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生物信息学培训实用13篇

生物信息学培训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38-02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物流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校非常多。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业一线操作、管理的物流专业人才。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因此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实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份对我国中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状况的调研报告中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学校希望能够得到物流专业的实训设备。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上升,我国中职学校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受到信息化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被较为广泛而深入地应用到教学当中。但即便如此,我国中职学校目前所培养出的物流专业人才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面对信息化环境,我国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应如何应对?

一、信息化教学内涵及物流人才需求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教学内涵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吸收信息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主要发挥的作用是引导和提示,与我国现在所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目前,信息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别,分别为:虚拟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教学虚拟训练。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当中,充分使用信息化教学,可以有利推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物流人才需求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大。但是我国国土辽阔,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层次、地理状况不同,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市场不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是各有各的特点。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市场上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战略型物流管理人才以及管理运营型物流人才。其中对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最大。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物流人才需求发展趋势逐渐向实际操作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发展。根据这一需求可以知道实训教学在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二、信息化环境下物流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环境下,物流实训教师无法适应新型实训教学要求

有效地构建培养物流人才的实训平台对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来说,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分别为:教师无法适应新型的实训教学模式和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的高要求教学。其中存在教师无法适应新型的训教学模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都是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在那段时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主导作用,而不是引导作用,与新教学模式完全不同。新型实训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上好新型实训课。如果教师不具有完善的信息技术能力,那么就无法驾驭新型实训教学模式。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反而成了一项挑战,一道阻碍实训教学的障碍。与此同时,信息化环境下实训教学设备已经跟传统的教学设备不同,它更多的是在依靠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的数字设备和软件,这要求教师要进行知识更新,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并娴熟地运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设备。目前不少教师还无法适应新型实训教学要求。

(二)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不足

与中职学校大部分专业相同,物流管理专业也是综合类专业中的一种,这也就说明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调查情况来看,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所面向的工作岗位较多,且不同的物流岗位对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要想满足我国物流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要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进行教学,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训活动,培养学生不同的专业技能,为此对实训要求也更高。我们知道,实训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相关专业工作项目中的真实案例,尽可能地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实训教学所强调的是参与式学习。有效的实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相关专业技能,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工作方法,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就业。但目前中职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基本上照搬书本上的知识来进行讲解,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没有将实训案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实训教学明显不足。因此无法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无法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大多数中职学校仅在第三年才安排学生实训或实习,在前两年,学校基本不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和实习,加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少,学生根本得不到有效的技术训练。

三、信息化环境下物流实训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针对教师无法适应新型的实训教学模式这一问题,在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对学校教师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相关能力,此外,教师也应该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和提高,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才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需求的条件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提高学生的能力,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但要想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专业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适应信息化教学要求。例如,学校可以安排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或者聘请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来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安排本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来对物流老师进行培训,使物流教师掌握信息管理技术。比如说,物流当中的仓储环节,就是将每一件物品打包之后运输到仓库中存储。在这个过程中,其所包含的物品非常多,而且这些物品的种类又是多种多样。面对如此大数量的物品,如果没有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存放,那么就无法对整个仓储数量和种类进行有效管理。以前用的是人工管理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员,且工作量大。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系统管理平台,在每一件物品入库之前,都已经将它的信息输入到系统当中,并在传送过程对它进行全程跟踪,这样就能很好地管理每一件物品。通过这样的例子,使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也知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由此促进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交流会,增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

在信息化环境下,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中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目标。而要想有效地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就需要构建培养物流人才的实训平台,这是非常重要的。物流人才培养实训平台主要是有三部分组成,其分别为:技术层、内容层和展现层。

技术层所指的是物流专业教学平台的技术支撑,它是支撑整个物流人才培养实训平台的重要力量,实训教学平台通常以云平台的形式展现。内容层所指的是整个物流人才培养平台中的物流教学资源建设,这些教学资源可以是物流教学的材料、师资、场所以及教具,等等。利用内容层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帮助学生达到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展现层所指的是物流人才培养平台当中的物流实操实训室和物流仿真实训室。这部分是整个实训平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整个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中物流实操实训室把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模拟再现,包括仓储、运输、物流信息技术和相关设备,等等。学生在物流实操实训室中,能够得到亲身体验和训练,并在训练的过程中对在内容层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验证。物流实操实训室设立的主要原因是:物流专业人才在工作的过程中一般是不允许出现犯错的,如果没有物流实操实训室或者是类似实训室,让学生在工作之前有机会进行亲身操作,那么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就可能会犯错,造成损失,并负担相关的经济责任。为此,学生可以利用物流实操实训室进行模拟训练,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物流仿真实训室所指的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室,与物流实操实训室不同的是,物流仿真实训室的设立是为了让学生完成各个物流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通常情况下,物流仿真实训室是由物流成本管理系统、生产物流系统、国际物流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组成,学生可以利用物流仿真实训室来模拟物流供应链的完整流程。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2

本文通过彰显高职实践教学的鲜明特色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重点研究“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构成以及生产性校企合作对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该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有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朝着实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标成长,同时,为高职院校其它专业提高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1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1.1职业核心能力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如图1所示),又称“关键能力”

或“核心技能”,它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具有相通性,职业核心能力并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不论人们从事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的一种通用的职业能力(如图2所示)[1]。

图1职业核心能力位置示意图

图2职业核心能力组成结构图

职业核心能力的首要特点是可转移性,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具有转移价值的认知的、情感的、动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可以划分为可转移的技能和使这种转移成为可能的技能或使能技能,可转移的技能是指可应用于不同的情境里的知识和技能,使能技能是指促使将这些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的能力,从学习的角度看,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更高层次的技能。

在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依据职业核心能力的活动指向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学会学习的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几种能力。

1.2职业核心能力特点与分析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是物流信息技术专业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它有助于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在其职业生涯中稳定发展,如图3所示。

图3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分析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面向职业的特点:

1)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是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在2008年申报成功的一个目录外新专业,是物流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交叉学科,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条码技术、RFID技术、GIS、GPS、物联网技术等)来进行物流的仓储、运输、跟踪管理。是一种技术新、复合型强、智能化程度高,工作的完成依靠员工善于学习、会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改革创新精神。

2) 在基于供应链的现代物流应用中,信息流是从供应链的源头(供应商)到供应链的终点(客户)的,从事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岗的位职员,不仅需要过硬现代物流信息采集、处理、管理技能,还需要一定的管理素质,这就要有靠员工的团队合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面向岗位有很多,就业人员岗位变动较频繁,工作流动快,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各项职业能力的基础。

由此可见,在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学习中,学会学习的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2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生产性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联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关系,学生在生产性实习的过程中,将上岗实习与专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效结合起来。

2.1生产性实训的基本内涵

生产性实训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实训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把学校的日常实训融入企业的生产中,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实现双方的互利双赢,这是生产性实训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所在。

2.2生产性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的基本模式要有两种模式[2]:一是“校外实训基地内置式”,即学校提供场地和一定的资金,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和相应的管理培训人员,以企业的现实运作为基础,生产和培训同步进行;二是“校内实训基地外置式”,即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完全按照企业的运营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种模式都能有效地使企业减少生产成本,同时挑选到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而学院教师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更好地发挥服务地方的高职教育特色。

2.3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生产性校企合作主要形式

1)“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模式[3]。

近几年,学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积极利用多家校外实训基地探索“订单培养”和“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与企业进行了多层次类型的合作。企业主动到高职院校开设“订单班”,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制订教学和实训计划,由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生产性实训。采用“1+0.5”模式,如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开展的“天骄班”、“希赛班”校内生产性实训1年,校外顶岗实习半年,学生在校期间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

2) 以技术推广为主的共建共享型“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模式。

以技术推广为主的共建共享型“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模式是我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新尝试的一种新模式。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一种技术新、复合型强、智能化程度高的专业,需要对最新的知识及时的跟踪,这就需要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研究所或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作支撑。我院为了加强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对接,成立了“物流信息技术研究所”,并与企业联系成立相应的公司,投入资金购置专用设备,主要开展对物流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并让参与共建的公司进行生产实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效果分析与发展对策

3.1效果分析

近年来,学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通过校企结合充分利用企业的真实案例,把实训课程放到企业进行实训教学,使教学直接融于生产环境之中学生可以尽早接触生产实际,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在与企业生产性合作中,将核心技能的提升整合到生产实训包中,主要应用企业生产角色定位、生产情境实训、生产问题研究、产品项目研发等多种形式来提升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核心能力。

