴内考虑代际关系。在抵御风险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其次是保障力度的不同气家庭养老靠子女的责任感和道德压力实现,靠的是一种“软”约束,而社会养老,通过统一的、有法律约束力的社会规则,来实现收人再分配的功能,显然更加可靠和稳定。除此之外,社会养老还减轻了家庭的负担,这对今后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显得尤为重要。将来的家庭人口结构将为4;2:1型,也就是说,一对夫妇抚养一个孩子和四个老人,赌养能力将大大降低,若没有社会的参与,家庭是不可能独当一面的。社会养老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还将增加就业机会,让人力资本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社会养老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养老保险,它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二是社会服务,加敬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等社会福利机构,保证老年人的医疗健康、社会参与和生活照料。

    三、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顺

    社会养老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解决了家庭养老危机,特别是养老保险,它是社会养老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养老方式,正在日益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1997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社会统筹”部分完全来自企业缴费,体现“社会救济”的原则,由国家统一支配。“个人帐户”则由个人缴费的全部和企业缴费的划人部分组成。急的来说,费用以企业缴费为主导。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劳动者因年老失去劳动能力时获得经济收人,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

    这项制度的决定经过了长期的改革探索和选择,但在实施中还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间题。

    1.养老金发放困难。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低迷时期,负债、破产的企业增多,因此养老基金的发放格外困难。据福建省退休耳民工管理委员会1997年下半年的调查表明,全省有156个企业停发了涉及5400多名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据1998年统计,福建省亏损企业达1372个,停产,半停产企业有901家。就全国来说,目前明亏、暗亏、盈利的三种企业各占三分之一,这些亏损企业根本无力支付养老保险基金。

    2.企业负担沉重。由于企业职工下岗分流、提前退休人员陡增,致使参加统筹的在职职工有所减少,离退休人员却大量增加二也就是缴费的少了,支付的多了,更加重了企业支付养老金的负担。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1999年我国共收缴养老保险费1603亿元,共发放1668亿元,发放人数2890万人,其中财政补贴s5亿,收不抵支:

    3.我国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养老金的发放已难以为续: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瞻养率(退休人口与就业年龄人口之比)将为26.68%,2020年为37. 37%,2031年老龄化高峰期时,将达到最高峰47.39%。届时,就业人口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另一半仅作为消费者存在的老年人口及未成年人,负担更加沉重。

    四、从国情出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体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其自身特征决定的,我国的养老事业也不咧外。

    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当前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传统的家庭养老带来了危机,使家庭孤立难支:社会养老的出现,解决了“家庭养老’的弊端,更加稳定、可靠。但我国“未富先老”的形势又导致了实行社会养老资金上的困难,无法扩大其覆盖面。

    上述两种养老方式各有利弊、与此同时,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集体养老、自我养老等多种方式也纷纷出现。有的侧重经济供养,有的侧重生活照料,有的侧重精神慰藉,每一种方式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此,笔者认为,以社会养老为基础,家庭养老作重要的补充,其它养老方式并存,建立多支柱、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一)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不应是对立的

    社会养老脱离了血缘和亲属关系范畴,产生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变化出现的复杂多样的社会组织中,但它决不是对家庭养老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相互补充甚至是相互交融的关系:在养老需求上,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在功能上应是互补的,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二者的关系发生一些变化,各自所占的份额会有所不同。从伦理道德准则上看,家庭应是养老需求的主体。随着社会养老方式的出现,家庭可能不一定再是养老资源(物质、经济、情感等)的直接提供者,但家庭的责任、亲情关系不应随之改变。从安全保障的准则上看,社会养老应是主体,它提供的养老保险基金是对所有老年人的基本经济保障,是基础。社会养老则是针对家庭的养老需求,如老年日托、家庭病房等,购买者应是家庭。

人口老龄化的利弊篇6

一、延迟退休的原因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此政策再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延迟退休,也称延迟退休年龄,简称延退,是指我国结合国外有些国家在讨论或者已经决定要提高退休年龄,来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情况和就业情况而拟实行逐步提高退休年龄或延迟退休的制度。我国在面对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时,适时地提出延迟退休政策,原因有以下几点:

1.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国家养老金的发放也给财政造成极大的困难

“我国在20世纪末进入老年型国家,到本世纪30 年代我国老龄化将达到高峰,届时老年人口将成为我国主要的抚养人口。”1 庞大的老年人群体需要国家支付一笔令人咋舌的费用来安度晚年,“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制度赡养比上升,使养老金需求速度超过了养老金供给速度而导致收支失衡。”2 连年增长的财政赤字,为延迟退休政策的研究提供了迫切性。

2.我国国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人均寿命也明显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迅猛,人民家庭收入也日渐增长,在满足了日常的温饱之后,还能有大量的余钱给自己进行保养。同时,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大大缓解了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完善了国人的膳食结构,给身体健康提供了物质基础。除此之外,国家还大力发展卫生医疗事业,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较建国初期已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为各类疑难杂症的治愈提供了可能性。有了这些基础保障,我国人均寿命和健康水平提高很多,许多老年人退休后依旧感觉活力不减当年,仍能参加工作,为延迟退休提供了可行性。

3.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锐减

在我国大力倡导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在一些以人力为主要劳动力的企业,已经能够感受到招不到工的苦楚。若按现行的退休制度来执行,他们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很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企业运转不畅的困境。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来支撑企业的运行,必会导致经济市场的效益下滑,破坏市场的供需平衡。因此,适时地执行延迟退休政策可以给这些企业一个缓冲期来保证劳动力的资源充足,让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一个长远的动力和支持力。

二、延迟退休的有利之处

1.减轻养老金负担

“由于历史遗留的巨大改制成本以及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养老金缺口逐年加大。”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事业水平等的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大大提高,“人活七十古来稀”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百岁老人已不少见。再加上我国在1990年代制定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出生率大大降低,导致我国目前老龄化现象严重。

