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英语电影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重构文化意象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P28)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的原意,也紧扣剧情,但直译的平铺直叙,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Shoes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艳丽却薄命。
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ofCultureImage)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
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三、文化意象的修润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ofCultural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8]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Announceer’sVoice:At11:15thismorning,thePrimeMinisteer,speakingtothenationfromNumbeerTenDowningStreet,announcedthatGreatBritainisatwarwith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
Peter:Oh,this?Well,IlikeprivacyIretire.Yes,I’mverydelicateinthatrespect.Pryingeyeeeesannoyme.BeholdthewallsofJerichho!Err,maybenotaaasthickaastheonesthatJoshuablewdownwithhistrumpet.Ijustshowyoumyheart’sintherightplace,I’llgiveyoumybestpairofpajamas.DoyoumindjoiningtheIsraelites?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9]。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东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观众对佛教还可略知一二,而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换的瞬间让中国观众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直译用于上述译文中不仅令中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也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意义。
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译者应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对这段文字作如下润色: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圣经》里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涵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
四、文化意象的转换
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缘于此,文化意象的错位(NonequivalenceofCultureImage)会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10]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Isabella:It’sabrother’sduty,dearEdgaar,tointroducehissisteertosomeothertypethanfopsandpaleyoungpoets.
Edgar:Oh,youwantadragon?
Isabella:Yes,Ido.Withafierymustache.
篇2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自然、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P184)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P509)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6](P1578)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 last straw “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二、重构文化意象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P28)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 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也紧扣剧情,但直译的平铺直叙,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 Shoes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舞女艳丽却薄命。
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
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 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
三、文化意象的修润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8]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er’s Voice: At 11:15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
Peter: Oh, this? Well, I like privacy when I retire. Yes, I’m very delicate in that respect. Prying eyeeees annoy me. Behold the walls of Jerichho! Err, maybe not aaas thick aas the one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 trumpet. I just show you my heart’s in the right place, I’ll give you my best pair of pajamas. Do you mind joining the Israelites?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9]。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历史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东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观众对佛教还可略知一二,而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换的瞬间让中国观众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直译用于上述译文中不仅令中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也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意义。
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译者应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对这段文字作如下润色: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圣经》里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涵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
四、文化意象的转换
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缘于此,文化意象的错位(Nonequivalence of Culture Image)会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10]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Isabella: It’s a brother’s duty,dear Edgaar, to introduce his sisteer to some 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le young poets.
Edgar: Oh, you want a dragon?
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
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
篇3
1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学科中的必修课,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真正能够将英语作为交际工具,为未来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不仅包括语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还包括实际涉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是未来社会就业者的必备能力。然而,要有效地进行国际合作与商务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仅靠语言是不够的,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们对异域文化背景的理解程度,也就是说文化方面的因素至关重要。鉴于此,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应该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角度着手,深入探索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扎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之中,反映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只有基本了解西方社会家庭、教育、科技、法律等当代生活及历史渊源的各个方面,才能从根本上掌握英语语言的实质。
2英文电影的文化价值
电影包罗万象,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军事等各个领域,体现了很多文化现象。电影源于生活,再现生活,它提供了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如影片《阿甘正传))(ForrestGump)里,Jenny初次见到丹上尉时主动和他轻轻拥抱,并贴一下脸。亲吻和拥抱是西方的常见礼。但在中国,初次见面的人是不会有此举动的。通过影片学生可以体验并了解到中西礼仪的差异,在以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就不会惊讶于异域朋友表现出来的友好行为。
电影语言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每部影片都有其独特性和哲理性,电影语言艺术主要靠造型语言来完成形象塑造,每个角色的语言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语言以及各自的性格特征。中外在风俗、习惯、人情、环境、传统、民族性格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这种差异也相应地在语言上体现出来。电影,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则是体现其文化价值的手段之一。例如《罗马假日》中的诸多影片情节反映了西方女士优先的文化习俗。这一习俗至今在西方和国际交际场合仍然是广泛遵循的原则。但在中国,就没有女士优先这一习俗,交际场合通常遵循两条原则:第一,需要照顾者优先,即老弱病残孕幼优先;第二,受尊敬者优先,如上级、长辈、贵宾、英雄模范等优先。
英文电影是了解西方国家文化的重要媒介,不同的电影的背景包含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的语言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内容。例如:影片《教父》,学生看到的并不是美国社会生活中漂浮于表面的璀璨夺目的现象,而是隐匿于深层的阴森恐怖的本质,这部影片挖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灵魂。
3英文电影在高职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中的优势作用
