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畜牧业发展建议实用13篇

畜牧业发展建议
畜牧业发展建议篇1

1.2畜牧产业化经营滞后,畜产品附加值不高主要表现在由于受生产水平的制约,畜产品科技含量、生产基地规模化、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低,竞争力不强,导致畜牧业生产效益低。

1.3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少、素质差,不能适应畜牧业向高层次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柴达木地区的畜牧业向高层次、高效益方向发展。

2发展思路和建议

2.1发展总体思路

认真落实省农牧厅畜牧业发展实施意见提出的任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出规划,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第一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牲畜结构调整,加快地方优势畜产品开发,增加特色产品,争取优质名牌,实现牧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草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经济,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2建议

2.2.1优化畜牧业结构一是优化畜种结构,重点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二是优化畜群结构,逐步提高母畜比例,加大出栏率和商品率。三是优化品种结构,以提高良种牲畜比例和个体生产性能为目标,在加快现有优良品种繁育的基础上,引进西门塔尔肉牛、皮埃蒙特牛、夏洛来牛,无角陶塞特羊等优良品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2.2.2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发挥区域优势,实行专业化生产要遵循“以草定畜、优化结构、提高品质”的原则,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优势互补”的方针,立足畜牧业资源优势,逐步建立三个产业带和一大基地。以天峻县、都兰县和格尔木市为主的高寒高山区藏系绵羊、牦牛产业带,巩固和发展藏系绵羊、牦牛优势;以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格尔木市、大柴旦行委为主的西部荒漠、半荒漠区柴达木绒山羊产业带;以德令哈市、格尔木市、乌兰县、都兰县为主的农区肉牛、半细毛羊产业带;以西部三行委和二市为主的西部工矿区及城郊商品畜基地,扩大奶牛、猪、鸡的养殖规模,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之路,大力发展城郊和工矿区奶牛、生猪及禽类生产。

2.2.3加大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一要实施好“牧繁农育”工程,重点扶持一批牛羊贩运专业户、专业村,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贩运育肥基地;二要通过引进、改良、繁育相结合的办法,提高畜禽良种化程度;三要大力开发农区、半农半牧区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开展种草养畜,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发展草产业,加大秸秆氨化、微贮、青贮技术推广,建立饲草料加工厂,开展全价饲料的生产和应用,增大畜牧业稳定发展的保险系数。

2.2.4大力引进推广畜禽优良品种和畜牧科技实用技术一是加大引种和改良力度,重点抓好肉牛和肉羊杂交改良、绵羊改良、绒山羊改良等,使优良品种上规模、创特色。二是重点普及良种繁育、暖棚养殖、快速育肥、牧草栽培、秸杆氨化等技术,提高畜牧业产出率和畜产品质量。三是积极引导农牧民改变传统饲养方式,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经营规模,缩短养殖期,增加出栏率,增加收入。四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培养养殖能手,发展示范村社,建设示范乡镇,逐步做到先进实用技术进村入户,进一步完善畜牧科技服务功能。五是健全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加强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牛羊销售等各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拓宽服务领域,解决养畜户的后顾之忧。

畜牧业发展建议篇2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一个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纯牧业县。玛曲县将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定为第一产业中的首位产业,将其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县政府的带领,不断推进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为了促进全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各乡镇配备了强有力的“三位一体”包村工作组,并且签订责任书。在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不断对其进行投资,解决了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以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能够发展的更好为目的,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优势

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它独特的地理环境,由于它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天然草地面积达1335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1288万亩,被誉为“亚洲第一天然优质牧场”,这为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除了草地资源以外,玛曲县还有丰富的畜种资源(牦牛、藏羊、河曲马和藏獒)、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如“黄河第一弯”、“黄河首曲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赛马大会”、“牦牛、藏羊和藏獒展示评比大赛”等,丰富的资源给玛曲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为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提供了经济基础。

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最后一个优势就是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县政府的支持,使得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更加顺利的发展起来,并且在县政府的帮助下能够有效的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存在的不足

依靠各种优势,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较为顺利,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生态畜牧业的高原特色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品牌优势、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等方面,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玛曲县的高原特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三、促进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建议

要想加快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要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将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关的建议。

1.发展产业的品牌优势

玛曲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原特色,玛曲县的畜牧业不仅是生态型的而且具有高原特色。玛曲县可以通过旅游业来进行宣传,突出高原特色和生态的品牌优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玛曲县畜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努力打造高原特色的品牌,并且玛曲县的畜牧业可以开发出一些与高原特色有关的系列产品,开展品牌创建的活动,争取创造出一个驰名商标,不断开发出特色畜产品,开拓特色畜产品市场。当具备一定的品牌优势的时候,玛曲县出产的畜牧业产品将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这将有利于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2.延伸畜牧业的产业链条

玛曲县的畜牧业以养殖牦牛、欧拉羊和河曲马为主,主要是以出产大量的牛羊肉为主,但是并没有完全彻底的开发出它的潜在资源,所以要想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能够发展的更好,可以牢牢把握住生态循环的主题,最大限度的开发出已有产业的发展资源,延伸该畜牧业的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各种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链接作用,使得高原特色的生态畜产品品牌的生产效益越来越高,品牌越来越响。

3.政府加大支持

虽然在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提供了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帮助,但是仍需要对畜牧业的发展有更大的支持。例如继续加大第一产业首位产业专项资金投入、引进高学历高能力畜牧人才、加强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站建设等;另外,还需加大各乡镇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提升,从基础上增加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应加大牧民实用技术培训,从而提升牧户的科学养殖技术和能力,也能够使得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能够规范化生产发展,从长远角度上看,这是非常有利的。

4.疫病防控及畜产品安全

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动物的疫病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旦动物出现疫病,就会给整个产业的生产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动物的养殖过程中要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控并重”的方针,重点要抓好一些易发病、易传染、伤害性大的动物疫病,例如口蹄疫、炭疽等,要为确保畜产品的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为了保证畜产品安全,应尽快完善县、乡两级畜产品安全检测机构,全面推进“三品一标”申报工作,强化各个环节的安全监测,从而达到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的。

四、总结

玛曲县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凭借其地理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不断的发展起来,逐渐成为发展畜牧业较好的区域之一。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到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促进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相信玛曲县的畜牧业在未来将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畜牧业发展建议篇3

关键词:畜牧业;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06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tianjin

 

chen peng, zhang lei, zhang ming-liang

(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industry,som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with data in tianjin. the way was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ctively,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ialization, epidemic disease control and setup safety system of animal products, found high end brand and built recycling economy of animal husbandry.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现代畜牧业是利用先进的畜牧兽医科技、现代的工业装备和科学的经营理念,建立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以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方式生产畜禽产品的产业。产业体系以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等为主要特征。发展现代畜牧业,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天津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是天津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化、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畜牧业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标准化与高端特色畜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仍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随着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和滨海新区的全面开发开放,如何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畜牧业,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将是未来天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议题。

 

1 天津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禽生产主要包括大牲畜、猪、羊、家禽、兔等养殖,2003年以来天津畜禽生产规模呈小幅下降趋势。“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了100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新建、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31个,规模化养殖水平:生猪达到85%,肉鸡达到95%,奶牛达到95%,蛋鸡达到90%;养殖场硬件水平明显提升,新技术、新工艺得以集成和应用,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养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整体效益年均提高10%以上。截至2011年,全市畜禽养殖基地达98个,奶牛存栏1 000头以上的养殖基地达到46个,占比达30%;全市生猪出栏377万头,奶牛存栏15.7万头,蛋鸡存栏1 307.5万只,肉鸡出栏8 655万只,肉牛出栏19万头,肉羊出栏66万只。全市肉类产量42.9万t,禽蛋产量19.3万t,牛奶产量69万t,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31.7,14.2,

