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控制的必要性实用13篇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篇1

前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公共建筑越来越多,公共建设投资项目既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可以增强生产生活服务功能。这些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在项目前期和设计阶段,招投标以及项目实施阶段,都需要一定专业技术和投资控制经验的人才,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造价控制管理体系来加强大型公共建筑的工程造价管理。只有合理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才能把公共建筑的投资控制在合理预算范围之内,才能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合理利用,最终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效益。我国市场经济在逐步完善和发展的同时,其造价和管理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些公共建筑造价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管理。

1、公共建筑建设各阶段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1.1、投资决策阶段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立项决策,是项目建设的开端,是投资方进行全过程投资把持最为要害的阶段。决策阶段虽然所需消费的资金不多,但对项目投资费用所造成的影响却能占到70 %。在项目决策阶段,合理地断定建设地点、建设规模,科学地断定建设标准,周密地进行可行性研究,对拟建工程项目在技巧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有利、环境上是否容许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进行多方案优选,做好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编制与审查,经审查批准后,即可作为建设项目总投资的打算把持额,施工期间不得任意突破,使其真正起到决策和把持作用。

投资方组织编写的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能全面而正确体现业主的投资意图。项目建议书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项目投资的效益,投资方应对拟建项目标选址、功效、建设规模、建设标准、设备选用、环境影响评价、应用年限等进行正确详细的论述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所断定的各项初步技巧经济指标将直接决定了全部项目标投资。

1.2、设计阶段的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工程设计阶段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阶段,所以在设计阶段做好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要严格禁止边设计、边施工、边补手续的三边工程。要在设计阶段进行价值工程的评估和分析,对各个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选比,尽可能做到技术上先进、功能上能够满足,使用安全可靠、经济上合理等。在公共建筑投资决策中要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去分析控制造价,在保证建筑产品功能不变或有所提高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成本,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并符合各项建设项目要求的产品。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限额设计,把握好各个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由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必须强化节能意识,增强观念,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2)严格落实限额设计,实行设计的奖惩制度。

(3)加强设计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不仅从技术上,更重要的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优化设计,在满足工程结构及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根据经济指标和综合效益选择设计方案。

(4)强化施工图设计审查,凡技术经济超标的施工图,均不得交付业主进行招标。

(5)积极推行设计招标和设计监理制度。

1.3、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管理

我们不仅要做好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在设计后的招投标过程中也要做到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在制定招投标书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约定合同结算方式。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必须使用工程量清单报价,要事先约定计价方式、计价依据。特殊设备和大宗材料供应方式。建设项目使用费率招投标时一定要把招标文件要细化,要列出那些费用应该取或不该取;采用什么版本的定额结算;合同采用的结算方式。说明结算时调整工程造价的依据,当地造价部门的材料价格信息规定;人工费调整文件,双方供应材料的结算方式,包括采用什么方法优惠等。在有栏标价的招投标时不要把拦标价定的过高,以免投标时抬高标价,在编制标底的情况下,要严格标底保密工作,制定合理评标标准,更不要盲目地采取最低价中标,这样往往使质量得不到保证,因为中标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影响施工质量。

1.4、施工合同阶段的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依法保护发承包双方合法利益的法律性文件,是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最主要的依据。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注意的事项有:

(1)合同管理:必须有专人管理合同的商务洽谈,负责合同条款的专订,建立合同计算机管理台帐。计算机管理台帐是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工程造价的必备手段。

(2)施工措施管理:督促承包商在保证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以降低工程造价,制定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和降低造价的目的。

(3)材料、设备的采购和管理:材料费是构成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一般材料费占工程总造价的60%~70%。项目管理者可在施工过程中参与主要材料的选型定价。为做好选型定价工作,要认真调查和分析材料市场的价格及其走势,对商品混疑土、钢材、门窗水电及墙地面装饰等大宗材料的采购应进行多家比选。

(4)现场签证管理:工程项目结算过程中,签证计算认可是最复杂的,因为经济签证涉及法律、合同、设计、施工技术等多方面原因。对签证的管理必须注意以下方面问题:① 必须采用多方认可,不能由个别人随意签字;② 必须明确签证权限、责任;③ 必须规定签证的格式要求,要做到明确表述签证内容;④必须由监理或业主代表书写,并保存原件,防止签证篡改现象发生;⑤必须做到及时签证及时上报,避免补签现象发生。

1.5、竣工决算阶段的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建设工程竣工决算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最重要的一环,即瓜熟蒂落阶段。竣工决算能忠实地反映整个工程的实际造价,也反映了发包方和承包方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及时办好工程竣工决算必须收集、整理竣工结算资料,包括工程竣工图、设计变更通知、各种鉴证材料等。这些资料的收集和取证还必须注意其有效性,如设计变更通知书必须由原设计单位下达的有设计人员的签名和相关印鉴;现场监理的签证必须有甲方工地负责人的签章并征得设计人员的认可等。我国大多数工程项目在工程竣工决算时,承包方在竣工结算书中普遍多算,发包方千方百计乱砍一通,扯皮现象严重,工程结算一拖再拖,有的一拖就是几年,大大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的使用和建设工程造价的确认。

1.6、注册造价工程师在工程造价控制方面的作用

最后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注册造价工程师在工程造价控制方面的作用。注册造价工程师是受到特殊训练的专业人士.对建筑成本、价格、财务、及法律等均有专门知识,能就初步成本咨询、成本计划、招投标文件的制订及相关承包价格、建筑合约前的制订和管理,工程费的预算及成本控制、工程策划,建筑合约的纠纷仲裁,建筑工程保险费损失估值等方面提供广泛服务,在建设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结束语: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建筑能耗方面的形式非常严峻,因此实施公共建设过程中的造价控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只有将建筑工程总造价控制在预计或者理想的范围内,才能更好地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控制工程造价是复杂又有现实意义的,所以我们应该搞好每个主要环节,从而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篇2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控制实施过程中,预期目标与中间结果可能不符,甚至相差甚远。所以,需要及时对人力、时间及其它资源进行调整,改变工作的方法,以期预定目标的实现。要想有效的控制施工建设项目系统工程的运行,保障工程按合同要求顺利完成,在完成对业主在工程质量和工期等方面的承诺的同时,还要完成公司制定的项目盈利指标。因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认真总结参建各方对项目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探讨更为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与方法,以确保项目工程工序的合理可控。 一、实施项目控制的必要性 项目控制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的中间结果可能与预期目标不符,甚至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及时调整人力、时间及其它资源,改变工作方法,以期达到预定目标。如果这样做仍不能奏效,就不得不调整或修改目标。这个过程就称为项目的控制。我国基本建设中浪费现象十分惊人,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失控、工期失控、质量失控的情况相当严重,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加强项目控制对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干扰因素很多,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这些干扰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因素、材料设备的因素、机其因素、地基因素、资金因素、环境因素。在国内,一般认为人的因素对实现项目目标的干扰最大,如项目主管单位负责人用行政手段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项目,使项目失误;或者工人技术水平低,文化程度不高,责任心差等。其次是材料、设备因素的干扰,如材料价格卜涨,引起成本失控;材料供应跟不上,延误工期;设备制造企业不履行合同,设备质量低劣;设备不能按时到货等。如果我们能设法找到项目干扰因素.试图预先控制中间结果对预期目标的偏差,就可以对项目实行主动控制。 二、项目的进度控制 对工程进度,项目主管主要是督促承建单位,在开工前按合同要求,安排整个工程的进度计划,检查其合理性。在施工过程中承建单位要求按季、月安排实施计划并检查其执行情况,同时充分注视原材料、设备、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充分掌握其动态,当某一环节发现脱节时,除了在有关的人员参加例会上加以阐明外,还应及时向承包单位计划部门和上级计划部门提出,方便采取补救措施。所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从报价到项目竣工、试车、验收,计划这个环节应时刻抓住不放,对项目进行全过程进度控制,以实现合同对项目建设进度要求。 1.进度控制的依据及内容。进度控制的依据一是计划文件,制定工程进度表与工程控制图表;其次是通过报告期统计分析的手段,或调度会议,现场调度方法,获得有关计划完成情况的各种因素。进度控制不仅是突出某个计划指标,而且是全面考虑各大指标。凡是计划指标规定的内容,都是进度控制的内容。例如对施工计划,主要是控制形象进度。其中工程质量、工料消耗、安全等等都在重点控制之列。 2.进度控制方法。若计划指标可行,但计划条件不落实时,可创造相应的条件;若计划所依据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可对原计划中不适应环境与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若干部分修正;若有潜力,可调整计划指标,加强调度,重新组织平衡。综合平衡是静态平衡,而计划执行中的调度,是不断组织新平衡,在动态中求平衡,是对计划实施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环节。国外项目管理中,计划工程师是项目经理的主要助手,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与计划管理经验,同时也是进度控制的主要管理人员。其除了编制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和编写不同时期进度报告外,还担负着指导、监督进度计划的执行工作,分析完成进度计划问题,研究各种影响因素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意见。 三、项目的质量控制 为了保障实现合同商定的质量要求、质量标准必须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建设项目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施工质量,还取决于勘察、设计质量,材料、设备质量以及项目投入使用过程质量。因此,是由建设全过程中各阶段质量组成的整体概念。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都有质量控制的任务。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质量控制的任务。建设单位在设计阶段应对采用的标准、规范和工艺、设备进行监督,并对设计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和控制;在施工阶段应对各道工序进行质量监督,依据规范、图纸及合同文件进行检查;在竣工阶段应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质量验收,编写竣工报告,签发竣工凭证。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总目标的要求精心组织好勘察设计;设计方案要求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切实可行;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工艺、新设备。施工单位工程项目承包前应首先明确质量目标;控制原材料,加工成品和外购设备的质量;严格把好工序质量关;建立现场质量登记制度;全面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认真搞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国外的各工程公司十分重视质量控制,并已形成综合体系,组织机构、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都采用全国通用的和本公司制订的标准、规范,也包括各种不同专业技术专家与不同部门的管理专家,以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 四、项目的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项目成本形成过程发生的偏差经常预防、监督并纠正,让项目成本费用局限在计划成本范围内,降低成本的目标。项目成本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 1.控制依据及任务。“项目成本控制必须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令、制度以及国家计划的规定”;根据成本计划,定额作为控制的标准。任务主要包括编制费用计划;审核费用支出;对费用支出进行监督;研究减少费用支出的途径;随时发现、总结,推广并节约经验。 2.控制方法。首先实行目标成本管理,按成本项目把成本分解计划指标,规定生产环节、职工个人进行成本控制的具体标准,并根据控制范围与标准,下达成本指标,分清责任,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再则采取技术措施,包括先进工艺的技术和施工设备选型配套的选取,增强设备利用率;最后改善承建企业内部结构,甚而建立项目成本核算体系。在企业内部实行管理层与作业层分开的做法,形成劳务承包,为各项目提供劳务,制定本企业各种费用开支限额,健全物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和内部计划价格制度,原始记录等等。#p#分页标题#e#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篇3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重复出现,作为业主,应通过设计、施工、监理三份合同内部条款设计,将其关联起来,产生联动效应。例如在设计合同中可写入因设计失误、深度不够造成返工停工,或者变更超过一定数额,设计单位应承担由此造成损失的比例;因施工、监理企业未事先发现设计文件失误、深度不足而造成返工停工的,在施工、监理合同中应明确由施工、监理单位承担损失比例的条款;在监理合同中可写入因施工资料不能同步或者监理不作为造成的返工损失监理应承担损失比例等等。通过类似的条款设定,使各业务主体关联起来,使其相互协同,主动配合,把管控的重点放到事前,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停工返工现象,以达到有效控制造价的目的。

