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现状实用13篇

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发展现状篇1

1.3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日益提高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创新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推进落实生产主体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职责,制订实施生猪规模场准出、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巡查监管和质量安全监测等制度,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创新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立了生猪、菜牛规模养殖场的“准出”制度。2013年,“瘦肉精”自检与抽检覆盖面占到全市生猪出栏总量的75%。二是依托智慧畜牧业平台,整合部、省、市、县四级质量安全监测数据,构建风险收集、分析、评估和预警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三是连续3年开展饲料、兽药、生鲜乳等三项整治行动,共开展市级以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4600多批次,抽样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未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存在问题

2.1畜牧业用地政策、环保压力突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加上土地和环保政策日益严格,畜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资源、养殖用地等因素制约压力只增不减,如何保持合理、适当的畜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成问题。特别是“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推进以后,该市畜牧业调、减压力剧增,正常、合规、合理的畜牧生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2013年国家把畜牧业列入节能减排考核内容后,省环保局出台了畜牧业“双控”制度(对畜禽饲养量及其排泄量列入双控指标),畜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

2.2部分地区对畜牧业发展存有一定偏见部分地区片面认为畜牧业对地方经济没有贡献,畜牧业多一点少一点无足轻重,特别是在城镇化的背景下,畜牧业“不用发展、不能发展”的倾向扩大化、绝对化。部分地区甚至把畜牧业与城镇化完全对立起来,以为限养、禁养越彻底,就越是城镇化,就越生态。这样的做法既不利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更影响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2.3畜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总体上看,该市畜禽经营产业化水平不高,订单生产比率不到40%,饲料、种苗、养殖、营销、加工组织化程度较低,应对动物疫病、抵御市场风险等能力较弱,尤其是2013年以来,相继发生了宁波牛奶质量安全风波、上海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菲特水灾(淹死畜禽200多万)、H7N9疫情等畜牧兽医领域的突发事件后,暴露出了畜牧业生产的弱质性。特别是在短短9个月内,两次发生H7N9禽流感事件,对家禽产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影响了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3对策措施

3.1总体思路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总体目标,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方略为总体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供给安全、调量提质、助农增收”十六字方针,突出创新驱动,调整优化畜牧业区域结构,创新行业监管和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全面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切实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确保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2具体措施

3.2.1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努力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通过机制创新和产业融合,深化推进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带动力、竞争力较强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和产业龙头,进一步提升畜牧业组织化、专业化水平。重点支持规模养殖场联合建立畜牧专业合作社,支持核心种业企业,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着力打造各环节紧密结合、安全可控的畜牧业产业链。同时加大科技投入,突破畜禽品种改良、低碳环保饲料配置、标准化生态养殖、动物疫病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加快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生产潜能,通过实施生猪“110”工程,降低生猪死亡率,即每头母猪多提供一头出栏肉猪,全市10万头母猪就可增加出栏肉猪10万头;全面研究推广畜禽新型养殖模式与绿色低碳饲养技术、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便零排放处理技术,解决粪便发酵无害化处理和畜禽大棚网床养殖、鸡(鸭、鹅)稻轮作饲养、“三园”套养家禽和蛋鸭离河养殖等关键技术难题,全面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3.2.2优化生态畜牧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要求,统筹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目标、畜产品供给安全与环境承载等因素,调整优化畜禽养殖的禁、限养区,按农田耕地每亩(1亩=667m2)2头存栏猪(其它畜禽按粪尿排泄量当量测算)、林地每亩0.2头猪标准,科学测算非禁养区域畜禽养殖总量,并结合当地土壤地势、农作物品种、有机肥异地消纳和污染减排要求,科学确定当地畜禽排泄物承载能力和畜禽养殖量。按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林牧渔科学配套,逐场逐地落实资源化利用措施,加快畜禽粪便污水治理,深化“两分离三配套”,强化环保治理设施建设,减少污染物排放,鼓励发展有机肥加工、沼液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鼓励对现有规模养殖场的生态化设施改造,实现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鼓励发展畜禽粪便、沼液收集处理配送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土地流转、林地流转或不同主体间签订协议等方式,落实排泄物的生态消纳地,实现就近就地利用。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不但可有效促进畜牧业发展,还可明显提升农业用地质量,保障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

3.2.3加大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做大做强畜禽种业和特色精品产业。突出地方特色畜禽优良品种的产业引领功能,加大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特色品种开发利用。一是围绕种猪、种禽、种兔等优势畜禽品种,通过畜禽育种平台和种畜禽提升项目建设、创办人工授精站,加快培育集团化种业核心企业,完善“育、繁、推”种业体系和引进、繁育、推广相结合,构建完善的新型畜禽业种业体系。二是依托丘陵山地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优质肉鸡、浙东白鹅、余姚番鸭和以牛羊兔等食草动物为主要内容的特色精品畜牧业。三是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牛、羊、兔等食草畜禽。运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技术,大力推广发展食草畜禽养殖,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

畜牧业发展现状篇2

1景东县资源状况

1.1自然资源

景东素有“天然南国”之美誉,它位于滇西南中部,普洱市北,地处澜沧江以东,哀牢山西坡之间,境内群山从集、千峰耸翠,拥有部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和无量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凉同步。全县有各类型草场13.47万hm2,可利用面积为11.55万hm2,年总产鲜草104.52万t,人工种草729.2hm2,粮食总播种面积45346.67hm2,总产量188000万t,豆类播种面积10211.67hm2,产量15433t,薯类种植3349.87hm2,产量16729t(40%用于饲料)。

1.2生产现状

2016年底全县畜禽存栏3187360头(只)。其中牛存栏78241头,羊存栏141581只,猪存栏445316头,禽存栏2504492只(鸡2384628只)。大牲畜出栏44445头,肉羊出栏92091只,肥猪出栏403959头,禽出栏4320658(乌骨鸡4216758只),肉类总产量45778t,禽蛋产量2001t,畜业产值141696687元。

2发展无公害畜牧业的优势

2.1生态环境优

势景东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工业欠发达,无工业“三废”污染,许多村社还保持着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运用农药、化肥和兽药的观念淡薄。水源无污染,病原微生物均未超标,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是景东县发展无公害畜牧业的优势所在。

2.2畜种优势

多年来畜禽品种的选育及改良工作成效显著,已初步培育出一些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风味极佳,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的地方品种,如:乌骨鸡、黑山羊、黄牛等,它们适应性强,发病率低,用药量少,是开发无公害畜产品的理想品种。

2.3天然饲草、饲料优势

景东县草场绝大多数都是天然草场,其生态环境不被污染,加之近年来国家实施的西部生态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了对天然草场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同时又新增了许多草场面积,年产数千吨的天然优质牧草。加上景东县种植的大量无农药、化肥的玉米、稻谷及豆类等,为畜禽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绿色能量和蛋白质饲料,从而避免畜禽“病从口入”。优质天然的饲草饲料为大力发展景东县无公害畜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4政策、市场优势

(1)中央提出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

(2)生态工程建设,种草养畜项目的实施为畜牧业赢来了优惠政策和一定的资金扶持,能繁母猪保险的开展也为养猪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3)中共景东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景东无量山哀牢山绿色生态经济带的意见。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立市,绿色发展”。

(4)消费者对安全无公害的畜产品要求越来越强烈,对生态无公害畜产品消费需求较多。景东县生产的生态猪及其腌制品——黄草岭、徐家坝火腿,土鸡、黄牛、黑山羊、驴以其特有的肉质鲜美、生态、无污染等优势倍受县、市、省内外消费者喜爱。

2.5农民饲养水平提高,科技意识增强

畜牧兽医技术部门通过几年的宣传培训,种、料、防、管等科学技术己走入千家万户,为大力发展生态、安全、营养成分高的无公害畜产品提供了牢固的饲养技术基础,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工作,为发展无公害畜牧业提供了技术指导。

3发展无公害畜牧业的途径及措施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政府要抓紧制订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及具体实施细则,增强发展畜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畜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及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为无公害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3.2抓好畜禽品种选育及推广

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不断进行品种改良,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应做以下工作:(1)猪良种推广:在交通方便的村社全面推广人工授精,在边远山区推广优良品种本交改良,使三元杂交良种仔猪覆盖面达到90%以上。(2)牛品种改良:以推广牛冻精改良为主,使改良覆盖面达到80%以上,主要选择肉用品种进行改良。(3)山羊良种选育及推广:以本地黑山羊提纯复壮为主,选育出无量山系和哀牢山系不同地点的优良种公羊,有计划地进行异地种公羊调配。(4)乌骨鸡良种选育与开发:采取淘汰制选育法,选育出景东乌骨鸡地方特色良种,使全县选育后的乌骨鸡饲养覆盖面达到80%以上。在引种过程中,种畜禽要进行严格疫病检测,控制好疫病的带入。

3.3健全并管理好基层兽医组织,提高人员素质

景东县应加强县、乡、村、社防疫部门的组织与领导,增加经费,更新设备,充实高素质专业人员,使防疫能力与日益复杂的疫病和日益严格的要求相适应。

3.4严格防疫制度

根据景东县疫病流行情况、疫病的性质、气候条件、畜禽的健康情况及其他因素来选择使用疫苗的种类,制订出完整的免疫程序,实行规范化作业。对饲养场、饲养户应定期对生活区、生产区、圈舍内外环境、畜禽身体进行认真严格的消毒,并提倡养殖户自繁自养,减少生猪(仔猪)市场流动量,减少疫病传染机会,以确保畜禽健康生长,从而减少发病率,减少用药量。

