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海洋信息化前景实用13篇

海洋信息化前景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1

换句话说,海洋以数字化的风姿步上信息时代的T型台,并进入我们的取景框。“数字海洋”是由海量、多分辨率、多时相、多类型海洋立体监测监视数据及其分析算法和模型构建而成的总体海洋系统。“数字海洋”是海洋科技的战略性把量,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一努力必然强化客体主体化的进程和质量,迄今为止的一切关于海洋的生疏感和神秘感终将被消除,使我们置身海洋“有如回到老家之感”,使我们的海洋话题如数家珍。

全球化背景和法制海洋建设

全球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全球化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必然。全球化使海洋在新世纪的地位凸显出来,成为比陆地更为重要的战略思考对象。全球化背景下的海洋会呈现什么样的意识流和思想冲动呢?在地球村里,村民发现原来我们的家园是水乡,海洋其实是我们的田园、道路和街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海洋,如同村庄不能没有田园、道路和街市。

全球化背景下的海洋是法制海洋,亟需健全“游戏规则”和权威的裁判,从而使人们的海洋活动正当而有序。不然的话,海洋世纪会成为诉讼世纪甚至战争世纪。无论就国际还是国内而言,海洋法制建设都是必需和紧迫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从1970年12月17日开始酝酿,到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经历了24年的漫长岁月。它的诞生,是世界海洋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新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确立,表明人类向往和平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市场化背景和经济海洋建设

市场化不仅是我们期望的一个目标,而且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市场化背景下的海洋因其经济价值而成为炙手可热的区域,海洋经济开发是具有国际性的热门话题。

当今时代,陆地空间及其资源已严重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浩瀚无垠的海洋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强烈吸引人们的目光。中国是海洋大国,珍惜“蓝色国土”,开发利用海洋,是发展中国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中国要强化“经济海洋”和“海洋中国”的理念,对中国周边的海洋动向有高度的政治警觉和经济敏感,加速制定应对的战略。

近几年,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对海洋经济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已开始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海陆一体的经济发展架构,“蓝色产业带”的轮廓已经清晰可见。不少科学家预测海洋技术在21世纪可能有重大突破、发展,包括海水淡化技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和海洋能利用技术、生物生态技术、养殖和病害控制技术、海洋医药生物技术以及海底金属资源开发技术等,凡此种种,都将大大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和原料供应格局。

生态化背景和生态海洋建设

从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森《沉寂的春天》,到罗马俱乐部报告《增长的极限》,再到莱斯特·R·布朗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表明生态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把发展纳入生态化轨道,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生态化思维拷问科技进步与应用的双重结果,反思人类行为的生态效应;关注生态效益,关心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共荣。这不仅给遭受污染重创的陆地带来新的生机,而且也规约着人们的海洋开发行为。

海洋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海洋与陆地有很大的关联性和渗透性。目前,陆源污染是海洋污染的重要方面,加上航运污染、盲目开发、过度捕捞,已对海洋生态造成严重破坏。保护海洋环境,建设生态海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200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海洋存亡,匹夫有责”定为第33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旨在号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行动者,促进污染防治与重视海洋环境保护,为人类留下清洁的海洋。

人文化背景和文化海洋建设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2

一、通信技术在远洋船舶的发展历程

在航海史上,船舶的定位、导航向来是十分重要的。从通信技术在远洋船舶的发展历程上来看,我国发明的指南针最早就应用在航海上,从而使我国一度成为航海大国。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通信技术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由现代卫星通信技术发展而来的卫星定位和导航系统,逐步替代了这些古老而原始的手段。现代卫星通信技术具有: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等特点。现代通信技术在远洋船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美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GPS系统在远洋船舶上的应用;第二个发展阶段是俄罗斯的GLONASS在远洋船舶上的应用;第三个发展阶段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二、现代通信技术在远洋船舶的应用

现代通信技术在远洋船舶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CCTV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该系统一般由雷达监控系统、船舶数据处理系统及船舶交通服务指挥中心组成,辅以VHF通信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气象系统等,在距离海岸25 nmile范围内,对船舶交通实施监督、管理和控制并提供咨询服务。对保障船舶交通安全、提高船舶通航效率、协调海上应急救助和保护水域环境等具有重要作用。

2.CCTV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这是一个典型的数字视频网络监控系统,整个系统包括图像采集、信息传输、图像处理三大子系统,由监控摄像点、现场监控站和监控中心组成。在CCTV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中,通过局域网各级管理人员可随时了解各监控点的现场情况,并对所需浏览图像进行灵活编辑操作,通过网络将监控数据上传至上级海事主管部门。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3

一、国外海洋旅游发展启示

虽然我国当前发展海洋旅游的形势很好,但是与国外相对成熟的海洋旅游发展相比,国内的海洋旅游不论是发展模式还是发展程度都相对滞后。也正因此,国内未能出现如同加勒比海海域、昆士兰、马尔代夫群岛等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海洋旅游胜地。表1显示,马尔代夫群岛通过“四个一”来实现自身岛国特色;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则通过建立国家公园实现了海洋生态旅游的领先。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要进一步发展国内的海洋旅游并能够建立起一片在国际上拥有广泛知名度的海洋旅游度假区,那就要抓住两项原则,一是把握趋势,二是打造特色。对比国外与江苏中部自然环境相近的荷兰部分地区,荷兰的滨海湿地旅游以自然林地和草场也就是建立湿地公园为主打。荷兰知名旅游景点De Hoge Veluwe国家公园就是这样一座庞大的湿地公园。De Hoge Veluwe国家公园也不仅仅就是一座纯自然野生的林场,公园里强化了各功能的分区,既有大片的林场草地供游客骑行享受林荫,又有大片的历史古迹和一座座艺术馆、博物馆,很具吸引力。借鉴荷兰的发展经验,江苏中部滨海湿地旅游也可以整合自身在经济、科技、文化上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科普旅游。

当前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尝试发展海洋科普旅游,例如青岛、舟山等城市。但因为这些城市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发展模式,因此并未能够将科普旅游打造成一大特色,只是在原有的海洋旅游模式基础上来做科普事业,这样也就导致了在很多地方的海洋科普事业只能成为政府投钱的教育事业的一部分,而不能成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特色产业。

二、大丰旅游现状分析

(一)旅游发展现状

大丰市地处江苏中部,是海洋滩涂资源大市,大丰市滩涂是江苏省滩面最宽、面积最大、地势最高、植被最好、开发潜力最大的地段之一。大丰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还处于浅层次开发状态,都是以点来开发,未能将区内的景点连成片形成集聚效应,目前较为出名的景点有大丰市麋鹿自然保护区、荷兰花海、知青馆等景点,但是目前收益都较为一般。对外没能树立起鲜明的整体旅游形象,滨海湿地这一重点资源优势没能打造形成品牌。

(二)当地居民旅游情况调查与分析

大丰市人口约71万人,是全国县域百强市,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在当地素有“金东台银大丰”之说,有较好的内部市场环境。通过随机调查,当地居民对大丰旅游发展的认知情况(见表2)。

1.大丰旅游发展现状评价。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当地居民普遍认为大丰的旅游产业发展还是比较一般或是有待开发的,而在湿地旅游开发重点这一问题的回答上除了生态环境外就是景点的打造。这说明大丰的旅游产业和湿地旅游开发并没有打造出足够吸引人的品牌,即便是发展多年,声名在外的麋鹿自然保护区也没有让大丰人觉得仅依靠这一个自然保护区就可以吸引外来游客驻足观光。这也正说明了,大丰需要一个全新的,更大范围的品牌与特色来作为湿地旅游发展的龙头。

2.大丰旅游景点知名度现状分析。在当地居民已知景点的调查中,数据显示,各个景点的整体知名度不高,几乎都没有超过50%,在当地居民中的知名度已经较为有限,对外地人来说知名度将更少。

3.当地居民旅游信息主要了解渠道。由表2可以看出,现在大多数游客主要通过网络信息了解旅游信息,占了总调查人数的61.8%。因此,大丰想要旅游产业上升到另一个层次,在宣传方面肯定要在网络这一板块做足功夫,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其次是朋友介绍,占47.7%。口碑往往是最隐形也是最有效的宣传方式。所以除了做好地方特色之外,还要以人为本,服务周到,让游客有一种“地方美,人文更美”的感觉,宾至如归。

4.发展海洋旅游注意点。从表2第五组数据来看,在旅游发展中认为生态环境比较重要的人数最多,达到了52.7%,由此可见,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这表明了大丰上下整体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环保问题。

排在第二位的是旅游景点打造,选择人数比较多,达到了44.5%。从上文也了解到,认为大丰旅游业发展很好的调查人数不超过总数的30%。这反映出当地居民对旅游景点打造的不满意。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虽然大丰政府在港区建设了珍禽园、海洋馆等景点,但是内在景观并不尽如人意,这些景点在丰富场馆内容、改善场馆环境、提升游客体验等方面都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景点都有着深厚的潜力去挖掘并且特色品牌有待打造。

排在第三位的旅游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占39.1%。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在旅游方面的设施建设上,大丰已取得初步成效,酒店、旅馆等设施建设均能满足需要,但是在专门景点处相应设施并不完备,有待建设。

最后的交通建设与宣传营销分别有19.1%与11.8%的人次选择。大丰交通在港区建设得很好,开通了多个公交线路,并且道路发达且有高速公路。但是在城区,道路显得拥挤,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区与港区的联系,大丰需要改变这一现状。

5.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大丰作为一个新兴的港口城市,总体消费水准不高,餐饮消费成为最大支出项,这直接体现了旅游业发展的不健全,餐饮消费毕竟是局限的,更大的消费应该集中在娱乐、购物以及门票与住宿上,从其几乎相平来看,这一点明显是不足的。所以在景区周围,仍需要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与购物点,发展周边娱乐,完善宾馆及其周围的各项设施,以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机会。这从侧面体现大丰景点之间交通方便,距离较为接近的优势。

三、发展可行性

(一)资源环境

大丰市拥有112公里海岸线,占全省海岸线的11.7%。滩涂面积116万亩(其中已围垦51.1万亩,未围潮上带26.89万亩、潮间带23.2万亩)占全省滩涂面积的12%。大丰区内滩涂的自然环境优美,特别是有部级的保护动物麋鹿和丹顶鹤,加上湿地、林场、花海、斗龙生态庄园等,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正像前文所述,大丰是典型的滨海湿地环境,首先在自然条件上,大丰有着不错的优势。与此同时,大丰还拥有张士诚起义、施耐庵故居、张謇实业、知青下乡和历史悠久的海盐文化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海洋科技方面,大丰在海水养殖、海洋生物食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质新能源、海洋生物化工、和海洋生物新材料等方面都有着丰硕的成果。

(二)市场区位

大丰位处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江苏中部,在上海2小时经济圈之内。江苏目前的旅游业在海洋旅游上的发展相对滞缓,如果发展海洋科普旅游,让人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能够学到知识,能够感受文化,这一顺应潮流的做法会拥有不错的市场前景,而且还会拥有着相当优越的经济腹地条件。

(三)旅游客源

大丰的旅游客源核心层为江苏省内及华东地区游客,为国内一级客源市场。江苏省作为全国的经济强省,消费水平偏高,而且旅游相对于其他活动来说本来就是“奢侈”的高档消费,旅游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江苏客源的组成与其职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排在前五位的是企事业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文教科技人员、公务员和工人,可见大丰发展旅游在江苏的客源市场潜力较大。与此同时,江苏以及华东地区客源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对文化产品、科技产品的消费高,因而大丰发展滨海湿地科普旅游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四、科普旅游发展构思