(二)在发承包阶段合同管理对造价的控制

不论是设计合同,还是施工、监理合同,都要在发承包阶段将业主在造价方面控制的程序、重点等明确无误地写入发承包文件的合同之中,使各承包单位在参与过程中就掌握业主对造价控制的要求,以及设计、施工、监理合同之间的关联性。以实施招标发包的施工合同为例,它是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合同,是工程建设质量、进度、投资三方面控制的主要依据。一个科学、完整、合理的施工合同具体内容均体现在与造价有关的信息,包括:合同文件的组成与解释顺序,具体明确的工程实施范围,工程数量,总造价的组成,计费方式及费率,浮动率,工程款的支付方式,工程的变更、签证等规定,工程结算、工期、质量的约定,检测检验费,索赔、风险责任,合同之间的关联条款,保险,甲供材料和设备,分包工程等等。

施工合同中包含上述诸多信息,某一项内容履行不到位,最终都会以造价的变化表现出来,所以加强合同前期管理非常必要,管理的重点是如何确定涉及上述内容的合同条款以及在什么时机向承包人明确这些条款。为了使每一个投标单位都能接受相应的合同条款,就要在发放招标文件时,将科学合理的合同条款纳入其中。这项工作对业主来说,招标前的工作量非常大,但在实施过程中的受益更大。招标文件中未明确的工程信息越多,造价就越难控制,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麻烦越大。所以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制定最接近实施施工图的工程量清单,包括详尽、明确的特征描述,主要材料单价的确定及其方式、程序、时间;(2)造价的确定方式,即计价方式;(3)施工合同包含的工程实施范围;(4)工程预付款的支付比例、计算基数、起扣点的规定,以及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方式;(5)施工图纸的确定,设计变更、工程变更、工程签证等程序及规定;(6)设计图纸或工程量清单以外的工程计费方式,费率及费率的调整规定;(7)提前或延迟竣工时间的奖罚条款;(8)质量优劣的奖罚条款;(9)工程索赔、平行合同间的关联关系;(10)违约责任、风险责任,包括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处理;(11)工程保险;(12)甲供材料和设备清单;(13)工程履约保证金或履约银行保函数额和支付时间。

二、工程实施阶段合同管理对造价控制的作用

设计、施工、监理等合同一经签订,确定了合同价款和结算方式之后,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控制的好坏,都会以工程设计变更或签证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影响造价。所以,要深入理解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切实加强日常管理,使管理行为正规化、规范化,做好处理合同纠纷的各种准备。

(一)合同交底制度化

在现代工程中,没有合同意识则项目整体目标不明,没有合同管理则项目管理难以形成系统,难以有高效率,项目目标的实现便很难。合同的执行最忌讳“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知无畏心理,必须按合同约定的规矩履行。因此,合同一经签订,业主便要做好向各层次管理者做合同交底的工作,把合同责任具体落实到各责任人和合同实施的具体工作中。必须对合同的履行者、管理者进行认真、细致地交底,使其明白责权利,明确目标,方能不偏离方向。

(二)合同学习常态化

在长期的工程管理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工程建设及管理者将合同束之高阁,经常提出或做出违背合同条款约定的问题或决定,导致工程现场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答复或处理,有些甚至作出错误的答复或处理,使得造价的控制受到严重影响。在事后的总结分析中发现,出现的问题在合同中都有明确而清晰的界定,如果事前认真研读合同,仔细学习合同条款,问题大都会迎刃而解。所以,各级工程管理人员经常学习合同非常重要,应常态化。

(三)严格履行设计、监理、施工

等合同之间的关联责任合同中明确了各合同之间的关联责任,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认真履行。只有这样,方能促使各方在实施前认真、仔细研读设计、标准、规范等文件,使失误、失职等在既成事实之前能得到纠正,减少损失,控制造价。

(四)做好合同支付管理

合同支付管理也是一项敏感而难度较高的工作。付款不及时或未按规定足额付款,将可能导致承包人的索赔;如果多付、超付,则可能造成难以追回的被动局面,还会引发其他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合同的支付管理,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合同签订后应建立合同款支付计划台帐,并与合同进度计划相结合;2.按照合同支付计划,资金落实到位;3.按合同的规定支付工程备料款和工程进度款,以及届时扣减备料款;4.做好竣工结算后的工程保修金的扣留以及工程履约保证金或履约银行保函的归还或撤销。

(五)规范合同中的索赔管理

工程发承包的实践经验证明,没有一个承包商不要求索赔,即要求调增合同价款,因此,工程变更和索赔在工程实施阶段不可避免,也是合同管理的核心工作。如何规范工程变更和索赔,不仅是维护合同各方权益,同时也是保证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建成的关键。要做好造价控制,就必须规范合同中的索赔管理,认真进行索赔与反索赔研究。

三、重视合同后评估对造价的影响

善于总结,才能不断飞跃。合同后评估是合同管理对造价影响的总结阶段,是对合同编制质量高低、管理得失的评估,可为下一工程项目造价控制提供宝贵经验。合同后评估工作主要是总结合同编制、执行情况,对合同管理好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对过时、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以及不严谨、容易被对方索赔、影响造价的条款加以改正。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篇4

2.对质量成本的重视力度不够

我国的施工单位大多对于质量与成本之间的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多项目都过分的强调项目质量,忽略了项目成本的重要性。虽然说这样做能够大大提升施工项目的质量,但项目却要为此付出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影响其总体的经济效益。而项目的经理部却恰恰相反,他们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施工质量,虽然会暂时得到巨大的利润,但企业很可能因为质量不达标而付出一些额外的质量成本,并且影响了企业的声誉。

3.对工期成本的重视不足

目前我国的施工企业对于工期成本的重视不足,尤其是对于工期与成本之间的研究不够。部分项目经理部因为项目工期上的明确要求,开始督促项目施工,强行的赶工期,不仅影响了施工项目的质量,还带来了额外的工程成本。

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1.材料成本的控制

对于施工项目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1)材料采购控制。首先应该由施工人员结合施工计划和施工预算,对材料的采购计划进行合理的编制。对于用量大的材料应该尽量采用招标的方法来寻找最合适的商家,并公正的确定各个材料的价格,并且要保证材料的质量;

2)材料的收验管理。收验是两个部分,即接收材料和验收材料,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对于收料环节,应该着重从采购材料的数量、价格和质量来对各个材料进行复核,发现不合格的材料应该及时的通知相关人员。对于验收环节,相关人员应该根据收料小票,对现场的材料进行进一步确认,检查无误以后才能填写验收单;