3.5规范饲料管理

采用优质饲料发展无公害畜牧业的关键环节在于饲料的选择,只有用纯天然、无污染、无毒害、无副作用的绿色饲料才能保证生产出安全的畜禽产品,饲料加工生产过程中,要逐渐改进,尽量减少杀菌剂,抗生素添加,要保证酶制剂,益生素、中草药提取物、维生素等活性物质的有效性,从而控制好激素及饲料添加的药物在动物产品中的残留。

3.6加强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要加强兽药的使用管理,实行处方用药和非处方用药分类、管理,尤其要强化对动物养殖场兽药使用的监督,严禁使用禁用药品,严格兽药使用剂量,严格遵守停药期兽药使用准则,从而控制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量,多推广应用中草药对家畜疫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确保畜牧业的良性发展和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3.7建立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基地县,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通过深入调查市场,结合资金、环境、社会条件充分论证,从而确定养殖规模。并积极鼓励养殖大户、专业户、民间中介组织参与兴办畜禽产品营销企业、专业批发市场,与农民形成稳定的产供关系。同时实施名牌战略,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把相关的企业、农民联合起来,最终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工、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从而保障无公害畜产品有路可销。

3.8建好畜牧业信息网

信息是一种资源,同时又是一种生产力。通过建立信息网络,可以快速、灵敏、准确、可靠的信息来引导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并且可相互探讨畜牧业的新技术和提高生产的各种方法。

参考文献

畜牧业发展现状篇3

2015年牧业年度,全市牲畜总头数达到2136.67万头只口,同比增长9.27%。其中牛存栏200.0万头只,羊存栏1715.12万只,生猪存栏195.86万口,同比分别增长0.47%、10.35%、4.54%。其中牧区牲畜总头数为593.14万头只口,较上年同期增长11%,占全市牲畜总头数的27.8%;农区1543.52万头只口,较上年同期增长8.6%,占全市牲畜总头数的72.2%。2014年全市牲畜出栏868.8万头(只),同比增长7.5%。牲畜出栏率44.4%,比上年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生猪出栏117.09万头,同比增长5.5%;牛出栏64.4万头,同比增长3.0%;羊出栏681.12万只,同比增长8.3%。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26.2万t,其中猪肉产量3.83万t;牛肉产量9.8万t;羊肉产量10.8万t。牛奶产量达到124.7万t,禽蛋产量达到4.15万t。

1.2饲养品种

我市肉牛养殖品种主要以西门塔尔和三河牛为主,以及少部分蒙古牛、安格斯和杂交牛;肉羊养殖品种主要以呼伦贝尔羊和呼伦贝尔细毛羊为主,以及少部分杜泊羊、德肉美、小尾寒羊和杂交羊;奶牛养殖品种主要以荷斯坦和三河牛为主。

1.3养殖区域分布

三河牛历经100多年培育历程,是多品种杂交和同种选育提高两个不同阶段形成的育成品种,是我国第一个完全知识产权,自主培育的乳肉兼用型优良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市岭西地区。岭东地区饲养的肉牛品种主要以西门塔尔牛为主。呼伦贝尔羊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培育成功的地方优良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市牧业四旗,海拉尔区、满洲里市和额尔古纳市也有部分存栏。呼伦贝尔细毛羊是根据我市岭东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市场需求,以呼伦贝尔羊为母本级进杂交改良培育成的细毛羊品种,主要分布于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和鄂伦春旗。我市奶牛养殖目前主要集中在扎兰屯、阿荣旗、牙克石、海拉尔、鄂温克、陈旗、和额尔古纳七个旗市区,奶牛存栏占全市奶牛存栏的84%。

1.4养殖方式

我市肉牛肉羊生产总体上以放牧加补饲的形式为主,但因养殖的生态环境条件和饲草料来源不同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在饲养管理上岭西牧业四旗是大群常年草原放牧,接羔时适当补草;岭东四旗市是小群体大规模田间地头、山坡水沟放牧,秋季留茬、冬春农副产品补饲的半放牧半舍饲。

1.5规模化发展情况

据农牧业局畜牧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年底,全市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户)达到850个,存栏奶牛17万头,占全市奶牛存栏总数的40%,同比增加10%;出栏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户)达到843个,出栏生猪37.6万头,占全市生猪出栏总数的63.1%;出栏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户)达到13465个,出栏肉羊432.4万只,占全市肉羊出栏的72%。

1.6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截止201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棚圈约12.4万座,面积达1724万m2,其中牧区共有各类棚圈19355座,面积达391万m2。牧区共有固定棚圈11023座,面积达156.2万m2。全市现有各类棚圈可满足约1400万个羊单位过冬需要,基本可以满足全市日历年度越冬牲畜需要。牧区四旗拥有各类应急饲草储备库80座,饲草储备能力达到8万t。按照《呼伦贝尔市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规划(2014-2016)》建设目标,我市将在牧区全面建成以旗级应急饲草储备为主导,牧户自主储备为主体,苏木乡镇和嘎查为补充的三级应急储草体系。年储备应急饲草达到10万t以上。牧区四旗建成60座以上应急饲草储备库,旗级至少1座2500t以上的应急饲草储备库,苏木乡镇1座1500t的应急饲草储备库。

1.7扶持政策

(1)国家和自治区良种补贴项目。我市享受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旗有5个,分别为新右旗、新左旗、陈旗、鄂温克旗和阿荣旗,其中阿荣旗从2014年开始实施此项目。国家良种补贴主要为种公羊补贴。2015年下拨我市国家良种补贴资金1415万元。自治区良种补贴项目主要有种公羊补贴、肉牛冻精补贴和良种肉牛基础母牛补贴三项。我市享受自治区“涉牧三项”补贴政策的旗市有7个,分别为新右旗、新左旗、陈旗、鄂温克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莫旗。肉牛冻精补贴由盟市统一招标采购,种公羊由项目旗市自行招标采购。2015年自治区下拨我市良种补贴资金1370万元。

(2)在生猪和奶牛规模养殖场建设方面,国家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达到标准的养殖场从养殖设施、粪污处理、相关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扶持规模分别为25万元和80万元。

(3)饲料基地建设方面,国家推出了“振兴奶业苜蓿行动”,按照集中连片的要求,以3000亩为一个项目申报单位,对种植苜蓿的奶牛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及饲草企业给予每亩600元,每个项目区180万元的资金扶持。自治区政府配套实施了苜蓿种子田和苜蓿饲料地项目,单个项目规模低于国家项目要求,每个项目区为1000亩集中连片。扶持资金分别是每亩1200元/亩、600元/亩。

(4)在奶牛人工改良方面,国家向奶牛养殖场(户)免费提供优质冻精,数量不限。

(5)自治区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专项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实施方案》,计划每年安排资金6000万元,用于提高奶牛养殖的规模化水平,这个扶持方案出台后,对于奶牛养殖业提高规模养殖水平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6)市政府制定了《呼伦贝尔市肉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了《呼伦贝尔市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把大力发展肉产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畜牧业发展的重点。

(7)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呼伦贝尔市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规划(2014—2016年)》和《关于加快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从2014年起到2016年,市政府将连续三年每年各安排资金5000万元,专项用于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推进农区畜牧业工作,各旗市区也将按照市财政安排的资金规模进行相应配套。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

受饲料市场价格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影响,养殖业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2014年国家出台并实施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对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约束逐渐趋紧。

2.2市场和疫病影响突出

近年来,受国际乳制品价格不断下跌和乳制品进口数量急剧增加的影响,我市奶业生产出现严重“滑坡”。2014年受小反刍兽疫疫情影响,我市活畜市场流通受到一定限制,肉羊出栏价格一直低位徘徊。

2.3增产和增收难度加大

随着消费者对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逐年提高,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的压力逐年增大。受养殖成本、市场价格和疫病等多方因素影响,部分养殖户养殖效益明显下降,甚至亏损,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3“十三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3.1加强基础设施改扩建,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

通过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中央预算内生猪奶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和畜禽健康养殖建设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提高全市各畜种规模化养殖水平。以“五化”为发展起点,支持全市养殖场(户)进行设施、管理、技术升级,提质增效,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

3.2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保障市场有效供给

贯彻落实《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和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牧发[2015]7号),充分发挥我市农牧结合的区域优势,加快肉牛、肉羊和奶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养殖效益,切实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

3.3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畜禽良种化

在全市建成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多畜种、多层次种畜禽繁育体系,肉牛、奶牛、肉羊、马、生猪等基本实现良种化。在保证畜牧品种适应性的基础上,围绕提高繁殖率和产出率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开发,努力建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畜牧良种繁育基地。

畜牧业发展现状篇4

2存在的问题

2.1草产业开发亟需提高

目前,全县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仅为69%,而剩余31%的玉米秸秆由于机械设备少,不能再黄金时段有效的收割贮存而被焚烧处理,不仅造成饲草资源的浪费,而且严重污染环境。但随着牛羊存栏数量不断上升,大量牛羊饲草供应严重不足,并制约着临夏县畜牧产业的发展壮大。面对养殖业饲草供应不足和种植业玉米秸秆无法存贮而浪费的这一供需矛盾,临夏县要急需引进一批玉米秸秆收割、打捆、包膜机,有效解决饲草紧缺和玉米秸秆浪费之间的矛盾问题。

2.2无牛羊定点屠宰场

由于没有牛羊定点屠宰场,广大群众和各屠宰户只能在街道两旁和自家巷道屠宰,导致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同时,疾病传播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极大,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3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程度低

全县现有各类规模养殖场360个,其中已完成粪污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养殖场为12个,其余养殖场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原因,将产生的粪污没有经过发酵、固液分离、雨污分离、防漏、防渗等必要措施而排出场外,严重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等生态资源。