(一)增加文化遗产及科技成果展示窗口

大丰要整合在自然、文化和科技三者上的优势资源,首先做的就应该是在原有景点基础上拓宽三类优势的展示渠道和增加展示的窗口。在自然景观上,大丰现有的林场、麋鹿自然保护区、荷兰花海等景点都有着不错的口碑。在文化遗产展示方面,现在国内主要是通过民俗风情街以及文化展览馆来展示,大丰在围垦文化、海盐文化以及历史文化典故上的展示应当综合这些方法来保证文化展示渠道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在科技成果展示上,大丰目前已有的海洋科技馆、热带植物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科普效果,但还是缺乏了当地的海洋科技特色,大丰应鼓励当地海洋科技企业将企业的海洋科技成果拿出来建成大型的展览园区供游人参观学习,以此来达到更好的科普旅游效果。

(二)资源整合以形成集群效益

大丰应尝试整合已有旅游资源。目前大丰类似荷兰花海、麋鹿自然保护区、知青馆、海盐博物馆这几个知名景点首先在交通上联系不大,相互之间到达时间一般需要1个多小时,不能形成集群效益,单个景点所能游览时间又不够长,并不能够像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那样适宜进行长时间的游览。所以大丰应整合已有的旅游资源,仿效荷兰的De Hoge Veluwe国家公园建立起一座较大的国家公园或是旅游景点,然后在其中按功能分区,将目前零散在大丰的类似知青纪念馆、荷兰花海、林场、海盐博物馆等建立成一整座景区,让人们在亲近自然,满足旅游的愉悦性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湿地自然科学与海洋历史文化。

(三)加强景点与港区联系

加强港区与城市景点的联系,在港区专门设置海洋科技集中展示的旅游景区带,游客可自行驾车沿指定路线从市区景点开往港口,沿途可以看到成片的风车田和港区产业技术示范企业。在这里,重点打造沿海滩涂湿地生态景观以及海洋科技展览馆或是海洋企业展示园区,游客可以沿途停下脚步参观一些企业的先进海洋科技展示,并在终点展示码头雄姿和黄海之滨湿地风光。让游客在直接亲近黄海之滨湿地的同时,感受海洋科技的蓬勃发展,贯彻科普旅游的思想。

(四)紧抓宣传新媒体,配套设施及时跟进

关于海洋科普旅游这一较为新颖的旅游模式,大丰当地还是要加强宣传,在信息化时代,往往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利用好新媒体阵地,及时尽早地将海洋科普旅游的品牌宣传出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多宣传有了品牌效应才有可能获得经济上的发展。除此之外,旅游产业要满足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需要。这也就要求配套服务设施要及时跟进。在科普旅游的配套设施建设上并没有过多的特殊要求,大丰港区目前已有的莎士比亚小镇和威尼斯人海鲜街市以及一些酒店已经能较好满足购物和食宿的要求,交通也很便利,只要合理规划景区带,将配套设施与景区位置规划合理,就能很好地解决配套设施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绪良,徐宗军,张朝晖,等.胶州湾滨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0,(6):1513-1518.

[2] Tilborg Hank-van,窦奕.生态资源、自然景观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荷兰de Hoge Veluwe国家公园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J].中国园林,2012,(5):58-63.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4

一、数学海洋与空间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

从严格意义上观察数字海洋是一项计算机技术、大规模存储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使用宽带网络作为纽带,应用海量地理信息对海洋进行多时空、多分辨率、多种类以及多尺度的一种三维的描述,并且可以利用其作为工具对人类的生活质量进行提升、活动给以支持。

空间信息其指的是与地理、空间部分相关的信息,根据相关信息统计显示,在地球上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事情都和空间有着关系,同时当空间信息应用于地球方面的研究时便被称作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海洋方面研究时便被称作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二、数字海洋开发的总体思路

在数字海洋开发的思路上首先需要对数字海洋的具体内容有着清晰地了解,数字海洋可以清晰的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其一是应用型的数字海洋系统,是以某一专业、工作即领域为主要的内容,主要包括区域综合数字海洋系统以及专题数字海洋系统;其二为工具型数字海洋系统,其使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包括开发出的具有空间数据存储、输入、分析、处理以及输出等诸多功能的数字海洋系统。随着人们对于海洋探索的不断加深,数字海洋的应用领域也将会越来越广泛,因此在数字海洋系统的开发上,其工作也将会是越来越重要。因此在数字海洋的开发上,其必须针对于不同的应用目标,并充分合理的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高效的开发切实有用又方便快捷的数字海洋系统。

三、数字海洋开发的三种有效途径

(一)自主开发方法

自主开发的模式指得是不依靠任何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从空间数据编辑、采集、处理以及到最后的结束输出,其所有的数学运算都是都是由系统的开发者独立进行设计,进而选用某一种程序的设计编程语言,在一定操作系统平台上进行编程。独立开发模式其优点在于可不依靠任何一款商业化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而在开发成本上可以有效控制。但是同样的由于是自身的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因此在功能上可能难以实现和一般商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比,在开发成本以及功能上也难以保障。

(二)二次开发的方法

二次开发其指的是完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海洋应用软件的开发,其中主要应用的功能为语音功能。对于开发者而言,可直接利用地理信息系y软件中的众多宏语言,通过原始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平台进行开发,开发者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开发。该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在开发时间上可大量节省,开发方式也十分简单,其缺点是开发利用的二次宏语言,其在编程语言中属于二流的变成语言,因此在功能上难以保障,难以实现尽善尽美,一般而言二次开发的流程见图1。

(三)集成二次开发方法

集成二次开发使用专业化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数字海洋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给以满足,同时还可以使用可视化的开发软件为开发平台,进行两者之间的集成式开发,其具体的开发流程见图2。

四、三种开发方式的优劣比较

对于以上介绍的三张数字海洋的开发方式,其中自主化开发方法难度大,成本也难以保障;而单一化的二次开发方法其受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功能的限制,因此在开发的功能上难以保障,故此就现阶段而言最具有使用前景的数字海洋开发方法是集成二次开发的方法,其具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高分析、管理作用,同时又具备了可视化开发语言的可视化便捷和高效的编程的优势。进而使用集成二次开发方法开发出的软件在美观上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在可靠性以及功能上也有所保障,并且后期的维护移动也十分方便,但是集成二次开发也具有一些缺点,即在软件开发的前期投入很大,需要购置两套相关软件,但是总而言之为了保障质量,集成二次开发方法还是最值得使用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海洋其指的是对真是海洋以及相关现象的统一化数字认知和重现,其核心思想是使用数字化的手段对海洋环境及气候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处理,进而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资源利用。在其开发的思路上需针对于不同的应用目标,充分合理的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高效的开发切实有用又方便的数字海洋系统。就现阶段而言使用较为广泛的数字海洋开发有自主开发、二次开发、集成二次开发三种主要的开发模式,这其中集成二次开发是目前海洋信息开发的主要方向,值得相关部分企业给以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尹轲.水声数字通信系统仿真及其DSP实现[D].云南大学,2010.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5

一、遥感技术的特点

遥感作为一门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它的出现和发展既是人们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客观需要,更有其它技术手段与之无法比拟的特点。遥感技术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平方公里。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能动态反映地面事物的变化。遥感探测能周期性、重复地对同一地区进行对地观测,这有助于人们通过所获取的遥感数据,发现并动态地跟踪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变化。同时,研究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尤其是在监视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甚至军事目标等方面,遥感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3)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遥感探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对地观测,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遥感数据。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

(4)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5)获取的数据具有综合性。遥感探测所获取的是同一时段、覆盖大范围地区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综合地展现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与人文现象,宏观地反映了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形态与分布,真实地体现了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构筑物等地物的特征,全面地揭示了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性。

(6)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还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气象、水文、军事、环保等领域。在未来,预计遥感技术将步入一个能快速,及时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都会有极大的提高。其应用领域随着空间技术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发展及相互渗透,将会越来越广泛。

二、遥感技术在海洋测绘领域的应用

海洋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以光、电等信息载体和以声波为信息载体的两大遥感技术。海洋声学遥感技术是探测海洋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声学遥感技术,可以探测海底地形、进行海洋动力现象的观测、进行海底地层剖面探测,以及为潜水器提供导航、避碰、海底轮廓跟踪的信息。

海洋遥感主要应用于调查和监测大洋环流、近岸海流、海冰、海洋表层流场、港湾水质、近岸工程、围垦、悬浮沙、浅滩地形、沿海表面叶绿素浓度等海洋水文、气象、生物、物理及海水动力、海洋污染、近岸工程等方面。遥感监测己成为海洋及海岸带主要的监测手段和信息源。

利用传感器对海洋进行远距离非接触观测,以获取海洋景观和海洋要素的图像或数据资料。海洋不断向环境辐射电磁波能量,海面还会反射或散射太阳和人造辐射源(如雷达)射来的电磁波能量,故可设计一些专门的传感器,把它装载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飞机、火箭和气球等携带的工作平台上,接收并记录这些电磁辐射能,再经过传输、加工和处理,得到海洋图像或数据资料。

海洋的各种经济和军事活动,都需要获取及时、准确的海面现场数据。高频地波雷达以探测距离远、面积大,并能超视距、全天候探测海面等优越性,被广泛应用在世界海洋经济活跃的重要区域。利用卫星高度计资料进行潮波分析、海洋风浪场、重力场、海洋大地水准面、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应用合成孔径雷达(SAR)信息进行海底地形、海洋内波、海浪方向谱等研究;以光学和微波遥感信息为主,通过多源信息复合技术建立海流、海面风场分析方法和模型;我国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外缘,舟山群岛的朱家尖和象山分别建立了两个高频地波雷达站,夜以继日地观测两站连线以东四万平方公里海面风、浪、流的数据。

风力、波浪、潮流等是塑造海洋环境的动力,利用RS,GPS 等现代海洋观测技术可以大范围快速、准确、直接地获得海洋动力信息,对于海面风场观测,遥感所获得的海面风数据一般是距海20nm 处的观测资料。这些资料的取得有助于台风大风预报和波浪预报。对于海浪观测,可以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反演波浪方向谱或者可以通过动力模式来解决表面波场问题;对于海流观测,海洋中的海流主要受风力、引潮力和密度分布不均匀所驱动。测流主要使用雷达高度计,目前已联合使用卫星定位装置、数据采集系统和海流浮标,取得了有价值的资料。

21 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随着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化,海洋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我国东临太平洋,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国家之一。利用遥感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对于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事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洪云,翟国君;海洋测绘进展评述[J];海洋测绘;2004年01期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6

2.1海洋旅游发展概况。海南省设立以来,旅游业就开始蓬勃发展。1997年海南的旅游接待人次就达到了790万人,旅游收入过亿元,旅游人口已经超越居住人口,据数据统计,次年海南的旅游接待人次上升为816.55万人次,1999年持续增长为929.07万人次。截至2000年,海南旅游人次就达到1007.57万人,首次突破千万;2008年,海南旅游接待人次突破2000万,达到2060万人次。“十二五”以来,海南旅游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接待过夜人数千万级增长时间迅速缩短,海南旅游接待过夜人数2010年增长14.8%,2011年增长16%,并且突破3000万人次,达到3001.34万人次,2012年增长10.6%。到2014年12月,海南省接待旅游过夜总人数突破4060.18万人次。2.2海南海洋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2.1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海南岛海洋旅游业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宣传不够。虽然海南在国内知名度较高,但政府对宣传重视不够,国际层面的宣传更是寥寥无几,没有一些像国际知名旅游胜地一样主流的、长期的宣传体,导致国际影响力和一些世界著名景点无法相提并论。海南海洋旅游产品数量和种类都偏少,相对单一,大部分海洋旅游产品在其他地区也可以享受得到,替代性选择性大,分散了海南的游客量,缺乏特色和主题,缺少品牌产品,难以带动海南旅游业经济持续增长。2.2.2基础设施不完善。海南旅游景区道路建设规划不完善,旅游通道未完全开通,易造成交通堵塞,影响游客出行体验。当前海南的国际航班数量有限,造成国际游客入岛游玩不便利。此外,海南未建成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旅游交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2.2.3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薄弱。非法滥采、毁林养殖、过度捕捞、海岸线腐蚀、土地荒芜化等现象严重。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导致海南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热带植被、海洋、大气和水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居民和游客缺乏生态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环保意识普遍较低,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降低海南的美誉度。