过多的老年人口意味着他们在退休后国家要承担一笔巨大的养老金,而国家财政早已被巨大的养老金缺口压得苦不堪言。据《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研究报告声称,2013年我国养老金缺口达到18.3万亿元。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目前的退休制度。我国在1951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中规定:男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为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但是,依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中国男性的预期寿命为74周岁,女性则高达77周岁。与预期寿命相比,较早的退休年龄给国家养老金的发放造成巨大困难,甚至有的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超过了缴纳的年限,这让国家财政在一定程度上入不敷出。

在当前养老金缺口急剧扩大的情形下,延迟退休年龄似乎成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国家通过延迟劳动力的退休年龄,将养老金的发放滞后几年,可以获得一丝喘息机会,同时可以将收缴的养老保险金多投资、利用几年,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以弥补养老金缺口,这从理论上是切实可行的。根据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2.增加家庭收入

就普遍的收入情况来看,大多数人的工资是高于退休后的养老金的。将他们的退休年龄延后可以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多发光发热几年,同样获得的工资能够增加家庭收入,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除此之外,延迟退休使得劳动者劳动年龄增长,缴纳养老金的时间也就相应变长,“因为缴费的时间变长,领取养老金的时间缩短,使得劳动者可以在退休后获得更高的养老金,能使人们安度晚年。”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对于公民个人来说,退休年龄的延长,让他们能够有比退休金更高的工资收入。这样,他们在生活中会更注重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常消费中不再仅仅关注生活必需品,而将一部分目光转向奢侈品类。他们消费行为的改变会给市场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带动一部分企业的发展,让这些企业扩大生产,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促进GDP的提高。而对于企业来说,老员工往往代表着经验和财富,虽然在精力上他们比不上年轻的员工,但是娴熟的技术却是旁人所无可比拟的。一个企业要想获得良性且长远的发展,效率是关键,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入效益。而在这些老员工退休后,企业为了效益,不得不招聘新员工,并花大量的财力物力去给他们进行培训。但这些速成性的培训效果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新员工在工作中依旧会犯错误,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延迟退休政策将老员工多保留几年,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再奉献一段时间,同时以自身的丰富经验来教导新员工,传授技巧,为企业节约投资成本,这样企业不仅可以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还能够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市场,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延迟退休的不足之处

1.损害老年人身心健康

尽管近年来我国人均寿命逐步提高,但是长寿一定代表着健康吗?答案是否定的。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人体机能也相应地下降,各种健康问题接踵而来。常见的老年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严重危害着老年人身心健康。当然,延迟退休政策在延长人们劳动年龄的时候,企业并不会让老龄人过多地减轻工作压力。因为企业发展的前提是需要有足够的效率和效益去支撑,企业在支付老年员工工资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安排相应的工作量,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可是由于身体状况的原因,老年员工在面对与年轻人相同的工作压力时会显得更有压迫感,工作起来也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久而久之,繁重的工作压力让老年人在精神上倍感疲惫,身心的双重压迫将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健康问题,甚至导致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让他们的晚年过得不幸福。

2.产生新的财政负担

单从理论角度来看,延迟退休年龄能够减轻国家养老金发放的困难,解决一部分国家财政支出问题,但是深究开来,延迟退休政策在解决养老金缺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财政问题。

虽然国家将人们的退休时间延后了,但是人们却会提出更高的待遇要求,毕竟在高龄下工作人们已经是很不情愿了,如果国家不能提高他们的待遇或者给出相应的补助,这势必会导致一部分社会矛盾的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而且,面临退休年龄的延迟,总会有人不愿意遵从,他们甚至会选择失业这一条道路,再加上社会上原本的失业人群,我国的失业人数在短期内会有个较大的上升。所以,尽管养老金的当期支出减少了,但是社会救济金和失业补助的发放却增加了,这还是不能解决国家财政紧张的问题。不仅如此,“延迟退休不仅会使企业积累的冗员无法退出工作岗位,而且还要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缴费负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⑤而国家为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定会拿出大量的财力来扶持这些企业的生存,以免出现经济市场萧条的局面。

这样,我们不难看出延迟退休政策在解决了养老金缺口问题的同时,却引发了新的财政问题,这是得不偿失的。

3.短期增大就业压力

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人口出生率极大地降低,因此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窘境。但是就目前来看,人口红利仍未消失,我国的就业环境仍然恶劣,年轻人尤其是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依旧很大。此时一旦实行延迟退休政策,势必会导致就业岗位的再次挤压,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社会边缘化群体。“现行的退休政策都难以维持,社会上普遍存在提前退休现象,作为一项为年轻劳动力让出就业岗位的缓冲措施。”

四、延迟退休的利弊权衡

在上述文字中提到了延迟退休政策的有利之处和不足之处,但是综合起来看延迟退休政策还是利大于弊的。从整个国际社会环境来看,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早在中国提出这个概念之前,英、美、法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多次提高各国的法定退休年龄,而我国自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原则批准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所规定的退休年龄,一直沿用至今,这是不合理的。毕竟在这几十年中,我国国民的身体状况水平以及社会的发展状况已经超过了现行退休制度的适应要求,理应做出相应的改变。而且,财政赤字问题的严重性也要求延迟退休政策的研究出台来缓解,对于它所带来的其他社会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来规避,不能因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将之扼杀。

同样,一个国家的发展要放眼将来,虽然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但在未来的时间节点上却是会有“用工荒”的困境出现。因此,我国可以在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的同时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发展民营企业,让人民自己来创造工作岗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延迟退休年龄是当前我国社会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劳动就业、人口政策、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⑦历史的车轮总是前进的,我国实行延迟退休政策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就目前来看,时机还不是很成熟,我们需要先将目前的社会矛盾放缓,引导民众正确认识此政策,通过弹性制度来稳步推行,并给人们自主选择权,真正地利用延迟退休政策来造福民生。

引文注释

1 孙玄.关于退休年龄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5(3).

