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财政学课程论文实用13篇

财政学课程论文
财政学课程论文篇1

1、财政学的经济学基础

2、财政学的政治学基础

现代财政学在具有经济学基础的同时还具有政治学基础。首先,财政学与政治学研究的行为主体具有一致性。政治学以国家或政府机构为中心进行研究,而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因此政治学的理论与观点,尤其是政治学上的国家理论或政府理论会直接渗透到财政学研究中来。在财政学著作中,有些直接冠以《政府经济学》来体现财政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西方财政学中,一直存在着将财政学与政治学相联系的倾向,西方经济学家道尔顿在其《公共财政学原理》一书中更是开宗明义地指出,财政学是界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3]其次,财政决策过程需要通过政治决策机制来完成。财政所研究的公共资源配置依赖于政治过程,政治决策机制与方法的差异对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财政收支活动与过程同时又是政治活动与过程。随着1960年布坎南(Buchanan.J.M)《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的出版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为政治学建立了与经济学相同的分析基础,使得经济学分析范式成功地拓展到政治领域,以经济学为纽带将财政学研究与政治学研究打通。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党理论、官僚理论、投票理论在财政学中的运用,开辟了从完善政治决策机制的角度来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新领域,使经济学、财政学和政治学更为有机的结合起来,便于我们从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层面共同研究财政问题。

3、财政学的管理学基础

财政从来都是同国家或政府的职能连在一起的,财政收支活动的目标就是要有效实现国家或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从这种意义上说,财政可以界定为政府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从经济学角度考察财政,主要侧重于财政运行规律的分析和揭示;从管理学角度考察财政,则侧重于财政管理机制的构造和操作,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当今世界,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管理或称公共行政已经或正在为“新公共管理”所取代。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谓“产业型政府”的解释,政府部门实质上是一个特殊产业部门。因此,财政问题不仅是经济学和政治学问题,同样是管理学问题。[4]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吸收管理学的合理内核是构建合理的财政机制、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财政管理归结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构筑利害相关主体的约束与制衡机制、规范财政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权利配置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通过吸收企业治理理论来谋求财政的科学控制。从管理学角度出发,按照管理学的范式,将管理学中的制度、行为、组织和决策理论引入财政学来研究财政,必然会使财政学的学术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4、财政学的社会学基础

财政制度运行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文化制度会通过财政行为主体对财政运行产生重要的乃至决定性影响。自德国宗教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其“韦伯命题”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一国社会文化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透过经济现象去探究隐藏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日益成为人们洞察经济问题的新视角。社会文化环境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其行为取向与方式,从而发挥其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导向功能与约束功能,进而使制定出的政策带有较为浓厚的伦理色彩;另一方面,根源于社会文化传统的非正式规则对约束、规制与调整人们行为起重要作用,其对正式规则的作用发挥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事实上,就是在同种经济运行机制(如市场机制)下,由文化传统所决定的非正式规则的差异,会在经济运行机制层面上得到反映,呈现不同特点,最终体现出制度效率的差异。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同种制度在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运行状况和运行结果,为什么一项制度在具体运行中会出现偏差,为什么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产生于西方社会环境下的某些做法。因此,我们研究财政现象与问题时不能忽略社会文化环境的客观影响,否则,会使现实财政制度流于形式抑或趋于无效。

在经过几个世纪的学科日益分化的历程之后,人们已经开始强调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甚至出现了学科综合的趋势。[4]财政学科的综合性要求我们对财政学科中一些重大或重要问题必须结合有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将财政学建立在一个宽广而坚实的学科基础之上,并体现于财政学的课程体系设计之中,这样才能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财政人才培养目标。

二、财政学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课程设置难以完全体现财政学的多学科基础

为了满足我国财政学科发展与财政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院校对财政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增加了经济学基础课程,但仍然存在缺陷。首先,财政专业主要学习的经济基础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初级)》,很少开设中级(或高级)《微(宏)观经济学》课程,而其中的经济理论或分析方法正是许多财政问题分析所必备的,如税收效应中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最优税制设计等。由于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大大降低了财政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其次,随着数学在经济分析中的广泛运用,数学分析方法日益成为财政领域的一个重要工具,基本的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知识对于财政专业学生是不可缺" 少的。但在目前的财政课程体系中,许多学校将《计量经济学》仅作为选修课程开设,《数理经济学》更是一个空白,导致学生对数学公式与推理只知数学含义而不知经济含义,遇到财政专业课程中的数学分析内容,则以囫囵吞枣的方式死记结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财政学的管理学基础、政治学基础以及社会学基础未能有效的通过相关的课程设置体现出来,财政专业学生的分析视角过于单一,对财政现象与问题的理解难以深入,就财政论财政的现象没有得到改观。[5][6]尤其是社会学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无法准确理解中国财政制度的本土化要求,死搬硬套西方理论分析财政现实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

2、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构、专业课程内部结构不够合理

撇开公共基础课不论,在财政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构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头重脚轻”现象,即学科基础课程偏少而专业课程偏多,其直接反映出财政专业的口径较窄而专业性过强,导致财政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偏低;在专业课程内部结构方面,由于课程门数过多,过分强调单项课程结构完整,导致各门课程大而全、小而全,在不同课程名义下讲授相近的内容,内容交叉重复,知识容量狭小。[7][8]如《税收与实务》、《中国税制》、《税务管理》、《税务稽查》和《税务会计》等课程相互之间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直接重复,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

3、财政实验课程相对贫乏

财政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财政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税收和税收管理知识,还是政府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知识,基本上全部依赖传统的“空对空”的课堂讲授方式,既给教师授课带来困难,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事倍功半,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1、优化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

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应从这么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学科基础课程的数量比例和课时比例,充分体现财政学的多学科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增加经济学理论课程的门数和教学课时,如加大《计量经济学》的课时量,增设《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针对本科层次)或《高级微(宏)观经济学》(针对硕士、博士层次),同时将反映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基本理论的课程纳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当中,在选修课程中扩大反映上述学科理论发展以及分析方法创新的课程,如《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第二,适当压缩财政专业课程门数或教学课时,或者将某些课程从必修课降格至选修课,为学科基础课的教学留出课时空间。如取消《税务会计课程》,将《公债管理学》、《税收与实务》《比较税收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第三,新设部分财政实验课程或从现有课堂教学课时中划出部分课时进行实验教学。

2、整合现有财政学科各专业课之间的内容

在维持财政主干专业课程基础上,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归并整合,避免单项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扩大知识容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7]如《税务管理》与《税务》可以合而为一,称为《税务管理与》;《国家预算》与《预算会计》联系紧密,部分内容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建议合二为一,改造为《国家预算与核算》课程;《财税专题讲座》则改造为《财经专题讲座》以扩大其适用范围和突出课程内容的一般性与实践性,等等。

3、加强相关课程内容讲授的协调与分工

在财政专业教材的编写中,为了保证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内容的重复与交叉在所难免,因此需要我们就相关内容在讲授过程中予以协调与分工。这样做的优点除了可以尽可能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之外,还可以确保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顺序以及连贯性,同时使各科课程的教学重点更为明确。在这方面,可以依据理论与制度两大模块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工。[9]在理论部分,授课的重点应该是基础理论的传授和分析思维与分析方法的训练;在制度部分,则应该将重点置于分析方法的运用和具体问题的解决。如对于《财政学》中的“国家预算”部分,只着重讲述预算的一般理论与分析方法,而对于预算的具体做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可以不加介绍,留待《国家预算管理》中进行讲述,遵循从一般到具体的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2]加雷斯·D·迈尔斯 公共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张 馨 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

[4]高培勇 “一体两翼”:新形势下的财政学科建设方向———兼论财政学科和公共管理学科的融合[J] 财贸经济,2002,(12):33-36 .

[5]王世运,周巧红 建立财政学科体系及其理论框架的新思路[J] 财政研究,1996,(3):17-19 .