3海南省海洋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3.1产品策略。海南省不仅要加快海洋旅游产业升级速度,而且要开发新型海洋旅游产品,不断挖掘海洋旅游潜力,增加海洋旅游产品的种类,丰富海洋文化产品内涵。分析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开发特色海洋景区以及旅游项目,有主次地发展海洋旅游产品、设计海洋旅游路线,充分利用海南海洋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自主海洋旅游品牌,提高海南海洋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3.1.1海洋旅游产品。海洋旅游产品。充分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不断丰富海上娱乐度假目,例如海上探险、潜水、冲浪、环岛观光等。海洋民族风情文化旅游产品。宣传具有海洋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节庆时期开展特色活动,打造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本土特色产品。自助海洋旅游产品。近些年来自驾游在全国范围内兴起,自驾游客数量逐渐上升,进岛自驾游也成为一种新的旅游趋势,设计自驾旅游路线就成了新的营销策略。3.1.2海洋旅游路线。消费者自身条件迥异产生出差异化的消费需求,不同的游客会选择不一样的旅游路线。因此,要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海南旅游市场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游客需求制定出相适应的旅游路线,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要。针对休闲度假型游客,选择沙滩度假、海洋博物馆、海底世界等景点,围绕此类型景点设计旅游路线。针对情侣以及中老年游客,可设计一条风景优美、情调浪漫、沿线有诸多海鲜美食的旅游路线。3.2价格策略。海洋旅游产品价格是对海洋旅游产品的价值的体现,是旅游产品的内在价值和消费者心理价值之和。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可以吸引更多消费层次的游客,提高游客二次旅游发生率(见图1)。3.2.1差别定价。以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提供海洋旅游产品和服务,不同的游客能接受的旅游价位也各有差异。旅游价格受旅游产品成本、供求关系、内外部竞争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而波动。只有依据游客的需求进行差别定价,才能让游客满意,通过这些游客的口碑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海南拥有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海洋民俗文化以及特色海洋旅游公园,这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这些海洋旅游资源可以采取高价策略。3.2.2声望定价。海南具有黎族特色的垄断性景区应当采取声望定价,与其他地区的旅游产品区别开来,打造优势品牌,赢得更多游客青睐。3.2.3渗透定价。海上体育运动以及常见海上休闲等项目,非海南地区独有,市场竞争力很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施低价渗透策略,完善设施,以优异的服务慢慢打入市场,树立名气之后,合理提升价格。3.2.4招徕定价。对于海南一些知名度不高的海岛娱乐项目需采取招徕定价策略。在法定节假日或者旅游淡季等特殊时期实施低价促销策略吸引游客,提高旅游产品销售量。

4海南旅游市场的营销对策

4.1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提升海洋旅游业热度宣传力度不足,难以保持和提升海南海洋旅游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热度是海南岛海洋旅游业发展遇到的主要瓶颈。因此,海南省应该主动实施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营销策略,开展有目的、有针对的宣传活动。面对不同需求层次的游客,海南旅游企业应制定多方面、多层次的宣传策略,增加宣传手段的多样性,不断创新宣传模式,打造旅游特色产品。通过在热门景区投放其他景区广告等方式,以点带面,让热点景区辐射周边景区,推动海岛景区全面系统发展。不摒弃传统的宣传方法(如电视、报纸、广播等),增加宣传多样性,打造3D立体宣传模式。利用名人造势、企业以及口碑效应吸引游客,如邀请明星和知名企业家以及影视节目制造商来海南游玩。继续举办“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国际性体育比赛,提升海南的国际影响力。利用网络推广当地民族节日,与主要客源国家互办旅游年活动,促进两国交流,增强海南旅游的宣传力度。例如:在北京、上海等中国代表性的大城市举办大型的旅游论坛和会展,在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进行推广活动,可派发海南特色小礼品,提高海南在全球范围内的活跃度。重视新媒体宣传,跟上时代潮流。目前,微信公众号和订阅号已经成为网络的主流媒体。海南政府应重视微信公众号和订阅号的建立与运营,发挥新媒体在宣传上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海南海洋旅游的热度。微信公众号中加入各大旅游网站信息系统,游客直接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了解海南风光以及优惠活动等,扩大宣传空间。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立二维码宣传海报,开展扫二维码领奖品活动,提升微信公众号人气,扩大宣传空间,维持和提升海南海洋旅游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热度。4.2做大做强海洋旅游产品,增加核心竞争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旅游产品创新和设计,提高旅游国际化水平。加快旅游产品的更新,拓展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增加精品旅游路线,生产有特色、高质量、高水平的旅游产品,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提升,打造品牌,使海南的旅游产品区别于其他地区旅游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投入,开拓海南旅游市场,增加旅游项目开发,做好旅游品牌建设,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旅游经济,提高旅游市场经营质量和服务品质,提升竞争力。充分利用海南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深入挖掘海南岛优秀的海洋民族文化,将特色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项目中,打造出国内一流的海洋旅游景区品牌,结合互联网平台提高宣传力度,增加海南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4.3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缺少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是阻碍海南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顽疾。加快海南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等交通规划与建设,增加游客入岛方式。开通更多国际航线,增加旅游热点地区的航班,方便国内外游客入岛。打造特色海洋星级酒店,完善旅游住宿体系;加快餐饮娱乐、医疗等项目的开发,完善景点以及商场的硬件设施;建设文化品质和管理服务一流的购物中心和娱乐设施,加快旅游产品的更新速度,丰富产品种类,开发旅游系列新产品,生产有特色、有主题的旅游产品,成为国内无法超越的高端海洋休闲度假区。健全服务体系,加强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做到及时准确地为游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加强网站安全管理,降低线上交易的风险;建立产品售后服务体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建立口碑效应,完善服务模式,提供优质服务。4.4加强立法和监督,保护海洋环境通过立法,给予管理部门更多权限,严格执行相关环境保护法,加大惩罚力度,设立监测站点对海南当地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居民生活污染物进行整治监督,禁止高污染项目在海南建设,保护海南的生态环境,保证物种、森林等损害得到控制;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专业的规划,首先对海南进行全面的调查,根据海南生态环境的特性与变化规律进行规划,严格规定开发规模,防止项目重复,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定期对规划工作进行调整,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防治;严格控制可接纳游客人数,缓解海南环境压力,实施景点定期开放策略,给予一定的缓冲时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对当地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对海南当地居民定期进行环境教育,定期向居民发放宣传教材;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推广环保产品,普及环保知识。另外,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共同制止乱扔生活、旅游垃圾、乱折花草、破坏景点设施等破坏环境行为。还可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使宣传教育深入到单位、街头、乡村。

5结论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海南省抓住历史机遇,发展各项特色旅游事业,优化旅游市场结构,让海南旅游业取得快速发展。海洋旅游业在海南旅游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不断进行战略规划,重视海洋旅游业发展,制定完善海洋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促进海洋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了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和海南经济的带动作用。政府应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把握发展机会,加大对海洋旅游业的宣传投入,努力维持和提升其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的热度,将海南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郑凌燕.基于钻石模型的海洋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07(6):13-18.

[2]马丽卿.海洋旅游产业理论及实践创新[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李师慧,王仲高.海南旅游业现状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D].海口:海南大学,2003.

[4]马进.中国入境旅游产品市场消费者行为的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学,2007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7

1 引言

海南,中国唯一一个热带岛屿省份,位于南太平洋的核心地带,风景旎旖,气候宜人。迷人的热带海岛风情决定了其“热带休闲度假胜地”定位的科学性及广阔的发展前景。2010年初国务院关于海南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再次让海南成为热点话题,众多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投资商。当地政府广纳社会各界意见,科学规划部署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平台。

2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

海南省位于太平洋西海岸中部,是中国最南端的热带岛屿省份,由中国第2大岛海南岛及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组成。在地理位置上是链接大东亚地区、中亚、非洲、大洋洲等的要塞通道。在气候上,为典型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暖热湿润、四季如夏。海南是散落在南中国海上的璀璨珍珠。海南省在经济、国防上,对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由于诸多原因,海南的发展相当滞后。尽管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绝佳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但是同当今知名热带休闲度假岛屿,如夏威夷群岛、普吉岛、毛里求斯相比,之间的差距还相当大,海南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2010年1月31日,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国内外众多人士对海南岛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宝贵意见,指出夏威夷、巴厘岛等模式可以复制。但海南省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省份,与普吉岛、毛里求斯等相比,有着很大的特殊性,简单的复制并不符合我国国情。

3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

3.1 佛罗里达模式

海南位于太平洋西海岸、中国最南端,是亚洲、大洋洲、非洲、欧洲的海上中心,连通着4大洲的要塞通道。佛罗里达位于大西洋西海岸、美国的最南端,是美洲的中心,佛罗里达面积17万km2,人口1 700万人;海南省面积3.4km2,人口800万人。同时,海南与佛罗里达州在自然资源、气候环境上也很相似。海南岛经济要定位于以旅游业为中心,农业、渔业为重点,再辅之以林业、制药业等潜力产业。佛罗里达,旅游业为经济第一支柱,第二大产业是农业,是美国柑橘类水果的生产基地。海南,同样拥有着优越的旅游和农业资源。因此佛罗里达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学习。

3.2 三亚定位――东方迈阿密

三亚,应该是滨海休闲度假胜地,艺术、商贸、金融中心,是充满公寓和游泳池的滨海城市。众所周知,位于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迈阿密,美国著名滨海度假胜,一个充满了游泳池和退休公寓的城市。同时,“中南美洲金融之都”、“南北美洲贸易命脉之地”、“美国最大的转口贸易集散地”等众多头衔为迈阿密的经济注入永不衰竭的活力,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更是为迈阿密锦上添花。同样三亚位于亚、欧、非、大洋洲的海上枢纽中心,风景旎旖。随着“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拟建,及亚、非、中东地区、大洋洲的经济联系日渐紧密,三亚成为“东方迈阿密”潜力无限。三亚――东方迈阿密的定位,也使得三亚有别于临近海域“塞班岛”、“巴厘岛”、“普吉岛”,不是纯粹的旅游海岛,而是“热带海滨度假胜地”、“国际性经济、金融、商贸中心”。

(1)打造三亚城市名片型的景点。到迈阿密度假,必去的地方就是迈阿密海滩。大多数去迈阿密的游客都不会错过迈阿密海滩,甚至有好多访客是专程为了迈阿密海滩而选择迈阿密的。而迈阿密城风景最秀丽之地-Key Biscayne,更是靓绝南佛罗里达州,除了欣赏沿途绝色海景风光,岛上的“迈阿密海洋馆”也是游客吹捧的对象。三亚也需要树立城市的“休闲度假卖点”,开发打造以“阳光、海水、椰林、沙滩”为特色的热带海洋风情Golden Beach、特色度假海湾、热带海洋公园。

(2)建立、健全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为资金流入海南创造客观有利条件,方便外汇的兑换与自由流通;建立、健全银行卡、信用卡消费模式。