在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中,应用企业生产角色定位是一种提升学生核心技能中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的有效训练手段。通过不同职业角色的定位或比较分析,让学生接受“现实角色”的人格特征,对不种角色进行分析,通过这个方法学生能了解和学会评价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社会作用和自身位置,在与湖南实泰物流有限公司进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进入仓库进行仓储系统管理,不同学生定位不同岗位,从一般的仓储信息采集到仓储信息处理员,进而到信息处理部门的主管,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同时也有在不同岗位进行岗位转换能力,效果明显。

在生产性实训中应用生产问题研究法可以提升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中的发现问题,解决算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图4所示)。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性任务和问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学生必须要有对他们自己学习任务的责任心,学习者要全身投入于问题中,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核心技能中交流合作技能、创新技能、组织协调技能等。

图4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

在产性实训中,尝试生产产品项目“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模式,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是我院开办的全国唯一的高职高专目录外专业,课程新颖,构建了专业的“专业+公司+研究所”的专业建设产学研模式,与湖南一力股份公司开展项目研究,其生产性的系统软件由学院教师科研团队研发,部分学生参与,这样对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起到非常好的基础。

在生产性实训中,应用生产情境实训法来提升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紧密对接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营造企业化的教学场景,引用真实的企业案例,我们与湖南天骄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星沙物流投资有限公司、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物流企业进行合作,采取了这些企业真实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作为教学的案例材料,再到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这样既紧密对接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3.2发展对策

对于生产性实训的校企合作,学校应建立相应的配套管理和监督评价机制,避免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也避免企业将实习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同时校方应有更高的主动权,这种生产性实训模式要以学校为主,“引企入校”走“专业+公司+企业”产学研一体化的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之路,创建“校企同行、产学融通”的模式是最好的发展对策。“引企人校”是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必须按照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需要来建设,按照专业特点结合企业创办“公司”,发挥校方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生产性实训的主体,融入企业化管理,情境实训,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4],如图5所示。

图5生产性校企合作发展对策

1) 学生是生产性实训“教学做一体化”的主体。

培养学生是我们的共同目的,在生产实训中探索

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训学生的实际能力。按照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生产性实训,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的实践性很强,为此,在生产实训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仿真实训跟生产性实训的不同,他们将生产性实训获得的经验知识与其他同学共享,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热情,积极性很高。

2) 生产性实训教学情境职业化。

“引企入校”后,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实训工作的情境化。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实训室,采用企业管理模式,设置生产部、技术部等部门,教师与学生兼具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身份,承揽实际生产任务,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广泛开展生产性实训,由企业负责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考核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按照对员工的考核方法,参考学生实习日志、总结、操作熟练程度、态度等,对学生顶岗实习作出评价。

3)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生产化。

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学校即工厂,老师即师傅,学生即徒弟”、 建设生产型教学车间,紧跟技术发展进步,选用先进的生产型设备, 只有这样多方合一,才能有效的改变以往的“参观式”生产性实训,才能真正的把生产性实训落到实处。

4)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市场化。

对接市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市场化,生产性实训就是要开发出实际的产品或从事实际的营运性业务,使工学结合市场化、经济化、校内化,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

4结语

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必备的技能和可持发展的能力;对企业来说,培训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的基础;对学校来说,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为了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生产性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可取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 职业概论[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254-255.

[2] 石令明. 校企合作框架下的高职生产性实训研究[EB/OL]. [2010-04-15]. /content.aspx?id= 115483494680.

[3] 丁金昌.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R]. 北京: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08.

[4] 马广. “引企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08(32):60-61.

Trai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Productive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ies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MI Zhi-qiang, DENG Zi-yun, JIAN Xiang-hui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3

以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现代教学媒体,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相提并论的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和即时学习特性。除了带来信息量上的“爆炸”,还有对信息感知者感官上的巨大冲击。使学生可以主动去接受知识并建构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架构体系。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练员,学生成为知识和信息的探索者和追求者,成为项目的实施者,从而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具有: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环境的创设,互助互动而培养协作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

从具体实施层面上看,信息化教学可分为三大类别:即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教学虚拟实验和教学虚拟训练。

计算机辅助教学又分为课堂计算机教学和远程异地教学模式。课堂计算机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扩展教学内容,延续课堂教学效果。远程异地教学则是利用通信设备和因特网进行异地教学和辅导。

虚拟演示实验是利用相关的软件技术,根据实验要求对实验过程进行编排,这种方式无法实现交互,所以只能按照有序排列来进行。虚拟练习实验中,操作人员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根据实验要求来调整实验中的各种参数,从而取得各种可以比对的实验效果。虚拟演示实验和虚拟练习实验构成了教学模拟实验体系。后者在应用上空间更大,操作上更灵活,能够充分发挥实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虚拟训练通常是指利用虚拟软件,借助于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进行训练的方式。虚拟训练在对象上比较固定,在操作上秩序性要求高,在结果上侧重于应用性。而不是像虚拟实验那样强调验证性。比较典型的实训平台有航空乘务类专业的“模拟客舱”等。此外,操作与练习、教学模拟、情景化学习、案例学习等也是比较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

2.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和趋势

随着中国物流服务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物流行业的服务观念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设备不断完善,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社会、地理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导致不同区域市场、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各有特点,在知识结构、工作层次上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从层次上看,大致可分为战略型物流管理人才、管理运营型物流人才、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三类。战略型物流管理人才指的是从事企业战略方向规划、企业管理机制和流程规划、企业设备研发和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的高层次物流管理和研究人才,其特点是具有前瞻性思维,通晓物流活动全局,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企业全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或者是深诸某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和应用之道,能够提出独到见解和发展思路的人。具体而言,可包括企业物流战略管理人才、物流项目开发人才、物流技术开发与应用人才和物流教学科研人才等。

管理运营型物流人才是指熟悉物流管理和应用某一领域的流程和技术,具有岗位独到特长的专业人才。比如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物流人才,以及熟悉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等。这类人才是物流行业的“技术精英”o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包括从事仓储、运输、配送、报关、货运、设备操作与维护的人员;进行物流信息搜集、录人、加工整理的人员;经济核算人员、企业配送中心调度管理人员。随着物流行业信息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企业对于具有扎实文化素质、掌握基础物流管理知识和技能,英语能力突出,了解国际贸易、国际海运等知识和操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从人才供求关系上说,战略性物流人才严重缺乏,同时企业需要大量一到岗就能上手、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而目前全日制职教体系培养的人才尚无法与市场需求进行良好对接。

根据以上的分析,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可归纳为: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中高层物流人才应具有把握全局能力、规划企业发展蓝图的能力。业务知识除了必须具备的物流管理知识之外,还应包括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知识、商业知识、财务知识、英语知识等。

3.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物流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培养模式

3.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物流人才培养平台

物流专业是典型的综合性服务类职业专业,实践性强,面向的岗位群多。根据前述的分析,不同层次的物流岗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要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基于以上人才需求分析,物流人才培养一定要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以岗位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为依据,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组织。

基于信息化教学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基于物流职业资格架构,打破传统物流学科体系,以移动课堂为支撑,以贯穿岗位序列能力单元的工作任务和知识点为学习内容,以新一代物流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展现形式,以多元化评价体系为质量保证,利用基于过程管理的云技术平台,开创综合性服务类职业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企业、信息化教学开发企业和职业院校通力合作,共同构建物流实操实训平台、信息化教学平台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并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符合行业企业实际工作需要、从技术上和教学内容上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的系统化物流人才培养平台。

信息化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架构分为技术层、内容层和展现层。

技术层主要是构建能够支撑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教学需要的教学云平台。云计算平台一般划分为三类:以数据存储为主的存储型云平台,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型云平台以及计算和数据存储处理兼顾的综合云计算平台。而用于物流信息化教学建设的云平台以数据存储为主,是为物流教学资源提供性能强大的信息存储和展示平台。

内容层主要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建设,即规划、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的多层学习任务。广而言之,物流教学资源可以包括物流教学材料、师资力量、社会关系、场所及教具等,而此处特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各种物流辅佐素材,包括录像、案例、教学软件、图片、习题等。除了已有的国家物流教学资源库体系以外,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与企业合作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物流教学资源。也就是说,内容层是一个可以扩充、不断增补更新修订的开放性平台。内容上要涵盖仓储配送、采购、运输、物流信息化技术和供应链等物流专业核心课程。

展现层包括物流仿真实训室和物流实操实训室。其中物流仿真实训室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实验室,针对物流教学特点,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其中,主要用于学生完成各种物流软件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设计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平台。