 

50.9 kg(按常住人口1 355万人计算);全市畜牧业产值9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2%,比2010年增长2%;全市畜禽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全市近年畜禽生产情况详见表1[2]。

 

2 天津畜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受土地政策制约,畜牧业发展空间有限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文件)规定:“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但实际属于非基本农田的农业用地资源非常紧张,可供畜牧业发展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加之畜牧业疫病防控压力较大,各区县发展畜牧养殖业的积极性不高,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的难度很大。

 

2.2 畜禽良种产业发展不足

由于投入不足,天津市畜禽良种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值相对较低,在全国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型种畜禽龙头企业还不多,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无论从种畜禽场的数量、档次、单体规模,还是总体规模上都有较大差距。从全市种畜禽发展的情况看,种猪产业发展较快,肉羊、奶牛的良种产业起步较晚,种禽产业虽起步较早,但近年来发展较为缓慢,各畜种间发展不平衡,缺乏成为畜禽良种重点供给基地的基础[2]。

 

2.3 缺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

大部分畜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科技含量偏低,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天津市目前仅有肉鸡和奶牛产业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猪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大部分屠宰厂生产的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利润有限,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已建立的各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稳定性差,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较少。

2.4 养殖污染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意识薄弱,设施设备滞后,养殖污染已经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3]。同时,部分饲料产品大剂量使用高铜、高锌及其他矿物质添加剂,造成排泄物中重金属含量超高,污染土壤环境。养殖污染治理投入大,虽然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但对养殖场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养殖场户主动投入治污积极性不高。低碳经济模式的提出和快速推广,给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4]。

 

2.5 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

全问题日益严峻

国内动物疫情形势复杂多变,动物疫病源分布较广。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病毒变异加快,加之新的疫病逐渐增多,流行规律不清,防控难度加大。天津地处物流人流密集的交通要道,活畜禽及畜产品流通频繁,极易受到外来疫病的影响,疫病防控形势严峻。部分基层兽医站人员经费不能保障,影响了动物防控工作的开展。部分企业和养殖户缺乏社会责任,非法添加违禁药物及超剂量使用添加剂、制售假冒伪劣饲料等行为仍有发生;畜产品优质不优价,优质安全畜产品发展的市场内动力不足。

 

3 加快天津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科技进步,增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后劲

从市场竞争看,畜牧技术和投入滞后于产业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结构调整看,科技进步是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手段和中心环节,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最根本是依靠科技进步。一要加快科技创新能力[5]。过去的那种畜牧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发展和市场需求,必须增强畜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上求突破。二要加快科研力度,力争在畜禽良种培育、健康养殖、安全优质新型饲料研发[6]、养殖场环境污染治理和动物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 要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促进单项技术推广向综合配套技术推广转变。四要进一步加快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加强畜牧科技知识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7]。

 

3.2 要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农村社会小康目标的主要途径。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畜牧业作为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一项产业,不能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需要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行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 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政府要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帮助龙头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财政贴息、银行贷款、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协助企业完成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龙头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将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营机制,发展“订单畜牧业”。其次要引导农民在养殖方式上尽快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生产出优质的畜产品,有利于向外拓展市场。在养殖小区成立养殖协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协会或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团结起来,形成完善的产业化利益连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连结机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使农民参与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分配,提高养殖效益[8-9]。

 

3.3 搞好疫病防控与畜禽产品安全体系建设

疫病防控与畜产品安全是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疫病防控方面,要强化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疫病防控、兽药质量监管等职能,全面改善各级兽医主管和技术部门的硬件设施和工作条件,加强对技术的支持和物资的保障;同时要加大基层兽医人员各项技能的的培训力度,构建高效运转、保障有力的动物防疫体系。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覆盖范围广、运转高效的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质量监管,建立从畜群、饲料兽药到畜产品质量各环节的安全检测体系;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活动,倡导和发展无公害、绿色畜产品生产,监督和引导现代畜牧业的健康发展[10]。

 

3.4 发展高端品牌和特色畜牧业,提高行业竞争力

高端品牌和特色现代畜牧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高端的产品品质、良好的品牌效应、自主的知识产权、特定的消费市场和良好比较效益的畜牧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天津要突出特色区域、特色产品,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端特色畜牧业。要重点发展主要包括宁河北部、宝坻东北部、蓟县南部、静海南部以及大港西部等30个重点乡镇的生猪产业带;主要包括武清中北部、北辰、宝坻中北部以及静海等22个乡镇,以及农垦的大钟庄农场、里自古农场、黄庄农场、北大港农场和潘庄农场的奶牛产业带;主要包括武清南部、静海南部、宁河北部、西青以及大港等29个重点乡镇的肉鸡产业带。大力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饲料、兽药生产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商标,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加大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力度,进行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认证,继续做大做强“海河”乳制品、“天河”种猪、“宝迪”种猪、“奥群”种羊、“大成”禽产品等知名畜禽产品品牌,开展系列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活动,鼓励到周边地区开设特色高端产品营销网点,提高品牌知名度。

 

3.5 积极创建畜牧业循环经济新模式

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由于其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等特点,使得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具体运用中面临着技术操作不规范、资金短缺等问题。因此,完善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将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大力发展以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加大对散养农户养殖设施的改造以及饲养小区和大型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扶持和规范养殖小区发展,妥善处理畜禽粪便和污水,积极发展沼气,净化养殖环境。通过种养业的互补优势,依托畜牧和饲料业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种养有机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在国内率先实现具有无害化、生态化和循环化特征的特色畜牧业发展方式[11-13]。

 

参考文献:

[1] 潘春玲,吕杰.畜牧产业新模式的建立与政府管理[j].农业经济,2006(10):38-39.

[2] 臧胜兵,成荣,姜加华.高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j].江苏农村经济,2006(12):34-35.

[3] 张玉海.京津冀畜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4):154-156.

[4] 吴道义,顾明.毕节地区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11):155-157.

[5] 付蓉.对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137-138.

[6] 卢成达,郭志利,张丽娜.粮饲兼用型玉米研究及生产对发展山西畜牧业的意义[j].山西农业科学,2009(2):72-74.

[7] 韩艳东,张玉屏,张成材.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几种模式[j].中国畜禽种业,2007(04):48.

[8] 区锦联.公司+农户模式中畜牧业农户的利益损失——基于社会结构理论的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11.

[9] 孙建萍.公司+基地+农户的五种做法[j].中国牧业通讯,2007(12):76.

[10] 马强,任巧玲,刘付玫,等.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j].河南

农业科学,2008(12):134-136.