(3)加强邮轮、货轮码头建设,规划建立三亚港,使其成为环太平洋西海岸的客源、货物集散中心。海南省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旅游业的发展,势必吸引大量的投资者和商人,使得大量的社会财富流向这里。资金和商贸人士的聚集,三亚成为商贸中心、货物转口集散地也就水到渠成。

(4)政府应着手考虑循序渐进地在三亚打造“国际性会展中心”及“区域性展厅”,来自世界各地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于名目繁多的展会,以吸引世界各地的商户,为三亚成为“国际金融、商贸之都”奠定基石。

(5)自由文化之都、时尚之都的建设。要把三亚打造成自由文化、时尚的殿堂。因此应该为海南省提供一片自由文化的土壤,任自由文化、时尚潮流在三亚繁衍生息。政府可以聘请业界精英担当三亚发展的形象顾问,通过他们在时尚界、艺术界的影响力及交际圈,把国际品牌、潮流文化、艺术精神和媒体产业带到三亚。届时,国际性时装会、影视艺术节、演唱会、音乐会等将会是三亚的城市元素,商业巨擘、社会名流、设计师、泳装模特、电影明星、艺术家、歌手及街头艺人都将是这个城市的常客。一个自由、开放的商业、艺术、潮流之都将在太平洋西海岸与迈阿密遥相呼应。

3.3 马尔代夫“主题海岛旅游”模式

众所周知,“袖珍王国”马尔代夫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小型开放海岛旅游业成为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贡献了30%的GDP和60%的外汇收入。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中岛屿最多,海拔最高、陆地面积最大(近10km2)的岛屿群。西沙群岛现在被国务院设立为管辖西沙、中沙、南沙的“三沙市”所在地,并开放旅游业。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充分利用如此优越的旅游资源,参考马尔代夫的经验,以“主题旅游海岛”为中心理念,把西沙群岛打造成“主题鲜明、别具特色”的海岛旅游链。

4 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对策

4.1 提供多元化生活元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欧美文化、思想对东方的影响,以及中国城市化带给人们巨大的压力,休闲、度假日渐成为人们旅游的主题。休闲、度假就是为了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对于80、90后这群日渐主流的消费人群,夜生活已是都市习惯。北京三里屯、上海衡山路、新天地等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路标,都让我们看到了西式酒吧、餐厅的巨大市场前景。因此作为国际旅游岛应将部分都市生活元素复制,使旅游、休闲、娱乐融为一体。

4.2 提供高档次的饮食文化

东方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8大菜系、日本料理、韩国美食、泰国菜等东方美食一定会为游客奉献出一道道饕餮大餐。伊斯兰文化光辉灿烂,穆斯林美食声名远扬,以土耳其菜系为代表队慕斯林美食是世界3大菜系之一。中东地区以及非洲的伊斯兰国家是海南巨大的潜在客源地,而伊斯兰教徒对食物的严格限制性,因此,在海南普及土耳其菜系是相当必要的。

4.3 开发潜在的国外客源市场

要在世界范围内,借用各种媒介和机会做好旅游宣传工作,把潜在的市场挖掘出来。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政府要构建一支高水平的营销队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同时积极与世界各地的旅游组织合作,参加当地的旅游论坛,或在当地举办旅游宣传活动。可以聘请在世界范围内有声望的华人,或者当地很有影响力的名人担当海南的旅游形象大使,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去做旅游的宣传、推广。

4.4 为海外客源提供便捷的交通

便捷的交通会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地位增加筹码。因此政府部门应做好岛内机场的建设工作,促进岛内航空公司与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的合作,尽可能的开辟世界各地到海南的国际航线,以方便旅游出游,也优化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形象。

4.5 加强海南的现代信息化产业的建设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已然成为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步的原动力。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更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产业做后盾。海南岛定位不是纯粹低端的旅游业,三亚未来应该是亚洲通向世界的门户,是国际性的“滨海度假胜地”,是“商贸、金融、文化之都”。现代通信技术是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角色,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信息管理体系对金融业、国际贸易及政府管理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今天海南通信化产业相对落后的现状,海南的信息化建设应该以完善基础设施入手,并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构筑起高效、严密、适合海南实情的现代信息化体系,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构建强有力的客观环境。

4.6 打造海南国际时尚经济平台

目前,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优势,全方位开展国际性经贸、文化和交流及高层次外交外事活动。同时海南岛免税购物政策,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加上了必要筹码。面对附近海域的巴厘岛、普吉岛、塞班岛的竞争,大型免税区的建立,将会使海南岛更具竞争力。而且还会有很多游客会专程为了“购物”而青睐海南,也会吸引很多东南亚、非洲、中东地区,甚至欧美的游客。

4.7 打造大三亚区的热带野生动植物园

国际旅游岛打造热带海洋动植物园的理念不应该仅仅是纯粹的乏味观光游览。应加强与游客的互动性,让他们能参与进来,谱写海南模式。因此动植物园可规划为热带动植物观光游览区和互动参与区。观光游览区的主题-热带雨林之奇幻旅程,这一主题区要确保热带雨林的原生态,不要刻意去人工雕琢。互动参与区的口号是热带天堂之魔幻生活,为游客提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动物同乐的世界。

4.8 发展豪华邮轮业和游艇市场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8

丝绸之路是陆路与海路的交通大集合,“一带一路”更是陆地和海洋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发和连通。某种意义上,“一带一路”就是统筹陆海两大方向,连接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五大海――里海、波罗的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广阔地域,贯通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商贸、文化大通道,是破除陆海割裂、区域阻隔,构建联通世界、陆海一体的战略大走廊。因此,从海洋对“一带一路”支撑的维度上看,“一带一路”可以说就是海洋事业的大开发、大发展,就是海洋文化的大传播、大交流。

海洋文化是因海洋生成、创造的文化,有物质、行为、制度和观念四个层面。中国海洋文化包括海洋物质文化(如海洋物质遗存、丝绸瓷器、船桨盐田等)、海洋行为文化(海洋旅游、海洋开发、航海技术等)、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如海洋艺术、价值理念等)。可是自明初实行海禁政策尤其是在郑和七下西洋后的近600年来,中国陆海文明发展失调,海洋文化传播不兴。即使至目前,我国海洋文化传播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态势都不容乐观。在当今的海洋世纪,我国的海洋文化传播基本置于大众传播的狭小地带,海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较为软弱,国内民众的海洋意识严重欠缺。在专业性的学术领域,关于我国海洋文化的大众传播研究“仍是一个较为弱小和荒芜的领域”[1],当下探讨“一带一路”愿景下丝路文化与海洋文化、丝路精神与中国海洋文化精神之关系的研究成果更是鲜见。从整体上看,我国新闻传播界对在“一带一路”愿景下对开展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的研究和关注远远不够,缺少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梳理和学理思考。

中国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对中国来讲,“一带一路”实际就是将开放的海洋体系同相对封闭的大陆体系进行整合的一种尝试,既发挥传统陆上文明优势,又推动海洋文明发展,构建中国陆海兼备的文明型国家形象。这不但需要海洋事业发展的硬实力,更需要海洋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导向和引领。世界海洋时代的发展需要中国的海洋文化,“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开发也离不开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因此,探索、把握在“一带一路”愿景下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的契机,改变我国以陆地思维为主导的区域性传播体系,从而满足海洋时代对海洋文化的传播需求,[2]促进我国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相辅相成,已成为具有战略性、紧迫性和现实性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本文提出在“一带一路”愿景下实现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传播必须把握如下三个契机。

一、“丝路文化”的国际研究与复兴热潮,有利于扩大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不管是“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目前均已成为国际通用的学术名词,丝路文化也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对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渐显现,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流往来进一步加强,人们越来越注意各国历史上的贸易和文化联系,“丝绸之路”的研究获得了空前活力。

1986年,联合国把“丝绸之路”研究作为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列“世界文化发展十年”三大计划之首。第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启动了主题为“对话之路”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1988年,作为对联合国“世界文化发展十年”计划的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丝绸之路”总体研究计划。在这一计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仅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连续举行了荒漠路线(西安―喀什)、海洋路线(威尼斯―大阪)、草原路线(中亚)、游牧路线(蒙古国)、佛教路线(尼泊尔)五次国际性考察及相关重大学术活动。我国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家陈炎先生亲身经历了海洋路线(威尼斯―大阪)的考察。据陈先生介绍,这次考察活动历经16个国家,在沿途重要港口召开学术研讨会多达19场。仅从马尼拉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提交的12篇论文来看,几乎所有论文都涉及中国文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3]这些考察以及学术活动,大大拓展了“丝绸之路”研究的领域,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尤其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

耶鲁大学历史教授和作家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曾指出,贸易并非丝绸之路的首要目的,丝绸之路之所以改变了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的人沿途播下了文化的种子。[4]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明确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宏大愿景之后,研究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对整个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作用,已成为当今学术的热点和重点。

陆海两道的丝绸之路还是“茶叶之路”“瓷器之路”,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联通了欧亚大陆、中国与非洲的文明交流,进而形成的丝路文化也成为丝路沿线国家世世代代共同的文明成果。在当前“一带一路”的愿景下,丝路文化和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联系和互动。为此,进一步培养和明确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的协调、共享和多元理念十分重要。

传播的协调理念。承载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的丝路文化之所以为沿线众多国家所认同,就是因为这是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相互激荡、积淀而形成的世人共知和推崇的文化,是多元文明碰撞与交流的遗产。作为丝路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中国海洋文化,依托丝路文化广受认同的基础及其广泛的传播渠道,会较快地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理解和瞩目。

传播的共享理念。丝路文化一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丝路精神也并非中国独享。丝路文化既体现了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在不断注入时代的精神和社会发展的新内涵。

学界一般公认开放性、多元性、兼容性、崇商性和冒险性是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从2000多年来中国的海洋综合实践活动来看,中国海洋文化显示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这与丝路文化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因此体现海洋时代新内容、新理念的中国海洋文化凭借丝路文化这一平台进行传播,一定能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新的海洋文化成果和海洋发展前景,使其共同分享中国海洋事业和海洋文化发展的新成果、新理念。

传播的多元理念。“一带一路”的愿景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冲突的立场上,可以为世界主要文化的传承者提供对话与交流创新的平台。中国海洋文化是近代以前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五大海洋文化系统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5]在丝路文化传播中,中国海洋文化同古地中海文化、古印度海洋文化、北大西洋海洋文化与南太平洋海洋文化并不冲突,也不相互抵触,而是多元共存,并行不悖。

“一带一路”愿景下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各相关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以文化的交流交融为经济建设搭桥铺路。这促使各相关国家不断提升文化的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换,使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相互碰撞,能产生更具宽容精神的共同文化,这比单极思维展示的世界图景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效率,更具包容性。而中国海洋文化和解包容的精神恰恰与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相契合,因此,围绕“丝绸之路”的国际研究热潮,借助丝路文化的复兴与交流契机,中国海洋文化不仅可以展示与丝路文化内在的联系和丰富的内涵,而且可以确立与丝路文化理念的契合点和共同点,进而为扩大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打下文化和思想基础。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组织的丝路规划与实施,能够促进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

“一带一路”虽系中国政府首倡,但由于丝绸之路沿线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围绕着丝绸之路的各种国际策略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滥觞:1997年前后,日本、吉尔吉斯斯坦、伊朗、哈萨克斯坦、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丝绸之路”发展计划,一些双边和多边的国际组织也加入进来。为摆脱对有关国家的依赖,发展和提升自主的经济和文化实力,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在2010年前后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国际发展战略。这些发展战略在强化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同时,同样都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协调。在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中,中亚处于欧洲和亚洲东部这两个世界上最重要经济圈的中间支点位置。中亚国家要把地缘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向西就要连同里海、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的海洋优势,向东就要借助中国的东海岸面向太平洋的优势,以谋求自身的开拓和发展。显然,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中亚国家希望借助“丝绸之路”复兴发展本国经济的构想不谋而合。因此,从世界的经济格局和“一带一路”框架上看,沿线中亚各国拓展东西、联通海洋的战略举措也必然倚重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文化的兴盛,这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了现实的传播契机。