3)材料的库房管理。一般来说,采购以后的材料都会暂时进入库房进行保存,以待下一步的使用。对于一些小型材料,存入库房不会有太大的冲突,但对于一些体积大的建材就比较困难了。为改善这种现状,应该设置虚拟库房,即在露天区域划定一定区域存放大型建材,并进行严格管理;

4)材料的发放管理。首先领取材料的人员应该提供相应的材料发放依据,并且在发放材料时办理相应的领料手续;

5)材料的使用管理。在这之中,主要强调材料回收利用的重要性,使整个施工项目中的材料损耗向零损耗靠近。

2.工期成本的控制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施工项目如果能够更早的完成,就能更快的发挥其经济功能,将会带来更大的收益。但事实上,能够在规定的施工项目工程造价内,提前完成项目施工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工期成本的控制要与项目的技术、管理和经济良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工期缩短与成本降低的双重效果。如果不加研究和规划,盲目的缩短施工项目的工期,就会造成项目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度浪费,不仅不能很好的保障工程的质量,还带来了大量的额外项目成本。因此在实际的施工项目中,相应的项目成本管理人员应该分清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寻找其中的最佳结合点,提高施工的生产要素,并进行实时控制,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目标的实现。

3.质量成本的控制

质量成本是施工项目为了提高整个项目的质量或者因为质量成本标准不达标而产生各类附加成本的总和。在预防成本方面,首先应该做好质量规划费,即可靠性研究及质量分析等带来的费用。其次应该对施工项目的工序进行合理的调整,并通过相关技术指导控制工序成本。最后还要注意新产品鉴定费、质量培训费、质量信息设备费等其他预防成本的控制工作;在鉴定成本方面,应该明确鉴定成本包括采购材料的检验费、施工工序的服务费、质量评审费等,继而根据各个费用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在内部故障方面,首先应该计算好废品的损失,并根据其损失的不同原因追究相应部门的责任,对于检测或者修复不合格的产品,应该及时的进行返修。此外还要控制好因为施工项目停工或者材料不合格等方面引起的额外施工项目成本;在外部故障成本方面,应该明确外部故障成本分为保修费、赔偿费、施工罚款等,继而进行综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通过对质量成本控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施工项目的成本与质量存在着很紧密的关系,并且质量成本的控制并不是要求不断的提高施工质量,而是应该寻找质量与成本的最优结合点,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施工项目成本。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篇5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简介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定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指建筑相关企业对建筑施工采取一系列的技术管理工作的统称。在建筑施工中,相关施工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施工管理措施来满足能规范要求的施工质量。其主要的要求如下:为保障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同时严格遵守相应的施工规范与标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应贯穿整个工程,直至建筑工程顺利竣工并通过有关部门验收。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主要内容:

1)按规范对建筑设计文件进行细致审核:要求技术人员在拿到图纸后要对图纸进行审查,在浏览图纸后应当掌握建筑工程总体概况。在发现图纸中设计不合理处应当记下,并与设计人员交汇,改正不合理之处再进行相关施工。

2)了解施工环境:在审核完图纸后,施工技术人员应当对施工场地进行察施,大致了解施工场地的条件和特点为后期施工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

3)对施工现场进行测量:按照技术规范对施工现场进行必要的测量,掌握相关数据。

4)制定施工计划:在对施工场地进行测量后应当根据建筑工程项目要求制定施工计划,以保证工程能顺利进行。

5)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必要的技术管理与控制:根据国家建筑领域相应规范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技术管理与控制,主要是对工程施工方面进行监管来满足施工标准与施工期限的要求。

6)将建筑设计施工中涉及资料妥善保存:按照国家要求,相关设计施工单位应当在建筑工程项目完工后对该项目的设计图纸、施工图纸妥善保存,以便在出现建筑事故时能够调用。另一方面也能为建筑工程结算时提供必要的数据作为依据。

(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作用

1)在建筑施工中合理的进行技术管理与控制,能够保证施工过程顺利地进行,减少不必要的返工。

2)能够在建筑施工中提高技术人员的施工能力,为建筑企业培养相应人才。同时也确防止施工中不合理的行为发生,让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

3)合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能在保证规范要求的质量下将施工成本降低,以此来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建筑领域的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工作与先进的发达国家还无法相比。如何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管理与控制制度将是施工管理中一大难题。这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及工程量的积累,通过技术人员的反馈来完善该制度。另一方面导致我国施工技术管理难以顺利提升的是施工队伍的不固定性问题。由于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单位中分包队伍施工人员以农民工为主,这就必然会出现施工队伍缺少相应的技术培训。而且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造成施工队伍具有不固定性的突出特点。这将导致施工队伍很难高效的管理,必将耗费人力物力在管理不固定的施工队伍中。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必要性

1)满足施工及工期要求:采用规范的建筑施工管理能够满足设计施工要求,提高施工质量,从而避免因为施工不善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实际施工中应当重视施工工期问题,做好工程技术管理与控制工作来确保项目在规定时间内竣工。

2)提高施工质量:在建筑施工中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能避免因不正确的施工方式所造成的设备故障、技术故障,排除建筑施工安全事故。

3)节省施工成本:建筑领域竞争激烈,能降低施工成本将会大大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但是建筑领域往往鱼目混杂,许多建筑企业为挤压盈利空间,以牺牲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来换取盈利。但是好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能在不降低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成本,对此建筑企业应该具有长远的目光,望能正确的认识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必要性。在施工中开展技术管理与控制可以预防一些施工问题,从而减少在验收与返工中的成本。

4)提高建筑企业竞争能力:如今的建筑领域竞争激烈,做好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工作将有力与建筑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施工质量。我国建筑企业往往具有较多的技术人才,但是总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将导致施工水平的下降,从而影响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完善技术管理与控制制度以成为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建筑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

三、落实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1)在施工中妥善保管技术资料:建筑施工中往往会需要或者产生管理性资料,这些资料是施工控制的措施。同时它们也记录着工程施工中相关说明和数据,为施工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对这部分的资料的管理就显得非常必要,以备需要时可供查阅。在建筑施工技术相关资料的管理中可以采用分项管理模式,将工程技术逐步细化管理。

2 )将技术管理与控制职责落实:为保障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顺利落实,可以将技术管理职责落实到相关施工人员身上。提倡技术管理人员能积极参与职业培训,深入学习规范,了解施工中各个部分的技术要求。在技术人员系统培训并通过职业考核后,将技术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来提技术高管理效率。

3)完善施工中的责任制度:建筑施工中应当注重施工安全问题,应当根据安全原则来保障施工顺利进行。在建筑施工中应当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用制度形式将项目施工与安全负责人、技术人员联系起来,以确保安全责任的落实。

总结: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在施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尚未完善。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将能促进施工技术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春雨.浅议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与控制[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4)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篇6

一、土建工程造价含义及科学造价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1、土建工程造价,隶属于工程造价中的一项。是指在完成一个土建建造时,经过项目规划、筹建、施工、最后验收的过程中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的资金总和。具体费用由建筑工程费、安装费、设备费用、管理费、勘察设计费、财务费用、生产准备费、土地转让费等。一个土建建设项目的基本成本投入都包括在了土建工程造价里面。

2、科学工程造价管理的必要性。科学的土建工程造价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节约投资方的资金投入。尽量避免建筑材料的过度使用,合理购买材料,为建筑方节约材料。在建设的前期,中期,后期中,合理的预算影响着筹建项目的决策、投资计划、资金筹集。而对于投资方而言,一项土建建造工程是否能够获得预期的经济利益就在于其前期的工程造价的预算是否准确。因此,土建工程需要科学的造价管理,而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在科学控制管理土建造价的重要阶段。

二、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方法

基于土建工程的造价确定方法与控制方法保证投资的效益最大化,是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利用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以及对项目建设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科学地管理,减低工程造价,从而减少投资成本,达到项目投资的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管理土建工程造价的主要方法是,在项目整个的建筑过程中,全体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对项目建设整个过程的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共同承担,并要求各个与项目建设利益相关的主体参与到项目建设整个过程中,使监督、制约、相互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土建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分析

施工中存在的成本核算,主要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两方面。工程项目核算的具体工作内容是,把整体消耗费用成本核算与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控制,将工程成本中的直接费和施工中的间接费进行统一的汇总。以两算对比为基础,调整相关费用,使工程所有实施性费用开销都有根据、凭证。对于工程量计算,应每个季度都进行相应的工程实施情况的分析,并控制好工程的实施情况。根据每季度的成本以及进度消耗的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控制管理。及时的检查和记录工程中的工、机、料,对于工程实施中相应的技术性失误进行分析,通过控制使资源浪费的现象杜绝或者减少,通过统一调整和分析工程的整体资源,来达到节约成本支出,获得盈利的目的。

四.土建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

1、 在初步设计施工图阶段加强控制工程造价。预算人员在进行初步的工程造价时,首先要根据实际工期情况设定出一个合理的造价起点以及终点。一般情况下,以设计单位建设初期为起点,以工期结束时间为终点。将其参与工程造价整个过程的资金投入,预算,分配以各个环节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掌握。将工程造价设计的具体方案在建筑施工图纸中充分的加以体现,施工图纸上不仅仅要对施工环节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明确的分析与总结,同时还要将可投资的分配与控制进行合理的审查与考核,针对施工各个阶段的不同,其工程造价管理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对此,设计人员要不断的对其了解与掌握,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工程造价的管理与实施,保证其造价的合理性。