畜牧业发展建议篇4

一、新疆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自然资源丰富。新疆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大量的天然牧场,天然草原8.6亿亩(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0%),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原7.2亿亩,牧场130个,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全疆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疆水资源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新疆土地面积辽阔,耕地面积达5076 万亩,为建设大型畜产品产业基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2.地理位置优越。新疆地处我国西部边陲,周边与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等8个国家接壤或毗邻,而且靠近霍尔果斯口岸,为新疆的畜产品出口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

3.历史悠久。作为一个传统畜牧业大区,全疆各族农牧民有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习惯。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广大农牧民积累了丰富的放牧饲养管理经验,特别是随着科技教育的普及,一大批高素质农牧民队伍正在迅速成长壮大,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为大力发展畜牧业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1.畜禽良种化程度低,繁育体系不健全。总体来看,新疆牛羊业起步较晚,多年来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选种选育,导致良种化程度低,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新疆的良种化平均水平为60%多,与内蒙古良种化90%以上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畜禽良种化是畜牧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品种不改良,就会使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2.产业化程度较低。目前全疆部分地区的畜牧业仍以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和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经营模式为主,其投入成本高、科技含量低,产业链严重脱节,畜产品附加值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经济效益得不到较大提高。

3.品牌意识落后。畜牧业是新疆最具优势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使得政府缺乏对畜产品品牌建设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企业忽视品牌形象塑造。与同样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的内蒙古相比,新疆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畜牧业品牌。

二、新疆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一)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务院出台的针对新疆经济发展的32 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将新疆建设成为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部署,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之大、惠及面之广前所未有;自治区第三次畜牧业工作会议提出“努力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积极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的要求;兵师党委也提出强畜的战略要求,使畜牧业成为兵团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新疆开展跨越式大发展以来,中央政府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给予新疆前所未有的支持。

2.畜产品价格上升,市场需求广阔。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对畜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产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小于需求量的增速,供需缺口使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给新疆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挑战分析(Threats)

一是草原生态环境脆弱,草畜矛盾尖锐,草原超载达到70%以上。虽然经过多年治理,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遏制,但仍有80%以上的草原存在着不同程度退化问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能有效结合;二是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牧民定居整体水平不高,牧民定居后的产业拓展、生产发展、收入提高等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三是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人畜共患病有回升势头,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中依然存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不均衡、监测预警信息网络化设施不完善、动物卫生监督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四是畜牧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畜牧技术服务体系薄弱,基层畜牧业技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三、促进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新疆要振兴畜牧业经济,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规范草原资源利用行为,严厉打击滥采、乱挖、乱开垦等破坏草原的行为,认真落实草畜平衡制度,通过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依法管理和利用草原资源,不断提高农牧民的法律素质,加强基础设施保护的执法力度;二是完善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积极贯彻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同时实施牧民定居及牲畜标准化小区建设,使新疆以天然草原为主的传统饲养方式转向以舍饲养殖为主的现代养殖方式;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有效保护机制,进一步建立草原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监测手段,提高队伍素质,增强草原保护和防灾减灾能力;四是加快人工饲草料地建设,提高种草养畜效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土地资源,增加高产优质饲料地面积,减轻天然草场压力;五是增加资金投入,加强草原围栏、牧区水利、牲畜棚圈、牧区道路、灌溉设施、饲草料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植被恢复工程和退牧还草工程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投入机制,确保草原监测、科研推广和灾害防治等持续稳定发展。

(二)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化水平

牲畜的品种改良必须以自繁自育为主,以外购为辅。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育种、扩繁、推广、使用相配套的科学实用的良繁体系,选育、引进和推广市场前景好的优良品种,提高优良种畜禽生产能力,扩大良种改良覆盖面,大力推进良种化进程。牛羊品种改良和种群扩繁以人工授精为主,奶牛品种改良以大力推广应用胚胎移植技术为主,少量引进纯种牲畜用于冷配采精、遗传育种和胚胎生产。要加快现有的区、地、县三级良种场的建设,高度重视现有牲畜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推广普及工作。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使基层畜牧从业人员和农牧民更多地掌握先进技术,并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和教育农牧民更新观念,鼓励和调动农牧民饲养良种畜的积极性,不断扩大优良品种的覆盖面。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的优良畜种,加快牲畜改良进程。

(三)建立完善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链条

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与龙头企业的发展和能力直接相关,要培育一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以其为中心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以加工、销售为主体,以综合技术服务为保障,形成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和生产资料供应等环节纳入经营链条的企业集团;根据国际标准,研究制定产业基地养殖、加工、销售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统一规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形成从产前生产资料供应,到产中技术环节,再到产后畜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运等较为完整的产业系统标准。

(四)建立健全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政府要转变观念,强化标准化意识,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国际各类质量标准,普及标准化知识,建立以国家、行业标准为主,以地方和企业标准为辅的畜牧业标准化体系。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培训,使广大农牧民成为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行动计划的主体。要切实强化质量监管工作,加快区、市、县级畜产质检机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强畜牧业质量安全监控工作,努力打造新疆畜产品卫生质量安全的无公害、绿色品牌,拓宽销售市场,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大孝.新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与思考[C].动物检疫学分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337-339.

畜牧业发展建议篇5

大悟县畜牧业的现状是贫困山区畜牧业的缩影。因此,发展山区畜牧业要针对山区的地理特征,确定发展方向和方针。在措施制定上要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在发展要求上必须逐步实行四个转变。一是农民的养殖观念要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意识转变到现代商品生产的意识中来。二是从小农经济的封闭式生产方式转移到科学性、商品性生产方式上来。三是从一家一户的个体效益转变到千家万户的规模效益上来,并逐渐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四是从当前的生产初级畜产品转变到深度加工上来。根据一年的下乡调研结果,结合大悟县山场多、果园多、林地多的特点,建议大悟县将草食动物和散养土鸡作为优势产业进行推广发展。

1 养牛业

1.1 资源优势

全县国土面积1 985 km2,山场面积1.16×106 km2,其中宜牧草场面积 8.27×105 km2,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达56万t,人工种植牧草面积约1 334 km2,养牛资源理论载畜量达20万个黄牛单位。目前全县牛存栏96 546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20 689头,养牛业潜力巨大。

1.2 饲养品种

大悟县饲养耕牛分为黄牛和水牛两个品种,均为役用牛。黄牛品种为“黄陂黄牛”,水牛品种为“江汉水牛”。

1.3 技术支撑

为了提高养牛效益,2007年大悟县恢复牛品种改良工作。利用国外优良的种公牛与当地母牛杂交,利用杂种优势提高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和出栏体重[1]。经改良后的杂交牛,初生重比本地同龄牛头均增重8.5 kg,成年体重头均增加155 kg,每头改良牛增收2 000元以上。目前全县耕牛改良率达70%,年产杂交牛5 600头以上,增收1 000万元以上。

1.4 制约养牛业发展的因素

1.4.1 能繁母牛受精率不高 目前黄牛受精率67%,水牛42%。受精率每增加1%,可为农民增收40万以上。

1.4.2 能繁母牛存栏数量下降幅度快 根据对新城镇杨龙村的调查,全村2010年存栏母牛97头,2011年74头,2012年63头,每年下降幅度达20%;边远山区能繁母牛下降幅度也在15%以上。能繁母牛存栏数的下降趋势与国内母牛数下降幅度基本一致[2]。

1.4.3 冬季缺乏青饲料 成片草场多分布在高山、远山地区,而牲畜多集中在村庄周围放牧,放牧半径小,导致草场利用率不高。在湖北其他山区也存在类似问题[3]。由于农民不懂种草及其青贮技术,在十月份后,牧草老化被割回家当柴火烧掉,冬季普遍缺乏青饲料。

1.4.4 疫病防控技术落后 母牛难产事件时有发生,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5 建议

(1)加强与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联系,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耕牛受精率。

(2)与武汉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联系,派品改员到示范牛场实习,以提高受精率。

(3)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养殖能繁母牛。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奶公牛的育肥技术体系[4]。

(4)以黄站镇红联村周志刚养牛场、东新乡李红江养牛场为示范点,摸索种草及青贮技术,带动全县种草养牛业的发展。

(5)培训大悟县畜牧兽医局疾控中心技术人员。

2 散养地方鸡

2.1 资源优势

大悟县山场面积1.16×106 km2,耕地面积2.47×105 km2,水面1.47×105 km2,俗称“八山半水分半田”,属低山丘陵地区。大悟县山多、林多的特殊地理特征决定了养殖业必须与低山紧密结合[5]。优质地方鸡在山上进行放养,经过一段时间的产蛋至年底出售,将是今后地方鸡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方向。