在东南亚,尽管一些域内国家与中国在海洋权益方面存在争议,但越南、新加坡、印尼、老挝、泰国等依然就“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①、开拓第三方市场、融资服务、高铁合作等与我国展开磋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规划的进一步完善,“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重要项目的陆续开工,中亚、南亚与东亚的相互对接与沟通不仅有望成为现实,也使各国的陆海文明进行着大规模的交流与传播。

为此,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传播必须先消除以下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一带一路”的中亚、西亚国家多属于内陆地区,不需要对其开展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

“一带一路”的构建将要打破的正是长期以来陆权和海权分立的格局,实现陆海连接双向平衡,推动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连接的陆海一体化,形成陆海统筹的经济循环和地缘空间格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强调的合作共赢,既离不开内陆国家与海洋国家的合作,更离不开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沟通。而对内陆国家大力传播中国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提升的信息,也会使内陆国家积极抢抓我国构建“一带一路”愿景的战略机遇,进而为内陆国家带来合作与发展的机缘。

至于中国的海洋旅游、海洋艺术、海洋规划等文化信息的推广与传播,当然会给内陆国家打开了解中国的另一扇大门,感受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的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扭转中国内陆型的农业大国的形象,提升中国陆海兼备的文明型国家形象。

误区之二:东海、南海等海洋权益争议地区要慎重对待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

毋庸讳言,我国目前在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与相关国家都有海洋权益方面的争议,尤其在南海区域,形势更为复杂,舆论多种多样,话题较为敏感。正因如此,中国海洋文化在此区域及相关国家的传播就更显其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如前文所述,中国海洋文化显示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理念。中国海洋文化和解包容的精神体现在黄海、东海、南海坚持的行为准则中,就是通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式与有争议的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海洋文化和睦合作理念就是各国要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开发海洋资源,共享国际航道安全,维护海上贸易秩序;中国海洋文化和平发展精神就是真正认识海洋,相互联通依存,要善待海洋,坚持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海洋。[6]由此可见,中国海洋文化在东海和南海等海洋权益争议地区的传播不仅不应受限,反而应大张旗鼓地去传播自己的海洋规划和发展理念。

误区之三:先行做好海洋文化的国内传播,然后再去拓展全球性传播。

我国“一带一路”的愿景规划确立了陆海统筹、合作共赢的宗旨,框定了我国创新区域合作模式、面向全球发展的全方位开发格局。因此,对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就没有先后之举、内外之分,而是要全球传播,全面推广。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中国全社会积极参与到国际海洋事务中去。目前,国际海运、海洋环保、海上资源开发、海上维和、海上国际联合军事演习等全球性事务中,中国不仅都在积极参与,也主动与他国进行合作。重视海洋全球参与的信息传播,可以为提高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尤其是海洋事务中的地位和实力奠定一个良好、内行的海洋国家形象。

当然,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的策略和具体对策要讲求精细的步骤和内外之别,但在传播的大局认识和综合规划之中,一定要摒弃狭隘的地域思维和内向意识,树立陆海统筹、内外兼顾的“一盘棋”式的全球思维和全域传播意识。

三、国内山海统筹、海陆联动的开放开局,可助推我国海洋文化在国内的全面传播

“一带一路”即使在国内也超出了“带”和“路”的含义,可以说是山海统筹、海陆联动、东西互济、南北联通。在国内,“一带一路”分西北、东北、西南、内陆、沿海和港澳台等地区板块。正是在这种愿景和布局中,我国各地区均看中了海洋时代的发展特色和提升空间。除了沿海省份依靠地缘优势打造“一带一路”的海上枢纽、门户和战略支点外,各内陆地区省份也积极开拓“一带一路”与海洋的大通道。

“一带一路”发展愿景和构建几乎覆盖中国大多数省区,全国山海统筹、陆海相依的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了之前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与之相适应,对中国海洋文化国内传播的认识也要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一)强化海洋文化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一盘棋”式的传播理念

“一带一路”的发展愿景从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沟通我国的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从纵向看,它连接了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一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海陆联动的发展格局不仅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而且也昭示着中国海洋文化在中国广大地区尤其是内陆地区传播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015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新疆和田近6000人告别苦咸水》[7],报道了由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承建的和田地下水改良工程落成产水,新疆和田县布扎克乡近6000名维族群众告别苦咸水这一新闻事件。该新闻报道引用海水淡化科研技术人员的话指出,平时看起来“不相干”的海洋部门也可以为新疆民族地区解决民生问题,海洋科技同样可以在西部建设中大有作为,由此深刻地挖掘了海水淡化技术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和意义。“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新的改革开放的愿景规划,将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打破长期以来内陆与沿海分立的格局,也将西北、西南地区纳入到开放的前沿,破除陆海割裂、区域阻隔,实现陆海平衡发展。“一带一路”的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对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必须具备海陆统筹、“一盘棋”式的认识高度,只有在这个高度上进行海洋文化传播,才有可能在内容上具有较宏阔的视野和综合的格局,进而增强海洋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为受众带来全景式的感受和全面的阅读效果。

(二)重视建立海洋文化针对国内民众亲民式的传播平台

国内山海统筹、海陆联动、全面开放开发的战略规划与实施,是中国全社会关注、参与海洋事业、海洋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也是全面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海洋思维,扭转中国内陆型农业大国的形象,树立中国海陆兼备、有实力、负责任的海洋大国形象的最佳机缘。然而,正如有的论者所说,我国目前海洋文化传播的内容,官方消息来源占比过大,学者、协会、个人、个体经营者占比太小,亲和力不够。[8]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强国的建立,都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海洋文化讯息也必须在亲民的平台上进行传播。这种亲民平台的性质,重要的是对海洋文化、海洋事业的民生视角解读和传播媒介使用的普遍性和参与性,使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真正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持“零距离”接触。

当今“一带一路”的开发和推广,不仅是各国经济和贸易全面发展的机会,也给中国文化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一带一路”陆海统筹、合作共赢的宗旨为中国海洋文化搭建了国内、国际传播和交流的平台,提供了中国海洋文化融通发展的机遇。在“一带一路”愿景下,中国海洋文化完全可以也能够把握“丝路文化”的国际研究与复兴热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丝路规划与实施,以及国内山海统筹、海陆联动的开放开局等现实契机,充分展开国内与国际多层面的立体传播,扩大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影响,实现自身价值、经验的全面弘扬和高度认同,进而实现与全世界共享中国海洋事业和海洋文化发展成果的目的。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之关系研究”(编号15JD710058)和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全球传播视域下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的定位策略研究”(编号L14DXW010)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2004年5月20日,越南领导人提出中越合作建设“两廊一圈”的建议,得到中方积极响应。“两廊一圈”指“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和“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以及环北部湾经济圈。合作范围包括中国的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四省区和越南的老街、谅山、广宁、河内及海防五省市,总面积86.9万平方千米。

参考文献:

[1]张君昌.加快面向“海洋世纪”的新闻传播研究[J].现代传播,2013(6):138.

[2]陆小华.从陆地传媒到海洋传媒――多重视角看海洋危机事件报道的基本原则与思路拓展[J].新闻记者,2011(10):5.

[3]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20-223.

[4]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297.

[5]刘家沂.中华文明的瑰宝:海洋文化遗产[J].今日中国论坛,2006(9):92.

[6]王义桅.实现中国梦呼唤海洋文明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94).

[7]余建斌.新疆和田近6000人告别苦咸水[N].人民日报,2015-10-30(13).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9

依托情景材料设置问题是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最常用命题手法。解答这类问题必须把握两大关键环节:一是明确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即试题提问要求考生回答什么,二是回归课本,即弄清楚要回答这个问题涉及到课本上的哪些具体知识,然后依据课本上的基本知识点有条不紊地组织答案。而为了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能力,命题者往往将试题中的设问弄得“云遮雾罩”,使考生陷入背了、记了、理解了许多书本上的道理,就是没法与考试题目对上号的窘境。这就需要考生熟练掌握问题转换艺术,把材料中的信息转化为学科基本观点――即把课外信息转换成课本的基础知识。

笔者在引导学生复习过程中遇两道材料相同,提问极其相似的主观题。通过对这两道习题的解析,与学生一同体会了答政治主观题的问题转换艺术。

试题出自浙江省高考名师名校交流卷。

材料:从河姆渡人最原始状态的海洋捕捞与长距离的航海活动,到声名远扬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时庞大的船队,再到世界第一跨海大桥贯通,都展示了浙江人开发利用海洋的智慧。随着岁月流逝、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这样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突出表现为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源远流长的海洋、山明水秀的海洋景观、富含特色的海洋渔业、名人文化和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贸等等。这些海洋文化以其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亲和力,厚积薄发的创造力,植根民间的生命力,成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建设“海上浙江”的新引擎。

试题一的问题: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浙江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真正的“海上浙江”。

参考答案:①浙江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浙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进海洋文化创新,从而促进“海上浙江”的全面发展。②继承浙江海洋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传承海洋文化,从而促进“海上浙江”的全面发展。③同时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推陈出新,以其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亲和力,进一步促进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从而促进“海上浙江”的全面发展。④发挥浙江人民群众建设海洋文化的积极性,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浙江海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其厚积薄发的创造力,植根民间的生命力,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建设“海上浙江”的新引擎。

试题二的问题: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对建设真正的“海上浙江”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浙江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源远流长的海洋、山明水秀的海洋景观、富含特色的海洋渔业、名人文化和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贸,成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建设“海上浙江”的新引擎,有力提高浙江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加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浙江海洋文化以其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亲和力,厚积薄发的创造力,植根民间的生命力,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浙江人民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人人成为建设“海上浙江”的生力军。

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面对试题一的问题时,首先提炼出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建设‘海上浙江’”的答题方向,迅速与文化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形成链接,以这一知识点为基础组织答案,这就与试题二的答案如出一辙了。当两道试题综合在一起时,学生就彻底迷惑了。

笔者与学生一起通过问题的逐步转换,使思维一下子豁然开朗。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10

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与【能力要求】分析

【考向预测】

水循环和海水运动对地表形态、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分布影响巨大,因而成为高考的常考内容。考查的形式一般以图像资料为载体,考查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河流的补给类型及影响因素、洋流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湖泊(含人工湖泊)的水面变化及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洋流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将会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关注点。

【课堂探究】

探究一:河流水文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是发生在河流中的水文特性和变化规律。主要包括径流量、水位、含沙量、汛期、结冰期、落差与水能、流速等方面。

知能联动:河流水系特征:水系是流域内具有同一归宿的水体所构成的水网系统。表述角度一般可从河流的长度、流向、水系形状、河网密度等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流经地形区。

探究二: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

在世界洋流中,北印度洋海区因受季风环流的控制,洋流流向在一年中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海水向东流动,冬季海水向西流动。而其它洋流在一年中的流向基本保持不变。正因这一特殊性,往往成为考试中的一个焦点,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1.观察上图,分析探讨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特征,并完成下表

2.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使得马六甲海峡海水流向在一年中会发生何种变化?原因?