英文电影反映了英语寓言国家的社会状况、生活情景、文化教育,提供了地理历史、城市风光、乡村地貌、民族习惯、民俗风情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弥补课堂教学难以展示的文化知识。单纯的文化背景知识讲授令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影视作品声形并茂、逼真地再现了语言交际的场景,英文电影能够营造生动有趣的动态效果,极大地刺激学生视、听等感官机能,让他们拥有鲜活的体验,恰到好处地弥补了背景知识教学中学生吸收难地问题。因此英文电影必将成为英语教学中涉及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优秀教学材料,它是语言学习和提高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文电影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传统的英语文化课堂上,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的公式化和重复性使学生缺乏兴趣和学习动力,挫伤了学生了解英语语言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英文电影以其直观的表现手法,丰富的内容和艺术感染力,声音和图像结合,语言和情景结合,刺激学生的感观,使他们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愉快的学习体验,释放了心理压力,使学习异域文化不再是望而生畏、死气沉沉的学问,而是妙趣横生、鲜活灵动的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文电影有助于英美文学课的学习。英美文学课中有很多课文都是从一些名著中节选的。尽管有的课文附有作品简介、作者介绍等,但要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比较困难,因为节选只是原著中被割裂的片断,如果在阅读原著节选的基础上再欣赏由原著改编的影视片,那么,收效就更为显著了。因为影视片不仅能全面介绍文学作品,重现原著的风格,还为文学作品提供了直观的艺术形象,使课文变得更具体、更实际、而且更生动。让学生在饶有情趣的状态下不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增加语言学习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些世界名著片主题突出、语言规范、内容健康。艺术水平高,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较强的感染力。如《雾都孤儿》,影片中的奥利弗最贴近于小说中的原型,影片画面如同古香古色的英国油画,而演员们的对白中明显带有l9世纪的英国口音,服装和道具都堪称颇具匠心,尽管原著中的一些人物和情节未能悉数展现,但影片未尝不可称为狄更斯小说的再创作,一部所谓“升级”后的《雾都孤儿》,一次对原作的成功呈现和领悟。
4英语教学中运用英文电影的步骤和建议
4.1英文电影选材
电影类型多种多样,选材的适当与否直接决定学习效果的好坏。所以选材是教师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一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影片主题具有时代感、思想内容健康向上,有利于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扩大知识面;(2)根据高职学生现阶段的语言水平选择难易程度适当的影片。如果学生在初级水平,可以选取题材轻松,内容简单,画面对语言的说明作用强的影片,如:Ⅸ音乐之声)(Sound ofMusic)、《狮子王))(LionKing)、《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Beast)等,如果学生是中级水平,可以选取具有一定文学性的经典影片,如:《乱世佳人))(Gonewith thewind)、Ⅸ傲慢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s)等。(3)依据教学目的,如果想简单地了解英美国家人士的日常生活,可以选取轻松快乐的生活片,如果想进一步掌握法律、商务谈判等学术性较强的知识,可以选取较多讲述这方面内容的影片。
4.2准备参考资料
在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前,教师应充分搜集材料,精心准备教案,材料包括:英文影评、学术研讨等文字材料,还包括电影任务的照片、电影海报等图片材料,甚至还包括与电影有关的相关产品。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里理解影片内容,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
4.3组织好课堂活动,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看英文电影只是一种了解英语文化的辅助方法,学生不能只顾看电影,教师要引导学生,精心组织课堂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讲解,与学生共同探讨片中台词、精彩对白,引导学生表达出对片中人物、内容、情节、寓意的感受;(2)开展小组活动,根据影片中反映的文化现象让学生自由选择影片角色,重新设计台词,改编剧情,排练短剧;(3)就影片中反映出来的社会文化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可以采取陈述,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
4.4开展课外活动
篇4
1、新教材的知识点带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譬如,“a bit of”这个短语,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59课上才正式学习,而编者早就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72课的Workbook上提前导入了,体现的“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的超前引入规则。类似的,还有“sad”一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84课就出现了,而该词却要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7课,才正式学习。再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3页第三段引入“Work must come first”(工作第一)这个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95页第6题,再次呈现“Work comes first”这一短语,进行复习巩固,体现其反复呈现的思想。
2、新教材注重口语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地培养,课文对话灵活化、多样化,情景化。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和应用,加大英语口语教学力度,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最佳手段。新教材在这方面的特点尤突出。课文对话旨在构建生生交际的形式,提供语言会话的模式或情景。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1课,Part1要求学生看图介绍各个单位的方位,Part2是一则针对询问方向内容的简单对话,课文仅仅提供了介绍方位和询问方向的组织模式,并没有具体要求,新版教材之所以这样设置,不但便于学生进行自主交互式的学习,而且可使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有的放矢的开展异步教学。
3、新教材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适度点拨学生注意语言用语规范。英语交流中的困惑,不仅表现在词汇量的多与寡,还表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上。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除了原教材中有关中英文姓名的差异、接受礼物时的差异以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还在仲秋节这一单元增加了感恩节的内容,讲仲秋节(The Mid-autumn Day)同时进行感恩节(The Thanksgiving Day)的介绍,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了解两个秋天节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再如在这册书的On the farm这一单元,既介绍中国的农场,也介绍美国的农场,也是为了让学生区别不同国度的人文风情。西方人一般重视个人的隐私,他们不愿意别人问及有关自己年龄、宗教、收入、婚姻状况等情况。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35课,课文注释有关西方的忌讳话题的注解。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高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普遍滞后这一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截至目前,研究者们所提出的改进措施基本上是在应试教育的原有框架内修修补补,许多认知语言心理学家提倡的“原版英文电影教学”刚刚进入我国研究者们的视野,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对原版英文电影与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关系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这一问题,以求抛砖引玉。
二、运用原版英文电影进行教学的原因
第一,原版英文电影能够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学习兴趣。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电教媒体,它把声音、影像合为一体,使语言信息与特定的情景相结合,实现了多渠道的、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信息传递。音像结合的教学手段能更加全面而真实地展示语言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感官去积极捕捉并理解语言信息,让学生概括词语的条件刺激形成的第二信号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协同活动进行思维,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第二,原版英文电影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贴切、地道的英语语言感知和训练环境。语言的特征与语境和情景有直接关系,一个具体的语境会使学生联想到具体的语言,帮助他们掌握正确全面的语言知识,促进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可见,语境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原版英文电影所提供的语言信息语境丰富,使英语不再是望而生畏、死气沉沉的学问,而成为妙趣横生、鲜活灵动的实践,这为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奠定了基础。
第三,原版英文电影可以为高中生提供更多英语浸润和英语听说的机会。当前的认知语言心理学认为:大量的英语浸润和听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电影的语言多是不同地理区域、社会阶层、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们之间的对话,是最接近现实生活的语言。通过反复听说,学生既能积累词汇、掌握常用的口语句型并理解这种句型的适用环境,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感受不同的重音、节奏、音高、停顿、语速所携带的大量信息。
第四,原版英文电影可以促使高中生深入了解英美文化和国情、获得英语学习的必备知识。原版英文电影包括了英美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英美国家社会文化和生活最直观生动的反映,可以切实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词和句式的正确与否直接体现了对异国文化了解的程度。
三、选择怎样的英文原版电影
第一,主题思想健康向上,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电影与其他教育手段一样,所隐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所选影片应该有益于高中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使他们能以正确的视角和心态来解读英美文化和现代生活。
第二,所选电影要适合英语语言训练和学习。大致有三个标准:语言含量大、内容贴近生活、发音清晰地道。根据以上标准,比较适合学生学习的影片为生活片、喜剧片、科幻片。像屡创票房以及各项艺术奖项神话的《飘》、《罗马假日》、《红与黑》、《魂断蓝桥》等原版老电影,语速慢、句子完整、语音清晰、难度适中,适合高中生学习使用。
第三,使用时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简单而又精彩的电影片断是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突破点。刚开始要选一些情节简单、语言清晰的电影,慢慢领略熟悉了电影的语言之后,再循序渐进选一些语速较快、难度较高、情节更为复杂的影片,以推动学生进步。
四、怎样把原版英文电影用于高中英语教学实践
第一,放映时间的选择很重要。一般来说,尽量把放映时间选在自习时间或学生学习劳累之时,使学生既得到了休息,又促进了学习。
第二,在英美经典电影的赏析中适当穿插教学活动。教师可根据影片所剖析的社会现象或就某个人物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这有助于改进学生的语音、语流、语速,提高口语听说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就某个情节进行模仿或改编,用角色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第三,“精看”与“泛看”相结合。对“精看”的影片,要求学生认真反复看,彻底了解电影的文化背景,挑出其中的精彩语言进行模仿、朗读、背诵。课后作为书面作业,还可让学生就影片中感兴趣的角色或情节进行描述和评论。经过反复练习,让学生逐渐积累起大量英语口语的短语或句型。
参考文献:
1、陈俏淳.电影作为现场文本用于英语教学的探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
2、葛萍.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J].上海金融学报,1998(1).