通常可以配备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生产物流系统、国际物流系统、物流成本管理系统、3D智能版仿真软件系统、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物流中心选址分析工具、配送调度优化分析软件、装箱优化软件等。软件上模拟货物的采购、加工、存储、分拣、配送、销售、包装、装卸与搬运等物流和丨3息流的供应链完整流程。

物流实操实训室主要是仓储、运输、物流信息技术和设备在实训室的再现,其特点:一是具有操作训练和内容验证的功能。课程教学的许多内容需要通过实验课程来验证或者按岗位工程技术要求与规范来操作训练;因此,实验、实训过程中,在安全防范措施有效控制下,必须具备支持学生较长时间反复练习并允许学生犯错的能力。物流实验操作体验的内容包含所有物流岗位,如理货、叉车驾驶等,其目的不仅掌握实验或实训所要求的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物流流程。二是仿制真实工程环境,深度剖析操作细节与工作原理的功能,严格按照岗位工程技术要求与规范来操作训练,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三是实训内容设计编排要按基本技能、项目技能与多项目联动技能逐步推进。四是实验内容柔性化并具有创新功能。实训内容来源于企业但要高于企业,把企业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实训系统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学生能自主实训并更新实训内容,从而提高实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终上所述,以上信息化物流人才培养平台的特点是将物流知识学习和物流实验实训相结合,能够实现教学和实训的“无缝对接”,在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的物流教学体系中居于领先地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平台最大的资源是企业与院校合作开发丰富的与企业岗位接轨的课程学习资源,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物流专业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面貌。同时对于各种信息化手段的综合运用,在移动平台上进行学习带来的巨大灵活性和新鲜感,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2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1)基于移动设备的线上合作学习。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基于平板电脑展开基本的教学活动,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讨论和教学资源利用,教师主要作为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建议和引导。每个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参与学习项目并且在线上互动。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网上博客和微博让学生分享学习项目和个人想法。这些项目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团队合作,还能让学生掌握未来在职场或专业领域上实用的技术和信息。除此之外,学习还可以延伸到几乎每个学生都具备的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上,使学生可以灵活地在教室、寝室、图书馆等各类场所自主开展学习。

(2)学习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整合了物流知识学习平台和物流实训平台,可以将理论知识学习和物流仿真实训、物流实操在内容上、场所上衔接起来,第一时间验证学习内容在操作上的可行性。

(3)可广泛用于企业人才培训培养。作为企业、学校共同开发的学习平台,可以随时作为各行各业物流岗位培训的资源平台,将相关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加强人才培养,共同完善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

(4)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提升专业和教学能力。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上线,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能推动物流专业教师自发地开展专业知识学习、教学能力提升和企业实践。这是解决目前物流人才培养难题的最重要环节。教师在自身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资源建设、功能开发和平台管理,特别是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优势资源输人到信息化教学平台系统中,使信息化教学平台内容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完善,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4.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风险及对策

(1) 教师意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讲解员转变为既是讲解员又是教练员,实现教练合一,有机统一。尽管教师的权威和地位看似受到了信息化工具的挑战,但教师放下架子融人学生中,通过相互学习探讨的方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随时掌控教学进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如果教师在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上不够完备,或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预估不足、应变不及时,可能会出现课堂换控的局面。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对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工具运用自如。总之,信息化教学最大的挑战在于教师自身,只有当教师能够很好地积累知识与技能,转变角色,调整心态,并在物流技术上不断进取、创新,才能做到在信息化教学中游刃有余。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4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对接区域物流产业发展,传统的独立进行作业实训的实训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共建、校企共用、校企共管的实训体系。李建丽[1]提出建立开放式实训体系,以物流信息化构建、供应链管理为主线构建高起点的实训项目,邓传红[2]指出高职物流管理实训体系应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形成“学、岗、就”三态递进的实训体系。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有实训体系的不足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有实训体系多数是针对物流技能大赛的要求建立,存在以下不足:

(1)现有实训体系只能满足单项技能的实训,无法进行一体化综合物流项目的实训。

(2)现有实训体系只能进行模拟实训,不能承接企业真实物流项目。

(3)现有实训体系不能服务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很难为企业提供物流技术支持。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体系——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基于现有实训体系的不足,根据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培养定位,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体系。现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构建新的实训体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服务聊城物流产业的发展,培养能够进行物流作业运作与经营的物流作业运营师。学院与聊城市物流园区及聊城市物流企业共同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实训、经营”实训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体系包括现代化仓储配送中心、物流沙盘模拟实训中心、物流信息化管理中心、“园区校区”第四方物流咨询公司。

(1)现代化仓储配送中心与物流园区合作建设,包括大型仓储设备、装卸搬运设备、条码设备、射频识别设备,该仓储配送中心建成可与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合作完成真实的物流仓储配送工作项目,项目由企业员工与学校师生共同完成,能够利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校师生的业务能力。

(2)物流沙盘模拟实训中心由电子沙盘(软件)与物理沙盘(各种教具)组成,能够让企业员工与学校师生完成物流企业运营模拟,为物流作业项目的运作提供理论指导。

(3)物流信息化管理中心由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物流作业管理信息系统组成,能够为聊城市物流园区及物流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化建设与改造提供技术支持。该信息化管理中心与物流信息化管理公司合作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改造方案,并进行物流信息化推广。

(4)“园区校区”第四方物流咨询公司是一家真实的第四方物流公司,主要为聊城市物流园区入驻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启动物流项目。第四方物流咨询公司由学校师生共同经营,利用现代化仓储配送中心、物流沙盘模拟实训中心、物流信息化管理中心等资源与聊城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完成综合性物流项目,该公司的经营运作在师生课外时间完成,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够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现代化仓储配送中心与物流沙盘模拟实训中心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物流技能大赛,物流技能大赛由企业冠名、学校组织,项目主要包括仓储配送作业项目方案设计与执行、物流沙盘运营模拟。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包括企业员工、校内学生,为企业员工与校内学生提供一个技术交流与竞技的平台。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体系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指导,是一个集学生实训、项目运作、企业员工培训、师生业务能力提升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体系,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服务区域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3 基于工作过程实训体系的优势

基于工作过程实训体系较传统的实训中心主要优势包括:

(1)基于工作过程实训体系是一个多功能能够完成企业真实物流项目的综合性实训中心。

(2)该实训体系除了能够培养师生物流职业业务能力,还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员工能力再提升提供平台。

(3)该实训体系具有物流技术推广的作用,能够为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

(4)该实训体系能够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打破学校、企业融合难,学校实践项目难开发、企业技术难提升的局面。

4 总 结

文章以对接区域经济,培养学生物流技能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实训、经营”的实训体系,该实训体系能够满足学校教学、实训、经营的需要,而且能够为企业员工能力再提升、技术改造提供支持。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5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社会已经成为了现实。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不再是一个研究课题,而是在各行各业得以广泛的开展。博物馆肩负着服务社会,传播知识的重要责任。其理应借助信息化建设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传承与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明,让世界知道中华民族的伟大。

二、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博物馆信息化主要是指:其所有的部门以及部门内的多数职能都实现计算机作业,将藏品信息数据库作为信息化建设基础,将信息网络作为建设的重要支撑,将业务应用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内容。实现资源、服务以及相关工作的信息交互处理。近些年,我们常常在博物馆看到视频放映厅、三维成像以及大屏幕演示系统等。加了这些技术之后,博物馆的发展更加“与时俱进“。

目前,国内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1.信息网络平台;2.藏品数据库,力争做到规范、有序和标准化;3.博物馆自身网站建设,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实现博物馆与服务对象的无障碍沟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现代化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现代化的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信息人才的主要需求包括:1.信息部门负责人。这一岗位主要是负责对整体数字化建设进行组织、策划以及开发和维护。所以,这一岗位必须要专业知识以及经验丰富的人来担当。不仅如此,其还要了解相关的博物馆学知识等;2.网络管理员。网络管理员主要是负责对信息网络环境进行维护,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良好运转,随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博物馆更加倾向于将环境建设工作承包给一些专业化的技术团队,自身的维护工作相对轻松;3.数据库建设与维护人员。博物馆数据库建设与维护人员是信息化建设系统的重要人力资源,这类人员需要对博物馆藏品以及相关学科进行深入了解,并借助各类软硬件产品进行系统的灵活管理与维护。目前,国内产品市场上已经存在了很多较为成熟的数据库产品,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技术人员的工作负担,其主要任务也是落到了系统的维护上面;4.网站设计与维护人员。为了更好地让社会对博物馆有所了解,很多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宣传网站,这就需要配置专门的网站设计与维护人员。负责网站的维护与宣传工作;5.计算机维护人员以及图书管理员。随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开展,计算机的数量也是日益增加,所以,需要专业的计算机维护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另外,现代化的图书资料管理员亦是不能少的,其主要负责图书的采购、编目以及检索等。

