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实用13篇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篇1

一、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体现

没有生物多样性,就不会感受到来自树林的绿意、海洋的蔚蓝,当然,也不会有空气、食物和水。

生物多样性就像一个超级市场。我们所吃的所有食物都属于它。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货物”越来越少。例如,在印尼,超过1500种稻米已经在过去的15年里灭绝了。而且,在世界范围内,474种家禽已变得稀少,617种自1892年起已濒临灭绝。仅在欧洲,11000种高等植物中的2400种已处于危险之中。可以说现在是继650万年前恐龙灭绝后最大的生物生存危机。也许,将来美丽的大自然风景将只会出现在画布上。

二、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其实大自然是一个仁慈的“人”,她在每时每刻都给予我们健康和美丽。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恢复我们的健康。多少年来,人们从自然世界中寻找着疗法。植物为现代医学研究出新型药物提供原料。特别是青霉素的诞生,挽救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报道说专家们在太平洋紫杉树和马达加斯加长春花中发现了用于治疗癌症的植物成分,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发现可以治疗艾滋病、白血病的成分。

然而,正是由于它的魅力,来自人类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多:对食物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不断增加的需求;缺乏对生物多样性的经济利益进行鉴别;收集大量的珍稀动物做标本等等。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减少生物的多样性,就肯定会减弱未来大自然抵御威胁的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生物多样性给了我们太多,也忍耐了太多。最近几年到处都发生着奇怪的事情:珊瑚礁突然大批死亡,大型山体滑坡塌倒的泥石流,不寻常的倾盆大雨,一些地区的持续干旱。这其实就是来自大自然的惩罚。无论人类怎样预防,它都会缠绕着我们。毕竟生物多样性问题并不仅仅关系到那些生活在污染区、辐射区附近的人们。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篇2

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一方面,气候变化会造成生物栖息地的退化与消失,改变物种的分布;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减少也会影响到局部的气候变化。目前,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事实,确定“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这个主题,就是要唤醒公众对两者关系的关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降低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体系;建立完善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协调机制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各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规划,各有关部门还以此为依据,制定和实施了各相应领域的专项保护计划,如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农业动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等七大体系建设,在林业方面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工程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相关规划和政策中已开始考虑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因素,防止由于资源和土地过度利用对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

总之,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规划,实施就地和迁地保护,开展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措施,*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以自然保护区为例,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95个,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相对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这些自然保护区使我国75%的陆地生态系统、88%的野生动物、65%的高等植物和绝大多数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都得到有效保护。

尽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日益对*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目前,*环境保护正面临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机遇,进入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要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深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律的认识,把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要求落实为具体的政策措施,推动20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强化生态保护统一监管,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一、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推进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其中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载体就是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现有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这些关键地区绝大多数分布在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内,要通过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到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格局中,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要依法禁止建设产生污染和破坏的项目,其他建设项目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时要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为重要内容,并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政府投入,在这些地区优先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省、市、县建设过程中,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加强城市和农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能力建设

19*年*颁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行动计划》中有关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的现状数据和信息需要更新和重新评估,有关优先行动和项目需要作相应调整。目前,我们联合《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协调组成员单位已经启动了行动计划的修订工作。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将突出生物多样性中长期保护战略目标与任务,制定优先行动和项目,同时将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能力建设,通过重点完善“法规制度、技术支撑和管理服务”三个体系,提升“组织协调、政策研究、行政执法和国际交流”四种能力,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通过资金投入,强化预警监督,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加强科学研究,大力扶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的研发;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到各级政府经济发展规划中,提高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作为发展*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理念、经验和技术;也愿意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20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发挥*负责任大国的建设性作用。近年来,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协助下,在各部委的积极参与下,*在环境领域,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领域,与很多国家开展了密切而广泛的合作。其中*和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就是一个典范。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自去年5月22日正式启动以来,围绕我国生物多样性领域的重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今天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地方示范项目将在这里举行签字仪式,这标志着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我相信,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推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篇3

1 当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现状

城市作为当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其本身在进行人工建筑规划的同时,又融合了许多自然因素,从而保证城市整体生存环境上的平衡性。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需要,在城市中建设了许多大规模的工厂,由于其本身没有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在处理工业废料、废水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净化,被污染的土地和水源给生物的发展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危害,许多生物因此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致许多生物被灭绝。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不断向外延伸,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公路以及房屋建设,土地资源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下降,基于此,生物本身的栖息地就会逐渐减少,城市建设中留给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空间越来越小,许多生物无法在城市整体的生态系统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定位,逐渐消亡。随着生物的逐渐减少,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城市本身的发展,给城市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

但是,经过有效的调查,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虽然对城市生物多样性有着一定的认识,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然而从认识的整体上而言,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未做到健全和完善,保护的整体水平未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在这样的过程中,应采取科学化的措施,促使其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全面性的认识,促使其自主进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2 进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对城市的环境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处于发展建设的重要阶段,在这样的阶段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够有效缓解当前不断恶化的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对其进行保护,保证城市生态平衡,为城市的健康高效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另外,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能够保证当前生存区域的平衡性发展,并且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本身的科学性,通过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城市建设水平,推动城市的发展。

3 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科学性应用

3.1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注重物种多样性

在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注重物种的多样性,在工作过程中,对不同物种在当前区域中的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全面性的分析和研究, 从而保证其引种和繁育工作的成功,为物种多样性的实现奠定基础。多样的物种构成对城市中的园林绿地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而单调的物种构成使园林系统相对脆弱,一旦发生不可抗的灾害或者病虫害,就可能失去原有的功能,如美国白蛾这种灾害性的病虫害。

另外对各种不同种类的物种进行有效的利用,并且通过对乡土性物种的科学性驯化,促使其生物多样性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采用不同种类的乡土植物有机组合搭配,不仅起到了绿化、美化作用,还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较好地反映该城市所在地域的植被特征,使城市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采取有效的办法增加园林绿化中的种类,从而实现植物上的多样性,利用植物,吸引不同的动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对其的均匀性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此同时,增加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的科学性,并有效保证其整体的生态平衡性,保证其实现长效永续性发展。

3.2 在城乡交错区域进行园林绿化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的水平,增强其功能,首先必须保证各个绿化带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在城市园林绿化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其各个区域绿化带上的联系性,有利于各个不同种类的物种进行迁移,从而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第二,在城乡交错的地带,同时也是城市和乡村重要的分界线,在城乡交错地带进行生态工程建设,能够保证其实现各种动物之间的迁移活动不会受到限制,从而保证城市生物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城市实现健康高效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绿化趋势是多样性、群落性、生态性和功能性的,乡土树种将更受重视,园林绿化的发展,需要景观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4 结语

总之,城市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片面性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促使人们进行自主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且在园林绿化过程中,运用生物多样性保证园林建设过程中的科学性,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园林建设水平,并且为城市整体性的生态系统平衡奠定重要的基础,最终提升城市整体的大环境的目的,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周福波. 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J]. 绿色科技. 2015(5)

[2] 陈晓菲.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海绵城市景观途径探讨[J]. 生态经济. 2015(10)

[3] 邱玲,陈泓,高天. 融合生物多样性与景观认知评价的城市绿地规划与管理之研究综述[J].中国园林. 2016(1)

[4] 沈清基. 土地利用规划与生物多样性——《针对英格兰东南部地区规划和发展部门的生物多样性指南》评介[J]. 城市规划汇刊. 2004(2)

[5] 张军,董彩丽,王崇,李治阳. 生物滞留设施研究进展[J]. 环境工程. 2016(07)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篇4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Mechanisms and Methods of local Government

Participatory Vision in China

CHEN Jian

(Yunnan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Kunming, Yunnan 650051)

Abstract: With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ut at the local level, local governments excessively focu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has not been recognized much. Taking Yanbian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Jinping county in Yunnan province as study sites, both of the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problems of biodiversity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reby,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mechanisms and methods of local government participatory vis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which includes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package, training system,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multi-department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platform.

Key words: local level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participatory vision protection mechanism management model

收稿日期:2011-03-21.

作者简介:陈 键(1974-),男,贵州天柱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工作.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后,中国政府积极行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成立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牵头22个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制定并完善了大量与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了包括《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纲领性文件,有关部门还制定了林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物多样性、生物种质资源、大熊猫迁地保护等专项保护行动计划,使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行动计划之中,在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遏制了环境恶化和生态退化,为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框架.但在地方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1研究地生物多样性概况

研究地选在生物多样性资源非常丰富的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及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盐边县处于青藏高原东南麓和横断山区,该区域是国际公认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之一【sup】[1]【/sup】.金平县地处热带,是动植物区系和物种交叉渗透的交汇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和物种分化最明显的地区之一【sup】[2]【/sup】.

盐边县是攀枝花市最大的林区,也是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林区之一.全县在森林覆盖率及林木蓄积总量上均占全市1/2以上,同时也是攀枝花市乃至四川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全县共有野生植物130科372属548种.野生动物36目105科563种,其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Hodgson)、云豹(Neofelis nebulosa Griffith)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水鹿(Cervus unicolor Kerr)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有13目16科70余种,其中白尾梢虹雉 (Lophophorus sclateri)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鱼类有4目8科47种,其中竿鱼(Elopichtgys bambusa)、圆口铜鱼 (Coreius guichenoti Savuage et Dabry)、齐口裂腹鱼 (Schizothorax prenanti)、四川白甲鱼(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 Fang)已濒灭绝.