2 柳清瑞,苗红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退休年龄政策研究[J].人口学刊,2004(4).

3 王秀芝.我国退休政策现状以及延迟退休的优劣势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17).

4 蔡秀丽.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13(5).

5 陈煜.延迟退休的利弊思考以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13(2).

6 柴兰蒂.关于推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J].经济生活,2013(2).

人口老龄化的利弊篇7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率已经趋于平稳,1999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首次达到7%,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我国人口增长率会慢慢下降甚至零增长,老年人口会自然加速增长。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属于“先富后老”。而我国在经济尚不富裕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应对实力相差悬殊,因此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乃是 “未富先老”。

2.老龄化人口加剧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在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年度收支中,赡养率的上升意味着养老保险缴纳人数的减少而导致的缴费金额减少与领取养老金人数的增加的矛盾。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增多,人均养老金的供给相对减少,养老金供给不足即将凸现,这对养老保险体制提出严峻的考验。人口老龄化已对现有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修改的要求,即既能解决未来更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又能保证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低生育率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摸索出一些相对有效的模式,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已迫在眉睫。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

1.原有退休年龄的不科学性

我国大多数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是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人口寿命预期延长将使现有退休人员面临十几到二十几年的相对枯燥生活,有些工作精力旺盛的人可能无法接受这种生活,对他们来说,60多岁正是他们总结工作经验、钻研科技旺盛时期,过早退休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国家资源的损失。推行阶梯型、弹性制延长退休年龄是缓解养老金供给不足的措施之一。

2.养老基金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现有养老管理模式虽在历史时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原有制度已不能适应现有国情,甚至显现出重大弊病。例如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隶属各级地方政府,受地方政府牵制严重。有些地方政府过度看重眼前经济利益,私自挪用养老保险专项资金,甚至不惜将职工的养老金、救命钱投入股票市场,造成严重的不足和亏空。改革现行养老金保险制度,规范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今后保值增值的可行性措施之一。

3.政府职能存在的管理缺陷

在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中存在着政府工作效能低下,管理费用过高等问题。职能部门服务质量不高,职工抱怨情绪严重。中央、地方、市场、个人没有明确的职责规划与定位,导致存在管理结构形式,实质职责不清的窘况。

4.个人账户不实的缺陷

在改革开发之前我国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近年来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经费实行社会统筹,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模式的转轨,“统账结合”模式初步确立,使统筹资金可以更好的起到再分配效果,希望在人口老龄化到来之时通过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减少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危机。但是由于多年来我国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公务员及部分事业单位职工无需缴纳个人部分的原因,导致养老金出现隐性债务问题,统筹预算资金超支,有些地方职能部门无奈将个人账户挪用出来做养老金支出,形成了个人账户“空账”。有资料表明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养老基金空账规模达到1.3万亿。

三、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措施

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之前而且人口红利还没有完全消失、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抚养系数相对较低、财政尚有余力扶持养老保障体系之时,完善养老保障体制,应尽早制定人口老龄化的应对之策。

1.对法定退休年龄进行必要调整

推迟退休年龄既是大势所趋,又是客观要求。目前适当推迟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基金的积累,缓解养老金的支出压力。虽然有岗位紧缺,年轻人就业压力增大的弊端,但从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未来社会稳定方面来看还是利大于弊。

2.尽快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养老基金的事权与财权应当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事关民生的养老制度设计与变革应由国家政府部门所属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深入社会底层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基层民生经济支付能力、广泛征求社区干部民众的意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并确保执行的力度与实施的效率。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城乡逐步建立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商业补助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体系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兴办养老院,由国家和地方财政部分或全部承担城乡孤寡老人的养老费用。特别是社区干部要改变工作作风,及时了解居民生活动态,深入基层对经济条件差、生活压力大的家庭实事求是地申请专项基金,适当给予提高补助等措施,并最终将他们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群,实时进行动态管理。

3.提升和优化养老服务产业

政府宏观指导需要加强,社区服务规划水平需要提高,对基层管理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质量。扩大社区服务资金来源,鼓励民营资金投资养老产业,政府做好使用监督。另外在社区内增加医疗服务,扩展社区活动,吸收体质健康的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建设,让老年人也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成为我国一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后盾力量。

四、总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对于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制定阶梯型、弹性制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都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的利弊篇8

一、延长退休年龄的积极影响

1、可减轻养老金支付压力。1950年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才50岁左右,并且,人口预期寿命越长则退休年龄应当相应越高,但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4.83岁,老年人的数量在大幅度增加,这就意味着我国养老保险金的支出在不断增加,解决养老保险金供需平衡问题就可采取延长退休年龄这一措施。推迟退休可以增加缴费人数和缴费年限,进而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同时也减少了养老金的支付时间,减少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 ,通过多收和少支两条渠道来改善养老金的收支平衡,减轻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2、可降低社会成本,做到人尽其才。延长退休年龄可以让拥有更丰富阅历和工作经验的老年人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尤其是某些技术类或管理类人才,过早的退休只能说是对人才的浪费。此外,还可以起到对年轻一代的帮带作用,让年轻人才能够快速提高工作能力,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前进动力。

3、可缓解老年人由于退休而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天伦之乐逐渐变成老年人退休后的一种奢望,空巢老人的现象更为普遍。延长退休年龄,能避免老年人退休后“无事可做”所带来的心理落差,有效缓解老年人因子女忙于工作而产生的孤独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老年人的生活更为充实。