探究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背景:几位秘鲁青年人决定一起参加“从秘鲁经太平洋去冰岛,体验异域风情”的环球之旅活动,他们从秘鲁出发,乘船经太平洋至冰岛环球旅行,途径以下地区:

情景一:停靠的第一站――赤道横穿的科隆群岛。船员们到岛上休息,增补生活必需品,发现岛上有企鹅的踪迹。为什么生存在南极的企鹅会出现在赤道横穿的岛上?(从生存环境角度考虑)并总结洋流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情景二:船只继续前进,12月份到达北印度洋,细心的船员发现船速快了,并得到船长的确认。船长在餐桌上给大家讲了航海中利用洋流流向的故事――“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为什么12月份船速会加快?总结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11

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加上港口建设等使得海洋在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物流业在此过程中得以大力发展,陆与海的有效结合形成促进物流发展的两个双翼。笔者研究海洋经济与高端物流联动发展的战略选择,目的在于通过以高端物流为纽带,实现海陆统筹、通过协同发展来促进双方效率的不断提高,进而达到系统整体的最优资源配置。

(一)实施沿海开发战略

当前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为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海洋经济意识普遍增强;人口、经济向沿海地区聚集,人类经济活动与海洋资源利用的联系日益紧密;河口海岸和河口岛屿成为海洋经济开发的热点和重点。在我国,一系列数据也可以说明,国民经济正在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经济。在推进海洋开发的过程中,应由浅海向深海延伸、由单一向综合转变、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把海洋资源优势与陆域产业、科技、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海陆统筹的港口集疏运、能源供给、水资源保障、信息通信、防灾减灾等网络,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基础设施联动建设、资源要素联动配置、生态环境联动保护。基于此,我国海洋经济布局包含了整个沿海地带。从北往南看,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渤海新区、江苏沿海经济带、福建海西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以及2011年批复的山东、浙江、广东三省的规划和成立的舟山群岛新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带状和点状空间布局基本成形。

(二)实施港口发展战略

港口既是海洋运输的必经通道,又是高端物流的重要节点。在当今国际供应链系统中,港口集成了系列服务功能,为沿海城市带来大量的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并以其强大的资源集聚和整合能力,为港口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加之内陆无水港的发展以致现代港口物流追求的集运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物流运输方式从车、船换装提升到联合运输、联合经营等,港口为此提供相应的服务功能来满足需求,港口从传统装卸服务发展成为以国际集装箱为主的门到门多式联运[5]。港口发展战略可以有力地推动港口和港口产业的发展,港口和港口产业的迅猛发展又能有力地推进城市及其经济圈的腾飞。当今港口已经成为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成为沿海城市吸引和集聚现代工业、物流业的最佳区域,是一个区域走向繁荣富强的基础和推动力。根据《全国港口布局规划》,港口建设和航运事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港口建设方面,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地区要尽快建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苏和浙江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珠三角地区要有效整合港口资源,完善广州、深圳、珠海港的现代化功能,形成与香港港口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珠三角港口群体;天津滨海新区要建成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布局合理的东南沿海地区港口发展格局;江苏沿海地区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打造泛北部湾港口物流中心。港口不仅成为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催化剂,而且吸引了大批的商业机构聚集于此。国际经验表明,港口及临港经济区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其设施规模,而在于因地制宜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因此,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把握发展机遇,是各级地方政府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不能不关注的主题。

(三)海陆联动战略

海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国内、外实践也表明,单纯的海洋资源开发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有限的。加强海陆经济的联动,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和布局对接已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中国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使得海陆关系越来越密切,海陆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和经济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陆海结合,以陆带海,以海补陆,综合利用,既可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取得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沿海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前景。在实施海陆联动战略中要打破海陆分割的二元结构,破除海陆界限的束缚,树立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的海陆一体化发展新理念,统筹规划海陆产业、统筹配置海陆资源要素、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整治生态环境,把海洋与临海、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集中力量,开发大港口,紧盯大项目,培植大产业,抢抓大配套,形成强力推进沿海、沿江开发的态势,促进陆海联动,形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海陆协调、整体推进的新格局,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三、高端物流平台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实施路径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国内外沿海地区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举措。国际化知名自由港均制定并着手实施以构建高端物流平台为切入点,发展海洋经济。我国实现高端物流平台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实施路径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构建高端物流支撑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1.大力发展物流金融。随着经济金融化趋势的加深,国际航运中心要求同时是国际金融中心已成为基本规律。目前伦敦在航运融资、海事保险、海事仲裁、海损理算等航运金融业上具有无可争议的领先位置;纽约、汉堡在航运融资、船舶融资领域,东京、纽约、汉堡在海上保险领域,香港、新加坡、纽约在航运资金结算及国际航运价格衍生品交易领域,具有全球领先优势。相对而言,近年来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迅速增加,在全球10大综合港、集装箱港中均占有半壁江山,但航运金融业发展水平较低。为此,国发[2009]19号文件中,把上海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建设重点放在了通过航运融资、海事保险、航运交易、航运资金结算等航运金融服务的培育上。近年来,上海决策层也明确提出将上海港的发展重心,从货物吞吐量增加转移到以航运金融为核心的航运服务业培育上。

2.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林绍花(2010)认为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大力发展战略型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经济的素质和水平必须依靠科技力量[6]。目前,国际上海洋高技术发展有以下五个重点领域,即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系统模拟技术、海洋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环境观测和监测技术、海底勘测和深潜技术。在这五个重点领域中涉及到高端物流的有海洋环境观测和监测技术、海底勘测两大重点行业,这对于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高端物流的核心是突出系统整合、优化的理念,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手段,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效率、优化服务,更加有效地促进区域的分工与协作,形成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动,协调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完善海运配套服务体系。在国内、外海运企业和海洋运输产业发展的同时,集国内水运服务企业、国际船舶公司、无船承运业务企业、国际船舶管理公司、外籍航商办事处等多种服务机构或企业于一体的海运配套服务体系也逐渐完善。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和政策配套机制,重点发展提供融资咨询、融资担保、结算、通关、信息管理及相关增值服务的供应链管理企业,鼓励引进为电子商务交易提供物流及相关增值业务的综合服务型企业。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区域的发展往往依托于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点,再通过这些增长点向周围辐射、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崛起。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中的物流业大部分还处于低端产业,在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背景下,打造高端物流平台将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以临港经济为依托,打造高端物流平台

物流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物流的形成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繁荣的物流背后都有强大的区域经济作后盾。物流业的发展是港口经济和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大港口只有与大工业相互依托,才能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进而激活腹地发达的物流业。因此,打造高端物流平台,实现“原料产地海洋运输临港工业制造多种运输途径进入不同区域市场”的大生产和大运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将充分利用国外、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1.构建冷链物流平台。目前,在我国海洋水产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已经成为造成物流体系增值服务水平偏低和物流主体发育不良等问题的重要因素。冷链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发改委、农委、交委、商务委、供销社等部门的横向联动以及政府、物流协会、企业的纵向联动。一方面各部门应建立联系协调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相关企业合作支持加以运营,合力推动冷链物流的逐步发展。加快发展海洋水产的冷链物流,已成为未来市场不可阻挡的强烈需求和发展趋势。我们应建立以国有企业为龙头、民营企业为支撑,打造全程低温冷链物流体系,在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条件的支持下,抓住发展的关键时刻,与国外企业合作,加快冷链物流项目进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冷链食品的运输及下游销售,上台阶、出亮点、增绩效,迅速抢占市场。在构建冷链物流平台的过程中,首先要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包括:(1)制订各类海洋水产品原料处理、分拣加工与包装、冷却冷冻、冷库储藏、包装标识、冷藏运输、批发配送、分销零售等环节的保鲜技术和制冷保温技术标准,制定冷链各环节的有关设施设备、工程设计安装标准;(2)围绕海洋水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和质量追溯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制定数据采集、数据交换、信息管理等信息类标准;(3)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HACCP、GMP、GAP、ISO等质量安全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4)对于海洋水产品等密切关系居民消费安全的产品,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其次,要打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培育和壮大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2.构建物流金融平台。我国金融物流市场需求旺盛,国内、外物流企业都力求抓住这一巨大的市场机遇积极开拓自己的金融物流业务。近些年来我国金融物流业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展很快,众多的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将金融物流这一理论成果应用于实务,开展了一系列金融物流业务。中储、中外中远物流、广东南储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怡亚通、越海物流、飞马国际等新兴物流企业,UPS、DHL等跨国物流公司在中国金融物流市场已经占据了各自的竞争优势。物流金融是银行热衷开发的信贷产品,是中小企业欢迎的融资渠道,同时给物流企业创造了监管合作的空间,形成多赢的局面。因此,金融物流是有广阔发展前景的。

3.构建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化将成为物流产业调整与升级的重要内容。现代物流服务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货物包装、配送、仓储或者寄存等常规服务。由常规服务延伸而出的增值服务正在成为物流发展的新趋势,在此基础上物流信息改造及物流平台建设将涵盖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冷链等物流新技术;以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务为支撑,建设区域性电子商务综合平台,加快建立安全、方便的网上支付体系,实现信息互通共享、集中。以企业、产业的信息需求为动力推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以物流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储存、信息共享和信息使用为核心的标准化、多功能、一体化物流信息处理平台,为各类企业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联互通。

4.构建供应链平台。供应链管理观念的形成和供应链平台的构建将加速物流服务方式向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企业物流整合,分离外包速度加快,外包的方式由简单的仓储运输业务向供应链一体化深入,制造业与物流业进一步融合。金融物流就是物流业和金融业融合发展的结果,物流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趋势。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创新业务,其核心是物流融资,即物流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合作创新,对供应链上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依靠企业对处于银行和物流企业监控下的商品和资金的贸易流转所产生的现金流实现对授信的偿还。

(三)以临港经济为纽带,促进临海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12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陆地资源过度开采日益枯竭,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需要寻找新资源。《中国21 世纪议程》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1 个基本组成部分,是1 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1 ] 。它拥有广阔的空间资源、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海洋优势,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大国发展的主流。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面临严峻的形势。同时我国是海洋大国, 海岸线长18 000km ,海域面积3. 0 ×106km2 ,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 3[2 ] ,海洋资源丰富。但海洋资源远未开发,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我国南海及黄、东海都与相邻国家之间存在疆界划分和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之争问题。因而,应用高新技术,准确快速查明我国海域情况,主动保护海洋环境安全[3 ] ,既是维护我国海域合法权益、保护海域环境的需要,也是科学开发利用海域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我国整体经济腾飞的需要。走海洋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解决我国人均资源匮乏并实现21 世纪宏伟蓝图的重要出路[4 ] 。

作为建立数字海洋的三大支撑技术gps , gis 和rs ,在海洋空间数据处理中各具特点,又密切相关[5 ] 。gps 可在瞬间产生目标定位坐标, gis 具有较好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计算和综合处理能力,rs 可快速获取区域面状信息[628 ] 。3s 集成技术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形成了多功能综合技术系统,实现了海量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的高速、实时和信息应用的高精度和定量化,即gps 和rs 向gis 提供或更新区域信息以及空间定位,gis 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3s 技术为海洋资源的规划管理与评价、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带防灾、地下水防污及国防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观测手段、描述和思维工具。当前,3s 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地、林业、水利、农业、城市管理、生态建设等方面[9210 ] ,但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总体水平还较低,主要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海洋资源调查方面,近几年扩展到海岸线测量[11 ] 、海域勘界[12 ] 、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机制和各种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等科学研究领域[13 ] 。

1  我国海洋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1. 1 海洋资源开发现状

改革以来,我国的海洋开发飞速发展。1980 年全国海洋产业产值为80 亿元,1990 年达482 亿元,1994年猛增到1 400 亿元,2000 年全国海洋产业产值已达4 133亿元,2004 年近1. 3 万亿元[14 ] 。但目前我国海洋产业规模较小,仍以港口、渔业等近海单项传统产业的开发为主。海洋科技整体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缺少全局的、长远的兼顾,特别是缺少对海洋整体利益的考虑。我国对近海矿产资源的研究程度亦相对较低,对远海及整体资源尚未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尤其是以高新技术、资金密集、见效快、创汇多为特点的新型海洋产业(如海洋油气业、滨海砂矿业及海洋服务业等产业) 发展缓慢。海洋娱乐区、倾废区等功能区规划不尽合理,管理滞后。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和法律体系不健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开发战略[15 ] 。