2.2 饲养品种

饲养品种为江汉鸡。

2.3 技术支撑

武汉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多年来在散养土鸡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建立了多个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具有丰富的散养地方鸡经验。同时,湖北省地方鸡产业技术体系受到湖北省畜牧兽医局的大力支持,为地方鸡养殖提供了一整套的养殖规范[6]。

2.4 散养土鸡存在问题

(1)产蛋率过低。当地散养地方鸡产蛋率在产蛋高峰期仅为60%左右,而且产蛋高峰期维持时间不长,严重影响了总产蛋数,降低了经济效益。

(2)开产时间不集中,蛋重过小。鸡只从135 d左右开始见蛋,到160 d时产蛋率还不到20%,开产时间不一,表明鸡苗生长发育严重不均匀,影响规模化发展。蛋重偏小表明开产时鸡只体重不达标或营养不能满足需要。

(3)专业养殖户的养殖观念有误。很多养殖户认为只有纯粹放养,补充少量玉米等能量饲料的鸡才算土鸡,产的蛋才算土鸡蛋,实际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不管是土鸡还是笼养蛋鸡,在开产后对营养需求比较高,需要有能量饲料、蛋白饲料、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的全面摄入,才能够维持稳定的产蛋率,否则,规模化养鸡很难发展起来。

(4)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淘汰鸡和大量鸡蛋的销售将会是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2.5 建议

(1)与湖北省畜牧兽医局及省地方鸡产业体系专家联系,争取获得财政支持及技术指导。

(2)与武汉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联系,加强专家与大悟县养殖专业户的联系,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进行现场指导。

(3)以宣化店镇玄坛村席明丽养殖场、大新镇粟谷村生态土鸡养殖场为示范点,进行地方鸡养殖的示范,并推广湖北省高效生态养殖“153”模式。

(4)协助养殖户联系购买单位,建立广阔的销售渠道,形成规模效应。

3 畜牧业从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3.1 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大悟县畜牧兽医局没有通过正规招聘渠道引进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三支一扶”引进四名大学生在服务期满后均离开了,没有留住人才。人员的流失方式有四种:退休、调离、跳槽、改行。现有的技术骨干以中老年人员为主,人员结构不合理,缺少新鲜血液注入,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各养殖公司及专业户从业人员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较少。究其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因素:

(1)人员收入水平偏低,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畜牧业从业人员工资收入较低,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去鼓励大家多做工作,做好工作。

(2)从事工作环境恶劣,社会地位低下,年轻人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

(3)职业发展提升空间不大。

畜牧业发展建议篇6

保险的品种偏少,目前只有极少数品种,如奶牛、母猪等开展了保险业务,还有很多品种没有开展畜牧保险业务,需要继续扩大保险范围。畜牧业保险的条款不合理,保险的内容对保险对象的要求很高。一些保险条款对投保的动物提出要求,而往往这样的要求很高,致使很多的动物都不具备参与保险的条件,因而养殖户不能为动物投保,这样在根本上就失去了畜牧业保险的根本目的。保险的条款违反了保险的自愿原则。

一些保险的条款规定养殖场中符合投保要求的动物全部参与投保,在保险合同签订成立之后,投保人不能擅自的随意的接触保险合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投保人的人权自由。

保险条款在明示的责任之下又免除责任。比如条款规定在养殖户尚未缴清保险费之前的所有突发事故都不再保险的风险承担范围之内,也就是在为缴费完成之前的所有事故都不予赔偿。

2有效推进畜牧业保险发展的几点建议

政策性保险需要改进赔付的方式。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充分的认识到畜牧业保险本身及其投保对象的特殊性质。政策性意味着政府的实施参与,而投保对象大部分是文化素质欠缺的农民。繁琐的程序会给农民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扰,故此建议相关的保险部门改善复杂的步骤,赔付程序尽量简单,并及时的向养殖户支付,切忌拖延时间引致农民对政策性畜牧业保险的不信任。

政府和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保险公司要积极的采取各种措施,宣传政策性畜牧业保险的优点,鼓励广大的农民积极的参与进来。健全配套保险的机制,简化工作的复杂步骤。

畜牧业发展建议篇7

2采取的主要措施

(1)抓项目建设,巩固提升产业发展基础。积极争取实施高原特色农业肉牛养殖、中央基础母牛扩群、山地鸡养殖、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绩效考评、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家畜圈养等项目,近五年来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0000万元,建成兴荣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千头奶牛示范牧场、永利黑山羊养殖场、宏业珍禽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宏牧业蛋鸡养殖场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养殖企业和规模场,进一步夯实了畜牧业发展基础。

(2)抓畜种改良,突出特色。坚持把畜禽品种改良作为畜牧产业提质增效的突破口来抓。巍山是全省肉牛冻精改良第一大县,改良后代遍及全省各地,部分销往省外,近年来,已建成牛冻精改良站点61个,五年来推广牛冻精改良12.97万头,年均达2.59万头。立足本地水牛养殖基础和优势,通过多年的改良驯化,不断完善奶水牛产业链,成功探索了“分户饲养、集中挤奶”和改良在村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公司+合作组织+基地”的运作模式,是州内唯一水牛奶成品化奶源基地县,现存栏杂交改良水牛2022头,挤奶水牛460头,日产鲜奶2.3t。

(3)抓规模养殖,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坚持“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扶持“有实力、守信用、能干事”的规模养殖业主,培植养殖大户和重点乡镇,科学规划、典型引路,示范推动,加快产业化发展。目前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8个,其中:生猪31个、肉羊16个、肉牛20个、禽20个、兔1个,畜牧专业合作组织43个,省级示范场7个、部级示范场1个。

(4)抓市场流通,推进产业化进程。把发展交易市场建设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牛鼻子来抓,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挥巍山回民聚居优势和滇西大牲畜交易市场集散功能,改造完善畜禽交易市场,日上市交易大牲畜5000多头(匹),培育贩运户200多户,从业人员600多人。

(5)抓疫病防控,确保质量安全。坚持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狠抓畜禽强制免疫工作,确保了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均达到100%,全面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推行“整村推进”的免疫模式和生猪“321”免疫新技术,抓实畜牧生产投入品及其产品的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兽药、饲料行为,建立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救援工作预案,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着力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严防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安全质量事故发生。

(6)抓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户养殖水平。一是开展知识产权、科技周“三下乡”暨赶街活动,向广大农民群众“送政策、送科技、送物资”,宣传知识产权法、中央惠农强农富农政策,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科学生产方法,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畜牧专项资金、专题开展山地鸡、肉牛、生猪、奶牛健康养殖、牛冻精改良等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户养殖水平。

3存在问题

(1)对畜牧业的认识有待提高,观念亟待更新。畜牧业是巍山县县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部分乡镇对畜牧产业化发展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不实,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农民观念依然落后,等、靠、要思想普遍存在,科技意识差,与建设现代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2)投入不足,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建设亟待加强。一是对良种繁育、动物防疫、畜种改良、新技术推广、信息化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等工作经费保障不足,畜牧业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不够、不到位,特别是村级兽医防疫人员报酬低、工作量大、开展工作困难;二是对草地建设与保护投入不足,农作物秸秆开发与利用滞后,规模化发展与草料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三是对规模养殖政策、资金的扶持有限;四是畜牧产业发展考核奖励机制不健全,基层机构人员不足、工作条件差、装备落后。五是农户经济基础差,投入能力有限,养殖基础条件差,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产业化程度低,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不健全。一是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小弱,尚未建立起真正能起到牵市场、带基地、联农户的“纽带”作用,实力强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绝大多数畜产品都是以原料方式进入市场,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竞争能力弱;二是牲畜交易市场基础设施落后、规范化程度低、功能不全、辐射带动能力弱;三是养殖户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推动促进作用不强;四是利益机制不够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造成产、加、销相对脱节。