金平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端,毗邻越南,是集边境、山区、多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地方发展经济,实施扶贫开发战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境内最高海拔为3 074 m,最低海拔为105 m,海拔高差及湿热的气候条件为多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金平县拥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7科72属105种;兽类9目29科120种,其中有32种属于珍稀濒危物种;两栖爬行类91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有8种;鸟类338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8种.

另外,两地还拥有古老孑遗和特有植物种,如攀枝花苏铁(Cycas panzhihuaensis L.Zhou et S.Y.Yang)、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 (Wall.ex Hook.)Tryon)、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Dunn) Henry et Thomas)、长蕊木兰(Alcimandra cathcartii (Hook.f.et Thoms.) Dandy)、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 Diels et Hand.-Mazz.)、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 Linn.)、原始观音莲座(Archangiopteris henryi Christ et Gies)等.

两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地位,属于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之一.在有关生态地理区划中,金平县和盐边县分别属于“14.滇西南东亚亚热带山地森林;15.川西横断山干热河谷古地中海残遗成分”2个中心区【sup】[3]【/sup】;攀枝花市及盐边县是《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七个生态建设区之一;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资助完成的《生态系统概要》也将攀枝花市及盐边县列为“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优先保护二类区域.目前,盐边县已建有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四川省二滩鸟类保护区、攀枝花市格撒拉生态旅游风景区,而金平分水岭也已经被列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区内保存着国内最大且保持最完整、处于原始状态的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

由此可见,两地不仅在实施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上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同时,两区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突出的发展与保护矛盾以及丰富的民族和人文环境特点在中国类似的地区将会有典型的代表性和良好的示范效应. 2研究地生物多样性危机分析

研究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2.1气候条件

金平县境内因红河及藤条江的流经,包含了很多干热气候区(如大寨乡、勐拉镇),盐边县金沙江河谷属于干热季风性山地气候,蒸腾量远大于降雨量的气候导致该区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目前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已成为国内急需解决的几大生态难题之一. 2.2经济发展

两地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其中盐边县的矿产资源有33种,金平县有镍、金、铜、铁、锡等7大类38个矿种,这些资源多集中分布在边远的山区,而这些山区的生物多样性往往非常丰富,矿物资源的开采势必影响到生物多样性.两地还含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并且都建成了大型水电站,其中金平有那兰水电站,盐边县有二滩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建立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影响.另外,农业发展也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金平县是橡胶和香蕉主产区之一,橡胶、香蕉的种植导致区内生物多样性大量减少,盐边县农业发展危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表现为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对于林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两地都表现为药材种植、林下资源的过度利用,金平县则更突出体现在草果的种植上.据有关资料表明,种植草果和未种植草果的地区相比,前者的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种类减少了50%,物种减少约30%【sup】[3]【/sup】;两地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金平县处于昆明―个旧―金平―越南精品旅游线路上,大量的旅游活动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沉重压力. 2.3森林退化

盐边县的优势植物为生长及自然更新缓慢的云南松,由于乱砍滥伐等原因,目前云南松林已由过去的天然次生林逐步演变成人工纯林,且林分面积急剧减少,林分质量下降.由于林分质量的下降,导致了多种病虫害的发生.截至2005年,该县中度以上小蠹虫危害的云南松林分面积已超过1 200 hm【sup】2【/sup】,一些林区的云南松甚至已经完全失去挽救价值(有关数据引用自《攀枝花市森防站2005年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总结》)【sup】[4]【/sup】. 2.4外来物种入侵

研究地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在盐边及金平县,紫茎泽兰是入侵物种之一,由于其极度耐干旱、瘠薄及传播速度快的特性,种子一经落地即开始迅速占领生态遭受破坏的迹地(紫茎泽兰是阳性植物,据有关研究表明,其在林分郁闭度大于0.6的情况下生长即受到显著抑制),并逐渐排挤本地物种.据四川省草原总站调查,攀枝花市紫茎泽兰危害相当严重,其危害面积已占到全市草地总面积的84%. 2.5自然灾害

这两地还有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攀枝花是滑坡、泥石流较为严重的地区,而金平县在2003年6月曾经有过泥石流和塌方4 km【sup】2【/sup】的惨痛教训;酸雨的危害主要在盐边县,近年来酸雨发生频率有所提高,降水pH均值有所下降.酸雨常使植物叶子枯黄、病虫害加重,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

由此可见,研究地生物多样性已受到多方面的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势在必行. 3地方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分析

与中央和国家层面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积极态度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众意识、公众参与以及地方层面的贯彻和执行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当前地方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公众尤其是相关利益者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加剧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3)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缺乏跨部门的协调和合作;

4)地方利益相关者缺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5)关系发展与保护的政策设计和公共资源配置未能有效地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在地方发展进程中得到合理满足,机制滞后,效率不高;

6)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各利益相关方的能力提高和合作效率.

鉴于上述问题,中国目前急需在地方层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框架以及与推进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相关的方法、工具及操作模式,以确保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在地方层面的有效贯彻和实施. 4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掌握试验区经济发展、居民生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间的内在联系和冲突,并分析地方在以往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框架下,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导向和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引进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各地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进行本地化开发、实践.

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本地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框架,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工具包、培训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实践监督和评估机制.通过两试验地的示范活动来监测和评估这套方法和工具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并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以形成最终成果,其技术路线详见图1所示.

图1 技术路线构想

Fig.1 Technology vision

5构想结果

该构想是在不同利益相关者平等对话和合作的前提下,引入并开发一套全新的、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地方政策框架,并以基层参与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通过实践,总结和提炼出适合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模式及具体工具包.这种管理模式、机制及其实现工具和方法,将更多地体现优化制度设计、提供更广泛的公共政策选择以及对公共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并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从而更好地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当地百姓的生计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该构想的重点在于提高地方层面可持续管理和经营自然资源及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试验地不包括任何现有保护区.另外,在增进相关利益各方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保证不同利益相关者获取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并长期公平地确保各方的利益分配. 5.1应用于地方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用工具包

工具包是针对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是保证国家政策得以贯彻和实施的实践手段,同时也将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在具体工具和方法上提供支持.它涵盖了利益相关者获取本地区生物多样性整体状况的方法,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以及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职责和利益的博弈形成共识、建立信任和合作的过程和手段,并建立将这种模式纳入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接口和机制.

收集并获取国际上主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手段和工具,汲取它们的思想和精髓,并将这些方法和手段针对中国国情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到实现国际经验本地化的要素和基础.同时,采用参与式评估方法,让不同的地方利益相关者(如地方政府及基层群众等)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策过程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将保证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并按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求来开发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实施工具包的过程中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分析导致或减少中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重要因素;②分析和验证所有方法、战略和干预措施在法律和政策上的可行性;③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模式的投入产出比;④针对最基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政策和组织形式进行实践、评估和改进.除此之外,利用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就是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多功能及缓冲能力为基础,以永久性林分覆盖、多功能经营和多品质产品生产为目标来进行各种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 5.2面向基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训体系

结合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和技能传播方式,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开发相应的培训模块.培训对象将侧重于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够被有效地纳入机制化和主流化的轨道.培训不但是传授各种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也是传递国家政策的重要方式之一,培训还为修正和完善各种产出提供反馈.培训体系也是传播信息和成果的重要手段,接受培训的专家、机构和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将成为相关知识的掌握者和实施进一步培训及信息传播的主力军. 5.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跨部门、多利益合作机制与管理模式

将上述工具包和培训体系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和完善,将建立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多部门、多利益方合作机制.通过各种活动,包括参加调查、考察、培训、研讨、会议等方式,试验区内的利益相关者将获得更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来,这将确保构想的各种产出具备更强的生命力,获得更加长远的可持续性.他们的有效行动也将保证国家政策得到更好地执行,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4建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交流平台

将工具包及培训体系与互联网结合,建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交流平台.该平台将提供培训资料、工具及方法的下载及其技术支持,并提供更多的信息源链接.该平台将有利于构想成果和产出的深入开发和推广,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持续的服务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段昌群.绿色省情概览:数字中的云南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M].绿色省情研究,2006:1-39.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篇5

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依据

1.生物多样性的决定因素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生物多样性,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链的稳定性。而生物链的稳定性又是由环境决定的, 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最终由其生存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决定。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使物种在自然系统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结构性和功能性得以保证,从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丰富多彩。

2.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

(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理论关系

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集中在濒危物种上,而事实证明,我们未来的工作必然转向生态系统功能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是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濒危物种上,更重要的体现在生态系统和与人类的关系上。人们关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人类生存的威胁,首先会注意到最易灭绝的物种上, 越是濒危越重要,这一点是非常合理的, 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便会认识到物种与森林保护、湿地保护和生物圈等有着更为重要的关系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平衡才是最终目标。