2.4病死畜禽无害处理难度大

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大量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也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加之养殖场(户)无害化处理意识差、资金不足等原因,没有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处理程序并随意深埋,存在生态环境污染和潜在的疫病传播风险。

2.5基础办公实施设备不足

近年来,临夏县实施了标准化乡站建设,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大中专学生分配到基层乡镇畜牧站就业,造成了基层畜牧站出现技术干部多,办公设备少的现象,导致部分乡站工作效率有所降低,为进一步提高单位办公效率,提升群众服务水平,对基层畜牧站配备应有办公设施设备迫在眉睫。

3发展前景

临夏县畜牧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蒙牛壹清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甘肃临夏燎原奶粉生产基地、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庄园乳业等一批具有竞争力和成长性的旗舰企业,这些企业带领着临夏县广大养殖企业开拓市场,为进一步提升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引导,典型示范,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等多措并举,现已构成了“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在以后的发展路子中临夏县充分利用临夏县的畜牧业具有背靠甘南青海牧区、面向兰州的区位优势,当地少数民族善养殖懂经营的民族优势和玉米播种面积大饲草料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品种改良,并通过与国内外的著名企业开展合作,提高科技含量,改善经营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民族优势的清真品牌,开拓中东等国际市场。

4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废弃物减量化产生、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推进规模养殖,促进种养循环,建立病死畜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做大做强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畜牧业现代化道路。

畜牧业发展现状篇5

1果洛州畜牧业发展现状

1.1畜牧业主产区的畜牧业地位被淡化

随着三江源、整村推进、阳光工程等惠民工程的实施,政府工作重点移到项目建设上,无形中降低了对畜牧业生产的认识,放松了对畜牧业的常规管理。

1.2畜群结构不合理,品种体质退化,生产性能下降

果洛州马、牛、羊比例为1.7∶57.4∶40.9,牛的数量比羊高16.5个百分点,降低了畜群的周转速度。土种选育和杂交改良工作滞后,自1984年牲畜承包到户后,种畜控制在一家一户的范围内,长期近亲繁殖,导致品种体格变小,生产性能下降,成年母牛平均体重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99.70 kg降至现在的134.14 kg。

1.3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畜牧业工作淡化后,松懈了草原、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专业人员调动工作岗位、转业现象普遍,放弃草原建设、畜疫防治,参与政府行政管理现象严重。

1.4以草定畜理念模糊,工作不扎实

生态畜牧业是在划分草场类别后,通过理论、科学核算确定承载牲畜数量后,保护安全利用草场的基础上进行轮休放牧,最后达到以草定畜。但果洛州地区对以草定畜缺乏宣传,模糊含义。过载放牧、草场退化、欠载牲畜、浪费草场产能等现象普遍存在。

1.5产业结构单一,对畜牧业的拉动不力

畜产品加工企业少,且仅是一些简单的粗加工,处于提供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地位,无力推动畜牧业生产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商品化。

2对策

作为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地区,为提高畜牧业效益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必须调整畜牧业结构,强化畜牧业基础地位,集中力量发展生态高效畜牧业,努力促进畜牧业由数量型向效益型、传统型向现代型、生态型畜牧业转变[1]。

2.1强化产业支撑,发展生态高效现代畜牧业

一是加强调整畜种结构,因地制宜地调整马、牛、羊的比例,增加周转较快的羊的数量。在相同面积的草场上饲养100头牛(折合400只羊单位)和400只羊,在出栏、死亡、畜产品销售正常的情况下,4年内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牛为9.5万元、羊为15.6万元,养羊是养牛收入的1.6倍。二是提高优良品种比例,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畜种改良、土种选育等实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良种畜、改良畜、防止近亲繁殖,努力提高良种生产和畜产品质量水平[2]。三是加强畜群结构调整,提高母畜比例。提高适龄母畜比例,以此带动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的全面提高,提高经济效益,力争将牛、羊母畜比例分别提高至55%、66%的最佳点。

2.2深化牧业改革,谋求新思路

通过先试点后推广,逐步开展牛羊育肥、舍饲、半舍饲养羊、两用暖棚(夏季种蔬菜、冬季养羊)等工作,利用好牲畜幼仔的生长优势,出售育肥牛、羊、羔羊、牛犊,进行牲畜的反季节出栏销售,进一步提高牲畜商品率,减轻草场压力,减少牲畜损亡,加快周转。逐步改变目前收入结构单一,发展潜力不大的生产经营方式,走一条既适合本地实际,又可增产增收的生态型、效益性畜牧业路子,提高畜牧业效益,增加牧民收入[3]。

2.3加强动物防疫工作

增加乡镇兽医人员和民间兽医,落实劳动报酬,组织注射各类疫苗,提高疫病防治的科技含量,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真正效益。

2.4加大草地投入,提高产出效益

草地是畜牧业的基础,一是要做好草地保护工作,加大执法力度,禁止乱垦、乱挖破坏草地现象的发生,保护草场围栏及草原基础设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二是加快退化草场的治理工作,继续争取三江源、退牧还草项目,实施草场围栏封育、黑土治理、灭治鼠虫害工程,使草场植被恢复,并可持续利用;三是加快草场流转,逐步向专业合作化方向发展;四是大力发展饲草种植,在适宜种植地区选择优良场地,发展饲草种植业,建成饲草料基地,以抵御灾害,确保发展[4]。

3参考文献

[1] 孙莉,赵言文.江苏省畜禽遗传资源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73-76.

畜牧业发展现状篇6

西医中所添加的某些化学合成药物往往会造成牲畜中的中毒作用,很有可能将药物中的某些成分残留牲畜体中,进而将牲畜污染,进而影响到人类的食品卫生健康等。由于集约化、规模化饲养,畜禽更加容易受到群发疾病的影响,而根据上述的中医的特性,中医在畜牧业中的发展是长足的,为中医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通过传统的医学平台,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更好地为畜牧行业服务,更好的为畜牧业做出贡献。

1 畜牧业中医学的发展现状分析

专业人员的匮乏以及没有专业的中医学体系对畜牧产业进行指导调控,这就是畜牧业中医学的发展现状。近年来,西医的长足发展已将中医挤下畜牧病害防治的发展平台。从相应角度上来讲,中医和西医都具有较强的优势,西医调控的更加快捷,中医则更加中庸、没有副作用,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医的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显现,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是很大,专业人员的缺乏造成了畜牧业缺乏中医的指导。针对这样的发展状况,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建立一种自我的中医调控价值体系,对症下药,及时治疗,将西医的一些特性转变成中医的发展要求,扭转西医的霸主地位。

2 畜牧业中医学的发展对策

2.1 构建自身畜牧业中医学发展调节控制体系

首先应该针对自身的发展来确定中医学对畜牧业的调节控制体系,认清在畜牧市场中所占有份额以及自身的发展状况;其次从采购方来构建经营畜牧的数量以及中医所需要的整体的调节控制体系。针对中医的特性,适时建立一种中医的价值体系,将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论治观运用到畜牧业中来,使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及时灵活地根据市场畜牧发展的销售状况,对畜牧业市场进行分析,确定较为不可控的变动因素,从而及时应用中医来对畜牧业中确定的各个品种的进行预防治疗,严格控制对畜牧养殖中牲畜的病害发病率,做到及时治疗,及时控制。同时还应根据季节对牲畜进行数据统计,针对以往的发病形式以及发病率的历史的数据,以及市场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对每个品种进行严格的中医把控,尽量做到药不多,但要治本。与此同时更方面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适度的把握好医药采购的不均衡等因素,控制医药成本,适时用药,继而在相应方面还应建立自我保险储备机制,防止在牲畜发病时中医药的断货。

2.2 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

中医学在畜牧业中应该迈出一大步,阔步进入现代化,同时也要对自身进行一定的改革,取其精华,弃其糟泊,将西医中的一些症状及其程度的发生频率作为基础数据,以效率差作为权重,采用一定的数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计量,给畜禽进行专业的中医治疗,使得中医的诊断指标更加规范化。

2.3 建立畜牧业中医学专业人员储备库

对于畜牧业来说,需要更多的畜牧业中医学专业人员对畜牧业进行专业而及时的指导,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畜牧业中医学专业人员的储备。对于中兽医学的发展要求来说,要有更广、更深的发展,就应建立合理适当的专业人员培训环境。要在根本上制定相应的教学理念及在教育培训中适时采用“中西并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式,让从业者更加专业,同时吸收两者之长,这不仅使得传统畜牧的中医学发展更加现代化,还使得中医学实现多元化的发展作用,为引进专业人员的整体高素质奠定基础,进而能更好的适应畜牧行业的发展要求。

3 小结

畜牧业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对于现在所经历的畜牧行业来说,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医所调制的实施效果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影响,但近年来随着西医以及西方科学技术在畜牧业中快速发展,中医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发展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西药中因较大量的激素和化学合成药物的等成分,导致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性日益凸现出来, 而中医药品具有残留少等优点。中医的研究和开发来替代西医中的某些药品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新世纪的中医在畜牧业中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但由于中医发展的滞后性,这就需要畜牧从业人员打好基础,建立自己的畜牧业中医发展体系,及时适量做好牲畜的疾病预防,吸取西医中精华部分,与中医相结合,防范可能出现的病害风险,这不但不会影响中医学的发展要求,反而会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升值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 雯.我国畜牧兽医类科技期刊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探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畜牧业发展现状篇7

翠华镇的传统产业是畜牧业,是翠华镇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畜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翠华镇的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翠华镇的畜牧业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使翠华镇的畜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对翠华镇的畜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畜牧业的经济投入力度。根据翠华镇现有的优势,根据资源优势,合理的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打造一个生态畜牧业结构。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并进行发展,建设一个特色畜牧业结构,和旅游也充分结合,发展翠华镇的第三产业发展,从而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1 翠华镇概述