1. 2 海洋环境及生态现状

1. 2. 1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许多海区、港湾的污染均超过国际限制标准。环境质量日益恶劣,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n , p 等营养盐类污染明显。2004 年我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 69 ×105km2 ,较上年增加约2. 7 ×104km2 ,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江苏近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局部海域。同时,陆源污染物排海严重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项对沿海工业污水直排口等四大类43 个排污口进行的重点监测显示,受陆源排污影响,约八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 约20km2 的监测海域为无底栖生物区[14 ] 。

1. 2. 2 海洋的自然和生态破坏范围广、程度深大量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如围海筑坝、河流建闸、大面积挖沙采石、乱挖珊瑚礁等) 已严重影响并破坏了我国海洋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大范围的海岸侵蚀或淤积,湿地及红树林面积减少[16 ] ,破坏了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 海珍品濒于绝迹, 渔业产量大幅度下降。《2004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由于陆源污染物排海、围填海侵占海洋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过度开发,莱州湾、黄河口、长江口、杭州湾及珠江口生态系统均处于不健康状态;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14 ] 。

1. 2. 3 海域污损事件频发、环境灾害群现近年来,我国海域赤潮、溢油、违章倾倒等污损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大。2001 年全国海域共发生赤潮77 起,累计面积达1. 5 ×104km2 [17 ] ,对海洋环境、生物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海运业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

引入,全球气候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2004年中国近岸局部海域沉积物污染严重,近岸海域部分贝类受到污染,大面积赤潮和有毒赤潮多发,全年共发生赤潮96 次,赤潮累计发生面积较2003 年增加约八成多,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14 ] 。

1. 3 应对策略

根据我国海洋资源利用与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结合我国国情与21 世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强化以下措施: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机构,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目标、政策和法规;要提高全民热爱海洋、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意识;要建立我国海洋倾废区,规划近海海域环境容量,严格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按照合理、系统和科学的原则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充分发挥海洋功能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要加强对各种海洋资源储量、分布的勘测勘探,调查了解各种资源量及海洋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而重中之重是要倡导科技创新、依靠科技振兴海洋: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原位实时地监测海洋环境,通过强大的地理信息分析与处理系统的支持,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模拟,及时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资源,预报灾情与突发事件。

2  3s 在海洋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

多年来,国内外海洋工作者在海洋地理、海洋化学、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测绘等基础性学科上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制定了一批大型的、多学科的国际海洋科学研究计划,如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goos) 、topex/ poseidon 海洋地形试验、世界海洋环流试验(woce) 、热带海洋全球大气计划( toga) 等。通过系统地研究海洋,不断发现其内在规律,帮助人们充分利用海洋空间,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理信息已在国民经济建设诸多领域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在信息量激增的21世纪,要实现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分析海量的信息。而20 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gis 技术功能强大,用于对空间环境数据进行管理、查询、分析,并且利用gis 的统计制图功能形象地展示出各种环境专题内容、环境数据空间分布与数量统计规律,以满足环境保护实际需要。3s、专家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是当今信息时代的尖端技术,它们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提供比较完善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借助3s ,应用计算机网络与通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建立现代化海洋实时立体监测管理系统,实现信息更新、信息共享,并通过图形方式对管理与决策前景进行动态模拟,为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和气候的监测、海洋防灾减灾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

2. 1 3s 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陆地上70 %的农业生产资料,80 %以上的工业原料、95 %以上的能源来自矿产资源。由于我国仍处于矿产消耗强度趋快的时期,要满足近期矿产资源的需求,并为今后一定时期内可持续发展保持后劲,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仍是地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海洋中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结核、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等矿产资源,它们的分布、规模、储量评价、开发利用的环境条件及可行性等,无疑依赖于快速、高效、准确的探查技术。

根据海洋资源数据库中的物探、化探资料及gps和rs 提供的信息,应用gis 空间分析功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来探索海洋成矿特点和规律,为海洋管理、海岸带和海岛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成本低、速度快,有利于克服自然界恶劣环境的限制,减少投资的盲目性。3s 技术可以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其量值的动态变化进行快速、准确的调查和评价,例如,确定资源量及其变化幅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预测各类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前景,探索解决自然资源供需矛盾的可能途径,评价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方案等。

2. 2 3s 与海洋环境保护

利用3s 建立海洋环境和灾害信息库、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和灾害预报系统,能够为环境监测、管理、规划及评价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为保护海洋环境及海上航行、生产安全服务。

2. 2. 1 环境监测

遥感技术在海洋调查中显示出大范围、多时像、高分辨率的特点,rs 在河口泥沙规律研究、海水海温监测、渔场监测、海洋污染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厄尔尼诺效应、赤潮等的监测也收到较好的效果[18 ] 。

2. 2. 2 环境管理

gis 等技术能对各种海洋环境、资源,如海洋生物资源、大气质量、海洋水资源、污染物排放范围等进行实时监测、更新,并能有效地进行环境统计分析,进而进行环境总体规划;可动态展示污染源位置、类型、负荷及对区域环境造成的影响。

2. 2. 3 环保应急反应

对于重大环境事件,环境保护部门要具有应急反应能力,并能针对事件的特性做出迅速反应和决策,如水质污染、油船泄露等。

2. 2. 4 环境规划

污水排海工程的规划与设计由于涉及潮汛等原因,如何建立有效的模型进行近海水域模拟分析,是目前的难点和热点。而gis 的空间分析能力可较好地解决该类问题,应用gis 进行近岸海流模拟分析,同时还可以分析近海岸带悬浮物的分布情况。另外,gis 等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客观、动态地对重点海域的环境质量进行趋势预报,为区域环境规划工作提供全面支持,为国家和地方进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2. 5 环境评价

我国目前正在或将要进行的资源开发和重大工程项目,如南海大陆架石油开发等,应用gis 等技术可以对其进行勘探、选址及建成前后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研究,并实现其动态、连续、准确的监测、评价与环境影响规划方案的制定。

2. 2.6 与海洋精细渔业

海洋精细渔业指将3s、计算机、通讯、网络及自动化技术等高科技与地理学、渔业、生态学、沉积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对鱼群、水质、底质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鱼苗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灾害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和动态分析。通过诊断和决策制定计划,并在gps 和gis 集成系统支持下发展信息化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精细渔业具有新型现代渔业生产模式,综合应用了3s 等空间信息技术,将促进人类合理利用渔业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海洋精细渔业是未来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数字海洋”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  海洋资源、环境领域中亟待应用3s 技术的重大课题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提出“数字地球”战略,我国的《21 世纪议程》和“数字城市”工程均包括3s 方面的内容[19220 ] 。作为“数字地球”的一部分,“数字海洋”、“数字港湾”等名称已被相应地提出,建立了一些行业性、地区性地理信息系统(如渔业gis、黄河口gis) 。我国各有关部门对海洋资源与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全国沿海66 个海洋站、200 多个验潮站和3 个海洋资料浮标网的长期观测[21 ] ,加之陆地/ 气象/ 国土卫星资料及航片资料,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所以运用gis 技术建立海洋立体监测管理系统在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海洋综合管理系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但总体上讲,3s 应用范围窄程度低,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22 ] 。在海洋领域利用gis ,首先要建立开放式的、具有先进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平台;然后利用优良的gis 工具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构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以满足海洋立体监测管理系统功能的需要;再利用海洋综合管理分析与决策子系统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模拟,为海洋资源开发、环境和气候监测、防灾减灾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根据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现状,结合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前,应尽快发挥3s 的优势,深入研究以下领域。

3. 1 数字海底系统

海底地形信息对于海岸带的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gps 技术与海底测深技术相结合,提高了水下地形测量精度,但费用高且无法经常测量,对大面积水域也难以得到连续的全景水深信息。gis 与rs图像处理系统结合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rs 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源,且大多数gis 已拥有独立模块进行图像处理。以gis 为平台, 利用各种海底探测技术所取得的资料,建立数字海底数据库,应用自动成图技术,集成由海底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相关参数组成的数字海底系统。数字海底系统是多学科海底数据和海洋地质模型支撑的信息化海底系统。其关键技术包括海底地学专业模型技术、地学数据技术、与数字地球间的集成技术;其主要目标是使海底领域与数字地球接轨,促进海底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环境的治理。

与3s 具有紧密联系的海洋环境下矿产资源的原位实时探测技术、海底电视观测系统及水下可视化定点采样技术、先进的海底矿产资源现场测试技术是国外正在发展的高新海洋资源探查技术,在大洋矿产资源探查与评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目前对上述技术的掌握程度很低,这无疑严重阻碍了我国对大洋矿产资源的分布、储量、开发潜力和开采方法的正确判断。尽快开发大洋矿产资源探查技术显得异常必要和迫切。

3. 2 海岸带系统

海岸带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的地带,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及地质过程交织耦合,陆海相互作用强烈。全世界河流入海悬浮物质、生源要素及污染物的75 %~90 %归宿于海岸带,全世界60 %的人口和2/ 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海岸带环境演化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存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 研究成为国际地圈- 生物圈计划( igbp) 的核心计划之一,旨在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海平面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对全球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提高对于未来变化的认识和预测能力。河口- 近海系统位处沿海经济带,是陆海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带。就我国的国情而言,占我国陆域国土13 %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2 %的人口,创造着全国60 %以上的国民经济产值。我国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对海岸带资源与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同时也赋予海岸带沉重的环境压力。

海岸带系统是海岸带综合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在海岸带功能区划、海域划界、海域资源有偿使用管理等信息管理中,是目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23 ] 。通过rs 与gis 技术集成方法,结合海岸带综合管理所需的元数据(metadata) 技术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充分利用多源卫星资料和已有的实地调查资料,构建海岸带信息系统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同时又具有巨大管理效益的研究项目。它将帮助研究者从海岸带环境场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探索的角度来进行海岸带动态变化研究,进而开展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

3. 3 海洋灾害监测与预报

3. 3. 1 海水入浸实时监测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涨,且海水入侵面积仍有扩大的趋势。我国海岸线长,沿海地区面积大、海拔低,海平面单位高度的上涨会对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危害。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开展比较晚,应运用3s 动态、实时监测海水入浸,分析、预报灾情,提供有效的措施及建议。

3. 3. 2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报

东部沿海地区为海洋灾害多发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台风、海流、风暴潮、海浪、赤潮等灾害[24 ] 。因此,如何准确预报重大灾害,提高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已构成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采用以飞机和卫星平台相结合的遥感成像技术实时地获取灾害蔓延范围信息,用gps测定灾区的准确地理位置,结合gis 中已存储的灾区地形、交通等信息,即可对灾害进行评估、预测,并能对不同决策方案的效果进行模拟、对比,向各级决策部门提供救灾、减灾的辅助决策方案。

3. 3. 3 海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海上溢油事故频繁发生、沿海工业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多、海水养殖业趋向于高密度大面积的产业化、工厂化养殖,造成环境质量下降、近海营养盐过剩,赤潮频发,严重危害着海洋生态平衡。因此,运用3s 建立海洋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及海洋生态变化监测系统,对合理管理海域、分析环境变化和预测海洋生态状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 3. 4 海洋工程安全立体监测与预报

近海资源与环境的开发依赖于海洋工程构筑物,工程安全状况直接影响开发工作的经济、环境效益,甚至决定开发工作的成败。海洋工程安全性既取决于工程结构本身状况,也取决于周围的环境荷载,如风、浪、冰、地震荷载等。建立对海洋工程构筑物状况及其环境影响的监测体系意义重大。

4  结语

海洋资源与环境是3s 技术大显身手的领域。3s是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是实现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手段,在全球变化、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与预测中起着其它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在维护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将极大地促进信息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和地球科学的发展。3s 所提供的巨大市场将在国民经济及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遥感卫星相继升空,海洋探测技术越来越先进,水下地形测量、重力测量仪器不断更新换代,为海洋基础数据获取提供了保障。3s 理论的日益完善,算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全球网络化的逐步实现,测绘工作者、海洋科学工作者的密切配合,都为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和海洋遥感的普及提高创造条件,最终为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科学的建议。只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发展的前途所在。 参考文献: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国21 世纪议程[m] .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 : 125-130.