(2)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有效性分析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世界各国划出一定的范围来保护珍贵的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已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一般都把1872年经美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20世纪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很快,目前全世界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并成为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之一。截止2007年,中国也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900多处,大家普遍认为,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濒危,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贡献尤为重大.而我认为,看到自然保护区效果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值得探讨:这种保护技术虽然在短期内起到了保护物种生存的目的,但它将动物与其自然栖息地隔离开来,不同程度的干扰了生态进程, 物种与环境,物种与物种之间的演化过程就此消失,是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严峻挑战.以大熊猫保护为例,建立专门的保护区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自然生态环境,在人工帮助下繁衍生息,但本质仍是被保护而非自然生存状态,它作为生态系统元素的一部分,功能并没有得到发挥,其野性和生存能力不是加强了,而是大大减弱了,长远看来,反而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此外,自然保护区的经营和管理也已出现问题,主管部门较多 ,各自为政,影响了整体规划;许多保护区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经费,而不得不面对现实,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收入, 把开发利用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与其他生物资源作为保护区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部分地区由于资源紧张,还出现了居民和保护区争夺资源使用权的现象,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物种目的的发挥,因此, 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问题至得认真商榷。

3.生物多样性的区域性

(1)生物多样性的区域性理论

不同的物种适应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不意味着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生物都一样多,结构都完全相同。不同地区都有适合其条件而生长的物种,该物种在此地数量多起积极作用,在另一地方则可能相反。例如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由于人们对物种特性的不了解,致使某个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由此可见,物种的区域性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2)外来物种引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有效性分析

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一段时间内我们便将引进外来物种作为快速增加物种数量的重要手段,这种方法短期内看似有效,却带来了一个长远和影响深刻的大问题,即外来物种入侵: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和适应,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要有人的帮助才能勉强生存;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而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以“紫色恶魔”的凤眼莲即俗称的“水葫芦”为例,1884年,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凤眼莲被送到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见其花朵艳丽无比,便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带回了各自的国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极强的凤眼莲便从此成为各国大伤脑筋的头号有害植物。在非洲,凤眼莲遍布尼罗河;在泰国,凤眼莲布满湄南河;而美国南部沿墨西哥湾内陆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层层的凤眼莲堵得水泄不通,不仅导致船只无法通行,还导致鱼虾绝迹,河水臭气熏天;而我国的云南滇池,也曾因为水葫芦疯狂蔓延而被专家指称患上了“生态癌症”。由此可见,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不仅不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发展为一场生态灾难。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围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的范围包括哪些,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采取措施保护濒危及珍稀物种,减小物种灭绝速度.另一种则认为, 保护生物多样性,那就是保护所有生物,任何物种都不应从生态系统中消失.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确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象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以下两个问题值得大家商榷:

1.是否每一个物种都应受到保护

从各类研究数字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过去60万年间10万种左右的物种才消失,而现在每一个小时就会消失一种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是相当惊人,自1600年以来, 人类已经导致75%的物种灭绝。由此,许多人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地球上所有存在的物种,使物种的数量保持在最大数目.我认为这一点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从进化论而言,每一个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能保存下来,都有它的合理性.但同时,自然界也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随时淘汰那些不符合环境,地理状况及气候物种,达到自然状态的最优化.生态系统中所有物种都是彼此联系的,但它们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某一个物种灭绝、或者濒危,并不足以使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关键还要看灭绝或濒危的是什么样的物种,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简单的保护所有物种,而是要尽可能的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使不该灭绝的物种降低灭绝的危险。

2.物种的保护应注重量和质的结合

目前,我国已经采取许多措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所建的自然保护区涵盖了我国70%的陆地生物系统、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使绝大多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我们在保护物种上做出的成绩值得肯定,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认识到物种质量的重要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单单是盲目的维持和增加物种的绝对数量,还要考虑物种的未来发展,其年龄结构必须合理,性别结构必须稳定,优势基因必须发扬,从整体上提高物种的质量,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本身的需求。

三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目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确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象及其依据,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首当其冲,我认为,实践中应该对各个物种的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 目前,全世界的生态专家已经得到一个共识,如果你要去保护野生动物,那么最好的理念就是在野生动物的家乡、原始栖息地去保护它。比如说保护大熊猫,不是将其放在动物园里,而是将它放到保护区内更为合理。当然,待情况转好后,大熊猫的最后归宿不是被人们养起来,而是被放归大自然自由生存.就地保护是现今我国最重要,涉及面最广的一项保护措施。

2.迁地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到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迁地保护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然而,将物种放进动物园,植物园是不是就达到最终目的了,答案是否定的,迁地保护目的是使即将灭绝的物种找到一个暂时生存的空间,待其元气得到恢复,具备自然生存能力的时候,重新回到生态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一个重要补充。

3.建立基因库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们已经开始了一项新的计划,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把各种珍稀动物的胚胎、基因冰冻起阿种措施听起来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践中必须予以严格控制。因为它一定能够程度上挑战了大自然的生存规律,一旦滥用会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4.为了保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我们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第一,补充自然保护区制度,明确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体制。第二,建立严格的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制度。从维护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如加强生物引种,交通运输,国际货物贸易等分方面的监督,建立生物引进风险评价等。第三,建立基金制度。要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基金制度,保证国家专门拨款,争取个人,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款和援助,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儒泳:《生物多样性的启迪》[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嘉滨: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法律体系的重构[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篇6

一、生物多样性概述

所谓的生物多样性主要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在生态化系统中构成的多样化发展程度,是由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在环境中构成的差异性体系。在目前的生物多样化研究中,主要包含了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等。但是在共奏中,因为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和影响,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了变化甚至退步,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生物多样性可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目前的工作中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已经迫在眉睫,是我们工作中最为关心的问题。

目前,生物多样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因此在高速公路绿化建设中,我们必须要从生物多样化出发,做好生物多样性的应用,从而保证高速公路运行质量和效益。

二、生物多样性在高速公路绿化工作中的应用

1、高速公路绿化景观中的应用

1.1.生物多样性是高速公路绿化的基础

在传统的高速公路施工建设中,因为人为、技术以及材料的因素,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问题。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日益落实,传统的这种高速公路施工方法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节能、高质的生活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对这些功能加以修复和处理。在目前高速公路施工中,绿化施工主要在原来被破坏的植被和生态系统上进行保护和恢复的方法,要求在施工中不仅要能建设出科学的景观效果,而且能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要想达到这种建设目的,在工程施工建设中做好生物多样性分析不容忽视,是实现绿化生态效益的基础,也是提高公路建设质量的关键。

1.2可以维持公路绿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生物多样性在整个自然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在生态领域,各种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支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这些物种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稳定、科学的生态环境,这也符合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发展要求,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基于这种条件,在目前高速公路绿化设计中,我们需要加强人工造林体系建设,这样才能够整整意义上维持一个相对稳定和平衡的发展状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2 生物多样性在高速公路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2.1盲目引进外来树种,造成不良后果

在过去的高速公路建设中,由于绿化经验不足和工作人员素质低的影响,多数高速公路绿化建设中都采用了已经成功的案例,并且对这些设计方法和流程未加研究和思考,这使得在绿化设计中出现了严重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植物习性的不同使得一些外来植物受到地理因素、气候因素和环境问题的影响不仅无法达到良好的生长目的,甚至是出现死亡现象,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另外,由于大量外来植物的乳清,使得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外来植物如果携带有病菌,直接会产生大面积植物病症的出现,由于缺乏自然天敌,这些病害一经出现,都有可能给当地植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2.2唯美至上。物种搭配不合理,生态效益差

在做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时只追求表面的视觉效果,强调了美学,而忽视了生态学和生态配置的理念。在建造高速公路人工植被时,从审美角度考虑过多,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角度考虑的少。因此,造成部分高速公路绿化植物品种单一,不讲究植物搭配,不能构成植物群落,无法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从而造成生态效益较差的现状。

3 保护高速公路绿化生物多样性途径

3.1 合理设计

合理进行公路绿化体系的设计布局,通过绿化点、线、面相结合,建立高速公路绿化的生态网络体系。在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和建设当中,应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为重要原则,将各部位的绿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盘考虑,整体设计。

3.2特色性建设

每一条高速公路及高速公路的每个部位的环境条件都是不相同的,高速公路绿化有着很高的异域性,加强绿化特色性建设是增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带性的物种资源,有节制地引进外域特色物种,构筑具有地域性植被特征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在保护、推广优良乡土树种的基础上,合理引进外来树种对高速公路进行绿化,充分体现当地应具备的生物多样性,以利完善的生态系统的形成.