2、 实行设计招标方式。为了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土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可以在工程造价过程中采取设计招标等形式进行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这种方式将有效的避免设计局限性与片面性,从而使投标者之间不断竞争与学习,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胜利,就要不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的学习先进的设计方法,结合其土建建设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这种招标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承包体制,并对其一部分人产生了极其大的影响,但由于其考虑因素众多,时效性强,故此最能将其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是应用最广的一种设计方案。

3、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在工程施工阶段如果发生质量不合格、返工的次数过多、拖延工期等现象,就会造成工程的整体费用增多。所以,必须要加强工程施工中施工要求的控制。想要即使的发现问题,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就需要针对性的控制工程中所实施的分项整修工程,确保工程的检查监督和质量验收合格。在施工过程中应该狠抓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系统浪费。只有合理的控制工程项目的各种费用支出,严格控制工期,增强管理意识,才能减低工程造价;工程施工中也应该重视协调、调运工作,做好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调控,合理使用机械减少劳动力费用,达到节省成本、降低费用的目的。要严格地审查工程中出现变更的款项,当确定项目图纸后,项目管理员不得随意批准更换,不管账目数量多少,一旦造成资金损失,后果都将十分严重。

4、整体材料价格的控制。对于材料价格的掌握和控制,要根据市场以及对材料生产基地的实际情况。应设立信息管理部门,采集、接收项目管理中所使用的材料价格信息。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项目结算中整体的材料价格控制,用网络统计好各地材料价格,共享信息,最终使使用材料的价格趋于明朗化、透明化。通过比较各个时期工程所购进的材料单价,将进货的渠道、进货的时间以及价格弄清之后,对材料相互调整的报价信息汇总,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为确保材料的价格,可由双方共同制定材料运货计划。实行材料报价制度,对于加强对材料进货的价格控制极为有利,通过增强核算意识,来防止流通环节出现不规范的交易,改变以往改变死算账的静态价格管理方法,实行统一的价格控制。

5、完善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结算是工程竣工中一项重要环节,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与了解。在建筑工程结束收编过程中,审查设计人员要对其进行固定资产结算。验收每个施工阶段的成本,投入的增加与减少都要有明确的记载与相关数据的结算证明,将其工程最终的使用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相关部门进行积极的配合与掌握,使其每个建筑施工单位都能与施工单位之间建立良好的经济责任关系以及合同的充分体现。以便更好的完善其工程结算在整个施工审计中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

当前土建工程建设的造价管理工作应该以当地的市场经济环境为基础,将土建工程管理中各阶段的预算工作落实到实处,使建设项目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目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玲.浅析如何解决工程造价管理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篇7

经济型酒店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率先出现的,其主要是以“b&b”的服务模式,即早餐+住宿。自出现以来一直受到广大的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在欧美地区极为的流行。而我国的经济型酒店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上海地区,且起初品牌单一,到目前发展为止已有众多的品牌,比如汉庭、如家、速8、7天、尚客优、锦江之星等等,经济型酒店目前已经遍布全国各大地区城市,其从最初的汽车旅馆到现今的各种服务集一体的经济型酒店模式,发生来巨大的改变。当前经济型酒店相对于其它小型的旅店、青年旅社、家庭旅馆等住宿来讲虽然在价格方面可能会有点儿高,其基本都是在300元以内,但是在服务质量和住宿的环境清洁以及设备的完善性方面,经济型酒店具有更大的优势,这也是广大消费者选择经济型酒店作为出行住宿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型酒店相对于一些高档的星级酒店来讲,其虽然在装饰和设备环境方面不能与其相比,但是经济型酒店能够满足市场90%的人的需求,并且在消费价格方面也比较合理,因此,在此经济形势下,经济型酒店在酒店行业中占有重大比例,其之间竞争环境也日益激烈。

三、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酒店市场的快速发展,经济型酒店无论是在数量还是经营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自我国第一家经济型酒店的开张——锦江之星,经济型酒店以低投资、运营成本低和回收期短的经营特点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的投资,当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外出旅游、出差,入住酒店成为了一种消费热潮,其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根据《2011-2015年中国经济型酒店连锁市场调查研究报告》的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经济型酒店的增长速度在各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仍然在继续增长,在2011年全年的酒店开业新增40%,2012年同比增长31.7%,2013年同比增长37.4%,2014年同比增长41.2%,而且经济型酒店在增长的过程中品牌集中程度也逐步的有所降低。当然,经济型酒店的增长的同时,地方的房价及物价也有所调整,有其是租房价格,租房的成本平均年增长达到31%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酒店的利润空间,这对于酒店经营来讲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此经济形势下保证酒店的正常经营和利润最大化是极其重要,因此,这也凸显经济型酒店在经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管理必要性。目前,经济型酒店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一方面需要做好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选择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进行规划,另外一方面还应该在服务和质量方面提升自我,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当前经济形势下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的管理方式研究

1、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也称为作业成本计算法,这种方法是根据作业的多少来确定所需要的费用,从而将酒店成本管理人员的精力集中于引起成本发生的缘由和因素方面,而不仅仅只是关心成本的结果,由作业成本的合理预算和科学的控制,能够很好的避免以往的成本法中由于相互之间的责任模糊而造成的成本不清晰的问题发生,同时也使得将经营中某些不可控的费用转化为ABC系统中可控费用。所以,ABC相比较于传统的成本控制方式,其存在很大的优势,不仅仅是在计算成本控制方面,而且在管理方面也有很大的意义。在此基础之上开展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的管理工作对于当前经济形势是非常有利的,而且,目前此方法已经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一些欧美国家中,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标准成本控制法

研究所谓的标准成本控制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精确的调查和技术检测分析,制定出一种评价成本与工作效率之间关系的方法。作为一种酒店成本控制方法,其应该在事先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也就是产品的标准成本,然后根据产品应该发生的成本,将其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并且把实际在经营过程中消耗的状况与标准成本相对比,从而分析得出脱离标准成本的差值,继而通过对差值的原因分析,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产品成本,标准成本控制法作为企业成本控制的管理方式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现今,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在结合经济实际状况分析,认为标准成本的合理性以及能否发挥重大的积极作用不仅仅与其制定的标准的合理性有关,而且与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工作热情有着很大联系。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工作热情又受企业内部机构建设以及考核、奖惩影响,所以,一个企业在进行标准成本控制方法的开展实施的同时,需要强化对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合理的调整企业内部结构以及实施严明的奖惩规则,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最大化的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为企业贡献自我价值的精神,使得标准成本在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中充分发挥其意义。

3、目标成本控制法

目标成本控制是以目标成本作为控制对象的一种管理方式,同时其也是目标管理的主要形式,是公司目标管理的关键部分。目标成本控制可以简单理解为在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中,将成本目标从企业目标的系统中提取出来,再成本目标的基础之上减少经营活动费用,同时也不影响其它的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其指导控制企业经营活动成本,尽可能的降低企业日常支出,促进企业利润增值效益的最大化。由目标成本控制目的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减少经营成本,提升企业利润的有效方式,是一种具有科学根据的成本控制经营方法。当然,目标成本和目标成本控制并非一个概念,如果目标成本缺乏目标成本控制就无法提升企业利益,尤其是对于服务业中的经济型酒店,在做好目标成本制定的同时,不可忽视目标成本控制的管理工作。

4、全面预算控制法

全面预算控制法主要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把预算作为成本控制中的核心内容,建立起的一种权、责、利清晰明确关系的机制,其自身也是一个计划、决策和执行过程的完整体系。全面预算从本质上来讲是一整套预算的财务收支报表及其他附表,主要用来规划计划期间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及其成果的事前控制,包括编制生产预算、产品成本预算、各种费用预算、财务收支预算和货币流转预算等。只有从消费者的需要和企业长期利益出发,决定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成本的控制才有可靠保证。当然,对于一个现代化经济型酒店,预算控制对在其中能够充分的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其经营成本,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全面的预算控制,是酒店发展和内部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型酒店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生存就需要强化其内部成本控制的管理,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为企业带来利益。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篇8

一、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在管理中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企业之所以存在管理问题,是因为陷入了管理误区。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管理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章法,并不是会议越多越好、管理流程越复杂越好,而是要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加强管理力度、优化管理办法,由此将企业内部员工管理好,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供电企业的发展中,鉴于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更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从而提高了内控管理的必要性。第一,有效监察企业工作,加强内控管理,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于供电企业各项工作的监察,及时了解企业的工作情况,不仅能够及时纠正工作错误,也能为接下来的企业发展提供指导;第二,有效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于企业发展来讲,如果没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将会对企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而加强内控管理,就可以在日常实施风险平台管理的基础上,将工作摆在管理者面前,进而提高对于风险的预测和防范,保持严内控和防风险二者达到平衡。