财政学课程论文篇2

一、注重课程建设,树立精品意识,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经济需要,我们重新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据此,在多年的财政学教学中,我们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从整体上优化“财政学”课程内容,对财政学理论体系进行大胆整合,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和整体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化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生动;促进财政学知识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渗透;善于吸收有关最新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既能全面、准确、清楚地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精选授课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与时俱进,及时介绍理论前沿知识与实践最新趋势;建立了各种规范的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如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件、财政学案例、试题库、辅导材料、模拟试卷、课程网站等。财政学在校级重点课程结题的基础上,2007年又被确定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2008年3月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

二、注重立体化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精品课程应有系列化的优秀教材。财政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科特点决定了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材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选用国内高水平的教材,如教育部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规划教材、获奖教材等。教材由主讲教师推荐,经系主任审核,院长和教务处批准,方可选用。2003-2005年我校选用的教材有:由蒋洪主编的《财政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教材已被列入国内面向21世纪的100部好教材)、陈共主编的《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该教材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哈维・S・罗森著,《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但是,财政学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如辅以生动、贴近现实的案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促使学生为探询案例解答而进一步延伸理论知识的思考,而上述教材内容这方面比较少,相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讲比较深奥,不浅显易懂,因此我们加强教材建设,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教材,目前已经出版了《新编财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配合该教材出版了与之相配套的辅助教材《财政学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该套教材是在充分吸收各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既注重基础理论和方法的阐述,又注重技能和理念的培养。从总体上说体现了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针对性强、知识面广,使理论、实践结合紧密,大大加强了师生教学互动。这套教材先后为多所财经院校本科教学采纳或作为主要参考教材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各使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认可和一致好评,教学效果好,也受到了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获得了2007年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另外,我们还编写了与主体教材配套的教学指导书、习题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相关配套教辅资料。

三、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讲求教学效果。《财政学》内容丰富,要在有限的课时内面面俱到的讲解,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应针对不同授课对象,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和课堂设计,既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又能使学生对本课程知识有全面的掌握。为此,我们一般在学期初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讨论、确定要讲授的重点章节和知识点,要求授课教师作精心准备,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尽可能多的新知识。

第二,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开展案例教学,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剖,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学生应用财税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财政学,我们通过跟踪经济和财税工作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搜集新闻报导、报刊、图书、网络中的信息资料,2004年开始编写案例,并投入教学使用,每学期加入新的案例素材,不断更新和完善。经过了几年的积累和补充,目前《财政学案例》作为《新编财政学》配套教材,已公开出版。该案例教材内容新颖,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多年案例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财税方面现实问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独立分析、解决各种现实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的能力,大大加强了师生教学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不仅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大胆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建立课程网站、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为了适应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课程组从2005年开始精心制作了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财政学》多媒体课件,并且每学期开课前不断进行补充、更新。另外,在课程负责人主持下,我们在学校率先建立了财政学课程教学网站。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促进财政学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以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师课堂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课堂交流,既增加了教学互动、加深了学生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讲到第十三章关于财政政策部分时,结合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模式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感到所学与经济实际紧密结

合,使他们对在什么经济背景下采用什么样的政策组合模式更加容易理解,达到学以致用。

第五,以撰写小论文方式,促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思考,锻炼他们的理论分析能力、初步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撰写3-5千字左右的小论文2篇,教师对每篇论文均要进行审阅并给出评定成绩,并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一般占总成绩的30%)。

第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专业实验室建设,申请了“胜祥商学院实验中心”民办高地建设项目,两期共投入400万元,建成了商学院实验中心。在教学中,我们利用专业实验室的便利条件,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务操作能力。课程改革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真正做到讲授与自学,教师引导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与专题讲座,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特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财政学课程组负责人2005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获得优秀教师;2006年获学校教学优秀奖;在学校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和学生网上评教中,被评价为“完全满意教师”;并被学校督导组专家评价为:备课充分,充分把握教材,适当补充材料,上课生动,管教管学,注重教书育人,学生反映好。

四、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

我们改变了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建立了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与体系,以试卷考试、课程论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既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查。为此,我们制定了“财政学课程学习成绩考核办法”,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50%,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学术小论文四种形式组成。平时作业每学期每个班布置3-5次;原则上根据所讲内容结合目前热点问题,至少完成二篇学术小论文,以检测学生对学科研究新领域及前沿知识的了解情况,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学生评定成绩。这样做,既体现了全面、公正的原则,又避免了传统考试中存在的局限性。

五、注重课程教学梯队的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

财政学课程论文篇3

1 中国财政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中国财政史的学科地位不断下降

随着高校相关专业的不断调整,中国财政史的学科地位不断下降,在教学中日渐被冷落。最初,中国财政史是财政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后来,很多财经院校将中国财政史调整为专业必修课。目前,很多财经院校将中国财政史再次调整为专业选修课,甚至部分财经院校将其完全取消。

1.2 教材建设滞后

其一,虽然,多年来中国财政史教材几经改版,但从记叙历史的手法、框架结构上看,几乎没有明显变动,教材体例一直遵循编年体的章节体例。其二,由于中国财政史研究内容的客观性与研究手段的局限性,研究内容中的史料堆砌与铺叙过多,与社会现实密切关联的案例素材相对较少。这使学生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影响了教学效果。

1.3 学生对中国财政史的重视程度不断下降

在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中,高校学生的学习功利性越来越明显。学生通常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就业有明显益处的课程上,比如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与考研相关的课程。一些课程虽然对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未来发展有所裨益,但是对就业所起作用不明显的课程往往予以轻视。中国财政史属于长线研究领域的课程,对就业的即时正向影响不大,于是成了“冷门”课程,学生逃课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即使走进课堂,也并未将心思用于该门课程。

1.4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在中国财政史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单向的“填鸭式”、“满堂灌”的知识灌输方式。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教师滔滔不绝地、机械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听得枯燥乏味。课堂变得毫无吸引力,学习变得十分乏味和冗繁。这既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参与性、难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辨别力。

1.5 教学手段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教学手段多种多样,除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之外,还包括以直接感知为主的参观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发现法。目前中国财政史课程的教学手段普遍单一。“一本书、一只粉笔”仍然是某些高校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虽然,有些教师也使用了PPT辅助教学,但只是简单地把教材内容从书本上转移到了屏幕上,没有运用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把丰富的知识生动地再现,造成教学效率不高。

1.6 传统的考核方式无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

除了个别教师采用写作论文的方式外,目前很多财经院校的中国财政史考试还停留在应试阶段,期末考试仍然采用闭卷考试的考试方式,记忆性的书本知识仍然是试卷的主要内容。因此,学生往往仅仅关注书本上的记忆性知识、应付期末考试,不关注学习过程,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种应试考核方式,基本上无益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史学知识,更谈不上“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2 中国财政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改革建议

要解决中国财政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具体包括教育理念、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六方面。

2.1 更新教育理念

一般而言,会讲述知识并不是教师的真正本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能力才是教师的真正本领。具体而言,“自主”是指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合作”主要体现在通过分组讨论,分组辩论等形式体现出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共同进步。“探究”是指培养学生成为财经理论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又具有历史科学观的复合型人才。“创新”主要体现在消化吸收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历史中总结,警示现实。

2.2 加强教材建设

在中国财政史编写体例上,目前主要包括一般的编年体体例(大多数教材采用),以及专题性的编年体体例。但是,无论采用哪种体例,都应增加最新科研成果,增加史料真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历史事实,以提高中国财政史教学水平和质量为目的的精品、规划类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3 改革教学方式,增加讨论式,缩减教授式

增加讨论式教学、缩减讲授式教学,改革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中国财政史学习的积极性与愉悦性。因此,教师应转换角色,从一个教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历史趣味活动的建议者,专题讨论的引导者。讨论式教学前,教师所做的工作应该是讨论话题的选择与讨论切入点的把握。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所应做的工作应该是听取各方讨论的意见或观点,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综述各方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起到“学生画龙、老师点睛”的作用。

2.4 运用历史案例充实教学内容

充分运用历史案例充实教学内容,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课程讲授得生动有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步改变厌学史类课程的习惯。比如,在讲授财政亏空时,可插入“曹操发丘”案例,介绍曹操发掘坟墓盗取财物以充军饷的典故。在讲授清代税收征管方式变革时,可插入“自封投柜”案例,介绍清代的透明纳税。

2.5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

其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枯燥乏味的史学内容变成图文并茂、声音、动画、影像资料的组合,对学生的视角、听觉等多种感官同时造成冲击,给其造成身临其境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给学生播放《中华文明五千年》、《解读皇粮国税》等电教片让学生了解财政史,以替代教师的口头讲授。其二,给学生布置课外读物,写读后感,讨论、评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三,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位于杭州市的财税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的中国财政博物馆,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增加学生对中国财政史的学习兴趣。