翠华镇位于云南省大关县南部,是大关县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翠华镇总人口3.2万余人,总面积为185.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377公顷。翠华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990毫米。主要作物是生产玉米、红薯、花生、洋芋以及烤烟,主要的经济林有核桃、板栗、花椒以及漆树等,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石灰、铁、铜、锌、铅等。2015年翠华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4245万元,人均收入5090元,畜牧林收入占总收入的51%。

近年来,为发展翠华镇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翠华镇政府提出了发展的“三三三”计划,即突出“三区”、发展“三产”、推进“三化”。“三区”就是突出城区、郊区和农村之间区域上的特点,用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翠华镇的经济;“三产”就是重点进行畜牧业、林果业和蔬菜产业的发展;“三化”就是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化的进程。

2 翠华镇畜牧业现状分析

2.1 优质杂交品种覆盖率低

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翠华镇的进行优质禽畜品种的杂交和改良,提高生猪和黄牛的品种质量,对翠华镇的畜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良种黄牛率达到了65%,良种生猪达到90%,但是除了生猪和黄牛之外,其它的禽畜并没有积极的进行杂交和改良,从而导致整体上优质禽畜的杂交品种较低。

2.2 畜牧业不具备自身的特色

现阶段,翠华镇的畜牧也仍然在大多数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和普通的禽畜品种进行养殖。随着我国对畜牧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畜牧业的养殖当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属于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例如,市场中的肉鸡占有大量的市场,但是土鸡相对较少,土鸡又以其口感好、健康市场需求更高,翠华镇就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产业。

2.3 优惠政策较少

在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禽畜的良种补贴,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以及等能繁母猪的补贴等多项补助,从而保证了翠华镇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在扶持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策还是相对较少,畜牧业大多数还处在一个自发的状态,另外,一部分的养殖户还受到传统观念和资金短缺的双重制约。虽然政府联合信用社发放养殖业贴息贷款,为一些小规模的养殖户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贷款资金少,期限又短,难以形成一种养殖规模。

3 翠华镇畜牧业发展对策

3.1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可以有效的提高翠华镇的经济效益。翠华镇现阶段仍以生猪的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应该在此基础上大力的对草食牲畜进行生产,例如牛羊,也要加快鸡的养殖,从而提高牛羊肉和禽肉的比例,使得翠华镇的产业不是单一的以饲养生猪为主,而使以猪为主,牛羊鸡为辅的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强对玉米、秸秆以及氨化养殖牛羊,使得产业结构像节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3.2 打造特色畜牧业

要想打造特色畜牧业,就要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翠华镇以土鸡为特色,就要在大力发展土鸡产业的基础上,因为现在人们更加追求无公害食品,就要求采用无饲料和添加剂的饲养方式,保证土鸡对人们使用的健康。现阶段,市场上肉鸡很多,而土鸡的市场相对较少,就需要翠华镇在选种上要力求本地品种,从而保证土鸡的品种质量,从而使翠华镇的畜牧业特色化。

3.3 充分落实工作

首先,翠华镇要抓住国家政策,进行畜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农村小额贷款政策的扶持力度,从而为大型的养殖户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政府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进行财政上的扶持。其次,要加强对畜牧业的科技培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管理,引进引进禽畜优良品种,保证繁殖的品质,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再次,要尽快尽力农牧业的信息网络,做好信息咨询服务,为翠华镇所有的养殖户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帮助。第四,切实做好防控工作,做好应急处理的机制,并建立相应的养殖档案,从而强化禽畜产品的质量,保障安全。最后,应该加强对农村养殖户的引导工作,用大户代替小户的方式,加大对大户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小户的管理,促进传统的畜牧业像现代化、专业化的畜牧业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于自身的品牌,形成翠华镇畜牧业的优势。

总结

综上所述,根据对翠华镇畜牧业发展的深入分析,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合理的解决措施,在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打造自身产业的特色化,并充分落实各项工作,从而促进翠华镇畜牧业像规模化、产业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畜牧业发展现状篇8

现缅甸政府计划加强经济和技术领域的开放,广西是“中国—东盟”合作永久举办地,双方在畜牧业研究方面的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011年初缅甸联邦驻南宁总领事馆副领事古杰先生,参观广西畜牧所,据缅甸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力促广西畜牧所与缅甸在畜牧业领域开展合作,缅甸畜牧水产部特邀广西畜牧研究所专家赴缅甸考察。广西畜牧研究所专家4 人应邀于2011年赴缅甸进行了技术交流和合作洽谈,途经仰光、内比都等地,先后拜会了缅甸畜牧水产部部长助理MYINT THAN 博士、畜牧兽医局L.Tu Ming Gawng 局长、缅甸养牛企业、缅甸兽医大学Tin Tin Myaing 校长和缅甸华商商会赖松生会长等部门及人员,还到仰光家禽交易市场、昂山市场和一些超市进行了考察。

缅甸农业部希望广西能在乳品加工方面给予投资合作,缅甸政府可以提供土地资源及其他优惠政策。在缅甸兽医大学进行技术交流和双方能合作的领域交谈,并参观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基地。在缅甸华商商会,了解了商会的历史和近况,商会表示愿意为广西到缅甸投资或其他商务活动提供方便,且有1. 2 万公顷土地正在招商引资,并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合作意愿。通过对养殖企业和市场的考察,使我们对缅甸畜牧业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可为将来的合作投资提供帮助。

缅甸的基本情况

地理人文 缅甸位于东经92°10′-101°1′,北纬09°32′-28°31′之间,东北部与中国和云南接界,中缅国境线长约2185公里。东部与老挝和泰国毗邻,西部与印度、孟加拉国相连,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南部海岸线长2655公里。其国土总面积约为6800万公顷。缅甸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高山区,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开山脉,东部为掸邦高原。西部山地和东部高原间为伊洛瓦底江冲积平原,地势低平。伊洛瓦底江全长2150公里,流贯南北。东北部的萨尔温江境内长1660公里。大部分地区都在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27℃。1 月为全年气温最低月份,4 月是最热月,平均气温30℃左右。降雨量因地而异,内陆干燥区500 毫米-1000 毫米,山地和沿海多雨区3000毫米-5000毫米。森林覆盖率约为50%,拥有林地3 412万公顷。盛产柚木、铁力木、藤、竹等,是世界柚木产量第一大国。粮食作物以生产大米为主,还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甘蔗、花生等。

截至2008 年,缅甸人口5700多万。缅甸共有135 个民族,主要有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缅族约占总人口的65%。全国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约8%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缅甸语为官方语言。缅甸民间节日也十分丰富。有泼水节、浴榕节、点灯节、敬老节、献袈裟节—光明节、作家节等。缅甸工业落后,特别是重工业,主要的机械及设备依赖进口。

主要城市 内比都( Nay Pyi Taw) 2006 年3 月,缅甸政府将缅甸联邦新的首都命名为“内比都”,人口约90 万人。农业和林业为支柱产业,主要作物有稻米、黄麻、柚木、蔬菜、水果等。

仰光( Yangon) 是原首都,为缅甸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852 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缅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输出港之一。缅甸迁都后,拥有500 多万人口的仰光作为直辖市,继续发挥商业之都的经济中心作用。

曼德勒( Mandalay) 曼德勒是曼德勒省的省会,著名的故都、旅缅华侨称它为“瓦城”,为缅甸的第二大城市,位于缅甸中部偏北的内陆,人口约80 多万,是曼德勒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缅甸农业现状

缅甸农村人口占70%,农业从业人口占全部劳力的64%,农业占出口创汇的41%,农业对GDP的贡献率是42%。在全部6800万公顷的土地中,1800多万公顷是可耕地。但目前只有900万公顷进行作物耕作,另有一半等待开发。

缅甸外汇收入多半来自农产品的出口。芒果种植面积达7. 6万公顷,既供国内消费,也用于出口。缅甸芒果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其中最受中国市场欢迎的主要是神德龙、瑞亨达、迎桂等三个品种,神德龙每吨的价格约为880 美元。2009年全年,缅甸共出口芒果4. 4万吨,创汇1194. 5万美元。缅甸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各种豆类,前几年豆类出口平均每年在100万吨左右,主要出口到印度。其中2002年缅甸豆类总产量为260 万吨,2005年为350万吨,2006年达到了400多万吨,呈逐年上升趋势。

缅甸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是世界大米主要输出国之一。缅甸政府近期适度放宽了国内大米行业的管制,许可私营出口商出口大米,并允许非国有的大米行业协会和组织向包括农民和面粉厂主在内的从业人员提供融资,供其购买种子、农具和肥料等生产资料。

中国杂交水稻中心( 湖南) 的稻种在缅甸也有推广,因为要年年购种,所以当地人不太喜欢杂交种,以种本地种为主,本地种可以自己留种连年种植,比较受欢迎。

缅甸畜牧业现状

缅甸是个农业国,近年来,随着缅甸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畜牧业受到重视并得以迅速发展,水产养殖业(主要是鱼类) 、肉鸡(如AA 鸡等快大鸡) 一条龙产业(如泰国正大公司,提供鸡苗、鸡料、治病、回收鸡等) 、肉猪(台湾企业投资合作养猪场年存栏10万头规模)集约化养殖等已具规模。缅甸畜牧业相对落后,正计划大力发展出口前景看好的养羊业,计划羊只的年出口量达100万只,每年可创汇5000万美元。已部署在缅甸的曼德勒省、实阶省和马圭省各选择1000养殖业主开始实施。目前缅甸产冷冻牛羊肉已向马来西亚和中东一些国家出口。1990年至2004年14年间,缅甸畜牧业的增长情况分别为:黄牛1. 8%、水牛1.5%、绵羊山羊1.7%、猪6.1%、鸡8.5%和鸭7%。缅甸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中,私营企业占到了99%,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已转为充分调动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政府部门为此提供必要的协调和帮助。畜牧水产部下属的政府和合作社企业仅占1%的份额。