二、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误区

搭建科学的供电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体系,要将考察重点置于企业发展的背景之下,突出供电企业的发展前提,充分考虑到供电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发现管理弊端,避免走入管理的误区。

(一)将内控部门和业务部门混为一谈

供电企业的业务部门是进行市场开发、创造业绩、赚取利润的部门,对于业务部门的要求可以将企业发展速度和业务完成量作为考察前提。但是内控部门的工作却是要进行强制性的工作,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管理,规范其行为、端正其思想,使企业员工能够团结起来,有利于企业发展,也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目前的一些供电企业却将内控部门和业务部门混为一谈,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内控管理意识,要求内控部门也和业务部门一样,要用成绩来说话,这种意识是不利于企业加强内控管理。

(二)将内控落脚点放在提高员工能力方面

虽然员工能力的提高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是内控管理的职责和义务。内控管理作为一种防御性措施,它应该强调的是一种义务和责任,让员工了解工作职责,达到工作标准,完成工作任务,而并不应该将提高员工能力作为内控管理的落脚点。因此,在这一方面比较容易存在偏误,将内控管理引向误区。

三、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制度建设

(一)平衡执行制度的成本与成效问题

供电企业在建设内控管理时,必须要考虑到执行制度的成本与成效问题,引入SWOT的分析方法,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企业的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考虑到成本与成效的问题。一方面,在建设内控管理的制度时,不仅要了解企业自身发展情况,还要对竞争对手、市场环境等问题进行充分考察;另一方面,在考虑内控管理的成效时,还要考虑执行制度的成本,力争做到成本与成效的平衡。

(二)建立内控的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

树立电力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并重的观念,两者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风险意识对于建设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应该要求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树立风险观念、培养内控意识。内控管理作为一种强制性的、防御性的管理制度,它会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得到完善,这需要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使他们充分地意识到建设内控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实现电力企业构建内控管理制度的目标。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发展意识也是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需要具备的,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提高发展意识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因素,不断改革创新,进而保证电力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

(三)立足提高用户体验进行制度建设

在目前的发展中,电力企业为社会发展、人类生存等都提供了便利,而且电能源的开发、输送、维修等一系列工作都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前提,才能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以提高用户体验为前提,无论建设怎样的制度,都突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由此可见,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内控管理制度也要随之更新和完善,注意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而且,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不仅要强调企业的发展,更要将用户的实际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上,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并进一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四)考虑供电可靠性等企业经营考核

在建设内控管理制度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自身经营考核和供电可靠性考核的平衡问题,将二者分开考虑,企业自身经营考核需要管理者审时度势,能够完整地掌握企业发展的大趋势和小问题,对自身经营情况做出准确评价;另一方面,供电可靠性考核需要涉及到的部门和工作比较复杂,需要安全监察质量部门、运维检修部门、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等协调发展,做好调度和配合,提高供电可靠性,也做好可靠性的考核。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企业自身经营考核和供电可靠性考核的平衡发展。

(五)立足发展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要以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为前提。首先,要构建一套完善的以预防为主的监管体系,将物资、财务、审计、人事等部门涵盖进去,并尽量涵盖电力企业的每一个部门,从而保证监管体系的完整性;其次,要坚持对供电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工作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发展状况,完成体系建设任务;第三,事后检查机制也十分必要,用科学发展的思维,确保企业各项工作都有所收效,从而保证内控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第四,体系建设还需要有一套管理机构,设立专门委员会,建立一个专门的内控管理部门,并分设不同的权利岗位,制定工作流程和任务。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为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时至今日,人民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能源的开发、输送,因此,要促进电力企业发展,才能进一步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对于电力企业来讲,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需要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团队,加入内控管理的方法,建设内控管理的制度。本文在研究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制度建设时,从兼顾成本效益、兼顾内控与发展、促进用户体验、立足企业经营考核以及完善内控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管理思路,回答了供电企业如何规范发展的问题,为企业进行科学的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篇9

我国的桥梁施工管理起步较晚,经过近些年的努力,虽然我国在桥梁施工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由于桥梁施工具有施工难度大等其自身的特点,桥梁施工事故在我国也时有发生,这对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与其他工程施工相比,桥梁施工具有如下特点:(1)通常,桥梁建设周期较长,尤其是大型桥梁的建设施工,其周期要达数年;每个桥梁施工项目都是唯一的,区别于其他任何桥梁施工项目,这决定了桥梁施工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人员流动性大,由于桥梁施工作业条件相对较差,施工大人员中很多是当地农民工,所以他们的工程技术水平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通常是工程完工后他们就离开,故施工人员的流动性很大;(3)通常,桥梁项目产品为露天作业,体积庞大,受自然气候的影响较大,工程施工易被如洪水、雨、雪等恶劣的施工环境中断。(4)桥梁施工组织复杂,需要多部门协作完成,且施工工序和过程繁琐,施工管理中对技术准备、施工方案制定、人机材等的组织和协调量大。(5)桥梁工程属于较为复杂的工程结构,对技术、质量管理等要求较高。

2 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公路桥梁是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加强施工技术控制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如今随着工程建设的扩大,各项施工的设备设施和工艺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采用先进的设备、选择先进的施工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的效率,从而促进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最终为城市化建设作出贡献;其次是有助控制成本,施工单位通过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可以加快施工进展、简缩复杂的工艺流程,有效的实现了成本控制;最后是保证人们的安全出行,目前很多公路桥梁由于施工技术不规范以及其他关系,致使路桥工程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桥头跳车、路基沉陷等等,为此引发的交通事故也频频不断,不仅对人们的安全出行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对城市化建设和政府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路桥施工技术的控制管理,提高公路桥梁工程的质量,建设优质的公路桥梁工程,避免出现“桥头跳车”“路基沉陷”等问题,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保障人们的行车安全,已经成为新市场环境中公路桥梁施工企业项目经营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

3 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改进措施

经前文所述,我们对目前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不足和缺陷加深了认识,并意识到了公路桥梁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技术缺陷所导致的严重危害,因此,相关的路桥企业必须针对问题,重点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施工企业在研究公路桥梁施工技术不足问题的改进措施时,也应适应时展的需求,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解决相关问题。

3.1充分应用现代化的高科技信息技术

在技术改进时充分应用高科技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改进不足,显著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不过,与此同时还要综合考虑造价、工期和安全等各方而影响因素,才能最大限度促进和保证工程质量的提升。

(1)应用信息仿真技术在现代公路桥梁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重要性。应用信息仿真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模拟数据,判断计算结果与要求是否一致。在现代化公路桥梁施工时,利用信息仿真技术加强现有施工技术的改进,具体表现在桥梁结构的设计、管理和技术上,同时为提高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利用内仿真技术来分析结果,能够为工程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2)应用优化与建模技术在现代公路桥梁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重要性。在公路桥梁的实际施工中,优化与建模技术通常是最多应用在桥梁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施工管理,并在该基础上不断优化桥梁工程进度、施工技术和经济效益,因此不但能有效提高桥梁的施工技术水平,还能够进行优化,既能为施工技术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能为工程质量的提升注入活力,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现代公路桥梁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重要性。现代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中,有大量的复杂的各种资料、记录、备注等信息,必须做好管理工作,而网络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大大降低了公路桥梁工程信息管理工作的难度,提高信息管理的方便快捷性,同时,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还是实现桥梁工程信息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文档管理、网站、搜索引擎等方式为工程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支持。

3.2 将信息技术融入公路桥梁施工技术中

从根本上讲,高科技信息技术并没有用于直接改进传统的桥梁施工技术,而是通过它们的应用为桥梁施工技术的深入改进奠定基础。那么应怎样把相关信息技术科学融入到公路桥梁施工技术改进中。

首先,路桥施工企业应重视施工管理的全部信息化,来不断提高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科技含量。因此应紧密结合信息技术的系统化、自动化收集管理信息特点,将其应用到桥梁的施工管理中,一方面大大节省了桥梁施工的信息管理时间,另一方面又提供高质量依据支持企业的战略计划,从而实现桥梁施工的科技化、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议和运行。

其次,在此基础上推进公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网络信息的共享。改变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手工操作记录,效率低下、成本高、无法实现实时传递信息功能的公路桥梁工程信息管理,选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提高信息交流的畅通和共享,避免工程发生损失。

3.3 全面重视桥梁超载的问题

超载汽车在通过桥梁时,其超载压力增大桥梁的损伤,严重的破坏桥梁工程的整体结构。同时,因为超载造成的桥梁损伤基本上是没有有效的措施能够挽救的,桥梁所受到的安全威胁和破均、具有持久性和不可修复性,所以路政管理部门必须全而重视桥梁超载的问题,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限重通行等措施治理超载。

4 结束语

在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中,始终要以减少或消除路桥病害为原则。施工前要充分调查路桥周围的地理情况、地质情况和水文,结合填筑高度、公路等级,结合公路经济技术指标,对公路桥梁进行综合处治,才能达到公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质量要求,从而提高道路行车舒适性及路桥建设质量。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篇10