二、延长退休年龄的不利影响

1、会加剧我国就业市场上供过于求的情况。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日益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日益减少,同时,大学的不断扩招也导致了不断出现“就业难”现象,今年就被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这些问题本来就使得人力资源供过于求。但据统计,每年有70%的岗位是通过退休“让”出来的,如果延长退休年龄,则会挤压年轻人的就业空间,加剧人力资源供需关系矛盾。

2、会导致社会不公现象,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双轨制,对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公务员群体则不需缴纳养老保险,其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而从事重体力的劳动者由于工作环境差和常年的劳累,他们的寿命是低于平均寿命的,延长退休年龄意味着他们要多缴几年的养老金因而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金额少。但对大部分公务员群体来说,延长退休年龄可以使其获得更高的利益。因此,易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贫富间差距的加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3、不利于弱势劳动群体。如果对在职人员延长其退休年龄,空缺的工作岗位则会减少,对于一些处于工作的黄金年龄的下岗人员也必将失去许多再就业的机会,但其却希望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领取养老金,政策一旦调整,则会对其造成巨大打击。同样,处于社会中低层的低收入劳动者特别是体力劳动者,到了一定年纪后身体负荷已经无法承担高强度工作,迫切希望早日退休领取养老金,延长退休年龄对其也会造成相应的打击,其工作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三、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建议

1、小步推进,逐步提高退休年龄。虽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但对于延长退休年龄这一问题不可操之过急,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如将退休年龄隔年延长一段时间,而不应一次性大幅度延长,这样做就可在提高退休年龄的同时尽量减轻其所引起的不利影响。

2、采取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因为各类工作的工作性质、工作强度不同,所以在考虑退休年龄的时候就切忌搞“一刀切”,应当有所区分,对于脑力劳动者、高层管理者、高科技人员等以专业技术知识、技能和经验为主要工作手段的工作者群体,应该对其退休年龄予以适度延长。对于重体力劳动者和特殊行业劳动者,则应该考虑按时退休,在其身体条件不允许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规定提前退休。

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可以充分考虑某一时期的劳动供求状况、老年劳动者自身的差异状况,建立更适合劳动力市场和老年人身心状况的退休制度。

当今形势下,延长劳动者的法定退休年龄也是大势所趋,我国应立足国情与实际,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实行弹性的退休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危机。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关于推迟退休年龄问题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0,17.

人口老龄化的利弊篇9

为此,2012年6月我国人社部提出了“延迟退休”的解决方法,试图通过延迟民众的退休年龄来减缓人口红利消失的步伐,提高养老金的支付能力。延迟退休即延迟退休年龄,指国家综合考虑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情况、社会就业情况、社会负担情况等因素,并结合国外成功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经验,逐步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延迟退休制度,以此来提高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但是,该政策一出台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探讨,人们对其也褒贬不一。面对如此复杂的关系,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看待和解决?

延迟退休不仅是与广大百姓休戚相关的民生问题,也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延长退休年龄的支持者往往是那些身体健康、收入和职位较高的人,他们希望通过延迟退休来继续自己的工作,为自身带来福利。与此同时,一些低收入群体则希望尽快退休,因为延迟退休需交若干年养老保险金让让他们压力过大,因此两个群体的诉求产生了冲突。但是这些赞成者与反对者是从自身出发、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去认识问题,始终是站在自我的立场考虑问题,未免偏颇。

有关专家指出,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延迟退休是必然的趋势。由于我国现行的不合理的退休制度,尤其是养老金费率的厘定与养老金的领取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了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使得养老金逐渐出现严重的“空账”问题。而延迟退休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养老保险金的收支平衡,缓解我国财政压力,为我国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保险金提供重要保障。在我国养老资金严重缺乏的现实下,延迟退休无疑是减轻国家养老金支出压力的最好方法。其次,延迟退休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减轻供养压力。延迟退休可以使老龄人口继续工作,增加家庭的收入,同时还能帮助减轻年轻人的生活压力,缓解年轻人的负担,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最后,延迟退休有利于人力资源更加合理的利用,可增加劳动力人口,加快经济增长。延迟退休能为经济发展带来有着充足经验的劳动力,让那些即将退休的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高级知识分子延迟退休,可以使这笔财富得到更好的应用和传承。

但是,若只是把推迟退休年龄当做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将会产生一定的弊端。首先,延迟退休政策会增加就业压力,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尽管我国目前的总体经济呈上升发展趋势,但由于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延长退休年龄,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年轻人就业,使社会整体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倒挂”之势,即老人就业比年轻人就业相对充分,更是加大了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其次,延迟退休更加突显了分配不公,高中低收入劳动者工作压力大。对于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在国企工作的人来说,延长退休年龄可以使他们能长久的享受较高的薪酬、较好的福利待遇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而对那些长期从事体力活动的劳动者来说,他们有着微薄的收入,干着繁重的劳动,他们希望尽快退休领取养老保险金,而如果实施延迟退休制度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要延长劳动的年限,所以,一旦推行延迟退休制度,必然进一步凸现分配不公的问题,也容易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而且,退休是新老劳动力的更替过程,延迟退休年龄将减缓新老劳动者的替代过程。一方面,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生产技术也不断的进步处于之中,人们的教育处于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通常来说,年轻人的劳动生产率会普遍高于年老者。另一方面,国家的教育水平处于一个快速提高的过程,就知识文化水平而言,年轻人会普遍高于年老者,更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因此,推迟退休年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此可见,延迟退休事关国家发展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这项政策处理不好,将有可能激化更多的社会矛盾,切不可粗心大意,更不能操之过急。如何审时度势客观公允地认识问题,深入细致地思考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党和国家在借鉴国外延迟退休制度实施的成功经验的同时,更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解决好问题。