四、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

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科技设计人才,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操作者,用他们的辛勤劳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无论其经济发达与否,对人才的需求总是有层次、有梯度的。对于现代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而言,对人才的需求同样也是有梯度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中,顶尖人才少,大量的还是第一线的操作人员。现代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者是现代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操作者的主体,这一群体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整个信息化工作的成败。因为,再高水平的信息系统,最终还是需要通过人去运用。对现代博物馆信息化一线执行层人员的培养,主要在于日常的教育培训特别是通过信息化知识和操作技能教育。因此,可以说,根据现代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潜在需要和客观现状,加快现代博物馆人才培养,提高管理者素质,是其信息化工作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培训策略上,坚持教育创新、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分阶段、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教学手段上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增强教学互动,并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多快好省地培养大量的信息化执行层人才。

现代博物馆信息化人才培训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类是面向现代博物馆信息主管的“信息化决策管理“高层培训,现代博物馆CIO有必要接受高层次的、系统的信息化培训,该层次人才培养主要由高校完成;第二类是面向核心技术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技术与管理“中层培训,如网络搭建、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等,该层次人才培养主要由专业培训机构完成;第三类是面向一线执行层人员的“信息化应用“培训,如计划制订、财务应用等,这类人才培养主要由现代博物馆自身完成。把“信息主管“、“应用技术与管理人员“和“执行层人员“依次分为“高““中““低“三个梯度,是对现代博物馆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的运作体系提供了系统论的分层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解决了现代博物馆信息化人才需求中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拟定与分类。这样,中高级人才的培训工作可以委托高等院校与专业培训机构完成,执行层普通员工的培训由现代博物馆自身完成,形成信息化人才的梯度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降低人才培养成本。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6

一、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的特点如下:

(一)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受调查486位农民中,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48人,占10%;高中或中专123人,占25%;初中248人,占51%;小学53人,占11%;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有14人,占3%。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水平。

(二)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有所提高

受调查农民对种养业生产过程中“知道”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饲料的基础知识和合理使用的分别占92%、88%、87%和89%。

(三)农民对参加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的意愿在逐渐增强

受调查农民中,参加各种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占37%。全部调查样本中,参加培训的平均时间为6.9天,而参加了协会和有关合作组织的180户农民平均参加培训的时间为9.6天。

(四)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受调查农民全部拥有手机,其中拥有智能型手机的农民占81%;121人拥有计算机,占样本总数的25%;有87人开通了宽带上网,占样本总数的18%;有112人具备上网检索信息的能力,占样本农户总数的23%。

(五)农民最愿意接受教育培训的地点是本村和基地

受调查农民中,有83%的农民选择了“本村”;有76%的农民选择了“基地”;有52%的农民选择了“乡镇”,选择“市、区县”等其他的占10%。说明农民愿意就近参加培训。

(六)农民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依然是种养实用技术

农民对种植业、养殖业和非农领域的相关知识都有强烈的需求。种植业中,选择粮食生产技术占76%;蔬菜生产技术占50%;选择水果、特种经济作物、苗木花卉生产技术的分别占27%、13%、6%,说明粮食生产技术、蔬菜实用技术培训需求依然强劲,水果、特种经济作物、棚式生产及苗木花卉技术培训需求也有相当的数量。在养殖业中,选择科学养猪技术的达到39%,按选择百分比高低顺序为:养鸡19%、养牛11%、养鸭6%、特种养殖6%。实用养殖的培训期望仍占主导地位。在非农领域中,教育培训需求相对集中的是机械、运输和财会,分别占11%、11%和10%。

二、天津市农业物联网试点建设情况

天津市作为农业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之一,成立了由农业部、中科院和天津市组成的部市院共建领导小组,天津市政府与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签订了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天津农业物联网建设,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建设机制。与中科院合作,建成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平台涵盖了市场价格、遥感、知识规则等领域数据库17个,集成各类农业应用系统168个,实现了核心试验基地传感数据的在线采集和视频接入。在农业生产物联网智能化监控与管理应用工程上建设核心试验基地20个,总面积1.5万余亩,同时,一批企业自主引进国外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与设备,实现生产流程自动化、生产管理现代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建设上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已在50个乡镇和156个基地建立放心菜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档案全程在线采集管理;建设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在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上扶持培育一批本地农产品电商企业和应用试点农业企业;组织百余个农业企业、合作社与12家电商企业开展了首届网农对接活动。在应用平台、传感器、通讯协议、网络管理、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CAWS2000农田小气候六要素自动观测站开始量产,电力载波传感器、农田小气候观测仪等进入规模应用。开展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制定了标准体系建设规划,组织10项地方标准制定研究。

三、实验探索研究

一是针对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首先对相关配套教材进行优化重组和开发利用。开发、撰写《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培训教材》等培训教材。一方面, 要求每位教师吃透教材及相关教学材料, 对于传统教学中的陈旧过时的内容进行筛选,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及相关材料进行优化重组,在日常教育培训中不仅要做到课堂教学准备充分,还要做到对农民接受知识的情况心中有数并且及时反馈和作一些必要的补充或改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认真学习、接受农业物联网技术理念,提高理论水平,在教学中增强合作意识。在农民教育培训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好的经验予以推广,同时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是对农广校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及合理利用。目前天津市农广校系统建设了1个天津市新型农民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和12个区县分校及27个市级农民实训基地,极大地改善了农广校系统教学条件。建有天津市农广校移动卫星直播中心、互联网信息中心、媒体制作中心和多功能演播室及计算机培训教室,并建有图书音像资料中心,藏图书音像资料近3万套;建有独立域名的天津市农业远程教育网站,丰富了网上视频教学和文字教学。12个区县分校全部建有多媒体培训教室、计算机培训教室、图书资料室、双向卫星接收小站及专业教学设备。27个市级农民实训基地全部建有培训教室、图书室和卫星接收小站,每天能收看农广校系统4套卫星教育培训节目。

三是在服务模式层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普适模式开展高效服务,可以为农民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创造新手段。目前农广校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中的网上视频教学部分已经嵌入天津市农业物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内,供农民免费使用,而且市服务平台和区县服务平台是互联互通的。

四是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试验探索研究的北国之春农业示范园坐落在武清,是武清区农业物联网20个应用点位之一。这些点位采集的信息数据通过互联网传送到武清区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平台分为咨询接待区、专家坐席和指挥调度大厅三个区域。咨询接待区主要是针对农民上门提出的问题进行接待和解答;专家坐席主要通过电话和网络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指挥调度大厅通过在全区设立的农业信息采集点对农业生产、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指导、监督管理。同时,还建有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技培训等综合支撑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短彩信、移动互联网、语音、IPTV五种信息服务通道,为农民群众提供权威、及时、便捷、低廉的涉农信息服务,为农民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提供了新的渠道和保障手段。

结合农业物联网应用,对北国之春农业示范园区内、园区外对照性农民教育培训班,进行了教育培训效果统计、分析,以此来判定课题实验的效果。

对园区内外120名农民学员进行了培训效果评估问卷调查。其中,园区内农民对培训课程内容满意度达到优的占85%、达到良的占15%、差评无;园区外农民对培训课程内容满意度达到优的占65%、达到良的占35%、差评无。对培训内容最大收获方面(多选),园区内农民88%选择了教育培训效果明显、81%选择了培训及时、84%选择了针对性强、没有收获无;园区外农民80%选择了教育培训效果明显、78%选择了培训及时、74%选择了针对性强、没有收获无。

从课堂教学的情况看,实验性农民教育培训班的农民学员在实验前,上课时有一部分农民学员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睡觉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展实时针对性培训,上述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大多数农民学员在课堂上都能够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且能主动和教师交流自己现在遇到的农业技术问题,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发表个人意见。通过对20 名学生的访谈,学生普遍反映在实验性农民教育培训班学习比以前的培训班学习更有针对性,老师讲的都是自己现在要注意和马上要做的内容,回去后能及时按照老师讲的知识开展实际操作,这样知识记得牢固了,自己的收成也有了保障,相比以前的农民教育培训更愿意参加这种形式的培训班。

从调查问卷、观察到的和访谈得到的这些情况看,无论是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学习态度,还是学习的主动性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农广校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加强服务整个领域农业信息、数据的广泛交流和共享(农业物联网智能化信息、数据采集的优势,缩短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时间,高效精准地获取当地农业各方面信息、数据),帮助广大农民把学到的知识按照适时的农业信息和数据,准确的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去。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开发利用模式