2.6 转变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查

转变中国财政史的期中、期末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评价体系应该由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重点放在检查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的能力上。比如,以写作论文的形式代替闭卷考试,以分组讨论、个人演讲的能力替代背诵书本上的条条框框,以就某一问题展开辩论后由老师、其他同学同时打分,再进行综合得分替代期末一次成绩确定最终成绩,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习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财政学课程论文篇4

经济是一国之命脉,财政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经管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乃至每个个体都与财政、财政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财政学的基础理论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财政政策和各类财政现象,并为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目前,财政学是高等院校面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重要课程,在地位上来说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学习财政学课程有助于大学生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我国的财政制度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这一课程的学习对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重要影响。

二、财政学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地方高校财政学课堂教学的学情分析

具体来说,目前财政学的学情具体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对于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属于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学生本能的对“财政学”这一课程高度重视,在课堂上或课下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高,因此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2.对于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尽管财政学也属于专业必修课,但是这一课程只是诸多必修课中的一种,在当前的学习阶段,学生并不能完全体会这一课程的重要性,而只会将其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来对待,学习兴趣较低;同时,许多非财政学专业的期末考核大多采用开卷或者交论文的方式,这种松散的考核方式导致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天然地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当前非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待提升,对于教师来说,只能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上下足功夫。

(二)地方高校财政学课堂教学困境分析

随着多元化学习方式和知识来源渠道的不断发展,为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财政学课程的教学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持续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高校财政学课堂教育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需要创新合适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容易得到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财政学”的很多课程内容需要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征,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细致的讲解。在目前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学仍是以教师的传输为主,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幻灯片能够减少教师板书的工作量,并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教材内容。但多媒体教学在帮助教师提升教学速度的同时,减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量大,在不进行课前预习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出现学习困难,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受到打击,影响学生学习。2.教学内容和环节需要更新和加强作为一门主要研究政府行为和政府政策的课程。财政学的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当前财政现象和政策的变化。而目前的财政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大部分教师注重理论的分析,较少涉及实际财政问题,相应的忽视了财政学知识时效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财政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但实践教学同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许多学校尽管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内容偏少,难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当前社会急需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有必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实践教学内容。3.非财政学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财政学是财政学专业和非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因此,除了财政学专业学生之外,每年还有数量巨大的非财政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这一课程。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不是这个专业,因此在心理上不可避免地会对财政学课程产生轻视或忽视的心理,导致学习积极性较低。学生较高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实际条件和财政学课程特点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中居于主体和支配地位,学生的学习自主选择权较少。同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教学管理的安排,使得学生在学习时间上也缺少相应的自主支配权。在这些限制条件下,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出于对本专业天然的重视,学习积极性相应较高,而对于非财政学专业学生来说,天然较低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自身较低的学习自,使学生无法在课堂中依据自己的兴趣探究学习课题并独立解决;另一方面,囿于学校教育管理的要求和教学的安排,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课程产生厌烦情绪。4.教学中缺乏过程管理,考核和评价不够全面当前财政学的考核依然以传统的期终考核方式为主,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简单直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传统考核方式下,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可通过考前几周的突击学习来取得较好的成绩,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知识的积累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财政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也无法真正实现对平时教学的过程管理。当前许多经管类高校都在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较低,同时教师在评定平时成绩时,往往简单地以学生的平时考勤和作业作为对平时学习效果的检验标准,这种平时成绩评定标准和课程考核方式总体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公平性。5.教材存在更新慢,知识体系老化的现象当前的高校财政学教材中,流行的多是几所知名财经类大学或知名学者的几本教材,这些教材的经典性毋庸置疑。但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传统经典教材知识体系难免存在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财政学的教材多以定性分析为主,通篇都是文字,涉及的表格也多以统计分析为主,较少涉及大数据时代的各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也缺失目前流行的数理工具的使用和分析。传统教材的这些缺点使财政学学科的科学性未能凸显,直接导致学生从心理上轻视财政学这门课程,加之教材更新较慢,使得财政领域的新问题不能反映在教材中,也使得学生对这一门课程兴趣不高。

三、财政学课堂教学效果优化策略

(一)结合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课堂教学积极性

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模拟真实的事件或情境,使学生进入相关的情境中,通过真实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解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同时通过案例使学生深化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相对枯燥的课堂教学更具生动性和应用性。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财政学教学的好处,一方面财政学尽管理论性较强,但在现实中课程的案例十分丰富,通过案例学习法,能够实现财政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对于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案例教学法更为有效,能够较好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案例的分析中强化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极大地提升非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小组协作,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协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高效地吸收知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结合问题驱动,改革教学环节

问题驱动教学方式是指设立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驱动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和革新,问题导向驱动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高校中那些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一教学方式更为合适。在问题驱动教学法下,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和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财政学理论知识,达到优化教学环节、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包括: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当前发生的社会财政、经济热点话题引出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进而激发学生对于财政学理论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当前,线下教学仍然是我国大学教学的主流方式,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日趋多元,其学习注意力也日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对于“财政学”课程来说,尽管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较为依赖教师的课堂知识传授,但在信息时代,高校之间的资源壁垒渐渐被打破,中国大学慕课、B站等都有大量的各个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因此,有必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一方面,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结合、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使传统的教学手段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和混合式学习,将更多的学习自主选择权和时间的支配权交给学生,赋予学生学习更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丰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在课堂上,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随堂测验、资料分享等活动,在课堂下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加强课后沟通交流,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效率。

(四)借助线上教学工具,优化学生考核体系和方式,实现过程管理

考核结果无疑是学生最为关注的内容。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课程的考核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财政学教学中,大部分课程以期末考核为主,但期末考核无法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真实的学习效果。因此财政学的考核有必要体现对学习的过程管理,注重平时的考核,如在学期中增加课堂分组的讨论或课堂展示等,并增加平时考核成绩的比重。这一点,传统的课堂可能实现起来较为困难,但超星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工具可以有效辅助实现,这些线上教学工具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下空闲时间,实现学生之间的分组、讨论以及平时的考核和打卡,到学期末教师根据学习通上平时的学生作业、小组讨论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优化教学效果

财政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课程,许多同学片面地认为财政学只具有理论性的特点,使得许多人对该课程望而却步。实际上,理论始终来源于实际,是对现实世界的探索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因此,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抽象理论与现实实践的结合。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校来说,应建立实验实训平台,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并适当进行仿真模拟教学,帮助学生接触实际业务,使其具备业务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实训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提高知识转化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四、教学反思

当前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教学相长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余,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中接触教学问题,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提升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技能。第一,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应充分认识到财政学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向学生强调课程的重要性之前,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坚信这一点。针对财政学这一课程,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尤其是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阐明课程没有高低贵贱、有用无用之分。强调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学科的学习对坚实学生的财经素养基础、发展学生的专业基础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财政学课程的重要性,提升其学习积极性。第二,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众多,这也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作为高校教授选修课的教师,只能尽力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第三,随着越来越多新的课堂教学工具出现,教师需要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同时,积极学习和掌握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利用新的教学技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第四,教师应注重对外的交流和学习,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素质。同时教师也应注重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在与实务部门的交流和合作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实现自身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郭露露.提升《财政学》教学质量的路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9):220-221.

[2]陈汉芳,梅建明.案例研究方法在税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4):40-43.

[3]徐璐.探究性教学在公共财政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8):175.