在我看来,我国不仅应该实施延迟退休制度,更应该实施弹性的延迟退休制度,这样既利于延迟退休制度的顺利实施,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在实施延迟退休制度的同时,要积极推进男女退休年龄一致化,要注重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以消除人民心中的顾虑。同时,政府在平衡社会养老保险金收支平衡的情况下,要注重高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盈利能力,尽可能减小国家财政和人民的负担。只有满足了这几大前提,真正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做到公平公正,政策的推行才能畅通无阻,真正深入人心,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只会是一纸空文,难以实行。

【参考文献】

[1] 李星翰.中国延迟退休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人口老龄化的利弊篇10

1

科举成就了一批春风得意的学子,也冷落了一些郁闷与激愤的士子。在对待科举的态度上, 蒲松龄与众多士子的心态差异是显著的。

从当时的社会心理来看,科举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儒家“学而优则仕” ,“学也,禄在其中矣”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强烈地影响着广大士子。读书应举、入仕做官已 成为读书人的必然选择,功名利禄、悲欢荣辱皆系于科举成败。蒲松龄自幼接受系统的儒家 教育,与众多士子一样对科举 钟爱有加,不能脱俗。他在《咏史》中言道:“高士卧隆中,畴乃知其名?从容起南 阳,谈笑魏吴惊。男儿事蚕桑,后世有何称?”他认为科举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 抱负的有效途径。蒲松龄这一认识的形成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蒲松龄出身于没落的书香 门第之家,功名利禄的希望与家族振 兴的责任压在他的身上,所以他以赞许的态度肯定士子孜孜不倦的苦读精神。这一点在其小 说中也屡有表现。如《聊斋志异》褚生“攻苦讲求,略不暇息”;郎玉柱 “不治生产,积书盈屋。昼夜研读,无问寒 暑”。蒲松龄不但写清贫文人的苦读,还让他笔下的落魄文人皆高中榜首,入官作相。如《 青梅》中寒士张生官拜侍郎;《封三娘》中穷秀才孟生位居翰林;《姊妹易嫁》的毛公更是 一路高升做到宰相;《白于玉》中吴青庵之子梦仙“聪慧绝伦, 十四岁以神童领乡荐,十五岁入翰林”。另一方面他久居乡间,困于场屋,恬淡清 贫的农村生活强化了他对功名富贵的艳羡心理。乡间各种怪异传闻以其神秘虚幻的特征极大 地丰富着蒲松龄的想象空间,使他在作品中借虚幻的鬼狐与人妖故事,满足功名富贵、羽化 成仙的欲望,并借助小说主人公的飞黄腾达去品味科举成功的喜悦。如作品《王子安》中的 王子安困于科场,一日醉后,竟产生幻觉做了翰林就是显著的表现。

蒲松龄虽少年童生科场得意,但随后的乡试却屡试屡败,“三年复三年,所望竟虚悬” [1],有着“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的感受。科场的屡次失意郁结在蒲松 龄的内心,形成他愤懑不满的另一面。他把心中的怨气发向考官,并斥责老天的无情、不公 :“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1]《大 江东去• 寄王如水》同时他又感慨自己的蹉跎与时运不济:“皤然六十一衰翁,飘骚鬓 发如枯蓬。骥老伏枥壮心死,贴耳嗒丧拚将穷”[1]《自嘲》。他甚至幻想阴间有 个公平的科场,在这里人们能各尽其才。尤其是他放弃应考后,竟把未竟的愿望寄于后人, 对后人取得功名很是赏识:“垂老逢场意气生,喜看年少占时名。一门康了无生色,喜尔刚 沾化雨荣”[1]《示箬》。可见,蒲松龄无论经历了多少坎坷和不幸,无论胸中郁 结着多少悲痛和激愤,都化解不了心中久存的科举情结。[2]

如果说明清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汤显祖、孔尚任科举之路坎坷,后来总算“遇”了;吴承恩、冯梦 龙虽未中举,可毕竟有过小“遇”。那么惟有蒲松龄 ,一生汲汲于科举仕途,很想“遇”却又不得遇。如果说,别人的不“遇”还都只是“适度 失意”,蒲松龄则属于“过度失意”,这正是他在作品中把科考弊端作为发泄孤愤的重要对 象的深层原因。这也使他对科举形成了自己视角的一种认识。

2

蒲松龄的科第观在《聊斋志异》中有其表现方式。凡是涉及科举的篇章,描写最多的是名士的怀才不遇。这些故事总给人留下才华横溢的名士往往 中不了举,皆屡困科场,抑郁身亡。如《叶生》中叶生“文章辞赋,冠绝当时”却不免失败 科场抑郁而亡的惨痛;《素秋》中的俞恂久为“十九岁老童”,参加科试亦取得“邑、郡、 道皆第 一”的佳绩,但仍不免悲剧命运。《三生》写千万个被黜而死的佳士,在阎罗前状告试官。 在蒲松龄笔下,仿佛“科举无法选拔真才”,从而造成“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的现象, 倒是那种“戏于落卷中,集其?冗泛滥、不可 告人之句,连缀成文”却“竞中经魁”。如《贾奉雉》中的贾奉雉以平日粗烂不堪之言竟中 经 魁。《司文郎》篇嘲笑余杭生,文章令人“咳逆作恶”。《仙人岛》篇嘲笑王勉,诗句“潴 头鸣格磔(鹧鸪鸟叫声);《嘉平公子》借人鬼相恋讥讽“风仪秀美”而别字连篇的秀才,发 出“有婿如此,不如为娼”的嘲讽。两类人物在《聊斋志异》中形成强烈对比与反差。