本课题组通过研究认为,“以农广校现有资源为主导,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辅助的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开发利用模式”是当下较便捷、高效、易操作的模式。

通过对农广校现有资源中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载体的优化重组,同时对农广校专兼职教师队伍进行物联网技术知识的进修,最终实现帮助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模式图中我们对现有中央农广校开发的数字化媒体资源库中的文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课件资源提出了按知识点分解制作农民教育培训微课程的模块,课题组认为此模块的开发和重组对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因为农业物联网利用各类传感设备把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涉及的内外部数据通过互联网进行智能传输,使大量集成、关联各类农业技术信息的资源按时间、区域、类别实现共享,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数据支撑,使传统的大面积普及性培训变为更高效的按时、按需、有针对性的精准培训。对农民开展精准培训一方面需要教师按时、按需、有针对性的开展面授指导;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农时性较强的教育培训资源,而我们现在开发的绝大部分教育培训资源都是完整的一个农业生产周期,这样的教育培训资源更适合普及性培训,不能适应对农民进行精准培训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多开发一些“一事一培”的知识点型的微课程,并结合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决策、检索和移动终端功能的开发,同时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按时、按需、有针对性的推送,实现帮助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的目标。本课题组通过调研了解到,现在国家开放大学一直在制作各类网络微课程,也做了不少农业方面的微课,但是也只停留在制作、网络共享的层面,因此农广校体系应该及时跟进,充分利用自身现有丰富的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开发此模块内容,一方面可以巩固自身的农民教育培训主导地位;一方面可以惠及农民,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向深度、广度开展。

(二)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教育培训观念得到了更新,对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的意义、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将“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作为研究课题,并不是说只强调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应用。我们是将“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 作为一个切入点,以农广校现有资源为主导,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辅助的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开发利用模式,帮助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创造新手段。为了实现以上目标,首先,对于我们农广校教师来说,我们要继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现代多媒体信息数字化教学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教育培训水平。

我们要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与智能信息网络方面研究,定位在借助现代科技实现传统农民教育培训升级,重视顶层设计,实现基础教学和关键智能信息网络技术的突破,从各种先进的技术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在农民教育培训的同时进行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改进农民教育培训的手段。

(三)农民教育培训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农民教育培训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促使课题组成员在研究的同时不断学习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素质。现在,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的教师多了,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多了,撰写相关论文的教师多了。通过这一次的课题研究,我们对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有了具体的实践,了解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次的课题研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但为我们今后继续进行这一类的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一支教科研的队伍。

(四)培养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能力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7

3、电子商务将各种形态的物流企业融合,从相对单一的功能性物流走向综合性物流。市场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未来高校专业发展建设的方向,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势在必行。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9年就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高职),经过6年的探索和教学建设,总结了一套与学院特色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物流管理专业现已经成为学院的特色品牌专业。

一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性、系统性教学的重要性

1.1综合性、系统性教学的意义

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其中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辅以实践教学的内容,并给予技术指导。纵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关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内容比例已经大幅度提升,如电子商务与物联网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仓储管理操作与运输管理软件操作等,所以学院把优势专业的实操内容融合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教学活动中,把教学重点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拓展,让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与教学体系推广,把物流管理专业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变得现实、逼真化,可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训练学生的物流系统电子信息方面的操作能力,从而提升学习的整体效果。

1.2特色化专业建设的目的

在高校开展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设有自己特色物流管理专业变得极为重要,强强联合的专业共建,综合化学科体系的建设是各个高校的首要任务。作为应用型、实操型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涉及的应用层面较为广泛,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则更需要以扎实的综合实践教学为基础条件。

1.3综合性、特色化教学的表现特征

现今状况是我国高校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设计有一定比例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课程的不统一,师资的不平衡,教学方案缺乏系统性,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具体来说,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性、特色化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深学生对物流的认识

由于物流活动环节多、范围广,所涉面中的专业概念多且枯燥,整体内容也比较抽象,关于计算机软件操作内容犹如纸上谈兵,多元化内容无法关联成一个整体。现代信息化处理的引入,借助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平台,学生了解了最贴近生活的物流内容;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把所有实体化的物流内容变成最直观的数据信息;仓储与运输管理软件操作,把实际工作岗位的内容课堂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其对理论教学中相关概念、理论的理解。

(2)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运用

现代信息化技术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把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的专业特点添加到物流管理当中去,强强联合的专业建设就转变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全新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拥有省级重点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总结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无论数据分析、编写程序、信息化处理、软件操作等都有独到的经验。物理管理中信息处理、管理软件操作是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最紧密相关的,发挥其专业特色,把独创的教学模式融入物理管理教学体系中,开创特色化专业教学模式。

(3)培养“双技术型”物流人才

“双技术型”人才培养是市场需求状况提出的新型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这类人才不仅能担当物流专业性设备操作的一线岗位工作,还能游刃有余的进行物流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的电子信息操作,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扩大了传统意义上就业的概念,工作岗位的不可或缺性尤为突出,在对于性别要求高的行业缓解男女比例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公平性。人尽其才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作用重大。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相关性课程

2.1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根据专业特点、学科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教学体系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物流管理活动是动态的管理过程,是众多因素的综合体,如要把计算机操作能力贯穿于整个物流管理教学活动,就必须把实操项目分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如:数据库管理内容添加到仓储管理教学中;运输软件操作内容放到实验室教学中;让学生把统计学中的知识应用到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中;建立与电子信息处理相对应的实验室中心;维护并开发课堂以外的教学实践基地等。

(2)物流设备与计算机操作相结合的原则

物流设备的使用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现代科技的加入使得操作设备与计算机实现一体化:RFID终端与计算机库存管理软件的结合、电子信息展牌(电子标签)与仓储管理软件的结合、配单信息与运输管理软件的结合等。如果只是单一理论课程的知识讲解,在具体操作时就会乱作一团,所以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开设物流设备使用的课程时都会关联性的开设计算机软件实操课程,且学习的课堂就是设备使用场地。

(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体现在教师类型的“双师型”上,物流管理是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性学科,从物流方案的设计到最终的实施需要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对物流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控。相对难度高的专业综合性教师尤为难得,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特聘省内专家为专业指导,把教师教学内容分为专业知识理论课与实践操作实训课两类。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理论教学模式,让教学场地变为“教室--计算机实训室--物流与供应链设备实训室--企业实训基地”这一新型综合布局,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开创属于自身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4)协调性原则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改变统,把原本学生毕业后去参加社会实践的计划放在每个学年教学任务计划中,使用的是“专业理论--信息化实训--社会实践--信息化实训--社会实践”的综合协调性教学原则,把特色化的计算机操作实训作为教学重点,务必让学生在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中锻炼自身的就业技能。

2.2特色专业建设相关性课程教学方案

(1)基础理论课程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物流管理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系,学院在大力建设学科体系时已经把学院特色融入到各个专业中,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前就已经安排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及VF数据库等相关知识,经过2年的系统化学习,计算机操作内容贯彻始终。

(2)实践课程

学院安排的校外实训课程主要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操作物流设备与设施,包括仓储管理中常见的运输设备和软件操作,如络捷斯特和中诺思等。物流系统软件操作是管理内容的关键,对于计算机操作的要求更高。ERP模拟实训软件、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预算等都是对于信息化处理能力的考验。学生通过校内、外基地实训等教学手段加深了对相应原理的理解。目前我院已与陕西省物流协会、中通快递西安分部、西北建材物流中心等多家物流企业建立了培养新型信息化物流人才的关系;在校内开展物流信息管理设计大赛、小组方案实施等形式多样的教学辅助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内容。

三建立特色专业教学体系的保障机制

为了进一步落实特色化专业建设,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一系列综合性教学保障机制。

3.1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现行的教师团队出现的怪现象:懂理论的不懂实践、懂操作的不懂物流、懂计算机的不懂设备使用。为了跳出这种怪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关键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为了适应教学需要而增加个人技能是教学体系和专业特色化建设的核心。