4保护高速公路绿化生物多样性

随着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高速公路绿化设计中也应得到相应的重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是靠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相互协调的关系来维持的。而要形成一个稳定完善的生态系统体系,生物多样性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高速公路绿化建设中,要以生态平衡和稳定为科学指导思想,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适地适树,乔、灌、草合理配置,注重近自然生态环境的营造,创造出一个有地方特色的能发挥最大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绿色生物防护体系。

三、结束语

因此,在对高速公路绿化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上,要对外来种可能造成的入侵保持高度警惕,防患于未然,对已经引进的物种要严格筛选、驯化和管理,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覃勇荣. 大学校园园林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2] 潘秀蓉. 城市园林建设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意义[J]. 上海农业科技. 2006(0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篇7

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依据

1.生物多样性的决定因素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生物多样性,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链的稳定性。而生物链的稳定性又是由环境决定的, 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最终由其生存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决定。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使物种在自然系统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结构性和功能性得以保证,从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丰富多彩。

2.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

(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理论关系

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集中在濒危物种上,而事实证明,我们未来的工作必然转向生态系统功能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是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濒危物种上,更重要的体现在生态系统和与人类的关系上。人们关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人类生存的威胁,首先会注意到最易灭绝的物种上, 越是濒危越重要,这一点是非常合理的, 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便会认识到物种与森林保护、湿地保护和生物圈等有着更为重要的关系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平衡才是最终目标。

(2)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有效性分析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世界各国划出一定的范围来保护珍贵的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已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一般都把1872年经美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20世纪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很快,目前全世界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并成为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之一。截止2007年,中国也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900多处,大家普遍认为,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濒危,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贡献尤为重大.而我认为,看到自然保护区效果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值得探讨:这种保护技术虽然在短期内起到了保护物种生存的目的,但它将动物与其自然栖息地隔离开来,不同程度的干扰了生态进程, 物种与环境,物种与物种之间的演化过程就此消失,是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严峻挑战.以大熊猫保护为例,建立专门的保护区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自然生态环境,在人工帮助下繁衍生息,但本质仍是被保护而非自然生存状态,它作为生态系统元素的一部分,功能并没有得到发挥,其野性和生存能力不是加强了,而是大大减弱了,长远看来,反而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此外,自然保护区的经营和管理也已出现问题,主管部门较多 ,各自为政,影响了整体规划;许多保护区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经费,而不得不面对现实,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收入, 把开发利用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与其他生物资源作为保护区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部分地区由于资源紧张,还出现了居民和保护区争夺资源使用权的现象,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物种目的的发挥,因此, 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问题至得认真商榷。

3.生物多样性的区域性

(1)生物多样性的区域性理论

不同的物种适应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不意味着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生物都一样多,结构都完全相同。不同地区都有适合其条件而生长的物种,该物种在此地数量多起积极作用,在另一地方则可能相反。例如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由于人们对物种特性的不了解,致使某个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由此可见,物种的区域性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2)外来物种引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有效性分析

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一段时间内我们便将引进外来物种作为快速增加物种数量的重要手段,这种方法短期内看似有效,却带来了一个长远和影响深刻的大问题,即外来物种入侵: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和适应,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要有人的帮助才能勉强生存;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而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以“紫色恶魔”的凤眼莲即俗称的“水葫芦”为例,1884年,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凤眼莲被送到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见其花朵艳丽无比,便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带回了各自的国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极强的凤眼莲便从此成为各国大伤脑筋的头号有害植物。在非洲,凤眼莲遍布尼罗河;在泰国,凤眼莲布满湄南河;而美国南部沿墨西哥湾内陆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层层的凤眼莲堵得水泄不通,不仅导致船只无法通行,还导致鱼虾绝迹,河水臭气熏天;而我国的云南滇池,也曾因为水葫芦疯狂蔓延而被专家指称患上了“生态癌症”。由此可见,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不仅不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发展为一场生态灾难。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围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的范围包括哪些,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采取措施保护濒危及珍稀物种,减小物种灭绝速度.另一种则认为, 保护生物多样性,那就是保护所有生物,任何物种都不应从生态系统中消失.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确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象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以下两个问题值得大家商榷:

1.是否每一个物种都应受到保护

从各类研究数字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过去60万年间10万种左右的物种才消失,而现在每一个小时就会消失一种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是相当惊人,自1600年以来, 人类已经导致75%的物种灭绝。由此,许多人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地球上所有存在的物种,使物种的数量保持在最大数目.我认为这一点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从进化论而言,每一个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能保存下来,都有它的合理性.但同时,自然界也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随时淘汰那些不符合环境,地理状况及气候物种,达到自然状态的最优化.生态系统中所有物种都是彼此联系的,但它们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某一个物种灭绝、或者濒危,并不足以使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关键还要看灭绝或濒危的是什么样的物种,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简单的保护所有物种,而是要尽可能的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使不该灭绝的物种降低灭绝的危险。

2.物种的保护应注重量和质的结合

目前,我国已经采取许多措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所建的自然保护区涵盖了我国70%的陆地生物系统、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使绝大多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我们在保护物种上做出的成绩值得肯定,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认识到物种质量的重要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单单是盲目的维持和增加物种的绝对数量,还要考虑物种的未来发展,其年龄结构必须合理,性别结构必须稳定,优势基因必须发扬,从整体上提高物种的质量,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本身的需求。

三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目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确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象及其依据,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首当其冲,我认为,实践中应该对各个物种的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 目前,全世界的生态专家已经得到一个共识,如果你要去保护野生动物,那么最好的理念就是在野生动物的家乡、原始栖息地去保护它。比如说保护大熊猫,不是将其放在动物园里,而是将它放到保护区内更为合理。当然,待情况转好后,大熊猫的最后归宿不是被人们养起来,而是被放归大自然自由生存.就地保护是现今我国最重要,涉及面最广的一项保护措施。

2.迁地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到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迁地保护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然而,将物种放进动物园,植物园是不是就达到最终目的了,答案是否定的,迁地保护目的是使即将灭绝的物种找到一个暂时生存的空间,待其元气得到恢复,具备自然生存能力的时候,重新回到生态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一个重要补充。

3.建立基因库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们已经开始了一项新的计划,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把各种珍稀动物的胚胎、基因冰冻起阿种措施听起来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践中必须予以严格控制。因为它一定能够程度上挑战了大自然的生存规律,一旦滥用会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4.为了保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我们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第一,补充自然保护区制度,明确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体制。第二,建立严格的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制度。从维护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如加强生物引种,交通运输,国际货物贸易等分方面的监督,建立生物引进风险评价等。第三,建立基金制度。要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基金制度,保证国家专门拨款,争取个人,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款和援助,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儒泳:《生物多样性的启迪》[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嘉滨: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法律体系的重构[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

[3]陈晗霖: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安徽农业科学,2006(3)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篇8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

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环境污染

2.2.3.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羲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篇9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整个自然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园林绿化自身的需要, 也是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体现保护与发展生物多样性, 如何将城市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 利用生物多样性, 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特征

1、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维持城市空气中CO2 - O2平衡, 植物多样性还可以起到缓解热岛效应、防风治沙等作用, 同时还为长期生活在人工环境中的人们提供充分接触自然的机会, 从而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2、城市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1)环境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 城市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废物, 严重影响了各种生物的正常生存繁衍, 使许多物种难以适应而死亡,同样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2)栖息地的破坏

城市大量的生物栖息地都被建筑、道路等取代, 极大地改变了城市自然的结构和功能, 致使生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很多生物寻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置, 从而导致植物数量减少, 种类贫乏, 随之一些动物和昆虫也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最终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低, 并使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变得非常困难。

3、城市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

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向往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因此, 城市园林绿化已经逐渐从传统的观赏、休憩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地位。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不仅可以丰富城市园林绿地的景观效果, 增加季相变化和自然性, 同时也增加了园林绿地的异质性, 使之更能抵抗外力干扰而趋于稳定, 如病虫害发生将有所减少等, 最主要的是能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

(2)城市园林绿化是保护和发展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

城市园林虽然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但其主体仍是生物群落, 本质仍是自然。

城市园林绿地类型多样, 城市绿地系统中道路绿带、河流绿带、防护林带都属于带状廊道, 具有分隔、屏障、过滤和连通的性能;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结点”与带状绿地组成网络骨架, 具有很强的承载能力。另外, 园林绿地能够提供多样的生境, 支持的物种也就更丰富; 园林绿地还是城市当中相对以植物为主的自然空间,有利于招引鸟类等野生动物入城,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是自然生态系统得以维持的基础,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植物资源。

园林绿化要应用尽可能多的植物品种, 充分利用植物中的变种、变型等植物材料。

1、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1)根据功能选配植物

绿地系统规划中, 植物种类的选择对于科学构建生态系统起决定性作用。要达到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除了提倡乔、灌、草结合, 常绿落叶兼顾, 速生慢长共存, 以及适地适树等基本原则之外, 应重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所能发挥的功能, 即能否为鸟类、昆虫、食草类动物等消费者提供食物,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然而目前很多城市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关注的只是植物种类和配置模式的多寡, 却很少关心依附于这些植物的各种昆虫、鸟类以及其他动物的多样性, 忽视了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整体生态功能整个城市绿化的核心问题。因此, 在树种选择上, 要考虑到观花植物的数量和花期的分配能否为蜜蜂等益虫提供蜜源; 观果树种的数量和开花、挂果季节分配能否为城市留鸟提供正常的食物; 注意林木的种植尤其是小灌木、地被植物的配置, 应以自然生长为主, 尽量减少灌木的过度修剪, 从而给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

在规划和设计各类型生态园林时, 在体现主要功能的前提下, 要考虑生态学上的科学性, 充分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 保护和发展城市生物多样性。生产型园林应充分利用各种庭院、城郊空地及垃圾填埋场, 建成果、药、木、花、草等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园林系统。观赏型园林可以充分利用观赏植物, 观赏动物资源; 抗逆型园林则可以充分发挥其抗污染、净化环境的功能, 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逆性生境, 引进抗逆性强的动植物种类。

在规划设计时, 设计者应充分了解植物的观赏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遵循以乡土树种为主, 适地适树的原则, 乔、灌木、花卉、地被和谐搭配, 各层空间布置合理, 形成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