篇6
1.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1.1创造生动逼真的英语学习环境
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习者能亲身融入英语国家的环境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但是很多学习者并没有真正出国学习体验的机会,电影恰恰能够营造一个特殊的“外国化”环境。电影是一种集声、色、形、情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它渐渐成了当今社会很多人的娱乐方式。英语学习者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在欣赏精彩的电影情节的时候全身地融入电影带来的特殊语言环境中。当电影情节和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时候,它会带给英语学习者巨大的感官冲击,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
1.2提高听说能力
1.2.1提高听力。“听”是一种输入性的过程,也就是大量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以前学习者主要靠上课老师播放的磁带或者自己购买的其他有声资料练习听力,长期下来会觉得枯燥乏味,渐渐失去了兴趣。英文电影能够让学习者在生动有趣、情景交融的语言环境下练习听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遇到发音清晰标准的好电影可以反复看反复听,掌握本土人英语的发音规律和特点,逐步提高听力水平。
1.2.2加强口语。“说”是一种输出性的过程,只有在积累了大量输入信息之后才有可能和有能力输出,所以“说”通常和“听”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促进,互相影响。通过长期大量的影片输入,学习者在提高听力的同时,可以掌握最地道的词汇语法,采取跟读的方式,模仿影片中人物的发音,练习最地道的语音语调,从而提高口语能力。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反复的模仿,才能有所突破,实现质的飞跃。
1.3扩充词汇量
词汇量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扩充词汇量是英语学习者必不可少的任务。英文电影涉及英语国家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涉及丰富多彩的词汇,这是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无法相比的。很多电影中还有一些地道的俗语和俚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赋有特定的含义。如果学习者能够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这些词汇,就既能够在语言的理解上更深一层,又能够在以后的语言运用中得心应手。
1.4提高中英互译能力
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现在很多英语电影都带有中英双字幕。我们在欣赏电影的时候不能光注意内容和情节,还应多注意屏幕下方的字幕,这其实就是英汉对译活生生的教材。很多翻译人员的水平非常高,翻译的字幕既能正确表达语意,又能保持原语言的原汁原味。很多字幕翻译都精彩绝伦,英语学习者应该尽可能学习和掌握这些灵活的翻译技巧,如果遇到一些精彩的翻译,就可以做一些记录和整理,多吸收、多积累、多总结,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5增加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电影就是西方生活的一个缩影,英语学习者能够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了解到英语国家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方面的特征。比如说电影《27套礼服》和《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能让我们对西方婚俗方面的特点有一个直观全面的了解。再比如反映西方宗教文化的电影《三个火》,我们可以看到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斗争。还有《十诫》、《耶稣受难记》等,这些电影都有很浓的西方宗教色彩。若长期耳濡目染,就会对语言本身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把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真正掌握到英语的精髓。
2.利用英语电影学习应把握的原则
2.1合理选择英文电影
选择合适的电影至关重要。很多人选择电影的时候都是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前提的。有些人只图感官的刺激,只喜欢一些情节紧张,视觉冲击强烈的影片。但这些电影由于音效和场景的吸引,会让人忽略语言方面的特点。如果是为了学习英语,就一定要选择发音标准,清晰,语言有活力的影片。特别是一些反映西方现代生活的影片,里面有很多常见的生活用语,既有时代性,又有实用性。能帮助学英语的不一定只局限于电影,很多电视剧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值得推荐的电视剧,如《老友记》、《摩登家庭》等。
2.2练习方法要得当
要带着学习的目的看电影,并且要注重看电影的方式。情节可以忽略,重点应落脚在语言上。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开始选择情节简单,语速慢的电影,再循序渐进,逐渐选看一些语速快,难度较高的电影。好的电影可以看两遍、三遍,甚至多遍,要不厌其烦。觉得有用的词汇、句法可以用笔记录下来,以便之后反复回味,加深印象。如果练听力的话,第一遍就可以暂时不要看字幕,考查自己能听懂多少。第二遍看字幕,了解自己没听懂的是哪些,反复多次后,逐渐达到不看字幕就可以听懂的程度。
综上所述,英文电影弥补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资源的匮乏,是英语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电影是一门艺术,学习是一门技术。在看电影中学习英语,在学习中体验生活,每一个英语学习者都会感受到学习英语的无穷快乐。
参考文献:
篇7
在现代的21世纪,我国的体育电影取材更为广泛,尤其对于体育精神的渲染更加注重,例如《隐形的翅膀》《梦之队》与《闪光的羽毛》等影片。《隐形的翅膀》中讲的是关于残疾运动员励志的故事,在故事中展现出运动员身残志坚,用自信、开朗的性格来积极地面对挫折的人生。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的是建国前我国运动员刘长春历经了千辛万苦代表中国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感人故事。在电影《买买提的2008》中讲的是在新疆的一个村落里有许多爱好踢足球的孩子,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北京看奥运会”而努力训练足球,这些村民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汇集起来努力建设家乡的故事。
阻碍我国体育电影发展的因素
第一,我国电影市场发展不够活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增多,让大众逐渐降低了对电影的关注度。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我国电影行业发展较慢,因此让电影事业停滞不前。在上个世纪末,我国的多数电影院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也影响了我国电影的生产。随着当代影视技术的发展,创作者对于电影的要求逐渐增加,因此制作的电影场面也越来越大,投入的成本提升,这让小公司都难以承受,导致体育电影数量减少。