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缅甸的第四大经济支柱产业,也是第四大出口创汇行业。缅甸拥有2800多公里的海岸线,同时还拥有沼泽面积50万公顷,缅甸官方预测缅甸水产品持续年均产量在100万吨以上。2006年-2007年财政年度,缅甸水产品出口比上一年度增14%,中国是缅甸水产品最大的进口国。缅甸2006-2007年度水产品出口创汇2.34亿美元。中国进口缅甸水产品101676吨,价值1.02亿多美元,中国已连续8 年成为进口缅甸水产品最多的国家。其次是泰国,进口量为62041吨,价值5245万美元。2009年-2010年度财政计划水产品出口创汇7亿美元,从2009年4月至2010年2月共出口4. 35491亿美元,完成计划的62.21%。

缅甸销量最多的肉类是鸡肉约占50%,其次为猪肉约占30%,最后为牛肉约占20%。奶牛养殖场以养荷斯坦奶牛为主,奶产量较低,日均每头奶牛产奶量为约13千克,缺乏乳品加工技术和加工厂,鲜奶消毒( 巴氏消毒) 后销往超市,每千克售价约13.8元人民币,但销量不大,极大影响奶农的积极性,这与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关,多为食用炼奶( 加咖啡、茶) ,年需进口牛奶和奶制品40亿美元-50亿美元,主要是从新西兰、中国、泰国等国进口。缅甸奶牛企业员工包吃住后工资每月约为300元人民币,缅甸很希望有外资投资乳品加工及建立销售网络( 主要是出口) ,以带动当地的奶牛养殖业。1976年澳大利亚在缅甸投资乳品加工厂,每天可接收64吨牛奶用于加工,1988年动乱被破坏,就没有了。肉牛资源很丰富,也很希望有外资投资肉牛加工与销售,当地饮食文化很少吃牛肉,但可销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

缅甸近年受猪蓝耳病影响比较严重,但猪肉价上涨并不大,因猪肉不是第一消费肉类,第一消费肉类为鸡肉,而且大量养殖快大鸡(45天出栏) 。快大鸡市场售价每千克约24元人民币,本地土鸡市场售价每千克约47元人民币。缅甸当地饮食文化很少吃牛肉决定了肉牛的养殖方式,比较落后,规模不大,主要分散于农户饲养,主要品种为本地肉牛、波罗门、杂种肉牛( 波罗门与本地牛杂交) 及水牛等。越南已有人到缅甸发展养牛。

缅甸光照时间长、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适合植物生长,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缅甸政府给外来合作投资企业30年的土地免费使用契约。缅甸华商商会位于缅甸仰光大金塔路1-5号,已有100年历史,商会储地有1. 3万多公顷,现有华商会员600多人,是中国商人与缅甸交往的民间桥梁。

缅甸畜牧业研究现状

伴随畜牧业的滞后发展,缅甸畜牧业的研究机构少、科学研究成果少,仅能走访缅甸兽医大学,参观了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并进行了学术座谈交流。缅甸全国共有本科毕业的兽医专业医生373人、兽医学博士12人、兽医学硕士88人、在国外留学的兽医学博士12人和兽医学硕士9人。

缅甸兽医大学位于缅甸的内比都,是所畜牧兽医农业大学,设7专业,在校学生1100多人,已毕业学生4000多人。设有动物解剖、生理、营养、饲料、反刍和非反刍动物养殖等实验室,及鸡、猪、牛、羊等试验场。主要研究范围:开发利用当地的饲料资源和农副产品、研究动物营养标准、稻草氨化技术研究、饲料牧草开发研究、银合欢应用技术研究、银合欢脱毒技术等。

缅甸拥有丰富的地方动植物品种,这为缅甸畜牧业研究存贮了多样性的遗传资源。在缅甸,绝大部分研究以应用生产研究为主,研究目的明确,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重视牧草饲料开发研究和本地饲料资源,农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也是缅甸畜牧业研究的优势。

缺乏资金投入,实验仪器设备少、陈旧,研究技术水平不高。基础性研究较少,在饲料和动物营养方面研究进展不大。由于食文化和佛文化的影响,缅甸不重视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研究,如:巨蟒、鳄鱼、龟、兔子、蛇等均为野生状态,而且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非常少。

建议

畜牧业发展现状篇9

1 湟中县城郊畜牧业生产现状

湟中县总面积2 700 km2,有耕地5.65万hm2、林地2.81万hm2、草地9.65万hm2。辖10镇5乡、393个行政村、总人口50.25万人。2011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1.99亿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9.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894.27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占1 212元。全县猪、牛、羊、鸡存栏分别达到17.55万头、10.76万头、33.94万只和34.75万羽,出栏分别达到14.91万头、6.65万头、26.45万只和39.39万羽;肉、蛋、奶、毛产量分别达到25 792、2 440、65 922、487 t,同比增长17%、36%、18%和11%。

近年来,湟中县畜牧业依托三面环卫省会西宁的区位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把推进规模养殖作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以小南川奶牛养殖、康城川肉牛肉羊养殖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三大生态养殖示范园为主的青海湟中湟水源地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养殖园区内基地总量达到95个。2011年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 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 7亿元、增长率为7.8%。目前园区内良种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和良种蛋鸡存栏总量分别达到0.5万头、2.3万头、1.9万只、4.2万头和10万羽,肉牛、肉羊、生猪、肉鸡出存栏总量分别达到1.8万头、0.8万只、4.9万头、12万羽。

2 工作中呈现的五大亮点

一是建基地。新建各类养殖基地15个,其中生猪养殖基地3个、奶牛养殖基地1个、肉牛肉羊养殖基地6个、家禽养殖基地2个、特种养殖基地3个,新建基地数量位于全市第一,全县养殖基地总量达到80个,处于全省领先。二是扩规模。对17个基地改造升级,基地畜禽出栏和存栏都比2010年显著增长,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 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 7亿元、增长率为7.8%;良种奶牛存栏数量总量达到5 095头,出栏肉牛7 650头,肉羊8 200头,存栏良种蛋鸡5万羽。三是提标准。按照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标准,通过改造升级,2012年认定部级标准化养殖基地3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12个,已建成基地中已认定部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4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34个。四是促改良。2012年引进各类良种畜17 955头只;完成牛改1.8万头(其中冷配1.15头),绵改3.2万只,猪改1.6万头,推广良种雏鸡28万羽。五是抓补奖。按村进行联户承包,全面完成了各乡镇的基本情况统计、414个村实地构图和室内电子绘图、16个乡镇12.97万hm2基本草原划定和10万多户农户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录入等工作,现已通过省级验收[1]。

3 发展城郊畜牧业的制约因素

3.1 基础设施仍薄弱

由于长期的农牧业投入不足,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起步晚,覆盖面小。受客观条件限制,农机具配套率低,机械化物质装备较差。特别是长期以来,对农业区的草地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水土流失严重,饲草料产业发展滞后,草场得不到有效治理和充分利用。

3.2 经营方式仍粗放

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晚,传统的“一家一户”为主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农牧业结构调整缺乏重大农牧业项目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尚未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之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没有形成品牌。

3.3 农业人才仍匮乏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精英阶层的大量农业劳动者流失,素质老弱化,缺乏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农业人才,影响现代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型经营方式在农村的扩散。

3.4 支持资金仍不足

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县级财力有限,争取中央和省级建设项目较困难,整合县政府各部门的资金集中打造示范区的机制尚未形成,农民贷款难,企业流动资金紧缺,融资渠道窄,招商引资难度大。

4 发展城郊畜牧业的思路

重点创建奶牛、肉牛肉羊、生猪三大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并在空间布局中的“三带”区域内,高标准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4.1 奶牛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按照“完善功能、扩大规模、设施配套、提升档次”的建设原则,扩建现有的田家寨镇新村青海圣亚高原牧场、李家台村春源奶牛养殖场2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形成“一园双核”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园,建成全县奶牛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奶牛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奶牛规模化养殖技术孵化基地;④全县重要的奶牛生产及饲料种植基地;⑤龙头企业奶源供给基地;⑥奶牛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坚持以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的奶牛产业带和重点乡、村奶牛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青贮玉米等饲草料基地建设,率先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奶牛单产,增加牛奶总产。

核心区:以田家寨镇李家台和新村为核心区,按“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田家寨周边其他村,并在上新庄镇、大才乡、多巴镇、拦隆口镇、鲁沙尔镇、西堡乡、汉东乡、上五庄镇和李家山乡9个乡镇中的20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

4.2 肉牛肉羊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上五庄镇友爱村,高标准、高起点建设1处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园,细分功能分区,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肉牛肉羊繁育和育肥技术、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肉牛肉羊生产基地;⑤龙头企业优质牛肉、羊肉原料供给基地;⑥肉牛肉羊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以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带和重点乡、村肉牛肉羊养殖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饲草料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养殖技术,增加牛肉羊肉总产。

核心区:以上五庄镇友爱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大才乡、共和镇、上新庄镇、上五庄镇、拦隆口镇、田家寨镇、土门关乡、鲁沙尔镇、多巴镇、西堡镇、李家山镇等11个乡镇中的59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肉牛肉羊养殖小区。