(4)财政扶持资金有限,信贷支持严重不足。传统优势产业的提质增效、新兴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等均需大量的资金扶持,而且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有很强的周期性,养殖时间较长,产前、产中都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但因受传统观念及信贷担保等因素影响,地方财政用于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扶持的政策和力度有限,导致养殖户、贩运户贷款困难,使广大养殖农户错失扩大生产规模的良机。

(5)重大动物疫病威胁仍然存在,畜产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国内外各种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巍山县是滇西大牲畜集散地,动物及产品流通频繁,各种重大动物疫病威胁仍然存在,加之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滞后,防疫员队伍不稳定,分散饲养模式下饲料、兽药等生产投入品经营及使用监管困难,动物检疫站点、定点屠宰场检疫检验设备简陋,缺乏检测化验设备等,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

4意见建议

(1)夯实思想基础。一是对巍山县畜牧业的地位、作用、优势、发展潜力和现状进行再认识,进一步增强“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和率先意识,牢固树立大开放、大发展的责任意识,开拓进取,攻坚克难,进一步营造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吃透县情、牧情,找准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努力加快推进畜牧大县向畜牧强县跨越;三是明确要求创新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制定既符合实际,又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路径和措施,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支持关心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营造促进发展的良好环境,为畜牧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解决融资难题。巍山县要发展现代畜牧业,就必须保持足够的投资强度,就必须有高效的投融资机制来保障。二是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畜牧业,构建高效灵活的畜牧产业融资机制,探索建立畜牧养殖担保方式,鼓励农民成立服务于畜牧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互助合作金融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村养殖场进行订单畜产品供应合作,既可以解决养殖户一部分流动资金问题,也为其生产的畜产品提供稳定销路。三是鼓励畜牧企业联合、兼并,做大做强,创造更好的融资条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引进有实力、能带动的养殖企业投资建厂。

(3)狠抓基地建设。畜禽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整个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而围绕巍山县的主导产业—牛羊,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统一规划,推进标准化生产取得显著进展,必须注重产业规划,因地制宜,确定畜禽发展产业区,做大做精畜禽基地,成为龙头企业第一车间,并能长期稳定市场供给量,最大限度保持市场占有率。重点巩固牛羊生产基地,扩大奶水牛奶源基地规模,打造巍山特色优势品牌。

(4)转变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畜牧业提质增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培训、技术引导、示范带动,全力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一是积极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专业市场、龙头企业等提供养殖用地支持和便利;二是加大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三是大力推广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建设,使分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

畜牧业发展建议篇8

东风镇位于威宁县城东南面,全镇平均海拔1 790 m,总占地面积109.96 km2,位于东经104°34′~104°45′之间,北纬26°46′~55°46′,距县城49 km。东风镇东邻居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西与炉山镇为邻,西南面与威宁县二塘镇接壤,北面是威宁县板底乡和赫章县朱市乡。全镇辖15个行政村120个村民组。全镇10 185户现有人口46 48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12.78%,共计5 195人,共包括汉、彝、苗、水、白、穿青等8个民族。镜内地貌破碎崎岖,地型地貌类型多样。高山与低谷海拔相差800~1 000 m,温度相差4~6 ℃。境内的河流以鲁章大河为主干道,另有拖倮、拱桥、格书3条小河。流经镇区汇入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大河流域,皆为乌江水系源头。东风镇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热同季,干湿明显。全镇年平均气温11.8 ℃,降雨量在800~1 100 mm。东风镇土地面积10 996 hm2,耕地1 172.27 hm2,人均占有耕地不足333.33 hm2。东风镇有林地109 hm2,荒山2 836 hm2,草地3 546.67 hm2,河域面积173.33 hm2,垦荒面积2 133.33 hm2,荒地及耕地中的采煤废区及污染面积800 hm2。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入,畜牧业不断体现了其重要地位,畜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针对如何在此良好的发展环境下,不断扩大畜牧业的产业规模、提升综合效益进行探究与分析。

1 东风镇畜牧业生产状况

纵观近几年东风镇的畜牧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增的良好发展态势,东风镇通过将政策驱动与科技驱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遵循市场调控规律,大力推动猪、牛、羊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中,肉类产量年均增幅在10%以上,人均占有逐年攀升,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逐年上升。目前,全镇共有0.9万左右劳动力从事畜牧业生产,畜牧业占农户总收入的1/5左右,可以说,畜牧业已经逐步发展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也逐步成为农业中最具潜力的产业。根据2015年数据显示,畜牧业养殖数量稳中有升,具体数据见表1。

总结起来,东风镇畜牧业具体如下几个特点:首先,饲养数量多,每年出栏总量超过5万头(只);其次,地方特色突出,在畜牧业生产上,形成了以牛、猪、羊、鸡四大产业为主,其他产业竟相发展为辅;再次,规模养殖持续发展。目前,全镇养殖大户30户,其中养猪11户、养羊15户、养鱼2户、养鸡与养兔各1户,且饲养量呈现逐年递增态势;还有,饲养技术中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不仅带来了更高的收入收益,还能够降低成本、缩短饲养周期。最后,农户收入逐年提高。养殖业带来的收入在农业总收入中的占比已经不断扩大至20%左右,已经初步发展成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持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根据2015年数据显示,东风镇农村人均畜牧收入为320元。

2 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东风镇目前畜牧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仔细分析发现,当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归纳如下:首先,科技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较低。目前,东风镇畜牧业仍以传统的散养为主,尚未形成完善的规模化、产业化体系,对病疫的有效防控、畜禽产品的生加工等多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制约,也大大增加了产业的风险性。成熟的规模化饲养应当在饲养、管理、病疫防治等多环节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其次,畜产品有待精细化加工,质量有待保障。由于主要还是以传统饲养方式为主,在饲料添加剂、违禁药物的使用方面不规范,存在安全超标隐患,严重影响畜禽产品质量。最后是治疗体系不够完善。防疫经费少,防疫网络不健全,一些疾病如猪瘟、鸡新城疫等病时有发生。

3 建议

东风镇在畜牧业发展上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和潜力。首先,自然条件优厚,东风镇具备良好的气候条件与土壤环境,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等多种经济作物,草山、草坡多,可以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饲料资源,且当地气候条件适合饲养多种畜种。二是人力资源比较充足。东风镇共有村级防疫员15名、技术人员2名,可在规划、选种、饲料搭配等多方面提供服务。

3.1 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发展健康的畜牧业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了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应当从政策、资金、执法,以及舆论等多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与服务,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保护力度[1]。

3.2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

首先,建立健全疫病防治体系。为了更加有效对疫病的发生以及传播进行控制,需要积极探索新型防治服务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其次,加强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大对信息化宣传、服务手段的建设,逐步完善服务体系。最后,加强对高科技能力的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途径促进科技能力的提升,通过与高校、农业科技部门等机构进行合作方式有效提高畜牧业的科技水平[2]。

3.3 提高产业化水平,拓宽发展渠道

首先,以持续发展为原则,应当明确发展方向。重点发挥养殖大户的带头作用,扩大规模化,培养养殖小区,通过一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全镇畜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其次,不仅关注发展量的提升,更好注重产业品质的提升。再次,不断完善经营方式体系,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利益最大化。最后,拓展发展渠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宽融资渠道,为全镇的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3-4]。

3.4 发展牧草种植,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牧草种植业将有效推动种植业从二元结构转变为三元结构,从而提升土地利用率、产出率。要想有效推动牧草种植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点加以重视。首先,加强牧草种植宣传力度。将牧草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积极传播给广大群众,提高农户的积极性。其次,做好技术支持服务工作。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途径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最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牧草种植与畜牧养殖有效结合起来,走农林牧一体化的生态型发展[5]。

4 参考文献

[1] 张自和.高寒草地畜牧业的意义、问题与发展建议[J].草业科学,2001(6):1-5.