第二,创作者对现代体育电影创作思路不够开阔。一直以来,我国的体育电影创作主题都是围绕“体育冠军”而进行的,对于体育运动员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大加赞扬,对群众的热情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人们的思想开放,我们不能只是局限在这个主题上进行创作,我们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思路。
第三,体育节目分散了观众对体育电影的兴趣。现代传媒的发展,让体育节目能够直接报道运动员的事迹,也会注重对心灵的描述,许多手法本应在电影中体现的出现在节目中,因此取代了观众观看体育电影的兴趣。
对发展我国体育电影的思考与对策
第一,突出竞技主题。在当前的体育竞技中的目标是为了能够赢取锦标,因而引来了诸多竞赛、训练、合作等社会内容,与欧洲的社会主流文化精神相吻合。在另一方面,一些社会阶层的群体能够通过竞技体育来建构新的社会结构,而这种新型的结构组织完善了,也可以将社会矛盾转移,而这种竞技体育也能够与民族国家的概念相吻合。由于受到传统电影的概念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的体育电影并没有将竞技体育作为主体的体系形成。我国体育电影中,除了以《沙鸥》为代表的少数电影,多数体育电影在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上都遭受沦陷的命运,可以说大部分电影都没有机会展现给观众,在艺术价值上乏善可陈。
第二,加强对我国体育电影创作主题思想性的深入挖掘。在创作体育电影中,需要多个角度对于体育活动进行创造,展现事件与人物的真实性,在深层次上揭示体育文化内涵,需要超过传统的体育报道中对于人与事的描写。例如电影《黑眼睛》与《隐形的翅膀》,对主人公的“健全”与“正常”进行着重刻画,我们虽然看到残疾人比正常人在某些方面欠缺,在体育训练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只要有着健全的心理与正常人的心态,就能够获得成功,而我们在社会中关心残疾人的过程中也要平等”地对待残疾人。在当前我国体育电影中大部分是展现运动员能够勇于拼搏与克服内心恐惧的故事,虽然这种励志主题的电影需要我们大力宣传,但是我们体育电影需要更多展现出一些精彩的方面,例如体育队伍的合作精神、奋发向上的精神等。我们可以将体育作为电影中表现情节与人物命运起伏的手法,主人公能够通过体育活动探寻生命的内涵与价值观,进而吸引观众来热爱体育与生活,对体育电影深层次进行挖掘,是实现体育电影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篇8
一、课堂教学中引入英语电影的可行性
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设为理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习者接触到大量具有实际意义,生动而又有所关联的信息,习得才能顺利进行。而Krashen情感过滤假设则要求教师营造一个学习者情感过滤低的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就会自然习得语言。他还说:开心阅读可以帮助你学习到英语方面很重要的东西。影视资料因为其自身所展现的情节的连续性和生动性,必然实现了学习者接触的是大量有实际意义并相关联的学习材料,同时有利于学习者放松心情,降低焦虑感,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高职英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保证了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使他们在语言交流上不存在大的障碍,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不仅包括语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要有效实现跨文化交际,仅靠语言是不够的,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们对异域文化背景的理解程度。而英语电影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作为英语教学的丰富资源,是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如果运用合理的话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其英语电影的欣赏能力,提高英语语言的模仿和表达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化,英文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其应用也将具有愈加广阔的前景。
二、影片要有选择性
既然播放英文电影是作为教学得辅助手段,那么在选择什么样的影片上老师就要做足文章。世界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已经有了一百多年历史,有浩如烟海的作品。但并非所有的英语电影、电视片都可以用于英语教学。在选择电影时,有些老师会走人误区,一是跟着感觉走,觉得自己看过的片子不错,就介绍给学生;二是跟着潮流走,一旦有新电影问世,便拿来为我所用;三是某些教师有大片情结,只要是大制作加特效和强烈视觉冲击的电影,就拿来放给学生看,完全不考虑播放英文电影的目的,这不但起不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还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因此,教师在选择影片时,不能仅仅只考虑电影的娱乐性,而应结合教材主题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英语实际水平,从教学目的、影片的思想性、多样性、教育性等方面考虑,选择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能够较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影片。例如,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高中时期由于升学的压力,注重的是应试教学,而对口语的重视程度不大,而且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英语发音不禁相同,那么大学第一学期的英语教学教学目标就应该定为改善学生的语音和语调,激发对英语口语的兴趣,老师就应该在授课的同时选择一些有着优美语音语调、轻松有趣、难度适中的对话的影片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过了语音语调这一关以后就可以选择一些情节曲折,文化底蕴比较高的,更具有欣赏价值的影片,电影作品中所传递的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信息及所能感受的中外文化差异的冲击,使得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增强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在娱乐的同时了解不同国家的人文精神和风土人情,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放映方式的合理性
篇9
一、英文原版电影对于大学生人文修养的提升