3.2加强对计算机实训室软硬件设备的投入

在现有计算机实训室的基础上,充实相关实验设备,加大对实验室软硬件设备的投入。购买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物流软件,提高实验开课率。学院加大硬件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校内物流与供应链实训室,引进先进物流设备及设施,把书本上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眼前,课堂实践就是操作。模拟实际工作岗位,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安排岗位操作,提出物流设计方案,实体化软件操作,撰写方案报告,增加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建立了学院—院系—学生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1、学院层面,将综合实训教学质量检查纳入到日常的教学检查中;每学期有计划地对计算机实训课程及校内实训课程进行考核;2、院系层面,每学期通过下达教学任务,开展期中检查和召开年度教学工作总结会,对实践教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规划;3、学生层面,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全面听取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意见;要求学生对校内、外实训进行总结并整理反馈意见。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8

信息化是促进农产品销售的有效途径。为加快农产品网上销售步伐,全市组织了56家农产品销售企业,于2013年12月初成立了三门峡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把灵宝苹果、陕州糟蛋、卢氏黑木耳、二仙坡苹果等200多个特色农产品集中起来,开展电子商务。同时,组织、指导、培训全市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村经纪人,学习应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促进农产品销售转型升级。陕县农民经纪人李超通过学习自建了淘宝网店、加入了淘宝特色中国馆等,将三门峡市的苹果、大枣、蜂蜜、食用菌等土特产品在网上销售,年销售额达到100万元,其中蜂蜜产品还远销到日本、韩国等国家。自三门峡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运行以来,定期面向全市免费一对一培训电子商务知识及技能,目前已培训300余人,同时商务中心与市级相关部门合作先后邀请了阿里巴巴、郑州电子商务产业带、淘宝大学、农产品电商企业等专业人士来三门峡市开展讲座3场次,使全市农业企业与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农民经纪人等电子商务意识进一步增强,电商技能进一步提高。全市有36家农业企业、43家农户,通过网上销售了15大类、200个品种的农产品,交易额累计超亿元。交易中心完成电子交易6000多笔,涉及45个品种,产品远销到新疆、上海、云南等全国28个省市。

三、开发应用追溯系统,促进农产品安全信息化

信息化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三门峡市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为目标,应用信息化手段,按照“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的基本要求,组织开发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服务平台。三门峡市农业局以推广应用为重点,一方面,配套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服务中心,面向全市农产品生产企业或个人,常年开展一对一免费培训;另一方面,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专家团队,对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平台企业的生产信息进行审核把关,确保三门峡市农产品种质资源、生产环境、操作过程、用料用药等各个环节生产档案数据真实可靠。自平台建成以来,先后对全市20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实现了果品、水产、畜牧、食用菌等相关品牌的农产品二维码可追溯,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二仙坡苹果、卢氏黑木耳、金秋黄梨等89个农产品品牌的质量安全追溯,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化,使农产品在销售中赢得了信誉。陕县金秋黄梨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追溯系统,黄梨价格提高了30%。

四、整合培训平台,促进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

信息化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科学形式。三门峡市整合了12316信息服务、农广天地大讲堂、农民学历教育等资源,组建了三门峡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把“随身老师”培训和互联网培训作为重要手段,将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面对面培训与“在线”培训、封闭型培训与开放型培训结合起来,创新培训方法,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互联网培训以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广天地大讲堂、移动式硬盘教学为载体,突出理论、政策、技术等系统学习,重点运用到新生代创业青年市民、新型城镇居民培训之中。“随身老师”培训以智能手机为平台,重点运用到新型职业农民之中,通过安装下载软件,既让农民随时随地观看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又使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不懂的地方,随时用“微信”请教专家老师,解决问题,提高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送到农家、送到田间,使农民学习更便捷、更迅速,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开辟了新途径。三门峡市农广校在卢氏县狮子坪乡5个村,采用移动硬盘信息化手段,农闲时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年受训5000人。2014年,全市共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万人。

五、抓农资配送应用,促进农业投入品使用信息化

信息化是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推手。三门峡市利用农技、种子、土肥、植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与企业联合成立了三门峡市农业生产资料配送服务中心,开发了配送管理软件。通过信息化手段,一是向全市推广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农药、化肥、种子等农业投入品使用,从源头上杜绝有害有毒农资的流入,确保农产品生产优质、生态、安全、放心。二是支持30多家农资企业应用管理软件,通过物流信息系统配送到户,为农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农业投入品。三是把肥料、农药、种子等应用做到“量体裁衣”、标准使用,促进了精准农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已在全市50多个村建起了农资配送服务站,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等设备,为农民提供订单服务。共完成农资配送5000t,为农民节省农资投入费用800多万元。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9

CDIO 是国际工程教育的一种先进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为主要目标,倡导在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 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整个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与学、实践场所、教师能力提升、学生能力评估和改革质量评估等全方位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链路。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以ERP为代表的先进管理思想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在供应链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企业日益强调对以ERP为载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对ERP系统的熟练应用。为与之相适应,当前各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中更加强调集专业管理理论知识传授与专业实践工程能力培养于一体,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与CDIO 工程教育有着一致的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建立ERP实训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已取得相应成果。但仍存在诸如相关实训项目局限于ERP沙盘和ERP系统的操作,尚未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训项目间的前后续关系不够清晰,各项目目标定位不够明确;未能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没有形成有效的提升阶梯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为此,本文在已有教学实践探索成果的基础上,从CDIO的一体化教学思想和企业物流管理活动中对人才信息化素养的要求出发,构建一个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融合多门课程,经“认知――应用――提升”三个能力跃升层面共五个渐进等级的多阶段ERP一体化综合实训体系,并对保障这一体系有效运行的条件进行分析。

2.物流管理专业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构建目标

2.1总体设计思路

落实CDIO教育理念,针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ERP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入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并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将传统上隶属于不同课程的、分散的理论与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围绕专业背景下ERP应用技能的培养与提升进行整合。并且,从知识体系和项目操作难易程度上形成由包含于三个上升阶段的五个基本环节组成的渐进阶梯,使各环节和阶段不同课程的理论及实验、实训教学目标具有明确一致的指向性。

2.2目标内涵分析

2.2.1与ERP教学目标相匹配

从相关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中普遍开设的ERP理论与实训课程来看,在课程的教学目标上具有明确的共同点,即:一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ERP中所蕴涵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二是培养学生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意识;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从供应链层面上对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运营管理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四是掌握ERP系统在本专业领域应用中的基本操作。为此,ERP一体化实训体系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涵盖上述的四个方面,并且在实施中得以很好体现。

2.2.2多课程、多项目融合衔接

针对ERP对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高度融合的特点,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以及教学运行的要求,在构建ERP一体化实训体系时,需要打破传统狭义的围绕ERP课程组织实训的理念,而将与信息技术应用和物流业务运营管理有关的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都经过重新组织后,融入到多阶段ERP综合实训平台之中。并且这种重组不只是简单的组合,而是建立于渐进式一体化教学思想基础上,对相关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根据内容与目标层次的不同进行重新梳理和组合后的结果。

2.2.3符合学习过程中的进阶规律

由前述分析可知,所构建的ERP一体化实训体系建立在对多课程、多项目融合的基础之上,因而在实施中需要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由点到面,逐步深入提高的进阶规律相符合。即,该体系应是从简单的、单项技能的信息化应用切入,在对企业信息化和物流业务运营管理建立起充分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再向相对复杂的、综合性的ERP应用技能培养与提升进行深入。

3.物流管理专业ERP一体化实训体系“五级三层”进阶模型

针对上述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构建目标所包含的四方面明确要求,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普遍规律和课程开设的共性,提出该体系的逻辑架构,如图1所示:

3.1项目集中实训

为更好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在教学运行安排中,每学年单独设置一个专门用于集中开展专业项目实训教学的阶段,即项目集中实训阶段,时间为一个月左右。并且根据集中实训的目的和支撑项目的不同,项目集中实训按实施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和“综合性项目集中实训”三个阶段,并存在以下逻辑关系:

3.1.1 “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是基础阶段的实训,其目的在于通过相对简单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开发,使学生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立概念性的认知;

3.1.2“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建立在“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的基础之上,其目的在于通过企业级ERP系统中供应链模块的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真实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操作技能;

3.1.3“综合性项目集中实训”是对以上两个阶段实训技能的综合应用,其目的在于当学生完成主要专业知识学习后,通过以企业ERP项目实施为背景的综合性实训项目,对学生在物流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性的演练与检测,使学生对ERP的理解从操作上升到实施层面。

3.2五个渐进等级

在该体系中,围绕ERP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将相关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从知识体系和项目操作难易程度上分解为五个逐次渐进的等级进行教学,其中每一级都以前一级的有效完成为基础,并且实现逐次提升。

第一级,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阶段的《基于EXCEL的中小物流企业仓储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实训。使学生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级,《ERP原理与应用》课程学习与实验操作。使学生全面地学习ERP基本思想,认识ERP系统,了解ERP的基本操作。