4.3 生猪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李家山镇崖头村,高标准建设1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园,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后,成为全县生猪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生猪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生猪高效繁育和育肥技术、全价饲料配方技术、机械自动化养殖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生猪生产和猪肉供给基地;⑤生猪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建棚、提高档次”原则,着力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和生猪育肥效果,提高全省市场猪肉供给能力。

核心区:以李家山镇崖头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构建。

辐射区:在“三带”中的拦隆口、多巴、共和、李家山、西堡、上新庄、鲁沙尔镇、田家寨镇等8个乡镇的30个生猪重点养殖村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

5 对策

5.1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科学发展畜牧业,以保证农户的收入为主线,从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转变成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明确每个领导的发展目标任务,使领导参与到实际的监管监督中去,并对领导的工作结果进行考查与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其年终奖的考核项目之一,推进现代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快速发展。

5.2 打造示范园区

加强湟中县示范园区的建设,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重点推进小南川奶牛养殖区、西纳川肉牛肉羊养殖区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养殖区建设,提高园区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5]。

5.3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项目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支农资金,完善多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畜牧业投入机制体制。加大养殖场建设、病虫草害防治、畜禽良种工程等项目的建设。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5.4 推广现代科技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培养一批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畜牧生产队伍。二是加强科技推广,大力推广科技新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建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三是加强良种引进和繁育,提高养殖效益。引进良种畜,全面提升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通过推广现代科技,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6-8]。

5.5 强化防检监管

认真贯彻畜疫防治的“双轨”目标责任制,强化行政轨的工作力度,完善“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以及执法监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防止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养殖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4,9-11]。

5.6 加强草原保护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促进绿色、生态、有机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和建设力度,积极争取草场建设和保护项目。三是扩大人工种草规模,努力推进草业产业化进程。四是积极开展种草养畜,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饲养方式,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1,12]。

6 参考文献

[1] 杨永奎.加快推进湟中县现代畜牧业进程的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42(2):50-51.

[2] 安维军.青海省湟中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十二五”发展规划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3):64-65.

[3] 王燕明.湟中县特色畜牧业发展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1,41(2):40.

[4] 李积花,王曙光.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3):57-59.

[5] 李启光,伊万娟.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 培育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J].青海草业,2005,14(2):39-41.

[6] 周明秀.玛沁县畜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青海草业,2004,13(3):54-56.

[7] 王慧.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80-381.

[8] 刘春鸽,孟繁锡.中国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6(11):18-21.

[9] 彭中山.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草业与畜牧,2007(5):58-60.

畜牧业发展现状篇10

一、泾源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泾源县畜牧业发展的速度很快,由过去在生产中占比重较小的副业变为如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泾源县畜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人均粮食长期徘徊在400kg以下,没有富余的粮食用作饲料。据测算,目前作为饲料用粮的比例不到5%,从长远看,比例有可能增加,但绝对量十分有限,尤其是蛋白饲料资源更为紧缺,只有少量的胡麻饼,大量的蛋白饲料依赖于外购。二是饲草资源并不十分充足,尽管拥有草原2.16万hm2,但90%以上的草原已封育,基本上得不到利用。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随着农作物种类结构的调整也随之减少,饲料作物面积比例更低;1.42万hm2多年生牧草由于管理和收割技术不规范,其产量低而不稳,质量低下,达不到预期的理想的数据。据最新统计,目前泾源县农民人均牧业收入63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2.5%,相对较低,牧业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率并不是很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源性限制。因此,资源制约将是泾源县畜牧业今后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还将大大增加。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需要发展畜牧业来促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畜牧业推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是资源制约,一方面是需要发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关系到泾源县畜牧业的前途,对解决泾源县“三农”问题有着重要影响。

二、对策

树立科学发展观,将泾源县畜牧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强调立足科学、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是泾源县畜牧业的根本出路。所谓立足科学、和谐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畜牧业与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甚至国内国际市场,通盘考虑,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走协调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2.1正确处理关系

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既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要受到内部结构的影响,处理好内外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和谐发展,需要用科学发展观解决问题。就其外部而言,主要包括畜牧业服务的对象和赖以生存的条件,处理好畜牧业与这些方面的关系,等于改善了畜牧业的外部环境,拓展了生存空间。

(1)处理好与畜产品消费的关系。就目前的畜产品生产数量而言,仍然处在低水平,据最新数据表明,泾源县人均肉类占有量为31.72kg。但必须看到,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日益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仍在增加。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消费增加,对整个畜产品的需求有很大拉动作用。从品种结构看,也有很大的需求空间,特别是内需空间更大。

(2)处理好与农村经济的关系。目前泾源县畜牧业为农民创造的现金收入虽然已达到20%以上,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同时应该看到这个水平还较低,同样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畜牧业主产区,这个比例已超过50%,四川省近10年来,农民现金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部分达到65%以上,挑起了农民增收的大梁。因此,在农民收入方面,泾源县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很大的距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农民增收这个难点问题,畜牧业应发挥更大作用,以充分挖掘其增值空间。

(3)处理好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在农业中的比重,对农业现代化进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专家指出,畜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无疑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其畜牧业产值比重普遍超过50%,有的达到70%~80%,甚至更高。而我国目前的水平是33.7%,泾源县仅为28.3%,就农业现代化程度来看就更低。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畜牧业比重就必须有较大幅度提高,起码要达到40%以上。根据泾源县生产现状,在以后的12年增加12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是较为合理的规划。可以看出,要使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农业实现现代化,畜牧业应有更快的发展。

(4)处理好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关系。目前,泾源县畜牧业市场发育还不是很完善和健全,畜产品在贸易经济中比例很低,几乎为零。但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是全方位的,既然有充足的农村劳动力、低成本的畜产品,就应该积极参与竞争。积极参与国内或国际竞争,可以拓宽市场,减轻市场压力,增加农民收入。如泰国靠进口粮食发展畜牧业,再出口畜产品。如果能开拓国外市场,泾源县也可以引进这一发展模式,这是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

(5)处理好与畜牧业资源的关系。人多地少,耕地人均占有量少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同时如果粮食总产量没有大的增长,也不可能生产出充足的肉、蛋、奶,饲料粮缺口更大。如何处理好资源制约这一问题,是泾源县畜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必须在饲料资源开发、节约、种植业结构上下功夫,当然,适量利用国内市场的资源也是可行的。畜牧业内部环境包括生产、加工、销售诸多环节,每个环节中还有许多关键因素,如生产结构、动物疫病控制等,对畜牧业影响很大,处理好内部各方面关系,有利于畜牧业自身“肌体”的健壮,更好地去适应外部环境,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6)处理好与动物疫病控制的关系。当今,动物疫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1985年WHO评价畜禽染病而致人发病的达90余种,病源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除传统的疫病外,新的传染病不断发现,疯牛病、禽流感对世界造成很大影响,不仅影响消费者的安全,在经济上也造成巨大损失。英国疯牛病波及10个国家,给肉牛业造成沉重打击。1997年我国台湾暴发家畜口蹄疫,造成1000亿台币损失。我国既受到外来病的威胁,也受传统疫病的影响。据专家统计,近20年从国外引种带入的疫病达15种,传统的结核病、猪瘟、鸡新城疫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每年因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近1000亿元,在民间还在流传着“不怕养、怕病、怕死”的说法。如果畜禽疫病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对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是灾难性的打击,农民遭受经济损失,事实上是在浪费畜牧业资源,更重要的是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畜牧业的正常运行。可以说,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牧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7)处理好畜牧业生产与畜产品加工的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部门分割的影响,将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割裂开来,谈畜牧业生产专指畜产品初级生产,计算畜牧业产值也是初级产品产值,将畜牧业生产链条中的各环节人为地分开,出现了加工业滞后的现象。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品产值均大于初级产品产值,有的国家高出几倍,而我国目前加工品产值与初级产品产值的比例不到50%,泾源县就更低,不到5%,加工业对畜牧业的带动作用不足。在推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深思。回顾牛奶生产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加工业对生产的巨大带动力。20世纪80年代末曾出现过倒奶现象,就是因为加工业不配套。而今由于大型加工企业纷纷兴起,结果出现了到处争奶源的局面,拉动了牛奶生产,近几年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发展。东三省之所以成为我国畜产品新的生产基地,由粮仓变为肉仓,与加工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吉林省2005年出栏生猪1500多万头,大型加工企业就能消化1000多万头,黑龙江、辽宁2省同样发展很快。双汇集团加工企业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可以说一家建厂,八方受益。加工业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畜产品加工业可以通过开发品种,拓展消费范围,增加消费,还可以延长产品保存期,缓解初级产品销售压力,更主要的是通过加工增值,企业产生了效益,反过来稳定了与初级产品生产者的购销关系,这在企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中体现的最充分。通过延长产业链,通过产品加工增值,盘活了整个畜牧业生产,总体效益增加,农民受益的渠道也增多,既可以通过养殖得到实惠,也可以通过在加工环节就业得到收益,还可以亲自投资办厂,从事加工业,这就是现代畜牧业的模式,也是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因此,畜产品加工业是泾源县畜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火车头”,必须重视和支持加工业的发展。

2.2抓住重要环节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畜牧业的和谐发展,就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整体推进。

(1)调整畜牧业结构。畜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内容包括畜禽生产的比例结构、加工品的比重、优质畜产品的比重等。在畜禽结构方面,泾源县坚持发展草食畜产业的路子是十分正确的,但要尽快改变畜产品加工业滞后的局面,如果在10年内将加工业产值增加到与畜牧业产值同等水平,畜。当前泾源县的畜产品中大宗产品居多,优质产品和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产品的不足,今后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来,这也是畜牧业生产的方向。