财政学课程论文篇5

财政学;研究型教学;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多所高校提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研究型学习与研究型教学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诸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深度梳理后发现,研究型教学目前尚未被应用于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中。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与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相对应,财政学作为一个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财政学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对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研究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各学科中的应用情况

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主题为“研究型教学”的论文,共检索到论文2420篇(截止到2015年9月)。主题为“研究型教学”的论文最早出现于1996年,此后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超过35%,如图1所示。这一现象说明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我国课程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张安富于2012年发表的“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一文。文中提出“应强化研究型教学的意识,转变教学范式,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1]。从检索结果看,研究型教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外国语言文学、数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物理学、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等学科,如图2所示。例如,于歆杰等在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中进行研究型教学,认为研究型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2]。

范钦珊等提出在基础力学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需做到“教学内容重在学术深度、教学过程重在启发与互动、课外学习重在研究、考试考核方法重在刺激思维鼓励创新、教育技术的应用重在与课程整合、实验教学重在自主设计”。李桂娥借鉴剑桥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经验,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出发,以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型教学[2]。范钦珊等指出清华大学自2001年就开始在“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教学中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尝试[3],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陈侃等运用课堂观察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本科课堂上实际体现的研究型教学主要表现为从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氛围、鼓励批判和探索、以问题为中心激发探求欲、结合当下应用实际、介绍研究过程和成果等五个维度。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深度梳理,发现“研究型教学”目前尚未被应用于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2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手段单一。尽管目前本科财政学课程已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但是这种方式仍以教师为主,偏重对财政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如果片面地认为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就是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创新,那么多媒体教学不过是从黑板作为载体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方式依旧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在财政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例如任传普、郑洁[4-5]。然而,受限于本科生财政学课程案例教材的缺乏,案例教学效果目前仍难以保证。

第二,教学内容滞后。在当前的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体系,过分强调学生对财政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缺乏对财政学研究前沿进展的跟踪,缺乏对当前公共财政问题的深入分析与解释,使得学生对财政学的理解浮在表面,不清楚政府为什么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不理解政府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和社会进行调控,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无法透过现象探索财政本质,达不到揭示支配这些财政现象的规律的教学目的[6]。

3研究型教学方法在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目前研究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运用的情况以及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研究型教学方法引入财政学课程中,有助于弥补现有教学方法的不足,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第一,以研究型教学带动研究型学习为理念,以推进课程论文写作和PPT演示为手段,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在“导论”教学过程中增加中英文文献的检索方法、数据搜集方法等内容的讲授,并在该章内容结束后列出若干课程论文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自行选题,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搜集数据、分析问题,并在课程结束后提交课程论文。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组建“财政学兴趣小组”,由任课教师担任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吸引部分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参与到兴趣小组中来进行研究型学习。围绕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财政问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QQ、微信等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开展科研训练,通过“干中学”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在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以“收入分配的衡量”为例,按照自然班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围绕“在校大学生贫富差距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并将调研结果制作成PPT在课堂上演示,演示结束后留出一定时间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如图3。

第二,以研究型考核方式检验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效果,研究型考核方式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财政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效果需要研究型考核方式来进行检验。课题组将通过课程论文质量、课堂PPT演示效果、期末考试成绩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杜绝死记硬背,鼓励自由探索、提倡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的财政问题。课程论文质量主要由任课教师从学习态度、任务量、创新性、内容质量和撰写质量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课堂PPT演示效果采用德尔菲法,教师评价(权重60%)、学生自评(权重20%)与同学互评(权重2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将降低客观题的比例,加大主观题的比例,将客观题比例控制在20%以内。课堂PPT演示效果的教师评价以PPT演示前的准备情况、PPT演示情况、PPT演示结束后的互动交流情况三方面的考核相结合,合理分配各项权重。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均采用课题组设计的量规表进行评价。量规表的设计侧重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四大项,每项再设计2~5个二级指标,如图4。

总之,将研究型教学方法引入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帮助学生完成预定的专业学习任务,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包括独立研究能力和团队研究能力,同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和PPT展示,提升了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以及口头表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1):65-67.

[2]李桂娥.研究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6):90-92.

[3]范钦珊,殷雅俊,陈建平,等.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创新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3(5):23-25.

[4]任传普.案例教学在《财政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177.

财政学课程论文篇6

作者简介:温桂荣(1970―),女,陕西户县人,湖南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税政策和财政学专业课堂教学规律。

一、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基本状况分析

财政学是以经济学为核心,结合管理学、政治学等相关内容形成的一门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都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课堂教学目的就是使经管类本科生能够系统掌握财政学基本理论与知识,提高学生在财税以及公共经济方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堂教学方法基本情况

湖南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自1994年正式开设财政学。十几年来,财政学课堂方法100%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是,由于财政学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将多媒体手段简单化,出现了很多教学问题。

2.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设计。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财政学教学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财政学科是一门由多学科渗透而成的科学,财政研究方向和领域的成果众多,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内容过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我校在实行16教学周以来,这种矛盾更加突出。课堂教学内容往往通过播放PPT,突出学科知识比较确定的一面,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对现有体制的解释,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对学生思维能力、深层次分析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的实践训练不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很少有机会运用财政理论提出问题并讨论问题,只是在考试的指引下学习教材所限定的知识点,所学的知识主要是现成结论,难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教学方法运用。

遵循传统,缺乏创新。目前,财政学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教师播放PPT、学生复制PPT死记硬背,考试大部分考PPT的内容,整堂课教学方法单一、单调,而且层次、重点不够清晰,再加上PPT和板书不同,播放结束后一般不会回头再看,学生往往学了后面忘记前面,很难将各知识点之间的脉络有效地联系起来,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目前这种方法几乎占据了财政学不同学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

(3)教学方法考核。

只看结果,忽略平时专业积累。我校目前考试方式仍然是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主要是以已经确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主,成绩评定上则是以期末一次考试定结论。这样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教师省事,但缺乏创新,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有悖于我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我校财政学课堂实施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

案例教学法自1870年在哈佛法学院创立以来,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逐渐扩大到经济学类的课堂教学中,包括财政学课程的课堂教学。由于我校为地方商科类院校,财政学每年开课班级和人数都接近1000人次之多,因此,如何将案例教学引财政学课堂成为当前财政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1.结合课程大纲合理设计案例教学整体思路

(1)总量设计。

我校财政学课程分为财政学专业3个学分和非财政学专业2个学分两种课程。案例教学思路可以设计为:3个学分的财政学课程,安排3~4次大的案例教学,2个学分安排2~3次大的案例教学。至于小的穿插案例和新闻解读可以控制在4~6个左右。从整体上看,大小案例总量控制在7~10个左右。

(2)思路设计。

按照财政学教学规律和主线设计一个案例教学体系。财政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主线可以概括为:财政收支为主线,基本分为三大块内容。第一块:基本理论。包括财政概念和职能,授课主线和契入点可以围绕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展开。第二块:基本内容。包括财政收支基本理论、预算管理基本理论,授课主线主要以财政收支为主线展开,最后涉及预算管理及财政赤字。第三块:基本运用。此部分内容主要围绕财政政策展开,属于基本理论的应用和分析。

基于以上主线,大案例设计基本思路为:第一块设计收入分配职能案例,讨论式。第二块设计两个。其一是财政基础设施投资――三峡案例;其二是农业补贴可以采取辩论式,辩论家电下乡和直补的利与弊。第三块讨论现时财政政策实施背景、内容和初步效果。小案例:

我国行政管理成本的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分析;社会保障支出的现行改革;国债规模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分税制改革的最新进展等。

2.案例教学的具体讲授形式

从案例教学基本方法来概括,一般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注重前沿案例解读的基本原则,一般可以采用大案例讨论式和小案例穿插式。

(1)大案例教学一般采用讨论或辩论形式。

大的案例教学一般要求提前布置背景材料,要求学生提前熟悉和掌握材料并准备问题。可以提前将学生分组,最好是圆桌式或分组布置的实验室。上课时,老师先用5分钟左右时间提出讨论主题或辩论主题,并要求每组代表总结陈述自己小组观点,然后互相讨论或辩论(约30分钟)。最后由老师分组点评,总结观点,提出继续改进的方向(约10分钟)。建议采用45分钟,并且以小班课(45~50人)为宜。

(2)小的案例教学一般采用课堂穿插或新闻解读形式。

财政学的前沿热点很多,小案例每年的具体数据和政策也会有新的变化。小的案例建议在老师讲授完某个知识点之后,利用3~5分钟的时间穿插一些新闻或整理好的实证数据,进一步论证知识点。小案例建议短小精悍,迅速概括要点。

(3)课后案例巩固可以采取专家讲座形式。

财政学课程论文篇7

关键词 :财政学;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45-03

财政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本科专业需开设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财政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性学科,有系统的学科理论框架和实践上的应用性,也是一门涉及面广、内涵丰富、辐射面较广的综合性学科.因此,财政学教学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专业综合素质、辅助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实践中传统财政学课程建设过于笼统刻板,忽略了财政学类专业教学模式和一些非财政类专业教学模式的差异性,使得非财政学类专业开设财政学课程课具有一定局限性,一些地方院校照搬财政学类专业的财政学教学模式而导致教学绩效弱化,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针对非财政学类专业的财政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就如何提高非财政学类专业的财政学教学绩效,构建多层次非财政学类财政学课程教学模式.