通过对优秀英文原版电影作品进行欣赏和分主题的解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鉴赏与阅读能力。电影是一个魔术盒子,投影灯一亮,人间的悲欢离合跃然于幕布,我们也不由自主地欢笑、哭泣、叹息或是激愤;电影又是一场梦,游离、回荡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一旦沉醉其中,就总也不想醒来。看电影不仅可以作为一项享受的休闲娱乐,也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电影本身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是剧本创作者、导演、演员、美术师、音乐师等等的艺术设想和人生观念的大集合、大展示,我们观看电影,也就是在赏析创作者的灵魂,在与他们进行思想间的交流。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在欣赏英文原版电影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文学作品到电影的嬗变之得失,重点从主题的散佚和思想深度的削弱入手展开随篇点拨。当前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已经不足为奇,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作。电影的改编必须在忠实于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但是,在把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过程中,必定会对其中的诸多因素进行删减或改动。同时,人们对历史的解读会随着时代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变化,而电影作为一种特殊艺术形式,也毫不例外地用时代的眼光去观察历史文化。特别是在处理重大历史题材时,其观察的视角更紧扣着时代的思想脉搏。被搬上银幕的故事,既记载着某个主体(个人或一个国家)的诞生、成长、发展与繁荣,也是该主体历史的缩影和思想文化发展史。电影导演在对素材或原著进行加工处理时,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对历史的接纳、认同和反思,一方面也会不自觉迎合特定时代里民众的审美趣味和时代情绪。媒介转换的“平面化”往往使得文学作品原先所具有的历史深度和批判力度大大削弱,这也正是我们在面对大众文化媒介时所应当时刻警醒的。
例如对于电影《李尔王》的欣赏。欣赏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并掌握李尔王的形象价值。李尔的形象有高度的认识价值,他的性格在剧中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最初他是一个极权的暴君,驱逐忠良,宠信奸小。遭到两个女儿遗弃后,他起先只是痛恨她们的不孝,看不出他自己正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和悲剧的必然性。及至衣衫褴缕,病饿交加,在暴风雨中无家可归、四处流浪时,他才认识到强权和唯利是图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他开始同情人民,在不断自我否定过程中实现对社会的再认识。通过转变后的李尔所表达的思想,即莎士比亚提出的以真诚、仁爱原则来对抗冷酷、丑恶的现实。
二、英文电影对于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升
电影语言内容丰富、地道、通俗,是最接近生活的会话语言,它弥补了一些课本、语言教学篇等刻意为教学编排的语言材料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生动、逼真的视觉直观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
1.英文电影能提供较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
电影故事情节取材于生活,其中的场景、道具及其他方面充分展示了生活的真实,电影以多种信息传播介质为手段,融视、听、说于一体,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这等于把语言学习放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进行。
2.英文电影能为学生的语言习得提供条件
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两种途径,语言习得是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是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大量的语言信息刺激,并且通过实际的语言交际获得的,是一种高效的语言学习途径。电影为学生语言习得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这种接近自然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就是一种语言习得的过程。
3.英文电影能对英语听说进行综合训练
英语学习中,“听”是接受能力(receptive skills),“说”是表达能力(productive skills)。表达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发展具有内在的联系,所以两种能力的训练应该综合进行。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困难就在于缺乏真实的使用英语的环境,导致“听”、“说”这两种能力难以综合训练。而借助于英语电影,能够创造最佳英语学习环境,最大程度地降低这个困难。
心理学对人类记忆特点的研究也表明:单靠视觉记忆其效率为27%,单靠听觉记忆其效率为16%,视听并用其效率则为66%,而不是二者简单相加的43%。“眼耳结合,视、听觉并用”比传统的、单一的以课本为主的传播方式更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4.英文电影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学习兴趣分为由学习过程本身及知识特点直接引起的“直接兴趣”和由学习目的任务等对学习结果引发的“间接兴趣”。这两种兴趣对学习者都是必要的。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缺乏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毅力与恒心。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在各种学习环境、条件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电影丰富的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能刺激学生的模仿行为以及语言实践的热情,使“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使语言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进而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英文电影在教学中使用的注意事项
电影是生活的缩影,是最贴近生活的教材,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英文电影能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使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愉快学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是提高英语听说的极好教材,但在使用它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考虑电影题材及思想的健康性,根据大学生自身的情况,考虑语言的适合性。电影语言是十分接近生活的语言,语速快,口语表达方式丰富,有些很难懂。因此,我们要选择通俗易懂、语言清晰的影片,并遵循由浅入深,从易至难的原则。