(2)推进产业化经营。畜牧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农民的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有许多障碍,往往造成产品实现不了价值,收益不稳定,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将初级产品生产、再加工、销售有机地联系起来,各环节利益统一起来,形成了良性循环。更主要的是通过加工拓宽了市场,增加了系统的整体效益,企业发展,农民收益稳定,消费者满意,这是畜牧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实行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促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形成小规模大群体,是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3)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动物疫病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目前仍然是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国内的家庭小规模分散饲养的状况,动物疫病威胁大,控制起来难度大,一旦出现问题,对农民造成的损失也大。因此,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危害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绝不能放松的工作,也是实现畜牧业和谐发展的保障措施。按照泾源县2007年的畜禽饲养量计算约60万个羊单位,每年畜禽因病死亡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等于多饲养6000多只羊或者1200头牛,多生产牛肉至少240t,以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可增加收入816万元。由此可见减少的损失和节约的资源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研究制定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对传统的对畜牧业生产危害大的疫病,也要列出时间表,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投入,尤其是对基层动物防疫部门的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工作经费。

(4)加大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第一是利用好现有的耕地,进行“三元”结构调整,合理划分出饲草料用地,并实施与种粮农民同等的政策优惠。第二是加快草原保护和开发利用步伐,发展人工种草,提高草原生产能力。第三是继续开发利用秸秆等农副产品,变废为宝,增加畜牧业生产中可利用资源量。

2.3做好几项工作

(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法治、公平、诚信是畜牧业和谐发展的前提,务必要加强畜牧业法制建设,规范和维护畜牧业经济运行秩序。要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充实人员,完善手段,提高执法水平。要继续制定和完善畜牧业的扶持政策,在财政和税收上予以倾斜。原有的优惠政策要稳定,有的还要不断完善,如良种补贴,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补贴范围。要加强草原建设力度,不断增加投入,逐步扭转草原退化的局面。要增加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草原管理服务体系等畜牧业支撑体系的投入,改善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

(2)加强科技推广,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目前泾源县畜牧业生产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到30%,低于国内的50%,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对于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科技水平低下会造成资源和资金更多的浪费。目前泾源县畜牧业科技方面主要存在着畜禽品种生产性能低、饲养管理水平低、饲料报酬低等问题,应该重点解决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针对泾源县饲养规模小而分散的特点,研究推广科学技术的有效途径。特别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接受科学技术的自觉性和能力。科技推广投入少,推广队伍不健全是目前泾源县畜牧业科技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应下大力气改变这种局面。

(3)努力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有几种途径,主要有公司加农户、专业协会、生产合作社等。目前在泾源县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初步得到认可,但在运行机制上还不够完善。现在缺的是专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但形式和内容上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协会有很大差别,协会应有的功能发挥不出来。发达国家的协会分工很细,一般以生产的产品来划分,像欧共体国家仅猪就有若干个协会,每个代次均有协会,还有专门的仔猪协会。专业协会进行专业服务,包括技术、产品购销、信息服务、标准制定实施等。组织化程度高的国家,畜牧业生产基本都是按计划进行的,特殊产品如牛奶实行国家配额,而其他产品如猪肉、仔猪,协会给会员配额,配额范围内协会保销、保收益。建议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成立畜牧业专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并规定要有明确的章程,要以服务生产者为己任,架起生产者与市场的桥梁。

三、参考文献

[1]许林敏,赵杰.壮大畜牧经济,促进畜牧业发展[J].中国畜禽种业,2010(9):35-36.

畜牧业发展现状篇11

一、畜牧业在我市越来越重要

畜牧业是否成长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为人类提供了更有营养和更受青睐的食品。

1.畜牧业的发展改善了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

据调查,我市居民每天从动物食品中获取的蛋白质总量与发达国家平均超过40g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只有推动畜牧业继续协调健康发展,才能确保我市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2.畜牧业是农民就业和增加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长治市2011年农村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在750元,但是7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不到30%,所以,畜牧业在我市发展空间还很大。

3.畜牧业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

畜牧业是一个与其它产业高度关联的产业,畜牧业每年消耗的饲料粮占粮食总产量的1/3,足以看出畜牧业对种植业的带动作用。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是这种带动作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畜牧业对食品加工业、畜牧机械制造业、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发展畜牧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畜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人均占有量大幅度提高,畜产品供应从总量短缺局面逐步转变为结构性相对过剩。我市畜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

1.区域化布局

畜牧业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区域化生产格局逐步形成。生猪生产已形成了以店上镇、潞华办为主,向东南方向逐步扩散的趋势;肉牛生产已形成了以辛安泉镇为主的产业带;奶牛生产形成了以潞华办、店上镇、翟店镇为主的产业带;蛋鸡生产形成了以成家川办事处、潞华办事处、翟店镇为主的产业带;产业化布局区域明显。

2.规模化生产

规模化饲养程度有所提高,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近年来,我市把发展规模健康养殖作为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产业化经营

以“公司+农户”为主要经营形式的畜牧产业化组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大量涌现。店上镇兴弘养殖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发展合同养殖户200余户,史回乡绿佳园林牧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同样的模式,发展合同兔养殖户560余户,成为我市西部发展畜牧业的亮点。

三、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畜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好势头,主要表现在:

畜牧产品供应总量和各项生产指标持续增长。

1. 2011年,我市畜牧业生产情况

全市畜牧业总产值1.2万元,人均牧业纯收入达560元,比2010年增100元;肉、蛋、奶总量可分别达到5600t、4900t和2500t,分别比2007年增长15%、40%和130%;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5万头、6500头、7.3万只和150万只。

2.市、乡、村各级政府对畜牧业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

在抓农村经济发展中都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各乡镇办都有专人分管畜牧,确定了工作任务指标,研究了具体工作措施,制定了岗位责任制。由于各级领导重视,激发了广大群众大力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农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3.畜牧小区建设蓬勃发展

全市把畜牧小区建设作为畜牧产业开发的突破项目。2011年全市畜牧小区达到20个。

4.绿色畜牧业开始迈出新步伐

全市把发展绿色畜牧食品作为我市畜禽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点工作。经过考察学习,制定了《潞城市绿色畜禽及其产品发展规划》,全市基本形成了四个绿色畜禽饲养基地,即下社村奶牛和南关奶牛饲养基地,去年生产绿色鲜奶1500t;西南绿色肉鸡生产基地,绿色肉鸡今年要发展到200万只;神泉村蛋鸡场绿色饲养基地,蛋鸡饲养量达到20万只。

5.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畜牧生产基地建设稳步发展。继续实施“百、千、万”工程,全市养牛饲养量超百头的达6户,千头以上养猪场户25个。生猪基地在规模饲养和质量提高上有长足的发展,全市生猪饲养量今年预计超15万头。目前全市瘦肉型猪占出栏猪的比重已达90%以上。

6.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畜牧业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我市在发展畜牧业生产中,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行政经费紧张。二是龙头企业拉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市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而且现有的龙头企业不能正常运转。三是畜禽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强化。五是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加畜牧业的投入

加快畜牧业发展,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我市畜牧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畜牧业具有投入小、风险小、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在我市农村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实践证明就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而言强项在畜牧业,优势在畜牧业,新增长点也在畜牧业,从发展的角度看,畜牧业将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第一大产业。因此,全市各级都应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领导力度,建立起强有力的指挥服务系统,真正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并应不断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以推动畜牧业不断发展。

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实施畜牧产化经营是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推进畜牧产业化的关健是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因此,要把扶持和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着力点,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建设一批“大高外”型龙头企业。

3.积极发展优质畜牧业,提高畜产品质量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突出数量的增加,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产品质量,使产品能够打入国内外市场。抓好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畜产品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发展安全、优质、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推广畜禽优良品种,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4.落实产业政策,为畜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畜牧业发展现状篇12

1畜牧业发展现状

1.1畜牧业持续性发展,规模养殖增加

2009年利辛县黄牛存栏9.4万头,同比增长5.6%;出栏12.6万头,同比增长5.09%;生猪存栏71.6万头,同比增长18.9%;出栏140.5万头,同比增长11.6%;山羊存栏48.2万只,同比增长25.5%;出栏101.3万只,同比增长10.3%;家禽存栏316万只,同比增长9.7%;出栏786万只,同比增长9.3%;奶牛存栏1 466头,同比增长80.6%;禽蛋产量2.2万t,同比增长9.2%;肉类总产达15.8万t,同比增长19.7%;畜牧业产值按可比价计算达到30.8亿元,增长13.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46.6%。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场2 967个,规模养殖大户4 932个,年内新建、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6个,新增规模养殖大户832个,规模养殖比重达48.5%,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

1.2产业链条持续性延伸,项目建设取得进展

安徽浩翔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存栏300头部级种公猪站和存栏1 000头的纯种母猪原种猪场;安徽正源乳业有限公司存栏1 200头奶牛的二期工程正式投产见效,日产鲜奶10t;安徽绿膳坊食品有限公司生猪、肉牛屠宰加工企业投入运营;年产10万t颗粒饲料的心连心饲料厂和波福特肉禽加工厂正式生产。2009年新建10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改造2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全县12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通过项目建设,改善了办公条件,完善了防疫基础设施,提高了服务能力。2009年实施畜牧上台阶工程,利政[2009]1号文件下达了畜牧上台阶工程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由县政府组织、领导抽调专家每月对乡镇督查指导1次,年终总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靠政策拉动,科技推动,政府、科研院校、畜禽养殖场联动,全面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畜牧局共引进6个项目落地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 180万元,全县畜牧业社会投资累计达1.6亿元,新增产值1.8亿元。