一、货币资金管控的必要性

在货币资金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不文明,甚至违法现象(如公款私用、挪用公款、收受贿赂、索要回扣等)。通过分析发现,出现这些资金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货币资金管理体系不完善。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实际形势,建立和完善符合企业自身的货币资金管控体系,切实有效的降低企业资金管理风险,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善的货币资金管理可以科学合理的控制企业各项货币资金管理活动,提高企业资金收益、节约企业建设成本,确保货币资金能够按照计划编制的目标进行资金收支,进而提高企业资金运作效率;完善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约束、规范企业管理人员的行为,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资金风险。

二、货币资金管控措施的制定原则

货币资金管控主要通过制定各种制度措施进行约束,施工企业制定各种管控措施时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加强货币资金管控必须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进行,即:必须确保货币资金管控的合法性。

(二)针对性原则

制定各种管理方法与控制措施,必须要有针对性,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同企业不能盲目搞一刀切模式。

(三)目标性原则

措施制定与过程控制必须确定具体的管控目标,有目标,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完成。

(四)全面性原则

管理过程中必须对企业各项资金支付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因此,企业资金必须进行全过程、全员工参与的管理过程,进而可以提高货币管理效率

(五)重要性原则

企业全面管控各项货币资金活动的同时,应重点关注主要业务活动和高风险点,并对此采取更为严格的管控措施。

(六)适用性原则

货币资金管理必须要考虑管控适用性原则,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制度大不相同,各施工企业的业务活动范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也大不相同。因此,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工程具体实际,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体系,从而能够真正发挥企业管理的作用。

三、货币资金管控的主要方法

建筑市场混乱现象,不景气因素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资金短缺、工程项目节点多、涉及面广、资金分散、内部控制薄弱,这些特征无疑加大了企业货币资金控制的难度,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企业在进行货币资金控制时可以采用以下控制方法:

(一)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法

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主要包括账实盘点控制,库存限额控制,实物隔离控制以及岗位分离等控制方法。

(二)货币资金完整性控制法

货币资金完整性控制主要有银行对账单控制、业务发生量控制、库存现金支付凭单控制、往来账核对控制等方法。

(三)货币资金合法性控制法

货币资金合法控制是货币资金收支业务必须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企业内部收支相关规定。货币资金合法性控制主要是保持企业货币资金收入与支付平衡,企业资金合法性控制是对企业运用国家政策及制度设计完整性上来进行控制,在此基础加强合法性监督检查力度。

(四)货币资金效益性控制法

货币资金效益性控制必须在筹资、投资决策前,对工程项目各种方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深入分析。并且对于每一备选方案都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确保方案切实可行,根据客户需要选择最优方案。货币资金效益控制还必须考虑工程投标环节,不要盲目投标,以免资金被套牢无法周转。通过收回投资成本、缓期支付材料款等方法来解决或缓解货币资金支出压力,同时应权衡采取措施所付出代价或最终的后果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监督、考核全面预算控制体系,资金管理实质就是对各个环节货币现金流监督和控制。

(五)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方法

企业内部管理必须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控制度,强化客户资信调查控制力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应收账款管控政策与措施,规范强化过程控制与监督管理,保证垫付款、赊销款项能够及时回收,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控制能力与效果。

四、货币资金活动风险控制对策

企业要想提升货币资金管控水平,需要企业不断完善和优化企业内部结构。企业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以及具体工程情况,建立和加强企业内部相应管理体系与制度。

(一)建立相互制约机制

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必须坚持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与职责分离,必须明确企业各部门人员职责。企业还必须要建立相应监督管理制度与体系,各部门之间应该相互约束、相互监督,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运作效益以及货币资金管控效率。在企业货币管理过程中应中多设置几个岗位,每个岗位只负责一部分管理职责,并且岗位职责分工各不相同而且职位相对独立性,避免管理职责之间相互交叉。

(二)严格控制资金交易流程

在货币资金收支管理过程中,必须保存当初存借款凭证,尽量避免与个人账户之间转存资金往来结算,按照要求使用公对公模式进行账户间结算。在交易过程中的剩余资金处理方法应该严格控制,对于交易剩余资金必须及时存放到银行账户中,降到挪为它用的风险。在货币资金支付管理必须建立严格支付审批手续,并且必须严格遵照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对于不同资金支付额度,应该确定资金支付的不同审批级别与程序,并且严禁越俎代庖。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只有当货币资金支付资料各种手续齐全后,方能进行支付。为降低货币资金管理风险,必须严格执行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只有企业出纳人员才能够直接完成货币资金支付或资金交易,同时对资金交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审核工作,降低支付环节发生意外风险。

(三)提高资金管控人员专业素质

货币资金管理责任重大,一旦出现问题将会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必须保证货币资金工作人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所以对货币资金管理人员严格要求,对于不能够胜任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时进行岗位调换。为提高货币资金管理的有效性,在企业内部可实行岗位轮换制,通过岗位轮换可以对个人的岗位职责认真执行同时监督其他部门。

五、结束语

在进行货币资金控制的过程中企业应关注资金控制主要节点,采用合理的控制方法,从建立相互制约机制、严格控制资金交易流程、提高资金管控人员专业素质三方面着手,建立完善的货币资金控制体系。货币资金管理可以保证企业资金安全,降低资金管理风险,加快企业货币资金周转,保障企业生产和发展顺利进行。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和优化资金控制体系,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篇11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概述与现状分析

内部控制效用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程序和包括内审、预警等结构性的设置在内的系统,来保障企业管理运作的顺畅性、安全性与合规性,从而提高企业效率,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作用于企业的股东回报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企业大部分处于发展过程当中,这个阶段的企业工作重心必然应该是向外看,但在谋求跑马圈地快速占领市场的同时也要注意眼睛向内看,关注企业内部风险的控制。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大量的管理制度及活动实现的。从运作机理上讲,内部控制作用的主体是企业的内部管理,是向内看的管理,是企业成熟阶段必须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其强调点是控制性、程序性、全面性、遵循性、一贯性、同一性。需要关注的是控制性、程序性、全面性、遵循性、一贯性确立之后能够使成熟期的大型企业通过规范性以及内部控制与其他管理工具的融合提升企业的效率,但同时也使企业的灵活性和决策的效率降低。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存问题

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一直都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环境中。正是这样的一种环境,既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风险,但是更制造了机遇,在这种环境下,企业想有效的处理不确定性,加强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也能够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调查发现,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并不注重风险管理,企业都没有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大多数企业都仅对可能存在风险的一项或几项业务进行了风险评估,很少有企业定期对客户信用、财务管理、采购、销售、物流等管理活动都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没有贯穿到企业的所有业务、各个环节。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对策研究

优化控制环境,首要的是企业的管理者重视起来。企业的经营从大的模块上划分,可以分为外部竞争性的运作与内部管理上的运作,即所谓向外看的管理与向内看的管理。向外看与向内看孰轻孰重是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阶段不同所决定的。企业的管理重点随着企业的发展与演进而漂移。向内看的管理是一种完善与保障机制,任何情况下绝不可与向外看的发展观相冲突或者相背离。我国的企业大部分处于发展过程当中,这个阶段的企业工作重心必然应该是向外看,但在谋求跑马圈地快速占领市场的同时也要注意眼睛向内看,关注企业内部风险的控制。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从运作机理上讲,内部控制作用的主体是企业的内部管理,是向内看的管理,是企业成熟阶段必须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其强调点是控制性、程序性、全面性、遵循性、一贯性、同一性。需要关注的是控制性、程序性、全面性、遵循性、一贯性确立之后能够使成熟期的大型企业通过规范性以及内部控制与其他管理工具的融合提升企业的效率,但同时也使得企业运营的灵活性和决策效率大大降低。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很多中小型的企业管理仍然处于原始的阶段,并没有提升到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标准上来,这就要求中小型企业的管理阶层甩开个人经验主义,要求他们用谦逊的态度,从同行和大型企业那里请教学习企业管理中的良好制度和良好方法。与此同时,从书本上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管理者首先要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在实践中总结真正适合自己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

四、结束语

总之,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必然选择,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对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个人实施全方位控制,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要增强控制力度,多采取措施,才能拥有一个完善、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天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0

[2]宋宝连.浅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特区经济,2012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篇12

(一)控制的主导地位

控制是系统构建和运行的主体目标,是系统存在的基本特征。企业系统的控制功能是通过系统要素有机联结的程度、系统框架和系统“软件”的科学性体现出来的,系统结构有机程度高,系统框架合理,控制功能就强。

(二)管理的从属位置

管理是在控制基础下进行的、是在已经形成的系统框架下,对原有的系统控制进行调整的活动。没有控制作为基础,管理的目的、作用和活动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出来,也就不存在管理了。

(三)控制与管理的不可分离性

控制与管理刚柔相济,刚是控制,柔是管理,它们之间缺一不可。控制是构建系统各要素间存在的原始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存在的生克现象的具体反映。管理是通过发挥职能作用。调整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和影响,调整控制能力、控制力度、控制范围,是为系统达到运行目的服务的调控活动。控制功能增强了。管理的难度相对减小,管理调整工作也就减轻。驾驭企业的难度也会减小。反之,如果控制功能弱、管理难度则大。