2.根据自身英语水平,选择电影字幕类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自身的听力水平。
3.对好的电影要反复看,直到彻底理解为止。看的电影越多,英语的听说能力会更好。
4.英文电影对大学生的英语听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应该知道,语言学习没有捷径,无论有怎样好的学习资源,学习者的个人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篇10
二、电影艺术表现地域文化的方式
地域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结合的结果,“地域特色是人性和自然结合的成果,人类的一切活动和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打上了地域的烙印,认识和发掘地域特色对于认识人生和艺术都是非常有益的”⑦。所以,导演要展现这个地域的地域文化就是通过电影的镜像语言,立足于“人与自然结合”中折射出的“人性”的展示,也就是要挖掘出这一地域“人”所特有的价值观念、人生哲学、民族心理、美学取向、文化传承等生命智慧层的信息。在电影艺术的“声画视听视阈”下,导演竭力将这一地域生命智慧层的信息缝合进表层次感性形态的“本土元素”———自然地域与民俗事象之中,通过声画手段对这一地域人民生活情态的呈现,运用多种电影化表现技巧挖掘出这一地域独特的地域文化。电影艺术通过一个地域独特的“本土元素”来展示这个地域的地域性,这些本土元素在电影叙事过程中承担着一定的话语叙述功能。
篇11
1.语文:读书园地,累积语言
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应用为中心,大量阅读。而电子书包为语言的阅读与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必读篇目、泛读篇目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在电子书包上开设读书园地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可进行如下操作:
(1)各抒己见。
教师推荐值得阅读的同一主题或文体的篇目,大家自由阅读任何篇目,进行赏析或者批判。
(2)师生共读。
选择点击率最高的篇目进行师生共读,进行深度赏析。
(3)奖励阅读之星。
为了鼓励在读书园地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学生,根据活动中的活跃度或者学生的推荐,推选出“推荐之星”(推荐篇目被选为师生共读篇目)、“阅读之星”(阅读篇目多)、“赏析之星”(赏析深入、透彻)。
2.英语:听说读写,全面贯通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因为缺少实际应用的环境,所以经常会出现“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情况,但借助电子书包,可有效改变这一状况。
(1)改变作业形式,增加学生说的机会。
英语作业的传统形式一般是抄写单词,朗读预习等,但随着电子书包进入课堂后,学生逐渐掌握了录音、录像等操作。因此,教师可将作业形式改成“请读一读,说一说,并录下来”、“请演一演,并录下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充分说的机会。同时,让平时胆怯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现自己开口说英语的成果,这样也可以帮助这些学生实现从“开口对自己说”到“开口对大家说”的逐步过渡。
(2)自主听读,自我检测,避免滥竽充数。
电子书包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均衡的自主听读的机会。同时,在学生听读完后,教师应设置相应的题目检测其听读情况。这就避免了在集体听读中,部分学生滥竽充数的情况。
3.数学:复习检测,即时反馈
学生做题的速度和掌握程度各不相同,但数学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全面掌控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均衡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但是,借助电子书包的数学题库中的即时反馈功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大部分的数学题都有量化的标准答案,教师可借助电子书包了解每道题的班级整体掌握情况,也可以关注到个别仍然存在困难的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再根据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辅导的方式。
篇12
1.2课堂教学缺乏酒店氛围
目前,教学中普遍采用普通教室,缺乏酒店工作的真实氛围,学生难以有身临其境的角色感。这就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方面存在茫然情绪,无论是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不好的学生,开口说话时都不知道和谁说、怎么说,思路难以展开;另一方面,存在畏难情绪,学生们普遍觉得这门课难,难就难在“向壁虚造”,既要讲英语,又要联想酒店的情境,某种意义上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因此,许多学生都不愿开口,课堂沉默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1.3传统教学方式难以适应酒店英语教学需求
应试教育下的英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语法、句型、篇章结构等分析,教学主要围绕语言或知识点,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回答问题的时候多,自主对话的时候少,机械应付的多,双向交流的少,学生缺少视听说立体化的操练,不可避免产生笔试分数高但实际运用能力差的现象。酒店英语运用场所决定了其功能,强调的是语言的交际沟通,使用者需要运用得体的职业语言与宾客进行口头上的交流。传统学生少说多听填鸭式英语的授课模式无法适用现代酒店英语教学,因此,酒店英语教学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运用英语与宾客进行沟通的欲望及培养处理业务的能力。
2酒店英语课程中项目教学设计内涵
职教课程内容体系往往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按照知识体系本身逻辑进行组织编排;另一种是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单元进行组织,也就是所说的项目式教学,其特点是完全打破学科固有体系,按照实际工作过程重新编排教学秩序,围绕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项目展开,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内容就是课程讲授的核心内容。通常所说的“项目”是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它源于企业的生产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服务中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性问题,项目的完成依赖于课堂教学中真实情景的模拟再现。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语言学习、专业学习和人际交往紧密结合,让学生能流利使用英语与客人交流,增强语言交往能力,能用英文表达酒店服务的整个流程。课程教学目标始终强调与人交际交流,充分体现了情景对话的重要性。为了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角色扮演法和情景交际法,把这些工作岗位按项目进行一个个独立包装,学生的每次学习就是打开这一个个资源包。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具体操作的过程,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任务,实现了学习情境和工作情境相统一。