[2] 付蓉.对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137-138.

畜牧业发展建议篇9

一、乌当区畜牧业现状

乌当区地处贵阳市东北部,属贵阳城市规划的9个组团之一,全区总面积686平方公里,辖5乡(其中2个民族乡)、3镇、5个新型社区(其中2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共95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2.64万人。地貌类型复杂,山地、河谷阶地、盆坝地、丘陵纵横交错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土地面积的95%。全区平均海拔1242米,年平均气温14.6C度左右,无霜期288天,年均日照1205.8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丰富、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这一特征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性、高原性、多样性立体型气候,适合牧草和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另外本区水资源丰富、多种类型的土地资源丰富、木本植物种类繁多,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自然基础。

2012年,完成肉类总产量1.27万吨,禽蛋产量0.205万吨,水产品产量509万吨,推广杂交猪12.3万头,其中三元杂交猪9.2万头,家禽出栏153万羽,推广意蜂0.055万群,新增牛存栏10178万头,人工种草0.153万亩,闲田土种草0.51万亩,秸杆处理利用1.52万吨,工业饲料推广3.52万亩,牛品种改良0.36万头。

2012年乌当区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以乡镇(村)兽医站建设、畜禽水产养殖场(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截至目前,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亿元。

在禽类、水产养殖方面,发动项目带动,尤其重视特色养殖。2012年渔业增殖放流项目总投资16万元,贵阳市乌当区政府联合乌当区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及乌当区渔政,在渔洞峡水库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活动,近千名干部群众向渔洞峡水库投放了45万尾鱼苗,对水库鱼类种类资源及时补充和恢复。观赏鱼养殖项目中。已发展养殖大户50户,面积300余亩,品种主要为锦鲤、热带鱼、金鱼三种,年产商品观赏鱼480多万尾,年产值600余万元,户均新增产值12万元,纯增收6万元。冷水鱼养殖项目中引进了俄罗斯鲟鱼、西伯利亚鲟鱼、雅鱼、虹鳟鱼、金鳟鱼等,并获得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产品认证书,也是贵州省唯一获得该证的水产养殖基地。截至目前,东风镇渔洞峡冷水鱼基地年产冷水鱼90000斤,年产值达200多万元。

2012年贵阳银杏树大鲵规模化繁殖重点基地:项目总投资210万元。其中:建服务中心150平方米,孵化室150平方米,引进优质大鲵亲本150尾。贵阳强兴大鲵规模化繁殖重点基地项目总投资80万元。建标准化仿生态繁殖场300平方米,引进优质大鲵亲本50尾,修建围墙200米。

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无公害鸡养殖方面,贵州黑羽鸡从2006年开始保种选育至今,种群已达2000羽,年出栏肉鸡5万羽。另外卢花鸡养殖项目在羊昌镇羊昌村实施,生态放养,完全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不使用激素类促长剂,生长缓慢,抵抗力、免疫力非常强的芦花鸡。鸡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低、富含人体必须氨基酸。现存栏量达8000余羽,年出栏10余万羽,年产值750余万元。

通过多年的艰辛培育,与重江、剑河香猪杂交形成的贵州省地方新品种生态香猪养殖。乌当区新堡乡野香猪是依托新堡乡布依乡疱汤第一村,现存栏600多头,年产值200多万元。

在技术基础和监管力度方面,目前,我区畜牧中心有技术干部51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中级职称15 人,初级职称24人。通过不断的技术推广和项目指导使养殖户接受畜牧科技的意识。

二、乌当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在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继续扩大招商引资。规范养殖场的管理,引进高科技人员指导和示范工作。在对兽药、饲料经营和使用的监管中加大抽检力度,保证生产管理中饲料安全、用药安全,减少或杜绝因用药和喂养导致的大批牲畜死亡事件。严格生猪屠宰检疫制度确保不漏检一头生猪、不放进一头病猪、不放出一头染疫胴体。确保上市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率、病害肉无害化处理率、检疫合格证持证率达到100。

继续扩大生态特色养殖项目,近年来,国家食品安全问题频出,正是我区发展生态绿色无公害畜牧产品的大好机会,特色养殖项目加大投入和规范生产,将养殖场发展成有机养殖场,向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靠拢,有机的标准也是国内食品行业认证的最高标准。提高养殖场的建设、管理、养殖标准将是今后必然的趋势。

在发展养殖项目的同时,可引进一些适合观光生态农业的品种,将畜牧业和生态观光相结合,如鱼塘养殖中,可增加观赏鱼类,还可提供垂钓园、举办垂钓节、捕鱼节、“全鱼宴”这类休闲项目。带动乌当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成为贵阳市必不可少的农业观光休闲圣地。

充分利用我区林地、果园优势,发展林下特色家禽养殖。加大种草养畜力度,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会,退耕还草、林下种草、改良天然草地、加大生态畜牧业发展,发展草地观光农业,形成生动活泼的田园畜牧美景。扩大和加快建设畜牧业产品的出口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区优势,打造一条独特的有机畜牧产品向国外输出的特色通道。

加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依法治牧,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动物防疫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稳定畜牧业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人民身体健康,保障畜牧业全面健康的发展,提高广大养殖户收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畜牧业发展建议篇10

养猪业是商洛市的优势产业,是畜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畜牧产业快速发展,散养户退市步伐加快,规模养殖比重逐年增加。畜牧业正由过去的自给自足向市场化、商品化、科技化转变,以生猪、蛋鸡为主的养殖业由过去的散户养殖向规模化、效益化、集约化转变[1]。为了弄清商洛市畜牧产业发展特点,查找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2012年在商洛市开展了调查。据调查,截至2012年12月底,商洛市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到124.4万头、11.78万头、 36.26万只、1 140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6.48%、1.03%、22.38%、59.13%;猪、牛、羊、禽出栏分别达到1 31.3万头、4.07万头、20.47万只、1281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0.35%、1.50%、0.68%、124.20%,肉类总产量9.97万 t、禽蛋产量3.17万 t。

1 畜牧业发展特点

1.1 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散养户存栏有所下降

商洛市有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大户4 760户,其中百头以上生猪规模户2 387户、百头以上养牛大户42户、百只以上养羊大户426户、千只以上养鸡大户1 905户,规模饲养占社会总饲养量的53%以上,散养户明显减少。2012年商洛市百头以上养牛场增加17个,能繁母猪存栏有所增加,百只养羊场增加263个;千只以上家禽规模饲养场增加883个,同比增长27.1%。

1.2 市场价格持续上扬,养殖效益不断提高

生猪价格呈现一路走高的态势,肉鸡价格达10.6元/kg,同比增长18%;鸡蛋批发价8.6元/kg、土鸡价格18元/kg,均保持较高水平。柞水、镇安、山阳等地土鸡销售供不应求,且长时间高价位运行,养殖效益较好。牛、羊肉价格处在40元/kg、45元/kg的较高水平。农户出栏1头肉牛可获利1 500元以上,每只山羊的利润在300元左右。