另外,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对怀才不遇士子的描写局限于乡试层面上。如《叶生》中的 叶生,《素秋》中的俞恂九,《褚生》中的褚生,《于去恶》中的方子晋,《书痴》里的郎 玉柱 等士子虽皆贫而好学,聪颖有才,却难脱科举失败的情结,困于乡试。

八股取士是否造就了儒生普遍怀才不遇和空疏无学?我们以为并非如此。

儒家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科举制的政治 指导思想和存在的重要原因,因而选拔治国经邦的贤能是科举制的目的。据统计,清代的114名状元中,仅2人有过受贿的处罚,其他均为官清廉。这说明,科举出身 的官员之中,贪官污 吏和平庸之辈比通过其他途径做官的毕竟要少得多。[3]从历史上看,科举史上曾 选拔了一大批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当然,任何一项制度也有待完善,其中的疏漏会被人利用,表现在科举上往往会使一些庸碌 之人中举,使有才华者不得志。由于蒲松龄只识其一面,而不识其全面,所以把科第失败的 原因归罪于有眼无珠、贪婪的乡试考官。[4]

可以说,蒲松龄的科举心态决定了他对人才观有着鲜明的个人特点,也带有相当的地域局限性,所塑 造的众多怀才不遇的士子形象显得偏激而夸张,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其对科举弊端的深刻批 判性。

3

八股取士是清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方式。蒲松龄对八股文体一方面表现为赞同与认可,如在《 新郑讼》中为八股文章辩护道:“谁为文章无经济哉?”另一方面他又对八股文痛心疾首。 如《贾奉雉》中他借贾奉雉之口,讽刺考试 违背“代圣贤立言”的本旨和初衷,力主文章“贵乎不朽”,不愿以烂八股苟合取荣。他还 借郎生之口言“帘内诸官,皆以此等物进身,恐不能因阅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讽 刺之情溢于言表。这些都显示出蒲松龄试图指出八股形式束缚士子才情,考试内容与实际生 活严重脱节,摧残人才的弊端。我们以为,对蒲松龄所言八股文之利弊应辩证地看待。

首先,科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家文化的繁荣,造就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定 的政治文化心理与价值,它使中国人重视儒家知识与伦理,重视以儒学为基础的教育。同时 ,儒家以圣贤为理想的人格模式,成为士子乃至一般民众的理想人格模式。另外,儒学文化 的普及 ,加强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中华文化 向 东亚和西方国家的传播。其消极作用是儒家思想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历来成为统治阶级教化 与控制读书人心灵的工具,对传统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发展曾产生过种种阻碍作用。它以入仕 为教 育的惟一目标,不仅牢笼士人于儒家经典的狭窄思想范围内,导致封建文化专制的加强,而 且扭曲了学校的育人功能,使各级官学与书院最终沦为科举的附庸,[5]并使个体 意识的倾向更加集体化,制约了个性的独立发展和主体意识的扩张。

其次,清初的科举考试主要是问经史、时务、政治,考试内容有其合理性:“夫先之以经义 以观其理学,继之以论以观其器识,继之以判以观其断狱,继之以表以观其 才华,而终之以策以观其达乎时务。”[6]八股文其实有别于古代的贴经墨义,有 别于当代那种死记硬背、有标准答案的知识性测验,它主要不是考死的知识,不是考“记性 ” ,而是考“悟性”,考“慧根”与“文才”。费孝通、潘光旦曾言:“八股主要不是一种知 识的测验,而是一种能力的测验”。[7] 然而许多论者混淆了科举制与八股文的 区别,对 八股文的批判等同于对科举制的批判。蒲松龄及其后人为批判科举而将八股文连带科举制说 得一无是处,带有特定时代背景下严重的情绪化倾向。[8]

4

乡试考官的腐败使蒲松龄质疑科举的公平性,但作者对乡试考试批判较多,而对童生试和会 试则较少批判。蒲松龄以夸张、嘲讽的言辞把矛头指向不学无术“师旷式”的盲试官。《司 文郎》一个瞎眼和尚能够以鼻嗅出文章优劣,而秀才王平子的好文章却被考官罢黜;《贾奉 雉 》中贾奉雉才华横溢,却屡试不中;《考弊司》管辖秀才的考弊司,厅堂上书“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可秀才初见即割下髀肉,作为“成例钱”;《辛十四娘》中的楚银台公子因其 父 在朝廷为官,便以劣文章轻易中第一名;《素秋》篇中韩侍郎之子为娶美妾竟公然向堂姐夫 “许为买乡场关节”;《于去恶》中说:“数十年来游神耗鬼,杂入衡文,吾辈宁有望耶? ”《三生》中落第名士于唐在阴司将乡试考官告了,纠合众冤鬼要求将考官“掘其双眼,以 为不识文之报”。这样的抨击、嘲骂对沦落不遇的士子来说极其解愤,但这种对考官个人的 人身攻击却较少批判的深度,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批判的力量。

蒲松龄一生在科场的磨难,并未降低他对科举的热情,并未使他忘情于科举中第的荣 耀。他没有从根脉上对科举制产生过深深的怀疑,批判的只是科举管理运行中所暴露出的腐 败、受贿等弊病与失误。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把乡试官员的腐败与整个科场监考官员相 提并论,有以偏概全之嫌。

实际上,公开、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是科举考试所蕴涵的文化精神所在。清朝比之明代,科 举条件进一步放宽,科举考试和程序更加严密和完备。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清代规定除“娼、优(戏子)、隶、皂(衙役)”等所谓“下贱 ”门户及罪人子弟不许参加考试外,其他人均可报考,且不受年龄、出身、资历等方面的限 制。其二,考试程序科学、公正。“清代于科场考试,也如明代,防范极严。其条例之密,处罚 之重,较之前代,犹且过之。……每次试官、考生因株连而骈诛、流放、罢废者,累累相望 。”[9]可以看出在科举制全面推行的 清代,也是吏治相对清明的时期,科举制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从选才形式到实质均具有平等 精神。考试选官可以澄清吏治与杜绝私人,防止在官场中结党营私,[10]打破了世 袭制和等 级制的垄断,使除少数受限制的家庭出身者外,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参加考试的资格,给读书 人 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并使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促进人才的合理社会流动, 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一定贡献。可以说,科举考试所创设的公平竞争机制及其彰显的平 等精神,是科举文化的精华所在。