1 财政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

目前在我国财政类专业的开设及教学绩效走在前列的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和一些专业性财经类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这些院校的财政学类专业建设状况无疑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学习、分析他们的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对提高我们非财政类财政学教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财政学类专业的建设状况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

1.1 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的建设一般包括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财经类院校或办学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财政学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一般较为成体系、完整,如上海财经大学,他们的课程设置较为系统.对于理论课程的设置他们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专业基础课的选择和设置.2012年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目录将大的经济学科门类分为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和经济与贸易类四类专业,根据这一分类和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需要,学术水平较高的院校通常做法是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设为专业基础课,满足这些专业基础课的开设要求被认为是开办财政学类专业的基本条件.(2)专业核心课的设置.财政学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的由不同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一般设置3到5门核心课程以满足各校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条件要求.而对于实践课程的开设,学术水平较高的院校一般对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间做出硬性规定,同时还建立相关实验(实训)课程,“利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立的公共政策模拟与仿真实验室、教学实验室.这些举措有力地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

1.2 培养目标

学术水平较高的大学对财政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掌握经济学和财政税收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财税政策法规、了解我国财经运行状况,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公共经济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1)培养人才的类型.拮取不同类型高校培养财政学专业人才的目标共性,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层层递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其中,“应用型”是最基本定位,这既符合财政学类专业的性质,也区别于更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定位;“复合型”定位主要是依据我国目前财政学类专业的经济学属性和实质上的综合性、跨学科特点,考虑到学生就业去向主要为工商企业(财务部门)、金融企业、咨询服务企业和政府部门,应奠定较为宽厚的知识能力基础,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创新型”定位则是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持续发展力.(2)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我们认为,定位于“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公共经济问题能力”,突出本专业的学习研究领域主要是公共经济问题,比较准确和恰当.(3)学生素质和品德的要求.一方面,考虑各专业学生品德的共性要求,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概括表达;另一方面,从财政学专业的性质和知识能力要求出发,突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

2 非财政学类专业财政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需求对财政学教学的冲击

在高等院校里,非财政学类专业财政学课程的设置主要基于经济类和管理类.不管是经济学类或管理学类,都需要学生具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而财政学研究范围较广,其基本原理和研究范围辐射到经济与管理学科,从宏观上为相关学科提供基本的经济原理和理论基础.因此,非财政学类专业学生开设财政学课程目的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拓宽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知识结构,使同学们具有从不同角度分析相关经济学和管理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学科的设置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社会需求的问题.学生对所学专业或课程的喜好程度自然会受到社会对其专业的认可度的影响和冲击.如果社会对财政学类专业的认可度较高,就业前景看好,即使是非财政学类专业的学生也会对财政学教学产生浓厚兴趣.否则说明社会对财政学类专业的需求降低,最终也导致学生对财政学类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现实的问题是财政学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并非明朗,对于非财政学类专业经济管理类的学生而言,财政学课程的学习从就业的角度考虑并无太大意义,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课他们别无选择,只得学习,但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而考试是否通过,能否获得好的课程成绩则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至于是否能够学到多少财政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则不是他们所要得到的.

2.2 课程设置不够灵活

从当前课程设计上来说,财政学课程体系横跨经济、管理、政治学、法学、行政学等几大领域.各财经类专业院校在教学课程设置中各领域均有涉猎,课程设置也较为系统.但我们非财政学类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由于在整体规模上较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像专业院校那样对财政学教学进行系统的教授和较为系统的课程设置.但课程设置上的差异化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比如我们在讲到公共选择理论,福利经济学定理时,如果是系统的讲解,因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储备而出现理解上的障碍,如果一带而过,粗略讲授则会导致实际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缺乏听课动力.但如果也进行较为系统的财经课程设置,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犹如蜻蜓点水,没有侧重点,同学们也将不能有效掌握所学内容,弱化了教学绩效,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非财政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有所改变,既要规范又要有所调整以调动同学的学习激情.

2.3 教材使用和选择不够合理

相对于经济学类其他课程而言,国内高校财政学课程内容并未实现规范化,《财政学》教材的编写缺乏统一的标准,教材使用更是五花八门,几乎开设财政学类专业的学校都有自己的财政学教材,甚至一个高校有几种不同财政学版本,这就给选择质量较好又符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财政学教材带来困难.一些地方院校对教材的选择过于随意,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事实上不同专业的学生同一课程教材的使用和选择应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并存着两种教学体系:一种是以人大出版社陈共编著的《财政学》为代表的体系;另一种是与国际流行教材如哈维·罗森撰写的教材接轨的体系.从基本理论和知识结构的掌握而言,国际主流财政学教材更适合财政学类专业的学生使用和教授,也有利于普及和应用财政学基本理论和思想,但需要学生有更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理解能力.如上海财经大学的《公共经济学》,完全按照国际流行的财政学思想和理论为基础编著的.对于非财政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使用人大版陈共编著的《财政学》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因为对于这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只需要掌握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知识,不需要对财政学基本理论和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因此陈共版财政学是更合适的选择.

3 非财政学类专业构建多层次财政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非财政学类专业的财政学教学绩效的提高需要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需从课程设置,实践化教学,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几个方面整合教学资源,有效挖掘各种资源的价值,做到优势互补,使学生不仅掌握财政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也能具备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

3.1 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

财政学是一门理论性、思想性及专业性较强的学科,理解和掌握这门课并非易事,良好的课程设置对课程的学习效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非财政学类专业而言,不可能也没必要象财政学类专业那样系统地设置完整学科体系.如前所述,为财政学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的课程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必须开设以外,其他课程的开设我们可有所选择.这样在不影响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财政学和经济学知识,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塑造一个好的平台,同时,设置一些和财政学相关性较强的学科如税收学、审计学、税法等也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以实践教学为导向及时更新和改进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和经济理论的发展,《财政学》的理论和政策都在不断地发展和调整,财政实务也在不断地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合理选择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地方院校在《财政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及时地将新理论、新政策、新做法吸纳到课程内容中来,同时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作为非财政学类专业我们在教授财政学时应以实践为导向,侧重教授和实际工作联系较紧密地教学内容,而不是笼统地全盘照搬财政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以科研为龙头,大力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3.3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传统上《财政学》在教学方法上仍采用“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的方式,这是一种单向注入法,课堂气氛呆板,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这种方法下,不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教育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基于社会对财政学专业人才需求差异的基础上,可以把大学要培养的掌握财政理论的人才分成理论型和技术型两个层次.实力较强的财经类专业院校主要培养理论型人才,非财政学类专业应该更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地方院校应该注重技术型教学方法的探讨、创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采取启发式、差别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3.4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财政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学生能力培养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中心,进一步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特别是提高案例教学的比重和质量,强化实践教学.我们地方高校的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财政学》课程,将来并不一定从事财政管理工作,从事财政理论的学术研究的可能性不会很多.因而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把育人和培才结合,实验、专业实习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结合.有条件的院校可建立财政学教学实践或实训基地,培养出实践型技术型人才,以适应社会不断进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熊冬洋.对财政学教学内容合理选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8).