[ 2 ] 郭芳. 蓝色的宝库———21 世纪的海洋开发[m] .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 : 5-20.

[ 3 ] 张珞平, 洪华生, 陈伟琪, 等. 海洋环境安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点[j ] .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 43 ( sup. ) : 254-257.

[ 4 ] 张德贤, 陈中慧, 戴桂林, 等.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及应用研究[j ]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001 , 31 (1) : 143-148.

[5 ] 刘志丽, 马建文, 陈嘻, 等. 利用3s 技术综合研究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中下游11 年生态环境变化与成因[j ] . 遥感学报, 2003 , 2 :146-152.

[6 ] 刘惠明, 伊爱国, 苏志尧. 3s 技术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 ] . 生态科学, 2002 , 1 : 82-85.

[7 ] 刘震, 李树揩.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集成的研究[j ] . 遥感学报, 1997 , 2 : 23-26.

[ 8 ] 李德仁. 论rs、gis、gps 集成的定义、理论与关键技术[j ] . 遥感学报, 1997 , 1 (1) : 64-68.

[ 9 ] 闫志刚, 盛业华, 左金霞. 3s 技术及其在环境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 ] . 测绘通报, 2001 , s1 : 17-20.

[10 ] 王伟武, 王人潮, 朱利中. 基于“3s”技术的环境质量评价及其研究展望[j ] . 浙江大学学报, 2002 , 28 (5) : 578-584.

[ 11 ] 于永海, 苗丰民, 王玉广, 等. 基于3s 技术的海岸线测量与管理应用研究[j ]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 19 (6) : 24-27.

[ 12 ] 黄发明, 蔡峰, 孙书贤. 3s 技术在海域中的应用[j ] . 海洋测绘,2003 , 23 (2) : 20-23.

[13 ] 蒋兴伟. 我国海洋卫星的发展及其应用展望[j ] . 中国航天,2001 , 9 : 13-17.

[14 ] 国家海洋局. 2004 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n ] . 光明日报,2005-02-05.

[15 ] 戴桂林, 王雪. 我国海洋资源产权界定问题探索[j ]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 1 : 15-18.

[16 ] 谷东起, 赵晓涛, 夏东兴. 中国海岸湿地退化压力因素的综合分析[j ] . 海洋学报, 2003 , 25 (1) : 78-85.

[17 ] 徐质斌, 牛福增. 海洋经济学[m]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 73-84.

[ 18 ] 黄敬峰. 论遥感技术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 ] . 遥感技术与应用, 1999 : 14 (1) : 65-70.

[ 19 ] 陈述彭.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 11-12 , 220.

[20 ] 马蔼乃. 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m] .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00 : 3032324.

[21 ] 许富祥. 海洋灾害特征及减灾对策[j ] . 海洋预报, 1998 , 15(3) : 45-50.

海洋信息化前景篇13

=、构造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的海洋产业集群珠江口湾区是我省海洋开发的重点区域,珠江13湾区重点构造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海洋产业集群。广州南沙、深圳湾、珠海万山岛的区位条件以及资源基础、交通条件特别优越,通过加强粤港澳合作,有利于将其打造成为海洋经济的创新基地、服务中枢、生态核心和多元文化融合之区。为此,广东应携手港澳通过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创新,将珠江31湾区的广州南沙、深圳湾、珠海万山岛作为落实CEPA、深化粤港澳合作及珠三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区。在试点制度设计、体制创新、港澳经济合作事项等方面先行先试,使之成为加强粤港澳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先行区。

(一)构建“南沙粤港澳联合创新示范区”南沙位于广州市东南部,珠江出海口的西岸,处于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几何中心,方圆100公里范围内网络了珠江三角洲经济最发达的十余个大中城市;南沙位于广州一香港一澳门“A”字形空间结构的支撑位置,是联结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性节点;南沙是区域性的水、陆交通枢纽,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1海里,战略位置突出,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和辐射力。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曾明确提出要把规hiJ建设广州南沙新区等,作为加强与港澳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方面合作的载体。而在2O10年的粤港联席会议上,南沙被正式确定为广东与港澳合作的三个示范区之一。

南沙要重点在第三产业、高技术合作、港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方面,吸引港澳资本,推动南沙成为广州乃至珠三角深化CEPA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同时,穗港可以合作在南沙构建影视基地,加快推进南沙游艇俱乐部、邮轮码头等旅游设施建设,探索香港游艇“一证通”试行办法,打造世界邮轮旅游航线的著名节点。南沙将充分利用粤港澳科技合作协议的有利条件,发挥中科院广州工研院、资讯科技园等平台和载体的作用,引导港澳资金、人才、研发、创新、品牌等高端要素向南沙集聚,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低碳产业、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和创意产业,积极构建“南沙粤港联合创新示范区”。

物流业是南沙与港合作的极具潜力的领域,南沙将积极推动南沙航运集聚区建设,探索在南沙设立粤港澳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南沙港将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出口加工、国际配送、国际展示、离岸金融等港口现代物流服务,通过扩大南沙保税港区的辐射功能,加快建设油品、粮食、冷冻品、塑料、化工、家电等大宗现货交易中心和电子交易中心,全力打造亚洲枢纽型港口物流中心。

(二)促进深港大亚湾、大鹏湾、深圳湾的对接深圳拥有大鹏湾、大亚湾、深圳l湾、珠江口即“三湾一口”这样不可多得的滨海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海洋景观资源,具备打造全球物流重要组织枢纽的经济空间属性和成长条件。

深港作为两个港口城市,海洋城市的属性与定位正在不断强化,非常有利于“深港湾区”的创建组合与叠加效应,深港大亚湾、大鹏湾、深圳湾三大湾区的对接,增加了海洋物流增长、海洋资源挖掘、海洋能源利用、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圈层形成的动力构成,有利于“深港海洋经济圈”的形成,并与“深港创新经济圈”等一并成为深港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推进内容。

(三)把珠海万山深水港建设成为“东方夏威夷”珠海有146个海岛,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统辖其中106个海岛,海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万山区地处珠江入海口,东邻香港,西接澳门,中心区域为珠江口国际锚地,有大西、大濠等六条国际86INEWEC0N0MY著名水道纵横其问,是广州、深圳l、中山、珠海和港澳地区出海的门户,也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在广东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把万山深水港建设成为“东方的夏威夷”,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前景和特殊深远的战略意义。不仅能带动珠三角西部和西江流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也将进~步深化粤港澳合作,万山港区若能作为粤港澳合作的平台,一来可以拓展粤港澳三方合作的空间:二来可以争取更多中央政策上先行先试的机会,进一步为推动CEPA框架下的合作、自由贸易的实施、经济一体化各项措施的试验争取理想的平台。

三、加强粤港澳海洋经济重点领域的合作(一)加快粤港澳海洋运输业发展充分发挥粤港澳港口资源优势,积极稳妥地推进港口发展战略,带动沿海地区进~步走向繁荣。根据香港运输业逐步向深圳、珠海等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分流的趋势,合理规划和调整港口布局,明确各类港口的功能,建设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枢纽港,继续重点抓好广州、深圳、珠海3个枢纽港建设,强化港口综合功能,以港口为依托,带动临海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港口的综合效益。加强行业指导,合理配置港口资源。进一步提高我省海上运输业的整体规模和技术素质,改善船队结构,建设结构合理、技术装备水平高、具备远洋运输能力的现代化船队。积极利用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优势,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积极开辟国际海运干线班轮,发展国际直达航线。建立健全港口服务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港口综合补给、仓储、电讯、包装、、饮食服务等业务。

(二)加强粤港澳海域旅游的合作依托粤港澳沿海城市,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滨海旅游资源。在突出海洋特色旅游、生态旅游,提高文化品位,加强与其他产业结合的基础上,形成若干个在国际国内有知名度的滨海旅游胜地。争创世界旅游品牌项目。

(三)加快粤港澳海洋产业合作加强粤港澳海洋科研的合作,对于提高广东海洋科学技术水平和实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香港具有较高水平的海洋研究机构和院校,香港的海洋研究吸收了海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且与海外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东可以与香港进行海洋研究合作,开发利用我省丰富的海洋资源,重点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新能源利用、船舶及工程装备制造业。加快海洋化工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逐步形成较大规模的海洋化工资源开发产业。建立海洋药物科研开发生产基地,努力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海洋中成药、海洋生物制品和海洋保健品。建设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船舶制造基地。重点发展大吨位货轮、多用途集装箱运输船、中高档客轮、旅游艇及渔轮等船舶的制造与维修业。加大珠江口油气资源综合利用,推进面向珠江三角洲的南海天然气田建设。

四、营造海洋经济合作的良好政策氛围(一)发挥香港金融中心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由于广东海洋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缺陷以及技术开发和转化的机制不健全,造成海洋开发规模有限、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缺乏资金支持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广东海洋企业通过来港上市筹集国际资金,还能有效地推动企业化进程和完善企业管理,提升他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争取国际投资者信心,建立优质的企业品牌。要充分利用香港金融中心优势,大力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共同建设海洋生物、海洋能源、精细化工、海洋药业、海洋信息等新兴产业基地。

要加强粤港澳金融服务合作,研究成立海洋开发银行,该银行通过在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发行海洋开发债券,筹措资金低息贷款给运用高新技术的海洋新兴产业,扶持海洋经济的发展。

建议确立企业在发展海洋经济中的投资主体地位,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洋企业集团和港口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优先发行股票。并进一步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对海洋产业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债券发行。

(二)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海洋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引导粤港澳企业、外商和个人成为海洋一般性开发项目的投资主体,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和跨所有制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引导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以及有条件的个人,积极投入海洋开发:可采取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创办海洋企业,逐步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海洋经济结构。同时要着手建立海洋开发的风险防范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保险公司,积极开设服务海洋开发的保险项目。

广东可以运用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鼓励和引导香港银团的信贷资金投入广东海洋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海洋产业体系建设。

(三)加强粤港科技合作和信息交流加强粤港科技合作,鼓励发展和引进香港海洋高新技术。每年从政府科技专款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组织海洋科技攻关,集中力量研究解决海洋资源开发中的技术难点;加速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海洋高新技术和设备,广泛开展区域间和国际间的海洋科学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提高海洋开发的科技水平和整体效益,促进海洋开发产业化和海洋产业升级。

加强粤港信息交换。香港汇集了众多高水平的信息研究及开发机构。其中包括政府的信息服务机构,信息开发及传输功能的半官方机构,大量高水平的商业性信息咨询公司以及大财团及银行属下信息机构。此外,现有超过3000家国际机构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办事处和驻港办事处,也承担着相当部分的信息研究与开发职能。这些机构正是海洋产业发展所必需的机构,所以,粤港应共同成立促进与国际市场信息交换的半官方机构。并采取企业化运营的模式,广东政府财政通过垫付初期费用并占有一定股份来吸引港澳政府和商界的投资。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