1.3 饲料价格及人工费上涨,养殖成本明显增加

据调查,调查期间商洛市玉米单价为2.2元/kg、豆粕3.7元/kg、育肥猪配合饲料2.9元/kg、小麦麸1.6元/kg,玉米、育肥猪配合饲料、小麦麸单价分别比2011同期高出0.65元、0.18元、0.28元,同比上涨41.94%、6.62%、21.21%。养殖场工人工资由2011年的人均1 200元/月上涨到2012年1 800元/月,涨幅高达50%。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府认识有所弱化

畜牧业是商洛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一些部门和部分县区对畜牧业发展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不实,缺乏工作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抓畜牧业的力度不够,对畜牧业发展的引导、支持、服务不够,片面地认为畜牧业发展是业务部门的事。加之受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的双重影响,产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

2.2 基层服务体系不完善

畜禽良种性能测定和畜产品预警、防疫、繁育、检验、检测等服务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要求,基层站所受一些问题的困扰,难以保证畜牧业稳定发展。同时,畜牧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规模养殖带来的环保问题等,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3 龙头企业发展滞后

商洛市缺乏饲料加工企业、大中型屠宰企业和肉食品加工企业,精深加工能力滞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的拉动能力弱。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低。传统的饲养方式导致生产稳定性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现有生产体系的组织化程度低,产销缺乏计划性,总量调节过度依赖市场,使小生产、大市场难以紧密对接。

2.4 科技示范推广后劲不足

由于经费匮乏,导致新型畜牧业技术得不到及时引进和推广,科技贡献率低;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缺乏系统培训,知识结构老化,服务技能低,跟不上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畜牧业技术推广队伍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

2.5 养殖生产资金不足

虽有一部分养殖企业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较高,但由于资金短缺,生产能力难以大幅提高。金融部门对养殖户的扶持不到位,评定的信用户小额贷款真正到位的不多,大多数养殖户缺乏周转和发展资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3 对策和建议

3.1 调整养殖结构,解决均衡发展问题

一抓生猪补栏。各地应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分析效益对比,召开信息会,通过典型示范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因势利导,引导广大农户填槽补栏。二抓家禽养殖。充分发挥大户支撑和示范作用,引导群众树立“低谷抓发展、高潮获效益”的辩证观,利用当前苗禽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抓紧存栏。全面推广丹凤“华茂”模式,大力发展优质肉鸡养殖。三抓草食动物发展。通过加大波尔山羊品种改良,推广人工授精新技术等办法,加快肉牛和山羊发展。

3.2 拓宽融资渠道,解决生产资金不足问题

深入研究中央及省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结合商洛市实际,策划、包装一批畜牧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采取地方政府搭台,金融办、农业(畜牧)局牵头的方式,定期召开私营业主、工商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畜牧养殖业主座谈会,搭建社会资本、金融资金投入畜牧业的平台。积极同外地龙头企业商洽合作,建立贷款担保机构,为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和养殖全程服务。通过整合支农资金,解决规模养殖场地、电、路、水等方面的问题。

3.3 加强队伍建设,解决基层畜牧技术力量缺乏问题

机构改革和乡镇撤并之后,基层畜牧服务工作量大面广与人员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是人社部门应通过人才振兴计划或事业单位定向招聘的形式,为乡镇畜牧兽医站配备一部分专业人员,使乡镇畜牧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国家要求的80%以上;二是配足村级防疫员,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基层动物防疫人员每人每年1 200元的补助;三是加强现有畜牧兽医和防疫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

3.4 加大执法力度,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全面落实政府与部门的疫情防控双轨责任制,严格动物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的发展趋势,抓好从饲养到销售全过程的监管。组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加强畜产品、饲料、兽药市场监管,依法规范农村营销市场,禁止有毒、有害、高残留药品和添加剂的生产、销售、使用,严禁假冒伪劣饲料、兽药上市。借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商洛模式”[2],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兽药饲料、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加大对畜产品投入品检验检测力度。全面规范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落实定点屠宰同步检疫制度和检出染疫动物及产品的无害化处理制度,确保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

3.5 培植龙头企业,解决产业链条短问题

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首要任务,积极引进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饲料加工、屠宰、肉食品加工储藏企业来商洛市投资兴业,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推行和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健全龙头企业与畜牧专业合作社或养殖户利益联结、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加大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对龙头企业的技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企业依托“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建设一批蛋鸡、肉鸡、生猪、牛、羊等生产基地。以商南宏源、镇安创盛、洛南明和等肉类屠宰加工企业为依托,发展订单养殖,建立合同购销关系,实现产销对接。

3.6 坚持绿色生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立足于生态养殖、健康养殖,统筹安排养殖区域,科学确定规模养殖区域,确保不污染饮用水源,不形成农村面源污染。推广生态发酵床养猪,实现零排放养殖。推广“猪-沼-菜”循环生态模式,促进畜粪有效循环利用。

3.7 建立保障机制,解决产业波动的问题

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建立畜牧标准化养殖奖励专项基金。认真落实能繁母猪补贴,积极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完善防疫死亡补贴、病畜扑杀补助等保护措施,调动养殖积极性。建立健全生猪生产统计、监测制度,帮助养殖企业规避市场风险。按照相关要求,做好规划,建立市级活猪和冷(冻)猪肉储备,及时调节市场需求,保障供给。成立畜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发展规划,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问题,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强力推进畜牧产业发展。

畜牧业发展建议篇11

1福建省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发展环境

1.1.1市场空间巨大近年来,虽然福建省培育了一批高产乳牛群,设施化规模化现代肉牛、肉羊、肉兔产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但牛羊兔肉产量占比依然较低,乳类自给率不到50%,牛羊肉消费大部分需要依靠进口或外调,草食畜牧业发展潜力较大。

1.1.2产业基础较好我省草食动物地方畜禽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地方特色草食动物产业基础较好,其中牛有闽南黄牛、福安水牛,羊有福清山羊、戴云山羊和闽东山羊,兔有福建黄兔、闽西南黑兔和福建白兔。1.1.3牧草可种植地较多我省可利用青绿饲草资源丰富,农闲田开发潜力巨大,草食畜牧业发展空间大,大量的草山草坡和山垅田、退耕地、冬闲田,为发展青贮玉米等饲草料提供保障。

1.2近年来取得的成效

1.2.1草食动物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畜牧业生产,草食动物产品产量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全省牛出栏22.07万头,增长12.8%;肉羊出栏159.06万头,增长2.1%;肉兔出栏超1000万只;乳牛存栏4.43万头,乳产量17.48万t,同比分别增长4%、16.6%;牛羊肉产量4.74万t,同比增长8.7%。

1.2.2规模化生产加快形成全省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场59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肉羊规模场64个,年出栏2000只以上的肉兔规模场114个,存栏500头以上的乳牛规模场26个。分畜种看,我省乳牛规模化率89.57%,位居全国前列,但肉牛和肉羊规模化率低于10%,主要还是以散养为主,可见发展潜力巨大。

1.2.3产业布局集中度较高总体来看,我省草食畜牧业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主要集中在闽西北等草地资源丰富的区域,乳业重点在南平、三明区域发展,比重占全省74.1%,主要分布在延平、浦城、建瓯等地,形成了以长富、明一为主导的特色乳牛产业优势区。肉牛、肉羊、肉兔重点分布在闽西南等丘陵山区,其中肉羊主产区集中在沙县、永定、邵武、尤溪等地,福之羊、祺云农牧、海宏达生态农业等企业逐步壮大,形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肉羊生产基地。肉兔生产以大田、连城、上杭、武平等优势区为主,发展出邵武豪顺、大田莱德旺、上杭通贤等一批优质肉兔基地。