〔2〕倪秋菊.案例教学在财政学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财政学课程论文篇8

一、目前财政学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存在偏差

目前国内财政学教材主要借鉴西方公共财政学的理论体系,再加入财政思想在中国发展以及财政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具体而言,包括市场失灵、福利经济学、财政收支、税收公债、财政关系、财政预算以及财政政策等诸多内容,相比于专门研究政府收支活动的传统财政学相比较,大大地拓展了研究范围,学科理论性大大加强,同时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存在教条主义、应试教育倾向。

1.学时有限与内容繁多的矛盾

目前学院财政学仅仅作为一门经济学大类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于经济、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等非财政税收专业,该门课程的教学学时往往会大幅压缩,总的课时安排在32~40个之间,课时的局限使得该门课程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难以展开课堂讨论与课程实践环境,再加上这门课程本身包括的内容很多,既有理论的也有实务的,既有西方的也有中国的应用,这样庞大的内容体系与学时局限就产生了冲突。如果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面面俱到,会导致内容简化、单薄,学生只能了解理论,难以对经济现象与现实问题有深入的理解,学生的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2.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目前以电脑为媒介的多媒体教学已经在高校普及,这其中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高校扩招后的大班教学需要,财政学作为经济学大类的专业基础课,选课学生多,该门课程的教材和配套电子资源也较为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导致对学生填鸭式教学,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体引导。这种单调、单一的课堂组织方式,往往会使得听课对象觉得索然无味,只能被动式接收。因此,多媒体教学只是工具,要避免多媒体教学加剧对学生的“满堂灌”。

3.存在应试教育倾向

财政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涉及内容多,理论性强,学时偏少,学生难以真正吃透内容,这也助长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学习习惯,形成“重分数、轻能力”的应试教育倾向。

二、改革财政学教学方法,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

1.充分利用多媒体展开讨论

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更大的课堂信息量,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对于应用型较强的案例教学环节,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列举实际应用相关的案例,比如针对某公共项目的评价,展开成本收益分析,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课外阅读资料提炼问题,然后分小组进行讲解与辩论。任课老师可以适当把部分环节移到课外进行,针对和时政联系紧密的问题,可以协调班干部举行课外知识竞赛,把前面过程穿插其中,避免对上课时间的占用,上课仅展示优秀的成果,供学生观摩学习,这样既通过多媒体演示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讲演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财政基础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成绩评定充分考虑课外阅读、课堂讨论环节

成绩评定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具有导向作用。为了纠正理论课应试教育倾向,可以在财政学课程成绩评定中,就要综合考虑到课外阅读、课堂辩论以及案例讨论等教学环节中,打破成绩评定中的一考定音现象。具体而言,可以把期末考试的比例降低到一半左右,而课堂讨论的表现约占一半,提升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鼓励学生死记硬背,应调动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的提高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切实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从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来看,除了课堂教学调整与创新外,财政学课程改革还要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校企合作,展开金融企业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立足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财政学课程论文篇9

基金项目: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教改立项资助项目“PBL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013XN11)的研究成果之一。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的经济学分支,财政学从研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阐述了政府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以及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手段和方式。与其他经济类课程相比,《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其中,在《财政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文献综述与假说提出

《财政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联系紧密的综合性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及与相关学科渗透的多重特征。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本科阶段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具有以下特点:传授财政学中关于财政的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财政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解释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李新、焦耘、莫亚琳、兰相洁等人的研究,都强调了《财政学》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递与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相结合的重要性。

由于财政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和抽象性,其知识框架所包含的内容覆盖面广且层次错,因而对于本科生而言,如果对课程内容没有学习兴趣和主动需求,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研究认为,如果在课堂原理讲授的基础上运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讨论案例的疑难细节,将原理进一步具体化,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帮助。至于案例教学法如何具体运用到《财政学》教学中,李新、兰相洁提出的具体应用方法仅针对教师的课堂授课,提出应包括案例设计、导入案例、分析和讨论案例和总结案例四个阶段的观点。魏松认为,除了讲授式案例教学外,财政学案例教学还可以采用讨论式案例教学、分组辩论式案例教学、专题讲座案例教学等,但并未进一步说明各种案例教学方式的具体运用方法。至于案例教学法如何具体运用到非财政专业《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中,以往文献并未展开太多讨论,绝大多数的研究还停留在定性研究的阶段,没有提供更加详细的经验证据。但是,无论是考察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效果,还是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均需要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方式和实际效果展开经验研究,获取经验证据以得到有益结论,本文的研究目的正在于此。

本研究是在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改革实践主要通过三种具体形式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本科《财政学》教学:第一步,将案例分析引入课堂教学(以下简称“课堂案例教学”),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实社会经济中的热点财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加深学生对财政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第二步,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案例搜集和分析工作(以下简称“个人案例分析”),这一阶段以学生的自发、独立探索为主,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财政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去分析现实问题,并通过分析得到结论;第三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由笔者提供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源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财政学案例,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完成自我学习,最后由教师对案例分析进行点评和总结,促使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更好地结合,实现掌握知识点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以下简称“小组案例分析”)。

根据以往的文献结论,本研究希望检验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观效果之间的路径关系,即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是否能够提高学习该课程的主观效果,是否会通过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由此,研究提出的待检验假说为: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包括课堂案例教学方法、个人案例分析方法和小组案例分析方法的引入,能够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检验上述假说所需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得。调查对象是已学完《财政学》的本科生,采用电子邮件发放、回收问卷。据统计,共发放问卷309份,收回270份,回收率87%。其中,有效问卷220份,对回收较早的20份问卷与回收较晚的20份问卷中认知型变量进行无回复偏差检验,结果表明回收时间不同的问卷没有显著差异。

二、变量测量和描述性统计

1.变量测量。研究中包括三个主要变量:第一个变量为案例教学法引入变量,具体包括课堂案例教学引入程度、个人案例分析引入程度、小组案例分析引入程度,变量测量主要通过度量调查对象对三种教学法引入程度的主观感知水平来进行;第二个变量为学习兴趣变量,兴趣的两分法,即个人兴趣、情境兴趣在学习兴趣的经验研究中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本研究对学习兴趣变量的度量包括四项测量题项,兼顾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第三个变量为学习效果变量,本研究对学习效果变量的度量主要通过度量调查对象整体上和分项目对学习收获的主观感知来进行。

2.描述性统计。表1显示,调查对象的学习兴趣和主观学习效果都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从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见表2),主观学习效果与三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引入和学习兴趣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学习兴趣与三类案例教学法形式的引入也呈正相关关系,这为假说提供了初步证据,也为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提供基础。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1.研究结论。由于涉及中间变量的影响和潜变量的测量,本研究的经验检验主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展开,模型拟合情况和结构模型系数见表3和表4。从表3可看出,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各拟合指数均表现良好(RMSEA

2.建议。上述研究结论对于《财政学》课程及类似财经类课程的教学设计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对于特定教学对象开展财经课程的教学,应该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对象的特定需求来设计教学方法与具体方式。从结论来看,非财政专业本科生在学习《财政学》课程时,对于以各种形式引入案例教学法是具有现实需求的,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显著提高学习效果,其中,特定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案例方式,不仅通过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还对学习效果的提高有直接作用,在这种发现的支持下,可以考虑在《财政学》课程中引入如“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等以小组讨论为重要特征的教学方法,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预计会起到显著作用,但具体效果需要进行教学实践和相应的研究才能证实。

本研究以《财政学》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检验了案例教学法引入、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有意义的经验结论。但本研究的假说提出和测量工具设计以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者的教学经验为主要依据,且研究者来自经济学领域,对教育学尤其是学习兴趣理论的研究经验有限,虽然经验结果通过了信效度检验,但理论支撑仍尚显薄弱,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李新,等.浅论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5,(1).

[2]焦耘.认知过程的特征及财政学教学改革浅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3]兰相洁.财政学课程案例教学运用之探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2).

财政学课程论文篇10

一、“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教学机构为了实现各类教学层次的培养目标,通过对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合理设计,从教学内容和进度上进行的选择和安排。财政学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依托,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要从知识和能力结构及基本素质上符合复合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和达到的要求,又要紧密围绕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考虑突出专业特色及社会发展需求。从供给侧角度构建以高素质、应用型为特征的理论课程体系,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平台课程是一个基础台阶,在组建平台课程体系时,应尽可能做到课程性质相对、选修时间先后要求一致,强调课程的共性和选修的先后顺序。学生只有学习并通过该平台的所有课程考核合格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后才能向更高层次学习迈进。因此,平台课程在时序上具有层次递进性。

财政学类课程体系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应科学合理地处理基础与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由4个平台和2组课程群构成,4个平台即由全校通识教育课、学科通识教育课(包括必修和选修)、专业教育课、实践教学环节4个既相互关联又逐层递进的“平台”而构成的必修课;2组课程群包括专业提高课和专业拓展课构成的选修课。

1.全校通识教育课程是国家统一要求的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和通识文化课,共58学分。

2.学科通识教育课是国家规定的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主干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等,依据“梯度深化,有机结合”的原则设置,包括四门学科必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12学分)和学科选修课(金融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经济法学通论、管理学原理、信息技术与管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至少15学分)、开放选修课(13学分)。