3酒店英语课程中项目教学的实施组织
3.1实施目标
项目教学的实施是要突出实战性、凸显服务性,要以具体的酒店服务中某一环节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以运用英语为工具,使学生在完成各种接待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学生能运用英语与宾客进行沟通及处理酒店各类业务的目标。
3.2项目教学的主要内容
基于工作项目的酒店英语课程主要涉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一是突出重点教学内容。整合工作岗位常规内容,把岗位的学习知识点和技能全部转化为项目,按照真实工作环境下工作流程的先后顺序编排,结合实际工作内容的重要性进行筛选入编。二是注重教学内容管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专业词汇、典型句子、交际对话应是主线,不同项目内容都以这三条主线展开。期终考试不来“恶补”知识,而是让学生明白,酒店英语就是牢牢记住酒店用语,掌握手中学习资料,跟着教师的上课节奏,就会取得预期的成绩。三是完善评价考核体系。课程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实行期终测评与阶段性测试相结合的方式。阶段性考核包括一堂课考核或是一个阶段的考核,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要求考核细则越细化越好,记录越详实越好。考核内容包括说话语音语貌、知识运用能力、语言创新能力、礼仪服务、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六方面,分值10%~30%不等,每次阶段性测试成绩汇总取平均分即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50%。
3.3项目教学实施要点
3.3.1强调语言和态度的“服务性”
服务行业对业务能力和服务态度都非常重视,所以把酒店各部门的常用语言作为教学重点是课堂始终坚持的原则,尤其要重视句式及语气的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精确掌握句式时,还强调学生要注意说话的态度。比如在酒店接待工作中,与宾客的交流是欢迎宾客的到来,那么使用的语言就要使宾客感到备受重视和尊重,不能太过公式化,要表示出酒店方的真诚与热情。一要注重用词适当。在最初的语言交流中,应向对方传递自己热情的态度,给宾客留下好的印象。
篇13
新好莱坞运动作为美国当代电影的发端,其为美国电影今后的发展预示了许多方向,也使得美国电影逐渐成为一种不同于他国电影并富有自己特色的电影,当然这也是由各国的文化意识形态所造成的。
对于一部电影而言,美国无论是在最初的经典好莱坞时期。还是到了新好莱坞时期,都是一个极会讲故事的国家,它懂得如何变换着不同的形态来讲故事,来吸引观众。可以说美国对于一部电影究竟应该采用何种话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但是。就这一点来说,美国在其电影本身的变革运动中也是不同的。它对于影片的话语的把握随着新好莱坞运动的到来也开始发生着变化。就如作为新好莱坞运动开始标志的影片《邦妮和克莱德》,它首先带来的就是电影话语的变革,在这部影片中呈现除了与以往影片所不同的元素:(1)邦妮和克莱德的形象不再是之前经典好莱坞中的理想化的典型人物,而是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大胆而富有反抗精神的年轻一代,这种平民化的形象成为电影的主角是在之前的美国电影中所不常见的。同时他们也是电影银幕上首次出现的反英雄的英雄形象,对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传统道德提出了挑战。而不像之前的美国电影都是顺从美国的主流文化思想形态的。(2)在这部影片中融入了法国新浪潮的艺术观点和电影技巧。伴随时空的自由交叉切换和快慢镜头的运用,还采用了一些花饰框,产生了特吕弗式的画面与言语构成的双点效果和戈达尔式的喜剧性与强刺激的画面相交替的效果。虽然这部影片最初就是为这两位大导演而写的,但当阿瑟·佩恩拿起导演的指挥棒时,电影开始向着一种更加有趣的方向行进着。而影片在叙事结构上的突破,对于无叙事结构的大胆追求也与之前经典好莱坞所要求遵循的戏剧四段式结构相违背。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片段被组接在一起,我们不难说从中多少看到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子。但依然不变的是美国人一向骄傲的美国式的幽默,这也使得《邦妮和克莱德》没有成为大多数的法国新浪潮电影那样的枯燥乏味的影片,而是一个能使人从头笑到尾的影片。(3)这部电影突破了经典好莱坞的类型模式,即一部影片只有一个类型,并且是该类型电影元素的最大化的集合的传统,而是体现了类型融合的倾向。在《邦妮和克莱德》中,从表面上看它是一部强盗片,但细细考究之下。其实它还包含了惊险片、警匪片、传记片、喜剧片、爱情片等多种类型影片的元素。体现了类型融合的倾向。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就已经能看出由新好莱坞运动所带来的一些美国当代电影话语特色的一些端倪。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上:即跨文化性和融合性。
就跨文化性而言,在世界电影发生着巨大变革的同时,美国电影所受到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其中有一些是在欧洲艺术电影中就已经颇有名望的移民导演出现在美国的影坛上。如捷克的米洛斯·福尔曼和伊万·帕塞尔、波兰的罗曼·波兰斯基,以及英国的约翰·斯莱辛格、杰克·克莱顿和肯·罗素等。新好莱坞给这些导演的艺术生涯注入了新的推动力,但同时他们也为美国电影带来了世界的声音。当然也有不少成长于这一时期的美国本土导演,外界世界对他们的冲击使得他们成为欧洲电影的忠实拥护者,他们纷纷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自己的电影里实现他们对于欧洲电影的理想。于是,向来高雅的欧洲文化和向来通俗的美国文化在电影这一艺术样式上产生了交融,使得美国电影的故事情节开始完全不同于经典好莱坞所塑造的那些人们心目中的经典情节,而呈现出一种跨文化的趋势。的确,当美国的电影中有了来自于其他国家文化的声音后,它是变得有些不同了。