第三级,《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项目教学。锻炼学习应用ERP管理思想解决企业物流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级,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阶段的《ERP系统操作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熟练操作ERP系统的能力。

第五级,综合性项目实训阶段的《ERP系统实施实训》项目。在完成前四个环节教学与实训的基础上,开展“ERP系统供应链模块实施实训”,使学生能初步接触更高层面的ERP实施领域,了解ERP实施的基本步骤和主要工作,学习ERP实施中的基本方法。

3.3三个跃升层面

由上述五个渐进等级串接而成的能力培养链,分属于三个由低向高的能力跃升层面,即“认知层面”―“应用层面”―“提升层面”。

3.3.1认知层面。包含“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ERP基础课程及配套实验”、“企业运营管理体验”三个环节。其目标使学生建立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3.3.2应用层面。由“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环节构成。其目的在于在前一阶段认知ERP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结合具体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物流管理业务,对ERP系统进行独立操作的能力,并深化对ERP思想体系的理解与掌握。

3.3.3提升层面。由“综合性项目集中实训”环节构成。在熟练掌握ERP系统供应链模块操作的基础上,拓展其就业领域,提升信息化应用的综合素质。

4.物流管理专业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运行保障

根据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运行要求及“五级三层”的架构特点,为保障该模式得以有效实施,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方面:

4.1打造符合CDIO要求的一体化教学团队

CDIO高度重视一体化教学团队的作用。基于ERP一体化实训体系贯穿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及多课程、多项目融合,逐次递进的特点,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必须依赖于一支具有深厚的物流专业造诣并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组织开展相关实验、实训教学的高水平、复合型的一体化教学团队。

4.2按逐次递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该体系的“五级三层”架构,ERP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养需要逐次递进。因此,在教学运行实施中,需要首先从课程体系设置上充分体现这一思想。具体到“五个渐进等级、三个跃升层面”而言,“三个跃升层面” 在ERP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上都存在明显的递进关系,因此前后逐次递进的顺序必须遵循;而在“五个渐进等级”中,同处于“认知层面”的前三个环节既可以按逻辑架构模型所示关系逐步实施,也可以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并行开展。

4.3以项目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教学

CDIO倡导学生以团队方式开展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实际应用技能,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学习项目从准备到实施再到总结的整个过程,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因此,以项目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实施是必然选择。

4.4实施全程一体化的项目考核

在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教学效果考核中,除需坚持目前普遍实施的实验、实训环节项目考核外,在整体和阶段性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考核实施的方式以及考核成绩的评定等方面,还必须充分融入和体现出与该体系相适应的知识与能力逐次递进和一体化教学的思想,开展全程一体化的项目考核。在考核成绩的评定方面,在对各子项目的考核设定成绩标准的同时,还需要在最后对各子项目的成绩进行加权汇总,最终形成反映整体综合教学成果的总成绩。

参考文献:

[1]刘荣佩,史庆南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1(5)

[2]傅永华.基于CDIO 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改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5)

[3]刘广斌,景永平.ERP沙盘实训教学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4]王其中.ERP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5]魏玲.基于ERP的综合实训体系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10

2.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平台

政产学研共建基地是“四位一体”合作的重要枢纽和关键。高职院校要实现与企业的全面融通,形成发展共同体,共建共享生产型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十分重要的途径。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健雄学院根据“订单班”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太仓物流协会的牵头下,与港区物流企业在校内共建了国际物流实训室、口岸物流实训室,拟建港口物流实训室,与已投入使用的“健雄——港区供应链生产性实训室”等其他4个实训室一起,为订单培养提供充分的实践教学环境,培养“零适应期”的实战型高技能人才。学校“校”、企业“港中校”开放式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建立,也成为了一个社会服务平台,为政府、企业、行业的人才培养提高了宝贵的平台,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其次,根据港校联动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以学生岗位实践技能为标准,将技能培养目标分解为岗位基本技能、岗位核心技能、岗位综合技能三个层次,并根据专业特点和实训基地条件,构建了基于政产学研多方合作的“三阶段五循环”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2011级港校联动订单班的学生曾赴太仓港保税物流中心、太仓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太仓港正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等多家合作企业和单位的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岗位操作能力,有效提升订单培养的内涵。

3.合作共建行业信息网络平台

该网络平台由太仓物流园区管委会、太仓市港区物流协会、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及复旦大学上海物流研究院四家单位,分别代表政、产、学、研四方,整合现有资源和条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下设3个中心:港口物流信息中心、物流技能培训中心和港口物流研究中心,推动港校联动订单班的合作培养,也为太仓市、太仓港和太仓物流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其中,太仓市物流信息中心旨在通过建设完善的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和高效的物流营运信息化支撑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对太仓市现有的物流企业传统营销方式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提升和再造,促进物流信息、物流基础设施的共享,从而提升物流运作的效率和降低物流运作的成本。另外,信息集成中心还能为产业研究中心获取太仓市物流业运行情况的第一手数据。物流人才培训中心建设依托政产学研合作机制,面向港口物流等园区辖内企业开展学历教育、技能鉴定、物流技术技能培训,支持企业在岗人员学历提升、技能更新,通过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等形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港口业务,具有跨专业综合能力的港口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到2015年,全面完成太仓市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企业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和网络教育课程认证体系,对教育培训和港口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政产学研订单培养模式的机制体制保障与措施

1.政府应加快制度建设,加大引导力度

当前可以考虑通过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引导和鼓励产学研合作创新,把太仓市的产学研合作向纵深方向推进。

2.学校需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合作对接

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连接高职院校和社会的一种方式,将高职院校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必须树立“市场导向,合作共赢”的政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要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要紧紧围绕政府产业规划、产业政策,整合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11

一、民办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重管理轻实践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对物流业务管理的认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可以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管理的专门人才。从上述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于管理,培养学生们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学习怎样管理物流企业。然而实际上学生们毕业后去上班是从事物流的基层工作,需要利用现代化的物流信息技术来完成工作,然后通过基层的锻炼,积累一定的经验,走上中层管理岗位。可以得出民办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重视管理方面的教育,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尤其是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结构性不强

在很多民办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其学科基础课程中没有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必修课程,而开设管理类的课程却很多。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偏向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只开设办公自动化和VFP教程等两三门计算机类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偏向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只开设一门物流信息管理,而且该门课还是考查课,其重视程度较低。从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物流信息技术类课程不仅开设的课程较少,而且这些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低,并且所开设的课程实用性不强,VFP课程在实际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中应用极少,不能给学生们带来直接的好处。所以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知识获得将更少,其实际运用就微乎其微了。

(三)学生们对物流信息技术锻炼机会少,质量不高

民办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实践动手机会少,如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VisualFoxPro9.0实用教程总学时为64学时(含32学时课内实践),课内实践32学时就是学生们在机房里上机,老师给出书上的题目和答案在VFP程序中运行,根本不能让学生们理解事物,用计算机语言学会处理现实中的简单问题,其教学质量根本不高。在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中,总学时只有48学时,其中含8学时的课内实践,这8学时学生们根本无法实现或者分组完成,因为这8个学时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较多,所以学生们无法实现一个简单的物流信息系统案例,同时该门课是考查课,对学生们要求也低了,无法促进物流信息技术的实践学习。还有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几乎没有,学生锻炼学习根本就没有实践平台。最重要的是,基于物流信息化方向的授课老师基本上没有,基本上都是跨专业调整过去的老师在给学生上课,自然而然学生对于物流信息方面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不如人意。

(四)物流信息技术方向课程开设较少,且相关教师严重不足

民办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一般都是基于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核心课程只有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联网与物流信息化、电子商务等几门课程,而这几门课程的必修基础课程又开设较少,无法保障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无法理解和完成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同时物流管理本专业老师又是很少,能上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的老师几乎没有,即使有老师上这些课程,该老师对这些核心课程认识又是肤浅的,在教学上无法保障正常的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学生们能了解和掌握的物流信息技术的知识就更加少,无法拓展这方面的知识。

(五)实训实验室较少,缺乏实践教学平台

就民办本科高校整体来说,实训实验室都是相对缺乏,更不用说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实训实验室就更加少了。对于某些理论课程有几个学时的课内实践环节却无法开展,其原因是没有可以上实践课的平台,即使有平台也属东平西凑的,实践课中好多项目却无法实施,保证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缺乏创新的实训教材和细化的实训方案,实训实验项目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二、民办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一)物流管理专业带头人到高校进修以及挂职到企业锻炼