保护和推广优良乡土树种, 本地植物往往能体现本地景观特色, 最适合本地生长条件, 也比较容易达到景观的稳定性, 符合适地适树的人居环境建设原则。

(2)根据生境类型选配

生态学中有“群落生物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的原理, 也就是说, 通过增加物种多样性, 能有效提高群落的稳定性, 然而常常被人们忽略, 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可能随不同地区的生境不同而改变, 如炎热干旱的沙漠气候区, 形成一个稳定群落所需要的物种数肯定比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区少很多。因此, 根据生境类型选择适生树种, 对构建稳定的绿地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生境因子分析方法, 按园林植物配置的适地适树原则, 将园林植物归入相应的类型中, 在根据群落学原理进行配植, 有效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 这对促进绿地系统天然更新, 降低植物养护成本, 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3)古树名木和乡土植物

古树名木和乡土植物代表了自然选择或社会历史选择的结果, 是与本地气候和周边环境相适应的地带性植物。古树名木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可作为树种规划的参考依据, 大力利用乡土植物, 可构建具有城市地带性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化性格局, 同样有助于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风貌。

2、根据动物选择性规划种植植物

根据动物的食性, 规划种植生长坚果、浆果以及核果的植物, 科学地按照不同树种物候期配置观果植物, 保证其在时间分布上的连续性, 尤其是在深秋、冬季和早春这些留鸟食源匮乏的季节, 挂果树的数量对维持其正常过冬起决定性的作用。传粉昆虫, 可考虑观花种类的合理配植。通过种植松、柏、杉或其他结坚果的树木, 招引松鼠等啮齿类动物。倒木对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而言是很重要的隐蔽物, 腐烂的树木还可以增加昆虫的丰富度, 从而可以提高食虫鸟类的生存能力。

根据当地鸟类和昆虫的食性特点, 适当多栽和合理配植一些多年生的不同种类的观花、观果和蜜源、香源之物, 以吸引更多的昆虫传粉和鸟类传播种子, 增加物种基因交流的机会, 使其种群稳定增长并逐步扩大分布范围。此外, 还必须注意绿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重视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 增加植物群落的层次性, 以增加园林环境的多样性。

3、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湿地是广义城市绿地范畴内的重要景观类型,被喻为“自然之肾” 也是城市鸟类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城市中的各种水体, 形成了城市中的有独特功能的湿地环境, 它不但有调节小城镇微气候、水体的过滤和自洁作用, 也是多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繁衍栖息地, 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4、合理建设动植物园

选择特有、珍贵和有发展潜力的植物与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合理配置, 以保护原有的生态资源作为前提条件, 设计有地方特色的各类公园,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 同时发挥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和普及作用。

5、增加园林绿化植物的多样性

园林绿化部门在进行园林绿化植物的引种和繁育工作时, 应根据植物分布的地域性特征, 充分利用同一植物区系的物种资源, 重视乡土植物的利用, 加强乡土树种的选择、驯化工作。绿化中乔、灌、草, 应有适当的比例和合理的搭配, 以增加植物群落的层次和物种多样性, 维持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6、尊重自然, 更新管理观念, 推行环保工艺技术

根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物种相生相克的原理, 积极利用生物天敌进行病虫害防治,尽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此外要积极实施3R ( reduce, reuse, recycle)技术, 倡导生态文化和绿色风尚, 减少污染和人为干扰, 保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王谦.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绿化纪实[J]. 国土绿化. 2012(07)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篇10

(一)加强保护是中国和世界的共同要求

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态文明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省环境承载能力较为脆弱和人口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有序和合理开发生物、矿产、水能和景观等自然资源,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而且是中国和世界的共同要求。

(二)****生物多样性独特而丰富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是指:在自然区域上属于喜马拉雅山系东部的横断山脉纵谷区,行政区域包括迪庆州的德钦、香格里拉、维西县,怒江州的贡山、福贡、泸水、兰坪县,大理州的大理市和宾川、剑川、鹤庆、洱源、云龙县,丽江市的古城区和宁蒗、玉龙县,保山市的隆阳区和腾冲县,共5州(市)18县(市、区)。

这一地区地形地貌特殊,气候复杂多样,拥有中国1/3左右的高等植物和动物种数,是全球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属中国三大特有物种起源和分化中心区域之一,分布着丰富而多样化的基因资源和动植物类群,保存有大量古老的生物类群,是中国原生生态系统保留最完好、垂直生态系列最完整以及全球温带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地处亚洲四大江河的上游,既是生物多样性宝库,又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已被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列为全国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优先重点保护地区。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初步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编制相关规划,颁布了一批地方性法规,不断加大投入,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以建立保护区为主要形式的保护措施得到贯彻落实。****现有3个部级和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部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碧塔海、纳帕海和拉市海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三江并流保护区”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创建了统筹兼顾保护与开发的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模式,建立了一批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生态监测站点、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场和收容拯救中心。****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滇金丝猴、白眉长臂猿、羚牛等数量明显增加,秃杉、红豆杉等珍稀植物人工繁育取得较大成效。

——转变发展方式日益受到重视。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省政府出台《云南省重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审批制度》等文件,提高了重大项目的环境标准和准入条件,加大了执法力度。积极转变发展方式,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强化环境整治和节能减排,减少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

——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有所提高。充分发挥和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公众参与度增强,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率;编写出版动植物志书,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指导;积极开展与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交流合作,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野生物种种群小、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区域内生物种群的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十分脆弱。二是受利益驱动,盲目采集、猎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贫困面大,生产方式粗放,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过度依赖,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四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仍然不足,全民保护意识仍需加强。五是保护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能力建设滞后。六是体制不顺,管理多头,缺乏统筹保护的长远规划和明确目标。

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要求

(五)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的要求,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坚持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坚持运用综合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坚持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进一步丰富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独特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保护目标

到2012年,基本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保护能力得到加强,保护区面积达到区域总面积的13%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60%左右,18个县(市、区)主要城镇配套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均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5个州(市)跨界地表水断面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规定的水质要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两个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必须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总量指标之内。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得到有效保护,重要物种得到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损失进一步降低,原始和典型的生态系统得到良好维护。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得到普遍提高。

到2020年,形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高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所有珍稀濒危动植物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绝大多数特有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参与程度明显增强,区域内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能力明显提高。

(七)处理好四个关系

——保护优先与合理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实现更好的保护,牢牢把握开发利用的底线和保护的红线,坚持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以生态修复扩大环境容量,以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重点防范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破坏,以良好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统筹协调保护与开发中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珍稀濒危物种、特有物种实施重点保护。

——科学规划与分类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引导调整经济布局,指导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按照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做好生态功能区划,针对不同资源的特性和敏感度,对各地区的保护与发展实行分类指导。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强化投入和引导,确保政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统一管理。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区志愿者和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争取国内外的支持,形成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格局。

(八)保护重点

重点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生物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完善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和保护网络,防止生态环境破坏、物种绝迹和生态功能退化。以各类保护区、保护地、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为载体,按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对****有分布的物种给予重点保护。对尚未纳入重点保护名录的濒危珍稀野生生物也要严格保护。

以各类保护区和其它野生动植物主要原生地、栖息地、迁徙地、生物廊道以及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区域为核心,努力维护现有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功能,切实保护好生态系统多样性;积极抢救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加强特有物种保护,有针对性地开展就地、近地和迁地保护;加强动植物离体保护工作,保护好遗传基因多样性。

(九)工作重点

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为契机,针对****地区特点,尽快制定一个规划和一个条例,全面完善五大体系,认真实施十大工程,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顺利实施。即尽快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逐步完善以各类保护区保护地为核心的保护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和政策支撑体系、资金投入体系、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宣传和教育体系,分步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工程、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程、极小种群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程、重要和退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护区保护地和国家公园建设工程、生物多样性监测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外来有害物种防治工程、重要公益林保护工程、农村新能源建设工程、保护区域社区脱贫示范工程。

三、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十)尽快制定保护规划和完善政策法规

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湿地保护规划、****部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工作相衔接,尽快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行动计划,明确界定区划功能,细化保护方针、目标、重点和措施。全面推行规划环评制度,统筹兼顾区域生产力布局、产业发展、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从规划源头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研究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投资、产业、生态环境、移民开发等方面的政策。尽快研究出台科学的发展评价、政绩考核办法。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各地各部门也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十一)切实加强分类指导和执法监督

进一步加大各级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地、湿地、国家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对地处江河沿岸、湖泊、湿地、河谷和人口密集区等影响生态安全的生态功能退化区,要及时进行修复和保护,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对重点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采取强制性保护,把生物多样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对生态良好地区实施积极保护,树立一批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典型。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国家公园地方立法,完善国家公园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进一步建设梅里雪山、老君山、丙中洛等国家公园,并促进规范发展,努力形成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良好格局。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各项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职能,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行为。加强对交通、矿产、土地、旅游、水能和生物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严格项目审批,完善监察和审计,坚决杜绝非法侵占生物多样性重要保护地、挤占挪用保护资金的行为。

(十二)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使生物多样性保护经费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省政府将整合各方资金,力争“十一五”期间,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水能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新能源利用和科研等方面投入70亿元左右,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按照属地为主、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要求,将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政府收支预算。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国家在政策、项目和资金上给予更多倾斜。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程,逐步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赔偿”的原则,开展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大资源开发项目、城市水源地保护等四个领域的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在水电资源开发中按电价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在矿产资源开发投入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生态恢复和补偿。完善野生动物肇事损失评估和补偿政策,提高补偿标准。