1.3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畜产投入品质量监管措施到位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完善,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平时补免相结合,口蹄疫、禽流感、猪兰耳病、猪瘟强制免疫应免疫畜禽密度达100%,全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加强肉食品市场检疫,全面推进产地检疫工作,杜绝病害肉上市,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对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畜牧业投入品严格监管,全年抽检兽药78批次,饲料、饲料添加剂62批次,没收并销毁假冒伪劣兽药、饲料价值12万余元。全县无动物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种畜禽场改造升级,规范生猪和黄牛人工授精改良站、点运作[1],高效做好国家生猪和肉(奶)牛良种补贴工作,落实专项资金325万元,全县良种普及率达96%。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应保尽保,参保率100%。

2存在的问题

2009年利辛县畜牧业健康发展,养殖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生产效益提升,科技含量提高,增强了动力和活力。但同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新的动物疫病不断出现,面临新的挑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二是一些规模场的发展理念、科学饲养水平滞后,片面追求数量导致生产效益较低;三是多数利用搬迁民居和旧的学校改造的养殖场,排污设施没达到标准;四是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五是个别乡镇的畜牧养殖业用地,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六是养殖业用电优惠政策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七是服务手段跟不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3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抓机遇,加快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生产方式转变,用足、用活国家惠农政策。围绕建设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外向型畜牧经济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名优品牌,实现畜牧经济的稳步发展。

3.1深入推进畜牧上台阶工程,大力推广畜禽品种改良

畜牧上台阶工程实施2年来,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养殖户得到实在利益,提升了利辛畜牧业的总体水平,对拉动利辛县经济的增长、提高利辛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着力抓好畜牧上台阶工程各项措施的落实。按规章办事,靠技术推进,努力再创利辛畜牧业的新辉煌。改良当地品种是提高畜禽品质的重要手段[2]。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利辛县黄牛改良率已达到95%以上,生猪三元杂交已达98%以上,改良效果显著,生产效率提高。应加快资源开发利用,面向高端市场,生产高档牛肉,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快速提高养牛经济效益。继续实施黄牛、生猪三元杂交改良模式。

3.2实行健康养殖,抓示范、带全面

抓好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场建设,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符合标准化的养殖企业予以资金技术支持[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养殖区域,逐步减少分散养殖,积极推广猪、沼、菜综合利用等生态养殖模式,积极申报绿色品牌,不断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4]。切实把健康养殖作为重点抓手。凡新建的养殖场、规模养殖小区,必须按标准化建设要求,实行严格的审批建档制度,粪污不能达标排放的不允许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不受污染。目前,应加快推广安徽浩翔牧业有限公司标准化建设的做法,应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科学化饲管水平。

3.3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合力打造名优品牌

随着利辛养殖规模扩容数量增加,畜禽品质提高,资源优势明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创名牌占市场,应在畜禽产品加工业上做文章,延伸产品链,增加畜产品的附加值,方法可采取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靠龙头带动,优势互补,专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打造利辛畜产品名优品牌,实现畜牧经济快速的良性发展。在利用本地畜牧资源的同时,还应保护好地方优良品种,如黄准海白山羊、皖北黑猪等。进一步提高黄淮海白山羊无公害养殖的品牌效应。

3.4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大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

加大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坚持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相结合。坚持综合防控原则,强化基层防疫人员的管理,努力提高防疫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心,保证免疫质量和效果。加强疫病监测,创新动物防疫新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确保消费者吃上优质安全的畜产品,业务部门应切实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饲草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规范动物产地检疫,提高畜产品检疫、检验技术水平,实施畜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实行从畜禽生产到餐桌全程监管,严格打击使用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切实加强全员素质提高。根据利辛畜牧产业发展需要,抓好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支撑作用,做到管理规范、责任明确、奖惩分明。

4参考文献

[1] 吴限.我国畜牧业调整的目标与保证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224.

畜牧业发展现状篇13

1 永胜县天然林草地和畜牧业现状

1.1 天然林和草地现状

永胜县由于气候差异明显,野生牧草资源十分丰富,自然草场面积宽广,共计229.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和31.1%,全县有林地416.7万亩,植被覆盖率达56.4%,疏林宜牧地173.22万亩,有各类草地229.9万亩。长期以来,由于草山,草坡的管理不科学,没有专业的执法队伍,加之病虫鼠害的侵袭,再因农户毁林开荒、建房、泥石流的影响导致草场,植被严重退化,2001年底全县草场面积由原来的229.9万亩下降到134.1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346.68万亩。这些天然林草场分布在全县十五个乡镇,特别是在山区和半山区天然林草场面积分布广阔。

1.2 天然林草场产草量和载畜能力

我县天然草场面积为403.12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346.68万亩,疏林宜牧地173.22万亩,根据省、市核定的标准,天然草场产草量为138.672万吨,可载畜42.21万个羊单位。根据我县草食畜存栏量73.53万(头 、匹、头),天然林草场产草量和载畜能力严重超载。

1.3 畜牧业基本情况

到2014年末,全县存栏大小牲畜116.58万头(头、匹、只),其中:存栏牛14.6万头,猪43.03,羊49.91万只(其中绵羊3.12万只,山羊46.79万只),马属动物9.05万匹。

1.4 永胜县天然林和草地畜牧业牛羊马属猪禽情况

1.4.1牛羊马属情况

到2014年末羊49.91万只,存栏牛14.6万头,马属动物存栏9.05万匹,合计草食畜存栏73.56万头匹只。为进一步加快推行天然林、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能力,永胜县结合草原畜牧业发展实际,组织编制了《永胜县2013年实施中央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绩效考评奖励资金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项目实施方案》。云南省财政厅关于2013年中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绩效考评奖励资金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云农牧[2014]15号)下达了项目。

1.4.2 利用林下发展山地鸡饲养

养鸡业在畜牧业生产占有重要的地位,全县养鸡业除良种蛋鸡规模化养殖生产外,肉鸡生产绝大部分处于以本地土种鸡农户山地散养为主。2014年永胜县实施了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他留乌骨鸡山地养鸡项.通过项目建设,全县建成他留乌骨鸡资源保种场一个,他留乌骨鸡山地林下放养示范场两个。目前在我县广大山区农户中发展林下山地鸡饲养达到95%以上,年林下山地鸡饲养量存栏达到80万羽。是我县广大山区农户主要的经济来源。

1.4.3 山区利用林下放养发展生猪生产

在广大山区畜牧业生产水平落后,草食畜的生产还处于原始的自然放牧状态,实行日出而牧,日落而归的旧习,特别是以我县六德乡、仁和、东山、鲁地拉、松坪、大安、顺州、羊坪等乡镇的少数民族素有生猪林下放养的习惯,在我县广大山区少数民族林下生猪放养数占全县生猪存栏的25%,达到10万头左右。

2 天然林草场退化带来的后果分析

由于毁林开荒及过度放牧造成森林面积减少,草场植被破坏,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据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895.64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38%,多年平均侵蚀量275.92万吨,侵蚀摸数为2239吨/平方公里,平均侵蚀深度1018毫米/年。

“八五”以来,永胜先后实施了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及综合能源建设重点县,通过生物工程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几种措施的综合治理,发挥了生态环境的整体效益,使永胜的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天然草原的退化仍末得到有效遏制,恢复与建设尚未起步,要全面恢复生态,发挥生态效益还需做大量工作。

3 天然林保护建设与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矛盾

2014年永胜有耕地40.72万亩,比1980年的39.55万亩增加1.17万亩,林地416.7万亩比1980年的371.62万亩增加45.08万亩,以每亩产草量275公斤计算,年产草量为36877.5万公斤,2014年末全县存栏大小牲畜116.58万头。现存栏草食畜折合牛单位23.46万个黄牛单位,理论载畜量为4.04万个黄牛单位,超载19.4万个黄牛单位,由于草场严重超载,我县草食动物饲草严重不足,动物吃不饱,营养不良,是寄生虫病和其它疾病的发病高峰期,死亡率也较其它时期高。因草场不断地在退化,草食畜存栏又不断的在增加,天然林、自然草场产草量低质量不好,所以造成草食畜饲草严重不足,草场生态保护建设滞后与草食畜存栏增加,是发展畜牧业的主要矛盾。

4 实施天然林、草场的保护和建设及措施

4.1 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天然林草场

针对远山草场利用率低的问题,确定以提高利用率为目标,一方面组建远山放牧点,重点指导农户夏秋季节利用草场进行牛羊育肥生产,另一方面组织劳动力利用天然林枝叶繁茂青草旺盛的夏、秋到远山草场割晒青干草,进行青贮或草粉加工,在退化严重区进行封山育草,同时,根据草场季节性产草量变化调整家畜饲养量,冬春及时出栏或淘汰老弱残畜以减轻草场负担。

4.2 实行退牧还林还草计划保护天然林草场

为保护好现有天然林草场,有效控制天然林草场减少量,必须实行退牧还草计划。今后我县在全县范围内计划退牧还草26.27万亩。其中,禁牧18.16万亩(山地草丛类),休牧7.59万亩(轮歇撩荒地),轮牧100.46万亩(山地草丛类、山地草甸类、高寒草甸类).

4.3 大力推广引草入田发展生态农业

为了解决自然草场严重超载问题,一方面要坚持保护好现有的自然草场,保护生态,实行退牧还草.另一方面严禁毁林、毁草,开垦荒山、荒坡,退耕还林还草,建立人工草场,防止水土流失,在农区实行草粮轮作,广泛实行复种、粮草套种,调整作物布局。特别是冬季农田闲置时大力推广农田种植以解决冬春饲草严重不足的问题,达到割草养畜、留茬肥田的目的。同时要推广牛羊舍饲、半舍饲技术。确保提高自然草场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使草场得以自然恢复。

4.4 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