许多学者把清代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 为科场作弊是利举制的黑暗。这就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好像“科举”是一个贬义词,科举制 是与封建制度联系的一种腐朽落后的、扼杀人才的取士制度。实际上从严格的科场条规来看 ,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因为科举制将个人和集团的政治权利、经济利 益和社会地位的竞争,集中到考场上的智力水平和文化知识的竞争中来,因此,许多人会挖 空心思企图破坏这一公平的制度,期望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挤入仕途。但我们不能因为考试作 弊现象就怪罪考试制度本身。此外,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关系强大,人际关系复杂,无论 采取何种 取士制度,都可能出现舞弊现象。相对其他制度而言,科举考试是最为刚性的选才制度,把 科举与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生硬联系的作法是缺乏客观与理智的。将清末官场腐败归罪于科 举制也可说是本末倒置,其实是官场黑暗与政治衰败才导致科举的穷途末路。[10] 如果没有科举这一道关口,清末官场不知会更腐败多少倍。

对此,一些学者已有清晰认识:“科举制是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建制,上及官方之政教,下 系士人之耕读,使整个社会处于一个良性循环流动之中。1905年建立的新学制对贫寒而向学 之家的子弟有所排斥,导致乡村读书人数量日益减少,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乡村读书 人流向城市发展,心态开始转变,厌弃固有生活,轻视农民,……城乡疏离”[11] 此种评析从另一方面肯定了科举制在当时的存在意义。

综上,蒲松龄的科第观可作如下总结:一是对科举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作为一介平民,蒲松龄的作品所取材的“鬼狐史”来源于 乡野民间。蒲氏于道旁设烟置茗,“见行道者过,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 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而已”[12],博取民间志怪传闻。这种文人兼农民的双 重视角,使得蒲松龄的科举观存在一些夸张,对科举制度的思考、质疑也就缺乏深刻性与理 性[13]。

二是对科举制的评价心态失常。蒲松龄案牍劳形,皓首穷经,数十年在科场上奋争。因而当 他科举失意时就会产生激愤之情,口出偏激的“疯狂”之语。

三是蒲松龄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封建末世落魄文人普遍的悲剧心态,对科举既欣羡热望,又怨 恨诅咒。与其说他是揭露科举制的弊端,不如说他的心中明显带有恶意贬低、嘲骂考官的主 观情绪更为准确。

制度不等同于现象,个别区别于整体,蒲松龄的科第观带给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科举制的不同 认识。在文化视野下辩证地、历史地与客观地评价蒲松龄的科第观,对我们重新认识科举制 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蒲松龄.蒲松龄集:第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刘富伟.痴迷与困惑——蒲松龄科举心态解读[j].齐鲁学刊,2000(1):77-80.

[3] 李铁.科场风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175.

[4] 林骅.《聊斋志异》与科举文化[j].《聊斋志异》研究,2001(3):25-35.

[5] 张亚群.科举学的文化视角[j].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28-31.

[6] 黄中坚.制科举[m]∥清经世文编:59.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

[7] 何怀宏.传统社会的进身之道——八股取士的重估[j].战略与管理,1996(4):35 .

[8] 刘海峰.为科举制[j].书屋,2005(1):4-10.

[9]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4:65,45.

[10] 刘海峰:多学科视野中的科举制[j].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 2(6):19-21.

人口老龄化的利弊篇11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早在一个世纪前,它就引起了西欧一些国家的关注,但人类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强烈感受到老龄化的冲击,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讲:“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无声的革命,它已超出人口学的范畴,对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和精神等各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这场革命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大的冲击。因为世界上大多数老年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且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发达国家已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并在解决老龄问题上取得了程度不小的成功。但是,发展中国家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还面临许多其它全面性的挑战。因此,它们所面临的老龄化形势就更加紧迫。”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24世纪74年代以来。其人口老龄化趋势已十分明显。在新世纪来临前夕,我国跨人了老年型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4%为老年型社会的划分标准),如果说上个世纪最后24年的时间,我国把解决人口数量问题作为最紧迫任务的话,那么21世纪中国面临的问题则是结构性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因此,弄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建设幢康的老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人口老赞化的特征

    (一)老年人口绝对数贵庞大,且潜势迅猛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问题,更重要的是老年人a的绝对数量问题。199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R已达1, 24亿,这几乎相当于当时一个俄罗斯的全国人口,相当于两个英国的人口,3个西班牙的人口或4个加拿大的人口(PRB,1999)。若把这样庞大的人口群体作为一个国家的话,它将是世界上排名第十的人口大国。如此规模的老年人口仅作为消费者而存在,对我国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区城不平衡性

    由于不同省区间、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我国人口老龄发展也呈现出区域间的巨大悬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程度最高的上海市,早在74年代末就突破了10%的老年人口比重,进人老年型人口的行列。而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的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两地区19911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5.15%和5. 24%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3. 18%和3. 38%(《人口研究》1999. 6)。从城乡差异上看,一方面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人口超前程度也迅速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到城市,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都高于城市,农村也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二、目前我国养老保呻的主要方式

    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群,面对即将来临的老龄化高峰期,“养老,,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主要有两种方式: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它们各有其利弊之处。