省财政将投入5000万元,引导和筹集社会各方投入,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保护能力建设和规划制定、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宣传教育等领域。鼓励企业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的公益性捐赠,按税收法规规定的比例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利用碳汇机制,按国际规范组织实施造林、清洁能源等相关项目,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把握国际环保援助的重点投向,抓住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度关注的有利时机,争取国际资金援助和智力支持。

(十三)加快形成生态经济体系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快形成生态经济体系。采取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多种措施,鼓励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环保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和环保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水电、矿业、旅游等支柱产业要优化布局,规模发展。在切实保护的前提下,依法规范野生动植物引种、驯化和繁育行为,发展壮大野生动物驯养业,积极扩大红豆杉为主的珍稀植物、野生中药材人工种植业,促进生物产业有序发展。

编制禁止发展、限制发展和退出产业目录,引导和规范社会投资,探索建立产业退出机制。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要按照国家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要求认真研究,充分论证,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和没有安置好移民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在项目前期工作中,要广泛征求意见,认真听取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需要经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的资源开发项目,必须提请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批准同意。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禁止发展对生物多样性危害大、威胁生态安全和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产业和项目,限期淘汰资源消耗大和环境代价高的产业和项目。明确资源型企业的生态责任,鼓励企业采取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强化资源开发管理,严格限制设置探矿权和采矿权。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做到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加大城乡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广泛开展ISO14000认证,全面推进生态城镇、乡村创建工作和绿色社区、企业、学校、开发区和工业园创建工作。加大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力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广泛实施农村能源替代工程,逐步减少农业生产生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破坏。

(十四)提高科技、人才支撑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走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路子,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努力突破物种繁育的瓶颈制约,引进培养一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依靠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珍稀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和滇金丝猴国际研究中心,加快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生物多样性国家实验室、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加强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物种保护及利用研究,为发挥****物种丰富和独特的优势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加强生物多样性安全管理

规范物种引进传播,加强转基因活体产品开发、应用和推广管理,加强入境动植物检疫工作,严禁入境人员、邮寄物、商品未经批准和检疫夹带各类有害生物繁殖材料,阻止有害物种入侵。制订外来入侵物种环境应急方案和生物物种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建立引进物种风险分析系统和外来有害物种入侵预警监测体系和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积极开展特有生物遗传资源利益分享、权利归属等相关对策措施研究,严格出境查验,防止以对外贸易、国际交流合作、出境人员携带、邮寄等形式造成的资源流失和经济损失。

(十六)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

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不断增强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和民间团体的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保护理念、经验和技术,优先加强保护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物种资源保护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结合生态系统、生物物种与相邻省区和国家关系密切的特点,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和其它区域性合作,建立和完善专项合作机制,有效保护跨省区和跨国境重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环境

(十七)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充分认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方针,努力提高环境保护素养,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把保护措施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十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列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规划部署、同时检查落实、同时考核总结。充实完善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和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委员会的机构、职能和组成人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定期不定期召集省级部门和州市参加,对规划、项目、资金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协调;建立会商制度,加强省级部门与州(市)县的上下沟通和联系,定期通报信息,协调处理重要事务和突发事件;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为制定政策法规、编制规划、实施重大工程等提供决策咨询。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涉及多部门和多领域,省林业部门要切实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实施主体作用,负责筹集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资金;省环境保护部门要强化执法监督,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措施取得实效;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共同做好保护工作。

(十九)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篇11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

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

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环境污染

2.2.3.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羲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篇12

一、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内涵

生物多样性定义众多,内容广泛,包括了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它是地球生物资源丰富性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生物多样性也是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构成。其中的物种多样性是指自然环境中存在的生物形式多样;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命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众多的生产和生活原料,维持生物多样性能够保证食品物种的丰富和材料来源的丰富。同时,生物多样性还能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从而保障和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还有益于保持地球物种的丰富多样,保护地球生命物种的基因库。防止濒危物种带来的生物基因库匮乏。

二、环境恶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一)生态环境退化,物种多样性锐减

由于长期的经济发展 ,不合理过度开发利用引起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森林面积减少,草场退化、沙化,湖泊湿地减少,河流干涸以及水体污染等多种原因造成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同时加上滥捕、滥猎,导致我国动植物数量急剧减少,濒危物种逐渐增多。

(二)遗传基因多样性受环境影响而降低

大量的动植物资源丧失,必然会导致遗传基因的减少,从而导致遗传基因多样性降低。长期的保护不利和过度开发,我国众多地区的动植物资源明显减少。以野生水稻为例:早期调查中的野生稻分布点已经由16个减少到现在的3个,分布面积也大幅缩小。

(三)环境恶化造成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丧失

环境恶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尤为明显。大量的人类活动改变了生存环境,草场变耕地,山林成农田水泊,导致原来的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生态系统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系统内的生物构成和生存方式发生变化。此外,许多自然生态系统被改造成人工生态系统,造成了生态系统单一,同时在改造过程中也导致生物物种多样性大量丧失 。

总之,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索取,我国现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迅速丧失。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物种的减少,最终会威胁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社会发展。由此,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为生态多样性的丰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环境立法的意义

(一)环境立法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

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使得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生物物种安全涉及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与环境保护关系紧密。这就使得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成为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 。

(二)环境立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社会长远发展的必需要素。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生产需求,对环境的破坏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加剧,导致濒危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长期偏重于经济发展,忽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求。只有通过相关的环境立法,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为众多的生物存在创造条件,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生物资源,保障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三)环境立法是健全我国法律保护体系的需要

加强环境立法,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法律依据,使得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建立一个健全合理的法律保护体系,能够从制度层面和法律层面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同时使具体的保护工作能够有明确的规范和指导。填补了法律空白,也提高了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四、加强环境立法的基本原则

(一)环境立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思想。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发展预期,需要有符合发展规律的发展思想科学合理地进行指导。

(二)环境立法坚持物种平等原则

任何物种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欧冠都有其独特地位和功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无论物种的生命形式和功能大小,都应该得到尊重。人类与其他物种在生态环境中应该是互相平等相互联系依赖的关系,我们要尊重其他物种存在的合理性和平等性,不能自居高等,要通过科学细致的环境立法,保护物种共同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物种间的平等协调发展。

(三)环境立法要结合地区实际状况

自然生态环境是个复杂的系统,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呈现出多样的地域特点,衍生的生物链、生物物种也各不相同。例如我国高原地区存在其他地形下没有的独特动植物资源,沙漠环境中的生物物种和生态链也与平原地区差别很大 。因此,要针对各地区的独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研究本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四)环境立法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可参与性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作用很大,从而显著改变了环境中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因此,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主要就是控制好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以避免产生生态破坏。在制定环境法规时,要综合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特性,以明确地法规制度控制当前活动对生态环境不良影响。同时,从方便居民活动角度出发制定符合地区居民发展特点的环境保护法律,从而引导居民科学合理地开展日常活动达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如果制定的法律与当地的实际状况不符,保护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公众的参与积极性都会降低,限制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

(五)环境立法要注意吸收借鉴先进成果

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环境立法工作比较滞后,存在很多不足。对于国际上已经取得的环境立法工作成果,我们应该积极引进运用以完善自身的立法工作;对于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和教训也要相应地吸收借鉴,防止类似问题的产生。此外,引进相关人才,促进经验技术交流也是加强工作中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在吸收借鉴当中,我们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实条件,不能盲目照搬,要重视理解消化 。

五、环境立法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环境立法存在的相关问题

1.环境立法目的不明确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现行的环境立法工作比较注重对于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忽视了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立法目的不明确造成了后续的环境法律制定工作重心偏离,制定的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从而影响法律法规的执行实施效果,导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不力。以往法律片面注重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而不是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这样的认识需要改变,要从宏观上树立系统保护、全面保护的长远保护思想。

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存在漏洞。现行的法律条款制定的时间较长,已经落后于现实发展需要。陈旧的法律规定不符合当前的工作条件和实际状况;部分法律只有大略的规范,缺乏明确可依的具体条文规定,造成具体实施困难。此外,一些地区性的环境保护法规与国家性的法律不协调一致,甚至产生矛盾。这就造成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工作难以开展,取得的保护效果不明显。

3.环境立法在多领域存在法律缺位问题。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针对个别的环境问题进行法律规定,没有系统性地对整个生态环境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整体协调规划,造成一些重要领域的法律规范不健全、不完善。比如对进来突显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和基因库保护问题都缺少系统合理的法律规定,导致相关工作不到位。

4.法律执行机制不完善。体制不健全和执行不到位等原因使得我国的法律执行效率低下。部分地区和部门存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等问题,而且相关检查部门、执法部门和监督部门之间协调管理不善,权责划分不清晰且缺少必要的执法条件,这些问题共同作用导致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难以实现,对产生的有关问题找不到责任人或者处罚不当,妨碍了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二)改进环境立法工作的措施

1.纠正环境立法的目标偏离,完善法律规定 。从环境立法目标认识上,加强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视,制定全面规范的法律条文切实指导相关工作的实行。对不符合生态系统保护目标的陈旧条文及时修订,使得制定的法律条款能顺应自然生态发展的现实需要。针对实际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制定相关法律以指导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填补法律上的空白。