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在现代企业管理,甚至在社会重大问题、军事管理和重大科技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学者对计划生育管理、疾病防治管理研究后得出显见的证明。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达到人口健康有序增长的目标,就必须对婚育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为了控制瘟疫传染,达到预防和控制疫情的目标,就必须实行疾病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控制和管理之间的关系,控制是目标,管理是围绕目标的实现开展的活动:控制是主体,管理是围绕主体进行调整的手段。由此,不难思考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中引入控制原理的问题。

当前,农业发展银行在贷款风险管理问题上采取了诸多办法和措施,但业务越是发展,特别是随着新的业务领域的拓展,贷款风险管理更值得人们深思。对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我们不难发现,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并没有上升到系统控制的高度。因此,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的那些特征和效用无法体现,这是贷款风险问题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主要原因和矛盾之一。在此状况下,一般意义上想实现保护贷款资产和员工人生安全,即通常所说的“两个资产安全”的目标尚难以实现。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答案是显然的,必须尽快全面引入现代企业控制原理,设计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的完整系统。

其一,有利于将贷款风险控制目标过程化

通过实施贷款风险控制,将要实现的目标细化。将控制的责任和要求落实到每个部门、岗位和每个环节。颠倒贷款防范管理与控制的关系,从而产生通常所说的有好的过程就会有好的结果的效应。同时。由于贷款审查、审核、审批流程中各岗位人员职责明确,即便因不可抗因素产生贷款风险也能有效保护员工人生安全,达到尽职免责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极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参与贷款风险控制的积极性,贷款有风险,人身有保障。

其二,有利于更新贷款风险管理理念

现代银行不仅仅在于现代化手段的提高和运用,更多地应该在于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创新。按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农业发展银行仅通过管理手段是无法实现贷款风险管理目标的。从根本上讲。如果企业系统结构上存在漏洞,通过管理的方法是无法弥补的。就像一幢大楼,硬件结构存在问题,仅靠物业管理修修补补根本不能解决问题,隐患和漏洞的存在使大楼始终处于隐患或危险之中。因此,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不应该是单纯的贷款管理,而应当是以控制为基础的体系构建。我们要积极开展贷款控制实践,按照贷款风险控制来设计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全部构架。

二、强化贷款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农业发展银行实现贷款风险控制目标的关键所在

做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工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当前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的实际来看,首先必须强化贷款审查流程控制。这是问题的关键。按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贷款风险控制要达到的目标大致是: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业务发展要求,遵循贷款政策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贷款审查,提高贷款审查质量和效率,实现有效控制贷款风险,保障信贷资金安全运行,提高贷款使用效益。其实质就是达到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要求。与此同时。贷款控制各环节在审查过程中要做到明确权限、严格程序、分清责任、规范操作、提高效率、确保质量,力求达到尽职免责。为此。结合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管理的实际,要全面推行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的思想,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大的方面:

(一)必须明确贷款风险控制应该执行的原则

按照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内在规定性要求,在结合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贷款产生的背景真实,是真实的经济贸易往来所需。各种贷款信息、依据真实可靠。

2,完整性原则。与贷款相关的各种资料、依据和信息必须完整。

3,合规性原则。发生贷款业务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执行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规章制度。

4,风险性原则。贷款业务必须进行全面风险分析与评估,全方位揭示贷款风险隐患,落实有效风险保障措施。

5,效率性原则。办理贷款必须强调工作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

6,流程性原则。贷款办理严格按规定流程操作,各部门、岗位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依次审查、不得缺级或越级。

(二)必须明确贷款风险控制流程

从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的实际来看,其流程大致分为原控制和再控制两个层面。

其一,原控制层面主要在县级支行,部门。县级支行的信贷部一支行行长室:岗位:信贷部客户经理一副行长兼信贷部主管一支行行长。

其二,再控制层面主要在市分行。部门。客户部一利率审查部一信贷与风险管理部(含法律审查部门)一贷款审查委员会;岗位:客户部门审查岗位一客户部高级主管一利率审查岗位一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门审查岗位一法律审查岗位一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高级主管一贷款审查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一有权审批贷款人。

(三)必须明确各部门、岗位贷款风险控制的要素和职责

根据现阶段对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原控制层面和再控制层面各部门、岗位职责研究,在贷款风险控制中必须遵循前述“六项”原则的基础上,各自掌握的要素和应履行的职责如下:

1,原控制层面,即县级支行,必须对贷款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风险性负主要责任。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篇13

现代金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和金融创新进程的加快,在支持服务经济成为“现代金融百货公司”并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已逐步演变成为具有高度经营风险的企业。于是,拓展业务与防控风险已成为现代金融业经营管理不可分割的两个主要方面。农业发展银行与诸多金融业一样,在建立现代银行的过程中,金融产品在迅速增加,业务效益迅猛发展,金融服务手段越来越现代,与之相伴的是经营风险,主要是贷款风险也随之增多,有的甚至呈加重的趋势,贷款风险事故和案件屡有发生,一些地方不良贷款前清后生。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业信用缺失、市场变化所致,也有内部管理不善、制度执行不到位和决策偏差等。因此,必须遵循现代金融业经营管理的内在规律,切实注意发展业务与风险控制的均衡性,创新金融产品与创新贷款风险管理并重。本文拟以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为参照体,阐述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问题。

一、应用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农业发展银行实现贷款风险控制目标的理想选择

(一)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的概念及特点

现代企业控制原理是企业管理理论创新发展的产物,它强调企业控制功能的主导地位,系统各要素的联结构成具有控制特征的系统框架,它颠倒了原有企业管理理论中以管理为系统,将控制与组织、计划、协调为手段的体系。在此理论下,管理只是为实现控制要求而进行的调控活动,起辅助作用。此原理已为现代企业实践所证明,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它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

1.控制的主导地位。控制是系统构建和运行的主体目标,是系统存在的基本特征。企业系统的控制功能,是通过系统要素有机联结的程度、系统框架和系统“软件”的科学性体现出来的,系统结构有机程度越高,系统框架越合理,控制功能就越强。

2.管理的从属位置。管理是在控制基础下进行的,是在已经形成的系统框架下,对原有的系统控制进行调整的活动。没有控制作为基础,管理的目的、作用和活动的价值就无法得以体现。

3.控制与管理的不可分离性。控制是构建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的原始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存在的生克现象的具体反映。管理是通过发挥职能作用,调整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和影响,调整控制能力、控制力度以及控制范围是为系统达到运行目的服务的调控活动。控制功能增强,管理难度相对减小,管理调整工作也相对减轻,驾驭企业的难度也会减小。反之,如果控制功能弱、管理难度则大。[1]

(二)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的作用

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在现代企业管理,甚至在社会重大问题、军事管理和重大科技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学者对计划生育管理、疾病防治管理研究后得出显见的证明,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达到人口健康有序增长的目标,必须对婚育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为了控制瘟疫传染,达到预防和控制疫情的目标,必须实行疾病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控制和管理之间的关系――控制是目标,管理是围绕目标的实现开展的活动;控制是主体,管理是围绕主体进行调整的手段。

当前,农业发展银行在贷款风险管理问题上采取了诸多办法和措施,但随着业务的发展,特别是新业务领域的拓展,贷款风险管理日显重要。对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并没有上升到系统控制的高度。因此,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的特征和效用无法体现,是贷款风险问题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主要原因和矛盾之一。必须尽快全面引入现代企业控制原理,设计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的完整系统,主要有利于两个方面:

1.有利于将贷款风险控制目标过程化。通过实施贷款风险控制,将要实现的目标细化。将控制的责任和要求落实到每个部门、岗位和每个环节,颠倒贷款防范管理与控制的关系。同时,由于贷款审查、审核、审批流程中的各岗位人员职责明确,即便因不可抗因素产生贷款风险也能有效保护员工人生安全,达到尽职免责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极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参与贷款风险控制的积极性。

2.有利于更新贷款风险管理理念。现代银行不仅是现代化手段的提高和运用,更多应该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创新。按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农业发展银行仅通过管理手段是无法实现贷款风险管理目标的。因为从根本上讲如果企业系统结构上存在漏洞,通过管理的方法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不应是单纯的贷款管理,而应是控制为基础的体系构建,必须要积极开展贷款控制实践,按照贷款风险控制设计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全部构架。[2]

二、强化贷款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农业发展银行实现贷款风险控制目标的关键所在

做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工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当前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的实际来看,首先必须强化贷款审查流程控制,这是问题的关键。按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贷款风险控制要达到的目标一般可大致描述为: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业务发展要求,遵循贷款政策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贷款审查,提高贷款审查质量和效率,实现有效控制贷款风险,保障信贷资金安全运行,提高贷款使用效益,其实质是达到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要求。与此同时,贷款控制各环节在审查过程中要做到明确权限、严格程序、分清责任、规范操作、提高效率、确保质量,力求达到尽职免责。为此,结合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管理的实际,要全面推行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的思想,必须把握以下三大方面。

(一)必须明确贷款风险控制执行原则

按照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内在规定性要求,在结合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贷款产生的背景真实,是真实的经济贸易往来所需,各种贷款信息、依据真实可靠。