3.专业教育课程根据对财政学类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打破传统分专业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原有课程,实现专业之间知识点融合和渗透,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全部为必修课,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国家预算(含实验课)、税收学、财务会计、税务管理(含实验课)、中国财税史、地方财政、中国税制、西方财政理论、公债管理、专业综合模拟实验(财政学模拟实验/税务模拟实验)等11门课,2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15学分。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类群中财政、税务两个专业设置相同的专业课程所组成,为了满足财政、税务两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的需要,为财政、税收专业的相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打通财政学类专业提供了平台。其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和财税应用能力培养。通过此类核心课程的学习,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社会竞争力,使学生具备行业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素质、更为宽阔的专业知识。

4.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课程实验环节是基础,毕业论文环节是核心,专业实习、专业调研、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环节是支撑。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到专业和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做职业技能准备。

5. 课程群是为学生进行专业提高和拓展教育而设立的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提高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财政学专业提高课程包括财税理论与改革前沿、宏观经济管理与财政政策、税务稽查、政府采购、外国财政制度、社会保障与财政管理、税收筹划、非税收入管理、税务实务、国际税收、财政专业英语、非营利组织会计等12门课程(至少选修10学分)和财政学专业拓展课包括资产评估、公共政策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税收相关法律、审计学、投资学、行政能力测试与申论等7门课程(至少选修7学分)。税收学专业提高和拓展两组课程至少选修17学分。税收学专业提高课程包括外国税制、税务稽查、税务实务、税收筹划、税收基础、国际税收、税务专业英语、财税思想史等8门课程;税收学专业拓展课程包括资产评估、审计学、成本会计、财务报告分析、证券投资分析、行政能力测试与申论、税收相关法律等7门课程。通过此类课程学习,有利于学生按兴趣、特长选择课程,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力求使大众化教育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二、“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的特点

财政学课程论文篇11

一、财政学课堂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由来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走入了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在教育体制上,沿袭着前苏联的传统,另一方面在学科上,有着经济发展初期的印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这个时期重工业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成为那个时代的教育领域主旋律,至于经、管、法等社会科学在那个时代并没有那么受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来临和高考制度的恢复。改革意味着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调整,开放意味着对国外管理经验的引入,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高校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也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这个时期的教材往往是通过“拿来主义”的方式实现的。而这种“拿来主义”往往存在着许多先天的“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与时展结合不足。1978年之后的中国,是翻天覆地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旧的观念不断消亡,然而,“拿来主义”的教材却并没有反映出变化的特点。即使是做过一些更新的教材,由于社会发展的速度过快,也不能完全反映出时代的特征。换句话说,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材存在着“时滞性”的问题。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在改革前面临着全面的冲击,而“拿来主义”基本是一种照搬照抄,因此,在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材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本身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这些教材也存在着“本土性”的问题。

在存在“时滞性”与“本土性”问题的教材引导之下,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的课堂往往缺乏“实践性”,而兼具经济、管理、法律领域特点的财政学这门学科更是如此。尽管如此,对财政学的教学而言,相比较而言,“时滞性”的问题并不是那么突出。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时滞性”的问题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长和短的问题,没有有和无的问题。二是由于教材的更新,很多在新的事物引导下出现的新观点不断地补充到教材中来,补充到课堂教学中。而“本土性”的问题则显得较为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前的历史问题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领域也受到了西方的冲击。同时,由于多极化世界的出现,文化领域的多元化思想也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所以相对于“时滞性”的问题,财政学课堂教学领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更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表现

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领域:

1.政府预算领域

在政府预算领域,“三公消费”是人们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公款吃喝问题,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公款吃喝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领导干部思想觉悟的问题,有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传统文化也是问题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情文化,人与人之间是需要表达感情的,酒能伤身,通过伤害自己来尊重别人是酒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喝酒这种现象往往是在饭局中产生的,因此吃喝问题深入人心。普通人的吃喝无所谓,但公务员的吃饭则涉及到很多问题,一是经费来源的问题,二是吃喝背后往往与各种小团体、小帮派结合起来,附着了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干扰正常的政治生态,以实现不可告人的秘密。因此,公款吃喝这种风气必须刹。党的十以后,中央的八项规定的出台有效地扭转了这一风气,实现了不敢贪,但从财政的角度,不能贪,不想贪还是要从政府预算入手,花国家的钱不心疼到花国家的钱没能力,再到花国家的钱不愿意的转变。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政府预算的控制,说到底也是对传统文化中某些糟粕宣战。

2.财政间财政关系领域

政府间财政关系领域中国文化的问题很多,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领域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领域的博弈问题。其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领域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中涉及到分权的理论有一种叫偏好误识论,即不同地区的人们总有不同的偏好,如湖南人爱吃辣的、江浙人爱吃甜的、内蒙古人爱吃羊肉,同样是辣的,湖南偏辣、四川偏麻,贵州又麻又辣,如果中央政府在财政领域统一管理,则很难满足不同地区的偏好,因此,需要实现分权。这一理论应该上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映,在政府管理的过程中,尤其是财政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地方文化。

3.财政政策领域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整的一种手段,它是针对经济发展的周期来的。其实经济发展的周期也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文化去解释。经济从恢复期,到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类似于《易经》文化中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与每一天的黑白交替、每个月的阴晴圆缺,每一年的寒暑易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用阴阳文化去解释经济周期,同自然规律去反映经济变化,会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科本身的拓展。

三、提升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对策建议

财政学教学中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那么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教材编写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的问题融入进去,使同学们了解到财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财政学的影响,了解到解决财政问题有时候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入手,一方面可以拓展财政学的教学领域,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化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感、自豪感,责任感。

2.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通识课的教育中,可以增加中传统国文化的课程,同时也可以以财政学作为案例去解读,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同学们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体系,将国家的政策与日常的生活相结合,将财政的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认识,对日常行为的理性决策,全面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

3.课堂讲授

在课堂讲授的过程,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尤其是可以通过案例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财政政策、财政问题、财政现象的关联,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对财政政策、财政问题、财政现象的影响,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财政学体系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通过教材编写、课程设计、课堂讲授等不同的方式将财政学的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相结合,有利于学科边界的拓展,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增长,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秀丽,英语课堂教学必须要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2015年第10期.

[2]毛军社,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活化英语课堂教学2011年第1期.

[3]刘兮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旅游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2015年第10期.

[4]牛金翠,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利用,2016年第1期.

[5]王连旗,包朗.新疆高校课堂教学创新,2015年第11期.

财政学课程论文篇12

财政学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财政概念、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等基本理论;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在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结课后,会计、税收、财务管理等专业课开课之前开设。目前,在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所有专业均开设含有财政学内容的课程,但是这门课程没有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往往认为财政学课程不实用、太抽象、不易把握等,不去努力学,为了考试死记硬背。为此,对于财政学如何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至关重要。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枯燥,难以吸引学生

对于财政学教材来说,内容大同小异。因为对财政学的讲解离不开财政学的框架,也就是财政概念、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等基本理论。而这些内容学生会觉得太枯燥,没用处。没有像对待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和统计学这些学科那样下工夫。

(二)授课方式缺乏灵活性,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以板书讲授为主,没有运用其他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授课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接受能力根据感观的不同而有强弱之分,文字解释是抽象的、图表或图画的解释是直观而易于消化的,教师在追求表述完整和解释到位的同时,没有考虑到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倦甚至抗拒情绪。由于上面所提到财政特点,如果对一些关键、重点的内容照本宣科,直接将内容写到黑板上,学生仍然会听不明白,这样既影响课程进度又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

由于这门课内容较为枯燥,教师授课方法单一等原因,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始终不能集中,并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会积极思考,更谈不上自觉学习,这种被动的知识传递方式造成学生只为考试而学,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由于存在以上各方面的不足,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教材、教师收集的资料和课外辅导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弥补课程内容枯燥、教材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单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课堂上师生互动,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进教学方法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多年来一直努力在探讨和尝试,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财政学教学方法,该套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常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顺整个课程思路,突出重点

在第一节课时,先把本课程提纲挈领,让学生知道财政学课程应当学什么。首先,应当知道什么是财政,它的概念与职能;然后就是财政收支;再次就是对于财政收支的预算也就是国家预算;最后就是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等。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在这学期需要学习什么。还要给学生指出重点,首先是章节重点,另外就是各章的重点,需要在讲述各章内容时指出。