1.2.4产业化程度稳步提升全省涌现出长富乳业、明一乳品、尤溪福之羊、平和东鲁肉牛、邵武顺鑫肉牛、大田莱德旺肉兔、上杭县百叶山肉兔等特色草食动物产业龙头企业。乳业较大程度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全产业链模式,南平乳牛业已成为优势特色产业,以长富集团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企业的生鲜乳100%来自于机械化挤乳,生鲜乳质量位居全国前列[1]。长富集团进入新一轮全国乳业20强,成为第一批国家优质乳工程示范企业。

2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2.1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薄弱

我省草食动物地方品种达7个,具有适应性广、繁殖率高、肉质鲜美、抗病力强、市场畅销等优点,但其缺点是生长缓慢,在没有优质优价的地区,效益还是偏低,其市场竞争力目前还不很明显。此外,省内绝大多数草食动物种畜禽场没有开展性能测定工作,部分遗传资源保种场设施简陋、设备陈旧,种群规模小,未建立繁育体系,保种技术落后,缺乏进行专门化培育,长期稳定的保护和系统的提纯选育还有待提高,影响了产业的发展速度。

2.2饲养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目前我省除牛乳生产水平较高外,肉牛、肉羊和肉兔的饲养管理水平普遍不高,饲养方式较为原始,饲养规模小,大多以传统放牧为主,缺少饲草基地、饲料营养、繁殖育种和疫病防治技术,饲养效益较低。

2.3牧草饲料供给不足

我省气温高、雨水多,四季常青,牧草资源丰富,但人工种植的禾本科牧草如象草、杂交狼尾草等受多雨季节影响,贮制干草难度较大。此外,生产高产优质牧草的土地资源有限,大部分水肥条件好的平整土地用于种植农作物。同时随着全省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能用于牧草种植的土地越来越少,而从北方引进草粉的成本较高,养殖企业难以承受,饲料牧草的供给成为发展草食动物最大的制约瓶颈[2]。

3产业发展对策

3.1持续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以现有产业基础较好的养殖企业为依托,建立一批适应本地草食动物规模养殖发展需要的良种场,饲养专门化适合在福建养殖的草食动物品种,以国外引种、杂交改良为原则,加快培育适应性好、生产性能高的优良品种[3]。强化科研协作,科研院所、高校及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要围绕人工授精受胎率、产仔率、成活率、性别分离、胚胎移植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联合攻关。

3.2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按照市场化导向,以业主投入为主、政府指导和扶持为辅的原则,适度提高草食动物标准化生产项目实施数量,支持有条件的规模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牛羊养殖场[4]。此外,要加快牛羊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粪污处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业主探索粪污多元化、差异化处理模式,提高粪肥利用附加值和增加值。

3.3着力解决饲草料不足的制约瓶颈

当前,草业发展水平是草食牧业发展的关键[5]。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下,积极开发天然草山草坡,加快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加大饲用玉米、黑麦草、杂交狼尾草等人工优质牧草种植,大力扶持草场围栏,建立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积极开发秸秆、饲草等粗饲料资源,加快秸秆处理技术创新,研究集成适应我省的青贮、黄贮和微贮技术,提高粗饲料的转化利用率。推广粮-草(饲料作物)轮作技术,如由羊场周边的农户调整部分农田,进行粮-草(饲料作物)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青饲料牧草周年轮供[6]。

3.4推广畜牧新技术,加强技术培训

畜牧业发展建议篇12

二、加强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断变化的科技与市场信息,了解国家政策和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趋势和需求。新农村呼唤新农民,新农民呼唤新技术,新技术要靠众多的基层科技人员来推广,新农民要靠基层技术人员来培训。畜牧业及其关联产业所需技术相对容易为农民所掌握,是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就业领域,对于缓解人多地少,减轻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畜牧业推广体系和畜牧队伍建设,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和农民培训工程,大力推广畜牧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三、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在国内外时有发生,不仅危害着畜牧业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要把动物疫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摆上更重要的位置,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之中,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24字方针的要求,落实“政府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各项措施,严防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保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

畜牧业发展建议篇13

1.2产值增长,带动农民增收

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不仅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农副产品,更使农户经济收人增长,开始占据农业总收人的半壁江山,成为农业增收的关键,很多畜牧业养殖户通过发展养殖过上了小康生活,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3质量提升,使农产品安全得到保证

随着农产品整改力度的加强,动物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全国开展的屠宰场抽检次数增加,在生猪尿样抽检中,共检样出56批次的盐酸克伦特罗阳性,同比降低了0.09%,实现了抽检性率将低至0.30%的目标。很多城市都相继开展“痩肉精”抽检,存在零检出率,保障了全国农副产品质量安全。

2.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环境问题

  2.1自然资源锐减

当前,随着土地沙漠化、草原侵蚀的日益加剧,草原上的可利用资源相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其中,人为破坏占较大比重,是造成草原面积的锐减的重要因素。此外,与人畜禽争资源的情况较常见,造成饲料短缺,养殖成功率降低。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饲料用粮仅占总粮食利用率的1/3。足以证明当前饲料短缺问题已经威胁到了畜牧业发展。

2.2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随着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养殖户的增多,污水、污染物等的排放量在不断增加,其中隐藏着非常多的病原微生物,一旦流人河流、湖泊等地方将造成水资源污染,为周围的居民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生物多样锐减。

2.3化肥、农家肥出现积压

当前,化肥生产越来越便捷,产量也越来越多,很多化肥厂家可提供送货上门服务,为畜牧养殖户带来诸多便捷,由此,农业生产上使用化肥不断增多,造成农家肥大量积压,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公害严重。

“个人理解,猪的基因工程核心技术之一就是体细胞转基因克隆,从他们做的情况来看,技术体系有了很大幅度的完善和改进,整个技术体系通过他们团队已经提高了一大步。”北京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郭勇表示。

李奎还表示,由于猪的体形大小、身体生化指标都适合人类疾病的模型,因此猪正在成为人类疾病研究的理想模型。进一步的研究将继续用猪创制疾病模型,为相关人类疾病治疗奠定科学

3.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对策

3.1积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扶持规模化养殖。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只有规模化养殖才能使疫病防治更为方便,产业化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要因地制宜,将规模化养殖用地政策真正落实,降低散养比重,使规模化养殖成为固定发展模式。同时,要对畜牧业养殖结构进行调整,充分发掘山地草多的资源优势,使饲料短缺问题得以缓解。

3.2加强疫病防治力度

免疫使防控工作的重点,要加强对禽流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的防治与免疫,强制实行免疫病种,坚持“应免尽免,不留死角”的免疫原则,及时做好免疫效果的检查与监督,适时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做好免疫记录,使强制免疫制度真正落实,这样才能降低疫病发生率,保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3.3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生态型畜牧业

针对当前众多的畜牧养殖户,要因地制宜,不断对饲养模式进行创新,发展综合饲养模式,实现“种、养、牧、沼气”四位一体的养殖模式,对畜禽废弃物开展无公害处理,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绿色养殖、节约能源与资源,提高畜牧业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畜牧业得到良性循环发展。

3.4使用环保型饲料,优化经济机构,提高畜牧养殖农户的素养

畜牧养殖户要坚持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和绿色的养殖经营观念,不将数量作为养殖重点,而是在养殖中注重质量。对饲料进行合理调配,多使用环保型与节约型的生物饲料,合理喂养,不随意乱用添加剂。畜牧养殖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区域机构与环境标准的统一,不断对畜牧业发展格局进行优化,使土地资源、能源等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养殖地域的合理规划与布局。同时,不断提高畜牧养殖户的素养,加强健康教育与宣传,多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强化养殖管理,使之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断强化其环保意识,加强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减少对周围环保、资源的破坏,从根本上抑制环境破坏行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