2.完整性原则。与贷款相关的各种资料、依据和信息必须完整。

3.合规性原则。发生贷款业务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执行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规章制度。

4.风险性原则。对贷款业务必须进行全面风险分析与评估,全方位揭示贷款风险隐患,落实有效风险保障措施。

5.效率性原则。办理贷款必须强调工作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

6.流程性原则。贷款办理严格按规定流程操作,各部门、岗位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依次审查、不得缺级或越级。

(二)必须明确贷款风险控制流程

从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的实际来看,其流程大致分为原控制和再控制两个层面。

1.原控制层面主要在县级支行。部门:县级支行的信贷部支行行长室;岗位:信贷部客户经理副行长兼信贷部主管支行行长。

2.再控制层面主要在市分行。部门:客户部利率审查部信贷与风险管理部(含法律审查部门)贷款审查委员会;岗位:客户部门审查岗位客户部高级主管利率审查岗位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门审查岗位法律审查岗位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高级主管贷款审查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有权审批贷款人。

(三)必须明确各部门、岗位贷款风险控制的要素和职责

根据现阶段对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原控制层面和再控制层面各部门、岗位职责研究,在贷款风险控制中必须遵循前述“六项”原则的基础上,各自掌握的要素和应履行的职责如下。

1.原控制层面必须对贷款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风险性负主要责任。首先,信贷部客户经理控制。它是所有贷款的起点,必须把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作为控制的主体。对贷款企业申报贷款必须严格审查各种原始依据,判断贷款的真实程度;必须按制度、法规对贷款进行全面论证,判断贷款的合规程度;必须索要、整理与贷款相关的全部信息资料,判断贷款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对贷款进行全面论证,做好贷前调查的各项工作,按要求撰写调查报告,阐明调查意见和结论,完成相关基础资料并转下个流程。

其次,副行长兼信贷主管控制。在收到客户经理提交的贷款相关信息资料后,必须重点在真实性、合规性和风险性上进行全面复核,发现缺漏、疑点,及时进行核实。对贷款企业提供的营业执照、财务报表和公司章程等重要信息依据,应组织到有关专业评估或国家权威部门进行查询核实;对客户经理提出的调查意见和结论进行重复论证;对贷前调查有关事项进行核实或操作。要结合岗位应知信息,论证贷款风险度。审查无异后,按规定转交下个流程。

再次,县级支行行长控制。县级支行行长是县级支行贷款风险控制的第一责任人,也是贷款业务风险控制首要执行者。必须重点审核贷款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风险性。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全面审视贷款业务是否真实可行、是否存在风险隐患等;要综合考虑申请人的信用、信誉状况,生产经营能力和贷款偿还能力,就该笔贷款申请的可行性进行审查,确定能否贷款,贷款额度是否合理,贷款方式是否可靠等;要坚持稳健经营的思维,切忌盲目追求贷款量的增长的观念,真正体现“贷款放到哪里风险就控制到哪里,风险控制到哪里贷款就放到哪里”的效果。

2.再控制层面必须对贷款的合规性、效率性和流程性负主要责任。首先,客户部门及其相关岗位控制。审查岗在收到贷款申报材料后,要重点做好格式规范性审查、材料完整性审查、信息充分性审查、内容一致性审查、信息资料合规性审查、与CM2006系统 核对审查、利率执行准确性审查、风险提示。客户部高级主管要结合掌握的市场信息、行业信息和企业信息,对能否贷款、贷款额度等做出准确判断;对贷款申请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贷款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判断;要结合岗位性质特征,从贷款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市场现实、贷款安全效益等对贷款投放做出综合判断。客户部对贷款全面审查后要联系计划部门利率审查确认,并将完整的手续资料、调查报告、申报材料转下个流程。

其次,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门及相关岗位控制。审查岗在收到贷款申报的材料后,要重点做好格式规范性复查、材料完整性复查、信息充分性复查、内容一致性复查、信息资料合规性复查、与CM2006系统再核查、利率执行准确性复查、风险再揭示。法律审查岗位收到资料后,要结合CM2006系统对信贷项目的风险预警情况进行风险提示,重点审查贷款风险防范措施是否合理、可行,保证人主体资格及偿债能力,抵押物、质押物是否合法、足额、有效。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高级主管要对贷款合规性、风险性和效率性进行控制。必须对前述各流程环节的审查进行核实;必须坚持风险防范的政策制度规定审核把好贷款风险保障关口;必须全面审视贷款潜在的可能风险点,向流程前后环节做好反馈工作;必须对贷款工作效率、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

第三,贷款审查委员会及其副主任、主任控制。贷款审查委员会作为贷款审议的集体决策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农业发展银行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合理地组织和运作,要严格执行贷款风险控制“六项”原则。贷款审查委员的每个成员必须是相关专业的专家,必须对贷款决策进行独立思考、判断,履行职责,承担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集体决策的真正效应,才能把好贷款风险控制关口。贷款审查委员会副主任和主任收到申报及审查材料后,对前述流程各环节审查内容和意见进行复查,总体把握调查、审查意见是否完整、是否合理。要重点结合所了解的市场信息、行业信息和企业信息,对贷款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全面判断;要审查贷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我行的有关规章制度;要根据借款人前期贷款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结合本笔贷款的金额、期限和方式等,判断贷款风险程度,提出防范贷款风险的措施和要求。

第四,有权审批人控制。必须严格执行“六性”原则,对贷款进行全面分析评价,特别是揭示的贷款风险。要严格执行有权审批人有权否决贷款审查委员会通过的信贷项目或提出复议意见,无权变更贷款审查委员会否决或复议的贷款项目的规定。要统揽全局,对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做出符合逻辑的科学合理的判断和终决。要全面履行岗位职责,发挥其在贷款风险控制中的关键作用。[3]

三、强化贷款风险控制细节管理――农业发展银行实现贷款风险控制目标的有效保障

贷款风险细节管理是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应用中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控制原理中控制与管理刚柔相济的关系,只有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实行细节管理,才能确保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的效应,达到贷款风险控制的目标。为此,在贷款风险控制流程外必须高度关注相关的细节管理。就目前贷款风险控制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激励约束问题:建立健全信贷资产保全责任考核机制

一是围绕信贷资产保全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特别要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将应该检查的内容要求到边、到底、到时、到实;二是建立责任评议追究和尽职免责制度,与流程中各环节责任部门、责任人薪酬、奖金等收入考评挂钩,严格赏罚分明,充分调动员工拓展业务和防范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流程环节在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作为对上一流程环节日常考核的依据;三是对流程外实施的资产安全检查、条线检查和信贷主管考核等各项检查,也要重点围绕前述“六性”原则,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对相关部门、人员的考核依据。由于履职不到位导致贷款发生损失的按农业发展银行违反业务规章制度行为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二)抵押担保问题:建立抵押担保贷款的实效合规考查机制

对抵押物的评估必须坚持实效合规原则,在实际落实抵押物值时,要坚持稳健经营思维,不能以高估换取贷款的增量,贷款额度应严格控制在规定比例范围之内。对所有《抵押担保借款合同》必须到规定部门进行登记并公示。在审查抵押物的存续和保值时,必须执行《担保法》规定,要审查抵押物的存续状态,是否有损毁或转让的事实,更要审查抵押权人对抵押物在发生毁损转移灭失情况下,债权人监督权力的行使问题,切实防止抵押权人明知抵押物处于损失状态,而采取不作为的态度。对担保企业的选择,在执行有关信贷政策制度的前提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务实做好对担保企业的综合评估,绝不高估,坚决抵制违规虚假情形的产生。

(三)风险预警问题:建立贷款风险预防分析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客户评价制度。重点客户评价半年一次,一般客户一年一次,新准入客户,在贷款申报前根据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评定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做出客户评价报告。同时,要定期对贷款企业经营管理及其相关产品、市场等进行调研,对相关产业政策制度进行研究。二是建立贷款企业经营分析制度。县级支行、市分行应定期召开分析例会,对贷款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产品市场情况、信贷资金使用情况、贷款风险及防范措施等进行评价判断。对重点客户要进行全过程监测,对企业法人代表及股东品行、贷款与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企业货款归行率、企业日均存款余额、企业销售与纳税额等要素进行及时监测分析。三是要大力提倡引进科学风险预测技术。在CM2006系统基础上,全面收集、筛选业务和管理数据,对贷款风险进行客观度量,逐步建成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评价系统、贷款定价系统以及信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等信贷决策辅助工具。

(四)风险处置问题:建立健全贷款风险应急处置制度

建立有效的贷款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是必需的,一旦发现贷款风险,必须及时准确地反馈贷款风险生长情况的信息。对出现风险预警信号的贷款,要在注意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果断采取调整贷款条件、贷款方案、还款方案,要重新核实抵押担保,及时完善保全措施。对贷款损失不可避免的,要及时分析原因,依赖政府、社会和法律部门,寻求综合清收方案。要建立清收转化责任制,结合行长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把处置期追回贷款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责任人,强化考核,也要创造性地积极寻求经济组合方案解决问题,比如发挥信贷杠杆调节作用促进收回风险贷款等,尽可能减少贷款损失。[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