在讲述各章重点时,对于一些学生们早已熟悉的、或是教材中清楚表述但不要求深刻记忆的内容,可以适当地精简和忽略,以此提高有效信息的集中密度、明确重要知识点。如同在修剪植物的时候把不必要的枝叶去掉,反而能更完美地展现缰参锏男巫春吞逄。

(二)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借助多媒体。多媒体教学使师生处于一个开放互动的审美心理场,学生情绪振奋,思想解放,参与主动,他们的思想随情境而向四方发射,联想与想象自由而不受羁绊,智慧的火花不断引燃,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优于单一的教学模式。 商业银行学是一门信息量极大的学科,涉及面广,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对相关内容的解释都会尽可能地完整、清楚。这就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冗长的文字增加了学生们阅读的困难;二是几个同类词语出现的篇幅跨度过大必然影响教材的系统性。为此,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制作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弥补。

其次,采用案例教学,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注重“怎么教”的方面,课堂以老师为主导。相反地,西方教育界一直推广一种反思维的“案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导,侧重于学生“怎么学”。案例教学法突破传统的教学误区,是灌输式学习向启发式学习的转变,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目标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论加强理智性的理解及应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推理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能够使参与者认知经验、共享经验,能够促进学生扩大社会认知面以及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愿望和能力。

教师应结合每章理论内容,把商业银行一些实际案例编制成册。把学生分成实训小组,在每章讲述完之后让学生做相应的案例。做完之后,让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答案。最后让学生各组交换实训结果,给出成绩。这种方法突破了原有的那种“空中楼阁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对相关信息进行专题讨论,从而掌握信息本身。

(三)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教学

财政税收与很多宏观、微观的经济问题相关联。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财政税收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运用财政税收理论剖析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理解。这一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财政、税务部门进行实践,让他们在充实繁忙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真知卓见。

(四)结合不同专业,抓好教学侧重点

财政税收专业和非财政税收专业比较,对财政税收专业的学生学习财政学要求更高,掌握的内容更全面,对非财政税收专业的学生,如管理专业的学生则要求重点掌握与企业、单位、个人分配关系较密切的内容,侧重于了解国家财政政策、制度和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制度,关于政府如何加强财政管理的内容则可略述。

(五)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标准,不能以分数定终身

我们必须扬弃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以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是否达到培养目标为最终判断标准,构建与新型财政学体系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方法。考核方式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笔试、口试、论文以及社会实践等。考核内容上针对课程类型,确定考核重点。总的指导思想是减少客观试题,增加主观测试题。整个考核应围绕财政学所涉及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等能力培养展开,检测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并促进教师日常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在对不同考核科目、命题范围、题型类别、题量覆盖面以及难易程度进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成绩考核的评价标准,真正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予以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

三、结语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所有教学材料都能精辟、简明地传达专业知识;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如果引入主题、讲解内容、习题训练、消化知识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走,并且每位同学都能紧扣老师的思路,则这一节课的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经济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新.浅论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校学报,2005,(1).

财政学课程论文篇13

公共财政学课程在财政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属于核心主干课,也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安排的时间一般在大学二年级,是学生较早接触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本科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公共财政学的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PPT的内容信息量大,课堂的效率有所提高。但是,即使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教师的课堂仍是注入式教学,这种填鸭式的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系统讲授概念与理论,而学生参与度不高,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再加上现在手机网络等诱惑,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起不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的目的,也无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更没有办法使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

2完善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对策建议

如何完善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部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组织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实践模拟机会和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关问题的学术前沿。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建立公共邮箱、微博或者微信群等,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日常交流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教师将日常接触到的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教学素材,如时事素材,幽默段子,网络热词,书籍评论等,让学生在非课堂的时间里潜移默化地慢慢接近公共财政学这门课程,消除陌生感并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进一步的了解,慢慢理解消化相对枯燥的理论内容。比如在讲三公经费之前,将关于公车改革第一人叶青和全国监督公车私用第一人广州区伯的事例事先发送到微信群中。湖北省统计局局长叶青从自身做起进行公车改革,并曾连续8年给全国两会上书要求进行公车改革;广州区伯在微博上将涉嫌公车私用的车辆曝光,并向相关部门举报。学生像读故事般去了解这两个人的事迹,于是,很自然地就导入了三公经费中的车辆购置及运行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很接地气,产生了兴趣后,上课就会比较有吸引力了。

2.2重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

山东财经大学的云教授曾指出,为了更好的发展课堂中的案例教学,应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增加平时成绩占比,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综合讨论发言等多种方式,实行多次、多方式、多环节考核。这种改革,使案例教学在整个课程的设计上能够有所保证。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既要有典型性充分体现和反映财政学相关理论,又要贴近生活、真实生动,同时案例的设计要注重系统性,选取的案例应深入浅出,层层深入。案例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情景表演来展现整个案例,多种方式结合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刺激。案例导入时,可选择在讲授财政理论前导入,也可选择在讲授财政理论时导入,还可以在讲授完某一章节之后导入。在案例教学中,要重视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将案例的核心部分找出来,由学生讨论该方案的具体实施,如何解决实施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可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最佳的方案。最后在案例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要对案例结论进行整理点评,归纳总结出案例中所包含的财政学理论,达到由具体财政现象反观财政理论的目的。

2.3组织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中国人民大学安体富教授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摒弃“满堂灌”的做法,通过布置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文献的查阅,之后课上讨论,最后由教师来点评,进而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达到丰富学生知识,提升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可以在理论学习结束后,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教师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的生动的财政现象,鼓励指导学生课下主动地自主学习,而不再是各种现成知识的存储和提取,并选取财政热点现象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展示学习成果。整个过程是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探索和创新,同时强化了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虽然教学内容偏理论性,但是教师可以辅之以数据经验分析,用数据来说话,让数据经验部分更加生动活泼。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学术搜索,在目前的大数据背景下,公共财政学课程中的几乎任一个章节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非常多的相关信息数据。目前我校的图书馆开通了中国知网、中经网、国研网、维普中文期刊、中国资讯行、万方知识服务、超星电子图书、金图外文图书等常用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资料查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旁观变为主动参与,锻炼了学生在实际中利用财政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4创造实践模拟机会

公共财政学课程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实践模拟,往往仅限于实验报告的完成。以财政学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为切入点,以实务性特征明显的税收制度内容为例,我校目前的经济管理实践中心购买了福斯特税务软件,里面涉及税收实务、税务筹划、税务稽查和电子报税等几个模块。通过软件的运用,使学生对我国目前的税制体系有直观的印象,比如一个公司在一个纳税年度都需要缴纳哪些税,哪些行为需要交税,哪些财产需要交税,是交给地税局还是交给国税局,缴纳的时候税率多少等等,这样通过一个公司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将陌生的税制变得身边化,也加深了税制的理解,同时对我国的税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在公共财政学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此类的软件以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软件等,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感观化、具体化,能让学生在实践模拟实验当中,自主地去汲取知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创造实践模拟机会,制造更多的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桥梁,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不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意识到所学习知识的有用性,使学生顺利产生符合教学需要的内在动机,对财政知识的理解效果比单纯教师讲授要好得多。

2.5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关问题的学术前沿

目前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细化,由关注宏观制度改革转向有关理论、制度的更加具体问题的研究,比如,在对公共支出理论的研究,传统的财政学大都侧重研究总支出,对支出决策的政治过程不太关注,而现在的公共财政学不仅细化地去研究每类具体的公共支出及其经济效应,而且也将支出决策过程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公共财政学的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关问题的学术前沿,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引导学生开展和推进科学研究。以一个学期为例,可以给学生布置1-2个3000字的小论文,教师可以对优秀的论文进行奖励,对论文进行指导,鼓励其投稿公开发表。同时,借助目前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契机,设计和开发具备先进性、挑战性和现实应用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寻找公共财政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实践热情,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和研究学习能力。

3结语

如何使学生学好公共财政学,合适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当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应该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更好的为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卢盛峰.大数据背景下《财政学》本科教学改革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170-171.

[2]王晓洁,王泽,龚志斌.华北高校第九届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年会观点综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1):123-125.

[3]张清慧.培养财政学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9):96-97.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