2.制定明确清晰的法律条款,提高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粗略笼统的法律规定严重影响相关工作的开展,使得环境保护法律执行困难,影响了法律规范纠正作用的实现。规定清晰、权责明确地法律法规,能够提高实际运用中的执行效率和实际效果,更好地促进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篇13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生物学家指出,在自然状态下,物种灭绝与新物种出现的种数基本上是平衡的。但是这种平衡已受到破坏。

如今,在人类追求高投入、高增长、高消费的文化发展模式的冲击下,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使物种的灭绝速度达到过去两亿年速度的数百倍乃至数千倍。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土地的压力大增,野生动物遭人类大量捕杀,森林也几乎被砍伐殆尽,使整个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09年11月3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再次更新了《受胁物种红色名录》,在47677个被评估物种中,17291个物种有濒临灭绝的危险,比例约为36.3%。其中包括鲜为人知的植物、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许多物种甚至在发现前就已经消失。

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的活动和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而生物多样性的快速消失,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以及赖以生存的农业和畜牧业造成严重影响,并进一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全世界目前约有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保持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年仅因毁林和森林退化就会导致2万亿到4.5万亿美元的损失;另一方面,如果每年对自然保护区投资450亿美元用于改善生态系统,由此带来的收益可高达5万亿美元。

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的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主导下,国际社会制定并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2001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各国领导人承诺到2010 年前,扭转生物多样性快速流失的趋势,2005年,来自世界各国的150多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纽约举行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又再次重申了这一承诺。2010年对生物多样性来说,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各国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第10次会议上,重申以往的承诺,并将减少生物多样性流失的承诺纳入到国家计划之中,确保每一个缔约国都制定并通过一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家策略。

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地球生命的物质基础,包括人类生存的基础。如果这些物种遭到破坏,我们的后代子孙将变成孤家寡人,难以在地球上生存。保护物种多样性与人类生存发展紧密相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呼吁每个人都要在保护物种多样性上采取力所能及的行动,投入到这一人类共同使命中来。

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共存形式

生物多样性在地球表面无处不在,它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演化的产物,又是人类及其他生命环境的缔造者与维持者。在地球所有的特征中,覆盖其表面及海域的生物层是最复杂、活跃和富于变化的。这个生物层就是生物圈,它通过无数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的代谢活动,以物理和化学的形式与大气层、地层和水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体系,使得人类在内的无数物种都可以生存在这个体系当中。

生物多样性实际上是一个支撑地球生命的系统,是指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药物及其他工业原料。人类的衣、食、住、行没有一项能够脱离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出现可呼吸的空气、可饮用的水源、肥沃的土壤、高产的农田、富饶的海域、适宜的气候以及其他的生态系统服务,都充分显示了生物体的作用。可见,生物多样性在地球表面无处不在,甚至存在于每一滴水中。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类共同的财产,给人类带来了诸多惠益,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可以归纳为三大类:第一是直接价值。从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和驯化的组分中,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物、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同时,它在娱乐和旅游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第二是间接价值。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过程、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方面。第三是未来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的未来潜在价值指能够在未来某个时候为人类社会提供经济利益。这些潜在的价值目前还未被人们发现和利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生物在未来可能给我们提供极大的帮助。

生物多样性在时间与空间中演化,从无到有,由简变繁。任何时候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的总量都由两个相互对立的力量所左右,即物种形成和灭绝。然而对于任何一个特定地点,生物多样性受4个关键因素影响:气候、散布能力(生物到达并定居在某一地点的能力)、时间和生境的种类(某一地点有多少可供物种利用的条件)。

物种类组成的不断变化,部分物种的绝灭,是一定自然历史时期的产物,既与自然环境变迁相联系,亦是植物群不断繁衍、演变、新类群不断产生,旧类群不断消亡和不断更新的过程,生物进化,“适者生存”是生物物种多样性产生的结果和背景。

化石记录表明,自地球上有生命以来,数以亿计的物种发生了进化。然而地球也并非简单地不断被越来越多的物种塞满,相反,物种形成的过程总是与另一种相反的过程大致平衡——这就是灭绝过程(即一个物种的所有成员全部死亡)。事实上据古生物学家推算,自生命产生后的漫长年代里,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物种中有99%已经灭绝。

在人类出现以前,物种的灭绝与物种形成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两者之间处于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据有关资料显示,物种自然灭绝的速度大约为每100年有90个物种灭绝。人类出现以后,尤其是近百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的加快了。以哺乳动物为例:在17世纪时,每5年有一种动物灭绝,到20世纪则平均每2年就有一种动物灭绝。就鸟类而言,在更新世的早期,平均每83.3年有一个物种绝灭,而现代则每2.6年就有一种鸟类从地球上消亡。在印度洋、大西洋中的一些岛屿上生活的特产鸟类绝灭的速度,从1601?1699年为8种,1700?1799年为21种,1800?1899年为69种,1900?1978年为63种。目前,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在丧失。据国外的科学家估计,目前物种丧失的速度比人类干预以前的自然灭绝速度要快1000倍。以鸟类为例,在世界上9000多种鸟类中,1978年以前仅有290种鸟类不同程度的受到灭绝的威胁,而现在这个数字则上升到1000多种,大约占鸟类总数的11%。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估计,在未来的20?30年之中,地球总生物多样性的25%将处于灭绝的危险之中。在1990?2020年之间,因砍伐森林而损失的物种,可能要占世界物种总数的5?25%,即每年将损失15000?50000个物种,或每天损失40?140个物种。大量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拯救这些逐渐走向灭亡的物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没有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就没有人类的出现。生物多样性一开始就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为了保障人类在地球的长期生存。人类只有改变自身的行为,才能在这个星球上延续下去。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水平。

保护生物多样性

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生物多样性被称为地球的免疫系统,起着保护生态系统健康、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然而,由于资源的过度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的生存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面临巨大的压力,大量物种急剧消亡,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各种资源不断枯竭。因此,生物多样性受到各国政府、有关国际组织及社会各界和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重大的战略课题。

“任何一个物种在自然界不可能单独长期存在下去,它必须与其他相关的物种形成生物群落才能生存,对于我们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的肆意破坏,必然导致人类自身最终面临毁灭性的灾难。”北大生物系教授潘文石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时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当今社会,特别是一个到2050年人口将达90亿的星球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人类还需要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迅速、根本且创造性、可持续的”措施,否则当前的地球自然体系将快速退化甚至崩溃。

20世纪后叶生命科学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很多科学家认为在未来的自然科学中生物科学将成为带头学科,甚至预言本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在生物科学诸多的分支中,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前生物科学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学界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据可靠的数据说明每天约有100多种生物在地球上绝灭,很多生物在没有被人类认识以前就消亡了,这对人类无疑是一种悲哀和灾难。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生物多样性是完整的、和谐的、浑然一体的,它体现了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重要保障。人类是动物大家族的一员,动物都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需要绿色植物提供。在全球30万种植物中,人类经常利用的农作物不到200种,加上药用植物,所开发利用的也不到1000种。我们都知道,小麦、水稻、玉米提供了全人类主要淀粉来源,大豆、花生是主要的脂肪来源。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将土壤中的水输送到大气,然后参加大气水循环;地球如果没有绿色植被覆盖,水循环就绝对不是今天的样子。再看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健康的呵护:在化学制药没有发明前,我们的祖先就是用天然动植物成分来充当药物的,至今生物制药的主要成分依然是各种动植物提供的;另外,最关键的是,我们呼吸的氧气也是植物制造的。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作用是地球上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两个生物化学反应。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金鉴明指出,生物多样性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要受到影响。至于潜在价值,虽然大量生物的潜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生物多样性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是世界四大遗传资源起源中心之一,是水稻、大豆等重要农作物的起源地。拥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物种数量位居北半球第一,果树种类居世界第一,是北半球的生物基因库。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南北跨越热、温、寒三带,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高等植物约有34000多种,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约占全世界植物物种的十分之一。其中,苔藓植物117科(苔类52科,藓类65科),506属(苔类144属,藓类362属),2541种,种数约占全世界总种数的11.25%;蕨类64科,221属,2275种,约占世界蕨类总种数的19.25%;中国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有12科42属245种,分别为世界现存裸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80%、51.22%和28.82%。被子植物243科、3182属、29230种,科、属、种数目分别占世界被子植物的61%、31%和12%。

中国也是动物物种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现已记录的脊椎动物共6588种,约占世界总种数的14%。其中,哺乳动物607种,约占世界总种数的14.1%;鸟类1332种,约占世界总种数14.6%,是世界鸟类种类最丰富国家之一,其中湿地水鸟271 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水鸟有56 种。爬行动物452种,约占世界总种数4.6%;两栖类335种,约占世界总种数6.1%;鱼类3862种,其中内陆湿地鱼类已记录的种类有1118 种,约占世界鱼类总种数的17.5%。另外,无脊椎动物、真菌、细菌、放线菌等种类也极为繁多,尚无法精确统计。

相对于物种的丰富度,物种的特有性更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中国辽阔的国土、古老的地质历史、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形成了多样的生境,这些都为特有属、种的产生和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中国的特有种极为丰富。中国特有植物估计有15000~18000种,约占维管植物总数的50~60%,在世界上处于第7位,特有高等脊椎动物在世界上处于第8位,各类群有属、种所占比例差异较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系物种、平衡自然、保护地球家园。同时,生物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宝贵的开发利用价值,对于加强农业、创新科技和促进发展都十分重要。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负责任大国的应尽之责。我国已加入一系列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公约和协议,要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认真履约,共同呵护地球家园。