由学校出资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带头人到全国重点高校进修学习,以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开展专业带头人挂职到企业进行深入锻炼,更深入地掌握现代化物流信息技术能力。通过这两种方式的学习和锻炼,使得专业带头人具有系统而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熟悉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基本原理、方法,对人才培养模式有较深的研究;具有开展专业建设、开发新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能提出能力标准或课程标准的修订意见和建议,能对教学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二)合理开设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

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系的老师,开设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开设数据库系统基础教程、SQLServer2005数据库简明教程、C程序设计、Visual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程、计算机网络基础教程等专业基础课。同时优化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使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紧密衔接。这样,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就比较合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加容易掌握。

(三)引进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人才,定期开展

“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活动针对缺少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教师问题,学校可以投入可观的薪酬待遇引进几位硕士以上的研究生,有在企业工作经验的优先聘用。还有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定期到大学课堂里对学生们进行职业化能力教育,同时这些技术骨干可以带学生到企业里进行参观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又学习到来自现场的实践知识,拉进课堂与社会的距离,实实在在提高其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

(四)新建或改扩建实训实验室,提供实践教学平台

民办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新建或改扩建实训实验室,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有属于自己本专业特色实训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硬件平台。在软件方面可以购买物流信息技术综合实训平台、物流职业岗位体验平台等系统,把该实训实验室建设成学生物流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与管理水平的培养的平台,充分体现和展示现代先进物流技术,满足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创新性实验和毕业设计的需要的教学平台,真实再现现实物流企业的操作细节与业务流程等目标。从而使得学生更加直观了解物流各个基本环节的操作与管理、掌握物流信息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物流设备与技术的原理与基本操作和培训学生基本的物流管理与操作能力,从而真正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基于信息技术的物流创新路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101-104.

[2]李春艳.物流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12(5):137-138,148.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12

(2)质疑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许多的创新思想就是来源于对传统的质疑,提出疑问通常比解决实际问题更为关键,解决实际问题,仅仅体现的是技术能力,而提出新的疑问及新的可能性,往往需要丰富的创新能力。在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质疑能力,需要先将机械工程训练的教学内容准备好,而准备教学内容必须要展现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思想,要将机械工程训练课程的基础特点充分结合起来,让机械工程训练课程的内容即离开传统内容,又要让实践教学的内容向着展现当代系统工程、现代管理、物联网信息、数字化电子技术及现代化的先进机械的实践教学方式转变,展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这样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新的问题,甚至是更具有前瞻性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需要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可以大胆的想象,大胆的质疑,才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出来。

(3)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实际机械工程相关问题实施综合能力教学是大学生在机械工程训练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这就要组织大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的抽象概括,并从具体的感性表象转为抽象的理性思考,然后进行综合能力的教学,将机械工程的知识系统化,从而将若干知识联系起来,展开从观察到思考这一精密的思维过程。这就证明了实施综合能力教学对于大学生发射思维能力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推动作用的。与此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联系,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方式,其是由多种思维组合而成的复合体。此外,在机械工程训练教学的课堂中,教师需要要求学生把机械工程训练中遭遇的问题,对相关问题因素的研究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案以及产品设计以后的改进措施等都写出思维的报告,从而提出新的创意,虽然这仅仅是要求学生记录下来,但相应的也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的作用。

(4)实践能力的培养机械工程训练作为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全国教学进程中,自始至终都将技能培训与方法训练、生产与教学、实践与理论、动手与动脑这些密切且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布置一个作业,这个作业的题目仅仅对产品的尺寸及相应的功能做一些简单的要求,而大学生则依照竞赛训练的方式,经过提出想法、收集信息、制定方案、加工制造、实际测试等相应的机械工程实践活动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还能够将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提供必备的技术点评与硬件设施,组织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设计制造或发明创造类的比赛,以此来发掘学生的热情与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创新的信心。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13

“教学做”一体化,即理实一体化,是把纯理论与实操内容整合成与实体企业紧密结合的教学项目,运用项目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实施“教学做”一体化,重点体现在教材选择方面,选用以信息技术支撑的高职物流管理教材,将理论知识完全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学生通过操作去掌握操作过程中需要的理论知识,这也调动了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做的方面,结合实体企业背景,使学生操作计算机仿真软件(Flexsim),通过仿真使学生全方位的分析企业运作的模式、业务流程,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这样边做边学能够培养学生对信息管理的意识,打开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的地位

《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该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物流信息技术,熟悉物流运作的业务流程及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知道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研发,达到相应的操作水平,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该课程属于综合性较强的边缘交叉课程,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物流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其授课的内容包括物流信息管理认知、物流信息管理基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研发和维护等。是非常实用的专业课程。

三、《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物流信息管理实务》授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偏重于课堂上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技能的培养。追根究底还是培养计划的问题,培养计划对课时限定。该课程通常每周2到3课时,时间限定一学期,在短短的课堂上教师很难讲透专业理论知识,也没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在实训室动手操作,更谈不上学生到企业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的顶岗实习。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致使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这门课很枯燥,没有兴趣,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的薄弱,因此学起来特别吃力,教学效果更加糟糕。基于这些现状,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期培育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四、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核心,优化授课内容

根据专业培养的定位,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及实体企业需求情况的调研,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岗位有:采购专员(采购经理、采购主管、采购总监)、微机员(制单员)、技术管理员、一线仓库管理员、送货员、管控员、配货员、报关报检专业员、车辆调度专员、客户管理员、财务结算员等,根据企业匹配的这些岗位,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技能,如订单管理能力、采购与供应管理能力、货物运输管理能力、仓库管理能力、物流环节的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软件及英语应用能力,尤其一带一路、航空物流的大背景下,对物流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些能力的培养,信息是贯穿整个物流流程,而对信息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一个集成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所以,物流信息管理实务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核心课程。

通过上述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可以确定该课程在物流专业中的地位及对各个工作岗位中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进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然后以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为重点,遵循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按照企业岗位工作的内容来构建教学任务。为便于教学实施,把项目分解成若干任务模块,由基础到拓展,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表入里依次设置。《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内容的分配见下表:

五、《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是授课最常用的方式,如ERP企业资源计划,通过多媒体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传递可视化效果,使学生很好的理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系统的结构、功能、作用乃至具体的应用。再如GPS、GIS、POS、EOS、EDI、条码、RFID、TMS等技术,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动画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在物流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从而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丰富了课堂内容,提升了教学效果。

2.理论授课采用实体企业案例做背景

如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中采用顺丰快递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顺丰快递的订单;如海尔的“一流三网”信息平台,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学生登录海尔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熟悉其中所有功能架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进行汇报,将系统平台截图进行模块解释,教师最后对每个小组的PPT课件的制作、汇报内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总结,使学生边做边学,既激发了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增添了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汇报能力等。

3.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展开一体化教学

我校有专业物流实训室,如物流3D仿真实训室、物流技术实训室、物流模拟实训室、物流沙盘实训室、物流生产实训室、智能超市等,要充分利用现成的资源整合授课内容。另外,这些实训室大都是物流业务流程的仿真,如物流3D仿真实训室,主要采用的是3D数字化仿真平台,通过虚拟技术再现物流真实场景,整个仿真过程可采用任务导向,业务流程仿真,角色系统自动分配,仿真过程中岗位职责明确,边做边学,不懂就学,不懂就问,使学生通过实训仿真过程实现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师对每一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增强了授课中的过程监控,也达到了课程考核的主要目的,提高了实训质量和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物流3D数字仿真实训的内容主要有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系统)、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进行课程一体化教学,如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仿真是使学生认知仓储型物流企业主要的业务种类及业务流程,结合实体企业大的背景,其任务主要有出入库作业、配送作业、沃尔玛配送、海尔集团的配送等业务。

4.加强校外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一个保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通过校外物流实训基地进行定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边做边学,以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途径和就业渠道。例如,众品实业集团、双汇冷链物流、鲜易冷链、风神物流、德邦物流、京东、当当等合作实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六、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完善考核标准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更好的结合。在实施一体化过程中,双方采用“员工”间的交流与探讨,企业式的分工与协作,差异化的能力培养计划与安排,启发式的自主探索和创新。同时,支持学生根据教学项目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制定考核标准,可借鉴企业的考核模式,将企业的考核指标引入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用试卷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真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优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物流人才。所以,该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就要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具体实施可采用任务导向,流程仿真,角色的分工明确,使学生仿真过程补充理论知识,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更好的理解了物流企业的运作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每个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加大了整个教学中的监控,真正达到理实一体化考核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永林.管理信息系统“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2).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