    (一)家庭养老

人口老龄化的利弊篇1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是一个趋势,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但不能寄希望于通过这个途径解决问题。延迟退休并不能解决养老金支付危机。

“延缓退休有双重目的,既能提高劳动供给、又能减缓养老金支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

我们假设一个人20岁开始工作,一直领取平均工资3500元,工作40年后60岁退休,他每月能从统筹账户上领取的养老金为(3500+3500×1)÷2×40×1%=1400元,活到73岁(201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要领13年(156个月)的养老金,领取统筹养老金总额为1400×156=218400元。

如果延迟5年退休,职工退休后每月领取的统筹养老金为3500+3500×1)÷2×45×1%=1575元,活到73岁只能领8年(96个月)的养老金,实际领取统筹养老金总额为1575×96=151200元,比60岁退休少领218400-151200=67200元。

所以,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能够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弥补养老金亏空,有效缓解养老压力。

增加就业压力

尽管推迟退休年龄可以适当缓解养老基金缺口以及国家财政支出压力,但也可能会严重影响就业,使年轻人就业更加困难,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华龙证券首席顾问邓丹表示,在总就业岗位不变的情况下,延迟退休年龄将意味着年轻人就业负担的加重。“从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提高0.47个百分点。到201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21亿 ,占总人口的16%。

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口,如果都释放出来,势必对整个就业市场造成冲击,尤其是挤压年轻人的就业岗位。比方说,一个单位每年要退休20个人,但是却要求他们5年之后再退,一旦工作岗位腾不出来,年轻人找工作就困难。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老员工不退休,新员工名额必然会缩水。

差距越拉越大

人口老龄化的利弊篇13

一、延迟退休的原因

我国延迟退休的现实原因主要在于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养老金支付压力以及国家所面临的不断继续扩大的养老基金缺口。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可以使还具有劳动能力且知识经验丰富的劳动者继续参加社会劳动,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实现他们的职业规划,增加现有职位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另一方面在增加对社会贡献的同时,也增加了养老金的缴费期限,减少国家对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财政补贴养老金流量缺口的支出。

二、延迟退休的积极作用

(一)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我国养老金职工退休之后,一方面直接导致缴纳养老保险的人数减少,使养老金的收入规模缩小。另一方面,导致社保部门对养老金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加重国家对养老金的支付压力。推行延迟退休,可以增加劳动者养老基金的缴费年限,推迟养老金的领取时间,积累更多的养老基金,通过这种增收减支方法可以使养老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积累,减轻国家对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和减小养老基金的缺口。

(二)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从生命周期的纵向上来看,硬性规定法定退休年龄是与人力资本的周期性相矛盾的。老年人仍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本,他们在专业技术和工作经验方面是年轻人所无法比拟的,由于他们的职业生涯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得非常紧密,他们的工作态度比年轻人甚至更加积极,责任感更强。同时,随着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实际上开始进入劳动的年龄下移,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逐渐缩短,也即意味着劳动者学历越高,国家和家庭对其投入越大,其利用率反而越低。延迟退休政策可以调节人力资本投入和产出比例,减少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增加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企业退休人员领取的养老金数目与职工退休前一年统筹地区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挂钩,延迟退休可以增加基础养老金的领取数额。对于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工来说,养老金的多少与工龄长短和职称挂钩,延迟退休能够延长工龄,相应地养老金也会增加。可以看出,延迟退休可以增加劳动者退休后的养老金给付数额。

(四)提高女性劳动者生活质量。我国现在实行男女退休年龄不同的政策。在退休后,这造成了许多女性比同时参加工作的男性领取的养老金数目少。延迟退休可以让女性职工获得更多的养老金收入,可以提高她们老年的生活水平。另外,当今社会价值观重视强调男女平等,女性对工作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某些工作岗位上相比男性更有优势,是否要考虑实现男女同龄退休,也是我们所应思考的问题。

三、延迟退休的负面影响

除了上述积极作用外,延迟退休政策可能还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延迟退休以后,企业被动地增加老年劳动者的雇佣量,同时减少其它就业群体的雇佣量。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部门对体力要求较少,在这些部门工作的老年劳动者愿意延迟退休的比例较高。延迟退休可能会加剧大学生就业困难,欧洲一些国家青年失业率比较高,可能就与退休年龄比较高有关。

(二)增加企业养老金的缴费负担。虽然老年劳动者具有丰富的劳动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体力和创新力在下降,一般而言,老年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会低于青壮年劳动者。因此,在采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对体力有较高要求的行业中,或在金融、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对创新能力有较高要求的行业中,如果政府强令企业接纳老年劳动者的话,可能会造成企业的盈利水平下降,企业负担加重。在这种情况下,延迟退休政策只不过是把“养老”的担子从政府的肩膀转移到企业。

(三)降低微观主体内部的工作效率。延迟退休后,大量的老年领导干部会继续留在劳动力市场,可能会导致部分年轻劳动者无法按照既定的渠道实现晋升,这会降低年轻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他们的工作效率。另外,延迟退休以后,部分继续留在领导岗位的老年劳动者会因为身体状况等原因无法将大量精力投入工作,工作效率会降低。

(四)损害特定人群的利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知识型、技术型行业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素质阶层的劳动者越来越多,对他们而言,在工作期间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们不需要靠延迟几年退休来领取更多的养老金来养老,他们工作很多年之后需要的是更多的(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85页)闲暇时间或是被单位返聘给自己带来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而对于那些从事一些高危、高强度低收入体力劳动者来说,到了退休年龄后,体力和精力都跟不上工作的节奏,希望能够按时退休甚至是早些退休,以及早领取养老金,早点回家休养,延迟退休无疑会给重体力劳动者的自身健康带来更多伤害。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延安大学2015年研究生教育创新科研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陈煜.延迟退休的利弊思考以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13,(2).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