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在行动

7月3日上午,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柳林林场,来自汉中朱部级自然保护区的32只人工笼养朱被放飞,它们将“翻越秦岭”,首次在我国北方展翅翱翔。

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朱主要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习惯在高大树木上栖息和筑巢,在水田、河流浅滩、沼泽等地觅食。20世纪以前,朱曾广泛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大部分地区,自古被我国民间视作吉祥的象征,有着“吉祥之鸟”的美誉。然而,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水田森林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污染、人为干扰等因素使得朱的数量急剧减少,在东亚地区各国先后绝迹。我国1981年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7只野生朱,这也是当时全球仅存的一个朱野生种群。

经过多年不懈保护与饲养繁殖,朱种群数量已由最初发现的7只发展到现在国内的1700余只,其栖息地的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32年后,带着一份美好的寓意,32只“吉祥之鸟”的身影重现在我国北方,为鸟类世界再填一道美丽的风景。

人工饲养,野外放飞,这是中国为保护朱野生种群所作出的系列努力之一。

无独有偶。2012年10月11日,在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场诞生的大熊猫“淘淘”被正式放归自然,这意味着中国的大熊猫保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将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补充野外种群,是濒危野生动物繁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恢复和重建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大熊猫由于受自身繁育能力低、食性单一和栖息地破碎等因素影响,放归自然的难度远远高于其他野生动物。相关专家称,放归自然后的“淘淘”要经历适应野外环境、融入当地种群、繁育后代等多重考验才能真正实现放归自然的目标。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以每年0.5×104km2的速度减少;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的影响,退化面积达87×104km2。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不仅表现在总面积的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中国是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口对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恶化的态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会威胁到世界的发展与安全。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早在1992年就参加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上签字。继而,中国政府批准了这个《公约》,并履行承诺的义务;成立了国家履行《公约》工作组,协调我国的履约工作;分别于1994年和1997年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并正式。同时,加强物种保护和自然保护的法规建设,并陆续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程。(选自《201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发展及保护研究报告》)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央领导就加强物种资源管理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生态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部分地区生物多样性锐减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基本保持稳定。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我国已制定《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20多部相关法律法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部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机制运转良好。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的农业大国,70%左右的人口住在农村,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多年来,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表明,保护生物多样性重点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是最好的办法。

我国具有陆生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森林、灌丛、草原和稀树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冻原等。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类型也很齐全。湿地类型中除苔原湿地外,其余类型均有分布。建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使物种自然繁衍符合物竞天择的规律,确实是保护多样性的最好办法。

在就地保护方面,截至2009年底,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541个,占国土面积的14.7%,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在移地保护方面,已建有动物园230多个,植物园234座,以及数百个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生物物种资源的调查有序开展,一些重要生物物种资源已经完成编目收录。各有关部门通过联合或专项执法行动,有力地打击了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

据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体上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例如,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珍稀孑遗动物,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被誉为“国宝”和“活化石”。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全面强化了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现在已经有45%的大熊猫栖息地和61%的野外大熊猫种群纳入到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目前,我国大熊猫种群数量超过1800只,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3省的45个县境内,总栖息地面积达230万 hm2。

大熊猫、金丝猴、朱、扬子鳄、鳄蜥、蟒蛇、穿山甲等250多种野生动物新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还开展了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放归自然,朱、扬子鳄、鳄蜥、黄腹角雉等10多种野生动物实现了从人工繁育场所到野外的生存,朱、野马等在放归自然后还顺利实现了自然繁殖。

我国野生植物及其生境的拯救保护正在不断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以就地保护和种源保存培育为龙头的保护格局。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规划》的实施,针对苏铁、兰科植物、西南地区高原珍稀植物、西北地区珍稀沙生植物、东北地区珍稀野生植物以及三峡库区珍稀植物等六大类物种实施了就地保护、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种源培育工作,有效保护了我国10余种野生苏铁的主要分布区,对200余种亚热带野生兰科植物实施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了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1000多种珍稀或濒危、特有野生植物,成立了全国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和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分别收集保存苏铁类、兰科类植物240余种和500余种,基本完成了苏铁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原产我国的重点兰科植物收集保存取得阶段性成果。对杏黄兜兰等我国特有的濒危兰科植物以及德保苏铁、华盖木、西畴青冈等极度濒危物种开展了回归自然的试验。

在我国公布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到:到2015年,力争使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提出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就地保护,陆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15%左右,使90%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保护。合理开展迁地保护,使80%以上的就地保护能力不足和野外现存种群量极小的受威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以实际行动保护身边的物种。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物种都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善待它们,实际上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和生存基础。所以,只有爱护野生动植物,才能真正爱护人类自己。

保护森林、湿地、荒漠

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森林、湿地、荒漠三大自然生态系统覆盖了近2/3的国土面积,在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荒漠是物种基因的宝库,因此生物多样性关系着生态安全,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发展。

实践证明,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无论损害和破坏哪一个系统,都会影响地球的生态平衡,影响地球的健康,危及人类的生存。只有建设和保护好这些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好生物多样性,人类才能永远地在地球这一美丽的共同家园里繁衍生息。

在广袤的大地上,无数的绿色森林使人类居住的地球多情而美丽。森林中,一个个涌动的生命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的勃勃生机。森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在这里,各种珍奇的动植物资源争奇斗艳,展示着各自的风姿和美丽。它们与姿态各异的奇石、蜿蜒流淌的溪流、珠串垂挂的瀑布等共同组成了大自然的合唱。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在森林中,不管是参天大树、奇花异草,还是飞舞的鸟类、爬行的昆虫,在它们身上都传承着物种的基因、地球的密码。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而且还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因此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无论是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荒漠总是与荒凉、风沙、贫瘠、干旱等联系在一起,很少能有人联想到绿色和生机。然而,荒漠是全球大量资源的贮藏地,是人类三分之一食物和二分之一牧产品的来源地。荒漠生态系统,既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脆弱带,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态类型。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2亿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公顷,蓄积19.61亿立方米。中国拥有各类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热带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中国森林的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6347种脊椎动物大部分栖息在森林中或林缘。中国有乔木2000多种、灌木6000多种。由于在新生代第四世纪冰川期,华南、华中、西南广大地区,除局部山地有山地冰川外,大多数山地未遭受冰川影响,从而保存了许多中国特有的孑遗种。

中国内陆湿地主要有沼泽、湖泊、河流3种类型。根据1995~2002年进行的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中国沼泽湿地1370.03万公顷,湖泊湿地835.15万公顷,河流湿地820.70万公顷。内陆湿地鱼类已记录的种类有1118种,其中鲤形目有824种,占中国淡水鱼类种数的73.3%。中国有湿地水鸟271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水鸟有56种。

荒漠地区蕴藏着天然特有品种和品质的经济植物、动物和药材,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一个独特的子系统。由荒漠地区各类生物和环境构成的陆地荒漠生态系统,在保障着全球41.3%陆地面积和20亿人口生存的同时,还为人类保存了许多特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人类提供了独有的丰富奇异的自然景观。

另外,中国拥有各类草原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中国天然草原上已知有饲用植物6704种,其中属于中国草原特有的饲用植物有320种。天然草原上还分布着大量有经济、药用等价值的植物资源,如甘草、麻黄草、冬虫夏草、雪莲等。天然草原上繁衍的野生动物达2000多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达40余种。

近十几年来,由于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和长江流域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程,森林资源保持了持续增长,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6%增加到目前的20.36%。然而,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草原生态系统出现退化,目前90%左右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石漠化。据估计,中国40%的重要湿地面临严重退化的威胁,特别是沿海滩涂和红树林遭受严重破坏。

1998年出版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估计中国物种的受威胁程度哺乳类为23.06%、鸟类14.63%、爬行类4.52%、两栖类2.46%、鱼类2.41%、裸子植物28%、被子植物13%左右。据2004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估计,中国野生动植物濒危状况远比过去的估计高,特别是植物的濒危物种比例远远超出过去的估计。近20?30年来,中国海洋底层和近层鱼类资源衰落,产量下降,渔获物组成低龄化、小型化和低值化。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丧失十分严重。例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地农民种植水稻地方品种达46000多个,至2006年,全国种植水稻品种仅1000多个,且基本为育成品种和杂交稻品种。20世纪50年代,中国种植的玉米地方品种达1万多个,到目前生产上已基本不用地方品种了。另外,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的分布范围也不断缩小,中国野生稻原有分布点中的60~70%现已消失或大面积萎缩。

为保护森林、湿地、荒漠、草原等重点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中国相继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拯救繁育濒危物种、开展资源调查、建立自然保护区、强化执法监管和野外巡护、促进资源培育等强有力措施,取得了保护区域不断扩大、濒危物种种群稳中有升、自然生态系统日益优化的成就,令世界为之瞩目。

根据《全国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和《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林业部门已经实现了其阶段性目标,完善了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网络。截至2011年底,林业系统已建立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等五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126处,总面积1.2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77%,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的82%、面积的82.10%,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263处,面积7629.07万公顷。这些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体,有效保护着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涵盖了20%的原生林、50.3%的自然湿地和30%的典型荒漠地区,对维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