而就融合性而言,它大致可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美国电影本身的传统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虽然美国当代电影所起始的新好莱坞运动是对传统的经曲好莱坞的发难,但它并未抛弃传统经典好莱坞所建立的成果。相反在某些阶段还呈现出一种回归的趋势。就如斯皮尔伯格在其电影《大白鲨》中,就复兴了与好莱坞黄金时期密切相关的风格化技巧,他借用了希区柯克《迷魂记》里缩进/拉出的技巧。这个技巧在1980年代的电影中常常被用来表现围绕着一个固定不动的人物周围的怪异而压抑沉闷的背景。但是“无论对于那些在1970年代中期好莱坞复兴的一代,还是那些在1980年代电影制作扩张中崛起的一代来说,他们的参考坐标,通常都是伟大的好莱坞传统。许多电影工作者工作在稳定的类型片模式、神圣的经典影片和令人生畏的导演的浓烈的阴影之下。”由此,从许多方面来看,美国的当代电影从新好莱坞开始就是通过经典好莱坞所创立的电影传统来确立自己的地位的。所以,即使是美国的当代电影,我们依然从它身上辨析出一些传统主义的影子,只不过他往往被穿上了现代主义的外衣,与现代主义的各种元素相混合在一起,长久以往,融合就不可避免了。(2)对美国早期经典好莱坞所创立的各种类型的混合。新好莱坞的主导类型电影——西部片、强盗片、战争片、情节剧、爱情喜剧、音乐片和科幻片在经典技巧与现代主义技巧之间的张力中寻求着平衡和突破,从而实现了类型的融合。这种融合也可以说是在最初的单型化的影片中加入了许多其他类型影片的元素,从而使得影片本身以一种更为多样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如影片《莫扎特》作为一部传记片,但是却并未采用传统传记片的枯燥乏味的形式,而是以一种音乐片的方式进行呈现,使影片在音符的跳动中自然流露。而在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变革转型之后,到了80年代美国电影进入了平稳发展时期,类型样式的混合也同样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如果说之前混合的只是不同类型电影的外在形式的话,那现在所混合的就是不同类型影片的内在精神。即使传统的西部片已经消失,但它的许多主题。如法律的本性,新秩序的创立、个人自由同社会责任等,都或多或少已被转让给科幻片。就像《世界末日》一片已是临近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但在它理所当然的科幻片的外在形态下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爱情片的影子,励志片的内涵,当然还有之前所说的来自于传统西部片的种种母题。而90年代以来的卖座大片《黑客帝国》、《异形》系列等都是战争片与幻想片的融合,《哈利波特》则是将儿童的想象世界注入科幻的因子。总之,影片类型的演进过程。就是传统类型和不同表意系统的不断综合过程。并且,多种类型的混合l也使得其所带来的新变种层出不穷。就好像在恐怖片《凶宅》中,早期恐怖片中那令人作呕的血光之灾已不再充斥整个影片,取而代之的是人内心的一种恐怖,当任何一种影片进入到人的内心时,我们都能看到的影子,并且忠贞的爱情似乎是美国当地影片永远无法摆脱的东西,这使得任何一部当代美国电影都能理直气壮地称之为爱情片。
当然。美国当代电影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表现出以上所说的两大性方面的特点外,还呈现出一些其他的话语特点:
第一、美国当代电影从其影片主题思想意识上来说表现出了文化价值取向的变换。
在新好莱坞的最初,影片所选择塑造的人物多为一些反抗社会、反抗秩序的人或犯罪分子。就像《邦妮和克莱德》中所表现的那样,他们善良、富于同情心,而且对社会所宣扬的幸福生活充满信心,但丧失了人性的国家机器的代表者却成了对他们的无情的追逐者和屠杀者。对于此时来说,社会就是用来破坏的。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的社会美德又在主人公身上重新得到了回归,家庭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伦理道德重新受到重视,幸福和睦的家庭和天伦之乐重新又回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来,如在《苹果酒屋的法则》一片中什么是苹果酒屋的法则——张破旧不堪却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传承着的几条看似荒唐而可笑的法则的纸,虽然它早已破旧得被风轻轻一吹就会自动飘落,虽然人们最终鼓起勇气把它撕了下来,但其实它已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纵然男女主人公可以发生出轨的行为,女主人公的未婚夫因伤从战场上回来。当家庭的道德观念重新冲击人时,我们所选择的往往会如同男女主人公所做的一样。那就是回到自己原来的秩序世界中去履行每一人应有的那份责任。这就是人的法则。当然如果这部影片出现在新好莱坞正成熟的时期时,将会表现出来的方向就会截然不同了。而在这过程中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无非是对人的道德观念的一种厉练,当然要对那些已经横行电影20多年的的思想意识而言,最终对于传统社会道德观念,对于家庭信仰的回归是多少得付出点时间和代价的。第二、美国当代电影就之前的电影来看所表现出来的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开始注重对社会的思考,对人内心的关注,而不如早期的影片那样只是一味地表现一些理想化的生活和人物。无论是《全金属外壳》还是《苹果酒屋的法则》,亦或是看似最为商业化的《世界末日》和《凶宅》。它们在讲故事的同时都没有忘了去关注故事中的人本身。当人在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或事件中,人的心境是怎样的。这是当代美国电影所着力讨论的地方。而《全金属外壳》中所表露出来的对于越南战争的反思也使得对美国近期历史反思的影片一下子爆发出来,加上对好莱坞文化传统的再认识。所共同引起的一股社会反思浪潮使得原先较为理想化的美国生活变得平凡起来。其实。小人物的内心才更值得关注,因为它往往代表了最普遍的民众。
第三,美国当代电影开始懂得用新的镜头语言来讲述故事,以适应电影本身主题内涵等多方面的变化。此时当代美国电影不要求观众对一切信以为真。影片中常出现人为加工的痕迹和一定的间离效果。导演们不但没有掩盖电影技巧,反而尽可能地用技巧去强化气氛。慢镜头、定格、跳接、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的交织,是这些影片中常见的手法。它们旨在加强视觉上的冲击力,使画面更具感情的力度。就好像我们在《全金属外壳》的开头所看到的那样,连续17个同景别、同长短的固定镜头拍摄的新兵们一个个被剃成光头的画面被毫无关联地跳接在一起。使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一群正值花样的年轻人正在被剥夺他们的人性,正在被机器化地打造。正在丧失自我。而在《安妮·霍尔》中各种突破性手法的运用更是使得影片变得截然不同。在影片中。导演伍迪·艾伦充分运用了闹剧和幻想剧的表现方式,使两者相得益彰。主人公直接对着摄影机的长篇独自,回忆性的闪回,在分割的画面中对话,突然插如剧中人物所看到的画面,动作的二次曝光,与行为对立的字幕,摄影机边上突然冒出来的评论。两个反省的声音的对话,这等等等等全新的对传统主义具有颠覆性的手法的运用都在告诉我们美国当代电影所独有的形态,这些手法在对视觉造成冲击力的同时,也是对影片叙述话语发展的一大贡献。
第四、美国当代电影在其艺术电影与主流商业电影上呈现出平行发展的特点。“新好莱坞电影在前10年完成了主流商业电影艺术化、艺术电影通俗化的过程后,便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繁荣景象:由美国式艺术电影和新主流商业电影构成的两极平行发展,形成巨大的张力。从而使得美国电影的发展机制由单元变为多元,结束了过去长期单轨制发展的局面。这种共存与合流的现象。乃是后现代文化在电影上的特殊反映。后现代文化把生产、技术与文化消费一体化。把上层贵族文化和大众文化一体化,即所谓填平‘精英’与‘平民’之间的文化鸿沟。”其实,就我看来,美国当代电影并没有真正把商业片和艺术片融合起来。所谓的艺术片除了其影片的表现的手法以外,更多的是其所具有的思想性。而美国当代电影只是开始懂得如何将一个深邃的思想,一个更适宜艺术影片的思想以一种通俗化的、商业化的姿态表现出来。它可以将导演眼中的艺术以一种大众化的、甚至于庸俗的姿态来表现,但只是前者隐藏在后者之下而使得其本身不是那么的一目了然。因此,与其说美国当代电影使得商业片和艺术片彼此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倒不如说是美国当代电影成功地找到了一种可以被大众所接受又不动声色地传递影片的思想性的道路。它明白怎样在大众文化的幌子下堂而皇之地传递精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